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合作社出资方式范文

时间:2024-01-31 17:52:1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业合作社出资方式,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农业合作社出资方式

篇1

1、人数不得少于5名农民或4名农民以及1个与该合作社经营活动有关的非政府单位;

2、具备合法的组织营业章程和机制架构;

3、确定农业合作社的名称、地址;

4、确定成员的出资份额、出资方式,且确保合法。

满足以上条件的,可以按下列程序申请成立农村合作社:

1、根据《农业合作社法》第十一条之规定召开设立大会,审议并通过合作社章程,选举产生理事长、理事、执行监事或者监事会成员,审议并通过其他重要的事项。召开设立大会时要做好会议记录,会议记录和章程要由参加会议的全体成员签字。

篇2

一、农民专业合作社在税源管理上的主要问题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4年12月,明光市合作社在税务部门登记的总数达46户,其中:从事家禽家畜、水产品的饲养、销售7户,占15.2%;农作物的种植39户,占84.8%。这些专业合作社的经费来源以经营收入为主,以政府、部门、公司扶持资助为辅。尽管在行业分布、组建方式等方面各不相同,但其运作机制是基本相同的。目前,以上合作社全部都在明光市工商局进行了注册,且工商登记户数为179户,远远大于国税部门登记户数。从明光市合作社的发展来看,虽然在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增加农民收入的过程中发挥了较好作用,但总体上仍处于探索发展阶段,也直接给税源管理上造成了困难。

(一)合作社发起人组成情况繁杂我们在走访调查中发现,专业合作社初始的发起人一般来说有这么几种情况:一是发起人先前为个体工商业户或者是小规模个人独资、合伙企业,在社会上拥有一定的关系,加之政府部门硬性指标,因而与村、镇干部一起组织成立专业合作社,其成员一般是1-2个个体工商户为发起人,村镇部门安排几个人,以达到5个发起人标准;二是家族式的合伙发起经营,一般组成是兄弟姐妹或者近姻亲。现行的农村一般整村、整庄都是亲戚,甚至几个村都是亲戚;三是原先是流动商贩,长年在外倒卖农产品的,趁此机会回家办起了合作社,其发起人一般为家族式,但其成员并非本地农民,有的涉及到多个县市,甚至跨省的都有,很显然与政策的制定初衷不相符;四是原先经营农产品购销的商贸企业(一般纳税人),因销售额较高,每年要交增值税约为几十万元,其得知专业合作社可以免税,也能开具普通发票给对方抵扣,则采取注销企业而兴办合作社。我们根据调查得出一组数据:属于第一种情况成立的合作社约占50%左右,属于第二种情况成立的合作社约占20%左右,属于第三种情况成立的合作社约占25%左右,属于第四种情况成立的合作社目前约占5%左右。第四种情况比例较少是因增值税的农产品税收政策目前属于进销项倒挂,税收负担率低,企业在销售收入不大的情况下,纳税金额很小,因而暂时只有少部分企业向合作社转移。

(二)税法意识淡薄合作社的绝大多数成员,包括法定代表人和负责人文化素质较低,法律意识淡薄,对税法更是一知半解。究其根源:一是合作社的成立基于两种模式,一种是响应国家“三农”政策自发设立,一种是鉴于政策部门硬性指标设立。不论何种模式成立的合作社,其发起人和大多数干部群众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基本含义和概念认识不清,对它的宗旨、性质、地位、作用认识不明,导致了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不足、运行不规范和发展不平衡。二是大部分农民群众习惯于一家一户的生产经营方式,缺乏组织起来共同发展的热情和信心,没有对合作社抱有长远期望。三是有关部门引导有误。有关部门在向农民宣传国家关于合作社的政策时,片面强调国家给予的税收优惠政策和权利,对税收优惠政策简单解释为“简化一切手续,完全免税”,没有对他们加入合作社应承担的税收义务作出说明,没有专门指导合作社运行管理和财务核算的机构和人员,致使合作社成员误以为他们创立合作社与税务部门无关,基本上没有学习税法的愿望,这是导致目前合作社的税务登记率较低的直接原因。

(三)财务管理不规范在农村整体的环境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根本没有财务管理的概念和意识。合作社的负责人大都是种植、养殖业大户或社会能人担任,所聘用的人员也参差不齐,为了降低成本,财会人员也基本上来自本社社员,文化素质低,没有专业会计知识。有的合作社对《中华人民共和国专业合作社法》(以下简称《合作社法》)及《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试行)》(财会[2008]9号)文件没有系统学习,造成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财务管理几乎是空白,表现为:付款支出没有发票或内部结算凭证及其银行单据,白条入账普遍,收款不开统一收据,销售货物、提供服务不开具发票或者内部结算凭证,收入不及时入账等。甚至有的合作社存在伪造原始凭证现象,使得会计信息反映滞后、虚假,无法起到会计应有的核算和监督作用。虽然《税收征管法》第六十条赋予了税务机关对企业不办理税务登记,财务制度不健全、会计核算不规范等方面的行政处罚权,但合作社的社会涉及面广,又是敏感的农民问题,所以给税务机关的执法造成很大难度。

(四)税收征管系统模块不匹配根据《合作社法》及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农民专业合作社有关税收政策的通知》(财税〔2008〕81号)文件(以下简称81号文)规定,对农民专业合作社销售本社成员生产的农业产品,视同农业生产者销售自产农业产品免征增值税。而目前的税收征管系统(以下简称CTAIS系统)却没有对合作社的免税资格认定的相关依据,合作社应归属于何种行业没有明确界定,税种设定无法选择征收品目名称。

(五)合作社的征税、免税难以确定,容易形成新的税收漏洞依照《合作社法》第二条第二款、第三十四条以及81号文第一条和第三条规定的内容,专业合作社对本社成员生产的农业产品销售的,向本社成员销售的农膜、种子、种苗、化肥、农药、农机的行为是免征增值税的。同时,从事实上也规定了专业合作社对非本社成员生产的农业产品收购再销售、对外(包括本社成员)销售的农膜、种子、种苗、化肥、农药、农机以外的货物的行为是属应征增值税的。81号文第二条还规定:增值税一般纳税人从农民专业合作社购进的免税农业产品,可按13%的扣除率计算抵扣增值税进项税额。显而易见,专业合作社销售的非本社成员(非本社成员的农民或者农产品经营企业)的农业产品是征税的,那么增值税一般纳税人从合作社购进的上述征税的农业产品,就不能按13%的扣除率计算抵扣增值税进项税额吗?从以上情况来看原因是:1、合作社的财务核算能力本来就十分薄弱,再加上有征税、免税的区别,合作社很容易混淆征、免税界限,很可能将所有收入计入免税项目。2、由于增值税一般纳税人从合作社购进的免税农业产品,可按买价的13%计算抵扣增值税进项税额,这本来是国家扶持合作社发展给予的税收优惠政策,但很容易被不法分子利用,成为新的偷、骗税渠道:A、农产品经营企业经销农产品,利用合作社开具免税的农产品销售发票,从而偷逃了增值税,同时也隐瞒了销售收入,偷逃了企业所得税。B、不法分子利用合作社将免税的农产品销售发票,虚开给具有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身份的有农产品经销项目的企业,抵扣进项税额,从而偷逃了增值税。假如该企业假报农产品出口,则极有可能骗取国家的出口退税。81号文件只对合作社销售本社成员生产的农产品免征增值税,但对企业所得税的归属管理没有界定,是否缴纳企业所得税成为研究的课题。若缴纳企业所得税,根据财税〔2008〕81号文件规定的内容可以认定为应视同合作社为农林渔牧行业类型,那么企业所得税则可依据《企业所得税法》及实施细则免征企业所得税;那么合作社的财务核算对经营成本如何扣除呢?合作社将成员生产的农业产品集中销售时,不应存在收购金额。例如:合作社收购甜叶菊成员价格为每公斤12元,实际销售价格为每公斤13元,销售100万公斤,利润为100万元,假如销售费用等累计共发生10万元,则净利润为90万元,按照《合作社法》规定,合作社在适当提取盈余公积后,只能按照各成员销售的数量与全部销售数量的比例进行分配,而不是按照收购价格进行分配,按照收购价格分配则应视同一般购销行为,则不能免征增值税、企业所得税。对提取的盈余公积可按照各成员出资份额占总份额的比例进行分配。这也充分说明了合作社经营产生的合作利益,应归属于全体合作社成员所有。

(六)合作社的身份认定很难把根据《合作社法》第十二条、第十三条、第十四条第一款、第十五条、第十八条规定,是为了确实保证农业生产者能够通过国家税收优惠政策等方面的扶持,获得收益最大化,但在实践中“农民”的身份却往往难以确定:1、户籍在农村,但已在城市定居,在农村没有土地或者已将土地转包他人的,已不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其农民的身份能否确认?2、户籍在城市,但长期在农村居住,承包有土地,实际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可不可以将其身份确定为农民?假如“农民”的身份难以确认,那么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成员中,农民至少应当占成员总数80%的标准则难以把握。其次,专业合作社成员必须依法出资,没有出资的不应作为本社成员;目前专业合作社出资方面存在以下情形:某几个发起人共同出资几十万元(工商部门营业执照注册资本登记数),等办理了税务登记后其吸纳的成员大都以现金方式出资几百元,工商部门并没有追加注册资本,企业只是在账面上处理为借记现金,贷记实收资本或资本公积,这种方式是否可以算是成员出资?视同出资如果成立,那么合作社在盈余分配时的财务处理将是管理的一项重点,如不按《合作社法》的规定分配盈余,则不应视同该合作社属于合作经营,应有弄虚作假的成分存在。

(七)合作社成员范围没有明确《合作社法》第二条规定,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者同类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经济组织。合作社的成立应该是指农村某几个生产队或几个村的成员为了共同提高农产品的知名度或经济效益而联合在一起组织起来的一种组织形式,一般来说合作范围不应超过一个县级区域。而在实际管理当中,有不少专业合作社,其成员都是跨县、甚至跨省合作;从《合作社法》颁布的原则上看,没有对合作区域进行描述,区域范围没有明显的界定,税务管理无从下手。

(八)合作社的原始资料备案管理存在问题合作社成立后,应按照规定向税务机关办理税务登记、减免税申请等事项,其中包括合作社成员名册、合作社与成员签定的协议等。而协议中又包括了该成员经营的最大范围。如我市甜叶菊合作社,成员一般签定的协议为种植5亩,而每亩最大产量为300公斤,计1500公斤,按照每公斤销售价格16元计算,应计销售额为24000元。而我们在审核多个合作社后发现,不少成员销售的数量远远超过协议数量,有的成员销售量甚至可以成为一个小型农场的产量,且与该成员自身情况不符,存在弄虚作假现象。但财税字[2008]81号文件只规定了销售本社成员的自产农产品免征增值税,没有对销售本社成员自产的农产品与实际不符的部分,对超出备案登记的部分如何征免税进行规定,给税收管理带来又一大难题。

(九)将会进一步带动农产品购销行业的个体和企业公司注销农业专业合作社的管理好坏,对现行的购销行业的个体工商户和企业公司造成一种不良倾向。据目前不完全统计,我市个体农产品购销户每月核定税额一般情况下在300元左右,全市纳税户约为百余户,年税额约为40万元;企业公司经营购销企业15户,年纳税额约为100万元,两者合计140万元。农业合作社的成立并享受税收优惠,将会对上述纳税人形成冲击,企业公司和个体工商户将会纷纷注销,而相继成立专业合作社,既可免除缴纳增值税、企业所得税,又可不必办理一般纳税人资格认定,节省经营成本,何乐而不为呢?

二、解决农民专业合作社税源管理问题的对策

针对合作社目前发展的客观情况及在税源管理方面的一系列问题,本人认为应该尽快出台、补充或者细化相关税收政策,强化对税收优惠政策的管理,加强对合作社的扶持、引导力度,规范和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财务管理,使合作社走向法制化、规范化的发展轨道。

(一)加强税法宣传,提高合作社成员的税法意识鉴于合作社成员大部分都是农民,纳税意识差,遵法度较低,加强针对合作社成员的税法宣传,转变合作社成员“税法与我无关”的思想态度,是从根源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途径。要迅速提高合作社成员的税法意识,就要打破常规,创新宣传内容和形式,将所有“涉农”的税收政策整理成册,派专人“送税法下乡入户,进行一对一”的宣传辅导,在突出合作社税收政策宣传的同时,大力宣传税收的地位和作用。

(二)积极引导合作社加强财务管理财务管理是一切经济活动的基础性工作,也是开展税源管理工作的客观保证。《合作社法》第三十二条、第三十四条、第三十六条规定,税务机关应当引导、帮助合作社建账建制,要求合作社设置专门财务管理机构,配备会计、出纳等财会工作人员负责日常财务核算工作,财会人员应实行聘用制,会计人员必须持证上岗;健全财务会计制度,实行独立的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合作社必须结合自身的特点,根据经营范围,参照适合本专业社的原行业会计制度、会计政策,设计和制定本社的核算办法。此外,由于合作社成员的文化水平较低,财务管理基础薄弱,这种局面难以很快得到转变,因此建议由政府有关主管部门出面,与社会中介机构进行协商,统一以较低的资费标准,由社会中介机构合作社的记账等财务管理的基础性工作,以规范合作社的财务核算,维护社员的合法权益。

(三)创新管理手段,强化对合作社的税源管理合作社是新生事物,在税源管理上还属于空白区域。合作社同时又在享受多项税收优惠,而目前配套的监管的制度、措施还不完善,在这种情况下,税源管理工作稍一粗疏,则有可能形成新的税收流失漏洞。面对新情况,应当创新管理手段,我认为应采取以下措施进行税源管理:1、首先建议国家及早完善有关法规、措施,明确税法上农民的身份标准。根据税法的延续性,应比照《印发<农业产品征税范围注释>的通知》(财税〔1995〕52号)第一条的规定来定义税法上农民的概念。《印发<农业产品征税范围注释>的通知》(财税〔1995〕52号)第一条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第十六条所列免税项目的第一项所称的'农业生产者销售的自产农业产品',是指直接从事植物的种植、收割和动物的饲养、捕捞的单位和个人销售的注释所列的自产农业产品。2、应加强对合作社的身份调查,着重调查合作社的组织结构、成员的户籍和土地承包情况以及实际种植、养殖情况,以核实农民身份合作社成员占合作社成员比例能否到达80%的标准,根据农民身份的的界定,重点核实农民身份合作社成员的农民身份。3、专门设立合作社的税源管理清册,详细登记合作社的社员数量、社员农田面积、年均产量、出资份额等基本生产经营资源,掌握其资产总量和实际生产经营能力,建立其投入、产出的评估模型,从而判断其生产、交易的真实性。

篇3

一、前言

政策性金融是指为了满足政府特殊的政策性取向,在一国政府支持下,为贯彻和配合国家特定社会经济发展政策,以国家信用为基础,严格按照国家法规限定的业务范围和经营对象,运用各种特殊的融资手段,以优惠性利率进行的一种特殊性资金融通行为,农业政策性金融显然属于政策性金融的范畴,基于此,农业政策性金融,就是在国家和政府支持下,以国家信用为基础,运用各种特殊的融资手段和优惠的存贷利率,严格按照国家政策的界定,以支持农业发展为主要职责,直接或间接地体现国家对农业支持和扶持政策的一种特殊的资金融通行为。

从上述界定内容看,农业政策性金融有三个特征:政策性,主要是政府为了实现特定的政策目标而实施的手段,金融性,是一种在一定期限内以让渡资金的使用权为特征的资金融通行为,优惠性,即其在利率、贷款期限、担保条件等方面比商业银行贷款更加优惠。这三个本质特征充分显示了政策性金融同财政和商业金融的区别。

农业是高风险、收益率较低的弱势产业。由于资本的逐利性,不仅城市的、发达地区的资金不往农村流,农村的资金还会往外流,这样关系人类生存的农业问题却得不到资金的支持,当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不能发挥作用的时候,就需要政府的手来弥补这个作用。因此政策性金融的产生、存在与发展是有深刻的经济金融与社会根源,它是市场缺陷与政府干预、资源配置主体和资源配置目标错位与失衡的必然结果。农业政策性金融的这三个特点恰恰体现了政府的作用所在,尤其对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农业的发展来说,政策性金融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二、国外政策性金融支农经验分析

不同国家的政策性金融各具形式,而且一些国家的政策性金融经过了长期的实践,并日益普遍发展壮大,在实现政府的特定政策目标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借鉴他们成功的政策性金融制度和活动经验,对于构建中国欠发达地区的政策性金融体系非常具有现实意义。美国、日本、印度、巴西、法国等各个国家的农村政策性金融机构有效地支持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尽管各具形式,但总的看来有以下一些特点:

1 形式多样,目的明确

各国政策性金融机构的形式多样,如:美国有对农产品进行价格支持和对农业生产给予补贴的农民家计局,有对农村非盈利的电业合作组织和农场等发放贷款点农村电气化管理局,有对农产品进行价格支持或对农业生产给予补贴点商品信贷公司,还有为融资困难的小企业提供信贷援助的小企业管理局等等。日本农业中的政府金融机构是农林渔业金融公库,向森林渔业的公共事业提供低息长期贷款和各种农业贷款。印度的政策性金融机构有三类:国家农业和农村开发银行、地区农业银行、农业中间信贷和开发公司,每一类机构的目的和任务非常明确,法国的农业非常发达,法国农业信贷银行系统在农业发展过程中贡献最大,它是由总行、地区和基层三级机构组成的。尽管各国政策性金融机构的名称不同,但是,他们的服务范围非常明确,在执行政府的政策上富有效率。

2 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的资金来源多样化

主要有政府资金,政府担保债券、向央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借款、吸收存款等方式。如:美国的农业合作信贷机构均在很长一段时期都由联邦政府出资,是一种政府出资的形式,然而,美国的农业合作信贷机构的筹资方式是发行统一政府担保债券。由于有政府信用作为支撑,所以很受欢迎,筹资能力较强,这种做法可以适应中长期的资金需求。法国农业信贷银行则是以吸收活期、定期、储蓄存款的形式补充资金。日本的农林渔业金融公库开始是国家通过一般会计和特别会计投入财政资金组建的,后来的主要资金来源是邮政储蓄资金和邮政简易保险。还有一些发展中国家一般都由中央银行直接发放或充当农村政策性金融机构的“最后贷款人”,向中央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借入资金。如泰国就采用了这一做法。

3 农业政策性金融的法律制度健全

各个国家大都通过立法对农村政策性金融机构给予支持和保障,目前,美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普遍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农业政策性金融法律体系,对农业政策性金融的监管严密规范,如美国的《农业信贷法》、《农产品信贷公司特许法》,日本的《农林渔业金融公库法》等,都是关于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的专门法律,除此之外,还有农业信贷法,农业信用保证、保险法等关于农业信贷、信用保险的专门法律。同时,在政策上提供许多优惠,如减免税收、注入资金、利息补贴、损失补贴、债务补贴以及实行有差别的存款准备金制度,鼓励和保护农村政策性金融机构,来促进农业政策性金融支农作用的发挥。

4 政策性金融机构层次明晰,支农范围宽泛

各个国家的政策性金融机构各自有具体的支农范围,而且,支农的领域很广,和农业有关的融资都可以找到对应政策性金融机构。这些支农领域涉及到生产领域贷款,如美国农业电气化管理局的农用电力改造贷款,日本农林渔业金融公库的农业综合设施贷款等,流通领域贷款,如美国商品信贷公司,不仅发放粮食收购贷款,国家储备贷款、农场主自主储备贷款,还提供出口信贷,加工领域贷款,如法国农业信贷银行、印度国家农业和农村开发银行等都有农产品加工贷款,扶贫贷款,如印度农业和农村开发银行对小农、无地农民和边际农民等贫困人口的扶持贷款;农业担保和保险业务,如美国农民家计局对其他金融机构发放贷款进行担保。 5 各国注重建立支农政策性金融中的农业保险制度

农业保险制度是化解转移农业风险的一个重要手段。如美国的农业保险非常发达,美国在1938年就颁布了《联邦农作物保险法》,其农作物保险经历了试办、加速发展、政府出政策并与私营保险公司混合经营、政府出政策并完全由私营公司经营和的四个阶段。法国是的农业保险体系基本上由私有保险公司组成,政府只是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

三、中国欠发达地区农村政策性金融的定位

1 完善农村政策性金融的立法工作

可以借鉴国外立法的经验,规范政策性金融机构的经营行为,使其行为有法可依,摆脱外部干预,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保障资产的安全。同时,要加强对农业政策性金融的监管,发挥和完善中国银监会的监管作用。

2 拓宽农业政策性金融的资金来源

农发行的资金来源除了财政拨款的资本金以外主要就是人民银行的金融债券,目前中国农业政策性金融面临着资金来源和使用规模不一致的问题,这主要是因为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对资金需求的规模在逐渐扩大,然而农业政策性金融的资金来源已经不能够满足这种需要。欠发达地区支农的金融支持需要充足的资金来源,因此,扩大农业政策性金融的融资渠道是关键,日本做法值得借鉴, 日本的政策性金融机构不直接吸收存款,而是间接的利用率邮政储蓄的资金作为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的重要资金来源。我们可以参照这一方法,中国的邮政储蓄在农村吸收了大量存款,其中的大部分都存入了央行,造成央行负担很重。在2006年底挂牌成立邮政银行后才开始有了贷款业务,因此,借鉴日本的经验,把邮政储蓄在农村中吸收的大量存款当作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的资金来源,解决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的资金来源问题。还可以,利用政府担保从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获得低息低资金成本的优惠贷款等等。

3 拓展农发行的业务范围

2004年农发行转型以来,形成了以粮棉油收购贷款业务为主体,以农副产品生产加工贷款为一翼,以支持农业和农村发展的中长期贷款的一体两翼的支农新格局,有选择性的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但是,农发行的支农格局与欠发达地区的支农需求的不相匹配的,欠发达地区的农村很少有农产品的加工产业和农业产业化的经营项目,而往往是单个农户分散,小额和急需的资金的需求。这种资金的需求是商业银行所不愿支持的,必须要有政策性的金融来承担。

4 发挥农信社的作用

农信社在农村覆盖面广,与三农接触最多,这些都具备了服务三农的基础,因此,通过对农村信用社的改革,将农村信用社建成产权关系明晰、可持续发展的支农型社区金融机构是可行的。农村社业务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走商业银行的道路,另外一部分是支农服务,规定支农的比例和最低的底线,针对社区农民的需求来确定金融产品,以微利为前提,办理扶贫、开发贷款业务、农副产品的种植、收购、加工贷款等各项业务。关键是要贴近农民,了解需求,提供快捷的金融服务。

5 建立有效的合作金融和合作信用担保体系

对欠发达地区农村分散而且经济实力弱小的农民来说,通过合作金融的形式融资是一种必然选择,正是由于农民、农户没有自己的合作金融组织为其服务,就造成了大量县城金融市场的真空,也就产生了大量的民间借贷、地下钱庄等灰、黑色金融。实践证明互助合作性质的农业信贷机构是一种具有效率的组织,如法国的农业信贷银行是一种“上官下民”的所有制模式,它的中央机构国家农业信贷银行是公有性质的,由政府所有,而省级农业互助信贷银行和地方农业互助信贷合作社均为合作性质,由个人及成员入股组成,按合作制原则经营,为农民提供了大量的与农业生产有关的普通和优惠贷款。这种将政策性金融机构与互助合作性质金融机构有机地结合起来的支农形式可以为我们所借鉴。在政府的主导下,积极支持农民自主参与的各种形式的资金互助,自担风险、自己出资、自我管理的合作金融组织,以改善农村金融的服务供给,同时,主导的政府部门可以给予必要的指导和监督。

6 完善与支农金融相配套的农业保险和农业担保机制

篇4

关键词:农村养老保险 运行现状 发展策略

近十年来,财政支出所承担的很重,国家财政对养老保险的补贴已经超过了一亿元,应当通过市场机制来提高基本养老保险的运行效力。有关部门估计,中国养老保险基金在未来十年间缺口将可能达到十万亿,当养老保险基金面临缺口时,可能会导致一些社会问题出现。十六大报告指出:“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是维护国家长治久安和社会稳定的重要保证。”首次明确提出要在具备合适条件的地方建立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养老保险制度也一直处于不断探索、改变与革新中,随着经济体制的深化变革,养老保险制度也在不断的调动中,以发挥它的核心作用。这对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城乡经济的可持续运行、对于农村经济工作新局面的建立都有着深刻的意义。

一、目前云南省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现状

云南省位于我国边疆地区,经济发展在全国来看相对落后,而现也已经陷入了“未富先老”的境地。在进行全国人口第五次普查到第六次的十年间里,云南省的总人口年均增长率为0.7%,期间云南省老龄人口年平均增长率是3.1%。截至2015年末,云南省60岁及以上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16.1%,与之相反,同年云南省GDP 为13717.88 亿元,仅占全国GDP总量的1.3%,排名第23位。

1991年6月,农村养老办公室也即是国家原民政部制定了《县级农保基本方案》,确定了农保的开展以县为基本单位的原则,决定于1992年元旦在全国公布并实施。云南跟随中央思想,从1991年开始,在云南省部分地区开展试点工作。云南省在1992年了《关于开展农保工作通知》,正式建立了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全省先是在建水、潞西、曲靖展开试点工作,当年参保人数为3.2万人,收到基金总额为67万元。1993年又新增了开远、个旧、楚雄、宜良四个试点。1995年开始,云南省在有了农保试点工作经验的基础后,开始进行推广实施,截止至1995年底,在云南省的129个县市区中,有68个县市相继开展了农保工作,统计有约70万的农民参加到养老保险投保中,年龄层次也从1岁至60周岁不等, 其收取保费的数额为1.13亿元。此数据表明了云南在农村养老保险工作上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有了突破性进展。自1988年国务院机构改革后,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开始承接社保工作的开展,虽然原有的农保政策并没有变动,但农保工作在国家层面上基本处在停顿的状态。在2009年云南省开始进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各级财政部门积极响应大力筹措资金,有效支持了“新农保”的平稳良好运行。“新农保”在目前基本上覆盖了云南129个县(区、市),农村老人将人人享有养老保险不再只是空想,逐渐看到了希望的曙光。2013年,云南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和省财政厅联合了《关于新农保与老农保制度衔接有关问题的通知》,在新老农如何进行衔接问题上做出相关规定。老农保养老金补助已经领取过的,在老农保的养老金发放标准下继续接受农保待遇;农民年满60周岁时,应接受新农保基础养老金;没有领取老农保养老金的参保人,老农保个人账户积累资金都合并到新农保的个人账户中来,并以最低100元缴费档次标准对缴费年限进行折算;折算年限达到或超过15年的,年满60周岁时,可享受新农保基础养老金。未满60周岁的,也可按新农保规定继续缴费。折算年限没达到15年的,将以新农保的规定继续缴费。参保人符合新农保待遇条件时,原老农保个人账户与新农保个人账户分别来计算,合并后享受个人账户养老金,同时享受新农保基础养老金。

二、国外农村养老保险基金运行情况和启示

(一)国外农村养老保险基金运行情况

1.日本的“共济”制度

日本农村养老保障模式采用了“共济”形式和“国民年金”等措施。“共济”事实上是一种互相帮助和救济的事业,它是以农民之间相互协助为主,由一些相当数量的经济单位组成团体,共同分担筹集保费的职责,给予年迈的成员一定的经济补偿。“共济”让个人对保费的负担不再是依据将来发生的给付需要,因此缴费与给付间不是对等关系。

在管理形式上,日本也有其特殊的举措。开始时,日本政府颁布了一部具有规范性性质的法律---《农协法》,使得农村共济的事业开展有法可依。日本“共济会”在对于基金的运营上体现了资本化的操作,该运营手段的关键是把养老保险基金当成普通资本投资的一种,按照流动性、安全性和收益性特性进行投资,把投资分散进行多样化投资组合管理以减少非系统性风险,比如多类型存款方式,购买债券如国债和地方政府债券,金融债券,对以日元计价的外债进行投资,另外也购买一些公司债券和股票,进行不动产投资等方式。

2.波兰的“农民养老保险”制度

在欧洲20世纪70年代,前波兰政府对于本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进行了全国性的统一部署。波兰在1977年7月1日颁布了关于农民退休法令,并从当日起在全国范围内施行。此法令规定农民养老保险的对象是农业合作社和农业生产小组成员、国营农场的职工以及个体农民。国家组建农民的保险基金,国家财政出三分之二的资金,剩下部分由农民缴纳。农民每年需要向国家交纳1.5万兹罗提的农产品,男性农民缴满25年,女性农民缴满20年。农民满足养老保险金领取条件需要两点:一是年龄上男年满65岁,女年满60岁。二是达到符合养老年龄要求后,必须把耕地递交给自己的继承人或者国家。按规定,农民退休后按月领取养老保险金,以退休前平均每年向国家交售的农产品价值为标准,分成35个等级,最低每月领1500兹罗提,最高为6500兹罗提。

3.瑞典的“福利型”养老保险制度

以英国知名经济学家贝弗里奇的《贝弗里奇报告》为依据的瑞典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在资产阶级社会改良主义的思潮推动下开始建立起来。全体国民或是居民都为保障对象,农民在承保上所需要满足的条件和接受的养老保险待遇等方面与其他公民也基本相同。瑞典国家和社会几乎承担了退休老人的生活,依据瑞典退休金法案的规定,65岁为男女法定退休年纪,在瑞典居住达到40年以上的居民,他们在年满65岁以后可以从地方社会保险部门按月领取相关数额的基础养老金,且不论瑞典居民退休之前的收入水平是高是低,这是每一个瑞典公民的一项基本社会权利。

(二)国外农村养老保险基金运行启示

养老保险基金有着区别于其他普通基金的特殊属性,那就是长期性、稳定性以及规模性,正是有了这些自然属性,从而决定了该基金在管理和运行过程中也应当区别于其他普通基金,在管理养老保险基金时,应遵循以下三大基本原则:

1.安全性

养老保险基金的安全性原则指养老保险基金在投资和运营过程中无法承担过高的风险,既要求投资的资金可以按时收回,也希望可以得到高于储蓄利率的投资收益。该原则由养老保险基金的经济属性和基础职能共同决定。由于养老保险基金是老百姓的“救命钱”, 养老保险基金应当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尽量追求高收益率。所以安全性原则是进行养老保险基金管理和运营的最基本的原则。养老保险基金要保障几代人的老年生活水平,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一旦投资风险过大,不能获得足够的投资收益,容易失去人民的投资信心,影响社会和谐和稳定。

2.流动性

养老保险基金的流动性原则指养老保险基金在投资过程中形成的有形或无形资产在不出现资产损益的前提下,能够随时转现的能力,以满足支付的需要。如果一味的追求投资收益率使养老保险无法及时支付甚至支付危机,这样便有悖于养老基金设立的初衷和宗旨。因此流动性原则就是为了满足投保人的需要及时支付,是养老保险基金管理和良好运营的一个重要原则。

3.收益性

养老保险基金的收益性原则意味着首先基金投资要符合安全性原则,在此基础上尽量获得可观的投资收益。为了达到盈利目标和收益目标,大部分国家都硬性设置了投资最低收益率。养老基金收益越大,所承担的风险也会加大,所以要把握两者的尺度,采用合适的投资方式,完成养老保险基金保值增值目标,减少国家、企业和个人负担。

三、云南省农村养老保险基金运行存在的问题

我省养老保险制度开始建立时间较短,在基金的管理上还有一些问题,养老基金的运行过程存有很多不足之处,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讨论:

(一)农保对部分农民群众缺乏有效吸引力

缺乏吸引力的原因一是一些农民对农保政策的理解不是很明白,所以他们的参保积极性不高涨。特别是部分年纪还没有达到60周岁但还需缴纳一定保费,但他们对于保障意识比较单薄,不够重视养老保险金的作用,对于农保政策处于观望思想。第二点原因是由于国家虽然补贴农保,但与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中的国家补贴的保障水平相比,还是低很多。更别说农保的发放水平对于相对来说比较富裕的农民更是比较初级和低水平了。三是传统家庭养老观念的根深蒂固。随着社会的发展,思想的进步,养老院的日趋普及和完善,人们对于养老的观点呈现出更加开放的态度。但在农村,随着很多年轻人外出打工陆续离开,留在村子里的大多都是的老人,也出现了所谓的“空巢老人”现象。这些老人思想还比较保守,对于自己养老的态度还停留在依靠自己的儿女,而很少有人觉得养老保险金的交纳能够对自己的养老生活有什么实质性的保障。

(二)经办手段落后不能落实到位

对参保人员的登记和变更以及发放养老金等等这样农保工作量其实也是很大的。一些地区在制度运行之初就没有满足业务的经办需要,人员和设备的配备不足,对于经办农保业务局限于以手工为主要操作手段,这种方法必然会使得工作效率低下,不能适应工作量繁琐复杂的需要,也会造成出错率较高,不能将参保工作落实到位。

(三)地方政府筹资能力有限

按照《云南省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实施办法》的规定,参保人员将由省级财政提供每个人每年最低30元的补贴费用。除此外市、县两级财政根据本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程度可以相应增加缴费补贴,对于选择较高档次的参保人员给予鼓励性缴费补贴。但由于受到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各级财政能力有限。在云南省很多试点地区,尤其是在国家级贫困县的市、县区域,政府或只能按照国家最低标准给予参保人补助,使得参保人个人账户积累能力差又将影响到参保人未来的养老金待遇。

(四)对于云南省特殊文化和习俗等复杂因素认识不足

云南省是我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少数民族在社会的发展中做出了巨大贡献。但由于特殊的历史因素,文化因素,少数民族在与汉族具有共性的同时,在很多方面又具有自己的特性,在养老保险基金方面不得不考虑到差异的存在。云南的养老模式也应体现这一特征,通过实践考察获得对云南少数民族养老模式的认识后,才能更好的对不同群体才去不同的方法对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不是采用一锅端的模式。

四、云南农村养老保险基金运行问题的对策

(一)加大养老保险金的宣传力度

要想让广大农民群众在短时间内对于养老保险制度有比较清晰的认识和接受必须要依靠宣传动员工作。采用一些公众宣传方式,利用电视、广播、网络、报纸等媒介开展广泛传播,为开展后续工作打下基础。相关工作组最好要深入到农户家中,上门讲解答疑解惑使广大农民可以全面了解农保制度,相关知识及其重要意义。使农民可以加深对农保政策的认识,体会到养老保险制度给自己带来的益处,充分调动农民参保的积极性。

(二)加强信息化建设提高经办效率

经办管理效率低下、手段落后都阻碍了新农保制度顺利运行。当下各级部门应做好档案的有效管理,对于参保人员的数据进行联网信息化管理。能够保证参考退保人员的具有齐全的手续和数据可以审查。采用互联网计算机管理模式可以有效减少人工操作带来的效率低下和错误率频发的问题。

(三)拓宽地方政府筹资渠道充实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

长期以来,各级政府主要通过银行存款、国家债券来确保养老保险基金的保值和增值。养老保险基金投资方式是单一的,升值保值能力较弱,极大的影响了人们参保的积极性。因此在确保稳定增值的同时,应积极开发新的金融工具,增加养老基金的投资回报值。主要投资方式有:

1.国债,是指由国家财政信誉做担保,以中央政府的税收作为还本付息的保证,由财政部代表中央政府在全国范围内发行的国家公债,是国家信用的主要形式。它的信用度高,历来被誉为“金边债券”,而且它的风险小及流动性强,也因此受到风险回避型投资者的青睐。养老保险基金关系到云南省大多数居民的老年生活,因此,将其投入国债市场,则为最稳妥的选择。

2.股票作为一种风险和收益成正比的有价证券,风险与机遇真正存于一体的投资方式。然而股票价格要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其波动性很大,股票投资资金也许会无法及时退出资金导致流动性减弱。股票投资是收益最高的投资方式。当前,基于我国资本市场的迅速发展,云南省的养老保险基金当前可以考虑适度控制股票投资占总市值比重。

3.企业债券。这种债券是能得到比较多的报酬。企业债券利率一般比较高,并且承诺偿还本金,支付利息,还可以自由转让,因为没有国家财政做后盾,所以与国债比风险大,比股票的小。目前中国的债券市场不完善,类型较单调,期限结构不完美,顶级信用评级机构数量少,因此基金投资在企业债券市场的比例不能过大。

4.基金投资作为现有的世界上通用的投资模式,它具有小额贷款的重要特征,其拥有众多经验的专家来管理,这样不仅可以减少交易成本,还可以提高效益,再者,它能够分散投资,用合理的投资组合方式来减少投资风险。

(四)结合云南文化、地区差异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要重视政府在养老保险制度推进过程中应当承当的经济责任。在各级政府的财政预算中,应当合理的确定政府出资额在财政总支出中所占比重。随着经济社会的进步,政府对养老保险的出资额应当不断增加,各级财政补助资金应当能够及时补充,足额到位。对于收入水平较低,思想观念较为保守,以家庭养老为主的欠富裕农村地区,需采用个人、集体和国家三方共同筹资的方式,通过财政加大补贴力度,以确保农村养老保险达到“广覆盖、低水平”的标准。构建地域保障,家庭保障、社区保障和民族地区区域多层保障体系,最终构建符合云南省情、民族多元化特征的农村养老保障制度。

参考文献:

[1]桂丽. 云南省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问题与发展策略研究[J]. 时代金融,2015,30:177-178.

[2]杨帆. 云南省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调查研究[D].云南大学,2011.

[3]刘钊.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投资运营问题探讨[D].暨南大学,2010.

[4]王倩,崔瑛. 浅析云南省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增值途径[J].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6:9-12.

[5]谢和均,杨绍辉. 人口老龄化视角下的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可持续性分析――基于云南省的实证研究[J]. 学术探索,2014,03:106-110.

[6]杨华. 完善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投资运营机制研究[J].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2,09: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