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设计开题报告范文
时间:2023-04-11 07:59:0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课程设计开题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电子类专业 课程设计 教学模式
目前,各大高校在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上都加大了投入。应用电子专业课程设计是电子专业课程一个重要的环节,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当中。这不仅仅给学生一个动手操作的机会,也很好地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对于理论的理解也起到了促进作用。就目前高校扩招,在学生基础知识较薄弱的现状下,本文就应用电子专业课程设计提出一种普遍模式,且对目前现有的模式进行一个一个改进。对各课程的课程设计都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一、课程设计的目的与要求
课程设计针对某一门课程,对学生进行综合性的训练,培养学生运用课程中所学的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独立的解决实际问题。
应用电子专业课程设计应到达如下几点要求:
1.综合运用电子技术课程中所学的知识去独立完成一个设计性课题
2.学会通过查阅资料、手册去培养学生的独立分析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学会电子电路的安装与调试
4.掌握电子仪器的正确使用方法
5.学会撰写课程设计报告和总结
6.培养严肃认真的工作作风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二、课程设计的主要过程
(一)选题
教师可以根据自身具备的能力,紧密结合理论课程,从中选择一些题目予以公布,供学生们选择,题目的难度最好有档次的区分,以便不同能力的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题目,对于某些动手能力特别好的学生,可以由学生自己出题,教师把关就可以了。
(二)任务书的下发及开题
课题的任务指标必须能够实现。学生拿到任务书以后,下一步进行开题。开题是一个非常细致的阶段,教师应鼓励学生大量的去翻阅资料,鼓励学生对课题进行前期的调研,收集大量的素材。随后,学生根据收集到的资料及自身的设想,提出完成课题的总体方案和周密的计划。在这个阶段中,教师扮演的角色不是替代,在以往的教学过程当中,一些教师常会出现给定学生能实现的方案,学生就省掉了去查阅资料和提出方案的阶段,这样的教学效果只能助长一些学生的依赖性。
(三)学生设计阶段
在这个阶段,学生主要是利用实验室的条件和设备,根据已拟定的方案逐步完成任务,其中包括电路图的设计、元器件的选择、参数的设置、仿真等等。这个过程也是整个课程设计时间周期最长的环节,同时也是学生锻炼独立解决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阶段。教师在这个过程中给学生进行答疑,当学生遇到问题和困难的时候,给学生一个方向,让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有些同学自觉性比较差,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做好实验室开放的记录及答疑的记录,对学生这个阶段的工作进行监督。
(四)答辩验收阶段
教师可根据题目的难易规定好学生完成课题的时间,周期一般在2周到4周左右比较合适,要充分留给学生查阅资料、解决问题的时间。验收学生的作品,不仅仅只是验收作品制作成功与否,实际上,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学到东西,达到我们的培养目标。因此,教师在成绩构成当中,应当考虑到几个方面,作品的完成情况、实验室开放和答疑的情和答辩的情况。
(五)课程设计总结报告的撰写
课程设计总结报告的撰写,是为日后的毕业设计甚至将来学术研究的论文书写打下一个基础,学生的撰写水平是靠平时日积月累的。报告的内容应与自身课题紧密相关,鼓励学生原创,尊重知识产权。查阅文献是工程人员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参考文献综述应予以体现且应与时俱进。
三、课程设计教学改革
面对目前高校扩招,学生的能力也是各有差异,对于目前各大高校,特别是三本院校,学生的基础是比较薄弱的,如果一味沿用过去的教学模式,可能对于一些甚至大多数的学生有点难以消化,或者是做完了整个课程设计都不知道是如何完成的,相当于走了一个过场。因此,针对这一情况,学校可以为实践环节专门开设一些基础课程,然后由浅及深,例如元器件识别课程、印制电路板的设计制作过程、电子电路调试与抗干扰技术等课程,这些基础课程在专业课开设之前就可以给学生了解了,在学完专业课进入到课程设计阶段就会有个基础做铺垫,学生也会容易接受。
篇2
1现状分析
工商管理专业主干学科开设课程设计是培养应用型管理人才的需要而开展的。但是,课程设计教学效果总体来讲不理想,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1)课程设计质量整体不高。课程设计的题目一般由任课教师直接指定。由于部分青年教师指导课程设计经验不足,缺乏企业实际工作经验,倾向于从互联网上找参考资料,学生也通过网络比较容易获得第一手资料,在没有经过深入分析、调研的基础上引用网上资料,难以达到课程设计的要求,也影响课程设计的质量。
(2)课程设计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程设计是承接基础理论与实践应用的重要环节,学生非常希望将自己所学的理论应用于实践,在实践中检验自己的知识。起初课程设计的情况是,在两周的时间内,按照选题、查资料、策划等流程执行,学生被动接受老师的指导、检查。出现少数学生偷懒,少做设计内容,甚至还有抄袭现象,难以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课程设计作用大打折扣。
(3)考核标准难以统一并流于形式。工商管理专业的特点决定了课程设计评价标准的多维度,制定课程设计考核标准有一定的难度。考核过程主要由指导老师根据课程设计报告撰写的情况评分。由于受到指导老师主观因素的影响,指导老师也缺少相对客观的评分依据,最终考核成绩普遍偏高,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课程设计和论文没有有效区分。不少学生把课程设计按照论文的模式和结构撰写,没有理解课程设计的实质,课程设计到底要解决什么问题。指导老师和学生都对课程设计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要求不能准确把握,理论偏多,偏离了课程设计重在培养实践应用能力的初衷。
2改革措施
课程设计在实际操作中暴露出来的诸多问题使老师和学生都不甚满意,为了能达到课程设计的预期目的,专门召开课程设计研讨会,积极探索课程设计改革措施,在进行专业课程建设的同时,对课程设计进行较大的改革,把过程管理的思想引入到了课程设计教学环节中。
2.1充分做好开题准备
指导教师要明确课程设计的目的、任务、要求,给学生准备合适的题目。由于每个课程设计的先修课程和后继课程不同,所以其目的、任务和要求有很大的区别。采取的相关措施有:第一,由课程设计指导小组教师集中讨论决定课程设计的目的、任务和要求。第二,编写完备的课程设计指导说明书。指导书包括:课程设计性质、对象、学时、学分;课程设计目的侧重综合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方法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课程设计题目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出发,提供自学、查资料、独立实践的任务;课程设计内容应说明必须的步骤和反映步骤完成情况的文档;课程设计考核标准包括出勤、设计报告、成果汇报在总分中所占的比例及其相应的得分标准。
2.2建立答疑制度
在课程设计期间,每天安排一名指导老师值日,为学生答疑,严格考勤。学生针对在课程设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必须主动找老师答疑,交流设计构思、想法和创意。在老师的指导下提高学生分析问题、搜集资料、撰写策划方案的能力。
2.3提交课程设计大纲
在课程设计开始后的第三天,学生要在查找大量资料的基础上撰写课程设计大纲,大纲要明确所选择的研究对象——某个具体企业的简介,在战略、营销、人力资源、生产等方面存在的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相应的解决思路和解决方法要合乎管理的逻辑。大纲必须提交指导老师审阅,指导老师和每个学生就大纲进行沟通,提出修改意见和建议。学生在指导老师审阅后进一步完善自己的设计方案思路。
2.4实行全过程考核
课程设计采取从课程设计开始的第一天直至结束,每一阶段任务完成后都对学生进行阶段性评估,以加强对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课程设计考核标准根据特定的设计目的和性质编制。考核标准包括出勤率、各阶段的评价、设计报告的评价、成果汇报的评价等多项指标。各指标所占的比例也由课程设计指导小组老师集体讨论确立。
2.5组织成果汇报
在课程设计结束后,安排了成果汇报环节——答辩。汇报流程类似毕业答辩程序:由学生自述10分钟,之后老师和同学针对性提出2-3个问题。学生要取得好成绩,必须按照要求完成设计任务,认真搜集资料、完成报告、熟悉设计内容,总结重点、制作PPT完成汇报。
3改革效果
3.1强化了课程设计指导老师的责任心
在前期的课程设计中,按照某些说法,指导老师用课程设计“混”教学工作量。通过一系列过程管理,指导老师除了在课程设计上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外,还要有较为完善的知识结构,对指导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指导老师必须保持和学生沟通,有效强化了指导老师的责任心。
3.2加深了学生对课程设计的理解
以前不少学生普遍对课程设计和论文的区别没有弄清楚,很多课程设计基本上就是论文。课程设计简单的说,就是设计一个可以用于企业管理实践的操作方法,不需要太多理论的阐述。比如人力资源管理中的绩效考核,要求学生设计出某公司不同职位、岗位员工的绩效考核表格,让企业每一个员工根据这个考核表格很清楚的知道组织对自己的要求,自己从哪些方面努力能取得良好的绩效,具有很强的应用性。通过一个完整的设计,为以后学生可能从事人力资源、市场营销、生产管理等相关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3.3提高了学生综合素质
篇3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实践训练;工程应用
中国教育早就认识到了实践与理论教育同等重要,由于实践需要硬件成本投入,受制于早期国家经济能力与工业基础,过去的大学教育没有足够的经济与资源投入到实践教学环节中,而只能以理论教学配合少量简单的实践教学[1]。现在随着国家在教育经费投入增大,教学设备配置齐全,学校在教学手段上更加灵活,借助于淘宝等互联网交易平台,大学实践教学实施变得可行性更高,更加容易。在此背景下,围绕学生实践能力展开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培养计划得以实行发展,如我国2009年年底开展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CDIO、探究式项目教学法[2,3]。应用型本科学校除了课程理论传教外,也应开展实践教学以促进知识的理解及应用[4]。大多数的专业基础课、专业实践课以课程设计或实训为重点,在课程理论课时结束后通过实践教学加深强化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与应用。但这些实践环节都是分散、单项的能力训练。应用型本科学生的专业知识确实要提倡应用,但这里应用不仅仅是为了强化理解专业知识,更应该是面向解决工程问题[5]。
1多课程综合实训项目教学方法的提出
这里以CDIO为理念,借助于探究式项目教学思路,提出以项目为载体融合多课程的综合实训教学替代传统单课程的课程设计和实训教学方法。项目是工程中针对某一个问题而产生的一种技术上的需求,往往涉及多个课程的知识点。这些知识点需要项目实施者对自己所学各课程知识的搜索才能得到。这种搜索过程就是一个对知识肯定与否定的过程,强化实施者对知识的理解,最终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案。在此过程,实施者需要多课程知识的搜索、融合、搭建,才能完成项目。相对于以单课程知识点的实践训练,其对学生的知识点要求更丰富,技巧更高,相对难度高。因此,本文提出的基于项目的多课程综合实训教学,既达到了单课程实践教学的目的,同时突出了课程知识点在解决工程问题中的融合与支撑,又能体现学以致用的办学宗旨,是应用型本科学校今后实践教学一个发展方向[5]。其过程如图1所示。
2项目设计与实施
以南京工程学院自动化专业系统集成方向的多课程(电子技术、传感器技术、单片机)综合实训—循迹小车为例,说明项目设计与实施过程。为了保证实训顺利进行,过程上主要分为:实训前准备、题目讲解、方案设计、方案答辩、学生设计与检查、项目评分。2.1实训前准备这一阶段主要讲解实验室一些安全准则,保证实训的安全性。一些工程软件对于综合实训有很好的仿真、设计作用,如AD软件、Proteus软件、Protel软件,给学生初步讲解一下。学生可以在设计过程中利用一些简单功能,便于设计。常规仪器需要介绍一下,如万用表功能、示波器使用、电流电压源使用等。设计过程中有元器件焊接,也需要介绍元器件辨识,训练并考核引脚焊接等技能。这些内容可以更好地保证学生完成实训,使得学生工作逼近工程实际环境。2.2项目讲解介绍每个项目的要求。先提出项目的总体要求,以“循迹小车”为例,能按预定轨迹行驶,小车检测到起跑线后开始计时,自动循迹行驶一周后回到起跑线停止行驶并停止计时。在此过程中,不允许有小车系统外的控制。轨迹如图2所示。再将项目分为几个模块设计,如循迹模块、电机驱动模块、计速模块等分别讲解。项目需要单片机、传感器、电子技术课程的内容,才能完成项目设计,硬件模块学生需利用提供的元器件自行设计完成。图2小车轨迹图2.3方案设计与开题答辩前期准备工作结束后,要求学生提供软硬件设计方案。学生在此期间,可以根据提供的器件型号,上网查阅资料。并利用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理解资料,提出对应的传感电路、电源电路、接口电路设计等。在硬件模块电路方案确定后,设计软件方案框架图,能初步提出系统在程序中涉及的单片机资源。学生要整理资料,形成方案报告,制作PPT,在开题答辩会上讲解自己的方案。图3是学生的轨迹光电检测电路和电机驱动电路方案。2.4项目制作学生在设计好系统初步方案后,可以进行硬件设计与软件设计。单片机最小系统板统一由教师提供。其他的电路板,如轨迹光电传感电路、电机驱动电路板等,由学生设计PCB图,再用单面腐蚀铜板制作,然后根据元器件的排布,将发放的元器件焊接好(如图4所示)。在项目软件设计中,先是模块软件设计,包括轨迹检测、电机驱动、显示、计时等,实行系统的各个子功能,方便系统集成时的调试、纠错;然后再利用主程序将单个模块集成,实现整个项目要求。a电机驱动电路板模块b轨迹光电检测电路板模块图4学生制作的电路板模块2.5项目评分根据项目要求验收每组项目制作。项目要求主要分为设计报告、基本要求、发挥部分,分值见表1,得到每组的总分。验收采用答辩形式,每组(不多于3名学生)需要制作PPT,介绍自己项目制作工作量,并接受教师的提问,最后得到各自在项目中的权值(0~1),3名学生权值之和可以大于1,但不超过3。由权值乘以项目总分,就是每位学生的实训成绩。
3结束语
以上是以电子技术、单片机、传感器技术课程为例,说明了多课程的综合实训项目设计与实施过程。专业中相互支撑的实践课程完全可以开发成类似上面的综合实训项目。在单课程实训或课程设计过程中,也不可避免的涉及其他课程的知识点,以及其他的硬件资源,如单片机系统离不开电路,传感器应用离不开电路与后续的数据处理,电子技术应用离不开具体的电路设计。以综合实训项目为载体将它们融合在一起,既节约了硬件资源,同时又有多名教师参与,也减轻了单独指导时教师知识面窄的压力,学生能够吸收到更多的知识。在多课程综合的项目实训中,学生可以更广泛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项目设计问题,对于学生理解专业课程设计更有帮助,提高实训效果。同时学生也可以初步了解项目执行过程,锻炼工程能力,有利于解决今后在工作中遇到的专业问题。
作者:胥保春 盛云龙 吴京秋 陈巍 单位:南京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李录平,曹军,张拥华.当前高等工程教育存在的问题、成因及对策探析[J].中国大学教学,2010(12):24-26.
[2]汪木兰,周明虎,张艳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中系列化探究式项目教学的设计原则[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1,135(23):9-12.
[3]尹锦明,李十泉,杜建文.基于CDIO教育理念的基础工程教学改革实践[J].大学教育,2013(4):80-81.
篇4
[关键词]独立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实践教学
1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需求现状
独立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主要是面向企业培养其所需人才。自从我国加入wto以来,我国对外贸易权的管理方式由原来的审批制改为备案登记制,准入门槛降低后,具有进出口经营权的企业大幅度增加。由于国际贸易特殊的贸易环境和运作惯例,外经贸业务工作具有较高的风险性、较强的专业性。企业作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独立法人,在员工招聘中倾向于录用动手能力强、能够直接进入业务状态的外贸人才。对于中小企业而言,业务量不大、设岗较少,要求外贸应用型人才具有全面的操作技能和综合应用能力;对于大型企业而言,业务量大、部门分解较细、设岗较多,要求外贸应用型人才具有过硬的专门操作技能和独立解决问题能力。无论是大企业,还是中小企业,他们的贸易程序都是相同的。
出口贸易的基本程序通常分为三个阶段:出易前的准备、签订出口合同和履行出口合同。出易前的准备包括编制出口计划、组织货源、国外市场和客户调查、制定出口经营方案、建立客户关系、开展广告宣传、办理商标注册;签订出口合同包括邀请发盘、发盘、还盘和接受;履行出口合同包括以收取货款为核心的货物、租船订舱、办理保险、出口报关、办理保险、缮制单据、出口收汇核销、出口退税;必要时,还有出口索赔。WWW.133229.COm
进口贸易的基本程序通常也包括三个阶段:进易前的准备、签订进口合同和履行进口合同。进易前的准备包括编制进口计划、国外市场和客户调查、制定进口经营方案、建立客户关系、选择交易对象;签订进口合同包括邀请发盘、发盘、还盘和接受;履行进口合同包括以交付货款为核心的租船订舱、派船接运、办理保险、买汇、审核单据、进口付汇核销、进口报关、检验货物;必要时,还有进口索赔。
从国际贸易的进出口程序可以看出,国际贸易所涉及的业务环节非常多。因此,独立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培养的人才应该是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具体来说,该专业的毕业生应具备的技能和能力包括:①基本技能,如阅读技能、写作技能、现代办公设备操作技能、网上进行商务处理技能、商品检验技能、识别与填制外贸单证技能。②基本能力,如自学能力、创新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应变能力。③专业能力,如贸易业务处理能力、外语运用能力。
2 独立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2.1 实习与毕业论文相互脱节
实习是学生在系统地完成专业教学计划所规定的相关课程的基础上进行的熟悉进出口业务程序的现场活动。毕业论文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科生实践教学非常重要的环节,是学生运用所学习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去研究和探讨实际问题的实践锻炼,是综合考察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动手操作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撰写毕业论文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较为复杂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受到科学研究工作或设计工作的初步训练。但是,由于外贸业务量大,一项外贸业务涉及时间较长,从发盘到完成业务全过程可能经历几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而专业认识实习、专业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安排在不同的学期,它们之间相互脱节,学生很难在实习单位亲历一笔完整的外贸业务,这样就造成了实习的非系统性,毕业论文选题、开题与实习脱节,难免脱离实际,不利于学生的能力培养。
2.2 专业课案例教学不能相互衔接
案例教学是把实践案例进行处理后引入课堂,让学生根据案例提供的背景资料分析案例、讨论案例,寻求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案例教学使学生身临其境般地经历一系列事件和问题,接触各种各样的组织场景,通过深入地研究与分析,加深对所学理论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感觉能力和反应能力,提高学生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是,由于各专业课任课教师均从所授课程角度出发组织案例教学,重点当然在所讲课程之中,这就导致不同课程的案例很难形成一项完整的、系统的国际贸易业务,学生也很难将多门课程的知识应用到一笔业务,这样就会造成所学知识的“无用性”,知识之间形成壁垒,很难相互衔接。
2.3 课程设计组织难度大
通过课程设计考查学生对相关理论的掌握情况,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锻炼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也是对理论教学效果的检验。但是,由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所涉及的环节较多,如讯盘、发盘、还盘、接受,在合同磋商的每一个环节里,又涉及贸易术语、商品的数量和品质、商品的包装、商品的运输及保险、商品的检验、货款的收付以及索赔等。教师在进行课程设计时,还要联系其他课程的知识,不容易组织。
3 独立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措施
针对当前独立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根据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应具有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沈阳工业大学工程学院的自身特点,我们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实践教学进行了改革,制定了具体的改革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1 实习与毕业论文相互衔接
我们首先对原有的时间短而又分散的专业认识实习、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进行了整合,统一调整为四周的专业实习,将原来为期十三周的毕业论文调整为十八周,调整前后实习和毕业论文的总周数却没有变化。然后,在学期安排上也进行了调整:专业实习安排在第八学期前四周进行,毕业论文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前四周,安排在第七学期后四周进行,第二阶段为后十四周,安排在第八学期后十四周进行,专业实习恰好置于毕业论文的两个阶段中间。
改革之后,学生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深入相关企业,选择一笔或几笔完整的国际贸易业务,利用毕业论文前四周的时间和寒假进行选题、开题和收集资料,从而确保论文选题的客观性和实用性;在接下来的四周专业实习期间里,学生依据选定的论文题目和完整的国际贸易业务,利用所学的专业知识,继续在企业里进一步了解、熟悉相关的业务,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案;在毕业论文最后的十四周里,学生要确定论文撰写提纲、查阅资料、撰写、修改、审查、进行答辩等环节。
通过实习与毕业论文相互衔接,可以使学生在实习单位亲历一笔完整的外贸业务,同时也可以使学生的毕业论文选题、开题、撰写等环节紧密联系实际,非常有利于学生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3.2 按国际贸易业务程序统一制定案例教学方案
我们通过组织专业课教师进行共同商讨、相互沟通,依据一项完整的、系统的国际贸易业务和程序,最终制定出来一套统一的案例教学方案,所有专业课的案例都按照业务程序融合在其中,确保了案例教学相互衔接,便于学生对所学理论的理解、掌握,提高了学生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效果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另外,我们学院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优势,与中国石油辽阳石油化纤公司相邻,可以组织学生到辽化对其国际贸易业务进行实地参观、考察,在企业进行案例教学,通过案例教学校企合作共同搭建实践教学平台。这样,不仅使学生对企业有更多的感性认识,还可以将各门课程的理论知识联系并运用到实际。
3.3 情景模拟组织课程设计
为了解决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设计难以组织的问题,我们采取了能够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情景模拟教学形式。按照国际贸易相关业务和程序要求,将学生分成若干组,每组都有自己的工作和职责,发给学生一些背景资料,要求学生认真研读,也可以查找相关资料作为补充,模仿国际贸易业务的实际操作,进行模拟训练,可以对出口报价、结算以及所涉及的单证等业务进行模拟。学生在模拟过程中,可以相互交流、沟通、商讨,共同理解、掌握国际贸易理论和方法,学生的学习乐趣倍增。
篇5
关键词:科研项目;模具专业;创新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7)02-0038-02
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专业模具方向是一个对理论性、创新性及实践性要求都较高的工科专业方向,其培养的学生不但要求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还要求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因此,目前国内大多数高校都在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增设了创新实践类课程,并且其学时比例不断加大[1]。然而由于受到教学设备、教材及教学理念等因素的影响,在教学实践中,这类课程往往存在教学案例少、针对性不强、新颖性差、学生积极性不高等问题,造成了创新实践名不副实,流于形式,有些甚至仅仅停留在教师讲解示范,学生模仿操作的阶段,严重影响了创新实践的教学效果[2]。
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了科研项目驱动下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专业模具方向创新实践教学的新思路。所谓创新实践,贵在一个“新”字,因此其教学内容必须建立在知识创新的基础上,而知识创新往往依赖于科学研究。高等工科院校,特别是教学研究型大学,除了担负着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任,还承担着大量的科研任务。因此高校教师往往掌握着大量的科研资源,如果能将科研资源与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就能实现协同育人,克服“灌输式教学”的先验式弊端,培养学生解决“开放式”问题的创新能力,使创新实践教学更有广度和深度。同时还可极大地缓解教师“教学―科研”的双趋冲突,使科研更有活力和张力[3]。最终使得学生在“真刀真枪”的训练中,其创新思维及实践能力得到全方位的提高。
一、模具专业创新实践教学的策略
在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模具方向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中,都应突出体现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而这其中最直接、最能体现创新与实践的教学环节主要有课程设计、科技创新竞赛、毕业设计等。
(一)课程设计环节
哈尔滨理工大学模具方向的各个实验室目前已实现全部开放,学生在通过基本操作训练及实验室安全教育,经考核合格后,可完全自主地在实验室从事实验工作。在专业课程的课程设计环节中,由于学生已经具备了基本的实验技能,掌握了基本的专业理论知识,因此在课程设计的内容上,可适当地引入创新性、实践性更强的探索性实验与设计。这类探索性题目的来源一般都出自教师的科研课题,特别是科研项目中的实验研究、装置开发等非理论性部分。将科研项目中的实验研究部分细分为小的分支,以这些小的分支作为学生的课程设计内容,由3―4名学生组成课题小组,共同完成课题研究及设计任务。例如,在本专业的主干课程“金属塑性成形工艺与模具设计”中,传统的课程设计内容大多局限在一般的冲压模具、锻造模具、挤压模具设计上,学生在课程设计过程中只要按图索骥、按部就班就可获得相对满意的设计结果,所受到的创新训练有限,创新能力得不到很大的提升。而在引入科研项目的模式下,该课程的设计选题范围可扩展为更具挑战性的教师科研项目领域,如:新材料新工艺的设计、特种模具设计、模具结构改进与工艺优化等,由于是教师所擅长的科研领域,因此教师完全有能力、有条件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这类探索性题目较以往的验证性、重复性设计具有更高的难度, 但同时更具有科学性、前沿性与新颖性,因此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具有极高的吸引力,其参与热情极高。学生在进行这类探索性课程设计时,没有现成的教材与讲义, 设计方案靠学生自己去探索,设计结果靠学生自己去分析总结。因而,独立地完成课程设计任务,将会使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得到极大的锻炼与提升。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科研项目训练是非常有效的实践教学手段之一,该方法对学生科研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学生头脑中不断闪现的灵感与智慧也为教师的科研提供了永不枯竭的创新源泉。
(二)科技创新竞赛环节
经过课程设计环节的科研训练,绝大多数学生会对创新与实践产生极大的兴趣,科研热情十分高涨。此时教师应因势利导,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级各类科技创新竞赛、积极申报不同类型的创新实践项目。这些科技项目的思路及灵感大多数都来源于教师的科研课题,甚至有一部分就是教师科研项目的一部分或一个小的分支。参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项目的前期预研、申请立项、项目研究、项目验收等多个环节。在这个过程中涉及大量的资料整理归纳、科学问题的提出与凝练、解决方案的制定、可行性分析、项目研究与实施、结果评估、科技论文撰写等自主性、创造性、创新性的工作。参与这一过程,不但提高了学生科研水平、实践与创新能力, 而且培养了参与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以科研项目为模式的各类科技创新竞赛,实现了科研项目与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无缝对接,实现了教师与学生在科研方面的充分融合与互动。
(三)毕业设计环节
与课程设计、科技创新竞赛相比,毕业设计的进行时间最长,学生的精力最为集中,参与范围最广。因此,在这一环节中,可直接吸收学生参与指导教师的科研项目。哈尔滨理工大学材料成型专业模具方向的毕业设计论文绝大多数都是结合指导教师的科研课题真题真做。在毕业设计的开题阶段,以科研项目的立项申请为例,教授学生选题的一般程序、原则与技巧,突出毕业设计选题的创新性、新颖性与可行性。文献检索、开题报告撰写等环节使学生掌握如何运用现代网络技术收集整理文献资料的方法,掌握如何提出并凝练科学问题的方法,掌握如何科学合理地制定研究方案的方法。在毕业设计的实施阶段,学生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按照科研项目的实施模式,按进度分步完成实验准备、实验实施、实验结果的整理与理论分析、研究报告及学术论文的撰写等工作,在这一过程中,每一位学生都受到了基本的科研训练,其创新思维意识得到了培养,创新能力得到了提升,具备了科学与工程技术工作者必备的基本素质。
(四)评价与考核环节
在上述环节的创新教学实践中,应该特别注意本科学生,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由于在学识、能力上的局限,有相当部分的学生还不能很好地胜任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这种情况下如果仅仅以研究结果、研究成果等传统的评价指标来衡量一个学生的成绩显然有失公允,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合理的做法是采用基于创新工作过程的评价体系,即在评价学生学习效果及成绩时应当是以人为本的整体性评价,注重工作过程的连续性、创新性与发展性,即重过程而非结果。其评价的标准应该是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形成过程,重点考查学生在此过程中知识的运用、经验的形成和创新能力的提高情况。具体的评价与考核中应该以学生完成的任务是否具有创新性,是否对实验过程、装置及结构有所改进等为指标。同时,应通过多种渠道对学生的创新实践活动进行激励,给予适当的物质和精神奖励,调动学生参与科研参与创新的热情。
二、模具专业创新实践教学的效果分析
(一)科研与教学结合,提升教学层次与师资质量
科研是“源”,而教学是“流”,科学研究与创新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可实现协同育人,形成有效的教育合力。科研项目及其所产出的成果反映的是学科专业最前沿的知识,若能以此作为创新教育的教学案例,将其移入人才培养的课堂,则不仅可改善传统的教学方式,优化教学手段,拓展教学内容,使得教学层次与教学平台得到极大的提升[4],而且还可以改善传统的师生关系,使得教师由“主宰者”变为“主导者”,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与促进者,使得科研实践成为师生共同进步的重要载体。与此同时,教师自身的素质也将在科研与教学的结合中得到提升。大学教师具有教师与科研工作者的双重身份,也就是说,作为一名高校教师,既要教书育人,又要进行科学研究,当把科研与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后,将不仅会使教学更有广度和深度,同时会使得科研更有活力和张力。有研究表明大学教师的科研工作与教学工作之间存在着相互促进的关系。总体来看,科研成果丰厚的教师的教学质量特别是其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质量要远远高于不从事科研的教师。同样,教学质量高,受学生欢迎的教师的科研工作也往往要好于教学质量差的教师。由此可见,科研与创新实践教学相结合,不仅可以提高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质量,还有助于提升教师自身的教学与科研业务水平,实现教学与科研相长,既培养了学生,又提升了教师自己。
(二)科研与教学结合,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学实践表明,学生“真刀真枪”做科研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经验,广大教师和学生成为科技创新的共同体,他们不仅是高水平科技论文的主要作者,也
是专利发明群体的重要成员。哈尔滨理工大学材料成型专业的学生依托本专业教师的科研项目,经过多层次的创新能力训练,科研素质得到了锻炼、创新能力得到了提升。学生先后在国家及省级新材料创新设计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等各类竞赛中获奖20 余项, 获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2项、校级创新创业项目10
余项。学生发表核心期刊以上学术论文20余篇,授权专利10余项。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哈尔滨理工大学材料成型与控制专业模具方向在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等方面开辟了一条有效的途径。
参考文献:
[1]李超.基于“认证工程师”的模具专业技能型课程改革与实践[J].黑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6,(3).
[2]赵晓莉.理工科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探索――以科研项目驱动为例[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4,(2).
篇6
法律硕士(JM)学位论文开题报告
题目:
年级:
专业方向:
指导教师:姓名+职称
论文类型:
说明:
1.年级1栏:例:统招为“2003级”;在职为“2003级(在职)”
>2.专业方向1栏选择:经济法、民事法、国际法、刑事法、宪法与行政法
3.职称:教授或副教授
4.论文类型1栏选择:专题研究、调查研究报告、案例分析报告
开题报告以书面(A4纸打印,左侧订)方式向导师组提供,字数不少于3000字。
请在规定时日之前,按照各导师组成员数提供相应开题报告份数并交到JM办公室。
开题报告应包括如下内容:
第1、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本文研究的是XXXXXXXX
第2、选题在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及你个人的新见解
XXXXXXXX
第3、论文的结构、基本框架、主要论点、论据和研究方法等
XXXXXXXX
例:基本内容(研究框架):
序言
1、纽伦堡审判
(1)XXXX
(2)XXXXX
1.XXXX
2.XXXX
2、法律家阶层与实证主义
(1)XXXX
1.XXXX
开题报告范文:
以校为本的高效课堂诊断评价与监控策略研究开题报告
湖北省黄石市第十中学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一)问题的提出
“十二五”期間,我校承担了“以导学案为载体的高效课堂教学诊断研究”市级小课题,并于2014年12月顺利结题。经过黄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十二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结题鉴定委员会专家组认真鉴定,该课题被评为优秀课题。该课题的实施,使我校教师掌握了以导学案为载体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掌握了市教科院开发的“高效课堂典型特征及诊断量化评价”,教师备课、上课、观课、评课方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和习惯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我校教学质量也有了较为明显的提高。但是,正如课题结题鉴定委员会首席专家、市教科院院长肖惠东所言,“以导学案为载体的高效课堂教学诊断研究”存在以下不足:一是使用导学案教学,知识的生成性不够;二是导学案教学重视知识落实和能力培养,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达成有所欠缺。
(二)核心概念的界定
(略)
(三)国内研究现状概述
国内近几年在“高效课堂”研究方面有较大进展,主要体现在有效性教学策略研究,高效课堂教学策略研究,以及信息技术下的课堂发展评价性策略研究,对诊断评价和教学策略方面也分别进行了一定的研究,但针对以校为本的高效课堂诊断评价与监控策略研究成果还不多见,此方面的研究处于起始阶段。
(四)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
(略)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假设、创新之处
进行本课题研究主要依靠以下理论作为支撑:
1.斯塔弗尔比姆cipp评价模式理论
CIPP模式,亦称决策导向或改良导向评价模式,是美国教育评价专家斯塔弗尔比姆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提出的课程评价模式。它认为评价就是为管理者做决策提供信息服务的过程。背景评价(ContextEvaluation)、输入评价(InputEvaluation)、过程评价(ProcessEvaluation)、结果评价(ProductEvaluation)构成了CIPP评价模式。
CIPP模式的基本观点是:评价最重要的目的不在证明,而在改进。它主张评价是一项系统工具,为评价听取人提供有用信息,使得方案更具成效。在搞好评价活动中,评价设计大纲和实施流程是必要的。
第一,背景评价,即确定课程计划实施机构的背景;明确评价对象及其需要;明确满足需要的机会;诊断需要的基本问题;判断目标是否已反应了这些需要。背景评价强调应根据评价对象的需要对课程目标本身做出判断,看两者是否一致;第二,输入评价是在背景评价的基础上,对达到目标所需的条件、资源以及各被选方案的相对优点所做的评价,其实质是对方案的可行性和效用性进行评价。输入评价,主要是为了帮助决策者选择达到目标的最佳手段,而对各种可选择的课程计划进行评价;第三,过程评价是对方案实施过程中作连续不断地监督、检查和反馈。过程评价,主要是通过描述实际过程来确定或预测课程设计本身或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而为决策者提供如何修正课程计划的有效信息;第四,结果评价是对目标达到程度所做的评价,包括:测量、判断、解释方案的成就,确证人们的需要满足的程度等。成果评价,即要测量、解释和评判课程计划的成绩。它要收集和结果有关的各种描述与判断,把他们与目标以及背景、输入和过程反面的信息联系起来,并对它们的价值和优点做出解释。
2.斯塔克外观评价模式理论
外观(countenance)评价模式是由斯塔克提出的。他认为,评价应该从三方面收集有关课程的材料:前提条件、相互作用、结果。前提条件是指教学之前已存在的、可能与结果有因果关系的各种条件;相互作用是指教学过程,主要是指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关系。结果是指实施课程计划的效果。对于这三个方面的材料都需要从两个维度──描述与批判──作出评价。描述包括课程计划打算实现的内容和实际观察到的情况这两方面的材料;评判也包括根据既定标准的评判和根据实际情况的评判两种。
3.元认知理论
“元认知”这一术语最初由美国心理学家J.H.Flavell提出,之后Flavell本人、Meichenbaum以及Buell等人都对这一概念进行过界定。尽管各研究者对元认知的表述不甚相同,但他们的核心思想是一致的。他们都认为,它的对象是人类的信息加工系统──认知系统。Flavell对其所下的定义:元认知是认知主体对自身心理状态、能力、任务目标、认知策略等方面的知识,同时也是认知主体对自身各种认知活动的计划、监控和调节。
依概念可知,元认知包括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监控三个成分。
元认知知识是有关认知的知识,即关于个人的认知活动以及影响这种认知活动的各种因素的知识。它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1)关于个人的知识,即关于自己与他人作为认知思维着的主体的一切特征的知识。(2)关于任务的知识,即对学习材料、学习任务和学习目的的认知。(3)关于策略的知识,即个体意识到自己对学习策略的选取、调节和控制有所认识。
元认知体验是人们在进行认知活动时伴随而生的认知和情感体验。它包括了知和情两方面的体验。即一方面有认知活动进行时对知识获取的觉知,另一方面也有对认知过程中经历的情绪、情感的觉察。
元认知监控是指人们在进行认知活动的过程中,对自身认知活动所进行的积极的、自觉的监视、调节与控制。它包括认知活动前制定计划;认知活动中实施监控、评价和不断反馈;认知活动中对结果的不断检查、调节和修正。
4.自我调节学习理论
B.J.Zimmerman等人基于对元认知理论没有将学习动机等方面考虑进去的认识,提出了自我调节学习理论。因为自我调节学习是最有效的学习方式,是一个不断思考、判断和适应的学习过程。因此它是达到让学生“学会学习”的最佳途径。
自我调节学习是指学习者为了保证学习的成功、提高学习的效果、达到学习的目标主动地运用与调控元认知、动机与行为的过程。就元认知方面讲,自我调节的学习者在获得知识过程中确定学习目标、选择学习方法、监控学习过程、评价学习结果。这些过程能够帮助学习者了解自己、了解任务、作出决策。从动机方面讲,自我调节学习是自觉自愿进行的,是学习者主观能动性的体现。从行为看,自我调节的学习者选择、建构甚至是创造最适宜的学习环境和物质环境。
篇7
大连海洋大学是我国北方地区唯一的一所以海洋和水产学科为特色,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涉海高等院校,为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适应辽宁省及全国沿海省市对海洋渔业通信工程发展的需要,发展区域经济,满足我国和全省经济建设对海洋渔业通信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大力发展信息产业建设,通信工程专业自2003年开始招生。在开办的这十二年时间里,我们下大力气,狠抓专业建设规范,注重教学质量。随着本专业师资力量的逐步增强,我们对本专业的发展现状、发展规律的深入研究把握,对专业定位的认识逐步统一,大连海洋大学通信工程专业的特色目标和人才培养目标逐步清晰明确。
1培养目标
大连海洋大学信息工程学院通信工程专业是从学校的学科专业结构特点和学科特色出发,合理配置学校的教学资源,在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船舶与海洋工程和航海技术的学科交叉基础上设立的专业。学校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立足辽宁,面向黄、渤海,辐射全国,为区域经济建设服务,为国家水产和海洋事业服务,致力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知识面宽,基础扎实,综合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敬业、专业、乐业、创业的复合性应用型人才的人才培养战略。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确定本专业的培养目标、任务和要求,加强海洋渔业通信方面的特色教育。在多年办学经验的基础上,经多方调研,结合本校实际,制定并逐步完善了通信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熟练掌握通信技术、通信系统和通信网络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与方法,并具备电子和计算机技术等方面知识,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能够从事固定通信、移动通信及船舶通信等现代通信系统及设备的研究、设计、开发与应用的,具有海洋、渔业科学背景的人才。
2课程体系的改革和优化
课程体系主要包括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及课程结构,是教学思想、教育理念的具体化,也是实现创新能力培养与综合素质提高的保证。课程设置是否科学,教学内容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创新能力的培养与综合素质的提高。按照我校建设“蓝色大学”理念,构建了通信工程专业蓝色人才培养方案。培养方案坚持“加强通识教育、拓宽学科基础、凝练专业方向、提升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的人才培养原则,优化人才培养过程,构建课内、课外一体化的培养模式,依照“浅蓝、蔚蓝、湛蓝、深蓝”的蓝色课程体系,用蓝色课程元素来承载水的精神与海的文化,延伸至涉海涉水教学内容要素。(1)浅蓝(通识课程)包括公共基础课(思想政治理论课、大学外语、大学计算机基础、高等数学、大学物理、体育等),公共选修课(军事理论、健康与安全教育、选修课),公共集中实践环节(军训)。通识课程虽然不一定与通信专业有直接联系,但它是培养具有远大的理想、高尚的情操、科学的思维、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和健康的心里的人才,为进一步学习提供方法论的不可缺少的课程。基于学校开展课程建设的“双百工程”,从公共选修课着手,打造了蓝色海洋类、人文与社科类、艺术与体育类、自然科学与技术类共100门校级精品视频公开课。其中蓝色海洋类公共选修课有利于进一步加深学生的海洋知识背景。(2)蔚蓝(学科基础课)包括复变函数、电路理论、信号与系统、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高频电子技术、数字信号处理、微机原理与应用、电磁场与电磁波、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通信原理等。学科基础课是通信工程专业学生必须具有的基本知识结构,为专业课程提供有效的支撑,使学生具备本专业的基础理论和基本工程应用能力,有独立获取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开拓创新精神,为学生后续学习专业方向课打下坚实的基础。(3)湛蓝(专业课)包括专业必修课(电子线路仿真、电子线路CAD、移动通信、计算机通信、DSP技术与应用)、专业方向课、专业任选课(C++高级语言程序设计、随机信号处理、电视原理与技术、现代通信系统仿真技术、计算机网络安全、嵌入式系统开发技术、数据结构C、扩频通信、通信工程专业英语)。通过对其他高校相同专业的大量调研,反复论证比较,通信工程专业设立两个专业方向:通信工程(程控交换技术、船舶通信、光纤通信)、计算机通信(数字通信、多媒体通信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通信专业依托海洋信息技术,在船舶通信、船舶导航、海洋渔业3S技术等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尝试,同时,紧随时代的发展,对部分课程进行压缩和调整,开设一些学生喜爱的,又能与现实接轨的课程,如扩频通信、嵌入式系统开发技术等选修课。(4)深蓝(专业集中实践环节)包括模拟电子技术课程设计、数字电子技术课程设计、电子线路仿真课程设计、电子线路CAD上机、高频电子技术课程设计、现代通信系统仿真技术上机、通信原理课程设计、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设计、通信工程专业教学实习、通信工程专业实习、通信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论文)等。专业集中实践环节对培养通信专业逐步树立工程观念、提高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3强化实践环节,培养提高创新能力
通信工程专业将实践环节作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主要途径,制定了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方案,构建了多层次、全程化实践教学体系,较好地保证了通信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需要。坚持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并重、实践教育与创新教育结合,对构成实践教学的各个要素进行整体设计,所有的实践环节围绕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而展开,把实践环节分成实验教学、课程设计、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科技创新五个模块,模块之间衔接紧密、层层推进,为学生从入门到提高再到创新夯实基础。
3.1实验教学
实验教学模块主要依托辽宁省海洋信息技术重点实验室、辽宁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以提高实验动手能力为主线,以掌握基本实验技能和方法、融会贯通科学知识、促进创新思维为主要教学目标。加强基础课、主干课实验;实验内容优化配合,避免重复或脱节;增加设计性、综合性实验的比重,形成基本实验、选做实验、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组成的立体化实验结构;对含有实验的课程,加大实验教学在整个课程考核中的比例;鼓励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在2013版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中都有体现。针对不同课程的特点,有选择地在教学过程中引入仿真实验环节,以缓解实验设备和空间的紧张情况,有效扩展实验空间和时间,节省资金。
3.2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着眼点是把理论学习与工程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初步掌握设计的程序和方法。一般以单门课或课程群为主选择题目,它是毕业设计的初级阶段。课程设计教学中压缩验证性课题,增加能够体现设计型、综合型和创造性的课题。在课程设计教学设计过程中,鼓励学生自主选题,自行讨论方案,自己组织实施,给予学生自我发挥的余地,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学生个性的发挥和创造能力的锻炼创造条件。
3.3实习
以校内外实习基地为平台,以使学生学会理论联系实际、建立工程意识和锻炼实际操作技能为主要教学目的,并且通过接触社会,增强学生的劳动观念和社会责任感。目前,通信工程专业校外实习基地2个(人民4810厂,北京尚观科技有限公司大连分公司),合作的企事业单位有18个(渤海船舶重工有限责任公司等),同时学校也正在积极运作与通信公司合作。到企业参观实习和请企业技术专家来校讲座,通过参观和专家公开课的形式,使学生对企业文化、船舶通信及导航设备的发展现状与趋势和本行业领域的前沿技术等有所了解,有利于学生学习目标的确定和职业素质的提高。
3.4毕业论文
(设计)以学院各类实验室、校内外实习基地为平台,学生通过完成毕业论文(设计),在综合运用专业知识能力、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信息资料检索和收集能力、论文撰写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等能力上有较大提高。为切实保障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加强:①精心设计备选题目,组织开题报告。学生选题后,在指导教师指导下,查阅文献和撰写文献综述,并精心组织好开题报告,以保证毕业论文的先进性、可行性;②加强毕业论文的中期检查,以保证毕业论文在有限的时间内按质按量完成;③建立毕业论文答辩规范和质量标准,在毕业论文答辩期间开展“毕业论文检查周”活动,有效提升了毕业论文的质量。④学校出台了《大连海洋大学本科生学位论文学术规范检测暂行办法》,针对毕业的本科生的学位论文进行了学术不端行为的检测,有效地杜绝了学术不端行为。
3.5科技创新
以各类兴趣小组和科技社团、大学生科技创新基地、科研实验室为平台,学生通过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科学研究等活动,使创新意识和能力得到进一步培养和提高。低年级的学生专业基础还比较薄弱,鼓励他们参加兴趣小组或者科技社团,以增加学生对创新的认识,提高学生对创新的兴趣;高年级的学生参加各种校内外的竞赛,使学生在竞赛过程中自主学习、自我探索、自我发现。目前,通信工程专业学生在教师有针对性的训练下,参加了“飞思卡尔杯”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大唐杯”全国大学生移动通信技术大赛、“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等,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4结语
大连海洋大学通信工程专业作为涉海高校的“非特色”专业,在复合性应用型培养目标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和挖掘自己的优势资源,发挥地方特色、行业特色;在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和身心素质培养的同时,主动适应国家和辽宁省沿海经济带发展的新需求,抓住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的核心,对通信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调整,使之更好地符合学校的定位与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需要,符合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与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李松松,郭显久,等.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1(22):51-52.
[2]刘冬,石焕玉,等.通信工程本科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3,5(29):72-73.
[3]江海,田春艳.机械类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装备制造技术,2010(3):159-160.
[4]焦冬莉,李晋生,等.应用型通信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改革[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31(9):128-130.
篇8
开放教育集中实践环节写作指导注意事项
省电大于2009年对电大开放教育集中实践环节进行了修订,并出台了新的教育实施方案,我市电大也对《集中实践环节实施手册》作出了相应的修改、补充和调整。现将相关注意事项通知如下:
一、关于写作要求的变化
<一>本科:所有论文和实践报告均要求用A4纸打印,论文为三稿(初稿、修改稿和定稿),实践报告为二稿,电子版见山东电大在线或滨州电大在线。
1.法学专业:内容包括2000字以上的社会调查报告和6000字以上的毕业论文。调查报告成绩为合格、不合格二级,毕业论文为百分制。
2.汉语言文学(师范):
内容包括教学实习和6000字以上的毕业论文。教学实习又包括实习方案、教案和3000字以上的实习报告。教学实习的方案、教案和实习报告均可一次打印成型,具体要求见“实施方案”,教学实习成绩为合格、不合格二级,实习报告的打印参考实践报告的相关内容要求;毕业论文成绩为百分制。
3.教育管理:内容为3000字以上的教育管理实践报告和6000字以上的毕业论文。
教育管理实践报告成绩为合格、不合格二级制。毕业论文不再要开题报告,成绩为百分制。注意不要把教育管理实践报告写成调查报告,另外,论文选题不能选学科教学,要紧扣教育管理内容。
4.小学教育:内容为3000字以上的社会调查报告和5000字以上的毕业论文。社会调查报告成绩为合格、不合格二级。毕业论文成绩为百分制。
5.行政管理:内容为3000字以上的社会调查和5000字以上的毕业论文。
社会调查成绩为合格、不合格二级。毕业论文成绩为百分制。
6.英语教育专业:内容为教学实践设计。整个教学实践设计研究项目必须经过简短分析、方案设计、项目实施、项目评估和撰写4000字以上的鉴定报告几个阶段。
具体过程包括:项目启动、问题分析及方案设计、学生实施方案阶段、数据分析讨论、研究报告撰写过程。 要求:①每一步骤都要有书面材料;②要有4次教学研究记录或教学日记;③要有原始问卷或座谈的录音等。
研究报告一律打印,格式统一。详见省电大的《教学实施方案》。作业分为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五级。
7.工商管理:内容为模拟实验和7000字以上的毕业论文。模拟实验要求附500字的模拟实验报告,成绩为:合格、不合格。论文的成绩为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四级。。
8.会计学:内容为模拟实验和6000字以上的毕业论文。模拟实验要求详见省电大《教学实施方案》,成绩为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四级。毕业论文成绩为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五级。
9.经济学:内容为2000字以上的社会调查报告和5000字以上的毕业论文。
调查报告成绩为合格、不合格二级。毕业论文成绩为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五级。
10.金融学:内容为3000字以上的社会调查报告和6000字以上的毕业论文。
社会调查报告成绩为合格、不合格二级。毕业论文成绩为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四级。
11.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内容为毕业设计。要求毕业设计有开题报告、中期考核、论文答辩。学生必须独立完成毕业设计论文;论文书写规范、文字流畅、图表清晰、测试数据完整、结论明确;论文正文前附《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后附参考文献;论文要求打印,统一格式,统一封面,装订成册,详细要求见省电大新《实施方案》,成绩为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五级。
12.数学与应用教学:内容包括教育实习和5000字以上的毕业论文。
对于正在从事教学工作的学生要求:①提交所在学校对其教学工作情况的考核意见(有获奖证书者附上复印件,加盖印章)②提交两学时的中学教学教案,可以打印。③提交一份个人从教经历和体会(不少于3000字的打印稿)④由电大分校根据以上材料评定其实习成绩。成绩为合格、不合格二级。毕业论文成绩为优秀、良好、 1
及格、不及格四级。
13.土木工程本科:内容包括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四部分。
课程设计要求从混凝土结构设计、钢结构、结构设计原理、桥梁工程、建筑监理5门课程中任选一门,时间为3周,成绩为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四级。生产实习时间3周,要求写出实习日记,成绩为及格、不及格二级。毕业实习2周以上,要求写出毕业实习报告,成绩为及格、不及格二级。毕业设计不少于8周,要求写出5000字以上的毕业设计报告,成绩为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四级。
<二>专科:所有论文和实践报告均要求用A4纸打印,论文和实践报告均为二稿,电子版见山东电大在线或滨州电大在线。
1.汉语言:内容为2000字以上的调查报告和3000字以上的毕业论文。
2.法学:内容为2000字以上的社会调查报告和5000字以上的毕业论文。
3.教育管理:内容为2000字以上的调查报告和3000字以上的毕业论文。
4.行政管理:内容为2000字以上的调查报告和3000字以上的毕业论文。
5.小学教育:内容为2000字以上的调查报告和3000字以上的毕业论文。
6.工商管理:内容为2000字以上的调查报告和4000字以上的毕业论文。
7.会计学:内容为3000字以上的调查报告和4000字以上的毕业论文。
8.金融学:内容为2000字以上的调查报告和5000字以上的毕业论文。
9.护理学:内容为毕业实习和3000字以上的毕业论文。
实习内容主要有护理学原理、内科护理、重症监护、外科护理、手术室护理、急诊护理等六项,成绩为百分制,毕业论文成绩为合格、不合格二级。详细要求见省电大新《教学实施方案》。
10.旅游酒店管理:内容包括模拟训练和毕业论文两部分。
模拟训练要求有活动资料和照片,并写出不少于2000字的实践报告,成绩为合格、不合格二级;毕业论文要求5000-7000字,具体要求见省电大新《教学实施方案》,成绩为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四级。
11.计算机信息管理:内容包括数据库应用课程设计、企业资源规划(ERP)综合实训和毕业设计三项。前两项内容成绩均为百分制,第三项内容为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五级。
12.建筑施工:内容包括建筑结构实训、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测量实习和毕业实践四部分。建筑实训2周,主要根据5次习题作业按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四级评定;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可根据平时学习态度、实习进度等情况按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四级评定;测量实习不少于2周,成绩可按及格、不及格二级评定;毕业实践活动结束,要求提交:实习单位鉴定、实践日记、实践报告(技术论文),成绩按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四级评定。
以上专业的社会实践,除护理学和计算机为百分制外,调查报告等成绩均为合格、不合格二级;论文成绩除护理为合格、不合格二级,计算机为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五个级外,其他成绩均为优秀、良好、及格和不及格四级。
二、打印装订要求
本专科打印要求见相关部分。具体打印装订参见《滨州电大毕业集中实践环节手册》相关部分,同时结合省电大新修订的集中实践环节实施方案,因为不同专业有不同的具体要求。电大毕业集中实践环材料除个别专业外,一般不再要电子版,档案袋里面,本科一般装5样材料,专科一般装4样材料,材料装入档案袋后,要在档案袋上注明内容。今后所有打印材料的封面一律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字样改为“开放教育”字样。要求学员认真参阅《滨州广播电视大学集中实践环节实施手册》。
篇9
作者简介:
孙德发(1969-),男,嘉兴学院教务处副处长,嘉兴学院结构工程研究所所长,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土木工程教学、研究和管理研究,(E-mail)sdf@mail.zjxu.省略。
摘要:
针对行业的发展和当前钢结构建筑市场对钢结构人才的需求,分析了一般本科院校钢结构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课程、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和第二课堂的内容进行了全面分析与研究,构建并实施与理论教学密切配合的实践教学,将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工程素质的培养寓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形成了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互动效应。
关键词:钢结构;第一课堂;第二课堂;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TU391-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1005-2909(2012)01-0066-03
近年来由于国家技术政策的扶持,建筑技术不断进步,建筑用钢量日益增长,钢结构在土木建筑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使钢结构课程在土木工程专业中的重要性不断增强,对钢结构课程的教学及人才培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钢结构行业现状和人才需求
2005年中国的钢材产量达到37 117万t(现已达6亿t以上),已跃居世界首位。钢结构具有工业化程度高、施工周期短、造型优美、可回收循环利用、综合性能优越等诸多优点,因此,其在建筑行业中的作用日趋重要。随着钢结构经济指标的不断优化,中国钢结构应用政策在建国60年来发生了很大变化,20世纪50年代“节约用钢”,80年代“合理用钢”,90年代“提倡用钢”,2000年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建筑钢结构会议发出了《关于推行钢结构住宅的倡议书》。政府的支持使钢结构得到了快速发展,推广应用面进一步扩大,上海、浙江、江苏地区钢结构加工量约占全国钢结构加工量的1/3以上[1]。
随着钢结构的快速发展,出现了与行业发展不适应的人才短缺问题,企业亟需大批钢结构设计和施工的专门人才。目前国内钢结构作为一个专业研究方向仅在研究生层次有所涉及,本科层次人才培养近两年来刚刚在浙江树人大学[2]和内蒙古科技大学等少数几所高校中起步,绝大多数本科院校还没有从以钢结构设计应用为主的钢筋混凝土结构领域转到钢结构领域。
二、钢结构人才培养现状
据统计,在大多数一般本科院校钢结构只是土建类专业的一门课程,学生在4年学习中,接触到的有关钢结构课程少则50~60学时,最多不超过100学时。这些课程主要讲授钢结构的基本计算原理,实践性环节仅仅是一周的课程设计,
中间没有安排任何实践性教学环节,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没有机会接触到实际的钢结构建筑物,也不知道如何进行钢结构制作。学生如果没有很好的空间想像能力则很难把图纸所表达的意义和实际的建筑产品对应起来,因而也不能把自己的设计思想在设计图纸上表达清楚。
虽然各个学校都安排了学生的生产实习,但根据各校生产实习的基本情况来看,在生产实习中学生还是以混凝土结构的工程为主,几乎就没有接触到钢结构工程。
从学生的毕业设计选题来看,绝大部分学生都选择了混凝土结构的毕业设计题目,仅有少数学生选择了钢结构的设计,这就让有志于从事钢结构建筑的学生失去了上岗之前最后的锻炼机会。学生得不到良好的系统性和整体性训练,工程整体观模糊,不符合钢结构产业一体化综合发展的市场需要。因此,土木工程专业学生毕业后即使在钢结构领域从业,也远不能胜任岗位工作。
一方面是钢结构专业技术人员严重缺乏,企业求贤若渴,另一方面是相对不景气的就业市场,高校应该看到和抓住这个良好的契机,对钢结构课程教学进行改革,培养出具有良好钢结构专业素质、为企业所欢迎的合格人才。
三、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首先,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建设以纸质教材为核心,以电子教案、多媒体辅助课件、网络课程等BB电子教育平台为支持的立体化教学资源库。课堂上集中突出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主要技术要点的讲解和讨论,在有限的课内学时中加大知识传授容量,用启发学生思考的模式代替被动接受教学内容的模式。课堂外,学生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通过网络进行自主学习、交流讨论,实现教学模式拓展。
其次,积极探索课程和设计内容的改革与融合,以便形成课程、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的紧密衔接,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整体工程意识。具体措施体现为以下三点。
第一,将钢结构课程与钢结构课程设计相结合。
钢结构课程的目标是在学习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等课程的基础上,学习和掌握有关钢材的力学特性、钢构件、连接和钢结构体系的分析计算与设计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课程设计是将课程基本理念转化为课程实践活动的“桥梁”。在课程教学期间,将课程设计计算部分作为课程大作业提前布置[3],有利于课程设计任务的分解,有利于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学生可以带着问题去思考、学习,明确设计任务和设计思想,注重课程学习与课程设计的有机结合。
第二,将钢结构课程设计与钢结构毕业设计相结合。
钢结构课程设计是钢结构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通过课程设计,可加深学生对基本构件构造及连接的理解,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钢结构基本构件的设计计算原理和方法,熟悉钢结构的设计过程,了解钢结构的构造要求,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在原有传统屋架设计与现代轻型门式刚架厂房设计相结合的基础上,可进一步拓展课程设计内容,实施双向选择,学生可以自主选题,也可以分工合作共同完成一个较大的设计题目。学院亦积极为学生搭建最全面的灵活的学习平台,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团队意识。
但由于时间的限制,课程设计的广度和深度还比较欠缺,系统训练还不够,因此,在毕业设计教学环节尽可能安排一些有关钢结构研究和设计选题供学生选择,进一步拓展,打破设计题目单一的状况,使部分学生通过毕业设计阶段的学习获得更全面、更扎实的钢结构知识和应用技能。毕业设计阶段共安排16周时间,其中安排1周时间,结合指导教师的专业特点,引导学生关注钢结构的发展现状,促使其检索科学论文或进行调研。学生在毕业设计期间带着问题思考,最终以文献综述或开题报告的形式提交。毕业实习安排1周时间,由指导教师带队,在钢结构工地、钢构件加工厂实习,亦可聘请设计和施工单位的专家来校开展专题讲座。其余14周,指导教师按计划布置工作,每周都要辅导学生,密切关注
设计中的每一个环节和整个进度,既不包办代替,也不放任自流。教师还要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其主动性、创造性。
第三,课程、结构设计竞赛与大学生创新项目的“三结合”,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针对钢结构课程的特点,遵循工程类课程的学习规律,首先建立学生对钢结构的感性认识,通过结构设计竞赛与大学生创新项目,将课程教学的结构设计内容、综合方案、计算、制作、试验等有机结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整体工程意识,形成第一课堂(课程、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和第二课堂(结构设计竞赛与大学生创新项目)的互动效应,如图1所示。
四、结语
在培养方案中教学总学时未增加的前提下,钢结构课程改革的教学效果已初见成效。
以BB电子教育平台支持的立体化教学资源库包括通知、申报与检查、课程简介、课程规划、师资队伍、课程教学录像、教学大纲、授课教案、课程课件、参考资料、作业及习题集、教研活动、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结构竞赛与SRT、小组交流、讨论板、外部链接、同行评价和测试区。注册用户503个、参与用户457个,讨论板发帖1 368个、测试区在线测试题9套。通过多媒体教学(BB系统),引入工程实例、部分动画和模型,增强学生感性认识和理性思考,效果比较理想,再结合富有成效的传统教学方法,教学效果显著。学院钢结构网络课程荣获第七届浙江省高校教师教学软件评比三等奖,钢结构课程被评为浙江省高等学校精品课程。
在课程教学期间,将课程设计计算部分作为课程大作业提前布置,使学生明确设计任务和设计思想,注重课程学习与课程设计的有机结合,基本解决了课程设计教学量大与学生精力投人不足之间的矛盾,有利于师生的交流与沟通,课程设计质量明显提高。在此基础上,结合就业和毕业设计,进一步拓展,使部分学生通过毕业设计阶段的学习获得更全面、更扎实的钢结构知识和应用技能,培养工程能力。从用人单位反馈的信息来看,做过钢结构毕业设计的学生,普遍得到好评,已成为技术骨干。
课程、结构设计竞赛与大学生创新项目的“三结合”已建立,嘉兴学院“江南钢构杯”结构设计竞赛已成功举办了六届,大赛展示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提升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体现了团队合作精神。从2005年开始,作为教学实践检验,每年组织学生参加“浙江省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均获奖项。此外,近年来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已完成钢结构校内SRT项目10项、浙江省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2项,在研浙江省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3项。
参考文献:
[1] 陈禄如.我国钢结构行业发展的现状、趋势和存在的问题[J].建筑,2008(4):57-59.
[2] 邢丽,姚谏,陈新民,金小群.校企合作培养钢结构应用型人才的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10(9):23-24.
[3] 孙德发,李刚,刘俊英.关于提高钢结构课程设计教学质量的教改实践[J].嘉兴学院学报,2008(5):139-141.
Research and practices of teaching reform of steel structure course
SUN De-fa, LIU Jun-ying, NIU Zhi-rong, LI Gang
(Institute of Structural Engineering, Jiaxing University, Jiaxing 314001, Zhejiang province, P. R. China)
Abstract:
篇10
1计算机软件开发类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
自21世纪高等教育改革以来,全国各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导致毕业生数量也相应大规模增加,给高校学生的求职择业带来了严峻的考验。为了可以跟上时代的步伐,为求职带来一些实际项目经验,计算机专业越来越多学生选取了软件开发作为毕业设计课题。然而,在各高校实际当中,本科毕业设计质量已经下降,软件开发类论文与实际完全脱节,归根结底是没有一个可以从头到尾指导学生进行软件开发的学习模式,主要存在下面几个不足之处。
1.1学生问题
学生设计能力低,编程水平差,无项目实际经验,既不知道软件开发的基本理论与方法,也不知道程序语言代码编写和开发工具界面操作,甚至不知道从何处开始下手准备毕业论文,成为目前软件开发类毕业论文质量差的根本原因;学生思想上存在误区,不重视毕业设计的重要性与必要性,认为毕业设计与普通课程一样,对毕业设计敷衍了事,不愿意花时间和精力认真努力开发软件,总是被动、消极地接受学习,成为软件开发类毕业论文质量差的直接原因。
1.2学校问题
学生在大一至大三期间,一般只是简单地开设各科课程,并没有将所有软件开发类课程结合起来,直接导致出现学生软件设计能力低与开发水平差的现象;从论文开题、中期检查到论文答辩等过程中,并没有严格按照各种材料上交的日期进行,普遍是最后答辩时上交补交所有材料,甚至包括论文开题报告,直接导致学生消极怠慢的态度;最后的毕业论文考核是最关键的问题,也是目前毕业论文相关制度中管理最混乱的一部分。既没有一套规范毕业论文考核标准,也没有对毕业论文的中间过程进行监控,就连最后的论文答辩也只是流于形式。
1.3教师问题
大部分教师没有项目开发实际经验,只知道软件设计理论基础,不能全方位地指导学生,更加无法让学生能够主动积极地学习,成为毕业论文水平不高的原因之一。
2CDIO教育模式
CDIO教育模式继承和发展欧美20多年以来的工程教育改革理念,将“做中学”和“基于项目教育和学习”的集中概括和抽象表达,是2004年由麻省理工学院和瑞典皇家工学院等四所大学研究创立,CDIO分别代表了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等四个学习过程,它以产品研发到产品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3]。CDIO培养大纲将工程毕业生的能力分为工程基础知识、个人能力、人际团队能力和工程系统能力四个层面,大纲要求以综合的培养方式使学生在这四个层面达到预定目标[4]。本文将CDIO模式的构思、设计、实现和运作等四个学习过程引入到计算机软件开发类毕业设计中,要求严格按照构思、设计、实现和运作这四个阶段进行,并将每一个阶段的成果都作为毕业论文考核的依据,以此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既能让指导老师清楚整个设计流程,并根据阶段安排加以指导和督促,也能让学生愿意付出时间和精力努力投入到毕业设计当中。在弥补学生软件开发水平不足的同时,提高学生思考问题、综合设计的能力,最后达到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目的。
3基于CDIO模式的计算机软件开发类毕业设计
3.1构思阶段
毕业论文是从学生的选题开始,一般是由老师提供一系列题目,再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选择,这种方式遏制了学生的主动性。应该由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专长和对将来的职业规划等情况,利用各种参考资料主动搜索与查找适合自己的题材范围,再在老师的指导下确定毕业论文题目。不仅能够调动学生的设计积极性,为后面的毕业论文工作提供有利条件,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查阅资料和思考问题的能力。之后,指导老师提供软件开发类参考资料,并在中国知网等学术平台搜索课题相关文献,确定论文的基本要求,给学生下达论文任务书。学生根据接收到的任务书,利用软件工程专业书籍、中国知网等学术平台、论文相关的Web网站,查阅大量的资料,了解论文的背景、研究现状和开发意义,确定论文的研究内容和开发中的关键问题,撰写论文开题报告,完成软件开发的构思阶段。
3.2设计阶段
设计阶段主要包括需求分析和总体设计,正式开始毕业论文的设计工作。根据资料查阅、市场调查和企业要求等形式分析软件产品操作流程、功能列表,完成系统需求分析,并在需求分析的基础上重点进行功能设计、模块划分、模块接口规范、数据库概念设计及数据库逻辑设计,在老师的指导下反复修改不断完善,最终确定系统的总体设计。然而,在软件开发设计阶段,学生论文还没有开始写,软件程序也没有完成,指导老师无中期检查依据,不能有效地督促学生开发设计。因此,在设计阶段完成之后,应该形成需求分析、数据库设计、概要设计等相关说明书,作为毕业论文中期检查的材料,纳入论文考核的范围。
3.3实现阶段
实现阶段是学生毕业论文工作的重点,也是毕业论文设计工作量最大、所需时间最长的一个阶段,直接决定最终毕业论文的质量水平。学生需要掌握软件开发工具、程序设计语言等基本理论与方法,根据系统总体设计的功能模块、接口规范等进行数据库的实现、程序代码的编写,并反复运行与测试。此阶段生成详细设计说明书、编程规范、测试等文档,作为毕业论文第二次中期检查材料。在这个阶段有了指导老师的督促,能够完全确定系统功能,不至于在后期阶段又需要反复修改。
3.4运作阶段
根据前期产生的开题报告、需求分析、数据库设计、概要设计、详细设计、编程规范、测试等文档和开发好的软件系统撰写毕业论文,并参与论文答辩,是学生毕业论文的总结阶段,不仅着重体现学生的写作水平,更能了解学生对软件的学习情况,是分值比重最大的一部分。最后,将所有文档和论文、答辩情况一起评分,获得毕业论文成绩。
4结语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课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