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古诗文教学的策略范文
时间:2024-01-30 17:57:5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古诗文教学的策略,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读古诗;知诗人;明诗意;悟诗情
古诗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古诗时代久远,意义深刻,难以理解,不便于小学生学习,笔者就在古诗文教学中,教学生掌握“读、知、明、悟”四个基本环节,谈一点个人浅显的认识。
一、读古诗
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读起来朗朗上口,易记、易背,特别适合小学生诵读。读古诗时,教学生学会找“韵脚”,使学生知道古诗中每句诗的最后一个字韵母相同或者相近的部分就是韵脚。如:在《静夜思》这首诗中,“光、霜、乡”的韵母都是“ang”,这首诗的韵脚就是“ang”。学生找到了韵脚,朗读的积极性就会得到提高,很容易记住古诗并背诵下来。
二、知诗人
学习古诗,先了解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诗人的性格特点,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古诗的内容。“唐诗、宋词、汉文章。”小学生所学的古诗主要以唐诗为主。在小学生古诗词必背篇目中,三分之二以上都是唐诗。在记诗人的朝代时,我们只需要特别记住不是唐代的诗人即可。如宋代诗人苏轼、王安石、叶绍翁、杨万里、陆游等几位。三国曹植、元代王冕、明代于谦、清代郑燮和龚自珍就行了。词人需特别记住唐代张志和的《渔歌子》。采取“记少不记多”的方法记住诗人的朝代,其他默认为唐代诗人、宋代词人。
三、明诗意
明诗意就是理解诗意。理解诗意的方法多,以下简介几种:
1.抓关键字理解诗意
如杜甫的《绝句》一诗中,只要抓住“鸣、上、含、泊”四个关键字来思考:①黄鹂鸟在什么地方鸣叫?②白鹭鸟飞上什么地方?③“含”是包含的意思,指从窗外望去,窗外的景色犹如嵌在窗子上。诗人从窗外望去看到怎样的景色。④什么地方停泊着什么?回答了这几个问题,也就理解了诗句。
2.结合图画,发挥想象理解诗意
学习唐代诗人孟郊的《游子吟》时,通过观察母亲在油灯下缝补衣服的情境,想象一下母亲心理活动,很容易理解“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的含义。
3.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编故事理解诗意
在学习南宋诗人陆游的《示儿》时,出示问题让学生续写故事:诗人陆游临终前究竟放心不下什么呢?他又会给儿子叮嘱怎样的遗愿呢?请你熟读古诗《示儿》续编一个故事。学生很容易明白诗人放心不下的是国家没有统一,诗人的遗愿是南宋朝廷的军队收复中原。
四、悟诗情
“借诗言志”“借诗抒情”。古诗不仅有优美意境,还能抒发诗人的喜、怒、哀、乐之情。一般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赞美祖国壮美河山,表达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例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另一类是诗人自我情感的流露,表达对现实的不满以及对下层劳动人民的同情。例如,张继的《枫桥夜泊》、王昌龄的《凉州词》。在理解古诗的基础上,感悟诗人的情感是学习古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古诗文教学中,教师要教会学生把握“读、知、明、悟”四个基本环节,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
篇2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教学;策略
古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也可以说是小学阶段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点兼难点。通过教学,能使学生接触和认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在诵读诗句、理解诗意中获得美的体验,提高其思维水平、文化素养及审美能力,切实感受到我国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其民族自豪感。
新课改实施以来,教师们在充分理解新课改理念的同时,在课堂实践上也做出了一些积极有益的尝试,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仍存在许多问题。很多教师认为小学古诗教学有难度,课堂上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对古诗学习带有消极反感情绪,尤其是高年级的学生。当然,大多数教师的教学理念也或多或少存在问题,备课不充分,不考虑学生具体的学习水平和学段的特点,课堂教学模式单一、枯燥,重基本知识、轻文本解读和文化渗透,致使学生学习古诗的积极性下降。为此,笔者针对小学古诗教学现实存在的问题,立足于教学实践,从生活体验、阅读积累、自由表达、评价方式等方面分析探究,提出了有效性的改进策略。
一、整w感悟,体会诗意境界
所谓“整体感悟”,就是对具体对象的整体的直观的把握及体验。古诗蕴含的情感和意境不是局部的、简单的、分词分句的,而是被诗人赋予了整体和协调的美感。那么在古诗教学中,就需要学生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展开联想、想像,品位和体会古诗包含的思想感情和诗意境界。
古诗教学中,引导学生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感受、体会诗的意境是非常重要的。小学生由于年龄特点和学段特点,加之缺乏生活体验和情感体验,想要真正理解和领悟诗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会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这也是我们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很多教师在古诗教学时,不从整体着眼,一字一字、一句一句的理解诗意,这样无形中破坏了诗的整体、协调的美感。教师应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探究出适合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整体感知基础上展开想像,用心体会古诗蕴含的情感,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提高自身对古诗的感受力和审美水平。
二、运用情境教学,理解诗文内涵
情境是对人有直接的刺激作用、有可感性的具体环境。小学课本中的古诗教学内容大多数是以写景、抒情为主的,按照课程标准对古诗教学目标的要求,老师在教学中要依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生活实际,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吻合的具体场景和实际氛围,身临其境的感受、体会到诗人做诗时的心理情景和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这样学生的学习过程才显得不是那么枯燥、乏味,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学生才会将被动转化为主动学习,真正的走进古诗中,领略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美妙的意境和内涵。
为了让古诗教学更有效,学生能更直观的感受、体会诗中表达的具体内容,教师可以借助动静结合的图画、视频等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利用声音、景色将作者做诗的情境再现到学生面前,丰富其感知力和想像力;或指导学生对古诗中的人物进行角色扮演,在角色立场上更好的理解古诗,让学生身临其境的融入情境、展示情境,直观的体会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在教师的指导下真正的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进而提高古诗教学的效率。
三、日有所诵,重视积累
古诗教学中,“诵读”无疑是最有效且必不可少的学习方式。《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与默读……有些诗文还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诵读,是诗作者与读者之间沟通情感的桥梁。想要领略古诗优美的意境和诗人表达的情感,必须要反复的吟诵,细细品味其美妙之处。
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教师对诵读环节应引起充分的重视,多创造机会让学生诵读,引导学生在充分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反复诵读古诗,在学生诵读之前进行有感情的范读,力争在范读时通过古诗美的韵律和自身强烈的情感感染学生、打动学生,让学生感受到古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美的意境,这样才能激发学生诵读的热情,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发挥其主动性和积极性。
四、优化评价方式,提高教学效益
教学评价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笔者认为,小学语文古诗教学评价不应该只是简单地让学生背诵、默写诗句就完结了,而应从基础知识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两方面进行把握。不但要考查学生对字、词、句的理解能力,更要考查其是否真正理解诗人的写作意图和领悟到诗中所表达的情感。
古诗教学在评价方式上也不应拘泥于那种老套、单一的考试的办法,教师应学习先进的教学和课程理念,改变自身观念,促进评价方式的多元化,可以在班级甚至学校举办古诗诵读比赛、基础知识竞赛、做诗比赛等,不但可以活跃学习气氛,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学习积极性,促进了每位学生的全面发展。
总之,小学语文古诗教学是学生认识和了解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契机,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以学生为本,教法灵活、多样化,努力探索,不断反思教学实践,力争让每位学生都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通过学习,让学生热爱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切实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篇3
一、 以声律为出发点,让学生在吟咏诵读中走近文本
两千多年前的《尚书·舜典》指出“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换言之,诗是表达思想情感的,歌是表达思想情感的语言,音调要合乎吟唱的音律,音律要与五声谐和。声律,即汉语语言的变化规律。汉语语音由声、韵、调三个要素组成,汉语语音的整齐化和音乐化的变化,就是声律。汉语的声音之美突出体现在声、调、韵这三个方面所构成的语音系列中。
显然,古诗词作为汉语文本中最具有“歌”性的文体,合辙押韵、旋律优美,读起来节奏分明、抑扬顿挫、朗朗上口,全无诘屈聱牙之感。古诗词在声律上的抑扬顿挫、节奏感强、朗朗上口的特点决定了古诗词教学最根本的策略应该是吟诵,离开了吟诵,古诗词教学便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了。什么是吟诵?就是吟咏和诵读的合称,它是按照汉语的特点和汉文作品的创作规律来进行的,包含了句读、格律、结构、修辞等一系列的知识。两者的区别在于,吟咏有曲调,诵读没有曲调。此处主要讲诵读。那么,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诵读呢?笔者认为“读”要顺应学情,如同抽丝剥茧,层层深入,首先要读准字音,读得字正腔圆,读顺畅;其次,读出停顿、节奏、轻重、缓急;再次,读得有滋有味,读出诗意;最后,读得有声有色,读出诗境。
首先,教给学生必要的朗读技巧。古诗词因为押韵,音节整齐匀称,句调抑扬顿挫,所以朗读时用得最多的技巧是重音、停连、语调、节奏。而读准字音是诵读的基础,教师应适时指导学生读好难读的字音,读准确、读响亮、读饱满。重音指在朗读时需要强调或突出的词或词组,甚至某个音节,突出重音的方法很多,重读只是其中一种,拖长、快中显慢、前后顿歇都是突出重音的方法。停连指的是语流中声音的中断和延续,声音中断处是停顿,声音延续处是连接。语调是由语气决定的,大致可分为平调、升调、降调和曲调四类。节奏并不完全等于速度,速度只是构成节奏的主要内容。上述内容,我们不一定讲给学生听,但是教师应当了解掌握,在走进课堂之前,自己要读得滚瓜烂熟,读出韵味和意境,毕竟教师范读就是最好的指导。教学生朗读技巧不能一蹴而就,而应随着年级升高逐步渗透,循序渐进,让学生在诵读中逐步把握重音、停顿、语调以及不同格律诗的节拍规律。比如,我们可以相机渗透五言诗的“二二一式”—— “离离/原上/草”,“二一二式”——“春风/吹/又生”;七言诗的“二二二一式”——“远上/寒山/石径/斜”,“二二一二式”——“白云/深处/有/人家”等诵读规则。
教师适时、逐步渗透基本的朗读技巧,持之以恒,学生会慢慢地有所领悟并能自觉地加以应用,最终达到目视其文、口发其声、心同其情、耳醉其音的艺术效果。
其次,让学生在多元诵读中融情。古诗词蕴含了作者丰富的情感,这种情感我们不能直接告诉学生,而要采取多元化的诵读,以声传情,以读悟情。诵读的形式有很多,如个别读、小组读、齐读、创设情境读、配乐读、闭目想象读、教师设置导语引读、师生叠读、表情诵读、配上动作读等。通过导语的铺陈是引领学生诵读诗词的一种好办法。特级教师王崧舟教学《长相思》指导学生朗读堪称经典,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师:谁来读《长相思》?在这里没有鸟语花香,没有亲人的絮絮关切,在这里有的只是——
(指名学生读《长相思》)
师:在这里,没有皎洁的月光,没有在皎洁的月光下和妻子相偎依在一起的那份温暖,那份幸福,在这里有的只是——
(指名学生再读《长相思》)
师:孩子,听得出,你是在用自己的心在读。在这里没有郊外的踏青,没有和孩子在一起的捉迷藏,没有杨柳依依,没有芳草青青,这里有的只是一起读——长相思。
(学生齐读)
师:长相思啊长相思!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长相思!风一更,雪一更,更更唤醒长相思。孩子们,闭上眼睛,想象画面,进入诗人的那个身和心分离的世界,我们再一起读:长——相——思。
(学生齐读)
王老师通过声情并茂的导语,引领学生在一次次诵读中走进冰天雪地的塞外,走进作者那孤寂的内心,真切感受到作者身在旅途、心系故园的情怀。
教师要成为引领学生诵读的组织者、合作者和促进者,创设情境展开多元诵读,指导学生诵读时要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让学生读出不同的感悟,渐入佳境。
二、 以具体意象为立足点,让学生在放飞想象中融入意境
古诗词凝炼含蓄,言简义丰,意境优美。古诗词的第二个特点是意象。意象,指那些被诗人情感化了的个别事物的形态与特征。融入情感的个体事物是意象,而意象的总和就构成了诗的意境。意象是诗的关键,意境是诗的灵魂。古诗词中的意象,是情与景、心与物的统一体,即主观的“意”与客观的“象”的有机融合。意境所蕴涵的情思往往可以意会却难以言传。所以,从意象入手感悟、理解古诗词是一种较为贴近古诗词本身文本特性、领略古诗词语言美的方法。
古诗词的意境不能靠告诉,只能是读者凭借自身的经验,通过想象、联想去补充、去丰富,才能走进意境。想象是对过去经验和已有的记忆表象进行加工改造,构成新的意象和观念的心理过程。古诗教学要善于抓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字、词、句,把语言符号转化为鲜活的意象,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产生移情和共鸣,引起联想,由此及彼,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来再现作品中的形象,才能入境悟情。
比如:在教学《示儿》时,可以抓住一个“悲”字,诗人为什么而悲?你看到了怎样的悲凉画面?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产生联想,文字转化成了诗人老泪纵横,用颤抖的手写下这首诗的情境:诗人用微弱的声音喃喃地说着,收复中原,还我河山。学生对诗人至死不渝的爱国情感的领悟水到渠成。诗词是情与美的结合体,而情与美往往只能意会,不能言传。倘若过分注重理性分析,就会背离诗歌的阅读规律,对诗歌语言的理解和把握就会走入误区。古诗词蕴含的情要靠“象”去显,当平面的诗句通过学生的想象生成为一幅幅鲜活的画面,一段段感人的旋律,一幕幕立体的场景时,学生才能投入其中,感诗人之所感,想诗人之所想,悲诗人之所悲,喜诗人之所喜,于是诗句背后的情味和意蕴,就在“象”的召唤和引领下,喷薄而出、跃然眼前。
一位教师教学《游园不值》中“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时,这样引导学生:“看到伸出墙外的红杏,诗人会情不自禁地想:园内会是怎样一番景象呢?请同学们仔细看图,自由想象园内多姿多彩的春景。”学生纷纷展开想象之翼,用语言编织出一幅幅迷人的情境:
生1:园内一定万紫千红,许多蜜蜂、蝴蝶正在花丛中翩翩起舞。
生2:园子里百花争艳,你瞧,杏花开得像一团团火焰,桃花开得像一片片朝霞,梨花开得像一堆堆白雪,真是百花争艳,美不胜收。
生3:园内有一个小池塘,几只鸭子正在欢快地游泳。池塘周围有许多垂柳,微风吹来,垂柳开始梳理飘逸的长发。
……
这位教师引领学生聚焦“红杏”这意象,抓住文本的“空白”点,巧妙设问,激活了学生相似的生活体验。这样的教学让深藏于诗中的韵味和意境得以立体呈现,学生的想象力与言语表达能力也得到协调发展。
教学中,以具体意象为立足点,充分发挥想象和联想在古诗词教学中的作用,学生才容易走进诗词的意境,触摸到作者的情感脉络,语文能力才能得到发展与提升。
三、 以背景资料为链接点,让学生在拓展延伸中体悟情感
古诗词语浅情深、言近旨远,且写作年代久远,古代的社会制度、生活方式、风俗习惯、语言风格等都跟现代大不一样,加之学生的阅历浅、知识面窄,要准确把握诗词情感主旨,仅仅拘泥于课文是远远不够的。每首诗词的诞生都有特定的时代境况,包含着具体事件,表达的情感与作者的经历及时代背景有着密切的联系。链接相关的背景资料,适度拓展延伸,让学生了解诗人的生平经历、个性气质、思想渊源、写作时代背景,有助于学生成功破解隐含于古诗词字里行间的密码和旨趣,这是学生理解诗歌内容,体验诗歌情感的基础和准备。比如,了解到杜甫曾经历了安史之乱,与人民一起流离失所,就能体会到《春望》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凄凉怨愤和“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的忧国忧民;了解到李清照生活的变故,便能理解她早年诗句的自由欢快和晚期作品的凄凉悲苦。
另外,古诗词好用典故,也需要我们在教学中适时插入相关资料,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背景资料的链接没有固定的模式,应根据具体学情灵活处理,或在课始为学生理解扫清障碍,或在课中为学生及时排疑解惑,或在课尾帮助学生准确理解主旨,感悟诗情。教学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时,如果只是教师讲解诗意和学生诵读,学生恐怕难以真正理解文本,走进作者内心世界,体会到隐含其间的喜悦之情。因此,在引导学生读懂诗的字面意思后,有必要让他们了解安史之乱期间,永王李璘在江南起兵准备北上抗击叛军,李白被招进其幕府。不久,永王被唐肃宗所杀,李白也受牵连,于唐肃宗元年(公元758年)被判流放夜郎(今贵州遵义县附近)。他逆长江而上,取道四川去贬地,行至白帝城(今四川奉节)时忽遇大赦,于是便从原路返回。学生了解这些,才能深刻体会到诗人重获自由时的轻松愉悦之情,读出境界、读出情味。
篇4
关键词:教育改革;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改革措施;
1.前言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古诗词占有较大一部分的比重。古诗词作为中国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的主要教学内容,可以让学生深刻的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之美,感受古诗词的音韵,感受古诗词的思想境界和写作手法。但在新课改的教学环境下,随着教学改革的进一步发展,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实践中出现了一些问题,教师的教学方式单一,一直沿用传统教学方法,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教学枯燥乏味,使得学生失去了学习古诗词的兴趣。高中语文古诗词的教学现状已经成为教育改革的目标,探究高中语文古诗词有效教学策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生学习经典文化的兴趣,运用创新的教学手段,充分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鼓励学生积极思考,体味古诗词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2.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现状
2.1教学枯燥,淡化意境
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继续沿用传统教学方法,采用应试教育的教学手段。在教学中,教师只是强化学生的背诵,死记硬背中理解和体味古诗词,不仅使得学生失去学习古诗词的兴趣,还不能正确的理解和领悟到诗词中的意蕴。古诗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具有丰富的思想感情和意境。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往往不注重学生对诗词意境的理解,而是更加注重从字词句、艺术手法等方面进行讲解,课堂教学氛围枯燥无味,学生不能真正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影响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和欣赏。
2.2忽视想象,缺乏见解
高中语文古诗词的教学中缺乏学生自主想象力,在学习古诗词时,常常需要学生通过发散思维,发挥想象力,结合古诗词的情景,身临其境才能更好地感受和理解诗人真正的思想感情和当时的心境。现在的教学中,教师的表达能力有限,并不能很好地让学生理解诗词情景,只能从字词句及写作手法中单一、大概的揣测诗人的思想感情。学生对古诗词的分析没有自己的见解,只能死记硬背古诗词,不能充分理解诗词的内涵,失去分析和评价的能力。课堂的知识灌输式的授课,扼杀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不利于学生学习古诗词。
3.影响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因素
对于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主要从两个方面分析了影响因素,使得学生对古诗词的把握不正确和不理解,逐渐失去学习古诗词的兴趣。一是外部因素,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国内外的流行文化冲击了中国文化教育,学生接触网络、广播、电视更多一些,更愿意看一些课外书、杂志和小说等,不愿意学习和研究古诗词,加上教师授课方式单一、生硬,致使学生失去学习古诗词,语言水平大幅度下降。二是内部因素,现在的学生在学习上越来越懒惰,懒得去思考和学习,没有上进心,只是简单的应对考试才死记硬背一些诗词,不去进行深度的探索和研究,对于诗句的真正含义和意境没有理解。
4.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对策
4.1朗诵诗词
古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经典作品,是五千年文化艺术的瑰宝,在学习古诗词时进行富有感情的朗诵,从朗诵中体味诗人的内心感情。古人在怀才不遇、生活不顺等情况下,会通过书写诗词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感情,大部分诗歌中蕴含着爱国情感、政治抱负及生活遭遇等抑郁之情。只有通过深情的朗诵,不断推敲和琢磨,才能真正体会诗人当时的心境,欣赏诗词的真正内涵。
4.2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在学习古诗词时,需要想象诗词的情景,置身其中才能更好的感受到意蕴,发挥丰富想象力,模拟当时诗词环境,从而近距离的去体味诗人的心情。教师要学会运用新方法引导学生自己发挥想象力,脑海中出现一幅幅诗词的景象,才能身临其境的去感受诗词所蕴含的经典,才能体味艺术之美,欣赏古诗词的韵美。在实际教学中,创新教学内容和手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更乐意探索研究古诗词。
4.3优化古诗词的意境
现在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为了应对高考,大部分教师把教学重点放在了诗词字词句的翻译和讲解,以及写作手法的分析,忽视了对古诗词真正的内涵及意境的讲解。意境是古诗词的主要内容和要点,通过优化古诗词的意境,可以进一步感受诗人的心境。联想诗人作诗词的情景,与诗人产生共鸣,体味当时诗人悲伤、迷惘之情。优化古诗词意境,促进学生学习古诗词。
5.总结
随着时代的发展,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应更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古诗词作为高中语文的重要教学内容,一定要让学生充分理解和感悟古诗词真正的蕴含,体会诗人的切身感受。提高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培养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有助于中国经典文化艺术的传播。
参考文献
篇5
我国拥有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有着优秀的文化传统,为了更好地继承和发扬我国的文化传统,就要从小抓起,小学教育的教学改革是否成功影响巨大。古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发言人,她透露出古人那惊人的智慧,诗词中的哲理也是发人深省,词句之间的是古人的真情实感,她是我国文学史上的无价之宝。现在是信息时代,计算机、手机、电视,几乎家家户户都配备着,学生的生活中没有能正确引导学生审美能力的书籍等,学生们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也没有确定下来,而古诗词就可以作为一个正确的引导者,就这种情况来看,古诗词的教学以及传承就十分有必要了,让学生爱上这些优美而又古典的古诗词,就是教学的最终目的。
1 了解古诗词
1.1 古诗词的定义
古体诗、格律诗以及近体诗是中国颇有代表性的诗歌,但是古诗词却是一种又不同于其他的格式和韵律的诗词,词和诗是不一样的,词牌构成的就是词,如果词牌不一样,那么在字数方面是没有相同的规定的,而且,词在配上曲子后就可以吟唱。与词相比诗就有明显的不同了,诗有近体诗,有古体诗,这是按照音律来进行区分的,也可以按照内容来分,就会有叙事的、抒情的、边塞的、怀古的、军旅的等,这些诗朗朗上口,就是因为她平仄押韵、字数相等。虽然诗词有诸多不同,但是古诗词的词句相当精炼,构思巧妙,在文学史上是一个文化里程碑。
1.2 对古诗词的分析教学
在我国小学,因为小学生的理解能力还未达到一定的要求,所以这时不仅应只将古诗词的含义讲给学生,因为这种学习方式是十分枯燥的,小学生又因年纪问题意志不太坚定,所以只让他们简单地背诵还是十分容易的,但是并不能使学生理解诗词中所蕴含的诗人丰富的感情,所以要想让学生在诗词进行赏析这方面理解好,就不能忽略古诗词中的潜在意境,改变教育模式就势在必行了。
1.3 古诗词教学的重要性
在对小学生的教育不仅要在学习上教育,也要潜意识的教育他们,他们是祖国的将来,是祖国未来的接班人,他们会将中国的优秀文化传承下去,语文教师就要使小学生学习古诗词,学会鉴赏古诗词,使他们的习惯变得良好。再者,语文理解能力无论在哪都是行之有效的,所以要鼓励小学生学习语文古诗词的积极性,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增加学生自身的内涵。
2 教学方法
2.1 朗读古诗词
只有朗读才会同时结合眼、口,诗人一般都是触景生情,才思如泉涌,作出的诗词韵味无穷,所以在朗读的时候才会感受到那种不凡的美。像《山居秋暝》,是著名的唐代诗人王维的诗,“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这句诗能充分地体现出当时在刚刚下完雨后空气清新,这种美感就可以在朗读中体会得到,学生就可以充分地体会到诗人所表达的意思,《小儿垂钓》是唐代诗人胡令能的作品,垂钓过程中的乐趣及也会在朗读中体会。
2.2 充分想象
小学生的思想还没有受到禁锢,他们的思路是开阔的,想象是丰富的,所以他们对意境的体会应该是最深刻的,他们所构造的画面是最自由的,也可能最符合当时的场景,就像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在讲解过程中,可以让学生自行想象,或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可以让学生闭眼静静的听,想象站在山下,静静地昂头看着香炉峰在阳光的普照下透出几缕幽幽的紫烟,将目光看向瀑布,帘帘瀑布,顺势而流,像一条白练,从上面一直垂到下面,像是从天上流下来似得,长度可达数千尺,想像后尝试让学生说出对此的感受,并进行交流,其中感情也让学生细细的品味,这样的教学方式会让加深学生对诗词的感受,也会让学生更好的融入到其中来,使学生的理解能力也会有所提升,记忆深刻。
2.3 剖析古诗词
诗人的思想感情,诗人的远大志向,还有诗人的郁郁不得志的愤懑之情往往都会融入到自己的诗中,而教师就可以简单的告诉学生在此诗中诗人所赋予的丰富的感情,让学生细细的去体会、研究,让学生找出在此诗中蕴含这一感情的诗句,并进行剖析、证明。
2.4 联系诗人的背景
在小学教育日常教育中,最常用的就是充分了解作者所处时代的背景和作者出生时的家庭背景并进行充分的结合,我国流传下来很多具有优美词句并且传承千年的诗篇,这些诗篇通常都是在不同的生活背景下有感而发并且传达了作者特别多感情的诗篇,结合当时所处的环境就可以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七步诗》就是曹植在极其无奈的环境下作的,“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这是最能够精确地表达出作者感情的语句,可以让学生参与寻找,并分析其中存在的思想感情,这句诗不仅包含了诗人当时被逼无奈的为难和兄弟之情冷漠的伤心,让学生也充分的理解,这样更容易让学生了解诗人的内心情感。
2.5 赏析名句
中国古代的诗人经常的会借诗言情、借诗言志,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中国的诗词也一般都会有丰富的哲理蕴含其中,教师如果想让学生的理解能力得到有效的提高,就可以让学生赏析、剖析诗中蕴含的道理,也可以随意挑选自己喜欢的诗句进行赏析,并且写出其中蕴涵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这样就可以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
3 教育意义
因为我国教育事业在近几年来的快速发展,所以我国逐渐加大了对教育的管辖力度和改革力度,我国对基础教育变得越来越重视也是在新课改以后。小学教育作为教育的开端和基础,它不仅关系着学生独立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的形成,而且对于其综合素质也具有重要影响。现代社会的变化越来越快,小学的一些思想品德教育就相应的需要增多,只有将教师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和基础教育稳步提高,人生观、价值观才会被学生正确的树立,只有精确的分析古诗词对当代小学生的重要性,就可以研究如何进行对小学生的教育和指导,在每一堂课上,都可以对学生有一定积极的帮助。
语文教学的每堂课都很重要,但是小学生的专注力难以持久,要想在整堂课上都让他们自始自终保持着积极自主的学习状态是极难的。所以我们更需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来使课堂气氛变得活跃,让小学生爱上古诗词,乐学古诗词。
篇6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文;审美教育
古诗文不仅内容优美,而且感情深邃,对小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以及审美能力的培养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换言之,古诗文是小学美育教育的重要资源,然而在现实的教学活动中,有很多教师并未认识到此点,或者未能从美育教育的角度出发来开展古诗文教育,弱化了古诗文的教育教学功能。笔者立足于此,就古诗文教育中的美育教育做了相应的研究。
一、浅谈古诗文中的美
美育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以及对美的创造力为教育目标,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古诗文作为中国传统文学的精华,其中蕴藏着层次丰富的美学意蕴,是开展美育教育的重要资源。具体而言,古诗文中的美可以分为以下层次:(1)韵律美。古典诗文大都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非常动听。不仅如此,汉字共四声,有平仄之分,入选小学中年级语文教材的诗文大都是七绝,它还将就平仄相对,如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等,学生读起来更有抑扬顿挫之感;(2)内容美。古诗文不仅音韵盎然,而且题材丰富,从日常景物到历史事件乃至神话传说都可以作为古诗文创作的内容,这些内容或优美、或壮美,是诗人传情达意的基础,如,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的《咏柳》,作者用拟人手法将春风、柳条的姿态表现得淋漓尽致;(3)形式美。王国维说“一代又一代之文学”,不同时代的文学作品不仅思想内涵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就连表现形式也不尽相同,如唐诗、宋词、元曲等,这些诗文虽然格式不一,但各具其美,如唐诗章法谨严,宋词错落有致等;(4)感情美。诗是作者抒情言志的工具,感情美是诗文美的最高形态,常见的感情有爱国之情、思乡之情、悲秋之情等,如三年级上册的《夜书所见》就是一首悲秋思乡的佳作。
二、古诗文教育中的美育策略研究
1.反复诵读,感受音韵美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诵读自古以来便是文章学习的重要途径,古诗文的学习尤其如此。反复诵读不仅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感知诗文的韵律美,还能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诗文的情感与思想,一举两得。因此,教师在运用古诗文展开美育教育时,要求学生诵读是必然的选择。就诵读而言,它有两个最基本的要求:(1)读准。在学生诵读之前,教师先做一遍范读,将古诗文中的易错字、多音字、生僻字重点强调出来,并力求做到抑扬顿挫,音韵盎然;(2)读真。古诗文的创作都是基于一定情感基础的,因而,读者在诵读中也必然要将这种情感表现出来,才算是有感情地读,也就是读真。因此,在诵读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确定好感情基调,事实上,也只有在有感情地读基础上,才能真正展现出古诗文的音韵美。
2.细致讲解,分析篇章美
古诗文语言简练,语意优美,然而,对于小学生而言,理解起来却有着不小的困难。再美的诗句,如果学生不知道它美在何处,只是囫囵地感觉它美,那这种美是不牢固的,学生的审美能力更不会因此而提高。如何将学生对古诗文美的认知,从直观感受转变为理性认知,是古诗文美育教育的重点。对此,教师必须予以细致讲解,通过诗眼的发掘、修辞手法的探讨以及表现方式的分析等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文章。以三年级上册《饮湖上初晴后雨》为例,这是苏轼在杭州期间创作的一首七绝,表现了西湖晴雨皆宜、山水俱佳的精致,并且诗的后两句巧妙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景物西湖比作人物西施,这种遗貌取神的比喻方式,让读者很好地感知到西湖的娇美。笔者的这番讲解,对于学生认知古诗文的美有着引导作用。
3.整体感知,注重意境美
古诗文对于小学生而言,理解起来有难度,因此,需要教师做细致分析与讲解,但仅仅如此,仍然是不够的。众所周知,诗以意为先,分章割句式的讲解固然有助于学生理解诗的意思,但不一定能够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诗的意境,甚至还会对诗的意境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为了进一步发挥古诗文教学的美育价值,教师在诗文分析之后,还要进一步引导学生从宏观层面上感受诗的意境。以三年级下册李商隐的《嫦娥》为例,李商隐的诗向来以晦涩难懂而闻名,这首诗的词句对学生而言还是有一些难度的,值得教师做细致的分析阐释工作,教师更好引导学生从整体上进一步感悟诗的诗眼,着力去体会诗中的意境美。这种诗的重点在一个“悔”字,而这也是学生把握整篇内容的关键所在。
美育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环节,而古诗文则是美育教育的重要资源,因此,教师在古诗文教学中要渗透美育教育的内容,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以及创造美的能力。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语文阅读;阅读标准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9-0098-01
1.经典古诗文课外阅读成为必然
1.1阅读是语文学习的核心环节,也是精神成长、文化传承的重要手段,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会使他们终身受益。特别是缺少汉语言广泛交流的彝族地区小学生阅读尤其重要。当前《新课程标准》中提出,小学语文必须高度重视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首次把"丰富语言的积累"写进了教学目标,并用具体条款要求"注意积累语言材料。"明确规定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150篇。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50万字。适合儿童阅读的各类读物是现实生活中最重要的语文教育资源。"积极创造条件,指导学生多读书,并采取多种形式交流读书心得"则是极为重要的语文实践活动。课外阅读是语文实践活动中最重要、最普遍、最经常的形式,是课堂阅读的继续和拓展,是阅读能力训练的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在开放的语文教育体系中,课外阅读不是游离于语文教学过程之外的"点缀",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1.2当前阅读现状的需要。综观当前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现状,形势不容乐观,突出表现为以下几方面的问题:(1)选择较盲目。由于小学生缺乏独立思考能力,粗糙低劣、甚至具有较力色彩的书籍进入了学生选择的领域。而一些较为高雅严肃的作品少人问津。另外,由于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存在极端功利色彩,误以为课外阅读会影响成绩,只重视与文化考试有关的参考书,一些科普以及人文性很强的作品魅力不再。再则,个别学生凭潮流看书,人云亦云,自主性不够。(2)方法较陈旧。今天的学习主要不是记忆大量的知识,而是掌握学习方法--知道为何学习?从哪里学习?怎样学习?较多学生读书时未能根据需要有计划、有目的、有选择地看。一味从头至尾读的大有人在,而现实生活中,这显然滞后于社会高速发展的潮流。指导学生怎样阅读,为学生创造阅读交流的平台,让学生体验阅读带来的成就感却很少去关注和尝试。由此可见,方法陈旧、呆板是阻碍学生阅读水平提高的重要方面。(3)研读不够深。从调查中还发现,大多数学生阅读时未能做到用心去感受、去理解、去领悟,而只是走马观花的消遣式看书,主动探究、钻研欲望不强,遇到困难就避而趋之,违背了读书的本意。(4)没有统一的标准。虽然在课外阅读的开展上进行了安排,但是因为没有统一的标准,教师也没有进行相应的指导。还有就是阅读兴趣比较单一;阅读习惯和阅读量发展不平衡;课外阅读的时间非常少,特别是彝区课外阅读甚至没有。对于如何引导学生阅读的效果有时还是感觉无从下手,没能形成一套操作性强收效大的引导模式。这是我们少数民族地区课外阅读如何深入开展所面临的一个困难。它需要教师拥有有效引导的理念,掌握有效引导的方法和策略,否则也只能是纸上谈兵。因此,在阅读价值日益显现的今天,探索小学高段语文古诗文课外阅读引领的有效性成了我们彝区语文教师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1.3学校教师发展的需要。开展课程改革以来,我校教师更多地学习了现代教学思想,教学观念不断更新,越来越觉得只注重一本教科书是封闭的教学,牺牲的是个性、是创造、是自学的能力,是对学习语文兴趣的扼杀,所以也越来越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我们在认真审视学校师生阅读现状的基础上,为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将"发展"作为总的价值追求,构建"小学高段语文古诗文课外阅读指导策略"的研究。通过研究开阔学生的视野,活跃思维,使之对经典古诗文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积累、理解和阅读能力得以明显的突破,为中学古诗文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激发教师的研究热情,探究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有效策略,促使教师全面提高。
为此经典古诗文课外阅读延伸成为必然。
2.经典古诗文课外阅读延伸的意义
根据新课程标准,借签相关学校的指导经验,结合彝区学生的阅读开展实际而确定的在一定的指导投入内带来的最好的效果。是充实的课外活动,以尽可能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较好的教育教学效果。它的主要意义是探索新形势、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外阅读有效引领方式,对今后的课外阅读开展具有指导意义,从而提高课外阅读的有效性,增强彝族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为彝族小学生的健康成长打下坚实的"精神底子"
3.研究目标
3.1根据小学生兴趣爱好和年龄阶段特征,制定详细的彝族学生课外读物的推荐原则,并在此基础上确定具体的推荐书目和说明。
3.2针对不同的阅读目的和不同的文体,制定一系列指导学生进行浏览,阅读,精读等阅读方法的指导的方案和切实有效的措施。
3.3尊重小学生个性的发展和人格的培养。建立多样化的阅读情感交流模式。
3.4通过研究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教育教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4.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思路:本策略的决定以学生发展为目标,以阅读材料为载体,以教师指导为渠道,以学生自立,学习为核心,探索出课外阅读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方法:主要采取行动研究法,以本校五六年级彝生为研究对象。其次、采用一些调查法,经验总结法,实践实验法,文献资料法等方法。即从外到内,全面深入研究小学高段彝族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教师经验实践,查阅资料总结实验方法。写好经验总结。
5.充分利用有利条件
本策略的提出是在新课程理念的基础上,在科研要求上,彝族地区小学高段学生的发展上提出的,充分利用以下有利条件:
5.1教育专家的引领。
5.2学校积极参与,在人员设置、硬件配备、科研经费、激励机制等方面给予有力保障。3.用好"中心校教师QQ群"这个交流平台,促进研究群体智慧的交融与提升。
篇8
关键词:语文;古诗文;教学
古诗词是文化典籍的百花园中一枝引人注目的奇葩,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资源。那么,如何进行小学语文的古诗教学呢?
一、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意义及其重要地位
(一)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意义
中国古典诗歌是华夏文化遗产中的瑰宝。它以其深邃的意境、生动的形象、凝练的语言、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表现手法,在中国文坛上独树一帜;它寓意深刻、耐人寻味,字里行间流淌的是祖先们沉重的生活;它抒情真挚、感人肺腑,道不能道之景,抒难抒之情;它写景自然、怡人耳目,引人遥看“西岭千秋雪”,注目“万里送秋雁”,听得“十里蛙鸣”,闻到“十里荷香”。故而,古诗词当之无愧成为小学生接触古典文学的最佳启蒙教材。加强古诗词习诵,重视古诗词教学,对培养小学生记忆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审美意识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重要地位
在颁发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简称新大纲中明确指出小学阶段古诗词的教学目标是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150篇。低年级背诵古诗词是每学年30篇以上,中年级30篇左右,而高年级则为20篇以上。新试行的《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第一学段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第二学段为50篇(段),第三学段为60篇(段)。而且在其附录的“古诗词背诵推荐篇目”就有70首。可见在背诵优秀诗文总量上是相当大的,而且在《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古诗词的教学提出了更明确的要求:在第一学段让儿童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第二学段中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而在第三学段中则要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凑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可见,小学的古诗词教学的要求提高了,内容也趋向丰富,古诗词教学的重要地位是毋庸置疑的。
二、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原则
(一)以阅读、记诵为主的原则
语文课程标准在“古诗文阅读的评价”一段明确指出:“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的大意,而不应考察对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这就表明,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要以阅读和记诵为主,强调要有一个对古诗文阅读记诵的“过程”。
(二)循序渐进的原则
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古诗教学,必须考虑不同级段学生的不同特点,采用由少到多,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方式进行。即实质上讲的是语文教学中的“度”的把握问题。新课程标准对于1-6年级不同级段学习的内容和份量都有具体的要求和标准,这些要求和标准,体现明显的层次性和循序渐进的原则。
(三)整体感知,把握大意的原则
在语文教学的问题上,历来都有精读、细学、扎扎实实地学,字、词、句、段、篇全不放过,全要深刻理解、细细琢磨的主张。这样做,虽然从理论上来看,能够练就学生扎实的基本功,但在实践上又往往行不通。一个人的精力和注意力是有限的,你多顾了“此”,必然将会失去“彼”,如果全面开花,处处追求齐全与完美,其结果可能是什么都追求不到,或者是得了芝麻,丢了西瓜。小学语文教学中一个很大的弊端是过于追求内容与形式的完整与完美,其结果却是完而不美……语文教学要敢于残缺、善于残缺,唯其残缺,才可能求得更大意义上的完整与完美。这句话体现了语文教学中的一个辩证法。
优秀的古诗,与语文材中其它方面的内容本来就有着很大的差异,古诗的精髓在于它的优美的意境和优美的语言。这恰恰又需要人们在诵读之时去整体感知和把握大意,因此,整体感知和把握大意,是古诗教学应遵循的又一个重要原则。
(四)科学评价、激励为主的原则
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小学生背诵诗文的数量虽有一定的要求,但是在教学的过程中,记忆力好的同学,背得要快些,记诵得数量要多一些;记忆力稍差一点的学生,背得速度要慢些,数量要少些。对这些情况,教师要正确对待,要承认差异,个别没有完成任务的同学,教师也要予以表扬,予以鼓励。课程标准中还提出了诵读诗文时音调、节奏、情感方面的要求,对于这个问题,教师也要灵活掌握其标准。对读得不理想同学,教师应该耐心指导,并且还要表扬他“读得很认真”或“很有感情”等,以此激发其诵读诗文的兴趣和信心。
三、小学语的古诗文教学策略
(一)整合资源,把握基点
1.把握同一主题的作品。在小学阶段的古词教材中,不少的古诗词虽然作者、背景不同,但表达的情感主题却是相同或相近的。在教学时可改变传统“逐环教学”“逐首教学”的模式,整合资源,凝聚主题,学生就能在把握基点中生情。整合同一题材的作品,以题材为桥梁,可以带领学生对比体会,加深理解。
2.拓展同一诗人的作品。拓展同一诗人的作品,不仅可增加学生对不同语言风格的感受力,还可加深学生对古诗内容的理解和对该作者写作风格的把握。
(二)反复吟诵,直意抒情
让古诗词教学弥散醉人的芬芳,教学中就必须抓住“诗眼”和关键词句,细细品味文本,多种途径引导学生投入感情朗读,感悟文本的意义,直指作者的心灵,进而唤醒学生的心灵。重视朗读要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教师要成为引领学生朗读的组织者、合作者和促进者,让学生渐入佳境,读出层次。
(三)启发想象,入境悟情
诗重想象。古诗词教学中要唤起学生情感体验,产生共鸣和移情,引导他们由此及彼,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来再现作品中的形象,才能入境悟情。情要靠“象”去显。贯通生活与诗句的问题,激活了学生言语活动的创造性,使得整个学习过程有情有趣,学生的思维、想象、情感始终在文本语言的内部快乐进行。
篇9
一、充分依托网络资源辅助作用,激发学生的个性化思维
由于小学生没有丰厚的文学积淀,就不能枯燥地分析、机械地背诵,也不可“深挖式”地鉴赏。应当创设适当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在读中入境,在读中生情。本节课在学生初知大意的基础上,以多样诵读为主线,以“回顾大意、走入诗境、感悟诗情”为总体思路,以“多样诵读,导入诗境——整体诵读,感知送别情——潜心会文,体验送别情——拓展诵读,运用古诗”为教学策略,重点导读两首,通过教学使学生初步感悟到《赠汪伦》“以歌相送”,同时在诵读中真切体会到一样的送别情感,不一样的送别方式。在送别主题古诗的对比学习中,培养学生古诗词的阅读理解与鉴赏能力,陶冶情操,提高审美情趣与文化品味。
二、充分依托网络资源辅助作用,呈现古诗文教学中的优点
1.让音乐加强听觉效果,激发个性化思维 在课堂上,让学生“听”好,是一门高深的艺术。学生是否专注地、有思维地听课,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成效。叶圣陶先生说过:“入境始于亲。”例如让学生在清明节时,中秋时,要珍惜粮食时,表达母爱时,我们会吟道什么,运用多种诵读方法,揭示课题“琅琅诵读声,悠悠送别情”,体会那不一样的离别情感。
2.让图片加强视觉效果,激发个性化思维 在课堂上,让学生“视”好,同样也是一门高深的艺术。如果能按照文本的意境恰好地适时地配播一些图片资料,定能集中学生视觉的注意力,学生能更快捷地、准确地理解课文意境,减少教师讲解的时间,激发学生的个性化思维。《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虽只字未提送别,笔端却饱含悠悠不尽的惜别情思,创造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境界,让读者感受李白与孟浩然之间的情深意长。
3.让动画加强美觉效果,激发个性化思维 小学生天生就喜欢看动画片,动画片就像魔术一样会使他们着迷。为了适应这种心理要求,适当地采用“动画”教学,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一边听课一边欣赏动画是学生“美觉”的享受,能带给学生愉悦的心情,能激发学生个性化思维,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知识的消化吸收,有助于圆满完成课堂教学。
篇10
一、故事激发兴趣
在古诗文中采用听故事的方法组织教学,效果是非常好的。它可以使孩子们更好更快的入情入境。例如,《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我们可以设计这样一个故事开头:老师给小朋友们讲一个故事,好吗?从前,有一个大诗人叫李白,一天,游玩到他乡,晚上怎么也睡不着,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老师略作停顿,让学生参与故事的编撰、创作,适时给以鼓励)同学们真聪明啊,他是思念家乡和家乡的亲人才睡不着的(学生再次参与讨论,使小男孩的形象在小朋友头脑中鲜活和丰富起来。)这时李白就随口吟出了这首诗.题目是《静夜思》……这时,学生已经进入了非常积极的状态,后面的教学就会显得非常的轻松。与传统的释题,释词,释句模式比起来,效果可想而知。比较一下,至少有以下几点不同:
1、目标定位不同。新课改明确打破了三维目标的排列,把学生的情感,价值观体验作为首要目标。因此,在课堂上着力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虽然对字词的落实表面看来没有前一方法明确,但长远来看,效果要好得多。不是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吗?从教师们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可以明显感到,孩子们的想学古诗,在开始阶段很多成份是被古诗中的故事、意趣吸引了。
2、学生的心理体验不同。学生学习古诗词的最大困难就在于文字,老师在上古诗文时首先想到的是要替学生扫除文字的难关,总会有意无意地去关注字词的意思讲解,学生首先感觉到的是“难”,“搞不灵清”,等基本弄懂,兴致就全无了,再去通过其他教学手段激起学生学习的学习兴趣,又必须另起炉灶。而且,老师讲多了,学生对诗的理解更多的是“共性”的东西。其实,古诗文本身,就已经为学生的想象提供了广阔的天地。“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所描写的意境,在不同的人,同一个人不同的年龄阶段对它的理解都是不一样的。学习过程中需要老师的引导,更需要同学们用心去读,不断地感悟。哪是一句“要想看得更远,请再登上一层楼”所能表明清楚的呢。现在用故事引入法,学生随着老师的描述,他们不自觉地跟自己的生活经验取得联系,发挥想象,建构起诗的意境。这时同学们头脑中出现的意境也许跟诗歌所描写的意境还有一定的差距,但这又有何妨?同学们还可以通过朗读等手段去再次体验、建构。学习过程中不必刻意化精力去逐字地讲解,不必去担心怎样翻译成现代文,同学们只是根据自己的理解去读背古诗文,知道个“大概”,不必作精确的口述,这样的学习,学生的心理是开放的,没有任何压力。在一个轻松的环境中,渐渐理解,慢慢受滋润。有些学生不太好理解的诗句,就留着让时间来帮助他们理解。
3、对“教学过程”的理解不同。“教学过程”的本质问题是“教”和“学”的关系问题。传统观念中教学“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向学生传授知识、训练技能、发展智力、培养能力、陶冶品德的过程”。在古诗文教学中要“以教为中心”的理由说它几十个不成问题。从“故事引入法”教学古诗文的例子中,我们可以明显感觉到,老师是不应该受考试的束缚的。教学的过程应该是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为宗旨,重在引导学生去体验,重在让学生朗读,感受古诗文的整体美、节奏美。
正因为有了以上的不同,故事引入法才真正显示出了它在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方面的特殊功用。
在古诗教学中,还可以运用直观形象的图片、文字,创设美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美的享受中,主动求知,寓教于美。比如运用多媒体课件中精美的界面设计、古朴典雅的音乐,营造出浓郁的中国古代文化氛围,烘托出良好的教学气氛。我们可以按古诗的内容、主题来确定各种不同的情感基调,运用多媒体设计不同的界面以适应不同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感受中国古文化的魅力。
总之,抓住了孩子们的兴趣,才能真正使古诗文教学走出传统教学的困境,才能使学生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我们也才有机会创新教学的策略,进一步帮助学生学习古诗。
二、体味诗意
如《江雪》一诗,诗人柳宗元通过自己的所见,展示了一位老翁在寂静、凄凉的寒江上独钓的情景。诗人为什么写一个老翁在这样的季节、这样的地方垂钓呢?其中的感情,学生很难一下子领悟出来。这时就应该让学生去搜集、查询作者的有关资料,让学生搞清楚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当时,柳宗元是朝廷中主张改革的重要官员,由于革新失败,他被贬为邵州刺史,未到任又被贬为永州司马,这首诗正是他被贬为永州司马时的作品。柳宗元被贬到永州之后,精神上受到很大的刺激和压抑,于是就借描写山水景物,借歌咏隐居在山水之间的渔翁,巧妙地表达自己被贬后的那种失意寂寞的情怀和不愿与当权者同流合污的思想。《江雪》这首诗正是诗人当时心境的真实写照。这样,学生了解了诗的写作背景,再去理解古诗,就会水到渠成。另外,在这方面值得注意的是,介绍背景只是古诗教学的前奏,因此,教师教学时一定要抓住重点,言简意赅,不能为了满足学生的好奇心而讲得太多或面面俱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