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建设规划范文

时间:2024-01-31 17:47:3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品牌建设规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品牌建设规划

篇1

增强文化振兴意识

国民之魂,文以化之;国家之神,文以铸之。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之所系、血脉之所依,是一个民族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内在根基。文化不仅是人类进步和社会文明的显著标志,而且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形象的最好体现和展示。

党的十七大报告在论及文化的地位与作用时,提出了“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新论断。把文化作为国家软实力,在党代会报告上作为重要任务提出,充分反映了我们党对当今时展趋势和我国文化发展方向的科学把握,体现了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高度文化自觉。报告对文化建设重要性的新论断、新要求,为广大文化工作者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为贵州文化建设新的来临提供了理论支持。

贵州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建设,连续三年打造的“多彩贵州”文化品牌,增强了贵州人的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凝聚了人心,调动了积极性,扩大了贵州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贵州人也在现实中感受到了文化的力量和文化所带来的益处,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多彩贵州”涵盖了贵州的文化特色,提供了贵州的文化符号,具有相当的思想张力和文化延展性,呈现着异常灿烂的民俗、人文与自然的景致,融汇着时间的积淀与空间开放的变革,涵载着蓬勃的生机与精神的冀望。“多彩贵州”的定位,对贵州文化的对内整合、对外传播极为重要。

以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推动“多彩贵州”文化品牌建设,就是要继续“唱响贵州、展示贵州、鼓舞贵州”,就是要继续振奋全省干部群众的精神,增强对贵州文化的认同感,激发全省人民以前所未有的信心和志气去热爱贵州、建设贵州,努力推动贵州实现历史性跨越。“多彩贵州”系列活动是省委、省政府推进我省先进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已成为我省精神文明建设、对外宣传贵州、展示贵州新形象的重要文化品牌,产生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打造“多彩贵州”文化品牌,就是要不断增强贵州在国际国内的影响力和吸引力,让“多彩贵州”文化在开放兼容中不断汲取创新活力,为贵州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文化支撑、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

增强文化为民意识

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归根结底是为人民服务。文化建设为人民服务,必须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激发人民群众的文化创造潜能。“多彩贵州”系列活动,就是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强力推动下,形成的全省人民积极参与、关注的文化盛事。

2005年“多彩贵州”歌唱大赛,创造了我省历史上群众性文化活动的新纪录;2006年“多彩贵州”旅游形象大使选拔大赛,再一次成为吸引数百万人参与、近10万人踊跃报名的盛事。集中展示了贵州灿烂多姿的民族文化和丰富多彩的旅游资源,赴外展演是贵州文化的一次远征,广东媒体称之为“多彩贵州华丽转身”;2007年举办的“多彩贵州”舞蹈大赛,有近10万舞者参与,创造了中国舞蹈之最。“多彩贵州”系列活动持续时间之长,参与人数之多,贵州历史上前所未有。与之相应连续两年开展的“多彩贵州”旅游商品设计大赛、旅游商品制作能工巧匠选拔大赛和旅游商品展销大会,让农村与城市相连,让深埋于乡间的文化瑰宝走向都市殿堂。还有“多彩贵州风”在国内、国外的演出,提高了贵州在外部世界的知名度,推动了贵州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当下,自觉挖掘本土文化资源,培养本土文化人才已成为很多地方特别关注的一项重要工作。“多彩贵州”系列活动在对民族文化的发掘中,不仅激活了文化资源,弘扬了优秀的民族文化,还为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不断注入新鲜的血液。从这个意义上说,以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推动“多彩贵州”文化品牌建设,不仅可为本土民族文化的生存和发展赢得更多的空间,同时也是让文化的力量融入经济、社会的发展大潮,最终实现多极化共生共荣。

增强文化创新意识

改革创新是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必由之路和强大动力。十七大报告提出了推进文化创新,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要求。

文化创新就是要解放思想,不断深化对新形势下文化发展的地位、方向、动力、思路、格局和目的的认识,冲破一切束缚文化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的障碍,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规律相符合、与现代科技发展协调的新的文化发展观,建立引导有力、激励有效、宽松和谐、活跃有序、不同主体踊跃参与的艺术创新机制,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

文化建设重在解放文化生产力,发展文化产业。只有以产业为载体,以改革为推力,才能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文化产业是一个标志着当代人类社会新财富创造形态的朝阳产业,不仅对传统经济乃至整个经济有着十分明显的优化、改造、刺激和拉动作用,而且能够为地区提升国际竞争力起到附带作用。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加快文化产业发展,2006年8月出台的《关于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和加快文化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明确,设立省级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重点项目实施。“十一五”期间,我省将力争使文化产业的增加值以20%以上的速度实现递增,到“十一五”期末,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2.3%,其规模水平可同铝及铝加工业、酿酒等媲美,成为新的增长点。“十二五”期间,文化产业增加值力争以24%以上的速度递增,力争达到28%,到“十二五”期末,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5%,成为新的支柱产业。根据中央和省里的精神要求,做大做强贵州的文化产业,将文化资源转化成文化产品,需要通过体制、机制、政策等多种方式创新,调动和激励更多的资金、技术、人才等经济要素向文化产业聚集,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产品和品牌,培育新的文化业态,这样才能最终使文化产业成为贵州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篇2

一、加强品牌创建,打造品牌基础。公司从八十年代起就非常重视商标的申请、使用和管理,把商标作为公司诚信自律、质量保证、企业信誉的品牌标志。

企业在品牌建设中,着力提高全员品牌意识,从设计、工艺、标准、加工制造、标识、包装到服务全过程体现品牌特色,着力弘扬品牌精髓、企业形象,通过实实在在的品质和服务取信于用户、根植于市场,xfz产品成为国内用户的首选。在制订发展规划、发展战略、形成企业愿景的过程中,“xfz”商标(拼音锡纺专·寓意幸福者)逐步成为企业的品牌标志。

公司在发展中坚持创建自主品牌、坚持产品专业方向,建有江苏省纺织机械专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覆盖棉纺化纤纺织机械的专用精密高速轴承为基础,以制造精品纺纱锭子为目标,不断满足客户对轴承锭子产品高速高效、长寿命低噪声和节能环保的要求。公司自主研发的纺机专件产品先后获得2项国家发明专利和23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公司xfz品牌系列产品20__年被认定为无锡市名牌产品。

二、弘扬企业文化,培育品牌内涵。公司三十五年的发展历程,培育形成了无锡专件富有竞争意识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建设的推进也使企业品牌的内涵和形象更好地得到市场、客户的认知。

20__年以来,公司认真宣传贯彻中国恒天企业文化建设纲要,以“打造装备旗舰,引领纺织发展”为使命,在“协作、改进、增效”的文化理念指导下,形成以xfz为公司品牌定位,以“专注创新、专注科技、专注品质、专注信誉”为经营理念定位,以“博动起纺织机械的心脏”为产品基础定位的品牌建设构架,企业竞争能力不断增强,品牌形象不断提升;“做专做精专件,做强做实企业,实现持续发展,共享和谐家园”的企业愿景成为全体员工的心声和自觉行为,富有竞争意识的企业文化成为培育创建xfz品牌的沃土。

三、注重提高信誉,塑造品牌形象。在加强品牌建设的实践中,公司非常注重企业信誉的精心培育,全方位塑造xfz品牌形象。

一是注重对市场和客户的信誉,坚持“人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兴”,在实践中努力做到千方百计竞争市场份额、千辛万苦确保优质产品、千山万水按时履约供货、千思万虑服务每个客户。公司三大支柱产品的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40~60%,品牌效应显著。二是注重对政府部门的信誉,公司依法经营,上缴税收逐年增长,而政府部门加大对企业创新进步的扶持,实现了资源的双向流动。三是注重对上级领导和公司职工的信誉,在恒天集团、经纬股份领导下,通过确保公司资产保值增值、企业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职工收入随企业效益同步增长,努力做到让领导放心、职工满意。四是注重对社会的信誉,树立“业绩、规则、诚信”的企业核心价值观,在依法经营、节能减排、社会公益等方面扎扎实实开展工作,不断提高履行社会责任的实践成效。五是注重对股东的信誉,公司在税后利润中留足各项基金的基础上,通过分红使股东投资得到适宜的回报。

篇3

由于烟草行业大多数地市级公司都已开展了服务品牌建设,既有数百个服务品牌名称,相应也会出现数百个形象标识。当数目繁多、形象各异的服务品牌标识充斥在烟草行业中时,不仅会影响中国烟草视觉识别系统的推广应用,而且也易分散行业塑造的统一规范形象。由于服务品牌形象的分散和混乱现象日益突出,导致企业难以通过有形展示向社会大众及内部员工有效传递服务品牌价值。

组织推进乏力化

服务品牌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企业经营管理多个方面,因此健全组织机构、加强统筹管理对推动服务品牌有效运行、促进服务品牌建设与生产经营相结合具有重要的保障作用。但纵观行业,大多数的企业的品牌管理主要由卷烟经营业务部门负责,而企业文化则由政工部门负责,服务品牌建设在组织管理和实际运作上仍分属于不同部门。组织机构的不完善和部门间工作缺乏协同性,常出现政工部门“跳独舞”的现象,从而导致服务品牌内涵与市场销售、客户需求不匹配,服务品牌建设未能有效贯穿于品牌培育、卷烟经营、专卖管理、网络建设等各项工作之中,整体组织推进缺乏动力与合力。

运营实施形式化

衡量一个企业服务品牌建设是否取得实效的关键指标就是企业实现增值和为客户创造价值。但有的企业因为组织管理不到位和推进乏力,导致在实施运行中与营销、网建等业务脱离,出现多种问题。具体表现在:一是“重形式”,往往把服务品牌名称当作服务品牌的全部,集中精力设计服务名称和口号,妄图以标新立异的名称来弥补实质内容的缺失,如同缺乏根基的空中楼阁一般有形而无物。二是“走过场”,有的企业在宣贯落实中只是简单组织几次培训宣贯,之后便再无动作,员工并未真正将服务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往往导致形成了一大堆文件却没有人去实施,也不知道该如何实施。三是“不到位”,有的企业由于缺乏相应的评价考核、奖惩、监督等机制或机制运行不到位,导致在建设中不知有何效果和不足,也不知如何改进提升。由于缺乏完整的运作体系和有效的服务质量监控措施,服务品牌建设大多仍停留在文字表述上,而没有真正落实到经营管理中、渗透到工作岗位上、体现在员工行为里,烟草行业服务品牌建设并未得到有效运行。

近年来,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国烟草行业提出了“大企业、大品牌、大市场”的发展战略。在此背景下,推进服务品牌一体化建设,充分适应了当前行业发展的需要,能够集中体现核心价值理念,实现服务内涵特色化;能够有效整合传播,实现形象建设鲜明化;能够统筹利用企业资源,实现部门联动、协调推进;能够充分结合生产经营,实现品牌增值。因此,积极开展服务品牌一体化建设,对烟草行业顺利实现“卷烟上水平”战略任务具有重要而积极地推动作用。

烟草商业企业服务品牌一体化建设的合分之道

在烟草商业企业服务品牌建设遍地开花的背景下,推进一体化建设,并非要“一刀切”,而是指要遵循合分之道,做到合中有分、分中有合,即明确哪些方面需要统一内容、统筹推进,哪些方面需要彰显个性、突出特色。

1服务品牌一体化建设的“合”

1.1统一服务理念

服务品牌理念是服务品牌建设的核心,是企业工作导向和价值取向的集中体现。服务品牌理念的设计应在省市母子文化管控模式下,依托文化架构体系,提炼出以服务宗旨、服务口号、品牌内涵等为组成部分的服务品牌理念要素,形成全省行业统一的服务品牌理念体系。地市级公司按照同源不同流的原则,在全省服务理念体系构架下,提出各具特色的辅品牌,最终形成以省级服务理念为核心,统领各单位辅品牌共同发展的一体化建设格局。例如,安徽省局以“徽映”作为全省统一的服务品牌,地市级公司依据实际情况和历史传统发展特色服务,提出辅助品牌,如安庆市局的“徽映和风”辅助品牌,有效实现了全省行业服务品牌理念的连贯性和衔接性。

1.2统一服务形象

针对目前服务品牌形象散乱化现象,统一服务形象对于推进服务品牌一体化建设具有重要作用。统一服务形象主要包括视觉识别和行为识别两个方面。一是服务品牌视觉识别。要在中国烟草视觉识别系统的标准下,省局公司根据服务品牌理念,统一服务品牌视觉识别应用,塑造规范鲜明的服务形象。二是服务品牌行为识别。优秀的服务理念能够指导和形成规范的服务行为,而规范标准的服务行为才能形成巨大的品牌效应。要以《中国烟草行业行为规范》为标准,根据岗位、职责的不同具体规范员工的服务行为,通过员工统一规范的服务行为向客户及社会传播服务理念,塑造烟草企业良好形象。

1.3统一服务传播

服务品牌传播是服务品牌建设的载体,是服务理念根植员工及社会大众的根本途径。在当今传播日益多层次、全方位的发展趋势下,省级公司要整合全省品牌资源,统筹推进服务品牌传播,这既有利于有效控制传播成本,又能强化传播的广度和密度,扩大影响力。要根据行业及企业实际,按照服务品牌建设的不同发展阶段和不同传播对象,明确传播内容,制定传播方案,落实传播责任,构建服务品牌传播网络,全面展示服务品牌。

1.4统一组织管理

品牌建设离不开管理,要避免出现组织推进乏力化和实施运行形式化等现象,关键要解决好“谁来做、做什么、怎么做”的问题,即通过实行有效管理、落实责任、明确方法、统筹推进,为一体化建设提供坚强的组织协调和支撑保障作用。统一组织管理主要包含两方面:一为省市两级公司自上而下的统筹管理。省级公司要充分发挥对地市级公司的规划、管理、指导作用,成立组织、制定规划、构建体系、整合资源、统一推进,地市级公司则在省级公司的统筹协调下具体开展服务品牌的运行实施。二为地市级公司内部联动管理。服务品牌建设不是某一个部门的单独工作,而是整个企业合力打造的结果。因此,服务品牌要实现落地,要实现与业务经营管理紧密结合,关键在于部门联动,整体配合。企业只有通过强化组织管理,统筹协调营销、物流、烟叶、专卖、政工等多个部门共同参与,才能确保服务品牌真正融入到品牌培育、市场营销、网建提升等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各项工作中。

2服务品牌一体化建设的“分”

在服务品牌一体化建设中,既要做到分中有合,又要突出个性。根据服务品牌建设所必经的品牌培育、品牌成长和品牌成熟三个阶段,服务品牌一体化建设的“分”主要体现为省市两级公司在不同发展阶段所承担的不同职责与任务。

2.1品牌培育阶段

品牌培育阶段的主要工作是构建服务品牌体系。省级公司应在体系建设中发挥统筹规划功能,成立服务品牌建设组织机构,制定全省服务品牌建设规划,构建服务品牌体系,建立健全服务品牌传播、培训、评价、监督等相关管理制度,并依据年度实施方案统筹推进全省行业服务品牌建设。市级公司应以省级服务理念为核心,注重研究零售户、烟农、工业企业和内部员工四大类服务对象需求,在明确需求和分析企业服务现状基础上,提炼与省级服务理念相统一的“辅品牌”,并通过细化服务内容、完善服务标准、优化服务流程,不断丰富完善服务品牌体系。

2.2品牌成长阶段

品牌成长阶段的主要工作是运行服务品牌,评估运行效果。在成长阶段,省级公司主要做好管理督导工作,建立内训师队伍,整合传播服务品牌,并对一定时期内的全省服务品牌建设情况进行总结评估,将考核结果纳入企业绩效考核体系,激发员工队伍活力。市级公司在运行阶段要发挥出建设主体作用,认真总结各项行之有效的举措、制度和规定,完善升级特色服务,打造推广亮点工程,以此确保服务内容和服务标准落实到位,实现服务品牌的具体化和特色化。

2.3品牌成熟阶段

篇4

当前时代,城市的品牌建设已经越来越深入,而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旅游也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越来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旅游业对城市发展的重要作用也日益显现。宜昌作为中部地区一个比较有影响力的城市品牌,其如何的日益竞争激烈的现在,强化和建设好旅游城市的品牌,是我们需要进行思考的。

二、旅游城市的品牌化趋势探讨

世界著名经济学教授菲利普•科特勒曾说过“品牌是城市的营销核心,城市品牌将对城市的经济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而以“城市营销”为背景的城市品牌化趋势已经来临。在当前这个时代,城市的品牌经营的重要性已经变得不可忽视,它也日益摆脱行政化管理的理念,更加面向市场。而以面向市场为主的城市经管创新,也是提升城市魅力与城市竞争力的不二法门。

三、宜昌旅游城市品牌建设的优势分析

(一)资源优势分析。宜昌地处中国腹地,这里湖北、湖南和重庆三省交界,区位优势十分明显。水陆交通便利,风景优美。水利资源十分丰富,其“两江四坝”受到世界瞩目。其旅游的文化资源也十分丰富,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交相辉映。

(二)产业优势分析。旅游产业在宜昌发展迅猛。全市旅游产业欣欣向荣,规模不断扩大,经济效益显著提升,旅游城市的格局也已经基本成型。具不完全统计,宜昌现阶段的了包邮产业收入已经占到全市DGP的12%以上,其旅游对经济的贡献居全省同级地区之首。

(三)历史文化优势分析。中华上下五千年,期间宜昌有着不可磨灭的历史印记。其作为巴楚文化的摇篮,不仅有长阳人的发祥地,也是黄帝正妃嫘祖的出生地。更是伟大的爱国诗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屈原的故里。中国古代四大美人之一的王昭君的故乡也是宜昌。如此多的历史名人铸造了宜昌深厚的历史积淀,为旅游文化名城的建设提供了强力支撑。

(四)水利工程优势分析。宜昌有着世界上最大的水利工程—三峡大坝。同时,宜昌坐拥清江梯级发电站、葛洲坝发电站,据此成为世界水电之都。这些都对宜昌建设水电旅游城市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五)民间艺术优势分析。宜昌的清江流域,是我国土家族的发祥地,长阳是土家文化的汇集地。土家文化是宜昌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瑰丽绚烂的民族文化,极具旅游价值,也是宜昌发展文化旅游不可缺失的一部分。

四、宜昌旅游城市品牌建设的挑战分析

宜昌在发展旅游品牌上虽然有不少优势,但是由于种种现实问题的存在,其想要成为中国著名、甚至享誉世界的旅游品牌城市,还是面临不少竞争压力和挑战。这些压力和挑战主要来自两个方面。

(一)要面对周边城市的竞争压力。虽然宜昌处于湖北、湖南和重庆三省交界之处,地理位置优势明显。但也意味着其面临着相当大的竞争压力。特别是面临武汉和重庆这两大省会城市的竞争压力,存在旅游产业被边缘化的风险。

(二)宜昌目前的旅游整合力度并不足够。当前对宜昌的关注往往只是来自原三峡大坝,很多游客游玩了三峡就离开了。对宜昌其他景点和文化知之甚少,在宜昌主城区的游玩几近于无,这往往会造成宜昌旅游的单边化趋势,不能很好的形成宜昌、三峡、葛洲坝等等景点的整合,也不利于宜昌旅游资源的进一步开发。

五、宜昌旅游城市品牌建设的策略探讨

宜昌想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必须树立良好的城市建设规划。按照科学有效的规划措施,一步步的完善自身实力,强化旅游品牌建设,促进宜昌经济建设和旅游城市品牌建设的同步发展。

(一)树立宜昌旅游城市品牌的意识。宜昌首先应该对自身有一个清晰的定位,在定位中要突出其旅游城市的建设目标。树立一种有别于其他城市的魅力形象。在品牌的树立方面,一定要遵循高标准、严要求的品牌内核,从城市的形象策划着手,学习其他旅游城市的积极经验,再结合本地实情加以运用,突出城市的旅游品牌形象,树立城市经营理念。并按照这些理念相应的做好城市建设和交通建设等方面的规划之路。形成政策的连续性和目标性。在此基础上,还要做好各种优势旅游的宣传工作,突出城市的品牌形象。

(二)对宜昌各种特点的旅游景点进行包装宣传。在树立整体的宜昌旅游品牌的同时,还要对相关的个别旅游景点进行包装组合,吸引游客进行相关的旅游消费。如除了三峡大坝游之外,还可开设“屈原-昭君文化名人游”、“清江土家族风情游”等等小范围的组合旅游模式,通过相应的推广,让游客了解三峡的同时,更加了解宜昌,了解宜昌的风俗民情。让三峡的品牌带动宜昌的各种旅游品牌。

(三)做好全面的营销推广工作,提升宜昌旅游城市的品牌形象。要做好城市旅游营销、媒体旅游营销和口碑旅游营销。在此过程中,宜昌首先要强化自身的旅游品牌,做好自身的旅游质量管理,同时利用传统媒体和互联网媒体形成口碑的宣传效应,特别是要重视做好节假日的旅游营销。只有在强化自身基础,对外宣传推广形成一定的口碑效应之后,宜昌的旅游城市品牌建设才能做到最好。

六、结语

篇5

——推进观念变革。一是适应市场经营竞争需要,由关注企业内部市场的生产型向关注企业外部买方市场的经营型转变。二是以市场为导向,由注重扩大生产能力向注重提高营销能力和市场运作水平转变。三是在经营方式上由“闭门造车”的被动经营向以市场为中心,适应市场、引导市场、开拓市场的主动经营转变。四是从一成不变的管理模式和经营方式转变为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学习型企业,以追求市场的新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为企业发展注入生机与活力。

——推进结构变革。按照规模效益并重的要求,不断调整完善经营业务结构,以子公司专业化为集团公司多元化夯实发展基础,在煤炭、房地产、化工、冶炼、环保等业务领域,优化资源配置,培育和建设出“专、精、尖”的多元业务核心业竞争力,形成一批可持续发展的、在同行业中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专业化业务群,实现经营整体价值链的增值。

——推进体制变革。一是通过体制改革和机制转换,使多元项目由过去的面向公司内部一个市场、一种资源转变为面向内外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为真正走向市场,自我发展奠定基础。二是对选准的项目和行业加快兼并、重组、合作步伐,引进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精干经营主体,进一步增强发展后劲和竞争实力。

——加快品牌建设。一方面,按照“技术领先,品质立业”的品牌内涵,制订实施品牌建设规划和推进计划,加强品牌建设力度,不断扩大“**”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另一方面,从提高产品质量和培育核心技术入手,进一步整合品牌形象,建立以**企业品牌为统领的有效品牌组合,在市场中树立起良好的市场形象和产品形象。

——加强市场营销能力建设。一是整合营销资源,完善营销管理。针对不同的业务和产品,采取不同的营销方式和方法,找准切入点,实现营销工作的系统管理。二是实施差异化营销。根据顾客差异需要,做好市场调查、市场细分和市场定位基础工作,发挥技术和管理优势,为买方提供竞争对手不可替代的产品,形成我们独有的、差异化的市场空间。三是以市场为导向,认真细致地感受市场、分析市场、准确捕捉市场对各类产品的需求信息,快速准确地调整市场结构,不断增强公司对市场的适应性。

——加快研发能力建设。一是加快多元业务核心技术的培育和发展,制订公司中长期科研发展规划和推进计划,使核心技术培育落到实处。二是加强研发机制建设,制订研发成果与市场效益挂钩的激励办法,建立完善研发项目招标制和科研成果评审奖励制度。三是加强与高校及科研院所的合作和交流,及时把握最新研究动态和最新研究成果,不断提升公司产品技术水平。

篇6

如今,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 入发展,各行业内的竞争也不断加剧,产品竞争、人才竞争、技术竞争等等,不一而足。随着改革开放和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新闻事业改革的深入,报纸媒体业的“转企”改革等举措也正在逐步实施,越来越多的报纸媒体运行机制将融入为企业化和商业化运营。报纸与社会和经济领域关联度更加密不可分。报纸作为一种产品,面临着同业内与行业内的双重竞争压力,报纸媒体在众多的媒体竞争中能够生存和发展更显得十分迫切。所以,创办名牌报纸是增强报业市场竞争力的客观要求。换句话说,当今报纸媒体间的竞争其实就是品牌的竞争 。

一、树立报纸的品牌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报纸媒体业与其他产业或企业一样,其发展水平、发展程度离不开一些不可或缺的要素。具备了这些要素,也就提高了发展的速度和质量。

1.人才是保障。报纸业是一个知识密集型产业,需要各专业、各层次、各领域的专门技术人才。一些知名品牌报纸往往在人才配置上做到了行业内优先,有的甚至具备了独家的优势性的人才储备,保证了报纸独家信息的收集和使用。在综合性与专业性并为报纸发展趋势下的今天,信息的时效性、准确性、权威性对于一个报纸来说至关重要。这就需要专门人才的运作与把握。

2.定位准是基础。报纸最终的归宿是受众和读者。读者对报纸的评价是报纸存在的价值体现。读者对于报纸内容的取向性很强,有人喜好时事报道,有人偏爱社会评论,有人关心生活常识,有人重视经济信息。所以,报纸吸引的读者越多,则体现报纸的办报方向与思路越贴近人群。报纸的专属读者越多,则说明报纸的专业性越强。经济类报纸更应该钻研自身的特点,抓住属于自己的那些读者。归根结底,读者的多寡与评价才是报纸品牌评定的硬指标。

3.与读者互动是方向。报纸也是商品,赢利也是办报者的目标之一。商家之所以选择报纸为载体来宣传自己的产品,是因为报纸有较为固定的读者群。如果,读者能够与报纸发生互动,则证明读者对报纸已充分信任,他们的意见与建议是报纸发展的捷径。也就是说,只在取得读者信任的情况下,报纸才能长期具备品牌效应。《信息与市场报》创办的专刊之所以能在强手如林的市场上受到读者的喜爱,在报摊上卖的很“火”,正是因为单期载有的数千条的市场互动的信息保有量,大大地吸引了读者的眼球。

二、报纸的社会定位是实现品牌发展的基础

当前我国的报纸社会定位各有不同,有党报、行业报纸、地区性报纸以及综合性报纸等,这些报纸对社会的影响各有不同。以行业报纸为例,用商业化的眼光来看,行业报纸是某行业创办的一份文化消费品,其赢利目的是次要的,它的读者群包括行业内部人员以及各种新的投资者。在行业的价值链条中,它应该处于从有形资本转化为无形资产再带来更多有形资本的某个中间环节,其社会影响力较为具体,而就社会影响力而言,行业报纸远不如综合性报纸广泛。所以报纸社会定位是否准确能直接影响报纸的社会效应。

1.准确的社会定位要充分考虑读者群的具体需求。无论是哪一类的报纸,都是为不同的读者群而服务的,只有清楚了读者群想要获取哪一方面的信息,报纸的定位才会准确,报纸才能真正发挥其媒体作用,才能真正体现价值,从而成为此类报纸的品牌。一份成功的报纸只有适时调整思路,创办相应版面,迎合市民百姓需求,才能找到了适合自身发展和市场定位的办报模式。

2.健康的内容是报纸定位的前提。报纸作为一种传播媒体,其内容直接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所以,无论将报纸定位为哪一类,报纸内容必须是健康向上的,与社会潮流相符的,服从于党的方针政策的。

三、报纸的品牌意识是提升报纸综合实力的重要保障

提升报纸的综合实力是各家报纸的共同奋斗目标,报纸的综合实力体现在很多方面,包括报纸的发行量、广告效果、投递时效、服务质量等基本要素,这都需要报纸创办人从根本上加以解决,使报纸在整个生命周期内体现出与众不同的品牌特色。所以,报纸的综合竞争力是与报纸创办人的品牌意识分不开的。

1.设置专门的品牌策划机构。就像包装一个产品一样,专门的品牌策划机构能够初步行使品牌建设与维护的职能。如一些实力雄厚的报纸建立了传媒战略研究中心,有的设置了品牌推广部等。但绝大部分报纸媒体因为各种原因,都没有专门的品牌管理部门和管理人才,类似工作往往只能由广告部门、发行部门、采编部门等来担任,这种情况在报业欠发达地区尤为突出。从而导致该地区部分报纸媒体的品牌建设仍处于很低的层次和水平,显然这是此类报纸无法掩饰的缺失,必将导致日渐崛起的报纸行业竞争中使一部分报纸失去竞争能力。

篇7

推动全区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为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经区政府同意,现就加强我区农业品牌建设相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充分认识加强农业品牌建设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加强农业品牌建设是带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农业品牌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标志。加快农业产业化、标准化、市场化进程,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区高度重视农业品牌建设,农业品牌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农业品牌数量不断增多,农产品质量不断提升,农业产业效益不断增强,有力地推动了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但是区农业品牌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还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部分农民品牌意识仍然比较淡薄,品牌建设积极性不高;大部分品牌弱、小、散、杂、乱,缺乏在全市乃至全国的知名品牌;农业品牌管理不够规范,市场竞争力不强,影响了农业产业化的进程和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为此,各相关单位要高度重视,创新模式,强化措施,切实推进我区农业品牌建设,不断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和和质量安全水平,推动农业结构调整上档升级,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二、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指导思想。坚持“企业为主、市场导向、政府推动”原则。以优势产品为基础,以龙头企业为支撑,突出绿色特色产品优势,大力调整农业农村经济结构,全面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力争用3至5年的时间,培育一批在国内外市场有较高知名度和较强竞争力的农业名牌产品,形成一批具有较大规模的名牌企业群体,带动全区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

二)大力推广“两江源”农业公共品牌,发展目标。围绕张关老腊肉、放牛坪土鸡、统景歪嘴李和梨橙、渝盛御兔等优势特色农产品。全力打造一批有市场影响力、竞争力,产品知名度、美誉度高的品牌。2015年,发展全国名牌农产品2个、市级名牌农产品14个,申报认证农产品地理标志2个,认证绿色、有机食品30个,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实现规模生产基地全覆盖。其中,年新认证无公害农产品10个,绿色、有机食品8个,申报农产品地理标志2个,发展市级名牌农产品4个。

三、工作措施

一)根据“创建一批、提升一批、储备一批”要求,做好品牌规划。牢固树立“创一个品牌、兴一个产业、富一方百姓”思想。围绕主导优势特色产业发展,集中力量、整合资源,强化培育、扶优扶强,全力做好农产品品牌建设规划。一是以统景为中心,向周边延伸,打造10万亩柑橘基地,着力培育和壮大“统景梨橙”品牌。二是以“三山”为重点,打造15万亩歪嘴李生产基地。三是以兴茨路为重点,打造2万亩杨梅生产基地。四是以关旱路为重点,打造万亩葡萄生产基地。五是以张白路为中心,打造万亩高山设施蔬菜基地。六是以兴隆南天门为中心,带动年出栏30万只土鸡。七是依托阿兴记,以大盛、统景为中心,建成年出栏800万只肉兔养殖基地。3年内,所有农产品生产基地必须通过无公害认证,凡是没有通过无公害生产的农产品不得上市。

二)采取技术、资金、项目等综合扶持措施,强化品牌培育。一是培育品牌主体。按照“扶优、扶强、扶大”原则。着力培育壮大一批起点高、规模大、带动面广、竞争力强的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农业品牌发展主体,倾力打造农业品牌。二是支持商标注册。加大注册商标扶持力度,重点支持地理标志和农产品商标注册,积极引导各类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等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增强商标意识,加快商标注册,促进农产品品牌快速发展。同时,鼓励农产品出口企业在出口国注册商标,取得商标国际保护。三是打造知名品牌。依托主导产业和区域特色产业产品品牌,培育做强做大一批特色鲜明、质量稳定、信誉良好、市场占有率高的名牌农产品,着力打造一批农业知名品牌,力争把水果打造成我区农业第一产业,把歪嘴李打造成我区第一农产品品牌。四是增强品牌文化。各品牌主体在创建农产品品牌时,要挖掘利用好地方的历史、文化、旅游等资源,把地方特色文化注入农业品牌中,丰富农产品文化底蕴,提升品牌文化品位。

三)坚持“同一区域、同一产业、同一品牌、同一商标”导向,促进品牌升级。树立“大产业、大基地、大品牌”理念。抓住主要区域,抓准特色优势,抓牢重点对象,抓实关键环节,引导支持企业按产业带培育品牌,跨区域整合农产品品牌,力争一个产业形成一个主打品牌,使区域品牌、产业品牌、企业品牌之间相互促进、上拉下推,有效提升品牌核心竞争力,促进品牌优化升级。对现有无公害农产品品牌,要积极提档升级,力争在3年内50%达到绿色食品或有机食品认证;对已获得绿色食品认证的力争升级为有机食品;对现有市级品牌农产品,要支持申报国家级品牌。

四)制定优势产业主推品种目前尚无标准的地方标准,建立品牌标准。一是建立完善农业标准化体系。广泛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内先进标准。做到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都有技术要求和操作规范。加快制定农产品生产标准,实行科学、统一、规范化管理,力争在短期内重点内销、外销农产品全部实现标准化生产。重点抓好张关老腊肉、放牛坪土鸡、歪嘴李、统景梨橙、渝盛御兔、兴隆杨梅及嫩南瓜等优势特色农产品的生产规程制定,做好无公害生产技术操作规程制订和推广应用。二是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按照《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监管要求,以现有农产品质检机构为基础,结合优势农产品布局,以优势主导产业为重点,建成布局合理、职能明确、专业齐全、功能完善、运行高效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监测体系。三是建立农业标准推广体系。健全完善农技推广机构和队伍,培育发展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全面推行“龙头企业+基地+农户”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生产模式,充分发挥其在推广农业标准的主力军作用。严格执行技术规程,开展以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科学种养为主要内容的标准化技术培训,推广、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推行统一品种管理、统一操作规范、统一投入品供应和使用、统一田间管理、统一质量要求,加快标准化种植园、养殖园建设,提高农产品质量。集中建设一批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推进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产地认定与产品认证一体化。

五)突出抓好生产源头管理,强化品牌保护。一是加强全程质量监控。加快建立和完善设施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基地备案、农产品市场准入和退出制度以及质量责任追究制度。强化对农产品储运、保鲜、流通、销售等环节的动态监控,明确质量安全责任,确保农产品品牌建设的各环节、各阶段都置于严格有效的监督之下。二是加强品牌农产品跟踪监管。落实无公害农产品标识、农产品地理标识和名牌农产品标识制度,力争做到质量有标准、过程有规范、销售有标志、市场有监测”打牢农产品品牌发展基础。三是加强农业品牌保护。定期对品牌农产品进行跟踪监测,对发生重大质量事故、消费者投诉和擅自扩大、转让、冒用品牌农产品称号的要依法予以严肃查处,保证品牌农产品的质量和信誉。四是严格农业公共品牌管理。要保护好“两江源”放牛坪土鸡”歪嘴李”渝盛御兔”统景梨橙”等农业公共品牌,凡是区境内的农业生产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专业大户,若要使用农产品公共品牌,其产品质量必须达到准入标准,并经品牌拥有者授权,才可免费使用。对农业公共品牌及其产品实行“四统一”管理,即统一生产技术,统一质量标准,统一包装贴牌、统一价格销售。

六)全面提高农产品形象和影响力。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媒体,搞好品牌推介。一是加强形象宣传。开展农产品LOGO网上全球征集活动。通过展示、展销等活动,重点推介有一定市场影响力的品牌农产品,扩大知名度。二是抓好节庆活动。挖掘区内特色农业资源,办好统景印盒李花节等系列特色节会,开展“梨橙王”飞鸡”等创意农业评比活动,组织举办周末赶集,参加国家、市、区级各类农展会、农交会等,开展农产品网上展厅和“农—超”农—校”对接,拓宽农产品销售途径,变“坐销”为“行销”

四、保障措施

篇8

【关键词】 微小企业 印象管理 品牌建设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品牌,是一系列包括产品功能利益和情感象征价值的复合体。美国加州大学教授大卫・艾克(David Aaker)认为,“品牌应该和顾客建立如同人际关系般的联系”,这赋予了品牌人性化的特征,将品牌视为消费者日常生活中所需要或期望的某种如朋友般的角色。因而品牌印象管理在当今市场环境下的作用尤为凸显。然而,我国的微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往往忽视品牌的建设,也囿于资金、规模、意识等诸多因素的限制,品牌建设困难重重,存在一些亟待突破的难题。

当前微小企业品牌管理存在的难题

品牌建设意识淡薄,欠缺长期规划。微小企业管理层品牌建设意识较为淡薄,不了解品牌塑造过程需要长时间的积累,经济效益的体现不如推销产品直接和快速,于是往往急功近利追求短期效益,过于注重抓生产经营,停留在重物质、轻人员的管理方式上,对内缺乏与员工的沟通交流而使得团队缺少品牌建设意识,对外忽略了与外部公众以及媒体的双向沟通,没有及时将品牌印象向外有效输送,造成信息的阻塞和公众的不知晓,缺乏长期性的建设规划。

品牌定位同质化,传播手段单一。品牌管理和传播从调研、策划到实施的整个过程,需要大量人力、物力做支撑。微小企业受人员素质、营销策略、资金、技术水平等多重内外部因素的影响。对品牌市场定位不够明晰,目标受众不明确,直接导致在品牌定位上缺乏独特个性,在同行业中定位同质化。同时在品牌传播的执行层面上缺乏连续性,传播手段比较单一,日新月异的互联网较少应用,公关、公益活动、事件营销等的策划和举办也较少。许多微小企业推出的产品广告宣传未能实现与企业品牌的有机结合,造成品牌传播资源的浪费,不利于品牌的宣传与建设发展。

缺少品牌管理项目评估,危机来临时反应迟钝。中小企业在品牌印象管理中往往凭经验和感觉将“点子”一拍即出,缺少对活动项目的调查、预估等综合的分析,从而将品牌管理工作随意化、自由化,造成人力、财力、物力等资源的浪费。与此同时,当今社会网络、手机、微博等信息技术和新兴媒体的快速发展,颠覆了传统的媒介传播方式与渠道,企业品牌随时可能面临危机,危机扩散所影响的范围也越来越大。微小企业受自身管理水平、技术设施等的制约,如果不能抓住时机运用公共关系争取内外公众的合作与支持,无疑是给危机中的企业雪上加霜。

微小企业品牌印象管理实施策略分析

目前,国外对于印象管理的研究大都偏重于对个体层面印象管理的研究上,我国相关研究大多集中于对应聘者或企业员工的印象管理行为与考评者评价之间关系的研究层面,但其实印象管理理论更适用于企业品牌建设。当今市场环境下,商品同质化现象日趋严重,消费者往往是以品牌作为快速做出某项购买决定的衡量标准。因而一个企业品牌良好形象的创建成为直接影响企业在市场上的地位以及发展运行顺利的决定性因素。微小企业应当有效且准确地运用品牌印象管理,全面把握社会资源,通过各种媒介,加强企业与公众之间的双向沟通传播,从而提高自身管理水平,塑造企业良好形象,提升市场竞争力,为实现企业永续经营的美好愿景而努力。

策略一:提升企业管理人员印象管理综合能力。品牌形象是社会公众对企业的总体印象和评价,是企业知名度和美誉度的综合体现。微小企业管理者要意识到品牌印象管理中也包括管理者个人形象、企业形象、产品形象等。管理者个人形象是企业对外宣传的第一个窗口,包括管理者的个人修养、仪表作风、谈吐用词等方面,管理者不仅要从外在注重自己的仪容仪表,更要注重内在品质的提升。管理者应当通过自我学习,掌握企业最新发展趋势,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改进。此外,管理者也可参加专业培训班,企业发展论坛等,与不同企业管理者交流、分享经验。通过以上途径培养管理者自身品牌印象管理意识,提升自身综合素质,进而为品牌印象管理提供战略理念支持。

策略二:注重品牌文化塑造,树立全员品牌意识。品牌文化建设涉及到企业运营的方方面面,管理者应杜绝追求短期效应,将品牌管理贯彻始终,让全体员工把握品牌文化所蕴含的品牌内涵与品牌精神,并使之形成品牌文化弘扬的自觉化状态,从而形成一种对外在市场环境变化的适应和协调的内部机制。首先,通过开展岗前岗中培训,树立全员品牌文化意识,让每个员工明确品牌文化的精髓,了解企业的发展阶段与未来发展思路。其次,以公开透明的奖励制度、福利补贴等,激发职工的认同感,从而让员工真实体会到企业对员工的关心、关注,激发员工热爱企业的热情,为品牌文化建设的开展打好群众基础。最后,培养“团队精神”,增进员工对企业的自豪感,通过不断完善自己的工作为企业添光加彩,从而将品牌文化的理念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策略三:开拓多维传播手段开展品牌印象管理。品牌印象管理的目标受众是品牌的建立与发展过程中与企业发生一定关系的社会群体,主要包括顾客关系、政府关系、新闻媒介关系等,微小企业应当开拓多维传播手段来开展这三类目标受众的品牌印象管理。一是顾客公众的品牌印象管理。良好的顾客关系可以给企业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为品牌赢得市场口碑。在自媒体时代,微小企业要善于运用多元化的传播沟通方式疏通渠道、理顺关系、联络感情,将顾客的利益和需求摆在首要位置,通过大量信息的交流和情感的沟通赢得顾客的信任和需求,从而来换取企业的良好品牌印象,赢得人心。二是政府公众的品牌印象管理。企业的各项政策、产品、服务如果得到官方的认可和支持,可以减少企业在运行中的阻碍,有利于品牌管理。微小企业可以借周年庆典、新的科技的引进等传播机会,邀请政府部门出席活动并进行指导,并与各主管部门的具体工作人员保持良好的社会关系,把握时机,扩大品牌在政府部门中影响,增强对品牌的好感度,赢得政府的大力支持。三是媒体公众的品牌印象管理。媒体是新闻信息的“把关人”,决定了社会公众的议题焦点。微小企业管理层应主动和媒体交往,邀请媒体行业有影响力的人士作为企业的宣传顾问,疏通为企业做新闻的传输渠道。注意挖掘品牌建设中的新闻关注点,如企业品牌建设最新活动等,借机增强品牌社会效应。以真诚、尊重为原则,发展与媒体的长久合作关系,增加彼此的了解,增进沟通,传导优质品牌印象。

在当今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下,企业必须通过品牌印象管理来塑造自身良好社会形象,建立并维护好与外界的关系网。品牌建设并非一蹴而就,微小企业虽然当下微小,但如果能在激烈的竞争中找准自己的品牌定位,开展有效的品牌印象管理,亦可打造属于企业自己的百年品牌。

(作者为广西财经学院文化传播学院副教授)

【参考文献】

①[美]保罗・罗森菲尔德著、李原译:《组织中的印象管理》,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

②李庭春:《品牌的印象管理》,《商业时代》,2008年。

篇9

【关键词】辽宁省;品牌战略;对策

一、引言

品牌战略是应对金融危机、促进经济增长、提升我国在国际经济中地位的有效举措。在经济全球化、信息化,全球经济市场化的今天,尤其是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国际市场竞争方式的市场类型正在发生着显著变化。具体表现为各种形式的垄断代替自由竟争,跨国公司、规模经济基本成为市场主宰。在这种形势下,企业惯用的价格策略和质量、数量的产品策略已不适应新的形势,必须及时向品牌战略转变。不仅如此,品牌战略还是打造出口企业和产品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环节。由于品牌凝结了企业的科学管理,完善了企业的精神文化内涵,影响着产品的市场结构与服务定位,成为企业市场营销的核心,所以,发挥品牌的市场影响力,能够带给消费者信心及物质和精神上的享受,这也正是品牌战略的基本功能所在。目前我国已评选出10个中国世界名牌产品,1957个中国名牌产品,从发展趋势上看已进入品牌制度从制造商向经销商、服务商领域延伸的新阶段。我省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经有关部门和企业的共同努力,在品牌战略创建和实施方面,也取得了可喜成绩。

二、辽宁省的品牌产品现状及产生的原因

在辽宁省2008年评出的197项名牌产品中,新申请产品126项,复评产品71项。其中,机械产品60个,占31%;冶金产品28个,占14%;石化产品18个,占9%;建材产品21个,占10.5%;轻工产品16个,占8%;纺织产品11个,占5.5%;食品及加工农产品42个,占21%。197项产品2007年总产值为986.3亿元、总销售额为838.8亿元、利税为128亿元、出口创汇为14.6亿美元。辽宁省在品牌战略实施中虽取得明显成果,但是由于起步较晚,经验不足。无论从国际市场角度还是与兄弟省(市)比较.还存在较大差距。具体表现为:一是品牌化程度、层次都比较低。目前,世界名牌产品为空白,中国名牌19个,仅占全国1957个的0.98%,不够平均数的一半,少得可怜。二是营销意识淡薄,手段单一。多数企业仅通过国际博览会单一途径推销自己的产品品牌,不能综合利用广告、公关、营业推广和人员促销开展品牌营销。三是品牌建设不完善,缺乏整体、统一的营销组合。四是领导层和企业都存在认识上的不足,缺乏整体规划和有力的组织,企业还有“近视”、“短视”问题。

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主要是:认识上的不足。从领导到企业,对国际市场的形势变化,对品牌是种无形资产,品牌建设是种资本运营,关系到企业核心竞争力,关系到企业与地方经济的长期发展的认识不足;对实施品牌战略的必要性、长期性、艰巨性认识不足。因此,相关部门拿不出总体方案和有力的政策,企业缺少信心,急功近利,不注重品牌建设和保护。经营管理方面经验不足。品牌工程涉及到管理、科技、质量、市场、广告、物质与精神文明、规模、员工整体素质、企业形象等方方面面,是一项系统工程。我省还没有产生诸如“海尔”那样的成功企业品牌,缺少样板,而且向国内外品牌企业学习不够。人才和资金上存在困难,政府政策支持力度也不够。

三、辽宁省品牌战略实施的对策

(一)从政府层面

1.积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要鼓励有条件的企业通过自办或联合组建等方式,建立研发中心等研发机构,提升核心竞争力。要引导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与科研单位、高校加强合作,建立产学研战略技术联盟,形成产学研长效合作机制。要在重点行业和支柱产业攻克一批重大关键共性技术,转化一批重大科技成果。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和各类专业技术公共服务平台要积极服务企业,为实施品牌战略提供技术支撑。

2.鼓励企业创立品牌。(1)省政府对被认定为驰名商标和中国名牌的企业给予适当奖励,以引导和鼓励企业进一步扩大宣传,提升品牌市场知名度,增强竞争力。(2)各市、县(市、区)政府要根据地方实际,对被认定为驰名商标、中国名牌的企业给予适当奖励,对被认定为省著名商标和省名牌产品的企业要制定具体奖励办法。(3)在驰名商标、著名商标、名牌产品、出口名牌产品、中华老字号、服务品牌企业发展所需资金等方面,各级政府和各有关部门要予以重点倾斜和支持。(4)进一步放宽企业名称、企业集团的核准条件。以驰名商标作为企业字号的,冠“辽宁”行政区划不受注册资本、行业、组织形式的限制;拥有驰名商标、中国名牌、中国出口名牌、中华老字号的核心企业注册资本500万元以上,有2个以上子公司,总资本1仪旧万元以上的,可申办企业集团。(5)对驰名商标、中国名牌、中国出口名牌、中华老字号、服务品牌企业免于年检。(6)各级政府进行政府采购,同等条件下优先采购和使用我省驰名商标、著名商标、名牌产品、中华老字号、服务品牌企业产品和服务。(7)对驰名商标、中国名牌、中国出口名牌、中华老字号企业开展连锁经营,建立商品配送中心,发展乡村连锁店,简化手续,减免费用,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双百市场工程”,培育一批品牌市场。

3.强化品牌梯队建设。按照“申报一批、准备一批、培育一批”的原则,以装备制造业、原材料工业为重点,筛选一批管理水平高、产品质量好、市场占有率高、经济效益好的省著名商标、省名牌产品、中华老字号、自主出口品牌企业,作为我省实施品牌战略梯队,加大培育力度,促进品牌建设和发展。

4.创造有利于品牌快速发展的市场环境。要深人开展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工作,工商、质监、知识产权、公安等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能分工,严厉打击各种假冒行为和侵犯商标、专利、版权、商业秘密等违法行为,加大对知名品牌的保护力度,依法查处各类违法违章行为,为实施品牌战略创造良好市场环境。

5.完善实施品牌战略的社会服务体系。进一步加强商标等行业协会的建设,积极发挥商标等行业协会对培育企业(产品)自主品牌,制定行业标准,跟踪国外新产品、新技术和品牌信息,开展国内国际交流和人才培训等方面的指导和服务作用,为企业实施品牌战略提供良好服务。

6.加强品牌战略宣传工作。各级政府和各有关部门要积极搭建品牌推广平台,积极推介品牌,不断提高企业品牌的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要通过新闻媒体开设专题、专栏等方式,加强品牌建设的宣传工作,弘扬传播品牌文化,形成全社会宣传品牌、保护品牌、发展品牌的良好氛围。

7.建立实施品牌战略工作目标考核制度。各级政府要把实施品牌战略列入重要工作议程,将品牌培育工作列人目标责任制考核范围,联系本地区实际,制定具体的品牌建设规划,明确目标,落实责任,切实将实施品牌战略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省政府建立实施品牌战略协调会议机制,统筹协调和指导全省实施品牌战略工作,协调会议由省工商局牵头,负责组织定期或不定期召开会议。实施品牌战略的牵头单位和责任单位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密切配合,齐抓共管,确保实施品牌战略工作取得实效。

(二)从企业自身

1.要树立强烈的品牌战略意识。企业的经营者,要不断学习现代商业知识,了解国内与国际商业发展的形势,树立起强烈的品牌开发战略意识,审时度势,及时抓住机遇,以高度的政治责任心和紧迫感实施和推进本企业的品牌战略。深刻认识,实施品牌战略,是现阶段争夺市场份额,求得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根本手段之一。

2.选准市场定位,确定战略品牌。实施品牌战略不是去开发多的品牌商品,而是要经过市场调查,从本企业的实际出发,利用自身优势,开发一、二个品牌。然后再利用品牌优势带动发展其他同质化的消费品,当然开发的同质化商品,要体现出异质性,唯其这异质性才是品牌开发的关键所在。

3.运用资本经营,加快开发速度。开发资金不足是当前企业在实施和推进品牌战略中普遍遇到的问题,但不能因此而放弃开发。当前国际通行的做法是运作资本经营,以加快品牌开发的步伐。资本运作的形式是通过兼并、收购、转让、特许经营、有偿使用等方式,嫁接和引进国际国内现成的品牌。创立品牌是品牌发展的初级阶段,经营品牌则是品牌发展的高级阶段。这里要强调的是,要有资本经营的理念,懂得购买一个好的有市场的商品品牌,就等于买到了一个好的市场。

4.利用信息网,实施组合经营。其一,新开发的品牌迅速上网,不仅可以迅速进入新品推进的导入期,推广营销、拓展市场,还可大量节约必要的广告宣传投入,这种投入是开发任何一个新品所必需的,而且是巨大的。因为上了网,这一投入节约了,而市场却开发出来了。而且是以最快的速度开发的。其二,新品信息上网,能以最广阔的视野寻求到贸易伙伴。如果上了全球信息网络,这个视野就是全球性的。寻求到的贸易伙伴越多,那么,组合营销的程度就越深,收效当然也就越大。其三,随着信息网的普及,网上购物将成为销售的最佳渠道,而这又成为组合营销最直接的组成部分。所以,实施品牌战略,不可不运用信息网。

5.靠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品牌。品牌战略经营的本身就是一种规模化、集约化经营。首先要使开发的品牌进一步延伸和扩大,在实施品牌战略中要实施规模化、集约化经营。事实上,当新开发的品牌进入导入期的时候,即可推进到连锁经营,而不管这种连锁是企业自身的连锁,还是加盟的连锁,都可以推进。二是依靠大集团推进新开发的品牌。这是指,如果企业自身是单体企业,那么新品一开发出来,在得到市场认同的情况下,立即去投靠大型企业集团,利用其资本雄厚、市场占有份额大,管理和营销方面人才济济等优势,把新开发的品牌在更广阔的市场上,在消费的多层面上推出去。三是踢“乌龙球”,把开发的新品,踢进制造商门里去。因为制造商毕竟是专业从事新品制造、生产的,有其制造生产的特定优势。

6.营造优良的开发环境。首先要争取到政府有关部门在人、财、物等开发基本资源上的优化配置,打下品牌开发的资源基础。二是争取到一个好的市场环境。通过政府有关部门的协调,打破目前尚存在的地方保守、垄断、割据等“围墙”。而这种环境是实施品牌战略很忌讳的环境。只要这种环境不改变,品牌战略就难以成功。三是寻求法律保护神。品牌开发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知识产权,是知识经济。知识经济离开了法律的保护,不是夭折,就是流失。到头来辛辛苦苦一场空。所以,依靠政府的支持,营造一个知识产权的法律保护环境,将是实施品牌战略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工作。

7.实施品牌战略,离不开一支高效、优秀的团队支持。企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建设一支优秀团队:(1)使员工树立品牌战略取胜意识和全员战略思想。(2)树立创新的理念,要求企业员工随时更新自己的思想。(3)树立长远规划蓝图,确立企业发展目标。(4)确立详细的实施方案,按照规划要求做好当前工作。(5)建设学习型企业,不断学习吸收先进的管理和技术,使企业从容面对竞争。

参考文献

[1]2008年辽宁名牌产品出炉[M].品牌与标准化.2009(2):26~32

篇10

一、怎样做到科学规划布局美?

笔者认为要按照“科学规划布局美”的要求,加快编制全县村庄布局规划、“美丽乡村”建设总体规划和村庄建设规划。加强与县域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农村环境保护规划、农村社区建设规划以及工业、旅游等各项规划的协调与衔接,提高规划的整体配套性和可操作性。

修编完善全县村庄布局规划。以优化村庄和农村人口布局为基本指向,首先完成以中心村为重点的全县村庄布局规划修编完善工作,明确县域内中心村、一般村的数量、功能与定点。引导鼓励农民向县城、中心镇、中心村集聚,推动自然村整合撤并和农居点缩减,提高农村人口集中居住和农村土地集约使用的水平。 规划要紧密结合我县实际,坚持高起点、高标准,切实增强规划的科学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

分期编制村庄建设规划。以中心镇、中心村建设为重点,分年度编制和完善各个实施村的村庄建设规划。村庄建设规划要紧密结合各村实际,明确村庄功能定位和基础设施、环境卫生、绿化美化等各项建设内容。着眼于农村的生产生活和生态文化,实现村庄功能的相对完整和合理分区,更好地体现乡村特点、地域特色、文化内涵,增强规划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切实提高村庄建设规划水平。

二、怎样让村容整洁环境美

笔者认为要按照“村容整洁环境美”的要求,健全机制、突出重点、连线成片,进一步推进村庄整治和生态村建设、农房改造、农民饮用水工程等各项基础设施建设。通过抓好农村改路、改水、改厕、垃圾处理、污水治理、旧房改造、平原绿化、村庄亮化等项目建设,提升建设水平,优化农村环境。

推进村庄整治扩面提质。继续深入实施村庄整治和生态村建设工程,村庄环境整治覆盖面达到90%以上。按照“美丽乡村”建设年度实施计划,重点抓好实施村的村庄整治提升工作。按照先规划、后建设,先地下、后地上的原则,结合各村实际,深入开展垃圾处理、污水治理、卫生改厕、池塘改造、村道硬化等项目建设和提升工作。围绕改善农村环境的生态质量和景观面貌,以增加绿量为重点,开展村庄绿化美化,努力打造森林村庄。加强沿线村庄建筑物立面统一色调改造,规范村名村牌设置,清理整治违法建筑物,提升村庄整体形象。推进连线成片整治。按照“一乡一品牌、一路一风景、一村一特色”的要求,开展沿路、沿河、沿线、沿景区的综合整治,串点成线、连线成片,努力形成各具特色的“美丽乡村”风景线。充分挖掘古村落、古民居、古树名木、民俗文化等乡村历史文化内涵,着力打造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有机结合的特色文化精品村。

推进农村住房改造建设。按照“积极稳妥、突出重点、农民自愿”的原则,以自然村撤并、整村搬迁和“空心村”改造为重点,科学规划,细化方案,完善、落实各项政策措施,继续稳步推进农村住房改造建设,努力破解农民建房难问题,提高土地集约化利用水平,从根本上改变农村人居环境和村民居住条件。推进宅基地复垦工作,拓展发展空间。探索宅基地流转机制,把下山移民与中心镇、中心村培育有机结合,积极引导农民通过宅基地流转到中心镇购房换房落户,到中心村建房落户,促进农村人口集聚。

完善农村基础设施配套功能。继续深入实施农民饮用水工程、万里清水河道工程、农村河沟池塘整治工程、农村电气化工程等项目建设,配套推进农村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农村自来水覆盖率达到100%,村内河沟、池塘得到全面治理。统筹建设农村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完善农村服务配套功能。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环境卫生长效管理。进一步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和环境卫生的长效管理机制,从人员、制度、职责、经费等方面入手,强化村庄保洁、设施维护和绿化养护等工作。逐步建立完善“财政补助、乡镇村配套、村民适当缴费”的筹资机制。建立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和环境卫生管理机构和队伍,强化督查考核,完善工作机制,提高管理水平。在工业功能区所在乡镇(街道)探索建立乡镇(街道)物业公司,配备专门的物业管理人员、保洁人员和义务监督员,建立相应的管理、收费机制,推进公共设施、环境卫生市场化、物业化管理。推进工业功能区污水、垃圾集中收集处理整治,实现污染物集中治理,污染达标排放。在南部山区乡镇推行垃圾分类收集处理。

三、如何推进创业增收生活美

要按照“创业增收生活美”的要求,转变农村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来料加工,加快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促进农民创业增收,不断提高农民群众生产、生活水平。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立足我县资源禀赋和产业特色,深入实施有机农业发展规划,推进农业生产的区域化布局、产业化发展、标准化生产和品牌化建设。加强“中国有机茶之乡”、“武阳春雨”等品牌建设。加强农村养殖业污染整治,推广生态养殖模式。

加快发展乡村生态旅游。围绕“打造中国温泉名城、构建东方养生胜地”目标,积极发展温泉养生、休闲养生、理疗养生、茶饮养生、运动养生等十大养生产业,建设国际养生产业基地。努力推进旅游与农业、生态、文化等的融合,充分利用农村森林景观、田园风光、山水资源和乡村文化,积极发展各具特色的乡村生态休闲旅游业。充分发挥农村生态优势,开展步行健身、自行车游和自驾车游等生态休闲绿道建设,把农业旅游和生态旅游相结合,丰富乡村旅游内涵,进一步提升乡村旅游水平。

着力打造农民创业平台。依托工业功能区发展,加快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着力提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稳定就业能力。大力发展来料加工业。大力发展超市经济,推进“农超对接”,健全农产品供求信息服务网络,提升我县超市竞争力。

四、怎样推进乡风文明素质美

要按照“乡风文明素质美”的要求,统筹推进农村文化、教育、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建设,全面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和农民群众素质。

促进农村公共事业发展。加快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大力发展农村文化事业,建设农村标准化文化活动场所,积极开展文化下乡活动,完善农村文化、体育基础设施网络,努力培育文化特色村。继续实施农村广电服务均等化工程。实施农民健康工程,健全农村卫生服务网络,提升农村医疗卫生健康服务水平。

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把劳动保障和社会救助站纳入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建设的总体规划。提升农民群众文明素质。加强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深入开展对农民的宣传、教育和培训,提升农民整体素质。把提高农民群众生态文明素养作为深化文明乡镇、文明村(社区)、文明单位、文明家庭创建活动的重要内容,推进健康文明向上的生活方式。制定“美丽乡村”建设村规民约,通过制度规范广大村民的行为。积极开展文明清洁户等群众性生态文明创建活动,倡导生态文明的生活方式。

五、怎样提高综合改革增活力

要积极推进农村体制机制创新,协调推进农村配套改革,进一步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

健全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稳定和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切实保障农民土地权益,加强农村土地流转服务平台和土地承包纠纷仲裁机构建设,促进农村土地流转。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推进林权管理服务平台建设,加快森林资源流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