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管理开题报告范文

时间:2023-04-09 14:33:1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工程管理开题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工程管理开题报告

篇1

一、学位论文选题应直接来源于生产实际或者具有明确的生产背景和应用价值,可侧重从以下几个方面选取:

①一个完整的工程项目策划、工程设计项目或技术改造项目;

②技术攻关研究专题;

③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新产品的研制与开发;

论文选题应具有一定的技术难度、先进性和工作量,能体现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工程硕士研究生在导师指导下结合所在企业目前的技术改造、技术革新、引进等技术难题或科研攻关项目。通过阅读文献资料、实际调查,进行初步的研究工作后,撰写“文献综述报告”和“开题报告”。

二、工程硕士在确定学位论文课题后,要写出选题报告。

选题报告包括“文献综述”和“开题报告”两部分。文献阅读和选题工作一般从全部课程学习完成后进行。

三、写“文献综述”以前,要大量阅读与论文课题有关的学术论文。

通过阅读文献,要掌握论文课题所在研究领域国内外的学术动态和发展前沿。

在文献阅读的基础上,撰写“文献综述”。内容包括:论文课题所在研究领域国内外的学术现状、前沿问题、发展趋势等,要对文献涉及的主要原理、技术和方法进行总结、归纳和述评。所阅读的文献目录要在附录中一一列出。

“文献综述”完成后,交导师评阅。导师要写出评语,导师认为综述报告不合格,要继续阅读文献,重新撰写。

四、在文献阅读和调研的基础上撰写“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

1、选题依据、课题来源、学术价值和对社会、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意义;

3、拟解决的生产实际的主要问题和关键技术及难点、拟采取的技术路线、实施方案;

4、可能出现的困难与问题及解决方法与措施;

5、预期达到的成果,可能取得的创新之处;

6、研究进程计划及时间安排,经费概算;

五、工程硕士完成“开题报告”后,交给导师审阅通过后,确定开题报告会议的时间和邀请的专家名单。

篇2

关键词:工程管理 培养目标 真题真做 设计选题 过程监控信息化平台

中图分类号:G6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11-114-02

我国近年来国民经济投资拉动型的增长模式,以及在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国家4万亿投资大多流向了以基础设施为代表的工程建设领域,由此带来相关人才需求量的增加,使高校工程管理专业迎来了招生和就业都快速增长的发展的黄金时期。作为直接参与经济建设的应用性学科,适应建设工程市场的需要培养具备较高工程技术水平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工程管理人才,就是我们工程管理专业教育的首要任务。

国家专业指导委员会制定的工程管理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管理学、经济学和土木工程技术的基本知识,掌握现代管理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手段,具有项目经理能力,能在国内外工程建设领域从事项目全过程管理的复合型高级管理人才。从培养目标来看,工程管理专业是个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因而在教学体系设计中,实践性教学环节就是培养和训练学生专业技能,满足工程建设领域的实际工作要求的关键阶段。如何搞好实践性教学的研究设计,是工程管理专业教学改革和发展的需要,也是适应工程实践领域新技术发展的要求,是目前我国工程管理专业高等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2010年8月8日至11日,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召开的第五届全国高校工程管理专业院长、系主任会议上,与会代表们讨论最热烈、感到最困难的问题,就是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教学问题。可见,对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笔者所在的武汉工程大学环境与城市建设学院继完成湖北省教育厅教学研究课题“工程管理专业教学体系优化”和“以教育创新为目标的工程经济学课程改革与建设”之后,又对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环节进行了深入研究,特别是对毕业设计体系的研究和优化,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取得了较显著的成效。

一、工程管理专业毕业设计选题和内容研究

毕业设计中第一个重要环节是毕业设计选题。选题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毕业设计质量、综合能力的提高和专业知识水平的提高,为保证选题的科学性,我们做了深入调研,对大量实际工程选题做了收集、整理和研究,形成了以下研究结论,并且已经应用于本专业的毕业设计选题实践中。

(一)毕业设计工程选题应具有典型性、多样化,且尽可能结合实际工程

我们在一次毕业设计选题前曾对毕业班120人作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大多数学生愿意选择高层框架结构作为课题。高层建筑涉及到测量放线、深基坑支护、施工防护外架、模板工艺、混凝土工艺、钢筋施工工艺、转化层施工、大体积混凝土施工、高强混凝土施工以及文明施工等实际问题,且常常应用“四新”技术,技术含量较高。这些问题在日常教学实践中涉及较少,因此能使学生在设计中学到很多书本以外知识,适应实际工作需要。鉴于上述情况,我们近几年开始选择一些在建工程作为学生毕业设计课题,在设计开始阶段,要求学生在工地熟悉一周时间,收集相关资料,在实施设计时可参考学习施工单位编制的类似工程施工方案和工程实例。我们已经建立并拟今后继续收集较为典型、毕业设计效果较好的工程形成毕业设计选题库,使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专业方向和特长。有针对性地选择毕业设计课题。

(二)制定毕业设计大纲的要求应适应工程实践的发展变化

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我们可知目前高校教材内容的更新滞后于工程实践,主要表现在教材内容跟不上国标规范的变化和工程新技术发展的要求。如屋面防水的泛水做法规范已修改而许多教材未反映;又如目前结构施工图和构件钢筋布置等普遍采用平法标注,而在工程识图和工程估价的教材中大多未涉及,教学中也未讲授。为了使毕业设计既结合专业理论,更与工程实践的发展相适应,我院走产学研一体化道路,利用实习基地承接的大量工程项目作为学生实训内容,同时学生毕业设计选题也多在这些实际工程项目中产生,较好地实施了我校被湖北省教育厅充分肯定的以“宜化模式”为代表的真题真做。

(三)毕业设计内容应贯穿工程项目生命周期的全过程管理

作为工程管理专业学生,今后的工作很可能贯穿建设项目全过程,主要包括可行性研究、设计、建设准备、施工、竣工验收等过程,相应地毕业设计的选题应覆盖以下内容,并针对不同选题提出不同具体要求。

1.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内容根据工程管理专业学习特点,主要是项目经济评价和投资估算,要求字数约1.5万,初稿完成时间约需6周。

2.招标和投标。招投标内容较广,一般只做施工项目招投标。招投标的政策性较强,应结合最新的法规政策编写。学生应掌握招投标的主要内容、程序步骤、评标办法、投标技巧以及相关专业技术发展和改革动态。要求字数约1.5万,初稿完成时间约需7周。

设计选题中工程项目招标文件的编制,包括国内标和国际标,分别采用建设工程合同示范文本和FIDIC合同条款。相应地,工程项目投标文件也分为国内工程和国际工程投标文件的编制。学生根据一整套实际工程项目的施工图纸、合同文本、现场地质勘查报告、招标文件以及相应的国标规范和标准图集等资料,编制一份完整的工程建设项目招标或投标文件。其主要内容包括:综合标(资质文件和合同条款)、商务标(投标报价)、技术标施工组织设计)的编制。值得一提的是,商务标中应包括施工图预算或工程量清单报价。此外,国际投标组的学生还涉及到材料设备询报价、综合单价及分析表编制、专用合同条款的拟定、标书英文翻译等工作。设计内容几乎涵盖了大学4年所学的全部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并将工程计价、工程招投标、施工组织、合同管理等相关专业技能进行了全面训练,培养了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施工组织设计、项目管理规划或者监理单位的监理规划。应掌握施工方案、施工流程、主要分部分项工程的施工方法、施工平面图布置、施工方案的技术经济指标评价、进度计划安排、质量控制以及安全文明施工方法等。要求字数约1.5万,初稿完成时间约需6周。

二、毕业设计全过程质量监控体系的建立

从以往的毕业设计环节教学经验和答辩情况来看,要按专业要求和学位论文的规范要求完成上述所说的毕业设计内容,无疑需要指导老师在学生设计过程中的悉心指导和在初稿基础上多次反复修改。而且,毕业设计时间学生正好面临研究生复试和求职就业,学生能安心做设计的时间不多。因此解决时间安排的矛盾有两种:一是合理安排课程,保证毕业设计时间;二是本专业要建立适应工程管理专业特点的毕业设计全过程监控体系。

(一)选题监控

为保证选题质量,除了做好选题的研究和题库建设工作,还应建立以下监控制度。

1.建立毕业设计指导教师资格审批制度。我院要求毕业设计指导教师必须具有一定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具有高等学校教师系列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称,中级以下专业技术职称人员不能单独指导毕业设计。此外。指导教师应具有实际设计和研究工作的经验,具有与课题有关的全面的知识储备,治学严谨,责任心强,专业水平高,能够做到悉心指导,授业解惑,同时严格要求学生。

2.建立毕业设计内容审核制度。作为毕业设计课题,应该符合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及实践教学大纲要求,并且有一定的典型性和实用性,能使学生受到全面的工程实战训练,培养学生专业技能。选题应有可行性,应与毕业实习、工程实践和科学研究相结合,提倡“真题真做”,也可模拟实际工程。另一方面,课题要有一定的综合性,知识覆盖面要广,有益于学生综合运用本学科的各种专业知识和技能。我院工程管理在毕业设计选题操作中,采用将同一个实际工程项目按不同建设阶段划分为多个选题,有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招标文件的编制,投标书的编制,监理规划和实施方案的编制等,同一个项目不同选题的学生组成一个设计小组,共同配合完成一个项目完整的工程管理全过程设计文件的编制与实施,使学生在有限的设计时间内得到专业能力的全面锻炼和提高。

3.建立选题分配原则和方法。选题计划确定后应向学生公布,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实习就业情况,申报选择意向。要保证独立完成,一生一题,如数人一题,应保证每个学生有不同的专题或不同的数据资料。指导教师与学生双向选择与学科综合平衡相结合。

(二)毕业设计过程监控

在整个设计过程中,教师的指导与学生的学习应是互动的,既不是教师单纯地讲解,也不是学生一味地请教,重要的是对学生自身内在潜力的激发和专业实践能力的训练。这一过程需采取如下的制度保障。

1.建立开题报告制度。学生在撰写毕业设计前,必须完成开题报告。开题报告主要包括选题依据,国内外对该课题研究的现状,文献资料准备情况。外文文献的翻译,毕业设计写作的总体构思和主要内容要求,以及预期的成果和创新等内容。开胚报告能够体现学生对课题逐渐理解的过程,指导教师应重视设计初期的指导工作,使学生的设计有一个好的开始。

2.建立设计中期检查与后期审查制度。中期检查工作是指教师对学生的检查以及教务处、学院对教师和学生随机抽查,教学督导对毕业设计质量抽查。与此相适应,指导教师应该分阶段对学生的设计情况进行具体指导和全面检查,发现问题立即修改完善,督促学生满足设计要求。教研室要组织指导教师积极配合教务处、二级学院及同行专家的中期检查,进行集中讲评,取长补短,互相促进。同时在不同设计阶段随机抽查并如实记录,留下第一手资料。后期审查工作是在毕业设计结束后,由教务处组织专家对全校毕业设计文本随机检查,对所查毕业设计给出综合评价,专业教研室和指导教师应对照评审结果开展教研活动,总结经验教训,使后期审查制度发挥对毕业设计的质量反馈和提升今后工作绩效的作用。

3.建立规范严格的毕业设计答辩制度。毕业设计答辩是对设计过程和成果、专业教学、教师指导、学生能力及态度的一次全面检阅,具体过程包括指导教师评阅,评阅教师审阅,学生答辩和答辩委员会成绩评定。它在整个毕业设计质量监控体系中起到关键作用,要严格学生答辩资格审查,严把答辩关,避免答辩走过场反过来又影响下届学生毕业设计的态度和质量的恶性循环。我院对答辩中反映出知识和能力很差,以及态度不端正、弄虚取巧的学生,限期整改,进行二次答辩;二次答辩仍不能,通过的学生留级重修。

(三)毕业设计的质量监控方法

毕业设计质量监控的手段与方法千差万别,这里主要介绍我院工程管理专业在毕业设计工作质量监督过程中一些常用的方法。

1.现场指导。现场指导是毕业设计质量监督的主要形式。所谓现场指导,就是毕业设计质量的监督者,主要是毕业设计指导老师亲临学生毕业实习和设计现场,在工程实地指导学生的毕业设计工作,从而完成对毕业设计工作质量进行监督指导的职责。

2.随机抽查。随机抽查是指毕业设计质量监督人员根据毕业设计的安排,随机抽取一个或多个毕业设计课题检查,进而了解本专业毕业设计质量和按进度要求的完成情况的一种常用方法。

3.调查研究。调查研究是指毕业设计工作质量监控者在毕业设计过程中。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从毕业实践中系统全面地收集有关毕业设计教学活动和设计工作的信息资料,并对其进行审查、整理、分析和总结的一种自觉的监控活动。

三、提高计算机在工程管理专业毕业设计中的应用水平

计算机技术和工程管理专业软件在各种工程建设项目的实施中已得到广泛的应用,也是本专业毕业生应当掌握的基本技能之一。我院工程管理实验室已适应实际工程和实践性教学环节的需要,建设安装了下列工程软件,要求学生在毕业设计中,应掌握运用以下计算机应用技术。

1.CAD技术。要求学生熟练应用基本命令绘制一般平立剖面图,这是一项基本技能,许多专业软件的应用要以此为基础,如工程计价软件、算量软件等。

2.工程招投标和合同管理软件。要求学生能熟练使用软件,进行招标文件和投标书的制作,并能对招投标的程序进行具体安排和实施,能编制各程序步骤所需的工作文件,在使用软件的基础上能综合运用专业知识、投标策略和技巧,制定和实施评标方法,订立合同等,具备完成工程招投标全过程的设计能力。

3.工程造价系列软件。要求学生能熟练掌握建筑安装工程清单计价软件、定额计价软件、工程算量软件、算量钢筋软件。

4.工程项目管理和施工管理软件。要求学生能熟练掌握常用软件,如PROJECT、P3等,并能绘制横道图和网络图,计算相关网络参数,且能在此基础上进行进度控制和质量控制。

5.文字处理软件。要求学生能熟练掌握Word、Excel等软件进行文本文件的录入、制版等工作,作为本专业毕业设计的辅助手段。

四、筹备建立毕业设计网站,尝试构建毕业设计信息化平台

学生在设计中涉及到本专业的各种国家标准和专业规范、施工验收标准,标准图集等内容广泛。以学院为单位尝试构建毕业设计网站,将本院各专业毕业设计过程中常用的一些工具书、标准图集、相关的示范文本、合同文本和国标规范,如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和FIDIC合同条款等资料挂到毕业设计网站上,以方便学生查阅和使用资料。此外,我院已通过课程网站等手段,为师生提供网上交流平台,实现实时互动式辅导,不仅使学生的疑问及时得到解答,还可有效地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并且运用计算机辅助解决各种专业相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陈建国,许凤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10(1):89-94

2.李明孝,万爱华工程管理专业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07(2):120-122

3.熊黎黎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陕西教育(高教版)2009(4):49-50

篇3

[关键词]工程硕士 教学 管理 信息化平台

工程硕士教学与管理信息化平台的

建设与实践的必要性分析

工程硕士作为一种在职学位教育,经过近十多年来的蓬勃发展,已经成为我国专业学位中涉及领域最多、招生规模最大的一种学位类型。山东科技大学自2001年增列为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培养单位以来,先后获得了“矿业工程”、“软件工程”、“工业工程”、“安全工程”等14个工程硕士授权领域。面对社会对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员的迫切需求,重视与提高工程硕士的培养质量,既是承担学位培养单位的责任,也是企业发展和在职工作人员更新知识的需要。由于工程硕士是一种特殊的专业学位,它的录取、学习与培养和一般的全日制研究生培养程序有很大的区别。考虑到工程硕士研究生的专业背景、工作环境、领域知识以及工作与学习矛盾等方面的特殊性,工程硕士教学与管理信息化平台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

教学与管理信息化建设是指通过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技术把办学单位教育、管理、培养的功能有机结合和系统集成,具有不同于传统意义的课堂知识传播与获取、面对面教学决策与服务的特点,是教学改革、管理机制转变和教育理念更新的必然。尤其是对于在职学位教育主要是面向从事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工作的企业在职人员,这类学员以“进校不脱产”的方式完成学业。过去曾经采用的定期上课辅导、现场课堂教学都是由任课教师集中面授某门课程,但由于学员普遍存在工作与学校的矛盾,再加上学员所在单位地域分散的实际,给教学组织与管理带来一定困难,也使得工程硕士教学质量大打折扣。工程硕士教育的实践迫切要求培养单位以推进信息化建设为手段,突破时空限制,完善培养各个环节,以满足工程硕士教育的需求,达到提高工程硕士培养质量的目的。

本文立足于工程硕士培养信息化平台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围绕工程硕士的日常管理,把工程硕士生从入学到毕业后各个环节的课程成绩、中期考核、论文开题、论文进度等重要事项的记录纳入其中,力求从工程硕士信息查询、学籍管理、教学环节管理、师生互动交流管理以及毕业过程管理等几方面入手,提高我校工程硕士的管理水平。

工程硕士教学与管理信息化平台的实现

目前我校工程硕士培养领域不断增加,招生人数年年递增,随之而来的工程硕士教学管理工作任务日益繁重。目前建立的工程硕士教学与管理信息化平台就是根据工程硕士教育的工作实际,在原有的以文字处理、电子表格手工管理的基础上,开发了多功能、交互跟踪式工程硕士教学管理信息化平台。该信息平台把工程硕士生从入学到毕业期间的各个环节的课程学习、作业提交、成绩考核、开题报告、中期考核、论文提交等培养内容纳入其中,从工程硕士信息查询、在校学籍管理、培养过程管理等方面,提高对工程硕士培养的管理水平。

工程硕士教学与管理信息化平台采用浏览器/服务器(B/S,Browser/Server)软件工作模式,用户通过浏览器向服务器提供的网络资源发出服务请求,服务器对浏览器的请求进行处理,将用户所需的信息及处理结果返回到浏览器和服务器。B/S模式的优点是具有稳定的技术平台,业务扩展、系统升级简单方便,它为异种机、异种网、异种应用服务的联机、联网、统一服务等提供了最现实的开放性技术基础。使用B/S模式,可以较好地满足基于Internet互联网需要以及面向师生的服务和互动管理,满足并发访问的实际需求。因此为了使学员能够在线学习,需要拥有一台与互联网连接的计算机。以目前最为普通的计算机配置来讲,基本都可以满足需要。学生要自己负责个人计算机软硬件系统的配置,并确保系统具有足够的性能。

工程硕士教学与管理信息化平台功能

构建工程硕士教学与管理信息化平台的目的,一方面提高日常的教学管理水平,更好地为学员服务,另一方面为学位培养过程提供交互平台,有效促进学员课程学习、与任课教师的互动以及与指导教师的交流。平台的主要功能包括人员管理和培养管理两大模块。

1.人员管理功能

信息化平台人员管理功能包含指导教师和学员各自的个人信息管理,学员个人基础数据信息按照学员报名信息全部转入,指导教师信息由各业务学院提交到管理部门后转入。后期的维护由学员或指导教师本人完成。录取学员凭录取通知书办理注册登记手续,领取个人学籍的学号和信息化平台的登陆密码,指导教师由平台管理部门发放个人登录代码和登录密码,进入信息化平台后可以查阅和修改个人的基本信息,修改登录密码。

2.培养管理功能

培养管理功能是信息化平台的核心功能,通过使用该功能中的不同选项,可以完成培养计划的查阅和修订、课程的选择、与任课教师的互动、作业的提交、成绩与学分的取得、与学位论文相关的选题情况、中期汇报、论文提交、指导教师评语等内容,方便了学员课程的学习以及对培养进度与过程的了解,大大加强了管理部门和任课教师及指导老师全面、及时、准确地对学生学业完成情况的掌握,强化了培养单位对工程硕士生学位论文工作过程的质量监督和管理。

篇4

一、生派组织的企业推荐制

在我国的大中型煤矿聚集着一大批大学毕业生,他们从学校分配到企业以后直接在工程技术的第一线工作,有着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明确的工大成绩,成为煤矿企业的技术骨干和高级管理者。面对科技的发展和企业的竞争,他们迫切需要进行知识的更新,掌握更加先进的技术和方法,使煤矿企业的技术改造和技术更新提升一个台阶。特别是在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指导下,许多煤矿企业了一批先进的生产设备与生产工艺,提高煤矿企业人才素质已是企业的当务之急。因此,为了让有限的人力资源发挥出最大的效能,在工程硕七生源组织和选择必须充分尊重和依靠企业自。这主要硕士培养质量的因素及其对策研究已经引起重体现在:

1.凡是由企业推荐的生源,在同等的条件下求的开放式培养模式川势在必行,且工程硕士培养优先录取。目前工程硕士人学考试采取的GCT一ME方式适应了建立学习型社会的需要.也符合公正、公平、科学选拔人才的精神。_工程硕士研究生录取工作应以GCT一ME成绩为基础,重视并规范专业综合测试。同时,要尊重企业的意见,要符合和为了培养合格人才”的理念.对矿业工程领域工程服务于人才队伍培养的规划。通过煤矿企业领导审核、推荐,结合联考成绩,可以把一些基础知识较差或思想素质差、工作表现不好的人员淘汰出去,培养那些品行好、有一定基础理论知识和实践工作经验、真正能为企业发展做出贡献的人员。这样,通过校企的共同把关,全面提高生源质量,为企业培养所需要的有用人才。

2.凡是由企业推荐的生源,学校与企业共同组织考前辅导,以提高考生联考成绩。_工程硕士的招收对象主要是获得学士学位后具有3年以上工程实践经验的优秀在职人员。企业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和培养单位的招生报名条件,结合本企业的需要和报名人员的综合情况,进行初选推荐.把思想品德好的业务骨干选。在全国联考前,企业将初选的学员组织起来,由学校组织有经验的教师到企业对他们进行考前辅导。通过全面系统的复习,可以恢复和提高考生的基础理论知识,使他们信心引进十足地迎接考试,提高联考成绩,并为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近5年的实践表明,这一考前辅导班的实施,有效地提高了煤矿企业所推选考生的录取率。

3.凡是由企业推荐的生源.均可享受企业优感政策。许多煤矿企业,为了鼓励优秀人才攻读工程硕l:研究生,采取r许多优惠政策,如录取后的学费部分或全部由企业负担的待遇等。

二、培养方案要充分考虑企业的摇要

研究生的培养方案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教学要求,是确保培养质从的依据。由于不同的企业有各自独特的生产任务及发展战略、有不同的生源背景、有不同的人才培养规划及知识结构的要求,因此,在制定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方案时,要根据企业的生产和科研实际,结合工程领域培养方案的要求以及学校的教学资源,由高校和企业协商共卜刁制定。

1.培养方案既要满足国家学位培养要求,又要应尽量满足企业特点。培养方案的核心是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学校和企业密切合作,可以使课程设置更加合理、有效。在确定工程硕士研究生的课程时,首先保证满足国家规定的本工程领域必要的从础课程,同时有针对性地根据工程技术人员的特点以及企业的需要,开设或增设一些实用的、具有前盼性和先进性的专业选修课,进行“订单式”培养。课程教学内容既要遵循一般研究生的教育规律,又要充分考虑工程硕士研究生的特点,着重体现多学科的相叹交叉、渗透、融合,并适当开设管理类、计算机类及相关学科的课程,进行跨学科培养.使学员成为企业所需要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在制定,r.程硕!二培养方案时,应遵循加强和拓心城础、强化专业、注重能力、突出应用的原则。目前在矿业工程领域,主要有以下七个研究方向: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采矿方法’jl二艺过程、资源经济与竹理、矿j卜特殊开采与安全、安全技术与工程、矿业地质_l二程、矿山岩土工程,一专业方向比较宽J’‘、适应性强。根据全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钟委员会《关于制定在职攻读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以及企业生产的实际情况,在’J煤矿企业进行充分交流和协商的前提下,确定各门课程的时间安排和教学计划。课程学习时间一般为1一1.5年,可根据实际情况集中授课或利用晚上、周末及节假日分散授课。课程学习采取学分制,总学分一般不少于33分,其中必修课(含基础课、专业基础课)22学分;对于选修课,根据学生初选课的情况,选择7门课集中讲授,其中由学员自主选择5门课计10学分,体现了学生选课的自主性;还有学科前沿报告l学分(3一4天)集中到校进行;开题报告、论文工作中期报告等1学分。

2.授课方式要向本着服务的理念转变。矿业L程专业的工程硕士研究生大都是企业的骨干,由于煤矿企业的特殊性,很难抽出较长的时间集中学习,在培养方案实施中,要充分考虑这一现实。为此,我们在具体实施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时,采取如下做法:(l)泞先与工程硕士相对比较集中的煤矿企业联系,成立教学点,由企业提供教学场所与设施,并组织生源;(2)选派富有教学经验的高级职称教师亲临工程硕士教学点进行授课,即在授课时间和地点L充分考虑矿业工程硕士“在校不离岗”的特点,为此,山东科技大学分别到新坟、枣庄、济宁、淮南、攀枝花等8个教学点进行授课;(3)学校组织专家到现场进行开题、中期筛选、预答辩和答辩等工作。这样,充分体现一切为了人才培养、一切方便人才培养的理念,节省了矿山工程硕士生的时间,深受欢迎。

三、强化过程监管

在校企共同制定培养计划的同时,达成共同管理、共同培养的协议,形成了一个校企合作培养工程硕士的高效管理模式。

1.签订合作协议,明确双方责权,共同制定管理制度与培养计划。学校、企业都必须加强对工程硕士教育工作的监督,全面考虑,统筹规划。学校重点监督授课质量、培养过程的严谨性;企业重点负责对现场教学点的学习组织、考勤等管理。

2.校企双方经常沟通,实施双班主任制,即学校和现场各负责选派一个有经验的人员作为教学点班主任。一旦遇到问题时,通过协商以最快的速度、最好的办法解决问题。

3.采取主讲教师制,学校对授课老师提出严格要求,对每一门课程都采取让学员无记名方式对授课质量进行打分评价,一日.发现教师授课质量差、学员意见比较大情形,_立即采取措施,取消该教师讲授此课的资格。

4.企业教学点负责对学生正常上课秩序的监管和考核,并纳入到学员所在单位的奖惩管理,},。

工程硕十是我l川为大中型企业培养优秀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员的一条重要途径,企业将自己内部的技术骨干和管理竹干送到高校进行工程硕L培养,以提高企业的人才素质。因此.企业对工程硕士的培养质址非常关注,t一分重视课程学习、论文选题、论文研究等培养环节。但由于矿业工程硕士研究生的课程学习和论文工作主要在企业进行,又由于矿业工程硕士生人员构成的特殊性,他们在学习、工作、家庭等方面矛盾较多,这给管理工作带来很大困难。所以,校企双方必须密切配合,共同做好工程硕士生的教学管理工作,特别是企业教学点负责对学生正常上课秩序的监管和考核,并纳人到学员所在单位的奖惩管理中。

四、严格程序,把好学位论文质t关在工程硕士的培养过程中,学位论文工作是-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工程硕士学位论文的选题直接来源于企业的生产实际,具有明确的生产背景和应用价值。高校培养出来的工程硕士生质址的好坏直接体现在他们的学位论文是否为企业解决了生产中的实际问题,是否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而且通过几年的培养是否提高了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从事工程设计、科学研究和攻克难关的能力。

根据实际需求,工程硕士学位论文的指导均采取双导师制,即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联合指导。学校导师对指导工学硕士生有着丰富的经验,但缺乏工程实践经验和对工程硕士生所在单位实际情况的了解,很难独立指导工程硕士生完成高质量的且结合研究生单位实际技术水平的应用型学位论文。

而企业里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导师不仅实践经验丰富,而且对本单位的生产实际非常了解,校企导师取长补短、相辅相成的作用对工程硕士生高水平高质量完成学位论文可起到有力的保障作用。具体可采取如下步骤:

1.做好选题。要求学员选题来自矿山生产与安全第一线,真正做到论文研究服务于煤矿生产第一线,讲求实效。

2.做好预答辩。论文完成后,由学生申请、导师审查合格后,进行论文预答辩。预答辩工作是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预答辩所要审查的主要内容包括:(1)研究内容是否符合工程硕士的要求,研究成果是否达到硕士研究生学位水平,(2)工作t是否饱满;(3)研究工作的实用价值是否达到工程硕士要求;(4)论文的格式是否规范;(5)论文有无抄袭现象,等等。通过严肃认真的审夜,提出修改意见。

3.进行全面修改。根据预答辩委员会专家提出修改意见,研究生在导师指异卜进行逐条修改,并形成修改说明报告,经工程硕L管理办公室审查合格后方可进入同行专家评议阶段。

4.正式答辩。由校方和现场教学点组成答辩委员会,对符合条件的工程硕士研究生进行答辩。答辩工作一般在现场教学点进行。按照!}诵家学位管理有关文件,专家委员会会对答辩通过的研究生提出再次修改意见。

篇5

一、工程硕士研究生的特点

工程硕士具有以下特点:(1)学习时间不固定,工学之间存在矛盾。工程硕士研究生进校不离岗,因此他们的学习时间不固定,工、学之间存在矛盾,给传统的在校集中授课教学模式带来了困难;(2)实践经验丰富,但基础知识相对薄弱。工程硕士研究生来源于不同企业,他们的工程实践经验较丰富,但基础知识相对薄弱。如果照搬科学硕士的教学模式,将给实际教学带来极大的困难;(3)需要更新理论知识,掌握先进专业技术。面对科技的快速发展和市场的激烈竞争,工程硕士研究生迫切需要更新基础理论知识,掌握更加先进的专业技术和方法;同时,面对国际化的矿业市场,他们需要掌握一定的外语知识,需要对一些国际通用的合同文本、法律法规等有所了解。这也是他们攻读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目的之一。

二、工程硕士研究生专业课程教学现状

由于工程硕士具有以上特点,因而其专业课程教学也存在如下问题:

(一)教学设计与知识需求存在差距很多学校培养工程硕士研究生未充分考虑他们的特点,仍采用与工学硕士相类似的培养方法,照搬教学大纲、教学方法及培养模式,达不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这种方法注重人才培养的系统性、严密性和完整性,侧重于课程的基本内容、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全面了解和掌握,适合工学硕士的培养。但教学实践表明,采用这种教学方法培养工程硕士研究生存在一些缺点,主要表现在:忽视了工程硕士研究生知识背景的差异,缺乏针对性;一方面,学生认为,老师讲授的不是他们渴求的新技术、新方法和新工艺,是纯理论的东西,因而,感觉到所学知识“无用”;另一方面,教师反映,他们在课堂上很难与学生进行双向交流,这从一定程度上挫伤了教师的积极性。

(二)培养质量与时间安排存在冲突根据《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课程设置方案》的要求,各高校结合实际情况,制定了各自的培养目标。为了达到培养目标,制定了保证培养质量的措施。如保证在校集中学习时间,安排经验丰富的任课教师授课等,但授课以讲授为主且时间过分集中,导致工程硕士研究生没有时间去消化、吸收所学的新知识,很难达到教学和培养的预期目标;加之工程硕士研究生的课程没有统考要求,所以部分教师降低课程学习的要求。虽然最终都通过了课程考核,但考核已流于形式,真正掌握基础理论知识者甚少,实际所需知识及能力并未得到提高。在校集中学习,对于大多数工程硕士研究生来说也很难做到,由于他们中大多数担负企业主要业务技术工作,不能抽出更多时间到校学习,为确保企业目前利益,只能舍去学习时间,这也严重影响了培养质量。

(三)班级培养与个性要求存在矛盾限于条件,很多高校都采用编班的形式进行授课。这种培养模式,适用于工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但工程硕士研究生由于其个体之间的差异性,要求针对不同个体进行柔性培养,而目前各高校缺乏柔性培养的能力。因此,必须改变工程硕士研究生的传统教学模式,探索适合他们的新的教学模式。

三、工程硕士研究生教学模式创新

创新工程硕士研究生教学模式,就是探求能让工程硕士研究生获得知识、技能与组织、协作、技术创新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模式。我们在多年工程硕士研究生的教学实践中,采用以下教学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模拟学术会议的教学模式模拟学术会议的教学是通过模拟学术会议的情境,让工程硕士研究生在情境中去体验和提升自己,通过模拟学术会议上的发言及其彼此间的交流,互相取长补短,扩大自己的专业知识面;同时也在讨论交流中训练了自己的思维,开阔了看待问题的视野,从而把学到的理论知识同工程实际问题紧密结合起来。这种教学方法能吸引工程硕士研究生全力投入,对促进学习和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较强的实效性。针对传统教学方法存在的一些弊端,我们尝试采用过的模拟学术会议教学法,主要有以下两种:

1.举办系列学术讲座我们不定期地聘请了中国工程院、中国原子能院、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核工业理化工程研究院、日本京都大学、日本新泻大学等学术机构、科研院所和企业的科研人员来校开设了高水平的学术讲座,让工程硕士研究生有机会了解工程领域最新的研究进展和发展趋势,也让他们有机会向专家、学者们当面请教相关的工程问题和技术难点。例如,面对金融风暴对矿业工程领域的强烈冲击,谈到矿山企业的前景,许多工程硕士研究生较为茫然。为此,我们专门聘请了中国工程院古德生院士做了《金属矿山的未来》的专题讲座。在讨论环节,研究生们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与想法,积极讨论矿山企业如何应对金融风暴的冲击。对于这种形式的教学,研究生们反映良好,认为这种方式让他们学到了实实在在的东西。

2.开设学术前沿课程,课程结束时,组织一次小型学术会议开设了《溶浸采铀》《微生物浸矿技术》《现代铀矿床开采科学技术》等反映铀矿开采领域前沿理论与技术的课程。这些课程由相关领域的教授和研究人员讲授,主要介绍相关领域的新理论、新工艺、新技术、新方法、新设备,使学生能够紧密跟踪学科前沿,开阔视野,明确方向。课程结束时,每个工程硕士研究生都需带着结业论文参加小型学术会议,并作学术报告,供参会者讨论。这种方式既让工程硕士研究生了解、消化、吸收了新知识,又使得学术会议上人人有谈论的话题,还避免了纯讨论式教学可能遇到的研究生无谈论话题的尴尬局面。

(二)准实地教学模式考虑到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的特殊性,提出采用校企合作的准实地教学模式。这种准实地教学既非纯校内的课堂教学,也非纯企业的实地教学,是校内课堂教学与实地教学的有机结合。这种教学的实施过程如下:首先,与生源相对集中的企业进行协商,安排研究生短时间的校内集中上课(尽量安排在学期之初,学生报到注册后上课),完成部分课程和实验教学任务;然后,在企业设立教学点,由企业提供教学场所与设施,选派经验丰富的教师亲临企业教学点进行授课,完成相应课程的理论教学及其他课程的教学;最后,学校组织专家到企业进行毕业论文选题、开题、中期筛选和答辩等工作。准实地教学法在授课时间和地点上,充分考虑了矿业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研究生“在校不离岗”的特点,较之传统的教学模式更受企业和学生的欢迎。我校矿业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研究生主要来源于核工业铀矿山和研究院所,集中在广东韶关、江西赣州和湖南等地,地域相对集中。以往我们沿用传统教学模式,将他们集中在校学习。这种方式遇到了困难:研究生往往上课不到一周就因工作需要回工作单位。研究生们反映,这种方式让他们学习工作两难顾,并且短时间灌输的大量知识难以消化吸收,学习的收效距他们的期望甚远;教师也反映,这种情况严重影响了课程教学,课程刚进入正题,学生们就都请假回单位了。根据这种情况,我们采用灵活的准实地教学,与生源集中地的企业进行协商,安排研究生们在企业停产期或生产休闲期短期脱产到校集中学习,完成部分课程和实验教学任务,剩下的课程由学校选派经验丰富的教师到企业教学点授课,研究生们修满学分后,由学校组织专家到现场进行开题、中期筛选、预答辩和答辩等工作。这种方式受到了工程硕士研究生和企业的广泛赞誉,让他们学习工作两不误。特别是在毕业论文的选题、开题及完成过程中,企业参与进来,更有利于培养满足企业急需的人才。同时教师与企业通过直接交流,使教师的知识及科研能力和企业的试验条件实现了互补。教师们应用自己深厚的理论知识,较强的科研能力及相关的科研成果,指导工程硕士研究生解决一些技术和工艺方面的难题,真正做到产学研相结合,同时,也提升了教师的综合素养。

(三)远程学导式教学模式这是现代远程教育模式和学导式教学模式相结合的一种教学模式。现代远程教育以计算机网络以及卫星数字通讯技术为支撑,具有时空自由、资源共享、系统开放、便于协作等优点。学导式教学是以学生独立学习为主并得到教师相应指导的教学模式。其优点是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则因势利导,“教”为“学”服务。学、导有机结合,教学相长,学在导前,是学导式教学的本质含义。远程学导式教学模式,综合了以上两种教学模式的优点,让研究生自主学习,并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与自己需要的高水平的专家、学者、教师相沟通,或学员之间进行内容探讨、释疑;在学完一门课程后,研究生可根据教师所提供的作业和要求进行练习和考核。这一模式既很好地解决了工程硕士研究生学习时间不固定的突出问题,又通过教师定期的“导”,促进了知识的更新和融会贯通,满足了自身需求,达到了教学目的。这种教学模式要求学校要有条件提供远程教学的技术和能力,对授课教师和工程硕士研究生的计算机及网络知识均提出了一定要求。真正实施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但随着计算机知识及网络知识的普及,以及现代教育技术的日臻完善,基于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学模式将更加受到培养单位和企业的青睐,也将是今后发展的趋势。

篇6

(一)材料工程专业研究生调查分析

我们清醒地认识到,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材料工程专业型硕士的培养刚刚起步,比起国外著名高校材料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存在较大差距。我们就材料工程专业的教学、实践、企业工作站科研与生活、毕业论文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调查了已经毕业和在站的材料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学生普遍反映,与同一工作站其他高校的材料工程专业硕士生相比,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学生在站时间为1年半至2年,其他高校学生大多为1年,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学生在进入工作站之前已经开展了10周的工程实践训练,学生进入企业工作站所安排的研究课题相对较快,他们在进站工作中和工作站的员工接触非常融洽,都能够很快地适应工作环境,增长了社会见识,增强了沟通能力,而且企业工作站导师与校方导师之间有良好的沟通,学生能够很快地融入企业工作站的科研工作中。学生可以经常到油气田现场工作,对现场工作的认识更加深刻,现场工作经验非常丰富。学生也反映,尽管已有10周的工程实践经验,但是由于缺乏科研经验,导致进入课题研究的时间比较长,而工作站还很少对学生的课题研究进度进行考核和监督,致使课题的进展缓慢,最终影响论文的完成进度。工作站地点离学校较远,学生很少能回到学校和导师进行深入的面对面交流,致使导师对学生的研究情况不了解,而学生在研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也不能得到彻底的解决,导致学生不能对课题进行深度的研究。在实际的课题研究过程中,由于现场工作条件测试手段的局限性,学生只能学会一些简单的检测技术,导致学生的学术深度不够。学生对目前的情况提出了自己的解决办法,包括:(1)研究生应带着项目进工作站,且在进入工作站之前,应该进行一些有关项目的培训工作;(2)要求进站研究生定期回学校汇报工作情况;(3)加强和工作站的沟通,由工作站抽查学生的出勤情况;(4)根据情况,实行专业型硕士研究生与不同的企业工作站实行双向选择;(5)在派遣学生进入工作站之前,应考察工作站的食宿医疗状况。通过分析,我们总结出专业型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所存在的一系列问题:(1)由于专业型硕士研究生没有科研经验,不知道如何开展课题研究;(2)学校导师不知道每个研究生的具体研究内容、研究过程中存在的困难、课题进展情况、现场导师的指导情况等;(3)作为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应该掌握现代化的检测手段,并能够利用这些手段分析研究材料的性能、结构,但由于现场实验室的实验手段、仪器设备相对比较落后,导致现场的学生只是从事比较简单的金相分析、硬度分析、尺寸测量等没有科技含量的工作,这对于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极为不利;(4)学生到现场后,认为自己不属于单位的工作人员,上班时间不去单位,甚至长期不到试验现场,缺乏自律性的学生没有把自己看做是一名研究生,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够高,而现场导师也不能及时把他们的状况反馈到学校,导致学校、企业工作站和研究生之间缺乏相互沟通。由此可见,真正培养出市场紧缺的应用型人才,仅靠企业工作站明显不能满足要求。

(二)授课与学术交流的现状

专业型研究生区别于学术型研究生最主要的特征就是实践和应用能力。教育部指导意见明确指出专业学位研究生在校期间,必须保证不少于半年的实践教学,但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对在校研究生的培养大多仍然采用“教师授课—学生听课—考试”的本科化模式,即以教师为授课主体,将课本知识灌输给学生,或者教师布置要讨论学习的内容,让学生自己准备某一专题的内容,然后由该生讲授。这种传统的授课方式会导致学生专业知识面狭窄、综合能力低和学生充分利用学校和教师资源来提升自己的学习水平较低。从学术交流角度来看,研究生本是学科前沿的代表,应主动参与学术交流活动,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参与学术交流活动的研究生比例偏小,尤其是到工作站后参与学术交流的机会更少,大多以课题研究代替社会实践居多,不少学生没有安排实践,参与科研课题级别分布明显,牵头主持过课题的学生数量不多。可见,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是全日制专业型研究生教育与学术型研究生教育区别之所在。因此,我们应对学生的学术交流、工程实践训练、企业站实习等问题制订切实可行的方案,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三)毕业论文现状

学位论文是研究生科学研究的重要成果,也是衡量研究生能否获得学位的重要依据之一。为了实现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在评价学位论文质量时要摒弃以学术需求为导向的传统思维。专业学位论文不像学术学位论文那样注重原创性,而是侧重实践探索的创新,体现综合运用相关专业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以及独立承担专业领域实际工作和管理工作的能力。此外,专业学位论文要突出社会性、经济性和实用性。专业学位论文必须立足于实践,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针对实践工作中需要研究的问题,或者制约某个部门、行业或企业发展所亟须解决的问题进行研究。再次,学位论文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可采用调研报告、应用基础研究、规划设计、产品开发、案例分析、项目管理、文学艺术作品等多种形式,主要体现专业型研究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专业硕士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更多应用型、复合型的高层次专门人才,但并不是不要求了解最先进的分析手段,只是解决具体的问题即可。而已经毕业的2009级材料工程专业硕士学位论文远没有达到上述目标,其存在一定缺陷。譬如,一名学生开展二氧化碳驱输送系统腐蚀控制研究,主要针对近年来国内几大油田均进行二氧化碳驱先导试验后发现,二氧化碳驱过程中存在不同程度的腐蚀问题,导致某些工艺设施使用寿命仅为1~2年,为此必须开展缓蚀剂、防腐涂料等技术攻关以解决二氧化碳驱油注采输系统中金属设施的腐蚀问题。该生研究了二氧化碳驱采出水的腐蚀规律,针对二氧化碳驱的腐蚀条件,选择了多种材料进行筛选试验,确定了两种可行的金属材料,并筛选了缓蚀剂和防腐涂层。文中采用的实验手段包括压腐蚀挂片试验、高压腐蚀试验、腐蚀速率的测定、缓蚀剂合成及筛选试验、涂层优选试验。在论文中,只是开展了腐蚀试验,测定了腐蚀速率,没有提出较为创新性的试验。大多专业型硕士研究生论文都存在类似的问题,即创新能力不强、所从事的工作大多是企业工作站工作人员就可以开展的工作、所使用的仪器设备大多是比较普通的仪器设备,这表明专业硕士的培养环节仍缺乏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提高材料工程专业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对策

(一)授课方式

要求在完善研究生专业基础知识结构的基础上以启发讨论式为主,辅之以其他多种形式的教学形式。在讲授基础知识后,以小组讨论的方式开展启发式教学。研究生在探讨问题的过程中,可以发表各自见解,同时将点滴的灵感融入集体配合协作之中。在授课内容上,授课教师根据学生在实际中需要掌握的知识去组织内容,提供若干参考教材、课程相关论文以及在相关学科中具有影响力或者有争论的论文给学生,扩大学生阅读面,跟踪最新的与课程相关的热门理论和实际应用情况,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授课教师可讲授学科前沿领域所面临的技术难题以及所对应的措施,使研究生少走些弯路,研究生学位论文也能够站在更高的起点,引导研究生进行深入思考。

(二)招生与录取对策

我们对报考材料科学与工程系的研究生大力宣传国家关于发展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各项政策,大力宣传经济社会发展对于应用型、高素质人才的迫切需要,大力宣传发挥好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作用对于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意义,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形成优秀人才踊跃报考专业硕士的氛围。同时增加全日制专业学位推荐免试的人数并给予相关的政策支持。报考专业型硕士研究生的学生优先录取,报考学术型研究生若不能被录取,没有机会转为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录取为专业型研究生的,给予全日制专业学位更高的待遇,奖学金的评选也采取倾斜政策,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所享受的待遇高于学术型硕士研究生。与此同时,由于专业型硕士研究生都要到工作站开展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工作,学校导师也希望招学术型研究生而不希望招专业型研究生,为此,应制定政策要求带学术型研究生的导师每年缴纳不同数额的配套经费,带的人数越多缴纳的数额越高,而指导专业型研究生不需缴纳任何费用,并且给予一定补助。

(三)制订合理的培养方案

材料工程以材料科学、机械和力学等自然科学学科为基础,主要研究材料的组织结构、合成与加工、性质和使用性能之间的关系,解决实际生产中出现的材料问题。随着我国油气资源勘探开发不断向高原、沙漠、山地和海域等地质条件比较恶劣的地区扩展,恶劣地质条件对油气装备用材料性能提出了更高要求,材料工程专业研究生需解决复杂油气田开采及储运过程中所面临的复杂难题,因此提出材料工程专业研究生应能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信息并进行调研分析的能力,应具有较强的综合运用材料工程专业理论和技术手段提出、分析并解决材料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确定了几个培养方向。(1)腐蚀与防护工程:开展油气装备金属材料的H2S/CO2腐蚀机制与寿命预测研究,研究钢和耐蚀合金在高温高压H2S/CO2条件下的腐蚀失效机理及防护措施,解决油气安全生产所面临的关键问题。(2)高分子材料工程:基于高分子材料的微观结构与性能关系,通过分子结构设计、修饰新方法新技术,以高分子材料在高温高压高H2S/CO2介质中的老化机理为指导,开展高强、耐磨、耐腐蚀橡胶、涂层及工程塑料的研究与应用。(3)石油工程材料:基于材料科学理论,开发石油新型装备材料以及材料性能表征,满足日益苛刻的油气田环境对材料的要求。(4)先进功能材料:以材料的多功能化与智能化为目标,研发先进的功能材料及智能材料,满足现代高技术发展对先进功能材料的需求。要求专业硕士研究生入学后在学校导师和现场导师的指导下,明确研究方向、学习相关课程及进行资料和文献调查研究。每位硕士研究生在论文开题之前,必须阅读至少40篇与所从事的研究工作相关的文献,其中外文文献的数量不得少于15篇,并写出文献综述报告。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论文形式可以是工程设计、技术研究或技术改造、工程管理类型。论文工作应有明确的工程应用背景或来源于工程实际,有一定的技术难度,论文成果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和实用性。对不同形式的论文有不同的要求,对于工程设计类论文,应以解决生产或工程实际问题为重点,要求设计方案正确、布局及设计结构合理、数据准确、设计符合行业标准;对于技术研究或技术改造类项目论文,要求分析过程正确、实验方法科学、实验结果可信;对于工程管理的论文,要求应有明确的工程应用背景,研究成果应具有一定经济或社会效益,统计或收集的数据可靠、充分,理论建模和分析方法科学正确。在入学后的第四学期开展中期考核,包括考核学生的选题与工程实际、工程技术和产业背景的关联度,对工程实际产生作用或价值,以及是否有利于解决当前工程实际、工程技术面临的难题,是否对产业有重要技术创新。考核学生课题的进展情况,如与开题报告时相比,完成课题研究工作的比例,是否在中期考核前取得相应科研成果;考核学生是否完成实践活动并提交实践报告;考核学生参加课题组内报告和参加国内外教授的学术报告情况,以及下一阶段工作安排的合理性和可行性,是否能按期完成课题研究,是否能按期完成学位论文等相关工作。

(四)工程实践课程的制订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材料工程研究生工程实践课程,安排在入学一年课程学习之后。以腐蚀与防护工程方向为例,我们开展10周的涉及腐蚀与防护相关的专业实习,是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了解油气田生产开发过程中石油装备材料与腐蚀防护技术专业知识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通过现场材料与腐蚀工况、防腐措施的调研实习,辅以现场工程技术人员和教师的讲授等实践环节,熟悉油气田生产开发的主要设备和工艺流程,了解我国油气田生产开发过程中使用材料以及材料腐蚀与防护技术应用现状,增强学生对油田现场所使用的金属材料、非金属材料以及材料腐蚀与防护专业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综合应用专业理论知识解决现场腐蚀与防腐问题的工程实践能力。通过专业实习,学生应达到以下基本要求:(1)了解井下管柱系统、井口装置与阀门、集输站场等关键部件的材质、腐蚀工况条件及腐蚀失效现象;(2)了解油田现场主要采取的控制或预防腐蚀的各种措施及其效果;(3)了解油田现场采取的腐蚀速度监测检测技术、腐蚀评定方法和标准;(4)总结油田现场腐蚀失效规律,分析油田现场发生腐蚀失效的可能原因和腐蚀机理,评价防腐措施的有效性。

(五)试验平台建设

重点是筹措经费建立研究生专用实验平台,大力开展实验教学,着力培养研究生的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在实验室环境、硬件设置、软件安装方面,按照研究生的教学和科研要求进行规划。如腐蚀与防护工程方向的实验室,设有制样室、常温常压室、高温高压室、电化学室、环境力学室等。近年来,学校加大投入,先后买入了多台电化学测量仪器、高温高压釜、慢拉伸试验机、拉扭疲劳试验机等,完全可以满足学生在腐蚀与防护工程方面的教学和科研需求,所提供的优质科研条件在研究生实践教学环节中得到了充分利用,使研究生科研能力及实践能力的培养更加系统和全面,极大地提升了材料工程专业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六)企业工作站与学校优势资源共享,合作申报科研课题

重点是拓宽企业工作站与学校的沟通渠道,大幅增加前沿实践性、创新应用性课程,打通学校和企业工作站的沟通渠道,让三大石油公司相关机构参与大学课程体系建设。为此,学校组织导师深入三大石油公司相关机构实践基地考察调研实践课题,根据企业工作站对专业型研究生培养的目标要求完善课程设置体系,强化课程的实践创新性。与此同时,我们聘请了大量企业工作站的导师,让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教授走进课堂,讲授实践性质较强的课程,导师和学生共同探讨实践性课题中的设计、研究和问题等,依托各企业工作站实践基地或以实践基地为主组织研究生课程教学,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学习、感受。学术型研究生主要从事自然基金项目的基础研究工作,专业型研究生的创新能力的提高,需要从具有高技术难度的技术难题入手,其中作为技术骨干参与国家863项目、国家科技部中小企业创新基金、科技部星火计划和国家科技部科技支撑计划等项目,对于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具有巨大推动作用。我们与部分企业工作站已经开展了这方面的合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譬如,我们与一家企业共同申报国家科技部科技支撑计划,主要开展采输系统二氧化碳腐蚀控制关键技术研究,进入该企业工作站的学生主要围绕该计划开展如下工作。(1)开展二氧化碳驱产出井及集输管线腐蚀影响因素及影响程度研究:针对二氧化碳驱高含二氧化碳采出液性质,找出影响二氧化碳驱产出井及集输管线腐蚀的主要因素。(2)产出井及集输系统耐二氧化碳腐蚀涂、衬层以及耐蚀材料的优选研究:针对二氧化碳驱体系的特点,研究玻璃钢环氧树脂内衬层、煤焦油环氧树脂防腐涂层、纳米陶瓷涂层、超高分子量PE内衬复合管、玻璃钢管、合金管等在该腐蚀体系中的耐蚀性能并优化耐二氧化碳腐蚀涂、衬层。(3)产出井及集输管线二氧化碳腐蚀体系缓蚀技术研究:在确定二氧化碳驱产出井及集输管线腐蚀的主要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利用筛选、复配、优化等技术手段研究适合二氧化碳驱腐蚀体系的缓蚀剂,并研究缓蚀剂可行的现场加注工艺技术。(4)产出井及集输系统阻垢技术研究:利用筛选、复配、优化等技术手段研究适合不同部位的阻垢剂并研究阻垢剂的加注工艺技术。通过共同攻关,许多技术难题得到克服,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得到极大提高。实践证明,共同合作申报科技攻关项目,让学生参与其中是切实可行的培养途径。

三、结论与展望

篇7

研究生教育是人才培养的最高层次,肩负着为国家培养新世纪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重任,担负着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责任,培养高质量人才关系到国家的生存与民族的兴旺。如何培养大批具有扎实基础理论,接受过优良工程教育,具备卓越创新能力的未来工程师,不仅是世界各国都在研究的问题,也是我国高等教育工科类人才培养面临的一个问题。[1]我国高校中开设工科专业的本科院校有1003 所,占本科院校总数的90%。在校工程研究生近50 万人,工程类人才培养成为焦点。《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10 年)》《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简称《纲要》)全方位提出国家对教育工作和人才培养的中长期战略部署。作为《纲要》组织实施的一个重大项目,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就是一项高等学校与企业、研究院进行产学研合作培养创新工程人才的重要举措,它将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走向工程教育强国,旨在培养一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类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这对全面提高工程教育人才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2]。

2010 年教育部卓越计划启动后,南华大学(其前身是隶属于原核工业部的三所部署高校之一) 依托多年来在核学领域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丰厚沉淀,积极参与卓越计划改革试点。2011 年9 月,我校申报的核能和核技术工程硕士专业被列入教育部第二批研究生层次卓越计划试点专业,也是我校首个研究生层次卓越计划试点专业。它标志着我校在研究生培养上迈进一个新的台阶。在教育部出台卓越计划的新形势下,结合我校核技术工程硕士卓越计划的启动与实施,积极探索核专业研究生层次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新模式、新理念和新视角,为国内其他高校的核专业研究生卓越计划的实施提供有益的启示。

一我国工程类研究生人才培养现状

近年来,我国研究生教育度过了一个快速发展期,人才数量、质量均有所提高,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高等教育的自身改革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目前,我国研究生教育正步入一个发展的转型期,即由扩大招生规模转向提高培养质量,从知识外延扩张转向素质内涵发展,从以知识传授为本转向以能力培养为本。但也存在以下一些问题[3],譬如研究生培养定位不够明确、缺乏特色,培养目标较模糊,以及培养层次不够分明;譬如,我国工程类全日制统招研究生教育虽然有学术型和专业学位型,但没有明确细化的人才目标;研究生教学师资比较落后,开设课程体系难以反映学科前沿,新科学、新技术和新思维运用不够,不能有效激发学生思考新问题、探求新知识的创新欲,以及部分教师过于注重理论研究,缺乏工程实践经历,对企业生产需求一知半解。另外,研究生的创新动手能力、知识融合和综合运用能力明显不够。不少研究生在学术和工程应用上缺乏开拓创新精神和独立思考意识,不能把各门类学科知识融会贯通、综合运用,从而难以在本学科前沿及交叉领域有所创新。

二我国核相关专业研究生“卓越计划”人才培养现状

为面向未来社会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教育部卓越计划于2010 年6 月正式启动。2011 年9 月,清华大学核能与核技术工程专业被列入首批唯一的核专业研究生层次卓越计划试点专业。同时,华北电力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的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以及哈尔滨工程大学的核化工与核燃料工程作为首批核专业本科生卓越计划试点专业。2012 年9 月,南华大学申报的核工程与核技术本科专业、核能和核技术工程硕士专业,被成功列入教育部第二批卓越计划试点专业。目前,全国只有5 个核工程与核技术本科卓越计划试点专业,以及3 个核能与核技术工程研究生卓越计划试点专业。相关高校对核及相关专业本科和研究生卓越计划培养模式仍在探索之中[4],他们尚无成熟的培养方案,也没有培养出毕业生。究竟如何培养出一支高素质的核专业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目前尚无成熟的经验可以借鉴,尚需国内各高校共同研究与探索。

三南华大学核专业研究生“卓越计划”人才培养模式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提出的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等战略部署,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我校积极参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2011 年9 月南华大学顺利成为第二批卓越计划试点高校,核工程与核技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软件工程4 个本科专业、核能和核技术工程硕士专业列入试点专业。近年来,我校按照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及工作方案”要求,积极探索工程教育的新方法、新思路,结合校情,精心规划,密切校企关系,突出我校办学特色,扎实推进试点工作。

1 明确培养目标,提升培养理念

严格按照高等教育面向社会需求培养人才、全面提高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结合我校核专业研究生培养现状,通过文献调研、与行业企业专家深入研究探讨,以及派遣学术骨干参加教育部高教司等权威部门举办的各类会议等,学习国内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培养方案,吸收和借鉴兄弟学校的先进经验;进一步完善我校核专业研究生卓越计划人才培养目标,提高研究生培养理念,明确卓越计划人才培养目标。通过我国有关工程教育人才培养的精神内涵,结合上述探索与实践,初步形成我校核能和核技术工程专业“卓越计划”研究生人才培养目标与理念: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受到工程师严格训练,能够适应经济、科技、社会发展对高素质核工程技术人才的要求,满足核与相关领域的实际需求,能够在生产一线从事研究、设计、应用、管理等方面工作,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团队精神和专业技术能力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2 优化课程体系,丰富教学内容

以核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为基础,根据人才培养的规模和标准,结合核行业的特点和发展趋势,注重课程开设的学科交叉性、前沿性、工程性和实践性,优化基础课和专业课、理论课和实践课的教学比重,处理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的关系,以科研平台和科研项目承载实践教学,进一步丰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核能和核技术工程“卓越计划”研究生课程体系包括人文与社会科学、核专业基础知识、核专业理论知识以及工程研究与产品研发四个系统模块,集中体现于两个“知识”和一个“能力”。两个“知识”中,基础科学知识和人文知识主要包括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数理知识、实验数据处理知识,专业理论知识主要指核技术及应用领域的专业知识。一个“能力”即设计与研发能力,包括技术标准制定、工程设计软件以及核类仪表产品与系统研发。

3 强化师资队伍,双导师组联合指导

聘请核专业、行业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和实践领域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共同承担研究生卓越计划人才培养工作,打造高水平的教学师资与实践团队。积极委派我院青年骨干教师赴国内外的核行业高水平大学进行学习进修,提升校内导师的工程实践经验。制定“1+1+1”或“1+2”的卓越计划研究生培养模式。按“1+1+1”培养模式,研究生第1 年在校学习基础理论知识,积极参与校方导师课题研究;第2 年在导师指导下开展科研工作,培养一定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第3 年进入企业(或科研院所),在对方导师组的指导下进行工程实践,学习企业的先进管理理念和工程应用技能。按“1+2”培养模式,研究生第1 年在校学习基础理论知识,积极参与校方导师课题研究。接下来的2 年进入企业(或科研院所),在对方导师组的指导下进行工程实践。

确立卓越计划研究生的导师小组制,采取导师负责和指导小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在校期间每名研究生由1 名校方导师和2~3 名副教授及助教指导。在企业期间由企业方导师和2~3 名工程师共同指导。校内外导师组具有明确的分工与合作。校内导师组主要负责研究生总体培养计划的制定,并根据本学科专业的要求、学位论文的需要及个人的实际情况指导学生有关课程等校内工作;企业导师组负责研究生在企业具体参与产品或工程项目的设计与开发,参与生产过程的设计、运行和维护,并根据实际情况,按照学校总体进度,与校内导师(组)交流协商,一同指导研究生完成论文选题、开题、中期考核和最后的学位论文答辩。这样一方面弥补了目前一些校内导师工程实践经验的不足,另一方面提高企业竞争力,实现高校与企业智力资源的共享。建立严格的卓越计划研究生导师遴选制度。校内导师需有大中型企业的工程技术或工程管理经历、副高职称任职资格2 年及以上、高水平的一线科研人员、具有宽厚坚实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以及充足的科研经费。校外导师的遴选条件更为严格,譬如遴选对象一般为企业高级技术人员或管理者,具有10 年以上的工程技术与管理领域的实践经验。

4 校企合作,实行产学研一体化

产学研一体化是目前公认的培养研究生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学习并借鉴日本的“产学研”实践模式,探索我校与其他高校、企业和公司的共同研究制度,初步组建中国高校与高校或高校与企业的核专业研究生教育战略联盟,通过强强联合、师资互补、协同发展,以及依托双方拥有的先进科研平台和设施,建设高水平科研中心和研究生教育基地,结合“1+1+1”或“1+2”的卓越计划研究生培养模式,有效开展研究生的联合培养、教学与教改研究等,共同培养核专业拔尖科研和工程人才。

我校核能和核技术工程专业“卓越计划”研究生培养主要实施合作企业有: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中核四零四有限公司、中核集团江苏核电有限公司、中核集团湖南桃花江核电有限公司、中核北京核仪器厂等。这五个企业都已经与我校签订了联合办学或人才联合培养协议。同时,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中科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中国辐射防护研究院、西安核仪器厂等企事业单位已与学校签署相关协议,成为核专业本科和研究生的实习教学基地。通过开拓卓越工程实践基地的努力,有效地确保了本科生都能够获得扎实的工程实践训练、研究生完成学位论文课题的研究条件,同时为这些单位解决工程技术与科学研究中的实际问题,输送了急需的专业人才,真正做到充分发挥校企(所)的各自优势,实现双赢。

5 注重培养环节,加强学术研讨交流

注重研究生培养过程,包括制定个人学习计划、课程选择、文献阅读和课题开题、课题研究、论文写作、送审评阅及论文答辩等活动环节的规范管理。对研究生培养过程进行分析,影响研究生卓越计划培养目标的实现以及培养质量的提高起到关键作用,进行持续地过程控制和不断地改进,使这些因素朝着有利于实现培养和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方向发展,进而保证和不断提高研究生教学质量。同时在培养过程中,学校或导师组定期举行学术研讨会,及时掌握学生的科研进展,并确保研究生有一定的国内国际学术会议交流机会并尽可能做学术报告,让学生在学术讨论中发现问题,同时煅炼有效沟通与人际交往能力。

6 优选研究生生源,实行“准入、退出”制

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准入机制”和“退出机制”。依据我院的研究生生源情况,按照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选拔一批具有较强社会适应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开拓创新能力和开放交流能力的学生,组建研究生卓越计划培训班。建立研究生在校或在企的表现考核评价体系,根据体系规定淘汰不适应要求的学生,选拔其他班级优秀的学生进行补充,使研究生卓越计划培训班学员有一定的忧患意识、强烈的竞争意识以及进取心。

总之,从我校核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出发,结合国内外工程实践类研究生培养模式与实践经验,从目标定位、课程体系和师资队伍建设、培养过程控制和条件保障四个方面,初步探讨和确定我校核专业卓越计划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该培养模式虽已应用于我校2012 级核能和核技术工程专业研究生培养,但仍有一些方面值得丰富和完善。通过进一步认真学习和贯彻教育部的工程教育精神,紧紧围绕教育部卓越计划研究生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指导方针,重点夯实以下若干方面细化工作,包括加强研究生教育课程建设、加强校外实践基地建设、启动工程实践教育质量评估以及加强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等。

参考文献

[1]李毅红.高等院校的创新教育[J].高等教育论坛,2002(1): 40-45.

[2]王贵成,崔迪. 论“卓越工程培养计划”对学生的要求[J].中国电力教育,2011(32):32-34.

篇8

【关键词】全日制工程硕士 培养方案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1)10-0045-03

一、引 言

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是我国专业学位中涉及专业最多、招生规模最大的一种学位类型。西安理工大学是中央与地方共建高校,有着多年的工程硕士培养经验。前有工程硕士、会计硕士、工商管理硕士三个专业学位授予点,其中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涵盖机械工程、材料工程、电气工程、水利工程、控制工程等17个工程领域。学校长期服务于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特别是为国家装备制造业、水利水电行业培养了大批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行业科技进步、国家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过去,专业学位教育以在职人员不脱产攻读为主。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专业学位教育仅培养在职人员,满足他们在职提高、在岗学习的需要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培养应届本科毕业生,满足他们适应社会发展、提高专业水平、增强就业竞争力的需要。根据教育部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中的各项指导意见并结合我校的办学特色和经验,从2009年开始我校对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培养定位、培养模式进行了多层次的研讨和深入的思考。针对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中存在的学习期限短、学生缺乏实践经验和实践能力等影响培养质量的不利因素,在培养模式改革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并且建立了完善的质量监督保证体系,为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方案的制定细则

培养方案的设置应能体现专业学位的培养目标,不仅要符合专业学位培养的实际,还要符合高层次人才的培养规律,特别是要体现专业性、实践性和应用性。[1]我校根据教育部文件的指导精神并结合多年来在工程硕士培养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制定了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培养方案,该方案对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培养目标、研究方向、培养方式与学习年限、设置课程与学分要求、必修环节要求、学位论文要求、论文答辩与学位授予等各个环节均做出了明确规定。

1.培养目标和定位

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培养定位有其自身的特色,因为它的生源特点和培养模式既不同于全日制学术型研究生,也不同于在职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部在2009年[1]号文中明确指出专业学位的培养目标是掌握某一专业(职业)领域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2]根据这一定位并结合我校的办学特色,我校的培养目标确定为全日制工程硕士要掌握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要掌握解决工程、管理问题的先进技术方法和现代技术手段;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实践动手能力以及独立担负工程或管理工作的能力;同时要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在研究方向设置上,我校规定要科学、规范、宽窄适度,相对稳定,数量一般不超过6个。所设方向应属于本学科领域,且密切结合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需要,并能体现我校的办学优势和特色。

2.培养方式及学习年限

过去工程硕士多是在职培养,学生主要是利用业余时间学习。有的是学校组织短期的培训班,学生在学校集中一段时间进行学习;或者学校在校外教学点组织学生学习。全日制工程硕士与学术型硕士一样采取的都是学生在校全日制学习的培养方式,由学校集中进行管理。因此根据教育部的指导文件,我校规定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培养方式为导师负责制,采用课程学习、专业实践与学位论文相结合的培养方式进行,三部分内容可以相互交叉。全日制工程硕士实行学分制,学习年限一般为两年。课程学习要求在校内完成,原则上要求在0.75学年内修完全部课程学分;专业实践时间不少于半年,应届本科毕业生专业实践时间不得少于一年,可采用集中实践和分段实践相结合、课程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学位论文工作要结合工程实际,论文工作的有效时间不得少于一年。

3.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

课程设置是保证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质量的基础。课程学习是获取专业知识的主要途径,课程的设置要在学生已有的基础背景上,既要考虑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又要考虑相关领域的实际需求,以综合素养和应用知识与能力的提高为核心。要以实际应用为导向,注重理论性与应用性课程的有机结合。课程设置可以按照职业需求自成体系,同时授课内容还要不断加入该专业的最新科技成果和先进经验,使之更能满足相关行业的实际需求和发展。

我校全日制工程硕士的课程设置参照了学术型硕士的设置框架,分为学位课和选修课两部分。在课程总学分要求不变的基础上,压缩了理论课的学分,增加了实践环节的学分。课程按一级学科设置,要求总学分不低于30学分,学位课不低于17学分,实践环节5学分。每门课一般为1~3学分,每学分对应16学时。每一级学科专业基础课原则上不超过8门,专业选修课原则上不超过12门。

在授课方式上,要求学位课一般采用课堂授课的方式进行,选修课可与专业实践相结合。选修课采用教师讲授为主、教师辅导研究生进行研讨或实践为辅的方法进行学习。由于全日制工程硕士的课程要突出应用性,因此可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并具有较好理论水平的企业高级工程技术人员承担部分课程。

专业实践是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的核心,它贯穿课程教学和论文工作两个环节。我校的专业实践要求在校外实习基地完成,实习、实践形式可做多种安排,每个学科要制定出专业实践指导方案(大纲),供学生选择。学生撰写实习、实践报告,考核合格,获得相应学分。实践教学可按下列方式实施:①具有特定主题的系列实验课或以实验为主的专题课;②与学科应用技术相关的硬件、软件设计或机构设计;③在本学科实践教学基地或与企业联合建立的实践基地进行工程设计、项目研究等方面的实践教学。

4.论文要求及学位授予

全日制工程硕士论文的特点不同于学术型学位论文,它主要侧重于对研究生工程或管理实践能力、设计能力的锻炼和提高。因此论文可以是研究生独立完成一个完整的并具有一定难度的专题研究、工程设计、技术开发或实际管理课题,也可以是高质量的调查报告、企业诊断报告或高水平的案例分析报告。重点培养的是学生独立担负专门技术、管理工作的能力,为将来能够从事技术应用型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我校学位论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审核:①学生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②论文是否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进展;③论文中工艺、技术和设计的先进性和可行性;④论文工作的技术难度和工作量。学位论文阶段可以根据导师的课题情况,在校或者企事业单位或学生拟就业的企业中完成。应聘请本领域或相近领域具有应用研究经验的专家进行评阅,答辩委员会中应至少有一名来自企业或应用研究部门的同行专家。

学生满足相应的学分要求、完成实践环节和学位论文撰写且通过学位论文答辩后,经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可以授予相应学科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同时获得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

三、质量监督保障机制

为了确保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培养质量,达到既定的培养目标,我校在招生工作、师资队伍建设、导师遴选、实习基地建设等方面均做了大量工作。

1.生源组织与选拔

生源质量是全日制工程硕士教育的基础和前提。但目前由于社会对这一新生事物的认知度还较低,全日制工程硕士的生源质量整体不高。针对这一状况,我校重点在复试上下功夫。坚持注重能力,把考生的综合素质、综合能力作为考核的主要内容。复试采取理论基础考核与实践技能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选择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及较高理论水平的教授来进行命题,主要考核考生对本领域专业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和设计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知识运用能力,从而将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的考生选。既保证了生源质量,也为今后的培养打下良好的基础。

2.师资队伍建设

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瓶颈是缺乏具有相当工程背景的师资队伍,因此,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有针对性地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工作是保证和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3]为了确保优良的课程教学质量,我校要求各专业学院选择实践经验丰富、责任心强、授课质量高的教师作为全日制工程硕士的授课教师。授课教师必须具有专业实践经验和高级专业技术职称;除部分基础课外,其他课程均由具有博士或硕士研究生学历的教师担任。为了增强教师的工程实践背景,提高教师的应用技术水平,我校同时还挑选一批综合素质高、学习和实践能力强、培养潜力大的中青年教师走进企业,参与企业的生产实践活动,通过与企业的交流与合作将行业的新技术、新标准不断引入相应学科的教学内容。另一方面,我校聘请了一批在企事业单位中有着丰富工程经验的高级工程师担任全日制工程硕士的课程授课教师和学位论文指导教师,定期邀请他们来校为学生授课,同时负责学生在企业实践锻炼和完成论文研究期间的合作指导工作;并大力引进既有理论水平、又有实践经验的优秀专业人才从事专业学位教育,构建双师型的师资队伍,从而最终形成本校授课教师、企业授课专家、校内指导教师和企业导师共同组成的多方位、高水平师资团队。

3.校内外导师遴选与职责

导师在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是把握培养质量的主体。我校是一所以理工科为主的教学研究型大学,很多研究生导师承担着纵、横向科研课题,具备培养应用型研究生的良好条件。全日制工程硕士采用的是校企联合的双导师负责制,校内外导师的职责分工各有不同。校内导师为主导师,我校要求担任全日制工程硕士导师的教师必须具有高级职称,有丰富的教学、科研工作经验且在硕士学位授权学科领域内有明确且相对稳定的研究方向,承担着重要的科研任务;已取得具有较高学术水平或有显著经济效益的科研成果。具有完成研究生培养工作所需的研究经费。校外导师为副导师,应从与我校具有长期合作关系的工程实践单位选聘,具有高级职称并与我校相关专业学位硕士授权领域有科研合作经历。取得了较高水平的科研成果,有在研的科研项目和充足的科研经费,能提供全日制工程硕士在学期间的科研费用和学校规定的生活补助。研究生在进行毕业论文期间,能为研究生提供必要的工作、食宿条件和一定的科研补助。在校内有明确且较固定的合作导师。

校内导师的职责是参与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方案的制订,负责拟定所指导学生的个人培养计划,指导学生的课程学习,确定课题方向,组织并审查学生的论文选题报告,制定切实可行的论文工作计划,指导科研论文工作,定期检查,严格保证培养计划的执行和完成。校外导师主要负责全日制工程硕士在工程技术实践与工程管理实践活动中能力的培养,论文选题与学位论文部分的指导等。他们在全日制工程硕士的指导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4.建立校院二级管理体系

完善的管理体系是全日制工程硕士各项工作能够顺利实施的保证。我校全日制工程硕士实行校、院二级管理,具有系统性、针对性和专门化三个主要特征。

系统性是指有系统的管理思路与管理机构,建立了系统规范的管理网络,并且贯穿全日制工程硕士的管理、招生、培养与学位授予等各个环节;针对性是指根据全日制工程硕士教育的特殊规律,目的明确地、有针对性地进行管理与服务;专门化是指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培养管理由专门的机构与专职的人员负责,建立有专门的管理制度与程序。

校研究生学院负责全日制工程硕士的招生、教学管理以及学位授予等环节的实施与质量监控。各专业学院具体负责全日制工程硕士导师的配备、工程实践以及学位论文答辩等工作。校研究生学院的培养办公室负责全日制工程硕士教学计划的制定和各项培养工作的具体实施。日常管理工作由各专业学院主管院长负责,重要的问题由各专业学院院长办公会议研究确定,重大问题报研究生学院及主管校长批准。

学校设有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相关学院成立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督导组,协助相关部门对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过程各个环节的质量进行监督,实施全方位的过程管理和考核。

5.学位论文阶段

课程学习和论文工作是关系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前者属于共性要求,后者注重个性培养。在论文标准上,对于全日制工程硕士要有自己的规格、特点,不能照搬工学硕士的学位论文标准。[4]为了加强论文质量的考核和评价,我校全日制工程硕士的论文选题由同行专家组成开题评审小组从论文选题的意义、工作量、技术难度和实用性等方面进行把关,强调学位论文研究成果的实际工程价值,力争解决企业存在的技术改造、产品提升等实际问题,从而保证选题的质量。在完成学位论文后,研究生学院对学位申请进行严格审核,对学位论文进行“双盲”评审。在论文答辩阶段,聘请2名本领域或相近领域具有工程实践经验的专家评阅学位论文,而且至少要有1名来自企业的同行专家担任答辩委员会的成员。学位论文答辩通过后,由学院学位评定委员会和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开会审议,通过后方能授予工程硕士专业学位。

6.实习基地建设

工程实践是重要的教学环节,充分、高质量的工程实践是工程硕士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也是全日制工程硕士科学发展的生命线。如果工程实践环节缺失,工程硕士教育也就失去了其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专业特色;如果工程实践没有有效落实,全日制工程硕士教育就无法培养出高素质的工程人才。[5]由于我校多年来坚持“严谨的治学作风、严肃的教学态度、严格的培养管理”的优良传统,培养了大批专业基础扎实、应用能力突出的毕业生,获得了用人单位的好评,很多杰出的校友走上了领导岗位。学校通过校友办公室与全国各地的校友密切联系,通过校友的大力协助,学校与东方电气等知名企业建立了稳定的联合培养合作关系,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推广等多个方面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共同建设实践实习培养基地。企业在教学条件、教学设备、管理模式及部分专业课教师的选聘等方面提供帮助;学校则为企业提供参与项目合作,研发新技术、新产品、新管理模式的人才资源。充分发挥了校企双方各自在教育科研、成果转化等方面的优势。

四、结束语

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出现改变了长期单一的学术型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了研究生综合运用先进技术手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实现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我们必须深入研究和准确把握其内在的教育规律,不断改进和完善各个培养环节,通过优化培养过程,创新培养方式和教学方法,为我国高层次创新型应用人才的培养探索新的培养模式,使全日制工程硕士教育能够健康快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虞翔.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实践阶段的探索与实践[J].高教高职研究,2011(05):200~201

2 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教研[2009]1号

3 丁雪梅等.实施分类培养 构建应用型人才质量保证体系[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2):1~4

篇9

【摘要】我国现行会计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实质上是一种“本科化”培养模式,严重影响了会计专业研究生培养质量,需要重构新型培养模式。本文在界定会计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及其构成要素的基础上,简介了西方国家研究生教育的主要模式,对重构我国新型会计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框架提出了设想与建议。

【关键词】会计专业研究生 培养模式 重构

本文是山东财经大学2013 年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的部分研究成果。本文所称的会计专业研究生包括硕士生和博士生,以硕士生为主。

一、引言

我国现行的会计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实质上是一种“本科化”的培养模式,存在着诸如培养目标定位不当、课程设置不合理、教材建设混乱、教学过程本科化、师资队伍素质良莠不齐、科研训练缺乏等问题,严重影响了我国会计专业研究生培养的质量,因此需要对我国会计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进行重新界定和系统思考,重构一种新型的会计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本文在界定会计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及其构成要素的基础上,简介了西方国家研究生教育的主要模式,对重构我国新型的会计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框架,提出了一些设想和建议。

二、会计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及其构成要素

(一)会计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概念

会计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是对会计专业研究生培养的基本要素和主要特征的一种抽象化、标准化的综合表述。具体说来,会计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理念指导下,为实现会计专业研究生培养目标而对培养过程构建的一种标准化、规范化的格式,具有明显的系统性和范式性。理解这个概念的内涵,应把握以下几点:第一,会计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应以一定的教育理念为指导。不同的培养模式反映着不同的教育理念,也就是说,会计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要受一定的教育理念的指导和制约。可以说,教育理念是会计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灵魂。第二,会计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要求培养过程与培养目标保持一致。会计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作为一种人为设计的规范格式,要求首先确定会计专业研究生培养目标,然后在此基础上,把培养过程与培养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第三,会计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是一种标准化模式,因而具有较强的可重复性和可操作性。第四,会计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作为一种标准化模式,必然具备一定的系统性和规范性,供其他单位学习和效仿。

(二)会计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要素及其关系1.会计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的要素。

会计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是有着明确目标、按照预定方向运行的复杂系统,是由一系列要素构成的,这些要素在运行过程中,彼此之间相互促进、相互制约,共同推动了系统的运行和发展。会计专业研究生培养环节较多,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笔者认为,会计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是会计专业研究生教育理念的重要体现,是对会计专业研究生培养过程的设计和安排,是实现会计专业研究生培养目标的标准格式,是发挥会计专业研究生实施条件的作用机制,因此,会计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应包括教育理念、培养目标、培养过程和实施条件等要素。

(1)教育理念。教育理念是教育活动中应坚守的原则、信念或追求的理想,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思想保证。会计专业研究生教育理念是关于会计专业研究生教育应然状态的判断,即人们观念中认为的“好”的会计专业研究生教育,是人们所希望看到的会计专业研究生教育的状态,是整个会计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设计和运行的先导。

(2)培养目标。培养目标是教育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会计专业研究生培养目标是会计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核心和方向,是对会计专业研究生培养的总体要求,决定了会计专业研究生的培养方案的设计和培养过程的安排。

(3)培养过程。会计专业研究生培养必须通过具体的培养过程来加以实施和完成。也只有通过培养过程各环节的有效实施,会计专业研究生的教育理念才能得以充分体现,培养目标才能落到实处,使之具有可操作性,并最终得以实现。会计专业研究生培养过程包括了会计专业研究生培养的各个环节,包括录取新生、课程教学、科研训练、考核评价、毕业实习、论文写作和论文答辩等培养过程。这些培养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设计的合理与否以及实施的效果如何,将直接影响着会计专业研究生培养的质量。

(4)实施条件。会计专业研究生培养目标最终能否得以实现,还有赖于各种物质的或非物质的实施条件的保障程度。这些实施条件主要包括师资队伍(尤其是研究生导师队伍)、教材、教学手段、科研条件(实验设施、图书资料、电子资源和互联网等)、管理体制和学术氛围等各种软硬件资源。

2.会计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中要素之间关系。

会计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是一个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各个构成要素既相对独立,各自具有自己的功能与特点,同时相互之间又相辅相成,相互作用,共同推动着系统的顺利运行。

教育理念是会计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灵魂和先导。对于会计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具有以下作用:第一,指导作用。会计专业研究生教育理念指导和制约着会计专业研究生培养目标的确定、培养过程的安排等。第二,调节作用。会计专业研究生教育理念作为一种理论化、系统化的观念,可以作为衡量会计专业研究生教育实践的标尺,从而有助于人们及时发现实践中的偏差,积极加以改进,保证会计专业研究生教育活动的有序开展。第三,激励作用。

会计专业研究生教育理念是对会计专业研究生教育一种理想状态的构想和追求,将时刻激励和引导会计专业研究生教育实践活动。

培养目标是会计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核心和方向。会计专业研究生培养方案的设计、培养过程的安排以及各种实施条件的保障,都将围绕着如何实现会计专业研究生培养目标而展开。

培养过程是会计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关键,是充分体现会计专业研究生教育理念、顺利实现会计专业研究生培养目标而安排的具体步骤和措施。

因为不论教育理念如何先进,培养目标如何科学,最终都要通过会计专业研究生培养过程来得以贯彻和付诸实施。实施条件是会计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的保障。会计专业研究生培养过程能否顺利进行,必须要有各种软硬件、主客观、物质非物质等各种实施条件的配合和支持。

三、西方国家研究生教育的主要模式

(一)教学取向型培养模式

教学取向型培养模式源于中世纪大学①的高级学位教育,是以培养学者行会中的“师傅”(Master)为目的而构建起来的一种特定的培养过程的样式和运作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博士学位的授予最早就产生于13 世纪上半叶的巴黎大学,后来英国的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也采用了与巴黎大学类似的培养模式。这种培养模式把研究生教育看作是一种正规的学校教育过程,培养目标是各行业高层次专门人才,培养过程是强调课程教学,重视课程的学习和科研方法的基础训练,管理方式采取师承制。这种培养模式的主要缺陷是忽视科研能力的培养,对独立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要求不高,与本科生培养模式的界限不是十分明确。

(二)科研取向型培养模式

科研取向型培养模式产生于现代大学。1809 年德国柏林大学的创立标志着现代大学的诞生。现代大学与中世纪大学的根本区别在于大学职能的转变。

中世纪大学是传授已有知识的场所,将研究和发现知识排斥在大学之外,而现代大学则将科学研究作为自己的一项重要职能,将扩展人类的知识和培养科学工作者作为自己的基本目标,推崇学术自由和教学与研究的统一。在这种背景下,柏林大学首次设立了哲学博士学位,标志着现代博士教育的开端。

这种研究生培养模式尤其是博士生培养模式,其培养目标是培养科学接班人,培养过程一般是研究生以科研助手的形式跟着导师在研究所或实验室从事相对独立的科学研究,并参加由导师主持的“习明纳”②,创新性研究成果的取得和完成学位论文是最终取得学位的必要前提。这种以科研为主要甚至是唯一手段的培养模式对研究生教育影响深远,迄今为止世界上很多国家的研究生教育尤其是博士生教育仍然是采取这种模式。这种培养模式的主要缺陷是不适用于技术型、应用型、开发型人才的培养,从而限制了研究生教育规模的扩大。

(三)实践取向型培养模式

实践取向型培养模式又称为教学科研生产型培养模式,是教学、科研与生产联合体的产物。这种培养模式,主要是指大学与企业合作培养研究生。能够集大学基础学科的教学、科研与明确的科研课题的长处,培养出企业生产所需要的高层次研究人才——既掌握基础学科知识与研究能力,又擅长开发研究、应用研究的研究人才。

这种研究生培养模式实际上是顺应了新的科技革命和现代大工业生产的要求而产生的。现代企业的激烈竞争与科技的高速发展对应用型或开发型研究人才产生了强烈需求,从而刺激了实践取向型培养模式的产生。培养目标是培养应用型或开发型研究人才,培养过程强调教学、科研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管理方式主要是由大学与企业合作双方共同管理。这种实践取向型培养模式的主要缺陷是仅限于培养应用型高层次人才,而不适用于培养研究型或其他非应用型人才。而且由于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这种培养模式在教育实践中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和足够的重视,只是作为研究生教育的补充,因此培养质量并不是很理想。

(四)教学科研综合型培养模式

教学科研综合型培养模式是20 世纪以来美国在借鉴德国培养哲学博士的经验以及参照本国国情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研究生培养模式。这种培养模式强调教学与科研的统一,培养过程比较规范,对教学和科研同样重视,在管理组织形式上建立研究生院,负责统一管理,而各个学系或学院负责具体培养。这种培养模式既使得研究生教育得以规范和统一,保证研究生教育的学术水平,又能发挥各个学院和教授的特长和优势,为较大规模开展研究生教育创造了条件。这种教学科研综合型培养模式虽然强调教学与科研的统一,但真正有效地实现这种统一并非易事。即使是在人们认为教学和科研结合得比较好的美国,也仅仅是在文理研究生院里面才能相对较好地实现教学与科研相统一。

四、我国会计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重构框架

(一)“追求卓越”的教育理念

教育理念是教育活动中应坚守的原则、信念或追求的理想,是实现教育目标的思想保证。会计专业研究生教育理念是关于会计专业研究生教育应然状态的判断,即人们观念中认为“好”的会计专业研究生教育,是人们所希望看到的会计专业研究生教育的状态,是整个会计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设计和运行的先导。“追求卓越”是一种用积极的行动追求最好的意识和精神,它更多地体现为一种渗透性的教育思想,一种超越性的价值追求。只有把“追求卓越”视为我国会计专业研究生教育的灵魂和生命,并将其贯穿于会计专业研究生教育的所有环节和参与人员中,我国会计专业研究生教育才有重新正名、重塑形象的机会。

依据高等教育总体规模的划分,我国目前的高等教育已经由精英教育步入大众教育阶段①。在我国高等教育总体框架内,会计专业教育更是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自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经济发展的需要,各类高校纷纷设置会计专业,至今几乎达到“全民办会计”的地步。从学校类型来说,不仅财经院校、综合性大学办会计专业,就连师范院校、理工科院校、农林院校等都设置了会计专业;从学校性质来看,不仅公立全日制学校办会计专业,许多电大、成大、函大、职大、私立院校也大部分是因会计专业催生出来的;从院校的专业设置来说,不仅商学院、管理学院、工商管理学院、工程管理学院设置会计学专业,有些院校的数学等系也设置会计专业。在全国1000 多所全日制公立大学中,有将近900 所学校设置会计专业(吴水澎,2005)。对我国会计专业研究生教育来说,经过近30 年的发展,也是从无到有、从少到多,尤其是进入21 世纪以来,招生规模明显扩大②,已经发展到了一个相当高的水平,为我国经济建设培养所需要的高层次会计人才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面对日益严峻的办学环境和空前突出的会计人才供求矛盾,我国各高校会计专业研究生教育应坚持什么样的教育理念,确立什么样的培养目标,成为会计教育界亟待解决的难题。

根据前文的分析和研究,笔者认为,虽然我国会计专业研究生规模在逐渐扩大,但这并不必然带来教育质量的下降,数量与质量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的此消彼长的反向关系。那么,我国会计专业研究生教育质量下降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在我们看来,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我国研究生教育理念的落后以及由此导致的研究生培养模式的陈旧。因此,笔者认为,无论发生怎样的变化,作为会计高等教育中的最高阶段,会计专业研究生教育应该始终坚持“追求卓越”的教育理念,在培养人才和科学研究上都应追求最高的水平和质量。只有把“追求卓越”视为我国会计专业研究生教育的灵魂和生命,并将其贯穿于会计专业研究生教育的全部活动中,体现在每一个方面、每一个过程和每一个人员身上,我国会计专业研究生教育才有重获声誉、重塑辉煌的机会,以还原研究生教育的本来要义。

(二)“精英教育”的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规定了培养方向和培养规格要求,是教育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会计专业研究生培养目标是会计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核心和方向,是对会计专业研究生培养的总体要求,决定了会计专业研究生的培养方案的设计和培养过程的安排。我国新型的会计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应该是一种以培养精英人才和科学研究为主要特征的高层次的专业教育,因此其培养目标应当是培养会计精英人才。

精英人才应该是社会上各个领域中的优秀人才或拔尖人才,即英才或天才,是各个阶层中少数的最优秀的人才。对于会计专业研究生教育来说,作为最高层次的会计专业高等教育,就应该以培养会计教育界、学术界或实务界最优秀的精英人才为己任,否则会计专业研究生教育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市场导向和学术导向是教育价值观的两个基本取向,对于会计专业研究生教育来说,以哪个导向为基本的价值取向,会直接影响到会计专业研究生的培养目标的确定和培养方案的设计及其实施,并最终影响会计专业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基于对上述两种价值取向的认识,国内外有些专家学者提出了一些新的思路,并已经在很多高校会计人才培养实践中得到了应用。对于会计学博士生的培养,国内外专家的认识比较一致,都倾向于坚持学术导向。姜国华(2007)认为,会计博士项目应该以培养会计教师和开展会计学研究为目的。毕业生是否主要成为优秀的大学教师和会计学者是衡量一个学校会计博士项目成败的唯一指标。大量博士毕业生进入政府或工业界只能说明一个博士项目的失败。博士生从入学第一年开始,就应该算是进入了会计学术“圈”,要以研究和教学为自己的事业目标。但对于会计学硕士生的培养,国内外专家分歧较大,有些专家提出了会计学硕士生分类培养的想法,并得到了不少国家及其大学的支持和实施。陈立齐(2006)指出,在美国会计专业硕士生的培养有两种思路:一是为学生继续攻读博士学位做准备,二是为学生毕业后从事实务工作做准备。考虑到硕士毕业后继续攻读博士学位的学生毕竟还是少数,所以为适应市场需求,大多数学校的硕士生培养还是应注重专业化训练。孙铮、王志伟(2002)认为,硕士生的培养介于本科生和博士生之间,实务型硕士与学术型硕士一定要分开培养。培养财务分析师、高级财务管理人才是实务型硕士的培养目标,为博士生队伍培养后备力量是学术型硕士的培养目标。刘永泽、孙光国(2004)也认为,硕士研究生教育应区分为应用型教育和研究型教育两个层次,前者可以作为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后者可以作为研究型人才培养,让其考取博士研究生或从事高校教育、科研工作。姜国华(2007)也认为,对于普通的会计硕士生来说,是在博士项目还不普遍的情况下发展起来的学术型硕士项目,其目标就是为以后攻读博士培养学术型人才做准备,在当前博士项目已经相当普及的情况下可以适当缩小普通会计硕士项目的培养规模;而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可以全部交给会计专业硕士项目,即MPAcc(Master of ProfessionalAccounting)来加以培养。上述国内外会计学硕士生分类培养的想法和做法,实际上是对市场导向和学术导向两种价值取向选择的侧重点有所不同而已,两者各有侧重,不可偏执一端,这也是现实社会中的一种必然选择。

(三)“全面质量管理”的培养过程

培养过程管理是贯彻实施会计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关键,也是确保会计专业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基本步骤。在构建新型的会计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中,对培养过程的管理应坚持两个新的管理理念,即过程管理和全面质量管理。

过程概念是现代企业管理最基本的概念之一。

企业的经营成果和价值创造都是通过过程来实现的,卓越的结果来自于卓越的过程。过程管理是人们为了弥补目标管理的不足而提出的管理学概念。目标管理有其特有的管理优势,能使人们明确企业的目标和方向,使人们的一切活动能紧密围绕该目标进行,但其缺陷在于目标管理容易促使人们急功近利,从而产生短期行为,而忽视了目标实现过程的管理。过程管理作为现代企业最基本的管理方法之一,是提升企业绩效、为所有利益相关者创造平衡的价值、履行企业使命和实现企业愿景的途径和载体,决定了企业的产品和服务质量、效率、周期和成本,是实现企业业绩和竞争优势的驱动因素,也是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具体到会计专业研究生培养,会计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的过程管理是通过对整个会计专业研究生培养过程的设计、控制和改进等活动,使其培养目标的实现建立在培养过程的管理上。会计专业研究生培养目标只是给出了方向性的总体要求,要使之具有可操作性,就必须层层转化,步步分解,通过培养过程来使之外显化、操作化。作为保证和提高会计专业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研究生培养过程的管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全面质量管理是20 世纪60 年代在西方企业管理实践中发展起来的一种崭新的质量管理理念,是由美国管理学家费根堡和朱兰提出来的,其要点是把生产技术、经营管理和数理统计等科学方法结合起来,建立起一套有效的质量管理工作体系,以保证最经济地生产出满足用户要求的高质量产品。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思想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质量第一,即在优质、高产、低耗和高效的观念下指导企业产品的生产与开发过程;二是用户至上,即对外而言企业生产的产品要为用户服务,满足其不同的需要,对内而言企业内部的上一道工序应当为下一道工序服务;三是预防为主,即优质的产品是依靠设计和制造出来的,应当把可能出现的问题防患于未然,注意减少潜在的不良产品,而不是依靠事后的检查和返工来保证产品的质量。全面质量管理主要有三个特点:一是全面的质量管理。即质量管理除了要保证其产品的技术性能优越以外,还应当考虑其服务质量和成本质量,做到售前售后的服务质量要优秀,生产成本符合价值功能,成本要低,功能要强。二是全过程的质量管理。即质量管理不仅仅是生产过程的质量管理,还要涉及产品的市场调查、设计、研制、准备等各个阶段,以及采购、生产、销售、客服、物流、财务等各个环节的质量管理。三是全员的质量管理。由于企业中的每一个部门、环节和职工的工作质量,都会不同程度地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产品质量,因此,企业要想做好质量管理工作,必须全体动员,共同参与,充分调动企业全体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能动性,并层层分解质量指标,做到人人身上有指标,有任务,只有这样,质量管理才能真正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这种全面质量管理理念对于我国会计专业研究生培养同样可以发挥较大的指导作用。这是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讲,会计专业研究生培养过程其实也是一种“产品”的生产过程,“加工的对象”是会计专业研究生,“生产要素”是各种软硬件教学科研条件,“劳动者”是教师,最终的“产成品”是精英会计人才。对于会计专业研究生培养,各个高校除了应保证会计专业研究生这种“待加工产品”本身的培养质量以外,还应讲求“售前”(校内教育)、“售中”(毕业找工作)和“售后”(后续教育)的服务质量,也就是说应进行全面的质量管理;在会计专业研究生培养过程中,要经历若干个不同的培养阶段,要由不同的职能管理部门分工协作,要由不同岗位上的教师员工共同配合才能实现会计专业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即应进行全过程和全员的质量管理。因此,我们认为,在会计专业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推行全面质量管理是十分必要和可行的。

会计专业研究生培养过程包括了会计专业研究生培养的各个环节,如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科研训练、考核评价等。其中,第一是课程设置,是会计专业研究生培养活动及其模式的实质性要素和体现教育理念以及培养目标的载体,是研究生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合理设置课程是保证会计专业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基础,是培养合格研究生的必备条件。第二是教学方法,是会计教师传授知识和学生吸收知识所采取的手段、工具、程序和措施的总称。科学的会计专业研究生教学方法是提高会计专业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第三是科研训练,是提高会计专业研究生培养质量,体现研究生教育特征的重要环节。会计专业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不仅是研究生接受教育的过程,更重要的是研究生直接参与科研、强化科研意识、提高科研能力的过程。科学研究是现代研究生教育形成和发展的基础,是研究生培养的题中之意,也是社会创新的重要源泉。第四是考核评价,是增强会计专业研究生危机意识和风险精神,提高其培养质量的重要机制。高校应建立健全严格的质量约束机制和竞争激励机制,完善考核机制和淘汰机制,强化培养过程的全面质量管理和实时监控,确保会计专业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会计专业研究生的学位论文水平是会计专业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志。要做好论文工作,必须注意抓好以下几个环节:第一是抓好论文选题。硕士学位论文一般应尽可能选择实践性较强、理论与实践结合较好的题目,侧重于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而博士学位论文一般应选择本学科前沿领域或者是在实践中具有重大应用价值的题目,侧重于创新性。第二是严把开题关。开题的目的是为了让研究生做好与选题相关的文献综述,以及对论文的研究意义、方法、内容框架、拟创新点以及写作计划所做出的总体设计进行必要的论证,并通过开题及时听取各位指导教师的指导性意见和建议,集思广益,在动笔之前预先把论文写作整体框架搭建得更加完整和合理。需要注意的是,要确保论文开题取得实效,避免论文开题会议和开题报告流于形式。第三是严格审核论文答辩前是否已完成必须公开发表若干论文的量化规定。现在很多高校都有这方面的规定,这对于促进研究生搞好科研,为学位论文的写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十分重要。第四是严格把好论文评审和答辩关。创新是研究生学位论文的生命,很多西方发达国家,如德国、美国、法国、英国等国都对研究生学位论文尤其是博士学位论文提出了很高的创新要求,我国各高校也应高度重视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创新性要求。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则是研究生培养过程管理中关键的一环。通过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可以检验研究生课程学习的效果,衡量研究生的创新能力,考察研究生在文献检索、资料运用、论文写作、观点论证和辩驳等方面的水平和技巧;对研究生导师而言,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是检验导师指导质量的主要依据;对学校而言,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是检验研究生教育质量的主要依据。因此,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是研究生培养过程中重要且严肃的环节,各个高校应加强对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的管理,建立专家库,严格执行匿名评审和预答辩制度,对论文评阅人和答辩委员会成员实行随机抽检的办法,杜绝由于答辩委员碍于情面而对研究生笔下留情的现象发生。

会计专业研究生的考核评价机制。是增强会计专业研究生危机意识和风险精神,提高其培养质量的重要机制。高校应建立健全严格的质量约束机制和竞争激励机制,完善淘汰机制和评估机制,强化培养过程的全面质量管理和实时监控,确保会计专业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第一是严格推行淘汰机制。我国目前会计专业研究生培养缺乏行之有效的淘汰机制,考核机制不严格或流于形式,课程考核乃至最终的学位论文答辩得过且过,的规定弹性余地也很大,各个高校的研究生学位论文通过率几乎是百分之百。

根据我们的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研究生普遍反映学习压力和科研压力都不大,至多是有些导师施加的科研压力或自我加压,否则研究生会相对轻松地得以毕业,这样的结果只能证明研究生教育的失败。

虽然有些高校近年来也采取了一些质量保障措施,如实行“末位淘汰”“一票否决”“匿名评审”等制度,但实施起来阻力较大,因而效果并不理想。

反观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如英、法、德、美等国的研究生培养制度发现,虽然研究生培养模式有所不同各具特色,但都始终坚持采用淘汰制度以保证培养质量。共同的做法主要有:采取“宽进严出”的培养模式,保持入学率高和淘汰率高;注重研究生的过程培养,建立资格考试和综合考试制度,实行分步或分段淘汰;考核标准多样化,着重考核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以及创新精神;学校(校长或系主任等)、学术组织(答辩委员会、学位委员会或考官)、导师有决定研究生的录取和淘汰的自主权;具有科学规范的、严格的、系统的、完整的研究生培养的申请制度、考核制度、评审制度、淘汰制度及监督制度;拥有灵活的、弹性的、配套的管理模式和实施淘汰机制的善后措施;注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社会评价。

实行严格的淘汰机制,目的是为了激励研究生在学习期间认真学习、努力钻研,使其有紧迫感,面临着激烈的竞争以及强大的学习和科研的压力,从而有助于增强竞争意识,客观上促进了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这是和市场经济社会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相适应的。因此,我国也可以借鉴国外高校的主要做法并结合我国的实际,适时推出并严格执行研究生中期考核制度。中期考核不仅是对研究生知识结构、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的检验,同时也是集中征求本学科及相关学科专家的意见,帮助研究生进一步明确今后主攻方向的最佳时期。通过考核可以鼓励优秀学生,淘汰不合格的学生,有效地提高研究生学习的自觉性,从而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如在研究生入学一年半主要课程结束以后进行一次全面的中期考核,包括专业课程、外语、科研和思想政治等各方面,筛选掉一些不合格者;在入学两年半或学位论文答辩前进行一次资格考试,再筛选掉一些不具备获得相应学位水平资格的学生。

对于被筛选掉的学生,国家应出台一些善后措施,以创造机会使得能另寻出路,可以给予这些学生适当地培养并发给相应的学历证书,如对于一年半后被筛选出局的学生,可以发给研究生课程班证书;对于二年半后或学位论文答辩前被筛选出局的学生,可以发给研究生结业证书。

第二是完善评估机制。如前所述,会计专业研究生培养应坚持“追求卓越”的教育理念,把握“精英教育”的培养目标,那么会计专业研究生培养的实施效果如何,是否已经达到预期目标,这需要通过建立和实施严格的评估机制来加以评价。建立会计专业研究生教育评估机制主要是针对涉及会计专业研究生教育质量的课程设置、教学水平、管理效率、社会适应、学校声誉和贡献等进行调查研究,分析成功的经验、存在的问题,吸取改进的建议,并以此作为重要依据,调整和完善会计专业研究生教育,维护会计专业研究生教育的质量和实现可持续发展。评估方法根据评估人的不同,可以分为政府评估、社会评估和自我评估等。政府评估是由政府相关部门进行的评估,在我国主要是由教育主管部门进行评估,以行政的力量来检查和督促研究生教育的质量、规模和水平,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对研究生教育水平的评估,可以参照目前正在开展的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主要经验和做法。社会评估是由专业团体如我国的会计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中国会计学会等和同行院校进行的评估,其目的是为了促进会计专业研究生教育水平的提高,提高学校的社会知名度。自我评估是学校内部对教师、学生和教育管理人员进行的自我评价,以及时听取研究生教育中各方面参与者的反馈信息,改进研究生教育工作。

在我国当前研究生招生规模有所扩大的大背景下,如何确保会计专业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是十分关注的重要问题。有招生资格的高校要扩招,没有招生资格的也在积极争取会计专业研究生的招生资格,够条件的要上,不够条件的,创造条件也要上,各个高校蜂拥而上,有限的教育资源一时无法满足大规模扩招的需要,导致会计专业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明显下降,出现了“本科化”的发展趋势,给会计专业研究生的就业选择也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因此,要确保会计专业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必须要建立和完善评估机制,尤其是强制性的政府评估机制,加强政府监管,根据评估结果施行相应的奖惩措施,关键的措施是应建立扩招后的退出机制。灵活的退出机制不仅可以适当地保证扩招后的教学质量,更重要的是要使有限的会计教育资源在比较公平的状态下,发挥最大的效用,这是体现市场机制的做法,建立这样的机制迫在眉睫。

(四)完善的条件与优化的环境

会计专业研究生培养目标最终能否得以实现,还有赖于各种物质或非物质条件的保障程度。

1.建设高素质的研究生导师队伍。

研究生导师队伍是会计专业研究生培养的首要条件。在整个会计专业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研究生导师既是主要的参与者,也是重要的组织者,对研究生培养目标的设计、培养质量的提高、综合素质的形成与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研究生导师队伍不仅是指一个导师,而是包括整个导师指导小组。

一个高素质的导师指导小组,有利于发挥集体的智慧,弥补个人智力的不足,有利于开拓研究生的学术视野,博采众长,形成开阔的思路,避免门户之见,对于研究生素质的提高是十分有利的。充分发挥研究生导师和导师指导小组的作用是西方各国的重要经验,如美国在研究生指导上,采取的就是比较好的个人(指导教师)与集体(指导委员会)相结合的培养方式,这种做法值得我国各高校加以借鉴。

2.建设高质量的会计专业研究生教材。

会计专业研究生的教材建设是会计专业研究生教学改革的重要基础条件,没有优秀的会计专业研究生教材,不可能培养出优秀的会计专业研究生。根据调查发现各个高校在会计专业研究生的教材建设问题上分歧较大,教材混乱无序,既有采用讲义、大纲的,或者是论文集、专著的,也有采用国外原版教材的,还有采用国内部分高校统编教材的,各种教材所占比例差别不大,没有任何一种教材占有绝对统治地位,这种现象是否正常呢?笔者认为,虽然研究生教学的灵活性和自由度较大,但这并不意味着天马行空,无规律可循,研究生教学总是有些基本课程、基本内容是共通的,只不过在具体观点上可能会有较大的分歧,而教材可以起到规范主要教学内容的作用,如果连统一的研究生教材都没有,又怎么可能规范教学内容,研究生教学岂不成了自由市场?因此,笔者建议:有条件的高校应组织有关高水平的会计教师,尤其是研究生导师编写高质量的会计专业研究生的专业课教材,以用作研究生教学参考复习用。据了解,由经济科学出版社于2001 年开始陆续出版了一套由多所高校联合编辑的高等院校会计硕士研究生系列教材,主要包括:《会计基础理论研究》《财务会计研究》《成本会计研究》《管理会计研究》《财务管理研究》《国际比较会计研究》《审计研究》和《会计信息系统研究》等。另外由机械工业出版社于2007 年也出版了由几所教育部直属重点大学共同编撰完成的会计学研究生系列规划教材,主要包括:《会计理论》《财务会计研究前沿》《成本会计研究》《管理会计研究》《财务管理研究》《审计研究》《国际会计专题研究》和《信息化环境下会计与审计研究》等。

3.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教学手段是教师传授知识和学生吸收知识所借助的媒介,也是为实现会计教学目标所必须采用的载体。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网络技术、通讯技术的发展,采用科学的、先进的会计教学手段已是大势所趋,对于提高会计专业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和教学效率必将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网络信息时代,网络与会计教学的关系越来越紧密,利用网络作为会计教学的媒介和手段已经成为各高校普遍采用的方法之一。会计网络教学可以分为研究性教学、任务驱动教学、资源库教学、专题学习网站以及远距离传输教学等,对于会计专业研究生和本科生都适用:

(1)研究性教学。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教学是教师和研究生共同借助于网络来进行和完成的。教师选择合适的课题在网上,研究生在网上选择课题和指导教师,然后在网上与指导教师进行交流,确定课题的研究范围和成果形式。经过网上的资料收集,并通过分析和判断,再加之自己的思考和认识,以论文的形式在网上。同一课题的研究生在网上成果后,再由教师组织其进行讨论。

(2)任务驱动教学。任务驱动教学是指以完成某个具体的任务为线索,把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每个任务之中,让研究生自己提出问题,并经过思考和教师的讲解自己解决问题。网络的发展和普及使任务驱动教学基于网络环境下成为可能。如会计计算机实验即可采用任务驱动教学这种方式。具体流程包括:首先,教师从虚拟企业现实的情景中设计实验案例,并提出有关会计问题;其次,研究生根据已有的专业知识,利用网络资源,搜集相关资料,进一步探究问题的性质;再次,探究解决问题所需要的条件,利用专业计算机软件分析、整理资料;最后,提出问题解决方案并形成研究成果。

(3)资源库教学。基于资源库的会计教学所依据的资源库是指根据我国各院校会计专业课程教学大纲组织的教学资源库。教师可以利用这些资源库进行备课、制作教案、制作演示文稿、进行演示实验等,研究生可以利用这些资源进行网上练习、网上提问、模拟实验、拓展阅读等。

(4)专题学习网站。专题学习网站是一种激发受教育者创造性的新型教学模式,是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的重要转变,有利于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自身潜能,还有利于营造创新人才培养所需的良好的教育环境。其中,主题网页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的教学,是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教学和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在研究生学习阶段,有很多会计专题网站值得发掘和学习,如中国会计网、中华会计网校等,可以利用这些在线网络资源进行疑难解答,在线学习会计实务,甚至可以与不同层次的会计人员进行在线交流。研究生和教师也可以开展主题网页教学,根据所学课程建立一个网上平台供学生和教师在线交流,上传学习信息,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来丰富网站内容等。

(5)远距离传输教学。远距离传输教学是指师生凭借网络终端所进行的非物理上面对面的、超越了时空的教学。这种教学方式可以是一所学校教室与教室之间的教学,本地区学校与学校之间的教学,不同地区甚至不同国家之间的教学。学生在课余时间上网学习也属于远距离教学,现在的网上学校、网上答疑、网上布置作业和批改作业、网上交流等都是远距离传输教学。根据上述内容,远距离传输教学与上述部分网络教学模式有着相似的地方,网络拉近了人们的距离,更拉近了人们学习的距离,远距离传输教学正扮演着利用网络资源来减少人与人之间学习障碍的角色,让学术交流不再有空间的阻隔。

4.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

要贯彻和实现“追求卓越”和“精英教育”的理念和目标,配备完备、精良的教学、科研设施和条件是必不可少的,而营造一种尊重知识、尊重学术的良好氛围,创造更多的自由宽松的学术交流机会,则更是实现创新型会计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关键因素。创新的思想需要浓厚的学术氛围去培育,创新的观点需要交流和研讨来产生。只有营造出宽松的学术氛围,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精英人才,在培养管理上实行弹性学制、完全学分制,开展学术交流都是在为高级人才提供发展的时间和空间。开展学术交流是研究生提高学术水平、增强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其作用是单纯的课程学习和论文研究所不能取代的。经常参加学术交流活动,通过与会计界同行研讨与交流,有利于研究生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培养兴趣,相互促进,同时还有利于突破个人形成的思维定势和研究范式,通过交流与讨论萌发创新思想。

开展学术交流,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可以采取以下形式:

开展定期的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并使之制度化。可以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一方面鼓励研究生出去开展学术交流、参加高层次的学术会议,加强与同行专家的沟通与交流;另一方面,也可以在学校里举办一些国际性或全国性的学术会议,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通过倾听专家学者的学术报告或讲座,可以了解会计学或相关学科的最新发展动态以及研究成果。对于这一方面的学术交流,学校应给与充分的重视,尤其在制度上予以明确、管理上给予倾斜和经费上给予支持。倡导研究生导师和研究生在校内开展定期或不定期的学术研讨会、读书报告会或学术沙龙等学术交流活动。在开展学术交流时,提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教学相长,共同促进,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跟踪学科发展的前沿,为培育创新研究成果提供思想交流的平台。

参考文献

[1] 陈珊,王建梁.导师指导频率对博士生培养质量的影响[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6(3).

[2] 崔学刚.会计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创新研究[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2006.

[3] 克拉克·克尔.高等教育不能回避历史——21 世纪的问题[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4] 里查德·E·弗拉赫惕.美国会计教育改革与会计教育改革委员会[J].会计研究,1997(9).

[5] 刘宝存.发达国家研究生教育的战略选择[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6(7).

[6] 马丁·特罗.从精英向大众高等教育转变中的问题[J].外国高等教育资料,1999(1).

[7] 彭韶兵.中国会计教育[J].北京:中国财政杂志,2006.

[8] 王诺.读哈佛 [J]. 读书,2000 (12).

[9] 吴水澎.对会计教育改革与发展几个问题的再认识[J].财会通讯,2005(2).

[10] 徐玲芳.中美高校研究生院制度之比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0(6).

[11] 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1991.

[12] 叶松,等.博士导师队伍考核评估机制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5(6).

[13] American Accounting Association Committee. AmericanAccounting Association Committee on the FutureStructure, Content, and Scope of Accounting Education( B e d f o r d C ommi t t e e ) S p e c i a l R e p o r t o n F u t u r eAccounting Education: Preparing for the ExpandingProfession[J]. Issues in Accounting Education,1986(1).

[14] A c c o u n t i n g E d u c a t i o n C h a n g e C o m m i s s i o n a n dAmerican Accounting Association. Position and IssuesStatements of the Accounting Education ChangeCommission[J]. AAA Accounting Education Series,1996(13).

[15] W . S t e v e A l b r e c h t,Rob e r t J . S a c k . A c c o u n t i n gEducation: Charting the Course through a PerilousFuture[J]. AAA Accounting Education Series,2000(16):79-91.

[16] American Institute of Certified Public Accountants(AICPA). CPA vision project identifies top five issues forthe profession[J]. The CPA Letter,1998, 1(12).

[17] Flaherty, Richard E. ed. The Accounting EducationChange Commission. Grant Experience: A Summary[J].AAA Accounting Education Series,1998(14).

专家小传:万晓文,男,1970 年出生,山东巨野人。2004 年毕业于天津财经大学会计系,获管理学博士学位。现为山东财经大学会计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会计新领域研究所所长。主要研究领域为会计理论、投资者关系管理、会计新领域等。在《会计研究》《外国经济与管理》《当代财经》《现代财经》《财务与会计》等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88篇。在经济科学出版社和经济管理出版社分别出版《会计公共关系研究》《现代会计理论研究》。主持多项省级科研课题,其中包括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山东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等,获得多项省级、厅级科研奖励,其中包括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山东省软科学优秀成果奖,山东省高等学校优秀科研成果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