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村官计划范文

时间:2024-01-30 17:58:0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学生村官计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大学生村官计划

篇1

关键词:大学生村官计划;时代背景;合法化;发展通道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8-0183-03

1大学生村官政策的时代背景

随着我国大规模的城市化运动开始,农村精英输入城市,农村出现了基层行政组织缺失或者老龄化。为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中央开始调整发展策略,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任务,这标志着国家发展策略从城市中心、以农村哺育城市模式开始向新农村建设、以城市反哺农业模式转移。

在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的背景下,大学毕业生人数急剧增加,毕业生就业难成为一个社会问题,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与此同时,考取公务员成为毕业生竞相争抢的热点,社会上出现了一股考碗热潮,为了顺利的端上公务员这个“金饭碗”,大学生们在认真复习应考,奋斗在“题海”与“辅导班”之间,不积极主动参与社会实践,社会竞争。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选拔优秀毕业生到基层工作的“大学生村官计划”开始启动。

2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发展过程

“大学生村官计划”是当前我国为建设新农村而实施的一项重大举措,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基层担任村支书助理或村主任助理等“村官”,是解决农村人才匮乏,搭建农村人才 “高地”,促进城乡人才双向流动,推动新农村建设的有效举措。

对大学生村官计划发展过程的研究各位学者的观点也有所不同。认为大学生村官计划走过了试点、深化和组织制度化三个阶段;周成军根据大学生村官规模、社会关注及相关政策措施制定和试行,将大学生村官政策归纳为萌发(1995~2001),成长(2002~2005年),普及(2006年至今)三个递进阶段。李华忠,杨桓则将大学生村官计划划分为初期探索(1995~2004),全面铺开(2005~2007),战略提升(2008年至今),关于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发展过程各位学者的观点虽然不一致,但各位学者都将1995年江苏丰县的“雏鹰工程”作为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开始,划分的分歧主要在于对村官计划理解角度的差异。

3大学生村官计划的主要研究成果

3.1 大学生村官计划的作用与意义对于大学生村官计划的作用与意义,大部分研究者从理论与实践层面给予了肯定与积极的评价。他们认为“大学生村官计划”是当前我国为建设新农村而实施的一项重大举措,在制度设计上承载着为新农村建设培养生力军,为党政领导培养基层后备人选,同时也是国家解决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的一项重大举措。

安勇提出大学生村官计划是新农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双赢之举”: 一方面缓解了新农村建设的人才匮乏,促进了新农村建设的顺利进行;另一方面, 开创了人才培养和锻炼的新型模式,使大学生村官的综合素质在新农村建设中得到全面提高。胡跃高概括了大学生“村官”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一是带来了新技术、新方法,部分技术和方法形成了新的经济增长点;二是给农村带来了一股新风;三是改进了工作方式,提高了工作效率。殷殷通过调查提出了大学生村官制度促进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鉴学伟等认为大学生担任村官解决了就业难的问题。则从更深刻的层面解析大学生村官制度的重要意义,提出大学生村官制度所内涵的“知识与社会相结合、农村与城市相结合、上层与基层相结合”的政治发展理念,对探索、形成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政治生态建构与转换模式,对培育深层了解中国基本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政治人有重要意义。

3.2 大学生村官计划存在的问题大学生村官计划由于政策设计的缺陷和执行过程中的偏差存在着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影响着大学生村官计划的预期效果,使得不少大学生村官有被冷落的感觉,纷纷选择其他就业方式,寻求经济上更大的收益,拓宽个人的发展空间。

学者们将这些问题归纳如下:大学生个人方面的问题、政策设计的缺陷以及政策执行过程中的偏差。

安勇从大学生村官自身方面,概括大学生村官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误区:把参加新农村建设当作进入大城市的“跳板”;在新农村建设中急于求成;认为参加新农村建设是“大材小用”;在新农村建设中畏难怕苦;在新农村建设中轻视农民和农村干部。

马骥从大学生村官心理方面,认为存在着如下矛盾:法律定位与工作身份的矛盾;扎根心理与未来发展的矛盾;事业热情与工作经验的矛盾;知识结构与服务工作的矛盾。

吕洪良从村官政策本身,归纳出以下问题:大学生村官制度存在待遇标准偏低,工作推动困难;大学生村官角色定位模糊,身份处境尴尬;大学生村官专业技能偏离,前途发展困惑。

侯典牧对北京市大学生村官的访谈认为大学生村官计划存在以下问题:大学生自身“村官”行为的短视性;缺乏系统有效的管理和培训体系;工作内容琐碎、专业才能难以施展,造成大学生当“村官”的资源浪费,同时也大大影响了大学生“村官”的工作积极性;村官卸任后的出路问题,工作满意度随“村官”工作时间逐步降低。

通过文献梳理,总结大学生村官制度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身份尴尬,岗位配置模糊;第二,工作待遇偏低,且地区差异较大;第三、培训与管理机制不健全;第四,未来出路狭窄,发展空间受限;第五,社会支持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

3.3 如何进一步完善大学生村官制度

3.3.1 探索新的制度安排,使大学生村官身份合法化针对大学生村官非官非农的身份定位,以及大学生村官没有本地户籍不能直接参与村委会选举的法律瓶颈,学者们提出:吕洪良提出应明确政策的合法性,完善村民自治法,鼓励大学生到农村担任村官,为村官职业化消除政策和法律上的障碍。

安勇认为针对困扰大学生村官进入村委班子的身份问题,应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实行身份与岗位分离制度,探索诸如“荣誉村民”等机制,解决好选举身份问题。

认为破解大学生村官身份困境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对其未来身份的定位,最理想的状态是希望现在的大学生村官成为优秀的政治人或优秀的企业家。

付建军认为,可以从大学生村官的户籍方面入手,对于那些愿意扎根农村,同时工作表现良好的大学生村官,将户籍转至工作地,进而实现大学生村官的户籍本土化,为大学生村官参与农村选举提供制度支持。蔡杨则提出将大学生村官的“组织选拔”改为“志愿服务”,这样既可以避免与现行的村民自治的基本法规相冲突,同时可以培育整个社会志愿服务的水平。下派大学生村官工作岗位由“工作分配”转变为“职业选择”。增加大学生村官选择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同时有利于大学生人尽其才,发挥专业优势。

3.3.2 设计明晰化的岗位职责,使大学生村官岗位实权化大学生村官选拔过程中对专业性的忽视,导致大学生村官与服务地区需求的脱节,致使大学生村官所学不能所用;大学生村官的助理身份使其在实行工作的过程没有明确的工作职责及工作权限,导致大学生村官工作内容的不确定性以及依附性。有的学者提出一方面在现有的选拔模式基础上,增加服务地区的自主性,同时考虑到当地经济发展与大学生村官的专业背景想结合。刘唐宇等提出在大学生选拔环节应注重大学生村官所学专业与服务地区的实际需求相结合;大学生村官有服务农村社会的强烈意愿与热情;要选聘思维习惯、民间风俗和语言风格较为相近的大学生。殷殷提出在选拔考试过程中,注重选拔标准的合理化和科学化,适当增加关于农村基层现状、农业生产的知识测试,使真正有思想、有能力、有志于带领农民致富者脱颖而出。曹青提出明确“大学生村官”角色以及职能,使“大学生村官”在农村干事创业,使用管理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组织部门在工作安排上应尽量让“大学生村官”担任一定的实职,分配其负责某个方面的工作,通过给权力、压担子、激发其工作热情,加快其角色转变。同时,实行一个村多名大学生村官,既方便相互支持、相互照应,又利于相互之间的传帮带作用的发挥。安勇提出大学生村官选拔机制,选拔优秀的、专业对口和立志扎根农村的大学生,特别是要优先选拔那些本乡本土、自愿回乡创业的大学生。付建军提出在大学生村官选拨过程中应将大学生村官的本土模式与合作模式,把农村大学生与城市大学生有机结合起来开展工作。

3.3.3 采取多元化激励措施,提升大学生村官待遇大学生村官应当是具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高素质人才,这种高定位必然要伴随以优惠的政策和待遇,只有这样才能弥补农村远落后于城市的缺憾。王文举等提出按照国家政策,严格落实各项待遇,设立最低工资标准,调整因服务地区差异而导致的收入差距过大,鼓励多种形式的奖励方式,保证将要进入大学生村官队伍的大学生村官有一个良好的预期。吕洪良等认为提高大学生村官的经济待遇和政治待遇:第一,提高大学生村官的经济待遇,在财政允许的范围内,保证大学生村官的待遇水平与当地公务员的待遇水平相当,甚至高于当地公务员的待遇水平;第二,提高大学生村官的政治待遇,按照合法程序推荐优秀大学生村官担任各级人民代表或乡镇一级的团委干部,积极探索从农村基层干部选拔公务员的有效途径。

3.3.4 加强系统化培训体系建立,提高大学生村官的理论水平

大学生村官要尽快适应村官的生活,端正动机,发挥大学生村官的作用,做好服务工作,提升个人能力的一个主要方面是加强对大学生村官的培训,为此学者提出了很多观点。为大学生村官提供知识、能力与心态的培训。为大学生村官建立导师制,通过服务地区的优秀党员、干部带动大学生村官尽早熟悉农村环境,融入农村生活,更好地服务农村地区;有的学者提出高校应该在大学生中开设农村管理、农村经济以及农村文化方面的课程,为大学生毕业后从事村官工作奠定理论基础。吕洪良提出加强大学生在农村社会的实践机会,对大学生村官进行跟踪了解,利用学校资源,帮助大学生村官解决在实际工作过程中的困难。胡跃高则主张在高等学校专设类似于推广硕士的大学生“村官”专业硕士,进行大学生“村官”在职专业训练,增强创业知识与能力,为村官的进一步深造提高平台。更多的学者提出对大学生村官的培训应该定期化、常态化、个性化。张淑春提出高等院校是培养大学生村官能力素质的基地,为此高校各有关部门要协调一致,建立培养大学生村官的有效机制,为广大农村输送合格的大学生村官。曹青认为应当采取提供实践参与的方法,积极引导大学生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践,加强与农村的沟通。

3.3.5 完善管理与考核机制,使大学生村官管理规范化现有的大学生村官计划的考核模式是大学生村官计划的一个软肋,大学生村官的考核机制的不健全或者部分缺失,导致大学生村官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偏离制度设计的初衷,部分大学生村官被截留在乡镇,部分大学生村官在服务地区忙于考研、考公务员,对农村事务则敷衍了事。因此,部分学者提出健全村官考核机制、完善激励机制、提高待遇、加强人文关怀,通过感情留人、事业留人、待遇留人,使优秀的大学生村官能够在农村的舞台上发挥自己的才干,为新农村建设贡献力量。胡跃高提出对期满的大学生“村官”进行公平合理的考核,建立大学生“村官”人才库,向用人单位进行推荐。加强“出岗”后管理工作,做好大学生“村官”跟踪管理,根据发展需要,制定专门政策给予支持。周春林提出对已经任职的“村官”要加强管理,建立相应的管理机构并出台相应的制度,例如“三帮一联”制度即村级干部帮带、乡镇领导帮教、县直局委帮扶。曹青指出应加强对大学生村官的考核,分聘期考核与目标考核,考核办法包括:对“大学生村官”开展的工作细化分解成量化指标,考核结果县委组织部备案,要将考核情况与年底评优和奖励相挂钩,同时,应明确考方式,适当合理运用淘汰制度,作为“大学生村官”享受续聘、奖惩、考研加分等优惠政策的重要依据。张清华提出制定一套完善的追踪评估体系,对大学生村官的工作定期进行评估。大学生通过选拔成为村官,成立一个专门负责管理全国大学生村官的办公室,来操作实施具体工作。

3.3.6 设计合理的发展通道,使大学生村官前途明晰化决定大学生村官制度能否长效的关键就是大学生村官的发展路径,现有的为村官设计的出路只能使很少一部分村官获益,大部分村官要重新回归就业市场找工作,而村官工作的经验对其重新回归城市、市场经济并无裨益。安勇提出通道建设。要使大学生村官能够安心地服务于新农村建设,政府应建立灵活的进入与退出机制,加强他们二次择业的通道建设。要改革户籍制度,既允许他们将户口迁到农村,也允许他们在重新就业时把户口迁走,形成能进能出的畅通机制。对于服务期满的大学生村官应予以奖励,对于在服务期间另谋职业的应给予相应的资金补偿。政府还应建立大学生村官人才信息库,及时为人才市场提供信息,优先为他们推荐工作。姜勇提出转变大学生村官政策的倾斜重心,目前的大学生村官政策,更像是为大学生去农村镀金而设计的,这使得大学生村官在合同期满后离去的人必定众多。因此,应当把优惠政策的重心进行适当倾斜,一是由精神上的鼓励转化为物质上的支持;二是要更多地给予在合同期满后留守农村的大学生村官优惠政策,而不是给予其考研、考公务员时的加分政策。蔡杨认为“大学生村官”的退出机制应该从“就业安置”转变为“货币补偿”,在目前就业岗位比较紧张的情况,对大学生村官的安置也可以采取货币补偿的办法。胡跃高提出农村创业是大学生村官的根本道路;付建军提出设立大学生村官创业基金为大学生村官创业提供资金支持。吕洪良认为应积极探索从优秀的大学生村官中考录公务员、提拔乡镇领导干部的有效途径。王文举认为应当为大学生村官开设职业生涯培训,帮助其树立符合自己实际情况设计职业生涯规划路线。大学生村官创业是很多学者所主张的。设计出一套弹性任期制。于泉提出对多年在农村工作,且连续多年考核合格、表现优秀的大学生“村官”,可直接保送到国家重点大学读研;对于大学生“村官”任期届满选择自主择业的,政府部门应为其提供优质服务;对长期在农村工作的大学生“村官”,政府应出台配套措施,帮助他们解决住房、子女入学等问题。

3.3.7 建立有效的社会支持机制,使大学生村官工作专业化吕洪良提出加强对学生村官的帮扶政策以及切实帮助大学生村官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王文举提出完善大学生村官的支持机制的具体措施:为了弥补大学生村官在农村社会的不适应,建议成立工作队,建立定期交流机制,加强大学生村官在工作上的合作与支持,降低其孤独感;建立完善的信息定期上报与反馈机制,及时将大学生村官在服务地区的不适应反映出来,并及时解决,为大学生提供及时、必要、人性化的支持。

安勇提出要强化校地合作,以校地共建助推“大学生村官计划”。高校应成立新农村建设的相关研究机构,组建专家顾问团,结对支持大学生村官,及时为他们提供信息和技术支持,使高校成为他们的坚强后盾。

4结语

通过梳理文献,可以看到对大学生村官计划的研究已有了不少成效。然而,当前的研究尚有一些不足,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大部分的研究是建立在理论分析与思考的基础之上,所制定的发展策略立足于研究者、观察者的角度,从大学生自身的需求,考虑个性化的大学生村官实际需求的实证研究比较少。

第二,对村官的定量研究较少,在有限的定量研究中样本量也较少。也有研究者通过实证研究来关注大学生村官,但是,根据笔者分析,大部分的样本量在100以内,其样本较少,代表性不足。

第三,已有的研究缺乏对大学生村官的人文关怀。对大学生村官的主观体验、生活质量、闲暇生活、社会支持的关注较少。大学生村官的主观感受、生活质量、社会支持对其个人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这种忽视对科学研究大学生村官政策是不利的。

第四,已有研究的社会性别视角较为模糊。大学生村官具有社会性别,其工作的地点基本在农村,这些地方也是中国社会性别影响最为深入的区域,因此,对大学生村官从社会性别的角度进行研究,分析不同性别的大学生村官在服务地区的社会融入、个人发展路径以及功能发挥的差异,必将对进一步完善村官计划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吕书良.新农村视角下大学生村官及其政策考量[J].中国农村观察,2008,(3).

[2]吕洪良,吕书良.新农村建设与大学生村官政策[J].中州学刊,2009,(1).

[3].大学生“村官”与中国政治生态:意义、问题与趋势――大学生“村官”的一种政治学分析[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4).

[4]蔡杨.“大学生村官”制度的改革与创新――基于北京市百位”大学生村官”的调查[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0,(4).

[5]李华忠,杨桓.当前“大学生村官”的实践成效及政策建议[J].社会主义研究,2009,(5).

[6]曹青.“大学生村官”工作满意度评价及相关对策研究――以成都市区“大学生村官”为例[D],西南财经大学,硕士论文,2009,(43).

[7]安勇.推 行“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制度保障[J].调研世界,2010,(11).

[8]胡跃高.向“屯留模式”看齐,满腔热情支持大学生村官事业[J].村委会主任,2010,(22).

[9]张清华.大学生村官计划――双赢战略的政策选择[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2008,(1).

[10]王天敏.对”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历史审视[J].安徽农业科学,2007,(34).

[11]于泉.对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历史审视[J].岱宗学刊.2010,(3).

[12]党国英.大学生到农村中去能做什么?[J].中国社会导刊,2005,(17):461.

[13]马骥.80后大学生“村官”心理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J].工会论坛.2010,(16).

[14]姜勇,王永萍.辽宁省大学生村官的问题分析与对策[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1,(02).

篇2

关键词:“大学生‘村官’计划”;现状分析;存在问题;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C9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751(2013)08—0011—05

作为公开选拔到农村村级行政单位担任一定职务的大学生“村官”,既是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力量,也是地方党政机关后备人才的重要培养对象。在有关组织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协助下,本课题组于2012年上半年,对来自华中、华东、华南、西南、华北、东北等6个地区的550名大学生“村官”进行了抽样问卷调查,并对部分大学生“村官”及相关组织部门领导进行了深度访谈。本文在对当前“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实施近况进行初步分析的基础上,试图从选拔、培养、监督、考核等几个方面对建立完善大学生“村官”长效管理机制提出几点对策建议。

一、“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的近况调查

课题组采用自编的《大学生“村官”工作现状调查问卷》,在大学生“村官”集中学习及培训时,采用匿名的方式进行集体施测,问卷使用统一指导语,填写完成后当场收回。调查问卷第一部分包括性别、年龄、户籍、受教育程度、院校类别、工作岗位、月收入等个人基本信息。第二部分包括单选题和限选多选题两种题型。其中限选多选题为限选两个选项。调查问卷的内容具体涉及“报考动机”、“期满后的职业生涯规划”、“所在工作部门的考评状况”、“工作意见的采纳情况”、“大学所学知识在‘村官’工作中的应用情况”、“影响大学生‘村官’作用发挥的主要外部因素”以及“在政策方面对政府的期望”等内容。调查采用非概率配额抽样和方便抽样相结合的方法,最终在华东(江苏如东、江苏无锡、浙江下沙)、华南(广东惠州、惠城)、华北(山西运城)、东北(吉林通化、通榆)、西南(四川宜宾)、华中(湖北鄂州)等地区共发放调查问卷700份,回收问卷632份,严格剔除废卷后,共获有效问卷550份,有效回收率为87.03%。在被调查的大学生“村官”中,男性为288人(52.4%),女性为262人(47.6%);专科学历126人(22.9%),本科及以上学历424人(77.1%);华东地区132人(24.0%),华南地区135人(24.5%),华北地区19人(3.5%),东北地区85人(15.5%),西南地区140人(35.5%),华中地区39人(7.1%)。被调查的大学生“村官”主要来自5种不同的岗位,其中,村主任助理249人(45.3%),村党支部书记助理170人(30.9%),社区工作者24人(4.4%),借调乡镇政府70人(12.7%),其他岗位37人(6.7%)。为弥补问卷调查法的不足,课题组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还对部分大学生“村官”及相应的组织管理部门领导进行了深度访谈,访谈内容主要包括“大学生‘村官’在工作中自身存在哪些方面的问题?并请举例说明”、“影响大学生‘村官’作用发挥的主要外部因素有哪些?并请举例说明”、“如何才能更好地保证大学生‘村官’计划的顺利实施”等内容。

(一)报考动机调查

课题组对大学生“村官”的报考动机进行了调查,在被调查的550名大学生“村官”中,有240名(43.6%)大学生“村官”表示当初是希望通过村官岗位这个跳板来考取公务员,有201人(36.5%)表示希望能够服务农村而选择了“村官”工作,另外还有一部分大学生“村官”(10.9%)表示当初是因为找不到工作或只是为了积累工作经验才去从事“村官”工作,并不是为了服务于农村,准备在农村长期发展。因此大学生“村官”群体中,绝大部分并不是因为想服务农村才报考大学生“村官”岗位。

(二)期满后的职业生涯规划状况调查

大学生“村官”服务期满后,究竟会有多少人愿意继续留在农村发展?对大学生“村官”服务期满后的职业生涯规划情况的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的550名大学生村官中,有一半以上的大学生“村官”(54%)选择任期满后会去考公务员,而只有不到三分之一(31%)的大学生“村官”表示任期满后将选择续约,愿意继续服务农村。此外,还有15%的大学生“村官”表示期满后将选择自主创业、去企业工作或者报考研究生等。

(三)所学知识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状况调查

大学生“村官”能否发挥自己的知识优势并做到学有所用,这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在知识应用方面,被调查的大学生“村官”中,只有30人(5.5%)认为,大学所学的知识完全可以用到工作实践中去;315人(57.3%)认为可以用到一些;181人(32.9%)认为很少用到,且作用不大;24人(4.4%)认为,所学到的知识在工作实际中完全用不到。调查结果反映了大学生“村官”所学知识与其工作实际存在一定脱节的现象。

(四)岗位考评状况调查

从大学生“村官”考评状况的调查结果看,有90.7%的大学生“村官”认为,所在部门采用了定期或者不定期的考评方式,可见大学生“村官”的岗位考评工作整体上状况良好。然而,仍有极少数(9.3%)大学生“村官”反映,所在部门采取了不闻不问或者偶尔过问的考评方式。这说明在一些地方仍然存在不重视对大学生“村官”考评的现象,这种现象虽然比例不高,但这应当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五)工作意见的采纳情况调查

我们还对大学生“村官”在工作中所提意见被采纳的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的大学生“村官”中有124人(22.5%)表示工作中所提出的意见经常被采纳;有261人(47.5%)表示提出意见且偶尔被采纳;同时也有56人(10.2%)表示所提意见未被采纳过,109人(19.8%)表示未提出过意见。此调查结果一方面反映了大学生“村官”所在工作单位的相关领导缺乏对大学生“村官”工作意见的重视;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大学生“村官”自身需要采取积极主动的工作态度,在工作中多提建议,学会用合理的方式表达自己的工作想法和利益诉求。

(六)外部制约因素调查

“影响大学生‘村官’作用发挥的主要外部因素”的调查结果显示,有394人(71.6%)选择了“身份不确定”;有326人(59.3%)认为是“保障机制不健全”;另外有156人(28.4%)认为是“缺少相关培训和指导”;122人(22.2%)认为是“不受组织的重视”;而有100人(18.2%)选择了“缺乏村民的认可”;40人(7.3%)认为曾经“受到排挤”。调查结果表明,“身份不确定”和“保障机制不健全”是影响大学生“村官”作用发挥的主要瓶颈因素。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解决,很有可能影响大学生“村官”的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甚至直接影响大学生“村官”作用的发挥。

(七)政策期望调查

“您期望政府在政策方面能解决哪些方面的问题”的调查结果表明,有492人(89.5%)认为,政府应当给予大学生“村官”事业编制和待遇;有238人(43.3%)认为应当给予“当地招考公务员加分”的政策;有174人(31.6%)认为应当“享受当地住房优惠政策”;有142人(25.8%)认为应“给予较多的培训学习机会”;有140人(25.5%)认为应“给予创业优惠政策”。由此可见,大学生“村官”最希望解决的还是自身的“身份”问题。当然,这种想法也相对比较现实。

二、“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现状调查的基础上,通过对访谈资料的认真梳理和进一步的统计方法检验,我们对“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一)报考动机不纯,大学生“村官”流失现象越来越严重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不少大学生“村官”之所以当初选择“村官”工作,主要是想以“村官”岗位为跳板,进一步考取公务员;也有部分大学生“村官”是因为毕业找不到工作,不得已所采取的一种缓兵之计。进一步的统计分析表明,大学生“村官”的报考动机在学历和毕业学校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专科学历的大学生“村官”中,有42.9%的人报考“村官”是为了服务农村,而本科学历的大学生“村官”中,为了服务农村的人数比例只有34%。另外,毕业于不同院校类别的大学生“村官”在报考动机上也存在显著的差别。毕业于普通高校的大学生“村官”中,有37.7%的人选择“村官”工作是为了更好地服务农村,而毕业于重点高校的大学生“村官”中,这一比例却只有。诚然,“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的重要目的之一是为各级党政机关储备优秀干部人才,但是大学毕业生如果不能从基层做起,没有为基层服务的意愿,即便以后考上公务员,也不能很好地为人民服务。另外,报考动机不纯的毕业生,到了“村官”工作岗位上,必然不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农村工作中去,在工作中难免会缺乏应有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缺少必要的内在动力,最终必然会选择离开农村。调查数据的统计结果表明,当初的报考动机对大学生“村官”期满后的职业生涯规划会产生较大的影响。统计结果显示,当初愿意服务农村的大学生“村官”,有61.6%的人在任期满后愿意留下继续服务农村。当初是因为找不到工作而选择村官工作的大学生“村官”中,只有36.4%的人最终愿意继续签约。而当初选择考公务员的大学生“村官”,愿意续约的人则更少,只占到15.1%。

(二)专业不对口,所学知识难以应用于实际

有一部分大学生“村官”所学的专业与农村工作相差甚远,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也很难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去。比如有些艺术类、体育类和工科类专业的大学生“村官”不知道自己到农村能干什么,缺乏主观能动性,加上公务员招考时的专业又受到种种限制,最终会造成这部分大学生“村官”工作热情下降,工作态度逐渐变得消极。我们在调研中还发现,社会实践和职业生涯规划会对大学生“村官”知识应用情况会带来一定程度的影响。统计结果显示,参加过社会实践的大学生“村官”中有64.6%的人认为大学里所学的知识在工作中完全可以用到或者用到一些,而未参加过社会实践的大学生“村官”,只有28.6%的人认为所学的知识可以应用于工作实践。另外,在大学期间是否接受过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培训,这对个体的知识应用情况也存在一定的影响。接受过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大学生“村官”中有73.7%的人认为大学里所学的知识在工作中完全可以用到或者部分用,而未接受过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大学生“村官”,只有53.3%的人认为所学的知识可以应用于工作实践。可见,社会实践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能够帮助大学生在校期间能够有的放矢的学习知识,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并为今后的实际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收入较低,保障机制不健全

由于“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的时间还比较短,大学生“村官”的保障机制还不够完善。一方面,大学生“村官”的工资收入相对较低,另一方面,大学生“村官”除了考公务员和竞聘村主任及村党支部书记之外,其他出路很少,前途缺乏应有的保障,这就造成大学生“村官”不能安心工作,影响了大学生“村官”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访谈,我们了解到有不少大学生“村官”把精力主要放在各类公务员考试上,而并非农村的实际工作上,这也需要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调查数据的统计结果也表明,保障机制(比如月收入)会对大学生“村官”期满后是否继续愿意留在农村发展产生一定影响。月收入在1000—2000元的大学生“村官”中,有32.3%的人愿意服务期满后续约,而月收入在3000—4000元的大学生“村官”中,则有68.1%的人愿意服务期满后续约。可见,只有提高收入水平,进一步完善保障机制,才能真正留得住大学生“村官”,才能保证“大学生‘村官’计划”的顺利实施。

(四)身份不受重视,随意借调现象严重

由于大学生“村官”目前的身份还不确定,职责还不明确,有的甚至最终沦为“打杂”的“临时工”,而得不到村民和领导的重视。在调研中,我们发现不少地方依然存在不重视大学生“村官”的现象。曾有大学生“村官”向我们诉苦,称某些地方作风比较严重,对大学生“村官”缺少足够的重视,缺乏支持性的民主氛围,大学生“村官”的意见根本没人理会,这就严重挫伤了大学生“村官”的工作积极性。还有些单位则对大学生“村官”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造成有些大学生“村官”出工不出力,消极怠工,“空挂”现象比较普遍。有些乡镇部门甚至随意借调大学生“村官”帮助工作,造成部分大学生“村官”村里镇里两头忙,无法专注于农村工作。统计结果也表明,考评方式在不同工作岗位上存在一定差异。在被调查的大学生“村官”中,有15.7%的被借调到乡镇政府工作的大学生“村官”认为所在单位采取了偶尔过问或者不闻不问的考评方式,这也远高于村长助理(8.0%)和村支书助理(7.1%)等岗位。意见的采纳情况也与大学生“村官”的工作岗位存在密切的联系。相对而言,村支书助理所提出的意见最多,被采纳的也最多(80.6%),而被借调乡镇政府的大学生“村官”中,只有51.4%的人承认自己提出的意见曾经被采纳过,这也远低于其他岗位的大学生“村官”。

(五)缺乏良好的“传帮带”制度

据有些大学生“村官”反映,部分当地村干部对大学生“村官”持有“戒备”或“抵触”心理,虽然这不是普遍现象,但也是客观存在的现实。部分村干部认为这些大学生“村官”是在抢他们的“饭碗”,所以不希望这些所谓的“空降兵”过多的参与村务管理,或者对他们的工作不闻不问。这会使得大学生“村官”在实际工作中缺乏直接有效的指导,毕竟大学生“村官”刚刚走出校门,对农村还缺乏了解,工作上还缺乏经验。只有通过工作经验丰富的老同志“传”、“帮”、“带”,才能切实提高大学生“村官”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水平,才能帮助大学生“村官”更好地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三、建立完善大学生“村官”工作长效机制的建议

(一)明确“村官”选拔对象,制定科学合理的选拔标准

进行大学生“村官”选拔时,在注重个人学历,政治面貌之外,应当根据当地农村人才需求的实际情况,考虑选聘对象的专业适当向农学、经济管理、行政管理等专业以及农村经济发展所需的专业倾斜,让大学生“村官”在农村工作中能够真正学以致用,充分发挥个人的专业优势,满足“村官”的岗位要求,尽量减少专业不对口的现象。在选聘“村官”时,也应该考虑到语言,风俗习惯等问题,尽可能优先选择原籍的大学生“村官”,这样有利于大学生“村官”入职后能够更快地融入农村,缩短工作适应期。此外,对大学生“村官”的选拔除了注重对知识、能力、品德的考察之外,还应加强对个人报考动机的考察,因为报考动机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大学生“村官”期满后的去留问题。

(二)建立完善大学生“村官”的岗前和岗中培训制度

岗前培训能够让大学生“村官”更好地了解岗位要求、当地的实际情况及相关规章制度,能够尽快投入到农村基层工作中去,实现大学生“村官”从大学生到农村基层干部的角色转变。诚然,要有效提高大学生“村官”的工作能力和水平,光凭岗前培训还是远远不够的,岗中培训才是整个大学生“村官”培训工作的主导部分。岗中培训需要从大学生“村官”的工作实际出发,不断完善他们的知识结构,提高个人的工作能力水平,实现大学生“村官”与农村工作实践的“无缝”对接,使之具备投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所必须具备的优良品德素质、知识素质、心理素质和综合能力,以符合农村工作的需要。岗中培训,除了采用通常的授课的方式之外,还应建立“一对一”的“传帮带”制度,为每位大学生“村官”安排一名来自村镇领导班子,具有丰富农村一线工作经验的专职“导师”,及时帮助大学生“村官”解决在学习、工作、生活上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尽快提高他们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水平。

(三)加强“村官”管理部门的监督工作

做好大学生“村官”的绩效考核的同时,也需要对这些“村官”所在的管理部门及其相关领导做好监督工作。一是对村干部进行有效监督。乡镇部门应做好对村干部的监督工作,防止村干部在工作中对大学生“村官”产生戒备和排外心理,积极配合大学生“村官”开展各项工作。二是对乡镇主管部门做好督促检查工作。县级组织人事部门对乡镇的管理工作应至少半年开展一次督查工作,开设各种信息反馈渠道,接受大学生“村官”与社会的来信、来访。三是对县级以上主管部门展开监督。上级监管部门应督促县级以上直接主管部门将大学生“村官”的各项政策落实到位,并对各项政策的落实情况进行定期评估,防止村官管理工作流于形式、政策落实不到位等现象。

(四)优化工作氛围,规范大学生“村官”的借调和考核制度

各级组织部门应当重视大学生“村官”的工作,所在组织应当为大学生“村官”创设民主、团结、互助的工作氛围,摒弃作风和官本位思想,尊重大学生“村官”的人格,认同大学生“村官”的身份,关心大学生“村官”的切身利益。鼓励大学生“村官”多参与决策,允许不同意见的出现,不要对不同意见者进行批判和恶意攻击。另外,在大学生“村官”的管理方面,应当明确大学生“村官”的身份和工作职责,不应随意改变大学生“村官”的工作性质。目前,大学生“村官”的“借调风”盛行,很多大学生“村官”被借调到乡镇政府后,沦为“临时工”、“打杂工”,这就失去了大学生“村官”深入群众,去农村基层锻炼的意义。为此,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规范大学生“村官”的借调制度:一是在大学生“村官”上岗第一年,任何理由不得借调;二是不可完全借调,大学生“村官”在被借调的同时,应该兼顾村级具体事务;三是乡镇借调大学生“村官”一次性不得超过两名,可根据个人意愿和期满职业发展需要,实行轮流借调方式;四是针对大学生“村官”所谓的“空挂”现象,要早发现早披露,坚决把投机者清出大学生“村官”队伍,确保“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过程的纯洁性与公平性。此外,各地还应根据当地具体实际情况,建立大学生“村官”绩效考核标准,并将工资与绩效考核结果严格挂钩,提高绩效优秀者的工资待遇水平,从而有效激励大学生“村官”的工作积极性。

(五)做好大学生“村官”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

组织管理部门需要认真分析大学生“村官”职业发展通道,结合组织目标和个人发展目标,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帮助大学生“村官”做好职业生涯发展设计,尽力为大学生“村官”的职业发展提供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机会,提供职业发展的相关信息,促进个人职业目标的达成。通过对大学生“村官”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让大学生“村官”充分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做好职业目标定位,理清职业发展方向,从而调动大学生“村官”工作和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另外,通过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的设计,进一步完善大学生“村官”的退出制度,对于工作能力突出,愿意服务农村的大学生“村官”,可以留在农村继续培养,或者通过支持其报考公务员、提拔农村干部的形式,为国家培养和输送党政管理后备人才;对于那些不适合“村官”工作,但是愿意留下来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学生“村官”,可以进行调岗或者推荐到其他可以服务农村的岗位;对于工作表现良好,但不愿留在农村,选择考研、自主择业或创业的大学生“村官”应当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保证大学生“村官”既能“留得住”也能“流得动”。

参考文献

[1]段小力.大学生村官与新农村建设:公共选择视角[J].江西农业学报,2008,(10).

[2]吕书良.新农村视角下大学生村官及其政策考量[J].中国农村观察,2008,(3).

[3]马德峰.大学生“村官”扎根基层的客观影响因素分析[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6).

[4]赵晓凯.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中存在的认识误区及解决对策[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

[5]杨雪英,李义良.大学生村官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以思想政治建设为视角[J].淮海工学院学报,2011,(9).

[6]杨应云.对实施大学生村官政策的理性思考[J].理论导刊,2009,(10).

[7]吕洪亮,吕书良.新农村建设与大学生村官政策[J].中州学刊,2009,(01).

[8]房国忠.进一步完善大学生村官计划[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9,(8).

[9]周玮,吴兆基.高校在大学生村官实践中的对策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07,(4).

篇3

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业务水平,更好的为村民服务。

1.加强各种知识的学习,注重理论结合实际,向镇、村干部学习农村工作方法,向书本学习农村理论知识,从各方面提升自己。特别是加*强农村基础知识和关于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的学习,不断充实和完善自我,拓宽自身知识层面,以更好地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继续开展农村调研,深入考察,研究符合村民意愿和适合本村发展的路子。同时带头学习,大胆探索带动村里现有的干群不断转变观念,加强学习,研究市场,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本村村民服务。

2.参加各种实践,增强基层工作业务水平。多角度、多渠道与外界接触,积累基层工作经验,增强解决纠纷技巧。同时,更充分利用远程教育平台,及时、经常为群众提供各类信息。要不断的学习,并掌握一些先进的农业科技,形成强大的动力,切实做到“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

二、要做好村里的各项工作。

1.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组织培训好广大党员干部,认真学习上级有关精神文件和党的惠民政策,提高广大党员干部思想素质和为民服务的能力,解决群众最关心热点、难点问题,做好为群众谋利,提高村支两委的凝聚力、战斗力。

2.继续做好群众工作和村委会日常事务。推进村务信息公开,贴近村民,打好群众基础,在实际工作中树立村干部良好的形象,构建和谐的政民关系,以利于各项工作的开展。继续做好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农村各项工程的建设,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真正为人民群众做好事、做实事,切实提高农村群众整体生活质量。

3.要更好的融入到群众中去,与群众们打成一片。新的一年将会有新的工作任务,要更多的走进田间地头、走进弱势群体、走进工作一线。要及时了解村里各项工作的动向,多向村干部和村民们学习,多与他们沟通交流,了解村里的各种*问题,以便及时的解决。多走访群众,了解他们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并想办法解决;并处理群众之间一些简单的矛盾纠纷,对他们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循循善诱。同时,还可以多

向村民们学习一些农业知识,参加一些农村的实践活动。

 

篇4

转变角色,加强学习。一是放平心态,端正态度。以村民身份去定位自我,深入村里体会农民疾苦,将农民切身利益与自己本职工作紧密联系在一起。二是积极投身工作,锻炼自己。通过参与远程教育设备维护与使用、“新农保”和“新农合”、秋季秸秆禁烧、脱贫攻坚台账录入、村“两委”换届选举、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农村劳动力资源调查等工作,积累宝贵工作经验。三是努力做到“五个学习”。向书本学习、向村民学习、向领导学习、向实践学习、向同事学习。不轻视小事、琐事,不害怕重复、无偿,不拒绝平淡、平凡,力所能及为村民服务,不挑大小,注重总结与积累,更加注重用心学习和踏实工作,加强锻炼以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四是加强工作协调能力,经过几个月的工作锻炼,能够很好地协调村居和乡政府之间的工作,保证村上工作如实上报,乡镇任务顺利下达。

融入农村,深入群众。新洪村经济薄弱,村集体经济少,农业生产设施相对落后,以传统种植业、零散家庭养殖业为主,经济效益低下,增收困难,村里青壮劳动力大多外出务工,留下的大多是年老妇幼人员。经过对村情民俗短暂的熟悉后,我主动向支部书记请求,参与到各类村级事物中去历练。我生在农村,长在农村,了解农村人的艰辛,能设身处地的为村民着想,我能用更实在的语言与村民们交谈,用踏实的行动参与各项工作,不嫌脏,不怕苦,不怕累。一个村委会就是一个小社会,我们面临的是复杂的人际关系,繁琐的村居事务,想要融入其中,就必须低下身来向农民群众学习,尤其是向本村的老党员老干部学习,结合自身实际,寻找融合点,从而不断提高自己处理农村工作的能力和创新服务农民群众的思路。

尽职尽责,亲力亲

为。在近半年的工作中,我立足实际,在村级事务管理中,尽职尽责,努力成为“党员群众的贴心人、方针政策的讲解员、致富信息的传递者”,逐步实现从学生到村民再到村官的转变,发挥自身的知识和能力,为群众办实事。今年我参与负责的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工作和人口普查工作,工作的复杂和任务的繁重既是一次很好的学习锻炼机会,也是对我工作能力的检验。繁琐的农村工作对于我来说,是与村民互相交流、增进互相了解的机会。通过这些繁杂的工作,一方面增进了我与村民的感情,村民们把我当成村委会的一名普通的工作人员,当成一名普通的村民看待,这对以后工作的开展打下了良好的群众基础;另一方面,我对新洪村有了比较详细的认识,对全村的村情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这对我协助村党支部书记和村主任完善我村的管理工作,提出合理化建议,奠定了基础。

二、存在的不足

回顾自己到村任职以来的工作,虽然在很多方面有很大的进步,但还存在很多不足,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地改进。

1、思想认识不足。刚踏上工作岗位,缺乏社会实践,思想认识不到位,在工作中常遇到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很多东西要自己去体验,不能纸上谈兵,停留在口头上。只有提高自己的认识,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才能把各种 1.积极探索发展高效农业

“规模化生产,市场化导向,产业化经营,专业化服务”,这是泗洪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农村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发展高效农业,实现农民增收为目标,以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为抓手,以工业化致富农民,城市化带动农村,产业化提升农业为理念,推进农村农业高效、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新洪村要充分利用现有的土地资源,大力发展高效经济作物,重点支持发展种植养殖业,以市场为导向,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依据新洪村实际,调整优化农业结构,积极发展品质优良、特色明显、附加值高的优势农产品,以此促进农村发展、农民增收。

2.努力培育新型农民

农民是“三农”的主体,是新农村的建设者,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农民素质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到新农

村建设能否持续有效和谐地发展。而目前农村农民普遍存在文化层次偏低,整体素质不高的问题,新洪村1000多劳动人口中,超过一半以上的人未达到初中文化水平,这是制约农民增收和农村建设的主要根源。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是将大量农村劳动力迅速培育成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这就需要加强农村劳动力的技能培训,可以通过现代远程教育平台、职业教育学校等有关部门进行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农民创业培训等各类培训,普及农业实用技术,搞好生产服务。通过园区建设、基地建设、试验示范等形式,“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帮助农民富”。

3.创新完善村庄建设

努力争取“新洪村集中居住区建设”项目及康居示范村建设项目。目前,全村的大多数住房都是陈旧的砖瓦房,迫于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建设质量品位高、村庄特色明显、基础设施配套良好、环境整洁优美的农村集中居住区,任务迫切而意义重大。“南水北调”工程已经在新洪村河道开工,可以考虑结合“南水北调”工程这一契机,发展本村的观光农业。

4.发展创业项目,带动村民创业

在过去的几个月里,反观其他乡镇的大学生村官,他们在做好工作的同时,创业项目搞得也是有声有色。在新的一年里,我们要主动向已经开展创业项目的大学生村官学习,集思广益,积极开展创业项目甄选和实施,进而带动村民创业致富,这是我们新的一年的重要目标。

5.发挥自身优势,做好服务工作

作为一名新选聘到村的大学生村官,我要积极配合村党支部和村委会开展村级各项工作;认真了解村情、民情,及时掌握基层工作动态,切实维护村民利益,成为促进当地农业农村发展的生力军;利用熟悉电脑操作的优势,通过网络和远程教育为村民提供技术信息、市场信息、致富信息,关注群众需求,立志打造一个“使党员干部长期受教育,让人民群众长期得实惠”的平台,为农村科技致富提供智力支

撑;积极投身农业农村工作,协助村委会开展政策宣传,提高处理基层复杂问题的能力;利用自身较强的民主法治意识和积极健康、蓬勃向上的精神风貌,积极主动作为,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注入活力,给农村带来新的观念和信息。

篇5

(1)心理适应问题。目前,“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生源主要集中在农村基层。学生年龄跨度大,而且文化基础偏低,接受新知识的能力较差,要达到教学规定的任务难度较大。大部分一村一大学生从离开学校到再次学习的间隔比普通高考入学生长很多,再次进入课堂后,其学习主动性较低,而且在心理上不能够把自己等同于其他的同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直处于被动学习阶段。(2)学习观念的转变问题。在入学前无论做多少工作,一些学生平时仍然不能主动看书学习,使其能够主动学习的难度很大。课堂上等待老师讲授,对于一些基础性的知识提不起学习兴趣,完全寄希望于老师讲授一些和生产实践相关的内容,或者讲解具体题目帮助其通过课程考试。(3)自律性问题。自律学习,也称为自我调控学习,是学习者在认知、情意与行为等不同层面,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的程度,其焦点在于个人如何建立、改变及持续学习,以及学习迁移。一村一大学生在自律性学习方面明显不如其他学生,其在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不能自我约束。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学习是教育中最突出的特征。培养学生的自律意识,加强学生自律能力的培养在“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教学过程中尤为显得重要。

二、“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教学现状

(1)教学内容、方法单一。教学内容在对于兴趣越来越广泛、思维方式越来越活跃的大学生来说,学生选择的空间显得有些狭小,内容也不够丰富。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知识的快速更新,教师的课堂教学方法还停留在讲解与示范法等常规方法上,课程教学时数较普通学生相当,但其基础较弱,学时数难于达到教学目的.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2)教学形式变化而相应措施滞后。一村一大学生在实践教学的课时数相比理论教学课时数大幅度提升,教学形式相比普通高校学生发生较大变化。学生在课程学习时,只能根据学校安排,甚至由于客观条件限制只能进行理论上学习。学习兴趣不高导致学生水平参差不齐,不利于学生在自己专业上的提高,而且学生对课程的兴趣也无法培养。(3)教学目标的落实不到位。一村一大学生教学,忽略了与社会的衔接。尽管在制订目标时考虑了能力培养,但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只是停留在文字上。通过毕业生反馈信息发现,由于在教学中没有完全落实教学目标的内容,部分学生在毕业后没有从事和自己所学专业相关的项目,专业水平也下降的很快,不利于学生在自己专业上的提高,也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相违背。

三、针对“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教学现状的建议

(1)开展心理疏导课程。学生在入学后,学校应当针对其对重新学习的不适应性开展学前动员大会,在学期中不定期开展心理座谈会,使其能够迅速的调整心态,转变学习观念,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增强自己的心里认同感,调整自身学习能动性,充分提高自身学习兴趣。(2)转变观念。我们强调的学习模式是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从目前的情况看,不少学生还难以适应学习模式的改变。一些学生还是把学习的注意力放在教师的课堂面授上,总希望教师多讲一些,觉得这样才有收获,这些现象的出现反映了部分学生的教育观念还停留在传统教育的框框里。学习者要转变观念,认识到学习是知识建构的过程,学生不能满足于知道是什么,还要知道可能是什么,才能去充分调动自己的学习兴趣。(3)突破传统理论框架。传统的理论是经历岁月的积累而沉淀下来的精华,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学科互相交叉,仅仅依靠传统理论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课程,处理好传统理论和其他交叉学科的精华内容的比重,才能真正丰富课堂,使学生有更开阔的视野。(4)突破传统教学方法束缚。根据教学内容而采用电脑辅助教学等现代教学手段,构建新的教学方法体系。在此基础上,钻研学导式教学法等先进教学方法,改变现今“赶鸭子上架”的教学现状,营造轻松、活泼、欢乐的学习氛围。在教学过程中,适当结合具体教学内容,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展学生的知识面,让“一村一名大学生”在快乐的学习中,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

在新世纪的今天,教育将表现出社会化、多元化等趋势,鉴于此,“一村一名大学生”教学应根据教育发展的趋势来指导和规范各环节的改革。应当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提高“一村一名大学生”学习意识,从各方面引导大学生的学习行为,使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成为农村经济和农业致富的带头人,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

参考文献

[1]唐金标.“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教学与实践探索[J].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2)

篇6

关键词 大学生村官计划 择业动机 政策建议

文章编号 1008-5807(2011)03-044-02

一、 引言

长期以来,曲于受到二元经济体制的影响,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拉大。大批农村优秀人力资源不断地流向城市,弱化了农村人力资源积累,进而影响了新农村建设目标的实现。同时,由于高校规模扩张迅速、学生就业渠道不畅以及学生缺乏就业培训机会等一系列因素的制约,“大学生就业难”早已成为影响社会稳定和发展的重要问题。在此背景下,以吸引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去工作,支持农村建设,从而缓解就业压力的“大学生村官”计划应运而生。所谓“大学生村官”是指为优化村级领导班子和增强农村经济发展活力,由政府选派或培养的到农村基层担任村干部的大学生。政府对大学生村官的一系列制度安排以及相关管理、培训考核等机制的总和,称为“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大学生村官计划,是党和政府促进毕业生就业和有效进行新农村建设的一项双赢战略,对推动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深远意义。选聘优秀的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职,一方面可以给农村注入优秀人才资源的“源头活水”,在一定程度上填补长期以来形成的农村人才“洼地”;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大学生提高自身的素质,为其后续发展奠定基础,有效缓解就业压力。

二、 大学生村官工作的现状及其问题

(一)择业动机

首先,大学生在去农村工作之前已经对农村工作条件和环境有了较多的了解,做好了相关的心理准备。其次,大学生到农村工作的初衷体现出多样性与集中趋势并存的特点。主要集中在公务员考试优先录取政策、到基层锻炼、增长经验和阅历、迫于就业压力等方面,展现出多样性中的集中性。再次,大学生选择村官职业的家庭支持度高。75%的大学生村官家人持支持态度,持不支持态度仅占5%。这说明大部分被访者的家人对其选择村官表示赞成。最后,针对大学生村官的未来打算,有半数以上的村官未来打算选择报考公务员,将近两成期望考研或者到公司工作,但是愿意扎根农村、继续当村官的比例则不足15%。由此可见,大学生选择村官,大部分是迫于就业压力和优惠政策的激励,村官工作只是他们“曲线就业”的一个“跳板”。

(二) 工作内容

首先,大学生村官主要从事农村一般事务性工作,他们很难进入村务管理的核心层,村官作用发挥得不够均衡。大多数担任的是党支部书记助理职务;工作内容方面,近六成的大学生村官从事文书工作,四成半的涉及技术服务;三成涉及日常管理。只有三成的大学生村官参与村务的日常管理,没有任何一个大学生参与村务决策。可见,大学生村官作用发挥得不够均衡,他们很难进入村务管理的核心层,其绝大部分从事着村庄的一般事务性工作。另外,大学生村官与当地村民的互动情况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一方面,农村地区特有的乡土文化与治理结构等具有极大的复杂性,大学生村官短时间内适应基层工作有一定难度;另一方面,大学生村官由于到农村工、作,以及与在城市工作的同学相比自身存在着一定的心理落差,也影响着其工作的积极性和村民的沟通互动。

(三)对自身工作的评价

大学生村官对当地发展的主要作用集中体现在促进办公自动化,优化村组织、提高村干部办事效能,组织宣传、促进当地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这与大学生自身具备科学的知识与技能、富有激情活力、年轻乐于助人等优势是密切相关的,在很大程度上能够为农村地区带来新视野、新思路、新方法。其作用表现为,一方面,有利于农村亟需经济、科技等信息的传播与普及,提高农村信息建设水平;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新知识与新理念进入千家万户,丰富村民闲余生活,促进新农村文化建设。农村地区是体现大学生村官所学、所用、所为的一个很好的

练兵场,能够为大学生发挥其自身优势提供广阔的天地。一方面,新农村建设需要优秀人力资源的支撑;另一方面,大学生需要良好的平台展现其知识与技能,这刚好印证了大学生村官计划是一硕“双赢”战略的重要意义。大学生担任村官期间的最大收获主要是获得了基层工作经验、提高了社交技能和了解了农村。

(四)大学生村官计划存在的问题

首先,大学生村官在工作中的主要瓶颈为能力、经验、阅历不足。有四分之三的大学生表示能力、经验、阅历不足是主要的;至少三分之一的大学生认为是因为对当地实际状况了解不足、专业不对口、所用非所学是关键。其次,没有实权和缺乏培训指导成为大学生村官计划的首要的制度问题。“大学生村官”计划存在的问题是大学生村官没有村务决策和缺乏对大学生村官的培训指导,对该村官计划的宣传力度不够。大学生村官是具有较高知识水平、素质高的新农村建设者,社会建设的主力军,新时期发展的后备力量,也是响应国家促进大学生就业政策的号召和借助基层平台锻炼自身能力而在农村工作的特殊群体。他们给农村带来新思想、新理论,成为农村与外界接触和互动的桥梁。同时,作为缺乏基层工作经验、岗位职责模糊、不是公务员的公务人员,大学生村官在基层工作中也不得不面对“角色尴尬”的困境。大学生村官对自身的边缘化与模糊化的意识,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其工作的积极性和才能的最大限度的发挥。

三、 完善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对策建议

(一)从选聘角度而言,在进一步完善大学生村官政策和制度的同时,还要扩大宣传力度,以吸纳足够的优秀大学生参与到新农村建设中来;建立高校选送与区县选聘对接机制,及时掌握基层需求,合理确定选聘计划;重视对其下乡动机的审核,减少短期行为;重视岗前培训工作,明确对“大学生村官”的期望与要求,以书面形式赋予其工作职责与工作内容、工作要求及其考核标准;加强新农村思想文化建设,强化其对新农村建设与“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归属感与荣誉感;适当拓宽其工作内容,而不仅仅是限于一般事务性工作,以平衡发挥大学生村官的才能与作用,多方位参与到新农村建设之中。

(二)从激励角度而言,要明确“大学生村官”的岗位职责,建立将行为。与绩效相结合的科学的考核制度;完善奖惩和补偿机制,确保满足其物质需要,为大学生村官“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好、流得动”提供必要保障,消除其后顾之忧;建立合理的人才流动机制,鼓励其切实发挥自己的潜力;合理分权和授权,赋予事业,保证其发展需求和尊重需求。

(三)从约束角度而言,同样要重视将考核与薪酬相挂钩,对村官的行为进行限定,使其行为始终在支持新农村建设的预定的轨道上运行。第四,从竞争淘汰角度而言,要实现其与村官岗位的有效匹配,提高适岗率;对其绩效考核结果采取差异对待,逐步完善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将不适合新农村建设的村官(拿村官做“曲线就业”的跳板、不适合基层工作的村官等)及时释放于组织之外,努力为新农村建设培养一批能吃苦、能干事、能奉献,经得起艰苦环境磨练和实践考验的优秀大学生村官。

参考文献:

[1]林洁.建立大学生村官工作的长效机制思考.理论探索,2009,(2):122-124.

[2]万银峰.“大学生村官”:一种值得推广的制度安排――对河南省实施“大学生村官”计划的调查与思考.中州学刊,2007,(4):21-24.

[3]黄露.大学生村官工作应取持久战.新农村论坛,2008,(10):10.

篇7

一、大学生“村官”计划对偏远山区大学生“村官”思想政治教育的不利影响

(一)对大学生“村官”角色定位尴尬

《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中规定“村民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和委员,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指定、委派或者撤换村民委员会成员。”大学生“村官”不是本村村民,没有办法参与村委会的选举,由国家选派到农村,因此大学生“村官”本身就与农村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相违背,大学生“村官”职位权利与义务没有明确规定,因此大学生“村官”身份受到尴尬的境遇有因可溯,偏远山区大学生“村官”难以融入农村与大学生“村官”的角色尴尬有很大的关系,这也经常导致大学生“村官”角色的认同感较低,经常被忽视,话语权不重,对其工作热情带来了严重的挫伤。

(二)缺乏大学生“村官”持续性规划

从最近两年的政策来看,如《关于建立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长效机制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村官工作的意见》等重要文件,大学生村官的后续发展给大学生“村官”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大学生“村官”在三年任期过后没有工作保障,需要另觅职业,形成了大学生“村官”呆不住的不良现象,使得大学生“村官”的思想状况极不稳定,部分大学生“村官”在岗不再职的现象非常之多。

为了鼓励大学生“村官”留得住、呆得住,偏远山区如同其他地区一样,开出了一系列的报考优惠政策,如公务员定向录取、公务员考试加分、考研加分等,导致大学生“村官”只要求达到三年任期,并不注重在农村的工作绩效,也没有心思想要在农村干一番大事业,因此,偏远地区大学生“村官”的思想非常不稳定。

(三)没有涉及偏远山区大学生“村官”的特殊性

偏远山区大学生“村官”所处的生活环境不佳,给大学生“村官”带来了生活上的挑战。大学生“村官”在下村之前已经习惯了交通便利、生活设施齐全的城市,然而到达偏远山区后,没有了便利的交通,部分地区是泥泞小路,公共设施缺乏,办公设施和居住环境简陋,给大学生“村官”思想上带来极大的冲击,偏远山区大学生“村官”首先要解决生活环境给其带来的心理偏差。偏远山区大学生“村官”的待遇相对于其他地区来说会较低,虽然大学生“村官”不可能拿到高的工资,但是偏远山区大学生“村官”的待遇会比不上其他地区,虽然说偏远山区大学生“村官”在进入农村之前,就应该做好待遇不好的准备,但有部分大学生“村官”还是抱着在农村大干一场的抱负来的,但是在实际情况中,如果大学生“村官”没有在农村中有所作为,待遇又不好,根据激励理论,那么对于偏远地区大学生“村官”的正激励就会消失。

偏远山区大学生“村官”所处的人际交往环境过于复杂。在偏远山区,宗氏观念非常严重,以血缘为纽带的家庭群体构成一个宗氏群体,农村的人际关系由宗氏为基础向外延伸,并且人际关系的密切程度会随着姓氏或血缘的延伸变得疏远,出了家族关系以外,还存在政治关系、帮派关系、经济关系等错综复杂,农村的风气习俗,如宗教迷信、传统习惯等都给偏远山区的人际交往环境增加了复杂程度。

二、偏远山区缺乏大学生“村官”思想政治教育监督保障机制

大学生“村官”思想政治教育实施效果如何,没有一套考核标准,在优化偏远山区大学生“村官”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方法的同时,没有监督保障机制来保障偏远山区大学生“村官”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正确性,以至于不能保证偏远山区大学生“村官”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长效性。目前来说,偏远山区并没有建立一套大学生“村官”思想政治教育的完整体系,没有相应的保障机制、考核机制和管理制度,偏远山区大学生“村官”思想政治教育依靠的仅仅是国家组织或者湖南省关于大学生“村官”的制度体系。

建立一套制度体系,保证偏远山区大学生“村官”思想政治教育正确执行,一方面对偏远山区大学生“村官”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情况有指导作用,另一方面也能对大学生“村官”进行正确的评价,从而鼓励大学生“村官”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调动大学生“村官”的积极性。目前,偏远山区对大学生“村官”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情况的评价在于相关领导机构的经验,这种方法存在很大的局限性。没有相关健全的大学生“村官”思想政治教育保证和评价制度,因此很难对大学生“村官”做出的业绩进行准确评价,对优秀的大学生“村官”不能及时进行奖励,也不能对落后的大学生“村官”进行纠正。

三、对偏远山区大学生“村官”思想政治教育认识不足

(一)没有充分认识思想政治教育在偏远山区大学生“村官”工作中的重要性

重视高校对大学生“村官”思想政治教育还要重视高校在大学生“村官”思想政治教育中所发挥的作用,一方面使大学生“村官”正确认识偏远山区的形势,对大学生“村官”和偏远山区都有一个本质性的了解,能减轻大学生“村官”到偏远山区后的思想落差,也给大学生“村官”任职后的思想政治教育减轻了难度。

偏远山区大学生“村官”的发展方向,绝大多数大学生“村官”经过了三年的任期后直接进入了当地的公务员系统,或者是走向了事业单位的岗位,因此,偏远山区大学生“村官”思想政治教育尤为重要,偏远山区大学生“村官”是偏远山区的党政干部的重点建设力量。偏远山区对大学生“村官”思想政治教育应该要有新的认识,(下转第70页)

(上接第68页)首先要使大学生“村官”在任期内呆得住、干得好,其次要为以后大学生“村官”转向党政机关做准备,把大学生“村官”思想政治教育放在大学生“村官”教育培训的重要位置,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

(二)不能准确把握偏远山区大学生“村官”思想政治教育目标

偏远山区大学生“村官”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在于根据偏远山区的特点,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基础之上,将大学生“村官”的思想状况和行为举止培养成适合偏远山区发展的要求。偏远山区大学生“村官”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不明确,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动出现单一呆板,不能很好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使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偏离了目标,不能很好地为大学生“村官”计划服务,也不能建设大学生“村官”队伍,进而也没能起到发展农村的作用。偏远山区大学生“村官”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应该定向于使大学生“村官”形成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拥有无产阶级的政治立场,严格遵守当的纪律和要求,符合社会主义道德要求。

四、偏远山区大学生“村官”思想政治教育未能实现常态化发展

(一)偏远山区大学生“村官”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结合不紧密

偏远山区大学生“村官”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时间结合不紧密,一方面体现在大学生“村官”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分割,另一方面体现在缺乏大学生“村官”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

对于大学生“村官”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分割,大学生“村官”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培养一年一般只发生两次,并且是群体学习,地点局限于会议室,在理论学习时没有实践活动的辅助,在实践学习时没有理论学习的指导。对理论学习与时间学习之间的考核也是分开进行,并没有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性,从而使偏远山区大学生“村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大大降低。

缺乏大学生“村官”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虽然有乡镇干部―村干部―大学生村官联系机制,但是三者之间的沟通涉及到农村和农民的机会确实不多,乡镇干部和村干部没有能正确引导大学生“村官”了解农村、处理农村事务,偏远山区大学生“村官”能在农村进行实践锻炼的机会不多,因此乡镇干部和村干部要充分利用乡镇干部―村干部―大学生村官联系机制,正确引导大学生“村官”的实践活动。

篇8

[论文摘要】本文从大学生村官制度安排应以我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出发点,以市场条件下人才交易作为框架对大学生村官的有交效需求和充分供给进行系统分析,以地方政府为主导,村民充分参与方式作为大学生村官招录、使用和考评的选拔模式三个方面论述了大学生村官作为一种长效机制的制度安排。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村官有效需求充分供给长效机制

大学生村官就是通过政府选拔到农村担任村党支部书记或村委会主任助理职务的高等学校应届毕业生。早在1999年,海南省就推出大学生村官计划。从2005年起,北京、四川、等省市先后启动大学生村官计划。2008年3月,中央组织部等有关部门决定,从2008年开始,用5年时间选聘10万名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

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实施,总体上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也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如四川省近年来大学生村官的流失率高达70%以上,海南省大学生村官计划渐趋停滞。这使我们不得不反思:大学生村官这种制度安排是不是一种具有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

1新农村建设对大学生村官的有效需求

对于大学生村官的合法性,《村委会组织法》第十一条规定:“村民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和委员,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指定、委派或者撤换村民委员会成员。”因此,大多数地方政府的“空降村官”,多以村支书助理和村委会主任助理的形式出现。虽然这些职务的安排有打球的嫌疑,但只要能够得到村民的认可和接受,权且不去纠缠合法性的问题。我们仅从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人才交易的方面分析大学生村官的有效需求。

1.1大学生村官岗位的事业平台

在对人力资源的激励因素中,吸引和留住人才的首要因素是事业平台。但是,就我国目前的农村,乃至三农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农村,尤其是西部或欠发展的农村地区,并不具备吸纳大学生这一人才群体的环境和条件。然而,在以行政主导为特色的我国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模式中,农村的领导班子和管理队伍的水平和素质,对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以政府需求的方式,搭建一个村官的事业平台,首先在农村村级领导层中引进具有高层次的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大学生人才,作为农村吸纳人才的突破口,无论从成本与效用的比较,还是从可行性考虑都不失为一种立足现实的择优设计。

目前大学生村官就是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优势,协助并村委班子,引导农民认识农村发展的模式与大趋势,传播农业科技,发展农村特色产业,走规模化、集中化和合作化的农村经济发展道路;着力发展农村的社会和文化事业,推进国家的农村社会事业政策的落实等方面施展才干;大力促进农村的民主政治进程,法治进程,促进农村的和谐社会的形成。

1.2大学生村官人力资源交易的报酬机制

作为一种人力资源交易的大学生就岗村官,公平、合理的报酬待遇是必不可少的。就目前情况来看,由大学生村官的使用村来承担其薪酬显然是不现实的,一是一般的村集体收入缺乏,根本无力支付大学生村官的报酬,即使是现任职的村干部的津贴,往往也是由上级财政拨付的。因此,现在的大学生村官的报酬都是由省级政府拨款的。陕西省每年每一大学生村官2.1万元的津贴。除了现金报酬以外,政府对大学生村官还附加有若干非经济报酬的条件,诸如考研加分、考公务员优先等,重庆市规定到农村岗位工作满两年的大学生村官可以直接转正为公务员。

纵观这些对于大学生村官的报酬和待遇附加,不难看出具有很强的暂时性和应急性的特征。在陕西,每年2.1万元,对于目前就业状况不佳的大学生来说,考虑先解决目前短期的就业问题,还是有一定的吸引力,但是这种一刀切政策,能否长期执行以吸引优秀的大学生到农村创业和奉献才能,都是存在疑问的;对于大学生村官所附加的考研、考公务加分或优先的条件,更是与设计大学生村官的实际意义相去甚远。因为如果大学生村官立志于考研、考公务员,他(她)们根本就不会去就应招村官,因为农村根本就不具备考试的学习或复读环境,加那么一点点分数,根本抵不了留在城市或学校复读取得的进步的幅度。再说,到农村去,每天都复习考试课程了,那还有时间和精力承担村官的工作;对于工作几年后能够直接转正为公务员,这倒是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如果这种政策能够长期实施,无疑,大学生村官队伍肯定会壮大和发展。

因此,大学生村官的报酬机制必须要有一种长效机制,否则,现行大学生村安排,也就是毫无意义地解决了一些大学生的临时就业,与真正意义上新农村建设中的知识、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相去甚远。

1.3大学生村官的职业生涯发展通道

除事业和待遇外,吸引和留用人才的重要因素是职业生涯发展通道。其考虑的主要内容有事业发展前景、职位提升的阶梯、收入增加的预期,以及家庭、婚姻和生活环境。对于受市场经济环境熏陶,越来越讲求现实的大学生来说,这些职业生涯发展通道必然在其抉择村官的考虑之中。然而,在事业、职位和收入的未来预期不明,个人生活环境明显差于城市的条件下,就职村官只可能是一种短期的或者是权宜的选择。因此,对于大学生村官的需求,从长远考虑,必需为他们的事业发展和生活前景设计出适合其预期的安排,只有这样才能吸引更多、更优秀的大学生人才为新农村建设做贡献。

1.4大学生村官有效需求的长效对策设计

对于大学生村官的制度安排,不应该是一项临时的、应对大学生就业困难的权宜之举,而是借此机遇,从我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应对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农村,乃至于“三农”发展趋势和变迁的战略高度出发,以农村基层管理水平提升的一项长远的工程和长效的制度设计。

1.4.1岗位设置法定化

目前的大学生村官岗位只限于村支书和村主任助理,且没有明确、统一的国家或地方法律确认,这些大学生村官,很容易就被只作为临时性的跑腿打杂工来使用。国家或地方可以通过立法或行政法规将大学生村官的岗位,以及岗位职责进行规范,这些岗位不仅仅限于助理,也可以在大学生不是当地村民的情况下,以村官的身份经由村民选举和认可成为合法的村主任或村支书。

1.4.2报酬待遇常态化

借鉴于行政岗位的报酬待遇,对于大学生村官可以按助理、副职、正职等相应地与科员、副主任科员、副科长等级别予以对应。使得大学生村官的报酬待遇常态化。其它有关大学生村官的考研、考公务员加分等附加措施完全可以不要。

1.4.3组织管理和生活保障双重化

在组织管理上,大学生村官的组织关系保留在县级机关,他们以县派干部的身份,在县城和所工作的乡村拥有和安排生活保障条件。

1.4.4职业生涯通道法制化、正常化

将大学生村官纳入县乡公务员管理渠道,规定在村官岗位上工作满两年以上的可以经考核和选拔,成为公务员。同时可以将已经被村民选举为村副职以上的正式村官,按相应级别的公务员对待。

2大学生村官的供给机制分析

农村所需要的是大学生村官,而不仅仅是大学生。而目前的情况是只要是大学生,就可以就岗大学生村官,而不论其所学专业与技能。由此而导致的情况是,一些理工科和人文社科专业的大学生村官,由于自身缺乏适应于农村的经济和管理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出现了无法适应农村环境,专业知识技能无处发挥,只能做一些打杂跑腿的零活。因此,作为农村基层管理岗位的村官,并非是只要是大学生都能适应,同样需要与岗位职责相对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大学必须有针对性地培养对大学生村官进行培养。

2.1大学生村官岗位的知识、技能

(1)具有一定的农村发展变迁与农业经济的知识和信息;

(2)掌握一定的农业生产的技能;

(3)具备管理学、经济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知识;

(4)具有农村行政管理,以及农村社会事务管理的知识和技能;

(5)掌握党和国家的新农村建设和“三农”政策和法规;

(6)具备基本的现代信息知识和技术的运用能力和一定的文学艺术修养和能力。

2.2大学村级行政管理专业或专门培训机构的设置

我国现行的大学专业设置并没有专门针对村官的管理专业。从能够真正的培养适合农村工作需要,又能够留在农村工作的现实考虑,让重点大学或外地大学培养当地所需要的村官人才是不现实的。因此,可以在高职学院,地方性的二本院校,或农业院校设置农村村级行政管理专业,有针对性地为农村村级行政管理培养村官人才。

现在大学并没有针对性村官专业,或不设置村官专业的情况下,对于已经选拔确定的大学生村官,必须指定相关的大学再进行一定时间的专门培训。培训内容是大学生村官的岗位知识、技能要求的内容。并且在培训过程中,适当地安排一些实践性的考察和训练的科目和内容。

2.3大学生村官的培养

由于我国农村的情况千差万别,且不同发展程度的农村对于大学生村官的需求内容并不完全相同。因此,大学生村官的培养必须以适应当地农村的村级行政管理需要为导向,培养能留得住、用得上的村级干部。在培养内容、培养方式和政策支持方面可以考虑以下内容:

2.3.1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该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适应农村基层行政管理需要的管理人才。

2.3.2专业知识技能模块与课程设计

专业的知识技能模块和课程设计不要求统一,而是根据地方的实际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村级行政管理的需要,以及当地农村的特色与优势进行具有特色的课程设计。具体实施时可以在保证专业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设置具有侧重经济管理、社会事业管理、农村文化的组织管理、农业科技的推广和管理、农村民主政治建设的推进与管理等具有针对性的专业方向。

2.3.3实践性教学环节

大学生村官的培养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践性,应该加大对学生实践性环节的训练力度。采取建立实践基地、校村结合的方式,从入学开始,在各个学期都应设置和安排认识实践、调研实践、问题分析实践和具体的专项管理实践等实践性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实际农村现实的管理能力。

2.3.4学生的专业思想和品格的教育培养

村级行政管理专业是为农村村级组织培养管理人才的,因此,必须教育学生具有热爱农村、服务农村和奉献农村的思想和品格。加强学生对农村,以及农村发展的新认识,增强学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3大学生村官的选拔与考核

大学生村官作制度安排,只有将其纳入公务员管理范畴,才可能成为一种长效机制。在这种长效安排中,对大学生村官的选拔和考核必须体现为建设和发展新农村事业,以及为了加快我国农村的转型与变迁选拔农村行政管理人才的初衷。

3.1大学生村官的选拔

在选拔大学生的过程中,首先明确其目的是为农村村级管理选拔行政干部,必须使应聘的大学生清楚,村官岗位设置不是政府应对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应急举措,同时就岗村官不应成为择业的过度跳板和再选择的镀金过程,它是奉献新农村建设事业的职业选择。其次大学生村官的选拔必须体现出不同地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对村级行政管理的人才需求特点。

3.1.1大学生村官选拔过程的政府主导

虽然大学生村官是村级需求,但是就现行的农村,特别是西部或欠发达地区的农村,并不具备对外来大学生的有效需求。因此,对于大学生村官的需求还必须是以地方政府为主导的计划安排。政府承担大学生村官岗位的全部成本。

3.1.2大学生村官岗位需求的地方特色

由于我国农村发展的极不平衡,以及不同的农村具有不同的地域特点,因此在选拔大学生村官时,不能够进行一刀切式的计划安排。对于不同地区大学生村官的知识、技能要求进行深入的调查,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大学生村官岗位的职责说明。这样就能够保证选拔到适合于当地村级管理需要的不同专业、不同技能的村级管理人才,也能够确保大学生村官就岗后具有其发挥优势的有效的事业平台,和发展空间与前景。同时,也能够实实在在地为农村建设事业的发展起到应有的推动作用。

3.1.3大学生村官选拔过程中的村民参与

大学生村官最终是与村民打交道,对农村的了解、与村民的融合是大学生村官工作的基本前提。为了预防所选拔的大学生出现不适应农村、村民不接受情况、难以同村民融为一体的尴尬境地,在大学生村官的选拔过程中,安排由村民参与的大学生村官面试环节,以使村民了解当代的大学生知识、技能和信仰品格,大学生了解农村和农民生活状况,双方进行深入、有效的勾通,确保在随后村官工作中的融合基础。

3.2大学生村官的工作和业绩管理与考核

大学生村官,是具有我国特色的村级行政管理的一种制度安排尝试,大学生村官工作具有很强的探索性、适应性和创新性的特点,是一个不断地干中学的过程。因此,对大学生村官的业绩评价应形成融管理、培育与考核为一体的评价体系。

3.2.1制定明确的大学生村官业绩评价体系

大学生业绩评价体系应包括目标责任、岗位要求、发展通道,评价方式,以及奖励措施等完整的激励内容。使大学生村官具有明确的奋斗目标和职业发展前景。同时,业绩评价体系要既能够保证大学生村官的个人发展和个人权益的保护,也要能够确保村官的工作促进农村的发展与建设,以及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转型与进步。

3.2.2业绩考核与培养提高相结合

对于大学生村官的业绩评价过程,不应仅仅进行与升迁、奖励等激励相挂钩的单向结果考核过程。由于大学生村官工作的探索性,各级政府组织应从新农村建设对农村干部知识技能化需要的战略高度出发,对他们更多的进行帮助,培养和促进其农村工作能力的不断提高。业绩评价方式是一个目标沟通、形成共识、支持帮助、结果反馈、不断提高的循环进步过程。

3.2.3大学生村官考评过程中的村民意见表达

对于大学生村官的业绩考评,必须更多地考虑村民的意见表达。大学生村官的去留、升迁、奖励等,都应以村民的意见作为主要依据。这样,既能够对大学生村官的业绩和作为进行客观、有效的评价,又能够促使大学生真正努力服务农村、服务农民,为新农村建设事业做出贡献。

总之,大学生村官制度安排,不应是一种应对大学生就业困难的临时举措。只有从新农村建设对知识型、技能型村级行政管理人才需要的战略高度出发,以村级行政管理人才的有效需求和充分供给为基础,开展大学生村官的选拔、使用和考核评价工作,才能使大学生村官的安排形成一种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

[1]赵锦山,《论大学生村官权威的合法性》[J],天府新论,2008年第5期.

[2]李法霞,《大学生“村官”的角色社会化分析》[J],法制与社会,2008年第10期(中).

[3]李包庚等,《大学生村官现状调查与思考》[J],青年探索,2007年第6期.

篇9

【关键词】大学生村官有效需求充分供给长效机制

大学生村官就是通过政府选拔到农村担任村党支部书记或村委会主任助理职务的高等学校应届毕业生。早在1999年,海南省就推出大学生村官计划。从2005年起,北京、四川、等省市先后启动大学生村官计划。2008年3月,中央组织部等有关部门决定,从2008年开始,用5年时间选聘10万名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

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实施,总体上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也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如四川省近年来大学生村官的流失率高达70%以上,海南省大学生村官计划渐趋停滞。这使我们不得不反思:大学生村官这种制度安排是不是一种具有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

1新农村建设对大学生村官的有效需求

对于大学生村官的合法性,《村委会组织法》第十一条规定:“村民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和委员,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指定、委派或者撤换村民委员会成员。”因此,大多数地方政府的“空降村官”,多以村支书助理和村委会主任助理的形式出现。虽然这些职务的安排有打球的嫌疑,但只要能够得到村民的认可和接受,权且不去纠缠合法性的问题。我们仅从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人才交易的方面分析大学生村官的有效需求。

1.1大学生村官岗位的事业平台

在对人力资源的激励因素中,吸引和留住人才的首要因素是事业平台。但是,就我国目前的农村,乃至三农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农村,尤其是西部或欠发展的农村地区,并不具备吸纳大学生这一人才群体的环境和条件。然而,在以行政主导为特色的我国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模式中,农村的领导班子和管理队伍的水平和素质,对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以政府需求的方式,搭建一个村官的事业平台,首先在农村村级领导层中引进具有高层次的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大学生人才,作为农村吸纳人才的突破口,无论从成本与效用的比较,还是从可行性考虑都不失为一种立足现实的择优设计。

目前大学生村官就是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优势,协助并村委班子,引导农民认识农村发展的模式与大趋势,传播农业科技,发展农村特色产业,走规模化、集中化和合作化的农村经济发展道路;着力发展农村的社会和文化事业,推进国家的农村社会事业政策的落实等方面施展才干;大力促进农村的民主政治进程,法治进程,促进农村的和谐社会的形成。

1.2大学生村官人力资源交易的报酬机制

作为一种人力资源交易的大学生就岗村官,公平、合理的报酬待遇是必不可少的。就目前情况来看,由大学生村官的使用村来承担其薪酬显然是不现实的,一是一般的村集体收入缺乏,根本无力支付大学生村官的报酬,即使是现任职的村干部的津贴,往往也是由上级财政拨付的。因此,现在的大学生村官的报酬都是由省级政府拨款的。陕西省每年每一大学生村官2.1万元的津贴。除了现金报酬以外,政府对大学生村官还附加有若干非经济报酬的条件,诸如考研加分、考公务员优先等,重庆市规定到农村岗位工作满两年的大学生村官可以直接转正为公务员。

纵观这些对于大学生村官的报酬和待遇附加,不难看出具有很强的暂时性和应急性的特征。在陕西,每年2.1万元,对于目前就业状况不佳的大学生来说,考虑先解决目前短期的就业问题,还是有一定的吸引力,但是这种一刀切政策,能否长期执行以吸引优秀的大学生到农村创业和奉献才能,都是存在疑问的;对于大学生村官所附加的考研、考公务加分或优先的条件,更是与设计大学生村官的实际意义相去甚远。因为如果大学生村官立志于考研、考公务员,他(她)们根本就不会去就应招村官,因为农村根本就不具备考试的学习或复读环境,加那么一点点分数,根本抵不了留在城市或学校复读取得的进步的幅度。再说,到农村去,每天都复习考试课程了,那还有时间和精力承担村官的工作;对于工作几年后能够直接转正为公务员,这倒是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如果这种政策能够长期实施,无疑,大学生村官队伍肯定会壮大和发展。

因此,大学生村官的报酬机制必须要有一种长效机制,否则,现行大学生村安排,也就是毫无意义地解决了一些大学生的临时就业,与真正意义上新农村建设中的知识、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相去甚远。

1.3大学生村官的职业生涯发展通道

除事业和待遇外,吸引和留用人才的重要因素是职业生涯发展通道。其考虑的主要内容有事业发展前景、职位提升的阶梯、收入增加的预期,以及家庭、婚姻和生活环境。对于受市场经济环境熏陶,越来越讲求现实的大学生来说,这些职业生涯发展通道必然在其抉择村官的考虑之中。然而,在事业、职位和收入的未来预期不明,个人生活环境明显差于城市的条件下,就职村官只可能是一种短期的或者是权宜的选择。因此,对于大学生村官的需求,从长远考虑,必需为他们的事业发展和生活前景设计出适合其预期的安排,只有这样才能吸引更多、更优秀的大学生人才为新农村建设做贡献。

1.4大学生村官有效需求的长效对策设计

对于大学生村官的制度安排,不应该是一项临时的、应对大学生就业困难的权宜之举,而是借此机遇,从我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应对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农村,乃至于“三农”发展趋势和变迁的战略高度出发,以农村基层管理水平提升的一项长远的工程和长效的制度设计。

1.4.1岗位设置法定化

目前的大学生村官岗位只限于村支书和村主任助理,且没有明确、统一的国家或地方法律确认,这些大学生村官,很容易就被只作为临时性的跑腿打杂工来使用。国家或地方可以通过立法或行政法规将大学生村官的岗位,以及岗位职责进行规范,这些岗位不仅仅限于助理,也可以在大学生不是当地村民的情况下,以村官的身份经由村民选举和认可成为合法的村主任或村支书。

1.4.2报酬待遇常态化

借鉴于行政岗位的报酬待遇,对于大学生村官可以按助理、副职、正职等相应地与科员、副主任科员、副科长等级别予以对应。使得大学生村官的报酬待遇常态化。其它有关大学生村官的考研、考公务员加分等附加措施完全可以不要。

1.4.3组织管理和生活保障双重化

在组织管理上,大学生村官的组织关系保留在县级机关,他们以县派干部的身份,在县城和所工作的乡村拥有和安排生活保障条件。

1.4.4职业生涯通道法制化、正常化

将大学生村官纳入县乡公务员管理渠道,规定在村官岗位上工作满两年以上的可以经考核和选拔,成为公务员。同时可以将已经被村民选举为村副职以上的正式村官,按相应级别的公务员对待。

2大学生村官的供给机制分析

农村所需要的是大学生村官,而不仅仅是大学生。而目前的情况是只要是大学生,就可以就岗大学生村官,而不论其所学专业与技能。由此而导致的情况是,一些理工科和人文社科专业的大学生村官,由于自身缺乏适应于农村的经济和管理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出现了无法适应农村环境,专业知识技能无处发挥,只能做一些打杂跑腿的零活。因此,作为农村基层管理岗位的村官,并非是只要是大学生都能适应,同样需要与岗位职责相对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大学必须有针对性地培养对大学生村官进行培养。

2.1大学生村官岗位的知识、技能

(1)具有一定的农村发展变迁与农业经济的知识和信息;

(2)掌握一定的农业生产的技能;

(3)具备管理学、经济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知识;

(4)具有农村行政管理,以及农村社会事务管理的知识和技能;

(5)掌握党和国家的新农村建设和“三农”政策和法规;

(6)具备基本的现代信息知识和技术的运用能力和一定的文学艺术修养和能力。

2.2大学村级行政管理专业或专门培训机构的设置

我国现行的大学专业设置并没有专门针对村官的管理专业。从能够真正的培养适合农村工作需要,又能够留在农村工作的现实考虑,让重点大学或外地大学培养当地所需要的村官人才是不现实的。因此,可以在高职学院,地方性的二本院校,或农业院校设置农村村级行政管理专业,有针对性地为农村村级行政管理培养村官人才。

现在大学并没有针对性村官专业,或不设置村官专业的情况下,对于已经选拔确定的大学生村官,必须指定相关的大学再进行一定时间的专门培训。培训内容是大学生村官的岗位知识、技能要求的内容。并且在培训过程中,适当地安排一些实践性的考察和训练的科目和内容。

2.3大学生村官的培养

由于我国农村的情况千差万别,且不同发展程度的农村对于大学生村官的需求内容并不完全相同。因此,大学生村官的培养必须以适应当地农村的村级行政管理需要为导向,培养能留得住、用得上的村级干部。在培养内容、培养方式和政策支持方面可以考虑以下内容:

2.3.1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该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适应农村基层行政管理需要的管理人才。

2.3.2专业知识技能模块与课程设计

专业的知识技能模块和课程设计不要求统一,而是根据地方的实际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村级行政管理的需要,以及当地农村的特色与优势进行具有特色的课程设计。具体实施时可以在保证专业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设置具有侧重经济管理、社会事业管理、农村文化的组织管理、农业科技的推广和管理、农村民主政治建设的推进与管理等具有针对性的专业方向。

2.3.3实践性教学环节

大学生村官的培养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践性,应该加大对学生实践性环节的训练力度。采取建立实践基地、校村结合的方式,从入学开始,在各个学期都应设置和安排认识实践、调研实践、问题分析实践和具体的专项管理实践等实践性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实际农村现实的管理能力。

2.3.4学生的专业思想和品格的教育培养

村级行政管理专业是为农村村级组织培养管理人才的,因此,必须教育学生具有热爱农村、服务农村和奉献农村的思想和品格。加强学生对农村,以及农村发展的新认识,增强学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3大学生村官的选拔与考核

大学生村官作制度安排,只有将其纳入公务员管理范畴,才可能成为一种长效机制。在这种长效安排中,对大学生村官的选拔和考核必须体现为建设和发展新农村事业,以及为了加快我国农村的转型与变迁选拔农村行政管理人才的初衷。

3.1大学生村官的选拔

在选拔大学生的过程中,首先明确其目的是为农村村级管理选拔行政干部,必须使应聘的大学生清楚,村官岗位设置不是政府应对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应急举措,同时就岗村官不应成为择业的过度跳板和再选择的镀金过程,它是奉献新农村建设事业的职业选择。其次大学生村官的选拔必须体现出不同地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对村级行政管理的人才需求特点。

3.1.1大学生村官选拔过程的政府主导

虽然大学生村官是村级需求,但是就现行的农村,特别是西部或欠发达地区的农村,并不具备对外来大学生的有效需求。因此,对于大学生村官的需求还必须是以地方政府为主导的计划安排。政府承担大学生村官岗位的全部成本。

3.1.2大学生村官岗位需求的地方特色

由于我国农村发展的极不平衡,以及不同的农村具有不同的地域特点,因此在选拔大学生村官时,不能够进行一刀切式的计划安排。对于不同地区大学生村官的知识、技能要求进行深入的调查,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大学生村官岗位的职责说明。这样就能够保证选拔到适合于当地村级管理需要的不同专业、不同技能的村级管理人才,也能够确保大学生村官就岗后具有其发挥优势的有效的事业平台,和发展空间与前景。同时,也能够实实在在地为农村建设事业的发展起到应有的推动作用。

3.1.3大学生村官选拔过程中的村民参与

大学生村官最终是与村民打交道,对农村的了解、与村民的融合是大学生村官工作的基本前提。为了预防所选拔的大学生出现不适应农村、村民不接受情况、难以同村民融为一体的尴尬境地,在大学生村官的选拔过程中,安排由村民参与的大学生村官面试环节,以使村民了解当代的大学生知识、技能和信仰品格,大学生了解农村和农民生活状况,双方进行深入、有效的勾通,确保在随后村官工作中的融合基础。

3.2大学生村官的工作和业绩管理与考核

大学生村官,是具有我国特色的村级行政管理的一种制度安排尝试,大学生村官工作具有很强的探索性、适应性和创新性的特点,是一个不断地干中学的过程。因此,对大学生村官的业绩评价应形成融管理、培育与考核为一体的评价体系。

3.2.1制定明确的大学生村官业绩评价体系

大学生业绩评价体系应包括目标责任、岗位要求、发展通道,评价方式,以及奖励措施等完整的激励内容。使大学生村官具有明确的奋斗目标和职业发展前景。同时,业绩评价体系要既能够保证大学生村官的个人发展和个人权益的保护,也要能够确保村官的工作促进农村的发展与建设,以及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转型与进步。

3.2.2业绩考核与培养提高相结合

对于大学生村官的业绩评价过程,不应仅仅进行与升迁、奖励等激励相挂钩的单向结果考核过程。由于大学生村官工作的探索性,各级政府组织应从新农村建设对农村干部知识技能化需要的战略高度出发,对他们更多的进行帮助,培养和促进其农村工作能力的不断提高。业绩评价方式是一个目标沟通、形成共识、支持帮助、结果反馈、不断提高的循环进步过程。

3.2.3大学生村官考评过程中的村民意见表达

对于大学生村官的业绩考评,必须更多地考虑村民的意见表达。大学生村官的去留、升迁、奖励等,都应以村民的意见作为主要依据。这样,既能够对大学生村官的业绩和作为进行客观、有效的评价,又能够促使大学生真正努力服务农村、服务农民,为新农村建设事业做出贡献。

总之,大学生村官制度安排,不应是一种应对大学生就业困难的临时举措。只有从新农村建设对知识型、技能型村级行政管理人才需要的战略高度出发,以村级行政管理人才的有效需求和充分供给为基础,开展大学生村官的选拔、使用和考核评价工作,才能使大学生村官的安排形成一种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

[1]赵锦山,《论大学生村官权威的合法性》[J],天府新论,2008年第5期.

[2]李法霞,《大学生“村官”的角色社会化分析》[J],法制与社会,2008年第10期(中).

[3]李包庚等,《大学生村官现状调查与思考》[J],青年探索,2007年第6期.

篇10

大学生村官计划是国家出台的一个导向性政策,是提高大学毕业生就业水平和促进农村发展问题的一个双赢战略。大学生村官计划这几年仅是一个开端,该计划在实施的过程中有喜有忧,有得有失。无论从政府角度还是从面临巨大就业压力的大学生们的角度,大学生村官工程凝聚着太多的目光和期待。

“近年来,江苏省高等教育事业持续较快发展,高校毕业生规模不断扩大,大学生就业遇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2007年江苏省分管农村工作的省委副书记张连珍在大学生村官部署大会上明确提出,选拔千名大学生到经济薄弱村任职,是为了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锻炼成长、拓宽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途径。

据了解,2007年江苏省省委、省政府开始面向省内全日制普通高校,选拔1011名应届本科及以上学历毕业生,到苏北地区经济薄弱村担任村党支部副书记或村委会主任助理,并开全国之先河,全部列入乡镇全额拨款事业编制、享受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工资待遇。此次活动引起了社会和各大高校的强烈反应。而其他各省市为吸引各类高校的大学生投身到农村基层工作,也开出了多种优惠政策。

从2005年起,北京、四川、江西、福建、青海、辽宁、贵州、陕西、山西、安徽、上海、吉林、湖南、甘肃、宁夏、内蒙古、云南等省市区先后启动大学生“村官”计划。截至2008年2月底,全国共有28个省市区启动大学生“村官”计划,其中17个省市区启动了村村有大学生“村官”计划。

选派大学生到基层其意何在

“找工作太难了!”这是淮阴师范学院2008届毕业生在接受采访时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在就业重压之下,很多同学做出了相同的选择:报名应聘“村官”,把就业的目光从城市转向农村。如果能让更多的大学生走向农村,既能缓解大学生在城市的就业压力,也有利于大学生更贴近民生,更利于优化农村干部队伍结构,利于农村的全面发展。

农村真正需要的是能扎根农村、专业对口、热爱农村的大学生,而不是为了解决户口,为了优厚待遇和“混日子”的大学生。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大学生“村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贵在一个“新”上,这是一个新课题,需要有富有创造性的人才。大学生年纪轻,知识新,朝气蓬勃,干劲十足,适合在农村搞创新性建设。相比其他村官,大学生“村官”是具有现念、现代管理和现代科技知识的新型领导干部,他们可以凭借聪明才智带领越来越多的农民发展致富,以他们新思想、新观念、新思维、新知识,影响和培养越来越多的农民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纵观历史,每一个时代的热血青年都是政治、经济、社会生活中的弄潮儿,当代大学生已经不是过去的“书呆子”,他们有着互联网一般的脑子,有着国际化的视野和思维,更具有全局性的思考高度和广度。新农村建设任务最艰巨、最繁重,需要能够吃苦耐劳、大胆创新的时代英才,大学生理应当仁不让。

大学生村官是中国未来的管理者,我们国家的未来非常需要一批懂中国国情,精于实践的管理型人才。在农村这块最基层的广阔的天地里,浓缩了政治、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大学生可以深入百姓家,亲身到地头,帮农民想出路,求发展,和农民一起体验市场经济中的苦辣辛酸。

当然,缓解就业压力是这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使得当代大学生的生活中无处不体现着竞争二字,然而在他们选择职业时,常常会想到的是既能表现知识和能力水平,又可以缓解经济上的压力,同时还能充分展示自身价值。然而一些职业却往往与他们意愿所违背,有了工作却不肯就业。造成大学生就业的压力持续上升。

有资料调查显示,我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中尚存在着干部来源单一、结构不合理等问题。而高校毕业生思维活跃、专业知识较为扎实,掌握和运用新技术的本领较强,创业创新的热情也较为高涨。吸引有志青年到农村创业,不但能缓解农村人才紧缺的困难,更能加快农村经济的“脱贫致富”,逐步实现小康社会。选派优秀的大学生到达基层,可以为农村送去专业知识、帮助村干部拓宽思路,更新观念,调动农民的积极性,组织农民搞好生产,为农民探索致富的途径从而提高农民的平均收入水平。大学生到农村当“村官”,可以搭建农村人才“高地”,促进城乡人才双向流动,推动新农村建设。

目前,大学生村官存在专业知识不对口,知识背景远离农村实际的情况。记者通过对江苏苏北五市的大学生村官进行一系列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村官具有农学背景知识的仅有4%。此外,医学占2%,工学占6%,法学占3%,经济与管理专业的占22%,哲学、历史学以及说不清楚的占18%;理学、文学、教育学三者占总数的45%。在专业知识结构上,远离农业、农民急需的实用技术和农村工作的知识背景,只是凭着一腔热情来工作,缺乏对工作的整体思路。

“我们意识到了自己的专业和学识在实际运用中的欠缺。部分大学生和农村没有任何的专业联系,只是拥有一个大学生的光环,对在农村工作欠缺心理上的准备和知识上的储备。”一名大学生村官告诉记者。

大学生到农村,一些诸如职务晋升、工资发放、福利待遇、各种保险的缴纳、档案和户口的管理等待遇问题,是个现实问题,大学生去农村的“钱途”与“权途”,远远不及在城市内光明灿烂。此外,“跳农门”也是一些农村学子上大学的重要目的,所以很多大学生在城内“千军万马走独木桥”,而不愿意“倒退”去农村。大学生就业难,农村需要大学生,大学生不愿去农村,诸多现实令人尴尬。

当村官是“机遇”也是“挑战”

今年江苏省全面开展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7687名应届大学生毕业生踊跃报名,最终1670人入选,其中学生党员、学生干部以及获得优秀毕业生等荣誉称号的占80%。

这些村官如何在今后的工作中真正做到扶持三农建设,或许他们应该借鉴一些已有经验。

张天然,江苏省徐州铜山单集镇洪楼村的党支部书记。7月18日,在江苏省欢送1670名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职的仪式上,就不忘为乡亲们推销产品:“一定要到我们那儿去吃粉丝!”

小张是去年江苏省选派到经济薄弱村任职的大学生村干部,她是学外贸英语的。刚到村里时,她上网搜索了大量信息,反复比较论证后,与天津一家公司驻徐州办事处联系,争取到该公司的合同,引导村民发展黄瓜制种业,村民人均增收了600多元。她还与临近的肉鸭屠宰场签订了协议,引导村民连片建起60多个鸭棚。

今年3月,她又把村里的粉丝专业户整合起来,争取到一笔创业基金,成立公司,注册了商标,并按环保、卫生要求组织生产。5月,她被选为村支书。

已成为村民“主心骨”的她说,大学毕业生确实可以“在富民强村中彰显作为”。她告诉那些赴农村任职的青年伙伴们:“到农村去任‘村官’,是我们在人生关键阶段的正确选择!”7月18日,在江苏欢送又一批新“村官”到农村任职的仪式上,小张的介绍赢得众人的掌声。

江苏省委书记梁保华边听张天然的发言,边点头赞许。梁保华说:“在全面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广大农村正在经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传统农民向现代农民的巨大转变,迫切需要大批有理想、有文化、有专长的新农村建设者。” 参加完7月18日的欢送仪式,江苏省团委书记练月琴表示,也许到农村任职的大学毕业生在学校里不是最优秀的,但像张天然这样“在富民强村中彰显作为”,在参与建设新农村中体现自身的价值,将会是农村最优秀的人才。

“他们精神风貌良好,工作积极主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城镇失业人员、失地农民再就业。”提起大学生村官,种植大户刘宝平掩饰不住对他们的钦佩,“我们这里有的大学生还被选为村党支部书记和村主任,成了团结农民群众致富奔小康的‘领头人’。”

清华大学党委副书记史宗恺说,有志从事党政管理工作的学生,应该到农村基层岗位上锻炼,积累实际工作经验,这会让他们终身受益。希望清华毕业生到苏北农村去,那里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国家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这对有志扎根农村建功立业的大学生们,是一场难得的“及时雨”,也是一种挑战。

■言 论

让大学生“村官”发挥更大作用

大学生村官流失给社会带来一些有益的启示和思考。如何使大学生村官真正安心扎根农村,而且切实帮助他们在服务农村的同时实现自身价值,这就要求有关部门挑选村官时要多考虑一些因素。

“如果是农民,我们没有土地;如果是工人,我们不享受工人待遇;如果是政府工作人员,我们又没有编制,工资跟他们相差一两倍!”尴尬的身份让大学生村官在处理工作时常常被人歧视,并没有受到应有的尊重。大学生村官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村干部,主要是对村干部进行协助。

此外,在一些地区,大学生村官的身份编制问题,早就已经被很多人关注,江苏阜宁县31名大学生村官在阜组字[1999]107号和阜人发[1999]48号文件上清楚地看到:“凡选派到农村和企业工作的大学毕业生一律实行一年试用期,试用期满,考核合格的,可作为后备干部培养。”也就是说,“村官”可以享受在编乡镇干部同等的福利待遇。

但10年来,他们除了每个月领到的几百块钱工资以外,就没有别的福利,没有岗位奖,没有下乡补助,逢年过节只能空手回家,过年当月如果没有及时发工资,甚至连回家的路费都困难。“对政治思想素质好,工作实绩突出、群众满意的,可提拔到有关领导岗位任职;乡镇机关在招考公务员和事业单位空岗缺额补员时,可按照有关政策规定和程序优先录用。”文件同时规定任职时间为3至5年。现实情况是:10年来还没有一个可以直接从“村官”队伍调进政府部门工作。

工作范围有限,权力有限,使部分大学生村官成为放羊状态。当记者问到“在解决农村问题上,你真正发挥了多少作用?”时,一些村官表示自己平日最多的就是“帮助书记村长打打材料,在镇里做做杂事什么的”。当初应招的时候,文件说得好,大学生也是热血沸腾。但是一旦录用了就会发现,除了文件外,其他的东西都没有了。下去前没有足够的培训,自己对当地的情况、如何做工作、工作的困难一无所知;下去后没有人管、没有人问,有问题也不知道找谁去问;由此也就很自然地推断出来,“自己就是认真完成任期后也肯定是没有人管”,这样就不免悲观失望。

在采访中,记者还了解到,一些拥有社会背景的富家子弟,则是利用大学生村官作为往后仕途的跳板,这种现象在大学生村官中被称为“富人镀金”。一些权势的关系户基本垄断了升职、调迁的机会,对那些没有社会背景的大学生是很不公平的。同样是努力地去拼取,最后却败在金钱权势上,这本身对大学生从政就是一种很恶性的影响。

大学生村官的流失本就是可预见的问题,不仅因为经济待遇偏低,还因为大学生村官未必都能实现出自己的价值。不少大学生村官都不是本地人,对所工作的农村缺乏良好的感情基础和人际关系支持,在沟通上、情感上很容易和村民产生一定的隔阂和疏离。在待遇偏低、沟通不畅、个人理想的实现受阻时,大学生村官的流失也就在所难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