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化学专业现状范文
时间:2024-01-31 17:49:5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应用化学专业现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实践; 理论; 动态结合; 个性培养
一、培养会计学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必要性
现行的会计教育培养出的人才与会计人才市场所需求的专业人才相脱节,会计人才队伍综合素质的提升落后于经济发展的需求,呈现出与经济发展不协调的状况,有悖于科学发展的社会理论。企事业单位对大学生缺乏信任,认为大学生的动手能力不强,心态浮躁,责任感不强,同时对教育体系的单一性存在偏见,从而使这一脱节现象更为明显。现在的经济发展迫切需要应用型人才的力量来推动,需要一股新的活力来改革创新,这也反映出高校会计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一)环境的变化要求会计学专业的人才培养转型
由于经济环境的变化,使用人单位对会计学专业人才的需求发生转变,这一变化必然推动会计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由教学型向应用型的培养模式转化。目前,很多企事业单位所拥有的会计人才知识结构薄弱,已经无法满足经济的发展要求,使得会计行业急需高素质复合型的应用型会计人才,这一矛盾具体体现为大量的会计学专业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有的被迫转岗,而用人单位却找不到合适的会计学专业人才,这是人才的浪费,也是整个社会资源的浪费。通过会计人才市场需求调查结果显示:人才市场对中、高层次及应用型会计人才需求大,用人单位招聘会计人员不单纯看重学历,更注重其是否具有实际操作能力和综合知识运用能力。因此,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培养新型会计学专业人才是环境发展变化的必然结果。
(二)应用型会计学专业人才是企业重要的管理者
会计是一种经济管理活动,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在经济一体化的今天,会计学专业人才是企业重要的管理者。现阶段,资本化市场运作占主导地位,大企业只有29%的会计人员从事会计报表及相关反映企业经营成果的工作,71%的会计人员从事资本运作、财务管理和预算制定等工作,有70%的公司总裁是来自于财经方面的专家,并且是以会计行业的专家为主,可见会计的角色正逐步向企业的管理者、领导者和决策者转变。应用型会计学专业人才是资本市场的主要运作者,是价值的主要创造者,其运用客观、真实的会计信息进行财务分析、预测与决策、控制与评价,并将其运用于企业管理,将自身的应用型才能转化为企业价值。应用型会计学专业的人才培养对企业的价值创造乃至整个社会的资本积累都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二、会计学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目标不是一成不变的,科学的人才培养目标应是根据市场需求变化不断调整的动态目标,而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准确定位是提升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会计学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应以基本素质与理论知识培养为主线,以应用为导向,同时以企业需要为根本,以岗位群设置为依据,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出社会所需的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据一份关于现阶段会计本科生在实际工作中应具备能力的调查报告(如表1):
可见,用人单位对实践性的要求是居于首位的。而且,在一系列的人才招聘会上,一些用人单位明确表示不要会计学专业应届毕业生。因为应届毕业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应变能力及创新能力不强,要使其能够适应工作岗位,必须对其进行培训,用人成本加大。可见,会计学专业的人才培养必须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
(一)应用型会计学专业人才要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
职业道德是企业对财会人员的基本要求,也是企业在招聘会计人员时考虑的关键因素之一。会计人员的诚信、责任心、谨慎性等都是会计职业道德的具体体现。经济的快速发展、竞争的加剧以及社会对会计学专业人才的重新定位,使得用人单位对会计学专业人才职业道德的要求不断提高。会计人员在企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因此对会计自身职业道德的培养应成为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第一目标。
(二)应用型会计学专业人才要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
会计学专业是一门时效性很强的专业,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会计所处的环境日新月异,每年都有新的准则和规范出台,从业人员必须不断更新知识,提高业务素质,才能适应经济的发展。同时,会计工作从以前的会计核算到现在的财务管理与财务预测等职能的变化,对会计人员的要求不断提高。据调查报告显示,用人单位能容忍本科毕业生适应工作岗位要求的最长时间依次为:3个月40%,6个月以内34%,1年以内24%。因此,会计学专业人才要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才能充分发挥会计在企业经济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三)应用型会计学专业人才要具有复合型的知识结构
在市场经济多元化与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情况下,会计的牵涉面越来越广,会计工作不但要完成基本的核算职能,更要完成成本控制、风险管理与投资决策等重要职能,这就要求会计学专业人才要掌握多层次的知识结构,善于接受新事物,要具有较强的思维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同时要有较强的法律意识、责任心和严谨的工作态度。因此,会计学专业人才要具有复合型的知识结构,并能适应于经济发展对会计学专业人才的需求。
(四)应用型会计学专业人才应是国际型、沟通型人才
随着全球经济逐步走向一体化和我国的入世,会计电算化与会计国际化越来越普遍,国际间的交流愈加显得重要。这就要求会计学专业人才必须加强国际性的培养,不仅掌握本国会计知识,也要相应地了解国际商务知识和国际会计业务,处理好国际间的会计协调问题。同时,也要求会计学专业人才要注重语言表达能力、计算机网络应用能力、分析思考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要善于与外界交流和沟通,善于思考和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会计人员在企业经济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三、会计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现状
(一)理论与实践不能很好地融合
会计学是应用能力较强的学科。长期以来,会计学专业的人才培养不注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在培养中理论与实践不能很好地融合,过分地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在人才培养中,先集中进行会计理论的教学,再进行会计实践的教学,人为地割裂会计理论与实践的统一,这不但影响了会计学专业人才的应用能力培养,也影响了独立思考、创新等能力的培养。
(二)人才培养机制束缚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现行的人才培养机制只注重对学生理论的考核,而忽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核;只注重对教师教学与科研工作量的考核,而忽视对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考核。在大多会计学专业的人才培养中,实践所占比重并不少,但大多流于形式,其学时并不能真正地发挥作用。同时,由于招收规模的扩大,使得教师承担大量的教学工作与科研任务,影响了教师的理论与实践知识更新;另一方面,由于学校不重视对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考核,使得教师不愿意在提高实践教学能力上下功夫。人才的培养机制束缚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培养出的学生应用能力不强,人才亦不能满足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三)不能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学生就业难,这个尖锐的问题反映出教育的产品――会计专业学生越来越难以适应市场需求,学生在市场上的竞争力越来越弱。企事业单位现在都倾向于招聘有经验的会计人才,致使刚出学校的大学生由于没有充分的经验,实践能力较弱经常吃闭门羹。高校对学生进行统一性的专业知识教育,灌输会计理论知识,以完成规定的教学内容,并且统一用考试来检测学习成果,而忽略了应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的问题。教育目标的不明确,导致学生光学习理论知识而忽略了现实当中的实际操作性,就业的困难明确指出了教育的缺陷。
(四)教育体制的弊端导致学生综合素质难以得到提升
在知识经济的发展下,学科的划分越来越细,而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却日益明显。对于会计专业的学生来讲,不仅需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更需要具备其他相关知识,如管理、金融、税收、法律、证券和投资等,只有这样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经济环境。然而长期以来,在高校会计教育中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重共性轻个性的现象,从而忽略了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创新精神的培养与综合素质的提高。专业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不合理搭配导致了培养出的人才过于专门化,知识面过于狭窄,缺乏从事现代会计工作所必备的其他专业的基础知识与理论知识,知识结构薄弱,缺乏打破成规的勇气,且综合素质达不到经济市场的要求,毕业后无法迅速适应实际的工作环境。
四、建立应用型会计学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与思想的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的过程的总和。而模式正如一个舵手驶向成功的彼岸所要走的航线,是至关重要的,在培养中应根据人才成长的规律使培养活动系统化、秩序化,从而达到所要的目标。
培养目标的动态变化性,决定模式的建立不仅要与之相适应,而且也要保持相对的稳定性,方能在动态的环境下稳定成长。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是将科学理念与实际操作相结合,将人才培养成一个集理论与实践于一身的全才。因此在模式建立上,理论知识的教育是固不可少的环节,是在此基础上增加实践环节的比重,使得理论与实践实现一体化的发展,将理论与实践的天平逐渐推向平衡化,而改变之前一边翘的状态,并在此之间相应转变教育模式,注重人才素质的培养,同时增加校外实践课程,实行动态结合的教育,将人才推向多元化的发展,发扬人才的个性。
(一)素质培养
作为人才市场对会计学专业毕业生最基本的要求之一,素质培养是立足于人才培养的根本点。所谓“人才”,先成“人”,后成“才”,而成为“人”的本质就是自身拥有高尚的道德素养。任何企业都关心会计人员是否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而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加深,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现代教育模式中夹杂着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冲突,而忽略了人才的素质培养。因此高校应当把职业道德的培养贯穿于会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时刻提醒学生对自身素养的重视,使其在日后的工作中能够协调好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和国家利益的关系。
(二)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1.加快专业课程体系的变动,深化学生的理论基础
南京某高校针对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合理度与课时等的态度做过调查,结果显示对于会计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合理性,少数学生认为不合理,仅有1/2的学生对会计专业课程表示有兴趣,而绝大多数的学生提出要加强实践性的教育环节。以上结果表明目前现有的会计专业课程的内容和形式对学生的吸引力还不够,导致学生学习缺乏足够的兴趣,课程体系仍然不够完整,同时学生普遍认为现有的实践环节教学不够突出,实践课时安排不足,致使参加工作时在校学习的东西并不能熟练运用。因此,高校应以应用为主旨构建课程和教学体系,在课程设置上要“厚基础,宽口径”,将会计、计算机技术、税收、法律、外语等各科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各课程模块既相对独立又紧密结合,理论模块贯穿在教学的全过程中,以公共课程为辅助,深化学生的理论基础。同时将职业资格证书内容纳入课程,使专业会计教育与行业标准接轨,让学生对理论的熟练掌握适应不断变革的经济格局。
2.层次性的理论教育与实践相结合
北京工商大学杨有红教授就会计人员应具备素质的重要程度对部分分布于不同行业从事会计工作的专家进行了问卷调查,其调查结果(见表2)。
根据表2可见,人才的培养要注重多层次的知识结构与多元化的能力水平。应用型人才培养在坚持基础教育的基础上,应突出知识结构的层次性,以育为主,同时展现各专业知识的重要程度,让学生有一个很好的把握度,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同时要求学校增加实践性的教育环节,以克服传统会计教育下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不强的问题,让学生在学习的同时也接受手工操作的培养,在实践中寻求真理,达到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以此来培养拥有多元化能力的会计应用型人才。
(三)动态多元化教育
1.实行动态式教育,积极建立校外实践基地
各个地方的经济发展是不同的,如果都采用同一种教育模式,必然会导致部分人才的泛滥和一些特色企业所需人才的匮乏。高校可以社会需求和就业为导向,根据区域内行业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科学定位会计人才的培养目标。不同地方学校可以及时了解市场人才需求,调整教学内容与方式,并建立与会计实践环节相适应的企业实习基地,与社会共同承担培养学生的任务,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把社会需求和学校教育有效地结合进来,弥补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的弊端。
2.由单一型向多元化人才培养的转换
组织形式集团化、经营方向多元化,企业经济活动范围由国内市场扩大到国际市场,企业对会计人才需求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态势,强调专业对口的传统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已不适应国际经济发展与竞争的需要。鉴于目前态势,我国高校会计培养目标定位应由单一型的专才教育向多元化的通才教育转变。在经济发展多元化的环境下,各个部门对于人才的需求是不同的,而教育的统一性将本来具有个性的人才磨合成了“大众人才”,这并不能满足企业的需要,反而增加了人才就业的困难度。高校应考虑学生自身的个体差异和接受水平,采取弹性学制,对学生进行差别化教育。在规定部分必学课程外,还可以在一个学院内增设更多的选修课程,增加实践性选修科目,让学生自主选择感兴趣的课程。这样不仅学生有了更大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培养掌握不同知识与操作技能的个性人才,使得人才多元化的水平有所提高。
3.促进教育模式的转变,实行融合教育
教学和指导会计实践的教师队伍是培养应用型会计人才的前提和必要条件,高校教师应注重“强基础、宽口径、重实践、有侧重、创特色”的人才培养理念。针对学生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学校可以采取融合教育的措施,来弥补这一方面的缺陷。为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避免校内、校外两边跑,同时又完善教师自身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高校可以分派教师到企业实习,这样在课堂上以理论为基础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以实践知识为主深化学生对理论的了解并掌握,使学生的知识结构达到复合型。同时,高校也可聘请校外中高级会计师、注册会计师等来校兼职,为学生讲解实际中的案例,让学生的理论与实践做到进一步的结合。
五、结束语
会计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既是教育的目标,又是经济目标与市场目标。而应用型会计人才作为一个具有立体感的时间性概念,其职能和作用都随着经济的发展在不断变更着;作为会计行业的坚实力量,经济信息的获取者和分析者,在动态的经济环境下要不断转变工作理念,树立全局观念,以核算趋向管理,扩展企业理财思路,成为企业利润的创造者,资本市场的支配者。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潮已经不可逆转,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人才,作为知识经济体系的主体,能够解决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实际问题,并活跃于信息化时代与市场经济条件下激烈的竞争环境,客观上市场对于这样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更为迫切。而对于人才的造就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培养,重在氛围的熏陶和实践环节的训练。来源于社会、学校、家庭以及人才自身的多方面影响,社会与学校需要做好协调工作相互发展,从实际出发进行调查与研究,根据经济的动态发展,确定所需的知识和能力框架,及时调整对学生的培训方向和能力提升计划。会计学术的繁荣源自于丰富的社会实践,而实务工作又离不开理论的支持和指导,所以为提高会计人才培养质量,需完善课程设置,在讲授理论的同时也要结合对实践能力的重视,致力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将科学理论与实际操作相结合,培养出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所需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丁佩芬.“双导师制”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2007(3).
[2] 陈学清,郑岩.地方大学旅游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究[N].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5(3).
[3] 沈英.国际化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财会通讯,2006(4).
篇2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培养;应用化学;专业实践;教育基地; 创新体系; 构建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识码: A
前言:应用化学是将化学技术应用于生产实践的学科,其所涉及的领域极为广泛,因此结合地方特色,各个院校的应用化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路径也不同。根据教育部颁布的本科专业目录和我国经济结构、人才市场需要等,应用化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主要分为两类:一是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目标的重点高校;二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一些地方高校。作为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高职学院而言,借鉴其他院校的经验,结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地方特点,应用化学专业的两个方向――工业分析与检验和环境两个方向――与锦州本地的石化企业相适应,并取得了一系列阶段性的教改成果。
一、实践教学改革途径
1、 优化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实践教学内容是实践教学体系中最核心的部分,也是教学执行力的体现。根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初步优化了包括“基础实验、专业实验、综合实验和综合素质”四大模块的“模块化”实践教学内容体系,以全面提高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
1.1基础实验,包括四大基础化学实验,注重培养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和对科学现象的观察和分析能力,强调实验的规范性和严谨性。对应每一门实验课程,应总结出一些实验经验,学生考核过程必须严格把关。
1.2专业实验,包括化学分析实验、仪器分析实验、无机分析实验、有机分析实验等,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应用技能,并巩固基础实验所养成的良好习惯和规范操作,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验的习惯。
1.3综合实验,包括水泥分析实验等一系列综合实验等,以课程设计、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等为主。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提出实验方案,经指导老师审查修改后进入实验室操作,完成后提交实验报告。综合实验强调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运用能力。
1.4综合素质则通过毕业设计(论文)、社会实践、各种竞赛和创新性实验等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综合知识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其中的专业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论文)是实践教学中的两个重要环节,也是教学过程的难点。而贯穿整个大学,各种竞赛(包括“挑战杯”科技作品竞赛、化学检验工竞赛、职业技能鉴定考证、暑期社会实践、课程设计等)、创新性实验项目以及教师的科研课题等都是学生们展示自我的平台,通过这些活动,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
1.5大力鼓励并支持教师将科研项目中一些合适的技术方法等子项目引入到综合实验和综合素质等课程中让学生进行开放性的实验研究。
二、 完善实践教学设备体系
校内,在已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基础化学实验室建设,加强化学分析实验室、仪器分析重点实验室等建设,保证实验课程的顺利进行。校外,加强实践教学平台建设,即加强与本地企业建立实习基地等。根据应用化学新的专业定位,可以与锦州石化公司分析测验中心、大连泰瑞海铭股份有限公司等合作。
1、加强实践教学师资能力建设
鼓励和支持教师向“双师型”和“双证型”教师方向发展,鼓励青年教师深入企业、市场亲身实践并提升自身的实践技能和指导水平,引导高学历、高职称的教师积极参与到学生的基础实践教学中。
2、将毕业论文与生产实践及产学研项目相结合,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开放实验室为产学研项目及应用化学专业实习提供良好平台。实验室与大连泰瑞海铭股份有限公司签订产学研项目协议书,甲乙双方本着互利互惠原则,高校服务企业,满足产业需求,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集成各类资源,提升创新能力为目标,在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基础上进行“含 Ln-W-Zn 光催化功能材料研制及其在环保中应用”项目的合作。该项目开发成功将为公司废水的处理开辟新途径,并促使污染物降解以达到净化环境的目的。该项目将在大连泰瑞海铭股份有限公司进行推广应用,进行技术转让、中试、工业化生产。这必将产生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环境保护方面的社会效益。总体说来这种做法构建了将毕业论文与生产实践及产学研项目相结合,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新体系。
3、 利用共建开放实验室进行化工实训,提高学生工程动手能力
应用化学专业充分利用实践教学基地资源,例如与大连泰瑞海铭股份有限公司共建开放实验室《应用型研究实验室》培养学生的工程动手能力。从大学二年级开始就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应用化学专业学生到该企业拜工程师、技师为兼职导师,让学生参与实践基地教学、生产、科研和管理等工作,提前熟悉该单位现状和未来职业技术岗位要求,促进精神内涵与知识水平同步提高。并且,将该实验室作为化工实训基地,以便培养学生的化工工程能力,全面增加学生动手能力的训练。该实验室是我院实践实习教学平台和创新实验平台,在科研上是化工生产中试系统,由 2 × 100 L 的反应釜及产品性能分析测试仪组成; 又是化工反应放大设备系统,由系列反应放大设备组成,可对化工产品和材料进行工程放大,具备在不同放大倍数研究过程规律和工艺参数变化功能; 在实践教学方面具备应用化学专业专科生完成设计综合实验、实习、科学训练等学习功能。该实训基地具有全面、灵活、充分动手的优势。学生在该基地可以进行实验装置拆装、化工生产实际操作,从而构建了利用共建开放实验室进行化工实训,提高学生工程动手能力的新体系。
4 、通过生产实习和各类创新大奖赛,提高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
为了提高应用化学专业学生的工程能力,充分利用 8 周专业实习,组织学生去锦州酒厂实际锻炼,让学生虚心向工人学习,通过实习掌握白酒发哮、酿造工艺,玻璃配料、融化、铸造工艺条件、生产流程以及所有设备的名称和作用,并按照事物画出工艺流程图; 我们鼓励学生和工程技术人员交谈,提倡学生用自己学过的化学、化工等方面理论知识及实验知识帮助工厂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如何快速在线检测白酒中杂醇含量? 如何除去杂醇? 如何快速在线检测白酒中重金属含量? 学生在实习过程中针对这些问题进行资料文献检索、实验方案设计、实施,并参加大学生创业大赛及其他技术创新活动,从而掌握应用化学工业化的各种技能,有效培养了学生和青年教师的能力。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依托开放实验室及省级特色专业构建了应用化学专业实践教育基地创新体系: 依托共建开放实验室,培养应用化学专业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结合产学研项目,将毕业论文与生产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依托共建开放实验室作为实训基地进行化工实训方面的训练,提高其工程动手能力。
参考文献:
[1]唐振龙.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地方本科经管专业实践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的创建[J]. 当代教育论坛(学科教育研究),2007,09.
[2]胡扬剑. 应用型材料化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探索与实践[J]. 科技视界,2012,20.
篇3
>> 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双师"教学团队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职校优秀教学团队建设策略的实践研究 Applnventor在高职Android移动应用开发类课程中的教学研究与实践 网络工程专业《移动应用程序开发》课程教学研究与实践 《移动应用软件开发》实践教学改革与探索 数控技术专业教学团队精神文化建设研究与实践 茶叶生产加工技术教学团队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基于项目合作的软件技术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研究与实践 应用化学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团队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新疆高校应用化学教学团队的建设与实践研究 大数据应用创新团队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高职移动应用开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移动建设工程管理系统的开发与应用 临床教学团队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高职教学团队建设的实践与成效 高校教学团队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net课程教学团队的建设与实践 高职教学团队建设探索与实践 生物工程教学团队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高职动漫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 全球移动互联网用户数为8.65亿人我国占3.03亿[EB/OL]
[2011-12-01]..
[3] 严颂.移动互联网掀起的革命[J].广东经济,2014.(6):27-29
[4] “工作圈”――企业移动办公新神器[EB/OL][2015-2-3].
.
[5] 姜奇平.2014互联网总结及2015展望[EB/OL][2015-2-6].
篇4
关键词: 实验室开放 第二课堂 专业技能 就业和创业能力
地方高校应用化学和化工专业承担着为地方化学工业输送专业技术人才的重要作用,学生的专业技能和业务素质影响着地方化学化工的发展,以及学生的就业和创业的能力。有机化学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不但从理论上能指导专业技术,其各种基本技能操作在化工生产中也广泛应用,例如:蒸馏、分馏、水蒸气蒸馏、减压蒸馏、加热、冷却、结晶、萃取及粗产物的提纯在化工生产中都至关重要。同时,有机化学和实验能辐射出很多实用技术,如:天然产物的提取和分离,实用合成技术,物质结构鉴定技术等,也是应用化学、材料化学、药物化学、生命科学和食品科学等学科的基础。
我校是一所地方高校,应用化学专业开设的有机化学实验课程一般为96学时,实验项目数一般为20个,教学计划内要使学生掌握扎实的基本操作技能和专业理论时间显得不足,不仅影响到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而且对学生就业也产生一定影响。为了使应用化学专业的学生在学校的有限学习时间内和有限的实验条件下,更扎实地掌握专业技能,适应社会需要,两年来我们小组利用开放实验室,开设了第二课堂,在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方面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设置了多层次、多类型的综合设计性实验和一些小化工产品生产的项目。有半数以上的在校学生参与了实验,专业技能得到显著提高。通过实践,我们真正体会到:通过实验室开放,师生的专业技能大上一个台阶,增强了学生专业实验的兴趣,提高了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更可喜的是拓宽了学生创业和就业的能力。
1.思路和实验安排。
1.1前提
第二课堂教学的开设,必须保证专业课的正常教学工作,在不影响有机化学实验课教学的条件下,利用实验室空闲时间和学生空余时间,尽可能地多做些提高专业技能的有趣实验。配合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在有机化学专业课的基础上,多开设天然产物提取和分离技术、精细化学品化学和一些实用性技术的实验。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学生适应地方经济建设需要的专业能力。
1.2人员选拔与老师指导
在应用化学专业学生中进行自愿报名,学生要学习成绩好、爱钻研、动手能力强、爱护公物、热衷于实验活动。2008年度选拔了数名在校学生,根据题目大小和难易程度,每2―4人一组进行实验,由一名教师全面负责,其他教师分工指导。
1.3实验项目来源
由指导教师和实践小组学生共同商定。主要根据社会信息,可做科研性实验,综合性实验,也可做社会效益好而在地方又不发展的成熟实验,或者是一些与人们生活相关的有趣实验。目的是激发学习兴趣,提高专业技能和服务社会经济建设的能力。
1.4时间和地点安排
在不影响正常实验课开设的前提下充分发挥有机实验室及有机合成实验室的利用率,原则是实验时间与大纲要求的课程不冲突。
1.5实验设计
对每个题目,在做实验前由师生共同查阅资料,设计出合理的方案,对不成熟的实验要设计出不同的配方和不同的反应条件,在实验过程中探索和比较,求出最佳方案,做出最佳效果。
1.6药品和议器的准备
指导教师负责药品议器的使用和管理,在本实验室不能解决的情况下,课题成员由于积极性高,都会自想办法。
2.实验项目的选择。
课程的大纲实验都是基本操作和一些物质的合成,与日常生活关系不够密切,学生在做实验时按方抓药,缺乏实验的兴趣,缺乏主动性,缺乏积极的思考动力。我们在本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做一些小化工产品的生产和提纯,不但能巩固和扩展专业知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专业兴趣和求知的欲望,还能提高学生走向社会创业和就业的能力。
为此本年度设选以下实验项目:
(1)尼龙粘接剂的制备及效果试用[1]
(2)木柴纸张粘胶剂的制备及效果试用[3]
(3)杂醇油的分离和提纯[4]
(4)从毛发中提取胱氨酸[5]
(5)洗盘机用液体洗涤剂的制备及效果试用[6]
(6)蓝黑墨水的配制及效果试用
(7)新型涂料的制备及效果试用[2]
(8)低成本新型白乳胶的制备[3]
(9)褪色液的配制与试用
(10)脚气药水的配制及验证
(11)水溶性标签粘接剂的制备及试用
(12)海蛰条的制备
(13)猪蹄冻的制备
(14)化学制镜[3]
(15)菠菜色素的提取[4]
(16)从茶叶中提取咖啡烟
(17)磺胺药物麻醉剂的制备
这些题目都是教学大纲中没有做的,并且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小化工产品的制备。
3.在实验中提高师生的求知兴趣和专业技能。
在做实验的过程中,每个实验如何设计,每一步如何操作,反应条件,物料配比,每个组分的作用,都要根据专业知识精心探讨和研究。由于是学生自己找的项目,项目与日常生活又有密切关系,学生积极性高,探讨兴趣大,动手能力和广泛思考的能力提高得就快。如:蓝黑墨水是早已生产并使用广泛的产品,但对学生来说,墨水的成分都是什么?制备出来的产品为什么具有良好的亮度而且光滑不褪色,长久使用也不沉淀?这些对应用化学专业学生来说是最感兴趣的,也是最想弄清楚的问题,因此学生带着好奇和求知的心情积极参于这个项目。我们根据墨水具有的特点和各组分的性能进行分析。阿拉伯胶能使墨水不沉淀,但量多稠度增大,量小则变稀,产品不稳定;甘油使墨水滑润并色泽光亮;苯酚和福尔马林做防腐剂;丹宁酸和没食子酸做亚铁离子的络合剂。经过分析讨论和有关资料的帮助,设计出了两组配方分别进行配制和效果检验。
随着社会的发展,涂料的种类越来越多,性能越来越好,用量也越来越大。做为应用化学专业的本科生,有责任掌握和提高这门技术并推广到乡下,推动农村的发展和建设。但对这一成熟的技术,学生不亲手实验很难掌握和使用,更谈不上提高和发展。因此我们要求学生着手涂料的制备和研究。根据涂料的性能和特点,学生设计出了两种方案,一种有甲醛参与反应的配方,一种无甲醛参与反应的配方。学生对不同配方涂料进行制备,对不同制备条件进行探讨,对不同配方的涂料性能进行试验比较,不但制备出了比较理想的产品,更重要的是浓厚了师生探讨知识的兴趣,激发了学生求知的欲望。成功的喜悦,坚定了学生学习专业的信心。
4.实验室开放是提高学生实验技能,拓宽学生创业和就业能力的好途径。
我们进行实验室开放,在有限时间和有限实验条件下,在不影响正常教学的情况下,带领学生亲自动手做了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密切关系的实验项目,做了一些综合性实验和一些多步合成实验。学生从中学到了不少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知识。像化学制镜,不但要掌握镀液的配制、玻璃面的洗涤,还要掌握银层的保护。制备海蛰条,不但要物美价廉,还要软硬适当、粗细均匀。制备猪蹄窘要求味道鲜美,价格低廉,还要色泽鲜亮,软硬度合适。所以在做每一个题目的过程中都有很多知识去探讨学习,又有很多问题去思考、去解决,有很多操作和设计自己去做,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实践技能和研究能力得到明显提高,师生的实验技能和专业知识上了一个台阶,为学生走向社会的创业能力和就业本领打下了好的基础,也为推动地方经济和社会进步、服务基层,为基础教育事业和“三农”服务培养了各类具有创新精神,具有实践能力和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彭安顺.有机化学实验.石油大学出版社,1993:11,288.
[2]程铸生.精细化学品化学.华东化工学院出版社,1991:298.
[3]邹宗柏.实用精细化工产品制造技术及应用,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39.
[4]王箴.华工辞典.化学工业出版社,1979:12.
[5]王清廉.有机化学实验.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136.
篇5
关键词:应用化学;校内实践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6)07-144-03
Abstract:Practical teaching is necessary and important for personnel training of chemistry specialty with innovative and problem solving abilities. Based on the background of practical teaching modes, this paper explores new modes to improve students’ innovative and practical operation ability, including constructing new experiment course and evaluation method with clear objects, encouraging students to join research groups to foster their thinking ways, and moving up the time for graduation design.
Key words:Applied chemistry;Practical teaching in school;Mode
高等农林院校肩负着培养和输送农林业科技人才的重任,农林业类院校本科毕业生将直接进入社会关键技术岗位,服务“三农”和参与社会主义建设。然而,由于目前我国多数高校依然处于偏重理论知识传授,而忽视实践操作技能的培养阶段,导致本科毕业生在参加工作后通常眼高手低,综合运用知识和实际动手能力差,这严重影响着社会对本科生的认可度,也引发了人们对高等教育的思考。近年来,实践教学在我国高等教育中独特的功能和作用逐渐被教育界所重视,它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是专业人才培养必不可少的环节[1-2]。因此,加强实践教学成为了提高高等院校教学水平,培养具有实践创新能力以及社会竞争力的应用型人才的一个重要措施。
随着化学在其他自然学科以及技术领域的渗透,高校教育中化学类专业人才培养的模式也受到了一定影响。高等农业院校培养的化学类专业人才必须接受到各种应用方法和开发性研究的基本训练,并能初步将化学基本理论和知识运用到生产实际中,解决问题。本文结合高等农业院校办学资源和办学特色,对其应用化学类专业校内实践教学模式进行了初步的探究。
1 高等农业院校化学类专业校内实践教学现状
目前化学课程实验和毕业设计是高等农业院校化学类专业2种主要的实践教学形式。传统的化学实验,包括无机化学实验、分析化学实验、有机化学实验、物理化学实验,实验内容大多是对化学理论课程结论或现象的验证性实验,处于从属地位。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进行实验讲解,学生机械照搬给定的实验步骤,不需要动脑思考,更不需要自己设计,久而久之,学生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丧失了应变能力。考核成绩一般按书面的实验报告成绩来计算,忽视了对学生实验课堂的表现和动手能力的评价,导致学生只片面的追求实验结果。这种实践教学方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训练学生基本的实验技能以及简单的实验操作,但不利于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也不利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外一种主要的实践内容是毕业设计。毕业论文质量的好坏,是衡量教学质量的重要评价内容。毕业设计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直接影响着学生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力的发挥。然而大部分学生以及教师都没有重视毕业论文这个环节,学生依赖指导教师直接给出方案,再按照安排的内容进行短时间的实验,这样导致学生在写毕业论文时都还不了解实验的背景和意义,也不懂得收集和分析实验数据,答辩时,答辩教师也尽量不让学生为难,顺利让其通过,毕业论文质量根本得不到保证。而部分教师因为自身科研任务重,繁杂性事务过多,对本科生的选题、指导、评审不上心,对学生撰写的论文不加仔细修改,敷衍了事。更有部分教师对学生缺乏足够的耐心,为避免指导过程中的麻烦,甚至直接将学生毕业论文中的关键部分代劳完成。这样的实践教学模式需要改变,要充分结合学校内部资源,及早开展新的切合实际的校内实践模式探索来适应社会需求,培养出既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又具备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的创新人才。
2 高等农业院校应用化学专业校内实践教学模式
2.1 明确培养目标,构建新的课程实践教学内容和考核方式 首先,对原有的课程实验(无机、有机、分析和物理化学)体系进行优化重组,削减简单重复操作以及过时陈旧的实验,一方面结合生活实际增加一些学科交叉和实用性的经典验证性实验,另一方面鼓励学生根据实验室现有条件以及课程内容设计教学实验,提高学生实验的积极性以及兴趣,适当加大综合性实验的比例,以此来巩固学生的操作技能与基础理论。其次,围绕教学内容适当增设一些有挑战性的实验课题,如设计性以及研究创新性实验等,鼓励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形式进行讨论并设计实验,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研能力。再次,要发挥高等农业院校的特色专业优势,建设化学与农业专业结合的实验平台,便于开展相应的交叉实验教学,不仅能使学生在课堂上的理论知识得到升华,认识到化学为专业课服务的意义,并能举一反三的应用于本专业的实践活动中。最后,为进一步促进学生掌握实验技能,要重视并完善实验考核制度,注重对动手能力的考核。在平时的考核中,要细化到实验预习,实验操作,实验报告以及实验设备的清洗与维护等各个部分。在最终的考核评定中以考核学生的动手、应变能力,抽调一部分实验出来,学生在规定时间内自行完成随机抽到的实验考核内容,而指导教师只对一些注意事项进行提示,最后由教师根据学生完成的操作准确性以及结果来对学生进行综合的评价。
2.2 鼓励学生参与科研课题组,培养化学思考方式 仅仅靠实验课程教学还不足以培养学生的思维、想象、分析、创新能力,农业院校还要结合自身有特色的科研优势,鼓励本科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专长自主参与科研。学校和学院更要积极创造条件,完善实验室条件,通过一些制度以及奖励性措施鼓励教师将自己的科研工作与这种实践性教学相结合,把自身科研的优势转化成为实践性教学优势。进行1a的基础化学课程实验训练后,学生可以被告知教研室的科研工作及目前各位教师承担的研究课题,学有余力以及对科研有兴趣的学生可以和教研室各课题组的教师联系,相互确定后,学生加入课题组。学校还可以开展一系列其他科技创新活动,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专业直接参与教师的科研和研究生的课题中,提高自身整体科研能力,也为后期的校外毕业实习和进一步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奠定基础。对教师而言,学生的加入也是对其科研力量的一种补充,但更多的是尽职尽责的付出。教师要帮助学生进入研究角色,针对学生的兴趣和情况组建不同的学生研究小组,并选取自己科研课题中部分实验周期短的课题为项目。学生根据课题内容查阅文献,在教师的启发下提出自己的研究方案或创造性设计工作,根据自身的课余时间制定科研工作计划以及具体实验,培养自行处理和归纳数据的能力。
2.3 毕业设计时间提前,培养学生的独立创新意识 以往毕业设计往往安排在本科最后一个学期,时间为3个月。这时的毕业生迫于就业压力,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都花费在寻找或联系工作单位中,甚至部分学生已经离校参加工作前的实习培训。即使学生按要求进入了实验,但当工作刚出数据的时候,时间不充裕的情况下也只能敷衍了事,这些都会导致学生的科研训练不够完整,毕业论文质量下降,这是目前高校普通存在的问题。考虑到毕业论文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最好环节,为避免学生因时间仓促等原因而完全依赖指导教师的情况,可将毕业论文开题时间提前1a,让学生有充分时间查阅文献,对课题进行全面的调研,对题目有较深刻的认识进而能独立提出研究方案。同时,为保证论文的有效工作量,对学生进入实验室进行实际操作的时间进行严格规定(至少3个月)。指导教师在学生毕业论文的过程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不仅要督促管理学生,还要根据学生的水平和层次,逐步引导学生进入提出的课题,独立实验设计工作。教师可以定期组织交流会,让学生汇报工作进展,一方面教师可以监督学生完成课题实验内容,并及时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另一方面,学生也能在这种互相交流的方式中学到新的知识,端正态度。另外,对毕业论文成绩评价方式也要有所改变,首先,根据论文完成的各个环节包括文献查阅,开题报告,中期考核,毕业论文和毕业论文答辩进行综合评定。要杜绝部分教师因个人的情感而偏颇于自己指导的学生,导致其他评阅人无法客观地评阅成绩等情况。少部分教师也不能仅因毕业生在论文答辩环节讲的好而给予高评分,而应结合论文整体质量的基础上,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以及回答情况来综合评定。其次,学院应该制定有关毕业论文的严格评分制度,对教师也要采取奖罚分明的政策。表扬和奖励毕业论文作得优秀的同学,而对于由于自身原因达不到要求的学生可采取延期答辩和降级的严厉措施。
3 结语
总之,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在教育中的作用是重大而深远的。而如何加强校内实践教学环节,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优秀化学人才,适应21世纪人才激烈竞争对高层次人才的需要,是化学实践教学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在这方面高校教育工作者要多下功夫,以期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和成绩。
参考文献
[1]邓国英,朱晓文.我国本科教育质量改进述评[J].淮阴工学院学报,2015,2:64-68.
[2]周秦武,张博,张大龙,等.以项目驱动为导向的专业综合实验课程设计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3:183-185.
[3]王学业,黎华明.建立三环节化学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创新人才[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4,3:146-148.
篇6
关键词:教学改革;精细化学品化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
中图分类号:G642.0?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6-0098-02
精细化学品化学的重任是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和技能,它是我校应用化学专业的必修课程。我校自2001年增设应用化学专业以来,开设精细化学品化学课程已有十多年历史,伴随时代的发展,学生的层次跟心理各不相同,面对这些不同,该课程面临了新的挑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如下问题:(1)精细化学品种类多,涉猎广泛,学生普遍感到教学内容多而杂,知识点多,在期末复习迎考时感到无头绪,造成学生考试成绩不理想。(2)随着精细化工的发展,不断产生各种新技术、新概念,一些新型特种功能的精细化学品也不断面世,以至于现有的旧版教材已跟不上时代潮流,因此教学内容迫切需要改革。(3)该课程非常重视理论联系实践,但目前学生普遍存在实践锻炼不足,而市场迫切需要具有扎实精细化工理论知识和丰富实践经验的复合型人才,这中间造成了脱节。(4)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习惯于被动听讲,课堂教学枯燥乏味,教学效果不佳。总之,《精细化学品化学》课程的教学现状喜忧参半,存在的问题急需解决,这需要改革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考核办法,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一、更新教学内容,突出教学重点
课程改革的核心就是改革教学内容。精细化学品种类繁多,品种涵盖表面活性剂、农药、合成材料助剂、颜料、香料和食品添加剂、水处理化学品、化妆品、精细陶瓷、皮革化学品、含稀土的精细化学品、造纸化学品、信息化学品、荧光增白剂、胶粘剂等诸多领域。因此精细化学品的教材内容十分繁杂,知识点多而小。而另一方面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精细化工也出现大量的新门类、新品种,并发展出许多新技术、新工艺。而我校安排该门课程理论教学课时为48学时,如此多的内容在有限的课时中是不能面面俱到,全部讲授完的。同时我校又是一所省属高校,本着学校“立足南通,服务江苏,面向全国,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的服务定位,该课程的建设也要为培养应用型人才服务。所以我们要结合本课程的特点,联系本专业与本地区经济的实际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更新,突出教学重点。纵观精细化学品化学的教学内容,虽然精细化学品品种繁多,用途也不尽相同,但其中有些品种还是具有相同的地方,我们可以从化学结构方面剖析它们的相同之处,通过融会贯通,使其重新组合为一个单元。如大多数涂料和粘合剂都以天然和合成的有机高分子化合物为主体材料,而且在品种类别、合成方法、辅助材料和施工方法等方面,有很多相似甚至相同的地方,因此可以将它们归并为涂料单元。依此思路,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将教学内容重新组合成以下几个单元:①绪论。②表面活性剂单元。包括表面活性剂和洗涤剂。③香料单元。包括香料、香精、化妆品等。④染料单元。包括染料、颜料、荧光增白剂。⑤涂料单元。包括涂料、胶粘剂等。⑥合成材料助剂单元。⑦农药单元。⑧食品添加剂单元。⑨新型精细化学品单元。这样归纳后,各教学内容层次较为分明,避免学生孤立、片面地了解某一类产品,也便于学生将所学知识相互联系起来,而且能触类旁通。
二、丰富教学方法和手段,转化教学主体的角色
传统的教学采取了“填鸭式”方法,学生习惯于被动地听课,教学效果较差,因此有必要对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改进,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1.采取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手段相结合。随着计算机知识的普及和学校硬件设施的改善,我校的精细化学品化学课程采用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拥有形式多样、外表美观、信息量大、交互性强等特点,增加了课堂知识量,使教学重点更突出化、生动化,而且使学生在形象、交互的教学环境中接受大量知识,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但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由于采用多媒体教学后课堂教学内容多,板书少,速度快,有一部分学生跟不上教学进度,上课容易开小差,从而影响教学质量。因此,对一些重难点教学要把多媒体与传统教学结合起来,这样学生容易接受,从而提高教学效果。课堂教学中采用教材、多媒体课件和实物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使课堂教学内容丰富、形象、生动、有趣,使学生在快乐的环境中学习知识。
2.教师主讲与学生讨论相结合。精细化学品门类多,发展快,更新频,要想学生真正掌握精细化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培养学生处理问题的综合能力,就要求采用教师主讲与学生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教师主要介绍获取知识的方法和思路,学生查询资料后在课堂展开讨论。这样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仅能起到较好的教学效果,而且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充分利用网络教学资源,展开教学互动。多媒体课件教学涵盖内容多、信息量大、不易记笔记,而网络教学资源具有丰富性、及时性、便捷性、互动性等特点,为此我们利用学校网络教育平台——Blackboard建立了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库。其中包含以下主要模块:①课程简介及主讲教师简介:主要介绍课程的基本概况。②课程资源:其内容包括:教学大纲、参考教材、授课教案、参考文献、教学课件、习题、教学资源、模拟试卷及参考答案等。③论坛:学生可在任何时间提出问题与教师互动交流,教师进行答疑等。这排除了教师与学生的交流障碍,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有助于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困难、需求和建议,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三、强调教学实践,加强与后续课程的联系
精细化学品化学课程具有实用性和实践性强等特点,但并没有设置与之相适应的实验课。因此我们在后续课程《应用化学实验》中设置了该课程的相关实验,如表面活性剂复配制洗发香波,雪花膏等内容。另外,在课程结束后的专业实习中,安排学生深入车间,全面了解相关产品的研发、生产操作、销售等过程,进一步加深对精细化学品特点的理解。通过各种不同的实验和实习,不断提高学生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四、调整考核方式,加强学生能力的考核
课程考试只是一种手段,不能作为最终目的,课程考试是为了检查学生对教师所授知识的掌握程度,看是否能达到教学大纲的要求,是否具有了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传统的考核方式是闭卷考试,学生为了考出好成绩,对所考知识死记硬背,出现高分值低能力的现象。因此需要对考核形式进行变革,采取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加强对学生能力的考核。现在的考核方式是平时成绩与笔试相结合,同时逐步增加平时成绩的比重。平时成绩包括平时作业、课堂讨论、课后搜集资料等方面,比重为30%。笔试占总成绩的70%,在考试内容上主要考察学生识记、理解、应用、分析、综合和探究能力,笔试中以客观型试题为主,便于提高评价的准确性、可靠性和可比性。
在我校应用化学专业的精细化学品化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通过重组和更新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方法和手段,加强与后续实践课程的联系和调整考核方法,可以提高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扩大学生学习的知识面,提高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我国及地区经济建设培养优秀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马榴强.精细化工工艺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
[2]杨锦宗,张淑芬.21世纪的精细化工[J].化工进展.2000,19(1):14-17.
[3]陈平,张岐.精细化学品化学教学内容的重组及更新[J].高等理科教育.2007,(2):47-49.
[4]徐晓勇,王成云,王利民等.精细化学品化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J].化工高等教育,2006,(3):29-31.
[5]苗郁.精细化学品化学网络化教学[J].平原大学学报.2001,18(4):57-58.
篇7
素质是人在其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自我调节系统的性能或特性。素质教育是利用遗传与环境的积极影响,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生理和心理、智力与非智力、情感与意志等因素全面而和谐的发展,促进人类文化向个体身心品质内化,从而为学生的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素质教育包括能力培养,能力培养是素质教育极其重要的一部分。素质的内在性、基础性、整体性决定了素质教育的本质。素质教育的本质是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中等职业学校树立“以全面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观念是时代的要求。“以全面素质为基础”观念突出强调了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重要性。“以能力为本位”观念的内涵:“以能力为本位”中的能力指的是综合职业能力,综合职业能力分为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以能力为本位”是中等职业学校教育素质教育的重要特色,是中等职业学校区别于基础教育、职业培训的重要标志。
一、中等职业学校化学教学的现状
化学作为专业基础课对提高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素质具有重要作用。目前中等职业学校化学教学采用的是从传统教育借鉴而来的、以学科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从教学目标来看,中职的这种教学模式重视学习系统的化学知识,忽视渗透德育,特别是职业道德意识;从教学目标来看,中职化学理论知识部分的教学重视学习系统的化学知识,忽视针对具体专业进行教学;从教学目标来看,中职化学教学重视训练化学实验技能和学习理论知识,忽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从教学过程来看,中职的这种教学模式重视教师的权威地位,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造成这些不足的原因是:中等职业学校借鉴的是50年代计划经济条件下传统的教育模式,传统的教育模式只要求劳动者具有单一技能;传统的教育模式刻意追求学科理论系统完整,忽视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我国目前大多数中等职业学校都是由普通中学改建而来。在用“以全面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观念指导中等职业学校化学教学时,要重视双基的教学,这样不仅能为学生打下宽厚扎实的专业基础,而且能使学生具有一定的化学素养;要针对具体专业教学,这样能增强学生专业意识。在化学教学中渗透德育,特别是职业道德教育,这样能使学生具备高尚的思想;要在化学教学中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这样能使学生终身受益:要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这样能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中等职业化学教学要着眼于素质教育
教学本身就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在化学教学中应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重视实验教学
有人提出:实验教学的重视程度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标志。我国化学家戴安邦先生也指出:“只传授化学知识和技术的化学教育是片面的,全面的化学教育要求既传授化学知识和技能,又训练科学方法和思维,还培养科学精神和品德,学生在化学实验中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实验,训练用实验解决化学问题,使各项智力因素皆得到发展,故化学实验是全面化学教育的一种最有效的教学形式。”在教学中我们已深有体会:化学实验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和巩固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获取化学知识、培养科技素质。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实验中的时间和空间的运筹能力;通过计算和称量实验是否可以帮助学生形成“量”的概念呢?通过“打开试剂瓶盖要倒放”的动作技能的训练是否可以让学生养成“揭开茶杯(或电饭煲锅盖等)要倒放”以防止污染的习惯呢?至于在实验教学中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观察能力等就不再赘述了。
(二)重视课外活动
课外活动是突出素质教育的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我们应当想方设法,因地制宜地开展一些课外活动。课外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是丰富多采的。如组织和指导学生办化学小报、化学墙报、化学魔术表演、自制仪器和自找代用品、做家庭小实验、举办化学讲座、化学竞赛、搞社会调查、组织参观化工厂、化学兴趣小组开展化学实验等活动。如淡水资源的危机、主要能源(煤和石油)的危机、环境污染(臭氧层破坏、温室效应、酸雨等)。如在教学“NO和NO2是污染大气的重要污染物”时,可介绍这些氮氧化合物受日光紫外线的照射后,发生一系列光化学反应,形成光化学烟雾污染事件。如1943年9月,发生在美国的“洛杉矶烟雾”就是光化学污染的典型事件。学到SO2、SO3的性质时,告诉学生硫氧化合物会污染环境,严重危害人们的健康。1952年12月发生在英国的震惊世界的“伦敦烟雾”事件就属此例。再如由CO2、CH4等引起的“温室效应”,氯氟烃引起的臭氧层破坏,塑料形成的“白色污染”等等。以此培养学生形成三个观念:爱护淡水资源节约用水的观念;防止污染,保护良好生态环境的观念;节约能源,合理利用现有能源的观念。强化两个现代意识:科技意识和减灾意识。
三、应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充分展示素质教育的成果
篇8
关键词:研究生;石油化学;能源;网络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3.2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5-12-25
进入21世纪以来,网络技术飞速发展,大流量、高传输速率的广域网数据传输已有效地突破了技术瓶颈,从而为开发基于图像、音频、视频、动画等多种媒体的网络课程奠定了硬件基础。目前,开发网络课程已成为全球化大趋势,国内外绝大部分大学甚至一些高职、中专等学校都纷纷开发网络课程,或开发出各种网络课程数据库管理教学,开发各种工具组织教学活动等。虽然当前国内的网络开发日益活跃,但是目前国内的网络课程依然存在着开发机构整体专业素质不高、网络技术人员不懂课程设计、教育专家不懂网络技术等问题,使得大多数网站缺乏灵魂,松散、混乱,网络技术应用与课程设计脱节的现象十分普遍。[1]
研究生课程内容具有新颖性强、涉及面广以及更新快等特点,如果将最前沿的科研成果通过网络快速、准确地介绍给研究生,将有利于研究生拓宽他们的知识面,便于他们自主学习,同时也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更便捷和高效的交流窗口。因此,将应用化学专业研究生课程石油化学网络化就显得尤为重要与迫切。
一、网络课程教学的优势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以及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的增多,这对教师的教学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据调查,网络已经成为目前学生获得各种信息的主要途径之一。网络课程教学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其特点在于突破时空的限制,使教师在采用面对面教学的同时,可以充分利用网络教学的优势,将“石油化学”课程中关于课程介绍、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课件、教学视频等内容置于网络上,通过搜索引擎、友情链接等方式进行推广,方便学生在任何可以上网的地方进行下载、浏览和学习,为研究生的课余学习和交流提供一个更加灵活、更加开放的平台。通过网络与多媒体的结合,将会进一步增强教与学的交互性、课程的开放性,提高研究生学习的协作性以及学习的趣味性。
二、网络内容的设置
基本内容设置将以“石油化学”课程内容为本,全面整合应用化学专业研究生高等有机化学、绿色能源化学、化学工程和材料化学等相关专业知识,拓展研究生的科研思路。另外,在编写制作过程中注重课程资源的新颖性与理论性,手段注重交互性、开放性,以不断扩充的教学资源库为基础,以教师的个性化教学为立足点,以网络技术为依托,通过课内外、人机、网络等手段,实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2]
在制作过程中充分利用网络建设一门集文字、音频、视频动画于一体的图文并茂、内容丰富的课程,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资源共享,使学习者能够评价自我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教师及时解答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
三、网络课程的制作
石油化学网络课程制作过程中参考国内外该研究领域众多最新研究成果,根据教师自身的积累和教学经验,同时结合化学工程专业研究生的学习背景等制作课件内容,形成适合应用化学专业研究生教学的网络课程体系。主要分为以下几部分内容。
1.网络课程的设计
石油化学网络课程设计的总思路:①分析教学对象、明确教学目标。在网络课程的设计中,不仅要将学科本身的特点和内容体系的逻辑结构纳入考虑范围,而且充分考虑研究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所学专业、兴趣、需求、经验和背景等。研究生具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在对学习内容的把握上有很强的控制能力,可以自主控制学习进程,教师仅起到指导作用。因此,可以将设计重点放在完善教学内容和丰富相关资源上,尽力做到能够利用各种可获取的信息资源来支持他们进行自主学习。②突出课程特色,确定教学功能。作为完整的网络课程,应具有通常所要求的一般模块和栏目。在课程设置中需要注意加强课程衔接,减少内容重复,优化课时资源。[3]根据该网络课程的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突出纳米技术的最新进展及绿色能源化学的应用范围。③设计教学模块,建立系统结构。课程内容设计采用模块化结构,[4][5]模块之间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划分时以知识点或教学单元为依据。同时,模块之间有一定的关联性,并且是开放和可扩充的。网络课程中涉及的每个知识点都有相关的文献资料链接,以使学生增长见识,丰富知识体系。所设计的网络课程Web页面应该具有良好的导航结构,同时每一个教学单元模块都应将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课件、参考文献、教学视频等内容包含在内。④按照栏目内容设计屏幕版面。将每一个教学模块划分成若干个栏目,并规划好它们在屏幕上的具置。⑤收集内容资料。根据具体情况,详细说明每一屏幕的呈现方式和链接关系,并收集有关的资料和素材。⑥选择编写网站工具。选择网络课程的开发语言和编著工具,如FrontPage、Dreamweaver等。⑦开展教学试验,进行评议修改。设计教学应用方案,在实施教学活动之后进行评议修改。[6]
2.网络课程栏目设置
(1)课程建设:包括课程简介、课程特色、课程地位和课程建设规划。
(2)师资队伍:下设教学团队、学科带头人两个栏目,分别介绍主讲该门课程教师的基本情况,如研究领域、出版专著、、科研成果等,以及教学团队中每位教师的基本情况,将若干较成熟的研究成果融入课程建设中,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学科的发展动态,并增强创新意识。
(3)在线教学:该模块主要将课堂讲课录像与授课PPT结合起来,以合理的章节进行安排,结合各种多媒体资源,使学生通过任何一网计算机都能够对课程内容进行学习。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要对教学内容进行知识点分割,建立课程知识点导航图,使学习者可以了解学习知识的先后顺序,也可以实现各知识单元的访问。
(4)教学指导:包括教学大纲和教学方法,主要介绍课程教学大纲、实践环节、教学安排、主要授课方法等,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和要求。
(5)教学资源:该模块主要为学生提供各种电子书籍和前沿论文,使学生能够在线扩展阅读,并且提供各种学术规范要求和研究者的个人介绍,方便学生查阅学习。
(6)参考文献:针对研究生学习的特点,提供与该课程相关的最新研究成果并可下载,以便于研究生更深入学习。
(7)提问答疑:提供课程负责老师的联系方式,方便师生之间就某个问题进行交流,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反馈信息及时了解学生的情况并给予解答。
(8)课程自测:该模块设有各章节的自测练习和综合测试,试题由老师管理,主要用于测试学生的学习效果。
(9)教学管理:该功能为教师提供一个管理窗口,教师通过二次登陆,可以进行注册学生的添加和删除,进行课程自测试题的添加、修改和删除,还可以对在线讨论进行管理等。
此外,在此基础上不断扩充网络教学资源,为研究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培养研究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和综合能力。[7]
3.网络课程的开发工具
网站设计运用Dreamweaver制作网站主体,用Flash等软件制作网页中的图形及动画片,以增强网页的生动性和美观性。另外,使用Origin、Photoshop、Illustrator、Chemoffice以及3D-MAX等绘图软件制作一些精美的图片和动画,这些图形可根据教学的需求进行拆分和组合,可分层次或逐一组合成一体,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形象,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石油化学”课程相关内容如教学内容、教学大纲、电子教案、教师简介、网络课件、课程录像、教学资源等可以通过网站阅读和下载。
四、结语
将网络课程融入纳米技术在能源化学中的应用课程教学中,成为教学过程的组成部分。把多媒体手段代替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手段,把全部教室面授改为部分面授加网络课程,吸引学生的视线,激发研究生学习的兴趣。通过实施本网络课程教学,期望为相关院校的研究生自主学习和交流提供一个平台,使其在学习课本知识的同时,及时掌握本学科研究的最新动态和最前沿领域,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希望通过对本课程进行网络建设,使石油化学课程在更新教学思想、丰富教学内容、完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参考文献:
[1]林君芬,余胜泉.关于我国网络课程现状与问题的思考[J].教育技术,2001,11(1):55-59.
[2]单美贤,李 艺.网络课程与课程体系的构建原则[J].全球教育展望,2001,30(11):36-40.
[3]苏金树,彭 伟.研究生阶段网络系列课程设置的实践与探索[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9,32(1):92-93.
[4]王冬青,张从善,徐 霞.网络课程设计和开发的思考[J].中国电化教育,2002,(10):62-65.
[5]刘繁华.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开发[J].教育技术通讯,2001,(11): 67-69.
篇9
关键词:油田 化学助剂 检测方法
油田的化学检测为我国油田化学剂产品质量的提高和保证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其中,化学助剂的检测方法影响着数据的准确性及现场使用效果。它是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高分子化学、胶体化学、化工原理……等化学、化工学科与地质、岩矿、流体力学、渗流力学、岩石力学……等学科在钻井、采油、油藏、储运各学科上的交叉而产生的一个新兴综合应用型学科。是各类化学、化工学科对钻井、采油、油藏、储运等学科(石油工程)的“横断”而产生的新的学科。本文就围绕着油田化学助剂的检测方法来谈谈笔者的几点看法。
一、油田化学助剂研究的主要特点
微观与宏观相结合;理论研究与应用相结合;室内研究、实验、评价与现场工程技术相结合。石油工程原理与化学等其它相关学料相结合;并以对相关学料知识及其新进展的综合应用为其发展的主要动力。其基本内容是为完成油田开发、生产过程的需要而使用的专用工作流体,它是加有各种专用化学剂(油田化学剂)的溶液或多相分散体系。如:井筒工作液:泥浆、水泥浆、完井液、射孔液、压井液、修井液……再如,地层工作液:压裂液、酸化液、提高采收率各种注入液体:注入水、聚合物驱替液、复合驱替液。
油井工作液分为油基、水基、气基三类:油基工作液是以油为分散介质(溶剂)其它组分为分散相(溶质)组成的油基分散体系(溶液)。水基工作液是以水为分散介质(溶剂)其它组分为分散相(溶质)组成的水基分散体系(溶液)。气基工作液是以气为分散介质(溶剂)其它组分为分散相质)组成的气基分散体其中水基工作液用得最为广泛,而近年来气基工作液和油基工作液也日渐增多。
二、油田化学助剂检测研究方法
1.油田化学助剂检测研究现状
目前我国油田化学剂及其应用技术与国外有一定差距,但差距并不大。国内外复杂油气藏勘探开发急需具有“革命性”“突破性”的新型油田化学剂,来解决油气勘探开发久而未决的重大技术难题,促进复杂油气藏勘探开发技术的发展。而我国油田化学剂的研发远远不能满足这种需要。
油田化学剂种类很多(钻井液、完井液;一次采油、二次采油、三次采油;集输、水处理、管道防腐等16类),各自的研究方法不完全相同,且多属于石油工程不同专业的人员在进行。国内己有的品种繁多,且不断出现,但难有大的突破。己有大量化学化工的研究力量进入油田化学剂的研究领域,成为油田化学剂研究的重要力量,使油田化学剂的研发有了质的提高,但是至今仍未重大发展和突破。
2.油田化学助剂检测研究方法探讨
油田化学剂研究不能很好满足石油勘探开发发展的急切需要的根本原因。油田应用工程与化学未能很好结合,至使各种油田化学工作液的作用机理与油田化学工作液性能要求及其与油田化学剂剂分子结构的关系不很清础。使我们不知道应该研究什么分子结构的化学剂.这属于油田应用化学这个交叉学科自身的理论问题。(缺乏研发的理论依据)而油田应用化学理论的发展必须吸收、综合应用其它学科的知识及相关技术的最新进展才有可能。
三、油田化学助剂的用途研究
在油田中常会出现油层结垢、侵蚀、黏结等现象,用来处理这些水质及水稳定问题的化学助剂主要有阻垢剂、驱油剂、絮凝剂、杀菌剂、破乳剂、防蜡剂以及缓蚀剂等,并且这些化学助剂在综合使用过程中存在着较好的配伍协调作用。
在油田助剂的复配体系中,各类助剂常根据其性能作用与实际需要来进行配伍性试验。对于结垢性问题,主要源于注水使得油层损害,极易影响采油井的各项性能以及油田开发效果;其配伍性试验主要与注入水、地层水有关,同时需要结垢趋势预测进行试验效果对比分析相关结垢物的结垢稳定指数与溶解度,从而预防油层的结构问题。驱油剂的应用主要是为了降低油层的粘性,加强油层的流动性,以提高原油的采收率;其主要的作用机理是优选分子沉积膜剂与聚合物进行配伍性试验,在对选定的复配体系进行稳定性试验(水稳定、热稳定等),最后采用物理模拟实验检测试验效果。絮凝剂主要分为有机、无机和复合等类型,在进行配伍性试验前需要测定其性能以方便配伍后的性能评价,常与阻垢剂、破乳剂、防蜡剂、缓蚀剂等进行配伍性试验。下面我们通过具体的实验来分析各项化学助剂间的配伍性协作关系及相互影响。 油田化学助剂配伍性试验。本配伍性试验主要通过配方研究、性能测试、稳定试验以及定性定量分析测定各项化学助剂间的配伍性协作关系。为了方便后期评价,要首先规定各类化学助剂的性能评价标准现行的国家统一的化学助剂性能评价方法。
四、油田化学助剂检测与配伍性试验研究
实验中我们需先选定试验油层,提取适量的试样。再将各类助剂按类型和型号进行分类,在油田中,我们通过实际情况了解到该污水中存在着综合性水质的问题,所以依据水质的基本情况进行助剂筛选,并根据其有效作用成份和用量的改变进行性能测试分析。在进行配伍性试验前的性能测定实验也是比较重要的环节,综合性能测定的方法,热稳定试验也即温度性能测试,水质稳定试验则要根据化学助剂的不同作用进行具体分析,结构试验比较特殊需测定饱和度、溶解度和稳定指数。在选用不同的实际进行定量定性分析从而选出对应最优的化学助剂。
配伍性试验常采用目标配伍,即先选出目标助剂,在比较不同浓度下的其他化学助剂的影响。这里以油田水质处理系统的化学助剂为例,分别比较其他化学试剂对目标助剂的影响。
为在保证缓蚀率、杀菌率、絮凝率、阻垢率以及防蜡、破乳与驱油效果均达到标准要求,并在此前提下实现最低助剂投加量,我们还可以利用正交试验法设计不同助剂在不同浓度的组条件试验。助剂经正交优化后,在与之前的实验对比发现通过助剂的配伍优化,不仅保证了水处理效果,还降低了助剂费用和处理成本。 现场试验研究。根据上述配伍性试验,在水质要求较为严格的油田区域,如塔河采油一厂碎屑岩注水,进行现场水处理试验,并按照上述的操作流程进行助剂配方,通过实验发现优化助剂使用前后出水水质数据有明显变化,不仅水质达到了注入水水质标准要求而且工艺也有所优化,水处理助剂费也明显降低。
五、结束语
综上所谈,笔者围绕着油田化学助剂的检测方法谈了个人的几点看法。总之,化学助剂的检测方法正确与否,关系到化学助剂检测质量的高低,影响着化学助剂的使用效果。希望本文的论述能为这一问题的解决提供些许帮助作用。
参考文献
[1]樊秀菊;朱建华;;原油中氯化物的来源分布及脱除技术研究进展[J];炼油与化工;2012年01期.
[2]赵霞;贾斌;;油田化学剂中的总氯含量测定[J];陕西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5期.
篇10
一、探究模块化的新课程结构设置
模块化的课程结构设置,无疑是本次高中新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为什么要这样设置课程结构?模块化的课程设置与旧课程结构相比究竟有那些更合理的成分?通过实践,笔者觉得课程模块化有以下几个优点;
1.模块化的课程设置既能较好地保证高中化学课程的基础性(必修模块),又能兼顾高中学生学习的发展性(选修模块)。它既有共性要求,又有体现学生个性、兴趣、让学生自由翱翔的空间。新课程良好的选择性、层次性、灵活性和适应性深受教师称道。
2.模块化的课程设置使得教材具有更加鲜明的风格和独特的教育功能。以《化学与生活》模块为例,该模块无疑是这次高中化学新课程设置中最生动、最鲜活、最耀眼的部分之一。它具有以下鲜明的特点和独到的教育功能:
(1)该模块以凸显社会生活的中心问题为模块课程设计取向,使学生直面社会生活、工农业生产、技术进步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问题。通过学习化学、应用化学,为学生构建起更加灵活实用的化学科学素养。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2)该模块充分体现了回归生活的新课程理念。它围绕学生的生存环境、健康饮食、生活材料、资源能源、安全使用化学品等生活中的问题设置一级主题,学生通过学习,不仅可以认识化学在促进人类健康,提供生活材料及保护环境等方面的重要作用。还能应用所学化学知识对生活中的有关问题作出判断和解释,认识化学科学的发展对提高人类生活质量的积极作用,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提高基本的化学科学素养。
(3)该模块把具有SIS(科学――技术――社会)教育价值的内容主题和学习素材作为教材内容的主要组织线索,突出反映了化学与社会、环境、个性生活实际以及科学和技术的广泛联系,相互作用和影响。
(4)与其它模块不同,《化学与生活》模块的教材强调的不是知识的广度和深度,而是学生在实际生活情景中应用化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因为让学生了解化学学科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是化学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基本内容。因此,教学过程中常常通过问题解决的方式组织教学活动,教材围绕生活中与化学有关问题加以展开。在教学过程中突出知识的应用性,通过问题解决的形式进行教学设计,不仅能促使学生了解一些生活现象,还能促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认识学习化学的重要作用。
(5)该模块解决了许多学生中普遍存在、长期困扰心头的一些问题:化学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到底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化学对人类社会究竟有什么积极的作用(学生常常从媒体上听到和看到的尽是关于化学的一些负面的报道)?学习化学在生活中究竟有多少用处?在教学中解决好这些问题,其作用是不容小视的。学生学习化学才能有了内在的动力和热情,学习的面貌也会为之焕然一新,一改过去课堂上那种沉闷、压抑的状况,从此充满了轻松、快乐的氛围。
3.模块化的课程设置能够将内在联系较紧密的知识置于一个模块里,有利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利于学生将知识融会贯通,提升分析解决生活中化学问题的能力。
4.模块化的课程设置能够引领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法的深刻变革,倡导积极主动的、多样化的教与学形式,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二、探究课程的生成性
教学是课程执行、传递和接受的过程,也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这是本次课改首先要面对和处理好的一个问题。在特定的教育环境中,每一位教师和学生对给定的内容都有其自身的理解,对给定内容的意义都有其自身的解读,从而对给定的内容不断进行变革和创新,使给定的内容不断转化为自己的课程。因此,教师和学生不是游离于课程之外,而是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他们共同参与课程开发的过程,这也是新课程倡导的教学观。
常常有教师问:学生为什么喜欢听你的课?喜欢参与你组织的课堂活动?诚然,这些问题涉及到教学过程中的诸多因素,但笔者觉得课程资源的创生和丰富是至关重要的前提。笔者觉得课程资源的创生和开发途径是广阔的、广义的,而不是狭隘的只局限在几本教科书或教辅书。自然和社会中的一切事物皆可为我所用,成为可用的课程资源。教师可以将自己听到的、看到的、做过的,乃至身边的一切事件,只要与课程有密切联系的东西都可以作为教学资源,拿来与学生共同分享、分析和甄别。特别是教师自己亲身经历的富有教育意义的事件,更是深受学生的喜爱。当然,学生也同样可以将自己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为作为课程资源取来和大家一起分析和分享。这些真实、鲜活、生动的事例不仅丰富了课程资源,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增强了课程的说服力和感染力,也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探究新课程中教师知识结构的变化
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由单纯的传道、授业、解惑进入多元化时代。这种教育过程中教师角色的变化,也必将带来教师知识结构的更新。教师知识结构的变化表现在:
1.教育理念的变化。教育理念的更新是教师知识结构更新中居于首要地位的。比如《化学与生活》模块,从知识目标的确定、教学过程和结果来看,它改变了课程过于强调学科本位、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它改变了课程内容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了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它改变了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2.教学艺术的变化。《化学与生活》模块的教学,呼唤的是一种更加民主、更加生动活泼、师生互相合作、积极参与的教学过程。教师要组织和协调学生的合作学习,组织和引领学生的探究活动,还要进行必要的指导和讲解。因此,教师过去所接受的教育学、心理学和学科教学法等方面的知识都远远不能满足新课程教学的要求。
3.专业知识的变化。在《化学与生活》模块的教学中,由于课程资源更加丰富多彩,其中有许多涉及当今社会、生活、环境、卫生、材料、医药等方面的内容,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更加扎实、渊博的专业知识。如:①化学的前沿知识。由于化学与相邻学科的交叉渗透,使化学成为21世纪的中心学科。教学中教师应将
教学与科技发展接轨,使学生的视野与思维更加开阔;②化学与sTs相关的知识。当代化学教育发展的新方向是化学与科学、技术、社会的相互联系,其核心是全面反映科学技术的本质及其与社会的联系;③较丰富的化学史知识,通过化学史渗透科学方法论。教学中追溯知识的来源和动态演变揭示其中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论,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科学精神。还必须具备更加广博、横向的人文素养。如:结合教材内容,渗透人文素质教育,使学生对社会伦理准则有所理解,并产生强烈的情感体验,从而培养起积极的人生价值观,高度社会责任和创造精神。
四、探究新课程的多元化评价
在《化学与生活》模块的教学中,让我们充分认识和感受到了多元化的课程评价理念的价值,那就是:它能比较客观、公正、全面地评价一个学生的学习状况,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表现欲望,学生的学习潜能和创造性也能得到充分的挖掘和展示。比如,学生学完家居装修材料、饮用水的净化、垃圾的处理等知识后,能自觉结合课程知识了解自己家新房装修的材料是否符合国家检验标准?是否符合环保要求?建议家长入住前先通风一段时间,并在室内摆设一些能净化空气的植物:当看到四川地震灾区的人民没有饮用水时,能充满爱心地献计献策,为他们设计饮用水净化的简便方案:能要求家长将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建议学校设置废旧电池专用垃圾桶;面对震惊全国的“奶粉门”事件,他们不会像过去那样,只停留在口头上的说说议议,而是应用所学食品添加剂的知识,查找资料,深入了解三聚氰胺的成分、用途、添加到牛奶后对人体的危害,进而引申对国家食品安全现状的调查和立法的思考,并能提出许多好的建议……所有这一切再次体现出,通过学习《化学与生活》模块,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得到更好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