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量经济学的含义范文

时间:2024-01-31 17:46:4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计量经济学的含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计量经济学的含义

篇1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平面向量的数量积》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4(必修)第二章第四节的内容。将平面向量引入高中课程,是现行数学教材的重要特色之一。由于向量既能体现“形”的直观位置特征,又具有“数”的良好运算性质,是数与形的结合和转换的桥梁。而这一切之所以能够实现,平面向量的数量积功不可没。本课时的内容是平面向量数量积的物理背景及其含义,包括数量积的定义、几何意义、性质及运算律。它是继向量的加、减法,实数与向量的积等线性运算之后又一新的运算,是前面知识的延续,又是学好后续知识的基础,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理解平面向量数量积、投影的定义;掌握平面向量数量积的性质及其运算律。

(2)能力目标

通过对平面向量数量积性质及运算律的探究,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训练。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善于发现、勇于探索的精神,体会学习的快乐。体会各学科之间是密不可分的。培养学生思考问题认真严谨的学习态度。

3.教学重点:平面向量数量积的定义、几何意义、性质及运算律

教学难点:平面向量数量积性质及运算律的探究。

二、教法分析

为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在教学上,我着重以引导探究的方法为主(创设情境、激发思维――展示目标、引导探究――达到目标、发展思维――归纳小结、深化目标)贯彻“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思维为主攻”的教学思想。

学情分析:

考虑到学生已学过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和物理学中的力做功知识,应该能解决简单的物理问题。所以我主要采用从物理知识出发引导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热情,让学生自主探究逐步得出数学上的重要结论。

三、教学手段

根据本节内容特点,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提高课堂效率,利用多媒体辅助手段。

四、教学程序设计

1.复习回顾

通过前面学过的向量的线性运算引出向量之间是否可以进行乘法运算?引出课题。接着让学生思考下列问题:

(1)在物理课上学过的矢量有哪些?

启发学生从物理方面解释,从数学方面证明。学生可以体会到不同的运算其运算律不尽相同。这有助于培养学生思考问题认真严谨的学习态度。主动探究式的学习,全面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协作能力。

3.巩固训练:教科书例2、例3、例4

让学生独立完成例题解答,巩固所学知识。可以让学生说明自己是如何解答出来的。这样可以查缺补漏,同时也给不太会解答的同学解释一下。

4.课堂小结

让学生回顾本节课主要内容并小结。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同时让学生体会各学科是密不可分的。

5.布置作业

篇2

关键词:硕士研究生;计量经济学;教学改革;课堂需求

中图分类号:G64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9)22-0183-02

计量经济学诞生近50年后进入了中国,不但直接推动了中国经济学研究的变革,而且对其他学科的发展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计量方法的准确运用成为硕士研究生学术论文写作过程中必备的技能之一。然而,由于计量经济学是数学、经济学和统计学的交叉学科,硕士研究生在短时间内很难准确把握计量分析方法的核心思想,导致论文写作过程中模型应用不当的现象时有发生。如何使硕士研究生在计量经济学的学习过程中,短时间内有效跨过理论学习和应用之间的鸿沟,一直是困扰计量经济学教学者的难题。

当前,计量经济学教学工作者对本科生计量经济学教学改革做出了充分的尝试,但对硕士研究生,尤其是非数量经济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计量经济学教学改革的建议和实践仍显不足。本文笔者结合实际教学经验,采用调查数据分析方法提出了硕士研究生计量经济学课程“三位一体”教学体系,以期能够为硕士研究生计量经济学的教学改革提供借鉴。

一、硕士研究生学习计量经济学的优势和劣势

笔者对所在学校非数量经济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计量经济学的学习情况进行了调查,共发出问卷400份,回收有效问卷369份。通过数据分析可以对硕士研究生学习计量经济学所具备的优势与劣势具有清晰地认识,使课程体系的设计更具针对性。

1.本科背景的差异增加了课程设计的难度。一些研究生所学专业与本科专业不同,还有一些学生的本科专业属于理工科。一些学生在本科阶段学习过计量经济学,而一些学生在本科阶段从未接触过计量经济学。在笔者所进行的调查中,23.04%的学生选择了与本科不相同的专业,有47%的学生在本科阶段学习过计量经济学。本科背景的差异导致计量经济学知识点的接受程度不同,增加了课程设计的难度。

2.对计量经济学课程的重要性具有较强的认识。在全部调查样本中,认为计量经济学对做学术研究重要的比例达92.41%,导师向学生强调过学习计量经济学重要性的比例达78.75%。因此,与本科生相比,硕士研究生对计量经济学学习的必要性具有更强的认知,学习动机更加强烈。

3.扎实的数学基础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计量理论。硕士研究生大多经过了研究生考试的洗礼,对于数学知识进行了系统的学习,数学知识储备较好。调查问卷中近60%的学生认为数学知识并不是理解计量方法过程中的关键性阻碍。硕士研究生所具备的扎实数学基础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计量理论,为计量理论的深入讲解提供了可行性。

二、硕士研究生计量经济学课堂需求分析

为了更好地提出教学改革建议,笔者在调查问卷中设置了三个问题了解学生的课堂需求,具体问题和选项如下表所示。

对于第一个问题,三个选择的分布比例分别为86.38%、4.90%和8.72%,因此在授课方式的选择上,依然应以教师的讲授为主,这主要是由计量经济学这门学科的特点所决定的。由于计量经济学是交叉学科,内容具有一定的深度,仅依靠学生的分组讨论和自学无法达到准确理解的目标。

对于第二个问题,四个选项的分布比例分别为11.38%、48.78%、14.36%和29.27%。计量理论依然是学生在计量经济学学习过程中最重要的部分,但理论的推导并不是学生关注的焦点,学生更关心计量理论所体现的思想,因此计量经济学的讲授应避免陷入单纯理论推导的境地,重点应在计量理论所体现的现实含义上。计量软件的操作在重要性的排名中居于第二位,主要原因在于计量经济学的学习以应用为目标,熟练的软件操作则是应用的前提。计量案例在重要性的排名上处于最后一位,但这并不意味着案例不重要,当我们转向第三个问题时,发现对案例的需求主要体现在与本专业相关的案例上,因此结合学生专业背景,采用恰当的案例是调动学生学习计量经济学兴趣的有效方法。

三、“三位一体”教学体系的构建

1.以与专业相关的案例为引导,强化计量经济学学习的目的性。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的问题具有更高的敏感性和更强烈的兴趣。这就要求在课程设计中需要寻找与学生专业相符合的恰当案例,并提出与计量经济学知识点相关的问题。比如,案例中应该建立怎样的模型进行分析,模型中的参数如何获得,参数的可靠程度是怎样的,所建立模型是否恰当,有没有更好的模型能够解决这样的问题,等等。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相关的计量知识点,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以与学生专业相关的案例为引导会增加学生学习计量方法的目的性,加深计量方法在其专业方向中应用的直观感受。

2.以计量理论所体现的思想为支撑,掌握计量方法的基本分析脉络。计量经济学理论的核心内容是参数估计、估计量的性质以及假设检验三个部分。在非数量经济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课程中参数估计方法主要涉及最小二乘法和极大似然法,估计量的性质主要涉及高斯马尔可夫定理和极大似然估计量的性质,假设检验主要涉及回归系数的显著性检验和模型整体显著性检验,对这些理论理解的透彻与否直接决定了能否自如地把握和运用形式更加复杂的计量模型,因此,适当的理论推导是必要的。同时,相对于本科生而言,硕士研究生具有更好的数学知识储备,对推导中所遇到的技术难点更容易理解和突破,但需要注意的是,计量理论的讲授应避免为推导而推导,重点应在于深入讲解每个理论的现实含义。

3.以实验结果的解读为主线,搭建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于非数量经济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来说,恰当、准确地应用计量模型解决实际问题是学习计量经济学真正的目标,这就要求将计量理论与实际的软件操作相结合,对模型的各种输出结果进行解读,使学生真正理解理论与实际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用计量方法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因此,与理论同步开展计量软件的实验课程是不可少的内容。在提出能够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案例,并对案例中所涉及的计量理论进行推导后,需要从实际操作的角度给出案例的计量结果展示,涉及计量软件的介绍、数据的查找、解读基本计量模型的结果、检验基本模型存在的问题等,对基本模型加以改进直至找到理想的模型、采用理想的模型进行预测和结构性分析等内容。实验结果的解读能够真真切切地提升学生的计量建模能力。

篇3

关键词:计量经济学 教学 软件

引 言

计量经济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在经济学的分支学科中占有重要地位。这一学科在本科阶段的传统教育中往往偏重于模型的推导、检验等数理环节,忽视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因而,造成学生在理论学习完成以后却不知该如何运用,进而为了应付考试死记公式,学习积极性无法得到有效提高。因此,本文拟首先分析本科阶段学生学习计量经济学的特点,其次通过对Excel、Eviews、SPSS三款软件的比较分析,对现有教学模式展开探讨,最终得出对计量经济学教学模式的改革建议。

一、本科阶段学生学习计量经济学的特点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人们愈来愈迫切要求用定量分析工具去解决经济发展中的问题。计量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作为研究经济运行中具体数量规律的科学,把经济理论分析和对经济现象的经验观测方法结合起来,具有科学性和实用性,因而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在教学实践中,计量经济学的科学性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但其实用性却并未得到学生的普遍认可,这与本科阶段学生计量经济学的特点有着密切联系。

1.学生基础知识不牢固

计量经济学是一门以经济学为基础,以统计学为资料依据、数学为研究工具的交叉学科。对它的学习要求学生具备概率、统计、线性代数、微积分等课程的良好基础,但从实际情况来看,能够具备这些基础的学生并不是很多。究其根源,首先,在于我国现行的高中文理分科制度。我国多数高校经管类专业在招生时面向的是以文科课程学习为主的文科生,这类学生数学基础相对较弱,在学习计量经济学时对模型的理解和掌握能力较差;其次,作为前期基础的统计学、线性代数、概率等课程的连贯性不强,且缺乏与经济学理论相关的案例分析,使得学生对这些课程的学习停留在传统的数学学习方法上,对以经济学理论为基础的计量经济学缺乏了解。

2.教材过于偏重对模型的推导

现行计量经济学教材在相当程度上跟数理统计学教科书相差无几,“形而上”的倾向比较严重。且大多对理论模型的推导、证明较为重视,而对模型经济理论含义的解释流于形式。例如,多数计量经济学教材均蕴含《供给函数与需求函数模型》、《生产函数》、《投资函数》等基本模型内容,这些本应是与现实经济情况以及学生前期学习过的宏观经济学等课程联系最为密切的章节,但在多数教材中往往只注重模型推导过程的演绎,实际案例过少或根本没有,在课后练习题中模型的证明也占了绝大部分。这样一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能体会到模型的复杂性,而不了解其可操作性。

3.实验课学时过少

计量经济学作为一门理论和实际联系密切的交叉学科,其应用性应当在教学中得到充分体现。应用计量经济学在现阶段来说,指的就是计量经济学相关软件的操作与运用,主要包括Excel、EViews、SPSs等。多数现行教材都将实验课作为单独章节予以讲解,其余各章中只是在案例分析时会交代一下简单的应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多数教师也习惯于将计量经济学理论与计量经济学实验分成独立的两个部分。其结果是,理论与实验教学在时间衔接上出现了问题:往往是要求学生强化记忆理论部分,待数周以后,甚至是学期即将结束时才安排上机操作,破坏了整个课程体系的系统性和连续性。

综上所述,计量经济学在本科阶段的教学重点,应当是经济学理论的可实践性与可操作性。而最能体现这两者的就是对相关计量经济学软件的运用。因此,笔者拟通过对Excel、Eviews、SPSS三款软件的对比分析来阐述如何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二、Excel、Eviews.SPSS对比分析

Microsoft Exccl是微软公司的办公软件Microsofl office的组件之一,是由Microsoft为windows和AppIe Macintosh操作系统的电脑而编写和运行的一款试算表软件。Excel是微软办公套装软件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可以进行各种数据的处理、统计分析和辅助决策操作,广泛地应用于管理、统计财经、金融等众多领域。在多数院校的计算机课程中对Excel的操作都有着侧重点不同的讲解,但对其数据分析功能的运用相对较少。换而言之,大学阶段对Excel功能的使用程度不及其总功能的十分之一。

Eviews是Econometrics Views的缩写,直译为计量经济学观察,通常称为计量经济学软件包。它的本意是对社会经济关系与经济活动的数量规律,采用计量经济学方法与技术进行“观察”。计量经济学研究的核心是设计模型、收集资料、估计模型、检验模型、应用模型(结构分析、经济预测、政策评价)。Eviews是完成上述任务比较得力的必不可少的工具。正是由于Eviews等计量经济学软件包的出现,使计量经济学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发展成为一门较为实用与严谨的经济学科。

SPSS是世界上最早的统计分析软件,由美国斯坦福大学的三位研究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研制,同时成立了SPSS公司,并于1975年在芝加哥组建了SPSS,总部。1984年SPSS,总部首先推出了世界上第一个统计分析软件微机版本SPSS/PC+.开创了SPSS微机系列产品的开发方向,极大地扩充了它的应用范围,并使其能很快地应用于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世界上许多有影响的报刊杂志纷纷就SPSS的自动统计绘图、数据的深入分析、使用方便、功能齐全等方面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与称赞。

这三款软件在目前计量经济学教学实践中应用较为广泛,但就其难易程度及学生掌握程度来看却有着明显区别。因此,笔者以南阳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06、075工商管理、电子商务、财务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物流管理专业学生为调查对象,详尽分析三款软件的优劣性。

首先,对三款软件的难易程度做概况分析(以一元线性回归模型计算、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计算及非经典模型的修正为例),调查结果如表1所示。

由表1可以看出,Excel在前三项调查中具有明显优势,而在“非经典线性模型的修正”一项中三款软件基本保持平均水平。对这一现象起因的调查结果如下列图1、图2所示。

由上述两图可以看出,在三款软件中Excel在“软件界面语言易懂”项中为绝大多数学生所接受。原因在于.1.Excel为中文操作界面,学生可以从“工具”一“数据分析”中便捷地找出所需运算工具,如“相关系数分析”、

“回归分析”等,相对于Eviews和SPSS的全英文操作界面更易接受;2.Excel在“一元、多元线性回归”章节中,操作步骤相对较少(三款软件学生实际操作时间比例为1:2.5:3.1)。从这两方面原因来看,Excel的主要优势还是在于其中文的操作界面更易于掌握和记忆,且学生在统计学的学习中已经广泛使用过Excel的数据分析功能,属于轻车熟路易于上手。

在非经典线性模型的修正中,Excel的优势不如前两项明显,主要原因是由于Eviews、SPSS在计算例如权重序列、运用广义差分法、杜宾(Durbin)两步法、逐步回归法、Reset法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而Excel则显得较为复杂。因此,在进行非经典线性模型的修正中Eviews:~SPSS的受欢迎程度明显提高。

据不完全统计,学生愿意在自备电脑或网络机房学习使用统计软件的比率高达56.74%,可以看出创造条件激发学生学习统计软件来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具有可操作性。因此。在本科阶段加大相关软件的应用教学对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具有重要意义。

三、计量经济学教学模式改革建议

相对于复杂的公式推导及证明,通过软件计算计量经济学模型更能为学生所接受。这就要求任课教师在加强、巩固基础理论教学的同时,要不断加大对软件教学的重视程度;其次,增加实际案例分析的数量,通过对现实社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真实案例的分析一方面增强学生对计量经济学模型重要性的理解,另一方面充分调动其学习积极性,以便能够更好的掌握、运用计量经济学模型。

笔者以为要达到上述要求,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1.按照章节不同将软件区分应用

针对Excel、Eviews、SPSS三款软件各自的特点,可根据不同章节安排软件,如下表所示。

Excel在界面语言、可操作性及学生熟悉程度上来说,都优于其他两款软件。因此,在入门的一元线性回归模型一章中可使用Excel为主要案例软件。具体包括,利用“图标导向”功能做一元散点图,利用“数据分析”功能进行相关系数分析及回归分析。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深入掌握相关及回归分析结果,能够顺利找出可决系数、函数标准差、相关系数、回归系数、t统计量、F统计量等主要指标,并且能够利用这些指标完成一元置信区间预测等计算。

在多元线性回归一章中,应使用Excel与Eviews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多元案例分析。在分析过程中,首先运用Excel得出相关结果,使学生对多元与一元的区别有一定的了解。然后,在Eviews软件中再次进行同一案例的回归分析,并将两次分析结果加以比较,了解Excel与Eviews在操作过程中的异同点,为进一步掌握Eviews打下基础。

在非经典线性方程修正中,应尽量使用SPSS作为主要应用软件,利用其完备的计算功能对异方差、自相关、共线性等违背经典假定的模型进行修正。在联立方程等后续章节中,应使用以Eviews、SPSS软件为主的教学方法,但在宏观计量模型中应当首先使用Excel。

2.在前期增加对统计学.线性代数等相关知识的复习

由于现阶段高校经管类学生多为文、理混编,且文科生占主导地位。因此,在开始学习计量经济学之前,应对线性代数、微积分、统计学、运筹学等相关知识做出系统复习。特别是针对学生数学基本薄弱的特点,加强对线性回归分析的复习,使学生在学习计量经济学之前了解和掌握基本的分析方法,为以后的深入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3.建立计量经济学案例数据库

建立计量经济学案例数据库,是因为现行教材中的案例数据普遍较为陈旧,很多教材中充斥着数年以前的数据,且很多数据已于现实生活严重脱节迫切需要更新。一个适应本科计量经济学教学的案例数据库,需要满足来源广泛性、方便性的要求,同时,案例要能够尽量浓缩计量经济学的概念和原理,应包含有复杂、模糊和有待解决地问题,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动机。为此,笔者建议在计量经济学教学过程中,首先,各高校应当联网建立完善的案例数据库,对现实数据进行实时更新;其次,应指导学生自己动手上网或通过调研搜集数据。这样以来,能够使学生掌握搜集数据的方法、工具,为日后独立运用计量经济学相关知识提供宝贵经验。

四、结 语

综上所述,计量经济学作为一门交叉学科,在本科阶段的教育工作任重道远。只有在本科阶段为经管类学生打下坚实的理论与实践基础,才能使其在更高一级的学习中去掌握高级计量经济学。而要达到这样的目的,唯有将计量经济学基础理论与软件应用相结合,坚持不懈地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形成对经济问题分析、理解的逻辑性。

参考文献

[1]于俊年,计量经济学,北京:对外经济贸易走学出版社,2000

[2]刘明广,本科《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的几点建议[J]统计与咨询,2008(2)

[3]张兵,本科《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方法的探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7(11)

[4]baike baidu.corn/view/28127 htm?fr=-alaO_1_1

[5]baike.省略/view/207806.htm

[6]baike.baidu.eom/view/130328.him

篇4

关键词:凯恩斯经济学;后凯恩斯学派;方法论

中图分类号:F0913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09)08000309

一、后凯恩斯学派以往研究方法的基本特征

后凯恩斯学派是在20世纪50年代一些凯恩斯主义者力图通过复兴古典经济学传统来推进“凯恩斯革命”,进而掀起反对新古典经济思想回潮的“反边际主义革命”(AntiMarginalist Revolution)理论运动中形成的。这一学派从一开始就在研究方法上具有一系列不同于新古典主流派的鲜明特征。

第一,他们拒绝抽象的、原子式的经济人假设,代之以具有特定社会内涵的组合行为主体。经济学如何刻画和设定“人”这一行为主体,始终是一个争议未决的问题。新古典经济学将人视为脱离外部社会、历史环境的简单、抽象、均质的行为人,这遭到后凯恩斯学派的坚决反对。他们认为,人并非是一种抽象物,现实中的人总是处于特定的社会结构背景之下,这种社会结构包含了制度、惯例、阶级和国家等等因素,而处于不同社会结构背景下的人们的行为方式将是不同的。如果抽象掉这些因素,将难以揭示人的行为方式的本质特征。不仅如此,人还是一种社会动物,社会经济活动总是表现为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只有在这种相互关联的行为当中,才能准确地把握个体的行为规律与特征。所以,对于行为主体不能采用个人主义方法论,也不能采用简单的集体主义方法论,而应当坚持“整体大于局部之和”的思想原则。

第二,他们摈弃理假设,代之以“惯例”、“经验”等行为规则。理是主流派经济学的另一个重要假设,其分析体系往往从理性假设出发,推导出人们在各种经济环境下的基本行为规则,诸如效用最大化、利润最大化、成本最小化等等,进而运用数学优化方法论证实现这种最大化或最小化的均衡条件。可以说,理性假设是贯穿主流派经济思想体系中的一条“红线”。然而,后凯恩斯学派对此却持强烈的批判态度。他们认为这一假说高估或理想化了人的行为能力,人们不可能总是经过谨慎的分析、明智的判断、准确的预期和精确的计算,做出最佳的经济决策。之所以如此,根本原因就在于社会经济是一种处于历史时间中的过程,其未来是不确定的,这种不确定性无法为人们所完全认识和把握。所以理性规则没有用,现实中人们往往依据经验规则(rules of thumb)、惯例(convention)、常规习俗(habits or routines)、甚至血气冲动(animal spirits)等等来行事。这些程序看似与新古典的理格格不入,实际上恰是人们在不确定条件下的明智选择,它反映了一种“程序理性”(procedural rationality)。因此,要想恢复经济学的现实性品格,就必须用“惯例”、“经验”的行为规则或者程序理性假说来取代完全理假说。

第三,他们坚持以生产、供给为重心,反对市场供求均衡分析方法。所谓以生产和供给为重心,就是不再把经济学视为以研究市场交换和资源配置为中心的科学,不再采用供求分析的均衡方法和边际分析的优化方法来确定价格决定、收入分配等问题,不再把供求分析方法简单地推广到宏观层面,而是着重从生产和供给方面来研究这些问题。正是基于这种不同的分析视角,使凯恩斯经济学家对于现代经济的运行描绘出了与新古典模式不同的另一番景象。例如:资本主义不是单纯的交换经济,而是一种以货币为媒介的生产经济(monetary production),这一经济不可能有静态的资源最优配置,它总是动态、单向地向前发展的,并且这种特点乃是资本主义经济运行中一切不确定性的根源。再如:经济主体的角色主要表现为生产当事人,或者是工资劳动者,或者是资产所有者和投资者,他们之间在生产领域的关系决定了收入分配。这种分配关系既通过加成机制决定了微观相对价格,也通过工资谈判机制影响一般价格水平,而生产的部门结构关系会同时决定实际总产出及其分配格局。这样,无论是传统的马歇尔剪刀式的定价模型,还是流行的总供求模型,就都无立足之地了。

第四,他们坚持从现实出发的方法论原则。尽管没有哪一派学者公开否认经济研究应该紧密联系现实这一原则,但是在实际的经济研究工作中并不是每一个经济学家都能够始终一贯地坚持现实主义的方法论。罗宾逊夫人曾指出,主流经济学传统中产生了“一些坏习惯”,“总是习惯于建立模拟的代表现实的模型”,而不考虑这些模型在多大程度上同现实相符合,这方面最著名的例子便是完全竞争模型。与此不同,后凯恩斯学派坚持从现实出发,不回避现实中的矛盾和难题,不屑于为了追求理论模型的完美性、对称性而牺牲其现实性。当然,他们并不反对理论抽象。“经济研究需要抽象分析和建立模型,而建模就意味着简化”,1∶1的地图对于旅客是没用的。问题在于抽象要有科学限度,即必须保留现实的本质特征,像经济制度以及与之相关联的社会关系,就不能被抽象掉。而新古典理论之所以缺乏现实性,恰恰就在于它完全回避了这些特征,为了追求理论模型的完美性而牺牲了太多的现实因素,从而犯了抽象过度的毛病。

第五,他们反对将数学式的演绎建模(mathematicaldeductive modeling)方法普遍地应用于经济分析。应该说,后凯恩斯学派一般地并不反对在经济研究中使用数学方法,他们在自己的理论建构中也常常采用他们认为是适当的数学方法,无论是早期的卡莱斯基、罗宾逊、卡尔多、斯拉法,还是后来的许多学者,都是如此。他们这样运用数学方法实际上是把它作为对复杂现实进行适当抽象分析的一种工具。所以,只要肯定科学的抽象分析的必要性,就不会否认适当运用数学工具的必要性。那么,他们所反对的是什么呢?他们反对的是滥用数学,即把数学作为研究社会经济现象的普遍化的、甚至是惟一的工具。他们认为,在这方面最典型的案例便是主流派无历史、无时间、无货币的所谓一般竞争均衡模型,它实际上不过是一种数学游戏,没有包含任何有价值的思想。

上述共同特征是后凯恩斯学派在反边际主义的旗帜下所形成的基本倾向,它们构成了这一学派研究方法的重要基础。当然,其内部不同学者由于思想背景与研究视角不尽相同,也存在着具体研究方法上的若干差异。这些差异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短期分析与长期分析的区别。虽然后凯恩斯学派的理论分析中一般都包含有短期分析与长期分析两方面的内容,但是他们在时间视角方面的着重点却不一样。美国的后凯恩斯学派,即所谓凯恩斯学派中的原教旨主义者(Fundamentalist Keynesians),以及由卡莱斯基罗宾逊等人发展起来的理论体系,基本上属于短期分析,而斯拉法等人为复兴古典传统所从事的理论建构则主要属于长期分析。前者更注重对于经济运行的波动性、不稳定性、非均衡性等等状态的分析,后者主要是沿袭古典学派的“引力中心”(centre of gravitation)分析传统,注重探讨经济在恒常的稳定状态下所可能有的各种性质与特征。其二,关于货币的经济作用评价不同。注重短期分析的学者十分强调货币的重要性,认为货币是现代社会中应对不确定性的重要制度工具,在经济运行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然而,注重长期分析的学者则不大重视货币的作用与职能分析。在他们看来,在引力中心的状态下,货币对于商品自然价格的决定是不起作用的。其三,对于预期因素的关注程度不同。注重短期分析的学者必然要重视预期因素的作用,因为在这里经济主体的决策离不开预期。这就需要研究预期的形成机制、经验、惯例、未来不确定性与预期的相互影响,血气冲动与创造性等等因素对预期的影响。而在长期分析的体系中,经济具有自动趋向“引力中心”位置的特性,故而预期因素的作用空间基本上消失了。

二、近年来方法论思想的主要发展与演进

总体来说,直到最近一二十年以前,后凯恩斯学者尚缺乏对于方法论的系统探讨。由此使得他们尽管已形成若干不同于主流派的鲜明特征,却难以将其提升至方法论的高度,而其内部在研究方法上的差异也难以实现统一。这就导致后凯恩斯学派始终难以形成统一完备的理论体系来与主流经济学相抗衡。

近年来,第二三代后凯恩斯学者开始重视关于统一的方法论的探讨。他们认为,新古典主流派学者拥有统一的方法论,即实证主义的均衡研究方法,而后凯恩斯学派还缺乏自己的一套统一明确的方法论原则。所以,要真正实现经济学变革,后凯恩斯学派就必须要阐明自己独特的方法论原则是什么,它与新古典的方法论原则有何不同,它又对观察经济世界提供了哪些更新、更好的视角。在这种认识的推动下,后凯恩斯学派的方法论研究在近年来便有了长足的进步。

(一)提出了非遍历的经济世界观

这是后凯恩斯学派在统一方法论探讨方面的一个重要成果,由PDavidson系统阐述。Davidson认为,如果将后凯恩斯学派不同学者关于现实的观点加以概括提炼,形成一种基本的经济世界观,那么就应当引入“非遍历”(nonergodicity)的概念,把经济世界视为一种非遍历体系,以此作为后凯恩斯经济学的基本方法论原则。所谓非遍历是与遍历(ergodicity)相对而言的。遍历的概念本身源自统计力学,而遍历理论则是随着随机过程理论而发展起来的。遍历指的是这样一种性质:对于一个无限次的观测系列而言,得自任何数据收集过程的时空平均数都是同一的。这意味着,由过去的结果得出的平均数所反映出来的客观概率分布支配着当前和未来的结果。在这种条件下,过去显示了未来,时间的流动并未影响支配现实过程的联合概率法则,历史绝对是无关紧要的。换言之,在这里历史时间被等同于逻辑时间。而非遍历概念的含义正好与上述相反,它指的是过去不能准确显示未来,从而过去的平均数不能准确显示未来的概率分布这样一种场景。这时,现实过程将是不可逆的,历史时间也就变得至关重要了,它将导致结构的变化。

Davidson借鉴自然科学中关于遍历过程与非遍历过程的技术区分的思想,提出非遍历的经济系统的重要观点,旨在与主流派的经济世界观相抗衡。他指出,主流派的均衡分析方法及其整个理论体系,实际上隐含着遍历的世界观,不论是凯恩斯主义主流派,还是推行理性预期革命的新古典主流派,都是如此。而后凯恩斯学派的各种经济理念如果归结到一点,则都属于非遍历的经济世界观,他们都是以此为基点来展开理论演绎的。虽然现实中的某些经济关系也许是遍历的,但是经济社会的基本运行过程肯定是非遍历的。至于导致非遍历的基本原因,Davidson将其归于创造性的关键决策制定(creative, crucial decision making)。这一概念源自奥地利学者Shackle,指的是在历史时间中发生的非常规决策,它通常包括大规模交易和沉淀成本,具有不可逆性。这实质是表明经济世界的非遍历性质乃来源于人类创造性活动本身。后来,围绕着有关复杂性理论和混沌理论的发展,Davidson又重新阐述了非遍历经济观。他将经济过程区分为永恒不变的(immutable)过程与可以嬗变的(transmutable)过程两类。前者包含了遍历和排序的公理,在这里历史是前定的,并无真正意义上的选择。后者则涉及到历史的创造性和突发性,在这种环境中选择才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选择。他强调,关于经济过程可嬗变性的概念从基本方法论的角度凸显了后凯恩斯学派在有关经济过程的理论与模型建构方面与其他经济学流派之间的根本区别。

在Davidson看来,这种非遍历的经济观可以在方法论层面对主流经济学提出挑战,它提出了一种关于人类行为的与众不同的新观点。在非遍历的环境中,以均衡分析为特征的新古典的三个传统重要命题都被否定了:一是理性及理性预期;二是中性货币;三是总替代定理。因为这时,从过去抽样将毫无意义,即使行为人有能力组合与占有关于先前结果的所有相关信息,未来的事件也不会自动地显示出来。而货币作为人们应对未来不确定性的工具,不但会对实体经济产生影响,而且其影响之大简直不可估量。此外,这时不仅跨时的替代或理性选择不可能,而且现时的替代也大大受限。取而代之的将是非理性、货币非中性、总互补定理三个新命题。

(二)系统阐述了批判实在论的方法论原则

如果说非遍历观主要是针对主流派盛行的均衡分析方法论而进行的一种新的方法论建构,那么明确地将批判实在论作为其方法论原则将意味着要根本颠覆主流派所奉行的传统的实证主义方法论,故而其挑战意义更为重大。

批判实在论(critical realism)是指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末、而在最近一二十年发展成熟起来的一种新的社会科学哲学理论。实在论(realism)是一种本体论哲学学说,本体论(ontology)哲学是探讨世界的本源或存在(being)的本质这样一种思想体系,它与认识论、实践论分属于哲学研究的不同层面。作为本体论学说的一个分支,实在论强调存在的本质乃在于其客观真实性。实在论又有经验实在论(empirical realism)与超验实在论(transcendental realism)之分:前者属于传统的实在论,强调经验层面的存在的意义,认为现实世界是由原子式的事件以及人们对于事件的感觉经验所组成;后者则是由英国哲学家RBhskar于20世纪70年代后期新提出的理论,它试图超越经验主义的浅层次,去探讨潜藏于事物表象之下的深层实在。根据超验实在论,实在不只是由原子式的事件以及对事件的经验感觉所构成,而是有结构、分层次(stratified)的复杂实体。从本体论的视角看,可将实在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一是经验域,包括经验与印象;二是实际域,包括经验、事件及事态;三是真实域,它除了经验、事件以外还要包括结构、机制、趋势等。经验域属于最浅层次,它是凭感官可以觉察到的。实际域是较深的层次,这里的事件不一定能被感觉到。真实域则是最深层次,这里的机制是完全感觉不到的。传统的经验实在论完全以经验来界定实在,仅仅承认前两个层次,而忽略了最深层的真实域中的机制,这是错误的。因为认识的真正意义就在于揭示这种隐藏于深层结构之内的机制的作用,仅仅拘泥于表象或依赖经验主义的评价,将使科学丧失其存在的价值。

Bhskar将这种超验实在论运用于社会科学领域,便产生了一种新的名为“批判自然主义”(critical naturalism)的社会科学哲学,也就是“批判实在论”。所谓自然主义是指按照自然科学的模式来研究社会这样一种传统的实证主义观念。批判自然主义虽然不否认自然主义的基本观点,但是强调由于社会对象与自然对象的不同,必须采取不同于传统自然主义的形式与方法。Bhskar指出,每种社会结构与当事者都是突现的分层(emergent strata),它们相互之间不能归约(irreducible)。社会结构的这种突现特性使它不同于自然世界的结构:一方面,社会结构与人类活动相互影响、互为依赖;另一方面,它又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对这一系统的研究不能采用传统认识论中要么个体论、要么整体论的单一视角,而应当采取个体与整体相融合的分析视角。特别地,由于在这里基本上不能够进行控制性实验,社会科学家就只能从社会实践以及社会结构中获取先入之见(preconception)来作为替补,再以这些先入之见为前提去对那些产生这些先入之见的“深层”社会结构进行理论假说的建构。这种从先入之见到深层社会结构的思维过程,被称为“溯因推理”(retroduction),它主要是借助于类比和隐喻,从表象回溯到深层结构并揭示其作用机制,因而不同于实证主义的演绎方法和归纳方法。

20世纪80年代末期以来,以TLawson为首的一批剑桥大学经济学家,进一步系统阐述了批判实在论的基本思想及其对于经济学的意义。Lawson指出,批判实在论的根本要义就在于通过强调客观实在的结构性与纵深性,揭示出社会过程不同于自然过程的复杂性。社会经济结构是一个不可控实验的开放系统,在这里人类思想、社会活动与社会结构之间存在着互动,正是这种互动才使社会结构得以形成并存续,并呈现出动态、开放的特征。面对这样的过程,那种基于休谟的传统经验实在论的演绎主义方法,即按照“只要X(类型)事件发生,就会有Y(类型)事件发生”的方式进行推理的模式将不再有效[1]。而批判实在论则开辟了社会科学研究的新思路。批判实在论强调科学的使命不是局限于找出事件的恒常联系,而是去分辨与解析那些左右或促发经验事件的深层结构、机制、力量和趋势。为此必须采取不同于传统实证主义的思维方法,诸如溯因推理或者“外展推理”(abduction)一类的“仿佛是”推理的方法。具体来说,人们关于结构和机制的认识只能通过前述所谓“先入之见”的知识来获得,这些知识对象包括事实、观察、理论、假设、猜想、预感、直觉、沉思等等,它们促进了社会科学实践,同时通过社会科学实践也在不断地被改变。这种方法反映的是从表面现象到深层因果联系的认识运动。

Lawson进一步论述了批判实在论这种方法论思想对于经济学研究所具有的启示意义。首先,经济学研究的首要任务决不是预测事件,而是认识和理解支配并控制事件的结构与机制及其所产生的趋势。如果说承认预测存在的必要性,那也只是预测事件的趋势,而决不是事件的恒常联系。其次,为了认识这种隐藏在事件背后的结构与机制,需要发现某些粗略的经验事实或不完全的经验规律。广泛的事件恒常联系在社会领域中极少见,但这并不妨碍在某些有限的时空区域存在着局部或“半规则”(demiregs)式的事件联系,它们可以帮助经济学家将注意力指向基本的社会结构和机制所在。再次,考虑到经济系统的变化特性,相对稳定的社会经济结构必定是受到时空条件限制或具有时空依赖性的,这表明经济学不可避免地具有历史的、地理的特征,从而经济学的所有分析都将是不完整的,需要根据新出现的问题、研究兴趣以及其他因素不断地加以深究。最后,关于经济学的政策含义及其社会使命,如果说传统的实证主义经济分析将控制以及改善事件及事件状态作为重要目标的话,那么批判实在论的方法论则强调经济学研究的最终目标在于人类解放,其含义是要不断改变社会结构以拓宽人类潜力得以实现的范围和机会。

显然,这些启示的直接含义是,主流经济学所长期奉行的从自然科学研究中借用来的实证主义方法论,特别是它的演绎主义,以及热衷于确定性分析、均衡分析、静态分析等等的所谓科学主义原则,应当从经济学领域中被清除出去。取而代之的,将是非实证主义的、非演绎的、非均衡的溯因推理式的思维法则。据此,Lawson等人认为批判实在论开创了一种新的本体论研究思路,同时又从认识论的角度探讨并回答了社会科学研究的使命与方法论原则等重大问题。它从根本上动摇了正统派的方法论基础,因而可以被视为 20世纪末期社会科学哲学的重要变革。正因为如此,它也可以成为一直以来坚持同主流派相抗衡的后凯恩斯经济学统一的方法论基础。尽管后凯恩斯学派内部不同学者之间在分析视角等方面存在着较多差异,但是在本体论以及认识论层面上,他们是可以统一于批判实在论的。因此他倡导,应当将后凯恩斯经济学在实质上作为一种批判实在论的研究计划,以此来实现其内部的统一连贯性。

当然,也有后凯恩斯学者不同意这种观点,他们认为批判实在论尚不足以完全涵盖后凯恩斯经济学的方法论基础,因为后凯恩斯学派内部也有侧重采取演绎主义方法的分支,比如新李嘉图主义。不仅如此,这样做还可能使后凯恩斯经济学与其他非主流学派的界限变得模糊不清。故而,他们对于将批判实在论作为后凯恩斯经济学的方法论基础仍持有异议或保留的态度。尽管存在着诸多争论,且批判实在论自身也包含着许多有待于深入细化的问题,但是这一新的社会科学哲学显然在近年来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它对于修补后凯恩斯学派在方法论研究上的空缺,以及促进后凯恩斯经济学严谨一致的理论体系的形成,确实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关于巴比伦思想模式的探讨

所谓巴比伦思想模式,指的是这样一种知识建构原则:将复杂的现实整体分解为各个片断来分别加以研究,以便完成对于复杂现实给出完整解释的理论建构。“巴比伦式”这个术语曾经为凯恩斯所使用,他曾指出牛顿并非是理性时代的第一人,相反倒是最后一位巴比伦式的人物。物理学家Feynman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谈到了巴比伦思想方法,其含义是从多个出发点进行论证,形成对于物理规律的多重推导。他认为,与将所有论证都维系于一套公理的欧几里得式的方法相比,巴比伦式的方法对于物理学更合适。经济学家MStohs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将巴比伦思想方式引入经济学当中,他指出,根据巴比伦的研究方法,不存在单一的从公理到定理的逻辑链条,所有的只是若干个相互平行、相互纠缠又相互加强的逻辑链条的集合,从而没有哪一个具体的公理能够作为逻辑上的基本公理。后凯恩斯学者SDow 等人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进一步明确阐释了巴比伦思想方法的性质与含义,以便使人们加深理解后凯恩斯学派与主流派之间在方法论上的差异[2]。

Dow 等人在与笛卡尔/欧几里得思想(Cartesian/Euclidean)的对比分析中进一步论述了巴比伦思想方法的特点及其经济学意义。Dow指出,笛卡尔/欧几里得思想方法的基本特点是依据单一一套普遍公理建构封闭的逻辑体系,它为了获得普遍解而抽象掉了实际问题。巴比伦式的思想方法与此不同,它看到的是一种开放的现实体系。在封闭的经济体系中,所有的交易都是预先规定好的,未知的东西则被假定为随机变量。而开放的经济体系则不然,这里既有稳定性,也存在着发生创造性移动的空间。封闭型的体系具有二元论和原子论两个重要特征。二元论体现在,所有要素都被分解为具有固定的典型特征的两大范畴:变量分为内生与外生,价值分为完全确知与完全未知,关系分为因果性的与随机性的,经济当事人则分为理性和非理性,等等。原子论则是指,在最小的单位基础上建立理论体系,这些单位既彼此相互独立,又与包含它们的整体相独立,它们在经济学中便是所谓理性经济人[3]。而巴比伦思想方法则没有这些特征。在这里,变量与范畴的划分是不确定的。在一个拥有多种多样相互无法通约的论证线索的思想体系中,在一种线索上是内生变量的东西到了另一种线索上却会成为外生变量。而知识一般来说总是被人们以某种不确定的程度持有的,因而分析必须指向不确定程度。此外,某些论证线索是与个人相关,而另一些线索则涉及团体层面,因为因果关系的作用力可以沿着不同的方向起作用。这表明个人不是独立的,他们的行为也将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制度与惯例的功能则在于,为处于不确定环境中的人们的决策提供一种稳定性条件。简言之,按照巴比伦思想方法,社会将被理解为一种有机体系。

Dow认为,上面所描述的巴比伦思想方法的概念原则,显然是与后凯恩斯经济学的基本观点、研究方法以及理论风格相通的,因而也可以用这一方法论原则来概括后凯恩斯学派的经济学方法论,而所谓笛卡尔/欧几里得主义则可以用来概括作为后凯恩斯经济学派批判对象的主流经济学的基本方法论。这样,后凯恩斯经济学便可以在基本方法论上获得一种与主流派相抗衡的新的理论支撑。因而,引入巴比伦的方法论思想模式补充并丰富了后凯恩斯经济学的体系。不仅如此,巴比伦思想模式也为后凯恩斯经济学内部方法论的多元化提供了合理的解释。无论是基本研究方法的多元化,还是具体研究方法的多元化,都有其合理性。因为,如果现实世界被理解为有机结构,不受统一规律的支配,那么就必然会存在着一个方法论的集合。巴比伦思想模式特别强调,应该针对不同的推理链条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或方法组合。当然,为了保持可操作意义,这种方法论的多元化必然是适度的,它将与特定的开放思想体系相呼应。也就是说,对现实世界的理解方式决定了特定的方法论选择,进而决定了具体采用的研究方法的范围。它并不是后现代主义意义上的纯粹多元论,而是一种根据后凯恩斯经济学派的特定原理加以修正和重构的多元论。

(四)关于经济学方法论的其他研究进展

除了上面所述关于基本方法论的研究以外,近年来后凯恩斯学者还在较为具体的层面上对以往的研究方法进行了反思,进一步探讨了经济学研究应当采取的一些具体操作方法、研究策略与实际步骤等问题。

第一,LPasinetti提出了“分离定理”(separation theorem)[4]。作为后凯恩斯学派第二代的最重要学者,Pasinetti曾经对后凯恩斯经济学未能取得预期的成功颇感遗憾。究其原因,他认为主要是由于以往方法论策略的失当。Pasinetti指出,后凯恩斯经济学的使命就是要用一种新的生产范式(production paradigm)的经济学体系取代流行的交换范式(exchange paradigm)的经济学体系,这是一项艰巨的理论任务。过去后凯恩斯学者关于生产范式的研究已经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只是未能加以系统地整合。而要推进这种系统的理论整合就必须采取“两步走”的方法,即所谓“分离定理”。第一步是“纯理论”建构,即抽象层面分析,主要是以斯拉法理论为基础,提供一种基本的经济理论。它与阿罗―德布鲁体系属于同一层次,但实质却不相同,它是开放的体系,可以阐明基本的客观联系,但存在多个自由度,并不提供惟一解。第二步是具体层面分析,引入各种现实因素对经济运行的影响,最主要的是“制度分析”,个人或社会行为将被纳入分析。不过,与主流派范式不同,这里不仅不局限于“市场体制”一种制度,也不拘泥于“个人理性”一种行为,而是涉及到诸如货币、厂商、工会、工资安排等等多种制度安排。可以感觉到,Pasinetti提出的这种两阶段研究方法与马克思在其《资本论》的创作中所使用的从抽象到具体的研究方法,在形式上颇有相似之处。而著名后凯恩斯学者Harcourt则高度评价这种研究计划,认为它可以为从斯密、李嘉图、马克思到凯恩斯、斯拉法以及卡尔多等后凯恩斯学者的著述提供一个综合的新理论框架。

第二,ESLee 论述了所谓“根基理论”(the grounded theory)[5]。Lee是美国的新一代重要后凯恩斯学者,他认为无论是批判实在论还是巴比伦模式,都还缺乏可操作性,而根基理论可以成为更富有实际意义的具体原则。根基理论是与所谓“整体主义”(holism)、“典范模型”(pattern model)、“结构焦点比较法”(method of structuredfocused comparison)以及“参与观察方法”(participationobserver approach)等等相似的研究方法,它具体是指经济学家直接从资料中发展理论和建构体系这样一种过程。在这里,资料收集、理论分析与理论建构同时进行。其操作的流程是:首先, 拥有前定的观点与概念等思想背景的研究者不断地收集、理解、评估与比较其感兴趣的资料。其次,汇集可比的经济事件资料,从中提炼出特定的范畴、概念、相关特性,进而识别其相互关系。最后,从这些范畴、概念中识别出核心的东西来,并以核心的概念为基础发展出一种具有复杂的分析性解释的理论,这一理论应该能够解释资料中所代表的各种经济事件的序列为什么以及是怎样发生的。研究者不能为了使理论简化而拒绝特定的资料,而是应抓住资料的复杂性,根据经验建立起许多不同的次级概念与关系,将它们与核心概念环绕在一起,纳入结构与因果机制当中。这将保证所建构的理论具有因果的解释力。筛选中心概念和发展理论的过程会使人们发现次级概念与关系,而它们需要进一步的经验支撑,此外,纯粹分析性的概念与关系若要纳入理论之中,也需要经验支撑。这样,便完成了有关社会经济过程的一种独立的实质性(substantive)理论的建构。这样的理论并不是对于资料的一般化推广,而仅仅是来源于资料,即它并不妄称所谓的普遍性。一种独立性的实质理论只解释一种中心因果机制,各个实质理论的组合所形成的正规(formal)理论则可以解释经济过程的多个方面、多种因果机制。正像独立的实质性理论必须植根于经验资料一样,正规化的理论也是历史性地状态依赖型的,其分析性解释绝不是经验外推。并且,由于经济世界是非静态的,一种正规的理论永远也达不到完成状态,总要经历不断的修正。不仅如此,这种根基理论还承认研究者事前的知识背景会对资料收集与筛选识别过程进而理论结果产生影响,以及理论结果的不可证伪性。不过它也强调,通过不断地发现新资料,总会在各种相竞争的理论中区别出优劣来。

第三,重新审视计量经济学的经济研究功能。

计量经济学自从诞生以来,就一直成为主流经济学验证理论假说的主要的、甚至是得心应手的工具。与此相反,后凯恩斯学派以往是基本上完全否定计量经济学的任何积极意义的。首先,是由于他们受到凯恩斯本人影响的缘故。凯恩斯当年曾经对丁伯根在宏观经济问题分析中使用统计计量分析技术提出怀疑,他指出计量经济学只能对已知的、已经定性的经济关系给出定量的描述,由于人类行为的变化无常性,它不可能对经济的未来走势提供精确预测。凯恩斯的基本思想是反对把经过良好定义的概率分布概念普遍地应用于社会科学领域。其次,后凯恩斯学者排斥计量经济学,当然也是与他们反对主流派形式主义的正规化方法论倾向一脉相承的。

然而近年来,一些后凯恩斯学者对计量经济学作用的认识也出现了新变化,他们开始有限度地承认计量经济学的积极意义。这里只简要提及三个方面:其一,SPressman强调了描述性统计分析技术的积极作用。他把统计分析区分为推理的统计学(inferential statistics)与描述的统计学(descriptive statistics)两大类,前者是主流派所惯常采用的那种,后者则不然,它不以揭示所谓经济内在机制或规律为目的,其功能只是描述,力图准确地提供世界在某一时点或几个时点的图景。采用描述性的统计学,首先要实际地收集数据,其次是需要描述数据的性质,进而来分析导致这些差别的可能原因。这种统计分析技术完全可以应用于经验研究之中,并且提供某种理论验证功能。

其二,PDownward等人从计量经济学方法论的角度进一步探讨了应该如何建设性地利用计量分析工具的问题[6]。Downward指出,主流派运用计量经济学的根本目的是要提供对于阐释所谓事件规则的理论模型的证明,从而使它成为一种推理工具。但实际上,计量经济分析提供的证据往往起不到这种作用。以关于定价的经验分析为例,即使利用同样的数据,不同学者得出的有关价格决定影响因素的结论也不一致。这表明完全根据计量经济学结果来筛选和识别理论是行不通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计量经济学对于经济学理论就全无用处。正确的方法应该是借鉴凯恩斯关于定性分析要先于形式化分析(即定量分析)的思想,在进行计量分析时应当将作为主观“先入之见”的理论与作为“客观因素”的事实证据结合起来,实现理论与证据的互动(interaction),通过对于计量经济学的结果不断地予以修正和精炼,达到对于深层机制的揭示[7]。Downward等人后来又指出,计量经济学将有助于“溯因推理”,能够提供“半规则”。这个见解与Pressman关于推理的统计学与描述的统计学划分的观点有所不同,他指出了计量分析技术在揭示深层经济机制方面的有限性,但并未完全否定它的推理作用,而是强调要将理论分析与计量分析以互动方式相互促进。

其三,BGerrard的论述[8],他与Downward观点有些相似,结合近年来计量经济学的若干新进展,主要是由伦敦经济学院所发展起来的LSE方法,论述了某些计量经济学方法可以成为后凯恩斯经济学研究方法的一部分。所谓LSE方法是一种从一般到特殊的计量建模方法,它从形成一个极为一般的模型形式开始,然后通过同时施加理论方面与数据方面的限制条件,使一般模型逐步简化。LSE方法与主流派通常采用的平均经济回归方法(AER)具有很大差别:前者将建模过程视为设定问题的过程,后者则给定将要估计的问题使之保持不变;前者将诊断性质较差的情况归结为模型的规定可能有问题,后者则往往归之于不适当的估计程序。LSE方法的这种理念与传统的计量经济学思想不同,它超越了人们以往将计量经济学或者视为理论驱动型、或者视为数据驱动型的简单二分法,允许理论与经验之间的互动,故而可以成为经济学家利用计量经济学工具的有效方法。

三、应当怎样看待后凯恩斯学派的方法论思想

方法论研究是经济学的基础问题,不同学派在理论观点乃至政策主张方面的分歧往往源于其经济学方法论上的差异。方法论研究同时也是经济学的难点问题,它常常涉及到哲学世界观与认识论等等思辨领域。能否真正形成统一明确的方法论原则,是一种思想流派或研究范式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后凯恩斯学派既往的独特研究方法(尽管尚不统一)曾经在一段时期内有力地支撑了它与主流经济学的论战。而其近年来关于方法论研究的若干新成果,则代表了其经济思想体系的重要新发展。

后凯恩斯学派方法论思想的新进展具有这样几个特点:

第一,后凯恩斯经济学者已经普遍重视方法论研究问题,将方法论建构视为自己独立的经济理论体系建构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们不再像以往那样,仅仅满足于对主流派经济理论体系及其方法论的批判,而是开始系统地思考可以替代主流派方法论体系的东西是什么,以及如何将它们系统地阐述出来的问题。这种转变既是后凯恩斯经济学者对自身理论发展状况深入反思的结果,也标志着后凯恩斯经济学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大进步。

第二,后凯恩斯学者在方法论研究中,更加注重统一基础与方法论原则的建构,包括哲学与认识论基础的探讨。他们逐渐认识到,要想与近乎完美的主流派思想体系相抗衡,必须从方法论的哲学基础或基本层面入手,形成一种新的系统一致的方法论基础,去替代主流派的方法论基础,进而取代整个主流经济学体系。局部的、具体的、浅层次的方法论研究既缺乏震撼力,也无关宏旨。因此,不少第二代、第三代的后凯恩斯学者便潜心于这种深层次的方法论探讨。不论是非遍历的基本经济观,还是批判实在论以及巴比伦思想模式,都体现了这种方法论研究的主导思路。这些新的方法论原理,有的是后凯恩斯经济学的独创性研究成果,有的则是他们从其他学科领域的研究成果中借鉴过来,然后再加以系统阐述而形成的新的理论再造。它们虽然在提法上及论证细节上不尽相同,但是都试图从最基本的层面为后凯恩斯经济学提供一种根本不同于主流派的统一的方法论原则。应当说,这种努力是有成效的,尽管目前在后凯恩斯学派内部关于究竟何谓自己统一的方法论基础仍然存有争议,但是就实质而言,非遍历观、批判实在论以及巴比伦思想模式三者所体现的世界观、认识论及方法论原则乃是基本相通的。所以,它们实际上代表了近年来后凯恩斯经济学统一方法论研究的最重要成果。

第三,后凯恩斯经济学近年来的方法论思想明显地具有反实证主义的倾向。主流经济学的方法论原则基本上是实证主义,在这里价值判断因素被视为科学研究的障碍物。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实证主义也往往被看做是客观主义的同义语。所以,尽管老一代后凯恩斯学者,像罗宾逊、卡尔多等人,也反对主流派的静态均衡等分析方法,认为其脱离了经济现实基础,同时主张采取动态非均衡等更加具有现实性的方法,但是他们一般却坚持实证主义。这表明,在早期后凯恩斯学者那里,现实主义与实证主义是不矛盾的。但是,近年来后凯恩斯学者关于方法论思想特别是其哲学基础的研究,却显示出反实证主义的倾向,这最明显地体现在批判实在论的理论之中。这种对实证主义讨伐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对客观实在的看法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实在不再被视为简单的经验感知的封闭体,而是具有不可感知的深层复杂结构和内在机制的开放系统。于是,实证主义,不论是逻辑实证主义还是经验实证主义,在这里都变得不可靠了。科学认识可能更多地仰赖于溯因推理一类的抽象、类比等方法。这样,新一代后凯恩斯学者就与老一代不同,他们从坚持现实主义出发,最后达到了基本否定实证主义研究方法的地步。这是他们对方法论的哲学基础进行深入探讨而得出来的一个必然结果。当然,这种反实证主义倾向主要是体现在基本的方法论层面上。就具体的研究方法而言,他们似乎也不反对采取实证主义的方法。,比如经验实证研究,再比如对于计量经济学方法的某种运用,乃至于对于数学模型的运用等等。这种情况并不意味着有什么矛盾,因为第一,具体的研究方法与基本方法论不属于一个层次,担负着不同的职能,纵然是以溯因推理为主线,也需要以某些具体的实证方法相辅助。第二,就其倡导的巴比伦思想模式而言,也为具体的实证研究方法的多样化提供了空间。

篇5

【关键词】金融统计;R软件;实例

金融学最具魅力的地方在于其强大的、科学的定量分析能力,这也是学习金融学的难点之所在。金融专业的学生在学习金融理论时面临两方面的困难:一是数学基础,以统计学为核心。二是相关软件的运用。随着大量数据的可获得性,特别是高频数据,以及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化,金融理论的学习与研究越来越离不开计算机。同时,由于研究的需要,越来越多的统计软件或软件包被开发出来。金融专业的学生面临眼花缭乱的各种软件和软件包,以及日益复杂的金融理论和实证设计,如何选择软件和进行软件教学就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本文在简要介绍了一些耳熟能详的金融计算软件的基础上,重点介绍R语言在金融计算分析中的应用。

1.EXCEL在金融统计中应用

EXCEL是微软公司的办公软件Microsoft office的组件之一。

EXCEL的优点:最多人使用,是最广泛的数据处理工具。据不完全统计,目前超过九成的个人电脑都使用微软的视窗操作系统,个人电脑在安装视窗系统的时候往往附带了EXCEL组件,令到EXCEL在全球非常普及。EXCEL与Microsoft office的其他组件如WORD,POWERPOINT等进行互补,他们的配合使用基本可以解决大部分中小企业日常事务。

EXCEL的缺点:EXCEL虽然可以完成函数计算、图表绘制等功能,只能完成基本功能,无法满足专业化需求。另外,通过EXCEL进行线性回归等操作,需安装高级软件包,常规的EXCEL安装是无法满足诸如OLS等高级金融计算的应用。

2.SPSS在金融统计中应用

SPSS的全称是Statistical Product and ServiceSolutions(直译:统计产品与服务解决方案)。

SPSS的优点:当今运用最广泛的专业统计软件,同时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统计软件。如前文所述,EXCEL在统计分析上的显得十分业余,SPSS应运而生。SPSS界面友好、易于掌握、功能全面、输出美观、数据接口也较为通用,可以满足专业人士的需求。目前SPSS被广泛运用于中小型非金融企业、银行业、保险业、制造业、医药业等。

SPSS的缺点:SPSS与其他常用软件的交互并不友善,尤其是不能和常用的OFFICE等直接兼容,这给用户带来不小的麻烦;另外,作为一款专业的金融统计分析软件,SPSS不能通过外包程序进行拓展,令到SPSS在数据个性化处理中留下硬伤。

3.Eviews在金融统计中应用

Eviews的全称是Econometrics Views(直译:计量经济学观察)。

Eviews的优点:Eviews软件开发者的初衷是“对社会经济关系与经济活动的数量规律,采用计量经济学方法与技术进行观察”。计量经济学四大步骤:设计模型、收集数据、参数估计、模型检验、模型应用(结构分析、经济预测、政策评价)在Eviews身上可以得到充分的应用。Eviews的出现,使计量经济学的应用普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目前各大高校的经济类专业的学生都有专门课程讲述该软件的应用。

Eviews的缺点:Eviews的强项是计量经济学四大数据类型(时间序列数据、截面数据,合并数据和虚拟变量数据)的分析,但是很显然这只是金融的全部应用的一小部分而已,对于期权的定价计算、高频数据策略的应用分析等,Eviews是不支持的,也无法通过应用包来拓展。

4.R软件在金融统计中应用

R是一个有着统计分析功能及强大作图功能的软件系统,是由Ross Ihaka和Robert Gentleman共同创立。R语言可以看作是由AT&T贝尔实验室所创的S语言发展出来的。因此,R即是一种软件也可以说是一种语言。R软件是统计软件的后起之秀,已逐步成为主流统计软件之一。最为难得的是作为一款为专业人士设计的金融统计软件,它是完全免费的,而且支持外置函数包进行拓展。

R软件的特点:R一个非常突出的优点是它的灵活性。

举个例子,一般的软件往往会直接展示分析的结果,而R则将这些结果都存在一个叫做object的对象里面,所以常常在分析执行结束后并不显示任何结果。使用者可能会对此感到困惑,其实这样的特点是非常有用的,因为我们可以选择的从结果中只抽出我们感兴趣的部分。例如,我们在进行大型的OLS回归计算中,要进行100个回归方程分析。但是,我们可能只是想比较其这100个回归方程的回归系数,如果使用Eview等软件要打开100个窗口,而且自己要独自进行比较,显然,这种方式无法帮助我们直观形象地发现这些回归方程的规律。不过,在R中就可以选择只显示所有分析得出的回归系数,我们可以对object的部分结果进行抽取,这样结果仅仅占了几排而已,而且可以非常鲜明地展示这100个回归方程系数之间的规律。

R在处理金融统计分析中的具有很好的应用,方便简单,其他软件无法比拟。

示例:已知某只不支付红利的股票的市场价为50元,无风险利率为12%,波动率为10%,期权的执行价为50元,存续期为1年,求该股票欧式看涨期权的期权费。

在R中键入如下命令即可:

> call

> call

[1] 5.92

第一行为函数包通过在参数已知的情况下,将计算结果赋给变量call;第二行命令是输出call值,第三行为屏幕显示该欧式看涨期权价格是5.92元。[1]表示从call变量的第一个元素开始显示,因为有些变量不止一个数值,R允许将多个数值同时赋予给一个变量。

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R命令是十分简洁,这得益于其R软件有强大的可以拓展的函数工具包。用户在运用时并不需要知道背后的原理,只需知道参数的含义和输出结果的含义即可,这大大减少了工作量。同样是上面的例子,如果用C语言和EXCEL,你必须要理解期权的定价原理,理解Black-Scholes方程、然后再自行编写程序或者宏.这些工作不可能短时间内实现,另外Eviews对这类非回归的金融问题显得无能为力。

当前定量金融分析中,包含期权分析,债券分析,资产组合分析,波动率分析,时间序列数据和截面数据回归等多个函数包,用于也可以自行编制,实现不同用户之间共用函数包分析高频数据流……无疑为全面定量分析金融各个问题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参考文献:

[1]Emmanuel Paradis.R for beginners[M].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2]高铁梅.计量经济分析方法与建模-Eviews 应用及实例[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3]张建同.以Excel和SPSS为工具的管理统计[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篇6

对统计学的讲授应视内容采取不同策略

统计的特点是:概念多、知识点间的联系较为松散.而推断统计的特点则是:理论性强、知识点间的联系具有前后一贯性.在讲授描述统计部分时,不妨速度快些,例如讲集中趋势时,就可以把教学重点放在对集中趋势的含义的理解上,这点讲到位后,具体指标如中位数、四分位数等便可采取点到为止的作法.这样做既突出了重点,又保证了内容的完整.在讲原始数据的搜集问题时,可采取“干中学”的策略.在理论知识讲授完毕后,不妨结合教师本人的科研课题指导学生做一次实际调研,并在调研结束后组织一场讨论会,让学生交流一下在调研中的体会及收获,这样能使学生对各种方法的使用及注意事项有更全面了解.

在讲推断统计部分时,则应该按循序渐进的思路,把原理讲清楚,把理论脉络及整体框架讲明白.推断统计的基本过程为了对总体的数字及分布特征有所了解(例如总体均值),在不方便普查的情况下,先从总体中随机抽取一定数量的个体组成一个样本,通过对样本中的个体进行普查得到样本统计量的具体取值.以观察到的样本统计量的取值为基础,通过一定程序来对总体作出参数或分布的推断.统计推断的理论基础是大数定理和中心极限定理.因此,在讲参数估计和假设检验之前应对这两组定理做全面介绍,介绍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让学生了解这两组定理的基本内容,明晰它们对推断统计的基础性意义.作为教师,应把关注重点放在上述两点上,而非定理本身的证明过程.

要教会学生正确解读推断统计的结论

主要问题是存在把结论绝对化的倾向,这显然是因为学生没有抓住现代统计的精髓所致.同一容量的样本不止一个,而总体却是唯一的,因而,用具有多变性的样本特征去估计具有唯一性的总体特征就难免会产生误差.这就是抽样误差产生的原因,这类误差是不能完全消除的,但在舍弃一部分可靠性的前提下,误差的范围是可以事先计算出来的.这就产生了现代统计学中两个紧密关联的概念:置信度与置信区间.每当我们谈论置信区间时一定是以一定的置信度为前提的,没有置信度做前提,就不会有所谓的置信区间问题.不少学生在解读推断结果时,往往不假思索地认为置信区间就是现实中总体数字特征对应取值的最大变动范围,没有例外,从而忽视了结论的相当性,忘记了置信度对置信区间的制约作用.区间估计是这样,对假设检验结果的解读不少学生也存在类似的问题:撇开前提条件(即两类错误对应概率的设定),把检验结果绝对化.为了不使学生产生这种错觉,在讲授相关内容时,教师一定要针对每一个例题的结论做重点说明,反复强调其相对性,通过不断强化使学生加深理解与认知.

要培养学生理解基础上记忆公式的习惯

统计学中有许多公式,对于习惯于靠背来记忆的学生而言,准确记住所有公式是非常困难的.对统计学学习过程中公式的记忆应重在理解,理解了才能记牢,才能用好.这一点充分体现在区间估计和假设检验部分的学习上,以区间估计为例.区间估计的基本思路是:通过观察样本统计量的具体取值,在一定置信度下,把总体参数圈定在一定范围内.为了做好区间估计首先要了解各样本统计量的分布特征,样本统计量的具体分布主要有三种:样本均值、样本比例和样本方差.这是最基本的知识点,学过概率论之后,其推理过程是比较简单的.讲到这里时,教师不妨让学生自己推导一遍,这样做的效果远胜于死记硬背.对于几种常用分布没有必要让学生掌握较为复杂的密度函数,但应把它们之间的关系详细地告诉学生,也就是每种分布的构造方法,这是区间估计中选择函数形式的提前条件.不知道常用分布的具体构造方法就很难理解置信区间公式中函数形式因条件不同结果有所差异的原因,公式的运用效果自然也就会大打折扣.有了这些基础知识以后,只需把区间估计的基本思路讲清楚,完全可以让学生自己去推导公式,这样做既可加深理解,提高运用公式的能力,又便于区分公式,增强记忆.类似这样的例子在统计学中还有很多,在学习中教师应多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断开展一些探索性学习,以提高学生学的效果.知识在充分理解后,记忆才能长久.

应在课程体系框架内有选择地讲授统计知识

篇7

[关键词] Kuznets倒U理论收入差距经济增长

一、Kuznets倒U理论综述

Kuznets倒U理论(U-curve)于美国经济学家Kuznets在 1955 年发表的《经济发展与收入不平等》的论文中提出。其主旨是在转型式增长阶段,经济增长与公平之间的矛盾是自然而不可避免的。他提出收入分配不平等在前工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的经济增长早期迅速扩大,尔后短暂稳定,在增长后期逐渐缩小。至于倒U形现象出现的原因,一方面,经济发展的早期,储蓄和积累都集中在少数人手里,资本积聚和集中导致了财富向富裕者积累;另外,城市化和工业化是一国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阶段,城乡居民间的收入差距日益拉大和城市经济中不平等因素的增加,使得收入不平衡的状况在经济发展的早期趋于恶化。随着经济的发展,法律和政策体系日趋完善和成熟,收入不平等的状况趋于缓和。

二、Kuznets倒U形曲线的计量经济学实证分析

1.模型设定

(1)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的衡量:笔者选取人均GNP作为衡量经济增长水平的变量,对于收入差距程度,出于对指标取得难易性和时间序列性的考虑,采用基尼系数衡量。

(2)数据选择:如果采用一国的时间序列数据来验证倒U形假设,一则某一国家的完整的时间序列数据的取得相对困难,二则选取的国家所经历的经济发展阶段应有相当时间跨度以包含足够的经济增长阶段而达到倒U曲线对隐含时间轴的要求。参考前人的研究成果,考虑到世界上各个国家的经济发展阶段有明显的差异,我们假设不同国家所处的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相当于一个国家所处的不同发展阶段,从而把倒U理论由动态的历史过程变为国别的静态现象。

本文采用了45个经济发展水平各异的国家的经济数据,包括1997年公共教育支出占GNP的百分比;1999年社会服务支出与总支出之比;1999年人均GNP;1997年补贴和其他经常性转移支付与总支出之比;1998年~2002年的基尼系数;1999年男(女)文盲占十五岁以上男(女)人数的比率;人口密度和人口总量。

(3)收入分配状况影响因素分析:根据经济理论和对经济现象的观察,除经济发展水平之外,本文选取人口状况(用“人口总量”和“人口密度”衡量),教育文化水平(以“公共教育支出占总支出的百分比”,“男女文盲率”衡量),社会保障水平(以“社会服务支出占总支出的百分比”、“补贴和其他经常性转移支付占总支出的百分比”衡量)作为影响收入差距的因素。

(4)模型的建立:将原始模型设立为二次型:Y=C+B1GNP+B2GNP2+

ui(Y为基尼系数),然后分别研究以上各影响因素作为解释变量对基尼系数的影响,把对基尼系数有显著影响的因素引入模型,通过假设检验后作为原模型的最终扩充改良模型。

2.原始模型的估计

作基尼系数对人均GNP的回归,根据Kuznets倒U理论,并考虑到基尼系数与人均GNP量纲差距太大,因此将方程形式设定为二次对数函数形式((LNGNP)2表示为LNGNP2):LNY=C+B1LNGNP+B2(LNGNP)2+ui。SPSS软件主要输出结果如表1。可见,人均GNP的一次项系数为正,二次项系数为负――拟合的二次曲线为倒U形态,此回归模型验证了Kuznets倒U理论。修正模型回归系数的t检验结果显示数B1,B2显著性,F检验结果也表明此回归模型具有统计意义。

由表1,VIF=213.436, Tolerance=0.005;由表2,二,三维的条件系数分别为11.596和282.594,修正模型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但由于方程为曲线方程,解释变量为LN人均GNP和人均GNP的平方,方程存在必然的数量上的严重共线性。基于对方程经济含义的认识,方程仍然保留LNGNP和LNGNP2两个变量。对调整模型进行异方差检验:

(1)Goldfeld-Quanadt检验:LNGNP升序排序前、后17项数据产生的残差平方和分别为0.346649和0.323694。构造F统计量:0.346649/0.323694=1.071。在原假设:两部分数据的方差相等的条件下,因临界值F0.05(14,14)=2.46>1.71,接受原假设,即模型不存在异方差。

(2)White检验:作对解释变量的组合对残差平方和的辅助回归ei2^=a1^+a2LNGNP+a3LNGNP^2+a4LNGNP*LNGNP2+a5LNGNP2^2+ui。原假设H0:a2=a3=a4=a5=0,EVIEWS软件的输出结果显示,nR2=3.624597 ,χ20.05(4)= 9.488,Obs*R-squared=3.624597,明显小于自由度为4,a=0.05的χ2值9.488,而且各项系数也不显著,可认为不存在异方差。

(3)异方差的Glejser检验结果摘用表格形式表示如下:

由以上三个异方差检验综合判断,认为此方程不存在异方差。

3.在模型中加入其他变量得到扩充模型

考虑到人口、教育因素、以及政府补贴和转移支付对基尼系数的影响,分别做基尼系数对人口总量、人口密度、公共教育支出占GDP的百分比、社会服务支出占总支出的比率、补贴和其他经常性转移支付占总支出的百分比、男性文盲率和女性文盲率的一元回归,回归的结果如表4所示:

在0.05的显著性水平下,人口密度和公共教育支出的系数显著不为0,它们对基尼系数的影响比较明显。考虑到各个变量的经济含义,做基尼系数对人口密度和公共教育支出的二元回归,设回归模型为:Y = B0+B1W+B2V+u (W为公共教育支出比,V为人口密度),用SPSS分析的结果如下:

于是将人口密度和公共教育支出比以对数形式引进原模型,分别设为:LNY= B0+B1LNX+B2LNX^2+B3LNV+u和LNY=B0+B1LNX +B2LNX^2+B3LNW+u(注:LNX为人均GNP的对数形式)。回归结果用表格表示如下:

将人口密度和公共教育支出加入原模型后,人口密度的回归系数显著不为0,公共教育支出的回归系数不显著。由于在没有加入LN人均GNP和人均GNP二次方前公共教育支出的回归系数是显著的,可能是LN人均GNP和LN公共教育支出产生了共线性,通过考察二者的相关系数,发现两者相关系数为0.314,共线性在0.05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证实了我们的猜测,其原因原因可能是教育支出收效的严重滞后性。鉴于教育支出比对数对基尼系数的影响不显著,而且与LN人均GNP有比较明显的多重共线性,在样本数目一定,又无先验信息变换模型形式的情况下,从计量经济学的角度出发本文无法证明教育支出比对基尼系数存在显著的影响。最后对原模型的改进模型为:

LN基尼系数=-3.691+1.864LN人均GNP-0.113LN人均GNP^2-0.045LN人口密度

由回归结果得知,人均GNP的一次项系数为正,二次项系数为负,验证了Kuznets倒U理论。同时,人口密度的系数为负,基尼系数与人口密度呈反方向变化,B1,B2,B3显著不为0;F检验也表明此回归模型具有统计意义。在加入LN人口密度后R^2由0.383变为0.449,考虑到所采用的是横截面数据,认为模型的拟合程度可以接受。从LN人均GNP和LN人口密度的相关系数为-0.139,在0.05的显著性水平下,共线性不显著。二,三维的条件指数分别为6.328和14.981,可以排除二者存在共线性的情况。同时,对该模型进行残差自相关(Durbin-Watson)检验。原假设H0:ρ=0(不存在一阶自相关),根据回归结果知D-W=1.791,在0.05的显著性水平下据(n,k)=(45,2)有dl=1.430,du=1.615,du

笔者按照类似于上文调整模型的异方差检验的步骤,对扩充模型进行了异相关检验。原始模型经过异方差White,Goldfeld-Quanadt,及Glejser检验,皆被证明为不存在异方差。

三、回归结论

由于在收集资料时,社会服务支出、男(女)文盲率等数据不全,因此对数据分析的结论有一定影响。同时,笔者做了人口密度对收入差距(基尼系数)的影响的分析,虽然我们得到的结论是人口密度对收入差距有负的影响,但这仅是针对本文所采用的数据得到的结论,并未得到更多的理论证明。

根据我们的计量模型回归结果,基尼系数与人均GNP增长之间存在倒U型曲线关系,其二次项系数为负,可以得出结论:经济增长方面的因素的确显示出对收入差距的先扩大,再稳定,然后逐渐缩小的作用。

在我们的模型探索修正中,男性文盲率和公共教育支出这两个变量的符号为负,在单独进行解释变量对基尼系数的一元回归时,男性文盲率的显著性为0.051,在0.05的显著性水平下被剔除;而公共教育支出在0.05的显著性水平下对基尼系数有影响,虽在引进包含人均GNP及其二次方的模型时被剔除,但也提示男性文盲率和公共教育支出对收入差距的负的影响,说明受教育有助于减少收入差距。在收入再分配和社会保障方面,社会服务支出的符号为正,有利于减少收入差距这一经济现象,而社会服务支出微小加大了收入差距,可能由数据不齐全而导致。而补贴比率这个解释变量在一元回归时符号为负,并且t值超过了1,提示补贴和转移支付可能有助于减少收入差距。

参考文献:

[1]丁任重陈志舟顾文军:《“倒u假说”与我国转型期收入差距》,2003.6

[2]世界银行:《2000/2001年世界发展报告》,《2005年世界发展报告》

[3]宫建平:对我国居民收入差距的思考,2006

[4]谭崇台主编:发展经济学概论.武汉大学出版社

篇8

【关键词】 消费函数;消费结构;消费水平;收入弹性

一、武汉市城镇居民消费水平的变化分析

(一)变量及模型数据关系形式的选取

根据凯恩斯提出的消费函数的概念,可知消费和支出之间存在着一种以经验为依据的稳定的关系。对消费者而言,决定其消费行为的主要因素是消费者的实际收入,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将增加,但消费的增长低于收入的增长,即边际消费倾向递减。通常消费函数可以用以下的简单的模型形式来表示:CS=?琢+?茁Y,其中?琢>0,0

选取的数据为武汉市1989~2007年间城镇居民人均每月可支配收入和人均每月消费支出的时间序列数据1,变量均为剔除了价格因素的实际年度数据。

(二)参数估计及检验

根据凯恩斯的消费函数模型建立武汉市城镇居民消费函数CS=?琢+?茁Y。利用以上的样本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得到武汉市城镇居民人均消费的消费函数为:

CSt=44.7557+0.6551Yt …………(1)

t=(8.43) (30.25)

R2=0.9818DW=0.7698F=915.2023

(括号中的数据为该参数的检验值,下同。)

其中:CSt为居民每月人均消费支出;Yt为居民每月人均可支配收入。先进行异方差检验,采用的是时间序列数据,不能采用White检验,选用ARCH检验,对式(1)进行条件异方差的ARCH LM检验,得到在滞后阶数?籽=3时的ARCH LM检验结果:

此处的P值为0.2207,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接受原假设,说明式(1)的残差序列直到3阶都不存在ARCH效应。还可以计算式(1)的残差平方的自相关(AC)和偏自相关(PAC)系数,残差平方的相关图和偏相关图。结果如下:

由于自相关系数和偏自相关系数近似为0,Q统计量也不显著,所以这个结果也说明了式(1)的残差序列不再存在ARCH效应。上述回归方程拟合较好,DW值比较低,分别用DW、LM统计量检验误差项ut是否存在自相关。DW统计量检验法:已知DW=0.7698,若给定?琢=0.05,查表知DW检验临界值dL=1.18,dU=1.40。DW=0.7698

虚线之间的区域是正负两倍于估计标准差所夹成。如果自相关值或偏自相关值在这个区域内,则在显著水平为5%的情形下与零没有显著区别。上图中的1阶自相关系数和偏自相关系数都超出了虚线,说明存在1阶序列相关。Q统计量前2阶的P值都小于5%,说明在5%的显著水平下,拒绝原假设,残差序列存在序列相关。

再采用LM统计量进行检验(?籽=2),得到结果如下:

由上述结果知,“T×R2”项的伴随概率0.0386

CSt=?琢+?茁Yt+ut,t=1,2,3……T ut=?籽ut-1+?着t

回归估计的结果如下:

CSt=53.2171+0.6249Yt+lt

t=(4.4266)(14.9653)

^lt=0.6082^lt-1+^?着t

t=(3.0669)

R2=0.9881 D.W.=2.009

再对新的残差序列^?着t进行LM检验(?籽=2),最终得到的检验结果如下:

检验结果不能拒绝原假设,修正后的回归方程不存在序列相关性。修正后的回归方程的估计结果是有效,即武汉市城镇居民人均消费的消费函数为:CSt=53.2171+0.6249Yt。其经济含义是武汉市城镇居民每月人均消费性支出平均占人均每月可支配收入的62.49%,即武汉市城镇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为0.6249。

二、武汉市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

(一)消费结构模型的建立

为进一步分析武汉市城镇居民收入对消费结构的影响,根据《武汉市统计年鉴》(1993~2007)提供的数据,建立了武汉市城镇居民消费支出与各项支出子项之间的关系,选取双对数模型: 其中InYi=?琢i+?茁iInX+ui(i=1,2,3,4)分别表示食品、居住、设备用品及服务、娱乐文化服务等4项指标,X表示武汉市城镇居民每月平均可支配收入,ui为随机扰动项。β为收入弹性,它表示收入每增加(或减少)1%,平均而言,消费支出增加(或减少)的百分比.β>1 表明随着收入的增加,该项消费支出占家庭消费支出的比例将不断增加;β=1 表明随着收入的增加,该项消费支出占家庭消费支出的比例将不变;β

参数估计及检验

根据《武汉市统计年鉴》(1993-2007年数据) ,利用样本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得到武汉市城镇居民的人均消费的消费结构函数为:

食品:InY1=2.5716+0.3906InXt

t=(9.8770) (8.8112)

R2=0.8566F=77.6372DW=1.1946

居住:InY2=-3.2847+1.1512InXt

t=(-2.8893)(5.9469)

R2=0.7312F=35.3652DW=0.5909

设备用品及服务:InY3=0.8125+0.3715InXt

t=(0.9435)(2.5335)

R2=0.3305F=6.4186DW=1.79

娱乐文化服务:InY4=-3.6659+1.2195InXt

t=(-5.9120)(11.5496)

R2=0.91120F=133.3924DW=0.7726

通过以上分析数据可以看出,除了设备用品及服务的拟合优度为0.3305外,其余的拟合优度均在0.70 以上,说明方程的拟合优度较好。F检验也能通过,说明方程是显著的。t统计值符合要求,说明方程的变量都是显著的。在进行DW检验时,食品的DW检验值无法判断其是否存在序列相关性,居住和娱乐文化服务的误差项ut均存在严重的正自相关,而只有设备用品及服务的DW检验通过,不存在自相关。这里将采用AR(1)模型来修正自相关可得各回归估计的结果如下:

对于食品:InY1=2.8977+0.3358InXt+^lt

t=(5.3334)(3.6854)

^lt=0.4346^lt-1+^?着t

t=(1.3886)

R2=0.8592 D.W.=1.5095

再对新的残差序列^?着进行LM检验(?籽=2),最终得到的结果如下:

检验结果显示修正后的回归方程不存在序列相关性。用 AR(1)模型修正后的回归方程的估计结果是有效的。所以原模型的最小二乘估计结果是InY1=2.8977+0.3358InXt

使用AR(1)模型,样本容量减少为14个。查5%显著水平的DW统计量表知dt=1.045,du=1.350模型中DW=1.5095>du说明模型中已无自相关。同时可见,可决系数R2,t,F统计量也均达到理想水平。

对于居住:InY2=-12076+0.8086InXt+^lt

t=(-0.3506)(1.4452)

^lt=0.7231^lt-1+^?着t

t=(3.2173)

R2=0.8469 D.W.=1.9886

使用AR(1)模型修正了残差序列的自相关性,修正后的回归方程的估计结果是有效的。

对于娱乐文化服务:InY4=-2.1748+0.9729InXt+^lt

t=(-1.2147)(3.3172)

^lt=0.6466^lt-1+^?着t

t=(2.6479)

R2=0.9386 D.W.=2.0419

使用AR(1)模型修正了残差序列的自相关性,因此,用修正后的回归方程的估计结果是有效的。

以上结果对DW检验偏小的均进行了残差的序列相关修正。分析数据看,除了设备用品及服务的拟合优度为0.3305外,其余的拟合优度均在0.84以上,说明方程的拟合优度较好.F检验也都能通过,说明是显著的;t统计(下转第207页)(上接第193页)值也都符合要求,说明方程中的变量均显著。因此该模型能够通过经济理论、统计学、计量经济学的检验,符合要求。这说明消费者的可支配收入对各项消费支出的线性影响均显著。因此,使用该模型对武汉城镇居民的消费结构进行分析是可行的。

(二)经济分析

通过模型观察,发现在增加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情况下,4种主要的消费需求的收入弹性均为正值,说明随着武汉市城镇居民收入的提高,对消费品的需求量也会随着增加,但消费的侧重点不同。武汉市城镇居民用于食品和设备用品及服务的需求的收入弹性比较低,而用于住房和娱乐文化服务方面的需求的收入弹性相对比较高。这说明了随着收入的增加,一般城镇居民不急于提高食品、设备用品及服务的档次,而是把更多用于住房投资和娱乐文化服务方面的消费。娱乐文化的需求收入弹性最高,其余依次为居住、设备用品及服务、食品。也就是说城镇居民对娱乐文化服务的需求量最为敏感,对它的消费支出将随着收入的提高而占据更大的份额。当然,消费结构的变化因素是复杂的,并且主要取决于收入水平,只有在收入水平达到一定高度的时候,城镇居民的消费结构才会得到明显的变化。

三、武汉市城镇居民消费水平和结构的综合分析

(一)消费的合理性

武汉市城镇居民的消费结构层次正逐步提高,已由温饱型转为小康型。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表现:(1)食品的比重下降。随着城镇居民收入的不断提高,城镇居民开始注重调整和改善饮食结构,主食的消费数量下降,消费质量、档次提高。(2)住房消费增长较快。(3)娱乐、教育、文化服务消费增幅较大。2007年同2006年比较,这一类消费支出按不变价格计算增加了7.4%。

(二)消费中存在的问题

武汉市城镇居民的消费质量有所提高,消费结构也有了较大的改善,但还存在一些不合理的地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恩格尔系数虽然连年下降,但内部消费结构不尽合理。整体来看居民的可支配收入经消费价格指数调整2007年比2006 年增长了11.60%,经消费价格指数调整后恩格尔系数下降了19.86%,还比较符合经济理论,但较低及最低收入阶层的下降速度很慢。(2)娱乐文教服务支出的比重过低。娱乐文教服务支出仅由1998年的10.55%上升到2007年的11.87%(指标均经价格指数调整过)。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钢材;期货;套期保值;比率

中图分类号:F83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中国钢材期货重新上市不到一年,在最优套期保值比率方面基本空白;由于之前数据少,没有实证研究的文献。本文运用计量经济学的方法,围绕如何确定中国钢材期货的最优套保比率这一主题进行实证分析。

二、最优套期保值比率研究方法

目前,围绕着中国钢材期货套期保值进行的研究极少,笔者所查到的资料中只有海通期货的田岗锋、郭梁和大陆期货两篇。田岗锋、郭梁探讨了BETA值在计算最优套保比率方面的应用,就是传统的OLS方法,且其中回归方程用水平价格本身而不是价格差分来表示价格变动。大陆期货只简单地解释套保的含义和应用,并用实例介绍买入套保和卖出套保的操作,而没有套保比率的讨论。

最优套保比率的确定是套期保值研究中的重要问题。目前,对最优套期保值比率的理解有两种:一种是从套期保值组合价值风险入手,研究最小方差的套期保值比率;还有一种是综合考虑组合的收益和方差,研究效用最大化的套期保值比率。前者最早是Johnson提出,应用最为广泛。本文研究的是最小方差套期保值比率。

假设某资产现货价格St,对应的期货价格Ft,据Johnson研究可知最小方差套期保值比率为:h*=Cov(St,Ft)/Var(Ft)(1),表示变动量。求最小方差套期保值比率时,常运用计量经济学的方法,并把上式作为基础。而OLS方法、ECM与ECM-BEKK模型是三种简单实用的计算方法。

(一)最优套期保值比率计算方法

1、线性回归模型OLS。OLS计算方法最常用,即建立现货价格变动与期货价格S=+F+,~N(0,)(2),计算结果中的β系数即是我们要求的h*。这种方法较简单,但要求模型满足OLS的基本条件,否则模型的估计结果可能有误。

2、误差修正模型ECM。一般我们会发现所研究的变量非平稳,而它们线性组合却是平稳的,这种情况下假如它们还满足同阶单整,则可认为这些变量具有Engle和Granger提出的协整关系,表示变量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为了在建模时考虑这种“长期均衡关系”,我们往往采用误差修正模型。经DGP识别、单位根检验和协整检验,钢材现货价格和期货价格序列均为一阶单整,并且存在协整关系。由此,可建立一般形式ECM模型。

3、ECM-BEKK模型。实际分析中,我们常会发现金融时间序列具有波动聚集的特征,这种效应被Engle称为ARCH效应,由此发展出GARCH模型。为在刻画多个金融时间序列ARCH效应的同时,能发掘它们间的波动溢出影响,文献往往采用多元GARCH模型。而BEKK模型是一种特殊形式的GARCH模型。ECM-BEKK模型其实就是ECM形式的均值方程和BEKK形式的方差方程的结合。本文用如下形式的二元ECM-BEKK模型:

当矩阵A与B是对角阵时,模型称为Diagonal BEKK,本文用Full BEKK。ECM-BEKK模型计算最优套保比率为h=h/h,可发现这是一个随t变化的动态套期保值比率。

(二)套期保值比率绩效评价。对套保效果进行评价时常运用Ederington的思路,将未经套期保值处理的收益方差与经套期保值处理的收益方差进行对比,求出套保后收益方差的减少程度。减少程度越大,效果越好。一般采用的套保绩效指标为:

三、数据说明

钢材品种繁多,有品名、规格型号和牌号等分类指标。单按不同的品名,钢材现货就可以分为螺纹钢、线材、焊管和圆钢等类别。而且不同的类别,不同的省市,钢材现货价格都有所不同。因为目前在我国上市的钢材期货只有螺纹钢和线材两种品名,其中又以螺纹钢的交易更为活跃,更接近于钢材市场的真实情况,所以我们选择螺纹钢作为钢材市场的代表。螺纹钢期货数据取自文华财经行情交易系统的螺纹主力。对于现货数据,根据上期所对螺纹钢期货交割品级标准规定,进一步选取牌号HRB400下的16mm、18mm、20mm、22mm、25mm共五种规格型号的螺纹钢作为代表。由于目前我国钢材期货统一在上海期货交易所上市交易,交割仓库也多数设置在上海周边,因此我们选取上海区域现货数据作为螺纹钢现货价格。现货数据从西本新干线在线行情系统获得,该系统中HRB400用三级螺纹钢这一旧名称表示。数据时间从2009年3月27日到2009年12月31日,共190组。

四、实证分析和绩效评估

(一)实证分析过程。我们将五种规格型号的现货数据分别与期货数据两两组成五个小组,各小组分析分开进行,用S16、S18、S20、S22和S25相应表示上述五种规格型号的螺纹钢现货价格序列,F代表螺纹钢期货价格序列,经计算,前面五个S序列与F的相关系数依次为0.888、0.895、0.893、0.890和0.874。期货与现货的相关程度虽不是非常高,但还不算低,可用做套期保值分析。接下来的分析过程是:(1)首先对各个序列做DGP识别和单位根检验,发现各序列均为一阶单整;(2)为每个小组分别建立相应OLS模型,运用ARMA结构调节以消除残差自相关问题,并将调整后的残差复制生成ecm序列,以作为下一步ECM模型误差修正项;(3)为各小组建立相应的ECM模型,模型的滞后解释变量及滞后阶数根据AIC、SC、LogLikehood和调整后的R2分析后决定;(4)分别为各小组中的期货和现货序列做波动溢出效应检验,通过做各个小组的似然比检验,发现每小组都存在双向的波动溢出效应,我们进一步为各个小组建立相应ECM-Full-BEKK模型。(表1)

(二)三种模型的绩效评估。将表1中的套期保值比率代入式(5),可得到三种模型针对不同型号螺纹钢现货套期保值的绩效评估。(表2)结果表明,对规格型号为16mm和22mm螺纹钢的套期保值比率的计算,OLS方法要优于其他两种方法;对于18mm、20mm和25mm三种型号螺纹钢的套期保值比率的计算,ECM模型比其他两种方法更优。但可发现,表2中所有的数字都小于0.1,表明按照这三种方法计算套保比率进行套保后收益方差的减少程度还不到10%,可见使用这三种方法的效果不够理想。另外,我们发现表1中ECM-BEKK模型求出的动态套期保值比率的标准差都较大,说明2009年钢材现货和期货市场走势波动复杂,存在较大的基差风险,这可能是套期保值效果不够理想的主因。

五、结论

并对计算结果做了绩效评估。发现依据这三种方法计算出来的套保比率进行套期保值的效果不够理想,2009年钢材市场较大的基差风险可能是这种结果的主要原因。当然,由于数据期间较短,研究结果的可靠性需进一步验证,这需更长的数据集,或者尝试其他计算方法。

(作者单位:华侨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 会计信息 剩余收益估价模型 资本市场 动态金融资产计价模型

一、背景简介

剩余收益定价模型是西方会计学中的一个经典计价模型。它能够将公司财务报告中的数据和企业的股票价格联系起来,从而成为沟通企业的各种财务报表信息与企业价值的桥梁。它也是将企业的经济附加值与企业会计信息相联系的一个实例。金融资产计价模型从基本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开始,发展到期权定价模型,进而发展到其他动态计价模型以及衍生动态计价模型,这些都是计量经济学发展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成果。它们成为现代金融市场中各类金融机构的套利工具并得到广泛应用。本文拟对以上两类模型进行简单介绍。

二、剩余收益估价模型

1938年,普瑞里齐(Preinreich)提出剩余收益定价模型,它是直接基于股利定价模型而建立的。由于当时的证券市场还不能提供足够数据对其正确性进行检验,而且该模型也没有明确的优于股利折现模型(Dividend Discount Model,DDM)的理论基础,所以它没有被当时的会计界所普遍接受。

奥尔森 (Ohlson)1995年在《当代会计研究》上发表文章《Earnings, Book Values, and Dividends in Equity Valuation》,他率先将股利折现模型用剩余收益表达并对之进行了系统论述,最终确立了具有经典意义的剩余收益估价模型(Residual Income Valuation Model,剩余收益定价模型),也称奥尔森模型(Ohlson Model)。剩余收益的含义是本期综合收益减去资本的资金成本,它是企业创造的高于市场平均回报的收益,实际上它就是企业的经济附加值(Economic Value Added,EVA)。

剩余收益估价模型的前提由以下两个基本假设构成。

第一,企业价值(股票价格)等于企业未来期间的预期股利的现值,即股利贴现模型:

其中,Vt为企业t期的股票价值,dt为t期支付的股利,r为经过风险调整的回报率(资本成本率),它是一种机会成本,并假定不变。

第二,企业的会计处理满足净盈余会计关系(Clean Surplus Relation,CSR):

Bt=Bt-1+xt-dt(2)

其中,Bt为t期末净权益的账面价值,Bt-1为t-1期末净权益的账面价值,Xt为t期的盈利,dt为t期的股利。

经过一系列推导,可以得出奥尔森模型的基本形式:

=xt+?子-r×r×Bt+?子-1。其实也就是EVA。

奥尔森模型的重要意义在于,它揭示了公司权益的市场价值即公司价值,可表达为权益的当期账面价值(净资产账面价值)和未来剩余收益的现值之和,明确了公司股票价值与描述会计收益的变量之间的联系。近十多年来,关于剩余收益估价模型的文献频繁地出现在一些著名国外会计学术期刊中,不少美国投资公司也利用基于剩余收益估价模型的指令系统进行有效的投资决策。

金和托马斯(Kin and Thomas,2000)指出,剩余收益估价的最大贡献在于它将企业价值来源建立在价值创造而不是价值分配的理论上,这与米勒和莫迪利安尼(Miller and Modigliani,1961)的股利无关论完全一致。佩因曼(Penman,1997)使用该模型研究了未来股利与盈利的可替代现象(股利无关论),并提供了可信的证据。原先的股利折现模型仅使用净现金流量公式来估算企业价值大小,而不使用财务报表上的数据,这使该方法失去了实用性(Ohlson奥尔森,1995;Lee李,1996)。伯纳德(Bernard,1995)认为,剩余收益定价模型是近年来资本市场研究的最重要的发展,提供了研究财务报表数据与企业价值的基础,同时提供了这一领域缺乏已久的模型结构。这项研究价值可被评价为实证研究的一次革命,它代表了资本市场研究应遵循但未遵循的基本方向。一些实证分析者提议,以剩余收益定价模型取代现金流折现模型对企业权益价值进行评估。也有实证结果表明,剩余收益定价模型远优于现金流折现模型和股利折现模型。

从国外的研究趋势看,西方资本市场的实证研究已有30多年历史,现代财务分析重心已转向研究资本市场的公司价值。剩余收益定价模型为对企业权益估价提供了很好的理论框架,它不但论证了应计制会计(会计数据)的重要性,而且表明了企业价值与会计变量之间的联系。在目前西方会计研究中,剩余收益估价模型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研究领域,如剩余收益定价模型与股利或现金流模型的比较研究、利用剩余收益定价模型检验股票收益与会计盈余之间关系的研究、应用剩余收益定价模型预测未来资本成本的研究、将剩余收益定价模型应用于投资决策的研究、在管理会计业绩评价中的应用研究等。在我国,企业权益估价的实证研究还比较少见。

三、动态金融资产计价模型

1969―1979年,可以说是动态资产定价理论的“黄金时期”,其中罗伯特・默顿(Robert Merton)首创了连续时间金融模型,并对最佳证券组合消费政策进行动态规划和求解。他的另一贡献是对布莱克―斯科尔斯(Black-Scholes)于1973年引入的期权定价公式的基于套利的证明,以及将该方法应用于衍生证券定价的不断努力和探索。布莱克―斯科尔斯(Black-Scholes,1973)模型就是该黄金时期最著名的期权定价模型。有人认为,布莱克―斯科尔斯(Black-Scholes,1973)模型可与莫迪格利尼―米勒(Modigliani and Miller,1958)定理和夏普(Sharpe,1964)及林特纳(Lintner,1965)的CAPM模型并驾齐驱。期权、认股权证和其他衍生证券――那些收益依赖于其他证券价格的金融证券的定价是现代金融经济学的一个伟大成就。基于单一价格定理或无套利定价原理,布莱克―斯科尔斯期权定价模型和默顿期权定价模型(Merton,1973)几乎立即被学术界和投资界所认可。布莱克―斯科尔斯和默顿模型的基本内涵是,在一定条件下期权收益可通过一个只包括标的股票和无风险债券的动态投资策略来完全复制。这个特定的策略是一个自融资(self―financing)型的投资策略,除初始日外不需要现金注入,在期权到期日前不允许现金撤出。因为这个策略是在到期时复制期权收益的,“自融资”投资策略的初始成本必然等于期权的价格,不然就会有套利机会。无套利定价原理不仅产生了期权的价格,而且告诉我们如果一个期权不存在的话,可通过股票和无风险债券的动态投资策略来复制这个期权。布莱克―斯科尔斯和默顿模型告诉我们,他们的方法同样可用于其他衍生工具的定价;找到动态的自融资组合策略以复制衍生证券的收益,自融资组合的价格就是衍生证券的价格。这种期权定价法还可完全应用到成百上千种其他衍生证券上。

在实务上证券市场经历了爆炸式发展的新计价技术、对冲应用和证券创新,其中大多数都是基于布莱克―斯科尔斯模型和相关套利模型的。从布莱克―斯科尔斯模型开始,一些计量其他更复杂的金融衍生工具的模型相继发展起来。理罗伊(LeRoy,1973)、鲁宾斯坦(Rubinstein,1976)、卢卡斯(Lucas,1978)把CAPM推广到“多期”情形,卢卡斯模型给出了均衡资产计价模型的一般形式。CAPM的最简单多期描述最终出现在道格・布黎登(Doug Breeden,1979)的基于消费连续时间的CAPM中。1985年,考克斯―英格索―罗斯(Cox-Ingersoll-Ross)发表了利率期限结构模型,该模型是实务上经常被应用的连续时间一般均衡资产计价模型,并被成为教科书的首要例子。以后,一些文献拓展了考克斯和罗斯(Cox and Ross,1976),罗斯(Ross,1978),以及哈瑞森和克莱普斯(Harrison and Kreps,1979)的研究思想,使得动态资产计价理论体系几乎趋于完整。1979年后,出现了相当数量的推广和演示计价模型,并且各种问题逐渐在哈瑞森―克莱普斯(Harrison and Kreps,1979)的“等价鞅测度”(equivalent martingale measure)模型的影响下统一起来。目前连续时间状态下最佳证券组合和消费选择的标准处理方法是考克斯和黄(Cox and Huang,1989)研究中的鞅法。无套利和存在等价鞅测度之间的实质性关系,最终被德尔伯恩和施卡切梅尔(Delbaen and Schachermayer,1999)的研究所证实。近来,在动态资产定价上已开发出一批特殊模型来处理随机波动性,包括违约在内的跳跃行为,以及利率期限结构模型。随着宏观、微观经济学以及现代财务学的长足进步,动态资产计价现值模型将不断发展,可操作性也越来越高,从而使计量经济学和实证研究也相应地得到不断的发展。

四、结束语

当前,资本市场在中国蓬勃发展,市场的广度和深度不断地以扩展。对企业财务报告的分析已经成为广大机构投资者和个人投资者评判企业资质的工具,通过引入剩余收益估价模型可以进一步明确财务报告信息与企业价值之间的联系,使投资者更有效地利用上市公司披露的信息。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国际化程度不断提升,各种金融工具和衍生金融工具也会逐渐出现。这必然会产生对其进行资产定价的需要,通过借鉴国外的资产计价模型,对于我国新的金融资产定价和丰富我国的财务金融理论都将会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 Feltham,G.,J.Ohlson.“Valuation and clean surplus accounting for operating and financial activities[J]. Contemprory Accounting Research,1995(11).

[2] 约翰.Y.坎贝尔、安德鲁.W.罗、艾.克雷格.麦金雷:金融市场计量经济学[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