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保制度范文
时间:2024-01-31 17:49:1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生态环保制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排污权交易:从苏南向苏中苏北延伸
2008年开始,江苏省在太湖流域开展主要水污染物排放指标初始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苏州、无锡、常州以及丹阳市和句容市、南京市下辖的高淳县和溧水县等地COD排放量大于10吨/年的工业企业和所有工业污水处理厂,以及新、改、扩建项目需要新增COD指标的企业,列入试点的排污单位约1357家,征收2009年和2010年排污权有偿使用费,确定COD购买为2600元/年・吨,S02收费标准为2240元/年・吨。
排污权并不意味着多买多得、多得可多排。在试点启动后,江阴动员了全市568家申请购买排污指标。先后三轮对申请购买排污指标企业的COD排污总量进行准确核定,也就是对企业的生产规模、治污效率进行核算后得出的排污数据,为推行排污权有偿使用试点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据了解,排污权交易正逐步向苏中苏北延伸。不久前,江都就通过排污权交易,通过市场方式将排污权从一家污染企业置换到了一家生产技术含量高、污染小的合资企业,演绎了一个环保“腾笼换鸟”故事,实现了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双赢。
探索生态补偿:“以邻为壑”要付出代价
江苏省政府办公厅今年11月出台《关于印发通榆河水环境质量区域补偿试点工作方案的通知》,就淮河流域通榆河上下游补偿制定了试点方案,初步设置了15个补偿断面。这是江苏创新的生态补偿政策在太湖流域成功后,首次向淮河流域推广。
2007年底,江苏省出台环境资源区域补偿办法和太湖流域区域补偿试点方案,规定以河流断面为界,超标赔付标准为COD每吨1.5万元,氨氮、总磷每吨10万元。
2009年3月,江苏省环保厅、财政厅和水利厅在太湖流域正式推行环境资源区域补偿制度,设置了30个主要河流监测断面,明确了各断面补偿水质目标,超标断面按照办法核定缴纳补偿资金。同时,流域各市还结合实际,制定了本地区的环境资源区域补偿实施办法。一些市县对出境断面水质超过控制目标的,河道沿线各镇向市财政缴纳补偿资金。出境断面水质优于这个镇入境断面水质的,由市财政从收缴的补偿资金中划拨给此镇。当月监测并核算数据,每个季度“算账”一次,建立起“断面水质超标,实行政府间经济补偿”的机制。
结合主体功能区规划,2009年3月,江苏省公布了《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区域规划》,划分出12类重要生态保护类型,共计569个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为自然保护区、重要生态功能区生态补偿提供了基础条件。
试水环境污染责任险:为地方环境安全“托底”
2008年7月1日起,江苏省对航行在江苏沿海内河水域的油船、化学品船实施船舶污染责任保险。2009年投保油船、化学品船已达902艘,实收保费约710万元,有效保额13.5亿元。2008年,又在苏州、无锡等市开展了环保污染责任险。到2010年6月,苏州66家化工、制药、印染、水处理等高危风险型企业与保险公司签订了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合同,每个企业每年缴纳保费约5万元,投保额总计达1.32亿元。无锡市在2009年首批有18家企业签订了合同,2010年对273家企业完成了环境风险评估工作,并有75家企业签订了保险合同。
篇2
2004年至2006年,省人大常委会连续三年在全省范围开展建设生态省决定和环境保护法执行情况的检查、跟踪督查。根据常委会的工作安排,今年省人大农业和资源环境保护委员会继续组织跟踪督查,重点是检查各地城乡环保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运行情况,同时对历年来省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审议中提出的突出环境问题整改落实情况进行“回头看”,对各地落实污染物减排工作进行调研。6月7日,我们听取了省建设厅和省环保局的专题汇报;6月25日至7月5日,由常委会及农资环委领导带队,组织了5个督查组,分赴全省11个市进行了跟踪督查。听取了11个市,23个县(市、区)政府的汇报、实地察看了65个企业、单位和污染治理现场。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省生态省建设和环境污染整治取得新进展
从这次跟踪督查的情况看,省政府和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各级人大常委会在全省执法检查中提出的意见,统一思想,深化认识,采取有力措施,扎实搞好整改,各方面工作都取得了积极的进展。在我省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同时,全省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趋势得到一定的控制,环境质量总体稳定,局部地区明显改善。特别是过去的一年,各地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真抓实干,狠抓整改,取得了明显成效。主要表现在:
(一)生态省建设有序推进。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注重体制机制的创新和政策措施的完善,形成了上下联动、部门配合、区域协调、合力推进的工作格局。去年,按照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省里出台了《市县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实施办法》和《市级换届考察实绩分析操作办法》,把“万元GDP能耗及降低率”、“万元GDP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环境质量综合评价”等有关资源消耗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指标纳入实绩分析量化指标内容,从机制上、制度上引导各级各部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推动生态省建设。省政府在2005年出台《关于进一步完善生态补偿机制的若干意见》的基础上,去年又出台了《钱塘江源头地区生态环境保护省级财政专项补助暂行办法》,对钱塘江源头地区10个县(市、区)按照“谁保护,谁受益”、“责权利统一”、“突出重点,规范管理”和“试点先行,逐步推进”的原则,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省财政每年安排2亿元,专项补助钱塘江源头地区的生态建设、产业结构调整、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农业农村污染防治。各地也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加强生态补偿的政策措施,我省生态补偿工作进入了实质性操作阶段。生态示范创建工作健康发展。去年,安吉县成为国家首个生态县,湖州建成国家环保模范城市,衢州市、桐庐、镇海等9个市县(区)建成国家级生态示范区。义乌市于今年5月通过了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的现场验收。全省已累计建成6个国家环保模范城市、39个国家级生态示范区、86个国家级环境优美乡镇、92个省级生态乡镇。
(二)环境污染整治工作取得明显成效。省政府高度重视省人大执法检查中提出问题的整改,开展了为期三年的“811环境污染整治行动”,不断加大工作力度,确保年内如期完成。以编制实施流域污染整治规划为龙头,大力开展水系污染整治工作,水环境质量得到改善。2007年上半年,钱塘江满足Ⅲ类水指标的比例从2004年的51.1%提高到64.4%,提高13.3个百分点。甬江流域余姚江水系经过整治,已经由原来的五类水恢复为三类水。以加快实施电厂脱硫工程为重点,着力改善大气环境质量。北仑发电厂投资11.5亿元,对现有发电机组进行脱硫改造,今年已全部投入运行,每年可削减二氧化硫排放量8万吨以上。加快省级环保重点监管区和准重点监管区的整治和“摘帽”工作,已有8个重点监管区达到了整治标准,经省政府同意“摘帽”,有3个已经省整治办组织的现场验收,剩下的5个在今年10月底前全部完成。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的污染整治也有明显进展,全省味精行业已全面完成污染整治,率先实现省域范围内全行业COD和氨氮指标达标排放,削减氨氮排放量75.1%;水泥行业加大结构调整的力度,全省关闭68条机立窑,提前一年完成机立窑淘汰任务。与此同时,各级人大以执法检查为契机,督促政府切实解决当地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环境问题。目前,省人大挂牌督查的48个突出环境问题均得到了有效整治。特别是前几年省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报告中提到的几个进展不大的老大难问题,经过一年的努力,取得了可喜的进展。衢州沈家化工园区污染问题。衢江区政府经过艰苦的工作,提出园区整体搬迁方案并制定了搬迁补偿办法,积极采取措施,帮助、促进区内企业转产、搬迁。目前,园区内的49家化工企业已关停36家,其余13家化工企业已签订了关停承诺书,整治工作将于今年9月底前完成。平阳水头制革基地污染整治,历经三年多,去年县委、县政府制定了鳌江流域污染综合整治规划,确定了“削减产能,以环境容量控制生产总量”的整治思路,并于11月起对制革基地实行全面停产整治。经过半年多的企业重组和污染治理设施建设,目前,已有38家企业完成内部改造并通过验收,恢复了生产。通过这次整治,生产企业由原来的169家重组为39家,减少76%;转鼓从原来的3300多只削减到469只,削减86%,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明显减少,鳌江水质开始有所好转。此外,富阳造纸行业污染整治、东阳市南江流域医化行业污染整治和青田黄蝉钼矿矿区生态环境的整治等也都取得积极的成效。
(三)城乡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快,管理逐步规范。这次跟踪督查,我们把城乡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和管理情况作为重点。从检查看,总的情况是好的。到2006年底,全省已建成并投入运行的市级和县城城市污水处理厂有61座,处理能力达525.1万吨/日,其中去年新增50万吨;已建成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场68座,处理能力29543.3吨/日,其中去年新增5000吨。同时还建成工业危险废弃物无害化集中处置设施10座,医疗废物集中处置中心7座。针对前两年省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报告中指出的各地污水处理厂和管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去年以来,省政府和各级政府进一步出台政策,加大投入,加快建设。省政府明确列入“811污染整治行动”计划的27个城市污水处理厂年内必须建成。有关县市政府筹措资金,创新机制,克服困难,全力抓好工程建设。省级有关部门落实责任,深人现场,加强具体指导。从我们实地检查的几家在建污水处理厂情况看,工程进展顺利。在纳污管网建设方面,温州市从去年开始连续两年把管网建设作为为民办实事工程项目,纳入政府目标责任制进行考核,去年财政增加投入,市区新建管网30公里。市区杨府山中心污水处理厂一期污水处理率从2004年的40%提高到今年的80%。嘉兴市联合污水处理厂,设计能力日处理污水30万吨,前几年由于纳污管网不配套等原因,作用难以充分发挥。嘉兴市政府从去
年开始每年安排3000万元资金专项用于管网建设,污水入网率逐步提高。目前市区污水管网覆盖率已达70%以上,每天污水处理量达25万吨以上。在加快建设的同时,去年省政府还出台了《加强城镇污水处理厂建设管理的意见》,进一步明确污水处理工程建设的监督机制和收费政策,规范污水处理厂的运行管理。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制定行业标准,完善监控手段,切实加强对污水处理厂运行全过程的监管,全省污水处理厂水质达标率逐步提高。
(四)环保执法工作不断加强。近年来,我省加强了环境质量和污染源自动监测监控体系建设。“811污染整治行动”确定的65个水质自动监测站、100个空气自动监测站已在今年6月底前全面建成。到去年底,全省已建成污染源在线监测装置1200套。这为加强我省环保执法能力建设提供重要的保障。一年来,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认真履行职责,强化执法工作,持续开展了整治违法排污保障群众健康的环保专项行动、“百厂千次飞行监测”行动,今年五月份还在全省范围内组织开展了以“促进污染物减排”为主题的“红五月”环保执法行动,重点检查火电、热电企业、污水处理厂和历年省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中发现的突出环境问题的整改落实情况,严肃查处,并在新闻媒体上曝光了一批超标排污企业。去年,全省共办结环境处罚案件9829件,处罚金额2.8亿元。今年上半年办结环境处罚案件4590件,处罚金额1.55亿元。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这次跟踪督查和“回头看”,也清醒地看到.虽然近年来我省在生态建设和环境污染整治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当前我省面临的环境形势依然严峻。经济增长与环境容量的矛盾日益突出,江河的水质不容乐观,生态环境还相当脆弱,生态建设和污染减排的任务还十分艰巨。
一是一些地方领导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还不到位。从我们这次检查接触的情况看,各级领导对生态建设和环境污染整治的认识总的较以前有很大提高,但是各地进展还不平衡。特别是在正确处理和把握经济发展与环境整治、污染减排关系上还存在差距。口号很响、行动迟缓;决心很大、措施不多;强调客观原因、回避主观努力等现象依然存在。如有的地方对挂牌的整治项目没有从治本上下功夫,这边整治完成,异地又冒出来;有的地方领导热衷于筹资去搞看得见的形象工程,而不愿意还欠帐,搞“地下工程”,以致于污水管网建设成为不少地方城市建设的瓶颈。还有的地方污水处理厂建设进展缓慢,不从主观上找原因,片面强调土地指标紧等等。这些都说明,对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还需要在认识上不断深化,并切实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去。
二是污染减排任务相当艰巨。从我们调研情况看,省政府已将今年国家下达我省的污染减排两项约束性指标落实到各市。各地也都作了动员部署,层层分解,并提出了具体的政策措施。但要真正落实。确保完成全年污染减排目标任务难度不小,主要是,在思想认识上,各地对污染减排工作重要性、紧迫性认识还有差距;在措施上,目前多数地方主要还是靠工程措施,仅仅在治理上做文章,还没有把工作重心切实转到产业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上来。特别是我省产业结构中高能耗、高污染行业占很大比重。今年以来这些行业快速增长,其中火力发电量同比增长24.4%,加大了节能减排的压力。另一方面,部份河段水质还没有根本性好转,重点区域、重点行业的污染整治任务仍然艰巨,部分污水处理项目建设相对滞后。国家环保总局规定污水处理项目建成后需试运行三个月才能计算削减量。我省在建的27个项目即使年内建成投入使用,仍有相当一部分不能计人到今年的减排量。因此,减排工作形势十分严峻。
三是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方面仍存在诸多问题。作为完成COD减排任务的关键环节,有关县市正全力以赴,争分夺秒加快污水处理厂建设。但我们也感到,在一些地方也存在重视工程建设、忽视管网配套,重建设、轻管理的倾向,如不注意解决,势必影响污水处理厂效益的发挥。特别在环保基础设施的运行管理上,还有不少污水处理厂投资和运营体制改革尚不到位,有的还未建立污水处理费征收机制,有的收费偏低,运行效率低下,甚至导致亏损经营。有不少污水处理厂同时处理城市生活污水和工业污水,由于运营商对纳管的工业污水水质缺乏有效的监控手段和管理措施,时有大量工业污水未经处理或超标排放、偷排入网的情况,超过污水处理厂进水设计标准和处理能力,影响了污水处理厂稳定运行。这些问题,都需要进一步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四是农业和农村环境污染问题渐趋突出。近年来,我省一些江河湖库水质富营养化趋势加剧,个别地方情况严重。在加强工业污染源治理的同时,必须把治理面广量大的农业面漂污染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在这方面,省里实施了农村环境“五整治一提高”工程,开展农村环境整治做了大量工作,但由于村镇环保基础设施薄弱,特别在山区,平原地区农村生活污水、垃圾处理的一些好的措施较难实行。不少农村基本上还是“污水靠蒸发,垃圾靠风刮”。同时,对一家一户的畜禽养殖和化肥、农药的使用管理还缺乏有效的手段,农村河道水葫芦疯长,淤泥堵塞现象严重,因此,整治农村生态环境任重道远。
三、进一步推进生态省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的建议
(一)进一步深化认识,切实增强各级领导干部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规的自觉性。各级领导必须牢固树立以资源节约中求发展,从环境优化中求发展的理念,调整思路,摆正位置,正确处理加快发展经济与保护生态环境、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的关系,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要继续总结经验,拓展生态补偿的渠道和途径,认真落实生态补偿政策,增强生态补偿的透明度,促进重点生态功能区的县(市)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要进一步完善和落实目标责任制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制度,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要把污染减排任务完成情况,作为否决性指标纳入生态省建设年度目标责任考核体系,作为衡量各级政府执行力是否强,经济发展是否“好”的重要标准,加强检查考核,并将各地完成情况向社会公布.接受全社会的监督。省政府要严格责任追究,对因工作不力,未能按期完成污染减排任务、环保重点监管区整治任务的市县,除了采取经济的手段督促其完成外,还必须严肃政纪,追究当地领导的责任,真正把生态建设和污染减排工作落实到实处。
(二)下大力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加快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我省“811环境污染整治行动”到年底即将结束。三年来,通过兴建污染治理工程,开展环境整治,削减了排污量,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是,从整体上看,我省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粗放增长方式还没有根本改变。继续单纯依靠工程措施,仅仅在污染治理上做文章,要完成“十一五”减排目标,难度越来越大。因此,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更新发展理念,运用污染减排这个倒逼机制,切实把工作重心转到调整结
构。改变增长方式上来,从源头上实现污染减排。省里要抓紧制定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和主体功能区划,以生态环境功能区划为基础,以环境容量、环境承载能力和环境质量现状为依据,对不同区域实行不同的功能定位,以此优化城镇和产业布局。要按照产业结构调整规划,加强新建项目准入把关,实行严格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把总量削减作为建设项目环评审批的前置条件,并做到“三同时”,切实防止边治理边污染,边还旧帐,边欠新帐。继续加大工作力度,加快淘汰小印染、小造纸、小制革、小化工等落后的生产能力,治小汰劣,促进产业升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出台有利于节能减排的政策措施,建立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鼓励企业实行清洁生产,不断降低单位产值的污染物排放总量。要按照农业产业化规划,搞好畜牧小区建设和污染治理,推进农业“减量增效”工程的开展,抓好“万里清水河道”工程的实施,以及农村生活污水、生活垃圾的处理。要进一步建立、完善减排指标体系、监测体系和考核体系,加强监督考核,确保全年污染减排目标任务的完成。
(三)强化环保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和运行管理,着力提高城镇污水处理设施的效率。到今年底,我省城市和县城污水处理厂将全部建成。下一步要把工作重点转到污水处理设施的管网配套和运行管理上来。要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加快推进城镇污水处理厂投资和运营体制改革。积极推进项目代建制和特许经营制度,鼓励社会资本特别是专业公司参与城镇污水处理厂建设和经营,改变目前多数污水处理厂政企不分、政事不分,市场主体不健全的状况。要进一步完善收费制度,抓紧研究提高污水处理费征收标准,加大征收力度,保证污水处理厂能保本微利,维持正常运行。切实加强对污水处理厂的运行监管。省级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督促污水处理厂建立各项安全保障制度,完善污水处理技术和工艺,努力做到达标排放。同时,要采取措施,加强对排污企业人网水质的监控,确保进入污水处理厂的水质达到入网标准。对超标排污的,必须严肃查处,不仅要限期治理,还要加倍征收排污费。不断提高城镇污水处理率和达标率。
篇3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农村生态环境政府主导公众参与
伴随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农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也在加剧。无论是面源污染、点源污染,还是生态环境破坏,都已成为影响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制约城乡一体化进程的严重障碍。
城乡一体化进程对于生态环境保护的新要求
城乡一体化是我国现代化和城市化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包含城乡生态环境保护的一体化:第一,城乡环境保护重视程度一体化,即在观念上树立城市与农村环保同等重要的理念,努力实现城市和农村环保“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第二,城乡环境保护管理体制一体化,即管理体制的设计一体化(针对城市和农村的不同特点完善相应的环境管理体制)和保障体系一体化(对城市和农村的环保投入实现均等)。第三,城乡环境保护法制建设一体化,即城市和农村环保工作同样有法可依。服务于城乡环境保护法制建设的平等化,必须根据农村环保的特点,制定专门的农村环保基本法,修订与完善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体系。
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中的政府主导作用
政府的职能和资源占有优势决定了其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主导作用,这个作用不应局限于城市,更应当向农村延伸。
政府作为与农村环境保护的差距。第一,政府对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短视。现存的政绩考核体制是以经济发展为重心的,缺乏对环境保护尤其是农村环保的战略性、长期性考虑。同时,政府将环保资金过多投向工业和城市,农村环保几乎享受不到环保专项资金的保障和先进环保技术的支持。第二,现行法律制度轻视农村生态环保。虽然现行法律提出了农村环保问题,但是缺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规定,一些重要的农村环保领域还存在空白。第三,农村环境保护行政管理体制不科学。现行环境保护体制过分强调政府在环境保护中的主导地位,忽视了公众的参与,特别不利于公众环境意识的培养。
消除差距,加强政府农村环境保护法律职责。第一,创制与完善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政策法律体系。结合农村生态环保的实际情况,在完善排污许可证制度、排污收费制度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基础上,加快建立农村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度、农村生态环境综合治理考核制度和农村环境应急处置机制等。第二,建立健全农村环境保护管理制度。政府要重视科学规划在农村环保中的重要作用,合理安排乡镇企业的布局,控制污染物排放。设立专门负责农村环保的管理部门,明确职责,提高管理效率。第三,加大农村环境保护资金投入,运用经济手段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坚持“污染者付费、开发者保护、受益者负担”的原则,采取国家、集体、个人、外资多元投资的方式,保证稳定有效的环保资金投入。积极引入市场机制,特别是要鼓励个人出资参与农村环境建设,探索建立生态环境效益补偿机制。第四,加强农村环境监测与监管。建立农村环境监管平台和监测体系,完善环境信息制度,严格建设项目环境管理,加大环境监督执法力度,提高污染事故鉴定和处置能力。第五,加强农村环境保护教育,培育公众环保意识。针对文化素质较低和环保意识较差的广大农村居民,政府应“自上而下”发挥引导、教育职责,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村环境知识宣传和培训。
农村环境保护中的公众参与
环境问题的社会性、复杂性需要广泛的公众参与和社会合作,在可持续发展模式的指导下,公众参与已成为各国环境保护的公共基调。①我国农村生态环境的改善,同样也需要各类团体和社会公众的积极参与。
公众参与农村环境保护尚存障碍。一是公众参与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欠缺。农村居民随意丢弃生活垃圾的现象很普遍,垃圾的分类处理更是无从谈起。在农业生产领域,随意使用化肥、农药造成水体、土壤污染的现象也大量存在。更有甚者为了眼前经济利益,盲目建设污染企业,使得农村生态环境遭受严重污染破坏。二是公众的环境知情权缺失。我国现行法律缺乏环境知情权的规定,政府的环境状况公报内容单一,指标种类较少,特定地区的环境整体状况和变动趋势难以客观反映出来;且因一些环境状况指标技术性过强,不便于公众理解,达不到应有效果。三是公众参与农村环境保护的救济渠道不畅。我国法律规定有环境行政处理和环境诉讼两种基本的环境纠纷解决机制,但由于现行环境诉讼制度对于人资格规定过严、对证据的科学性要求过高、公益诉讼机制尚未健全、法律援助不到位,导致农民因成本高昂而难以通过诉讼维护自身的环境权利。
开辟多方途径,方便公众参与农村环境保护。一要参与农村环境立法。广泛征求公众意见,根据公众关注的程度和理解程度,创造条件,使公众参与制定完善防治饮用水污染,土壤污染,畜禽、水产养殖污染,乡镇企业污染,农药化肥污染,保护自然资源和发展生态农业等方面的法律法规。二要参与农村环境执法。加强农民的参与和监督力度,纠正、限制执法中的不当行为,减少的发生;同时,充分发挥农村基层组织的作用,利用村民自治的有利因素,建立一套自我管理、自我监督和约束的农村环保机制,提升广大农民对环保执法的支持力度。三要参与农村环境普法。加强普法工作,提高农民的环境法律意识,使农民自觉地参与环境决策、维护其环境权利。通过多种形式的环境法制宣传,强化农村干部和村民的集体荣誉感,积极参与农村生态环境建设。
农村环保:政府主导与公众参与的有效对接
从目前我国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实际来看,环境问题的解决必须依靠政府与广大民众的倾力合作。②公众参与并非公众对抗政府的机制,而是优化政府运行的机制。环境保护领域的公众参与机制所反映的理念正是充分吸收公众的智慧和力量,使环境保护得到真正的实现。③
政府主导与公众参与实现对接的可行性。农村环境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仅仅依托“政府管制型”的行政管理机制难以满足需要,引入以公众参与为助力的“互动型”环保新机制已是形势所需。第一,政府主导对于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引导、保障功能。一方面,政府引导公众树立正确的环保观念,使公众的环保意识不断提高,最终在全社会形成统一的环境整体利益保护观念。另一方面,政府为公众参与环境保护提供制度保障。政府必须发挥主导作用,履行其公共利益代表人的职责,开辟多种渠道为公众参与环境决策提供制度保障,为公众环境利益受到侵害时提供救济保障。第二,公众参与对于政府主导环境保护的补充、监督功能。公众参与环境保护不仅有助于克服政府职能的局限性,也对政府履行环保职能具有监督作用。
政府主导与公众参与有效对接的制度构建。实现政府主导与公众参与的有效对接需要相关法律制度的保障。第一,建立农村环境污染源头控制制度。政府把环境指标量化作为乡镇企业设立审查及项目引入审批的重要指标,采用税收等一些财政手段引导企业,建立绿色生产、营销体系;通过科学规划村镇布局、居住和生活排污公共设施建设、防灾减灾等提高农村生态环境质量;依法推进农村土地集约利用,引进节约型的先进种植、养殖和灌溉技术,鼓励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支持发展生态农业。第二,建立公众参与环境保护保障制度。一是建立环境信息公开制度,定期有关环境监测信息和科技标准;二是建立公众参与环境决策制度;三是建立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第三,建立建全环境保护社会监督制度。一是建立专群结合的环境保护监管网络制度。各级政府要采取有效措施,多渠道、全方位、多层次进行宣传发动,实行专门机关和群众路线相结合,建立起“专群结合、点面结合”,全面覆盖农村的环境保护监管网络。二是建立政府环境保护绩效评价和责任追究制度。完善监督机制,积极组织和引导公众充分发挥环保议事权,同时将政府环保职能的落实从某种程度上通过环境绩效显示出来,把环境绩效纳入每一级政府的政绩考核体系之中。第四,建立环境保护社会教育机制。针对农村居民的实际情况,一是将环保教育纳入农村中小学学校教育,把环保知识写入教材,培养中小学生的环境意识和环境责任感。二是各级政府加大力度,定期组织有针对性的农村绿色生态教育,将环保法律宣传,农药、化肥和企业排污的破坏性、危害性宣传以及环保型农业技术知识普及作为教育培训的主要内容,增强农民的环境意识。三是利用各种媒介进行宣传,引导农民树立“绿色消费观”,节约资源,通过转变消费模式,间接引导生产模式的转变。
注释:
①李挚萍:《环境法的新发展——管制与民主之互动》,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6年,第15页。
篇4
【关键词】生物可降解膜袋 环保 推广 困境
中国十八届三中全会中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要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大量的商铺店面却依旧使用不可降解的塑料袋,没有为了环保,承担自己的社会责任,使得作为为环保出一份力的生物膜带无人问津,生物膜带推广困难重重。
一、生物可降解膜袋存在困境的原因
(一)产品造价较高
在当今社会,虽说人民生活水平日益上升。但是,传统的节俭关键依旧深入人心。作为为环保出一份力的生物可降解膜带其最低成本的达0.13元/个。相比较其他塑料袋,其个体成本虽说相差不大。但膜带作为日常需求用品,其日使用量依旧巨大。导致了大量的商家虽然知晓应该为环保献出一份力量。但是,在个体生存和既得利益条件的驱使下,依旧选择价格更实惠的塑料袋,放弃成本较大的生物膜袋。
(二)产品特色过少
生物膜袋虽有“生物”二字,但其特色较少,没有突出的特点,让人们无法从外观上就分辨出其为可降解膜袋。失去了外观可辨别性,大家的关注点自然就变成了生物可降解膜袋是否真的可降解。从而没有给生物可降解膜袋一个可以滋生的土壤。
(三)市场不正当竞争加剧
当今社会,市场经济体制的条件下,各个店家纷纷打起了价格战,为了可以让消费者多进商店进行购物,纷纷出奇招,怪招,纷纷送礼。其中免费给予的塑料袋变成了大家手中的方便之物。且个体经营户占主体的情况下,往往为了节约成本,不使用生物可降解膜带。也就压缩了生物可降解膜袋生存的空间。导致了生物可降解膜袋推广难的局面。
(四)宣传力度不够
虽然环保已经成为了大家的口头禅。但是,生物可降解膜袋的普及面却远远没有环保的普及面广。大多数消费者或群众,往往只是听说过生物可降解膜袋,却没有去了解,没有去实际使用过。所以,宣传力度不够,导致了消费者对于产品的不信任,从而抑制了生物可降解膜袋的推广程度。
二、生物可降解膜袋突破困境的方法
(一)增加产品内涵
增加生物可降解膜袋的内涵,如“环保DIY”,使得生物可降解膜袋更加具有特色,使得消费者能够一眼就辨别的出产品便是生物可降解膜袋。从而使得商户对于生物可降解膜袋对于自身没有带来利益的问题得到一部分缓解。
(二)权威机构给予身份证明
从调查中发现,大量的消费者还是对生物可降解膜袋的可信度打了一个大大的问号,基于这一点,权威机构应该在确定其可降解的情况下尽快颁发证明,减小生物可降解膜袋的阻力,最大限度的消除消费者的不确定心理。
(三)强制法令支持环保
政府或者相关机构应该加强环境立法,从法律的基础上解除不利于环保事业发展的土壤滋生。让小型企业或者是个体户看到政府支持环保事业的决心和力量。从而扩大了生物可降解膜袋的生存空间。使得生物可降解膜袋可以真正做到“飞入寻常百姓家”。
(四)大型商家起表率作用
在个体经营遍地开花且因为经营者观念和利己思想还在不断阻碍环保事业发展的基础上,大型商场或者企业应该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积极为环保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带头使用生物可降解膜袋,并且做好一系列的公共关系活动,在提升自身企业形象的基础上,还可以使个体户或者小型企业看到大企业的表率性和其使用生物可降解膜袋之后所产生的效果。从而刺激一部分小型企业或者个体商户使用生物可降解膜袋,逐步的以点到面,从而扩大生物可降解膜袋的影响力。
参考文献
[1]邱威扬,邱贤华,王飞铺.淀粉塑料可降解塑料研究与应用[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1-5.
[2]汪如郎.塑料短期震荡为主长期上涨趋势不变[J].富池研究,2010,(9):25.
篇5
问:“十三五”期间,海南在环保方面的具体规划内容是什么?
答:海南省已出台“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涉及到的主要工作部署包括开展对大气、水、土壤等领域的生态环境专项整治;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将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落实到具体主体;不断加大环保投入等。
目前,海南省正在开展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和管控体制改革、环境保护督察体制改革、环保系统垂直管理改革等,扎实推进排污许可证试点改革,要求排污企业必须做到按证排污、持证排污;并已建立了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制度和生态文明建设评价考核制度等系列制度。希望在“十三五”期间,能够建立起一套全社会共同关心、爱护环保,环保责任落实掷地有声,各个主体协同共治生态环境的体制机制。
此外,“十三五”期间,海南环保投入将前所未有,预计资金投入相比于“十二五”期间会有50%以上的增长。
念紧环境违法“紧箍咒”
问:“史上最严”环保法实施后,我省环境行政处罚情况怎么样?
答:2017年,全省环保部门立案查处环境违法案件687宗,累计罚款2369万元,较2017年增长50%。今年仅第一季度对环境违法企业罚款已经达到了1324万元,预计全年将比上年有较大幅度的提升。下一步,环保部门将主动作为,不断加大环境行政处罚力度,发挥新环保法“钢牙”作用。
“环评”≠“缓评”
问:有网友认为,在重大项目面前环评往往变成“缓评”,如何看待这一说法?环评制度的价值和作用如何体现?
答:“环评”不是“缓评”,环评是要充分发挥把关作用的。
首先,我省实施“多规合一”改革以来,我们进一步强化了规划管理,对所有园区都要开展规划环评。在这一过程中,规划环评起的是预防作用,哪些产业能进、哪些产业不能进、环保基础设施如何布局等等系列问题,在规划环评这个环节就要解决。
其次,项目环评具有并正在发挥前置把关的重要作用。在简化建设项目审批的条件下,环境影响评价也在简化,但简化并非弱化,对有污染的建设项目坚决按照相关规定要求办理环评,如果项目未批先建,环保部门将依法处罚。近两年多来,全省环保部门通过环评否决了500多个项目。与此同时,对那些没有污染的项目,我们按照新修编的环评法,由原来的登记表改为了备案管理,大大简化了这类项目的审批。
织好核电监测网让公众放心
问:昌江核电站周围的环境怎么样,海南环保部门是如何开展辐射环境检测的?
答:我省环保部门在核电站周边建立了完善的环境监测体系:目前,其周边10公里范围内建立了9个监测站,对环境空气中的放射性物质实行24小时连续监测;其周边30公里范围内建立了53个监测点位,对周边陆域大气、水、土壤、生物,以及近岸海域、海洋生物等的放射性水平进行监测;在昌江建立了前沿实验室,保证样品可以及时送检。
从监测情况来看,昌江核电站运营到现在,环境空气以及周边的大气、土壤、水、海洋生物、地下水等,没有受到核电站的任何影响,请公众放心。
管环保不能患“分裂症”和“拖延症”
问:海南省在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过程中,在部门协调方面还面临着哪些难点?
篇6
【关键词】民族地区;生态环境;非诉执行制度
一、环保非诉执行实施的背景
民族地区大部分位于我国的生态保护区,是生态环境的重要屏障,同时也是贫困最集中的地方,近年来,为片面追求经济发展,对生态保护的重视不足,生态环境的形势已经十分严峻。植被的严重破坏、荒漠化问题加重、水土流失使土地更加贫瘠,也制约了民族地区支柱产业农牧业的发展。
法律作为社会关系的调整器,需要国家通过法律授权的方式对生态秩序进行调整。长久以来涉及环境的案件“立案难、取证难、判决难、执行难”,加上司法渠道的不通畅导致大量环境纠纷越演越烈,成为了“骨头案”。在贵阳、无锡、昆明等多地设环境保护审判庭试点之后,最高人民法院为积极回应群众对环境资源司法的新期待于2014年7月3日也设立了环境资源审判庭。在全面加强生态审判工作的大背景下,环境保护法庭建立是大势所趋,急需建立环境保护审判庭的各民族自治地区也会被尽快提上日程。但常言说:“一分制定,九分执行。”对于环境非诉执行问题的研究,学界的探讨相对环境审判来说较少。
在环境保护庭的司法实践中,司法制度改革没有相应配套,许多环境法庭面临无案可审的困境。根据贵州省高级人民法院的统计,近年环境纠纷数量每年都在大幅度的增长,但真正依靠诉讼渠道解决环境问题的不到1%,环境纠纷进入诉讼程序稀少。(1)但是与此同时,环保非诉执行案件的数量却在持续增长。根据无锡市惠山区人民法院的一组数据显示,2008年至2011年,该法院共受理环保非诉执行案件90件,占所有非诉执行案件的43.7%。(2)而由于民族地区独特的经济、文化的影响,传统的环保非诉执行工作模式没有切合民族地区的特殊性,所以导致实施尤其困难。但环保非诉执行在当下的语境中具有重要性,也对在民族地区要创新非诉执行制度提出了迫切的要求。司法机构与自治地区政府环境保护的行政职能紧密配合,通过解决环境纠纷,有利维护民族地区的社会稳定和生态可持续发展。
二、环保非诉执行制度实施存在的问题
环保非诉执行是由法律所创设的一项正式制度,其立法本意在于,通过法院的司法审查,对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的合法性进行判断,保护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另一方面,也是以司法的方式确认合法的具体行政行为的既定效力。根据权力制衡原则,通过司法审查来平衡行政权与公民私权利的关系。
(一)申请人环保行政管理部门。在民族地区特别在县城、乡镇,街道上从事饮食服务的流动工商户较多,污水和垃圾处理非常随意,造成街道环境污染严重,很多地段到了“难以下脚”的地步,加之个体工商户流动性大,一旦执行社会反应强烈容易激发矛盾,环保部门交于法院执行既可以转移“矛盾”,又完成了执法。
(二)审查和执行人的法院。根据《行政诉讼法》第66条规定,依行政机关的申请,对未经诉讼审查的具体行政行为进行受理、审查和执行的活动。一般法院对于环保非诉案件都执行审查都是交于行政庭,但是由于环保案件的专业性、技术性较强,同时审查的标准不明确,法院仅通过程序审查和书面审查很难查明事实的真实情况,一般来说对环保行政部门提出的申请受理门槛较低,违背了司法审查的初衷,难以保障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审查门栏的降低,也导致法院的环保案件堆积,一些本应该由环保部门完成的都转移到了法院,造成了司法资源的严重浪费。
在审查结束后裁定强制执行,在笔者研究中发现,多数民族地区的法院都是交由法院执行局来执行,没有设立非诉执行局这样的部门,法院的执行局本身有待执行的案件量大,执行局工作人员数量有限,执行率与承办法官的绩效挂钩,加上环保类案件涉及面广、响应大涉及的人数多,执行还受到执行结案时间的限制。导致在实际的操作中执行结果不佳,标的的到位率低,通常以终止本次执行结案。在民族地区偏远村寨,很多人都会外出打工,在执行中通常会遇见“扑空”的情况,到被执行家中送达强制执行通知书时发现门窗紧闭。或者留在家中的多为老人,民族村寨的老人由于长期处于封闭的环境加之交通落后,如在贵州、广西的苗族村寨,老人听不懂也不会说全国通行的普通话只会苗语,沟通不畅也导致老人难以向家中打工的青壮年传达法院强制执行的通知,影响了执行的效果。承办法官如果对民族风俗、习惯、语言的不了解在执行中的矛盾就不能有效的化解,也会影响民族地区的安定团结。
(三)被申请的相对人。从制度实施的角度看,相对人为什么对环保局的具体行政行为既不依法请求救济,又不自动履行法律义务,是一个直接关系到制度实施的实效与成本的问题。因此,相对人的实际履行状况也应成为关注的重点。在民族地区,由于教育水平较低,法治氛围不够浓厚等原因导致相对人缺乏相应的法律知识以及民族习惯原因,如部分少数民族有打猎的传统甚至在构成违法犯罪时,对其行为触犯法律也不清楚,如非法收购、出售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罪,非法狩猎罪案件。
由于经济发展的需要,大量钢铁、造纸、皮革、水泥、化工等项目的企业通过政府“招商引资”的途径被引入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方式粗放,高污染、高投入、高耗能,在加快发展中付出了较大的环境代价。在近年环保部门发挥职能对相关企业进行污染处罚中,部分企业仗着“纳税大户”的荣誉对环保部门的处罚置之不理导致大量案件进入环保非诉执行的程序。
参考文献
[1] 吕忠梅,张忠明.环保非诉执行制度实效的法社会学分析――以建设友好型社会为视角[J].理论月刊,2008(03).
[2] 乔世明.少数民族地区生态环境法制建设研究[J].思想战线,2006(03).
[3] 乔世明.民族自治地方资源法制研究[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8.
篇7
[关键词]生态影响类 建设项目 施工期 环境监理
[中图分类号] X328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4)-3-210-1
在我国建设项目环境管理体系中,建设项目环境监理制度是该体系的重点部分,是建设项目对环保“三同时”政策落实程度的主要参考依据[1]。对施工期建设项目进行环境监理已经成为国家开展环境保护工作的重点内容。国家建设项目环境管理要求,生态影响类建设项目在施工阶段,必须保证工程的施工现场、周围生态自然环境、防治设施、建设污染物排放等符合国家相关环保规定和标准。
1环境监理的涵义
环境监理具体指的是国家相关环境监理部门或机构,在工程相应建设方的委托下,根据国家环境影响评价、评价批复文件、相关环境监理合同、国家环保法律法规及标准要求等,以第三方身份,参与到具体项目建设中。其参与的主要工作内容为通过环境监理方式,在工程施工期对其“三同时”的实施情况、施工活动对周围环境的影响情况进行管理和监督。目的是监督和保证环保措施在工程建设施工期中得到切实贯彻落实,并实现将环保控制方式的转变,即由监管部门外控转变施工过程内控。在环保过程中,施工期的环境监理是重要环节,不容忽视。
按照监理对象进行分类,具体可将建设项目环境监理可分为生态保护措施监理、环保设施监理、环保达标监理3部分内容;根据监理时段进行分类,具体可将建设项目环境监理分为设计期、施工期、试运行期环境监理3部分内容。
2建设项目施工期环境监理主要内容
2.1施工现场及施工区环境敏感点的监理
为有效防止和预防生态影响类建设项目在施工期,对工地周围周围生态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环境监理单位需对施工期工程建设实施严格的环境监理措施,保证工程施工期各项环保措施均能切实得到贯彻落实[2]。在施工设计阶段,工程建设由于受到地质、地形、交通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设计期与施工期的工作往往存在一定的偏差,如对厂址进行变更、移位或对产区的局部或整体分布进行调整等,导致建设项目临时占地或附属设施产生了一定变化,进而导致工程建设对周围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及影响面发生相应的变化。因此,环境监理部门需加强施工现场的巡视、监测工作,加强对环境敏感点的监控力度,监督工程建设方严格按照环评要求落实各项环保措施,降低施工期周围生态环境的受污染率。监理的主要内容为:大气污染防治措施的监理、生产及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的监理、噪声控制措施的监理、野生动植物及生态保护措施的监理、人群健康措施的监理、施工期危险化学材料的管理的监理、环保和染治理设施建设的监理及环评文件落实情况的建立。
2.2施工期各环境要素的环保达标监理
施工期环保达标监理是有效保证工程施工过程中,各环境污染因素达到国家规定环保评价标准的重用环节和主要内容。环境监理部门在监理工作中,严格按照环评报告书中施工期污染防治及生态环保措施的具体要求,严格对施工期各环境指标进行监控,保证工程施工阶段中各种废气、废水、噪声等均符合相关环保规定要求。在施工期,建设单位通常会按照国家和地方的环评标准进行施工作业,采取各种积极措施对施工期气、水、声等污染元素进行净化处理,重视对工地周围生态环境进行保护。但是环境污染因素还是不能完全避免,因此,需要环境监理部门通过巡视、现场监测、记录报告、旁站等方式对工程建设施工期存在的污染隐患进行及时提醒和整改,以最大限度地确保工程建设施工期各项指标均符合相关环评要求,降低生态环境污染。
2.3施工期生态环境保护的监理
施工期生态环境保护监理具体指的是,环境监理部门对建设方在项目施工过程中所采取的水土保持措施、生态保护及恢复措施、敏感区保护目标保护措施等各种措施的计划和具体落实情况进行监督和管理[3]。工程施工阶段中,生态影响及减缓措施的具体内容如下:按照工程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该文件的批复文件的具体要求,同时充分分析工程施工期出现的具体环境影响特点,然后将相应文件要求与施工具体特点相结合进行分析。按工地临时用地、取土砂石场所、废弃土渣场所及矸石场、灰场等进行列表,将具体详细的环境监理要点罗列给施工方,并监督施工方严格按照相关要求进行施工作业。
2.4环保设施“三同时”建设的环境监理
建设项目在施工阶段需严格根据“三同时”的环境管理制度,切实落实环保设施与施工建设同步进行。施工过程中的相关设施建设必须严格根据环评的相关要求进行科学建设和安装。如安装建设配套的生活污水及含油废水净化处理设施、隔声设施、环境风险防范设施、生态保护及修复设施等,确保施工期出现的各种大气、水、噪声、固体废物等污染均得到有效净化处理,最大限度降低施工周围生态环境污染发生率。
2.5其他环境监理内容
除上述几点环境监理内容外,在环境监理工作中还需进行以下几点工作:根据工程施工情况,对环境进行相应监测工作;及时向建设方发出监理工作指示,并对指示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按时编写环境监理专项报告及月、季、年报;定时组织开展环境监理工地例会;协助建设方、施工单位、环保行政主管部门处理相关环保突发事件。
3结束语
环境监理制度的施行有效促进了工程建设环境保护管理体制的不断完善,强化了工程建设过程中环境保护的协调与约束关系,有效提高工程建设的经济效益,同时大大降低了生态环境污染的发生率,给人民和社会带来极大效益。环境监理制度的实施是我国环境保护工作取得新突破的重要标志。
参考文献
[1]曹晓红,李继文.建设项目工程环境监理中的问题和建议[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2,8(35):108-109.
篇8
由于环境保护属于政府必须提供的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的职能范畴,虽然一部分服务也可以让私人来提供,但基于公共产品的特殊属性,保护环境的重担必然落在政府身上,财政政策具有良好的促进效应。就生态保护而言,地方政府可以从税收、财政支出等多方面进行设计:
(一)通过资源税费制度,保护生态环境资源税费是对开采应税自然资源而征收的一种税费,开采应纳税的自然资源主要包括矿藏、水流、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等方面。通过征纳资源税费来调节资源开采数量,加大资源开采的成本,从而减少资源开采,达到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自治区政府可以考虑对涉及矿业资源、林业资源、水资源、草地资源等领域征收生态保护方面的地方税收或环境保护费。基于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可以提高对污水处理的征收费用的力度,尽量培养居民爱护生态的意识。
(二)加大生态环境维护的力度构建生态屏障,保护自然环境重要的路径之一是加大对生态环境的投资力度,建立一系列保护措施,如林业部门设立的守林人或草原维护人专项制度。这些工作的展开必须要有一定的资金投入,只有以政府财政作后盾,才能建立一整套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设施。所以,财政政策在加大环境保护的基础建设方面具有重大作用,必须坚定不移地加大对环境保护的投入建设,建立各级环境保护的专业队伍,才能使环保工作顺利进行。
(三)进行生态补偿,平衡各方利益通过转移支付的形式,进行生态补偿,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具有平衡各方利益的作用。如在实施农业面源污染专项治理工作,畜禽禁养、养殖污染治理、肥药双控等相关补助政策,河道整治、山区小流域综合治理、中低产田改造工程、河道清淤工程等生态建设项目补助政策;另外,可以放宽对环保企业的管制口径,加大对环保企业的补偿力度,从财政、金融等政策面上,积极引导生态绿色企业的发展,通过打造一批绿色特色企业,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和帮助当地老百姓创收。
(四)引导地区形成全民生态保护意识,树立绿色产业发展的理念只有在全社会形成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才可能最终实现生态、和谐的目的。生态意识的培养,需要作为一项社会公共产品来供给,需要财政资金进行专项投入,需要在义务制教育体系中对学生从小进行教育,同时,本来就有比较优良的保护生态的传统文化,如许多湖泊被藏民族视为圣湖,不准捕鱼,不准污染等,这些好的习俗都应该传承。另外,财政部门可以出台绿色会计考核制度,引导企事业树立绿色经营理念。
现有支持环保建设的财税政策
财政税收政策对产业支持的效应非常显著,笔者通过财政厅、税务局收集到了相关支持生态环保建设的资料。归纳起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建立了财政直接补助、补偿生态建设制度自治区财政厅近年来积极支持生态环境建设,建立了一系列的财政直接生态补偿制度。如2009年落实重点区域造林补助资金2亿元;实施草原生态效益补偿资金1亿元;落实农村沼气等薪柴替代能源项目建设资金4028.2万元;安排落实全区小型农田水利项目建设补助资金3500万元,实施水渠、水塘等小型农田水利项目127个等。
(二)节水环保税收优惠政策1.对符合条件的环境保护、节能节水项目的所得收入,自项目取得第一笔生产经营收入所属纳税年度起,第一年至第三年免征企业所得税,第四年至第六年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2.对各级政府及主管部门自来水厂(公司)随水费收取的污水处理费,免征增值税。3.对纳税人购置并实际使用的节水设备,将设备购置金额的10%递减当年企业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
(三)节能环保税收优惠政策在节能环保方面,执行的是国家统一的税收优惠政策:1.关于增值税、营业税:对符合条件的节能服务公司实施合同能源管理项目,取得的营业税应税收入,暂免征收营业税。2.关于企业所得税:对符合条件的节能服务公司实施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符合企业所得税税法有关规定的,自项目取得第一笔生产经营收入所属的纳税年度起,第一年至第三年免征企业所得税,第四年至第六年按25%的法定税率(我区按15%)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3.对纳税人购置并实际使用的节能设备,将设备购置金额的10%递减当年企业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
(四)垃圾、剩余物质等处理的环保税收优惠政策对垃圾处理、污泥处理处置劳务免征增值税。对销售自产的以建(构)筑废物、煤矸石为原料生产的建筑砂石骨料免征增值税。生产原料中建(构)筑废物、煤矸石的比重不低于90%。其中以建(构)筑废物为原料生产的建筑砂石骨料应符合相应的技术规范。对其他符合规定的农林剩余物资综合利用产品(劳务),可按规定享受一定比例增值税即征即退的优惠政策。
(五)基础设施建设环保税收优惠政策1.投资水利、交通、能源、城市(镇)公共设施等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保护项目建设、经营的,上述项目业务收入占企业总收入70%以上的,自项目取得第一笔生产经营收入所属纳税年度起,免征企业所得税7年。2.投资太阳能、风能、沼气等新能源建设经营的,自项目取得第一笔生成经营收入所属纳税年度起,免征企业所得税6年。
促进生态环境建设的财税政策建议
(一)进一步完善环境保护的税收政策地处青藏高原,其生态系统十分脆弱,自身抗破坏能力较弱,自我净化的更新能力较差,如果一经破坏很长时间内都难以恢复。在经济跨越式发展和产业升级的大背景下,我们既不能以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为理由阻碍或限制发展的步伐,更不能以破坏生态环境来换取经济的发展,任何以牺牲生态环境来发展经济的举措都是杀鸡取卵的行径,因此,发展经济必须遵循其发展的规律,在经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并举的情况下,从发展中得保护、在保护中求发展,树立可持续经营的理念。应当鼓励企业加大对产品环保方面的投入,同时制定抑制高污产业的发展税收政策,完善现有的环保支持税收政策,增加对绿色矿业、绿色农业、林业等涉及生态环境保护的税收优惠项目,构建绿色产业税收政策体系等,确保实现中央赋予的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和把建设为我国生态安全屏障的战略目标。
(二)推行绿色会计核算奖惩制度财政部门要尽快建立绿色会计核算体系,并在“十二五”期间推行绿色会计核算制度,要实现推行绿色会计制度的目标,必须让的每一个单位都承担生态保护的社会责任,以追求实现企业绿色利润最大化为新的财务管理目标。同时,政府每年通过绿色会计核算体系,对生态环境建设贡献大、实现绿色会计利润多的单位和个人予以财政、税收和金融等优惠政策;反之,进行一定的处罚。今后对各地区的考核都实行绿色GDP指标制度,彻底形成追求生态和经济协调发展的局面。#p#分页标题#e#
(三)建立生态基金制度生态保护需要大量的资金供给,单靠政府转移支付来实现所有环保工作的目标在现实工作中较困难,因此,可以通过设立生态基金制度来填补环保工作中的资金不足的缺口。生态基金的来源,一部分可以向中央财政申请专项补助,因为中央第五次会议明确了把建设成为中国的生态安全屏障的目标,有理有据;另外重要的部分就是设立专门的生态补偿机制,通过征收各类资源税费和吸纳各类组织及民间捐赠资金。生态基金由环保部门来统一管理,主要为受自然或政府公共行为因素等影响的当地百姓进行额外补偿,并帮助其尽可能地恢复生态环境,这样不仅使得环保工作有了资金来源,也有利于更好保障生态区人民的生活。
(四)加快生态环境补偿的市场化步伐,增加绿色投资渠道通过资本市场的融资手段,鼓励环保企业上市融资。在资本市场上形成绿色环保板块,这会吸引更多的投资者把目光放到绿色环保产业上来,为发展绿色产业加足动力。自治区政府通过对投资于环保产业的企业和个人提供财政担保、低息贷款、延长贷款偿还期限等优惠政策来吸引各类投资,并放宽环保类产业的上市条件[5],这样就能把生态环境的补偿纳入到市场化中,使更多的投资者来投资环保产业,而投资环保产业中首要任务就是保护生态环境,这样,环保产业才能得以持续发展。因此,生态环境补偿的市场化不仅将促使投资者自觉保护环境,而且也解决了生态补偿方面的资金需求。
篇9
Abstract: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will have a negative impact on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the project planning, design, construction, operation process, Qian Tang river diversion project actively take measure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effective coordination development of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关键词:工程建设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中图分类号: D922 文献标识码: A
Key word: Project construction,Environmental protection,Coordinated development
一、概述
钱塘江引水入城工程是从钱塘江引水至杭州城西水网,改善杭州市运西片河网水环境,兼顾城市景观等综合效益。工程主要由取水枢纽、上游输水暗渠、倒虹吸、输水隧洞、施工支洞、出口节制闸与泵站、下游输水暗渠、连接河道等建筑物组成,工程线路总长约12km,设计引水流量25m3/s。。工程实际总投资8.996亿元,其中环保投资2500万元,占总投资的2.78%。
二、工程建设中采取的环境措施
1.前期环保评价工作
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在某地区进行可能影响环境的工程建设,在规划或其他活动之前,对其活动可能造成的周围地区环境影响进行调查、预测和评价,并提出防治环境污染和破坏的对策,以及制定相应方案。在工程建设时,实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实现经济建设、工程建设和环境建设同步发展的主要手段
在钱塘江引水入城工程建设前期,业主单位为降低工程建设对周围生态环境、原有土地的利用性质、河道行洪及区域景观的影响,根据工程特点,对工程建设可能造成的生态影响和水土流失及危害进行分析、预测,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提供合理的生态保护方案,使工程建设产生的生态损失能够得到有效控制,从而为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工程自身的安全和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2.景观设计过程中保护对策
钱塘江引水工程地属杭州市西湖区,临近西湖风景区,为协调钱塘江引水入城工程与周围景观协调,引水闸与节制闸景观,启闭室采用古建风格,并在取水口沉沙池两岸营造了风景林,以形成新的景观;箱涵、隧洞、河道整治等建筑物根据西湖风景区的特点进行布置,尽量做到自然、和谐。在工程区及施工公路沿线种植花卉草木,使之与周边景观相协调。
3.施工期环境保护工作
3.1施工期间环境影响
工程在建设过程中对陆生生态环境的影响是最显著的,其主要原因是在工程建设过程及运行过程中。一方面,施工对土地利用、文物景观和生态系统的影响在工程施工期间,除工程本身占用一定的土地外,在工程施工中,生产生活废污水的随意排放,会使地面水受到污染,甚至污染饮用水源,影响河道下游水质;爆破作业、路途运输土石方及其它建筑材料的载重汽车、以及建设工地的各种施工机械(例如推土机、挖掘机、装载机等)在工作时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噪声,将对当地居民日常生活带来一定的影响;施工期间各种车辆和施工机械在行驶和作业过程中排放的大量尾气;水泥、粉煤灰、沙石土料等运输和开挖爆破产生的尘灰;运输材料过程中由于道路凹凸不平或装运超载等原因造成的抛洒及车辆身后真空吸力所造成的道路扬尘;施工工地装卸、堆放材料及施工过程中由于地面干燥松散而吹风所引起的风扬灰尘等。这些环境问题不仅会严重影响当地居民的生活及环境卫生,还能大大增加大气浮尘含量和有害成分,甚至给附近农作物生长带来不良影响。
3.2施工期间环境保护措施
3.2.1建立环境保护制度
在工程建设中建立施工环境保护管理体系,明确业主、监理和施工单位的职责任务,制订工程施工期环境保护计划,落实环境影响评价和环境保护设计中确定的减免措施,不随意砍伐植物,注意保护动植物资源,尽量减轻施工对原有生态环境的破坏
3.2.2实行环境监理制度
为做好钱塘江引水入城工程段的环境保护工作,工程建设过程中我们成立环境保护领导小组并在浙江省引水工程项目上率先引入环境监理。环境监理工作人员以定期和不定期巡检方式,深入施工现场,监督主体工程的施工过程是否符合环保要求,确保施工过程的污水、废气、噪声、固体废物等达标排放,生态保护和恢复措施得到切实实施,各项环保“三同时”要求得到有效落实。本工程施工期间,各项环保情况处于受控状态,施工期主要环境问题如生活污水处理、弃土弃渣处理、噪音防治、合理控制夜间施工等环保措施和要求均落实到位。
三、.运营期环保措施落实情况
1.运行期泥沙冲淤的环境保护对策
工程运行期主要采取了施工场地植被恢复、厂区绿化等水土保持措施以及生活污水处理措施。集团建立有健全的环保机构和完善的环保管理制度,环保工作由相关部门负责,设立了兼职的环境管理主管和环境管理岗位,配备了专职环保员。环保管理组织机构的建立及各岗位职责的明确。
本工程投入运行后,取水头部、输水渠道、隧洞、沉砂池等可能出现泥沙冲淤,据此,我集团建立定期清淤制度,每半年一次,定期对上述部位进行维护清理,每隔2~3年再排空后大清理一次。其中在取水头部配置两艘小型动力船,用于清理取水闸格栅及其他部分拦截的浮渣。浮渣及泥沙清运后委托专业单位统一清运,有效的杜绝了二次污染。
2.事故应急制度
工程运行过程中,根据工程特点,制定专门环境应急制度。本工程环保事故应急制度主要指取水控制制度,运行单位与相关水利部门建立了联动机制,确保引水入城取水口上游杭州市饮用水取水首先得到满足。
四、工程环境保护结论
浙江省环境监测中心在工程完工后从生态环境影响、社会环境影响、水环境影响、公众参与四方面对该项目进行了现场监测和调查,现场监测及公众参与结论均良好
五、结束语
工程建设必然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在工程规划、设计、建设、运行过程中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生态环境效益与社会经济效益协同发展原则,坚持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机结合,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从过去单纯的施工管理转变为施工、生态环境、安全生产的全面管理;从过去单纯考虑工程效益转变为寻求工程效益与生态效益的最优组合。钱塘江引水入城工程积极的采取环保措施与对策,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正确处理工程与人类、自然和环境保护的关系,把对环境的不利影响减少到最小程度,保证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环保部门 财务管理 垂直管理 资金管理 内部审查
中图分类号:F2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7)03-116-02
为了保证环保部门的各项工作顺利开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行政单位财务规定》、《内部会计控制规范》的规定,环保部门根据本系统实际情况制定了切实可行的财务管理机制,以保障环保工作高效运行。科学、规范的财务管理与环保部门严格执法、监测、监察大气、水资源、土壤、重金属污染等诸多工作紧密相连,也是环保部门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我国环保部门经历了30多年的市场经济发展,逐步建立起了现代化管理机制,并力争与国外同行业先进的管理机制接轨。全国各省市实施环保工作垂直管理之后,环保部门的各项工作一定会如虎添翼、大展宏图,突飞猛进地开展,伟大祖国的山水一定更加壮丽,人民的生活环境一定会更加美好。在这个战略部署中,创新财务管理起着极其关键的作用,因为财务管理工作涉及到环保部门融资、投资、贷款、还款、监测、监察等各个环节,起着为环保部门实施垂直管理保驾护航的作用。
面对国内外经济市场的激烈竞争,我国环保系统的管理制度正在不断完善,环保部门的财务管理也在探索它的发展与创新途径,因为以财务管理为中心的经营机制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科学、规范的财务管理能够有效地调整环保部门的资源合理配置,保障固定资产的安全而不被流失,使环保部门的经济运行顺利通畅。环保部门的财务预算合理编排,财务报表真实、可靠,能促使环保部门战略部署准确执行,给部门主要领导决策起到好的参谋作用。环保部门财务管理制度制定得既全面又不失合理性,能够保证对财务管理工作严格按照国家和部门的财务管理制度的执行力度,还能保障环保部门实施垂直管理力度不断加深、加大。这就需要建立一套完整的监督控制体系、绩效考核体系和现代化信息体系,有了这三个体系就能实现财务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合理化。
笔者供职于环保部门财务管理岗位,经常关注本系统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学习了国内外同行业先进的管理理念和工作方法,感到环保部门财务管理存在以下弊端。
一、剖析环保部门财务管理的弊端
1.项目资金使用和管理混乱。环保部门的年度经费一般分为基本支出经费和项目支出经费。可是历年来环保部门的财务管理中并没有明确划分出这两种经费的使用界限。这个问题的存在使得下属环保局和大气观测站等一些单位的项目经费整体使用、控制和核算管理混乱,出现货币资产账实不符、银行账户开立混乱现象。据笔者调查所知,目前,环保部门多数单位出现多数开户和不规范的票据管理现象,如:资产领、购手续不全,借款、报销手续不完整,甚至出现白条现象。有些县级环保局工作人员严重超编,一些领导为了让自己的亲朋好友挤进环保局,采取混编、混岗的手段将这些人招聘进来,于是就用上级下拨的排污费、建筑单位交给的环境保护费、地方政府的投资补助给这些人发工资;项目资金使用和管理的混乱给审计稽核和财务监督工作造成很大障碍;同时也为下属单位私设小金库、公费私用、给职工发放不合理的福利提供了方便;还有一些单位为了得到上级部门更充足的资金欺上瞒下、粉饰会计财务报表,给报表的使用者和环保部门领导产生误导。项目资金使用和管理混乱给环保部门和国家造成的损失是不可估量的。
2.财务管理内控机制力度不强。环保部门财务管理规定,会计工作岗位可以一人一岗也可以一人多岗,但会计不能兼顾出纳工作;出纳人员不得兼任稽核工作和会计档案保管工作,不能监管收入、费用、应收、应付、内部往来等账务登记工作,出纳人员不准坐支、挪用、白条抵现、不准超限额存储现金。但是目前环保部门有许多单位并没有严格执行财务管理制度,而是阴奉阳违私下里设两本账,上级领导检查时用一本账,自己单位内部用一本账,多收少记现象普遍存在。还有一些单位领导不熟悉财务管理制度和国家政策,缺乏应有的执法意识,单位内部虚设或不设内部审计,内部控制制度更是摆样子。财务管理内控机制力度不强,使得财务管理过程中违法、犯法事件层出不穷,给党和国家的经济运行造成严重损失。
二、创新财务管理,为环保部门实施垂直管理保驾护航
垂直管理的核心是省级以下环保机构的监测、监察执法人员的任用都由上一级环保机构管理,最终都归省环保厅或环保局领导。这样做可以避免地方政府干扰,全心全意地执行和使自己的工作职责。实施垂直管理以后能够进一步强化环保部门的监察、监测工作,使我国的生态环境进一步得到改善。笔者认为,只有规范资金使用流程,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创新内部审计手段,提高内审工作质量,才能为环保部门实施垂直管理保驾护航。
1.规范资金使用流程,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环保部门的资金主要来源于以下四个方面:一是生态补偿资金。生态补偿资金主要针对区域性生态保护和环境保护领域,这是一项“受益者付费和破坏者付费”原则的环境经济政策。二是地方政府投资补助资金。三是国家环保部门和发改委、省环保部门拨发的重金属污染治理、湖泊生态环境保护、农村环境保护综合整治资金。四是建筑企业防止污染和生态环境保护投保资金。笔者认为:这些资金入账后,财务管理部门应本着为环保部门管好帐、当好家的原则,科学、规范、合理地按照资金使用流程管理好这些资金。首先,编制合理的预算计划,编制预算计划可以有计划、有目的、分轻重缓急地使用资金,还便于统一管理、统一支出、统一核算,将这些资金用在刀刃上。
编制预算计划应采取“二上二下”的流程。“一上”就是各级预算单位根据省财政厅要求,按照初步确定的资金使用标准和下年度工作计划及需求项目,提出本单位下年度预算建议计划,经领导同意后报送规划财务处汇总平衡。“一下”就是规划财务处根据省财政厅下达的局系统预算控制数的分配指标方案,转达给下级各二级预算单位。“二上”就是各二级预算单位根据局系统分配的预算分配控制数,编制本单位预算计划,上报局系统领导审查后再送报规划财务处审核汇总,形成局系统预算草案,然后报省财政厅。“二下”就是局系统财政厅根据省财政厅批复的本年度局系统部门预算计划,下达给各二级预算单位,各二级预算单位根据批复的部门预算计划执行。其次,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环保部门的财务管理一定要配备专职出纳人员负责办理现金的收付和保管,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做起:一是杜^白条抵库和保留账外现金的现象出现,现金超出部分每日存入银行,必须日清日结、账帐相符,会计人员要定期不定期地进行检查;二是环保部门的银行账户必须严格按照国家规定,不得私自开设账户、不能出租、出借银行账户,银行预留的印鉴由会计和出纳分别管理,绝不能一个人保管支付款项所需的印章;三是财务管理人员应严格遵守银行各项结算制度,超过银行规定结算起点限额的各项资金往来,必须通过银行办理转账结算;对资金的支付必须由各单位所规定管理权限负责人签字或盖章,经会计人员复核无误后才能由出纳人员办理支付手续,只有这样才能提升资金使用效益。
2.创新内部审计手段,提高内审工作质量。内部审计作为一种自我诊断、自我约束制度是我国环保部门财务管理与控制链条中的重要环节。因此,要想创新内部审计技术手段,首先应注重引入现代审计技术和方法。如:计算机辅助审计软件能较好地满足审计工作中对数据采集、计算、查询、排序、筛选、判断、分析等方面的要求,还可以把统计抽样、数理统计、数学模型、投资分析、流程设计等加工技术方法引入到审计工作中,这样可以大大提高环保部门财务管理内部审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其次,提高内部审计工作质量。由于我国的法制建设对环保部门的资金管理和资产安全监督还不是很严密,这就需要各级环保部门内部审计人员充分发挥好自己的监督作用,对本单位各部门每一笔资金的收支和支付都要进行严格审查,自始至终坚持“审必果、果必究”的指导思想,把每一次审计工作作为新的一次尝试,新的一次积累,注重每个环节,保质、保量全面完成审计工作;同时,对本单位每一次经济活动都要进行公正、公平、实事求是的评价。如:组织一次排污监察时,应将活动计划、使用资金计划、费用预算等各个环节上做到事前审核、事中控制,事后进行监测评审,力争将财务风险降低到最小化。笔者认为,作为内部审计人员的工作行为与工作过程,也必须置于环保部门财务管理制度之中。每位内部审计人员都应有相对应的岗位与工作职责,职责的履行应有科学、合理的激励和约束制度。特别是环保部门主要领导要充分认识到内部审计工作的神圣和权威性,为内部审计人员营造一种科学、规范、融洽、良好的工作氛围。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环保部门财务管理的创新是一项长期、复杂、前所未有的系统工程。只有规范环保部门各项资金合理使用,提升资金使用效益;创新内部审计手段,提高内审工作质量,环保部门的财务管理才能名副其实地为实施垂直管理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 唐群.环保单位财务管理机制创新探索.商场现代化,2012(25)
[2] 陈丽纯.加强环保内部财务管理的思考.今日财富,2011(11)
[3] 李映煌.以管理制度创新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云南日报,2013.6.21
[4] 赵璐.执法部门垂直管理成焦点.济南日报,2015.10.31
[5] 张航.全国省以下环保部门将垂直管理.北京晚报,2016.9.7
[6] 徐彦萍.推进内审成果转化利用,加强企业风险控制.经济师,2011(7)
[7] 魏茹.如何把好成果的利用与转变.审计与理财,20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