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规划乡村振兴范文

时间:2024-01-31 17:47:3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城乡规划乡村振兴,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城乡规划乡村振兴

篇1

【关键词】城乡统筹发展 新型村镇 规划

中图分类号:G812文献标识码: A

0前言

城乡统筹发展做为我国社会经济和民生发展的一项重大发展战略和规划,它的全面实施将会给我国各族人民群众的生活带来极大的方便,不论是生活中基础设施还是现实所需的公共服务都会实现一体化的发展。那么基于城乡统筹发展的新型村镇的建设方面,都有哪些方面的规划呢,本篇文章接下来的内容即对此项规划所面临的问题进行简要的探讨同时提出几项可供参考的规划。

1.首先分析一下我国城乡统筹发展进程中新型村镇规划所面临的几个问题

1.1我国全国大多数的村镇房屋建设过程没有统一的规划和管理

当前我国的城镇发展虽然制定了统一的发展规划,但是由于各地区的发展情况复杂,农村发展不平衡,新旧房屋的标准不统一,导致房屋建设情况相当得杂乱无序,有的村镇房屋建得甚至是连排都不成。尤其是近年来,伴随着居住在我国不同乡镇、村庄的居民、农民手中的可支配收入逐年递增,村镇中一阵风似的揿起了一股建房热潮,农户自行建的新房,很难与村庄内的建筑相统一的。这种建设方法和过程严重缺乏统一的规划与管理,无序可言,也无章可循,因此这样杂乱的现状对于城乡统筹发展而言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1.2对房屋和院落的面积要求各不相同,无法统一

随着农村经济的飞跃发展,农民收入在不断提高,城市清洁、宽敞而舒适的居住环境成为了许多农村发展的方向,农民对于原来房屋的住宅面积有了更高的要求、对于房屋的建设规划有了新的想法,以前落后的样式和不合理的居住空间布局已影响了他们的生活和起居等各个方面。另外,各个家庭因为人口数量的不同、地区的生活习惯不同、经济收入的差异,导致人均居住面积也无法统一。这个问题也很普遍,在城乡统筹发展的新型村镇规划里是很有代表性的话题。

1.3多数农村的公共服务设施匮乏

虽然目前多数农村都配备了自来水管道,如包头市的农村自来水覆盖率达到了97%,但是有的村庄管道老化,供水系统缺乏定期的合理维护。多数农村没有集中的化粪池,对于人畜粪便没有统一的处理设备和规划要求,严重影响了村庄的环境。村庄规划中没有主干路,道路交通设施落后。沿街堆放杂草现象严重,而又缺乏公共消防实施,存在较大的火灾隐患。缺乏健身娱乐设施和场所,通常,在多数农村建有娱乐广场,配有少量的健身器材,但是场地和设施的维护严重落后,数量上也达不到村民的实际需求。

1.4城乡统筹发展的新型村镇规划存在巨大资金缺口

城乡统筹发展中新型村镇的建设工程相当巨大,需要的资金数额是一个相当可观的数字。我们都知道,新型村镇的建设资金来源的重要途径离不开政府投资、企业投资与小部分的居民投资这三个方面。下面我们就分析一下这几种投资来源目前阶段都有哪些困难:第一方面政府投资主要通过财政补贴的方式,资金总量无法广大农村建设的需要,无法保证日后的长足建设;第二方面,企业投资通过各个村镇的特色产业特色经济以招商引资的渠道吸引资金投入,那些处在交通发达、景色优美、环境较好的地理区域内的小村镇在吸引投资方面效果很好,然而,地理位置不好、也没有什么特色的村镇,对于招商引资来说是没有什么成效的;第三方面,居民投资更是资金规模极其有限了,在目前整个村镇的建设当中,居民个人付款购买住房的居民还是极少的一部分。由此可见,城乡统筹发展的新型村镇建设,只单纯依靠政府、企业或者居民个人哪一个方面都是根本无法筹集到足够的建设资金的,工程建设资金的缺乏是一个极需要提前解决的难题。

2.城乡统筹发展的新型村镇规划的几个可参考的思路

2.1规划要保证质量、有特色、高起点

既然是新型的村镇规划,就要区别与以往的老式建设模式,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要突出不同地域、不同村镇的特色和人文特点。

新型村镇是我国城镇化进程的领导模式,因此,做好这些村镇建设有利于加快我国的城镇化进程。我们在进行新型村镇建设的规划时就要从整体和大局出发,科学、全面有条理地站在一个较高的起点上进行设计。

2.2规划既要促进城乡平衡发展,又要重视农村的现实情况,在长远目标引领下逐级推进

我国推行城镇化进程的主要目的就是实现城乡的均衡统一发展,城乡一体化建设是对城镇发展的战略指导,新型村镇建设的发展格局是个远期目标,是一个与传统观念决裂的长期过程,绝不是在短期内能实现,但随着经济水平与人们思想水平的不断提高会逐步实现。因此,在规划中应本着近期建设和长远发展相结合,分批开展建设活动,立足实际,逐步实现预想目标。

3.城乡统筹发展的新型村镇规划的具体方面要考虑的内容

3.1规划的定性方面要考虑打造特色村镇

我国地域广阔,地理位置所跨越的经度与纬度范围都很大,因此,分布在不同区域的村镇的自然景观、风俗习惯、人文理念都是不同的,我们在进行规划时既要保留村和镇的原来各自的不同性质,同时又要使二者在性质上实现完美地统一。新型村镇的定性,要突出新型的性质,在大区域上要有共同的主题,而一村一庄也要独具特色,比如依托本地、本村的传统文化来打造特色建筑,树立一村一品、一镇一品的特色品牌形象,如“桃园春色”“梅园春景” 等规划主题,突出地方特色。

3.2规划的定位方面要解决农民的生产生活

在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同时,必须要注意倾听农民的意愿,不能因为发展而不顾农民的生产生活情况,“赶农民上楼”的做法是不符合农业生产实际的,也不符合建设新农村的内在要求,因此,在规划中对村镇的定位一定要结合村镇实际,依托当地特色资源和交通优势,对产业布局的规划建设提出明确目标,使其生产方式的转变成为一个长期而渐变的的过程,这样更有利于村镇居民的心理变化过程,提高村镇规划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3.3规划的定量方面要有准确数字

实施城乡统筹发展的新型村镇建设之前,我们要对村镇的现实情况进行摸底和考察,尤其是村镇的数量以及每个村镇的整体规模与他们的发展水平,这些情况都要调查清楚。如果村庄道路情况较差,在规划就应该从修路入手,来改善居住环境,而不是单纯盯着房子的改造。如果村镇的土地面积非常紧张,就要在规划中注意保护耕地,尽量减少住房挤占耕地。没有实践就没有发言权,更无法做出规划与理论指导。所以我们必需得首先搞清楚工程建设的量的方面的问题才能使规划顺利进行。

4.结语

综上所述,城镇化进程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顺应这一趋势我国政府所提出的新型村镇建设也将按步就搬地展开,虽然这是一项非常巨大的工程,必然将耗费难以估计的财力、物力,但是村镇规划对于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改善农村居住环境、保护农业用地具有重要的作用,城乡的共同发展在符合“中国梦”伟大理想的内在要求,因此,我们一定要不断探索,敢于创新,为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找到科学合理的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 张翌娜, 张建伟.邓州市王寨村新农村规划基础设施规划方案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 2011 (23):39

篇2

2013年城乡规划建设的主要目标是:按照城乡一体化要求,坚持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之路。积极开展“项目攻坚年”活动,把项目建设作为推动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命线、突破口,以项目建设支撑发展、引领发展。2013年城镇化率比上年提高2.5个百分点;建成区面积达到13平方公里以上,中心城区人口达到13万人;绿地率达到37%以上,绿化覆盖率达46%以上;大力加强乡(镇)规划建设和管理,做好新户型推广工作,提升乡(镇)规划建设水平;进一步提高工程质量,争创省优工程1项,市优工程3项;全县建筑业总产值实现20亿元,建筑工程质量合格率达100%,不发生一起建筑责任安全事故。

围绕上述目标要求,今年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坚持规划引领,完善城市规划体系

1、加快规划编制进度。对已编制完成的各项规划抓紧做好公示、评审及报批工作。组织编制好规划区内重点项目的修建性详细规划,教育网点布局、中心城区住房建设、供水、交通、防洪等专业规划,汉仙岩风景名胜区核心景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以南至高速出口城市设计,城区路网及安置小区施工图设计。

2、建立“阳光规划”体系。坚持开门搞规划,多形式、多途径对关系百姓利益、民生的规划进行公示,做到批前、批后全过程公示,并注重收集和听取公众意见,强化规划编制的群众基础。

3、强化对规划审批及监管。保障规划编制经费,争取县政府继续将必要足额的规划编制经费列入财政预算;杜绝“三边”(边规划、边审查、边建设)现象发生;加强城区规划监察执法,建立“巡查发现(举报受理)—调查核实—依法处理”的工作流程,建立巡查日志及管理台帐,将新发生的违法违章建筑打击在萌芽状态。

二、坚持项目带动,推进重点项目建设

4、如期完成征地拆迁工作。对照《县城规划区重点项目征地拆迁任务分解和考核实施方案》,做好本局的征地拆迁工作。各拆迁工作小组要以坚定的决心、超常的力度和有效的措施,用心用情,克难攻坚,强力推进并按时完成局里的征地拆迁工作。

5、推进城建重点项目建设。加快建设新区、城南、城北等城市综合体,拉大城市框架,优化城市结构,完善城市功能。加强75个城建重点项目建设的统计、监管、督导、服务工作。尤其要重点推进规划建设局牵头主抓的新区安置小区、路网建设、河堤建设及城区路网畅通工程、环城南路等续建项目;行政中心、展示中心、接待中心、市民广场、城北出入口道路整治改造、城东城南农贸市场、城区管道天然气以及城北、城北二、城南、城南二、城西、城西南、二安置小区等新建项目。实施好本局认建的百里湘江绿色通道建设工程(西线工程:K10+950—K13+900段);统筹谋划好县工程检测中心(城建大厦)建设。

6、妥善处理好城建历史遗留问题。全面梳理排查尚未处理到位的城建历史遗留问题,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联动,并重点结合县城征地拆迁安置工作,有效推进历史遗留问题的解决。坚持疏堵结合,严格把握政策,扎实稳妥地做好县城规划区内个人危房改建工作,切实关注民生,维护社会稳定。

三、坚持统筹城乡,建设和谐秀美乡村

7、实现乡村规划编制全覆盖。全面完成乡镇规划和村庄规划,引领农村人口形成“1/3进县城、1/3进乡镇、1/3在农村”的分布格局。今年年底前全面完成乡镇总体规划修编和建制镇重点地段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全面完成19个乡镇的村庄布点规划,并以此为依据完成所有村庄建设规划编制。优先完成百里湘江沿线村庄、国省道公路沿线村庄、县乡结合部和乡镇圩镇周边村庄、以及其它大型中心村为重点的危旧土坯房集中改造建设点的村庄建设规划。重点扶持筠门岭、西江等乡镇建设中心示范镇。积极推进筠门岭镇创建全国历史文化名镇、羊角古堡创建全国历史文化名村工作。

8、推进城乡统筹示范区建设。按照“节点先行、绿道贯通、环境整治、美化优化”的思路,高标准推进百里湘江绿色生态长廊建设,形成新型农村社区、新型工业区、生态旅游区和“十里果香、十里稻香、十里烟香、十里蔬香、十里花香”等农业产业带,加快建设成为全省城乡统筹示范区。

9、强化乡镇规划监察工作。加大对镇、乡、村的规划执行力度,整合现有乡镇规划所的人员,组建一支乡镇流动规划监察队伍,建立县乡村三级联动规划监察制度,抓紧并研究制定操作性强的联合执法方案。

10、加大农民建房质量监管力度。进一步整合系统和社会的技术力量,健全工程质量安全巡查制度,积极做好2013年的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技术服务指导和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积极会同县人保局做好农村建筑工匠培训工作,有效缓解农村建筑工匠严重短缺问题,为实施农村危旧房改造工作提供必要的保障。加强对农民建房的引导和监管,严格执行规划建设许可制度,并结合土坯房改造及新户型推广工作,大力提倡建设新颖、美观、价廉、实用的新型农民住宅,形成新的村镇风貌。

11、加强乡镇规划所建设。积极争取上级和有关部门的支持,做好村镇规划建设管理专业技术人才的招录、引进、选拨工作,配齐配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拟新建部分乡镇规划所办公楼。

四、坚持监管并重,强化建筑行业管理

12、强化建筑市场管理。进一步严格实行建筑业百分制考核,对建筑行业进行常化、量化管理,做到管理有序,奖优罚劣。严肃查处不执行法定建设程序和在招投标中弄虚作假等违法行为,严格执行招投标市场“黑名单”制度。加强对建设、施工、监理企业行为的监管,严禁转包、违法分包和挂靠等不正当经营行为。与相关部门一起加强对预拌商品混凝土的生产过程、出厂检测及使用过程中的监管。转变监管方式,由单纯性的监督向监督与服务、指导并重转变,并对县重点建设项目和保障性安居工程实行重点监管。同时,要进一步放开建筑市场,扶持本地建筑企业升级发展,积极引进外地建筑龙头企业,做大做强现代建筑业。

13、抓好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管理。进一步完善建筑工程质量安全监督措施,加强建筑工地施工现场检查,积极开展工程质量创优活动。在各建筑企业及建设工地大力开展“建筑安全伴我行”活动。狠抓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工作,落实工程建设监理和新建工程的抗震设防管理制度。加强工程档案的规范管理,把工程质量终身责任制落到实处。对200万元以上建筑工程项目,在工程验收前进行工程实体结构检测,杜绝偷工减料、以次充好现象的发生。

14、做好建筑节能推广工作。进一步加强对建筑节能的宣传推广,举办建筑节能知识培训班和建筑节能现场学习活动。实行建筑节能专项验收制度,对工程项目实行先节能验收合格后再总体验收。在新建房屋建筑工程图审备案和办理《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时,对建筑节能设计和图审结果进行专项审查和严格把关,将建筑节能监管工作列入质量监督计划中,定期、不定期对建筑节能措施的实施现场监督。加大绿色建筑推广力度,积极组织申报绿色建筑评价标识。

15、加强工程建设领域廉政建设。认真遵循和执行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的各项规定,继续深入推进建设工程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加强规划建设系统干部职工队伍建设,做到严格教育、严格管理、严格监督。加强对重点工程的监管,确保每一个工程都成为“廉洁工程”、“阳光工程”。

五、坚持凝心聚力,提升队伍发展后劲

16、注重思想引领。把学习宣传党的十精神作为贯穿今年党建工作的主线,深入推进“永远热爱党,永远跟党走”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不断创新形式载体,凝聚发展合力。制定和落实干部教育培训年度计划,做到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着力提升干部队伍攻坚克难、推动工作、狠抓落实的能力。加强党总支自身建设,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进一步提高科学决策、民主决策水平。

篇3

开创文旅融合新局面

——文化旅游局长工作汇报

近年来,×县紧紧抓住文化旅游部门结构性重组机遇,牢固树立“文旅融合、全域旅游”发展理念,坚持规划先行、项目带动、市场推广、开放合作,全面推进旅游业态创新和产业融合,着力构建文旅融合的全域旅游发展格局,全面开创×县文旅融合新局面。

一、基本情况

×县历史文化悠久,旅游资源丰富,成功创建省旅游强县,并连续多年获评×县域旅游十强称号,打造了×两家4A级旅游景区,×四家3A级旅游景区。成功创建×处省级旅游强乡镇、21处省级旅游特色村、×处省级工农业旅游示范点、×处省级精品采摘园和星级农家乐。培育发展了×家四星级标准旅游饭店,×家旅行社和营业部。自2004年起,连续举办了×届文化旅游节,“中国佛都

京杭水脊”旅游品牌在国内外已有一定知名度。2017年,×县加大文化旅游资源整合力度,组建成立×开元集团,×寺旅游发展有限公司为×集团四大国有子公司之一。2019年,×县实施机构改革,文化和旅游部门组建为文化和旅游局,实现了诗和远方的结合,推进了文化旅游的融合发展。5月,×开元集团正式入股×文旅集团,划转资产×万元,股权占比×%,×寺景区融入全市文化旅游大格局,进入了跨越性发展阶段。

一是以规划为引领,明晰发展布局。

我县先后编制完成了中都佛苑景区规划、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乡村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寺景区总体提升策划、×湖湿地建设规划以及×枢纽考古遗址公园开发规划等。2018年,聘请×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编制了《×县全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目前县政府已批准实施,为×县文旅产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二是以文化为魂,促进产业融合。

大力推进“旅游+”战略,积极拓宽旅游发展空间,重点实施“旅游+N”产业发展模式,加快推进旅游业与文化、教育、水利、交通的深度融合发展。发挥“旅游+文化”,成功策划了第×届×县文化旅游节,举办了开幕庆典、慈善捐赠、文化展演、全国书画邀请展、研学展示等活动,吸引游客达×万人次。发挥“旅游+教育”拓展文庙建设规模和层次,扶持文庙研学旅游产品开发,完善了“成人礼”、“开笔礼”、“谢师礼”等参与性项目。×运河考古遗址公园不断开发文化体验、遗址观光、考古研学、科普教育等活动,累计接待研学团队共×万人次,文庙儒家文化和×运河文化已经成为全县干部政德教育的两张亮丽名片。实施“旅游+水利”,联合水利部门开发中都水库水上休闲、垂钓等水上娱乐产品项目。实施“旅游+交通”,联合交通等部门建设了济北旅游大道、泉河景观廊道等旅游要道,指导×湖湿地开发了自行车比赛、自驾车营地、休闲旅游慢道等,构建了环×游憩带。

三是以项目为引擎,推动地域联动。

通过多年持续开发建设,先后建成了×寺景区,×湖湿地、中都民俗馆、×枢纽考古遗

址公园等景点。×宫旅游综合体项目累计投资×亿元,全面完成了外立面装饰装修工程。×枢纽考古遗址公园初步形成规模,新的提升规划即将实施。全县文化旅游配套设施建设得到完善,游客服务中心、停车场、交通指示牌和旅游干道不断健全,较好地提高了文化旅游接待和服务能力。通过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有效带动了县城和景区周边镇村改造升级,面貌更新,开启了以文化旅游产业为载体的城乡统筹发展新思路。

四是以乡村振兴为助力,推进乡村文化旅游发展。

×湖湿地新上旋转木马、碰碰车、自控飞机、森林探险等娱乐项目,种植了荷花、牡丹、玉兰、连翘、迎春花等各类乔灌木和果树,将湿地打造成儿童的乐园、花的海洋。×镇古城村以“×国故都

×故里”文化品牌为引领,以丰富乡村文化旅游业态为目标,建设了仿古街道、古×国博物馆、采摘大棚、药材基地,打造了×国遗址、×故里等×处景观,新上了×家农家乐、×家民宿,×处草莓采摘,成为×县首批国家3A级旅游景区村庄。×镇投资×余万元打造×山风景旅游区,建设了×等景观,完成了景区绿化、上山游览石阶、停车场、旅游厕所等配套旅游基础设施,利用土地流转等方式,联合周边村庄打造了茶园、梅园、核桃观光园、百合花观光园等,成功举办核桃丰收节、亲子挖土豆、百合园赏花等活动,丰富了乡村旅游内涵,每年吸引游客×万余人。

二、存在问题

经过反复调研座谈和分析论证,我们清醒地意识到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责任重大、任务艰巨。主要表现如下:文化

旅游资源集聚效益不够明显,游客滞留时间短,综合收入提升慢;旅游景区公司化运作、旅游项目市场化合作进展较慢;旅游产品结构单一,参与体验项目较少,缺乏演艺类、修学类旅游产品;资源整合不够、景区关联度不高、品牌影响力偏小等问题,没有把资源优势更好地转化为品牌优势、产业优势和竞争优势。

三、下步思路打算

下一步,我们将按照全域旅游发展理念,推动旅游新旧动能转换,优化文旅资源配置,加快文旅项目建设,提升品牌效应,深化公司运作,积极融入曲阜文化建设示范区和大运河文化带建设长廊,真正将旅游产业打造成为文旅融合发展的引领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动力产业、转型发展的支柱产业。到2025年,全县接待国内外游客达到×万人次,旅游消费总额达到×亿元,旅游产业对GDP的综合贡献率达到×%以上,打造一批国家3A级以上旅游景区、三星级以上旅游饭店、省级乡村旅游品牌、新业态产品等。

一是坚持多规合一,科学描绘文旅产业发展蓝图。

加强旅游规划与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的衔接,努力构建全域打造、全业融合、全景建设、全民参与的全域旅游发展格局。依托大运河文化旅游带建设重大历史机遇,加快推进《×运河古镇建设》,积极融入全国全省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凸显×枢纽位置及作用。指导×、×等乡镇做好×山旅游风景区和古×田园的规划编制和项目建设工作。

二是深入推进文旅融合,持续加大重点项目建设。

储备打造一批重点旅游项目,不断夯实产业发展基础。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多方筹措建设资金,推动×宫旅游综合体建设。合理规划×寺景区西片区,延长游客逗留时间,将其打造成为×地区高品位、独特性的研学空间。推进文庙儒学研学基地开发建设,丰富研学旅游产品,切实增强游客的参与性、互动性,全面打造政德教育基地和研学旅游基地。完善旅游配套设施,加快推进×运河考古遗址公园项目建设。健全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启动全域旅游服务中心建设,构建多维度、立体化、全覆盖的文化旅游综合服务网络。

三是发展乡村文化旅游,助力乡村实现全面振兴。

加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按照《×县乡村旅游提档升级工作方案》,注重文化特色,引导乡村旅游规模化、特色化、精品化发展。持续打造×湖田园综合体、×山旅游风景区、×河生态旅游度假带、×古城田园等乡村旅游项目,集中培育“×—×—×”乡村旅游集群片区。指导有关乡镇(街道)发展观光农业、休闲农业和现代农业庄园,培育旅游特色村、精品民宿和后备箱工程基地,促进乡村全面振兴。推动×古×田园景区提档升级。

四是开展精准营销,努力拓展旅游客源市场。

加大宣传资金投入,持续在主流媒体开展旅游品牌宣传,在高铁站、高速路等交通平台推广县域旅游形象。大力开发×祈福、文庙研学旅游产品,树立×研学旅游品牌形象。提升×文化旅游节举办层次,继续策划内容多样、内涵丰富的活动,营造浓厚的节庆文化氛

围。加强政策奖励扶持,大力开发周边200—300公里基础客源市场,重点加强×、×、×等地组团旅行社的对接合作。同步推进网络营销与市场开发,实现线上线下互动互补,合力共赢,大力提升“中国佛都”品牌的知名度。

篇4

关键词:农村区域规划 农村发展 经验 启示

中图分类号:F32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7)02-107-02

一、发达国家农村区域规划的经验

(一)英国的农村区域规划经验

英国作为工业革命的发源地,也是最早实现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国家,其农村区域规划实行的也比^早。英国的《城乡规划法》最早始于1947年,以这一法律为基础,他们给每个城镇与村庄划线,目的在于建立一个适合当时情况的统一规划体制,以便有效解决当时土地占用引发的矛盾和问题,并为更加合理的规划提供可能,也为地方政府执行规划以及通过购置土地落实规划提供财政支持。

英国一直以来都注重“集镇”的发展,并推出了相应的扶植政策,通过鼓励各地发展集镇,来为那些离开农业的居民找到新的就业机会提供帮助。英国的集镇也是从村庄发展而来的。当一个村庄要发展为集镇时,首先,要考虑它是否具备支持乡村腹地进一步发展的潜力,它与乡村人口的关系能否成为地方服务中心,是否有利提高当地的就业率。其次,还要考虑村庄是否有适合发展工业的土地和便捷的公路、充足的水源,以及居民能否得到基本的社会服务,例如医疗、教育、污水处理服务等等。这样分析之后,人们发现,在英国能够适合发展成为集镇的地方其实是十分有限的,全英国仅有1000个左右。能够发展为集镇的村庄,一定是具有某方面的发展潜力,而且其未来发展还不能对周遭的环境造成影响。

在英国,居民参与乡村规划设计,已成为农村区域规划制定和实施的基本模式。因为只有当地居民,才知道他们真正需要什么,知道他们应该如何在当地生活。所以,居民的愿望与规划师思想的有效结合就显得尤为重要。比如,应该怎样安排下水道,应该如何布置公共交通等事项,都需要与当地居民进行充分的沟通。乡村布局时,考虑的因素较多,没有哪一种规划思想能够适用于所有乡村的发展规划,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十分重要。所以,英国在进行农村区域规划时,会花费大量的时间与当地居民进行讨论,其目的就是让当地居民充分地表达其意愿和观点。

(二)美国农村区域规划的经验

美国没有我们传统意义上的村庄,在美国农村,农户大多是在乡村各自的农地上分散居住的。因此,美国的农村区域规划具有独特之处。美国进行农村区域规划时,主要考虑这样四个原则。第一,满足当地民众生活的基本需求;第二,最大限度地绿化美化乡村环境;第三,充分尊重和发扬当地民众的生活传统;第四,恰当地突出乡村固有的鲜明特色。

美国乡村的基础设施基础很好,其开发建设投资是由地方政府和联邦政府共同负担。其农村区域规划的实施是由开发商来承担的。具体来看,美国联邦政府投资建设连接乡村间的公路;地方政府筹建垃圾处理厂、污水处理厂、供水厂等;开发商负责乡镇社区内的交通、水电、通信等配套生活设施的建设。

美国政府也在引导乡村进行“生态村”建设,强调保持乡村土壤肥力,保护水源和空气清新,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这些都为美国乡村地区进一步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保障。

(三)韩国农村区域规划的经验

在上个世纪60年代,韩国的城乡收入差距还比较悬殊,其农民生活水平也很低下。但是到了20世纪70年代,韩国为了促进乡村发展,掀起了以农村开发为核心的全国发展战略,有些类似于我国的“新农村建设”。韩国通过其“新农村建设”,实现了乡村发展和城乡收入差别减小。

在韩国“新农村建设”的第一阶段,政府设计规划了多种工程,用以改善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改善农村生活环境。比如建设乡村公路、桥梁、新农村会馆以及其他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中,韩国政府为项目实施免费提供钢筋和水泥。先建设哪些项目,也是由当地农民根据当地生产生活情况自己决定,以使建设项目更好地满足当地人的实际需要。

在韩国“新农村建设”的第二阶段,政府是实行分类指导的方针。韩国政府首先对乡村进行分类,对于基础设施相对薄弱的村庄,重点培养人们的“自立”精神,并继续支持村庄提高基础设施的建设水平;对于农业发展潜力大的村庄,倡导“自助”意识,重点是疏通河道、改良土壤,提高农业生产的基本装备水平,同时合理布局村庄,促进多种经营发展;对于发展基础比较好的村庄,重点是协助其产业发展,比如,促进其乡村工业发展、农副业发展、种植业发展、畜牧业发展等,政府鼓励并支持农民采用机械化等先进生产技术手段,耕作,以及修建更加完善的生活福利设施。

在韩国“新农村建设”的第三阶段,从时间上看已经进入21世纪。其“新农村建设”由初期的政府主导的、具有“官办”性质的乡村运动,已经发展成为完全由民众参与的民间社会运动。在这一阶段,人们开始致力于促进民主法制建设、社会道德建设、集体意识教育等方面。

韩国的“新农村建设”运动,改善了乡村环境,促进了乡村经济发展,缩小了城乡收入差距,促进了其乡村的文明发展和乡村传统文化的传承,也促进了国家在城乡之间得以和谐发展。

(四)日本农村区域规划的经验

在20世纪90年代,日本已经成为经济发达的国家,但其农业和乡村发展也面临着许多问题,比如乡村人口老龄化、农地资源越来越有限等。但其雄厚的工业基础还是对农村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力。日本的科技发展也助推了日本农业和乡村的进一步发展。

在日本,农产品大多实现了精细化生产,并形成了特色农产品的加工产业。这适应了日本社会对于农产品质量要求提高和加工程度提高的新要求。现今日本居民,对农产品质量的要求普遍较高,由此又带动了日本生态农业、绿色农业等新兴农业生产方式的发展。因此,单一的乡村规划,已经不能满足日本乡村区域发展的现实需求,结果使得日本的农村区域规划转而开始向多元化、综合化方向发展。

在日本的乡村建设中,最具特色并值得我们借鉴的就是“一村一品”。日本乡村的“一村一品”规划,目的是通过提高农产品的附加价值来提升农村的经营效益。突出农产品自身特色可以增加其附加价值,突出农产品的地域特色也可以增加农产品的附加价值,突出农产品的加工传统与特色还可以增加农产品的附加价值。通过多层系地挖掘农产品的附加价值,就提高了当地农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也拓展了农产品的消费客户群体,结果是极大地提高了乡村农业的经营效益。

日本的“一村一品”规划,与农产品的市场开发策略紧密结合,使大分的农业县面貌焕然一新,使日本乡村成为经济发达、生活安定、环境优美的典范。“一村一品”规划所引起的巨大成功,已经使这一举措在日本逐步推广开来,并且引来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竞相效仿。比如,美国路易斯安那州就发起过“一州一品”运动,泰国也在全国开展过“一村一品”的农村开l运动等。

日本农村以其自然条件和物产为依托,以其特色核心农产品为中心,进行乡村规划设计,促进了地域经济发展。其乡村发展规划综合了地域特色产品、生产经营技术水平、未来发展方向等方面,使其综合性规划设计同时满足了当地生产的要求和市场的要求,因而取得了成功。

总之,在规划之初,务必要对农产品生产区域特点、市场需求走势等因素,进行因地制宜、切实可行的综合分析。要以差异化和个性化为特点,科学合理地制定农村区域发展规划。而且要避免集中化、综合化的规划可能引起的同质倾向。区域规划的内容,已经不仅仅是农产品,还要进一步扩展到景观环境改善、文化遗产保护、社会公共福利等多个方面,并且还要由农村发展联系到城市消费,最终才能使农村区域规划促进城乡之间经济协调发展。

二、发达国家农村区域规划给我们的启示

由于各国国情的不同,我们不能照搬任何一个国家的农村区域规划模式。但是,发达国家在农村区域规划方面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教训也值得我们记取。

(一)农村区域规划的制定和实施需要获得政府的支持

农村区域规划的制定和实施,其本身就需要技术、资金以及政策等方面的辅助与支持,离开了政府的支持,农村区域规划就无法制定和实施。农村区域规划不仅能为农村区域发展提供宏观发展方向,也能为农村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和政策支持。

通过农村区域发展规划,能够促进实现国家城乡协调发展,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在这一过程中,各级政府应积极推出扶植和支持政策措施,以促进农村基础设施的改善和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为农村区域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同时,在规划背景下,农村区域也要优化农村产业结构。比如,美国每五年修改一次农业法,并且由政府主导制定长远而系统的发展规划,以此来对农村区域规划进行规范。

(二)农村区域规划的制定和实施需要农村居民的积极参与

农村区域规划的对象是乡村,这是农民的生产和生活环境,与农民的切身利益直接相关。因此,农村区域规划的制定和实施,需要充分考虑农民的现实需求,需要充分调动农民的参与积极性。正因为如此,许多国家通过立法的形式来保护农民的权益。比如,日本制定了《农业振兴法》《村落地区政治建设法》《土地规划利用法》等,就是为了应对农村区域规划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伤及乡村和农民利益的问题。

另外,在规划过程中,英国、日本、韩国等发达国家,普遍会主动引导农村居民参与其中,从制定规划开始就悉心听取农民的意见和建议,在实施过程中,在每个具体阶段,都要吸引农民直接参与其中。通过农民的直接参与,不仅使其意愿直接体现在农村区域规划中,而且也调动了农民参与规划落实的积极性,这极大地减少了规划实施可能面临的阻力,保障了农村区域规划的顺利开展和预期的效果。

(三)农村区域规划的制定和实施需要突出重环境友好和资源节约

发达国家在农村区域规划上,更加追求“生态文明因素”的凸显和那些“可以留给后人的东西”,即对于物质与非物质的文化遗存的保护。这些观念都值得我们借鉴。

目前,我国在许多传统村落和乡村环境,都得到了较好保护。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郊区与城市的距离越来越近,近郊区的大量农地转变成了建设用地,这就使乡村的环境和文化遗迹受到了侵害,可以留给后人的乡村物质与非物质的文化遗存越来越少。从农村区域规划的角度来看,这被认为是“城市病”正在郊区和乡村蔓延,工业文明正在蚕食乡村传统文明。

未来我们在制定农村区域发展规划时,必须以环境友好和资源节约为基本理念,倡导发展太阳能、秸秆汽化燃烧技术等,以实现农村资源因地制宜多样化发展。同时,也要注重对于乡村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存的保护。还要充分考虑低碳排放、节能减排、环境承载力等问题,以促进农村区域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参考文献:

[1] 邓蓉,郑文堂,华玉武.梯田的悠久历史与梯田在休闲农业发展中的现实价值[J].休闲农业与美丽乡村,2015(12)

[2] 桂俊荣.国外农村建设与中国新农村建设对比研究[J].世界农业,2013(11)

[3] 郭永奇.国外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经验及借鉴:以德国、韩国、日本为例[J].世界农业,2013(3)

[4] 李锦宏.区域规划理论方法及其应用――基于欠发达、欠开发地区视角[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3

[5] 孙碧荣.日本农业区域规划发展分析[J].世界农业,2013(6)

[6] 杨山.乡村规划理想与行动[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7] 叶齐茂.发达国家乡村建设考察与政策研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8] 赵颖秀,邓蓉.京郊农业低碳化发展研究初探[J].北京农学院学报,2012(4)

[9] 郑文堂,邓蓉.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乡村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J].现代化农业,2015(2)

[10] 郑文堂,邓蓉,胡宝贵等.论北京都市型现代循环农业发展[J].北京农学院学报,2013(4)

篇5

推进新型工业化

当前,吉林省仍处在工业化中期,必须围绕扩大总量、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增强后劲,以增强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为目标,以增量带动结构优化,以创新促进产业升级,全面落实“十二五”东北振兴规划,实施十大产业发展计划,促进非农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切实增强对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支撑和反哺能力。加快建设新型工业基地。进一步做大做强汽车、石化、农产品加工等支柱产业,加快把轨道客车等装备制造业培育发展成为新的支柱产业,建设国内占据领先地位、国际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高地。推动医药、冶金、建材、轻纺等优势产业加快发展。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立足产业基础和市场需求,突出新能源、新能源汽车、生物化工、生物医药、新材料、光电子等最具潜力的领域,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大力发展特色资源产业,充分利用优势矿产资源和独特生态资源,加大开发转化力度,提高资源产出率、实现效益最大化,加快形成新的产业支撑。推动服务业实现跨越发展。大力发展现代物流、服务外包、信息、会展等生产业,积极发展家政服务、健康保健、商贸、养老、社区等生活业,培育发展电子商务、物联网等新型业态,加快服务业与工业、农业融合发展。进一步挖掘、整合、提升旅游和文化产业,尽快培育成为新的支柱产业。促进集群配套发展。加强产业园区建设,推进企业兼并重组,提高本地配套率,进一步提升产业的丰厚度、关联度和集聚度。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民营经济健康发展,大力推进全民创业,积极扶持小型微型企业加快发展,推动民营经济实现新的跨越。

推进特色城镇化

必须坚持以规划为引领、以产业为支撑、以创新为动力,按照强化中部、构筑支点、区域联动的思路,加大组织推动、体制创新和政策落实力度,推动全省城镇化协调快速健康发展。突出战略重点。全力推动“长吉一体化”、带动中部城市群发展,围绕城乡规划、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市场体系、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等关键领域,完善城市联动发展机制,促进长吉两市互动共兴、增强辐射带动功能,加快形成中部经济隆起带,带动和支撑“长吉图”先导区发展。大力推进区域中心城市、重要节点城市、县城和小城镇建设。增强承载能力。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突出特色,高水平搞好城镇规划。进一步强化产业支撑,以产兴城、依城促产,实现产城融合互动。全面推进市政公用设施建设,大力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提高发展质量。完善城市功能,改善市容环境,提升文化内涵,提高管理水平,增强居民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篇6

关键词:景观规划;生态;可持续发展

一、引言

工业革命促进了世界许多国家的工业化发展,在这一基础之上制定了工业支持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发展战略,在此基础上,国外农村景观规划的研究取得了很多积极有效的成果。在新时代背景下,我们深深的认识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难点仍在农村,新农村景观规划建设成为了这个时期的一个重要而崭新的课题。正是如此,我国学者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开始积极吸收国外的先进理念和方法,对乡村景观规划进行了系统的、有组织的探索研究,在理论和实践上取得了不少的成果。

二、国外乡村景观规划研究历程

一般认为国外乡村景观规划研究较早主要是欧洲的一些国家,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其规划理论与方法体系逐渐形成并不断完善,将世界乡村景观规划的发展推向一个新高度。

西方国家的乡村景观在最近几十年的工业现代化发展过程中面临着一系列威胁。如城市的扩张,各类设施的建设猛增,消费水平的提高,城市人口的大量迁入,加之机械化、现代化的的农耕方式和对土地的不合理开发和废弃,改变了乡村居民的生活方式与乡村景观的社会文化特质,加速了乡村景观不断退化,更加剧了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20世纪80年代学者们从形成景观的社会和文化方面对乡村景观进行了理论上的丰富,给予乡村景观在生态功能、空间优势、文化传统与经济价值等方面的研究前所未有的关注和重视。

上世纪九十年,国际景观生态学组织在《欧洲乡村景观的未来》会议上围绕景观变化、可持续农业与乡村景观、景观恢复三个主题进行讨论研究并形成共识。解决乡村景观面临的一系列问题需要研究出更多有效的方法才能得到满意的成果。

三、国外乡村景观规划研究视角

几十年来国外发达国家对乡村景观的研究从多层次、多视角来考虑,获得许多具有积极意义的成果。如对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的原则和方法、建立乡村景观规划的评价体系、以及对乡村景观的保护研究等等。相比新兴的乡村规划建设,对于传统的乡村的保护研究,国家和地方也制定了相对完善的法律法规,居民都拥有较高的参与度和保护意识。总体而言,从对国外乡村景观的研究来看,具有几大特点:侧重于生态环境的研究、充分考虑景观中人的行为研究、注重景观的社会和文化价值的研究。

国际上在乡村景观规划领域的研究具有核心指导作用的“国际土地多种利用研究组”是一个由世界多国从事该领域的著名学者组成的国际组织,提出了一系列的如“空间概念”、“生态网络系统”以及如何处理乡村景观规划过程中的关系问题对世界乡村景观规划研究影响深远。

美国在乡村规划中非常重视景观生态和区域文化的融合所带来的价值。比较有代表的是Forman,他在总结了北美与西欧生态空间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的“可能景观设计理论”为新形式下的乡村景观发展提供了理论上的新思路。著名捷克斯洛伐克生态学家 Ruzicka 和 Miklos 和德国 Haber 等人在乡村景观重建和土地协调利用方面提出了景观生态规划理论与方法体系(LANDEP)以及DLU 策略系统并在这一领域的理论和实践上起到了重要作用。德国在二战以后,随着人们对传统观念的回归,对乡村人居环境和整合的乡村意象成表现出了高度重视,对自然的追求成为社会的共识,在改革振兴乡村的过程中,在满足现代功能需求的同时,极力以改造现有环境、恢复传统乡村建筑景观风貌为特色。另外,意大利和西班牙也是传统回归和原生地域风貌文明的典型代表,在老建筑改造方面有不少独到的成功经验。澳大利亚将乡村农业生产与乡村旅游有机结合,在创造更大的农业发展市场的同时也塑造了新的乡村景观意象。

亚洲的韩国、日本,在乡村景观规划研究中,根据本国国情,融合生态理念和文化背景,突破现有景观规划格局,推动了其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具有代表性的有传统乡村聚落群、有序的梯田、果园和人工草地等。

四、国内新农村景观规划研究现状

近年来,新农村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变化,学者们对如何实现新农村景观的可持续发展、挖掘生态、经济和文化价值以保护新农村景观的特色和完整性等问题表现出了高度关注并进行了有组织、系统性的研究。

我国学术界对新农村景观规划的研究源自于1989年召开的第一届景观生态学讨论会。近年来我国在研究新农村景观规划的设计原则、方法和意义等方面取得了很多有价值的成果。如王云才、王悦与王仰麟等老一辈学者在多年前提出的乡村景观规划的原则和方法以及相关学者对相应景观规划的实际案例研究;在新农村景观规划设计的理论与方法的研究上,陈威先生的“AVC”理论、王云才先生的旅游规划设计理论、赵辉先生的村域景观资源利用等等都对新农村景这一课题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的出台,多方面完善了乡村建设的法律依据,确立了乡村的地位,为新农村景观规划的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五、比较分析我国新农村景观规划分析存在的问题

比较国内外乡村景观的规划,综合我国的新农村景观规划的实践,我们不难分析出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还存在这很多问题。最主要的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规划水平较低

研究表明全国完成制定乡村总体规划的村庄达到了超过百分之六十的高度,但是相比国外的乡村景观规划来看规划水平较低。在新农村的总体布局模式上形式单一,甚至盲目模仿城市居住区的布局模式等使得新农村缺乏乡村应有的生活氛围和特征。

(二)缺乏合理的规范

国外对乡村景观的规划研究已经形成了自上而下的意识形态,多国已经制定了相关的规范,乡村居民的规划和保护意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我国乡村居民观念上的不规范导致对新农村景观规划发展混乱和低层次,虽然很多地方都打着绿色生态村等各色旗帜,形成了一定的意识,但是自行拆旧建新,毫无设计感可言的混凝土平顶依旧随意而行,简简单单的把景观规划理解为绿化种植,缺乏合理的布局。

(三)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乡村生态环境面对居民对资源的无节制的胡乱开发利用来促进经济增长带来的不同程度的破坏变得千疮百孔。传统农业生态系统遭到前所未有的挑战,新的促进经济增长手段的使用使得自然生态环境受到严重污染。

除此之外,对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保护力度还不够,国家政策和乡村居民的意识对新农村景观的理解和开发还存在这一定的局限性。

六、结语

面对农村生活水平和环境意识的需求不断提高的现实,对新农村乡村景观规划的研究仍呈现出落后的发展,我国仅仅停留在传统规划学的用地平衡层面,仍需要不断的探索发展。比较国内外新农村景观规划的理念和实践,我们深深认识到国外学者们对新农村生态、对社会和文化意识等在景观规划中的重要性;未来新农村景观规划研究必须综合多学科的交叉,科学制定合理的景观规划设计模式,坚持以生态、人本、多样、本土特色为基本原则,建立保护与发展之间的可持续体系。(作者单位:东北电力大学)

参考文献:

[1] A rriaza M, Canas JF. Assessing the visual quality of rural landscapes[J].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2004, 69(3): 115-125

篇7

城市化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指标。伴随着20世纪前半叶工业化的完成,发达国家的城市化已基本完成,而支撑现在和未来城市化发展趋势的主要是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联合国《世界城市化展望》报告显示:2007年世界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已超过50%;到2050年世界城市人口将增加31亿,达到64亿。其中,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的增长数字最大,仅在亚洲就将新增18亿人。2008年10月30日,联合国人居署的《世界城市状况报告(2008—2009)》指出,2l世纪是城市的世纪,在未来的20年中,60%的世界人口将居住在城市空间中。工业生产活动和服务业大都集中在城市。据估计,世界国内生产总值的80%都来自城市。①市人口膨胀、环境污染、交通拥堵、能源短缺等“城市病”已不断恶化。“城市病”几乎成为各国现代化和城市化过程中一种难以医治的顽疾。资料显示,2008年全世界有一半以上的人口居住在城市,全世界的城市正在消耗全球75%的能源,温室气体排放占全球的80%。可以说,世界各国城市化水平提高的同时也伴随着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同步增长(见图1)[1]。自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已经进入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特别是1992年以后,城市化率每年提高1.19%,相当于同期世界平均速度的3倍。中国的城市化正以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速度与规模进入加速阶段。目前,中国城市化的目标已经确定“,十二五”期末将突破50%,2030年将达到65%左右,到2050年之前,城市化率将提高到70%左右,这就意味着,城市化率平均每年约增加1个百分点,每年约有1200万人从乡村转移到城市。截至2009年,全国共有城市655个,其中百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包括超大城市共122个。2009年,中国有约46.6%的人口居住在城市,二氧化碳当量(CO2)排放占全国排放总量的90%。城市作为我国经济社会活动的中心,能源消耗量占全国消耗总量的60%,城市人均能源消耗为农村人均能源消耗的3倍左右。中国在快速城市化的同时,空间冲突、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等一系列“城市病”也在蔓延。目前,日益突出的能源危机、人口膨胀、环境恶化、温室效应、自然灾害频发等环境生态问题对传统的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的城市化模式(笔者称之为“高碳城市化”模式)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走低碳城市化的发展道路已经成为未来中国城市化模式的必然选择。低碳城市化战略无疑是21世纪中国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

二、低碳城市化的内涵与界定

近年来,“低碳”一词越来越成为一个全球公认的时髦语,“低碳技术”、“低碳生活”、“低碳经济”、“低碳社会”、“低碳城市”等一系列新概念也应运而生,政府官员、普通民众、专家学者都已从自己的视角对这些概念进行了诠释,其答案可谓五花八门,在此无法一一列出。本文的“低碳城市化”这一概念与以上概念有着必然的联系,也有根本的区别。

(一)“低碳城市化”相对于“高碳城市化”

何为“城市化”?不同学科的学者的界定各不相同。人口学把“城市化”定义为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的过程。地理学把“城市化”定义为一个地区的人口在城镇或城市相对集中的过程。社会学认为“城市化”就是农村生活方式转化为城市生活方式的过程。笔者从经济学视角界定的“城市化”就是农业向工业和第三产业转化、农村向城市转化、农民向城市居民转化的过程。这一过程实际上就是城乡这两大区域在产业、空间、人口、资源,以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的相互流动、相互补充、相互影响、共同发展。城市化是人类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文明发展的标志,也是人类发展的必然趋势。纵观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和拉美等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过程,虽然他们在时间长短、发展模式等方面不尽相同,但差不多都是走了一条“高投入、高污染、高排放”的高碳城市化道路。这种高碳城市化道路以对资源的掠夺性消耗、生态环境的掠夺性破坏为代价,是一种不可持续的城市化和经济发展道路。本文提出的“低碳城市化”就是区别于传统的“高碳城市化”模式,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高效率、高产出”为特征的城市化模式。这种“低碳城市化”模式就是要根本改变传统“高碳城市化”模式下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寻找一条可持续的低碳城市化道路。

(二)“低碳城市化”不等于“低碳城市”

以往的城市化是城乡分割的城市化,城乡发展相互隔离[2]。我国正处在经济快速增长、城市化加速、碳排放日益增加时期,低碳城市规划则是我国低碳城市发展的关键技术之一[3]。近年来,随着“低碳经济”热的逐渐兴起“,低碳城市”这一术语以及相关的研究越来越多。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对“低碳城市”的定义、内涵、衡量标准、低碳城市规划、低碳城市技术开发等方面,但这些研究大多局限于“城市”这一区域,而忽视了“农村”这一巨大区域的低碳发展道路。“城市”与“农村”在空间、产业、人口等方面既有差异、又相互影响和制约,二者本不可分。城市化就是城乡互动的过程,因此“低碳城市化”必须从城乡统筹的角度寻找“城市”与“农村”的低碳化发展模式。切不可将“低碳城市化”简单地等同于“低碳城市”或“低碳城市规划”。如果只注重“低碳城市”的规划设计,将“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的传统产业从城市转移到农村,这无疑是将城市的高碳发展模式转移到了农村,就可能出现规划设计的“低碳城市”建成的同时,又新增了许多高碳发展的农村,这不符合“低碳城市化”发展模式。“低碳城市化”是城乡统筹的低碳化发展模式。

(三)“低碳城市化”是以“低碳经济”理念引领的城市化

“低碳城市化”是低碳经济时代的城市化模式,是用低碳经济理念来引领的城市化,即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高效率、高产出为特征的城市化。“低碳城市化”包含以下三个层面的内容:首先,城乡生产方式(包括产业结构、生产结构、资源配置结构等)的低碳化;其次,城乡生活方式(包括交通、建筑、消费等)的低碳化;最后,低碳城市化的价值观念(包括低碳经济理念、政府管理体制、城乡规划编制等)。“低碳城市化”是低碳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低碳经济发展的最核心内容。

三、低碳城市化:四川省的机遇与挑战

实现“低碳城市化”不仅是我国未来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更是后危机时代提升综合竞争力和争夺国际话语权的关键。四川省在低碳城市化的新征程中将面临怎样的机遇与挑战,也是即将迈入“十二五”门槛的四川省必须首先要解决的课题。

(一)挑战

1.城市化滞后的工业化模式面临挑战。一方面,四川省的城市化水平仍然较低,加速城市化进程面临挑战。2009年末,四川常住人口8185万人,比2008年末增加47万人,增长了0.6%。全省常住人口中,城镇人口3168万人,乡村人口5017万人,人口城镇化率为38.7%,比2008年提高了1.3个百分点[4]。但四川省城市化率仍然比全国平均数46.6%低7.9个百分点,位列全国26位。另一方面,各市、县城市化率差距较大,城市布局及规模很不合理(见表1)。86同时,四川省的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高碳城市化模式转变面临挑战。2008年末,四川省工业化率为46%,四川省城市化进程落后于工业化进程8个百分点以上。2008年三次产业占GDP的比重分别为:18.9、46.3、34.8。产业结构仍然呈现出明显的工业主导特征,第三产业发展滞后。目前,四川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只有36.5%,占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只有30.5%。重化工业特征明显,而且部分行业工艺装备水平低、资源利用率不高“,两高一低”(高耗能、高污染、低效益)的经济增长模式尚未根本转变。产业结构不尽合理,经济增长过于依赖第二产业,低能耗的第三产业发展滞后。

2.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面临挑战。转变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是低碳城市化的必然要求。传统的经济增长和城市化主要是依靠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来推动,表现为高碳城市化特征。近年来,四川省这种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已开始发生改变。2008年,四川GDP单位能耗为1.381(吨标准煤/万元),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472(吨标准煤/万元);比2007年下降3.55%,而全国平均下降值为5.25%[6]。可见,四川经济增长的高能耗特征依然明显,四川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高碳”增长方式的转变面临挑战。

3.能源消耗和开发结构的调整面临挑战。当前四川省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城市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居民消费结构升级都对重化工产品形成巨大的需求,进而转化为对能源需求的增加。在能源消费结构上,煤炭消费所占比重过高,核能、太阳能等新能源短期内难以成为能源供给主力。煤电属于“高碳”能源,其排放的二氧化碳占我国碳排放总量的41%。2008年,四川煤电装机容量为1274.1万千瓦,煤电发电量超过383.2亿千瓦时,是能耗大户和主要的碳排放源。由于风能资源贫乏,以及大部分市州属于日照五类地区,四川新能源开发一直以材料设备制造为主,在新能源开发利用方面明显滞后。面对减少碳排放和弥补能源供求缺口的迫切要求,以材料设备生产为主的新能源开发格局需要重新调整。

4.对低碳经济资金投入不足瓶颈难以解决。低碳经济引发的是一次新的技术革命。国际上碳减排主要有三个方面的技术:第一是替代技术,用可再生能源代替化石燃料,即新能源技术;第二是节能技术,如整体联合气化循环发电技术(IGCC);第三是碳捕获和碳存储(CCS)技术,包括燃烧后和燃烧前对二氧化碳的捕获。发展低碳经济离不开低碳技术的支撑,低碳技术的开发与利用必然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传统高耗能产业的改造、转型同样离不开大量的资金支持。目前四川省发展低碳经济缺乏完整、有效的政策支持体系。低碳技术研发和节能支撑项目的政府投入特别是市县政府投入严重不足,金融系统对低碳项目支持也不够,还未形成有效的全社会共推低碳产业的投融资机制。对低碳经济发展资金投入不足的矛盾难以在短期内解决。

(二)机遇

发展低碳经济为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提供了难得的契机;以低碳经济的理念引领我国城市化模式从“高碳”向“低碳”的转变,走“低碳城市化”道路也是我国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十分难得的机遇。低碳城市化转型同样也给四川省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1.为进一步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战略带来新的机遇。成都作为全国首批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在城乡统筹规划、城乡统筹发展、城乡一体化等方面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走在了全国城乡统筹的前列。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的《2010中国新型城市化报告》,选择中国具有代表性的50个主要城市进行了新型城市化水平的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在由“城乡发展动力系统”、“城乡发展质量系统”和“城乡发展公平系统”综合评估而出的中国新型城市化水平排序中,成都的总体评价列全国第五位[7]。成都在三年的城乡统筹改革试验中积累的经验为四川省其他市县的城乡统筹和新型城市化提供了有益的示范,为四川省进一步推进城乡统筹战略,走新型城市化道路奠定了较好的基础。在低碳经济的的背景下,走新型化城市化的低碳发展道路必然为推进四川省城乡统筹发展战略带来新的机遇。

2.为优化四川省经济布局带来良好机遇。发展低碳经济,客观上要求开展排污权和用能权交易,这样有利于利用经济杠杆促进生产要素的跨区域流动,调整产业结构,优化经济布局,实现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统一。一方面,低碳城市化有利于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以低碳经济理念推进城镇化,需要对传统“三高”产业进行改造,抑制高耗能产业发展,同时也需要加快高新技术、新能源、新材料、服务业等低能耗产业的发展,这必然为四川省产业结构升级和优化带来良好机遇。另一方面,低碳城市化有利于优化区域经济布局。以低碳经济理念推进城镇化,需要对四川省城市规模、城市布局、城乡规划、区域经济规划等进行重新审视,以城乡统筹、区域统筹为基本原则,以低碳发展为核心理念,这必然为四川走低碳发展的新型城市化道路带来新的机遇。

3.为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带来良好机遇。四川省各类自然资源丰富,不仅具有发展新能源产业的优势,也是一个庞大的碳减排市场,具有极大的低碳经济发展潜力。四川省拥有丰富的水能和光能资源,充分挖掘二者潜能,将积极推动新能源产业发展。发展低碳经济要求整个产业链条低能耗、低污染,这有利于加快第二代太阳能电池———薄膜太阳能电池的发展。在国家通过“金太阳工程”和“屋顶计划”提供高额资金补助,以及按当地脱硫燃煤机组标杆上网电价收购太阳能发电量的背景下,四川省初露端倪的新一代太阳能光伏产业面临巨大的发展机遇。为抑制汽车这个重要的碳排放源,国家大力扶持新能源汽车的开发,这对四川省通过自主研发和技术引进大力开发新能源汽车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借助新能源汽车的研制,实现弯道赶超,四川省相对落后的汽车工业也有可能实现突破性发展。

4.为生态农业发展带来良好机遇。四川省是农业大省,也是较早接受低碳概念并探索碳汇交易的省份,具有发展低碳农业的巨大潜力。以低碳经济理念推进四川新型城市化,不仅有利于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和优化,也有利于推动四川农业内部结构优化和低碳农业的发展。生态农业的发展,既满足了消费结构升级的要求,又能够显著改善生态环境。发展低碳经济,有利于加快不用化肥和农药的种植业发展,以及增加碳汇收入的林业发展。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碳库。据估算,开发我国林业吸收二氧化碳潜力的50%,可以减排15亿吨以上的二氧化碳当量,相当于全国目前碳排放年均增长量的4倍以上。这为四川省通过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和退牧还草,加快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提供了重要机遇。

四、四川省实施低碳城市化的战略选择

“低碳城市化”是四川省“十二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笔者以为,“十二五”期间四川省低碳城市化战略重点应放在以下几方面:

(一)以低碳化为导向加快全省新型城市化进程

从四川省城市化现状看,城市化总体水平仍然比较低,各市、县城市化率差距较大,城市布局及规模很不合理。加快城市化进程、促进城市布局和结构的优化,将是未来四川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与传统城市化不同,新型城市化是“坚持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坚持实现人口、资源、环境、发展四位一体的互相协调,坚持实现农村与城市的统筹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坚持实现城乡公共服务的均质化,以城乡之间和城际之间攫取财富和分享财富的机会平等为标志,逐步达到减缓和解消城乡二元结构达到社会和谐的城市化之路。”[8]新型城市化就是走低碳发展道路的城乡一体化。作为四川省会城市的成都在近几年的城乡统筹综合改革试验中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在建设世界性田园城市的探索中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这不仅为推进全省城乡一体化进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也为四川省走低碳城市化道路提供了有益的启示。但是,四川省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不只是省会城市的发展,而是全省18个市、3个民族自治州、43个市辖区、134个县的共同发展。世界各国城市化的经验和教训表明,特大城市的建设和发展极易带来“城市病”,也违背低碳经济发展理念,走低碳城市化道路才是未来城市化模式的必然选择。低碳城市化模式需要我们从全省大局出发,对城市布局、城市规模、城市生产和生活进行重新定位和规划。笔者以为,四川省未来城市规划的思路应该是重点扶持和发展县级城市。基于此,就需要对全省各县(县级市)的资源禀赋、人口、自然条件、产业特色等比较优势进行深入的研究,以低碳发展为导向,从产业、人口、市民生活等方面对城市功能进行定位和规划。

(二)以低碳化为导向优化四川省区域经济布局

以低碳化为发展导向,从功能区规划和四川省区域经济布局入手,以节能减排为发展方式,以低碳技术为手段的绿色经济发展模式,是实现四川省“低碳城市化”发展的主要途径。四川省是人口大省、农业大省,各类自然资源也较为丰富。四川省各地区地理环境、人口、交通、自然资源、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都存在着较大差异,这就需要以低碳发展理念为导向,针对各区域的实际情况对特色产业、城市规模、城乡经济结构、人民生活、居住环境、生态保护区等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基于此,可将四川全省经济区域大致划分为:成都经济区、川西北经济区、川东北经济区和攀西经济区。

(三)以低碳化为导向促进四川省产业结构升级

产业是经济发展的基础,低碳城市化要求以低碳发展理念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四川省要抓住低碳城市化带来的机遇,优化全省产业结构。一是在增量上,提高“高碳”产业准入门槛,加强集成创新与关键技术突破,推进大企业大集团和中小企业集聚,以重点装备、重点产品和重点工程为载体,深入实施“7+3”产业(电子信息、装备制造、能源电力、油气化工、钒钛钢铁、饮料食品、现代中药等优势产业和航空航天、汽车制造、生物工程以及新材料等潜力产业)发展规划和优势产业(钒钛钢铁、汽车、石化、纺织、轻工、有色金属、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产业)振兴计划,规划和引导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新兴低碳产业发展。二是在存量上,用高新技术改造钢铁、水泥等传统产业,推动产业链纵向延伸和横向整合,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三是大力发展和培育战略型新兴产业,重点发展以光伏产业为代表的新能源产业,进而打造新能源装备制造业基地,使之成为拉动四川省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四是大力发展生产业,建立生产业发展的组织保障体系和技术支撑体系,不断提高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占领产业发展的制高点。

篇8

百强县在探索科学发展道路的过程中,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但也走了不少弯路。公正客观地总结百强县的经验和教训,是一项极具实践意义的工作,有利于更好地发挥“先进”带“后进”的作用。

一、百强县的主要经验

百强县之所以强,其最基本的经验就是市场化改革的步子迈得大、对外开放的步子迈得大、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的步子迈得大。总结百强县的经验,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基于比较优势,培育特色产业

县域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是一个地域分工的问题。对于一个县域而言,可能并不具备压倒性的绝对优势,但一定具有相对优势,这意味着在该地获取某些资源具有成本上的优势,也即比较成本优势。可以说,进入百强榜单的各个县(市)都是比较优势得以充分发挥的地区。以江阴为例,该市是长江下游集水、公、铁于一体,江、河、湖、海联运的重要交通枢纽,其在建设过程中充分利用了这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大力发展船舶、机电冶金、物流、商贸,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经济实力同样不弱的浙江绍兴,走的又是另外一条特色发展之路。绍兴的纺织业历史悠久,是全国乃至全球著名的纺织城;绍兴劳动力276万,为培育劳动密集型产业提供了人才保障。绍兴在发展过程中全力发挥传统轻纺优势,着力打造国际纺织品制造中心和国际纺织品贸易中心,培育了一批业务突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掌握核心技术的大企业。对于各县域而言,其比较优势或许不止一个,关键在于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找准、用好这些优势,发展具有自身特色的产业经济,这种经济不是低水平模仿式经济,更不是“一碗水端平”、所有产业都要涉足的“大锅饭”式经济。

(二)鼓励全民创业,发展民营经济

民营经济是推动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城镇化的一大功臣。没有民营经济的蓬勃发展,就没有县域经济辉煌的今天。越是综合实力强的县市,民营经济的比例就越高,百强县的发展充分印证了这一点。无论是民营经济起步较早的浙江,还是以乡镇集体经济为主的江苏,民营经济和混合型经济都唱主角。民营经济产权清晰、责权明确、政企分开、制度适当、机制灵活,对于大多数县域,特别是那些基础比较薄弱的县域而言,培育民营经济既能够弥补资金不足、物资短缺、市场不旺、财政困难等经济问题,又可以有效解决就业问题,推动当地剩余劳动力就地转化。大力发展民营经济,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鼓励全民创业,创造条件使其自我发展、自我约束、平等竞争,应该成为我国县域经济的主要的定位。

(三)营造开放环境,扩大招商引资

开放是现代经济的重要特征,也是经济一体化对区域发展的最基本要求。营造开放环境,打造开放型经济,既是我国三十年来快速发展的基本保障,也是全国百强县迅速崛起的共同经验。从众多百强县的实际情况来看,投资活跃,出口强劲是其基本共性,也是其经济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遥遥领先于其他地区的重要原因。百强县之所以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原因之一就是东部经济地带靠近海域,具有对外交往的天然优势,利用外资的机会较为充分,招商引资的政策也较为合理。而在整个百强县东部集团中,东南分支(江苏、浙江、福建等)则占据了3/5强,这也与东南沿海是改革开放的窗口,受益于国家政策的倾斜有关。

(四)统筹城乡发展,妥善解决三农问题

从空间层次上看,县域是城市与农村的结合部;从时间过程来看,县域经济是传统产业向城市现代产业过渡的产物。因此,县域发展既不是“乡村发展”,也不能等同于“县城发展”,而关键是要不断促进城乡经济社会融合,逐渐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区域统筹发展,协调共进。另外,县域内大部分是农村人口,这就决定了各县级政府部门服务的对象必须以“三农”为主,必须重视农业生产、农民生活,推动农村进步,这是一个最为根本的问题。关注民生,将三农问题作为县域党政机关工作的重点,这也是百强县的共同经验之一。综观我国县域发展的相关情况,城乡统筹发展得到切实的贯彻和落实,三农问题得到较好的解决,是近年来全国百强县的重要经验。通过城乡良性互动,一些县域初步实现了农村城市化、农业产业化、农民市民化,农村科、教、文、卫、娱等事业全面发展,农村传统文化得到保留和传承,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建立,较好地解决了“三农”问题,维护了社会稳定。

二、百强县的发展问题

百强县的发展并不完美,在由传统增长向科学发展迈进的过程中,几乎每个百强县都或多或少地存在问题。在强调“精明增长”的今天,正视前车之鉴,对于后发地区则更具有现实意义。总结百强县发展的共性问题如下:

(一)缺乏统筹规划

大体上讲,任何一个地区在发展的初期,其经济的扩张、城乡的转换都具有很大的随机性和盲目性,百强县也不例外。一些关乎县域兴衰存亡的大事经常仅靠几个上级领导的“圆桌会议”便草率决定,产业的升级、项目的跟进则大多是部分企业自发的偶然行为,缺乏对未来长远的、系统的规划。虽然越来越多的百强县开始重视规划的规范化和科学性,但毕竟大多数强县都处于一个快速增长、由无序向有序过渡的阶段,因此,县域发展的盲目性不可能完全避免,但在行动之前进行一个系统的、较为长远的规划,未雨绸缪,则能够大大减少那些短视行为。缺乏统筹规划,这既是不少百强县成长中的一大问题,也是其他地区赶超百强县的重要基础性工作。

(二)忽视非经济指标

长期以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一直是全国各地的核心任务,这反映了中国人民摆脱贫困、获得新生的强烈愿望,在推动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过程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在传统发展观的指导下,不少县域往往把经济增长看作是首要的甚至是唯一的指标,这是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一种片面解读。传统发展观注重经济增长,是一种“以物为中心”发展观,而把人仅仅作为经济增长的工具。实际上,我们需要的是一种“经济建设为中心,多点开花”的发展模式,这种发展不仅体现在经济增长上,还应表现在政治发展、社会发展以及人的发展等方方面面。这既是许多百强县需要正视的缺陷,也是科学发展观对各地建设提出的新要求。

(三)资源过度消耗

改革开放的三十六年,既是百强县崛起的三十六年,又是资源迅速消耗的三十六年,同时也是资源制约性逐渐增强的三十六年。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几乎所有的百强县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土地、水、电等资源短缺的问题,同时,民工荒、技工短缺等问题也越来越频繁地出现,严重地制约着百强县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土地资源,耕地与非农用地的利益博弈已经到了一个相当激烈的程度。据国家统计局调查,十强县与改革初期相比,人均耕地面积减少了2/3,而工业用地、商业用地和居住用地所占的比例却在逐年攀升,“一亩地用掉七分田”的现象十分严重,土地俨然已经成为百强县最为稀缺的资源,这一方面是百强县大力发展第二、三产业的结果,另一方面也是“土地财政”大行其道的结果。

(四)环境污染加重

环境问题是百强县普遍面临的另一重大问题。传统的发展观过于强调人类经济目标的实现,却不太重视实现目标的最佳路径,忽视了发展的可持续性和区域经济社会的整体利益。环境问题在百强县中的表现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环境污染,另一种是生态破坏。前者普遍存在于各个经济发达的百强县,属于一种常态现象,如居民生活垃圾的焚烧、工业三废的排放,都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环境污染,即便是经过减害处理,也不可能完全避免对环境的负作用;后者可以说是环境污染累积到一定程度的集中爆发,多见于那些生态较为脆弱的地区,一个非常典型的案例就是2007年发生的太湖水危机事件以及由此引发的“太湖悖论”。

三、百强县的发展对策

百强县“成长的问题”在我国县域单元发展中非常具有代表性。其他地区在学习百强县经验的同时必须未雨绸缪、防微杜渐,努力完成“三个转向”:

(1)从以经济指标为主转向注重民生指标、经济指标、社会指标和生态指标相统一的综合指标;

(2)从重视短期发展指标转向重视长期发展指标;

(3)从“以物为中心”的指标转向“以人为中心”的指标。具体而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优化调整:

(一)科学规划引领发展

城乡规划工作是一项基础性、长远性的重要工作,关乎群众的根本利益、区域的长远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城乡规划工作要深刻理解和把握城市定位和发展方向,重点做好市镇体系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等。既要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宏观规划理念,又要注意在微观上把握好规划技术要领。要把握规划现实性和科学性的统一。科学的、适度超前的规划无疑有助于百强县的持续发展,但在规划过程中,太多的“中国第一”、“亚洲第一”甚至于“世界第一”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不少百强县浮躁而好大喜功的心态。在此理念下成长起来的“眼球经济”是短命的、非可持续的。此外,要建立多种制度保障规划的顺利实施,不能使规划成为“花架子”,成为下级应付检查、汇报工作、申请经费、向上邀功的垫脚石,真正使科学规划回归其本质属性――引领发展的蓝皮书。

(二)兼顾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

1.经济发展与民生民权

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共生是现代社会的重要特征,也是科学发展观对各地提出的基本要求。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以改善民生为基础。现今世界,那些强大富裕、人民富足快乐的社会无一不是民主的、尊重民权的社会。建设良好的市场经济和完善的民主政治,尊重最为基本的民生和民权,是我们必须要高度重视的。从百强县的发展历程来看,这一点我们做的还不够,特别是在县域经济的起步阶段,经济的发展与民生的改善往往很不协调,有些地区甚至以牺牲公众利益为代价换取经济的表面高增长。社会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地区的发展必须以民生、民权、民意为中心。解决不合理分配,做到耕者有其田,居者有其屋。尽力做到公开、公平、公正,坚决惩治腐败。

2.经济发展与居民幸福感

国内外学术界早已证明,经济发展同国民幸福感并不呈简单的正相关。在经济发展水平很低的情况下,收入增加能相应带来一定的快乐。但当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后,幸福效应就开始递减。因而,“唯GDP论”产生的一大后果是,区域的发展同人民的利益诉求无法契合。我国一些学者通过对百强县的实例研究,发现当地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丰富了,收入提高了,但其地区认同感和幸福感却下降了。经济增长与居民幸福感的矛盾告诉我们,在谋求区域发展的道路上,在确保经济稳中有升的情况下,还要高度关注人民群众的社会福利,知晓他们的利益诉求。在这方面,可以借鉴其他一些国家的可贵经验。目前,通过定量分析[如:幸福感(F)=幸福系数(K)*渴求度(Q)*被满足度(Z)],不少国家正在试图将“国民幸福总值(GNH)”纳入到国家发展的目标体系,甚至以此来代替国内生产总值。

(三)协调经济建设与环境建设

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以后,虽然不少经济强县传统的发展路径有所转变,环境质量得到一定改善,但对于那些经受了生态破坏的县域而言,环境的修复并非易事,这需要一个十分漫长的周期。我国其他地区在追赶百强县时要关注经济发展带来的环境问题,特别是那些正处于农业立县向工业立县过渡的县域,应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经济建设、城市建设与环境建设应该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的统一,在落实主体功能区划的基础上,制定具有中国特色的行之有效的环境管理政策,推进政府考评和领导政绩评价机制创新。

产业是区域经济的核心,科学合理的产业结构是做大做强县域经济的关键,同时也是保护县域资源环境的根本途径。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时代背景下,经济的增长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现阶段,多数百强县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来源于第二产业,而第二产业的投入和产出必须依赖于生态环境,可以说,在现有技术水平下,发展经济对环境造成的消极影响不可能完全消除。只有加快产业结构转换的进度,使第三产业取代第二产业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者,大力推进知识和技术创新,才能真正实现所谓的“绿色GDP”。

篇9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精神,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把秸秆综合利用工作置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大格局中统筹考虑,继续深入做好秸秆禁烧工作。探索全区标准化秸秆收储体系建设,大力发展秸秆能源化、原料化利用,稳步支持秸秆饲料化、基料化利用,鼓励秸秆离田存储、利用,不断优化秸秆机械化还田技术水平,有效促进生态环境改善、农民增收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二、总体目标

贯彻落实《省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2020年全区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0%以上。产业化利用量占秸秆综合利用总量比例达到39%以上,能源化和原料化利用量占秸秆综合利用总量比例达到27%以上。

三、实施内容

项目总投资2982万元,其中财政投入1442万元,企业自筹1540万元。财政资金从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奖补资金中安排。

(一)优化秸秆肥料化利用技术

根据我区农作物种植主要品种和耕作模式,研究并规范秸秆机械化还田、离田技术工艺流程;推广农作物秸秆覆盖、少免耕播种等保护性耕作技术,科学采用粉碎还田、深翻、深松、深耕等方式,推进农机装备、农业技术、农业信息化在秸秆机械化还田中的集成应用,提升秸秆机械化还田综合利用效果;各乡(镇)积极探索秸秆综合利用工作市场化运作模式,鼓励秸秆综合利用企业和收储企业进行秸秆离田收储及综合利用,建设秸秆利用企业包村打捆清运离田示范片。培育具备标准化秸秆机械化还、离田作业能力的秸秆机械化还、离田示范社或社会化服务组织5个。2020年全区秸秆机械化还田量不高于秸秆综合利用总量的60%。

项目计划和补贴标准:2020年建设1个面积不少于2000亩的农作物秸秆机械化还田示范片项目。对农作物秸秆机械化还田示范片,小麦秸秆还田每亩补贴20元,合计补贴4万元。

责任单位:各乡(镇)人民政府、区农业农村局

(二)稳步发展秸秆饲料化和基料化利用

1.通过成立秸秆青贮公司、组建秸秆青贮联合体、以养殖企业为主体等多种方式,推进秸秆饲料商品化、产业化发展。优先扶持规模养殖场。对新建设的青贮氨化池或主要的切割、粉碎、打包及装卸设备的购买、收储的秸秆及氨化膜、尿素等氨化处理或其他必备的物资等环节进行补贴。全区秸秆饲料化利用量不低于综合利用总量的12%。

项目计划和补贴标准:2020年全区新建农作物秸秆饲料商品化试点项目2个,每个试点项目青贮氨化池不小于2000立方米,年消纳农作物秸秆量不低于5000吨,投资不低于100万元,补贴不超过40万元,合计补贴不超过80万元。

2.鼓励秸秆基质商品化生产,优先扶持年生产消耗秸秆2000吨以上的企业。重点推广双孢蘑菇、平菇、大球盖菇能够充分消耗农作物秸秆的种植模式,优先扶持年菌种生产达到10万瓶(袋)以上的菌种厂或年生产规模超过3万平方米(袋、棒、包)的食用菌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专业种植大户。全区秸秆基料化利用量不低于综合利用总量的1%。

责任单位:各乡(镇)人民政府、区农业农村局

(三)大力推进秸秆能源化利用

1.加快推进我区秸秆电厂建设,鼓励热负荷较大且稳定的园区发展农林生物质热电联产项目。坚持政府引导和市场化推动,保障秸秆电厂燃料供应。支持企业技术升级,逐步提高秸秆掺烧比重,增加秸秆使用量。积极主动对接光大绿色环保生物能源()有限公司,促进省市区生物质热电联产项目尽快落地。全区秸秆发电利用量不低于综合利用总量的13%。

责任单位:各乡(镇)人民政府、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大力推广建设秸秆利用沼气工程。结合美丽乡村建设,以村组为单位实施秸秆沼气集中供气,可申请沼气发电并网,也可以沼气发电自用。建设标准:按年处理3000吨秸秆能力设计,建设规模为1000立方米以上发酵罐、600立方米以上贮气装置、配备完善的附属设施、智能化控制系统、输气管网及秸秆加工堆料场、沼气入户或发电自用、发电并网所必须的相关设备设施等。

项目计划和补贴标准:2020-2020年新建1个大中型秸秆沼气项目,项目投资不低于760万元,补贴不超过380万元。

3.引导扶持秸秆燃料化利用,有效减少能源消耗,将其加工成生物质成型颗粒(块)状的现代化清洁燃料,用以代替煤炭,作为发电厂发电、生物气化原料。鼓励不同农作物秸秆、秸秆占比高的生物质颗粒燃料的生产,提高秸秆燃料化利用水平。对必须的产品仓库、生产厂房(棚)或堆储料场、秸秆固化(颗粒或压块)成型机械、秸秆粉碎机、干燥设备(或自然干燥晒场)或其他必须的配套设备设施等进行补贴。建设标准:每处秸秆固化成型燃料生产点每年可生产1000吨以上秸秆固化成型(或压块)燃料。购置的秸秆固化(颗粒或压块)成型机械必须是时产量1吨以上并且通过省级以上质检部门检测合格的机械产品。全区秸秆能源化利用量(除发电外)不低于综合利用总量的5%。

项目计划和补贴标准:2020年新建1个秸秆制粒或压块等能源化利用项目,项目投资不低于200万元,补贴不超过80万元。

责任单位:各乡(镇)人民政府、相关园区、区农业农村局

(四)继续做好农作物秸秆工业原料化利用

高标准、严要求完成招商任务,确保招商企业落地生根。发挥本地优势,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引进一批生物基化工产品、清洁制浆、纤维原料、秸秆代木、秸秆装饰材料等以秸秆综合利用为核心原料化利用示范项目,重点发展经济效益明显、技术工艺先进、环保生态的高端化利用产业项目,提高秸秆附加值,带动全区秸秆综合利用整体水平提升。全区秸秆工业原料化利用量不低于综合利用总量的9%。

项目计划和补贴标准:完成1个2018年秸秆博览会签约的秸秆工业原料化项目建设。项目投资不低于200万元,补贴不超过80万元。

责任单位:各乡(镇)人民政府、相关园区、区经济和信息化局

(五)加强秸秆收储体系建设

根据不同区域主要农作物秸秆产量、秸秆综合利用产业发展特点等,按照合理半径规划建设规范的秸秆标准化收储点,加快构建乡(镇)有标准化收储中心、村有固定收储点的“1+X”的秸秆收储体系网络。2020年全区半数以上乡镇实现秸秆收储运网络全覆盖,每个乡镇至少有1个标准化秸秆收储点(收储中心),辖区内的每个行政村至少有1个标准化临时堆放转运点。在现有秸秆收储体系的基础上,探索标准化建设、可持续利用的秸秆收储体系模式。鼓励各类社会资本投入秸秆收储运体系建设,探索建立秸秆收储点建设列入村集体财产、企业租用支付费用、收储利润村民共享的利益链接机制,积极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参与收储点运营管理,确保秸秆收储点建设“依法建设、持续利用、一次建成、长久获益”。建设标准:新建边柱高度6米以上、面积2000平方米以上的钢构收储大棚,地面硬化或防渗。对建设的钢构收储大棚及购买的秸秆捡拾打捆机(捡拾宽度不低于1.7米)、地磅、叉车、装载机(抓草机)、围栏或围墙、消防、监控或其他必要的设备设施进行补贴。每个标准化收储点秸秆收储量不低于2000吨。

项目计划和补贴标准:2020年新建秸秆标准化收储点16个(含2020年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试点项目调整过来的9个收储点及4个候补点,以实际建成数为准)。每个标准化收储点投资不低于100万元,补贴不超过50万元。合计补贴不超过800万元。

责任单位:各乡(镇)人民政府、区农业农村局

(六)项目验收、审计及其他

安排资金18万元,主要用于组织第三方验收、审计、秸秆综合利用的宣传、培训、政策指导、各种材料的印制、建设牌、匾的制作以及其他必须的费用开支。

责任单位:区农业农村局

四、保障措施

(一)及时核拨项目补贴资金。区级财政对2020年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提升工程以补贴方式进行,按照“统一要求、先建(购)后补、规范管理、加强监管、量化指标、综合考核”的原则实施,项目实施单位先进行建设,按工程进度分批拨付补贴资金。工程形象进度完成至合格工程量的80%,且申请补贴资料完整规范的支付应补贴资金的50%;工程形象进度完成至合格工程量的100%,且申请补贴资料完整规范的支付应补贴资金的70%;工程完工验收合格,报经审计部门(或第三方机构)决算审计,投资额度和建设标准符合要求且申请补贴资料完整规范的支付至补贴金额的100%。

(二)落实主体责任,加大政策支持。根据《省支持秸秆综合利用产业发展若干政策》,强化秸秆综合利用提升工程项目用地保障,做好土地、城乡规划等衔接工作,优先安排秸秆电厂、秸秆收储设施、秸秆固化燃料生产点、秸秆沼气等民生工程项目用地,确保项目尽快落地。秸秆收储设施用地原则上按设施农用地管理,尽量利用存量建设用地、空闲地、废弃地等,不占或少占农用地,依法依规优先办理用地手续。落实税收、电价、运输等优惠政策。继续执行秸秆发电财政补贴政策,落实好秸秆电厂免收土地使用税等各项税收优惠政策。

(三)严格督查评价,加强结果运用。区直秸秆综合利用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要严格按照各自职责范围对相关乡(镇)、园区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提升工程实施情况开展重点督查,每季度不少于一次并及时把检查情况报区民生办和区秸秆综合利用提升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按照省市民生办、主管部门的要求认真做好各自范围内的总体评价和绩效自评。引进第三方评价机制,更公平公正评价。对建设进度快、质量好、秸秆回收量大、利用途径广泛、利用效率高的地方给予表彰;对不能保质保量完成任务、项目建成后闲置没有效益的,进行通报批评。对秸秆综合利用提升工程实施中发现的违规违纪现象,坚决从重从严查处,严肃追究责任。

篇10

(一)市级重点项目建设。20__年,西平县共筛选市级重点项目3个,总投资1.2亿元。20__年计划投资7000万元,止6月底,已完成投资6150万元,占全年的87.9%。其中,续建项目1个,总投资5000万元,20__年完成投资3000万元,20__年6月底已完成投资20__万元;新开工项目2个,总投资7000万元,止6月底,已完成投资3000万元,占年度计划的42.9%。

(二)项目建设。一是加强工业聚集区建设,强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1—6月,全县新上项目(含新建、扩建、续建、技改、合同、意向项目)91个,计划总投资402227万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322050万元;目前,已累计落实投资68850万元,固定资产投资58820万元。在新上项目中,意向项目17个,总投资150300万元,合同项目11个,总投资110800万元;在建项目52个,总投资118547万元;建成项目11个,总投资22580万元。其中,亿元以上项目8个,5000万元以上项目10个,1000万元以上47个,300万元以上项目26个;工业项目65个,占项目总数的71.4%,农业项目10个,占项目总数的10.9%,其它项目16个,占项目总数的17.5%。二是加快农村道路建设进度。20__年争取县乡道路改建工程17条74公里,总投资3341万元。截止6月底,已开工15条,完成总投资40%;争取通村公路37条58公里,总投资1174万元。目前已开工33条,完工28条46公里。三是加强农村居民安全饮水工程建设。西平县20__年安全饮水工程为20__年新增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本次饮水工程共解决23575人,涉及西平县3个乡镇9个行政村的22个自然村。20__年12月下旬开工建设,20__年3月竣工,新打150米深机井4眼,解决二郎、焦庄、柏亭办事处3个乡(办事处)9个村委22个自然村饮水不安全人口23575人。四是加快农村沼气建设。20__年西平县农村沼气建设任务5000座,项目涉及20个乡镇(办、场),现已建成池1150座,占任务总数的22%。五是大力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20__年西平县“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工作任务是规划建改农家店10个,强化配送中心功能,提高农家店综合服务功能。目前,10家农家店建改任务已基本完成。

(三)工业经济。坚定不移地走工业化道路,加快重点企业的扩建:请记住我站域名、续建工程和工业集聚区建设。扎实开展“工业振兴年”活动,抓好工业经济运行调节,做好煤电油运、原材料等重要生产要素的供求协调,缓解供求压力,促进了工业经济的健康发展。工业经济运行的速度、质量和效益稳步提高。上半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8.2亿元,同比增长18.1%;完成供电量2.88亿千瓦时,同比增长8.2%;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主营业务收入19.55亿元,同比增长51.5%;实现利税9230.4万元,同比增长26.1%。

二、关于“三农”工作

(一)认真落实小麦最低收购政策。按照国家标准,全县对白小麦、红小麦、混合麦每斤最低收购价分别提高到0.87元、0.83元、0.83元,比去年分别提高0.11元。截止6月底,全县累计收购最低价小麦2.1亿斤,有效增加了群众收入。

(二)做好农资综合直补工作。20__年全县粮食直补和农资综合直补工作已于3月6日全部结束,共兑付全县191386个农户8549万元,与上年持平。其中粮食直补1816万元,农资综合直补6732万元。全县亩均补贴标准为84.72元。

(三)切实落实良种补贴。20__年,全县小麦良种补贴面积97万亩,每亩10元,补贴资金970万元(已完成);玉米良种补贴面积95万亩,每亩10元,补贴资金950万元;棉花良种补贴1.1万亩,每亩15元,补贴资金16.5万元。目前玉米、棉花补贴任务已下达,登记造册工作正在开展,预计7月底前落实完毕。

(四)认真落实农机具购置补贴。20__年,西平县共争取农机补贴资金650万元。截止目前,650万元购置补贴项目已圆满完成,补贴各种农机具536台,受益农户290户,带动农户投资农机1450万元。

(五)积极做好“家电下乡”工作。今年西平县家电下乡销售数量目标为15500台(部),销售金额403万元。止目前,共销电6273台、冰箱8125台、洗衣机1987台,已审核通过15485家,15172家群众已领到补贴,补贴金额282万元。

(六)加大扶贫开发力度。20__年,上级下达西平县的扶贫开发项目分别是乡村道路建设项目5个、安全饮水项目1个,财政投入资金250万元。修建道路11.4公里,解决2.4万人的行路难问题;修建水塔一座,解决0.3万人的饮水困难。项目已经上级批复,招投标工作正在进行,力争按照上级要求于9月底之前全部完成建设任务。

(七)抓好粮食生产。切实抓好国家级优质小麦生产基地建设,稳定粮食种植面积,努力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20__年全县种植小麦97万亩,平均亩产484.1公斤,同比增长5.2%,总产46.96万吨。突出发展无公害疏菜、林果、花卉、食用菌、烟叶等特色农业。上半年,全县无公害蔬菜种植达到11.2万亩,食用菌种植达到1亿袋,林果、花卉种植达到1.2万亩。

(八)切实抓好畜牧业生产。突出抓好养殖小区建设,全面建设县级动物防疫体系,努力提升全县畜牧业发展水平。上半年全县共建成畜禽养殖小区15个,新建规模养殖厂24个,猪、鸡规模化养殖达到70%以上。全县共存栏生猪108.5万头,出栏7

2.2万头,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2.9%和5.6%;存栏家禽1086.4万只,出栏631.8万只,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9.8%和12.4%;肉牛存栏2.95万头,出栏1.2万头,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1.12%和3.6%;毛肉兔存栏284万只,出栏165万只,羊存栏15.3万只,出栏10.4万只。牲畜五号病、禽流感防疫密度达到100%,猪瘟、鸡新城疫病防疫密度达到100%。全县没有发生一例重大动物疫情。

(九)加快林业生态县建设步伐。认真按照省、市关于林业生态建设的总体部署,围绕创建省级林业生态县目标,加大植树造林力度。全县累计投入林业生态县建设资金1100多万元。县财政筹措资金600万元作为林业生态县建设专项资金,其中100万元用于城区绿化,100万元用于一个山区乡绿化,400万元用于农田林网和绿色通道绿化。20__年,全县共完成植树310万株,恢复完善农田林网32万亩,完善绿色通道73公里,成片造林2万余亩;积极深化林权改革。全县非公有制林达95%以上,造林数量和质量都明显好于往年。

(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积极筹措资金,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上半年,全县新打机电井1818眼,洗修旧井1200眼,维修新建桥涵185座,建水利示范园区2.6万亩,新增有效灌溉面积6.8万亩,新增旱涝保收田面积2.2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1平方公里,新增和改善易涝面积3.2万亩。新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3处,解决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2.4万人。

三、关于城市建设与管理工作

(一)积极做好城乡规划编制。按照“科学规划、加快建设、强化管理、争创一流”的指导思想,围绕20__年的重点工程建设,科学规划、精确定位。重点完成了文成中学教师公寓、商品砼中转站、天燃气分输站、4个建制镇垃圾中转站等36个建设项目的选址定位;做好了搬运站和棠溪商城西区旧城改造规划、文化花苑二期、文成中学园丁小区、柏城名苑小区建设规划;做好了嫘祖公园、洪河公园的初步方案设计和棠溪大道、建设路南段、西平大道、交通路、护城河路、柏城大道等6条道路改造工程,做好了凤鸣路、平顺路等4条排水工程测量设计;完成了52项建房规划的放线定位。按照市政府关于新农村建设的工作要求,组织专业人员,深入试点村进行现状测量和规划修编工作。上半年,完成了盆尧乡、芦庙乡4个村庄规划。

(二)积极推进“三城联创”和市容、环卫工作精细化管理。根据创建国家级卫生城、园林城和省级文明城“三城联创”的工作目标,切实加强对城区环境和卫生的整治,采取多种手段对全城所有主次干道的摊点、户外广告、游商、夜市摊点、乱牵乱挂、乱搭乱建、乱堆乱放等不良现象进行规范和清理整治。特别是对责令限期改正无效的“钉子户”,依法采取强制措施,重拳出击,严管重罚,既加大了执法力度,又控制了暴力抗法事件发生,增强了执法工作的有效性。上半年,共出动宣传车1500余车(次),清障车180车(次),取缔马路市场及流动摊位210多个,拆除搭建的庵棚70多个,清理违法乱贴小广告900余处,清除户外违章设置的流动灯箱230多个。通过强力推行城市精细化管理,大力开展环境综合整治,城区市容环境“六乱”状况得到彻底根治,形成了停车归点、广告归栏、经商归店、面貌整洁的良好局面。同时,对城区17条主干道推行门前“五包”责任制和“三扫一保”工作制度,投入垃圾清运车辆3800多台次,清运垃圾4万多立方米,保证了城区环境卫生的整洁靓丽。

(三)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积极筹措资金,加快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建设进度。目前,已在交通路北段路东建成经济适用房三栋,竣工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完成投资860万元,可解决105户入住;交通路西侧的廉租房建设项目已于4月9日开工,计划今年完成9栋住宅楼,建筑面积2.6万平方米,投资额2160万元,现正在抓紧施工之中,预计年底前竣工,可解决500户入住。

(四)加强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场运营管理。污水处理厂总规模为日处理污水5万吨,总投资5013万元,分两期建设,一期工程已全部竣工,日处理污水2.5万吨,铺设污水管网14公里。目前,洪河以东、以南的污水已基本应收尽收,污水处理达标排放。垃圾处理厂工程规模为日处理垃圾200吨,库容量80万立方米,总投资3009万元。目前,一期工程已全部完成并投入运营。

(五)进一步强化城市基础设施和园林绿化建设。上半年,完成城建项目投资1231万元,其中:投资700万元,实施完成了龙泉大道、经贸路、棠溪大道排水改造工程和城区主干道排水沟的清淤维修;投资296万元,对建设路进行了全面改造;投资235万元,新建垃圾中转站5座、新建公厕4座。广泛开展园林绿化建设。以新建、改造、充实三项绿化工作重点,搞好了15条主干道行道树的补栽,共种植乔木1万多棵,灌木5万多株,补栽花带3000多米。

四、关于经济结构调整和改革开放工作

(一)加快中小企业货款担保体系建设,切实解决企业融资难问题。20__年3月,注册1340万元,成立了西平县财信中小企业投资担保公司,目前,已为河南鼎力杆塔股份有限公司等6家企业提供了投资担保。

(二)做好商贸流通工作。上半年,全县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4.5亿元,实现出口创汇140万美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55.1亿元,增长22.1%,各项贷款余额23.6亿元,增长36.1%;分别较全市、全省增速高17.5和8.2个百分点,贷款增速超过存款增速14个百分点,新增贷存比达到57%,较全市平均水平高16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900.21元,增长

10.75%;城乡居民收入的增长和消费环境不断优化,进一步拉动消费需求。

(三)完善市场体系。积极发展大型物流企业,加强市场体系建设,培育一批大型、综合专业批发市场。上半年,全县共发展大型物流企业4个,改建、扩建、培育各类农副产品市场16个。投资5200万元,建设了新兴建材市场,升级改造了农副产品综合批发市场。进一步完善了市场发展体系。

(四)加快发展旅游经济。以棠溪源和蜘蛛山风景区被确定为国家级森林公园为契机,加大县内旅游资源整合、开发建设和对外宣传力度,扩大旅游品牌影响力,旅游业已逐步成为西平县新兴产业。全年共接待游客4.23万人次,旅游收入506万元,旅客投诉率0.03‰,无重大旅游安全事故发生。

(五)进一步规范和深化财政体制改革。一是政府采购规模和范围进一步扩大。上半年,全县实施政府采购486次,实际采购资金12166万元,节约资金2853万元,节支率19%。二是国库集中支付改革进展顺利。实现了县级会计集中核算和国库支付并轨,为县直144家单位提供财政核算和服务。上半年,共审核支付凭证6万份,纠正不完整,不合规定支出100笔,涉及全额25万余元;拒付各类违规支出30多笔,金额16万余元。三是乡财县管改革进一步完善,保证了乡村工资发放和基层政权运转,进一步规范了乡村财政财务管理。四是财政投资评审力度加大。上半年,共审核财政投资工程项目29项,金额2957万元,审减524万元,审减率21%。

(六)加强政府采购、工程招投标和土地交易管理工作。上半年,全县受理各类交易事项135宗,交易额15876.8万元,为财政节约资金1276.5万元,节支率达11%。其中,受理政府采购88宗,交易额达2147.72万元;受理工程招投标23宗,交易额4601.7万元;受理土地交易项目25宗,交易额9127.38万元;

(七)进一步优化出口结构,切实抓好利用外资工作,积极开展对外劳务合作。上半年,实现出口创汇140万美元;完成境外劳务输出任务20人,占目标任务的52%;利用省外资金达到4.94亿元人民币,占目标任务的81%。

五、关于社会保障工作

(一)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面对今年严竣的就业形势,积极开展“百姓创家业、能人创企业、企业再创业、返乡创新业、干部创事业”活动,大力推动以创业促就业。充分发挥政策促进就业的效应,全县就业再就业形势良好。今年1--6月份,全县城镇新增就业人数2475人,占全年目标任务3500人的71%;实现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715人,占全年目标任务1000人的72%;由政府出资购买公益性岗位,帮助508名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占全年目标任务350人的145%,动态消除了“零就业家庭”;为33户下岗失业人员减免税费8万多元,办理小额贷款18笔,金额81万元,占全年目标任务860万元的10%;全县参加失业保险人数23700人,占全年目标任务23700人的100%;缴纳失业保险金174.2万元,占全年目标任务290万元的60%。

(二)继续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截止20__年3月,对全县符合养老金调整政策的5454名离退休人员进行了养老金调整,调整后人均养老金由原779.08元增加道902.36元,人均增加养老金123.29元。

(三)建立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正常调整机制。通过认真审核,全县城市低保达到4438户9130人,月需发放低保金118.8万元;农村低保对象由13754户25234人增加到25392户34600人,保障比例由3.3%提高到4.5%。目前,城市低保救助金已发放至5月份,共发放685万元,农村低保金发放至6月份,发放1004万元,其中原有救助对象已从1月份起按新标准发放,新增加人员将从7月份开始救助,城乡低保提标扩面复核认定工作已全面完成。认真做好五保供养工作。全县现有农村五保对象3689人,其中集中供养1476人,从1月份起,集中供养人员由每人每年1400元提高到1700元;分散供养人员由每人每年1100元提高到1200元。1—6月份,共发放五保养老金312.22万元,全部通过县信用联社储蓄网点。

(四)扩大城乡居民医疗保险范围。积极推行全县城镇居民医保工作。今年1--6月份,参保城镇居民的医保证、本的发放工作全部完成,医保卡正在制作发放中。止目前,全县参保城镇居民48103人,占市下达目标任务68869人的70%;征缴城镇居民社会医疗保险费789.6万元,其中统筹基金701.9万元,大病统筹基金87.7万元。止5月底为全县城镇参保居民报销医疗费129万元,西平县城镇居民医保工作正式通过中央、省、市验收。圆满完成全县关闭破产企业退休人员医保接续工作。出台《关于同意商务系统等58个破产困难企业参加大病统筹医疗保险的通知》,县政府筹资146万元,为全县符合条件的3559名关闭破产困难企业退休人员办理了入保手续,为参保退休人员报销20__年7月1日以来医保费84万元。工伤保险扩面工作进展顺利。积极实施“平安计划”二期工程,以高风险企业为重点,切实做好了工伤保险扩面征缴工作。止6月底,全县参加工伤保险单位158家(企业141家,事业单位17家),参保职工人数9220人,占市政府下达目标任务9600人的96%;征缴工伤保险费35万元,占市政府下达目标任务60万元的58%。

(五)免费对贫困白内障患者实施复明手术。西平县创建“白内障无障碍县”活动手术从20__年12月开始,已实施手术850例,占任务的40.2%。

(六)提高计划生育奖励扶助标准。20__年3月底,全县已完成奖励扶助和特别扶助对象资格认证工作。截止目前,全县共有奖励扶助对象1414人,特别扶助对象57人。从20__年开始,对奖励扶助对象奖励扶助标准每人每年不低于720元基础上,提高到每人每年不低于840元。特别扶助标准仍按国家标准执行。20__年全县计生奖励扶助和特别扶助对象资格确定工作完成。已按照规定将县级所需资金纳入财政预算,确保资金及时落实到位,省、市资金按计划拨付。

六、关于社会事业和社会管理工作

(一)加强科技支撑体系和队伍建设。全县围绕工农业生产薄弱环节,组织实施了一批科技攻关项目。上半年,全县共组织实施科技攻关项目9个,完善农村和企业科技服务中心12家,转化科技成果4项。

(二)进一步完善投入机制,切实增强政府对义务教育的保障能力。认真贯彻执行

新的《义务教育法》,进一步提高普九水平,控制辍学率。全县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为100%,中学阶段入学率为98.5%,高中阶段入学率为60.8%。

(三)落实农村中、小学义务教育阶段各项免费政策。按照农村中小学义务教育学校生均公用经费提高后的标准,初中每生500元,小学每生300元已全部落实到位,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两免”、“一补”、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学杂费政策得到全部落实且继续执行。

(四)加快实施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建设,积极推进职业教育快速发展。一是加快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建设。20__年,西平县初中校舍改造工程方案已制定,现已上报省、市,待批复后实施。二是加快职业教育发展。积极筹措资金,加大县职教中心建设。目前,投资3000万元的职教中心二期工程建设进展顺利,预计8月底可投入使用。三是抓好“阳光工程”的实施。今年以来,全县认定培训机构6个,培训学员530人,结业转移482人。四是抓好“雨露计划”扶贫培训。以县职教中心为依托,开设裁剪、缝纫、计算机等专业,目前已完成培训任务280人。五是积极实施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1--6月份,全县培训转移农村劳动力1090人,引导性培训1375人。

(五)加快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目前,焦庄、专探2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工作基本完成;谭店、芦庙、重渠等乡镇资金到位后,我们将对整个建设过程实施监督,确保年底前新建7个乡镇综合文化站目标任务的完成。由国家、省、县各级财政投入111万元建设的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县级支中心已经完成,全县第一批80个村级基层接收点所需设备已全部发放到位,并已部分投入使用。第二批80个村级基层接收点所需设备供货合同已经签订。西平县20__年“舞台艺术送农民”活动由市豫剧院、县豫剧团共同承担,截止目前,16个乡镇已完成“舞台艺术送农民”全县巡回演出任务。

(六)实施农村电影放映工程。西平县共分配公益性电影2352场。截止目前,已放映公益电影1200场,观众达28万人次。

(七)推进“农村书屋”建设。西平县承担的20个农家书屋建设任务已全部完成,全省统一配发的各类图书已全部发放到位,各类期刊、杂志正陆续投放中。

(八)加快乡镇中心卫生院建设。投资300万元的杨庄、盆尧、芦庙卫生院规范化建设项目主体工程已完成,预计7月底投入使用;宋集、五沟营门诊病房楼已封顶,预计9月底投入使用;吕店中心卫生院建设项目资金已到位,正在筹建,6个中心卫生院共投资430万元,超额投资130万元。

(九)抓好艾滋病救治救助工作,切实落实国家免疫规划。全县所有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现症病人均纳入免费抗病毒治疗和抗机会性感染治疗,对全县各定点医疗机构添置了电脑等设施,县、乡、村艾滋病救治一线人员补助按时足额发放。艾滋病致孤人员、单亲家庭子女落实的政策已全部落实到位。争取上级新一轮艾滋病重点防治项目资金约50万元,目前已由省下拨到市;全面落实了结核病“三免费”政策,对所有结核病患者实行免费检查、免费拍片、免床位费等;落实国家扩大免疫规划实施方案,积极完成了一类疫苗扩大免疫规划工作,扩大免疫规划,已将原来的5苗7病扩大为9苗12病。

(十)努力保障食品药品安全。全县把食品药品安全纳入县乡目标管理,进一步强化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工作力度。并组织县食品药品监管、工商、卫生、质监、畜牧、商务等部门积极开展食品安全检查,综合执法。上半年,对全县1100家食品生产经营、餐饮服务企业开展自查和检查,自查检查率100%。同时,加强对药品安全监管,从药品生产、经营、及使用环节全面加强管理,对药品使用环节的医疗机构药房进行拉网式检查,杜绝不合格药品器械进入患者手中,确保食品、药品安全。

(十一)积极推进污染防治。认真做好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工作。依法关闭了西平好强纸厂等5家污染严重或工艺落后的企业。上半年,全县减少cod排放总量1294吨,二氧化硫排放总量304.3吨。并对重点企业派驻环保现场执法人员,监督企业治污设施正常运行。

(十二)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不动摇。切实加强人口计生工作,统筹解决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等问题,突出服务主题,坚持“四个结合”,严格“三次治理”,加强“三化”管理,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全县人口出生率控制在3.73‰以内,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32‰以内。

(十三)继续深化“平安建设”。建立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切实抓好命案侦破,打黑除恶等项斗争,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认真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切实抓好重点领域和行业的专项整治,遏制了重特大事故的发生。进一步加强工作,积极化解矛盾和纠纷,保证了全县社会大局的稳定。上半年,办理各类案件147件,办结率为92.5%;立刑事案件1362起,立行政案件4892起,侦破、查处4826起,10类可防性案件与上年同期相比下降1.2%;没有发生一起重大安全生产事故,保持了全县社会大局的稳定。

(十四)全面贯彻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大力推进政务、厂务、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工作,统一制作公开栏,统一规定公开内容,改事后公开为事前、事中、事后“三公开”,切实保障了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七、关于政府自身建设

全县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和“讲、树、促”活动为契机,按照“勤政、务实、廉洁、高效”的原则,积极推进政府自身建设。

(一)改革创新,加快政府职能转变。以转变政府职能为重点,推进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实行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事项。搞好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管,更加注重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依法管理和规范社会组织、社会事务,协调各种利益关系,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完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提高预防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完善政府责任目标考评制度,增加衡量科学发展、和谐社会建设等方面的指标。增强改革主动性,进一步细化关键领域、薄弱环节的改革任务和措施,以改革促发展、向改革要效益。

(二)执政为民,建设服务型政府。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政府工作的出发点和立足点,转变服务观念,改进服务方式,提高服务质量,更好地为基层、企业和社会公众服务。积极整合行政资源,有效降低行政成本,切实提高行政效率。大力推进政务公开,在公共服务部门和单位全面推行办事公开制度。积极推进电子政务建设。健全行政服务大厅功能,精简办事程序,切实履行服务承诺。认真解决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察民情、解民忧,言必行、行必果,切实取信于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