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管理检测范文
时间:2024-01-31 17:49:1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环境管理检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环境监测;管理;技术
中图分类号:X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引言
环境监测管理是随着环境监测的发展而孕育、产生的, 是为实现科学监测, 以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和现代管理科学为理论指导, 用定性和定量的各种科学方法, 深入研究环境监测活动中的规律, 并以监测质量效率为中心对环境监测系统进行全面管理的学科。我国《环境保护法》第十一条规定“: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建立监测制度, 制定监测规范, 会同有关部门, 组织监测网络, 加强对环境监测的管理。”环境监测是环保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提高对监测工作重要性、必要性的认识, 克服监测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对做好新时期的环境保护工作十分重要。
2、环境监测管理的特点
2.1目标性
环境监测管理的目标, 宏观地说是不断提高为环境管理服务的水平, 即及时性、代表性、准确性和科学性;从微观角度看最重要的是环境监测数据的可比性、代表性、精密性和完整性。
2.2层次性
环境监测按目的分类可分为研究性监测管理、监视性监测管理和特定目的性监测管理三类, 分层次进行管理。(1) 监视性监测管理, 是指对已知环境中污染因素的现状和变化趋势的监测, 确定环境质量, 评价控制措施的效果, 判断环境标准实施的情况和改善环境取得的进展。可细分为: 第一, 环境质量监督监测管理。管理定期定点的城市大气、水质、噪声等各项环境质量状况的监测, 按时发报质量状况公报。第二, 污染源监督监测管理。掌握所管辖区域内污染物排放状况, 为实施强化环境管理的各项制度做好技术监督和技术支持。(2) 特定目的性监测管理又称为应急监测, 随机性大, 形式多样, 多为横向服务。主要包括: 第一, 污染事故监测管理。确定各种紧急情况下的事故污染程度和范围。第二, 仲裁监测管理。主要为解决环境执法过程中发生的矛盾, 处理排污收费及污染事故纠纷向司法部门提供的仲裁监测。第三, 考核验证监测管理。如应急性考核监督监测及治理项目竣工验收监测等的管理。第四, 咨询服务监测管理。为有关部门提供科研生产的各类监测数据, 为社会承担一些科研咨询工作。(3) 研究性监测管理。主要是对某一特定环境的监测, 首先要鉴定需要注意的污染因素, 研究确定污染因素从污染源到受体的运动规律。如果监测结果表明存在环境污染问题时, 还必须确定污染因素对人体、生物体和其他受体的危害性质和影响程度。
2.3 动态性
环境问题不是一成不变的, 不同时期也各有侧重点, 所以环境监测管理必须适应环境质量态势的变化, 及时调整管理目标, 如监测项目的增减、监测频率的增减、监测点位的变化等。只有做到监测工作顺应各时期的特点, 才能始终保持监测工作的高质量、高水平。
2.4 整体性
环境监测过程是由布点、采样、测试、数据处理和综合评价等基本环节组成的复杂系统, 在每一环节都有管理问题。如监测点位的管理、采样技术的管理、测试方法的管理、监测数据的管理、监测综合管理等各环节之间既有特定的目标, 又是密切联系的, 是有机的整体, 共同构成环境监测全过程的科学管理。
3、环境监测管理的基本内容
环境监测管理的内容很广泛, 一般按管理的性质、要素、过程、部门及污染关系划分。
3.1 按监测管理的工作性质划分按监测管理的工作性质划分可以分为: 监测计划管理、监测技术管理、监测质量管理和监测网络管理等。(1) 监测计划管理。根据监测工作的总目标和总任务, 通过制定监测规划协调好各级监测工作, 更好地为环境管理服务。 (2) 监测技术管理。依据监测计划任务, 通过制定技术标准、技术规范、技术制度、技术政策、技术路线及监测技术发展方向并开发实施各种技术方法和规范、制度, 确保环境监测优质高效地为环境管理提供科学依据。(3) 监测质量管理。质量管理的核心是环境监测质量保证, 确保监测数据有效, 即使其具有准确性、精密性、代表性、可比性、完整性。(4) 监测网络管理。环境监测网络设计既要尊重科学规律又要符合国情地情, 并且便于管理。
3.2 按监测过程划分
按监测过程划分可以分为: 监测点位的管理、采样技术管理、测试方法管理、监测数据管理、监测综合管理等。(1) 监测点位管理。监测点位管理包括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的管理,确定最佳点数和最佳点位及测点代表的覆盖面积。(2) 采样技术管理。环境总体质量变异性大, 环境样品复杂多变, 必须加强对环境样本的技术管理。环境样本是随机分布的, 所以随机化是监测采样的重要原则。样品随机化的办法是采样规范化, 不同的环境样品有不同的采集方法和保存方法, 要严格按照规范的技术要求和程序实施并辅之以质量保证。(3) 测试方法管理。测试方法是监测工作的重要手段, 是保证监测任务如期完成的关键。
4、监测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环境监测工作中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数据不准”。监测就是靠数据来说话的, 数据不准就不能准确地分析原因。因此, 必须分析存在问题的原因继而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出现“数据不准”的主要原因有6个方面: 一是认识不高。极少数人对监测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重视不够, 错误地认为监测就是给个数据, 导致对监测数据不重视、不认真、不严肃, 马马虎虎, 随随便便。二是技术不行。极少数人在技术上不过硬, 做不到精益求精, 不能严格按照监测技术规范的要求做到准确无误, 真实可靠。三是作风不硬。少数人思想作风不过硬, 工作中弄虚作假, 没有真正到污水、废水、垃圾中去取样。四是仪器、标准落后。工作中有部分仪器精密度不够, 达不到检测项目的要求。这样的仪器设备测不出高水平的数据。此外, 人民生活水平在提高,但是监测标准还停留在低水平, 满足不了对现代环境监测数据的要求。五是行政干预。地方保护主义、部门保护主义存在, 行政干预很厉害, 真实的监测数据出不来。六是不廉洁。一些干部, 被一些企业收买, 搞假数据, 篡改、更改监测数据, 提供不真实数据, 报喜不报忧。以上这几个原因虽然是少数现象, 但也会影响环境监测的质量和威信。因此,我们必须加强监测系统行风建设, 引导广大干部职工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正确的政绩观, 提高对监测的工作责任心和责任感。
5、结语
本文通过对目前环境管理的背景入手,在详细分析了环境管理现状的基础上,指出了当前我国在环境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引出了环境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意义。近年来,我国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引发了许多环境问题,为了切实保护环境,国家不断加大对环境保护的投入和支持力度,为环境监测和环境保护事业带来了新的领域与新的机遇和挑战。《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要更新观念,创新发展,在主管、主办单位的正确领导下,抓住机遇、开拓进取,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紧跟学科发展的前沿,随时关注学科发展动向,了解学科领域的最新研究动态,促进学术交流。为环境保护事业和科技出版事业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北京市市容环境卫生社会评价体系研究课题组.北京市市容环境卫生社会评价体系概述[J].
城市管理与科技, 2006,(06):22~23
[2] 朱永新. 关于中国城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机制的思考[J]. 城市问题, 2000,(02):33~34
[3] 王江. 城市人居环境监测管理体制的创新[J]. 城市问题, 2002,(01) :47
[4] 戚本超,周达. 美国的城市环境监测管理及对北京的启示[J]. 城市问题, 2009,(08):16~17
篇2
关键词: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思考
Abstract: there is no doubt that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s the world's most talked about topic because we live earth's environment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sever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has become the world's theme, at the same time, China is one of the basic state policy, China's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quality management system has had many years of experience, bu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 now still face many challenges.
Keywords: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Quality management; thinking
中图分类号:F25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前言
环境监测是环境保护的技术支撑和重要基础,也是环境监督管理的重要手段。环境监测承担着为经济建设提供技术服务、为环境执法提供技术监督、环境管理与决策提供技术支持的重要任务。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是指在环境监测的全过程中为保证信息和监测数据的精密性代表性、可比性、准确性、和完整性所实施的全部活动和措施,包括质量策划、质量保证、质量控制、质量改进和质量监督等内容,是环境监测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确保各类环境监测数据和信息的准确可靠,规范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为政府决策和环境管理提供准确、科学的技术依据,已成为环境保护工作的当务之急。
我国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现状
随着环境监测工作的不断发展和时展的需要,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越来越受到重视,各级监测站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总体来说,监测人员都要经过技术培训并通过考核;监测分析仪器都按要求进行计量检定或校准并且自动化程度不断提高;各类监测工作均按国家规定的方法标准和技术规范操作;监测数据都要经过三级审核后才能对外报出等等,规范化的质量管理体系已经初步建立。尽管如此,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总结有以下几点:
(1)保障机制还不完善。环境监测工作的发展需要财力和人员的保障,新的监测领域不断拓展需要方法标准和技术规范的保障,监测数据的客观公正需要制度的保障。
(2)质量意识仍然薄弱。实际上我国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与国际的质量理念存在一定的差距,还停留在初级阶段,还有一些监测人员甚至怀疑质量管理的必要性,因此加强质量意识刻不容缓。
(3)质量监控过于形式化。质量监控是质量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质量监控的内容执行力度要加强,需要细化,而现在做的更多的是面子工程。
三、 加强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的必要性
1、近年来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环境监测行业以及食品检验、商检等从事检测分析的实验室频频暴露出质量问题,给当前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敲响了警钟。环境监测作为环境保护工作的技术支撑,其结果直接影响执法监督、依法行政和政府科学决策的水平,既关系到政府在社会公众中的形象,影响环境监测的社会公信力,也关系到能否为科学发展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持。目前,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更加注重和强调全面性、系统性,通过实验室认可、计量认证等外部评审活动对质量工作进行控制。2009 年起国家环保部用三年时间对全国所有环境监测机构进行了一次全面考核与质量检查的专项行动,更是把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推向了。因此,加强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是提高环境监测社会公信力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环境监测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保证。
2、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的发展方向随着监测能力建设和监测技术的快速发展,对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标准与要求。目前,监测领域从原来的水、气、声、逐步拓展到生物、生态、土壤等新的领域;监测项目如环境空气质量监测将逐步开展PM2.5、臭氧、挥发性有机物等项指标例行监测,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扩充;水质污染事故应急和空气自动系统监测、污染源连续在线监测等纳入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范畴。新型便携式应急监测仪器以及实验室精密分析仪器的投入运行和快速发展,监测技术的不断更新必然要求尽快制定相应的控制技术和质量管理办法。
三、我国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策略
1、 质量管理方式的精细
质量管理方式的精细是有效开展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关键。常用的质量管理措施不少,包括质控样、平行样、质控图、仪器比对、加标回收、人员比对、样品内在特性及相关性指标、期间核查,实验室间比对、现场检查、能力验证、监督等等。理论上能反映质量控制状况的这些措施反馈的结果是否真实有效,在实际工作中是否真正发挥作用,需要质量管理部门认真推敲、仔细琢磨。每一项措施的各个重要环节是否掌控,各项监测的薄弱环节在哪里,使用每一项措施的目的、实施及其效果是否评估,查什么和怎么查等等。质量管理需要更多的创新、更多的精细,发现不符合的现象,并采取有效措施及时纠正。
2、质量管理内容的全面
质量管理除了常规概念的实验室部分外,应覆盖监测的领域和全过程。监测质量全过程,即从方案、计划、合同、样品运输、现场采样( 或监测) 、交接、保存、数据汇总、实验室分析与报告到审核与签发各个环节。环境质量全领域即除常规监测外,一些特殊监测项目、新兴项目等都需纳入质量管理范围,作为质量管理的部分内容。
3、质量管理意识的加强
质量管理工作的提高不仅仅靠管理层就能实现,只有不断加强意识教育,对漠视质量管理的事件采取有效措施,才能让全体员工从思想上真正重视质量工作。要强化全员的参与,并真正理解“质量是生命”的含义,质量管理工作才能上下一致,才能形成合力,真实有效。提高质量管理的意识,才能从行动上自觉遵守质量管理制度和要求。
4、质量管理人员的精良
环境监测是环境管理与环境决策的依据,因此,需要精良的质量管理团队予以保障,监测的质量关乎决策的后果,“错误的数据比没有数据更可怕”因而团队的每一位人员必须认真负责、具备质量管理专业素质,敢做敢为的精神,不怕吃苦不怕得罪; 团队人员不在乎多,而在于是否精良; 同时需要沉得下心思,耐得住寂寞,而不是面上作业、粗燥浮夸。只有精良、肯动脑、实干的团队,环境质量监测管理才能出成效。
5、利用通用管理模式,促进各领域共同发展是环境监测机构的监测任务。质量体系是通用性的管理手段和模式,能将各个各项监测任务、监测领域整合到同一个管理操作系统中,成为协调各领域共同发展的重要媒介。
6、推行网络化管理,实行全国协调机制,使全国环境监测系统成为一个整体,共同承担着污染源监督性监测、环境质量监测、重大环境调查监测以及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应急监测等任务,保证监测技术一致性和数据质量可比性,为体现全国一盘棋的整体思路,实现全国范围内的统一协调,非常有必要建立面向整个监测系统的质量监督管理机制。
7、配合开展技术研究,树立以提升技术水平为目标的工作意识,提升质量监督实效应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在实施质量监督的同时,切实解决管理与技术活动中存在的难点和问题,开展操作条件、监测方法以及质量控制措施等多方面的深入研究,提升质量监督活动的实效。
8、 开展监管方法研究,应加强监督模式和管理方法等方面的探索,建立长效质量监督机制,针对当前环境监测系统以单领域、单项目、零散型监督为主的现状,开展质量检查、比对监测、同步监测、质控考核以及能力验证等多种形式的质量监督活动建立长效质量监督的机制。
五、结语
本文通过研究国内的环境质量管理现状并合理吸收国外先进的质量管理经验,对我国的环境质量管理提出了一些建议和策略,希望能对我国的环境监测体系的做出一些贡献。
参考文献
[1] 《环境监测质量管理规定》.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环发(2006)114号.2006-7-28
[2]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环境水质监测质量保证手册》编写组.环境水质监测质量保证手册[M].化学工业出版社.1994
[3] 王心芳.切实加强环境监测能力建设 努力提高监测的现代化水平.中国环境监测,1999,
篇3
1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现状
中国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是和环境监测同时发展的,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开始全国性普及质量监控和保证的基本知识,以及逐步建立的监测规范体系,并组织开展了检测技术的研究等工作,形成了以技术培训、质控考察为主心骨的中国特色主义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制。但是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到今天,现行的环境检测质量管理存在很多问题,已不能适应现代社会要求。
1.1质量管理体系的不完善
检测技术和监测领域的不断发现,质量管理制度显然不够完备和及时,比如自动检测工作的应用范围和领域日益扩大,但是缺少技术规范、规章制度来支持;对各个监测站的工作考察制度和质量管理体系不够健全,导致监测点编制的程序文件未结合实际工作,缺乏操作性,工作人员工作积极性不高,不知如何按照规定程序工作等。
1.2质量保障体系停滞不前
90年代初,国家在全国环境监测技术水平不高和管理制度不完善额情况下,先后评比批准了56个优级实验室,极大的推动了环境检测站管理制度的建设。由于得到了肯定,环境质量体系建设管理体系从单一的制度发展到全面系统的质量体系建设,并与质量控制相结合,形成有机的自我完善的管理体系。但是运行和巩固这一体系却是一个漫长学习和磨练的过程。目前看来建立体制和执行体制并没有结合,还是两种体制独立存在,并没有充分发挥体质的作用,浪费了人力物力财力,让质量保障体系形同虚设,弄虚作假一般,也带来了一系列影响后果,如环境监测标准、范围和指控技术发展都被限制,这种现象极大的影响了质量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
1.3技术保障体系的落后
质量管理的依据和保障是监测方法和技术规范、环境保护标准,在质量控制工作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在环境监测发展的初期阶段,我国就已经起草并颁布多项方法标准和技术规范,在我国环境监测技术和质量控制上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直至今日,我国已经颁布了百项关于环境标准和监测技术规范的文件,但正是因为环境管理要求和监测技术的大力发展,致使天平倾斜,相比之下质量管理工作被质控技术滞后发展约束:(1)上世纪80年代的环境监测标准沿用至今,没有得到及时的修复、论证;(2)在新的领域如生物生态和土壤监测等质控技术尚属空白;(3)相对于监测方法与之配套的质控技术研究的落后,缺少必要的质控措施。
2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提高措施
2.1质量意识的强化
提高质量管理水平的前提是全面提高质量管理意识。可以通过培训宣传工作实践等渠道来提高质量管理意识,进而推进质量管理工作。做好质量管理工作的关键在于提高管理层质量管理意识和监测工作、质量管理工作的清晰条理。需要在质量管理体系中每一项都明确标注管理者的责任规范,并且对管理者的支持管理水平进行必要的考核评价,发挥领导作用,保证人力物力财力资源配置的合理,一定要将质量管理工作纳入环境监测与环境管理工作。对监测站全员的参与意识和制度管理化理念的强化工作也要开展,保证质量管理人员的素质和工作经验,不断加强技能的培训,为环境检测质量管理工作提供保障。
2.2质量管理制度的完善
质量的保证是行之有效的管理理制度,只有尽快修订和完善制度,明确管理机制、职责、工作内容和基本的要去,才能使质量管理工作有度可依,彻底改变制度与实际的不匹配。建立定量考核、质量巡检和实时监测,完善质量管理的制度建设,加强法制观念摆正检测结果的严肃,树立起监测信息的法律威慑,促进质量管理过得有效开展。
2.3完善监督制度
篇4
[关键词]环境监测;影响;管理
中图分类号:X8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08-0261-01
环境监测是指通过对影响环境质量因素的代表值的测定,确定环境质量水平及变化趋势。环境监测的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现场调查、资料收集、制定监测计划、监测点布置、样品采集、样品运输和保存,分析测试、数据处理和综合评价等。环境保护工作需要环境监测工作的支持,环境监测工作的好坏也影响环境保护工作,为环境管理工作提供科学的数据,因此环境监测工作有助于我们环境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1 环境监测的作用
环境监测在环境影响评价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其在环境影响评价的各个阶段主要发挥着以下作用:
1.1 环境监测为环境影响评价提供坚实的理论依据
在开展环境影响评价时,要想其顺利进行就必须确保有正确的监测数据作为支持,在这个基础之上才能够保证相关工作的顺利执行。那也也就需要在开展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之前就要求相关监测部门进行监测工作,只有这样才能够为环境影响评价工作顺利展开创造条件。随着社会的迅猛发展,环境问题也越加突出,相应的人们环保意识不断增长,也就对环境监测提出了更高层次要求,而在这个过程当中环境监测在环境影响评价中的重要性也逐渐显现出来,根本性促使环保水平提高的同时,为社会健康有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1.2 环境监测的监督作用
环境评价体系中对环境评价监督的方式很多,环境监测是其中一项,也是最为基本的监督方法。项目建设完成后,需要对区域环境区划是否符合要求,是否具有环境可行性等进行科学的检验,那么科学的检验方式就是通过环境监测得到的数据,这些数据可以证明项目建设完成后环境受到的影响,主要是水环境是否受到污染,大气环境是否被破坏,生态环境是否被改变等。
1.3 开展环境监测工作应当贯穿环境影响评价的全过程
从环境监测为环境影响评价提供坚实的理论依据和环境监测的监督作用不难看出,环境监测工作贯穿环境影响评价的全过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环境监测不仅仅是在前期阶段还是验收阶段,环境监测在环境影响评价中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值得一提的,环评单位作为环境监测工作的主要代表,因此加强环评单位和监测单位相关人员对于环境监测的认识具有迫切性,从某种意x上来说能够杜绝或者减少因为压缩监测工作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将影响最小化处理。再者从当前环境监测工作存在的问题来看,项目经费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其效用没有充分显现出来,因此应该针对实际情况建立健全相关机制,做好监督工作,针对环境监测所获得的数据为了确保其准确性要求相关专家参加环境影响报告审查,这样既能够处理在这个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能够针对项目进行监督审查,在开展环境监测工作过程中不能够一味沿用传统方式,应该采用先进技术手段,为提供准确监测数据奠定坚实基础。
2 环境监测的管理
目前,很多建设单位并不具备环评能力,会选择市场化的环评机构进行项目的环境评价。环境监测在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因此,必须努力提高环境监测的质量,加强环境监测的管理。
2.1 环境监测方案的审查
环境影响评价中的环境监测方案通常由两个部分组成,即环境现状监测和环境污染源的监测,环境监测的具体内容包括监测点位、监测因子、监测频率以及监测的方法和标准规范等。环境现状监测是对项目所在地的环境质量的现实状况进行分析和监测,监测结果将直接作为所在地环境数据的本底值;环境污染源监测则是针对现有工程项目的污染物排放情况和达标情况进行分析和监测,监测结果将作为工程项目排污源的估算依据。
2.2 环境监测质量的管理工作人员应该将环境监测的质量当成环境监测工作的生命线,努力做好环境监测质量的管理,这是保证监测数据科学性和有效性的必由之路。
2.2.1 采样管理
选择环境监测采样过程的点位时,必须严格执行修订后的环评监测方案的具体要求,并严格按照行业现行技术规范和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相关要求做好样品的采集、运输、保存和交接工作。工作人员在现场采样时,要注意取样点是否有异常情况,并做好记录,确保取样能够真实客观地反映环境质量状况。
2.2.2 分析测试管理
进行环境监测数据的测试和分析时,应该优先参考现行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规定和方法,需要对标准作出变更,采用国际标准时,应该做标准适用性或者等效性实验,并由本单位对检测结果进行保存。
2.2.3 质量控制管理
在进行每个监测项目的实验室分析时,至少留取10%的样品数量作为平行样进行检测分析;对于需要做质量控制样品的监测项目,至少留取10%的样品数量作为质控样品进行检测分析。
2.2.4 监测结果管理
对于环境监测结果应该落实三级审核,尤其是要做好历史监测数据与相关数据的比对分析。如果发现数据异常,应及时查找原因,或者重新安排监测。
结语
环境监测在环境影响中存在的问题并不是在短时间内能够解决,需要长期不懈努力,倘若这些问题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必将会影响其作用的发挥。也正是因为这样人们逐渐认识到环境影响评价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意义,只有正确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才能够为推动社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篇5
外延实验室的业务是对环保局在环境管理中某一特定的整体项目以合同形式提供服务,其服务质量的优劣状况和数据的真实准确情况必然影响到环保局的工作成效,因此,环保局有必要将现行有效的监测站质量管理体系延伸(移植)到外延实验室,对其业务开展全过程和质量保证措施的落实状况实施严格管理和控制。
1.1外延实验室的资质管理
根据我国《环境监测管理办法》的规定,只有省级环境保护部门认定的环境监测机构才能够从事相关的监测业务。因此,地区级及以下的环保局对具有特殊性的外延实验室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进行资质管理:第一、在采购服务的招标文件中提出服务资质要求及开展资格后审活动,设置入场门槛。一般的准入条件包括监测机构应具备实验室资质认定(CMA)资格或国家环保部颁发的运营资质证,有相应的项目检测能力或运营维护能力(设备厂家售后服务的授权、运营业绩等)和有足够的服务响应能力(保证样品的运输和分析时间符合要求、有故障应急处理能力等)。在招标活动中,环保局还可以对中标的监测机构开展资格后审活动,保证只有具备良好服务能力的社会机构才能参与环境监测活动。第二、以合同的形式对外延实验室的服务内容和业务资格进行规管。环保局可以在服务合同中对外延实验室服务项目的业务范围、监测能力、项目实施要求和运营服务内容作详细规定,形成服务合同的条款。合同的签订及条款的细化,保障环保局对外延实验室提供环境监测服务(履约行为)的过程监管可以做到有法可依。第三,实施外延实验室的服务质量评级管理,建立信用评价体系。环保局可以对辖区内开展监测业务的外延实验室进行服务质量评级管理,对无法完成监测业务或提供的服务质量低劣的单位给予通报批评、降低信用评级,甚至淘汰出环境监测市场等行政处分。
1.2外延实验室的技术管理
通常情况下,环保局可委托监测站对各外延实验室开展业务的整体项目制定出技术要求,包括监测项目的分析方法与评价标准、监测点位、监测频次与周期、维护的频次和效果、数据审核与质控要求、结果报告的编制等内容,并于服务合同条款中明确规定。各外延实验室也必须根据服务合同的内容及技术要求,制定监测方案或运营维护方案,经环保局审核确认后才执行。在服务开展的过程中,各外延实验室不能随意变更各技术参数。环保局也可委托环境保护监测站按照技术要求对外延实验室的服务过程监督管理,对发生的技术偏离展开论证、纠正,使他们能够切实当好专项“环境保护监测站”角色。
1.3外延实验室的服务质量考核评价
监测数据的质量是开放监测市场并购建外延实验室,实现监测站技术转型的关键。外延实验室在服务的过程中必须制定相应的质量保证措施并严格执行,接受环保局的质量检查或考核评价。它们必须分阶段向环保局提交质量保证措施的完成情况报告。环保局通过标样考核、实样比对等质控手段,结合日常监测过程中现场监督评价、数据审核、资料汇总等多项要素对外延实验室的服务质量进行综合评估,保证它们的监测数据质量和服务质量。此外,环保局还可以结合各阶段的考核评价结果对服务合同的金额进行分期支付或扣发处罚,促进外延实验室提高服务质量。
篇6
【关键词】环境监测 质量 对策
一、 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方面存在着的问题
环境监测是通过对影响环境质量因素的代表值的测定确定现行环境状况及其发展趋势,环境监测的重点是环境质量监测。环境质量监测数据的代表性与科学性是环境监测管理准确性及有效性的重要保障。我国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以及环境监测工作起步较晚,使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有很大的局限性。
(一)室内质量管理有一定的局限性
目前,地方环境监测站,特别是少数贫困地区的环境监测站,常规设备仪器配套不全,监测设备损坏或老化严重,监测用房紧张,实验条件艰难,在这样的监测环境下是很难得到准确的监测信息的。站测站隶属于环保局,是专门的环境监测和环境分析机构,是不盈利的,不能给地方政府带来财政收入,因此受重视程度不够。二是经费紧张。监测站不受政府部门重视,仅靠自收自支来支持环境监测和环境保护工作是远远不够的。
(二)制度建设不完善,监测人员质量意识不够
近年来,环境监测技术不断提高和发展,环境监测的领域和范围不断扩大,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管理制度的建设发展及其滞后,完全不能与技术的发展相适应。与此同时,环境监测管理人员缺乏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和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缺乏责任感和敬业精神,质量意识匮乏,在众多“软件”设施得不到及时的更新和换代的情况下,极大地影响了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的开展。
(三)环境质量综合分析不真实
作为监测站,它的具体职能是对环境实施实时的监控,为其它部门的决策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颁布提供科学准确的数据,从这一角度讲,监测站提供的数据是具有代表性的,是真实可靠的。在当前各地区争相创建卫生城市、文明城市、模范城市的大背景下,这样的情况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可以设想,如果数据在经过每一级的审核时都被篡改一次的话,那么最后国家看到的数据就可以用谬之千里来形容了,完全失去了数据的参考价值和意义。这样一来,不光是环境监测工作白做了,国家制定环保政策法规、环保事业的发展也将迷失方向。
二、 提高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对策
(一)实验室内外质量控制相结合,制定科学合理的环境监测目标和工作计划
在环境监测的过程中,要注意实验室内外质量控制相结合,不能只注意室内监控而忽视了室外监控或者把室内监控与室外监控孤立起来,要结合各地监测站的具体实际,针对当地环境要素的具体情况,制定监控目标,从方案设计到布点、采样、样品保存、运送、交接、室内分析、数据、结论报出等所有环节都作出具体的设计与安排,形成完整的工作计划。其次,工作计划的制订要紧紧围绕环境监测总目标的要求开展,充分考虑各方面因素,具体包括人的因素、物的因素以及监测技术的因素,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从而实现计划和可能的统一,保证监测信息的代表性和准确性。
(二)建立好工作团队,明确人员质量职责与权限
建立好的工作团队,对有效实施环境监测具有重要意义。监测站高层领导要对环境监测的重要性有清晰深刻的认识,亲自参与,正确决策,精心挑选有丰富工作经验,分析能力强,有良好的组织协调能力、文字表达能力及沟通能力的工作人员组成精英工作班子,在上层领导的领导下直接开展环境监测工作。明确目标,突出重点,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与创造性,强化其责任感和使命感,确保环境监测工作能够得到有效的实施和运行。
(三)加大设备投入,完善环境监测技术规范和分析方法
监测站在做好日常监测工作的基础上,要加大宣传力度,特别是加大环境监测对于环境保护、建设生态文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的宣传,引起上级部门和政府部门的足够重视,获得拨款。在此基础上,要加大对监测设施、检测仪器的投入,及时修复和更新受损设备,同时引进国内外先进的监测技术并结合当地实际做出必要的改进和创新,进一步规范环境监测方法和分析方法,提高环境监测技术。
(四)提高监测人员的整体素质,防止篡改数据的现象出现
针对篡改数据的现象,除了要完善国家相关立法之外,还应该加强监测人员的素质培养,提高其道德修养。具体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一是要经常组织技术人员进行岗位培训,提高其专业素养;二是要经常组织各种形式的,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责任心和使命感,提高其思想政治素质,防止篡改数据的现象出现。
篇7
关键词:环境监测 质量管理 现状分析 建议
一、实施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必要性
环境监测数据是国家或者地方制定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政策以及编制规划的基础,做好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是环境监测站开展环境监测工作的根本要求。是各级人民政府环境管理决策和环境保护监督执法的依据,是各级人民政府定期公布环境质量状况、保障公众环境知情权的重要信息来源。因此,做好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在环境监测的全过程中保证监测数据和信息的代表性、准确性、精密性、可比性和完整性是环境监测站开展环境监测工作的根本要求。
二、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主要内容
环境监测工作包括布点、采样、检测、数据处理和综合评价等几个环节,全面质量管理要求管理工作贯穿从布点到报告报出的整个过程。质量管理要求监测工作要按照统一的技术规范,标准方法的要求,依照一定的程序,进行科学的组织与技术上的规范化管理。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确定环境监测的质量方针、质量目标和职责;二是实施质量方针、质量目标和职责。具体实施过程又包括质量策划、质量保证、质量控制、质量监督和质量改进等工作内容。
三、当前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的现状
近年来,随着国家环保总局在全国环境监测系统内卓有成效的开展监测站标准化建设工作,各级环境监测站在监测仪器设备、实验室工作环境等硬件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均得到了迅速改善,监测能力和水平都得到了快速提升。但比较硬件基础设施进步程度,在质量管理等软实力建设方面却相对滞后,还存在的一些问题。
首先在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编制和运行方面存在一些问题。虽然编制了体系文件,在形式上满足了《环境监测质量管理规定》及《实验室资质评审准则》中提出的各项要素要求,但内容不符合实际工作要求,可操作性差,与实际工作脱钩。在质量管理体系运行过程中宣贯工作不到位,站内工作人员对建立质量管理体系的意义理解不深,自己在管理体系中的具体职责不明确,不知如何按照规定的程序开展工作。没有将内部审核、管理评审工作做全、做细、做实。标准样品考试、考核不能真正反映环境水样的分析水平。
现场采样过程包括点位布设、采样方法、现场采集样品固定保存、现场采样记录、样品送输、样品交接手续等方面不规范。水样分析者对污染源所包含的成份无明确的了解,无法确定分析处理方案,分析结果的可靠性得不到保障。对于现行有效的国家、行业、地方环境标准掌握不全,且不具备标准文本。对于国家和部委及地方新颁布的环境质量标准、监测方法标准不能得到及时更新,新标准颁布发行上下渠道不畅通。在标准的执行运用方面由于理解不到位,导致标准执行错误现象时有发生。
四、进一步提高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水平的建议
1.进一步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实行责任追究制
从体制和法律机制上对环境监测质量实行有效的监督管理,对于因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领导工作不利,不与重视或无故行政干预,导致其下属环境监测站在质量管理方面出现重大事故的,对人为干预,修改监测数据的授意者和实施者,视其情况给予相应行政追究,或令其引咎辞职。触犯刑法的,则追究其刑事责任。进一步落实责任追究制,责任到人,各负其责。
2.健全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保障措施
保证专项资金投入,确保质量管理工作长期有效运行,保证质量管理人员和质控实验室配备的费用,特别要保证仪器检定、标准样品或考核样品购置、组织或参加能力验证及实验室比对、第三方审核或评审等费用。
国家应加大质量管理科研投入,拓宽环境标准物质覆盖面,尽量开发能接近环境水样的标准考核物质,避免有的监测人员标准样品考核达标,但是分析有干扰的环境水样数据差之千里的情况。标准物质考核在一定程度上不能反映监测人员分析环境水样的能力。
应完善监测标准和技术规范,为质量管理提供技术支持。标准化管理尚不规范,标准的制定、修订、发行与清理等工作跟不上监测技术的发展步伐。标准的颁布发行信息工作要进一步加强,保证渠道畅通。避免标准、规范变更了,基层监测单位还不知道,还在执行旧的标准和规范。
3.提高环境监测在环境保护工作中的地位
长期以来,环境监测站的上级行政主管部门领导在意识形态上存在“重行政手段,轻环境监测”思想,认为监测站是纯粹花钱单位,只赔不赚,同时客观上缺乏对环境监测工作性质及业务内容的了解,故在监测站业务资金、人员配置、技术培训等方面不能给予足够的支持和保障,使得一些监测站在业务开展方面资金溃乏,技术力量不足,有心无力,不仅严重制约了监测站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的开展,也打击了监测站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4.完善环境监测质量监督机制
环境监测数据是环境监测过程的重要产品,其生产过程包括采样、分析数据处理等,是典型的个人活动,即生产者是在指定的控制条件下进行独立活动。环境检测部门在接受上级领导机构及第三方的公正审核性监督的同时,应完善自我监督机制,开展全程序的质量管理监督活动,完善质量管理程序。
完善环境监测站计量认证强制考评机制,以计量认证强制手段推行环境监测全过程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和运行。通过认证工作,迫使监测站全部工作都纳入到质量管理体系中去。使质量管理工作贯穿于每一个工作环节,使每一个参与监测工作的工作人员责任明晰,有据可查。如此,则大大加强了监测数据传递环节的相互制约性,增强了监测人员的相互监督性。在上级监测部门对县区级监测站质量管理工作考评工作中,应当建立一套科学、量化,能够涵盖质量管理体系全部要素的考评体系来考评监测站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情况,而不是仅局限于标准样质控考核等较单一的考核手段。
5.提高全员业务素质,增强全员质量意识
作为监测站最高管理者,监测站站长对于本站质量管理工作的重视与否决定着本站质量管理工作的成败。因此必须将能否建立一个持续有效的质量管理体系作为衡量监测站站长工作能力和业绩的一个重要考核指标。强化站长的质量意识,提高其管理水平。
对于入站人员,必须做到按需设岗,按岗定员,强化专业性。开展监测站人员质量管理技术培训工作尤为重要。必须重点开展对基层监测站站长及其质量负责人员质量管理专业技术培训,在监测站内部,要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宣贯机制,加强培训工作,要让每一位工作人员都了解自己在管理体系中所承担的责任,并知道如何按照文件要求开展工作,真正将文件符号转化为工作效能。建立“谁出问题谁负责”的管理机制。
篇8
关键字:环保监测;重要性;影响分析;数据
Abstract: Strengthening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and quality management, it is necessary to raise the awareness of the importance of quality management in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quality management throughout the whole process of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establish and improve the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of the quality management system and effective operation and continued improvement, actively carry out external quality control and internal quality assurance activities, to strengthen the monitoring capacity building and monitoring of personnel training, strengthening quality management of on-site monitoring, and to enhance the overall level of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and provide accurate and reliable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data and information for government decision-making and the environment management and provide a scientific basis.Key words: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importance; impact analysis; data
中图法分类号: C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前言
每年水污染事件1000起,每年因大气污染致门诊35万人。2006年,中国对559个主要城市进行的监测显示,有37.6%的城市大气质量未达到国家标准,悬浮颗粒物、二氧化物、氮氧化物是主要污染物。据世界银行估计,中国有6亿人生活在二氧化硫超过世界卫生组织标准的环境中,而生活在总悬浮颗粒物超过世界卫生组织标准的环境中人数达到了10亿。近年来,许多研究表明,大气污染与人群的许多疾病,特别是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免疫系统疾病、肿瘤的患病率和死亡率密切相关。全球每年由于城市空气污染造成大约80万人死亡。亚洲地区每年因大气污染造成48.7万多人死亡。中国每年因城市大气污染而造成的呼吸系统门诊病例35万人,急诊病例680万人,大气污染造成的环境与健康损失占中国GDP的7%。近几年,中国共发生水污染事故3988起,平均每年近1000起,每天2到3起。据国家环保总局统计,2010年水污染事故占全部环境污染事故总量的59%。
一、环境监测的法定地位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在《关于进一步加强环境监测工作的决定》中明确指出:“环境监测实质上是一项政府行为,是各级政府部门强化环境规划、协调、监督和服务职能的重要阵地,是应用监测技术手段对一切违反环境法律、行政规章和答理制度的行为进行监测,为环境执法提供科学依据的过程”。其明确提出了环境监测的实质是为环境执法服务,为环境答理提供技术支持。环境监测的检测数据由各级环境监测站具体完成。环境监测站是履行环境技术监督职能并在环境执法过程中法定“举证”的资格单位;是法定的环境技术仲裁机构和技术鉴定机构;建设项日“三同时”及治理设施的竣工验收监测;必须有法定的监测机构(环境监测站)负责实施。因此,环境监测站要对所监测的数据及鉴定结果承担法律责任。
二、提高对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大家都知道,环境监测是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基础和技术支撑,是环境管理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环境监测信息是否准确,分析的结论是否客观,将直接影响到环境决策的正误,而环境监测数据、信息是监测工作最重要的成果,是分析判断环境问题最基本的前提,获取真实有效的监测数据和信息是环境监测的直接目的建立健全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使之有效运行并持续改进 ,积极开展外部质量控制和内部质量保证活动 。数据和信息的有效性包括监测样品的时空代表性,实验数据的科学准确性和监测行为的合法有效性,因此,提高对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重视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是各级环保部门做好环境监测工作的前提,各级环保部门要营造一种重视环境监测质量管理,重视监测全过程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的工作氛围,将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抓紧抓实。
三、环境监测和环境监察的关系
在现行的环境答理体制上,环境监测属于支持保证系统,环境监察属于监督执法系统,两者相互配合。一方面,环境监测不仅为环境监察提供有效的监测数据,而且还可以衡量环境监测工作的效果;环境监察必须以环境监测为基础,只有依靠可靠的环境监测数据才能科学合理的行使职能。另一方面,环境监察对监测数据快、准、好的要求已成为推动环境监测发展的强大动力。环境监测部门必须清醒的认识到,只有在为环境监察提供有效服务的过程中,环境监测才能找到自身的价值。
四、环境监测在环境评价体系中的影响与分析
环境监测与环境评价都是中国环境保护制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均为实现环境保护目的而设立的两项目制度,二者关系如下:
篇9
【关键词】环境监测;管理;对策
引言
在当下国民经济迅速发展、社会不断进步的新时代背景下,国内工业化的发展也随之日益加快,环境问题也越来越严重,所以,环境保护问题已经成为人们高度关注的一个焦点。为了保障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大对环境的保护力度。而环境监测则是环境保护过程中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环境保护工作的技术发展与方向均取决于环保工作。然而,若想使环境监测的效果达到最佳,则必须落实好管理工作。但是,目前国内的环境监测管理仍存在着诸多问题,因此,对当下我国环境监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相关解决对策进行分析与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
1环境监测管理存在的问题
1.1监测技术欠缺,监测设备落后
在当下环境不断发生改变的新形势下,已有的监测设备与监测技术已经无法满足当下环境监测的需求,所配置的环境监测系统仪器也无法达到国际水平及实验室处理水平,严重阻碍着各种环境污染状况的分析、监测及处理。尽管近年来市场上不断涌现出各种快速监测设备,可是那些设备却缺少规范性的检定。除此之外,因为目前市场上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快速监测设备,这样便加大了选取监测设备的难度,从而增加了环境监测管理的难度。
1.2管理体系不够完善,管理观念落后
尽管我国的环保部门对环境监测管理的内容、流程以及职责进行了规定,管理工作也实现了制度化,然而,依旧无法满足快速发展的监测技术与不断拓展的监测工作需求,管理体制与制度均无法跟上时展需求,严重制约着环境监测管理工作的执行。除此之外,环境监测管理者及技术人员的管理意识均比较薄弱,其管理观念仍停留在微观技术层面,导致无法统筹、规范地开展管理工作[1]。
1.3管理手段落后,监测办法比较局限
已有的管理手段已经无法满足监测领域扩展与环境监测技术发展的需求,质量控制措施也逐渐脱离了实际工作,而且管理对策也缺少一定的目的性和针对性,无法保证可靠、有效、正确地开展环境监测管理工作。到目前为止,环境监测管理工作仍处在单一的样本考核环节,监测办法也比较落后,仍然是沿用现场检测及实验室仪器分析法等[2]。另外,因为工作程序与样本输送等环节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所以,传统的监测办法所获得的结论并不精确。
2提升环境监测管理水平的策略
2.1明确监测站的职能
一直以来,监测站的职能都比较模糊,所以,导致环境保护监测站一直无法得到重视,从而严重阻碍着环境监测管理工作的开展。国内的环境监测工作是环境管理工作的技术与信息基础,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掌握主要的环境问题。然而,目前国内监测站面临的经费渠道问题、体制编制问题以及地位职能问题等均严重制约着监测站的发展,导致环境监测管理水平一直无法得到提升。所以,为了提升环境监测管理水平,首先必须对监测站的职能加以明确,处理好监测站的体制编制问题,这样方能保证环境监测数据的有效性与可靠性,为当地的经济决策和城市规划提供可靠的依据[3]。图1为环境监测的一般工作顺序。
2.2加大对监测站建设力度
2.2.1加强硬件建设
我国颁布了诸多与监测站发展和生存相关的政策,旨在期望地方政府为当地监测站提供一定的经济支持与制度支持,保证监测站拥有足够的资金用于监测设备的配置和监测用房的建造,这样方能使环境监测的自动化水平实现全面的提升。笔者认为,国家环保总局应对监测设备基金加以设立,组织协会或行业充分展现各部门的积极性,对所需的监测设备加以合理地引入与开发,这样方能使国内监测站的在线监测技能及自动化监测水平实现全面的提升,保证环境监测信息的有效性。图2为环境监测仪器。2.2.2加强软件建设(1)完善环境监测体系结构首先,必须编制出相对科学恰当的环境监测工作计划与目标。环境监测目标就是监测站全体工作人员的岗位目标责任制的集合。必须把监测总目标的活动内容逐一细分到每个工作人员的岗位目标责任制中,方能保证环境监测目标始终贯穿于整个监测活动之中。所以,环境监测目标必须具备一定的综合性、可行性和时序性。所谓的综合性就是指环境监测目标应在对监测各个阶段的优化内容、各要素组合和投入的实际比例与方式加以全面考虑的基础上进行设定。监测目标是否可行直接决定着监测工作的开展,其与时效性是密切相关的。在编制环境监测工作计划的过程中,必须以环境监测总目标为核心,从而建立分组室、分阶段、分项目的计划体系[4]。在完善监测计划与目标的过程中,应对所有监测工作人员的建议与想法加以征集,除了必须对物与人方面的因素加以考虑外,还必须对监测技术加以充分考虑,这样方能有效的提升监测数据的精准性及有效性。(2)加强所有监测工作人员的质量意识①必须加大对所有监测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力度,以培养监测工作人员的责任感、事业心及敬业精神,促使其严格根据环境保护工作职业道德准则开展工作。唯有监测工作人员拥有强烈的责任感、事业心及敬业精神,方能促使他们认真地从事工作、树立严谨的工作态度,彻底规避漏测和缺测情况的出现,保证监测信息的准确性和有效性。②还必须编制一套较为健全的规章制度,以便为监测工作人员设计方案、采样、保存和输送样品、布点、交接到实验室内、分析数据和结论提供一定的依据。(3)不断加强计量认证工作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大部分地区的环境监测站均能严格按照我国的相关要求,每隔五年便会对监测站进行一次计量认证,以此来保证监测信息的可靠性。但仍有部分地区无法做到严格执行计量认证工作。所以,认证部门必须加大认证管理力度,将计量认证复检工作严格落实到位,切不可流于形式,这样方能确保各地方环境监测站的业务能力能够满足认证规定,为环境监测数据的可靠性与有效性提供基础保障。(4)做好实验室内外质量控制,提升环境监测管理水平如果只是一味地强调监测人员室内密码样质控考核,则必定会导致其忽略室外质控。所以,必须将现行的监测人员室内分析培训考核体制与室外监测考核和培训充分整合起来。应当根据各地区环境监测站的具体情况,再结合当地的环境因素,由上级主考站和下级站共同执行方案设计、样品输送和保存、布点、交接、采样、数据、结论报出、室内分析等工作,最后再与被考站的结果进行对比。这样虽然会增加上级主考站物力与人力方面的成本投入,但是却可以有效的提升下级监测站的质量管理水平及监测水平。
3结语
综上所述,不难发现,目前我国的环境监测管理工作主要存在如下几方面问题:监测技术欠缺,监测设备落后;管理体系不够完善,管理观念落后;管理手段落后,监测办法比较局限。因此,我们首先必须明确监测站的职能,其次还必须加大对环境监测站硬件和软件方面的建设力度,这样方能有效的提升我国环境监测管理水平,为我国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提供重要的支撑。
参考文献
[1]张美丽.环境监测工作质量管理的问题及对策[J].能源与节能,2013(3).
[2]张亚鹏.环境监测工作质量管理的问题及对策[J].节能环保,2016(13).
[3]周栩羽.浅析环境监测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环境保护,2014(09).
篇10
关键词:环境监测;质量管理;质量控制
中图分类号:X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1-0186-02
一、城阳环保分局环境监测站概况
青岛市环境保护局城阳分局环境监测站(简称城阳环保分局环境监测站),是县(区)级监测站,隶属青岛市环境保护局城阳分局,工作上受青岛市环境保护局城阳分局领导,业务上接受青岛市环境监测中心站指导和质量控制,是社会公益性的科学技术事业单位。
城阳环保分局环境监测站设有质控综合室、水质监测室和气声监测室3个业务室,目前在岗人员14人,其中高级工程师2人,中级工程师8人,可完成9个大类245个项目的监测分析工作,涉及大气、地表水、地下水、海水、室内空气等8个领域。
城阳环保分局环境监测站于1995年第一次通过山东省计量认证,2001年通过计量认证复查;2007年1月通过实验室资质认定。城阳环保分局环境监测站主要负责环境质量监测、污染源监测、环境综合整治质量考核监测、项目竣工验收监测、污染源纠纷仲裁监测、科研性监测和社会服务性监测工作。
二、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组织机构不健全,质量管理工作受干扰
城阳环保分局环境监测站设有质控综合室,有质量负责人、质量控制员和报告编写员3人。负责组织环境监测质量质控考核、持证上岗考核、内审和管理评审工作的开展。但是由于工作人员偏少,监测站工作人员大都身兼数职:质控员往往承担实验室分析工作,质量负责人需要协助完成部分现场采样任务,内审员、监督员要同时承担多种职务。因此,质量管理工作并不能完全独立于环境监测过程之外。质量管理机构不能发挥足够的作用,没有真正体现出质量管理工作的独立性和监督性,使得监测站质量管理工作在组织管理和系统性研究方面存在欠缺。
(二)认识不到位,质量管理意识淡薄
由于机构改革等一系列因素,城阳环保分局环境监测站人员老化严重,平均年龄43岁,大部分工作人80年代进入环境监测系统,经历了环境监测的多次变迁。但是,由于缺乏健全的培训机制,监测人员接受培训和学习的机会较少,监测人员操作不规范或对监测技术、方法、标准和规范了解不到位等情况依然存在。再次,由于质量管理意识淡薄,对质量管理的重视不够、认识不到位,导致与监测工作相脱离的现象仍然存在。全员参与、体系化管理的意识还较淡薄。
(三)工作任务重,质量控制工作不到位
随着省局“四个监管办法”和涉铅重金属企业监测等一些工作的全面开展,城阳环保分局环境监测站的工作日益繁重。2006年监测站年度获得有效监测数据1.3万个,2010年为3.9万个。在工作人员未变化的情况下,监测工作量成倍增长,采样人员、实验室分析人员和质控人员都出现不同程度的疲于应付状态,给监测站质量管理和质量控制工作带来新的隐患。
(四)对现场监测质量控制不重视
目前,我们的环境监测质量控制工作多集中在实验室内的分析过程,忽略现场监测过程的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工作。如果样品本身就不具代表性,在实验室内的一系列控制活动也就失去了基础和依据。城阳环保分局环境监测站《程序文件》中设有专门的《采样管理程序(CYHJ-02-16)》和《样品管理程序(CYHJ-02-17)》,但是由于现场监测工作的特殊性,程序执行情况存在监管空白,影响了现场监测的质量控制。
(五)质控手段僵化,不能满足当前环境监测工作的要求
城阳环保分局环境监测站目前质量控制手段仍局限于盲样考核、平行样比对、加标回收、及密码样等,方法简单、手段单一,缺乏系统性的评估和评价模式,这些都极大地制约了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进一步开展。而且,由于技术、人员和认识的限制,监测站目前质控工作明显存在重环境质量监测轻污染源排放,重实验室分析环节轻现场监测环节的现象。一些新的监测技术如:污染源在线监测、水质和空气自动监测以及应急监测等,还没有形成系统的质量控制体系和统一的标准和要求,缺乏切实可行的质量管理手段和方法。
三、环境质量管理工作对策
(一)健全质量管理体系,确保体系有效运转
《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三年行动计划(2009―2011年)》(环办〔2009〕56号)要求各级监测站通过实施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三年行动计划,进一步强化环境监测质量意识,促进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各项制度的落实;进一步完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制度,夯实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基础[1]。因此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并确保体系有效运转是提高质量管理工作的关键。首先,制定《岗位目标责任制》,用文件的形式明确规定监测站每个科室和人员在质量工作上的具体任务、责任和权利,形成严密的质量管理工作系统,层层监督,层层把关,真正把监测质量搞好。其次,必须建立严格的质量责任制,进行必要的考核,按规定给予适当的奖罚。再次,要切实加强质量管理的基础工作,建立包括监测方案制定、样品采集、原始记录、分析测试、数据处理、报告编写、内部审核、管理评审等一系列基础工作的程序,把质量建立在依据标准、精确计量和严格监督的基础上,确保监测计划、操作规程及各项技术文件的准确无误,使各个环节的质量信息能迅速、准确、畅通地得到反馈和处理,保证质量管理体系的持续改进。
(二)加强质量教育工作,提高人员素质
提高监测人员业务素质,增强监测人员质量意识,保证监测工作质量始终是开展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的核心内容。除了对技术人员进行岗前培训以外,还应该坚持开展监测技术、标准方法、技术规范及质量管理等方面的技术培训,进一步规范监测行为,提高人员素质,强化质量意识,为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奠定人员素质基础。首先,管理层质量管理意识的提高,是做好质量管理工作的关键。在质量管理体系中明确规定各管理层的职责,通过提高管理层的质量管理意识,切实将质量管理工作纳入环境监测和环境管理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保证资源配备,加大管理力度。其次,要树立全员参与意识,监测质量管理工作与监测设计、规划、资源配备以及布点、采样、检测、数据处理、审核、综合分析、评价等各个监测环节相关,需要全体监测人员的共同努力。
因此,应全面提升监测人员质量意识,树立全员参与、人人有责、体系化和制度化管理的观念,这是切实做好质量管理工作的基本保证。再次,只有不断加强质量教育工作,使每一位成员从思想上关心质量、重视质量并自觉参加质量管理,才能使质量管理长期、深入地开展下去,因此质量教育是加强质量管理的一项根本性的基础工作。通过有组织、有步骤地普及、提高技术人员的质量意识、质量管理基本知识、专业技术能力,可以提高人员素质,防止知识老化、陈旧,为提高监测质量打下扎实的人力资源基础。
(三)实施全过程质量保证,使质量管理体系覆盖工作全过程
环境监测质量保证是指对环境监测全过程进行全面质量管理,包括对监测计划、布点方案、采样方法、样品处理和保存、分析测定方法的选择、仪器的校准、试剂和标准物质的使用、数据记录和数据处理等每一步骤和每一环节进行质量管理。为了使质量控制工作更好地融人环境监测全过程中,能较快的发现存在错误的环节,有利于对不符合规范的工作进行纠正,使现场监测工作逐步规范化,编制现场监测质量监督检查表。质量监督员结合工作实际情况依据现场采样质量管理检查表检验现场监测的质量控制工作的完成情况。
今后,城阳环保分局环境监测站质量管理应加强现场采样、现场测试和样品保存等质量管理薄弱环节质控制措施的研究,使质量控制工作实现从环境质量到污染源排放,从实验室内分析测试到监测全程序、全方位的转化。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重在提高”的原则为指导,努力提高环境监测质量。
(四)拓展质量控制领域 探索质量管理新模式
环境监测质量控制应覆盖环境监测的全部领域、贯穿环境监测的全过程。因此,应尽快拓展质量控制领域,将新的监测领域如:污染源在线监测、污染物总量控制监测、水质和空气自动系统监测以及污染事故应急监测等监测工作纳入质量控制的范畴。应针对新型实验室分析测试设备及便携式应急监测仪器的快速发展情况,制定相应的质量管理办法,提高质量管理能力。另外,城阳环保分局监测站现在的质量管理途径非常单一,已不能适应合当今环境监测的需要。因此,探索新的质量管理途径、寻求新的质量管理模式势在必行。
四、结语
环境监测是环境保护工作的“哨兵”、“耳目”、是环境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环境保护工作最为重要的基础性和前沿工作,任何环境决策都离不开环境监测基础数据的支持。而,环境监测基础数据的获得则依赖于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是否到位,因此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是一项任重道远的工作,只有不断探索加强质量管理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才能确保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和持续改进,为实现环境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环境污染整治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