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课程改革方案范文
时间:2024-01-30 17:58:1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课程改革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新一轮课程改革已正式在全国范围内启动了,这是一场声势浩大的教学改革,又是一场意义深远的学习革命。它将影响、触动传统思维方式,它将进一步关注学习主体的发展,学习方式的变革,它必将推进素质教育的发展,推动基础教育向前发展。我校积极贯彻上级主管部门文件精神,结合学校实情,积极探索课改的路子,摸着石头过河,为了扎实稳妥地推进新课程改革特制订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为依据,按照市、县主管部门要求,积极组织课改培训,更新教育观念、手段,改革单一评价模式,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积极稳妥地探索课程改革的新路子,争做全县课程改革的头雁。
二、课改组织机构
课改组长:詹宇意
副组长:胡建议、肖本初、王万利、舒克章
成员:岳佰成、潘峰、孙教育、刘兵、杨李、王富林、余盛国、教研组长
三、目标任务
1、领会课程标准的精神内涵,能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
2、了解新教材的内容,体例结构、特点、使用策略等问题。在此基础上开展校本研究,开发乡土课程资源,为教育教学服务。
3、开展教学方式的研究。科任教师要改变传统教学观念,摒弃一支粉笔“满堂灌”的现象,积极探索教师的角色意识,当好课堂的“导读”,而不是“演员”,研究课堂教学结构、流程,教师要形成个性化的教学风格。
4、开展学习方式的研究。积极培养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发展个性潜能,转变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
5、开展形成科学的评价观,评价机制,建立一套适合长冲中学情的评价体系。
四、措施方法
1、大力开展学习培训活动。任何改革,先要过思想关,即是思想观念要先行,这是改革的保障。我们组织的三级培训,第一级即上层培训,选派优秀教师到省、市参加骨干培训,第二级即组织全体教师的通识性培训和学科培训;第三级是由学校组织培训,定时间反复强化学习,特别是观摩实验区的示范课例。通过三级培训,要使全体教师彻底转为思想,杜绝“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
此外,学习培训分阶段推进,即分批分期选送科任教师参加省、市、县组织的培训、课程研讨活动等;分批培训教师,即还在担任老教材教学任务的教师也要让他们进行培训,让他们运用新理念、新方法进行课堂教学,跟踪培训;对起始年级的教师,在后续阶段仍要进行教材培训,真正实现综合培训、全员培训的目标,
2、落实集体备课活动,各科、各年级成立备课组、年级组跟踪监督。各备课组要有指导性的教学计划,时度安排表、活动安排表。备课组要开展集体备课活动,每次备课要有中心发言人,备课组成员积极参与讨论,发挥集体智慧,探索课改的新路子,备课组还应定期开展看课、说话、评课活动,真正做到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共同进步的目的。
3、健全课改相关制度。推进课改还应从制度方面进行约束,我们决定研究制订课改学习制度,课堂教学评价制度,课程评价制度等,让教师的全部身心和精力指向课程改革,让长冲中学师生能在最短的时限内融入课乞讨的洪流。
4、学校领导、中层干部、教研组长、备课组长经常进行课堂听课、研讨、研究教师的教学行为、学生的学习行为。加强实验过程的管理与监控,杜绝老套的教学方法行为,运用新教材采用老教法的作法。
5、探究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
教学过程是教师的教与学业生的学双方互动的过程,它决不是教师教学生听,或者学生专注听教师讲的单向传输。课堂的互动性决定了教师在课堂上角色地位的改变,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宰者、知识的垄断者、教材机构的传授者,而应该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平等的参与者,学生探究疑难的积极引导者与促进者。课堂的结构模式也将发生彻底的改变,不再是以教论学,而是以学论教。教师出色地教是为学生更好地学提供服务的,因此教师在课堂上一定要摆正自己的位置,给自己的课堂角色进行重新定位,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学与教的统一。
变革教法还表现在教材的解读与处理上,很多教师总习惯于传统的教学的思维,因为过去的教材的处理有固定的模式,易操作、简单,不需动脑筋,如:语文的课堂教学重视课文的肢解、分析,总离不开“字、词、句、段,语、修、逻、文”,数学课堂教学从“概念——定理——公式——例题——浩如烟海的习题训练”的固定模式。而“课改”的课堂教学重视精神性的教育,让学生在生活中在实践中来感悟体验所学的知识,这种教学没有定式,非常灵活,不易把握,特别是备课要求高、难度大,尤其如“问题探究”,教师不能只凭自己过去的经验,更要深入为教师对学生在课堂上置凝提问的“估计”,过去备课有一本“教参”便可高枕无忧,现在备课要阅读大量书籍,查阅大量资料,广泛搜集有关信息,此外,还要通过自己的真切感受,进行删选、加工、处理,在课堂上教师要随时给学生释疑、答疑。“课改”课堂教学的这一系列变化对教师来说将意味着不轻松,难度大,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地锤练自己,加快自己对这种课堂教学的“磨合”、适应,要潜心研究,不断探索,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自己的教学中真正为学生制作出丰盛、营养丰富的“课堂大餐”。
6、探究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新课程标准有一个重要的理念就是: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但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也非易事,如果我们在引导学生进行课堂学习时操作不当,即使我们在课堂上留给了学生一定的学习时间,但学生却感到无所事事,无所适从。这样学生非但没有成为学习的主人,反而成为课堂学习的冷漠的旁观者,学生在课堂肯定是收效甚微。那么教师如何引导学生有效地课堂学习呢?其一:体验学习。在课堂上要设法引导学生置身于教材学业习的情境,让学生在这种特定的教材情境中来感悟、来体验,从而激发学生思考问题的动机,来唤起他们解决问题欲望,不断地升华学业生思想情感,点燃学生的智慧火花,如:数学课引导学生学习圆的知识,首先让学生置身于教材情境,生活中哪些圆的现象,圆对人类有何作用,让学生在这种特定的情境中萌生探求圆的奥秘的欲望。其二,“对话学习:就是让学生多与教材对话,多与作者对话,与生活对话。在课堂上多创设特定的话题情境,让学生通过讨论,在群体交流中,各个学习体体思维不断碰撞,从而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7、积极推进课题研究。我校有市教科院立项的“创新教育”研究课题。我们要在各学科中大力研究、实验,不惜花费财力、精力、人力投入实验研究,用坚强组织领导,充足的科研经费,扎实的实验研究,优秀的实验成果向市教科院汇报结题,在全市占据市示范学校的地位。
8、注重资料的整合和成果的总结、转化。各学科教师在实施新课程中要收集一手资料,适用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归纳,在课改方面有在全县仍至全市有一定地位和影响,特别是要推出一批课改名师、论文、材料等优秀成果。
五、注意的问题
1、防止个别教师不愿改,不敢的情况发生,从思想上武装教师的头脑。对学生应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养成训练,切忌随遇而安,畏难情绪。
2、课程评价的缺位现象。课程评价本没有一个统一的模式,学校要制订适应课改对教师的评价机制,教师也应当用科学、发展的观念评价学生,多元评价、发展评价、过程评价是应当贯彻的评价原则。
3、杜绝“懒人”“懒思想”的现象,课程改革需要“孺子牛”、“痴人说梦”,不要传统的时间+汗水式的“懒人”,这其实是不愿动脑,不愿干事。教师要站在时代的高度,与时俱进,同时代同步,与思想同步,超前发展,,在课改中有所作为。
总之,推进课程改革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我们将站在“三个代表”的高度,与时代同步,与课改同步,用先进的教学理念、管理手段、以及教学方法、学习方法推进基础教育的革命,为国家培养出适应时展的合格人才。
新狮小学推进课程改革方案
新一轮课程改革已正式在全国范围内启动了,这是一场声势浩大的教学改革,又是一场意义深远的学习革命。它将影响、触动传统思维方式,它将进一步关注学习主体的发展,学习方式的变革,它必将推进素质教育的发展,推动基础教育向前发展。我校积极贯彻上级主管部门文件精神,结合学校实情,积极探索课改的路子,摸着石头过河,为了扎实稳妥地推进新课程改革特制订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为依据,按照市、县主管部门要求,积极组织课改培训,更新教育观念、手段,改革单一评价模式,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积极稳妥地探索课程改革的新路子,争做全县课程改革的头雁。
二、课改组织机构
课改组长:郑刚
副组长:吴凡
成员:郑思庆、袁亿臣、张召健、董天辉、李玉琼、
邓德元、陈得胜、王凤英、伍智锋、段鹏程、陈晓初
三、目标任务
1、领会课程标准的精神内涵,能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
2、了解新教材的内容,体例结构、特点、使用策略等问题。在此基础上开展校本研究,开发乡土课程资源,为教育教学服务。
3、开展教学方式的研究。科任教师要改变传统教学观念,摒弃一支粉笔“满堂灌”的现象,积极探索教师的角色意识,当好课堂的“导读”,而不是“演员”,研究课堂教学结构、流程,教师要形成个性化的教学风格。
4、开展学习方式的研究。积极培养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发展个性潜能,转变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
5、开展形成科学的评价观,评价机制,建立一套适合长冲中学情的评价体系。
四、措施方法
1、大力开展学习培训活动。任何改革,先要过思想关,即是思想观念要先行,这是改革的保障。我们组织的三级培训,第一级即上层培训,选派优秀教师到省、市参加骨干培训,第二级即组织全体教师的通识性培训和学科培训;第三级是由学校组织培训,定时间反复强化学习,特别是观摩实验区的示范课例。通过三级培训,要使全体教师彻底转为思想,杜绝“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
此外,学习培训分阶段推进,即分批分期选送科任教师参加省、市、县组织的培训、课程研讨活动等;分批培训教师,即还在担任老教材教学任务的教师也要让他们进行培训,让他们运用新理念、新方法进行课堂教学,跟踪培训;对起始年级的教师,在后续阶段仍要进行教材培训,真正实现综合培训、全员培训的目标,
2、落实集体备课活动,各科、各年级成立备课组、年级组跟踪监督。各备课组要有指导性的教学计划,时度安排表、活动安排表。备课组要开展集体备课活动,每次备课要有中心发言人,备课组成员积极参与讨论,发挥集体智慧,探索课改的新路子,备课组还应定期开展看课、说话、评课活动,真正做到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共同进步的目的。
3、健全课改相关制度。推进课改还应从制度方面进行约束,我们决定研究制订课改学习制度,课堂教学评价制度,课程评价制度等,让教师的全部身心和精力指向课程改革,让长冲中学师生能在最短的时限内融入课乞讨的洪流。
4、学校领导、中层干部、教研组长、备课组长经常进行课堂听课、研讨、研究教师的教学行为、学生的学习行为。加强实验过程的管理与监控,杜绝老套的教学方法行为,运用新教材采用老教法的作法。
5、探究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
教学过程是教师的教与学业生的学双方互动的过程,它决不是教师教学生听,或者学生专注听教师讲的单向传输。课堂的互动性决定了教师在课堂上角色地位的改变,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宰者、知识的垄断者、教材机构的传授者,而应该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平等的参与者,学生探究疑难的积极引导者与促进者。课堂的结构模式也将发生彻底的改变,不再是以教论学,而是以学论教。教师出色地教是为学生更好地学提供服务的,因此教师在课堂上一定要摆正自己的位置,给自己的课堂角色进行重新定位,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学与教的统一。
变革教法还表现在教材的解读与处理上,很多教师总习惯于传统的教学的思维,因为过去的教材的处理有固定的模式,易操作、简单,不需动脑筋,如:语文的课堂教学重视课文的肢解、分析,总离不开“字、词、句、段、篇”,数学课堂教学从“概念——公式——例题——浩如烟海的习题训练”的固定模式。而“课改”的课堂教学重视精神性的教育,让学生在生活中在实践中来感悟体验所学的知识,这种教学没有定式,非常灵活,不易把握,特别是备课要求高、难度大,尤其如“问题探究”,教师不能只凭自己过去的经验,更要深入为教师对学生在课堂上置凝提问的“估计”,过去备课有一本“教参”便可高枕无忧,现在备课要阅读大量书籍,查阅大量资料,广泛搜集有关信息,此外,还要通过自己的真切感受,进行删选、加工、处理,在课堂上教师要随时给学生释疑、答疑。“课改”课堂教学的这一系列变化对教师来说将意味着不轻松,难度大,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地锤练自己,加快自己对这种课堂教学的“磨合”、适应,要潜心研究,不断探索,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自己的教学中真正为学生制作出丰盛、营养丰富的“课堂大餐”。
6、探究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新课程标准有一个重要的理念就是: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但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也非易事,如果我们在引导学生进行课堂学习时操作不当,即使我们在课堂上留给了学生一定的学习时间,但学生却感到无所事事,无所适从。这样学生非但没有成为学习的主人,反而成为课堂学习的冷漠的旁观者,学生在课堂肯定是收效甚微。那么教师如何引导学生有效地课堂学习呢?其一:体验学习。在课堂上要设法引导学生置身于教材学业习的情境,让学生在这种特定的教材情境中来感悟、来体验,从而激发学生思考问题的动机,来唤起他们解决问题欲望,不断地升华学业生思想情感,点燃学生的智慧火花,如:数学课引导学生学习圆的知识,首先让学生置身于教材情境,生活中哪些圆的现象,圆对人类有何作用,让学生在这种特定的情境中萌生探求圆的奥秘的欲望。其二,“对话学习:就是让学生多与教材对话,多与作者对话,与生活对话。在课堂上多创设特定的话题情境,让学生通过讨论,在群体交流中,各个学习体思维不断碰撞,从而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7、积极推进课题研究。我们要在各学科中大力研究、实验,不惜花费财力、精力、人力投入实验研究。
8、注重资料的整合和成果的总结、转化。各学科教师在实施新课程中要收集一手资料,适用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归纳,在课改方面有在全县有一定地位和影响,特别是要推出一批课改名师、论文、材料等优秀成果。
五、注意的问题
1、防止个别教师不愿改,不敢的情况发生,从思想上武装教师的头脑。对学生应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养成训练,切忌随遇而安,畏难情绪。
2、课程评价的缺位现象。课程评价本没有一个统一的模式,学校要制订适应课改对教师的评价机制,教师也应当用科学、发展的观念评价学生,多元评价、发展评价、过程评价是应当贯彻的评价原则。
篇2
关键词:英语课程;改革;方案
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正在成为世界制造业的基地,新型工业化水平逐步提高,外向型经济呈快速发展之势,企业对从事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的劳动者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其中对英语运用能力也提出了特别的要求,并成为促进学生成功就业的重要条件。
根据我校毕业生信息反馈,毕业生理想岗位对他们英语运用的高要求和他们的低水准成为一对矛盾;英语实际运用能力成为许多学生就业和发展的障碍。因此,不容置疑,英语运用技能的培养在英语学习、英语改革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一、中职学校英语课程改革的主要策略
(一)明确培养目标,展开因材施教
在加强英语语言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的同时,重视培养学生的实际使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以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为目的,突出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针对性;针对目前学生水平参差不齐的实际情况,统一要求、分级分层指导。
(二)体现职业教育特色,突出英语教材的实用性
中职学校可能是大部分学生学习生涯的一个终端,离开这里就直接走向社会,而复杂的社会形势、繁重的就业压力要求中职学校的所使用教材必须突出职业教育的特色。根据这一要求,我校教师于2009年编写了校本教材《英语脱口说》,一直在试用,教学效果显著。
(三)转变教师教学理念,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
职业学校英语新课程标准提出 “课堂教学实践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针对这一目标,教师要注重在教学过程中,有效处理好教师主导地位与学生主体地位之间的关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大力尝试研究性学习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着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英语知识的能力,让学生自主去探索、自主去发展,并合理开展合作学习,增强课堂教学的参与度和有效性。
(四)改变课堂教学模式,提高学生英语学习兴趣
兴趣是激发学生积极主动探索知识的原动力,是学生积极认识事物、研究事物的一种心理倾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越浓,那么他掌握知识的速度就越快。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准备时,要恰当选用有趣的教学案例,激发学习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自觉地、主动将注意集中到课堂上来,从而更好地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
二、中职英语课程改革方案
(一)改革教学内容
1、语音训练
教师通过辨音、词汇、绕口令等练习纠正学生的错误发音,强化正确的语音语调。尽可能通过一对一的辅导,提高学生的语音语调。
2、功能句式训练
教师根据课时安排及学生的英语程度,创造若干情景,要求学生运用有关的句式进行操练;功能句式的主题有:问候、自我介绍、电话交流、邀请、预约、购物、面试等。要求学生掌握功能句式,分组合作编写对话,并分角色进行表演。通过情景对话操练提高英语会话能力。
3、课堂游戏
教师通过多种活动形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气氛。例如Simon Says、Guess the Object、Catching up on your ABC's、Crazy Story等。在这一过程中, 学生处于活动的中心,教师辅助指导、组织、参与交际活动,并在活动之后在语言方面进行总结。
4、英语短剧表演
教师选取简单经典的英文短剧,组织学生进行表演。如小红帽、白雪公主、灰姑娘等。教师提供给学生剧本,根据学生特点进行角色分配,个别辅导语音语调,督促学生课下背剧本,指导学生表演技巧。通过表演形式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进一步提高英语会话能力,同时加强团队合作精神。
5、英文歌曲
①学唱简单的英文歌曲,培养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②视听经典英文歌曲,并进行填空练习,提高学生听力。
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打消其羞怯心理使其在快乐中学习。
6、英语影视欣赏
教师选取经典英文影片组织学生观看。观看前教师进行影片介绍,学习影片中的经典俚语、俗语。观看后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教师在学生欣赏影片过程中进行监督,确保学生集中精力。教师在观后讨论中对学生进行分组,鼓励学生用简单的英语对影片中人物进行分析,并谈论观后感。目的在于使学生接触原汁原味的英语,训练听力,练习口语表达并拓宽视野,了解西方文化。
(二)、改革教学方式、方法、手段
1、因材施教。由于学生语言水平的差异、词汇量的限制,思想认识的参差不齐,教师应对学生的反应有较高的敏感性,以好带差,鼓励学生多开口。对于性格内向,英语基础差的学生,更应倍加呵护他们的热情。
2、教学方式多样化。主要运用互动交际教学法,以师生间问答、学生分组讨论、表演等为主要教学活动方式,以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和表达能力。
3、精讲多练。教师讲解应简明扼要,教师过多占用学生练习口语地时间会减少学生的练习量。
4、教师在教学中充当“导演”或“教练”的角色。教师工作的实质是使课堂中各种交际活动顺利进行,尽量不要“干涉”学生的口语交际。
5、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搜集适合学生水平的视听资料,丰富教学内容。
(三)改革测试方法和内容
测试方法:口试
测试内容:
1、平时测试:(占学期成绩60%)
包括课堂活动表现、对话表演完成情况、影视讨论情况、短剧表演情况、课后作业完成情况。
2、期末测试:(占学期成绩40%)
① Read a short passage about 100 words.
要求学生能够做到区分一些容易混淆的发音,并能完全摆脱原有方言或其它因素的影响,发音清楚准确,语音语调基本正确。
② Make a conversation based on the given situation.
这一部分要求学生能够按照所列出的设定场景来展开对话,重点考查学生的自由会话能力,应能够做到语言运用基本得体,语音、语调、语法基本正确,语意较为完整连贯。
结语
中等职业教育的功能定位必须建立在满足当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求之上。“课程变革只有超越学校本身,打破学校与社会的‘围墙’,才能使学校的课程变革走得更远。”教育管理者和英语教师应该共同研究社会需求,制定出符合人才市场需求的“订单式”的公共英语课程教学大纲,选择或编写与之相适应的教材,确定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考试内容和考试方式,探索相应的符合中职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为培养适合市场需要的人才、为学生职业发展和个人成才的需求,做不懈的努力。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 财经院校;电子商务;解决方案课程;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6) 07-0085-02
一 财经院校电子商务解决方案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电子商务战略与解决方案在电子商务专业教学中受到高度重视,越来越多的学校将其列为电子商务专业高年级本科生或研究生学习的核心必修课程之一。电子商务战略是企业为实现其可持续发展而制定的电子商务长远规划,电子商务解决方案正是这一战略规划得以应用和实施的步骤和方法。在掌握各门电子商务专业经济管理与信息技术知识的基础上,电子商务战略与解决方案让学生从宏观上更全面地把握企业电子商务的战略规划、需求分析、解决方案以及解决方案的评估方法,是对电子商务专业全部知识的综合运用和提升,并将极大地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素质和能力。电子商务解决方案在电子商务专业培养方案中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1-3],但是,目前东北财经大学(以下简称我校)电子商务解决方案课程的教学中仍旧存在着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注重技术的先进性而忽略教育的先进性。我校教师的精力太多地放在技术上,忽略了教学应用上的思考。而现代教育理论,强调技术和教育相结合应该遵循教育的先进性,而不仅仅是技术的先进性。二是,注重知识的先进性而忽略能力的培养。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很少将行业中的真实情境导入教学并引导学生从实际出发实践所学理论,导致学生虽然学习了大量的电子商务专业知识却对电子商务行业很陌生。三是,注重专业知识而忽略专业特性。教师在运用具体的教学技术过程中没能和电子商务专业特性相结合,没有充分注意到学习者的特殊性和其专业性。
二 电子商务解决方案课程的教学探索
CDIO(Conceive-Design-Implement-Operate)教育方法中基于项目学习的理念和对实践教学的重视[4-5],与电子商务解决方案课程的特性非常吻合。因此,借助 CDIO 教育理念,推进电子商务解决方案课程教学方法研究,是提升专业教学质量的有益尝试。下面具体介绍CDIO教学方法在电子商务解决方案课程教学中的实践过程。
1 课程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要使学生能够深刻理解电子商务各个环节的需求,熟练掌握电子商务解决方案的技术基础知识,对电子商务应用的基本商业模式的解决方案的设计与实现过程有深刻的理解,对主流的电子商务解决方案和行业实际应用案例有所认识和体会。完成本课程后,学生应能够熟练进行电子商务解决方案的分析、规划和设计, 掌握分析、评价和选择电子商务解决方案的技能,能根据企业的实际提出有针对性的电子商务解决方案。
2 教学内容设计
在深入研究了现有《电子商务解决方案》教材的基础上,查阅大量的资料,依据与时俱进的原则和学生学习认知的规律进行教学内容的选取。在目标上,以培养学生应用技能为目的,帮助学生灵活掌握和运用知识;在结构上,将电子商务解决方案分析、选择直至实施的执行步骤作为主要结构框架,用技术、支付、安全和企业电子商务解决方案的选择填充主框架,最后综合全部理论知识宏观分析了制造行业、服装行业、旅游行业以及物流行业电子商务解决方案,并将理论知识与企业实际运作情况相结合,帮助学生提高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进一步掌握课程内容。
根据电子商务解决方案的制定、实施过程将课程教学内容整合、序化,如图1所示。
■
图1 教学内容安排
企业构建电子商务解决方案一般要经历以下几个步骤:项目背景描述、项目商务需求分析、项目电子商务模式研究、电子商务模型建议方案、电子商务系统设计的原则与目标定位、目标系统总体结构构建、应用系统方案说明、网络基础设施构建、网上交易中的支付与认证、项目系统安全及管理、项目系统性能优化及评估、项目系统集成方案确定、项目系统开销与投资预算、项目系统实施方案提出与收益分析。因此,将教学内容分解为电子商务项目分析阶段、电子商务系统构建阶段、电子商务系统管理评估阶段和预算、收益分析阶段四个工作任务,每个工作任务中又包含具体的工作步骤、工作程序和工作方法,构建了教、学、做、能力拓展四位一体的实践和理论相结合的教学体系,综合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教学方法
作为电子商务解决方案课程的一线教师,在几年来的教学实践中深深体会到,实验作为课程实践性环节之一,是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在电子商务解决方案课程实践环节上,亟须通过设计一系列规范的、可操作性强的实验,使学生在课程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全面综合的实践训练,加深理解、验证巩固课堂教学内容,增强电子商务解决方案的感性认识,掌握电子商务解决方案分析、设计和实现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从而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满足社会各界对电子商务人才的迫切需求[6]。
目前,我校电子商务解决方案的教学方法仍然以教师讲授为主体,忽视了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结合电子商务解决方案课程的特点,将CDIO教学理念引入课程教学,采用如下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1)项目专题讨论。电子商务解决方案是一门培养学生电子商务模式分析、系统规划、设计、开发能力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在理论学习环节我们通过项目专题讨论的方式将主要知识点贯穿起来,通过围绕一定的教学目标把实际中真实的情景加以典型化处理,选择经典的电子商务解决方案进行项目分析与讨论。促进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与实践的结合,通过独立研究和相互讨论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项目实践。实践证明,只有紧紧围绕实践环节开展教学活动,才能真正培养出能实干、肯干、会干并有良好发展潜力的高素质人才。为了突出实践环节在本门课程中的重要作用,将课程中的知识点分解为对应的项目环节,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项目的分析、设计与开发。在整个项目实践过程当中,由学生主动学习完成项目,极大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充分发挥了创造性。同时在团队合作中让学生互相协助,通过有效的沟通和分享解决问题,这一模式将实践教学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提高了人才培养的特色与效率。另外,实战项目的情景演练也帮助学生培养了职业能力,为学生适应工作岗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整个实践活动中,以项目为中心,注重以项目作品的设计与开发来开展教学,让学生在掌握各门电子商务专业经济管理与信息技术知识的基础上,更全面地把握企业电子商务的战略规划、需求分析、解决方案以及解决方案的评估方法。通过学与做相结合的方式突出实践,从而综合运用和提升电子商务专业全部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素质和能力。
(3)多媒体项目汇报。在教学过程中,安排学生对小组完成的项目进行汇报,这种学生讲授的教学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资料收集整理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并对学生的课堂陈述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通过教师的适当引导,能够很好实现学生的表现欲望,让学生感受到极大的成就感。由于电子商务解决方案包含的信息量很大,因此在项目汇报时通常会引用文字、图形相互配合,通过多媒体的方式更好地揭示电子商务解决方案的分析、设计、实现过程,以生动形象和图解的方式让学生在项目汇报过程中尽可能多地展示电子商务解决方案的全貌,从而完成项目汇报所规定内容。同时,通过项目汇报这一环节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加深其对某一方面知识的认识和了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4 课程考核
提出改变传统单一的期末考查考试方法,将考核时间阶段化,考试方式多元化。电子商务专业学生职业能力不仅要有好的培养模式,还要有科学的、完备的检测体系。[7]实践操作(实验、学习报告成果制作等形式)+多媒体项目汇报+期末测试三部分成绩纳入期末总成绩,充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以及循序渐进学习。
总之,由于采取了CDIO教学理念以及一系列的教学改革措施,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改变传统理论学习的机械记忆法,学生在实践中寻找理论知识的应用,通过理论学习加深理解理论知识的应用价值和应用局限,同时又很好的锻炼了学生的团队沟通和协作能力,对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张拥华.电子商务教学中项目教学法的应用[J].科教导刊,2015(9):82-85.
[2]施薇.基于电子商务人才供求错位探讨电子商务教学[J].中国市场,2015(33):92-95.
[3]庞秀平,赵 宇,杨秀会.基于CDIO 理念创新电子商务专业的实践教学模式[J].大学教育,2014(3):98-100.
[4]钟寿仙,张瑛,郭绍辉.MPC-CDIO教育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2):169-175.
[5]柳华梅.电子商务教学中的创新思维及创业引导分析[J].电子商务,2015(5):162-165.
篇4
关键词:小学体育;教学改革;创新思路
一、小学体育教学的重要意义
体育项目的竞技性决定了它是一个不断培养耐力、决心与意志力的过程。小学体育的根本目的是要培养每个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小学阶段是学生可塑性较强、锻炼意志的最佳时期。在现代社会中,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升学压力与父母期望导致其心理负担加重。传统教学中,学生很少有时间锻炼身体,而因身体素质提升所带来的心理素质加强更是微乎其微。作为一项群体运动,体育可以加强学生互帮互助、协调沟通的能力。在学生经历失败再到成功的过程中,体育能提高学生的耐挫能力,使学生保持稳定的情绪,培养其在逆境中也不放弃的精神。小学生正处于身体发育这个重要的时期,跑步、跳远等运动能增强学生自身的抵抗力,免于感冒等由于身体抵抗力弱所带来的病痛侵扰。成长期的骨骼与肌肉发育至关重要。坚持锻炼可以使学生发育平衡,体态端正,杜绝肥胖与矮小,保持良好的生活作息,促进营养的摄入与吸收。
二、传统小学体育教学的改革方案
传统小学体育教学模式过于单一。在课堂上,老师一般会先讲解动作与注意事项,学生跟着老师进行热身练习,并在老师的引导下完成学习任务。学生长期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一段时间下来,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效率都会大大降低。小学生旺盛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决定了他们需要更为灵活有趣的教学方式。[1]例如,在练习田径运动时,老师便可模拟运动会现场,让学生扮演裁判、运动员、啦啦队队员或观众等角色。在这种“过家家”的场景下,学生的兴趣浓度和参与氛围是传统教学方式所不能比的。类似的小游戏还有“小青蛙池塘历险记”——立定跳远;“井底之蛙看世界”——跳高;“愤怒的小鸟”——投掷实心球等等。当然,教学方案的改革必然伴随着不成熟的风险。小学生爱跳爱玩,脱离了传统模式的束缚,兴趣高涨的他们是否会按照老师的安排投入到自己的角色中去。学生对游戏方案有了疑问,一不小心,体育课就会变成“十万个为什么”的大课堂。体育老师要带领几十名快乐至上的小学生进行一堂生趣盎然的体育课,对自己而言这是一个不小的考验。
三、当代小学体育的创新策略
(一)以课改为导向,明确体育教学的重要性
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共同维护青少年的成长环境。这样的口号近几年越喊越烈。然而,体育教学作为小学生成长期间至关重要的一环,却总是得不到重视。据2018年全民营养健康主题活动报告显示,全国小学生肥胖率为18.93%,而总近视率竟高达53.6%。这其中,73.08%的小学生每日户外活动量不到2个小时。即便如此,体育课在小学校园里仍然是可有可无,对临近升学的五、六年级学生来讲,更是不可多得的奢望。体育课是学校中不可或缺的课程。体育运动更是人们生活中不能缺失的因素。毕竟拥有一个好的体魄,才能保障未来奋斗的无限可能。
(二)因材施教,以多元化为主构建新型教学方案
小学一至六年级的年龄跨度很大,对不同年级学生的体力、理解能力,老师应有明确的认知,从而准确地对教学方案进行设计。一、二年级的学生无法理解复杂的动作与要求,课程后半段容易发生体力不支、注意力分散等情况。因此,老师应当把体力需求大的活动分开安排,给予学生休息调整的时间。低年级学生更喜欢群体参与的趣味小活动,这是一个增进师生关系的好机会。[2]三、四年级正是学生建立感性思维与逻辑思维的时期。从体力上讲,学生足以支撑整堂课,且动手能力、理解力和安全意识都有大幅度的提升。因此,课程中,老师可以加入一些简单器械,像跳绳、呼啦圈等。此时的趣味游戏应当带有寓教于乐的性质。学生可以从成功或者失败的过程中学会反思。老师要对课堂设置秩序与要求,帮助学生培养思考能力,这对学生其他课程的学习也是有益处的。五、六年级的学生有了升学压力,体育运动更多的是帮助学生拥有强健的体魄和健康的心理。无论是体力、脑力,学生在这一阶段都是巅峰状态。为此,老师的教学侧重点应当是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团队协调性,营造班级融洽的氛围。这样便可大大缓解学生的日常压力,使其得以放松。
篇5
长期以来,小学中高年级的品德课与社会课分科设置。分科设置带来许多问题,如各自强调学科本位、内容交叉重复;品德课依据德目方式构建,内容较程式化,脱离儿童生活;社会课因内容多而忽略品德教育,等等。《品德与社会》课的设立,不是品德课与社会课的简单结合,而是在课程理念、要求、评价等方面都发生了变化。
一、《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现状
《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宗旨是提高青少年的公民素养。概括地说,就是使学生在了解和认识家庭、社区、国家等不同范围的社会生活的过程中,在学国国土、文化、民族和历史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爱父母、爱学校、爱老师同学、爱家乡、爱祖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的情感;逐步形成道德规范意识,认识人际关系,形成社会技能和道德行为习惯;培养学生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为学生形成基本公民素质奠定基础。
据此,《品德与社会》课的内容涉及广泛,包括:社会生活、地理、历史、道德、法律、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等与公民素质养成相关的各种知识和技能。正因该课程有着强烈的公民性和实践性,所以课程的内容构建不可能依据某个系统学科来组织,而特别适宜有机融合各领域学习内容的综合主题的构建方式。当然,作为课程学习指南的《课程标准》,也必须具有基础性、开放性的特征,以使地方、学校和教师可以根据自身条件开发、利用本地区的社会资源,并将其转化为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资源。
为增进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品德与社会》课特别强调实践和体验,要求学生在充分感知和体验的基础上,提升对社会的关心,发展对现实社会生活的基本认识,进而形成积极的社会态度和社会责任感。与此相应,评价的主要目的亦在于鼓励和引导儿童参与学习活动。评价的指导与激励作用,不仅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而且最终成为促进学生发展的实效性工具。
我们把《品德与社会》课定位在公民教育上,并结合国情赋予其特殊的课程使命――学做人。学做什么样的人呢?用《课程标准》中的话说:是对生活有“积极态度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有爱心、有责任心、有良好的行为和个性品质的人”。迄今为止,国内外有关综合课程的理论研究和实践,为我们研制和开发这样的新课程提供了宝贵经验。
二、《品德与社会》课程、教材的开发与实验
1 、有关课程性质的研究
“品德与社会课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性课程。”《课程标准》中这段陈述课程性质的话,有两点是大家的共识,即“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和“综合性课程”。但就并列提出“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就让人在概念上有些不解。一些研究者认为,这种表述方式本身就是“两科相加”,仍可以看成是个拼盘课程。
另一些研究者认为,社会性发展是个大概念,本身就涵盖品德形成,至于有人提出的“社会性发展”是中性词(即其价值导向的多样性),如果没有“良好品德”的限定则失去了政治方向的观点,他们大不以为然。因为讨论这个问题不能脱离学校课程本身,作为学校课程都有着鲜明的目的性,更何况《品德与社会》这样有着明确的道德教育内容的课程,学生的“社会性发展”不可能没有定向。再者说,既然把“儿童社会生活”作为基础,实际上也就承认了学生的良好品德形成是存在于社会性发展之中的。当然还有一个中间认识,把承认《课程标准》的表述作为前提,尽可能论证其合理性,这一方代表者的基本立场是《品德与社会》是一门德育课程。这就又导出了另一个与课程性质相关的复杂问题,《品德与社会》是渗透德育的综合课程吗?还是显性的德育课程?“品德”与“社会”,一个是分科课程,一个是综合课程,二者合并就是一门新的综合课程?总之,对于“品德”与“社会”这两门在课程性质、课程功能、内容体系及其传统有着很大区别的课程,合并之后必须给出合理的理由,而且所给的理由不能都是从意义上定义,或仅从逻辑推理方面得出的“辩证”看问题的理由,它应该是实证性的、有扎实的学术理论基础的理由。
2、有关课程定位的研究
篇6
关键词:拓展课;教学设计;讨论
文章编号:1005–6629(2013)8–0009–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最近听了几节“拓展课”,思考、讨论之后颇有感触,现略述如下以跟读者交流:
1 “拓展课”不能随便上
常常听到上课老师说:“哎呀,领导非得要我开一节课,最近没有什么好内容(题材),那就上一节拓展课吧!”或者说:“一定要我开一节课,不上不行,来不及好好准备,只好上一节拓展课了。”话里有拓展课可以随便上上,不需要认真准备的意思。当然,上面的话也可能是教师出于谦虚而说的,实际上他对上好拓展课还是很重视的。
什么是“拓展课”?为什么要上“拓展课”?“拓展课”对题材没有什么特别要求吗?这是值得我们思考、讨论的几个问题。
什么是“拓展课”呢?早在这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之初,上海市提出“拓展型课程”概念时,课程改革方案的设计者曾经做过这样的说明:“拓展型课程的内容是在基础型课程的基础上,体现了知识扩展和综合能力发展,是学生终身学习态度、方法、能力培养的重要载体。在选材上,要注意拓展的方向与层次差异,要联系时代进步与科学发展。拓展型课程在功能上,可进一步着眼于对基础学力的培养,更注重发展学生各种不同的特殊能力,培养个性,培养为终身学习打基础的发展型学力,兼顾创造性学力的培养……[1]”虽然这里说的是拓展型课程,但我们认为对“拓展课”来说,也是基本适用的,因为对基础型课程来说,拓展课和拓展型课程在内容、要求和功能等方面都是有所拓展的,“拓展”是它们的共同特点,只不过拓展程度和系统性方面有所不同而已。由此可以认为,拓展课是在日常上课(基础课)的基础上,对教学内容、任务、方法等有所扩展或深化的课,也可以是在知识应用方面有所扩展或深化的课。基础教育阶段的课程必须具有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2],拓展课能够使课程更好地具有时代性和选择性。
拓展课关系到学生终身学习态度、方法、能力的培养,关系到基础学力、特殊能力和发展型学力、创造性学力的培养,关系到课程的时代性和选择性,既然如此,岂能随便上上?而且,随便上上是绝对不能上好课的,更何况现在大家都觉得课时很紧张,哪怕是1节课时都应该好好地利用,让它充分地发挥应有的作用。
2 “拓展课”内容要慎重选择
与平时的“基础课”相比,拓展课的内容可以广一些、深一些、活泼一些,但仍要慎重选择,精心选择,不能过偏、过深、过于复杂,离“基础性”过远,更不能信口开河、随便乱说,违背科学性和思想性。对于知识性的拓展内容来说,这一条尤其要予以注意。
例如,讲到乙醇,讲中国的“酒文化”故事、国外的红葡萄酒是可以的,但讲得太多就不好了,一定要适度。讲一点巴西用甘蔗制乙醇,用乙醇汽油代替汽油,减少石油消耗,也是可以的,但若再讲解用脱水生成聚酯的方法除去甘蔗汁中有强烈刺激性的α-羟基乙酸,恐怕就太过专业,没有必要了。
科学社会学的创始人、著名的英国科学家贝尔纳在20世纪40年代就曾经批评受过科学教育的人相信招魂术或者占星术之类骗局的现象。他说:“受过教育的人对招魂术或者占星术的骗局(更不用说种族理论或者流传的神话等更危险的骗局了)的反应说明:在英国或者德国进行了五十年的科学方法教育并没有产生任何明显效果。”[3] 70多年后,我们的学生还在津津乐道星座、血型等等,能说科学课程做到了有效教学吗?我们的化学课堂还出现介绍“金牛座适宜喝波尔多葡萄酒,狮子座适宜喝解百纳,天蝎座适宜喝意大利葡萄酒……”的现象能不叫人唏嘘不已吗?
其实,拓展课的内容可以并且最好基于“基础课”进行选择,应该在知识和能力方面进行谋篇布局的考虑。例如,初中化学教材[4]1.2节中介绍了“如何书写实验报告?”,但是其后并没有提供让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并初步体验如何书写实验报告的机会,如果在这里增加一节拓展课“比较空气和人体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含量的高低”,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紧密,不仅激发学习兴趣,而且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实际应用;不仅巩固1.1节中刚学习的二氧化碳的检验方法,又渗透了控制变量的实验设计思想,还能让学生初步学习排水集气法的实验操作,分解实验操作的学习难度,为后续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学习做好铺垫,让学生初步学习书写实验报告,表达能力、与他人合作的能力也能得到发展。这样的拓展内容是基于基础课又服务于基础课,能使教学的有效性大大提高。
3 “拓展课”不能仅仅着眼于知识拓展
“拓展课”拓展什么?拓展知识,这是许多人首先想到的。其实,除了知识拓展以外,还应该注意进行过程与方法拓展、实验探究拓展、各种能力拓展、学习兴趣拓展以及科学精神养育等。
例如,在“油脂”拓展课的教学中,教师介绍如何制作肥皂并组织学生课外活动,学生对此大多颇有兴趣,如果再介绍常用透明皂的制作原理和方法,不但增长学生的知识和见识,学习兴趣也会更大。
在介绍酯的水解时,可以让学生分别用稀硫酸和氢氧化钠做催化剂来水解乙酸乙酯,要求学生讨论、设计、完善实验方案,并通过实验来比较稀硫酸和氢氧化钠的催化效果。
又如,当今品种繁多的服装布料在印染和后处理过程中要使用多种助剂产生固色、防皱等效果,这些助剂或多或少含有甲醛等有害物质,会残留在纺织品上,对皮肤及人体健康有一定危害。为了除去衣料中含有的甲醛,有人提出可以用加有食盐的水浸泡衣料,有人提出可以用加有醋的水浸泡衣料,还有人提出可以用加有苏打的水浸泡衣料……对这些说法,有人笃信不移,也有人抱有怀疑。对此,不妨组织学生一起讨论、设计实验来检验、比较这些方法的有效性、可靠性,既增长学生的知识和才干,也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再如,初三学习酸碱盐之后安排一节拓展课“探究牙膏中的摩擦剂成分”(主要是碳酸钙),比较两个不同品牌牙膏中碳酸钙含量高低。此课正值学生刚学完碳酸盐的检验,这个拓展内容取材于学生的日常生活,能够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先进行定性实验,设计方案检验碳酸钙,然后设计出多种简便的量化方案比较碳酸钙含量高低,能让学生学习和体验知识的实际应用,受到科学方法的熏陶,观察能力、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能力等也能得到发展。
特级教师钱秋萍在“证明乙酸是弱电解质的实验研究”这节拓展课中,先引导学生理清弱电解质的特征,了解实验研究的特点,然后在此基础上设计、交流、讨论、评价、完善各种方案,把可行方案归纳为从弱电解质部分电离着手、从平衡移动角度着手两大类,最后又引导学生思考:有那么多的方案,为什么我们每个人都没能想全呢?引导学生体验整体把握与具体分析的重要性,形成优化意识……[5] 这节拓展课不但很好地解决了问题,而且渗透了生动的方法论教育,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实验思维能力和设计能力,以及学习兴趣和科学精神。
其实,即便是知识拓展,也不宜只是知识量的简单增加,要注意让学生了解有关的整体性知识和背景知识,因为这类知识不但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而且有利于他们深化对知识的理解,有利于他们应用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4 “拓展课”最好以学生的经验为基础
既然是“拓展”,就有一个起点或者基础的问题。跟普通的必修基础课比,“拓展课”的内容常常要深一些、广一些或者“偏”一些,选好起点很有必要。我们认为,这个起点(或者基础)最好是学生的有关经验。
例如,对“生活中烃的含氧衍生物”拓展课的导入可以有下列不同的设计:
方案1,直接告诉学生,酒、醋、植物油都是生活中常见的有机物,其中含有的乙醇、乙酸、高级脂肪酸甘油酯都是烃的含氧衍生物,随后逐一介绍有关的知识……
方案2,从生活中的醉酒现象说起,分析醉酒原因,引出乙醛……
方案3,提出问题:什么是烃的衍生物?什么是烃的含氧衍生物?你知道生活中有哪些烃的含氧衍生物?关于生活中烃的含氧衍生物你了解哪些知识?有哪些疑问?……随后根据学生回答情况逐步引导、开展后续内容。
哪一个方案比较好?方案1完全由教师讲述,直接灌输知识,教师若没有出色的演讲才能,是很难引起学生兴趣,很难取得好的教学效果的。方案2有所改进,用讨论生活中的醉酒现象来导入。但是醉酒现象跟学生毕竟有一定的距离,而且醉酒原因比较复杂,目前多数人还不清楚,有关原因往往是道听途说、一知半解,甚至是没有根据的揣测,很容易陷入难以判断是非、没有意义的争论,因而这不是一个科学的、严肃的方案,这样的例子太复杂,不应该采用。方案3先让学生思考什么是烃的衍生物、什么是烃的含氧衍生物,有利于学生明确概念,减少干扰。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说出已经了解哪些知识、还有哪些问题,有利于教师调整后续内容,能使教学结合学生需要,更有针对性,也能使后续教学较好地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经验基础之上,能够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应该说,这是一个较好的方案。当然,这个方案对教师有较高的要求:教师要有丰富的知识和经验,能够掌控有关的讨论;还要预设多种进一步引导、启发的方案。
5 “拓展课”最好不是教师“唱独角戏”
单纯拓展知识的课很容易出现教师“唱独角戏”的现象。在一节“拓展课”上,教师接连提问“甲醇在生产和生活实际中有哪些应用?”“甲醇对健康有什么影响?”“甲醛在生产和生活中有哪些应用?”“甲醛对健康有哪些危害?”“生活中甲醛的来源?”“如何有效防止甲醛对健康的危害?”……除了提问就是教师讲述。这样的一问一答方式是不能搞好“拓展课”教学的。关键在于:“拓展课”也必须注意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引导学生关注科学技术、社会、经济和生活中的问题,引导学生关注知识的实际应用,通过自主探究、亲身实践的过程综合地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解决问题,学会学习,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素养。
一位教师在“质量守恒定律”这节课做镁带在空气中燃烧实验时,有学生发现生成物中还有少量黑色固体,对其成分提出疑问。教师认为这个问题是探究性学习的“极佳素材”,遂利用下一课时上了一节拓展课,以这个问题为题材,组织学生进行了一次生动的探究学习活动。课上,在教师的引导和组织下,学生根据一些事实猜测黑色物质是由什么物质反应生成的,排除不可能的情况,就各种可能情况进行实验探究活动,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相应结论,总结学习收获。不但弄清了黑色固体的成分及产生原因,而且发展、深化了对燃烧的认识,成功地培养了学生的探究意识、学科素养和创新精神[6] 。反过来,如果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和互动,教师直接给出疑问的答案,“唱独角戏”,是肯定不能收到同样效果的。
拓展课不仅拓展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也拓展了对教师的要求,拓展了教师的发展空间。因此,怎样上好“拓展课”,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和探索。
参考文献:
[1]上海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委员会办公室,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教学研究室.面向21世纪中小学新课程方案和各学科教育改革行动纲领(研究报告)[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英] J.D.贝尔纳著.陈悌芳译.科学的社会功能[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4]姚子鹏主编.九年义务教育课本化学(九年级第一学期)[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
篇7
[关键词] 青少年 基础素质教育 重要性 系统性
青少年基础素质教育是指青少年基础教育过程中,注重那些最基础的、可操作的知识内容及技术要求,培养青少年形成符合其年龄特点的兴趣爱好和创新能力的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和基本价值观的教育。教育作为经济发展和全面进步的重要基础,是提高民族整体素质和创造能力的根本途径,特别是青少年的基础素质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今天的教育,明天的科技,后天的经济,只有把今天的教育办好,才能在未来结出丰硕的果实,才能使我们的国家在未来的世界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才能最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
1 发展青少年基础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1.1 各国都重视发展青少年基础素质教育
青少年是未来世界的主人,他们的教育状况如何,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命运,是能否占领未知世界的有力保证。世界各国为迎接新世纪的挑战,保证在综合国力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都纷纷进行教育改革。美国早在1985年就启动了延续到2061年的普及科技教育的2061计划,这一计划的核心内容就是实施让美国的儿童充分学习科学、数学和技术方面的基础教育,使其成为21世纪的主人;日本在1984年就组织了临时教育审议会,进行历史上第三次大规模的教育改革;韩国政府在1995年5月公布了新一轮教育改革方案,从而建立起迎接21世纪的“新教育体制”,以“确保技术国和文化输出国的地位”,力争在21世纪使科技水平赶上西方7国。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青少年的全面发展已成为世人的共识。
1.2 我国发展青少年基础素质教育的迫切要求
我国的青少年达3亿左右,我国青少年教育是世界上最大的青少年群体教育工程,不仅是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重中之重”,也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奠基性工程”。然而,我国目前的青少年基础素质教育受到应试教育的严重挤压。单纯地看重分数,看重智育,把德育、体育、美育等置于薄弱地位的教育已经成为压在教师、学生身上的精神枷锁和沉重负担,是基础教育改革的主要阻力。因此,实施青少年基础素质教育,把青少年从传统的应试教育中解放出来,培养他们的兴趣爱好,提升他们的创造力和综合素质是新世纪教育的核心任务。
1.3 发展基础素质教育符合青少年的年龄阶段性特征
近些年来,人类学、认知科学、发育心理学、神经科学等研究表明:脑的发育受基因和环境的影响,既和基因有关,又和外界的刺激有关。在出生之后的最初几年中,给儿童创造良好的环境十分重要。同时,儿童早期的经历对其认知能力、情绪控制力及脑组织结构的建设等具有非常巨大的影响,青少年脑的可塑性是最好的,是功能发展的最佳时期[1]。这些都说明青少年时期实施基础素质教育的重要性,是“人可持续发展” [2]的基础,影响着以后人各个阶段的发展空间和发展动力。
2 青少年基础素质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最大的区别就是创新教育。创新教育必须贯穿于青少年的基础教育阶段,同时也要求教育工作者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实现素质教育观念的创新,并探索出适合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素质教育的实施依赖于教育观念的创新,要彻底摒弃“重知识学习,轻能力培养;重求同再现,轻求异创新;重统一要求,轻个性发展;重机械记忆训练,轻实验应用”的传统作法,摒弃那种由教师单向灌输知识,以考试分数作为衡量教育成果唯一标准的方式。而要积极支持,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大胆创新的教育手段与方法,为学生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适宜的环境,为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创造条件。
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环节和重要保证。但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对教师的传统教学方式、教育观念都提出了更高层次、更加严峻的考验和挑战。虽然不再把升学率作为衡量教师业绩的标准,但教师肩上的责任和压力不是减轻了而是加重了,教师已不仅仅为学生的分数负责,更要为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负责。科学技术的进步已使教师的作用不断扩大,教师的角色将从信息源与知识的传播者变成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辅导者。并为花费最少的时间赢得最大的教学效果提供了可能,也提出了要求,教师除了传授已有的知识外,还要具有创新精神。要改变过去那种把教育看作以传授知识为主的封闭式教育观,建立新型的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习能力培养和综合素质提高,促进学生的身心和谐健康发展的开放式教育观;要改变那种在课堂上灌输式单向传播的落后教育模式,自觉地应用启发式、交互式的教学方法和多媒体网络化等教育手段。而且在加强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等方面,也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价值观、质量观和人才观,增强尊重学生、爱护学生、保护学生的责任意识。教育学生既要以理服人,又要以情感人,对有缺点和犯错误的学生,不要歧视,而是鼓励他们改正错误,健康成长。
推进基础素质教育,需要广大学生家长的积极支持和配合,否则是很难奏效的。家长作为联系学校和学生的特殊纽带,家庭教育作为青少年所受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青少年学生的素质教育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一则以身作则,在子女面前树立榜样;二则对学校、对老师教书育人应予以充分的肯定和理解。在子女成才问题上,广大家长应当转变教育观念,不要对子女寄予过高希望,同时要扭转重智育、轻德育的倾向。许多家长虽然赞成教育部门和学校推进素质教育、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但具体到自己的孩子,等到考大学时,又拼命加重孩子负担,又是请家教、开小灶,又是买辅导材料、找补习班,把子女搞得晕头转向。而对子女的思想和心理问题,有些家长则很少关心、过问,甚至麻木不仁,这是不正确的。
推进素质教育,搞好青少年的基础教育,还需要全社会各部门的大力支持,要切实保证青少年学生有一个安静、和谐、健康的学习环境。这就要求从事精神产品生产的新闻出版、广播电视、文化艺术等部门与教育部门密切配合,坚决取缔那些只顾牟利、无视青少年身心健康的作品,净化社会文化环境。
总之,素质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社会方方面面形成合力,学校、家长和社会各个方面都要作出努力,并且注意搞好相互间的配合。
3 实现青少年“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途径
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正成为新世纪中国教育改革的主旋律,如何使我国的青少年基础素质教育切实可行地开展下去?怎样才能使青少年学生学有特色、教师教有特色、学校办有特色?值得深思。现就对“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途径提出设想。
3.1 转变教育观念
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前提是转变教育界内外,特别是党政领导干部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把认识统一到国家教育法律法规上来,统一到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上来。同时加大素质教育宣传力度,使全社会对青少年的基础教育的认识统一到淡化选拔意识、增强普及意识、重视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上来。教育部门以及社会、学生家长不要把升学率和分数的高低作为评价学校教育质量的唯一标准。
3.2 建立、完善教育质量管理机制
逐步建立、完善以贯彻教育方针,提高教育质量为宗旨的教育质量管理机制和学校管理制度,这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保证。如何正确评估学校,是政府和教育管理部门发挥导向作用的重要方面。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必须改变旧的评估体系,尽快研究制定科学、全面体现教育方针的评估标准和办法,发挥教育督导的正确导向作用和激励作用,逐步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质量观和人才观。
3.3 提高教师队伍素质
学校的领导干部、教师集体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体,他们的教育思想、观念的正确与否是学校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关键。要搞好学生的素质教育首先要提高校长、教师自身的素质,建设一支素质高的校长和教师队伍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经验证明:一个好校长带一批好教师,就能办好一所学校。因此可利用现有的各地教育学院,举办素质教育寒暑假教师讲习班;组织网上远程教学、录像教学等,促进广大教师参与商讨对策。
3.4 制定青少年学生素质教育标准
可由国家教育部和中国科学院等有关机构领导,尽快组织有关的大学、中学和小学和有关的研究机构,参考国外经验,根据我国国情,编撰出一套我国在21世纪进行素质教育所应依据的最权威的教育标准和阶段指标。
3.5 深化我国中小学课程教学改革
探索21世纪中小学教育最必需的教学内容、合理的课程体系和科学的教学方法的指导性纲要,不求教给学生太多的知识,而要引导他们掌握最必需的基础知识,并增强能力。改变目前对中小学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的教学要求偏高、内容偏多的状况,努力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更新教学内容,不断把最新科技成果的基本原理,加入到学校教学中去,同时特别照顾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接受能力,把科学转化为学科。鼓励大学和社会各界要支持基础教育。基础教育是“重中之重”,全社会都应关心和支持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大学具有明显的科技优势、人力优势,应借鉴美国大学支持基础教育发展的做法,帮助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教师培训等。这样做,不仅可加强我国大中小学之间的关系,减少脱节现象,对于选拔优秀生源也有益处。同时,积极开展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科学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只有在中小学校精心策划、组织科学实践活动,才能引领青少年掌握基本的科学知识和必要的科学技能,了解科学的方法,进而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
注释:
- 上一篇:工作总结与新年计划
- 下一篇:巡察反馈意见整改审核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