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划生育意见和建议范文
时间:2024-01-30 17:58:0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计划生育意见和建议,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据科技报表统计,全市20**年统计年度内计生技术服务机构共做节育手术79934例,其中上环44567例,皮埋2417例,结扎14447例,人流8136例,引产2107例,取环11187例,取皮埋984例,吻合术50例,其它手术400例。
全市应使用避孕药具人数为98655人,实际使用药具人数为96304人,应用率达97.61%,随访率达96%,药具有效率达96%,省下达我市的免费药具计划数为862850元,实际从省站调入1271503.1元,比去年同期增补205668元,市实际下达数为1271503.1元,发放率为119%。
一、认真贯彻落实全省科技大会精神,进一步提升服务网络建设水平和服务能力
计划生育的技术服务工作归根结底是要做到“规范、安全、优质”。而要达到以上要求,就必须加强服务网络建设、改善技术服务条件、提升技术服务能力,实行规范化、标准化管理。20**年全市技术服务工作重点围绕这一要求,继续强化县站的“龙头”作用,加强乡所的规范管理,提高技术人员的素质,狠抓服务网络建设管理,使全市计生技术服务的房屋建设、科室布局、设施配备、技术人员配置、技术服务的规范管理等各项工作持续稳步推进。
一是进一步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入,加强了计生服务网络建设。
今年以来,我们会同市发改委共同编制申报了“安庆市十一五县级计生服务站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发改社会[20**]92号和138号)对原有的建设规划做了进一步的局部修订和完善,增加了城区二个区站的建设规划,积极争取上级的资金投入,改善基础建设条件。截止10月底,五个县区三个乡所已落实了国债项目资金,并大部分项目执行到位。枞阳、怀宁、桐城、望江四县区,望江、太湖三乡所国债项目资金已全部落实到位,其中枞阳、怀宁县站,望江、太湖三个乡所已完成新改扩建任务,桐城县站也已于5月28日开工新建,望江县站有望于08年动工,另外,今年在省计生委的关心支持下,对枞阳、宿松二县站作为07年的省重点建设站各下拨50万元设备配备资金,截止目前,我市共争取国债资金320万元,省重点站建设资金100万元,完成地方配套220万元。与此同时,岳西县站还不等不靠自筹部分资金,克服重重困难完成了新建县站3000m2建设任务。大批资金的投入支持,极大地加强了我市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了技术服务的条件。07年度,全市共新建县站1座、新建乡所23所、新建村室370个。
二是全面加强了技术服务的规范管理
春天是播种的季节,针对去年全市技术服务质量得分不高的状况。我们积极分析原因,查找症结,寻求对策。在全省科技工作会议以后,三月底四月初我们就以市计生委名义连续出台了“关于在全市开展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县站’、‘优质服务先进乡镇’创建活动的实施意见”(宜计生委[20**]20号)和“关于开展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管理规范督查调度的通知”(宜计生委[20**]22号)二个文件。20号文件提出县站要达到“环境优美、管理优美、技术优良、服务优质、保障有力、群众满意”的“四优一满意”标准,争创省级优质服务站;乡所要按照三部委的《规范》标准,达到“服务环境好、服务态度好、服务质量好、规范管理好、综合效益好”的“五好”要求,争创优质服务乡镇,为“优质服务县”的创建打下坚实的基础,营造浓厚的氛围。县站、乡所都分别制定了具体的评估争创标准。
截止目前,潜山县已完成了“国家级优质服务县”的申报;潜山、枞阳、宿松、怀宁四县站已完成省优质服务站的申报,待省评估。22号文件在20号文件的基础上,针对技术服务机构建设和管理规范提出了四个方面的要求:1、县站、乡所、村室建设的标准;2、县站、乡所设备配备时限;3、人员配备和县站、乡所配套资金的落实要求;4、技术培训的要求。各县(市)区根据要求上报6月底和9月底前需要完成达标的新改建的乡所村室目标任务数。在此基础上,市计生委分别于7月初和9月底安排了二次专题督查调度。从督查的情况看,全市技术服务机构的建设和管理,整体的服务能力有了明显提升,9个县(市)区全面完成了培训任务,绝大部分县站乡所村室完成了建设任务。但因经济欠发达,投入不足,整体建设水平还不高,问题依然不少。但通过这两项活动的开展,达到了一个目的,那就是全面推进了规范化管理、基本达到了三部委的建设标准、全面提升了技术服务的工作质量。各县站、乡所已有了明显变化,形象、标识、服装、床单等已基本达标,人员基本到位,设备基本配齐,化验大部分已能开展。
三是进一步加强了质量控制,明确了计生技术服务的工作导向
全省技术服务工作质量考核今年起有了重大改变,更加注重对质量检测,优质服务和术前咨询的工作过程考核引导。这种改变也是顺应国家以人为本、优质服务的的大势要求。如何顺应这种变化和要求,我们几经请示,在未得到明示的情况下,几经摸索,按照技术服务三大常规的要求、按照三部委的标准化建设要求、按照省30号文件随访服务的要求,拟定明确了质量检测合格率,随访和访视服务到位率,术前规范咨询率的具体考核量化标准,在半年考核前予以下发,并在年终抽样调查和技术服务机构建设和管理规范督查调度时做了进一步修定和完善,以期通过这种导向,引导基层做好生育全过程的优质服务和质量监测,提高技术服务人员的工作责任心和优质服务能力。在半年考核中,我们还特意抽取了三个县站站长参与考核,以达到作为专业技术人员更好地把握标准,方便操作;对被查单位进行现场指导、宣传;了解市级检查操作程序,更好地指导当地工作的目的。
四是严把“两个准入”,努力提高技术服务人员素质
截止20**年10月底,全市共有县站乡所161个,定编人数796人,现在岗819人,其中技术人员672人,占所有在岗人数的82.05%,技术人员中大专以上学历的142人,高中专以上的541人,有高级职称1人,中级职称90人,初级职称377人,取得执业资格的438人,其中执业医师119人,执业助理医师207人,执业护士102人,药师5人,其它职称5人,持有人员合格证的523人,持证率63.86%。太湖、怀宁两县今年还通过的公开召考分别录用了7名、13名具有执业(助理)医师资格以上的专业技术人员充实到县站、乡所工作,大大提升了全市技术服务人员的整体水平。在06年对县站乡所机构进行执业审核校验的基础上,今年以来,我们更加注重对人员素质的培训和提高,千方百计通过各种手段强化对技术服务人员的技术培训,提高业务技能,一是认真实施国家的“三千人才工程”。为全面提高基层计划生育技术服务能力,国家人口计生委按照《全国人口和计划生育科技发展规则》,全面启动了“三千人才工程”五年实施计划,并对每名培训人员下拨培训经费3000元。
在去年选取2名人员的基础上,今年我们又选取了潜山县站徐灿、怀宁县站何巧红、岳西县站的余晓燕、太湖县站何百华、望江县站的方德清、枞阳县站的邹景磊等6人,基本覆盖了省考核县,保证了每个省考核县均有1名人员参加省三甲以上医院半年以上的进修,我们共同帮助填写进修表格,联系三甲医院,拟定进修文书项目。通过这项活动开展,培训了技术骨干,并进而发挥他们的幅射功能,整体带动基层技术服务能力的提升。二是全面启动了“科技大练兵”活动。全省科技大会以后,按照全省的统一部署和安排,我市结合实际及时进行了布置,出台了“关于印发安庆市计划生育科技大练兵活动实施方案的通知”(宜计委[20**]49号)以学技术、强素质、增能力、树形象。活动内容共分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两大部分,涵盖到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生殖保健的各个方面,共分组织动员、全员培训、岗位练兵、县区参赛选拔、市级比武、组队参赛等五个阶段,自20**年7月开始至2010年3月结束。要求所有的技术人员要以“岗位”为阵地,以本职工作为中心,做到在干中练,在练中干,提高技术服务水平和能力,确保手术安全和工作质量。三是开展了全员技术培训。早在今年三四月份,我们就要求各县(市)区要通过各种形式广泛开展技术人员全员培训,并把此项工作作为一项硬性任务要求纳入到半年考核指标和管理规范督查调度指标,极大地促进了各地此项活动的开展。各县(市)区均按要求安排了15—30天的技术培训,以学技术、重规范、达标准、促管理,成效显著。今年7月我们还组织各县(市)区科技分管主任、服务站长组团参加了在北京举办的第四届中国计划生育生殖健康新技术新产品博览会,开阔了知识和眼界。
二、贯彻落实中央《决定》和省《规定》精神,进一步遏制了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的势头
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始终是计生工作的三大难题之一,也是制约我市计生整体水平提升的瓶颈。中央《决定》出台后,市计生领导小组已连续第四年将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列为全市计生的重点工作,并连续第二年将案件侦破数列入责任书的考核否决指标。经过几年的努力,我市已全面建立了政府牵头、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工作格局。各相关单位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特别是纪委、监察、卫生、公安、药监等部门加强与计生部门的密切协作配合、互通信息、严把关口、工作责任意识大大增强。市公安局今年八月发出了“关于开展出生婴儿性别比综合治理工作的通知”(安公网传[20**]303号),进一步细化了管理措施;市卫生局每年定期召开专门的计划生育工作会议,并将计划生育的相关政策编印成册,分发系统相关单位科室。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已成为全社会各相关部门的自觉行动和广泛共识。
为加强今年的性别比综合治理工作,市计生领导小组适时出台了“关于对全市综合治理出生婴儿性别比及奖扶工作进行专项督查的通知”(宜计生组[20**]7号)要求各县(市)区、皖河农场及市直相关部门自8月1日—8月15日围绕省《规定》的宣传贯彻,围绕市委宣传部、市计生委等12个部门职责履行,围绕市计生、卫生、药监三部门的的三项管理制度执行,围绕本辖区的医疗保健市场、超声诊断仪、终止妊娠药品、免费避孕药具市场规范管理,围绕计生信息通报制度执行,围绕“两非”案件查处及案卷规范等情况开展广泛的自查自纠。并自8月中旬至9月上旬由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陶方启,市人大副主任孙嘉远,市政协副主席程继兵率领市委、市政府督查室、市监察、公安、卫生、药监、计生等相关部门分成三个督查组对各县(市)区及相关部门,特别是涉及综合治理性别比的医疗和计生服务机构,药品经营使用单位的b超室、妇产科、药房的相关制度、措施、环节是否达到省、市规定要求,执行到位情况进行了专题督查。督查结束后,又以市计生领导小组名义发出了“关于全市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专项督查情况的通报”(宜计生组[20**]10号),通报严厉指出并分析了各相关单位在工作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和造成我市性别比升高的原因,提出了下步的建议和安排。与此同时,还以计生领导小组办公室的名义,以宜计生函20—29号对督查涉及的10个县区、13个医疗保健机构、8个计生服务机构分别一一发出了督查反馈意见,限期整改。各相关单位及时梳理、认真对照、及时改进,督查工作取得了明显实效。
今年八月,望江、太湖两县的性别比案件涉及怀宁县的两所公立医院医生,引起了市委、市政府的高度关注,陶方启副市长专此批示:“要严肃处理并报结。”怀宁县委、政府高度重视,四天时间四大步从严从重将涉案人员迅速处理到位并报结。市委、市政府以及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显示了我市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上下一心,齐抓共管,工作见底,务求实效的坚强决心和务实作风,也进一步增强和激励了我们抓好工作的信心。
年初,我们还针对去年省查我市性别比案件暴露出的问题,对07年性别比“两非”案件报结情况作了统一规范,出台了宜计生委[2006]74号文件,对“两非”案件定性,明确执法主体,完善执法程序,确保处理到位,规范整理卷宗以及案件按季上报都做了明确规范和统一,为确保今年的案卷规范上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为增加对全市出生人口性别比的动态管理和调度,我们按季度对全市的出生婴儿性别比进行统计分析,主要分析指标有:1、总性别比与去年同期比较;2、性别比大于120乡镇单位情况;3、性别比小于95、二孩性别比大于170异常情况统计;4、乡镇大于120的名单统计等。此外,我们还按季度对全市性别比的案件突破情况进行了统计,主要指标收集破案数量,个案情况简介,案卷卷宗规范等并汇总报省宣教处。今年以来,我们还注意与纪委、监察、卫生、公安等部门的联系、协作,使一批案件侦破和处理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市计生委今年就以多份信函的形式通报市卫生及相关县区,建议相关单位对涉案相关人员严肃查处,从严从快处理到位。
统计年度内,全年共立案并查处两非案件152件,追究刑事责任2人,刑事拘留9人,涉及党纪处分10人,6人,严重警告4人;涉及政纪处分28人,其中开除1人,撤职3人,降职5人,记大过13人,记过6人;吊销执业许可证、执业证书11件,取消生育指标79例,查封b超21台,没收医疗器械225件,罚款72.96万元。
统计年度内,由于领导重视,部门配合,措施得力,齐抓共管,基本遏制了全市性别比上升的势头,全市性别比达118.46,比去年同期下降0.63个百分点,比05年下降3.77个百分点。其中一孩性别比为106.45,二孩性别比为151.42,比去年同期下降6.33个百分点,比05年下降11.45个百分点。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的势头得到有效遏制,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成效已初步显现。
三、围绕全委中心工作,强化对两站的联系指导
市计生服务站、药具站是市计生委下属的二个公益性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加强对两站的工作联系和指导是全委的共同职责。今年以来,市计生委将两站作为加强机关效能,延伸服务手臂,沟通联系社会,方便服务群众的窗口、桥梁和触角,进一步加强了对两站的关心和扶持力度。计生委分管主任多次带领相关科室人员深入市服务站了解民情,体察民意,解决矛盾于萌芽状态,要求市服务站要进一步加强质量管理监控,进一步提升服务能力水平,进一步改进工作作风。由于加强了管理,今年以来,市计生服务站无一起群众来信来访投拆,无一例技术服务事故发生,在全市起到了应有的表率作用。
避孕药具管理工作是计划生育科技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发放避孕药具、做好药具随访,搞好宣传教育是计生药具工作的主要职能。避孕药具供应方式改革工作在省计生委的关心重视下,在我市已成功实践运作四年,改革后的用药人数和用药量逐年增加,育龄群众使用药具更加方便,快捷,群众更加满意。为保证这项工作的健康发展,市计生委于今年5月中旬召开了“全市药具管理工作会议”,会议传达了全省药具工作会议精神,明确了全年药具管理工作的目标和任务,强化了责任意识,研究和商议解决了存在问题的处理办法,出台了《安庆市20**年药具工作目标管理考核评估方案》,今年以来,市药具站还不断拓宽药具发放渠道,加强制度建设,健全服务网络,强化业务培训,同时通过各种形式和手段,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媒体和阵地,深入广泛地向广大育龄群众宣传避孕药具知识。
截止10月底,全市共有县级药管员20人,乡级193人,村级2045人,且全部持证上岗;全市参与药具改革的四区和两个城关镇共累计发放供应证50648份;期内换发供应证5468份;全市共设立药具供应点251个。其中计生135个,卫生4个,药店30个,居民区46个,其它36个。
四、以岗位职责为准则,保证科技日常工作有序开展
一是坚持标准,开展好“两鉴”工作。一年两次的“两鉴”工作多年来一直是重要的科技日常工作之一。今年5月31日—6月2日,经过一个月的紧张准备,全市组织了07年上半年的病残儿鉴定,共鉴定病残儿童131人,共批准生育113人,不批准生育14人,需补充材料待查待定的20人。第二次“两鉴”工作拟于12月上旬举行。
二是严谨细致,做好有关统计上报工作。今年以来,我们对全市历年的手术并发症情况进行了了解统计。全市共有并发症一等2例,二等14例,三等54例,四等316例。此外,今年的年终科技报表较往年相比有了较大的改变,由以往的二种增加到六种,我们严格按省要求如期上报了统计年度的技术服务机构手术情况、并发症情况,技术服务事故情况,机构服务情况,机构编制人员情况和病残儿童鉴定情况等。
三是坚持协调,开展好配合性日常工作。今年以来,我们与市卫生部门协作,共同打击非法行医,参与艾滋病的防治,防治碘缺乏症的宣传;完成了市科技局的科普工作统计;市妇工委的“两纲”监测数据统计;完成了市政协第226号性别比治理提案答复;参与“1584”热线上线及反映问题的落实处理,二次去市电视台《法在身边》栏目,完成群众政策咨询、解答、宣传。
四是扎实工作,以良好的精神状态参加全省科技大会。今年六月全省科技大会在合肥召开。会上表彰了40个先进集体和60名先进工作者。由于工作扎实、成绩优异,我市共有市人口计生委等3个先进集体,5名先进工作者受到了省人事厅、省人口计生委的表彰和奖励。
五、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0**年,全市计生技术服务工作整体虽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和进步,但与技术服务的规范要求相比,仍存在不少的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技术服务人员的服务意识薄弱。一些技术人员未能以人为本,换位思考,方法简单,态度生硬,优质服务意识不强,依法执业意识较弱,日常卫生管理欠佳,术后随访未按要求完全到位,优质服务的理念,和谐发展的理念教育依然经重道远;二是技术人员的服务能力较弱。一些技术人员不按手术常规操作,无菌观念淡薄,消毒意识不强,仍有少数乡镇化验项目开展不全或不经常,手术区域紧急抢救预案不规范,不完整,防范风险意识差;三是技术服务规范管理不到位。部分县计生委分管主任和县站技术人员未按要求配备到位,影响了基层技术服务工作任务的落实。不少乡镇科室设置仍不合理,各项手术记录不按规范要求定期、及时登记;四是服务阵地的投入仍然不足。部分县基本保障不到位,技术人员工资落实难。部分县站基本装备不到位,影响了技术服务工作开展。部分乡所建设水平与三部委所要求的建设标准仍有差距。部分村室建设滞后,条件简陋,日常管理不到位,卫生状况差;五是优质服务的创建水平仍然较低。我市由于总体计生水平仍然不高,创建工作刚刚起步,今年除推荐潜山县为全国优质服务县,四县站为全省优质服务站外,总体创建水平还不高,部分效果指标的落后影响了各县(市)争创的积极性。这些问题都有待进一步加以改进。
二**年工作意见:
1、以十七大的精神为指引,以科学的发展观统领计生技术服务工作,为构建和谐计生做出应尽的努力和贡献。进一步强化技术服务机构、人员的依法行政意识,优质服务意识,风险防范意识,进一步加强对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技术服务规范教育,加强平时的稽查、监督,杜绝医疗事故发生。
2、继续贯彻落实全省科技大会精神,进一步提高三部委《标准》的落实力度,继续全面推行标准化建设,在县站逐个达标的基础上,整体提升乡所的规范化建设水平,按照《质量管理规范》和《护理指南》提升工作质量和水平。
3、抓好“十一五”规划中对县站乡所国债项目实施的对接工作,加强与省计生委和市发改委的沟通协调,抓好项目实施。
4、开展好“优质服务县(市)”的创建工作,提高创建意识,加强创建理念教育,以创建过程促创建成果,在争创省级优质服务县上继续寻求突破。
5、组织好一年两次的病残儿及并发症的鉴定工作。
6、加强对市级两站的工作沟通和协调。市计生服务站要进一步明确发展思路,拓宽服务渠道,提升服务水平,办出自身特色;市药具站要继续稳妥地推进避孕药具供应方式改革,抓好在全市各县(市)城关镇的推广、应用和运作,同时要加强与市药监局的联系,强化市场监督。
7、继续开展好性别比综合治理,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协作配合,加大对“两非”案件的查处力度。
篇2
实行扶贫开发与计划生育相结合,是统筹解决贫困地区人口与发展问题的重要举措。当前,我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已进入稳定低生育水平,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新阶段。建立健全扶贫开发与人口和计划生育相结合工作利益导向机制,提高贫困人口基本素质、自我发展能力和脱贫致富的步伐,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让人民群众得实惠的客观要求。在扶贫开发中体现和优先扶持计划生育贫困家庭,能够有效提高贫困地区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能力,大幅降低违法生育率,提高贫困地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整体水平。有利于贫困地区尽快改变群众的生产生活状况,有利于贫困地区有效、稳定地解决群众的温饱和社会发展问题。因此,只有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形成扶贫开发与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各区县人口计生局和扶贫开发办公室要在区县政府的统一领导下,高度重视扶贫开发与人口和计划生育相结合工作,进一步提高认识,不断增强做好扶贫开发与人口和计划生育相结合工作的自觉性,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统筹解决人口与发展问题,加快贫困地区群众脱贫致富的步伐。
二、建立和健全“两结合”利益导向机制,提高群众自觉实行计划生育的积极性
今后一个时期,各级人口计生部门和扶贫开发部门要坚持把计划生育作为扶贫开发的一项基本措施。通过扶贫开发与人口和计划生育相结合工作,不断提高贫困地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整体水平。
(一)扶贫资金计划安排与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相结合。市扶贫办每年根据省上和全市扶贫工作项目规划、要求,结合全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总体目标任务,在制定经济社会发展政策和全市扶贫工作项目规划、要求时,研究制定有利于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新举措,并在扶贫开发中体现和优先扶持计划生育贫困家庭,形成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合力。对达到省级优质服务先进县标准的贫困区县,在扶贫资金计划安排时优先安排并给予适当增加;对出生政策符合率90%以下,出生统计准确率在95%以下的区县,扶贫资金计划安排时给予扣减。
(二)对计划生育贫困家庭和人口计生工作搞得好的地方给予政策优惠。
1、在不改变扶贫资金的性质、使用途径、管理渠道的前提下,各区县在安排扶贫项目、资金及扶贫贷款时,要优先安排计划生育贫困户,特别是独生子女和双女户。
2、在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加工及扶贫开发劳动力转移“雨露计划”培训的立项、资金安排上,要优先安排和扶助计划生育贫困户。
3、在安排千村扶贫人口搬迁工程时,要优先安排独生子女和双女贫困户搬迁。
4、在扶贫开发重点村建设扶贫项目和千村互助资金项目安排时,要优先安排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搞得好的县、乡、村及家庭。
(三)村计划生育干部参与千村互助资金发放。按照千村互助资金发放程序,把计划生育管理和帮扶发展经济结合起来,优先为计划生育贫困户提供资金和技术培训。凡违反计划生育政策的贫困户不能使用互助扶贫贴息资金,也不能享受有关的扶贫优惠政策。
(四)在对贫困县工作评价中,实行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一票否决”。凡突破年度人口计划,出生政策符合率不足90%,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经费投入低于规定标准70%的,不得评为“扶贫开发先进单位”。
篇3
全市各镇(区)计生办、服务站及全体工作人员。
二、考核内容
办公室工作、政策法规工作、流动人口工作、宣传教育和协会工作、规划统计工作、技术服务工作六个方面。
三、考核办法
考核采用专项调查与抽查,年中考核与评估,年底考评与验收的方法进行。分值比例专项调查与抽查占30%,年中考核与评估占30%,年底考评与验收占40%。
分条线考核采用百分制考核(具体见各条线考核细则),局考核小组综合评定结分,然后各条线结分转换成百分进行考核,百分分配比例为:
1、办公室工作15分。
2、政策法规工作15分。
3、流动人口工作10分。
4、宣传教育、协会工作15分。
5、规划统计工作15分。
6、技术服务工作15分。
7、特色专项工作15分:
1工作创新奖:本年度在某方面具体工作方法上有创新,创新项目被上级认可,并具有推广运用价值。满分4分。
②工作特色奖:本年度在某方面具体工作方法上有特色,特色项目被上级认可。满分3分。
③专项工作奖:承担其它镇(区)不开展的专项工程或试点并取得良好成绩的,经上级认可。满分2分。
④提供现场奖:人口计生工作为上级提供考核、调研、观摩等现场,按取得的效果和上级领导层阶加分。满分2分。
⑤重点工作成效奖:在流动人口管理服务和孕前优生检查工作中成绩突出,流动人口管理服务人群比上年提高10%以上,孕前优生检查超额完成5%以上。满分1分。
⑥竞赛奖:积极参加上级组织的各类竞技活动,按获奖的档次加分。满分1分。
⑦信息录用奖:信息被国家、省、市级以上报刊(网站)录用,按录用的档次加分。满分1分。
⑧栏目素材奖:凡为《人口与计生》电视栏目提供素材并获得市级以上部门奖励,按获奖的档次加分。满分1分。
同一项工作只按一个奖项计奖,本项目最高累计得15。
四、奖励办法
篇4
关键词:计划生育;宣传教育;科学生育
人口和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工作是党和国家宣传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推行计划生育政策的重要手段。如何加强新时期人口和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工作,使之成为宣传党的政策,传播婚育新风,普及健康知识,引导科学生育,稳定低生育水平的重要载体,是新时期人口计生工作者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充分认识计划生育宣传工作的重要性
宣传工作是教育人、鼓舞人、感染人、引导人、塑造人的工作。人口计生工作是做的是人的工作,主体对象是人,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必须充分认识人口计生工作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人口计生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质,改善人口结构,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良好的人口环境。
第一,加强宣传教育工作是转变群众婚育观念的最直接抓手。“思想是行动的先行官”。只有认识提高了,觉悟转变了,观念改变了,行动上才会自觉的参与和支持。温州人口计生工作落后,很重要的一条就是群众婚育观念的落后。一方面,由于受特殊的宗派、宗教、宗族和历史、地理、经济因素的影响,“养儿防老”、“传宗接代”等落后、腐朽的思想观念在一部分群众中根深蒂固。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相当一部分人对人口计生知识的需求已经向求知、求乐、求健康、求家庭和睦和维权等方面发展。无论是要彻底改变几千年遗留下来的婚姻陋习,还是要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计划生育/生殖健康需求,都需要我们进行长期艰苦的宣传教育工作,以先进的文化引导人,以科学的知识提高人,以健康的理念塑造人,以高尚的品位熏陶人,以正确的舆论感染人,以法治的精神规范人,建设新型生育文化。
第二,加强宣传教育工作是提高人口计生工作整体水平的最有力举措。进入新时期后,我们不仅面临着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的艰巨任务,而且要统筹解决人口数量、素质、结构、分布等方面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还要研究和把握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之间的变动规律,促进协调发展与可持续发展。在如此艰巨而又繁重的任务中,人口计生宣传教育工作是一项最基础也是最基本的工作,它贯穿于人口计生工作的始终。任何一项人口和计划生育的业务工作都要通过宣传教育工作去开路、去落实、去监督。只有抓紧、抓实、抓好宣传教育工作,才能保证我市人口计生工作实现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第三,加强宣传教育工作是推进人口计生工作综合改革的最重要内容。全面深化综合改革,建立完善工作新机制是新时期人口计生工作中具有战略性、全局性的工作,是新形势下稳定低生育水平,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必然要求,是从根本上解决当前人口问题的必由之路。全面深化人口计生工作综合改革其中一项最主要内容就是要实现优质服务标准化。而实现优质服务标准化最主要的抓手就是加强新型生育文化建设,促进生育文明。宣传教育工作不加强,生育文明未实现,就谈不上优质服务标准化,深化综合改革,建立完善工作新机制的目标就会落空。
第四,加强宣传教育工作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最有效载体。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要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乡风文明包括文化、风俗、法制、家庭和睦、社会稳定等内容,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人口计生宣传教育工作是转变人们婚育观念、婚育行为、婚育习俗的一场深刻的思想革命。就是要大力传播新思想新文化新理念,弘扬婚育新风,帮助群众树立科学、文明、进步的生育观,引导人们注重生活质量,注重生产质量,注重生育质量,追求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建设幸福、美满家庭。新型生育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顺应潮流的时代精神相结合的产物,是弘扬真善美,抨击假恶丑,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重视和发展人口计生宣传教育工作,努力建设新型生育文化。只有做大、做强新型生育文化这个“软实力”,新农村建设才能更有生命力,才能真正促进农村的和谐发展、农业的全面发展和农民素质的不断提高。
二、增强抓好计划生育宣传教育的主动性
人口问题是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关系到改革开放的现代人建设的成功,关系到民族的未来。从根本上解决人口问题,转变群众的婚育观念是前提。必须看到,随着时展、社会进叔,宣传教育工作面临新的挑战和要求。我们只有主动出击,不断加强和改进宣传教育工作,才能牢牢占领思想工作的主阵地,把握话语主动权。也只有通过强有力的宣传教育,才能澄清全社会的模糊认识,最大限度地赢得社会各界的支持、
需要指出的是,当前的宣传教育工作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有些地方对宣传教育的地位作用认识不足,重视不够,致使宣传教育摆不上重要议事日程,相关经费得不到保障,最终造成舆论氛围不浓厚、宣传效果不理想的局面。有的地方对宣传教育的功能定位认识不清,离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要求尚有较大差距。开展宣传教育主是为稳定低生育水平、统筹解决人口问题服务的,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宣传教育都必须服从和服务于这个大局。
因此,稳定低生育水平、统筹解决人口问题,首要措施还是要加强宣传教育。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走群众路线、放手发动群众;必须理解群众、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必须靠宣传教育形成正确的社会舆论导向,转变群众婚育观念,建设新型生育文化;必须将加强和改进宣传教育作为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坚持不懈地抓下去。
三、创新计划生育宣传方式的实效性
创新是宣传教育永葆活动的源泉。面对当前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我们必须从方式、方法、内容各个方面加以创新,切实增强宣传教育工作的吸引力、针对性和渗透力。
注重形式多样,在增强宣传教育的吸引力上下功夫。新的历史时期,宣传对象、宣传环境等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我们必须适应这种变化,争取超前谋划。近年来,山东省菏泽市在宣传教育形式创新方面动了不少脑筋,费了不少心思,相继开展了万本挂历派送、万个购物袋入户、宣传标语粉刷、万件国策背心赠送、万场文艺演出、双千帮扶工程等活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今年,我们又提出实施计划生育户外环境“五个一”工程,即各县、乡镇都要建设一条人口文化街、一条人口文化长廊、一个人口文化宣传样板社区、一个人口文化宣传样板企业、一个人口文化广场。同时还策划了人口文化书画展、人口中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群众自治示范巡回宣讲等活动,这些对于改善我们的户外宣传环境,有效利用基层文化阵地,提升群众自治水平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坚持按需施孝,在增强宣传内容的针对性上下功夫。要对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抓住群众最关心、最感兴趣、与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热点、难点、疑点问题,深入细致地进行宣传教育。要根据人群、年龄、职业等差异确定不同的宣传内容,既要考虑群众的文化程序、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又要从群众实际需要出发,有的放矢地开展宣传教育。比如我们早前开展的青春期、新婚期、孕产期、育儿期和中老年期等“五期教育”,就是典型的分类施教,按需施教,对传播科学、文明、进步的婚育观念,普及避孕节育、优生优育、生殖健康知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作用。但现在这些宣传教育活动在有的地方开展得不够好,很多群众享受不到这些基本的宣传教育服务。这就需要我们发挥网络优势、技术优势、阵地优势,将“五期教育”发扬光大。另外,在宣传教育过程中,必须坚持民主平等原则,不能板起面孔,而要满腔热情。要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方法,寓教于乐,使群众既感到合情合理,能够接受,又感到可亲可信,乐于接受,从而做到入脑人心。
四、提高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工作的自觉性
宣传教育工作抓得好不好,关键在领导。如果领导重视,基层必然干得有劲,如果领导不重视,基层也会司得动。因此,领导干部要高度重视、全力支持宣传教育工作,为基层的同志们作好表率、当好后盾。
一是要牢固树立首位意识,把宣传教育摆到重要位置。宣传教育首位意识不能仅仅停留在嘴上,而要真正放在心上,抓在手上,落实到行动上。对这项工作,各级人口计生部门每年都应至少专题研究一次,部署一次,调度一次,总结表彰一次。坚持每年制定专门的宣传要点,做到每年一个主题,每年一套计划,每年一批活动,梯次推进,循序渐进。
二是要多主争取筹措资金,确保宣传教育经费落实到位。宣传教育需要投入做支持。宣传教育是外向型的,它的社会性和公益性都很强,和社会方方面面的关联度非常高,这就需要我们拓宽视野、开动脑筋、多想办法。一方面要坚持政主导抓宣传教育的思想,多向党政主要领导汇报,争取领导支持,加大财政对宣传教育的投入工作。另一方面,要牢固树立社会联合办宣传教育的观念,学会用市场的办法解决宣传教育工作中遇到的资金难题。可将计生公益广告和企业形象广告有机结合,借助外力促发展,吸引投资搞宣传。
篇5
关键词:区域经济空间一体化;生态环境系统;耦合协调度;区域差异
中图分类号:P208 文献标识码:A
1 引言
区域经济空间一体化与生态环境是近年来区域发展过程中备受关注的两个问题,二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长期以来,已有许多学者对于区域经济空间一体化和生态环境系统进行了研究,最早由Viner[1]、Makower[2]和Meader[3]等提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判断标准;随后美国经济学家Friedman J提出区域经济一体化演进阶段理论[4];20世纪60年代,经济学家库兹涅兹提出假设,衡量生活质量的一些指标会随着经济增长先恶化,之后逐步好转,以这一理论为依据,90年代Grossman等通过统计分析,发现环境和经济发展存在着此消彼长的相互促进的关系,亦成为“环境库兹涅兹曲线(EKC)”理论[5];此外William[6]、Lewis[7]、Paul[8]分别研究了区域经济空间一体化结构对于生态环境的影响,揭示了区域经济空间一体化与生态环境演变的相互作用关系。
在我国,随着地方经济发展的演进,区域经济空间一体化的趋势也越来越明显,与此同时也面临着区域生态环境质量下降的紧迫局面。因此区域可持续发展、空间经济一体化和生态环境相互作用等命题也逐渐进入学术界的研究视角,并备受关注。庞效民[9]参考了国际性区域经济合作和实践,对其基本理论概念和演变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和分析,提出“区域一体化”的理论内涵;陆大道[10]、方创琳[11]等从理论与实践的角度研究了人地关系演变过程及问题;安虎森[12]等根据空间经济学中的自由资本模型,讨论了经济一体化的效应和主要途径;孟庆民[13]等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视角分析了空间经济集聚的机理,提出了经济集聚与经济扩散同时并存,空间上以经济集聚为主导;陈祖海[14]、李名升[15]等分别从环境和经济之间的动态演化以及建立二者之间的动态反馈机制、中国各省经济—环境系统协调度的发展和演变规律,探讨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关联关系。
当前,尽管国内学者对于区域经济一体化与生态环境压力及可持续发展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是在理论模型总结及其定量分析上仍需进一步探索。本文将在提出“区域经济空间一体化生态环境压力耦合度”概念的基础上,构建耦合度模型研究两者的耦合关系及其随时间的变化,并将模型应用到空间层面进行区域差异分析。
2 模型构建与研究方法
“耦合”是一个物理学概念,指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系统通过各种作用彼此影响的过程和现象。1971年德国物理学家赫尔曼·哈肯提出协同论,从协同论的角度出发指出耦合度这一度量,表示系统发展过程中各个序参量之间协同作用的强弱程度。本研究引入新概念“区域经济空间一体化生态环境系统耦合度”,对其研究首先对各子系统进行评估,之后再进行耦合度的计算和评价[16]。区域经济空间一体化生态环境的耦合度主要是指在一定区域内,随着区域内部的经济集聚效应和互补效应带来的区际间联系增加,产业活动布局的变动,产品和生产要素流动的加速以及市场统一度日渐增强,区域经济空间一体化系统对于区域的各种生态环境系统演化的影响程度,同时也包括生态环境系统对于区域经济一体化过程的反馈和约束作用。
2.1 各子系统功效综合评价
耦合系统由区域经济空间一体化系统和生态环境系统两个子系统构成。每个子系统的若干指标,分别为x1,x2,…,xn。若xij值对于系统的功效贡献为正,该指标为正指标;若xij对于系统的功效贡献为负,该指标为负指标。通过集成方法得到区域经济空间一体化和生态环境系统的综合功效Ui,耦合系统不同指标功效系数dij和综合功效Ui计算公式为:
dij=(xij-xijmin) / (xijmax-xijmin) (xij为正指标)
dij=(xijmax-xij) / (xijmax-xijmin) (xij为负指标)
Ui=?鄱Wij×dij (其中,Wij≥0,?鄱Wij=1, j=1,2,…, n ) (2)
式中,xij为i系统j指标取值;xijmax为i系统j指标的最大值,xijmin为i系统j指标的最小值;dij为i系统j指标的功效值(同时也为标准化值),0≤dij≤1,当dij=0时,功效最小,当dij= 1时,功效最大。Wij为子i系统j指标的权重。采用熵值法确定指标权重,对研究对象的区域经济空间一体化系统和生态环境系统进行综合评价。
2.2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耦合协调度的模型构建从区域经济空间一体化和生态环境两方面来选取评价指标。指标选取以代表性和数据可获得性等为原则,最大化地反映系统的效益和功能。借鉴先前相关学者的研究成果,选取区域间联系度(REII1~REII4)、基础设施网络(REII5~REII6)、产业活动布局(REII7~REII8)、市场同一度(REII9~REII11)四个方面11个指标来综合反映区域经济空间一体化;从区域资源能源消耗指数(RRECI1~RRECI3)、区域环境污染指数(REPI1~REPI3)、区域环境容量指标(RECI1~RECI3)三个方面9个指标,分别反映区域经济空间一体化和生态环境两个子系统的实际状况和水平(见表1)。
2.3 区域经济空间一体化与生态环境系统耦合协调度评价
借助物理学中的耦合概念和耦合系数模型,得到多个系统的相互作用耦合度模型。
C=■■ (3)
本文构建的是关于区域经济空间一体化和生态环境两个子系统的耦合度模型,故n = 2。耦合函数可以表示为:
C={(U1·U2)/[(U1+U2)·(U1+U2)]}1/2 (4)
其中,C为耦合度,Ui为各个子系统的综合功效。由公式可以看出耦合度的大小是由各子系统Ui决定的。由数学关系得知,Ui取值区间位于0~1之间,耦合度C取值区间也为0~1之间。当C=0时,两系统之间耦合度最小,系统之间要素处于无关联状态,系统朝无序状态发展。当C=1时,两系统之间耦合度最大。
区域经济空间一体化发展以生态环境为承载,而生态环境系统反馈并且约束区域经济空间一体化发展的进程。因此协调度模型可以很好的评定区域经济空间一体化发展与生态环境系统交互耦合的协调程度。其计算公式为:
T=■ D=■ (5)
其中,D为协调度,C为耦合度;T为区域经济空间一体化与生态环境的综合协调指数,主要反映了区域经济空间一体化与生态环境的整体协同的贡献和效应:考虑到区域经济空间一体化与生态环境同样重要,将α、β两个权重值均设为0.5。由U值计算的分布规律,协调度D的值域区间也为0~1,借鉴以往学者的研究成果,按照耦合协调度的大小将区域经济空间一体化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状况划分为3个大类10个亚类(表2)[17-19]。
2.4 评价对象与数据来源
本研究选取中国各省级单元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中国各省区域经济空间一体化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度来表示区域间的空间差异。分析的数据来源于1992年~2011年的《中国统计年鉴》,对于由于统计口径等问题缺失的部分数据,进行插值补充。研究范围和空间分析的尺度包括全国和31个省域(不包括港、澳、台)两个层面。其中重庆市1997年以前资料缺失,对其研究时间尺度为1997年~2010年,之前重庆市的数据并入四川省整体考虑。
3 区域经济空间一体化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的时序变化特征
基于以上评价指标体系以及模型的计算,通过模型进一步计算中国区域经济空间一体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结果见表3和图1:
从图1可以看出,1991年~2010年中国区域经济空间一体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从1991年的0.732不断上升到2010年的0.935,表明近20年来中国区域经济空间一体化与生态环境系统之间的交互耦合的协调程度实现了稳定的提高。
从区域经济空间一体化系统来看,1991年~2010年中国区域经济空间一体化水平呈不断上升的趋势,由1991年的0.216提升为2010年的0.997。近20年来, X2值、X4值上升趋势较为明显,表明基础设施建设和市场整合发展迅速,而X1值、X3值增长相对慢,表明区域间联系水平和产业活动布局呈现缓慢上升趋势。1991年以来中国区域经济空间一体化总体进程的加快,特别是2000年以来区域经济空间一体化提升速度的加快,主要贡献来自于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和市场整合度水平的提高。也说明了这一阶段实行的以缩小区域差距为导向的西部大开发、以区域协调发展为导向的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和中部地区崛起等区域政策促进了中国区域经济空间一体化的快速发展。
从生态环境系统变化来看,1991年~2010年中国生态环境水平总体上呈现出先升后降的变化波动趋势。先由1991年的0.428上升为1999年的0.660,而后又微带波动下降到2009年的0.499,2010年生态环境水平值为0.619,有所提高。具体分析,Y1区域资源能源消耗指数得分逐年缓慢增长,Y2区域环境污染指数先是增长后又呈下降趋势,Y3区域环境容量指数逐年升高。总体来看,区域资源环境容量水平虽然有明显提高,但是区域资源消耗的增加以及环境污染程度的加剧,成为制约中国区域生态环境水平健康发展的重要障碍性因素。
1991年~2010年中国区域经济空间一体化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的评价表明两系统演化过程中内部各要素的相互和谐一致性的提高,表明区域经济的发展与生态环境系统交互耦合的协调程度的增强。
4 区域经济空间一体化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的省际差异
4.1 省际差异的总体演变趋势特征
由于各个地区发展速度不同、产业结构相异,进而区域经济空间一体化对于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和深度也有所不同,故中国区域经济空间一体化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关系也呈现出地区差异化(图2)。
如图2(a)所示,1991年~2010年中国各省区域经济空间一体化水平的空间分布极不平衡,各省值从0.014到0.867分布不等,各个时期区域经济空间一体化水平最高的是北京,最低的是。除了极少地区外,各省的区域经济空间一体化水平都呈逐年上升的状态。其中2010年,北京、上海、天津等地的区域经济空间一体化水平最高,这些地区部门产业结构完整,基础设施条件较为完善,国际资本流动较大,密集的科技、教育及人才资源有利于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贵州、云南和广西等地一体化水平最低,原因在于地区自然资源禀赋较差,交通等基础设施不完善,信息通讯网络不通达,地区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市场辽宁、吉林不健全等;从发展速率变化来看,内蒙古、浙江、山东、江苏等地的区域经济空间一体化水平提高较快,北京、辽宁、黑龙江、云南等地的区域经济空间一体化水平提升缓慢。
如图2(b)所示,1991年~2010年各省生态环境水平整体呈下降趋势,除了北京、黑龙江、江西和辽宁等省市的生态环境水平值有较小提高,其余省市的生态环境值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宁夏、上海、山西和青海地区生态环境下降程度最大。总体来看,辽宁、重庆、内蒙古、新疆、上海等地生态环境水平较低,这些地区有的是自然资源相对丰富,工业不发达,污染物排放少,有些地区则是因为是生态屏障地区,人口密度小,资源能源消耗少;而安徽、江西、湖北、山西等地生态环境水平较高,原因在于地区人口多,工业污染物排放量大,资源能源消耗过多。
如图2(c)所示,各省区域经济空间一体化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度呈总体上升趋势,1991年~2010年,耦合协调度上升幅度较大的省份有、上海、内蒙古和安徽等地区,上升幅度较小的地区有黑龙江、天津、河北和北京等地区,而宁夏的耦合协调度较最初有略微下降。同时引入相对发展率的概念,1991年~2010年各省耦合协调度的相对发展率(Nich值)差别很大,其中、上海、内蒙古、安徽、辽宁、陕西、江西、海南、山东、广西、贵州、新疆、青海、重庆(2001年~2010年)14个省区的Nich值>1,表明这些地区耦合协调度的增量大于全国平均增量。其余地区相对发展速率较小,即这些地区耦合协调度增长较为缓慢。
各地区耦合协调度的值大小程度不一,以2010年为例(图3),按照表2的区域经济空间一体化与生态环境系统耦合协调的分类体系,可以将31个省的耦合协调度划分为以下几种类型:属于优质耦合协调类的有北京、天津、辽宁、上海4个省,在全国的区域经济空间一体化与生态环境系统中表现最为协调;良好耦合协调类有江苏、浙江、安徽、福建、山东、河南、广东、重庆、陕西等9个省份,说明这些地区的区域经济空间一体化能够较好的协调生态系统的发展,相互耦合程度较高;处于中级耦合协调类的有河北、山西、内蒙古、吉林、黑龙江、江西、湖北、湖南、广西、海南、四川、贵州、云南13个省,是数量最多类型;处于初级耦合协调类的有甘肃、青海、新疆3个省,协调性较弱;勉强耦合协调类有宁夏、两个省,系统协调能力最低,处于全国的后位。从分类结果来看,主要集中在良好耦合协调类和中级耦合协调类,占到协调类型总数的71%。
总体分析区域经济空间一体化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度的格局,全国区域经济空间一体化和生态环境系统总体情况较好,除个别地区,均达到了较为良性的系统协调。另外耦合协调度在空间上具有梯度变化趋势,经济较发达的东部地区的耦合协调度普遍高于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的中西部区域,东南沿海地区普遍高于西北地区。
4.2 省际差异的空间分布演变特征
为了分析各地区空间集聚模式,运用GeoDa软件计算出我国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各指标的全局自相关值(Moran’s I)并检验其显著性,根据Moran提出的Moran's I的计算方法,全局Moran’s I值区间为[-1,1],大于0证明空间具有正相关性,值越大空间分布相关性越强;反之小于0时为负相关,空间邻近单元不存在相似属性;接近0则表明分布趋向于随机状态。据此分析我国区域经济空间一体化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的空间集聚特征。
4.2.1 全局空间自相关检验
由表4可知,1991年、2001年、2010年各省区域经济空间一体化评价值的Moran’s I分别为 0.273、0.171、0.255,正态统计量 Z值分别为3.47、2.97、3.32,明显大于正态函数在显著性水平为1%时的临界值(2.58),说明全国的区域经济空间一体化水平呈现不均衡状态,即较高水平地区的周边地区水平也较高,而较低水平地区周边的地区水平也较低。并且Moran’s I值随时间逐渐增加,证明空间集聚现象日益增强。1991年、2001年、2010年各省生态环境指标评价值的Moran’s I结果分别为 0.069、-0.017、0.318,说明各省生态环境水平空间分布由随机转为集聚分布模式。1991年、2001年、2010年区域经济空间一体化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度的Moran’s I值分别为0.092、0.256、0.355。说明各省耦合协调度分布不平衡,空间格局呈现集聚分布模式,并且各省耦合协调度的不平衡性逐渐增强,差距也在逐渐增大,即东部大部分区域的耦合协调程度普遍高于中西部地区。
4.2.2 Moran散点图及LISA集聚图
通过分析Moran’s I统计量显示我国区域经济空间一体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具有空间集聚性。为了更好地显示这种空间集聚特征,对于各个研究区域,利用 Local Moran’s I指数(或称LISA)来检验局部地区是否存在相似或相异的观测值集聚在一起。第i个研究区域的全局空间自相关统计量的分解值Ii=z■wijzj,式中Zi和Zj是标准化之后的观测值,正的Ii表示高值被高值区域包围(HH),或者低值被低值区域包围(LL),值越大表明相似变量值的区域在空间集聚,形成了高高或低低的集聚格局;相反负的Ii表示低值被高值区域所包围(LH),或者是高值被低值区域所包围(HL),值越小表明相异变量值的区域在空间集聚。通过Moran散点图(图4)和LISA集聚图(图5)分析:
以2010年为例,位于H-H型地区的有北京、天津、山东、河南、江苏、安徽、湖北、上海、福建、浙江;位于H-L型地区的有河北、山西、江西;位于L-H型地区的有辽宁、陕西、重庆、广东;位于L-L型地区的有甘肃、宁夏、青海、、云南、贵州、广西、吉林、湖南、海南、四川。
通过3个时间段的数据结果总结,各个省份的类型具有以下特点:H-H型地区的省份全部位于我国的东部地区,这些省份和周边地区的耦合协调度都较高,相互之间的空间差异程度较小,存在较强的空间正相关,即为热点区;而L-L型地区的省份大都位于西部地区,即各省份以及周边地区耦合协调度都较低,空间差异也较小,为盲点区。从Moran散点图发现位于L-H和 H-L型地区的省份的观测值具有非典型性,而从LISA集聚图统计得出,位于L-H和H-L型地区的省份均不显著,即并非真正的典型地区。
5 结论与讨论
通过耦合协调度模型对1991年、2001年和2010年中国区域经济空间一体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的时空分布进行实证分析表明:(1)1991年~2010年中国区域经济空间一体化水平呈不断上升,生态环境水平总体上呈现出“先升后降”的变化波动趋势,区域经济空间一体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也逐年上升,即20年来中国区域经济空间一体化发展与生态环境系统之间的交互耦合的协调程度实现了稳定的提高;(2)在空间上,我国各个地区的区域经济空间一体化与生态环境交互作用的耦合协调度也存在着明显的区域差异,呈现集聚分布模式,各省耦合协调度的不平衡性逐渐增强,差距也在逐渐增大,表现出东部大部分区域的耦合协调程度普遍高于中西部地区的格局。
从区域耦合协调度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方面来看,二者之间存在很高的空间对应关系。大部分区域的耦合强度高于协调程度,说明由于受到自然条件、经济发展阶段及历史发展基础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两个系统在空间上并没有达到良性共振,在不同的政策取向作用下,区域经济空间一体化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强度与协调程度必然存在着差异。
同时研究发现,运用物理学的耦合度和协调度的公式进行区域经济空间一体化和生态环境的相关分析,较多的是从数值分布规律上进行二者之间的规模同步性分析,没能从内部真正交互分析二者关系,还需要从内部进行结构分析,甚至需要各个系统要素指标的分析。这些问题将成为本研究下阶段研究的重点。
参考文献:
[1] J Viner. The customs union issue, Carnegie Endowment for International Peace[M]. New York, 1950.
[2] H Makower. “A contribution towards a theory of Customs Union” [J]. Economic Journal, 1953, 63 (249): 33-49.
[3] J EMeade. The theory of customs unions [M].Amsterdam North Holland, 1955.
[4] J Friedman. Regional development Policy: a case study of Venezuela[M]. Cambridge: MIT Press, 1966.
[5] G Grossman, A Krueger. Economic Growth and the Environment[J].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95, 110(2):353-377.
[6] 威廉·J·鲍莫尔,华莱士·E·奥茨著,严旭阳,译. 环境经济理论与政策设计(第二版)[M].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3.
[7] 保罗·切希尔,埃德温·S·米尔斯,著.安虎森,等,译. 区域和城市经济学手册(第3卷)[M].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3.
[8] 阿瑟·刘易斯,著. 周师铭,等,译.经济增长理论[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9] 庞效民. 区域一体化的理论概念及其发展[J]. 地理科学进展,1997,30(6):41-47.
[10] 陆大道. 关于地理学的“人—地系统”理论研究[J]. 地理研究,2002,21(2):135-139.
[11] 方创琳. 中国人地关系研究的新进展与展望[J].地理学报,2004,10(59):21-32.
[12] 安虎森. 空间经济学原理[M].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13] 孟庆民,杨开忠. 一体化条件下的空间经济集聚[J]. 人文地理,2001,30(6):7-11.
[14] 陈祖海. 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再认识[J]. 地域研究与开发,2004,23(4):21-24.
[15] 李名升. 经济—环境协调发展的演变及其地区差异分析[J]. 经济地理,2009,29(10): 1634-1639.
[16] 吴跃明,张子珩,朗东锋. 新型环境经济协调度预测模型及应用[J].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32(3): 466-473.
[17] 廖重斌. 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定量评判及其分类体系[J]. 热带地理,1999(2):171-177.
[18] 陈基纯,暖. 中国房地产业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度研究[J]. 商业研究,2011(04):112 -117.
[19] 张晓东,池天河. 90年代中国省级区域经济与环境协调度分析[J]. 地理研究,2001,20(4):506-515.
Spatial Pattern and Regional Disparity of Regional Economic Integration and Ecology-Environmental
Stress in China
YAO Li1, GU Guo-feng1, LU Jie2, WANG Jian-Kang1
(1. Schoo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Changchun 130024,China;
2.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College, Shangqiu Normal Umiversity, Shangqiu 476000, China)
篇6
关键词:驻保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外语+专业"
外语教学同其他科目一样,需要有一个明确的教学目标与方向,即,想要把学生培养成一个“什么样的人”、“具备怎样的素质、能力及认识”。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英语已经成为世界上使用最为广泛的语言之一,外语人才也受到更多的青睐,同时对外语人才的水平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从目前来看,围绕外语人才的培养与需要存在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社会对外语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二是外语复合型人才不再仅仅是成绩或是某一方面能力的象征;三是外语人才数量突增,队伍庞大,很多人面临着“毕业即失业”的状况,专业发展前景堪忧。至此,可以说外语已不再是单纯的某一方面的特有优势,已经由“专业”向“工具”转型,成为受到过高等教育的人普遍具备的能力。另一方面,目前我国的外语人才队伍庞大,供大于求,而真正符合外语工作单位需求水平的“一专多能型”人才又严重不足,使得整个外语市场出现的供需矛盾一时间难以有效解决,纯外语专业人才的发展面临窘境。因此,加快改革外语教学模式,解决人才培养难题迫在眉睫。
一、人才培养模式现状
就我国的高等教育现状来说,无论是自主办学权还是教学模式、人才培养状况都不容乐观。一直以来,受传统教学模式影响,高校只为培养单一型的专业化人才,而忽视了现今社会对人才需要的多方面考量,导致从高校走出的人才难以适应市场经济下的现实需要。因而,各大高校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改革与教学创新,提出了新的人才培养战略,不断拓展学生的各方面潜能,致力于培养应用型人才、复合型人才。根据笔者调查发现,驻保高校已于1998年调整人才培养计划,设立了专门的英语教研室,进行教学计划的布置与商讨工作;合理安排课程比例,增设社会热门的复合型课程;不断增强课程内容与时展的关联性,完善相关配套设施。另外,驻保高校着眼于当前外语发展前沿,紧跟国际趋势,结合我国教育发展现状,针对不同的学习阶段提出不同的教学目标及侧重点。初级阶段,加强学生的基础及实践能力;高级阶段,加大融入外语语言文化学习,拓展国际视野。以“厚基础、宽口径”为主要特色,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基本确立教学目标后,根据市场需要调整人才培养模式,向“外语+专业”模式转变。为实现高校英语教学模式的优化升级,还要在构建人才培养系统,创新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内容等方面加大力度。
二、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策略
1.存在的问题
在一系列的调整策略后,驻保高校学科建设的成效日益凸显,为社会提供了一大批高素质的专业化、复合型人才,他们不仅精通所学专业的知识与技能,更对其他相关知识如数家珍,具备市场所需要的前沿视角。其巨大进步我们有目共睹,但不得不说,实际成效与发展目标还有一定差距:学科体系不完善、结构层次单一,过于大众化,缺乏优势学科;学科目标方向性不明确,过于传统保守,缺少新兴学科;师资力量不足,教师队伍水平参差不齐;学科建设资金紧张,运转困难,基础设施条件落后等。另外,除自身学科建设的不足外,与其他同类院校的英语学科也存在不小差距:学生队伍庞大,但整体水平较低;缺少优秀专业师资,缺乏影响力;科研组织活动不足,学术交流、研讨资金不足,难以与一些优秀学术人士交流与合作,难以增强知名度与认同感;学科类型单一,创新性不足;基础设施水平较低,缺乏英语学科必须的教学设备;师资职位较低,缺乏经验,结构不合理等等。
2.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策略
经过对学科结构与师资、教学等等多方面的分析,驻保高校也针对性的提出了新的人才培养方案,不再仅局限于所学的语言专业,也不仅据此来决定自己的发展方向,而是向着更多的选择出发,在发展好自己外语专业的基础上进行跨专业的学习与涉及。即,“外语+专业”。这主要是为了增强学生学习的广泛性与积极性,构建复合型的知识体系,促进全面发展。具体的说,可以由经贸、文秘、旅游、管理等等专业构成其他专业的发展方向,供学生们选择与比较,根据个人爱好或者未来发展计划选择跨专业科目,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外语+专业(方向)”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是新的社会发展需要下的正确选择,是符合新形势,有益于学生成长的不二之选。同时,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下,要求实现学生专业知识、外语能力、人文素养三方面的有机结合,并将其融入到基础教学环节中,着眼于当前的就业现状,以学生的现实情况为基础,市场需求为导向,不断探索改革路径,总结“外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经验与教训,为学生开辟出一专多能的新型发展之路。
三、驻保高校“外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方法和思路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提高师资建设资金投入比例,引进专业水平较高的或具有一定影响力的青年教师,提高教学水平与行业认同感;提供给教师更多的外出学术交流、研讨的机会;调整师资结构,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加强科研建设,创新科研成果,拓展教学思路。
2.加快进行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之路,全面促进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积极进行教学改革的沟通与交流,总结适用于普通高校的人才培养策略,增强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能力,拓宽学生视野,提高全方面能力,培养创新精神。构建特色学科、特色专业,培养特色人才。
3.构建课程体系
优化课程结构体系,完善相关科目的基础建设。所说的“复合”并不是样样通、样样精,而是在保证外语专业的完整性的同时保证专业知识的系统性,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在大学初期前两年可保持基本的外语课程内容,增设相关的汉语选修课程,增加学生对语言的理解能力。到了大三,可以适当开设一些相关的专业方向课,将部分内容填充扩展,如将单纯的写作练习替换为“旅游英语写作”等。
4.更新教学内容
外语教学内容很大程度上受到教学模式的影响,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学内容单调、枯燥,难以引起学生们学习的主动性c积极性。因此,新的教学模式下,教师要紧跟时展的步伐,积极听取学生的建议,在保证遵守基本的外语学习规范的基础上,广泛涉猎,所选内容要具备适应性与实用性、应用性。除此之外,由于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还未深入,改革进程也没有足够的经验,没有相关符合“外语+专业(方向)”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教材,因此,高校之间应当积极合作,不断进行交流探讨,共同编写教材,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
综上所述,人才培养模式直接关系到高校人才的专业发展前景,关系到社会发展进程,因此,要积极进行人才培养交流,通过不断的调研实践,探索创新一专多能的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培养模式,为改善大学生就业现状开辟新的路径。
篇7
摘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赛项的设置与比赛内容,反应了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和发展趋势,人才培养只有与技能大赛有效衔接,才能真正实现技能大赛的办赛初衷,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以石油化工生产技术专业为例,从分析技能大赛对人才培养的促进作用入手,对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及构建课程体系与技能大赛的有效衔接进行了探索,并在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 :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技能大赛;有效街接
基金项目:延安职业技术学院2013年研究项目“延安职院‘授人以渔’使命的思想内涵及创新实践研究”(项目编号:YZK201301)
作者简介:刘月梅,女,延安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747(2015)11-0004-04
截止2014年,教育部门主办的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已有98个项目,赛项设置面向职业院校已开设的量大面广的主要专业(群),并体现专业核心技能,强调与产业结构升级和高新技术发展同步。[1]三网融合(4G网络)、云安全、智能家居、水环境监测与治理等赛项的举办,体现了职业教育服务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需求、促进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结合的办赛理念。[2]赛项内容紧密对接行业标准和技能规范,体现相关职业岗位或岗位群专业核心能力与核心知识、产业前沿技术,涵盖丰富的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点,这与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相一致。
职业院校如何将人才培养与技能大赛有效街接,真正做到“以赛促教、以赛促改、以赛促建、以赛促学”,最终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高,是我们每一位职业院校教育工作者应该思考的问题。本文以石油化生产技术专业为例,探讨如何以技能大赛为契机,构建与技能大赛与职业标准相衔接的课程体系,全力推进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实现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高。
一、技能大赛对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促进作用
(一)以赛促教,提高教师专业技能水平
在带领学生参赛的过程中,通过指导学生参赛、研读评分标准,教师能了解到专业领域最新技术和行业企业对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岗位技能要求,从而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改革的方向,为今后的教学改革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加强了教师与企业和同行的学习、交流与合作,促进了教师实践技能的提高,同时也带动整个专业团队建设,锻炼了教师队伍。
化工类赛项包括化工生产技术、精细化工生产技术、化工仪表自动化、化工生产设备维修和工业分析检验,其中,化工生产技术属石油化工生产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其余4个赛项内容也是石油化工生产技术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这些赛项的内容和评分标准都具有一定的教学导向作用,加速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和课程标准制定的提升和课程体系的改革步伐。
(二)以赛促改,深化专业教学改革
技能大赛是促进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是检验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重要手段。它引领指导教师在吃透大赛赛程和技术规范的基础上,不断调整实践教学内容,以突出课程的职业性、内容的实用性,提高专业技能训练的完整性和针对性。[3]化工生产技术赛项核心内容是化工工艺实操和仿真操作,教师可以通过模拟大赛参赛项目,以此为载体创设相关学习情境,设计教学活动,进而在课程体系重构、教学内容重组、行动导向教学实施等教学改革方面有所创新和突破。
(三)以赛促建,引领实训基地建设
技能大赛中所使用的设备以及操作和评价的衡量指标全部以企业为标准,这就要求参赛学校与企业合作,改善原有实训条件,促进实训项目标准化、实训内容企业化,拓展实训基地的功能,促进实训基地的资源共享。[4]依据职业标准和岗位需求,化工实训基地一般包括基础化学实训室、化工单元操作实训室、化工仿真实训室、化工产品分析实训室等。其中,化工单元操作主要设备包括精馏操作、吸收-解析、流化床、流体输送、离心分离、过滤、反应釜、DCS操作等,这与专业技能大赛相对应,并符合企业岗位需求和职业标准的要求,有利于学生实践技能的提高。
(四)以赛促学,激励学生成长成才
技能大赛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潜能,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而且涵养了学生的意志和品格,更培养了学生团体协作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技能大赛获奖学生会更多地受到企业的青睐,就业质量明显提高。[5]目前,各类化工企业对学生的职业素质,尤其是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技能大赛吸引着更多的学生投入到其中,并在大赛中不断的学习成长,在提高自己专业技能的同时,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
二、人才培养与技能大赛有效街接的探索与实践
(一)构建与技能大赛相衔接的专业课程体系
职业院校应借鉴技能大赛中化工类赛项评比标准及相关行业标准、职业标准与技术规范,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具体、可行的专业技能培养目标,通过分析石油化工职业岗位群所应具备的岗位能力,确定典型工作任务,按照职业技能发展的规律,与合作企业共同构建基于石油化工生产过程和生产任务的课程体系,创新“任务引导、能力递进”工学结合教学模式。[6]
(二)课堂教学改革
1.理实一体化教学。通过“教学做一体”的改革与创新把学校变成了企业,把课堂变成了车间,真正做到了“教学内容与职业资格标准的一体化设计,教室、实训室与施工现场的一体化配置,理论、实训、实习的一体化结合,知识、技能与职业素质的一体化培养”。[7]在日常教育教学始终与技能大赛相衔接,并建立起长效机制。在日常的课堂和实训学习过程中,要求学生时刻按照技能大赛的操作规程进行操作,把每一堂课当作真实的比赛,当作真正的工作场所。
2.小班化教学。受专业技能实训场地、工具及指导教师等因素的制约,职业院校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通常也是采用班级授课制。[8]但在技能大赛中,通常指导教师都是对几名参赛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指导,这种教学方式能使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快速提高。化工类课程尤其是一些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如化工设备维修、管路拆装、化工工艺实操等也应采用小班化教学,分组学习和实训。
3.强化过程考核。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的考核与评价,一直没有形成一个系统、科学和相对客观公平的体系。[9]职业学校可以借鉴技能大赛的评比考核标准,进一步规范教育教学,强化过程评价和实践环节的考核,并建立起一套较为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稳步提高。
(三)实践教学改革
技能大赛的目的是强化职业学校学生职业技能训练,因此,职业院校应加大实践教学的比重,在实践教学中应体现“做中学、做中教”的职业教育教学特色,实现理实一体化教学,使学生的专业技能贴近生产实际和企业要求。[10]为确保人才培养与企业岗位需求“无缝对接”,应形成“校内专业基本技能实训+校内专业综合实训+校内生产性实训+校外顶岗实习”实践教学体系,校内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与行业企业专家、技术人员及能工巧匠共同组成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11],在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开发出适合企业岗位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
(四)技能大赛与学生成长相结合
让技能大赛应贯彻学生大学三年的学习,让学生在日常的学习训练中深入体验真实的工作环境,寻找自己的差距和不足,促进学生的自我反思和自我成长;[12]同时,还可以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技能和才华,增强学习的信心,增进同学间的合作与友谊,磨练意志品质。
三、结语
“普通教育有高考,职业教育有技能大赛”[13],这是教育部对新时期职业教育内涵建设提出的要求,职业院校只有将人才培养与技能大赛有效衔接,才能真正对职业院校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石油化工生产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与技能大赛有效衔接的探索与实践可以为职业院校专业和课程改革提供借鉴和思路。
参考文献:
[1]钱金萍,钱大庆.职业院校实践教学与技能大赛有效衔接的研究综述[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11(5):48-50.
[2]廖春蓝.基于技能大赛的高职玩具专业教学改革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4(6):126-129.
[3]谢海燕.职业技能大赛对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影响[J].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3):113-115.
[4]钱金萍.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与实践教学的内涵、特质比较[J].包头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3):42-43,60.
[5]钱大庆,钱金萍.职业院校实践教学与技能大赛有机街接的价值意义[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2):65-67,77.
[6]薛新巧.以地方职业技能大赛为载体,构建高职院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共享型实训基地[J].职业教育,2013(10·下):60-63.
[7]凌霞.职业技能大赛促进教育教学模式的创新[J].现代商贸工业,2014(8):132-133.
[8]丁震,邵泽东.职业教育发展与技能大赛制度化——以烹饪专业技能大赛对教学改革的作用为例[J].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2):64-66.
[9]凌璟.与技能竞赛相对合的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实践性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3(12):56-57.
[10]张兰.构建与技能大赛及职业标准相街接的电子商务专业课程体系[J].江苏教育研究,2013(9):26-30.
[11]白术波,王彦伟.一体化模块式教学在石油化工生产技术专业的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2009(S1):486.
[12]党韶丽.当化高职化工专业人才培养之瓶颈探析[J].科技信息,2012(30):254.
篇8
一是积极宣传,不断增强领导的政治责任感。争取领导支持,首要的任务就是让领导了解我国严峻的人口形势以及国家和地方党委政府关于计划生育的方针政策,从而对计划生育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有一个更深、更全面的认识,保持清醒头脑,明确肩负重任,增强做好计划生育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要积极寻找宣传的途径和方法,增强宣传效果。要切实把人口理论纳入党委中心组、领导干部读书班、政工干部培训班的学习内容;要给领导特别是分管领导购买、定阅一些关于人口理论和计划生育方面的书籍、报刊、要及时将中央和上级的新精神呈给领导阅示,呈送之前最好在重要的字句上面画上记号;要经常将兄弟单位和本单位的情况向领导反映。
二是当好参谋,增强领导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计划生育工作政策性强,内涵丰富,工作难度大,每一项工作的开展都与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联系在一起。作为业务部门和计划生育工作者,为领导当好参谋、提好建议是自身重要的职责。要吃透上情摸准下情,把上级的指示精神和本单位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并借鉴兄弟单位好的经验与做法,提出合理的意见和建议,帮助领导作出正确的决策。工作中出现了问题,特别是面对困难,要心中有数。拿不准的问题要多请示,以得到领导的理解和支持,同时也便于领导有针对性地抓好工作。
三是干出成绩,激发领导抓好工作的热情。领导重视和取得成绩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领导重视,工作容易开展,用取得的优异成绩赢得领导的信任和支持,激发领导抓好计划生育工作的热情。要时刻牢记宗旨和肩负的重任,敢于面对困难,不怕挫折,知难而进。要养成学习与钻研的习惯。经常研究上级的新精神和典型单位总结的新经验,不断丰富自己的头脑。要努力思考,大胆实践,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及时提出改进和加强计划生育工作的意见与措施,不断提高计划生育工作的整体水平。
篇9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维护社会公平、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坚持“公平对待、服务至上、合理引导、完善管理”的方针,以扩大计生基本公共服务覆盖面、优化计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质量为目标,加快构建配置合理、功能完善、便捷高效的计生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体系,努力实现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全覆盖,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基本原则
(一)以人为本,促进融合。要立足以人为本,切实维护广大流动人口的切身利益和合法权益。对流动人口实行与户籍人口同服务、同管理,使流动人口融入当地镇(街道)、村(社区),实现流动人口与当地村(居)民的和谐相处。
(二)公平合理,基本均衡。坚持底线公平、机会均等,切实保障流动人口育龄夫妇实行计划生育的基本权利,保障享有最基本的公共服务,着力缩小与户籍人口享受基本公共服务的差距。
(三)量力而行,积极有为。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公共财政承受能力,制定符合本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计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标准。着力优化配置公共资源,努力提高计生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效率和水平。
(四)政府主导,统筹推进。要发挥各方优势,加强人口计生与综治、公安、教育、民政、财政、劳动保障、卫生等相关部门的政策衔接,整合部门管理力量和信息资源,同时鼓励民间、社会资本参与计划生育公共产品服务,形成政府主导、公共财政为主体、社会各方共同参与的计划生育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模式。
(五)创新管理,重点突破。要不断推进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创新,重点在技术服务、信息网络、利益导向、自我管理等方面有针对性地进行改革创新,不断完善“均等化服务、科学化管理”的服务管理模式。
三、工作目标
全市实现国家规定的计生基本项目技术服务和药具免费全覆盖;流动人口育龄妇女获得出生缺陷干预、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等项目服务,实现优生优育服务同待遇;流动育龄妇女享受生殖健康咨询指导和检查、随访,实现生殖健康服务项目共享受;逐步建立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加快流动人口市民化进程,全面形成“全覆盖、同待遇、共享受、促融合”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工作体系,建立和完善适应城镇化建设的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新体制。年主要目标:努力创建成为省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示范县(市、区)。
四、主要任务
继续贯彻执行《关于进一步加强暂住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工作的意见》(政办发〔2008〕93号)精神,进一步完善各项服务机制,创新服务载体,充分发挥市人口家庭12356服务平台作用,逐步提高服务覆盖面,着力提升均等化服务水平。重点加强和提升以下“六个均等化”服务:
(一)加强免费宣传教育服务。通过举办培训班和知识讲座、制作和发放免费宣传品、开展“新市民婚育课堂村企行”、婚育文明福万家等特色宣传服务活动,引导流动人口树立科学、文明、进步、守法的婚育观念。各镇(街道)要制订年度活动计划,抓好落实,要求每个镇(街道)、村(社区)一年至少开展两次培训或主题宣传活动,使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宣传品入户率、计生基本科普知识知晓率、生育政策知晓率均达到90%以上。
(二)加强免费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流动人口育龄妇女凭服务卡,可就近到当地镇(街道)计生服务站或指定的医疗机构,享受国家规定的基本项目免费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包括放环、取环、流产(引产)、结扎和一年两次的查环查孕服务,落实计划生育手术实名登记制度,孕环检报告单由镇(街道)计生部门免费邮寄或通过信息网络传输给户籍地计生部门。要采取主动服务、上门服务、告知服务等形式,进一步扩大免费服务覆盖面,确保流动人口计生基本项目免费技术服务率达100%,并使参加孕环检的流动已婚育龄妇女达到90%以上。
(三)加强免费生殖健康检查服务。将流动人口已婚育龄妇女纳入生殖健康项目服务,切实抓好新市民已婚育龄妇女生殖健康关爱项目,做好流动人口已婚育龄妇女生殖健康档案管理,及时更新。积极探索实施居家式计划生育和生殖健康服务方式,使流动人口已婚育龄妇女享受“无偿、低偿”的生殖健康服务和妇科病治疗。
(四)加强免费避孕药具供应和随访服务。按照国家人口计生委提出的避孕药具可及率、获得率要求,科学合理设置计生药具发放点,重点要保障流动人口集聚的外口公寓、企业宿舍、市场等区域的计划生育避孕药具供应。要采用上门发送与自主领取相结合的方式,努力使流动人口免费药具获得率和可及率达到90%以上。
(五)加强免费婚检和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强化优生优育科普知识宣传和普及,为流动育龄群众免费提供宣传咨询服务,使符合条件的流动育龄群众获得免费婚检、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等项目服务,服务率达到80%以上。为流动人口提供和户籍人口同等的“优生、优育、优教”服务。做好宣传倡导,禁止发生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和非医学需要的选择性人工终止妊娠行为,保证母婴安全。
(六)加强奖励优待和生育关怀救助服务。逐步落实《条例》规定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和奖励、优待。各镇(街道)、村(社区)要根据本地实际,对自觉落实长效节育措施的流动育龄夫妻,视同户籍人口给予适当奖励;流动人口晚婚晚育或在现居住地施行计划生育手术的,享受与户籍人口同等的休假等待遇。完善外来育龄妇女住院分娩救助制度,逐步提高救助标准,保障流动人口孕产妇的生命安全。强化利益导向,将关怀关爱流动人口纳入生育关怀系列行动。继续做好对实行计划生育的流动人口困难家庭进行救助和帮扶。加强人口计生与相关政策协调,使流动人口获得子女教育、技能培训、医疗、社保、文化体育设施、公共福利等其他基本公共服务。
五、实施步骤
(一)创建省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示范县(市、区)。时间:年月至月。
1.宣传发动。年月下旬至月上旬,调研流动人口计生基本公共服务现状,研究制订具体实施方案,启动创建省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示范市工作。
2.组织实施。年月中旬至月下旬,各镇(街道)按照均等化实施方案的目标和要求,落实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各项工作任务,重点实施以下三个项目:
——实施新市民12356项目。依托市人口家庭12356服务平台和市、镇(街道)两级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网络,为广大流动人口提供计划生育咨询、预约、查询、投诉和建议、告知、随访、提醒服务,使流动育龄群众能普遍享受多样化、个性化、便捷化的优质服务。要进行广泛宣传,让流动人口知晓服务平台的服务性质和服务内容,让服务平台在推动流动人口服务覆盖面、提高服务水平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实施新市民优质服务促进项目。成立市婚育文明乡音讲师团,开展“新市民婚育课堂村企行”活动,举办“我爱第二故乡”新市民家庭才艺比赛,编印“均等化”服务指南,组织广大流动育龄群众学习计划生育、生殖健康、优生优育、避孕节育和法律法规知识,提高流动育龄群众实行计划生育的自觉性和生殖健康水平。继续推进新市民已婚育龄妇女生殖健康关爱项目,每年为50000名已婚育龄妇女提供免费生殖健康检查和“两癌”筛查服务。对居住6个月以上,持有《省居住证》或《省临时居住证》及生育证明的计划怀孕夫妇,提供19项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服务。实施新市民避孕药具畅通工程,按照流动人口的分布情况,制作镇(街道)、村(社区)避孕药具免费发放点地图,每个自然村至少设立一个避孕药具发放点,流动人口集中居住200人以上的企业、公寓也相应设置避孕药具发放点,畅通避孕药具发放渠道,满足广大流动人口育龄群众的需求。
——实施新市民阳光计生项目。公开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办事、办证程序。镇(街道)、村(社区)要完善便民服务大厅建设,设立流动人口计生服务宣传栏,提供流动人口办事“一条龙”服务,重点要做好流动人口婚育证明查验、一孩生育登记等服务性工作。继续开展“请流动人口评计生”活动,各镇(街道)要及时了解本地流动人口对计划生育的需求和对工作的意见建议,不断改进方法、完善制度、提高服务水平,切实维护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合法权益。要进一步畅通群众诉求渠道,对群众咨询、投诉和反映的意见建议做到快速、妥善地解答及处理,使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满意率达95%以上。
3.总结验收。年月下旬,完成评估报告,组织做好总结评估、迎检工作。
(二)建立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长效机制。时间:年月至年月。
在认真总结经验基础上,完善相关制度,健全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长效工作机制。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市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协调小组负责组织实施和统筹协调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具体负责对各镇(街道)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的指导、督促和评估。各镇(街道)要结合实际,制定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工作实施计划,细化工作目标任务,明确工作职责,确保工作有序开展。各成员单位要各司其职、加强协作、形成合力,共同推进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各项工作。
(二)深化宣传发动。要充分利用计生宣传阵地、电视、报纸、网络等各种手段,广泛宣传实行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意义,让广大流动育龄群众及时了解政策内容,增强依法享受免费服务、自觉实行计划生育的意识。要充分发挥计生协会会员和志愿者的作用,开展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宣传倡导工作,增强流动人口归属感,推进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篇10
您好!在新春佳节之际,首先向您致以无比诚挚的问候!我们真诚地欢迎您在xx街生活和工作!感谢您用聪明才智和辛勤的汗水,为推动我街经济快速发展及社会和谐作出的积极贡献!同时,感谢您对我街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支持及对广大计生干部工作的理解!
在新的一年里,为给您的家庭生活、工作,创造良好的环境,提供更加优质的计划生育优质服务,我们给与您以下温馨提示:
1.如果您是年满18至49周岁的育龄妇女,在我街从事务工、经商等活动,并拟在我街辖区居住30天以上,请向居委会交验《流动人口婚育证明》并签署《流动人口育龄妇女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协议》,接受现居住地的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
3.如果您返乡过年,请认真核对自己的《流动人口婚育证明》是否还在有效期内,如已过了有效期或还未领证,请在返乡时的户籍地计生部门办理换证、领证手续,如果您的婚育情况发生变更,应在3个月内到原发证机关办理变更手续,以防《流动人口婚育证明》情况不实、过期失效,给您的工作生活带来不便。
朋友们,计划生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做好计划生育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如果您有计划生育方面的需求或对管理有什么意见、建议,请随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竭诚为您提供帮助和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