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金融的理论范文
时间:2024-01-31 17:46:5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互联网金融的理论,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DOI]1013939/jcnkizgsc201643042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人类社会逐步从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发展到当今的信息社会。在如今的社会环境中,信息充斥在每个人、每个行业、每个组织的周围。信息环境对人类社会产生着重大的影响,信息鸿沟、信息不对称、信息垄断、信息污染等不和谐的信息环境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1]互联网金融是近年来在“互联网+”领域的一次大规模探索,P2P、消费金融、供应链金融以及互联网保险等产品层出不穷。这些金融领域的创新产品,为解决我国当前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以及投资人投资难等难题提供了一个颇具可行性的方案。但是,随着泛亚、e租宝以及金鹿财行等企业从互联网金融摇身变为非法集资的骗局,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互联网金融这个产业产生怀疑,甚至一度谈之色变。[2]
互联网金融产业是互联网与金融产业的结合,其核心内涵是利用互联网来替代传统金融中介机构成为信息传递的载体。在互联网高效率、低成本的天然优势下,互联网金融可以迅速地产生集群效应,其扩张速度远大于传统金融机构。在这种集群效应下,一旦发生诸如e租宝或者昆明泛亚之类的事件时,其造成的社会危害,也十分严重。
1信息生态理论[3]
信息生态理论的研究者认为,信息生态是信息人在信息环境中的生存和活动状态。所谓信息人,是指一切参与信息活动中的组织与个人,信息人包括生产者、传递者、消费者与监管者四种类型。信息生B这一概念,是西方学者尝试借鉴生态学的理念及方法来分析日益复杂的人与信息环境之间的关系的产物。信息生态理论中,除信息人的概念以外,另一重要概念是信息因子,信息因子是指对个人及组织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主要包括信息的资源、技术、制度以及时空等环境因子。整个信息生态,便由信息人与信息生态因子共同构成。
信息生态理论是将生态理论与信息管理领域结合而形成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自然的生态系统都具有一定的功能,为保证一个生态系统的和谐发展,必须保持一个系统的“稳态”。“稳态”一词本义是生理学家对正常机体在神经系统和体液以及免疫系统的调控下,使得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的描述。后来,这一概念被广泛引申到其他各个领域,而在信息领域中所表述的稳态,是指信息系统在变动中稳定发展的状态。
2互联网金融与相关危机
互联网金融是指传统金融机构与互联网企业利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通信技术实现资金融通、支付、投资和信息中介服务的新型金融业务模式。是传统金融行业与互联网技术相结合的新兴领域。在当前,其发展模式主要有众筹、P2P、第三方支付、数字货币、供应链金融、互联网消费金融等方式[4]。互联网金融产业的发展,在我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有助于发展普惠金融,以弥补传统金融服务的不足,同时促进发挥民间资本的作用,引导民间金融走向规范化。此外,互联网本身低成本的特性,有助于降低金融成本,提升资金配置效率和金融服务质量。
但是,在互联网金融正处速发展的起步阶段,随着昆明泛亚、e租宝等企业的“跑路”与“倒闭”,引发了人们对互联网金融的深入思考。互联网由于自身高效率与低成本的特性,可以在非常短的时间内产生大规模的集群效应,吸引数量众多的投资者。在我国金融体系本就不甚发达的背景下,这样的扩张速度,更容易令人一时脑热,忽略其内在的风险。互联网金融的本质仍然属于金融,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引入,并没有改变金融风险隐蔽性、突发性以及传染性的特点。
据网易财经的相关资料显示,截至2016年3月7日,全国共有1695家P2P平台“跑路”。而这其中,仅e租宝与泛亚两所机构跑路所涉及金额便超过1000亿元。如此大规模的危机,对我国金融产业的健康发展乃至全社会的和谐稳定都带来了十分严重的后果。
3信息生态理论视角下的互联网金融
在信息生态理论中,参与主体为(信息)生产者、消费者、传递者以及监管者四类,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业务的重大区别便是其信息流程的改变,因此,站在信息的角度来看,信息生态的改变,是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的重大区别。本文在此立足信息生态,在信息生态的视角下,分析互联网金融。
在互联网金融的体系下,其信息生态系统中也存在生产者、消费者、传递者以及监督者四类。以互联网金融领域出现问题最多的一类――P2P业务,作为具体的分析对象。在一个典型的P2P业务的信息生态中,其信息的生产者是具有借贷需求的个人或小微企业,信息的消费者是具有投资需求的个人或相关组织,信息的传递者是P2P平台,信息的监管者根据国务院的相关规定,为银监会。
在自然界一个健康的生态系统中,消费者在食物链上应当具有比生产者更高的生态位,也就是我们俗语常说的“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这样的食物链是构成环境稳态的必要前提,如果这个事反过来,小鱼不去吃虾米,而是跑去吃大鱼,那整个生态环境都会陷入混乱甚至崩溃的境地。而在典型的P2P业务当中,是不具备这样生态位的区分的。当前的P2P行业,其一,并没有进行投资者适当性管理,既没有普遍地考察投资者对风险的识别及承担能力;其二,并没有对借贷方进行深入的实质性审查或尽职调查。这就导致了一个结果,来P2P平台融资的企业,往往都是信用低、现金流差、负债高、营运状况糟糕的企业,因为P2P平台的借贷成本相对更高而额度更低,凡是能够通过从银行贷款或者发行股票进行融资的企业,都万万不会选择P2P平台进行借贷的。在这种企业都是“低净值”企业的环境下,势必应当要求投资者都为“高净值”人群,因为当企业具有较大的风险时,只有提高投资人的风险识别与风险承担能力才能够保证一个系统的稳定。
在当前的P2P产业中,其信息生态是完全混乱的,分析如下。
① 信息的生产者,普遍用作假、隐瞒等情况来夸大自己的企业运营能力(在此指通过P2P平台进行融资的企业,而非P2P平台本身);
② 信息的消费者,由于并没有进行投资者适当性管理,而普遍不具备相应的风险识别与承担能力;
③ 信息的传递者,在利益驱使之下,刻意地造成信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现象,并刻意维持这种现象的发展;
④ 信息的监管者,由于是创新业务,缺乏监管经验,并且互联网本身的特点也为相应的监管造成很大困难。
4结论
信息生态理论为互联网金融的有序发展提供了可供借鉴之处。在大力发展互联网金融的过程中,可以尝试从相关的角度进行分析和理解。希望可以通过这样的思考与理论探索,为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与监管提供相应的思路。以更好地促进互联网金融产业的和谐发展,实现我国金融体系的动态平衡,提升金融资源的利用效率,切实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以及投资人投资难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卢金荣,郭东强信息生态理论研究进展[J].情报杂志,2007(3):82-84
[2]饶越互联网金融的实际运行与监管体系催生[J].改革,2014(3)
篇2
一、引言
互联网金融泛指一切通过互联网技术或平台实现资金融通的行为,它是一种依靠互联网技术来实现资金融通、开展信息中介业务等等的新型金融模式。互联网金融的兴起及发展一方面使得金融衍生产品种类增多、并由此促进了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又增加了整个金融体系的潜在危机,给货币政策的制定带来了一定困难。
政府调控国民经济的手段是多样的,其中货币政策是主要手段。货币政策非常依赖联系着实际经济变量和货币的金融市场,但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金融市场发生前所未有的巨变。互联网技术与金融行业的融合,提高了大众参与到金融交易中的积极性,有利于金融普惠性建设。但随着金融市场参与者日益增加,互联网金融大大改变了传统的融资模式、理财观念和支付结算模式,这对现行货比政策带来强烈的冲击,大大降低了货币政策制定的精确性及传导效率。
很明显,我国互联网金融呈现出蓬勃发展之势,必会对我国货比政策带来强烈冲击与影响,面对新形势,央行需要调整货币政策目标、传导机制等,因此,对互联网金融对货币政策的影响及其具体的传导机理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主要来对互联网金融究竟如何对货币政策进行影响进行探讨。
二、互联网金融对货币政策的影响
央行的货币政策实施效果依赖于对银行准备金、社会流通货币的控制,而互联网技术与传统金融的不断融合会改变货币的流通速度和流通方式,进而影响到货币的供给和需求,最终对传统的货币政策效果产生影响,大大冲击我国货币政策的稳定性,这种影响和冲击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货币需求、货币供给、货币政策工具。
(一)互联网金融产品的高流动性、高收益性引起货币需求的不稳定
互联网金融能大大降低交易成本,提高金融产品的盈利能力,同时还会影响到公众货币需求结构。从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来说,公众持有货币的动机有三种: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其中交易动机、预防动机所构成的L1与收入y呈正相关,即M1=L1(y);投机动机L2与利率r成正相关关系,即M2=L2(r);货币总需求可表示为M=L(y,r)=M1+M2=L1(y)+L2(r)。
在短期收入相对较稳定的时期,交易性和预防性货币需求均是可被预测且相对稳定的;而投机性货币需求则易受市场利率r、预期投资量、机会成本等各种因素影响,从而波动不断,相对不稳定。而随着互联网金融的高收益、低成本、转换时间快等优势缩小了支付资金和储蓄资金之间的转换成本,这使得持有现金和银行存款的机会成本显著提高,降低了人们因预防而持有货币的动机,同时互联网金融产品的高盈利性又放大了投机动机,刺激部分预防性货币向投机性货币转变,因此交易性、预防性货币需求减少,相应地投机性需求增加,货币需求结构改变,货币需求的稳定性下降。
(二)货币层次界限模糊,货币供给量难以控制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提高了各层次货币的流动性,拓展了货币概念,导致难以明确界定狭义货币和广义货币的界限,传统货币不断向虚拟货币转化,界定各层次货币时更加复杂。互联网金融中第三方支付平台兴起后,人们的支付方式更为便捷,导致人们对银行活期存款需求的锐减,虚拟货币使界定M0,M1,M2等不同层次货币的内涵更加困难,M0、M1频繁波动,对现有狭义货币体系的计量造成不利,而作为宏观调控目标的M2的监测分析也出现困难。另外,因为金融机构的表外业务大大增加,在资产负债表中很难反映出货币供应量,这会降低货币供应量的可预测性。
货币供给量部分失控的另一个原因是货币乘数的不稳定。货币乘数计算公式是:k=(Rc+1)/(Rd+Re+Rc),Rd、Re、Rc分别指法定准备金率、超额准备率、现金存款比率,而互联网金融会影响这三个变量,故使得货币乘数计算更为复杂。第三方平台支付手段的发展,加大了人们对电子货币的使用,
加大现金持有成本,现金漏损率下降;互联网理财产品大多投资于货币市场基金,商业银行在头寸不足时可以快速且低成本的筹资,P2P分流中小微贷款业务降低了银行贷款业务的整体风险,这两者都降低了银行超额准备金水平;储户们的活期存款、现金存入具有高流动性的互联网收益产品中,由于追求收益率,人们会加大定期存款比重,定期存款准备金比重上升。这一系列变化使得货币乘除变得不可控,导致货币供给逐渐失去常态化。
(三)互联网金融削弱货币政策工具,使货币传导机制有效性降低
1.互联网金融削弱了再贴现政策的作用
再贴现率指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及其他商业机构的放款利率。再贴现政策主要包括规定再贴现条件和调整再贴现率两部分,再贴现政策的作用效果与金融机构对央行再贴现的依赖程度成正比。
传统金融机构对中央银行的依赖度大,再贴现率的高低影响其对中央银行的借款额;而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金融市场的融资渠道大大增加,如果商业银行或者金融机构出现资金不足问题时,可以通过互联网金融产品来融资,互联网金融产品与商业银行融资相比,具有成本低且方便简单的特点;新型互联网金融机构交易成本低,信息透明度高,与中央银行再贴现率的高低基本不相关,一产生就迅速占领了金融市场,并且为其提供了多样的融资途径,更好地满足金融市场流动性需求;这一切都使得再贴现率的波动性增强、作用范围缩小,在货币政策中的重要性大大减弱,因此通过变动再贴现率来控制货币供给量的作用越来越小,互联网金融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金融机构对再贴现政策的依赖度,大大降低了货币政策的传导效率,这对央行货币政策的制定来说带来了诸多不便。
2.互联网金融降低了存款准备金的作用
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都必须留有一定的存款准备金,以保障整个金融体系的有序运转。存款准备金政策的作用机制主要就是央行通过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来影响货币乘数,再作用于货币供应量。
对广大投资者来说,金融互联网的发展为其提供了广阔的资本利用空间,通过金融市场上的各种融资渠道,从商业银行分流到非存款类金融机构,这类金融机构主要经营不需要上缴存款准备金的中间业务,从而不受存款准备金约束,商业银行作为货币政策导体的作用被严重削弱,这使央行期望通过调整准备金数量来控制货币供给量的希望落空。随着银行准备金作用越来越小,中央银行对于货币政策的把握就更加困难。
另一方面,互联网金融产品发生较快,央行难以明确对其进行界定。目前,对互联网金融的界定比较模糊,同时互联网金融机构发展还不成熟。从当前世界各国的货币实践来看,很多国家都没有提出针对互联网金融机构计提存款准备金。
3.互联网金融强化公开市场操作效果
相对于存款准备金政策和再贴现政策来说,公开市场政策具有较大的灵活性、主动性、可逆性以及可控性,一直以来,公开市场业务都是央行控制货币发行量的最重要工具,是比较灵活的金融调控工具。它的作用机制是央行通过买卖债券影响货币市场利率进而影响资本市场利率。
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结构必会发生较大变化,同时在公开市场上有着大量种类繁多、可供买卖的金融工具。市场是具有竞争力的,对债券的需求越大,其收益和价格也会大幅上升,而有价证券的产品价格变化会影响到市场中其他金融产品的价格,因此金融市场主体为了调整资产组合、补充流动性资产,会增加主动的参与公开市场活动,政府通过调整公开市场业务,便可使金融主体对公开市场业务的依赖度逐渐增强。公开市场业务能更好的配合货比当局操作,同时还能提高政策效果。
三、互联网金融影响货币政策的传导机理
传导机制理论是货币政策理论的核心内容,只有明晰了传导机理才能更好的提高货币政策的效率。货币政策传导机理是指中央银行从操作货币政策工具到对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产生影响的过程。我们选择两种最具代表性的学派来分析一下。
首先是凯恩斯学派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利率传导途径,其理论思想为:货币供给量Ms的增减会影响到利率r,利率r的变化又会影响投资I以乘数方式增减,而投资I的增减最终影响到总支出E和总收入Y。传导过程可以表示为:MsrIEY。而互联网金融的出现使货币流通速度加快,流通中的通货减少,货币需求变得非常不稳定,导致难以再通过货币供给量Ms的变动来调节利率r,进而最终影响总支出E和总收入Y的调整,故整个利率传导过程将难以实现。
而另一种货币学派的投资行为传导理论则和凯恩斯学派背道而驰,他们并不认同利率r在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起重要作用,因为货币需求函数具有其内在稳定性,投资行为传导机制更强调货币供应量Ms在整个传导机制上的作用,传导过程可表示为:MsIE。当货币供应量Ms减小时,人们就会减少购买各种资产。但互联网金融的出现,使得公众不必缩小投资资产支出,而是通过阶段适应性的互联网金融产品供应来满足其投资性货币需求,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投资行为传导途径。
综合两个学派来看,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是自上而下层层传递的,中央银行制定货币政策,层层传导至金融机构、企业、居民最终影响国民收入,货币政策通过影响金融市场中的关键经济变量实现调控目标。互联网金融通过渗入到金融市场各个方面,改变市场结构,致使货币政策传导途径发生变化,从而使货币政策最终实施效果无法达到目标。
四、如何应对互联网金融对货币政策的冲击
(一)划分货币供应量确定不同货币层次,寻找新的货币政策中介
随着互联网金融背景下产生的一系列新型金融工具纷纷涌入金融市场,我们应当将对货币供应量划分为不同的货币层次,以便于中央银行的统计工作。为了满足金融市场的发展和金融领域的拓宽,除了统一货币供应量的统计口径,还应当结合整个金融产业的发展特点,积极寻找新的中介作为货币政策的指导力量。
(二)增广信息传递渠道,提高金融市场服务质量
我国的货币政策从制定到执行期间经历的周期太长,以至于传导的有效性大打折扣。一方面,我们要拓宽信息的传递渠道,丰富和发展各种金融产品,使其呈现全新的形式和功能。另一方面,应当注重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服务质量的优化,尽可能地降低相关成本,不断提高传统金融机构在整个金融市场中的影响力。
(三)关注经济发展动态,抓住金融热点制定合适政策
央行在制定货币政策时,应紧密结合我国经济发展动态,改变传统的政策调整方式,多角度运用不同政策工具来变动货币供给量,寻找积极主动的政策方案。如今互联网金融使得金融市场和金融机制的发展更加完善,因而对货币政策的要求就更高,因此中央银行应抓住金融热点,规范操作,制定出与整个金融大背景相协调的货币政策。
五、结论
篇3
互联网金融概念最早由谢平教授提出,他把“互联网金融模式”定义为:既不同于商业银行间接融资、也不同于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的第三种 金融融资模式。他认为互联网金融其特点是:“在这种金融模式下,支付便捷,市场信息不对称程度非常低;资金供需双方直接交易,银行、券商和交易所等金融中介都不起作用;可以达到与现在直接和间接融资一样的资源配置效率,并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大幅减少交易成本。”
互联网金融是指以依托于支付、云计算、社交网络以及搜索引擎等互联网工具,实现资金融通、支付和信息中介等业务的一种新兴金融,本质是金融电商化。
二、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银行业务的影响
2013年6月浙江阿里巴巴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推出的余额宝,以1元起购,活期也能理财,并且具有操作简便、低门槛、零手续费、可随取随用的特点,还兼具购物、转账、缴费还款等消费支付。余额宝的这些优势不但得到了阿里巴巴电商平台海量用户的认可,也俘获了社会大众的芳心,使其在不到 1 年的时间里,余额宝的用户规模便轻松达到 1.49 亿人,余额宝销售余额达到 5349 亿元,开启了金融变革的新时代。余额宝的成功让人们认识到了互联网金融的巨大威力,促使传统商业银行更加重视互联网金融业务,并推出了自己的互联网金融产品。尽管如此,互联网金融还是给商业银行经营的传统业务带来了深远影响。
商业银行经营的传统业务主要有负债业务、资产业务、中间业务和表外业务。在金融互联网时代,除表外业务外,负债业务、资产业务、中间业务均受到了互联网金融的威胁。
在负债业务方面。互联网金融业务不断争夺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以余额宝为代表的“宝宝”类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逐渐蚕食商业银行的个人活期存款、个人理财资金,甚至个人定期存款也受到了影响。导致商业银行组织资金的难度加大,传统商业银行不得不提高负债类产品的收益,通常采取的手段就是提高理财产品的收益率,或者直接最大限度地调高各种期限存款的利率。最终,造成商业银行的负债成本增加。
在资产业务方面。互联网金融的各类融资平台,加剧了金融脱媒现象。 互联网融资业务借贷平台分为机构借贷平台与个人借贷平台,主要业务对象有个人与小型公司,因而,互联网融资业务抢夺了商业银行的零售贷款客户,主要包含个人经营性贷款客户、个人消费性贷款客户以及小型公司贷款客户。商业银行零售贷款业务单笔贷款额度小,但客户数量庞大,风险分散且整体较小,议价能力强,收益高等优点,成为商业银行竞相追逐发展的业务。如今,商业银行必须面对零售业务被互联网金融瓜分的现实。
在中间业务方面。支付结算类业务是商业银行最重要的中间业务,也是商业银行功能的直接体现。然而,伴随着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加速了第三方支付产品的发展壮大,第三方支付产品的信用度不断得到增强。国内主要的第三方支付产品支付宝、微信支付、百度钱包从线上支付扩展到线下支付,推出了移动支付工具,如扫二维码支付。导致的必然结果是第三方支付产品从线下线上全面渗透到商业银行的支付结算领域,弱化商业银行的支付结算功能。
商业银行主要有信用中介功能、支付功能、信用创造功能、政策调解功能、服务性功能,前三个功能是商业银行安生立命的根本,却不同程度地受到了互联网金融的挑战。
三、互联网金融对边远农村地区的银行传统网点影响不大
互联网金融即“互联网+金融”,是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金融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模式。互联网金融给商业带来了巨大挑战,商业银行的净利润增长乏力,2016年上半年工行、农行、交行净利润增长率继续维持在“零”水平,中行净利润增长率在五大行中最高,也只有2.52%。2011年民生银行行长洪崎曾向媒体表示“赚钱赚得不好意思”,然而, 5年过后民生银行的净利润增长率回落到只有1.66%。因此,从宏观上看,互联网金融确实给传统商业银行造成了巨大冲击,但是从微观角度来看,互联网金融对边远地区的银行传统网点影响不大。这是因为互联网金融要发挥其巨大的威力至少需要先满足三个前提条件,一是要有互联网,二是要有人使用互联网,三是使用互联网的过程中产生大量有利于分析个人信用状况的数据。
重庆农村商业银行垫江支行JF分理处地处垫江县原JF乡(已被合并,下文将以JF乡表示JF分理处主要服务的6个村)的边远农村地区,距离县城42公里,与中心场镇相距6公里。JF乡共6个村,派出所的户籍系统显示全乡共17674人,汇总各村(居委)统计的常年在家的人共11924人,以“老弱妇幼”居多。JF乡人口构成基本情况表如表1所示。
表1.JF乡人口构成基本情况表
村别
人口
外出务工人口
常年在家人口
75岁以(含)上人口
60岁(含)以上人口
40-50岁(不含)人口
18-60(不含)岁人口
18岁(不含)以下
九龙居委
4535
1558
2977
126
884
981
2704
947
龙溪
1744
386
1358
61
359
393
1005
380
登陵
1589
543
1046
48
308
328
936
345
联合
3550
1233
2317
113
635
756
2143
772
杨柳
1189
408
781
39
237
259
708
244
古佛
5067
1622
3445
147
974
1102
3068
1025
原JF乡
17674
5750
11924
534
3397
3819
10564
3713
整个中心镇
48961
注:数据来源于当地派出所户籍人口系统数据及村(居)委统计数据
常年在家的11924人中有很大部分从未使用过互联网。在使用互联网的人中,极少有在电子商务平台购物、网上虚拟交易的人,但都安装了微信,并经常使用。如表2所示。
表2. 调查部分JF乡常年在家的人使用互联网的情况表
姓名
年龄
工作单位
常住地
是否(常)在JF分理处办业务
业务办理习惯
金融资产余额(万元)
是否使用微信
前海微众银行的微粒贷授信额度(万元)
使用余额宝等互联网理财产品的额度
使用支付宝的频率(次/年)
在电商平台购物的频率(次/年)
罗华英
35
JF当地XX居委综合服务岗
JF当地
是
自助
3.8
是
0.15
3
3
汪阳生
42
JF当地XX居委书记
JF当地
是
自助
35
是
汪一林
53
JF当地XX居委主任
JF当地
是
自助
5.89
是
刘定荣
54
JF当地XX居委综合治安岗
JF当地
是
柜面
4.76
是
王强
37
JF当地XX村委书记
JF当地
是
自助
5.41
是
0.3
9
9
黄国庆
51
JF当地XX村委书记
JF当地
是
柜面
3.87
是
黄发奎
51
JF当地XX村委书记
JF当地
是
柜面
0.008
是
罗兴禄
52
JF当地XX村委书记
JF当地
是
柜面
5.73
是
夏德平
52
JF当地XX村委书记
JF当地
是
柜面
3.39
是
周世海
53
JF小学教师
JF当地
是
柜面
0.98
是
周兴芬
48
JF小学教师
JF当地
是
柜面
49.57
是
夏万柏
50
JF小学教师
JF当地
是
柜面
0.67
是
夏维霞
36
JF小学教师
JF当地
是
自助
6.23
是
0.8
78
130
蒋仕国
46
承包鱼塘
JF当地
是
柜面
77.28
是
胡勇
43
承包JF小学食堂
JF当地
是
柜面
49.78
是
赵光会
43
养殖户
JF当地
是
柜面
44.77
否
黎开洪
45
装修工
JF当地
是
柜面
43.61
是
刘国舅
51
个体户
JF当地
是
柜面
40.89
是
上表中接受调查的人有:村干部、教师、金融资产余额大于40万的当地富有客户。共计调查了18人,在接受调查的人中有17人正在使用互联网,他们全都在使用腾讯公司的即时通讯工具——微信;在电商平台购物的只有3人,只占16.67%,他们都获得了前海微众银行微粒贷的主动授信邀请,累计授信额度1.25万元,获得微粒贷授信额度最高的是JF当地小学的一名教师,额度为0.8万元,她是所有调查者中使用电商平台频率最高的一位;被调查的人中都没有使用余额宝等互联网理财工具。在调查中还了解到,农村60岁以上的人很少使用互联网,本次调查也发现,JF乡使用互联网的人全都在60岁以下,从表1可知60岁以上的人有3379人,占JF乡总人口的19.11%。如果不是调查之前排除了这些完全不接触互联网的人群,在电商平台购物和获得微粒贷授信的人比例将更小。
常住JF乡的人在使用电商平台购物频率低的主要原因有:一是无快递公司。只有邮政快递EMS的派送范围包含了JF乡,且仅限JF场上范围内。垫江县内的28家快递公司无一家的派送范围覆盖了JF乡,只有天天快递、顺丰快递的派送范围覆盖了JF乡所在的中心场镇,不包含中心场镇街上以外的地方;二是消费欲望不强烈,无网上购物习惯;三是对网上虚拟交易有畏惧感;四是不会熟练使用互联网。
“微粒贷”是国内首家互联网银行腾讯微众银行面向微信用户和手机QQ用户推出的纯线上个人小额信用循环消费贷款产品,2015年5月在手机QQ上线,9月在微信上线。“微粒贷”采用用户邀请制,受邀用户目前可以在手机QQ的“QQ钱包”内以及微信的“微信钱包”内看到“微粒贷”入口,并可获得最高30万元借款额度。目前,微粒贷主动给客户授信的规则暂处于保密状态。不过,笔者通过电话咨询前海微众银行的客服工作人员了解到微粒贷的一些授信规则,主要是提取客户的工作、年龄、征信记录、网购记录、互联网理财记录、朋友圈等数据,采用建立信用评估模型对上述“大数据”进行综合分析,确定客户信用等级,最后,主动给客户一定的授信额度。微粒贷现在尤其重视客户是否有正式工作、是否有不良征信记录。以笔者亲身经历为例,微粒贷给笔者的主动授信额度为5.6万元,笔者申请了一笔500元的微粒贷,在5分钟内便将贷款资金打入了关联在微信上的银行卡账户。
通过以上分析得知,JF乡的人上网比例相对较少,且极少在电商平台购物,或者在网上进行虚拟交易,上网的基本都会使用微信。JF乡常年在家的人只有极少数人有正式工作,且以“老弱妇幼”居多,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和意识差,很少有人在互联网上留下有利于分析个人信用状况的大数据,导致互联网金融业务未能在JF乡大面积推广。因此,互联网金融对重庆农村商业银行垫江支行JF分理处的业务影响不大,但是也要看到互联网金融业务在JF乡已经有了“星星之火”。
四、传统银行的优势
与完全虚拟化的互联网金融相比,传统银行存在以下优势:
体验感强。传统银行物理网点可以面对面给客户办理业务,这是互联网金融服务无法提供的。许多金融消费者非常注重亲身体验感,坚信“眼见为实”的道理,没有亲身体验过就不会做决定。同时,很多金融消费者只对实体渠道高度信任与依赖,需要个性化、差异化的服务体验,尤其针对复杂金融产品或高风险业务,需要更充分的面对面交流。据权威公司的调查发现,即使在IT技术先进的美国,仍有超过85% 的客户习惯通过传统网点获得银行的服务。
权威性。这是商业银行在特殊地位和作用决定的,金融是现代市场经济的核心,商业银行是现代金融体系中最重要的金融机构,在市场调节和政策传导方面发挥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同时,商业银行处在信用融资中心的地位,在保障社会资金安全性方面发挥着关键性作用。
专业性。商业银行是商业信用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商业银行属于高风险行业,风险管理是商业额银行经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以安全性、流动性、营利性为经营原则,在实际经营的操作过程中,三者之间有较大的矛盾:首先,要提高安全性和流动性,往往就会削弱其盈利性;而提高了盈利性,安全性和流动性又要受到影响。要处理好这些矛盾,是十分困难的,但又是无法回避的。商业银行一方面管控面临的各种风险,包括政策风险、信用风险、利率风险、法律风险、国家风险、资本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另一方面业务经营过程中,还得协调安全性、流动性、营利性三者之间关系,使它们之间达到一个最佳的组合状态。
五、JF分理处优势受到制约的表现及原因
JF分理处作为商业银行最基层的银行传统物理网点,是组成传统商业银行无数细胞中的一个,是零售银行业务发展的重要平台。从单一的银行物理网点来看JF分理处的优势,表现最充分的是体验感和权威性。在专业性方面表现得不是很明显,这主要是因其承担的职责不同。因此,JF分理处也拥有商业银行的体验感、权威性及一定的专业性优势。而JF分理处在实际经营过程中,拥有的银行传统物理网点优势受到了制约,具体表现形式和原因如下:
1.体验感减弱。一是业务办理集中。JF乡的绝大数客户都是利用每月固定的赶集日到JF分理处办理业务,业务办理集中在赶集日的上午,造成赶集日上午的排队拥挤现象,客户体验较差。统计显示,JF分理处赶集日上午的平均业务量为82笔左右,而非赶集日全天的平均业务量为38笔;二是无法将持存折类的客户分流到自助柜员机。持存折类的客户中社保客户占了绝大多数。统计显示,赶集日上午存折存取款金额在1000元(含)以内的业务平均为36笔,存折存款赶集日上午平均只有7笔。
2.权威性受质疑。JF分理处作为传统银行的物理网点,在JF乡得到当地村民的绝对信任,有着极高的美誉度。近年来,也出现了很多质疑JF分理处权威的声音。最主要的原因是JF分理处为完成上级行下达的任务,存在向客户过度宣传代销保险产品的嫌疑。如前几年代销的XX保险公司分红型保险产品收益率过低,与JF分理处销售时宣传的预期收益率相差甚远,甚至还低于当时的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很多客户反映当初购买XX保险公司分红型保险产品是在JF分理处柜员地大力宣传产品收益率,并一再劝说下做出的购买决定,自己根本就没有打算购买XX保险公司分红型保险产品。
3.专业性有待升华。银行传统物理网点多注重对员工某一单方面操作性技能的要求,如要求柜员掌握一定柜面业务系统操作方法、柜面业务有关的规章制度,要求客户经理熟悉营销的某一类银行金融产品。很少有银行传统物理网点的员工能全面熟悉大金融类产品(银行、保险、证券、基金、信托)及相应的基本运作原理。很难找到能为客户科学制定综合理财方案的员工。当然,现阶段我国农村地区也很少有需要制定综合理财方案的客户。
六、发挥JF分理处传统银行物理网点优势的措施
当前,互联网金融对JF分理处的影响并不明显,但并不表明互联网金融对JF分理处永远都不会产生影响。互联网金融的到来是不可阻挡的,传统金融包括银行传统业务,肯定会受到很大影响和冲击。现在JF乡常住在家里60岁以上的人基本没有接触过互联网、办理互联网金融业务,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类人群会逐渐减少,直至消逝。在10—20年之后,出生在20世纪与21世纪之交的人们将会逐渐成为创造社会财富的主力军,这一代人毋庸置疑是在互联网的世界中成长起来的,“互联网+”是他们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即使是在边远农村地区会使用微信、网购、互联网金融的人们将会不断增多,并最终使互联网全面渗透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10—20年之后,互联网金融在边远农村地区也必然会从现在的“星星之火”发展为“燎原之势”。
因此,JF分理处的短期目标是进一步提升银行传统物理网点的优势,应对来自同业的竞争。长期目标则是转型为智能化的轻型网点,适应金融行业的发展趋势。结合JF分理处的长短期目标,我认为发挥JF分理处传统银行物理网点的优势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
(一)分流持存折类客户到自助柜员机办理业务
持存折类客户大多是社保客户,占用了大量银行柜面资源,却只给银行带来了很少的收益。根据“二八定律”JF分理处应该将更多柜面资源用于20%的高净值客户。由于重庆农村商业银行有着大量的社保客户,采取一定措施将社保类客户分流到自助柜员机办理业务,有着非常重要现实意义。对于持存折类客户我认为可以用如下方式解决。
1.商量客户将存折换为银行卡
最彻底的解决方式就是商量客户将存折换为银行卡。银行还可以定制“对账折”,来满足对使用存折有特殊偏好的客户。“对账折”的功能仅限于补登账户明细,没有存取款、转账等功能。
2.将现有自助存取款机升级
将现有自助存取款机升级改造为可以支持存折取款的自助柜员机。可以尝试的一种方案是,在现有自助存取机上增加存折取款模块,业务办理流程设定为:客户依次输入存折账号存折凭证号正确的密码取款金额吐钞。如果在自助存取机上增设存折取款模块影响银行卡业务,或是存在合规风险,可以将存折账户设置成单户全年累计取款金额不得超过1500元,社保户全年获得的金额也不会超过1500元,即将办理此类业务的客户严格限制在社保客户范围内。
3.投放卡折通用存取款机
2014年5月14日台州日报报道了一则《存折也能在自助ATM机上取款了》的新闻,“2014年5月7日台州银行在台州市投用首台卡折通用取款机,卡折通用取款机在普通ATM机的基础上增加了存折取款、查询、补登折等业务,24小时为市民提供服务。”鄞州银行公开信息显示,2016年年初鄞州银行投用了4台卡折通用存取机,储户可以通过卡折通用取款机完成存折取款、密码修改、存折补登、卡折转账等自助交易。每张存折每天最多可取5000元。这些都说明卡折通用存取款机早已问世,且不存在运营上的合规问题。目前,广州御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生产卡折通用存取款机,包括大堂式和穿墙式。同样,可以将卡折通用存取款机设置成单户存折全年累计取款金额不得超过1500元,办理此类业务的客户严格限制在社保客户范围内。
(二)与同业竞争对手进行非正式对话
当前处于同一区域的商业银行为抢占市场份额,采取了输送利益、加强宣传、定制专属金融产品、提高存款利率等方式来争抢有限的客户资源。边远农村地区的同一个地方通常有重庆农商行和邮政银行两家银行金融机构,两家金融机构为了不在竞争中处于下风,都采取了发放礼品的方式营销或维护客户,彼此不断增加发放礼品的次数和数量。这些都看似高明的手段,但都会受到对方的反制措施,“以其人之道,还至其人之身”。长此以往,将会陷入恶性循环,既不利于金融市场的健康、稳定发展,也不利于双方尽早进行银行传统物理网点智能化改造。因为从短期来看,是传统银行之间的竞争,但从长期来看,则是来自互联网金融的竞争。为避免“螳螂捕蝉,黄雀在后”、“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悲剧发生,重庆农商行和邮政银行两家有非常相似性的金融机构,双方可以选择在支行或总行层级进行非正式闭门谈话,互相承诺至少在只有重庆农商行、邮政银行两家金融机构的地方停止类似的“自杀式”竞争,双方靠优质的服务、优良的金融产品、优美的营业环境制胜。
(三)合规销售代销金融产品
JF分理处代销金融产品现阶段只有保险产品(万能型或分红型),重庆农商行取得《保险兼业许可证》的网点都在代销保险产品。保险公司选择银行进行代销,除了想借助银行增加销售渠道,实现交叉营销的目的外,还看中了银行信用在社会公众眼中的权威性。由于在广大边远农村地区的居民文化素质普遍偏低,对自身的金融消费需求难以正确判断,大多数人第一次购买非存款类金融产品时,都是出于对银行的高度信任。在销售过程中,网点工作人员应明示产品的代销属性,充分揭示代销产品风险,不得采取夸大宣传、虚假宣传等方式误导客户购买产品,并应当根据有关规定实施录音录像。
(四)做好混业经营的准备
混业经营是指商业银行及其它金融企业以科学的组织方式在货币和资本市场进行多业务、多品种、多方式的交叉经营和服务的总称。金融混业经营是世界金融发展的大趋势,也是中国金融改革的最终目标之一。从国内外的情况看,混业经营有诸多公认的好处,比如:为资金更合理的使用、更快的流动创造了有利条件;有助于金融各个领域之间发挥协同作用,减少或避免拮抗作用;有助于对风险的系统监管等。只有混业经营才有助于对风险的系统监管。因此,JF分理处的员工要及时充电,深入学习银行、保险、证券、基金、信托等大金融领域的知识,争取取得相应资格证书,为即将到来的混业经营做好知识储备。
(五)申请以JF分理处为名的微信(公众)号
分析表2数据得知,边远地区接触互联网的农村居民基本都在使用微信。申请以JF分理处为名的微信(公众)号,并在JF当地推广后,有利于JF分理处及时与客户进行互动,了解客户的金融消费需求;有利于JF分理处根据当地客户群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推荐重庆农商行互联网金融产品;有利于JF分理处与客户保持更加良好的关系。
(六)重视大数据,提高获取能力
互联网金融在互联网交易方面的大量数据的有力支持下得到使得快速发展,金融公司能够利用互联网管理平台以较高的效率与较低的成本对大量的信息数据进行深入的挖掘与分析,对顾客交易方面的信息有了更加充足的了解,从而有利于顾客金融风险与需要的评估与分析。针对于互联网金融公司在该方面的优势,商业银行就应当加大互联网新业务的发展力度,提升当前业务和服务能力,融合线上线下业务转化和发展,重视客户群体建设,加强与顾客的便捷沟通,对当前已有的客户群体进行巩固。
对于新兴的互联网金融公司来说,商业银行将会具备独特的的发展优势,例如:具备较多的柜台网点与比较庞大的人员数量,具有比较全面专业的金融知识体系,在监督管理方面较为严格,内控制度健全,顾客对银行形象认可,这些方面的各种优点对于互联网金融公司来说,在短期内是无法逾越的。具备这些天然优势,商业银行能够在互联网领域大展身手,构建了更加符合顾客们的需求、强化与顾客们合作粘性、全方位了解顾客们的资信状况的电商的平台,同互联网金融公司相互竞争。
篇4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长尾”小微企业;融资;问题研究
“长尾”理论是互联网时代兴起的一种新型理论,起先由美国人克里斯•安德森提出,用来形容例如亚马逊和Netflix之类网站的商业和经济模式,后也将小微企业称作是金融需求的“长尾”。“长尾”这一理论是一个抽象的口语表达,具体可以举例说明,过去人们只能关注重要的人或事,如果用正态分布曲线来描绘此类人或事,人们只能关注处于曲线“头部”、易被关注到的人或事,而将处于曲线“尾部”、需要更多的精力和成本才能关注到的大多数人或事忽略。基于此,在传统的金融市场,小微企业往往被边缘化。而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和发展大大地降低了关注的成本,使得人们有可能以很低的成本关注正态曲线的“尾部”,并且关注“尾部”产生的总体效益甚至会超过“头部”。因此,互联网金融的出现,必将会帮助“长尾”小微企业走出融资难的困境。
一、互联网金融助解“长尾”小微企业融资难困难的优势
克里斯•安德森在其“长尾”理论中指出,互联网时代是关注“长尾”以及发挥“长尾”效益的时代。因此可以说,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将使“长尾”小微企业迎来自己的“春天”,而基于互联网技术的互联网金融也必将助力小微企业蓬勃发展。现将互联网金融助解“长尾”小微企业融资困难的可行性进行分析如下:首先,互联网金融打破了供需双方的交易壁垒。传统金融交易模式方式使得资金供需双方均受到了地域的限制,而互联网金融则能打破传统金融机构对投、融资双方间设置的壁垒,使得投资者与融资者通过互联网平台相对自由地寻找适合双方的资源,进而实现自己供需双方的自愿配对。与此同时,诸如P2P平台等众多媒介平台为资金的有效流通提供了多种渠道,而大量民间资本的融入使互联网金融较传统金融机构有更丰富的资金来源,从而满足了小微企业的融资需要。其次,互联网金融降低了融资成本。诸如银行等传统的金融机构在对有融资需求的小微企业进行信息审核的过程中往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在投入了较大成本后才能确定是否对其放贷,然而小微企业能为金融机构带来的利润几乎与金融机构前期投入的成本相持平,这样的回报情况使其更偏向对大企业进行资源供给。与传统金融机构不同的是,互联网金融专门致力于为小微企业提供服务,使资金供需双方通过互联网平台进行交流与互动,再由数据库模型对大数据进行云计算,最大程度地降低了融资成本,减轻了小微企业的资金负担。最后,互联网金融增强了投资与融资双方的信息透明度。传统金融模式暴露出了小微企业诸多的信息失真问题,导致银行等传统的金融机构由于不能确定小微企业的真实情况,因而不愿承担风险轻易贷款给小微企业。而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下,投、融资双方的信息壁垒也能够被打破,进而使得双方的资金信息更加透明化。
二、互联网金融在小微企业融资中应注意的问题
第一,互联网金融的系统性风险大。互联网金融活动的开展是经由互联网平台,运用数据库模型进行大数据的云计算,进而得出数以千计的数据信息。由于此模式的简单和直观,知识互联网金融企业对系统性计算模式过度依赖,却忽视了经济大环境的动态性,因而在机械式的操作系统下,容易引发系统性的风险。第二,互联网监管体系不完善。当前,互联网金融还处于发展阶段,因而在各方面会显得不够成熟,特别是近几年明显暴露出来的监管的不成熟,主要在于自身没有形成一定的监管规范以及缺乏法律层面上有效的监督引导。具体表现在互联网金融较为复杂的金融环境缺少专门性的监管体系,同时相关部门对于互联网金融活动中产生的个人信息、支付安全等问题没有明确的规定,导致在此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金融风险。
三、互联网金融在小微企业融资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一方面,强化互联网金融行业自律。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下,互联网金融企业处于周边其他相关部门的复杂联系中,因而互联网金融企业需要展开与行业自律相关的活动,为自身的持续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空间环境。另一方面,完善互联网金融监管体系。现阶段的互联网金融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因此需要国家利用法律手段对互联网金融行业实行监督和管理,可以从构建互联网金融相关法律体系以及加强个人信息以及支付安全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建设等角度进行监管体系的完善,从而促进互联网金融行业持续健康发展。
四、结束语
新兴的互联网金融行业能够借助其多重的互联网优势为“长尾”小微企业提供便捷、有效的技术与资金支持,助解其融资难问题,在此过程中,也要注意规避风险以及加强自律,从而更好地服务小微企业。
参考文献:
[1]卢馨,汪柳希,杨宜.互联网金融与小微企业融资成本研究[J].管理现代化,2014(05).
[2]王馨.互联网金融助解小微企业融资困境——基于“长尾理论”分析[J].征信,2014(03).
[3]巴曙松.大数据可解小微企业融资瓶颈[J].中国经济报告,2013(06).
篇5
目前,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趋势已很明显,相关创新活动层出不穷。各类机构纷纷介入,除银行、证券、保险、基金等之外,电子商务公司、IT企业、移动运营商等也非常活跃,演化出丰富的商业模式,模糊了金融业与非金融业的界限。
理解互联网金融的三个要点
理解互联网金融的概念,需要抓住三个要点:
第一,互联网金融是一个前瞻概念。理解互联网金融,要有充分想象力。
第二,互联网金融较传统金融而言,同时具备了“变”与“不变”。“不变”体现在互联网金融中,金融的核心功能不变,股权、债权、保险、信托等金融契约的内涵不变,金融风险、外部性等概念的内涵和金融监管的基础理论也不变。“变”体现在互联网因素对金融的浸入,主要来自互联网技术和互联网精神的影响。
第三,互联网金融的三大支柱分别是支付、信息处理和资源配置。任何金融交易和组织形式,三大支柱只要其一具备了相关特征(注:不要求三大支柱都具有相关特征),就属于互联网金融。这也是本报告对互联网金融的构造性定义。此定义涵盖了目前互联网金融的主要形态,而且我们认为所谓“互联网金融”与“金融互联网”的划分(或者争论)没有必要。
互联网金融还需20年才能发展成型
尽管如此,到本报告完成时,互联网金融远没有发展成型,乐观估计这至少还需20年。因此,互联网金融既不完全是总结历史,也不完全是概括现状,更多是设想未来。尽管如此,互联网金融依旧扎根于理性思维,并非乌托邦式的空想。
本报告对互联网金融的研究正是基于以下三个“理性之锚”:
第一,互联网金融立足于现实。现实中已经出现的互联网金融形态,是我们推演未来发展的出发点。
第二,互联网金融符合经济学、金融学基本理论,就如同现实物体运动遵循物理学基本原理一样。不管是对互联网金融已有形态的解释,还是对互联网金融未来发展的预测,目前的经济学、金融学基本理论都提供了足够的分析工具。这是本报告根本的方法论。
第三,互联网金融研究的基准,是瓦尔拉斯一般均衡对应的无金融中介或市场情形,这也是互联网金融的理想情形。
三大支柱助推互联网金融发展
本报告以“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为研究理念,既放眼于国际,也立足于中国实践,对互联网金融的国际国内发展情况、发展支柱进行了深刻剖析、大胆推演和充分举证,致力于为中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提供有力借鉴。
一方面,我们认为,金融互联网化是一个必然趋势。以网络银行、手机银行、网络证券公司、网络保险公司、网络金融交易平台以及金融产品的网络销售等形式出现的金融互联网化,顺应了互联网时代金融业发展的要求。
另一方面,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远不仅是金融互联网化。三大支柱的发展将助推互联网金融呈现新兴的发展态势。
首先,支付领域的创新为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注入创新基因,推动了互联网金融的迅猛发展。主要表现在,一是移动支付、第三方支付实质就是电子货币的流转;二是移动支付除具备支付功能外,同时还可具有金融商品的属性。移动支付从表面上看,是把支付终端从电脑端向手机端等转移,实质是货币在不同账号之间的转移;三是移动支付与第三方支付的融合,放大了支付实现货币转移这一优势。
第二,大数据的应用解决了互联网金融发展中信息处理的问题。数据是金融机构的核心资产。大数据改变了传统数据及其分析方法,对金融领域产生了重要甚至革命性的影响。目前,大数据在征信和网络贷款中的应用发展较为成熟,如,Kabbage和阿里小贷已发展成为基于大数据的网络贷款的典型案例。未来,大数据将逐步应用于证券投资和保险精算中。
第三,P2P网络贷款和众筹融资是互联网金融发展中的新兴力量。在国外,P2P网络贷款及众筹融资方面已有典型案例,P2P如LendingClub等,众筹如Kickstarter等。在国内,一方面P2P网络贷款和众筹融资虽已如雨后春笋般兴起,但发展尚未成熟。另一方面,P2P网络贷款在中国的实践,还需解决风险、自律、监管等问题。众筹融资在中国的实践,还需解决激励机制、风险及市场设计等问题。
以监管促发展
对于互联网金融监管,目前各国政府都还处在探索阶段。我们认为,对中国的互联网金融,不能因其发展尚处不成熟时期,就采取自由放任的监管理念,应该以监管促发展,在一定负面清单、底线思维和监管红线下,鼓励互联网金融创新。
第一,互联网金融监管的必要性及特殊性。我们认为,须参照此轮国际金融危机后金融监管改革的理念和方法,对互联网金融进行监管,并在监管中考虑互联网金融的一些特殊性。
与传统金融相比,互联网金融的两个突出风险特征在监管中要注意。一是信息科技风险。对信息科技风险可以采取非现场监管(使用监管指标)、现场检查、风险评估与监管评级、前瞻性风险控制措施,也可以使用数理模型来计量信息技术风险;
二是“长尾”风险。对“长尾”风险,强制性的、以专业知识为基础的、时间持续的金融监管不可或缺,而金融消费者保护尤为重要。
第二,互联网金融应以监管促发展。互联网金融的监管应综合运用功能监管和机构监管,并通过加强监管协调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
互联网金融的功能监管可分成审慎监管、行为监管、金融消费者保护等三种主要类型,而机构监管方面则急需对P2P网络贷款和众筹融资进行监管。
篇6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网络经济;网络外部性;普惠性;生态圈
一、引言
在网络经济和信息技术发展的共同推动下,互联网已从信息单向传播的1.0时代,双向社交互动的2.0时代,逐步进入到以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为引领,与传统产业紧密结合,以“互联网+”为代表的3.0时代[1]。在这一时期,互联网作为生产工具,将在传统经济领域形成新型的经济关系、社会关系和产业发展路径,甚至导致竞争格局的嬗变[2]。具体在金融领域的表现则是,自阿里巴巴2003年设立支付宝,引爆国内互联网金融市场后,互联网金融已扩展至理财、借贷、保险、众筹、消费金融等领域;全面涉足银行、证券、保险等主流金融业态;并通过金融科技的应用,逐步形成“互联网+科技+金融”的新金融形态,改变了传统金融业的运营模式;而在销售端,则逐步向信用评级、金融产品定价、风险控制、欺诈识别、投资决策、客户服务等金融业务的纵深渗透,全面推进金融业转型升级。同时,业界已认识到,随着经济活动及新一代富裕群体不断向网络空间迁移,金融活动互联网化已成为大势所趋。因此,以阿里巴巴、腾讯为代表的互联网巨头,通过多种方式获得互联网银行、保险、支付、消费金融等主要金融牌照,并率先进行产业布局。而以中国平安、工商银行等为代表的传统金融机构,纷纷将互联网金融作为重要的战略发展方向,通过自建平台、股权投资、战略合作等多种方式,从技术、商业、市场等多个方面,涉足互联网金融领域。因此,互联网空间已经成为金融机构竞争的重要战场。传统金融机构正确认识传统金融与互联网金融的演进关系,并在复杂的经营和技术环境下,将传统经济中的优势向网络经济迁移,成功完成互联网化转型,是建立面向未来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也是全行业面临的重大挑战。
二、传统金融向互联网金融的演进研究
(一)传统金融与互联网金融之间的关系
一般认为,互联网金融是指互联网企业及传统金融机构,将互联网和信息通信技术与传统金融业务相结合,依托互联网及互联网思维开展服务,实现资金融通、支付、投资和信息中介服务的金融业务模式。在便利性、普惠性和收益性等方面为用户带来切实的利益[3]。对互联网金融的研究认为,它虽然没有改变金融及金融体系的本质功能,但互联网金融改变了传统金融机构物理形态、资金周转速度和市场结构,提升了金融科技应用水平,在我国金融业的利率市场化、服务实体经济、发展普惠金融、金融业供给侧改革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4-5]。同时,它也对传统金融机构的展业渠道、存贷体系、理财市场、支付方式等带来不小的冲击[6]。从长期来看,由于传统金融服务方式已不能满足新时期、新环境下经济发展的需求,互联网金融作为一种先进思维和技术的代表,将日益挤压传统金融业务的空间。因此,传统金融向互联网金融的制度变迁不可避免,当前传统金融机构应加速互联网化[7-8]。
(二)传统金融机构向互联网金融的演进路径
对于传统金融机构向互联网金融的演进路径,我国学者主要从三个方面提出了相关建议:一是在交易架构上,传统金融机构应该在增信、风控和合规性方面,着重建设互联网业务的交易架构,这是全面转型的重要条件[9]。二是在业务互联网化方面,可首先通过发展线上网点、成熟的金融业务,进而发展网络借贷和电子商务业务,逐步实现向互联网金融转型[8]。三是在提升经营效率方面,传统金融机构应充分吸收并借力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金融科技的发展成果,将其合理应用到客户拓展、服务效率与质量提升及新型信用体系的建设中,实现降本增效[10]。总体来看,产业界和学术界均已认可互联网金融在业务层面具有更高的效率,更广泛的覆盖范围,更优质的用户体验,更适应新经济的发展。但对于互联网金融的优势及传统金融的转型路径,现有的研究更多是从金融功能、机构和业务的角度出发,对互联网及相关信息技术的认识,主要聚焦在工具层面,较少涉及互联网金融的网络经济属性。仅仅简单地将互联网视为资源、生产工具或信息传输通道,将互联网与传统业务相结合,理解成原有信息系统的扩展,则对互联网金融的理解只会停留在互联网对生产效率、营销效率提升的层面,难以有效解释竞争格局的嬗变,导致对传统业务互联网转型的必要性和难度认识不够,不利于拓展传统业务转型发展的具体路径[2]。因此,本文引入网络经济理论,分析互联网金融的网络经济特征及对传统金融机构的挑战,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传统金融机构互联网业务的发展策略。
三、互联网金融的网络经济特征及对传统金融发展模式的挑战
(一)互联网金融的网络经济特征
1.用户规模具有自我增强性
网络经济的重要特征是具有网络效应,它表现为当某种商品或服务使用的用户增加时,其他用户获得的效用将增加。或者说某用户使用产品或服务的效用依赖于该平台的用户规模。进一步研究发现,用户规模越大,网络效应就越明显;当用户数超过一定临界值时,网络效应会像地心引力一样,吸引越来越多的用户加入,用户规模将呈指数级增长[11]。同时,由于网络经济的边际成本较低,使用户规模的扩张具有经济可行性。因此,在网络效应作用下,互联网金融平台的发展具有强者恒强的马太效应,在达到一定规模后,市场将具有较高的集中度,形成寡头垄断和进入壁垒。目前在互联网支付领域,这一特点已表现得非常明显,支付宝和微信支付的合计市场份额已超过9成,其他支付企业难以形成市场机会。所以,一方面传统金融机构的互联网转型具有高度的紧迫性,一旦在相关领域形成独角兽企业,互联网业务就将难以实现市场突破;另一方面,互联网金融企业要高度重视用户体验和用户规模的扩张。
2.市场具有普惠性
自2004年安德森提出长尾理论以来,人们愈加认识到:网络经济环境下,“长尾”市场的规模可以与传统头部市场相比拟,且能够实现较高的收益,打破了传统经营上的二八定律。同时,新信用理论认为相比于财务和资产信息,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和交易行为信息更能体现其信用状况。即利用用户在网络中的行为轨迹、社交情况、交易行为等所产生的大数据信息,能够更加客观、准确、真实地评价其履约状况和信用水平[12],这极大地拓展信用信息来源,进而有效地扩大金融服务的覆盖范围,推进金融服务向深度与广度拓展,使金融服务大众化、普惠化。因此,互联网金融在“长尾理论”和“新信用理论”框架下,能够在更大用户空间中、以更低的边际成本、更多的风险定价手段,提供金融服务,使金融业的发展进入新的阶段,有效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小额业务无人问津的问题,使全社会分享到金融发展带来的便利,也为新的市场参与者提供了迅速发展壮大的机会。互联网金融的普惠性,体现在业务件均价值较低。如截至2017年6月底,余额宝资产规模达到1.43万亿元,用户数突破3亿,人均持有规模不到5千元,远低于传统银行5万元的理财门槛,具有明显的普惠特征。这就要求经营者具有较低的业务边际成本,建立以用户规模为基础的盈利模式。
3.业务体系具有综合化、生态化特征
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互联网平台在业务协同、客户迁徙、交叉销售等方面,能够发挥较大的优势。互联网金融平台将金融业务之间、金融业务与非金融业务之间更紧密地连结在一起,形成以综合金融和产融结合为代表的生态系统。一方面,处于主导地位的企业,将相关产品与服务的标准贯穿于这一生态系统中,并确定相应的“交易秩序”,实现“生态系统内部的资源配置”,有效降低风险并提升主体间可协调性,使产品与服务能够更好地满足用户需求,并降低交易成本[14]。另一方面,互联网金融企业以用户为中心不断扩大产品与服务范围,使生态系统的规模日益扩大,利润来源多样化,形成有别于传统金融机构的多种盈利模式,并能够有效降低获客成本,提高用户黏性,深挖用户价值。这种发展方式,使传统的产业边界日益模糊,传统的制度红利空间面临挤压。
4.数据资源与业务能力之间具有往复增强性
网络经济环境下,数据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生产资料,帮助互联网金融实现产品创新、改善盈利能力和推动技术革新。有学者甚至认为,互联网金融就是大数据金融。一方面,数据是互联网金融平台实现产品创新、改善盈利能力的基础。互联网金融业务的经营,无论是信用管理、网络借贷信息匹配、保险防欺诈检验、还是用户行为预判等,本质上均是大数据建模分析。对于互联网金融业务,相关领域数据资源的丰富程度和对数据的分析能力,直接决定了产品竞争力;同样,产品竞争能力的提升,将进一步扩大数据来源和规模,在数据资源与产品竞争力之间形成往复增强型。另一方面,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新技术,均具有以数据为基础的自我学习性,如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数据规模越大,技术应用的效果便越好[13]。同时,技术应用过程中产生的数据资源,将成为下一轮科技创新的重要生产资料,在数据资源与技术创新之间也具有往复的增强性。因此,拥有丰富的数据资源和良好数据分析能力的互联网金融企业,将在产品创新和技术演进中占有重要优势,并对后进入者或者数据缺乏者,构成数据和技术壁垒,有效巩固其市场地位。总之,在自我增强和往复增强性、普惠性及综合性等网络经济特征的作用下,互联网金融初步形成了以用户为中心,以普惠金融为方向,以数据为核心资产,积极开展生态圈经营和科技创新的发展路径和商业模式,并依托网络效应形成了新的竞争工具和关键成功因素。
(二)与传统金融业务发展模式的区别及影响
1.在用户发展方式方面
传统金融机构更多注重的是效益因素,重视高净值客户的大额金融需求,用户发展更多依靠客户经理的推荐及线下的口碑传播。而互联网金融业务平台,为了充分借力网络效应所带来的用户规模的自我增强性,在发展之初,优先解决的往往是用户规模问题,而并不是首先考虑用户价值、用户贡献等效益因素。因此,实践中,部分具有互联网背景的互联网金融企业,为争抢客户资源,往往通过股东资源、交叉补贴等方式,促使大量用户的金融服务需求向互联网平台迁移。传统的用户发展方式,用户规模的增长速度远不及网络效应所带来的指数级增长,在竞争中难以占据优势,用户维持成本也将大幅提高,在网络效应的作用下用户流失不可避免,对传统金融机构的生存发展造成巨大影响。
2.在业务和产品创新方面
传统的金融产品创新主要是利用金融技术和法律工具,设计具有新的现金流、风险和收益特征的金融产品,创造新的风险管理和价格发现功能;而互联网金融领域的产品创新往往依托于互联网和新一代信息技术,不断将金融和非金融要素结合在一起、与具体消费或生活场景联系在一起,由被动式的“需求服务型创新”过渡到主动式的“业务创新”,使金融产品向简单实用和自适应性方向发展[15]。
3.在技术发展路径方面
传统金融机构更加注重如何提高经营效率和业务数字化水平,侧重于对业务流程的技术改造;而互联网金融更侧重于金融产品层面的技术升级,以数据分析为手段,信息技术与金融产品的深度融合,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提高风险定价水平,目标是使企业以更低的边际成本、更高的效率服务于更大范围的用户。同时,以往金融机构对信息技术更多的是采取“拿来主义”策略,通过购买技术、产品和服务的方式,解决技术发展问题。在网络经济环境下,由于数据资源的核心地位及新技术所具有的自学习性,使传统金融机构难以直接获得技术优势,而需要在一定数据资源的基础上,通过长期的“检验-修改”过程,才能最终消化吸收新技术,形成优势。
4.在盈利模式方面
传统金融机构的利润主要来自于利差、费差和死差这三差,而互联网金融机构通过综合化、生态化的发展,延伸了产业链、服务链,从更多的维度,场景化服务于客户需求。以互联网为平台,连接了金融产品与非金融的产品及服务,利润来源多样化,在竞争中具有更大的价格回旋余地。总之,传统金融机构应意识到,网络环境下互联网金融业务在用户发展、业务和产品创新、技术获取及盈利模式等方面均已发生变革,以往发展中所倚重的资本优势、专业优势、网点优势及政策优势,已不能适应网络经济环境下的业务发展。
四、传统金融机构的互联网业务发展策略
传统金融机构需要摆脱路径依赖,遵循网络经济的运营规律,从用户拓展、数据资源与金融科技创新、生态圈建设等互联网金融的关键成功要素入手,才能有效推动互联网金融业务的发展。
(一)树立网络时代的企业价值观和品牌形象
首先,传统金融机构应认识到,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根本出发点是满足用户需求,改善金融服务水平,而不能为转型而转型。因此,传统金融机构应树立“以用户为中心”的网络时代企业价值观,在满足合规性要求的前提下,一切从用户出发,在制度、业务和技术等方面加强金融创新,适应用户网络活动的需要。其次,打造互联网金融品牌。传统金融机构在发展互联网金融的同时应注重打造标识性强的品牌效应,避免用户提及传统金融机构时,与保守、职业、高门槛等让客户有距离感的形象产生联想。当然这也需要传统金融机构加强金融创新,使品牌真正的名实相符。第三,加强互联网金融人才队伍建设。传统金融机构的人才优势主要集中于专业的金融业务领域,缺乏互联网运营、信息技术、与互联网金融资产负债管理相匹配的人才,更加缺乏既有金融专业知识,又懂互联网运营和技术的复合型人才队伍。因此,传统金融机构应高度重视互联网金融专业人才队伍的引进和培养,专注研究网络市场中的用户需求和竞争动态,开发具有竞争力的产品。
(二)重视向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平台的用户迁移和引流
本质上,互联网金融业务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就是用户,平台之间、机构之间竞争的焦点就是用户资源的争夺。而传统金融机构本身拥有雄厚的客户基础。所以,首先应以现有业务痛点为抓手,通过改进服务、创新产品等多种手段,将存量用户向自身互联网/移动互联网金融平台迁移。其次,应加大资金支持,以股权投资或者战略合作的形式,加强对互联网金融信息服务平台、电子商务平台等互联网用户入口的布局,提高主动获客能力。从存量和增量两个角度,解决用户发展的种子资源问题,避免用户的单向流失,借力网络效应,将互联网金融业务引入正轨,在用户竞争中占据优势。
(三)以数据为中心,打造金融科技创新体系
传统金融机构,虽然积累了大量的客户交易结算数据,但这些数据并不完整,对用户自身的行为偏好、交易周期、交易对手的信息掌握不够,并不能形成足够立体的用户画像,也不足以支持人工智能等新一代金融科技的发展。因此,传统金融机构可通过与第三方合作的方式,在合规的前提下,加强对客户信息、网络行为、社交网络等信息的收集与管理,并加强对数据的研究和挖掘,充分发挥数据的价值。同时,要积极拥抱新一代信息技术,建立一套以科技为先导的金融业务创新体系和评价标准。一方面,顺应技术进步的趋势,围绕信息技术对金融功能的重构,优化升级产品、服务及商业模式;另一方面,通过长期的技术与用户,技术与金融业务之间的融合,打造符合传统金融机构的用户管理、风险控制模型,形成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四)以用户为中心,构建互联网金融生态系统,发展多元化的盈利模式
多元化经营是互联网业务发展本身的内在要求,也是互联网金融业务的重要优势和成功运营的关键。首先,传统金融机构,应不断拓展在互联网金融领域的产业链整合能力,提升对上下游的掌控能力,避免被其他互联网平台“再中介化”;其次,依托多元化的产业链合作模式,如战略联盟、兼并收购、股权合作等方式,打造内容丰富、秩序规范的产业生态系统,提高综合竞争优势;第三,维护生态系统的交易秩序,强化互联网金融平台的合规经营,确保生态系统的经营和发展更好的服务金融主业。总之,传统金融机构不能囿于金融业务来研究发展互联网金融,而是要从网络经济的运行规律出发,从企业发展的价值目标、品牌形象、用户和数据资源拓展、生态圈建设与管理等多个方面入手,探索互联网金融业务的发展路径。
参考文献:
[1]吕廷杰,李易,周军.移动生产力丛书:移动的力量[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4.
[2]赵振.“互联网+”跨界经营:创造性破坏视角[J].中国工业经济,2015,(10).
[3]胥爱欢.互联网金融创新挑战:大数据、跨界经营与权利异化[J].西南金融,2016,(6).
[4]白杰.我国互联网金融的演进及问题研究[D].石家庄:河北大学,2014.
[5]赵洪江,陈林,李平.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的改变与不变[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15,(4).
[6]李明远.互联网金融产业及其对传统金融冲击的影响研究[D].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2015.
[7]徐二明,谢广营.传统金融到互联网金融的制度变迁:相对价格与路径依赖[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6,(3).
[8]杨芳,.传统金融机构互联网化转型架构分析及未来发展趋势[J].改革与战略,2017,(8).
[9]蒋伟,杨彬,胡啸兵.商业银行互联网金融生态结构与系统培育研究———基于平台经济学视角[J].理论与改革,2015,(4).
[10]耿丽君.以供给侧改革推进传统金融向互联网金融转型的发展路径[J].商业经济研究,2016,(6).
[11]凯文•凯利,著.刘仲涛,康欣叶,侯煜,译.新经济,新规则[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4.
[12]吴晓求.互联网金融:成长的逻辑[J].财贸科技,2015,(2).
[13]杜云,叶崴.网络经济下的市场驱动力研究———基于新技术扩散OOP实验数据分析[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
[14]罗珉.价值星系:理论解释与价值创造机制的构建[J].中国工业经济,2006,(1).
篇7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Internet finance, many products have spread through the Internet media to the average consumer. In order to study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Internet financial products consumers in the selection of Internet financial products,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important influencing factors through qualitative research based on grounded theory, and selects the risk of loss, income, product reputation, the credibility of the company and so on. Then introduced the nested Logit model to construct the consumer Internet financial product selection model, and through the research data on the model of the empirical verification. The empirical results show that consumers' Internet financial product selection process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stages. The first stage is the choice of product type, the income and the risk of loss are the important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product type selection. The second stage is the product type.The choice of specific products, product reputation is an important factor affecting the choice of specific products,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two stages and ultimately affect the selection results.
Keywords: Internet financial products; Consumer choice behavior; Rooting theory; Nested Logit model
0 引言
如今,随着我国宏观经济增速放缓,人民币对美元汇率走低,理财投资收益率日趋下降,部分银行甚至出现了利率“倒挂”的情况。以互联网为销售渠道的金融产品以其低价格、高收益、低门槛等优势受到愈来愈多的消费者青睐。与此同时,消费者在进行互联网金融产品选择时所面临的问题复杂多变,投资者通常基于风险、流动性、安全性等各种因素去综合评判互联网金融产品的价格,并进而影响到消费者对产品的选择。
本文从微观角度出发,探析消费者对互联网金融产品的选择行为,一方面,能够为互联网金融企业提供一定的参考意见,促进我国互联网金融更快更好发展;另一方面,有助于监管部门制定相关监管措施,保障我国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
1 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综述
互联网金融的崛起也动摇了传统金融机构在风险定价中的绝对垄断地位。国内外理论界和学术界都开始了对互联网金融的理论研究。Bauer等(2006)以微观经济学的效用理论为基础研究消费者对包括互联网金融在内的信息技术产品的接受问题,其研究表明,风险和年龄显著影响消费者对互联网金融产品类型的选择。Ahlin等(2007)研究发现,互联网金融的创新导致传统金融中介的重要性下降。Wu等(2008)认为当代金融交易经过了从传统金融、电子金融到互联网金融模式的演变。Ethan等(2012)研究认为在互联网和大数据等网络技术的支持下,金融产品的风险定价及期限匹配等计算精度正不断提升。Yan等(2013)则持有互联网金融的兴起在于基于互联网思维,互联网金融是对市场要素和合作方式的重构的观点。谢平、邹传伟(2012) 指出互?网金融模式是资本市场直接融资与传统商业银行间接融资之外新的融资模式,它是在以搜索引擎、移动支付和云计算为代表的信息科学技术发展之下兴起的。吴晓求(2015)认为互联网金融也可以被称为第三金融业态,是指具有金融的基本功能,以互联网为平台、具备互联网精神、以云数据的整合为基础而建立的新型金融业态。曾建光(2015)的研究表明消费者的感知风险与期望的互联网金融产品利率呈明显的负相关关系。潘意志 (2012)研究了阿里小贷的内涵、优势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监管是影响阿里小贷未来发展的重要因素。由于互联网水平发展的差异性,互联网金融尚未形成完整业态,这一领域更多提及的是电子银行和概念。
互联网金融的概念和相关研究几乎都是基于商业实践,所以目前多集中于互联网金融的具体模式的研究,较少从消费者视角出发,落脚于微观,对互联网金融进行研究。
2 互联网金融产品发展现状
广义上来讲,互联网金融产品包括信息化的传统金融机构、第三方支付业务、大数据金融、数字货币、众筹、互联网金融门户和P2P网络贷款平台之下的各种与金融相关的产品。狭义上来讲,互联网金融产品分为宝类货币基金、P2P网络信贷和众筹。
由于对互联网金融产品没有权威的认定,没有统一的统计口径,行业通常用网络理财和网络资产的发展情况间接代替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概况。2016年7月艾瑞咨询的《2016年中国互联网金融发展报告》显示,截止2015年年底,我国通过互联网进行理财的用户规模达到3.2亿,网络信贷用户规模为1.3亿(图1)。
同时,根据报告显示,截止2015年年底,我国网络资管规模近1.8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57.3%,预计之后几年会持续增长,2020年有望达到6.5万亿元(图2)。
互联网金融产品的应用逐渐呈现出多层次、全面和精准的特点,关乎民众生活的消费金融和影响企业发展的供应链金融是以后发展的重要趋势。因此,互联网金融的用户数量基本告别了野蛮生长的阶段,在资金规模方面有望持续大幅增长。
3 基于扎根理论的影响因子探析
本文采用质化研究来探讨消费者互联网金融产品选择行为影响因素。之所以考虑用质化研究方法,主要基于消费者对互联网金融产品的选择影响因素复杂,难以量化。同时,量化研究需避免被研究者主观价值的涉入,如此便堵住了研究者进入消费者内心世界的大门,因为感受不到来自消费者的真实体验和互动,在消费者对互联网金融产品选择行为问题难以通过量化研究解决。
3.1 扎根理论
扎根理论作为定性研究的一种,最早由斯特劳斯与格拉斯提出并运用于医院管理方面的研究。其主旨是在经验的基础上,建立理论框架,即针对某种现象通过归纳引导出该领域的理论。因此,其与常规研究中先提出观点,再论证观点的理论范式在研究方式上有很大不同。
扎根理论的研究中,一般需要研究者通过介入式观察与非结构性访谈等方式加入研究对象的环境当中,在系统、详细的记录研究对象的诸多反应后,抽象出理论。在这一过程中,最为核心的部分就是资料的收集与分析,其需要研究者深度挖掘研究对象的信息,对研究者自身具有较高的要求。
由图3可见,扎根理论的研究过程是在搜集资料与动态检验连续循环中完成的。这个循环中,研究者通过与研究对象反复互动,将收集到的资料不断进行比较、修正、检验,最终结合研究者的创造性思维,把资料提炼出理论,并通过理论饱和检验验证理论的可靠性。
其中的译码分析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开放性译码、主轴译码与选择性译码。
3.2 数据收集
3.2.1 访谈提纲
本文中通过与互联网金融领域专家进行交流,建立了初步的访谈思路,然后在文献的基础上设计预访谈提纲,最终在实际访谈中,根据被访谈的状态,进行微调,访谈提纲如表1所示。
3.2.2 样本情况
研究所选择的被访谈者基于以下两个原则: 第一,被?L谈者都是购买或使用过互联网金融产品的人群;第二,被访谈者具有较丰富的互联网产品购买和使用经验,并在一定程度上了解互联网金融产品购买和使用的流程。通过一系列前期筛选,最终正式接受访谈的有效受访者30人。在样本选取时,对受访者的构成,综合考虑了年龄、性别、行业、受教育程度、收入、家庭状况等条件。采取焦点小组访谈和深入访谈的方式,与被访者就互联网金融消费问题进行访谈约一个小时。
3.2.3 资料分析
Dey把质性分析的过程概括为三步,即描述、分类和连结。本文按照这三个步骤的流程,严格遵循扎根理论的研究要求,对原始资料的分析过程如下。
(1)开放式译码
开放式译码又被称为开放式登录,该过程主要是要求研究者以开放性心态,摈弃个人的主观色彩,将收集到的所有资料按照逐字逐句的进行编码标签与登录,并将资料打散,通过分析获取其概念,然后再以全新的模式进行重组。本文通过对访谈记录进行比较分析,剔除其中过于简单或过于模糊的回答,共得到300余条原始语句与相应的初始概念。因为初始概念数量过多而且相互存在交叉,本文将重复3次以上的初始概念归纳并范畴化,与此同时,再删除前后存在明显矛盾的概念,其过程详见表3。最后范畴化的结果为影响消费选择互联网金融产品的相关因素。本文共提取了14个初始概念以及12个范畴,其结果如表3所示。
(2)主轴译码
主轴译码又被称为关联式登录,其过程主要是发现与建立第一步提取的概念范畴间存在的各种联系。本文通过主轴译码共梳理出三大范畴:互联网金融企业范畴:公司口碑,公司信誉,使用惯性;产品范畴:产品口碑,便捷性,收益性,风险性,流动性,购买门槛,新颖性;消费者范畴:个体体验,社会影响。
(3)选择性译码
选择性译码的目的是选择理论的核心范畴,并系统梳理出核心范畴和其它范畴之间的联系。在对原始资料“概念”范畴,尤其是范畴之间联系的反复比较基础上,我们提炼出了一个能反映个案全貌的核心范畴:消费者互联网金融产品选择行为影响因素及其机制,围绕这一核心范畴,将其与其他范畴之间的联结关系确定为企业特性、产品特性、消费者特性三大因素影响。其中消费者特性是内因,直接影响消费者金融产品选择行为,将其界定为前置因素。而企业特性因素是驱动强化因素,其影响前置因素与行为之间关系的方向和强度本文将此联结关系架构定义为消费者互联网金融产品选择行为影响因素模型(图4)。
(4)饱和度检验
最后的饱和度检验要求在不额外获取资料的情况下,对提取的范畴进一步挖掘,直至无法挖掘出任何新的范畴为止。在本文中,通过在受访者中,挑选出对互联网金融了解程度高且思维能力、概括能力、表述能力强的受访者再进行一次深度访谈。通过该次深度访谈发现,现有范畴已得到充分发展,且不能再发现新的范畴,因此,本文认为,上述构建的影响因素理论模型已经达到饱和要求。
3.3 结果分析
根据上述质化研究结果,影响消费者互联网金融产品选择的因素可被分为两大类,分别为互联网金融类别因素(类型选择因子)、互联网金融产品因素(产品特征因子)。根据质化研究的结果,将其三大范畴分别列入这两类因子当中得出自变量表(表4,表5),此外,根据马科维兹的投资组合理论,避免在同一资产中配置过高比例可起到降低总体风险的作用,因此,本文中在产品特征因子中增加风险分散因素。
3.3.1 类型选择因子
该部分因子主要影响消费者在第一阶段的选择。在该阶段的决策中,消费者更多的以投资者的角色来决策,因此,根据质化研究的结论,这个阶段的自变量为收益、损失风险、流动性、购买门槛、求新动机。
收益,在本文中界定为购买互联网金融产品所能够带来的货币方面的收获。通常情况下,宝类货币基金多使用万分收益来表示收益情况,实质上即为每一万份货币基金的日收益,可看做日收益率指标。P2P网贷则多使用年固定收益率来表示收益情况。在模型中,由于货币基金的收益率每天都在变动,将其与P2P网贷的收益率统一起来进行量化存在一定困难。同时,由于消费者选择的时间点不同,这些产品的收益率也不同,因此,本文在实际研究中将收益直接认为是消费者感知到的收益的高低。
损失风险,本文中界定为购买互联网金融产品后,本金可能出现的损失程度。这里的损失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为由于产品投资失败或者价格变动带来的投资风险,另一方面为推出互联网金融产品的公司出现问题,如携款潜逃等,所带来资本损失的道德风险。
流动性,在本文中界定为当消费者需要赎回自己投资的资本时,能够提供赎回至消费者手中的效率。如果能够在需要使用资本时,立刻赎回,那就代表该产品的流动性比较好,反之则代表流动性较差。
购买门槛,在本文中界定为当消费者进行产品购买时,需要最低投入资本的多与少。通常来说,互联网金融产品的购买门槛都比较低,以宝类货币基金为例,其?买门槛就很低,即使是1元钱也可进行宝类货币基金的购买。
求新动机,本文中界定为消费者认为购买某种互联网金融产品能够给自己带来新鲜感的程度。
3.3.2 产品特征因子
该部分因子主要影响消费者在第二阶段的选择。
本文在该阶段的决策中,消费者更多的以消费者的角色来决策,因此,根据质化研究的结论,这个阶段的自变量为公司口碑、用户体验、使用惯性、社会影响、便捷性、产品口碑、公司信誉和风险分散。
(1)公司口碑,即消费者认为销售互联网金融产品的公司在名气、实力上的强弱程度。
(2)用户体验,即消费者认为,产品在使用过程中,操作的流畅程度、使用的舒适程度以及界面的简明程度。
(3)使用习惯,即消费者由于长时间使用某公司的其他产品,习惯性使用该公司的互联网金融产品。
(4)社会影响,即消费者身边朋友、亲人、同事等能够与消费者生活产生密切交际的人群在互联网金融产品上的选择情况。
(5)便捷性,即消费者认为,该产品在购买的过程中是否简单、快捷。
(6)产品口碑,即消费者认为该互联网金融产品在名气、实力上的强弱程度。
(7)公司信誉,即消费者认为销售互联网金融产品的公司在历史以来的信用情况。
(8)风险分散,即消费者由于在同一产品上已经投入较多资金,而会降低继续投入同一产品,以达到风险分散的目的。
4 互联网金融产品选择行为模型的构建及验证
4.1 NMNL模型的构建
本文中假设消费者选择互联网金融产品时符合NMNL模型的基本假设,同样是分层次进行选择决策的,首先从互联网金融产品类别的子选择域h中进行第一阶段的选择,然后在已选择的子选择域中进一步选择某种互联网金融产品l,因此,其消费者的效用函数为:
上式中,表示消费者在两个阶段的选择过程中,不能够被自变量解释的部分,即随机效用部分。Vh与Vl则表示第一阶段选择过程中的非随机效用和第二阶段选择过程中的非随机效用。由于这是一个两阶段选择模型,第二阶段的选择基于第一阶段的选择结果,因此,当消费者选择产品类别h中的互联网金融产品l的概率为:
其中,Sh表示被消费者选择的产品类别范围内所有产品的子选择域集合,Ih表示子选择域h范围内,所有可供选择的互联网金融产品期望效用的总和。Vl是指被消费者最终选中的互联网金融产品l中可以被自变量解释的部分效用,即为非随机效用,其由和Xhl两个矩阵的乘积组成。其中表示各影响因素所占权重;而Xhl表示所有自变量的取值,即每个可被观测的影响因素对总体效用的影响情况。它包括了影响消费者第一阶段选择互联网金融产品类别h的各类因素和第二阶段在选定类别h后,影响消费者最终选择特定互联网金融产品l的各种因素,还包含了所有这些因素与消费者的个人特征相互作用。
根据上述条件概率公式,可推出消费者最终选择某种互联网金融产品的边缘概率,其表达式为:
其中,表示影响消费者选择互联网金融产品类别h的所有可观测影响因素的作用程度,即每个影响因素的权重;而则表示影响消费者进行产品选择时自变量所具有的影响程度,即所有可被观测的影响因素对总效用的影响结果。
将以上推导的条件概率函数与边缘概率函数相结合,便可推导出消费者最终选择某种互联网金融产品的总概率,即:
以上便是本文中所建立的离散选择模型,该模型基于效用最大化理论,运用了选择域相关概念,满足NMNL模型的基本条件,理论上能够解释消费者对互联网金融产品选择的全过程。
4.2 影响因素的测量
消费者个人因素的测量部分,本文沿用了证券公司为客户测量风险偏好的个人信息部分,其包括性别、年龄、学历、收入、职业、投资经验以及可动用资产比例七个问题。根据前文分析,综合本节前三部分的各类影响因素可以建立量表(表6)。
4.3 实证分析
问卷由四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消费者在选择最终的互联网金融产品时各影响因素的作用程度;第二部分主要是对消费者选择互联网金融产品类别的影响因素进行调研;第三部分由两道题组成,一道收集消费者目前还在使用的互联网金融产品占投资资产的比例,该题目主要是针对消费者处于多元化投资考虑,进行多次选择的情况,因此设定为非必答题,若该题目不回答,则认为消费者属于第一次做互联网金融产品选择决策,第二道题则是询问消费者最倾向或最愿意选择的互联网金融产品是什么;第四部分是消费者个人信息的收集,主要包括性别、年龄、学历、收入、职业、投资经验以及可动用资产比例等。
4.3.1 描述性统计分析
本文内容针对的主要是面向使用互联网金融的消费者,因此,调研地点选择陕西、武汉、深圳、上海、新疆、成都等地的各大券商营业部以及银行网点,券商和银行理财柜的客户具有一定的理财知识和对互联网金融产品的了解,能够保障调查结果的科学性。
本次调研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192分,剔除无效问卷后,得到有效问卷189份,有效率为94.5%。4.3.2 问卷信效度分析
(1)信度分析
将本文的数据进行信度检验后,得到结果如表8所示,量表整体Cronbach's =0.705,其每项的Cronbach's均大于0.7,说明其具有较好的内部一致性。
表7的分析结果表示本文所使用的量表的内部一致性较好,而对于量表内部的各影响因素所测量问题的同质性检验则需要通过删除某一影响因素后量表整体的Cronbach's值的变化情况来判别,分析结果如表9。
表9中a1至a8分别代表了影响消费者互联网金融产品选择阶段的8个因素,以此为公司口碑、公司信誉、使用惯性、产品口碑、便捷性、用户体验、社会影响以及风险分散,其结果显示,每个因素均需保留;类别因素的分析结果如表10所示,b1至b5分别代表了损失风险、收益、流动性、购买门槛、求新动机个影响因素,其分析结果与产品选择阶段相类似。
(2)效度分析
问卷的效度是指问卷对真实情况测量的准确程度或者有效程度。在研究中,学者一般采用结构效度进行问卷的效度分析,以检验题项间的相关性与实际情况的吻合程度来衡量问卷结构是否合理。
本文中采用KMO值进行问卷的结构效度测量,一般该数值越接近1代表问卷中各项因素的相关性越强,将本文的数据带入SPSS17.0后,得到该值为0.715,因此,说明本文所用问卷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
(3)模型拟合分析
在NMNL模型的拟合工具上,学者多运用stata进行拟合,本文中运用stata10.0版本,调用nlogit函数拟合,其结果如表11。根据表11的数据可知,模型是可以被接受的。模型中prob> chi2的值表明模型的拟合程度,其小于0.5就表明模型拟合程度可被接受,本模型中,该数值为0.014,达到一般要求。此外,该模型还进行了IIA假设检验,其相关参数值为prob>chi2=0.0097,说明模型满足IIA假设。
5 结果分析及管理启示
5.1 实证结果分析
根据上述结果,关于消费者对互联网金融产品的选择问题得到了如下的一些研究成果:
5.1.1 消费者对互联网金融产品的选择行为呈现阶段性
消费者在产品选择之前,首先会根据自己对收益、风险的把控,从P2P网贷和余额宝二者中间选择一种产品类型,然后才进一步在该类型中选择能够满足自己更多要求的产品。
5.1.2 消费者进行产品选择的每个阶段的影响因素不同
在进行产品类型的选择过程中,损失风险、流动性、购买门槛以及求新动机都显著影响消费者对宝类货币基金的选择,其中,前两者为正向影响,即消费者对本金的安全性、对资金的流动性要求越高,越容易在该阶段选择宝类货币基金;后两者为负向影响,即消费者能够接受的购买门槛越高、求新的意愿越强,则越会降低其选择宝类货币基金的概率。在P2P网贷的选择方面,收益、损失风险、流动性以及购买门槛是影响消费者做出决策选择的显著因素,其中,收益为正向影响,即消费者对收益的要求越高,其选择P2P网贷的可能性就越大;损失风险、流动性以及购买门槛都是P2P网贷选择中的负向影响因素,即消费者对本金安全、资金流动性的要求越高、能够接受的购买门槛越高,越会降低其对P2P网贷产品的选择概率。
在具体产品选择阶段,只有用户体验、产品口碑和风险分散三个因素为显著影响因素,且从影响系数上来看,产品口碑的影响力最大。
5.2 管理启示
从互联网金融企业的产品设计角度来看,首先,公司口碑、公司信誉对消费者选择其旗下产品时,作用也并不显著,因此,互联网企业在设计产品时,不需太多的考虑自身产品线上的不足、公司名气不够大而不敢于试水互联网金融。其次,互联网金融产品应当根据自身主要客户资源进行产品设计。最后,不论宝类货币基金还是P2P网贷,在进行产品设计时,需要特别注重用户体验。由于传统的金融投资产品所面向的对象是投资者,投资者的需求更多集中于收益和风险上的权衡而非产品本身,因此,传统金融产品的用户体验都比较差,不论是产品外观设计以及操作的便捷性方面,都与目前互联网类产品相去甚远。互联网金融类产品的用户群体则更多的是一般消费者,其更注重于用户体验,这也就解释了为何传统金融企业推出的互联网金融产品门可罗雀而互联网企业推出的互联网金融产品门庭若市。
篇8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 金融
一、什么是互联网金融
谈到“互联网金融”,人们总会发出疑问,它和传统的金融行业有什么区别,是不就是互联网与金融的简单结合?
简单的说,互联网金融是一种依托于移动网络技术发展起来的新的业务模式。是传统的金融服务功能在互联网充分普及的前提上,创新出的业务领域。然而,互联网金融并不是简单的互联网技术的金融,而是充分融入了互联网思想、互联网精神下的金融业务开展模式。互联网金融在依托传统金融服务最基本的融通资金的功能的基础上,利用互联网的手段,赋予传统金融服务更多的信息量、更快捷的业务办理方式、更低的中间服务成本、更高的客户参与度、更广泛的金融服务边界与受益群体等特点。可以说,互联网金融是依托在互联网的技术平台与手段的基础上来实现资金的融通与支付功能,并以互联网的方式实现金融中介作用的一种新兴的业务领域,同时又融入了许多非金融的业务形式。
二、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业务模式的对比分析
我国的互联网金融,是在中国金融业改革大潮的背景下的创新业务模式,是伴随着中国金融体制改革与普惠金融的理念下中的金融创新。当互联网金融业务的创新一次次刺激着银行存款的搬家,人们逐渐开始享受货币资金增值与消费流动性需求的双重需要。投资与消费的矛盾、流通与收益的矛盾已经不再水火不容的非此即彼了。各种“宝宝类”理财工具的出现无疑让传统金融业面临着巨大的思想变革与挑战。
金融所提供的最基本的功能包括资金的融通,即为资金供需双方对于融资的额度、期限、价格、风险与收益等方面提供相应的中介服务,就是所谓的间接融资。这一切中介作用的基础是信息的不对称。然而,在互联网金融所创新的业务模式下,大数据理论、云计算的应用,互联网和移动通信技术的普及,正在逐渐打破这种信息的不对称格局。从专业的P2P到P2C的业务模式的开展,资金供需双方在期限、价格、风险与收益等方面的信息不对称程度已经非常低,相关信息的匹配基本依赖于网上的信息沟通,资金供需双方直接通过网上完成需求的匹配、资金的交付与收取,大大提高效率的同时,也降低了交易成本,实现了资本市场上直接融资的资源配置效率。当然,这种业务模式现仅在资金量较小的业务范围内开展,然而,在大数据理论日益为各界所接受并普及的今天,随着人们各项行为逐渐被予以数据化,风险定价与风险管理不再局限于对于企业报表的审核与现场实地调研,而是逐渐开始应用大数据理论下的数据模型的设计、完善与分析来实现风险识别与定价。大数据理论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信息的不对称及透明化程度,提高了资源的配置效率,并逐渐引导一种去中介化的状态。
当然,由于互联网金融所融入的大量非金融因素的存在,对于互联网金融的监管与风险控制正在被金融监管机构所重视。互联网金融业务模式的拓展与创新已经在一定意义上突破了传统金融监管模式下的框架体系。应该说互联网金融的出现是对传统金融业务与创新模式的一种颠覆式的突破,互联网金融到底能走多远,不仅取决于金融改革的力度,而且依赖于互联网技术的逐步发展。
三、互联网金融对信托行业的启迪
从信托行业迅速发展的这几年来看,信托产品的营销主要依靠银行发行、第三方理财机构代销等方式。然而,2013年度经历了几件信托兑付事件后,信托在国有大行的发行渠道已经越来越狭窄。随之而来的银监会出台的“99号文”明确提出“防止第三方非金融机构销售风险向信托公司传递”,被业内同行们解读为银监会对第三方代销渠道收紧的意图明显。在原有产品销售渠道逐渐萎缩,新的有效营销方式尚未明朗的情况下,如何有效突围成为摆在信托公司面签的当务之急。直接铺设营销网点非一日之功,相应的成本压力大,业务转型代价高的特点也使得近几年来信托公司逐渐谋划自建网络营销渠道,突破实体网点的时间、空间限制,为客户提供全新的基于互联网金融模式下的客户体验。
当然,由于现有信托产品的客户群体主要为高净值人群,部分年龄偏大,且信托产品有面签要求,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信托行业对于互联网金融的积极性。然而,从信托产品及信托业务的营销来看,搭建一个充分考虑客户体验度的网络直销平台与业务推广平台,利用微信、微博等定向推送并展示信托产品信息,对于资金提供方客户及融资方客户的定向理财或融资需求个性化设计产品等,将以产品为中心的设计理念调整为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营销理念已经刻不容缓。在互联网金融推崇的客户体验度第一的理念下,如果信托产品面对高起点的理财客户群体依然不能提供更高品质的服务,又谈何增强客户黏性。结合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优势及信托行业及产品的特点,笔者认为,信托行业对于互联网金融应有的态度不是排斥或静观其变,而是充分估计在互联网精神冲击下的金融变革为信托行业所带来的影响,在信托行业面临业务转型的大背景下,充分利用大数据理论,布局并打造信托产品营销、直销与综合服务平台。
在中国的高净值人群逐渐年轻化的背景下,互联网金融理念正逐渐深入至由低至高的各个层次的理财群体,那么信托行业亦应充分吸收并运用大数据理论,对于信托产品的营销、直销与综合服务平台不能仅仅停留在单纯的为客户提品交易与资金划转平台的阶段,同时应考虑:
网络营销、直销与综合服务平台不能仅提供电脑端的操作界面,应同时提供基于手机等移动网络技术端的操作平台,将信托的功能与信托理念通过日常的微信、微博共享等方式予以定向推送,同时针对现有客户提供跟踪式的产品信息推送服务,让高端客户能够体验更全面的金融服务。同时移动支付端的普及也将充分提高客户信息浏览、业务办理、业务咨询与反馈的体验度,并通过网络技术的应用有效降低单位成本。
通过将客户网络行为的数据化,运用大数据理论将基于此平台上的信息予以充分挖掘并利用,通过互联网的沟通方式充分了解客户的使用习惯及交易特点,让基于大数据理论下的强大信息量为信托公司的产品设计提供新的思维,开发出适应特定人群的产品,让产品及业务营销变得有的放矢。
篇9
关键词 互联网金融 交易平台 设计与实现
1互联网金融产品交易
从广义上来看,在互联网进行有关金融业务的交易行为都可以称为是互联网金融交易;狭义上的互联网金融产品交易是指实现互联网金融货币流通。互联网金融交易产品平台实际上就是将金融产品放在电子商务的平台上进行销售的行为。相对于传统的金融产品交易来说互联网金融产品交易平台获取信息更加便捷,信息的透明度比较高,这是人类理财方式的一个变革。
2互联网金融产品交易平台设计的技术与理论支撑
2.1 JSF技术
JSF技术的主体功能是服务调用框架,它适用于分布式框架下数据量小并发大的场景,它能够实现服务于服务的同步调用,在一个实力尝试失败之后可以接着尝试其他的实例。JSF技术的特点是可以进行高效远程调用,支持多种序列化格式,支持数据压缩,具有在线监控报表的功能。
2.2 Cobar技术
Cobar技术的主体功能是能够高效存储和访问数据,它能够在分布式的环境下为用户提供大量的数据服务。Cobar技术的主要特点是能够进行分布处理数据,也就是说数据不是放在一个统一的库而是被放在不同的库中进行调用,这样做一方面可以提高调用数据的效率,另一方面就是当一个数据库发生瘫痪不影响整个数据系统的瘫痪。另一个特点就是数据系统的可线性得到了扩展,系统升级的成本低。
2.3 JMQ技术
JMQ技术的主要功能是实现信息的处理,连接各个不同环节与不同系统之间数据流缓冲,从而提高服务器的运行效率。它属于一个信息中间件平台,适用于系统解耦,非实时系统通讯,异步处理流程等。它具有高可用性,高性能性,能够提供更为丰富的监控图表,实现信息的监控管理等特点。
2.4 Redis技术
Redis技术主要提供的是数据的存储和提高访问速度的支持。
2.5 Nginx技术
Nginx技术主要作用是提高用户的并发访问数。
3互联网金融产品交易平台需求分析
一个互联网平台设计的是否得当,平台设计是否有存在价值,这就需要在产品设计之前进行市场需求分析,分析的对象主要涉及到产品与用户两个方面。
3.1平台特点分析
相对于传统的金融交易平台,互联网金融交易平台具有效率高、覆盖面积广、具有移动性以及生产成本低等方面的优点。互联网金融产品交易平台实现的是网上金融交易,一方面信息传递速度快,另一方面服务与购买流程标准规范,这就节省了很多的传统的到银行办手续所花费的人工时间,提高了办事效率。随着互联网网络普及速度的加快,移动电话的普及以及手机客户端的研发与完善,很多的金融产品交易在手机上就能够完成,就不需要到固定的地点才能完成金融产品的交易。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加入网购的人数越来越多,这样金融产品通过在电子商务平台上的宣传就扩大了受众的面积,扩大了受众人群,提高了金融产品交易的覆盖面。
3.2用户特征分析
相对于传统的金融产品交易,互联网金融产品交易用户最担心的应该是资金的安全问题。其实无论是传统金融产品交易还是互联网金融产品交易用户第一考虑的都是资金的安全问题,只有对用户提供了足够的资金安全保障才能赢得用户对使用平台的信心和信任,采样才能为平台的发展留下更多的用户,才能支持平台的长久发展。因此相对于资金而言,平台应该更加的关注用户资金的安全问题
除了用户资金的安全题,用户最关心的问题就是关于对自己隐私的保护问题。每一个人都会想要维护自己的信息隐私,保护自己的信息安全。因此平台在开发时要注意对用户信息安全方面的考虑。最后就是操作的手续要简便,所有人都不喜欢繁琐的操作程序,因此在设计平台时要尽量简化操作的手续,方便用户的使用。
还有就是页面的反应速度不应该持续太长的时间,在出现问题要有及时灵敏的反应机制。
4互联网金融产品交易平台设计
互联网交易平台的设计设计到许多不同板块的协调。第一是票据理财页面,它包括票据购买流程、票购买功能以及票据功能列表三个方面;第二是基金理财模块,包括基金申请流程、基金赎回流程、基金申购功能以及基金赎回功能;第三部分是资产总揽和我的资产两个方面;第四部分是交易模块;第五部分是交易数据库设计模块,主要是表结构的设计。通过了解这些模块的实际功能与详细设计,我们就能够比较全面的了解互联网金融产品的设计流程与实现过程。
5结语
金融产品交易与互联网相连接是金融产品未来发展的一个方向,既是时展的要求也是金融产品发展自己的要求,在互联网金融产品交易发展的过程中需要许多的技术与理论方面的支持,因此要实现互联网金融产品交易就必须注重技术的变革与发展,这样才能促进互联网金融交易的长久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洪梅,谢朝阳.基于金融功能观的互联网金融与商业银行比较[J].中国流通经济,2014(11).
篇10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 现金需求 发展 趋势
互联网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为传统的金融行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互联网信息技术已经完全融入到了金融行业中,尤其是以第三方交易平台为代表的网络交易技术已经逐步改变了人们的消费习惯,同时网络金融手段的引入也改变了货币的存在形式,严重影响了传统的金本位制的货币制度,对现有的银行金融系统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刺激了民众的消费,同时也给传统金融行业带来了极大的考验,自1990年以来,按照传统金融货币理论计算出的现金需求量与实际现金需求量产生了巨大的误差,这也就成为了现代经济学中的难题,以往的现金需求计算模型早已不能应用在当下的互联网金融体系中,如果继续使用只会得出错误的宏观经济的分析结果。本文将通过深入的研究分析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对现金需求的影响及趋势,为国家对互联网金融的监管提供参考。
一、互联网金融以及现金需求的概念
互联网金融就是依托互联网平台进行的金融贸易,互联网金融的具体操作手段是依托现有的互联网平台(如第三方支付、云计算、搜索引擎、手机APP等互联网工具)实现消费支付、资金流动、信息交换等金融活动。现有的互联网金融中的互联网已经不是简单的应用工具,互联网金融是在保证用户隐私及账户安全的前提下进行的网络交易,满足了新的市场需求,互联网金融必将成为未来世界的主要金融模式。
互联网金融的核心就是电子化商务,所谓的电子商务就是在互联网的网络环境下,买卖双方不用当面进行各种贸易活动,消费者可以在网上购物、商户之间可以网上交易,所有的支付手段都采用电子支付方式,电子商务的常见形式有ABC、B2B、B2G、C2A、O2O等,目前,我国民众普遍使用的支付宝就是电子商务的产品之一。现金漏损指客户从银行系统中取出一定数量的现金,导致这部分现金逃离银行系统的管理范围,而现金漏损率指的是现金漏损与存款总额之间的比值,如果现金漏损率较大就会出现传统现金需求模型中的“货币失踪”现象,导致传统的银行系统受到冲击。
二、互联网金融对现金需求的影响
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各国的经济学家都展开了对互联网金融的研究,研究者们在现有的银行货币模型的基础上,加入了互联网金融的影响因素,针对性的探讨了互联网金融在“货币失踪”中的影响。目前,已经进行很多网络金融的研究,美国经济学家已经研究了互联网金融对于小面值货币的影响,表明互联网金融交易现金需求的影响是必然存在的。同时进行的研究还有信用卡对现金需求的影响,说明了信用卡交易对短期存款没有明显的影响。芬兰的经济学家瓦萨赖对于网络金融的研究最为透彻,直接研究了互联网金融对于现金的替代作用,从正面阐述了互联网金融对现金需求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金融行业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但由于国情差异,中国金融行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不能直接引用国外的新型现金需求模型。我国普通民众持有了大量的现金,活期存款的主体都是企业,所以,我国民众的现金需求在现金需求中占有了很大的比例,民间的流通现金在传统的货币金融交易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我国的基础货币调节经历了直接调控与间接调控两个时期,近年来,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我国的虚拟电子货币总量也在急剧增加。
三、互联网金融影响现金需求量的模型
本文将在美国经济学家史密斯提出的VAR的模型上进行改进,VAR模型可以有效的分析各个变量的影响,可以将变量之间的动态关系也反应在模型中,可以将政策、文化等其他领域的变量纳入模型中,可以研究者展现出抽象因素对于现金需求的动态过程。下面是VAR模型的构建以及分析过程。
(一)确定模型的变量,选取合适的分析样本
经济学分析和其他学科的分析一样,需要研究者预先确定影响结果的相关变量,同时,对以往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筛选其中的有效变量,最后才能根据这些变量确立函数模型。中国的国情比较复杂,影响金融行业的因素有很多,只能从微观主体的角度选择这些变量,经过筛选后的数据因素有以下几类变量:规模变量、机会成本变量以及技术成本变量,下面对这些变量进行详细阐述。
1.规模变量。研究者的切入角度不同,选择的规模变量也不相同,常用的规模变量包括GDP、工业生产总值、商品销售总额等等,本文选择的规模变量为商品销售总额。
2.机会成本变量。由于我国对利率的管控掌握在中央银行手中,利率的变动比较小,只有经常变化的利率才能产生机会成本,但是市场中的利率却是快速变化的,市场的变化对机会成本的影响极大,如何选取模型的机会成本一直是经济学中的难题,本文的模型选取的是一年内的市场利率作为机会成本变量。
3.技术成本变量。科技就是第一生产力,技术成本已经在经济发展中占据了很大的比例,先进的技术可以为持有者带来巨大的利益,本文通过将ATM机的数量作为技术成本变量。
(二)检验VAR模型变量的ADF单位根
根据经典经济学理论的ADF单位根检测原理,利用金融分析软件检测各个变量的稳定性,以下是四个变量的稳定性评估,具体的数据对比如表1所示。
表1 VAR模型变量的ADF检测结果
(三)Johansen协整检测
一般对于多变量的数据模型,需要对数据之间的动态关联性进行分析,本文选择的检测方案是Johansen协整检测,通过软件分析可以得出Johansen协整检测的结果,详细的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Johansen协整检测的结果对比
(四)使用Granger法检测因果关系
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1)技术成本因素与现金需求存在必然的联系;
(2)规模因素与现金需求之间存在因果联系;
(3)所选择的机会成本因素与现金需求M0直接不存在任何关联。
(五)使用脉冲响应动态模拟的方案分析模型
通过以上的模型系统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所选模型样本中的各个因素之间存在协整关系,相互之间存在一定的影响;
(2)从总体上看,互联网金融与现金需求之间呈现反比的关系;
(3)市场的利率波动对现金需求有着直接的影响,属于反作用影响;
(4)货币失踪的经济难题主要是互联网金融的虚拟电子货币造成的,尤其是电子商务的影响最大。
本文通过深入的研究分析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对现金需求的影响及趋势,利用VAR数字模型对目前的现金需求进行了细致的讨论,明确了互联网金融对现金需求的影响,为国家对互联网金融的监管提供了参考。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互联网营销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