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方法范文
时间:2024-01-30 17:57:5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0 引言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是对土地利用类型、数量、分布及其组合特征进行评价和研究的过程,其结果可反映区域内土地资源的特点和优劣势,诊断土地利用合理与否[1],因此具有极高的重要性。本文介绍一种基于影像图的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方法,并以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为例科技论文格式,对该校区的土地利用现状进行分析。本研究所使用软件为浙大数维信息系统工程有限公司开发的Walkfield信息化测绘系统2008版。所有数据若无特殊说明,皆为Walkfield的处理数据核心期刊。
1基于影像图的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方法
1.1影像配准和定位
利用Universal MapsDownloader软件,从Google Map下载浙江大学紫金港
校区最大分辨率影像图,由228幅256*256像素的分幅图合成,分辨率为3072*4864像素。[①]UniversalMaps Downloader软件提供每幅分幅图的经纬度坐标,查询计算得到影像图的经纬度坐标。新建JZKZD(纠正控制点)层,使用“点输入”和“点测量”功能,输入影像图的经纬度坐标。将图像经纬度坐标转化为国家80坐标系,得到影像图的四角坐标。新建SGSJ(栅格数据)层,在该图层添加影像图科技论文格式,采用多点法中的三点仿射坐标转换进行图像定位,误差在允许范围内。
1.2数字化
1.2.1建立图层
参照《土地利用数据库标准》和《城镇地籍数据库标准》,除JZKZD、SGSJ层外,在工程中建立ZJ(注记)、FW(房屋)、DLJX(地类界线)、DLTB(地类图斑)、XZJX(行政界线)和图廓层,共8个图层。
FW层建筑物用途分为:教工宿舍、学生宿舍、教学楼区、后勤用房、科研实验用房、文体用房、医疗卫生用房、行政办公用房、商服用房、风景旅游用房,共10类。DLTB层按照《国标版土地利用现状分类》(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分类标准),根据浙江大学紫金港土地利用现状选取林地、草地、住宿餐饮用地、住宅用地、科教用地、医卫慈善用地、文体娱乐用地、公共设施用地、公园与绿地、风景名胜设施用地、交通运输用地、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空闲地和沼泽地14个分类核心期刊。
1.2.2利用影像图和实地调查数据进行分层数字化
(1)XZJX层数字化
根据浙江大学基本建设处公布的东区效果图[②],确定行政界线层。[③]
(2)DLJX层数字化
地类界线的绘制遵循以下原则:①地类界线以线状地物边界为参照绘制;②地类的划分遵循先粗后细的原则,先绘制容易区分的道路、河流等边界,然后绘制建筑物边线科技论文格式,最后划分建筑群内的空地;③主干道的人行道归并到交通运输用地,房屋边线及草地、林地边线作为交通运输用地边线的参照;④其余地类根据影像图和实地情况自然划分。
地类界线的画法采用“捕捉”、“Shift”借线、“剪断线”、“裁短”、“延长”等方法,提高准确度。绘制完成后,需进行后续两步处理:“悬挂点处理”,将未闭合的界线自动闭合,防止无法生成图斑;“圆弧折线化”,在walkfield中,圆弧构成的图斑无法计算面积,因此必须先将地类界线里所有的圆弧折线化。
(3)FW层数字化
根据房屋边界绘制建筑物边界,适当采用地物编辑中的“过点平移”、“距离平移”、“旋转”、“平移旋转”、“镜像”等高级功能科技论文格式,提高绘制效率和精度。另外,需注意以下几点:①对建筑物直接构面,建筑物边界不超过地类界线;②注意根据影像图的实际投影情况,对房屋进行屋檐修正,并进行房屋直角化平差,或直接用直角线绘制建筑物边界;③利用建筑物边界构面时碰到的有“洞”的面状地物,可利用“擦除”功能;④构面完成后,进行实地调查,查清建筑物名称、用途、层数、结构等数据,进行FW层的属性赋值。占地面积以每个面信息窗显示的面积为根据。
(4)DLTB层数字化
利用DLJX层科技论文格式,采用“选中线索自动构面”,在DLTB层生成图斑,并根据影像图和实地调研数据划分地类核心期刊。图斑间要求无缝隙、无重叠,因此所有图斑生成后,需进行“剖分检查”。根据生成的剖分检查层逐处修改,直至无错误。其中面积为0.000000的狭缝,原因在于相邻图斑的交界线结点数量不一致或位置不一致,此时可用顶点编辑查看,然后相应增加结点。最后进行属性赋值。图斑面积以每个图斑信息窗显示的面积为根据。
1.3地图制作
在图廓层分别画内图廓、外图廓、图例、比例尺等,插入指北针和各地类占地面积比例图科技论文格式,并注明图名。制作图例时,画一矩形面后利用 “阵列”功能生成多个矩形面,填色时在图廓层可编的状态下,选中DLTB相应地物,利用“设置为当前式样”功能,在图廓层生成相应式样并进行填色。最后生成紫金港校区土地利用现状图核心期刊。
2浙大紫金港校区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2.1土地利用分类状况分析
根据walkfield软件结果(表1),浙大紫金港校区总占地面积为1703783.25m2,其中,科教用地和空闲地所占比例最大,分别为18.72%和17.86%科技论文格式,其次是住宅用地、文体娱乐用地、交通运输用地和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大约在10%左右。占地面积较小的土地类型为医疗慈善用地、公共设施用地和风景名胜设施用地,分别占总面积的0.18%、0.07%和0.05%。具体来说,浙大紫金港校区的土地利用分类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地类种类丰富,共涉及《国标版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二调)中的8种一级类和9种二级类。地类的分布相对均衡,有57.14%的地类占地面积比例在8-19%之间,占地比例最大的科教用地也仅占总面积的18.72%。
(2)空闲地所占比例相对偏高,土地闲置程度严重。全校范围内共有304255.20m2的空闲地,占土地总面积的17.86%。主要原因在于本影像图摄于2007年,新校区的建设还在进行当中科技论文格式,如目前在建的生命科学学院院楼、体育馆和西部研究中心等在当时的影像图均未体现,使得空闲地的比例过高。
(3)湿地面积较大,利用价值特殊核心期刊。校区内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和沼泽地分别占总面积的8.56%和3.18%,包括原始生态沼泽地和有“小西湖”美称的启真湖。紫金港校区毗邻罕见的城中次生湿地——著名生态保护区“西溪湿地”,从整理规划上看,该校区可能会被纳入到大西溪湿地生态保护区的范围之内,因此其生态用地价值特殊,值得深入关注和保护。
表1 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土地利用分类状况
一级类
二级类
面积(m2)
百分比(%)
总计
03 林地
145158.99
8.52
8.52
04草地
141840.16
8.33
8.33
05商服用地
052住宿餐饮用地
25620.91
1.50
1.50
07住宅用地
205092.48
12.04
12.04
08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
083科教用地
318966.11
18.72
30.81
084医卫慈善用地
3072.38
0.18
085文体娱乐用地
181975.73
10.68
086公共设施用地
1170.95
0.07
087公园与绿地
18947.53
1.11
088风景名胜设施用地
860.45
0.05
10交通运输用地
156888.17
9.21
9.21
11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
145805.93
8.56
8.56
12其它用地
121空闲地
304255.20
17.86
21.03
125沼泽地
54128.24
3.18
总计
1703783.25
篇2
关键词:实验教学改革;实践技能培养;《土地利用规划学》;GIS技术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4-0116-05
一、序言
《土地利用规划学》是一门跨度大、综合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涉及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诸多领域的课程。它是“土地资源管理”、“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等专业的核心课程,现阶段已有100多所高校在土地资源管理、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等专业开设《土地利用规划学》课程[1-3],在专业课程设置中具有重要地位。各高校相关专业积极开展《土地利用规划学》的课程改革和建设,探索改进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建设有自己特色的创新型、技术型、研究型的教育教学模式。本研究基于GIS技术及其应用,从教学目标设置、课程建设基本思路以及实验教学内容设置这三大方面对《土地利用规划学》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讨论,以期为《土地利用规划学》教学改革的课程理论体系建设、知识结构完善、技术方法应用等的更新和发展提供参考,最终培养出更多优秀的高素质土地利用规划人才,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二、教学目标设置
教学目标是课程内容和任务的重要衡量标准,是教学目的的具体化和形象化[4],在教育教学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学目标与教学的内容相结合,可以更好的达到学习效果,提高《土地利用规划学》整体的实际运用能力,让学生更好地领会《土地利用规划学》的基础理论,从而掌握土地利用规划的整体思路,灵活应用相关技术和技能[5],充分发挥《土地利用规划学》素质和能力教育的功能,大大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水平,使得《土地利用规划学》更加贴近生活和实际,促进其更好的进步和发展。
课程在教学目标上影响和制约的因素比较多,而且相互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在教学目标的设置上需要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土地利用规划学》的教学目标不仅要求学生能够灵活的掌握各种知识和技能,同时也需要与时俱进的融合各种知识,提高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提高实践的水平和本领。我们针对《土地利用规划学》的课程特点、社会对这方面人才的要求以及综合了多年来在《土地利用规划学》上的教育教学经验,制定了适应专业培养特点的教学目标,主要从知识目标、能力目标以及实践目标这三方面来设置,促进广大学生能够更加全面的发展。
1.知识目标。(1)理解和掌握土地利用规划的研究目的、研究任务以及研究内容,能够灵活的掌握和运用相关的知识,对基本的知识有深入的认识和了解。(2)熟练地掌握《土地利用规划学》的理论和原则以及各种土地利用规划的一般方法和步骤,对土地规划的一般步骤以及相关规划工作的基本流程和方法做详细了解。(3)系统掌握土地利用规划编制和制图的相关知识,提高自身编图和制图的能力和技能。(4)理解和掌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和详细规划的流程和基本方法,并且能够与时俱进的自觉关注和学习相关规划流程的变化。(5)熟练地掌握与土地规划相关的法律法规,在进行土地利用规划的学习或是工作时能够灵活的运用相关法律法规解决规划上遇到的难题。(6)理解3S技术与《土地利用规划学》相关技术和软件的理论和实际操作的知识,灵活的运用GIS等技术和方法,提高自身的操作水平和操作能力,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
2.能力目标。(1)能够系统的掌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专项规划和详细规划、土地利用规划方法和规划实施的步骤和方法,提高自身的能力和水平,把学习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和工作之中,促进自身的能力和水平的提高。(2)具有较强的数据收集、数据分析、数据管理、规划方案制订、规划实施措施提出、规划文本的编辑以及规划技术的分析的能力。全面提高自身掌握GIS的水平和技能,通过技术的提高和学习的深入来更好的适应国家和社会的需求。(3)能够利用GIS技术及其相关软件进行案例分析、规划布局、图件制作、技术分析以及数据分析制图等。在不断发展的土地利用规划学领域,需要不断的提高自身GIS的操作和运用的能力,灵活的学习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做一名高技术的人才。(4)能够熟练的运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土地规划现状存在合理的地方和不足之处,同时对编制的规划方案进行各种用地的分析和未来的数量预测。(5)能够初始模拟某地区土地利用规划,真正掌握土地利用规划编制程序、思路及技术要领。(6)熟练的掌握地理信息系统、环境学、数据库等学科知识和方法,综合的分析土地利用规划以及完成对各类用地的分析和评价。
3.实践能力。(1)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专项规划和详细规划等土地利用规划有较强的实际操作水平和实践能力。在实际的案例和事件当中能够充分的运用自身的知识和技能去处理相关规划方案,提高实际处理问题的方法和能力。(2)能够通过收集的资料和数据模拟某地市或乡镇的土地利用规划。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需要加强在这方面的教育教学训练,增强学生对土地利用规划学的案例分析和模拟运用的能力。在课程设置上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收集或者是教师提供数据的方式让学生在指导和帮助下进行土地利用规划的模拟和分析,增强实践能力的培养。(3)利用GIS技术能够对某地区土地利用现状和土地供需进行预测与分析。在科学和技术不断发展和进步的今天,更加需要在技术层面不断提高土地利用规划学的分析和研究,才可以更好的适应社会和相关部门的需求。GIS技术与《土地利用规划学》有着密切的联系,许多土地利用规划的相关的分析和研究需要在GIS的基础上进行。在实践目标上需要学习并且不断提高自身的GIS实际操作的水平和能力,掌握对地区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以及对土地利用未来的规划和土地供需的预测,真正适应未来对高素质人才的要求。(4)理解和掌握某地区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和空间布局优化的基本方法和步骤。在《土地利用规划学》的实践目标设置上,需要更好的理解和掌握某个地区的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和优化空间布局的方法和技术。在实践的层面加强对其的要求和分析,全面提高实践能力,适应发展的需求。(5)能够解决实际的问题的能力。《土地利用规划学》所涉及的知识和能力范围较广,同时十分贴近生活和日常的规划,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尤其需要提高自身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水平,如掌握土地整治的方法和技术,掌握分析和提高土地集约利用的方法和步骤等。(6)培养综合能力强、技术水平高、实践能力强的适应社会发展和国家需要的高素质人才。通过对各种技术和能力的培养,提高自身全面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增强实践能力和技术水平,适应社会的需求。
三、课程建设基本思路
为了更好的适应学科的发展以及结合教学的目标的要求,逐步的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结合多年的教育教学的经验,归纳总结得出《土地利用规划学》建设的基本思路,来更好的进行教育教学的探讨和改革。基本思路包括以下的几个方面。
1.注重基本概念。在《土地利用规划学》的教学中应注重对基本概念的掌握,实现各种知识之间的融会贯通。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和掌握是解决复杂问题以及相关疑惑的基本点,进而有利于对学科精髓的把握和理解。同时,基本知识的掌握也是学习《土地利用规划学》的重要理论保障和关键之处,只有打好基本概念学习的根基才可以更好的进行以后的学习以及进一步提高自身的能力和水平。学习土地利用规划的核心在于对土地利用在时空上实现优化配置,最大限度地发挥土地的总体功能,实现土地的优化布局。掌握《土地利用规划学》的基本概念,了解土地规划及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专项规划和土地利用详细规划的知识,掌握土地利用规划学的一般方法和流程,从而为以后综合利用和规划打下坚实的基础。
2.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在学习《土地利用规划学》的课程内容上,需要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和功底,形成一套土地利用规划学的体系,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并且要求学生能够在有一定的理论水平的基础上灵活的把理论运用到实际当中用于指导实践,提高整体的实践水平和实践能力,成为综合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只有把理论和实际相结合,才可以更好的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真正的掌握《土地利用规划学》的方法和技术。
3.灵活掌握GIS技术。《土地利用规划学》的涉及面广,知识点多,灵活性要求高,技术性强,根据课程特点和专业的教学要求,以及与社会发展相结合,需要建立新的高效率、高技术的课程内容体系。《土地利用规划学》涉及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地域的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土地供给和需求的预测;基本农田保护以及规划建库;某地区土地利用优化布局;某建设用地集约节约利用研究;土地整治规划研究等方面的内容,这些内容都是离不开对GIS技术的学习和运用。随着社会发展和土地利用规划对技术水平要求的不断提高,学生只有灵活地掌握GIS技术才能更好的适应发展的要求,基于GIS的《土地利用规划学》的教学改革具有现实性和实践价值。
4.建立多层次高效率的课程体系。在《土地利用规划学》的课程教育上具有灵活性和实践性强的特点,因此在进行教育教学之前应从整体规划好课程体系。在课程的设计和安排上,需要注意科学性和灵活性的原则,同时需要从整体的角度出发,根据学生的课堂反应以及相关的政策措施等方面灵活调整课程,使得《土地利用规划学》的教育教学以及培养的人才更具有科学性和实践性。加强课程的管理体系建设,从不同的层次满足多方面的需要,提高整体的教育教学质量,培养满足新时代社会需求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只有把《土地利用规划学》的立足点放得更远、更全面,才可以真正达到灵活的掌握和运用《土地利用规划学》相关知识和方法的目的。
5.采用案例教学进行引导性教育。案例教学是一种把理论和实践相融合,把知识和动手能力相协调的新的教育教学方式。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更好的引导学生去学习和理解相关的理论知识,从案例中学会如何灵活的运用和操作,因此在《土地利用规划学》的教育上十分有必要增加案例教学去引导学生更好地学习。通过有代表性的具体的案例分析来让学生深入的学习这门课程的精髓,将课程的理论和相关的知识通过案例学习较为灵活地运用到实际的工作当中。同时,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增加更多的实践环节,可以利用一些土地规划的案例,让学生自己当一回规划师去真正动手规划某个区域,通过教师的指导和点拨去深刻认识规划学的相关内容以及在实践当中的操作要领,掌握相关的制图软件和制图规则,真正增强自己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四、实验教学内容设置
《土地利用规划学》的课程是依据一定时期社会经济发展对土地的要求,根据土地规划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在时间和空间上进行土地资源优化分配和合理开发土地资源的过程,涉及到多门相关课程的知识,需要用综合的全面的眼光去分析和解决问题[6]。珠三角地区的经济快速发展,在各级国土、城市建设、城市规划、农业、水利设施、交通等职能部门以及相关的企业对土地利用规划的人才需求不断增加,要求也是不断提高[7]。在新的形势下,对《土地利用规划》的实验教学环节建设的创新性、技术性和可操作性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8,9],因此,在实验教学的内容设置上需要与时俱进,结合当今社会的需求,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能够灵活的运用各种知识和技术,更好的适应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10-12]。
1.实验教学目标。《土地利用规划学》课程实验是以《土地利用规划学》专业课程学习内容为基础,教学目标配合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课程,利用实验室资源,加强学科知识应用层面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该实验课程由基础性、综合性和设计性三组实验构成。其中基础性实验课内容紧紧围绕土地利用规划学实践中所涉及的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与分析、基础数据预测等重要环节而展开;综合实验以地理信息系统在土地利用规划中的应用为主,采用ArcGIS为平台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技术开展土地利用规划成果图件编制的工作能力;设计类的实验则结合基本农田数据库建设实际需求开展有针对性的课题研究和设计。基础实验要求学生掌握土地利用规划学的关键技术环节,在实验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学生完成实验项目,撰写实验报告。设计试验要求学生根据土地利用规划的技术要求和社会实践的需求,设计并合理调整、完善基本农田规划数据库,完成数据更新和发展,掌握数据库建设相关专业知识的应用;综合实验要求学生结合项目全面的了解、理解、掌握,并灵活应用土地利用规划专业知识,加强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实践和管理,编制完成土地利用规划成果图件,增强从事土地利用规划管理工作的实际操作能力。主要依据在室外进行调查的数据,在实验室内利用ArcGIS等相关信息化管理软件进行分组实验。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完成相关实验内容,主要采用演示法、讲授法、模拟法、DIY制作等教学方式。实验完成,随堂邀请学生对实验成果进行展示和讲解,充分讨论和吸收优秀成果的经验,不断丰富完善成果内容,掌握先进方法技术,实现学生学以致用和培养自主创新能力。
[4]杨小艳,雍新琴,陈龙高.《土地利用规划学》实践教学环节建设的探讨[J].安徽农学通报,2007,13(21):119-120.
[5]杜国明,雷国平.“土地利用规划实习”的任务与内容[J].中国农业教育,2011,(2):63-65.
[6]陈银蓉,梅昀.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课教学方法改革的研究[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04,(2):100-103.
[7]吴大放,曾娟,刘艳艳.县级功能片区土地利用规划编制研究[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13,145(4):55-59.
[8]吴大放,杨木壮,姚漪颖,等.《土地利用规划学》课程教学改革的现状分析[J].才智,2014,7(19):101.
[9]吴大放,姚漪颖,冯艳芬,等.基于GIS的《土地利用规划学》课程教学实践能力培养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5,(2):138-139.
[10]吴大放,刘艳艳.浅析《土地经济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J].青年与社会,2013,(16):111-112.
[11]吴大放,刘艳艳,林媚珍,等.《土地经济学》课程教学现状及改革实践效果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5,(13):270-272.
[12]吴大放,刘毅华,曾娟,等.GIS技术在《土地经济学》网络课程教学中的运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3,(39):77-78.
[13]欧名豪,王万茂.《土地利用规划学》课程体系建设探索[J].中国农业教育,1999,(4):24-25.
[14]汤江龙,李大军.土地利用规划课程体系的优化与重组[J].理工高教研究,2005,24(4):115-117.
[15]付梅臣,王金满,王广军.“土地利用规划学”课程体系设置与教学改革探讨[J].中国地质教育,2007,(3):88-92.
[16]王万茂,韩桐魁.土地利用规划学[M].第八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3.
[17]王占歧,张丽琴,刘建华,等.关于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建设的思考[J].中国地质教育,2000,(3):23-24.
Based on GIS of TCM Experimental Teaching Reform and "Land Use Planning" and Analysis of Practical Skills Training
LIU Yan-yan 1,YAO Yi-ying 2,WU Da-fang 1,LIN Mei-zhen 1,YANG Mu-zhuang1
(1.Institute of Land Resources and Urban-Rural Planning, Schoo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Guangzhou University, Guangzhou, Guangdong 510006, China;2.School of Geography,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Guangzhou, Guangdong 510631, China)
篇3
一、工作任务
总结评价上一轮规划的实施情况,开展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与生态保护中土地利用的重大战略问题研究,分析全县土地利用现状和土地开发利用潜力,核定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开展土地利用专项规划编制工作,提出规划期间土地利用的目标和原则,按照上级下达的规划控制指标,确定全县土地利用结构,科学划分土地利用区域,合理安排土地利用的产业空间布局;确定重点工程建设项目用地;提出保障规划实施的政策措施;建立和完善规划管理信息系统。
规划修编以年为规划基期年,2010年为近期目标年,2020年为规划目标年。规划范围为本县行政管辖范围内的全部土地。
二、资料收集
收集具有真实性、现实性和权威性的资料,是做好规划编制工作的前提条件。
(一)基本要求
1.资料应采用政府统计部门和主管部门核准的资料,以确保资料的可靠性。
2.资料数据统一采用国际标准单位,小数点后保留2位小数。
3.收集从年至今能满足近10年有关分析评价所需资料。
(二)主要内容
1.经济社会基础资料
在县发改局、统计局、国土资源局、建设局、交通局、水利局、林业局、农业局、规划局、计生委、旅游局等相关部门收集经济社会发展资料。
2.现状资料
收集各有关部门行业土地利用、区域划分、产业空间布局的现状资料及现状图。
3.规划及专项调查资料
收集人口发展预测、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年年各部门中长期规划及行业用地、区域划分、空间布局的规划资料,尤其注意收集重点项目、重点区域的规划资料和相关的规划图件。
三、分析与预测
(一)资料整理
对收集的资料进行整理汇总,分析资料的真实性、现实性和权威性,对主要的综合性数据,要形成电子版本,便于参与专项规划编制的各单位互通信息、数据共享。
(二)用地现状分析评价
1.分析评价自年以来土地利用的总规模、结构布局、重点项目建设与实施和用地总量增减变化情况。分析效益增量与用地增量之间关系,年均用地增加量等。
2.分析土地利用投资强度、土地利用率、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和土地利用单位面积产量、产能、产值与税收效益,以及各类型用地单位产值占地面积,并与国内外进行横向对比分析,对建国以来的历史数据进行纵向对比分析。
3.从土地利用现状情况,全面分析土地利用在投资强度、利用率、利用效益和土地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产生问题的原因。
(三)指标预测
1.分析趋势
根据规划区域内的社会、经济发展和土地利用状况,预测规划期内用地的规模及远景发展趋势。
2.预测依据
指标预测的依据包括县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上级相关规划目标、相关行业“十一五”规划、各部门专业性建设项目用地定额标准等。
3.预测原则
规划指标的预测要依据定额标准进行。采用标准要充分考虑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在同一取值范围内尽可能取下限值。
行业用地指标预测应充分与其他相关部门行业规划相协调,避免重复建设项目用地。对多部门共同利用、可能产生重复统计的面积,要提出协调的意见和建议。
4.预测方法
(1)人口预测。人口规模的预测主要有自然增长法和回归分析法;城镇人口预测主要有劳动力平衡法和单因素分析法。
(2)用地预测。城乡居民点建设用地预测主要有总体平衡法、人均定额指标控制法和回归分析法;独立工矿用地预测主要有用地定额法;交通、水利用地预测根据其行业标准,采用用地定额指标法;建设用地需求量预测要根据《湖南省国土资源厅关于修订〈建设用地定额〉指标(试行)的通知》(湘国土资发〔〕26号)的相关规定和行业标准进行。
(3)其他预测方法。指标预测还应进行纵向和横向对比分析。纵向为对本行业用地的历史数据进行分析,找出用地变化趋势规律,测算规划期间的用地需求;横向与国内相似县份进行比较,分析在同等经济水平下的用地需求量。
5.预测结果可行性分析
要对规划指标预测结果进行可行性分析,从资金保障、区位条件、资源容量、生态保护等方面进行可行性分析。
四、专题研究与专项规划
(一)专题研究
1.专题设置
根据工作方案要求,本次总体规划共设置4个重大问题专题研究:
(1)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10)实施评价;
(2)县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研究;
(3)县城乡建设用地规模和布局研究;
(4)县土地利用与生态建设协调发展研究。
以上专题均由湖南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承担。
2.专题研究内容
专题研究内容根据省国土资源厅和市国土资源局有关文件要求确定。
3.专题研究成果
专题研究成果由专题研究报告、图件、附表组成。
(二)专项规划
1.专项规划及承担单位
根据县实际情况,共设置12个专项规划:
(1)县开发园区用地规划,由县发改局、工业园负责;
(2)县城镇建设用地规划,由县规划局负责;
(3)县城乡居民点建设用地规划,由县规划局、新村办负责;
(4)县交通用地规划,由县交通局、公路局负责;
(5)县水利设施用地规划,由县水利局负责;
(6)县电力行业用地规划,由水电责任公司和郴电国际分公司负责;
(7)县耕地及基本农田保护规划,由县国土资源局负责;
(8)县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由县国土资源局负责;
(9)县农业用地规划,由县农业局、畜牧局负责;
(10)县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由县林业局负责;
(11)县自然保护区规划,由县林业局负责;
(12)县旅游用地规划,由县旅游局负责。
2.专项规划的内容要求
(1)基本要求
各专项规划主要内容:①明确规划指导思想、战略目标和规划原则;②对用地数量和结构在全县各乡镇进行分解;③结合部门“十一五”规划的相关内容,确定土地利用区域及空间布局,明确土地用途管制要求;④提出行业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目标和提高土地产出效率措施;⑤明确本行业用地生态保护及防止水土流失、土地污染的措施和办法;⑥明确重点项目的数量、各项目的用地面积、结构和空间布局;⑦提出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2)其他要求
①县城镇建设用地规划应分析全县城镇体系发展历史、布局和区域基础,剖析全县城镇用地现状及存在问题;按照走新型城镇化道路的要求,确定全县城镇体系的等级规模结构和空间分布,预测确定县城及其他建制镇和重点集镇建设用地控制规模,提出城镇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的主要途径,制定规划的实施保障措施。②城乡居民点建设用地规划应把握全县城镇体系规划要点,明确城镇村各级用地总规模,以大比例尺图件明确县城及其他建制镇和重点集镇建设用地控制规模和空间布局,提出建设新农村用地调整的原则、方针、步骤和优化村庄布局方案。③水利设施用地规划应对全县水土流失现状和演变的趋势进行分析,对预防整治水土流失的任务做出安排,明确水土保持监管和保护的地区和项目。④土地开发整理规划应对上轮规划实施以来土地开发整理工作取得的效果及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对耕地后备资源及开发整理潜力进行分析;对各地区实现耕地占补平衡的能力和异地补充平衡提出方案。⑤林地保护利用规划应提出全县在规划期内的生态退耕目标与地区分布,划分林业用地功能区,提出林业用地各功能区的管制规则;⑥农业用地规划应提出规划期内畜牧、水产、园地的用地总规模与地区分布,提出园地、养殖水面、牧草地的重点建设项目用地及区域布局,制定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3.专项规划成果要求
专项规划成果包括规划文本、规划说明、规划图件和规划数据集。
专项规划文本一般采用章节格式,要求语言精练,表述清楚,依据充分,分析透彻,重点突出,资料准确,数据齐全,方案可行;各专项规划的基本内容应当有准确的现状分析,明确的指导思想,合理的规划目标和指标,有切实可行的结构调整方案、用地布局方案及切实的保障措施。
专项规划说明一般采用章节格式,内容包括规划编制的工作过程、规划采用基础数据的来源、规划中重大问题的解决办法、规划用地指标的预测方法和依据、规划目标确定的依据、上级规划落实情况、土地用途管制规则确定的原则与依据和与其他规划协调的情况等内容。
规划图件一般应包括行业土地利用现状图件和行业土地利用规划图,必要时可补充相关专题图件。规划图件编制应达到行业技术规范标准并符合土地利用专项规划图件的要求。
规划数据集主要由行业发展现状数据、相关基础数据、规划成果数据等构成。
五、总体规划大纲编制
(一)编制要求
1.综合专题研究的成果。将前期工作阶段中重大问题的研究结论进行汇总和综合,作为编制规划大纲的基础和依据,在此基础上结合县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形成全县土地利用战略的总体思路。
2.汇总专项规划的初步成果。主要是对各行业、各部门的用地需求进行协调平衡,形成土地利用规划初步方案。
3.初步落实上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控制指标。根据郴州市规划要求,对分配到我县的各项指标进行分解并具体落实。
4.落实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特别是需要在土地利用方面实施的约束性、预期性目标。
5.初步划分土地利用的功能和用途区域。以各专项规划的要求为基础,以保障全县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目标为原则,开展区域划分工作。
规划大纲初步方案要采用多方案筛选和比较,按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要求进行取舍。
乡镇规划大纲在县级规划大纲和控制指标指导下,结合各乡镇具体情况,参照以上方法编制。
(二)大纲文本内容
规划大纲格式要求为篇章式结构。要求用词精炼,重点突出,文字规范,措辞准确,有理有据。内容应包括:1.引言,主要介绍规划大纲的内容;2.总则,主要包括规划指导思想、规划原则、规划依据、规划期限和范围;3.对上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实施评价结论;4.土地利用现状及潜力分析;5.土地利用战略;6.规划方针、主要目标、主要控制指标和本轮规划与上轮规划的衔接等;7.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重点简述规划对土地利用结构的调整和对土地利用布局的安排;8.规划分区和空间管制;9.规划方案的可行性、效益和环境影响评价;10.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和机制创新。
(三)大纲说明编制要求
规划大纲说明应明确规划编制的指导思想、目标、原则及重点;总结规划大纲编制的流程;说明规划大纲编制的技术路线;对基础数据的采用进行说明;列出主要规划指标的预测方法和依据;说明规划分区的方法和依据;分析规划大纲编制过程中重大问题的解决方法;说明规划大纲编制阶段完成的主要规划成果。
(四)规划大纲成果
包括规划大纲文本、说明、图件三部分。规划大纲图件中要有专题研究与专项规划的现状图、分析预测图,专项规划的规划设想及示意图,总体规划图。
六、规划协调与平衡
(一)协调的原则
1.以保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与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用地需求为准则;
2.落实上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分配给我县的约束性指标;
3.坚持《土地管理法》规定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原则。
(二)协调的内容
1.土地利用现状数据。统一采用国土资源部门确定的土地利用分类、总面积、结构等标准。
2.人口与经济发展主要指标。现状数据应采用统计部门的法定数据,规划数据应主要采用发改委确定的各项指标,其他有关数据应采用专业部门的权威数据。
3.专项规划用地指标。专项用地规划指标的协调以上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下达给我县的约束性指标及有关用地定额标准为基础进行协调。
4.空间布局的协调。依据我县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和有关发展战略,对全县范围的用地空间布局进行协调。
(三)综合平衡
以全县国土总面积和上级下达给我县土地利用的约束性规划指标为依据,以确保我县社会经济健康快速发展为准则进行综合平衡。
各项规划指标应分解落实到乡镇,并作为编制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基本依据。
(四)协调平衡的方法
主要是召开专家、领导、部门和乡镇负责人参加的咨询会议,协调部门之间和乡镇之间规划出现的问题,形成处理意见和建议报县规划领导小组审定。
七、用地布局与重点项目
(一)产业用地布局与用地分区相结合。各专项规划根据本行业用地分区的要求,凡涉及“分区”和“区域保护”等方面内容的,应编制分区规划图,并在规划中对不同区域用地提出相应的管制规则和用地措施。
(二)用地空间布局与相关规划相协调。各专项规划进行产业用地分区时,应考虑相关规划的分区,避免造成冲突。如在基本农田保护规划中划入基本农田保护区的地域不能再设置为建设用地区。
(三)应突出重点项目和重点工程。各专项规划应以重点项目表的形式进行汇总,表中应体现重点项目的投资额度、用地规模(特别是占用农用地和耕地的数量)、用地选址、用地时序和占用耕地的补充及占用基本农田的补划等内容。
重点项目安排应符合“十一五”规划,符合产业发展规划,投资应达到一定的额度要求,符合国家产业政策;项目选址应符合相关限制性规划的要求,要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凡是在城镇规划圈内的重点项目用地,不列入重点项目表,主要统计独立选址的重点用地项目,以避免与城镇规划用地相冲突,造成用地的重复计算。总体规划应根据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筛选各专项规划中的重点项目,合理安排重点项目用地。
八、总体规划成果
(一)总体规划成果组成
县级总体规划成果由主件和附件两部分组成。主件包括总体规划文本、总体规划编制说明、数据集和规划图件;附件包括专项规划、专题研究报告及其他相关成果。
乡级规划成果由总体规划文本、总体规划说明、规划图件构成。
(二)总体规划文本
总体规划文本应采用条文格式,做到内容全面、重点突出、思路正确、结构严谨、语言精炼、措辞规范。文本内容应达到以下要求:
1.最大限度的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土地的需求。在指标控制下,确保建设用地布局合理。对不同条件下各乡镇的土地利用指标进行分类控制,提出与之相应的用地要求。
2.促进土地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明确土地集约节约利用的现状指标和规划指标,明确规划期内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潜力和规划目标。
3.实行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明确对耕地的保护,特别是对基本农田的保护,合理确定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的保护面积,并把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指标分解到各乡镇,制定合理的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措施。
4.实行严格的土地用途管制。制定土地用途管理规划政策。实行用地区域性重点控制,建制镇建设用地规模逐个控制,集镇和村庄建设用地规模总量控制,对基本农田、各类园区、各类保护区等要按区域进行用地规划控制。
5.实行用地指标控制。耕地占补平衡、新增建设用地、耕地开发、土地复垦、土地整理等指标要分解落实到乡镇。
6.落实用地项目。确定重点建设项目布局、用地规模及耕地占补平衡方案。
(三)总体规划文本说明
“说明”是针对总体规划文本的说明,一般采用章节式结构。在对上一轮规划实施情况及存在问题、规划修编的必要性、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原则、编制规划的工作过程、基础资料的来源、指标分析、方案的形成、规划方案论证修改、协调与平衡、公示与听证的过程、成果图件的编制方法等进行说明的同时,应着重对规划主要内容的说明。
规划主要内容的说明,一般包括:土地利用现状;人口分析预测;规划期间土地供需状况;规划目标确定的依据和指标落实的情况、反馈协调情况;各类用地结构与布局调整指标确定的方法和依据;土地用途分区及其管制规则、管制用途确定的方法和依据;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安排的依据;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用地安排的依据;规划供选方案的论证和评价;与其它相关规划的协调情况;拟定规划实施措施的依据。
(四)总体规划图件
包括县及各乡镇土地利用现状图()、县及各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2006—2020)、县重点建设项目布局图(2006—2020)、县及各乡镇土地利用分区图(2006—2020)。
1.土地利用现状图
现状图应准确反映土地利用现状的分类、面积和分布范围,其它内容应适当综合,各地类的现状面积应为经过核定的年10月31日止的数据。成图制作中,按比例尺调整的技术要求进行各要素的综合处理。
2.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
规划类图件包括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重点建设项目布局图、土地利用分区图等。应主要反映各类土地利用区,重点项目,城镇、集镇、交通、水域、水利工程等用地规划的位置、面积及范围。要定性、定量、定位、定序地反映规划期内不同时段的土地利用信息。要以核定后的现状图为工作底图,将土地利用分区、基本农田保护区、重点建设项目、重点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位置和范围等主要规划内容准确地标示在图面上。成图制作中,以保证定位准确为原则,增、减底图地物信息,同时按图面信息负载能力,附以标准详细的文字注记。
(五)总体规划成果的公示
总体规划成果形成后应组织专家咨询委员会进行审查,对主要规划指标的方案实行听证、公示制度,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技术单位根据公示期间收集的意见,经过筛选整理后,选择合理的意见修改完善成果。
九、规划数据库建设
规划数据库建设是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工程之一,是实现规划信息化管理的基础,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重要成果内容。本轮规划要求建立覆盖全县的1:1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库。
(一)成果内容
1.图件成果: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县、乡图及国际标准分幅图)、城镇规模控制图、基本农田保护图及其它专题图件。
2.数据成果:含数据库体、标准分幅数据、指标数据。
3.表格成果:各类指标表及通过数据库输出的成果表格。
4.文字成果:技术设计书、技术报告、工作报告、自检报告。
5.部分建库中间成果:作业情况记录等。
(二)数据库建设成果要求
数据成果:文件命名、属性结构符合国家和省相关标准规范要求;关键字段值不为空且字段数据正确、内容齐全;要素采集误差和接边误差符合精度要求,无图形错误和矢量化丢漏现象;要素分层正确;图形拓朴关系正确;数据库运行正常,查询、统计、分析结果正确;图形、属性不重不漏,数量齐全。
图件成果:符合国家及省里相关标准规范要求,图内要素描述正确,图外整饰规范。
表格成果:表格种类齐全,格式规范,内容正确。
篇4
关键词:信息化测绘技术;土地规划;土地管理
Abstract: this paper first discusses the main contents of the surveying and mapping include in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and then information mapping technology in the land use investigation, land planning and design, land investigation, land use for the dynamic monitoring and the use of the land law enforcement surveillance is discussed in the paper, for reference.
Keywords: information surveying and mapping technology; Land planning; Land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 P20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特别是计算机和空间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我国土地规划与管理经过多年的发展,以遥感技术(Remote Sensing,以下简称RS)、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以下简称GIS)、全球定位系统(GlobalPositioningSystem,以下简称GPS)为代表的信息化测绘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土地规划和管理领域。
1信息化测绘技术及其发展
1.1遥感
遥感是指不直接接触目标物和现象,在远离地物的遥感平台上,使用遥感器接受地面物体反射或发射的电磁波信号,并记录、传送到地面,经过信息处理、分析判读和野外实地验证,最终服务于用户的全过程。通常把这接收、传输、处理、分析、判读和应用遥感信息的全过程称为遥感技术。遥感具有信息丰富、全天候、多光谱特性、信息获取周期短等优势,特别是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图像清晰,空间分辨率高,现已广泛应用于社会持续发展、资源综合规划与利用、自然灾害防治、气象观测预报、农作物估产、环境动态监测等工作中。
我国面临的资源形势十分严峻,人口、资源与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任务极其繁重。为有效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必须有效地把握真实、准确和实时的土地状况。国内外已经广泛利用遥感技术对土地利用进行动态监测和分析,及时准确地掌握土地变化及其发展趋势,为做好土地资源规划、管理、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提供基础资料。
1.2地理信息系统
地理信息系统是由计算机硬、软件和不同方法组成的系统,该系统设计用来支持空间数据的采集、管理、处理、分析、建模和显示,以便解决复杂的规划、决策和管理问题。地理信息系统处理和管理的对象是多种地理空间实体数据及其关系,包括空间定位数据、图形数据、遥感图像数据和属性数据等,用于分析和处理在一定地理区域内分布的各种现象和过程,解决复杂的规划、决策和管理问题。
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空间技术的发展,加速了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进程,使其在城市规划、交通运输、资源调查、环境评估、灾害预测、邮电通讯和公共设施管理等领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利用GIS技术,可快速建立土地利用数据库,将空间图形数据与属性数据完整地结合,确保图形与数据的一体化,从而实现对土地利用的数据建库、数据分析、数据管理和成果输出等。目前的主流GIS软件有ArcView、ArcGIS、MapInfo、MapGIS、SuperMap等。
1.3全球定位系统
GPS是美国海陆空联合研制的全球性、全天候、具有实时三维导航与定位能力的卫星导航系统。系统由地面控制部分(主控站、地面天线、监测站和通讯辅助系统)、空间部分(21颗实用卫星和3颗备用卫星组成)、用户装置部分(主要由GPS接收机和卫星天线组成)等构成。
其主要特点有:全天候、全覆盖、高精度三维定速定时、快速省时高效、应用广泛功能多。GPS的应用前景十分光明,除用于各种交通工具和武器的导航定位和制导外,还可用于航天器定位、全球授时、地形测绘、国界测定、海岛与礁石联测、山体测高、测量板块和地壳运动、交通管制和工程建设等。特别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GPS RTK技术,是基于载波相位观测值的实时动态定位技术。GPS RTK系统通常由3部分组成,即GPS信号接收部分(GPS接收机及天线)、实时数据传输部分(数据链,俗称电台)和实时数据处理部分(GPS控制器及其随机实时数据处理软件)。GPSRTK以实时定位、厘米级定位精度、作业时间短和效率高等优点逐步在资源调查、城市规划和地质勘探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
2信息化测绘技术在土地规划与管理中的应用
2.1在土地利用调查中的应用
土地利用更新调查是指在原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成果基础上,利用现势性较强的卫星和航空摄影影像,依据土地调查的有关技术规程和规定,运用最新的国家行政区域勘界成果,采用新土地分类系统,对调查区的土地利用现状重新进行全面的实地调查,建设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与影像数据库,达到土地利用的图件、数据、现状一致,为国土资源管理工作信息化、规范化和社会化打好基础。
当前的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包括农村土地调查和城镇土地调查,其技术流程如下:采用现代遥感技术获取影像资料,完成正射影像和基础图件制作;通过遥感影像和外业进行实地调查;进行内业处理,完成信息的汇总统计和分析;实现调查数据的管理和更新机制的建设;逐步建立起土地利用动态监测体系。在该次土地调查中,RS、GIS和GPS等信息化测绘技术为土地调查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形成对土地更新调查的数据采集、处理、分析、输出以及更新的完整技术系统:RS快捷、实时、高效地获取土地利用变化信息;GPS快速准确采集土地利用变化图斑的空间位置;GIS对采集的数据进行编辑实现数据管理自动化,较好地解决了土地调查中工作量大、工序多、工作效益低、精度底、数据分析难度大、成果输出不方便等问题。
2.2在土地规划设计中的应用
土地利用规划是土地管理的龙头工作,土地利用规划工作的每一个环节都包含有大量的信息。土地信息涵盖土地的位置、数量、质量及其价值等重要信息。在规划设计前,要做好与土地相关的所有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处理分析等工作。这些信息的处理,不但可以为后续的规划工作提供数据基础,更重要的是明确土地性质、质量,从而确定未来发展中可使用用地和不可使用用地;确定保留用地和适宜城市发展的用地,在明确土地的空间分布的基础上,确定各类用地的具体范围。
在土地规划设计中,信息化测绘技术在数据收集方面展现了其实时性、准确性的、自动化和高效的特点。通过RS直接获取土地信息,通过遥感的数据处理,可以直接得到理想的图片及数字结果,能够及时、准确地反映土地信息。利用GIS建立土地利用空间信息系统,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提供翔实的资料;利用GIS强大的分析和处理功能,可以对土地利用现状进行分析评价并自动生成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数据库,可以进行土地利用远景规划和利用类型预测而实现土地利用结构优化设计和布局制图;利用GIS的可视化功能,结合规划设计中的各种应用模型,还可以实现对规划设计的结果进行模拟显示和分析,为进一步完善和优化规划设计提供信息。
2.3在土地勘测定界中的应用
土地勘测定界是指根据土地征收、征用、划拨、出让、农用地转用、土地利用规划及土地开发、整理、复垦等工作需要,实地界定土地使用范围、测定界址位置、调绘土地利用现状,计算用地面积,为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用地审批和地籍管理等提供科学、准确的基础资料而进行的技术服务性工作,其工作内容主要包括权属调查、土地测绘和编写勘测定界报告。根据土地勘测定界的工作程序,勘测定界分为外业调查、外业测量、内业整理汇总及归档阶段四个主要阶段。
在土地勘测定界中,无论是外业前端数据采集,还是内业图形数据处理,均可广泛采用信息化测绘技术。在土地勘测定界的外业工作中,可使用GPSRTK技术进行定位,将基准站的已知数据和观测数据发送给流动站,流动站接收基准站数据,并采集GPS观测数据,形成差分观测值,通过相对定位原理实时计算出流动站的三维坐标及其精度。该测量方式可以提高土地勘测定界精度,并且无需通视,观测时间短,操作简便。在土地勘测定界的内业工作中,采用GIS与数据库技术相结合的方式对土地勘测定界测量和土地征收数据进行管理具有可行性和优越性,能保证从外业到内业数据处理的一致性,能实现内业数据处理的自动化,保证数据统计的准确性以及方便数据的查询。
2.4在土地利用动态监测中的应用
土地利用动态监测是土地管理部门的一项重要而繁重的工作,其目的是准确而快速的发现土地利用状况的变化并获取变化的信息。土地利用动态监测传统方法受技术条件的限制,只能是利用由用地单位的上报和登记的数据,被动的了解变化,并且获取数据的精度也相对较差。在信息化测绘技术体系中,由于遥感解译的矢量数据具有地理坐标,利用GPS的精密定位功能,可以在野外对室内不确定的解译成果进行精确核查,从而提高遥感解译结果的可靠性和精度,故采用RS、GIS和GPS的集成技术,可以有效地实施土地利用动态监测。
信息化测绘技术用于土地利用动态监测的工作过程如下:首先,利用RS快速主动地发现土地利用的变化信息;第二,利用GPS准确而快速地获取变化信息的数量和特性,将变化信息与历史信息进行空间分析,获得新的土地利用现状数据;第三,利用GIS实现土地数据的计算机管理与可视化,实现土地利用数据库的更新,实施土地动态变化成果制图。如郑泽忠等利用TM和中巴资源卫星(CBERS-02)数据,在野外用手持GPS接收机进行验证并更新解译的数据库,利用GIS提取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信息,建立高精度的土地利用动态变化数据库,达到实施土地利用动态监测的目的。
2.5在土地执法监察中的应用
信息化测绘技术可以帮助土地执法人员快速准确地发现并到达疑似违法用地现场,辅助疑似违法用地的巡查、核查、违法违规处罚处理以及结果汇总上报等工作,实现土地管理的“数字执法”,其流程如下:首先利用遥感监测技术与土地执法动态巡查相结合的办法,最大限度地发现土地违法行为,再利用便携式GPS接收设备和GIS提供的电子地图,快速准确找到疑似违法用地。园区中心,在日常动态巡查中是难以发现的。信息化测绘技术的成功用于土地执法监察,有助于形成“天上有眼睛、地上有巡查”的全方面立体式的监督。
结语
信息化测绘技术在土地规划和管理中的应用为土地技术人员提供了一个功能强大的工具,克服了传统技术中的许多不足,可以从根本上改变土地规划和管理脱离国情、脱离社会和脱离管理的局面,使得土地规划和管理更具科学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但是,信息化测绘技术尤其是三维展示和虚拟现实技术在土地规划和管理领域的运用才刚刚起步不久,在技术和方法上还存在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解决和完善。作为土地规划和管理中崭新而便捷的技术手段,信息化测绘技术必将为土地的规划与管理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周评平,李天和,任国业.“3S”技术在云南省开远市第二次土地调查中的应用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22(6)
篇5
一、加强组织领导
*区第二次土地调查领导小组负责全区土地调查组织实施工作。各乡镇、街道、工业园区也要相应成立由分管负责人为组长的组织机构。
二、加强宣传培训
各乡镇、街道、工业园区和村、居要利用会议和宣传栏、简报等形式,大力宣传本次调查对促进资源、环境、社会持续和谐健康发展的重要意义,提高认识,为*区第二次土地调查工作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三、落实调查经费
根据《*市第二次土地调查实施细则》要求,调查经费由区财政承担,列入相应年度的财政预算,按进度分年度落实经费到位。
四、基本原则和方法
按照《*市第二次土地调查实施细则》规定,本次调查工作坚持六个方面原则:
1、坚持统一标准;
2、充分使用已有成果;
3、坚持科技创新、技术方法先进;
4、严格市场准入,强化质量监管;
5、坚持统筹规划,分步实施;
6、坚持事实求是,求真务实。
认真学习和领会本次调查的具体政策和全国城镇调查的有关标准,把握好*市第二次土地调查三个方面的技术路线和方法,即:农村土地调查的技术路线和方法;城镇土地调查的技术路线和方法;基本农田调查的技术路线和方法。
五、主要目标、任务及成果
主要目标:全面查清全区范围的土地利用状况,掌握真实的土地基础数据,建立和完善土地调查、土地统计和土地登记制度,实现土地资源信息的社会化服务,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及国土资源管理的需要。
主要任务:(一)农村土地调查、数据库及其管理系统建设;(二)城镇土地调查、数据库及其管理系统建设;(三)基本农田调查与数据库建设。
主要成果:
数据成果6项:区、乡(镇)种类土地面积数据;区、乡(镇)基本农田面积数据;不同坡度等级的耕地面积数据;城镇土地利用分类面积数据;城镇基础地理数据;区、乡(镇)村各类土地的权属数据。
图件成果5项:区、乡(镇)土地利用现状图件;区、乡(镇)基本农田颁布图件;城镇土地利用现状图件;土地权属界限图件;第二次土地调查图集。
文字成果5项:区第二次土地调查工作报告(综合报告);区第二次土地调查技术报告(综合报告);区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分析报告(综合报告);区基本农田状况分析报告(专题报告);区城镇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报告(专题报告)。
数据库成果6项(数据成果、图件成果和文字成果等内容为一体的):区土地利用数据库;区土地权属数据库;城镇基础地理数据库;区遥感影像数据库;区基本农田数据库;区级土地调查信息系统。
六、调查工作进度安排
(一)20*年*月至20*年*月,完成农村土地外业调查。2009年6月底前完成农村土地数据库及管理系统建设。
(二)20*年*月至2009年6月底,完成土地变更调查任务,2009年底前完成该项任务的数据库及管理系统建设工作。
(三)2009年底前完成工业园区、大杨镇的土地更新和变更调查,2010年底前完成城镇土地数据库及管理系统建设工作。
(四)2009年底前,完成基本农田核定、上图、登记造册,2010年6月底前完成数据库建设工作。
七、有关要求
(一)在进行农村工作调查时,及时开展图件和数据库数据接边工作,以保证调查成果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二)在土地调查过程中,及时调处各类土地权属争议。一时无法处理的,划出争议区域,不得影响土地调查工作进程。
篇6
关键词:盛乐经济园区;土地利用;特征分析
1. 研究区概况
和林格尔经济开发区原名为盛乐经济园区,始建于1999年5月,先后晋升为自治区级开发区、全国乡镇企业科技开发区和自治区级高新技术工业开发区。2006年9月国家发改委批准更名为“内蒙古和林格尔经济开发盛乐经济园区”。和林格尔经济开发区规划面积24.8平方公里,达到“七通一平”的建成面积14平方公里。整个开发区呈南高北低,东高西低地势,海拔1100m~1130m,地域广阔且易于开发。开发区的区位、交通优势得天独厚。处于自治区经济发达地区呼、包、鄂(呼和浩特――包头――鄂尔多斯)“金三角地带”;地理坐标东经111°47′30″,北纬47°28′00″。属半干旱性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5.4,最高气温31°C,最低气温零下21°C,年降水量421mm左右。209国道纵穿区境,县境公路四通八达;南距和林格尔县城7.8公里,北距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市三环高速公路20公里;南距丰准铁路(丰镇――准格尔)38公里,北距航空港――白塔机场41公里,且均有国道、省道及高速公路相通。
2. 研究方法
2.1 分类系统
2.2 数据源及数据处理
盛乐工业园区界线自定图,2010年经济盛乐园区的影像数据。
主要用影像解译、Arcview来计算各个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来分析盛乐经济园区的土地利用分布特征和看图分析土地利用空间分布特征。
2.3 影像解译
1. 城镇、工业用地;2. 农村居住用地3. 耕地;4. 林地;5. 草地;6. 水域;7. 未利用土地。
在遥感影像自动解译中,为了有效地提取影像的多重属性和清楚地表达影像特征,并以适当的方式应用专门的知识解译影像;必须把影像表达戍适合识别和解译的形式。
以纠正经济园区图为背景,在盛乐工业园区界线自定图范围内,将图以7个分类体系画出60多个图板,根据分布地地段与类型,进行分析。从图中可以清楚地看出分布地段。(如图1所示)
3. 土地利用特征分析
3.1 土地利用类型与数量特征分析
3.1.1 城镇,工业用地包括居住用地、公共设施用地、工业用地、仓储用地、对外交通用地、道路广场用地、市政公用设施用地。
3.1.2 农村居民点是指农村居民住宅用地和居住小区及居住小区级以下的公共服务设施用地、道路用地及绿地。
3.1.3 耕地是指种植农作物的土地,包括熟地、新开发整理复垦地、地、轮歇地、草田轮作地;以种农作物为主,间有零星果树、桑树或其他树木的土地;平均每年能保证收获一季的已垦滩地和海涂。耕地中还包括南方宽小于一米,北方宽小于两米的沟、渠、路和田埂。
3.1.4 林地是指林业用地,包括郁闭度0.3以上的乔木林地,竹林地、经济林地(包括木本的果类、油类、茶类、药类树木用地)、灌木林地、红树林地、疏林地、未成林造林地、采伐迹地、火烧迹地、苗圃地、林业科研教学的林用地和县级(含县级市、区,下同)以上人民政府批准规划的宜林地,以及国有森林经营单位的林地。
3.1.5 草地是指生长草本和灌木植物为主并适宜发展畜牧业生产的土地。
3.1.6 水域,是指江河、湖泊、运河、渠道、水库、水塘及其管理范围,不包括海域和在耕地上开挖的鱼塘。
3.1.7 未利用土地是指表层为土质、基本无植被覆盖的土地。
从影像解译看出,盛乐经济园区土地利用类型有城镇用地,农村居民点,耕地,林地,草地,水域,未利用地等类型。其中城镇、农村的占地面积分别为7.96%和4.66%。可以看出,盛乐经济园区人口密度比较小,占地面积较大。其中,耕地面积最大,占一半以上的地方,说明本地区以农业为主。林地,草地的占用比例分别为8.32%和14.43%。这里的绿化面积相对多,说明本地区环境良好,空气比较清新,适合人们居住。水域面积相当地少,只占总面积的0.21%,此地区较为干旱,农业会受到些许影响。未利用土地较少,只占1.71%。
综上述表明,盛乐经济园区耕地利用面积较大,水域面积较少。草地,林地有待于扩展,可以使绿化面积增多。也可以人工增加水域面积。此外,调整好各用地类型比例,调整好土地利用,充分利用好未利用土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3.2 土地利用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由影像解译图可以看出,盛乐经济园区的城市主要分布在中部。大部分农村居民地围绕城市分布,也有少些分布在东北部。耕地分布比较均匀,利用也比较合理。林地与草地交叉分布,均比较均匀。天然水域较少,也有少许的人工水域,星星点点地分布在北部和中部。未利用土地分布在西南和北部。
4. 结论
本文结合了影像解译和Arcview来计算面积,对研究区的面积进行了客观的土地利用分类和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本次解译出来的和林经济园区土地利用分布图是能够分析出不同用地类型的面积,占用比例和分布。
随着遥感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针对土地利用专题信息的提取方法不断涌现,因此,信息提取方法体系逐步得到完善.诚然如此,不同信息提取方法各优劣,单纯利用其中某种方法已经不能满足高精度提取要求,如何综合运用多种法的优点,扬长避短,将是今后研究的重点之一。
参考文献:
[1] 陈述彭,鲁学军,周成虎.地理信息系统导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123一l60.
[2] 刘纪远,布和敖斯尔.中国土地利用变化现代过程时空特征的研究――基于卫星遥感数据[J].第四纪研究,2000,20(3):229.
[3] 张正福.应用遥感技术辅助更新县级土地利用基础图件的方法研[J].遥感技术与应用,2002,17(6):381~384.
[4] 钱巧静,谢瑞,张磊等.面向对象的土地覆盖信息提取方法研究[J].遥感技术与应用,2005,20(3):338-342.
篇7
关键词:RS GIS 遥感 土地利用
1、引言
1.1研究背景及意义
国际科学界特别关注人类活动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干扰着全球变化,特别是土地利用对全球变化产生累e性的影响(Turner et al.,1994 )。人类的土地利用活动产生气候、生态系统过程、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生物多样性等累积性变化来影响全球变化(陈述彭等,2001)。从而土地利用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并将土地利用变化这一过程作为一个整体概念来进行研究,更注重土地利用状态的比较或土地利用动态,评价人类土地利用活动的影响。
综观国内外关于土地利用变化及评价研究已经成为学术界十分热门的话题,也成为各国学者研究的重点,“3S”技术及其他多门学科理论的引入使得研究手段和方法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关于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力研究已经比较深入,且形成了一些较为成熟的方法,主要包括基于经典模型的定性分析法和基于大量实证数据的统计定量分析法。关于土地利用现状评价的研究,虽然各个国家都非常重视对土地利用进行评价和规划,但由于评价工作本身的复杂性,目前尚未形成可以统一使用的权威性成果,而我国目前在定量评价方面研究成果比较少,所以对土地利用现状分析的准确性也比较低。目前,我国各类型开发区数量较多,由于发展迅速导致土地利用问题比较突出,而针对开发区的基于“3S”技术的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力分析、土地利用现状评价研究的较少。
1.2研究方法及内容
本次监测研究首先收集相关资料,然后进行遥感图像的预处理,并结合研究区土地利用的特征确定分类方案,根据分类方案分别对三期遥感图像进行解译,获得2004年, 2009年和2015年土地利用数据。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定量分析、定性分析、对比分析在土地利用变化分析上,采用对比方法,应用三个年份的土地利用数据对比分析土地利用的数量及类型变化。
2、研究区数据获取及预处理
2.1 研究区概况
阳宗镇位于澄江县北部,玉溪市境最北端,地理坐标为东经102°53′43″~103°01′45″,北纬24°45′27″~24°55′23″之间。东与宜良县草甸接壤,西至呈贡吴家营交界,南连澄江龙街、九村,北接呈贡县胡家庄。南北最大纵距18.3千米,东西最大横距13.5千米,面积143.46(一说131.4)平方千米,其中山区占83.45%,坝区占8.5%,湖泊占8.05%。人口3.59万人(2006年)。辖阳宗、桃李、新街、北斗、净莲寺、饮马池、脚步哨7个行政村。镇政府驻阳宗村,距县城34千米,距省会昆明60千米。
2.2 遥感数据获取及预处理
2.2.1 数据来源
本研究所采用的数据如下:
(1)遥感影像数据:2004年7月的LandsatSTM, 2009年5月的Landsat7TM数据和2015年7月的ETM+三期影像数据。(表1)
(2)矢量数据:阳宗镇行政边界矢量图(shape格式)。
在对卫星影像进行处理时,主要应用ERDAS IMAGINE9.2软件,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则选择Arcgis 9.2。
2.2.2 数据预处理
(1)波段组合和分辨率融合
遥感影像是特定地理环境中某一区域的电磁波反射、辐射信息的记录,以不同空问、时问、波谱、辐射分辨率提供电磁波谱不同波段的数据。由于成像原理不同和技术条件的限制,任何一个单一传感器的遥感数据都不能全面反映目标对象的特征,合成影像可较好地反映土地利用/土地覆被的信息。常规影像图制作,要选择信息量大、波段问相关性小的三个波段进行假彩色合成。
根据理论和以往的经验,采用近红外、红、绿三波段进行假彩色合成,亦即标准假彩色合成方式,图像信息含量丰富。Landsat卫星数据不同波段的影像包含的波长范围、反映的地物辐射特征不同,正是由于波段与地物间有这些相关特性,才可以用地物在不同光谱范围的反射程度和波段的组合来识别地物,不同的波段适用于不同地物的分类和探测。TM的光谱波段、主要用途以及影像各波段的不同特性决定了不同组合影像对某类信息提取的难易程度。本文根据研究区实际情况,选择TM7, TM4, TM3波段对应于R, G, B合成图像。在ERDAS IMAGINE中运用Layer Stack功能完成不同波段影像的合成。这个组合的合成图像不仅类似于自然色,较为符合人们的视觉习惯,而且由于信息量丰富,能充分显示各种地物影像特征的差别,便于训练场地的选取,可以保证训练场地的准确性;对于计算机自动识别分类,采用主成分分析(K-L变换)进行数据压缩,形成三个组分的图像数据,用于自动动识别分类。
分辨率融合 (Resolution Merge)是对不同空间分辨率遥感图像的融合处理,使处理后的遥感图像既具有较好的空间分辨率,又具有多光谱特征,从而达到图像增强的目的。图像分辨率融合的关键是融合前两幅图像的配准((Rectification)以及处理过程中融合方法的选择,只有将不同空间分辨率的图像精确地进行配淮,才可能得到满意的融合效果:而对于融合方法的选择,则取决于被融合图像的特性以及融合的目的,同时,需要对融合方法的原理有正确的认识。本文2015年ETM影像中1-7波段的空间分辨率除第6波段为120米外,其余均为30米,这对研究来说分辨率显得有些低,为了提高空问分辨率,采用7波段、4波段、3波段所合成的影像与空间分辨率15米的ETM第8段进行分辨率的融合,获取较清晰的纹理,有助于行政区内各类用地信息的提取。
(2)图像的几何校正
卫星影像在成像时,由于成像方式、传感器外方位元素变化、传感器介质的不均匀、地球自转、地球表面曲率、遥感平台位置与运动状态等因素的影响,使获得的遥感图像相对于地表目标存在一定的几何变形,图像上的几何图形与该物体在所选定的地图投影中的几何图形产生差异,产生了几何形状或位置的失真,主要表现为位移、旋转、缩放、仿射、弯曲和更高阶的歪曲,消除这种差异的过程称为几何纠正。在做遥感图像分类时,必须对图像进行几何精校正处理,使各种数据整合。
在ERDAS9.2软件平台上,首先用2015年的ETM影像与1:5万地形图相对照,选出25个地面控制点(GCP)。控制点的选取原则主要是:有一定的数量保证,均匀分布在整个校正区域内,具有明显精确的定位识别标志,如河流的拐点,河流、道路的交叉点等。其次在1:5万地形图上量取这些控制点的大地坐标。然后运用ERDAS IMAGINE的了模块(Image Geometric Correction)进行图像配准。先在地形图上找到第一个控制点,再在2015年的ETM影像图中找到相应该控制点,输入该控制点的大地坐标值。依此方法,连续选择输入分布均匀的25个控制点的大地坐标值。最后用三次多项式拟合法对控制点进行平差计算,并用双线性内插法完成像元重采样,即可获得可以用于地物分类试验的2015年的校正ETM图像。在平差过程中,对于那些残差值异常的、又不影响校正结果的点予以删除,最后留有22个控制点。这22个控制点介于几何校正的理论最小值(n+1)*(n+2)/2与推荐最大值3 (n+1)*(n+2)/2之间,即当n=3时,控制点在10-30范围内,可以保证较高的精度。利用ERDAS9.2软件里的地理关联方法对校正进行评价,结果显示图像几何校正和配准的精度均控制在0.5个像元内,满足成图的精度要求。按该法,依次利用校正好2004年和2009年TM影像,并分别对2004年和2009年TM影像进行坐标配准。
(3)影像增强处理
遥感影像的亮度值是离散的,它是由一系列依序排列的像元组成的一个数字矩阵。遥感影像的亮度编码是从0-255,即256级灰阶,其亮度值的大小说明了地物的反射率大小。但是如果获取数值差异不大,会导致影像地物色彩不容易区分(整体偏暗、偏亮),即对比度小,则会影响有用信息的提取。因此需要一种数学方法,来合理的扩大信息差异。即改变像元数值大小。经多对比度变换后,影像矩阵数值改变,将不再代表地物反射率,但是提高了地物信息之问的区分度。本次研究以线性拉伸的方式对研究区域遥感影像进行直方图变换,使得遥感影像解译时目标地物更加容易识别。
(4)影像的裁剪
遥感图像处理经常使用的地球投影类型主要包括:高斯一克吕格投影、UTM投影、空间斜轴墨卡托投影。对于高分辨率的遥感图像一般采用高斯一克吕格投影或UTM投影。该投影与高斯一克吕格投影同属一类,除中央经线上长度比不同外,其余均大致相同。高斯一克吕格投影规定中央经线上长度比为1,而在UTM投影中则为0.996。采用UTM投影,可以确保投影精度,满足用户通过遥感图像对地面点精确定位的需求。
由于研究区TM影像采用的是通用横轴墨卡托(UTM)投影,阳宗镇县级行政边界矢量数据采用的是高斯一克吕格投影的3。带投影。为方便研究,需要将高斯一克吕格投影的县界(shape文件)在Arcgis中将其转换成UTM投影。
在ERDAS IMAGINE中将UTM投影下的阳宗镇边界Polygon (Shapefile格式)打开,然后运用Vocter to Raster工具将打开的Polygon边界转化为栅格图像,并保存为IMG格式,作为研究区域边界。采用Mask(掩膜)选择研究区域,将研究区域从配准的遥感影像上切割下来保存,并完成对其余两幅TM影像的裁剪。
3、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3.1使用GIS技术地类信息提取
使用ArcGIS10.3,将2004年、2009年和2015年影像与行政区进行叠加,分别进行地类划分,将地类划分为耕地、园地、林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地、水域六个地类,分别进行汇总,对比分析三个不同时期的地类变化情况。
3.2 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阳宗镇土地利用类型多样,结构复杂,其结构12年来随外界条件发生了很大变化。通过对2004年、2009年和2015年影像的解译,结合GIS的空问分析功能,统计得到了三个时段的土地利用现状结果,见表3。
3.2.1 林地、园地和城乡用地面积大幅度持续增长
林地面积是整个研究期问面积增加最大的地类,由2004年的40134.06hm2,增加至2009年的40936.34hm2,是2004-2009年增加规模最大的地类,到2015年达到43039.68hm2。2004年园地面积为21828.42hm2,到2009年园地面积增加至22276.72hm2,至2015年园地面积增加至24449.51hm2,比例也由2004年的12.25%增加至2015年的13.72%,园地是2004-2015年面积增加最多的地类。这与近些年来,阳宗镇大力发展果树种植和生态造林,改善生态环境有很大关系。城乡用地面积1995年为8800.47hm2, 2008年增加至10782.61hm2。城乡用地变化主要是由于人口增加、经济发展,以及城市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导致了交通、居住用地的增加,工业的发展也是该区建设用地增加的重要原因。
3.2.2 耕地面积大幅度持续减少
2004年耕地面积为36353.34 hm2,到2009年耕地面积减少至35300.72 hm2,至2015年耕地面积减少至33132.40 hm2,比例也由2004年的20.40%下降到2015年的18.59%,是研究期问减少最多地类。与该区建设用地的扩张占用、农业结构调整有重要关系。
3.2.3 水面和未利用地面积均有所下降
水面面积由2004年的10076.67 hm2,减少至2015年的8520.33 hm2,这主要是由于研究区内的官厅水库近些年来库区上游流域遭遇了将近10年的干旱年景,蓄水量在减少。未利用地由2004年的61039.17hm2减少至2015年的58307.60 hm2。其减少的主要原因是由于2004以来对生态环境的治理以及开荒种植,未利用地开发利用程度提高。
4、结论
本文基于RS, GIS技术平台,以阳宗镇为例,利用2004, 2009,2015年三期遥感影像获取土地利用信息,通过研究分析,本文得出以下结论:通过三期影像解译结果分析,2004-2015年阳宗镇土地利用格局变化较大。土地类型转换明显。呈现园地、林地、城乡用地增加和耕地、水面和未利用地减少的变化特征;土地利用处于发展期,朝均一化方向发展,以乡镇为单元的主要社会经济发展格局逐步被打破;景观格局变化受人类活动影响加剧,其自然性减弱。
通过数据分析发现,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均主要以未利用地、林地、耕地为主。研究期间地类呈现“三增三减”的变化规律。“三增”是指城乡用地、园地和林地增加,“三减”是指耕地、水面和未利用地减少。
参考文献
[1]杰,何政伟,李璇琼.基于RS和GIS的土地利用/覆被动态变化监测――以九龙县为例[J].水土保持研究,2012(19):38-42.
[2]杨静,庄家尧,张金池.基于RS和GIS的徐州市20年间土地利用变化研究[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37):85-91.
[3]王霞.基于RS和GIS的土地利用变化时空格局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7.
[4]梁长秀.基于RS和GIS的北京市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9.
[5]于海影.基于RS和GIS的盍枨土地利用变化及评价[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4.
篇8
[关键词]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应用;重庆市巴南区
根据国家和重庆市相关文件要求,重庆市巴南区于2007年7月启动二次调查工作,经周密部署和精心组织,于2009年12月,完成全区二次调查工作任务。目前,二次调查成果已直接而广泛地应用于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并在各个领域中出现了许多典型案例。
一、二次调查基本情况
巴南区位于重庆市中心城区的南部,定位于重庆市都市功能拓展区,其地理位置介于北纬29°7'45"~29°46'23"、东经106°25'59"~106°59'58"之间,全区二次调查控制面积1822.8419平方公里,地形地貌以丘陵为主,平地极少。根据《重庆市第二次土地调查实施方案》和《重庆市第二次土地调查技术细则》,巴南区二次调查综合应用“3S”技术,采用内外业一体化的作业方法,通过地理信息软件(Mapgis)建立土地调查数据库,实现集图斑图形、遥感影像、权属性质、综合文档为一体的1:1万标准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
二、二次调查成果应用
(一)二次调查成果在国土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1.卫片执法方面的应用
卫片执法工作由最初单一的疑似违法用地影像照片调查,发展成计算机自动提取疑似新增建设用地图斑并配合征转用备案等数据库进行“批、供、用、补、查”全信息一张图调查模式的发展进化,二次调查及其后续变更调查在其技术更新、数据整合、基础数据提供方面功不可没。巴南区卫片执法工作始于2008年,现已经历7年,其基础数据来源于国土部提取的当年变更调查新增建设用地图斑(含疑似新增图斑),主要技术手段是利用二次调查及后续变更调查现状数据库,通过同一时点当年与往年遥感监测数据比对,得到疑似新增建设用地图斑。通过土地卫片执法监督检查,可以发现辖区内未批先用、未供即用、少批多用、越权批地等违法行为,使执法监察工作的效率大幅提高,使土地管理在法律约束下有序进行。通过近几年的卫片执法工作实施,有效地抑制了区内违法用地的规模和势头,减少了用地矛盾和纠纷。
2.矿产资源管理和地质灾害防护方面的应用
巴南区富含煤矿和页岩矿,但矿产分部并不均匀,二次调查摸清了已存矿山用地的情况(已建矿山、废弃矿山),使矿产资源管理更加科学,矿山用地属性更加明确,为矿山土地复垦提供了依据,另外,也对新建矿山办理提供了便捷和准确的数据。地质灾害防护和矿产开采往往是联系在一起的,通过二次调查成果制作了巴南区地质灾害隐患点分布图,为全区地质灾害监测信息系统提供基础数据。目前重庆市仅在三峡库区受蓄水影响及位于移民安置区等范围内影响较大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开展了专业监测工作,但监测网控制面积及精度均不够,其它地区的地质灾害监测工作刚刚起步,尚未形成有效的地质灾害监测系统。巴南区地质灾害信息系统也尚处于基础数据库建设阶段,而基于二次调查数字化成果更有利于建立基于GIS的地质灾害信息系统,从而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和提供快速决策服务。
3.土地开发整理、复垦方面的应用
土地开发整理、复垦工作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社会系统工作,其内容随着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其成果是重要的耕地指标来源和耕地保有量目标实现的重要保障。巴南区依据二次调查成果现状数据确定整治规划、复垦计划,通过项目组装、申报、实施、验收,增加了大量耕地。复垦工作盘活了存量农村宅基地及其附属设施用地、农村公共设施和农村公益事业用地等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同时利用“地票”交易系统,保障了新增建设用地指标来源,从根本上解决了国家严控新增建设政策和地方发展需求不对称的矛盾。
(二)二次土地调查成果在巴南区规划修编中的应用
本世纪头二十年,是巴南区推进城镇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资源环境约束加剧的矛盾凸显期,而辖区内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作为规划修编基础工作,对巴南区编制新一轮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显得尤为重要。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和《重庆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结合重庆市政府2011年7月30日批准的《巴南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巴南区同步启动了全区22个镇街土地利用总体规修编工作,采用二次调查现状成果,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严格落实“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规划确定巴南区目标年城镇规模98平方公里,拓展区规模92平方公里,按基期年推算现已实施过半,对保护耕地、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全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时,规划提出了全区土地利用战略和目标、各类用地空间布局、土地整治潜力和区域分布,制定了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集中体现了重庆市和巴南区土地参与宏观调控的决策意图,是巴南区实行最严格土地管理制度的纲领性文件,是全区城乡建设、各部门依法行政的重要依据。
三、二次调查成果应用展望
首先在摸清土地家底的基础上,对二次调查成果应用进行深入再次研究,每年对耕地数量变化、土地投入产出进行分析,为粮食安全和土地节约、节约利用提供精确参照;其次对土地适宜性问题进行分析,为规划和政府相关决策提供依据;再次做好二次调查成果更新和维护,完善土地调查体制,建立统一的调查机制,建立技术过硬的专业土地调查队伍;最后对二次调查成果加大科普宣传和国情教育力度,使“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理念成为社会共识。2014年6月25日,重庆市国土房管局、重庆市统计局和重庆市第二次土地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以公报的形式正式公布了重庆市第二次土地调查主要数据成果,这也标志着重庆市二次调查成果的正式对外公开,二次调查成果及其后续变更调查成果的应用将如火如荼,对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更加强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的通知》(国发〔2006〕38号).
[2]《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开展全市第二次土地调查的通知》(渝办发〔2007〕142号).
篇9
关键词:山区新农村;土地利用;评价
1.研究背景
随着人口的迅速增长及以土地带动经济发展的模式,各个地方政府、企业、人口对土地的依赖性越来越强。进入2000年以后,我国的土地资源环境所承受来自各个方向的压力。土地资源作为生产要素的重要要素之一,但是,由于自然因素和经济社会的因素,土地的数量和质量受到严重影响,人口不断增加、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农业用地的不断退化使得土地资源的短缺成为人类亟待解决的难题。土地可持续利用研究是采用定性和定量的方法,基于生态、经济、社会方向形成评价指标体系,然后对一定区域范围内的土地进行可持续利用的评价研究。
2.实证:梅子村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研究
梅子村地处四川省天全县,距离县城3公里。东与大坪乡接壤,南与始阳交界、北与马溪村、西与向阳村接壤,国道318线穿过该村。作为四川省新农村建设示范点,梅子村土地类型包括耕地、林地、其他农用地、基础设施用地等多样类型。但是,该村土地的利用呈现粗放利用的特点,其中宅地基的粗放利用具有较强的代表性。本文以梅子村为例,对新农村土地可持续利用进行评价及实证研究,寻找梅子村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关键阻碍性因素,并确定合理的发展目标、继而制定针对性的解决措施,以该村的土地可持续利用、促进该村的发展。
2.1梅子村经济社会发展概况
2.1.1自然地理条件状况
梅子村地形主要由山地,谷底等组成,海拔721米到934米。气候以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冬季温和,夏季凉爽,一年四季分明,冬季盛行西北风,夏季盛行东南风,年平均降水量1436mm,降水量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夏秋季节。
2.1.2 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根据对梅子村的实地调查显示,梅子村目前的土地总面积7438亩,该村包括8个村民自治小组,农村人口1294人,城镇人口70人,总户数460户。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648元,年均递增12%。梅子村辖区内农产业丰富,主要产业有林竹业、茶叶、养殖业、种植业、服务业。
2.2梅子村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2.1 土地利用结构
根据梅子村土地利用统计数据得知,梅子村的目前土地总面积4958170平方米,对2012年土地利用相关数据可知梅子村农用地4419130平方米,占89.3%;建设用地152412平方米,占3%;未利用土地386628平方米,占7.7%。(1)农业用地,梅子村的农业用地主要包括耕地、林地和其他农业用地等。其中林地大约占该村土地面积3219250平米,占全镇土地总面积的64.9;耕地大约占466620平方米,占全村土地总面积的9.4%;其他农用地733260平方米,占全村土地总面积的1.4%;(2)建设用地,梅子村建设用地主要包括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学校)、公共设施用地(道路)和其他建设用地(娱乐设施)三大类;(3)未利用土地,梅子村未利用土地主要包括除开自留地、宅地基、林地等其他未利用土地(主要包括部分坡度较陡的山地、偏远地区地区的荒地等)。
2.2梅子村土地利用特点
(1)梅子村的土地相较于周边其他村,虽然土地面积较大,但总体上土地质量不高,整个梅子村由于交通条件不便,偏远地区很大一部分土地呈现撂荒的情况;(2)该村林地资源丰富,包括多种林业、竹业品种,整个梅子村林地面积(包括竹业)2012年为3219250平方米,占全镇土地总面积的64.9%,所以,梅子村仍保持着较高的林竹比例,这为梅子村在未来生态环境建设中提供了良好的天然条件。
2.3土地可持续利用制约因素判定
通过分析可知梅子村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制约因素主要包括:(1)居住用地比重偏高;(2)交通水利用地比重较低;(3)农村人均宅基地面积较高;(4)公共设施用地比重偏低;(5)人均耕地面积较低。
3.新农村土地可持续利用措施分析
结合前面梅子村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中所确定的制约梅子村土地可持续利用的主要障碍因素,改善目前梅子村土地利用现状的措施主要包括:在国家农村用地政策的背景下,引进乡村规划师,完善新一轮农村土地用地的规划;加强耕地保护,严格落实农村土地用地制度管理措施,防止违法用地发生;强化农村宅基地治理、优化生态环境建设、开展农村土地整理。(1).加强农村基层人才建设,引进乡村规划师,在符合国家国土利用规划政策背景下,根据本地的实际现实情况,完善新农村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具体实施措施;优化土地利用的结构、合理安排土地用途,防止非法建设;因地制宜地合理确定各类农用地、生态保护用地、建设发展用地的规模和边界;(2).加强新农村的耕地保护,调查显示,人均耕地占有量低是制约梅子村土地可持续利用的主要障碍因素之一;耕地保护关系到梅子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性战略问题,所以必须深入贯彻执行“落实国家十八亿亩耕地的红线不变”这一基本政策。(3).强化农村宅基地治理,处理好新建住房与宅基地复耕的关系,对梅子村建设用地增长过快特别是农村居民建设用地增长过快的问题,强化对农村宅基地的整治和管理。同时,开展新农村宅基地利用现状,建立宅基地退出机制;加强农村小产权房的管理。
主要结论
通过对梅子村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实证研究,得出了梅子村人均宅基地面积较高、人均耕地面积较低、公共基础设施用地比例较低等结论,这些因素显示该村土地粗放利用和低效利用,其阻碍了梅子村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作者单位:四川师范大学地理与资源科学学院)
参考文献:
[1].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研究概述[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6)
[2]黄冬梅.河南省开封市土地可持续利用程度综合评价[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11(02):85-90
[3]马艳萍.浅析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的意义、原则和程序[J].工程技术,2011(18)
[4]徐美银.江苏省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J].扬州职业大学学报,2011(02):1-5
[5]王波.当前农村建设中的土地利用问题及对策[J].科教文汇,2011(12):173
[6]殷继勇.村镇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与战略研究[J].北京交通大学博士论文,2012(12)
篇10
[关键词]SBM模型 BCC模型 土地利用效率
[中图分类号]F30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12-0142-02
从2000年到2012年,全国商业地价和居住地价均有较大增长,仅工业地价水平涨幅较慢,工业用地出让价格过于偏低且占比偏高。杭州市作为经济发达省份的省会城市,近年来土地资源制约因素尤其突出,土地价格持续飙升。杭州市区2014年度国有建设用地供应计划总量为23355亩,其中工矿仓储用地供应计划为2109亩,占计划总量的9.03%,比2013年多1491亩,多2.4倍。2010年至2014年杭州市工业用地年平均地价是住宅地价的近三十分之一。本研究立足于经济发达的副省级城市-杭州,以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为研究对象,研究其近年来工业用地市场发展情况,从多个角度阐述工业用地低价出让现象,分析杭州市用地结构变化,测算研究区工业用地的土地利用效率,进而根据工业用地利用效率来反思杭州市现有的用地供地方式。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政府的财政收入、各类用地价格及资本流动等数据较为齐全,能够支持后续研究的开展。
一、研究现状及趋势
我国工业用地政策先后出台了招拍挂政策、出让最低价政策、集约节约利用等政策。尽管相继出台了这么多政策,实际工业用地出让仍然以行政划拨和协议出让为主。刘卫东[1]指出低价出让工业用地可有效促进经济增长,土地开发成本、房产租金或土地拍卖价格可以作为工业用地标准确定的依据。有效评价土地利用效率可以从侧面反映工业用地出让方式的适宜性。现有的土地利用效率评价方法有很多,主要有杜邦财务评价、经济增加值、平衡计分卡,另外人们还使用一些数学方法,较为简单的数学方法如层次分析和因子分析,最常见的数学方法如数据包络分析(DEA)。较多学者[2]-[6]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法研究各个行业的生产效率、利用效率等,杨海泉[7]等人以DEA为基础的CCR模型,并进一步扩展的BCC模型。叶涛[8]等人采用土地利用模型,从自然、经济以及政策条件三方面的变化对土地利用概率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周沂[9]等通过2004―2008年城市统计面板数据研究了地理与城市土地利用效率之间的关系。杨勇[10]等人采用层次分析法(AHP)比较分析了经济开放条件下,对比内陆地区与沿海地区城镇化,研究了两地区的土地利用效率差异性。张荣天[11]等综合运用DEA模型、ESDA统计指数和Tobit模型,分析了长江经济带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演变和驱动机制。
但目前关于土地利用效率的研究较少有针对工业用地效率的,同样关于重点研究城市中经济开发区的工业用地效率也较少。另外研究土地利用效率时DEA模型中的CCR模型和BCC模型是最常用的方法,但当存在非期望产出和过度投入时,采用该方法存在高估效率的现象。而DEA模型中的SBM模型弥补了这一缺陷,尤其在工业用地效率评价时可以将环境等负外部相应涉及到。故本文通过对比多种方法的适用性,结合研究对象的自身特点,准备采用SBM模型和BCC模型分析杭州市经济开发区工业用地土地利用效率。
二、杭州市工业用地现状分析
(一)杭州市工业用地供给量逐渐增加
通过杭州市2011―2014年的年度国有建设用地供应计划报告,从工业仓储用地、商服用地、住宅用地三个部分对比分析,结果发现工业仓储用地的供应量及比重在逐渐增大,2012年比重为11.58%,2013年比重为12.28%,2014年比重为15.68%,而商服用地和住宅用地的供应量及比重呈现减小趋势。
(二)工业用地“低价”出让现状
不同类型用地出让价格比较必须在区位相同的条件下才具有比较意义,区位不同会引起各种基础设施条件差异性。其次,两者价格会因为出让的时限不同而产生价格的差异,出让年限根据法律规定二者有一定差异性。另外居住用地出让为政府带来的是一次性收益,而工业用地出让属于多次收益,故政府从考虑吸引工业企业入住的角度会考虑低价出让工业用地,从而获得未来长期收益。通过对比2009―2014年工业用地和居住用地出让价格,通过计算得出居住用地价格是工业用地价格的33倍左右,这从侧面反映了现阶段工业用地出让价格呈现出“低价”出让模式。另外本研究通过采用基本地价公式计算出的基本地价和实际出让均价对比,确实发现实际出让均价低于基本出让价。
工业用地低价出让动机与两个因素相关,首先是低价出让具有引资作用,地方政府用过土地要素换资本要素的方式可获取投资的流入;另外是工业用地相关政策驱动,政府期望通过低价出让及地价变动影响土地利用效率、用地集约度和工业产业集聚度。地方政府为了保证财政收入,积极争取私人和外商投资,由于外商投资企业具有很强的流动性,故地方政府推出各项优惠措施吸引投资,于是提供廉价工业用地就是主要的手段之一。政府希望工业企业带来的经济效益弥补因低价出让产生的损失。
(三)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业产值占比高
1997年到2014年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产业结构中第一产业比重在1999年最高,也仅有2.6%,呈现逐年下降趋势;第三产业的比重从1997年的3.35%逐年上升到2014年的24.21%,表明服务业的发展优势。第二产业比重一直在75%以上,从1997年的96.65%到2014年的75.61%,呈现逐年下降趋势。因此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经济中心依然在工业上。
三、杭州经济开发区工业用地土地利用效率分析
(一)方法介绍
DEA是一种线性规划模型,根据多个投入和支出因素对决策单元进行相对效率评价的一种系统分法,称为CCR(Charnes、Cooper、Rhodes)模型。随后,Banker、Charnes、Cooper假定规模收益可变,在CCR模型的基础上提出BCC模型。模型中假设有n个决策单元,j=1,2…n,,,分别表示投入指标、产出指标以及相对效率值,BCC模型的线性规划为:式中,为目标函数;s.t.代表限制性条件;为各个决策单元在某一指标上的权重变量;和分别代表决策单元的原始投入和产出值。
Tone提出了SBM(Slacks-based Measurement)模型,它综合考虑了各决策单元的投入与产出,解决了投入产出松弛的问题。基于此,本文采用在DEA模型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且考虑非期望性产出的SBM模型,该模型可以更好地模拟在环境约束下,考虑投入变量、期望产出变量和非期望产出变量之间的关系,分析系统效率。
在SBM模型假定系统有n个决策单元,且对应的投入向量表示为x∈Rm、期望产出向量为yg∈Rs1和非期望产出向量为yb∈Rs2,可以定义矩阵X、Yg和Yb如下:,,。其中,X>0,Yg>0,Yb>0,不变规模报酬下的生产可能集P为:,
,s.t.,,,其中,s-≥0,sg≥0,sg≥0,≥0,s表示相应的投入指标和产出指标,是权重向量。为非期望产出的SBM模型计算的效率值。目标函数 关于s-、sg和sg严格递减,并且0≤≤1。对于特定的被评价单元,当且仅当=1时,即s-=0,sg=0,sg=0,被评价单元才有效率。当
(二)评价指标建立
进行开发区工业用地利用效率评价既要注重研究区域土地的经济、社会效益,也应考虑土地利用过程中对环境产生的负效应。在指标选取时,指标分为三大类,分别为投入指标、期望产出指标和非期望产出指标。投入指标中重点选用了工业用地固定资产投入和工业从业人员数;产出指标中的期望产出指标选用了工业总产值、工业利润;非期望产出指标主要是指对环境有负效应的因素,本研究中考虑到工业废水排放量、工业废气排放量和工业固体废弃物排放量。但实际调研中发现,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近几年都是100%,故不考虑这一指标,另外近几年的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均在92%以上,故同样不考虑该指标。以上数据均来源于2005―2014年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和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年鉴。
(三)土地利用效率计算并分析
采用SBM模型对国家级开发区―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2007―2011年的工业用地效率进行分析。在SBM模型中包括两大类模型,一类是基于导向型的SBM模型,包括输入导向和输出导向。另一类是没有导向的SBM模型。
本研究通过多次对比研究区数据,选择SBM-NonOriented
模型和BCC模型对比计算。在BCC模型中没有考虑非期望产出,即环境污染指标。SBM-NonOriented模型中考虑了非期望产出。若不考虑企业的非期望产出,采用BCC模型计算出2005―2014年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工业用地效率,其中2005年、2006年、2009年、2010年、2011年和2014年的效率值为1,其余四年的效率值均在0.9以上,这一结果表明在不考虑非期望产出因素下,工业用地效率均比较高。若考虑企业的非期望产出,采用SBM模型,2005年、2006年、2009年、2010年和2014年效率均为1,2007年、2008年、2011―2013年这五年工业用地效率均有下降,下降幅度较大的是2012年和2011年,分别下降了33%和31%。通过数据分析可以看出2011年和2012年工业企业的非期望产出相对较高。通过两种模型的十年效率值从侧面可以反映出低价出让工业用地对开发区工业用地效率提高有正影响。
四、结论
本文以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为研究对象,首先对比分析了杭州市工业用地价格、商业用地和居住用地价格,其次对比了开发区基本地价和实际出让均价,从而反映出杭州市存在工业用地低价出让现象。进而采用SBM-NonOriented模型和BCC模型分别评价了2005―2014年开发区工业用地效率,高效的利用效率从侧面可以反映出低价出让工业用地对开发区工业用地效率提高有正影响。在使用模型评价中,因为时序较短,不能采用更加丰富的指标,所以有些年份的效率值为1,在以后的研究中可以采用更多全面的丰富的决策单元,以便提高结果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刘卫东,段洲鸿.工业用地价格标准的合理确定[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04):146-153.
[2]李佳佳,罗能生.城镇化进程对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影响的双门槛效应分析[J].经济地理,2015(07):156-162.
[3]许建伟,许新宇,朱明侠,斯建培.基于数据包络分析的长三角城市群土地利用效率及其变化研究[J].世界地理研究,2013(01):121-129.
[4]周亮,张明斗,徐建刚,孙东琪.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山东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及有序性测度[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4(02):135-140+152.
[5]梁流涛,赵庆良,陈聪.中国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空间分异特征及优化路径分析――基于287个地级以上城市的实证研究[J].中国土地科学,2013(07):48-54.
[6]吴得文,毛汉英,张小雷,黄金川.中国城市土地利用效率评价[J].地理学报,2011(08):1111-1121.
[7]杨海泉,胡毅,王秋香.2001~2012年中国三大城市群土地利用效率评价研究[J].地理科学,2015(09):1095-1100.
[8]叶涛,史培军.从深圳经济特区透视中国土地政策改革对土地利用效率与经济效益的影响[J].自然资源学报,2007(03):434-444.
[9]周沂,贺灿飞,黄志基,王伟凯.地理与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基于2004~2008中国城市面板数据实证分析[J].城市发展研究,2013(07):19-2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