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媒体传播范文

时间:2024-01-31 17:49:5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网络媒体传播,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网络媒体传播

篇1

网络媒体;传统媒体;互动

网络媒体和传统的电视、报纸、广播等媒体一样,都是传播信息的渠道,是交流、传播信息的工具,信息载体。网络作为继广播、电视、报纸之后出现的“第四媒体”有着许多独特的优势。网络媒体传播的主要表现形式为网络出版,网络出版是通过互联网传播数字内容的过程,它是基于网络的出版和发行方式。网络出版在产品形态上表现为网络出版物,即产品数字化,这一属性与传统出版物具有本质的区别。与二维的传统媒体相比,网络宣传是多维的,它能将文字、图像和声音有机的组合在一起,传递多感官的信息,让顾客如身临其境般感受商品或服务。网络宣传的载体基本上是多媒体、超文本格式文件,宣传受众可以对其感兴趣的产品信息进行更详细的了解,使消费者能亲身体验产品、服务与品牌。这种图、文、声、像相结合的宣传形式,将大大增强网络宣传的实效。网络宣传制作周期短,即使在较短的周期进行投放,也可以根据客户的需求很快完成制作,而传统宣传制作成本高,投放周期固定。另外,在传统媒体上做宣传后很难更改即使可以改动往往也须付出很大的经济代价。而在互联网上做宣传能够按照客户需要及时变更宣传内容。这样,经营决策的变化就能及时实施和推广。交互性强是互联网络媒体的最大的优势,它不同于传统媒体的信息单向传播,而是信息互动传播。通过链接,用户只需简单地点击鼠标,就可以从厂商的相关站点中得到更多、更详尽的信息。另外,用户可以通过网络直接填写并提交在线表单信息,厂商可以随时得到宝贵的用户反馈信息,进一步减少了用户和宣传客户之间的距离。同时,网络宣传可以提供进一步的产品查询需求。从价格方面考虑,与报纸杂志或电视宣传相比,目前网络宣传费用还是较为低廉的。获得同等的宣传效应,网络宣传的有效千人成本远远低于传统宣传媒体。一个宣传主页一年的费用大致为几千元人民币,而且主页内容可以随企业经营决策的变更随时改变,这是传统宣传媒体不可想像的。

传统媒体又称平面媒体,这里的平面最初起源于广告界。因为报纸、杂志上的广告都是平面广告。传统媒体是相对于近几年兴起的网络媒体而言的,以传统的传播方式即通过某种机械装置定期向社会公众信息或提供教育娱乐的交流活动的媒体,包括电视、报刊、广播三种传统媒体。通常我们又把它们称作“平面媒体”。目前,我国已经拥有3000家以上正式报纸,与网络媒体相比,传统媒体有强大的编辑、记者队伍,拥有绝对的新闻优势,同时也有着成熟的广告与发行体系。而网络媒体在这些方面则要逊色得多,它们的新闻主要是靠拷贝大报网络版或直接从报纸上摘抄下来。大多数网络公司,基本上都没有专业的采编队伍也没有报刊的经营体制,照这样下去,网络媒体别说是打败传统报纸媒体,到时候可能连自己的生存都成问题,自己就把自己给打败了。从覆盖面的实效上看,报纸覆盖面宽,传递迅速。虽然中国地域辽阔,但因有传真版风行全国各地,无论东南西北中,报纸当天可与读者见面。而且,中国的报纸具有新闻性、可读性、知识性、指导性相结合的特点。各阶层人士都是报纸的忠实读者,不少报纸是一人订了众人看,如人民日报发行300多万份,但至少拥有几千万读者。就我国的现状来看,教育水平很不平衡。在穷苦的山区及偏远的乡村,扫盲还是一个大问题,普及电脑上网知识需要相当长一段的时间,很多地方电话不通,也不具备硬件设施。一份报纸的价格一般在1元以内,而上网费相对要高,不少人经济上无法承受。传统报纸的便于携带的特点,随购、随读、随弃,轻便可以折叠,方便阅读和携带。而阅读网络报纸,必须正襟危坐在电脑前,而对明亮的屏幕,长时间地坐在电脑面前会刺痛眼睛,久而久之,视力大幅度下降。除了那些视网络为空气一样重要的“网虫”和网络报纸的偏爱者外,可能很少有人会放弃阅读传统报纸。加上送报制度,在街头报刊亭、小卖店出售,令人能方便地购买报纸等都是人们普遍倾向于报纸的主要因素。中国的报纸性质区别于西方国家,人们对报纸的宣传内容信赖和程度高,报纸的威信远远高于互联网。尤其在今天网络泡沫经济的冲击下,人们对网络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程度大在降低,而报纸的新闻来源较为可靠,它的出版、发行也都较为规范,报纸媒体的信息更能取得人们的信赖。

从网络媒体和传统媒体的特性可以看出,网络使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直接连通成为可能,传播者与受众之间渐渐融为一体,两者之间的沟通方式,已经不再是简单的反馈与交流,这一转变使整个传播结构与传播效果发生了巨大变化,具有传统电视媒体无法比拟的传播优势。网络为电视开辟了对外传播的新渠道,使电视媒体的影响力大大增强。网络无国界,弥补了电视传播覆盖面有限的不足,通过网络,电视节目可以被传播到世界各地,电视媒体也可以收到来自世界各地观众和网民的反馈信息。网民在信息获取和传播过程中,不受时间的限制,拥有了更多的自。随着宽带瓶颈的克服,越来越多的网民可以通过互联网收看电视节目,网民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地点、兴趣,主动搜索、选择节目的内容,控制节目的播放。特别是网络上的电视节目基本上处于共时线上状态,从而有效地克服了传统电视线性历时传播所导致的受众的被动状态,实现了由点到点的双向交互式传播的愿望,也使电视媒体实时响应观众和网民的需求变为现实。

网民和观众反馈、参与电视节目的空间扩大了。电视台主持人和节目编创人员与网民和受众的交流可以是多向的,无时空限制的,主持人可以通过网址访问量、电子邮件和网上聊天,了解网民对节目的反应,并对节目进行相应的调整,进一步优化节目。同时,互联网也为电视的受众调查工作提供了更为广泛的调查空间和准确的数据支持。 互联网技术使信息传播成本大大降低。现代化的数字压缩技术使网络传输系统兼容报纸、图文、电话、广播、电视、电影传播功能于一体,信息过程简易,运营成本低廉。传播者在互联网上消息,只需在与网络相连的服务器上放置相应的计算机代码,这个过程只需要少数的策划编辑人员及网页制作人员,使用一般的计算机就可以完成,无须大量的播出设备和人员,从而从根本上提高了传播效率,降低了传播成本。只有利用新技术不断与受众联系以了解他们的收视心理和服务需求,才可能不断创造新的产业增长点,不断拓展媒体生存空间。

因此,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的互动,所产生的传播优势,为新老媒体融合发展提供了机遇。

[1]佘文斌.网络时代传媒的生存逻辑与方式[J].电视研究.2002.07

[2]林 江.网络传播特性与传统媒体的网络化[J].中国出版.2000.12

[3]艾 琳.传统媒体如何应对网络媒体的挑战[J].甘肃科技纵横.2006.01

篇2

重创新,轻传承,结构失衡。文化载体的创新引发了文化权力结构的改变,正如尼葛洛庞蒂所言:网络社会的第一特点就是分散权力。网络文化的权力结构扁平化,大众媒介不再是少数人的地盘。而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典型的精英文化特性,网络对文化传播形态的影响彻底改变了这一点,网络传播拒绝等级与秩序,赋予了公众最大的话语自,淡化了人们的地位和身份意识,网络传播确立了文化消费者在文化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把文化交流变成了快餐式的盛会。网络社会的文化生产成为初级产品的大生产,缺少精英的聚会,创建文化品牌的基础就会缺失,打造传统文化世界品牌也只能是梦想。

虚实失据,文化心态浮躁。虚拟与现实交织的网络文化,打破了传统文化地缘性的禁锢,形成了数字化、虚拟的跨国界、跨文化、跨语言的全新文化生态。网络的文化生产过程实际上是将人置于虚拟情景下的精神生活过程,网络生存具有虚拟与现实的双重性。一个错误的观点是虚拟世界的产品不会影响现实社会,然而,问题的复杂性在于现实与虚拟往往是交织在一起的。

由虚拟的人物角色,虚拟的城市社区和虚拟的财富建构的虚拟的网络社会是对传统文化形态最直接的挑战,网络拟态下的社会伦理、人文关系形成的偏振视域扭曲了现实物质文明的客观社会性,社会传统文化的聚合力在虚拟与现实的钟摆效应中逐步消失,由此引发的网民本体意识迷失,形成了弱质的文化心理智能。网络激愤的情绪宣泄与文化深沉的本质格格不入,文化的生产流于表浅的形式,肤浅的产品显然难以承续文化的庄重,试想,文化大气象的浮躁怎么能够孕育文化品牌的血脉呢。

商业文化盛行,主体文化精神迷失。工商文明高速推进,主体文化的商业色彩日渐浓厚,网络社会市民文化兴起,功利价值盛行,注定了现实文化缺乏深远的道德追求。品牌文化的生产是一种思想自由和行动严谨的精神洗礼,而网络的商业性决定了它必须迎合市民的口味,网络社会市民呼啸聚集,没有行动的一致目标,更加缺乏文化的理想。所谓的网络信息技术正改变着人与人、人与社会环境的时空关系,个人的意志不断被强化,重商主义、拜金主义、消费主义等思潮兴起,追求经济利益在越来越多的人身上成为主导价值观念,如今文化精神越深刻,越难以流行,传统文化精神和价值观正在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

传播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品牌经营

全球网络传播体系的逐步扩张给中国的文化经营提出了许多富于挑战性的问题。网络拥有技术创新和媒介整合的优势,以及丰富的人文资源,理应成为传播先进文化的阵地,为培植文化品牌提供良好的条件。强国的文化须具有积极向上的大气象,要有强势的文化品牌及更高的精神追求。美国大片的自由主义思潮,日本动漫的人文精神,包括最近流行的韩剧,无不承载着一个强盛民族的精神冀望和文化自信。文化强国通过文化品牌战略消除了民族间的隔阂,为经济发展和政治空间拓展扫除了障碍,不仅如此,文化产品的推广拓宽了市场渠道,本身也蕴藏着巨大的商业潜力,精神性与物质性二位一体,强势的渗透力岂能小觑,其影响的深度、远度当为国家发展的战略之翼。

首先,打造文化品牌须坚守民族的文化理想。中国优秀的文化传统不仅是促进社会进步,增进国家认同感,维护国家安全稳定的中坚力量,也是重要的生产力资源,作为政治、军事、经济之外的重要力量和手段,在制定国家文化发展战略时,一方面要大胆开放文化市场,积极交流,勇于吸纳,同时必须坚守自己的文化理想,保护优秀的传统文化,和谐发展。网络传播下的文化的经营充满挑战,但也是重要的机遇,网络媒体在全球文化传播和国家软力量竞争中的地位特殊,制定网络传播的长远战略,必须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使网络媒体成为先进文化最为直接的创造者和文化安全的维护者,促进政治清明,引导民众乐观生活,逐步提升全民的文明素养。

其次,做强媒介品牌,为文化品牌成长构建战略支点。媒介与文化相互依存,中国的网络媒体要树立全球意识,从国家文化发展的视野严格管理和积极引导传媒文化的方向,坚持文化市场的改革,从大局出发,以我为主,稳步推动。现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也为文化传播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利用网络媒体的整合优势,将文化传播与经济发展融合成有机的整体,充分利用经济高速发展的成果展开文化营销,把灿烂的中华文明的种子传播到世界各地,文化与经济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只有做强媒介品牌,我国的网络媒体才有可能掌握全球文化传播的主动权,否则,让国外媒体为我国受众进行议程设置,我国的文化市场就会陷入被动混乱的局面。

第三,文化载体创新。我国的网络媒体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在技术手段和包装样式等方面已经与国外先进水平接轨。但网络媒体仍大量使用广播电视、报刊等媒介的传统传播技术与思想,独立创新的东西并不多,网络是一种全新的传媒,理应在传播理念上大胆创新,同时积极探索新的传播技术,充分发挥网络媒体的新技术文化的特点,整合各媒体的优势,发挥合力效应。近年来,流媒体、动漫、博客(微博)、网游和论坛等技术成为网络媒体的新时尚,遗憾的是这些技术目前仍只停留在商业和娱乐领域,其文化含量不高。反观国外的情况,新媒体技术被赋予文化和意识形态的特殊意义,在意识形态的传播领域被广泛使用,这也说明我国的文化主管部门和网络媒体的经营者对网络的文化战略价值认识不足。

篇3

高校校报的传播功能分析

网络媒体和报纸作为两种不同形式的传播载体,具有不同的传播特性。网络媒体具有传播速度快、容量大、互动性强等优势,它的出现使高校校报所处的媒体生态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

首先,从高校校报所处的宏观媒体生态环境来看,网络媒体的出现带来了两种全新的传播模式:一是复合型传播,二是全员传播。所谓复合型传播,是指在网络媒体平台上,可以综合运用所有的传播形式。全员传播是指任何人都可以成为传播者,比如以博客、播客等形式进行个性化的传播。网络媒体的这种传播模式满足了个性化需求,加之社会分层呈现“碎片化”特征与个性化趋势,网络媒体出现后,受众对媒体选择的主导权增强,高校校报有效传播的难度加大。

其次,从高校校报所处的微观媒体生态环境来看,高校校报在高校内一元主导的新闻传播格局已被打破,高校网络媒体以内容的广泛性、大容量,势不可挡地夺走了大批受众。

在网络媒体出现后,高校校报的传播功能有哪些变化?先分析一下什么是传播功能,媒体有哪些传播功能。

传播功能是指新闻传播媒体能够对受众施加的影响和提供的实际帮助。拉斯韦尔认为传播有三种社会功能,即环境监视、使社会各个不同部分相关联以适应环境和使社会遗产代代相传。从传播的娱乐出发,赖特在拉斯韦尔总结的传播的三大社会功能之外增加了娱乐功能。在此基础上,施拉姆等人将传播的功能归纳为监视功能、协调功能、教育功能和娱乐功能。我国新闻传播学者则将新闻传播的功能归纳为报道新闻、引导舆论、刊播广告、传播知识和提供舆论五个方面。②

从这五个方面功能分析,在网络出现前,高校校报的主要功能是报道新闻、引导舆论,同时担负一定的传播知识和提供娱乐的功能。在网络媒体出现后,高校校报的报道新闻功能受到严重冲击,提供娱乐功能在强大的网络媒体面前也显得无足轻重。但引导舆论和传播知识功能仍在发挥作用。在网络媒体背景下,高校校报要发挥作用,必须在引导舆论和传播知识两个功能上寻求突破。

而实际上,对我国高校校报而言,引导舆论和传播知识一直是其天然职能。2005年,教育部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报工作的若干意见》的文件,文件明确指出:“高校校报是高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开展新闻宣传工作的重要阵地,是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成果的重要载体。高校校报担负着在高校引导舆论、交流信息、弘扬新风、培育新人、维护稳定和繁荣文化、传承文明的重要使命。”

高校校报在履行传播功能方面存在的问题

在网络媒体背景下,高校校报可以而且应该在引导舆论、传播知识方面发挥作用,但在实际办报实践中,高校校报在办报理念、传播内容和传播手段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制约了这两种功能的履行。

第一,从传播理念来看,过度强调新闻的宣传教育功能,把传受双方置于不平等地位

目前高校校报一般是由高校党委主办,承担着大量新闻宣传任务。“办报只是为了完成宣传任务”、“传者本位、报人至上”、“居高临下的教育者,我讲你听的灌输者”等思想观念在校报中还很流行。能否转变这种传播观念,回归新闻传播本性,树立校报“权威的新闻提供者”、“主动的信息服务者”、“平等的双向交流者”的理念,决定了高校校报未来的发展走向。

第二,从传播内容来看,新闻时效性不强,信源内容的周期性特征突出

根据全国高校校报协会的调查,在全国高校校报中周报仅占校报总数的1.9%,旬报占5.2%,月报占41%,有些学校的校报是不定期出版的。出版刊期相对较长,影响了高校校报新闻报道的时效性,在网络新闻“迅捷”、“首发”优势的映衬下,高校校报新闻越发成为“迟到的重复者”。另外,作为育人的基地,高校教学、管理等诸方面工作呈现出明显的周期性特征,反映到高校校报的报道中,其信源内容也具有一定的周期性,比如每年固定的4月招生、7月毕业与就业、9月新生开学等内容。“年年岁岁花相似”,周期性的雷同内容必然使高校校报传播力大打折扣。而且,校园内部媒体的同质化现象十分严重,高校校报受关注度下降。

第三,从传播手段来看,传播手段陈旧,缺乏创新意识

报纸的传播手段主要为文字、摄影、图表等,有消息、通讯、特写、评论等文体。要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必须灵活运用多种传播手段,做到图文并茂,体裁多样。然而,目前高校校报普遍存在制作技巧单一、制作技术低下等问题,如图片过少或太小,标题长而不实,消息体裁运用过多,深度报道、评论等体裁鲜见。报纸的传播手段以静态为主,如果不灵活运用且缺乏创新意识,在网络的音频、视频等动态传播手段的冲击下,高校校报对受众的吸引力将进一步降低。

如何提升高校校报的传播功能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网络媒体的冲击下,高校校报的传播功能履行并不到位。高校校报作为高校内部媒体,要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必须进行全面改革和创新。

篇4

关键词:网络媒体;数字技术;新闻传播

人们按照传播媒介方式的不同把纸媒介的传统报纸、电波媒介的广播、基于电视图像传播的电视分别称为第一、第二和第三媒体,互联网囊括了传统媒体的一切表现形态,同时又具备了许多传统媒体不具备的特点,如电子邮件、电子商务等重要功能,广义上讲,因特网并非仅有传播信息的媒体功能,但人们对因特网使用最多的功能是通过网络获取新闻和各种信息。所以,狭义上说,人们把因特网成为“第四媒体”。

国际互联网络的出现打破了传统的地域政治、地域经济、地域文化的概念,形成了虚拟的以信息为中心的跨国界、跨文化、跨语言的全新空间。互联网上信息的极大丰富、迅速及时、无边无际、交互往来、多媒体等特点对传统的报纸、广播和电视形成了极大的挑战。这一新的传播媒体正以无可想象的空间使传播领域发生着革命性的变化,使得我们长期以来一直使用的新闻的采访、新闻的写作、新闻的制作和新闻的传播等等在方式方法上通通有了根本的不同。

1 新闻采访手段的变革

目前,新闻记者采访的主要手段是面对面的访谈和电话采访,网上采访(如电子邮件等)还只是辅助手段。据调查,使用频率最高的采访手段是面对面采访(61%),其次是电话(22%),电子邮件目前仅名列第三(13%)。但是调查也表明,在过去两三年里,将电子邮件作为采访渠道的人数有了急剧的增长。在网络上的视频技术、数字技术发展起来的今天,新闻记者通过网络对地球上任何地方的任何人,通过视频进行面对面的采访已经变得在通常不过的事情。网络采访(即电子邮件书面采访、视频面对面采访等)最终将成为媒介工作者日常新闻报道的主要采访手段。这种采访手段将大大扩展新闻记者的采访范围,大大减少采访所需的时间、人力和费用,大大提高新闻报道的时效。

2 新闻的写作方式的变革

在电脑文字处理系统、多媒体和互联网络等新技术、新媒介的广泛普及和冲击下,大众传播媒介的新闻写作方式、特别是报纸等印刷媒介的写作方式将逐步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以文字新闻写作方式为主将逐步转变为以多媒体新闻写作方式为主。

迄今为止,报纸等印刷媒介的新闻报道与写作方式是以文字为主。但是,在新闻报道中,文字报道同广播报道、电视报道相比,又有很多弱点,一是不如广播、电视报道生动、形象;二是在报道新闻事件时不如图像报道立体。单一的文字写作报道方式迫使记者在报道纷繁复杂的新闻事件时要做线性的描述及抽象的概括、主观的形容,这就在报道新闻事件时难免与客观真实有差距。

多媒体和超文本技术给印刷媒介“避短”带来了机会。在网络和多媒体的条件下,随着各种智能、易用软件的不断推出,报纸记者除了可以用文字来进行新闻报道与写作外,对于声音、图画、照片乃至三维动画、影像等多媒体表现形式的使用也越来越容易。记者可以通过超文本结构,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既有声有色、声情并茂、图文并茂,又全方位地、客观地报道新闻事件。

电脑网络编辑系统主要是靠媒介的内部网络来实现的。记者、编辑和媒介内部各部门、各级领导的电脑相互联网,使得编辑工作变得无纸化、高效化、高质化。传统的新闻编辑方式,,都以线性编辑为主,记者和编辑对所采集的大量新闻素材(分别包括文字、图片、声音、影像)进行整理,从中选出新闻报道所需要并能容纳的片断,按先后顺序组合成新闻成品的工作方式。传统的线性新闻编辑方式同传统的线性新闻写作、报道方式一样,受到印刷术和模拟式电子传播技术的限制,使得编辑过程十分复杂,新闻成品中的任何一次内容改动,都可能引起全部内容的线性重组;新闻成品的容量受到线性结构的严重限制;模拟信号的多次复制和长期保存都会不断降低信息传播的质量。以数字式多媒体编辑设备和技术为基础的非线性编辑方式,完全突破了传统的编辑方式和观念,它可以随意提取任何文本,可以把任何一段子文字文本、图画文本、声音文本和影像文本等编入任何主文档(文字报道、广播报道或影视报道等),可以根据需要任意调整子文本的长度,可以在报道新闻的过程中进行编辑部与新闻事件现场、中央台与地方台之间的实时沟通和编辑,可以无限复制和长期保存新闻信息而同时保证信息传播的质量。

4 新闻传播方式的变革

传统媒体的传播是单向的,传播者制作信息,受众通过媒体被动地接受信息。传媒本身很难及时、全面、有效地了解受众的反馈信息,传播效果较难把握。而第四媒体在传播信息的过程中,打破了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界限。媒体进入互联网络后,将新闻传播过程中的单向传播及有限的双向交流进行根本性的变革。受众既是信息的接受者,又是信息的者,任何个人或组织都可以在网络上新闻或信息,受众也可以及时地向媒体反馈自己的意见或建议,也可以就某一话题大家开展讨论,发表观点。这不仅仅是双向交流,而且是多向的互相交流新闻信息。

5 关于传统媒介中“守门人”地位的变化

篇5

(一)海量化的新媒体传播。

网络信息资源可以说是非常多的,利用网络将信息进行整合,再通过手机传达给用户,利用手机的彩信及上网功能,更好的掌握知识、了解新闻等。这种新的传播方式对人们来说是有一定的吸引力的,也能提高人们的阅读兴趣,让人们从手机上就能方便和直观的了解到所需的信息。

(二)快捷化的新媒体传播。

快速传播是新媒体传播有的优势,时效性非常强,不受时间限制。从目前来看,最新发生的事情、新闻等都是最早出现在网络上,有的则是通过手机新闻的方式让人们接受及知晓。手机及网络这样的新媒体形式完全打破了传统的传播方式,减少了很多的程序,有时还可以观看现场直播,所以说新媒体的信息传播速度是很快的。

(三)自主性的新媒体传播。

人们利用网络或智能手机来了解社会的动态,并发表自己的评论及看法,快速的将新闻进行传播。以往的新闻是通过记者采访及编辑,再进行严格的审查之后所生成的,这种方式具有严重的引导性及倾向性,让人们非常排斥。而新媒体传播方式中,新闻的采集、报道都是自上而下的,其内容也是非常有人情味的。

(四)平民化的传播主体。

新媒体的传播中不可缺少的就是技术推动,这些新媒体的产生改变了人们只是新闻消费者的位置,让每个人都有机会参与到新闻报道中,让人们不再被大众媒体所控制,能利用新媒体技术,自发、自主的将自己身边的新闻传播出去。这样的传播方式能让传播主体变得更加平民化。

(五)虚假性的新媒体传播。

其实,在新媒体传播中也是有一定的虚假性存在的,这也是发展中最关键的影响因素。新媒体传播中,主体有着较强的“平民化”及“草根性”特点,但者的范围是有所限制的。由于新闻报道是通过手机及网络,没有进行相关把关,所以新闻质量基本上没有保障,而网络中的很多匿名新闻更是滋长了不正之风。因此,网络空间中的公民新闻只能是激发人们一时的好奇心理,而新闻本身是否真实其实是没有保障的,让新闻自身的公信力受到了影响。

二、新闻传播受到现代媒体的影响

(一)新闻传播环境非常的复杂。

传统的新闻传播受到了互联网的直接影响,以往的新闻传播所面对的受众者有所限制,但随着互联网时代的不断发展,新闻传播所面对的社会环境变得更加复杂,信息能很快的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传播。所以,新闻传播应该更加的谨慎,新闻传播应该运用什么样的方式才可以让传播质量得到提升及改变,这是要进行深入探索并及时解决的问题。网络媒体的传播速度不仅在世界范围内有所加快,同时也让集团与外部间的距离得到缩短。新闻传播的环境一直在不断变化,传播的空间也有所扩大,因此,对新闻的深度及广度方面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二)多样化的传播方式。

内容丰富、信息量大、能快速更新是新网络媒体的特点。时代在发展,网络信息的内容也得到了丰富,这也是新闻传播中必不可少的素材。在改变网络媒体形式时,新闻的传播方式也有所改变,变得更加多样化,这种多样化的新闻传播方式让信息量得到了增加。改变了以往单一的新闻传播方式,将音频、文本、视频等进行整合处理,再通过多媒体完成传播,让多媒体资料实现真正的网络传播。因此,增大了新闻传播的信息量,让传播更加准确和全面。

(三)更广的新闻线索来源。

新闻信息来源受到了新媒体传播的直接影响,报社对员工进行了解时有了很多的途径,不断创新技术,将先进的信息及科学技术运用到新闻中。这对新闻的相关工作者来说无疑是一种考验,员工要能对集团的新闻进行及时的更新,正确及客观的对信息进行判断。新闻传播中,新闻人可以建立起能反应民意及心声的网络平台,及时了解人们所关注的是什么,工作者能更好的处理不同的素材,能有效的找寻出有价直的新闻线索。

(四)严格的新闻写作要求。

从计算机的科学技术方面来说,网络媒体具有一定的实效性,让信息传播效率有所提高。在集团企业中,信息流通可以说量非常大,选择合理的目标信息至关重要。人们通常在选择信息时都是泛读,这才能更快的获取目标信息。在这种情况下,就对新闻写作的工作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要选择有效的方式完成编写,新闻内容要言简意赅,能吸引到读者的眼球,增强新闻传播的意义。新闻工作人员在写作时一定要注意重点突出、内容精简、思路清晰、语言易懂通俗等,让读者能够及时、轻松的获取到自己所需的信息。

三、结语

篇6

[关键词]网络传播;娱乐节目;传播特点

电视娱乐节目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它时时调剂着我们的生活。在网络高度发展的今天,网络的传播优势日渐明显。电视娱乐节目在网络媒体的传播已经成为当下人们关注的话题。

一、娱乐节目及网络传播的特点

1.娱乐节目的自身特点。首先,从大众的审美心理出发,符合现代社会的大众品味。大众品味主要体现在关注民生问题,重视节目娱乐性,希望体验到新鲜感和刺激感。人们看电视的主要目的是放松娱乐,不会过度在意信息的真实性或是艺术水准高低。娱乐节目对观众来说既可以抚平大众创伤、释放心理压力,又能满足大众自我实现的心理需求和大众的好奇心。其次,电视娱乐节目是视觉的狂欢。视觉狂欢指的是一种把传统的戏剧元素和创造性摄像与制作技巧结合的全新感受,具有视觉上的冲击力。

2.网络传播的特点。首先,网络传播的本质特点在于它有无可比拟的时效性和全时性。其次,网络传播具有海量性和开放性,网络人们带入到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巨大的信息量让人们更好地了解社会和交流。最后,网络传播具有双向性和交互性,网络中的互动和交流平台让人与人、人与平台之间有个交流议论的机会。

二、电视娱乐节目在网络传播中的特点

1.多渠道,多形式立体传播。首先,打破电视媒体的单一传播渠道,实现电视节目的线上直播。目前一些新兴的网络电视大量出现,其中有独立的网络电视还有电视台自己承办的网络电视频道。这使广大的受众群体在网络上观看电视节目成为了现实。一些曾经不便于观看电视的群体可以通过网络这个媒介来看电视节目。其次,打破电视媒体的时间传播局限,实现视频的海量存储和随时点播;在电视上观看节目还具有一定的时间局限性,电视节目是定时播放,有些电视节目甚至没有重播。这使得一些观众常常因为错过了想看的电视节目感到遗憾。在网络电视出现之后,这个现象得到了解决。这些视频网站可以把这些电视节目保存起来,供受众随时上网观看。再次,传播内容根据互联网特点不断调整,满足受众多方位需求。通过了解观众的点播次数就可以了解他们的口味和需求,这样可以更好的调整视频素材的提供。

2.娱乐节目网络受众的规模日益扩大。2011年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第27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0年12月,国内网络视频用户规模2.84亿人。而该机构的数据显示,截止到2013年6月底,中国网民总数达5.91亿。几年时间,中国的网民数量增长飞快,越来越多的人通过互联网来观看视频,尤其是娱乐节目在网络观看点击率极高。

3.网络互动日益深入。互动性是互联网区别于传统媒体的一个显著的特征。互联网兴盛之前,电视节目整体上呈现单向传播的特征。互联网的互动特性为观众表达意见提供了极大便利,观众在观看视频的同时,可以直接进行点评,还可以到相关论坛、QQ群、微博等发表意见,这些反馈声音在和其他受众产生交流之后,形成一定的舆论,从而影响到相关节目制播人员的决策和行为。对于电视娱乐节目,这个影响更为明显。娱乐节目越来越强调普通大众的参与,以此来争取更多的观众。央视《星光大道》、江苏卫视《非诚勿扰》、浙江卫视的《中国好声音》等真人秀节目通过互联网提供网络报名、网络投票等功能,更是直接将互联网上与观众的互动变成节目的一部分。

4.网络平台将各娱乐节目集中展示。首先,网络平台将各娱乐节目聚合在一个页面,受众点播更加方便。电视上观看节目需要选择不同的频道进行搜索,既要计算好时间又要记得频道位置。而网络传播则没有这些困扰,网站已经为受众分好类型并集合在一个页面上供大家选择观看。比如想要观看综艺节目,只需要到视频网站上点击“综艺节目”,然后点击你所想看的节目名,你就可以选择你想看的那一期节目。在搜索过程中更加人性化,你可以按时间、按节目名甚至是按关键字标签搜索,这样的方式既方便又快捷。其次,电视娱乐节目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各电视节目聚合在网络平台上,给受众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加剧了娱乐节目之间的竞争。网络平台具有开放性,受众在点播某个节目的时候,随时可以关掉播放页面而转向选择其他的娱乐节目。而在电视机前,受众对某个节目产生厌倦时,不像互联网那样具有如此众多的选择性。如果说之前的电视娱乐节目在和其他娱乐节目进行竞争中,还可以选择在播出时段上进行巧妙设置以避开对手的锋芒,那么在互联网上则失去了这样的保护。节目只有华山一条路。所以,娱乐节目只有靠提高节目质量,才能牢牢吸引住日益挑剔的观众,保证节目的收视率。

5.电视和网络的内容合作日趋紧密。电视媒体和视频网站合作日趋紧密;对于互联网快速发展的变化,这个互联网络视频从单一到多元化,从传统画面到高清画面,从服务贫乏到互动和回馈的完善。面对这样的发展态势,各级电视台都开始重视互联网这一新媒体阵地,纷纷建立电视台网站或者网络电视台,利用互联网传播自身丰富的视频资源。同时,很多电视台和视频网站及网络电视进行紧密合作,将视频提供给相关合作方,更加扩大了受众的观看渠道,为节目总受众数和影响力的提升起到了积极作用。显而易见,电视媒体内容通过互联网传播之后得到价值增值;通过视频网站和网络电视,受众可自主点播观看自己喜欢的节目。在电视节目成规模放到网上之前,那些已经播放过的电视节目录都堆放在电视台的库房中成为历史资料,观众很难再次接触到,节目内容犹如昙花一现,经过按照预计的首播和重播之后就束之高阁。而将往期节目通过互联网面向受众开放之后,这些节目视频又焕发了青春,使新老受众从观看节目中得到满足,其节目价值得以增值。

综上所述,对于娱乐节目在网络中传播的发生发展有其本身特点和网络传播特点的支持和必然性。由于它的广泛、快捷、生动、为传统电视节目增值的优势,我们可以让其作为传统电视传播的升级和完善。对于当今的信息社会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了解了它的这些特征可以帮助我们进行电视节目的创作。对于受众的口味和需要进行针对性的综合调查使观众与网络电视之间相互作用。

参考文献:

[1]蒋海斐. 《网络传播特点刍议》,《新闻

知识》,2002.

[2]严卫宏.《电视娱乐节目的网络传播特

点分析》,《今传媒》,2011年第八期.

[3]朱良志.《浅析网络传播的特点与利

弊》,《网络新媒》,2010.

篇7

【关键词】网络传播时代;纸质媒体;发展策略;挑战

引言

在新时代网络环境下成长的大多数年轻人已将阅读的方式转移到互联网上,这无疑降低了纸质媒体的销量,减少了纸质媒体的广告等收益。然而纸质媒体发展至今,它有着网络媒体不可复制的优势,如真实可信度高,阅读不受时间、地点、工具等的限制,地区或年龄段的针对性更强,这些会为纸质媒体培养忠实的读者。在网络传播时代,纸质媒体想持续发展不但要与时俱进发挥自己的优势,更要学习新媒体的长处扬长避短,寻找新的发展方向。

一、网络时代下纸质媒体所面临的挑战

网络时代给纸质媒体的发展营造了新的环境和考验。

1.纸质媒体的销售市场有所缩小,广告收益降低

据调查显示,截至2013年6月底,我国互联网的普及率高达44.1%,上网的人数近我国总人数的一半。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各大网站及微博的广泛应用,网络成为越来越多的人们了解社会的主要渠道。这使得纸质媒体的受众人数日益减少,尤其是新时代的年轻人对网络的兴趣热爱程度远高于纸质媒体,虽然纸质媒体在多年的积累下仍有部分老年忠实读者,但是老年人群并不能真正解救纸质媒体所面对的危机。年轻人才是时展的中流砥柱,这一销售人群的减少大大缩减了纸质媒体的销售市场,销售市场的缩减也就使得广告的效益低,广告商的投资减少,让许多纸质媒体面临经济危机,这成为了纸质媒体发展所面对的最大考验。

2.纸质媒体自身的不足

(1)时效性差

当今媒体传播报道的多为新闻采访,新闻的要求是时效性,而时效性是网络媒体突出的特点。微博、论坛等网络交流平台可以把身边的新闻第一时间通过互联网展现在全国网友面前,而报纸、刊物的信息报道则需要经过采访、写作、后期排版、印刷等过程才能发送到读者手中,这一系列过程无疑大大降低了纸质媒体的时效性,让愈来越多的新闻成为了明日黄花,不再让读者对报纸、刊物的内容产生兴趣。

(2)几乎没有互动性

人们都有强烈的表达欲望,希望把自己的观点与更多的人流分享,尤其是当他看到一个重大的新闻事件后。然而,受自身条件的制约,只能做单一方向传播的纸质媒体显然无法满足读者这一需求,所以读者只能通过互联网进行交流,那么互联网既可以阅读新闻又可以便捷的与各方观点进行互动,这便严重影响了人们纸质媒体的需求。

(3)版权意识不强,网络电子版诸多

全球化的趋势日益增强,然而纸质媒体受自身版面影响,信息量少、内容不全面。内容独一无二的图书、刊物等由于版权意识不强,越来越多的阅读内容在网络上都出现电子版。电子版一般都是免费,在没有规范的制度管理导致下载随意,对于大部分资金短缺的年轻一代来说,势必会选择免费的网络电子版,这就使纸质媒体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越来越困难。

(4)单一的传播方式

在网络传播已经突破单一不可逆的线性的传播方式,实现一对多,多对一,甚至多对多的环境下,纸质媒体受自身传播介质的影响,依然采用传统媒体一对多的单一传播方式,且在网络传媒已经实现视听语言及文字多种方式共同结合传播的情况下,纸质媒体依然停滞在单一的图像文字信息传播上,这便使纸质媒体的劣势鲜明的突显出来,让纸质媒体的发展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

二、网络传播时代纸质媒体的发展策略

1.加强深度报道,提高内容专业化水平

互联网的便捷、速度让网络传媒的时效性得以最大化的发挥,在这方面纸质传媒没有任何的竞争优势。那么纸质传媒就要寻找新的突破口,从网络传媒的弱势,纸质传媒的优势入手。

(1)深度报道

网络传媒的迅速注定了网络传媒评论性的报道停留在浅层面上,深度性不强,那么纸质传媒就要抓住这一弱势,利用采访写作编辑等有利时间,延伸新闻事件评论的深度,让报道更具特色和思想。

(2)真实性强,更专业

网络信息传播的审核门槛要求低,每个人都可以发表自己的评论甚至自己写新闻,这便会造成网络假新闻泛滥,新闻的真实可信度不高。而纸质媒体凭借多年下来的信誉积累,它的真实性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可,具有权威性和公信力。真实性、可信性是纸质传媒最大的优势,给予时间进行深度的采访调查,虽然新闻时效性弱了点,却让事件报道、新闻评论更专业。

这些优势让纸质传媒成为影响社会舆论,传播正能量的不容忽视的媒体。

2.坚持打造本土特色,树立特色品牌

在互联网成为全球交流平台的网络传播时代,纸质传媒受版面的影响不可能在全面、多元的方向与网络传媒竞争。这就要求纸质传媒把新闻受众范围缩小,专注于本地新闻报道吸引本地有效的读者群体,让报纸内容与地区百姓更具相关性。

纸质媒体要打造本土的特色,让报纸、刊物内容与当地居民的生活相接近、更具有针对性。第一,内容不仅要观天下事,更要对地区的一些特殊的重要事件进行报道。第二,广告部分要与地区相关联,例如工作招聘、投资招商、楼房买卖等,这样既方便了百姓对周围环境市场的了解,又能让广告商得到良好的广告效益,两全其美。第三,要树立独特的品牌意识,为不同人群提供他们需求的报道内容。例如针对老年人,报道内容要以养生、亲情居多,可以为老人提供闲暇的温暖和保健。

有了本土的特色,打造出自己独特的品牌,才能为纸质媒体培养出固定的读者人群,让纸质媒体得以持续发展。

3.确立大媒体观念,尊重市场准入准则

纸质媒体是电视、广播、报纸、网络四大传媒之一。纸质媒体要想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持续发展,必须树立“大媒体”观念,与时俱进改变滞后传统的经营模式,尊重市场的准入原则,创新发展理念。

(1)尊重市场导向作用,力求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若没有销售市场,纸质传媒便无法持续发展,要让媒体市场化经营,产业化发展,要对社会全局有所了解对受众心理有所把握,才能让纸质传媒的选材内容更合消费者的心理。有了可观的销量,在广告效益上才能有好的收益,没有经济的后顾之忧,纸质媒体才能持续健康发展。

(2)加强版权意识

利用互联网的高效便利以及年轻人对电子书阅读的喜爱心理,加强图书等刊物网络版权的管理。改变互联网上没有质量保证的免费电子书下载这一混乱无章的现状,不仅是对作者版权的维护,对阅读者阅读质量的负责,更是保证纸质媒体经济效益的有效方法。

4.改革报道形式,转变视觉效果

新兴起的网络传媒发展并不完善,纸质传媒就要学会利用网络传媒的优劣势发展自己的优势。网络传媒为网民提供了一个广阔自由的信息交流平台,然而却因为门槛低而使网络信息内容五花八门,杂乱无章。纸质媒体要利用互联网广阔传播渠道的优势,利用其可信度低信息内容质量差的劣势,改变纸质的单一报道方式推出纸质传媒的网络版、手机版等。为单一的静态图片、文字报道扩展渠道,改变受众的视听效果。

结语

虽然当今世界进入网络传播时代,让纸质媒体的发展面临严峻的考验,然而纸质媒体依然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和地位。利用网络传媒,最大化的发挥纸质传媒独特的优势,是纸质媒体的求生之道,相信纸质传媒依然有着无限的前途。

参考文献:

[1]骆正林.传媒竞争与媒体经营[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

篇8

一、今日头条是如何做到“你关注的,才是头条”

今日头条受到大众的喜爱是由于其不同于其他资讯类app的个性化信息推送技术,正如其广告词所说:你关注的才是头条。这种技术被称为数据挖掘,简单来说就是指从大量的数据和信息中通过算法计算出隐藏于其中的重要信息。为我们所熟知的利用数据挖掘技术的网络技术有淘宝网的“猜你喜欢”,以及近期微信朋友圈根据不同人的特点所推送的不同的广告。今日头条,正是在用户打开客户端使用的短暂几秒内,根据用户的个人兴趣、性别、位置、社交网络使用习惯等进行分析,为用户推荐符合其兴趣的新闻“头条”。然而,结合这样的技术利用在此类app上,自是创新之举,怎会饱受争议?“不做新闻的生产者,只做新闻的搬运工”,今日头条的侵权纠纷就发生在对新闻的“搬运”上。和其他资讯类app不同,今日头条并不是一个自行生产新闻的媒体,不同于搜狐、腾讯、网易作为新闻的生产者将纸面新闻变为移动新闻,也不同于南方周末、人物等有立场和独特关注点的新闻媒体发展线上平台为的是适应时展。它要做的,只是收集散落在网络中的来自不同媒体的新闻资讯,再利用数据挖掘针对不同的用户的喜好进行分析筛选新闻进行排序,这就是今日头条与我们所熟识的新闻资讯类客户端的不同之处。“在客户端自己的页面框架中显示推荐的内容,尽管上面也标明了内容是来自某个网站,只要用户感觉是在阅读客户端上提供的内容,不管采用了何种方法,那就是客户端使用了其他网站的内容即作品”。今日头条就是利用这种方法,将挑选出的新闻在自己的客户端上推荐给使用的用户。这种方式称作“深度链接”,即指用户在使用的过程中不知道当前网站设置了链接,用户无法感受到网站的切换和信息的变化。

二、未经许可的深度链接新闻报道构成侵权

今日头条辩称自己的客户端所做的事情就像百度搜索一样,仅仅是一个聚合信息进行筛选的平台并未直接转载其他门户网站信息内容。但是,作为用户的使用体验感而言,当使用者点击一则“头条”时,确实未发生跳转,虽然在新闻的末端亦或是标题下以小字标注了新闻的原始来源,但是对于用户而言,无法感受到网站的切换也就并不知道该则新闻真正的来源。其行为,已然属于“深度链接”。今日头条又称自己提供的只是链接,而无侵权行为。然而单单的链接是不能达到现在其客户端所实现的用户体验感的。这其中还有一种“转码”技术,互联网的网页编码一般是设计给PC端用户浏览使用的,当用手机直接打开这些网页时就会出现乱码,手机屏幕小、操作系统也不一样,想用手机进行正常的阅读需要把来源于网页中的内容“转码”成适合手机阅读的格式。如果今日头条仅是提供链接和进行转码是不构成侵权的,但是其在客户端上保留信息内容。也就是说,这今日头条不仅是对链接进行了转码,还将转码后的网页存储在了自己的服务器中向用户提供,用户在客户端点击新闻标题之后,不发生跳转也就是不再从信息来源的原网页服务器中获取作品,而是直接从今日头条的服务器中获取。该行为既属于未经许可复制,也属于未经许可通过信息网络向公众提供作品。但是,在确定今日头条的深度链接行为侵权之前,还需要确认的是,被转载的内容是作品。无论是在我国还是在国际上,时事新闻是不受到著作权法保护的,《著作权法实施条例》把“时事新闻”定义为“通过报纸、期刊、广播电台、电视台等媒体报道的单纯事实消息”。也即,如果今日头条提供的内容均为时事新闻是不构成侵权的。但是,就今日头条推荐的新闻来看,皆为根据用户个性化特点进行选择的具有作者独特视角的具备独创性的新闻报道作品。“新闻报道作品受到著作权保护,不属于时政类信息。今日头条转载涉及的新闻大都属于新闻报道类型,而非单纯的时政类事实消息,所以,不能以合理使用作为抗辩事由”。

三、大数据时代下新媒体发展挑战着信息网络传播权

我国著作权法规定,使用他人作品,除另有规定外需经著作权人许可并支付相应报酬。今日头条提供服务的行为构成深度链接,其引用的资讯又构成作品,其引用行为又未获得许可也未支付报酬。也就是说,简单的标注新闻的来源不能保护作者的著作权。对其未经许可的引用,很显然构成了对原作者著作权的侵犯。那其究竟侵犯了著作权人的何种权利?从著作人身权来看,发表权一次用尽之后,深度链接式的引用往往是原文转载并未侵犯原作署名权,也未进行修改和歪曲、篡改。著作财产权较为多样,不过通过分析可以明确,今日头条利用网络向公众提供新闻讯息使用户可以在其个人选定的时间的地点获得资讯,也即交互性传播,侵犯的是信息网络传播权。深度链接侵犯侵犯著作权的案件早有先例,2010年,大众点评网诉爱帮网著作权侵权及不正当竞争纠纷案中,被告爱帮网即是设置深度链接,使用户在访问其网站时可以将大众点评网的内容显示在用户的浏览器上,使用户以为这些内容是由被告提供,并替代了用户对原告网站的访问。海淀法院认为,这种行为触犯了著作权法第四十七条第一项,侵犯了原告的著作权。此判例同今日头条面临的问题相似,也即采用深度链接行为,侵犯了其他网站、媒体的著作权。但是,应明确指出的是,此处侵犯的是信息网络传播权。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侵害信息网络传播权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第三条规定“网络用户、网络服务提供者未经许可,通过信息网络提供权利人享有信息网络传播权的作品、表演、录音录像制品,除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外,人民法院应当认定其构成侵害信息网络传播权行为。”

依此来看,今日头条所述的北京字节跳动公司只要是在先获得了许可并支付报酬也就不存在侵权之嫌。《广州日报》对今日头条的就因双方达成了合作协议而撤诉,今日头条以合作的方式同其利益共享不失为明智之举。至今,人民网、新华网、中国新闻出版网、中国新闻网、光明网、凤凰网、投资界、爱卡汽车等均与今日头条建立了合作关系。按此发展趋势,大数据时代,信息爆炸之下逐渐趋向的是数据的共享和资讯的融合。这种趋势是建立在大众需求之上的,新闻媒体以受众为本的行业生存之道,使得其一方面要求对信息网络传播权进行更加强有力保护,以保障自家媒体因内容独特而具备竞争优势,一方面媒体为享有更多的用户群不得不进行信息共享和利益共享,必须采取合作的方式逐步弱化由保护信息网络传播权造成的壁垒。

篇9

关键词:自媒体;高校;网络文化

自媒体是个外来语,也是一个意译词,最早出现于2003年,美国新闻学会媒体中心了由谢因波曼与克里斯威理斯两位联合提出的自媒体(WeMedia)研究报告。认为“WeMedia是普通大众经由数字科技强化、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连之后,一种开始理解普通大众如何提供与分享他们本身的事实、他们本身的新闻的途径。”一般认为自媒体是由用户产生内容,具有平民化、私人化、普及化、自主化的特点,以现代化、电子化的手段向不特定的大多数或者特定的单个人传递信息的新媒体总称。随着传播技术的发展,电脑、智能手机和互联网的出现,各种APP和移动终端的普及,我们将慢慢远离传统媒体而进入新媒体时代,即互联网自媒体时代。高校网络文化是高校校园文化在互联网时代的延伸,是高校校园文化与网络文化的结合物,具有多元性、开放性特征。在自媒体时代,现代大学生是自媒体发展的主力军。高校校园是自媒体发展的主战场之一,既是自媒体产生地,又是自媒体受众区。由此可见,自媒体不可避免地会对高校网络文化产生深刻的影响。

1自媒体的传播使高校网络文化丰富多样

在网络信息时代,高校已成为互联、电视、电信三网融合、互相渗透的传播环境高地之一。自媒体的融入使大学生网络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样,大学生通过QQ空间、朋友圈、微博、自创平台传播自己喜爱的文化,发出属于自己的声音。目前,许多大学生利用微博、微信等渠道创办自媒体,观察视角更贴近大学生、内容更符合大学生需求,是大学生自创媒体与其他自媒体不一样的地方。高校也利用自媒体创建网页、微信公众号、微博平台等进行自我宣传,高校教师更是通过公众号、微博发表观点、传播思想。大学生更是通过自媒体学习各种知识、技能,可以休闲娱乐,陶冶情操。大学生通过“南师国学堂”鉴赏国学,通过“21天极速健身”“练瑜伽”学习健身,通过“思想聚焦”“罗辑思维”充实思想,通过“微在涨知识”提高生活技能。自媒体已成为高校网络文化传播的主渠道之一,丰富了高校师生群体的生活,也给了高校师生群体一个展示自己的平台,使高校网络文化丰富多样。自媒体已经深层次地融入校园网络文化中,已经是校园网络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自媒体话题更是被高校师生群体津津乐道。

2自媒体的传播使高校网络文化互动频繁

认为,互联网新技术新应用不断发展,使互联网的社会动员功能日益增多。其中,自媒体的出现就增强了高校网络文化的互动性,包括教师和学生的互动、校内和校外的互动、网上和网下的互动。微助教是应用于课堂中的微信公众号,它是一种课堂教学系统,为老师提供在线出题、看题和查看答题数据、课堂签到等服务,为学生提供课堂答题和签到等服务。这种类型的公众号增强了课堂上教师和学生的互动。学校、家长、教师、学生、校友和社会群体都基于高校网络平台进行广泛的互动和交流。近期“双鸭山大学”成为家长、学生、校友、社会关注的焦点,在自媒体平台被广泛关注。“双鸭山大学”就是中山大学,英文名字是Sun…Yat-sen…University。“双鸭山大学”这个名字来源于一本书,该书作者五年前在广州坐地铁路过“中大”站的时候,他听到报站的声音好似“双鸭山大学”,后来他把这个名字写进了书里,最近走红。中大团委公众号发文称,中山大学的升级版别名“双鸭山大学”除了亲切可爱,更给中大学子带来一种身份的认同感。中大自媒体对该称呼的回应让更多中大校友知道这个别称,纷纷表示非常喜欢“双鸭山大学”这个名字,在校园网络平台上掀起热潮。

3自媒体的传播使高校网络文化安全受到挑战

自媒体带来了众多好处,但也挑战着高校网络文化的安全。一直被人们诟病的“人肉搜索”“网络暴力”“舆论导向”“账号冒充”等问题层出不穷,大学生在搞不清事件原委的情况下对失实信息推波助澜,快速分享,容易产生负面影响。例如,“大学生捕鸟事件”就是迎合人们的喜好、博取眼球的失实报道,在自媒体平台上被疯狂转载,严重损害了大学生的形象,污染了高校网络环境。自媒体蓬勃发展,但是相对应的自媒体监管机制并没有建立,纠错机制也不够完善,导致高校网络文化有时出现无序状态。自媒体信息一旦,其影响是者本人无法控制的。一些人冒充、盗取高校师生自媒体平台账号虚假信息,获得不法利益,影响了高校网络文化的安全。“信息时代对信息和时空的集聚与压缩,加剧了挑战的风险和难度。这种复杂性体现在人们日常生活和文化交往层面,实际上是渗透到社会细胞的最深处。”指出,做好网上舆论工作要“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面对传播快、影响大、覆盖广、社会动员能力强的微客、微信等社交网络和即时通信工具用户的快速增长,如何加强网络法制建设和舆论引导,确保网络信息传播秩序和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已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重要的现实问题。

参考文献:

[1]田智钢.自媒体[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4.

[2]徐仲伟,等.新媒体环境下高校网络文化研究[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1.

[3]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积极建设健康向上的校园网络舆论环境[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4]钟家全.和谐校园视域下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5]敬菊华,等.网络环境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9.

篇10

2016年2月19日,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指出,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是治国理政、定国安邦的大事,要从党的工作全局出发把握定位,坚持党的领导,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和舆论导向,尊重新闻传播规律,创新方法手段,切实提高党的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在当今信息网络技术深刻改变我们日常生活的新媒体时代,人们更加熟悉用智能手机、微信、微博、社交软件、APP等信息网络工具感知、体验和接受信息与新闻的传播,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的优势正逐渐丧失,信息的传播秩序和规则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新闻报道的有效性和真性越来越受到纷繁变化的网络环境和媒介的影响。在新媒体环境下,如何坚持新闻报道正确的舆论导向,做好网络新闻传播内容的安全把关已成为每位从业人员必须关注的问题。

一、新媒体环境对网络新闻传播带来的改变

1. 传播方式改变

与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定时、定量、定制”的传播方式不同,新媒体的影响无处不在,借助手机、APP、软件、网络等方式使得网络信息传播更为迅速、范围更广,“手指轻轻一点、屏幕轻轻一划”,海量信息内容即刻传达。同时,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使得新媒体的传播内容不仅限定于文字和图片,线上线下、直播、访谈、微视频、动新闻,虚拟现实等报道方式的出现,使得网络新闻报道更加丰富多样,交互式的传播特征让信息分享与受众互动融为一体,成为传统媒体难以逾越的最大比较优势。

2.接受习惯改变

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更新迭代,深刻改变着受众对信息新闻阅读和接受的习惯,传统媒体下“晨起看报纸,饭后看新闻”的固化模式将会迎来颠覆性的改变,定制的新闻APP弹出、每日新闻推送、信息分享RSS等碎片化的信息分发手段使得网络新闻报道无处不在,并且对受众的传播渠道更加直接,热点与焦点事件的反应更加便捷,传统媒体将面临新的转型。

3.舆论环境改变

新媒体的出现和发展,使得“主流媒体舆论场”和“民间舆论场”的界限愈发模糊,两个舆论场的融合将成为趋势。新舆论场的形成将使新闻的即时性特征更为明显,受众利用互联网、手机客户端等工具自发传播新闻的主动性增强,新闻事件的多元性和公开性进一步显现,在缺乏有效引导和监管的条件下,新闻热点的突发性和难控性将被放大。同时,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环境下,受众信息难度低、随意性大,虚假信息泛滥,内容不规范,观点视角不以媒体的意识为转移等现象将成为制约网络新闻发展的主要因素。

4.媒体格局改变

新媒体的到来,将使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面临新一轮的转型,直播、访谈、VR等报道技术和手段的日新月异,让新媒体逐步渗透到人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传统媒体的影响力此消彼长。从媒体格局来看,如微信、微博等互动平台已经成为舆情散播的主要源头,受众评论和互动的广泛性增强了信息传播穿透力,不同观点的对冲和受众情绪的释放增加了舆论对新媒体身份的认同,新旧媒体格局的变化不可逆转。

二、网络新闻传播“把关人”缺失乱象

上世纪五十年代,美国传播学奠基人库尔特・卢因首次提出“把关人”概念,认为“信息总是沿着包含有‘门区’的某些渠道流动,‘守门人’将对信息或商品是否被允许进入渠道做出决定”[1]。随后,传播学者怀特将这个概念引入新闻研究领域,概括来说其观点就是,大众传媒在进行新闻报道时不是可不可能是“有闻必录”,而是一个取舍选择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传媒组织形成了一道关口,通过这道关口传达到受众那里的新闻只是众多新闻素材中的少数[2]。

在传统媒体中,广播、电视和报纸是受众获得信息的主要渠道,拥有绝对的大众传播支配权,其新闻报道与信息传播遵循严格标准和流程,并且谨慎、客观、公正的行为价值观能够真实反应新闻、信息的全貌,传媒和舆论的立场不会过多的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但在新媒体环境下,信息传播的即时性和随意性得以放大,信息来源的渠道和方式更多更广,极易受到主观、利益、媒介等外部因素的制约和干扰,尤其在网络新闻传播过程中,传统媒体的“把关”角色面临深化,[3]新媒体难以规范和固化信息标准和流程,各种缺失乱象频现,[4]主要表现在:一是低价值信息泛滥,各大门户网站和社交平台中偷换概念的“独家”新闻信息重复泛滥,极大的浪费了舆论资源;二是虚假报道频现,为抢夺“首发”资源和“头条”优势,不对基本事实进行查证,或者根本就是传谣捏造焦点热点,扰乱视听,无中生有;三是偏离主流导向,在转载或转发过程中,为博得公共眼球,更改标题,或是用明显与内容相悖或产生歧义的“字眼”正题歪做,违背基本新闻事实;四是格调低俗无底线,恶搞、调侃、戏谑的方式在网络报道中层出不穷,违背了基本社会道德准则;五是刻意夸大夸张,利用猎奇、煽动性的语言有意炒作某些事件和焦点,赢得受众持续关注和网页点击率的上升,成为推波助澜的反面典型。

三、新媒体环境下“把关人”理论的应用

新媒体环境下,网络新闻报道的“把关”与传统媒体相比,主要表现为:一是信息来源不可控,传播源头并不是传统媒体的记者、采编、编辑等专业队伍;二是内容形态难以掌控,除去文字、图片外,大量的含有视频、音频、动图、外网链接等多种形式;三是内容真实性无法核实,不会有传统媒体的签发人负责制;四是日量巨大,各种网站、平台、APP、RSS订阅、微博、微信等信息量难以想象,并无法甄别;五是内容审核无法保证及时有效,信息的海量特征让媒体长期保持具有专业素养的审核队伍无异于天方夜谭。因此,在日渐开放和网络环境下,如何深化和演绎“把关人”理论,让每位从业人员扮演好“把关”角色,强化“把关”职责在新闻报告和信息传播过程中舆论监督责任显得尤为重要。

1.建立安全把关的专业团队

“专业的事让专业的人去做”,各级新闻机构应该建立针对网络信息传播的专业审核团队,其主要作用是加强对国家新闻制度的理解,坚持网络信息防控与新闻把关的有关制度,提高新闻敏感性和鉴别力,把好工作流程关、稿件审核关和工作报道关,真实有效反映新闻内容,合理引导舆论走向,主动净化网络环境,真正提高新闻传播力和公信力。

2.建立有害信息数据库和防火墙

各级新闻机构应该建立网络信息新闻传播的数据库,将散播政治谣言,映射体系制度,抹黑历史信息,散布煽动性思想,宣扬错误思潮,传播低俗、愚昧、迷信、有害信息和编造虚假新闻等方面纳入数据检索范围,设置关键字条警示和屏蔽,在新闻网页、客户端、APP与RSS推送中形成防火墙,防范有害信息在受众间传播。

3.规范新闻采编和审核工作流程

在网络报道环境中,加强并规范新闻采编和审核的工作流程,“把关人”要切实承担起责任,守土有责、守土尽责,增强政治敏锐性和鉴别力,不迎合偏激情绪,不跟风炒作低俗信息,不抢跑越位、打“球”。转发信息一律执行先审后发,严格把握导向、甄别事实,不使用无权威来源或无法查证的信息。按照“一个出口、一个标准、一个流程”把关,严格执行稿件送审制度和流程。

首先应该加强国家有关政策、法律和制度的学习,对重大方针的变化要有清楚的认知,能够真正领会中央及地方的意图,紧跟相关部门的工作大局;其次要加强自身的学习,扑下身子、潜下心来,让业务水平能够适应相关技术的发展,新媒体的发展对编辑来说就是一个不断学习和适应的过程,无论是直播、VR还是微视频,技术的更迭适应的是受众的习惯,只有不断提高对新技术应用的适应水平,才能跟上新媒体发展的步伐;最后要具有发现新闻、提炼新闻和凸显新闻的“慧眼”,编辑人员每天要面对社内和本埠数以百计的稿件,内容庞杂,哪些是反映时代要求和社会本质的主流,哪些是传播舆论正向的先导,哪些是体现社会民情的头条,编辑人员要心中有数,具备独特慧眼,从大量稿中将舆论关注,受众关心的热点甄别出来,放在最显眼的位置和最易传播的渠道,这样才更易被受接受。

参考文献:

[1]库尔特・勒温.团体动力的边界-群体生活的渠道[M]. 1947.

[2]屠筱茵.网络与新媒体环境下的“把关人”理论[J].西部广播电视.201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