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培训方法范文

时间:2024-01-31 17:46:4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创新培训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创新培训方法

篇1

安全培训的对象是进入社会的成年人,培训教学,要从学员的成人学习特点出发,创新培训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既包括教师教的方法,也包括学员学的方法;教学是教师、学员的双向活动。教师传授知识时要培养学员的安全技能和安全意识,要提高学员通过自己掌握学习方法去获取知识的能力。传统的教学方法较少体现成人教育的特点,偏重知识的灌输。在课堂上,教师往往机械地恪守大纲,忠于教材,照本宣科,从开始到结束的45分钟内,基本是教师的“一言堂”;不练笔,不讨论,也很少提问,课堂气氛沉闷;还有少数教师做坐着念书与划杠杠的“坐教”,学员兴趣索然,出勤率越来越低。安全培训质量难以保证。

作为安全培训教师,创新培训方法,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才能提高培训效果,才能更好的为煤矿企业安全生产服务。培训方法应根据接受教育的对象不同,要有针对性、实用性和重点,不能面面俱到。否则,不仅起不到培训应有的效果,还有可能使受培训者产生逆反心理。为此,创新培训方法,是加强和改进培训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之一。

一、采用案例教学法

针对煤矿工人文化程度低、素质不高的实际情况,可以采取案例教学法,把历史上发生过的煤矿事故进行分类整理,对各种事故发生的原因,以及如何防范,发生事故后如何处理等,对矿工进行针对性强的安全知识培训。

众所周知,每一起煤矿伤亡事故案例都是矿工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所以在职工安全技术培训中,要充分利用一些典型案例进行讲解,案例教学法既可以消除矿工对学习安全知识理论的畏难情绪,又可以尽快使其从单纯工作角色进入学习型角色,把已有的对安全知识模糊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提高矿工安全生产的自觉性。使大家真正理解“条条规程血染成,不可再用血验证”的含义。特别是在一线工人的培训班上采用案例法,更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引用案例时,应注意实用性,可操作性,发动学员一起积极主动参与,对案例进行分析,给其诊断,找出病因,结合到所学的理论,再结合单位安全现状做出正确分析。案例内容不单单是安全方面的,也可是一则发人深思的故事,只要能使人受到安全启发的,能通过案例进一步深刻掌握所学的安全理论知识,使理论不晦涩难懂,能引用到实际安全操作当中的,都可采用。

二、采用研讨式教学方法

在区队长以上的干部安全培训班上,由于他们素质相对较高,又直接从事安全管理,采用研讨式教学,效果会更好一些。

研讨式教学在目的要求上是对“讨论式”教学的深化,同时它又接纳“研究性”学习的“学习探究”因素,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学员的主体地位能够得以充分发挥和实现。安全培训学员有职业经历和社会经历,是带着丰富实践经验的成人;学员是培训课程活动的主体;他们整个过程不仅仅是学习资源的摄取者,同时也是经验的携带者,是学习资源的贡献者,是一种可以开发利用的宝贵教学资源。他们能够对问题进行深入思考,不喜欢照本宣科式的教学。采用研讨式教学,能置教和学于研究探讨的氛围之中,让来自不同单位的学员聚集在这里,用开放、互动的方式亮出自己的观点和意见,畅谈自己的想法和做法,同大家一起探讨,与学友分享收获,听取别人的经验和体会,互相启发,互相学习。整个环境十分宽松,学员可以坦诚地将难于解决的问题讲出与学友们交流。在研讨中思想撞击、见仁见智、各有启迪。使学员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发现新东西,创造新方法,解决新问题,从而形成新颖、富有创造性的思维品质。

通过这种强调以学为中心、学员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参与式教学等,教与学这对矛盾的主要方面移向了学。教师与学员的关系由惯常的单向给予——双方都被动,转向了强调双向交流——双方都主动了,能更好的发挥成人学习的主体性。

创造一种有利于学习的宽松气氛已经成为安全培训教育教学发展的新需要。在以往的注入式教学中,师生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师生关系比较淡薄。采用研讨式教学法后,师生之间是平等、对话和伙伴的关系,坦率而真诚地参与教与学的活动,教师的任务不再是简单地、机械地传递知识,也不是资料的提供者,而是学员求知与发展过程中的向导,教师通过与学员的对话,唤醒学员的经验和参与学习的意识与能力。在合作过程中,教师对学员的发展负责,学员更好地发挥自身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承担起自己参与活动与自主自觉学习的责任。学员从消极的听众变成了积极的“教学参与者”。这样一来,师生之间的交流加强了,距离变近了,有助于真正建立起尊师爱生的良好关系。同时也有助于避免学员在求学过程中出现厌学情绪,从而形成一种良性循环,实现“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变。

在安全培训中采用研讨式教学,培训教师和学员之间平等对话、互动交流,通过参与、合作、分享、体验,使参与培训的学员获得并建立新的安全知识,形成新的理念,产生愉悦自信的体验。充分体现安全培训“以人为本,创新培训”的新理念。

三、采用一体化教学

通俗的理解是将理论教学与实习教学融为一体。其内涵主要是打破传统的学科体系和教学模式,根据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来重新整合教学资源,体现能力本位的特点,从而逐步实现从以教师为中心如何“教给”学员,向以学员为中心如何“教会”学员转变;从以教材为中心向以教学大纲和培养目标为中心转变;从以课堂为中心向以实验室为中心转变。

这种教学模式较好地解决理论教学与实习教学的脱节问题,减少理论课之间及理论课与实习课之间知识的重复,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充分体现了学员的主体参与作用,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和高素质人才的培养。

一体化教学是在实验室或实习场所对学员进行一体化的教学安排,使每一课题都能讲授、示范、训练同步进行,突出了现场示范,增强了直观性,使学员能够用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消化理论,让他们对知识产生亲切感,对设备产生熟悉感。在一种和谐、比较宽松的环境下进行学习,理解知识,掌握操作技能。如观察演示,按步骤模仿,在实操过程中发现问题,独立分析或实时与同学、老师讨论交流,请老师给予提示、指导。学员的知识和技能就在这样的过程中生成,学习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学习能力得到有效的开发。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象对特种工瓦斯员讲解“瓦斯检测仪器使用”内容时,采用一体化教学,这样,理论与实践结合,学以致用,有利于理论知识的巩固和技能的提高。

篇2

企业安全问题作为各级政府部门工作的重中之重,有关部门对于推进企业安全培训工作采取了大量手段,但从当前的反馈看效果只能是事倍功半,再加上现如今社会经济发展迅速,日新月异的发展带来的是对企业工作人员综合素质要求的不断提升,现有从业人员的安全意识与防范能力与企业发展客观现实不相匹配的问题比比皆是。如何开展新型安全意识与防范能力培训,如何完善企业安全生产培训体系,如何保障培训的有效进行,安全文化知识的可以精准传达,需要探讨更实用更先进的方法进行培训以此来保证安全培训真正落到实处而非仅仅纸上谈兵。

一、创新安全培训理念

安全培训理念对安全培训工作有着全面而重要的指导性影响,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决定了培训的核心质量体系。过去的安全培训中的主要问题在于安全理念没能形成一种安全文化氛围;重应用研究轻理论研究,学术成果积累量较少;安全培训单位的调研不够专业,直接导致调研报告的质量不尽如人意。因此,正确安全培训理念的树立,勇于实践先进的安全培训观念,是提高安全教育质量的基础。

1.重视信息技术的运用和多媒体在企业安全培训中的实际应用,充分利用现代化手段进行安全培训,以此保证培训的形式新颖和内容丰富,使安全培训工作能够覆盖到包括三大高危行业在内的各个重点行业与区域。

2.合理分配师资力量,充分利用现有的师资力量进行讲解,对于关键岗位的从业人员应当适当考虑邀请国内外优秀的安全管理培训人员进行多语言环境的讲解,采取多种培训方式,尤其是对于一线员工、高危领域员工,使讲解内容深刻而富有针对性,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重视档案建设,不断更新企业安全培训教师的数据库,同时重视教材的编写,编写具有针对性的、与时俱进的、可读性强的安全培训教材供不同企业根据自身特点使用。

4.将安全教育渗透到职业教育之中。作为安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技能应当通过各种渠道深入到职业教育之中,不仅要学习专业的技能,而且还应当提高操作技能以及安全注意事项的培训,在安全教育内容中使学生在毕业之后能够在掌握一定程度的操作技能的基础上掌握自我安全防护的措施进行安全防范措施管理。

二、创新安全培训方法

安全培训要与企业的实际、学员的岗位息息相关。培训内容不能一成不变,而是应当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培训这一问题,在延续传统方法的同时更应更新教学方法,及时更新教学中的数据,举的例子应当生动形象切合实际让受训人员有新鲜感、有学习的动力。因此,创新培训方法是提高学员学习积极性的突破口,只有创新了培训方法,灵活了课程设置,才能使培训真正做到有的放矢。

1.增加学员自选课程。在深入分析培训对象和培训要求的前提下根据不同的要求开设必修课的同时,增加选修课,学员可以根据自身行业要求和岗位特点有选择性的接受安全教育和培训,给予学员较大的学习自由度 ,提高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2.建立网络教学模式体系。学员可以在网络上自行选课,修满一定的学时,申请培训考核,来满足一些学员因为工作繁忙而无法全部时间面授的不足。同时在线学习提供多种课程选择,多种不同授课风格教员,学习时间灵活,可以在线模拟测试,随时掌握学习情况。后台管理员可以通过网上学员学习情况,来有针对性合理的安排培训班。

3.经验共享互动教学。通过开设研讨课、专题研究等不同形式的交流课程,将优秀企业的安全管理方式方法传授的更 多的企业和企业受训人员中,在深入进行具有专业特色的问题讨论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形式,如进行教学互动环节以不断攻克培训中产生的新问题。

4.更新教学的方式方法。随着计算机、投影仪等一系列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及时更新教学方式方法,使讲解集图像、声音、文字于一体,培训者讲解起来也能更加游刃有余,在吸引不同受教育程度的受众的同时也能使讲解人减轻讲解的压力,从而不断提高安全管理知识培训的效率。

5.应用好事故案例教学。事故案例教学可以把实际中真是的情景加以典型化处理,形成供学员思考分析和决断的案例 ,其真实性往往可以引起学员的共鸣同时起到很好的警示作用,使学员如身临其境一般,是一种实际且实用的教学方法。

三、创新安全培训考核

培训考核是保证培训的尾声,同时也是宽进严出的一个重要表现,严格的考核制度对于整个安全培训工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安全培训考试推行计算机全国的统一考试,并实行分级管理制度,并设置国家级、各省级、各市级三个层级,并设置具有专业国家认可的培训机构进行专业化针对性培训。

2.考试以及考察的制度是考核的关键环节,考试试题内容应当有国家级专家进行编写并严格保密以及其他总体统筹工作,地区主要的职能在于进行监考人员的委派的考场纪律的维护,而市级在整体环节中主要起着执行与落实的作用。

3.开发各类人员考核题库,加强安全考试的题库更新,针对多种行业尤其是三大高危行业从业人员的题库更新,提高培训效率,不断积累安全培训经验。

4.安全考核培训采取多种新型方法,积极开展模拟情景考试,开发多媒体应用程序,实现培训考核上机操作,更直观更形 象考查学员的知识掌握情况。

5.设计考核系统可以统计学员的错题率,分析学员常见的知识难点,为今后有针对性的教学提供理论依据,更好更突 出的完善课堂教学环节。

四、创新管理安全教学

进行企业安全培训工作的两大核心在于提升培训人员的综合能力以及重点发展授课水平。

1.开展教师的培训以及进修,从组织教师参观学习到不断培训教师,组织教师学习安全培训,并组织培训教室观摩优秀教师的公开课,并不断反思、总结经验,不断提高授课水平,弥补自身的不足。

2.授课教师挂牌服务,课程内容应该根据学员自身的情况而确定,不断完善安全教育教师培训机制,最好的方法就是 实行优胜劣汰的制度,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提高整个安全教师队伍的质量,促进安全培训理论的研究,提高师资队伍水平和整体教学培训质量。

3.注意教师队伍的阶梯式推进,除了理论实践经验都很丰富的教师外,更要勇于挖掘和培养新生代力量,对于刚取得师资资格的学历较高但没有太多经验的新教师更应当得到机会进行实践,使学员理论和实践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篇3

关键词:培训 农民 新品种 新方法 新理念

近年来,广东省高州农业学校种植专业教师在指导农业生产,发展农业经济的过程中,始终把提高农民素质,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增强劳动力生产技能作为工作的关键环节来抓,不断探索教学培训的新路子,积极借鉴职业教育的新方法,注重农业技术人才的挖掘和培养,突出抓好农民的实用技能的培训,从而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业整体科技水平的提高。

一、深入调查研究,掌握种植业发展现状

当前,从农业生产和农村总体情况来看,本地一些优质名种的水果或农作物品种出现了严重的退化现象,农产品原有的风味正在慢慢消失。科学种植水平较低,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标准低,农作物管理粗放,作物病虫害防治工作呈恶性循环,农业经济效益低,究其根源,就是农业科技水平低,农民素质低,实用技能少。

二、服务农民,扶持“一乡一品”

如何扎实有效地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是我们面临的一道难题。针对这种情况,在市政府科技兴农目标的指引下,我们协同农业主管部门,周密制定方案,把大力加强农业适用技术培训作为工作的重点,把种植新技术培训作为主要手段,推进农业科技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

近年来,各级政府加快培育农村区域经济特色,做大做强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形成了“一镇一特色,一品一支柱”的产业发展格局。茂名市发展农业的思路是,建立粮食、水产、畜牧、蔬菜、油料、竹林、南药、蔗糖、蚕桑等十大主导农业产业,以荔枝、龙眼、北运菜、水东芥菜、鲜淮山、蚕桑、三华李等特色农业产业基地,带动现代农业的发展。

在农业主管部门的统一规划下,我们从每个乡镇,从本地资源和条件出发,最大限度地发挥当地优势,培育一个主导产业,建设一个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促进生态循环理念和先进技术应用,实现农业发展向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劳动力素质和管理创新转变,推行产业化、标准化和设施化生产,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在此基础上,学校与农业主管部门技术人员一道,到乡镇、村组为种植户开展相关的技术培训和技术指导。自2002年起,我们就根据作物的生长周期性,分期、分阶段、分区域地实施培训工作,开展优质淮山薯栽培、水稻无公害栽培、花生栽培、北运蔬菜栽培、高州北部山区反季节番茄栽培、爆皮黄番薯栽培、首乌栽培、香蕉病虫害防治、科学使用农药等专题培训,推进生态现代农业进程。

三、创办田头学校,培训内容有的放矢

1.推广新品种

我们广泛宣传各类农作物优质、高产、专用、高效新品种,使良种进村入户,家喻户晓,引导农户因地制宜选择新品种,提高他们对农作物新品种的兴趣,并且我们做好新品种与新技术组装配套,做到良种良法一起推,充分发挥良种的增产增效作用。加强管理,做好农作物新品种的区域布局,因地制宜推广新品种。抓示范区建设,突出以点带面。实践证明,我们建立示范区,可直观、形象地展示新品种的丰产性、抗病性和适应性等优良特性,让农民看得见、摸得着、信得过,是加快新品种推广的有效途径和好形式,有利于促进农作物优质、专用、高效新品种在较大范围内推广。

2.推广科学种植的新方法

我们广泛开展宣传国家发展无公害农作物生产的政策法规,让无公害农作物生产的政策法规和技术要求家喻户晓。针对本地一些特色作物品种退化、品质变劣的问题,开展了储良龙眼品种提纯与复壮的研究,并取得预期成效。我们也借助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力量,为种植户进行香蕉、番薯的品种提纯与复壮,实行脱毒育苗,为种植户提供健康种苗。开展测土配方施肥的服务,展示香蕉、水稻测土配方施肥的成果,引导农民在生产中多施有机肥,采用平衡施肥技术。向农民宣传控制有害生物的方法,强调综合防治的重要性和有效性,以实例说明合理的栽培制度和综合治理能减轻病虫害的发生,推广物理防治方法和生物防治方法,使滥用农药的情况得到改变。

3.推广无公害栽培的新理念

我们向农民讲解我国加入WTO后,国际市场设置的环境和安全标准的技术要求,这也是我国农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门槛,让种植者明白实行无公害栽培是种植业的必由之路。

四、方法灵活,开拓农技推广新局面

1.科技能人带动

科技致富能人带动的核心是选择和培养产业基地的科技致富能人,辐射带动广大农户。学校农科培训工作在与产业示范基地的对接建设中,选择一些种植能人作为科技致富能人重点培养,手把手指导试种,取得理想的效果。一些种植专业户因此而认识到科学种植的重要性,纷纷以各种手段改变一些传统的方法。例如,由学校教师领衔的高州北部山区反季节番茄栽培项目,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该项目改变了传统的秋冬季种植番茄的习惯,利用山区夏季气候温凉的气候特点,引导农民种植夏季番茄,巧打时间差,实现了番茄高效益栽培的目标,让山区农民实现了增收致富的梦想,也让更多的村民看到了科学种植的优越性。

2.科技示范转化

我们通过与农业主管部门联合,构建政府推动、市场拉动、示范带动的运行机制,实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高州北部山区反季节番茄生产示范基地就是一个很好的案例。学校派出专业教师携带科技信息,通过示范和培训相结合,种好成果示范田,办好科技示范区,带动产业示范带,推广栽培新模式。借助高校及科研部门的力量形成了番茄反季节栽培的模式,并辐射至邻近各镇,形成一个以蔬菜基地为中心的新品种和新技术辐射圈,带动农民增收效果显著。

3.利用项目做好培训

农业科技开发项目是农业科技教育的关键要素和轴心,是连接农业、科技、教育的重要枢纽,也是农业科技与培训结合的体现方式。因此,依靠农业科技开发项目抓好科技教育培训是我们培训的重要特色之一。几年来,我们紧紧抓住这一结合点开展工作,围绕农业科技开发项目做培训。我们根据本市的农业技术综合开发项目,在乡镇开展了10多期种植专业户培训班,根据项目的实施情况,在当地开展了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和栽培技术等培训班,使受训者掌握该农业项目的全套生产知识和技能,做到开发一个项目,培养一批人才,推广一项技术,致富一方农民。

4.不拘形式,注重效果

我们在进行农技的培训过程中,不拘形式,只注重效果。凡是有利于推动教育培训的方式和方法,凡是有利于促进农村科技整体水平提高的培训渠道和办法,我们都予借鉴并实施。几年来,我们采取了现场培训、课堂培训、网络培训及书本培训等众多的教育培训方式对农民群众进行全方位的培训,通过科技赶集和现场会等多种形式宣传农业适用技术。

五、今后的设想

篇4

一、目前成人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成人教育仍然存在一定问题,具体表现在缺乏实用性、针对性与专业性,教育整体水平有待提升。关于成人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具体阐述如下。

首先,成人教育缺乏实用性。现如今的成人教育,大多采取的是灌输式的教育方式,绝大多数教师都更加注重教材中理论知识的灌输式传授,而忽视了学生对知识运用能力的培养。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成人教育的对象是成年人,他们对于知识的接受方式不同于未成年人,一味地填鸭式教学不能发挥出应有的教学效果。成教学生大都操作经验丰富,单单课本上的知识已无法满足他们的需求。成教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强,应该给予他们更多的空间去独立思考问题,然后与同学和教师展开交流,而不是机械和呆板地接受教师的灌输。灌输式的教育方式既不能发挥成人教育的优势,甚至还降低了平均成教水平。这样的教育很难达到成人教育的目的,无法保质保量地为社会输送高素质的人才。

其次,成人教育缺乏针对性。成人教育目前的另外一大缺陷就是无法做到因材施教。成教学生接受教育有其各自的目的。教师应该充分和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学习需求,并教授有针对性的内容。这样才有可能达到教育的真正目的,让学生有所求而来,有所得而归。同时,教师应该在课余时间充分了解每一位学生的优点和不足,根据每一位学生的特点制定有针对性的教育方针。成教学生的自律性较强,教师所做的应是为其指出明确的学习方向,给予其自主学习空间。传统的成人教育缺乏对学生特点的关注,常常直接生搬硬套普通全日制教育的教学模式,尽管学生最终拿到了相应的学历证书,但其实并没有学到真正的知识和技能。

再次,成人教育缺乏专业性。成人教育学生大都希望能够学习到相应的专业知识,如果只是为了获得一纸文凭而浪费时间、精力和金钱,便失去了教育本身应有的意义。很多成教教师是由普通高校教师兼职的,这就很难避免将普教的教学特点带到成人教育课堂中来,忽视了成人教育本身的特点。合格而称职的成教教师首先应该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和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有熟练的专业实践操作能力。然而当前的成教教师大都缺乏应有的专业素养,并且兼职教师很难有足够的精力和时间对成人教育进行深入探索,导致课堂枯燥乏味,学生学起来味同嚼蜡,无法促进成人教育的长远发展。

二、成人教育培训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

首先,需要改变现有的教学观念。成教教师要改变过去那种“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模式,由主要传授理论知识转变到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鼓励和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就能将成人教育的优势发挥到最大。同时,成教教师应树立“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实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潜能,让每个学生都学到尽可能多的知识。

其次,需要改变现有的教学模式。成教教师应该摒弃原有的传统的教学方式,改为以学生为主体,根据学生的需求来进行授课和教学。成教学生具有特殊的特点,成教教师应该尽力去了解每一位学生的特点,设计出合适的教学方案。成教教师应该更多地发挥启发、引导的作用,帮助学生找到努力的方向,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简单地机械地传授知识。成教学生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学生,而是各自具有独特的独立自主学习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成教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帮助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其自主学习的优势,发挥自身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而不是依赖教师、教材或者课堂。教师应该积极发挥引导、点拨作用,在关键处用力,鼓励学生自主制订学习目标、学习计划,帮助学生在学习中变被动为主动,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再次,需要改革现有的教学手段。如今的时代已发生了变化,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更加多样,对教育也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教育的发展要跟上时代的变化,满足社会的需求。如今已进入信息化时代,成人教育教学手段也亟须改革和创新,才能发挥出更好的教学效果。成教教师应该学会利用多媒体实验、计算机辅助等教学方式丰富自己的课堂。甚至还需要对传统的课堂讲解进行全方位的改革,不仅改革教学手段,还要改革教学内容。这就对教师的创新能力和策划能力提出了一定的挑战。教师在教学中还要学会创设教学情境,调节课堂氛围,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加乐于接受教学,更好地吸收知识。

此外,需要加强课堂上的互动。成教教师还要鼓励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在课堂上积极展开交流互动,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可以个人辩论,也可以小组辩论。这对于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等都有很好的帮助。

最后,教师队伍的建设也十分重要。在成人教育中,教师的作用十分关键,其教学水平直接决定了成人教育的整体质量。因此,必须加强成人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整体师资素质。目前,很多成教教师都是兼职的,把成人教育工作当成临时任务而不是当成事业来完成,这种思想就是不正确的。为了改变这一思想,就必须从提高成教教师的综合素质入手。成教学校应针对社会对多层次、应用型、实用型人才的需求,制定出有效的人才培养方案。成教教师除了要对普通高等教育的规律与基本教学原则有一个充分的了解与掌握,对成人教育培训教学的相关规律与原则也要进行研究,发现两者的异同之处,取长补短。教师应不断学习与积累,巩固理论知识,并与实践相结合,对成人教育培训教学方法进行不断的探索、改进与创新,有效提高培训质量。另外,成人教育学校还要加强对教师的思想教育,强化教师的责任意识,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促使他们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如此才能够有效推动成人教育培训教学的发展。

篇5

一、巧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创新灵感

数学学习过程是个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创设问题的情境,就是在教材内容和学生心理之间创造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间题有关的情境中去。教学实践证明,精心创设各种教学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好奇心,增强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的创新灵感往往是由遇到问题要解决而引发的。因此,创设问题情境是激发学生创新灵感的必要途径之一。

例如,在“全等三角形判定”导入课的教学中,可以先在黑板上画出个图形,然后提出这样两个问题,(1)有一块三角形的玻璃碎成两块,如果去照样配一块,要不要把两块都带去。(2)如果只需要带一块去,带哪块行呢?为什么?这样的情境能使学生的探索欲望油然而生,促使他们集中精力开动脑筋。尝试探寻各种可能的解决方法,创造的灵感便由此而生。

二、主体参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把学生框在某个较狭窄的范围内,剥夺了学生寻找规律、发现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像关在笼子里的鸟,养在鱼缸里的鱼,只能按教师设定的轨迹活动,学生认为凡是教师讲的都对,凡是书上写的都正确,凡是名人的话都是真理。这样,学生的创造性完全被扼杀了。课堂教学效果不仅决定于教师对教材的挖掘程度,更决定于学生的参与程度以及教与学形成的和谐程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让学生做探究的主体,放手让学生根据提供的学习材料,伴随知识形成的全过程开展探究活动。教师应不断地了解学生的需求信息,消除学生的思维障碍,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鼓励学生动手操作,亲自参与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去。只有这样,教师才能使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例如“在勾股定理”这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可让学生自已动手操作,来发现、归纳出勾股定理。课前让学生准备八个两直角边分别为a、b,斜边为c的直角三角形,以及一个边长为c的正方形,边长为a、b的两个正方形,教师引导学生得出这两个正方形的面积相等。从而得出勾股定理。这样推导勾股定理,不仅便于学生参与勾股定埋“发现”的全过程,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弄清了勾股定理的来龙去脉,掌握证明勾股定理的重要方法――拼图法。而且便学生感觉到如此重要的定理的“发现”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从而消除创新的心理障碍,激发创新的欲望。又如在初三“二次函数y=ax2+bx+c的图像”教学中,教材介绍了用描点法画出图像,并用观察,比较了三条抛物线的相互位置关系,从而得出了抛物线y=ax2+bx+c的开口方向、对称轴及顶点坐标这些性质。根据这些性质和图像的特征,我这样对学生说:我们现在研究的抛物线都是关于x轴或与y轴平行的直线对称的。有没有关于x轴或与y轴平行的直线对称的抛物线呢?若有,那么它的解析式又会怎样的呢?这样一间,大大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于是大家展开了讨论最后得出结论:“有”!并且由坐标平面上点关于某条直线对称的性质,得出了关于x轴对称的抛物线的解析式是x=ay2。于是我告诉同学们这就是高中将要学习研究的问题。同学们都很兴奋,认为要发现一个新问题,解决一道难题并不神秘,它就存在于同学们的生活与学习中。

三、在例题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课本中的例题是知识的精华,具有典型性和示范性,但由于例题作为新知识的应用,往往其解是涉及的知识都与本节有关,学生也习惯与本节内容挂钩来,抑制了思维的全面展开,长久下去,不利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所以例题教学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不要默守陈规,应该敢想别人认为不可能的事,乐于新的探索,善于开辟新途径,注意新旧知识的相互系统,使解题达到简化、优化。如已知:x2-1,求x为何值时,该代数式有最小值。学生通过先思考马上回答:当x2-1=0,即x=±1时有最小值,教师紧接问其原因,当学生根据代数式的特征说出其正确原因时,随后再问,你们用所学知识能改编此道题吗?学生立刻活跃起来,改编的题目一个接一个出现在课堂:(1)x为何值时,分式有意义?(2)x为何值时,分式值为零?(3)x为何值时,分式值大于零?……通过问题回答,改编问题的练习,就可以促进更多的学生领悟,使学生思维具有流畅性、灵活性和独创性,从而培养了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习其他数学知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构建递进形式,激活创新

学生的思维始终和一定的问题联系着,只有构建递进形式,让学生的思维在问题的坡度上步步升高,最终才能达到“能自己跳起来摘果子”的理想境界。所以教师必须设计一些很有艺术性的提问,要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启发和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问题,逐步向深层挖掘,把学生的思维一步一个台阶引向求知的新高度。从而使学生解题能力得到提升,学生通过递进问题的思考,可以使解题策略应用的更为广泛,并能够提升审题的能力,进而丰富与优化了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例如求证:等腰三角形腰上的高相等。

已知:如图,在ABC中,AB=BC,CDAB,BCAC,垂足分别为D、E。

求证:CD=BE

分析:课本中介绍的方法是通过证三角形全等得到结论,其实用面积法更简便。

证明:SABC=AB・CD= AC・BE

又AB=AC,CD=BE

(递进形式一):求证:等腰三角形底边上任意一点到两腰距离之和等于腰上的高。

已知:如图,在ABC中,AB=AC,点D为BC上任意一点,DEAB, DFAC,CGAB,垂足分别为E、F、G,求证:DE+DF=CG

分析:转化为上题形式,作DHCG,垂足为H,可证得DE=GH,CH=DF,

DE+DF=GH+CH=CG

(递进形式二):求证:等边三角形内任意一点到三边距离之和为一定值。

已知:在ABC中,AB=AC=BC,DEAB, DFAC,DHBC,垂足分别为E、F、H。

求证:DE+DF+DH为定值。

分析:转化为第一种形式,作MN∥BC,

AGBC,垂足为G,交MN于O,

篇6

关键词:TRIZ理论 机械创新设计 引导

现代国家的经济必须拥有可持续的创新能力,才能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占有科技产品的制高点。随着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产品的生命周期越来越短,产品的更替速度也越来越快,产品创新度不仅是产品存在的必要,也是最具生命力的驱动力。

在目前国家高度提倡创新建设的形势下,如何积极探索创新理论培训方法,对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工程设计人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创新设计方法的社会需求

结合目前工业4.0的发展要求,创新设计对于处于工业化进程中的我国,是机遇也是挑战。目前我国正在向设计制造强国发展的目标进军,在进一步实现强国梦的过程中,世界科学技术的壁垒政策,使我国通过学习先进国家的技术从而赶上发达国家的难度越来越大,“后发优势”的作用基本不存在了;另一方面,由于企业缺乏自主创新的能力,使得我国相当部分制造企业处于困境中。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发表的优先资助领域战略研究报告《先进制造技术基础》中指出:增强产品自主创新能力,提高新产品市场竞争力,已成为新世纪我国制造科学基础研究的国家目标。总书记在2006年召开的全国科技大会上,提出了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之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而这些目标的实现,关键是创新人才的培养。

科技部关于创新方法工作专项2015年度项目指南的通知中指出:创新方法是科学思维、科学方法和科学工具的总称。加强创新方法工作,切实做好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创新方法工作是要一项基础性、长期性的工作,是从源头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举措。

因此,创新方法的教育培训在工程设计人员的继续教育培训中已经成为热点培训之一。通过培训激发工程设计人员的潜在设计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以应对国家和社会对创新人才的需求,是值得我们花大力气来研究和探讨的。

二、创新方法教育的必要及重要性

在工程项目类设计领域中,设计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是由多种能力组合而成,包括常规知识(如书本知识、实验和实践经验知识等)、创造性思维方法及思辨能力三部分。

创新设计的定义为:充分发挥工程设计者的创造思维和创新能力,在人类社会中已有或没有的科学技术成果基础上,进行创新设计方案的构思、设计出更具有新颖性、创造性及实用性的产品系统的一种脑力实践活动。

创新设计方法的培训是指利用理论培训和课题引导的手段对工程设计人员在工程设计领域内进行创造性思维潜能的激发和创新实践能力的训练。

现代工程设计问题涉及到力学、电学、机械学、信息技术甚至美学等学科,其最鲜明的时代特点是其学科的交叉性。同时,工程设计过程又是一个严谨性、科学性的思维过程,从概念设计到详细设计必须经过严格的科学设计计算。此外,不断发展的创新设计技术及方法,如公理化设计、TRIZ设计等方法的出现,为工程产品的创新设计提供了新的手段。特别是CAD技术、虚拟样机仿真技术的发展,大大加快了产品的创新设计周期,因此,创新设计方法的培训是以培养工程设计人员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为基本内涵的培训实践。

通过多年的培训任务,笔者在工程项目培训过程中提倡应用具体的思维引导方式,建立标准的设计思维流程,使得培训师在培训过程中有流程可循,同时使学员在训练过程中,能有目标、有层次的展开工程实例的分析,可以使用各种解决问题的理论工具及方法,从而更有效率的解决复杂问题。在研究过各种现代设计理论及方法后,笔者选择了创新设计方法TRIZ理论,作为项目培训的基础及实践的主要辅助技术。

TRIZ理论自上世纪进入我国,在机械、化工、电子技术等领域逐步深入,目前在管理、教育教学等非技术领域也有其身影。自2003年起有多篇文献涉及到将TRIZ理论和教学进行有机结合。如广州大学的江帆提出将TRIZ和工程创新教育进行融合,构建了TRIZ的创新教学体系。

三、TRIZ基本理论

TRIZ理论(TRIZ 是俄文“TeopHH p eⅢe H H且H 3 0 B p e T a T eⅡb C K H X 3aⅡarl”创新问题解决理论的词头缩写)是系统性的技术创新理论[4],由俄国学者根里奇-阿奇舒勒于1946年最先提出,TRIZ理论体系庞大,是目前体系最完整,操作性最强的创新设计理论。TRIZ理论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六个方面的内容:①创新思维方法与问题分析方法;②技术系统进化法则;③技术矛盾解决原理;④物场分析标准解法;⑤发明问题解决算法;⑥科学知识效应库。在TRIZ中解决问题的流程是:首先定义问题,接着分析问题,运用矛盾矩阵和发明原则,最后产生创新性解决方案。如图1所

常规的创新思维方式如头脑风暴法、635法、逆向思维法、优缺点法等,都强调思维的发散开阔性,这些思维方法最大的问题是导致问题求解的效率不高,在工程问题求解时往往不能收敛。而TRIZ理论在遵循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倡导规范化的思维流程,提倡发明者沿着一定的维度进行发散思维,在这些维度中引导分析思路和解决集的形成。TRIZ的三种主思维维度,即时间维度、层次维度、因果维度。如图2所示,在这三种主维度中往复发散,相应扩展尺寸、成本、资源等副维度,使得在基于TRIZ理论的发散思维过程中可以有效避免散乱无序、不能收敛问题集的缺点,而有效提高解决创新问题的效率。

四、工程创新设计能力培养方式的探讨

(一)培训师是创新设计能力培养的根本

开展创新设计方法的训练,需要高水平的培训师作保证。由于创新设计方法涉及很多领域的科学知识如机械、电子、计算机技术、光学等方面。因此,培训师除了在认识上对创新教育给予足够的重视外,还要拥有广博扎实的专业知识,已经正确的训练方法和技巧,同时,还要深入科研第一线,在实践中不断培养和积累培训技巧,进而为工程人员创新设计能力的培养奠定坚实基础。

(二)创新方法的引导是创新实践的保证

创新设计培训离不开创新实践。通过在项目课题培育过程中导入创新方法,从实践中学习和积累创新知识,是创新能力提高的保证。课题项目基本上都呈现了企业工程设计实践中的现实问题或需要实现的技术改革方案和措施,在这一系列设计过程的背后,关键是培训教师对这些项目课题所做的引导,有些学员盲目的被困于已有产品结构,不能开拓思维接受新的想法,很难达到培训目的。因此创新方法的培训关键任务是根据培训目的和内容寻找合适的方法,引导学员进行问题分析思考。TRIZ理论创新方法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思维工具,成为解决创新方法教学问题的有效手段。

(三)创新方法教学的课程安排

笔者提出将TRIZ理论和项目培育相结合,利用TRIZ理论作为基本的设计过程形成统一的思维流程。通过该流程,学员可以打破自身的盲从心理,以积极的态度解决问题,同时培训师可以利用该流程,减少工作量,提高创新培训的效率。

在该流程中,阶段1的培训中主要以创新理论及方法的介绍学习为主要内容,阶段2中以项目课题的培育为主,在项目培育过程中,学员实践创新理论同时更深刻理解和掌握创新方法和思路,最后在总结答辩阶段进行学员评估。很明显,在该阶段不适合使用考试类的传统单一的评估方式,我们提倡多样化的交流形式,鼓励开发地共享设计成果,因此采用TRIZ理论中的权重综合评价法给出学员的学业评价。

五、培训教学实例

考虑到创新培训过程中的实例基本都是企业的在研课题,因此屏蔽了项目课题的具体内容,只介绍提炼后形成的项目引寻流程。

根据带项目企业提供的工程资料,包括图纸、性能参数和工作原理的说明等内容,学员对产品系统进行分析,其主要步骤如图3所示。在该分析过程中,学员运用九屏幕法对系统的现在、过去、未来,系统的子系统、超系统进行了分析,使系统分析更加全面。

通过流分析,我们能清楚的看到技术系统的能量传递组件,控制组件,结构组件。通过流分析还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了解组件对技术系统的功能贡献。

利用因果分析方法,对产品系统中的问题定义矛盾,包括定义技术矛盾和物理矛盾,如图6和图7所示。

图6因果分析模型

图7技术矛盾定义

最后通过对系统的组件分析,裁剪分析、因果分析、SKB、物场分析找到系统结构不足的原因,并通过讨论得到相关的问题解决方案。最终获得的可行解决方案如下表1所示。

表1方案和使用的相关解决工具

六、结束语

创新思维是工程设计人员在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过程中所表达出来的能够产生创新产品或概念的一种思维方式。

篇7

关键词:高技能人才;TRIZ理论;研究性学习;创新能力;培训

一、创新能力培训的必要性

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竞争全球化的21世纪,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当今和未来的国际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 “十五”以来,中国石化集团公司大力实施人才强企战略,全面推进经营管理、专业技术和技能操作三支人才队伍建设工作。高技能人才是在生产、运输和服务等领域岗位一线,熟练掌握专门知识和技术、具备精湛的操作技能,并在工作实践中能够解决关键技术和工艺操作性难题的人员,是技能操作队伍的骨干和技能带头人。

高技能人才是随着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不断变化的一个动态概念,传统的高技能人才是在数十年的一线生产实践中通过不断积累经验而形成的,他们主要凭借自己的经验去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当今高新技术发展日新月异,高技能人才的含义已悄然改变。满足于当今社会的高技能人才,不仅要具有较高专业(工种)知识水平、精湛的生产劳动技艺、丰富的实践经验,而且要能从事创造性劳动,独立的解决复杂和关键技术操作难题,事实上他们已经成为企业创新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加大高技能人才创新能力培训是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措施。

然而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有两种,一种是极端的学院化模式,这种模式更适合传授理论知识,却培养不出现代高级技能人才。另一种是传统的师傅带徒弟模式,这种模式可以培养出各类能工巧匠,但却培养不出来具有技术创新能力的现代技师和高级技师。

因此,探索一种新的高技能人才培训方式,特别是针对高技能人才创新能力的培训方式成为当今高技能人才培训的重要课题。经过中国石化集团公司人事部精心策划,选择创新能力为目标,以高技能人才为培训对象,于2009年和2011年由我处分别举办了两期首席技师和高级技师创新能力培训班,以期探索高技能人才创新能力培训的有效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式。在这两期培训班上,我们采用的是以TRIZ为主要内容,研究性学习为主要培训方式的方法。实践证明,这种内容和方式非常适合石油炼化高技能人才创新能力培训。

二、创新能力培训有规可循

创新来源于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探索提高和培养创新能力的努力从来就没有停止过,但在实际工作中人们所使用的手段大多是手工的,如头脑风暴法、奥斯本检核表法等等,这些方法实质上就是最好的试错法,是否存在一种更加有效的创新方法,即人们只需要遵循一定的科学方法和法则,就能迅速地实现新的发明创造或解决技术。

TRIZ理论对指导如何实现发明创新“自动化”具有重要意义,该理论认为,创新并不是灵感的闪现和随机的探索,它存在解决问题的一般规律,这些规律和原则可以告诉人们按照什么样的方法和过程去进行创新并对结果具有预测和可控制性。人们如果掌握了这些规律,就能能动地进行创新并能预测创新。

1、TRIZ理论

TRIZ理论是“发明问题解决理论”的俄文简称,它是前苏联G.S.Ahshuller及其同事们在分析研究了世界上近250万件高水平发明专利,综合多个学科领域原理、法则的基础上提出的创新方法理论体系。

该理论解决问题的思路建立在三种基本前提下:首先,技术系统的演变遵循一些重要规律,可以归纳为8种模式(如遵循产生、成长、成熟和衰退的生命周期等);其次,任何技术系统,在它的生命周期内,趋于越来越可行、简单、有效,即更加理想,增加技术系统的理想成为解决创造性问题的一般规律;第三,创造性问题的解决至少要解决一对冲突,TRIZ将冲突分为技术冲突和物理冲突两种类型。

基于以上前提,TRIZ提出了具体求解创新问题的工具和方法:(1)矛盾矩阵和40项创新原理。 (2)物质场分析与76项标准解决方法。

最后,TRIZ认为一个问题解决的困难程度,取决于对该问题的描述,描述越清楚,问题的解就越容易找到。在TRIZ中,通过ARIZ解决创造性问题的算法,采用一套逻辑过程逐步实现问题过程化求解。

2、与现有创新思维培训工具的区别

当前,针对高技能人才创新能力培训的方法林林总总,大多数方法都只是着眼于创新思维的培养上,而忽略了对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具体体现为创新问题的解决方案)关系的研究。作为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来说,思维的创新非常重要,但如何应用创新思维产生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更具有现实意义。造成这种问题的关键在于当前诸多创新能力培训方式缺乏一个将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有机结合的创新体系框架,使得通过该框架能有目的地指导创新思维的生成,规范创新思维到创新能力的转化。

基于TRIZ的创新方法通过研究人类创新的实例,实现了对创新过程的高度概括,通过建立创新思维的激发环境,设定创新思维的转换条件,规范创新活动的流程,结合技术创新原理,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对创新思维的控制和预测,形成了一个新的创新体系综合框架。

与传统的创新方法相比,TRIZ 有以下优势:TRIZ总结出创新的规律性,使得创新过程效率提高。

(1)、TRIZ 帮助打破思维定势和知识领域界限。在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中,人们的思维惯性和有限的知识领域,严重地阻碍了创新的过程。TRIZ理论中提供了诸如九屏幕法、尺寸‘时间’ 成本((#))算法、小矮人法等一系列科学方法,帮助人们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打破思维定势,激发创新灵感,从更广的视角看待问题。

(2)、TRIZ 能帮助预测产品的技术发展趋势。如何预测下一代产品的技术发展趋势的问题,是一个具有战略决策意义的问题,这用传统创新方法根本无法解决。而TRIZ 理论总结出了技术系统的进化规律,这些规律对于产品的开发创新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让决策者清晰地了解到在什么阶段该采用什么样的技术来发展自己的产品,有效地取得产品的竞争优势。

(3)、TRIZ 具有良好的可推广性和普适性。与通常的创新方法比较,TRIZ 是可传授的,可以用语言以及文字的方式来表达它的作用,是可以作为一门学科向众人推广的, 具有良好的可推广性。同时,TRIZ 具有良好的普适性。不同领域问题的解决往往遵循共同的规律,同一创新规律往往在不同科学和工程领域反复应用。TRIZ 理论包括的具有普遍性的创新方法和规律,是经过对大量发明的分析、研究、提升和总结来的,TRIZ 能够被广泛应用到不同领域。

三、创新能力培训有法可依

教学观念转变是实现教学方式改变的前提,诺贝尔奖获得者物理学家杨振宁教授在对比中西教育的区别时深刻地指出:“中国的教育是一种传统式教育,特别注重知识的系统学习,与美国相比,在创新教育方面显得不够”。开展研究性学习,就是要改变这一状况,从研究性教学、研究性学习入手,培养创新型人才。

1、 研究性学习的内容

研究性学习是有别于传统的接受学习的一种新的学习观或学习方法,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由教师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指导学生通过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并解决问题,从而完成相关课程的学习。统的单一知识传授的教学观念强调如何接受和掌握人类已积累的知识、经验和方法,目标是把学习者的头脑作为储存知识的“仓库”,为一个已知的世界培养已知的人。这样培养出来的人一般能从事特定的、终身不变的职业,却往往缺乏创造性,不能适应迅速变化的时代要求。“研究性学习”则是一种面向将来的学习。它不仅要求学生了解已有的理论和技术,更要在继承一切知识精华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和发展;激励学生对已有知识进行新的理解、加工、组合,提出疑问,探索新的领域,鼓励学生应用各种不同方式去得到不同结论,对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进行周密思考,选择最佳方案,并付诸实施。目标是把学习者当作进行自我教育的主体,为未知世界培养未知的人。

研究性学习至少应该包括以下的内涵:首先,要通过课程教学实现教学和科研的结合;其次,要发挥学员的主动性,让学员有机会参与研究工作,培养学员的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再次,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优化课程结构建立一种基于研究探索的学习模式,在教学科研结合的氛围中使师生互动;此外,还要提供教师和学生研究问题的条件,激发其创新教学与研究的动机;总之,研究性学习整个过程就是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研究性学习理念之精髓。

2、研究性学习的步骤

研究性学体可分为几个阶段,即确立问题阶段、实践体验阶段和成果交流阶段。这三个阶段并不截然分开,而是相互交叉推进的。实施流程通常为:“引出问题,建立假设”―“研讨探究,验证假设”―“得出结论,切磋交流”―“归纳总结,形成评价”。

在技师创新能力培训过程中我们把研究性学习贯穿始终,由学员组成研究小组自主确定研究问题,搜集资料,制定和实施研究计划,课题探究,研讨,成果展示。这一学习模式不仅锻炼了小组成员分工与协作学习的团队合作能力,也为他们提供了一次全方位的展示机会,提升了他们的综合能力。实践证明这种方式特别适合高技能人才创新能力的培训,高技能人才都具备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是技能操作拔尖人才,传统的培训方式采取的是对知识的机械记忆、浅层理解和简单应用,TRIZ理论对他们来说确实是个全新的理论,只有依靠他们自己主动去探究,研讨,小组内外互相学习,教师只在其中起到引导的作用,才能使他们更好的掌握应用这一创新理论知识。并且在课前项目负责人又布置了作业,他们每个人都带来了自己的半成品,作为问题结合TRIZ理论小组内外互相探讨,研究,吸取教师的意见,最终结业前作成果展示,这一整套方式使得培训就是学员主动学习理论知识和进行实践操作的过程,完全不存在被动的问题。

四、TRIZ理论与研究性学习的融合

TRIZ理论提供创新的解决方案,而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各个方面都涉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TRIZ理论能在研究性学习进行的过程中为学员和教师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思路。

1、创设问题情境阶段

研究性学习方法的首要任务是创设问题情境,给学生思考的引子,明确研究任务,做好背景知识的铺垫,激活学生原有知识和经验的储备,诱发其探求动机;创设的问题具有引导性,才能引发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研究性学习的问题看作一个个待解决的问题,采用TRIZ理论进行求解,获得需要设置的问题。

具体到一门专业课程,创设问题情境就归结为各子课题的引导问题情境的设计,究竟采用什么样的启发方式才能引起学生思考和帮助学生提出合适的问题?建立待求这个题目后,根据TRIZ理论,进行程式化描述,解决冲突,获得合适的情境设计。

这一阶段要求教师与学生共同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鼓励学生主动学习,进入探究状态,并在自我学习或小组学习的基础上,归纳出研究的具体课题、目标和范围。 问题创设过程是教师为主、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在创设问题情境阶段所面临的课程的子课题划分、待求的题目获得等问题,都需要采用TRIZ理论进行解决,进而对师生的创新思维进行开发。

2、教学阶段

研究性教学过程重点是帮助学生对自己先前提出的问题进行求解,安排好学生的讨论、初步交流和总结,使研究性教学有序地进行,达到传授专业知识和激发学生创新能力的目标。此阶段的内容包括:一是搜集选择和分析加工信息资料,二是调查研究与探索攻关,三是阶段性实践体验与初步研究结果的交流。

这个问题探究的过程,TRIZ理论发挥的作用最大。针对一个个实际问题,TRIZ理论指导学生进行创新解决,首先通过问题分析和定义把这些实际问题转换为TRIZ问题模型,然后利用TRIZ的分析工具得到问题通解,最后得到特定解。

3、成果交流阶段

这一阶段学生将取得的收获进行归纳整理、总结提炼,形成书面报告材料,做好实物成果展示的准备。成果交流的形式多样化,除了按一定要求撰写调查报告、实验报告外,对学术性、技术性较强的内容也可写成学术论文,还可以采取报告会、研讨会、答辩会等方式,相互交流,共享成果。这一阶段着重展示学生利用TRIZ理论分析获得的成果并对研究性学习进行评价。 研究性学习评价是重视过程的评价,而非结果评价,侧重关注学生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投入的程度和取得的阶段成果。真正科学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需要采用系统的理论进行分析求解,而TRIZ理论能根据评价的要求给出备选方案,并进行选优。

通过上述分析,TRIZ理论在研究性学习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研究性学习实施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工具,二者的结合,将构建比较完善的研究性学习方法,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提供更好的途径。

结束语

高技能人才在实践中已经总结了很多经验,并且有一些创新成果,如何使他们的创新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使创新有规律可循,采用研究性学习和TRIZ理论结合,在他们的学习过程中处处设置诱导的契机,挖掘他们的潜在智慧,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是一个具有推广前景的方法,并将在实践中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余光莉 陈小玉 基于TRIZ 理论的创新能力教学[J] 景德镇高专学报,2004,(4)

篇8

近几年来,围绕着企业技术创新工作的实际需求,由黑龙江省技术创新方法研究会和黑龙江省生产力促进中心组织的龙江创新方法师资团队曾经分别多次深入中航工业哈尔滨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哈尔滨博实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大庆油田高级人才培训中心等开展TRIZ理论培训。在这些培训中,学员们带着技术难题来参加学习,通过运用培训中所掌握的TRIZ理论工具来实际解决技术难题,被称为带题培训。实践证明,这种培训是目前企业最为需求的也是难度较高的培训。如何才能将TRIZ理论带题培训班办好、办出成效,让企业满意,让参加培训的学员满意呢?笔者结合个人经历来谈一谈以下几点体会。

2 思考

2.1 树立创新思维意识,突破学员们头脑中固有的惯性思维比什么都重要

在培训过程中,龙江创新方法师资团队首先接触到的就是学员的惯性思维,存在着一个如何最大限度地去突破惯性思维的问题。什么是思维?思维是人类认知世界的一种复杂的精神活动。这种认知过程和感觉、知觉相比,具有很强的主动性和主观性,是基于客观事物和主观经验对事物进行认识的过程。【1】正是因为人们的思维具有很强的主观性,所以才存在着惯性思维。尤其是在一个行业或者企业中工作年限比较长的专业技术人员,尽管他们的专业知识扎实、工作经验丰富,但是也应看到,由于多年行业、企业视域的限制和过于自信,他们的惯性思维也是比较严重的,在接受行业以外的新知识和新信息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心理障碍。例如,龙江创新方法师资团队深入一个企业开展TRIZ理论带题培训之前,要求学员事先提出自己的技术难题。这些学员在培训初始,对自己提出的技术难题有两种比较突出的想法:一是认为自己提出的技术难题是困扰本企业多年的老、大、难问题了,企业内或者是行业内具有丰富经验的老技术人员都解决不了,你们这些外行人能解决吗?二是事先就对自己提出的技术难题的解决提出了一些限定条件,例如不能突破行业标准和企业现行规定去考虑解决问题的具体途径等。由此可见,学员在没有深入学习TRIZ理论之前,头脑中就已经形成惯性思维了,有的人惯性思维还比较严重。

什么是惯性思维呢?所谓的惯性思维(Inertial thinking)就是指人们习惯性地因循以前的思路去思考问题,仿佛像物体运动的惯性一样。惯性思维常会造成思考问题时存有一些盲点,且缺少创新或改变的可能性。那么,什么是创新思维呢?创新思维就是大脑在构思创意的过程中,积极开动脑筋去想点子。【2】事实上,TRIZ理论带题培训的整个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地、由浅入深地、由表及里地改变企业学员惯性思维的过程,树立创新思维意识的过程。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树立创新思维任务既重要又艰巨,因为任何创新思维的树立必须要经过准备、酝酿、顿悟和验证四个阶段,是涉及整个带题培训能否取得最后成功的关键。【3】在一个培训班中,惯性思维的学员越多,培训起来的难度就会越大,突破惯性思维、树立创新思维意识的任务也就越重。深入企业的TRIZ理论带题培训是完全不同于给大学生、研究生的培训,由于大学生、研究生尚未走向社会,没有工作专业背景,如同一张白纸,相对没有什么惯性思维,而且,他们对新事物有着天然的好奇心,容易接受新事物。但是,企业的技术人员就不同了,必须要考虑到他们的专业背景、行业背景、心理需求,课程的设置要有针对性,自始至终要倡导克服惯性思维,要坚持循循善诱,要采取一些有效措施来改变现状。只有这样,才能取得预期的培训效果。

2.2 将授课与辅导有机地结合起来,真正体现出两条腿走路

众所周知,一期培训班能否办好,与授课教师的授课水平具有直接的关系。一般情况下,只要选准教师并对其提出具体要求,授课教师能够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培训班的任务也就算完成了。但是,企业的TRIZ理论带题培训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培训,其原因就在于带题培训并非是一般的TRIZ理论知识的宣讲,并不完全是我讲你听,而是学员听完之后还要去实际做作业,在做的过程中反复体会、加深理解,咀嚼有关知识,更重要的是教师必须要通过带题培训,实打实地能够为企业真正解决技术问题并得到企业的认可。

TRIZ理论授课任务是要向学员介绍什么是TRIZ;TRIZ的主要内容与核心思想;TRIZ的作用与适用领域;TRIZ工具以及如何具体使用等。但是,仅仅通过几天时间向学员去传授这些知识是不够的,因为企业技术人员不仅要学习这些知识,关键是要明白如何运用TRIZ理论去实际解决自己带来的技术难题。所以,培训班教师讲授了TRIZ知识只能说是完成了带题培训任务的一半,而另一半就是辅导。所谓辅导,就是培训授课结束之后,辅导教师还要根据每一天学员的作业情况,进行一对一的个别指导。这种辅导是一个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过程,辅导的实质就是用学员所学到的TRIZ理论知识去具体解决问题。

应当强调的是,辅导是整个深入企业TRIZ理论带题培训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授课是同等重要的。授课和辅导就像一辆车子上的两个轮子,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要想取得良好的企业培训效果,就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在以往的企业培训中,龙江创新方法师资团队正是充分认识到了辅导在整个带题培训中的重要作用,所以在师资配置上分为授课教师和辅导教师,并且从一开始就明确辅导教师所要负责的学习小组,落实岗位责任制。辅导教师需要全程跟踪听课,课后不仅辅导学员做作业,而且还要对学员的作业进行集中点评,从而一步步地引导学员技术问题的最终解决。

2.3 TRIZ理论培训课程的设置应从企业需求出发,充分体现实用性

TRIZ理论是一个完整的方法体系,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方面:①TRIZ的理论基础;②分析工具;③知识数据库。其中,TRIZ的理论基础对于产品的创新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分析工具是TRIZ理论用来解决矛盾的具体方法或模式,它们使TRIZ理论能够得以在实际中应用,其中包括矛盾矩阵、物-场分析模型、ARIZ发明问题解决算法等;而知识数据库则是TRIZ理论中解决矛盾的精髓,其中包括矛盾矩阵 (39个工程参数和40条发明原理)、76个标准解决方法……TRIZ理论包含着许多系统、科学而又富有可操作性的创造性思维方法和发明问题的分析方法。【4】

对时下企业技术人员而言,让其耗费很长一段时间和很大一部分精力去掌握一种新的理论,是不现实的。实际上,在企业推广创新方法的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或者这样那样的阻力,会使一些人面对TRIZ理论望而却步。所以,这就对从事企业TRIZ理论带题培训的教师团队提出了一个非常现实、客观的要求,那就是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传授最实用的TRIZ理论,并能够实际解决学员提出的技术难题。而具体反映在课程设置上就是三个字:少而精。也可以说得更直白一些,就是说:课程设置应高度浓缩、利于操作、体现效果。以上几条就是龙江创新方法师资团队设置企业TRIZ理论带题培训课程的基本原则。就课程的选择来看:应该主要围绕着技术矛盾及其解法、物理矛盾及其解法、物-场分析模型、矛盾矩阵(39个工程参数和40条发明原理)、最终理想解(IFR)、资源分析、功能分析、根因分析等内容,并在此基础上紧密联系学员提出的具体技术问题来展开分析讲解,尤其是一些带有共性的实例,更应该运用TRIZ工具讲深讲透,真正做到一个案例讲明白了、其他案例就都迎刃而解的效果。

2.4 切实加强培训班的各项管理,会对整个培训效果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在企业培训中,龙江创新方法师资团队非常重视培训班的制度管理、过程管理和目标管理。所说的制度管理就是指班主任制度、班委会制度、教师教学效果测评制度、考勤制度、请假制度、课后辅导制度、作业点评制度、答辩制度、优秀学员评比制度、优秀小组评比制度、征集学员反馈制度等;所说的过程管理就是将培训班的整个过程分为初、中、后三个阶段,每一个阶段对学员和教师都有具体的要求,只有过程中各个阶段的管理都按事先规定去做,才能保证培训效果的最终实现;所说的目标管理是指与企业签订的合同目标即培训后达到的效果,主要包括解决方案的数量、可行性方案的数量、专利预案的数量等。在多次企业培训中,龙江创新方法师资团队深切地体会到:制度是保障;目标是方向;管理是力量。只有一视同仁地对所有学员都执行制度,才能使培训始终如一地行进在正确的道路上,才能使培训任务逐一得以圆满完成。

在一些制度落实的过程中也并不是一点阻力都没有,并不是一点杂音都没有。例如,有人对教师在课堂上给回答问题好的小组和个人贴小红花感到不以为然,认为这是哄小孩的小儿科做法,没有什么意思,不值得效仿。实践证明,这是一种能够充分调动学员学习积极性和弘扬团队精神的有效做法。其实,在整个企业内部的TRIZ理论培训就是一次次竞争和一次次合作的循环往复。应当看到,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创新的时代,同时也是一个竞争的时代,无论什么人,无论什么事情都无法逃避竞争这个事实的存在。同样,我们所处的时代又是一个合作的时代,无论什么人,无论什么事情也都无法回避合作这个事实的存在。

所谓竞争,是指个人或群体在一定范围内为谋求他们共同需要的资源而进行比较、追赶和争胜的过程。而合作则是个人或群体为谋求共同的目的彼此配合的社会行为。人类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企业的博弈始终都是充满着竞争的,这种竞争有的时候是无情的,甚至是残酷的,在后金融危机时期,这是任何一个企业都无法回避的现实。企业TRIZ理论带题培训,从一开始就应该鼓励学员突破惯性思维,最大程度地去释放个人的潜能。所以,培训之中要有个人与个人之间、小组与小组之间的竞争,因为竞争能激发出人的创新能力。

然而,一个人的聪明才智毕竟是有限的,培训学习中又是需要沟通与合作的,学习小组的作用也是非常重要的。个人只有与他人合作,才会互相启迪,优势互补。在良好合作的背景下,学员们才能有面对困难的勇气和战胜困难的力量。所以,在整个培训过程中,龙江创新方法师资团队始终鼓励竞争,以表扬为主来调动学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包括课堂回答问题、课后作业、答辩表现等。同时,也将倡导合作贯穿于整个培训,尤其是课堂上的小组讨论,强调群策群力,充分发挥集体智慧的作用,使各个小组之间能够在竞争中学习,在合作中提高。竞争与合作是龙江创新方法师资团队在企业TRIZ理论带题培训中的两大特色,在实际授课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对多出成果、出好成果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3 结语

深入企业中开展TRIZ理论带题培训尽管还有这样或那样的困难,但是关键是要发挥教学团队的整体优势,不打无准备之仗,要有真本领、要下真功夫、要让TRIZ理论在企业真管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任何一个企业都是以赢利为目的的,都是最讲求实效的。从某种意义上讲,企业认可了你这次的带题培训,实际上就是认可了TRIZ理论,认可了创新方法在企业中的实际价值。所以,只有不断总结经验,发挥优势,改正不足,才能永远进步,才能把区域内企业层面的TRIZ理论推广应用工作做得更好。

责编/刘红伟

参考文献:

【1】赵敏,胡钰.创新的方法[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8:22.

【2】 吴寿仁.创新知识基础[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1:40.

篇9

关键词:职工培训;人力资源;创新

中图分类号:F27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97(2008)12-124-02

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是每个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的“法宝”,而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中有一项重要的内容就是企业职工的培训工作。企业职工培训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了企业人力资源开发战略的实施,进而影响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因此提高培训工作质量,势必要做好培训工作的创新。

一、职工培训工作创新的必要性

同志曾讲过“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没有创新,我们中华民族就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没有创新,我们国家就不可能兴旺发达,我们社会主义事业就不可能完成。因此,我们在进行各项工作时,要敢于创新,勇于创新。正如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所讲的;“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

(一)培训工作的创新是适应时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

我们现在已经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是指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它是建立在知识的生产、分配和使用的基础之上的经济,其主导因素是知识,核心是以智能为代表的人力资本。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和新能源、新材料为标志的第四次科技革命仍在继续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事实证明,人类在近30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比过去两年的总和还要多,而这30年的后10年,世界科技发展速度比前20年还要快,所有这些科技的快速发展使我们每个人自身的知识结构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对我们的培训教育工作也产生了巨大的挑战。一项科学实验表明,一名大学生毕业参加工作两年就必须更新学校里学到的知识,否则就会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被淘汰。知识的快速更新,要求我们的教育培训质量和水平也要相应提高。1992年,诺贝尔奖获得者、美国经济学家贝克尔也谈到:“发达国家的资本75%以上不是实物资本,而是人力资本。知识经济归根结底是以人为中心的经济,知识经济时代国力的竞争就是经济竞争,经济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人的素质的竞争,是教育的竞争,其核心是人的创新能力的竞争。”而培训工作的创新的目的就是培养人的创新能力。因此,要适应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必须做好培训工作的创新。

(二)培训工作的创新为企业人力资源开发战略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在一个企业的发展战略中,人力资源开发战略是各项战略的重中之重,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兴衰存亡。因为现代企业之间的竞争,实质就是人才之间的竞争,谁拥有更多的人才,谁就能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而人才的培养,主要是通过培训工作的创新来完成。通过创新要努力改变旧有的不合时宜的管理模式和落后的培训方式,来提高培训质量,更好地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提供服务。

(三)培训工作的创新为企业创建“学习型组织”奠定了坚实的智力基础

目前,各行各业掀起了创建“学习型组织”的热潮。“学习型组织”要求组织中的成员接受“终身教育”,其管理特点是强调“人本管理”、“无为而治”,把个人的发展作为组织发展的基础,强调发散性思考,创新性工作。这与培训工作的创新思路不谋而合。培训工作创新的目的就是要让企业职工接受更多的新知识,不断地提高学习的方法和内容,这就为创建“学习型组织”奠定了坚实的智力基础。

二、培训工作的创新点

培训工作的创新有许多方面的内容,其中最重要的是培训理念的创新、培训管理的创新和培训方式的创新。培训理念的创新是当前培训工作的先导,要通过理念的创新来推动管理的创新和培训方法的创新。

(一)培训理念的创新

教育学家史坦在其《激发性创造能力》中认为:“创造性思维能力,须于适当的教育。而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变化,物质贫困的影响正在逐渐减弱,而知识和信息的贫困正在深刻地影响着我国在21世纪的国际生存力和竞争力”。因此我们在教育理念上要实施创新教育,扩大学员创新的最近发展区,充分挖掘学员的潜力。

创新教育的主要途径在教学,课程是教学活动中内容和实施过程的统一。因此,人们常说课程是教育事业的核心,是教育事业的心脏。课程又是把教育、思想、观念、宗旨等转变为具体教育实践之间的中介,没有这个中介,一切教育目的、思想、观念、宗旨都得不到落实。知识经济时代,要实现创新教育的目的,优化课程设置首当其冲。知识经济时代,创造性的构想及技术更新构成了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能力为宗旨的创造性课程,必将成为学校课程改革的方向,创造性课程与传统的认同性课程主要区别在于课程的出发点及学习的心理水平的不同。创造性课程将学员学习过程中创新意识、态度及创造性的掌握与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结合在一起。创造性课程并不否定对知识的掌握的必要性,但不止于认同式的掌握。随着现代社会知识的激增,要解决知识无限膨胀与学习能力有限的矛盾,就必须掌握最基本的、系统的、方法的知识。因为只有这些知识,才具有更强的移散能力,而比这更重要的是培养学员养成终身学习的理念。“授以鱼,不如授以渔”,新型教育的目的不是只教授学员知识,而是教授给他们创造性的学习方法。同志说:“终身学习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要逐步建立和完善有利于终身学习的教育制度。学校要近一步向社会开放,发挥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继续教育、职业技术培训教育等多种功能。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高等教育要加强相互间的衔接与沟通,为学习者提供多种多次受教育的机会。要以远程教育网络为依托,形成覆盖全国城乡的开放教育系统,为各类成员同志多层次、多样化的教育服务。

(二)培训管理的创新

加强培训学校的管理建设,提高培训管理水平,这是培训管理机构领导者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提高培训学校内部管理水平,就要对学校内部的管理体制进行改革。莱阳市教育部门对此的做法值得借鉴、学习。莱阳市对所有的成人学校进行了以“校长聘任责任制、教师定编聘任制、全员岗位责任制、经费总额包干制和校内结构工资制”为主要内容的学校内部管理体制的改革。他们实行的教师聘任制,由校长对专职教师实行三年聘任,一年一年的考评,合理安排教师的工作岗位,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安排教师工作因事设岗,因岗设人,实行岗位责任制。学校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师守则、考核评估标准的规章制度让大家履行,并定期考评奖励。考评要一视同仁,奖罚分明,以激励全体教师的进取精神。对兼职教师的聘任可采取兼职合同制,按有关规定兑付兼课报酬和待遇。

另外,学校还给教师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提高对教师管理使用的效能,保证教师队伍的质量。发展培训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关键在于建设一支与之相适应的师资队伍。一支优良的师资队伍是学校教育质量的保障。对教师政治上信任,工作上支持,业务上提高,生活上关怀,不断提高教师献身教育事业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抓好师资队伍的建设工作,首先要加强教师队伍的师德建设,努力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增强教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做到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其次要加强教学基本功训练。抓好“系列课型达标”活动,并充分利用电教化手段组织教学。第三是加强教师专业技能考核与技术等级鉴定,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培养“双师”型的教师。

(三)培训方法的创新

传统的“填鸭式”灌输法对职工培训来说,其效果并不是很理想。要根据成人教育的特点和教学内容的不同,多采取亲验性的学习方式,例如案例讨论、现场实习、模拟性练习、做游戏和竞赛,角色扮演、心理测试等,使学习方法更“活”,效果更“实”。成人教育不同于普教,成人教育更注重应用、实用技术的学习。这种亲验性的学习方式,符合成人教育的特点,使职工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大大加强。

另外,要充分利用一切新的技术手段扩大信息量,拓宽知识面。

篇10

关键词:创新方法;推广应用;模式

1 创新方法国内外现状及发展趋势

创新方法是科学思维、科学方法和科学工具的总称。掌握创新方法,可以启发人们创造性思维,加快创造发明的进程、帮助提高技术创新的效率[1]。世界上第一种创造技法是1941年美国现代创造学奠基人奥斯本发明的智力激励法。自此,创造技法应用得到了很大发展[2]。其中TRIZ―发明问题解决理论,是关于技术创新方法体系中比较系统的理论[3-5]。由于该理论具有良好的可操作性,可以大大加速技术创新的过程,目前是国内外质量工程等技术领域和非技术领域应用及研究的热点。

2 创新方法的推广应用

当前,被人们所公认的创新型国家均十分重视创新方法工作。而长期以来,我国对创新方法工作重视相对不够,科学思维培育相对落后,自主创新成果较少,与加强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要求极其不相适应。

创新方法的推广应用是科技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联系企业、高校与科研院所的重要纽带和桥梁。加强创新方法推广应用模式研究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进程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是推进科技进步的重要措施之一。

2008年4月,国家发改委、科技部、教育部、中国科协联合发文,要求在全国推广TRIZ理论与方法,从源头上推进创新。几年来,创新方法工作在中国积极和有序地开展,到目前为止,全国有30个省(市、区)已经开展了创新方法工作的试点和推广。各试点省份积极探索,为创新方法的有效推广提供了宝贵经验,也取得了巨大的技术成果和经济效益。

3 创新方法工作中的模式要求和建设任务

河北省在创新方法工作中,围绕基地建设和企业落实,着力做好导向清晰、目标明确、扎实推进。

3.1 创新方法推广模式的几点要求

笔者长期从事创新方法的推广应用工作,对于创新方法区域推广模式中存在问题,认为主要可以通过以下途径解决:即完善创新方法工作领导责任制;健全企业内部创新方法工作机构与工作机制;制定适应企业自身发展的创新方法工作总体方案,并在设计、技术、管理、商业模式等方面细化;针对决策层、研发与工艺设计层、车间班组层等不同层面,科学设置课程及培训方式,开展深度、系统的全员培训,培育创新团队;在设计、技术、管理、商业模式等多方面综合应用创新方法,特别是在企业关键技术和产品研发方面取得明显成效;确立企业创新体系,持续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应用创新方法攻克技术难题、形成新产品、新工艺、新的商业模式,取得一批高水平成果,应用创新方法在国家层面起到较强的示范带动作用。

3.2 创新方法基地建设工作任务

在科技部和省科学技术厅的领导下,编制河北省创新方法工作规划和实施方案,推动区域创新方法工作与长效工作机制的建立;健全服务基地内部工作机制与管理制度,推动创新方法工作的持续开展;改善基地软硬件条件,为创新方法培训与实践提供良好环境;建设含有工作交流、宣传普及、辅助工具使用等功能的工作平台,积极开展与兄弟省市相关机构的交流与合作;培养一支高水平师资与咨询队伍,满足本省企业的创新方法工作推广应用与服务需求;培训一批创新工程师,解决一批技术难题,转化一批创新方法应用成果,积累一批优秀案例;协助备选企业制定适合的方法融合与深度应用方案,建立企业核心创新团队,逐步建立较完善的内部工作机制体制,并督导创新方法标杆企业和示范企业完成目标任务。

4 创新方法在应用推广中的“有”与“能”

4.1 创新方法基地建设目标的“八有八能”

一是有专门的基地常设机构,能获得上级主管部门与依托单位大力支持;二是有科学的区域创新方法工作规划与实施方案,能统筹全省创新方法工作;三是有健全的工作机制与经费保障,能保证创新方法工作的持续开展;四是有完善的管理与激励制度,能调动专兼职工作团队的积极性;五是有高水平的专业师资和咨询团队,能满足本省创新方法工作开展需求;六是有设施完备的固定培训场所,能为学员提供良好的学习、实践环境;七是有便捷高效的创新辅助工具,能使学员长期保有创新助手;八是有稳定的服务对象群体,能长期发挥基地在创新方法工作中的“撬动”作用。通过建设,把本基地建成“机制完善、运转高效、条件优良、推广得法、服务给力、开放合作”的国内一流的创新方法推广应用服务机构。

4.2 创新方法在企业应用推广中的“十有十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