机械类专业范文
时间:2023-03-20 20:17:1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机械类专业,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从机械行业看社会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需要什么样的知识结构、应该具备什么样的能力?社会和业界应该是最有发言权的。因此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不能只关注教学本身,而要更多地关注社会发展与业界需求,从而探索教学改革的方向。努力使学生更加接近社会需求,应是教育回报社会共同的追求。结合机械类专业特点进行业界需求分析,深入调查毕业生的生存状况,了解社会机械工程类技术人才的要求,正确把握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和学生知识能力结构与业界需求之间的矛盾,试分析如下:①人才培养目标:高校知识内容非常基础,专业教材知识陈旧、企业要求毕业生具有扎实的广而深的专业知识。②课程体系设置:高校课程设置缺乏创新,有些课程设置较为陈旧,不能满足当前企业需要,尤其缺乏现代设计与制造新技术的内容。③实践实习环节:学校实践和实都流于形式,企业迫切需要学生具有良好的工程意识与持续的创新能力。④素质教育:高校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的培养较少,企业要求毕业生富有责任心,具有踏实、勤恳、虚心和不怕吃苦的职业品德。
根据培养模式与业界需求之间的矛盾进行客观分析,结合机械类专业特点,培养能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的发展需要的,理论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高层次应用型创新人才是社会对机械工程类技术人才的要求。
2机械类专业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
我国的高等工程教育中重点高校主要培养工程研究型人才,高职类院校培养技能应用型人才,而教学型和地方普通本科院校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应用型本科机械专业重点是培养能在工业生产第一线从事设计、制造、技术开发、应用研究和运行管理等方面具有创新意识的应用型人才,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应有别于研究型大学的培养模式,强调学用结合,注重培养实际工作能力。
我校机械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一线技术工程师。工程师主要使命是“能够帮助改善生命质量、提高工业和个人生产率、进而提升每个人的生活水平”。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培养目标定位:面向21世纪科技进步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培养具有坚实的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和机电工程基础知识理论,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和较强的实践能力,具有创新品质和发展潜力,具备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能力。在机械行业生产一线从事机电产品设计制造、技术运用与改造、运行管理和经营销售的高级工程应用型技术人才。
3机械类专业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
为了配合学生的各种能力的培养,构建了课程实践教学体系、实验教学体系、实习实训体系、课外实践体系和社会实践体系,同时完善实践教学的组织、过程管理与考核,培养学生发现、分析、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知识创新和工程应用能力,强化应用型人才能力培养,增强学生的就业适应性。
3.1建立合理的人才培养体系,将工程和创新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目前我国仍处于工业化的中期,构建创新型国家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作为工科专业,应该将工程教育与创新教育列为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上要特别突出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工程与创新意识、思维和能力的开发、培养则是教育更本质,更核心的内容。以此为旨建立合理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加强工程教育与创新教育,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异常重要。在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时,必须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并重,将理论、实践教学与实际工程背景紧密相连,并坚持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合的原则,从而使素质教育、工程教育及创新教育始终贯穿于创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3.2优化课程结构体系,构建面向学生能力培养的理论教学体系根据机械类专业工程应用型人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要求,优化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确保专业主干课程的教学,以主干课程为核心,根据能力培养要求,对相关课程知识内容进行整合和优化。为了构建面向学生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模块化理论教学体系,课程体系设置的特点表现为:①扎实基础:通过思政课程、数理基础课程、人文素质课程和计算机基础课程加强基础知识和专业基础知识的培养。②拓宽口径:专业基础课程集机械、电子、信息、材料和管理等知识于一体,专业课模块按专业方向设置课程,注重专业的应用能力培养。③明确方向:在专业基础平台上设有机械设计、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模具设计与制造、机电一体化四个专业方向供学生选择,使学生方向明确并且学有专长。④注重应用:注重学生交际能力、人文素质、工程意识、道德修养等综合素质的培养,加强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优化课程体系是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重点。着力构建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将素质教育、通识教育、基础知识、专业知识、能力培养和个性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力求使新的培养方案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和前瞻性,树立培养学生勇于开拓、善于创新的教育思想。
3.3构建工程实践教学体系,强化工程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培养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和提高动手能力的重要平台。应用型本科教育中的实践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
机械类专业实践教学内容应实现设计与制造、机械与电子、基本理论与工程应用、经典内容与高新技术、单元技术与系统思想、工程技术与管理科学、实践能力与创新素质的融合,构建工程实践教学体系以提高学生从工程的角度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设计制造问题的能力。实践教学体系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模块。①基本技能模块包括物理实验、工程制图测绘、工程力学实验、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实验、金工实习、计算机应用和外语应用等,培养学生具有基本的理工科素养;②专业技能模块包括、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机械制造基础课程设计、电工电子课程设计、电液控综合课程设计等,培养学生具有基本的实践技能;②工程实践模块包括数控技术、CAD/CAM/CAE、先进制造技术等工程实训,培养学生具有较强工程实践能力。④创新设计模块包括创新科技活动、机械设计大赛和毕业设计等,主要培养学生的工程创新思维与技术创新能力。⑤职业资格认证培训模块。根据国家紧缺人才需求状况,开展数控技术、PRO/E、ANSYS、UG、Solidworks和CATIA等职业资格认证培训,提高学生数字化设计与制造的职业技能。
“五模块”的实践教学体系具有高度的科学性和系统性,通过该实践体系使学生能够获得较系统的机械专业相关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培养和强化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3.4实现学校与业界深度关联,形成很好的创新教育生态整个国家教育系统是一个大的教育生态系统,一个学校也可以视为一个生态系统,高校所培养的人才很多是直接为业界服务的,通过学校与业界的深度关联来构建良好的工程与创新教育生态。高等学校的教师有义务主动搭建高校与业界深度关联的平台,大学生自身也应该尽可能多地了解一些业界的真实需求。创新的思想源泉都是由业界迫切需求所直接驱动的,与业界人士共同解决企业中的工程实际问题,则更有利于高校师生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锤炼。要想在我国形成很好的创新教育生态,高校应该主动地和业界社会保持良好的关系,应该把业界作为教育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1]
3.5融入新技术,树立信息化和数字化的工程教育观现代的先进设计技术、制造工艺、自动化技术、管理技术和制造生产模式及系统是一个完善的体系和全新的理念,而且已经成为许多企业的生产方式。为了培养真正可持续发展的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应探索在教学中如何融入新技术新工艺,让学生认识宏观的、崭新的设计与制造思想及发展动向。
制造自动化和微细加工技术为代表的加工方式已经成为许多企业的主要生产方式。在教学中,应当实现传统制造业与现代制造技术的知识融合。如在机械类等课程中增加现代制造业的一些基本概念和工程知识。包含有制造自动化技术、微细加工技术、快速成型技术、逆向工程技术、虚拟制造技术、数字化技术以及其它相关技术等。
机械制图课程应引入三维建模方法,企业采用了三维设计与工程分析平台,因此在《机械制图》课程教学中应实现高新技术与经典内容相结合,即应用层(图形CAD、三维建模和多媒体技术)、设计层(虚拟设计、数据库技术、可视化技术和逆向工程)和创新层(智能CAD、专家系统和人机设计)的结合。
随着制造业信息化的发展,计算机辅助设计、制造和工程分析技术已经深入应用于企业实际,因此有必要基于CAD/CAM/CAE数字化新技术进行机械设计、机械原理、机械制造技术等课程的教学改革,使学生获得使用CAD/CAM集成软件工具进行产品设计和制造,培养学生的设计制造的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能力,增强其在现代制造业中的竞争力。
篇2
【关键词】中职;机械专业;实践教学
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下,职业教育就是以就业为基本导向并且在教育过程中随时体现职业性和实践性特点的教育层次。进行实践教学的基本目的就是培养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践素质来增强岗位适应能力。近年来很多机械类企业对于毕业生都提出了不加培训直接上岗操作的要求,这就更加需要改进目前机械类专业的教学体系来进一步加强实践性。本文就对中职院校的机械类实践教学进行探讨。
一、优化机械类专业教学体系
对于中职类院校的机械类专业教学来说其教学体系是由硬件和软件共同组成的,硬件基础主要包括了实验室以及实习基地等,软件主要包括了教学内容和方式等。中职院校机械类专业的毕业生在掌握文化基础知识基础上必须有较强的操作能力,才可以实现毕业之后的无培训直接上岗。所以在进行教学体系改革和优化过程中必须以实践为核心来进行,遵循职业教学的教育规律来让学生逐步掌握职业技能。
笔者在经过教学实践之后认为,对于中职院校的机械类专业学生来说,教学体系的设计应该采取两步阶段、三模块的方式。在模块上分为基本实践、实训实践以及综合实践三个部分,在每一个模块内部分为教学以及实践两个阶段。基本实践为最初的初级阶段,以简单机械操作、测绘以及cad等为主要内容。实训实践指的是结合机械类专业安排职业实践学习,例如对数控技术专业就需要单独开设针对数控机床的维修、设计等课程,这是进行职业教育的第二阶段。综合实践就是以岗位群实习来进一步培养学生全方位的综合素质,这是进行实践教学的高级阶段。在学习方式上,努力发挥出学生的主体作用来增强学生在拟定实践步骤、独立完成实践设计的能力。
从学生学习周期角度来看,校内学习+校外实习的方式取得了很好的实际效果,也是对中职院校进行教学体系改革的要求。在这种模式下学生在校期间完成理论知识学习,然后到企业内顶岗实习一年,这样就可以实现学生毕业后直接上岗工作而不需要磨合。
二、促进机械专业教学内容改革
在针对中职院校机械类专业进行教学内容改革时,应该严格遵循大方向与小选择相结合的方针,以企业需求为基本导向来加强职业技能教育。尤其是在目前企业生产更新速度加快的背景下,在对教学内容进行设计时更加需要以企业生产为基本参考。按照就业为基本导向来对传统课程进行重组,体现出中职院校鲜明的教学内容和特点。
第一就是强化实践动手能力,通过增加实践展示以及实验的课时来巩固基础理论知识学习,同时起到提高实训技能的作用。第二就是拓宽学生的专业技能,在教学内容上突出专业特色时还应该加强一般能力的培养,例如计算机基本操作常识、基本英语能力以及使用计算机进行信息检索的能力,这样学生进入企业后不仅能够完成车间生产和基本维修工作,还可以通过计算机、外语来赢得更大的发展空间。第三就是重点突出核心技术能力,对于中职院校机械类专业学生来说其核心技术能力是机械cad或机械cam技术能力,主要是通过计算机绘图以及数控技术等环节来逐步实现全面学习。对学生核心技术以及综合能力的培养需要在综合实践以及专业实践环节来完成,这就要求老师增加探索教学内容来强化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四就是强调复合实践学习,由于机械生产逐渐复杂化,一台操作机器就可能涉及到多个工种,例如车床、磨合、钻孔或维修等;而一条生产线中就可能涉及到压力、热处理等多种工艺技术,随着目前一体化设备的逐渐普及就需要在教学中逐步增加复合实践教学,强调将不同专业以及不同工种所涉及的知识进行整合,这样不但可以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还有利于促进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来增强适应能力。
三、促进实践教学与日常校园生活的结合
相比较高等院校学生来说,中职院校学生都还处于青春期的年纪,尤其是针对机械类专业来说,枯燥的操作训练、技术学习很容易导致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的缺失。这就要求中职院校进行实践教学时尽可能联系校园生活实际来增加学习的趣味性。例如实践学习与作品展示、竞赛结合来提升校园技术氛围,而竞赛形式的实践学习也有利于提升学生积极性。实践学习还需要结合校园日常生活,例如焊工专业学生的教学内容就可以结合环保材料等来设计校园垃圾车,而数控专业可以让学生自主设计、制作迷你车等。不仅如此,实践学习结合安全素质教育也是当下我国企业生产安全事故频发背景下提出的新要求,让学生在日常实践学习中就养成安全责任意识。
四、开拓中职院校校企合作新模式
中职院校发挥其在教学、办学上的优势,企业发挥出其在技术能力、实践空间上的优势来实现校企合作办学将是之后一段时间内中职院校发展的新趋势。而校企合作办学不应该仅仅停留在形式层面,对于中职院校,尤其是机械类专业学生来说还应该在教学内容设计、评价机制设计、录取考试以及教学体系等更深层次上展开。例如针对某一企业的特殊生产需求来“定制”学生来实现学生毕业和就业之间的无缝连接。在校企合作模式下中职院校要把握主动性和全局性,尽管校企合作模式中以企业需求来建构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但还是不应抛弃基础知识以及机械专业综合技术的学习来降低学生失业后二次就业较困难的风险。
除了上述内容之外,中职院校还需要加强其硬件环境和软件条件建设,由于机械专业实践学习需要大量基础设备和实训材料,所以拓宽院校资金来源实现硬件建设升级以及强化软件条件是中职院校在之后发展中一个重要的课题。
结语:中职院校机械专业在以就业为基本导向的教学理念下的实践教学,其核心就是仅靠企业实现实践能力的提升,这就需要在优化校企合作模式以及教学体制、内容、评价机制改革等方面做更深入、更全面的探讨。
参考文献:
[1] 吕顺,林琳,余顺火,马道荣,杨雪飞.共建校内外实习基地 提升食品专业实践教学质量[J].农产品加工(学刊),2011(01)
[2] 苗传丽.浅议实践教学在教学中的作用[J].科技创新导报,2011(21)
[3] 韩晓.广告专业实践课程教学设计[J].才智,2011(05)
[4] 胡瑛.论新闻专业实践教学工作的开展[J].新闻传播,2011(03)
篇3
关键词: 机械类专业 单片机 C51语言
单片机自问世以来,已经广泛地应用于工业检测与控制、智能仪器仪表、汽车电子设备、机电一体化设备、家用电器等各个领域。单片机课程在高校电子类、机械类等工科专业中都有开设,其作为机械类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是一门结合电子、计算机等技术的应用性很强的课程,也是后续“数控”类课程的重要基础。然而,从目前机械类专业单片机的教学情况来看,普遍存在一些问题。[1]-[3]如大多数的单片机教材都是针对电子类专业编写的,缺乏针对机械类专业的教材;教学上按照章节顺序进行,先讲概论、单片机的结构原理,然后讲指令等,最后举例;汇编语言抽象难懂,使得学生学习热情不高;实验设备陈旧且模块单元集成度高,实验时学生若没有搞清楚集成芯片就只能依照实验指导书照搬照套,这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针对以上提到的单片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在充分调研其他教学工作者在单片机教学中取得的成果[4]-[5],以及我校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宗旨的基础上,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针对机械类专业单片机课程教学进行改革。
1.教学内容的优化
(1)制定适合机械类专业的单片机教学大纲。单片机课程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工程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得学生了解单片机硬件结构,了解汇编语言,掌握单片机的基本原理、接口和应用技术。学习单片机技术在工业控制中的应用,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
(2)采用C51编程[6]。由于基于C51编程的单片机教材较少,所以在教学中往往重点讲授汇编语言。虽然汇编语言编写程序具占用资源少、程序执行效率高等优点,但汇编语言较抽象、可读性较差学生难以理解,且不同类型的单片机汇编语言有差异,难以移植。目前,企业的单片机开发人员大多以C51语言为主进行编程,主要是因为采用C51语言进行编程具有可读性好、模块化开发与资源共享、可移植性好、生成的代码效率高等优点。此外,采用C51进行编程仅需要对单片机的硬件结构有初步了解,知道所使用单片机有哪些资源就可以了,至于寄存器分配、不同存储器的寻址等均交由编译器管理。这与笔者认为对于机械类专业单片机的教学应减少硬件结构的课时数是一致的。
(3)注重基本的应用,求精不求全,防止按照教材力求把所有的知识都教给学生。针对机械类专业学生电子知识相对薄弱,以及机械类专业单片机教学侧重应用等特点,在理论知识的讲解上着重基本的、核心的内容——I/O口的使用、中断、定时器/计数器、LED显示、键盘、液晶显示器等。其他内容如存储器的扩展、I/O口的扩展及借助其他芯片来实现功能的部分让学生自学,或者在需要的时候自学。将更多的课时安排在实验实训环节。
2.教学方法的改进
(1)实例教学法。在教学的过程中,由易到难,针对不同的知识点设计实例,如从点亮一个发光二极管开始,然后让发光二极管闪烁,达到八个乃至更多个发光二极管各种跑马灯效果。又如从简单的定时器定时10秒钟开始,然后引入按键控制定时时间并设置启动开关,加入时间设置时相应的数字闪烁等效果,再到12小时制/24小时制简易时钟的设计。教学中从实例出发进行分析讲解,逐步引出相应的知识点,根据实例讲解理论。这种教学方式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热情。
(2)将Proteus结合单片机开发板应用于课堂教学[7]。Proteus提供了30多个元件库及丰富的虚拟测试仪器,为单片机应用系统的开发提供了方便。将Proteus引入课堂,为单片机的教学提供一个平台,使得实例教学法更轻松地实施。使用Proteus结合多媒体,教师可以直接进行生动形象的演示,这让学生对编程效果有直观的了解,同时它还降低了教学成本的投入。秉承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主导思想,必要的硬件设备应用于课堂教学还是需要的。全部都是虚拟仿真不足以让学生信服,且不足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将Proteus结合单片机开发板应用于课程教学,Proteus先实现仿真效果,而后将程序下载到对应的开发板上验证演示,这可以让学生对实际的单片机应用系统的开发有真切的认识。
(3)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同步进行。要做到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同步进行不是件简单的事情。还牵涉到实验排课等方方面面,需要实验课老师和理论课老师协调沟通好,或者实验和理论由一个老师担任。理论课教师在上课时须兼顾实验课,做到理论课相应的知识点结束,实验课就是开始相应的实验。同步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及时进行实践训练,可以让知识点掌握得更牢固。一定要避免理论课结束很久了,相应的实验还没做到;或者理论还没讲到,实验就已经开始了。
3.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
单片机课程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单片机系统的开发过程是结合硬件电路编写程序、编译查错、调试、再编译直至功能实现的过程。因此单片机的学习效果不能仅仅靠试卷来评定。要给出一个相对客观合理的成绩,必须增加实验环节的分值,降低期末试卷分数的比重。100分中,期末考试占40%,实验环节占40%,作业占10%,平时成绩占10%。单片机课程的教学就是为了使学生能够综合运用单片机的软、硬件技术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笔者认为对于一些学生还可以采取做项目、撰写项目报告的形式来对其学习效果进行考核。
4.结语
笔者针对机械类专业单片机教学提出了一些看法。从我校2009级和2010级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单片机教学实践可以发现:以C51编程为主的教学降低了对机械类专业学生电子硬件结构的要求;将Proteus和单片机开发板引入课堂且以实例来教学的方式,使得学生更加形象真切地了解和学习单片机,大大地提高学生对单片机的学习兴趣;实验和理论的同步教学使得学生及时地巩固所学知识,改革方案具有一定的成效,教学效果有一定的增强。
参考文献:
[1]刘志先.单片机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钦州学院学报,2012,27(3):22-24.
[2]王晓磊,李晓丹.单片机课程实践性教学改革的探索[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2012,14(1):131-132.
[3]范剑,李军,夏如艇.单片机课程现场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J].实验教学,2012,6:131-132.
[4]郭冰菁,赵书尚,韩建海.机械类专业单片机课程教学改革与学生工程素质培养[J],2012,19:41-42.
[5]张毅刚,胡瑞强.基于Proteus的单片机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能力培养[J].教改创新,2012:149-150.
[6]王晓荣,权义萍,张印强.基于C语言的“单片机”教学方法[J].中国电力教育,2009,138:96-97.
篇4
关键字:机械类专业;实物型;毕业设计
一、 前言
毕业设计是实现大学本科培养目标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是使学生将所学基础理论、专业知识与技能,加以综合、融会贯通,并进一步深化和应用于实际的一项基本训练。毕业设计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并使其在从事科研与设计开发方面得到初步锻炼。
近年,随着经济形势及产业结构的变化,人才知识体系与能力结构的需求也在发生变化,机械类专业毕业生就业主要在车辆、机械设计、制造的一些企业,企业需求除了要有现代机械设计、制造的理论知识,还需要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而目前高校经过多年的扩招,生师比严重失衡,每年毕业设计指导老师都带学生较多,一般每个指导老师会带6-8个学生,多数指导老师提出的毕业设计题目及其完成模式常年不变,毕业设计内容与生产工作实际严重脱节,学生毕业设计既无兴趣,又缺乏充分的指导,同时又有就业、考研及出国等诸多原因交织影响,导致毕业设计质量普遍较低,学生穷于应付,抄袭现象严重,没有起到应有的锻炼效果。
如何提高机械类专业学生毕业设计质量,对现有毕业设计模式进行改革,是当前高校机械类专业的专业老师及教学管理者正在探索的问题。
二、 机械类专业实物毕业设计实践实例
针对机械类毕业设计现状,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为提高毕业设计和人才培养质量,进行了毕业设计模式改革。学院要求教师以提高学生实践动手及应用能力为目标,积极挖掘实验室资源进行毕业设计选题,鼓励在学校专项资助下开展实物型毕业设计,探索毕业设计新模式。在毕业设计选题方面,强调选题的实践性和工程性;在内容及要求方面,力求内容具体、贴近工程实际;在设计成果方面,提倡真刀真枪做实物,不追求纸上谈兵大而全;在组织形式上,尝试跨专业、跨专业方向小组形式的毕业设计、与学生课外科技创新及竞赛相结合形式的毕业设计。从2010年起,学院申请专项资金用于资助实物型毕业设计,每年大约20%的人进行实物型毕业设计。
从实践结果来看,实物型毕业设计平均成绩明显优于总体成绩,优良率一般达到70%以上,而总的优良率只有约40%。实践表明,进行实物型毕业设计,学生的主动参与热情高涨,深入实验室的比例大为增加,跨专业、跨专业方向小组形式的毕业设计,小组学生既明确分工又密切合作,发挥各自专业特长,完成设计目标,既培养了毕业生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又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和知识,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组织沟通能力。不管是单个还是小组形式的实物毕业设计,学生所得到的锻炼都是那些仅分析原理、做几张设计图纸的毕业设计无法比拟的,大部分实物毕业设计学生在答辩时也感慨,通过这最后学期短短几个月的实物设计制作,把前面7个学期的知识全部串了一遍,整体融会贯通,虽然很忙很紧张,但学会的知识比以前各学期加起来都多。
实物毕业设计过程也充分利用了各实验室资源,为学院实验室资源的共享、新型综合实验项目的开发提供了有力的促进,起到了良性循环的作用。
三、 全面推行实物型毕业设计面临的问题
实物型毕业设计对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培养质量上意义重大,但全面推行却面临诸多困难:
(一)实物型毕业设计要求学生在时间上投入更多,调研、原理分析、设计、加工、调试每个步骤环环相扣,都必须精心准备,认真投入,否则就难以进入下一环节,而大四的最后学期,学生大都面临着考研录取、就业、出国等诸多问题,还有部分学生大四时还有以前的课程没过,需要在最后学期重修,这些都要耗费很多精力,毕业设计的时间难以保证,影响其进度与质量。
(二)实物型毕业设计过程学生有更多问题需要与指导老师探讨,这也要求教师投入更多精力,但因每个老师带的学生比较多,指导老师除了指导毕业设计外,还承担教学任务、科研任务等。指导太多实物型毕业设计,指导老师也会感觉力不从心,因而指导老师主观上并不希望多带实物型毕业设计。
(三)机械类毕业设计实物制作需要相关材料及加工费用,机电工程学院近三年实物毕业设计的平均单项花费3千元左右,都是申请的专项经费,如此大的花销,全面普及是难以想象的,因而难以惠及所有毕业设计者。
四、应对措施
针对机械类专业推行实物型毕业设计的问题,可从如下几方面来解决:
(一)探索全程学业导师制。从学生入校开始到毕业,整个大学四年全程实行学业导师制,这样可以将毕业设计选题提前,避免最后学期诸多因素造成的影响,缓解最后学期毕业设计时学生与指导老师时间、精力投入不足问题。
(二)建立企业兼职师资队伍。主要由校外企业人员中位于生产第一线的工程师和高级技工等工程技术人员和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组成。在全程学业导师制的基础上,采用企业导师制度,大三以后实行校企双导师制,校内专业教师和校外企业教师联合指导5~8名学生,企业导师进行部分专业课程授课,对学生短期培训,并指导学生的毕业设计。有效的校企沟通,既可避免毕业设计选题成无源之水,又可有目的地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三)鼓励毕业设计选题与大学生科技竞赛、本科生创新基金项目、开放型实验项目相结合,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每年参与北京市级以上的机器人大赛、机械创新大赛、节能车、卡丁车、方程式赛车、3D设计大赛等的学生有100多人次,每年北京市资助的科技创新项目平均30多项,每项平均3-4个人,参与学生也有100多人次,每年立项的开放型实验有20多个,参与学生数更多,在进入毕业设计阶段学生中大约30%的人曾经参与过专项资助的竞赛、创新项目或开放型实验项目,他们在实物设计制作方面具有一定的经验,应鼓励他们利用已有的资源,自拟相近的实物型毕业设计题目,进行相关的创新制作。
(四)针对跨专业的小组型的毕业设计,建立不同专业结合的导师组,可实现有效的资源、优势互补,学生可针对具体问题咨询相应的指导老师,从而提高指导效率。
五、结束语
坚持推进机械类专业实物型毕业设计,继续深化和完善毕业设计模式的改革与创新。需注重校企结合培养,强调选题的实践性和工程性,强化与工程实践相结合、与课外科技创新及竞赛活动相结合、与教师的实际科研项目相结合。力求设计内容具体、贴近工程实际,提倡小而精,鼓励自主设计、大胆创新。实现对机械类毕业生培养质量的稳步提升。
参考文献:
[1] 于毅,闫岑.浅谈大学生就业、毕业设计与考研之间的矛盾及对策[J].科技信息.2012(1)
篇5
建立闭环反馈的顶岗实习长效管理机制
建立闭环反馈的顶岗实习长效管理机制是保障顶岗实习教学质量,提高指导教师和学生顶岗实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必要条件。
1.建立顶岗实习管理委员会。顶岗实习管理委员会应该是各系部、各专业的常设机构。学校参与人员建议系部领导牵头,涵盖专业辅导员、专业骨干教师等;参与企业应是与学院建立长期、稳定顶岗实习合作关系的、能够包含机械类专业主要工作岗位的多家代表性企业。企业参与人员建议由企业人力资源部门中负责高校招聘的人员牵头,包含企业指导实习人员;家长和学生代表应结合顶岗实习实际情况,在实习人数较多的企业中选取,并要求其有较好的沟通能力,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反映问题。
2.制订顶岗实习管理文件。明确学生顶岗实习教学工作流程与成绩评定的管理方法,规范顶岗实习企业兼职教师和学院专职教师的职责和任务,加强顶岗实习的安全教育,并针对顶岗实习学生组织管理制定相关文件,进行具体规范与要求。
3.构建操作性强的顶岗实习学生管理制度。系部提供顶岗实习学生名册,分各专业召开顶岗实习学生专题会议,具体落实顶岗实习期间学生的管理工作,包括学生业余时间和宿舍管理、实习现场管理、学生健康心理咨询和辅导等。
规范顶岗实习教学工作程序
顶岗实习教学环节一般应该包含毕业论文撰写环节,毕业论文和顶岗实习任务同时开展,专业要求毕业论文内容和顶岗实习内容相关,对于较难实现的,也可以由指导教师指定题目。学生在实习中注意观察,找到论文写作的方向,搜集资料,结合实际工作经验完成论文,这样可以使论文避免抄袭,做到有的放矢,提高论文质量。
(一)学生在顶岗实习期开始前应完成以下工作
1.接受学院系统、全面、仔细的顶岗实习培训。通过培训,弄清顶岗实习开展的步骤、方法、要求等,每名学生都应明确实习的全局性安排、时间进度及上交材料的要求。2.完成并上交校企合作学生顶岗实习协议。协议格式由学院或系部统一制定。学生自行打印后,填写自己信息,与所在实习单位签订实习协议,如多人在同一企业实习,可集中填写后与企业签订1份协议,完成后上交指导教师。3.领取学生顶岗实习手册。学生顶岗实习手册由学院统一印制,每名学生离校前领取一本。手册主要内容包括顶岗实习基本信息、顶岗实习周记、顶岗实结、实习考核与评价等。
(二)学生在顶岗实习期结束后应上交以下材料
1.完成顶岗实习手册。填写顶岗实习基本信息,包括学生的联系方式和实习企业的基本情况、实习主要任务等;按实际实习时间完成顶岗实习周记;撰写顶岗实结报告;由企业指导教师和学习指导教师填写实习考核与评价等内容。2.完成毕业论文。毕业论文格式要求符合学院或者系部制定的要求。
篇6
一《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试行)》对机械类专业的培养要求
机械工程本科专业认证在于从整体上评价学生的质量和毕业生的状况。学校成功地达到了专业的培养目标与否,应检验其毕业生能否具有以下知识和能力[2]:(1)知识要求:掌握机械工程、机械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掌握必要的工程基础知识。(2)能力要求:具有数学、自然科学和机械工程科学知识的应用能力;具有制订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分析和解释数据的能力;具有制图、计算、测试、调研、查阅文献和基本工艺操作等基本技能和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3)工程要求:具有设计机械系统、部件和过程的能力;具有对于机械工程问题进行系统表达、建立模型、分析求解和论证的能力;具有在机械工程实践中初步掌握并使用各种技术、技能和现代化工程工具的能力。(4)特别要求:知识面宽广,并具有应对现代社会问题的知识,进而足以认识机械工程对于世界和社会影响的能力。从上述要求可看出,在教学过程中,知识不能仅仅以定型的形式呈现给学生,更大程度上需要学生自己在解决问题中去有所“发现”,但其存在“短时间内难有所获”的局限性。要形成对知识的理解,使探究所得知识与其他相关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一定的知识结构,必须有内化的过程中,即接受学习的意义建构过程。可见,教师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尤其是实践环节教学过程中,要适度平衡探究式学习和接受式学习中接受和探究成分的相互渗透,针对不同的课程知识及技能要点,引导学生将探究的方式与其他方式结合起来,以收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二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实践教学实施方案
笔者在执教“机电控制技术实习”过程中,采用了如下图1所示的以“项目驱动”为导向的探究式-接受式复合教学法,将教学工作的三大核心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及考核方法设计成一个具有自适应能力的反馈闭环系统,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1教学内容
本方案教学内容的核心是建立合适的“项目库”。其评价指标包括项目内容的丰富性、工程背景的浓厚性、理论与实践结合训练的综合性、以及《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试行)》的达标度。“项目库建设”的主体既可以是授课组老师,也可以是学生自己;项目的设计方法是先解析课程的知识及技能要求,再设计一系列包含要素尽可能多的系统性项目群,使学生在探究项目的过程中真正强化其机电控制技术的工程应用能力。项目区分常规性和创新性的目的在于建立能力分层和激励机制,引导学生进行良性竞争,创新性项目竞标主要比较学生申报书中的技术文献综述深度,以及技术方案的优劣。
2教学方式
教学方式上,建立“探究式学习与接受式学习的耦合教学机制”是其核心,重点要解决好探究式学习和接受式学习相互渗透过程中的“度”和“界”。可类比的例子是,现在众多高校试图通过要求理工科学生选修一些属于人文科学的课程来解决“专门化”的倾向问题。然而,正如一般系统论的创始人贝塔朗菲所指出的,增加或者“并列”各种不同方面的课程,既培养不出“素养”,也带不来“通才”教育。可行的办法是一方面夯实工科通识基础,为学生提供与工程专业关联的人文社科类课程,把工程活动所涉及的知识融会贯通地传授给学生;另一方面将项目式教学方法应用于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共享产学合作课题,创新课程内容,调整课程结构,以集成方式综合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教学方式选择的首要原则应是为学生创造自主协作的学习环境和多元互动的交流机制,具体实施时要“因人而异”、“因地制宜”。善于借鉴同行们的教学实践成果为己所用:CDIO工程教育模式强调以主动的、实践的及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工程,反映了系统论中整体性、结构性、层次性的特征[3];学生的科学思维发展才是科学探究活动的核心,采用模型/模型化为基础的科学教学法,不仅可以使学生的科学思考显性化,便于教师进一步理解学生的心智变化,而且为师生之间的相互作用提供了互动载体[4];运用“新三论”(耗散结构理论、协同学、超循环理论)设计教学方式,通过其“整体性”、“非线性”、“协同性”、“涨落性”和“开放性”等五个系统方法特征去满足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等方面的教学要求[5];基于直觉性、连结性和发射性三项基本特性设计本科教学知识传播和创新机制,以“问题”为核心,理清学生、教师和多媒体在人机交流和人际交互三角关系中的角色扮演与实施策略,引导学生实现全脑思维[6];“翻转学习”可充分利用学生的业余时间实现知识接受,而课堂时间则用于知识内化,使多种学习方式的并存成为可能[7]。
3考核方法
“实践环节考核”要实现评价体系与培养目标的协同,这也是本方案中“教学效果分析”的重要工作之一。评价目的不仅在于激活教学活动,而且要促进学生独特的学习方法与思维方式的形成,促进学生工程能力的提升;评价指标的设置应紧密结合《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试行)》的培养目标,实现个性化和多元化;评价内容要指向学生学习态度、学习成果质量及成果分享能力等方面,可分别占40%、30%、30%的分值比重。学习态度的考核旨在引导学生发挥自身的主动意识和创新精神,建立既重过程又重结果的良好学风。学习成果质量可从学生实践过程中的知识和技能积累、项目进度和深度等多方面评定。成果分享能力考核可采用全体学生参加的“项目成果答辩”形式,实现短时内不同项目间的技术交流与知识传播。总之,本文所用方法紧紧围绕学生主体、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和创新意识等四条主线,基于“项目驱动”探究式-接受式复合教学理念组织实践教学,将机电传动控制类课程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充分参与到从项目方案制定到项目实施、项目攻关、项目成果分享的全过程,较好地达到了优化机电传动控制课程教学体系、知识结构和技能培养要素,全面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的目的。期望本教学成果对讲授其他机械类专业实践课程的同行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和移植价值。
参考文献
[1]周伟,严兴春,鞠萍华,等.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机械类专业师资队伍建设[J].教学研究,2013,36(4):20-24.
[2]教育部办公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试行)[EB/OL].(2010-08-17)[2014-07-21]..
[3]潘柏松,胡珏,秦宝荣.基于协同理论的CDIO工程教育模式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12(5):35-38.
[4]孙可平.科学教学中模型/模型化方法的认知功能探究[J].全球教育展望,2010,39(6):79-81.
[5]何可抗.运用“新三论”的系统方法促进教学设计理论与应用的深入发展[J].中国电化教育,2010(1):7-18.
[6]陈耿彪,吴文兵.培养大学生“右脑思维”的教学策略研究[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3(6):17-19.
篇7
【关键词】机械 学生实习 安全教育
一、安全教育的内涵及重要性
安全教育是指对学生进行安全思想(态度)、安全知识(应知)、安全技能(应会)的宣传、教育和训练。安全教育的内容首要是安全思想教育。全体师生要牢固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思想,努力加强安全意识,认真学习有关安全知识,学好各项实验实习操作规程,通过不断的实践训练,充分掌握安全技术知识,提升安全作业技能,从而顺利达到实验实习教学的最终目标。
学生实验与实习是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必经之路,而实验实习必定要求学生亲临现场动手操作,与各种各样的机床、电器等工具打交道,也就不可避免的带有一定的安全隐患。
二、怎样搞好机械类专业学生实习的安全教育
对于机械类专业学生来说,实习是职业院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技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所谓安全教育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安全知识教育,安全技能培训。
(1)首先,从思想上作好教育。思想上的安全认识并不是天生就有的,需要长期安全学习和安全理念知识灌输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而我们现行的只对学生进行短期安全教育的方法需要改进,要让安全教育贯彻整个实习教学和技能训练的始终。最终达到“要我安全我要安全我懂安全我会安全”的转变,形成一种安全风气。我们知道,安全事故的发生大多是由于当事人不注意造成的。为什么对于同样的现象,有的人注意到了,而有的人视而不见呢?这是因为他们的感官受到该现象的刺激强度和次数不同。在平日里,教师有关安全教育的话可能没有少说,但发生在实习过程中的一些真实案例更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安全教育应从真实的安全事故案例入手,邀请事故人员现身说法,或者采用先进的多媒体技术,播放事故发生情况,让学生直观的了解事故发生的原因,并学会对原因进行分析。只有会分析事故原因,才能进行有效的防范。工厂里事故的发生基本分为三种情况:麻痹大意。许多工作时间较长的操作者,往往认为自己已经很熟悉操作了,思想不集中,很容易发生事故。不遵守安全操作规则。比如在操作旋转工件或设备时,害怕烫手,带上手套操作,造成手被设备绞断。长发工人不按安全要求戴好安全帽,头发被绞住,如果不能及时脱离就有生命危险。疲劳操作。有的工人晚上不好好休息,第二天,昏头昏脑的就去上班,边操作边睡觉,这也是极易造成安全事故的。
(2)其次,介绍常见安全事故及其防护要领和各工种的安全操作规程。学生在实习前教师应介绍实习中可能遇见的安全事故,并详细教授应该掌握的防护要领。比如砂轮安装前应检查砂轮片是否有裂纹,若肉眼不易辨别,可用坚固的线把砂轮吊起,再用一根木头轻轻敲击、静听其声。(金属声则优、哑声则劣)。砂轮机必须有牢固合适的砂轮罩,否则不得使用。砂轮安装好后,一定要空转试验2~3分钟,看其运转是否平衡,保护装置是否妥善可靠,在测试运转时,应安排两名工作人员,其中一人站在砂轮侧面开动砂轮,如有异常,由另一人在配电柜处立即切断电源。……不同工种的学生实习条件不同,要根据工种进行专门的讲解。
(3)安全教育要从习惯抓起。习惯一旦形成具有很大的惯性,好的习惯有助于我们的工作,而坏的习惯就很危险了。学生实习时,首先在实习场地点名,了解学生出勤情况,观察学生的穿戴,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穿戴习惯。女生进工厂必须戴头套,把头发网住,以防头发被机床绞住,同时结合女工被绞住头发的惨剧进行讲解,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不能穿拖鞋、凉鞋进入车间,车间放有许多设备工件,带棱、带角、带刺的特多,不做好防护,必定脚要出问题。特别是要实行每节课课前都集中进行检查,不合格的人不准进实作室,让学生养成正确的穿戴习惯。其次,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的同学相互提醒,相互监督,以便及时发现不符合安全文明生产的操作。第三,提前介绍每天的操作项目,以及最容易出现的安全问题,让学生们能够提前注意,早做准备。第四,老师在操作车间不断巡视,以便于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一旦发现学生有不正确的动作时,比如学生用嘴吹铁屑,直接用手去扯嵌入鞋底的铁屑等等。马上要求他停下来,组织学生们共同来讨论,找出违反操作规程的地方,带领学生共同来纠正。这样,边操作边纠正,直观教学现场讨论,让学生迅速的掌握一般的安全操作知识。同时,在巡视的过程中,观察学生的精神状态,对于萎靡不振的同学,了解他们的情况,如果是身体不适,就让他们及时治疗;如果是晚上没有休息好,就要对他们提出批评,要求他们马上改正。第五,在每天实习结束后,安排讲评,表扬正确的,批评错误的,特别强调不符合安全要求的穿戴、操作和精神状态,要求学生改进。
(4)做好安全记录。在进行训练时要求教师和每一位同学都要做好安全记录,包括对该训练项目的设备检查情况,是否存在隐患,训练过程中有无不安全因素等等,都要如实记录下来,以备以后的警醒、改进和安全总结。
(5)进行安全考核。要把安全知识、安全技术水平与学生的学习成绩相结合,与激励机制相结合,使学生达到较高的业务水平,较强的分析判断紧急情况及处理能力。
(6)严格要求学生执行实习纪律。严格遵守实习工厂一切规章制度,严守操作规程,遵守作息制度。
最后,指导学生养成安全操作的习惯。安全观念最终需要落实到行动上,也只有在行动中才能够检验安全观念是否牢固。因此,安全教育的有效方法之一就是让学生自己主动进行安全隐患排查。当排查安全隐患成为学生的习惯,就可以说具有了比较强的安全意识。
综上所述,安全教育是事关学生终生的人生安全和幸福的大事,不论是理论教学还是生产实习都必须大力加强安全文明生产的教育。
篇8
关键词:地方高校;机械类专业;电类课程体系;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03-0143-02
机械类专业及电类课程体系的内涵及地位
机械类专业主要包含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车辆工程等专业。这些专业大多以机械零件及设备的设计与制造为主要专业方向。在机械类专业中,电类课程是相对于机类课程而言,主要包括电工电子技术、传感与检测、电气控制与PLC、微机原理、机电传动、计算机控制技术等电气控制类课程。
课程体系是指为培养人才所确立的目标以及依据此目标所选择和组织的课程内容、教育教学活动的系统。高等教育课程体系改革是整个高等教育改革的核心部分。课程体系反映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反映一定的教育思想,决定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规格、质量和水平,是教学改革中的重点和难点。
从层次结构来说,高校的职能与办学定位决定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专业课程体系。1998年召开的世界高等教育大会提出:“衡量高等教育尺度,应当是介于社会的期望与学校的行为之间的适应。”因此,地方高校各专业,特别是应用性较强的专业,如机械类专业,应根据地方产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结合专业特点来确定自己的培养目标,进而建立与培养目标相适应的课程体系。现代机械行业已大大不同于传统机械行业,纯机械的产品份额越来越少,而机械与电气自动化技术、机械与微机技术、机械与光电技术等的结合已越来越紧密。传统的机械产品,越来越多地加入了自动化元素,以提升产品的功能及档次,增加产品的附加值。如果一个现代机械工程师不懂电气技术,很难成为一名优秀的机械工程技术人员。电气控制技术已经成为机械类专业学生知识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电类课程是机械类课程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地方高校机械类专业电类课程
体系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剖析
许多高校,特别是一些重点高校,充分认识到电类课程在机械类专业中的重要地位,建立了完备的电类课程体系,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并使他们的毕业生在机电类专业领域发挥了纯电气信息类专业无法比拟的优势。但在许多地方高校的机械类专业中,电类课程体系不是那么完善,教学效果不是那么理想,电类课程往往处于边缘地位,更谈不上课程体系的完善。经调研,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现行分科课程模式,使机械类专业的电类课程受到机类课程的挤压,并产生机电分离现象 我国高校目前实行的是沿袭已久的传统的分科课程模式,课程设置以学科划分,它注重学科知识的系统性、规范性、有序性以及相对独立性。正是因为过分强调机械类课程的完整性与系统性,因此很难为电类课程留出足够的空间与课时。
师资力量的分割,使许多地方院校机械类专业缺少合适的电类课程师资 地方院校由于师资不足,机械学院大多为纯机械类课程师资,机械类专业的电类课程则请电气信息类学院教师来讲授,造成机械类课程与电类课程各自为政,缺少沟通。而老牌大学的机械学院,师资学科团队强,因学科综合发展的需要,其电气类师资力量往往很强,而且这些电气类师资相比于电气信息学院师资,能更好地将机与电有机结合,更适合机械类专业电气类课程的教学工作。
照搬著名高校或其他电类专业的电类课程体系,没有体现地方院校和机械类专业自己的特色 一般来说,重点高校的课程体系,往往强调学术性,其实践性、应用性不一定能适合地方院校的办学要求,有的直接从其他电类专业中移植过来,没有体现机电一体的特色,没有考虑电类课程与机类课程在知识体系与思维方式上的差异。传统的机类课程经验性知识较多,以形象思维为主,如机械制图、公差配合、机械制造技术等,除了需形象思维外,很多知识点都是一些约定俗成的规定和经验,电类课程许多理论知识,以逻辑抽象思维为主,其知识点往往比机类课程灵活,要求机械专业学生在上电类课程时适应这种差别,让学生逐渐适应电类课程的思维与学习方法。
许多地方高校的电类课程体系目标定位模糊 许多高校机械类专业的机类课程目标定位比较明确,并安排了许多综合性实践环节来实现这些目标。但对电类课程的目标定位往往比较模糊,如许多高校将机械专业机械与电之间的关系描述为“机械为主,电为辅,电为机械服务”。但对“电”如何服务“机械”却缺少明确的定位。
电类课程链不完整,不能学以致用是机械类专业学生反映较多的问题 对于地方高校的学生来说,相比于机械类课程,电类课程自学入门往往比较费劲,如果电类课程体系不完整,缺少的环节往往成为今后知识应用的拦路虎。比如没有学过相关的电路CAD软件,理解了相关电路的设计原理也不知道如何将电路图转化成线路板。由于没有相应的实践环节,即使能设计相关的程序,也不知如何将程序写到芯片中。如此一来,理论学得再好也用不上,将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样的教学效果与地方高校的办学定位严重不符。
地方高校机械类专业电类课程体系优化建议
上述问题的存在,说明了在地方高校机械类专业中,优化电类课程体系的重要性与必要性。课程体系的优化就是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出发,调整课程体系的各个方面,包括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组织安排,并以最后能否最优化达到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要求作为衡量标准。针对目前地方性高校机械类专业电类课程存在的上述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建设性意见。
针对目前存在的“分科式”课程模式,应建立“综合式”课程模式 分科教学在教学内容方面主要有这样一些特征:一是强调以书本知识为主,以传授间接经验为主;二是以某一学科逻辑来组织教材,强调教材的系统性,强调知识点的联系;三是课程的规范程度较高,以教科书为课程的范本,形成体系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四是课程内容考虑较多的是“科学世界”。“综合课程”模式虽仍以学科知识体系为基本框架,但它追求多学科的整合,教学中既要寻找学科之间的学术性关联,也要关注社会问题的解决和现实生活的需要,且社会问题和现实生活是综合学科建立学术性关联的基础。因此,我们应在机械专业中,结合地方产业需求,制定科学的培养目标,围绕具体应用,将电类课程与机类课程综合起来,统筹安排课程与课时,多开一些机电融合的课程以节约课时,同时,要大胆砍掉一些学生可以自学的传统机械类课程,为电类课程留出足够的空间。
以师资教学交流与科研合作为手段,促进机电师资整合 针对机电师资分割的问题,在师资力量相对薄弱的地方院校,应出台一些政策,鼓励教同一专业的相关师资跨院系交流。特别是要鼓励教师进行跨院系的科研项目合作,特别是横向的科研项目合作。企业里的许多合作项目,往往要求机电综合技术,在这些项目中,机与电的教师很自然地结合起来,这样的结合很容易传递到教学中,达到科研促教学的目的。
地方高校的课程应有自己的特色,体现地方性与应用性 应认真分析地方的产业结构,找准机械类专业电类知识的可为之处,分析为实现这些目标所需的电类知识、电类技能要求,围绕几条具体的应用主线来安排相应的电类课程及实践环节。针对电类课程难学的问题,建议抛弃一些学术性过强、应用性不足的电类课程,增加一些应用性、实践性强的电类课程。不选光有空洞理论的教材,而选择操作性强的应用性教材。同时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如我们正在进行的基于典型装置的现场教学方法试点工作,将当地企业典型的机电类产品或装置搬进课堂与实验室,以这些产品所涉及的机电知识为主线开展教学,让学生边学习,边体会,边实践,让他们将课本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知识,逐渐适应电类课程的思维方式。
明确机械类专业电类课程的目标定位 人才培养计划应明确电类课程总体的知识结构及技能要求,并将这些要求细化落实到每一门电类课程中去,让每位任课教师明白自己所教电类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特别要设计好电类与机类接口的知识,使学生今后能将所学的电类知识与机电知识综合起来,实现1+1>2的效果。
从专业培养目标出发,从学以致用的角度出发,完善电类课程链 让学生掌握从基础理论到实物制作调试全过程的知识与流程,据此安排相关课程及实践环节。不能让电类课程光有“入口”,没有“出口”,所谓“出口”是指具体的应用,即学了能用。如学了单片机,光知道其工作原理及程序设计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通过实践环节,让学生系统地掌握相关的知识技能,知道利用开发板将程序固化到芯片中,知道设计接口电路,知道制作线路板,掌握将元件焊接到线路板上并进行调试的技能。学习了PLC,只知道逻辑量控制是不够的,还应进一步学习运动控制模块、模拟量控制模块、人机界面模块等,否则体现不出PLC的优势。
总之,地方高校机械类专业电类课程体系,需要我们坚持地方高校应用性、地方性办学定位,从地方区域经济的需求出发,从学生的成才成长需要出发,加以系统设计与建构。
参考文献:
[1]王建惠.我国高校课程价值取向与课程体系构建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2010.
[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出版社,1996:67-68.
[3]于振文.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实践[J].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2008(12):61-66.
[4]姚君.地方本科院校课程体系优化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8.
[5]邓奕,宁立伟,倪小丹,易际明.机械类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比较研究[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2006 (3):73-75.
[6]杜贤昌,范希梅,韩恒忠.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专业电类课程体系优化与课程内容整合[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63-64.
篇9
关键词 高职高专机械类专业 现状 改革对策
1 高职高专机械类专业培养人才的主要目标
高职高专机械类专业是将传统的以就业为导向、以岗位和能力为本位的人才培养模式加以改革,将人才培养作为教学的载体,把职业教育作为本质指针,将有限学制时间作为其主要依据,把机械类专业课程加以整合处理,实现理论和实践密切相连的一体化教学模式,通过不断的努力,慢慢建立了更为清晰的高职教育理念,有利于为社会培养一大批高素质的技能人才。
2 当前高职高专机械类专业教学现状分析
现如今,大多数高职院校对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认识不够充足,并且教学工作者的教学能力与教学模式等受多种因素的影响,难以有所提高和改变,因此,在高职高专机械类专业教学中出现大量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教学观念过于滞后,再加上,机械类专业教学内容十分陈旧,难以提高高职高专机械专业教学效果;其次,教师未能摸清教学的对象,并且又没有熟练掌握机械专业的知识与技能,从而进行盲目教学;再次,高职高专教学设施比较落后,难以满足现代高职高专机械专业教学的需求;最后,教师重理论教学而轻实践教学的观念依然存在,这样一来,难以体现出高职教育的特点。
3 提高高职高专机械类专业教学质量的对策
3.1 及时转变教学思想
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主要目标是为社会培养大量的操作型、管理型以及服务型等复合型人才。这样一来,教学工作者要逐步拜托传统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观念,从而树立现代化的教学理念。并且在这过程中,必须认真做好以下三个“转变”工作:第一,由传统的学术型与研究型人逐步向应用型与技能型发生转变;第二,高职高专机械类教学内容由传统的理论结构的完整性与系统性朝着岗位技能型发生转变;第三,教师要从传统教学逐步向教学和市场结合的方向转变,以市场发展为导向,紧跟和机械类相关的产业结构加以适当的调整,把生产所需的理论知识与技能作为主要依据,合理地选择机械类专业教学内容,以便学生更好地适应此行业的发展,提高他们的市场竞争能力。
3.2 进一步完善教材内容
在高职高专机械专业教学过程中,教材是教师讲授知识的主要载体。因此,教材和教师以及先进的教学方法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体系,有利于实现教学培养目标。可以说,机械专业教材和学生所学到的知识是否对企业生产与社会发展具有较强的适应性有紧密的关联,从某种程度来说,又可以对学生的学业就业产生一定的影响。为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和本行业的发展,同时又要凸显出高职教育的特点,机械专业教材是极其重要的。结合相关部门的调查统计,当前高职高专机械专业教材依然存在着大量问题:第一,教材内容不能紧跟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步伐,更难凸显出新技术与方法。第二,教材内容和社会实践相互脱离,安排的理论知识较多,而技术环节却相对较少。第三,教材的综合水平较差,有些课程只是简单的将与机械类相关的课程进行叠加,并没有将这些内容很好的相互融合。第四,对于相似专业,其课程联系较少,其中有些课程重点强调自身的结构,这样一来,使得很多课程的内容出现了重复的现象。由此看来,我们应该对当前高职高专机械专业的教材加以深入改革,要求新教材必须具有以下几种特征:首先,教材内容应该新颖,换言之不管是在内容还是在内容形式上都要重点突出新颖,这样一来,才可以满足时展的需求;其次,教材有较强的适应性,也就是说高职高专机械教材要很好地适应现代学生接收新知识与技能的能力,并且又能够更好地满足岗位操作的各种需求;再次,要有较强的实践性。教材内容要涉及到关于岗位实践指导工作,社会实践较强。除此之外,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又要适当选取教材内容,也可以进行适当的补充,从而达到逐步完善教材内容的目的。
3.3 改革教学手段与方法
要想顺利的完成教学目标,教师可以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利用多种教学形式,例如:启发式、研究室、探讨式等,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也可以进行现场教学,这样一来,使负责、难懂的教学内容变得更加简单化与直观化,从而大大提高高职高专机械专业的教学效果。第二,结合本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分层教学模式,从而使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所提高。第三,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结合机械专业的教材内容,教师在课前搜集一些关于生产的过程片段,使学生对教材内容有一个直观认识。第四,要对高职高专机械专业的实践教学引起高度关注。这主要是因为高职院校教学特征是以培养学生的应用与动手能力,在毕业之后可以快速找到与所学专业相关的工作。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将“技能”作为教学的依据,科学安排实践教学内容,最好要开设一些有目的性的实训课程,从而增强学生动手与操作能力,以便更好地解决遇到的问题。
3.4 健全教学评价体系
对于高职高专机械专业教学评价体系主要涉及到两方面的内容,即对课堂教学质量的评定和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定。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通常是将期末的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能力的主要依据,同时,又会将此作为评价教师教学能力的一个标准。这样一来,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通常是将理论教学作为教学重点,对学生其它技能培养予以忽略;同样的,又难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大多数学生只能死记硬背,但是,在考试过后又会很快忘记,这样一来,难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所以,对于高职高专教学评价体系来说,必须加以深入改革,从而充分发挥出教学评价体系的作用,从而确保教学的顺利进行。
篇10
论文摘要: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规模的不断壮大,提高职业教育的整体教学质量,培养真正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是我国职业院校共同关心的问题。本文以提高我国高等职业院校机械类专业《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教学质量为目标,探讨了该课程的教学改革。文章分析了目前我国高等职业院校机械类专业《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教学内容不太适合当前企业对人才需求状况的变化,论述了进行该课程教学改革的意义,阐明了该课程进行教学改革的目标。
《电工与电子技术》是大学机械类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是学生由理论知识走向实践应用所接触到的第一门专业性质的课程[1],同时它是一门与机械设备控制紧密相关的课程,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目前我国大学机械类专业《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内容主要包括直流电路、交流电路、电动机、变压器、常用低压控制电器、基本电气控制线路、半导体器件、模拟电路、数字电路、典型数字电路及应用等内容[2][3],基本按学科体系组织教学内容。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既有兴趣又有畏难情绪,普遍认为该课程学习难度较大,不容易学懂[4]。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企业对人才需求状况的变化,现今该门课程部分内容已不适应高等职业院校机械类专业学生学习,为减轻学生学习负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有必要对高等职业院校机械类专业《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应用任务引领的教学理念对其知识内容进行重构与优化。
1.教学改革意义
1.1 高等职业院校机械类专业学生就业岗位主要包括机械加工设备的操作和维护,各种机电一体化设备的装配、调试和维护,以及其它与机械产品相关的工作。WWw.133229.COM从高等职业院校机械类专业毕业生就业岗位对《电工与电子技术》知识要求方面考虑,对高等职业院校机械类专业《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内容进行重构与优化意义突出。
1.2 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在学校学习时间一般不超过2.5年,学习时间短,学习任务繁重,对于在就业岗位上很难用到或根本用不到的知识点应该有所删减,这样能有效地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避免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因此对高等职业院校机械类专业《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内容进行重构与优化,更有利于学生掌握该门课程中在工作需经常用到的重点内容。
1.3 对高等职业院校机械类专业《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内容进行重构与优化,开展基于任务引领的课程教学改革,将教学单元划分成学生毕业后工作过程中可能碰到的具体工作任务,采用“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课堂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1.4 对高等职业院校机械类专业《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内容进行重构与优化,也是由高等职业院校学生自身的理论基础决定的。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规模的扩大,生源的减少以及高考招生比率的逐年升高,高等职业院校学生高中阶段理论课程基础越来越差,对理论知识的接受能力整体下降,让他们学习理论性过强的、且在以后的工作中很难用到的知识,是对课堂上绝大多数学生的不负责任。
2.教学改革目标
以培养高等职业院校机械类专业学生熟悉机械设备电气控制系统能力为主线,打破传统的《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教学内容的界限,从认知规律和满足学生就业岗位的需要出发,对教学内容和实践环节进行整合与提高,达到基本的电工与电子技术知识的完备,同时突出机械设备中电动机控制和接触器、继电器等电气控制线路的理解和掌握。具体做好以下几方面的改革。
2.1 以能力培养为主线,构建独具特色的课程内容教学体系。以掌握基础知识、强化应用、培养技能作为教学的重点,力求达到以知识应用为目的,能力培养为主线。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毕业后在工作岗位上能碰到的实际工作任务为基础,构建独具特色的课程内容,开展基于任务引领的课堂教学。
2.2 在课程教学过程中,采用“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新模式。为了提高教学质量,首先要促进学生提高学习积极性,把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喜爱学习,如此方能有效提高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高等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进一步深入发展的过程中,本人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和体会,认为理实一体化教学方式是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教学中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提高教学效果的方法。这种教学方式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3.结束语
对高等职业院校的课程进行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本文探讨了高等职业院校机械类专业《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笔者抛砖引玉,从分析我国高等职业院校生源的实际情况、现有课程内容的设置、以及企业对人才需求状况等方面出发,讲解了教学改革的意义,提出了教学改革实施方案,重点讲述了教学改革的目标。当然,提高我国高等职业院校《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质量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我们广大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师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 杨克虎,王振翀.工科非电类专业“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改进方向的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10,7:122-123
[2] 秦曾煌主编.电工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年5月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机械制图实训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