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应急管理范文

时间:2024-01-31 17:49:1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卫生应急管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卫生应急管理

篇1

局属各单位:

20*年全区卫生应急工作将以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提出的“打造*中心区、构建和谐新*”的总体目标,以建设“健康城区”、创建“卫生强区”为载体,大力推进卫生应急工作,为建设和谐社会,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推动我区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服务。

一、完善卫生应急预案和工作制度。认真落实《全国卫生部门卫生应急工作规范(试行)》,切实加强卫生应急工作的组织领导和机构建设,健全各项工作制度,规范日常管理。进一步完善各类卫生应急预案,各单位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和《全国卫生部门卫生应急管理工作规范》,结合实际对现有的卫生应急预案进行修订。

二、加强卫生应急队伍建设。以区疾控中心、区卫生监督所和两家区级医院为主体,进一步加强区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小分队建设,完善医疗救治体系。各单位要建立卫生应急机动队,逐步实现机动队的统一装备和统一调度,并规范物资储备。

三、加强卫生应急人员培训。全面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按照《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全国卫生应急工作培训大纲等文件的通知》要求,加大宣传力度,开展对责任医生、公共卫生管理员和社区联络员的卫生应急业务知识培训,提高基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能力。重点加强卫生应急法律法规、预案规范、事件调查与处置、自救与互救知识和技能的培训。

篇2

指出乡村公共卫生平安应急管理系统建设的核心要务是集成现有的卫生信息系统、消除卫生信息孤岛、实现数据共享与交换;并提出了乡村公共卫生平安应急管理系统数据采集类型和业务支持部门。此基础上,国内乡村公共卫生平安应急管理系统的研究和应用现状动身。构建了一个基于数据仓库、以gi为应急响应支持平台、能统一管理信息、可与其他电子政务系统互连互通的乡村公共卫生平安应急管理系统框架结构,并详细阐述了各业务模块的基本功能和系统实现的关键技术方法。

1引言

由于人口继续增长、乡村盲目扩张、工业高度密集,公共卫生事件是一种极具破坏力的自然或人为灾害。近年来。资源环境破坏,人与人的平安卫生距离不时缩小,使预防公共卫生事件的形势日趋严峻。因其具有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使预测、预警与应急管理成为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消除公共卫生事件及其危害的重要手段,并引起研究者的普遍关注。如熊光魁等研究了救灾防病应急反应专家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与应用;潘海东等提出了构建国家级公共卫生应急系统的思路;王平、杜江等设计了基于webgi公共卫生平安监督与控制系统方案;杜鹏等基于模型分析规划了公共卫生事件监测与预警系统的建设;李琦等在市污染性非典型肺炎分析决策支持系统的基础上,提出了乡村突发公共卫生疫情分析与决策系统的构建方法。这些思路和方案从不同角度对系统功能模块、体系结构、业务模型等做了较为详细的论述,对丰富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系统的应用功能,促进地区公共卫生信息化建设有积极作用。但有关公共卫生平安应急管理系统的应用范围、系统需要的数据类型,以及系统支持部门等问题尚未明确提出,特别是如何处置公共卫生领域各部门现有的信息系统临时以来一直被忽视。这些信息系统建于不同时期,采用不同软件平台和数据格式,系统之间的卫生数据无法共享和交换,形成大量的卫生信息孤岛。另外,这些信息系统存有大量有价值的历史和现实数据,如果放弃它则需很大的重复投资,并造成不必要的浪费,这与建立节约型社会的主题相违背。因此,集成先进技术,整合乡村现有卫生信息资源,消除卫生信息孤岛,实现公共卫生数据的共享与交换,成为当前乡村公共卫生应急管理系统建设的核心要务。

2系统总体设计

2.1系统建设目标

城市公共卫生安全应急管理系统的建设是在城市现有公共卫生安全体系下,围绕城市公共卫生信息化建设的总体目标,综合运用计算机工程、卫生统计、人工智能、数据仓库、中间件、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建立一个能快速、及时、准确收集、存储、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和其他相关信息,并以超媒体(文字、声音、影像等)方式显示各类信息和分析结果,为城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机构提供全过程、多层次信息服务和多种支持手段的应急指挥和辅助决策系统。系统建设的最终目标是将现有公共卫生领域各业务部门相对独立的操作型系统集成在一起,以基础空间地理数据及各类专题图形数据为基础,建立集中统一的公共卫生数据仓库和相应的预警指标、应急预案等知识库和模型库;以数据上报一采集一管理一分析一决策一展示为主线,建立具有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仿真预测、虚拟现实、指挥调度、信息等专业应用功能的各子系统和地理信息系统服务平台,以提高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和指挥调度能力,为城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决策指挥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2.2系统所需数据类型与支撑单位

传统的公共卫生领域以传染病防治为主要内容,数据类型单一;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也主要由卫生部门唱独角戏。随着社会进步,公共卫生安全的范围变得越来越广泛。因不合理饮食结构、不良生活方式引发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因空气、水源、噪声、化学污染等环境危害引发的健康问题,也正上升为公共卫生问题。因此设计系统建设方案时,充分考虑社会经济发展和居民健康与生命财产安全的需求,除卫生监测数据、疫情监测数据、卫生资源数据等基本数据类型外,环境卫生数据、食品药品卫生数据、公共卫生危险因素数据,以及社会经济数据、地理空间数据等一并列为系统采集的数据类型(见表1)。

城市公共卫生安全应急管理系统支持单位除医疗卫生行业各部门外,把与数据供给和应急管理有关的如环境监测、食品药品监督、质量技术监督及公安、消防、交通等部门也列入系统支持单位(见表2)。

2.3系统业务结构模型

城市公共卫生应急管理系统围绕城市公共卫生安全构建,在体系结构上采用开放式的网络结构设计,系统内部各子系统之间、系统与其他应用系统之间都能容易地实现互连互通。其概念模型从底层至顶层分为数据层、应用服务层和用户层3个层次。

数据层有分布数据源、数据仓库系统、信息采集和信息管理系统组成。在该层中,信息采集系统利用etl工具把存放在各业务部门异构系统中的卫生数据采集到公共卫生数据仓库系统中,并建立面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的专业数据集市。城市基础数据仓库中存有大量基础空间数据和社会经济数据,包括影像、地图、气候、人口、宏观经济等。城市基础数据仓库的应用是对公共卫生安全应急管理系统的资源支持。

应用服务层由面向事件的数据共享与交换平台、面向事件的gis(geographicalinformationsystem)应急响应服务平台和专业应用分析子系统三个功能子层组成。数据共享与交换平台是系统各子系统实现集成的关键和基础,它以灵活的方式与数据仓库和数据管理系统连接,为各业务子系统提供基本的数据组织形式,并设有系统与其他应用系统对接的公共数据接口。

gis应急响应服务平台实现城市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过程中所需的各种基础及平台支撑,能为各业务子系统提供通用的功能模块,还可以在其上方便地构建应用系统。该平台本身具有强大的空间分析功能,并能把各业务子系统的分析结果展示出来。缓冲区分析、网络分析、dem(digitalelevationmode1)分析、叠置分析等属于此层。

专业应用分析子系统在继承gis通用功能层的基础上,针对城市公共卫生应急管理和决策需求,开发出多种专业应用模块。其中知识管理和决策支持系统实现知识库和模型库的管理,并把相应的知识和规则运用到信息采集、信息管理、监测与预警、分析与预测、指挥调度等系统中;突发事件分析与预测系统针对事件特点和应急管理需求对卫生数据进行多种分析,并根据历史经验及专家知识对相关突发事件的危害程度进行仿真模拟和预测,为控制事件发生提供辅助决策;突发事件监测与预警系统根据事先定义好的逻辑关系定期扫描检查卫生数据仓库,对发现的异常现象发出预警;突发事件应急调度系统通过gis应急响应服务平台实现跨部门分散资源的统一调度;公共卫生信息系统主要向公众公布已经或正在发生的公共卫生事件的各类信息。

用户层主要将下层数据的分析结果以友好直观的方式反馈给各个不同需求层次的用户。整个系统从下到上互为基础,互相作用。

3系统实现的关键技术

3.1利用数据仓库技术进行数据中心建设

城市公共卫生安全应急管理系统需要对分散在各部门异构系统中的卫生数据进行集成分析,但由于各异构系统的分散性、数据类型的不一致性,以及一些历史数据的离线等问题,使目前这种以事务处理为主体的数据环境难以满足公共卫生安全应急管理系统对数据的分析要求,因此网络环境下的城市应急管理系统需要建立独立于应用的数据环境和相应的技术支持。数据仓库是一种面向数据应用的数据管理技术,它提供集成化、历史化的数据管理功能,支持综合性的数据分析。对城市公共卫生安全应急管理系统来说,数据仓库可为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与预警、分析与预测、决策支持等子系统对数据的分析与处理创造良好的条件。

城市公共卫生安全应急管理系统数据仓库的创建过程遵循以下步骤:首先从各分布数据源系统中抽取有用的公共卫生数据到数据准备区(如图2),然后对数据准备区中的数据进行清洗、转换,并通过元数据映射后装入数据仓库,再根据公共卫生安全应急管理的具体需要建立专业数据集市,其结果由前端各专业应用子系统经过多种分析后展现。

3.2利用中间件技术进行系统应用集成

城市公共卫生安全应急管理系统要在不同网络产品、硬件平台、网络协议等组成的异构环境中运行,同时还需支持多种应用软件和管理多种应用系统。因此系统内部各软、硬件平台之间、系统与其他电子政务系统之间要有可靠和高效的信息传递与数据转换技术支持。中间件是基于分布式处理技术的一类软件,它介于应用软件和系统软件之间,既能解决客户与服务器方的互联,又能实现不同技术组件之间的集成。

公共卫生安全应急管理系统的应用集成分为系统内部服务集成和系统外部服务集成,它们因功能不同对中间件的要求也不同。内部服务集成需要整合长期形成的大量遗留系统,共享不同平台和异构数据库间的数据资源;外部服务集成要求系统能自动检索到其他电子政务系统提供的相关服务,以构成更为广泛的公共卫生安全应急管理网络。考虑城市已有公共卫生信息管理系统、软硬件支持台的特点,及将来系统扩展和兼容等因素,在城市公共卫生安全应急管理系统实现过程中,将j2ee、webservices、xml信息交换中间件集成应用。其中j2ee标准用来解决服务器端应用间跨平台、数据异构的集成及数据挖掘任务;webservices用于系统的信息与获取;信息交换中间件在内外集成系统之间起到信息及功能的桥接作用。

3.3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进行可视化显示

公共卫生事件不仅具有自身的属性特征,更具有空[5]间分布特点。基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公共卫生安全应急管理系统是gis和其他各功能子系统的无缝集成,是地图和空间分析在公共卫生安全应急管理中的具体应用。gis强大的空间分析功能(如缓冲区分析、叠置分析、路径分析、网络分析等)以其可视化、实时化、动态化等直观的表现形式可广泛应用于隔离区设置(以传染病为例)、疫区定位、疫情显示、空问传播分析等方面,为管理部门迅速了解疫情传播态势,进行应急预案生成、卫生资源配置等提供实施平台。

篇3

特大火灾、爆炸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往往造成在一些突发性的安全事件当中成批的人员烧伤的人数数量多,数量多,重伤发生率高,抢救难度大,在进行应急救援的过程中,不能只依靠医院的救治,还需要涉及到现场组织指挥,行政协调,救援物资供应以及伤员的转运后送等工作,高效、正确的指挥及有条不紊的抢救,是减少人员伤亡的重要因素,因此,成批烧伤人员的应急救治工作是一个系统重伤的发生率较高,且抢救率较大。在进行救治的过程中,不能只依靠医院的救治,还需要涉及到组织指挥、协调、物质供应等工作。且整个伤员的救治工作是一个系统化的实施工程,需要结合多方面的因素进行考虑,从而提高整体的救治效果从而提高整体的救治成功率。本研究对我院成批烧伤案例的救治经验进行全面的总结本研究对我市成批烧伤案例的救治经验进行全面的总结,具体报告如下。

1 确立卫勤组织与临床救治方案

根据我院的基本情况进行制定了成批伤员卫勤组织和救治的实施方案根据建有烧伤科病房的医院的基本情况进行制定成批伤员卫勤组织和救治的实施方案,并且需要确保整个方案能够正常的实施。进一步的完善应急预案,从而有效的为整个救治工作提供有效的保证。只有全面的完善应急方案,才能够使得在整个突发事件当中工作人员能够顺利的完成对伤员的救治,且临危不乱。同时,加强人员的模拟训练。并且在整个实施的过程中应明确各自的职责和分工情况,确保工作能够有条不紊的进行[1]。

2 加强现场救急处理措施

当接到成批烧伤的呼叫通知之后,医院的专科医护人员立即赶赴现场,了解伤员的情况和数量,而后再考虑支援工作。此外,医院一定要做好对伤员的接待准备。医护人员到达现场之后,要迅速对病人的情况进行了解,迅速进行分类和急救工作。并且需要合理的分工安排工作,一般需要在10分钟完成患者送往急症室的任务,并在三小时之内对所有患者伤口进行清创、导尿等初步处理。同时,对患者进行处理的过程中,所有工作人员能够做到临危不乱、有顺序的进行工作,从而为伤员救治打下坚实的基础[2]。

3 入院的临床救治与卫勤组织

当成批烧伤人员到达专科医院之后,医院要成立权威性的指挥组织,对各项物品、人力的分工进行协调,保障病人的分流工作。当伤员完成早期的处理之后,指挥组织人员要再一次进行明确的分工任务,具体可以将治疗组分为几个小组和特护小组,并对患者的情况进行分析,统一有效的治疗方案[3]。此外,医院还必须要保证各种药品、器材、敷料、血源等物质供应,保证临床治疗能够顺利进行。同时,在整个实施的过程中,护理人员需要全面的协调好工作,并成立专门的协调小组,并对伤者进行全面的救治。

4 加强人员配置和协调

整个救治的过程中,应加强人员的配置,有效的依据医院的基本情况进行合理的配置救治人员对患者进行施救。同时,加强有效的协调,从而确保整个工作能够正常的进行,主要包括物质派遣、宣传鼓动、课间协调等几个方面的协调。另外,应有效的根据不同患者的病情状况进行制定统一合理的救治方案。患者在整个治疗的过程中,需要通过远程控制盒沟通等方式与省市的其他大型医院专家进行经验交流,从而有效提高伤员的抢救成功率。

5 加强分流工作的管理

在对患者进行救治之后,应加强成批烧伤者的分流工作管理,确保整个工作的流程化和科学化。目前国内对于成批烧伤患者的程度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认识。关于这一点,葛胜德教授提出:对于烧伤患者的人数分为三批,分别为轻、中、重度三个档次,其中轻度为10―50之间,中度为51―249例,重度则在250例或以上。这个概念为成批烧伤患者的分流提供了一个依据。然而实际情况与之有所不同,医护人员要懂得灵活变通,客观科学地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进行分类、分流,并且其他部门要进行主动配合(药物、医疗器材),保证救治工作能够顺利进行。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在对伤者进行早期救治的时候,一般是到附近的医院进行救治,完成了基本的紧急处理之后,才能够进行转运分流工作。

6 总结

成批烧伤者的临床救治工作是一项重要的任务成批烧伤人员的应急管理及救治工作是一项重要的任务,在整个突发公共事件现场应急处置及救治工程中应建立有效的应急预案,并加强人员的培训,从而确保整个救治工作能够顺利的实施。同时,加强与卫勤工作人员的紧密配合,提高整体的救治效果。

参考文献:

[1] 阮 兢,郑庆亦,陈锦河,蔡少甫,孙建忠,李小毅. 成批烧伤的卫勤组织与临床救治[J].东南国防医药.2011.13(01):5-7.

篇4

关键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对策

近年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频发,面对危机,存在着人的心理承受能力、社会公德、善后等一系列问题,而这些问题的妥善解决与公共卫生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是密切相关的。本文拟通过对我国我盟突发公共卫生应急管理现状的分析,查找卫生应急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就建立完善、快速、有效的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做初步探讨。

1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1.1整体投入严重不足,投入结构不合理。据统计,我国卫生投人占全民经济总产值的2.7%,远低于美国的13.7%和德国的10.5%,也明显低于印度的5.2%’,占全国人口不到15.0%的城市人口享受2/3的医疗保障服务,而广大农村人口仅能享受1/3的医疗保障服务,投人结构严重不合理。卫生应急物资储备和快速配送保障能力不足,卫生应急物资储备信息管理系统尚未建立,现有应急物资缺乏统筹管理,物资储备的更新、轮换、补偿机制不健全。

1.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反应管理体系需进一步健全。国务院在2003年5月颁发了《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反应条例》,将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纳入法制化管理。各地方政府,甚至部分企事业单位当时也制订了各自的应急反应预案。但是,这些条例和规章制度基本上是从行政角度对如何协调、落实各部门之间的具体任务进行规定的。行政条例是一个纲领性的文件,它不能等同于一个完整的行之有效的管理体系。

1.3人才培养及后备人才不足。医学生在校学习应全面兼顾。预防医学生和医疗医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应在课程设置上给予充分的互补,预防医学生应开设一些必要的临床医学课程,以补充其今后工作中的知识量不足;临床医学生也应该学习预防医学相关课程,毕业后分配到医院传染科,可参与院内控制传染方案的制定和实施,参与防止院内交叉感染等工作。就“非典”传播来说,医务人员感染率比较高,尽管到目前,我们对“非典”的认识仍有许多不清楚的地方,但该病是呼吸道传染病,传统的呼吸道传染病预防措施完全可以预防其传染,大量临床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这充分说明,“非典”在一些医院传播,与临床医生普遍缺乏预防医学知识,自我保护意识差,防护措施不到位密切相关。上述情况充分体现出疾病预防控制体系人员知识结构的不合理性。

1.4应急药品、物品的生产能力和储备不足。据调查个别省、市应急药品的调拨和储备情况,认为应急药品储备品种缺漏较多,药品储备品种和数量不足,针对性不强;药品生产企业科研力量薄弱,没有应急开发能力;药品生产不均衡,药品生产存在盲目性,没有及时根据人群疾病种类和数量的改变调整药品品种结构;我国虽然有中央、省级药品储备制度,但相互之间缺乏信息沟通,难以形成联动;储备资金不到位,承储企业损失较大,加重了药品储备的匮乏。

1.5紧急医疗救援基地网络和应急实验室检测网络尚未有效建立。全国尚未建立起统一规划、布局合理、功能明确、装备完善的省区、地市盟、旗县、乡四、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紧急医疗救援基地网络,尤其缺乏能够承担巨灾等大规模人员伤亡事件医疗救援任务的区域性紧急医疗救援中心,难以满足各类突发事件伤病员应急医疗救治的需要。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实验室应急检测功能还不到位,盟市级实验室尚不完全具备“一锤定音”的检测能力,旗县级实验室应急检测能力尚不能满足早期识别和初步鉴定的需要。

1.6卫生应急信息管理工作亟待加强应急工作。信息为先信息管理是做好应急工作的生命线。目前,各地卫生应急信息报送工作很不平衡,良莠不齐,信息报送的及时性、准确性和敏感性还有待提高。部分地区不能按照相关要求报送非公共卫生类突发事件应急医疗卫生救援的工作信息,存在该类信息报告不及时,甚至不报告的现象。各类信息的分析利用和事件趋势研究工作相对薄弱,在工作意识、专家队伍和工作机制等方面都需要进一步加强。

2对策和建议

加强公共卫生防病体系的建设应着眼于目前已经存在的机构的调整、整合和人员职业培训,加强危机管理的科学化和法制化建设。结合我国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发展现状,提出以下几点建议和对策:

2.1建立政府主导、部门协调的应急联动机制。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政府重视是根本保证,政府的主导地位不容忽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不可回避性以及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紧迫性,要求政府在事件发生后,在不同职能管理部门之间实现协同运作,明晰政府职能部门与机构的相关职能,优化整合各种社会资源,发挥整体功效,最大可能地减少突发事件带来的损失。

2.2加大公共卫生经费投入,做好卫生应急储备。合理优化的应急资源对提升应对突发事件的科学技术水平和应对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有研究指出,卫生指标与政府财政之间存在正相关系,而且对人均财政支出更为敏感。因而要加大各级政府对公共卫生事业的职责及经费投入比例,逐步建立科学、合理的区域卫生资源配置指标体系,针对公共卫生的重点领域,合理配置卫生资源,保证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顺利开展。公共卫生事业经费应纳入同级财政预算,确保人员经费、经常性公务费、业务费、重大疾病防治专项经费等,设立应急专用机动财政预算,保证应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需要。卫生行政部门要抓住机遇,主动协调有关部门,积极争取政策支持,通过社会储备与专业储备的有机结合,切实增强卫生应急储备能力。

2.3建立健全卫生应急管理体制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建立有力的卫生应急综合机制,大力推进卫生应急管理机构建设。设立卫生应急管理科室,负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评估与触发启动,实现突发事件的统一指挥;专家组随时跟进,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提供技术咨询和指导,并对趋势做出预测;建立基层信息检测系统,完善县、乡、村三级疾病预防体系,准确掌握相关信息的最新进展;建立专业的应急队伍,把握好现场救治、收容救治、隔离救治三个环节的有机衔接。

2.4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人员应具备应急管理的基本意识和协调能力。面对公共卫生人才不足的局面,首先要在现有基础上,增加培训频度,定期或不定期地举办培训及演练,提高现有人员的能力;其次要制订人才引进计划,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引进公共卫生专业人员,建立合理的人才梯队。

2.5健全完善、落实应急预案体系和制度建设。预案编制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准备工作的核心内容。制度的建立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规范有效的应急处置的根本保证。

2.6扎实推进卫生应急处置能力建设(1)重点加强突发急性传染病、核辐射、中毒、反恐和自然灾害医疗卫生救援队伍建设,明确各级各类专业队伍功能定位,加强队伍管理,有效保障运行,从而形成平时“无形”、战时“有形”,“备之于常、召之即来、来则能战、战则能胜”的卫生应急专业技术网络和队伍;(2)研究制定卫生应急队伍管理办法,进一步规范应急队伍的管理、保障和派出机制,确保卫生应急处置队伍训练有素、有效准备,快速反应;(3)按照卫生部《卫生应急队伍装备参考目录》要求,配备卫生应急队伍装备,加快实现全盟卫生应急队伍装备规范化、标准化,不断提高卫生应急队伍机动性和自我保障能力;(4)加强应急实验室建设,省区、盟市级要具备实验室检测和事件判定的“一锤定音”能力和高层次、高水平的咨询指导能力,设旗县要具备实验室初步检测鉴定、事件初步评估判定的能力和及时支援苏木、乡基层开展卫生应急调查处置的能力。县、乡两级要具备发现、识别和及时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与及时开展初期的、一线的基本调查处置工作的能力,尤其要强化报告意识和能力条件建设。

2.7开创多部门联动、全社会参与的工作新格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加强卫生应急科普宣传工作,扩大卫生应急知识与法规科普宣教工作覆盖面,动员并争取社会团体和人民群众广泛参与和共同努力,开创全社会参与卫生应急工作的新格局。

篇5

【关键词】公共卫生管理 问题 对策

公共卫生管理作为一项全民性事业,关乎所有人的健康。构建完善的公共卫生管理体系,不仅能够预防疾病,保护公众健康,还能有效促进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但纵观我国当前的公共卫生管理现状,思想上认识不到位、资金来源不充沛、紧急医疗体系不健全以及应急政策缺失等问题的存在对公共卫生事业造成极大威胁。为此,加强和改进公共卫生管理,构建坚强的公共卫生管理体系极为必要。

一、公共卫生管理概述

公共卫生管理作为公共管理中的一部分,是政府为履行公共事务管理职能,在防治疾病、保护和增进人们健康方面所采取的一系列综合措施,包括制定卫生政策、筹集和分配资源、建立卫生服务组织、健全卫生保障制度、提供基本医疗和预防保健服务、协调社会各方在内的一系列管理活动。

伴随着社会经济体制改革的日臻深入,公共卫生事业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政府及相关部分对公共卫生管理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和重视,并适时采取相关举措,对传统的公共卫生管理模式进行革新,致力于加强和改进现有的公共卫生管理体系,促使公共卫生管理日益迈向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

二、我国在公共卫生管理中存在的不足

公共卫生管理事业的健康发展不仅有赖于高度的思想重视,充足的物质、资金保障,还需要充沛的医疗力量以及坚强有力的应急系统。但纵观我国公共卫生管理现状,在这些方面仍存有一定的缺失。

(一)思想认识不足

建立健全公共卫生管理体系,从中央到地方,各级职能部门、社会公众都应参与其中,树立高度的防范意识,加强对公共卫生的关注。据相关数据显示,当前社会整体对于公共卫生管理的认知不高,缺乏对其重要性的认识,各地的公共卫生管理教育仍停留在较低水平,未将其置于高度重视的位置。

由于缺乏足够的思想认识,我国在面对一系列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缺乏游戏的应对措施,被动的应对难以顺利解决所有的突发事件。这就使得一些原本能防患于未然并妥善处理的公共卫生突发事件演变成了严重事件,造成恶劣影响和重大损失。较之于GDP等一系列经济发展指标,社会对于公共卫生管理的重视程度明显不足。

(二)财政投入不力

在部分发达国家及发展中国家,大部分的医疗卫生经费主要由政府承担。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深入,经济社会水平较之以往有了明显提升,但较之于发达国家,我国仍存在较大的差距。与此同时,在一些落后地区,财政资金较为匮乏,难以投入较多置于公共卫生管理事业。因而,一旦发生突发卫生事件,这些地区只能被动等待救援和支持,缺乏积极主动应对的能力。

匮乏的资金体系和微弱的财政支持使得众多地区的公共卫生管理体制漏洞频发,面对突发事件事件,不仅无法妥善处置,更难以应对。加之缺乏必要的教育和培训机制,公共卫生管理陷入尴尬境地。

(三)医疗资源缺失

随着市场化进程的不断加剧,推行和深入医疗改革势在必行。这就需要加强医疗卫生建设,强化对各地医疗资源的分配。但受制于我国长期存在的二元体制,医疗资源在分配方面缺乏公平性和均衡性,农村的医疗经费匮乏,医疗设备落后,就医难、医药少的问题突出。但与之相对应的是,一些发达地区的公共卫生资源过度,存在闲置浪费的现象。

医疗条件严重匮乏使得农村的公共卫生事业步履维艰,面对突发事件,不仅容易贻误时机,还严重影响了效率。这就致使一些地区的伤病患者难以被及时发现并获得有效的医疗救助,从而造成严重后果。

(四)应急网络待建

建立健全公共卫生管理,离不开坚实有力的应急网络体系。这就需要尽可能地调动社会资源,发挥全社会的力量共同抗击一些突发事件,以保证减少和化解危机的产生,有效抵挡和防御危机,切实保护公民的生命安全,保障社会财产不受或少受损失。

但纵观当前我国的公共卫生管理体系建设,各项制度不甚健全,在应急网络的构建方面仍存在较大问题,信息报告系统、指挥体系、预警和检测机制匮乏。在此之下,积极协调并调动各项社会资源,集中社会才智构建完善的医疗救助网络和应急体系成为了横亘在公共卫生管理事业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三、加强和改进公共卫生管理的举措

建立健全公共卫生管理体系不仅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卫生环境,还能切实改善医疗状况,推动公共卫生事业健康长远发展。为此,就需从存在的问题着手,通过针对性的措施改进思想、资金、保障以及制度方面的问题。

(一)提高思想认识

在当前的社会形势下,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公共卫生事业管理成为当务之急。这就需要首先破解公众在思想认识方面的桎梏,强化对公共卫生管理重要性的认识。一方面,要强化宣传,加强引导,通过设立公开栏,发放宣传册等形式大力普及公共卫生知识,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认知氛围,使得公众对于公共卫生管理能有一个准确的认知;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公共卫生管理宣传工作的长效机制,坚持预防和应对并重的原则,长久不懈地普及公共卫生知识,不断提升社会对于公共卫生管理事业的重视程度,正在提升我国的公共卫生管理水平。

(二)加大财政投入

完善公共卫生管理体系不仅需要良好的外部环境,还需要充沛的资金保障。尤其是对一些落后地区而言,其不仅缺乏对公共卫生管理事业的重视,更缺乏足够的资金应对危机事件。这就进一步加大了危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增强了防御困难。因而,政府在公共卫生事业管理方面也强化扶持与主导,在卫生防疫、公共安全、医疗救助等方面加大资金的投入力度,适度倾斜公共卫生管理资金和医疗救助力量,不断夯实落后地区应对公共卫生管理事件的物质基础。

(三)扩增医疗力量

面对公共卫生事件,由于缺乏紧急医疗资源,这就使得一些伤患病者很难被发现,也难以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从而造成一系列不可挽回的后果。这些问题的存在说明我国在医疗救助方面的力量仍然不足,更突显了扩增和强化医疗力量的重要性。因而,我国应均衡在医疗卫生资源的投放,由医院、卫生执法监督以及预防医学学会等部门共同联手,通过设立定点医院等形式加强医疗救助力量,完善公共卫生管理体系,使得更多的公民能够更好地享受到公共卫生服务。

(四)健全应急机制

在建立健全公共卫生管理事业中,要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通过应急机制的构建有效应对各项卫生事件的发生。为此,就应当建立由中央统一指挥,地方分级负责的应急体系,同时强化制度建设,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组织指挥体系、信息监测预警报告体系、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医疗救助体系以及物资保障体系等在内的各项体系。在构建应急机制过程中,要注意畅通信息渠道,扩充信息来源,借助社会公众的力量共同做好公共卫生管理事业。

四、结语

公共卫生管理事业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严重影响了民众安全和社会稳定。为此,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有效破解。除了强化社会各界对于公共卫生管理的认知外,还需通过良好的外部环境、充沛的财政资金和足够的医疗救助力量来保证公共卫生管理事业的顺利推进。

参考文献

[1]李志霞.我国公共卫生管理的发展研究[J].中国卫生产业.2012(26).

[2]褚文君,姚耿东.中国公共卫生管理事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上海预防医学杂志.2005(07).

篇6

[关键词]卫生经济;信息化;信息技术;实践应用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5.20.121

[中图分类号]TP315;R19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5)20-0-01

卫生经济管理具有独特性,是医疗卫生服务中的一个边缘学科。目前,我国卫生医疗机构基本上都建立了信息系统,这有助于积累更多的数据资源。在卫生经济领域,实施信息化管理模式的时间并不长,仍存在很多问题,故研究信息技术在卫生经济管理中的实践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1 信息技术在卫生经济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医疗卫生机构通过应用通讯、计算机网络等,使卫生经济管理工作实现了信息化和自动化。

1.1 不断完善系统工程

数据管理系统在运行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为满足用户需求,保证数据管理系统能够正常运转,医疗卫生机构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不断补充系统功能。

1.2 可减少人为错误的发生

为尽可能保证数据准确性,卫生医疗机构可统计系统数据库中的表格,或分析日志,还可通过制订一些措施避免前台的客户端出现违规操作,有效避免人为错误的发生。

2 信息技术在卫生经济管理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2.1 医疗卫生机构的信息系统建设不完善

信息技术在卫生医疗机构中的应用暴露出很多问题。首先,医疗卫生机构信息系统的维护工作存在较大问题,再加上医疗机构信息系统本身存在的问题,导致信息技术在卫生医疗机构中存在的问题日益增多。其次,由于信息技术在卫生医疗机构中应用时间较短,相关工作并没有及时完善,严重阻碍了今后工作的开展。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导致卫生医疗机构的信息技术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当前卫生医疗机构的信息管理系统与其财务管理信息是分离的,没有有效的结合与统一,这在一定的程度上影响了卫生医疗机构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有的甚至给卫生医疗机构造成了经济损失。

2.2 卫生医疗机构的资产和物资信息化管理不完善

卫生医疗机构中资产和物资管理中信息技术的应用并不熟练,且相关的问题也不健全,经常会出现资产和物资部匹配的现象,妨碍了卫生医疗机构正常工作进行。卫生医疗机构信息化管理是对卫生医疗机构信息的有效整合。由于卫生医疗机构的资产和物资信息化管理不完善,医疗卫生机构的信息统计中存在较多问题,信息不能有效进行协调,导致信息技术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2.3 相关人员的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医疗卫生机构信息系统是集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信息技术和计算机网络与应用于一体的综合性信息统,在当前社会,有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专业的人才,有IT方面信息管理专业以及计算机网络与应用专业人才,却严重缺少既精通医学管理又精通软件开发的复合型人才。

3 信息技术在医院卫生经济管理中的应用建议

3.1 建立规范的卫生经济管理制度

必须进一步探索卫生经济管理工作的内在规律性,以创新思路、创新手段、实现由传统的事后记账、报表到事前预测、分析规范程式化,事中监督透明、制度化到事后核算统一、标准化的转变,要实现这些转变,就必须要求建立精细化卫生经济管理制度,以制度梳理流程、规范操作,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减少人为操作因素,确保管理效益与效能。

3.2 吸收专业人才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行业快速崛起,卫生医疗机构信息化行业存在的问题日益增多,对于从业人员能力专业性和技术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我国卫生医疗机构信息化行业需要复合型人才,既要懂得医学,又要精通计算机技术,只有这种综合型的人才才能胜任这项工作。其次,卫生医疗机构信息化职工间应培养其团队合作意识,其团队间应该是配合默契,合作时间较长,且团队间有主人公精神的。因此,要大力培养开拓型、复合型的人才。

3.3 完善医疗卫生机构的信息系统

首先,加强医生工作站建设,医疗卫生机构信息系统进一步发展的突破口是加强医生工作站建设。其次,使用电子病历,进一步提高医疗质量,降低医疗费用。再次,实现计算机软件技术控制,实现传染病、死亡等法定报告主动上报。最后,实现对医疗质量的计算机自动评价和控制、病人医疗信息共享及人、财、物信息管理的计算机化。

4 结 语

信息化在卫生经济管理中的应用取得了一定成就,但仍旧存在很多问题。随这信息技术在卫生经济管理中的应用,统一数据平台的建立,可为卫生经济管理工作提供丰富、权威的数据资源,促进卫生经济管理行业健康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董文洋,张文秀,韩芳芳,等.利用信息技术加强卫生经济管理的几点想法[J].医学信息,2010,23(1):17-18.

篇7

消毒供应室承担着全院各科室大量污染物品的回收、清点、清洗、检查包装、灭菌及发放工作,已逐渐成为医院感染的重点和高危科室。手是医院感染中病原体传播最主要的媒介,但在供应室实际工作中,手卫生现状仍不容乐观,因此,重视和加强供应室手卫生管理,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显得尤为重要。

消毒供应室手卫生现状不容乐观,手卫生依从性较差,部分人员不能正确、有效、规范地洗手和进行卫生手消毒,普遍重视操作后常规洗手,忽视操作前洗手,依赖戴手套,忽视脱手套后的规范洗手。应加强手卫生知识培训,提高防护意识;优化手卫生设施,提高洗手依从性;加大督查管理力度,提高手卫生的执行率;增加人员编制,合理安排工作量。通过一系列的措施,将手卫生制度落实到实处,切实做好手卫生管理,改善手卫生现状。

现状分析

在卫生部2009年4月1日颁布的《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中,对洗手及卫生手消毒的原则、指征和方法有明确的规定,但在实际工作中,供应室部分人员仍不能正确、有效、规范地洗手和进行卫生手消毒,手卫生依从性较差。

去污区人员对手卫生比较重视,但检查包装区和无菌区的人员对手卫生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普遍认为所接触的物品均为清洁物品,没有被污染的危险,所以对手卫生重视不够。

大家普遍重视操作后常规洗手,而忽视了操作前洗手。不少人因为贪图省事而人为地简化了洗手步骤,出现揉搓时间不足及漏洗指尖、指缝等现象。部分人员认为操作时戴了手套就比较安全了,但碰到手套有不太明显的破损时做不到及时更换,也忽视了脱手套后的规范洗手。

因为全院器械在供应室的集中处理,工作量的不断增加、人员配置上的不足、频繁洗手刺激皮肤,引起皮肤干燥或皲裂,也是导致洗手频率和洗手时间不足的重要影响因素。

管理对策

加强手卫生知识培训,提高防护意识:手卫生依从性低,是制约手卫生规范化管理的关键问题所在,因此,要加强手卫生的宣传与培训,强化手卫生意识,不断提高手卫生的依从性和执行率。医院感染管理科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卫生部《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及江苏省医院感染管理质控中心《2012年手卫生促进活动倡议》的精神,开展了“做好手卫生,保护你我他”为主题的“手卫生宣传周”活动,营造重视手卫生的良好氛围,采用业务讲座、视频宣传等形式,重点宣传手卫生的目的和意义、正确的手卫生方法、洗手指征、手消毒指征、手污染危害等,让手卫生理念深入人心,努力提高大家的手卫生意识。在供应室里,利用晨会时间和业务学习时间进行重复培训,要求无论是洗手方法还是消毒剂擦拭法,都要认真按照“六步洗手法”进行,确保人人过关。

优化手卫生设施,提高洗手依从性:洗手是公认的一种最经济、简便易行、基本可有效预防与控制病原体传播,降低医院感染的重要手段[1]。但是,洗手也是平时很容易忽视的一个环节,戴手套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保护作用,但不能完全避免医务人员手被病原体污染,因此,要教育大家必须高度重视并认真执行“六步洗手法”,以有效祛除手上的大部分细菌。洗手设施是做好手卫生的基础,是提高手卫生执行率的基本保障,为提高手卫生的依从性,我们各区域均安装了非手触式水龙头及干手器,停止使用肥皂,改用洗手液,配备了速干手消毒剂,创造了方便大家洗手及手消毒的条件,使手卫生高效、方便易行。我们在各洗手水池上方张贴了“六步洗手法”的彩图,这样,既便于大家学习,又起到了警示作用,时刻提醒大家要勤洗手、规范洗手。同时,又配备了护手霜,使大家不再惧怕可能由于洗手液或速干手消毒剂所带来的手的干燥、皲裂。

加大督查管理力度,提高手卫生的执行率:除科内护士长和质控护士加强手卫生管理外,医院感染管理科和护理部也以《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及《医院感染管理规范》为依据,将手卫生执行情况纳入院感和护理质量考核计划中,制定了奖惩措施,定期组织考核和随机抽查手卫生的执行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进行现场指导,不定期进行手的微生物学检测,发现问题及时反馈,提供事实和数据,引起大家对手卫生的重视,确保手卫生管理效果。

增加人员编制,合理安排工作量:针对供应室集中处理全院器械后工作量的剧增,护理部及时为供应室增加了人员编制,供应室也进行了弹性排班,合理安排各班次、各岗位的工作量,让大家有充足的时间进行手卫生,以提高手卫生的依从性及执行率。

讨论

卫生部《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已经于2009年12月开始实施,它是开展手卫生管理的重要依据,它使手卫生管理更加科学和规范。手卫生是控制医院感染最重要、最简单、最经济和最有效的措施之一,医务人员有效的手卫生,可降低25%~50%的医院感染发病率[2~6],因此,在消毒供应室里,应切实做好手卫生管理,改善手卫生现状,将手卫生制度落实到实处。

参考文献

1周细坤,陶宏坤.基层医院医务人员手卫生的现状及医院感染管理[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9,19(19):2588-2589.

2曾成惠,荣德明.医护人员手卫生行为干预对降低早产儿院内感染率的影响[J].现代预防医学,2010,37(1):112-114.

3侯,江飞舟,张友平,等.提高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的干预方法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20(11):1576-1578.

4林金香,陈妙霞,周小香.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与医院感染的相关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9,19(2):185-187.

篇8

1.1问卷调查

问卷调查表包括卫生计生委行政主管部门、医疗机构科研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3种。主要收集系统需求,系统应用前后各项流程及所需时间,共发放卫生计生委行政主管部门问卷2份,单位科研管理人员问卷22份,专业技术人员问卷44份。

1.2深入访谈

采取个人深入访谈方法,对卫生计生委、医疗机构科研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共10人进行了访谈,深入了解对系统的需求及系统使用前及使用后的科研管理模式、管理效率、经济效益等的变化。

2研究结果

2.1系统设计

分析需求调研结果后对科研管理信息系统进行了设计,本系统设计卫生计生委管理人员、单位管理人员、单位科研管理人员、科研人员和评审专家5种角色。角色不同,权限等级不同,可使用的功能菜单项也不同。共设10个模块,包括科研通知、科研项目、科研成果、、学术交流、学术专著、发明专利、统计查询、下载管理和系统管理。

2.2系统功能实现

通过科研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构建,实现了项目申报、审核、立项、中期考核、结题、成果、、学术交流等真正意义上的规范管理、实时管理、动态管理,科研人员能够及时了解个人的科研情况,及时有效地总结阶段性工作,规划科研目标;区卫生计生委和各单位科研管理人员可以快速汇总检索科研课题、成果等信息;管理人员可以随时了解各方面的科研信息及相关数据,从而制定出科学、合理、有效的中、长期发展规划。

2.3系统应用效果分析

2.3.1系统应用前后的工作流程比较

该系统应用前后的工作流程。传统模式下,科研管理是常规的项目管理和每年统计一次的成果管理;信息化模式下,增加了机构管理和科研人员管理;项目管理更精细;建立了各种科研成果库。

2.3.2系统应用前后的工作效率比较

系统应用前后工作效率的改变主要体现在科研通知、项目申报、科研经费管理、科研信息汇总等几方面。(1)科研通知。经调查,传统管理模式下,科研通知下达至专业技术人员的时间平均为10.1个小时,时间最长的单位达48小时。信息化管理模式,卫生计生委下发通知的同时,科研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可实时接收到通知。(2)项目申报。传统管理模式下,区级项目标书申报流程中各项工作需要的时间。信息化管理模式下,卫生计生委管理人员就可以在系统中直接查看和检索各单位提交的标书及相关信息。传统管理模式下,卫生计生委科研管理人员各项工作需要时间。信息化模式下,系统可对项目负责人相关信息直接隐藏,项目申报汇总、初筛分数汇总仅需8秒钟即可完成。(3)科研经费管理。传统管理模式下,项目经费使用情况登记在经费记录本上,卫生计生委年终考核时进行抽查。信息系统应用后,项目经费分类严格按照《闸北区卫生系统医学科研经费管理实施细则》的规定项目报销,超出类别比例,系统提示警告;可以实时查询每一笔账目的使用情况,经费使用明细、已使用经费总额、剩余经费总额在信息系统中一目了然。(4)科研信息汇总。传统管理模式下,专业技术人员、区属医疗机构、卫生计生委对年度科技成果等相关科研信息的汇总时间。信息化管理模式下,每项汇总时间只需8秒钟即可完成。

2.3.3系统应用前后对经济效益的影响

每年节省纸张7900~9400张,其中区级课题标书3000~4500张(每份标书20~30页,全区申报项目数量150项/年);12家单位下发通知使用纸质版分发的形式,按照每年中期考核通知3页纸,结题通知两次共4页纸,立项评审通知申报2张纸、初审通知5张纸、复审通知2张纸,科研信息汇总通知5张纸,科研考核通知10张纸,其他通知20张,每家单位平均分发通知至8个科室估算,共4896张纸,约4900张。

3讨论

篇9

关键词:生产设备;管理维修问题;解决策略

引言:生产设备是企业进行生产活动的基础,是企业利润的根本保障。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的设备管理与维修应该与企业的经济效益结合起来,实现设备管理与维修的科学化、程序化和规范化。企业对设备的管理与维修要适应市场的发展趋势,以此来保证企业生产活动的顺利进行。我国企业在生产设备维修与管理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下面笔者就对此进行简单的分析与总结。

1.我国企业设备管理与维修的现状

现代企业运用了大量的先进设备,虽然促进了生产活动,但是其中也存在了很多新的问题,先进设备具有技术性比较强、设备的结构复杂、工序多等特点,这些特点给企业的设备管理工作带来了很大的挑战。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必须对生产设备进行系统的管理,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转,并在此基础上保证人与设备的协调关系。

2.生产设备管理与维修中所存在的问题

2.1.设备维修工作比较落后

受传统设备管理工作的影响,我国企业的设备维修管理一般都集中在维修方面。在生产的过程中,设备一旦出现问题,就会给企业的生产造成很大的影响,经济上的损失也是不可估量的。很多企业没有意识到“预防性维修”的重要性,因此预防性维修与保养的落实就不具体,不能及时发现事故隐患将损失控制到最小。另外还有一部分企业只注重利益的最大化,没有健全设备管理制度,并且降低设备的投入,以此来节约成本。导致设备老化现象比较严重,为生产活动埋下了巨大的安全隐患。在企业的运营过程中,生产的进度对企业来说才是最重要的,因此容易忽视设备管理与维修工作,而且既有专业技能又有管理协调能力的人才也比较缺乏,所以设备维修工作的发展比较落后。

2.2.管理机构不完善

在我国还有很多企业没有转变观念,没有根据现代设备管理的特点进行规划,使得设备的管理与维修工作缺乏完善的管理制度,导致管理工作混乱、效率低。例如有一些企业的管理比较松散,对购买的新机器没有及时记录,没有明确设备的管理和使用责任主体,导致工作人员在使用的过程中粗心大意、毫不爱惜。

2.3.员工没有积极参与

虽然很多企业都规定了工作人员在机器管理与维修方面的责任,但是很多工作人员都只负责使用,在出现问题后还是依靠专业人员进行维修。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工作人员不关心设备的使用情况,在生产的过程中只考虑工作量,而没有考虑设备的承载能力。工作人员这种不负责任的态度会把小问题拖成大问题,而且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加速设备的老化,缩短设备的使用年限,企业还要花费更大的精力去维修与调整。这种情况不仅增加了管理维修成本,而且也影响了企业的生产进度,给企业造成了很大的经济损失。

2.4.缺乏专业的管理人才

由于现代设备的需要,管理维修工作需要专业的管理型人才。很多企业只注重眼前的利益后者是达到一定的资质,花费大量的资金购买先进的设备却不愿意花钱投资配套设备与管理维修人员培训。在使用的过程中,管理人员的技术达不到要求,使得先进设备没有达到预期的生产效率,而且技术人员的操作不当也会造成设备的老化与损坏。

3.提高企业设备管理维修水平

3.1.建立健全的设备管理制度

在企业的设备管理维修工作中,首先要健全设备的管理维修制度,使每台设备都有完整的使用和维护章程。在生产的过程中,如果发现规章内容存在不合理不完善的地方,能够及时的逐级反映,使专业的管理人员及时到现场进行核实与改进,使制度更加的完善。另外,工作人员在进行工作交接的过程中,要按照制度进行交接。只有这样,设备的使用、操作、维修与检查等才能严格按照制度办事,这样才可以使企业的设备管理维修工作进入良好的运行轨道。

3.2.加强设备的管理与检修

企业设备的系统管理可以减少设备管理的时间与成本,以此来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首先对所有的机器进行技术归档,定期对设备进行分析统计,并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技术改进,预防事故的发生。对设备进行系统管理可以使管理工作有计划、有组织的进行,以此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企业要做好设备平时的维修与保养工作,及时的改进设备的技术状况,不仅能减少故障的发生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

3.3.树立科学的管理思想

首先,企业需要现代化的管理思想,并且进一步明确设备的管理与维修在企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使其与企业的管理系统紧密的结合起来。科学的管理理念不仅能改变传统的设备管理观念,也可以与企业管理的现代化同步发展。另外,企业也要提高设备管理的整体协调性,出现问题时应该及时的反馈给相关的负责人员,并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方案,促使员工按照要求进行设备管理工作。

总结:企业的设备管理维修工作是一个长期动态的过程,这就需要我们在工作的过程中,把握好每一个细节与步骤,对问题进行全面的分析与思考,以此来实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降低设备的投入成本,并在此基础上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最大程度的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设备的高效使用是企业快速发展的重要方面,也是衡量生产力的重要标准,所以企业要加强设备的管理与维修,保证设备运行的良好。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 行为科学 管理 大学生

行为科学理论是研究人的行为的新型学科, 20世纪30年代,伊尔顿・梅奥及其合作者通过霍桑试验创立了人际关系理论, 20世纪50年代后定为行为科学。通过对行为科学理论的探讨和对大学生管理的应用,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大学生学习、研究的动力,使他们真正名副其实,成为服务社会、科学研究的主力军。

一、行为科学理论基本概况

20世纪30年代,行为科学兴起了。行学科学理论是综合运用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经济学、政治学、教育学、管理学等学科的原理、方法和成果来研究人的行为的新型学科。值得说明的是,行为科学不是某学科、某部门的理论,而是一种介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的综合性学科。行为科学是在一系列试验并经过缜密的逻辑推论后才得以真正确立并被人们所接受和运用的。伊尔顿・梅奥(1880-1949年)及其合作者,于1923-1926年和1927-1932年两次在霍桑的工厂进行了著名的“霍桑试验”,揭开了行为科学研究的序幕。

行为科学的另一个重要理论就是马斯洛提出的人的需要五层次理论。20世纪40年代,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在深入研究了人的行为动机后,发表了著作《人的动机理论》,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并指出,要提高工作效率,就要激发人的内在诱因,并采取有效的措施去满足人的上述需要。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对行为科学的发展具有很大影响。

二、行为科学理论在我国高校学生管理中的具体应用

(一)“霍桑试验”成果在我国高校学生工作中的应用

1. “霍桑试验”的理论成果

(1)人是社会人,为了使人们保持高度的工作热情,就要从各方面除去人们的不满意感觉,从社会、心理诸方面来激励人;(2)在正式组织之外,还存在由情感等因素联结起来的非正式组织,非正式组织与正式组织相互作用、相互依存;(3)领导要学会在正式组织的经济需求与非正式组织的社会需求之间保持平衡,提高职工的满意度。

2. “霍桑试验”的理论成果在我国高校学生工作中的应用

“霍桑试验”的理论成果是以企业职工为研究对象得出的,同样也适用于高校学生管理,因为他们的共同点都是以人为基本对象。运用“霍桑试验”的理论成果,高校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切实树立并认真贯彻“以生为本”的办学理念。在高校学生工作中,无论是确定学生工作的政策和指导思想,制定学生管理的规章制度,还是改革学生工作的运行机制,都要切实考虑到学生的主体地位,切实贯彻“以生为本”的办学理念,切实关怀学生的心理需求、关注学生的行为动机。

(2)充分发挥团委、学生会等正式组织的功能。按照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的划分标准,团委、学生会属正式组织,通过参加这些组织策划的校园文化活动,广大团员和学生青年的身心健康必然受到深层的教育和锻炼,相当多的学生干部、团干部参与组织、策划,其综合素质必将得到有效提高。同时,正式组织对学生的潜移默化也拓展了学生工作的空间和领域,更利于学生工作的开展。

(3)重视加强对学生社团、协会等非正式组织的引导。在大学里,基于共同的爱好、相似的情感等原因而形成了诸如青年志愿者协会、科学协会等非正式组织。作为学生工作者,对这些非正式组织,一方面要承认它们的存在,让有不同爱好、不同情感的学生有归属感;另一方面,加强对它们的引导,强化规范,从而防止或减少非正式组织带来的负面影响。

(4)利用学生情感因素而结盟的群体。人是一个感情动物,长期的相处会把一些有某一种共同爱好、志趣、说话投机的人结在一起,无形中形成一种凝聚力,如果管理得当,可以形成一支学习研究的团队;同时宿舍在很大程度上,也因情感因素而形成了一种场所,因此加强宿舍文化是培养学生成才的不可忽视的重要举措。

(5)从社会学、心理学加强“三难学生”的管理。对生活难、经济难、学习难等“三难学生”,应深入他们,真城与他们交心,发掘其优点和特长,及时鼓劲和引导,让他们找回自信心,促进其健康发展。

(二)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在我国高校学生工作中的应用

1.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1)第一层次:生理需要。这是人的最基本需要,包括衣、食、住、行等。这就是最低层次的需要;(2)第二层次:安全需要。是免受危险和威胁的各种需要;(3)第三层次:感情和归属需要;(4)第四层次:地位和受人尊重的需要;(5)第五层次:自我实现需要。这是最高级别的需要,是指一个人渴望做他最适宜的工作、发挥出他最大的潜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并不断地创造和发展。

2.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在我国高校学生工作中的应用

马斯洛需要五层次理论显示,人的行为来自于动机,动机来自于心理需要,这对高校学生工作具有现实指导意义。按照需要层次理论,就要求广大高校学生工作者善于把握青年学生的心理特点,因势利导,教育、管理、服务好学生。

(1)加强队伍建设,提升管理水平,提高服务质量,满足学生学习生活的基本需要,以具备高素质的学生工作队伍最为重要。

(2)关心学生生活,营造平安校园,满足学生安全的需要,应从满足学生心灵安全需要和人身财产安全需要两方面入手。

(3)开展校园文化,加强社团功能,提升校园底韵。首先,通过开展校园文化,就会对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常常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也可以满足学生朝气蓬勃的精神需求。其次,学生也常因情感纠葛、人际关系等引起心理波澜,故高校应认真务实地开展心理健康咨询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建立学生心里档案,关注学生中存在的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第三,以第二课堂的形式,以学生社团为载体,大力开展演讲、书面、文艺、体育、专业技能大比拼,为学生培养爱好、施展才华提供舞台,提高学生业余文化技能,使他们成为既懂专业知识又有一技之长的复合型人才,从而满足他们社会交往和个人归属的需要。

(4)倡导欣赏教育,注重养成教育,塑造完美人格,满足学生受人尊重的需要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细微处做起。

(5)改进激励机制,善于发现学生个体的优势,满足大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首先,要把激励机制建立在群体和个人的结合点上。其次,在课堂及实验当中发掘每个学生潜在的创造能力,在课外的社团当中给学生提供机会使他们有一个展现自我才艺的舞台。第三,学校应定期邀请政界、商界、学术界等不同领域的已经取得了相当成就的自我实现者为广大学生举办成长-成人-成才系列报告会,激发更多学生内在的自我实现欲望,(下转第135页)

(上接第51页)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出大学人生目标和规划,使自己目标明确、不断进步,为走向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