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生产管理的建议范文
时间:2024-01-31 17:49:4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对生产管理的建议,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设备管理对轮胎生产成本的意义
设备管理的内容很多,其中包括设备选型、购置、安装、调试、验收、使用、维修、改造、淘汰、报废等。一般,我们都会先进行设备选型,选好之后进行购置和安装,再将设备进行调试,企业人员验收后,付款后使用设备。使用的资金称为固定资产。当设备使用过程中需要维修,其使用的维修费用,直接加到当前的生产成本中;为满足生产进行所采取的设备改造,设备的更新所产生的费用,如果所需改造的费用较低的,则费用从生产成本中扣除;如果改造成本较高,则将费用加到固定资产中分期归还;当设备损坏不能修复或基本性能不能进行正常生产的要求时,设备将会被淘汰或报废,这些都会对轮胎生产成本有所影响。所以企业对设备进行管理,目的是为了在轮胎生产质量和生产效率的前提下,减少设备管理在轮胎生产中成本的比例,进而增加轮胎生产的利润,减少不必要的成本消耗,由此可见,设备管理对了轮台生产成本有很重要的作用,各大企业应努力探索最佳的设备管理方案,争取把成本降到最低。
2控制设备对轮胎生产成本消耗的建议
2.1设备的选型
设备的选型是节省成本的关键。机器要买合适了,才能进行大量生产。设备选型一般根据项目的要求,生产线的配置或是产品的特殊需求,这就要求设备具有针对性,目的性强,能符合以上各种要求的型号设备,根据生产性能选择型号时,一定要符合生产要求的,如果性能超出生产要求不但会增加成本投资,还会造成资源的浪费。相反,如果性能不能满足生产所需的要求,降低生产轮胎的质量,从而增加了生产的成本,所以要求必须根据设备性能选择合适的设备,比如从规格、功率、适用范围、名称、质量、生产厂家、生产周期,生产时间等方面综合考虑,虽然进行设备选型时花费成本不多,但为以后生产轮胎中起关键作用,为以后生产成本的消耗起着决定性作用。
2.2设备的购买
设备的购买是真正要拿出成本来购买之前选好的设备,但设备的购买是真正能减少成本的一大部分。所以在购买过程中,一定要严格执行购买环节的每一步骤。俗话说货比三家,哪家便宜买哪家,所以买设备时一定要多问不同厂家的价格,不同厂家给同一型号设备的价格不一样,购买时应需要进行价格比较。此外,除了价格比较还需要进行性能比较,有可能同一厂家生产的设备性能好坏有所不同,同时也需要看厂家生产对技术人员的培训,技术指导和产品资料的提供;进而验证是否符合生产需求。如果厂家订单较少,作价格调动将会很大,到时候可以和厂家进行协商,尽量使价格达到最低,若价格商谈合理,则还应仔细检查设备是否存在未发现的不良隐患,若没有则进行签订购买协议。
2.3设备的安装、调试和验收
设备的安装需要让厂家技术人员进行安装,在安装检查完成后进行调试设备,调试是生产的前提要求,要尽量缩短调试时间,而调试进行中要多进行改变,找到生产所需的最佳状态,从而进快投入生产。调试完成后,企业应进行性能生产、操作方面的验收,验收过程应仔细,多次进行实验,从而大大减少进行正常生产中产生的不必要的问题,影响生产。
2.4设备的使用、维修、改造
在生产过程中,工作人员应多观察,多总结,尽量使用合适的数量,在相同的工作时间内产生的效率最高,以及产生较低的费用。使用设备时应多加爱护,多加打理,不要有操作不当的行为,设备一旦老化,效率就变低,从而增加成本的消耗。若设备确实性能不能满足生产,则需要维修,维修时要有针对性和侧重点,以免有不必要的花销。若使用时,需要对设备进行配置改造,要及时进行改造,这样可以提高轮胎生产的效率,提高收入,减少成本。
3结语
设备管理是为了在轮胎生产过程中减少成本的投资。各大企业应根据不同型号的轮胎,所需的质量要求,合理的配置,进行合理有效的设备管理,进而有效的提高轮胎的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减少能源消耗。同时也要及时的控制设备管理中所需的成本投入,达到总成本降低。
作者:周海霞 单位:米其林沈阳轮胎有限公司
篇2
关键词:信息化;生产管理;精益化
受经济发展的影响,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市场需求是不断变化的,为了适应市场不断变化的需求,企业也在不断改变自己的生产、管理模式,将传统的生产过程进行改变,以此实现生产流程的优化[1]。为了实现企业的生产管理精益化,全面结合信息化发展技术,对生产过程进行优化,以此不仅能够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同时也能够加强企业在市场中的占有量,推动企业的发展。然而在企业利用信息化优化生产管理的过程中,仍然面临一些问题,制约企业的发展。为了解决这一现象,文章中针对信息化推动生产管理精益化,对其进行了分析。
1 信息化与生产管理精益化分析
企业中的生产管理精益化是利用企业中的组织结构、人事管理、运行模式与市场需求等各个方面的内容,对其进行创新,保证企业中的生产系统能够适应市场的需求变化,杜绝生产过程中浪费的现象,减少资金的投入,获取经济效益的最大化。所谓精益化的生产过程在其实施的过程中主要是利用了系统的概念,将企业中人员以及相关流程信息进行结合,实现其协调性。利用企业中工作人员的培训,提升企业中生产管理精益化效果,利用相关的信息化工具,对生产的过程进行优化,在生产管理精益化实施的过程中,难免会存在信息的输入与输出,所以,将准确的信息进行传输,是实现生产管理精益化的重要环节。
企业中的信息化,即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将相关信息资源不断进行深入,实现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以此提升企业生产管理的效率,使企业能够获取更加的经济效益[2]。企业的生产过程中,信息具有一定的流动性,以此便会对生产管理精益化造成影响,利用信息化技术,全面实现生产管理的精益化改革,是推动企业精益化生产的主要手段。
在企业的生产管理系统中,物资的流动性是实现生产管理精益化的主要切入点,实现生产管理精益化的措施一般会将所生产产品种类为主,以此满足客户的目标,并利用生产过程中各个物料的流动杜绝资源的浪费,以此减少资金的投入,提升生产的质量,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为此,企业生产管理的精益化主要关注生产物料的流动、与精准性,以此优化生产的流程。物料在流动的同时相关信息也在流动,为此,保证准确并有效的信息才能保障生产物料的流动,进而避免生产过程中资源的浪费。
2 信息化推动生产管理精益化措施
2.1 结合工业工程概念,实现生产管理精益化
在企业的生产过程中,传统的生产理念是实现生产的完善与优化、减少资金的投入,然而在实际生产的过程中难免会存在一些问题,影响生产过程的有效性,为此,结合信息化技术则成为提高生产效率的主要手段[3]。受现阶段信息化逐渐普及的影响,在企业中也逐渐得到广泛的应用,尤其是生产管理中,在其中应用信息化技术,不仅可以提高生产管理的效率,同时也可以保证企业的生产管理精益化的实现。在其应用的过程中,可以将产品的物流线路重新规划,重新规划布局,由此便可以优化生产车间的空间,减少产品生产过程中流转的所需时间,并节约资金成本。除此之外,将产品的原料区、设备区域以及生产区域等进行划分,体现其科学性,并提高产品在生产过程中流转的便捷性,实现标示到位。在生产车间中的各个生产线旁准备备用设备,备用设备进行定期的维修与维护,若生产流水线中出现故障,在维修时间过长的状态下,马上将备用设备调入。
另外,要将生产的过程进行优化,结合企业中各个部门的性质与特点,对生产流程化进行规划与设计,将生产车间进行改进[4]。全面采用直线流水线的生产模式,将传统的大工序流取缔,以此提升产品的流转速度。缝制车间要全面选用U型流水线,替代传统模式下包转状态下的直线流生产模式。然后再结合订单的特征,将之后的检验、包装等工序全面集中于生产流水线,以此便可以减少车间生产过程中的交接,以及产品的质量问题、责任推卸等现象,进而缩短生产周期。除此之外,在开始生产之前,实现产前准备阶段的流程化。车间内包流生产被替代之后,随后采用的收货形式无法满足现行的需求情况,为此,可以结合单件流生产特征,将生产过程提前准备,例如生产所需的物料以及相关设备等,在不发生意外的状况下,保证生产计划的可行性。
2.2 利用ERP系统进行生产过程的二次开发,推动生产管理精益化
为了实现企业生产管理的精益化,企业可以推行生产平台一体化的管理措施。对ERP系统进行生产过程的二次开发,将生产流程进行整理,并绘制生产流程图,以企业的实际生产状况为主进实施优化。例如在生产车间交接时,后道车间要利用交接单核查生产车间,保证所有数据准确无误之后结束交接单流程。另外,在企业中建立办公自动化的运行系统。利用OA平台实现生产管理的精益化,设定生产操作的奖罚制度,并及时通知企业中的员工。将日常会议的纪要纳入OA系统中,不仅提升了企业的工作效率,节省了资金成本,同时也能够在该项目实施的同时不断积累经验,推动生产管理精益化发展。
另外,企业也可以结合电子白板,与ERP系统连接,对企业中的员工以及生产进度进行实施监督,实时了解生产中存在的问题,采用更加直观的形式展示生产的流转信息[5]。另外,企业也可以引入数字化技术,以此将企业内部的传统生产运作形式进行取缔,实现全自动化管理,以此推动生产管理精益化。
2.3 将企业的供应链进行完善优化,实现仓储管理精益化
其一,要将企业的采购形式进行统一,以此节省优化采购成本,为了优化企业中的仓库储存,可以推行“以产定采”的模式,利用拉动式的采购形式,避免出现采购提前、采购量过多的现象;其二,将所需产品原料的供应商进行优化选择,利用等级评选方式,科学合理的考虑各个供应商所提供的质量、交货时间与售后等,将交货时间不及时、产品质量不达标的供应商淘汰,加强其他供应商的合作;其三,在企业中以信息化为基础,建立产品运输预报体系。在产品的运输方面,企业要全面实现精益化的物流系统,提升产品运输的准确性以及效率,同时能够节省资金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在信息化的基础上建立产品运输预报体系。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受现阶段经济发展的影响,市场经济也在不断的变化,同时,随着信息技术的深入,企业为了提升在市场中的市场占有率,结合信息化技术,以此推动企业生产管理精益化十分必要。为此,文章中针对信息化推动生产管理精益化,从结合工业工程概念,实现生产管理精益化、利用ERP系统进行生产过程的二次开发,推动生产管理精益化、将企业的供应链进行完善优化,实现仓储管理精益化三个方面对其进行了阐述。通过文章中的分析,能够提高企业中信息化生产水平,以此推动生产管理精益化。
参考文献
[1]信息化推动生产管理精益化[J].企业管理,2014,6:19-22.
[2]张晶晶,杨建利,常悦.企业信息化与精益化融合的应用研究[J]. 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5,8:134+136.
[3]王秀梅.企业精益生产的信息化再造[J].机械制造,2015,11:56-58.
篇3
(河南科技学院服装学院,河南新乡453000)
【摘要】介绍了《服装生产管理》课程的特点,并分析了《服装生产管理》课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结合教学实践,提出理论内容导入式讲解、课程中安排工厂实习或参观、情景模拟和加强教师队伍培养等改革的建议。
关键词 服装专业;本科教学;服装生产管理;课程改革
Doi:10.3969/j.issn.2095-0101.2015.04.027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0101(2015)04-0082-02
生产管理课程是系统的理论课程,教学中要把握良好的教学节奏,遵循教学的客观规律,使用恰当的教学方法,以最少的时间和精力,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通过《服装生产管理》课程的学习,帮助学生了解生产管理的发展历程与趋势,服装企业资源与管理,生产物料的仓储管理,掌握服装生产管理体系概念,掌握服装生产类型与运作过以及排料工序管理,服装缝制工序管理。掌握服装企业生产相关岗位技能,更好地明确就业方向及岗位定位选择,做好职业规划,辅助完成学校与企业的无缝对接,使学生毕业后能快速服务于企业。
1服装生产管理课程特点
生产管理课程包含内容较多,首先要了解服装生产管理的发展历程以及服装企业的组织结构,此外包括服装生产物料管理、裁剪工程、缝制工程、成本管理、作业现场的研究和改善等。现在常见的教学方法是课堂教学为主,辅助以工厂参观,难以布置合适的课下作业,教学过程中学生较难以参与其中。甚至有很多学生没有去过服装工厂,对课堂讲解内容一知半解,缺乏兴趣,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回应平淡,课堂讨论也不能积极参与,达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想要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必须让学生参与其中,广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新的教学活动开始之际,学生普遍存在着希望上好课的动力准备,心理学上称此种现象为“心向”,这种“心向”既强烈又短暂[1]。课程导入是有效教学的关键,导入是在讲解内容之前,以故事、游戏和提问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习的兴趣。把握住这个良好的开端,以精彩的课堂导入把学生牢牢吸引到课程中来。
2上课过程中常见问题
2.1对生产管理不了解,缺乏兴趣
在众多课程的学习中,很多同学不知道生产管理能给他们的职业空间大小。学生可以在学习服装设计、绘画、服装结构、服装工艺等课程中收获乐趣和成就,学习的效果比较立竿见影,而生产管理的学习成果却不能马上呈现,学生也不清楚自己在课堂上学到的生产管理知识是否适用,并且理论的学习印象不深刻,易忘,因此学生就缺乏学习的动力。大部分学生没有在服装工厂工作经验,学习中需要有真实的或虚拟的生产环境,而校园缺乏这样的环境,到企业一线进行教学操作难度较大,可行性和稳定性无法保障[2]。每年都带领学生去企业参观,学生经常性的参观学习却不能给企业的发展带来一定的实际效用,令学校和企业都陷入尴尬境地。
2.2生产管理课程内容较多,且细节繁琐
服装生产管理涵盖生产的所有环节,有些知识复杂繁琐,学生觉得难以接受,教师讲得口干舌燥,但因为知识点多又缺乏趣味,达不到好的教学效果。
2.3教师一线生产管理经验缺乏
生产管理经验需从长期的企业磨练中获得,现代大规模定制的模式要求产品品种多、批量小,这给服装生产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对服装生产管理的教育也有新要求。大部分老师是学校毕业后直接到学校就业,没有工厂工作经验,所掌握的知识也大多是从自己老师那里获得。教师在招聘中较多强调学历,年长的老师们大部分已经不了解现代企业的管理状况,所讲授知识偏于陈旧。年轻老师多是学校毕业后直接来学校教学,没有企业工作经验,工作后也很难与企业建立紧密联系,因此教学内容多是上学时学到的知识或从书本上得到的信息,而这些信息早已脱离市场。很多老师也下到企业学习锻炼,但因为时间和身份原因,不能真正地参与到一线工作,对企业真实管理情况掌握有限。
3课程改革建议
课程改革的重点在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课程实践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创新能力、就业能力,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3]。
3.1理论内容导入式讲解
老师上课过程中发现,谈到就业工作选择,学生脱口而出的工作岗位基本上是设计师、版师等,这是他们能想到的服装岗位。实际上服装的劳动密集型主要就体现在生产管理上,大部分学生没有去过工厂,对生产管理知之甚少。第一节课的导入学习以讨论交流的方式让每一位同学思考自己的职业方向,计划自己未来5年到10年的职业道路,并与同学和老师交流,而后为学生分析生产管理能够为他们提供的工作岗位以及服装生产管理的职位上升空间,充分激发学生对生产管理的兴趣,为以后的理论讲解做好铺垫。
在上课过程中结合课程内容可采用游戏法、模拟法、生活情景法和多媒体导入法等[4]。游戏法是教学中把教学内容编排在游戏中,通过做简单小游戏的方式让课堂变得生动有趣;模拟法即把所讲理论让学生模拟操作,感受更加深刻;生活情景法是把陌生的新知识与学生所熟悉的日常场景联系,便于学生接受;多媒体导入法则是充分利用多媒体工具,课件中若仅有文字和图标难免使学生产生视觉疲劳,穿插播放图片、视频等更加易于接受。从被动接受理论知识到主动去思考问题并参与到教学中,提高了教学效果。
3.2课程中安排工厂实习或参观
传统的生产管理参观模式时间较短,一般1d时间,这种参观方式只能让学生感受服装工厂的生产氛围,对工厂的具体结构、生产安排、流水线安排及生产状况还无从了解。
改变原来的工厂参观模式,在课程讲授一部分之后,让学生到工厂实习,安排一定时长的实习周,让学生自己到工厂发现问题,把这些问题和老师及同学交流,共同研究解决。这种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发现问题的方法,大大增强了教学效果,激发了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3情景模拟
3.3.1工厂情景模拟步骤
工厂情景模拟可如下分步进行:
为指定品牌做商品企划,设计款式以便进行后续的生产;
测试工序工时,试制样衣,调整结构和工艺,做出首件良品即产前样;
根据样衣用料和订单数量,确定需采购物资,采购面料辅料,安排采购人员;
制定生产计划;
确定详细的裁剪缝制方案,安排流水线员工和相应工序。
产品后整理;
根据材料成本、管理成本、运营成本以及市场情况确定产品价格,并进行销售。
3.3.2实验室模拟工厂
在学校实验室内模拟工厂的生产场景,在接近工厂环境的氛围中学习,分班进行比赛,安排一个简单流水线,下达生产任务并签订订货合同,让学生担任厂长、主任、组长以及一线工人的职务,让学生切实感受到身份的转变和自己肩上的责任,赋予了主人翁的责任感。平时上课不认真的学生也会感觉到,可能因为自己的不认真造成生产的经济损失。这种教学模式强调理论与实践教学结合,让他们独立完成服装企业的全运作过程,接受从市场调研、商品企划、生产管理到市场营销的全过程模拟训练,使学生在真实的社会环境、市场环境、企业运作环境中完成适应服装市场变化的职业岗位能力、实践操作能力的训练[3]。
3.4加强教师队伍培养
教师队伍培养不应是短期的培训和学习,应该是永久持续进行的。要想上好生产管理课,教师作为课程的组织者,必须和企业建立互利合作的工作模式,只有教师真正地参与到企业的生产中,站在企业员工的角度才能获得生产一线的管理经验。应鼓励教师到企业兼职,并为此提供良好平台,教师的科研项目等应依托企业的实际需求,人才引进上在注重学历的同时更要侧重动手实践能力,应优先录用有企业工作经验、有新教育观念的人才。
4结语
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有效地掌握知识,课堂教学只是一种手段,对有些课程来说它是主要手段,但不应该是唯一的手段。将理论性较强的《服装生产管理》课程进行导入式讲解,配合灵活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可较好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时俊卿.学习心向:有效学习的前期准备[J].北京教育(普通版),2011,(9).
[2]刘辉,朱晓炜.《服装生产管理》工作过程导向化的学习情境设计[J].职业时空,2011,(10).
篇4
关键字:PMS系统;宜阳电网;建设;应用
中图分类号:U665.12 文献标识码:A
一、系统建设概述
宜阳县地处河南省西部,全县总面积1650.7平方公里,辖8镇9乡369个行政村,总人口75万人,地形地貌为“三山六丘一分川“。宜阳局自2012年5月起推广PMS系统,目前形成了生产业务全覆盖,生产过程全记录,生产人员全参与的应用格局,大大地提高生产管理信息化水平,为状态检修工作的有序开展提供了有效支撑。近年来,宜阳局通过一流建设,电网结构不断加强,安全生产局面进一步稳定,经营指标屡创新高,供电服务深受好评,三个文明建设健康发展,多经发展扎实推进,各项工作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新跨越,企业素质得到了明显提升,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二、PMS系统在宜阳电网中的应用
宜阳局自PMS系统推广以来坚持三并重原则。坚持输配变应用并重,坚持培养人才和全面推广应用并重,坚持服务生产实际和促进生产管理指标提升并重。促使PMS系统规范方向转变,尽早形成生产业务全覆盖、生产过程全记录和生产人员全参与的生产管理应用格局,全面提升本局生产管理工作水平。
(一)系统管理目标
实现输变配业务全覆盖,生产过程全记录,生产人员全参与的生产管理应用格局,全面提升本局生产管理工作水平;国网公司考核周期内,管理范围和目标保质保量地完成PMS系统基础数据和业务数据及时、准确录入;通过加强精细化管理,有力提升生产管理水平。通过对生产管理系统的深化应用,为状态检修工作的有序开展提供了强有力地支撑。
(二)大力推广PMS系统实用化
市公司组建了PMS深化应用推进小组,成员由市公司各生产部门及9个县级供电单位的生产管理系统管理员组成,我局一名人员参加集中办公。主要负责PMS系统向县级供电单位的推广应用工作;负责PMS系统使用人员的集中和现场培训工作;负责全公司范围内输变电设备台帐的梳理工作,并监督相关单位认真整改;负责指导和监督县级供电单位的PMS系统应用。提高了我局生产管理人才素质。
三、PMS系统应用成果
随着市局PMS应用推广工作的进一步开展,我局各模块应用基本正常,基础台帐数据日趋规范、完善,各业务数据保质保量完成。我局所有专责、班长、工作负责人和相关的管理人员都能够熟练应用生产管理系统,为大检修业务的开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主要做法是介绍管理组织架构、工作流程及确保流程正常运行的支持保障系统等。
1.管理工作流程图(建议使用Visio绘制并编号);
2.主要流程说明。主要是描述流程各阶段的工作要求、主要工作及主要成果或记录等,回答在流程各阶段做什么、怎么做、何时做、由谁做、谁参与、如何实施流程过程控制、形成什么样的成果或记录、要指明流程中的关键节点并加以必要的说明;
3.确保流程正常运行的人力资源保证(即组织机构、岗位设置及要求等情况)。
4.保证流程正常运行的绩效考核与控制手段。介绍与管理指标体系相对应的绩效评价指标与考核管理、有关的配套标准或规章制度(列出制度体系清单,重要的管理制度可作为附件)及管理信息支持系统(主要描述管理信息化的情况,管理信息系统功能的简要介绍等)。
我局严格执行相关制度规定,并制定了《宜阳县生产管理系统推广应用方案》,严格按方案开展工作,确保各项工作完成。明确了推广应用的工作目标,工作方法和工作内容;明确了领导小组和推进组的主要职责;明确了各个阶段的主要工作、要达到的目的、要求完成时间和相关工作要求,为PMS系统推广应用工作有序开展创造了条件。使PMS的推广应用工作由被动向主动转变,为高质高效开展推广应用工作做好了思想准备。在实际工作中,我局加强了对各相关部门单位推广应用工作的指导和监督,对做的突出的单位提出表扬,对做的不足的单位,要求书面分析,并制定切实可行的整改措施,确保推广应用工作顺利开展。
四、PMS系统实施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一)设备基础数据录入不完整。电力企业设备数据量大,在数据完整率和参数完整率两个方面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问题,基础信息的误差将直接影响对设备状态的评价,影响对设备总体的统计和分析。
(二)流程流转的及时性和流畅性仍需加强。由于缺陷管理,工作票管理流转人员各自权限不同,各部门统一协调存在难度、管理人员老化、学历低等现象。为了能更有效的提高PMS系统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就需要PMS系统更直观、更易于接受。
五、意见和措施
(一)建立岗位的责任人制度。明确专业分工,根据各级机构的职责划分,对于每一设备录入的数据范围按照录入、审核、归档等工作明确具体的责任人,对于各专业应用功能,要明确信息录入准确性、及时性、明确具体的工作负责人。
(二)切实规范设备台账、设备缺陷、工作票、操作票、设备运行等业务在PMS中的流转,要求所涉及的相关计划都必须在PMS中产生,对不规范的工作票、操作票坚决退回,对不符合要求的修试记录不予验收,在现场工作结束后24小时内完成所有环节。
(三)加强相关技能培训。要想PMS发挥效用,必须通过培训加强员工的应用管理能力,同时也针对中层领导者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通过培训使中层领导明白采用PMS的优势,了解PMS的功能和运行方式,学习流程应用的各个环节,主动积极地反思现行的体系,探讨改进的方案。
篇5
XG有限公司是一家中外合资企业,是国家和航天科工集团定点生产汽车发动机的专业厂,其注册资金为人民币6000万元,公司的主导产品为系列电喷发动机。为了增强和提升企业的竞争力,企业在2014年开始开展精益生产推进工程。
1 调研过程实施
调研项目由XXXX学院的工业工程专业学生负责,进行了基本的任务分工。从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这五个方面,对四个车间、九个处室进行了调研。调研通过进入企业生产现场实地观察、观测,得到生产环节的相关数据,通过设置科学的问题内容,对生产相关人员进行问卷调查,完成了项目研究的基础数据搜集工作。通过对基础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和评估,客观得出企业在生产管理现场中存在的问题。
具体调查流程包括三方面,第一方面是以调查问卷的形式对基层工作人员进行调查;第二方面是深层次的与企业相关负责人进行访谈;第三方面是小组成员到生产现场亲身观察与实地观测。
2 调研结果
通过小组成员实地调研得到的数据,并结合回收、整理和统计的有效问卷50份,得出表1所示的数据。
3 调研分析
针对以上问题,调研小组进行了具体分析,并制定了相应的改进措施:
对于“整理”方面问题的主要做法是分析物品的必需性,没有必要的物品不能留存在生产现场。对于“整顿”方面问题的主要做法是分析物品的相应位置,要按照设计好的标识来摆放物品。对于“清扫”方面问题的主要做法是清理生产现场,严禁污染物的存留。对于“素养”方面问题的主要做法是规定行事准则,依规进行工作。对于“办公室”方面问题的主要做法是设定办公用品的标识,按要求整齐摆放和管理。对于“安全”方面问题的主要做法是提前做好预警和防范,具备一定的防患于未然的能力。
4 对公司的建议
本次调研活动如期完成,在调研过程中向公司提的许多建议得到认可并用于实践。为了使精益生产改善工作落实到底,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做起:
(1)在思想上加强企业员工对精益生产过程的重视程度。可对员工进行精益思想的培训,不定期举办精益生产的讲座,学习关于最新精益思想的知识,在思想上强化对精益生产理念的重视程度。
篇6
企业管理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生存竞争的关键点,对于制造型企业来说,进行生产计划管理也是顺应市场发展的需求。生产计划管理是在生产目标的基础上对企业生产进行具体的计划与安排,从而确保企业的生产活动能够平稳进行。所以,制造型企业的生产计划管理对企业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 生产计划管理内涵阐释
生产计划管理是将生产信息作为控制目标,对企业的生产环节进行有效的管理。这项工作是制造业生产管理环节中的重要内容,具体来讲,它的管理任务包括很多方面,如:交货的数量与时间要按照合同规定,生产质量水平要达到一定要求,要最大限度降低物资成本与时间成本等。
市场经济体制的到来,颠覆了企业原有的生产模式,企业的生产发展面临着严峻的考验,要想生存下去,就必须改变原有的产品结构,根据市场的需要提高生产产品的质量。但一味追求现有经济利益的目标已有些浅薄,在企业未来的发展中要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统筹规划,维护企业生产的长远利益。所以生产计划管理不能只看市场,要根据企业现有的实际条件,制订合理的生产计划。
1.1 把握生产进度,控制生产节奏
对生产进度的把握就是要确保生产计划的顺利实现,这对于企业的生产管理来说十分重要。生产进度需要按市场的需求完成,这样就必须对市场进行调研,对市场情况有一个准确的预判,才能掌握好产品生产的各个节点,从而实现企业效益的最优化。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合作要想达到一种和谐共赢的状态就必须保证供货诚信,保证生产进度与时间一致,保证产品有序供应,最终保证企业后续市场活动的顺利进行。
1.2 把握交货日期,控制库存与成品的比例
交货期限意味着企业必须将时间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当然这并不是越快越好,因为这很容易造成产品质量下滑,从而影响企业形象。产品如期交货,可以使企业获得竞争优势,这对制造型企业的生产管理十分重要。另外,保留一定库存也是市场竞争的一种有效手段。在企业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时,库存就会发挥出它的优势,但是库存量过大也会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所以处理好库存与成品的比例关系对于企业的发展来说也是不容忽视的一环。
2 制造型企业生产计划管理途径
2.1 制订有效的生产计划,保证产品的及时供应
制订有效的生产计划首先要对市场进行调研,对市场供求关系的信息加以分析,同时将订单的新增与撤销等动态信息综合进去,这样才能科学地制订出生产计划,指导企业的生产。此外,还要保证产品能够及时供应,确保生产所需要的部件供应商能够按时供应,若不能及时供应必然会对企业产品的生产与交易形成阻碍。所以,生产商与供应商在时间与进度上的同步发展才能确保企业生产计划的顺利实施。当然在完成生产计划的基础上,要尽量减少资源浪费,使供求保持平稳状态,降低风险,达到优化管理的效果。同时,企业也应该对生产量进行把握,确保供求在一个合理的误差范围,有效应对市场的变向。
2.2 提高编制的质量,建立反馈机制
生产计划的编制是企业生产的前提条件,一般来说制造型企业各个部门的生产计划编制采用的是周期法。周期法就是对产品的每一批订单编制出详细的内容规划,然后在此基础上安排详细的生产进度,当然有时也会根据具体的实际情况对生产计划做出一些调整。坚持以“先来先生产、小规模与承诺优先”为生产计划的基本原则,同时配合突发状况适时调整,就能保证企业的生产如期进行,从而维护企业的信誉与形象。但就现有的状况来看,很多企业的生产计划像是一汪死水,制订后的计划不能根据现实情况的变动而及时调整,而是在进行下次编制时再具体更改。这种编制措施对市场的变化不能灵活处理,对企业的发展来说极为不利。因此,企业应该建立反馈机制以应对市场的瞬息万变。
2.3 引进先进的技术,平衡生产计划与企业的情况
先进的技术是企业生产计划的保证,能有效提高企业的生产质量与效益。先进的信息技术可以让企业及时了解产品市场信息,根据这些动态的变化,企业可以随时调整生产计划,确保交易顺利完成,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此外,先进的生产技术还可以使企业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质量,促使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企业的生产需要原材料的供给,这就需要计划部门同生产部门之间的交流畅通,避免因为生产原料的缺乏或过量影响企业的生产。生产计划是根据市场的需要制订的,在编制之前,还要了解企业的生产力状况,若不能实事求是,必然会对企业的发展带来不便。
对于企业来说,生产计划管理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要保证生产计划的科学合理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编制的过程中不断完善优化,因为瞬息万变的市场需要企业运用先进的技术与信息资源,所以企业管理者要结合这些动态因素,做出决策。当然,每一次正确的生产计划编制会对下一次的生产计划管理提供宝贵的经验。
篇7
【关键词】地质管理 优化系统 创新技术 工作效率
1 前言
采油三厂面临人员多、储量少、产量低、成本紧等问题,制约了公司和厂的发展,为此,华北油田公司和采油三厂一直不断拓展、延伸精细管理的内涵和外延,在生产管理、生产经营实践中积极提倡和实施精细管理,使油田持续、稳健、有效、和谐发展。该项目是实施精细化管理的具体表现。2 精细化管理的流程
2.1 优化岗位职责 规范工作流程
采油三厂地质生产管理系统,主要由地质研究所生产管理室、采油工区地质组、采油工区计量站组成,岗位不同,分工不同,但在执行过程中又会有许多重复工作,因此应用系统工程原理将岗位职责进行统一规划,进一步明确了岗位职责,优化工作流程,在日常工作过程中突出履职尽责的规范性和受控性。
2.2 精细地质生产分析 深入解决生产问题
通过岗位责任制的落实,保证了资料录取的可靠性,而地质生产分析是地质生产精细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地质分析使地质技术人员时时了解单井以及生产运行变化,并为地质研究所进一步研究,领导决策提供可靠依据。如图1所示:
图1 地质生产分析解决问题流程图
每日地质技术人员对单井进行分析,及时找出不正常井并上传厂网页,以此提示生产单位和其它协助单位,及时进行恢复,确保产量平稳运行。不正常井日分析是采油三厂2002年以来坚持的一项独特的地质管理办法,对采油三厂单井运行起到了监督、警示作用。
每旬由采油工区和地质所生产管理室从基层生产单位和全厂两个层面进行分析,并及时上网,使运用层及时了解旬度产量运行变化、影响产量变化因素等。
每月末召开地质例会,通过工区地质组对生产运行情况、本月主要工作、主要单井变化、目前存在问题及建议、下月指标安排等等方面工作汇报,地质研究所相关组室对存在问题进行答复,地质研究所领导和地质老总进行指导,并作出下步工作指示,因此地质例会是地质研究所与各工区沟通交流的重要桥梁。
每季度统一对各工区生产运行进行季度分析,每年末进行全年生产运行分析及下一年度生产运行预测,从而达到每一阶段工作有总结,下步工作有计划,达到了精细地质生产管理目的。
2.3 强化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提高系统工作效率
为了使采油三厂的地质生产管理工作更加规范有序、数据分析更加便捷、准确,在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方面进行了研究(图2)。
图2 示意图2.3.1 进行管理创新 建立模式化管理
地质生产管理系统自2009年起针对油田企业地质生产管理存的工作内容不规范、工作程序不规范、任务完成时间性不强、新人工作质量低等问题,利用标准化管理原理,创造性的建立了地质生产管理工作的时间模式,规定了什么时间干什么活;建立了地质生产管理程序模式,规范了按什么步骤和方法去完成工作;建立了地质生产管理内容模式,规范了工作的具体内容和范围。完成了《利用模式化管理方法 提高地质生产管理水平》科技创新管理项目研究,经过两年的运用,事实证明模式化管理是一套行之有效的现代化管理方法,增强了工作的自觉性,简化了培训,提高了工作质量减轻了主要技术人员的负担,提高了工作效率,工作时间、程序、内容得到规范,提高了系统效率。使地质管理更加精细,为各级领导指挥、决策提供了方便。华北油田内部和
其他兄弟油田同行多次到采油三厂参观、考察,得到一致好评。
2.3.2 不断技术创新 提高分析水平
地质生产数据多而繁琐,为了把大家从过多的数据和人工重复性数据输入中解脱出来,地质生产系统进行了多方面的技术研究。
为了挖掘老井生产能力,地质研究所生产管理室立项研究老井挖潜技术,提出了隐蔽不正常井恢复、大沉没度油井提液及小沉没度油井增产技术。通过对老井能力挖潜技术的实施,减少了隐蔽不正常井的影响,调整工作制度和生产参数从而提高了单井生产能力,为保证采油三厂生产运行的完成做出了贡献,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
针对功图、液面软件中存在手工输入部分较多容易出错,图形上网后变形,网上查询软件存在液面曲线、查询功能单一、查询数据分散、无综合分析功能等诸多问题和不足,已经不能满足资料查询及生产分析需要的问题,对功图、液面软件进行升级改进,改进后实现各项数据自动获取,单项、多项、综合列表、功图自动算产、管理的多项功能,提高查询、分析速度和准确度。目前,该软件系统在全厂八个采油工区使用,网上数据实现全厂共享。原来解释1口油井需要3分钟,目前解释1口井仅需要30秒钟,目前数据上传准确率为100%。
功图、液面网上查询功能完善后,地质生产系统又对功图、液面数据在生产中的应用技术进行了研究,实现了:功图算产了解产量;核实油井工作制度、寻找隐蔽不正常井、老井潜力挖潜、判断假资料、判断油井、油藏能量等方面的功能。
为了对采油工区上报资料进行及时监督,对地质现场资料落实方法进行研究总结,及时纠正、校对采油工区上报错误资料200余井次。有效的保证了上报数据、汇报材料的准确性,为油藏开发和领导决策提供了准确依据。
统一了全厂分离器标定技术、时间和使用标准,从根本使计量器具、操作规程,操作技术上保证了资料录取的标准一致性。
篇8
1.1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基地初步形成
位于园区内的贵州省最大的养猪企业-贵州都匀市黔昌畜牧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投资7000.0余万元大兴建设圈舍、粪便污水处理与排放等基础设施,引进良种和先进的科学生产管理技术进行生产,并牵头成立合作社,带动群众发展,基本实现了生猪养殖技术科学化、生产管理标准化、饲养数量规模化、市场销售组织化的现代畜牧业生产管理模式。公司现存栏优质肉猪1.3万余头,其中良种母猪1600.0余头,计划两年内实现年出栏猪10.0万头;目前,坝固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园区畜牧业生产呈现企业带动、大户推动、市场拉动的良好局面。
1.2林下养鸡成为农业综合示范园区助民增收产业的新亮点
从2010年开始,都匀市在坝固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园区探索发展林下养鸡产业,规划大力打造以坝固村为窗口、甲登村为基地的林下养鸡产业基地。目前全镇发展林下养鸡大户32户,年出栏林下土鸡10.0余万只,年产值750.0万元以上,按平均每户年出栏林下土鸡3000.0只,户均年养鸡毛收入可达22.5万元,户年养鸡纯收入9.0万元以上。
1.3基础设施日趋完善
设施农业和经济型农业推进了产业结构调整,园区建设小水窖110口、沼液输送管道超过2000m。为了加快科技农业发展进程,优化农业产业结构,都匀市坝固镇以大棚蔬菜、大棚西瓜、辣椒地膜覆盖种植、烤烟规范化种植等重点内容,推进设施农业和科技农业发展。全镇发展大棚西瓜种植20hm2、钢架结构大棚蔬菜3hm2、地膜覆盖露天西瓜313hm2、地膜辣椒示范种植33hm2,蔬菜种植面积达533hm2,种植中药材53hm2。
1.4合作社带动了产业发展
目前,坝固农业示范园区已在工商部门注册登记的各类专业合作社7家,社员140余人,其中养殖专业合作社2家、种植专业合作社4家、农业生产服务专业合作社1家,
2存在问题
生产者只顾眼前利益,盲目扩大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和使用国家禁止在某些作物上使用的高毒农药。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生产者缺乏科学田间管理经验,在病虫害发生较大年份由于管理不到位,造成大面积经济作物病害发生严重,发生无收现象。难以形成产业优势和抵御自然风险能力;
2)生产者对生态无公害农产品生产不清,没有按国家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流程进行生产,造成生产农产品农残超标,销售问题难以解决。
3建议与对策
篇9
关键词:安全生产管理 企业发展 管理制度
1、引言
现代企业文明生产的重点之一就是安全生产管理,其在企业管理当中的重要性及作用日益重要。也就是说,安全生产管理的好坏与企业的发展及生存直接有关,怎样提高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水平,是企业所有员工必须重点关注的事情。因此探讨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中存在的重要因素,将是加强企业安全管理水平,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力中必不可少的措施。
2、促进企业安全文化构建,树立良好的安全生产责任观
安全文化的建设是企业内部长期生产经营中产生的精神文化及物质文化的结合,也是指企业内安全生产的信念、理想、目标、风气、行为准则及价值观的综合表现。一般来讲安全文化包含三个部分;(1)安全精神文化,这是安全文化构建的最高层次,也是安全文化构建最难的部分;(2)物质安全文化,这是指设施、装备的安全性所表现出的文化价值及文化形态;(3)是指安全制度文化,是指安全生产的各种规章制度以及各类生产条例等。另外管理队伍的安全意识、观念、目标、道德及精神风貌组成了安全文化生产的主体。总之通过加强安全文化的构建,确立以“安全生产为首位,加强预防为核心”的指导思想,并全面贯彻“无安全就无效益”的安全生产理念及正确的安全生产观念,是提高安全生产管理的重点。最后在实践方面,有些企业单纯的追求经济效益,而放松对安全生产的重视,并且对安全设施的投入不足,安全生产管理制度不规范,安全生产培训和防范力度不足,有的甚至出现违规指挥、违章操作等,导致安全生产一直处在很差的环境下。因此正确认识和把握安全生产管理将是企业生存的核心部位,将安全生产管理与安全文化建设合理协调,使得安全生产理念渗透的企业的方方面面,并重视培训,加强基础安全设施的投入,从而促进企业安全管理健康发展。
3、加大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力度,增强企业安全生产防范意识
如何有效的加强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构建安全防范意识,概括为以下几点:
3.1超前的安全意识
要想做好安全生产,企业必须要有超前的安全防范理念,在平时生产时重视对事故的预防,将事故的出现扼杀在萌芽当中。
3.2要有长远意识
做好安全生产是一个需要长期坚持的任务,必须做到警钟长鸣,持之以恒。企业要遵循长远发展需求,详细分析出企业安全管理中的重点,并确立长期有效的安全管理规程,还要加强规程的实施力度,提高安全生产基础工作,构建长期有效安全生产模式。
3.3大局观意识
企业的安全生产与国家、社会、企业及员工的自身利益息息相关,因此企业管理人必须有良好的大局观,各个责任人必须从企业的整体利益出发,对生产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及矛盾以个体服从整体,局部服从大家的原则来处理,并合理规划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
3.4创新意识
当今社会科学技术发展速度越来越快,要想在社会上得到长足发展,且贴合人们需求,就必须对现有的安全生产手段及管理方式进行有效的改革与创新,创建有自身特色的安全和生产管理模式,促使安全生产管理可持续发展。
3.5以人为本
人是安全生产管理的中的主体,要想做好安全生产,必须构建以人为本的思想,切实做到加强安全生产的宣传,使得广大员工直接参与到安全生产管理当中来,并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使他们直接参与安全目标的制定及实施,发挥他们自身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3.6切实加强效率意识
要想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有效提高,必须严格做好安全生产,从源头抓起,加大对安全生产基础设施的投入,严禁随意降低安全生产投入、减少安全成本投入的做法。在此基础上企业也应该加强对安全隐患的预防,提高安全管理的效率。
4、加强安全文化建设,有利于健全安全生产组织管理
安全文化的本质是一类竞争文化、经营文化、组织文化。安全文化在安全生产管理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建立健全、有效的组织管理机构,加强贯彻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充分体现依靠人、尊重人的原则,努力提高职工积极性、创造性与主动性,使职工切实投入到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当中来,是构建企业安全管理模式的又一重点。通过加强安全文化建设,健全和完善安全生产组织管理,明确与落实安全生产管理职责,提高安全生产管理的组织效率,要做好如下几方面的工作:①成立安全管理委员会和安全生产领导小组,明确安全生产管理的组织分工与职责,实行分区分段定点包干责任制,层层签订责任状,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②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把安全管理工作落到实处,把安全防范责任落实到每个部门、每个岗位、每个人;③建立健全奖罚制度,把安全生产与员工的业绩考评、晋职(级)挂钩,增强全体员工安全生产的责任感、紧迫感;④强化预防安全管理功能,堵塞安全管理漏洞,特别是要杜绝由于组织不健全、责任不明确、管理不到位、措施不得力所造成的安全隐患和责任事故。
5、加强安全文化建设,有利于建立安全生产管理长效机制
注重和讲求制度“硬管理”和文化“软管理”的有机结合,既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需要,更是建立长效安全管理机制的需要。一方面是制度“硬管理”。通过健全与完善有关的安全管理制度,包括《安全责任制度》、《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安全设备与设施管理制度》、《防范检查制度》、《突发事件处理程序》、《值班后勤制度》等,从制度上规范安全生产管理,明确与落实安全管理工作职责,实现安全生产制度化与规范化。另一方面是文化“软管理”。我们知道,企业进行有效的控制和调节,必须依靠严格的规章制度。
6、加强安全文化建设,有利于实施预防型安全生产管理
安全文化不是现时的消费,而是一种有效的长期投资。它能促使企业实现管理资源优化与整合,达到提高安全生产管理效率和增创经济效益的目的。预防型安全管理作为安全管理最重要和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是现代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的发展需要,只有将预防工作做好,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才能有效地预防各种安全问题的发生,而不是等到安全事故发生,造成损失后,再做事后分析和善后处理。通过加强安全文化建设,确保预防型安全管理持续有效地开展,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要始终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指导思想,从战略管理的高度,进行科学的安全管理规划,确立安全目标,制订安全计划,并认真组织实施;二是要对安全问题时刻保持高度的责任感和警惕性,密切注意各种安全动态,采取预先防范的有效措施,对可能发生的危险进行预测和评估,以确定危险的级别,进行分级管理,及时发现和消除安全隐患,预防和遏制可能发生的安全问题,提高安全管理工作的效率;三是要加强安全生产管理队伍的建设,提高实施预防型安全管理的组织协调与实务操作的能力;四是进行广泛的宣传教育与培训,使员工明确实施预防型安全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积极投身于预防型安全生产管理活动之中,确保安全管理目标的顺利实现。
7、结语
总之,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必须追求科学的安全管理,以保证企业生产在保障安全的环境中得到健康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减少伤亡事故,减少经济损失,才能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实践证明,企业的技术水平和安全业绩是赢得建设单位和投资商信任、体现企业综合实力的展示板,而安全生产是企业发展永恒的主题,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石。
参考文献:
[1]赵红新.安全生产要防患于未然[J].中华建设,2008,(03).
篇10
关键词:建筑工程;工程管理;质量管理;安全管理
1 引言
近年来,我国建设事业的迅速发展,民用住宅及商业用建筑业在飞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挑战。要使企业快而好的发展,既要注重工程质量以使业主满意,从而提升企业的形象,又要注重工程的最优化管理,从而提升企业的竞争力。虽然改革开放后,中国建设行业技术进步取得了很大成绩,某些科技成果水平和一批国家重点工程建设项目应用技术水平已达到或接近国际水平,但行业整体技术水平偏低。然而,中国的建筑业在工程管理的某些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2 建筑工程的成本管理
建筑工程项目的成本形式分为预算成本、计划成本、实际成本。预算成本,是反映各地区建筑业的平均水平,根据施工图和工程量计算规则计算出来的工程量,以及有关取费标准得出。计划成本,指项目部按计划期的有关资料,在实际成本发生前计算的成本。实际成本,是施工项目在施工期内实际发生的各项生产费用的总和。实际成本与计划成本比较可揭示成本的节约或超支,说明经营效果。实际成本和预算成本比较,可反映项目的盈亏情况。
随着工程项目管理在建筑业中逐步推广和普及,项目的成本管理也逐渐被人们所重视,并且已经得到应用,可以说,项目成本管理正式为施工项目管理向深层次发展的主要标志和不可缺少的内容。因为它能够体现施工项目管理本质特征,能够反映施工项目管理的核心内容,能够提供衡量施工项目管理效绩的客观尺码。主要应做到以下几点:一是企业内部要制定劳动定额,根据工程量套用公司内部劳动定额,计算出人工总量。控制好人工总量,就能控制好人工费用,从而达到控制工程成本。二是加强材料管理,严格用料制度,对施工现场耗用较大的辅材实行包干。三是提高机械设备和周转材料的利用率,项目部用完以后立即归还租赁公司,既加快施工工期,又减少租赁费用。四是为达到缩短工期、提高质量、降低成本的目的,正确选择施工方案是关键,在施工过程中努力寻找各种降低成本、提高工效的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五是在施工中严格做到:按图施工,按合同施工,按规范施工,严把质量关,确保工程质量,减少返工造成人工和材料的浪费。六是精简管理机构,减少管理层次,节约施工管理费。
3 建筑工程的质量管理
3.1 质量监管体系
工程质量的优劣牵涉到社会的各个方面,也是一个地区一个企业管理水平的综合体现。一般来说,任何一个工程建设项目都应当同时接受企业自身监督,业主(监理)监督。
3.1.1 企业自身监督
每一个建筑施工企业都应当建立起一个行之有效的质检机制和质量监管体系,现行的机制主要是项目质检员长驻工地监督施工质量,分公司质检员巡查项目质量情况,总公司质检科组织定期或不定期质量验收(内部阶段性)。这样一个三级管理、层层负责的监督机制,也是企业对工程质量把关的主要途径。
3.1.2 业主(监理)监督
业主监理是最权威性的监督。现行的管理机制赋予这种监督以权当天的管理权限,由业主委派或委托的质量监督小组长驻工地,对工程中尚未施工的、正施工的和已完成施工的分部、分项工程及各道工序进行全面监督。
3.2 监管方法和手段
作为管理人员,管理工程施工质量是现场管理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工程质量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质检人员的管理水平和监管力度,以及控制质量的方法和手段。一般有以下几种:
(1) 现场监督。对于施工作业中的每一道工序,做到现场检查发观问题,随时指出并纠正。检查手段采取实测实量和整体观感相结合的方式,已经形成的成品,有权责令施工人员推倒重来。
(2)召集现场管理人员,对施工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予以指明,严格对施工工人进行工序技术交底,纠正错误,限时改正,
(3)编制质量控制书,对施工过程中可能发生或已经发生的质量问题详细说明,指明对策,责成项目部限时整改 同时,质量管理的方法和手段还应根据工程性质和特点采取不同的变化,但必须处处以国家规范和新的验评标准为依据。管理人员应当主动与业主(监理)部门、企业自检体系密切配合,共同管理。
4 建筑工程的安全生产管理
建筑工程的安全生产管理,就是施工项目在施工过程中,组织安全生产的全部活动,通过对生产因素的具体控制,使生产因素不安全的行为和状态减少或消除,不引发事故,从而保证施工项目的正常运行。
(1)坚持安全管理原则。
安全与生产同步,管生产必须抓安全,安全寓于生产之中,并对生产发挥促进与保证作用。坚持“四全”动态管理,安全工作不是少数人和安全机构的事,而是一切与生产有关的人的共同事情,缺乏全员的参与,安全管理不会有生机,效果也不会明显。生产组织者在安全管理中的作用固然重要,全员性参与安全管理也是十分重要的。因此,生产活动中对安全工作必须是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全天候的动态管理。
(2)坚持控制人的不安全行为与物的不安全状态。分析事故的成因,人、物和环境因素的作用是事故的根本原因,从对人和物的管理方面,去分析事故,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都是酿成事故的直接原因。
(3)制定安全管理措施。
加强施工工程的安全管理,制定确实可行的安全管理制度和措施十分重要。它是管理的方法和手段,对生产各因素状态的约束和控制,根据施工生产特点,安全管理也具有明显的行业特色。要落实安全责任,实施责任管理,加强安全教育,例行安全检查。
5 对建筑工程有效管理的几点建议
5.1 要把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作为加强工程管理的重点施工企业要根据工程对劳动力的需求情况,在各建筑之间,对现实的和潜在的劳动力进行周密计划,有效流动,合理调配,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劳动效率。建筑经理部要按照动态平衡、统筹优化的原则,建立劳动力整体优化、实现劳动力供给与建筑需求最佳组合的人力资源管理运行机制,对劳动力的分配和流向做出总体安排,保证劳动力与建筑需求的总体平衡,并定期跟踪检查,进行有效监控和及时调整,使劳动力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
5.2 推行建筑管理责任制实施工程建筑管理有多方面的管理要素,不同的工程建筑又有不同的管理重点,但建筑管理责任制和建筑成本核算制始终是建筑管理的核心。它的落实与否,决定着建筑管理的效果与成败。建筑经理在授权范围内处理和协调甲乙方,总包与分包方、监理方、设计方以及当地政府有关部门等各方面的关系,保证工程建筑的协调有序实施。有效灵活的组织体系是实现工程建筑的四控制(进度、质量、安全、成本),四管理(合同管理、现场管理、信息管理、生产要素管理),保证工程建筑三大目标实现的必要条件。一套建筑管理的责任体系与规章制度,其内容包括:明确建筑管理责任人与各施工生产单位的管理责任,规范建筑管理行为,制定建筑管理考核办法及奖惩制度等,促进了建筑管理责任制的落实。
5.3 建立和完善竞争、激励、约束和监督四大机制建筑管理的发展与应用在于它的方法。第一要致力于建立和完善一套有效的竞争、激励、约束和监督机制,在建设一流工程的同时,首先要建立竞争机制,制订各项规章制度,使各项管理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通过竞争机制,可以促进机关作风的转变,提高工作和办事效率,激发职工的学习热情,提高广大职工的劳动生产积极性。第三要建立监督机制,围绕提高工程质量和企业经济效益这一中心,切实建立有效的建筑管理监督机制。
5.4 加强成本管理和质量管理
成本管理是建筑管理的核心,要建立成本管理的责任体系与运行机制,把公司作为建筑成本管理的中心,负责合同成本目标的总控制。通过对合同单价的分解、调整、综合、平衡,确定内部核算单价,提出目标成本指导性计划,对作业层成本运行与管理进行指导和监督:为有效实施成本控制提供技术支持。对于施工质量的管理,需要对职工进行质量重要性教育,强化全员质量意识。建立质量管理的重奖重罚制度,用铁的手腕,铁面精神和铁的纪律来确保施工质量。在对质量事故责任者进行严厉处罚的同时,设立高额奖金,用以奖励工质量好的单价和个人。为更好地发挥质检部门和质检人员的监察作用,提高质检员的责任心和荣誉感,建立施工质量档案管理系统,落实质量终身负责制。推行施工现场技术负责人技术管理工作责任制,用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认真的工作作风严格要求自己。工程施工过程,除按质量标准规定的复查、检查内容进行严格的复查、检查外,在重点工序施工前,必须对关键的检查建筑进行严格的复核。
5.5 强化安全文明施工
安全管理是施工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门综合性系统科学,安全管理的对象是生产中的一切人、物、环境的状态管理与控制,因此是一种动态的管理。安全管理的水平高低与成败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社会信誉和经济效益,关系到国家和集体财产以及职工生命的安全。因此,强化文明施工是很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