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质量管理的概念范文
时间:2024-01-31 17:49:2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生产质量管理的概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全面质量管理、选煤厂、应用
中图分类号:O434文献标识码: A
一、前言
当今世界的市场竞争中,质量是第一位的,如果质量不过关那在竞争中绝对要处于劣势。美国著名质量学家朱兰博士有一句名言“生活处于质量堤坝后面”,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时时刻刻都在接触质量的问题。一旦质量得不到保证,会给社会带来危害甚至灾难,如每年媒体批露的诸多企业的违法违规事件,不仅危害了消费者的权益,也给现代企业管理带来了许多新的思考与启示,全面质量管理在企业面临的诸多问题之下应运而生,这不仅是为了顾客的利益保障问题,也关系到一个企业的生存与发展。
选煤厂是一个高度机械化连续运转的生产单位。一个完整的选煤生产过程是由接受原煤、原煤准备、洗选加工、产品脱水、煤泥水处理、产品装车等生产环节所组成的。在这些多工序、多工种的构成中,无处不渗透着质量全面管理的理念。
二、全面质量管理的概念
全面质量管理这个名称,最先是20世纪60年代初由美国的著名经济专家菲根堡姆提出的。菲根堡姆博士于1961年在其《全面质量管理》一书中首先提出了全面质量管理的概念:“全面质量管理是为了能够在最经济的水平上,并考虑到充分满足用户要求的条件下进行市场研究、设计、生产和服务,把企业内各部门研制质量、维持质量和提高质量的活动构成为一体的一种有效体系。”他提出:质量是一个综合的概念,要把战略、质量、价格、成本、生产率、服务和人力资源、能源和环境学一起进行考虑,即要认识到现代经济中质量的广泛性,树立“大质量”概念。菲氏的全面质量管理观点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接受,各个国家在实践中又结合自己的实际进行了创新。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全面质量管理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展和深化,其含义远远超出一般意义上的质量管理的领域,而成为一种综合的、全面的经营管理方式和理念。综上所述,全面质量管理是指组织开展以质量为中心,全员参与为基础的一种管理方法,其目标是通过使顾客满意,本单位成员和社会受益,从而达到长期成功。
三、企业实施全面质量管理的必要性
1、目前我国企业质量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
(1)现代企业质量管理观念落后
只停留在产品生产质量管理的传统观念已落后于时代要求,企业质量管理应包括品牌管理、生产质量管理、服务质量管理及技术创新管理,这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同时也是全面质量管理的要求。
(2)企业运营成本偏高
企业经营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获取利润,但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产品的经营成本、质量成本、售后服务成本、现场维修成本等等不经济问题的出现,造成了产品成本过高,缺乏竞争力,从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企业的盈利能力。
(3)技术和知识创新匮乏
我国企业面临知识经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严峻挑战,我国多大数企业,技术和知识创新能力匮乏,且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不足,而产品的技术高低,企业创新能力的高低,是决定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
2、企业实施全面质量管理的意义
当今时代是一个质量竞争的时代,企业都在围绕着“质量既是挑战,又是机遇”这一主题改善经营管理。全面质量管理是现代管理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通过发展科学技术,培训高级管理和技术人才,不断开拓质量方面的新领域和潜在需求,及时了解质量管理理论的新成果、新发展,把握这些理论和方法的变化和发展趋势,对促进自身质量管理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全面质量管理的主要内容
全面质量管理过程的全面性,决定了全面质量管理的内容应当包括设计过程、制造过程、辅助过程、使用过程等四个过程的质量管理。
1、设计过程质量管理的内容
产品设计过程的质量管理是全面质量管理的首要环节。主要工作内容包括通过市场调查研究,根据用户要求、科技情报与企业的经营目标,制定产品质量目标;组织有销售、使用、科研、设计、工艺、制度和质管等多部门参加的审查和验证,确定适合的设计方案;保证技术文件的质量;做好标准化的审查工作;督促遵守设计试制的工作程序,等等。
2、制造过程质量管理的内容
制造过程是产品质量形成的基础,是企业质量管理的基本环节。它的基本任务是保证产品的制造质量,建立一个能够稳定生产合格品和优质品的生产系统。主要工作内容包括组织质量检验工作;组织和促进文明生产;组织质量分析,掌握质量动态;组织工序的质量控制,建立管理点,等等。
3、辅助过程质量管理的内容
辅助过程是指为保证制造过程正常进行而提供各种物资技术条件的过程。它包括物资采购供应、动力生产、设备维修、工具制造、仓库保管、运输服务等。主要内容有:做好物资采购供应(包括外协准备)的质量管理,保证采购质量,严格入库物资的检查验收,按质、按量、按期地提供生产所需要的各种物资(包括原材料、辅助材料、燃料等);组织好设备维修工作,保持设备良好的技术状态;做好工具制造和供应的质量管理工作等。另一方面,企业物资采购的质量管理也将日益显得重要。
4、使用过程质量管理的内容
使用过程是考验产品实际质量的过程,它是企业内部质量管理的继续,也是全面质量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一过程质量管理的基本任务是提高服务质量(包括售前服务和售后服务),保证产品的实际使用效果,不断促使企业研究和改进产品质量。主要的工作内容有:开展技术服务工作,处理出厂产品质量问题;调查产品使用效果和用户要求。
五、全面质量管理在选煤厂中的应用
1、全员参与的质量管理
选煤厂岗位繁多,各道工序互相制约,像厂部、准备工段、主选工段、压滤工段、备煤工段、机电工段等,所有岗位人员都应纳入全面质量管理范畴。要把全体员工都涵盖在全面质量管理过程之中。选煤厂是对煤进行分选,生产不同质量、规格产品的加工厂。选煤厂的工作就是为保证生产出用户所需的产品所做的一系列工作。从原料煤进厂、人员安排、各种机械的合理配置等工作人手,对原煤进行科学有效的分选,既保证满足用户的需求,又能使选煤厂的利益最大化,同时还要符合国家的节能减排、清洁生产的环保政策。选煤厂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在此系统中的每名员工都是质量管理的参与者、实施者、把关者。
(1)建立现场指导生产制度,责任落实到人。原料煤入仓合理配比入选,产品贮存配比装车,充分发挥煤仓储存能力,以减少外部影响时间,保证生产。做到合理配比,分装分运,全过程控制。
(2)健全包括入厂原煤储、装、检、配质量控制、生产过程质量控制、精煤产品储装运质量控制、精煤销售和售后服务在内的质量保证体系按照标准要求,严把各个生产环节质量关,形成了班班有措施、时时有考核、天天有汇总、月月有分析的质量动态管理机制。
(3)以用户需求为出发点,生产适销对路的优质产品,创造最大的经济效益。遵循市场需求,制定生产计划,以指导生产。
(4)严格落实管理制度,加大考核力度。在商品煤质数量方面,对采制化以及相关的责任队组实行连环、闭合管理考核,选煤厂负责煤质管理人员组织不定期的检查,发现问题及时通报、处理并进行严格考核。
2、全过程的质量管理
从选煤厂的最初设计开始,就应具有质量管理意识。要掌握选煤工艺,包括煤质资料整理与分析、工艺设计原则、产品结构及质量要求等。加强生产过程的管理,保证生产的产品质量符合用户要求。选煤工艺是由原煤性质和用户要求来决定的,各厂不尽相同。选煤厂是由原煤受煤、原煤的选前准备、选煤、煤泥的分选、回收,选煤产品的脱水,干燥,产品的装车外运等部分组成。大部分选煤厂有受煤、选前准备、选煤、装车等分别的各个厂房,各厂房之间有胶带输送机连结。选煤生产主要的检查包括:快速浮沉、煤泥水浓度、湿式筛分、月综合煤样试验、单机检查。
(1)建立健全和完善各项煤质管理制度。制定一套相对完善、齐全、适于操作的煤炭质数量管理制度,主要有选煤厂质量工序管理制度、测灰仪管理规定、选煤厂质量倒查法实施办法、选煤厂采制化管理制度等。各项煤质管理制度的健全,为加强煤质管理提供了制度保障。
(2)强化过程监督,稳定产品质量。煤质管理,重在过程的控制。从入厂的原煤抓起,采用先进选煤设备,提高了筛分效率,降低了煤泥水质量浓度;加强对筛网的管理,确保筛网不破不漏;加强对质量工序点的管理,明确工序控制目标,制定科学考核标准,加强工序信息数据反馈,及时指导生产,确保上下道工序的产品质量稳定。
(3)对筛选末煤和商品末煤分别采取“双控”和配煤措施。即筛选末煤在线测灰仪监控和人工采样做快灰监控。
(4)制定化验上报制度,推动化验工作科学管理,快速准确、及时上报煤质数据,为决策层提供参考,指导选煤生产。
3、全面的质量管理
全面的质量管理包括商品质量和工作质量。工作质量是指企业为保证和提高商品质量所做的技术、管理、服务等方面工作的质量。商品质量取决于工作质量,工作质量是商品质量的保证和基础,重点抓好工作质量,商品质量也就获得了保证。选煤的主要目的是:①除去原煤中的杂质,降低灰分和硫分,提高煤炭质量,适应用户的需要。②把煤炭分成不同质量、规格的产品,适应用户需要,以便有效合理地利用煤炭,节约用煤。③煤炭经过洗选,矸石可以就地废弃,减少无效运输,同时为综合利用煤矸石创造条件。据此目的,进行全面的质量管理。
(1)加强人选原煤管理,加大对人选原煤的考核力度,确保人选原煤平均灰分误差控制在规定范围。要求人选的原煤质量稳定,应加强煤炭企业全面质量管理,保持煤炭质量的优质、稳定。矿井的煤质管理是整个企业煤炭质量全面管理的根本。保证煤质稳定对煤炭洗选加工有重大意义。
(2)定期召开煤质分析例会。选煤厂煤质领导组每月定期组织相关人员召开煤质例会,对煤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得失分析,强化管理人员的煤质意识,提高煤质管理的执行力。
(3)在材料采购环节要降低采购成本。材料成本是原煤成本中的最主要变动成本,具有很大的潜力空间。材料采购是材料成本发生的第一环节,应制定原材料计划制度、采购控制制度及售后跟踪制度。
(4)选煤厂设备具有连续化、自动化、高速度、精密化的特点。高度的机械化要求各工种之间无缝衔接,上一道工序为下一道作好铺垫,不留问题。质量意识牢记在心,时时刻刻不忘质量是企业生存之本。加强对机电设备的管理与维护,为连续生产作好日常保养工作。
六、结束语
近些年来,质量管理方面的新概念和方法以几倍于过去的速度出现,现在的企业都在引进或者将要引进这些新概念和新方法,但是从目前我国全面质量管理发展的情况来看,质量信息化是一个新趋势,在现在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我国企业想要提高核心竞争力,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就必须顺应质量管理信息化的大潮流,而质量管理工作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环节,也将会随着企业质量管理信息化的迅速发展而发生一个巨大变革。美国著名的质量管理专家朱兰曾经说过,20世纪是生产率的世纪,21世纪是质量的世纪。
随着工程项目实施进入市场化运作,影响工程质量因素的控制难度大大增加,各类工程项目的技术要求日趋复杂,用户对工程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如何将全面质量管理更好地应用到选煤生产的各个环节,切实利用好选煤厂加工手段,生产出适销对路的优良产品,作到最低运营成本运营,是选煤工作者面临的长久的课题。只有执行全面质量管理,按照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的原则,降低生产成本,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下,达到精煤产率最大化,从而实现选煤厂经济效益最大化。
参考文献:
[1] 王玉鑫:《对青山选煤厂质量管理工作的分析》,《煤炭技术》,2012年03期
[2] 王建运:《压力管道元件质量保证体系运转情况的监督检查》,《化工设备与管道》,2010 年05期
篇2
【关键词】质量成本;质量成本管理;综述
一、质量成本的形成和发展
(一)质量管理的发展
质量成本的形成与质量管理的发展密切相关。质量管理发展的过程包含着质量成本的萌芽和形成的过程。林万祥把质量管理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标准化阶段――1924年泰罗质量管理以前,特点是依靠质量检验的专业化队伍,按照既定的质量技术标准进行事后检验和质量把关;统计质量管理阶段――1924年至四十年代,采用数理统计和概率的方法,事前控制;全面质量管理阶段――20世纪50年代后,质量与成本、质量与经济效益相联系。
(二)质量成本的发展
20世纪50年代初期,美国质量管理专家菲根堡姆(A.V. Feigenbaum)在通用电气公司任职期间,向公司最高领导层提交了一份质量成本报告,把质量预防、鉴定活动的费用和由于产品质量不符合要求而引起的损失一起考虑。这份报告被公认为是质量成本管理的先驱。
50年代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朱兰(J.M.Juran)和伦德瓦尔(M. Landwhar)相继提出“矿中黄金”的概念。所谓“矿中黄金”,是说废次品损失就像一座金山,减少废次品,就犹如挖掘矿中黄金,是降低质量成本、增加利润的有效途径。这被认为是质量成本概念的雏形。
60年代初,菲根堡姆首次提出了“质量成本”的概念,认为“工厂和公司的质量成本包括两个方面:控制成本和控制失效成本,其主张是把质量预防费用和检验费用与因产品不符合要求所造成的厂内损失和厂外损失一起加以考虑。
自菲根堡姆首次提出质量成本以来,世界上许多著名质量管理专家如美国的H・J・哈灵顿、瑞典的桑德霍姆等相继对质量成本理论进行了论述,特别是朱兰博士在“矿中黄金”概念的基础上,较详细地阐述了质量成本的内涵、性质、特点及其构成,并系统阐述了质量成本的收集、归属、计算、分析、控制,为质量成本理论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1978年,我国在引进全面质量管理的同时,也引进了质量成本。80年代中期以后,质量成本理论研究范围不断扩展。
二、质量成本概念综述
质量成本概念最早在20世纪30年代提出。此后不同的质量管理学者对其概念及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和观点,不同学派也因此形成。
费根堡姆(A.V.Feigenbaum)在《全面质量管理》中明确指出,质量成本中目前能准确测算的叫工作质量成本,它由控制成本和控制失效成本两部分构成。他还提出质量成本的范围涉及整个产品生命周期,并将质量成本划分为预防成本、鉴定成本、内部质量损失成本和外部质量损失成本。他的研究表明对预防成本的投资,可以减少鉴定和损失成本。
朱兰(1951)在其《质量控制手册》中最早阐述了质量成本的一般性概念:“质量成本是企业为了保证和提高产品质量而支付的一切费用,以及因未达到既定质量而造成的一切损失”。他把“提高产品质量的一切费用”列入质量成本的构成内容。最后确定预防成本10%,故障成本50%,鉴定成本40%为最佳结构。
质量大师哈灵顿(1987)认为,“质量成本是指企业全体雇员每次都把工作做好的成本,并认为质量成本应更名为“不良质量成本”,并对其构成内容作了详细的划分。
克鲁司比(1962)提出“零缺陷”的概念。他认为质量免费的,质量就是一次成功,提高质量就要以消除工作中的缺陷为目的。公司不应该把提高质量所作的努力视为成本,而应该把这种努力视为降低成本的一种途径。
国际标准化组织指出,质量成本是质量经济学的概念,是指生产方、使用方在确保和保证产品满意的质量时所发生的费用,以及当不能获得满意的质量时所受到的损失。并把质量成本分为工作质量成本和外部质量保证成本。
如前所述,可以看出,质量成本概念处于不断完善和发展之中,概念界定也越来越明确。
三、质量成本管理
质量成本管理是质量管理与成本管理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新型管理体系。著名质量管理学者W・爱德华兹・戴明称之为一种全新的战略成本管理方法。20世纪60年代以后,质量成本管理在理论研究的发展主要表现在:
(一)质量成本管理范围的扩大
六十年代后,菲根堡姆在研究“全面质量管理”的过程中,把质量成本管理的范围延伸到产品寿命周期,形成从市场调查、产品设计、技术装备、物资供应、生产制造、产品销售到用户使用的全过程的质量成本管理。
八十年代,哈林顿在把质量成本改名为“不良质量成本”,并划分为直接不良质量成本和间接不良质量成本。并把用户损失成本、信誉损失成本、用户不满损失成本等包括在不良质量成本之中。对操作者,特别是管理者的差错造成的内部损失和外部损失也列为内部差错成本和外部差错成本。
国际标准将质量成本划分为工作质量成本和外部质量保证成本的主张,并将外部质量保证成本定义为向用户提供客观证据所支付的费用,包括特殊和附加的质量保证措施、程序、数据、证实试验和评价的费用。
质量成本范围的扩大带来质量成本管理范围的随之扩大,介于计量、资料理集,信息加工的困难,急需从管理上亦以完善,从而推动了质量成本管理的发展。
(二)质量成本管理领域的扩展
现代管理理论与方法的广泛应用及其对质量成本管理的渗透,使质量成本管理在发展中形成了―些新的领域。这些新领域主要包括:
1.作业质量成本管理
王耕(2002)在《强化价值链质量成本管理提升企业竞争优势》中强调,“作业成本法和作业成本管理影响所及,促使成本管理由战术向战略转型,而作业质量成本管理则是一种专题性、定位型战略,其对于提升企业竞争优势起到重要作用。”
林万祥(2002)认为,作业质量成本管理体现了“过程管理”的新思维,把质量成本管理深入到“作业”过程的层次,以“作业”为核心;以作业质量成本计算为中介;以“成本动因”分析为导向;以适时生产系统和全面质量管理为重点。
2.战略质量成本管理
朱兰把战略质量成本管理的内涵战略成本管理的内涵表述为:企业如何利用成本信息进行战略选择,以及不同战略选择下如何组织成本管理。企业战略成本管理就是将成本管理置身于战略管理的广泛空间,从战略高度对企业及其关联企业的成本行为和成本结构进行分析,来为战略管理服务。
王耕、许金叶(2006)认为,战略质量成本核算的理论内容是:以顾客满意为导向;以为企业战略管理决策提供战略质量成本信息为目的;以作业成本法为基本核算方法。同时,他们还指质量成本信息不是可接受水平的质量成本信息而是零缺陷质量成本信息;质量成本信息不仅反映产品生产经营阶段而是反映整个产品生命周期。
3.目标质量成本管理
目标质量成本管理是目标成本管理与质量成本管理结合位用而形成的一种新型管理模式。这种新型管理模式是以“目标”为核心,在目标成本计算的基础上,通过目标成本的设立、分解、控制、分析和考核,选到降低和优化质量成本目标的一套管理程序和方法。
4.质量成本责任会计
张洪隽从质量成本与责任会计核算一体化入手,阐述了质量成本纳入会计核算的必要性,特别是纳入责任会计核算的现实可能性,并就质量成本责任会计核算体系的建立及具体操作方法作了简要介绍。
林万祥(2001)认为,质量成本责任会计是在借鉴成本中心的责任会计的基础上,结合质量成本的特点而构建的一种质量成本管理会计的方法。其主要内容包括:建立质量成本责任中心;编制质量成本责任预算;组织质量成本责任核算,是在质量成本责任会计的基础上,发展成为包括质量利润和质量投资中心的责任会计体系。
参考文献:
[1]J.M.朱兰(J.M.Juran).质量控制手册[M].上海科技出版社,1987.
[2]A.V.Feigenbaum:Total Quality Control, Third Edition. Me Graw-Hill Book Company, 1983.
[3]H.J.哈林顿.质量不良成本[M].Poor Quality Cost,1986.
[4]菲利普・克劳士比.削减质量成本[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5]许金叶.管理会计[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
[6]林万祥.质量成本管理论[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
[7]余美芬,林修齐.企业质量成本管理[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1989.
篇3
【关键词】机械;加工生产;质量管理;优化
现阶段我国的企业在进行机械加工生产的过程中越发的注重现场质量管理的重要作用,机械加工生产的现场质量管理可以涉及到诸多的方面,比如对于人员的配置、机械的运行、材料的应用、能源的管理以及规则的指导等等环节都要进行切实的配置和优化,机械加工生产是企业运行的基本部分,也是企业实现良好发展的基础内容,它可以为机械加工生产现场的质量以及工作效率实现有效地提升,如若在这一环节未对其进行切实的安排和管理,将会使得企业的产品产生效率大大的降低,甚至还会使得操作的相关员工由于生产过程中的工作失误发生影响其生命财产安全的重大事件,那么,笔者则根据切实的探究,首先对我国现阶段的机械加工生产现场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阐述,而后又针对性的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一、对于机械加工生产现场管理中易出现问题的探究
(一)质量管理不具备科学性
现阶段的诸多企业在现阶段经济大发展的背景下已经将利益作为主导性的作用,为了提升企业的生产效益,很多企业都忽略了产品的质量,即便对质量实现管理更多的也将质量管理的作用有所降低,这一现象将直接的导致现阶段的企业制造的产品无法得到质量的保障,而出现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就是由于企业并为对质量管理真正的落实到实践生产的过程中,只是将质量的管理内容挂在嘴边,但未将其融入到机械加工的质量管理过程中,从而直接的使质量管理水平呈下降趋势。
(二)质量管理落实力度不强
之所以在企业进行机械加工生产的过程中建设质量管理体系或质量管理部门,最终的目的就是要将生产过程更加趋向于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以及程序化等等,这样才能使质量的管理水准达到企业发展的要求水平。但是企业在进行机械生产加工的过程中很多部门的相关人员并未对这一体系建设的优势实现切实的了解和解读,究其根本,就是因为在接卸加工生产过程中并未对质量管理力度切实的落实,出现执行力度不强的现象,这就给质量管理的落实带来了诸多的阻碍。
(三)质量管理的信息化理念融入不足
现阶段的机械工业生产发展程度很大程度对国家的经济实力进行体现的重要途径,纵观很多工I发达的国家,它们在进行机械工业生产的过程中已经将信息化的理念充分的融入,并且已经对其机械工业生产效率的提升有所作用,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信息化理念的不断融入,我国的机械加工生产也已经将信息化的技术手段逐渐的应用到生产过程中,但是在应用的过程中仍旧存在诸多的问题,其中未将信息化的技术完全的应用到实践过程中已经成为了现阶段进行机械加工生产的重要问题,而且现阶段的企业质量管理也存在着诸多的问题,所以在质量管理中将信息化理念融入其中,已经成为了现阶段机械加工生产质量管理过程中的难点也是需要改革的重点。
二、对于机械加工生产现场质量管理的策略分析
(一)建设科学的质量管理途径
在对企业的机械加工生产过程中,机械生产的现场管理可谓是企业运营中的重要环节,也是提升企业管理水平的重要表现,对现场的管理可以对企业的职员的工作效率实现切实的提升,且还可以对产品的质量提供切实的保障。因为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已经有越发多的企业开始意识到科学的管理手段对于竞争如此激烈的背景下提升自身企业的社会竞争力,针对这一想法,诸多发展中的企业在进行管理时,并越发的重视质量管理手段的重要作用,与此同时,企业在进行生产工人的施工现场的管理时,应当以确保生产质量这一重要内容作为基本,从而将施工现场工人的工作效率实现有效的提升。
(二)建设质量管理体系
这一建议的具体内容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第一方面是从提升部门人员的执行力度来考虑,要想将质量管理的工作真正的落实到实践当中,并提升管理的水准,就要将质量管理部门的工作落实到机械加工生产的过程中,而且还可以通过合约签订的方式,对质量管理部门采取责任制的方式,对质量管理部门的工作落实进行切实的督促,这样就会对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设提供切实的法律保障,还可以促进质量管理工作的运行效率,最终使得产品的质量以及质量的管理水平都会具有一定的提升作用。第二方面是要对企业的内部员工的质量管理进行培训,目的就是将企业内部的员工对于生产质量管理的重视度有效的提升,这样的方式对于建设质量管理体系可以打下良好的基础,另外对于员工的切实培训,还可以对员工培养相关的质量管理意识,并提升自身的法制的施工概念。最后一方面是要重视管理的重要作用,并积极地调整现阶段的管理结构,根据企业的加工生产发展现状,建设适合企业发展的、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质量管理体系,通过对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设可以为企业管理的信息化理念提供切实的保障,并且还要对企业的信息化技术融入进行切实的规划,还要将各部门所具备的具体作用进行明确,这样的目的就是将信息技术的建设以及管理手段同步落实,这样的途径也会为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设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机械加工生产现场的质量可以直接的影响到企业最终的发展层次,所以,一定要重视机械加工生产管理的重要作用,可以通过建设科学的质量管理手段以及构建质量管理体系的方式来提升企业机械加工生产现场的质量管理,通过上述的手段和措施可以为企业日后发展的科学性提供切实的保障,且还会直接的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和产品的生产质量。
参考文献:
[1]周明.机械加工生产现场质量管理优化策略研究[J].科技与企业,2014,12(14):120
[2]杨实禹,葛佳.机械加工生产现场质量管理优化策略研究[J].科技展望,2015,25(11):63
篇4
一、我国企业中的质量管理的现状
(一)质量及质量管理的基本概念
1、质量的概念
国际标准化组织1994年7月正式《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术语》标准,比较科学、严格的把质量定义为“反映实体满足明确和隐含需要的能力的特性总和”.2000年国际标准组织又对质量的定义作了进一步的修改,在《质量管理体系 基础和术语》中的定义为:质量是指“一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
2、质量管理的概念
质量管理是指为了实现质量目标,而进行的所有管理性质的活动。在质量方面的指挥和控制活动,通常包括制定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以及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和质量改进。
(二)现代质量管理发展过程的四个历史阶段
1、质量检验阶段(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
19世纪末资本主义的工厂逐步取代了分散经营的家庭手工业作坊,机器生产取代了手工劳动, 劳动者集中到一个工厂内共同进行批量生产劳动, 于是产生了质量检验管理。
2、统计质量控制阶段(20世纪20-50年代)
资产阶级工业革命成功后,机器工业生产取代了手工作坊式生产,劳动者集中到了一个工厂内共同进行批量生产劳动,于是产生了统计质量控制管理。
3、全面质理管理阶段(20世纪60年代起-20世纪末)
我国在工业产品质量检验管理中,一直沿用了原苏联40~60年代使用的百分比抽样方法,直到80年代初,我国计数抽样检查标准制订贯彻后,才逐步跨入了全面质理管理阶段。
4、社会质量管理阶段(21世纪初至今)
21 世纪, 不仅质量管理的规模会更大, 而更重要的是质量将作为社会诸要素一一政治、经济、科技、文化、自然环境、质量等中的一个重要要素来发展。这意味着质量将受到政治、经济、科技、文化、自然环境的制约而同步发展 , 质量系统将作为一个子系统而在更大的社会系统中发展。因此,21 世纪将使质量管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 即社会质量管理阶段。
(三)我国企业中质量管理的现状与对策
1、我国企业中质量管理的现状
(1)现阶段我国国有企业仍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但在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的过程中,有的适应较快,有的适应较慢。
(2)部分国有企业喜欢做表面文章,不顾自己质量管理工作的基础,在企业内部大张旗鼓的开展超越自己消化能力的质量管理思想和质量管理标准。从质量检验阶段越过统计质量控制阶段而直接开展全面质量管理,造成多数企业的质量管理达不到预期的目的。
(3)尽管企业质量管理的现状引起我们很多思考,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目前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能够立足的企业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产品质量、服务质量能持续改进,企业质量管理工作的各项措施落实到位,员工有较强的质量意识,把产品质量视为企业的生命和满足顾客的要求,不仅仅是一句空话,而是实实在在的落实到工作的每一个细节之中。
(4)我国自加入WTO以来,不论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都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如何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与国外企业抗衡、生存并发展是企业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我国市场经济的历史虽然不长,但相当一部分企业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吸收和消化了最新的质量管理理论并结合企业的特点组织落实和实施,是自己不断成长和壮大。
2、我国企业质量管理的对策
(1)一切从实际出发,有所取舍。当前我国企业质量管理的整体水平与市场经济条件下所要求具备的素质还有一定的距离,与发达国家企业相比也有相当大的差距。我国一些成功企业在质量管理的过程中能结合自身实际,在学习国外企业先进的管理思想和方法时,不照搬照抄,而是有所取舍,因为我国多数企业的历史背景、发展历程与国外企业相比有相当大的差异
(2)要进行扎实的基础性工作,加强基础质量管理工作的力度,不仅要让质量意识深入每个员工的工作之中,而且要让企业各级员工了解质量管理的发展历史,掌握基本的进行质量管理的工具和方法,培养全体员工对企业产品质量的自豪感。
(3)提高质量管理的科学性。具体而言就是要强化企业和广大员工适应现代化大生产的产业素质,提高数理统计技术在质量管理中的应用水平,优化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特别是质量管理人员的能力结构,提高其应用科学的质量管理工具去把握事实、分析原因、发现规律、拟定对策的能力和解决质量问题的综合素质。
(4)贯彻ISO9000系列标准,提高企业质量管理的规范性。通过采用ISO9000系列标准,建立完善的文件化质量体系并保持有效的运行,我国具备条件的企业,应推行ISO9000系列标准的第三方认证,以此提高企业质量管理的规范性,营造严谨、规范的企业质量文化氛围。
(5)鼓励质量管理创新。在知识经济时代,只有创新才能使企业永远保持强大的生命力,要倡导各行业、各企业选用适合自己特点的实用有效的质量管理方法并不断创新,企业只有形成有自己特色的质量管理理论和方法,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四)质量管理体系
1、质量管理体系的概念
质量管理体系的标准定义为“在质量方面指挥和控制组织的管理体系”,通常包括制定质量方针、目标以及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和质量改进等活动。实现质量管理的方针目标,有效地
开展各项质量管理活动,必须建立相应的管理体系,这个体系就叫质量管理体系。 2、质量管理体系的八项原则
(1)以顾客为中心 组织依存于顾客,因此,组织应当理解顾客当前和未来的需求,满足顾客要求并争取超越顾客期望。
(2)领导作用 领导者确立组织统一的宗旨及方向,他们应当创造并保持使员工能充分参与实现组织目标的内部环境。
(3)全员参与 各级人员都是组织之本,只有他们的充分参与,才能使他们的才干为组织带来收益。
(4)过程方法 将活动和相关的资源作为过程进行管理,可以更高效地得到期望的结果,着眼于过程中资源的使用,追求人员、设备、方法的有效使用。
(5)系统管理 将相互关联的过程作为系统加以识别、理解和管理,有助于组织提高实现目标的有效性和效率。
(6)持续改进 通过管理评审、内外部审核以及纠正与预防措施,持续地改进质量体系的有效性。持续改进总体业绩应当是组织的一个永恒目标。
(7)以事实为决策依据 以审核报告、纠正措施、不合格品、顾客投诉以及其他来源的实际数据和信息作为质量管理决策和行动的依据。
(8)互利的供方关系 组织与供方是相互依存的,互利的关系可增强双方创造价值的能力,相互信任、相互尊重,共同承诺让顾客满意并持续改进。
二、我国企业实行质量管理的必要性
(一)我国企业中存在质量问题的原因
1、缺少远见 远见提供了企业向何处发展、企业如何制定行动计划以及企业实施计划所需要的组织结构和系统的顺序。缺少远见就导致把质量排斥在战略之外,这样企业的目标及优先顺序就不明确,质量在企业中的角色就不易被了解。
2、没有以顾客为中心 误解顾客意愿、缺少超前为顾客服务的意识, 虽改进了一些工作但没有给顾客增加价值,也会导致质量管理的失败。
3、管理者贡献不够 质量管理最大的一个障碍是质量改进中缺少上层主管的贡献,管理者的贡献意味着通过行动自上而下地沟通公司的想法,使所有员工和所有活动都集中于不断改进。
4、没有目的的培训 企业许多钱花费在质量管理的培训上,然而许多企业并没有因此得到根本的改进,因为太多的质量管理培训是无关紧要的。可以说,没有目标、没有重点的培训实际上是一种浪费,这也是质量管理失败的一个因素。
5、组织结构不适宜 如果企业还存在烦琐的官僚层次和封闭职能部门,无论多少质量管理的培训都是没有用的。在一些企业中,管理者的角色很不清楚,质量管理的责任常常被授权给中层管理者,这导致了质量小组之间的权力争斗,质量小组缺少质量总体把握,结果是争论和混乱。
(二)质量管理对我国企业稳健发展的重要性
从宏观上来说,当今世界的经济竞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一个国家的产品和服务质量。质量水平的高低可以说是一个国家经济、科技、教育和管理水平的综合反映。对于企业来说,质量也是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保证,是开拓市场的生命线,正可谓“百年大计,质量第一”.
当今市场环境的特点之一是用户对产品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在这种情况下,就更要求企业将提高产品质量作为重要的经营战略和生产运作战略之一。因为,低质量会给企业带来相当大的负面影响:它会降低公司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增加生产产品或提供服务的成本,损害企业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等等。另一方面,以前,价格被认为是争取更多的市场份额的关键因素,现在情况已有了很大变化。很多用户现在更看重的是产品质量,并且宁愿花更多的钱获得更好的产品质量。在今天,质量稳定的高质量产品会比质量不稳定的低质量产品拥有更多的市场份额,这个道理是显而易见的,较好的质量也会给生产厂商带来较高的利润回报。高质量产品的定价可以比相对来说质量较低产品的定价高一些。另外,高质量也可以降低成本,而成本降低也就意味着公司利润的增加。
三、现代企业质量管理理念
(一)现代企业质量管理的方法根据和工作思路-PDCA循环
1、PDCA循环的四个阶段
(1)计划阶段(Plan),看哪些问题需要改进,逐项列出,找出最需要改进的问题。
(2)执行阶段(Do),实施改进,并收集相应的数据。
(3)检查阶段(Check),对改进的效果进行评价,用数据说话,看实际结果与原定目标是否吻合。
(4)处理阶段(Action),如果改进效果好,则加以推广,如果改进效果不好,则进行下一个循环。
2、PDCA循环的特点
(1)大环套小环,相互促进。整个企业的质量管理是一个大的PDCA循环,各级职能部门都有各自的PDCA循环,依次又有更小的PDCA循环,直至落实到每个员工。
(2)爬楼梯。四个阶段要周而复始地运转,而每一轮都有新的内容与目标,因而也意味着前进了一步,犹如爬楼梯,逐步上升。
(3)强调提高计划质量。传统观点认为,质量管理的关键在于处理阶段,但从20世纪90年代以后,人们普遍认为应把重点放在计划阶段,强调提高计划质量及事前的精心准备。
(二)全面质量管理理念
1、全面的质量,包括产品质量、服务质量、成本质量。
2、全过程的质量,指质量贯穿于生产的全过程,用工作质量来保证产品质量。
3、全员参与的质量,对员工进行质量教育,强调全员把关,组成质量管理小组。
4、全企业的质量,目的是建立企业质量保证体系。
(三)6σ管理理念
1、6σ管理的含义
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对不合格的一种测量评价指标;二是驱动经营绩效改进的一种方法论和管理模式。
2、6σ管理的特点
(1)对顾客需求的高度关注6σ管理以更为广泛的视角,关注影响顾客满意的所有方面。6σ管理的绩效评估首先就是从顾客开始的,其改进的程度用对顾客满意度和价值的影响来衡量。
(2)高度依赖统计数据统计数据是实施6σ管理的重要工具,以数字来说明一切,所有的生产表现、执行能力等,都量化为具体的数据,成果一目了然。
(3)重视改善业务流程6σ管理有一整套严谨的工具和方法来帮助企业推广实施流程优化工作,识别并排除那些不能给顾客带来价值的成本浪费,消除无附加值活动,缩短生产、经营循环周期。
(4)积极开展主动改进型管理掌握了6σ管理方法,就好像找到了一个重新观察企业的放大镜。人们惊讶地发现,缺陷犹如灰尘,存在于企业的各个角落。这使管理者和员工感到不安,要想变被动为主动,努力为企业做点什么,这样,企业就始终处于一种不断改进的过程中。
(5)倡导无界限合作勤于学习的企业文化,6σ管理扩展了合作的机会,当人们确实认识到流程改进对于提高产品品质的重要性时,就会意识到在工作流程中各个部门、各个环节的相互
依赖性,加强部门和上下环节之间的合作和配合。 3、6σ管理的优势
(1)节约企业运营成本对于企业而言,所有的不良品要么被废弃,要么需要重新返工,要么在客户现场需要维修、调换,这些都需要花费企业成本。实施6σ管理会节省下来一大笔的成本。
(2)增加顾客价值实施6σ管理可以使企业从了解并满足顾客需求到实现最大利润之间的各个环节实现良性循环。公司首先了解、掌握顾客的需求,然后通过采用6σ管理原则减少随意性和降低差错率,从而提高顾客满意程度。
(3)改进服务水平由于6σ管理不但可以用来改善产品品质,而且可以用来改善服务流程,因此,对顾客服务的水平也得以大大提高。
(4)形成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在传统管理方式下,人们经常感到不知所措,不知道自己的目标,工作处于一种被动状态。通过实施6σ管理,每个人知道自己应该做成什么样,应该怎么做,整个企业洋溢着热情和效率。在强大的管理支持下,员工能够专心致力于工作,减少并消除工作中消防救火式的活动。
(四)质量管理理论在我国企业中的应用
在21世纪这个信息、交通发达以及对产品要求越来越高的时代,全面质量管理更是一个企业甚至是一个国家发展、成功最主要的因素。下面就以我国的海尔集团为例简单谈谈全面质量管理在我国企业中的应用。
1985年,海尔用铁锤砸烂了76台不合格冰箱,这不仅是公司创业的壮举更是中国一代名牌的起点。海尔始终靠高质量推销产品,而不是以价格取胜。“高质量”的内涵不仅仅是符合工厂或是国家规定的标准,更意味着不断向顾客提供超出期望的满足。从起步开始,海尔就实施了一种全面质量管理的驱动战略。简而言之,它的目标是要成为一个高质量的组织,干出高质量的工作,生产高质量的产品,以“零缺陷”为目标是质量百分之百合格。多数人认为这是荒诞的,但实际上,并不能这么轻易下判断。从统计学的观点上上来说,“零缺陷”是没有道理的,在大公司里,根据大多数定律,总会有残次品的出现。但是从另一方面来看,如果不为百分之百而奋斗,那就是容忍错误,而错误也真的会发生。因此,海尔集团对全体员工进行了全面质量管理重要性的教育,是全面质量管理深入人心,增强每个员工的责任感。
篇5
关键词:精益生产;企业;应用;制造业;生产组织管理
前言
随着时代的发展,制造业规模不断的扩大,社会经济对于制造业的要求日益提高,为了满足现阶段制造业工作的要求,必须要做好生产组织结构的优化,这就需要实现制造业工作体系的健全,精益生产模式具备良好的经济效益,它的工作效率比较高,工作程序比较简单,具备良好的工作实用性,通过对精益生产模式的开展,可以有效提升制造业的工作效益。
1 制造企业精益生产的应用概念
(1)在宏观经济环境日益复杂化的今天,战略转型与控制成本无疑是装备制造企业最重要的课题之一,很多装备制造企业将精益生产作为重点的工作进行部署。精益生产是一种具备良好工作效益的方法,其致力于生产管理模式的改进,让企业以最小的工程成本,获得最大的经济运作效益。这种模式强调工作模块的精简,进行生产周期的减少,进行工作程序的优化,提高生产质量,从而显著提高企业适应市场的能力。
精益生产概念贯穿于制造业的整个生产过程中,其作用于每道生产流程工作效率的优化,最大程度进行工作链非价值活动的消除,从而保证每一道工作程序,都具备极大的工作价值。在精益生产过程中,它的质量管理意识贯穿始终,贯彻于产品的设计阶段、生产阶段、安装阶段,在从产品设计阶段开始,质量问题就被考虑进去,确保每一个产品都能按照正确的方式进行生产及其安装。为了提升制造系统的最大效益,在精益生产环节中,必须遵循成本最优化原则,在库存管理中,必须要满足实际工作要求,并且维持生产线的正常流动,实现产品库存及制品库存的协调。精益生产是一种非常高效的管理模式,实现了工作环境管理及工作质量环节。
它并非是一种简单的工作管理体系,它是一种科学性、整体性、高效性的管理体系,涉及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策略,涉及到企业的发展环境及文化。相比于大批量的精益生产模式,精益化生产更加追求精细化管理,非常注重管理过程中各个程序的优化,从而保证整体管理效率的提升。
(2)精益生产的核心思想还是准时化生产,它包含经营管理者坚持非成本主义思想,过程管理坚持消除浪费,对人的管理尊重以人为本的原则。在生产及管理过程中,需要做好工作方法的改善、巩固及提高,保证工作整体效率的提升。
在精益制造过程中,其首先需要构造完整的质量及工作目标体系,进行科学性生产计划的制定,这种模式追求工作的最大价值化,实现工作效率的有效提升,这种模式实现了生产及营销的一体性,可以进行可变性的控制,避免出现工作过程中的浪费,实现对生产整体生命周期的精益控制,实现工作模块的动态化控制,满足日常工作计划的要求。精益性制造主要从产品开发、生产组织、生产计划以及生产控制等方面展开。将成本质量管理溶入到生产过程中,改善生产结构和管理方式,使之不断地改进和提高。
2 制造企业精益生产过程中的常见问题
目前,制造业精益生产尚未普及,许多企业不了解精益生产,即使应用精益生产的企业,效果不容乐观。尤其是中小民营企业,管理方法、生产效率及产品质量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具体地表现为:相当一部分企业的管理层不清楚什么是精益生产,基层员工更是无从谈起。部分员工对精益生产的了解程度也往往很浅,导致精益生产咨询项目难以推行。例如某企业导入精益生产方式后不久,生产工人就把“看板”当作无用的废物扔掉,仍然坚持原来的生产方式,导致绩效提高不大。
企业管理者要懂得知人善用,在工作过程中,要遵循人才是第一科学生产力的思想,要把员工资源看作是公司的财富,而不是工作机器。在精益生产过程中,通过对工作岗位的精简,可以实现公司人才的最大化利用,实现公司内部组织的优化及改革。
精益生产尚未在企业里得到应用,或者其应用范围有待拓宽,许多企业即使应用了精益生产也仅限于生产现场的表面,如增加管理看板、作业指导书等,没有更深的涉足精益生产的其他如物料配送、生产布局、生产线平衡等。企业没能及时跟上现代企业管理的步伐,许多制造业的管理停留在创业时期的管理方式,如提高产能就增加生产设备、增加工人数量,导致生产成本不断增加,而不是通过应用精益生产的理论和方法提升企业生产效率。具体表现为:生产中浪费现象严重。主要分为七大浪费,在实行大批量生产的制造企业中,该问题尤为突出。制造过剩的浪费。即实际生产量超过顾客的订货需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制造过剩是非常常见的浪费现象。在制品的积压,导致生产周期的变长,导致现场工作空间的变大,从而不利于生产利润的控制,在这个过程中,出现搬运状况、堆积浪费状况,也导致生产及管理过程中的问题。制造的过多或者过少,都导致生产费用的提前用掉,不利于工作效率的提升。有的生产企业自身具备良好的生产能力,为了避免出现中断性生产的状况,进行了在制品的增加,导致制品的周期变短,导致其出现一系列的搬运、堆积上的浪费。制造的过多或者太早,就会导致大量库存的存在,导致贬值风险的增加。
库存的浪费也是非常常见的状况。在精益环境中,那些原材料、半成品的库存都代表着浪费,受到现实状况的影响,不必要的库存产生,这涉及到空间、人力资源、资金等的资源浪费状况。这些库存的存在导致搬运、堆积、管理过程中的麻烦,导致物品价值的贬低,占用过多的厂房空间。
加工的浪费主要体现在与工程进度无关的加工上。比如多余的加工及过分精确的加工。实际加工精度的提升,导致资源出现浪费状况,其需要多余的作业时间及机器设备,也导致生产资源比如电力、油等资源的浪费,也提升了管理的时间。
生产动作的浪费也是常见的问题,在制造生产实践中,有些员工会出现多余的工作动作,这些动作有不连贯的停顿工作、过大的步行、过大的移动转身角度等,都导致其在体力及时间上的不必要消耗。产品缺陷的浪费也是常见的问题。在生产活动中,发现产品的缺陷越晚,就意味着需要耗费更多的物力、人力、时间去解决问题,从而导致产品整体价值的降低。这些类型的浪费主要如下:材料的损失问题、设备损失问题、额外的修复损失、鉴别损失、废品损失。等待的浪费指的是工作时间的延迟,导致规定时间内的工作效率降低。这种浪费主要表现在设备的闲置、材料的缺乏、设备的故障、工作程序的不协调等方面。
运输的浪费是指产品运输需求的增加,导致工作成本的提升。产品从一个地点转移到另一个地点,它的产品价值并不会提升,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所需要的运输费用、生产费用、库存费用等,都会导致其整体成本的提升,特别是产品在运输过程中,出现的堆积、放置等的动作浪费,导致其物品移动过程中,出现一系列空间的浪费、时间的浪费。在制造过程中,如果生产线缺乏良好的弹性,导致产品更换周期太长,就会难以满足不断变化的市场的需求,导致其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
人力因素是制约制造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有的员工自身的生产积极性比较低,它自身的质量意识差,难以落实好设备的定期维修及保养工作要求,有的管理人员也缺乏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它的生产管理模式过于落后,它的管理体系比较落后,部门之间的责任不清,分工不合理,缺乏完整性的监督治理体系,从而导致企业生产管理过程中的一系列的问题。
3 制造业工作中精益化生产的关键点
(1)随着时代的发展,制造业体系的日益健全,在经济全球化浪潮的推动下,制造业已经进入产业规模化时代,为了实现制造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要实现企业成本的有效控制,从管理观念、工作质量、市场定位等几个方面,落实好制造业的改革工作,针对我国的制造业现状,进行精益生产模式的优化,实现精益生产体系的健全。这就需要保证制造企业发展观念的更新,无论是管理层还是员工层,都必须贯彻精益化生产的思想,遵循精益化生产的相关原则,要保证每个员工的尽职尽责,改变员工消极性的工作态度,管理阶层需要做好工作上的引导及监督工作,保证精益化生产的良好开展。
企业要保证准时化生产模式的普及,遵循市场变化的客观规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在合适时间内进行高品质、高质量、高效益产品的制造,以市场来拉动生产。根据市场的客观需求,做好相关的生产工作,保证不同工作程序的协调,实现拉动控制系统的优化,确保其内部各个工作环节的协调,遵循准时化生产的原则,避免出现一系列的工作浪费状况。
(2)在工作过程中,需要保证工作人员工作积极性的提升,管理层要懂得适当放权,让员工得到充分的自,从而保证员工工作积极性的提升,管理者要实现权责制的有效落实,是员工的责任,绝不推脱给管理层,是管理层的责任,绝不推卸给员工层。在工作过程中,如果发现故障问题,需要立即进行生产线的停止,实现工作故障的及时排除。在工作过程中,要保证质量管理的意识贯穿始终,要强调将质量管理意识渗透到每一个工作环节中,让每一个工作程序都具备良好的工作效益。
精益生产模式是对传统工作模式的改善,是一个工作模式及管理模式上的改革,只有做好相关的工作模式改善工作,才能保证精益化生产工作的良好开展,保证精益化生产从局部到整体的改进及提升。这需要做好操作方法、生产结构、质量管理等的改进工作,避免出现一系列的工作浪费状况。精益化生产意味着生产附加价值的提高,产品综合价值的提升,需要公司员工共同努力,实现工作环节的连续性改善,避免出现工作上的浪费状况,保证工作效率的有效提升。在生产及管理过程中,要遵循相关的质量管理原则,保证每一道工程程序的改善、巩固及提升,实现工作目标的有效改进,保证整体目标体系的健全,实现其内部各个工作环节的协调。
精益化生产要遵循全面质量管理的原则,保证产品质量体系的健全,避免出现产品管理上的漏洞,最大程度降低产品的缺陷率。在精益生产过程中,做好源头质量控制是必要的,这意味着质量管理注重工作上的整体性,必须实现工作的一次性做好,避免出现工作上的错误,从而避免工作程序的停止。在生产实践中,每一个工作者都需要做好自身的工作质量检验工作,必须对产品质量负责。
(3)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制造业体系不断健全,但是客观上来说,其质量管理问题依旧层出不穷,我们必须意识到质量管理这一难关。在我国制造业的管理过程中,要进行新型质量管理模式的应用,这种模式的应用不能局限于单纯的方法,要保证质量管理真正能落实到实处。在精益生产过程中,必须要保证质量管理的持续性,避免出现懈怠的工作态度,要确保制造业质量管理体系的健全,实现其内部各个环节的协调,保证产品缺陷率的降低,从而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经济要求。
(4)质量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在工作实践中,我们必须落实好质量管理观念,要将质量管理观念深入到每一个人的内心,要保证员工的自身质量管理意识的提升,公司可以定期组织员工展开质量管理的培训工作,切实提升工作的水平,通过对定期质量培训工作的开展,可以提升实际工作中的质量管理水平,确保对每一道工作程序的质量管理,最终提升产品的整体质量,提升对质量管理过程中的整体控制能力。
这需要实现制造业质量管理体系的健全,保证质量方案的有效运作,需要按照我国的相关资料管理体系的要求,落实好工作过程中的质量管理原则,保证这些工作原则的持续性改进,保证产品质量的升级换代,保证质量攻关活动的有效开展,实现质量管理的有效升级,提升生产标准化的质量,做好生产程序的升级,保证生产质量的提升,定期组织员工展开技术攻关活动,优化企业的质量管理文化,这也需要企业进行内部质量管理制度的建立及健全,实现不同员工的工作程序的有效规范,切实提升产品的整体质量。
质量管理的源头在于生产管理,生产管理是实践出真知,通过对生产质量管理的控制,可以保证产品最终质量的提升。在生产过程中,针对每一道工序,都必须做好质量的检验及控制工作,要提升每一位员工的质量管理意识,做好每一道工序的质量检测及控制工作,一旦出现工作质量上的问题,必须立即停止生产,保证工作问题的及时性的解决,最大程度降低产品的不合格率。
精益化生产体系是一个比较大的工作系统,其内部各个程序之间相互协调,在工作过程中,要保证不同工作环节的连接性,要保证其牢不可破性,要实现工作程序、工作时间等的优化,实现每一道工作程序的优化,保证企业现场质量管理方案的更新,做好相关的质量目标控制工作,提升现场质量管理的水平,及时做好产品设备的维护及保养工作,保证生产工作方案的积极改善。
总之,精益生产管理的主要目标,就是要尽可能的消除浪费,使得企业的生产成本减少,让企业获得更多的利润。而想要达到减少和消除浪费的目标,机械制造企业就必须要利用精益生产思想来构建起合理的理论体系,充分应用精益生产的原理、方法改变现状,增强市场的竞争力。
4 结束语
精益生产系统是一个概念丰富的系统,其内部包含着各种程序,为了满足制造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企业必须要进行新型质量管理方案的应用,保证企业文化的先进性,确保精益化生产效益的提升,保证企业整体质量管理体系的健全,实现其内部各个环节的协调。这需要引起相关人员的重视,做好自身的本职工作,将管理意识贯穿于工作的始终。
参考文献
[1]王频.精益生产在日本的发展状况[J].成组技术与生产现代化,2002(1).
篇6
关键词:工程质量管理 理论发展
质量管理是指全部管理职能的一个方面,该管理职能负责质量方针的制订与实施。质量管理是指确定质量方针、目标和职责,并通过质量体系中的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和质量改进来使其实现的所有管理职能的全部活动。”并说明质量管理是各级管理者的职责,但必须由最高领导者来推动,实施中涉及到单位的全体成员。在质量管理活动中,必须考虑经济因素。
一、质量管理理论的发展
系统的、科学的实施质量管理是在最近十几年才提出的,最早提出质量管理的国家是美国,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引进美国的一整套质量管理技术和方法并结合本国实际进行改进,使质量管理早上了科学的道路,质量管理的发展历经了以下几个阶段:
(一)质量检验阶段:美国统计学家休哈特提出“预防缺陷”的质量管理思路,他认为“质量管理应以事先预防为主,当发现不合格品有出现的苗头时就应采取有效措施予以制止。”他创造了统计质量控制图等一套预防质量事故的理论。
(二)统计质量管理阶段:二战后,许多工业发达国家的生产企业采用数理统计方法控制生产过程影像质量的因素,把质量检验变为过程管理,将质量管理从事后转到了事中,较质量检验又进了一大步。
(三)全面质量管理阶段:60年代以后,人们对质量管理的认识有了升华,意识到单纯的统计检验手段已不能满足要求。美国的费根鲍姆首先提出较为系统的“全面质量管理”概念。全面质量管理针对不同企业的生产条件、工作环境及工作状态等多方面因素的变化,将组织管理、数理统计、现代化的科学技术、社会心理学、行为科学等综合运用于质量管理,对每个生产环节加以管理,做到全面运行和控制。
二、国内全面质量管理发展状况
(一)苏联模式“一长制”: 建国初期,“一长制”是苏联在30年代实现工业化时建立的管理模式,企业从生产、经营、技术到销售完全由厂长一人负责。这种模式的弊端是一人专制,没有生产民主化和决策民主化,不能调动全体生产者的积极性。质量管理方面,以质检员最终的合格率确认的“事后控制”与西方国家先进的“事前预防”的检验方法大相径庭。
(二)“鞍钢宪法”、“工业学大庆”的尝试:1958年,中苏关系开始恶化,苏联管理模式的弊端也日趋显现,但是由于政治原因我国也不能明确提出学习西方,所以在希望找到一种既有西方先进管理水平,又有中国特色管理模式的指导思想下,先后出现了“鞍钢宪法”、“工业学大庆”等一系列的尝试,但是这些尝试并不成功。
(三)全面质量管理:在1978年党的以后,群众性的质量管理小组(QC)在各个企业普遍开展工作,这是一种由一线生产者自愿组织起来的群众组织,是一种生产者参加质量管理的一种形式,这为全面质量管理模式在中国的推行奠定了基础。为进一步推进质量管理活动的展开,国家制定和颁布了各类质量标准,建立健全了两大体系,颁布了质量管理的政策,组织了中国质量管理协会。在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下,中国进入了全面质量管理阶段。
三、工程质量管理在国外的研究现状
Jim Emzen和Tom Feeney(2002)认为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都是工程项目质量的责任者和受益者,工程质量管理应以施工单位为主,建设单位应该对施工单位在过程中采取激励措施进行适当质量激励,这样可以施工单位对于质量管理的积极性;
Rosert P. Elliott(1991)认为工程质量管理者应适当激励以提高各个参建单位的质量管理积极性,从而获得高质量的工程项目,他提出了“激励是质量源泉”的理论;
Samir A.Ahmed和Robert K.Hughes(1991)认为工程建设各参与单位与质量监督人员的素质是工程质量管理的关键要素,对于各层面人员的绩效评价是有效质量管理的重要环节,建设单位可以利用对管理人员的评价来提高工程质量管理水平。
四、工程质量管理在国内研究现状
近年来,国内各方面专家学者对于工程质量管理进行了比较细致的研究,他们对于工程质量管理的研究结论主要归于以下几种类型。
一是以ISO9000等国际质量标准对工程质量进行管理:
张普(2002)以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要求》为核心,以美国军用工程的系统思想为指南,将ISO9000族标准引入我国大型工程的质量管理工作,构建了我国大型工程项目质量管理的文件体系。
李世超、曾凤章(2002)在《中国质量》发文指出:八项质量管理原则是质量管理的经验总结,是ISO9000标准的基础,将八项质量原则用于项目质量管理是项目过程和产品质量保证的关键。
二是以全面质量管理思想,注重多方面,全过程管理工程质量:
郑筠、魏法杰等人(2000)对质量成本进行了研究,并在《中国管理科学》发文提出:质量成本是质量管理的新方法,是全面质量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应纳入到企业的日常管理中。
贾宗元(2002)在《管理工程学报》发表文章指出:工程领域的质量管理包括产品质量和过程质量两个方面,通过策划、控制产品的过程质量来实现期望的产品质量是工程质量管理的原则。
杜波、孙立宇(2003)在《土木工程学报》发文指出:建筑工程质量管理过程是一个全方位、全过程、多角度的全面质量管理过程,要从多角度、全方位分析、预测项目质量管理风险因素,采取有效的控制和防范措施,才能增强施工企业规避质量风险的能力。
王祖和(2003)在《中国管理科学》发表文章指出:持续质量改进是质量改进的高级形态,工程项目只有进行持续质量改进才能不断满足项目建设单位的需求和期望,才能真正做到以客户为关注焦点。
刘东(2006)在《广东科技》工程管理与项目管理专版发文指出:施工工程的质量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层次和各方面进行协同,才能有效的
李建楠、裴慧敏(2007)在《综合管理》发表文章对工程项目质量管理进行了分析,指出建立既能使项目部门和项目经理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又能尽量均衡化施工企业职能部门和项目部门之间的利益的项目质量管理模式,是控制项目质量的有效的控制质量。
三是注重质量管理过程中的一些对于工程质量有重大影响的要素管理,如人的管理:
李军峰、龙勇、杨秀苔(2009)通过对重庆制造业的质量管理的研究后,在《南开管理评论》发表文章指出:我国制造业质量管理活动主要由领导支持、员工参与、员工素质、统计控制、产品设计和流程管理方面构成,他们提出应将质量管理的核心活动与基础活动有机结合才能有效提高质量管理水平。
林纪宗、张其春(2005)在《价值工程》发文指出:知识管理和工程项目质量管理的融合是必然趋势,提高工程相关人员素质、发展新的知识管理技术、塑造有利于知识共享的组织文化以及建立学习型组织结构是知识管理和项目质量管理融合的关键。
吴志伟(2010)在《科技信息》发文认为:工程施工的质量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施工企业公司管理的个层面和施工操作的每一个工人,必须应用现代科学的管理思想和方法,按照国际质量管理标准建立质量管理体系且保持正常运转,才能保证质量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五、结束语
近些年来,国内外对于质量管理、全面质量管理以及工程质量管理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以上几个方面,回顾质量管理及其理论的发展历史,可以清楚地看到。人们在解决质量问题中所运用的方法、手段,是在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而这一过程又是同社会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密切相关的。同样可以预料,随着新技术革命的兴起,以及由此而提出的挑战,人们解决质量问题尤其是工程质量问题的方法、手段必然会更为完善、丰富。本文通过对质量管理和工程质量管理及其理论的发展进行归纳总结,以期对今后的质量管理工作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 王祖和.工程质量持续改进概念模式——中国管理科学 1003-207(2003)zk-0095-04
[2] 李军峰、龙勇、杨秀苔. 质量管理的核心活动和基础活动——重庆制造业实证研究. 南开管理评论 2009.vol.12.no.6.pp 150-157
[3] 贾宗元. 产品质量与过程质量 .管理工程学报 1004-6062(2002)-S0-0070-03
[4] 孙辉.论工程项目质量管理与控制.应用能源技术,2006,8
[5]RosertP.Elliott.QualityAssurance:TOPManagementsToolforConstruetionQuality[J].Transportation Research Record, 1991,1310:17-19
篇7
生产运营管理
教
材
信
息
名称
《生产与运作管理》
出版社
人民邮电出版社
作者
赵红梅
岳建集
版次
2007年3月第1版
一、名词解释/简答题(每题5分,共30分)
1.
什么是生产运作战略?
考核知识点:生产运作战略的概念
生产运作战略是指在企业经营战略的总体框架下,决定如何通过生产运作活动来达到企业的整体经营目标。
2.
什么是生产运作的产出要素管理?
考核知识点:生产运作的产出要素管理的概念
生产运作管理的产出要素管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质量2.成本3.服务
4.交货时间。
3.
什么是质量和质量管理?
考核知识点:质量和质量管理的概念
质量是一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
质量管理是指在质量方面指挥和控制组织的协调的活动。
4.
什么是生产能力利用率?
考核知识点:生产能力利用率的概念
从宏观角度讲,生产能力利用率是指实际GDP与潜在GDP的比值,它是衡量经济景气程度及分析经济运行效率时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
5.
什么是项目和项目管理?
考核知识点:项目和项目管理的概念
项目可以定义为在规定的时间内,由专门组织起来的人员,有一个明确的预期目标,有明确的资源范围,运用多种知识共同完成的、一次性的工作。
所谓项目管理,是为了保证项目按照规定的时间、成本和质量要求,对项目进行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的一种系统管理方法。
6.
如何理解服务以及服务的特性?
考核知识点:服务与服务的特性
服务是一种特殊的产品。实体产品相比,服务具有以下一些特点。
1.服务的无形性、不可触性2.服务的提供过程与消费同步过程3.服务的不可储存性4.服务的多变性
7.
描述产品-过程矩阵。
考核知识点:产品-过程矩阵
产品/过程矩阵是从两个维度绘制的组合图,纵轴表示产品生产的一系列可能方式;横轴则表示产品的生产特性。表示了产品生产特性和生产过程的各种组合情况,不同的组合决定着生产的效率、柔性、结构、成本等情况
8.
什么叫流水线的节拍?
考核知识点:产品-过程矩阵
流水线的节拍是指流水线上连续生产相邻两件相同制品的时间间隔。
9.
什么是JIT?
考核知识点:准时生产制的概念
准时生产制是起源日本丰田汽车公司的一种生产管理方法。准时生产制一般可分为“大JIT”和“小JIT”。大JIT其最终目标是消除企业生产作业活动中各方面的浪费。小JIT侧重于产品库存计划,实现在需要的时候按需提供所需的服务。
10.
质量功能展开?
考核知识点:准时生产制的概念
质量功能展开是把顾客对产品的需求进行多层次的演绎分析,转化为产品的设计要求、零部件特性、工艺要求、生产要求的质量工程工具。
11.
制造企业和服务企业在选址和布局上主要有何区别?
考核知识点:制造企业和服务企业的选址和布局
制造企业的选址主要原则是成本最低,这是因为在制造业生产和消费是分离的,而服务业生产和消费是不可分离的,因此服务业选址要靠近顾客,接近市场。
从布局上考虑,制造业主要是便于安全生产,减少物料搬运等,服务业主要是考虑顾客的参与,便于顾客进出和消费。
12.
简要描述一下项目管理中的甘特图和网络图?
考核知识点:项目管理中的甘特图和网络图
甘特图中横向表示时间进度,纵向表示项目的各项作业,用横道表示每项作业从开始到结束的持续时间。缺点是只能反映各项作业的起止时间,通常仅用于编制主进度计划,供管理者在项目宏观上予以了解。
网络图由结点、箭线与箭线练成的路线组成,它表示项目各个任务中的各个工序的先后关系和所需的时间。它决定着网络图上所有工作的完成时间,即决定着项目的工期。
13.
什么是5S管理?
考核知识点:5S管理
5S现场管理法起源于日本,是指在生产现场中对人员、机器、材料、方法等生产要素进行有效的管理。整理(SEIRI)、整顿(SEITON)、清扫(SEISO)、清洁(SEIKETSU)、素养(SHITSUKE),又被称为“五常法则”或“五常法”。
14.
质量管理的三个实践阶段特点?
考核知识点:质量管理的三个实践阶段的特点
质量管理的发展大致经历了3个阶段:
1)质量检验阶段。特点是由专职检验人员从事产品质量的检验把关工作。
2)统计质量管理阶段。特点是数理统计方法用于质量分析与改进。
3)全面质量管理阶段。特点是全面、全员、全过程的管理,强调预防为主,通过工作质量的提高来提高产品质量。
二、对比分析题(每题10分,共30分)
1.
狭义和广义工作设计?
考核知识点:狭义和广义工作设计的概念
狭义的工作设计将任务组合成一套完整的工作方案,重新确定工作的内容和流程安排。广义的工作设计在狭义设计的基础上加入作业测定、标准建立以及将人的激励因素作为思考的重点。
2.
生产能力利用率和生产效率的区别?
考核知识点:生产能力利用率和生产效率的区别
生产能力利用率=实际输出水平/设计生产能力。
生产效率=实际输出水平/有效生产能力。(有效生产能力是指在给定产品组合、排程、机器维修以及质量因素等情况下的最大可能产出。)
3.
对比一下物流管理和供应链管理的区别?
考核知识点:物流与供应链的区别
物流涉及原材料、零部件在企业之间的流动,是企业之间的价值流过程,不涉及生产制造过程的活动;供应链管理包括物流活动和制造活动;涉及从原材料到产品交付最终用户的整个物流增值过程。
4.
JIT生产方式与传统生产方式相比有何主要区别或者特色?
考核知识点:
JIT生产方式与传统生产方式相比的区别
传统的生产方式采用“推进式”控制系统,容易造成中间产品的积压,而JIT生产方式采用“拉动式”控制系统,能使物流和信息流有机的结合起来,避免人为的浪费。
5.
JIT引发了哪些思想上的变革?
考核知识点:
JIT引发的思想变革
JIT引发的思想变革出要体现在:
1.定价方面使用市场减法
2.将库存视为万恶之源
3.将问题视为改进的机会
4.追求零缺陷
6.
观测时间、正常时间和标准时间的关系
考核知识点:观测时间、正常时间和标准时间的关系
标准时间是指在正常条件下,一位受过训练的熟练工作者,以规定的作业方法和用具,完成一定的质和量的工作所需的时间。
观测时间指的是实际观测得到的时间值的平均,而观测时间由于受到作业者熟练度、工作意愿、情绪等的影响,并不能代表真实的情况。
正常时间则考虑一定的宽放,作为疲劳、等待、喝水、上厕所等必须要项的预备。
三、案例分析题(每题15分,共30分)
1.如果一座新的管理学院教学大楼落成了,你受命去亲自设计一间本科生教室,你会有哪些考虑,什么会指导你的总体设计原则和思路等,请用课堂讲授的设计理论和工具来回答?
2.
国际在线消息:德国第一家老年人专用商场近日在布兰登堡州开张了。商场中的所有设施和商品可以说都是为老年人准备的,在这里老人们绝对“不会因为自己年老而感到尴尬”。
在奥地利,77岁的丁特尔几乎认不出他过去常去的“活跃”超市了,因为重建后的“活跃”超市定位于老年人,成了老年人的购物天堂。请你借用学到的服务管理、设施布局、选址等理论分析一下,如果你恰好准备创业开设这样的超市,在经营管理上,你认为这种老年超市应该具有哪些不同于一般超市的特色?
考核知识点:服务设计,服务业运作系统的选址与布局。
首先在选址上,要靠近居民社区,便利老人
其次在设计上,要做好名称设计、牌匾设计、价签设计、走道设计、品种设计、休息区设计、购物车设计等,例如购物车要防滑,走道要宽,休息区便于老人聊天,多备置老花镜等,在空间布局方面,购物区、休息区、健康保健区、餐饮区等要丰富一些,尽量避免上下楼等,产品方面以老年人常购物品为主,服务人员尽量选择中老年
其它考虑
3.
设想一下你在一家酒店销售部工作。酒店所在城市要召开一个重要的国际会议,现在还没有选好在哪家酒店举办。你得到这个消息后准备去拜访一下组委会官员,说服他们定在你们酒店。什么会是你的“订单资格要素”,什么是“订单赢得要素”?
考核知识点:服务设计,服务业运作系统的选址与布局。
订单资格要素是参与竞争的资格,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而赢得要素则是赢得订单的资本。对于本例来说,国际会议对于安全、外语、餐饮等要求较高。所以资格要素包括会议室、客房、卫生、通讯、交通等;赢得要素包括同声传译、国际餐饮服务经验、国际通许、安全保卫等因素。
四、解答题
(每题10分,共10分)
1.
解出最佳排序和两个机床总的加工时间。要求说明求解原理,
并在时间轴上显示两个机床的作业排序情况。(作业必须在1,2机床顺序加工)
加工时间(单位:小时)
作业
机床1
机床2
A
6
8
B
4
C
8
2
D
4
7
E
2
F
5
5
本题答案:BDFACE,
机床1
加工时间25小时,
BDAFCE,
机床2
加工时间26小时
2、最佳订货批量。要求说明求解原理或列出求解公式
某公司年需采购10000个轮胎,单价200元/个,单位产品年库存平均成本为单价的20%,问题:如果每次订货成本为20元,最佳订货批量是多少?全年总的成本是多少?
总成本=TC
年产品成本=DC,D为全年需用量
存储成本=QH/2,H为某期单位存储成本
定购成本=DS/Q,S每次订货费用
TC
=
DC
+
QH/2
+
DS/Q
利用EOQ模型求解:Q*=根号下(2DS/H)
本题,D=10000,H=200*20%=40,S=20
所以,最佳订货批量Q*=根号下(2DS/H)=100
全年总成本TC
=
DC
+
QH/2
+
DS/Q=2004000元
2.
用课堂讲述的方法解出关键路径、项目完工时间和各个活动的松弛时间。
B
D
F
4
2
1
4
6
2
5
3
A
H
C
E
G
4
6
4
4
5
6
10
5
11
10
13
11
13
13
18
18
13
13
13
10
11
12
6
10
6
5
4
6
4
4
B
D
F
4
2
1
4
6
2
5
3
A
H
C
E
G
篇8
【关键词】全面质量管理;QC小组;煤矿企业
0.引言
在企业内推行全面质量管理,不仅能带来企业产品品质的提升,而且对于整个企业在价值链中的提升有着莫大的益处,是企业长期发展源动力。长期以来,我国的企业,特别是煤矿企业的产品质量管理跟不上企业发展的瓶颈尤为明显。煤矿企业推行全面质量管理,对提高企业整体素质,提高产品质量、工程质量、服务质量以及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1.企业全面质量管理的概念及重要性
1.1全面质量管理的概念
全面质量管理这个名称,最先是20世纪60年代初由美国的著名专家菲根堡姆提出。它是在传统的质量管理基础上,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经营管理上的需要发展起来的现代化质量管理,现已成为一门系统性很强的科学。全面质量管理的内容和特点,概括起来是“三全”、“四一切”。“三全”—是指对全面质量、全部过程和由全体人员参加者的管理。 “四一切”—即一切为用户着想,一切以预防为主,一切以数据说话,一切工作按PDCA循环进行。
1.2全面质量管理的重要性
全面质量管理的运用可以提高产品的质量,使质量目标朝着更高的方向发展。从而提高企业整体素质以及企业的经济效益,促进企业向更深层次,更高水平发展。全面质量管理的运用还可以减少安全事故,从而保证企业的安全生产,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总之全面质量管理对企业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煤矿企业全面质量管理的运行中存在的弊端
2.1把煤矿质量标准化与全面质量管理混为一谈
煤矿的质量标准化就是工程质量、设备质量和工作质量的标准化,属企业标准化范畴,是煤矿企业生产管理、技术管理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是煤矿实际安全生产、文明生产的前提。它随生产管理的实践活动而产生,又随实践活动而不断补充和完善。在提高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包括采、掘、机、运、通、地测、调度7个专业达标,标准到10个专业70化达标,是标准化、系统化的煤炭企业管理基础工作。
煤矿的全面质量管理,就是全面质量管理的理论、方法和手段与煤矿自身特点和管理规律的有机结合、实际运用,是以质量为核心、全员参与为基础的一种煤矿现代化生产经营管理新模式,是适应市场经济的质量管理方式。
近年来,煤矿企业在质量管理方面,特别是质量标准化上有了长足的发展,煤矿生产中采、掘、机、运、通、地测、调度等发面的工程质量、设备质量、工作质量有了显著提高,但是这些仅是质量管理的最基础工作,缺少管理者及某些相关环节岗位上人员参与,它仅是全面质量管理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小系统,不能混为一谈。
2.2质量管理中缺乏全员参与
煤矿企业往往认为质量管理是少数人的事情,是基层工作者的事情,而与管理层及辅助生产环节人员无关。而实际上全面质量管理是一个科学的管理体系,可容纳许多种现代化的科学管理方法,并具有科学性、系统性、标准化的现代企业科学管理体系。它体现于“三全一多样”:即全过程、全员、全矿的质量管理,其科学管理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所谓全过程的质量管理,就是从地质斟探—设计—开拓掘进—准备—回采—运输—选煤—销售,以及通风和机电等辅助过程的质量管理,所谓全员参加的质量管理是指上自矿长,下至工人,各个生产环节、经营环节岗位上的各类人员,人人参加协作,人人都得搞好本岗位的质量职能。所谓全矿的质量管理就是矿属所有单位、部门都履行各自的质量职能,参加质量管理。所谓多种多样的科学管理方法是指运用多种多样的科学管理技术和管理手段,按照PDCA的管理程序,对产品质量、工程质量等形成的全过程,进行程序化、标准化、效率化、科学化的管理。因此缺乏全员参与的质量管理是站不住脚的。
2.3在质量管理方面不注重总结、完善
煤矿企业在质量管理方面主要靠经验和实践,管理是"无师自通"或"存乎一心"的事,轻视先进管理工具和方法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因此,在实际管理过程中既不注重学习新知,也不注意及时将经验升华为理论,造成管理粗放、经营短视,多凭主观决策、靠运气行事。往往导致企业管理效率不高、绩效不佳。
3.煤矿企业全面质量运行中弊端的解决对策
3.1搞好质量标准化促进全面质量管理工作
煤矿质量标准化管理是企业标准化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制定标准、贯彻实施标准、考核验收进行管理。始终坚持标准和实践的统一,知与行的统一,动机与效果的统一。煤矿坚持“质量达标不停步,巩固发展创新路”,形成了目标明确,步调一致,人人有责任,人人有压力,人人保班组、班组保区队、区队保专业、专业保全矿的质量标准化目标管理体系,取得了显著成绩,使井下现场头头、面面、台台、件件、条条、线线面貌焕然一新,提高了工程质量、技术水平,保证了安全生产,提高了经济效益。但是,质量标准化仅是采、掘、机、运、通、地测、调度等几条线和几项指标,还未形成一整套全面科学的管理方法,仅是全面质量管理的初级阶段。要巩固发展质量标准化取得的成果,要把质量标准化向深层次、高水平发展,就必须推行全面质量管理,把质量标准化的采、掘、机、运、通、地测、调度等7条线的工程质量管理,引申到产品质量、工作质量、服务质量、经营管理质量等方面,逐步延深到煤矿生产经营的所有系统和部门,形成全员、全过程、全矿的全面质量管理体系。
3.2成立QC小组实行全员长期的质量改善
QC小组做为全面质量管理的一个环节,在自我启发和相互启发下,灵活运用各种QC手法,全员参加,对自己的工作现场和产品不断地进行改善的活动,煤矿企业可以在各个部门,区队,甚至小到班组选择人员成立QC活动小组,小组成员包括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上自矿长,下至井下生产一线的工人,结合自身工作实际,选择工作中迫切需要解决或改善的问题为主题,在自身力所能及的情况下进行改善,提高工程、产品、服务质量。
3.3总结质量管理方面经验、教训,形成全面质量管理理论体系
煤矿企业结合自身特点,在实行全面质量管理活动中,运用全面质量管理的理论、方法和手段,提高了企业产品质量,提高了企业经济效益及企业整体素质,将其中心经验、教训升华为理论,制定出相关规章制度、管理规则,形成一套有煤矿企业自身特色的全面质量管理理论体系,为促进煤矿企业向更深层次,更高水平发展提供理论基础。
篇9
关键词:质量;现状;管理;基础;能力提升
中图分类号:U472.32 文献标识码:A
1 新产品制造对企业质量管理提出了新要求
1.1 新产品技术标准提高对企业质量管理提出了新要求
新产品与老产品相比,新产品因性能优越,结构更复杂,技术标准更先进,所用材质更难加工,这必然带来制造难度的增加,也要求企业标准相应升级,因此企业质量管理理念、管理制度、管理手段也要不断更新,使之更加科学化、现代化。
1.2 用户对新产品的各项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随着科学技术进步,用户对新产品的可操作性,可靠性和应用性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也决定了企业必须以高标准的质量管理工作加以应对。
1.3 科技进步和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求
随着市场经济制度在我国的确定,公司的发展正在从计划走向市场,积极主动地参与市场的激烈竞争,这也决定了企业的质量管理工作必须不断地提高和创新。
2 企业质量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2.1 企业基础管理工作比较薄弱
2.1.1 员工没有树立“大质量”观念
全员参与是质量管理的基础。但是,因种种原因员工对质量的关注度远远达不到全员参与的地步,质量管理在许多情况下局限在产品质量管理上,没有延伸到公司全体员工的工作质量乃至整个产品的全价值链上,质量管理没有与运营成果相连接,员工中存在重生产、轻质量,重产品质量轻视工作质量,重本岗位质量不关心整个生产过程质量,大质量概念没有形成。
2.1.2 质量信息化建设缓慢
质量管理需要借助信息化平台,以保证企业信息有较高的流动速度,向更多的管理人员提供共享的机会,以此保证质量管理工作的高效率。然而,当前的信息化平台尚未搭建,很多信息不能实现高速流动和共享,企业缺乏基础数据的积累,导致很多现代化管理工具不能得到应用。
2.1.3 质量控制手段没有的得到充分发挥
由于“大质量”观念没有在全体员工中树立起来,员工质量管理参与程度不高,许多科学的、现代化的质量管理手段如“6σ”、“精益”管理等只有小部分人掌握和了解,相当一大部分人还不明白这些管理方法如何应用,使这些管理手段没有真正发挥作用。质量监控的手段还多停留在用人工监控的层面,许多现代化监控手段没有很好运用,与新产品生产对质量管理要求相距甚远。比如,焊接过程作为特殊过程还不能实现参数的自动监控,而是靠人员控制很容易造成问题产品进入下一工序。
2.2 企业员工的技能水平有待进一步
2.2.1 员工尚未树立起“一次做好”的零缺陷理念
从产品一次提交合格率、废品损失等指标看,员工的质量观念还比较单薄,产品返工率高,有的甚至返工多次,员工自主管理的自觉性不足,“一次做好”的观念没有形成,按习惯、按经验操作而不是按标准操作的现象时有发生。
2.2.2 新老员工的技能水平还停留在老产品生产的水平上
随着新产品生产任务的加大,许多新材料、新技术、新设备应用于生产,新产品的加工方式仍延续着老产品的加工模式,手工操作较多,工人劳动强度大,效率低,产品的一致性差。同时企业对员工的知识更新培训没有跟上,员工的生产和质量管理水平没有随着新产品制造的发展而得到有效提高。
2.2.3 工艺文件可操作性不足
由于现场加工经验不足,部分技术人员编制的工艺规程往往脱离了生产实际,可操作性差,工装设计有时不能满足新产品对质量的要求,从而制约产品质量的提高。有些工艺文件不细化,技术要求规定不具体,缺乏精益思想,无防错设计,无防护设计,不能实现标准化作业。
3 强化企业质量管理的几点建议
3.1 夯实管理基础,构建适应新产品生产要求的质量管理标准和制度
根据新产品生产要求,企业要充分发挥基层生产单位的质量职能,完善企业质量管理制度,对产品全过程的流程重新梳理。建立指标驱动的考评体系,开展产品自主保障活动、开展班组达标活动,实现质量管理全员参与,不断促进员工贯彻落实质量管理标准和管理制度的自觉性。
3.2 推进企业质量文化建设,培养员工对产品的“爱、恋、依”。
企业质量文化建设重在培养全员的共同价值观,只有牢固树立共同的价值观,员工才能在工作中积极动脑筋解决问题,用心去加工每件产品,像呵护孩子般呵护产品。
通过“精益”理论培训,培养员工“精益思想”的形成。质量不是免费的,任何质量问题都将付出代价。因此,员工平时要有无废品损失或将质量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的思想,通过自己的工作,做好每个环节,保证质量要求,不出废品或不合格品,不断改进产品加工方法,使之做到最好。
企业质量文化是连接员工和企业精神纽带,员工认同企业质量文化就会自觉维护企业形象,建立主人翁责任感,自觉形成对产品的“爱、恋、依”。
3.3 推进企业质量信息化建设,提高质量管理现代化水平
质量信息化建设是实施现代化质量管理手段的基础。实现信息化可以为企业提供数据分析的依据,为质量管理者更好的分析问题提供帮助。根据目前企业的信息化状况,质量信息建设可以分阶段进行。首先,建立产品质量档案和员工质量档案,以保证产品的追溯性。其次,开发关键过程质量数据的统计与分析,以及产品最终检验过程质量数据的自动统计与分析,为产品加工过程的监控提供可靠的全面的信息。再次,实现质量日常管理的信息化,建立产品质量信息库,不断提高质量管理的现代化水平。
3.4 以预防为主,提高过程监控能力
做好事前预防,防微杜渐。质量问题的出现不是偶然的,经过分析都能找到很多因素,如果将这些因素在事前进行了控制或消除,质量问题就不会发生了。首先,现场使用的工艺文件必须严格执行评审制度,增加防错设计,并利用FMEA即风险管理工具对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作出相应的对策,将问题消灭在萌芽中。其次,对工人进行岗前培训。使工人了解产品的工作环境和技术要求,掌握执行工艺规程的重点,熟悉工装使用以及应遵守的质量法规等。让他们了解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了解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再次,通过应用SPC等统计技术,使关键质量特性的有效控制达到100%,质量水平稳定在4.5σ以上。
3.5 依托技术进步,提升技术保障能力
产品质量的提高离不开技术的进步。新产品的制造要求不同于老产品,企业应推广应用先进的制造技术,实施工艺规程优化、细化工作,提高生产课题成果的转化应用,增加防错措施,增强工艺规程对产品加工、测量、包装、周转、运输、存储等全过程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
篇10
关键词:质量 市场 供应链 精益生产 设计验证
在整个汽车行业,客车受到的关注低于轿车,但在中国旅客运输领域,客车的应用却在官方统计的数据上显示超过了火车和飞机。近几年,国家加大对新能源客车的扶持,短时间在各省市涌现许多中小型客车制造企业,这些新中小型客车制造企业能否提供高质量产品挑战传统客车,成为新中小型客车制造企业生存的关键,本文阐述了南车时代电动汽车的全面质量管理实践过程。
一、南车时代电动汽车成立背景
南车时代电动汽车是作为一名新能源客车的成员立足客车市场,其主要的竞争对手为:国内客车大企业宇通、金龙、申沃等。为了能尽快的抢占市场,并逐步稳固市场,产品的市场及品牌定位非常重要,稳定的产品质量则是最重要的。话说:“货比三家,两家供货”,没有稳定的质量,是很难立足市场,并不断稳定和扩大市场。
二、全面质量管理的概述
从质量的概念上看:“质量:一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该要求也从之前的“产品的要求”,逐渐延伸到现在“满足顾客的要求”,其在经济型、广义性、时效性、相对性有随着大的市场环境的变化而逐渐变化。当年的客车行业,已经在社会发展的推动下,从“符合性质量”概念转变为“广义性”的质量概念。多品种,小批量,短交期是客车行业最大的特点,让新成立的中小型企业为了能在行业竞争环境中生存,就必须建立“全面质量管理”的模式,才能让自己在“夹缝中”获得生存。
全面质量管理,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科学技术和工业发展的变革,对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要求人们不断的使用“系统工程”的概念,把质量问题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进行分析,其“全面”二字,强调“全员”、“全过程”、“全周期”,旨在通过一系列的“可控”的过程保证得到“客户持续的满意”。在客车行业的市场环境下,其设备自动化程度远远低于轿车行业,而且客车的产品从6米~12米的生产,工装、设备的通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质量管理水平的分析
质量管理依据其产品形成的过程可以依次分为研发质量控制、工艺策划质量控制、供应商质量控制、过程质量控制、检验过程控制。南车时代电动从成立起到迅速成长成为一家500人的企业,公司质量管理能力有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质量管理基础较薄
员工来自不同的企业,铁路行业、客车行业、其他各种行业,公司虽然在2007年就已经顺利完成ISO9001体系的搭建并顺利通过认证,体系处在“少部分人编制,少部分人执行”的阶段,公司的管理制度分为两部分,一是依据质量体系的要求结合公司的组织机构完成的流程、制度;另外是沿用集团模板复制的管理办法。在流程与制度的策划前期,负责质量体系的人不参与管理办法的编制,负责管理办法编制的人不参与质量体系的讨论。
2.企业提供新能源产品
企业生产的产品为新能源客车,暂还没有完善的国家标准,产品处在摸索验证期,其核心部件从城市轻轨等类产品改型,在客车的使用与验证没有充分市场营运的经验,其控制模式,节油模式,以及驱动和能量回收模式也是在摸索中进行,其底盘类均选用国内品牌企业;该类物料基本都比较成熟。
3.生产准备是中小型客车制造企业的瓶颈。
订单量无法与宇通、金龙相提并论,因其订单额小,出现采购成本高、包装运输困难;成熟的客车行业的配套商因订单小而不愿供货,致使交付的周期不确定;包装运输的破损,给中小型客车企业的生产准备带来困难。为了响应市场订单,运输、变更、破损、质量等各种原因都会引起缺料,是制约生产进度的重要因素;风道、扶手、侧窗玻璃、空调、座椅、灭火器、等总装物料常因长途运输多次周转(因量小无法发运专车),而导致运输破损造成外观质量问题,是企业生产的质量弱项的“硬伤”。
4.客户点单供应商多
成为约束中小型新能源客车企业的关键,一是指定供应商的质量层次不同,另外是指定供应商与公司产品整体未经过充分验证,为了使用指定供应商的匹配进行了改型,生产过程出现了干涉、安装不上,不停的修补,频发的技术工艺变更影响生产效率,内部损失增加;由竹胶地板更改为客户指定的PVC地板其特殊的安装方式,不同的地板骨架承受力,都需要得到仔细谨慎的验证与分析;驾驶仪表、空调也是客户常指定的物料,其仪表、空调在新能源产品上均与企业产品控制策略和控制程序强相关,客车控制信息的显示,客车空调使用情况下的油耗是企业难控制的“软件”。
5.生产自动化程度低,质量管理处在检验阶段
采购物料的质量检验验收,配置5~6名检验人员;每个生产车间配置2名过程检验人员负责产品转序的检验,出现质量问题第一时间判责为检验责任。整车产品会经过总检的100%静态和动态检验合格后办理入库,交付到客户手中。中小客车企业直接面临的订单,在“交付”与“质量”的双重压力下,多倾向“交付”,在管理模式与资源投入上,更关注“技术领先”和“成本控制”导致在新产品市场投放时,“技术实现性”以及“供应链资源管理”上出现,“捉襟见肘”;企业的质量处在检验阶段,但因没有形成及时的有效的信息化质量成本统计的平台,损失成本认知不清晰。
四、电动汽车在质量管理方面的探索
鉴于第三部分的分析,企业在交付客户产品,企业的利润非常薄,为了能长久的搭建健康的企业,经过沟通策划,企业采取以下措施,打造中小客车企业的全面质量管理:
1.流程再造,规范并统一流程。
全面推进汽车行业质量管理思想,重在预防,重点推进FMEA和PPAP的核心思想和理念,建设公司的质量文化。用TS16949的“过程”的方法,梳理确定了“合同评审”“设计与开发”“生产过程控制”“交付过程”“售后服务”等5个客户导向过程,并建立了“采购”“供应链管理”“人员招聘与培训”“设备管理”“仓储配送”“不合格管理”等支持过程,并使用定期的“质量数据统计与分析”定期评估年初制定并细化的质量目标;并在质量管理部门设立“质量经理”的岗位参与新项目的开发和新产品的验证,在产品策划初期建立可靠的验证流程。
2.修订新产品开发控制程序,强化新产品试制要求.
强调新产品必须的质量验证和评审,经过多角度、多阶段的评审减少设计错误提高设计质量;新产品的批量投放前,完成相关车型的定型验证;客户指定的供方由技术部门牵头依据企业对新物料的了解情况,进行充分的供货前沟通,签订技术协议、质保协议、要求供方派售后人员现场指导使用等多种方式进行风险控制,减少各阶段可能出现的质量损失。
3.大力推行精益工厂建设.
集合南车集团的总体要求,企业发展的需要(产能需要提升,人员需要培训,企业管理水平需要提升)在企业内部大力推动精益生产管理:从品质、效率、效益三个方面,从“17项工艺标准”“变化点管理”“工艺纪律检查”“工艺装备定期验证”“变化点管理”“异常管理”等多方面强化工艺要求,在全体员工中开展“自检、互检、”“5S管理”“人才育成管理”等多方面梳理公司的管理流程;通过经营工程的建设强化班组建设,内部竞聘产生班组长,明确班组长的职责和权限,培养了基层管理人员,将质量管理的责任由专职的“质量检验人员”转移至“班组长”,实现了责任到班组的质量分解。结合“管理提升专项”:从成本控制专项、质量控制专项、人才招聘与培训专项、营销与售后专项等专项攻关依据管理提升的方法集中管理力量解决;“工艺提升项目”,“QCC”,“合理化建议”三方面同时发力,为企业营造大的改善环境的同时,取得了初步的改善成效。
4.强化质量责任制。
编制《质量考核管理办法》,细化质量目标,月度进行总结分析,输出质量月报和质量成本月度报告,定期评估公司质量表现,将质量目标的执行情况与各部门的月度绩效挂钩;建立信息化的质量问题分析处理跟踪平台(QMS)固化问题处理流程和时间要求的同时,建立公司过往故障信息库;使用周期性循环审核的方式实施内部过程审核、产品审核、过程审核;结合公司常出现质量问题或者重大质量事故以体系的角度梳理与评估体系流程,强化供应商质量索赔及时追回因供方物料产生的内部损失;持续保证质量体系运行的符合性、有效性。
5.建立问题点反馈机制和定期的质量状况沟通机制。
使用项目攻关的方式,集中力量解决长期困扰公司的重大的惯性的质量问题,签订项目责任状,明确项目责任领导,定期汇报项目进展情况;集中公司优势的资源辅导瓶颈供应商,组建辅导铁三角小组(技术、工艺、质量),多次走访玻璃钢、车架供方现场,从物料采购、生产过程保证、工艺参数、工艺装备、过程质量控制、过往问题点发生整改等情况帮助供应商不断提高供货保证能力;启动供应商Q/C/D/S的评估,结合上个批次的质量表现,调整供应商的下个订单量的方式,将“质量第一”的理念不断的传达给供方。
6.建立质量成本统计的方式定期评估质量状况
由质量管理部联合财务资产部,细化质量成本统计的流程、范围、分别统计预防成本、鉴定成本、内部损失、外部损失。关注损失成本将内部损失成本依材料产生非操作原因的损失成本,从供方处索赔回来;因设计、工艺、操作等原因产生的人工损失,按照责任划分到各部门进行跟进、分解;细化外部损失统计的范围,明确每项问题点整改处理的要求,并针对售后配件库的管理进行全面梳理;把损失成本明确目标细化到责任部门,在年初制定质量目标时就进行明确,并要求责任部门提交目标达成保证措施,经过反复的评估与摸索,公司的损失成本率由2010年的3.4%下降至1.6%,直管的反映出公司的质量管理带来的经济效益。
五、电动汽车下阶段的展望
南车时代电动汽车作为中小客车制造企业的一员,经过5年的管理运营摸索,在质量管理上摸索出适合公司运营发展质量管理构架,作为成长中的企业,质量意识和统一全员的思路是接下来至关重要的一项任务,相信在使用新思路、新管理模式下,电动汽车的质量管理会上升一个台阶。拟下步在“客户点单供应商”“样车试制评审”两个当前影响最大的地方进行深入的研究与分析。
参考文献:
[1] 邓卫华.质量体系认证与全面质量管理TQM[J].中国质量.2002
[2] 孙华.ISO9000与全面质量管理.中国标准化1999-6.1002-59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