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课程改革方案范文

时间:2024-01-30 17:59:3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幼儿园课程改革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幼儿园课程改革方案

篇1

关键词:幼儿园课程改革、教师教学适应性、幼儿教师、对策研究

一、 简述幼儿教师教学适应性存在的问题

1、对教师角色意识的不稳定、不确定

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渐深入,在幼儿园的逐渐实施,很多幼儿园教师的传统观念以及教师的角色地位发生了主体的变化,主体地位向幼儿个体发生着逐渐的转变,幼儿主体地位得以凸现。从翻阅文献综述以及平时在学习是的观察,我们发现,多数幼儿教师已经注意到这点,开始有意识地转换自己的角色,改进传统的教育方法以及更新现有的教育观念。其中一部分幼儿教师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也能够对教育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处理,并从中发现问题及时改革和处理。但是,由于幼儿教师群体自身就具有多样性特点以及教育环境方面的复杂性特点等多重因素的限制,幼儿教师在课程改革活动中往往不能够灵活的实现多个角色之间的转换,往往体现在幼儿教师对转变角色的不稳定以及不确定的特点。因此,教师在实施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多数幼儿教师与幼儿之间的互动更多停留在对幼儿行为问题的控制和处理,缺乏的是幼儿教师和幼儿之间的有效情感交流,这就与幼儿教师在转变角色之后的角色意识的不稳定和不确定有着必然联系。

2、对课程改革过程中使用的“新教材”的不适应

幼儿的学前教育与中小学教育同属基础教育,但是,幼儿园的教育就没有一个统一的课程标准和国家机构去统一编写教材,大都是在教育理念和刚要的参照下,编排代表新思想、新模式的幼儿教材,其版本层出不穷,各式各样。如此方式相应的教参书目应运而生,如多元整合课程、创新教育课程、建构式课程、生态艺术课程、综合主题活动、思维游戏课程。以及相应的教学方案的层出不穷,比如引进和改造的蒙台梭利教学、瑞吉欧方案教学等等。

幼儿园课程的建设和管理从传统的标准化统一化开始向注重课程改革的发展和实施角度的多元化和自主性角度转变。因此,幼儿园采用何种方式教学,选择什么样的教材授课,也就直接影响着幼儿园的教学质量与前途发展。同时也对幼儿教师提出了挑战,不同的幼儿教师要适应不同的教材结构,因此,在课程改革过程中,幼儿教师对幼儿园是用的“新教材”多数处于不适应的状态,这也对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实施设置了能够适应的客观问题。

二、 如何增强幼儿教师教学适应性的对策

幼儿园课程改革是幼儿教育的新生事物,在对书籍以及资料的查询之后,我们就课程改革中幼儿教师在课程改革教学是出现的不适应状况尝试提出以下三点建议,从而能够跟好的增强幼儿教师教学的适应性。

1、 教师要加强自主学习,适应课程改革的要求

幼儿教学的课程改革对幼儿教师的教学能力、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幼儿教师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就应该加强自主学习,不应该消极面对,从而能够不断的适应课程改革的要求。

教师应该根据自身的特点制定自己的学习发展计划。幼儿教师自身对自己的自身特点是最明确的,所以,可以根据自己的自身特点制定可行的学习发展计划。

首先要了解自己的学习基础。只有对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基础有所了解,才能够有利于扬长补短,发挥优势,实现终身学习的效果。针对幼儿教师课程改革的学习基础主要包括:课程改革中提出的文化基础知识和业务工作能力要求;自己的学习方式能够适应课程改革的要求;找出自己的薄弱环节去适应教学改革大环境的要求。

其次,就是要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幼儿教师要为自己的教学做一个短期能够实现的计划和一个长期的长远规划。短期目标不要太高,要循序渐进,在自己的能力范围之内确定好一个成绩以及某种程度的发展,这样不仅仅能够适应课程改革的要求,而且也不会因没有实现造成自己的情绪不满,使自己的学习目的变成空谈。长远规划就是要求教师在制定下一步专业的发展计划,要有自己的学习方向,从而不段提高自己、鞭策自己,以不变应万变,适应教学改革的一切发展变化。

2、 加强幼儿教育管理、给幼儿教师以更多的支持。

在新的课程改革中,幼儿教师要适应其改革变化,不仅仅要从提高自身的能力和专业水平上出发,而且,教学过程中的弹性管理,也会给幼儿教师提供更为灵活、更为广发的教学空间,以便适应课程改革的变化。

幼儿教育《刚要》中提出,要求幼儿教师选择适合幼儿发展的教育内容,根据幼儿的学习兴趣,把握最佳的教育契机。如果还是按照传统模式去制定教学计划教学方案,那么就无法贯彻这以思想。所以,这就要求,幼儿园在进行幼儿教学课程改革的同时,必须给幼儿教师足够的弹性空间,要让教师自主教学。

首先,可以根据具体班级和地区的幼儿自身特点及实际情况,选择适合本班或本地区的幼儿教学课程计划,结合幼儿的自身兴趣发展,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不再像传统的教学方式统一设定教学内容,教学计划和制定统一的教材

再次,允许幼儿教师自己根据课程的安排和活动自行调整教学计划。幼儿教师的教学是与幼儿互动发展的,在这个过程中,只有教师自己能够完全的掌握每一个幼儿的兴趣以及幼儿个体的特点。在课程改革中,教师对教学课程的安排是适应幼儿的学习反应调整的,幼儿园的管理者就不要一味的干预、限制幼儿教师将要制定的计划和所实施的步骤,更不要将其行为视为违规行为。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的,让幼儿教师适应课程改革的变化,同时,也能个给幼儿们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和学习计划。

最后,要允许教师建立相对稳定的教学活动安排,在时间上能够有充分的弹性空间。在课程改革教学过程中,就能够更好的使幼儿教师拥有更多的自主教学空间,以及是教学更充满生机与活力,让每一个幼儿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贾丽.幼儿教师教学适应性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以满洲里市S幼儿园为例[D].东北师范大学 .2009

[2]王建军.课程变革与教师专业发展[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4.96.

[3]虞永平.试论幼儿园课程及其特质[J].早期教育,2001(1):26

篇2

【关键词】园本课程 教师 幼儿园

“园本课程是以相关的法律法规及政策为指导,以幼儿园现实的环境和条件为背景,以幼儿现实的发展需要为出发点,以幼儿园教师为主体构建的课程。”开发园本课程成功的关键在于是否真正从幼儿发展出发,真正分析并抓住幼儿园在课程资源上的优势。教师作为课程的实施者,也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充分发挥教师在课程中的作用,有利于促进幼儿全面而主动的发展,有利于提高教师专业水准,有利于实现课程的适应性以及创建有特色的幼儿园。

一、发挥教师在园本课程中的作用之必要性分析

在新的课程观念中,教师已不仅是课程的实施者,同时是课程的参与者和建构者。同样,在园本课程开发中,教师不仅是课程的实施者,也是课程的编制者、评价者以及重要的课程资源。

(一)作为课程资源的教师

“课程实施的范围和水平,不但取决于课程资源的丰富程度和拓展广度,更取决于课程资源的开发水平和利用效率。没有宽阔而开放的课程资源根基,就没有动态生成的现代课程。”课程资源具有潜在性、丰富性、动态性等特点。课堂上、活动中发生的一切事情,任何一个教学环节出现的问题,学生在课堂中的各种行为表现,课堂内外发生的一切偶然事件都有可能成为教师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工具,都有可能成为教师教学的新起点。

面对丰富的、大量的、开放性的课程资源,究竟该选择何种教育资源才能最大程度地适应幼儿能力的发展,满足幼儿的需要,调动幼儿积极探索周围世界的兴趣,给幼儿带来多方面的信息刺激,这一切都取决于教师。因此,在某种意义上,“教师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

(二)作为课程实施者的教师

“教师是实施课程方面的权威”。不管他人如何编制课程,在课堂上,教师是课程具体实施的人。对于一个特定的班级,教师要决定课程的哪些方面是需要讲授或特别强调的,还要决定是否在学生基本技能或批判性思维技能上花时间,以及花多少时间。

而且,课程方案与实施之间存在着课程理想与课程现实、预期结果和时间结果之间的差异。只有当教师参与到课程实施中来,才能及时发现课程实施中的问题,从而有效的指导课程实践,并在实践课程的过程中不断地完善课程理论,最终设计出更适合幼儿发展的园本课程改革方案。

(三)作为课程编制者的教师

园本课程开发最终是为了实现幼儿作为一个整体的人的全面而主动的发展。教师与幼儿之间有着“亲密”联系,对教与学、幼儿的需要和兴趣、内容、方法和真实的材料,有广泛而深入的理解。教师最有可能使课程编制超越理论或判断的范围,并转化为实践和产生时机效用。因此,在园本课程开发中,应当把课程编制的权力赋予处在第一线的教师,欢迎幼儿教师加入课程编制委员会,允许教师作为幼儿声音的“代言人”。这样,才能在园本课程中更多看到基于孩子能力、需要和兴趣的痕迹。

(四)作为课程评价者的教师

作为课程实施者,教师在评价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为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直接感知课程,对于该课程的优劣、对学生的具体影响、所存在的利弊等情况最为了解,他们才是课程评价中最有发言权的人。

让教师参与课程评价,不仅有利于促进教师个人专业技能的发展和个人素质的提高,更重要的是能有效的改进课程,发现课程中存在的问题,减少课程改革的损失,做出合理的课程决策,提供及时有效的反馈信息。同时,教师参与课程评价也有利于教师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当教师亲自参与课程评价时,才会对改革目标、改革者的真正意图、改革内容的贯彻施行做到全面了解。

二、如何发挥教师在园本课程中的作用

“教师参与课程发展,可使教师更好地实施参与其发展的课程。”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发挥教师在园本课程中的作用。

(一)教师自主发展

“教师自主发展是指教师基于个体主动意识和能力而自觉地提高自己,完善自己,达到作为教师的人生意义与价值的自我超越。”新课程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实现在新课程中的自我成长,不仅需要认真学习课程改革的先进理念,以全新的视角审视新课程,还需要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在课程实施中贯彻落实新课程理念。这才是教师自主发展的应有之意。

1.树立正确的教师观。

教师观是教师教育观念的有机构成部分,它反映了教师的素质水平,影响到教师的学生观、教学行为等诸多方面。为了适应时展的需要,教师要“由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由居高临下转向‘平等中的首席’”,树立正确的教师观。

树立新时代的教师观,有利于促使教师在教学行为方面发生重要的转变,即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向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转变;由传统的教学支配者、控制者向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和指导者转变;由传统的静态知识占有者向动态的研究者转变。教师从课程的实施者逐步深入到园本课程开发中,充分发挥其主体性,成为园本课程开发的主力军。

2.专业发展。

“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改进学校雇员与工作有关的知识、技能或态度的过程。”这个过程是教师从一个非专业人员逐步成长为专业人员的过程,是不断学习、终身努力的过程,也是不断反思、研究、实践的过程。

作为一名幼儿教师,要具备从事幼儿教育事业的职业道德,诚实正直、善良宽容、公正严格;拥有“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的信念,并在这样的信念支持下,不断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夯实幼儿教育的相关知识,跟上时代的脚步。

丰富的专业能力是教师参与园本课程的基础。除了要具有作为一名幼儿教师的职业道德、信念和幼儿教育相关的知识、技能、技巧外,具备反思、研究和合作能力对教师的专业发展也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1)反思能力。教师首先要有问题意识和课程意识。教师要能通过对个人资料的收集、对自己思想轨迹的记录,来认识自己、认识自己的教学实践,对自身教学实践进行有意识地、系统地、持续不断的探究反思,并在反思的基础上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进而改进教学实践。

反思能力有助于教师在现有的教学基础上提高教学效率,同时为提高专业发展水平创造有利条件。反思能力是教师参与园本过程必须具备的能力,可以让他们体会到反思意识的重要价值及反思能力对自身成长的意义,促使每位教师能够全方位地关注并思考园本课程开发的全过程。

教师要掌握一定的反思策略,并形成职业活动中的反思习惯,这是反思能力培养的重要方面。要经常进行自我提问,对自己的教案、教学行为记录反思,并与其他教师交流反思策略与反思轧记。

(2)研究能力。 著名课程专家斯滕豪斯说过:“课程的研究和发展是教师的责任,教师的工作不仅要被研究,而且要由自己来研究。”园本课程的开发要求教师具备研究能力,否则就无法真正参与到园本课程中来。要具备研究能力,教师就要具有主体意识、问题意识、合作意识和能力。

第一,主体意识。园本课程开发中的教师是自身活动的主体,必须在课程改革中确立自己的主体意识,发扬主体精神。只有确立主体意识,充分发挥自己在校本课程开发中的自主性、创新性、自觉性、自控性,才有可能创设一门独特的园本课程。

第二,问题意识。研究型教师的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有一种问题意识,因为问题本身就是研究的开端,是思考的体现。正因为不断有问题出现,才有可能促使教师不断去探索、去研究。  第三,合作意识和能力。以幼儿园为整体,集体协作,互相批评,共同研究存在的问题并找出解决方案。在合作的过程中,教师增强了合作意识,也提高了合作能力。

(二)幼儿园为教师参与课程创造条件

园本课程的开发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同时,教师也有着自我发展和提高的愿望。“教师心理学的有关研究成果表明,教师由于其所处的特殊地位和角色,在社会发展和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他们对自身素质本身有着求提高、求完美的心理或心理倾向。”因此,幼儿园要为教师的成长创造良好的条件,调动他们参与园本课程的积极性。

1.赋予教师更多参与课程的权力。首先,转变“自上而下”的管理模式,不以统一的规定或划一的标准去限制教师,提供更大的自主教学空间,使他们能够根据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自行制订更符合幼儿发展需要的弹性课程计划。其次,支持教师根据幼儿的学习反应来调整课程计划,支持他们弹性安排一日活动,灵活选择课程内容。第三,幼儿园应将细化的课程安排转为弹性的课程安排,从园长的监督检查转变为教师自我调控。

2.开展多种形式的学习,树立新的课程观。

(1)园本培训。从幼儿园实际出发,以教师反思性学习为主要内容,以案例分析和行动研究为载体,了解教师的需要,解决教师在参与课程中存在的问题,促使教师将理论学习和实践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使教师提高教育教学和教育科研能力,增强其个人成就感,形成园本课程的良性发展。

(2)开设专题讲座。 专题讲座能够高效率的传播课程新知识、新理论、新观念、新成果、新信息,用先进的理念、思想方法和先进经验引导和带领第一线教育工作者开展教育实践探索和研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专家对教师的指导、引领,可以更有效的引导教师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

(3)同事互助。 同事互助形式多种多样:园内教师共同设计课程方案、实施集体听课、课后分组讨论、或大会交流;也可以实际的课堂教学为例进行教学研究,围绕一堂课的课前、课中、课后开展的一系列研讨等。发挥教师之间的互补优势,使园内教师在互帮互助的过程中为园本课程的发展贡献力量。

3.给予教师鼓励,激发他们参与课程的积极性。在课程的评价过程中,应充分考虑每个教师身上的闪光点,对他们所做的工作给予肯定,挖掘每个人的潜力,使教师得到支持。充分利用教师座谈会、科研学习、个别交谈等机会,主动与他们交流,关心他们的日常生活、专业发展需要,帮助他们克服困难,不断激发工作热情。

4.深入了解园内教师的专长,发挥每个教师的优势。为教师提供充足和适当的专业发展机会,并能为他们提供足够长时间的后续帮助,以便使他们将新行为变成自己的日常实践。不断去发现、欣赏、发展每位教师的优势和潜能,让之都能将个人的教育智慧充分地展现出来。

参考文献

[1]艾伦·C.奥恩斯坦,费朗西斯·P.贝阿尔-霍伦斯坦.课程:基础、原理和问题[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2]黄晓玲.课程资源:界定特点状态类型[J].中国教育学刊,2004(4).

[3]李瑾瑜等.课程改革与教师角色转换[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2.193.

[4]虞永平.园本课程建设之我见[J].幼儿教育.2004,(5).

[5]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培训问题研究课题组编写.新课程与学校发展[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6]傅建明.教师专业发展—途径与方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7]阿伦·C.奥恩斯坦, 琳达·S.贝阿尔-霍伦斯坦.当代课程问题[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

[8]杨九俊等.走向校本发展[M].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篇3

园区教育科研积极发挥“研究、指导、服务、引领”职能,围绕区域教育重大主题,加强科研指导与管理,创新工作,求实进取,为打造具有园区特色、园区风格和园区气派的“智慧教育”的美丽殿堂作出了应有贡献。

一、营造教育科研文化,培育良好的区域科研生态

教育科研对教育发展具有先导作用,“科研兴教”“科研兴校”的现实效应,彰显出其“教育发展第一生产力”的极大功能和在教育文化中的极大活力。如何使得教育科研成为教育管理者和广大教师的自觉行为,使之成为他们教育生存方式,从而提升教育的境界,我们觉得应该从培育区域教育科研文化的层面着力推进。

多年来,我们按照显性到隐性、由浅入深的步骤,从环境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四个层面大力打造区域教育科研文化。推进制度建设,发挥引领、保障作用。在《苏州工业园区中小学综合发展评估行动方案》中把“教育科研”列为评估五大项目之一。根据《苏州工业园区学校教育科研工作评估办法》,每年开展“苏州工业园区教育科研先进学校”或“苏州工业园区教育科研型学校”评比,并授予铜牌。获得教育科研铜牌的单位实行相应年审制度。修订完善出台《苏州工业园区教育科研课题管理条例》《苏州工业园区“教坛新秀”“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评选办法》《苏州工业园区课题研究成果评奖细则》。这些制度起到了很好的规范、指导、激励的作用,全方位地保障区域教育科研文化建设的深入,培育科研生态,催生自觉、自主科研。建设“科研先锋队”“科研沙龙”“名师工作室”“学校发展共同体”等学习型组织,培育组织生态。构建“主干”“枝干”“绿叶”层级的“大树型”课题结构模式,培育学术生态。

改革科研方式,开展合作、开放研究。课题联动、协作研究;教研科研联动;校际联动,扩大科研文化辐射的半径。立足职场生活,一课多上、同课异教,提升教师职业能力;开展教育案例研究,力推贴近教师实际的研究方式;倡导微型课题、教师专业写作,架设专业成长的阶梯;追寻价值观念,探寻文化形成中的倡导示范、学习灌输、氛围感染等心理机制。注重发挥制度英雄(组织中的管理者)和人文英雄(先进分子)在教育科研中的号召、示范作用。加强宣传营造主流的舆论氛围,开展群体活动营造群体氛围,借助仪式、器物营造情境氛围,无形地熏陶、规约、同化广大教师,使大家产生趋同心理,积极主动投入教育科研活动。

经过多年努力,“教育科研是教育发展的第一生产力,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的科研文化核心理念得以确立,中小学教育科研“来自实践,通过实践,为了实践”的工作模式和机制得以确立。园区教育科研态势喜人,区域内各学段、各类型学校科研工作均衡发展。

二、着力深化推进中小学课程改革,促进区域教育内涵发展

学校课程是教育思想、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的主要载体,集中体现国家意志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全面深化课程改革,推进中小学课程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也是实现高水平教育现代化的必然途径。自国家第八次课程改革推行以来,园区课程建设取得了很大成绩,各校均在课程建设方面作出了积极探索,部分学校初步构建了校本课程体系,各高中校深入探索拓展性课程建设,所有学校都研制了系列的校本课程。为了认真贯彻《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为园区智慧教育提供有力的保障,探寻教育的特色发展、优质发展,必然要继续大力推进课程建设。

园区教师发展中心科研部门在认真开展全区中小学课程建设情况调查的基础上,借鉴上海、浙江等课程改革先进地区的经验,拟定了《苏州工业园区深化中小学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我们旨在把课程建设与特色培育、队伍建设、文化建设有机融合,提升学校发展内涵,满足学生个性化、多元化发展的需求,真正体现“以人为本”思想,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全面、个性发展,让每一个学生都成才,让每一个生命都释放精彩。确立了统筹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积极探索基础性课程、拓展性课程和探究性课程建设的路径。明确了推进中小学课程建设的主要任务:致力课程理论的学习,提升校长的课程领导力;发挥专业人员的作用,加强对课程建设的指导力;统筹利用课程资源,夯实课程建设的基础力;有效推行课程评价,提升课程建设的发展力。提出了近期推进中小学课程建设的重点工作。要求区域内中小学积极研制课程改革方案,整体规划学校课程建设;做好国家基础性课程的校本化实施,增强国家课程的适切性;抓好拓展性课程建设,发展学生个性特长;致力于探究性课程建设,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园区教师发展中心科研部门专门举行课程建设的专题培训会,宣传教育部课程改革文件精神,介绍上海、浙江等地课改经验,分享课程设计的理论。区域内学校积极行动,将学校新一轮课程改革方案的研制作为学校“十三五”发展规划的重要内容,将学校特色打造与课程建设相结合,将教育改革项目推进与课程建设相结合,将课程基地开发与课程建设相结合。新城花园小学的“太阳花课程”、方洲小学的“方圆课程”、文萃小学的“365体验课程”等一批各具特色的学校新一轮课程改革方案先后出台。

三、扎实推进“课例研究”课题,促进“教科研训”深度融合

教育科研的生命力在课堂。国际教师教育研究表明,教师培养培训应关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注重行动研究,注重反思。课例研究作为教师在职培养模式得到国际上普遍的青睐,一些发达国家都把课例研究视为“改变21世纪教师专业发展的强有力途径”而加以推广。国内课程改革的深化,倡导教师角色的深度转换和课程范式走向多元开放,教育理论界越发认识到发展教师实践智慧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性,呼唤教师培训范式的蜕旧出新,课例研究作为行动教育中的一种形式,进入了中国教育研究者的视野。为了做好区教研室向教师发展中心的成功转型,发挥教研、科研、信息、师训四位一体的功能,我们成功申报了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课题“基于课例研究的区域推进教师专业成长实践研究”,并且成为重点立项课题。

课题启动以来,我们收集了大量文献,了解国外课例研究的起源背景、开展现状,掌握课例研究在教师专业成长、学习型学校建设中所具有的功能价值,把握它得到重视、推广的真正原因;了解国内外课例研究组织,开展的基本流程、方式,收集典型的研究案例;汇编了课题学习资料,在多层面开展课题方案解读和理论辅导,培训研究骨干教师。

我们借鉴国内外课例研究的基本经验,以区教师发展中心研训人员为主体,在实践尝试的基础上总结提炼适合教师研训实际的课例研究基本流程;在分学段(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分学科实践的基础上,总结提炼不同学段、学科、课型的课例研究不同变式。

课例研究主题的确定在课例研究活动中居于重要地位,它决定着课例研究的方向,制约着课例研究的价值。从教师专业知识分析框架的角度看,课例研究主题的实质就是学科教学知识(PCK)。从教师自我发展的角度看,教师以PCK的框架作参考,可以发现自己专业知识的缺陷。通过积累和学习特定课题的PCK,可以促进教师教学知识的发展。从教师培训的角度看,通过编制PCK案例库,把教学实践已经证明有效的特定课例的PCK积累下来,可以为教师教育提供内容,为教师专业发提供支持。区教师发展中心的研训员深入学校教研组,掌握各学段学科教学现状,学科教研热点、难点,不同课型、不同教学内容的教学实际,带领学科骨干开发出一批既基于一线教师学科教学实际,又能增进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理解,促进教学效能提升的课例研究主题群,总结提炼出课例研究主题开发策略。区内各幼儿园、中小学学科教研组为主体,独立开展课例研究,组织起成功的课例个案研修活动,形成典型的学科教学知识(PCK)案例,提供给区案例库。整合区教研、教科、培训、信息等条线力量,在课例研究中发挥各自作用,探索其分工协作机制。科研处多次组织各学段的“课例研究”观摩研讨,举行“课例研究”优秀报告征文评比。

篇4

多年来,尖草坪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基础教育工作,把教育发展始终放在社会事业发展的首位,从“百校兴学”工程、校舍安全工程、公办幼儿园建设到义务教育标准化建设都给予大力支持。区教育局根据上级指示精神,确立“坚持科学发展,办人民满意教育”的指导思想,在公平均衡的基础上,突出重点抓内涵,取得显著成效。2012年9月7日,尖草坪区教育局被国务院授予“全国两基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一、全面实施“义务教育标准化建设”工程

早在2008年初,尖草坪区政府就把“教育均衡发展”列为民生工程之一,决定在全区实施“百校兴学”工程、校舍安全工程建设。全区财政投入共计3.6亿元,进行义务教育学校B、C、D级危房改造,新、改、扩建项目学校85所,总建筑面积21.73万平方米;改扩建操场24个,总面积达10.9万平方米;新增建筑面积5.2万平方米。先后整合撤并初中6所、小学23所,通过整合切实改变了中小学校“散而小”的局面,合理配置了教育资源,做到了城乡校舍建设统一规格、统一标准。尖草坪区被山西省人民政府评为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先进单位,并代表太原市接受了教育部副部长鲁昕的检查。

2011年,尖草坪区全面完成校舍安全工程、百校兴学工程之后,积极筹措资金,全力开展义务教育标准化建设。经过积极争取申报,我区被山西省教育厅确定为全省首批20个实施标准化建设的项目县之一。本次配套的设施设备分图书、仪器(器材)、多媒体、计算机、设施5大项,共投入2914万元,其中:图书、仪器(器材)、多媒体总投入1564万元(省配套617万元、区配套947万元),由省教育厅统一采购配置;计算机、设施配套由区里按需自行采购,总投入1350万元。其中,投资70万元,新建36个高标准实验室;投资180万元,用于配备师生的教学设施设备;投资1100万元,购置师生电脑3650台。目前,图书、仪器(器材)、多媒体、计算机和设施设备已于2012年2月接收并分发至各中小学。同时专业技术人员深入学校帮助安装和调试。在配套设施设备的同时,义务教育标准化的八项指标随同跟进,认真落实,规范实施,全面完成了义务教育标准化建设的目标。

目前,全区校舍均达到了高标准、保安全、全功能的指标,设施设备配套达到山西省最高标准,这为全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创设了优美、舒适、安全的环境。

二、重点抓好普通高中,打造山西省示范高中

高考的社会影响力是巨大的,区重点高中尤其需要常抓不懈,其排头兵的作用不仅不能丢,还要加强。为此,区教育局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抓好普通高中工作。

在办学理念上,学校“以人为本”培养学生,让学生在严肃活泼的氛围里获取知识;学校进行“多元并举”,在德、智、体、美、劳方面,样样不能少,让学生参加社会活动,要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学校还要“追求卓越”,让学生分数卓越,能力卓越,心态更卓越。

在办学目标上,创办高质量的有社会影响力的品牌高中,区教育局首先把尖草坪一中定为省示范高中培养目标,以后逐渐推开。根据上级指示精神,区教育局要求高中校长在学校管理、教学设备、教研教改、校园文化建设诸多方面干出自己的特色,多多申报省级示范高中。

在课堂管理上,狠抓快抓课改,促进教学质量稳步提升。为此,学校推行“1+1问题解决学案课堂”改革,以班级小组建设为管理核心,开展“533”工程。其中,“5”指“五个一”,要求读1本好书,1本课堂设计,每月1份高质量学案,1节优质课,1个小组的学习报告;第一个“3”指三种研讨交流活动,包括学科负责人、备课组长研讨会,班主任研讨会,临界生冲刺研讨会;第二个“3”指三项培训活动,包括课改专题培训、学生管理培训、学校管理培训。同时,认真落实“坚守制度,建立标准,精细管理,及时反馈”的管理模式,不断改进做法,从解决问题的实际操作中去提高教师授课水平。

在队伍建设上,建立健全以激励为主的发展机制。一是要提高学校中层领导队伍的执行能力;二是建设“师德高品位,专业高水平,工作高质量”的教师队伍。为担当好“省示范高中”、“省课改基地校”的重任,学校从完善机制、学习培训、科学管理人手,引领教师队伍加强学习研究,提高专业素养,促进教师队伍的整体发展。

在教学成果上,力争年年有突破,岁岁有收获。例如,尖草坪一中连续9年荣获太原市教育教学优秀学校,2004~2011年连续8年高考二本以上升学率达70%以上,2012年高考再创历史新高,二本以上升学率达到79%,赢得良好的社会声誉。

在社会效益上,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紧跟尖草坪区社会发展规划要求。区一中每年招收高一新生近千名,基本满足了当地民众追求优质高中教育资源的需求,为草坪区实现“能都新区”和“山水新城”的发展目标提供了良好的人才储备。

三、兼顾职业高中,争创国家级重点职高

学校不可能把每个学生都培养成为高等人才,要因材施教,对那些竞争力弱的学生,要把他们培养为有一技之长的应用型社会人才,因此要办好职业高中,为当地老百姓办一件实事。

在办学理念上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方针,紧跟社会需求和市场动态去培养人才。

在办学特色上加强技能学习与企业素质培训。在职业高中,你会看到,“军训期间像军营,实训期间像工厂”,学生真真正正在学实用技术。

在教学管理上认真做好IS09001:2000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建标、贯标工作。“写你要做的,做你所写的,查你做过的,纠你做错的”。做到职责明确、任务到人、自纠自查,按体系制定规范,按规范制定标准。学校全面引进企业化的“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安全、节约”的7S管理模式,做到了教学流程零缺陷,实训材料零浪费,实训产品零废品,教学安全零事故,切实提高了教学工作的效率。

在学生管理上实行“全封闭、准军事化、学生自主管理”的模式。坚持“赢在细节、赢在执行”管理理念,坚持贯彻“流血流汗不流泪、掉皮掉肉不掉队”精神,学生早点名、晚集合,军号声就是作息命令,有令必行,有禁则止。通过长期训练,每位学生走向社会时都得到用人单位好评。

在师资队伍上配齐配足够专业教师。为解决专业教师短缺的问题,区政府采取公开招聘和统一调配的措施,选配70名教师充实到职高。同时,选派130多名教师参加各级各类的培训,抓好“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学校认真落实教职工行为规范,教职工统一制服,整洁端庄,爱岗敬业,关爱学生,严谨自律,学生满意度达96%以上。

在实训基地方面政府舍得投资,大力支持职高硬件建设。区政府投入3200余万元,新建职教大楼、学生公寓、师生餐厅、实训车间;再投入300余万元,配备计算机、电焊机、PCL电力拖动盘等设备,满足了学校实训需求。同时,调整专业结构,以焊工、钳工、电工、汽修、计算机为主,共有14个专业。这改善了办学条件,提高办学实力,增加了学生竞争力,达到了国家级职高示范校标准。

在就业方面不断拓宽学生就业渠道,加强校企合作,实行订单培养。学校已与全国82家企业建立顶岗实习与就业合作关系,毕业生分配在京、津、沪、长江三角洲和省内知名企业(如太原钢铁集团、太原市公交汽车维修中心等)就业,就业率100%。学校还对毕业生跟踪服务,免费推荐就业5年,从而走上了“招得来、留得住、送得出”的良性轨道。

四、增建公办幼儿园,做好学前教育的支柱

全区共有各级各类幼儿园52所,其中公办园22所(含区直幼儿园1所,公办幼儿园7所,企事业办园14所),公办幼儿园占总数的42%,而民办幼儿园在数量占了一半左右。学生家长反映,条件好的民办幼儿园要价惊人,条件差的孩子学不到东西,群众呼声较大。

对此,区政府高度重视,按照“综合规划、合理布局、分布推进”的原则,科学测算出入园需求和供需缺口,制定出《尖草坪区学前三年发展规划》、《尖草坪区农村学前教育推进工程建设规划》,全面实施公办幼儿园建设工程。从2010年开始,每年规划建设3所公办幼儿园,3年共建12所,并按照五星级的标准进行硬件配套和师资引入,采取政府出资、规范管理、办有特色的措施,确保给本区百姓提供足额的园位、低廉的收费、满意的服务。

在建设公办幼儿园时,我区对新建的4所公办幼儿园由区编办核定教师编制165人。紧接着按照区幼儿教师编制数,公开招聘公办幼儿教师,大幅度地提高幼儿教师的整体素质。

目前,幼教前二个年龄段的毛入园率100%,前三个年龄段的毛入园率也有91%,全区已形成以公办园为主导、以星级园为示范、以民办园为补充的学前教学发展的良好格局。

五、质量兴校,课堂教学改革如火如荼

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如何实现“质量兴校”?要向课堂要效益,要课堂教学改革要结果。

尖草坪一中在新课程改革实验中,树立科学的质量观,以促进高效课堂构建、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促进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升为目标,全面推进“1+1”学案课堂教学,以“学案导学、自主展示、以学论教、教学相长”为总原则,将新课程自主、探究、合作的方式应用到学科教学中,打破原来的课堂结构,建立适应新课程的课堂模式。该模式以学案导学为主线,以学生自主学习为前提,以展示学习为突破口,创造一种生态课堂,关注每个人学习质量。所谓“1+1”学案,就是半天自主课加上半天展示课。前半天,即上午的展示课,每节课45分钟;后半天,即下午的自主课,每节课40分钟,再加1小时自由实践活动。这样,一个学案的学习任务用一节自主课和一节展示课就完成了,教学效益就出来了。

区一中的“1+1问题解决学案课堂”教学模式取得了多方认可。这种模式给课堂注入了源头活水,引来了全区课堂教学创新的“满园春色”,培养出一大批理念新、方法活、效果好的优秀教师,他们在省、市教学大赛中多次取得可喜成绩。省教育副厅长张卓玉称赞:“学案课堂淡化了教室和研究所、实验室的区别,淡化了学习者和研究者的区别,淡化了付出和收获的界限,你们在付出的同时也在收获。学习对学生来说,就是一个快乐的过程,一个享受的过程。”2012年,华北五省、市高中新课程标准“区域联动、同题异构”观摩研讨会、太原市校本教研高级研修班第69期面对面活动先后在该校隆重举行。2012年4月,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副主任刘莉莉带专家一行到尖草坪区一中督查。他们走进课堂,观摩“1+1”问题解决教学,给予肯定。

尖草坪区一中的改革只是尖草坪区教育改革整体推进的一个窗口,目的是以重点高中为突破口全面推行中小学课程改革方案,进一步落实进行素质教育的国家目标。在课改实验推广的过程中,各学校敢于打破常规,从本校学生实际情况出发,集中全部精力在短期内取得突破,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形成文字,上报区教研室备案,能发表的就发表,能申报奖项的就力争申报成功。

篇5

一、教育教学工作

(一)抢抓机遇,固本强基,教育事业快速发展,

⒈狠抓“两基”巩固提高,各类教育协调发展

我县始终将“两基”巩固提高工作作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严格按照“机构不撤,人员不散,力度不减”的要求,进一步落实“两基”工作责任,努力提高全县“两基”水平。今年,省政府对我县的“两基”工作进行了复查年检,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亲临迎检工作第一线,出谋划策,精心指挥,使广大教师受到极大的鼓舞,增强了做好“两基”工作的信心和责任感。经过全县上下一致的努力,各职能部门的密切配合,我县“两基”工作的各项指标全面达到评估要求,以全市最高分通过了复查年检。

在狠抓“两基”工作的同时,我们还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加大职业和成人教育的发展力度,积极开展职业技术培训,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和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奠定了基础。县职业中专大胆改革招生办法,拓宽招生渠道,从今年起实行了春秋两季招生。同时,为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调整专业设置,大力培植机械加工和工模等省重点建设专业,购置了万元的数控车床、普通车床和铣床;实行了灵活的办学形式,坚持学历教育与短期培训相结合,强化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业精神的培养,提高了毕业学生的就业率。

普通高中教育有了新的发展。我们按照“高中做优做强做大”的工作思路,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关于加快高中阶段教育发展的有关文件精神,狠抓龙南中学的提质扩容工作,加大力度积极发展高中阶段教育,充分发挥优质教育资源的育人效益,以满足我县人民群众对优质高中教育的需求。

学前教育形成了以公办园为骨干、民办幼儿园为主体的的格局,新建上规模上档次的托福幼儿园、金钩幼儿园和实验幼儿园相继投入使用,他们与县幼一起,成为我县幼儿园的领头雁,引领着我县幼儿教育事业朝着健康的方向快速发展。今年月,举办了全县幼儿园(学前班)教师说课和健康教育培训班,共有近位幼儿教师参训。目前,我县县城学前教育普及率达,全县学前儿童三年受教育率达到,学前一年受教育率达,学前幼儿入园率的大幅提升,基本实现了普及学前教育,为我县基础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年,我县被评为赣州市幼儿教育先进县和江西省幼儿教育先进单位。

⒉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教育质量稳步提高

一是加强了德育工作。龙南中学、程龙初中、南亨初中、龙师附小、实验小学、里仁中心小学等中小学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强化了学生日常行为的养成教育。××××年全县共有位同学获省市“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荣誉称号。二是各级各类学校进一步深化学生学业成绩评价改革,逐步摒弃以考分作为唯一尺度的评价办法,探索与新课程相适应的多样化、多元化、全息性、发展性的评价手段。三是通过组织参加丰富多彩的竞赛活动,全面展示了我县的素质教育成果:在江西省第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我县有件作品获二等奖,多件作品获市级奖;在全市中学生英语听力竞赛中,有位同学获一、二、三等奖;在赣州市中小学生电脑制作竞赛活动中有位同学获奖;在××××年全省小学生学具操作竞赛中,共有位同学获省市一、二、三等奖,位同学获县级奖;××××年月与县公安局交警大队、团县委联合举办了全县中小学生交通知识竞赛。四是开展创建文明校园和德育示范校活动。龙南中学、龙南二中、程龙初中、里仁中心小学已申报第四批市文明校园、德育示范校;三中、附小、实小、镇三小被省教育厅列为首批建设中的义务教育阶段省级示范学校。通过实施素质教育,全县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在全国初中物理应用知识竞赛、全国初中数学联合竞赛、全国初中化学竞赛中,我县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有人荣获国家级三等奖,近人获省级奖。今年中考,全县总分分以上的特优生有人,居全市第位;高考成绩再创辉煌,本一上线人数人,跃居全市第位,比去年的第位前移了位,本二上线人数人,位居全市第位,比去年的第位前移了两位,远远超过了宁都、于都、大余、崇义等县,跳出了徘徊多年的教育低谷,教育教学质量已进入了全市中上水平。

(二)深化教育改革,优化资源配置,教育发展后劲进一步增强

⒈积极做好实施新课程标准的准备工作。为确保新课程改革工作能顺利推进,县教育文化局成立了课程改革领导小组加强了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的领导和规划,制定了新课程改革方案和教师培训计划。为了提高教师驾驭新课程的能力,按照“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加强对课改教师的培训。今年暑假期间,选派了位中小学教师参加省级新课标培训,组织了位教师参加市级新课标培训;月-日,又举办了县级新课标培训班,共有位中小学教师参加了培训。此外,我们于今年月组织了多位教师参加了全市教学改革示范校开放日活动,对全县创新教学的全面铺开、深入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⒉深入持久开展师德师风教育活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为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我们积极开展了师德师风教育活动,大力弘扬“五种精神”(即不计得失的牺牲精神;不甘落后的拼搏精神;爱生如子的园丁精神;认真执教的敬业精神;终身从教的献身精神),不断提高教师的政治水平和道德素质,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使命感和爱岗敬业的责任感,涌现了一批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优秀教师。在第个教师节来临之际,我们积极参与了“四个一百”评选活动,龙南中学叶晓明等位教师被推荐参加市“师德标兵”的评选,同时对位县级“师德标兵”进行了表彰。在赣州市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职业语言竞赛中,我县获团体一等奖。此外,狠抓教师继续教育学习。暑假期间,县教师进修学校组织了全县中小学校长研讨班,共有位校长参加了研讨;聘请市语委专家,对位中小学教师进行普通话培训和测试。到目前为止,我县中小学教师普通话水平达二级乙等以上的共人,占专任教师的;其中语文教师人,普通话测试达二级甲等以上的人,占语文教师的,中小学教师普通话水平有了显著提高。继续采取了自学考试、成人高考等多种途径,加大了教师学历培训力度,初中教师中具有本科学历和小学教师中具有专科及以上学历的比率达到、,提高了中小学教师的学历层次。在

⒊继续积极调整中小学校网点布局。按照《龙南县进一步调整中小学网点布局和精简优化中小学教师队伍的实施意见》要求,××××年秋季全县调撤学校所,学校数由××××年秋的所调整为××××年秋的所,班级学生数由人提高到人,优化了现有教育资源的配置,提高了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

⒋进一步深化办学体制改革。贯彻落实《民办教育促进法》,制定了有利于民办教育发展的有关政策,吸引社会资金发展民办教育。学前教育发展成为以社会力量办学为主的局面。今年月,县教文局下发了《关于规范我县民办学校(幼儿园)审批办法的通知》,加大了对民办教育机构的管理力度,进一步规范了我县民办教育机构的办学行为。

(三)突出管理重点,强化管理措施,教育教学行为进一步规范

⒈加强了教学常规管理。去年月以来,县教文局不定期组织人员对全县中小学的教育教学工作进行督查,通过查课表、检查作业批改、教师教案、学校领导听课及与师生座谈等方式对学校教学工作各个环节进行全面督查,促进教师教育教学行为的规范化和科学化。

⒉狠抓课堂教学创新和课型创新研究工作,强力推进教研教改,教科研风气浓厚。近年来,我县获国家级立项课题个,省级立项课题个,市级立项课题个,教科研已蔚然成风。

⒊规范学校收费行为,学校财务管理得到进一步加强。全县各级各类学校、幼儿园严格执行收费标准;义务教育阶段非贫困乡镇中小学严格执行“一次性收费”,贫困乡镇严格实行“一费制”;各中小学积极推行收费公示制度和收费监督员制度,建立健全学校收费管理领导责任制。我局下发了《关于防控和治理教育乱收费的若干规定》和《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财务管理的通知》等文件,为治理学校乱收费,加强学校财务管理提供了制度保障。

(四)注重协调发展,健全工作机制,其它各项工作全面进步

⒈龙南中学新校区工程建设进展顺利。龙南中学新校区工程分二期建设,首期校园面积公顷(约亩),先建平方米的北教学楼、平方米的图书馆、平方米的实验楼、平方米的行政办公大楼、平方米学生宿舍、米田径场。第一期北教学楼区主体工程已完工,装饰工程在××××年月底完成;北教学楼区主体工程已封顶;实验楼在××××年×月×日封顶;图书馆主体工程在××××年×月×日封顶;学生公寓、、、楼,学生食堂楼在××××年×月×日完成招标,且已动工建设;由于

行政办公大楼的基础处理——强夯较复杂,影响了办公大楼的开工建设,行政办公大楼在××××年×月×日完成招标。完成龙南中学新校区第一期主体工程建设据估算,约需投入资金万元左右,今年筹资万元左右(其中开发银行万元,市商业银行万元),资金缺口约万元。

⒉校建工作保质保量。我县通过认真学习贯彻省、市关于“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实施管理细则”的精神,提高了建筑工程质量意识,加强了中小学危改工程的管理和监督,建立健全了危改工程质量责任制,严格按国家有关建筑程序的规章办事,今年所有开工的危改项目都履行了公开招投标制度,所有竣工项目工程也实施了工程造价审计程序,确保了危改工程的施工质量,提高了危改资金的经济效益。据统计,我县全年共筹措中小学危改资金万元,动工改建校舍,全县中小学校舍危房面积减少,危房比例下降到。

⒊包乡扶村工作注重实效。成立了农民知识化工程培训机构,有培训计划,有培训场所,培训场所有桌凳、黑板、讲台、电视、等;开展了次培训活动,有记录,经培训的农民能够掌握—门实用技术或务工技能。建立了图书阅览室,藏书册,订有份报刊。完成了包扶村的“三清”工作,通村主干道、沿路无杂物、垃圾等,村内无成片暴露垃圾、污泥和路障。同时,县教文局还下拨了新农村建设启动资金万千元,用于粉刷外墙,建球场和公共厕所、砌垃圾池。

⒋安全稳定工作常抓不懈。我们积极组织各中小学开展禁毒、普法、安全教育、校园周边环境治理等工作,并与中小学校长签订了安全工作责任状。为确保教育系统的安全稳定,我们对全县各级各类中小学幼儿园开展了拉网式的安全大检查。××××年月-日,组织四个专项督查组,对全县中小学、幼儿园的食堂卫生安全工作进行了为期五天的督查共发出整改通知书份;月-日,联合公安、工商、建设、司法、卫生等部门开展了中小学幼儿园及少年儿童安全管理专项整治行动,共发出整改通知书份。

二、文化工作

(一)群众文化工作有声有色

⒈开展了“文化三下乡”活动,电影公司、电影院深入农村放电影场,观众人次;组织长青艺术团、龙南镇社区进行文艺巡回演出,共演出场;县图书馆精心挑选了科普图书余册,编印了《科技文摘》多份,利用乡(镇)圩日向广大农民免费阅读和免费发放科技资料,共接待农民读者多人次;组织老年夕阳红书法小组到农村为农民免费书写春联对。

⒉五月份,与吉祥超市联合举办了“吉祥杯”青年歌手大奖赛;六月份,与县妇联联合举办了“家家乐”才艺表演赛;积极辅导和协助龙南镇金都社区、金水社区开展庆“七一”文艺专场演出;与县妇联组织了城镇社区文艺汇演,有个社区参加了演出。通过开展各种文艺活动,活跃和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

⒊为庆祝建国周年,我局与县文联、团委、妇联开展了一系列文化活动:①开展了“宏昌杯”美术书法摄影作品展览赛,共展出作品件;②举办了迎国庆“中国人寿杯”卡拉大奖赛;③积极协助有关单位举行了“迎中秋庆国庆”外引内联联欢文艺晚会,演出的节目内容积极向上,形式多样,既增加了节日的气氛,又丰富了外引内联企业职工的业余文化生活。

⒋与县民政局联合组队参加了赣州市首届社区文艺汇演,参演的节目《丰收舞》获优秀表演奖。

⒌为迎接世客会,月份,与县委宣传部联合在县文化广场举办了“当好东道主,开好世客会”专题文艺晚会;积极协助辅导迎宾队(腰鼓队、乐队、秧歌队)的排练和演出。×月×日,在关西围各演出队以崭新的面貌,热烈的气氛,独具特色的迎接方式,得到了市、县领导的表扬和海内外客家乡亲的一致好评。

⒍认真组织好文艺创作活动,月份,召开了全县文艺骨干创作座谈会,并创作了小戏《画船,情歌》,舞蹈《竹妹子》,三首歌曲《亲亲客家人》、《山村客家围》、《走到一起来》报送市文化局,有二首歌曲获三等奖。

⒎“六一”期间,开展了全县少儿美术、书法、摄影作品比赛活动,并选送了多件作品送省参加比赛,荣获组织工作奖,参赛作品获一等奖件,二等奖件,三等奖件,优秀辅导奖名。

⒏按照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要求,积极做好了县图书馆的评估定级工作,月份顺利地通过了验收,并得到了一致的好评。县图书馆在经费较紧的情况下,订阅各种报纸种,杂志期刊种,购进新图书多册,藏书量比上年有所增加,全年借阅书刊册次,按待读者人次。月份,积极开展了图书馆服务宣传周活动。

、积极开拓电影市场,面向基层、面向农村,全县农村电影放映队个,能正常地开展放映活动,同时,抓好爱教片的放映,共放映爱教片场,观众达人次。

(二)文博工作有模有样

⒈为迎接世客会,市政府和县委、县政府投资近万元对关西新围进行全面维修,按照有关规定和程序,我局请省文物保护中心做好了《维修设计方案》及《维修施工图》,通过招投标,确定由浙江匀碧古建工程公司为施工单位(具有文物保护一级施工资质),在修缮过程中严格遵循“不改变文物原状”及“修旧如旧”的原则,强抓进度,严控质量,经过几个月紧张的施工,月中旬全面完工,围内外面貌已焕然一新,兴建了停车场、公厕、旅游示意图、指示牌、标识牌、添制了必要的消防设备,世客会期间,得到了各级领导、文物专家及海内外客家乡亲的一致好评。

⒉根据省、市文物主管部门的整改意见,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玉石岩附近村民采石爆破、严重威胁文物安全的行为采取了有效的措施,与公安、矿产等部门联合执法,对业主进行了行政处罚,并在保护范围外划定界限,责成业主竖立石桩、架设铁丝网,在同一山体不得采石爆破,确保文物的安全。

⒊月份,与公安消防、旅游等部门对我县各级文物保护单位进行了一次消防安全大检查,特别是加强了对国保单位关西围、燕翼围内住户的防火安全教育,对围内存放的柴草、木料等进行了清除,对乱拉乱搭的线路进行了整改,消除了火灾隐患,还与当地政府签订了文物安全责任状,进一步落实了责任状。

⒋开展了全县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同时,对馆藏文物进行了清点,重新造册建帐。

(三)文化市场管理工作有条有理

⒈加强了对从业人员法律法规的培训,共组织了三次文化经营单位从业人员法律法规培训会,月、月、月份参加了县法制办组织的在县城滨江广场开展的法律法规宣传咨询活动,打印文化市场法律法规宣传资料份。

⒉与工商、公安、卫生防疫等部门联合加强了对校园周边环境的整治,开展了“校园周边百日整治行动”,较好地维护了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

⒊加强了对娱乐场所安全检查,与公安消防、工商等部门开展安全大检查次,对少数娱乐场所存在的安全隐患限期进行了整改,各娱乐场所未发生重大安全事故。

⒋在有关部门的配合下,积极开展了“扫黄打非”行动,有效地净化了文化市场。全年开展集中行动次,查缴非法音像制品盘,查封电脑主机台,取缔无证黑网吧一家,二家无证民间演出小团体。

⒌对网吧进行了专项清理整顿,在公安、电信部门配合下,对网吧实现了零时切断网络信号,解决了超时经营的问题。加大了执法力度,与公安、工商、电信等部门集中行动,不定期开展突击检查和集中打击行动,对家违规网吧进行了查处,对家严重违规的给予了停业整顿,通过有效的管理、整顿,未成年进入网吧的现象得到了有效的遏制。

⒍认真做好文化市场执法检查等月报表,并按时按要求完成了文化市场基本情况统计报表,××××年被省文化市场局评为“文化市场网站统计工作先进单位”。

五、存在问题及不足

⒈师资流失,数量不足,学科不配套,整体素质偏低,年龄老化。教师队伍中第一学历为大专或本科的教师为数很少,这是制约教学质量提升的重要因素。特别是随着高中教育招生规模的扩大,高中教师趋紧的矛盾将更为突出。

⒉教育教学观念陈旧。面对教育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我们的头脑仍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与时代要求和教育发展不相适应的旧观念、旧思想,工作的创新精神不强,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我们事业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入。

⒊教师队伍建设亟待加强。一方面亟待提高业务理论素质,尤其要加强学习现代教育思想,提高教师掌握和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的能力。

篇6

关键词:学前教育;舞蹈;改革;幼儿;课程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学前教育专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与重视,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而作为我国学前教育专业课程里的一门艺术专业课程,舞蹈课也相应得到了重视与发展,但与其他理论性课程相比仍存在课时安排、教学内容分配的不合理性。因此,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改革迫在眉睫。舞蹈是以人体为表现工具,通过有节奏,有组织和经过美化的流动性动作来表达情感的一种表现性的时空艺术,通过独特而又魅力的动态艺术形象,陶冶了表演者与观赏者的艺术情操,推动社会“真、善、美”的精神风尚。

一、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程的必要性

舞蹈对于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是一门必不可少的课程。作为将来会从事幼儿教育工作者的学生们来说,他们承担着幼儿的德、智、体、美各方面素质的启蒙教育的重任。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我们常常会将美育忽略,然而艺术教育对培养幼儿的气质、自信能够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我国的学前教育专业区别于国外大多数学前教育专业的其中一点,就是多开设了艺术教育课程,这是非常合理且符合我国国情的。我们不能说国外的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就一定是绝对科学,或者是符合我国的教育体制的。国外的幼儿艺术教育独立出来,已经形成了一套非常完整的体系。因此,国外的幼儿教师几乎不承担幼儿舞蹈启蒙教育的重任。

二、学前教育专业与舞蹈专业的舞蹈课程的区别

虽然都是高校舞蹈教育,但学前教育专业的舞蹈教育与舞蹈专业的舞蹈教育还是有很大的区别。而学前教育专业的舞蹈教育应该以舞蹈素材、舞蹈鉴赏以及基本舞蹈编创能力为主,根据幼儿的身体与心理特点,有效并富有趣味性地开展舞蹈教学。舞蹈专业的教育方向分的非常细致,比如古典舞专业、民族舞专业、舞蹈编导专业等,所开设课程都是根据所学方向来开展的,内容精细且难度大。而学前教育专业的舞蹈教育却是囊括了几大舞蹈学分支,虽种类繁杂,但难度较浅。在给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教授舞蹈技能时应着重认识到二者的差别,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课程。

三、高等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程的当前存在问题

(一)课时分配太少

课时分配过少的问题存在于学前教育专业所有艺术类课程中,尤其以舞蹈课程为主,每周的课时数只有一节,也就是两学时。舞蹈课属于一门技能性课程,因此需要充分的课时完成技能实践,才能使得教学内容得以灌输。

(二)教学内容分配不合理性

现在的学前教育舞蹈课程内容十分复杂,导致学生大学舞蹈课程结束后无法清晰区分所学舞种,最后导致“四不像”的现象。我国学前教育舞蹈课程内容目前有:芭蕾基训、东北秧歌、藏族舞蹈、蒙族舞蹈、傣族舞蹈、胶州秧歌、维吾尔族舞蹈、古典舞身韵以及幼儿舞蹈与幼儿舞蹈编创,这其中还不包括学生基本形体与基本功内容的学习,因为学生基本都是零基础,前期培养“舞蹈”的意识概念就需要大量的时间。然而这个过程也不可省略,否则将导致学生接下来的内容学习毫无“舞感”可言,像是一具机器。以上是本人长期教学中所发现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以及我国大学体制的限制,提出了一些改革方法。

四、针对当前所存在问题的改革方法

(一)课时量的增加每所高校应在合理的情况下适当为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增加课时量,当前分配学时虽为2学时,一学期36学时,但实际分配在每名学生身上仅每周1学时。因为课程分配按正常行政班级人数,即50人来排的,而舞蹈课因场地及保证教学质量等限制,一堂课最多不能超过25名学生,所以实际上每位给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授课的舞蹈老师都将一个行政班分成了两组,一样的教学内容得教两遍。所以课时的增加可以很大程度上保证学生的学习质量。课时的增加可以横向增加也可以纵向增加。横向增加是在每学期的课时基础上增加一倍,即72学时,才能真正保证每位学生每学期36学时的舞蹈课时。纵向增加即在原本4个学期舞蹈课分配的基础上在增加1到2个学期,保证学生舞蹈课程与大四就业合理衔接,避免因大三一年没有舞蹈课而对舞蹈技能的生疏。

(二)课程内容的调整,增加编程课的比重。在本人的教学工作中发现,多数学书的舞蹈课结业后仍不能完整的编出一支简单的少儿舞蹈,甚至有毕业一年的学生联系我帮忙编创,实际上这是教师教学上的极大悲哀,教师的任务是“授人以渔”而非“授人以鱼”,舞蹈课亦是如此。单纯的教学生几个舞蹈组合或者作品并没有太多的实际意义,学会舞蹈编创技法才是核心。有了舞蹈编创技巧自己都能编创出成千上万个与时俱进并且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的幼儿舞蹈作品。因此本人认为学前教育专业可增加开设一门舞蹈编创技法课,18课时即可,教师也可以在自己教学内容中自行分配,减少或去掉一些实用度不高且难度太大的舞种,多一些课时分配给少儿舞蹈组合及舞蹈编创技法的教授,一切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密切结合,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综合素质。

结语

篇7

一、取得的一些经验

(一)精心准备,提前谋划,为新课改作铺垫。

为了让我们的教师了解并认同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在思想上和行动上做好实施新课程的准备,为进一步的学科培训(包括课程标准、教材、教法的培训)做好铺垫。*县教育教学中心结合继续教育培训,*年选取了《走进新课程—与实施者对话》、《课堂教学心理》等课程,对全县小学教师进行全员培训。通过培训,教师们对新课程的改革目标及其教育理念有了初步的了解,对改革中有可能遇到的困难能够进行比较深入的思考,并能够在进入课改实验区时积极主动地投身于新课程改革的具体实践之中。*年还选取两个专题《教育观念的转变与更新》、《心理健康教育与教师心理素质》,采用自修—反思的培训模式,对全县中小学教师进行全员参与的培训学习,为*年秋季学期进入课程改革实验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年又选取了《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探究教学的学习与辅导》、《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计与实施》等课程,对小学教师进行培训,通过培训,广大教师知道自己已不再是“儿童保姆”、“小树的园丁”、“知识的批发商”,而是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学生成长的促进者”、“课程建构的研究者”。教师角色的转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要经过观念转变、实践探索、结果反思等反复磨炼,才能够实现角色的转变。为此,我们积极选派教师参与省、州级的新教材培训班学习,*年7月选送教师到丽江参加初中语文新教材培训;7月选送小学语文、数学教师到丽江参加两个学科的课程标准解读培训;*年8月在县里组织各中心校骨干教师、小学语文、数学课程解读培训;*年5月共选派30名小学教师前往昆明参与省级新教材培训。培训了小学语文、数学、品德与生活音乐等学科;*年6月又选派初中各学科教师45名前往昆明参加省级新教材培训。*年7月在县级组织二级培训,选派小学各学科骨干教师110多人参加各学科新教材培训及课程标准解读培训;*年7月在县级组织初中教师二级培训,选派七年级科任教师100多人参加新教材培训及课程解读培训。*年秋季学期开学时,各乡校组织全体教师利用三天的时间对教师进行全员培训,培训学习的理念是:激发和培养教师自我发展的愿望和能力,通过对教师进行新课程的培训促进其职业的发展和个人的成长让教师亲身体验新课程所追求的理念,从而促进他们在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创造性地使用此类方法。通过培训充分调动教师现有的经验,在合作交流中生成新的经验,为新课程的创设和实施贡献自己的智慧。

从根本上说,国家课程改革的理念、方案、计划,都要通过教师才能真正转变成教育教学行为。为让我们的教师尽快的适应新课程改革,让他们订阅《新教材怎样教丛书》,能够协助教师解决以下问题:明确教学目标;处理学习内容;组织教学活动;实施教学评价;丰富课程资源;实现交往互动。*年至*年中,我们对参与新课程改革的教师进行全员培训,为我们的教师能很快适应新教材,为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而做了大量的工作,也使*县在*年秋季顺利进入课程改革实验区。

(二)深入调研,为新课程顺利实施提供有效服务。

*年秋季学期开始,*县的一年级和七年级使用新教材,为了解广大教师使用新教材的情况,了解教师在使用新教材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并提供帮助,我中心及时编制了《新教材使用情况调查表》,分组深入到全县各乡校进行调研,采用听、谈、访、议的方式,共召开座谈会30多次,共走访了30多所小学,听了180多节课,走访了教师300多人,收回调查表共2000多份(包括语文、数学、科学、品德与生活等学科)。教育中心还选取县民族小学与永春乡拖枝完小作为试点校,选派教研员到两校听课,组织教研活动。*年结合继续教育培训,我中心选取了《新课程评价操作与案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计与实施》、《合作学习的理念与实施》三门课程进行培训,一共培训小学教师1388人次。我们广大小学教师在使用新教材过程中有很多困惑和问题,通过培训,让我们的广大小学教师对新课程的评价与操作有了初步的了解,对新课程的一些教育理念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对新教材的使用和把握更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虽然有困难和困惑,但还是基本能胜任新教材的教学。2005年又培训了《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法》、《新课程背景下的数学教学法》,培训小学教师共1375人次。4年的继续教育培训教材都为我们广大小学教师提供有力的帮助,也为我们实施新课程指明了方向。

(三)强化过程管理,采取各种措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1.采取“请进来,送出去”的方式提高教师整体素质

(1)请进来。2006年7月,根据滇沪合作协议,邀请上海宝山区8名专家到我县举办小学语文、数学教学法培训班及中小学管理干部培训班,共计130人。2008年7月,上海市嘉定区学术带头人对我县进行智力援助,参加此次学术交流的有全县各校的管理者、骨干教师及教育教学中心教师共计50人。通过交流,大家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学习了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

(2)送出去。2007年选送小学教师13人参加云南省科学学科教学竞赛,其中1人参赛,12人观摩,参赛教师李莉获二等奖;校长培训4人;中学语文、数学、外语教材培训55人;组织53名中小学教师前往昆明参加全国著名专家课改研究;三次组织8名督导员前往永胜县参加“PTT”参与式教师培训(其中四名是教研员);中考研讨42人;双语教师培训7人;远程教育班主任培训11人。2008年组织67名中小学教师前往昆明参加全国著名专家课改研究;参加省教育科研论文研讨培训12人;省级农村小学骨干教师培训20人;特岗教师网络教学能力培训23人;中考研讨85人。这几年我们共选派49名教师、学校管理人员参加各级各类培训,对提高小学教师整体素质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2、下移教研工作重心,提高教研工作质量。2007年,我们将教研工作的重心向学校转移。结合小学教师参与式培训及教育局“普九”检查、学校常规管理检查等工作,多次下派教研员到全县各中学、中心完小和部分村小开展教学、教研师训工作调研、指导工作。协助学校组建教科室、拟定教科室工作职责、计划,参与学校教研活动。各学校进一步树立了“以研兴校,以研兴教”的意识。2008年,教师相互听课、评课、说课、集体备课、教学研讨等校本教研蓬勃开展。永春乡、叶枝乡、白济汛乡开展了小学教师教学竞赛活动;康普乡开展了小学教师“说课”竞赛及小学生作文竞赛;塔城乡开展教师普通话演讲比赛,通过开展不同形式的竞赛活动,转化了教师的观念,强化了教学技能,有效提高了我县教师的综合素质。

3、研训结合,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2007年至2008年,我室举办了“PTT”项目培训骨干教师培训第一轮第一、二期及第二轮第一期,全县共选派150名教师参两期培训,通过专题讲座、教学实践、教学研讨等多种形式的学习,把“以学习者为中心”这一核心理念和四种教学方法融入到我们的教学实践活动当中,一个月后又组织了教研员到全县各乡镇走访跟踪培训的150名教师,通过听课、评课、面对面的交流有效提高了教师的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新一轮民族贫困地区教师综合素质培训第二专题《谈新教材新功能》及第三专题《谈课程的教学观》的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全员培训2600多人次;2007年开展了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小学班主任》、《新世纪教师素养》两个专题189人次;2008年开展了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教育法规与政策》培训1300人次。通过不同形式的培训教师互相交流、研讨,心得与论文撰写,帮助教师树立了先进的教学理念,掌握了教学技能。

二、存在的问题

经过5个年头的新课程实施,我们也走了一些弯路,此次课程改革不同于过去的任何一次改革,通过实践也暴露了课程改革方案本身的一些不足。特别是面对贫困地区的学校。在高半山区一师一校的教师在实施过程中有许多困难和困惑。这套教材不是那么适应我们高半山区、少数民族地区的孩子。内容繁多,而且脱离孩子的生活,因此给我们广大贫困山区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带来许多问题和困难。教师的教育观念的转变、角色的转变、教学行为的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等等,也需要时间,需要长期不断的努力才能做到,因此,新课程实施中我们许多教师想改革但又怕失败,也没有一套现成的经验,加之也没有一套科学的评价体系。因此,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常常扮演老兵新战士的角色,有摸着石头过河的感觉。常感力不从心,想放手又怕失败,想用现成的经验,也怕失败,让许多教师裹足不前,瞻前顾后,故而影响全县的教育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三、今后努力的方向

首先,各级行政部门应统一思想,加强领导,积极协助各有关部门,制定与课程改革配套的政策措施,为新课程改革创造和谐的环境,在政策保障,经费筹措、教师培训、课程资源、教材运用与管理等方面给予有力的支持和指导,加强课程改革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篇8

《浙江省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指出,学校要根据本校、本地区实际,充分利用各类社会资源开设四类选修课程(知识拓展类、职业技能类、兴趣特长类、社会实践类)。

上虞市崧厦中学为浙江省教育厅确定的省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选修课程建设试点学校。按照浙江省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要求,学校目前已形成了符合本校学生发展需要且富有特色的课程体系,已开发的各类选修课程达到60多门,在数量和质量方面满足了学生多样化、个性化选择学习的需要。本期“前沿”,我们约请上虞市崧厦中学教师撰文,介绍他们在高中选修课建设中的探索与思考。

三十余载的改革开放,推动了我国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社会的意识形态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教育领域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主领域,也正面临着一次又一次变革的内外需求。近几年,随着高校招生的不断扩大,受高等教育的人数与社会需要人才缺失的不对称现象日益突出,出现了大学生找工作难与某些领域和行业人力资源严重缺失的怪现象,出现了基础教育育人模式的 “千人一面,千校一面”的办学个性模糊现象,再加上学业压力严重摧残学生身心健康等诸多因素,教育改革成为一种社会需求和教育发展的内在需要,更成为了一种保障生命个体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生命需求。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教育改革应运而生,势在必行。

课程改革作为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成为教育界人士普遍关注的课题,成为了推动教育改革的突破口。新一轮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成果为深化课程改革带来了强大的信心和动力。但有识志士也清醒地看到,新一轮课程改革虽然带来了教育理念和方式的很大转变,但是离社会的需求、人才培养的需求与教育改革发展本身的需求尚有许多差距,学校办学的自主性、学校培养模式的多样性、学生发展的选择性等衡量教育改革成效的价值因素仍没有发生质的改变。因此,深化课程改革成为当前推进教育改革的必然之举。

基于上述认识和理解,作为浙江省一所农村普通艺术特色高中,我们积极贯彻浙江省深化课程改革的“调结构、减总量、优方法、创条件”的指导思想,在理解顶层设计理念的基础上结合学校实际,率先践行浙江省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方案,虽取得了一些经验,但也遇到了许多改革发展中的问题。现就我校深化课程改革的思考与实践作行动研究后的回眸。

一、统一思想,守望理想,引导教师、学生及家长投入到深化课程改革的实践中去

在普通高中,几乎所有的学生、教师、学校整天做着相同的事,应对高考和升学;大家上着一样的课,共同做着没完没了的试题,进行着无休止的考试,学生甚至成了考试的机器;凡是与高考升学相关的事,再无趣、再无益也必须做,凡是与高考升学无关的事,哪怕再想做、再有意义也必须舍弃。切实改变普通高中这种现状,是学生的呼唤,是教育人的呼唤,也是全社会的呼唤。深化课程改革关系到每位学生的幸福和成长成才,关系到学校的健康发展,还关系到我们整个民族和国家的未来。应试教育的弊端,教师和家长是看到的,课程改革的价值和意义,教师和家长也是理解的,但要全面推行选修课,我们还面临着一些切实的难题,譬如在由学年制向学分制转变的徘徊过渡阶段,高考选拔评价体系仍未发生根本性变化,学校仍以学生成绩为主要依据来评价教师。因此,教师很难有勇气去守望教育的理想,主动投入到课程改革的实践中去,家长也因为让子女进入理想大学的眼前需求而容忍应试教育的弊端。为改变这种现状,我们所做的工作是:

一是从历史文化的视角对中美高中选修课作比较研究,让广大教师在比较研究中领悟到深化课程改革、全面推行选修课程建设的重要性和必然性,从社会、学校、教师、学生的需求和发展的视角全面阐述改革的必要性,引导教师撰写反思体会文章,逐步改变教师已形成的一些教育观念、行为模式、思维方式,形成与深化课程改革相匹配的新型教师文化。

二是引导教师全面反思陈旧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教育手段对师生成长、学校发展的危害性,充分认识从恢复高考制度以来的高考实践,使我国的教育从幼儿园到高中都出现全面异化的严峻现实。以高考为核心的“考试文化”成为我国占主导地位的教育文化,这种“考试文化”既是对具有现代功利主义性格的市场文化的复制,又是对具有功利主义性格的科举文化的沿袭,它把校长、教师与学生机器般组织起来,并使之日益加速运转。反思让教师与学生、家长充分认识到原来的教育方式与课程设置的不合理性,让教师、家长充分认识到这种“唯见考试,不见教育”的“考试文化”对师生身心的严重摧残,从而提高投身课程改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是通过信息传播的立体网络积极宣传刘希平厅长在2011年全省设区市教育局长读书会上的讲话精神,认真解读浙教基〔2012〕81号文件《浙江省教育厅关于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通知》,让社会、学校、家庭充分了解深化课程改革的背景、意义和实施办法,明确深化课程改革的紧迫性和方向性。

上述三大举措较好地发挥了课程改革中组织者、实施者、参与者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为深化课程改革提供了强有力的舆论保障和理论准备。

二、全面构建课程实施的要素体系,形成课程结构、课程设置、课程开发、课程管理、学分认定等课程要素管理的相关文件和制度,切实保障课程改革有序并有效的推进

课程改革是整个教育改革的核心,也是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深化完善普通高中课程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一次对长期实行的课程体系的颠覆性的革命,也是一次对统一育人模式的颠覆性的变革。这是一件难事,难于上青天,光凭勇气和牺牲精神远远不够。为切实保障课程改革有序、有效地推进,我们把全面构建课程实施的要素体系作为深化课程改革的中心工作,在课程结构、课程开设、课程开发、课程管理、学分认定等方面出台相关文件和制度,并在行动研究中不断调整和完善。现将涉及课程要素的校本化做法作简要概述。

(一)课程结构

《浙江省教育厅关于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通知》对课程与学分结构已作出了明确的规定,我校根据学生发展方向的差异性作了适当的调整,调整内容主要涉及四大类选修课程的学分结构。具体做法是:音乐、美术特长生可以免修知识拓展类选修课,增加兴趣特长类选修课的学习,从而保障他们特长发展的投入时间;少数学优生可以根据学生与家长的申请减少兴趣特长选修课的学习,为学习学科拓展类课程提供时间保障。

(二)课程开设

加强选修课建设是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重点,是学校转变育人模式、体现学生主体、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立足点。学校制定了《上虞市崧厦中学学校选修课程建设方案》,截至目前已开发选修课程141门,其中知识拓展类课程63门,职业技能类课程14门,兴趣特长类课程52门,社会实践类课程12门,集中安排每周周二、周三两个下午供学生选课走班。一年多的课程开设实践带来的启迪有:

一是特色化。特色化选修课程是学校特色发展的突破口,我校开设了素描、速写、色彩、视唱练耳、乐理、舞蹈、越剧名家名段欣赏等艺术类专业课程,进一步传承和弘扬了我校艺术教育的特色。

二是开放性。课程开设的开放性在课程开设的时间与地点上体现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原则,如选修课程体系中的职业技能类和社会实践类课程,较适宜安排在节假日与寒暑假进行,学习场所可以是社区、工厂、学校和家庭,这样可以减轻学校课程开设时资源、时间上的压力,适度降低学生单位时间的学业任务;课程开设的开放性还体现在课程教师安排的整合性,教师可以是校内专任教师、教辅人员、职工,也可以是外聘专家、各行各业行家里手;课程内容不必过分拘泥于系统性和完整性,以培养学生兴趣、爱好、能力为重点。

三是精品化。保证课程量不是问题,质才是关键。在学生相对自主选择课程、选择教师的背景下,课程开设质量是保障学生积极参与选修走班的主要因素,低质量的课程开设会抑制学生选课走班的兴趣,学生会变得被动和随意。我校十分注重课程开设的质量,遵循课程开设的时代性、人本化、特色化的要求。如机器人程序编写与制作课程,由一位具有创新精神和屡获全国、省市奖项的教师承担,课程开设以来深受学生的喜爱,学生学习成效显著,并在各级各类机器人比赛中的成绩处于全省前列。再如,我校开设了与乡镇经济相匹配的伞面设计、崧厦霉千张制作工艺课程,学生有兴趣,家长很支持,企业很欢迎,这样的课程既本土化又特色化,学校开设起来轻松,学生学习起来有劲,课程的二轮深度开发有潜力。我校的《崧厦霉千张制作技艺,乌金纸制作技艺》实践基地被命名为上虞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受到了当地政府的经济奖励。

(三)课程开发

学校作为普通高中选修课程建设的主体,承载着巨大的人力、智力、物力压力。课程开发是一项严肃、严谨的工程,作为普通高中选修课程开发主要承担者的教师,从某种角度审视是不具备这样的资历的。因此在选修课全面推行的初级阶段,课程开发的要求应适度降低,在努力保证课程科学性、人文性、系统性的前提下,必须兼顾教师的能力与水平,求全责备必将挫伤教师投身课程开发的积极性。学校管理团队要有行动研究的理念,侧重课程的二轮开发与完善,循序渐进。我们的做法是:

一是发挥学校领导的课程领导力。作为专业引领者的校长团队,首先应开发示范性的选修课程,通过建模形式供教师参考、学习,真正担当起“专业引领者”的作用,这是一种表率和示范。学校领导者更应重视课程开发的顶层设计;要制定一套开发、执行选修课的制度,开发选修课程的具体操作流程,即通过什么程序申请、审批和执行;要统筹兼顾课程开发的智力财力条件;要加强教师的在职培训和继续教育。

二是适度降低课程开发的准入条件,以选编和精品课程的二轮开发作为课程开发的主要手段,深度挖掘学校的文化积淀和区域资源优势,遵循儿童学走路的规律,通过教学反思、课程开发成功个案解剖等手段来不断修善课程内容,调整教学方法。

三是体现倚重教师兴趣特长和兼顾学生兴趣特长的原则。当前,我们的主客观条件离学生要什么给什么的因材施教原则尚有较大差距,这样的条件决定了课程开发不能好高骛远,在实践中我们首先考虑的是教师的特长和水平,由教师提供尽可能营养全面的“菜谱”,让学生凭“谱”点“菜”。所谓兼顾学生的兴趣,指的是在课程开发的初期要广泛调查学生的兴趣与需求,从而提高师生供求的“课程开发吻合度”。

(四)课程管理

课程管理的主要任务包括指导学生根据兴趣特长和人生规划制订个人选修课程修习计划;对教师开发、开设选修课程的质量进行过程管理和评价:严密、有序地组织学生进行选课走班;等等。其中,选课指导制度和选修课督导评价制度几乎没有经验可以直接借用,是管理中最具创造性的部分;而全面选课走班是管理中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

在“选课指导制度”的探索方面,我们做了两项工作。一是制订选课指南,内容主要包括毕业标准、学期学分要求、选课程序、补考或重修说明、课程介绍等;确定选课的程序和课表(学习高中课程标准—参照学校课程方案制订自己的选课计划—准备好计划选修的课程清单—进行以班为单位的选课—形成每人一张学习课表)。二是成立学生选课中的教师指导团队,主要任务是向学生全面介绍学校的情况,解释选修课程指南的内容,及时了解和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学业进展情况,还要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智能兴趣和特长,加强与学生及家长的联系沟通,使学生从自身特长出发选出相对合理、相对理想的课程。

关于选修课的督导与评价,几乎没有经验可以直接借用。现有的评价制度基本上服务于传统的课程设置,而课程的多样性和学生课程选择的自主性给选修课的评价又带来了很大难度。然而,这是一件保障选修的动力、提高选修课开发实施质量的大事。当前我们尝试的为:一是把选修课的开发开设成效与教师聘任、评优、职称晋升挂钩,加强教师对非高考选修科目的关注;二是通过教案、教材、施教记录等文本信息和学生学习调查、成果展示、个别访谈等综合信息,来督导与评价教师选修课程的实施情况和质量。

选课走班是真正体现“把更多的选课权交给学生,实现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相结合”理念的核心举措,其行为操作包含两项任务:组织选课和走班管理。组织选课的过程对我们来说是一次“尝试—失败—调整—相对成功”的过程,我们依次执行了三套方案:一是把排定的课表的所有情况输入省教育厅提供的选课系统,供学生网上选课,该方法的优点是统计、调整便捷,但由于我们缺乏相应的技术支持,最终选择了放弃;二是面向学生现场分年段选课,其优点是学生和课任教师面对面选课,使学生在教师的介绍中更好地了解课程相关信息,该方法最终选择放弃的主要原因是组织者对学生选课管理较难;三是以班级为单位现场选课,其优点是组织难度相对较少,教师对学生的选课情况可以进行适当引导和干预,最后我们成功地完成了选课。选课的尝试给我们带来的最大感受是:学生的自主选择必须与教师的指导相结合才能有序进行,当前学校选课权还不完全具备交给学生的条件。关于走班管理,我们首先要做到:学生人手一张个性化课表,明确课程时间、地点,具体到座位、名称、教师;教师人手一张课表,明确时间、地点、学生人数与学生座位表。走班管理的难点一在于教学班比行政班管理的难度提高了,教学班管理重点放在课堂管理上,管理任务主要由任课教师承担;难点二在于教师调课难,由于新课表存在多位教师同时上课的现状,一旦个别教师的请假就会出现相应教学班中学生无人管理的状况,我们采用的应急对策是整合全校管理力量,由教务处统一调度,课任教师提前做好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预案,培养学生自主管理、自主学习的能力。

(五)学分认定

普通高中实施学分制和弹性学制,有利于学生自主确定发展方向、选择课程和安排学习进度、发展个性特长;有利于学校打破整齐划一的育人模式,突破行政班及年级的局限,为每一位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我校的学分认定形式、基本程序、入档方式、组织机构等基本按照《浙江省普通高中实施学分制和弹性学制的意见》文件精神执行,只是在学分认定过程中对不同类选修课程的学分认定方式,采用了相应的主要认定形式。如对知识拓展类选修课程的学分认定,侧重于学生课堂学习时间及课程考试或考查的结果。对职业技能类选修课程学分认定,侧重于学习成果和技能的展示。这里的成果可以是论文报告、设计方案、制作产品等物化成果,也可以是经验、技能、修养等非物质成果,选修课的内容不同,它所指向的成果也就不同;所谓的“展示”则包括了报告会、讨论会、展览、答辩、演示、竞赛等多样形式。兴趣特长类选修课程的学分认定侧重于学生兴趣水平、技能展示、特长等级和获奖情况。社会实践类选修课程的学分认定侧重于参加社会实践的时间、心得体会和社会认同。总之,学分认定是一件严肃的事情,但不能过于强调结果,不能过于标准化和机械化,重在参与的过程和学生的“变化”。

三、着力提高教师队伍素质,为深化课程改革提供强有力的人力资源支持

深化课程改革,教师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教学行为等都要发生转变,有的是根本性的转变,如教师的角色由知识的传授者向学习的参与者、促进者、指导者转变,教师的专业结构由单一型向综合型转变,教师的学生观由面向全体学生向面向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转变。在这样一种深层变革中,教师必须加强自己的在职进修,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与之相应,学校的管理必须把教师培训放在管理的中心位置,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使之具有与深化课改相匹配的知识和能力要求,特别是教师的课程开发、教学班的组织管理及学生综合评价等能力的提高。教师培训近几年来已成为我校管理的常规工作,当前存在的问题是培训常常达不到预期的目标,即效率与培训成效的问题。通过对过往几年教师培训的反思,我们认为下列几种培训是行之有效的。

(一)自我反思

教师的反思是教师成长与专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提高教师能力与水平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我们要求每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定期反思教学“亮点”“疑点”“误点”,以此来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效率,培养教师教学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推动教师的专业成长。

(二)典型案例研究

案例研究有助于帮助教师感性地把握教育的一些抽象规律和本质要求,有利于培养教师的教育智慧。这是一种培养处于成长期教师十分耐用的培训手段,培训内容具有形象、易接纳、易模仿的特点。

(三)专题论坛

专题论坛是为教师专业成长而搭建的开放性、互动性的交流平台,以突出名师培养和专业引领为主要作用。这种培训主要有专题研讨、名师“沙龙”、专家讲座等形式,具有学术性强、研究范围小与研究深度大的特点,特别适合校内骨干教师、名优教师的培养。

(四)行动研究

篇9

关键词 教师教育 转型发展 基本原则 新建本科院校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6.10.028

Abstract Newly built undergraduat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China's higher education system, and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ecological system of higher education. At present, the teacher education of our country is in strategic transformation, newly built undergraduate cours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be based school situation, the situation in the province and the national conditions, seize the opportunity, homeopathy, momentum, through to the education management, strengthen organization and leadership, strengthen the connotation construction, ensure funding, improving the supervision system, strengthen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strengthen the publicity and other measures to achieve education for teachers in newly built undergraduate cours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rom extensive expansion to the change of connotation type development.

Keywords teachers’ education;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basic principle; newly built undergraduate colleges

0 引言

新建本科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高等教育生态系统中占据重要地位。自1999年国家在全国范围内大量组建新建本科院校以来,新建本科院校就开始不断探索自我生存与发展之路。通过十多年的努力,新建本科院校实现了由专科教育向本科教育的层次转型,由传统专科学校管理向现代大学治理的管理转型,由封闭式向开放式的办学转型,由传统知识本位的学科教育向能力本位的专业教育转型,为地方基础教育输送了大量的合格教师,很好地服务了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新时期,新建本科院校面临了一系列新的问题与矛盾。2014年国务院常务会议做出了“引导部分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的战略部署,号召地方本科高校尤其是新建本科院校实施转型发展战略,走内涵建设之路。为此,如何保持、发展教师教育,探讨新建本科院校的转型发展的基本原则与对策建议,就成为了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

1 新建本科院校教师教育转型发展的基本原则

1.1 指导思想

新建本科院校教师教育转型发展应该以《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教师[2011]6号)》的要求为指导,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地方教育事业发展实际情况,整合学校优质教师教育资源,改革教师教育体制,创新教师教育机制,构建教师教育培养模式,通过加强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强化实践教学训练,形成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教师教育体系,造就师德高尚、学科专业基础扎实、教育教学专业能力强的新型教师。

1.2 基本原则

(1)整合优质资源,构建新型体系。遵循教师教育的发展规律,借鉴国内外教师教育的成功经验,结合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的特点和实际,大力加强教育科学研究和教育学科建设,构建有利于提高教师教育综合水平的多学科支撑体系,有利于优化教师教育办学环境的资源配置体系。(2)创新培养模式,形成鲜明特色。根据教师教育的发展趋势,在学校“培养基础扎实,综合素质高,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培养目标与总体原则的指导下,探索适合教师教育自身特点的人才培养模式,使教师教育向着“拓展类型,提高层次,注重质量,形成特色”的方向发展。(3)面向基础教育,适应社会需要。教师教育改革必须密切关注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积极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服务,推进教师合作培养机制。积极争取教育行政部门的支持,加强与中小学、幼儿园、职业中学的联系与合作,建立稳定的教育实习基地与教师教育创新试验区。

1.3 总体任务

新建本科院校教师教育转型发展的总体任务是全面贯彻国家教师队伍建设和教师教育改革精神,弘扬教师教育的办学特色与师范优势,打造一系列在国内具有影响力的教师教育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互补融合的示范基地,并以此服务与引领基础教育发展。

2 新建本科院校教师教育转型发展的路径选择

当前,我国教师教育正处于战略转型之际,新建本科院校应该立足校情、省情与国情,抓住机遇,顺势而为、乘势而上,通过走向教育治理、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内涵建设、保证经费投入、完善监控体系、加强对外合作、强化舆论宣传等措施,实现新建本科院校教师教育由外延式扩张到内涵式发展的转变。

2.1 走向教育治理

走向教育治理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高等教育领域深化改革的最新要求与战略规定,也是当前新建本科院校教师教育转型发展的现实选择。为此,新建本科院校应该响应国家对高等教育治理方式的转型号召,做到简政放权,扩大与落实教授与基础教师的学术自与管理决策权,建设具有地方特色的高等教育治理体系。从本质上看,新常态下新建本科院校教师教育治理方式的转型,就是要改变过去“一元”与“单向”的管理方式,转变到现代“多元共治”的治理新模式。当前,我国新建本科院校的深化改革正处于攻坚阶段,这就决定了教师教育要想走向现代教育治理,就必须要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与程序设计,让新建本科院校教师教育的各个利益相关者公平公正地参与到教师教育治理中来。“新常态下新建本科院校教师教育治理体系的构建与治理方式转型,既需要科学合理的顶层设计,也需要发挥基层活力,并产生良性互动,通过多元共治的制度体系设计来提升治理能力,为我国新建本科院校的实质性改革提供坚实的保障。”①

2.2 加强组织领导

我国新建本科院校的教师教育改革工作涉及面宽、时间跨度长、任务繁重、要求严格,为保证改革目标与发展任务的稳步和有效地推进,国家及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制定有利于教师教育转型发展的政策和制度,做好顶层设计,提供制度保障。各新建本科院校要认真学习领会教育行政部门教师教育改革精神,成立专门的教师教育改革领导小组,并由学校主要领导如校长或党委书记挂帅,制定详细的具体可行的工作方案,站在学校未来改革发展的高度,识大体,顾大局,做到周密部署,精心组织,认真实施,确保教师教育改革的各项工作任务与发展要求落到实处。

2.3 强化内涵建设

为了强化新建本科院校的教师教育工作,保证教师教育改革目标的实现,切实有效地提高教师教育的质量。必须大力加强教师教育工作的内涵建设。一是要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通过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如探索双导师制度、聘请“双师型”兼职教师、选派教师教育教师外出进修与访学、培育中青年骨干教师为学科带头人、完善聘任考核制度等,保证教师教育专业教师视野不断开阔,把握教师教育学术前沿,科研水平与教学能力不断提高。二是要加强教师教育学科建设。新建本科院校只有加大学科建设力度,对各种学术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与优化配置,对基层学术组织进行规范化与制度化建设,才能营造良好的学术风气与研究氛围,从而推动教师教育学科在广度与深度方面同步发展。三是要加强教材和精品课程建设。在教材建设方面,新建本科院校应该组织教师教育专业教师积极申报教育部的“十三五”规划教材。在精品课程建设方面,继续建设和完善现有的精品课程,同时积极创造条件,鼓励他们申请并建设新的精品课程,为申报省级或国家级精品课程创造条件。此外,还要注重开发“共享开放”的网络课程,“利用信息技术变革教师教学方式和师范生学习方式,提升师范生信息素养和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学的能力。”②

2.4 保证经费投入

新建本科院校要稳步增加教师教育改革的投入,纳入年度专项预算,保证教师教育教学设施、教学实训基地、教学创新实验区、网络教学资源、信息技术与图书资料及其他教学资源与手段建设,为教师教育改革研究、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层次教育专业人才创造优良的物质条件。为此,新建本科院校就必须要创新经费筹措方式:一方面,主动争取中央和省市政府的支持,以具有竞争力的优势项目为载体,争取政府部门对学校教师教育质量工程建设的专项经费投入;另一方面,增强自身造血能力,通过拓宽社会服务领域、增强社会服务功能等途径,以科研项目、决策咨询、专项培训、文化活动等社会服务方式获取政府、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的相关经费支持。

2.5 完善监控体系

新建本科院校要按照我国高等教育深化改革与教师教育转型发展的要求,修订课程教学质量评价与教师考核标准,建立由学校领导、专业教师、专门督导人员、在校学生组成的,师生员工共同参与的教师教育质量评价与监控体系,制定并完善教师教育质量监控制度,创新教师教育质量监控机制,优化质量评价与监控方法,加强对毕业生的跟踪调查与在职教师专业发展动态的调研,不断改进培养培训工作,建立质量良性循环机制,促进教师教育质量的提高。此外,学校要定期公布教师教育质量评估结果,并将其纳入各相关职能部门、有关二级学院及其负责人的年终考核。

2.6 加强对外合作

一方面,新建本科院校应该不断加强与国内地方有关部门的合作。邀请有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教育实习基地学校领导参加的教师教育工作研讨会,与地方教研机构和学校合作开展教育科研和实验。另一方面,新建本科学院还应该不断扩大海外交流与合作。围绕“拓展学校国际化办学空间,提升学校国际化办学水平”的目标,坚持“走出去、引进来”的路子,不断加强教师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一是要拓宽海外交流与合作渠道,有针对性地与国外优秀大学建立校院两级多方位合作交流关系,争取建立更多教师教育海外交流项目。二是要提升海外教师教育合作交流层次,尤其是要开展同国外高校学术类、科研类的校际交流与合作。三是要拓展合作交流领域,深化与周边国家地区教师教育交流,通过举办学术研讨会、人员与研究单位间的交流与合作等方式,互相推动与对方基础教育合作。

2.7 强化舆论宣传

新建本科院校要通过多种形式认真组织教师教育专业教师学习教师教育改革方案的精神,广泛宣传动员,营造良好学习环境。广泛宣传党和国家关于教育改革工作的方针、政策,广泛宣传学校关于教师教育改革的重要性、紧迫性,广泛宣传教师教育改革的重大意义和主要内容,动员全校教职员工主动关心、支持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增强他们对教师教育发展思路、发展目标、发展重点和发展难点的理解与认同,为教师教育改革的实施创造良好环境和氛围。

总之,在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在教师教育转型的过程中,提高教师教育质量仍然是重要任务和永恒主题。为此,新建本科院校必须要“以教师教育特色塑造求发展,把教师教育特色贯穿于学校办学定位、学科专业建设和学校发展规划的各项工作之中”;③要积极地面向基础教育,研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重大理论问题和热点问题,引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坚持《教师专业标准》,培养广大农村需要的高素质优秀教师的办学方向;要以教师教育特色构筑为核心竟争力,把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建设成为具有鲜明教师教育特色的地方基础教育师资队伍培育的母机。

注释

① 陈先哲.新常态下我国高等教育面临双重转型[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 -03-11(5).

篇10

摘 要:本文研究的职高数学“学案导学”教学模式,旨在建构一种既能充分发挥职高生主体作用又能体现教师主导作用的教学模式,将课程改革落到实处。教学是教师的“导”和学生的“学”相结合的活动,而且“学”是“导”的前提,如果没有高效的“学”也就没有“导”的意义和价值。因此,一切“导”都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围绕学生的“学”而“导”,这才是“学案导学”的真谛所在。教师结合职高生的特点和数学教学实际,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究,变被动接受知识学习为主动发现学习,提高职高学校数学教学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关键词 :职高数学?学案导学?编写探索

浙江省教育厅的《浙江省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方案》,明确“核心课程模块”由公共必修课程和专业必修课程组成,按1∶1比例分年段设置。强化公共必修课程的“应用性”和“实效性”,加强德育和职业精神教育。因此,现有的教材必须调整、删减与补充。

一些学校整合后,学生整体素质进一步下降,数学基础更加薄弱。作为从教十几年的数学教师,即使把数学教育当成职业,也面临着被淘汰的风险,必然要深化对数学教学的研究。

职教中心开学至今,学校通过第一技能这个平台,学生精神风貌、仪容仪表、文明礼仪的改变巨大,令人惊叹。既然学生可以有这样的改变,数学教学也应有改变现状的方法与手段。

《关于开展富阳市中小学、幼儿园第27届专题论文和2014年度教育科研成果评选的通知》指出,初中“导学案” 为强化区域推进“学案导学”的专项研究,新设立初中“导学案”专项评比。它是以“学案导学”理念为指导,以某一学科的某一单元(主题、课时)为主要内容的“导学案”(具体包括:教育理念、学情分析、教材分析、导学过程及组织、总结与反思等)。

高一学生现有的《创新学案》数学基础模块上册,大多数教师都感到无法使用,从某种角度说就是太难,但其理念应该得以肯定。数学组的老师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也没有一个统一的设想与步骤。如果通过大家的努力编辑一套针对职高学生基础实际的《职高数学学案》以及格式化《作业》(A、B),应该比较实际,以及具有可操作性。

学案,简言之就是学习方案。相对于教案而言,学案是给学生看的,是学生自己的学习方案。它是教师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依据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从教学目的和学生认知结构的特点出发,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把课本中相应的内容及预备知识,按照学生的认知水平,模拟问题的发现过程,精心设计递推性问题系列,以引导学生沿着问题的阶梯,完成自主探索真知的学习程序,是指导学生学习该课时或该课题内容的学习方案。它是学生课前预习、课堂自学、课后复习所使用的主动学习的工具与方案,也是教师启发讲解的工具与方案。用学案引导学生的课堂学习,有人赞赏,也有不少质疑:学案与课本、练习册所起的作用有什么不同?如果一样,何必多此一举,加重教师编写及印刷的负担; 使用学案教学,学生做题多了,是否会培养高分低能,只会考试的学生;教师讲解少了,教师的教学基本功是否会萎缩, 等等。学案作为课堂学习的媒介,与教材、教辅比,不可替代性在哪?学案、教案均是教者设计的,前者比后者在教师专业化方面有何优势?本文拟以学案“四何”为线索解读学案。

一、“为何”——学案的好处

对于学者而言,使用学案有三大好处:一是为学生提供的学习条件可以比课本更有针对性;二是为学生全体实质参与课内学习提供有利条件;三是教师有机会在课内看着学生做练习,学生的作业能得到教师的及时批改、及时辅导,这对基础较薄、学习困难生居多,特别像我们这样整体基础差,没有主动学习意识,尤其害怕数学学习的学生更有必要。

对于教者而言,使用学案也有三大好处:一是能使集体备课落在实处。学案是一个载体,备课的结果要体现在学案上;学案是一面镜子,备课的质量可在学生的学习结果里看出。二是促使教师丰富学生学习的知识。对教师来说,学科知识、教学法知识都不会太缺乏,缺乏的是学生对某一主题理解和误解及处理对策的知识。学案是以学生学习角度设计的,它比以教师如何教为角度设计的教案更能让教师关注学生的学法,这对丰富教师的知识,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十分有好处。三是“留得住”。每课一案留下来,既完整地留下了课前思考痕迹,又有课堂实施的痕迹,更有不断的反思、锤炼的印记。这些不断锤炼后,写下来的完整教学资源,既可作为同科组的新老师学习的材料,又可减轻教师日后备课的负担。

二、“如何”——如何设计和使用学案才能为学生提供更有利的学习条件

1.目标导学

学习始于学习者的注意与预期,现行教材的学习预期是隐性的,因此学案非常有必要将学习目标显性化。学案上书写的目标要发挥其导学功能,要体现其明确性、递进性与针对性。

(1)表达的目标可观察,可检测。如果按照规范教案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这样就错了。因为这样太空、太泛,一个知识点不一定一课时就能理解、掌握,更谈不上什么情感。只有学生看得懂,可观察,可检测,一节课能做得到的学习目标,才能在学习前唤醒学生,让学生明确“我要到哪里去”;课间警醒学生“我在去那里吗”,把注意力选择、维持在有效信息上;学习结束促过反思“我到了那里了吗”,真正起到导学的作用。

(2)课时目标正向积累指向阶段目标。课时的学习积累最终是要达成单元目标,乃至课程标准的目标。所以,课时学习目标的确定应建立在对单元目标、课程标准的评估与分解的基础上。即把“课标”“教参”书写的学习目标,按学生需要哪些必要的知识、方法与能力分解出来,并一步步逆推下去,一直推理到学生具备的知识基础为止。把那些学生不具备的条件,也正是教师需要教的内容,分解到每节课。这样确定的学习目标才有价值。

(3)要体现学生学习的往返与跟踪。学习往往不是一学就懂,一步到位的。所以制定学习目标不但要“往前看”,也要“往后看”。尤其是“往后看”的学习目标,更要明示出来提醒学生注意。学案表述的学习目标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过去还没有很好解决,但对这节课学习有直接影响,或能在这节课能够连带解决的问题;二是新课学习的双基目标。

2.课堂导学

这个环节体现的是“如何让学生到那里去”,学案的“魅力”在于针对性与自主性。

(1)强调为学生自主建构知识提供条件,克服只重视学生记住大量知识而不能转化为分析问题的能力的弊端。比如在初高中衔接学习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时,我们可以这样设计梯度性的教法和学法来研究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

尝试用求根公式验证上题。

这样,学生就会根据教师设计的学习方案,让学生一步一步地、非常轻松地得到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它有如下优点:

一是为全体学生进入学习提供条件。学案设计以笔答为主要形式,避免了“优秀生”包办课堂,齐答掩盖了部分学生的“不作为”的现象。

二是为学生先试后学、自主建构创造了有利条件。奥苏伯尔同化论表明,知识建构和组织遵循两条原则:第一是渐进分化的原则;第二是综合贯通的原则。从学生“知道什么”起步,在探索、归纳等关键位置留有“空位”,例子、练习的呈现有线索意义,有助于学生形成有层次、有概括性的认知结构。

三是帮助学生扫清继续学习的盲点与障碍。该设计没有像教材那样由实际问题情境出发,也没用教材设计的实际问题作为巩固练习。是因为学习对象在公式变形、公式推导等这些基础方面有问题,需要补偿、铺垫,需要放慢速度让学生体会。

这个例子说明,学案设计的学习过程,未必一定要打破常规,也未必一定要教材设定的线索。学案需要精心设计的是,新知与学生所具备的双基与能力的联结,为学生提供更合适、有利的学习条件。

(2)学案要为学生化解学习的难点提供条件。学数学一定要做题,要满足一定的训练量。学习心理的研究表明,学习造成的结果,无论是个领域,都要经历一系列阶段。教材练习、习题一般都是按复杂性递增与综合性递增两条线设置的。但现实中,学习难点、学习的节奏是因生而异的,教材或教辅都不可能完全照顾到。学案能弥补这个缺漏。我们的学生不像普高学生作业繁多,晚自修可以有不少的时间进行练习。学案可以增加更多的基础性练习和巩固性练习。

比如在学习并集时,我们可以在数学“学案”中创设如下的“导学”问题:某班业余绘画小组有4人,王芳、田鹏、张晓莉、杨帆;象棋小组有3人,李山、王芳、杨帆,两个小组在一起,共有几个人?一共是? 人,3+4≠? 这是为什么呢?这是什么加法?然后教师告诉学生:这是集合的加法,叫做“并”。用此问题诱发学生对集合的并运算的强烈的学习欲望,再通过学案中相应的由易到难的问题,指导学生通过自学,掌握并集的概念和性质。

3.学案为实现分层异步学习提供条件

分层教学是针对大班教学,存在的学有余力的学生“吃不饱”,学习困难生跟不上,提出的一种教学方式。但实际课堂上不易操作。学案将学习、训练内容划分为A、B、C三组:A组是工具类双基内容。训练分必做(全体学生必做) 与选做(仅提供给学习困难生进行双基的循环练习);B组,小综合类,对学习困难生不作硬性要求;C组,提供给学有余力的学生学习。这样分层有如下好处:其一,课堂上“耕者有其田”,各层次的学生都有自己的一个空间,其二是隐性分层,不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其三是,有学生一个上升的空间,让学生一个一个台阶拾级而上。

三、“避何”——使用学案教学应避免什么

1.避免没有自己的思考与加工,拿着别人的学案就去上课

目前,因为编写、印刷工作量的原因,学案编制多采取轮流坐庄,年级共用的方式,不能忘记学案的针对性,所以使用学案的教师一定要吃透学案的内容,明白主要环节、细节的设计意图,考量各个环节在该班实施的可行也进而根据学生实际作适当的删补或流程调整。

2.避免只重预设,不注重生成

学案只是一种对课堂教学的预设。课堂教学应以学生的反应为关注点。对学生的课堂反馈增加质疑、变式追问、联系拓展、归纳总结等,都是不可少的。要避免学案框住了学生的思维以及学生间思维的碰撞,避免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太过单一。

3.避免资源的浪费

学案既有学习的流程、知识的结构,又有学生学习过程的印迹,是很有价值的学习材料。因此,有必要指导学生课后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回顾与反思,以作为后续学习、考试复习时的重要学习资料。同时教师也需要经常性地对学生使用学案的情况进行检查,杜绝使用过的学案中仍然留有空白、错误不订正或订正后依然有错的现象。

4.避免“满堂做”

有些课,学案发下去,学生从头做到尾,教师只是帮学生对对答案,这种课效益肯定是不高的。事实上,同份学案,不同的老师用,效果有很大的差异。所以不能夸大学案的作用,教师的素养仍是一堂好课的重要条件。

四、“忌何”——职高数学“学案”编制的注意问题

1.职高数学“学案”不是教案的翻版

“教案”是教师认真阅读教学大纲和教材后,经过分析、加工、整理而写出的切实可行的有关教学内容及教材组织和讲授方法的案例,其着眼点在于教师讲什么和如何讲。而“学案”则是在教案的基础上,为了开启学生智慧、发展学生能力而设计的在教师引导下由学生直接参与并主动求知完成的一系列的问题探索、要点强化等全程学习活动的案例,其着眼点在于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如何引导学生获取知识、培养学习能力。二者的差别在于:前者着眼于教,后者着眼于学;前者以教师为中心,后者以学生为中心;前者侧重于教师“给予”,后者侧重于学生“探究”;前者侧重于“学会”,后者侧重于“会学”;前者追求的境界是“谆谆教诲,诲人不倦”,后者追求的目标是“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二者虽然密切相连,但在目标要求、课堂角色、教育观念、课堂结构、教学方法等方面都有着本质的区别。

2.职高数学“学案”要具有职高特色

职高数学“学案”要结合职高数学教材的特点来设计,应侧重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传授,不应过多地侧重于偏、难、怪的数学知识和内容。针对职高生数学基础知识相对薄弱,注意力不易集中,活泼有余、安静不足的特点,职高数学“学案”设计要相对浅显易懂,巩固题、检测题和作业题的题目中最好能有动手操作的题目,这样更容易调动职高生的数学学习积极性。职高数学“学案”的设计还要结合职高生所学专业的特点,不同的专业要设计不同的数学“学案”,不能一案多用,更不能照搬普通高中的数学“学案”。

例如现有的《创新学案》结构框架:

第一步,课前准备,包括确定课题名称,然后进行知识要点梳理。

第二步,课中讲解,如知识点1 例1;知识点2 例2;知识点3 例3。

第三步:知能拓展整合,举例说明;常见误区分析,举例说明。

第四步:课后进行综合能力测试,基础训练以及能力提升。

这样的结构只能作为复习之用,不可能作为新学案使用。

3.职高数学“学案”的设计要遵循梯度性原则

职高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或多或少存在着数学知识或数学技能等方面的障碍,这就要求在职高数学“学案”中设计的问题不能跨度太大,人为造成职高生学习上的困难。要求针对职高生学习上的障碍,铺设跳板,作必要的提示,这样才有助于降低学习难度,理顺思路,排除思维障碍。

由于设计学案的劳动量较大,特别是在教学工作量比较大的情况下,要编写好的“学案”,仅凭一个人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必须依靠集体的力量。学案的设计应该以备课组集体设计为基础,发挥集体的智慧,分散劳动量,才能保证学案的质量。

参考文献:

[1]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09.

[2]林少杰.中学数学教学顶层设计研究[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12.

[3]张奠宙.数学教育学[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1.

[4]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5]高文.教学模式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6]卢仲衡.自学辅导教学论[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