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集体企业改制方案范文
时间:2024-01-31 17:52:1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铁路集体企业改制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实施以来,在中央各项政策的支持下,东北三省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强力推进国企改革重组和国有经济布局调整,取得了重大阶段性成果。
一是产权制度改革取得全面突破。三省国有企业完成改制9000家左右,改制面达90%以上。通过改革,原国有中小企业国有股基本退出,国有大型企业基本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初步形成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二是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趋于合理。国有资本逐步向能源、装备、石化等重要行业、关键领域和大企业集中,控制力和影响力显著增强。国有企业量多面广和过于分散的状况明显改观,国有经济比重过大和所有制结构单一的局面得到扭转。
三是历史遗留问题初步解决。通过引进战略投资者、实施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向失业保险并轨、灵活处置债务、分离企业办社会职能和辅业改制等多种形式,有效解决了企业长期积累的重大矛盾和问题。以黑龙江省为例,全省近3000户国有企业卸掉了冗员包袱,183万人实施了并轨;向地方政府移交中小学621所,移交率超过95%;完成辅业改制574户,改制面达99.4%;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处置债务493亿元,盘活呆滞资产近200亿元。
四是企业发展活力明显增强。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普遍提高,与相比,黑龙江省国有企业资产从690.7亿元增加到783.6亿元,主营业务收入从211.7亿元增加到273.4亿元,实现利润从-9.1亿元增加到8.1亿元,上交税金从12亿元增加到27.2亿元。改革不仅提高了企业效益,而且增强了发展后劲。辽宁已改制的55户大型国有企业新增资本金166亿元,规划项目投资额1900亿元,目前已投入837亿元。吉林完成改制的816户工业企业,引进新项目189个,协议金额181.6亿元,已到位140亿元。此外,国有经济的有序退出和国企改革的不断深化,还为非国有企业的成长释放出巨大空间,从而加速了非公经济的发展。以黑龙江省为例,几年来共有__5户非公有制企业参与了872户国有和集体企业改制,累计注资64亿元,安置就业9.4万人,既减轻了地方政府负担,企业自身也实现了跨越发展。
东北三省新一轮国企改革,其广度、深度和速度前所未有,改革过程呈现出不同以往的鲜明特点。
中央支持国企改革的政策系统性、协调性增强。这轮国企改革是在中央实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大背景下进行的,国家有关部门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包括: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试点、政策性破产、处置历史欠税和不良债务、分离企业办社会职能和辅业改制、增值税转型试点、中央投资倾斜等,这些政策措施既着眼于卸掉历史包袱、化解国有企业存在的突出矛盾,也着眼于增强发展后劲,支持企业加快结构调整和技术改造,可谓对症下药,为改革重组的顺利推进创造了重要条件。
地方政府推进改革的力度大、工作实。三省省委、省政府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魄力,全力推进国企改革攻坚。注重科学谋划,建立周密的政策支撑和保障体系;注重突出重点,努力破解主要矛盾和困难;注重立足实际,采取多种形式有效推进;注重密切配合,营造改革攻坚的良好社会舆论氛围。吉林省确立了“四到位、一基本”的目标,即整体改制到位、债权债务处理到位、国有资本退出到位、劳动关系转换到位,基本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从开始,用一年多时间,基本完成了攻坚计划确定的816户国有工业企业改制,现全省完成改制企业3381户,占应改制企业的98%以上。辽宁省把深化国企改革作为振兴的关键和重要任务,攻坚破难,用两年左右的时间完成了90%大型国有企业改制,并基本完成国有中小企业改制。黑龙江省把国企产权制度改革作为振兴工作的战略突破口,态度坚决,措施得力,力度空前,用三年时间完成了3352户企业改制,占应改制企业的97%。
更加注重维护职工权益,确保企业正常运转和社会稳定。改革之初,三省就制订了多项政策措施,要求改制和产权交易等关键环节做到公开、透明、规范。要求以人为本,从解决好职工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收入、就业、债权和社保接续等问题入手,切实维护职工群众利益,确保改制企业正常经营,职工安置方案须经过职工大会(职代会)审议通过。辽宁省坚持“三个保证”原则,即不管投资者是谁,要保证改制企业90%以上的职工得到妥善安置,保证改制后职工收入和福利总体水平不降低,保证经营班子在一段时间内相对稳定。近年来,辽宁省改制企业中93%的职工得到妥善安置,职工收入增长了47%。吉林省全部改制企业共支付改制成本233亿元,妥善安置职工100多万人。黑龙江省多方筹集资金,共支付改制成本270多亿元。三省在如此大范围、如此短时间推进国企改革,没有发生大规模的。
坚持以改革促发展,正确处理改革与发展的关系。地方政府摆脱了就改革论改革、为改制而改制的做法,把改革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围绕发展推进改革,以改革促进发展。一是从企业长远发展出发,积极慎重选择合作者,要求合作方必须具有较强的资金、技术、管理等方面实力。二是鼓励企业采用增资扩股的方式改制,以存量吸引增量投资。三是将企业发展规划、项目和资金投入写入改制方案和协议,并制订防范性条款加以约束。企业通过改革重组,卸掉了历史包袱,初步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引入了有实力的战略投资者,增强了核心竞争力,实现了做强做大。
央企重组地方骨干企业成为亮点。振兴战略实施以来,一大批中央企业与地方企业联姻,既实现了投资主体多元化、增强了企业发展能力,也有效维护了装备、能源、矿产等重点产业安全,成为近年来东北三省企业联合重组的靓丽风景线。央企重组地方企业后,普遍兑现承诺,加大投资力度,承担社会责任,多数被重组的企业生产经营状况明显好转。兵器工业集团控股华锦后,迅速启动并开工建设46万吨乙烯和500万吨炼油项目,目前已完成投资72亿元。吉林炭素被中钢集团重组前每年亏损2亿多元,即扭亏为盈。四平昊华被中国化工集团重组后生产规模扩大了10倍,进入行业前列,企业重组前最高年亏损2亿多元,重组后近三年盈利分别为56万元、560万元和5164万元。中冶科工重组葫芦岛有色金属公司后一次性注入资金20亿元。通用技术集团增资齐二机床,并借助自身的国际经营网络帮助齐二开拓国际市场。中煤集团入主黑龙江煤炭化工公司后,已投入13.2亿元资金,年产25万吨的甲醇项目将在投产。中铝重组东轻后在一年内增资11亿元,并将实施总规模超过50亿元的技术改造项目。南航入股辽宁机场管理集团公司后,未来几年将斥资百亿元支持沈阳桃仙机场形成东北亚航空枢纽。
二、进一步推进改革重组面临的主要问题
虽然三省国企改革重组在短时间内取得重大突破,但仍有一些改革遗留问题尚待解决,一些配套政策也未完全落实到位。
(一)厂办大集体改革试点
推进不快。经国务院批准,开始在东北地区进行厂办大集体改革试点。和先后批复了吉林省(长春、四平、白山市)、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和首钢庆华工具厂)及铁道部东北铁路厂办大集体改革试点方案。中央财政补助吉林、黑龙江两省试点专项资金9.35亿元。截至10月底,吉林省三个试点城市,共有706户大集体企业,499户完成了改制方案,25.02万转换劳动关系人员中,5.9万人已发放了经济补偿金。辽宁省还只进行了厂办大集体企业的摸底和测算工作。试点工作进展不快在于这项试点是在地方自愿的基础上进行的,地方政府和企业有顾虑,认为改革成本高,难以承担,且有可能影响社会稳定。(二)退休人员安置存在不少困难。一是改制企业退休人员医保问题。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开展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试点工作以来,退休职工经济补偿金基本发放到位,养老保险和拖欠工资问题基本解决,但由于改制成本不足,大多数已改制企业退休人员医疗保险问题仍未解决,老有所医存在很大困难。二是退休人员的社会化管理。由于统筹内外项目尚未并轨,很多企业改制后离退休人员仍由改制企业管理,给企业增加了不必要的成本开支,特别是一些关闭破产企业问题更加突出。
(三)历史欠税尚未彻底解决。财政部、税务总局下发了《关于豁免东北老工业基地企业历史欠税有关问题的通知》(财税〔〕167号),提出对符合条件的形成于1997年年底之前的历史欠税予以豁免。随后,各省将企业欠税汇总上报财政部、税务总局批准,目前两部门正在办理。如龙煤集团应豁免历史欠税3.9亿元,由于尚未落实,已影响上市。
(四)资产管理公司改革方案未定影响股权处置工作。在三省改制企业中,四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普遍拥有比例不等的股权,由于资产管理公司正在进行改革,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股权处置。调研中黑龙江煤炭化工、北方重工、哈轴等企业都反映,能否处理好“债转股”问题,是企业今后改制重组成功的关键因素。
(五)联合重组困难加大。近几年东北工业企业联合重组取得较大成效,但继续推进重组的难度明显加大,特别是跨地区的重组难上加难,主要是存在地方保护主义,同时涉及到干部安置等敏感问题。鞍本重组启动两年多来,至今没有实质性进展。这里面既有认识上的原因,也有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实行“统一所有、分级管理”模式和“分税制”财税体制所带来地方政府间的利益矛盾,企业管理层的人事安排以及国有企业历史遗留问题等。
三、有关政策措施建议
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日益加深、工业经济严重下滑、市场需求萎缩的严峻形势下,要抓住国家扩大内需之机,采取更加积极、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切实解决东北国企改革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巩固来之不易的改革和振兴成果,为老工业基地实现全面振兴提供保障。
(一)进一步加大厂办大集体改革试点力度。在当前主体企业经营形势发生变化、效益下滑的情况下,大集体职工矛盾更加凸显。国务院已经确定先在东北试点,并要在全国推行,坚定不移地推行下去。建议有关部门深入调研,针对试点工作中暴露的问题,在现有政策的基础上,适当加大支持力度。
(二)借外部环境变化积极引导企业联合重组。当前的国际金融危机为企业联合重组提供了压力和动力,国家应对危机及时出台的产业政策、金融政策也为企业重组提供了有利条件,应借机大力推动东北骨干企业联合重组。一是要采取有力措施支持骨干企业整合区域生产能力。在国家层面上推动鞍本钢实质性重组;通过淘汰落后产能,提高准入门槛,支持吉林亚泰重组东北地区水泥企业;通过装备制造产业基金或投资控股公司等方式,整合沈阳、大连的装备制造企业,培育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型装备制造企业集团;依托大连港集团,整合优化辽宁沿海港口能力。二是加大协调力度,进一步破除体制障碍,继续支持央企与地方企业的重组。
篇2
市政府召开这次全市工业经济促进大会的任务是:认真贯彻落实省十一次党代会和市委五届二次全体(扩大)会议精神,回顾总结1—7月全市工业经济运行情况,分析研究当前工业经济运行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安排部署今年后四个月工业经济发展工作,确保全面完成全市工业经济发展的各项工作任务。根据会议安排,后面有关县市区政府、企业还要大会发言,方市长还要作重要讲话,请大家认真贯彻执行。下面,我先讲几点意见。
一、坚定信心,振奋精神,正确把握我市工业经济发展的特点
今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各级各部门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工业经济工作全局,紧紧围绕“产业调整、工业为先”战略决策,坚持工业立市、工业强市的方针,不断扩张工业经济总量,打造工业发展平台,推进产业项目建设,深化国企改革,加快资源开发与传统产业升级步伐,加速工业化进程,全市工业经济持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的态势。主要呈现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一)工业经济稳步增长。截止7月底,全市360户规模内企业累计完成产值291亿元,占年计划的52%,同比增长16%。工业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明显增强,规模工业对我市GDP的贡献率30.5%,对全市财政的贡献率达64%,已成为拉动全市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全市工业呈现出轻工业增速高于重工业,轻重工业差距逐渐缩小,县属企业增速持续提高,已超越市属企业32.6%,形成了一批新的经济增长点。股份制企业平稳增长,占全市规模工业总产值的60%,同比增长13.2%。市场逐渐转暖,产销衔接趋于良好,全市规模工业实现销量产值284亿元,产销率达到97.6%。经济效益逐步回升,360户规模企业利润总额达到4.2亿元,同比增长5.6倍,税金总额8.5亿元,增长7.2%,为全市经济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全市各级对工业经济发展更加重视。特别针对第一季度工业经济运行现状,全市各级各部门认真贯彻市政府全体扩大会议精神,加压紧逼,真抓实干,把发展工业经济作为重中之重,采取各种有效措施,狠抓工业生产和项目建设,确保了全市第二季度工业增速有较快增长。有关县区还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工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大综合协调力度,促进了工业经济的平稳运行。尤其是工业经济主管部门面对第一季度全市工业增速在全省靠后的不利情况,下大气力抓县市区、抓企业、抓重点、攻难点,提出了“两补一增”的思路和措施,狠抓了时间任务“双过半”。同时,不断加强监测预测,深入调查研究,现场解决问题,有力促进了全市工业经济增速的明显回升。
(三)重大项目建设步伐加快。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加快“一地二区四园”建设的重大战略,以彬长旬能源化工基地建设为突破,一批重点项目相继开工建设,园区经济带动作用增强。亭南、大佛寺煤矿相继建成。大唐马屋电厂、彬长2×20万KW煤矸石电厂、胡家河煤矿已开工建设,亭口水库项目正在积极跟进。彩虹液晶玻璃基板、康佳高清平板电视生产线、60万吨甲醇、冀东水泥二期工程等重点项目已相继开工建设,进一步增强了我市工业发展的后劲。
(四)国企改革稳步有序推进。年初,在对全市企业进行全面调查摸底的基础上,认真分析了国企改革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制定了详细的改制计划,排出了国企改革时间表。截止目前,陕玻厂、焦化厂破产工作即将终结;704厂、795厂、如意厂、一毛、二毛、陕柴破产实施工作即将进入司法程序;纺织器材厂、二针、九冶破产计划即将下达;二印、一厂、一纺机破产工作正在积极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及各金融债权机构沟通,争取9月份下达计划。国旅、华星工模具厂改制方案已实施完毕;西北人造板机、运输集团公司、糖酒公司改制方案已研究并批复。
(五)民营经济迅速崛起。全市民营经济规模不断扩大,实力明显增强。全市中小企业总数已达11万户,从业人员54.7万人,营业收入452亿元,已成为全市经济发展中的一支生力军。民营企业经济总量不断扩张,贡献份额增大。全市中小企业经济总量已达到全市生产总值的48%,实现工业总产值268亿元,实现入库税收6.2亿元,占全市地方财政收入的36%。
(六)全市工业项目招商引资成效显著。1—7月份,全市共引进工业项目152个,合同引进资金220.48亿元,占全市合同引进资金的76.8%;工业招商引资项目完成投资44.47亿元,占全市完成投资资金的77%。
二、正视困难,居安思危,充分认识我市工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当前,我市工业经济发展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并存。从国际形势看,世界经济正处在新一轮恢复性增长期,工业产业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速度加快,区域经济一体化加速推进;从国内形势看,国家继续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国内产业由沿海发达地区向中西部转移步伐加速,经济发展的大环境更加宽松;从我市看,经过“十五”时期发展,综合实力不断增强,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迫切需要我们加快发展;特别从工业领域来看,全市上下发展工业,振兴咸阳的舆论氛围正在逐步形成。发展工业的思路更加明晰,目标更加明确,信心更加坚定,全社会对工业经济的发展更加关注。这些都为我市工业经济大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市工业发展面临的诸多不利因素。
(一)从与兄弟地市地横向比较来看。1—7月份,宝鸡、延安、榆林实现工业产值分别为355.7亿元、484.5亿元、372.7亿元,分别同比增长50.4%、12.2%、52.6%,宝鸡、榆林的规模工业产值和增速均已超过咸阳。渭南作为农业大市,1—7月份实现工业产值240.8亿元,与咸阳仅差46.2亿元,其工业经济大有后来居上的势头。可以说,我们现在是前有标兵,后有追兵,形势逼人。
(二)从工业增长速度看。1—7月份,全市规模工业产值同比增长16%,增长速度有所下降,比6月份下降了3.3%。
(三)从工业经济效益看。今年1—7月份,全市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45.76,比去年同期增长18个百分点。从表象看,经济效益情况较好,但是从实现产值、利润和亏损情况来看,形势不容乐观。产值较大的企业实现的利税不一定多。从工业报表来看,利税增长幅度最高的是通用设备制造业,增幅高达39.5%,其次是医药制造业,增幅达37.1%,食品饮料业36.5%,煤炭开采及洗选业增长了70.2%,电子工业还出现了负增长现象。全市360户规模企业,亏损81户,亏损面22.5%,其中中央企业3户,亏损3户,亏损面达100%;医药制造业27户,亏损13户,亏损面达48%;发展很不协调。
(四)从轻重工业的比重看。近两年全国轻重工业的比例平均保持在1:2.2左右。全省轻重工业比例一直维持在1:5。咸阳轻重工业比例为1:3。1—7月份,全市重工业产值约占工业总产值的72%,轻工业约占28%。轻重工业发展不够均衡。
(五)从所有制结构看。今年1—7月份,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的291亿元的产值中,国有企业、集体企业、股份合作制企业、股份制企业、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分别为51亿元、10.7亿元、5.7亿元、173.8亿元和45.8亿元。这说明我市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所占比重正在逐步下降,企业改革的政策效应逐步显现,全市非国有经济发展规模呈大幅度上升趋势。
(六)从经济运行保障要素看。今年以来,我市工业企业遇到的最突出的问题仍然是流动资金短缺、原材料价格上涨、公路和铁路运力严重不足。煤、电、油、气供需基本平衡,但因价格、结构等影响,行业性、时段性供需矛盾仍然存在。特别是公路计重收费办法出台后,一批煤炭运输企业退出市场,导致部分煤炭企业原煤出现滞销的现象。
(七)从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层面来看。一是新一轮宏观调控政策及配套措施的陆续出台,对市县两级工业发展的影响明显。二是煤、电、油、运的制约因素依然存在。三是短期内资源型产品价格的上调势在必行。资源型工业产品价格上调,一方面可以促使煤炭、原油企业效益更好,但另一方面以资源为原料的企业,生产成本将会继续大幅度提升,企业利润空间越来越窄。四是国家将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提高1倍和强制性土地招拍挂政策的出台,对招商引资将发生重要关联影响。金融趋紧、环保更严、地价大幅攀升,严重影响工业企业入驻,必将导致工业经济发展后劲不足。因此,我市内陆型工业发展乏力问题在短期内难以得到根本解决。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今年我市工业经济虽然总体保持增长势头,但工业经济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面临着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的任务十分艰巨,扩张总量与提升质量亟待加强和改善。
三、突出重点,真抓实干,确保全面完成全年各项工业经济目标任务
根据市委、市政府的要求,我市规模工业今年要达到24%的增速,工业总产值必须完成560亿元。比原计划净增6个百分点,完成既定目标本身就要竭尽全力;调整任务指标,就更要创新工作,勇挑重担,树立工业经济主力军形象。但实事求是来说,因1至7月份增速仅19.3%,按新任务测算,后四个月的计划增幅要达28%以上,才有可能完成今年全年任务。为此,在今后四个月,全市各级各部门要以认真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快工业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为指针,以开展“三抓一创”活动为重要抓手,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理顺思路,强化措施,努力寻找新途径,不断实现新突破,确保完成全年工作任务。
(一)加强对工业经济运行的监测分析。及时掌握国家产业政策,研究分析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加大对全市工业经济运行的监测分析,了解市场、政策变化情况,做好各行业、各企业提前预警工作。继续实行月中监测,月底分析,季度研究制度;同时要严格明确工业经济发展责任,今年市上依据经济发展总量确定了48户重点企业,这48户重点企业产值占全市任务总量的70%左右,是工业经济的脊梁,我们将采取得力措施,进一步优化环境,支持他们的发展。对48户重点企业实行定期不定期驻厂监测服务制度,及时了解掌握企业生产情况,认真解决企业生产的困难和问题,确保我市工业经济良性发展。
(二)继续加大综合协调力度,促进工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根据全市工业经济运行现状,进一步加大煤、电、油、运等生产要素综合协调力度,着力解决好经济运行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特别要紧紧抓住对全市工业经济贡献大、影响大的重点企业跟踪服务,积极沟通,消化不利于重点企业生产的各种因素,为企业正常生产尽职尽责。同时,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组织专门队伍,深入重点企业上门服务,征求企业发展意见和建议,帮助企业解决具体问题和困难。今后,将继续深入开展好进企业、访企情、解企难、增企效活动。全市各级各部门要想企业之所想、急企业之所急,为企业发展搞好协调服务,确保工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三)切实抓好重点项目建设,不断增强工业经济发展后劲。今天的项目,就是明天的经济。抓工业就是抓项目,抓项目就是抓经济。通过各级各部门对重点工业产业项目盯死看牢,逐级分解,层层落实目标责任,实行领导包抓以及主动跟踪服务等措施,及时协调解决项目建设过程中存在的各种困难和问题,确保项目顺利实施。今后,要以抓好彬长旬能源化工基地建设为重点,积极配合各县市区政府抓好工业平台打造和装备制造业基地建设。同时,要继续抓好30个工业重点项目的推进和实施工作,优先做好兴化集团五个30万吨技改及西北橡胶总厂1400万条子午线轮胎生产等10个特大项目的协调服务工作。各项目主管部门要全力以赴,分别负责好多晶硅、长庆石化500万吨炼油、彩虹等离子体显示器、蓝星玻璃二期、钠米碳酸钙二期、冀东水泥二期等项目,力争完成年度建设任务。
(四)推进国有企业改制,加快国有资产战略性重组步伐。
企业改制是促进工业经济整合重组和振兴的大事。今后,企业改制要坚持做好“三个结合”、“三个注重”,即企业改制要与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要与咸阳工业发展实际相结合,要与我市工业强市战略部署相结合。在改制中,既重改制数量、更重改制质量,决不草率关门走人;既重资产整合,更重盘活挖潜,确保可持续发展;既重有序推进,更重历史遗留问题解决,从而达到用改制催生经济,用机制促进发展的目的。对省属下划企业要按照“深化改革、转换机制、盘活资产、激发活力”的原则进行,对市属小型工业企业和商贸流通企业要坚决实行“两个转换”,对资不抵债、扭亏无望的企业,要千方百计争取列入国家政策性破产盘子。今年要重点实施好已批准的一毛、二毛、704厂3户企业的破产工作,启动795厂、如意、陕柴、九冶4户企业的政策性破产工作。在加快企业改革,加强国有资产监管的同时,积极引进战略合作伙伴,力争在企业重组、集团发展方面取得新的突破。
(五)放手发展民营经济。民营经济在工业经济中占有很大份额,可以说三分天下有其二,是工业经济发展中最活跃、最有生机的主力军。针对如何做大做强产业,实现民营崛起,我们必须立足陕西,放眼全国,按照产业政策和市场要求,制定出一系列更有针对性的措施,下大功夫谋划、包装、储备一批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带动能力强的项目,积极寻求各种省内外、国内外合作,努力实现中小企业质量上台阶、总量上规模、产品创名牌、经营创效益。同时,各级各部门都要为非公经济企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培育壮大一批知名品牌的大企业、大集团,全面提高民营经济整体水平。近日,市政府召开专题会议研究了《咸阳市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和《咸阳市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实施意见》。8月16日,市政府又在乾县召开了全市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现场会,对今年乃至今后一个时期全市非公经济发展作了具体安排部署,请各级各部门参照两个《实施意见》一并抓好落实。
(六)做好规模企业培育工作,不断壮大工业总量。一是各县市区要大力做好规模企业培育工作,要对产值500万以下的企业加大扶持和支持力度,促使其尽早成长为规模企业,不断增加规模企业的户数;二是市县两级统计部门要加大统计工作力度,杜绝漏报和瞒报现象;三是市县两级工业部门、统计部门要密切联系,协同作战,着力解决一批主营业务收入已过500万元却仍没有纳入统计口径的企业,做到“应统尽统”。
(七)加大工业投入,为工业经济长远发展蓄势。积极的财政政策对促进工业经济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各县市区政府一是要按照《关于加快建设工业强市的决定》要求,保证工业发展基金按时足额到位;二是要充分发挥工业主管部门的参谋、助手作用,落实人员,保障经费,做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发展工业要舍得花钱,舍得投入。“春种一粒籽,秋收万担粮”,大家必须看到只有投入,才有产出,否则,只能是奢谈工业和“叶公好龙”。市、县各级财政资金都非常有限,要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更要把财政开源贯穿工作始终,做为重中之重。财政支持工业就是强化自身的造血功能,且能达到今天借你一斗米,明天还你一担粮之效,关键时刻往往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财政资金的扶持作用一旦放大,其效应就难以估量。
(八)继续加强银企合作,解决企业流动资金短缺矛盾。今年要下功夫理顺和完善中小企业贷款担保渠道,切实解决企业贷款难、发展难的制约瓶颈。引导企业拓宽融资渠道,加强财务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各级各部门都要为企业发展改善环境,创造条件,打造平台。加强银行与企业的沟通,为缓解资金供需矛盾,实现政、银、企多赢有所做为,见到成效。
(九)继续抓好企业安全生产和稳定工作,保障工业经济平稳健康运行。要进一步督促企业认真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企业是安全生产责任主体,主体意识不强,必然导致安全隐患难除,因此,企业不论大小安全不能缺位,企业再困难安全不能欠账,切实把安全生产落实到生产岗位、落实到人。加强对职工的安全教育和培训,提高职工安全意识和技能,防止和杜绝不安全事故发生。要进一步抓好国有资产监管工作,坚持“三个善待”,做好破产改制企业职工的思想稳定工作,妥善安置好企业职工,确保破产改制工作稳步实施。
(十)严格考核,认真落实奖惩兑现机制。根据市委、市政府制定新的目标责任制考评办法,市工业办针对我市工业经济的特点进一步完善目标考核奖惩办法,已经市政府研究并市考委办审核通过,指标体系包含节能、降耗、减排、环保、安全、GDP等产业平台建设。把工业经济发展列入各县市区、各部门考核的重要内容,考核结果纳入年度目标责任制管理,并作为奖惩的重要依据,有利于加强督促检查。以检查促发展,以考核抓落实,从而做到不负重托,不辱使命,用数据说话,让历史检验。用我们的实际行动促进全市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篇3
关键词:养老保险基金;风险防范
中图分类号:C9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605(2008)05-0064-03
基本养老保险是国家为保障职工因年老丧失劳动能力退休后的基本生活而建立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也是构建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的核心内容。这一制度的物质基础是建立在充足、稳定的养老保险基金上。但从全国许多城市来看,普遍存在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入不敷出的问题,已经直接影响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进程。因此,探究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支付风险的成因,并寻找防范风险的对策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一、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支付风险的成因分析
造成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支付风险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养老保险基金筹集方面的原因,也有养老金待遇支付方面的原因;既有制度设计层面的原因,也有具体操作层面的原因;既有历史的原因,也有现实的原因,具体分析,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1.基本养老保险待遇支出规模与年俱增。近年来,基本养老保险待遇支出规模逐年上涨,1997-2006年,全国基本养老金支出额年均增长率达15%。主要因素:一是人口老龄化导致离退休人员快速增长。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时,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达1.3亿,占总人口的10.2%,也就是说我国当时已进入老龄型国家的行列。目前,我国60岁以上的老人每年正以3%的速度增加,每年将净增约380万名60岁以上的老年人。二是退休人员的平均寿命呈不断上升的趋势。建国初期,我国人口平均寿命不到50岁。至2002年,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我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已提高到71.40岁,人口高龄化对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造成了很大的压力,首当其冲就是养老保险基金。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统计,1990年在职职工与退休人员的供养比是10∶1;而到2007年,全国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为20107人,参保的离退休人员为4539万人,参保在职人员与退休人员的供养比已经锐减到4∶1,预计到2020年,领取养老金的退休者将超过1亿人,届时抚养比例将达到2.5∶1。这种人口走势预示着我国劳动者的数量将相对下降,社会保险缴纳水平也会随之下降,养老保险基金积累规模将相对缩小。三是养老保险待遇水平增长幅度大。我国养老保险制度设计的基本养老保险目标替代率为60%左右,即当年度新退休人员的平均养老金约为同一年度在职职工平均工资收入的60%。同时,我国还建立了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养老金一般按上年度职工平均工资增长率的40%-80%进行调整,有的城市如广州市甚至将基础养老金按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增长率进行同步调整。1998-2005年,全国企业参保离退休人员人均养老金水平由每月413元增加到719元,年均增长达8.2%,高于我国国民经济7%-8%的增长水平。2005年起,国家连续三年较大幅度地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月人均增加270元左右,至2007年企业退休人员的月平均养老金上升为963元。根据国务院决定,从2008年至2010年,国家将再次连续三年继续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标准,提高的幅度高于前三年的水平,并将待遇调整时间从每年的7月1日提前到每年的1月1日。至2010年,全国企业退休人员人均养老金标准将达到1200元以上。
2.养老保险扩面征缴工作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长期以来,养老保险主要靠参保单位和参保个人的缴费来支撑,从目前养老保险扩面征缴情况来看,并未能实现应保尽保应收尽收。一是覆盖面尚未实现“应保尽保”。在我国,养老保险并没有实现真正意义的全覆盖。目前非公有制经济已成为吸纳新生和存量劳动力的主渠道,但相当部分非公有制单位及其从业人员游离于养老保险之外。此外,包括国有、集体企业在内的用人单位使用的本地籍农村劳动力、外来劳动力,也并未全部纳入养老保险覆盖范围。二是中断缴费人员续缴难。近年来各地参保人员中,中断缴费人数呈明显上升趋势。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有对国家关于“缴费年限累计满15年可按月领取养老金”的政策理解存在偏差,片面认为只要缴费满15年就够了,再缴费也是白交,还有的认为自己年纪尚轻,可不急于续保,这都是对养老保险“多缴费、多享受”的激励约束机制理解不到位;有的是因为自身经济承受能力较弱,如企业改制重组、关闭破产后与企业解除劳动关系的“4045”人员、个体工商户、灵活就业人员等难以实现稳定就业的人员,他们多为社会弱势群体,年龄偏大、技能素质差,有的还依靠城市低保维持基本生活,而灵活就业人员缴费水平每年都随着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的增涨而递增,使这部分人员感到缴费压力大;也有部分城市对养老保险关系转入设置条件,使不符合条件的人员无法将养老保险关系迁入。三是参保人员缴费基数申报不实。养老保险费是以职工工资总额为基数进行征缴的,虽然国家明确规定工资总额由工资、奖金、津贴、补贴等收入组成,但不少企业为了达到少缴养老保险费的目的,故意瞒报工资收入或以种种名义发放不统计在“工资总额”内的收入,以此降低缴费基数,人为地加剧了养老保险基金入不敷出的矛盾。四是养老保险基金欠费总量居高不下。截至2006年底,全国企业累计欠缴基本养老保险费436亿元,全国千万元以上的欠费企业177户,累计欠费45亿元。养老保险基金欠款总量不仅数额巨大,回收难度也很大,绝大部分欠费集中在停产半停产的地方工业企业,且因基金征缴率尚未达100%,每年又将增加新的欠费,巨额欠费进一步加大了养老保险基金的支付风险。
3.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承担了大量的企业改革成本。企业改革改制、特殊工种提前退休等原因,使一些原本应继续缴费的人员提前进入统筹领取养老金,减少了基金收入,加大了基金支出。事业单位和科研院所转制参加地方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不仅要承担改制前职工所有的视同缴费,还要承担无事业费的改制单位改制前离退休人员享受的远高于企业养老金水平的待遇。此外,国家规定对清偿养老保险欠费确实有困难的破产企业,除企业缴费中应划入职工个人账户部分外,其养老保险欠费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后可以核销,企业和职工按规定的缴费比例补足个人账户资金后,缴费年限和缴费记录予以承认,这意味着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在收入被削减的同时,又增加了隐性债务。
4.现行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制度设定有一定的缺陷。目前国家有关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制度的设定是导致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出现缺口的根本所在。一是个人帐户空帐运行。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实行社会统筹后,基金全部来源于参保单位和参保个人的缴费,这样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实际上成为“现收现付”,当期职工缴纳社会保险费支付当期退休人员的养老金,而当期职工的养老金则由下一代职工缴纳的养老保险费支付,对已退休的“老人”,其养老金全部由养老保险基金支付。为防范老龄化高峰到来时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支付风险,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从“现收现付”转为“统账结合”,当期职工的缴费只负责自身的养老金积累,既不需要承担为上代人养老的义务,也不依赖下一代人为自己养老,代际之间的转移微乎其微。但那些已退休职工和在实施个人账户以前较早参加工作的在职职工,也就是所谓的“老人”和“中人”,由于在过去的工作年限里并没有形成自己的养老金积累,在制度转变后,这部分人的养老金支付自然失去了资金来源,这就形成了“隐性负债”。过渡时期的社会政策存在转制成本是不可避免的,但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转制成本却是巨大的,世界银行测算约为5万亿元,我国劳动保障部门测算为2-3万亿元。旧体制遗留下来的隐性债务问题未能得到妥善处理,随时间推移而日益显性化,直接导致了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空账运行。截至2004年底,全国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空账规模累计已达7400亿元,而且每年还会以1000多亿元的速度增加。二是退休年龄偏低。我国目前实行男满60周岁,女职工满50周岁,女干部满55周岁退休的规定,这是上世纪50年代初我国建立企业职工退休制度时确定的,当时我国居民平均预期寿命仅49岁。而目前退休人员人均寿命已大大延长,我国目前的退休年龄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其中男性低0.5岁,女性低8.6岁。我国男性与女性退休年龄最大差距为10年,是世界上两性退休年龄差距最大的国家。
二、防范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支付风险的对策
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是广大离退休人员的活命钱,也是养老保险制度得以正常运转的依托和核心。如何应对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支付风险,确保离退休人员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对于不断完善养老保险制度、加快推进三个文明协调发展、努力构建和谐社会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为缓解因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支付风险对政治、经济和社会所形成的巨大冲击,应积极采取以下对策:
1.加强法制建设依法强力推进扩面征缴,确保养老保险基金应收尽收。从近几年全国各地开展社会保险扩面征缴取得的实际情况来看,做好扩面征缴工作是养老保险基金增收的有效途径,应坚定不移的继续深入推进。一是尽快出台《社会保险法》,进一步增强扩面征缴工作强制力度。提高立法层次,取代政策法规,而以法律的形式将社会保险参保范围和对象、用人单位法律责任、相关部门职责等问题加以明确,切实将扩面征缴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二是完善扩面征缴工作机制,进一步提高社会保险覆盖面。建立相关职能部门联动机制,从源头上把住新成立单位参保关。对未按照规定参保缴费的用人单位分期分批实行社会保险费预征,并通过专项检点突破劳务中介机构、民办非企业单位、机关事业单位编外工作人员等单位和人员的参保工作。针对部分存在双重乃至多重劳动关系的参保人员,制定非全日制用工人员参保办法。三是以中断缴费人员为突破口,进一步提高参保人员缴费率。开展以中断缴费人员续缴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险专项宣传活动,依托市、区、街道、社区四级工作平台建立中断缴费人员动态管理制度,并对缴费困难人员实行社会保险补贴,努力提高参保人员缴费率。四是以社会保险稽核为基点,进一步提高参保人员缴费水平。根据用人单位存在问题轻重程度和整改情况,通过书面稽核、自查自纠、实地稽核等形式,环环相扣做好对单位参保缴费情况的核查工作。五是以建立完善清欠制度为抓手,进一步提高社会保险清欠总量。建全缴费单位欠费实时监控机制,严格把好欠费企业“还欠走人”和改制审核关,对欠缴社会保险费达到预警线的单位实施社会保险费保全办法,实现清欠大于新欠。
2.完善养老保险待遇支付办法,合理控制养老保险基金支出。在积极开源的同时,着力完善养老保险待遇支付办法,严格控制养老金支出行为,严防“跑冒滴漏”,不失为缓解养老保险基金支付风险的另一有效途径。一是严格执行退休人员和领取生活费人员的资格验证制度,对不按规定按期验证的暂停养老金发放,发生冒领的要依法追回并视情节追究相关责任。二是严格特殊工种提前退休制度。对有特殊工种提前退休情况的企业,按行业风险类别或特殊工种提前退休人数适当提高缴费比例,增收特殊工种提前退休风险基金。三是完善养老保险关系异地转移接续办法。在各地尚未实现省级统筹以前,适当限制部分人员转移社会保险关系,对迁入人员设制在当地参保的最低缴费年限;在养老金待遇确定上,对在低缴费地区的参保年限进行折算,适当调整待遇。省级统筹后,在此基础上,出台相关配套措施,实现养老保险关系全国范围内的有序转移。四是完善养老金计发办法。随着退休人员人均余命的延长,建议提高女性退休年龄,在机会成熟后再适当提高男性退休年龄,以降低当期支付规模。同时延长养老保险缴费年限,将按月享受养老保险待遇的最低缴费年限由15年延长至20年左右,将计发办法中设定的职工退休后的余命10年予以适当延长,并将基础性养老金与缴费年限、缴费标准更紧密的挂钩,减少养老金支出的同时,增强缴费激励机制。
3.拓宽养老保险基金的融资渠道,提高养老保险基金抗御支付风险的能力。养老保险制度应尽快进入到筹资渠道多元化的阶段,这是解决养老保险基金支付风险的根本所在。一是努力实现省级统筹。实现养老保险基金省级统筹,有助于在全省范围内实现基金的调剂使用,有效的达到分散风险,增强基金支付能力的目的,建议各地及早着手研究,争取在两至三年内全面实现省级统筹。二是调整政府财政支出结构,不断充实养老保险基金。国家对于养老保险制度的确立和实施具有第一责任人的地位,理应建立健全养老保险财政支持机制。要建立养老保险基金支付风险预测预警机制,能够组织对阶段性的支付状况进行研究,一旦养老保险预算发生赤字即可预警,并通过调控养老保险费征收标准或养老保险待遇支出予以适当解决。要财政补贴逐步做实养老保险个人帐户,为养老保险制度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要建立正常的财政提留投入机制,按中央的要求明确提出社会保障支出占财政支出比例提高到10%-20%的具体方案和办法,并以人大决议的形式确定每年财政支持资金的支出比例和支出金额,不断充实养老保险后备基金。三是对养老保险基金进行有效运营使之保值增值。增值收入是养老保险基金的重要来源,建议国家通过让利的手段增加养老保险基金,即对存入国家金融机构的养老保险基金给予偏高利息率。同时,在保证基金安全完整的前提下,注重加强保值增值,除了购买国家债券之外,还可以考虑直接投入政府建设的大型基础设施项目,如政府兴建的铁路、水利、电力、公路、信息网、航空港工程等。
参考文献:
[1]刘志彪.发展现代生产服务业与调整优化制造业结构[J].南京大学学报,2006(5)
[2]王根索.国际服务外包转移与我国的承接对策[J].经济纵横,2005(4)
[3]汪振和.南京提升传统服务业的现状及其对策建议[J].南京社会科学,20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