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育技术的感想范文

时间:2024-01-31 17:47:0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现代教育技术的感想,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现代教育技术的感想

篇1

国际关于流动人口幸福感理论与主流的幸福感理论一致,主要从“效用论”、“社会比较论”“社会融合论”和“社会适应论”进行阐述。传统研究将“流动(移民)”作为生活事件考察其与幸福感的关系,认为流动人口倾向迁移到幸福水平更高的地区或国家。在此背景下,流动是幸福的积极因素。但不少研究发现,流动人口(移民)与幸福并不是总是呈现出正相关的线性关系。当流动人口迁移后收人更高,但同时也提高他们的收人期望而造成满意度下降,而个体期望大于收人增长的速度则降低其幸福感。因此不能想当然假设流动本身能提升幸福感,这与流动人口流动的口的、时间、类型、社会认同、社会融人、与参照群体的比较形成的“相对剥夺感”密切相。

国内流动人口的相关研究也与国际流动人口的研究视角一脉相承,认为社会排斥尤其是户籍造成的制度歧视和人际歧视、生活和工作状况的不安全感、社会支持、社会期望、社会比较、社会适应、人力资本是影响流动人口幸福感的重要因素。

2 流动人口体育参与对其幸福感的影响研究

流动人口的主观幸福感是大量因素促成的心理状态,这受到了来自心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学科的关注,从“效用论”、“社会比较论”和“社会融合论”等方面进行阐述,然而这些相关研究偏偏忽视了体育参与的影响作用。实际上,在学术界如火如茶地开展幸福研究时,体育界不少学者也加人了幸福研究大家庭,提出体育锻炼和运动是幸福和快乐的源泉,公众的体育参与能有效提升其幸福体验,强调体育参与对幸福感产生的积极“效用”一内部效用和外部效用:前者认为伴随体育参与的活动过程的是流畅感(flow)、感和愉悦感,此外体育参与还可以减低脂肪含量、消除精神紧张与压力、增强体质等身体和心理健康从而产生主观幸福;后者强调体育参与的活动过程与他人产生社会互动、社会交流,从而为个体带来积极的幸福体验。来自世界各地的研究者基于大型的问卷调查数据,如Ferrer- i一Carbonell等(2007)基于BHSF数据、Downward等(2011)基于英国的ISSP数据, Huang等(2012)基于美国BRFSS数据lKavetsos等(2010)基于EBSS数据ass〕和Ruseski等(2014)基于德国的 Lf}PI数据,研究发现体育参与者报告了更高程度的个人幸福感,且对于男性而言,从体育参与中受益效果更显著。而体育参与对个体幸福感的影响机制主要通过“健康机制”、“社会资本机制”和“公共服务机制”产生作用困。

可见,体育参与对幸福的正向效应存在于不同类型的国家和不同的群体中。尽管在主流的流动人口幸福感研究中没有关注到体育参与的影响作用,而体育参与和幸福的相关研究中也没有涉及流动人口群体。但是作为社会重要群体的流动人口群体,是否可以理解为体育参与也能促进其积极幸福体验呢?基于此,本研究提出流动人口体育参与影响幸福感的“体育参与假设”:

假设1:流动人口的体育参与对其幸福感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3 代际视角下流动人口体育参与对其幸福感的影响研究

中国流动人口的大量出现是城镇化快速发展的结果,亦是当今中国重要的社会变迁现象。尽管社会学家早就关注到社会变迁通常是通过代际更替的形式发生的,但直到2。世纪5。年代德国社会学家卡尔·曼海姆提出“代问题”,“代际”才作为一个整体理论得到关注。不同的“社会位置”和历史、文化的差异,导致不同代单位之间在价值观、社会态度、行为方式等方面都迥然不同。 1978是改革开放元年,80年代开始的民工潮是流动人口问题的来由和根源,以198。年出生年份为界,对流动人口进行代单位的划分,已经成为当前学术界的共识。时至今日,改革开放历时30多年,早一代流动人口已人过中年,新生代流动人口已成为流动人口的主要的中坚力量。“新生代流动人口”的出现,引起政府和学术界的高度关注川。且新老两代流动人口出现显著的代际差异,在诸如教育程度、权利意识、生活预期、发展取向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X37--38}这样的代际差异使得新老两代流动人口在相同社会环境中和相近现实生活状态下,主观上对自身的幸福感受和判断存在差别24,28,36。叶鹏飞(2011)通过实证研究发现,无论是新生代还是老一代流动人口,受制于现有的社会流动渠道和机制制约,他们的生活等方面并无本质差别,但新生代流动人口在教育和技能等方面具有相对优势,然而这种优势在当前的社会结构下无法转为现实的社会获得,也未带来更加积极的幸福体验,反而产生相对剥夺感导致他们的幸福感弱于老一代流动人口。刘谦、邹湘江(2013)基于2011年流动人口检测及新生代流动人口专项调查数据}zs〕和杰、丁百仁(2014)基于全国1。个省1469个流动人口样本调查数据)〕同样验证了叶鹏飞的观点,与老一代流动人口相比,新生代的幸福感状况稍差,感知“不幸福”比例较高。然而,一些研究者对此进行了质疑,认为新生代流动人口的幸福感要优于老一代,因为老一代流动人口处于“上有老、下有小”的双重压力,承担着巨大的家庭经济责任,削弱了其积极幸福体验,而新生代没有明显的生活压力,正处于追求梦想的发展阶段,未来预期的憧憬激发了其积极情绪和幸福体验。基于中国家庭收人项目(CHIP)调查数据,冯永琦、张天舒(2016)发现新老两代流动人口的主观幸福感并不存在显著差异,但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在新老两代流动人口间存在明显不同。

从上述研究文献来看,尽管有争议,但大部分实证研究还是认为曼海姆的“代”问题存在于中国流动人口中,其幸福感存在显著的代际差异。本研究也认可曼海姆的“代”问题,不同的“社会位置”和历史、文化的差异,导致两代流动人口在社会态度与行为方式等方面都迥然不同,这使得两代流动人口即使在相同社会环境和相近现实生活状态下,主观上对自身的幸福感受和判断也存在差别。基于此,本研究提出流动人口主观幸福感的“幸福感影响的代际差异假设”:

假设Hz:两代流动人口的主观幸福感存在显著差异。

如果流动人口的幸福感存在代际差异,但不同代际流动人口幸福获得的因素和机制是否存在差异呢?有研究者指出,流动人口做出判断的内外在因素大不相同,两代流动人口幸福感的影响因素和机制也是存在显著差异的。基于“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CI_DS2012”数据,黄嘉文(201)提出教育程度、经济收人和权利保障因素对不同代际流动人口的主观幸福感有显著的影响差异,教育程度和经济相对收人的提高可以提升老一代流动人口的幸福感,而新一代流动人口更追求绝对收人的提升、工作环境和权利保障。冯永琦、张天舒(2016)通过CHIP调查数据比较了流动人口的工作和经济条件对其幸福感的影响,分析结果显示,新生代流动人口更追求工作的稳定性和权益保障性,如果工作稳定性越高,公司为其缴纳保险和公积金等权益保障越充分,新生代流动人口的幸福感越高,而老一代流动人口对此因素并不敏感。徐广路等(2016)基于CGSS201。数据分析发现,流动人口在城市中的社会歧视,如收人差距和建立各种社会权利上的差异对新生代流动人口有显著的负面影响,由此产生的剥夺感削弱了其外出务工期间的幸福体验。

正如上述“代”问题存在,流动人口做出判断的主内外因素各异,使得他们对幸福判断也俨然不同。新生代流动人口更看重“发展性”需求,强调与城市居民一样享有基本的待遇、权利保障和福利。基于此,本研究提出流动人口主观幸福感的“代际影响差异假设”:

假设H,j:两代流动人口的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存在显著差异。

篇2

关键词:现代教育;初中音乐;教学改革

《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感受与鉴赏是重要的音乐学习领域,是整个音乐学习活动的基础,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良好的音乐感受能力与鉴赏能力的形成,对于丰富情感,提高文化素养,增进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教学中应激发学生听赏音乐的兴趣,养成聆听音乐的良好习惯,逐步积累鉴赏音乐的经验。应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鼓励学生对所听音乐有独立的感受与见解,帮助学生建立起音乐与人生的密切联系,为终身学习和享受音乐奠定基础。”

一、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突破传统教学难点

多媒体课件的多功能性使得音乐的表现力更加丰富多彩,鲜活的动画和逼真的情景,激发了学生在学习中的创造性思维。如在给学生介绍西洋乐器分类时,学校既没有那么多的乐器展示给学生看,教师也不可能演奏所有的乐器。要上好这一内容,就要让学生感受多种乐器的音色,欣赏这些乐器的演奏片段。如果制作了课件,课件中不仅有各种乐器的形状资料还有音色资料,以及由它们演奏的名曲片段,学生可以任意选择想看的乐器、想听的乐曲。一节课结束后,学生不仅可以认识所有的西洋乐器,而且“巴松、竖琴、乐器皇后、乐器中的花腔女高音”等特色乐器还会在学生头脑中留下极深的印象[1]。

音乐是声音艺术、听觉艺术。音响对于欣赏和学习音乐至关重要,是保证音乐教学正常进行的必备条件。音乐教材应包括课本和音响两种形式,音乐教学必须逐步做到配备高质量的音响,现阶段的实施方法就是多媒体技术的正确运用。通过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将多样的信息媒体包括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动画和视频等多种形式交互展现给学生,从不同的感官上带给学生多方位的影响,从而达到教学的高效率。音乐多媒体课件可以通过声画结合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喜好和积极性,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和感悟,但不能通过课件过于具体地表述一切音乐内容,这样反而会限制学生的情感想象和艺术联想[2]。

二、使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问题情景,激励学生发现探究

在教学实践中,许多学生总觉得没有问题可问,盲目地、被动地接受老师“指挥”,这主要是他们不知道怎样去发现问题,从而提出问题。因此,教师要“授之以渔”,教给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让他们会问、能问。如在学习音的高低时,先让学生欣赏一支完整的琵琶曲,然后再播放事先在网上剪辑的一段琵琶演奏手势的分解动作,在上课播放时让学生边看演奏者的手的移动边注意听音乐的变化,之后进行分组讨论,把自己的疑问、发现的问题一一列举出来,并以小组为单位展开竞赛。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热情空前高涨,“问题”蜂拥而至:为什么拨动琴弦会发出声音?为什么拨动同一根弦的不同部位会有不同的声音?弦的粗细与声音的高低有什么关系?弦的松紧与声音有关系吗?声音的高低与弦的材料有关系吗?每根弦为何发出的声音不同?学生们将带着各自的问题进入到学习内容的探究之中[3]。

三、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

小组成员中推荐一名计算机操作熟练的同学,作为技术指导,其他同学观看、讨论并提出参考意见。本次任务,只需从多种类型的伴奏音乐中找到适合主旋律的配音伴奏,重点在于通过使用MIDI音乐编辑软件的技术操作(包括音段的切割、复制及局部片段静音的操作等)来感受数字技术对音乐的影响。经过讨论,学生们自己动手,反复尝试,为每一段歌曲配上伴奏,然后播放,感受不同节奏的伴奏对歌曲主旋律表达的影响。最后经小组成员讨论、互评,把认为最理想的伴奏提交到网络空间中,作为小组的作品,在组际中交流。

音乐课中的基础知识部分则比较枯燥、晦涩。作为教师要有意识地营造探究过程中的兴趣情景、问题情景,以景激趣,以情启思。如在讲授欣赏课柴可夫斯基的《天鹅湖》选曲时,为了使学生在欣赏中感受速度、力度、音色等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可以给学生播放自然界天鹅的优美动作视频,鼓励学生模仿天鹅的行走、跑步和翩翩起舞的姿态;给学生播放芭蕾舞剧的片段,并根据自己的理解诠释《天鹅湖》的音乐特质以及所包含的丰富意境。

四、使用现代教育技术下多媒体手段的情感体验学习

新的音乐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中指出:音乐教学应该是师生共同体验、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音乐美的过程,在教学中,要强调音乐的情感体验。初中音乐教学大纲也在教学目的及教学过程中分别提出了“丰富情感体验”和“注重情感体验”的要求,由此可以看出情感体验之重要。体验是个体在接触实物或实践活动中对其原貌的一种真切感受,它往往是点燃灵感火花、导入深层认识、实现发明创造的源泉。音乐是情感的艺术,是实现审美体验价值的最佳载体。在表演领域中歌唱是音乐教学中的重要内容,通过歌唱可以使学生感受到旋律美、音质美、歌词美、意境美,如一首歌曲一遍又一遍地教学生练习歌谱,传统式的教学模式在新的形势下,是很难使其发挥特有的功能,与现代社会进步和发展是不相称的。

所谓变式,就是使提供给学生的各种感性材料不断变换其表现形式,使非本质属性时有时无,而本质属性保持恒在。教师要有意识地从各个不同角度变更事物的非本质特征,通过分析、对比,突出事物隐藏的本质属性,帮助学生克服思维定势的负效应。如在教学生学唱歌曲《爱我中华》这首歌曲的过程中,打破了以往的一些教学模式,整个音乐课教学以培养学生的音乐素质及创新人手,让学生在充满情趣的歌唱、朗诵、游戏、创造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兴趣和表现欲望[4]。在学唱前用多媒体直观呈现手段播放了由歌唱家宋祖英演唱的《爱我中华》这首歌曲,让学生们看到我们祖国腾飞变化和五十六个民族大团结的民族精神,以及各族人民载歌载舞、喜庆热烈的场面。

参考文献:

[1] 赵华建.对初中音乐开放式教学的探讨[J].学周刊,2014,12:95.

[2] 胡.现代教育技术让音乐课堂魅力四射[J].音乐时空,2014,05:177.

篇3

摘要:近年来,高等院校对大学生人文综合素养重视程度日益提高,从而增设《大学语文》、《文学欣赏》等课程。但是随着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不断成熟和普及,给高等院校《大学语文》教学带来了较大冲击,尤其在与大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作用彰显出重要优势。在实际教学中恰当使用各种信息化手段能够解决了传统阅读教学课堂中的重难点,更促成了学生“学中做、做中学”的自主合作探究过程。所以应该要尽快转变更新教学理念,在实践中探索出一条基于信息化环境下崭新的教学之路。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 大学语文 阅读教学 作用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10-0000-01

一、加强教育信息化在大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必要性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指出,“新技术正在我们眼前引起一场真正的革命,这场革命既影响着与生产和工作有关的活动,又影响着与教学和培训有关的活动。”教育信息化是整个社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民教育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

美国教育技术专家唐纳德・伊利教授认为教育技术“是用来强调媒介制作、开发和利用及对新传播工具的开发利用。”①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信息技术在《大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作用已经凸显,与课程整合已成为当今教育教学的一个热点。当下各高校使用的《大学语文》更新速度可谓之快,优秀的版本亦是层出不穷,如经典的以华东师范大学徐中玉教授编写的《大学语文》等版本为主流。

高等院校如何提高大学语文与各专业技能知识的有效融合力?是每一个大学语文教师应该思考的实际问题。“教师应重视现代教育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结合大学生语文水平特点来看,青年人形象思维和理论思维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并且容易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投入精力和创造性的会提出自己的观点。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如果再沿袭传统的授课模式只会让他们昏昏欲睡,《大学语文》也就失去了开设的意义,而恰当运用现代信息手段则能汇聚他们的眼光,在实践操作中完成“做中学、做中悟”,同时也开放师生交流的平台,加速提升大学生综合素养,使得《大学语文》阅读教学更加轻松,意义更加广泛深远。

二、《大学语文》阅读教学信息化的原则

1、教育信息化要坚持“教学并重”。实施信息化教学过程中应首先确立“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原则。教师授课前必须为学生整理大容量的教学资料,创设丰富多彩的音、视、画等学习资源;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和鼓励下,充分调动各种感官共同参与,在多媒体和网络教学环境中完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继而提高学习效率和教学质量。

2、教育信息化应坚持“突破重、难点”。

对于教育信息化与大学语文阅读教学课程的整合,并不意味着自始至终都必须贯穿信息化,那样只会“画蛇添足”,丧失大学语文的灵动性与亲近性。所以教育信息技术于教学中的呈现不在多,而在恰如其分,而最恰当的点莫过于对“重、难点”的突破。过去传统的教学活动中,对重难点的突破,教师一般通过提问探讨、板书分析的办法来解决,但收效甚微。而借助教育信息化全方位的教学形式,可多角度、多层次、多方位和大容量的展示教学内容,化抽象为具体、变虚为实,激发学生兴趣,帮助学生真正解决重难点。

三、教育信息技术与《大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整合的方法和途径

1、主动设定情景,引导学生进入意境,找到学习的兴奋点。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的激发会使思维状态处于积极活跃状态,继而产生强大的学习动力,最终提高阅读的积极性和效率。如在导入李乐薇经典散文《我的空中楼阁》一文时,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让学生欣赏水墨动画《逸》,把动静结合的音、视和学生有机的融合在一起去体味独居的妙处,主动引导学生联想和想象:“如果我有足够的自由,我会把自己的梦中小屋建在哪里儿?”飘逸灵动的水墨动画为学生创设情境,加上浪漫新颖的问题启发诱导,促使学生用一颗多愁善感之心走进了作者的内心世界,对文章内容的把握和作者情志的理解也就显得更加积极和水到渠成。

2、与专业紧密结合,开发大学语文的多元性。

教育信息化阅读教学有利于推动学生多元思维的开发和创新能力的发展。针对高校专业不同的学生可以将这种优势从课堂知识的教授延伸到对专业技能的探讨,引导学生对阅读文本从不同角度进行阐发,充分使大学语文知识与专业有效结合。以华兹华斯的诗歌《在西敏寺桥上》为例,给旅游类专业的学生讲授时,可以提出作者蕴含于泰晤士河的情志可谓天地人之和谐,那么作为未来从事旅游行业的学生,应该如何迎接职业道路上的乐与忧呢?引导学生上网收集关于以英国伦敦泰晤士河为基点参观旅游的材料,整理分析后写出自己的感想和解说词;对于环境工程类专业的学生授课时,可以从生态平衡入手,引导学生思考早在200多年的英国工业十分发达,与时下人们背负着沉重的生活压力,在充满诱惑和挑战的环境下艰难行进,很少有心思去亲近自然。即使想仰望星空,点数星辰,当你的视野被林立的高楼和污浊的烟气遮挡时,恐怕也只能为今天人与自然的冷漠关系而叹息了。让学生在教学中想象这首诗所展现的城市与自然和谐的美好境界,为大家带来一些启示。

3.丰富教育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达到综合育人之功效。

自主性学习的建构,就是学习者在学习中具有高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现代信息技术能使人们在超文本阅读中接触大量信息,这就给自主学习提供了很好的条件。如在学习《林黛玉进贾府》中分析王熙凤人物形象时,播放电视剧的片段,让学生亲眼感受著名演员邓捷对性格豪爽又不失圆滑世故的王熙凤真切注释,既可以让学生理解人物形象,又能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本身的兴趣,同时也能提高学生今后走上社会后如何处事提供鲜活的借鉴,教学和育人两全其美,且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总之,教育信息化技术在《大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应用为现代化教学提供了广阔的天地。教师要正确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大学语文》阅读教学,实现阅读教学的最大化,从而达到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目的。

篇4

[关键词] 高校物理实验;实验教学;教学资源

[中图分类号] G64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5918(2011)05-0067-02

doi:10.3969/j.iss.1671-5918.2011.05-034[本刊网址] http://省略

一、引言

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等学科,所以在对学生的物理教学中,对实验意义及作用的教学是不可忽略的;同时实验也是教师教授与学生学习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实验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大学实验改革的方向主要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开拓能力,操作动手能力,让学生通过实验课程的锻炼,在实验课程创新环境的熏陶下,自主的开创自己的创新思维,并能学到一定的技能。因此实验项目和实验课程体系应该紧密结合,从而保证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相结合,又有本身的特点。

在大学阶段,许多学生将大学物理视为最难学的功课,从而在主观上产生对物理的恐惧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不高,但是物理实验过程的直观、生动、形象的特点又是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容易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实验是物理教学的重要手段。而长期的实践证明,成功的实验教学资源将很大程度上优化物理实验教学,提高物理教学效果和开发学生创造能力,提高教学质量。

大学物理实验教学资源包括物理实验室仪器设备资源、社会生活教学资源、多媒体网络资源、有关教科书、大学物理实验资料(软件)等。下面我将从我国的物理实验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现状入手,并结合我在工作期间关于高校物理实验教学资源的一些情况,着重讨论立足于现状,在开发校内、校外实验教学资源上,我们应该如何取长补短,有针对的改进在开发物理实验教学资源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二、我国高校物理实验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现状

近年来对高校物理实验教学现状的调查结果表明,普通高校普遍存在由于实验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单一、教学管理模式僵化、实验仪器设备条件不完备,甚至实验器材老化,实验器材数量不够等问题,例如在我大学所就读的一所有着丰厚的历史积淀的老牌高校。在当时,学生在物理实验课上很少有机会接触到比较新型的仪器,实验课上多数的仪器的使用年限都超过了十年,很少会接触到如空气动力仪、太阳能转化器、普朗克常数测定仪等精密的近代物理实验仪器,有限的实验教学资源和实验仪器的老化直接影响了学生实验数据的准确率且影响了学生对实验的理解,比如《迈克尔逊干涉仪测波长》的实验,当时还是用普通的钠光灯作为光源。由于钠光灯不是扩散光源,在做实验的时候必须在灯的前面加放一个扩束镜,以达到扩散光源的目的。此外,在调节的时候必须拿把笔放在光源前,当调节到原来看到笔尖的三个重影调成两个时,移开笔才能很模糊地观察迈克尔逊干涉现象。当时一次实验安排三课时,而能在三课时内完成实验的同学屈指可数。

虽然随着高校招生改革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学子有了步入高校的机会。但随之而来的是需要配备更多配套的实验器材,所以处于较不发达地区的学校,同样还是继续存在实验资源短缺的现象。而相比之下,实验器材资源较完备的学校,虽然实验资源充足,却仍存在一些问题,如实验器材使用率不高、实验器材不适合实验教学等一系列问题。工作期间,我也参观了在某较发达地区的一所高校实验中心,该学校实验配备都很齐全,但是当我询问是否有专属于教师的教学演示仪器时,他们却表示这方面的仪器很少,所以有些教师最后选择自制教具或利用多媒体的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所以即使实验资源充足的条件下,实验资源还应该具备能有效配合各种教学活动的作用,才能发挥了其最佳作用。

另外现行各种评价机制也影响着物理实验教学资源的开发。就是在教育部发起的高校本科教学评估中,对于“评优”有着相应的硬件标准要求。这其中就包括了校内实验室的规模建设要求。这类的评选机制,是对于学校办学实力、教学影响力、社会公信力的一个肯定,所以也就激励着学校从领导层面到开始的着手改进措施,大力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设施,可以说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一些学校的教学资源配备程度。但是对于其他刚刚起步的新建高校来说,“评优”难度比较大,似乎相对就缺少了这类评选机制的促进作用,而导致这些学校并没有很好地进行实验资源的开发,所以若能将教学资源的开发结合到各项学校评价机制中,从而形成一定的制度,就会更好地促进学校开发实验教学资源的积极性。

三、校内教学资源开发

(一)课堂实验教学资源

课堂是开展物理实验教学的最主要的场所,学生进行各种小实验或探究性实验,也主要在课堂中,所以在课堂中所呈现的资源是实验教学资源中比较基本的素材资源,这些课堂资源基本包括:教科书、教师教学参考书、各种实验指导书、实验表格纸、学生的学习用品资源及在课堂中教师展示的各项实验仪器。教师应在开发时应该围绕教科书中所提供的各种实验,利用已有实验资源,开发出适合学生学习的多方式、多样化的实验教学内容和实验资源安排。如在《长度的测量》以及《物体密度的测定》中,目的是让学生对物体长度、体积和密度间的关系有实质的了解,如果教师上课时只是按照书本上的要求让学生测定特定的物体,学生对以上关系的理解就会很程式化,若直接在课堂中让学生自己带测量物进行实验,让学生直接与身边经常可以接触到的实验资源互动,会消除学生与实验资源距离的因素干扰,从而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点。

(二)实验室储存教学资源

实验室储存的教学资源是物理实验教学资源中的基础。但由于相关管理规定,一般不能随意让学生进出进行实验,所以即便在实验室教学资源充足的情况下,许多仪器的使用率不高。这时,需将“任务式”的实验室教学环境转变为“开放式”的环境,针对学生的课余安排,制定实验室开放时间,安排专职实验教师留守对前来的学生进行指导,这样既提高了实验室仪器和设备的使用率,同时也成为学生发挥创造才能和进行实践操作的场所。

另外在转变为“开放式”的实验室之后,也可能存在一些问题,如学生的兴趣不佳的情况,我认为可以借鉴市场中行销的观念,对实验室资源进行宣传策划,先让学生知道在实验室中可以利用的资源有哪些,充分引起学生接触实验室资源的兴趣,主要可行的方法有:

1.利用各种科技氛围,多举办各式科技小竞赛、小创新、小活动,将实验室作为学生完成科技作品的主要场所,开发他们科技创新的意识,同时也充分利用了学校的实验室教学资源。我现在所工作的高校每年都举办一场“自主设计创新实验”的活动,即开出一些课题如“测量粉笔的密度”、“测定空气的粘滞系数”、“自制小发电机”等等,当然也可以让学生自己提出课题。以这些课题为出发点,让学生利用各种设备和方法,想方设法达到目标。同时学校也会开放实验室,提供一些已经报废或损坏的仪器上拆下来的配件供学生使用并提供学生制作的环境,实际上这样也同时带动了学生再课后使用实验室资源的积极性。

2.利用学校提供的各种空间和时间的便利,多做以学生组织为主的学生科技作品以及实验教学仪器的展览。早在学生时代,我的母校就很重视学生的科技创新和实践能力,期间学院举办了“自制教具大赛”,赛前还举办了展览,展示往届优秀作品。利用比赛和展览活动,让学生了解优秀作品。实际上是充分利用实验室教学资源的方法,也同时将带动学生对于实验室资源的兴趣。

以上两种方法在丰富学生课外科技活动、提高教学资源利用率的基础上,同时形成了对实验室资源进行宣传的效果,所以可在对实验室教学环境的转变中配合以上的活动,将更好的开发利用实验室教学资源。

(三)现代教育技术资源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大学物理实验越来越多地与各种多媒体技术、信息技术等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整合,以此达到激发学生兴趣,提高教学效益的作用,特别在针对一些在课堂教学中存在很大局限的实验,很多被制作成课件,使复杂,漫长和瞬间变化的物理实验过程变得有序和可控,从而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一些近代物理实验如油滴法测电子电荷、γ能谱、低真空的获得和测量等,这些实验中操作难度大的实验通过多媒体技术都可以成功模拟。结合多媒体技术的优势在于其信息量大、直观感强、节奏快,突出形象性,体现生动性。以其强大的表现力、感染力和吸引力对提升教学质量,提高学习效率有着积极的作用。

当然物理实验教学与现代教育技术的结合也应该把握一个度,过度的使用多媒体技术也可能导致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丧失,如果物理实验的过程完全被课件替代,学生对实验的过程就会失去了真实感,不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四、结束语

如何合理有效开发大学物理实验教学的各种资源,对于更好地开展大学物理实验教学,提高物理实验教学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是结合我在高校工作期间的工作感想,有针对性地对现阶段我国高校中大学基础物理实验教学资源的开发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和讨论。实际上这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讲,都是一种创新和尝试,需要教师的专业知识和素质以及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两者相互配合才能显现其最为理想的效果。也只有这样才能赋予实验教学资源以生命力,使其枝繁叶茂的开展下去。希望本文所提出的问题与思路可以提供他人未来在物理实验教学资源的研究进程以一定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俞熹,王煜.大学物理实验课程中的一些误区及改革[J].物理实验,2009(1).

篇5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教育技术;中小学教师;主题单元设计

[中图分类号]G4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2)08-0088-03

看到教育技术,如果你还认为它只是通过多媒体手段(包括PPT、白板与视频等)呈现教学内容,通过网络与计算机开展教学,那就未免太狭隘和片面了。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提出:“教育技术就是运用各种理论及技术,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及相关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实现教育教学优化的理论与实践。”并且与此对应的培训正在全国展开。

电脑与互联网的出现使教师迫切希望能充分运用这些新媒体来服务教育教学,提升教师与学生的信息化水平,这催生了一种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的教育方式或形态,即信息化教育。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以后,我们发现提高信息技术的能力并不等于提高了信息化教学的能力,更不等同于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提高。

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使人民的工作、生活以及学习方式都在不断翻新。上海作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与航运中心,也必须主动适应信息化社会发展趋势,推动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现代化。基于这个现状,上海出台的《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指出,未来20年关于教育信息化的重点任务之一就是要探索建立信息化教育新模式。信息化教育新模式包括以下内容:

从教育教学过程来说,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革教育教学内容与方法,推动课程教学与信息资源的有机整合,形成开放、互动与共享的教育模式,满足学生多元化和个性化的学习需求,提升学生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

从学生角度来说,需引导学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探索使用电子书包,掌握获取知识的能力,丰富课外学习和研究,加强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增强学生正确理解、合理运用大众传播媒体等信息网络的能力,提高学习创造和传播信息的知识和技巧。

从教师角度来说,需制定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标准,开展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引导教师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创新教学方式,提高教师教育技术应用的能力。

单看上述内容,我们可以感受到新一轮的教育信息化浪潮正汹涌而来,教师、学生以及学校都将面临新的挑战,教育理念的更新、教育设计的创新与教育手段的革新等,都将给教师的教育教学带来更大空间,创新性和个性化要求也更高。从服务平台来说,需要建设数字化教研服务平台。

在当下教育教学过程中,仍有一些问题没得以很好解决,比如,教学课时不够、教学内容零散且重复、教学过程讲授居多、探究型教学活动开展过少、教学目标统一化以及教学评价的唯分论风气,以致学生对学习没有兴趣,普遍感觉学业负担过重等,这些问题的形成均与当下教育技术有关。

如果要让学生学得多,学得好,学得有兴趣,就不能只是“教教材”,而要转变为“用教材教”,变零散的课时设计为整合的“主题单元设计”,通过设计一组以学习目标为核心的开放性问题来吸引学生的兴趣,引领学生开展自主实践活动。问题化设计和任务驱动是主题单元设计的核心概念,这就好比学生发现了问题、领到了任务后,激发了解决问题的欲望。在新课程背景下,从问题视角对课程进行建构,将“知识问题化”,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高级思维技能。国际著名教育技术学学者梅瑞尔在他的“首要教学原理”中也强调,有效的教学应该围绕问题展开。

那么该如何解决问题、完成任务呢?学生自有他们的一套方法。作为教育者,只需要给他们提供完成任务过程中所需资源、工具以及所要达到的标准,即主题资源包和形式多样的评价量规,并进行适当指导和示范,让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此过程中,学生并没有盲目探索,也没有被动受教,而是置身于一项有目的且能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中。

主题资源包是学生完成主题单元任务所需的一切背景支持资源,一般以网站形式呈现,包括所需要用到的相关主题的知识、工具、案例、评估与素材,呈现载体可以是文本、动画、音频、视频、图形、图像及其他应用类软件。大量信息资源将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信息化学习环境,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主动性。

评价量规包含评价要素、评价指标、权重及分级描述的差异化评价工具,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差异,重视学生的创造性和合作性,同时是质性与量化评价的有效结合体。

上述学习过程是我们服务社会所需习得的工作技能。发现与探索问题,同时根据考核标准制定目标任务,然后凭借各人的智慧和技能通过独立完成或合作解决问题,最后展示与汇报成果,进行经验总结。该过程更加符合人的学习心理,也更适应社会工作的需求,在学校教育与企业用人需求之间搭建桥梁,更好地弥合两者的差异。

社会的发展促使教育与时俱进,甚至要有超前意识,“为了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是上述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核心理念,尤其在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基础,探究能力、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创新和合作能力、媒介素养以及运用信息技术有效获取学习资源的能力都对其未来的终身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所以,教育要信息化,教师在运用教育技术过程中的创新素质将起到关键作用。

以八年级语文课文《雁》为例,其单元主题:生命的沉思。A教师的教学设计是:默读―概括故事梗概―根据问题圈画词语―说理由―再朗读―再根据问题圈画词语―提升主旨―布置作业:随笔“我想对你们说”;B教师的教学设计是:初读课文,一句话感想―续写结尾―交流汇报―齐读结尾―提问:最打动你的是什么―分角色朗读全文,注意语气―指名读结尾―提问:为什么把他们当作人来写―旁征博引其他名家关于生命的箴言―提炼主旨:爱生命,并友好相处。由此可见,B教师的设计比较中观,从整体出发,注重创新,以任务驱动(续写)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给予学生更大的发挥空间,所以相对而言,现场课堂学生的创新性回答居多,并且形成了课后热烈议论的学习效果。

《纲要》为了提升教师创新素质,提出设立青年教师创新基金,资助青年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等新手段,开展跨学科、跨学校与跨地区的创新教学和科研活动,为教师提供创造性地发挥智慧的宽松教学、科研环境,所以教师们可大胆去开展实践研究,找到最适合自己和学生的信息化教育模式。

当然,要实现教育的信息化,除了要实现课程教学与信息资源的有机整合、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提升与教学方式的创新以外,必要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与信息系统建设以及相应的信息化服务体系与体制也必须跟上,然而这需要有个过渡阶段来解决一些问题。

1.学校需要保障每一位学生都有电脑,每一台电脑都能连接网络,每一堂课都能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

2.教师需要处理好日常琐事、各类教学培训与单元计划实施之间的矛盾,协调好课时安排,尽量让课堂成为探究性学习的场所,充分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慢慢习惯主题单元设计,而不是课时计划设计。

3.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水平参差不齐。虽然从小学到高中都开设信息技术课,但学生要达到熟练操作网络与使用Word、PPT与 FrontPage还是有相当难度的。

4.家长需要更新教育理念,接受教育信息化的进程,放宽孩子接触网络的尺度,尽量引导孩子文明上网,在加强自身媒介素养的同时,提升孩子的媒介素养,充分利用数字化学习平台与资源库,倡导家庭学习的氛围,推动终身学习。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教师〔2004〕9号)[EB/OL].http://.cn/show.aspx?id=46,2006-01-17/

2012-11-15.

[2] 解放日报.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http://.cn/l/2010-09-14/113619

篇6

[关键词]语文教学;网络;研究性学习;交互性学习;综合性学习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3)011-0059-02[ZW(N]

[作者简介]卞学军(1966―),男,江苏盐城人,本科,江苏省盐城市新洋实验中学教师,小学高级。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科技的日益发展,网络已经成为连接各行各业、千家万户的纽带。它已经把我们庞大的地球凝聚成了一个小小的“地球村”,并逐步渗入我们的教育教学之中,与我们的课堂教学渐进糅合,产生了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网络环境下的教学”,使我们的教与学摆脱了时空的制约,使我们的教与学成了“零距离”教学,给我们的教与学提供了无垠的天地。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它的“信息化、智能化”等强大的优势功能来优化教学,不断改变并完善学生获取知识的方式,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HTH]一、利用网络搜索功能促进研究性学习[HT]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源于文本而又高于文本的构建活动。它是指学生在教师的精心指导下,从学习和社会生活中选出研究的主题,在研究中主动地获取和应用知识并解决问题的活动。所以,在小语教学中,只要教师给孩子们提供相应的条件,让他们体验到有付出才有收获,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就一定能促进他们研究能力的提高。网络是全球最大的知识库、资源库,各种知识、各类信息无所不有,同时它具有强大的搜索功能,能给学生提供视频、文字、音乐等形象逼真、丰富多彩的信息资源,给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奉献了丰厚的资料,能让他们在信息之中自由地探索、发现。如教学《只有一个地球》一课,可利用网络引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1.让学生大量搜索地球的气候与环境变化的资料,可以是图片,可以是文字材料,可以是视频新闻报道,为研究做好伏笔。2.在综合实践课时,展示学生搜索的资料,让他们对信息进行分类与分析、整理与总结,并用简短的篇幅描述出当今世界气候与环境的现状。3.开辟“网上论坛”――现在的地球已经是千疮百孔,气候变化无常,环境让人窒息,我们怎么生存”,让学生辩论。4.开展“我是环保小卫士”活动。组织学生进行演讲、制作环保网页等。这样让孩子们自主搜索信息、处理信息、驾驭和运用信息,并通过自己的研究形成初步的解决策略,有效地促进了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发展。

[HTH]二、利用网络互动功能促进交互性学习[HT]

交互性学习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以教学内容为媒体,在网络环境下为顺利完成学习任务而发生的师生、生生之间相互的交流、沟通、联系。交互性学习具有民主性、多样性、开放性等特征,它促使学生学习方式走向多元化、大众化。随着国际互联网的日益完善与发展,特别是“校校通工程”的实施以及“网上课堂” 的开辟,让交互性学习的广度更广、深度更深,师生、生生之间即使在“分离”状态也能通过网络进行导学资料、学习疑难的传递与交流、点拨与互补、修正与辅导,也可以实施相互评价与鉴赏,等等。如教学《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时,我利用网络进行互动,启引学生及时交流和表白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和感想,实现“红色教育”。在拓展阅读时,让学生展示各自搜索到的相关文章,实现资源共享,如《亲爱的爸爸妈妈》《蜡烛》《芦花荡》《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一封信》《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等。最后在阅读迁移阶段,还可以让学生把自己根据课文仿写的习作在网上交流,互相评论并提出修改意见。学生在这种学习中学会了主动与他人沟通交流,学会了真诚倾听,学会了共同进步,促进了相互间的“攀比”与争先。

我们还可以建立一个班级QQ群,让班级中所有的孩子都加入,邀请有兴趣的家长参加,构建师生、教师与家长交流互动的桥梁。利用它的聊天功能,让孩子在群里问家庭作业,问疑难问题,共同出谋划策来解决;让孩子们在群里,聊聊自己对课文或课外文章阅读的感想和看法,允许他们畅所欲言,允许他们异想天开……让孩子们在群里,表述自己对教师的看法和意见,等等。当然,在这样的交流中,教师最好“隐身”,做观众,这样才能更好地了解他们的语文学习状态,从而及时地“对症下药”,挖掘学生的潜在动力和智慧,同时改进和完善我们教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HTH]三、利用网络整合功能促进综合性学习[HT]

2011版新课标中指出:“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养成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素养”。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应以网络技术为媒介,引导学生把呆板、沉默的文本与视听、动画等形象语言实施转换,把复杂的问题简易化,抽象的问题具体化,静止的内容动态化,实现语文与其他学科的凝合,进行综合性学习。如教学《草原》一课,教师可发挥网络教学的整合功能,将语文与音乐、美术、自然、社会等学科交叉、渗透、融合,拓宽学生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课始,视频播放歌曲德德玛演唱的《美丽的草原我的家》,促发学生对辽阔的草原进行遐想,激发学生对美丽草原的向往。通过课文的学习,学生对草原有了感性认识。我让学生在电脑上画草原,诱导他们发挥自己的自由想象,同时把他们的想象再提升一个高度,深化感受大草原的辽阔无垠、一碧千里和草原牧民的欢乐。在此基础上还可以让学生上网浏览有关草原的知识,如何保护草原,防止沙漠化,如何爱护和保护我们的地球……课后,则可引导学生开展调查,了解大草原对改善环境的作用,如何爱护和靓化草原,使草原“永葆青春”,从而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

总之,网络及计算机已成为新时期一种教育能力非常强的工具,能促使学生的语文学习发生“质变”,能使让孩子们通过它间接体会到在现实中无法体验的事情;能达到改善和促进学生学习的目的,而且有益于学生主体性的充分发挥和个性的张扬,更有益于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因此,在教学中我们一定要做到合理、准确地使用网络,张弛有度,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参考文献:

[1]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2.

[2]肖成全,等.有效教学[M].辽宁: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篇7

多媒体手段的运用使授课内容丰富起来,教学手段更加多样化。实验心理学证实:人类获取的信息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多媒体技术具有视听兼备的独特优势,运用多媒体能够把被感知的对象形象直观地呈现出来,通过音响、色彩、动画等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不断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更为集中、稳定、持久,思维更活跃,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思想品德课采用现代多媒体方式教学,具有传统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几个特点。

一、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浓厚的兴趣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初中思想品德课的理论性很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善于利用资源,特别是现在的学生好动,接触媒体多,若采用传统的教学手段,教师用一支粉笔,一张嘴,学生拼命背,这对学生正确认识世界没有丝毫的创新意义,根本无法适应新课程的教学理念,也无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所以,在教学过程中,笔者总是注意搜集资料,运用多媒体技术表现手法的丰富多彩、生动形象等优势,设置一些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小栏目,如“生活实践”、“今日焦点”、“案例分析”、“收获平台”、“生活小考验”等,激发学生兴趣和参与的积极性,促进课堂教学。

例如:在学习初中二年级思想品德课《关爱大自然从我做起》时,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几幅美丽的自然风景图,再播放遭到破坏的自然景象图片。

然后问学生有何感想?学生受图片的感染,踊跃表达自己的感受,笔者趁热打铁,接着说:“聆听着悦耳的音乐,欣赏着大自然的美景,的确给人以美的享受,但由于人类不合理的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而造成人与自然的不和谐,我们该如何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呢?”接着课件展示课题《关爱大自然从我做起》。这样通过形象直观的图片开课,既简单明了,又富有启发性,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学生就会带着问题主动地去学习本节知识,同时又培养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

二、运用多媒体提高学生思想政治觉悟

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既要向学生传授知识,又要培养其能力,提高其思想政治觉悟。多媒体提供的视听影像,不仅可以激发学生无限的思想情感和无限想象,还能唤起学生对未来的无限希望与向往,从而更有效地让学生情感受熏陶,道德情操得到陶冶,智慧得到启迪,意志得到培养,整体素质得到提高。如在学习初中一年级思想品德《世界因生命而精彩》时,展示课前收集的动物、植物等生命实体的短片,使学生在感受大自然的美丽、壮观之余,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同时提高学生保护环境、保护动植物的思想政治觉悟。 转贴于

另外,新课标下,初中思想品德课采用多媒体教学,使师生之间有了更多的交流。在多媒体运用过程中,教师不时走到学生中间指导学生,针对问题,师生共同讨论,对学生的回答,教师还要作简要评述,这样师生之间变为“零距离”,教学交流变成了情感交流、心灵交流。

三、运用多媒体,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多媒体教学,能自如控制教学进度和各种设备使用,且课件内容也可及时删、改、增、减,十分方便,在几个班教学中可循环使用,节省了不必要的重复书写。传统教学中,教师的板书比较费时,现在用多媒体只轻轻一点鼠标,所设计的教学目标、图片、目标思考题、课堂练习题等就一目了然了。使用多媒体将大大节省教师的课堂劳动,减轻负担,提高课堂效率。

四、多媒体运用的误区

篇8

【关键词】信息技术;朗读示范;自由朗读;变换形式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的确,驻足课堂,最美的享受莫过于沉浸在对文学作品的朗读了。当学生启用丰富的想象,调动全身的感官,声情并茂地将一段段静止的文字读成一幅幅动人的画面、一首首和谐的乐曲时,文本之意与读者之情自然和谐共振,语文课最大的亮点便得以凸显。但是,仔细倾听课堂的声音,却发现琅琅读书声中问题不少,有时,相比普通学生的朗读,学困生的朗读声音与全班的朗读声音不太协调,甚至格格不入。因此,在提高学生朗读教学过程中,对学困生的朗读指导也不容忽视,本人在二十几年的语文教学中对此也进行了一定的探索与实践。

一、运用信息技术,创设轻松愉快的氛围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现代教育技术的深入发展,多媒体教学平台越来越广泛地发挥了作用。它那多彩的文字、鲜艳的图片、灵动的声音、丰富的视频和逼真的动画,创造了声情并茂的课堂教学情境,有效地提高了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受到了学生的喜爱,也吸引了学困生的学习注意力。由此,在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创设情景交融、愉悦轻松的朗读氛围,能更好地调动学困生的朗读兴趣,使他们愿意读,乐于读,进而通过朗读来感悟文本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如教学《美丽的蝴蝶谷》一课时,考虑到学生对于台湾蝴蝶谷是比较陌生的,蝴蝶的万千姿态和色彩斑斓学生也是没有亲眼见过的,因此在指导朗读时,我一边用多媒体播放蝴蝶翩翩起舞的美丽姿态,一边播放示范朗读录音。此时,所有学生特别是学困生被精美的图像所吸引,渐渐进入蝴蝶谷迷人的意境中,自发进行朗读尝试。他们愿意朗读,并乐于读好。愉快轻松的朗读氛围为提高学困生的朗读水平作好了铺垫。

二、提供朗读示范,给予模仿学习的机会

于永正老师说过:“对儿童来说,‘正统’不如‘卡通’。”教师的范读就是一种卡通,一种现实的、直接的指导。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能唤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和丰富的情感想象,激发学生朗读的激情和乐趣。孩子的模仿能力是很强的,即便学困生也是如此,因此,教师的范读或者媒体的录音示范能让学困生更快地掌握朗读的语音、语调和速度等,并进行模仿。在朗读课文的同时,再配上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背景音乐,更能吸引住学生,给学生一种美的感受。教师在范读之前应认真“备读”,反复研究朗读的语气、语调,发挥出最佳的水平,让学困生听了以后,产生强烈的想读好的欲望,达到以读促读的目的。

如教学《美丽的西双版纳》一课时,我设计了多种朗读示范的方式,如整体感知时,让学生边看课文动画边听课文录音,视听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

三、鼓励自由朗读,寻找自我发展的机会

在课堂朗读训练过程中也可以放手让学困生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与感悟,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形式,尽情诵读,可大声读,可轻声读,也可默读,可独自读,可约伴读,还可邀老师一起读。教师可多给学生提供诵读的条件,或加上多媒体,或配上音乐,或拿出饰物等,并积极参与到学生朗读活动中去,学困生在自由朗读时也能有一定的收获。

如《只有一个儿子》的朗读指导,因为文本含义比较简单,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朗读。我在巡视过程中发现,学困生按照自己的喜好读得津津有味:有的大声读,读清了三个儿子的不同表现;有的轻声读,细细品味第三个儿子的孝顺;还有的读得有声有色,忘情投入到三个儿子的故事中……大家在自由朗读中自我陶醉,自我发展。

四、变换朗读形式,追求常读常新的感觉

篇9

关键词:小学语文 互动教学 快乐学习

一、互动教学概述

在我国基础教育阶段,课堂教学依然是中小学教育活动的基本构成部分。“师生互动,共同发展”是新课程对课堂教学的定位,也是教师课堂教学新的价值取向。教学过程的传意互动,核心是要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学习,学会探究,学会创新。互动课堂教学的具体要求是: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给学生主动参与的机会,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它所关注的不仅仅是学生是否参与学习,更重要的是解决一个学生如何参与的问题,即如何发挥学生主体性的问题。能否突出学生获取知识的积极主动态度,关系到课程改革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

通过优化“教学互动”的方式,即通过调节师生关系及其相互作用,形成和谐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习个体与教学中介的互动,强化人与环境的相互影响,以产生教学共振,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结构模式。

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并积极活动,这是新课标下老师们期望达到的美好境界。只有让学生动起来,才能让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来,才能提高学习效率。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育的真正意义在于发现人的价值,发挥人的潜力,发展人的个性。互动式教学法可以有效地做到这些。互动式教学法是从满足学生求学的有效需求,从适应市场经济,社会人才产生需要出发,以促进教师自身水平与教学效果提高为目的,通过教与学全方位的相互促进和沟通来达到上述目的的过程。

二、语文教学中的互动教学

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近年来随着教育观念的更新,对教学以学生为“主体”的认识加深,课堂教学结构由封闭向开放的转变,以及时代对未来成员素质的要求,发展兴趣爱好已开始贯穿到语文课堂教学之中。

小学生是生动的、活泼的,如果积极地鼓励,他们都还是非常愿意表达自己的想法的。语文课的教学不能是那种死板的,只强调学生认字、学习语法,应是他们情感体验、自我思想升华和慢慢认识人生的过程。“动”在教学热点上。选择大部分学生熟悉,最好是关注度比较高的问题进行互动,有利于小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观点,可以通过下面几种方式进行。

日本学者佐藤学曾指出:“学习不是授受知识技能的个人活动,而是个体参与知识技能所联结的共同体的实践,是文化共同体的开放与个体成长相辅相成的过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要求教师在呵护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前提下,把语文学习的特点和学生的身心发展结合起来,更好地促进学生进行自主的有意义的学习,使得课堂教学目标顺利完成。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所以“在实施生成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使学生能够以一种超越和理智的态度来面对和汲取他人的智慧,形成对问题的一系列认识。”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构建“平等、和谐、互助”的新型师生关系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新型的师生关系,从学生主体的认识特点出发,教师从三尺讲台走进学生,从传道、授业、解惑的长者身份变为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学生学习的合作者。

1.阅读后的发言

使学生探究性地学习是智慧性教学的显著特点。简而言之,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或在教师创造的教学情境中,主动地去发现问题、积极地去分析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当儿童通过感受、欣赏美,并进一步对客观事物作出审美判断的时候,他们就会产生强烈的表现美和创造美的愿望。

采用多种方式激励学生潜心读书。如带着问题读,读中解疑;带着兴趣读,读中生疑;带着语气读、带着感情读、分角色朗读,入情入境;品读妙词佳句,熟读成诵,积累语言……这些信息输入是为信息的输出――说话与习作做准备。听得懂话,说明白话是低年级的教学重点。不会说话或表达不清楚自己意思的学生,不算是学好语文的学生。在阅读教学中,说出自己的理解、体会和感想,说出文章的主要内容、叙述顺序、及妙词佳句,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说话内容,教师也可以通过学生的说,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能够及时地反馈补救,还可能让其他同学从中学会说话,解决疑难,受到启发。

说话内容要从易到难。不同的说话内容,要有针对性,难的找好点学生说,易的找差点的学生说,培养学生的说话信心。有了信心,学生就能通顺、流利、响亮、大方地说话。说得多了,就可以有个性地说出自己想说的话。这样学生们口头表达能力就得到了训练,也为书面表达奠定了基础。

2.思考后的表达想法

第斯多惠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学生的兴趣”。“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是一种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对事物探索的心理倾向。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创设有助于课堂教学顺利进行的教学情境,以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成教学目标的完成。

“疑是思之始,学之端。”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爱因斯坦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所以,教学中应抓住学员容易生疑的知识点设计互动问题。对于疑点,学员往往比较敏感,围绕疑点问题开展互动,可以激发学员探索欲望,换来学员心态的开放和创造力的激活。

三、结论

新课程改革秉持“以学生为本,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核心宗旨,立足于改变课程中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倾向的课堂教学观和课程内容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和课堂教学规范的转型,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促进学生的学习、成长与生活,促成生成取向的意义课堂教学。这样的教学不仅为学习增添了乐趣,培养了学生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让学生从中获得了前进的动力。

参考文献

[1]周满娥.小学语文“愉快教学”方法探微.新课程.2010年第1期.

[2]周建红.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教学机智的生成与把握.小学教学研究.2009年第9期.

[3]杜萍,王兆坤.试论教学智慧及其生成条件.课程・教材・教法.2009年第2期.

篇10

关键词:网络技术 教学资源 帮助 专业成长

一、在网络上寻找收集各种教育信息和教育资源,对教师平时的教学活动的开展有很大的帮助

作为教师,开展教学活动需要丰富的知识,大量的教学资源。过去教师要想学习教育理论、了解教育信息,只能靠学校或个人订的有限几本教育教学杂志,学习渠道极为狭窄。网络的明显优势在于其拥有无限的信息资源,而且不受时空限制,搜索查询资料十分方便。网络上有许多优秀的教学案例、教学素材、教学课件、网络课程、教育专题网站等,而且网络资源更新快,可以保持数据的完善与新鲜。这些不是书本这种古老的传媒载体所能比拟的。在信息社会时代,网络已经是教师知识来源的主要窗口,网络资源是教师最大的参考书。教师需要在教学中进行反思,从而改进教学。教师只有拥有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扩大教育视野,才能更好地进行反思。网络上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为教师自我反思提供了条件。

二、教师通过网络能学习到新的教育思想和理念,及时更新旧观念,使自己时刻跟上时代的步伐,促进教师更好的发展

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勤于学习,不断充实自我,不断成长的教师,尤其是在当今信息如此丰富的社会,一天不学习就有可能落后,每天都有那么多的新知识需要掌握,每刻都有那么多的新见解需要了解,网络为教师提供了这样一个学习的平台,网络资源如此丰富,更为教师学习的学习开辟了一块新的天地。教师不一定行万里路和读万卷书,就能通过网络获得大量的讯息。特别是借助网络能了解、学量的教育思想,教学方法,从而提升自己。

三、弥补了传统“粉笔加黑板”的单一教学手段的不足

利用电脑辅助教学,对优化教育过程,提供轻松、活泼的教学环境,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把直观的把电脑的操作界面在电视或投影仪显示出来,它具有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的特点,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使得枯燥乏味的学习变得趣味横生,使复杂抽象的知识变得形象易懂,老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也轻松,让课堂更为生动。

四、通过局域网,实现资源共享

备课是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为完成教学任务形成教学能力所作的一切准备工作。教师能否备好课,是能否教好课的前提和迅速提高教学水平的重要环节。以前备课时无不是拘泥于教材、受限于教参,总感觉资料太少、教学资源不足,尤甚者搜集老备课照搬照抄,费时费力。电子备课使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收集网络中的教学资源和信息,通过对网上资料的搜集整合、汲取精华,因地制宜地创新制作各种教学课件,直接把网络资源引入到课堂教学。还可以把自己的教学资源到网络或局域网,这样丰富了教学资源,实现了资源共享,解决教师备课中资源不足的问题。

五、网络学习可以使我们与专家面对面交流, 使我们的学习快捷,省时

以前一些教育专家和特级教师的教学风采只能在杂志上看到,要聆听他们的观摩课和讲座,必须要走很远的路,来去匆匆,花费很大,很多教师也没有这样的学习机会。很多教师的成长是闭门造车,收效甚微!网络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很好的实现了面对面向专家学习、请教,同专家交流、对话的可能。如果某一地方举行了大型的教学研讨活动,在网络上马上就可以看到相关信息,一些热心者还会把他们的听课实录、听课感想在网上,专题网站会把观摩课的视频放在网上,由大家自由点播收看。这样不用走出家门,就能观摩到这些优秀的课例,就能有身临其境之感。

六、开展网络教研,整体提高教师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展教学研究的水平,提高教研活动的水平,促进教师成长

我们在享受高速发展的新技术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应让教师感受教育信息化给教师成长带来的重大变革,着力提高自身信息素养,充分发挥网络环境的优势,利用先进的互动交流手段,优化研修过程,构建起教师间一种新型有效的互动关系,形成了交流环境,展现了一种多元开放、多向互动、多方支撑的网上教研新格局。大家的思想在这里碰撞,经验在这里分享,能力在这里提升。教师每时每刻每处都能充分领略开放、民主、互动、协作、支持所带来的成长喜悦。使教师有更多时空主动参与研修,在互动共享中切实提高研修的实际效能,从而有效推进学校课程改革,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