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环境污染范文
时间:2024-01-31 17:49:5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自然环境污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但却留下一道道晚霞。
天空朦胧,灯火已亮起,看不见真正的明亮,
但却看见色彩不一的霓灯。
声音弥漫,小鸟仍在枝头有节奏的歌唱,看不见歌唱的样子,
但却听见悦耳的鸟鸣。
停声不息,工厂仍在进行时的制造,看不见繁忙的样子,
但却听见刺耳的机鸣。
风飘四散,杉树被凉风吹得缓缓摇动,看不见凉风的阴影,
但却感觉凉风的爽快。
分子飘散,沙尘被夏风吹的遍地都是,看不见远处的山脉,
但却看见近处沙尘的迷漫。
鱼儿嬉戏,溪水有规律地缓缓流动,看不见碧绿的溪水,
但却看见溪底的卵石。
鱼虾,湖水不时泛出一股臭味,看不见清澈的湖水,
但却看见已奄奄一息的鱼虾。
泥路不平,空旷的就剩泥土,看不见垃圾的流散,
但却看见人来人往。
道路笔直,平坦的与众不同,看不见人的来往,
但却看见随风飘舞的塑料袋。
傍晚正在进行,天空挂起一轮明月,星星已布满天空。
夜晚即将来临,凉风飘溢,吹送出我的呼吁。
自然的和谐,乡村的宁静。
己被打破,从而划上了一道道深深的伤痕劣迹。
过去的换变成现在的。
思念过去农村的自然清净,痛恨如今肮脏的大街小巷。
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我不得不呼吁道:
我们应该共同携手治理我们的家园,
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做起,自觉的用行动呵护环境。
地球是我们唯一的家,也是人类唯一的母亲。
她给予我们太多,而得到的却很少,爱护她是我们应尽的一份孝心。
生命缺少水将会渴死,人类没有粮食将会饿死,
如果人类缺少地球,那将会有怎样的命运呢?
行动起来吧!
使我们的地球母亲永远青春四溢!!
篇2
对人类来说,所谓自然灾害,是指因不可抗拒或难以预测的自然因素(诸如火山、地震、干旱、洪涝、沙尘暴、泥石流、虫灾、瘟疫等)或人为因素(诸如资源过度开发、环境污染等)引起自然变异,从而导致严重损害或危及人类生命、健康、财产和栖息环境的祸害。自然灾害往往是天灾与人祸相互作用的结果,具有自然与社会的双重属性。在环境史学家看来,人类开发和利用自然的历史,是自然被改造和被破坏的历史,是人类不断自食苦果和需要自我反省的历史。因此,大量环境史著作都是以历史上的自然灾害——人类与自然关系恶化的极端表现形式——作为主题,以警醒自诩为“自然主宰”的人类,并倡导环保意识和生态伦理。自然灾害的人为因素往往是环境史学家要着力探讨的方面。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不胜枚举,比如美国环境史学家特德·斯坦伯格在2000年就出版了一部名为《上帝的行动:美国自然灾害的人为因素的历史》的著作。
从人类社会出现以来,灾害问题就一直存在,这可以从神话传说和历史文献中得到反映。在一定程度上,女娲补天、后羿射日、诺亚方舟和普罗米修斯盗取天火等传说都可以视为自然灾害史的资料。灾害史的资料还大量散见于中外的各类历史文献之中。
自然灾害一旦出现,社会的抗灾自救能力就会经受严峻的考验。如果抗灾工作井然有序,就可以将灾害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整个社会就可化险为夷;否则,灾害影响所及,远不止于人口伤亡和财产损失,它也许会加剧人们的心理恐慌和社会秩序的混乱,甚至可以加速政权的更迭、文明的毁灭和新的世界格局的形成。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提到,两河文明、希腊文明与罗马文明的衰落,与当地居民过分开发土地导致自然灾害频仍直接相关。在《绿色世界史:环境与伟大文明的衰落》一书中,英国历史学家克莱夫。庞廷从生态学的角度解释了一系列文明的衰落,他认为过度开发导致的环境崩溃使文明也随之瓦解。
古往今来,对人类来说,瘟疫都是自然灾害中最大的生命杀手,威廉·麦克尼尔的《瘟疫与人类》对此进行了描述。在历史的长河中,天花、鼠疫、霍乱、伤寒和疟疾都曾经长期肆虐。在瘟疫面前,人们往往束手无策,而且瘟疫的流行时间之长,几乎令人难以置信,有时可达两三个世纪之久。因此,瘟疫带来的人口死亡令人触目惊心。在欧洲历史上,最严重的瘟疫是天花和鼠疫。在1348—1351年,黑死病(鼠疫)使欧洲几千万人丧生。在17、18世纪,欧洲死于天花的人口超过1亿人。在新旧大陆接触过程中,美洲土著印第安人的大部分都成为了白人携带的天花、伤寒、痢疾、梅毒等多种病菌的牺牲品,土著人口锐减导致了阿兹台克帝国和印加帝国迅速瓦解,为欧洲的殖民扩张扫清了道路。澳洲土著在白人到达后也几近灭绝。艾尔弗雷德·克罗斯比的《生态扩张主义:欧洲900—1900年的生态扩张》和贾雷德·戴蒙德的《枪炮、病菌和钢铁——人类社会的命运》,均讲述了白人病菌在欧洲殖民扩张中的故事。他们的解释有一定的说服力,尽管两位作者都不免有欧洲中心论、生物决定论和为白人的罪责开脱的嫌疑。离现在最近的一次世界范围内的瘟疫是1918年的流感,它使全球至少两千多万人丧生。2003年春夏肆虐的SARS与历史上的瘟疫根本不能等量齐观。尽管它在很短的时间内得到了控制,我们对人类在未来能够战胜病毒切不可盲目乐观。近年来新出现的病毒——诸如爱滋病毒、埃博拉病毒、尼帕病毒和SARS病毒——倒是提醒我们,大肆破坏森林沼泽,侵入动物栖息领地,滥捕滥吃野生动物,对人类来说是引火烧身,人类保护自己的最好方法之一就是尊重自然,不要恣意破坏自然的生物屏障。
和以往相比,人类的抗灾救灾能力在目前有了很大提高,这主要归功于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和政府组织能力的加强。尽管如此,人们对环境灾害,尤其是对瘟疫的担心反而比以前更多,人类的生存环境从整体上看比以前更趋恶化,也是不争的事实。人口的快速增长和物质消费的不断升级,对有限自然资源的压力将越来越大,资源损耗将更趋严重;传统的自然灾害有增无减,而与此同时,人类又面临着新的困境:二战后的8大公害事件令世界震惊;各种形式的环境污染(比如工业三废、农药污染、核尘埃、核废料污染)层出不穷;酸雨、荒漠化、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空洞和生物多样性减少已经成为区域性或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和传统的灾害相比,人们很难预见工业发展和科技滥用将带来的长期后果。许多难以预见的和不易确定的环境灾难,犹如悬在人类头上的达摩克利斯剑,时刻威胁着人类的安全。
环境史学家往往将自然灾害视为天灾人祸,认为生态的脆弱为自然灾害的发生提供了可能性,但相对而言,人为因素是导致启然灾难的更重要的原因,比如各种形式的环境污染就完全是人为的产物,资源的退化则是因为人类的索取超过了资源的自我恢复能力。洪涝灾害和土地的荒漠化无疑与滥垦滥伐、植被破坏有很大关系。一些瘟疫的流行就是人类向大自然盲目进军的恶果,而城市化和全球化则又加速了瘟疫的传播。总之,在环境史学家看来,灾害更多的是人为因素而不是自然因素的结果,因此应该从不同方面对灾害进行文化反思。
科学技术与灾害。伴随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开发、利用和变革自然的能力也不断提高,这种情况在二战以后表现更加明显。科技的运用带来了物质的繁荣,但它的滥用确实加剧了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也引发了许多新的灾害。比如杀虫剂确实能够有效地控制农业病虫害,从而提高农作物产量,但它也会造成食品污染和生态灾难,蕾切尔·卡逊于1962年发表的《寂静的春天》就对此进行了描述。核能的开发能够缓解能源紧张的局面,但具有高度放射性的核废料的处理一直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它犹如潘多拉盒子,一旦失控,有可能毁灭全人类。氟利昂被应用四十多年之后,科学家才发现它对臭氧层有破坏作用。科技远非是尽善尽美的,在有的情况下,科技制造的问题比它所要解决的问题还要多。另外,在受到外界赞助的情况下,科学家也很难从事真正独立和自由的研究。据此,环境史学家对科技发展通常持谨慎态度,提醒人们对科技的潜在巨大风险保持警惕,确保技术的发展不偏离造福人类的轨道。
文化观念与灾害。自然资源的滥用,自然灾害的发生,往往与人类不能善待自然、把自然看作人的对立物有关。长期以来,人类都习惯于认为,人是自然的中心,自然完全就是为人的利益而存在,自然只有工具价值而没有内在价值,人为了自己的利益可以完全不顾自然的利益,这就是典型的人类中心主义。另外,传统的发展观只承认经济增长的重要性,把发展片面地等同于经济增长,甚至不惜以牺牲生态环境和毁灭自然资源为代价,导致自然灾害频频发生。美国环境史学家唐纳德·沃斯特在他的许多著作中,都一以贯之地从文化观念的角度对环境灾害进行批判。在《尘暴》一书中,沃斯特认为,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文化是导致20世纪30年代美国南部大平原沙尘暴肆虐的主要原因。在他看来,只有对资本主义文化进行改革,破除人类中心主义,使生态意识深入人心,环境灾害才有可能从根本上得到制止。
篇3
在狮子三路,我仔细观察了多家摊位后发现,这些路边流摊档的备用食物被随意堆在塑料筐里,没有任何遮盖,串好的肉串虽然放在塑料袋中,但袋口并未扎上,蒜蓉酱、豆腐乳等调料,也都是露天摆放的,不时招惹来一些苍蝇关顾。
晚上10时半,我来到石英街口,此时已有两家宵夜摊档“大摆筵席”,在摊档南边的黑暗处,一位老人正用煤炉摸黑烧火煮粥。煮粥大锅露天摆放,冒着腾腾白气。不远处,一位阿姨蹲在地上,在一个红色的大圆盆中洗碗,只见她将脏碗放到一个冒着洗洁精泡泡的大圆盆中涮一遍,但大圆盆的水已经浑浊。
晚上10时30分,我来到石湾南路看到,理想雅菀小区对面陆续有摊档经营者用三轮车将摆摊所需的工具以及食物运到人行道上,然后忙着摆放桌椅、清点食料。我数了数,这里有五个小吃摊档。我留意到,摊档经营者在摆摊时,已经有不少食客在那里站着等候吃夜宵。挡主摆好开档所需用品后,连手都没有洗,也没有戴上卫生防护用具,便旁若无人地用手撕粉。
晚上11时50分,我来到东山路与东门路交叉路口。在东山路北侧两家大排档宾客满座,人行道上摆放了20多台桌子。挡主将蔬菜摆放在一个大桌上,旁边放着一个卤味摊档,一名小伙子正在砧板上切着白萝卜。我凑近一看,发现砧板下方聚集了成群的蚂蚁,不少还在砧板下方乱蹿。小伙子切好一节萝卜后,这才不慌不忙地拿起一块泛黑的抹布,将蚂蚁“抹除”。
我在文明路看到,共有五家大排档连在一起占道经营,路边垃圾堆积,污水横流,纸巾、一次性筷子等遍地都是,路人纷纷绕路而行。而这些大排档所排放出来的刺鼻油烟味,则是附近居民反映最强烈的问题。
我在狮子三路和二环路交叉路口处,看到流动摊档的食品种类繁多,有麻辣烫、烧烤、烧蚝、臭豆腐等,过往车辆不时扬起尘土,地面到处是竹签、纸盒、塑料袋等垃圾。周围经常散发着油烟味、臭豆腐味和垃圾的酸臭味,有些喝醉酒的人还在这里随地呕吐、大小便。
我在石英街观察发现,每个桌子下都有食客随手扔弃的白色纸巾与装套一次性筷子的塑料薄膜,虽然档主会时不时地打扫一下,但仍是垃圾满地。当挡主扫地时,许多食客依然自顾自地吃着。其中一家摊档洗碗大盆旁不到1米远就有一堆白色垃圾,而大盆被满地的污水包围,显得邋遢不已。
篇4
【关键词】贸易自由化;长三角;环境污染
一、贸易与环境文献综述
长期以来,在考察自由贸易所引起的福利变动时,经济学家很少考虑环境方面的因素,但随着自由贸易所导致的后果凸显以及公众环境意识提高,人们开始反思贸易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所引起的包括环境污染在内的各种后果。关于此方面的研究主要如下:
1.“污染者天堂”假说。“污染者天堂”假说的主要内容如下:如果在实行不同环境政策强度和环境标准的国家间存在自由贸易,那么实行低环境政策强度和标准的国家,由于其外部性内部化的差异,使该国企业承受的环境成本相对要低。这样在该国进行生产时,其产品价格就会比在母国生产同样产品的价格相应要低一些。于是国外企业尤其是环境敏感型企业乐于在环境管制宽松和标准低的国家落脚,这些国家就成为“藏污纳垢”之所。
2.贸易的环境影响效应。国际上关于贸易的环境影响效应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GrossmanandKrueger在对NAFTA贸易环境的影响研究中,最早使用了贸易—环境的一般均衡分析模型,他们将贸易对环境的影响分为相互关联的三个方面:规模效应,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这一分析框架现在己经被经济学者们广泛采用。他们认为,尽管贸易自由化在短期内的环境效应是消极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贸易自由化将对环境产生长期的积极的影响。
二、长三角地区贸易以及环境污染概况
作为世界第六大城市群聚集地,长三角地区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也是中国经济最具活力的区域之一,对外贸易和外资利用在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一直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拉动长三角区域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也使整个地区的环境质量面临着日趋恶化的巨大压力。
以“上海为龙头,苏浙为两翼”,仅凭全国2.2%的陆地面积、10.4%的人口,近三年来长三角地区创造了全国约22.2%的国内生产总值、约23.8%的财政收入以及约36.6%的进出口贸易总额。
1.规模与增速。1995年,长三角地区进出口总额为521.77亿美元,只占全国进出口总额的18.5%;至2010年,长三角地区进出口总额达到10882.5亿美元,历年数据如下表所示:
2.外贸依存度。长三角地区的外贸依存度总体上是呈上升趋势的,2006年外贸依存度已高达108.83%,比同年全国的外贸依存度67.03%高出41.8%。2000年之前长三角地区的外贸依存度虽然稳步增加但都在50%的水平以下,直到2001年我国入世之后,随着对外贸易环境的改善,长三角地区的外贸依存度才开始得以连续三年急剧增加,并于2005年首次越过100%。
3.污染状况。作为我国城市群最为集中的区域之一,长三角地区人口密集,高楼林立,工矿企业密布,制造业水平处于全国领先地位。但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整个地区的环境负荷逐年加重,环境质量日趋恶化,长江三角洲地区己成为我国新的生态环境脆弱带。
三、贸易自由化对环境的影响效应分析
贸易自由化对环境污染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种效应上,即规模效应、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规模效应是指自由贸易扩大了经济活动的规模所造成的对环境的影响;结构效应指贸易自由化通过影响经济结构所造成的环境影响。贸易对环境的技术效应是指,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以及生产环保技术的不断引进、扩散与创新,使得单位产出的能耗、物耗与污染强度都有不同程度的降低。
如上图所示,厂商一开始在B点生产,排污量为zB,由于贸易自由化带来生产规模的扩大,厂商的最佳生产点位于C点,排放量为ZS,B到C生产点的变化所产生的对环境污染排放的影响即为规模效应,同样道理,ZC到ZS即为技术效应,ZA到ZB即为结构效应。
四、回归分析
1.数据变量选取以及模型设定
本论文主要选取长三角地区污染物排放量中的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来代表该地区的环境受污染程度,并在计量分析过程中将它作为被解释变量。
SO2=C(1)+C(2)*GDP+C(3)*FDI+C(4)*TR+C(5)*(K/L)
其中GDP为表示规模效应特征的解释变量;K/L为表示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特征的解释变量,用固定投资量除以城镇从业人员数计算得到;TR表示对外贸易依存度,用进出口总额占GDP得比重得到;FDI表示实际利用外资情况。
2.回归结果分析
根据上述模型的回归结果可知,该模型中各变量的的系数如下所示:
LSO2=4.09+0.59LGDP+0.45LFDI+0.25LTR-0.16LKL
(3.22)(2.28 ) (2.66)) (-3.54)
(1)长三角地区GDP与环境污染成正相关:随着长三角地区GDP的上升,该地的环境污染状况也是越来越严重的,两者之间的正相关关系显著,通过了T显著性检验。这意味着该地区还位于环境库兹尼茨曲线顶点的左侧,将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该地区的环境状况还是会随着该地区的GDP的上升而恶化。(2)长三角地区的FDI与环境污染成正相关:其中的一个解释为,发达国家到发展中国家投资有一部分是为了转移环境污染,致使该地区的环境污染状况进一步加重。
(3)外贸依存度与长三角地区的环境污染也成正相关关系: LTR的系数为0.25,且通过了显著性检验。主要原因可以归结为长三角地区的以加工制造为代表的第二产业出口比重比较大,而第一第三产业即清洁产业的出口比重比较小,即出口带来环境污染的正效应大于负效应。
(4)该地区的资本劳动比与该地区的环境污染成负相关的关系:资本劳动比每上升一个单位,则该地区的环境污染会减轻0.16个单位。随着资本劳动比的上升,意味着该地区积极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逐步转化,从而产品的资本含量和技术含量也在增加,由于产品中技术含量的增加导致该地区的环境污染状况变好。
五、对策建议
从以上的回归结果以及分析可以看出,贸易自由化是一把双刃剑,其对长三角地区环境的影响是具有综合性、多样性、复杂性,有利也有弊。
1.完善相关立法。我们应该借鉴国际上成功经验和措施,将环境保护法与对外贸易法结合起来,在发展对外贸易和引进外资的同时,不能片面强调出口创汇,而应建立在不破坏我国自然资源和环境的前提上,在外资项目审批和管理上应该执行严格的环境规则,以防止过多的重污染型企业进入该地区。
2.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对外贸易战略。在出口方面,应减少污染品的出口,鼓励和发展技术含量高、情节性产品的出口;逐步开发绿色产品,在进口方面,尽可能的减少污染品的进口以及防止重污染企业通过外商直接投资的方式进入该地区。
3.大力发展环保产业,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进一步强化贸易自由化对长三角地区的结构效应,有效遏制该地区的结构性污染,应加快现有区域内的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鼓励发展科技先导型、资源集约型、环境友好型的产业和产业群。此外,鉴于当前长三角地区的服务业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要充分发挥这一地区的人才优势,推动服务业的发展,减缓该地区的环境污染的压力。
参考文献:
[1]于之倩.江西省对外贸易、FDI与环境污染之间关系的研究.江西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陈欢欢.中国外商直接投资与环境污染关系的实证研究.东北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篇5
关键词:环境污染;治理;发展;路径
1 我国环境污染治理投资现状分析
据某些国际环保组织以及经济团体和专家研究表明,一个国家,当其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占同期GDP的1%至2%左右,才能在发展的同时对环境污染也控制得当。为使环境质量得到显著改善,同期环境投资成本应占同期GDP的3%至4%。纵观世界各国情况,以发达国家为例,其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占其GDP总值普遍在3%至5%。但是反观我国,2000年时,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占比刚刚超过1%,目前约占2%左右,虽然比例增加,但是环境问题却越来越严重,明显对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量不足,环境治理投资占比GDP总值偏低,目前我国对环境污染治理的投资也仅仅是控制环境恶化,并不能达到治理和改善环境污染的水平。
2 我国环保投资结构分析
根据我国环境保护投资的统计方法,我国的环境保护投资结构主要是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和治理工业污染源投资。燃气工程建设、供热设备、给排水工程建设、景观工程和环境卫生五个方面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资主要针对的项目方向;工业污染控制投资主要针对工业生产中产生的废水、废气、废物、噪声等等。
3 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情况分析
一直以恚我国城市基础设施明显较为薄弱,并且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造成城市化迅速扩张,这都与如今的建设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我国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已经初具规模。纵观环境污染治理投资的发展,城市环境基础设置建设一直占有重要的战略性地位,资金投入量、占环保投资总额比例都是最好的印证。
4 工业污染源治理投资情况分析
工业污染源治理投资,是主要来治理工业企业已经生成的污染,尤其现在形成的区域化污染严重,对重点污染企业也要加强整治,要将废水、废气、废物、噪音等等多项污染情况重视起来,这关乎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社会健康、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雾霾天气的持续恶化,再加上海洋污染问题的严重影响,在这样严峻的环境问题面前,工业污染源治理投资应该逐渐作为核心领域置身环境污染治理投资之中。但是,当前的情况来说,由于预算机制、监督管理机制等等缺乏科学性和有效性,因此我国环境污染投资方面仍然存在弊端,难以达到应该有的效果。
一定程度而言,增加环境污染治理投资的同时,建设生产投资固然将减少,那么经济发展速度将减慢,因此环境污染治理投资资金挪用、挤占的情况比比皆是,资金用来增添设备、人头费,增加产量,增加经济增长步伐,却忽视了对污染的重视和治理。
此外,我国现行的官员考核晋升制度中,往往大多数是以经济利益、经济发展、形象工程等等为基准,缺乏有效科学的监督管理机制,注重经济效益,忽视环境问题。
事实情况而言,增加污染治理投资,很大程度上能够节约资源、能源,也促使企业在生产技术方面的革新,也增加了环保企业的经济效益,有效遏制环境问题对今后企业和人民生活的影响,真正的从社会角度出发,提升环境水平和社会效益。
5 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措施及路径分析
5.1 优化环境污染治理投资的使用方向
5.1.1 适当调整环境污染治理投资的重心
环境保护作为公共事业,平衡环境污染控制投资的各个方面是关键。多年来,我国城市环境基础设施投资水平远远高于工业污染治理投资,其所占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比重过大是环境污染难以遏制的又一重要隐患。建议环境污染控制投资倾斜到工业污染方面,加强和保障环境污染控制设施在资本投资方面的正常运行。此外,要积极鼓励清洁生产,鼓励和促进企业产品从材料选择、工艺设计、技术创新、生产管理等等多个方面综合提升,尽可能消除在生产前和生产过程中的工业污染,实现源头治理和过程管理。
5.1.2 优化环境污染治理经费预算项目,健全投资决策的可行性论证
对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要逐步进行缩减,在环境污染治理经费方面要逐步清除与环境不相关的城市供热、燃气、建设工程等部分项目,鼓励增加对环境污染有直接影响的项目内容,如:医疗废弃物处置、危险物品处置等,同时尽量增加污染治理设施运行费,对污染治理设施高效运转提供有效保障,剔除环境治理中的不合理投资。在投资决策方面要具有科学性,结合实际情况,实事求是。
5.2 提高环境污染治理投资的使用效益
5.2.1 完善有关环境污染治理的法律法规体系
目前《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法规的基础上,要建立和完善排污权交易法规、公众环境污染治理消费法律法规、与环境污染治理投融资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确保社会资本参与环境污染治理领域的法律法规等,同时培养一大批素质好、执法强的人才队伍,保证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工作的顺利进行。
5.2.2 建立环境污染治理开支账户,实行专款专用
环境治理的地位要逐步的与教育、工业、科技等看齐,并且不断加强在环境污染治理方面的投资与人力、物力、资源的投入,环境污染治理开支账户范围要囊括以下几个方面:污染治理、污染控制、环境污染检测、环境评价、审计等。账户的设立,能够更加清楚的记录资金的动态,避免挪用或挤占。
5.2.3 提高环境污染治理设施的技术含量
积极鼓励环境污染治理技术的研发和设备的更新换代,增加这两方面的资金投入,对新药剂、新材料的开发资金要保障,环境污染治理新设备的检验以及推广要及时,对污染防治的核心科技要积极推广,先进企业对污染治理技术、设备、措施的应用情况要多加宣传,营造环境治理的积极氛围,培养综合性高科技专业人才,有效提升环境治理设施技术含量。
5.3 构建环境污染治理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双联动机制
5.3.1 加大环境污染治理投资的财政投入力度,完善政府环境污染治理投资预算编制
环境污染治理的公共物品属性使政府宏观调控成为必然,在环境污染治理中政府要做好资金投入的引导工作,环境治理法内容修改方面要增加环境污染治理投入内容,做实“环境污染治理”科目,将环境财政体系尽快建立起来,环境污染治理经费增长机制要积极建立起来并且保证长期稳定,构建环境污染治理支出与GDP财政收入增长的双联动机制:将政府当年财政收入向环境污染治理投入方面做出支持和倾斜,各级财政预算中关于环境污染治理投资要保证其增长幅度与财政总支出保持一定比例,保证环境污染治理的经费支出,同时满足当前环境污染治理需求,使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方面能够进行良性可持续的发展。
5.3.2 改革与环境污染治理相关的税费制度
扩大排污费用征收范围,对于排污费的收取标准方面要逐步提高,排污费制定时可以以环境治理费用为标准并高于环境治理费用,以此间接的达到对环境污染预防的最终目的。将以往污染补贴形式改为资金上缴政府进行统一管理支配,避免资金截留、挤占。对治理污染设施加速折旧,鼓励环保设备生产企业并进行政策性优惠。完善税费制度,试推行城市垃圾税、水污染税等,促进企业健康发展,推动环境污染治理投资与经济发展双赢。
参考文献
[1]翟春宝.关于贵州省环境污染治理投资的分析与思考[J].环保科技,2011(04).
[2]郑志侠,翟亚男,刘鹏,等.安徽省“十一五”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分析与思考[J].安徽农业科学,2013(04).
篇6
关键词:地理环境 ; 五要素; 复习方法
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是高中地理必修三大模块,并且,自然地理概念抽象,知识复杂,是学生在学习中的难点和瓶颈。自然地理知识主要集中在七年级和高中必修一,同时又贯穿于整个中学地理。笔者根据五年多的初、高中地理学科教学体验,提出如下思考,以期待对地理环境五要素的备考复习有所帮助。
一、对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的认识
1.知识内容在教材中的呈现
自然地理围绕五要素而展开,即地形地貌、生物植被、土壤矿产、河湖水文、气候。初中地理注重基础知识,对概念有详细表述,且图文结合,化抽象为直观,有助于学生认识和理解地理事物、地理原理。如七年级上册第二章《地形图的判读和运用》对等高线及等高线地形图是这样阐述的“我们把海拔相等的各点连接成的线,叫做等高线。用多条等高线表示地表起伏的地图,叫做等高线地形图。”之后的章节“气温、降水的变化与差异”、“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七年级下册《各具特色的地区》、《不同发展类型的国家》(区域地理)包括八年级中国地理中都涉及和穿插着自然地理的相关知识。
而高中教材则以地球圈层结构形式分别来讲解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岩石圈部分以阐述地形地貌及其形成原因为主;同天气、气候联系紧密的当属于大气圈,在此部分内容下就要求学生掌握常见10种气候类型的名称、分布、特点、形成原因。针对河流、湖泊水文方面的知识,我们可以从高中地理水圈与水循环,水体补给类型,内外流河,以及长江、黄河的综合开发治理中找到相关要点。在水热条件共同影响下,不同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呈现出较大差异,如不同干湿区条件下,森林――草原――荒漠的差别,沿海湿润区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亚寒带针叶林的区别。但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区域内部又呈现出统一整体性,如厄尔尼诺现象,青藏高原抬升对亚洲气候、动植物的影响,黄河泥沙与黄土高原的关联。
我认为,新知学习是对知识点分别掌握,逐渐积累的过程。在打基础的初、中级学习阶段,积累储备的知识是广泛而零散的,高考备考复习就是要把这些点状的知识进行分类整合,细化补充,建立起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不断形成不同层次的知识体系,以便做题时快速提取运用。
2.近两年全国高考(新课标卷)对自然地理的考查情况
年份考情
2013年全国1卷,第4题,读图分析降水差异的主导因素
第6题,区域山脉西坡山麓自然植被的判断
36题,连续三问“攀枝花1月平均气温较高的原因”、“攀枝花1月份的天气特征”“能否把攀枝花打造成‘避寒之都’的评价”都跟天气、气候及其形成有关
43题,江南丘陵区居民点易遭洪灾的原因(自然原因)分析
全国2卷,第6题,影响气温分布的主要因素
第7题,判断图中四地年降水量最少的地区
第8题,亚热带优势树种――樟树可能集中分布的区域判断
2012年全国1卷,第36题前两问“南美西北侧,太平洋沿岸气候干燥的原因”“沿海地区种植芦笋用水来源的推断”
全国2卷,第5题,河流输沙量减少的原因
36题,长绒棉生长有利条件分析,大量种植棉花对区域环境的影响以上所列的考题,我觉得都是跟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密切相关的,尤其去年考查的比重较大,各要素的地理意义有差别,但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甚至用其中要素解释导致另一要素表现的原因。如地形抬升,迎风坡降水较多,就是地形对降水的影响。在做题时学生可能会混淆各要素,论述不清楚。这就要求在复习中,教师要引导、帮助学生弄清各要素的地理意义,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二、地理环境五要素复习方法
1.重基础,细化各要素的内在知识
根据我校高中学生基础较弱的特殊性,在复习中,我以加强学生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巩固为出发点,引导学生对知识点进行系统的归纳整理。
气候由气温和降水构成。气温可分解为热带、亚热带、温带和寒带四个热量带;从降水(水分)条件可分为湿润区(年降水量>800)、半湿润区、半干旱区和干旱区四个干湿区。结合降水量多少以及降水的季节分配,要求学生掌握九种主要气候类型:热带4种(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沙漠气候、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2种(地中海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3种(温带海洋性气候、大陆性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再加上极地寒带气候和高原山地气候,共11种气候。
不同水热条件组合,形成不同的自然带。湿热地区――常绿阔叶林;暖湿地区――落叶阔叶林;冷湿地区――针叶林;半干旱地区――草原景观;干旱地区――荒漠景观。
2.理清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篇7
南师大附校 初二(8)王箫扬
去年暑假,我们去红山森林动物园游玩,虽然与可爱的动物们近距离接触,内心充满了欢喜,但也隐隐感到了一丝疼痛。人类有什么资格为了自己寻欢而把这些无辜的动物们关在了狭小的笼子中?他们也渴望大自然的家园与行动的自由啊!
亲爱的人们,你们能听到了那些可爱的动物发出和平与自由的心声了吗?你们看到那些可爱的动物渴望回到家园的眼神了吗?你们想到他们对“善良人类”的暴行是有多么的恐惧了吗?你们能感受到他们内心对大自然发出的呐喊了吗?
我们渴望拥有鸟语花香,青山绿水,碧海蓝天;我们渴望欣赏蚂蚁搬家;我们渴望听到鸟儿的欢鸣;我们渴望看到鱼儿在清澈见底的水里自由地嬉戏…….这是一幅多么优美的画卷啊!而这样的画卷需要我们与动物携手共绘!
亲爱的人们,我们要善待地球上的一切生物,这不仅仅是因为我们有怜悯之心,更因为它们与我们同命运、共呼吸,当它们被残杀殆尽时,人类就是最后一块多米诺骨牌,接着倒下的也便是人类自己了。谁敢断言那一棵棵倒下的树木不是人类为自己准备的棺木?谁敢肯定那动物的尸骨不将被人类的尸骨所代替?谁敢否定那被黄沙吞噬的道路,不是人们自铺的黄泉路?谁又敢预料那被污染的水源不是人类流淌的血液?......
自然选择了我们和动物共同生活在地球上,我们就要和动物和谐相处,但人类的愚昧与贪婪却导致每年至少有6万个物种灭绝,长此以往,等世界上只剩下人类的时候,我们还与谁为伴,我们还拿什么作为生命的依托?
篇8
加大法律的制约作用。健全法律法规,从各行业制定相应的保护环境法律法规,确保环境保护有法可依。在有法可依基础上,还要严格执法,即实现执法必严,加大对污染环境的企业处罚力度。
加强对重点行业的污染治理。有些污染能够引发连锁效应,如水污染、空气污染、重金属污染等,除了影响物质本身外还对土地、农业生产、人体健康等产生连锁危害效应。因此,应重点对这些行业采取重点监护措施。
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政府是遏制环境的第一推手,政府能够从立法、执法等发面,全面抓起,能够实施一系列顺应民心的措施,让环境得到改变。因此,政府要将环境保护和遏制环境污染情况指标化,并纳入地方政府的考核机制中。
全面指定一系列利于环保的措施。环境保护涉及到多方面,中央政府应加大对环保资金的支持力度,尤其是西部地区的环境保护资金支持。同时,从土地、税收、贸易、信贷等方面力保有利于环保的事情推进。不断加大对生态的补偿和修复。
篇9
1.数据收集
如果要对环境污染的各项因子进行分析,那么各个地区的数据采集是最基本的工作,这项工作是以后所有工作的基础,其作用至关重要,数据是否准确直接影响整个分析的过程和结果,通过一段时间的数据分析,笔者选择了九个主要检测指标进行研究。
2.数据分析和处理
在进行数据收集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我国地区的数据是不具备的。由于地理位置特殊,所以在进行数据填补时用全国平均值并不是很科学。对环境有着极大影响的烟尘以及二氧化硫绝大多数都是来自生活和工业排放,可以根据全国烟尘和二氧化硫的排放比例来估算我国地区的排放总量,这种做法是比较科学的。
3.公因子的提取和分析
通过SPSS软件的引用可以科学的计算出特征向量和特征根,而且这些数据的累计贡献率达到了86.54%,这个数据说明提取的3个公因子的信息含量是几乎包含了原来9个污染指标的全部信息,可以知道进行“降维”是比较成功。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确定提取3个公因子,同时还可以得到初始的因子载荷矩阵,同时使用最大方差的旋转法可以顺便得到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工业粉尘和二氧化硫的排放总量,工业废气和烟尘的排放总量,在第一公因子F1上所具有的的载荷是比较大的,然而其它污染的指标在F1上的载荷并不大。从表中我们可以知道除了X6是工业固体废物的产生量,其他的项目都是工业空气的污染指标,所以F1也可以称为工业大气污染因子,以此类推可以分别进行命名。
二、各地区环境污染的分析和比较
通过上面的解释,我们对环境污染的因子分析有了初步的了解,这种方法的运用加上一些公式的辅助我们可以测算出各大城市环境污染的情况,第一公因子比较高的城市固体废弃物和工业大气污染比较严重,造成这种污染的原因有很多,这些城市主要有四川、山东等,我们可以看出它们大都属于建国后的国家老工业基地,工业的发展势必要造成环境的污染。另外有些重污染企业,如果在城市中发展,治污费用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为了减少这笔开支,它们将脚步转移到乡镇,乡镇为了求发展对这些重污染企业来者不拒,有了这些企业的破坏,环境质量急转直下,再加上没有科学的治理,乡镇的空气也有较高的污染因子。与山东、四川等省份相比较,北上广和、贵州等地区的空气污染因子要低很多,我们可以看出这些城市是属于两极分化的,北上广极其发达繁华,而等地偏远落后,因为经济发达的城市,其经济来源并不依赖于传统工业或是能源的生产,而是更多高新产业,例如金融、服务行业等,这种行业对环境污染较小,对经济的推动作用却不可小觑。而、贵州等地地处偏远,人民的生活水平落后,重工业重污染行业较少,环境便也可以保持一个较好的状态。第二公因子数相对应的是水污染的状况,这类城市包括江苏、上海、山西等地,这些城市大都水资源比较丰富或者经济发展过程中对水的依赖性严重,水是人类离不开的自然资源,经济发展造成的水污染无可避免。第三公因子比较高说明空气污染严重,这类城市有山西、贵州、内蒙等,这种情况的发生与地理环境是息息相关的,贵州处在我国酸雨控制区,自然受到污染,而山西、内蒙都发展煤业,煤的开采和使用势必要污染空气。
篇10
本文多与环境污染物相关的分子生物技术进行了阐释,并对其在水处理药剂中的应用做了详细分析。
[关键词]
环境污染;废水处理;水处理药剂;分子生物技术
1.与环境污染物相关的分子生物技术
1.1 PCR-DGGE技术及其相关技术
PCR是一种利用脱氧核糖核酸(DNA)半保留复制原理,在体外扩增位于两段已知序列之间的DNA区段从而得到大量拷贝的分子生物技术。运用PCR-DGGE技术处理染织废水、酶制剂废水和红霉素废水,首先测定三种废水样品处理不同阶段生理生化性质指标:pH、COD、TP(总磷)、硫化氢含量、氨含量、色度变化规律。结果显示,三种废水样品整个处理过程中pH变化波动较大,COD、TP(总磷)、氨含量、硫化氢含量和色度五个指标呈逐渐下降的趋势。处理前染织废水、酶制剂废水和红霉素废水三种样品PH值分别是8.02、7.88和9.44;COD分别为179 mg/L、500 mg/L和350 mg/L;TD含量分别为4.22 mg/L、9.15 mg/L和8.56 mg/L;氨含量分别为41.33 mg/L、93.14mg/L和108.02mg/L;硫化氢含量分别为2.12 mg/L、1.89 mg/L和1.66 mg/L;色度分别为338倍、325倍和513倍。三种样品处理后期,pH分别变为7.68、7.53和7.38; COD分别降为145mg/L、253 mg/L和232 mg/L; TP含量分别降为2.083 mg/L、6.21 mg/L和6.20 mg/L;氨氮含量分别降为13.87 mg/L、58.05 mg/L和61.12 mg/L;硫化氢含量分别降为1.33 mg/L、0.52 mg/L和0.46 mg/L;色度分别降为124倍、145倍和323倍。结果可以表明运用PCR-DGGE技术可以有效的改善这三种废水样品的品质。
1.2 基因重组技术
基因重组技术是从供体生物的基因组中通过酶切扩增等手段获取目的基因,与载体连接形成重组D N A 分子,再导入到受体细胞中,让外源基因得以表达。在已经分离出的许多菌株中,与降解能力有关的基因多在质粒体上由于质粒很容易在细菌的繁殖过程中遗失,对细菌降解能力的长期稳定非常不利,可将其与污染物降解有关的酶基因重组到大肠杆菌等微生物中进行表达,以此构建的各种生物降解特性增强的重组菌可用于污染环境的治理修复或发酵某些废弃物。
2.分子生物技术在水处理药剂中的应用
水处理药剂是工业用水、生活用水、废水处理工程中所需的化学药剂,其主要作用是控制水垢、污泥的形成,减少泡沫,减少与水接触材料的腐蚀,去除水中悬浮固体和有毒物质,除臭、脱色,软化和稳定水质等。在水体污染里,分子生物技术在水处理药剂中主要应用于杀生剂和絮凝剂。以絮凝剂为例来说,生物絮凝剂是利用生物技术通过细菌、真菌等微生物培养而制成,这种絮凝剂不仅可提高被絮物质的沉降性,而且对环境无二次污染。
2.1 微生物絮凝剂的分类
国外对微生物絮凝剂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我国则起步较晚,微生物絮凝剂主要有三类。
(1)直接利用微生物细胞的絮凝剂。1976 年J · Nakamura等人从霉菌、细菌、放线菌、酵母菌等214 种菌株中筛选出19 种具有絮凝能力的微生物,其中霉菌8 种,细菌5 种,放线菌5 种,酵母菌1 种。随后,国内外的研究有不断地的发现直接利用微生物细胞的絮凝剂。(2)利用微生物细胞壁提取物的絮凝剂。如酵母细胞壁的葡萄糖、甘露聚糖、蛋白质和N 一乙酞葡萄糖胺等成分均可作絮凝剂。1985 年.H.Takagi 等人研制了拟青霉素微生物生产的絮凝剂,用乙酞沉淀和凝胶色谱法精制得到了称为PF101 的絮凝剂。(3)利用微生物细胞代谢产物的絮凝剂。1991 年K · Toeda和K. Urane 从上壤中分离山一株苹兰式阴性菌——产碱杆菌AL201,该菌在含有蔗糖的培养基中生长并分泌絮凝物质。 Y.Bar和N.Shilo 发现一些海底蓝细菌(蓝藻)如Pcc6720 和J -1 能产生数量可观的胞外絮凝体。
2.2 絮凝机理
微生物絮凝剂是带有电荷的生物大分子,关于它的絮凝机理目前提出和为人们所接受的主要有以下几种,其中以桥联机理学说接受度最高。经试验表明用絮凝剂TH6处理生活污水,其COD和SS的去除率分别可达到68%和91%;如在焦化废水悬浊液中,加入 Alcaligenueslatus 培养液,沉降后上清液的固体悬浮颗粒去除率可达78 9%;用微生物絮凝剂普鲁兰来处理味精生产废水,其COD和SS的去除率可达到40%左右,其浊度去除率可达99%;以硫酸盐还原菌培养液为净化剂,可使电镀废水中的Cr汁质量浓度下降88%等等。可见,微生物絮凝剂具有很大的用途。
2.2.1 “电性中和”机理
水中胶体一般带有负电荷,当带有一定正电荷的链状生物大分子絮凝剂或其水解产物靠近这种胶粒时,将中和其表面的部分电荷,使胶体脱稳,从而使胶粒之间、胶粒与絮凝剂分子之易产生互相碰撞,通过分子间作用力凝聚而沉淀。许多实验中加入金属离子或调节pH即可影响其絮凝效果,主要就是通过影响其带电性而起的作用。
2.2.2 “化学反应”机理
生物大分子的某些活性基团与被絮凝物质相应的基团发生了化学变化,聚集成较大分子而沉淀下来,通过对生物大分子改性、处理、使其添加或丧失某些活性基团,其絮凝活性就大受响。有些学者认为这些絮凝剂絮凝活性大部分依赖于活性基团。温度影响絮凝效果,主要通过影响其化学基因活性从而影响其化学反应。
2.3 微生物絮凝剂的特点
(1)高效无毒。同等用量下,与现在常用的铁盐、铝盐和聚丙烯酰胺相比,微生物絮凝剂对活性污泥的絮凝效果速度最高,而且絮凝沉淀容易过滤。微生物絮凝剂是微生物菌体内菌体外分泌的生物高分子物质,属于有机高分子絮凝剂,安全无毒。(2)消除二次污染。微生物絮凝剂是微生物的分泌物,自然不会危害它本身,不会影响水处理效果,且絮凝后的残渣可生物降解,对环境无害,不会造成二次污染。(3)应用范围广、脱色效果独特。微生物絮凝剂能处理的对象有活性污泥、木炭、粉煤灰、墨水、泥水、河底沉积物、高岭土和印染废水等。而且,微生物絮凝剂对悬浊液絮凝速度快、用量少,对胶体、溶液均有较好的絮凝效果,对富含有机物的屠宰废水和血水也有较好的去色效果。不足之处在于微生物絮凝剂的效果容易受到有毒物质的干扰,因此,被处理的废水中必须无妨碍菌体生长的因素。
3.结束语
分子生物技术作为一门新技术,不仅在水处理上具有很大的前景,而且对其他领域也会有有很大的益处。人们对它的兴趣也日益增强,随着科技的发展分子生物技术必将能更加造福于人类。
参考文献: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