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的建议范文
时间:2024-01-30 17:57:5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教育的建议,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学校方面
1.抓好教师队伍建设
学校能否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最关键的因素取决于教师,教师是学校教学质量的方向盘。优秀的教师队伍能够促进学校的健康发展,提高教学效率。教师的品德、教师的作风、教师的外部表现、教师的职业灵魂,对学生的发展无时无刻不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所以,学校要打造有效率、有能力、能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教师队伍,教师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因为小学生具有向师性,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都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的德、才、识、能应成为学生的榜样。加强教师队伍的整体建设,促进集体道德教育的教育理念的发展,并且把道德教育理念转化为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实现教师专业自身的专业成长。师德是教师的灵魂,着重抓好教师的师德。通过师德可以反映出教师人格魅力和品行。建设良好的教师师德,打造优秀教师团体的师德精神文化。在小学生心目中,教师是社会道德的规范、榜样的塑造,人们的楷模、父母的替身。教师的品德要通过外显的人格魅力发挥本质作用,教师具有高尚的品德和富有魅力的人格对学生发挥着潜移默化的示范作用。教师的示范作用胜过教师千言万语的说教。小学阶段是塑造学生成长成才的“黄金阶段”,教师高尚而有魅力的人格对学生的心灵塑造,是任何书本教育、道德说教、任何奖励和惩罚制度都无法替代的一种教育力量。
2.完善教师考核评价体系
淡化原有的教师评价体系,注重以学生的成绩作为评价老师的唯一标准,改革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发挥评价的导向功能,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建立评价的多元化,在注重知识的前提下,更注重知识以外的评价,促进教师全面的发展。《教师法》第八章第三十七条也明确指出教师教学考核的内容多元化,把教师的师德加入其中,作为评定的重要指标,对于评定教师的师德没有达到要求的给予一票否决,不再继续聘任。完善对教师的考核评价体系,应依据以下原则:一是评价内容多样化。对教师的考核不应该只关注学生的成绩,要使评价内容多元化,重视知识以外的综合性评价,转变教师传统的教育观念,比如教师的观念、行为、习惯等;对教师职业道德方面的考评,应包括教师的工作态度、对学生的关爱等。教师思想品德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而教师职业道德水平的高低又会影响其实际的工作业绩,进而影响教育教学效果。二是评价主体多元化。在实际中,学校管理者是对教师进行考核的唯一主体,这种考核存在片面性,不具有代表性,受学校管理者的教育观念和价值观的不同,对教师的考核不具有说服力。因此,学校对教师的考核应该使评价主体多元化,多种评价主体参与评价,促进教师的全面提高,加强评价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3.提高学校监督管理机制的有效性
学校制定了相应的管理制度,就应该充分发挥相应的监督管理的权利,认真贯彻落实制定的规章制度,认真监督执行,使学校的监督机制落到实处,合理维护教师和学生的利益,促进全体教师和学生的健康发展。学校对教师的管理起主导作用,是教师管理的第一责任体,学校有义务监督和管理教师。为了使学校对教师的监督和管理发挥应有的作用,学校必须建立合理的监督管理机制,落实学校管理的义务。如果学校忽视了本身对教师的监督与管理的职责,没有发挥应有的功能,必然会导致教师对教师权利的滥用以及对教师权利缺乏认识,还会导致教师对学校、对相关制度的漠视。
4.加强教师与学生的法制教育
虽然国家已经制定了相关法律,比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等相关法律,禁止教师对学生采用影响学生健康成长教育的方式。但在实际教育教学中,教师采用冷暴力的教学行为依然没有减少,这主要就是因为学校、教师、学生对其法律解释认识不足所致,为此,学校应加强对教师、学生进行相关的法制教育,使教师充分认识到教育冷暴力给学生造成的影响以及冷暴力的本质危害。提高学生对法律的认识,学会用法律维护自己的利益,维护自身的健康发展。学校可以通过定期开设教师法制教育,解析教育法律对教师的监督管理和要求,提高教师对法律的深度理解,提高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意识。加强学生的法制教育,合理维护自身权益。通过班会课等方式,用图片、视频等方式向学生讲解法律知识,在具体、形象、生动的事例中,达到培养法律意识的目的,增强学生具自我保护的能力。
二、教师方面
1.回归教师与学生交往的本质
教师与学生之间存在着一种特殊的精神关系,这种精神关系促进教师与学生和谐相处,享受这种特殊的精神关系所赋予的甜美过程,促进教师与学生健康成长。教育的实质是人的教育,满足学生的需求是教育活动的内在动力,要使教育发挥本身的价值,就必须以促进人的发展为航标,驶向正确的方向。教师与学生主要通过交往进行沟通,通过交往促进学生的发展,交往过程中要以人为核心,以人的发展为出发点。如此,师生交往实践才能找到自己的根基,回归自己的本质家园。
首先,教师要心中明确与学生在人格上是相互平等的,在教学活动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不能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将自己的人格凌驾于学生之上。学生能够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尊重是其积极奋进的不竭动力,也是教学成功的重要条件。教育中的无数案例证明,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建立在教师与学生彼此的相互尊重之上。苏霍姆斯基说过:“教育技巧的全部诀窍,就在于抓住儿童的上进心….教育如果不去加强并发展儿童的自豪感,就不能形成于他们的道德面貌。”不论教师和学生的年龄相差多少,都是作为完整的人存在的,彼此都有自己的人格,在人格上要彼此相互尊重,建立相互平等的关系。教育活动中,教师不尊重学生的人格实质上是对教育本身的藐视,没有体现教师职业道德要求的规范。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对学生采用讽刺、挖苦、侮辱人格的做法只能引起师生关系的破裂,影响教师和学生的情感交流,增加彼此的矛盾,妨碍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教师尊重学生本质上意味着尊重学生的独特性和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尊重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减少师生之间的矛盾,要一分为二地对待学生,肯定学生的优点,尊重学生的独特个性。教师需要加强自身修养,以身作则,为学生创造良好的环境,小学生具有可塑性,教师的言行无时无刻不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其次,教师要关爱学生。教育引申的含义起源于教师对学生的爱,通过爱的传播打开学生的内心世界,教师对学生的爱如同雨露滋润学生的心灵,教师对学生的爱如同号角唤醒学生的心灵,教师对学生的爱如同阳光照亮学生前方的道路。教师没有付出爱就没有真正认识到教育的本质。爱是教育的源泉,教师心中充满爱,才会有伯乐的情怀去发现千里马,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提高自己职业的幸福感。受传统的教育观念的影响,在过去的一段时间内,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始终都保持着较高的权威,当教师尊严与学生的尊严相冲突时,教师往往会以牺牲学生的尊严为代价来换取自己的尊严,这严重违反教师职业道德的规范,没有使教师的关心深入学生的心里。
最后,教师要有科学的教育理念。教育理念是指教师在对教育工作本质理解基础上形成的关于教育的观念和理性信念。教师是否具有科学的教育理念是决定教育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教师是教育活动的主导者,引导着教育活拥姆⒄狗较颍教师持有什么样的教育理念,间接地影响教育的发展和目的,隐性地指导教育行为。教师要树立学生是完整的人,每个学生都有独特性,教师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性,必须树立培养学生独特性的教育理念,培养能够促进社会发展的人才,促进学生的全方面发展。
2.提高运用教育惩罚的艺术
教师可能因为工作上的压力,难免对学生进行惩罚,教师要注意惩罚的方法,掌握适度原则,以免伤害学生的心灵,造成深远的影响。一方面,教师惩罚学生时要依据相关法律,做到惩罚有依据,提高惩罚的有效性,达到更好的效果。如果教师乱用惩罚方法会降低惩罚要达到的目的,增加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矛盾,可能造成学生厌恶学习,降低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另一方面,惩罚的轻重要依照学生的错误程度,教师惩罚学生要对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深入调查,对事不对人,不能对学生一味地批评,教师要以提高学生思想认识为目的进行惩罚,根据问题、情况对学生进行适度教育,对学生的批评要精、短、切中要害,不要为一些小事唠叨不停,防止学生产生消极、厌恶心理。教师对学生的批评可以先对学生的优点进行肯定,用激励的语言唤起学生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使学生放松心情,聆听教师的教育,提高学生改正错误的信心。法国教育家帕斯卡尔精辟地指出:人是一根有思想的芦苇;我们的全部尊严就在于思想;人因为思想而伟大。教书育人不仅要有科学的工作态度,也要充满艺术的色彩,通过艺术点缀缤纷的世界。教育教学工作是哺育学生与助推学生成长的工作,充满了奥妙和神奇,教师对爱思、会思、深思,就能品尝到智慧的孕育,育人的快乐
3.教师要善于调节自己的情绪状态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人们对教育的认识与理解更加深刻,对教师、学校、教育的要求也不断提高,期望也越来越大,这给教师行业带来了很大的挑战。由于各方需求造成教师教学任务加重,教学劳动对象的复杂性,工作过程角色的多样性,对于教师工作无疑要求提高,并且面临着升学的压力,各种角色之间的冲突与矛盾。这一系列的压力会造成教师情绪上失控,产生教育问题。如果教师无法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绪,把不良情绪带入了教育工作中,这就会影响其对学生的正常评价,就可能会引发教育冷暴力事件的产生。宽容是一把通向学生心灵的金钥匙,教师要调解自己的情绪,对学生的错误要有包容的心态,不要一味地批评。当教师采用“发火”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以降低学生犯错的概率时,实际效果并不良好。
三、结语
篇2
【关键词】小学 教学改革;创新;建议
近年来,随着新课标的不断推进,小学教学作为教育领域中一项重要的环节备受人们关注,由此展开了一定程度的改革,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小学教学中仍旧存在一些问题制约着教育质量的提高,因此,推进新一轮的小学教学改革与创新迫在眉睫。文章主要对这一问题展开了论述,并提出一些推进小学教学改革和创新的建议。
一、当前小学教学的发展现状
结合当前小学教学的实际状况,文章进行总结概括,主要将问题归结为一些几个方面,具体包括:
1.教学形式单一,W生处于被动状态
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他们正处于童年向少年过渡的时期,很多方面发展还不成熟,因此教师要从学生的思维出发,循序渐进的进行教学的诱导,才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认知。然而在实际的小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却不注重这一问题,在教学形式上还是像过去传统的方式一样,课堂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只能专心的听取老师讲授的内容,没有师生之间所不可缺少的互动,这显然忽视了这一阶段学生好奇心重的心理,长期如此,学生处于被动状态,必然造成对学习的错误认识,难以促进各项能力的培养。
2.师资队伍有待提高,对改革认识不足
小学师资力量存在不足一直是制约小学教学发展的重要问题,众所周知,教师是终身制的职业,工作稳定而安逸,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教师普遍思想懈怠,尤其是对于小学教师而言,教学设置相对于中学来说内容简单,只要按照所要求的教学内容和课程表进行授课就可以完成教学任务,而如果进行改革,就会使他们失去当前安逸的生活,进行一定的探索和研究,这显然会造成他们当前的利益的丧失,这种对改革的片面认识直接制约了小学教学的发展,更没有改革和创新之言。
3.教材设置随意,脱离现实需要
教材作为小学教学开展的重要媒介,直接关系到教学内容的设置,可以说它对于小学教学的进行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我国,由于地区间存在差异,为了更好的推进教育,国家对地区设置了不同的教材,以满足各地区的特点。但在实际的运作过程中,很多地区却存在随意更换教材的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就造成了学生手中教材与教学设计脱节,教材难度加大等问题的出现,这无疑是对小学教学的不负责任,必须对这种行为加以制止。
二、推进小学教学改革与创新的策略
纵观当前小学教学的发展现状,无论是教学形式、师资水平还是教材的设置上,改革都迫在眉睫,经过长期的调研和总结,主要对当前小学教学的改革与创新提出以下几点参考意见与建议,希望可以推进小学教育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
1.从学生特点出发,推进教学形式变革
在小学教学中,只有选择学生喜爱的教学方式,才可以真正的提高小学教学的教学质量。在教学形式的改革上,教师可以根据小学阶段学生的发展特点,结合学生好动、注意力不集中以及好奇心重的心理状态创新选择情境创设法、小组讨论等新型教学方法进行小学教学,在情境创设法中,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等现代设备进行情境创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教学内容,加深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其次在小组讨论法中,教师首先对学生提出问题,然后发挥学生想象力,对问题展开讨论,这种方法可以直观的提高学生的思维发散能力,促进全面发展。除此之外,教师在教学形式上还要注重个别化教学,因材施教,加快推进小学教学的改革和创新。
2.加快推进师资队伍建设,改进观念,推进人员创新
在小学教学改革和创新中,教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加快小学教学的师资队伍建设尤其要深入关注。学校可以对教师进行定期的培训,及时帮助小学教师更新观念,提高教师的综合素养,使其投身于小学教学。另外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学校还要对教师进行一定的测试,创新考核形式,改变当前教师安逸的发展现状,提高教师的危机意识,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为教学的改革和创新提供人员支持。
3.合理设置教材,进行内容创新,满足现实需要
在当前多样化教材的发展现状下,各地区要慎重选择教材,根据地区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合理的教材进行教学,不能盲目跟风,造成教材脱离教学实际。另外在保证合理教材的基础上,还要尽可能的推进小学教育中教学内容的创新,结合小学阶段学生的发展特点,利用多媒体设备丰富课堂氛围,并选择小学生喜欢的内容进行讲解,增进学生对知识学习的兴趣,同时还可以起到提高学生接受的效果的作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4.加快创新教学观念,提高对改革的认识
更新教学观念在推进小学教学改革和创新中同样重要,教育部门可以大范围的对教师进行讲解,使教师深入了解教学改革的目的和方向,推进教师利用实际经验完成对改革的要求,提出改革和创新的建议和要求,全身心的投入到实际改革与创新中去,更好的体现身为教师的责任和义务。另外,加快对家长观念的更新,使其能够响应和支持改革,进行一定的配合,共同推进小学教学改革和创新的深入发展。
三、小结
综上所述,面对当前小学教学不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发展现状,学校要加快推进教学的改革和创新,不断从改革教学形式,推进师资队伍建设,创新教材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观念等方面着手,从教学实际出发,逐步提高小学教学的质量,为教育发展服务。相信通过教师和学校的共同努力,一定会推进小学教学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需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以便使其在未来发展中取得优势。
参考文献:
[1]刘景标.探寻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途径和策略科.教文汇旬刊. 2012
[2]王玉宝.探寻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途径和策略.《新课程・上旬》.2015
篇3
关键词:体育老师 运动类课程 教学建议
本文对小学体育进行了分析,论述了小学的体育课程开展的必要性,以及如何才能使小学生更好地学习体育这门运动类课程,并对小学体育的课程提出了几点建议。
一、在校学生进行体育课程训练的必要性
(一)能够心理健康的培养和提高
现在无论是工作和学习都存在着激烈的竞争,其中小学生受到家庭、学校、社会的各种压力,这样使得小学生的健康也很容易受到不好的影响。但是通过对体育这门课程的学习,小学生可以在和谐、团结的环境下进行体育锻炼,不仅得到身体的放松也得到了心理的安慰,增强增强学生的团队精神和集体主义。
(二)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集体主义
现在的小学生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没有团队精神和集体主义,永远是以自己为中心,很少人能够主动地为别人着想。但是体育课程的很多运动都需要学生进行合作才能很好地完成,这样就能够锻炼这些小学生的团队精神,让他们认识到只有合作和协调各个队友的关系,才能良好的完成任务或者赢得比赛。在课程教授的过程中,体育老师要时刻注意提醒学生,要学会尊重、帮助他人,培养良好的团队精神和集体主义。
二、如何使小学生更好地学习体育这门课程
由于现在很多小孩都不太喜欢运动,更加不喜欢上体育课,所以小学体育老师应该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小学生对于体育这项运动的兴趣爱好,可以运用各种方法激发小学生对体育的浓厚兴趣,让学生主动地参与进去而不是让老师进行逼迫才会进行体育课程的训练和听讲。
现代的教学是人性化教学也就是注重学生和老师之间的良好关系的培养,体育老师和小学生是小学进行体育教学的过程中最重要的两个因素,所以为了小学体育课程能够顺利进行,我们应该尽量协调小学体育课上的师生关系。现在小学生的自尊心是很强的,因此体育老师在进行教授体育课程时,应该尊重学生、相信学生、主动融合在学生中,善于和同学进行及时的交流和沟通,这样才能让老师与学生上课的气氛比较融洽。体育课最大的优势就是可以实在的感受到老师所讲到的知识,所以老师应该和学生一起体验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能力的过程,和同学们一起完成每个动作细节。
小学体育老师在进行体育课程的教授过程中,必须使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运用是否得当直接影响教学任务能否按照进度完成,教学质量是否符合学校的标准。所以,小学的体育老师应该根据自己学校的教学器材、学生的特点和自己的教学内容等这种因素的综合考虑下进行教学方法的选择,应该尽可能采用最为适当的教学方法。
三、对于体育课程的教学提出的几点建议
小学生的体育课程的开展,对于以后优秀的体育人才的培养和发掘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每个阶段的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都不相同,加上他们对于体育的爱好程度也有很大区别,所以进行小学体育课程的教授时,应该结合小学生的生理特征、心理特征进行训练。
(一)给小学生灌输学习体育的必要性的思想,讲述学习体育课程的各种好处
让他们能够自主的参与体育活动的训练和学习。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经济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小学生的课余活动也越来越多。但是有关于体育的课余活动却是越来越少,这种现象就导致了小学生缺乏对体育学习的积极性。对于这种问题,小学体育老师可以在进行体育的理论知识的讲述的过程中,穿插一些学习体育课程的必要性,或者可以通过实际的例子让学生明白学习体育不仅能够强身健体还可以对别的学科的学习提供帮助。
(二)根据小学生的生理状况进行适当的训练
小学生的年龄比较小,他们的中枢神经系统的协调功能还没有发展完全,所以力量素质相对于青少年来说还比较差。对于小学生这种生理特点,小学的体育老师应该制订需要力量比较小的训练计划,这样才能在小学生的身体承受能力范围内对他们的身体进行锻炼。
耐力是小学生最缺乏的素质,所以在小学生进行体育训练时,不应该安排过于需要耐力的运动。但是耐力素质是体育训练中非常重要的能力素质,所以我们在小学时期也需要进行耐力的培养。只不过我们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够一下子就超过小学生的身体负荷让他们进行耐力过大的体能训练。
每个人的柔韧度在小学时期是最好的,小学生的韧带的伸展性大,关节的运动幅度远远大于青年人。对于所有人来说,一般情况下年龄越小,他的柔韧性就越好。因为小学时期的柔韧性比较好,所以我们应该注重对小学生柔韧性的训练和加强。
小学体育是小学生接受学校教育的过程中最重要的一门学科,正如伟人曾经说过: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小学体育课的根本目的就是向小学生讲授相关的体育理论知识,锻炼同学们的身体,并且树立正确的体育锻炼的观念。由此可以看出,体育课程的学习对于一个小学生今后无论是身体素质还是心理素质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和影响。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中小学教育 创新教育 建议
根据教育进展国际评估组织对世界诸多个国家的调查,中国学生的记忆能力最强,但创造能力却比较低。众所周知,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而作为一个有着四大发明的古国来说,创新能力已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振兴。所以,不能不被重视。此外,创新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而担负着这一历史任务的正是广大的教育工作者,中小学阶段正是人一生中形成高的创新能力的关键。
一、创新教育的前提
强调对基础知识的扎实掌握和建立自由宽松的学习环境是创新教育的前提。
近几年来,人们对于中小学创新教育认识虽然不尽相同,尽管对创新教育作了不同的阐释,但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创新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教育。应该说这一认识揭示了创新教育的本质。大家都认为中小学生的创新不同于科学家、艺术家等的创新。在教育活动中,学生的创新本质上一种创造和发明:创造学生在生活中的前所未有的东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创新其活动过程与结果在多数情况下不直接显示出社会意义上的创新价值,其目的是通过这类创新性活动让其从创新的教育走向创新的人生。尤其是中小学生的创新大都表现为综合的一种创新素质,其主要包括创新知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
创新不是异想天开,而是在扎实的基础知识上掌握相关学科的前沿知识,运用创造思维,举一反三,发现和创造新的知识。即扎实的基础知识是一个人创新的必要条件。对一个人来说,只有具备了丰富的知识,才能发现各种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触发联想,产生迁移和连结,形成新的观点和新的认识,达到质的新的飞跃。中小学阶段的重要任务,就是要给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即以培养学生的基础创新素质为主,主要包括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造思维等。切不可起点太高,大搞攻关创新和创造发明。
陶行知先生曾指出,要培养儿童的创造能力,首先要解决儿童头脑、双手、嘴、空间和时间五个方面,唯有这样,儿童才能大胆地想象、大胆地思考;其双手才能在大脑的指挥下大胆地去干;才能大胆地提问,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才能接触自然、接触社会,拓展感性的视野,扩大认识的眼界,发掘内在的创造力;才能有时间去接受大自然和社会的宝贵知识,提高实践的能力。可见自由是创新的前提,教师要解放思想,解放学生、创设适应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高度自由的学习环境。还学生以自由,首先要为学生提供自由宽松的学习环境。
自由宽松的学习环境是学生充分思维的必要条件,是学生创新的前提。教师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创设情景,设计有利于学生独立思考和有思维空间的问题上;要运用启发式、讨论式,让学生尽可能地自己操作,自己探讨推导,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途径;要让学生以积极的思维状态,全身心地参与问题解决的情景中,经历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才能。其次,给学生充足的自由思维的时间。给学生充足的自由思维的时间,是体现学生主体地位,促进学生自行探究和培养创新精神的保证。教师要避免提出问题后学生无思维时间马上回答的现象;克服学生的学习时间安排安全受教师控制、学生主动获取、形成、发现知识过程的学习时间被忽视的倾向;改变学生缺乏自我选择学习的机会、缺乏自主学习的时间、在学习活动中处于被动的状态;还要修改教学时间的机械平均分配,既缺乏灵活性又不利于教学内容安排和学生学习活动的连续与完整的刻板程序。
二、如何培训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过程既是学生的认知过程,又是学生的发展过程,主动参与便是学生创造性成长的开始。主动参与即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从认知、情感与行为各方面都积极地投入到学习的全部过程中来。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我们发现,当一个学生对某种事物感兴趣时,他总是积极自觉地心情愉快地去主动参与,并不觉得所从事的活动是一种负担,甚至会为攻克某一难关而废寝忘食。可见,兴趣是一个人主动参与某种活动的动力机制。教学中,我们刻意通过创设问题的情景,激发学生主动探究问题的兴趣;通过运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设计形式多样的练习,激发学生练习的兴趣;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竞赛活动,在竞赛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对知识产生渴求欲望,从而能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
2.让学生体验成功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然而,学生的这些倾向或心理素质,最初只具有潜在的而非真实的动机性质,还没有特定的内容和方向。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尽量创造让学生“成功”的机会,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愉悦,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积极探索、主动参与的意识。
3.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不仅能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内在联系,而且可以产生新颖独特的想法,至少能提出创造性的见解。因此,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创新教育的关键。
(1)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的多种思维训练
在培养创造性思维的过程中,要运用灵活多样的方法加强多种思维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2)教师自身要具有创造性
小学实施创新教育,教师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只有创新型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才能的学生。创新型教师是指善于吸收最新教育教学成果,将其创造性地运用于教育教学之中,并能充分体现自己的个性特色,有独到的见解,教学中能够发现并较好地使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的教师。作为创新型教师,应具有以下基本素质:要拥有新的教育观念和掌握先进的教育理论与方法;要有真挚的教育情感;要具有创新精神和机智的应变才能;具有开放的人格和丰富的内心世界;要具有民主的组织管理艺术,善于启发学生的创造活动,鼓励和喜欢学生的求异、创新等。
篇5
一、“农远”资源应用现状
笔者对湖北省郧县农村中小学教师应用“农远”资源进行了调研,发现“农远”资源在应用过程中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
1.“农远”资源自身的局限
“农远工程”主要通过3种模式(模式1:教学光盘播放点;模式2:卫星教学接收室;模式3:卫星接收与计算机教室)向农村中小学优质教育资源,解决了农村中小学教学资源缺乏、师资不足、教育质量不高等问题,推进了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进程。但是“农远工程”为学校配置的计算机数量极其有限,95%的学校只采用单机接收教学资源,未能实现资源的整合与开发、多媒体教学、创新应用等方面的效益,未能使教学资源覆盖到每个班级,导致资源利用率不高,覆盖面不广。
(1)资金短缺
农村中小学要建设教学资源网络化,首要是解决资金短缺问题。由于资金短缺,致使2005年建成的模式1、模式2设备陈旧老化,没有及时更新,影响“农远”资源正常应用。同时,建一个功能齐备的多媒体电子教室正常耗资至少10万余元,建一个计算机室(按30~40台配置)至少需要18万~20万元,而国家给学校下拨的办公经费每学期每生400元,一所具有500名左右学生的中等规模的中小学每年的办公经费不过是20万,这仅仅只能保证学校的正常运转。因此,解决资金短缺问题是提高“农远”资源利用率的最基本途径。
(2)人才匮乏
据调查,在农村中小学任教的大多数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不高,精通管理和应用的技术管理员极为缺乏,这是农村中小学有效应用“农远资源”不可忽视的问题。在“农远资源”应用的过程中,对大多数学校的领导和教师进行了培训,具有应用“农远”资源的意识,但管理和应用的技术人才最为缺乏。有些教师虽然能够熟练使用电脑,能制作简易课件,但是对电脑的管理和维护方面的技能普遍缺乏,更谈不上对网络的管理和维护。还有部分教师不善于更新教学观念,不能大胆地进行教学改革创新,墨守于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方式。这些都是阻碍“农远工程”发展的因素。
(3)资源缺乏有效的管理和应用
一是资源管理缺乏系统性。自2005年以来,国家逐年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完全小学以上的学校拥有卫星远程教育资源、远程IP资源,村小或初小具有教学光盘资源库。但是由于缺乏对资源的系统管理,要在国家统一的各类资源中找到适合教学实际需要的资源,既费力又费时,从而影响了忙于教育教学工作的教师应用资源的兴致。
二是资源的归类和保存缺乏合理性。对通过卫星和远程IP接收的优质教学资源,以及学校通过教研活动开发制作的具有校本特色的课件、案例等教学资源不能合理的归类和保存,教师无暇查阅应用,致使优质的教学资源白白浪费。
三是资源与现行教材缺乏匹配性。教材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最主要蓝本,教学活动的开展主要以教材为依据,“农远”资源是农村中小学教学的辅助资源,然而目前学校接收的“农远”资源与部分教材不相一致,如小学的品德与社会(生活)、科学、美术、音乐,初中的思想政治、物理、化学、体育、美术等。由于农村中小学教师短缺,教学任务繁重,没有时间和精力对资源进行整合,因此资源与教材不配套势必会增加教师对资源应用的难度,甚至使资源闲置浪费。
四是资源缺乏实用性。目前学校接收的“农远”资源主要是以课件、教学素材为主的静态资源,而动态的、个性化的、交互式、探究性以及结合新课程理念精心设计和开发的资源极为短缺。追根求源,“农远”资源大多是由软件或网络公司制作的,缺乏一线教师参与资源的制作和开发过程,导致有些资源脱离教学的实际需要,从而造成了教师不能有效地应用。同时,由于“农远工程”只是“校校通”,而绝大多数学校还没有实现“班班通”,对“农远”资源还不能做到“堂堂用”,从而导致了资源的利用率不高,不能充分发挥“农远”资源为教育教学服务的作用。
2.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偏低
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决定着“农远”资源的应用水准。经过对郧县260余所农村中小学百名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抽样调查分析显示,乡镇和村小的教师的实际信息技术运用水平均低于平均水平,特别是中老年教师更不乐观。可见,农村中小学教师在应用“农远”资源的技术素养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制约了“农远”资源的有效应用。
3.资源的共享未能充分实现
农村中小学在“农远”资源库的建设上,由于考虑到网络安全和维护方面的问题而缺乏校际之间的合作。各中小学的资源库绝大多数都是在校园局域网使用的,外校是无法用IP访问的,难免会造成教育资源的重复建设。另外,如若学校单独开发教育资源,势必会受到人力、物力、财力的限制,可能会造成开发资源的水准较低,利用价值不大。同时,由于各中小学在教育资源建设方面缺乏规范性和兼容性,相互之间的共享和兼容无法实现,从而降低了“农远”资源的利用率。
4.学生利用资源的兴趣不浓
一方面,农村中小学生由于受地域、教育技术条件和生活阅历的限制,信息技术素养不高,从而导致在信息化环境下不能熟练地操作计算机,进而造成不能自如地利用“农远”资源开展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另一方面,学生习惯于师生之间那种面对面、互动式的教学方式,而对于在信息化环境下充分应用“农远”资源开展的学习活动认识还不够到位,甚至部分学生由于沉迷于网络聊天、网络游戏等偏离教师的课堂组织要求和教学目标的事物上,缺乏积极主动地利用“农远”资源进行学习的意识。因此,学生利用“农远”资源的兴趣不浓也是制约资源有效利用的因素之一。
基于以上各种因素,构建先进、高效、实用的信息网络化教育资源,是将“农远”工程及教育资源进行科学优化及有效利用的最佳途径。
二、有效应用“农远”资源的建议
“农远”资源在应用过程中存在着种种不足,制约着资源的利用率和应用水平,因此在“农远”资源的建设和应用上需要扬长避短,为不断创新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整合现有资源,构建先进、高效、实用的信息化教育基础设施,为构建“农远”工程的建设、管理、应用、开发等体系,为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供有效的信息化保障,有以下几方面值得改进的建议:
1.科学规划和建设“农远”资源
(1)合理规划设计,加大资金投入
广大农村中小学的“农远”工程信息化建设特别是硬件设施建设与城市、先进地区相比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因此,需要国家和当地政府通过调研,根据各个农村中小学的生源和布局等情况进行合理规划设计的基础上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大力推进“农远工程”,做好信息网络系统建设,将校园局域网接入互联网;普及“班班通”,做到“农远”资源“堂堂用”,打造好现代化的信息网络化教室,达到营造学习情境、调动学生学习感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从而让农村中小学学生与城市和发达地区的学生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享受优质教育资源搭建的可持续发展的平台。
(2)建设和开发匹配资源
新课程改革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不同地区的农村中小学选用的教材不同。因此在“农远”资源的建设和开发上,教育主管部门应同资源开发部门做好充分的协调统一,让资源开发部门根据不同地区选用不同的教材,并让一线的优秀骨干教师参与进来,设计和开发出匹配资源,以尽可能地扩大资源的利用率和应用面。
(3)开发利于“自主、合作、探究”的资源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所以在开发“农远”资源的过程中,资源内容要从新课程理念出发,开发出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互动学习的资源。因此,教育主管部门在下拨和采集教学资源时要把好教学资源质量关,在网络上的媒体资源、课件、案例、试题等符合新课程标准,适合于教师的因材施教,适宜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
(4)开发校本资源
目前,“农远”资源的开发和建设基本上都是产业化运作,资源开发部门不可能实现“量体裁衣”,因地制宜,因校而异,因生而异。因此,各农村中小学要抓好校本资源开发队伍建设,根据本校的教学实际和教师的教学水平对资源进行“二次开发”,即对“农远”工程提供的资源进行分类整理、分析加工,创造出适合教学实情的信息化资源。把通过“二次开发”的资源经课堂教学应用后再修改加工后上传到资源库和素材库,并引入竞争和激励机制,鼓励学校和教师上传自主开发的优质教育资源,为实现资源共享开辟新途径。
(5)推进资源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建设
农村中小学在乡镇与乡镇之间、校与校之间,师资水平、办学条件、教育质量等方面存在着不均衡的问题,而且农村中小学布局点多、分布面广、基础薄弱,按照目前国家的政策,师资和校舍不可能按标准全部建设到位。要使农村中小学生在最短时间内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推进资源建设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是最有效的途径。通过推进标准化和规范化的资源建设,运用信息化手段,将优质的教育资源、先进的教育理念、科学的教学方法传送给农村中小学,可以有效地解决农村中小学教育资源匮乏、师资短缺等一系列现实问题,从而实现资源的开发、共享、有效应用。资源建设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包括教育资源的分类编码、文件格式、信息处理过程、应用策略、归类保存等,将资源建设的技术、内容、组织管理与“农远”资源有机结合,形成统一的整体,以保障“农远”资源的有效应用,避免“农远”资源建设的盲目性、重复性。
2.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
农村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是有效应用“农远”资源的关键。因此,针对农村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水平普遍较低的现状,要加大师资培训力度。一是抓好技术管理员培训上。通过培训,提高管理员的专业技术素养,以便高效地开展 “农远”资源的接收、归类保存、系统及网络的维护,资源的整合与开发,资源库的建设,指导教师有效应用等各项工作。二是抓好教师应用培训。在培训内容上,应侧重于教师有效利用“农远”资源的方法和技能,主要涉及资源的应用策略、教学设计方法、学科课程整合、各种模式的教学应用、资源的二次开发等,让教师通过培训迅速应用于教学实践。在培训形式上,要制订详尽的培训方案和培训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进行培训。要根据教师的实际信息技术水平和本地区的信息设备条件,可采取骨干培训与全员培训相结合,集中培训和日常学习实践相结合,普及培训与个别培训相结合等多形式、多层面的培训方式,尽可能做到在短时间内全面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提高教育技术运用的能力和水平,达到“能用、会用、用好”资源的目的。
3.加强“农远”资源的管理和应用
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工作重在管理,贵在应用,必须做到管用并重。
管理要到位。在强化学校领导和技术管理员职责的同时,教育局、电化教育馆要定期定时对各学校“农远”设备设施的使用和资源的利用情况常检查常督导;定期定时对“农远”设备设施进行维护,抓好全方位服务;保障“农远”装备设施正常使用。
应用要实效。“农远工程”的落脚点是应用于教育教学,应用才能发挥作用,应用才能显示实效。“农远”资源应用的关键是教师“能用、会用、用好”资源,在“用”字上下功夫,积极引导教师依托远程教育资源,更新教育观念,提升教学水平,构建高效课堂,走现代化教学之路,使远程教育资源应用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建立健全长效机制
(1)建立经费保障机制。一是建立财政投入保障体系。把“农远工程”系统建设、信息网络维护、资源开发等所需经费纳入国家和地方财政投入的一项长期工程来抓,每年按比例加大投入,做到专款专用,确保“农远工程”正常运行。二是建立公用经费中的现代远程教育费预算机制。每年将公用经费中按比例预算用于“农远工程”,建立专户,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办法,统一管理,统筹使用,确保不挪用每一分钱,确保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刃上。
(2)建立督导评估机制。督导评估是保障“农远”资源利用率和使用效益的有效途径。因此,要建立切实可行的资源应用督导评估机制,把“农远”资源的使用率和应用效益作为考核学校工作的一项重要指标,并建立责任追究制。在当地政府、教育督导室和教育局的领导下,组成工作定期定时深入到各学校进行督导检查实施。
(3)建立健全教师考评应用机制。从制度上将教师的应用“农远”资源情况和评价、聘用结合,将教师的应用能力、应用水平、应用效益纳入教师年度考核、评优、晋升职称、绩效工资发放等方面的重要考核内容,促使教师应用现代远程教育手段有效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使之常态化、制度化。
篇6
1.培养真挚的师生感情,创造轻松的语言环境。
一般说来,学生对某位老师产生了恐惧感,那么对他所教的课就不会产生兴趣;反之,为学生所喜欢的教师一走进课堂,课堂气氛就会活跃,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浓厚。因此,教师要重视“感情投资”,以自己真挚的情感唤起学生的共鸣,更要一视同仁地对待每一位学生。
通常,当老师的注意力辐射于后进生之外时,他们就会说闲话、玩纸团、大声读书、怪调回答……只要真诚地和他们交流,你就会发现,他们每个人都有着丰富的内心世界,有着不一样的情感体验。他们被尊重被包容时,他们的潜能就会苏醒过来,有时其表现会令你大吃一惊。
建立亲密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由喜爱教师到对其所教学科感兴趣,这对提高教学质量将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我特别注重理解学生,在成功时给予表扬,在失败时给予鼓励,在困难时给予援助。路上遇到学生,我常常会主动、亲切、随和地迎上去,用礼貌用语问个好,或是拉拉他们的手,拍拍他们的肩。课后我会坐在学生的座位上或站在学生们中间,与他们谈天说地话家常,捕捉他们身上的可爱之处和闪光点,消除差生的自卑心理,填补师生之间的心理鸿沟。批改作业时,我会在后进生的作业本上写上“好”或是添上几句勉励的话语。节假日,我会为学生寄上一张张贺卡,精心写上一句句祝语。总之,无论何时何地,作为教师的我,都会用心去爱自己的学生,呵护他们脆弱的心灵,长此以往,师生情感成了学生学习的无穷动力。
2.重视阅读积累,拓宽学生学习的时空。
古人云“厚积而薄发”,说的就是积累的重要性。如何积累呢?第一,创造条件让学生走进阅览室。《语文课程标准》对各个年级段学生的阅读量也有明确的要求,目的亦在于“丰富语言的积累”。苏霍姆林斯基强调:“如果我们想减轻学生负担,那么,就应当让他们阅读的东西比要求他们记住的东西多两倍。学生学习越感到困难,他在脑力劳动中遇到的困难越多,他就越需要阅读。”因此要让学生在书海中遨游,享受知识与科技的馈赠。第二,引导学生在课外阅读中积累。课外阅读是学生获取语文知识、陶冶情操的重要途径。所以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博览群书,同时还要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许多学生课外阅读习惯于走马观花,谈起收获,却是一脸茫然。教师可指导学生根据所学课文进行辐射阅读、对比阅读,在阅读中还要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要求学生在阅读时带上笔,把精彩的句段划下来,并用一两句话概括阅读感受。第三,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言。生活是五彩缤纷的,是一个大语文课堂。许多语言大师都非常注重在日常生活中做有心人,因此鼓励孩子们在生活中自觉地摄取语言营养,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重视读写表达,提供学生实践的机会。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具体可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提供说话的场所。每天的晨会课可以设“3分钟演讲”,各人可以根据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即兴演讲;还可以定期举办“你说我说大家说”活动,结合近期自己在书刊、广播、电视、网络上看到的、听到的新闻、趣事进行交流;组织故事会,评选故事大王;自己写演讲稿,举行演讲比赛,等等。另一方面,提供写作的机会,留心生活。应不失时机地指导学生留心生活,捕捉写作契机,如根据编抄报的经历、迟到尴尬的经历、考试失败的经历,在日记本上尽情发挥,写出真实、生动、感人的文章。
4.注重新课导入的新颖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我十分注重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譬如,在导入新课时,让学生一上课就置身于一种轻松和谐的氛围中,不自觉地学语文。我们要根据不同的课型,设计不同的导入方式。可以用多媒体展示课文的画面让学生进入情境;也可用讲述故事的方式导入,采用激发兴趣、设计悬念……引发设计,比起简单的讲述更能激发学生的灵性,开启学习之门。
5.培养积极探究习惯,发展求异思维。
在语文教学中,阅读者对语言意义、语言情感、语言技巧的感悟,在很大程度上与学生的生活经历、知识积累、认识能力、理解水平有关。为此,在语文教学中,构建语义的理解、体会,要引导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胆各抒己见。在思考辩论中,教师穿针引线,巧妙点拨,以促进学生在激烈的争辩中,在思维的碰撞中,得到语言的升华和灵性的开发。教师应因势利导,让学生对问题充分思考后,根据已有的经验、知识的积累等发表不同的见解,对有分歧的问题进行辩论。通过辩论,学生进一步认识自然,懂得知识的无穷,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体会学习是无止境的道理。这样的课,课堂气氛很活跃,其间,开放的课堂教学给了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教师也毫不吝惜地让学生去思考、争辩,真正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自我价值。这一环节的设计,充分让学生表述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使学生理解和表达,输入和输出相辅相成,真正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6.构建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
在语文课上,教师真正把学生当做学习的主体,把教学视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对话,语文教师应注重对学生的引导,开展课堂讨论。语文课堂组织形式本身也是灵活多样、不拘一格的。教师和学生围坐在一起共同参与讨论是很常见的,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对话也是无拘无束的。教师应为学生营造一个自主的心理氛围,而不是把自己当成一个居高临下的权威者。因此,语文课堂气氛往往轻松活跃,学生的参与意识很强。
篇7
一、评价的指导思想
1.指向学校教学管理
中小学课堂有效教学评价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落实新课程标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益的基本要求。课堂有效教学评价要在正确的教育评价理念的指导下,根据课堂教学的目标和任务,通过制定相应的指标和标准,运用科学的方法收集信息,对课堂教学的有效程度和教师个体的工作质量进行各方面评价,逐步建立健全中小学课堂有效教学形成性和发展性评价的长效机制,为学校提供更为科学的教学管理手段。
2.指向师生共同发展
通过中小学课堂有效教学评价的实施,引导广大中小学教师积极探索科学可行的课堂有效教学,努力遵循课堂教学活动过程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特定的课堂教学目标,促使学生素质的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全面、客观、真实的评价,有利于落实“以学定教”的理念,促进课堂教学改革;有利于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促进学生的进步与发展;有利于通过反思提升教学品位,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二、评价的基本原则
1.导向性原则
中小学课堂有效教学评价,要引导学校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作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体现中小学新课程改革精神,反映课堂教学的价值取向和客观规律的要求;通过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结果的使用,给中小学课堂有效教学正确的导向。
2.过程性原则
中小学课堂有效教学评价,要重视教学过程的评价,充分发挥评价在教学过程中的激励和导向作用,注重评价学生的认知过程、探究过程和努力过程;关注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经历与体验,关注学生在这些经历中的个性化表现;评价的结果通过各种形式记入学生的成长档案,促使学生重视学习过程。
3.有效性原则
中小学课堂有效教学评价,要在最大程度上追求评价标准的有效性。评价标准要突出:在时空上体现高效率,即花最少的时间取得最大的效果;在成果上体现高效益,即教学结果能使学生有较多的收获;在关系上体现高效应,即通过教学在师生之间的心理、人格、思维、情感等方面能产生高效应。
4.发展性原则
中小学课堂有效教学评价,要将核心功能定位在促进学生作为完整人的发展上,关注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检查教学是否使学生取得了预期的、应有的进步和发展;要促使学生在“三维目标”领域的充分发展,包括学生认知与人格的发展、智慧的发展、生成性的发展、面向未来的发展;还要关注教师教学效能的有效发展,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三、评价的指标要素
1.课堂环境
有效教学要求课堂的物理环境和人文环境都具有支持性,要重视课堂的常规和程序、具体环境的安排、学生行为规范和要求的制定,以及民主、和谐、自由、安全的教学氛围的营造。
(1)精心布置环境。课堂的桌椅排放和教学设备安置要体现学习的方便性和有利于物品资源的利用,设计和布置与教学主题相关的课堂场景。
(2)营造学习氛围。要以学生为主体,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亲切、和蔼、友善地面对学生,建立师生间、生生间和谐的互动关系;注意激发与维持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有选择畅所欲言、充分表现和张扬个性、体验成功;鼓励学生大胆设想、质疑,允许学生冒险、犯错误,不会因错误而受到责骂或讥讽。
2.目标设定
有效教学要求以设计适切的目标为落脚点,提倡以目标为导向展开教学,坚持基础性目标与发展性目标的协调统一,用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全面发展;目标设计要符合学生实际、分层、具体、可察、可测。
(1)明晰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理清学年、单元、课时目标的层级关系,准确定位;设计具体明确的课时目标,并以可观察、可测量的方式加以陈述。
(2)融合三维目标。要以落实显性目标“知识与技能”为主线,夯实基础,挖掘、渗透隐性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并充分体现在学习探究的知识形成过程和有效学习方法运用的“过程与方法”之中。
(3)优化教学目标。要体现基础性目标与发展性目标的有机统一;教学目标设定学生要参与;教学目标要有挑战性;教学目标要有生成性;教学目标要问题化。
3.教学内容
有效教学要求在围绕目标认真研究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准确进行教学内容的定位,把握教学内容的整体结构,建立不同内容间的有机联系,努力将教学内容情境化、生活化,灵活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和利用学习资源。
(1)内容适合目标。要根据学科课程标准、围绕课时教学目标来组织教学材料,保证教学材料与教学目标的适切性,落实有利于达成目标的主要内容。
(2)内化教学内容。要明确教材编写意图,力求把“课标”信息、教材信息、资源信息转化为自己的信息;要回顾先前教学内容的实践经验,进行选择借鉴。
(3)定位教学要点。要找准教学内容的重难点,知识的生成点,培养的技能点,情趣的激发点,渗透的育人点,合作的讨论点等。
(4)拓展教材资源。要坚持“用教材教”,开发和利用多样化的教材资源,并以教学内容的重点为线索,延伸、拓展学习资源,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创造条件。
4.教学过程
有效教学要求关注与课堂教学发生关联的全过程,通过优化学生参与、科学组织、启发引领、动态生成、精致讲练、即时评价等教学过程,有效展示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思维发展过程、知识应用过程、认知和情感态度形成过程。
(1)学生参与过程。要创设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情境,把教学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鼓励学生亲历活动,参与实践,独立思考,讨论交流,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和进行高级思维活动的机会;关注学生参与的广度、深度和自觉度。
(2)科学组织过程。要建立合理的课堂规则和程序,有条不紊地安排教学和学习活动,保证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时间;学习组织管理要有利于提供学生高效学习所需的一切帮助,适时处理教学中出现的突发问题,使教学按照教学计划设定的方向顺利进行。
(3)启发引领过程。不把“结论”直接抛给学生,而是通过展示和分析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思维过程、改变现实的创造过程等活动,启发、引领学生向结论靠近;强调学生要经过一系列的质疑、判断、比较、选择,以及相应的分析、综合、概括等认知活动,最终获得“结论”。
(4)动态生成过程。要根据课堂学情的变化,随机调整教学的程序,减少教学的环节,学习目标可在生成中随机升降,学习重点可在生成中调适,探究的主题可在生成中替换,充分开发和利用生成资源,使教学取得最佳的效果。
(5)精致讲练过程。要在精讲中用少而精的语言,抓住中心,揭示教材中的内在规律和本质特征,以讲促思,以讲解惑,讲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学习方法等;要在精练中向学生提供精心设计的练习,要有目的性、层次性、递进性、探究性、典型性和综合性,使学生在精致讲练中提升学习效果。
(6)即时评价过程。要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及取得的成果作为评价对象,评价学生观察、实验、讨论、调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等活动的质量和行为表现,以及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兴趣、好奇心、投入程度、合作态度、意志力和探索精神等,尤其是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独特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5.学习方式
有效教学要求重视策略的教学,使学生在掌握知识与技能的同时,掌握学习策略,逐渐形成学习能力,学会学习;并力求形成“五变”:一变“在听中学”为“在‘做’或‘玩’中学”;二变“被动地学”为“主动而自主地学”;三变“单一个体地学”为“独立自主与合作交流结合地学”;四变“机械模仿地学”为“探究创新地学”;五变“只向书本学”为“在多情境、多媒体的体验中学”,追求一种开放的、互动的、动态的、多元的学习方式。
(1)指导自主学习。要让学生在参与确定学习目标的过程中,实现自我引导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确保学习有内部动力的支持,实现自我驱动的学习;帮助学生掌握各种学习策略,如让学生先识后记,学会组块;引导学生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学会精加工;教学生如何把知识组织起来,学会构建图式等。
(2)组织合作学习。要激发学生在实现学习目标过程中相互帮助;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和任务,精心组织活动,为合作学习提供机会;有效设计学生之间面对面的互动,引导学生负责地承担共同任务中的个人责任,并努力促使小组其他成员履行自己的职责;促使小组成员相互尊重与信任,有效地解决冲突,实现共同发展。
(3)鼓励探究学习。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并将现实生活的真实问题引入课堂,树立“问题意识”,激发学生进行探究的兴趣;鼓励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生活实践与经验,质疑他人的知识与观点,探究知识的个人意义,使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元认知;与学生共同探究新知,让学生敢于提问与猜想,让思维求变、求异、求新,支持并指导学生在创新思维中学习。
6.学习效果
有效教学要求真正落实“以学论教”的现代课堂教学评价理念,一方面要重点关注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情绪状态和交往状态,看学生能否学得轻松、自如;另一方面要重视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思维状态和目标达成状态,看学生是否学会、会学,追求四种状态的和谐统一。
(1)交往情绪良好。始终以饱满的热情投入教与学,平等交流、互动合作有效,注意对学生学习情绪的激励,促使学生的注意力、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得以提升,能把教材之情、学生之情、教师之情交融,形成教学活动的动力,课堂充满快乐体验。
(2)学生思维激活。善于创设思维情景,激活学生思维状态,对学生认知形成积极正面的干预,注重从质量的角度对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方法和技巧予以指点,要求学生用有意义的方式来思考和运用学习材料,学会反思,提倡学生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和作出解答,并巧妙的点拨、引导和训练学生的思维。
(3)学习目标达成。通过课堂听学生答问,查学生练习,看学生操作等途径,获取学生真正理解、掌握、运用知识的程度和判定学生获得基本技能的实际水平;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原有水平上得到不同程度、不同方面的收获和提高;认知、过程、体验的目标达成率高,教学相长,共促发展。(见表1)
四、评价的主要策略
1.倡导自评与他评相结合
有效教学评价在突出教师自评的同时,重视和发挥学校领导、同行、学生和家长的评价作用,从而使教师能够通过更多的渠道获得教学情况的反馈信息。各类学校的课堂教学评价应该是被评价者、评价者与评价细则设计者共同参与的研究或探究活动,评价细则的设计者应当广泛听取被评价者与评价者的意见,不断规范教学评价工作,评价者与被评价者之间应形成友好、民主的评价关系,以真正实现有效地对教师的发展过程进行监控和指导的目的。
2.注重过程与结果相结合
有效教学评价不能仅仅局限于对学生学业成绩和学习结果的单一评价,而是要将学生的学习活动以及在教学活动中的各种表现作为评价他们学习情况和进行整体性评价的依据,评价不但应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始终,而且应把课程、教学和评价进行整合,使之融为一体,贯穿于教学活动之中。要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对教师备教材、备学生、备课标、备学法指导等方面进行有效的评判,还应评价教师的课后总结,达到优化课堂教学过程的目标。同时,也对课堂教学结构进行有效的评价,从教法的总体构想、学法指导的渗透、教学的每个环节和教学组织调控等方面来进行评价。
3.坚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
有效教学评价既要看到定量分析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即对评价对象的表现作出数量上的描述和判断,具有具体、区分度好的特点,又要看到定量评价的缺陷和不足,过于量化的评价,会忽视隐藏于教学内部的规律性,如教学活动十分复杂,且有模糊性,存在许多难以量化的因素。因此,对复杂的课堂教学现象适当进行定性分析,比单纯的定量描述更能恰当反映实际情况。定性评价可以以问题为中心来进行,在每一问题下,可设立若干小问题,这里的问题都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在评价中可以根据评价标准进行观察、记录和分析,也可以根据课堂变化情况记录和分析标准之外出现的问题,这样作出的评价会更有针对性和说服力。
篇8
积极心理健康主要包括:情感控制、情绪调节、良好的应对技能、交友的能力、幽默感、积极的人生观、积极的自我感觉等。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就是教师在组织数学学习活动时,不仅要关注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获得,更要关注学生在获得数学知识时的学习方法与策略、学习情感与态度等,同时帮助学习有障碍的学生及时调节学习过程中所产生的紧张、压抑、焦虑等不良情绪,从而更好地开展学习。
关键词:
小学数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环境;主动性;生活体验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教育信息化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教师和家长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在教育实践中我们要特别重视学生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利用数学学科和自身的优势,采用灵活多样的策略促进学生健康快乐成长。
一、创设愉悦的教学环境,关注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对认知与情感的关系作了这样一个生动而贴切的比喻: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个土地上。作为一名教师在教学中就要创设宽松愉悦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心理状态。一个教师只有将自己的良好教学风格、做人精神、人格魅力、知识能力和最佳生命状态传递给学生,才能产生生生不息的教化功能。我们只有用真诚的爱去对待每一位学生,努力创设宽松、和谐的氛围,让学生切实感觉到你是他的朋友,真正做到关注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才能达到成功教育的目的。例如,教学“表内乘法解决问题”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使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我创设了一个带学生秋游的情景,接着遇到了问题:全班30名学生和2名教师,要租一辆大巴车是否坐得下?并出示大巴车的座位示意图。为了便于学生发表自己的真实想法,我给每个学生下发了一张座位图纸,让学生把自己的不同思路圈出来,并要求学生在圈完之后把自己计算座位的不同方法说出来。学生的思维一下子被打开了,大家争先恐后地回答,各种解决方法也随之展示出来。我一直在静静地倾听,对于计算繁琐甚至是一个一个地数出座位的学生,我并没有直接给予评判,而是提示他们认真倾听其他学生的解答方法,自己领悟选择最佳方案。整节课学生都在宽松愉悦的环境下学习,学生的学习热情很高,收获自然远远超过掌握这道题的解决方法。
二、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关注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要充分体现教育的主体性,而主体的心理健康主要依靠自主训练。从学生终身发展的角度出发,让学生学会自觉地学习也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的教不能代替学生的学,我们应该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实现由学生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的转变,使学生真正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从而主动地参与到数学学习中来。例如,教学“小数大小的比较”一课,多数教师认为这部分知识没什么好讲的,学生接受起来应该不成问题。然而我用常规的思路完成教学之后,第一感觉是没有力度,学生不是很兴奋,第二是课后作业问题很多。后来我调整了教学思路,把练习当中的一道题作为课始的一道题目。情境是这样的:出示一张跳远成绩记录单,很遗憾,有些残缺。三名选手的成绩分别是:小明是2.26米,小丽是2.3米,小雷是3.02米,之后便引出小雷是第几名的讨论。学生兴趣很浓,在热烈的讨论中,不知不觉地把小数大小的比较方法清楚地梳理出来了,课后学生的练习正确率也很高。整节课学生主动性很强,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把握也很透彻,如此这般,有利于形成积极健康的心理。另外,教学中,教师及时、精彩的评价和点拨,能够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给学生以更多数学思想和方法上的引领。如在课堂上我经常会说“:你刚才用了一个小小的举例,这个思考的方法不错。“”自己迅速纠正过来,一时的口误不要紧。”“打点磕绊没关系,别着急,我听清你的意思了。”这些话提高了学生课堂表现的自信心和学习的主动性,让他们体验着数学学习的乐趣。
三、增加学生活动体验,关注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特别重视情景体验和活动参与,特别是数学学科的学习,教师要努力创设学习活动,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理解抽象的概念、公式原理等。在丰富学生的活动经验的基础上,建立数感,提高分析、综合、推理能力。《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用数学的思维方式、方法去建构学生自觉认知数学的规律和体系,最终形成学生的数学头脑和数学世界。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同样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让他们在活动体验中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增强学习的自信心,使之不断进步。另外,活动的设计应兼顾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教学设计应该是弹性的、可选择性的和活泼的,教师应为每个学生提供开展活动、尝试探索的时间和空间,整个学习过程完全是学生根据自己的个性特点,提出自己喜欢的方案,解决自己设计的问题,他们始终能够感到学习就是做自己的事情,是在解决自己遇到的问题。
如,教学“圆锥的体积”一课,我让学生大胆猜想如何计算圆锥的面积?学生有的说:底面积×高;有的说:可能是圆柱体积的几分之几;还有的说: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我适时追问“:到底有没有像这位学生说的他们之间存在着三分之一的关系呢?用什么方法来验证呢?请同学们小组商量商量。”学生讨论后反馈。我继续说:“请同学们选择其中一种或两种方法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验证。”这样就使不同层次的学生能够运用不同的学习策略,去解决不同层次的问题,从而张扬学生的个性,促进全体学生积极健康成长。
总之,积极心理健康教育需要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和行动,需要教师通过经常的教育行为去实施,并不断总结提高,这样,才可以使学生的心理健康持续向上。
参考文献:
[1]俞国良,王永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问题与发展趋势[J].教育研究,2002(7).
[2]林丰勋,孟庆茂.培养人事智能,增强心理免疫力———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之根本[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3).
篇9
关键词:体育;游戏;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8-052-01
一、小学体育教学中体育游戏的意义。
1、促使学生动作更为规范。
在体育游戏中,学生收获的不仅是对生活的认知,还有对自我的认识。体育老师利用加入体育游戏的方法可以很好的让学生对体育教学内容有更精确的理解,如对动作的规范、如何抓住动作的要领和掌握的技能的技巧。单方面依靠课堂上的讲解避免不了的会让学生觉得枯燥从而降低课堂效率,体育游戏的加入让动作在时间、空间的转变变得更有记忆点,学生更容易接受。
2、提高学生逻辑思维和学习能力。
在体育课中加入丰富多彩的游戏内容,可以极大地活跃学生的思维,进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在体育游戏的过程中学生的观察力、辨别力等各种抽象思维能力都得到了提升。同时学生通过丰富的游戏体验也丰富了自身的感性思维。而且,学生在游戏实践中,实际动手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因此可以说,体育游戏是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的绝佳途径。所以,在平时的体育游戏中,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思维和实践空间,让学生通过自主的参与来获得充分的发展。
3、激发小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以往的体育教学中,热身运动的形式主要是慢跑或者徒手操等,这些热身形式虽然特别安全有效,但是学生对此的兴趣并不高,教师进行改编和调整,在体育游戏中穿插一些跑步或者徒手操等运动,不仅让小学生轻松快乐的游戏,又使小学生安全有效地达到热身效果。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可以将慢跑运动换成让小学生相互追逐跑的游戏,使小学生在追逐的过程中得到全身的运动,激发了小学生的学习热情。另外也可以将徒手操改编成听口令做动作的体育游戏,小学生在活动肢体的同时,又得到了反应能力的锻炼,也调节了课堂气氛,有着一举多得的作用。
二、小学体育教学中体育游戏的实践。
1、体育游戏的选取。
体育游戏的选取也是至关重要的,既要配合教学内容也要适合各年级学生。低年级学生的教学内容主要是提高学生对体育的兴趣,而且小学生也好动,所以在游戏上面的选取主要推选“老鹰抓小鸡”“踢毽子”“转呼啦圈”等益智类游戏。而高年级的教学内容主要是注重于小脑的发育培养、学生的平衡和四肢协调,偏向于技巧这一方面,所以在游戏的选取上主要推选球类游戏。一个游戏的成功在于它的趣味性和教育意义,体育游戏如果丧失了趣味性,那么这个游戏将变得枯燥无味等同于没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且也降低了课堂效率,学生也就失去了学习的渴望。
2、体育游戏情境的创建。
教学实践说明,心情愉悦的情景下做事往往事半功倍,创建优良的教学环境是可以激发学生对学习的浓厚兴趣。带有故事色彩的游戏更能让学生融入角色,也更具吸引力。另一方面学生也可以通过做游戏学会加强团队合作精神、遵守规则纪律、勇敢顽强的品德。一个完美的游戏,也经不住一遍一遍的尝试,时间久也会让学生对游戏产生疲倦感。于是,不断地创新游戏就成了保持新鲜感的关键。所以在编排游戏的过程中,体育老师可以大胆尝试以不变应万变的方法,一样的游戏不一样的玩法,对游戏进行多方面的整改和创新。
3、在教学过程中,体育游戏调动学生锻炼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
教师根据每节课的内容,适当贯穿一些带有比赛性的游戏,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练习动作的兴趣,使学生在紧张活跃的气氛中增加练习次数、提高练习强度、巩固技术动作,达到健康身心的目的。对一、二年级的学生而言,由于低年级的学生注意力难以长时间集中,上课时容易受外界事物的干扰,自控能力比较差,所以学生不可能在40min内有意识地强制自己集中精力认真上好课。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更应该充分利用游戏、结合教材来进行教学。如:在立定跳远的教学中,过去是利用沙地,学生排队练习,练习密度和成绩相对较差。我在实际教学中,尝试着贯穿了游戏教学,学生的成绩和练习密度都有较大的提高。在小学高年级,学生对课堂的准备活动,总是做得不认真、不充分。即使教师再三强调准备活动的作用,学生的积极性也不高。针对以上情况,教师就应该更新方法,利用一些简单的器械以及一些舞蹈动作来代替准备活动,唤起学生做准备活动的热情。例如:师生可以在活泼、动感的音乐伴奏下,共同做简单的韵律动作,在欢乐的气氛中不知不觉地达到了热身的目的。实践证明,这种方式孩子们十分容易接受。如:在讲授下肢力量练习知识后,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进行单腿跳跃、青蛙跳、单腿跳接力等比赛,把“教”与“玩”结合起来。学生们亲身感受到了运动带来的无穷乐趣和满足,积极地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这正是体育课魅力之所在。
篇10
关键词:语言艺术;规范准确;生动形象;幽默风趣;音韵和谐
语文是一门基础性的语言学科,在语文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时刻将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运用能力作为首要任务。这就要求教师自身在课堂中运用语言的能力达到一定标准,不仅需要教师在课堂中的语言表达和运用能力达到相关标准,还要求教师能够在课堂中运用语言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且提高其学习兴趣,这样才能确保小学生学会体会语言的魅力,尽快掌握语言运用的相关知识,不断提升语言运用的能力,同时也能使小学教师的教学质量得到保证。本文中作者将对语言艺术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应用特点进行简要分析。
1教学语言规范准确
重视教学语言运用的准确性和规范性非常重要,小学是学生对语言知识及正确使用方法进行积累的重要阶段,为确保小学生语言基础掌握的牢固性,小学语文教师在开展教学工作时一定要重视语言应用的规范性和准确性,同时还要重视对学生语言运用规范性进行训练。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应该能够使用流利的标准普通话表达情感和开展教学工作,根据这一要求学校及教育管理部门需要对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工作的人员的普通话水平进行规范,普通话等级在二级乙等及以下的人员不得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工作。在进行具体教学时教师需要用清晰的语音和标准的语言对学生进行知识讲解,要确保教师在讲课时所使用的语句和词语正确无误,在对语文相关知识和语言知识进行讲解时相关工作人员需要重视传授的准确性、不能使用具有模糊性或存在歧义的语言进行教学,否则将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不必要的困扰,不利于课堂教学效果提升。另外,还要重视教学语言的简练性,力求语言表达的准确性,通过使用最简单的语言表达出最直接的意义,这样既可以节约课堂教学的时间也可以使课堂教学发挥出最大的价值,防止语言反复非学生带来抵触情绪和疲惫感。教师确保教学语言的规范性能够对学生学习语言起到一定的示范性作用,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语言习惯,规范学生语言运用的能力,使其养成良好的语言运用习惯,推动小学语言教学质量提高。
2教学语言生动形象
教师讲课的语言对课堂氛围和教学效果都有非常直接的影响,使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可以使语文课堂的氛围得到活跃,同时还能使学生的注意力得到集中。小学生由于年龄较小,其课堂注意力并不容易集中,所以在小学课堂教学中使用早已僵化的模式化语言无法达到集中学生思维的目的。采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提升教学内容的画面感,实现教学内容的情与理的完美融合。如在进行小学语文识字教学时,教师可以采用使用口诀的形式来加深学生对生字的印象,通过学生十分感兴趣的句子将生字的特征完美的体现出来,不仅确保了语言表达的形象性,还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提高。比如教师在教学生认“坐”字的时候,可以通过使用“两个小人土上坐”的口号来让学生对“坐”字的结构和形象有一个非常深刻的理解,不仅体现了汉语言的生动形象的特点,还增添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3教学语言幽默风趣
前苏联伟大的教育家斯维特洛夫认为:教育最主要的也是第一的助手是幽默。幽默不仅是趣味语言的一种,更是教育教学艺术的一种。幽默风趣的课堂教学语言更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正如调味剂中的鸡精,它可以提升课堂教学的趣味,迸发小学生智慧的火花,营造出一种和谐、活跃、轻松的课堂氛围,使小学生处于一种兴奋的学习状态,能够帮助小学生理解和掌握课堂所学的知识,有助于语文教师更好地完成预设的教学目标。此外,幽默还具有一个更重要的特征,那就是和善性。它能够非常有效地调节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使师生之间的感情更为和谐融洽。一位好的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是一位全能的演员,要使他的学生与之产生共鸣,能够共同进入到课堂教学中去。要想取得最佳教学效果,就要学会使用幽默风趣的语言。要使教学语言幽默化,教师就必须善于使“小词大用”“用大词小用”“抖包袱”等语言技巧,以达到幽默风趣的教学效果。但教师还要明白,幽默风趣不是为了博取一笑,它还要具有“高雅”的特性。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运用幽默风趣的教学语言时,一定要出于对学生的爱心,而不是讽刺挖苦,还要注意到课堂的教学内容、学生的课堂表现以及学生的层次等因素,只有这样才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课堂教学语言幽默风趣。
4教学语言音韵和谐
音韵是构成中国语言的基础要素,也是汉语的主要特征之一。汉语在朗读和日常应用中具有抑扬顿挫、回环反复和整齐押韵等特点,这些特点与音乐的主要特征都是共通的,因此我们也可以说汉语具有很强的音乐性。通过使用停顿合理、扬上得当的语言可以准确的表现和传达情感,同时也能将汉语言的魅力充分展现出来。所以,小学语文教师一定要重视在课堂中使用音韵和谐的语言,这样不仅可以增加语言表达的舒适程度,还可以活跃课堂氛围,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感受中国语言的魅力。如此一来,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在环境的熏陶下迅速掌握语言音韵表达的特点,还能引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为学生完善语文学习效果奠定坚实的基础。通过对小学语文课堂中的音韵美进行建设,学生不仅可以学习到语言知识,还能得到精神上的享受,不但可以达到陶冶情操的目的,还能对小学的审美能力及辨别能力进行培养。所以,小学语文教师一定要重视教学语言在应用过程中的音韵和谐,以确保教学质量得到提高。
5结论
综上所述,由于语文课程的小学教育阶段是学生这个学习生涯中最为基础、也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学习效果对学生其他科目的学习和日后整个学习生涯的学习效果都会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作为一门语言学科,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时重视语言艺术的运用是非常必要的。因此,要求小学语文教师重视对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语言运用素质培养,通过实践不断弥补自身在语言运用方面的不足,以此来实现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从而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目的。
作者:马丽丽 单位:黑龙江省安达市羊草镇中学校
参考文献
[1]靳艳琴.浅谈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J].学周刊,2011(23).
- 上一篇:乡镇清廉村居建设的汇报
- 下一篇:供销工作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