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学习方法范文

时间:2024-01-30 17:58:1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小学生学习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中小学生学习方法

篇1

关键词:中小学生 学习方法 学习效果

1、认真预习的习惯

很多同学只重视课堂上认真听讲,课后完成作业,而忽视课前预习,有的同学根本没有预习,其中最主要的原因不是因为没有时间,而是因为没有认识到预习的重要性。那么预习有什么样好处呢?课前预习也是学习的重要环节,预习可以扫除课堂学习的知识障碍,提高听课效果;还能够复习、巩固已学的知识,最重要的是能发展学生的自学能力,减少对老师的依赖,增强独立性;预习可以加强记课堂笔记的针对性,改变学习的被动局面。在预习时,要做到:了解教材的大概内容与前面已学的知识框架;找出本章或本课内容与前面已学知识的联系,找出所需的旧知识,并补习此时的知识;找出本课的难点和重点(作为听课的重点);对重点问题和自己不理解的问题,用笔划或记入预习笔记。

2、专心听课的习惯

如果课前没有一个“必须当堂掌握”的决心,会直接影响到听讲的效果,如果在每节课前,学生都能自觉要求自己“必须当堂掌握”,那么上课的效率一定会大大提高。实际上,有相当多的学生认为,上课听不懂没有关系,反正有书,课下可以看书。抱有这种想法的学生,听课时往往不求甚解,或者稍遇听课障碍,就不想听了,结果浪费了上课的宝贵时间,增加了课下的学习负担,这大概正是一部分学生学习负担的重要原因。

集中注意力听课是非常重要的,心理学告诉我们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它是心理过程的动力特征。注意的指向性,可使人的心理活动在每一瞬间都能有选择的反映事物;注意的集中性,可使事物在人脑中获得清晰和深刻的反映。正因为注意拥有指向性和集中性两个重要的特征,所以,注意具有选择、保持以及对活动的调节和监督的功能。思路就是思考问题的线索。上课听讲一定要理清思路。要把老师在讲课时运用的思维形式、思维规律和思维方法理解清楚。目的是向老师学习如何科学地思考问题,以便使自己思维能力的发展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使知识的领会进入更高级的境界。分心是注意的反面,分心不是没有注意,只是没有把注意指向和集中在当前的学习任务上,心不在焉,必定“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3、及时复习的习惯

及时复习的优点在于可加深和巩固对学习内容的理解,防止通常在学习后发生的急速遗忘。根据遗忘曲线,识记后的两三天,遗忘速度最快,然后逐渐缓慢下来。因此,对刚学过的知识,应及时复习。随着记忆巩固程度的提高,复习次数可以逐渐减少,间隔的时间可以逐渐加长。要及时“趁热打铁”,学过即习,方为及时。忌在学习之后很久才去复习。这样,所学知识会遗忘殆尽,就等于重新学习。

俗话说“温故而知新”,就是说,复习过去的知识能得到很多新的收获。这个“新”主要指的是知识达到了系统化的水平,达到了融会贯通的新水平。首先,知识的系统化,是指对知识的掌握达到了一个更高的境界,也就是从整体、全局或联系中去掌握具体的概念和原理,使所学的概念和原理回到知识系统中的应用位置上去。其次,知识的系统化,能把多而杂的知识变得少而精,从而完成书本知识由“厚”到“薄”的转化过程。系统化的知识,容量大,既好记又好用。最后,系统化的知识有利于记忆。道理很简单,孤立的事物容易忘记,而联系着的事物就不容易忘记。想搞好知识的系统化,一要靠平时把概念和原理学好,为建造“知识大厦”备好料;二要肯于坚持艰苦的思考。思想懒汉,

逃避艰苦思考的人,是不可能真正掌握好知识的;三要学会科学地思维。

4、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

明确做作业是为了及时检查学习的效果,经过预习、上课、课后复习,知识究竟有没有领会,有没有记住,记到什么程度,知识能否应用,应用的能力有多强,这些学习效果问题,单凭自我感受是不准确的。真正懂没懂,记住没记住,会不会应用,要在做作业时通过对知识的应用才能得到及时的检验。做作业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实际上,不少学生正是通过做作业,把容易混淆的概念区别开来,对事物之间的关系了解得更清楚,公式的变换更灵活。可以说做作业促进了知识的“消化”过程,使知识的掌握进入到应用的高级阶段。做作业可以提高思维能力;面对作业中出现的问题,就会引起积极的思考,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仅使新学的知识得到了应用,面且得到了“思维的锻炼”,使思维能力在解答作业问题的过程中,迅速得到提高。做作业可以为复习积累资料;作业题一般都是经过精选的,有很强的代表性、典型性。因此就是做过的习题也不应一扔了事,而应当定期进行分类整理,作为复习时的参考资料。

5、练后反思的习惯

在读书和学习过程中,尤其是复习备考过程中,每个同学都进行过强度较大的练习,但做完题目并非大功告成,重要的在于将知识引申、扩展、深化,因此,反思是解题之后的重要环节。一般说来,习题做完之后,要从五个层次反思:1、怎样做出来的?想解题采用的方法;2、为什么这样做?想解题依据的原理;3、为什么想到这种方法?想解题的思路;4、有无其它方法?哪种方法更好?想多种途径,培养求异思维;5、能否变通一下而变成另一习题?想一题多变,促使思维发散。

6、观察的习惯

对客观事物的观察,是获取知识最基本的途径,也是认识客观事物的基本环节,因此,观察被称为学习的“门户”和打开智慧的“天窗”。每一位同学都应当学会观察,逐步养成观察意识,学会恰当的观察方法,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培养敏锐的观察能力。“观察”这两个字有两层意思,“观”是看的意思,“察”是想的意思,看了不想,不是真正的观察,对认识客观事物毫无意义。要做到观察和思考有机结合,通过大脑进行信息加工,总结出事物的一般规律和特征。

篇2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 学习兴趣 策略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10-0155-01

相对于其他课程的教学来说,数学课程的教学难度相对较大,主要原因在于数学课程本身的先天不足:题目答案很固定、解答过程没有变通、要求严谨的思考等等。这些都不符合一名小学生活泼好动的思想和性格,所以数学课程难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而缺乏兴趣的学习和教导是不可能保证教学质量和学生接收程度的。

如果学生对于学习缺乏兴趣和求知欲,就不会去主动探索知识,教学难度自然加大。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也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由此可见,更好地培养这些祖国未来的花朵,提升学生学习兴趣是教学中,特别是数学教学中的首要任务。

一 解决小学生对数学学习缺乏兴趣的突破口

一般来说,小学生思想发育还未成熟,对于理解力和思考的逻辑性、严谨性还未形成有效认识,而数学作为一门逻辑性极强的课程,对学生的理解能力、自主思考能力、严谨的判断能力都是一个极大的考验。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学习数学的难度加大几乎是必然的结果,而因为难导致兴趣的缺乏也造成了老师对于数学教学的难度加大。

针对小学生对于数学学习兴趣缺乏的解决方法同样可以从小学生的性格中出发,一般来说,小学生思维灵活,没有定式,具有丰富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同时富有好奇心。好奇心强是一个对于小学生教学有益的特征,可以通过引导,将这种好奇心逐渐转变成求知欲,通过这种求知欲,同时在不断表扬、鼓励的作用下逐渐激发出小学生对于数学浓厚的兴趣。通过这种方式,小学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并且感受到迫切想要“知道”答案的心情,于是会更加努力并且自主地去学习,极大减轻教学难度,这就是兴趣使然。

二 培养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基本方法

综上所述,以小学生好奇心为突破口是培养小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途径,笔者通过思考和分析,提供几种可行性策略,希望能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提供参考,为我国教育事业贡献一分力量。

1.通过活跃的学习氛围来降低学生学习的枯燥感

课堂教学原本是一个枯燥乏味的过程,然而,活跃的课堂气氛可以最大程度上地改变这种情况。这需要从教师自身做起,通过风趣幽默的教学方式吸引学生注意力,与学生之间频繁交流,保持学生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在娱乐的同时又能学到知识,极大地减轻学生认为数学乏味的感觉。

2.联系实际生活,提出与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

在数学教学中,多是一些数据的计算,这种计算大多需要学生的想象,而对于小学生扩散型的想象力来说,可能更多的会考虑为什么。如最普通的1+1=2,可能小学生更多地就会想:为什么1+1=2?虽然这证明了学生好学好问,但相信对于这个问题大多数老师都不是那么容易解决的。所以,我们可以尽量联系实际生活,如妈妈买了一斤苹果和一斤香蕉,那一共买了几斤水果呢?通过这种联系实际的方式转移学生注意力,使学生得知1+1=2这个简单的道理。

3.通过培养满足感、喜悦的心情来提升学生的兴趣

当我们将一个问题通过自己的努力而得到答案时,我们就会获得满足感、喜悦的心情,在努力的付出获得回报时,当自己的好奇心得到满足时,总是人们最开心的时候。小学生也不例外,只要通过老师的正确引导,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使他们强烈地想要知道答案,并且在适当的时候被满足,这样就会使学生对进一步的学习产生极大的兴趣。可能说起来较为简单,但做起来就需要老师精心地去设计每一场趣味生动的课堂了。

4.培养学生的个人荣誉感来激发兴趣

对于每个人来说,希望自己被关注到的心情是不可避免的,一旦受到表扬和鼓励也必然会感到开心,这是人之常情,属于荣誉感中的一种感觉。通过这种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虽然略有偏颇,但也不失为一种方法。这就需要老师适度把握,通过适当地表扬和鼓励来引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然后再用合适的方式进行引导,久而久之,这种学习的积极性就会转变成学习兴趣。

三 结束语

小学数学教学的本意是培养小学生具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自主思考的能力,是完善小学生思想成长的重要途径,如果学生缺乏兴趣、不愿学习,小学数学的教学就会失去意义,所以,针对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兴趣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通过思考,将培养学生兴趣的方法略作分析,希望能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提供帮助,使更多学生愿意自主进入数学学习当中。

参考文献

[1]魏如根.小学数学教学中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策略探析[J].成功(教育),2012(18)

[2]田爱英.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J].学周刊,2013(26)

篇3

    什么是学习方法?学习方法就是学习过程中所采取的手段、措施,或者说是为完成学习任务而采取的手段、措施。

    学习方法按其功能大体可分五种类型。

    一、总结的方法

    向别人学习,听了别人是怎么学习的,看了别人是用什么方法学会的;向自己学习,想想自己的经验教训,总结出一些有效的学习方法,都是获取学习方法的方法。不把这看作学习方法是错误的,这是学会学习的方法,由它才可以不断地产生出其它的学习方法。这个学习方法似乎不值得一提,可是一些后进生往往不会听,不会看,不会研究总结,因而造成学习差。非教他们不可,只有引起他们的注意,他们才能自觉地去研究,去探讨学习方法。

    二、分析处理信息的方法

    主要的方法有: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比较。辅的措施有,操作、画线段图和摘录。摘录是指摘录整理应用题已知条件和问题的方法。当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复杂,叙述方式和顺序不利于理解题意时,用这种方法可以帮助理解。如:缝纫组运来两种布,第一种有8匹,每匹长30米;第二种有10匹,每匹长32米。如果做一套衣服用5米,这些布可以做多少套衣服?

    摘录如下:

    每匹30米    8匹

                       每套用5米  共做?套

    每匹32米    10匹

    经这样摘录整理之后,就很容易看出已知条件和问题之间的关系。

    三、调控措施

    调控措施是指在学习过程中,对注意、情感、意志、思维、记忆、学习程序等各方面进行调控的措施。如,要留心;要排除不良情绪对学习的干扰,专心致志地学习,要持之以恒,勤学苦练;要有意义学习;要认真思考;要理解的记忆,不要机械的记忆;要循序渐进;要趁热打铁,反复练习;要举一反三;要联系实际学数学;不同的知识要采取不同的学法;要先浏览再细学;要创造性地学习等等。没有这些正确的行之有效的措施对情感、意志、思维、记忆以及学习程序等方面的调控,是学不好的。这方面的东西很多,要教给并鼓励学生多积累。

    四、加工整理信息的方法

    这是指在基本理解所学知识的基础上,为了便于掌握和记忆而对知识进行加工与整理的方法。如;找规律、编提纲、编歌诀、顺口溜、编知识网、归类、筛选、作记号、眉批等等。

    五、规律性措施

篇4

    一、创设兴趣源泉

    教师在课堂中如何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品质和意念,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必须精心备课,以教材所提供的语言素材为主线,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灵活运用所学语言教材,延伸课文教学内容。及时抓住课堂“兴趣点”设立交际情景,让学生积极参与语言实践,把语言的机械操练转向意义操练,从而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如在进行由学生用教师提供的各种职业名称来做“Jim’s father is a teather”的机械替换练习后,教师提问:What does you father do?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父母的真实职业来回答。这样就形成了从机械到交际操练的过渡,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记忆和语言能力。

    另外,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人的认知过程分为感觉、知觉、表现、记忆、思维、想象等具体过程。感觉、知觉、表象是记忆的基础。在记忆过程中根据起主导作用的分析器官的不同,可分为视觉型、听觉型、运动觉型、混合型。实验证明:只听能记住60%、只看能记住70%,看、听、说能记住86%。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直观教具(如实物、图片、投影、简笔画等)或电化手段(如录音机、投影、多媒体等)来辅助教学、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同时运用,强化对所学语言材料的感知,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注重反复练就深入提高

    对初中生来说,引导和激发其学习兴趣并不难,难的是如何维护已培养起来的学习兴趣,使其能保持浓厚的兴趣,一步步地进入更高层次的学习活动。首先,本着创设和谐宽松的语言环境和减少学生学习心理障碍这一原则,教师在教学中必须重视充分利用课内外一切有利时机,为学生的语言学习得创设条件,指导学生广泛接触英语素材(如教唱英语歌曲、朗读英文诗歌、名言等)。开展记英语单词竞赛,出英语手抄报,阅读英语辅导报刊等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的目的。其次,加强学习方法指导,提高学生自学能力,使学生在教学中,教师要经常帮助归纳总结语言规律,把握其内在联系,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个比较系统的知识网络。帮助学生提高对语言的认识能力,观察能力和辩护能力,提高复习质量,掌握科学记忆规律。逐步养成用科学的方法和思维最大限度地学得英语知识,以促进学生学习英语兴趣的发展。再次,英语教学是双层次上的情感活动。语言材料蕴涵着丰富的情感代码,师生内在的情感迸发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情感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建立友好合作关系,共同承担任务和解决问题,促进学生语言学习的基础,也是英语学习兴趣得以维护的保证。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通过自身的言行,充分利用语言及非语言手段,加强师生情感交流,向学生示以关心,加以鼓励,从而激发学生对英语学习的情感,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顽强意志和坚韧性格,排除心理障碍,鼓励积极进取,也可以达到维护学生学习英语兴趣的目的。

    三、拓展实践创新

篇5

关键词:小学数学;自主学习;数学课堂

一、构建自主学习课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

1.构建尝试型学习课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

教师放手将新知识让学生自己先学习,看看能不能自己学会,让学生大胆尝试,从而养成自主学习习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2.构建展示型学习课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

创设展示型课堂,展示学生成果,提高学生作业的速度,规范字迹,改掉粗心毛病,让学生对自己作业有要求,从而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构建探究型课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

如,在教学“长方形面积计算”时,我引导学生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习,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领悟发现、合作交流。

二、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

1.创设情景,形成问题,使学生愿学

情境的创设关键在于情,以情激境,以最好的境、最浓的情导入新课,形成问题。问题可由教师在情境中提出,也可以由学生提出。但是,提出的问题要击中思维的燃点,这样不但能把全体学生的认知系统迅速唤醒,从而提高单位时间的学习效率。学生因情景的巧妙刺激,学习热情被激发起来,萌发学习兴趣,认知系统开始运转。这样,学生就能主动地探索新知识,学习的积极性自然就高了。

2.引而不发,诱思导学,培养学生乐学

英国教育家斯宾塞说:“应该引导儿童进行探索,自己推论,给他们讲的应该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发现的应该尽量多些。”课堂教学时要体现“两主”作用。教师可用适当的手段对学生思路进行引导,但为了让全体同学的主体性得到更充分发挥,心理潜能得到更好地挖掘,探索精神更快形成,教师没必要“发”(把知识点直接加以解说),而是诱导学生的思维,引导他们自学。

3.评价分析,内化新知,使学生变学会为会学

教学评价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学评价注意不要由教师垄断,应让学生对学习上的优点和缺点作自我评价,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教师要根据学生讨论交流情况不失时机、准确又简练地就学生的发言质量进行引导评价。评价时,应重于肯定、鼓励、引导。

4.分层指导,灵活训练,使学生善学

在学生获取一定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思维加工,才能将认识由具体、简单上升为抽象、复杂。应对处于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指导;对中等生,指导他们巩固所学新知识以后,尝试思考与解决稍深的学习问题;对于学困生,则指导他们进一步理解与巩固所学新知识中最基本的部分;对于优等生,应指导他们在掌握新知的基础上,解决综合性更强、条件更复杂、难度更大的学习问题,提高他们的自我发展能力。

三、巧用作业,培养学生自主学习

1.让学生给作业分类,再分类做

让学生选择,先做容易的题,后做复杂的题,养成学生思考的习惯,培养了学生敢于面对困难的勇气和决心,提高了学习自觉性,变成自主学习。

篇6

【关键词】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生生互评;能力;提升方法

1前言

小学语文习作教学,在现阶段的小学教学工作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对于促进学生们的全面发展,增强学生们的语言运用能力具有积极意义。随着新课改教学工作的不断深入,针对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们的自我表达能力,让学生们能够自如的和人交流,培养学生们积累写作素材的良好习惯,让学生们认识到语文习作学习的重要性。在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积极采用一些有效的教学方式,提升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们更加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学习当中,采用生生互评形式的教学能够起到良好的效果。这种教学方式在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具有积极意义,需要不断提升学生们的生升互评能力。

2生生互评的内涵和意义

2.1生生互评的定义

生生互评,主要是生生互动之间的一种学习活动方式,相对于普通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之间单向评价的方式,这种评价的方式是学生和学生之间进行互动评价的重要方式。生生互评的方式,主要是在教师的引导和组织下进行的,通常会针对某一个特定主题和任务进行,比如说学生们的演示或者发言等,从而学生和学生们之间开展双向的或者是链条式的评价,学生们的评价内容可以包括理论知识、专业技能、思维方式或者情感态度等各个方面。

2.2生生互评的重要作用

在小学语文习作教学当中,积极应用生生互评的方式,提升学生们生生互评的能力,能够有效提升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们更加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学习中,这能够有效促进自主学习。学生们自主学习,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学生们的学习能力,充分了解和掌握相关的知识点和学习内容,同时还能有效增强学生们的认知能力。生生互评,将学生们当做作文评改的重要主体,学生们之间的思想观念和意见能发生一定的碰撞,学生们在交流的过程中,能够有效拓展自身的视野,提升学生们的思辨能力。长时间的使用生生互评方式进行小学语文习作教学,能够让学生们积极吸取其他同学的优点和长处,并对自身存在的一些写作问题进行有效改进和解决,有效提升学生们的写作水平和能力[1]。

3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生生互评能力的提升方法

3.1从习作题目入手,教授学生们评改方法

题目是习作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对于学生们的写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一些较为合适的题目,能够极大程度上提升学生们的写作兴趣,激活学生们的思维。教师在教授学生们评改方法的时候,首先需要针对习作题目进行全面充分的分析和讲解。针对不同的题目,教师们需要采用不同的讲解方式,让学生们深刻了解到题目在习作中的重要性。学生们在刚开始进行生生互评的时候,可能会有一种无从下手的感觉,针对这种问题,教师们需要给学生们提供良好的切入点,这就是题目的重要性。教师们让学生们进行,让学生们对写作文章进行通篇阅读,针对文章的主旨和思想内容进行认识和掌握,看其是否和题目一致,是否有跑题的迹象等[2]。

3.2加强示范性的评价工作,积极引导学生们开展生生互评

教师可以给学生们提供一定的评价模板,让学生们照着这种示例和模板进行具体的评改。教师在学生们的学习道路上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针对于习作教学来说,教师能够提供良好的示范性作用。教师的评价示例之中,应该包含文章内容、主旨、结构以及语言方面的评改。针对《我的家庭》这篇作文,教师在对其进行评价的时候,主要是分为了三个层面向学生们进行展示,首先是看这篇文章是否有跑题的迹象,其次是针对文章的语言结构进行评价,最后看这篇文章的总体风格是否具有新颖性,或者文章中是否存在着一些闪光点等。教师展示作文的时候,还可以选择具有不同层次效果的文章,让学生们当做习作评价的标准。学生们在教师提供示例的基础上,按照不同的标准对其进行评判,学生们首先了解到全文的整体描述情况,其次看文章中描述的人物形象和性格是否丰满,最后学生们还可以针对文章中的趣味性和新鲜感进行挑选,通过三个层次上的评价和分析,能够让学生们掌握基本的评价方法和能力[3]。

3.3培养学生们生生互评的良好习惯,有效激发学生们的写作兴趣和评改兴趣

写作习惯的形成需要经历较为漫长的时间,想仅仅依靠课堂学习的时间,并不能有效增强学生们的写作能力,逐渐培养学生们的写作习惯,让学生们在良好的环境下进行写作,学生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写作活动中,能够极大程度上提升学生们的写作水平。想要达到这个教学目标,就需要不断激发学生们的写作兴趣,通过写作兴趣和评改兴趣,能够有效提升学生们的生生互评能力。教师需要给学生们介绍和传授一些评改的方法,让学生们积极运用这些方法,对同学之间的作文进行评改。这样学生们不仅能够在课堂上对彼此之间的文章进行评改,在课外环境中,学生们也能进行评判,比如说新闻事件、课外文章等。教师可以让学生们学习一些作文评改中的专用符号,让学生们在生生互评的过程中,收获到一定的愉悦感,这样学生们才能够有效激发和提升自身的生生互评能力[5]。

3.4加强学生们之间的习作评说

习作评说能够给学生们之间的交流增加较多机会,使用习作评说的方式,让学生们对所要进行评估的作文进行详细说明,语言的表达能够增强学生们对作文的理解。教师可以给学生们进行分组,让学生们以小组的形式进行生生互评,这样学生们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会更多,从而在开展评改作文的过程中,能够更加大胆。学生在课堂上互相评说对方的作文,不仅锻炼了他们赏评作文的能力,也提高了他们口语表达的能力。教师需要让学生们明白修改对于作文写作的重要性,学生们之间的良好互动,能够促进学生们自己修改和评判作文。教师划分相应小组之后,可以给不同小组中设置不同的评改目标,让小组之间针对论文评改结果进行说明、比较。学生之间互动性不断加强,对于有效提升他们的生生互评能力具有良好作用[6]。

4结束语

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生生互评能力的提升方法主要表现在教师需要从习作题目入手,教授学生们评改方法,加强示范性的评价工作,积极引导学生们开展生生互评,培养学生们生生互评的良好习惯,有效激发学生们的写作兴趣和评改兴趣,并且不断加强学生们之间的互动。通过采用积极有效的方式,能够有效提升学生们的生升互评能力,提升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的成果。

参考文献:

[1]汪桂美.浅谈基于小组互评的小学生习作能力的提升[J].教育界:基础教育研究,2013(1):41-42.

[2]余秀微.尝试同伴互评提高写作能力――浅谈在学生作文互评方面的一些尝试[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2011(4):133-134.

[3]董希杰.让学生作文水平在“互评”中有效提升[J].语文教学之友,2015(9):41.

[4]程雪立.作文互评――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有效途径[J].教育,2013(9):12-13.

篇7

【关键词】 小学英语教学 导入环节 激发学生兴趣 艺术性 认知特点 生活经验

初接触英语的小学生对这门功课充满了好奇心,会抱有无限的遐想:想象着英语学习的快乐;想象着用英语表达自己想法的新奇;想象着说一口流利英语的自豪和神气……但是随着学习的深入,一些学生会对英语学习产生畏惧心理和厌学情绪。那么,如何克服这些问题呢?

一、精心设计导入环节

成功的导入一节课是上好整堂课的关键,根据小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强的特点,导入新课的方法也要灵活多样,精辟生动的开头会产生强大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在新课开始前师生之间做一些口语交际,老师讲一个小笑话,做一些小游戏或在音乐的伴奏下做一些指令性动作等,都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他们的求知欲。

课前歌曲热身,创设英语氛围,激发学生语感,用观看课件的形式了解所学内容,不但降低了理解内容的难度,而且还给学生创设了一个生活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另外,还可利用实物、图片、单词卡片等手段创设讲解、操练和运用语言环境,生动、形象、有趣,便于学生理解、记忆、掌握、大大激发了学生运用语言的积极性。

二、创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师应该转变教育观念,尊重学生人格,用真情激发学生学习英语兴趣。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既是新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的前提与条件,又是新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的内容和任务。建立师生情,让学生在和谐交往中享受快乐。英语教学不仅仅是英语素养的培养,它更是一种师生心灵的撞碰,情感的交流和人格的影响。因此,教师必须在不断提高自身业务素养的前提下,以真诚的爱心对每一个学生负责,对学生各方面负责、对学生的终生发展负责。

如果教师能以可亲可敬的形象和入情入理的诱导,消除学生的恐惧、无助等负心理效应,而进一步激发学生向往、自信、兴趣等心理效应,赢得学生的“一见钟情”,会给以后的教学活动带来一系列的好处。英语作为小学课程中一门对于学生“司空见惯”的而相对语文、数学等课程而言,是较为陌生的语种,必然在学生心理上产生神秘、向往、激动、无助等心理压力,并强列渴望从任课老师的形象和言语中寻找答案和心理平衡。

思想上的共识,必然强化师生之间的相互兴趣与信任,从而比较容易形成学生主动配合老师的教学活动,创造良好的师生关系和积极主动的双向配合教学关系,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局面。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对教学工作认真负责的精神,耐心、细致、百问不厌的态度,同样是赢得学生尊敬和信任的基础。教师要经常深入到学生中去,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为他们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一切难题,做知心朋友,使学生认识到教师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他们更快更好掌握英语这门未来不可缺少的语言艺术。

三、活用游戏

教师在课堂上安排一些新颖、有趣、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游戏,可以把英语语言知识的学习与英语语言技能的训练有机地结合在娱乐活动中,从而改变英语教学枯燥呆板的局面,还可以发展学生的智力与非智力因素,起到“以趣激情、寓教于乐”的作用。

教师在使用游戏教学之前,应该先设置好游戏的规则,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好相应的调整准备。只有接受理解游戏,学生才能积极参与。有一些课堂上常常使用的旧游戏,可以就规则或玩法做出适当的调整,玩出新花样。如Simon Says游戏,教师用英语发出命令时,学生按命令来做动作。时间久了之后,游戏失去了新鲜感。在使用这一游戏时,我加入了手势,手势时而和命令一致,时而不一致,并且告诉学生手势本身与命令无关,不需要考虑,但还是有不少学生跟着手势去做而出错。这样不但增加了游戏的难度,还使旧游戏有了新生命。

如在学完介绍朋友后,可以玩传球的游戏,当球落在谁的手上时,他要向大家介绍一下传球的人,“This is/she(he)is my friend”游戏的目的在于在寓教于乐中掌握新的知识,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给同学们有表现自己的机会,让他们从成功中加深对英语学习的兴趣。

四、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

把握良机,渲染英语课堂气氛,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学生有着爱说爱闹的孩子气,他们无所顾忌,敢想、好动、求新求异的愿望强烈。因此,我们必须因势利导,不要盲目追求课堂纪律打击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上课时,教师尽可能给学生创造一个开放宽松的学习情景,使学生们怀着轻松愉快的心情投入学习,自然就敢用英语大胆发言,积极思维,不断产生学习英语和施展能力的兴趣。新教材中有很多内容都涉及到学生熟悉的生活,因此我们应适当地把教室变成他们的活动场所,让他们自由地施展个性,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学习的内驱力自然逐步增强。

在教学活动中,我经常注意创造一个心情舒畅的、充满情趣的语言环境,使学生置身于这种富于想象的情境之中,各自扮演一定的角色,进行对话表演,表演的人身临其境,完全进入了角色,观的人无不被同学的“惟妙惟肖”的演技逗得捧腹大笑。这种从未有过的新鲜感,吸引了全班同学。他们从表演中提高了实际应用英语的能力,达到对所学知识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巩固提高的目的。

五、培养能力与信心,提高兴趣

小学生学习英语的目的不是很明确,兴趣是他们学习的主要动力和最好的老师。学生们有了一些兴趣以后,保持长久的学习兴趣,是我们英语教师又一个十分重要的任务。因此,老师的应抓住这一点,采用先进、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方法,营造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教学中要注意使学生经常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学习的快乐,保持对英语学习的兴趣。

小学生随着年级的增长,学生学习英语的优差现象越来越严重,有的学生随着英语知识难度的增加,甚至产生厌学现象,面对这些现象,我认为,应从学生实际出发,采取正确的教学策略,努力减少优差现象,保持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信心。

篇8

一、注重培养学生的间接兴趣和永久性兴趣。

数学概念比较抽象,有些知识不能直接理解,因而显得单调、枯燥。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也许会产生一时之兴,但不会长久。所以教师要把学生的即兴兴趣转化为对学生间接兴趣的培养,让他们从对数学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通过对学数学的目的,数学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等方面的认识,让他们从心底真正喜欢上数学这门学科。这样,他们的兴趣会变得稳定而持久。

二、创设故事情境式让学生深入其中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习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故事是儿童的第一大需要。生动有趣的数学故事令人终生难忘。新课开始,教师如果把数学知识编成童话故事或寓言故事,通过自己语言的铺陈渲染、生动描绘,让学生随着幽默轻松或寓意深刻的故事情节产生喜怒哀乐的情感变化,并能以积极的精神状态投入到课堂教学当中,从而取得水到渠成的教学功效。如在教学一年级“6的分与合”中,我给学生创设了这样的一个童话故事:在数学王国里有一片茂密的大森林,住着许许多多的小动物,小猴一家生活的很愉快。今天猴妈妈出去摘桃子,摘了6个桃子,猴妈妈可高兴了,它要把这些桃子分给两个猴宝宝吃,每只小猴至少要分到一个桃子,咱们今天就一起来帮帮猴妈妈分一分好吗?这样的导入主要是抓住学生好奇、好胜、好动的特点,教师根据实际来讲述相关的小故事,以生动、风趣的语言和饱满的激情描绘出一个生动、曲折的情景,充分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和激发其强烈的求知欲。

三、灵活设计实际问题,让学生感受数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小学数学课本上的练多来源于生活,而这些生动活泼的内容一旦被列入教材,就显得抽象而单调,教学中难以调动学生练习的积极性。为此,我们教师要做生活中的有心人,结合教学内容,尽可能创设一些生动有趣、贴近生活的练习,把生活中的数学原型生动地展现在课堂上,使学生眼中的数学不再是简单乏味的数学练习,而是有活力的东西。我在课堂教学的练习环节中常常将习题做适当的改变,引进相关的生活问题,激发学生练习的兴趣,提升学生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

例如:在练习“解决问题”这单元练十三第五题时,我把练习改编成:“同学们,你们写过作文吗?那你们是怎样知道你的作文有多少字的?语音刚落,同学们就顿时议论开了,并纷纷争着举手回答。经过激烈的讨论,大家都赞同游蕤翔同学的算法最好:我先数了一行有多少个字(23个字),再数一页有几行(18行),最后看共有几页(2页),列式为23×18=414(个),414×2=828(个)。这样一来,原本枯燥乏味的练习经过这么一做,同学们就活跃开了,并把计算的方法深深地记在了脑里。学生对学习数学就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并从中感受到学习数学的无穷乐趣!

四、巧设游戏情境让学生深入其中

英国教育家米卓德・斯蒂文斯曾指出:“玩耍和娱乐是孩子开发智力的第一有效方法”。爱做游戏是孩子的天性,将游戏有机地运用于课堂教学,利用游戏的无意注意的特性,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化难为易和减轻学生的负担,也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比如在教学一年级“7、8加几”的时候在课前可设计找朋友的游戏,一组5个小朋友拿着数字1、2、3、4、5。另一组5个小朋友拿着5、6、7、8、9组织学生用“凑十法”找到自己的朋友,让他们在游戏中自由交流、自由活动、自由表达,所带来的会是兴趣、欢乐和自由,并营造了学习氛围和突破了教学难点。

五、加强实践操作,使数学知识由抽象变为直观。

篇9

关键词: 生活情境 小学数学教学 运用效果

数学学习内容相对比较枯燥,概念比较抽象,小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学习能力正处于逐渐形成阶段,因此,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容易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甚至丧失对数学的学习兴趣。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和深入,生活情境教学方法被逐步引入小学数学课堂中,不仅是新课标的要求,更是小学生学习困境行之有效的解决方式。

一、生活情境法的基本理念

生活情境法通常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学习相关内容对其进行有目的性的设计,形成与生活有关的情绪色彩浓厚、生动形象的场景,并将学生引入此情境中,从而激发学生更深层次的学习体验,使其更深入地理解教材和相关学习内容。生活情境法的核心在于通过生活中的场景激发学生的情感,同时这种方法可以促使学生心理机能发展。无论哪种具体形式,生活情境法都可以寓教于乐,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的学习和知识的巩固产生积极的影响。

二、情境教学法应用于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1.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生往往比较好动活泼,枯燥无趣的数学内容往往不能充分吸引其注意力。而生活中的灵动、形象的事物则能激发小学生浓厚的好奇心和兴趣度。因此,将小学数学相关知识整合到生活情境之中,并利用小学生熟悉的方式呈现出来,有利于小学生将其转化为自己的理解,降低学习难度的同时,增加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2.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由于小学生缺乏自主学习能力,因此往往在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通过讲解等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达到更深层次。生活情境法可以帮助教师把抽象、枯燥、空洞的数学概念等转化为形象、生动、具体的事物,而这些事物通常是小学生喜闻乐见的,因此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

3.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新课标要求下,实践能力是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的重要体现,不仅要求学生掌握课本上的指示,还能将其灵活运用,解决生活实际问题。而生活情境法则是在教学过程中将相关知识融入生活中的实例,因此能够在潜移默化中起到增强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作用。

三、生活情境法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策略

1.课前导入,以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在学习新课或者课堂的过程中,由于学生注意力已经分散到课间活动等事项当中,因此,直接导入新课往往显得突兀,而且不利于学生接受,甚至可能导致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利用生活情境法,可以将教学内容通过生动有趣的生活情节展示出来,在激发学生认同感的同时,挖掘其学习兴趣,使其主动投入到学习过程当中。

例如学习长度单位的时候,可以结合妈妈到商店买布的场景提出几个问题,并针对不同单位,如厘米、分米之间的差别进行特殊设置,激发学生内心的疑问。这样不仅有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还可以促使学生带着疑问听课,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

2.课中讲解,以情境促进学生的理解。

在讲解过程中,传统讲解方式往往显得比较枯燥,即使教师可以结合生活实践,也不能用图文并茂的方式呈现出来。因此,教师可以结合多媒体技术等将有关数学概念以生活化的方式制作成图片或者短视频课件,促进学生理解。同时,对于教学中的难点和可能出现的问题,可以设计更独特的方式,使其呈现出来,加强学生的印象。

例如,学习分数的时候,教师可以设计生活中吃西瓜的场景,对于1/2的概念,应当强调“平均”两字。如果学生在理解过程中出现问题,那么可以将1/2的西瓜切成一大一小两块,以便学生更清晰形象地理解“平均”分配的基准。

3.课后巩固,以情境拓展学生的应用能力。

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在其他形式练习中,课后巩固对学生学习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在传统教学方法当中,课后巩固往往通和题过程小测验的形式进行,虽然具有一定的成效,但是难以真正使学生从内心加深对相关概念的理解和认识。而利用生活情境法,可以赋予课后巩固以更多的趣味性,例如,根据教学内容设置与生活相关的问题,促进学生思考;或者进行角色扮演,模拟生活中的场景等,都能在加深学生理解的同时,促进实际应用能力提高。

例如,学习货币单位之后,使学生进行分角色表演,对不同物品设置不同的价格,由售货员和买家进行交易。这样学生能够体会到与实际生活中较为相似的场景,并收获一定的实践经验,而教师可以从中更好地发现学生的问题。

生活情境法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具有广泛的应用范围和深刻的应用意义,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之余应当注重从生活中挖掘与数学学习相关的情节,并将二者以更灵活生动的方式结合起来,形成小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模式。对提高小学生学习能力和水平,增强教师的教学能力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方法和体现。

参考文献:

篇10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掌握知识这个最终目的不可能像成人那样成为他付出智力努力的主要动力,学习愿望的主要来源在于儿童智力劳动的性质,在于思想情感的色彩,在于思想的体验。如果这个源泉枯竭了,任何人用什么办法也不可能让孩子坐下来念书。因此,成功地激发兴趣,常常使学生对所学的内容留下难以抹去的鲜明印象,使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学生思维异常敏捷,进而获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在此,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体会与心得,将初中生物教学中激发学生兴趣的途径总结如下。

一、培养师生感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爱生尊师,师生的情感交融必然会反映在课堂教学上。教师要赢得学生的信赖,首先得将心交给他们,无条件地关心与帮助每一位学生,尊重他们的自尊心,从而使学生产生亲切感、信任感,并据此唤起学生对师长的爱,进而将这种爱延伸为对所教学科的好感,最终从这种好感中培植出对该学科的兴趣来,此所谓“亲其师,信其道”。

由于课堂上的时间有限,因而情感激趣主要在课外,出乎意料的理解,诚挚中肯的批评,催人奋进的引导等。总之,任何时候做教师的都要用心去爱每一位学生,日久天长,师生感情上的交融必然会转化为学习的动力。只有如此,才能真正保持轻松愉快地课堂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最终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加强实验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因而实验是学生探究自然科学知识的重要途径。实验以其丰富多彩、形象直观深得学生喜爱,探究性实验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而且能让学生参与科学事实的产生过程。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带着问题观察实验过程,或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实验,然后通过实验得出结论。教师还可以随时创设一些实验场景,这样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三、加强教学内容与生产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生物课堂能够“从生活走向生物,从生物走向社会”是生物学科实现其教育价值的基础。教师应对教材进行精心的处理,对教法和教学模式进行精心设计,把教学的知识内容融入生活与社会,让学生去“触摸”,这样的生物课才会有生命力。因而对生物知识的学习,必须密切联系实际和生活实例,特别是学生熟悉的或体验过的实例,更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如联系钓鱼的经历可以让学生对鱼的食性、生活的水层等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学习《人的呼吸》时,联系吸烟的危害,学习《植物的光合作用》时,联系农作物增加产量的技术,学习《唾液消化作用》时,联系馒头越嚼越甜等。

四、应用学科间的知识渗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现代社会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与进步,生物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因而在生物教学时进行与其他学课科间的渗透,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拓展学生的视野和能力,加深对生物知识的理解,甚至还能陶冶学生的情操和培养社会责任感。如在探究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特点时,问:鱼体表面的粘液有何作用?鱼的体型一般是怎样的?为何不易抓牢?又如在学习《眼睛与视觉》时,可将凸透镜、照相机等带入课堂进行探究性学习与实验等。

五、利用俗语、谚语、成语等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生物学的课堂教学中,如果能够适时用俗语、谚语、成语等创设情境,会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如在学习《遗传与变异》时可引入“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和“一母生九子,连母十个样”;在学习生物链的时候可引入“猫捉老鼠”而“狗拿耗子多管闲事”;在学习《反射》时引入“望梅止渴”进行讨论。

六、利用多媒体课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