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与学前教育范文
时间:2024-01-30 17:59:3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教育与学前教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学前教育 小学化 衔接 策略措施
一、提出学前教育与小学教育内容上的衔接的背景
(一)学前教育在人的一生中的重要地位已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
当今社会,实施了科教兴国的教育战略,全社会都开始尊重人才,重视教育;再加上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逐渐有意识也有能力开始对教育进行投资。从早期的大学、高中,再到近年来的初中、小学,人们的择校观念越来越强。再到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孩子们的学前教育问题。家长们对学前教育的要求已不再仅仅是能够让孩子入托有人照顾,而对新时期社会中的学前教育从长远发展的角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学前教育在整个教育阶段中的重要作用。
学前教育是从家庭教育到小学教育之间的重要过渡阶段,它通过一系列学前教育的基本目标、方法、手段、要求对学前儿童进行知识的启蒙、人生的启发,并且有效地对儿童进行集体生活的意识的培养,可以说学前教育是人生终身教育的基础,是小学教育的起始阶段。搞好学前教育,对基础教育的巩固和发展,对于提高国民素质,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乃至提升综合国力都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三)当前的学前教育在与小学教育内容的衔接上存在的问题。
1.学前教育“小学化”现象严重。
在当前的公立学前教育学校不能完全满足公众需要的前提之下,一些民办幼儿园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再加上一些家长急功近利的思想作祟,一些私立幼儿园的招生情况甚至超过了公立学校。而这些私立幼儿园对幼儿不同阶段的教育研究显然不够充分,在仓促办学、以营利为目的等因素的影响之下,他们大多完全照搬小学教育的教育模式,不但在知识教育上提前教授小学知识,而且在作息制度、课程模式、教学形式、学习环境等方面完全照搬。
2.在学前教育的活动性、综合性、生活性、游戏性与为升入小学教育做准备两者之间的平衡不够。
如,在学前教育的字体书写指导中,不同的阶段应该有不同的侧重,如小班要侧重激发学生对字体书写的兴趣,而到中班要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与姿势,到大班才要进行专门的指导训练,学写简单的数字,不要求快,只要求规范即可。而现实情况是许多幼儿园一入园便开始汉字书写教育,还要求速度与数量,更有甚者开设双语教学,出现了与小学阶段的学习习惯与常规要求严重的不匹配,造成学生到了小学成绩下降甚至厌学。
二、解决学前教育与小学教育内容上的衔接问题的措施与策略
(一)有关部门应采取有效措施坚决制止学前教育“小学化”现象。
1.坚决制止各种形式的小学入学考试。
本着教育公平的原则,各小学学校应坚定不移地遵循“就近入学”原则,不能搞特殊化,在功利思想的驱动下,不少小学学校变着法儿地组织各种形式的入学考试,其实这种考试所占的优势并不可靠。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考试的成绩对学生的素质并没有参考价值,并且还会带来一系列的负面效应。有关部门应该加大查处力度,坚决取缔各种形式的小学入学考试,给学前教育一个纯净发展的空间。
2.应加强对学前教育有关单位学校的监管与扶持。
从一些西方国家的成功经验来看,对于制止学前教育“小学化”的倾向,有关部门及时监管和处理会起到很好的作用。应制定相应的一系列的规章制度,让学前教育单位能够有章可循,积极做好宣传,在社会与家长的心中树立一个正确的学前教育观念。另外,鉴于学前教育的特殊地位,有关部门还应该投入专款,用于对学前教育的管理和培训,为学前教育保驾护航。
(二)对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之间的衔接问题制定一个科学合理的规划,明确方向,建立目标。
1.根据小、中、大班的学前学制规律,应该在课时、时间的制定上体现逐步向小学靠拢的倾向,进而培养儿童课堂时间的观念与习惯。比如,应该按小、中、大班的顺序逐步延长课堂时间,对课堂上的游戏活动的参与也要逐步削弱,以便更好地完成学生由学前到小学的过渡。
2.在学前教育的内容中,应更多地体现提高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和自理能力等基本日常生活常识的教育。在学前教育的内容制定上,应该采用多种方式,有必要的话可以和家长联系,逐步提高学生的自理能力、任务意识、独立交往、团队合作、责任感和良好的人际关系等,尊重儿童的年龄特点和个性差异。
参考文献:
[1]周蔓雪.对幼小衔接工作有关问题的新认识[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S1).
[2]陈景凡.浅析我国幼小衔接中的问题与策略[J].当代教育论坛(校长教育研究),2008,(11).
篇2
关键词:学前教育;小学教育;衔接;问题;改进
学前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研究是为了通过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帮助幼儿实现从幼儿教育阶段到小学阶段的顺利过渡,并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通俗来讲,学前教育是为学生更高阶段学习做准备,是以探究如何开展学前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工作,为更高阶段的扎实学习打好基础,让学生能更快融入到新的教学模式当中,显得尤为重要。
一、开展学前教育与小学教育衔接工作的研究意义
从国家实行九年义务教育以来,为促使学生健康学习,能尽快适应更高阶段的学习,教育工作者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工作。但其研究的目标多数是小学、初中、高中等教育阶段学生的学习效果与教学方法,而学前教育作为儿童到学生的过渡初始阶段,并不受关注。初入小学,很多学生因为无法适应新的学习模式、新的课程压力而导致厌学逃学等现象时有发生,这对小学教育基础工作产生了阻碍。因此,做好幼、小衔接工作,可使学生消除对新的学习环境的陌生感,使其更快融入到集体当中;可以促进学生体、智、德、美等全面发展,为更高阶段的学习做准备。现阶段的学前教育体系因未纳入义务教育阶段,出现了很多民办学前教育机构,在教学期间因教学方式方法的不同,学生学习基础出现参差不齐的状况,这对教学的衔接带来了很大影响。下面笔者就现阶段学前教育与小学教育衔接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探讨,并针对问题探究其改进方法,以期为教育工作者提供帮助。
二、衔接中所出现的问题及改进方法
学前教育与小学教育在衔接时容易出现以下几个问题:学前教学方式不当、衔接协调工作未做到位、家长的教育理念落后等。
(一)衔接中出现的问题
1.学前教学方式不当。目前,国内学前教育形式、方法并不统一。很多民办学前教育机构教学时采用小学教学模式,要求幼儿以学习为主,不注重培养幼儿的综合素质。这样的学前教学不仅违背了幼儿教育的初始目的,更扼杀了幼儿的天性,让幼儿对小学教育产生恐惧心理和厌学情绪。2.衔接工作未做到位。幼儿模仿、学习能力强,但因为是独身子女,所以在独立自理能力方面较为薄弱,容易出现情绪不稳定现象。学前教育期间,一切事宜都由教师或家长等打理,过渡到小学学习阶段,一切事宜皆由自己完成,还要面对稍显繁重的作业。如在此期间无教师或家长从旁疏导,幼儿会出现焦虑、紧张甚至厌学等情绪,并且难以融入到整个学习环境当中,无法正常与同龄人交往。3.家长的教育理念落后。现代很多家长在判断一个学生的好坏时,常常以成绩单上的分数决定。在学前教育期间,家长注重的不是对幼儿兴趣能力、学习习惯的培养,而是为其报多个培训班或提早学习小学知识,完全未考虑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学习能力与承受度等,导致在进行小学教育时出现一些问题。如入学初期,学生在拥有储备知识后感到学习很轻松,上课不认真;在后期知识越难时,缺乏认真学习的习惯,适应困难,导致出现学习缺乏动力等问题,使得学前到小学教育衔接难以顺利开展。
(二)学前教育与小学教育衔接问题的改进措施
学前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工作是一个连续的过渡任务。衔接需要达到的基本标准是:幼儿对小学学习产生兴趣,能融入集体,拥有基本的独立自主能力。要使得学生在小学教育时达到标准,使幼、小衔接工作顺利进行,就需要学前教育机构、家长、小学三方共同创造一个健康的学习环境[1]。1.幼儿园。幼儿园在办学时要明确教学目的是为了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提高多方面的发展能力。所以,在学前教育期间,要注重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与动手能力的培养,在活动中发展幼儿的创新与合作能力;加强教师的学习,培养对小学与幼儿教育方式都了解的教师;加强与小学的沟通,尤其是在大班下学期,开展好幼、小衔接工作,通过带领幼儿参观小学、邀请专家进行讲座等活动,帮助家长和幼儿做好幼、小过渡工作。2.家长。家长作为幼儿教育的主体,在幼儿学习期间应多注重其兴趣的培养,在额外学习其他课程前多了解其学习的能力与兴趣,多与幼儿进行互动,在衔接中多与其沟通,了解幼儿心理状态,有问题时及时进行疏导。3.小学。小学入学初期,教师要多关注幼儿的心理状态及情绪,帮助幼儿及时调整焦虑等情绪,使其能够更快地融入集体。
三、结语
学前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其实就是幼儿学习的过渡阶段,为促使幼儿更好地学习,需要小学、学前教育机构、家长等的全力配合。小学教育工作者在开展教学工作时,需要根据教学目标与学生的学习状况提早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案,使幼儿更快地融入到小学教学中。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学前教育;幼儿教育;小学化;小学教育
一、前言
学期教育,又称幼儿教育,是指幼儿在迈出家门之后,进入正式的学校教育之前,所接受的过渡性教育。通常,这一过程在幼儿园里完成。而幼儿园,就成为儿童早期经历中影响最大的教育环境之一,也是幼儿最早接触的社会文化环境,它要为一生的发展奠定基础。
而学前教育小学化,是指把学前儿童,当成小学生来进行教育。这种教育对幼儿的发展极为不利。当今社会,这种现象十分严重,并有愈演愈烈之势。
许多家长,为自己还在幼儿园的孩子,恶补拼音、写字、算术,更有甚者,送孩子进各式各样的特长班,什么舞蹈班啊,绘画班啊,钢琴班啊,试图把孩子培养成为舞蹈家,画家和音乐家。殊不知,这样会给儿童造成多大的痛苦和负担。
二、危害
学前教育的小学化倾向,严重影响孩子心理的各方面发展。
1.生理基础
幼儿的心理发展,必须有其生理基础。幼儿教育,主要为培养孩子兴趣,开发儿童智力,以游戏和活动为主。多样的游戏,充分的交流,积极的氛围,能够促进幼儿骨骼的成长,身体的强健,生理素质得到加强。
而幼儿教育小学化,则使得日常生活安排不合理,幼儿上课时间长、户外体育活动严重不足,教师也不组织幼儿参加游戏活动。而且,幼儿需要被密切关注,但小学化的教育中,教师讲的多,幼儿活动少,还要进行识字、算术等不符合年龄的课程。比如教孩子写字,因为幼儿手上的小肌肉发育尚未成熟,正确握笔和控制笔画的能力都还很差,硬要其写字,还要求大量写字,对于手上肌肉的发展必产生不利影响。
这
些都违背了孩子的生理成长规律,可能致使儿童发育受到影响,造成一定的损伤。
2.言语
幼儿期是一生中词汇数量增加最快的时期[1]。幼儿的教育需要充分互动,才能促进其言语的发展。相反,如果每天只是进行枯燥的知识教育,幼儿得不到充分的交流机会,言语发展必受到阻滞。
3.认知
幼儿阶段,孩子的无意识记忆占优势,多为形象记忆。然而,小学化的教育,总是要求孩子有意识的去进行识记和计算等活动,违背了幼儿的心理发展规律。这样,一方面会使幼儿感到厌烦,失去兴趣;另一方面,由于发展跟不上老师的要求,可能产生挫折感和自卑感,不利于孩子主动、自信的培养和形成。
4.思维
幼儿思维的主要特点是它的具体形象性以及进行初步抽象思维概括的可能性。这就需要用具体的实物演示,来满足孩子的特点;耐心的进行引导,把进行初步抽象思维概括的可能性转换为事实。小学化的教育,用第二信号系统的教育代替了第一信号系统的教育,不利于孩子思维的充分发展。
5.个性与社会化
规范的小学化教育,不能让幼儿之间进行充分的交流,也不能让师生之间进行充分的交流,这就不能让幼儿更好的认识自己,不能更好的完成社会化。
最后,主要说明游戏对儿童心理各个方面的影响。
人类社会从古到今,任何地区、任何民族的儿童都喜爱游戏。游戏是幼儿的主导活动,是促进幼儿心理发展的最好形式[1]。
然而,现在的幼儿园中,当学习知识取代了游戏的主导地位,必然会导致幼儿的心理发展受到影响,对幼儿的心理发展极为不利。
通过游戏,儿童的思维、认知和社会交往能力得到更快、更好的发展。游戏还帮助儿童学会表达和控制情绪,学会处理焦虑和内心冲突,对培养良好的个性品质同样有着重要的作用[1]。而小学化的教育,缺乏应有的游戏活动,必定对学前儿童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三、原因
既然学前教育小学化有那么多的危害,那么为什么该趋势不退反涨呢?究其根源,造成该现象的原因是多样的,复杂的。长久下去,必定会影响幼儿教育。下面,将从家长、老师、幼儿园和社会四方面的心理倾向与态度分别作为切入点,来探寻“小学化”原因。
期望过度和攀比心理导致家长们支持“学前教育小学化”。
家长们往往都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殷切希望。于是,为了让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为了让孩子多一项技能多一条路,便把他们送到了各式各样的学习班、特长班,以期待孩子们早日“成才”。
现在,很多家长衡量一个幼儿园的好坏,只看孩子在幼儿园认了多少字、会背多少诗、能做多少算术题,这让很多幼儿园很难坚持基本的办学原理[2]。因为家长们的信任是幼儿园的生存之本,于是,为了迎合家长们,各种识字、算术、英语课程应运而生。
同时,孩子常常是家长们交流的主题。这,直接导致了家长们的攀比之风。为了证明自家的孩子更聪明,更优秀,便逼着孩子们进行超负荷的学习。
2.教师
一些教师心理学知识基础欠缺,也是“小学化”的根源。
教师业务素质偏低也是导致幼儿教育小学化的主要因素[2]。许多幼教并没有经过深入系统的培训,不知道皮亚杰,没听过维果斯基。所以他们大都不懂得幼儿身心发展特点;不懂得幼儿教育培养规律;不懂得怎样利用最近发展区;不能有效的开发幼儿的潜力。
于是,他们只能教教算术、识字等立见成效的课程。同时,家长们也能看到外显的成果,教师们的这一行为也由此得到强化,并相信他们的行为是正确合理的。
3.幼儿园
园长心理知识水平低和“利益最大化”心理直接决定幼儿园方向。
一方面,一些园长的素质不够高,和上面提到的教师一样,不懂得孩子,这就使整个幼儿园的运行发生了偏离。以为自己教出的孩子认识的字多,会计算,就是最大的成功。甚至,还拿此作为成绩炫耀。殊不知,这样不是对孩子的负责,不是学前教育的目标,而是对孩子发展的阻滞。
另一方面,随着对孩子的重视,幼儿园迅速普及,即个体园越来越多。虽然这增加了幼儿园数量,缓解了幼儿入园的紧张情况,但质量难以保障。个体园往往以盈利为目标,不重视孩子的发展问题。同时,个体园的设施、器械也相对落后一些,他们不愿花这种“冤枉钱”。
4.社会
社会对于儿童、教育的心理观念不够科学。
广泛的社会观念对儿童有一定偏颇:如传统的儿童观,认为“听话的孩子才是好孩子”,我让他学是为他好,幼儿受到了轻视。像社会上的教育观,人才也往往认为文化知识才算教育。
这些观念,必定会给幼儿的健康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当然,除了思想观念等心理因素外,国家应试政策、教师培养和检验体制等大环境也导致了“学前教育小学化”的大趋势,在这里不做详细探讨。
四、展望
从心理视角分析了“学前教育小学化”的危害和原因,就不难找到对策。这就要求对症下药,纠正家长、社会的不科学心理倾向与态度;加强教师、幼儿园园长的心理学教育,提高其素质修养。这一切,都决定了学前教育的质量保障,能够有效避免其小学化倾向。这样,才能促进幼儿的科学发展,让素质教育真正从娃娃抓起。
参考文献
篇4
学前教育“小学化”不是我国学前教育发展中的新问题,但近年来,此种现象日益凸显,令人担忧。所谓学前教育“小学化”,其主要表现是幼儿园在办园过程中不遵循幼儿成长和学前教育规律,教育内容、形式和方法不符合幼儿的年龄和身心发展特点,以课堂灌输为基本形式,搬用小学教学内容和教材,按照小学的教育和管理方式对幼儿实施教育和管理。学前教育“小学化”要求幼儿像小学生一样会写字、会拼音、会算术,甚至明确把小学培养目标照搬为学前教育的培养目标。违背幼儿教育规律的学前教育“小学化”,对幼儿身心健康带来的危害不容忽视。
一、学前教育“小学化”对幼儿的危害
学前教育“小学化”的主要表现是把小学的知识拿到幼儿园来教,或者以小学的方式开展学前教育。“小学化”的幼儿园会在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式和教育评价等方面向小学靠拢,甚至模仿和照抄小学教育。其结果是使学前教育这种启蒙性、奠基性的重要教育窄化为为小学做准备,甚至是提前入学。其危害巨大,影响深远,具体体现在如下几方面:
(一)不利于幼儿的身心健康和严重扼杀幼儿的天性
学前教育小学化的教育方式和教育内容超越幼儿心理和身体发展的水平超负荷的教育严重影响其身体和心理素质成长和正常发育很多幼儿眼睛过早近视化的现状和不健康的体型一再彰显了学前教育小学化对幼儿身心成长的伤害。同时字前教育小学化的教育方式和教育内容过早就凝固了幼儿的思维和兴趣极大抹杀了幼儿的天性和个性不利于幼儿们的创新品质的培养和发展。
(二)违背生理损害健康
幼儿在“小学化”的教育中,经常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喜欢做小动作。这种表现与其大脑的生理特点有关。幼儿的大脑皮层容易兴奋不容易抑制,注意力容易分散也容易疲劳,在没有兴趣的活动中更是如此。幼儿眼睛的晶状体调节能力强,视近距离短,幼儿若没有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经常近距离或偏斜地看书写字,不仅会造成近视、弱视、斜视等视力问题,而且会形成驼背消瘦等身体健康问题。
(三)打击自信个性失健
自信是积极的自我评价,是自我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对于个性的健全发展、心理健康、交往和社会适应以及积极的自我教育和自我完善等均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幼儿的自我评价正处于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具有两个主要特点: 一是主要依赖成人的评价; 二是评价不客观、比较情绪化。如果在这一时期内让幼儿获得较多的积极情绪、成功体验和正面反馈,会非常有助于他们形成积极的自我评价,从而具有较强的自信心。
二、应对“学前教育小学化”趋势的策略
(一)加强学前教育师资培养,培养合格幼儿师资队伍
要改变学前教育“小学化”的状况,培养一支懂得学前教育规律和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具有爱心、耐心,具备以游戏为基本教学手段、能创设良好游戏教学环境等能力的教师队伍是关键。当前,幼教师资队伍既数量不足,又质量不够,不少民办幼儿园的教师缺少学前教育理论知识,缺少学前教育职业能力培训,影响了学前教育的质量。加强学前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培养一支合格的学前教育师资队伍,初中起点的五年一贯制学前教育师资培养模式是一种很好的形式。作为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既要有系统的学科知识、理论知识,还要有唱、跳、画、手工等方面的才艺,更要有以爱心、耐心、细心为核心的职业道德素养。而初中毕业生人生价值观在形成之中,身体发育可塑性强,技能技巧容易提高,从初中毕业开始就对他们进行学前教育理论和技能培养,对于缓解幼教师资紧缺状况,提高幼教师资队伍素质是很好的途径。五年一贯制培养的学前教育师资,会以他们比中专幼师毕业生更系统的理论知识、比高师幼师毕业生更好的技能技巧、比本科幼师毕业生更稳定的从业思想,受到幼儿园、家长、社会的欢迎。
(二)清醒应对现实情况
在应试教育的社会大背景下,面对家长和小学的压力,学前教育工作者既要对自己的职业和儿童发展有一个清醒的理解,也要敢于坚持自己的专业自信。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不仅仅体现在教育活动的设计和组织( 上课) 水平上,而且还体现在诸多方面。《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指出,幼儿园教师具有七项专业能力: 环境的创设与利用、一日生活的组织与保育、游戏的支持与引导、教育活动的计划与实施、对儿童的激励与评价、沟通与合作、反思与发展。可见,幼儿园教师的专业发展是非常宽广的。一个专业化的幼儿园教师,具有多方面的教育能力,能够科学地发展幼儿的潜能,为幼儿的一生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这样的教师是自信的,也是具有较大影响力的,他们会通过家园合作和家长沟通改变家长的观念,也会在与小学教师的积极沟通中互相学习,使幼儿顺利适应并热爱小学生活,走上通向发展的良性轨道。这种局面一旦形成,学前教育的“小学化”就可以不治而愈了。
篇5
关键词:学前教育;教育质量;全面发展
造成学前教育“小学化”的原因有哪些?
一、应试教育思想根深蒂固
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础。纵观很多中小学,对教育行政部门关于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规范教学行为的精神置若罔闻,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幼儿园是小学的生源地,理所当然自觉适应小学的教育观、质量观。
二、家长望子成龙心切,但认识肤浅
初中小学教育质量观都偏失了,众多家长认识水平还会超越学校吗?很多家长认为,小孩像个空瓶,吸收能力特别强,于是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往里灌输知识。让其背书、写字、做计算,尽管他们不一定理解,但先让其被动吸收,然后慢慢消化。
三、学前教育师资队伍落后,不适应幼儿全面发展需要
大道理要求促进幼儿全面发展,可是谁来促进?谁来引导?主要在教师。这就要求幼儿园教师要有全面的素质,要有过硬的本领。而今,很多地区尤其西部农村地区学前教育才起步,进入学前教育师资队伍门槛低、职业考核标准低、工作待遇低。很多教师没有一技之长,除了教幼儿识字计算外,别无他法,怎么能引导幼儿全面发展呢?
四、学前教育质量评估机制不健全
很多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对学前教育综合评估的标准仅仅是个框架,评估形式单一、评估过程流于形式,对办园思想方面往往避重就轻,从主管部门到幼儿园就如何防止和纠正学前教育“小学化”问题措施乏力。
作为幼儿教师,理应自觉防止和纠正学前教育“小学化”问题,以下是我的做法和体会:
一、制订不同年级幼儿发展目标,与家长互动
按照教育部《幼儿园教育纲要》提出的幼儿园教育方针和培养目标,拟定各年段幼儿在体质、心理素质、认知、阅读、记忆等各方面的发展目标,并印发致家长,引导家长如何正确全面评价幼儿的发展进步。我常常在家长会上与家长探讨这几个问题:1.你在家中是怎样辅导宝宝学习的?2.你从哪些方面认为你的宝宝是否聪明?3.你认为你的宝宝在幼儿园学到了些什么?我对家长的意见进行了尊重性评价,再告诉他们:教育专家积极提倡利用幼童的探索天性,通过让其接触大自然、认识真实世界,建立认知基础。多让幼童用五官感觉大小、形状、颜色、质地,用心去体会数字的意义,用手去操作,用思维去判断,有利于培养幼儿认知分辨能力,动手动脑能力,有利于孩子今后的学习。
二、广泛宣传学前教育“小学化”问题对幼儿成长的危害,让社会参与
通过板报、简报、家访等形式,扩大社会宣传,让更多的人们认识到:过多在幼儿大脑里灌输呆板而没有理解的东西,过早地让幼儿用死办法重复计算,不加思考地书写,只能是剥夺幼儿自由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抹杀幼儿发问、好奇、思考、探索、创新的积极性,进而形成孤僻、内向、挑食、软弱、呆板等不良性格和行为习惯,对今后长远的学习和成长产生极大的危害。如曾经报导:某省一名男孩13岁就考入大学,17岁前往北京大学攻读硕士学位,但20岁时却不得不退学,原因是“生活自理能力太差”。
三、制订科学合理的活动计划,让幼儿乐有所学,学有所得
专家认为:幼儿在集体中玩,在游戏中玩,不仅能学数、学字,更能培养幼儿团结协作精神、动手动脑能力、探索创新意识,还能使幼儿形成良好的文明礼貌、爱整洁、讲卫生、不挑食、爱锻炼的行为习惯。
篇6
关键词:学前教育;小学化;危害;策略
一、学前教育小学化倾向的危害分析
1.对幼儿的身心发育不利
幼儿的身体发育处在初级阶段,这一阶段幼儿身体的发育还不算完善,其中不仅幼儿的肌肉发育还不成熟,骨骼也是如此。在开展幼儿学前教育的过程中,过早进行小学化幼儿教育对幼儿的发育会造成非常大的影响。这些影响不利于幼儿身体的正常发育,更不利于幼儿的健康成长。目前学前教育过程中的一些做法,会在不知不觉中给幼儿的成长带来潜在的伤害,这种潜在伤害甚至是不可逆的,会给幼儿未来的成长带来非常大的负面影响。例如,在一些学前教育过程中,教师对幼儿的识字量非常重视,希望幼儿通过大量识字为其小学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但是往往事与愿违。为了让儿童在幼儿阶段掌握大量的生字,必须让幼儿进行大量书写,而幼儿手上的肌肉群还没有形成极强的控制能力,对笔的控制力是比较弱的,长期超负荷写字,不利于幼儿手部肌肉群的健康发育。同时,长期低头也会严重伤害幼儿的视力,不利于幼儿视力的健康发育。此外,幼儿对身体的控制力远远不如小学生,不正确的写字姿势势必会影响幼儿脊椎的正常发育,这对幼儿的身体伤害是非常大的。
2.容易使幼儿出现厌学情绪
幼儿有其自身的身心发展规律,幼儿与小学生相比较,其好奇心应该更强,更具想象力。同时幼儿学习一样东西更多地取决于他们对这一事物是否感兴趣,如果幼儿对所学习的内容感兴趣,那么他们就会集中注意力,全身心地投入这项内容的学习之中;与之相反,如果幼儿对所学习的内容不感兴趣,他们就很难投入其中,学习效率也会因此而大打折扣。因此,如何在学前教育中激发幼儿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是非常重要的。小学教育内容对于小学生来说还不算难,但是对于幼儿来说,还是会让他们感到非常枯燥,同时也会感到学习内容非常难,经常会在学习之中遇到一些他们无法解决的问题,再加上教师在采用小学化的教学方式时,经常喜欢将知识机械地灌输给学生。长此以往,幼儿对这样的学习会逐步失去学习兴趣,乏味的教学方式难以有效地激发幼儿的学习热情,这种小学化的教学方式会很容易造成幼儿出现厌学情绪。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即便是在学前阶段学习了再多的小学知识,对于幼儿的长远发展也是非常不利的。
3.容易使幼儿形成不良的心理
在幼儿阶段开展小学化倾向的学前教育对幼儿健康心理形成是非常不利的[1]。这样的教育与幼儿心理发展的水平是不相适应的,对幼儿健康心理的形成会造成极坏的影响。幼儿阶段其系统的学习能力没有有效形成,幼儿的学习主要是在兴趣的驱使下,在游戏化的活动中加以实现,这样的学习内容显然是小学化的教学内容所不能给予的。因此,在幼儿阶段采用小学化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难以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过早采用小学化的教育方式和教育内容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幼儿形成不良的心理,影响幼儿健康心理发展。过早地在幼儿阶段开展学前化的教育很容易造成儿童形成畸形的心理,这对幼儿未来的成长是非常不利的。
二、学前教育小学化倾向的解决策略
1.加大管理的力度,形成幼儿教育的正确理念
从目前学前教育发展的情况来看,在一些幼儿教育工作者以及家长的心目中,小学化的幼儿学前教育观念依然根深蒂固[2]。面对这样的状况,相关主管部门应该高度重视目前幼儿学前教育方面存在的小学化倾向问题,加大管理和宣传力度,让每一个幼儿教育工作者和家长都能够在思想的深处认识到幼儿学前教育小学化倾向的实际危害,让幼儿教育工作者和家长形成正确的幼儿教育理念。在社会化的宣传和报道中,形成正确的幼儿教育观,充分了解幼儿教育的宗旨,深刻理解幼儿办学的现实意义。要加强科学化幼儿教育制度的制定,加强幼儿教育的监督和管理,开展行之有效的考核和评估,对各种幼儿办学的活动加以有效的规范和督导,以此规范幼儿办学行为,改善幼儿学前教育小学化倾向问题。尤其是针对现阶段一些私立幼儿园的学前教育小学化办学倾向问题,更要加以重视,对出现相关问题的幼儿园要加强整改,要让相关宣传活动深入人心,对私立幼儿园存在的一些突出的学前教育小学化问题加以解决,以此促进幼儿学前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
2.转变家长观念,依照幼教法规实施
尽管在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们国家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我们应该承认学校以及社会依然以分数作为一个重要的选拔人才的标准,在现实生活中,分数比较高的学生,其选择的余地会非常大;而与之相反,如果学生的学习成绩不理想,会极大地影响其未来的发展,不利于其创造更多的发展机遇。因此,受到这些因素影响,在一些幼儿家长的心目中提升幼儿的考试成绩,让幼儿掌握更多的系统化知识就变得异常重要。如一些幼儿家长片面认为,只要幼儿在起始阶段掌握更多的小学知识,就能够为未来的成功奠定坚实的基础。在这样的观念引领下,幼儿家长小学化的学前教育意识是非常强的。要改变这样的教育局面,相关主管部门就要针对家长存在的小学化学前教育的错误认识,加大教育的力度,要将一些小学化的学前教育失败的反面案例对家长进行宣传,让家长们深刻认识到幼儿学前教育小学化的危害。通过讲座以及资料搜集的方式,切实转变幼儿家长的一些错误的幼教观念,通过家长幼教观念的改变,促进幼儿学前教育工作的实施。与此同时,要依据幼儿教育的相关法律法规开展相关的教育活动,以相关幼教法规的有效落实,促进幼教工作的高效开展。
3.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
在以往的幼儿教育工作者中,有相当多的幼儿教育工作者认为,一个人的成才与其幼儿阶段接受良好的教育是密不可分的,这本无可厚非。但是问题的关键在于幼儿教育阶段在整个教育阶段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幼儿教育阶段只是人才培养的启蒙阶段,幼儿教育阶段并不是成才的阶段。因此,幼儿教育的实施最主要的目的不是让幼儿掌握多少知识,形成哪些技能,而是通过幼儿教育阶段培养幼儿的基本素质以及培养幼儿参与学习的兴趣。幼儿教育要着眼于幼儿的全面发展,而不是着眼于对幼儿技能和知识的培养。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要开展好幼儿学前教育,就要规范教师教学行为,要改变教师在幼儿学前教育中小学化的教学行为,要依据幼儿教育的规范和相关规定,将一些在幼儿学前教育实施中的一些小学化的教育行为加以制止,以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教育取代以往幼儿小学化的学前教育,要将幼儿学前教育与小学化教育严格区分开,以规范的幼儿学前教育促进幼儿素质的全面提升。
开展学前教育小学化倾向的相关问题研究对促进幼儿学前教育的发展具有非常大的作用,目前针对相关问题的研究还有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因此,本文以此为视角,对相关问题展开了尝试性的研究。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 幼小衔接 学前教育 幼儿教育 分析探讨
一、幼小衔接导向及其对于学前教育的作用和意义
学前教育是向小学阶段学习过渡的一个前置阶段,它通过一系列学前教育的基本目标、要求、手段和方法对儿童进行知识的启蒙和启发,并在这个过程中对儿童进行集体生活和自我管理意识的培养,而在这个过程中同时也要参考小学阶段对于学生基本素质和能力的要求并进行相关教育环节、教育内容及教学手段和方法的设计。
幼小衔接是学前教育中的一个基本要求,它着眼于儿童后继小学阶段的学习和要求,提前在幼儿阶段学前教育中给予适当涉及并对儿童的心理和智慧进行塑造和启迪。一项调查研究显示,学前教育中幼小衔接导向对于儿童在小学阶段的学习和生活的贡献率为37.5%,大大超过了其他方面的影响程度,同时该调查报告也显示,儿童后继小学阶段的基本能力和素质中的要素与其学前阶段的幼小衔接导向的培养效果呈现出0.45的相关系数和强度,由此可见幼小衔接导向在学前教育阶段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二、目前学前教育在幼小衔接导向上现状存在问题分析
随着我国整个教育系统改革的逐渐推进和深入以及在学前教育中每年平均5%的递增投入幅度,目前学前教育取得了长足进展,表现在幼小衔接导向上体现为儿童进入小学阶段的适应指标和学习生活等基本素质指标2009年较1998年相比平均每年上升了7.8个百分点,学前教育对于小学阶段教育的贡献率同期也实现了每年5.7个百分点的增加。但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和制约,目前在幼小衔接导向上学前教育中存在问题及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首先,幼儿教育中的班级课堂时间设置与小学教育阶段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造成儿童在小学阶段的学习中难以适应常规班级时间的设置,出现注意力不够集中甚至厌学的情形。为了使这种情况得到缓解,幼儿园在集体活动时间的安排上应该适当延长,大班下学期集体活动时间安排在三十分钟左右,让小朋友在心理上、时间概念上有好的准备,实践证明这种时间上的靠拢非常有效;其次,幼儿教育中的教师对于儿童的学习习惯的培养和常规要求与小学阶段的学习习惯特点及常规要求出现严重的不匹配,造成了小学教育特别是小学一年级教育的困难境地。比如字体书写上,在幼儿园这样的起始阶段建立起上述几个良好习惯尤为重要。在大班后期可以进行专门的训练和指导,学写一些简单的数字,不要求快,只要求规范;再次,幼儿教育中的对于儿童的自理能力以及自我约束能力和管理能力等日常生活能力的培养状况不满足小学教育阶段对于学生日常生活能力的要求和基本目标。幼儿园大班应加强生活能力的培养。
如:整理书包,管理自己的物品,准时上幼儿园,按时入睡,在自由活动时会结伴玩耍,听指令完成任务或听老师口头通知带指定物品等;最后,幼儿教育中儿童的阅读能力没有得到相应提高,造成了小学阶段的学习中效率和质量的下降,从而对于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信心造成了一定的负面作用。阅读能力可以使人与书产生互动,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在互动中增长。拥有这样的基础进入小学,会给小学的学习生活带来很大的方便。
三、基于幼小衔接学前教育的建议和对策
根据幼儿衔接导向的学前教育及其基本内涵作用和意义的阐述,在分析了目前学前教育中基于幼小衔接导向中基本现状存在问题及其原因分析的基础上,结合相关幼小教育的知识和理论,同时借鉴国外幼小教育先进国家的成功做法和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就我国目前学前教育中幼小衔接问题提出如下建议和对策。
第一,幼儿教育中课堂班级时间设置要与小学阶段的课堂班级标准相近或一致,以此培养学生的课堂班级时间观念和思维。在幼儿园大班,按规定集体活动时间是三十分钟左右,注重动静交替,注重游戏,注重幼儿活动与参与。而小学上课时间规定是四十分钟,与幼儿园相比是多静少动,并且要求遵守严格的课堂纪律,从幼儿园进入小学,一下子要坐四十分钟,无疑是一场严峻的考验。
第二,针对小学阶段的学生学习习惯规律和常规要求,在幼儿教育中进行前置,即可以按照一定比例的质量要求和培养规格以相对较宽的要求进行提前教育。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幼儿掌握正确的坐姿、写姿、握笔姿势。坐姿、写姿、握笔姿势是幼儿教育中一直强调的事情,如果这些基本姿势不正确,在高年级纠正往往收效甚微。因此,在幼儿园和小学一年级这样的起始阶段建立起上述几个良好习惯尤为重要。
第三,在学前教育中加强和提高幼儿自我管理能力和自理能力等基本日常生活能力和常识的教育,采用多种方式以适合儿童心智发展的特点进行教育。使幼儿在自理能力、时间概念、任务意识、责任感、解决问题的能力、独立交往能力、以及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力等方面打下良好的基础,减少初上小学时丢三拉四,东拉西扯的现象,逐渐学会管理自己,进入小学后能开始忙而不乱、有条不紊的生活。
第四,有目的有规划有计划地在学前教育中提高儿童的阅读理解能力,并辅之以拼音教学对学生的认字、写字及读字能力进行培养。坚持开展阅读活动,主要形式包括自由阅读和老师指导下的阅读活动两种。这两种活动,使小朋友既有自由选择阅读内容的机会,又能得到老师的引导,在有目的、有计划的阅读中,阅读方法、阅读兴趣、阅读能力有了大幅度提高。这些能力又直接、有力地促进学习能力的发展。
总之,学前教育对于培养儿童的后继学习能力非常重要,它是为儿童正式进入小学阶段学习和生活的准备阶段,对于儿童心理和智慧的形成和发展意义重大。本文基于幼小衔接的导向分析了目前学前教育在与小学教育的衔接和配套问题上的基本现状、存在问题及其原因,并针对当前学前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针对性的分析,提出了建议和对策,从学前教育课堂时间参照小学阶段进行设置、学习习惯和常规要求向小学看齐、教会儿童进行日常生活学习的管理以及培养其进行阅读思考的能力,目前这几个方面是学前教育中基于幼小衔接导向中的重点和关键问题,希望本文的分析和讨论有助于学前教育中幼小衔接导向问题的顺利解决和改观。
参考文献
【1】周蔓雪.对幼小衔接工作有关问题的新认识[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s1)
篇8
所谓学前教育小学化是指将小学教育中的教学内容、管理模式下移到幼儿园,要求幼儿园的孩子像小学生一样上课、做作业、守纪律,甚至参加考试。学前教育“小学化”的状况在民营幼儿园比公办幼儿园更为突出,大班比中班、小班更为严重。在一些民办幼儿园,从中班开始教授拼音、识字、算术、少儿英语等小学课程内容,不仅像小学一样上午、下午安排上课,而且还给孩子留家庭作业,甚至还有期中、期末考试。有的幼儿园甚至在孩子入小学前将小学三年级语文、算术知识基本学完。
著名教育家卢梭曾说:“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这个次序,就会造成一些果实早熟,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就是说,我们将造成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孩子提前学习拼音、算术、英语等课程虽然“没有输在起跑线上”,但从长远来看,这种超前学习将给孩子的身心健康和人格发展造成极大的伤害,甚至带来无法弥补的损失。比如,让孩子过早学写字,会造成孩子驼背和脊柱侧弯;长时间看书、写字会影响孩子视力发育,容易形成近视眼;缺少与同伴游戏和共同活动的时间,将直接影响孩子的社会化,损害孩子健康人格的养成;孩子提前学习小学内容,当进入小学低年级阶段时又重复学习那些课本内容,将让他们对学习失去兴趣,等等。
导致学前教育小学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中、小学应试教育的升学竞争向幼儿园蔓延
尽管20世纪80年代我国提出实施素质教育,中央政府三令五申,出台各种政策、法规和措施,但基础教育中的应试之风并没有丝毫改变。2001年开始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希望以此来推动素质教育进程,遗憾的是,十多年过去了,我们总结出许多课程改革的经验,但中、小学生课业负担重、升学压力大的现象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改变。基础教育新课程和素质教育,在强大的升学竞争压力面前显得软弱无力,应试、升学竞争从高考一步一步向下蔓延到幼儿园。
各级学校为了提高升学率,层层选拔好生源。小学、初中本属于义务教育,小学无须考试直接升入初中。但现实情况是,一些初中学校特别是优质的初中学校或者初中学校的“重点班”,可以公开组织考试,选拔优秀的小学毕业生。同样,一些小学为了迎合这种选拔又不得不向幼儿园选拔好生源,孩子在入读小学一年级前就要经过名目繁多的测试,而测试的内容恰好是小学的学科知识。一些名牌小学的“小考”录取率甚至比中考、高考还低。据《升学压力逼近学龄前儿童》报道,一所招生不到300人的小学有3000人报名。“考取”名牌小学成了幼儿园办学的唯一目标,并在这一目标的指引下,学拼音、学写字、学算术、学英语就成了幼儿园课程的主要内容,想不教都不行。
(二)“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观念催化
不知从何时开始,“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口号在社会上广为流传。一些家长认为“起跑早”“起跑快”肯定不会输,于是纷纷将孩子早早地推到小学课程学习中。即使幼儿园不教,家长也会向幼儿园提出要求,只有看到孩子每天能学到拼音、算术,能认字、背诗,家长才安心。在如此强大的“市场需求”推动下,幼儿园只好引进小学教育的教学管理模式,以迎合家长的需要。
(三)校外教育机构故意“造势”,推波助澜
一些社会上的早教和培训机构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开设各种所谓“针对性”的训练班和“幼小衔接班”。为了吸引生源,针对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大肆鼓吹早教的重要性,甚至对家长展开一些功利、虚假的教育宣传,似乎不让孩子超前学习将耽误孩子的一生。再加上家长对学前教育缺乏科学的认识,在被各种宣传口号和标语弄得眼花缭乱的情形下,抱着“学了总比不学好”的心态,一批批家长早早地把孩子送上了“小学化”教育的征途。
(四)幼儿园教师队伍素质不高,将学前教育简单化
学前教育是为3~6岁儿童实施的为人生奠基的教育,是启蒙教育,要贯彻“保教结合”的原则,其主要教育形式应该是寓教于乐。《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学前教育“要为幼儿一生的教育打好基础”。《幼儿园工作规程》明确规定,幼儿教育的工作原则是体、智、德、美诸方面的教育相互渗透,有机结合;以游戏为主要活动,寓教育于各种活动之中。
学前教育的性质、任务和形式决定了它对教育者素质的要求。它要求教师在爱孩子、读懂孩子的基础上,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特点,创编各种活动,综合运用提问、讲解、观察、示范、游戏等方式,渗透人文、科学、语言、艺术等教育内容,把对孩子良好习惯和行为的培养贯穿于丰富多彩的活动之中。这对当前大多数没有经过专业教育和训练的幼儿教师来说是个很大的挑战,他们将无法胜任。
再加上多数幼儿园基础设施简陋,很难满足各种幼儿活动的需求。与其让老师劳神费力地去创编游戏活动,不如挂一块黑板、拿一支粉笔,教孩子读几个拼音、认几个数字来得简单方便,省钱省事。更何况,搞活动还要考虑安全问题,一旦有什么闪失,谁也负不起责任。总之,安排几十个孩子安安稳稳地坐着,给他们教学一些拼音、算术,既安全,又省事,还赢得家长的满意,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呢?
要改变学前教育小学化的状况必须从观念到行动进行综合治理,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篇9
一、当前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首先,教学观念落后。在当前的应试教育环境下,老师普遍对于体育学科这种非应试科目不够重视,因为学生在升学的过程中,并不需要对体育学科进行考察,所以,学校为了提升升学率,也在一定程度上缩减了体育教学的时间,教学的重点也都放在考试科目上。其次,体育教学形式单一,不利于学生兴趣的培养和疏导。当前的小学体育教育形式十分单一,老师一般都是按照既定的教学计划开展教学,缺乏教学方式的创新升级,这些传统的体育教学形式已经不适应当前的教育发展形式,学生在体育课的过程中容易产生厌倦的心理,兴趣的培养与疏导更是没有提到体育教学的计划之中“。最后,缺乏一定的体育课前准备活动也是小学体育教学中的主要问题。在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老师由于缺乏一定的认识,在教学过程中直接让小学生做一些体育运动,并不注重课前准备活动,这很可能使小学生在剧烈运动的过程中造成相应的损伤,不利于体育教学的进一步开展。
二、提升体育游戏教学效果的有效策略
(一)教师转变传统的观念,正确认识游戏化教学
任何变革都要从观念的改变开始。提升游戏化教学的有效性,要求小学体育教师转变传统观念,正确认识游戏化教学的内涵,以及游戏化教学对学前教育的积极作用,并准确定位教师自身在游戏教学中的角色。举例来说,在传统小学体育教学模式中,体育教师占据主动地位,是课堂的领导者、组织者、施教者、管理者。在游戏化教学中,教师则要转变为游戏的一份子,成为观察者、指导者、参与者、合作者,当学生在游戏过程中遇到困难或难以继续时,要以同伴的身份给予意见和建议,从而推动游戏的顺利进行。当游戏结束时候,教师要进行总结和评价,加深学生对于体育的认知和理解。另外,小学作为义务教育的基本实施单位,要积极开展体育游戏化教学的相关培训,帮助教师提升自身能力素质,确保教师适应游戏化教学的教学需求。
(二)转变体育游戏教学方式,尊重学生个性发展
在当前的小学体育游戏教学实践中,影响游戏教学质量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老师的课堂教学方式单一陈旧,教学过程十分枯燥乏味,无法有效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之下,要想有效提升小学体育游戏教学的整体质量,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老师应该在更新教学观念的基础上,敢于打破传统教学形式的约束,积极创新课堂教学方法,逐渐在教学实践中探索出一条适合小学生学习和成长特点的全新教学路径。这就需要老师具有一定的创新思维能力和较高的综合素质。小学体育教师在开展游戏教学过程中,应该关注并且尊重学生的成长规律,正视学生之间存在的个体化差异,摒弃传统的一刀切式教学形式,及时调整教学方式,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适合的教育,从而有效提升小学体育游戏教学的整体质量。
(三)注重游戏教学实效,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小学体育游戏教学过程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开展体育游戏时候,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发展和成长特点,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突出,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体育游戏选择和开展过程中,教师应该积极采用有效的教学对策,逐渐弱化自己在体育活动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向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和引导者转变。除此之外,在小学体育教学实践中,老师应该强化学生自主运动能力的培养,重点关注学生个体的体育情况,及时发现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且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制定针对性的教育和提升计划,使每个小学生都能在教学过程中有所提升。
篇10
关键词:法国政府;私立学校;购买学校教育服务;协作合同;简单合同
在法国,公共服务可由公共部门提供,也可由个体、私企或其他私立性质的机构在公共部门的资助和监督下提供。公共服务包括三类: 一是政府性公共服务,如司法、外交、国防等;二是非商业性公共服务,如教育、文化、卫生等;三是商业性公共服务,如能源、交通等。教育属于非商业性公共服务,通常是免费(或低收费)的。教育经费的主要来源是税收或强制性分摊金。2010年,法国教育经费总额为1348亿欧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7.0%, 其中,初等教育(小学、幼儿园)经费占27.0%, 中等教育(初、高中)经费占41.2%, 高等教育经费占21.2%,继续教育(培训)及其他校外活动经费占10.6%。在这些经费中,中央政府经费占56.8%,地方政府经费占25.0%,家庭经费占11.1%,企业经费占6.5%,其他公共部门经费占0.6%。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经费合计超过80%。
法国政府规定,适龄青少年(6~16岁)必须到校或在家庭(少数)接受义务教育。法国的中小学校分为公立和私立两类,绝大多数学生(83%)就读于公立学校,其他学生(17%)就读于私立学校。政府对公立学校的投入包括教师工资、运行经费和其他投资经费(如校舍建设等)。公立学校严格按照政府制定的教学大纲实施教学活动,其教师享受国家公务员待遇。私立学校分两类,即签约私立学校和非签约私立学校。签约私立学校是指那些与政府签署协作合同的私立学校(中学或小学)或简单合同的私立学校(仅限于小学)。与政府签署协作合同的私立学校的教师工资和运行经费均由政府拨款支付,其他投资(如校舍建设、维护等)通常由学校自行负责。而与政府签署简单合同的私立学校,政府仅支付其教师工资。私立学校中98%的学生在签约私立学校就读。这些学校的部分教师属于国家公务员,其余则是仅与学校签约的合同教师。签约私立学校按照政府制定的教学大纲实施教学活动。但是,与政府签署简单合同的私立学校则拥有较大的自,可自行安排教学内容。非签约私立学校是指那些没有与政府签约的私立学校(只占极少部分)。政府不对这类学校进行经费投入,学校自行解决全部费用,教师聘用及教学计划也由学校自行决定。
私立学校大多属于教会学校,部分私立学校是根据社会的某些特殊需要而创办的。例如,学生在认知或学业上遇到较大困难时,家长不希望孩子进入公立学校,就会去寻找对孩子照顾比较周全的私立学校。义务教育是政府的职责,私立学校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政府办学的压力,为学生入学提供更多的选择。政府与私立学校签约并给予资助被视为政府购买学校教育服务的主要形式。在2010年的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私立学校教育经费中,政府(包括中央、地方)经费投入比例占77.5%。
一、购买内容
政府向私立学校购买的初等和中等教育服务通常包括12项内容: 学前教育、小学教育、初中教育、普通高中和技术高中教育、中等职业教育、高中后教育、入学特殊设施、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社会活动、学校运行管理、教师初始教育和继续教育、教师补缺、课外辅导等。
二、承接主体
符合与政府签约条件的私立学校是政府购买学校教育服务的承接主体。私立学校的法律属性可以是协会(Association loi 1901,通称为符合1901年法律的协会),也可以是企业(如有限责任公司、个人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等)。确定学校的法律属性对办学很重要,因为它关系到收费、纳税、人员聘用制度等诸多工作的开展。
三、购买程序
私立学校与政府签约、获得政府经费的过程,就是政府购买学校教育服务的过程。一般程序为: 创办学校-提出申请-获准签约-执行合同。如果私立学校希望与政府签约,就必须具备一定的办学条件: 第一,学校创建时间达5年以上(在郊区新区创建的学校须1年以上);第二,教师的学历学位、身体状况、品行记录,以及校长的资历等都要符合要求;第三,校舍安全、卫生状况达标。符合条件的学校可以于每年1月31日前向政府提出申请,获准后签约。签约的一方是代表校方的校长和校舍管理机构负责人,另一方是政府代表(一般是省长)。合同一般在当年9月份生效,学校获得政府相应的经费支持。
四、资金管理
私立学校的经费并非全部由政府提供。政府对签约的私立学校只提供教师工资及一些补助资金,用于学校的正常运转。学校可以向学生家庭收取一定的学费作为补充。不同学校、不同年级的学费各有不同。学校作为非营利性机构,须依法办学,收费遵循非营利原则,经费使用遵守财务制度,学校财务置于国家监督之下。
五、绩效管理
学校与政府签约后,须严格按照合同要求办学,如遵循政府制定的教学大纲和规章制度,执行与公立学校类似的课时安排和作息时间,不得选用政府禁止的教材等。简单合同至少为期3年,无上限;协作合同的期限没有硬性的规定。两种合同期满后,只要符合相关条件就可以续签。达到要求的与政府签署简单合同的私立学校,可以申请转为协作合同私立学校或申请并入公立学校。与政府签约的私立学校办学受政府督导,如果出现办学违反法律法规或严重不遵循合同的现象,经专门委员会审核确认后,由省长宣布解除合同。
六、工作机制
第一,法国允许自由创办学校。在法国,符合条件的个人或机构均可创办学校。法国中小学公立与私立学校并存,且以公立为主,私立为辅。私立学校的存在是政府购买学校教育服务的前提。
第二,政府通过签约购买学校教育服务。政府通过与私立学校签约的方式直接向校方购买学校教育服务。
第三,政府投入与监管并重。政府对签约的私立学校投入较多的经费,对其教学管理和督导也比较严格,类似于公立学校(尤其是对签署协作合同的私立学校)。但是,签约的私立学校在办学方面有一定的自主性。设置政府经费介入程度不同的两种合同,可以使政府购买学校教育服务的方式变得更为灵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