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环境研究范文
时间:2024-01-31 17:49:1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自然环境研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于矿业开发与人口的研究
在清一代,黔西北地区,由于矿业的大规模开采,吸纳了邻省及其他各省份众多人口。《黔南识略》[21]和《黔南职方纪略》[22]二书,对黔西北地区人口迁移都有记载。《黔南职方纪略》对人口数量进行了统计,把客民分为有产客民、无产客民、居住乡场不填丁口之户三种,而这些移民与矿业开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是难得的材料。当前学术界对矿业开发与人口关系研究的论文有李中清的《1250—1850年西南移民史》、古永继的《元明清时期贵州地区的外地移民》等。其中李文指出:“1700年至1850年间,有三十万余矿工迁进西南去开发西南矿藏。”[23]古文指出:“威宁州,其地盛产铅、铜,外地客民汇集。”[24]此外,蒋德学的《试论清代贵州的移民》[25]、王敏的《清代贵州移民叙论》[26]等文对黔西北地区人口迁移与矿业开发之间的关系研究也有所涉及。曹树基著《中国人口史》第五卷,对清代大定府各时期的人口变化论述十分详实,指出:“在贵州各府中,大定府是铅矿重要产地,同时也是矿业人口增长最快的地区之一”。[27](P261)《简明中国移民史》一书虽未对黔西北地区的移民情况作专门介绍,但其指出,当时贵州省的整体移民情况是“自由迁入的移民数量更多,他们的性质与迁入其他地区的流民并无二致。其中很大一部分移民的就属矿业移民”。[28](P439)成崇德的《清代西部开发》一书对移民与矿业开采有深刻的描述,该书指出:大量的剩余人口的涌入,伴随其足迹所至的是“一座座新的厂矿出现在寂无人烟的丛山密林中”。[29](P337)此外,《中国西南边疆发展史》[30]、《西南历史文化地理》[31]、《清代边疆开发研究》[32]等书也不同程度的涉及到黔西北地区矿业移民问题。从以上研究成果不难窥见黔西北地区矿业开发与移民之间的密切关系。虽然矿业移民在某种程度上带动了黔西北地区的经济与社会发展,然而,其带来的不利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这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矿业开发易使自然环境遭到破坏,前人早已认识到其中之利害,从众多的记载可知,各矿区及邻近地区往往是自然环境破坏较严重地区。目前,学术界对于黔西北矿业开发与自然环境变迁的研究成果不多,论文主要有袁轶峰的《清前期黔西北的矿业开发与生态环境变迁》,此文主要从环境史的角度来研究清代前期黔西北的矿业开发造成的环境问题,而最突出的问题是石漠化和森林资源的耗竭。[33]此外蓝勇的《历史时期西南经济开发与生态变迁》[34],杨伟兵的《明清以来云贵高原的环境与社会》[35]与《云贵高原的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变迁(1659-1912)》[36]等研究也对黔西北地区的矿业开发与生态环境变迁有所涉及。随着矿业的开发,人口的大量增加,黔西北地区的森林覆盖率逐渐降低,森林的变少使得对森林极其依赖的动物种群,如老虎、鹦鹉等,失去了生存的空间,使多种动物种群面临着十分严重乃至灭绝的危机。这方面的著作主要有文焕然的《中国历史时期植物与动物变迁研究》[37]、文榕升的《中国珍稀野生动物分布变迁》、何恒业的《中国珍稀鸟类的历史变迁》与《中国珍稀兽类的历史变迁》等书。其中文榕升一书研究老虎等动物物种的变迁,该书进而指出,历史上黔西北地区动物物种繁多,如虎、麝、长臂猿等。何书《中国珍稀鸟类的历史变迁》对黔西北出产的好几种鸟类等做了十分详实的研究,并指出:清康熙十二年《贵州通志•威宁府》、清《黔中风土志•大定府•平远州》、乾隆十四年《黔南识略•大定府•平远州》、清代黄元治的《黔中杂记》等书都记载了威宁府的物产有鹦鹉,威宁以东的平远州(今织金县)也出产鹦鹉,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当前“黔西北一带的鹦鹉,久已绝迹”。[38](P245)论文有袁轶峰的《明清时期贵州生态环境的变化与虎患》一文,该文不仅给“虎患”下了定义,而且还指出“虎患”发生的原因,他说“康熙盛世时期的王朝开拓和山地垦殖导致大量的植被和动物无法在短时间复萌。它严重破坏了老虎的生境与生态,使得人与虎的缓冲地带的杂林木荡然无存,可供虎猎食的野生动物也随之大量减少。为了生存,虎只有加大猎食范围,促使虎不断的向人类逼近”。[39]限于史料的缺乏,关于黔西北地区动物物种与数量的变迁,存在很大难度,这一领域的研究还亟待加强。森林的减少不仅会引发虎患,也会引发水土流失,使土层变薄,植物生长能力减弱,引发石漠化现象。对于黔西北石漠化形成时期,学者们持有不同观点。韩昭庆的《贵州石漠化人为因素介入的起始界面试析》一文指出:“采矿吸引大批人员进入黔西北、黔西地区,使得这些地区成为雍乾时期人口增加最大的地方,为解决这些移民的吃饭问题,鄂尔泰早就建议开矿的同时,也要在此毁林开荒,这些政策无疑会对黔西北原本脆弱的生态环境产生负面影响。”[40](P162)另一文《雍正王朝在贵州的开发对贵州石漠化的影响》则指出:“贵州西部、西北部及南部等地开矿,使得这些生态脆弱地带遭受了史无前例的破坏,雍正时期也就成为人为因素开始影响贵州石漠化的重要时期。”[41](P120)在胥思省的《清代贵州开发及其影响初探》、张友谊的《清代贵州石漠化分布状况及其人为成因的初步研究》等文,对黔西北地区石漠化的分布作了比较详实的阐述,其中胥文指出:清初经过康熙及雍正年间的一系列开发,到了乾隆时期,随着高产农作物的引进,改变贵州土地的利用方式与对土地破坏使得地利得到最大的发挥的同时,一定程度上产生了石漠化。[42](P18-19)而张文指出:自雍正王朝后大量汉民移入,大规模的“向山地进军”,增加了发生水土流失的几率,引发石漠化现象。[43](P38-39)但苦于在该方面的历史资料有限,无法展开深入的研究,学术界对于矿业开发与自然环境变迁的相互关系研究成果不多,且结论多为今人的推测,因此需要做更深入的研究。
篇2
关键词:小班幼儿;情绪;行为问题;干预模式;效果显著
小班是幼儿接触社会的第一步,也是幼儿情绪发展的关键期,很多行为问题在这个时期开始逐渐出现。因此,小班幼儿教师要关注幼儿情绪发展,研究情绪和行为问题产生的关系,通过不同的方法引导幼儿调节自己的情绪,争做情绪的小主人。当然采取及时的预防干预模式是最理想的模式,本文就介绍了作者在自身工作实践中采取的一些干预模式和应用效果研究,这些方法在自然环境中预防了一些幼儿的行为问题,有利于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
一、及时肯定,激励夸奖
幼儿园是幼儿接触社会的第一步,从家庭走入一个陌生的环境,幼儿难免会出现一些异常情绪,影响幼儿的正常生活。因此教师应及时采取相应措施,降低幼儿不良情绪,避免行为问题的产生。幼儿刚入园时一般处于自我为中心的阶段,是自我的萌芽阶段,幼儿看待自我往往和外界有着密切联系,例如我今天做的事情别人会喜欢吗?他们喜欢我吗?等等。这个阶段的幼儿相信教师、依赖父母,对自身的评价也和周围人的评价密切相关,是一种反应性自我评价。教师应该抓住幼儿的这种心理特征,给予幼儿及时的表扬“你真棒”,肯定孩子的行为。例如,刚入园时,我班有个叫乐乐的幼儿,上学时总是哭闹。当乐乐哪天表现得好一点,和妈妈分离时忍住没哭,我在班里表扬了他,放学见到妈妈也和妈妈说了乐乐一天在幼儿园的优秀表现,这样及时的表扬和肯定让乐乐很自豪,慢慢地在一次次的表扬和肯定中克服了哭闹的情绪。幼儿喜欢听表扬的话,当知道什么行为是好的时候大部分幼儿会朝着理想的方向努力。这对于幼儿异常情绪和行为控制有良好效果,及时的肯定和激励能调动幼儿的积极性,提高幼儿情绪控制能力。
二、角色扮演和情景表演是情绪干预有效手段
小班幼儿无法靠简单的说教就理解道德的意义,因此有效的体验在幼儿情绪调控和行为干预中起到重要作用。角色扮演可以让幼儿体验情绪,教师可以在扮演活动中引导幼儿辨别自己的行为是否正确。通过扮演“天黑了,我很害怕”“妈妈不在家,我想妈妈”“小朋友不给我玩具,我很难过”等角色让幼儿体验害怕、想念、难过等情绪。在扮演活动中,教师应有效引导幼儿去体验角色内的情绪,引起幼儿的情感共鸣。例如,在害怕的情绪体验中,我问孩子们:害怕的时候怎么办呢?有的孩子说:我会藏起来。在角色扮演中,乐乐将处理害怕的方法同化到自己的行为,其他幼儿在观看表演的过程中也获得了处理类似情绪的正确行为。幼儿在扮演游戏中会与朋友分享剧情、合作交流,这样的活动增进了幼儿间的关系,幼儿在交流合作分享中能够产生积极情绪。很多幼儿不了解自己的情绪,经常会出现生气不理人、哭闹甚至是打人的行为,这是对情绪的消极应对,通过角色扮演和情景表演某些情绪可以直观生动地展现,利于幼儿进行辨别,能真正学会辨别情绪,体验应有的行为是什么样的,重建幼儿的认知。
三、集体教学活动中渗透教育干预
每个阶段的幼儿都有自己行为发展的敏感期,小班幼儿主要有入园焦虑、自理能力弱、吃手等行为问题。因此幼儿教师要抓住幼儿发展的关键期,在集体教育活动中面向全体幼儿渗透干预手段,及时改善幼儿出现的行为问题。为此,我在原有教学活动和教学环境下,挖掘教学中的潜在因素,依据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发挥集体教育活动的干预作用,做到防患于未然。例如,大部分幼儿在入园时,都会有点担心害怕的心理,很多幼儿在入园几天会哭闹,有的甚至哭闹半年,在以前多年经验的基础上,我破格让家长送孩子入园并在幼儿园陪伴孩子待几天,让孩子在家长的陪伴下熟悉幼儿园的环境。适应能力强的幼儿,其家长可以提前离开;不适应的幼儿,其家长可以多陪同几天,这样孩子们的哭闹现象明显少多了。另外,在幼儿入园初期,为稳定幼儿情绪,适应幼儿园的生活,我设计了小粘贴活动,表现好的可以获得笑脸粘贴,让幼儿体验获得粘贴的愉受,引导幼儿转移焦虑不安的情绪,保持快乐的心情。
四、家园共育是教育干预的有效策略
幼儿很多情绪和行为问题根源于家庭,因此在教育中幼儿教师要充分了解幼儿的家庭情况,争取家园合作取得积极的教育效果。每个幼儿来自不同的家庭,家长对教育的理解也不相同,因此教师要及时和家长沟通是解决幼儿行为问题的有效途径。馨馨是从其他幼儿园转园过来的幼儿,她很内向,不愿意和大家交流,经常一个人待着抠手指甲,有时候早上还会哭闹。我把馨馨的情况告诉了妈妈,并说明这是由于刚转园缺乏安全感引起的,让馨馨妈妈正视她的问题,并交流一些增加安全感的方法,老师和家长一起采取干预手段缓解馨馨的不安全心理,家园共同鼓励和督促她,改掉了馨馨抠指甲的行为,教育效果显著。
总之,在采取以上预防干预模式后,我发现我们班的幼儿的情绪问题得到缓解,全部幼儿上学哭闹情绪消除了,在交往中能准确不带情绪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不会因情绪不好而迁怒其他事物,χ芪У氖挛锍渎信心和好奇心。通过几年的观察实践,我深有感悟,幼儿的情绪不是无缘无故产生的,也不是飘忽不定、无法捉摸,只要我们勤于研究、善于学习,在理论的支撑下观察幼儿的情绪,就能理解情绪产生的原因,也能给幼儿及时有效的指导,相信他们最终会成为情绪的主人。
参考文献:
[1]陈Z,李红.幼儿心理理论愿望信念理解与情绪理解关系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8(1).
篇3
关键字:燃煤电厂;环境;监测系统;数据
Abstract: Through access to relevant literature and personal working experience for many years, the coal-fired power plant automatic monitoring of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design, application and future development were studied. To our coal-fired power plant environmental automatic monitoring,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control in the allowed range, ensure the coal-fired power plant and the normal rational and orderly operation.
Key words: coal-fired power plant; environment; monitoring system; data
中图分类号:TM6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化迎来了“发展的春天”,但是工业化的大发展,所带来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是异常严重的,环境保护被提上了日程。在工业领域中,由燃煤电厂的生产工程中产生的CO2和SO2还有氮气等污染物的排放量不断上升。值得有关部门和单位的重视。一般情况下,燃煤电厂为了实现对本厂以及周边环境的监测,会设立很多的检测点,由于地理环境的恶劣,以往获得检测数据的方法是采用人工抄表的形式,这种方法效率低,时间长。为了尽快的解决这种低效的工作方式,适应新时期燃煤电厂的快速发展,也为了更好的保护燃煤电厂内部及其周边的环境,对燃煤电厂实施自动监测是必须要进行的。
一、 环境自动监测系统的方法与原理
环境自动监测系统可以对处于环境生态环境中的如:水质的污染情况、噪声的污染情况、空气的质量等各类参数进行收集。在通过传感器对燃煤电厂周围收集的各类环境数据进行分析,在转化为物理量,物理量在通过一定的转化得到了光电信号,最后在对各类数据进行分析,归纳出有效的数据资料。
燃煤电厂的环境自动监测系统场内及其周边的生态环境实施监控,所得到的数据很多,而环境进行监测的方法归纳起来有两列:手工环境监测和自动环境监测。手工监测,顾名思义是由检测员到各个观测点,进行抄表,收集数据。手工监测的主要方法有重量法、仪器分析法,所监测的项目数量也由少变多,监测的范围更加的广泛,不仅仅涉及到空气、水文地质,还包含了物理辐射、有机污染监测等新内容。手工监测具有较广的使用范围,用于多种环境参数的监测,但是手动监测,耗时长,不能实现对环境的实时监控。而现在研究设计自动环境监测系统,不但具有手工监测的所有优点,还克服了所有的弊端。必将会在燃煤电厂环境监测中占据主要地位。
二、 燃煤电厂环境自动监测系统需求分析
传统的人工监测方法需要监测工作人员到现场进行查表,登记数据,这样的监测方法受到一定的制约。因为环境监测的工作人员无法直接进入到燃煤电厂存在危险源的地方进行数据的收集,而采用的手工环境监测的方法无法保证监测数据的连续性和实时性,因此分析的结果也不准确。而燃煤电厂环境自动监测系统的设计和实现有效的解决了上述问题。
燃煤电厂的自动化环境监测系统要保证具有在线自动监测仪表、网络集成以及视频摄像监视装置等硬件的设备之外,在开发的过程中,还要注重与之相关的各类软件开发的方式和语言等,以保证环境自动监测系统功能齐全,能够满足燃煤电厂的使用。环境自动监测系统需要完成对燃煤电厂环境参数的采样、收集、整理、处理,统计与更新等。
环境自动监测系统在燃煤电厂的应用,主要是对电厂以及周边的环境质量进行的监测。整个系统采用的是人友好的人际交互界面,界面中语言为中文,显示直观简单,操作人员使用起来,清晰方便。环境自动监测系统不止只有主界面使用清晰友好的界面,及时是下属的六个系统中也采用同样的界面。使得系统所监视的对象可以通过交互界面,清楚的表现出来,由此以来,已经获得授权的用户就可以通过对系统的查看,获得所需要的环境自动监测画面,使用户对燃煤电厂的环境进行及时的监控。
三、燃煤电厂环境自动监测系统总体结构设计
3.1燃煤电厂环境自动监测系统结构分析
燃煤电厂的环境自动监测系统主要采用的在线自动分析仪器,根据监测区域内的环境,运用现代最先进的传感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自动测量和控制技术以及针对监测工作过程中所涉到的通讯网络和分析软件所组成的在线自动监测系统。
我国针对燃煤电厂环境的实际情况,所设计的环境自动监测系统的结构组成是:1个监控中心、一个传输系统、一个GPRS终端一级下属的6个子系统。系统具有较强的扩展性,用户可以通过预留的借口对系统进行扩展。
燃煤电厂的环境自动监测系统,根据不同的目的设计的系统,所包含的内容是不相同的,不同的系统的组成形式多样,系统所具有的自动化程度和实时性也存在差别,但是环境自动检测系统的侧重点无论有多么大的不同,其基本的结构是一致的。我国燃煤电厂电厂所使用的环境自动化监测系统之所以能够正常、高效的运行,是因为整个系统可以进行动态的实时性维护,保证了系统的高质量,自然也提高了运行效率和准确性。
目前,燃煤电厂的环境自动监测系统的网络层次主要分为三个方面:
(1)现场层
燃煤电厂环境自动检测系统中的现场层,该层主要由各类环境采集、监测设备和数据传输设备。现场层的主要功能是:对监测采集到的环境参数进行储存、发送等。
(2)网络传输层
燃煤电厂环境自动检测系统中的网络传输层,主要是采用有线和无线传输的形式对相关数据进行发送。
(3)数据采集和处理层
燃煤电厂环境自动检测系统中的数据采集和处理层,该层是通过以上两个层次进行数据的交换、命令的下达,主要的目的是为采集的数据实施监控,并且把获得的相关数据经过校对解码以后,通过Web Service 服务方式上传到数据的处理中心。
3.2燃煤电厂环境自动监测系统总体结构设计的总体思路
燃煤电厂自动检测系统在总体结构设计上采用业务和网络分层构建、逐层保护的指导原则,主要的目的是为了保证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系统利用宽带IP+GPRS无线网络技术,提供宽带保证,在环境自动监测系统中的网络的构架和设计模型等都具有很好的拓展性,从而根据实际的情况的改变,实行数据的传输和发送。
在燃煤电厂环境自动监测系统的设计中,采用的是星型结构,在燃煤电厂环境自动监测系统的监测中心,各个监测站以及各个监测位置都设立了核心节点。监测中心是整个网络结构的核心,直接影响着燃煤电厂环境自动监测系统的数据是否能够正常传输。因此,在系统的监测中心,除了配送一台主服务器以外,还是准备了一台备用服务器。
四、燃煤电厂环境自动监测系统的使用
国家自“十一五”以来,采取多项措施加强对电厂脱硫设施的监管,近几年,通过各方的努力,我国燃煤电厂的环境自动监控系统的建设工作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是与国家的要求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燃煤电厂作为国家重点污染企业,始终都是各级环保部门监管的重点。燃煤电厂在完成环境自动监测系统的设计与安装任务的基础上,开始对燃煤电厂的环境实施监控,重点是对厂内二氧化硫的监控,监控的数据作为对二氧化硫减排设施监管的重要手段,环境自动监管系统所记录的数据作为核定燃煤机组脱硫设施投运率、脱硫效率和减排量核算的重要依据,从而更加科学、准确、实时地掌握重点污染源的污染处理、设施运行情况以及污染物排放的各类信息。
五、燃煤电厂环境自动监测系统的未来研究方向
目前所设计的环境自动检测系统只是用于在燃煤电厂环境质量监控,而比没有应用到其他的领域。而在我国石油化工、建筑工程、钢铁企业以及生物产业中,都有可能会出现严重的环境污染和污染物的排放现象,所以环境自动监测系统在未来也可以延伸到其他领域中。我国现存的针对燃煤电厂的环境问题设计的自动监测系统对燃煤电厂的环境监测具有非常好的效果,但是随着电厂的发展,环境监测系统还需要做进一步的研究,例如对监测移动污染源和对挥发性较强的污染物的监控。当今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一日千里,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不远的将来,环境自动监测系统将会更加的完善,发挥更多的功能,满足各个领域的需要。
四、 总结
综上所述,对燃煤电厂环境自动监测系统的设计方法与原理,需求分析以及系统结构的设计进行了分析,由此可见燃煤电厂环境自动监测系统具有良好的功能,并且在未来具有非常好的发展前景。该系统具有操作简单,人机界面良好,信息清晰可见,数据完整,可以对燃煤电厂进行实时监控,提高了对燃煤电厂环境的监测和对污染的处理。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 子宫内膜息肉;宫腔镜;妊娠;因素
Study on natural pregnancy status of endometrial polyps patients with infertility after hysteroscopic treatmentWANG Yanming1, HU Gaiqin2, LI Xiaolin1. 1.Department of Gynecology, TheHospital Affiliated to Yan’an University, Yan’an 716000, China; 2.Department of Obstetrics, The Hospital Affiliated to Yan’an University, Yan’an 716000, China
【Abstract】Objectives: To investigate the natural pregnancy status of endometrial polyps patients with infertility after hysteroscopic treatment. Methods: Clinical data of 76 endometrial polyps patients with infertility treated by hysteroscopy was retrospectively studied and the patients were followed up on natural pregnancy status. Results: among 76 patients, there were 51 people with naturally pregnant within 18 months after surgery. The natural pregnancy rate was 67.11% and that was 84.31% within 6 months after surgery; the age in pregnancy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in the non-pregnant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Conclusions: For endometrial polyps patients with infertility, hysteroscopic treatment can significantly improve postoperative natural pregnancy rate. The younger patients are, the more success rates after surgery will be achieved. The best time for pregnancy is within six months after the surgery.
【Key words】Endometrial polyps; Hysteroscopy; Pregnancy; Factor
【中图分类号】R737.33【文献标志码】A
子宫内膜息肉(endometrial polyps, EP)是妇女最常见的子宫内膜良性病变之一,是一种突出于子宫内膜表面的良性结节,由子宫内膜腺体以及纤维化子宫内膜间质(含有厚壁血管)构成[1]。临床上可出现生育年龄月经间期出血、月经过多甚至可引起不孕,绝经后则以不规则出血为主[2]。子宫内膜息肉影响引起妇女不孕的机制目前尚未完全明确,一般认为可能与子宫内膜息肉对运送、胚胎植入或抑制因子的影响有关[3,4]。宫腔镜手术目前已经广泛应用于子宫内膜息肉的治疗[5]。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宫腔镜手术治疗的76例子宫内膜息肉合并不孕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并随访其自然妊娠状况,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3年8月在我院住院并接受宫腔镜手术治疗的76例子宫内膜息肉合并不孕患者的临床资料,年龄21~35岁,平均(29.6±3.2)岁;不孕年限为1~5年,平均(2.9±2.6)年。均符合不孕症诊断标准[6]。子宫内膜息肉病理学诊断标准:子宫内膜息肉由内膜腺体及间质组成,子宫内膜上皮被覆其表面,其间质包含成簇的厚壁血管,且腺体表现为扩大及不规则的轮廓。排除子宫内膜息肉以外病因导致不育症及男性原因引起不育的患者。其中原发不孕46例,继发不孕26例。子宫内膜息肉直径≤1.0cm的32例,子宫内膜息肉直径>1.0cm或多发息肉者44例。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研究方法
1.2.1手术方法手术时间选择月经干净后3~7d内,患者术前晚宫颈放置海藻棒以扩张宫颈,宫腔镜选用奥林巴斯公司电视宫腔镜设备,宫腔镜为直管式硬型,膨宫介质选择5%葡萄糖,膨宫压力保持在90~110mmHg, 压力设灌流液速度为240~260 m/min。电极输出功率:切割功率为80~100 W。静脉麻醉后常规消毒、铺巾,采用宫颈钳对宫颈前唇进行钳夹,对宫颈深度进行探查,然后扩宫器对子宫颈扩张,再将宫腔镜置入。依次对子宫颈内口、后壁及前壁、宫底及两侧子宫角等部位进行全面的检查,明确息肉位置、大小、数量及基底部宽度,然后在宫腔镜直视下进行定位及电切割,将切下标本送检病理,再次进行宫腔镜检查,以确认息肉切除干净。
1.2.2随访术后对所有患者进行3~18个月的门诊及电话随访,记录患者的自然妊娠状况。
1.3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17.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均数的比较采用t检验,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均以P
2结果
2.1子宫内膜息肉宫腔镜术后自然妊娠情况
140本研究中76例子宫内膜息肉患者宫腔镜术后发生阴道异常出血2例(2.63%),再发1例(1.32%),在3个月内再次接受宫腔镜息肉电切割术。随访3~18个月,76例子宫内膜息肉患者中,术后18个月内自然妊娠人数51例,自然妊娠率为67.11%(51/76);其中术后3个月内妊娠24例,术后3~6月妊娠19例,术后6~18个月内妊娠的8例,其中术后6个月内自然妊娠率为84.31%(43/51),术后超过6个月的自然妊娠率为13.11%(8/51)。
2.2影响子宫内膜息肉宫腔镜术后自然妊娠单因素分析
将术后18个月内妊娠的51例患者纳入妊娠组,25例未妊娠的患者纳入未妊娠组,术后妊娠组年龄明显低于未妊娠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表1影响子宫内膜息肉宫腔镜术后自然妊娠单因素分析因素妊娠组
(n=51)未妊娠组
(n=25)χ2 /t P 年龄(岁)27.1±2.930.6±3.94.4000.000不孕年限(年)2.2±1.83.1±2.31.8660.067不孕类型原发30160.1880.665继发219息肉类型息肉直径≤1.0cm2390.5700.450息肉直径>1.0cm或多发息肉2816
3讨论
子宫内膜息肉可在各年龄段妇女发病,近年来本病发病率有不断增加的趋势。国外有报道指出子宫内膜息肉在35岁以下妇女发病率为3%,在35岁以上者可达为23%,而在绝经后妇女中其发病率高达31%[7]。子宫内膜息肉表现为子宫内膜基底层的局限性增生并突向宫腔的有蒂的良性细小突起组织,其构成包括分布不规则的内膜腺体和间质成分。子宫内膜息肉的发病原因一般认为与炎症、内分泌紊乱尤其是高水平的雌激素有关。不同部位子官内膜其存在不同的雌激素水平,引起子宫内膜对雌激素受体不同的效应,使局部内膜过度增生进而形成息肉[8]。近年来,随着阴道超声、子宫声学造影尤其宫腔镜的不断应用于临床,使EP的诊断水平有了明显提高,检出率也逐年升高。本病临床上大多无典型症状,以不规则阴道流血、经期延长、月经间期出血等。目前多数学者认为EP是引起妇女不孕症的重要病因之一,其机制主要与EP引起的不规则子宫出血、子宫内膜炎性反应、产生类似于宫内节育器作用、阻碍运送及影响受精卵着床、局部激素紊乱等有关[9]。
子宫内膜息肉的治疗以息肉摘除、消除症状、减少息肉复发以及改善生育结局为目的。宫腔镜检查因降低了诊断的侵袭性,且具有可直观、准确观察子宫内膜生理与病理改变的优点,成为目前妇科出血和宫内病变检查的首选方法,尤其是宫腔镜检查可克服诊断性刮宫的盲目性,并能够减少宫腔内微小或局灶性病变的遗漏,使子宫腔内病变诊断准确性得到了较大的提高[10,11]。不断有研究证明宫腔镜手术将子宫内膜息肉切除后,可改善子宫内膜环境,进而改善患者术后自然妊娠及辅助生殖的妊娠结局[12],术后妊娠率可高达65.79% [13]。本研究结果显示,术后18个月内自然妊娠人数51例,自然妊娠率为67.11%(51/76),与既往文献报道结果相一致[14,15]。其中术后6个月内自然妊娠率为84.31%(43/51),术后超过6个月的自然妊娠率为13.11%(8/51),显示子宫内膜息肉经宫腔镜手术治疗后具有较高的自然妊娠率,且最佳的妊娠时间在术后6个月之内。同时本研究还对患者年龄、不孕年限、子宫内膜息肉类型等因素对术后自然妊娠率的影响进行了单因素分析,发现在术后妊娠组年龄明显低于未妊娠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年龄越轻则术后自然妊娠的成功率越高。
综上所述,对于无其他原因引起不孕的子宫内膜息肉患者来说,宫腔镜治疗可以明显提高患者术后自然妊娠率,年龄越轻则术后自然妊娠的成功率越高,且术后6个月是妊娠的最佳时间。
参考文献
[1]El-Hamarneh T,Hey-Cunningham AJ,Berbic M, et al. Cellular immune environment in endometrial polyps.Fertil Steril,100(5):1364-1372.
[2]孙藜,王树鹤.子宫内膜息肉226例临床分析.安徽医药,2012,16(3):335-336.
[3]曹华斌,涂灵.子宫内膜息肉性状与不孕症关系的研究.重庆医学,2012,41(32):3422-3423.
[4]闫丽华,刘海燕,邢佑红.子宫内膜息肉有关因素分析.中国妇幼健康研究,2011,22(6):788-789,808.
[5]Makled AK, Farghali MM, Shenouda DS. Role of hysteroscopy and endometrial biopsy in women with unexplained infertility.Arch Gynecol Obstet,2014,289(1):187-192.
[6]乐杰.妇产科学.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381.
[7]Kim MR, Kim A, Jo MY,et al. High frequency of endometrial polyps in endometriosis. J Am Assoc Gynecol Laparosc, 2003,10(1): 46- 48.
[8]潘萍,李素春,冯苗,等.不孕症子宫内膜息肉雌激素受体和孕激素受体表达的研究.实用妇产科杂志,2012,28(5):380-383.
[9]邵晓曼.子宫内膜息肉与不孕症相关因素分析.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3,19(18):2866-2868.
[10]李秀然.子宫内膜息肉不孕患者宫腔镜下不同治疗方式的疗效观察.中国妇幼保健,2012,27(17):2688-2690.
[11]李红梅,张洁,王秀艳.宫腔镜治疗子宫内膜息肉切除术108例临床分析.重庆医学,2013,42(3):339-341.
[12]陈玉清,唐教清,黄孙兴,等.子宫内膜息肉对不孕患者临床妊娠的影响.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2013,34(6):906-910.
[13]蔡莹莹.子宫内膜息肉宫腔镜术后妊娠状态相关影响因素的临床研究.中国现代医生,2011,49(27):38-40,42.
[14]Stamatellos I, Apostolides A, Stamatopoulos P, et al. Pregnancy rates after hysteroscopic polypectomy depending on the size or number of the polyps. Arch Gynecol Obstet, 2008,277(5):395-399.
篇5
关键词:IDU;美沙酮;艾滋病;依从性
中图分类号:R512.9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11)10-0032-02
高效抗反转录酶疗法(HARRT)在良好的服药依从性支持下,能最大限度的达到治疗目标:最大限度地降低病毒载量并长期维持在检测不到水平,获得免疫功能重建和(或)维持免疫功能,减少HIV的传播,延长生命并提高生存质量。在艾滋病抗病毒治疗过程中依从性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治疗的成败,针对IDU/AIDS患者的坚持服药依从性的困难和影响因素,笔者对144例患者进行了回顾性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4年12月13日~2010年3月4日,本院共收治IDU艾滋病患者/感染者144例,其中男134例,女10例;年龄25~55岁,平均年龄36.5岁;汉族94例,傣族25例,景颇族21例,其他4例(德昂族2例,白族1例,彝族1例)。将144例分为治疗组64例。对照组80例。
1.2 传播途径 144例均为经静脉注毒(IDU)。
1.3 实验室资料 (全部来自德宏州疾控中心)144例艾滋病患者均经本院、德宏州医院及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筛查,德宏州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确认HIV抗体阳性,初始治疗的CD4+T淋巴细胞:1个/uL~200个/uL 62例,201个/uL~350个/uL 79例,350~452个/uL 3例。
1.4 治疗方法 144例患者均采用标准抗病毒治疗方案,治疗方案:①齐多夫定片+拉米夫定+奈韦拉平;②司他夫定胶囊+拉米夫定+奈韦拉平;③齐多夫定片+拉米夫定+施多宁;④司他夫定胶囊+拉米夫定+施多宁。治疗组64例同时加服美沙酮治疗。
1.5 统计学方法 用Epi Info,Open Epi 2个统计软件对144例患者的自行停药情况及病毒载量结果进行分析。
2 结果
图2 病毒载量
由图2、表2显示:服美沙酮患者的病毒抑制率都高于未服美沙酮的患者,12个月、24个月、36个月,服美沙酮患者的病毒抑制率虽然比未服美沙酮患者高,P值均>0.05,没有统计学意义,服药的前3 a两者病毒抑制率差别不大;超过3 a患者P值均
3 讨论
抗病毒治疗,是一个需要长期坚持的治疗过程,患者的服药依从性对于治疗效果具有决定性作用,良好的依从性可以减少病毒耐药的出现,抗病毒治疗更具有持久性,从而达到更好的疗效。服药依从性与病毒载量的变化密切相关,IDU艾滋病患者/感染者依从性比较差医务工作者是有共识的,而患者的依从性的改善是摆在抗病毒治疗医生面前的一个难题。在我国IDU艾滋病患者/感染者占有很大比例,尤其在云南,管理好并提高其服药依从性存在很大的挑战。有良好的服药依从性能很好的抑制HIV病毒,病毒载量抑制很好也能说明患者有着良好的依从性。通过笔者对其服药后长时间的随访和病毒载量的监测,服美沙酮与不服美沙酮患者病毒抑制及自行停药存在明显差异,研究发现,影响IDU艾滋病患者/感染者依从性的因素除家庭因素、个人的控制能力、性别、药物、经济和服药的不同时期外,的依赖是一个比较重要的因素。滥用的问题不能解决,患者的服药依从性是大打折扣的,影响依从性的其他因素也就无从谈起,而解决的依赖美沙酮的替代治疗是目前行之有效的办法之一,本组病例说明美沙酮替代治疗的支持是IDU艾滋病患者/感染者获得良好依从性的主要原因。
篇6
关键词:体育运动;环境保护;娱乐休闲;城市中的体育运动
由于人类的不合理活动使现在的自然环境受到了很大的危害,人们不得不把自然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等内容抬上一个重要的台阶,也不得不去面对,所以,生态环境的保护成为了人类当下最为紧迫的需要解决的问题。环境作为人类生活、居住的地方,是人类生存最基本的条件。但是,在人类的不断发展下,越来越多的工业污染及人类不合理活动,使得自然环境越来越恶化,目前环境的恶化已经严重威胁到了人类的生存,所以现在对这种环境恶化的制止,成为了人们重中之重的问题。
1.自然灾害的形成
自然环境被破坏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非人为破坏,比如说火山、地震、海啸这一类的自然灾害,这样的自然灾害属于大自然的自身的变化,也叫第一环境问题;一种是有人类活动引起的自然环境问题,比如说工业生产排放的废气、废水,对周边环境的污染,类似这样的由人类造成的自然变化情况,也可以说是第二环境问题[1]。在体育活动中,以自然环境作为场地,这种引起的环境问题在研究中被称为体育活动作为加害者的环境问题,像这一类的环境问题,是学者及研究人员研究的重点对象,因为体育活动对自然环境所造成的环境危害是不可预估的,所以不能小看这个问题。
2.体育运动对自然环境造成危害
体育运动对自然环境造成危害主要包括(1)体育活动中对自然场地使用过程中引起的破坏;(2)体育运动时,废弃物的丢弃造成对自然环境的危害;(3)还有因对自然的采集引起的破坏。现在用自然环境做运动场地越来越受到人们对喜爱,所以很多的体育运动都以自然环境作为活动场地,然而却没有明确的规定对这种情况做一个限制,眼看着体育活动已经成为一种商业化的活动,更多的像高尔夫球场、足球场这些需要大型自然场地的活动涌现在人们的生活中,但这些场地的过度使用及开采,使自然环境收到了严重的破坏,让一些原本就勉强维持的生态系统受到破坏。
在这些需要大型场地的体育活动中,其实不同运动的参与者,对环境保护的态度是不一样的,有些更加商业化的体育运动,往往把“利”放在第一位,而忽视了自然环境的保护,造成更大的危害。但也有一些对保护环境持有积极态度的体育运动参与者,这种参与者在商业活动中往往是更倾向于自然的,他们对自然怀有更亲近的心态。
体育运动在当今社会备受人们的推崇,认为这是一种快乐积极的生活方式,可以让人们的身体更加健康,只是他们忽视了在体育运动过程中,他们对自然环境所造成的压力和危害,这样就只会让他们的生活环境更加恶劣,从而更影响他们的健康,这样忽视自然保护的锻炼,反而是害了人类本身[2]。
3.体育运动与环境保护和谐相处的对策
现在的奥运会正是体现了体育运动与环境保护的和谐相处及发展,在建立一个绿色运动的局面,保证体育运动在不破坏自然的前提下发展,这就需要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和高科技发展的支持,即是政府对环境保护的支持。人类的生活与自然环境是密切相关的,要做到保护环境就必须增强人类体育运动的环境保护意识,这也是眼下非常关键的一个问题。
结语
环境问题是人类造成的,那体育运动中的环境问题肯定也不例外。目前,不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都在对体育运动所引发的环境问题制定相应的措施和对策,但这种研究始终不能总结出全部危害,所以研究人员们还必须持之以恒研究下去,加强对环境保护的重视。(作者单位: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东胜区未成年人综合实践活动基地)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体质健康;适应能力;生存环境
中图分类号:G804.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 号:1007-3612(2009)08-0043-03
An Experimental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s Physic al Adaptability and Physical Health
REN Hong
(Beijing Sport University, Beijing100084, China)
Abstract: The study is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s adaptabilityto natural environment, social environment and their own physiological environme nt and their physical health, and the differences in adaptability between differ ent types of people.
385 rural residents in Beijing are the targets. Methods:1)a survey is made through human adaptability evaluation scale on the targets;
2)the targets' physical health conditions are tested;
3) Ttest, variance analys i s and rank correlation are used to statistics on the data. Conclusions:1) amongadults, low positive correlation exists between their current physical test res ults and their physical adaptability;
2) adults' adaptability to natural environ ment and their own physiological changes and resistance to diseases depends moreon their physical condition than adaptability to social environment.
3)m en's adaptability to natural environment and physiology is better than women, bu t no sexual differences in social environment;
4) welleducated group's adaptab i lity to natural environment is better than those of loweducated group;
5) thea daptability to natural environment of workers and employees in service industryi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professional technique group and management group, a nd management group's score of social environment adaptability scale is signific antly lower than other professionals.
Key words: physical health; adaptability; survival environment
人体适应能力是指人维持身体与内外环境间平衡的能力,人体生存的内外环境包括外界的自 然环境,社会环境和自身内部的生理环境。人体与上述各种环境间保持平衡,才可能维持自 身的健康,保持良好体质。本研究的目的就是探索人体适应能力与体质之间的关系,并了解 不同人群间人体适应能力的差别。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北京市城区居民,有效样本量为385人,年龄范围为男性35~49岁,女性30~4
4岁。其中男性166人,女性219人。
1.2 研究方法
1.2.1 问卷调查采用本人在以前研究中编制的“人体适应能力评价量表”对研究对象进行调查,该量表包括 三个分量表,共45个题目。
1.2.2 测试法按照中国2000年国民体质监测方案要求,对已填写“人体适应能力评价量表”的研究对象进 行体质测试。测试的指标有:40岁以下组:测量10项指标,即身高、体重、肺活量、台阶指 数、握力、闭眼单脚站立、坐位体前屈、选择反应时、纵跳和仰卧起坐(女)或俯卧撑(男 );40岁以上组,不测试纵跳和仰卧起坐(女)或俯卧撑(男),其余项目与40岁以下组相 同。
1.2.3 数理统计方法 使用SPSS10.0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 选用 的统计方法有等级相关, T检验和方差分析。
2 结果与讨论
2.1 体质评价结果与适应能力之间的相关分析 在体质理论中,适应能力是体质的构成因素之一,从理论上讲,适应能力应该与体质之间存在相关,但现行体质测试系统只有形态、机能和素质三个方面的指标,由此得到的体质总分 与适应能力之间是否存在相关还需要实践检验。
作者对385人的适应能力量表得分进行统计,分别计算出对自然环境的适应、对社会环境的 适应和对生理病理性适应三个分量表的平均分,再与这385人的体质测试平均得分做相关计 算(表1)。
结果表明,体质均分与人体适应能力总分之间存在低相关,且相关具有统计学意义。也说明 适应能力与现行体质测试系统(形态、机能、素质)间不存在多重共线性关系。但不能断定 它们之间的因果关系,即无法判断是体能状况好导致适应能力强,还是适应能力强导致体能 水平高。
社会适应能力分量表与体质均分之间不存在相关关系,即对社会环境适应能力的高低不会影 响人体体质水平。但对自然环境适应能力和对生理病理性适应能力与人体体质之间有低度相 关,并且相关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体质水平可能影响人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以及人体对自 身生理周期的适应和对疾病的抵抗能力。但它们之间的因果关系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2.2 体质评价指标与适应能力之间的相关分析体质测试指标中仰卧起坐(俯卧撑)和纵跳的测试人数是185人,其余指标的测试人数为385 人,因为涉及不同年龄组及不同性别,评价标准不同,故在分析相关时没有直接采用测试结 果,而是使用测试结果的得分,计算这些体质指标的得分与适应能力的三个分量表之间相关 系数(表2)。
在体质指标体系中,没有指标与适应能力之间存在中度以上相关,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证明适 应能力与现行体质测试系统中的各指标间不存在多重共线性关系。体重、闭眼单脚站立时间 和选择反应时三项都是受遗传因素影响较大的指标,它们与适应能力之间均不存在相关关系 。仰卧起坐、纵跳、肺活量和体前屈与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相关;肺活量、握力和体前屈 与对生理性变化的适应及对疾病的抵抗能力相关。提示我们,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对生 理性变化的适应及对疾病的抵抗能力比社会适应能力更依赖于自身的体能状况。
2.3 成年人适应能力现状的分析
2.3.1 男女不同性别适应能力比较男女性别不同,身体结构、生理机能亦不同,在家庭生活中担当的角色不同,在社会分工中 也有所不同,不同性别在社会关系中承担的压力也不同。按照男女性别分组,将对自然环境 的适应、对社会环境的适应和对生理病理性适应三个分量表进行对比(表3)。
结果表明,男性在对自然环境的适应和对生理病理性适应两个方面的得分显著高于女性,分 析其中原因,一方面,男性的体格比女性强壮,前面分析已经看出,对自然环境的适应和对 生理病理性适应更依赖于人体自身的体能状况,强壮的体格使得男性在适应自然、抵抗疾病 方面比女性更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另一方面,也可能是女性比男性更多地关注自身健康状况和自然环境,在自然环境的变化上 以及自身生理状况的改变上比男性更敏感,稍有不适就感觉到了,因而会觉得自己在这些方 面的适应程度不是很强,而男性的大大咧咧使得他们对自然环境的变化和自身状况的改变略 显迟钝,有些小的不适感觉不到,因此得分会高一些。高岚、罗颖、汪向东等人(2000)研 究认为,面对相同强度的应激源时,女性的反应强度明显高于男性。反应强度高,自我评价 的适应程度就低,这与本文的结果是一致的。
在社会适应分量表中,男女得分没有差异。在北京这样的大都市中,工作一族在社会关系和 工作中不同性别感受到的压力相同,值得特别强调的是,这种压力是受试者主观感觉到的, 并不等于实际上他们承受的压力相同,作者认为,受试者感觉到的压力才真正对他们的健康 构成威胁。
2.3.2 不同文化程度人群适应能力比较人的受教育程度与人在社会中的地位密切相关,也与人的工作性质有关,不同的社会地位和 工作性质要求人有不同的适应能力与之相适应。本研究中低学历指大专以下,高学历指本科 以上,不同学历人群在适应能力三个分量表上的差异比较(表4)。
不同学历人群间只有对自然环境的适应一个分量表得分有非常显著的差异,表明高学历人群 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强于低学历人群。分析其中原因:第一,高学历人群的工作环境普遍 好于低学历人群,收入高,生活条件也比较优越,比如:办公室、家中有空调,上下班自己 开车或有单位班车。这些优越的条件使得他们对自然环境的变化的感受弱一些,他们中较少 有人在突然降温的寒风中或38度的酷暑中骑自行回家,因此自我评价对自然环境的适应程度 时,对自然环境变化感受弱一些的人们得分相对高一些。第二,高学历人群中有很多人虽然在北京工作,有北京户口,但不是土生土长北京本地人,他们中很多人可能是大学毕业后留在北京工作并在此安家落户的。一方面,他们生活的自然环境因出来读书、工作而有较大变 化,这就锻炼了他们在这方面的适应能力。另一方面,通过上大学、读研究生留在北京工作 的人一般都很喜欢北京,也能适应这里的气候,那些不适应的人选择留在北京的很少。第三 ,高学历人群因生活条件较为优越,文化程度较高,对体育锻炼的重视程度更高,尤其在低 年龄人群中,体育活动已成为一种时尚的社交手段。因此高学历人群的体质状况好于低学历 人群,前面分析时已指出,对自然环境的适应更加依赖于自身的体质状况,这就使得高学历 人群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好于低学历人群。第四,可能因为高学历人群因工作需要出差机 会较多,到不同气候的地方次数多,这也锻炼了他们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
2.3.3 不同职业类型人群适应能力比较 在人体适应能力评价量表中设计的受试对象职业选项有8项,分别是工人、医护人员、教育 工作者、科研人员、公务员、公司职员、服务行业及其它(不属于上述7类,并请受试对象 具体填写),后期分析时,方便起见,将所有受试对象职业合成为三大类:体力劳动者(工 人、服务行业人员)、技术人员(医护、教育、科研人员)和管理人员(公务员、公司职员 ),将三类职业人群的适应能力分量表得分进行方差分析(表5)。
结果表明,工人与服务行业人群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显著低于专业技术人群和管理人群, 可能与该人群的整体体质水平较低有关,也可能存在与2中一样的原因,即工人及服务行业 人群学历较低,工作、生活环境条件不如另外两种职业人群,经历不同自然环境锻炼的机会 相对较少,同时专业技术人群和管理人群中可能有较多的非北京籍贯人,使得这两种职业人 群的自然环境分量表得分较高。对社会环境适应能力分量表得分在专业技术人群与管理人群 间存在显著性差异,管理人群社会适应得分较低,从平均得分上看,在三组职业人群中是最 低的。人体适应能力评价量表中,对社会环境的适应主要通过各种社会关系的和谐程度来体 现,说明了现代社会中社会关系对人提出了更高的适应性要求,而管理性职业人群在工作中 更多地涉及各种人际关系,以及行业、部门之间关系,社会关系对他们的压力更大一些。这 种分析只是作者根据以上数据的一种推测,毕竟社会关系涉及内容非常广泛,影响因素也特 别多,三种职业社会适应能力差别的具体原因还需要更为深入的研究。
三种职业人群在生理病理性适应能力得分上没有差别。说明生理病理性适应能力与职业没有 关系,加之前面分析中不同学历人群间该分量表得分也没有差别,推测生理病理性适应能力 可能主要受遗传因素影响,与自身的体质健康状况相关。
3 结 论
1) 对于成年人,现行体质测试结果与人体适应能力之间存在低度正相关关系;
2) 成年人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对自身生理性变化的适应及对疾病的抵抗能力比对社 会环境的适应能力更依赖于自身的体能状况。
3) 成年男性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对生理病理性适应能力高于女性,在对社会环境的 适应能力上没有性别差异。
4) 高学历人群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强于低学历人群。
5) 工人与服务行业人群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显著低于专业技术人群和管理人群,而管 理人群对社会环境适应分量表得分显著低于其它职业。
参考文献:
[1]任弘.人体适应能力结构维度的理论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30(11):150
5-1507.
[2] 刘华轩,等.清华大学“高知识人群”体质健康与对策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 版社,2003.
[3] 何仲恺.体质与健康关系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博士论文,2001.
[4] 陈建文.青少年社会适应的理论与实证研究:结构、机制与功能[D].西南师范大学 博士学位论文,2001.
[5] 课题组.第二次国民体质监测报告[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7.
[6] Daniel S. Bailis, Alexander Segall, Michael J. Mahon,Perceived control i nrelation to socioeconomic and behavioral resources for health. Social Science &Medicine,
2001,52:1661-1676.
[7] DNewbury-Birch, F.Kamali, Psychological stress, anxiety, depression, jobsatisfaction, and personality characteristics in preregistration house officers .Postgrad Med,2001,77:109-111.
[8] Yvonne L. Michael, Lisa F. Berkman, Graham A. Colditz, Living arrangements ,social integration, and change in functionan health. American Journal of Epidemi ology,
2001,153(2):123-131.
[9] M. Kristen Peek, PhD,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and Rehabilitation Rese arch. Am. J. Phys. Med. Rehabil,2000,79(3):301-309.
[10] Samual F. Posner, Laura Baker, Evaluation and extensions of a StructuralE quation Modeling to the analysis of survival data. Behavior Genetics,2000,30(1):
41-50.
篇8
众所周知,大多数混凝土结构直接暴露于自然环境的太阳照射下,其与外界间热量交换主要依靠对流换热和辐射,故混凝土内温度响应模型有别于有遮挡或背阴条件下混凝土内温度响应模型.混凝土在太阳辐射的作用下,考虑日照的导热边界条件可用式(21)表示。联立方程式(13),(21),(22)和(23)可知,当获取现场地理和太阳日总辐射量等信息后,即可建立无遮挡条件下混凝土内温度响应模型与自然环境温度作用模型间的联系,如式(25)所示。从式(21)还可看出,若无辐射传热(即R=0)则其转化为式(18).这表明若利用所求解的混凝土热扩散系数α值(式(16)和(17))、混凝土表面温度梯度(即式(19))和温度(即式(8))及其自然环境温度等参数,则可推导出混凝土与自然环境间的实时表面换热系数β值.该法克服了传统求解表面换热系数的不足(如多基于稳态传导,试样与现场实况误差大等),能用于实时求解自然环境与混凝土间的表面换热系数,这为研究现场自然环境和人工模拟环境提供了理论依据.此外,从上述推导亦可知,若利用式(16),(19),(21)和(22)及其测定的混凝土与自然环境温度等参数,则可反推导出太阳实时总辐射热量,这为获取现场实时太阳总辐射热量提供了求解方法.
2试验
2.1试验原料、混凝土配制及试验仪器试验所用的主要原料为P•O42.5级硅酸盐水泥(湖南长沙平塘水泥厂),聚羧酸系列高效减水剂(湖南长沙黄腾外加剂厂),I级粉煤灰(湖南湘潭电厂),S95级矿粉(湖南涟源钢铁集团有限公司产),长沙本地产河砂(细度模数约为2.9),连续级配粒径5~20mm石灰岩碎石,长沙本地自来水.配制C30级混凝土所用原料配比(质量比)为水泥∶矿粉∶粉煤灰∶砂∶石∶水∶减水剂为290∶50∶60∶730∶1050∶164∶4.2.所采用的温度测定仪为湖南省长沙市三智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SHT10温湿度传感器,测试前应对其精度进行校正,其精度为±0.1℃,扫描响应时间为5s,漂移量小于0.4℃/yr,可实时测定温度值.
2.2试样制作与试验过程按照JTGE30—2005《公路工程水泥及水泥混凝土试验规程》和T0553—2005《水泥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试验方法》的力学性能试验要求安排实验;浇筑尺寸为150mm×150mm×150mm立方体试样,成型24h后脱模,放入标准养护池中养护;28d的实测抗压强度约为34MPa.采用钻芯机从试样侧面取芯,制成直径为100mm±1mm,高度为150mm±1mm的圆柱体;然后,利用钻机钻取距表面不同厚度(35mm和50mm)的孔,相应孔径约为10mm±1mm,将温度传感器置入孔中并用相同级配的混凝土砂浆密封;养护一定程度后,将所制备的含传感器的试样置于杜瓦瓶中(其端面与杜瓦瓶口平齐),并采用相同级配的混凝土浇筑成型和养护;根据测试要求,将试样长时间(不少于3个月)置于所测自然环境中,以使得混凝土内各处温湿度基本一致.图1为用于测定一维混凝土内温度响应规律的试件简图。图2为相应的实物图.测试有遮挡条件下混凝土内温度响应规律的过程中,将试样置于四周空旷且距地高度约为1.5m的百叶箱中,传感器一端连接测定仪,记录不同时刻环境温度值和混凝土内不同深度温度响应值;自然环境温度随时间变化规律亦采用温度传感器测定,其探头直接悬挂于百叶箱中间;与之相比,无遮挡条件下混凝土内温度响应规律测定过程中,试样置于相同场地距地高度约为1.5m钢筋架上.
3分析与讨论
3.1有遮挡条件下自然环境中混凝土内温度响应为了更好地研究自然环境温度和混凝土内温度变化规律,本文以长沙地区2011年8月16至18日为例研究了有遮挡条件下自然环境中的混凝土内不同深度处温度的变化特征,并对17日的实测结果进行了拟合,相应的测试结果及其部分拟合曲线如图3所示。从图3可以看出,自然环境温度和混凝土内温度呈现出有规律的周期性变化,其波动周期约为24h,利用所建立的正弦(余弦)函数模型拟合实测结果可大致描述温度波动规律.这表明上述所推导理论模型是合理的.至于部分区域出现拟合曲线与实测结果偏离是因昼夜时间长短不等使得升温和降温波动周期不相等造成的,将另文详细阐释.自然环境温度与混凝土内温度间的差别主要表现为混凝土内温度响应波动曲线相对光滑、数据离散性小、温度波动滞后和幅值衰减等方面,这是因混凝土的热传导系数、密度及其比热容等赋予混凝土较大的热阻———起延滞和消弱作用造成的.从图3可知,有遮挡条件下混凝土内温度响应主要受环境变化、混凝土传热系数和表面换热系数影响.利用实测数据的温度波动幅值,结合式(16)可求出混凝土内的热扩散系数约为3×10-3m2/h;实测混凝土的密度约为2300kg/m3,若取其比热容为920J/(kg•K),利用实测数据和式(18),则可求得实测现场混凝土表面与空气间的表面换热系数(对流换热)约为20.5W/(m2•K);将计算参数代入本文建立的混凝土内温度响应模型,可求出35mm和50mm处的相位滞后分别约为0.44和0.54,其与图3中的拟合曲线的相位差基本吻合,这表明该模型具有较好的精度.
3.2无遮挡条件下自然环境中混凝土内温度响应大多数混凝土结构工程多暴露于太阳直接照射下,为了研究有/无遮挡对自然环境温度和混凝土内温度变化规律,本文以长沙地区2011年8月19日为例研究了无遮挡条件下自然环境与混凝土内不同深度处温度的变化特征.长沙地区测量现场约处于北纬28.2°,日出时间约为6时,日落时间约为19时,8月19日天气状况与16~18日基本相同,相应的日辐射小时最大值约为1.73MJ/(m2•h).鉴于此,该处仅对太阳照射期间(即6~19时)温度变化规律进行探讨,相应的实测温度值及其拟合曲线如图4所示.从图4中可以看出,被太阳直接照射的混凝土内温度响应规律明显有别于有遮挡条件下混凝土内温度响应,主要表现在温度响应的波动幅值增加、温度变化率大、最高温度值增加及其时间提前等方面.本试验所拟合的曲线是基于太阳照射期间温度值,从图4中可以看出分别基于混凝土内温度响应和自然环境温度所推导出的等效环境温度理论拟合基本一致,部分区域略有差异是因参数取值等造成的,这表明上述理论推导所提出的环境等效温度可以用于描述相应日照条件下混凝土内温度响应规律.混凝土内温度随太阳升起而快速增高,随日落急速降低,于13时左右混凝土内(35mm)的温度出现极大值;而自然环境温度于14.5时左右达到最大值,其随日落而缓慢降低;无太阳照射期间混凝土内温度响应规律与有遮挡条件下的响应规律相似.无遮挡条件下,混凝土获得的热量主要来源于太阳辐射能量———部分辐射能转化为混凝土内能以提高自身温度,另一部分以红外线形式散射入环境中.混凝土温度极大值是在其接受太阳辐射能和自身散射失掉的能量达到平衡后出现的———若混凝土获取的辐射能量大于散射失掉能量,则多余的能量将转化为混凝土内能以升高混凝土温度;若散失能量大于混凝土通过辐射获取的能量,则混凝土温度会逐渐降低;故混凝土表层温度达到最大值会出现在混凝土获取的辐射能与散失掉的能量达到平衡时刻.环境温度升高主要是通过吸收混凝土散射能量(红外线)而到达的,混凝土向大气散失能量需要一个时间过程,此即为相应的滞后时间.因而,自然环境温度出现极大值滞后于无遮挡条件下混凝土出现温度极大值时刻.产生这两者差异是由于有/无遮挡条件下混凝土与外界环境之间热能传输方式不同造成的.在有遮挡条件下,混凝土与环境间传热主要以表面对流换热为主;而太阳照射条件下,两者间换热方式由辐射和对流换热主导.辐射至混凝土表面的热能大量传导入混凝土内,从而使得混凝土温度快速升高,部分能量以对流换热和辐射方式传递给空气.从图4中还可以看出,太阳照射的混凝土内温度响应值远远大于自然环境温度,理论计算混凝土表层温度可超过50℃,这表明混凝土内温度响应规律受其获取能量的方式影响显著,自然环境温度变化规律能否直接等效于混凝土内温度变化规律,应视混凝土所处自然环境条件而定,这为人工室内模拟试验温度参数选取提供了依据.
4结论
篇9
关键词:钢材腐蚀;自然环境;实验室环境
中图分类号:TG17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引言
钢结构在大气环境中,由于受到大气中水分、氧和其它污染物的作用而被腐蚀。大气中的水分吸附在钢材表面上而形成的水膜,是造成钢材腐蚀的决定因素。而大气中的相对湿度和污染物的含量是影响大气腐蚀程度的主要因素[1]。
实践证明,在一定的温度下,大气的相对湿度如果保持在60%以下,铁的大气腐蚀是很轻微的,但当相对湿度增加到某一数值时,铁的腐蚀程度就会突然升高,这一数值称为临界湿度。在常温下,一般钢材的腐蚀临界湿度为60-70%。然而由于自然腐蚀试验由于受试验周期和试验区域的限制,不利于试验结果的取得和推广。本文通过介绍自然环境试验和试验室环境试验的方法,为建立、完善和发展钢材腐蚀研究方法提供参考。
2 自然环境试验
自然环境试验是在典型和(或)极端自然环境条件下对产品及材料、工艺、构件进行的环境适应性试验与研究。按试验方法,自然环境试验可分为自然暴露试验、户外自然加速暴露试验。
自然环境下的大气暴露试验是自然环境试验最通常的试验方法。按暴露方式可分为户外暴露和室内暴露:
a.户外暴露:试样直接静置暴露在户外自然大气环境中。其朝向根据场地的实际情况和试验目的而定,确保试样面向太阳。但近年来根据实际需要,也有采用不同朝向暴露,如迎海暴露、迎主导风向暴露、斜坡暴露等。试样根据实际需要,可以选用任意暴露角。当前试验用得较多的暴露角有当地地理纬度角、略低于地理纬度角、45o角等。
b.室内暴露:包括半封闭暴露和封闭暴露,主要考核评价金属材料、非金属材料、覆盖层和防锈包装在户内储存条件下的耐蚀性能,确定保护性覆盖层和防锈包装的有效保护期。
由于大气暴露与贮存试验周期长,实验室模拟加速试验又难以重现真实自然条件下的结果,近二十年来,国内外研制了在自然条件下加速暴露的各种试验设备,以适应大气腐蚀研究的需要。户外自然加速暴露试验方法是在大气暴露试验方法的基础上,人为强化并控制某些环境因素,来加速材料的大气腐蚀。
目前,户外自然加速暴露试验可分为:追光式跟踪太阳暴露、聚光式跟踪太阳暴露、黑框暴露、玻璃框下暴露、加速凝露暴露、喷淋加速暴露。
a.追光式跟踪太阳暴露:在大气环境中,把暴露架增加转动控制系统,制作成活动暴露架对太阳跟踪转动,充分利用太阳的能量,强化光和热的效应,从而加速暴露面上试样的老化速度。采用该试验方法对涂膜进行试验,结果显示一般比朝南45o角的暴露,试样的老化速度快2~3倍。
b.聚光式跟踪太阳暴露:该试验是在追光式跟踪太阳暴露装置上,增加带反射镜的系统,阳光射到反射板上,经聚光反射到试样表面,增大试样受到的太阳辐射量,并可以鼓风和喷水,大大缩短了暴露时间。通过这种暴露试验的塑料比朝南45o角暴露的试样,最大老化速度快10倍,涂料快6~12倍。
c.黑框暴露:在暴露架上增加吸收太阳热量黑框、使热量聚集在试样上,增加其热效应,加速热老化过程。
d.玻璃框下暴露:在暴露架的试样表面,覆盖一层玻璃,使阳光能自由透射,但把雨水和尘埃物质等隔开。这种试验可对一些环境因素的作用进行研究。如酸雨影响、沙尘影响;同时,对室内或车内使用的材料和制品,能达到好的自然模拟加速效果。
e.加速凝露暴露:该试验白天利用太阳光照射样,夜间以冷冻机降温,强制试样表面凝露,增加金属材料的腐蚀速度。
f.喷淋加速暴露:在暴露架上增加喷水装置,定时向试样喷水,增加试样表面润湿时间,来加速大气腐蚀[2]。
3 试验室环境试验
实验室环境试验是在实验室通过人工方法模拟自然环境条件,对产品及材料、工艺、构件进行的环境适应性试验与研究。由于自然腐蚀试验周期长,试验区域性强, 不利于试验结果的推广和应用。为此, 国内外学者采用了大量试验室内的短期加速腐蚀试验, 并与自然腐蚀相对照,进而提出了许多加速试验方法:
1)盐雾试验方法
盐雾试验最早是由J A Capp于1919年提出,该方法借助于压缩空气把盐溶液吸入喷嘴,喷成细雾状充满盐雾箱空间,沉降在箱内放置的试样上,因NaCl盐雾是强腐蚀并伴有氧和水分,可起到加速材料腐蚀破坏的作用。1962年ASTM正式制定了3种盐雾试验标准:中性盐雾试验(NSS法)、醋酸盐雾试验(AASS法)和铜醋酸盐雾试验(CASS法)等3种[3]。它主要用来模拟海洋环境对材料的腐蚀,有时为了模拟工业大气或城市大气,还采用腐蚀性气体以加速试件的腐蚀。
2)腐蚀膏试验(CORR试验)
腐蚀膏试验具有过程快速、重现性好,与室外大气腐蚀具有一定的相关性等优点,可用于装饰性铬镀层的加速腐蚀实验。该方法是将含有腐蚀性膏泥均匀地涂敷在试样上,待干后,将试样放入潮湿箱内进行腐蚀试验。
3)电解腐蚀试验(EC法)
又称电化学快速锈蚀试验,通常的方法为:试件浸泡在3%-5%NaCl溶液中,将连接试件的导线与恒定直流电源的阳极相接,而直流电源的阴极则与溶液中的另一种金属相接,通过NaCl溶液形成回路,使试件锈蚀。此方法锈蚀速度较快,但以均匀锈蚀为主,与自然腐蚀有较大差异。
4)湿热试验方法
环境的温度、湿度是影响大气腐蚀的主要因素,此方法是在高温、高湿条件下使试件表面凝聚水份,强化腐蚀环境,从而加速试样的腐蚀,可分为恒定湿热试验(温度为40+2。C,相对湿度为95+3%)和交变湿热试验(高温为40+2。C,低温为30+2。,相对湿度为95+3%)两种。为了进一步加速大气腐蚀还采用凝露腐蚀试验,它同样在高温、高湿条件下,不同的是在试件架内通循环冷却水,使水汽更容易在试件上凝结,因而加速锈蚀,此试验一般用来模拟湿热地区材料的大气腐蚀[3]。
5)干湿周浸循环试验
Pourbaix首先提出用该方法研究大气腐蚀,这种方法将试件周期性地浸入不同的溶液中来模拟不同的大气环境,如蒸馏水、NaCl溶液,浸润一段时间后取出试件,用热吹风或干燥箱烘干试件,使试件处于干湿交替出现的状态,更好地模拟金属在雨淋日照下的真实条件,重现了金属表面经历的3种大气腐蚀状态:浸润―潮湿―干燥试验方法,此方法适用于究大部分材料在各种自然环境中的腐蚀情况。
6)周期喷雾复合腐蚀试验
各种单一的盐雾试验对大气曝露的模拟性不好,S B Lyon[4]等人认为在加速试验上用干湿交替法比用盐雾试验的相关性更好,把湿度和凝露作为研究的重点,能使加速试验的结果更接近自然暴露的试验结果,其主要原因是盐雾试验不具有“湿润―干燥”的循环过程,而在自然大气条件下,试样上由雨、雾等形成的液膜有一个由厚变薄、由湿变干的周期性循环过程,这是大气腐蚀过程的基本特点。因此,后来提出了带有干燥过程并周期性地盐水喷雾的盐雾复合试验方法,与单纯盐雾试验相比,这种方法可更好地模拟和加速大气腐蚀,它能较真实地再现自然环境,更接近材料在自然大气环境中的腐蚀情况[3]。
7)多因子循环复合腐蚀试验
由于材料在自然环境中受到的是多种复杂因素的综合作用,因而要更真实的再现材料在自然大气中的腐蚀,必须尽可能的将大气中的环境因素综合起来考虑。 近几年,模拟大气腐蚀的加速试验方法向多因子复合加速腐蚀试验方向发展,这也是以后加速试验发展的方向。如日本利用CASS试验机改装成复合试验机,可进行潮湿、喷雾、通SO2 、干燥的循环试验;美国的Q - PANEL制造的Q - FOG循环腐蚀试验机可进行盐雾、干燥、有规则的停顿等循环试验;北京航空材料研究所研制了8 因子加速试验装置,能够模拟在自然环境条件下干湿交替的过程,且可通入腐蚀性气体,具有光老化及腐蚀―老化综合试验条件,已成功应用于18 种标准腐蚀试验中[5] ,与户外数据相比具有良好的一致性[3]。
4 结论
钢材腐蚀后,不仅仅造成截面面积减少,而且因为种种原因使其力学性能发生变化,这些变化可能导致服役的中、老结构的耐久性、抗力、破坏形态发生重大变化。本文介绍了自然环境试验和试验室环境试验两种方法用来加速模拟钢材腐蚀,但两种方法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为了不断深化钢材腐蚀原理及规律的认识,必须运用和改进现有的研究方法,建立新的研究方法,为今后钢材腐蚀性能退化研究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涂湘湘.实用防腐蚀工程施工手册 [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0。
唐伦科.自然暴露试验与加速腐蚀试验的相关性及防护设计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硕士论文,2006.
林翠,王凤平,李晓刚.大气腐蚀研究方法进展[J]中国腐蚀与防护学报,2004,24(4):249-256。
篇10
关键词:人地关系 人地关系理论
中图分类号:K9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11(c)-0141-01
自人类出现以来,人类和自然环境之间就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它们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一方面,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需从自然界中获取物质和能量;另一方面,人类生产生活所产生的垃圾要排放到自然界中。可以将人类和自然环境之间的这种关系简称为人地关系。故人地关系理论着重探讨的就是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每个阶段有其对应的人地关系理论,每一种理论都有其存在的理由和价值,但它们又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例如传统的天命论,环境决定论,人类中心论等,均通过不同的角度来探讨人地关系,都为理论的后续发展做出了贡献。下面着重介绍三种新型的人地关系理论:人地关系危机论,人地关系调控论,人地关系目标论。
1 人地关系危机论
人地危机冲突论:是指人类与自然环境在“双向异化”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不相容的对立与冲突[1,2]。其实质是人地关系系统中“人”和“地”之间的矛盾与对立。长期以来,人类生产生活的方式、规模与强度和生态系统的运行规律和演化趋势背道而驰,超越了自然环境的所能承受的范围。协调人地关系要求人们必须改变现有的生活生产方式,对自然资源的豪取强夺甚至破坏只会加剧人地冲突。
人地关系异化论: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人地关系一共发生了四次异化过程,形成了由自然环境、人类环境、社会环境和人类共同组成的、为人类所特有的人地系统。在这个过程中,资源环境问题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区域性到全球性地发生变化[3]。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地关系也在不断异化。这是人和可持续发展的危机,造成这种危机的直接原因就是人的自我中心化。
2 人地关系调控论
人地关系耦合论:很多学者用中国传统文化的有关理念来分析当今人地关系,从而提出一种新的人地关系理论:人地耦合论。太极图“阴阳鱼”的结构给我们带来的启示“一阴一阳,互为进退”[4],即“阴”和“阳”两种力量处于一个整体或体系中,二者相互独立、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配合,且不断运动,整体呈现出一种充满生机的稳定状态。如果两种力量彼此孤立或对峙,则整个系统将处于分裂、僵硬的状态之中;若其中一种力量吞并了另一种力量,该体系将会处于极度亢奋的状态,迅速成熟而腐败。这是从“太极阴阳”角度对人地耦合关系的诠释。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着重强调“任何区域开发、规划和管理都必须以改善区域人地相互作用结构、开发人地相互作用潜力和加快人地相互作用在系统中的良性循环为目标”,为有效进行区域开发和管理提供理论依据。该理论认为“人”和“地”这两个要素按照一定的规律相互交织在一起,交错构成一个具有一定地域范围、一定内部结构、机制功能的复杂而又开放的巨大系统,这个系统就是通常所说的人地关系地域系统。
人地关系协同论:研究人与自然环境之间和谐共存、反馈与制约、利用与合作、发展与协调等关系及规律的科学。可以说,它是研究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规律的科学,它着重讨论人和自然环境健康和谐发展的内在机制和路线方针。它涉及了众多学科,是自然科学、工程技术与人文科学交叉与渗透的结晶。
3 人地关系目标论
可持续发展理论:是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最新的人地关系理论,它从一个更广泛的视角重新审视人地关系。该理论认为人类的发展必须与自然环境达到和谐统一的状态。它要求我们在不破坏自然环境的前提下,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同时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可持续发展持续不局限某一个民族或者某一个国家,而是全人类的共同目标。我们应当认识到,只有全世界人民团结一致,共同合作,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即实现自然的持续性、经济的持续性和社会的持续性发展。
人地系统优化论:自然界能够提供的资源是有限的,人类在这个范围内合理利用资源可实现生态系统的持续性。人们可以减少资源浪费、改变能源消费结构、依靠科技手段开发新能源新材料、回收循环利用废弃物来最大限度地保护自然环境,让资源得到充分合理地利用。总而言之,人类应当在充分探索自然规律的基础上依靠科学技术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保证自然资源的再生产社会化,有效维护自然界的有序结构和平衡状态,这是实现人地关系的最佳途径。
4 结论
人地关系是地理学永恒的研究主题,人地关系的内涵和人地关系理论随着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不断的完善,人地优化论、可持续发展论等并不是人地关系现状的表述,而是人地关系理论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史培军.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的降水变化与波动农牧业[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1989,3(37):3-9.
[2] 刘钟龄,郝敦元.内蒙古草原农牧交错带的生态保育及可持续发展[J].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1:1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