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机械范文

时间:2023-03-14 00:47:5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建设机械,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建设机械

篇1

【关键字】 机场建设机械管理电气化机电一体化

工程机机械是我国机场建设的主要装备,是确保机场建设工程施工正常进行的重要工具,是确保机场建设工程质量、改善工程劳动条件的重要手段。自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经济和科技的迅速发展,现代化建设技术和高新科技在工程机械上得到广泛的应用,大量电气化、机电一体化的高科技、高性能工程机械不断进入建设施工领域,在机场建设工程中得到大量运用。

但是,在工程机械的高速发展的同时,工程机械维修管理技术却远没有跟上工程机械的发展速度,严重影响了工程机械工作性能的发挥,给施工进度和施工质量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因此,提高机场建设工程机械的管理能力,成保证机场建设按时完工、保让质量的重要手段。

下面,本人将通过对目前机场建设工程机械维修管理状况进行调研、分析,结合本人多年来的维修管理经验,寻找目前机场建设工程机械维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浅谈机场建设工程机械的维修管理技巧。

一、我国机场建设工程机械管理存在的问题

由于受我国工程建设传统意识和传统管理制度的影响,目前,在我国机场建设工程机械的管理维护中,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重使用轻保养”是我国目前机场建设工程机械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直以来,工程建设过程中,重施工轻管理的问题都很明显,究其根本原因,是因为在工程建设工地上,一切工作的目的都是为了让工程施工得以顺利进行,能在规定时间内完工。而管理工作似乎并不能给施工进度带来什么明显的作用,也不能给企业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似乎在管理包括工程机械的管理上投入的精力,都是在浪费。这种错误的认识,导致部分企业对设备管理、维修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在施工过程中,对工程机械的使用存在短期行为,盲目行为,一味赶工期抢进度,很多工程机械带病作业、零件超负荷转、过载磨损,甚至于对某些必需的维护保障工作都因为怕担误施工而忽视,使得工程机械故障量大大增加,寿命严重缩短。最终增加了工程施工的成本,也降低了企业的经济效益。比如很多企业在施工过程中,大量工程机械存在过载运行的情况,不致使发动机磨损严重,也使底盘及各传动部件寿命和低,甚至车架变形或断裂隙。缩短了机场建设机械的使用寿命,影响了施工的正常进行。

2、“重修轻改,忽视更新”现象是我国目前机场建设工程机械管理中存在的另一明显问题

目前,在我国机场建设工程机械管理上,很多企业在工程机械出了故障之后,大多只求“恢复原样”甚至只要能凑合“工作”就行,只是对落后设备、故障设备进行反复维修,而不进行必要的技术改造,致使很多单位工程机械还很落后,不仅耗油多、效率低,而且极易出现故障,增加维修费用担误工期,即使修理好了也很难恢复性能和精度,无法满足机场建设施工的要求,给施工过程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同时,由于不少单位对机械设备的故障和老化问题重视程度不够,在机械设备的更新换代上不舍得投入,只注重短期经济效益,贪图方便而不考虑机械充备的整体性能,甚至违反国家规定使用破旧机械或报废机械,工程机械故障率大大增加,不仅给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带来威胁,还给机场建设工程的整体施工效率造成极大的影响,尤其是现代化机场建设项目对电气化机械设备的需求不断提高的今天,落后的工程机械更难以满足工程施工的要求,降低了工程收益,降低了企业的竞争能力,影响企业今后的发展。

3、工程机械管理制度存在缺陷,机械保养制度落实不严

在我国工程建设施工过程中,由于对工程机械管理认识上的缺陷,工程项目运行过程中对机械设备管理重视程度不够,投入的人力物力严重不足。机场建设项目本身就极为繁杂,点多面广,机械设备和人员的调动极为频繁,对机械管理要求更高。但是,很多施工企业管理部门不仅忽视机械管理上的投入,还盲目的精简机械设备管理机构,减少管理人员,甚至只是让某些部让兼管机械设备管理,致使机械设备管理工作极为混乱,很多制度不健全,存在严重缺陷,既便有机械设备管理制度落实不到位,缺乏对使用者的制约性,责任也落实不明,操作人员遇到故障不能及时处理,需要维修时维修人员也应付了实,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故障问题,设备故障不断扩大,严重影响施工质量和工程进度,降低了机械设备的使用寿命和安全性。

二、机场建设机械管理技巧

在现代经济建设发展的情况下,各企业间的竞争不断加剧,尤其是建设行业更是如此,如何降低成提高效益,增加企业的竞争能力,成为各企业首要考虑的问题。随着现代化施工技术的不断发展,电气化机械、机电一体化设备的不断运用,工程机械管理越来越为建设行业所重视,那么对于机场建设来说,在工程机械管理方面有哪些技巧呢?

1、完善设备管理制度,规范设备管理工作

完善的设备管理制度,是做好工程机械管理的重要保障。对于机场建设这类大工程为说,完善的设备管理制度对工程的顺利实施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在机场建设施工中,施工企业要改变原有观念,要建立并健权工程机械管理机构,做到定岗到人,责任到人。加强机械设备的统一管理,统一调度。制定工程机械的日常维护和保养制度,落实到人。根据工程机械的实际情况,编制工程机械使用计划和使用任务,并编制好维修计划,对工程机械的运行效果有预期计划。可采取定机、定人、定岗位、包维护的制度,切实落实工程机械的使用和保养制度。

2、提高机械设备管理能力,强化队伍机械设备管理素质

随着工程机械设备高科技技术含量的不断加大,电气化机械设备、机电一体化设备在机场建设工程中大量运用,机场建设机械不断更新气象换代,技术含量越来越高。但是很多维修技术人员的技术水平还较落后,不能满足新型工程机械维修管理。尤其是高科技设备,对于维修管理人员的需要越来越多,也越来越高。因此,提高机械设备管理能力,强化队伍机械设备管理素质教育,是提高机械设备运行效益的重要手段。

3、加强先进设备的引进,重视废旧设备的淘汰

很多企业为了节省投资,忽视先进设备的引进更换,既便是旧设备,也是凑合着能用便行,大量报废机械、落后机械充斥于施工现场。机场建设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一点也马虎不得。作为企业,要从长远利益出发,不能鼠目寸光只顾眼前,对于落后设备该更换的就应更换,该报废的就得报费。虽然很多机械看似凑合着能用,但实际上因为其磨损严重,技术不够先进,能耗通常情况下都很高,工作效率极为低下,还极容易出现故障,不仅维修费用高,还会影响工期,对施工安全也有很大的影响。企业应该从长远利益出发,采用选进技术,引进先进机械,这样才能保证机场建设工程项目的顺利进行,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

篇2

目前,中职机械加工专业学生就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学生无法找到合适的工作,另一方面则是企业找不到合适的人才。学生最突出的问题是实践能力较为薄弱,无法灵活的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这无疑影响了学生的就业。

2、解决方法及依据

从这个意义上说,专业建设的优劣决定了该专业的生存和发展。机械专业是一门实际操作能力非常强的学科,必须附加在某一领域的专业知识基础才能有出路。基于中等职业学校教育人才培养的基本理念和社会对他们的认同度,我认为中等职业学校的机械加工学生应定位在操作的第一线,具备一定的发展潜力,不能好高骛远。专业的定位还必须紧密联系市场的需求。专业的准确定位就能决定机械专业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内容上。努力提高教师的素质、改进教学内容和方法,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有可能“产销对口。”针对目前的不足,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进:

2.1根据市场确定人才培养标准,培养有技术人才

(1)了解就业岗位做好专业定位,了解市场,了解就业岗位。通过对机械加工专业毕业生跟踪调查和人才市场的需要分析,了解适合中职机械加工专业毕业生分以下三个层次:①、领层“蓝领层”机械加工技术人才是指在生产岗位上承担数控机床的具体操作及日常简单维护工作的技术工人,这类人员在企业机械加工技术岗位中占70%是目前需求量最大的机械加工技术人才。所需知识与能力结构包括:掌握机床结构的基本知识和机械加工与数控加工的工艺知识,具备机床的操作、日常维护和手工编程的能力,了解数控加工的自动编程。②、灰领层”机械加工技术人才是指在生产岗位上承担编程的工艺人员和机床的维护、维修人员,这类人员在企业机械加工技术岗位中占25%,其中编程工艺人员占12%,机床维护、维修人员占13%.所需知识与能力结构包括:编程工艺员。掌握机加工工艺专业知识和一定的模具制造基础知识,具备机床的操作、日常维护和编程的能力,能运用至少一种CAD/CAM软件进行三维造型和自动编程。此人员在模具行业尤其受欢迎,待遇也较高。机床维护、维修人员。掌握数控系统的特点、接口技术、PLC、参数设置和机电联调知识。具备机床的操作、手工编程及机床的机械和电气的调试和维护维修能力。③、领层“金领层”机械加工技术人才具备并精通机床操作、工艺编程和机床维护维修所需要的综合知识,并在实际工作中积累了大量的实际经验,知识面很广。精通机床的机械结构设计和电气系统的电气设计,掌握机床的机电联调。能自行完成系统的选型,机床的安装、调试、维修和精度优化。能独立完成机床的数控化改造。能担任企业的技术负责人或机床厂机床产品开发的机电设计主管,这类人员在企业机械加工技术岗位中占5%(2)确定专业技能方向,培养技术人才①、识读图样能力:具有识读中等复杂零件图、简单装配图、简单电气图的能力;具有计算机绘制中等复杂程度零件图及简单装配图的能力。②、手动加工能力:具有手工制作和加工零件的能力③、初级车床操作和加工能力:具有编制实施普通车床、数控车床加工工艺的能力;具有正确选择刀具、夹具、量具的能力;具有刃磨常用刀具的能力;具有普通车床、数控车床操作和加工的能力;具有产品技术测量和质量控制的能力。④初级铣床操作和加工能力:具有编制实施普通铣床、数控铣床加工工艺的能力;具有正确选择刀具、夹具、量具的能力;具有手工编制数控铣床加工程序的能力;具有普通铣床、数控铣床操作和加工的能力。⑤中级车床操做加工能力:熟练掌握车床加工技术与方法;熟悉零件的加工工艺,能分析、解决机械加工中的常见技术问题;具有加工工艺实施、机械设备日常维护和管理的基本能力。⑥中级铣床操作和加工能力:熟练掌握铣床加工技术与方法;熟悉零件的加工工艺,能分析、解决机械加工中的常见技术问题;具有加工工艺实施、机械设备日常维护和管理的基本能力。

2.2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确定机械加工专业建设对策

篇3

建设的作用

该项建设活动有着很多的特点,比如流动性非常高,而且会受到外在的要素的干扰,建设时间很久等。由于道路建设事业发展迅猛,此时机械化作业已经成为了建设活动使用最多的措施。在目前的建设技术高度发展的情况之中。假如建设项目不能够积极的开展管控,缺少优秀的组织等的话,就会导致所有的建设步骤和分部项目间存在不利现象,进而使得人力和物资等配置不合理,有时候还会存在重复活动的现象,进而干扰到利润的获取。

公路机械化建设的特点

1公路施工机械具有专用性机械化施工组织设计的一个重要的内容就足确定施工机械的类型。因为公路施工机械具有专用性的特点,只有当机械设计条件与施工条件相符合时,才会获得良好的工程质量和较高的生产率。在确定施工机械的类型时,为了保证选择的合理性,首先必须了解施工机械的生产率、质量、工作容量、机械的经济运距和尺寸等性能要求及适用场合,然后根据工程实际的土质、道路情况和工程量等具体环境,确定机械的类型。

2主导机械与配套机械相匹配主导机械决定着施工方法、工程的进度、工程质量和施工方式等,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整套机械生产效率的发挥。在使用配套机械组织机械化施工时,施工的工作饱满程度、工作效率,以及施工段之间要保持较好的平衡和均匀性,这也是确保高效作业的关键。

3根据施工现场的条件布置施工机械根据施工现场的具体情况,布好各种机械的用地范围及具置。具体来说,在进行机械位置的布设时,应考虑经济合理性要求和使用方便性,同时对其用地的大小也要进行准确的计算。

机械化施工组织的主要任务

机械化施工组织关键是在公路工程施工组织的原则范围内,以机械化施工自身的特点降低外界的影响,使机械化施工的作业效率更加提高,保证机械作业的最大使用率,从而在缩短工期、增效减亏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一般而言,根据所确定的机械化施工组织的基本内容,公路机械化施工组织的主要任务如下:①合理选择施工机械,确定各种机械的使用范围,力求做到物尽其用;②确定在不同施工环境及施工方案情况下施工机械的最佳配套组合;③确定施工机械的临时用地,制定分部分项工程机械化施工的平面设计;④合理确定施工机械的数量,制定机械的调配计划;⑤确定关键工程的机械化施工计划;⑥合理安排机械化施工的进度计划;⑦制定满足施工进度的施工机械的检修与保养计划。

篇4

    一、机械类专业实验室的创新背景及现状

    1、实验设备仍比较短缺,缺乏全面系统的实验训练就满足实验的教学需要来说,目前众多的实验室与国内一流水平高校的差距仍将长期存在。实验设备的局限性导致动手训练的机会不够充分。许多的实验都纯粹以教学教材涉及的理论和知识中的基本要求来配置,此类实验皆属于验证性的实验。对学习者的分析思考、发散思维没有直接性的启发。传统的实验室不利于学习者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2、过分强调理论知识,实验效率低下许多时候过于强调课本上的理论知识,忽视了实验室的工作效率。例如,在温度传感器的实验中,用万用表测出的数据以手工做出记录,组织和效率明显不高,因此没有达到现代数字化处理模式的要求和水平。检测技术、单片机等的实验室应相应地进行创新探索。

    3、实验种类单一,缺少综合型的知识实践目前中多的实验室中,虽然有一定数量的配套实验设备,但设备的配套上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导致实验的内容、种类单一,不利于灵活地应用机械设计的知识与要求,也不能有效率地综合运用知识。在冲击相关试验中,缺乏相应接口,不能与单片机实现相连。二、实验室创新的预期目标机械类专业之实验室创新应针对以上的背景现状,通过有针对性的创新建设,力求较大限度地克服机械类专业实验室中原有的缺点,使实验室的实验实践与课本上的理论知识实现真正的结合从而激发出对机械知识学习的热情,从被动的实验和学习模式转为积极主动善于创新的新型学习实践模式。从实验室的操作环节入手,在掌握经典理论基础上,促进实践性知识的应用,展示出最新的设计方法,实现分析、综合、转换的数学模型和程序。与此同时,使机械原理及机械设计上的实验进行大胆的改革创新,使实验室变成受学习者欢迎的实践型基地。以实验室的改革创新为桥梁和纽带,帮助学习者提高实践动手能力,助其分析和思考问题。

    三、建设创新型的机械类专业实验室之重点实验项目

    在合理利用实验室的硬件资源的基础上,充分地与机械设计基础相结合,完成学习者运用独立自主创新思维和设计的过程,从而构思机械设计的传动构思,到完成成套的设计图纸,最后实现简单机械模型的制造和加工。

    1、实现运动方案的组合创新实验在此类实验中,采用获得国家的专利产品:创新机构组合试验台2套,其中含有机构形式的高副杆组和低副杆组,另外还包括组成以上杆组的各种构件和机架等组件。这些设置既能够灵活方便地使曲柄滑块机构与连杆机构、凸轮机构、齿轮机构以及间歇运动机构相拼接,还能使链传动、带传动和涡轮蜗杆等的传动形成平面与空间有机交叉组合的机械传动系统和组合机构,最后与出轮齿条传动相结合,并通过带传动和连接电机令拼接的机构有效地进行运动。通过以上的创新实验,能使学习者对机构组成这一部分知识内容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习与识记,通过实验培养其工程实训的动手能力,对日后的实际生产和运作也有指导作用。机构运动实验的创新体现了设计思维和综合实践设计能力的提升,按以上的操作要求进行拼接实验,并观察其运动情况,能及时准确地检验出机构运动方案的科学性与可行性。

    2、对平面机构的创意组合和可视化分析的实验在平面机构的创意组合与可视化分析实验中,配备电脑4台,实验台8套,机构模型8套。利用设计和并接能够使机构传感之系统实现种类不尽相同的运动要求。与此同时,实验台的创新之处在于,在主要的构件中设置出安装传感器的具置,并且添加了数据处理软件和检测系统之类的配置。通过数据处理软件与检测系统,能够看到运动参数变化的系列曲线,从而了解和探索不同类别的机构运动的特定条件下的运动规律。利用速度、位移和加速度等的要素进行分析,研究运动构件的特点。最后,实验室中的其他设备也应同时跟上更新的步伐,因此要求能进行机构模型拆装、机械原理的课程设计、计算机的辅助设计和机械设计课程的设计等,是实验室真正成为搞实验和研究的重要阵地。对于参数化设计、仿真设计、工程图生成、基于特征之实体造型、工程数据与文件管理、装配造型等也可在实验室中进行。这样的实验室创新设置能进一步提高对计算机的辅助设计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对实际的工作生产具有很大的帮助。

    3、机械设计创新陈列实验展示在这个实验当中,主要展示的是近几年公开展示过的机械原理和设计、机械设计和创新等方面知识的国家和区域地优秀例子。另外还有以国外先进企业和高校的优秀展示为主要设计依据的陈列专柜,其目的在于突出地展示出不同产品的创新创造工艺、原理方案、机构创新、组合结构方案创新与外观的设计创新,以上的创新展示均采集了各种各样思考独到和设计特别的机电类模型与产品,在对应的文字和图片示例资料的配套下,能对机械类板块创新设计的主要原理和基本方法进行形象生动的介绍。这样的示例实验能对创造思维有一定的启发意义,也对机械创新的能力和创造意识有提高作用[2]。

    4、轴系结构的设计实验实验室配置了具有创意组合形式的轴系结构设计的试验箱,这样能比较完整系统地概括总结出轴系方面的知识结构,一套实验箱里一般含有8类40种168个零件。如果能达到以上标准,那么实验室就能在国内同类产品的配置中达到前列的地位,因为其产品的种类比较齐全,数量也非常丰富,覆盖的知识内容也十分广泛。这样能自由地组合出30种或以上的轴系结构参考。此实验能解决诸如,在轴上,回转零件中的轴向和轴向固定,受伤的零件装拆和轴承里轴向位置的固定等问题,是机械创新设计中的打基础环节。

    5、常用构建制作的加工实验在设计好的创新方案中,需要利用设计图纸来加工对应的机械零件。关于加工机方面,选择一些知名的加工机品牌,能实现组合式、多功能的加工要求,同时具备耐用安全等特点,能组合为钻床、磨床、金属车床,特别是采用数控机床。可根据用户的具体要求来配合使用。

篇5

一、教师实践能力的提高

《机械制造技术》课程实践性强,需要教师有一定的实践能力,即简单通用机床的操作、课程理论知识与工厂实际生产的结合、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西安专用机床厂和西安十安工贸有限公司作为校内工厂,无论是在日常教学中,还是暑期为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了便利条件,例如在2012年、2013年连续两年,四位教师暑期在两工厂下厂实习。1.教师实操能力的提高本课程内容涉及常用通用机床的传动原理、通用夹具和刀具等,需要教师能进行普通机床的基本操作。如讲解坐标镗床的运动和结构时,为让学生能掌握该机床的主运动、进给运动,精密线纹尺和光屏读数器定位系统时,必须要操作机床运动,在无操作工配合的情况下,教师并没有操作坐标镗床的资格,只能机床静止讲解,这样会比机床运动讲解的效果大打折扣。教师如果不进行加工,而只是对机床进行简单的起动和操作,其实不难,需要教师做一定的基础操作训练。因此本课程教师要投入精力,掌握多种普通机床的基本操作,学会将课本的理论知识与实际情况相结合,深入浅出的讲授给学生。2.教师教学与工厂实际结合能力的提高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会发生教师讲授的内容与工厂实际生产安排不相符,让学生错过了观察和学习的机会,因此教师要根据工厂生产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讲课内容。如讲解轴类零件的加工时,工厂已经集中完成了一批零件的加工,暂时没有生产计划。又如讲解电火花成型加工、电火花线切割原理及加工范围章节时,就要根据西安专用机床厂和西安十安工贸有限公司实际工作情况进行授课时间上的调整,并在上课之前了解现场加工零件的尺寸精度、位置精度、表面质量和技术要求,以便上课时结合现场加工零件进行讲解。电火花成型加工、电火花线切割属于特种加工设备,专人操作,加工范围有限,只有在工厂需要的情况下设备工作,如果教师按照原定教学计划,则可能与设备使用实践错过,达不到教学效果。这需要本课程教师根据授课范围与工厂联系,及时掌握这些工厂的加工进度,按照实际情况调整授课内容,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3.教师实践意识的提高学生在学习完《机械制造技术》课程后一年就进入工厂顶岗实习,可能并未使用到在校期间针对岗位所做的技能培训,本课程就可能对实际工作起作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让学生主动思考并解决实际问题。例如我校机电专业学生在校期间,主要进行钳工的培训,毕业时获得高级钳工维修资格证,但实际工作中操作的是折弯机,本课程讲授的机床、夹具等知识就能使学生在实际工作中自主进行知识“迁移”。因此,本课程的教师应当在教学细节上设置各种环节引导学生观察能力,培养其“知其所以然”的分析能力。例如:进入工厂,让学生记录几种设备的所有铭牌,分析从中获得的信息;通过《CA6140技术说明书》(生产厂家提供),让学生掌握了解车床的方法和手段;讲授刨床时,引发学生思考工作台返程工作的可能性技术等。

二、教师教学方法的改进

考虑到《机械制造技术》课程实践性特点,需要学生有一定的感性认识或实践经验,因此该课程应充分发挥校内工厂的作用,多采用下列两种教学方法。1.现场教学法例如在讲解磨床时,先将学生带到工厂的现场观察磨床的种类、结构、加工对象、运动等,在现场教师根据知识点引导学生进行观察,进行必要的讲解,然后回教室进行深入的分析;带学生到现场观察铣床上的通用夹具:轴用虎钳和万能分度头的使用,甚至可以借用工厂精度不高的万能分度头,在课堂上进行分解讲解。通过现场的观察机床的使用,实际的加工情况,再结合必要的知识分析,不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教学效果也更加直观有效。2.案例分析法本课程在讲解工艺规程时,以CA6140主轴为例,零件较为复杂,完全讲授为主,学生感觉枯燥。如以西安专用机床厂生产的镗杆为例,现场了解毛坯到成品过程中实际使用的加工机床、通用夹具、专用夹具,刀具等;加工过程中进行了哪些热处理和表面处理,并现场观察热处理车间,有机会的话还可观察热处理过程;可看实际工艺卡片中粗加工到精加工的切削用量;加工完成后零件的检验量具、超差处理;工件的装配及使用。通过真实案例,直观掌握零件的生产过程,了解典型零件生产特点,比单纯讲授更加有教学效果。

三、有关教学内容的调整

篇6

[关键词]特色专业 机械原理 双语课程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10-0077-03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发展,人才培养质量与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矛盾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关注。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的教学改革工程正全面展开,高等教育已逐步从数量满足型向质量提高型转变,专业人才培养也由原来的“趋同”向“特色”转变。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是优化专业结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办出专业水平和特色的重要措施。[1]国内许多高校都在把特色专业建设作为求生存、求发展、提升竞争力的一项重要教学改革内容。[2]作为机械类专业的重要技术基础课程之一,机械原理课程对本专业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国内部分高校已逐步开展机械原理双语教学,并就教材建设、教学方法等做了有益的探讨。[3-6]由于我国相当一部分高等院校的机械类专业具有特定的行业背景,所建设的机械类特色专业也具有鲜明的行业特色,在此背景下开设的机械原理双语课程如何适应特色专业建设的要求是值得探讨的课题。

长江大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2010年获批教育部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并于2012年入选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该专业的前身是江汉石油学院石油矿场机械专业,具有浓厚的石油行业背景。近年来,石油工业国际化合作越来越深入,为了促进学科发展, 办出专业特色,本专业就机械原理双语课程的教学进行了积极有效的改革。

一、教材及教学内容选取

从学习英文专业术语和表达方法的角度出发,机械原理双语课程最好选用国外原版教材,目前较好的原版教材有《Design of Machinery》(Fifth Edition)、《Mechanism and Machine Theory》、《Mechanical Engineering Design》等。但上述教材的覆盖面太宽,知识体系庞杂,不但囊括了国内机械原理教材的所有知识点,而且包含人机工程学、引擎动力学等内容,大大超过了国内普通高校对机械原理的教学要求,不符合国内机械原理的教学实际。因此在本专业开设机械原理双语课程时,根据专业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选用了福州大学叶仲和等编写的《Mechanism and Machine Theory》作为教材,该教材主要教学内容与国内普遍使用的《机械原理》(西北工业大学)相近,部分章节顺序作了适当调整。该教材难易适中,学生在预习、复习时困难不大,同时其结构体系与西工大的机械原理接近,便于教师从汉语教学向双语教学过渡。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该教材在机构的组成原理、运动分析及机构综合方面的内容基本满足教学需要,但对机器动力学及机构现代分析和综合方法讲解不够深入,难以有效指导学生利用计算机技术解决工程问题;同时由于该教材面向通用机械专业,书中实例偏少且缺乏针对性,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将来面向石油行业就业的作用不大。为解决上述矛盾,我们在教学内容上做了适当调整,增加了国外原版教材《Design of Machinery》中第11章“Dynamic Force Analysis”的部分内容,并将该书中“Oil field pump”等与石油机械相关的实例引入课堂教学。此外我们还将教学与科研实际相结合,如以新研制的钻机用多级行星变速器为例说明行星传动的组成及设计要点,既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又丰富了教学内容,还突出了本课程的石油机械特色。

二、教学方法改革

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的总称。我校机械原理双语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机构学和机器动力学的基本理论,学会常用机构的分析和综合方法,具有进行机构系统运动方案设计的初步能力,同时通过读、听、写、说等方式,培养利用英语学习新知识和进行学术交流的基本能力。

为达到上述教学目的,在教学方法上应做到以下几点:首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教学中将以“教”为主转变成“教”与“学”并重,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又充分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在课堂上,我们注重给学生安排适当时间,让学生提问题、进行小组讨论、完成课堂作业等,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听说读写环节,巩固课堂教学成果。其次,注重将传统的板书教学与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相结合。我们充分利用本特色专业的校外实习基地资源,通过拍摄照片、视频和制作动画等方式,积累了大量机构原理和应用方面的多媒体素材,并适当配以英文说明,将静态的、抽象的机构模型转变为形象的、动态的机构实例,不但能够充分发扬多媒体教学形象直观的优点,而且为将来到上述企业就业的同学预先提供了熟悉相关产品和设备的机会。同时,在授课过程中,将重要知识点和结论书写在黑板上,可弥补多媒体教学呈现较快、不利于学生思考、记笔记和听课不能同步的缺点。最后,在双语教学中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我校开设双语课程的要求之一是课堂上英文比例不少于50%,但执行过程中我们发现,如果从第一节课起就严格执行此标准,不少学生会因不适应双语教学环境、英语听力不足等原因产生抵触情绪。因此,我们采用由双语交叉渗透教学到完全渗透教学的方式,前15-20个学时课程中,英语比例逐步由30%上升到50%,易于理解的部分用英文讲解,重难点部分用汉语讲解,允许学生提问和回答问题时兼用英语和汉语,逐步培养学生主动适应英语授课的意识。在后50-55个学时的课程中,则进一步增大英语的比重,力争达到授课、讨论、练习和考试的全英语化,只对少数难以理解的内容适当用汉语引导。

三、考核手段改进

在机械原理课程双语教学中,科学合理的考核方式对检验教学质量起着重要作用。传统考核方式主要依据考试成绩和平时成绩进行,其中考试成绩占80%,平时成绩(包括作业、考勤、课堂提问等)占20%,这种考核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生对重要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但存在以下缺点:(1)考试题目以基本概念和公式为主,题型呆板,不能体现特色专业建设中对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要求。(2)考试成绩所占比重太大,存在严重的“一卷定乾坤”现象。(3)考试内容单一,短时间内死记硬背也可应付,助长了部分学生的投机心理。因此,传统的以考试为主的考核手段,难以全面反映机械原理双语课程的教学效果,不利于双语教学的发展。

鉴于此,对机械原理双语课程的考核方法作了如下改进:(1)增加平时成绩在考核结果中的比重,相应降低考试成绩的比重,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强化了持续学习的动力,提高了课堂互动效果,消除了期末突击复习的种种弊端。(2)实行半开卷考试,增加应用型题目的比重。在半开卷考试中,学生可携带一页书写有与本课程相关内容的A4纸张进入考场。这样可减少大量机械背诵的负担,但一页纸所记载的信息量是有限的。学生要想取得好成绩,就必须认真理解课本内容,用心领会教师在课堂上加入的新知识,将重要知识点进行筛选、综合和整理,浓缩于一张A4纸上。整个过程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对知识进行分析、归纳、综合的能力。增加应用型题目的比重则进一步侧重于考核学生运用机构分析和综合的理论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认真观察、思考,做到学以致用。(3)将机械原理实验成绩列入考核范围。在以往机械原理教学中,实验作为教学环节的一部分,但未纳入考核范围,致使少数学生敷衍应对。为此,我们将实验成绩以10%的权重纳入考核范畴,使学生产生一定的压力和动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课程设计改革

机械原理双语理论课结束以后,学生将接受为期两周的机械原理课程设计训练。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是使学生较全面系统地掌握和深化本课程的基本理论的方法,是培养学生初步具有机械运动方案设计和分析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也是培养学生工程设计,特别是机构创新设计能力的重要实践环节。在我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特色专业建设中,提高学生的综合设计与创新能力是基本建设任务之一。为此提出如下改革方法:(1)课程设计题目围绕石油机械主线,彰显石油特色。我们拟定了“游梁式抽油机连杆机构的分析与综合”及“往复泵动力端传动机构设计和分析”这两大类题目,并根据实际设备给定不同的已知参数,做到了同班学生之间不重题,既有利于学生之间互相讨论学习,又有效避免了抄袭现象。(2)鼓励学生自报题目,培养创新氛围。对于平时学习表现良好、有明确意愿参加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且已确定题目的学生,鼓励其以创新设计大赛题目进行课程设计。(3)鼓励学生采用英文撰写课程设计报告,巩固双语教学效果。由于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报告中大篇幅的文字论述较少,以公式推导和结论性叙述较多,所以对学生而言,难度并不大,在2周的时间内能够完成。对于采用英文撰写报告的学生,适当拔高其报告成绩。这样可有效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和巩固机械原理课程中相关英文专业术语和表达方法的热情。

五、教学效果

近年来我校机械原理双语课程的教学改革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从历年对学生发放的调查问卷来看,77.8%的学生表示完全接受全英文课件,92.6%的学生认可机械原理双语课程的教学安排,93.5%的学生认为本课程紧密联系实际,体现了石油特色。本课程的主讲教师在学生的评教中得分均在90分(优秀)以上,说明绝大部分学生对机械原理双语课程的改革持肯定态度。从近5年来我校学生课外科技活动成果来看,“后置三角摆架式长冲程抽油机”获得“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基于反馈原理的高楼缓降器”获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二等奖,“含油污水分离器”等20余项作品在省级竞赛中获奖,在此基础上产生了“一种双驴头前置式异相曲柄长冲程节能抽油机”等11项国家专利,30余篇,不但其中大部分成果涉及石油装备及设备,而且是学生在学习机械原理双语课程之后创作产生的,充分体现了机械原理双语课程在我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特色专业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六、结束语

通过机械原理双语课程的教学改革,我校总体上摸索出了一套适应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特色专业建设要求、培养既懂专业又通英语、在石油机械方面具有明显优势的机械类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的教改方案。由于目前双语课程本身在国内存在的时间并不长,在理论和实践方面尚存在一定争议,所以给特色专业建设环境下的机械原理双语课程提出三点建议:(1)大力培养具有良好专业素质和外语素质的教师,尤其要加强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力度。(2)在教学中应始终将传授专业知识放在第一位,外语知识放在第二位,不可本末倒置。(3)无论何时都不应忽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 参 考 文 献 ]

[1] 张婕.高校特色专业建设:现实与前瞻[J].教育研究,2011,(5).

[2] 杨治立,朱光俊,吕俊杰.冶金工程特色专业的建设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09,(18).

[3] 李琳,张铁,李杞仪.机械原理双语教学方法的探讨[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5).

[4] 韩建友.机械原理双语教学教材建设[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5).

篇7

[关键词]铁路建设;机械设备;配置与管理;经济效益

中图分类号:F53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44-0079-01

前言

提高铁路建设的水平是铁路施工企业广泛关注的重点,随着机械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机械设备的选择与配置成为工程施工中影响工程进度和成本的关键因素。机械设备的选择与配置是影响工程施工质量和成本的关键因素。机械设备管理不当,将严重影响施工质量,机械设备的安全直接影响到人们生命安全和施工企业的经济效益。因此,只有不断加强机械设备管理,完善各项管理制度,才能更好地服务于我们的基础设施项目的施工建设,才能更好地保证工程的质量。

1 机械设备配置与管理现状

(1)设备状况

现代铁路交通四通八达,铁路施工需面对各种复杂情况,机械设备的更新脚步很难跟上。相当大的一部分企业[1]机械设备的磨损老化或不配套现象严重,整体技术水平落后,造成机械设备长时间超负荷工作。大量设备维修维护[2]成本高,投入产出不协调,长期处于闲置状态。不规范作业构成重大安全隐患,甚至引发安全事故。外租设备管理不能到位,造成资源浪费,不但影响了施工工作的效率,更降低了工程项目质量。

(2)管理状况

随着科技的进步,现代机械数量的不断增加,种类越来越繁多,对机械设备的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机械设备管理必须结合新科学、新技术的应用,对机械设备合理、科学使用,科学处理设备故障。当前的机械设备安全状况是不容乐观的,机械设备管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专业管理人才的缺乏,机械设备操作人员素质不高。由于缺乏专业技术知识和安全操作意识,又缺乏专业培训,使得机械设备发展与高科技人才匮乏的矛盾日益突出。2.机械设备的技术寿命和经济寿命之间的矛盾,随着新技术的发展,原有机械设备越来越慢[3]满足质量、精度要求。一味延长机械设备的使用寿命会增大能源消耗,埋下安全隐患。3.缺乏健全的管理制度,拘泥于形式。机械设备管理制度不完善,导致设备管理管理者与操作者职责权力和义务不清晰,执行中不能尽责,管理层只重视生产进度和施工质量,却忽视设了设备管理。4.项目管理目标与机械设备安全管理之间的矛盾。从项目管理的行为目标来看它要求最大化提高施工效率,对机械设备过度使用导致设备超额负载,加速其老化并带来安全隐患。

2.机械设备配置

机械设备的选择与配置,直接影响施工的工期、质量、安全和成本,同时它也是衡量企业施工技术与能力的重要标志。

(1)隧道建设中的机械设备配置

隧道作为地下[4]工程,工作条件恶劣,各工序施工干扰大,施工设备受到一定限制。隧道建设中机械设备的选择需考虑以下因素:1.施工方案,机械设备配置与施工方法息息相关。依据不同的地质条件和施工要求选用不同的机械设备,将大大提高施工效率与质量。2.工期长短,如果工期要求紧,应选用机械化程度高的设备,提高效率。3.隧道规模大小,对于大规模大投资隧道,大型设备比较经济,小隧道使用大型设备成本过大。

(2)桥梁建设中的机械设备配置

桥梁施工中为达到施工质量的最优化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设备配置需遵循以下原则:1.实用性原则,根据施工工程的具体情况来进行具体的分析,挑选符合施工要求且方便实用的机械设备。提前做好设备的考察工作,使设备与施工要求相符。2.经济化原则,机械设备使用经济化是项目工程良好经营的有力保证。3.合理性原则,合理的施工方案能大大降低设备使用成本。尽可能使用常见设备,避免使用不常见大型设备。

3 铁路机械设备管理措施

针对机械设备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管理:1.加强专业人员培训,提高机械设备安全管理人员的责任心和专业素质并适时引进掌握高端技术的人才。对不同层次不同岗位的工作人员进行对应的培训,加强安全教育和道德教育。2.加强机械设备安全管理工作,加强设备技术维护,保障设备正常运行。铁路施工管理人员应该定期对机械设备进行检测保养,优胜劣汰逐步淘汰老旧的机械设备,及时换新。3.由于项目管理目标和机械设备管理之间存在的问题,机械设备管理居于次要被动地位。为实现二者间管理的合理化、科学化、规范化,机械设备的管理部门要做好各项目管理的协调工作,严格执行各项教育培训和设备使用制度,提高机械设备的综合性能。

4 长施工线路的机械设备的配置与管理

铁路施工线路较长,往往几十公里为一个标段,如何有效地管理设备,调用设备,提高设备利用率,是施工质量和效率的关键因素。铁路安全快速施工综合了多种控制因素,高效率的机械设备以及采用合适的施工方法和施工技术是实现安全快速施工的基本途径。对于常用机械设备,各标段应尽量配齐,避免设备来回调用造成的不便。而对于一些大型成本较高设备,应尽量安排在各路段协调使用。各施工路段应保证设备之间的配套衔接,精确调整挖[5]、支护和装载运输各作业线工序之间合理的时间间隔。现场应备足零配件,以便更好地管理维修机械设备,使各工序有序的进行。

5 结语

机械设备是铁路施工顺利进行的物质技术保障。机械设备的选择与配套关系到施工的速度、安全、质量和效益。机械设备的管理直接影响到铁路施工的整体水平,关系到铁路施工企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随着施工设备朝着大型化和智能化方向的发展,提高设备管理队伍素质,设备管理水平和设备使用效率,是企业施工生产有序进行和经济效益的基本保障。

参考文献

[1] 张云杰.浅议铁路施工企业机械设备的安全管理[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9,(9):71-72.

[2] 胡威,杨家松,陈寿根.长隧道快速施工机械选型配套技术[J].东北水利水电,2009(2).

[3] 欧阳翔.施工机械设备的精细化使用、维护和管理[J].机械工程与自动化,(2008),1

[4] 4]陈刚.铁路施工企业项目责任成本管理研究[J].西南交通大学,2011(10):11-13.

[5] 于书翰,杜谟远. 隧道施工[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0.

[6] 周旭.加强桥梁工程机械设备管理.科技与生活,2011(1).

[7] 陈建军.桥梁工程施工中的机械设备管理[J].交通世界,2013,11:86-87.

[8] 陈炳祥,易国华.长大隧道快速施工管理技术应用研究[J].铁道工程学报,2004,83(3):32-36.

[1]多数建设企业

[2]保养

[3]难以

篇8

关键词:农业机械;基层服务;建设

1农业机械基层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的问题

1.1行业仍未形成规模

受到人们思想意识的影响,我国的农机维修行业尚未形成规模,数量较少,网点建设、维修质量和能力与农机更新的速度相差较远,尤其是到了春、秋两季,根本无法满足农业生产的需求,直接影响了我国农业水平的提高。

1.2服务网点环境较差

由于人们的不重视,导致我国农机维修服务网点的环境较为简陋,规模也不大,这就限制了其维修的范围,对很多大型的农业机械束手无策,面对大型机械的故障多选择换件,这就增加了经济支出,浪费十分严重。

1.3售后服务不到位

大型设备都包括“三包”,在“三包”期内,维修点对大型设备是有维修义务的,但生产企业众多,很多的维修网点都设在较大的市区内,县乡没有“三包”的维修点,尤其是到了农忙季节,农机维修难的问题更加突出。在农忙季节,时间紧迫、作业期短,维修站距离“三包”位置较远,企业的“三包”人员没有专用的交通工具,无法及时为用户提供维修工作,尤其是遇到大型机械的问题,1~2个人员根本无法解决,必须要依赖现代化的农机维修设备进行检测。随着科技的发展,农机具品牌不断增多,配件也来自不同的厂家,更新速度较快,现有的网点根本无法满足农机维修的需求,维修作业环境差,导致浪费、维修不过关等问题严重,减少了大型设备的作业时间,降低了农民的收入。

2增强农机维修服务体系建设的有效措施

2.1作业前的准备

在农业机械投入使用前,要对农机具进行彻底的检修,检修完后要对应修的立即修理,要换的立即更换,必须要将所有的隐患排除,使农业机械设备以最好的状态投入到工作中去。

2.2严格遵循说明进行操作

按照说明对农机进行技术性的保养,主要是为了将隐患消除,减少故障,提高作业的质量。所有的农机必须要严格按照相应的技术操作规程进行操作,确保农机的工作状态,延长其使用寿命,发挥其最大的作用。摆在农机维修工作人员面前的首要难题就是如何保证机械良好的状态,发挥其正常的作用。

2.3加快基层维修服务体系建设的步伐

将维修点从市里搬到县里,从县里搬到乡里,搬到农民身边去,方便农民进行维修,扩大农机维修网点的范围,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加大对不同形式、不同级别维修网点的扶持力度,建设一批功能齐全、设备现代化、维修能力好的现代化维修区域中心,使农机维修服务在农村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得以更好的发挥。

2.4强化领导对农业机械基层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视

要想提高基层服务体系建设的质量,各级政府、领导必须要给予高度重视,对其在农村经济中的地位要有更加清晰的认识,让领导从思想到行动上都给予农机维修服务更多的支持。

2.5提高基层农机维修队伍的综合素质

农业机械基层服务人员的素质直接决定工作的质量,因此,相关部门必须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培训,提高农机维修服务人员的综合素质与技术能力,发挥现代化设备在农业经济建设中的作用。

2.6加大资金的投入

资金充足,工作才能顺利开展。国家农业部门要根据各地的情况适当地拨款,农机维修部门也要合理利用这笔款项,购置必需的办公设备,改善条件,进而促进工作效率的提高,为农业经济的增长奠定基础。

2.7制定购置农机的补贴政策,并加大执行力度

综合分析农机市场情况,建立购置补贴政策,并监督执行。大力扶持重点维修企业,提高维修质量,提高农机生产的安全性,加快农机维修网点的升级速度,发展一批具有先进维修设备和先进维修技能的维修人员的维修企业。同时要针对大型的农业设备出台补贴政策,尤其是针对服务好、信誉佳的企业更要给予支持,鼓励更多的人才参与到农机维修行业中。

3结语

在当前的发展情况下,农业机械仍有较好的发展前景,也是未来农业发展的重要助力,对此,国家有关部门及各地的农机维修部门都要对其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改进,发挥农业机械在农业经济建设中的作用,不断完善农业基层服务体系的建设,推动农业经济的发展,增强我国农业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李宏,何春晖.完善和健全农民工工作体系的思考[J].经济论坛,2010(08).

篇9

一、指导思想

综合行政、技术、经济等手段,统筹规划,注重实效,全面推进秸秆机械化还田和综合利用及禁烧禁抛工作。

二、工作目标

根据项目要求,结合我镇实际情况,2013年夏、秋两季稻麦秸秆还田面积0.44万亩,其中小麦秸秆还田面积0.34万亩,水稻秸秆还田面积0.1万亩,占全镇稻、麦种植面积的80%以上。全镇范围内严禁秸秆露天焚烧,确保无着火点。

三、主要任务

(一)示范推广稻、麦秸秆机械化全量还田与水稻机插秧集成技术。

(二)实施秸秆还田机械及配套动力机械的技术更新。

(三)大力开展秸秆机械全量还田和水稻机插秧集成技术的宣传及技术培训工作。

四、组织实施

按省批准的实施方案,组织开展各项工作。

1、调度,落实作业机具。新购置的秸秆还田机、大中型拖拉机、插秧机等作业机具,已列入农机购置补贴范畴内,优先享受财政补贴。同时对全镇的各类农业机械进行统一调度,精心配置,满足项目的需要。

2、组织相关农机户或农机服务组织与农户签订作业合同,开展秸秆机械化还田作业。

3、组织开展相关技术培训,现场演示等活动。

五、兑付补助资金

兑付补助资金,按以下程序操作

1、领表。农机手或农机专业服务组织到镇农技中心领取统一制定的《秸秆机械化还田作业合同》和《秸秆机械化还田作业面积补助资金申报表》。

2、签合同及作业。农机手或农机专业服务组织与农户签订《秸秆机械化还田作业合同》。秸秆机械化作业完成后,双方就作业完成情况在《秸秆机械化还田作业面积补助申报表》上签字确认。

3、村(居)审核汇总并公示。村(居)对《秸秆机械化还田作业面积补助申报表》进行审核确认,汇总填报《秸秆机械化还田作业财政补助对象及资金汇总表》,在村(居)内进行公示,接受群众和社会监督,公示结束后,将汇总表报镇农技中心。

4、确认报帐金额。镇农技中心审核汇总各村(居)情况,填写《秸秆机械化还田作业财政补助对象及资金汇总表》报镇政府,由镇政府签署意见,作为镇财政申请拔付报帐金额的凭证。同时所有项目资金由镇长一支笔审批。

5、报帐。补助资金下达后,由镇农技中心通知机手或农机服务组织,在规定时间内凭经审核的作业合同,面积补助申领表及有效身份证明到镇财政部门领取补助金。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镇政府成立秸秆还田工作领导小组,由镇党委书记韩学红任组长,分管农业的人大主席潘翠萍、宣传委员田婷任副组长,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领导小组负责项目宣传,实施与管理。

(二)广泛进行宣传发动,结合召开现场演示会,科技入户、科技赶大集等活动,广泛开展秸秆还田及综合利用的政策、技术、好处的宣传,达到家喻户晓,营造良好的发展氛围。

(三)积极开展技术培训。以秸秆机械化还田配套机插秧技术为重点,以农机大户和种田大户及农机专业服务组织为主体,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技术培训工作,让广大农民和机手尽快掌握和应用这项技术,示范引导他们把秸秆机械化还田变成自觉行动。

篇10

1基层农业机械化建设中人才的短缺现状

农业机械化人才具备独特的技术优势,因此他们在基层农业机械化建设和推广服务中起到关键性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近年来,由于种种原因,扎根基层的农业机械化人才越来越少,这对发展现代农业和基层农业机械化建设造成了很大影响。人才短缺是基层推进农业机械化建设的一个重要阻力,要改善这一突出问题,我们先对基层农业机械化建设中人才的供求现状加以分析。

1.1基层农业机械化缺乏高层次的人才在基层农业机械化人才队伍中,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人数相当少,大多数人员是中专及以下学历,而且年龄普遍偏大;初、中级职称的人员占很大比例,专业技术能力不够强。招聘体系不健全,甚至导致很多专业与农业和农业机械技术无关的人员进入了基层农业机械化建设队伍中。整个基层农业技术人才队伍中,真正科班出身、专业素质较强的技术人员只占少数,整体的文化程度和专业水平较低,而在进行农业机械化建设中却需要广泛地应用先进的农业机械以提高物质、能量、资源的利用率。在实现农业生产机械化基础上,要加速农业集约化、自动化和智能化。这些都需要专业的高层次的机械化人才来逾越这些技术难关,可见缺乏高层次的人才会严重制约基层农业机械化的发展。

1.2基层农业机械化人才无法供求平衡据调查,在我国广大基层,参与基层农业机械化建设并直接在乡村一线工作的只有少数人员。离“每个镇上至少设一个农业机械化服务站,每个乡里至少要有一个农业机械化推广员”的目标还很远。据笔者了解,一般镇一级信息服务站由县一级派驻正式职工2名,搭配2名民办非企业改革人员(含义:什么是民办非企业单位?民办非企业单位是个新概念。它是1996年中央和国务院领导针对以往的民办事业单位这一概念所作出的修正。即:事业单位是国家举办的,而民间不应再称事业单位。1998年10月,国务院颁布了《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将民办非企业单位界定为: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其他社会力量以及公民个人利用非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非营利性社会服务活动的社会组织)作为技术员。可见人才的缺乏问题的严重性。近几年来,由于编制问题和机构精简,一批优秀的农业和机械化大中专毕业生被拒之门外,或是从事一些与农业无关的工作。目前基层农业机械化建设人员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因待遇差而另谋发展,真正服务农村的农机技术人员已非常少,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基层农业机械化建设的进程。

1.3基层农业机械化人才无法合理布局农业机械化人才大多留在县级及县级以上相关单位,愿意深入一线到乡镇一级去工作的人数更少。加之在基层本已为数不多的农业机械化人才多集中在经济条件较好的乡镇,偏远乡镇农业机械化人才更少。导致一些地区农业机械化人才出现相对闲置,一些地区农业机械化人才十分匮乏。这些都导致基层农业机械化人才分布不合理,农业机械化人才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

2基层农业机械化建设中人才短缺的原因探析

随着国家政策对农业机械化建设投入越来越多的关注和倾斜,我国农业机械化人才队伍的建设也在飞速发展,但在基层,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导致农业机械化人才短缺。下面具体分析导致基层农业机械化建设中人才短缺的原因。

2.1在认识上,基层对农业机械化人才队伍的建设重视程度不够广大基层地区对农业机械化人才队伍的建设相对滞后,一些主管部门和单位及县乡镇的领导,对农业机械化人才队伍建设工作缺乏长远打算,跟不上改革的步伐,对农业机械化人才队伍建设工作的重视仅仅停留在口头上,具体措施少,忽视了乡镇农业机械化人才队伍建设问题。再加之,对农业机械化建设人才去基层就业的优惠政策比较欠缺,使得基层对人才的吸引力大打折扣,越发引起了基层农业机械化建设人才短缺的现象。

2.2在待遇上,基层给予农业机械化人才薪金偏低广大基层地处偏远,经济落后,生活条件差,待遇极低。“招不来人”的现象十分普遍,这是一个现实。此外,据笔者了解同等工作级别的人员在基层工作所能获得的薪金待遇相当于在县级或县级以上单位就业的1/3,甚至更低。特别是在乡镇一级工作的技术员,经改革后属于民办非企业改革人员,工资会更低,这都会很大程度地影响农业机械化建设人才在基层工作的积极性,同时也使得基层地区对农业机械化建设人才的吸引力严重不足。不得不承认薪金待遇差,是导致基层农业机械化人才短缺重要因素。

2.3在发展空间上,基层提供给农业机械化人才的个人发展空间小在广大基层工作的农业机械化人才除了面临以上问题之外,还面临着基层农业机械化建设进度慢、程度低等现状,少数乡镇领导观念落后,对于发展农业机械化建设这种高投入收益慢的建设不感兴趣,在开展工作方面积极性、主动性不强,往往具体的决策只停留在嘴上。这些都使得农业机械化人才感到“英雄无用武之地”,自己对有利于基层农业机械化建设的想法往往难以实现,感觉到自己的知识不能得到有效的运用,个人发展空间太小;进而工作积极性受到极大的打击,这也会使得基层农业机械化人才在其位不谋其政,进而加剧基层农业机械化人才短缺的问题。

2.4在岗位吸引力上,基层对人才吸引力较小上文我们曾提到过广大基层存在农业机械化人才“招不到人”的现象,其实基层农业机械化人才“留不住人”的问题同样严重。基层农业机械化人才队伍十分不稳定,人才留不住的现象十分普遍。一方面,是由于一批有能力的农业机械化人才成为行政管理人员;另一方面,大量的基层农业机械化人才纷纷通过正常调离、辞职、自动离职等方式向其他部门和经济发达地区转移。由于种种原因基层在留住农业机械化人才方面比较困难,使得农业机械化人才短缺的问题在基层越发凸显。

2.5在体制、机制上,基层对农业机械化人才的培养机制不健全要把基层农业机械化建设好,人才的作用不容忽视。广大基层地区对外部人才无吸引力,留不住人才,人才流失现象严重;而在基层内部又不存在或是根本没有实施健全既了解农业相关知识又掌握信息技术的人才培养机制。“内部不培养人”这就造成基层农业机械化人才失去来源的尴尬局面,无法给本已不稳定的基层农业机械化人才队伍补充新鲜血液,无疑会使得基层农业机械化建设中人才短缺的问题更加严重。

3改善基层农业机械化建设中人才短缺的措施

在基层农业机械化建设中,需要高效地运用到高新技术,这些都需要有一个强大稳定的农业机械化人才队伍作支撑,上文中已描述了我国广大农村基层在进行农业机械化建设中,凸显的人才短缺问题;并已严重制约了基层农业机械化建设进程。因此,我们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去应对这一突出问题。

3.1要注重政策和宣传在进行基层农业机械化人才队伍建设的过程中,政府占据主导地位。在重视城镇农业机械化人才队伍建设的同时,也要适度加强对基层农业机械化人才队伍建设重视程度,要传达对发展基层农业机械化人才建设肯定的、积极的信息。更重要的是政府要加大对基层农业机械化人才队伍建设的宣传力度,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社会氛围,满足广大基层农业机械化建设人才的精神需求,使他们感觉到他们存在的重要性和自身的价值,直至自觉投入基层农业机械化建设之中。要把基层农业机械化人才队伍建设好,政府一定要发挥积极的主导作用。

3.2要创造吸引人才的条件要解决基层农业机械化人才短缺,先要解决人才源头的问题,即要为基层创造吸引人才的条件。可以从3个方面入手:首先要在鼓励农业机械化人才去基层就业方面给予政策上的支持,相关政府部门应制定一些优惠政策去调动农业机械化人才投身基层农业机械化建设的积极性;其次要为在基层工作的农业机械化人才提供一个良好的个人发展平台。要加快对基层农业机械化人才工作环境的硬件建设进程,使其专业技术优势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为他们运用个人知识才干提供良好的平台,让他们感觉到在基层同样能实现自身价值。最后基层还要完善基层农业机械化人才培训机制,从内部发掘和培养能为基层农业机械化建设作贡献的人才;同时能为基层农业机械化人才提供一个继续学习和深造的机会,加强人才培训更有利于对“新型农民”的培养,有利于向广大农民朋友普及一些农业机械化方面的专业知识,以此简化基层农业机械化人才在工作中的难度。

3.3要创造留住人才的条件建设好稳定高效的基层农业机械化人才队伍,不仅要做好机械化人才的引进工作,还应注重为基层创造留住人才的条件。同样我们可以从3个方面入手。第一、用公平的待遇留住人才。基层农业机械化人才的薪金待遇普遍偏低,地方政府和上级政府应在其工资的基础上提供相应的补助津贴,用比较合理的待遇去留住人才;第二、用稳定事业留住人才。为在基层就业的农业机械化人才提供理想的岗位,使他们能在基层安心地工作,稳定地发展;第三、用真挚感情留住人才。要在婚姻、家庭、家属就业、子女入学等切身利益上给予关心,想方设法帮助解决一些实际困难。让人才感受到基层对他们的重视和关心,甘心为基层的农业机械化建设奉献自己的青春。

3.4合理地利用基层农业机械化人才队伍拥有一个高效稳定的基层农业机械化人才队伍不是解决问题的全部,还要注意如何让这支队伍在基层农业机械化建设中最大限度地发光发热,那么在基层合理地利用好农业机械化人才队伍尤为重要。笔者认为做到“三个合理”即可。一是合理分布。鉴于基层农业机械化人才资源有限,上级管理部门应注重建设好基层农业机械化人才在各个乡镇的合理分布的管理体制,确保每个乡镇都能满足自身机械化建设的人才需求。避免人才在经济较好的乡镇过度扎堆和在偏远乡镇相对匮乏的现象;二是合理组合。根据工作的实际需要合理安排人才,岗位需要什么层次的人才,就安排相应的人才。注重“专业型”人才和“半专业型”人才的合理搭配。例如可以在镇一级的农机专职上安排理论较强的高学历人才,搭配“半专业型”人才(具备较低学历,受过相关技术培训的人才)担任乡镇一级的技术员。形成合理的高低组合,真正做到人尽其才,物尽所用;三是合理流动。引入竞争机制和奖励机制,来激发基层农业机械化人才的工作热情,要把晋升机会和工作绩效的考核挂钩,做到合理升迁。乡镇之间的机械化人才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适时适度地进行人员的调动,交流各自在基层农业机械化建设中的宝贵经验。在升迁、调动中相互学习,不断提高基层农业机械化人才队伍的素质和业务能力,实现基层农业机械化人才的良性流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