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习单位建议范文

时间:2023-04-12 14:33:5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实习单位建议,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实习单位建议

篇1

实习单位鉴定意见xx同志谦虚谨慎,勤奋好学。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将大学所学的课堂知识能有效地运用于实际工作中,认真听取老同志的指导,对于别人提出的工 作建议,可以虚心听龋表现出较强的求知欲,并能够仔细观察、切身体验、独立思考、综合分析,灵活运用自己的知识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实际困难。

xx同志踏实肯干,吃苦耐劳。有创造性、建设性地独立开展工作的思维;具有一定的开拓和创新精神,接受新事物较快,涉猎面较宽,在工程计算领域不断地探 索,有自己的思路和设想。能够做到服从指挥,认真敬业,工作责任心强,工作效率高,执行公司指令坚决。在时间紧迫的情况下,加时加班、保质保量完成工作任 务。

xx同志待人诚恳,作风朴实。该学生严格遵守我单位的各项规章制度,实习期间,未曾出现过无故缺勤,迟到早退现象,并能与单位同事和睦相处,交流融洽,善于取长补短,虚心好学,注重团队合作。

实习单位鉴定建议该实习生在实习期间,表现出强烈的敬业精神,深厚的专业思想和良好的师德。实习态度极其认真,工作积极、细心、踏实,能虚心接受指导,较好地掌握运用管理方法与技巧。我们一起起早贪黑,全身心投入班级管理。能较快地熟悉班情,独立妥善处理班级日常事物。热爱学生、关心学生,特别注意了学生的个别教育,效果良好,班级各项考核均居年级首位。因此深受学生爱戴。被师生一致认为是一位非常优秀的实习班主任。

xx在我校实习期间工作认真,勤奋好学,踏实肯干,服从分配, 尊敬指导教师及实习单位人员,能够虚心向富有经验的教师请教,虚心听取别人提出的工作建议。能将所学理论指导实际工作,热爱本职工作,关心爱护学生,保质保量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同时,该生严格遵守我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实习期间,未曾出现过无故缺勤,迟到早退现象,并能与同事和睦相处,表现出强烈的敬业精神,深厚的专业思想和良好的师德。经过实习期间的工作和学习,该生基本上完成了单位交给的各项任务,综合素质得到较大提高,达到了实习的目的。

该生在实习期间工作认真、勤奋、踏实、敬业,能够虚心求教,善于思考,举一反三。热爱学生,特别关怀班上成绩较差、行为偏差的孩子,耐心为他们补课,并给予肯定和鼓励,深得学生的喜爱。教学上有良好的素质,教学目标明确,板书工整、语言清晰,能够适时调整教学方式,有一定的组织能力。注重教案的编写和反思,作业批改认真细致。相信今后的工作中定能更好地注重备课的针对性(备教材与备学生)、课堂的有机调控和难点的有效突破,使自己更快地成长。

实习单位鉴定评语该生综合素质较好,业务能力较强,政治表现良好,法纪观念充实,服从安排听指挥,与同事友好相处,短短实习工作期间,能够做到爱岗敬业,认真负责,相信 会在今后的工作中取得出色的成绩。希望xx同志继续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不断总结提高,为毕业后投身祖国建设打下扎实基矗

篇2

关键词:事业单位;经济管理;财务风险

在我国,很多事业单位的领导和财务工作者心中一直没有重视事业单位经济管理的重要作用,没有对财务风险有足够的认识,在事业单位自身发展的过程中,如果没有重视财务管理工作和经济管理工作就会影响事业单位的发展,甚至会造成一些事业单位被撤销的后果,因此为了发展并壮大事业单位,应当加强对事业单位的经济管理工作的认识,规范事业单位的经济管理行为,因此本文对于事业单位经济管理行为进行了分析。

1.事业单位经济管理行为的重要作用

为了实现预定的管理目标,经济管理的主体在对组织机构开展的一些诸如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监督等一系列工作的一种管理活动称为经济管理,作为非营利性的单位,国家组建事业单位的主要目的是为社会和人民提供公益性的服务,事业单位是由国家直接进行管理的,主要依靠国家的财政拨款进行正常的运转,是一个非营利性的组织,因此,如果一个事业单位的经济管理工作出现了混乱的现象就会对事业单位自身的发展产生影响,为了保证事业单位的顺利发展应当对事业单位的经济管理行为进行规范。

1.1节约成本,实现资本效益最大化

从普遍的意义上来讲,经济管理和利润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进行管理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获得更大的利益,但是在事业单位中进行经济管理就不一样,由于事业单位为非营利单位,在事业单位进行经济管理的主要目的并不仅仅是为了获取经济利益,而是为了实现事业单位社会效益和经济利益的最大化,事业单位是在政府财政的支持下为社会服务,为了保证事业单位资金的合理应用应当进行财务管理工作,解决事业单位中所出现的铺张浪费、资本管理混乱的现象,节约事业单位的运行成本,使企业的每一份资金都应用到关键的地方。由以上可以看出,为了实现事业单位资本效益的最大化,应当进行经济管理工作。

1.2经济管理行为的双重属性

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以及事业单位体制改革不断深入的过程中,事业单位的经济体制逐渐的以市场机制为主体,这就说明了事业单位具有较强的双重属性。首先事业单位所提供的产品是为社会服务的,而这也是事业单位的根本所在。然后也要将这些产品是否能够产生相应的效果考虑在内,要考虑这些产品所产生的效益是否能够满足市场经济下的收益规律。因此,考虑到事业单位经济管理行为所具有的双重属性,应当在事业单位中进行经济管理。

1.3减少国家的财政压力

由于事业单位所特有的特点,决定了事业单位非常依赖国家财政的支持,因此事业单位的运行为国家财政带来了很大的压力。通过规范事业单位经济管理能够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实现经济来源的多元化,在能够履行好事业单位自身职责的基础上减轻国家的财政压力,响应国家勤俭节约的号召,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2.当前事业经济管理工作中所存在的问题

2.1缺乏高素质的经济管理人才

在计划经济体制的长期的影响下,很多事业单位都没有对经济管理有足够的重视,并没有在事业单位发展的过程中引进经济管理的人才,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很多事业单位并没有专门的部门负责经济管理工作,在事业单位中没有进行经济管理工作的专业人才,大多数情况下都是由财务部门的人员进行经济管理工作,所谓经济管理也仅仅实现了财务上的管理,没有对预算管理、成本费用控制、无形资产管理、固定资产管理等方面重视起来,这就导致了事业单位的经济管理工作跟不上事业单位发展的步伐。另一方面,由于大量的行政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占据事业单位的领导位置,对于经济管理工作他们并没有足够的经验和理论作为指导,不能有效地在事业单位中进行经济管理工作。

2.2没有完善的经济管理制度

在事业单位经济管理工作的过程中一定要具有完善的经济管理制度,近年来很多事业单位在各项制度的改革方面取得了有效的成果,但是对于经济管理制度的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这对于事业单位的经济管理工作的进行是非常不利的。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在很多事业单位中没有完善的经济管理制度,缺少相关的法规和政策对经济管理体系的建立进行指导,在进行经济管理制度完善的过程中没有相应的依据,因此,很多事业单位都是参照以前传统的方法开展经济管理工作,无法根据形势的变化做出有效的改变。然后,虽然有些事业单位制定了相对比较完善的经济管理体系,但是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却由于各个方面的原因无法得到落实,并不能发挥经济管理制度的实际作用。

2.3事业单位的资金使用不合理

对于国家拨给事业单位的资金,很多事业单位没有合理的利用,没有将政府财政拨款用到真正有利于事业单位发展的重要地方,只是盲目地对一些项目进行建设,很多建设的工作没有实用性,例如,在事业单位内部,当一个新的领导上任以后,为了提升自己的业绩,都要进行项目的建设,并不考虑这个项目的实用性,很多项目的建设都是为了领导的面子,这就造成了国家的财政拨款大量浪费的情况。将国家为了提升事业单位服务质量所拨的资金用在了面子工程的建设上,严重阻碍了事业单位的发展。

2.4事业单位的财务风险意识不足

由于事业单位的经济来源主要来自国家的支持,因此,事业单位并不存在一些经济上的财务风险,这就导致了事业单位中的很多人没有足够的财务风险意识。在市场经济体制的作用下,事业单位经费来源的多样化导致了在事业单位中可能会存在一些财务风险,但是很多事业单位的领导者对于财务风险的认识还停留在计划经济的阶段,没有对财务风险有足够的重视,这就导致了在事业单位资金使用的过程中太随意,并不考虑风险因素,这就进一步增加了事业单位发生财务风险的可能性。

3.加强事业单位经济管理行为的建议

3.1更新事业单位经济管理理念,培养高素质人才

第一,在经济活动的开展过程中,事业单位应当以成本效益理念为基础,既要保证事业单位达到规定的社会效益,还要使事业单位所投入的资金最少以保证实现事业单位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在优化资源配置和为社会提供更加优良服务的基础上提升事业单位的经济效益。第二,事业单位要不断提高经济管理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能够为经济管理工作提供高素质的人才,既要吸纳优秀的人才到经济管理队伍中来,还要对现有的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同时事业单位要成立专门的部门负责经济管理工作,并将专业的人才吸引到这些部门中,在提升员工经济管理意识的基础上提升员工经济管理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2深化事业单位的内部管理制度

应当加大事业单位内部的管理制度改革,对于现有的经济管理制度进行完善,在制定企业管理制度的过程中要以相应的法规作为指导,使所制定的内部管理制度有据可依,有据可循。同时在进行制度具体落实的过程中要严格地执行,避免出现将管理制度作为形式制度的现象发生。

3.3严格管理事业单位的财务预算

在开展经济管理工作的过程中最主要的就是进行财务预算,在进行资金分配的过程中应当以往年的资金使用情况作为参考进行资金的合理分配,使国家所拨的资金用在关键的地方,确保事业单位收支的平衡。具体的操作如下:在年初制定事业单位的财务预算报表,对于事业单位整年的财政支出进行预算,同时事业单位应当响应国家的号召增加事业单位资金来源的渠道,在年终对整个事业单位的资金使用情况进行总结,找出资金使用不充分的地方,为下年的财政预算提供参考。

3.4提高财务风险意识,提升应对风险的能力

前面已经介绍过,不同于以前的计划经济下的事业单位,新形势下事业单位很容易出现财务风险,因此,事业单位要加强工作人员和领导者的财务风险意识,同时强化财务部门的风险应对能力,可以通过建立相应的财务风险预警体系来对财务风险进行预防和识别,做好财务风险的预防工作。

总结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改革,事业单位在改革的过程中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资金来源的多样性以及经济体制的影响都决定了要在事业单位内部进行财务管理工作。因此事业单位要跟上当前新形势的发展,对于经济管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的预防和解决,优化事业单位的资金配置,深化事业单位内部的管理体制,做好事业单位的财务预算工作以保证事业单位在充分发挥其服务社会作用的基础上降低资金的使用成本,减轻国家的财政压力。还应当对事业单位的经济管理工作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宋艳玲.规范事业单位经济管理行为的建议探讨[J].时代经贸,2014.10(4):127-128

篇3

关键词:事业单位;内部控制;问题分析

中图分类号:D0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6-0-01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不断完善,事业单位在功能和定位上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我国的事业单位在不断转变发展思路,逐渐以维护正常的市场秩序为宗旨,不断提升自身的服务功能。由此可见,我国事业单位必须适应时代变化的需要,不断调整内控机制,实现自身的跨越式发展。据财政部反映,预计将在2014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弥补原有的制度缺陷,初步建构起完整、严密、操作性强的内控管理体系,实现事业单位的科学管理,使各项事业得以平稳运行。

一、事业单位内控制度的含义及内涵

内控制度作为单位合法运营的保障,它是在实践检验的基础上确立的,经过反复论证和不断总结的一种制度,能实现单位资产管理的严密、完整,它是单位进行规模化经营和实现资本化的必然结果,能最大限度的实现会计审核的完整、真实,是单位各项业务得以发展的重要保障。我国在事业单位建立内控制度,主要是为会计信息的严密、准确奠定基础,适应消费者的需求变化,同时确保各项规章制度的落实。

二、我国事业单位内控制度面临的现状

我国事业单位的绝大部分收入来自政府财政补贴,它是政府各项政策措施的贯彻执行者。事业单位的经济账目简单,需要进行核算的项目相对较少,也不以盈利为目的。就目前而言,我国事业单位的内控机制有待进一步改进和加强。由此严重影响了事业单位的工作成效,不利于会计信息的搜集整理,严重制约了政府资金安全、可靠。由此可见,我国事业单位进行内控机制改革刻不容缓。

三、事业单位内控制度存在的若干问题

(一)内控意识不强,企业环境有待改善。受传统计划经济形式的影响,我国事业单位缺乏对内控制度的重视,忽视了建立内控制度的重要性,由于缺乏重视,事业单位在进行内控制度建设时缺乏有力支持,所以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内控意识相对薄弱,单位对建立内控制度缺乏良好的环境氛围。由于传统思想观念的制约,我国事业单位内控制度往往流于形式,缺乏实质性效果。由于管理者自身缺乏足够的重视,有些员工甚至不知内控制度为何物,由此不利于事业单位内控机制的建立和完善。

(二)内控机制不健全,缺乏有效的监督评价体系。目前,制度很多时候受制于权利,事业单位内控制度对某些事业单位管理者来说形同虚设,严重制约了内控制度的实际操作,除此之外,由于一系列因素的影响,我国事业单位的内控制度缺乏有效监督和管制,权利受到侵害的现象屡见不鲜。另外,事业单位也缺乏有力的外部支撑对内控制度进行监管。目前,国家和社会对事业单位的监督管理不力,缺乏实际制约力和监管力。

(三)对预算的控制力度不强。事业单位对预算的合理控制是建立内控体系的关键,但是由于各方面条件不成熟,事业单位对各项资源管理没有明确划分,各部门职能划分模糊,缺乏有效监督,对管理者的实际约束力不强。除此之外,针对预算以外的支出缺少管制,忽视了预算的重要意义。

(四)内控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由于客观因素的制约,我国事业单位缺乏有效借鉴,内控制度起步较其它国家晚,发展进程缓慢。而且,由于事业单位管理者自身意识的薄弱,对内控制度缺乏科学认识,所以我国事业单位的内控制度有待于进一步完善,这就需要我们不断转变思路,积极寻求改进措施。

(五)财务的内部控制机制不完善。事业单位内控制度的执行状况直接受制于财务内控的科学与否。但是就目前情况而言,我国事业单位对财务缺乏有效管理,财务内控存在众多不合理的地方,内部状况杂乱。

四、进一步完善和改进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政策措施

(一)完善事业单位的内控监督机制。为了贯彻落实事业单位的内控机制,必须不断改变思路,建立健全相应的监督管理机制。为了进一步改进和加强事业单位的内控监督机制,具体可采取以下两种措施:(一)进一步改善外部监督,对事业单位要随时进行监督管理,逐渐改变传统内控制度的不合理之处;(二)建立健全内部审核的专门机构,并使之保持独立,实时监督事业单位的生产状况,杜绝因个人主观思想的偏差而造成的失误,不断完善和改进内控制度。

(二)转变思路,提升认识,为内部控制创造良好氛围。事业单位建立内控制度的关键是加强内控意识。首先,对事业单位进行领导的管理者必须提升自身思想认识,转变思路,重视内控制度的建立;其次,管理者要加大思想宣传,培养员工健康、合理、科学的内控意识,为内控制度的建立创造良好的氛围。除此之外,管理者必须时刻关注内控制度建立的最新情况,实时进行指导,引导各部门明确自身分工,建立健全内控制度,以实现对事业单位的有效监督和管理。

(三)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完善各项政策措施。事业单位在进行人才引荐时,要因人而异,确保将每一位人才安排到适合他的岗位,同时,还必须加强对人才的管理,明确各个工种的权利和职责,建立健全人才考核和评价机制。如,为了实现人才利用的最大化,事业单位可以采取绩效评价的方式对员工进行考核,引导员工自觉关注内控机制的实际执行情况;除此之外,还可以引导员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高员工的道德意识,保证岗位的稳定性,确保内控机制始终处于健康稳定状态。

(四)事业单位的内控制度必须与企业内部的标准相适应,保持各方面的协调发展。事业单位在进行内控机制的建设时必须考虑到企业内部的各项标准,由于事业单位在生产要素和管理目标等方面与企业存在相似之处,所以必须确保各方面的协调发展。但是由于现实状况的制约,事业单位和企业也存在冲突的地方。排开这些因素的影响,我国的事业单位还可以借鉴企业的相关政策,确保事业单位的内控制度适应企业的内部需求。

五、结束语

事业单位建立完善的内控机制,有利于加强对单位的财务管理,内控机制的运营效果直接影响到了事业单位的发展。事业单位要取得跨越式发展,必须完善内控机制建设。事业单位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发展,就必须完善内控制度,实现事业单位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成伸毅.浅析单位会计内部控制存在的风险反对策Ⅱ.时代金融,2011(08).

篇4

关键词:事业单位 会计人员 市场策略

一、新兴市场对传统事业单位会计人员所提出的新要求

1、事业单位会计人员传统职业的转变

在事业单位,会计人员主要担负着会计核算工作,侧重于向领导、上级主管部门以及其他组织提供数据信息和绩效的基础数据的任务。随着事业单位体制改革的深入,事业性产业经营的多元化发展,规模化和注重风险管理的变化,传统意义的会计人员在完成基础财务工作的前提下将要担负起更多的管理责任。会计人员应当提供与组织实际运作和产业发展有关的基础数据并向引导并控制产业营运的负责人提供市场经营数据分析等信息。

2、事业单位会计人员的多种职能

对于一般事业单位而言,普通的管理会计更加注重的是战术管理,存在追求短期效益的问题。比如传统的扩大规模降低成本,但是当现有的市场发生变化的时候,单位就存在需求缩小或者没有需求的风险,继续坚持原有的市场策略就很难为单位带来长期的放益。对于事业单位会计而言,应该把单位长期发展作为首要的战略目标,在充分了解政府政策的前提下,结合单位产业经营计划,充分利用自有资金,不断扩大市场份额,从长远利益来分析、评价单位的资本投资,并随长期发展战略的改变而改变。

3、事业单位管理会计的主要目标不在于降低单位财务成本而是获取成本优势和取得社会效益

对一般企业而言如果提高成本可以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就可以牺牲短期的利润以追求竞争优势。但是作为国有体制的事业单位,管理会计必须立足于单位长远发展,结合政府和主管部门的经营管理要求,在保证社会效益的同时将经济效益最大化,具有长期性的特点。事业单位会计人员应大量提供诸如服务质量、社会需求量、社会影响力、公益效果等非财务信息,借以帮助单位领导在进行战略思考时能从更广阔的视野、更深层次的内容进行分析研究,为单位洞察先机、改善经营和竞争能力、保持和发展长期的竞争优势创造有利条件。

二、事业单位会计人员参与市场分析的问题和挑战

1、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市场环境的持续更新,传统会计的具体核算方法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事业单位会计人员在作好本职财务工作的同时依然面临各种技术上的挑战。事业单位会计人员普遍受会计制度的影响,多年来已习惯于按照国家统一事业单位各行业会计制度的规定,亦步亦趋地处理会计业务,业务面窄,业务单一,形成了离开具体、详细的会计制度就难以处理会计事项的依赖心理。面对产业经营多元化、业务复杂性加大,面对新型的复合型会计人员要求,面对需要规范确认和计量、表达比较抽象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事业单位会计人员在短时间内难以转变自身的工作习惯。

2、事业单位的会计人员缺乏市场分析的经验。国内事业单位的会计人员大部分都持有会计专业文凭,其专业技能水平能够胜任日常工作需求。但是几乎所有的会计从业人员都没有市场经营管理的工作经验,特别是事业单位中,财务部门和产业经营部门通常分属于不同的领导管理,在日常工作中很难有交叉协同工作的机会。财务部门仅是发挥核算功能,进行事后分析,被动参与产业经营。对于事业单位的会计人员而言,如何将复杂的财务分析数据转化为直观有效的材料提供给经营管理人员并进行事前计划是一个困难而漫长的挑战。

3、会计人员参与市场分析会面临更多的道德挑战。由于教育条件和工作经验的限制,部分事业单位会计人员业务素质较低,难以在新兴的市场条件下全面正确理解和应用新的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在处理新的事项时出现大量的技术性差错,或者仍沿用旧的处理方法,以至于发生某些违法、违反科学的行为,难免造成会计信息质量的低劣,从而影响到市场策略的分析判断。当会计人员参与到市场策略的分析当中后,将要面对一个相对陌生的团队工作平台,如何遵守新的工作准则避免错误是一个长期的工作重点。

三、事业单位会计人员的应对策略

1、事业单位会计人员应当努力提升专业水平加强业务能力

对大部分事业单位而言,专业知识是会计人员知识结构的主流要求和评判标准。但是,现代会计业务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综合性。这一特征又要求会计人员的知识结构不能只限于本专业,而是既要有一定的深度,又要有一定的广度,需要做到深广结合。会计人员的知识结构好比一座宝塔,塔尖部分是专业学科知识,塔的中间部分是专业学科的基础知识,塔的下半部是应用专业性知识所需要的其他知识,如数学、外语、逻辑学、心理学等会计人员必须具备的基础文化素质和修养。具体而言,财务人员不仅要自如运用财务的基本概念,还要通晓财务通则、会计准则、财务制度、会计制度等财务规范性、法律性的知识,加以熟练运用服务于单位的经营中。只有具备了这些多层次结构的知识,才能从较高的视角上把握财会工作的运行规律,才能根据客观环境做出正确的职业判断,选择适当的会计政策,做出合理的会计估计,提供真实的会计信息。

2、会计人员理应加强意志力的锻炼

复合型会计人才同时也意味着工作强度和难度的增加,一般的事业单位会计人员长期在财务部门培养的工作习惯可能会因为工作职能的转变而转变。这无形中给会计人员带来了更大的压力和挑战,只有增强意志力的锻炼才能自觉的组织自己的行为并鼓励自己克服种种困难。会计工作的原则性要求会计人员本身不出差错,而在具体的市场经济互动中,又将会遇到各种不良现象的干扰,这又会给会计人员增加心理上的压力。因此,坚韧的意志是复合型会计人员的必备条件之一,只有这样才能不畏工作中的困难,也不会为各种分外的引诱而犯错。

3、会计人员应当学习现有的成功的市场分析策略来加强业务能力

例如美国波士顿咨询公司设计发明的市场战略定位分析即BCG矩阵。该方法不是市场战略管理的特有方法,而是管理会计根据对战略管理信息支持的需要将其引用进来的。因为该矩阵与产品的市场份额和市场增长率有关,作为战略管理会计的技术方法之一,其作用是通过确定产品的定位从而为企业的资金运作或利润平衡提供支持。BCG 矩阵按产品的市场份额和市场增长情况,将企业的各种产品分成四个单元,即明星业务(现金生产者),幼童业务(现金吸收者),现金牛业务(大量现金生成者),瘦狗业务(少量现在生成者)。根据BCG 矩阵,应该对不同单元的产品采取不同的战略。在国家对大量博物馆、纪念馆等公共设施的事业单位投入巨资并免费开放的当今,事业单位自身也在从事多种产业经营。虽然事业单位更为看重社会效益,但是正确的市场战略定位可以帮助事业单位在取得社会效益的同时,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使国家财政投入资金充分发挥其功效并得到相应的回报,保证产业经营正确定位和资金回收。

参考文献:

[1]彼得C布鲁尔.管理会计导论,2009,(01)

[2]李晓婧,李霞.战略管理会计方法简介,2008,(04)

[3]市场经济条件下会计人员应具备的知识结构,2009,(08)

篇5

关键词:事业单位管理会计体系;建设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25-000-02

近20年来,我国财务会计工作以服务经济及财政工作为中心,会计理论与实务改革的发展突飞猛进:基本建成财务会计标准体系,且体系不断完善中;持续扩大会计人才队伍;重点发展注册会计师行业;具有中国特色的财务会计理论体系出初具规模。与财务会计相比,管理会计发展落后,需要继续深化会计改革,建立并完善管理会计体系,认真落实管理会计工作,提高管理会计水平。

为加强管理会计工作,提高经济效益,2014年10月财政部印发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2016年6月出台《管理会计基本指引》,为事业单位建立管理会计体系提供了政策依据和业务指引,各事业单位应积极落实并加强本单位的管理会计体系建设,深化经济管理改革,加强管理会计工作,提高事业单位的内部运营管理水平,以提升财政财务管理水平和资金使用效益,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效果。

一、事业单位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重要意义

根据《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规定,事业单位的定义是:以社会公益性为目的,由国家机关举办或者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教育、文化、卫生等活动的社会服务组织,主要具备服务性、公益性、知识密集性。

管理会计是会计的一个重要分支,着重为了单位改善经营管理,提高运营效益的需要,通过运用一系列专门的方式方法,收集利用相关基础数据或信息,分析财务及业务活动,在预测、规划、决策、控制和评价等方面发挥重大作用的管理活动。管理会计的主要目标是通过运用管理会计特有的工具方法,参与单位预测、规划、决策、控制、评价活动,向管理部门提供有用的、可靠的信息,推动战略目标规划实现。

根据财政部《管理会计基本指引》要求,事业单位应用管理会计包括应用环境、管理会计活动、工具方法、信息与报告等四要素。各单位应根据组织架构、管理模式、信息系统等应用环境,构建由众多职能部门组成的管理会计组织体系,并设置管理会计机构,由总会计师牵头,全面组织开展内部管理会计工作。

(一)深化事业单位机制改革

根据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事业单位改革做出的总体部署,要求推进全面预算、绩效考评管理,完善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实现现代化管理。为达到改革目标,事业单位就必须构建适用于本单位的管理会计体系,大力发展管理会计,促进加强内部管理,以提升公益服务水平。

(二)提高事业单位决策效率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不断发展,信息网络技术革命深入渗透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科技及创新经济占比上升,管理会计作为单位运营管理中决策支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需要扩展其应用的广度与深度,以进一步适应信息技术及科技的日新月异、管理模式的不断变革、外界环境的不断变化,在集成数据处理、短期与长期决策平衡、风险识别与规避等方面发挥作用,为管理层提供除财务会计信息外的更多高层次的管理信息,实现管理会计目标,提高管理水平。

(三)加强内部控制、提高事业单位管理水平

为加强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制度建设,提高内部控制水平,财政部于2012年11月《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于2014年1月1日开始在全国范围内的事业单位中正式实施,并于2015年12月21日《关于全面推进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指导意见》,为事业单位完善内部控制建设指明了努力方向。

内部控制系统的运行与管理会计系统息息相关,密不可分。一方面,管理会计系统的应用是由控制系统逐步形成的。另一方面,管理会计系统根据内部控制系统的反馈信息,向相关人员反映部门预算执行情况以明确管理责任,考核部门管理及运行绩效,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及优化,提高事业单位收入支出效益、资产使用效益。因此,事业单位管理会计能够提供控制、评价、沟通所需要的信息特别是会计信息,进而有利于加强内部控制管理,提高内部运营管理水平。随着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健全,特别是当预算控制是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一种重要工具手段时,构建管理会计体系对事业单位的管理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构建事业单位管理会计体系

根据管理会计的目标,建议事业单位管理会计体系包含预测规划、决策、控制、评价四个基础体系,并遵循战略导向原则、融合性原则、适应性原则、成本效益原则,在了解单位内部、外部环境的基础上,运用战略地图、滚动预算管理、零基预算法、作业成本管理、关键指标法、本量利分析、成本效益法以及平衡计分卡等管理会计工具方法,开展管理会计活动,参与单位预测规划、决策、控制、评价活动,提供财务及非财务信息,推动单位战略规划目标的实现,提高管理水平。因此,管理会计系统应包含规划与决策系统、控制与评价系统。

(一)规划与决策系统

规划与决策管理会计体系是以事业单位发展目标为依据,在预测分析的基础上,运用一系列现代管理技术和方法,分析评价各种短期与长期决策的经济效果,为各级管理人员提供所需决策信息,主要包括预测分析、短期经营决策、长期投资决策和全面预算。

1.预测规划系统

事业单位根据过去和现在的经济条件,以及未来可能的政策及经济金融环境的变化,利用各种科学的预测手段,对未来可能的不确定事项进行预测,并为制定业务发展规划、编制长短期预算提供相关基础数据信息资料。预测方法主要有定性分析法和定量分析法,其中定性分析法包括专家判断法、调查分析法等,定量分析法包括趋势预测法、因果预测等。

2.决策系统

管理会计的首要任务是为管理部门提供经营管理决策相关的管理信息数据。管理会计决策系统为决策者提供分析问题、建立模型、模拟决策过程和方案的环境,利用各种信息资源和分析工具方法,提升决策者的决策水平和质量。由于事业单位管理决策目标的多面化、复杂化,因此在构建管理会计决策系统时,需要根据不同的决策目标而选择不同的分析工具方法,主要包括成本效益法、决策树法、比较分析法以及风险分析法。

(二)控制与评价体系

控制与绩效评价会计是以全面预算为依据,通过标准、定额成本制度以及部控制制度,实施有效的支出成本控制;通过划分部门责任建立事业单位责任会计,对单位内部各部门实施控制绩效考核和评价,以保证事业单位各个环节和各项业务活动与既定的目标方向一致。

1.全面预算管控系统

根据已定的经济、管理目标,考虑影响目标实现的内部及外部因素,编制包括事业单位所有的收入支出预算。全面预算系统融入所有的经济业务活动,其主线是预算管理,核心是货币资金控制,重点是对预算执行过程进行实时监督控制,为管理决策提供支持和建议。在预算执行中,为满足单位各层面的决策信息需求,主要从事业收入、事业支出、财政项目支出三个维度对执行结果进行信息反馈。

2.项目管理与责任会计

部门预算支出由基本支出与项目支出构成。基本支出预算管控的通过定额及已定比例的增长对其进行预算管理,故部门预算管理的关键是对项目支出的管理控制。建立和实施责任会计制度有利于提供项目支出成本的相关基础信息,以便对项目进行全过程的管理与监控,确保专款专用,为项目支出绩效评价和实施项目库管理打下良好的基础。

3.绩效评价系统

根据预算、成本控制等相关基础数据资料,运用责任会计方法定期进行各部门进行绩效考评。绩效考评主要包括绩效评价和绩效激励两个方面。根据现有的绩效结果,实施绩效评价和奖励,强化领导和职工的绩效行为结果,提高工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最终提高事业单位的服务管理水平。

4.内部报告系统

管理会计信息的落脚点是内部管理报告。事业单位内部报告是反映单位资金活动、预算收支执行情况、内部控制管理、经济运营管理等情况的书面文件,主要包括各种会计报表、预算执行报告、经济运行分析报告、内部控制报告及其他专项报告等。

三、加速推进事业单位构建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建议

(一)提高领导重视程度,营造良好的管理会计氛围

事业单位管理会计体系的构建是一项长期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只有单位领导高度重视、转变思想观念,带头学习管理会计的相关理念及基础知识,意识到管理会计对提高事业单位内部管理水平的重要作用,营造人人学习管理会计的氛围,才能在单位内部大力推广管理会计,落实管理会计工作,构建管理会计体系。

(二)做好资源保障工作

为加快建立管理会计体系,事业单位应各方面做好整体资源的保障和管理工作,加强各类资源的优化、整合,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及效果,确保管理会计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实现全面预算管理,强化预算约束

事业单位应实施全面预算,建立全面预算管理系统,所有经济业务活动都纳入预算系统,根据已编制并下达的预算标准,及时分析调整执行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并制定相应的改进措施,缩小预算完成偏差率,实现对预算管理的全面实时动态控制。

(四)加强人才培养

鉴于管理会计涵盖内容多、技术难度系数大,需要内部培养一批优秀的、专业的管理会计人才用于管理会计体系建设。加强对会计人员管理会计相关理念及知识的后续教育培训,强化能力建设,不断完善知识结构,全面培养和提升管理会计的综合素质,以加快推进事业单位管理会计体系建设,促进事业科学发展。

(五)加大信息建设投入,提升信息化管理水平

伴随着事业单位体制的改革,事业单位经营也将引入市场机制。管理会计需要从大量零散的、片段的、庞大的数据信息中挖掘出有用、准确的、合理的信息,就有赖于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因此管理会计体系的建设离不开事业单位的信息化建设,事业单位应加大信息建设投入,提升信息化管理水平,将管理会计信息化需求纳入信息系统规划,通过信息系统与业务链、资金链的整合、改造、优化等手段,实时高效地提供管理会计所需的各类相关数据信息,推进管理会计的落地实行。

为了深化事业单位改革,实现单位内部财务的可持续和谐发展,提高事业单位运营管理水平,需要全面促进单位内部管理会计体系建设,以提高公共资源服务效益。在管理会计体系建设上,要以全面预算管理控制为基础,强化内部控制管控力度,保证财务会计信息的完整性、正确性,提高事业单位精细化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郭安明.浅谈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会计体系建设[J].财经界,2015(3):197-197.

[2]刘永泽,况玉书. 论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会计体系构建[J].会计与经济研究,2014(2):28-34.

[3]胡浩.浅析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会计体系建设[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5(34):48-49.

[4]陈莉.对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会计的认识[J].经济研究导刊,2013(30):189-190.

[5]张晓虹.对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会计的认识分析[J].中国经贸,2014(21):197-198.

篇6

摘要:事业单位开展绩效考核是加快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和深化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总体需求,但是事业单位与企业的性质不同,不能完全照搬企业的经验,是一个大的难题。本文就事业单位职工绩效考核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谈几点粗浅认识。

 

关键词:事业单位 绩效考核 问题 建议

绩效考核是指考核主体对照工作目标和和绩效标准,采用科学的考核方法,评定员工的工作任务完成情况、员工的工作职责履行程度和员工的发展情况,并且将评定结果反馈给员工的过程。事业单位开展绩效考核工作是加快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和深化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总体需求,加强绩效管理,是为了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和质量,科学、准确地评价工作人员的工作实绩和履行职责的情况,发挥考核工作对员工的激励约束作用,从而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也为员工的职务变更、薪资调整、岗位调动、培训学习等提供依据。

 

一、事业单位绩效考核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事业单位在绩效考核工作的实践中进行了不断的探索,建立了一整套的考核制度,逐步向科学化、规范化方面发展,特别是在职工的奖惩、任用等方面发挥了积极有效的作用,但仍有不少值得注意和不容忽视的问题,从实际的效果看,与改革的目标还有着较大差距,主要有以下几点。

 

1.没有形成一套比较成熟的、科学的、完善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

事业单位与企业的性质不同,不能完全照搬企业的经验,事业单位的劳动成果不像企业那样,特别是不像工业企业那样有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物型劳动成果,可以直接进行量化考核。企业通过市场为社会提供商品和服务,其特点是物质化或有形化,在企业经营中,可以直接用经济指标来衡量绩效。企业职工可以用最直观的计件和计时的办法,公司职员则可以将业务绩效折算成现金来量化。但是,事业单位则不同,目前事业单位的绩效考核主要指标体系是“德、能、勤、绩、廉”,非常笼统。首先没有针对性,对不同类别和职级的人员,采用相同的考核指标;其次是考核内容量化不够,各等次确定的考核标准、考核条件过于简单和笼统,缺乏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仍有按印象打分的现象。而科学、规范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是将绩效考核目标和内容具体化,是全面检查和科学评估被考核者岗位职责和工作任务完成情况的重要依据,这就要求绩效指标能够量化的必须量化,不能量化的应该行为化。如果绩效考核的指标体系有漏洞,就会造成新的不公平,这种不公平对事业单位中的人际关系是一剂腐蚀剂。

 

2.考核方法单一,考核工具简单

目前绝大度多数事业单位绩效考核采用这种方法:个人填写年度工作考核表,全体职工对每个人选择优秀、合格、基本合格或不合格的分数段进行打分,然后统计每个职工的分数多少来确定最终考核结果。这种方法看似民主,但考核结果很不真实。首先缺少合格的考核者,不同部门的职工并不能真实地了解其它部门职工的工作状况,投票时完全凭个人关系或印象;其次没有全方位、多角度地对被考核者进行综合测评;再次这种方法缺少关键事件记录,平时的考核没有资料的积累,账、卡不健全,使年终考核与平时工作脱钩,无据可查,所以对被考核者做出的评价很难客观公正。

 

3.绩效考核管理过程中缺乏沟通和反馈

在事业单位绩效考核过程中看到的普遍现象是,考核时匆匆忙忙,考核后结果迟迟得不到反馈。事实上如果职工不知道他们的工作绩效与预期绩效的差距,不找到改进绩效的方法,他们的绩效是很难得到提高的。可以说,没有沟通和反馈,绩效考核就失去了灵魂。绩效考核过程中通过管理者和职工的沟通既能实现考核的目标,又能帮助职工提升能力和素质。可以说绩效考核的关键是沟通,并且贯穿在整个过程中。绩效标准的确定、考核过程中的辅导、绩效指标的调整、绩效结果的反馈及运用都离不开管理者和职工之间的沟通。

 

4.绩效考核结果没有有效利用

绩效考核的根本目标就是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其工作效率,从而实现组织目标。因此,必须充分利用绩效考核结果,把考核结果应用到薪酬的升降、职位的变动、培训等方面,满足职工不同层次的需要,从而调动其积极性。但是在事业单位实际工作中,考核结果没有得到应用,或者没有充分应用到这些方面,这就打击了职工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无法实现绩效考核的目的。

 

这些问题的存在,一是使考核工作缺乏严肃性,流于形式,单位领导难以真实地摸清职工队伍情况,容易造成用人决策失误;二是使考核结果缺乏真实性和公正性,难以形成有效激励,难以促进职工工作作风的转变和工作质量的提高,从而难以高效率地完成组织目标。

 

二、改进绩效考核工作的措施

1.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建立绩效导向型的组织文化

首先事业单位的领导应高度重视绩效考核,了解人力资源管理的目的,建立规范化的考核制度,树立正确的绩效考核导向。其次,要鼓励职工树立实事求是的绩效考核理念,作为考核对象或考核主体,直接影响考核结果的公平、公正,要让职工认识到真实的考核结果不但能树立正气而且能提升单位整体效益。只有建立以绩效为导向的组织文化,绩效考核才能真正发挥作用,才能不再流于形式。

 

2.做好绩效考核前的基础工作

(1)科学地设置岗位和确定等级。根据本单位的职能定位,全面梳理所有工作流程,通过分析把流程中的所有环节及所需完成的工作任务和工作活动进行总结、分类、归纳,形成工作职责,在此基础上形成不同的工作岗位及每个岗位所承担的职责和任务。只有做好岗位分析,才能将组织职能和目标科学合理地分解到每个岗位上,绩效考核才能具有针对性,才能增强绩效考核的可靠性与准确性。

 

(2)设立科学的绩效指标和考核标准。在科学设置岗位的基础上,确定绩效考核的具体内容,设立绩效指标。指标设计应遵循的原则:第一,科学客观的原则。绩效指标体系应依据职工的岗位职责构建,能够反映职工绩效的特点,具有代表性。第二,定性指标与定量指标相结合的原则。事业单位职工的绩效,既有可量化的指标,也有难以量化的指标,为了客观地反映职工的绩效,必须将定性和定量指标相结合。可以量化的指标要明确其考核的标准,在提取指标时尽可能量化、细化;不能量化的指标要尽可能地行为化,对工作过程进行详细描述。第三,指标动态原则。绩效指标不是一成不变的,要根据单位的不同发展阶段的主要目标和每个岗位的不同需求来确定绩效指标。

 

(3)制定绩效计划。绩效计划是职工与上级领导通过双向沟通就工作任务及其有效完成的标准确定绩效目标的过程。在制定绩效计划时,应该鼓励职工充分发表自己的建议,参与制定,使绩效计划更加符合实际,同时应该对自己参与制定的绩效计划进行承诺。激励理论认为,人们对某种计划的执行情况取决于他是否参与制定计划和公开承诺。如果参与并公开承诺了,他将会全力以赴地执行该计划。

 

3.高度重视绩效结果的反馈

绩效管理的最终目的在于改进绩效,管理者要切实重视绩效沟通和绩效面谈,帮助职工查找原因,其中流程回顾是一个重要的环节。从一件事的处理流程上回顾,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哪个节点出了问题,一起回顾,一起找解决的办法,这样才能把绩效改进做到实处的。也只有这样,上级和下级才能真的心平气和的坐下来,为改进绩效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吴有伦,曹明华.实施绩效管理中几个基本问题的探讨[J].山地农业生物学报,2005(4)

[2]吴沛.事业单位人事管理面临的问题以及应对策略[J].资质文摘,2009(2)

[3]付亚和,许玉林.绩效考核与绩效管理[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3

篇7

关键词:语序 单项时间状语 易位 机制

中图分类号:H3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7(b)-0245-01

1 状语语序问题的研究历程

状语语序问题的研究源于吕叔湘先生的论述。他指出动词附加语一般的顺序遵循四点原则。第一,具有状态描述功能的形容词紧靠着动词。第二,表示位置或方位的词或短语,接下来是与状态无关的形容词和一般概念的副词。第三,也是距离动词位置最远的词汇或短语,其主要功能是表示时间或者原因、目的等。此外,关于多项状语的顺序问题,刘月华(1983)指出:“多项状语的顺序与充任状语的词语的类别没有直接的关系”。进而她将状语分为描写性与非描写性两种类别。其中描写性状语又涵盖两种类别。第一种,描写动作者的;第二种,描写动作。而非描写性状语其目的在于表明动作行为、变化或事情发生的时间、处所、范围、程度以及对象等等,其功能为限制作用。其他语言学家对于状语的语序问题也提出了很多的见解。如熙(1984)指出对于状语语序的描写相对于定语而言,其次序较为自由。朱教授提出的顺序为:(1)表示时间的名词或介词结构;(2)表示位置或方位的名词或介词结构;(3)副词;(4)形容词或动词。后来的著名学者邢福义(1996)又针对如果出现不同类型的状语如何排列提出了建议:“因由―时地―语气―幅度―否定―关涉―性态―数量”。郭中以多项状语共现时的语序及其移动情况的描写为基础,归纳出现代汉语中多项状语共现时的语序等级,并且基于这个等级,进行比较分析,进而得出了现代汉语中多项状语共现时的语序自由度等级。此外,黄伯荣、廖序东等人也对状语语序进行了深入研究,但大多是从一个宏观的视角对状语语序进行全面的诠释。实际上,不同类别的状语其内部也蕴含着丰富的语序研究价值。

2 时间状语语序研究

通常而言,结构较为简单的句子它所附带的状语多为单项。研究单项时间状语语序需要对句子结构进行分类,一般而言时间状语的语序一般在句子结构中可以出现在三个位置,第一,即位置一,全句之前,即位于句首;第二,即位置二,谓语动词之前;第三,即位置三,全句之后,即位于句末。

2.1 位置一

时间状语的位置为整个句子的前面,它的功能是整个句子的状语。因此,它的语义范畴涵盖它后面的所有行为主体和事件。具体包括以下三种类型。

第一种类型为句首的时间状语的语义范畴为同一行为主体发生的单一事件,也就是一个简单句。第二种类型为句首时间状语的语义范畴涵盖同一行为主体发生的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事件,这意味着该时间状语负责一个复句。第三种类型是指句首时间状语的语义范畴包括多个行为主体发生的不同事件。

以下面的句子为例:

(1)那时,我最盼望有一架属于自己的钢琴。

这种时间状语在于句子的首位,在程度状语之前,强调时间的观念。

2.2 位置二

处在位置二的时间状语大多与谓语的关系非常密切,而且这些状语都是与谓语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凸显了时间的重要意义。例如:

(1) 她下周去北京培训。

这句话之所以时间状语位于谓语前,充分反映了句子命题中,想表达时间概念与动作发生的密切联系。

2.3 位置三

时间状语位于句子的最后面,这种情况多发于口语的表达之中。不但会有单音节的现象,还会出现多音节的副词和名词,这一类型的时间状语后置时,在口语表达中要轻读。但是,如果表示时间的名词性结构及介词短语也能够后置,并且不要轻读。

3 时间状语的易位

如果状语位置一改变,其成分也发生变化,或居于谓语的位置,或居于补语的位置,这被称为状语易位。那么时间状语的易位代表时间状语的位置发生了变化。时间状语的易位较为灵活,通常表现在位置一与位置二之间的易位。

以峻青《秋色赋》中的一个句子为例:

(1) 六十年前,这儿还是一片荒凉的沙滩,那赭黄色的沙地上什么也没有。

又如鲁迅《故乡》中的句子:

(2)下午,他拣了几件东西……,夜间,我们又谈些闲天,都是无关紧要的话;第二天早晨,他就领了水生回去了。

上面的两个例子,都是将时间状语前置,起到了突出的作用。尤其是第二个例子,不仅有效凸显了时间的意义,并且多个时间状语发挥了前后呼应的功能,让句子的意义上具有连贯性,语言层次结构也十分鲜明。

4 时间状语易位的制约元素

时间状语之所以发生易位,是受以一系列原因所影响的。首先,语义管辖原则是易位的主要影响因素。因为不同的状语与谓语及全句之间具有紧密的关联,所以时间状语处在句子结构中的位置意味着其管辖功能的差异。因此,必须是辖域范围相近的状语才可以发生易位。部分时间状语其语义管辖范围差别较小,所以可以在位置一和位置二之间发生易位。在位置二上的时间状语的辖域仅仅表示同一行为主体的一个事件,或者同一个行为主体发生的不同时间,但是在位置一上的时间状语的辖域涵盖的内容则不同,它代表不同行为主体的不同事件。其次,信息焦点原则也制约了时间状语的易位。在人们表达自己的想法,用句子呈现语义的过程中,他们会自然选择由已知到未知的过程,但是由于人们会对某种成为作为焦点,深度强化,因此会产生焦点易位的情况。这种焦点易位是与语境,以及言语者要表达的核心内容和强调的意图有着密切的关系。例如,“六十年前,这儿还是一片荒凉的沙滩,那赭黄色的沙地上什么也没有。”这个例子中,作者强调时间的变迁,所以将时间状语易位。再次,就是话题补充原则也影响了时间状语的易位。这种易位多发生在口语表达中。因为言语者将主要事情或动作交代后,发现时间概念也是非常重要的,所以会在表达完主要意图后,再附加上时间,从而实现句意的完整性,下面的句子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1)他离开了,刚刚。

此外,对于时间状语易位的约束还有认知原则。因为所有的句子表达都要符合人们的认知习惯。人们的认知首先具有一个整体的框架,然后,才能够实现局部的强调和凸显,也就是认知的侧重点。总之,句意的表达要符合认知习惯。

5 结论

处于位置一的时间状语大多强调时间紧迫的概念,并且其管辖的事件主体是唯一的。处于位置二的时间状语是修饰谓语的动作或状态,对此加以限制。而处于位置三的时间状语则是发挥其语义补充的功能。对于时间状语的语序分析,有利于对其语义的深入研究,以及辖域的明晰,并且通过研究发现时间状语的易位是多种因素相互制约的结果。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 固定资产 管理 事业单位

根据《事业单位财务规则》(财政部令第68号)第四十条:固定资产是指使用期限超过一年,单位价值在1000元以上(其中:专用设备单位价值在1500元以上),并在使用过程中基本保持原有物质形态的资产。单位价值虽未达到规定标准,但是耐用时间在一年以上的大批同类物资,作为固定资产管理。

一、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1、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不健全,管理意识淡薄

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主要由财政拨款投入形成,管理者通常只看重本单位固定资产的总量,对于固定资产使用、报废、增减变化等日常管理并不重视。多数单位没有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固定资产管理办法。由于没有规章制度的约束,加上管理者责任意识薄弱,难免造成固定资产管理责任不明确、国有资产流失等不良现象。

2、固定资产内控制度不完善,会计核算不规范

第一,固定资产采购的审批、执行、验收等不相容岗位没有做到有效分离,一个人同时兼任几个相关岗位工作,容易造成舞弊现象的发生。

第二,固定资产使用部门发生变化以及固定资产使用人员发生变动,没有及时办理相应的固定资产移交手续。单位资产通常按照购入时确定的分配方案登记使用部门和人员,在资产使用过程中需要在各个部门之间调剂时没有办理相应的变更手续。单位内部人员调动、退休等情况没有按照规定办理固定资产移交手续,造成固定资产账目混乱,账实不符,一些贵重资产长期被私人无偿占有造成国有资产流失。

第三,对于单位固定资产采取静态管理。大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只在固定资产购进时登记相关的基础信息,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进行的改扩建增加部分通常没有按规定计入固定资产价值,导致固定资产的实际价值与账面价值不符。而且,由于采用的是静态管理模式,决策部门无法及时掌握本单位固定资产的动态信息,一方面导致资产重复购置,另一方面闲置的固定资产又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容易造成资源浪费的现象。

第四,固定资产毁损、报废、调拨、变卖、转让时,没有按照规定的程序报相关部门审批,在单位内部自行处理,没有严格履行国家财务制度规定的程序,账务处理不规范,容易造成“小金库”现象。

第五,对单位固定资产没有组织定期的清查盘点工作。在实际工作中有些单位由于人手少、盘点工作繁杂等原因长期未对本单位固定资产进行清查盘点,固定资产的账目就是一本糊涂账,有账无物、有物无账的现象频频发生。盘盈盘亏资产没有及时进行相关的账务处理,造成账实不符的现象。而且长期没有对本单位的固定资产进行盘点,不能及时发现一些闲置的固定资产,不利于充分发挥资产的使用效率,不能有效盘活已有的资产,造成浪费现象。

3、管理手段落后,管理效率低下

单位不重视固定资产的管理,没有采用专门的固定资产管理软件对资产进行科学管理,而是采用电子表格的方式登记流水账,这种方式无法保证数据的准确性,不利于对单位的固定资产进行及时有效的管理。

4、管理机构不健全,管理人员多是兼职

很多单位没有专门的固定资产管理部门,对于固定资产的日常管理多是依附于单位的财务部门或办公室等职能部门,各职能部门相互推诿的现象时有发生。由于固定资产管理人员多数是兼职人员,不熟悉资产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对设备的性能、技术参数等专业知识了解的也有限。在对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上无法向单位领导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

二、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建议

1、完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提高管理者对固定资产管理的意识

固定资产管理是一项复杂而重要的工作,必须建立起一套完整有效的规章制度,实现对固定资产从投资形成、使用、维护到最后处置各个环节的有效管理。各单位应该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结合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定出适合本单位的,有可操作性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

单位的管理者必须牢固树立依法管理国有资产的观念,进一步提高对固定资产管理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建立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责任机制,实行单位主要领导全面负责,各级各部门分工协作,责任到人,定期考核的制度。将固定资产管理作为考核领导干部业绩的一项重要指标,提高加强固定资产管理的自觉性。

2、加强内部管理,加大监督力度

第一,严格执行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本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对于纳入政府采购范围的资产采购严格执行政府采购制度。对于固定资产报废、毁损、调拨、变卖、转让等严格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审批。

第二,强化财务人员的法制观念和职业道德观念。财务人员应该有强烈的责任感,廉洁奉公,不谋私利。加强业务学习,提高财务人员业务素质,规范账务处理,做到账账相符、账实相符。重视财务人员后续教育工作,提高会计职业判断能力,准确判断会计事项,恰当进行会计处理。

篇9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问题;建议

Abstract: administrative institutions financial management, is the unit management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standard unit of economic activity and social economic order the important means. Strengthen administrative institutions of the financial management, improving administrative institutions financial management level, not only to the finance fund's safe and effective and providing an effective guarantee, and to promote the healthy and orderly development of the social economy has important significance. This article through to the administrative institutions of the financial management analysis, in view of the existing problems, improve out some Suggestions for improvement.

Keywords: administrative institutions; Financial management; Problem; suggest

中图分类号:D5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必须与事业的发展相适应,良好的财务管理对于企业的生存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随着财政管理体制的改革,财务管理制度和会计核算方法也逐步趋于完善,各单位的财务管理也随之逐步加强。但在现实的会计工作中还有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在其内部财务管理上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因此,加强制度建设,完善各种规章制度,是进一步规范完善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必要措施。

一、目前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会计基础工作较为薄弱 。 财会人员业务素质不高,无法满足财务管理的基本要求。有些单位财务人员不懂财务制度,不懂会计账目,他们不仅对本单位基本的财务情况不甚了解,就连基本的账账、账表之间的勾稽关系也弄不懂。原始凭证审核不严,经常出现不合规、不合法的票据。

(二)、财政支出计划执行不严,随意改变专项支出的用途 。一些单位领导及财务人员财经法规观念淡漠。他们认为只要是自已单位的钱就能随心所欲地花,可以不受财政的监督,不受财经法规的约束。经常出现人为随意变动支出项目、挪用专项资金的情况。 (三)、有私设小金库现象 。有的单位领导为了方便其不合理、不合法票据的报销,或部门利益在单位多发补助或福利,坐收坐支,私自将单位的某些收入不按规定上缴财政专户,坐收坐支,形成了严重违规的“小金库”。 (四)、预算管理缺乏力度。在大多数的行政事业单位中,一般都存在着预算管理的某种漏洞,这些漏洞或许是存在于预算的编制过程中,也或许是存在于预算的执行过程中,而在更多的情况下是兼而有之。例如,在预算的编制过程中往往只有本单位财务部门的参与,而其他部门的参与却较少,这就使得所编制的预算往往与各部门的实际情况有偏差;而在另一方面,各部门在预算的执行过程中,又缺乏必要的管理和规范,时常出现挪用预算、少报补报、多报多用的现象,从而又加剧了所编制预算与实际情况的偏差,给本单位的预算管理造成了较大的混乱。

(五)、内控制度不够完善。一些单位内部管理体制和制度不够完善,部分单位内部未设专门的财务管理机构,作为一个部门的一部分职能,由一人或多人。部分单位内部未实行统一的财务管理。会计岗位设置和人员配置不够合理,业务交叉过杂,人员兼职过多,职责不明确。 (六)、实物资产核算和内部管理普遍薄弱,实物盘点不能定期进行。行政事业单位普遍存在着对存货和材料等实物资产的核算和管理不够规范,从账面上不能真实反映实物资产的存耗等情况。会计核算中心人少事多,对各单位的实物资产不能进行定期清查盘点,部分单位实物短少又不能及时向核算中心报账,导致账实不符,会计账务失去了监督牵制作用,容易造成国有资产流失。

(七)、往来款项不能及时清理。由于会计核算中心人员对各单位情况了解较少,加之部分单位又不能及时报账,有的往来款项长期挂账,年复日久变成了呆账死账,最终予以核销,从而造成国有资产流失。

(八)、财务分析缺乏。行政事业单位普遍缺乏适合本单位的财务分析制度,财务人员往往用会计报表和年终决算编报说明来代替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分析报告。有的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人员参与单位管理的机会少、意识不强,对单位的业务现状、问题和发展趋势缺乏了解,财务人员在做财务分析时,只能根据已经发生的经济业务,从单纯的会计核算角度进行分析,不能从全局角度看待财务收支的合理性,因而做出的财务分析具有很大的主观性和片面性,找不准问题的要害,导致了财政部门和单位决策者不能全面了解单位财务运行状况。

二、加强机关财务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加大预算的约束力,加强非税收入管理。行政事业单位应建立健全预算编制、申报、审查程序。单位预算的编制应当符合法定规章制度和单位事业的发展计划,应当坚持“量入为出、量力而行、有保有压、收支平衡”的原则。单位对各项支出是否真实可靠,各项收入是否全部纳入预算,有无漏编、重编,预算是否严格按照批准的项目执行,有无随意调整预算或变更项目等行为事项进行监督。

要进一步加大对行政事业单位非税收入的规范化、制度化管理力度,根据中央关于规范公务员津补贴精神,采取强有力的措施,严禁各单位私设小金库、滞留资金或变相发放钱、物,从根本上铲除收益不公和产生腐败的土壤。

(二)、严格经费支出管理,合理安排项目经费。首先确保人员经费开支,保证机构正常运转,其次保证必要的办公经费需要,然后再按照轻重缓急安排其他项目的开支。资金管理要开源节流,严格经费支出,减少不必要的开支,杜绝铺张浪费,防止前紧后松,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要建立严格的经费开支审批制度,制定严格的经费开支报销程序。

(三)、强化国有资产管理。首先要确定合理的固定资产核算方法,使固定资产账面价值能够比较真实地反映其实际价值;其次要加强国有资产的管理,强化出租、出让和报废处置环节的管理和审批,在出租出让等相关环节引入公开竞标等市场化机制,防止国有资产流失。要提高国有资产的使用效率,在重大国有资产的购置环节设置国有资产管理审批制度,减少盲目、重复购置资产。

(四)、强化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充分发挥会计结算中心在财务管理中的作用,运用核算与监督方法,控制费用支出、平衡各部门经费支出。制定单位用款计划,核算系统实行会计和部门预算两维核算。对各单位报来的发票要进行认真审核,注重其业务的真实性、合法性。会计核算中心人员要对核算单位的业务有所了解,熟悉核算单位的收支项目,防止部分单位报销虚假发票或部分收入体外循环。

(五)、加强内部监督和控制。一是要建立、健全内部会计制度,保证部门、单位内部会计工作有序进行,如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度、账务处理程序制度、内部牵制制度、财产清查制度、财务收支审批制度等。二是建立、健全内部审计监督制度,促使会计人员依法履行职责,保证会计核算真实反映活动内容。

(六)、完善行政单位的财务分析。财务分析必须按照《会计法》及《行政单位财务规则》的要求,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分析。客观、真实的财务分析报告,不但能够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防止日常工作中的漏洞、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起到积极的作用。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分析主要侧重于财政资金的使用分析上,采用的财务分析指标,可以使用预算完成率、预算拨款增长率、公用支出增长率、人员支出比率、专项支出占总支出的比例、经费结余率等财务指标,来评价行政单位的财务开支及预算执行情况。

(七)、重视财务管理人员的教育和培训工作。第一,要及时组织学习培训国家新颁布的财务方面的法律、法规,并加强有关法律法规的落实,尤其单位领导;第二,要注意加强财务管理方面专业知识的学习培训,加强会计电算化、信息化,增强财务管理人员的综合业务素质,提高财务管理水平;第三,要积极引导财务管理人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职业道德;第四,要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

参考文献:

[1] .赵秋梅等.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财会研究,2007.(9).

篇10

Abstract: Through analyzing labor laws,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large law risk of actual labor relationship in employing unit, analyzed causes of actual labor relationship, and put forward preventive measures.

关键词: 用人单位;事实劳动关系;法律风险;防范措施

Key words: employing unit; actual labor relationship; law risk; preventive measures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18-0271-01

0引言

由于用人单位、劳动者双方原因,加之历史遗留,事实劳动关系的大量存在已成为不容回避的法律问题。为规范用工,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法律既肯定了“事实劳动关系”的合法地位,更大幅度提高了法律责任。用人单位事实劳动关系面临巨大法律风险,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1事实劳动关系的表现形式及其法律确认

《劳动法》第16条、《劳动合同法》第10条同时规定: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劳动合同。《劳动合同法》第17条明确规定,劳动合同应当具备的九项内容。可见,法律要求用人单位用工必须签订合法有效的书面劳动合同。所谓事实劳动关系即没有书面合同存在的事实雇佣劳动关系。具体讲包括:无书面合同的事实劳动关系;合同无效的事实劳动关系;口头协议达成的劳动雇佣关系;劳动合同到期后,用人单位同意劳动者继续在本单位工作但没有及时与劳动者续订劳动合同的劳动关系等4种情况。原劳动部《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17条首次在立法中使用了“事实劳动关系”概念。《工伤保险条例》第61条规定:劳动关系包括事实劳动关系。《劳动合同法》第7条规定: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即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第82条规定: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超过一个月不满一年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两倍的工资。用人单位违反本法规定不与劳动者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自应当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之日起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两倍的工资。可见,事实劳动关系与劳动关系相比,只是欠缺了有效的书面合同这一形式要件,但并不影响劳动关系的成立。

2事实劳动关系产生的原因分析

2.1 用人单位的原因一是用人单位恶意不签订劳动合同。用人单位为逃避法律规定应当给予劳动者的劳动条件、劳动保护、休息休假、社会保险、工资薪酬等应尽的义务以及解除合同的经济补偿等,故意不签订劳动合同。二是用人单位管理过失未签订劳动合同。由于疏忽大意未及时与劳动者签订或续签合同,从而导致事实劳动关系产生。此外,也存在用人单位缺乏法律意识,没把订合同当回事或是签订的合同属无效合同等造成的事实劳动关系的情况。

2.2 劳动者的原因一是为“跳槽”方便不签订劳动合同。近年来越演越烈的“跳槽”和“用工荒”造就了一批劳动者不愿意受合同约束,自愿不签订合同。二是为赚取“双倍”工资(上述《劳动合同法》第82条规定)或赢得“终身制”,故意拖延签订劳动合同。

事实表明,更多的劳动者是由于法律的无知或法律意识的淡薄才未主动与用人单位签订合同。这也成为用人单位“敢于”不签订劳动合同的重要致因。

3用人单位事实劳动关系的法律风险分析

3.1 违反法律,损害企业形象良好的社会公众形象是企业非常重要的公关手段,这是一个公理。用人单位不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是违法行为。不依法用工,会有什么结果?往小了说,失去劳动者的信任;往大了说,坏了形象,失了人心,近而失去市场。

3.2 少一合同,成倍增加用工成本立法认定用人单位原因形成的事实劳动关系,劳动者享有劳动保障法律法规所规定的一切权利,并且享有双倍工资或签无定期限合同的权益,用工成本将成倍增加。

3.3 晚签一年,事实劳动关系变无固定期限合同《劳动合同法》第14条明确规定,自用工之日起满一年不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情况,“视为”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已签订无固定期限合同。用人单位对合同的期限就没有了任何选择权。但如果是劳动者为达到签订无固定期限合之目的,故意拖延,造成超出一年的“事实劳动关系”,不适用《劳动合同法》第14条的规定。

4用人单位事实劳动关系的法律风险防范建议

4.1 针对已存在的事实劳动关系的处置建议

4.1.1 从用工之日起一个月内未签订书面劳动合同的事实劳动关系的解决建议:用人单位在一个月内尽快补签。如果用人单位书面通知劳动者签订合同遭拒绝的,可书面通知劳动者终止劳动关系。

4.1.2 从用工之日起满一个月未满一年未签订书面劳动合同的事实劳动关系的解决建议:用人单位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两倍的工资,持续到签订合同时为止。如果用人单位书面通知劳动者签订合同遭拒绝的,可书面通知劳动者终止劳动关系。

4.1.3 从用工之日起满一年未签订书面劳动合同的事实劳动关系的解决建议:由于法律规定这种情况“视为”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已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故此,用人单位应及时与劳动者补签书面合同。同时向劳动者支付每月两倍的工资,持续到补签合同时为止。若要解除合同,遵照《劳动合同法》等有关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规定办理。

4.1.4 针对劳动者故意拖延不签合同的处置建议:针对这类劳动者,应及时解除或终止与其的劳动关系。

4.1.5 针对劳动合同无效导的事实劳动合同处理建议:这类合同最误事。看似有合同,但实则无效。用人单位应请专业的法律工作者对现存劳动合同进行一次全面清理。查找出无效合同,分别按上述前4种情况,解决处理。

4.2 建立健全用工机制

4.2.1 依法签订劳动合同,把好入口关劳动法要求必须签订书面劳动合同,用人单位就应当在用工当日,最迟从用工之日起1个月之内签订劳动合同。把事实劳动关系杜绝在萌芽状态。请专业的法律工作者帮助起草合同文书,确保合同规范合法,扫除合同效力瑕疵和纠纷。

4.2.2 动态管理合同档案,加强过程管理对合同实行动态管理,不合法的重签,有遗漏的补签,到期的该终止的终止,该续签的续签,不留盲区和漏洞。

此外,要建立用工部门责任制,实行用工统一管理,禁止多部门随意用工,杜绝用工盲区引起的事实劳动关系的产生。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