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养老的问题范文

时间:2024-01-31 17:49:4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村养老的问题,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农村养老的问题

篇1

Abstract: Pension, especially rural pension is a major problem now facing China society. Being challenged on the thinking, economic and systemic of pension of rural aged thanks to realistic factors of aging population, weaking functions of traditional family, low coverage of social pension and insufficient production of land, to solve these problems is a definite requirement of building well-off society. The article emphasizes the current rural pension situations and challenges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construct harmonious society and promote rural development by solving these rural pensions.

关键词:农村养老方式 养老问题老龄化老年人口

Key Words: Rural areas, pension ways, pension problems, aging problem, aged populations

我们任何年代任何人都不能忽视养老这样的大问题,特别是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中,广大农村地区的养老问题日益凸显。据我国第十次人口普查统计,目前约有60%的人住在农村。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城乡发展存在很大差距。农村的大部分青壮年劳动力涌入城市,导致严重的“三留”(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问题。它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谐社会的建设。如果解决不好,势必会影响到整个社会的发展与稳定。

一 我国目前农村老年人的养老现状

1.人口流动和老龄化速度加快。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步伐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壮年人口进入城市,这种人口流动使农村人的年龄结构出现“两头大,中间小”的局面。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中国农村6.74149546亿人口中,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1.77648705亿,占全国总人口的13.26%,其中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1.18831709亿,占全国总人口的8.8%。(2)据有关方面的估计,到2030年老龄化高峰时,我国农村老年人口将占总人口的22.29%。这种现状会成为很严重的社会问题,不仅会为家庭、集体、国家、社会增加负担,而且也显然不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

2.传统的家庭养老功能日渐弱化。

我国目前最重要的养老方式仍然是家庭养老,特别是养儿防老的观念在中国农村根深蒂固。但从现实社会及调查材料看,养儿防老已不能承担所有的养老任务,特别是儿子结婚生子之后,就要承担起一个小家庭的所有任务,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照顾老人。相反,在广大农村地区,现在出现了一种普遍的社会养老现象――养女防老,尽管计划生育政策要求每户只能生一个孩子,但绝大多数农村人家都是有儿有女。老人到了晚年,身体免疫力下降,不免出现各种各样的疾病,特别是老人生病住院,在医院照顾老人的80%是女儿(数据来自我的调查)。但是农村的独生子女的家庭还在逐年增多,这就使得独生子女父母的养老变得异乎寻常的困难。总之,家庭的小型化和核心家庭的增多,使得家庭的养老功能弱化,同时居住方式的代际分离也意味着健康不佳的老年人在经济供养之外还面临生活不便、照料不够、精神苦闷等问题

3.社区养老发展滞后。

与发达国家成熟的社区服务体系相比,我国的社区服务体系发展滞后,。尽管近年来城市已取得长足的进步, 社区扶持在少数地方也有所加强,但农村社区养老服务与城市相比严重滞后。表现为:一是老年服务体系比如敬老院不仅没有普及,而且现有的许多都是条件非常差的,也没有专业的人员护理。二是对老年人经济上支持不足甚至没有支持。对60岁的老人,在一些经济发展迅速的农村会实行退休制度或按年龄给予补贴。这对解决老年人养老问题作用很大。但这只是中国农村极少的一部分,大多数人无缘享受这种补助。三是老年协会组织在农村还存在着组织不健全、不完善、不系统的问题。我们期待农村的老年协会组织在对家庭养老的引导和督促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使小问题不出村、大问题也尽量调解和化解。(3)

4.社会养老保障严重不足,覆盖范围太小

中国拥有世界上数量最多的老年人口,其中百分之七十在农村。据统计,未纳入社会保障的农村人口还很多。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截止到2009年底,中国进城务工者已从改革开放之初的不到200万人增加到2009年底的2.3亿人,其中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人数为2647万人,比2008年底增加231万人(4)。这个数据显示,这个特殊群体的养老保险问题很值得我们深思。但我国的基本方案中没有体现出对留在农村的农民和进城务工的农民给予区别对待。进城务工的农民既没被纳入到农村的养老保险体系中,也没被纳入到城市养老保险体系中,处于法律保护的空白地带。

5.土地难以满足农村的养老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后我国的国家建设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势必会忽视环境的破坏,影响农地的质量和收益,再加上我国人口在不断的增长,人多地少是我国目前的最基本的国情。据有关方面的专家估计,到2040年我国的失地农民将达到8000万―9000万。我国的农民家庭经营收入中,大约40%来自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1/4左右来自劳动收入。由此可见,来自土地的农业收入已难以保证农民的基本生活,以之养老更是奢望。有的农民已经摆脱土地的束缚,参与到现实的社会保障中。但是,土地对于有的农民来说仍然是很重要的生产资料。

6.农村的经济落后为养老问题埋下了隐患。

农村的养老问题归根到底还是经济问题,经济落后是农村养老困难的最基本的原因。一方面由于农业本身是第一产业,创造生产力的效果没有其他产业那么明显,国家对其管理与监督的力度也不够。另一方面,由于农业的发展主要在农村,特别是在边远的农村,农业收入全靠天,如果遇到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农民这一季甚至一年的劳动都白费了,温饱都难以解决,何谈养老。国家的管理也可能会因管理层级太多而导致对这些身处边远农村的管理的失灵。所以,由于农业产业的弱势,农村经济的落后,为农村的养老问题埋下了隐患。

二 当前中国农村老年人养老问题所面临的挑战

1.家庭养老的思想观念在中国根深蒂固

农村老年人大多数没文化没知识,接受的教育不够,在思想观念和认识上都缺乏先进性,尤其是处在边远农村地带,老年人从未离开过土生土长的地方,接受到的都是传统的思想,他们的观念和认识仍停留在一个与社会发展逐渐不相适应的水平。除了家庭养老,养儿防老之外,根本不知道还会有社会等为他们养老,这种思想认识上的挑战,在农村地区尤为明显。所以,他们对国家在农村地区建立的社会保障体系了解不多,关心不够,有病不严重就自己撑着,病重有钱自费看病,没钱在家等死,这种现象在广大农村地区普遍存在。这就足以看出农村老年人对自己养老问题的重视程度,观念需要更新,认识需要提升。

2.养老保险的资金筹集与管理方面存在严重问题

中国农村地区经济落后,城乡差别大,20%的人占有80%的社会财富,换句话说,80%的人占有20%的社会财富,而这80%人中的大部分在农村地区,城乡发展不平衡是导致今天“三农”问题的关键,农村地区经济水平的落后又是导致农村老年人养老问题难以解决的直接原因。另外,农村养老保险需求水平相对较低,许多贫困村民无法投保,而少数村、乡镇干部利用职权、巧立名目、利用公款为自己投保,养老保险成了这些人为自己谋私利的工具,而筹集的养老保险金也不能专款专用,基金的管理级别也太低,不能使基金有效地保值增值。这种经济上和管理上的挑战也是影响养老保险的运行和群众投保的积极性的重要原因。

3.中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滞后。

从1986年开始,中国农村的社会养老保险制经过几次的调整都未取得实质性进展,截至2002 年2月,农保管理体制仍未理顺。(5)2009年,国务院通过了《国务院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国发[2009]32号),决定2009年在全国10%的县(市、区)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6)。关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推行,虽然经历了几次调整,但仍然不能满足广大农村地区的养老问题,涉及的覆盖面仍然很窄,虽然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对于高昂的医药费,农民依然没有减轻多少自己的压力。国家没有根据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及时的准确的对法律做出调整。

三 解决农村养老问题几点思路

1.提高教育文化水平和对养老的认识,转变养老观念。农村养老困难的重要原因是教育文化水平低,经济落后,所以要从农村的实际情况出发,改变传统的家庭养老观念,适应新条件下养老机制的转变。其一,改变完全依靠后代养老的观念,树立多方式多渠道的养老观念,包括依靠社区、依靠个人、依靠土地等等,这样可以减轻家庭养老的压力;其二,改变只有儿子才能养老的观念,打破赡养责任中的性别划分,使女儿和儿子共同承担养老的责任;其三,改变合居才养老、分居则不管的观念。合居、分居只是各自方便的需要,并不改变责任义务关系。子女要一如既往地尊敬和赡养父母老人。此外,应进一步强化青少年一代的尊老爱老意识,努力维持家庭养老制度,为迎接老龄化的更大冲击创造雄厚的人力资源条件。

2、建立和完善农村的社会养老保险体系。

建立农村的社会养老保险要因地制宜,强制性与自愿性相结合。即应该立足于中国国情,根据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农民对社会养老保险的需求,缴费能力的不同,适时、适当地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只有当地区经济有剩余而且不影响生活消费的情况下,可以建立社会养老保险,而当农民连最基本的生活都无法保障时,谈养老保险是不可能的。目前农村的社会养老保险体系应包括社会养老机制、社区养老机制、家庭养老机制和个人养老机制。这几方面各自不同但又是一个整体。社会养老主要提供政策和资金的支持,社区养老机制主要是给予一定的经济上的补助,家庭养老体现了子女对老人的回报,个人养老是农民在年轻的时候积攒一定的资金为今后养老做铺垫。所以,一定要建立和完善农村的养老保险机制,特别是社会和社区的养老机制,与家庭养老和个人养老相结合,确保农民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但是我认为,农村养老除了社会等养老外,最重要的是要靠自己养活自己。

3、加大对农村老年人养老的资金投入。

农村养老困难,归根到底还是钱的问题,资金短缺是影响农村养老保险的重要原因。所以,这就需要政府、社区等好好规划农村养老资金的问题。首先,基金的筹集现阶段坚持个人交纳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给予财政与政策支持。但考虑到农村家庭收入的不平衡性,保险费的交纳标准一定要灵活,实行高中低多档次。还要确保基金的保值增值,才能调动起农民投保的积极性。其次,要加大社会救济和社会慈善对特殊的农村老年人的救济力度,特别是对“五保”老人和其它生活困难的老年人的帮助。最后,完善立法,确立农村养老保障制度,提高教育水平,加大投保的宣传力度,发展农村经济是确保农民养老基金投入的最有效的手段,也是解决农村养老问题的根本措施。

参考文献:

[1]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八- -城乡人口―乡村[J]

[2]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五―年龄构成[J]

[3]中国论文下载中心《浅析农村老年人口的养老问题》[J]

[4]2009年国家统计年鉴[M]

篇2

关键词:农村;留守劳动力;养老保障;农业政策;政府

引言

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数据,2006年末中国农村常住人口中劳动力总资源为5.3亿,其中70.8%仍从事着第一产业。虽然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试点探索已有20多年的历史,但是由于经济发展条件的限制和其他多方面的原因,至今尚未建立起适应中国农村社会发展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从而客观上拉大了城乡收入差距,间接造成农民经济状况恶化,严重阻碍中国“新农村”建设的步伐,也违背社会主义的公平性原则。

一、农村留守劳动力养老保障存在的问题

1.政府财政不支持。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但至今未建立起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目前农村社会保险运作中,政府财政的不支持体现在农村社会保险基层部门的运营方面,一是自收自支,二是保险基金的运营并未得到国家的充分保护和优惠[9]。长期以来中国政府仅以土地作为对农民的保障,而真正的资金投入很少。缺少政府关注和资金支持是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停滞不前的主要原因。

2.农民投保社会养老保险的积极性不高。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没有全国统一的制度,只是地方的一些行政法规等,使得农民对投保社会养老保险产生不信任也抑制了农民的积极性。农民投保社会养老保险缺乏政府的财政支持,而农民自身的收入水平不高。

3.统筹层次低,基金管理难以有效运行。农村的社会保障基金由地方县级政府的下属机构来管理,管理执行性责任由基层政府承担,一方面造成对农保基金使用情况的监管力度不够;另一方面农保机构和人员的办公经费、工资多数没有纳入财政预算,制度的交易成本强制地转嫁给了基层,农保基金被挪用、挤占和挥霍十分严重,农保基金严重漏损[4]。同时,由于县级统筹的基金资源有限,管理的科学性、计划性受限,也大大降低了农保基金的保障性。在养老保险基金的增值方面,目前主要是购买国家财政发行的高利率债券和存入银行,不直接用于投资[3],使得农保基金的增值能力受限,难以应对将来农村人口老龄化的压力。

二、农村留守劳动力养老保障缺失的消极影响

1.中国农村养老保障的缺失给农村和整个社会带来了巨大的人口压力[2]。养老保障的不足使农民无法摆脱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结果使农村计划生育工作步履维艰,付出了高昂的代价。

2.农村养老保障不足严重地影响农村人口素质的提高。农村人口的健康和身体素质的提高得不到保障,人口文化素质的提高也因农村的社会保障制度的不足而受到严峻的挑战。

3.农村社会保障的不足也直接或间接影响到农村的贫困问题和农民负担过重问题。在人口老龄化的冲击下,仅仅依靠子女养老,老人和年轻一代都难以保证良好的生活质量,这将给社会带来很大的不稳定因素。有限的资源支撑着庞大的人口,生存竞争日益激烈,农村社会在激烈竞争环境下的社会分层,使处于农村社会最底层的从事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农民处于相对较高的社会负担之下。

三、从农业政策措施中探寻农业的养老保障功能

1.进一步加大对农业的财政支持和金融支持力度,是农业生产力得以充分发挥。对农业实施支持政策不仅是因为农业具有准公共品性质,还因为中国农业承担了就业,养老等社会保障任务。

2.通过法律途径将农村土地承包关系长期化,合法保证农民的土地使用、转让等经济权益,使土地切实成为农民的最低基本生活保障。稳定的土地承包关系,有效的土地流转市场对于农民来说可出租获得进城就业的资本,无业时又可退回。陶然、徐志刚在一项研究中[9],提出过具有实际操作价值的观点;在农村设置专门土地权益管理机构,向农民所承包土地发放长期土地使用权证,明确农民对于土地的使用、转让和处理权利,允许土地进行转租、转让与抵押,农民拥有自主谈判权。

3.以当地资源开发利用为基础,对农业主导产业实行多层次的优化组合,推进农业生产技术进步和产业化经营。特别是应加快推进农业机械的应用,逐渐用资本来替代农业生产中的劳动,以应对中国农民整体老龄化的趋势。借鉴发达国家经验把目前城市中适合在农村发展的非农产业扩散到农村,同时以政策积极吸引城市以及国外资本进入农村地区投资于农业产前与产后的生产领域,大力发展农村第二、三产业,增加农民收入。

4.在社会可承受的范围内逐步提高农产品的价格,从经济上激发农业生产的积极性。近年来中国价格上涨较多的是副食和食用油价格,而粮食价格并没有太大的波动。在农资价格上涨较快的情况下,低粮价事实上损害了农民的利益,也压抑了农业生产的积极性。

四、关于构建农村留守劳动力养老保障体系的几点思考

1.继续发挥家庭的保障功能。家庭保障是中国农村传统的保障方式,尊老爱幼、养老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美德,照顾好年迈的父母,不仅是家庭伦理道德的要求,也是每个公民的基本义务[5]。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庭的社会保障功能无法取代,中国自古就有“老有所终”、“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道德思想,家庭从一开始,就担负起了养老这一传统职能。

2.政府加大财政投入。政府应把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作为工作的重点,转变提倡、鼓励的“旁观者”角色,成为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核心力量,最重要的是政府要在资金上给予支持。现阶段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基金应由国家、集体、个人共同承担,但是农民收入的增加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在农民收入缓慢增长的过程中需要政府加大在保障基金中所交纳的份额。把公共财政的重点支出由城市转向农村,特别是确保中西部经济落后地区的农民得到保障。

篇3

关键词:养老保险 欠发达地区 政府作用

一、贵阳市农村养老保险面临的现状

我国各地区的社会保险制度由于社会历史发展、经济水平和社会传统的不同造成了社会保险制度的地区差异化,但就各地的社会保险制度都有一个共同的目的,都是为了更好地保障国民的基本生活需要,以促进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贵阳市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面临的现状如何?现从三个方面来做一个简要分析。

1.贵阳市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现状

贵阳市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现状是人均耕地少,地貌复杂,第一产业从业人口下降速度慢,人均产值低。贵阳市2004年年末总人口350.8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85.78万人,占全市人口数的53%。全市土地总面积804667公顷,其中耕地288979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35.91%,全市每个农业人口占有土地6.9亩,不足全国平均值的一半,农业人口人均耕地2.55亩,为全国平均值的三分之二,且多属高原丘陵,不利机械化操作。据统计资料显示,2004年全市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31.77亿元,占本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即GDP)443.63亿元的7.2%,不难看出农村的人均产值不高,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相对较差。

2.贵阳市农村居民经济收入现状

贵阳市农村居民的经济收入总的来说是收入偏低,保障水平偏低,城乡差距大。据统计资料显示,全市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3509元,仅占城市居民可支配人均收入的31.25%,不足三分之一,可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之大。全市农村居民用于日常生活消费的恩格尔系数达0.44。2008年贵阳市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为200元/人月,而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最高的两城区为140元/人月由此可见,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的差异。

3.贵阳市农村养老现状

贵阳市农村居民养老是以家庭养老为主,辅之以少数集体养老、储蓄养老、征地补偿养老、房屋出租养老、困难救助和低保养老。贵阳市农村目前社会养老模式仍以家庭养老为主,占63.1%以上;农村经济的相对落后,长期以来农民收入只能维持基本生活需求,绝大多数边远地区的农民根本谈不上存钱,当农民进入老年,靠储蓄积累养老的为16.2%;参加城镇职工社会基本养老保险的乡镇企业为数不多,这一人群属于养老无保障之列。随着农村社会老龄化的到来,农民养老问题逐步凸现,已到了必须研究解决、刻不容缓的地步。

二、贵阳市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

结合贵阳市农村的现状,要建立贵阳市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必须面对和解决好四个方面的问题。

1.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差异

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造成城乡社会经济发展严重失衡的根源。长期以来优先发展工业的思路决定了城乡发展的差异,贵阳市城镇人口和农村人口大体各占一半,但2007年第一产业增加值还不到第二产、第三产增加值的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农民纯收入的3.2倍,城镇居民的最低生活保障水平人均200元/月,是农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人均70元/月的2.8倍。

2.农业产业结构的差异

解决“三农”问题的落脚点是提高农民收入,而关键在于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实现以农为主,多种经营。尽管近几年我市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这一目标,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全面发展。但农、林、牧、渔、服务业的结构不均衡,贵阳市的地形地貌又不适合大型机械的使用,就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生产而言不能形成规模,集约化、机械化、产业化程度低,生产效率和生产效益很难得到大幅度提高;二是种植面结构不合理,围绕省会中心城市服务的多种经济农业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3.不同区域的差异对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影响

由于贵阳市城市规划、地理等方面的因素,贵阳市不同区域的农村各方面差异都较大。在建立健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时候,对处于不同区域农村应该区别对待。不同区域经济差异的影响。贵阳市经济目前呈放射状,由城市中心向边远农村逐渐减弱,经济区域差异十分明显。

4.资金筹集方面存在的问题

按照目前国家制定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指导性政策框架,基金主要依靠参保农民的缴费,农村养老保险需求水平相对较低,但是如果考虑到城市化、社会发展、生活水平提高等多种因素,考虑到今天为自己的晚年生活投保的人在二十、三十甚至四十多年后进入老年期时的经济、社会背景,现在交纳的数额很少的养老保险金,就会出现养老保险养不了老,保不了险的情况。如果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财政不进行补助,其差异性和不公平性是显而异见的,直接影响农民的参保积极性。如果要让绝大部分农民参与到社会养老保险中,政府的财政补助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财政支出的加大,会影响到社会各个方面,而不仅仅是农村这一块。

三、解决贵阳市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矛盾的建议

1.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

笔者认为,要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要抓住发展经济这个主线。政府应结合贵阳市农村的实际情况,让城镇带动农村发展,从政策、经济、财政上全面扶持,即使暂时减缓城镇的经济发展,也要千方百计先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只有农村的经济发展了,农民收入提高了,特别是偏远、困难地区的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的缴费承受能力才能提高,农民退休后的养老待遇才能增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事业才能健康发展,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才能持续。反过来,随着农村经济的蓬勃发展,国家和地方财政支持的份额逐渐减少,又能有力的促进城镇经济发展,使城镇能全面完善的养老保险制度,实现城乡统一的社会养老保险体系。

2.完善农村社会保险的地方性法律体系

以立法形式明确规定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为保证农村社会稳定,根据贵阳市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本着社会公平的原则,对农村老年群体实施的社会保障,是作为调节社会分配手段而建立的。其次,加快农村社会养老保障立法步伐,使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各项措施都有法可依,便于操作并提高制度的稳定性。最后,应建立健全养老保险法律的监督机制,以确保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收缴、支付、运营的规范性,防范社会保险基金的风险,并通过合理运作使其不断增值,以更好的满足农村社会养老制度建设的需要。

篇4

 

关键词:农村  养老保障 问题 解决途径 

              一、现阶段我国农村养老面临的困境

    1.农村轻壮年劳动力的大量涌出,人口流动加剧,直接导致了家庭养老保障能力的下降。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由农村轻壮年形成的“民工潮”使大量农村劳动力流向城市。许多农民离开农村进人城镇打工或从事其他非农产业,导致农村田地无年轻劳动力照料。老年人受到照顾更加困难,家里留的只是老人和小孩,老人不仅要承受精神上的寂寞感,还要承担繁重的家务,照料年幼的孙子、孙女。养老问题面临很大的冲击。

    2.现代家庭规模的缩小,使得家庭赡养老人的负担越来越重。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实行计划生育,使中国人口增长得到了极大的控制。但同时也为养老带来一系列的问题。按政策规定,农村一户如果头胎是女儿,可生第二胎。也就是一户按政策规定只能有两个孩子,农村家庭的子女逐渐减少,家庭小型化越来越普遍,核心家庭的数量日益增多。将来,一对夫妻要赡养四个老人,抚养一个或两个小孩将会是一个普遍的现象。这种“四二一”式的倒金字塔形家庭将给子女实际的经济承受能力带来很大压力,在这样的家庭人口结构下,一旦家庭成员生病,出事故,庞大的医药、护理和营养费用将给家庭带来重大的经济与时间的压力。

    3.耕地农民收入太少,“土地养老”功能的弱化对农村家庭养老的冲击。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农业结构的调整,大量的耕地被征用,使得农村的人均耕地面积越来越少,农民靠土地获得养老保障面临危机。土地是农民最重要和最主要的谋生手段,也是农村家庭的重要经济来源,现如今,农民拥有的土地越来越少,土地的利用率下降。根据《中国统计年鉴》提供的数据,从1978年到1998年,全国农民平均来自第一产业的收人比重由91. 5%下降到了57. 2% ,其中纯农业收人仅占总收人的42.9%,其原因来源于两方面:一方面农产品的生产成本有所提高,据统计人均种植业的收人仅是人均消费的1/5,土地收人已无法满足农民的生活所需。另一方面,农村的年轻劳力外流,青壮年投人二、三产业,农村的田地由老人、妇女打理。所有这些都决定着我国农村家庭经济实力太小,承受风险的能力很低,很难独自担当老年保障的重任。

    4.敬老养老观念的转变对农村家庭养老的影响。农村年轻一代道德观念的下降,传统的“孝道”不断受到新的价值观的挑战和冲击。现在的农村老年的养老问题决不单单只是经济问题。近几年,农村赡养纠纷不断,子女不赡养老人的情况时有发生。年轻人受外界的生活方  式、价值观念的影响,他们不再像从前那样看重家庭和尽孝道,而更注重追求自己的成功和个人的享受,享乐、炫耀拜金等非理性因素的影响,传统伦理道德观念逐渐淡化,传统孝道观所极  力推崇的尊老、敬老、养老的价值观念也日渐淡薄。另外,农村老人缺乏经济积蓄和稳定的经  济收人来源,子女尽孝的成本日益提高,大量农民子女外出打工,除去自己的基本生活开销,一年也是所剩无几,没脸回家的情况非常多,城市生活成本高昂让他们无法满足自身虚荣的需要,更不能反哺家庭,这也直接动摇了个别子女的养老道德观念。老人与子女之间因养老问题近几年内发生过纠纷的家庭占51. 4%。农村老人的生活状况令人忧虑,理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篇5

关键词:农村;养老保险;养老保障体系

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71%左右,农村的老人占全国老人的比例达到75%,老有所养一直是广大农民群众梦寐以求的愿望,也是政府十分关心的问题,但农民自愿参加养老保障统筹的积极性不高,部分地区政府强制收缴养老统筹费,引导变成强制;赡养纠纷事件逐年猛增,家庭养老矛盾重重,危机四伏。笔者认为,出现这些偏差的根本原因在于目前的农村养老体制存在重大缺陷。

一、农村社会养老的现状

(一)老龄化加快

自70年代我国成功地实施计划生育政策后,我国人口的年龄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1964年第二次人口普查时,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占总人口的比例为5.86%。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时,为7.64%。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时,上升到8.59%。目前我国老年人口已达1.25亿人,达到10%的老年型标准。预计到2020年将有2.3亿老年人,占总人口的15%左右,2050年将达4亿多,占总人口的26%左右。人口老龄化在给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沉重压力的同时,也给家庭带来沉重负担,老年供养系数上升,劳动年龄人口负担加重。1991年60岁以上老人供养系数为13.74%,2000年为15.6%,预计2010年达到17.62%,2020年达到23.77%,2050年达到48.49%。

(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覆盖范围太小,覆盖对象有缺陷

目前我国拥有世界上数量最多的老年人口,其中百分之七十五在农村。据统计,未纳入社会保障的农村人口还很多。1998年建立社会保障网络的乡镇仅占全国乡镇总数的41%,建立社会保障基金会的村委会不到村民委员会总数的20%。另外,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我国进城务工者已从改革开放之初的不到200万人增加到2003年的1.14亿人,所以很有必要考虑这个特殊群体的养老保险问题。基本方案中没有体现出对留在农村的农民和进城务工的农民给予区别对待。进城务工的农民既没被纳入到农村养老保险体系中,也没被纳入到城市养老保险体系中,处于法律保护的空白地带。

(三)传统的家庭养老保险的功能被削弱

家庭养老是农村养老的主要方式所谓家庭养老,即以家庭为单位,由家庭成员主要是年轻子女或孙子女赡养年老家庭成员的养老方式。养老内容,主要是经济上供养,生活上照料,精神上慰籍三个方面。养儿防老的观念在我国农村根深蒂固,家庭赡养一直是最重要的养老方式,“子承父业”高度概括了上下两代人之间的密切关系。这种稳定的世代交替,能在家庭内部自然的完成赡养老人的职能,并形成相应的道德规范。农村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这是促使家庭养老方式变革的决定性因素。这种进程,一方面促进了社会经济结构和生产方式的变更。弱化了土地保障作用,促使了社会养老方式的产生;另一方面,工业大生产劳动方式的重大转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劳动者作为养老义务承担者的角色,家庭赡养和生活照料功能随之受到削弱。劳动力流动和人口的迁移。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不同地区呈现出了不同的发展态势。城市、沿海地区由于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各方面的原因出现了加速发展的态势,它们对外来劳动力的吸纳能力日渐增强,同时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使原先隐藏在集体出工劳动方式中的大量剩余劳动力涌现出来,而户籍制度和粮食统购统销政策改革,使农村劳动力大规模地向城市、县城和沿海发达地区流动和迁移成为可能。这些“离土又离乡”、“进厂又进城”人员长年在外务工经商,势必影响对老人的供养,对传统家庭产生诸多负面影响。

(四)农村养老不能完全依赖土地保障,但是土地对于有的农民来说仍然是重要的生产资料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提供的数据,从1978年到1998年,全国农民平均来自第一产业的收入比重由91.5%下降到了57.2%,其中纯农业收入仅占总收入的42.9%。目前农民家庭经营收入中,大约40%来自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1/4左右来自劳动收入。来自转移性与财产性的收入约占纯收入的5.7%。由此可见,来自土地的农业收入已难以保证农民的基本生活,以之养老更是奢望。有的农民已经摆脱土地的束缚,参与到现实的社会保障中。但是,土地对于有的农民来说仍然是很重要的生产资料。近年来农产品的价格日益下降,从土地上获得的收益非常微薄。而且农民的承包地被大量征用,代价是极少的土地补偿费。所以完全依靠土地来养老的选择也是不可行的。

(五)伴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及家庭“四、二、一”人口结构的形成,家庭小型化也在发展

农村家庭人口结构也将出现以下变动趋势:

1、已婚子女与老年人分居的现象逐渐增多,老年人单身户或一对夫妇比重提高。据1995年全国人口1%抽样调查,全国只有一个老年人或老年夫妇独自居住的家庭约为2049万户。预计我国老年夫妇家庭、单身老人家庭即纯老人家庭将大规模、大面积地出现。

2、特殊老年群体大量出现。这样的群体主要有三类:一是丧偶老人群体。由于人类平均寿命延长以及性别比的变化,丧偶老人主要是丧偶老年妇女会大量增加。部分丧偶老人再婚,另组家庭。也有许多老年夫妇因一方去世而成为单身老人家庭。二是独生子女父母家庭。20世纪80年代以后出身的大批独生子女21世纪初开始步入婚期,他们的父母也将由目前的准老人步入老年。三是两代老人家庭。下世纪随着人口老龄程度的加深,高龄化也将在我国出现,到那时将是许多低龄老人不能与其子女共居,但却要赡养已进入高龄的父母,组成低龄老人与高龄老人两代老人共居的家庭。以上这些纯老户与特殊老人群体,在居家养老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困难,需要社会予以关怀。

所有这些,决定了我国农村必须在家庭养老基础上建立相应的社会化养老保障体系,这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口变化的必然趋势。

篇6

关键词:农村;养老问题;家庭;社区;社会保障

中图分类号:F323.8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573(2012)03—0054—03

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人口结构老化、社会保障制度滞后等社会历史原因的影响,迈入老龄化社会的中国农村,正面临着日益严重的养老问题。针对农村老年人的社会生活状况,笔者对江苏省丰县大沙河镇杨集村的农户和老年人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访谈。杨集村是江苏省西北部的一个行政村,地处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处,全村总人口3 560人,人均耕地约0.04467公顷(0.67亩)。由于这里属黄泛区冲积平原,土壤多为砂土,耕地适用于果树种植,村民的全部农业收入依赖于果树种植。由于果品收入远远高于粮食收入,所以杨集村所在的大沙河镇成为了远近闻名的富裕乡镇。

一、当前农村养老问题的研究背景

人口老龄化是一个全球性的社会问题。中国正迈入一个老龄化社会。所谓“老龄化社会”,通常是指65岁以上的人口超过总人口的7%的社会状态,而超过了14%就被称为“老龄社会”。《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显示,中国老龄化进程正逐步加快,全国总人口为1 339 724 852人,60岁及以上人口为177 648 705人,占13.26%,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18 831 709人,占8.87%。中国社会科学院财政与贸易经济研究所的《中国财政政策报告2010/2011》指出,2011年以后的30年里中国人口老龄化将呈现加速发展态势,到2030年中国65岁以上人口占比将超过日本,成为全球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国家,到2050年中国社会将进入深度老龄化阶段。显然,在未来的30年里中国的人口老龄化程度将一直维持在一个相对较高的水平上。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大量青壮年农村人口外出打工,再加上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中国家庭趋于结构简单化、规模小型化,农村家庭养老功能弱化,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已不能满足农村养老的需求。家庭养老模式一直是中国农村养老的支柱方式。这种养老保障体系的存在有着历史渊源和客观必然性。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家族族群式生活是传统农村社会生活和治理的重要模式,家庭养老是传统中国农村家庭的义务和神圣职责。随着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农村空巢家庭增多,农村原有老年人养老模式被打破,传统农村社会保障功能的弱化和价值观念的多元化,特别是在沿海发达地区、人多地少矛盾突出的地区,农村养老问题更加突出。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立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制度是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以来的一项伟大历史任务。农村养老保障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内容,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和深切关怀。国务院于2009年6月24日通过了《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并随后召开了全国新农保的试点工作会议,对试点工作进行安排部署,另外提出了2020年基本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社会保障体系的目标,为全国农村老年人享有全面的社会保障勾画出美好蓝图。不断健全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切实保障老年人的生活,不仅是更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也是坚持以人为本、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因此,深入考察当前我国农村养老面临的问题,健全与完善农村养老的途径和模式是十分重要的课题。

二、当前农村养老存在的问题分析

养老,即奉养老人。老年人随着年龄增大,经济能力、自理能力等逐渐减退,需要依靠子女、亲友和社会的奉养。这种奉养不仅是提供物质的满足,还包括精神上的愉悦。当前中国农村养老的模式通常有三种形式,即家庭养老、社区养老和社会养老。通过调查发现,家庭养老是当前存在的最为普遍的一种养老方式,显然这与中国传统文化、农村经济状况、老年人价值观念等有很大关系。尽管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生活质量有较大提高,老年人生活状况有了较大改善,但是农村养老依然面临很大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一)农村养老的经济来源不足

经济保障是农村老年人养老的首要因素。经济条件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农村养老的质量和水平。由于老年人劳动能力下降,收入不断减少,在中国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中,老年人的衣食住行等生活花费和服务主要由子女、配偶等近亲属来提供。调查发现,杨集村100%的老年人拥有养老保险金,其收入为60元/月。根据《关于印发丰县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实施办法的通知》(丰政发[2010]42号)的规定,农村适龄居民基础养老金标准为每人每月最低60元,支付终身。年满60周岁符合领取养老金条件的农村居民可按月领取养老金。但是,多数老年人反映,每月60元的养老金仅能充当零花钱,对于生活费用和医疗费用来说无异于杯水车薪。杨集村受访的老年人多数是长期从事农业劳动。自然条件优越的杨集村大面积种植了果树,但是,近年来随着农产品价格的走低,农药、化肥价格以及人工成本的日渐提高,农民的净收入所剩无几。在这样一个相对富裕的村子,老年人的生活状况也仅是刚达到温饱,用老年人自己的话说“刚够吃喝”。

篇7

一、农村空巢老人产生的原因分析

(一)农村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由于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城镇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年走出农村去城市创业打拼。一些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纷纷到城市或经济发达地区寻求发展,而他们的父母和子女则留在农村,这样就形成了空巢家庭。

(二)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

20世纪70年代,计划生育政策全面实施,鼓励一对夫妻只生一个孩子。家庭规模变小的同时,空巢家庭也增多了。当这些家庭的子女长大成人后,正好赶上我国改革开放的政策,他们纷纷进入城市和沿海发达地区打工,每年只有在过年或者放假时才回家。

(三)城乡生活方式存在巨大差异

城市生活与农村生活有巨大差异。很多农村老人由于长期生活在农村,突然一下子到了城市之后无法适应城市里的生活,他们有比较严重的“恋土”心理,对于他们来说,农村才是他们真正的家;同样,长期生活在城市中的子女如果回到农村也很难适应农村生活,这使得他们回农村的次数越来越少。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水平的发展,目前我国农村人口的平均寿命得到了很大提高,但是丧偶或独居老人也日益增多。

(四)子女赡养老人的观念淡薄

有些子女虽然在城市里常年打工有了一定的积蓄,生活水平有所提高,但他们只顾自己享乐,没有担负起抚养老人的责任,长期将老人抛弃在农村,不管他们的生活,寻找各种借口,不愿意将老人接到城市安享晚年。

二、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分析

(一)物质经济问题

对于普通的空巢老人来说,由于劳动能力下降,身体机能衰退,很难再重新工作,赚取一定的收入。因此,他们衣食住行的开支一部分来源于自己之前的积蓄;另一部分则来自子女或者亲友的补贴。而对于那些患有疾病、需要长期药物和治疗的空巢老人,他们的生活开支会更大,经济上将会出现严重的漏洞。子女在自身经济条件比较好的情况下,还可以无条件地补贴老人;但是,如果子女自身的生活就不宽裕,再加上老人巨额的医药费用,他们的负担就会更重。许多老人即使生病了,也在家中自己硬撑或者被置之不理,从而陷入一种“看不起病,不敢生病”的恶性状态。除此之外,有些老人根本就没有子女,他们的生活来源都是依靠政府的低保和救助。同时,由于当今赡养老人意识的淡薄,有些老人甚至很难从子女那里获得一些经济上的支持,晚年生活过得非常凄苦。

(二)日常生活照料的问题

老年人由于年老体弱,自理能力下降,再加上可能会患有某些慢性疾病,需要有人陪伴在身边,照顾他们的日常生活。如果老人得不到照顾,又不能及时与外界取得联系,就很容易产生危急情况。老人突然患病,若抢救不及时,会产生很严重的后果。有的时候,老人还会遭遇抢劫、意外等一些突况,没有子女或亲人在身边的话,危险随时会发生。

当老人患病在床时,子女多又孝顺的家庭比较有优势,几个子女可以轮流照顾,也可以减轻一些彼此的负担。但对于独生子女或者无子女家庭,子女在外工作无暇照顾或者根本无人能照顾老人,老人的日间照顾就会变成大问题。如果老两口都健在,他们还可以互相照料、互相依靠,为儿女减少麻烦。但是,一旦老伴去世,照料老人的重担就落在了子女身上,老人的日常生活照顾和精神安慰都需要子女付出时间和精力。

(三)情感慰藉的问题

1.子女的情感慰藉缺乏

对于父母来说,儿女在精神生活上对父母的赡养就是子女对其的精神慰藉。老年人的生理年龄越大,心理年龄就会越小,他们会把更多的情感寄托于自己的子女。

(1)人格尊重

人格尊重指的是满足空巢老人的自尊需求。他们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在对别人不造成危害的前提下,每个人都应该尊重他们的权利。随着年龄的增长,老人拥有的财产、知识、地位远远不及以前,因此他们在家庭中的地位会有所下降,家事决策权也会丧失,在家庭中权力地位的丧失会对他们的精神造成打击,导致老人心情低落、内心不满、精神不振。

(2)成就安心

天下的父母都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态,都期望自己的子女有完美的人生,这就是所谓的成就安心。对于功成名就的子女,父母会比较放心,不用为他们的生活担忧,只需要保养好自己的身体就可以安心地养老。而对于那些生活过得不如意的子女,父母不仅要补贴子女,还得为他们担忧,烦心事就会增多。再加上年龄增大,身缠疾病、腿脚不便,更是不能安心养老。

(3)情感需求

空巢老人,子女不在身边,不仅生活上会感到孤单,还很容易产生负面情绪,心理承受能力差,有的可能会因为一点小事产生轻生的念头。在我国农村地区,家庭养老还没有制度化,居家养老是农村家庭的主要养老模式,子女在这种模式中的作用更为关键,不仅要让老人衣食无忧,更应该满足他们精神上的需求。对于农村空巢家庭而言,因为子女都有自己的生活和工作,大多不在父母身边,所以传统的养老模式现在并不能正常地发挥其功能,对于空巢家庭的老人来说,孩子的养老态度很重要。空巢老人不仅需要物质支持,更需要情感的慰藉和陪伴,哪怕只是一句问候、一个电话。

2.亲友邻里的情感慰藉弱化

在农村地区,空巢老人接触和交往的对象主要是自己的孩子和亲戚朋友,他们的交际圈比较窄。子女长期外出求学、打工或经商,父母感觉生活枯燥乏味,老人经常会每逢佳节倍思亲。虽然平时亲友邻里能够互相帮助,聊天解闷,但是大家还是会有所保留,不愿向外人过多吐露自己的家事。如今,农村的许多亲友邻里也大多流动在外务工,或者由于老人自身行动不便、身体不适、自我封闭等原因,亲友之间的串门、交往也变得很少。

3.外界机构的情感慰藉有限

(1)当地养老院

调查发现,农村老人很少有人愿意去养老院养老,这主要是因为受传统家庭养老思想的影响和消费水平的制约。当然还有政府投入不足、养老院基础设施不完善、缺乏专业的工作人员、服务水平不太令人满意等原因。因此,养老院对于空巢老人们的生活影响比较小,精神慰藉所占比例较小。

(2)村委会和上级领导机构

村委会是一个地域性、基础性的基层政治组织。其最大特点就是群众性,为村民服务是其服务宗旨,因此,村委会应该是空巢家庭获得精神慰藉的一个重要群体。但是当前村委会并没有履行好自己的职责,只是在家庭发生纠纷时进行调解,或者逢年过节时去慰问一下这些空巢老人,并没有制定针对空巢老人的政策。

上级领导机构对空巢老人的精神慰藉一般也是通过逢年过节的时候,领导下乡慰问、发放一些生活品,但是慰问对象只是一些老党员和有贡献的人。

三、社会工作的介入路径

(一)政府方面

目前,我国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复杂而艰巨,政府需要加大力度建立健全养老方面的制度。社会工作者可以充当政府和民众之间沟通的桥梁。帮助政府有效地收集农村空巢老人的各种信息,给政府提供可行性建议。同时,在政策实施过程中,也需要社会工作者有效地组织,以减少实施中的阻碍,让农村空巢老人真正懂得维护和使用自己的权利。

农村空巢老人养老问题的解决,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为空巢老人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和一定的政策支持。虽然国家在2015年已经出台了社会养老保险金的相关政策调整,来应对我国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但是,针对农村空巢老人的社会养老金和福利救助制度还不够完善,老人们的基本生活来源不能完全依靠政府的救济。与此同时,农村的医疗条件相比城市还很落后,医疗资源配备不均衡。而且农村空巢老人由于医药费用的昂贵,看不起病,甚至不敢治病。加快农村医疗体制改革,满足老年人的医疗服务需求是非常必要的。社工可以为空巢老人养老保障政策的尽早落实提出合理化建议。同时在养老社工机构的建设方面加大力度,为老人提供舒服便捷、放心优质的服务。

(二)社区方面

许多农村老人思想保守,家庭观念浓厚,具有严重的“恋土”情结。在很多农村老人看来,养老院这样的地方,都是不得已才去的,是无儿无女的无奈行为。去养老院养老,他们一方面会觉得自己没有面子,另一方面是舍不得花那份钱或者根本住不起养老院。所以,他们更愿意采用居家养老的方式颐养天年。这就需要社区(村委会)发挥一定的作用。针对这些空巢老人,给予一些物质上的支持和情感上的安慰。

而社会工作者,作为专业的社会服务人才,可以给空巢老人提供必要的个案心理辅导,帮助老人发现人生的意义,从而感受到快乐并建立积极乐观的心态。在这个过程中,社会工作者与空巢家庭成员建立起长期的上门沟通机制,及时关注并了解他们的生活和心理感受,并对他们进行专业的治疗,让他们安享晚年。

除此之外,社会工作者可以建立一个互助小组,动员那些有相似情况的空巢老人加入小组。在这个过程中,社会工作者可以让有相同问题的成员相互沟通交流,并让那些成功解决这些问题的组员作为模范分享经验,告诉大家他们是如何解决问题的。同时,社工还可以定期上门探望空巢老人,帮助老人做一些简单的家务活,陪他们聊天,或者把这些空巢老人组织起来开展一些团体活动,丰富文化和娱乐生活。开展一些老年人自我保护讲座、老年人广场舞比赛等活动。

(三)价值观念的转变

篇8

关键词:农村空巢老人;养老问题;对策探讨

农村空巢老人是指没有生育子女,或者有生育子女但因子女结婚后自立门户、外出打工不在身边照顾,剩下自己独自居住的老人。切实解决好农村空巢老人养老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和必经之路。

一、农村空巢家庭养老存在的问题现状

农村家庭一旦进入空巢时期,大部分空巢老人的生活水平会大幅降低,主要体现在物质基础、生活照料、精神慰藉三个方面。

(一)农村空巢老人经济生活缺乏保障

中国二元制经济结构使得农村老人的经济来源和城市有很大的不同,他们的经济收入来源非常单一,一旦失去劳动能力的农村空巢老人只能依靠子女的补贴。随着孝道观念的淡化以及一些子女自身在外地谋生的压力,高龄空巢老人的经济收入更是少得可怜,往往连最基本的生活都得不到保障。

(二)农村空巢老人日常生活缺乏照料

农村空巢老人在很多情况下都是自己照顾自己,或者配偶是他们日常生活的主要照顾者。在实行农村以来,很多农村青壮年选择去外地打工,以求获得较高的收入,也就是逢年过节回家一至两次,平时无暇照顾家里的老人。不仅如此,很多空巢老人还需要承担起照顾第三代人的重任。

(三)农村空巢老人精神生活贫乏

农村老人们由于生活环境、身体等方面的原因,社会交往较少,来自子女的感情慰藉是他们精神生活的主要方面。但现实情况是,很多老人子女不在身边。空巢老人特别是单身老人、体弱多病老人感到特别无助,经常会有失落感,易产生悲观情绪。

二、农村空巢家庭养老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开始涌进城市,这使得农村的空巢老人问题越来越严峻。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一)家庭规模变小,子女养老意识变得淡薄

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农村家庭规模逐步缩小,削弱了农村家庭养老的功能。随着子女数量的减少,为老人提供的赡养机会也相应减少。加上子女大多离家在外,导致赡养老人出现更多问题。子女和老人的分居生活也使双方的感情纽带变得松弛,双方关系日趋平等民主化,由此带来子女孝道意识的淡化。

(二)年轻人为了发展到城市务工的现象逐渐增多

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大量农村劳动力外流,农村家庭空巢化凸显。在大量外出务工的劳动者中,夫妇结伴同行的越来越多。为节约开支,降低风险,外出务工的夫妇时常选择将未成年子女留给父母照管。这样,由老人和孩子组成的隔代家庭在农村激增。

(三)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不完善,农村空巢老人养老缺乏保障

由于受到现实中国经济实力的限制,相当一部分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仍没有保障,这些老人尚未被真正纳入农村的养老保障体系之内。由于当前中国对人的社会化资源的照料上更偏重于青少年,农村空巢老人所获得的社会化照料资源少,绝大部分空巢老人仍处于一种“自我养老”的状态。

三、农村空巢老人养老问题的解决思路与对策探讨

(一)加快发展农村经济,实现劳动力就地就业

子女因为经济原因外出务工是造成农村空巢老人的主要原因,所以要在增加农民就业和收入上下工夫。政府要根据各地农村的资源优势,吸引外地客商投资兴业,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通过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吸引外出务工者回乡创业,改变农民的生存生活方式,既增加了经济收入,又能兼顾家庭,促进社会和谐。

(二)改革我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和健全农村社会养老保障管理体制

面对我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政府应当打破养老保障制度的城乡二元结构,从管理体制的内部构造、基金运营及事务管理的分离、专款专用及专人监督等方面着手建立符合我国农村现状的养老保障管理体制,不断完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医疗保障制度、生活照料制度的建设。

(三)加强农村社区的引导,为空巢老人提供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

解决空巢老人的问题,社区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在农村,邻里交往频繁,人际关系比较亲密,在这样的基础上形成的社区具有较强的凝聚力,可以在空巢老人的养老保障上发挥巨大的积极作用。特别是通过社区成员的互动,彼此之间提供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更有利于空巢老人的身心健康。

(四)提高农村空巢老人的社会适应能力,鼓励其积极参与社会活动

许多老人没有自己的爱好,不愿意参加社会活动和公益活动,这只能增加他们的寂寞和孤独感,这对他们的身心健康也没有任何好处。空巢家庭老人闲暇寂寞的时间较多,可以鼓励他们从事自己感兴趣的社会活动,新农村建设进程中,村级组织应该增设适合老人的活动场所和设施,鼓励老人们积极参加社会活动。

四、结语

老年人是社会阶层中的弱势群体,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只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共同努力,为农村老年人营造一个良好的养老氛围,农村空巢老人问题终将得到妥善解决。

参考文献:

[1]刘高宾,郑锦阳.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农村空巢老人养老保障问题探析[J].商品与质量,2011(05)

[2]肖方娅.转型条件下中国农村空巢老人养老研究[D].西北大学,2007

[3]黄润龙.中国空巢老人家庭状态[J].人口与经济,2005(02)

[4]姚引姝.经济较发达地区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以浙江农村为[J].老龄问题研究,2006(11)

[5]王玲凤,施跃健.城市空巢老人的社会支持及其与心理健康状况的关系[J].老年心理卫生,2008(02)

[6]袁金霞.我国农村空巢老人养老问题思考[J].青海社会科学.2009(05)

作者简介:

王青(1991~),女,江苏仪征人,现就读于江苏大学外国语学院,主要研究方向:中日社会问题比较。

篇9

关键词:欠发达;农村;社会养老保险

中图分类号:F323.8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2-0018-2

0 引言

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在2020年基本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探索并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2009年8月18-19日,国务院召开全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会议,进一步修改完善了新农保试点的政策措施,对试点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这些政策对于中国13亿人口中农民人口占8亿的现实国情,是取消农业税、农业直补等一些惠农政策的又一重大举措。然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在运营过程中出现不少问题,尤其是在欠发达地区。本文试图在分析欠发达地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实施的现状上,总结出该制度存在的问题,希望对下一步制度完善,起到一定辅助作用。

1 欠发达地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现状

目前我国农村,尤其是欠发达地区,在养老保险中,主要存在以下四种状况,包括家庭养老,社区集体养老,自我养老和农村社会养老,随着社会的发展,这四种方式各自出现了不同的漏洞。

1.1 家庭养老主导不在

家庭养老是我国传统的养老方式,也是我国主要的养老方式,大约占农村养老比重的90%。农民祈求多子多福,秉着养儿防老的思想,在其年老体衰、丧失劳动力的时候,能够从经济上和精力上得到儿女的照顾,从而安享天年。可以这么说,家庭养老的方式过去在一定程度上很好解决了中国农村的养老问题。但是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计划生育的普及、经济体制的转变,家庭养老的方式已渐渐失去其在农村养老中的主导作用,其他方式的养老逐渐显露其优势。

1.2 集体养老不能普及

集体养老也即我国常见的农村五保户供养制度,指集体对农村那些没有劳动能力、没有生活来源的孤寡老人给予吃、穿、住、医、葬五方面的帮助,帮助那些老人的日常生活。我国各地从20世纪50年代起,就相继创办了敬老院,由集体雇佣专门的人来照顾五保老人。农村五保养老资金从2000年开始,主要是上级财政的支付转移支付和地方各级财政的预算安排。农村五保户供养对我国农村养老的进步发挥了重大作用,但是这种养老方式只是对那些特殊老人实行的,并不能解决所有的农村老年人,因此这种集体养老也不作为我国农村养老的重要方式。

1.3 自我养老功能减弱

自我养老主要是指那些老年农民,没有依靠子女,又达不到五保户的要求,只能自己继续参加劳作,自力更生,来养活自己,他们的主要收入来源于土地耕作。但是对于欠发达地区来说,尤其是西部,耕地面积急剧减少,并且粮食等农作物的价格增长缓慢,致使土地的保障功能减弱,农民已不能完全依靠土地保障自己的晚年了。农民养老成本的增加,已是单纯依赖土地收入不能得以解决的了,自我养老的方式问题百出。

1.4 农村社会养老有待改进

农村社会养老是指由国家、集体和农民个人按一定比例承担养老保险费的缴纳,为解决农民劳动者在达到国家规定的解除劳动义务的年龄界限或因年老丧失劳动能力时,能够保证基本生活而建立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但是在现实中,这种保险制度也存在不少问题,有待进一步改进,从而实现其真实价值。

2 欠发达地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问题

在实践中,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在保障老年人基本生活方面发挥的作用有限,还存在着许多有待解决的问题。

2.1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覆盖面小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覆盖面是以县为单位的,这与其他保险存在差距,对于养老保险,尤其是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要想在一个县的小范围里把养老的负担在不同的年龄层次中的人口中分摊开,就有相当大的难度,毕竟一个小的辖区里人口指标差别小,同一年龄层的人口老龄化相似,疾病、家庭结构及收入水平都相差无几,保险系统内互补性差。而养老保险层次低、范围狭小、覆盖面过窄、社会化程度低,直接影响分散风险的能力。

2.2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资金不足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金是由国家、集体和农民个人共同缴纳的,农民缴费标准为每一个月2元到20元,共设10挡,但是多数农民却选择的是保费最低的2元,10年后每月领取养老金4.7元,15年后每月领9.9元,这远远不能解决其养老问题。

另外,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是由县里统一管理的,以购买国家政府发行的高利率的债券或存入银行确保增值,但现实中,因缺少合理的投资渠道以及投资人才,一直都是采取存入银行的办法。自1996年,受银行利率下降、通货膨胀等因素的恶意影响,农村养老保险基金别说增值了,保值都很困难,严重影响了保险资金的数量。

2.3 农民参保的积极性不高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筹资是按照个人缴费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给予政策扶持的原则,现实中,很多集体补助能力不足或是几乎没有,而政府的扶持政策又不能到位,剩下的也就成了农民资金缴费自己养老。这样因制度设计不合理、配套政策不够完善、政府投资不足、农民待遇过低,最终直接导致农民参保的积极性,而参保资金的不足从而导致养老保险工作难以实施,或者说基本停滞,因此也不能让农民感受到老有所养的作用,致使农民参保热情急剧下降。

3 结论

随着农村社保的深入实践,广大农民的保险意识渐渐接受这种养老措施,但是一定的经济发展水平才是发展社会保障的重要前提,尤其对于欠发达地区,农民社保的根本问题仍然是农民的收入不高,因此在进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探索中,应从这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建立健全的农村社会保险基金管理制度,确保基金增值保值;二是加大宣传力度,鼓励农民参保;三是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提供农村参保的支付能力。

参考文献

[1] 战梦霞,杨洁.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亟待解决的问题[J].特区经济,2010,(2).

[2] 石秀和.中国农村社会保障问题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3] 刘海涛.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探究[J].经济研究导论,2009,(32).

[4] 吴昊,司翠.中日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比较研究[J].技术与市场,2010,(1).

篇10

论文摘要:面对老铃化的冲击,欠发达地区建立农村养老保津已势在必行。欠发达地区农村养老保津面临着个人自我养老、家庭养老、集体养老、社会养老的四难选择,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所在。

    由于我国长期以来采取二元结构的发展模式,城乡相对隔离,相应产生了社会保障制度的城乡分割,致使农村养老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发达地区农村养老问题通过家庭养老、集体养老等途径已基本解决,而欠发达地区农村养老保障则面临着诸多的困境。

    一、欠发达地区建立农村养老保障的必要性

    (一)欠发达地区建立农村养老保障是统筹城乡经济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

    统筹城乡发展是由我国农村人口占多数的基本国情决定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重点和难点在农村,特别是欠发达地区的农村。我国13亿人口有9亿多在农村,农民占全国总人口的70%以上。由于广大农村人多地少,农业比较收益低,以及相关的体制和政策原因,各类投资长期向城市倾斜,农村不仅经济发展慢,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尤其落后,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和居民收人差距呈现日益扩大趋势。1978年城乡居民收人比为2.57 : 1,1994年城乡居民收人比为2 . 86 : 1, 2001年城乡居民收人比为2 . 90 : 1, 2002年为3.11:1,2004年扩大到3.21 : 1。与欠发达地区农村相比,城乡差距更为凸显。新世纪,我们确立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理应对欠发达地区的农村给予更多的关注,对欠发达地区的农民给以更多的人文关怀。因此,现阶段研究欠发达地区农村养老保障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它关系到“三农”问题的解决,关系到城乡社会的安定,进而直接影响着中国现代化的进程。

    (二)人口老龄化的加快将大幅增加欠发达地区对农村养老保障的迫切需求

    维也纳世界老龄问题大会规定,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10%以上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7%以上的国家或地区称为“老年型”国家或地区。根据这一规定,1999年我国就已经进人了“老年型”国家的行列,而且据预测,老年人口还将以每年3%的速度递增,到2020年,我国老年人口将达到2.3亿人,约占总人口的15%,而农村老年人口又占全国老年人口的70 %,所以人口老龄化不仅会冲击城镇,也会更猛烈地冲击社会保障基础相对薄弱的农村,特别是欠发达地区的农村将面临“老龄社会”的严峻挑战。面对这一挑战,许多人把解决欠发达地区农村养老问题的希望寄托在农村传统养老方式—家庭供养上。但是,随着农村计划生育的普及以及农村生产的社会化、市场化,使得“养儿防老”和“土地养老”的传统模式越来越难以为继。

(三)建立农村养老保障是计划生育政策得以在欠发达地区继续贯彻的必要条件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我国农村普遍实行了计划生育政策,使我国农村人口结构发生了变化。在欠发达地区农村,一般实行的是一对夫妇生一个男孩或生两个女孩的政策,在这种情况下,将来一对夫妇要养4位老人和1一2个孩子,这是传统的家庭保障所无法承受的。也就是说,从家庭规模和结构看,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家庭小型化趋势不可避免,家庭人口老龄化和对老年人的抚养系数也将呈急剧上升趋势,这将使家庭养老不堪重负。历史上,农村社会已经习惯于家庭养老,由于子女多,个人无养老后顾之优。而现在的情况则急转直下,只有尽快建立农村养老保障制度,才能有效地防止未来欠发达地区农村家庭养老的危机。如果解决不好这一问题,我国欠发达地区的计划生育政策就难以得到真正的落实,这将不利于国家和社会储备基金的积累,不利于农村经济持续、协调、稳定发展。

    二、欠发达地区农村养老保障所面临的四难选择

    根据养老所依据社会单位的大小,现行养老模式理论上有四种选择,即:个人自我养老、家庭养老、集体养老、社会养老。

    (一)欠发达地区农村发展现状决定了个人自我养老的能力相当有限

    个人自我养老主要是指个人在劳动就业期内将一部分现期收人作为老年经济生活保障储蓄起来,以满足老年生活需要的养老方式,也包括进人老年后,经过自身努力获得经济报酬的行为。它的存在必须有相应的经济和社会基础:一是有足够的经济剩余;二是能够长期排除各种干扰而进行有效的积累。但结合我国欠发达地区农村发展现状可知,尽管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农村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相对于欠发达地区的农村来说,到目前为止也只能说是解决了温饱问题,而没有足够的经济剩余。同时,农业生产经营具有很大的风险性,欠发达地区农村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又非常有限,农民收人得不到切实保障,再加上欠发达地区农村医疗保障体系的缺失,使许多人面对高额的医疗费用而有病不治致使累积到了不得不治的情况下那微薄的积累也流失殆尽。在此,还没有计算子女的成长和教育费用。可见,欠发达地区农村个人自我养老很难排除各种干扰而长期积累养老资金。

    (二)欠发达地区农村家庭结构的变化以及家庭养老功能的弱化决定了家庭养老困境重重

    家庭养老主要是指子女对失去劳动能力且无收人的父母在经济上的供给、生活上的照顾和精神上的慰藉。家庭养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赌养父母是子女义不容辞的责任。在我国广大农村,家庭养老是保障老年人生活的主要形式,在农村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支持,但也存在着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建国初期鼓励生育的人口政策与20世纪70年代末实施的计划生育政策的双重效应,使中国面临着日益严重的老龄化危机,但是欠发达地区农村家庭可支配收人的不足制约着对老年人的供养水平。统计资料显示,我国“九五”期间农村家庭总收人年均为3146.17元,总支出为2652.38元,年均剩余493.79元。这还不包括子女教育、意外风险支出等项目。因此农村家庭实际可支配收人并不多,欠发达地区就更少。二是现阶段,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涌人城市,使老人日常生活无人料理,如果进城务工经济来源不稳定,其赌养义务也无法得到很好的履行。同时作为家庭主要成员的青壮年不仅要赌养老人,还要抚养子女,随着社会的发展,对教育的投人逐年增加,教育收费越来越高。据有关调查显示,在欠发达地区的农村如果供一个子女上大学,其费用是总收人的150%到200%以上,在这种情况下,家庭就要陷人举债度日的境地,在赌养父母和抚养子女之间一般家庭首选的必然是抚养子女,使家庭养老陷人困境。三是农产品的低收益和农户收人的不稳定大大增加了家庭养老的风险系数。而欠发达地区多为自然灾害频繁的地区,自然灾害不仅造成农产品供给和农民收人的减少,也使农业生产和农村发展的物质条件遭到破坏,造成农业和农村社会再生产的困难,使家庭养老负担加重。如仅依靠家庭养老来解决,势必会出现一个日益庞大的农村老年贫困人口群,而这个人口群的出现,意味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失利。四是受市场经济和外域文化的冲击,农村子女赌养老人的意愿也有弱化的趋势,不赌养父母的现象也明显增加。

    (三)欠发达地区农村的集体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集体养老难当重任

    集体养老是一种借助明显大于家庭范围的社会力量养老的方式,通常是在较小的区域范围内,集体组织为区域内具备条件的老年人发放养老金或提供养老服务。在欠发达地区农村实施集体养老需要有强大的集体经济实力作后盾,但农村改变了原有的农村经济结构,农民的劳动成果归家庭所有,集体经济日益弱化,发展公共福利事业的基金很难提取,因此,在欠发达地区进行集体养老的可能性较小。

    (四)欠发达地区的农村发展水平决定了社会养老名存实亡

    社会养老是指在某一较大的区域范围内依靠全体社会成员或某些经济实体的力量实现养老责任共担的养老保障机制。广义上的社会养老包括社会养老保险和商业养老保险。我国现行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设置滞后,管理过于分散,其现行的缴费标准共设10档,每月2元一20元。参保农民的缴费水平普遍偏低,多数农民选择了保费最低的2元。在不考虑通货膨胀等因素的影响下,如果农民在缴费10年后开始领取养老金,每月只能领取4.7元,15年后每月可领取9.9元,这样的保障力度与农民“老有所养”的初衷相距甚远,失去了养老保险的意义。至于商业保险,由于缴费水平过高,欠发达地区农民的需求就更加有限。

    三、解决欠发达地区农村养老问题的对策

    (一)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人是解决欠发达地区农村养老问题的根本出路

    欠发达地区农村养老问题之所以会面临以上的四难选择,其根本原因是经济发展水平的落后,因此我们应想方设法增加农民收人:一是增加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人,重点支持农田水利、农村教育卫生、农村道路及农村生态环境等项目的建设,为增加农民收人提供经济条件、科学文化及自然环境的保证,加大对农村的人、财、物的投人,建立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二是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拓宽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渠道。要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把农村剩余劳动力逐渐由农村转移到城市,由农业转移到非农产业,通过减少农民数量来切实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这是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多渠道增加农民收人的迫切需要。三是深化农村税费改革,努力减轻农民负担,继续清理和制止乱集资、乱摊派和乱收费现象。四是依靠科技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效益,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五是以市场为导向,因地制宜地发展特色产业,发挥比较优势,同时要注意保护生态环境。

    (二)针对家庭养老功能的弱化,政府要从观念上重视并加以引导

    由于欠发达地区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较为落后,尽管家庭养老受到挑战,农村家庭养老功能在不断削弱,但并不意味着农村家庭养老将完全退出历史舞台。毕竟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社会仍以农业活动为主,在这样的社会中,建立一种有效的社会化养老体系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不可能一墩而就。因此,坚持和优化家庭养老是欠发达地区在经济相对落后的特定时期的一种切合实际的有效的养老方式,政府应在政策上给予一定的支持和帮助。例如对纯农业老年人口在其丧失劳动能力、子女赌养能力不足、生活确实有困难时实行最低生活保障救济等。

    (三)建立欠发达地区农村养老基金保值增值的有效机制

    长期以来养老基金主要通过存人银行或购买国债以期实现保值增值的目的,但就目前来看,出现的利率倒挂现象使人们投保的信心大打折扣,因此我们要不断开拓农村养老基金增值的新领域:一是可以将农保基金投资国家基础设施项目,因此项目风险小且未来的收人回报稳定;二是投资房地产或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也利润可观;三是委托给实力雄厚、规模大的商业银行或其它金融机构对基金进行运营管理,由金融机构承担风险,社保机构支付一定的管理费用(例如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受托管理的上海养老保险基金)。一旦农保基金实现增值,使农民真正得到实惠,就会转变其思想观念,增强有经济剩余的农民参加社保的意识。

    (四)对奢侈品及烟、酒等对人体有损害作用的物品,增收一定比例的重税,专门用来弥补欠发达地区农村养老基金之不足

    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针对目前出现的奢侈性消费现象来说,并非是一种完全正常的消费行为,很大程度上带有一种自我炫耀的成分,对社会来讲过度奢侈就是浪费,会造成资源的枯竭。更严重的是,收人和财富分配的巨大差异使得奢侈消费行为成为带有歧视性的消费行为,如任其发展下去就可能危及到社会的稳定,不仅伤害个体利益、局部利益,也损害社会的整体利益。实行重税一方面让有能力支付奢侈品消费的富人以税收的形式补助低收人者,有助于缩小贫富差距,体现社会公平;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抑制人们的超前消费,有利于经济的平稳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