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小学教育现状范文
时间:2024-01-30 17:59:3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国内小学教育现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高校 数学实验 教学 现状
[作者简介]谢治州(1965- ),男,贵州长顺人,黔南民族师范学院数学与应用数学教研室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计算数学——数值代数;罗晓宾(1975- ),男,布依族,贵州都匀人,黔南民族师范学院数学系,助理实验师,研究方向为计算机网络;罗琼(1972- ),女,苗族,贵州福泉人,黔南民族师范学院数学系,讲师,研究方向为运筹学与数值最优化。(贵州 黔南 558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黔南民族师范学院2010年教学改革项目“数学类专业的数学实验教学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jg-10-03)和2011年贵州省高等学校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重点项目“数学类专业的课程实验教学研究与实践”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26-0113-02
为适应现代科技的发展和培养面向21世纪社会应用型人才的需要,1997年7月,教育部在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研讨会上明确指出,面向21世纪的数学教育应该是由分析、代数、几何和数学实验四门课程为主体,并提出了加强数学实验技术的具体措施和方法,要求各级各类院校在数学课程的教学中增加数学实验课。国内高校由此掀开了数学实验教学实践与研究的序幕,目前,国内绝大多数高校都开设了数学实验课程。十多年来,数学实验教学研究空前高涨,研究者发表了大量文章,取得了很多成果。然而,数学实验教学的开展和研究毕竟只有短短的十几年,我们有必要对其进行深入系统的分析和总结。
一、数学实验和数学实验教学的认识
开展数学实验教学十多年来,人们更多关注的是数学实验教学,未严格区分数学实验与数学实验教学。对数学实验与数学实验教学不加以区分,也没有一个清晰的定义与框架,必然导致认识上的不统一,基于这一现状的数学实验教学,目的不明确也不统一,教学效果难以控制和评价。为此,我们认为目前应对数学实验和数学实验教学给出一个明确的定义以指导和规范数学实验教学的开展。
通过对大量文献资料的查阅与研究,对现代数学而言,我们认为舒亚非给出的描述是比较恰当的。数学实验是活动者在数学理论的指导下,在特定的实验环境下,运用以计算机为主的物质手段和工具,开展进行的以发现数学规律、检验数学猜想、解决实际问题等为主要内容的现实活动。数学实验教学则反映了数学从知识向实践的回归,本质是将实际数学活动引入教学过程中,是对实际数学活动的模拟与再现,是教学工作者根据教学要求、学生特点、教学手段及环境的特性,对实际数学活动经过适度简化、精心设计和巧妙安排后形成的,与课堂教学等互相配合以达到预期教学目标的教学形式。因此,数学实验教学具有三个层次的内容,即探索发现、问题解决与环境交互,它们分别对应着数学的学、用、做三个方面,目的是解决数学知识学习过程中结果与过程的平衡、理论与应用的平衡、动脑与动手的平衡。数学实验教学在数学教育中的定位及其三个层次的划分对开展数学实验教学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二、数学实验教学的实施
(一)数学实验教学的形式、内容和目的
目前,国内高校开展数学实验教学的形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单独开设数学实验课程的形式(以下简称“单开式”);另一种是将数学实验教学作为数学课程的教学环节(或形式)渗透在数学课程教学中(以下简称“渗透式”)。
“单开式”是国内高校开展数学实验教学最早的也是目前最为普遍的形式,有的学校、专业将“数学实验”作为必修课程,有的仅作为选修课程,通常采取案例教学的方式进行。不同的学校、专业使用的教材及选择的案例千差万别,教学不拘一格、目标各异,“数学实验”课程的内涵及训练的侧重点也千差万别、各有千秋。我们认为,没有必要强求一律,但必须兼顾数学的学、用、做三个方面。
“单开式”的教学案例是相对独立的,每个案例所涉及的数学知识和方法都脱离了理论课程,若各理论课程的教学仍按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那么,数学实验课程的开设也只能对传统的数学教学起到一定的补充作用,再加上数学实验课程的课时有限,大部分学生刚对数学实验有点感觉,课程就结束了,之后也没有机会接触和运用,这样的效果无异于隔靴搔痒。如何通过数学实验教学来促进传统数学教学的改革,使之成为数学教学中的常态呢?叶其孝教授主张“把数学建模、数学实验的思想和方法融入高等数学课的教学中去”,“渗透式”就是基于这样的想法。
“渗透式”的数学实验项目,教师可结合理论课程内容进行设计,也可以从众多的数学实验教材取材,数学实验既是数学课程教学的辅助手段,也是数学课程教学的一部分,目的是通过实验教学与课堂教学的互相配合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渗透式”是开展数学实验教学比较理想的方式,但“渗透式”对教学条件、教师和学生的数学实验技术水平等有较高的要求,至今仍较少采用,仅体现在有实践教学要求的一些课程教学中,如“数值分析”“运筹学”等。“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统计”等课程,一方面,教师缺乏数学实验教学的理念,相当多的教师也不具备数学实验教学的能力;另一方面,按传统的教学模式完成基本内容的教学,课时尚且不足,因而很少有教师在这些课程的教学中增设实验教学。
(二)数学实验教学的方法及流程
数学实验涉及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与应用,数学模型与建模,计算机及数学软件的使用与操作,求解问题的程序设计,对结果的分析与处理等多个方面。对于“单开式”,目前国内高校的数学实验教学主要采取案例教学和模块教学。案例教学一般采取“提出问题涉及问题的知识问题建模或模型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工具的使用问题求解与分析讨论实验总结实验任务”的方法流程;模块教学一般采取“知识模块内容和方法及软件的实现提出问题问题建模或模型问题求解与分析讨论实验总结实验任务”的方法流程。其中,实验任务以前需要教师的讲解与演示,案例教学的实验任务是类似案例,模块教学的任务则是知识和方法应用于解决某一具体问题的实验,都由学生独立按流程完成并提交实验报告。对于模块教学的方法流程,李尚志、陈发来、张韵华等编著的数学实验教材中则将知识和方法应用的案例教学部分作为实验任务直接安排学生完成。对于“渗透式”,实验教学方法流程类似于模块教学方法流程,所不同的是实验教学与课程教学同步开展,第一个环节属课程教学基本内容,后面的部分才是实验教学。另外,实验教学有时是作为课堂教学中的辅助教学手段由教师演示。针对不同的课程和不同类型的实验,实验教学的方法流程会有所不同,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强求一致,但在教学中,应以学科理论和方法为基础,以计算机及数学软件为工具和手段,以问题的研究和解决为目的,在教师的主导下由学生独立或协作完成实验项目。
(三)数学实验的组织与考核
数学实验教学中的数学实验是在教师主导下由学生独立或协作完成实验项目的实践活动,是在教师进行必要的讲解和演示后开展,一般按照“教室设计实验项目下发给学生学生按实验项目中轨懂得任务、要求和步骤实验学生撰写实验报告并提交教师依据学生提交的实验报告评定实验成绩”的组织流程进行。在这一过程中,不同的教师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会采取不同的方法措施,有不同的要求,不同的方法措施和要求会直接影响数学实验教学的效果。以笔者所在的黔南民族师范学院(以下简称“我校”)为例,目前我校的数学实验教学是基于所构建的“基于Matlab的网络数学实验室”进行。其中,实验项目文档是在MATLAB中安装Notebook后,在Word中调用m-book模板编辑的,要求学生下载该文档后,在安装了MATLAB的计算机上打开该文档进行实验,同时撰写实验报告,完成后上传至系统中。教师下载学生上传的实验报告后,同样在安装了MATLAB的计算机上打开实验报告文档,从中了解学生实验的过程情况,直接对学生的实验进行检测和评阅。
数学实验重在过程,实验报告应真实反映学生实验的过程和情况,但做数学实验对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有的学生因做不了或懒得做,会编撰或拷贝实验报告,而没有真正动手锻炼。因此,教师应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帮助,提供相关的资料供学生参考、查询,以降低实验的难度;采取一些必要的手段让学生真正动手,以保证数学实验教学的质量。例如,在实验项目的设计上,不同学生的实验尽可能有一些差异;在实验过程中,要求学生使用不同的数据;每次实验都应进行随机抽查、质疑和现场测试。
考核是保证数学实验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考核应该是多方面的,一般应包含平时的表现情况、实验报告的综合评定、实验考试成绩等。综合成绩评定应能反映学生对实验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反映学生的知识综合运用能力、数学实验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水平。
三、数学实验教学的条件和环境
(一)数学实验教学的工作条件和环境
目前,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及各种数学软件的出现使数学实验和数学实验教学的开展具备了充分条件,计算机及其扩充互联网成为现代数学家的主要工作环境。“基本配置的PC + 数学软件 + 互联网”构成数学实验的条件和环境,这也是数学实验教学的基本条件和环境。十多年来,国内绝大部分高校的数学实验室也都是基于此而建立,有的学校干脆在计算机上安装数学软件,把机房当做数学实验室使用。“单开式”数学实验教学的条件要求不是很高,这样的条件和环境基本能满足需要。随着数学实验教学的广泛开展,特别是采取“渗透式”时,上述条件和环境就过于简单,不能有效解决数学实验教学中的“适时交流”“课程建设”“教学资源查询与利用”等问题,不能对数学实验教学进行高效的组织和管理,教学效果欠佳。为此,我们提出如下的条件和环境构成:多媒体教室 + 一定数量的PC + 数学软件 + 互联网 + 实验教学组织管理系统。
(二)数学实验教学的师资条件
现在的数学教师大部分是在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下培养起来的,长期以来也都习惯了传统的以理论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很多甚至不会做数学实验,当然也就不具备数学实验教学的能力。师资队伍的规模和能力水平一直是制约开展数学实验教学的瓶颈,而师资队伍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我们认为,应提高广大数学教师对数学实验教学的认识,使之自觉更新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提高数学实验教学的能力。对于高校而言,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加强数学实验教学师资队伍的建设:一是发挥数学建模竞赛指导教师作用,可通过他们的带动、帮扶、培训来进行师资队伍建设;二是要求有条件、有能力的教师尽可能开设实验教学,在教学实践中锻炼成长;三是在人才的引进上,关注数学实验教学能力;四是把数学实验教学能力作为中青年教师应具备的一项基本功,促使他们自觉学习和锻炼;五是开展数学软件的操作和使用培训。
[参考文献]
篇2
传统的小学教育管理模式已经呈现出越来越不符合时代特征和学生需要的趋势,改革小学教育管理模式势在必行。本文从我国当前小学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出发,分析问题成因,结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小学教育改革的需要和规律提出改革发展小学教育管理模式的相关建议。
一、前言
我国小学教育工作经历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时代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时代,当前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正在面临着重要机遇与挑战。在长期以来应试教育体制的影响下,我国小学教育发展始终沿着紧抓学生成绩和提高升学率的道路前进,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学生从小进行的素质教育和全面能力培养。
全球一体化背景下,巨大的国际竞争正在给我国社会带来诸多潜移默化的影响,而社会用人单位对人才要求的标准变化也在不断向着小学教育改革发出冲锋的号角。只有从小就重视人才的全面素质发展,才能在教育体系中有效培养出一专多能、综合素质过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
因此,改革小学教育管理模式显得刻不容缓,而这种改革必然是全方位立体化的,需要涉及到小学教育的各个层面,刁东小学教育事业的各个因素,从而真正推进我国小学教育管理的现代化、科学化和规范化,为我国新时期的人才培养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当前我国小学教育管理模式现状
从我国小学教育管理的总体情况来看,与我国教育事业的整体局面相一致,呈现出沿海地区好于内陆地区,东部好于西部的基本特征,这表明教育作为上层建筑的重要环节始终决定于社会的经济基础。作为我国当前小学教育管理模式作为突出的特征与问题,管理模式的落后已经成为了影响我国小学教育管理深入发展的重要瓶颈。
一方面,小学教育管理工作在管理手段上存在着一味依赖行政手段而在很大程度上忽视教育规律和小学教育的开展现状,行政指令的强制性与权威性客观上对小学教育管理带来了“一刀切”和效率低下的问题,不同学校间的差异性被主观忽视,显示了背离实事求是工作作风的问题。
另一方面,小学教育管理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与个体差异性被极大忽视,管理成为了冷冰冰的枷锁,缺乏教育系统所必须的人文关怀。以人为本是我国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指导原则,在小学教育管理改革中必须要深入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精神,真正将小学教师和学生考虑进来,尊重他们的诉求与个性,积极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从而有效改善小学教育管理的现状。
此外需要注意的是,当前我国小学教育管理模式落后的另一个体现是小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参差不齐,无论是教师学历结构、年龄结构还是知识结构与教学能力等,小学教师在与中学教师相比较时存在着天然的劣势。更重要的是,小学教师间由于地区差异和学校差异也存在着极度不平衡,城乡差距明显,城市重点小学的教师大都出身名校,本科以上甚至还有硕士博士学历,农村小学教师则主要以师范类二本甚至专科乃至高中毕业学历为主。学历的差距在教师本身的学历能力、教学能力、科研能力等方面能够产生极大影响。
三、改革小学教育管理模式的对策
1、不断创新小学教育管理理念
从我国小学教育管理现状来看,理念的落实是造成管理模式落后的先决性因素,这与小学教育管理者与时代脱节,不能很好地学历理论创新理念有紧密关系。作为小学教育管理的决策者和领导者,校长必须要身体力行,从思想上加强对教学管理的重视程度,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小学教育管理先进经验并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努力推进教育管理的民主化转向。积极给中层管理人员和班主任放权,充分调动教学管理一线的教师、班主任乃至班干部参与到教育管理中来,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真正做到以人为本,拒绝“一言堂”的管理模式。同时小学教育管理人员必须要高度重视交流学习,向国内(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向国外)管理模式先进、管理效果突出的学校开展交流学习,从而不断提升小学教育管理理念,为小学教育管理的改革发展提供主观依据。
2、不断提升小学教师队伍综合素质
教师是小学教育管理的实际操作者和教学活动的重要主体,优秀的教师队伍能够为小学教育管理效率的提升提供强有力的执行力。建立一支专业素质过硬、管理能力优良的高水平小学教师队伍是推进小学教育管理模式改革发展的必由之路。
首先,小学管理过程中要加强教师队伍管理,完善教师教学奖惩措施,形成效果鲜明的激励机制,完善教师管理的量化考评,要在教师考核主体中加入家长和学生,真正做到良性互动,推动教师管理水平的提升。
其次,提升教师综合素质还要根据本校教师队伍实际情况,开展定期的教师培训,加强教师的管理水平和教学能力,同时要鼓励教师积极提高学历层次,从而真正实现由教师队伍素质的增强带来的教育管理质量的提升。
3、不断优化校园管理氛围
良好的学校氛围对于教育管理工作而言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不断优化校园管理氛围就是要在教育管理过程中积极改善学校的校长、中层干部、教师、学生及家长间的相互关系,营造一个团结友善、和谐共进的小学管理氛围,从而为小学教育管理改革提供优良的外部条件。
教育管理者要充分重视调动学生自我管理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到自我管理中来,通过创新管理思路与管理方法,不断提升教学管理的有效性。在这一过程中必须要始终坚守“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依靠学生,一切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的管理理念,把学生放在第一位,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管理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管理”。
篇3
【关键词】农村 小学教育 发展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1-0021-01
1.前言
对于一个国家发展而言,教育有着基础性地位,因此,社会各个阶层都应充分意识到教育的重要作用。对于我国而言,教育更是实现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根本。然而,由于我国特殊的国情,使得城乡差异仍旧是目前国家所面临的十分严峻的问题,其体现在教育上则表现为农村教育水平较为落后,特别是农村小学教育与城市小学教育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因此,需要国家予以特殊对待,并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促进其发展。
通过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可知,目前我国居住乡村人口数约占全国人口的50.32%,农村小学数量相当巨大,是目前国内教育部门所必须进行重视的组成部分。农村小学教育水平关系着占全国半数以上青少年的知识启蒙、学习能力及人格的初步培养,因此,国家必须充分意识到农村小学教育的重要性,从各个方面解决办学过程中目前存在的各种问题,加大力度办好农村小学教育,方能培养出更多从农村走出来的优秀人才,促进我国农村发展,缩小城乡差异,进而实现国家的全面、和谐发展。
2.我国农村小学发展尚存问题
2.1 农村小学办学条件差,经费投入不足
长期以来,农村小学办学经济来源主要依靠于农村自身的经费投入,由此便受当地农村发展程度的制约,若当地经济条件较好,则可投入较多的教育办学资金,学校办设水平通常相对较高,若农村发展相对落后,如我国的贫困乡镇,则难以摊拨出足够的资金作为办学费用,当地的小学教育质量往往较为低下,且发展进程缓慢。
近些年来,随着国家教育投入日益增加,对于农村小学办学的经费支持亦较从前更为充足,农村小学办学条件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善,大部分地区都建造了新的楼房作为学校校舍,然而仍旧存在部分地区办学设备难以满足小学教育需求,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得不到良好的教学设备服务,教学效果因此受到影响。同时,教学设备的不完善导致学生无法充分的了解外界的发展,所接受的知识单调、闭塞,不利于其综合素质的提高。
2.2 学校师资力量薄弱
师资力量是决定一所学校办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师资力量雄厚,教师业务水平高,则其采用的教学方法先进,课堂气氛融洽,学生学习效率较高;师资力量不足,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低下,则教学质量难以提高,课堂效率低,学生学习主动性缺乏,学习效果不理想。
在我国农村,特别是偏远的贫困地区,师资力量普遍薄弱。一方面,教师薪资待遇水平低,难以招聘到水平较高的教师进行授课,且教师人数不足,很多地区出现一名教师教授一个年级全部学科的现象,几乎全部的白天工作时间都必须用于课堂教学,只有利用晚上时间进行作业批改,教师工作量大,工作条件艰苦,教学积极性不高;另一方面,年轻教师所占比重较小,普遍为常年在当地农村进行教学的中老年教师,加之受经济条件所限,其极少进行进修,故教学理念往往老套,教学方法陈旧,难以适应时展的需求。
2.3 思想观念陈旧
随着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目前农村家庭子女数量通常为一到两个,加之留守儿童所占比重增加,隔代养育现象普遍,上述诸多因素导致家庭给予子女更多的宠爱,对于子女的学习状况则往往更为放任纵容。此外,由于“重男轻女”的观念长期存在,许多家庭对于儿子过分的溺爱放纵,对其学习状况不管不问,而对于女儿则教育方式往往过于简单粗暴,且许多家长法律意识薄弱,不赞成女孩接受教育,剥夺其受教育的权利。
对于上述现象,学校通常采取家访的方式对学生家长进行教育、劝阻,但往往收效甚微,许多家长蛮横固执,对教师提出的建议不予理睬,甚至采取粗暴的方式予以回绝,导致农村小学教师出现了“怕家访”的现象,十分不利于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
3.农村小学教育发展建议
针对前文所述及的几点问题,并结合我国农村办学现状,可提出相应的完善建议,以促进农村小学教育水平的进步与发展。
3.1多方争取资助,加大教育经费投入
教育发展初期,我国农村小学办学经费的主要来源为当地农村自身投入以及国家的政府投入,如今,随着公益事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慈善机构开始通过公益募捐筹集资金作为农村办学的经济支持。因此,农村在小学办学过程中,一方面可以向国家、政府进行经费申请,同时,还可向各助学机构争取资金资助,从而弥补经费不足的短板,完善教学设备配备水平,提高教学发展质量。
3.2 提高农村小学师资力量,加大优秀教师引入力度
针对师资薄弱的现象,一方面,政府应加强教师薪资投入,提高教师待遇水平,同时加强教师流动机制的推广实施,将更多更优秀的新生师资力量引入农村小学教学之中,帮助当地教师改变教学理念,提高教学质量;另一方面,农村当地应给予小学教师以更多的关怀,提高教师的生活质量,并呼吁村民、学生尊重教师,爱戴教师,此外,还应勤于发现教师的先进事迹,并予以宣传,呼吁更多的优秀教师加入到农村教学的教育奉献中去。
3.3 改变家长观念,创建“家长学校”
农村小学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同时,尚应关注对学生家长观念的改变,因此,创建“家长学校”便显得十分必要。由于留守儿童数量逐渐增加,“家长学校”所针对的对象主要为留守儿童的祖父母等隔代监护人以及部分儿童的父母,学校主要的任务为改变学生监护人的教育观念,帮助其意识到少年儿童受教育的重要性,并给予学校、教师以更多的配合,共同完成学生的小学教育。
总之,相比于城市学校,农村小学在办学过程中具有其特殊性,然而就国家的教育发展而言,其又具有长远性。因此,国家及当地政府需充分认识到目前农村小学教育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并积极采取相应措施予以解决,方能促进我国农村小学教育实现更好更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赵海燕. 浅谈农村小学教育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对策[J]. 柴达木开发研究,2013,04:52-53.
[2]赵娜. 关于农村小学教育改革的几点思考[J]. 教育教学论坛,2013,40:35-36.
篇4
关键词:农村小学;教育;管理;教师资源
一、边远山区农村小学教育现状
(一)学校规模小且分散
由于边远山区的交通非常不便,加上当地的及经济较为落后,使得山区农村小学的规模非常小,有的学校只有一至两间教室,并且由于人口比较分散,各个年级的学生人数偏少,因此很多情况下都是一个教师身兼数职,此外,多个年级的学生在同一个教室上课的情况时有发生,这样的教学条件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了非常大的困难,教学质量得不到提升。边远山区的经济发展落后,当地教育部门对于辖区内的农村小学关注程度也不够,相对的教育资金投入较少,导致教学设备陈旧不堪,甚至一些学校都没有音美教学用的设备与题材,教学环境的不足也影响了正处于发育期的学生进行体育锻炼。
(二)粗放的教学管理模式
因为边远山区农村小学的学生生源越来越少,学校教学设备的短缺,加上学校在管理方面也不能够进行创新,使得大部分的农村学校采用一种粗放式的教育教学管理模式,学校的管理者根本没有对学校的长远发展进行考虑,这也是严重制约边远山区农村小学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虽然近几年,国家对边远山区农村小学的教育基础设施投入不断地增加。但是,对于边远山区农村小学的资金投入力度跟城镇小学相比还是非常薄弱。因为边远山区农村小学自身的教学设施的落后,学生们都不愿意在农村小学上学,这样的恶性循环下来,会使得边远山区的农村小学和城镇中心小学差距越来越大。
(三)师资力量薄弱
边远山区农村小学由于受到各种外界原因的影响,导致在边远山区农村小学进行任教的教师非常少,一般来说边远山区农村小学的教师主要以当地的中老年教师为主,这就导致在教学的方式上与城市年轻教师的教学方法上有一定的创新性。中老年教师的教学方式还是原始的教学模式,比较死板和传统,这与教育改革后的一些教学要求和教学任务具有非常大的差距。边远山区农村小学的教师中大多数以都还是最早的高中文凭,虽然后期有些中年教师拿到了大专和本科的文凭,但那也与正规的师范毕业的教师存在一定的差距。加上由于生源少,很多教师从农村小学中调走,而且一些学校没有新分配的教师进行教学,使教师资源方面出现了严重的短缺,这无疑更加重了边远山区农村小学的教学压力。
(四)工作环境差,设备陈旧
由于边远山区的交通不便,为一些去山区教学的教师生活上带来了非常多的困难,很多教师一心想着往城镇小学调入,这样造成了教师教学的积极性严重下降,没有进行工作的热情。同时虽然近些年国家加大了对边远山区的教育投入力度,但现阶段农村小学存在的一些问题,一些学校的条件依旧难以得到有效改善。对于学校的教学设备不能够及时更新、添置,尤其是教师宿舍、食堂等一些关系到日常生活的设施得不到改善,一些在边远农村进行教学的老师要步行或骑自行车才能到达学校进行上课。
二、改善农村中小学教育资源短缺的相关建议
(一)政府应统筹社会资源,缩小城乡教育差距
对于国家一些关于扶持边远山区教育的政策,相关的教育部门必须要本着教育公平、教育平等的原则,将这些教育资源进行均分,不断地加大对农村小学的资金投入。首先,对学校的相关教学设备进行更新,不断提高农村教师的薪资待遇。其次,对于山区中一些贫困户应加大扶持力度,使那些真正穷人家的孩子也能够接受到义务教育。
(二)加快农村中小学教育改革,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关于大部分边远山区中农村中小学的师资力量严重缺乏的现状,进行最直接有效的解决办法,那就是加强与城市重点小学的沟通交流,搭建一个农村教师与城市教师交流平台,通过这种创新教学的模式,实现农村教师走出去,城镇教师带进来的教学活动效果。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城镇小学的教师可以带学生去体验农村小学中学生的教学方式,从而加强学生们的交流。地方政府应完善相关的政策法规,不断努力促进农村小学的教育改革。
(三)创新教学模式,与时俱进
对于边远山区的农村小学教育,我们必须要从实际情况出发,坚持实事求是,由于地区间经济发展与教育程度的不同,必须要努力适应社会的发展,在这样一个信息化的时代,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够适应发展的需要。因此,对于农村教师来说更新教学方式,与时俱进,才能使农村小学生接触到最新的社会文化知识,拓展他们的视野,从而促进农村教育的发展。
(四)加强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编制管理
在进行农村教学编制的选择时,应考虑到实际的农村小学的情况,严格按照国家的相关标准进行制定,对于那些不能够坚持在岗的职工要进行严肃处理,对于那些为农村中小学教育做出重大贡献的教师要进行奖励。另外,教育部门要不断规范农村小学的管理,从而使学生们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帮助教师全身心地投入到农村教育事业中,不断的提高农村小学的教育水平。
三、结论
综上所述,对于边远山区农村小学的教育教学问题,只有进行一些实质性改变,例如对教师的日常生活方面及工作环境方面的改善,才能真正的使更多的年轻教师愿意投入到边远山区农村学校去进行教学,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改变这些学校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韦名高.我国边远山区农村小学语文教学困境探析[J].文学教育(上),2016,(11):93.
[2]李琳.边远山区农村学生英语兴趣培养[J].好家长,2016,(03):97.
[3]肖红才.偏远山区少数民族小学生辍学的个案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6.
篇5
小学教育本科专业 地方院校 就业
从南京师范大学晓庄学院设立我国第一个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开始,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起来,至今全国已有上百所高校设置了该专业。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隶属大概有三:“一是由原来的中师逐级升格而成,如南京师范大学晓庄学院;二是由一些重点高师院校直接设立,如首都师大、上海师大等;三是中师与地方高校合并升格之后设立,如绍兴文理学院、湖州师院等。与前两类主体相比,这类地方高校的小学教育专业在分享高校资源的同时,面临更多的问题和挑战。”国内众多专家学者对该专业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本文试图从就业形势的角度来探讨地方院校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毕业生在该专业最初设立的几年里就业形势良好。如2002年,江苏省首届该专业的毕业生“成为当时江苏省各名牌小学争抢的对象,所有毕业生都找到了自己比较满意的单位”。但随着设置小学教育本科专业院系的增多,“到2008年,该专业就业率已经低于全省本科平均就业率的1.02%”。造成以上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原因出自专业自身,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学科定位不强、学科专业知识较弱、教育教学技能差、师范性较弱。一项调查研究显示:“师范生的什么基本技能最重要,43.39%的新教师首选‘实践操作能力’;其次有38.26%首选‘组织管理能力’,还有10.53%首选‘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工作以来最想得到补充的知识是什么:新教师首选‘所学专业方向的知识’的比例最高为22.33%。”这些现状也反映出了地方院校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建设中出现的一些问题。
一、地方院校小学教育专业发展的问题
(一)专业定位差,培养目标不明确
由于小学教育本科专业是新兴专业,直至2002年小学教育本科专业才被正式列入国家教育部设置的本科专业目录中。有些地方院校没有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及社会实际需要而设置,没有深入的思考设置本专业的原因、优势与不足,不明确到底培养什么样的学生,怎样培养,而只是简单地复制其他一些重点师范院校的培养模式。
(二)师资力量薄弱
师资队伍建设是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建设的基本条件,也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必要保证。然而,地方院校小学教育专业的师资力量比较薄弱,大多仍是合并升级前中师的师资力量,这些教师在保留自身的优良教育教学传统的同时仍有一些不足:理论水平、科研水平较低,很多教师甚至并没有系统的学习过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教师学历水平有待提高。
(三)课程设置不合理,师范性与学术性失调
小学教育本科专业课程结构主要由通识类教育课程、学科专业类课程、教育专业类课程和教育教学实践环节构成。地方院校在课程设置上多重视理论课程的设置而忽视实践课程的设置。通识教育类课程的比重仍然有待提高;学科专业方面多教授课程论方面的知识而忽视学科具体专业知识;教育教学实践环节比重低,且实践形式、实践内容单一,最终仍以书面的形式进行考核。
二、地方院校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发展的策略
(一)明确培养目标
地方院校应明确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和专业定位,这是专业建设的起点和基础。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应该确定并坚持以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有较高文化素养、精通的专业知识、一定的科研能力和熟练的教育教学技能并能适应小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复合型教师为培养目标,切实促进教师专业化的发展。
(二)合理设置课程结构,促进教师专业化的发展
我国《教师法》明确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能的专业人员。”地方院校作为培养小学教师的主力军,必须树立专业化的人才培养理念,全面提高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素质与文化素养,在教师专业化发展中既要重视学术性,又要重视师范性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合理实施并加强通识教育类课程
“通识教育在高等教育中应作为一种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应贯穿高等教育的全过程。假如说高等教育是一个人,那么通识教育就是人的血液,专业教育则是人的骨骼,通识教育应流动于高等教育的所有筋脉,从而为高等教育提供合理的营养和正确的指引。”通识教育类课程有利于小学专业学生掌握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形成较高的文化素养,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
2.重视学科专业课程的教授
小学教育专业的毕业生最终仍是以某个学科教师的身份进行教育教学的,在教授本学科知识的过程中向学生灌输文理哲等方面的知识以扩充学生的知识面。所以地方院校应加强学生专业学科知识的学习,减少纯理论方面的讲授,使学生真正学有专长,提升学生的竞争力。避免学生泛泛而学却学有不专的现象。
3.加强教育教学实践环节的训练,凸显师范性
2007年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提出要“高度重视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实践能力”要求,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更应如此,在实际的教学中要有精通的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有把知识教授给学生的能力。地方院校小学教育专业应该重视教育教学实践环节的教学。可以从校内校外两方面进行,在校内通过微格训练环节加强学生备课、说课、讲课、评课的技能;在校外可以与地方小学合作,通过教育见习、教育实习环节让学生通过参与教育教学全过程来切实提高教育技能。并设置严格的考核体系切勿使实践环节流于形式。
(三)切实提高教师队伍的质量
地方院校应切实提高教师队伍的质量,优化教师队伍的结构。鼓励教师通过继续考取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等途径来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并且保持教师原有的重视教育教学实践环节,加强师范性。优化教师队伍结构,通过招聘优秀年轻教师以实现老、中、青教师队伍的良好衔接。
笔者认为作为一名优秀的小学教师必须具备教育智慧、教育情怀、教育艺术、教育耐心,四者缺一不可。其中最为重要的是教育智慧,包括精深的专业智慧、广博的文化智慧和必备的教育教学智慧。孔子有言:“不患无位,患所以立”。地方院校应明确培养目标、合理设置课程结构,提高学生教育教学技能,切实提升本科专业小学教育毕业生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闫瑞祥.地方高校小学教育专业发展的优势、问题及对策[J].教育探索,2010,(2).
[2]李伟.小学教育专业招生与就业现状的分析与思考[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10,(4).
篇6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对策
中小学教育一直受到国家的重视,中小学教育是学生发展的基础,具有重要影响。2000年教育部提出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各地逐渐开展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多数地区的信息技术教育普及情况较好,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果。但相关调查结果显示,部分农村地区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开展情况不乐观,呈现出诸多问题。下文中将着重以现代国内农村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所面临的问题为核心展开分析,并以此为根据提出应对策略。
一、农村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面临的困难
1.设备不足,无法满足教学需要
国家推广信息技术教育以来,各级部门不断加大相关投入力度,使信息技术的相关设备以及辅助设备能够覆盖到国内各中小学,虽然多数地区中小学已经拥有丰富的教学资源,能够满足教学需求,但是部分农村或较为偏远的山区内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所需设备明显不足。设备是信息技术教学的基础,设备的缺失将直接导致学生不能有效地掌握信息工具以及信息技术,获取到的信息技术相关知识也仅限于理论方面,不能及时掌握最新的信息技术,由此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遭到了阻碍。
2.教育观念滞后,阻碍信息技术教育发展
教育观念是学校发展的直接导向,教育观念应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而改变,固守不是教育领域的发展之道。通过对现代部分农村中小学教育现状的调查,我们发现教育观念存在明显的滞后,对最新教学思想的接收时间与程度均有所不足,这也是导致其不重视信息技术教育的一个主要因素,重视程度不足导致信息技术教育不能普及。
3.缺乏专业师资队伍
现代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处于起步发展阶段,呈现出的一个较为严重的问题是师资力量不足,计算机教师数量缺乏且专业程度不高,因此导致其不能够全面有效地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多数农村中小学教师对于信息技术的了解仅限于书本知识以及之前的经验积累,但信息技术更新换代较快,教师仅凭书本知识进行教学,不能实现信息技术教学的时效性,也延缓了信息技术教育在农村中小学的普及。
二、农村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对策
1.相关教育部门加强对教学设备的协调管理
相关教育部门实施的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为缓解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设备不足提供了帮助,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这一问题,但是设备的维护与更新问题仍然存在。为确保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得以顺利开展,要联合区级教育主管单位协调管理农村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设备的维修与更新工作,对校内各项信息技术教育设备的更新与维护起到监督与推动作用。
2.加强学校对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视程度
各级相关教育部门需要加强对信息技术教育的支持力度,制订相关推广与宣传政策,加强农村中小学对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视程度。学校方面需要加强对先进教学思想的吸收,指派相关专业教师到信息技术教学较为先进的学校交流学习。同时校方也需要加强对信息技术教学的协调,全面调节教学安排,扩展信息技术课程内容,优化信息技术教育方案。
3.建设专业师资团队
教师是开展信息技术教学的主要角色,对教学活动起指导作用,因此提升教师队伍的专业素质具有重要意义。提升教师专业能力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第一,外派教师交流学习,吸收先进学校的教学理念以及教学措施;第二,区级教育部门统一建立培训课程,对信息技术教师进行专业培训,从整体上提升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师资专业程度。此外,教师自身的努力也有重要作用,信息技术发展较快,教师要及时掌握最新技术,加强自身的学习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信息技术教学的专业水平。
本文对现代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存在的问题展开了调查,面对提出的重视程度不足、师资力量不足、设备缺乏等问题,笔者提出了促进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建议,从区级教育部门的统一管理方面提升设备管理问题,组建培训提升师资力量,全面提升现代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程度。
参考文献:
[1]郭生贵.会宁县农村学校信息技术教育现状及发展对策[J].甘肃科技纵横,2013,3(2).
篇7
关键词:体能;启蒙教育;现代教育;借鉴
小学阶段是人类性格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对人类智力以及行为进行培养的最佳阶段。因此国内各小学都在日常教学中加入了启蒙教育的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而传统启蒙教育作为千百年来前人教育的结晶,具有着诸多教学价值,将其运用到现代小学教育中,能够帮助小学学校改善教学现状,有效提高小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值得大力进行推广。
一、传统启蒙教育
我国历史文化悠久,无论是在手工业方面,还是在文化方面都始终保持着繁荣的状态。尤其是在国学方面有着深厚的造诣,自古以往出现了很多的国学大家,自古有着文化之邦、礼仪之邦的美称,这些都与传统启蒙教学有着直接的联系。有很多国学大家都曾说过,自己之所以能够取得一定的成就,主要是因为接受了传统启蒙教育,是因为受到了中华文化的影响。通过对传统启蒙教育的研究发现,蒙学这种教学模式极为符合学生心理与生理的发展规律,这种教育方式能够将教育内容以一体化的形式不断传承下去,将其科学引入到现代小学教学之中,势必会成为今后现代小学教育的主流趋势。
二、现代小学教育的现状
(一)学生体能方面有所欠缺
由于受到快节奏生活方式以及周边环境等因素的影响,现在小学生的身体素质普遍较差,导致现代实用的体育教学标准也随之进行了降低的调整。按照理想的状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因为得到了足够的营养也应随之上升,但实际情况却出现了相反的局面。除身高达标外,小学生的体重、耐力以及速度等方面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问题。同时,迫于升学考试的压力,不仅减少了小学生参加户外运动的次数,而且小学生的近视率也在不断升高,这对于小学生的成长而言,无疑是十分不利的。
(二)学生与人相处方面有所欠缺
现代学生与其他学生接触、交流的机会较少,多数只有在学校以及兴趣班、补习班中才能有与其他伙伴进行交往。在这种环境之下,学生往往会形成过度依赖家长以及自私的性格。不仅会致使学生无法与同学以及老师进行有效的沟通,同时还会使学生给其他人留下“不合群”的情况,会对学生的学习以及生活都造成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必须引起学校与家长的高度重视。
(三)学生社会责任感方面有所欠缺
每位公民都担负着一定的责任,需要对具有足够的社会责任感,这也是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前提条件。所以,小学学校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时,也会将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作为主要的的教学内容。但时下社会弥漫的“金钱主义”以及“功利主义”等负面思想,都对小学阶段的学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致使部分学生社会意识较为薄弱,不愿意在公益事业中投入过多的精力,这对于学生价值观以及世界观的养成是十分不利的。
三、在现代小学教育中,传统启蒙教学起到的借鉴作用
(一)对学生体能培养的借鉴作用
传统启蒙教育涉及的内容较广,不仅包括德育方面的内容,同时礼仪修养以及身体素质培养的内容也包含在其中。传统启蒙教育强调,学生应该同时对文学以及武学进行修炼,在保证使学生能够在文化学习的同时,也能保持健康的身体状态。所以在传统教学中,都会对武术教学予以高度的重视,会在学生儿童时期就对其进行武术方面的培养,为学生的体能培养奠定了良好地基础。现代小学教育也因借鉴传统启蒙教学这一方式,按照小学生的身体素质情况,在日常教学中加入中国传统武术的教学内容。各小学学校可以聘请专业的中国武术教练,挑选出适合小学生进行练习的武功套路对小学生开展相应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不仅要教授小学生防身健体的知识,同时还要帮助小学生对“武德”进行深入的理解,进而对学生的身心进行全面的优化。
(二)对学生生存能力培养的借鉴作用
正如上文所述,现代多数小学生都存在独立性较差的情况,由于家长的疼爱,很多学生的正常生存能力都是有所欠缺的,并不利于学生成长。小学也应利用传统启蒙,对学生的生活习惯以及自理能力进行培养。例如,老师在使用《弟子规》对小学生进行培养时,老师应徐利用“衣贵洁,小贵华”以及“上循分,下称家”,告知学生不能养成虚荣的心理,要养成朴素的好习惯,即使是家里有钱也要适当节俭,并要让学生尝试摆脱对于家长的依赖,开始逐渐依靠自己的能力去做一些自所能及的事情,像自己上、下学以及自己穿衣、系鞋带等等,进而对学生的社会生存能力进行强化。此外,各小学还可以将毛笔课程的教学纳入到日常的教学之中,让学生通过练习毛笔字改善以往粗心大意以及心浮气躁等方面的毛病,进而对学生的做事态度进行规范。
(三)对学生人际交流能力培养的借鉴作用
待人接物也是传统启蒙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从古至今流传着很多与人交往的经典故事。像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就较为经典,老师可以在教学时先播放一段“三国演义”的动画片,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要将三顾茅庐的背景以及相关知识点对小学生进行大概的介绍,并向学生进行提问:“同学们,你们认为为什么刘备会一次一次不辞辛苦的去请诸葛亮呢?如果你们是刘备,你们会怎么做呢?”进而让学生就这一问题展开相应的讨论。这时老师再将“礼贤下士”这一思想引入到教学之中,让学生明白形成正确的处世态度。
(四)对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借鉴作用
在传统启蒙教学中,有很多内容都是关于德育教育的,会教育人们人生的责任。现代小学可以借鉴这些内容,对小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进行优化,帮助他们明确什么是“责任”,进而使他们树立正确的处于态度,改善小学生社会责任感不强的问题。儒家经典著作《孟子》一书中提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认为人应该具有博施天下的思想观念,要时刻关注国家的命运,要热爱自己的祖国、自己的家乡。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可以将这一观念渗透到小学课程的教学之中,让小学生在这种思想的侵染与熏陶之下,使他们能够对“社会责任感”这一概念有进一步的体会。此外,在教学时老师必须要对教学的内容以及教学的深度进行合理的把握,主要是因为小学生的年龄较小、阅历较低,无法对过于高深的内容完全进行了解,一旦老师没有对教学内容以及教学难度进行合理的把握,小学生无法理解就会出现厌烦以及抵触的情绪,这就失去了借鉴传统启蒙教育进行现代教学的意义。要尽量使用浅显易懂的语言对传统经典进行讲解,并利用实际举例的方式,以便小学生进行理解,从而对现代小学教育进行切实的优化。
四、结束语
教育学者要对传统启蒙教学进行深层次的研究,从中借鉴诸多可取之处,对现代小学教育进行全面的改革,使小学生在传统启蒙教育的熏陶之下更好地成长,将来成为社会的栋梁。
参考文献:
[1]周之良,马伟宁.浅析传统启蒙教育对现代小学教育的借鉴作用[J].教育探索,2011,(09):82-83.
[2]刘君明.浅析传统启蒙教育对现代小学教育的借鉴作用[J].考试与评价,2013,(12):125.
篇8
(一)小学生认知的具体性
小学教育活动的教育对象是儿童,他们的认知思维和学习方式与其他阶段的学生相比有本质的区别。根据美国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小学生刚好处于“具体运算阶段”(ConcreteOperationsStage,6、7-11、12岁)时期,具体运算思维的特点主要是具有守恒性、脱自我中心性和可逆性,该时期的心理操作属于逻辑性运算,思维活动需要具体内容的支持,还没有发展到抽象逻辑推理水平。小学生的这个认知特点要求小学教师要具备从成人思维方式到儿童思维方式的转换,这个转换过程本身就需要师范生进行大量的实践教学训练才能熟练。因此,小学教育要立足于丰富的、具体的实践教学,教育实践课程在小学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中占据重要地位。
(二)小学教育专业的综合性
小学生正处在人生发展的关键敏感期,思维活跃,充满好奇,喜欢问教师很多问题。因此,小学教师要具备广博的知识储备,因为小学生提的有些问题跟小学专任教师所教科目不一定有必然联系,但教师在小学生心中是知识文化的象征,而且小学生有强烈的“向师性”,以教师为模范,小学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小学生成长过程有重要影响。因此,作为培养未来小学教师的本科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上要体现综合性的特点,职前小学教师既要懂自然科学知识,也要会社会科学知识,更要具备人文关怀的精神。
(三)小学教育活动的实践性
高校本科小学教育专业课程中的理论知识如果没有在小学教学实践中加以运用,都只是纸上谈兵。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高度重视实践在教育中的作用,他在《生活教育》上发表《行知行》一文,指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西方教育界也非常强调“实践性智慧”,强调只有把理论知识在基础教育教学实践中运用,才能积累丰富的经验与能力。美国教育家杜威直接提出“做中学”的理念,并提出“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社会”等经验主义理论。因此,高校的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只有通过教育实践课程的良好实施,才能真正促进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的专业发展,减少以后职初阶段的磨合期,使师范生迅速成为优秀的小学教师。
(四)小学教学实践的技能性
某种程度上讲,教育对象年龄越小,对教师教学技能的要求就越高。因为年龄越小的教育对象,其学习的思维方式与成人的差距越大,教育者越要从教育对象的角度思考。特别教学实践的对象是小学生,对教学实践的技能性的要求更高,因为相对中学生和大学生,小学生与教师的思维方式相差更大。在小学教育教学中,要注意减少运用抽象的符号进行教学,增加直观情境教学方式的运用。小学教师不仅要知道教的内容,更要知道怎么教,从“WHAT”到“HOW”是对小学教师教学技能提出的重要要求。教育实践课程是提高师范生教学技能的必由之路,在课程设置上要关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注重知识和技能的结合,要强调在实践中反复训练,以适应以后小学教学实践的技能性要求。
二、小学教育专业本科教育实践课的问题
(一)教育实践课程结构安排不合理
首先,时间结构安排不合理。有些高校本科小学教育专业的见习时间和次数都较少,没形成一个完整的综合体系,有的高校还将最后一次见习和教育实习合并。根据欧美发达国家经验,见习最好是每学期都实施,每次1-2周,这样有助于师范生把刚刚学习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另外,教育实习时间往往集中在大四的一个学期,这种一次性实习方式客观上有助于管理和减少高校的负担,但实习质量得不到真正的保障。其次,内容结构安排不合理。教育实践内容主要限于课堂教学和班级管理,对于整个学校教育运作、教育科研、教育调查等方面没有很好的重视,特别是毕业论文没有很好的和教育实践相结合。再次,层次结构安排不合理。通常来讲,优质小学接受师范生教育实践的压力更大,本科小学教育专业的见习和实习经常固定在几个实践基地学校。而且,很多小学教育专业本科师范生在教育实践期间被一直安排在小学某一年级的某一班级,没有机会接触到不同年级以及不同类型的小学。
(二)高校与小学合作不紧密
长期以来,不少小学仅仅出于义务而接收实习生,有个别小学还以各种理由拒绝实习生,其根本原因在于高校与小学没有真正建立互惠互利的合作机制。因为缺少长效的合作机制,大学与小学间在学术研究、教学探讨等方面很难共享,而且大学与小学之间的合作协议缺少约束力。当然,我国有些高校学习西方经验建立了“教师专业发展学校”(PDS)等形式的双方共赢的教育实践基地。实习支教固然是建设小学教育实践基地一种模式,但需要支教的小学往往是农村薄弱小学,在师范生本身就需要专业成长指导的时候却长期呆在农村薄弱小学,这无疑会对师范生的发展有影响。部分专业水平尚不成熟的师范生执教小学也存在不少问题,地方教育当局也忧心忡忡,有些地方甚至提出“先实习,再支教”的呼声。
(三)对教育实践课程指导不力
一方面,不少高校教师没有针对师范生教育实践时遇到的实际问题给予有效的分析指导。有些高校教师没有深入研究过小学教育实际,却承担着教育实践课程教学;高校很少有专职带队的教育实践教师,在教育见习和实习时经常是小学教育专业的教师轮流带队,有的时候实习分配的小学有好几所,这些教师只能是走马观花走一遍,无法因材施教的照顾到每位师范生的专业成长。而且,高校指导教师很少会长期驻点进行教育实践管理,原因是本身还要承担高校教学和科研任务,所以对教育实践的指导只能是抽空进行。有些高校干脆实行分散实习制度,让师范生自己联系小学实习,这种情况更谈不上专业指导。另一方面,不少小学教师也存在指导不力的现象。有些小学教师认为实习生会影响正常的教学,如果实习生的经验不足将影响教学效果,而最终教学质量会和小学教师自身教学评价挂钩。所以,有不少小学教师并不愿意真正放手,一般只把改作业、主持班会等事情交给实习生处理。
(四)理论与实践脱节
在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中,教育实践的重要性没有得到很好体现,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等问题。有资料显示,以前师范生的学科教育内容占教师教育课程的90%-92%,而教育理论与实践内容仅占8%-10%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师范生真正的专业成长,应该通过实践途径把教学经验建构为自己的知识体系,如果师范生不通过实践主动建构,理论知识学习再多也容易遗忘。但是,现行的高校教学评价方式陈旧导致很多师范生平时对待理论课程就是考前背一背,考后遗忘,并没有真正成为自身知识体系的一部分。在小学教育课程设置上,还存在一种危险的误区,就是认为小学要教的知识简单,所以重点放在理论知识的学习,以突出本科专业和专科专业的区别。在这种情况下,师范生觉得所学的理论知识在小学教学实践中用不上,而小学则认为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师范生实践能力不足。
(五)教师技能训练不足
近几年,很多小学反映现在的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教学基本功较差,基本功不扎实,在“三字一画”、乐器、绘画等方面体现特别明显。甚至有“本科生不如专科生,专科生不如中师生”的说法,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师范生的教师技能问题已经不容回避。其根本原因就在于高校小学教育专业在培养过程中的教师技能训练的淡化。有些高校小学教育专业本科师范生的“三笔一画”疏于练习,这与以前中师生三年如一日反复练习“三笔一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缺少书法教师而且教学方法单一,在音乐、美术、体育、书法等方面的师资力量也相对不足,而普通话训练主要靠师范生自我训练。由于本科高校对教师评价主要靠和教学,所以教师的主要精力放在和上课,没有多余的精力指导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的教师技能。
三、改进小学教育本科教育实践课程的措施
(一)构建科学的教育实践课程体系
首先,高校可以学习美国经验,以儿童发展的阶段为主要线索来设计整个课程体系。其次,高校应设置4年不间断、每学期各有侧重的小学教育专业教育实践课程体系,增加见习次数和力度,形成四年分层次的见习体系,实习时间可以分开,没必要一次性把一学期实习时间用在一个小学之中。再次,做到教育见习与教育实习相结合,促进教育调查与综合实践活动相结合。最后,把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师技能训练课、教育科研、教育见习和教育实习等几个方面相互结合,使之与教育理论知识学习相互贯穿、相互促进、融为一体,形成一体化的教育实践课程体系。
(二)建设双赢的小学教育实践基地
首先,高校应该效仿美国PDS模式,在提高师范生的教育实践锻炼的同时也采取措施促进小学在职教师的专业发展,给予以理论上的指导。其次,高校应加强政策上扶持力度,加强本科小学教育专业与小学共同合作,共同解决小学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再次,高校应该主动和不同类型的小学建立合作关系,让师范生在四年大学学习期间可以到不同类型的小学进行教育实践。高校要建立足够规模的教育实践基地,把小学教育本科专业教育实践课程改革真正做好,这对师范生的教育实践、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小学改革和高校教师专业发展都有好处。
(三)树立科学的实践观念
一方面,高校相关领导部门要多听从师范生、高校教师和小学教师的意见和建议,多与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沟通,多学习国内、外先进经验,在实践中探索适合本高校实际的教育实践课程改革的路子。另一方面,要让高校小学教育专业教师真正了解小学的教育教学实践。倡导高校相关教师深入小学实际,高校教师课堂上的案例不再来自书本,而是来自于自己观察甚至体验,对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实践的指导也能够以实践问题为逻辑线索,更有实效性。培养高素质的小学教师要从自身做起,明确自己在教学和科研的定位,真正起到为小学教师教育改革提供指导、服务和引领作用,改变过所教内容与小学现状相互脱节的情况。
(四)加强管理环节
一方面,高校要改革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课程结构,合理安排理论课程的学习,使之与实践课程相互补充,相互结合。高校还要加强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增加教师技能类师资,提高教育实践课程教师待遇,改进评价方式,减少科研和教学的压力,让相关教师安心指导实践。另一方面,小学也应把培养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师范生当成自身职责一部分,与高校一起共同培养高素质的新型小学教师。欧美发达国家非常重视院校合作,美国有PDS学校类型,英国也有“伙伴关系学校”,近几年,英国对小学在培养师资方面的期待不断提高,提出要加强小学在这方面的作用,强调要增加职前教师在优质学校的实践机会,并在培训期间提供薪酬。
(五)强化师范生教师技能训练
篇9
关键词 北部湾 基础教育 挑战对策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7.01.054
随着北部湾地区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良好的基础教育是优秀人才培养的基础。要想培养出优秀的人才,必须有强有力的基础教育为支撑。然而长期以来,由于北部湾地区经济发展落后,教育投资少,导致基础教育水平远远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甚至在广西区内也处于较低水平。随着北部湾经济开发的推进,北部湾地区的工业以及整体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吸引了大量的外来人口,他们对基础教育的期望值也比较高,因此对于当地的基础教育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此外随着整个社会的发展,信息传播更高效,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在人们中间也有了广泛的传播,人们对基础教育的理念也发生了变化,对于教育对人的影响也有越来越深的认识,对教育的内涵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诸多因素都需要北部湾地区的基础教育更快的发展。
1 小学教育的现状和面临的挑战
1.1 基础薄弱,师资缺乏,容纳能力严重不足
北部湾地区的教育发展与其经济发展速度严重不匹配。以钦州市为例,钦州市位于北部湾地区的核心,然而钦州市主城区基础教育阶段学校数量不足,截至2015年9月30日,市主城区从幼儿园、小学到高中,都存在“大班额”的问题。小学“大班额”问题最为突出,主城区共有小学21所(其中民办3所),在校生32245人,教学班485个,班额66.49人/班,超国家标准21.49人,①而2002-2011年,全国小学的平均班额为39人。②钦州市基础教育阶段的师资水平也差强人意。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师资严重不足,市区学校的师资都存在一定的不足,相当一部分师资需要从乡镇学校调入。部分教师的教授科目与所学专业不符,在职教师的知识体系更新水平较低,不能满足教育发展的需求。此外和经济发展造成的物价上涨相比,教师的待遇较低,对人才的吸引力不大。且存在部分教师不重视课堂教学,而花费大量精力用于校外补习班的开设,严重影响了正常的教学和学习,对学生的成长以及学校的声誉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另外,北部湾地区的基础教育师资学源结构单一,不利于教师水平的提高。
1.2 学龄儿童增长趋势严峻
与较低的基础教育水平相对应的,是随着经济发展和城镇化推进,对基础教育尤其是城镇基础教育提出了越来越严峻的挑战。随着北部湾大开发的推进,北部湾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越来越快,钦州工业的发展为钦州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力量,同时也带动了钦州外来人口的快速增加。大量的外地人口进入钦州工作生活,其中以育龄青年为主,其子女大都处于义务教育阶段,且在未来几年将有一批学龄儿童出现。此外随着钦州城镇化的进一步发展,许多r村的年轻人也在市区买房,市区的人口尤其是年轻人的增幅比较大,随之而来的学龄儿童数量也会逐步增加。2010年钦州市总人口为379.11万,常住人口为307万,市区人口109.76万,2014年城市人口已达114.88万人,2015年总人口已经增至409.32万,据估计,③钦州未来十年将新增人口70万,到2030年,城市人口将增至165万。与全国不同的是,目前北部湾地区城镇化程度不高,且存在相当数量的少数民族,独生子女现象不普遍,家中有两个子女的较为普遍,学龄儿童数量一直处于稳步增长的过程中。随着二孩政策的全面放开,未来5年将有大量的孩子出生,对基础教育的容纳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此外在农村居住的人,经济条件允许的,30-50%的会送孩子到城镇读书。多方面因素综合考虑,未来几年,钦州市的基础教育在提质增量方面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2 对策分析
面对经济发展提出的严峻挑战,未来钦州市的基础教育发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2.1 依靠各方面力量,增加基础教育学校数量,满足日益增加的学龄儿童的基本需求
钦州市目前的基础教育与目前的学龄儿童数量严重的不匹配,更无法满足未来几年快速增加的入学需求。因此,从2015年起,钦州市计划6年内在主城区新建学校22所(幼儿园8所、小学7所、初中2所、高中3所、一贯制学校2所),改扩建学校6所(幼儿园1所、小学5所)。然而这一扩建速度仍难以同时解决入学难和大班额两个问题。尤其是随着全面二孩政策的放开,学龄儿童数量在未来6年内会出现显著的增长。因此要想解决入学难和大班额的难题,一定要依靠各方办学力量,才能较快的解决小学的学位紧张问题。在各种办学力量中,政府投资是很重要的一方面。但是由于北部湾地区,政府财力有限,单纯靠政府加大投资难以解决目前办学的困境,依靠社会办学力量是一条有效的途径。
社会办学力量在解决入园难的方面已经表现出了显著的效果。近几年,我市公办幼儿园增加了2所,但是民办幼儿园确如雨后春笋般大量涌现,有效的缓解了幼儿园入园难的问题。而且随着民办幼儿园数量的增加,竞争的加剧,民办幼儿园在数量快速增加的同时,质量也得到了显著的提高,相当一部分幼儿园已经得到了社会的认可。而解决基础教育目前的困境也需要借助于社会办学力量。据中国民办教育协会中小学专业委员会2013年的统计结果,④2011年,全国民小学的比例为5.72%,民办初中的比例为8.73%。而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东部和中部地区,民办小学的比例分别为8.71%和5.03%,民办初中的比例为10.70%和10.47%,而广西的民办小学和民办初中的比例仅为3.08%和3.94%,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而与民办幼儿园不同,民办小学和民办中学的投资和师资要求均较高,因此需要政府制定较好的民办教育政策,以有效促进民办基础教育的发展,为北部湾地区的基础教育助力,解决入学难的问题。同时民办教育的加入,可以有效促进学校之间的竞争,对于中小学教学质量的提高也将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2.2 加强师资引进,丰富师资学源结构
提高教育的质量,关键在提高教师的素质。由于广西经济发展落后,对区外优秀师资的吸引力不大,目前钦州的中小学教师,主要来源于广西省内的师范类院校,而这些老师又大都来源于省内,学源结构较单一,整体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较落后,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也不利于教师队伍的建设和发展。因此在今后的教师招聘中,应加大对区外师资的引进和招聘,拓宽学源结构。教师的教育背景的差异将带来不同教学理念的碰撞,更有利于推进教育改革,便于推广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从而有效的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2.3 加强教师的培训,提高教师素质
陶行知先生说过,⑤“小学教师之好坏,简直可以影响到国家的存亡和世运之治乱”。只有有了高素质的教师,才能产生高素质的教育,才能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为了提高教师素质,必须加强教师的培训,让教师走出去,去多多了解外面世界的变换以及带给老师的信息,让教师可以开阔眼界,能够把自身的专业素质提高。目前国内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手段更新的较快,不加强学习很难跟上教育发展的步伐。而且如果教师素质不高,对于一些先进教学理念的掌握不到位,不能采取有效的手段实现先进的教育理念,将难以促进教育改革的有效进行。因此在引进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手段的同时,也要加强对师资的培训。鉴于北部湾地区教育资源不足的局面,可以采取“点线面”结合的手段,即选取素质较高的教师到全国的优秀学校学习,真正理解先进的教育理念,并掌握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实现教育理念的本领。然后以这些教师作为培训师资,带动更多学校的教师学习,并逐步推广到各个学校。这样既节约成本,又能有效的加强全体教师的培训,促进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
2.4 改进对现有师资的科学管理和考核
对教师的考核和管理就像是一指挥棒,科学的管理和考核办法,将会有效的引导教师的教学工作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如果教师的考核只看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名次,那么教学活动的中点必将围绕提高学生的成绩和名次来进行,而这将导致非常短视的教学行为,即只关注目前学生成绩的变化,而严重忽视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而对于基础教育来说,所谓“基础”,不单是让学生能够掌握基础知识并且灵活运用,对于学生的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养成也是在这一时期培养出来的。⑥教育与生活本身应是和谐统一的,通过教育不仅要学会学习,更重要的是要学会生活,更好的认识生活。过于重视分数和名次,将对学生的整体素质和全面发展造成伤害,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而要想有效的扭转“应试教育”和“唯分数论”的局面,制定健康、科学的考核管理体系,将会从根本上改变教师教学的重点和培养目标,引导教师改变教育理念,采用科学的教育方法,全面的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健康、全面的成长。
注释
① 梁文辉.钦州主城区6年内将新扩建28所学校[N].广西新闻网,2015-12-18.
② 冯芳.从生师比和平均班额看我国中小学教育现状――从我国与部分OECD 国家的比较角度[J].教学与管理,2014:35.
③ 陈妮.全面实施“二孩”政策后――钦州未来十年人口或将新增70万[N].钦州日报,2015-11-30(A3).
篇10
近年来,教育科研越来越成为促进中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和提高中小学办学水平及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但如何把中小学教育科研工作做得扎实到位,却是近年来区域教育科研所面临的难点问题。下面以北京市海淀区为例,对中小学教育科研所的功能定位和服务模式做简要的分析。
一、中小学教育科研所的功能定位
根据研究可以看出,中小学教育科研所的主要功能体现在服务功能、引领功能,其中引领功能是通过服务功能来落实的。
1. 服务功能
第一,以提供数据分析的结果性建议或对新的教育现象提供科学合理的理论指导等方式,为教育行政部门的行政决策服务。区域中小学教育科研所自身肩负着以新的视角和新的理念发现新的教育现象,并对这些教育现象进行理论分析和理念指导的功能,同时也肩负着采集教育数据样本,对一些热点教育问题和教育现象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为教育行政部门提供结果性建议的功能,这些功能,是教育行政决策的前提。比如海淀区教科所每年就小学六年间学生的成绩进行采样分析,为小学的减负和升学等方面的教育改革提供非常有效的建议,依据这样的建议,教育行政部门进行的相应改革也收到良好的效果。此外,校长领导力分析报告、中小学领导干部听评课分析等,都成为教育行政部门进行相应改革的有利依据。
第二,以学校自身需求为内容或以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推广为目的,为学校的教育教学服务。这种服务采取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相结合的方式,自下而上是指学校需要什么就培训什么、研究什么,培训的内容全部来自于被培训者即一线管理者的需求,这让行动更为理性,在行动中加入研究。培训内容从日常工作内容入手,切入点小而具体。比如,开学初学校需要做计划,就以“如何做计划”为培训内容;临近期末,学校要做总结,就以“如何做总结”为培训内容;学期中,学校需要组织各类大型活动,就以“如何做活动策划”为培训内容,及时满足学校和干部的需求。自上而下是指培训者在确定培训内容后,要给予科学规范的系统培训,突出专业性。研究直接指向行动,学校的行动是在研究指导下的行动。
2. 引领功能
第一,把国家的教育方针、大力弘扬和倡导的重要内容,作为研究内容,引领学校践行落实。认真学习和研究党和国家出台的重要教育文件,捕捉教育改革信息,确立研究题目和方向,率领学校开展研究。如党的十报告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要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据这样的精神,海淀区启动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项目,带领70多所实验学校开展研究,目的是把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传统美德、丰富学生精神生活、增强文化整体实力等内容在中小学开展、落实。
第二,引进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进行本土化的改进和研究。欧美等国有一些较为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具体实操方法,可以课题研究的形式,将之引入中国,带领学校开展实践性的探索和研究。如“中英项目”是海淀区与英国剑桥公司合作开展的一个项目,这一项目引进英国的学校发展评估标准,通过海淀区的实验学校自行制订学校发展计划、进行实施和评估,是使学校在现有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和发展,增强学校凝聚力,提高学校管理水平和学校领导力的项目。这个项目运用英国学校制订计划、自我评估的方式指导实验学校进行尝试,通过这个项目,让学校了解如何做自评,明白学校自评最重要的目的是帮助自己了解学校的发展现状,而不能靠外部来了解自己,让学校掌握证据收集的一些办法,体会“真实”的重要性。这样的方法,不仅把国外一些先进的做法引入国内,也使这些做法有了本土化的改造,让它能为我所用,生根发芽。此外,还与瑞典、中国香港变异教学研究专家与教师开展海淀区变异教学课题的研究,这一项目,通过同课异构、研讨会、课题培训等形式,开展课题研究,使变异教学的理论在海淀区得以实践、推广和发展。
第三,对中小学教育中薄弱和需要改进的地方,通过科研的方式,进行有效的研究、改进和推广。比如网络的普及在现代是有目共睹的,开展网上英语学习,以社区化的系统框架搭建英语学习的平台,原来是区域英语学习上的空白,海淀区2013年完成“海e社区”学习平台总体结构和基本功能开发,以课题研究的形式,带领13所项目试验校,完成包含话题学习、课业学习、课外阅读、名师讲堂、娱乐学习以及生活学习6个一级模块,30个二级模块 ,覆盖文字、语音、歌曲、视频等多媒体资源,集合排序、选择、填空、跟读、情景对话等丰富体验方式。这种实体性的科研成果,是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学习力、教育力的一种完美体现。
二、中小学教育科研所的服务模式探索
引领功能是通过服务来落实的,下面就中小学教育科研所的服务模式进行归纳和梳理。
1. 群体课题研究的服务模式
群体课题是在一定时期内,多所学校围绕一个共同关注的核心问题开展合作研究的课题组织形式。这类课题一般会由区域教科所的专职科研人员做组织者和牵头人,由区域内多所不同类别、不同学段的学校参与组成,研究的内容多聚焦于教育热点问题或课题学校在当时、当地面临的具有共性的关键问题而开展。群体课题的选题主要分为两类,一种是引领性课题,一种是落实性课题。
第一,引领性课题。中小学教育教学中会经常出现新困难、新问题,这些困难和问题常常与教育行政部门和社会所关注的热点问题相一致。引领性课题一般就是针对这类问题而设立的,这类课题对学校的科研发展有一种导向作用,也会为一些科研基础较好,致力于科研的学校提供自我挑战、自我发展的平台。这类课题的设立,建议参与度要广,覆盖面要大,而且应该覆盖到不同类型和不同发展程度的学校。这类课题,重在先进理念的传播、意识的培养、途径的探索。
参与此类课题研究和培训的学校较多,但每次学校参与培训的人员不多,一般为1~2名。实验学校多,具体参与的人员少,会带来一些现实问题,比如,无法保证参与人员的长久性和稳定性,人员变动较大。造成这一现状的主要原因是:中小学中参与课题研究的人员多为一线教师,而教师的岗位每年都会有变化,比如有的教师调动或升职,特别是涉及班主任队伍的课题研究,有的教师由于不再担任班主任,就会脱离与班主任课题相关的研究,造成之前的研究很难延续和落实。此外,学校的主要领导对课题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也影响课题研究理念的推广和落实。
第二,落实性课题。这类课题是针对教师实际工作中具体的可操作的内容而设立的,也有根据学校的具体的需要解决的问题而设立的。这类群体课题,建议培训的学校少,培训人员不少。要达到这样的效果,就需要每所学校有一个团队参与培训与课题研究,保证所要传达的理念和方法被团队中绝大多数人接受和掌握,以利于推广和落实。如果参与的团队是学校的领导班子,就更能保证培训不会流于形式,培训的内容不会流失了。
2. 群体课题研究的培训模式
群体课题研究多采取集中培训与跟踪培训相结合的培训形式。集中培训多由项目的负责人从理论层面进行系统讲解,再结合学校的情况,进行集中点评和指导。
集中培训的特点是:第一,培训的内容很系统。比如“如何策划大型活动”会从策划的要素:目的、主题、立意、布局、结构、流程等方面做系统的辅导。第二,注意形式的变化。集中培训密度高,时间集中,注意形式的变化,提高培训效率。
跟踪培训的特点:第一,实行专家负责制。聘请6位离退休专家,对学校进行一对一跟踪指导。这类专家社会性事务少,认真负责,不浮躁,心平气和,指导及时,落实到位。第二,参与学校日常工作。结合“伴飞项目”坚持参加领导班子每周工作例会,了解学校的具体工作。阶段性的重点工作,及时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第三,校园走访计划。项目组互相学习,充分利用学校的资源。
3. 个人立项课题集中管理的服务模式
海淀区针对不同人群,设立不同类型的课题,如校长委托、特级教师、年级课题、教师课题等,针对这类课题,区域教育科研所提供的是指导与管理服务。指导指统一对个人立项的课题进行“如何选题、如何撰写研究报告、如何进行课题的开题论证和课题研究的方法指导”等方面的培训,并对个人立项的课题开题报告、中期报告、结题报告等内容,由科研员做具体的指导和修改的一种服务。
同时,区教科所又出台《海淀区课题管理手册》《海淀区学校教科室人员工作职责》《海淀区课题联系人制度》等管理文件,设立课题管理平台,对这些课题进行统一的过程性和结果性的规范管理。
4. 专家指导模式
专家一般分为两种类型,一为所内专家,二为所外专家。所内专家,是指导区域教科所科研员的主力和基础。培养自己的专家队伍,是区域教科所的生命线。因为这批专家,既不同于学校教师,又不同于高校的专家,他们既了解中小学的现状问题,又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是指导学校科研不可替代的力量。
定期举办科研方法讲座、培训等形式的集中学习,发挥所内专家的作用。还可借助区域教育网络、互联网、微信、飞信、信箱等信息技术,开辟多渠道的交流通道,充分利用所内专家资源为全区学校和教师答疑解惑。
所外专家,一般来自国内外高校、社会科研院所和公司科研团队等,所外专家与所内专家相比,具有很大的不稳定性,因此,可根据区域的实际情况,构建“所外专家库”。根据区域课题研究的不同内容、不同阶段,灵活更新和组建所外专家的指导机制。所外专家一般理论功底扎实、掌握学科的前沿动态,对提高区域科研的水平功不可没。一般在课题立项、研究过程中和研究成果的整理阶段聘请所外专家进行课题立意、选题、研究步骤、研究方法、技术线路以及进行问题的归因诊断和评估反馈等方面的指导。
所外专家指导多数采用专题讲座、集中座谈等方式进行,也可以针对某一课题,长期聘请某一专家进行跟踪指导。所外专家指导存在的一个误区就是其可能对区域内的情况在短期内全面而深刻地了解有困难,所以要扬长避短,要善于借助专家的科研规范、理论功底,将其转化为具体行动,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5. 交流展示平台的搭建
区域教育科所不是一个所的“单打独斗”,它是区域中小学教科研的凝聚核心、领导核心、专家核心。其主要方式就是带领学校团队进行合作研究,教科所以构建中小学科研管理体系,强调知识的积累、转化传播、交流共享、创造开发和应用评价,为广大学校彼此交流与分享各自的科研经验、研究成果等搭建平台,围绕课题研究流程管理为中心,辅之以科研队伍和科研机构的建设,营造研究氛围是区域教科所一项主要的服务功能。
交流平台的形式是多样的,如现场会交流、研讨会交流、读书交流等方式,还有网络方式的交流,特别是搭建网络交流平台,网络交流平台一方面传递区域科研的要求和信息,另一方面支持中小学从事科研的教师把研究的相关资料和成果上传,这样的平台可以集储存、处理、检索和交流为一体,既是区域科研资源库,又是区域科研管理库,有利于区域科研管理机构对区域中小学科研内容和科研方向的整体管理和把握。海淀区的中小学教师研修网和海淀区科研管理网,在一定程度上都起到这种作用。
现场会是集中宣传某一课题学校经验的一种会议形式,这种展示交流形式,是在课题理念的引领下,学校自主探索的基础上,总结提升学校的一些适合广泛推广的模式和途径,进行集中展示和宣传的方式。比如“高中人生规划课程实践研究”课题,就不同课题学校的研究情况,分阶段地在不同学校进行了“研究性学习模式的人生规划教育现场会”“学科渗透模式开展人生规划教育现场会”“活动课程模式开展人生规划教育现场会”等,意在固化这些模式,进行展示和推广,以达到落实和推进区域人生规划教育活动的目的。
以学期或学年为单位的教科研经验总结交流会,是区域教科研阶段性的总结科研成果、交流科研经验、奖励科研骨干、总结区域阶段性教科研工作、展望下阶段工作所举办的大会,这样的大会是区域科研成果的一个重要的交流展示平台。
定期编印不同研究项目或教科研刊物,是区域教科所能够提供的另一个重要的研究交流平台。它是学校与上级教育行政部门、校际间、教师间、教师与专家、家长间的交流渠道。
总之,区域中小学教科所的功能和服务模式应该是不断探索和创新的一个过程,要通过这个过程的丰富和完善,逐步构建起区域的科研文化,以文化的力量确保区域教育科研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 上一篇:工作总结新年计划
- 下一篇:民间借贷被告说话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