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公司改革方案范文

时间:2024-01-30 17:58:0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建筑公司改革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建筑公司改革方案

篇1

关键词:营改增;会计处理;财务影响;纳税筹划

2011年年末我国财政部与国家税务局公布实施营改增方案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开始在我国逐渐推广实施。营改增改革方案规定,我国交通运输服务业、现代服务业等改按增值税纳税,税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而小规模纳税人则采用增值税低税率纳税,税负有所减轻。由此可见,尽管营改增会对不同行业和不同类型企业的税收负担带来不同影响,但是最终仍然会打破营业税和增值税两税并存的局面,简化优化税收体制的同时为企业纳税带来方便,减少重复征税环节,减轻企业的纳税负担。从宏观角度来看,营改增改革试点对企业的纳税缴税产生影响,从而影响企业的财务状况,下文将从企业财务指标的变化出发,分析营改增实施后对企业实际财务状况带来的影响。

一、营改增对企业财务产生的影响

1.资产负债水平潜在提升

资产负债率是衡量企业总体偿债水平和资本结构的重要比率,根据企业的总资产与总债务计算得出。营改增后,原以价内税计量营业税改为以价外税计量增值税,应税产品或劳务内剥离应缴纳税额,因而总价格会因此降低,而资产总额也会因此而降低,总额低于营改增之前的资产的差额部分会以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的方式计入应交税费科目中,用于抵减销项税额。在计算企业的资产负债率时,其资产总额降低,负债未受到营改增影响保持不变,因而资产负债率相应提高。

2.现金流转压力提高

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谋得一席之地,就必须确保有足够的资金进行日常运营周转。以建筑施工企业为例,在日常营运过程中难免会有长期拖欠工程款的现象发生,不仅影响了企业的良好的业界声望,更严重的后果就是造成企业资金周转相当困难。原因不难理解,营改增以后,企业在当期只有销项税额,而进项税额的缺失,增大了资金周转的难度。由于在未将所有的货物(包括材料在内)采购款付清时,供应商出于保险和自身利益的考虑,不同意给企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没有了销项税额,税改后的应交增值税的数额与营改增之前的营业税的税额进行比较,我们不难发现,前者大大高于后者,造成了工程上价款无法及时收回,给企业的资金周转造成了更大的麻烦。

3.权益净利率产生波动

权益净利率通过企业净利润与所有者权益相除得出。净利润计算过程中会扣除成本、费用及所得税费用等,其中成本项目可能会因营改增受到影响。营改增后,如果企业经营过程中产生不符合抵扣标准的资产,资产出售时的增值税进行税额将会构成企业的成本抵减档期收入,因而现金流出增加,净利润总额减少。另一种情况,企业因获取原材料过程中如果无法开具增值税发票,在获取等额收入的情况下,因可抵扣的销项税额减少而使得销项税额总额增加,因而影响收入总额,最终留存于企业的净利润降低,所有者权益不变的情况下,而进一步导致企业的权益净利率降低,个别情况下可能会影响到企业投资者的投资决策。

二、企业财务管理应对策略

1.完善会计处理方式

加强对会计处理方式的完善,减小会计核算变化的风险。营改增之后,建筑企业的会计处理方式一定会发生较大的变化。建筑企业要依据自身的发展特点,结合相应的会计政策,依据增值税的要求进行会计科目的设置,在此基础上进行相关账户与辅助表的设置。建筑企业在进行业务处理时,要严格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税法、会计制度执行,衔接好纳税工作与会计核算工作。对于企业会计核算的风险要做好防范工作,依据实际发展状况调整企业的会计核算制度,提高核算工作的效率。

2.合理把握纳税时间

营改增后,企业除了缴纳税率有所变化外,纳税时间的灵活性也有所改变,因而应当在做好纳税筹划的同时,充分把握好纳税时间。例如,建筑施工企业可以通过把握固定资产的购入时间来把握进项税额的抵扣时点,尽可能的使固定资产的进项税额以增值税形式参与抵扣,以便减少企业的增值税纳税总额。同时,在全球化这个大背景下,交流与合作也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要格外注重与具有一般纳税人的材料供应商或者是专业分包、劳务分包公司进行业务合作,同样可以减少税金。

3.积极管理增值税发票

增值税发票是企业缴纳增值税的重要凭证,也会作为企业抵扣税额的重要依据。增值税发票的销项税额减去进项税额表示企业当期应对缴纳的增值税,因而企业在发生销售业务开具销项发票的同时,还需要积极获得增值税进项发票。一般纳税人在采购业务中如果遇到无法取得增值税发票的情况,应对积极与销售费协商,主动联系税务机关,努力克服困难,争取增值税进项发票,据以抵扣增值税销项税额。同时,企业还需要对增值税发票的使用期限进项妥善管理,对于资金回收周期较长的项目或产品,需要在增值税发票开具之日起18月内进行抵扣,否则将会因无法抵扣而增加企业经营成本。

参考文献

[1]李梦娟.我国消费税改革的考量与权衡[J].税务研究,2014,(5):32-35.

[2]王玉兰,李雅坤.“营改增”对交通运输业税负及盈利水平影响研究——以沪市上市公司为例[J].财政研究,2014(,5):41-45.

篇2

【关键词】准企业管理环境 建筑材料检测 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7C-

0056-02

一、课程改革背景

(一)当前中职建筑材料检测课程教学体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传统的教学模式难以突破。一是教学主要以单向传输为主,课堂教学通常采取“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记”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造成理论课时多、动手操作实践训练少,这种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所提出的“厚基础、宽口径、强实践”的要求。二是核心能力的培养虽然加大了校内实验室、实训中心模拟训练的时间,但与企业实际操作还存在一定距离。面对中职生源变化及市场对该专业人才要求的提高,按传统模式培养的毕业生离市场人才需求差距较大。学生还需在检测行业同师傅跟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才能独立从业,使得培养的人才技能不到位,素质不尽人意。从“传授型教学”走向“学习工作化教学”的改革成为必然。

2.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缺乏实用性,课程内容与工作任务的相关性低。中职学校实践教学通常是随堂进行,实验课依附在课程教学中,实验仅单纯为课程服务,缺乏专业相关岗位的实用性,无法提高学生的实际专业所要求的技术应用能力与综合能力。

3.实训配套无法满足教学要求。在加强实践性教学过程中,各职业学校都建设了一批相应的校内实训基地、实训中心或实训室,但由于经费和场地因素,这些实训场所的建设并没有很好地“关照”项目教学的要求。实践教学开展未能进行实质性的改革,实践教学开展深度不够,学生缺乏全面、系统、高质量的专业技能训练。

4.专业教师缺乏一线工作经验。现在许多中职学校引进的教师多为刚从学校毕业的大学生,虽有深厚的理论基础,但是缺少一线工作的实践经历,不利于教授学生实践技能。

5.教学考核评价体系缺乏全面性、科学性。在课程教学中,中职学校都各自建立了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但由于对教材特点、职校生的特点、可利用的教学环境及职业教育教学特点分析不够,通常只采取“一卷”考核,评价方式单一,缺乏科学的多元化评价体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教学的质量都受到了极大影响。

(二)市场调研

我们对广西数家检测公司和开展土建工程检测的企业进行了有计划的调研工作。几乎所有企业都希望学校的专业教学能注重实践能力、新技术、新工艺的培养,尽量与岗位对接,毕业后就能顶岗工作或有一段短暂的工作适应期后就能适应岗位工作。

我们对在校的200多名建筑工程施工专业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在回答来校学习的主要目的一项时,93%的学生选择的是为提高自己的技能水平和就业竞争能力,以便毕业后能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因此,专业培养目标定位必须充分考虑到学生当前就业能力培养的需要,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但又必须与职业培训区别开来。中职学生除了要能上岗工作外,还应有较强的适应性和持续学习、提高的基础。

因此,改革现有教学模式,创建准企业管理环境条件下中职建筑类专业建筑材料检测课程教学模式,与企业联手,校企合作共同开发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项目教学的课程体系,有利于将学生培养成市场需要的合格劳动者,使学生顺利完成向准职业身份的转换,缩短在企业工作中的适应期,减少企业人力资源培养的成本,提高用人单位的满意度。

二、课程改革理念与方向

(一)明确课程教学人才培养目标

中职学生要想毕业就获取工作岗位,就需要我们对现有的课程体系进行改革,把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必须充分考虑学生当前就业能力培养的需要,提高学生的首次就业竞争力。学生只有具备了这样的竞争能力,才能够有机会被企业录用。在满足“踏进门槛”的提前下,中职学生还应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持续学习、提高的专业发展能力,有机会谋求多元化的出路,达到“多岗迁移”。只有培养学生的第一次就业能力,才能去兼顾多次就业的需求。

经过市场调研和我校的多次论证,确定我校建筑材料检测课程的教学目标为培养学生毕业后能尽快适应检测等相关企业的“实验员”岗位。本课程改革重在以“首岗适应”为原则,缩短学生在企业工作中的适应期,减少企业人力培养的成本。

(二)重构“学习与工作一致”的课程体系

打破单一的“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记”课程体系,根据实际工作任务的要求,重构“学习与工作一致”的课程体系。借助校企合作平台,把学生安排到实际企业环境中学习,教师与学生共同营造企业文化环境,创建职场化的准企业教学环境,将现有课程体系和企业行业需求相对接,教学内容与职业资格标准相对接,实现建筑材料检测教学与企业“零距离”对接。

(三)优化教学内容

根据实际工作任务需要,本着“强化理论、重视应用”的原则,以职业岗位标准为主线,以培养专业技术娴熟人才为目的,重新组织和设计教学内容。调研用人单位人才需求意向及岗前培训内容等,进行信息处理、整合,打破以往章节“各自为王”的缺陷,重组并优化各教学环节的教学内容,开发“以项目为中心”的教材。

(四)转变教学行为和模式,创新教学方法

改变传统课堂教学“教师灌输、学生被动接受”方式,形成“教师任务实施、学生主动学习”,融“教、学、做”一体的教学行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采取项目教学法、情景模拟法、任务驱动教学法、角色扮演法、现场教学法,聘请企业相关人士参与教学环节。

(五)创建配套的教学环境

改善单一课堂教学环境,借助校企合作平台,创建准企业管理的教学环境,实现学习领域与工作领域一致;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一致;学习任务与工作任务一致,做到学习环境与工作环境、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双向融合。

三、课程改革步骤

经过市场调研和多次论证,创建准企业管理环境条件下建筑材料检测的课程改革,力求“三个一致,两向融合”,以工作过程为课程内容的主线、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以课程教学与岗位标准对应为课程目标,突出技能培养,充分体现中职教育特点。

我校与企业联手,校企合作共同开发准企业环境下工作过程的项目教学的课程体系。其课程体系构建流程为:市场调研实验员岗位群分析工作任务分析构建工作过程化课程体系重组教学内容编写工作过程化教材创建职场化教学环境教学实施教学体系调整并完善。

(一)调查研究分析

认真分析专业培养目标所提出的建筑工程专业人才所必须具备的素质与能力,研究其获取的途径;对我区检测员的工作内容、工作职责、工作流程开展专业调查,对建筑类群专业中职生的材料检测学习现状、教学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建筑工程专业人才面临的素质与能力的挑战,结合我校现行的建筑工程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等方面的优势与不足,以及培养目标,写出调查研究报告。

(二)根据调研分析报告制定教学模式改革方案

根据检测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与人才特色的要求,构建合理的以项目为核心的实践性教学课程体系。修订各实践性项目教学环节的教学大纲,重组并整合优化准企业环境下各教学环节的教学内容。制定各实践性项目教学环节的教学形式、教学手段方法的改革方案。

(三)创建职场化的教学环境

充分利用企业的工作场景,提供真实职教环境或模拟企业环境,将企业布置、设施复制到学生课堂上,让学生上课犹如到企业上班,教师成为领导,学生成为员工。做到学习就像工作,学生亲身体验职场中的各种公共关系。

(四)做好建筑材料检测教学“工作过程化”的课程研发

根据已制定教学模式改革方案和依托准企业的教学环境,确定“将学生培养为准职业人”为教学培养目标,编写“以项目为核心”、教学环节“工作过程化”的教材、实训指导书和实施性课程标准。

(五)构建准企业管理环境下的多元化教学评价体系

以“将学生培养为准职业人”为培养目标,按贴近企业员工要求、贴近职业资格标准制定评价标准。以教师、学生自己、同学、企业相关人士为评价体系主体,采取教师评价、学生互评、自评及企业相关人士综合评价学生“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项目以小组形式展开。建立评价的激励制度,评价好的学生可优先推荐就业,评奖学金、评优等优先考虑。评价差的采取重修等方式加强。缩短学生在企业工作的适应期,实现教学效益、社会效益双提高。

四、预期目标

模拟企业管理环境教学,让学生上课犹如到企业上班;构建“以项目为核心”的课程教学体系,使教学内容项目化,教学环境职场化,教学流程工作化,达到与企业、行业需求相对接;构建以“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为主体的多元化的评价体系,达到培养技能型人才的目的;采取“以项目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避免学生毫无经验走上就业岗位,将学生培养成市场需要的合格劳动者,使学生顺利完成准职业身份的转换,缩短学生在企业工作中的适应期,减少企业人力培养的成本,提高用人单位的满意度。同时可形成师生同事化、学生员工化、教师技师化。准企业管理环境条件下中职建筑类专业建筑材料检测课程教学模式可复制到我校其他专业课程教学中,为我区建筑类专业教学服务。

总之,结合我区中职建筑类专业课程教学现状,在建筑材料检测课程教学中采用“准企业实践模式”,可使建筑材料检测课程教学实现“生产过程化”,实践与理论密切联系的职业教育模式,培养具有较高职业素质的建筑行业检测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篇3

根据财政部新颁布的《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财政部令第35号),《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财政部令第36号)和州委办公室、州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加强州直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通知》(州办[*]14号)文件精神,按照县建办文[*]21号文件的要求,为了加强和规范我县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管理,维护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国有资产,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保证国有资产增值和发挥应有效益,合理调节收入分配,现就我县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改革制定如下方案。

二、范围和原则

基本原则为:统一监管、分类实施、规范处置、收益统筹。

(一)统一监管:对纳入首批集中统一管理的县直行政事业单位国有经营性资产,由县财政局统一监管,并由县人民政府授权委托*国有资产经营公司统一经营管理,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进行挂牌竟价租赁;对县直行政事业单位兴办的各类经济实体,在清产核资和审计的基础上,结合部门和单位实际情况,由县财政局统一监管,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分别采取脱钩转型,面向社会租赁,承包经营等方式,报经县人民政府审批后,交县国资公司,实行市场化运作,建立有效营运机制、统一经营管理。非经营性资产由现资产占有单位与资产管理部门,签订使用管理协议,明确各自职责。

(二)分类实施:全县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实行集中统一管理、分类实施、分步进行。

1、县直行政事业单位非经营性资产转经营性资产(利用国有资产对外投资(股权)、出租、出借、兴办的经济实体以及其它国有经营性资产、闲置资产、需处理的资产等)列入这次清理移交、集中统一管理的范围。按照先易后难、循序渐进,分类实施,稳步推进的原则,逐步将非经营性资产列入移交范围。医院和社会福利性质的机构,县政府直属驻外机构暂不列入。

2、对未列入首批统一管理的单位,其国有资产管理仍按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有关规定执行。待首批单位移交资产启动运行后,根据进展和运行情况,对这类单位占有使用的资产提出改革方案报县政府批准后实施。乡镇国有资产管理改革方案另行制订。

(三)规范处置:对县直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产权的转移及核销,包括各类国有资产的无偿转让、出售、置换、捐赠、报损、报废等,由资产占有单位按规定程序报批后,交财政部门集中统一调剂处置,对能够通过调剂、置换解决的,原则上不重新购置;对需要处置的,由具有资质的中介评估机构进行评估后,采取拍卖、招投标、协议转让、市场竟价等方式公开处置,公开透明、阳光操作、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益。

(四)收益统筹:县直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实行统一经营管理,所获收入,属财政非税收入,按照非税收入管理规定,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其分配使用管理办法,由县财政局牵头拟定方案,报县政府审批后执行。

三、实施步骤和要求

(一)宣传政策

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站等媒体,大力宣传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改革的有关政策,宣传这项改革的意义和要求,争取各单位各部门和社会各界的理解支持,形成良好的工作氛围。

(二)资产清查移交

1、对县直行政事业单位闲置资产和已到租赁期的资产直接移交给国资公司。

2、县直行政事业单位原已签订出租、出借合同,协议的,将合同原件和有关资料等移交到县国资公司,进行移交登记、签字。由县国资公司依据法律法规制定统一的合同,协议文本,明确界定国资公司,资产占有单位和承租方的责任和义务,重新规范办理合同、协议手续。

3、对县直行政事业单位举办的经济实体,这次清产核资和审计后,由财政部门提出具体管理办法,报县人民政府批准后,按统一监管的原则执行。

4、在清产核资和合同、协议移交期间,县直行政事业单位不得使用国有资产进行抵押贷款;不得擅自举债进行基本建设项目;不得擅自变更对外投资、出租、出借等经营性国有资产合同、协议或改变国有资产用途;不得擅自转让、出售经营性国有资产;不得将主管部门的国有资产划拨到下属单位;不得借机私分国有资产;不得拒报、拒交合同、协议原件和有关资料;不得以任何理由推诿、延误、干扰、阻碍这次改革工作的顺利推进。

5、县直行政事业单位在今年上半年清查资产前,未经审批将其占有使用的国有房屋建筑物、土地使用权、铺面等国有资产划拔给下属单位或其它单位使用的,应在本次清理移交工作中全部收回。对单位国有资产使用权属不清的,应经县财政等部门进行产权界定;对今年上半年资产清理后,将经管性资产转为非经营性资产的原则上视同经营性资产,特殊情况需报县人民政府审批;建办文[*]21号文出台后,未经县人民政府批准擅自签订或延期的合同无效,由相关单位自行收回后交国资公司,并自行处理好遗留问题。

6、对需处置的国有资产,由单位提出申请,经县人民政府批准后,由县财政局按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实施办法的有关程序办理完毕后,交县国资公司按规范处置原则运作。

(三)资产营运管理

1、国资公司接收的国有资产要建立档案和电子信息管理系统,做到帐、卡、物相符,跟踪统一管理。

2、经营性国有资产和需处置的资产,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利用电视、网站、报刊和电子交易显视屏向社会公告,公告相关信息,提供公平的竞争平台。

3、县直行政事业单位经营性国有资产和需处置的国有资产,经营所获收入,直接进入财政非税收入结算专户,实行“收支两条线”的管理。

(四)工作进度安排

资产移交单位必须密切配合,确保移交工作的顺利进行。*年12月中旬组织移交工作,2007年1月1日起,按新的管理模式运行。

(五)严肃纪律,明确职责

1、严肃纪律。县直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改革是一项开创性的工作,政策性强,涉及面广,工作任务艰巨,凡有清理移交任务的单位要加强领导,组建清理移交工作专班,确保政令畅通,监察部门要加强监督检查,对干扰和阻碍改革、违法违纪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的,给予单位主要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纪律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篇4

一、“营改增”后建筑业的赋税变化及应对

(一)“营改增”初期行业税负可能有所增加

总体来看,营改增前营业税率为3%,营改增后增值税率为11%,而实施营改增后,向建筑业提品的社会各业均实行增收增值税,且建筑业本身也能取得进项发票,整个行业的赋税是会有一定下降的。从实际经营来看,建筑业并非能够轻易取得进项发票,也就是说进项税额难以抵扣,因此其实际赋税应当是有所增加的,而赋税的增加也正是“营改增”对建筑业的最大冲击。

建筑业难以取得进项发票,主要体现在几点上:首先,建筑行业所需的材料多且杂,涉及多个行业多个供应商,很多材料包括沙、石、砖瓦等材料甚至可能是个体经营户提供的,这就导致建筑公司无法取得这一部分的增值税专用发票,导致企业无法抵扣这一部分税额。其次,为了兼顾建筑成本和建筑质量,很多建筑企业会采用“甲供材”,即建造甲方提供材料,这一部分材料的发票通常留存于建设公司的,尤其是房地产企业,“营改增”的实施也同样导致这一部分无法提供真实凭证的材料费用不能获得抵扣。再次,多数建筑企业在“营改增”之前就已经有了大量设备的投入,这些投入在“营改增”之后是不能抵扣的,“营改增”后,企业租入的固定资产的费用也同样不能抵扣,租入的固定资产的租赁方大多是“个人”,而“个人”是不得代开增值税发票的。最后,建筑业所需的日常消耗,例如水、电、燃气等都是属于临时使用,没有相关的登记和记录,导致企业在这一部分费用上也无法抵扣。

(二)“营改增”后建筑业赋税变化的应对

首先,强化税收宣传,引导企业优化内部管理。增值税的实施从整体上来看是有利于规范整个行业市场的,对企业管理者来说也是一个新的挑战。在此环境下,政府应当加强税收改革政策的宣传,同时加强企业辅导,帮助企业在财务核算上能够更加规范和熟练,以适应国家的税改要求,同时还要引导大中型企业的内部管控,维护行业经济秩序。

其次,严密税源监控,全面掌握企业涉税信息。拓展涉税信息采集渠道,尽可能获取房屋报建备案信息,尤其是个人类建筑工程项目的备案信息。建议有关职能部门对工程项目进行验收时,要求工程建设方必须提供税务部门相关完税凭证,以便从源头上有效控制税源。同时,加大发票的后续管理力度,要求企业建立台账,如实登记劳务发生的时间、内容、参与人员、价款的确定及支付方式等信息并留存备查。通过加强对大对劳务增值税发票的检查和管理,降低发票虚开代开的风险。

最后,完善进项管理,理顺建筑业抵扣链条。考虑到“甲供材”的现象比较普遍且数量较大,对企业的影响也较大,政府应该给予一定的政策以完善。如对“甲供材”模式下的建筑企业继续沿用现在的营业税管理模式,但是要求甲方向建筑企业提供材料时必须以销售处理,防止进项抵扣不足的问题。同时,为了解决建筑业工期长的问题,建议按照工程的进度百分比确定当前工程收入,并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建立网上交易备案平台,以此整合、规范交易信息。

二、“营改增”下建筑业的应对策略

(一)完胜合同约定,制定适宜的投资方案

建筑企业在“营改增”政策实施后,应该在合同中明确各种赋税种类,双方按照合同承担相应的税费。同时,双方还应在提供相应的增值税发票之后再付款。企业应加强对承包人及分公司的管理,注重选择具有增值税纳税人资格的合作商,对相应税费做考证,以避免无法抵扣的情况出现。

(二)改进财务管理

建筑业在拟定合同前后都要明确企业内部各部门职责,并且要求其按规定执行,严格处理交易合同。在发票的管理上,财务人员应该提高自身的会计核算能力及税务处理技巧,严格按照审核发票,确保增值税发票的真实性。同时,建筑公司应该具备一套完善的纳税申报流程,并且由专人负责管理。

(三)优化现金流管理

营业税改增值税实施之后,建筑业其中的会计人员应当按照改革方案对企业税和增值税的区别进行认知和操作流程熟悉,在收到销售款项后要取得业主的同意才能够施工,同时对所需的税款要计算精准,提高企业的现金流运转能力。

(四)将“甲供材”改为“甲控材”

“营改增”之后,原本的“甲供材”模式下的建筑公司会受到很大影响,首先就是在赋税上会加重负担。对于“甲供材”现象,建筑公司在工程开始前就应当与甲方和供应商进行洽谈,由“甲供材”改为“甲控材”,在合同签订之时用建筑公司与供应商直接签订合同并取得增值税发票以此进行税费抵扣。

篇5

关键词:CDIO理念;数字媒体艺术;毕业设计教学;改革

CDIO理念主要应用于工程教育模式,该教学模式(“以产品研发到产品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 ,让学生以主动的、 实践的、 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工程,”)起源于2000年,创立于2004年,CDIO拆解为构思(Conceive)阶段、设计(Design)阶段、实现(Implement)阶段和运作(Operate)阶段。自创立以来先后在美国,欧洲,加拿大,英国,非洲,亚洲领先的工程学校,和新西兰形成了CDIO倡议。2016年12月的第十二国际CDIO会议将于在芬兰的图尔库举办, CDIO教育理念在工程项目推广的经验使其他院校及设计类院校也争相效仿。

中国最早研究执行CDIO工程教育模式的是汕头大学工学院执行校长顾佩华教授,在2005年提出的一系列改革方案。2006 年,汕头大学成为首个中国高校 CDIO 成员。2008~2010年4月,全国共计有39所高校在开展CDIO试点工作。

江西省高校率先开展了这一CDIO性质的教学模式的是江西理工大学。企业家周立功于2003年在江西理工大学发起了3+1教育模式,从2007年起,共有5所(宁波大学、长沙理工大学、西安邮电学院、成都信息工程学院、东华理工大学)高校加入该行列。同年江西理工大学在全国发展100所高校进行改革实践。该模式实验班的两届毕业生理论知识扎实、技术能力娴熟、团队合作观念强、综合素质良好,用人单位一致好评,毕业生进入企业一般都直接进入研发,创造了毕业生就业“零适应期”口碑。

研究表明:CDIO教学模式在国际国内以及我省主要都应用于工程教育方面并取得了比较好的成绩,鉴于以上成果及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科技与艺术结合的特征,江西服装学院数字与传媒教研室教师在江西省应用型高校转型期间、在“双创”模式的普及情势下、在教改课题的推动下,针对毕业设计教学从前期基础理论课程入手,在软件实验实践类课程教学中配合毕业设计教学需要实行了一系列的教学课程改革和教学模式探索,但还存在一系列的问题:

首先,在毕业设计选题方面,数字媒体专业自2012年招生以来,第一届的毕业生的选题根据学校其他专业的命题方式进行运作,使得数字媒体的优越性没有得到体现,学生在选题方面也具有较大的局限性。

其次,毕业设计安排的时间跨度不够大,再加上有效教学时间不足,学生在大四时期面临的就业、创业等问题,能在毕业设计上进行有效管理的时间不多,造成教学质量严重下降,学生也疲于应付,毕业设计质量得不到提高。

最后,毕业设计教学过程中还是以教师指令为主,学生被动设计,缺乏主动参与毕业设计的热情,同时指导教师除了自身的教学任务外还有科研、参赛任务,精力分配不足,导致毕业设计教学过程中往往比较倦怠,师生互动缺乏。

根据以上出现的种种问题,我校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任教老师决定把CDIO教学模式应用于毕业设计教学,并就此进行了毕业设计教学改革。

依托于CDIO理念的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毕业设计的改革具体方案:

第一,毕业设计前期课程的改革方案。毕业设计教学改革方案的重要部分是对前期课程的改革。一是加大基础课程改革力度:对于造型能力的训练与绘制(如素描、色彩、原画课程),结合手绘板的形式进行教学,改变传统手绘的教学形式,使数字技术与传统课程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软件操作类课程改变原来由老师手把手教步骤的方法,运用CDIO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改革;三是对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原有的毕业设计采风课程进行改革,把采风的时间定在大三下学期暑期,这时学生基本明确自己的选题方向,可以有目的的收集自己感兴趣的相关资料,形成自己的设计思想及风格。

第二,毕业设计选题的改革方案。一是毕业设计选题时间的改革,原有的毕业设计选题时间定在大四的上学期,学生从选题到完成作品的制作周期短,不利于毕业设计作品质量的提高,建议在大一下学期开设与毕业设计方向选择类课程,对学生进行思想的引导,明确未来专业学习的方向性。二是构建毕业设计前期三步骤:第一步学生根据教师、甲方联合提出的要求,确定毕业设计选题方向,实习过程中完成一个企业实际项目;第二步学生依据项目类型确定毕业设计的制作内容,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编写毕业设计任务书;第三步学生围绕项目制作内容进行资料收集、整理、分析,仔细理解甲方的要求及技术范围,拟定好项目策划方案。

第三,毕业设计制作过程的改革方案。初期以开题报告的形式讨论分析毕业创作的主题、选题背景、创新点、技术手法、造型元素及其特色;中期以中期汇报的形式毕业生向三方陈述所选研究内容的落实情况;后期以学生独立思考为主,采用新媒体技术手段和艺术手法完善毕业设计作品。

第四,毕业设计评价机制的改革方案。由原来的只有学校老师评分改革为通过甲方、企业、教师三方面通过检验。学生毕业设计根据甲方的要求去制作,根据CDIO工程项目程序在四个环节中科学客观、运用严格的评价体系去检验,使得整个体系日趋完善,过程到成果层次清晰,每个环节都根据学生实施的环节的工艺水平和艺术水平由三方进行评分,对过程性课程评价体系进行了充分的完善。

改革的特点是构建符合社会企业项目为目标的、构思、设计、运作、实现阶段毕业设计教学新模式,对学生、教师、企业都提出明确的要求,与创业创新的应用型高校发展模式同步互保,紧跟数字媒体产业的快速发展。通过建立和完善毕业设计过程性课程评价体系,建立学生、教师、企业三位共促,以企业真实项目为毕业设计内容。通过我校媒体艺术专业毕业设计教学的CDIO教学理念的实施、观察、验证,将成功经验推广应用于后期的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毕业生及省内外高校各艺术设计专业的毕业设计创作。

改革得到学校的大力支持,投入600万建设了艺术与传媒实验中心,有相关实训室51间,已满足毕业设计工作室教学的基本需求;如苹果机房1间;影视制作工作室1间;摄影录音棚1间;网络交互工作室;三维造型工作室和校外基地;空间构成造型工作室;动画制作系列工作室等。为毕业设计教学工作室制提供了有利条件。同时,我校图书馆美术类藏书2万余册和网络阅览音像室,以充分满足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积极与社会企业进行沟通、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公司实习,把毕业设计创作与公司实际项目相结合,建立真正意义的CDIO教学模式,促进毕业设计教学的健康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1] 毕秀梅,李志.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毕业设计CDIO教学模式的研究[J].才智,2016.

[2] 孙明,牟晓梅,秦鑫,黄津.黑龙江省高校建筑学专业毕业设计CDIO教学模式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5

(16).

[3] 陶传海.汕头大学积极实践国际先进教学改革理念――基于ISO质量管理体系的EIP-CDIO工程教育改革见成效

篇6

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应清楚看到:XX地区建筑行业的税收遵从方面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建筑业税收政策规定不合理。首先,在建筑业税收管理中,对建筑营业税纳税义务发生时间规定过多过繁,不便于实际操作。目前建筑营业税政策针对纳税人工程价款结算方式不同,规定了不同的纳税义务时间,有些纳税人就利用这些规定故意延缓缴纳。其次建筑营业税纳税地点规定的多样性,不利于建筑营业税的管理。由于当前XX地区的基建工程比较多,外来施工企业也很多,但是由于施工地点比较分散,一开工就主动到税务机关办理报验登记的外来施工企业较少,一般情况下纳税人都是为了结算工程款才到税务机关办理报验登记,而此时工程往往接近完工或已经完工,结果造成部分外来施工企业拖欠税款,甚至少缴、不缴税款。

2.企业财务核算不严密。目前建筑安装市场有很大一部分的民营企业,这部分企业常常存在这样的情况:由于未切实执行各项财务会计制度,也无法执行,私营老板一句话,会计为了工作只好遵照执行。这些企业账簿通俗的讲叫“口袋账”,其收支单据都在老板的口袋里,老板想起来时再交给会计做账,这样的企业收入与支出之间由于随意性较大,往往与事实不符,这样会导致企业账面核算不实。也有的是项目经理挂靠一个单位,找到一帮人就可以开工了,根本谈不上健全的财务制度。在账务核算上普遍不规范,营业收入申报不真实。有的企业也只部分确认收入,工程成本全部计入当期,从而造成大部分企业处于微利或亏损状态,导致企业所得税流失、税款递延和国家税款被占用。

3.住宅装修市场税收征管难。在目前的装修队伍中,经济类型各种各样,因为房地产业的带动作用涌现了大批私营、个体装修队伍,个体、私营企业占整个装修队伍的90%以上。给建筑业的税收征收管理工作带来了相当的困难。装修工程的应税金额核实需要以事实为依据的,而装修队伍在主观上不想税务机关据实征税。由于人力有限,税务人员不可能跟踪每项工程,很多时候无法核实装修工程真实情况,只好依照相关规定核实装修队伍应纳税额。因为装修队伍不习惯把税款计入成本,多数装修队伍表示无法接受核定应纳税款。

4.建安业税收征收管理改革方案未切实执行。由于当前工作受到传统做法和习惯操作的影响,整个改革方案在实施过程中,实际执行总是与政策规定产生一定的偏差,日常管理工作就不能准确到位,在一定程度上对改革方案的顺利实施产生了负面影响。近几年来省、市地税部门都出台了很多关于对建筑企业的税收管理办法,但是由于政策变动过于频繁,不仅使纳税人无所适从,也给税收征管带来了很多不利因素。

5.新征管模式存在一定漏洞。了解纳税人的生产经营情况主要依靠纳税人填写的申报表,缺乏足够的生产经营信息,这必然导致税源核实不清,对一些企业不申报的经营活动和零散经营的税源管理鞭长莫及,部分工程税款就这样被纳税人偷漏掉了。建筑工程项目多而且分散,地税部门对建筑业的专业性问题和涉税问题缺乏细致深入的研究,从而造成了核算企业所得时对工程施工这方面无法下手。

6.建筑行业征管不规范。相当一部分建筑业的纳税人纳税意识弱,业务素质不高,导致纳税申报质量不高。大部分建筑企业在平时按月申报纳税时,简单的进行了零申报,不按照工程进度申报纳税,只是在向建设单位领取工程款时,才到税务机关开具建安发票缴纳税款。税务机关在发票管理的相关知识方面也存在着宣传、辅导不到位现象,这也是造成税款流失的一个因素。如在部分地区还存在着一些建设单位接受非“建筑业专用发票”的票据,有的甚至是国税部门发票或者财政部门开具的专用收据,建设单位的财会人员往往认为只要是正式发票就可以付款了,这也说明地税部门的税法宣传、辅导工作做的不到位。

提高地税部门建筑业纳税遵从的建议:

1.优化税制结构,改革建筑业税收制度

纳税程序的设计,应尽量优化纳税流程,尽可能的避免不必要的纳税环节。当然在推进快捷办税方式的同时也要注意纳税人的合理要求,如果经过解释和辅导后纳税人对某种方式仍然不感兴趣,我们应该尊重纳税人的选择,总的来说,一切要以纳税人满意为宗旨。在建筑业的税源涵养上应专人专项管理,成立专门的建筑业税源管理组,使税收管理员的工作职责涵盖到涵养税源和纳税服务的方方面面。税收管理员要对纳税人追踪到户,实行零距离联系税源,及时把握工程施工变动情况,掌握其纳税人申报纳税情况。对采集到的信息要及时录人计算机税源监控系统,对税源实行后台监控,根据其工程施工、缴纳税款情况实施分类管理。

2.加强监督制约,完善政府用税机制

政府用税机制是一个系统工程,完善政府用税机制需要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的共同努力。对政府用税的监督制约也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不过只要做到两点就能达到让公众满意的程度,一是设置公平、透明的用税流程,每位公民都能方便的查询每一笔款项的用途,利用舆论监督政府,给媒体和知情人以话语权。二是落实过错追究制度。谁决定谁负责,每项工程落实相应级别的直接责任人,出现问题,启动责任追究制度。这样可以保证一个公平、透明的用税流程。纳税人的知情权和监督权得到了保障,公众才会相信税收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就会增强纳税人的纳税满意度,促进纳税人纳税遵从。

近几年以来,地方政府对改善民生问题有所关注,民生领域的财政支出较以往有所增长,但是与其它领域的财政支出相比,其财政支出增长速度极为滞后。因此,大多数纳税人并不能显著的感受到居住、环境、交通、科教、医疗卫生等公共领域的资源配置的改善,社会保障条件不是很好,医疗、住房、教育存在很大问题。各级政府还需付出更大的努力,只有民生明显改善,纳税人才真真切切的感受到纳税遵从带来的福利。

3.改善税收环境,营造良好的税收环境

良好的税收环境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建筑业的综合治税的主体机关是地税部门,但征税对象却涉及社会上众多纳税人,建筑业税收工作也涉及社会各界的方方面面,地税机关对相对集中的税源征管工作比较成熟,而对于十分松散的税源的征管工作力不从心,这就需要整合其他部门的优势,共同开展税收监控,建立税款征管的联动运行机制,建立社会综合治税网络,最大限度的压缩了纳税不遵从行为的空间。同时地税机关还要从内部预防腐化,部分腐化的税务人员给建筑业纳税人纳税不遵从带来了机会。要杜绝权力寻租,首先要加强税务干部的预防教育。对于在执法过程中构成职务犯罪的税务人员,坚决从重处理,严格打击税务干部的权力寻租行为,消灭滋生税收腐败行为的根源,为纳税人营造公平纳税的良好税收环境。

4.优化纳税服务,转变税收执法理念

纳税人希望得到税务机关的尊重和礼遇,需要对其遇到的困难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这就需要我们基层办税人员要具有良好的心态,能够主动帮助纳税人。只有税务机关上下一心、全心全意为纳税人着想,才能使征、纳双方共同提高办税效率,促进税收纳税人的纳税遵从。在实施税收执法行为时按照法律规定的方式、步骤、顺序、时间进行,杜绝随意执法,将税收执法依据、处理决定等内容公开,保障纳税人享有陈述、申辩权益,接受纳税人的投诉、举报、监督。建立完善的税务行政处罚、审批与备案程序,使税收执法行为符合法定程序要求,严格做到事前把关和事后监督,制定切合实际和便于实际操作的责任追究办法,对税收行政执法过错行为进行定期追究,做到处理及时到位,教育与惩戒并重,促进税收执法行为规范化和精细化。

5.落实征管制度,提高征管质量

首先税务机关应及时了解纳税人的基本情况,强化征管,掌握税源信息,防止漏征、漏管。施工企业或个人接受工程后,必须在工程施工前到地税机关办理工程施工登记,登记时应向地税机关提供相关资料,地税机关根据纳税人提供的资料确认征收方式,建立纳税人建设工程项目台账,同时建立建筑施工企业机构所在地税务机关与劳务发生地税务机关的信息交换渠道。其次要扩大建账对象,凡领取营业执照,经相关部门批准成立并具有法人资格的建筑公司,不论其经济性质,均按相关规定依法设置账簿、规范建账措施,强化建账管理。对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可以不设置账簿的,地税管理机关要从严、从高核定其应纳税额。同时要求施工单位凡购买建筑材料及支付一切款项,均应向收款方取得发票。最后税款征收宜采取开工预交,完工结算,清算税款,多退少补。税款征收是税收征收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由于建筑业在实际经营活动中,具有多样性、复杂多变性,如按结算“实现制”来确定纳税义务发生时间,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施工方会长期不缴税款,当然他们会以长期不结算或以资金不到位、甲方拖欠工程款为理由欠缴税款,为保证税款能及时足额人库,可以确定以下征收方式:税务机关确定规模,规模以下的按工程进度预缴工程款,完工后凭审计报告到税务机关清缴税款;规模以上的,按合同价格确定缴税金额,施工企业在合同施工期间按月或按季预缴税款,工程结束后按审计报告到税务机关清缴税款。

参考文献:

[1]高鸿鹏.我国纳税遵从风险研究[D].山东大学硕士论文,2010.

篇7

关键词:建筑工程;主要工序;施工技术;运用

0引言

目前,建筑工程的发展速度很快,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和适应市场,建筑单位应该进行技术的改革和创新,以此来提高施工的质量。在建筑施工的过程中,建筑单位要合理的管理,建立相应的管理体制,控制建筑施工工作人员、设备等的应用,由于我国现在的管理体制并不完善,必须采用合理的方法将建筑工程主要工序施工技术应用其中,以此来保证建筑工程的质量,进一步提高建筑单位的经济效益。以下就是对建筑工程工序施工的分析:

1建筑工程工序施工的特点

由于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使得我国的方方面面都得到了进步,建筑工程也同样,建筑工程的施工技术和主要工序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第一,施工技术的难度不断增加,使得施工环境变得很复杂,第二,自动化程度在不断提高,由于各项施工技术都在提高,所以施工的机械设备也在不断地完善,这就造成了我国建筑施工的自动化和机械化。虽然建筑工程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工程系统,同时又是一个庞大的工程,但施工时间并不长,建筑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的技术,这种情况就导致其在进行管理的时候,有很大的困难。众所周知,建筑工程的质量是工程施工中最重要的,它不仅关系着建筑工程经济效益,对企业的形象、信誉也有一定的影响,所以,保证建筑工程质量是建筑施工中最重要的。

2建筑工程工序施工的现状

就我国目前的建筑工程工序施工技术来看,虽然部分阶段的技术已经达到了国际水平,但是总体上还处在较为落后的状态。可以说,目前我国建筑工程的总体水平是在不断前进的。建筑工程在引入新的工序施工技术的同时,也将原有的施工技术应用其中,结合两者的优点,改进工序施工技术,以此提高施工的效率和质量,并且不断地创新方法和技术,从而提高施工水平。

3建筑工程工序施工的发展状况

近年来,我国科学技术得到了全面的发展,为使建筑工程的质量得到保证,应该在建筑工程的技术水平上加以提高,大量新技术的产生给建筑施工带来了一定的保障,新技术不仅代替了传统的技术,而且符合施工的设计以及新施工设备的使用,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建筑经济效益,同时,也避免了资金浪费,此外,新技术的应用还保证了建筑工程的质量,使得建筑工程安全发展,提高了建筑工程的市场竞争力,进而促进建筑工程施工单位的发展。

4建筑工程主要工序施工技术的应用

在建筑工程施工的过程中,引进新技术能够提高施工的质量和效率。建筑工程工序施工技术主要有防水施工技术、钢筋连接施工技术、以及大体混凝土施工技术,以下就是对这几个方面的分析:

4.1防水施工技术

在施工过程中,最主要和最基础的就是防水施工技术[1],在进行该技术的时候,不能单单考虑防水层,还要充分考虑装饰面层和结构层,否则会导致施工单一,并且不完全,而且不能达到防水的效果。在应用该技术的时候,应该先进行总体的规划,制定相应的施工方案,并且在施工的过程中严格监控,保证施工的质量,对施工中的各个环节都要严加把关,不能漏掉任何一个环节,同时,还要对每道工序都做好安排,保证施工人员的施工技术,保证施工能够顺利的实施下去。实际上,在防水施工的环节有很多的工序,比如安放防止水板、结构层施工等,在整个防水的过程中结构层面是十分重要的,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防水层的质量,目前,最常用的方法是刷涂料,在制定涂料的时候,要注意原材料的比例,在调好水泥和防腐剂的混合材料后,加入膨胀剂,然后加入水调和,在刷的时候要注意必须将每一个毛细孔封堵上,这样才能真正的达到防水效果[2]。

4.2钢筋连接施工技术

钢筋连接施工技术并没有复杂的施工操作,最重要的就是保证施工人员的操作熟练,这样才能保证钢筋连接的质量。在钢筋连接施工中需要规范的问题很多,比如焊接接头面积百分率等,要知道,钢筋连接的好坏直接决定着建筑工程的安全质量,在应用新型的钢筋连接施工技术的时候,要对接头进行较为复杂的处理,这种新型的技术比以往的连接技术要复杂,所以要加强对施工人员进行培训,保证施工人员能够完成高强度的连接技术。

4.3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

在该技术施工中,导致混凝土出现裂缝的原因有很多,比如缩胀或是温度的变化等,为了避免混凝土裂缝现象的出现,建筑单位应设计出更优质的建筑结构,同时,要将设计、施工、检测这三个环节相互配合,以此来提升大体积混凝土的质量。在配置原材料的时候,要注重比例的调配,同时要充分考虑温度因素,避免温度裂缝的产生,具体做法如下,首先选用强度高的水泥,然后控制好混凝土调配的比例,还要适当的加入一些外加剂,用来增加混凝土的强度,此外,还要提升其检测力度,保证大体积混凝土的质量[3]。

5结束语

总而言之,目前建筑工程施工过程很复杂,并且涉及的施工技术也很多。文章主要分析建筑工程主要工序施工技术的应用,在施工的时候,要保证建筑工程的质量安全,并在每个环节都设立监督部门,以此来提高建筑工程的质量。

作者:常海飞 单位:延长油田股份有限公司永宁采油厂

参考文献:

[1]李晶.建筑工程主要工序施工技术的应用探究[J].山东工业技术,2014(11):121,125.

篇8

矗立在大渡口八桥镇豹子沟山坳边的一座建筑物,简朴,现代,像一幢建于林中的别墅。

“这是一座垃圾中转站,整个过程全部密闭处理,不仅看不到垃圾,而且还没味道。”大渡口固体废弃物运输有限公司负责人龚益波说。在修建这个中转站之前,大渡口区原建有14座楼式垃圾站,一到夏天,苍蝇满天飞,四周散发着恶臭。“2006年环卫集团投资2500多万元,开始修建这座日处理垃圾300吨的中转站。它运转后,原来的楼式垃圾站全部封闭,大渡口区将从此告别垃圾臭味。”龚益波充满信心地告诉记者。

大渡口的“垃圾之变”,是重庆市环卫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探索环卫体制大变革的一个缩影。

■ “垃圾之困”催生改革灵感

2002年12月,重庆市环卫集团应运而生,被市政府赋予主城区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清运及环卫设施特许经营权。

“环卫集团成立后,先后投资近9亿元统一规划建设了长生桥、黑石子两座现代化垃圾填埋场,使主城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0%以上,达到国家一流水平。”重庆市环卫集团董事长张兴庆说。

但运行几年后,张兴庆发现,集团公司虽然解决了垃圾处置的体制和机制问题,但生活垃圾运输旧体制、机制的弊端仍然没有解决。“当时,运输垃圾的大都是‘翻斗车’,破旧不堪,一路上‘跑、冒、滴、漏’。在四公里到长生桥一带,道路上尽是垃圾,白的、黑的,自然形成两道杠,严重污染环境。”张兴庆对此记忆犹新。

更令张兴庆隐隐作痛的是,主城九区生活垃圾运输由各区环卫部门负责,而这些部门都是吃“皇粮”的事业单位,干多干少一个样,有的为省事,竟将垃圾随意倾倒。重庆每天产生3000余吨生活垃圾,而各个区运往垃圾场的垃圾只有2200吨。同时,遍布主城区的367座破旧的楼式垃圾站,成为影响市民生活的城市污染源。

“垃圾之困”已到了非解决不可的地步。

从哪里着手?通过考察和深入调研,张兴庆摸准了症结所在:各区环卫部门没有融资能力,没法投资更新运输设备;环卫部门是事业单位,政事不分,劳动效率低,责任不明确;各区在运输上条块分割,各人自扫门前渣,无法形成统一调度管理。

必须向政企不分、政事不分的旧体制开刀!改革的核心就是要从条条块块入手,打破原来的体制、机制,实现统一调配和管理。

环卫集团及时向市里报告,详细说明了“垃圾之困”的原因和改革方案,引起市领导高度重视。经过详细的论证、酝酿,重庆环卫系统一揽子改革方案出炉。2005年7月,重庆市人民政府以渝府(2005)48号文了《关于组建专业运输公司实施主城区生活垃圾统一运输的通知》。

《通知》得到主城各区的积极响应,各区以中转站、停车场、办公楼作为资本入股,环卫集团以投入设备入股,在一年多时间内,先后组建了9个固体废弃物运输有限公司,业务上归市固废运输公司协调指挥。

■ “垃圾之变”触及改革核心

表面上看,这次改革仅仅是把环卫处的运输职能分离出来成立了一个固废公司,但这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改”,而是一次深刻的体制改革。

变革一:从“大锅饭”到“分灶吃”。过去,垃圾运输由区级财政拨付有限的“皇粮”,职工干好干坏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改革后,则是由市区两级相关部门,通过科学测定、核准价格,再根据工作量据实结算。同时,激励政策也随之出台:上不封顶,下不保底。职工工资与工作量挂钩。这样一来,大大提高了环卫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劳动效率大幅提高。以前主城九区每天只能拉2200吨垃圾,现在主城每天运量达3000多吨,比改革前提高30%。

职工们觉得有奔头了,干劲更大了。农民工陈荣才十多年前进入大渡口区环卫处打工,妻子也从农村迁来,以拾渣为业。如今,两口子全部加入公司,成了合同工人。他高兴地说:“成立公司后,干得多得得多,干起有奔头!”

变革二:从“政府拔款”到“市场融资”。改革之前,由于投入有限,垃圾运输设备严重老化。加上是政府埋单,一些司机很少给车辆做保养,设备磨损率高,“小病”拖,跑不动了就报废。改革后,市环卫集团通过向世界银行贷款和国债等多种渠道筹集资金1.37亿元,引进世界领先水平的日本新民和技术,招标采购各类垃圾运输车294辆、中转压缩设备27套,新建5座大型压缩中转站和24座小型压缩站。“方式一变,装备更新了,职工的观念也变了,设备有一丁点故障,自己就想办法维护。”重庆市固体废弃物运输有限公司董事长骆园勋介绍说。

变革三:从“各自为政”到“统一管理”。以前主城九区车辆“互不往来”。改革后,市区两级公司实行“三统一”(统一运输、统一调度、统一管理),极大地增强了环卫集团处理突发事件的应急能力。

2007年,重庆遭遇百年不遇的洪灾,连续多天暴雨,使主城区积水深达一米以上,运渣除泥工作量成倍增加。面对灾情,市固废运输公司打破区域界限,在主城区范围内统一调配垃圾运输车辆,保证了主城各区垃圾的正常运输和处理,避免了垃圾围城现象的发生。

无独有偶,今年初,同兴垃圾发电厂因3次设备检修停止运行7天,主城区每天产生的生活垃圾全部由长生桥垃圾填埋场负责处理。该场场长王渝昆说:“我场生活垃圾日处理量从1600吨左右迅速增至3000多吨,大大增加了工作量,而在改革之前,这种事根本协调不下来。”

■ “垃圾变宝”指明改革坐标

体制一新万象新。令人头痛的垃圾也成了人见人爱的“香饽饽”。

今年,黑石子垃圾填埋场附近,将开建西南地区首个餐厨垃圾处理场。“这个项目由世界500强――全球最大环保集团法国威立雅负责推进。”张兴庆一脸兴奋地说。作为与市政府签订的战略合作框架协议,餐厨垃圾处理场将是威立雅在渝一系列项目中的“开山之作”。

根据合作协议,环卫集团与威立雅合资,利用外方的技术优势,将渝产潲水处理后发电。据测算,主城一天产生的1500吨潲水,可发42万度电。预计到明年底,总投资2.4亿元、外方占股超过50%的黑石子餐厨垃圾处理场就可投入使用。届时,重庆世界500强名单中将再添一个巨头。

篇9

基金项目:湖北省教育厅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给水排水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2010209)

作者简介:黄向阳(1977-),男,长江大学城市建设学院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教学改革研究,(e-mail)mikecheng@126.com。

摘要:结合长江大学特色培养模式——工学交替合作教育模式,从培养目标、培养计划、理论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等方面进行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探索。从当今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出发,制定了新的人才培养方案、计划,优化了专业理论课程体系,构建了“三大模块”(实验、实习、设计)和“三个层次”(基础、综合、创新)的实践教学体系。在实习基地建设、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学生设计和创新能力培养等方面均取得了一些成果。最后提出了“体验建造”这一新的实践教学模式。

关键词:地方院校; 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 工学交替

中图分类号:c96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2909(2013)05003404根据建设部高等学校专业指导委员会意见,给水排水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类型分为“研究型”和“应用型”[1]。“应用型”培养模式注重实践性课程设置,以技术应用为前提,结合行业的实际情况和需求设置课程体系,优化实习、实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等教学环节。

随着中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和深入,很多工程类领域都迫切需要大量工程应用型人才。地方普通本科院校应适应这个趋势,人才培养定位也向工程应用型转变,甚至可以参照高职院校的培养方式,使学生在实践能力上与高职院校学生不相上下,而在工程理论水平上高于高职院校学生[2]。

目前,广州大学、北京建筑工程学院等地方高校,根据国家和地方给水排水工程发展的需要,开展了给水排水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形成了自己的特色[3-5]。作为地方普通本科院校,长江大学自1999年开办给水排水工程专业以来,人才培养主要以工程应用型为主,但以往培养方案和教学模式都是参照其他重点高校,收效甚微。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结合学校师资力量和办学条件的客观情况采取工学交替合作教育模式,从培养目标、培养计划、理论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等方面进行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探索。

一、人才培养方案和计划的修订

根据社会与行业的人才需求,对培养目标进行调整,使其更加准确地贴近职业需求。培养目标确定为:实行工学交替培养模式,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给水排水工程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获得工程师基本训练并具有较强实践技能和一定创新精神的高级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修订后的培养方案突出实践技能培养和“工程应用型”定位。按照专业指导委员会的要求,对各个学期的教学任务、课程安排作相应调整,编写或修订了课程大纲。自2006年引入学校特色培养模式——工学交替合作教育模式,从教学安排、教学内容、时间安排等方面,实现校企合作,工学紧密结合,突出实践教学的地位和作用[6]。为提高学生工程素质,建立了以专业理论知识为基础,以专业技能培养为主线,以工程应用能力为核心的课程体系。为使培养方案能满足本专业服务对象(企业单位)的要求,培养方案的制定还征求了本地水务集团、大型建筑设计和施工企业的意见,并充分考虑了石油行业背景,重点突出产学研合作培养。

二、优化改革课程体系,着重培养工程应用能力

课程设置坚持“以专业知识为基础,以应用能力为核心”的原则,突出专业能力的培养。教学内容“重实用”,教学方法“重实操”,教学效果“重实效”。并将行业注册师考试内容融入课程教学。

高等建筑教育2013年第22卷第5期

黄向阳,等地方院校给水排水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为调查学生对专业课程设置的认可程度,从2008年开始,连续3年对应届毕业生进行了调查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在“专业课程设置中最大不足”问题中,有62.7%的学生选择“专业基本理论课程多,培养应用能力的实践课程少”, 28.1%的学生选择“课程设置滞后于社会发展需要,与用人单位要求差异较大”,只有9.2%的学生选择“师资力量薄弱,学校教学条件较落后”。这表明,学生也希望课程设置能够与社会人才需求接轨,课程设置要以用人单位的要求作为参考

据。因此,学校应充分调查企业发展需求,把握行业发展趋势,在教学中突出工程应用能力,围绕实际工作岗位技能要求、行业注册资格考试要求等设置理论课程、实习环节及毕业设计题目。目前,学校已经构建 “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拓展课程+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实践环节+工学交替”的课程体系。

(一)理论课程体系改革

公共基础课程设置基本保持不变,专业基础课程中,加大化学、微生物学、水力学的比重,减少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的学时数,将三门课程合并为建筑力学。专业基础课程设置与本专业结合更为紧密,更有针对性。专业核心课程的设置根据现代社会发展需要和专业要求,着眼于企业相关职位的工作任务和动手能力,突出专业核心技能和职业素质的培养。专业核心课程仍然按照专业指导委员会设置,但是部分课程学时数和内容有些调整。比如: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程的学时数由原来的48学时增加到64 学时,增加了太阳能及热水系统的设计,以及室内给排水节水设计。给水排水管道系统和水质工程学两门课程,按照注册给排水工程师的考试要求,在授课内容上重点突出计算和工程应用部分,而以前则重点突出理论和原理部分。

专业拓展课程模块着眼于社会发展需要和用人单位对专业人才的要求,着重培养学生的专业适应能力和专业知识面,以及对暖通、电气等相关设备专业的自学能力。学校毕业生就业去向一般都是建筑设计和施工单位,根据与一些单位的接触和以往毕业生反馈意见,无论设计或施工单位都需要毕业生掌握水、暖、电这些设备专业的基本知识,单纯学习给水排水专业课程显然不够。因此,在专业拓展课程(选修课)别增加了建筑电气原理、建筑电气设计、供热工程、空气调节、燃气输配5门课程。课程由学校设计研究院相关专业高级工程师授课,广受学生欢迎。 (二)实践课程体系改革

实践教学改革的目的是调动师生教与学的积极性,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促进产学研的有机结合。实践教学改革目的是培养适应当代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工程应用型人才。

国内一些普通高校已经在实践教学改革方面作了初步探索,如昆明理工大学构建了实践教学循序渐进、纵向深入的教学模式。该模式的实施全面提高了学生职业技能,丰富了实际工作经验,培养了团队合作和敬业精神,增强了学生就业竞争力。桂林理工大学结合自身给水排水专业多年实践,提出“先仿真,后实训”的实验方法,开放实验室管理,打造“集中与分散”“校内与校外”“态度与能力”三结合的实习新模式,加强产学研合作,建立稳固的实习基地。通过项目驱动、真题真作、过程管理,提高毕业设计质量,为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作出了尝试与探索[7]。

长江大学给水排水工程专业开办十多年来,在实习教学上引入了“工学交替”培养模式,取得了一定成果,逐渐形成了自身特色。而改革前实践教学方法比较单一,主要采用“灌输式”,未考虑学生将来工作和发展的需要,学生自主性不强。学生毕业设计以往全部都是结合教师的工程项目,而没有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工作情况选题。因此,迫切需要改革实践教学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从而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改革实验教学模式。以此促进实验教学资源的有效配置,提高学生对水处理基础和专业实验的兴趣,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使人才培养更加全面和多样化。

随着“工学交替”教学模式的展开和校企合作范围的扩大,建立了校外实习指导教师队伍,增强了学生的专业知识应用能力和社会交际能力,较大程度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培养更适合当前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

通过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改革,增强学生选题自主性,提高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工程绘图和工程设计的能力。

建立新的实践教学体系,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全面提高学生专业技能,丰富实际工作经验和社会经验,培养团队合作和敬业精神。学生专业综合素质和人才培养质量得到一定提升。

实践教学具体改革方案为:(1) 实验教学体系的改革。根据社会需要,改革实验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与校内其他相关专业(如土木工程、环境工程、水文与水资源)联合建立功能完善的开放性实验室。学生可根据兴

趣或专业方向自主在备选实验内容中选择,将“灌输式”实验教学改为“自主式”实验教学。(2)实习教学体系改革。包括“工学交替”培养模式的进一步改进,开展与地方企业合作,拓宽实习基地领域。根据学生专业知识掌握情况制定“渐进式”实习教学计划。(3)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教学体系改革。结合社会发展现状以及学生自身情况,选题切合实际,题目多样化,学生根据工作或兴趣在专业范围内自由选题。课程设计侧重设计思路和设计方案,毕业设计侧重设计计算和工程绘图。(4)构建“三大模块”(实验、实习、设计)和“三个层次”(基础、综合、创新)的实践教学体系[8]。实验模块从基础实验到专业基础实验再到专业实验,实习模块从认知实习(工学交替1)到生产实习(工学交替2、3)再到毕业实习(工学交替4),设计模块从计算机辅助设计到专业课程设计再到毕业设计。

三、专业教学改革的成果

(一)制定新的培养方案

理论课程中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公共选修课、专业选修课的比例分别为25.2%,43.7%,13.3%,8.0%,9.8%。实践与理论学分比为 1∶3.65,实践与理论学时比为1∶3.57。新方案中专业基础课程比例较高,课程体系分布与学分学时分配更合理。同时实践教学学时学分比例也比以往增大,尤其是实习(工学交替)课程的比例。

(二)重点建设专业实习基地

重点建设的3个实习基地分别为荆州水务集团公司、桑德环境集团荆州市荆清环保有限责任公司和宜昌三峡水务集团公司。无论在理论教学还是实践教学过程中,这3个基地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了非常好的实践平台。学生学习兴趣也因此提高,动手能力得到加强。

(三)教材建设的成果

经过几年积累,目前课题组主编《建筑设备工程》教材一部,这部教材具有地方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侧重于建筑设备的工程应用和设计能力。作为给水排水工程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拓展课程,《建筑设备工程》教材很好地结合工程建设实例,学生使用效果也比较好。

此外,课题组还参编了《给水排水管网系统》和《建筑给水排水工程》两部教材,现行教材有多处明显计算错误,没有工程计算例题或者例题偏少。新编教材每章均配习题或者工程设计计算实例,以增强学生动手能力,这些实例都是课题组人员曾经做过的实际工程。

(四)完成主要专业核心课程的电子教案和多媒体课件

由课题组牵头,给水排水管道系统、水质工程学、建筑给水排水工程三门课程分别成立教学小团队,团队成员一起为课程制作了全新的教案、多媒体课件、习题以及相关教学动画素材。教案和课件根据专业发展需要及时更新,任课教师必须使用团队制作的课件进行授课,且每门课结束后将课件共享,方便任课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教学效果也显著提高。

(五)师资队伍建设和青年教师培养

近年吸纳2名年轻的博士加入课题组,另有2名年轻教师晋升副教授职称。目前课题组副高职称占50%,35岁以下青年教师占67%,课题组年龄、职称结构更趋合理。鼓励每名教师每年至少参加一次专业指导委员会组织的教学改革会议,促进教学水平提高,鼓励青年教师参加学校组织的教学技能竞赛。青年教师近2年发表教研论文6篇,比教学改革前多一倍。2012年课题组成员还获得湖北省教学成果二等奖一项。

(六)学生的工程设计和科研能力明显提高

为便于比较,课题组选择了三年级一个班的学生(30人)作为改革试验,每3个学生配一名指导教师(其中4名指导教师从校外设计院聘请)。学生平时跟随指导教师做工程设计和施工现场服务等工作。经过一学期训练,这些学生的工程设计能力和解决施工现场问题能力大幅度提高,这些训练比学生以往做课程设计的效果好。与此同时,学生对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也更易理解接受。经过一年的训练,这个班的学生比其他班不但专业课学习成绩好,而且动手能力强。 同时,此次教改还发掘了一批优秀的、富有创造力的学生。有些学生主动要求进入课题组参与科研和设计活动,还申请了国家创新创业计划项目,科研创新能力不断提高。有的还撰写了有一定质量的课程论文或工程设计总结类的论文,获得了学校和学院的奖励。

四、专业教学改革的新探索

专业教改内容和方法在其他一些本科院校也曾有尝试,但是各学校特色不同。长江大学具有石油行业背景,

是一般工科院校,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工程应用型人才是学校人才培养的主要方向。如何将专业理论学习与工程实践结合更紧密,达到相辅相成的效果是学校一直追求的目标。因此课题组也在思考一些新的做法,比如正在筹划的“体验建造”教育模式。这种模式是选若干名学生作为一个小团队,全程跟踪记录一个大型工程的建造过程,对于给水排水工程专业的学生来说,可以是一个水厂(污水厂)或一座大楼(如医院、宾馆、商业建筑等)的建设。从拟建设项目的选址、前期方案、施工图设计、施工、设备安装调试、装修等全部过程,都要记录,每个过程都要有照片、视频、工程进展说明、个人感受等。整个过程大约需要1年左右的时间,期间所获得的素材和制作的成果在专业所有学生中宣传展示。这种教育模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以一种类似记者的身份完成一次学习经历,这种角色体验对学生来说是一个难忘的经历,也是一个挑战。因为他们是带着任务和使命去做这件事,他们还要将经历与他人分享,需要学生有一定的沟通、写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体验建造”将会在三年级学生中实施,打造土建类专业教学改革的又一个品牌。

参考文献:

[1] 武晓刚,张奎.给水排水专业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6):79-80.

[2] 冯占红.建设类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32(27):29-31.

[3] 樊建军,石明岩,罗三桂. 给水排水工程专业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比较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08,17(5):17-20.

[4] 王郑,荆肇乾,林少华.给水排水工程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j].教育探索,2009(4):67—68.

[5] 吕玉铬,王虎奇.地方性工科院校应用性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30(8):18—20.

[6] 黄向阳,张庆,康琼仙.给水排水工程专业工学交替合作教育初探[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2(9):45-47.

[7] 张学洪.创建实践教学平台提升学生创新能力[j].中国高等教育,2012(6):25-27.

[8] 赵平歌,马东华.给水排水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10,19(2):102-104.

applicationoriented talent training of water supply and sewerage

engineering specialty in local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huang xiangyang, du guofeng, kang qiongxian, peng feng

(school of urban construction, yangtze university, jingzhou 434023, p. r. china)

abstract: combined with the characteristic training mode of the cooperative education of working and learning, we reformed on the applicationoriented talent training mode from aspects of training objectives, training plans, theory course systems and the practical course system. based on the social demand for professional talent, we developed a new training program and plan, optimized the professional curriculum system, and constructed the practice course system of three modules (experiment, practice, and design) and three levels (foundation, comprehensive, and innovation). achievements were made in aspects of practice base construction, textbook construction, teaching staff construction, and students’ innovation ability cultivation. finally, a new practice teaching mode “experience construction” was presented.

篇10

关键词:代建制 政府投资 项目管理

1.代建制的发展历程

“代建制”由来巳久,项目代建制最早起源于美国的建设经理制(CMS),其项目运用建设制度已有近百年历史,并且项目管理公司和工程管理公司有专门为工程项目管理而设计的工作程序,拥有先进的项目管理技术、管理方法、经验丰富的项目管理专家,能够根据业主需要对项目各阶段全过程提供系统集成管理服务。我国的项目代建制最早从1993年从厦门市开始,厦门市在深化工程建设管理体制改革、提高工程建设管理质量的过程中率先采用项目代建制,并在改革和发展中不断对这种方法加以完善,逐步发展成为了现在的切实可行的代建制度。2003年底,国务院原则性通过《投资体制改革方案》,第一次提出要推行“代建制”。2004年7月16日,国务院通过的《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首次以官方文件的方式明确认可了代建制建设管理模式。

2.代建制实施过程中的问题

2.1 相关的法律、法规缺失,没有一个严谨、统一的概念,代建公司的存在还没有明确的法律定位。从《国务院投资体制改革方案》颁布到《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央党政机关等建设项目和投资概算的通知》发出。仅仅使代建制模式由“幕后”逐步走向“前台”和标志着中央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试点工作正式启动,部分地区制定了区域性的暂行管理办法,但就国家层面代建制仍缺乏法律依据,造成代建单位的法律地位不明确和使用单位的责权利关系不清等问题。对于项目代建是何种合同关系,代建委托人与代建单位之间的关系到底是委托与被委托还是发包与承包,代建单位应担任何种角色,需要承担什么样的责任,如何进行代建委托等。目前我国法律并未做出明确的规定。

2.2现行体制阻碍了代建制企业发展。我国的代建制企业大都隶属于政府部门。虽然根据政府体制改革的要求,代建制企业正在改制,但从整体看,政企不分、责权不清的现象依然普遍存在。由于代建制企业与相关政府部门的裙带关系, 自然形成一种行业保护主义、地方保护主义,将极大地阻碍代建制企业的市场竞争,对代建制企业的长远发展相当不利的。

2.3 代建服务取费不够明确,标准偏低。目前,我国的代建取费标准大多是参照建设单位管理费的标准来执行。但建设单位管理费与代建服务费相比存在较大差异,不包括代建单位必须支出的工资、税金以及应该获得的合理利润等内容,因此费率偏低。不利于吸引优秀企业参与代建。

2.4 我国目前的代建制企业的项目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过于集中,知识面偏窄,综合协调管理能力较弱,尤其是经济、商务、管理、法律等方面知识和能力不足,缺少复合型人才。且我国代建制企业的人员组织结构不合理。考核机制尚未健全,这些都使代建项目存在风险。

3.完善代建制的几点建议

3.1 完善法制建设,确立代建制度的法律地位。在项目“代建制”中,涉及到三方当事人:委托方(投资人)、代建方和使用方。从法律设计上需要一个既能体现法治原则和精神。又能平衡三方效率与利益的合同体系。也可以说是“代建制”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鉴于目前对代建制认识的混乱,建议政府主管部门尽快出台有关工程项目代建制的法律性文件。明确什么是代建单位,代建单位在国家基本建设程序中的地位、权力与职责、与参建各方的关系,代建制实施的形式、适用的范围等问题。

3.2 深化体制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在我国具有代建制资质的企业,多隶属于某一个政府机关,有的甚至就是政府机构的原班人马。现阶段,这个明显带有垄断色彩的行为对于企业的发展有着得天独厚的效果,但对于企业的长期发展是相当不利的,行业的垄断限制了竞争,对于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也有不利的一面,应该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采用合伙人或股份制的形式对企业作出体制改革,用现代企业管理的理念,深化企业的人事制度改革和分配制度改革,加强企业员工的凝聚力,以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

3.3 建立合理的代建费用标准,研究出关于投资节余奖励的适当办法。对于如何确定代建取费的标准,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应该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比如代建项目的建设难度、工期长短、质量要求高低以及代建单位的介入时点和承担的具体责任等,根据现有规定以及代建制的实践情况,综合全面地考虑。

3.4 加强从业人员素质培养,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代建制企业属于“高智能服务业”,它与其它产业的主要区别在于它的成果是在从业人的知识、经验和智力中产生的,因此从业人员的素质尤其重要,这不仅要求从业人员有较高水准的专业知识,还要通晓有关法律社会及相关科学知识,要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敏锐的思维能力等。

3.5 实行担保,转移风险。除明确权责和加强合同外,还应建立起对代建的担保机制,以转移信息不对称和契约不完备所带来的风险,如逐步推广工程保险制度与担度, 要求代建单位提供合格的投标担保、履约担保和维修担保等,加强信用保证体系建设。如果代建人违约,经济上应承担违约责任,建议缴纳以代建费为上限的违约金。

“代建制”在国际上应用了约3O年,在国内的应用刚起步,对代建方是怎样进行资质管理以及如何进行管理目前尚在探索中。代建制下代建企业要求监理企业对质量、进度、投资、安全、合同包括索赔等方面进行有效监督管理,不仅内容上更具深度和难度,而且范围上不仅局限于施工阶段,将包括从项目立项、可研、设计、施工等实施的整个过程,因此工程监理企业要不断加强自身的专业技术能力和项目管理能力的培养和积累,逐渐提高项目管理服务能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