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传播途径范文
时间:2024-01-31 17:49:4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媒体传播途径,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引言
电视新闻传播途径创新是电视新闻领域中的重点研究问题,近年来一直受到学术界的重点关注。在融媒体背景下媒介方式快速发生转变,必然对电视新闻传播途径造成一定的影响,进而使电视新闻传播途径发生一定程度的转变。对以往电视新闻传播途径相关的研究进行深入研究表明,电视新闻传播途径的转变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在长时间的积累与推动下不断融合、演进[1]。融媒体是指充分利用多种媒介载体,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相结合,形成资源融通的融媒体。根据融媒体背景下信息传播的各种特点,必然会对电视新闻传播途径带来全新的机遇与挑战,因此,融媒体背景下电视新闻传播途径创新是具有现实意义的。本文提出融媒体背景下电视新闻传播途径创新研究,致力于在融媒体背景下,创新电视新闻传播途径,并通过实践的方式证明该创新路径的有效性,为促进电视新闻传播途径更好地发展提供借鉴。
二、融媒体背景
融媒体指的就是充分利用媒介载体,又能够结合不同媒体,由传统媒体以及新媒体共同构成具有资源互通性的新型媒体。在融媒体时代主要针对宣传、人力以及内容进行整合,能够将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媒体整合到一起,实现资源融合的最大化。融媒体时代的主要特征为:具备成熟的媒体市场、大众传播途径广泛、媒体与利益不存在直接关系以及信息传播具有明显针对性,由此可见,相比传统媒体时代,融媒体时代具有信息多样化、受众范围广的优势,基于此,本文进行融媒体背景下电视新闻传播途径创新与实践研究。具体研究内容,如下文所示。
三、融媒体背景下电视新闻传播途径创新
本文从三方面入手,创新融媒体背景下电视新闻传播途径,一方面是媒介方法引导下电视新闻传播途径的创新,另一方面是媒体形态引导下电视新闻传播途径的创新,第三方面是传媒人群扩大化下电视新闻传播途径的创新。针对这三方面的具体研究内容,实现对传统电视新闻的创新。
(一)电视新闻传播途径从独立媒介到综合平台
在融媒体背景下,电视新闻传播途径实现了从单一到综合的演变。在以往的电视新闻传播途径中,传统电视新闻传播途径主要依靠独立媒介实现,导致其在媒介传播方面存在很大的局限性,而结合融媒体背景下,电视新闻传播途径已经完全能够实现构建信息传输方与接收方之间的信息互通,逐渐演变为综合平台[2]。结合谭天教授在谈论电视新闻传播途径的演变过程中指出:“电视新闻传播途径已经实现从传统媒体向多媒体融合平台中的重大转折”。由此可见,电视新闻传播途径从独立媒介到综合平台与融媒体背景下大数据技术的高速发展有着密切联系。结合融媒体背景下,电视新闻传播的主要途径不再是线下传播,更多的是通过线上传输的方式,打造个性化的电视新闻传播综合平台。融媒体背景下,电视新闻传播途径已经从独立媒介到综合平台的演变,能够提高电视新闻传播的速率[3]。总之,电视新闻传播途径在不断演进过程中,实现了对海量数据的同步传输以及有效性数据的传输,并且在当下社会时代社会背景下,支持多个终端媒介对相同新闻进行传递,此种方式更是激发了大众对新闻的热爱,并做到了对电视新闻用户的拓展。
(二)电视新闻传播途径从静态到动态可视化演进
在融媒体背景下,电视新闻传播途径不再局限于电视或报纸期刊,而是将电视新闻采用一种动态化的方式呈现出来,此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新闻信息的可视化处理[4]。在融媒体背景下以UGC为核心,针对电视新闻传播途径从静态到动态整合内容。通过融媒体背景新媒体资源的充分利用,以UGC为核心整合电视新闻传播途径,并利用融媒体背景下的多种媒介,为电视新闻传播途径创新提供资源数据。例如,使用虚拟现实技术,结合对交互信息的三维建模等手段,将记者多渠道获取的信息数据进行融合,构建一个完整的电视新闻传播机制。在此基础上,结合仿真技术的应用,使人们在获取信息时,即便无法对事件重演,但同样也可使人们在虚拟场景中获得更多的新闻信息[5]。例如,周杰伦与邓丽君的同台演唱,这一事件的原理便是动态可视化技术的应用,通过此种方式使人们感知事件,做到电视新闻传播途径从静态到动态可视化演进。
(三)电视新闻传播途径从专业采编到大众参与
在融媒体背景下,传播媒介和传播形态的颠覆性变化,伴随新闻采编手段与编辑技巧的广泛普及,造就了群众广泛参与的新闻传播途径。不同于传统的专业采编组,融媒体背景下人人都可以成为记者,人人也可以成为一个热点新闻的助推节点。大众生活中的任何一点新鲜事,不再需要专业记者的猎寻,事件的亲历者、围观的热心群众都会用随身携带的智能手机当作简易摄录设备记录下新闻发生的全过程。大众参与的新闻传播具有及时性与真实性两大特点。及时性体现在,新闻发生的同时,大众充当的“采编组”就已经就位,实时的记录下了事件的全过程,并且是从多个视角同时记录,再通过近于同步的方式到各个新闻传播平台,用实况转播的方式记录着身边事,能够让受众第一时间了解新闻,互动参与新闻评论,甚至能够左右新闻事件的发展方向。这一点是传统新闻产业难以做到的。真实性体现在,新闻报道员不再是第三者视角的专业记录人员,而是变成了新闻事件的亲历者或者参与者,报道新闻时的措辞组句都带有了事件相关人的情感因素。由于是事件相关人,对事件的了解和理解就更为深刻,传达给受众的新闻信息就会更深、更远,同时,新闻受众得到的是第一手的资讯,感受的是讲述者真实的情感倾诉,这样的意境更为容易形成共鸣,将新闻受众带入到新闻事件中,仿佛亲历者一般读取新闻事件。这个真实性特点也是融媒体背景下广泛传播特质带给电视新闻传播途径的深刻创新。融媒体的广泛参与普及了新闻采编的专业技巧,拉低了新闻传播行业的技术门槛,新闻稿件的编制得以大众化参与,拓宽了新闻传播的途径。融媒体的到来,拓展了新闻传播的平台,丰富了新闻传播形式,拉近了新闻传播机构和受众的距离,颠覆了传统的电视新闻传播途径,实现了从理念、展示方法甚至观众参与方式三个维度的创新。
四、融媒体背景下电视新闻传播途径实践
根据上述在融媒体背景下,提出的电视新闻传播途径创新,将电视新闻传播途径应用在实践中。例如,在早期人们仅依靠电视获取新闻信息,但在现今的时代背景下,人们可直接使用终端手机设备实时接收或发动信息。并且在融媒体背景下,人们也可以在终端媒介上利用了解新闻事件,在此基础上发表自己对新闻事件的看法,此种现象便表明了新闻主体已经发生了转变。除此之外,在融媒体背景下,每一人都可以称自己为“记者”,社会群体将其自身看到的信息上传到网络媒介中。信息在网络中传播后,从而在社会中产生热烈讨论,此种舆论现象也称之为新闻效应,也正因新闻传播主体对象的增多,当下时期也称之为“自媒体时代”。在这种时代下,社会群体、媒介平台、新闻产业三者之间的信息能够充分实现在网络中交互。针对某个发表的新闻,多主体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因此,这也使得在融媒体背景下新闻的面向主体更加丰富。为了确保在多元主导社会背景下新闻的积极效益,应尽量降低在新闻前的“审核人”,降低新闻的议程,并重构新闻在市场传播的主体格局,接收大众对新闻的点评,从而使得新闻传播覆盖面更广。但是作为职业媒体人,还需要有足够的责任感和忧患意识,发现融媒体蓬勃发展造就的新闻广播事业繁荣背景下同样存在着短板甚至风险点,及时发现并予以纠正,才是职业媒体人的职责所在。问题表现为融媒体的广泛参与性导致新闻稿件的质量良莠不齐,一些观点不正甚至道德水准低下的稿件充斥其间,污染了观众的视听,也容易形成新闻误导。在新闻传播途径创新的实践中,需要对所有融媒体平台中播送的新闻进行审核把关,建立稿件审核发表的标准化规范,明确分类以及审核要点,用严格的条框筛选掉质量低下的新闻稿件,推送积极向上、质量优良的新闻稿件,才能为观众奉上有品质、有内涵、有意义的佳作。由此可见,融媒体背景下电视新闻传播途径在实践中的优势已经逐渐显现出来,受众能够通过文字、图片、视频以及音频等多种媒介获取信息,同样新闻工作者也可以通过上述媒介传播新闻信息。
五、结束语
通过上述研究,明确融媒体背景为电视新闻传播途径创新所赋予的价值,能够明确融媒体对电视新闻传播途径创新的促进作用。由此可见,电视新闻传播途径的创新与媒体背景的变化存在相互作用的关系,本文研究结果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尽管已经尽可能地对本文研究进行了完善,但本文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这些不足之处在于没有针对融媒体背景下电视新闻传播主体方面进行详细研究,这一点在日后的研究中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希望通过上述研究,能够为促进电视新闻传播途径的创新与发展提供专业性建议。
参考文献:
[1]韩舒宜.融媒体背景下电视新闻传播的创新路径[J].西部广播电视,2020(03):43-44.
[2]霍学全.融媒体背景下新闻传播创新途径[J].中国报业,2020(16):32-33.
[3]张威.媒体融合背景下新闻传播的创新理论[J].西部广播电视,2019(04):76-77.
[4]阳.融媒体背景下电视传媒的创新发展研究[J].中国有线电视,2019(08):87-89.
篇2
分析了百年奥运历史中海报图形的演变,提出在新媒体语境下对奥运形设计的新要求,以2020东京奥运会徽设计的图例列举分体传播对奥运图形设计的影响,提出对设计的展望。
关键词:
媒体;语境;奥运;图形;设计
每个时代的媒介都有着不同的传播特点,这是和社会经济及科技的发展紧密相联。诞生于1896年奥林匹克运动会,历经百年时光流转,已经成为全球的盛会。人们在体育运动中感受着竞技体育的魅力,同时也在媒体传播的影响下,从视觉方面感受着奥运图徽、海报等图形丰富而生动的光彩魅力。
一、奥运图形设计的重要演变
现代奥运从一开始就把建立美好和和平的世界作为主旨。西方视觉文化研究者伊雷特•罗格夫总结过:图象能传达信息,提供快乐和悲伤,影响风格,决定消费并调节着权力关系。我们现在回首观望百年奥运的图象设计,无不打着深深的时代烙印。奥运图形设计和视觉艺术的其它形式一样经历了四个过程,分别是原始范式的图腾,古典范式的仿象,现代范式的纯视觉,以及后现代范式的拟像。第一届奥运的海报图形就由复古的雅典娜、古竞技场、神庙和橄榄枝等元素组成,画面既丰富又令人振奋。1900年的巴黎奥运海报中出现了女性形象手持佩剑,这一图形信息也表示女性以独立人格参与社会生活,正式加入奥运比赛的队伍。随着现代派艺术的发展,之后的斯德哥尔摩、安特卫普和阿姆斯特丹所举办的奥运会的海报中,图形元素都是以手绘的形式表现生命运动的张力和人体的美感,同时表现形式也有未来派所倡导的开放性,所以画面也展示了部分合理的的人物形象。1932年的冬奥会海报,诞生了史上第一幅采用了摄影和绘画相结合的海报,这是一种极罕见的开放意识。美国在1932的洛杉矶奥运会中,以非常超前的商业品牌意识,把米老鼠和可口可乐引入赛场,这也为之后的赞助形式奠定了基础。20世纪的六十年代是一个震荡的年代,法国的、美国的嬉皮士等,加上热衷于摇滚、宗教、等“跨掉的一代”成为社会的主流,这一切催生出1964年日本东京奥运会的图标和海报,龟仓雄策带给世人一轮简洁的日出东方的红日图案,配上金色的五环,这是奥运视觉设计史上前所未有的简洁,也成为最易识别的图形。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的会徽,则让人们领略了西班牙艺术的想象力量,一点一钩一横,最简单的几何笔触组成了最有活力的跳跃。随后的雅典奥运会和北京奥运会,分别以橄榄枝的中国印向世界傲然展示着民族的文化特性。
二、媒体传播语境对图形设计的影响
网络的快速发展催生了新媒体传播方式的变化,以电子杂志、手机、平板电脑、移动电视为主的数字化复合媒体,以丰富而精准的信息传达优势,在现代传媒产业中占据重要的地位。这种网络传播语境带来的影响也是巨大的,打破了传统奥运图形设计的传播形式,所有的图形标徽设计均被快速宣传,互联网此时的形态已经成为社会化媒体,个人的言论自由度和传播度有了最大可能的影响力,相形之下传统媒体传播的话语中心权逐渐在大众传播的模式面前逐渐式微。2015年8月,日本设计师佐野研二郎带着全套的设计字体和创作过程向全球阐述他的2020东京奥运会中标标志的创意流程,此前他被欧洲设计师指责抄袭,最终在网络铺天盖地的争辩中,他中标的作品被取消,这也成为新媒体在信息交换中对此次事件影响的一个见证。新媒体的传播中,图形的原创性将受到全球设计师的鉴别和挑剔,增加了更多的不可测性,也使一个引起广泛关注的中标作品,会在极短的时间内呈病毒性的爆发传播并走下神坛。由于图形创意的特点,视觉设计元素很难做到完全的独创性,需要设计师在原创方面和互动能力方面急速提高,同时增强个人的竞争力。
三、新媒体传播语境下的奥运图形设计展望
新媒体的兴起改变了人类信息的传播方式,同时对社会结构带来革命性的影响,媒介传播的新语境时代,一种以互动性强、信息播报及时为特点的全民传播正在对一些重大事件产生影响,这其中包涵着个体对对感官审美的多元化需求,利用科技延展设计的美学,激发个体对世界的体察表现能力等。在此环境下,也带给奥运图形设计者们更多的顾虑,奥运图形的设计,已经成为艺术学和传播学的结合,对艺术创新提出了更多的要求,他们的创意受到更多的限制,以避免不必要的版权纠纷。受到全球关注的奥运设计方案,当前也是面向全球所有18岁以上人士公开,在这样的万人竞争的“马拉松”选拔赛中,对参选作品进行筛选不留遗珠之憾,也对评选提出新的要求。日本的国际设计大师原研哉团队公示了他们为东京奥运会所设计的图标,他的团队所提出的设计以“地球前进、跳动的心脏、顶峰”为象征喻意,通过太阳、月球和竞技场提炼出元素,他的设计中,图形在各个不同场景中的应用也被纳入设计考虑的范围,成为能够满足各种需要的伟大设计。他的设计受到业内的广泛好评,但是并不是最终的选定方案。2016年4月,在14599件参选作品中,官方公布了四件入选作品,这些作品中,有两幅色彩分别以日本传统的蓝色和红色为基调,四角形和圆轮表现了和平、和谐,另外两幅的图形以选手的比赛身影和开放的牵牛花图案入图,展示出对盛会的期待。现代传播的发展使得图形的相关设计也不仅仅是一个图标,而是延伸至场馆等更多环境,这需要更多鲜活有力量的图形设计来迎合奥运这一全球盛会,新媒体的传播和技术也将对奥运视觉语汇的丰富提供更多实现的可能。
作者:杨帆 单位:西安文理学院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自媒体;高职院校;本土文化;传播路径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422(2015)11-0110-02
对于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其重要办学使命的高职院校来说,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渗透并传播本土文化的意义重大,这不仅有助于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也能实现学校的文化传承功能。
在目前这个移动互联网时代,文化传播的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特别是其中的自媒体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所谓自媒体(we-media),是指“一个普通市民通过数字技术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连,提供并分享他们的真实看法和自身新闻的途径”,也就是说,自媒体凭借数字技术,实现了个体和世界的广泛链接。目前的在校大学生是自媒体的主要用户,如何借助自媒体,实现本土文化的有效传播,帮助大学生了解本土文化,继而肩负起研究、传承本土文化的使命,是本文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一、现状分析
1.自媒体覆盖面分析
经调研,在大学里自媒体的覆盖面达到100%。人手一部手机,时时关注微信、微博信息的低头族,在大学是普遍现象。自媒体、新媒体的兴起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学习方式、阅读方式、人际交往、生活方式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2.自媒体传播信息类型分析
大学生通过自媒体传播和接收的信息主要包括以下几类:一是各种生活随感;二是各种兼职、商品广告;三是各种搞笑、励志类信息分享;四是文化艺术类信息分享。这四类信息的比重呈递减趋势,也就是最后一类的传播量最少。
3.自媒体传播信息类型分析
大学生在传播文化类信息时,比较倾向于传播本土文化。尤其是高职院校这种以招收本地学生为主的院校,学生比较关注家乡文化。比如,潮汕地区的学生会关注“全球潮汕”“潮汕头条”等微信公众号,客家地区的学生会关注“大客家”等以传播客家文化为宗旨的微信公众号。他们转发较多的是饮食、民俗、名人类信息。
4.自媒体的创办主体分析
经网上调研发现,以传播本土文化为宗旨的自媒体,特别是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的微信公众号,主要来自各地市的文化传播公司或个人,在校大学生自己建立的非常少。而且这些来自本土的微信公众号,为吸引眼球,增加公众关注度,一般内容浅显,以本土热点新闻、吃喝玩乐的信息为多,发掘本土文化内涵的有深度的文章较少。
综上所述,我们发现在高职校园中利用新媒体进行本土文化传播方面存在着主动意识不强以及传播信息泛滥、重点不突出、缺乏可信度和权威性等不足之处。
二、对策研究
针对上述现状分析,为加强高职院校对本土文化的传播传承,可从以下几方面来提升这种信息传播的数量和质量。
1.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学生传播传承本土文化的的主动意识
任何一种文化的传播传承首先必须要营造一个良好的文化氛围,以引起受众的兴趣,慢慢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继而通过互动性的实践活动,将他们从被动的受众逐步转化为主动的文化传播传承的主体。就笔者对高职学生的了解,他们之所以对本土优秀文化知之甚少,除了他们本身的文化修养有待提高外,更多的是他们了解这种文化的渠道非常缺乏。基于此,高职院校应积极开辟适应学生认知特点、形式多样的传播渠道,让他们能多方位的了解区域文化。其中,充分利用自媒体来传播本土文化也是其中一种渠道。
2.充分利用学生社团的力量,开展自媒体传播实践
如我校成立了岭南文化博览协会、民乐社、舞狮队等传播传承本土文化的社团。基于本课题的研究,笔者也带领社团的学生利用自媒体传播本土文化。这种实践主要采取两种方式:一是开设微信公众号。岭南文化博览协会开设公众号“广科岭南博协”,定期推出有关岭南饮食、文化典故等方面的文章,同时结合开展线下活动,如岭南知识问答、家乡文化介绍等,来提升公众号的关注度,扩大辐射面。
3.亲身介入文化现场,用鲜活可靠的图文资料重塑本土文化报道的可信度和权威性
充分发动师生,深入文化现场,加强走访和调研,以镜头实录和一手采访来记录本土文化的发展历程和目前现状。以有温度的图文资料打动读者,激发他们对本土文化的兴趣并逐步承担起传播传承的责任。
自媒体视域下高职院校对本土文化传播的路径分析
4.加强深度报道,挖掘本土文化的底蕴
新媒体有着快速传播的优势,但快餐式的信息消费一旦形成惯性,文化背后的生活故事、历史底蕴以及人性的张力便无从谈起。因此,在一线采访实录的同时,应加强对本土文化追根溯源的深入研究,对热门文化现象的分析探讨,以期用有深度的报道为受众提供独特的文化体悟。
总之,高职院校对本土文化的新媒体传播,应充分调动各种手段和平台优势,努力发扬新媒体速度快、交互性强、传播灵活的优势,同时,要积极借鉴吸纳传统媒介的内容权威、观点深刻的特点,加强与受众线上线下的互动,从而推动在高职院校中的本土文化传播传承。
参考文献:
[1]程亮,颜复萍.新媒体时代传统文化的传播特征与对策探究[J].文艺研究,2010(04).
[2]姜申.论新媒体视域下民族文化的当代传播[J].贵州民族研究,2014(11).
[3]柳剑文,柳剑能.新媒体视域下的文化传播――以潮汕文化为例[J].传媒,2014(08).
篇4
一、“一村一名大学生”远程教育传播途径特征分析
在“一村一”远程教育传播中,传播者为三级组织,分别为省电大、市电大、县级分校及教学点。这三级组织形成三级资源平台,提供了内容丰富的学习资源,既包括教材内容、考试考察内容还包括农业信息、农业技术、课程教学等。这些学习资源首先通过网络或者多媒体等传播渠道传递给学校教师,然后由教师经过加工和整理,形成既有对文化水平相对普遍较低的农民学员而言易于理解的视频方式传播的IP课件、双项视频直播课、CAI课件,又有专家辅导讲座、文本材料等多种形式的学习内容。经教师整理加工后的学习内容或通过面授课堂教学或转化为动态教学信息资源通过网络资源平台传递给“一村一”学员。网络教学平台还可提供实时教学活动、BBS论坛空间等供师生交互。
在整个信息传递过程中,将“一村一”现代远程教育的媒介技术手段与教师的面授课堂、网络教学相结合,信息传递由教师经由网络再到学员经历了三个级别的信息传递,在传递上呈现出多级化的特点。“一村一”的信息传递也可以不通过网络直接传递给学员,但是我们不难发现增加网络这个平台后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传播范围更广,传播的速度也更快,对于学员的持续性、经常性开展自主学习更有利。根据罗杰斯“创新的扩散”观点,“创新——扩散”的最佳途径是将信息技术与人际传播结合起来加以应用。事实上,“一村一”远程教育传播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带动着“一村一”受众内部的人际传播活动。通常情况下,“一村一”远程教育信息的传播途径为由政府传给农民先进代表即“一村一”学员再传递给普通农民。这一传播过程中,“一村一”学员就起着“承上启下”的核心作用:“承上”即通过学习新知识,树立新理念,掌握新技能;“启下”是将习得的新知识、新理念、新技能在广大农民中传播开来,解决“信息入户”的问题。“一村一”学员这一“承上启下”的作用事实上是履行了信息传播领域中的“创新人”的职责、功能。有研究者认为,在当前广大经济欠发达的农村,简单机械地将技术和设备等投入进去,如果没有熟悉当地情况、具有影响力的“人”引路、指导、发动,就不能真正解决如何融合现代化和传统的优势这一问题,那么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则很难在该地区发挥出作用来。对于远程教育传播过程中所带来的密集信息而言也不例外,只有在村子中存在善于利用新知识、新技能的这些“人”,由他们组织、带动村民,才能收到良好的传播效果。“一村一”远程教育的开展给信息闭塞的农村带来了大量的新知识,新事物,使得每个村在传播渠道上能够有望突破“最后一公里”瓶颈。因此,“一村一”远程教育在传播途径上呈现技术手段与人际传播相结合的多级传播特点。
二、“一村一名大学生”远程教育传播过程特征分析
由于“一村一”传播途径具有技术手段与人际传播相结合的特点,那么它的传播过程则兼具这两种传播途径在传播过程中所表现的不同特点。以技术手段为传播途径的信息传播过程相对简单,这决定了它的传播过程相对单一,传递方式也是单向的,即由远程信息(教学内容)传递于教师;而复杂的人际传播决定了信息来源的多样性,决定了传播者传播方式的多样性。首先以信息技术为传播途径的信息是人际传播信息的主要来源,其次还包括教师整理后的信息资源以及教师所利用的传播平台即二级媒介所传递的信息,于是在人际传播过程中传递的信息具有异质、多向性。并且这种传播过程中还有人与人、人与机的多种互动是一个动态的传播过程,信息源源不断输入,也不断向外界传播信息,具有显著的开放性。根据“一村一”远程教育在传播过程中媒介的选择,按照互动中是否借助网络,将这一远程教育活动在传播过程中的互动划分为“网上”与“网下”互动两种形式。由于“一村一”学员中大多为利用业余时间在职学习,同时来自各个乡、镇、村相对分散,学习时间也不一致。另一方面本地教师力量的缺乏,还要外请教师,形成“师生准分离”的状态,于是集中面授、生产实践课更多的是选择“网下”开展,而象学习资源的传递等则更多的选择“网上”互动。呈现了“网上、网下”两种互动方式。与此同时,各教学点之间还实现了“教师与教师”、“资源与资源”互动。
根据远程教育传播的本质属性和本质关系,在“一村一”远程教育传播过程中四个基本要素传播主体即教师、传播客体即学生、传播媒介即媒体技术手段、传播内容即信息资源之间存在着以下八种关系:教师——学生、教师——教师、学生——学生、教师——信息资源、教师——媒体技术手段、学生——信息资源、学生——媒体技术手段、信息资源——媒体技术手段。笔者认为在这八种关系中,影响“一村一”远程教育传播本质属性的是传播主客体在传播过程中的关系,即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因为,人是一切传播活动的主体,只有处理好传播过程中人的关系才是传播的关键。由于受农村现实条件的制约,形成了生生协作互动和师生协作互动这两种独具特色的互动形式。协作互动既包括教师与学生的协作互动,也包括学生与学生的协作互动;协作互动的主体既有师与生,也有生与生;协作互动的媒介既包括利用媒体技术手段为媒介的师与生、生与生的间接协作互动,也包括不依赖媒体技术手段充当媒介的师与生、生与生的直接协作互动;协作互动方式可以是面对面的直接互动,也可以是远程异步间接互动。这种师生协作互动的传播,既体现了教师在整个互动传播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又能调动学生积极性参与到互动学习中来。此外学生与学生之间因为地缘关系或者相同的职业经历等形成一个具有共同目标的学习小组,这种生生协作互动有利于发展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师生协作”互动与“生生协作”互动充分发挥了人际传播的优越性,大大提高了传播的质量与效率。因此,“一村一”远程教育传播过程体现着多向、异质的信息互动特点。
三、“一村一名大学生”远程教育传播要素的特征分析
“一村一”远程教育传播模式与大众传播模式一样,它的传播要素主要包括传播者、受众、传播媒介、传播内容,但其较大众传播模式的传播要素在特点上则有所不同。
1.传播者在加工、传递信息时受信息资源的影响与制约,还受到其自身因素的影响在“一村一”远程教育的传播模式中,教师作为传播者在整个传播过程中处于信息传递的中间环节。教师作为信息的接受者、信息的加工者,同时也是信息的发送者,在加工、传递信息时,教师既受到信息资源的影响与制约还受到其自身因素的影响(教师的知识水平、技术水平、人格特征、社会群体),既有来自个体因素的影响,也有来自社会的、组织的、专业的因素的影响。具体来说,由于受到个人知识水平的影响,教师在理解传播信息时理解会有偏差和误差。例如课程农村政策法规如果仅依靠法学基础知识而没有农学作背景支撑则不易理解。另一方面还有一些年龄偏大的教师对于利用计算机进行资源制作显得十分棘手,大多数情况需要技术人员支持,那么在技术人员不了解理论体系的情况下,极有可能造成信息加工的误差。笔者认为“一村一”传播模式中,传播的主体还应该包括远程教育的学习资源开发者、教育管理者、技术制作者等。
2.受众在接受信息时既要受到媒体信息的影响与制约,还受到其个人因素的制约学生作为远程教育信息传递的最终归宿,是“一村一”远程教育传播的主要受众。学生接收信息的来源很多,可以选择地接受来自课堂的教学信息,也可以选择地接受远程教育学习资源,还可以选择网络其他资源。学生在面对纷杂的信息时,决定选择所要接受的信息既受到媒体信息的影响与制约,还受到其个人因素的制约。与教师一样,作为个体的学生的知识水平、人格特征等同样是制约其选择的影响因素。例如学员的计算机操作水平直接影响其从网络获取知识的能力,且学员的自身知识背景也是其在“一村一”学习的重要基础。
篇5
关键词:新媒体;整合营销;传播价值
整合营销传播理论一直以来是国外研究的重点,早在80年代整合营销传播的书籍已经问世,并且以一种新的整合媒体传播体系慢慢对后期的研究产生巨大影响。其理念是以客户服务为中心,整合现有企业的信息,将企业的品牌通过建立恰当的传播途径,传达到客户心里,以实现营销的目的。因为其有不可比拟的理论及实践优势,慢慢成为企业最广泛的传播营销手段。
一、传统媒体在整合营销传播中的弊端
企业开展营销的目的是为了保障客户的满意度,让客户了解企业的品牌形象,通过营销传播,基于客户的消费习惯,利用信息的传播手段将能引导客户消费的信息及时的传达到客户手中。在新阶段传统媒体传播时代,主要依靠广告进行传播,具体的形态包括电视、杂志等。整合营销传播更侧重于对信息传播手段的有效整合,通过利用传统的传统传播手段,将企业信息传达到客户心中。通过对传统媒体在整合营销传播的定位分析,其在整合营销传播的有其自己的弊端,具体如下:
1.信息单向传播性。传统媒体的传播途径是基于一点到多客户的传播,即最终事宜一个信息源,通过信息传播手段将信息传递到客户手中,在这种模式下,客户是在被动地接受,没有办法选择,对于大量的信息无法将最有价值的部分传递给客户,客户一旦有这样的心里,必然导致信息传播的逆反性,不利于信息的传递。
2.传播的同质性。传统媒体通过广播等手段,以相同内容的信息、以相同的方式传播到客户手中,缺乏必要的创新性,没有区分受众的不同特性,无法开展针对性的营销,因为需求点不一样,很难达到“以一对百”的实际效果,只是大众化的传播,起不到很好的效果。
3.无法评价效果。传统媒体传播消息之后,没有办法通过准确的计算方法计算营销的传播效果,想要统计分析,需要通过大量的高成本的调查问卷,而且反馈的信息具有滞后性,没有为企业的营销传播提供合适的策略支撑。
二、新媒体特征及整合营销传播价值分析
尽管传统媒体在有效整合营销传播中具有弊端,但是传统媒体在整合营销传播上依旧是主要的传播媒体,其弊端仅仅对比新媒体。那么新媒体在整合营销传播有哪些价值以及其本身的优势有哪些?具体的分析如下:
1.产生双向互动效果。新媒体的出现克服了传统媒体的传播途径是基于一点到多客户的传播,通过信息传播手段将信息传递到客户手中,在这种模式下,客户是在被动地接受的问题,通过在各种传播渠道下,客户自主选择。
2.群体分类效果。新媒体能够通过对受众群体的切分,有目的开展信息传播,传统媒体的弊端是没有办法将合适的广告内容传递到真正需求信息的客户。一般新媒体如网络社区、订阅号等,都有针对性客户群体,因此可以进行群体分类所以更能有针对性。实现有针对性的定点投放,可以减少困扰,不能实效保质传播。
3.可准确评价效果。精准的信息在传播过程中,可以实现对传播效果有效性评价,新媒体因为具有区域性,如网站点击率、购买率等购买行为数据,进行客户行为分析,有针对性地开展精准营销和客户的精准客户服务,可以很有效地衡量客户对现有品牌的营销,进而有针对性制定营销策略。
4.多媒体多渠道传播效果。新媒体通过多媒体渠道,利用丰富的内容表达形式,如一些图形等可视化的表现形式,将企业的亮点直观的展示出来,因为具有表现力强,是典型的富媒体的表现,通过强化信息传播的广度和宽度,让客户能够感受到其冲击力,吸引客户进行点击相关内容,这相较于传统媒体具有很好的多渠道传播效果。
5.客户体验效果强。客户在与新媒体互动的过程中,自身是在参与这个过程,这个是新媒体最有优势的特性,这个也是未来互联网媒体发展的趋势。新环境下,仅仅通过花哨的表现内容已经不足以引起客户的注意,这样必须通过其他的方式,如建立小游戏、社交聊天等方式让客户参与进来,让其在体验中了解企业信息,在这个过程中,亲身的经历让新媒体传播效果更佳,网络营销的效果更好。
6.不受空间限制。新媒体传播的过程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所有的信息传播都可以通过固化平台上获取,这些信息不会因为发送者与接受者的距离,影响传递效果,反而客户可以无障碍地接收到自己想要的信息,实现实时的交流、传递、沟通信息。通过以上对新媒体价值体现的描述,很容易得出结论,即新媒体可以很好地整合营销传播媒体,可以很好地契合新媒体的特征,实现特征与价值的完美结合合。
结论
随着新技术的发展,互联网、移动技术日新月异地发展,数字新媒体慢慢出现,并且应用到了营销传播中。针对新媒体的定义是指基于新技术,通过互联网等渠道,以手机等多样化的渠道,实现信息传递的目的。它是一种新科技与媒体的结合,以一种新的传播理念在营销界传播。从现有的定义理解上了解,新媒体基本上包含了应用到的互联网技术。新媒体从未来的发展来看,一定会掀起一股新形势的热潮,整合营销传播手段及环境也在新媒体的推进下慢慢走向成熟。
参考文献:
[1]陈刚.新媒体时代营销传播的有关问题探析[J].国际新闻界,2012,43(4):629-632.
[2]孙长胜.新媒体营销势在必行[J].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11,39(9):975-980.
篇6
【关键词】 艾滋病;年龄;认知调查;知识
Awareness survey of AIDS about different age group in Huang Jiang Town of Dongguan City
SHAO Wei.Dongguan Huang Jiang Hospital,Guangdong Province,Dongguan City,52375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Investigation and understanding,Huang Jiang Town,awareness of AIDS among different age levels,the status quo attitude.Methods Town area of the Yellow farmers,cadres,workers,service personnel,medical staff,students and other groups a total of 2754 were six categories,using self-designed questionnaire,including the general knowledge about AIDS,mode of transmission and prevention of knowledge of AIDS patient’s attitude,behavior and AIDS-related laws and regulations.Results Investigated populations,general knowledge of AIDS awareness rate is different from the overall awareness rate of 94.99%.Residents of all ages to the three main route of transmission of awareness were above 80%,but did not affect transmission of low rate of correct understanding.Conclusion AIDS knowledge to master the masses of the weak points,the use of residents willing to accept the way,targeted to carry out missionary work,they can more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city’s population of AIDS knowledge and awareness,to achieve the desired objectives.
【Key words】
AIDS; Age; Awareness survey; Knowledge
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2006年5月30日宣布自1981年6月首次确认艾滋病以来,25年间全球累计有6500万人感染艾滋病毒,其中250万人死亡。到2005年底,全球共有3860万名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当年新增艾滋病病毒感染者410万人,另有280万人死于艾滋病,艾滋病已成为危害全人类健康与生命的第四大杀手。目前,我国艾滋病的疫情已经进入了总体低流行、特定人群和局部地区高流行的态势,性传播成为主要传播途径[1],且已由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扩散。东莞市位于广东省中南部,珠江口东岸,北接广州,南连深圳。交通便利,四通八达,人口流动性大,因此加强艾滋病知识宣传,有针对性的开展健康教育,具有重要性和必要性。为了解东莞市黄江镇不同年龄居民艾滋病相关知识、行为和态度现状,以便有针对性的开展艾滋病健康教育,我们于2009年10~11月对黄东镇居民进行了抽样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黄江镇辖区内农民、机关干部、工人、服务人员、医务人员、学生等6类人群共2754人,年龄15~65岁。其中15~20岁528人(19.17%),21~30岁824人(29.92%),31~40岁620人(22.51%),41~50岁510人(18.52%),51~65岁272人(9.88%)。
表1
艾滋病基础知识知晓情况(%)
调查内容
各年龄段知晓人数及知晓率(%)
15~20(n=528)21~30(n=824)31~40(n=620)41~50(n=510)
51~65(n=272)平均(n=2754)
听说过艾滋病500(94.70)802(97.33)604(97.42)480(94.12)230(84.56)94.99
艾滋病是传染病446(84.47)712(86.41)519(83.71)393(81.88)207(76.10)82.68
艾滋病是性病230(43.56)432(52.43)358(57.74)213(41.76)112(41.18)48.84
中国进入艾滋病流行期213(40.34)412(50.00)320(51.61)189(37.05)89(32.73)41.21
目前艾滋病不可治愈423(80.11)702(85.19)501(80.81)365(71.57)178(65.44)72.33
艾滋病可以预防453(85.80)721(87.50)554(89.35)435(85.29)223(81.99)86.64
艾滋病有较长的潜伏期326(61.74)569(69.05)426(68.70)316(61.96)154(56.62)65.03
潜伏期内可以无症状但可传染223(42.23)398(48.30)302(48.71)231(45.29)105(38.60)45.72
通过检测才知道是否感染272(51.52)448(54.37)354(57.10)273(53.53)168(61.76)55.01
世界艾滋病日220(41.67)340(41.26)273(44.03)216(42.35)142(52.20)43.25
作者单位:523750广东省东莞市黄江医院
1.2 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调查问卷方式,包括有关艾滋病的一般知识、传播途径和预防知识、对艾滋病患者的态度、行为以及艾滋病相关的法律法规。
1.3 数据处理 调查采取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调查上述6类人群,采用自愿填写匿名问卷及小组询问方法进行不记名调查。共发放问卷2754份,回收率100%,获得有效问卷2620份,有效率95.13%。
1.4 统计学方法 研究数据采用SPSS 11.5统计学软件处理。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被调查人群对艾滋病一般知识知晓率不同,总知晓率为94.99%见表1。各年龄段居民对三条主要传播途径的知晓率均在80%以上,但对非传播途径正确认知率较低,见表2。
表2
艾滋病传播途径和预防知识知晓情况(%)
调查内容
各年龄段知晓人数及知晓率(%)
15~20(n=528)
21~30(n=824)
31~40(n=620)
41~50(n=510)
51~65(n=272)
平均(n=2754)
可传播423(80.11)702(85.19)554(89.35)435(85.29)223(81.99)84.86
输血、注射及有关操作可传播453(85.80)802(97.33)604(97.42)393(81.88)232(85.29)90.20
感染的孕妇可传给胎儿446(84.47)712(86.41)501(80.81)435(85.29)229(84.19)84.35
与感染者一起学习、工作不会感染152(28.79)229(27.79)196(31.61)146(28.63)64(23.53)28.58
与感染者一起就餐不会感染150(28.41)224(27.18)186(30.00)134(26.27)54(19.85)27.16
与感染者握手、拥抱不会感染142(26.89)216(26.21)180(29.03)120(23.53)46(16.91)25.56
蚊虫叮咬不会感染272(51.52)448(54.37)354(57.10)231(45.29)142(52.20)52.54
通过咳嗽、喷嚏不会感染201(38.07)369(44.78)285(45.97)213(41.76)105(38.60)42.59
通过控制自身行为可以预防艾滋病398(75.38)618(75.00)464(74.84)389(76.27)216(79.41)75.71
正确使用安全套可以预防艾滋病336(63.64)569(69.05)426(68.70)365(71.57)196(72.06)68.70
3 讨论
城乡居民对艾滋病知识的知晓较好,我市黄江镇居民对艾滋病的知晓程度较高,总体知晓率为94.99%,说明近些年来,我市对艾滋病宣传教育工作的加大,已取得初步成效。但是从51~65岁年龄段的的知晓率(84.56%)可以看到,在艾滋病健康教育方面仍需要继续努力,尤其是51~65岁对艾滋病知晓情况相对较差的方面应加大宣传力度。在传播途径方面,特别是部分非传播途径,如“蚊虫叮咬是否会传染艾滋病”正确回答率仅为52.54%,这个结果调查结果略高于其他城市的调查[2]。但也有48.84%的人不知道艾滋病是性病,不知道我国已进入艾滋病流行期,并且不同年龄之间存在差异。针对文化程度低的人群,要采取适合该人群特点的宣传方式,以提高宣传效果。
居民获取艾滋病基本知识渠道主要来源途径是电视,这些媒体往往只注重正确传播途径的宣传,导致部分居民在态度方面,仍然存在对艾滋病患者的歧视,只有28.58%的居民认为艾滋病患者或感染者可以象正常人一样起学习、工作。这可能是居民对非传播途径知晓率低的原因[3]。这些知识误区说明被调查人群的基本知识尚处于广泛听说但缺乏深入了解的表浅阶段。因此,在加强艾滋病相关知识宣传教育的同时,还应重点加强对艾滋病的非传播途径的宣传[4-6],以提高群众对艾滋病感染者和患者正当权益的认识,最大程度地减轻居民恐惧艾滋病的心理压力,理智对待艾滋病感染者和患者,减少对艾滋病感染者和患者的歧视,为艾滋病患者或感染者创造一个相对宽松的社会氛围。
所以,掌握群众艾滋病知识薄弱点,利用居民乐意接受的方式,有针对性开展宣传和教育工作,才能够更有效地提高我市居民的艾滋病知识的知晓率,达到预期目标。
参 考 文 献
[1] 中国艾滋病防治联合评估报告(2007年)概要.中国护理管理,2008,8(7):18-19.
[2] 程荣,陈立清,朱冰,等.非流行地区居民艾滋病相关知识、态度和行为调查分析.安徽预防医学,2007,13(6):417-419.
[3] 段建华,姜文洁,惠立升,等.城市社区居民艾滋病知识与态度调查.齐鲁医学杂志,2006,21(3):235-238.
[4] 王新伦,李雨波,武俊龙,等.城乡居民艾滋病相关知识和态度的现状调查.Chinese JournalofHealthEducatio,2006,22(4):260-262.
篇7
一、新媒体
新媒体是一种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而迅速崛起的一种媒体形态,主要通过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以及移动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以及卫星等渠道,通过电脑、手机等终端,向民众提供信息以及服务的一种传播媒体形态。新媒体的核心为媒体数字化,是当前信息时代背景下的特有产物。和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具有表现形式丰富、多样化的特点,同时包含文字、图像以及声音等多种内容,并且其传播时间以及传播空间都要比传统媒体更加迅速以及广阔。新媒体的特征主要包含以下几点:海量信息、信息碎片化传播以及虚拟化信息传播。新媒体在采集、制作、传播内容的时候,无论是方式还是方法都和传统媒体存在较大的差异性,通过新媒体能够为民众提供高质量、高科技感以及大容量的信息内容。除此之外,新媒体的信息传播方式以及展示形式也要更加多样化,渠道也要更多。通过新媒体能够实现实时传播,借此让民众和传播者进行在线实时互动,在线评论。
二、新媒体对影视制作与传播的重要性
(一)为影视制作提供了技术支持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民众对于影视作品的需求量也随之大大增加,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影视行业的进一步发展。此外,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更新,也在为我国影视作品制作提供更多硬件设备支持,进一步促进了我国新媒体的发展。新媒体技术的出现也促进了我国科技朝着高精尖的方向发展,把新媒体技术应用到影视制作行业之中,能够有效丰富图像、声音以及特效制作处理技术,同时,通过网络技术还能使影视作品具备互动元素。因此,利用新媒体技术能够让影视作品具备更加生动精彩的画面以及更加逼真的特效。除此之外,新媒体技术还能够让制作的影视作品拥有更加细腻的情感表达和细节处理,使民众能够更容易体会到影视作品之中蕴含的思想情感,大大提升影视作品的情感渲染力。新媒体技术的应用促进了高新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以及仪器设备的革新,大大提升了影视作品的艺术性以及审美性,使影视作品能够更受民众的欢迎,促进了影视制作行业的进一步发展[1]。
(二)为影视作品提供了更多的传播途径在新媒体的背景之下,信息传播的形式以及途径开始变得更加丰富多样化,传播的主体也从原来的少数渠道转变为现在的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传播主体。基于互联网技术建立的新媒体继承了网络技术的种种优点,有效打破了时间与空间上的限制。通过新媒体技术,影视作品能够在手机、移动媒体以及各种视频播放软件上进行传播,有效提高传播的效率和质量。在新媒体背景下,影视作品在上映之前和上线的过程当中,民众可以通过新媒体平台参与到影视作品的评论之中,甚至能和影视作品创作者进行实时互动,有效提高影视作品传播的效率以及质量。除此之外,通过新媒体平台上民众的讨论与交流,能够找到影视作品当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有助于及时改正[2]。
三、新媒体背景下影视制作与传播的问题
(一)存在严重的商业化现象现今,在我国新媒体影视制作与传播中,存在非常严重的商业化现象。影视制作人对于影视作品的传播率、票房以及好评率等多方面非常注重,对于影视作品的实际质量却不太看重,这直接导致虽然我国影视行业现在发展得非常繁荣,但是高质量以及高水平的影视作品数量却非常少。以韩国为例,韩国新媒体影视作品的数量非常少,但是质量却非常高,对此,我国新媒体影视制作可以学习韩国的经验,加以改正。除此之外,现今我国新媒体影视制作的作品主要分为两个类别,分别是微电影和微视频,这两种影视作品的传播都非常快,很适合在广告业务之中应用。这直接导致现今我国绝大多数微电影和微视频中植入了大量的广告,长此以往,我国新媒体影视作品将会成为广告的载体,严重影响新媒体影视作品的质量,进而对我国影视行业的进一步发展造成阻碍[3]。
(二)版权监管力度不足新媒体影视在我国才刚刚兴起不久,还没有形成一个完善的版权监管体系,这直接导致出现了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第一,缺乏完善的监管体系导致新媒体影视作品中存在严重的抄袭问题。而且,在新媒体影视制作中,翻拍作品占据了非常大的比例,许多新媒体影视作品直接抄袭国外作品的剧本以及故事情节;第二,由于现今还没有一个专门的新媒体影视防抄袭法律制度,而抄袭和模仿问题又非常严重,这直接打击了新媒体影视作品创作人的创作积极性,长此以往将会导致我国新媒体影视作品的数量变得越来越少,严重影响我国新媒体影视行业的进一步发展[4]。
(三)缺乏多元化传播途径现今,我国新媒体影视作品主要通过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平台进行传播,并且绝大多数的新媒体影视作品都是免费播放,如果不在其中植入广告,那么新媒体影视作品制作者就无法获得收入。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缺乏多元化的传播途径,这直接导致新媒体影视作品对通讯软件有着非常大的依赖性,并且缺乏一个完善的盈利模式,这直接阻碍了我国新媒体影视产业的进一步发展[5]。
四、新媒体背景下影视制作与传播问题的对策
(一)着重提升新媒体影视作品的质量要想有效促进我国新媒体影视行业的进一步发展,影视作品制作人就必须要给予影视作品充分的重视。首先,我国广电总局以及文化部门应当以国家文化建设工作为出发点,提升我国民众的审美情趣,让我国民众更加关注影视作品的情节内容、演员的演技等等。借此,在我国营造出一个良好的新媒体影视作品发展氛围,在这种情况下,低质量的影视作品将会逐渐失去市场空间,从而有效激发出影视作品创作人的创作热情,使他们更加注重影视作品的质量。其次,我国相关机构应当加大对新媒体影视产业的支持力度,在当前新媒体影视作品商业化大行其道的状况下,为新媒体影视作品产业化创造发展空间,以此有效保障我国新媒体影视行业能够制作出更多精良的影视作品[6]。
(二)加强新媒体影视作品监管工作要想促进我国新媒体影视行业的繁荣发展,加强新媒体影视作品监管工作势在必行。第一点,我国有关部门应当出台相应的政策,适当控制翻拍国外作品的数量,借此有效防止我国新媒体影视产业快餐化,同时有效激发出我国新媒体影视作品制作人的创作热情。在这个过程当中,由于我国新媒体影视产业相对发达国家来说存在较大差距,因此我国监管部门应当注意把握监管程度。第二点,我国有关部门应当建立一个完善的新媒体影视法律法规制度,有效防止恶意抄袭他人作品的行为发生,通过法律法规在制作人心中树立一道警戒线,规范他们的行为。如此,不仅可以有效保护原创者的知识产权,同时能够有效促进新媒体影视行业的健康发展[7]。
(三)开发多元化新媒体影视传播途径我国新媒体影视行业可以将信息技术以及软件技术作为新兴传播途径,开发出具备完善盈利系统的APP,这样一来,不仅能够有效提高新媒体影视作品的传播效率和质量,还能够让影视作品制作方获得足够的经济效益,有效促进我国新媒体影视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篇8
有人说艺术是反映社会的一面镜子,有什么样的社会,就会继而产生有之密切相关的艺术形式,随着数字科技的发展与电脑的普及,视觉工作者开始改变传统的以纸和笔记录社会变化发展的方式,开始使用电脑与数字科技来描述生活、表达思想、传播信息。一种被称为数字媒体的新艺术形式应运而生并在上世纪末获得了迅猛发展。是一个年轻、多元、高速发展着的新艺术领域,数字媒体艺术不是特指某一种特定的艺术形式,而是基于现代计算机数字平台创造出的多种媒体艺术形式。
1 新时期数字媒体艺术界定
数字媒体艺术是在计算机技术与网络媒体发展的大环境下产生的新艺术形式,信息技术是数字媒体艺术产生的先决条件,同时也为数字新媒体艺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与技术支持。目前学术界对数字媒体艺术的范围界定基本可以概括为:以计算机数字化技术为支撑,革新艺术方式,打破传统艺术创作手段、传播途径与承载媒介,由功利到审美,继而在伦理界发生深刻变革的一种新型艺术形态。
数字媒体艺术的产生,是人们对更高层次的审美追求的结果,传统的艺术形式如版画。雕塑等只能满足人们的视觉需要,但是视觉只是人们多种感知方式之一,还有味觉、触觉、嗅觉等。对于传统艺术形式的作品而言,永恒性与静态性是其明显特征,人们对于作品中所包含的信息只能被动接受,正是在这样的原有资源不能满足审美需求的情况下,数字媒体艺术应运而生,它不但能够运用丰富多样的艺术形式更高更快的传达信息,同时人们可以加入到其中进行艺术的创作,并且他们的参与体验作为作品的一部分被记录下来。
2 新时期媒体艺术的特点
数字媒体艺术包含了多种学科的元素,导致科学技术和艺术的区别越来越不清晰。新时期的媒体艺术特点表现在:
2.1 技术特征明显
所谓技艺,传达的信息是技术与艺术是分不开的,艺术的发展需要技术来做支撑,传统艺术由于其强大的感染力,技术的作用并没有得到重视与发挥,随着经济技术的发展与数字媒体艺术的兴起,科学技术与艺术的关系日益密切,技术的重要性日渐凸显,更多的人开始关注技术,甚至发展到关注技术本身,因为这是实现艺术创作的必经途径。随之而来的是现代艺术对科学技术的依赖性越来越高,技术成为艺术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2.2 数字化创作与表达方式
数字媒体艺术作品的创作与展示都离不开技术,计算机的软件是实现艺术创造的工具,计算机硬件与投影设备是展示艺术作品的手段,与传统艺术作品不同,数字媒体艺术是以0和1构成的虚拟数据为承载媒介,而非实际存在的自然界物质元素。因此,数字媒体艺术与传统艺术相比在作品的创作与展示上都有很大区别。
2.3 信息传播途径多感官化
目前在电影院看故事片的人越来越少,视听感受强烈的动作、科幻电影受到了人们的青睐,追求多感官享受与真实空间感的数字化立体电影是影响未来的发展方向。数字媒体艺术作品的多感官信息传播途径不是将人体感受机械撮合,而是在融合之中保留各个器官的不同。数字媒体艺术的多感官信息传播途径融合了计算机技术、网络与通讯技术、音乐学、影视学、艺术美学等多种学科的艺术创作形态,最终协同为一体。
2.4 数字媒体艺术的偶发性与交互性
数字媒体艺术作品的创作有时是由计算机操作程序进行控制,在此可以将计算机理解为创作者与观者的对话媒介,二者通过计算机实现信息的传递与反馈,在数字媒体艺术中,观者同时也是参与者和创作者,参与方式不同,感受到的艺术表现形式也不同。数字媒体艺术作品由于其交互性有偶发性的特征,这种偶发性的特点改变了传统艺术作品一成不变的形式,实现了艺术创造的多样性。
2.5 数字媒体艺术的超越时空性与沉浸特征
沉浸感是和交互性处于同等地位的一个数字媒体艺术特征,人们在观看数字媒体艺术作品时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在数字媒体艺术作品中使用虚拟内容代替实像,依然可以使人获得真实的感受。同时数字化技术大大拓宽了艺术家的创作视野,使艺术创作范围得到极大拓展,甚至超越时间与空间的界限进行艺术创作。
2.6 数字媒体艺术的创作走向平民化
传统的艺术形式需要创造者具备一定的艺术修养与特别的创作风格,而数字媒体艺术的诞生使创作大大改变了以往人们对于艺术创作的群体认知,出现了平民化的现象,越来越多的人成为了艺术作品的创作者,艺术创作不再是少数人的事情。
3 数字媒体艺术出现偏离艺术本体的现象
3.1 数字媒体艺术的风格趋向标准化和同质化
处于数字时代的当今社会用写作管理模式思维,将包含人在内的客观世界作为征服与控制对象,为实现管理的方便,导致世界日益趋同,丰富性与多样性减少。数字时代用封闭性网络进行构架,统领对人类发展有益的资源,在这个构架内,有已定标准引导人们进行艺术创作,所有的创作必须在规定的范围内进行,而任何与协议标准不符的内容都会被过滤掉,数字时代的这种限制大大的禁锢了人们的思想,压制了人们的创作渴望,减少了艺术创作的独创性与多样性,艺术创作风格趋向标准化和同质化。
3.2 过度信仰技术,偏离了艺术本体
计算机的操作使用并不是艺术家的强项,因此他们在技术面前可能会不知所措,导致过分追求技术制作的完美而忽视了对艺术本身的关注度。尽管对于很多人来说,他们并不清楚信息对他们自身有什么价值以及获得这么多信息做什么,但已经相信整个社会已经处于信息时代,我们身边的每台计算机都是信息的传播者,在纷繁复杂的信息冲击下,人们开始怀疑自我独立存在的价值,甚至开始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人工智能系统将主宰未来世界,人们再难将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分辨开来。
3.3 艺术创作出现模块化问题
科技的发展对艺术创作有利有弊,计算机操作的便捷性与模块化改变了传统的艺术创作形式,很多人认为创作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只要有想法与创意就能够就行创作,在这种观念的指导下,很多人在艺术创作之前不再进行积累与思考,而是希望利用计算机获得意外的创作效果。人类在人工智能中逐渐失去了独立的存在价值,思想越来越多的受到技术的制约,随着计算机实现合成功能越来越强大,创造性在艺术中也越来越少 ,艺术创作过分依赖技术会使其变成机械生产,有人预测,按照这样的形式继续发展下去,终有一天艺术作品也会像普通商品一样可以进行批量生产。
4 总结
数字技术改变了传统的艺术创作方式,技术的作用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并成为进行艺术创作的一个关键部分,但是数字技术有机械性的特征,如果将其作为进行艺术创作的主要实现形式,会导致艺术创作的多样表现形式和独特的艺术观念受到影响,艺术创作应回归到艺术创作的人类本体,打破观念束缚,实现思想的解放,使艺术创作不再受技术的束缚。
参考文献:
[1]朱润.数字媒体艺术的表现特性研究[C].山东师范大学,200904.
[2]李若岩.数字媒体艺术的特征与本体研究[C].艺术探索,201202(01).
篇9
随着全球艾滋病流行趋势的不断变化,艾滋病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我国自1985年发现首例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以来,至2015年,中国约有85万艾滋病感染者,中国全人口的艾滋病感染率处于0.06%的低值,然而在一些重点影响人群中,艾滋病病毒感染率就相对较高, 性工作者为0.2%,注射吸毒者为5.9%,男男者为8.0%[1].目前,国内艾滋病主要传播途径主要有;性传播、血液传播,母婴传播.由于艾滋病既是一种慢性传染病 ,同时又是一种性传播疾病.其感染人群多样化,流行形势复杂化,艾滋病有较长潜伏期.因此 , 为有效预防控制艾滋病流行,关键是要阻断其传播途径 .本文将艾滋病传播途径及其防治措施进行如下阐述。
1.艾滋病传播途径
1.1 性传播
1.1.1 异性间性传播
永州市艾滋病感染者以异性间性传播占首位,并呈逐年上升趋势,从2005年的43.1%上升到2014年的95.9%。由于不固定、滥交、男女之间无保护性的危险为艾滋病通过性传播提供了温床,感染的危险性增大.有的艾滋病感染者的没有采取保护措施,或隐瞒病情而至其配偶、固定而感染传播艾滋病.为此,在提高病例 率的同时,要预防二代感染,在告知本人阳性检测结果的同时,并应及时告知其配偶/性伴,以便及时采取保护性措施,避免通过异性传播艾滋病.
1.1.2 同性间传播
同性又以男男人群(MSM)为主,近五年来逐年上升,由2010年的0.2%上升到2014年的2.7%.而是MSM人群的主要方式之一,MSM之间无保护, 使得他们感染HIV的风险比传统意义上的要高.
1.2 血液传播
输入未经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的血液或血制品,通过静脉注射的人共用未经过消毒的注射器,被病毒污染的注射器及针头是血液传播艾滋病的重要媒介.永州市2005年为1.8%以后逐年下降至2010年为0.
1.3 母婴传播
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妇女可在妊娠,分娩和哺乳时将病毒传染给婴儿.永州市母婴传播的报道少,仅有5例.
2.防治措施
2.1 政府重视.社会支持
艾滋病防治工作关系到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国家安全和民族兴衰,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也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层面的重视和全社会共同参与.永州市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认真落实相关政策和防治策略,全面加强艾滋病预防控制和救治关怀措施,狠抓落实,确保艾滋病防治工作取得预期成效。
2.2 开展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
截止2014年底,自愿咨询检测门诊共接受咨询67865人次,HIV检测24560人次,HIV抗体确认阳性152人次,阳性率为0.62%,因此,自愿咨询检测是永州市目前发现HIV/AIDS病人的重要方式之一。
2.3 积极开展高危人群的干预活动
2.3.1 深入摸底调查为探索和建立艾滋病经性传播途径的干预模式,降低其感染率,2007年6月永州市疾控中心对城区娱乐场所进行摸底并绘制场所分布图,对娱乐场所内560暗进行问卷调查,同时开展有针对性的预防艾滋病性病防治知识宣传活动.通过五年的随访监测和干预工作,暗人群的艾滋病知识知晓率由45.8%上升至82.3%,最近一月商业坚持使用安全套的比率由27.9%上升69.1%,最近一次安全套使用率由35.5%上升至70.6%,一年内接受艾滋病干预服务的比例由45.6%上升到72.3%,有效遏止了艾滋病的流行.
同时对560名暗进行了调查,家庭收入小于1500元贫困家庭占68%、家庭破裂25.7%;文盲或小学文化占79.4%,年龄18-39岁占 84%,已婚(含离异或再婚)占80.2%;问卷中,性病概念模糊,答对率(21.3%)、得性病和静脉吸毒更容易感染艾滋病的知识答对率,分别为8.2%,10.4%,感染性病艾滋病危害,8种性病名称,艾滋病的“窗口期”答对率均在20%左右,能预防性病艾滋病传播的知晓率为17.2%,性伴从未使用安全套占78.2%,偶尔使用占18.1%,每次使用只占3.7%.结论;暗家庭贫困,争钱谋生为主,文化水平低,综合素质差,、性道德观念淡薄,性高危行为突出,暗是向普通人群广泛传播性病,艾滋病的主要危险人群.因此,向该人群传递科学,准确的性病艾滋病防治信息,开展有效的性健康教育,引导其改变危险行为,减少或阻断艾滋病病毒传播是当务之急.
2.3.2 预防性途径传播综合干预 为了控制艾滋病由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进一步扩散,永州市各县区组织高危人群干预工作队深入现场,加大了对暗,男男者,吸毒者,性病就诊者,外来务工者等人群的干预力度.截止2014年12月,全市共干预暗人群12078人次,HIV抗体检测3840人次,检出HIV抗体阳性5人;干预男男者人群1136人次,HIV抗体检测480人次,检出HIV抗体阳性3人,干预吸毒者人群2046人次,HIV抗体检测680人次,检出HIV抗体阳性1人,干预性病门诊就诊者13562人次,HIV抗体检测8545人次,检出HIV抗体阳性3人,干预外来务工人员10750人次,HIV抗体检测4580人次,检出HIV抗体阳性1人.
2.3.3 利用世界艾滋病日,开展系列宣传活动与中小学校双方签订协议书,及时拨付活动经费,指导和资助中小学校按实施方案开展相关活动:与社区联合开展“向‘零’艾滋迈进―让红丝带在社区飘起来”活动:利用新闻媒体进行宣传。
综上所述,阻断艾滋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方法:1、是尽早发现传染源;2、普及非感染者性病艾滋病防治相关知识.艾滋病预防控制方法主要包括;疾病研究,监测与检测,宣传教育与行为干预,治疗,咨询与社会资助等5个方面.对艾滋病不同传播途径采取相应有效的预防和干预措施,减少供用针具,减少商业,降低行为风险,提高自我保护意识,是阻断HIV传播的重要手段.同时艾滋病的防治工作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广泛参与,以促进艾滋病防治工作的全面推进。还要学会正确使用安全套,安全套是阻止性病艾滋病进入人体的“防火墙”: 越多,感染的风险越大,今天,我们还要重提“忠诚于配偶”,这并不是一个过时的话题:完善政府购买民间组织服务工作机制,研究探索艾滋病防治新策略,立足早检测,早发现,早治疗,早管理,全力推进性病艾滋病防治工作的开展。
参考文献
[1]中国艾滋病防治信息 2015年第12期:3
篇10
【关键词】传统广播电视媒体;新媒体;冲击;守正创新
自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整体生活水平和质量得到大幅度提升,同时互联网信息技术也得到迅猛发展,促进了我国广播电视行业的发展。在当前市场竞争激烈的趋势下,更需要灵活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来提高自身综合实力。如何在新媒体冲击下守正创新,是广播电视台工作人员面临的重要课题,需要其结合实际制定科学有效的策略。
一、新媒体为广播电视台带来的积极作用
1.拓宽新闻传播途径新媒体对我国广播电视台发展来讲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可以拓宽传播的途径。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不断变化,互联网技术也融入了日常工作和生活。借助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能够实现信息实时共享,传播形式及内容更多元化,进一步满足人们多元化的需求。在当前数字信息化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我们更应该借助新媒体来促进广播电视台事业发展,让其能够借助新媒体将最新信息以视频、声音、图像等方式传播出去,有效拓宽信息的传播途径,让广大人民群众了解社会最新热点。
2.提高新闻传播效率新媒体除了能够拓宽传播途径之外,还有助于提高新闻的传播效率,让重要的数据信息能够在第一时间快速传递出去。比如:社会上发生了一则新闻,可以通过新媒体全程记录新闻从发生到结束的整个过程,立即以多媒体方式传播出去,让广大人民群众在第一时间掌握新闻动态。同时,也可以借助先进的互联网设备对所的新闻信息进行整合,让广大群众能够全面获取信息,并通过互动交流将新闻传遍世界,让不同地域的人都能够在第一时间内了解此新闻事件,这也是新媒体为广播电视台带来的积极作用的体现。
3.改变人们生活方式伴随着广播电视台经营规模的不断扩大,新媒体成为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新媒体的出现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促进了广播电视台事业的蓬勃稳定发展。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通过互联网平台来办公,不仅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也可以提高工作的便捷性,可以说,新媒体已经成为人们随时随地获取资讯的重要途径,所以,广播电视台应该充分利用新媒体开展新闻传播工作。借助它,广播电视台的工作人员可以将信息及时出去,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也能够与广大人民群众进行交流,增强互动性。
二、新媒体对传统广播电视媒体的冲击
1.对传统模式的冲击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促进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增长,改善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为人们的工作带来了诸多便利。但对传统广播电视媒体行业也造成较大冲击。传统电视媒体的传播模式与现代传播模式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传统模式主要为线性传播或一对多的传播形式,这种形式已不能满足现代人的需求,因为在传统模式下受众往往是被动的,传统模式也有着强烈的信息垄断色彩。新媒体传播模式是双向的、互动的,是新时代背景下孕育出来的产物。传统广播电视媒体录制节目的流程烦琐,往往存在着很多局限性,难以满足人们多元化的需求,所以,可以借助新媒体来突破局限,进一步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促进广播电视事业健康发展。
2.对经营模式的冲击近几年来,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媒体传播向多元化方向发展。以往广播电视媒体的经营模式往往是粗放型的,在新时代背景下,流失一部分观众,所以,要想赢得市场先机必须借助新媒体来提高信息专业度,弥补传统经营模式上的不足,这样一来,既能促进广播电视媒体行业健康发展,也能提高其市场竞争力,在激烈的市场行业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
三、传统广播电视媒体守正创新的策略
1.积极整合内部资源为促进我国广播电视媒体行业快速发展,我们应当积极整合内部资源。广播电视媒体要加强对内部人员专业素质和能力的培养,使他们能够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为广播电视媒体未来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要注重对信息源的分析,确保信息来源安全可靠,更要创新新媒体的传播方式和方法,将信息有效传播和推广出去。要采用新颖的理念,提高信息内容竞争力,促进广播电视媒体行业发展。
2.努力打破区域壁垒传统广播电视媒体要想在新媒体的冲击下守正创新,除了要积极整合内部资源之外,还应当努力打破区域壁垒,实现资源共享。
3.加速与新媒体融合移动互联网给广播电视等媒体带来巨大冲击,但同时也带来了发展机遇。我们要促进广电大数据与移动互联网结合,推动融合传播,全面引进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推进广播电视媒体向平台化、智能化、融合化发展。要借鉴新媒体传播方式来提高信息传播的灵活性,善于利用互联网的开放性、互动性等优势,及时将数据信息传递出去,确保数据信息的专业性和全面性。传统粗放型的经营模式已经不能跟上时展的潮流,所以,应该摒弃落后的运作方式,积极创新经营模式,来提高信息传播效果。比如,可以采取信息付费、知识付费模式,以满足人们多元化的需求。内容丰富、知识喷涌的互联网时代,参差不齐的信息让消费者疲于分辨,人们对高价值信息的需求日益紧迫;快速变化的外部环境,使人们不得不开始学习,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手机等电子产品的普及,改变了知识产品的呈现方式;消费者移动支付习惯的逐步养成,都为知识付费提供了优渥的市场环境。如今,传统媒体传播模式和广告模式受到了不小的冲击,同时大数据也为媒体的内容分发、广告投放等重新打开了一扇窗,今天只有走出原有的依赖物理介质和传输终端的传播惯性思维,优质的内容、资讯、节目才能获得最大的传播效果和最快的分发速度。
4.满足受众需求著名学者喻国明教授曾经指出,当前媒体环境与20年前已经不可同日而语。“20年前我们依靠两大支点——一个是渠道,一个是内容,构造起我们的传统媒介。那个时候逻辑非常清晰,环节非常明了,只要按照这个路径走一定没错。但是互联网给予了这个路径巨大的、破坏式的创新,互联网激活了个人,使个人成为社会运动、社会经济、社会文化的一个基本主体,媒介由过去的以机构为主体转变到今天以个人为主体,社会运行、经济运行、传播运行也因此发生了一系列的改变。”互联网通过建立对个人的链接,激活了“个人元素”,受众不再是“沉默的螺旋”,以用户为核心的广播电视产品思维逐渐凸显,用户价值挖掘与研究显得极为重要。广播电视台必须对受众市场的融合与分化特征进行全面分析与价值挖掘,通过对受众需求的深刻洞察,完成对媒体运营、内容价值创造和用户粉丝价值挖掘中用户数据维度的系统性建设。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