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财政管理改革范文

时间:2024-01-30 17:58:1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深化财政管理改革,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深化财政管理改革

篇1

一、财政改革做法及成效

按照“预算县镇共编、资金集中支付、财务分级核算、政府统一采购”的要求,进一步加大政府职能转变,理清乡镇财权、事权,明确乡镇的收支范围和超收分成比例,极大地提高了各镇培植税收财源和协税护税的积极性。实施综合预算管理,建立激励约束机制,努力增收节支,全面提高财政保障能力。

(一)深化收入管理改革,建立财政收入稳步增长机制

一是实施预算县镇共编。坚持“保运转、保稳定、保重点、有保有压、区别对待”的方针,按照事权、财权相统一原则,合理界定县镇两级事权、财权和收支范围,将县、镇两级财政的收支情况纳入总体预算,通盘考虑,统筹安排,实施预算县镇共编。

二是实施镇级会计集中核算。建立镇级财政单一账户体系,注销镇级部门银行账户,把部门资金归入会计集中核算中心统一管理,实现统收统支,镇级财政资金结余全额在会计核算中心。进一步规范支出管理,镇级所有支出均由会计集中核算中心集中支付,实行支付直达,对项目资金严格按项目进度和审批额拨付给业主;对业务支出,按实际发生额拨付给供应商;对部门开支实行报账制。

三是实施国库集中收付。按照“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的要求,健全财政国库集中收付制度,规范财政国库单一账户体系,将非税收入全额缴入收付中心,纳入国库和财政专户管理。所有财政性资金由国库统收统支,实现资金收支直达,增强全县集中财力办大事和调节资金余缺的调度能力。

四是强化税收征管。建立了县、镇两级协税护税领导小组,制定了协税护税奖惩激励机制,与各镇和县级相关部门签订协税护税协议,加强涉税项目的信息沟通衔接,严格实行先证后税,全面建立协税护税网络体系和目标管理体系,促进税收征管的规范化建设。同时,加强税收征管的执法力度,堵塞税收征管流失漏洞,严禁跑冒滴漏,做到应收尽收。

(二)深化支出管理改革,初步建立公共财政的支出体系

一是保障社会公共需要。按照建立公共财政框架的要求,不断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服务服从于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各项支出得到较好保障。1—9月,财政共安排各项公共支出达2733万元,增长25.5%;累计完成教科文卫事业支出9551万元,社会保障支出3213万元,失地农民就业培训支出142万元,切实加大公共支出力度。同时,按时足额发放全县国有企业下岗职工的基本生活费和企业离退休人员的离退休费,逐步提标扩面农村和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基本实现应保尽保。

二是支持“三农”建设。1—9月,累计投入农业发展资金650万元,占年初预算的171.05%,比上年同期增加375万元,增长100%。“三农”资金投放坚持“五个倾斜”:即向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倾斜,向农村科技和农业教育倾斜,向农业产业化尤其是产业化龙头企业倾斜,向扶贫攻坚项目倾斜,向农村生态建设倾斜,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业产业化水平。

三是加大城乡一体化建设投入。1—9月,工业项目扶持资金支出1646万元;工业港建设支出1071万元;城市基础设施支出2507万元;重点镇建设支出743万元;“三农”支出5851万元。以上五项共计投入11818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5.8%,为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提供了强有力的财力支撑。

四是努力化解镇级债务。不断强化“减债也是政绩”的观念,建立和完善减债目标责任制和债务责任追究制度。通过经营国有资产还债、争取银行积累还债、经营城镇还债、镇级超收分成还债、依法追偿债务还债等措施,努力化解镇级债务。1—9月,全县财政安排资金化解镇级债务650万元。

(三)加强村组财务管理,进一步提高村组财务管理水平

自去年7月份以来,我县在全市率先进行了村组会计核算改革试点,全县14个镇均组建了“会计集中核算中心”,“中心”内设村、组核算专柜,并全面实行村、组会计委派制度,由县财政局、农发局按程序选拔、委派会计,专职从事村组财务管理,取消村会计和出纳,各村只设一名报账员。村社两级一律使用《郫县村社集体经济专用收据》,实行钱、账分开管理,村社各项资金交由专职出纳管理,任何人不得截留、挤占、挪用集体资金,不得以收抵支、坐收坐支,不得隐瞒收入,不得公款私存私放。同时,建立健全了村级财务公开制度、定期审计制度和档案管理制度,各村组成立了民主理财小组,代表群众审查收支凭据,对财务公开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确保村组财务管理公开、透明,有关村社财务问题的上访案件明显减少,干群关系得到缓和,农村社会稳定。

(四)加强国有资产管理和经营,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首先对县级机关占有和使用的国有资产进行了全面清理、造册、建档(下一步将国资统一管理工作延伸到各镇),并全部移交县国资办。国资办将非经营性国有资产向所占用机关出具授权管理书,实行授权管理,对经营性国有资产实行委托经营。同时,进一步加强国司力量,对全县经营性国有资产进行统一经营,公司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建立完善了内部机构和管理制度,为城镇建设和工业集中发展区基础设施建设搭建投融资平台。目前国司已融资6000万元,在国家开发银行获取授信贷款2亿元,主要用于新城区基础设施建设,为全县城市建设发挥了较大作用。

二、几点体会

财政改革的目的就是要最大限度地增收节支,提高财政的保障水平,因此必须紧紧抓住发展这个关键,不断创新理财观念,充分利用财税杠杆,促进县域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做大财政收入“蛋糕”。同时,大力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统筹推进“三个集中”,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一)着力加强财源建设。要管财,首先要聚财,充分发挥财政资金投入的引导和粘合作用,实现以财生财,壮大税收财源。一是抓招商引资促新增财源。通过财政直接投入和以经营性土地预期收益抵押采取bt项目融资等多种形式,加大工业集中发展区载体建设,并实行财政先期投入解决项目拆建安置问题,筑巢引凤,增强招商引资吸引力。同时,加大招商引资奖励力度,实现全方位、多渠道招商。1—9月,全县共引进投资超过1000万元的项目147个,实际到位资金28.7亿元,其中工业项目到位资金8.8亿元。二是抓企业扶持促主体财源。充分发挥中小企业融资担保公司的作用,以及对优势企业、成长型企业的技改投入和政府贴息贷款支持,服务扶持现有工业企业做大做强。目前,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134家,其中有22家规模以下工业企业发展成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预计全年有34家规模以下工业企业新增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今年5月份以来,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一直保持37%以上的增长速度,工业经济依然是我县财税收入的主体。三是抓城市经营促即期财源。严格土地储备制度,对城区现有闲置、可置换土地进行统一征用,建立土地储备库,以招标拍卖方式出让,实现土地收益最大化,加快城镇建设步伐。1—9月,全县共出让土地111宗,面积为1981亩,实现土地收入46074.83万元,实现土地收益34118.4万元。建安房地产企业实现税收14718万元,占地税收入总量的66.04%,同比增长81.79%,对税收增长贡献率达99.61%,成为拉动税收增长的主要动力。

篇2

为进一步深化财政支出改革,加快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公共财政体制框架,要全面推行公共财政支出改革。财政监督作为公共财政改革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应提到议事日程上。那么,在构建公共财政体制框架的过程中及财政模式转化后,财政监督如何定位,怎样才能更好地履行监督职能、切实服务于公共财政管理和财政性资金运作,已经成为迫切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本文就此谈点粗浅看法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财政监督与财政管理的关系

财政监督新机制的建立,应当体现财政管理的特色。在当前公共财政体制的改革中,财政监督要紧贴财政中心工作,围绕财政管理中的重大问题和影响财政收支变动的重要因素,不断调整监督的方式方法,理清思路,提高认识,正确处理财政监督与财政管理的关系,实施有效监督。

1、财政监督与财政管理密切联系,相互促进

财政监督是财政管理部门的一项重要职能。财政管理的活动是财政监督的内容和依据。从一定意义上讲,财政监督本身就是一种财政管理行为,是保证财政分配、调节职能得以顺利实施的重要手段。无论从管理学理论上分析,还是从财政实践的角度来讲,监督都是管理的有机组成部分和重要环节。同时,财政监督的范围涵盖了财政管理的范围,只要存在财政管理,就必须要有财政监督。而且是从事前预警、事中监控到事后检查的全部过程。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管理中开展监督,在监督中加强管理。

2、财政监督与财政管理职责不同,互有区别

财政监督与财政管理的区别主要表现在:财政管理主要是按照财政法规、政策、制度及财政业务流程组织财政收入和安排财政支出的活动;财政监督则是对财政收入的征管质量、财政支出资金使用的合法性、有效性以及财税法规、政策、制度执行情况实施的监督检查。财政管理一般是通过日常的业务(比如对财政资金的验证、征收、分配、拨付等方式)开展工作;而财政监督则主要通过开展经常性的常规检查与专项检查、调查等方式达到监督的目的。另外,二者参与工作的人员有所不同。财政监督一般由财政监督专门机构的工作人员组成,有时还需抽调财税、纪检、监察等部门的人员配合,共同参与对有较大影响、较为普遍的重大问题,开展监督检查;财政管理一般是财政业务部门内部工作人员根据工作需要开展的经常性、事物性的活动。

二、公共财政框架下财政监督的定位

1、加强财政监督是推进公共财政体制改革的重要条件

全面推进财政支出管理制度改革,加快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有中国特色的公共财政体制框架,是当前财政支出改革的主要任务。改革的内容已经明确:一是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严格界定公共财政支出范围,加大支出结构调整力度。首先保证国家安全和政权建设的需要,保证文、教、科、卫、农等公共事业发展的需要,逐步减少财政对应由市场调节的项目和可以利用社会资金发展的事业的投资,优化支出结构。二是改革财政资金缴拨方式,实施国库集中收付制度。也就是在财政收入方面,取消一切收入过度帐户,将所有财政性资金全部集中到国库帐户;所有财政支出都要通过财政预算安排,并统一由国库直接支付。三是强化深化财政预算管理改革,实行部门预算。通俗地讲,部门预算就是一个部门一本预算。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符合实际的定员定额标准,改进和完善预算支出科目体系,细化预算编制。并实行预算内外资金统一管理。

财政监督与公共财政体制改革紧密相连,不可分割。财政管理的改革过程就是财政监督检查不断得到加强、财政监督的地位和作用不断得到提高的过程。比如,强化预算管理、编制部门预算是公共财政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其中为进一步完善综合财政预算和零基预算的编制,事实上扩大了原有预算的范围;部门预算的全面推行则深化细化了预算的内涵。基于此,只有加强和深化财政监督,才能保证预算编制的完整性、真实性、准确性;又如,实施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财政支付方式,既是对财政资金运作方式的改革,同时也是加强对财政资金收付环节的规范和监督,防止财政资金的截留挪用与损失浪费。可以说,财政监督工作能否得到切实有效的加强,直接影响到各项财政管理制度改革的成效。

2、财政监督必须服从服务于公共财政的要求

财政部门对财政收支活动的管理过程,就本质而言就是一个重要的监督过程。财政监督机构的各项具体监督检查活动,本身也是对财政收支的管理活动。财政监督的这种属性,客观上要求财政监督工作必须彻底改变只重检查、不重管理,只重收缴、不重堵漏,监督检查和管理相脱离的片面做法,要善于在财政监督检查中发现财政管理上存在的问题,完善制度、堵塞漏洞,提高财政管理水平,逐步从监督检查型转变为监督管理型。在当前,财务常规检查和专项检查是财政监督的重要形式,仍需大力强化。财政监督检查专门机构要按照财政监督必须服从服务于财政改革、加强财政管理的原则,抓住财政工作中的薄弱环节、社会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专项监督检查,不断提高监督检查的综合效能。在监督检查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克服“为检查而检查”的思想,不做表面文章。要站在切实服务财政管理的角度实施检查,并将监督检查与调查研究结合起来,通过检查、分析,善于发现财政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为加快和完善公共财政管理体制改革提出有分量的意见和建议,逐步实现将财政监督寓于财政管理的全过程之中。

三、当前财政监督面临的形势

(一)、当前财政监督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目前,我区的财政监督工作同全国一样,从监督的范围、监督的方式方法、监督的效果等方面来看,其深度和广度都远远不够,财政监督还缺乏权威性、及时性与有效性,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振兴财政的要求还相差甚远。主要表现在:

1、财政监督的覆盖面窄。从财政监督的本质要求看,其监督范围至少要包括三个层次:一是财政性资金收支活动的全过程;二是执行财政财务文章版权归文秘站网作者所有!制度的所有单位和个人;三是结合经济运行情况对财政运行质量进行检查和分析。由于在财税物价大检查取消以后,地方财政监督的范围没有得到及时的明确,造成监督的范围、职责模糊不清,实际监督面狭窄;监督的方式方法,仍以直接的事后检查为主,针对既定的财务会计结果进行查处,没有对事前、事中的行为进行监控;而对新的经济行为、交易方式,如企业改制、资产重组以及政府采购、转移支付等的监督约束很少。在监督对象上也缺乏针对性。因而,大大降低了监督检查的效率和效果。

2、财政监督方式不规范。长期以来,由于受到财政监督职责权限等因素的影响,财政监督工作主要是对财经领域的某些突出问题采取综合或专项治理的方式进行。从方式方法上看,表现为突击性、专项性检查多,日常监督少;从时间上看,表现为集中性和非连续性的事后监督检查多,事前、事中监督少;从监督内容看,表现为对财政收入检查较多,对财政支出监督少;对某个单一事项或某个环节检查多,对全方位监控及资金使用的跟踪问效少。由于上述诸多因素的影响,致使很多财经违纪违规问题都在既成事实后才被发现,从而造成财政、

税务等经济领域的违法现象屡查屡犯,并呈逐年上升趋势。目前,虽然强调根据新的形势来调整财政监督方式,做到“四个结合”,即事前、事中与事后监督检查相结合,财政监督与财政具体业务管理相结合,日常监督与专项检查、抽查相结合,处理事与处理人相结合。但以事前、事中监督检查为主要内容的监督检查机制尚未建立起来,这种多样化全方位的财政监督方式,暂时还难以在实际工作中得以有效运用。3、财政监督体系不健全,财政监督与其他社会监督的关系尚未完全理顺。一是财政监督专门机构设置不规范,级别、名称不统一,部分县、区至今还没有成立专门的财政监督机构。二是经济监督的职能分工与监督范围界定不明确。我国的经济监督体系主要是由财政监督、审计监督、税务稽查、银行监督以及其他社会监督等构成的。这些监督部门都是根据部门属性确定各自的监督职责,基本上都是以预算收支、财务收支、资金周转以及其他经济运行质量作为监督对象。虽然在日常工作中各自监督的侧重点不同,但由于没有从法律上严格规定各自的工作边界,因而实际工作中很难避免相互扯皮甚至出现多头检查、相互“打架”的现象。

(二)、解决问题的对策、建议

随着财政监督工作环境、对象、内容、方式等方面的不断变化,要求财政监督工作要以加强和完善财政管理为中心,建立健全涵盖全部财政收支、体现财政管理特色、具有对财政运行进行监测、预警、分析、保障、规范功能的财政监督新机制。我们要认清形势,克服困难,扎实工作,针对每一个问题都要尽量研究出相应的对策。

1、建立规范、有效的财政监督方式。财政监督方式要彻底得到转变,具体体现出上文提到的“四个结合”。我们应根据监督检查中发现的新问题、新情况,进行认真地分析和归纳,在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财政管理的措施和方法的同时,深入细致地探究和概括财政监督的最佳方式。

2、健全财政监督保障体系。我国的宏观经济监督体系是一个全方位、宽领域、多环节、多层次的监督网络体系,主要由财政、税务、审计及其他社会中介机构几大系统构成。这几个方面对于财政监督的侧重点不同,既有分工,又有交叉。财政监督是其他任何监督都无法替代的。审计、税务、社会中介监督是对被检查单位的外部监督,且主要是事后监督,而财政监督既有外部监督,又有自身内部监督,且内部监督是在财政管理过程中形成的同步监督。因此,要加强财政监督队伍建设和财政法制建设,健全财政监督保障体系,以维护和促进市场经济秩序的正常运行与稳步发展。

篇3

关键词:乡镇;财政改革;激励机制;财政管理

中图分类号:F81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07-0000-01

前言

中国的乡镇经济发展中面对着诸多的问题,主要包括乡镇企业对地方经济贡献率下降、乡镇生产力下降、乡镇公共服务水平低下等问题,造成这些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的乡镇财政管理的发展滞后。深化乡镇财政改革是必要的也是需要及时进行的,有效的进行乡镇的财政改革对乡镇经济的发展将起到极大的影响。对于中国乡镇财政改革国内的研究成果较少,对于乡镇财政改革的实施与实施的效果均没有具体的依据,本文将对乡镇财政改革的必要性以及改革的方向进行详细的分析,为开展乡镇财政改革事业提供理论依据。

一、乡镇财政的作用分析

中国属于农业大国,乡镇人口众多,乡镇经济的发展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极大的影响作用,所以确保乡镇经济的积极发展是极为重要的工作。乡镇经济的发展主要控制因素是乡镇财政管理,乡镇财政的作用是为农村提供公共设施及服务,推动着农村经济的发展。现代乡村经济的发展中提出的乡镇改革主要的作用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1.提供基层政府实施职能的财力保障。乡镇财政属于国内财政系统中的基层财政结构,也是发展农村经济的重要执行机制。2.推动农业经济的主要力量[1]。三农问题一直深受国家的关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及难点都在于乡镇地区,所以加强乡镇财政的效力是最直接的方式。

二、乡镇财政改革激励机制的分析

(一)激励机制的内涵

激励机制所指的是在特定的某组织中,通过多种激励手段的使用,与激励的对象相互制约,形成的方式与关系的总和,激励机制是特定组织将理想转化为具体的连接方式。在实际的应用中人力资源管理人员,会通过各种方式达到激励机制的作用,提升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与积极性。乡镇财政中使用激励机制同样能够达到激励工作人员的效果。

(二)激励机制在乡镇财政中实施现状

目前激励机制在乡镇建设中实施的现状表现为两个方面:1.薪酬激励机制方面。薪酬激励在整个激励机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乡镇单位位置相对特殊,县镇单位的职工工资都有国家的统一标准,如此单一规定的工资使得乡镇机关在管理过程中不能够充分的实现薪酬激励机制。2.乡镇单位缺乏完善的绩效考核制度。国内现阶段的工资政策环境下,乡镇单位的工作人员工资没有办法显示出其工作能力,限制了工作人员的积极性[2]。

(三)乡镇改革分析

乡镇财政在进行激励机制的运用中遇到诸多的阻碍,需要对传统的乡镇财政管理作出改革,主要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1.充分实现乡镇财政的作用。乡镇财政的主要职能是保障乡镇的公共设施建设与乡镇经济的发展。乡镇机关需要合理的分配财政收入,结合地区的实际情况与特色发展本地特色经济,同时按照地区的实际情况进行公共设施的建设,做到物尽其用。2.完善财税制度。健全地方税收机制,是乡镇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进行乡镇财税制度的改革可以充分的利用到激励机制,提升工作人员积极性,热情的投入到乡镇财政改革的事业中[3]。

三、乡镇财政改革财政管理的分析

(一)现阶段财政管理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国内的财政管理中人存在主动的问题,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1.乡镇财政信息真实不得保障。部分财政管理者由于自身对于财政法规意识不足,又想完成上层的要求,在本地区财政收入较低时,将上报的财政收入上调,严重影响到乡镇经济的实际发展。2.乡镇财政的核算方式不完善。部分乡镇在做财政核算时未将所有的所有的收支统计到财政数据中,导致了财政核算的不准确。3.乡镇财政的票据不规范。部分乡镇对财政收支的票据并没有做规范的处理,导致部分人员开设不真实发票,不利于乡镇财政的管理。

(二)提升乡镇财务管理措施

提升财政管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加强管理人员素质建设。乡镇负责人需要加强财政管理人才的培养,提升财政工作人员的素质。2.对财政收支进行严格的掌控。乡镇机关需要加强财政开支的控制力度,建立相关的开支标准,同税对乡镇机关的财政支出情况公开展示,提升各部门管理者的自觉性。3.建立健全的财政管理制度。需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详细的支出标准,对于正常支出需要进行严格的审批。4.建立健全的物资管理制度。对乡镇的固定财产需要做到上报数据与实际情况相符合,避免公款私用的现象出现。5.建立健全的乡镇机关监管制度。乡镇机关需要在内部建立监管机制,制定严格的监管制度,对乡镇机关的财政支出与支出行为进行严格的审查。

四、结论

乡镇是国家的基础机关单位,其工作质量直接影响到乡镇的发展,而我国是农业大国,乡镇人口占比居多,同时乡镇经济的发展也直接影响到整体国民经济的发展,需要切实的做到乡镇经济的提升。乡镇经济的提升主要在于乡镇财政的控制,乡镇财政工作在现阶段的发展中存在诸多的问题,从上文的分析中可以看出,所以对于乡镇财政进行改革是必要的措施,也是发展的需要,通过上文对乡镇财政改革的分析中可以体现出,对于乡镇财政的改革主要牵涉到激励机制与财政管理两个方面,需要切实研究两者对于乡镇财政改革的作用,做到乡镇财政质量的有效提升,从而提升农业经济,配合国家的发展进程。

参考文献:

[1]黄占俊,王超,张明煜.夯实基础精细管理努力促进乡镇财政财务创新发展[J].财会研究,2011,02(11):21-23.

篇4

一、深化财政税收体制改革创新

(一)财政税收体制改革创新的重要性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改革进程的不断深入,改革的难度也在逐渐增加。财政税收体制改革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突破口,财税体制改革的快速推进,是关系着改革和发展全局的重要任务,也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事业提供更加强有力的支持和体制保障。财政体制建立的基础是政府体制,由政府体制决定各级政府的基本职能,决定各级政府间的财力分配,这是我国现行财政体制的现状。我国财政税收体制是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实行统一财政预算和分级管理,从财政政策和各项财税规章的制定和实施,到财政预算安排和财政收支模式、收支结构的确定等,都是由中央政府决策。而地方政府仅在中央集权统一决策或授权下对财政活动进行管理的责任和权力。一直以来,我国财政管理体制改革遵循着“集权—分权—再集权—再分权”的模式。分税制改革使得我国分税分级财政的框架初步形成,既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资源的优化配置;也在梳理中央和地方的财政关系,建立财政收入稳定增长机制方面实现预期效果,显著提高了财政总体实力与中央的宏观调控能力。

(二)现行财政税收体制的现状

财政税收体制改革创新,是关系着社会经济不断高效发展的重要任务。因而对当前财政税收体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要综合分析,明确清楚现时状况。伴随着改革的逐步加深,现行的财政税收体制的问题越来越明显的暴露出来。目前,我国财政税收体制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主要有:财税管理难以控制;监督监管不到位;民主管理不够完善;体制机制不够健全。在现行的财政税收管理体制下,业务、行政双重管理体制影响着管理人员,难以有效控制和管理对有关财政税收,产生诸多弊端。

(三)财政税收体制改革创新的分析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现在我国处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重要时期,财政税收体制的改革创新关系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必须立足我国国情,借鉴外来有益经验,在新形式新环境下坚定不移的深化财政税收体制改革创新。改革创新的基本要求是在继续深化改革部门预算,政府采购和收支管理制度的基础上,逐步建立健全与事权相匹配的财政管理体制,建立有益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财税制度。现行财政税收体制已不适应推动经济协调发展的要求,新一轮的财政税收体制改革势在必行。深化财政税收体制改革的对策有:一是建立健全与事权相匹配的财政体制,以符合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和改革发展的需要。按照财权与事权相匹配的原则,理顺省级以下财政管理体制。合理划分各级政府的事权与支出责任,以及收入权力和收入能力。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各级政府的收入比例,适当减少地方政府的支出责任和财政压力,按照科学发展观深化财政税收体制改革需要赋予地方必要的财政权力,逐步实现从财力性分权向制度性分权过渡。军区医院也应梳理和政府的权责关系,依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深化军区医院自身财政管理的体制。二是规范各级政府的财政收入来源、收入机制。一直以来,经济体制改革都是制约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道关卡。改革是从“放让权力”开始的,在改革不断向前推进的同时,建立和健全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财政税收制度是必须的。政府需要承担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新只能,严格规范收入机制,避免乱收费现象的出现。三是完善政府间财政转移制度,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逐步取消税收返还,对不符合实际情况的专项资金进行撤并,增大一般转移支付资金的规模。四是建立健全宏观税负水平适中、税负结构公平合理、主体税种设计科学、有利于促进科学发展的税收制度。合理的税收制度,是加快推进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内容。

篇5

【关键词】国库集中支付 公务卡 报销制度 思考

近几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政府逐步加强了财政监管力度,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并健全了国库集中支付的财政制度。公务卡就是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一种支付方式,公务卡报销制度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预防了的资金挪用情况,但是,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基于此,必须进一步深化财政制度改革,加大对国家公务人员的财政监管力度,及时解决公务卡报销制度中的问题,进而完善我国的财政管理体系。

一、公务卡报销制度的概念

公务卡报销制度是国库集中支付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采用公务卡的支付方式,被预算单位所使用的一种结算制度。具体来讲,公务卡在使用过程中,持卡人可以透支消费,之后出具发票和银行单据[1]进行报销。简而言之,公务卡的实质是一种贷记卡,类似于我们平常使用的信用卡。

二、公务卡报销制度改革的必要性

进行公务卡报销制度改革,是完善我国财政支付体系和财政监管体系的必然要求,也是增强我国财政管理工作透明度的必要举措。

(一)财政管理的需要

现阶段,我国的财政管理制度改革不断深化,在国库集中支付的财政管理体系之下,财政资金的管理工作不断规范,财政资金的监管力度也不断加强,资金流向也日趋合法化和透明化,进而有效预防了财政管理中的现象。然而,与发达国家的财政管理制度相比,我国的财政制度还存在很多不足和欠缺。在这种情况下,政府部门必须进一步提高财政管理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水平,借鉴和吸收国外先进的财政管理模式,深入推进公务报销制度的改革工作。

(二)单位预算的需要

单位预算是财政管理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传统的支付方式和报销模式已经不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作为一种新型的结算工具,公务卡不仅携带方便,而且使用便捷,透明度还很高[2],真正做到了财务管理中的有据可查,有效避免和预防了违法乱纪行为,进而提高了财政管理的效率,增强了财政管理工作的透明度。

三、公务卡报销制度中的问题

目前,在我国的公务卡使用和推广过程中,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宣传工作不到位

作为一种新型的结算工具,前期的宣传工作至关重要,然而,在实际的推广过程中,预算单位对于公务卡的宣传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宣传力度不足。这些都直接降低了使用者的积极性和热情,而且很多职工对于公务卡的使用方法和报销流程大都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久而久之,形成了错误的观念和思维。例如,很多公务卡的持有者认为公务卡仅仅是为了方便财务人员和用于公务支出的,忽略了公务卡的个人支出的功能。目前,很多人还习惯现金支付和现金结算的消费模式,公务卡的使用频率非常低,使用效率也不高,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主要是缺乏强有力的宣传。

(二)使用设备不齐全

目前,公务卡的使用设备还不够齐全,使用环境比较狭小,很多地方不支持公务卡的刷卡消费。有些小的商店和边远地区根本不具备刷卡条件,这些都直接阻碍了公务卡的推广和应用。除此之外,公务卡的办理过程比较繁琐,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卡的质量普遍较差,有些公务卡还不是标准卡,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公务卡的推广和使用。

(三)监管力度不到位

在公务卡的使用过程中,预算单位对于公务卡的监督和监管不到位,没有经过和银行的审核比对,只是根据持卡人的消费单据进行报销。对于交易是否存在,预算单位并不知情,这样就难免出现一些发票造假、虚开发票现象的出现。

(四)管理制度不完善

对于公务卡的使用方法和报销流程,预算单位并没有具体可行的实施方案,更没有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在公务卡的推广过程中,大多采取直接发卡的方式,很多持卡人并不知道如何使用公务卡,严重影响了公务卡的推广进度。

三、公务卡报销制度的改进措施

对于公务卡报销制度推广和使用过程中的问题,笔者提出了以下几点改进措施:

(一)加大宣传力度

预算单位必须采取有效手段加强公务卡的宣传,提高公务卡使用人员的积极性和热情,在宣传过程中,还可以通过讲座、会议、培训等各个方式详细讲解公务卡的各项知识以及公务卡的优势。尤其是公务卡的使用方法和报销流程,必须准确告知持卡人。

(二)改善使用环境

首先,预算单位要扩大公务卡的结算范围和使用领域,加强相应的配套设施建设,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使用条件,尤其是在人口密度比较大的市中心和商场,增加ATM机和POS机这些相关设备。除此之外,还要采取有效措施,引进先进的信息处理系统,保证信息的透明度,加强对资金的监控和监管。

(三)加大监管力度

一方面,在公务卡的推进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公务卡的监督,并安排专人负责实时监测和监管,一旦发现问题,要进行及时处理和纠正。另一方面,预算单位要定期与银行进行核对,并详细分析公务卡的支付情况,保证公务卡的透明度,充分发挥公务卡的作用。

(四)完善管理制度

对于公务卡的适用范围和报销项目,预算单位都要做到一清二楚,而且要将其落实到实际的工作中来。此外,要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对于公务卡的违规使用,要严肃处理并予以公示。与此同时,预算单位还要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制定详细的实施方案,构建科学的管理体系,不断完善管理制度。

四、结语

总之,公务卡是一种新型的结算工具和结算方式,公务卡报销制度是我国财政管理体系的重要部分,能够保证资金安全,增强资金透明度,预防腐败行为。但是,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公务卡报销制度还存在很多不足和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推广和应用公务卡,建立健全相关管理制度,构建科学合理的管理体系,切实预防公务消费和的违法乱纪行为。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财政法制;依法理财;财政监管

    一、财政法制与依法理财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财政法制建设不断发展,财政工作的法治化程度和依法行政、依法理财的水平日益提高,已初步形成了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相适应的财政法律制度框架。与此同时,财政执法也在不断地规范,全方位的财政监督机制和制约机制正在形成。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目前我国财政法制建设的总体水平仍有待进一步提高,财政立法中尚存在着与财政改革和发展不相适应的方面,财政执法中时常出现不合法和不适当的问题,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财政改革的深化和财政法制的严肃性。在加强财政法制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应该进一步提高对推动依法行政、依法理财重要意义的认识。第一,依法行政和依法理财,是全面提高财政管理水平的要求。加强财政管理,就是要建立健全的、覆盖财政收支各个层面的管理机制,逐步实现财政资金分配的规范化和法治化。无论是加强财政收入管理、优化支出结构、加大财政监督力度,还是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都必须依照并严格执行法律法规的规定。只有运用法律手段,将法治贯穿于财政管理的全过程,才能够保证财政行为的规范化。第二,加强财政法制建设,有助于有效地行使财政职能,充分发挥财政的作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财政职能,主要体现在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公平分配、调节经济运行等方面。深化财政改革,就是要按照政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活动范围和作用方式,按照转变政府职能和逐步建立公共财政体系的要求,进一步健全和完善财政职能。这一切都需要运用法律手段,通过科学的立法,使之规范化、制度化;通过严格的执法,使之行之有效、监督有效。第三,加强财政法制建设,是促进和规范财政改革的重要保障。在改革与法制建设的关系上,应该坚持并强调一手抓改革与发展,一手抓法制。

    立足于本国国情,通过比较和借鉴来吸收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的经验和做法,是我们加强财政法制建设,推进依法行政、依法理财的一项重要内容。从发达国家的情况看,其公共财政管理方面的基本经验便是充分注重运用法律手段,坚持依法理财,不断提高财政管理法治化的水平。从总体上看,其财政法制建设的主要特征包括如下三个方面:第一,财政法律制度较为健全。财政活动的各个领域、各个环节均有法可依,法律规定比较科学、合理,财政法的效力等级较高,可操作性也比较强。第二,能够依法进行财政管理。许多国家的预算编制草案相当细致,几乎对每一项开支都有详细的论证。立法机构对预算的审批程序极其严格,审批过程的公开度和透明度很高。在收入方面,无论开征税种、设立收费项目,还是发行公债,均有严格的法律规定。在支出方面,政府严格按照预算确定的支出来提供良好的公共产品和服务,如遇特殊情况需要临时增加预算,则须根据有关法律程序进行审批。第三,重视对财政执法的监督,各个执法监督机构之间有明确的职责分工,追究法律责任一视同仁,对执法不严格,滥用职权等违法行为进行严厉的处罚。

    二、财政监管在依法理财中的重要地位

    所谓财政监管,是财政机关在财政管理过程中依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对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及其他组织涉及财政收支事项及其他相关事项进行的审查、稽核与监督检查活动。财政监管寓于管理活动当中,体现财政管理的本质属性,与资金运动同步进行,其主要作用就是及时发现和纠正预算执行中的偏差,保证财政分配的科学、正确和有效。

    在我国,财政监管的主体是国家财政机关,各级财政部门是财政监管的执法主体。财政监管是财政部门内部各职能机构的共同任务,各级财政机关内部的预算编制、预算管理、国库等业务机构都行使监管的职能。同时,为更好地履行监管职能,发挥财政检查这一体现监管职能内在属性的必要手段,各级财政机关内部还设有财政监管专门机构,专门行使财政检查职责。财政机关专门监管机构,一方面接受上级财政机关对财政监管的业务指导;另一方面按照分级负责的财政管理体制对本级财政负责,接受本级政府管理,及时向本级财政和政府报告财政监管中发现的重要情况或问题。

    财政监管职责体现着财政管理的范围与权限。财政部门监管机构的职责主要包括:(1)对本级各部门及下一级政府预算、决算草案的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进行审查稽核,并根据本级政府授权对下级政府预算执行情况进行监管。(2)对本级预算收入征收部门征收预算收入情况,本级国库办理预算收入的收纳、划分、留解情况进行监管。(3)对本级预算支出资金的拨付、使用和效益情况进行监管。(4)对本级各部门及其所属各单位的预算执行情况及预算外资金收取、管理和使用情况进行监管。(5)对国有资本金基础管理及国家基本建设项目预算执行情况进行监管。(6)对本级各部门、各单位执行财税政策、法规情况进行监管。(7)对社会审计机构在执业活动中的公正性、合法性进行监管。

    在职能上,财政监管与国家预算收支、预算外收支和企事业单位执行国家有关财务会计政策情况密切相关。从总体上看,财政监管的范围主要包括如下五个方面:一是预算监管。即对各级财政预算、预算执行、决算的监管检查。《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的颁布为财政机关实施预算监管提供了法律保障。预算法规定:财政机关是预算编制、组织实施的职能机构,负责编制决算草案具体事项并纠正本级各部门决算草案不合法之处,监管本级各部门和所属单位预算的执行。财政机关通过预算监管,促进各部门和各单位认真贯彻《预算法》和其他规范性文件,及时发现处理预算中存在的问题,实现收支平衡。二是税务监管。税务监管包括国家财政机关依法对税收机关和纳税人执行税法的情况进行监管检查,及时发现并纠正违反国家税法的情况,保证税款及时、足额上缴国库。三是国有资产监管。国有资产的使用者要接受财政机关的监管,依法、合理、有效使用国有资产,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保证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实现资源配置优化的总体要求,提高国有资产的使用效益。四是预算外资金监管。预算外资金是国家财政资金的组成部分,尽管未列入国家预算管理,但其收支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国家财政分配职能的实现。加强预算外资金管理是加强财政管理的重要内容。财政机关对预算外资金监管就是依法监管预算外资金的收入和支出、使用的合法性,确保预算外资金取之有道,用之有效。五是财务会计监管。财务会计监管是财政机关依照《会计法》及国家有关财务会计法规制度对行政事业单位和企业的各项财务会计活动的合法性、真实性实施的监管。它同时包括对会计师事务所等社会中介机构执业质量的监管。

    在手段和方式的具体运用方面,财政监管主要表现为日常监管检查、个案检查和专项监管检查。其中,日常监管主要是对预算执行和财政管理中的某些重要事项进行日常监控。财政机关业务机构的日常监管检查是结合预算编制,对财政资金分配进行事前的审查、评估,以及对资金拨付、使用进行事中的审核、控制,加强对预算的监管约束,主要包括:预算编制是否符合《预算法》有关规定;对预算执行情况分析、预测的依据是否充分可靠,新的重大的财政经济措施对预算收支的影响是否考虑全面,测算是否准确、合理;预算收支的安排是否符合国家预算指标和管理体制的要求;通过建立预算收支旬报、月报、季报制度,定期分析预算执行情况,等等。所谓个案检查,是根据上级批示的群众举报案件,以及日常监管检查和专项检查中发现的线索,组织力量进行检查核证。检查结束要向上级和有关部门报告查处情况,并对查处的违法违纪问题进行严肃处理。专项监管,是深化管理、制定政策、加强法治的重要手段,是日常监管检查有益和必要的补充。从现实情况看,经济转轨时期各种经济关系和经济利益有了重新调整、组合、变化,相应的法规制度和约束机制还没有及时建立或不尽完善,经济领域的某些层面甚至还存在监管的“断面”和“真空”。财政部门应根据财政管理的需要和监管检查工作中暴露出的难点、热点和重大问题,采取指令性计划和指导性计划相结合的工作方式,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项监管检查,从而提高财政监管检查的综合效益。

    三、加强财政法制建设与强化财政监管

篇7

各位领导:

根据《xxx关于xxxx年深化农村税费xx工作的通知》(x发[xxxx]xx号文件)、《xxx办公x关于坚决制止发生新的乡村债务有关问题的通知》(x办发[xxxx]xx号文件)、xx省农村税费改革办《关于完善乡镇财政体制,开展“乡财县管乡用”改革试点的意见》和省财政厅乡镇财政管理局《关于实施“乡财县管乡用”改革和乡镇财政财务管理信息化有关事项的通知》精神和国务院、省、市深化农村税费改革工作会议要求,在全省“对经济欠发达、自身财力无法满足需要的乡镇,可以实施县管乡用的统收统支体制,采取‘乡财县管乡用’的方式”。现全省已有xx个县市实行了“乡财县管乡用”管理方式,省财政厅在xx市xx县试点很成功,并要求2006年经济不发达的县市全面推行。我县属于推行“乡财县管乡用”之列,现将我县实施乡镇财政管理方式改革工作情况向各位领导汇报:

一、实行“乡财县管乡用”管理方式的重大意义。

实行“乡财县管乡用”管理是解决乡镇“人员太多、收入太少、债务太重(目前乡镇债务xxxx多万元,乡镇负债面达xxx%)、支出太乱”等问题的较好方式,对规范乡镇收支行为,促进乡镇依法组织收入,确保乡镇基本需要,缓解乡镇财政困难,保障乡镇重点支出,防范和化解乡镇债务风险,维护农村基层政权和社会政治的稳定,促进农村经济与社会事业的健康和谐发展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二、实行“乡财县管乡用”管理方式的主要内容。

“乡财县管乡用”管理方式的主要内容是实行“五统、一管、一审”。即“核算统一、账户统设、工资统发、采购统办、票据统管、网络管理、乡镇举债县级审批”。

(一)核算统一。乡镇财政全面实行“两无一统、综合预算”,即由乡镇人民政府机关统一设立会计和出纳岗位,乡镇人民政府所属机构(七所八站)一律无会计和出纳岗位,以乡镇人民政府机关为会计核算主体实行统一核算,乡镇财政所有收入均在乡镇财政总预算会计中综合反映。乡镇财政总预算会计核算统一由县乡镇财政管理局乡镇财政管理股。

(二)账户统设。取消乡镇人民政府及所属机构在各金融机构的所有账户,由县乡镇财政管理局乡镇财政管理股在县城金融机构开设总预算会计的县级“结算专户”,在各乡镇金融机构统一开设乡级“结算专户”,将乡镇原来的“基本经费户”作为各乡镇人民政府单位会计“支出户”。乡镇所有预算内外收入、上级补助收入全部缴入“结算专户”。“支出专户”只能接受来自“结算专户”的拨款。

(三)工资统发。继续实行乡镇干部工资县级统发制度,对乡镇机关全额编制人员工资、社保缴费等由县国库每月拨入财政工资统发户和机关社保局直接计入个人账户。

(四)采购统办。乡镇各项大额采购支出,按照x财采购[xxxx]xx号文件规定,参照县直单位执行。由乡镇提出申请和计划,经乡镇财政管理股按照预算计划审核后,交县采购办集中统一办理,采购资金由乡镇财政管理股直接拨付给供应商或服务商。

(五)票据统管。

1、乡镇所使用的票据在非税收入管理局统一领取,各乡镇必须确定专人负责票据的领取、发放、保管及核销工作。

2、乡镇领用的票据只限于乡镇财政供给单位和乡镇范围内的农村中小学校、卫生院使用,其他“三权”在上的单位不得在乡镇领取票据。

3、对票据实行“缴旧领新、限量领用、专人管理、当年结清”制度,并做到票单同行,即非税收入管理局凭银行缴款单核销收费票据。

(六)实行乡镇举债县级审批制度。乡镇原有的债权债务要按债权债务的发生时间、形成原因、资金来源、约定利率、还本付息等情况,逐一清理核实,建立台帐,制定消赤减债计划报县财政局备案。严格控制新增债务,原则上乡镇不得再有新增债务,如因特殊情况需要举债的,要实行县级审批制度,呈报分管财贸的县领导审批。

(七)信息化网络管理。全面建立乡镇财税管理信息化网络,县乡镇财政管理局设立网络服务器,乡镇财政所设立网络工作站。县乡财政依托公网,以固定ip方式组网连接,乡镇财政会计业务全部在县局服务器上保存,实现信息共享。通过信息化网络,实现财政资金网上远程申报、审批,数据网络汇总,资金运行网上监管,会计核算电算化。

三、实行“乡财县管乡用”的基本原则。

坚持乡镇财政“预算管理权、资金所有权、资金使用权、资金审批权、乡镇债权债务关系”等五权不变和继续实行一级政府、一级财政的原则,由县财政直接管理并监督乡镇财政的收支。

(一)一级政府、一级财政的原则。实行新的乡镇财政管理方式后,对乡镇政府仍实行“一级政府、一级财政”的统收统支财政管理体制。

(二)预算管理权不变原则。按照《预算法》规定,继续实行一级政府、一级预算。县级财政部门按有关政策,明确乡镇财政预算安排顺序和重点,提出乡镇财政预算安排的指导意见;乡镇政府根据县级财政部门提出的指导意见,编制本级预算草案报县级财政部门审核后,按《预算法》规定的程序报批。在年度预算执行过程中,乡镇人民政府提出的预算调整方案,经乡镇人大审查和批准后报县级财政部门备案;调整数额较大的,必须向县级人民政府报告,待批准后方可执行。

(三)资金所有权、使用权、审批权不变的原则。实行乡镇财政资金的所有权、使用权、审批权与管理权、监督权相分离,县财政直接管理并监督乡镇财政资金,乡镇财政资金的所有权、使用权归乡镇,资金结余归乡镇所有,县财政不集中、不平调。属于乡镇财权和事权范围内的支出,仍由乡镇按规定的程序审批。

(四)债权债务关系不变原则。乡镇的债权、债务仍由各乡镇享有和承担。

四、“乡财县管乡用”管理机构和岗位设置。

(一)县乡镇财政管理局乡镇财政管理股对乡镇财政所“乡财县管乡用”全面工作实施管理监督。乡镇财政预算会计业务统一由乡镇财政管理股核算。乡镇财政管理股全面乡镇财政预算会计业务,负责乡镇财务报帐审核事宜。主要职责:参与和指导乡镇财政综合预算的编制,监督预算的执行,及时拨付预算内、外及其他各项财政资金,准确记录各项财政业务,按时与有关部门和乡镇进行对帐,按月编制会计报表,按时审核乡镇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办理乡镇财政收支结算,审核和监督乡镇政府单位会计的支出核算,及时指出乡镇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反馈给乡镇,并按月向县财政部门报告预算执行情况。

(二)乡镇财政所负责乡镇预决算的编制,办理各项收支结算和对帐、报帐工作。各乡镇财政所设财政所长、财政结算会计(预算会计)、政府单位会计、出纳、财税信息网络管理员、票证管理员岗位。各岗位可以按照规定交叉任职,但必须健全稽核和内部控制制度,财政所长不得兼职政府单位会计、出纳岗位;财政结算会计不得兼任政府单位会计;财政结算会计、政府单位会计不得兼职出纳员;政府单位会计不能兼管票证。

财政所长负责财政所日常工作的管理,财政预算编制、执行,按县财政局授权审核、监督乡镇财政收支;财政结算会计负责乡镇财政预决算编制和预算执行情况分析,办理与乡镇人民政府各部门及县财政局的结算和对账,负责非税收入执收管理系统收入数据的录入,打印总预算会计拨款凭证,登记会计账薄,编制会计报表,按月编制乡镇财政用款计划,办理乡镇人民政府经费支出的请拨,负责向乡镇有关领导提供乡镇总预算会计报表,负责乡镇财政票据的领取和缴销,监督乡镇财政收入的及时足额入库,办理乡镇财政年终决算;政府单位会计负责乡镇人民政府机关支出专户的会计核算,按规定用途支付乡镇人民政府机关日常经费,按月提出乡镇日常经费支出计划报财政结算会计;出纳负责乡镇人民政府及所属部门的现金收付、缴存及日常报帐工作,按规定保管备用金,及时登记乡镇现金日记帐;财税信息网络管理员负责微机网络系统的维护、管理与使用,涉农补贴资金基础资料的录入;票证专管员负责乡镇所有收费票据的领取、发放和缴销。

五、具体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为确保改革的顺利实施,必须加强组织领导。县里成立以县长为组长,常务副县长为副组长,政府办、纪检监察、财政、人事、审计、人民银行的主要领导为成员的“xx县乡镇财政管理方式改革领导小组”,并下设办公室。办公室由县财政局长任主任,相关副局长任副主任,各业务股室负责人为成员。

(二)制订切实可行的县对乡镇的统收统支财政管理体制,充分调动乡镇人民政府当家理财和财源建设的积极性。根据乡镇的实际情况,对原来的乡镇财政管理体制进行相应调整,从确保乡镇基本运转、有利化解乡镇财政债务,调动乡镇理财积极性等方面制定新的统收统支乡镇财政管理体制。

(三)规范乡镇财政收支管理。按照收支两条线的原则,规范乡镇收支行为。根据乡镇财政收支规模和实际情况,明确乡镇支出范围,统一和规划各项开支标准,完善财务审批程序。

(四)清理乡镇财政供给人员。严格乡镇编制管理,严禁超编进人,严禁在编制外使用人员,属于清理清退范围的各类超编人员、不在编人员和自聘人员财政不供给经费。

(五)加强债权债务的管理。乡镇的债权债务要根据本乡镇的实际作出消赤减债计划,安排资金用于偿还债务。坚决制止乡镇村发生新的债务,乡镇人民政府和各部门一律不准为经济活动提供贷款担保。乡镇人民政府和村集体经济组织一律不得举债搞建设、上项目或发放各种津补贴。凡违反规定以政府名义提供贷款担保形成新的债务的,严格实行“谁签字,谁负责”,由签字人和政府主要领导负责偿还。建立化解乡镇人民政府、村债务目标管理和考核机制,把制止新债、化解旧债作为考核乡镇、村干部任期目标和工作实绩的重要内容。在新的债务化解之前,乡镇党政府主要负责人不得提拨重用,不准异地任职。乡镇的债权要及时清收,制订切实可行的回收计划,加大回收力度,回收的资金原则上要用于偿还债务。

六、工作步骤

(一)制订“统收统支乡财县管乡用”暂行管理办法。依据我县今年的乡镇财政管理体制,在学习和考察外地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制定适合我县实际情况的实施方案及具体管理办法。

(二)清理乡镇资产工作

1、清理乡镇资产、账户、票据。清理乡镇银行账户、票据和现有资产,取消乡镇银行账户,缴销乡镇收入票据;账户的设立和票据的领用按有关规定重新办理。

2、清理乡镇债权债务,对现有债务进行逐一登记造册报县财政备案。

(三)完善网络建设,进入实施阶段。确定乡镇财政所人员岗位和职责,开设新的乡镇账户,完善县乡计算机网络,组织人员培训,按有关规定和业务操作规程的要求实施对乡镇财政收支的核算管理。

七、实施要求

(一)加强领导,统一思想。“乡财县管乡用”财政管理方式改革是我县国库集中支付向乡镇的延伸,是我县实行新的乡镇财政管理体制,加强乡镇财政管理,确保基层政权和社会稳定的一项重要举措。各乡镇领导要进一步提高对“乡财县管乡用”改革工作的认识和理解,积极主动配合,切实加强组织领导,以保证改革的顺利实施。

(二)严明改革纪律。各乡镇必须规范操作程序,自觉接受纪检、监察、财政、审计等部门的检查监督。不准私分集体财产、滥发钱物,不准擅自开设银行账户(含存折户)、私设小金库,不准使用非正规票据、坐支收入,否则一经发现,将严格追究乡镇主要领导和直接责任人的责任,并将在体制结算中划扣违纪金额。

(三)调整乡镇财政所职能。农业税免征以后,乡镇财政所的主要工作应从组织农税收入转变到资金管理和非税收入管理上来。要集中精力做好“乡财县管乡用”的收支结算和对账、报账及机关财务会计核算工作,进一步规范乡镇财政财务收支管理。做好粮食直补、良种补贴、退耕还林补助等直接补给农民的各项资金和补贴的发放工作,加大服务“三农”的工作力度。同时要大力推进“村账乡管”工作,强化村级财务管理。

(四)加强部门协作,确保改革顺利进行。

1、财政部门要进一步完善内部机构,明确职责,建立健全各项财务管理制度。同时要合理分配人员,理顺业务关系,强化服务意识,以适应改革的需要。

2、人事、编制部门要加强对乡镇财政供给人员的编制管理,督促乡镇清理,清退超编人员。

3、审计部门要加强对乡镇财务审计监督,加大经济责任审计和专项资金的审计力度。

4、县人民银行要加强对乡镇银行账户的管理,并监督其他金融机构及时划转各项资金,确保各项财政收入及时入库、财政资金及时到位。同时,完善金融机构开户许可证制度,对各金融机构违规开设银行账户的行为要严肃查处。

5、纪检、监察部门要监督乡镇严格执行“乡财县管乡用”有关制度,对违反财经纪律行为要坚决予以查处并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八、建议与要求

(一)为了适应农村税费改革后农税机构转变的需要,随着乡镇财政管理方式的改革,省财政厅农税局经省编委批准已更名为“xx省财政厅乡镇财政管理处(加挂xx省契税、耕地占用税征收管理局的牌子)。”并要求各市(州)、县(市、区)农税局统一更名为“××市(州)、县(市、区)乡镇财政管理局,加挂××市(州)、县(市、区)契税、耕地占用税征收管理局的牌子”。为了工作需要,恳请县人民政府、县编委迅速批复县农税局更名请示。

篇8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财政法制建设不断发展,财政工作的法治化程度和依法行政、依法理财的水平日益提高,已初步形成了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相适应的财政法律制度框架。与此同时,财政执法也在不断地规范,全方位的财政监督机制和制约机制正在形成。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目前我国财政法制建设的总体水平仍有待进一步提高,财政立法中尚存在着与财政改革和发展不相适应的方面,财政执法中时常出现不合法和不适当的问题,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财政改革的深化和财政法制的严肃性。在加强财政法制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应该进一步提高对推动依法行政、依法理财重要意义的认识。第一,依法行政和依法理财,是全面提高财政管理水平的要求。加强财政管理,就是要建立健全的、覆盖财政收支各个层面的管理机制,逐步实现财政资金分配的规范化和法治化。无论是加强财政收入管理、优化支出结构、加大财政监督力度,还是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都必须依照并严格执行法律法规的规定。只有运用法律手段,将法治贯穿于财政管理的全过程,才能够保证财政行为的规范化。第二,加强财政法制建设,有助于有效地行使财政职能,充分发挥财政的作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财政职能,主要体现在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公平分配、调节经济运行等方面。深化财政改革,就是要按照政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活动范围和作用方式,按照转变政府职能和逐步建立公共财政体系的要求,进一步健全和完善财政职能。这一切都需要运用法律手段,通过科学的立法,使之规范化、制度化;通过严格的执法,使之行之有效、监督有效。第三,加强财政法制建设,是促进和规范财政改革的重要保障。在改革与法制建设的关系上,应该坚持并强调一手抓改革与发展,一手抓法制。

    立足于本国国情,通过比较和借鉴来吸收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的经验和做法,是我们加强财政法制建设,推进依法行政、依法理财的一项重要内容。从发达国家的情况看,其公共财政管理方面的基本经验便是充分注重运用法律手段,坚持依法理财,不断提高财政管理法治化的水平。从总体上看,其财政法制建设的主要特征包括如下三个方面:第一,财政法律制度较为健全。财政活动的各个领域、各个环节均有法可依,法律规定比较科学、合理,财政法的效力等级较高,可操作性也比较强。第二,能够依法进行财政管理。许多国家的预算编制草案相当细致,几乎对每一项开支都有详细的论证。立法机构对预算的审批程序极其严格,审批过程的公开度和透明度很高。在收入方面,无论开征税种、设立收费项目,还是发行公债,均有严格的法律规定。在支出方面,政府严格按照预算确定的支出来提供良好的公共产品和服务,如遇特殊情况需要临时增加预算,则须根据有关法律程序进行审批。第三,重视对财政执法的监督,各个执法监督机构之间有明确的职责分工,追究法律责任一视同仁,对执法不严格,滥用职权等违法行为进行严厉的处罚。

    二、财政监管在依法理财中的重要地位

    所谓财政监管,是财政机关在财政管理过程中依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对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及其他组织涉及财政收支事项及其他相关事项进行的审查、稽核与监督检查活动。财政监管寓于管理活动当中,体现财政管理的本质属性,与资金运动同步进行,其主要作用就是及时发现和纠正预算执行中的偏差,保证财政分配的科学、正确和有效。

    在我国,财政监管的主体是国家财政机关,各级财政部门是财政监管的执法主体。财政监管是财政部门内部各职能机构的共同任务,各级财政机关内部的预算编制、预算管理、国库等业务机构都行使监管的职能。同时,为更好地履行监管职能,发挥财政检查这一体现监管职能内在属性的必要手段,各级财政机关内部还设有财政监管专门机构,专门行使财政检查职责。财政机关专门监管机构,一方面接受上级财政机关对财政监管的业务指导;另一方面按照分级负责的财政管理体制对本级财政负责,接受本级政府管理,及时向本级财政和政府报告财政监管中发现的重要情况或问题。

    财政监管职责体现着财政管理的范围与权限。财政部门监管机构的职责主要包括:(1)对本级各部门及下一级政府预算、决算草案的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进行审查稽核,并根据本级政府授权对下级政府预算执行情况进行监管。(2)对本级预算收入征收部门征收预算收入情况,本级国库办理预算收入的收纳、划分、留解情况进行监管。(3)对本级预算支出资金的拨付、使用和效益情况进行监管。(4)对本级各部门及其所属各单位的预算执行情况及预算外资金收取、管理和使用情况进行监管。(5)对国有资本金基础管理及国家基本建设项目预算执行情况进行监管。(6)对本级各部门、各单位执行财税政策、法规情况进行监管。(7)对社会审计机构在执业活动中的公正性、合法性进行监管。

    在职能上,财政监管与国家预算收支、预算外收支和企事业单位执行国家有关财务会计政策情况密切相关。从总体上看,财政监管的范围主要包括如下五个方面:一是预算监管。即对各级财政预算、预算执行、决算的监管检查。《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的颁布为财政机关实施预算监管提供了法律保障。预算法规定:财政机关是预算编制、组织实施的职能机构,负责编制决算草案具体事项并纠正本级各部门决算草案不合法之处,监管本级各部门和所属单位预算的执行。财政机关通过预算监管,促进各部门和各单位认真贯彻《预算法》和其他规范性文件,及时发现处理预算中存在的问题,实现收支平衡。二是税务监管。税务监管包括国家财政机关依法对税收机关和纳税人执行税法的情况进行监管检查,及时发现并纠正违反国家税法的情况,保证税款及时、足额上缴国库。三是国有资产监管。国有资产的使用者要接受财政机关的监管,依法、合理、有效使用国有资产,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保证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实现资源配置优化的总体要求,提高国有资产的使用效益。四是预算外资金监管。预算外资金是国家财政资金的组成部分,尽管未列入国家预算管理,但其收支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国家财政分配职能的实现。加强预算外资金管理是加强财政管理的重要内容。财政机关对预算外资金监管就是依法监管预算外资金的收入和支出、使用的合法性,确保预算外资金取之有道,用之有效。五是财务会计监管。财务会计监管是财政机关依照《会计法》及国家有关财务会计法规制度对行政事业单位和企业的各项财务会计活动的合法性、真实性实施的监管。它同时包括对会计师事务所等社会中介机构执业质量的监管。

    在手段和方式的具体运用方面,财政监管主要表现为日常监管检查、个案检查和专项监管检查。其中,日常监管主要是对预算执行和财政管理中的某些重要事项进行日常监控。财政机关业务机构的日常监管检查是结合预算编制,对财政资金分配进行事前的审查、评估,以及对资金拨付、使用进行事中的审核、控制,加强对预算的监管约束,主要包括:预算编制是否符合《预算法》有关规定;对预算执行情况分析、预测的依据是否充分可靠,新的重大的财政经济措施对预算收支的影响是否考虑全面,测算是否准确、合理;预算收支的安排是否符合国家预算指标和管理体制的要求;通过建立预算收支旬报、月报、季报制度,定期分析预算执行情况,等等。所谓个案检查,是根据上级批示的群众举报案件,以及日常监管检查和专项检查中发现的线索,组织力量进行检查核证。检查结束要向上级和有关部门报告查处情况,并对查处的违法违纪问题进行严肃处理。专项监管,是深化管理、制定政策、加强法治的重要手段,是日常监管检查有益和必要的补充。从现实情况看,经济转轨时期各种经济关系和经济利益有了重新调整、组合、变化,相应的法规制度和约束机制还没有及时建立或不尽完善,经济领域的某些层面甚至还存在监管的“断面”和“真空”。财政部门应根据财政管理的需要和监管检查工作中暴露出的难点、热点和重大问题,采取指令性计划和指导性计划相结合的工作方式,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项监管检查,从而提高财政监管检查的综合效益。

    三、加强财政法制建设与强化财政监管

篇9

【关键词】财政管理;制度创新;经济效应

一、我国财政管理机制常见的不足

1.因为政府级别太多,造成政府之间的配合关系不清楚

目前,财政管理制度是政府与政府之间,国家和企事机构之间的财政配置,和各级政府财务职能的责任和分工,在此类财政生产中,出现纵向和横向的财政情况,由此无法避免的会出现交叉和重叠,无法有效、充分的使用财政资金。中国主要是以公有制为重点,多种所有制为支持协同发展的所有制体系,国家保存大量的国有资本与国有资产,在社会经济的各个方面均有分布,各自起到了不同的作用。和企事业机构在税利解缴等上出现资本关系,财政管理制度的完整性直接影响着财政财力的规范性。所以,财政管理体制的重点是分类政府之间的支出和收入,可是,当前中央和地区的支出职责仅仅进行了原则性的分类,无法明白、科学的体现出来,并且省、市、县、乡层别的政府财政支出职责分类更加含糊不清。因为地方经济发展不协调,地区差异也显得十分的明显,支出职责分类不科学所造成的直接结果便是收入划分情况,如地方收入分配的依据不充分等。财政管理制度不健全,省政府对市、县级的财力调整作用不到位,省级之下的纵向与横向财力不平衡情况非常明显,虽然各区域不同程度的调节与健全,可是依旧存在非常大的问题。中国是以流转税为重点税种的税制体系,区域政府缺乏主体税种,同时地域差异非常大,政府层级很多等客观原因所造成的划分不科学。财政是符合社会公共要求的政府活动,科学、有效地划分区域政府间的支出和收入,以保证国家可以依据公共要求的覆盖和受益范围来划分,防止产生“越位”、“缺位”的情况。

2.政府转移交易支持缺乏规范性,没有可行的监督控制

政府之间的转移交易机制是中央政府对区域所形成的,和地区各级政府财务力量的配置,来平衡各方财力情况,协调区域之间经济进步的一种财政协调机制,还是财政控制制度的一种重要过程。所以,财政管理水平的表现就势必会导致政府之间转移交易对协调中央和区域政府的标准问题,如针对设施的供应,中央政府给区域政府提供另外的财政费用,来提高地方政府的综合实力,科学处理公共设施,鼓励区域政府提供这类服务的热情;对区域政府的财政转移还可以有效促进国家宏观政策的实施,也能够促使一些特殊任务的完成;在各级财政制度下,地方经济进展不平衡,区域差异非常悬殊,造成国民经济发展不协调,转移交易机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这个问题,促使各地区经济的协同发展,现阶段,国内转移交易机制的整体设计比较科学,但是缺乏规范性,如特殊资金转移规模很大,覆盖面广,可是在实施的时候产生挤占、挪用的情况比较严重,转移交易机制缺少科学、有效的管束机制与效益考评制度。

二、目前财政管理制度改革的重要性

怎样协调地区经济发展,特别是强化中西部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财政政策是市场经济环境中宏观调控的重要方式,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不仅是缩小地区间经济发展差异的关键性政策,还是协调国家重大经济与政治问题等多方面关系的基础保证,鼓励发挥各区域间的经济优势,实现协调发展、长远发展、稳步发展。中国地区经济差异的关键原因在于因为资源禀赋情况,历史进程过程,市场发展水平与地区经济政策等原因导致的。实施分权制的财政控制机制,不仅能够提升地区的分配效率,还能够鼓励地区政府为减少公共服务费用与争夺私人利益而进行的竞争,有助于促进地区政府的机制变革与创新,最大程度的激发地区政府发展本地经济与社会价值的积极性,经过协调地区间的差异,能够加速欠发达区域的经济发展进程,如政府的财务转移交易机制等,有利于达到全国范围之内的服务能力均等化目的。

当前,国内区域经济发展存在不平衡现象,主要体现在地区之间差异的不断增加趋势、行业同质化形势明显,因为地理差异与经济发展差异,出现各自的经济特征,各自优点,财政制度的建立应根据这些特点,互相协调的发展战略,利用比较优势,增加国民经济的总体效益,努力发展科学技术在资源集中地区的开发与利用,减少沿海地区和内地之间的经济进步水平的差异,全面促进国内各地、各民族的协调发展和繁荣,有针对性的促进国民市场经济机制的完善和发展。改革财政管理制度,规范财政财力的配置和调节,平衡政府间财力,促进经济平衡发展。缩小地区间贫富差距,推进全国公共服务均等化,不仅是对公共服务的责任和目标,还是对财政管理制度的严峻考验,所以,创新财政管理制度,是地方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是社会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对促进经济持续、高效、稳定的进步,适应新视角下的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我国财政管理机制创新的经济效应

财政方针的主体为中央政府与各级区域政府,这样决定了财政控制体制的主体,所以,标准的财政管理制度,对于政策作用的发挥与经济效应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财政方针的方式主要包括税收、决算、国债、采购性支出与转移交易等,相较于各种财政管理制度,规范健全的财政管理制度,不但可以有效推动财政政策的正常拟定与实施,同时可以降低实施阶段产生的财政资源的消耗,有效增强其经济效应。经济机制创新,是生产关系为促进生产力发展而逐渐做出的调节和优化,财政控制是上层建筑促进基础经济进步的重要生产方式,可以对经济的发展起到必要的内在效应,由财政政策本身的特点决定的,属于经济效应的重要表现。其一,自动可靠的财政政策,属于财政管理避免经济周期波动的重要表现。伴随市场经济的发展而自行调整并不用政府干预的活动,首先体现在个人所得税和累计税制的特点所产生的稳定功能。在经济衰弱萧条阶段,个人与企事业机构的利润所得降低,所以满足纳税的税基就随之降低,累进税率逐渐减少,税收也就随之下降,由于税收下降的幅度相比于个人与企业利润的减少幅度要大,税收就会出现一种阻力,便于防止个人消费与企业利润严重降低,进而防止经济的持续萧条。在经济昌盛阶段,它的作用原理刚好相反。其次,对于政府财政支出来说,在经济萧条时,支出提高,失业救济与各种福利支出提高,抑制消费的不断下降,以防止经济的持续萧条;在经济昌盛阶段,其作用于原理正好相反。其二,相继抉择的财政方针,是财政控制对经济干预的重要表现。伴随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政府相应的使用不同种类的反经济周期的设施,对经济实施干预。

参考文献:

[1]储德银,赵飞.财政分权、政府转移支付与农村贫困――基于预算内外和收支双重维度的门槛效应分析[J].财经研究,2013(09):4-18.

[2]姜晓萍,陈朝兵.我国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共同趋势与地区差异――基于国家和地方基本公共服务十二五规划的比较[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13(06):4-16.

[3]余斌,平新乔,张占斌,白永秀,李建伟,陈彦斌,王宏淼,米本家,刘刚,王佳宁,罗重谱.“十三五”期间的中国经济增长改革传媒发行人、编辑总监王佳宁对话九位经济学者[J].改革,2015(01):5-40.

[4]赵鹏.中国宏观经济政策效应研究的可贵探索与创新――《中国宏观经济政策效应研究:基于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配合的视角》评介[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02):174-176.

[5]庄芳,庄佳强,朱迎.我国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的定量效应――基于协整向量自回归的分析[J].金融研究,2014(12):71-85.

篇10

一、突出财源建设,促进经济稳定增长。

把保增收、稳增长作为财政工作的重中之重,一是落实好支持企业发展的各项财税政策,切实减轻企业负担,激发企业发展活力,调整优化需求结构,大力支持产业结构调整,积极争取上级各项产业引导资金,支持二、三产业发展;二是落实加快经济开发区发展的财政税收政策,加大对开发区的投入,完善其功能,提高承载力,促进企业向开发区集中,使开发区成为我县经济发展的引擎和新的增长极;三是加强税收计划管理,实行税收分析例会和重大税款报告制度,提高收入分析预测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四是进一步加强税源监控,增强组织收入的主动权,将经济发展的成果体现到财政增收上来,着力优化收入结构,提高收入质量,增强财政实力,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财力支撑。

二、大力组织收入,确保完成全年财政收入任务。

将财政收入计划及早分解落实到各征收部门和各乡镇办(园区),做到收入安排不留缺口,层层实行收入目标管理,坚持一月一考核、一旬一调度和财政收入排名月通报制度,加强收入分析和组织协调,确保实现均衡入库,促进财政收入稳定增长。

三、强化预算执行,保证重点支出需要。

在财政支出上,强化预算执行,加快支出进度,优先保障民生政策落实和重点项目建设,确保法定支出达标和民生支出比例不断提高,为全县重点工作的完成提供资金支持。严格落实中央、省、市、县厉行节约有关规定,牢固树立节约意识,从预算编制入手,大力压减一般性开支,节约财政资金,着力盘活结余结转资金,清理整合专项资金,增加可用财力用于保重点、保民生。

一是加大重点事业投入,促进教育公平和质量提高,落实社会保障和就业政策,支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完善住房保障政策,促进文化发展,积极做好重点项目资金筹集和经费保障工作,落实好各项民生政策。

二是积极做好产粮大县奖励资金争取工作,做好政策性农业保险和粮食直补工作,做好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发展专项资金争取工作,做好乡村连片整治项目管理工作。及时足额兑付上级出台的各项民生政策,确保卫生、社会保障等事业支出稳定增长,准确测算社保县级配套资金。

四、加强管理,提高服务水平。

做好20xx年县直部门和乡镇(街道、园区)预算的编制工作,及时按要求公开部门预算及“三公经费”预决算,严格按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工作流程办理事务,规范资金支付流程。做好初、中级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报名咨询和高级会计师报名送审工作。严格按规定审批招标采购项目加强对预算单位自行采购监督管理。做好20xx年新建、续建政府投资重点项目的预算审查、编制招标控制价工作,并对重点项目建设资金进行监管。

五、加强对上联系,积极争取上级支持。

主动加强与省市的联系和沟通,积极宣传商河,反映我县财政困难状况,争取上级财政对我县财政限度的支持争取上级资金。积极争取县级基本财力保障补助,争取中长期地方政府债券和各类有偿资金,将引进资金任务逐项分解落实,争取省市财政限度支持。

六、深化财政改革,创新管理体制。

贯彻落实新《预算法》,进一步深化以部门预算改革为主的预算管理制度改革,提高预算编制的准确性;继续深化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完善国库集中支付操作机制及相关制度,提高直接支付资金比例,20xx年在县直机关事业单位全面推行公务卡改革。

一是做好财政基础管理工作,积极构建预算编制、预算执行、财政监督、绩效管理“四位一体”的公共财政管理体系,提高预算管理水平。

二是严格落实中央、省、市、县厉行节约有关规定,牢固树立节约意识,从严控制“三公”经费支出,坚决制止铺张浪费和花钱大手大脚行为,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加快发展和改善民生上。

三是加大对涉农资金整合、民生资金的监督检查力度,确保将各项民生政策落到实处。

四是规范政府性债务管理,有效防控财政风险。加强科学化、规范化、信息化管理,强化管理基础工作,健全制度和标准体系,进一步提高财政管理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