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笔记范文

时间:2024-01-31 17:52:1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笔记,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笔记

篇1

一、积极筹备心理健康咨询室的建设

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以副校长和主任为副组长,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员及各班班主任为心理健康小组成员的组织机构,积极筹备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学校对心理健康咨询室进行了设施配置,制定了心理辅导教师工作岗位职责,确定了心理健康的辅导原则,制定了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还建立了心理危机机制,加强了教师之间的学习和交流。

二、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档案。

我校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根据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方法,结合学生实际,围绕学生为中心工作开展心理健康 教育活动。

1、在工作的过程中,建立健全了各种档案,档案包括:学生心理辅导、教职工咨询、心里危机机制、家长咨询及心理健康教育计划、总结等。是我校的心理咨询工作走上了正常轨道。

2、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渗透。我校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也并不是孤立地进行,而是与其他学科的教学渗透起来,全方位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如在语文学科中进行心理教育,在思品课中进行心理教育的渗透等,让学生并不是孤立地接受心理健康教育,而是多方位地受到心理健康教育,各课教师在教学中善于挖掘、利用,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成长和发展。

三、积极开展阳光心理健康咨询工作,鼓励教师、学生进行心理健康咨询

要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要对教师广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咨询,使每一位教师尽快掌握一点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以利正确对学生进行指导,并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出现失误。这是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至关重要的。因此,本学期咨询室成立近2个月以来,共接待教师咨询5人次,学生2人次,家长1人次。对多名家长进行了多次指导。师生、家长咨询的内容范围十分广泛:包括心里烦躁郁闷、有工作压力、情绪低沉、亲子矛盾、子女择业前途、青春期烦恼、婚姻恋爱、学习压力、考试焦虑、不良行为等等。指导学校、家长合力重视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利用多种途径,向家长提出各种建议,指导家长开展小学生家庭心理健康教育。因此通过本学期的努力工作,解决了多年来学校学生中难以解决的困难,有力的协助和推动了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的进行。

四、积极查阅有关资料,努力提高自己知识层面

篇2

就目前的小学英语教学而言,尽管教学方式有了一定的提高,却也不乏许多教育弊病。最为显著的问题就是教师教的苦、学生学得累,且出现了小学生害怕学英语的现象,我们需要及时帮助学生扫除心里障碍。

二、课题界定

1.“学困生”主要指由于种种原因导致其学习成绩、学习习惯以及其他方面的表现在班里暂时处于落后状态的学生。在老师的心目中,应当只有暂时落后的“学困生”,而没有无法教育转变的“差生”。

2.英语“学困生”的心理障碍的类型有:急躁心理、焦虑心理、抑郁心理、孤独心理、自卑心理。恐惧心理、逆反心理等。

3.英语“学困生”的心理障碍的调适主要指老师通过科学的教育方法对学困生加以引导教育,使之在各方面得以发展,并成为一名学习没有困难的学生。

三、研究对象

在2011年学业成绩尾端学生中,每班随机抽取2名“单科”、3名“全科”学困生作为个案研究对象。

四、研究内容

1.小学生学习英语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调查学生产生学习英语心理障碍的因素。

2.影响小学生学习英语的因素的分析,总结心理障碍的成因。

3.小学生学习英语心理障碍的排除策略,并适时进行调适。

五、研究目标

心理障碍是各种不同的心理和行为异常的统称。本课题从小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心理和行为的异常为切入点,对小学生的英语学习态度、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学习能力等方面进行研究,探索出一种适合小学生学习英语的教育方法,提高英语学习的成绩,促进学生英语学习的可持续发展和身心全面发展。

六、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素质教育的基本观念是全体性、全面性、个体化。学困生在古今中外各类学校中都存在,成为困扰教育界的一个难题。

2.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困生的实质是学习个体自信心的缺乏与自我概念的消极,因此学困生的教育过程就是树立信心的过程。

3.以心理学理论为依据,即情绪和认知失衡,是造成学生学习的心理障碍的主要原因,从而使一部分学生成为学困生。教师必须了解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研究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心理活动规律,才能使英语教学规律化、科学化。

七、研究方法

1.资料研究法;

2.调查研究法;

3.实验法;

4.观察法;

5.个案研究法。

八、取得的成果

(一)通过调查研究,认真分析了影响小学生心理障碍的成因:

1.小学生自身的原因方面,主要有紧张恐惧感 、习惯挫折、过分自卑感。

2.外在的干扰因素,主要有家长期望值过高、教育教学过度、评价方式单一,以分为重、关系效应等。

(二)调查结果

1.本校有90.5%的小学生是健康的,但也有9.5%的小学生存在较明显的心理健康问题。

2.小学生中的心理问题还是普遍存在的。本校最为突出的是学习焦虑心理、考试焦虑心理和厌学心理。

3.作为小学生的家长以及老师应当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过程,将其与日常的教学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教师应当注重小学生的心里健康问题,并帮助家长纠正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忽视的弊端。

(三)小学生学习英语心理障碍的排除策略(即心理辅导)

1.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1)教师并不仅仅是传道授业的启蒙者也应当是学生的知心朋友,作为老师应当善于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并采取适当的方法引导学生养成健康的心里状态应对日常问题。

(2)及时做好与学生的笔记、谈话记录。

2.家庭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应当注意到家长对学生心理养成的重要作用,多与家长沟通交流,指导学生家长对小学生进行家庭心理健康教育。

3.小学生自我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小学生自我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作为教师不仅仅应当注重自己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培养意识,同样应当指导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帮助学生学会怎样正确面对心理问题。

4.教师要教会学生如何在生活中培养良好的心理。

(1)学会放松。

(2)与人谈心。

(3)喜欢写小练笔和日记。

(4)参加一些集体活动和社会交往。

(5)学会观察、分析、评价自己。

(四)根据主要心理障碍提出有效的调适对策

1.教师应当极力为学生建设一个良好的生活学习氛围,让学生在一种良好的社会生活中养成正常的心理习惯。教师对学生要爱而不宠,褒扬有度,要善于变换角色,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身处地理解学生的心理,对他们要宽容、同情,不能厌弃、歧视、排斥他们。

2.用教师的人格魅力对学生潜移默化。“亲其师而信其道”。老师是学生最好的行为典范,我们要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精神。以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态度去面对教学,去感染学生。帮助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心理状态。

3.满足学生自尊心理需要。小学生的心理还不成熟,容易走极端。我们作为教师不应当以成绩去衡量学生。每个学生都有他的闪光点,我们要帮助学生正视自己,发现自己的优点,培养自己的学习能力。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心理素质,去解决学习生活中的问题。

4.帮助学困生树立成功的自信心。我们要通过课堂的教学引导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在课堂上我们可以通过引导式教学帮助学生找到答案,这样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解题能力增强自信。

篇3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精神为指针,贯彻落实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会议精神,始终把德育放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努力做到教育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探索多媒体网络教育与学校德育工作整合的有效途径;进一步加强少先队自身建设,增强队组织的吸引力、凝聚力和影响力;加大安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力度;以德育科研为突破口,创出我校德育工作新特色。

二、主要工作

1、改革创新、注重实效、构建德育新模式。

以“生本德育”为理念,以生命德育、生活德育、生存德育和生态德育为主要内容,以学生实践、体验为途径,结合校本课程开发,利用主题班队会、升旗仪式、夕会等有利时机,以提高德育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学会关爱生命、关心生活、关照生存、关注生态、关怀自己。

2、抓住重点、夯实基础,作好德育科研工作。

(1)积极准备,迎接芙蓉区“德育先进示范校”的评估工作。

(2)进一步巩固德育宣传阵地。继续做好红领巾广播站、小树苗电视台等栏目的演播工作,充分发挥其宣传作用。

3、端正思想,更新观念,加强德育队伍建设。

(1)提高班主任队伍的德育理论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定期召开班主任工作例会,并邀请专家介绍工作经验,共同交流探讨,增强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亲和力、吸引力和影响力。

(2)鼓励教师参加校、片、区的各项教育教学活动,吸取他人成功经验,避免重犯他人教育失误和不当,使自己的教育方法更合理、更科学。

(3)订阅相关杂志,了解最新的教育理念,紧跟时代步伐,做好学习笔记。

4、加大力度,常抓不懈,开展多项教育活动。

(1)公民道德教育

以执行《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基本点,以行为习惯的养成为重点,广泛开展“不乱扔废弃物”“为学校做一件好事”的活动,并强化常规工作的检查、评比制度,评选星级班级,以调动学生积极性及自我管理意识,树立良好学风和校风。

(2)安全教育

深化拓展“安全教育月”活动,进一步联合交警、消防、社区等有关部门,以“安全伴我行”活动为载体,开展预防少年儿童意外伤害,保护少年儿童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活动。深入宣传,讲明道理,学习自护知识、消防知识、交通知识,培养自护能力,增加安全意识。

(3)心理健康教育

篇4

关键词: 小学生 品德教育教学 心理健康教育 整合 实践案例

在当前的小学生品德教育工作中,我们经常看到很多老师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时有些力不从心,德育很难显现出实效性。事实上我们看到的很多学生有不良行为,相当部分是品德问题和心理问题的综合表现,而我们多数是把它当成道德和品质问题加以管理,这是有害的。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如果把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结合起来,则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以下是我们的一个实践案例,将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进行整合,学生在这个活动中受益很多,我们也总结一些有效的教育方法。

《我的好习惯》,是《品德与生活》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节课,在本节课的设计过程中,在常规的三维目标基础上我们有一个非常明确的目标,就是让学生学会怎样专心听老师讲课,提高学习效率,使学生初步养成良好学习品德和学习习惯,通过活动让学生感受到成长的快乐。

整个活动分为热身活动、主题活动和结束活动三个部分,教学过程是这样的。

一、热身活动

活动课讲究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心理开放和心灵共鸣,形成一个同频共振的能量场,实现能量在全场的流动,要通过有趣的小活动达到这一目的。为此,在课的开始安排了热身活动。

1.导入:有节奏的鼓掌开始上课,哒、哒、哒哒哒,营造师生共同整齐的鼓掌氛围,我们的口号是:(全体高呼)相信自己,潜能无限,勇于拼搏,走向成功。

2.小活动:先学习好习惯拍手歌,接着是全体学生宣誓:说自己、真体验、我保密、我安全。

二、主题活动

活动一:平时是怎样听老师讲课的?这些听课方法效果如何?

分小组讨论,让每个学生自由发言,介绍自己的真实情况,然后以小组形式在全班进行分享,老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总结出大家在听老师上课的过程中存在的共性问题,这样既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的有效方法,又给学生创造发表自己意见的时间和空间,对学生的能力是一种无形的提升。

经过总结,学生看到目前班级出现的几种听课现象:凭兴趣,看老师学习;不分主次,边玩边学;受各种干扰,想学学不进去;注意难集中,紧张。根据学生的实际感受,大家发现,这样的学习方法效果时好时坏,课堂秩序和纪律不是很好,不能收到良好效果。

通过分析这些现象,我们看到现象的背后存在的问题:课堂秩序不好,学生学习效果不理想,实际上是品德问题与心理问题的综合呈现,纪律约束意识缺乏,良好行为习惯的缺失,学生的选择及判断能力有待提升,学习主动性较差目标不明确。在此基础上,老师进一步向学生提出问题:怎么办?在老师的引导下,自然过渡到下一个活动。

活动二:怎样正确听老师讲课?

1.引导学生找到正确方法

讨论分享:以小组形式进行讨论,各小组形成一致意见后在班级分享,在分享过程中学生可以学到对自己有用的东西。如学生提出的听课方法各不相同:①姿势端正,要坐好。②动脑筋,勤发言。③可以在老师讲课的时候边听边记笔记。④也可以上课的时候认真听老师讲课,尽量在上课时把老师讲的东西都听懂,当遇到实在听不懂的地方做标记,课后问老师或同学。这样比较节省时间且觉得学习效率比较高。也可以把节省下来的课余时间用来复习,可以事半功倍。⑤要特别注意老师刚上课和快下课时所说的内容这些内容,将是自己学习的一个简略的提纲。因此,要特别听清楚。

2.活动收获

①解决了怎样正确听课的问题,学生之间相互借鉴学习方法,这是学生的自我调节学习,学生只有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才有可能提高学习效率,获得学习的进步,进而提高学习兴趣。

②立足学生生活,有感悟有体验,有自己独特的收获,比老师单纯说教的效果好。

③在活动过程中,学生有选择有判断,自主性增强,能力得到提升。

④从长远看,引导学生先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和方法内化为自己的思想,然后自觉外化为行动,既解决品德行为问题,又解决心理问题。

在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学生的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我们不能期望通过活动达到所有的教学目标,一定要强调引导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坚持使用,才能养成良好习惯,成为自觉行为。

针对一些学生提出的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我们设计一个小活动,教给学生一些比较实用的方法。

活动三:

教你一招:提升注意力,同溜号做斗争。

记画纽扣法:每人发一粒纽扣,观察一分钟,然后把纽扣收起,凭记忆画出纽扣的图像,准确描绘出纽扣的形状包括各种花纹、字迹、小孔等信息的为优秀,纽扣信息遗漏较少的为中等水平,纽扣信息遗漏较多的为较差。

以上方法在课堂上展示训练,然后让学生在课后练习,通过反复练习,可以达到提升注意力的效果。

最后一个环节是结束活动。

篇5

树立“育人为首,德育先行”的育人理念,进一步推进小学生学习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进一步推进班风、学风建设。以活动为载体,构建洁净、平安、和谐、文明、绿色校园,提升班级科学化管理水平,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工作目标:

一、坚持一个理念:

用魏书生的班级管理理念管理班级。

二、突出两个意识:

1、 突出“生本意识”,形成德育和谐发展的良好局面。2、 突出“安全意识”,深入开展校园综治安全工作和卫生健康教育工作,确保师生健康与安全。杜绝安全责任事故发生。

三、搞好三个建设:

1、德育基地建设。2、书香校园建设、3、平安校园建设。

四、开展四项重要活动:

1、 “我运动·我健康·我快乐”竞赛展演活动。2、第三届“校园读书节”活动。.3、第八届体育节及科技创新大赛活动。4、庆祝“教师节”, “国庆节”, “元旦”等活动。

五、实现五个满意。

1、学校对学生的良好学习行为习惯感到满意。2、全校师生对良好的班风学风感到满意。3、上级部门对活动的有效性和实效性感到满意。4、上级领导对依法治校、依法执教的师德师风感到满意。5、全社会人民群众对学校的办学及学生综合素质感到满意。

工作要点:

一、坚持一个发展。

即德育工作全面发展。发挥德育处的主体作用,加强德育网络建设。整合德育教育资源,充分发挥少先队、团支部、工会等群体组织作用,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立体德育网络,大力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学校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主课堂,要把德育工作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解决好为人师表的问题;配合工会建立健全家长学校管理制度,将家长学校工作列为学校的日常工作之中,注重实效,采取多种形式,组织教师深入学生家庭中进行家访,架起学校家庭联系的桥梁,加强学校与学生家长的联系与沟通,实现家庭与学校合力,共同培育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不断完善各项德育工作管理制度,更新德育管理水平。创设全员育人的德育氛围,树立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工作意识,杜绝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的现象发生,努力提高教书育人的教育水平。促进学校德育工作全面发展。搞好“四个第一”(每周上好一堂班队课、培养学生一个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更新每月一期德育板报、成功召开一次家长会)。努力争创市级 “文明学校”。

二、建设两个重点工程。

1、安全工程。牢固树立“安全至上、健康第一”的意识。在开展 “两操、升旗、就餐、放学”等常规活动中,以“食品安全、交通安全、楼道安全、消防安全、汛期安全、安全演练”为重点,渗透安全教育。提升安全素养。每学期组织一次安全讲座,加强学生有效的安全管理。扎实抓好安全法制教育。要真正树立校园安全无小事,安全责任重于泰山,安全教育警钟长鸣的意识,职责分工,密切配合,团结协作,形成安全教育工作合力。要加强与家长沟通,与家长签订学生安全管理责任状,共同做好学生校内外安全工作。重点加强对学生进行校园安全、预防地震、交通安全、防火消防安全等方面的教育,把单一的说教和实际演练相结合,切实提高每一个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救自护能力。2、卫生工程。继续抓实每天的晨检午检、每周的校园消毒、每学期的卫生知识讲座、体检、卫生防疫等卫生工程。进一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按照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的有关精神,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队伍建设,提高工作的创新性、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逐步建立学生心理健康辅导预防、预警机制,加强对学生心理疏导及预防,全面开展学生心理辅导。抓好学校的综合治理工作,努力打造 “平安校园”、“和谐校园”。

三、落实三个学习。

(1)认真组织教师的政治学习。做好间周一次的政治学习笔记,努力提高教师政治素养。(2)各班要认真组织学习《中小学德育大纲》、教育部《中小学文明礼仪教育指导纲要》、《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加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 教育学生勤俭节约,爱护校园,爱护公物,爱护花草,从节约一滴水、节约一度电和节约一粒粮食做起,做到人走灯灭,人走水关。(3)全面系统地学习魏书生班级管理思想,全面推进校园文化建设。进行事事有人管,事事有人做,人人有事做的全员科学化班级管理,不断提升班级管理水平和德育管理水平,不断丰富内涵、拓展外延,努力构建和谐教育。校园文化作为学校的灵魂,是影响学校生活的一种精神与物质的统一力量,也是一所学校区别于其他学校最本质的东西。积极开展校园文化建设,推动形成浓厚的校园文化积淀和清新的校园文明风尚,使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接受先进文化的熏陶和文明风尚的感染,在良好的校园人文、自然环境中陶冶情操,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进一步规范校园文化建设。努力打造 “文化校园”“文明校园”。

四、开展四个活动。

(1) “两操”活动。(2) “四节”活动。(3) “十星学生”评选活动。(4)节日庆祝活动。除了认真组织好这四个方面的活动以外,还要认真组织上级主管部门安排的其他活动,做到以活动为契机,以活动促发展,以活动养习惯。开展人文性、开放性、时代性较强的主题教育活动,用特色活动育人,用精品活动育人。通过课外文体活动,以及组织体育竞赛、文艺表演等形式,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爱好,丰富学生的校园业余生活,强化育人效果。努力打造“文明校园”“书香校园” “艺术校园”。

篇6

一、当前小学生不良行为的现状分析

1.小学生生活中的不良行为

首先,从家庭生活方面来讲。大多数小学生都不愿意做家务,也不太会做家务事,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比较差,对于生活上的事情,严重依赖家长。并且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也比较欠缺,不懂得如何引导孩子掌握生活中的基本技巧,唯恐孩子多吃苦、多受累。有的小学生非常贪玩,比如将父母给的零用钱,或者买文具的钱,偷偷用来买零食,买玩具。越是低年级的学生尤其是一年级的学生,自制力较差,不遵守纪律,作息无计划,放学后不回家等。

其次,在社会生活方面来讲。很多小学生的社会公德心表现出了不良的苗头,比如随便破坏公共财物,乱写乱画,不遵守交通规则。在农村中的小学生还践踏农作物,随意践踏秧苗,乱拔蔬菜。缺乏安全意识。像五年级的小学生,大部分都会骑电动车,但是他们遵守交通规则的意识很差,在路上横冲直撞。还有很多小学生装怪异,染奇怪发色,不文雅口头禅时常挂嘴边等。

2.小学生的学习不良行为

首先,小学生学习的态度存在很大的问题。大多数小学生没有体会到学习的重要性和意义,厌学情绪比较严重,学习态度不端正,主动性差,学习目的不明确。很多小学生都是在家长的逼迫下才开始学习,对于做作业抱有抵制的态度,即使是做了也是马虎应付,不求甚解。

其次,小学生特别缺乏吃苦的精神。很多小学生的玩心比较大,在上课的时候很难集中注意力,总是在下面或者搞一些小动作,或者和别同学说话。不听老师的讲解,不回答老师的提问,更不愿意花时间理解与钻研。还有的小学生存在严重的不良学习姿势,写字时眼睛与书本的距离太近,严重影响了孩子的身体健康发育。

3. 小学生的心理不良行为

首先,小学生自我认识不成熟。由于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刚刚开始发育的阶段,也就没有形成健全的人格,大部分的小学生对自己的认知都存在偏差,对自己的优缺点都不了解,更不可能实现自我纠错与自我发展,自控能力较差,不会正确排解不良情绪,经不起挫折,如果又缺乏正确的引导和教育,也就很难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其次,“被标签化”严重影响了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比如,部分小学生因父母离异、亲人去世等特殊家庭原因,而被周围的人议论和嘲讽,使自己的幼小的心灵受到了严重的创伤,性格走向孤僻、甚至偏执。比如,部分小学生由于被老师或同学贴上“差生”的标签,感觉自己低人一等,什么奖励都没有,还经常受到老师、亲人和同学的批评和职责,使他们的内心产生了严重的孤独感,这些都非常不利于小学生形成健康的行为习惯。

二、培养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路径探索

1.加强日常管理,以形成良好行为习惯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影响的一致性,如果没有这样的一致性,那么学校教学和教育的过程就会像纸做的房子一样倒塌下来。”所以说,小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是需要多方共同努力的结果,在家庭方面,父母要做好表率,遵守社会公德,倡导家庭和睦,关心孩子;社会要更加关注孩子的教育问题,建立良好的制度,特别是孩子出现频率比较高的地方,要加强监管,以社会的榜样影响孩子,为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建立优良的社会环境。最重要的还是要加强孩子在学校的日常管理工作,首先,学校要建立明确的责任负责制度,对孩子的各方面加强监管和教育。其次,要从细节上培养孩子的良好行为习惯,比如自觉列队进入教学楼、不爬栏杆、围墙,不说谎话,遇到老师、同学要主动打招呼。在学习上,上课不准讲小话,做小动作,认真听讲,作好笔记,按时完成作业。在生活中,讲究公共卫生,不乱扔垃圾,注意个人的饮食卫生,勤洗澡换衣,勤剪指甲,等等。

2.加强引导形成榜样力量,以促进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

任何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形成,都是受到周围人不断的深化和赞许而得来的。榜样还有矫正作用,它像一面镜子,可以使学生经常对照检查,改正自己的不良行为。这就需要家长、老师和小学生周边的人多多采取赏识教育的手段,多多鼓励孩子优良的、健康的行为,每次当他们做的比较好的时候都要进行及时地表扬和赞许。或者当别人这么做的时候,也要及时的提出表扬,并鼓励孩子去学习,从而形成榜样的力量。特别是处在教育第一线的老师们,更应该采用直观、形象的方法向学生阐述道理,使他们由此获得感性的认识,养成助人为乐、勤俭节约、孝敬父母、热爱生活、热爱学习、关心同学等良好的行为习惯。

篇7

【关键词】儿童;心里健康;环境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一位学生的的发展。联合国儿童生态学强调,利用环境陶冶人。依据小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营造最适合小学生心理发展的育人环境,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是综合提高学生最基本最重要的任务。

在这个社会变迁和价值体系多元化给人们带来惶惑的时期,儿童面临着同样的压力。经调查,87%的孩子抱怨家长把工作中的不如意发泄到自己头上;单亲家庭的孩子人数也在迅速上升。

家长和教师虽然身处角色不同,对孩子教育影响角度不同,但他们同处于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中,有着相同的愿望,有着相同的心理特点。环境不同,儿童发展的可能性转变为现实性的程度与质量也就不同。儿童决不能听凭主观意志去自由发展,只能在一定客观条件助长与制约之下,得到可能的发展。教师、家长具备良好的心理品质,家庭和学校创设优化的育人环境,是促进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外部条件。当我们感受到儿童内心的痛苦时,我们的方法应该多种多样。

一、创设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环境

1、营造优美的校园环境。

学校是学生们的第二个家园,学生从学校中不知不觉地接受教育。因此,优雅、洁净、文明、舒适的校园环境能给学生“润物细无声“良好心理影响。我校今年开展了”劳造书香校园活动,全校师生利用课余时间开展阅读经典名著,写读书笔记,制作精美书签,办读书海报等一系列文化活动。校园里书画长廊、名人名言、校风校训以及各种宣传橱窗都会给学生美的享受和理性的思考。再加上校园里繁花点点,绿草茵茵,这些自然风景和人文景观无时无时刻不在触动着学生的感官,使学生受到了美的熏陶和道德的感染,在愉悦受到教育,自觉地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

二、创设育人情境,促进学生心理品质的优化。

目前,少年心理和行为问题日益增多,而人的心理和行为又是密不可分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受良好心理素质的支配,同时,良好行为习惯又可内化、积淀为一定的心理素质。因此,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单纯的口头说教,更应该创设各种情境地,在行动中促使学生自我体验、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控制,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一定的心理素质。如现在一些学生自制力差,性情暴躁,逆反心理强,教室里有纸屑箱,他偏把纸屑往窗外丢,看见瓶罐偏要用脚去踩和踢,随意采摘践踏花草等。为改变这个坏毛病,学校开展了“丢下的是垃圾,拣起的是品德”活动,并在校园内各个-角落安放了环保型的果皮箱,果皮箱天天擦得光亮如新,花坛内竖起木板,写上”请爱护我们吧!“等恳请的话语,果然学生不忍心破坏,过去的坏毛病也改了。可见,有了健康良好的心理素质就能表现出最佳的行为效果。因此,创设各种情境,通过心理认知暗示,能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一)教师和家长应正确调节自我心态,做一个乐观处世、兴趣广泛、性格温和、意志坚强、生活有条不紊的人。

建立新型的、民主的、现代的家庭亲子关系和学校师生关系。热爱学生是教师的天性,表现在对学生的尊重、理解和期待,承认学生有独立的人格,不强制学生接受自己的要求,不辱骂训斥、讽刺体罚学生;善于体察学生的特点和需要,能理解学生的欢乐和忧愁,能客观地对待学生;给学生以积极的期待,满腔热情地希望每个学生健康成长;会毫无保留地向学生献出自己的精力、才干和知识;对学生的爱不带个人私情,施于所有学生,甚至高于“母爱”。父母爱子女甚过爱自己,重德重智,宽松和谐。在这样的环境中,孩子能更大的释放自我,探索自我的空间,亲身感知和体验生活的各种滋味。

(二)建立长期的家校联系制度,教师与家长要相互理解、配合。

长期以来,社会对"老师"这个概念的理解过于偏颇,社会赞美的是春蚕的精神,蜡烛的精神,强调的是奉献、责任,却忽视了教师作为一个人的需要、获得。作为家庭要尊重、理解教师的工作并积极的配合。孩子作为家庭成员期望的焦点,家长重视教育,关注孩子的一举一动,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得到老师特别的关爱。教师要理解家长的心态,工作中全面了解孩子,及时与家长联系。在工作中,给每个孩子一个联系本。每天一早来了,就高兴地交到教师手里,老师帮助孩子三言两语记录一天的进步。晚上,交给家长,展示自己的成绩。本上一个个鲜红的五星,记录的是孩子成长的足迹。与其每天睁大双眼寻找学生身上细微的缺点、毛病,不如用自己的慧眼看一看他们的优点,并记录下来。家长从中看到的是希望,孩子从中找到的是自信,教师在相互沟通的同时也获得了尊重。

(三)学校作为育人的大环境,肩负着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任。

1.学校切实加强教师的心理素质训练。教师队伍是一个特殊的人群。特别是作为基础教育的小学,女性占大多数,家庭负担过重,工作环境的艰辛,生活条件的局限,现代生活方式对教师本人以及家庭带来极大冲击。根据心理学家的一份调查结果,辽宁省14个城市、168所城乡中小学的2292名教师的抽样检测结果表明,68.82%的教师心态偏差。有51.23%的教师存在心理障碍,16.56%的教师属于"中度心理障碍",2.49%的教师已构成"心理疾病"。沙坪坝区现有18名小学教师存在严重心理障碍,以至无法上课。我校聘请心理专家重师大刘东刚教授来校进行教师心理健康专题讲座,培养教师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情绪,学会理智地面对一切,建立积极健康的教师群体关系。健康积极的教师队伍,是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决定性因素。

2.学校针对性的指导家庭教育,使家长能用正确的教育观进行家庭教育。作为矿区的附属小学,学生90%都是矿工、附近农村的子女,家庭中普遍为双子女,家长工作任务繁重,还有的家长不认识字,没有精力教育子女,但是期望值特别高。我校给每个家庭推荐家庭教育刊物,家长从中不仅知道了家庭教育的理论,也指导了自己的教育行为。举办家长学校,请团中央《知心姐姐》杂志社开展“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灵”讲座活动。用典型案例介绍学生成长的轨迹,畅谈教育子女的失败与成功之道,家长听后深受启发。学校及时抓住教育契机,指导家庭教育。新生入学,指导家长了解学校校规校纪,向家长介绍低年级学生心理特点,做好小幼衔接工作;毕业生离校,指导家长如何选择高一级学校,做好青春期教育工作,全体女生观看《花季》青春知识短片;总结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不同心理特点,指导家长从共性中寻找教育子女的方法,鼓励发展个性。

3.学校开展积极有趣,丰富多彩的活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以争创区级“绿色学校”为起点,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文明礼貌,开展“爱我附小,弯弯腰”活动,主动拾起地上纸屑、塑料袋等垃圾,扫把、拖布等清洁工具放得整整齐齐,桌椅摆放端正,套上桌布,教室和校园干净、整洁、美观,校门口有一点儿纸,小朋友都会争先恐后把它拣起来,放进垃圾桶。良好的道德品质蔚然成风。拾金不昧更是人人发扬,无论拾到一角钱,还是一百元,二百元,小到一支铅笔、红领巾,都主动交到办公室、学校定期全校表扬宣传好人好事,突出的学生单独给予奖励。每年成功举办春季田径运动会,冬季运动会,培养学生毅力加拼搏的体育建设,增强了集体荣誉感。有的学生养成了自觉坚持长跑的习惯,“冬跑三九,夏跑三伏”,练就了强健的体魄。

4、学校充分认识到心理辅导的作用,开设心理咨询室,心理健康课,专栏等形式帮助学生解除困惑,指导学习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矛盾。心理咨询室的建立是学校正常教学的一部分,人员的选择很重要。德育主任在咨询室接待的学生中,65%的学生来咨询学习方法,倾诉学习中的苦恼。学生咨询内容因教学阶段的变化而不同。开学,学生会因所任课教师的变化而产生不适;学期中,学生会因选干部等活动内心产生不平;期末,学生会因学习成绩产生苦恼。教师经过了专业辅导,培训,了解并遵守心理辅导规则。由于小学生年龄小,不善于表达内心情感,我校教师能熟练掌握学校教育的特点与各年龄段学生的差异,了解教学内容,有能力解决学生与教师间的矛盾。

总之,学校和家庭同为学生教育的重要环境。老师与家长的心理健康状态将直接影响孩子的成长。家长的教育方式,对社会环境的心理承受能力,对家庭教育有着直接的影响。教师的心理素质,工作方法也将影响到学生今后的心理发展方向。正如同志所说:一个心理健康的民族才是有希望的民族。为了民族的未来,家庭、学校肩负着艰巨的责任,家长关心孩子的成长,应从自身做起,用健康的形象引领孩子,给孩子们创造有益于身心茁壮成长的环境。教师是培养人才的灵魂工程师,必须在心理品质方面,能成为学生的表率,用自己的心理品质和模范行为去教育感染学生,让每一个孩子在家园,在校园都快乐自由的成长。

篇8

【关键词】工作压力 自我调试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7-0106-02

近年来,从已有的研究以及相关媒体的关注来看,教师逐渐成为承载高压力的人群。据多项调查显示,七成以上的老师感到有很大或极大的压力,六成以上的老师感到工作中的烦恼多于欢乐,约五成的教师存在心理问题。现实表明,教师承载的高压力,制约着教师潜能的发挥也阻碍了我国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因此,分析小学教师的压力来源以及如何应对压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小学教师工作压力的来源

教师是个高压力的职业,其压力的来源也是多方面的。在我国,造成教师压力的根源与社会环境、学校组织管理及教师自身因素有着很大关系。[1]笔者认为小学教师工作压力沉重主要来自于以下方面:

1.工作时间长,工作量大。

2008年国家教育督导团的抽样调查显示,小学、初中教师周平均工作时间为42.4小时,班主任周平均工作时间达到52.1小时。90%的教师反映周六、周日还要备课、批改作业和家访等。[2]这虽然不是所有教师面临的问题,但也反映出教师工作时间长这一现实问题。小学教师每天除了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课后辅导,还要处理班级日常琐事,应付学校各类班级工作检查等。教师的工作对象是学生,学生是不断变化的个体,其个性、思想及在课堂中的地位都在不断发生变化,教师不但肩负着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的职责,而且特别是小学教师还承担着塑造小学生健全、完善人格的重任。[3]长时间繁琐的、超负荷的工作,使许多小学教师疲惫不堪,身体难以负荷。

2.学校管理工作欠妥

(1)学生管理棘手。1979年美国教育协会(NEA)民意测验发现:接受调查的314教师认为纪律问题对他们教学效率影响很大,管理学生的困难已成为教师压力及倦怠的主要原因。[4]现代社会生活丰富多彩,小学生接受了各种信息,一方面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但同时也给学生传递了各种不良信息,这无疑要求教师在更新知识的同时也要合理有效地进行学生管理,这大大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难度。与此同时,新课改背景下,要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因此,小学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业成绩的提高,还要注重学生的思想变化、身体状况等。

(2)教师考核不科学。在现今素质教育的大环境下,作为素质教育先行者的小学教师,本应该学习、实践、反思素质教育,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各种教学评比、班级建设、学校常规检查等犹如暴风雨般扑面而来,学校依旧将平均分、合格率、高分率等作为教师考核的重要标准,使得教师不仅要应付各类教学以及检查,还要忙于学生成绩的提高,使得小学教师承受双重压力。有的学校甚至还将教师的考核落实到“从教案的书写到教学的总结,从读书笔记的字数到家访记录的人数,从转化后进生的记录到论文的数量上”等。[5]这些无疑都大大增加了小学教师的工作压力。

3.家长、社会期望过高

长期以来,“教师应通晓一切”“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等观念将教师贴上了固定标签,同时,家长、社会还赋予教师以多重角色,教师既要是知识传授者,还要是学生群体的领导者,学生的良师益友等,这些固定标签以及多重角色使得教师在当今时代背景中承受巨大压力。此外,家长、社会各界希望教师承担起教书育人的绝大部分责任,他们将儿童能否健康成长,能否成才的重任赋予教师身上,但同时他们又对教师工作指责过多,干预过多,一旦学生出现问题,就会被无限放大,铺天盖地的指责与舆论就指向教师,甚至利用媒体的力量,将教师推向风口浪尖,以至于教师陷入“教也不好,不教也不好”的尴尬境地,致使教师心力交瘁,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

4.教师自身职业责任感太重

“教师就是一个良心工程”,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书》中指出:“教师职业必须被视为一种专业。教职要求教师对于所教导之学生的教育与福祉,负起个人的与协同的责任感。”因此不难看出,教师这个职业本身就赋予了这类人群应该承担与常人不同的压力,从这一层面来看,这已给教师带来了巨大的精神压力。同时,许多小学教师为了谋求自我发展,不断参加学历进修、在职培训等,这必然又给小学教师带来又一重压力。

二、小学教师的工作压力对学校发展的消极影响

1.导致知识僵硬化,课堂教学效果弱化。

由于工作量大,工作时间长,致使教师无暇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学上懒于思考,去年的教案今年继续用的“炒冷饭”现象。殊不知教师面对的是活生生的每天都在成长变化的个体,这种简单重复、机械、没有新意的课堂只会导致学生知识的僵硬化。更有甚者,将平时的工作压力带入课堂,动则辱骂、体罚学生,使学生感到莫名其妙的紧张,以致学生在课堂中想着如何应付教师突如其来的“暴风雨”而不是课堂知识的学习,这种恶性循环只会恶化师生的关系,削弱课堂教学效果。

篇9

关键词:90后;大学生;自控力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15.046

自控力是一个心理名词,是人适应社会的重要心理功能,也是自我心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个体自觉按照预定目标,对自我认知、情绪和行为等方面施加的管理和控制,使其表现符合自我的期望和要求。作为社会群体的人类,就应对自己的个体行为进行控制和制约,遵守公共的、潜在的社会公约和道德规范。作为现代青年骄子的90后大学生,理所应当具备良好的自我控制能力,成为时代青年的标兵,然而,根据一些研究,我国一些90后大学生的自控能力现状并不乐观,相关院校应根据这一实际情况,采取有效措施,来提升这些大学生的自控力。

1 90后大学生自我控制能力现状分析

1.1 自我管理能力低下,依赖性较强

我国高校大学生基本上以“90后”为主,他们远离父母,告别了十几年的家庭生活、来到校园之后,一些90后大学生在无拘无束的集体生活中,慢慢就忘记了各种规矩和制度,缺少了家长的约束,他们就开始找各种借口逃学、不认真听讲、不按时完成作业和学习任务,晚上在宿舍内不按时睡觉、导致早上难以按时起床,严重影响了自己的学业,期末考试或测验一批同学就出现了挂科、实验没通过、课设或实习报告不合格等情况,这些情况都是他们自我管理能力比较差的表现,一些90后大学生年龄上虽然属于成年人,但在心智上并没成熟,就导致了自控能力不高。

1.2 自我约束能力缺乏,容易冲动

人类具有社会性,人是社会群居的人,人与人之间无时无刻都存在着交往、交流与互动,人类在交往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冲突和矛盾,这就需要人类时时能约束自己的行为和思想,以免矛盾激化。90后大学生第一次开始集体生活时,在班级、宿舍、食堂、图书馆等公共场合时,与室友和其他同学在交往过程中,缺乏相应的自我约束能力,一些同学往往就因为鸡毛蒜皮的小事就发生冲突,严重者就出现打架、斗殴的情况,甚至出现故意伤人的后果,这都是自我约束能力较差的体现,小小的冲突就会使矛盾激化,这种例子已经在大学宿舍内出现好几起了。还有的学生受影视作品的影响,去接触烟草、喝酒,由于缺乏自我约束能力,养成抽烟、酗酒的坏习惯。

1.3 自我抵抗能力差,难以抵制诱惑

同样,人类具有社会性,任何人都不可能在封闭的场合内生活与成长,人类都是在开放、公开的环境中成长,现实环境中有健康善良的一面,也有不健康的因素,每个人都需要提升自身抵抗能力,摆脱外界不良因素的干扰,顺利成长。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90后大学生面临的环境更为复杂,社会上虽然处处都充满着正能量,但一些负面因素也时时影响他们的学习与成长,一些学生在现实环境中不具备相应的自我抵抗能力,有的学生被现实功利主义所诱惑而变得迷失自我,拜金主义倾向明显,丧失了辨别是非的能力;有的学生受到网络文化的冲击,沉迷于虚幻的网络世界不能自拔,逐渐荒废学业;还有的学生受到西方价值观的影响,丧失了原本的价值信仰,陷入迷茫之中。这些都是自我抵抗力较差的表现。

1.4 缺乏自我认同

很多学生以为进入大学以后就高枕无忧了,他们没有做好面对社会现实的准备,一旦受到挫折,很容易丧失信心,进而自暴自弃;一部分学生因为家庭原因、外貌原因等产生前强烈的自卑感,不愿意过多参加活动,与同学交流;还有一部分学生受到就业压力与竞争压力的影响,对前途感到渺茫。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大学生严重缺乏自我认同,不敢表现自己,养成遇事犹豫不决的习惯。

2 影响90后大学生自控力低下的原因分析

当前一些90后大学生自控力较差的现状,不是偶然形成的,有着深刻的内在原因,这些原因既与他们的家庭教育有关,也与一些社会现象密不可分。

2.1 家庭教育中缺乏自控力方面的教导

现在的90后大学生,基本上都是计划生育阶段成长起来的第二批孩子,他们的家庭机构都类似于2-2-3结构,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家庭内四位老人加上父母一直围绕在他周围,自己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基本上由长辈说了算,久而久之这群孩子们就养成了完全依赖长辈的习惯,在性格的形成过程中就缺乏自我控制的意识,全靠长辈的提醒与吩咐。进入大学校门后,一旦没有长辈的指导,他们就不知道该怎么做,对生活、学习就缺乏相应的规划。

2.2 个人心理因素导致

相对于中小学生来讲,大学生的直觉性与自制力都有了提高,但是与成人相比,还具有一定差异。大学生一般在二十岁左右,好奇心、好胜心都比较强,这使得大学生更加容易吸收新知识、接纳新事物,也会导致一些负面情绪(主要包括虚荣心、猜疑、抑郁、嫉妒)的产生,从而导致大学生自控能力低下。

2.3 社会观念对90后大学生的影响

90后大学生,都经历了高等教育扩招浪潮,这些大学生的身份已经彻底从天之骄子转变为普通的受教育者,就业压力,贫富差距、二元结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读书无用论等等社会现象和社会观念,纷纷流入到校园之内,就严重影响到这些心智并未完全成熟的孩子们,价值西方价值观的干扰,一些90后大学生就迷失了自我,不由自主的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得过且过,想混玩这几年的大学生涯,这也导致了他们的自控能力难以提高。

2.4 网络文化与信息技术的影响

90后大学生既是网络文化和信息技术受益者,也是受害者,他们几乎人人都拥有笔记本、平板电脑、智能手机,有线网络、无线网络基本上覆盖到校园的角角落落,给这群大学生们随时上网、随地上网创造了软件和硬件基础。网络的应用带来便利的同时,一些负面效应也开始呈现,部分90后大学生整天沉迷于网络游戏、不能自拔,荒废了学业,网瘾一旦形成就难以消除,这也客观上影响了这些大学生自控能力的培养。

3 90后大学生自控力的培养措施

90后大学生在校园内,除接受专业知识的学习之外,还应进行性格的培养与人格的塑造,自控力培养就是其中较为重要的一项,相关高校就应采取一些措施来教育和引导这群孩子,帮助他们提升自我控制能力,最终促进他们的健康成才。

3.1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我国高校可以开展相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开展相关的主题班会教育活动和团体辅导活动,引导90后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其中大学生自控力的培养就是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一项内容,也可以拓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丰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主题,帮助大学生提高移动互联网行为的自控力,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慢慢帮助这些大学生们摆脱对网络文化的依赖,从网络文化中解放出来,把精力放在学习上,实现健康成长。

3.2 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抵御网络游戏的冲击

我国高校可以开展积极向上的校园风气,引导90后大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丰富的校园文化生活,能够充分满足90后大学生娱乐、交友、学习交流等的需求,并能够吸引他们参与其中,让90后大学生在虚拟的网络环境中得到的满足感在现实的大学活动中同样能得以实现。这群大学生养成正确使用网络的习惯后,就能够不断地减少其对网络的依赖,慢慢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提升自控能力。

3.3 组织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

社会实践不仅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措施,也是大学生了解社会、认识社会的有效形式。学校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安排各种社会实践活动,让90后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磨炼自己的意志、正确认识自己,减少自我惰性,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从而使这些90后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社会实践的磨炼中得以确立、巩固、升华和提高,有了优秀价值观的指引,这群大学生对自己的要求就会越来越高,随时就会约束自己的言行,自我控制能力就会不断提升。

3.4 监督学生的日常行为,强化自我执行

大学生自控力缺陷是日常行为中逐渐养成的。很多学生明知道应该做什么,需要做什么,但是总为自己找一些理由推脱,又缺乏一定的监督,久而久之养成拖延症。因此,学校要注意学生日常行为的引导,建立科学的监督制度,督促学生自觉完成学业,加强学生的自我执行能力。

3.5 指导学生实现自我规划

由于大学与高中的教学目标与学习氛围截然不同,很多学生进入大学校园以后开始松懈,缺乏一个明确的目标,变得无所适从,越来越迷茫,自控能力也逐渐变弱。这个时候,就需要学校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帮助学生树立合理的近期目标与长期目标,让学生明白自身要做什么,对其日常行为进行规划、引导,从而加强学生的自控能力。

除此之外,90后大学生自控力的培养与提升,每位同学也应合理规划自己的学习与生活,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加强心理美容,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配合学校的教育和教导,来提升自身的自控能力。

参考文献

[1]李琳,杨之毛,董延彪.大学生手机网络行为自控力现状的调查分析[J].青年与社会:下,2015,(2):35-36.

[2]朱闯,汪正洋.论当代大学生加强自控能力的重要性[J].当代文化与教育研究,2012,(2):12-14.

[3]徐松山.如何预防“‘90后’大学生沉迷网络”教育策略分析[J].现代交际,2014,(3):235.

篇10

一、家校联动:让家长成为学校教育真正的合作者

福禄贝尔说过:“国家的命运与其说是掌握在当权者的手中,倒不如说是掌握在母亲的手中。” 这句话深刻地说明了家长在教育子女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为了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家校合作,不断完善育人环境,金三小高起点,低落点,积极依托高校资源和区内外名校的优势,开展了“未成年人思想品德形成发展与家校联动培养模式构建研究”的课题实验,探讨思想品德教育的对策,寻求家校联动的最佳途径。

对教师,学校组织了大量的系统培训,内容有班级管理有效性策略、精英教师团队的拓展、儒家文化系列讲座、特殊学生转化的案例评比、外出学习的一句话分享座谈、每月的班主任例会等。这提升了教师的学习能力和教育技能,提高了与家长沟通的亲和力,保证了家校联动通道的有效畅通。

对学生,学校从学习行为、卫生行为、生活行为、道德行为、心理健康行为等五方面制定了《金三小学生行为习惯标准》,通过家校联系卡,不断与家长沟通学生的行为转变。

对家长,学校捕捉家长的关注点,培训家长,尽可能地让家长来参与学校的活动。开学典礼、艺术节、体育节、读书节、开放日都有家长与孩子同台表现的身影。学校抓住家长的兴奋期,引导家长对正确的事情要用正确的方法去做,每年对一年级和六年级家长都进行关于学生成长关键期的培训。3年来,学校开展家校联动系列活动21次,家庭教育大讲堂12场次,举办德育论坛2届,发放家庭教育问卷18次,每学期编辑2份家庭教育小报,每学期召开家长委员会工作会议1次,不定期地举办各类主题的家长座谈会,这调动了家长参与学校管理的积极性。在专家讲学、专题研讨中,许多只念过小学的家长拿着本子记笔记,向专家提问题。广大家长积极参加学校开展的家庭教育征文比赛,家长韦志芬在他的家庭教育论文中这样写道:“其实,影响一个人终身发展的因素中,分数并不是最重要的,能起到制约作用的是品德、品格,是做人的快乐,是受人欢迎、尊重的感受,而不是知识教条。教育孩子的首要任务是教育孩子学会做人。一个孩子品德如何,将决定他前进的方向,是他追求进步的动力,也是他把学习搞好的重要保证。孩子如果具备了良好的品德,就会有很多成长、进步的机会,就会自觉学习社会所要求的各种知识,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因此,就人生全程而言,德育是最根本的教育。家庭教育自然应该以德育为重,家长应树立德育重于智育的理念。”

正如金三小家长在责任誓言中所说的那样,“我是金三小的家长,孩子是我们生命的延续,只有我们变得更好,孩子才会变得更好”。学校大量的付出,不断提高了家长对学校的信任度。

为了强化联动机制,拓展联动渠道,金三小有效利用学区资源,积极抓好德育基地建设,把金城江区烈士陵园、金城江区武警中队、博东糖厂、心乐福利院等10个单位作为学生综合社会实践基地,每学期分年级到各基地参观实践,使德育工作通过家庭向外辐射,向社会延伸,为未成年人道德建设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德育工作开创了新局面,取得了新成效。2009年2月金三小成为“广西师范学院青少年德育研究所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研究基地”,2010年成为“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德育活动全国联系点。社会的认可不断提升了学校的影响力,2009年以来,学校先后承办了广西壮族自治区第六个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宣传日“传承中华传统美德·讲孝德——我行动”暨“传唱优秀童谣,做有道德的人”网上签名寄语主题教育活动的启动仪式、河池市“向国旗敬礼,做一个有道德的人”网上签名寄语主题教育活动的启动仪式、金城江区“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我们在行动”主题教育活动的启动仪式。家校联动的有效实践,转变了家长的行为,更新了家长的育人观念。现在,每次学校有活动,家长们都提前赶到,他们希望能多走进学校,关注孩子的分数,但更关心孩子的品质。

二、“阳光班级”:为学生成长营造积极的学习团队

“我是金三小的学生,学习是我成长中的责任。良好行为习惯是我成才的基础,参与、体验是我成长的过程,努力使我每天都在进步。我要健康!我要自信!我要做阳光少年!”这是金三小学生的责任誓言。“阳光”意味着“温暖、光明、自信、积极向上”,学校为学生积极营造成长团队——“阳光班级”,让学生能以先进的班级为荣,形成积极进取、开拓向上的学风。各个班级根据学校的要求,结合班级具体情况,制定出了适合本班的班级口号和班级奋斗目标,使校规、校训具体化。为了更好地促使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转变,让每个学生树立“班级是我家,我为班级增光彩”的信念,学校大队部每月坚持开展“学习之星”“遵规守纪之星”“孝德之星”“进步之星”的“四星”评比,促进班级团队成长,让爱学习、有良好行为习惯的“四星”学生成为班级学生学习的榜样,引领“阳光班级”积极向上。大队部通过大队干部的轮值督察,每周从卫生、文明、纪律等10个方面对各班进行量化评比,推选“阳光班级”。每周一升旗仪式上,“阳光班级”会获得学校的授牌,授牌可以悬挂在“阳光班级”的门口。各班在班级文化建设方面也展开了竞赛评比,除了设计好、用好班级学习园地,还充分用好墙面,开设了“学生作品展示”与“操行评比栏”,作为展示自我的平台,让同学们在懂得欣赏他人的同时也感受到被赏识的快乐。

三、自我管理:为培养优秀公民奠基

2010年7月18日,金三小组织了29名学生到北京参加“杰出青少年自我管理”特训营。此次活动中,最小的学生只有7岁,最大的不过14岁。这支团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素养得到了课题组专家的高度评价:“金三小29名同学由2名辅导员老师带队参加蓝图2010年夏令营,他们准时、守纪律、积极主动、肯付出,每位同学都代表了家庭的修养,代表了地方的形象,是最佳的团队!”这样的评价既是一种肯定和鼓励,又验证了金三小开展“自我管理”课题实验来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实效性。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道德准则,只有当它们被学生自己追求、获得和亲身体验过的时候,只有当它们变成学生独立的个人信念的时候,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财富。”教育的最高境界就是实现人的自我管理。2010年3月金三小与北京“自我管理情商”教育课题组承接了自我管理课题实验研究。实验面向4—6年级的学生,通过让学生每天宣读个人宣言,激励学生自发努力,填写《自我管理手册》,培养学生自我反省、自我感悟的意识,帮助学生在坚持中提高自我调控能力。学校鼓励实验班教师大胆创新,开辟多种渠道开展工作。每个班级的教师每天都花10分钟的时间来指导学生填写《自我管理手册》,运用心理学中21天习惯养成法,坚持指导督促21天。随后教师放手让学生独立填写,只是偶尔进行抽查监督。学校为师生定期组织关于积极心理学的团体辅导,每15天开一次小组会,每30天开一次大组会。自我管理课题实验的开展,不仅转变了学生的行为,也促进了教师的成长。有一位班主任在工作日志中写道:“引导孩子们填写日记录,与其说是我在为学生的终身成长奠基,倒不如说是学生成全了我的发展。我要感谢这次课题任务,让我在烦琐的工作中轻松应对。”

在课题实验初期、中期和末期,实验班级根据学校制定的《学生习惯调查问卷表》对学生进行调查,并作好分析与记录。实验班级成立了“好习惯银行”,即根据课题要求,对在“两个习惯”“三颗心”“四个自己”等方面表现优秀的学生颁发奖状,学生获奖后把奖状放入自己的档案袋(“好习惯银行”)中,等到年末评选校级“阳光少年”时,谁的“好习惯银行”中存的奖状多谁就当选。这促进了学生自我管理意识的提高。有参加课题近一年的学生主动向校长提出申请,要在学校中成立“小小日托管理员”管理组,监督中午日托学生不购买零食。学生说:“参加课题后我有了上进心,更自信了,遇事不再冲动,懂得了主动承担家务,体谅父母的不易,家里渐渐少了父母的催促声,我还能主动为长辈夹菜了!”根据课题开展的情况,学校不定期把家长请入课堂,看看孩子的在校表现,同时向家长发出调查问卷。问卷内容有:您对课题了解多少?孩子参加课题后是否有变化?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作为家长,您知道课题组为您布置的6道作业题吗?……家长问卷结果一出来,关于做课题取得的成绩、今后课题实验努力的方向,教师们就心里有数了。

四、触摸心灵:让教育创造美好的精神世界

针对当前独生子女的心理困惑,学校启动了心理咨询室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由专人负责向学生开展有关青春期、个体行为偏差等方面的咨询。为了提升教师的心理学专业水平,学校出资组织教师参加专业心理培训,目前已有7位教师获得了国家心理咨询师的资格。学校还在校园网建立了“知心师生群”,让学生们通过网络与教师对话和谈心,解决了部分学生不愿意面对面地进行咨询的问题。学校通过每月一次的自我管理大组会,对学生进行积极心理学方面的辅导。

“教育上的明智和技巧,在于精心保护和珍惜孩子心灵中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之情,以及他们要成为一个好人的志向。如果儿童还没有这种向往和志向,那就要去培养。”学校安排了专职的心理教师,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针对不同年级段学生的心理需求和意志、行为方面的偏差,开展了不同主题的心理疏导:“一年级,好习惯养成——我能干;二年级,与人友好相处——我快乐;三年级,帮助他人——我愿意;四年级,自主学习——我自觉;五年级,面对困难——我坚持;六年级,学会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