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的学生教育范文

时间:2024-01-30 17:57:4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的学生教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小学的学生教育

篇1

关键词:小学阶段的学生 音准 倾倾听音乐 策略研究

歌唱和乐器演奏中所发的音高,能与一定律制的音高相符,称为音准。音准的取得,有赖于敏锐的听觉、优良的乐器、精湛的技巧与适宜的演出环境。音准在很大程度上会对演唱者的演唱质量产生影响,所以在小学教育阶段有针对性的训练学生的音准,是从小培养学生音乐学习兴趣的有效办法。

一、倾听音乐是培养小学阶段学生音准的有效手段

(一)音乐本身属性决定了倾听是培养音准的有效手段

音乐是听觉艺术。音乐情感的体验和表现都是建立在聆听音乐的基础上。音乐艺术的一切实践活动都须依赖于听觉,倾听是音乐艺术最基本的特征。由于音乐艺术的这种特征,这就是决定了:

第一,在音乐教育中,发展倾听觉是最重要的事情。所以,音乐教学必须立足于倾听,把发展小学学生的音乐倾听觉,培养其对音乐良好的感受能力,作为音乐教学的首要任务,作为进行而学习音乐其他方面技能的基础。也就是说,音乐教学首先应该解决的问题是使小学阶段的学生学会倾听。

第二,音准是音乐能力培养的关键,也是沿袭音乐艺术性的重要支撑,所以音准教育一直都是音乐教育中的重点。但是在建立基本的音准教育之处,倾听音乐就是打开音准能力培养的敲门砖。因为音准的取得,有赖于敏锐的倾听觉,所以倾听音乐是培养音乐音准的有效手段。

(二) 年龄特点决定了倾听是培养小学阶段的学生音准的有效手段

小学阶段教育的主要对象,是大脑发育还没有完成,对事物认知能力还有局限性的孩子,所以一直以来小学阶段的学生教育都被视为是教育过程中的关键阶段。针对这一阶段孩子的音准教育,我们应该以充分调动起孩子的积极性作为前提;而音乐倾听教育手段的应用,无论对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还是培养孩子主动学习的能力都有很多实际意义。音乐课上,小学阶段的学生主要是靠听来学习歌唱。教师的范唱、伴奏乐器的选择、使用的科学性和准确性直接影响小学阶段的学生学习音准和掌握正确的唱歌方法。

二、通过倾听音乐来培养小学阶段的学生音准的策略

音准教育的过程中,由于乐理的本身存在枯燥和乏味的属性,所以很难在小学阶段开展。吸引小学阶段的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小学阶段的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小学阶段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小学阶段的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却成了小学阶段的学生教育的终极目标。为了让孩子告别传统音乐教育给他们留下的印象,所以采用了以下方法,实现为小学阶段的学生带来音乐饕餮盛宴的目的。

(一) 用倾听音乐激发孩子对音乐学习的热情

在小学阶段的学生音乐教育过程中,为了打开他们对音乐的认知,笔者采用了音乐和儿歌欣赏的方式让学生们对音乐和儿歌进行欣赏,以实现学生产生心灵共鸣的目的。音乐欣赏笔者采用的是奥斯卡获奖电影《怪物史莱克》当中的主题曲和插曲旋律。当《怪物史莱克》当中的主题曲和插曲旋律在音乐课堂上一经播放,就引得孩子们忍不住手舞足蹈起来,充分的激发出孩子们的学习热情。

(二)用倾听音乐培养孩子的基本音准能力

儿歌欣赏笔者采用的是经典曲目《小燕子》。因为儿歌讲究的是轻松明快、曲调活泼、节奏感强、歌词简单易懂,所以采用多数孩子们在家庭教育中就已经接触过的《小燕子》让他们欣赏,在课堂上播放时,很多孩子就随之哼唱起来。孩子们在倾听、欣赏、随着哼唱的过程中,虽然教师没有过多强调音准,但是孩子们通过欣赏示范歌曲的方式,采用模仿的途径,自动纠正自身音准方面出现的问题,实现小学阶段的学生音准培养的“润物细无声”的目的。

(三) 通过倾听乐器培养孩子们的音准

虽然小学阶段的学生,大脑发育并不完善,但是这一阶段的孩子却具备自己调动听觉、自我校正音准和节奏的能力。所以教师在应用倾听音乐,培养孩子音准能力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孩子的这一生理优势,发挥倾听音乐对培养孩子音准能力的催化作用。例如:教师可以在小学阶段的学生音乐课堂上采用钢琴、电子琴等进行伴奏,利用这些乐器的标准音高,有效地引导小学阶段的学生去感知音的高低、长短和音色等音乐要素,训练学生在倾听音乐过程中的音准。

(四)通过倾听多媒体音乐培养孩子们的音准

多媒体教学,可以提高小学阶段的学生音准教学课堂的趣味性,帮助教师吸引孩子在课堂上的注意力,从而激发孩子对音乐的学习热情,培养孩子们对学科的兴趣的目的自然就达到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是通过播放动画或者是有关课件的形式开展。首先是对学生的注意力有效吸引;然后通过将对媒体教学与小学阶段的学生知识的有机结合,让学生以一种喜闻乐见的方式,在观看动画或者课件的过程中,默默地掌握小学阶段的学生的有关知识,教师要针对课件中小学阶段知识的重点、难点进行强调,实现学生对重难点知识的印象的增强。

三、结语

小学阶段音乐教育中的倾听音乐环节,是建立起孩子对音乐基本认知的关键,通过倾听音乐初步建立起孩子对音准的把握,也是音准教学在小学阶段的学生音乐教育中的有效途径。所以小学阶段的学生的特点决定了倾听是培养小学阶段的学生音准的有效手段。

参考文献:

[1]李淑清.论音乐教学过程的动态策略[J].艺术教育,2009,(02).

篇2

关键词: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学生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18-072-1

在有些课堂中,教师更多的是用自己固化的角来看待小学生英语学习,常常用成人的语言水平来要求儿童,自己的不解就是儿童的不解,自己认为简单明了儿童也应该如此。教师在英语教学设计中忽视了儿童的主体地位,没有了解儿童的教育教学注定是失败的。本文尝试着对小学英语课堂设计必须从儿童出发的教学策略研究。

一、情境设计引领儿童快速入“境”

没有生活化的情境,英语就成了枯燥的记忆和重复。新课程标准实施之后,教师们都尝试着改变以往的传统教学模式,英语学习不再是记多少个单词,背多少条语法规律,而是在有趣味的情境中“自然”地学会英语,把应该学会的知识点回归到生活化的情境中去。可是,有些教师是画虎不成反类犬,许多情境是虚设,是摆设,根本没有从儿童角度出发去为儿童创设情境,情境设置的目的是有助于儿童进行课堂学习的,而不是给儿童的课堂学习添置更多的“障碍”。

我们来看这样一节英语课的情境创设。在教学《牛津小学英语》5A中的Unit 8 A camping trip中,教师一开课为了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camping trip”上来,就以自己为“例子”进行free talk: Whos she?当学生认出是自己老师后,教师让学生猜测:Guess, whats my favourite colour? Whats my hobby?机灵的学生很快就猜到了,教师说了“这么多”,就是为了引出这节课堂的“主角”――Go camping。有些儿童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猜这个干嘛?有些儿童的兴趣被老师的自由交谈而转移了。教师继续引领:Lets go camping. OK?

学生的回答必定是OK,谁敢说No呢?在后面听课的老师也为这样的情境创设而会心一笑:何必这么费劲呢?还不如开诚布公。这样的教学情境创设是失败的。

其实本课的教学情境可以这样创设:Were going to go camping. Do you know camping?此时的情境问题旨在调动学生已有的野营直接或者间接经验,随便聊聊,意在渲染课堂氛围,等到所有学生的胃口被成功“吊起”后,教师再出示相关的野营图片和物品,让学生加深间接体验:野营很有趣!紧接着,教师就要抛出本课话题:Do you like to go camping? Camping is very funny. Lets go camping.OK?此时的OK才是内心的真正呼声。What do you need?在了解野营之后,学生才能顺利进入教师创设的情境,进行后续学习活动。

小学英语教学设计中情境的创设不是花架子,不是为了吸引听课者的眼球,而是切切实实要创设合适合理的教学情境,充分调动儿童的各种感官参与到学习中来。

二、情境活动围绕儿童趣味横生

低年级儿童喜欢游戏之类的学习活动,而不是安静不动地端坐着学习。因此英语课堂教学设计出来的活动宜用听和做的游戏为主,把所学的单词和简单句型置放到歌谣、游戏当中去,定能让儿童立刻参与到课堂学习活动中来。低年级的儿童的语言能力比较薄弱,不能进行比较复杂的语言交际,课堂教学设计出来的言语交际训练活动大多以两个人交流为主,跟同伴交流,跟老师交流都是一对一,而不是全体学生一起附和。例如教What do you like?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同伴之间互相操练,然后全班交流时用问老师的方式进行,老师不是当众回答而是悄悄告诉所问学生,这样大大激发儿童的好奇心,激励更多的儿童运用刚学到的新句型来问。

中年级的学生不再满足于单一的课堂小游戏,经过低年级的词汇和简单句型的积累,可以逐步让儿童尝试在小组内进行言语交际,在适宜的时机增加言语对话次数。如在4B 的Unit 3 Whats your job中,为了让课文的对话变得精彩,笔者创设的教学情境是:30年以后当同学们重新聚在一起,大家互相询问职业。穿越时光的隧道,学生们对未来充满了好奇和想象,那时儿童的身心都在憧憬未来,而不是为了完成老师交给的口语任务。如果仅仅是按部就班地问“Who can show us?”儿童根本就没有表演的欲望,更甭提言语的运用和生成。

高年级的教学活动设计要更有挑战,提高难度会让他们体验超越别人的成功感。在5B Unit 9 The English Club学完后,笔者设计了Write环节,学校的英语俱乐部开始招生,请你写一段自我介绍。举一反三的英语教学活动让儿童在读读写写中提高了运用语言的能力。

三、作业布置促进儿童全体发展

篇3

关键词:小学数学;愉快教学;教育;方法

经过心理学家研究得出:学生学习的知识与学生的生活越贴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越高,接受知识的速度就越快。利用各种方法使学习兴趣化,学生的学习兴致就会高涨。

一、利用多媒体课件

小学生是最纯真的一群孩子,他们活泼可爱并且好动,很多东西虽然不能直接吸引他们的目光,但是他们又对这个世界上充满着好奇。多媒体教学直观生动,更能引起小学生们的注意。借助多媒体的特点,可以运用声音、动画、图片等可以把小学生的目光紧紧的吸引住。

二、制造矛盾,激发学习热情

很多时候我们发现,强迫自己去做某件事的时候,心里会有莫名的压力,并且开始烦躁、易怒失去耐心,小学生也是这样的。这种压力无助于学生自主学习,还有可能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换言之,如果学习不再是压力,而是成为学生迫切需要的,学生就会快乐地投入到学习中去。所以,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内心,制造出一些矛盾,让学生不自觉的因为一些问题讨论起来甚至是争论。这些都不是坏事,当他们意见不统一时,就会自己去学一些知识证明自己是对的,从而达到学习的目的。例如,探究“能被3整除的数有什么特点”这一问题时,教师先让学生用3、4、5三个数组成能被2和5整除的数,并说出能被2和5整除的数有什么特征?然后再探究这三个数能不能组成能被3整除的数,又有怎样的特征呢?他们想到了个位上是3、6、9,但是13、16、19并不能被3整除,他们迷惑了,学生迫切的想知道这是为什么?还有能被3整除的数到底有什么特征?学生渴望获得这个知识,学习热情也高涨。

三、在游戏中完成教学任务

小学生这个年纪玩心都会比较重,但是我们这个时代竞争太激烈了,父母在孩子们很小的时候就将他们送到各种补习班,使他们失去了很多玩乐的机会,正因为如此,我们要将学习游戏化。例如,在上课之前就告诉学生在家里或者在身边找到长方形的东西,让学生在寻找中充分明白长方形的概念,在这期间教师可以将有关长方形的知识讲给学生们听。这样他们不但不会觉得学习枯燥无趣,反而会激发学生探寻知识的热情,岂不是一举两得。

运用愉快教育,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要牢记一句话:好学生是夸出来的,正面的鼓励对学生的影响远超过责备。使学生在学习中不断地得到成功的喜悦,获得心理的满足,这也是愉快教学的目的。

四、优美但又不失幽默风趣的语言表达

我们都知道数学是思维逻辑性很强的一门学科,但是对于小学生而言各个方面的能力都有所欠缺,很多知识都无法直接理解,这时如果数学教师讲课用的语言是语文教师的水平,在语文课上又能用到数学的逻辑思维,各学科之间的互相运用、交叉对培养学生的能力有很大帮助。例如,在学习三角形的时候,可以这样表达:蛋糕店里的美味蛋糕,使同学们想到了什么?在学习圆的时候,可以这么表达:耀眼的太阳,皎洁的月亮,平时吃饭的碗,我们的世界因为有了这些奇妙的形状变得丰富多彩。一个教师讲课如果幽默风趣的话就会吸引更多的学生听讲。比如,我在讲“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这个知识点时,我就会举个让人捧腹大笑的例子“扔出一个肉包子,为什么狗会直线跑过去吃?这就验证了我们的这条定理因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学生听了果然哈哈大笑。

五、在生活中发现数学的美

如果我们真的走进了数学的世界,你会发现数学的世界中有好多有趣的,具有美感的东西,学会感受数学的奥妙和乐趣,还可以提升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信心。例如,“轴对称图形”,我们生活中有很多的轴对称图形。而且有些东西不对称就是不好看,我们纸折的星星、千纸鹤、小衣服、船等,不对称了就不存在美感了。通过这些,加深了学生对对称轴的理解,“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就更加深了印象。

以上所述介绍了很多愉快教学的方法,还有作用和意义,但是绝对不是寥寥几句能够把愉快教学法说明白的。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不断地积累和实践,找到最好的并且适合学生的愉快教学法。总之,小学生的头脑是有待开发的宝藏,等待燃烧的火把,使其对学习燃起兴趣是我们开采宝藏的第一步。所以,在数学教学中运用愉快教学法是正确的做法,应积极地开展这一教学方法,让学生对数学的学习更加有信心,更加有兴趣。

参考文献:

[1]李善森.小学数学教学的几点策略[J].基础教育研究,2012(2):62.

篇4

一、“生活即教育”――寻找生活中的数学,让生活走进数学课堂

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思想告诉我们:生活就是教育的内容,为生活而教育,在生活中找教育。教育的对象是生活的,教育的环境是生活的,教育是为了生活服务,因此就要用生活的教育方式。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就要从精彩的生活中捕捉现实,感受精彩,创设生活化的情境,让孩子去留心观察。我们的立体可能是孩子非常了解的生活现象,也有可能是他们全然陌生的事或物,这就需要教师具有敏锐的感悟能力,寻找生活与数学的结合点,让学生不仅是在学教材,更是在感受生活、领悟生活,让生活成为学生的大教材。

我们老师在教学的时候,经常会遇到一些数学名词,有些词语在学生的印象中很抽象,也没有什么办法去更好地理解,例如,在六年级的数学教材中,有一段关于“百分数”的知识,我在教学中就充分让学生从身边的物体来认识和学习“百分数”。先让学生在上课之前,自己在商店、家里各个地方找到包装上带有“%”标志的瓶子(饮料、酱油、酒、醋……),在课堂上,让各位同学说说自己找到的带有“%”的数字――“百分数”,并且,在教学百分数的意义后,再用这些百分数说说每个包装上“百分数”的意义,整节课堂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这样的课堂教学让我觉得:因为熟悉,所以学生感兴趣,因为可以看得见,所以学生学得简单,因为简单,所以学得认真,学有所获!

本来让学生很陌生的数学名词,在生活中竟然就在我们身边,近得看得见,是生活让它们离我们这么近!

二、“生活即教育”――让数学与生活紧密相连

陶行知先生认为,生活即教育。生活中的你处处都在与数学打交道,如你去商店为妈妈买一些生活用品;算算自己的体重与身高;去和同伴分一块蛋糕……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该注重学生与生活的“对话”,要注重对生活经验的提炼和再造,要将学生的视野引入到更广阔的生活空间,进而培养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离不开各种各样的图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圆……这些图形是数学中美丽的图画,可是它们也给我们学生的学习带来了麻烦,各种公式、定理全部要学生通过自己的小脑袋去想象,有时候会是一件很麻烦的事情。那么怎么样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有P这些图形的知识呢?首先,我会带着学生一起动手做一个模型,一模在手,可以看得见的知识,远比需要不停想象的知识更容易让小学生掌握吧!然后让学生回去找这些图形在生活中的实例,可以带实物,也可以用图片,教师也可以用幻灯让学生把这些图形放在眼前,相信每一幅图片,每一个实物都会在学生记忆里留下深刻的印象!最后,还可以给学生布置这样的作业,用自己的画笔,用自己学过的图形,画出心中最美丽的图画!因此,通过陶行知教育思想“教学做合一”方式,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表述能力、发现问题能力和创设性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可以得到有效的训练和提高。

三、“生活即教育”――在亲身实践中体验“生活数学”

陶行知先生特别重视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他提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观点,并毅然决然地将自己的名字由“知行”改为“行知”,可见他坚决的态度和立场。他认为“生活教育”最根本的原则和方法就是“教学做合一”,即根据学生的生活需要而教、而学,通过生活实践来学,从而使学生获得真正的知识,进而收获到口眼手脑并用的功效。同样,在《新课程标准》中我们也常能看到“体验”这个词语,这也表明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进而学会学习,是课堂教学改革的必然。

篇5

[关键词]:小学科学 生命教育 素质教育

作为一名小学科学教师,我常常感觉到自己肩上的责任重大,小学科学作为一门科学启蒙的学科,又与学生认识世界,健康成长关系密切,因此,利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给学生进行生命教育,是科学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本人结合自己的一线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具体做法。

一、从细节入手,让学生体会生命教育就在身边

小学阶段的孩子不论心理还是生理都不成熟,教师在进行生命教育时如果长篇大论、侃侃而谈,只会让学生感觉到不切实际,假大空,也就不能起到真正教育的作用,因此,教师首先从细节入手,让学生体会到身边的生命教育,这样就会引起学生的共鸣。

在讲解《水与动物》这节内容时,我并没有脱离生活的实际,而是结合一个班级的一次事件展开,我任课的一个班级,在布置教室的时候有一个小鱼缸里面养了几条鱼。有一次,不知道是学生无意还是有意,鱼缸里落下了一个彩色粉笔头,让人感觉一切是那么不和谐。上课时我发现了这个问题,我就以这个事情为切入点,给学生讲了“水与动物”这种共生共存的关系。鱼缸是小鱼生活的空间,水是小鱼赖以生存的资源,当粉笔落入鱼缸,无疑影响了小鱼的生长,而且水源也被污染。

虽然丢粉笔的同学可能是无意的行为,但是影响到了小鱼的生存,如果江河湖海中的鱼都因为人类的过度捕捞与环境污染而消失殆尽,那么最终受伤的还是人类自己,因此,我们要从热爱身边的小生物开始。从这个例子入手,学生们受到了很好的教育,当这节课上完以后,我和几个学生一起给小鱼换了新鲜干净的水,又给了学生一次启发,让生命教育不仅仅停留在课堂教学中,也落实到行动中去。

二、生命教育要灵活多样,让学生体验生命的丰富多彩

作为一名小学科学教师,应该把对学生的生命教育贯彻到小学科学教学的始终,而且要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不论采取哪种形式,教师都力求做到让学生比较轻松地接受,能够调动起学生的兴趣,这样的生命教育才能够“润物细无声”,才能够更加有效。

例如,在讲解《神奇的蛋》这一内容时,我并没有仅仅局限于教材知识,而是搜集了市面上的一些“蛋”,诸如鸡蛋、鸭蛋、鹅蛋等,在课堂上给学生进行展示,而且通过多媒体技术,给学生展示了鸡蛋孵化成小鸡的过程,让学生对神奇的蛋有一个深刻的认识,如果到此为止,那么生命教育便无从体现。笔者结合了市场上经常看到一些五颜六色的小鸡仔在售卖,许多小朋友买来这些小鸡仔作为耍物,导致小鸡仔很快死亡。通过这个事情,教育孩子应该珍惜小鸡的生命,杜绝购买这种作为宠物的小鸡仔。

在讲解《身体的结构》这一内容时,我采用了让学生亲身体会的办法,让学生热爱自己的生命,不要轻言放弃生命,也不要自残自己的身体。主要是通过小游戏,让学生体会到生命的价值与意义。首先让做体验的孩子蒙住双眼,在一个小范围进行行走,让学生热爱自己的眼睛。然后让学生用一只手进行操作,学生体会到了一只手的不方便。

空洞的说教,枯燥地讲解既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让生命教育流于一句空话,最好地办法是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让学生自己去亲身感悟与体验,这样生命教育才是有血有肉的教育,也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

三、生命教育应该走出课堂,走进自然

教师仅仅在课堂教学中进行生命教育,无疑有说教之嫌,虽然可以借助多媒体等手段丰富课堂,但是也让生命教育不是那么有说服力。因此,科学教师应该结合学科特点,给学生创造走出课堂,走进自然的机会,让学生真实地体验到生命的价值。即使没有这样的机会,教师也应该让学生不局限与课堂,而是要走出课堂。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曾经尝试让学生观察身边的生物,这即使教材内容之一,也是比较容易的接近自然的机会。利用春暖花开,让学生走出教室,走出校园,走向田野,观察在万物复苏的时刻,身边的各种生物,不管是叫得上名字的,还是叫不上名字的,都可以让学生去观察,也可以选取部分植物的茎叶做成标本,或者仅仅是夹在书的某一页都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

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离开生命的自然,仅仅剩下人类的自然都是可悲的。因此教师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要巧妙地给学生渗透生命教育,让学生感受自然,感受生命,要教育学生热爱生命、尊重生命,与自然和谐相处,真正做到把自然当做自己生命的一部分,像热爱自己的家人一样热爱自然。

参考文献:

[1]邓太平.新课标下小学科学探究性学习教学方法的探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15).

篇6

关键词:小学数学 后进生 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5(c)-0000-00

小学数学这门基础学科,对于部分小学生而言,数学是相对来说较难的一门学科,这就导致了许多小学数学后进生的产生。现针对如何做好差生转化工作,提高数学教学质量,谈谈自己的一些粗浅的看法。

1 小学数学后进生的主要表现

作为在教育中普遍存在的后进生转化工作,一直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数学本身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导致很多学生不喜欢甚至抗拒上数学课,后进生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1)心理障碍因素,自卑,抗拒学习。后进生经常受到来自教师与家长的批评,从而感觉到很多失败的情绪与感受,极易有自卑心理产生,对学习数学不感兴趣,思想上不求上进,学习数学不认真。兴趣缺乏,厌恶数学学习,不能在课堂上集中注意力,导致学习成绩越来越不理想。(2)学习方法不正确。后进生经常会因为没有正确的学习方法而不得不利用死记硬背的方法来学习。不愿意动脑筋。(3)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后进生在学习中一般缺乏积极性,具有很强的依赖心理,很少有主动学习的好习惯,没有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习惯,知错不改,甘于落后。因此,针对以上几点,作为教育工作者而言,应该对这些后进生的问题进行充分的认识,深入分析其成因,然后积极的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

2 后进生群体的转化策略

数学是一门具有科学性、严密性、抽象性的学科。正是由于它的抽象性,造成了后进生形成的主要原因。但同时后进生转化工作是一项艰巨、复杂的工作。要有效地转化后进生,首先必须关爱后进生。因此,在对后进生的教育转化工作中,教师必须了解掌握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从兴趣爱好出发,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1)激发后进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小学数学,是学生认识数学这门课的开始,如果开始就给学生不好的感觉,那么他学起数学是会感到非常困难的,特别是后进生,因此,培养后进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显得尤为重要。例如,教师在教学中首先要转变观念,针对后进生设置对应的问题,当学生取得进步时,教师要及时鼓励,增强后进生的学习兴趣及信心。(2)分别对待,因材施教。教师在数学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成绩水平等并且结合数学教材进行分层教学,同时要全面了解后进生的成因,坚持从学生实际出发,有针对性的帮助。因材施教,把激发后进生内在的学习需求贯穿于课堂教学始终。长此以往,有利于培养后进生的学习信心。(3)教师要适当降低起点,分散难点,狠抓“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基本技能”。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各个环节,教给学生基本的学习方法。降低后进生问题的难度,狠抓后进生的基础教学,在他们进行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更加深刻地掌握所学习到的知识。(4)精心安排内容,注意针对性。一是要注意温故知新,为后进生学习新知打好基础。对后进生的作业批改上力争采用先批面批,发现问题,及时纠正。(5)结对互助,是转化的捷径。实践表明,在对后进生的转化过程中,同学互助是一个很好的途径。可根据各个班级的实际情况组成互助小组,可以一帮一,也可以多帮一。动员优等生与后进生结对子,帮助他们提高学习成绩,做到“一人进步大家乐。”学生当小老师辅导时,后进生表现出极高的兴趣,因此,学生之间的互助更有利于后进生学习的进步。

3 分层教学有效的完成教学目标

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数学基础、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学习成绩的差异和提高学习效率的要求,结合教材和学生的学习可能性水平进行分层。让各层次的学生都积极参与、思考,让学生在课堂上保持最佳的学习状态,将收到较好的学习效果。(1)结合实际,授课分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对后进生重点进行基础教学,例如数学概念,基本计算能力的讲解,开展第二课堂,对后进生进行课后辅助等,有利于促进后进生的学习。最终提高班级的整体数学实力。(2)作业分层布置。数学教师应给每个学生挑选适合于他的问题,结合学生当前掌握的知识,推动学生从不同方面进行分析研究,调动其发散性思维。让不同的学生做不同的练习,但教师不宜催促学生追求解题的数量,要让每个学生经过努力都能成功。例如在学习了单式、复式条形统计图后,要给学困生学生设计一些已绘制了统计图的一部分,让学生补充完成另一部分;使后进生完成为其“量身定做”的作业,真正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从而增强后进生做数学作业的兴趣,提高数学作业的质量,进而提高数学教学的质量。(3)评价分层,有效地调动了各层次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的评价一定要做到公平、公正、客观、准确。因为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对于学生而言至关重要,甚至是权威的。数学作业评价中,教师不仅要关注后进生的数学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发展过程,有机地将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结合起来,这样后进生就会处于一种宽松的气氛中。这种放松的状态是学生思维最活跃、最便于学生再创造的状态,有效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4 结语

“千里之行,始于脚下”。 值得注意的是后进生的形成非一两天的事,要转化更不可能一步到位。因此后进生必须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学。同时教师也要对这些暂时掉队的学生多一些爱心,以理解的心去接近他们,爱护他们,做深入细致的工作,因势利导循循善诱,以期盼的眼光鼓励他们,鼓励他们积极向上,努力学习,把后进生转化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这样他们一定会重新归队的。

新课改理念强调学校和教师的教育要面向每一个学生以促使学生素质的整体提高和全面发展。“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河,无以成大江。”后进生的基础差、接受能力差,因此教师必须有足够的耐心认真细心地加以引导和培养,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鼓励他们积极向上的心态,树立转化一个后进生和培养优生同样重要的信念,相信在我们的不懈努力下,一个个后进生都能抬起胸膛,走向美好的人生大道。

参考文献

[1] 周明海.春风化雨 润物无声――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后进生的转化[J].考试(教研版),2007(06).

篇7

关键词:生本教育理念;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研究

小学教育作为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和关键阶段,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尤为重要,但是目前我国的小学语文教育相对死板,不够创新,对学生兴趣和能力的开发远远不够。结合生本教育理念,构建新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就非常紧迫。

一、生本教育理念的概念

所谓生本教育理念,即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指的就是教师将自己认为学生可以自主学习的部分分配给学生,让学生通过主动学习来解决问题。这种生本教育理念,就是用生本教育代替师本教育,不仅是尊重自然和生命的体现,更是对儿童天性的顺应和支持。

二、关于生本教育理念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理想建构

生本教育理念实质上就是教师把课堂主动权交付给学生,学生依靠自身努力或者小组合作的方式独立解决问题,教师的作用不再是主动灌输知识,而是调动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积极性,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因此,笔者主要从以下三点探究生本教育理念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理想建构:

1.生本教育理念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目标应当是唤醒生命

虽然小学生无论知识面,还是学习能力,都有所限制,需要教师的悉心传授,但是,这并不代表着教师可以完全按照自己的思维将知识强行灌输给学生。作为小学教师,最为重要的不是专业知识,而是唤醒学生的能力。而针对小学语文阅读,应当唤醒小学生两个方面的思维:一是唤醒小学生的阅读意识,小学语文阅读往往是丰富多彩的,对学生的吸引力也是最大的,教师应当一改过去强行灌输的方式,而是通过创设情境和课堂氛围等方式,来激发小学生的阅读期待和阅读兴趣,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小学阅读之中;二是唤醒小学生的生命感悟,让小学生学会阅读,学会在阅读中获得快乐和知识,并且通过阅读发现和感受美好的事物,这才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让学生主动去学习知识,才能真正体会到阅读中蕴含的情感。

2.生本教育理念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本质应当是和谐生态

生本教育理念下,小学语文阅读应当是追求自由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整个阅读过程应当是和谐生态的,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目的是保障小学生快乐自由的成长。生本教育理念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应当是两种过程:第一种是师生主动交往的阅读过程,师生之间有效阅读交往的前提应当是自由和谐、轻松自在的阅读氛围;第二种是情感和认知和谐统一的过程,小学语文阅读的情感与认知和谐统一的过程,就是满足学生好奇心的过程。

3.生本教育理念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价值归宿是只想生活

真正的教育,应当是和生活融为一体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要想生活化,应当通过创设生活化的阅读情境,来帮助学生结合实际生活来阅读和理解文本,进而引发学生的情感和实践。生本教育理念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价值归宿详细而言,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课堂教学要源于生活,作为小学语文阅读教师,应当想办法将教学内容联系生活、面对生活,并最终指向生活,从而让学生不仅学会书本知识,更学会如何理解生活和表达生活;另一方面是教学要回归生活,提高生活水平,因为小学语文阅读的内容大多都是生活真实情境的再现,教师应当引导学生通过阅读,积累生活经验,并且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之中,让小学语文阅读课堂充满生命力。

三、生本教育理念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实践和案例分析

1.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要以生为本

以生为本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应当包括以下三个环节:

一是准备阶段必须融入“生本”。首先要对小学生的学习能力、知识经验、学习兴趣、学习态度以及问题困难等进行了解和分析,进而了解学生感兴趣的阅读形式和知识点,来为课堂教学打好基础。同时,还应当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主,让小学生分组学习。

二是通过情境创设来引入课题。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对话题予以确定,也就是对课文内容的核心进行确定,通过视频或者图片等多媒体形式,将学生引入情境和角色;第二个方面是各抒己见,鼓励学生主动表达自己的看法和问题。

三是引导小学生通过阅读课文来获得感悟。主要方式有自读自悟、小组合作和展示汇报三种,来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感悟。

2.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评价要凸显生命质量的提升

主要包括三个部分:一是要对儿童生命力有所彰显,帮助小学生体会学习和生活的快乐;二是进一步拓展小学生的阅读空间和范围,注重对小学生精神层面的引导和教育;三是要通过小学语文阅读教育进一步提升小学生的语文素养,进而有助于学生未来的学习和发展。这些语文素养主要包括丰富的词汇量、宽广的知识面、准确流利的表达、丰富的情感和优秀的写作能力。

小学语文教学中,最为重要的就是语文阅读课程,这也是历年来教育研究的关键点之一,生本教育理念集合了多种理念的优势,非常有利于提高小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造力,让小学生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快乐和经验,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侯春光.生本教育理念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研究[J].新课程・上旬,2015.

2.姜文英.生本教育理念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研究[J].新课程・上旬,2016.

篇8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感培养;有效策略

培养学生的数感是《数学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良好的数感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基础。学生具备良好的数学素养,才能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克服对数学的恐惧心理,敢于攻克数学难题,扎扎实实学好数学。小学教师作为引导者,要根据数学教学内容,指定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案,让学生在数学的学习中培养自身的数感。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学习现状

通过对大部分文献和相关资料的查阅,在许多小学生中,大约有70%左右的学生对数学缺乏兴趣,包括很多数学成绩比较优秀的同学,学生们普遍对学习数学有一种恐惧感,对学好数学没有信心。许多学生对学习数学采取题海战术,但大量的数学题使学生做起来疲惫不已,恐惧和逃避已经成为大部分学生对学数学的感觉。笔者认为小学生学习现状有以下几点:

1.学习数学没有主有

许多学生只是被动地学习数学,并没有对数学产生兴趣。在学习数学这门思维能力较强的学科,大部分学生根本就没有掌握学习的主动权。主要表现为课前不预习新的数学知识,对自己的数学学习情况没有一个详细的计划安排。每一天只是等着老师来上课,被动地接受老师课上的知识,有的学生甚至不清楚老师上一堂课讲到哪,下课后也没有及时地复习课上所讲的知识。

2.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

对于任何学科,都要踏踏实实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把知识基础打牢。比如有些觉得自己数学学得不错的同学,就不重视数学基础知识的学习,不加强自己对基础结题技能和基本方法的积累,老师讲过的重点题,经常在心里大致默算以下,或者只了解解题方法而不实际动手写一遍,到了真正考试的时候就会经常出错。还有的学生只注重难题,轻视基础题,不把自己的基础扎扎实实打牢。

3.学习方法不科学

学生们对学习数学存在一个误区,认为采取题海战术就能学好数学,其实不然。数学的学习就如同盖楼,首先要把根基打牢,要从基础知识入手,要对每一个概念、法则、公式的来龙去脉都要掌握的清清楚楚,切记不能死记硬背。然后有了基本知识,就要开始结题,多认真分析每一个类型的数学题都是怎样的解法,认识到每一个题真正的考点在哪里,采取题海战术,现在市面上的数学辅导书五花八门,质量良莠不齐。大量做题对知识也是一知半解,要真正看出出题人考察的知识点,万变不离其宗。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数感的培养的意义

数感是一种感觉,在《数学课程标准》中第一次明确地把数感作为数学学习内容提了出来,可见培养学生数感的重要性。数感就是一个人对数的含义和运用的感知能力。培养小学生具有良好数感,可以让小学生对数的含义和运算有着很强的灵敏度。面对数字运算,能准确地做出反应。良好的数感可以是、让学生形成一种数学素养,对数学这门学科的感悟更深,锻炼学生的空间观念、符号意识、数据分析能力、运算能力、推理能力、创新能力等素养。拥有了数感素养,在进行数学活动中,学生可以对数学问题做出准确的反映,把自己置身在数学情境中,准确、迅速、敏捷地运用最优的解题方法解决问题。所以培养小学生的数感是数学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

三、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数感的有效策略

1.为学生创设相关的数学情景,激发学生数感

对于小学生来说,数学这门学科的学习,具有一定的思维性和逻辑性,如果单一地只是让学生看题、解题,不饿能够让他们很好的掌握知识点,对教师讲课就造成了困难。如果在学习数学时,老师为学生建立了相关的数学情景,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就得到了提升,学生对情景中渗透的知识点就会更加印象深刻,数感能力也就相应地提升了。教师在对教学情景的创设中,要从学生的理解能力和知识点难易的具体情况出发,设计合理科学的教学情境。可以在讲课前向学生展示相关的动画或者引人思考的故事,将学生带入创设的数学情景中,吸引同学们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动画和故事背后所包含的数学问题,从而锻炼了学生的数感能力。

2.引导小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获取数感

任何学科的学习都离不开生活,学习各种各样的知识就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所以小学生数感的培养必须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数学知识可以充分利用到生活经验中。比如在学习阿拉伯数字时,0-9任意组合形成无穷无尽的数字,0-9图案各有特点,可以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找出生活中的阿拉伯数字,广告中的数字,建筑物中的数字,地图中的数字等等,让学生理解到阿拉伯数字在生活中的重要之处,这样在学生的以后生活中,遇见有鲜明数字感觉的物体或者情景,就会自己主动联想思考数学知识,学生的数感能力得到提升。

3.将图形和数学教学结合

小学生对各种各样的图形有兴趣,在数学学习中对有很多图形的内容会更乐于学习。图形更加直观,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可以在解决数学问题时让学生动手实践。比如涉及到数学中的相遇问题,应培养小学生的画图能力,根据画图更加清晰,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还有一些求图形周长、面积的题目,要鼓励学生看图学习,没有图形的结合,学生很容易把各种公式记混,必要时可以领着学生们亲手测量,亲身感知各个图形之间的关系,这样可以让小学生们对知识有更加深刻的认识。既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数感素养。

四、结语

总之,在小学教师的教育下,提高学生的数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数学课程的学习是学生锻炼思维能力和逻辑能力的重要途径。小小的数学学科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有重要帮助,培养学生的数感,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核心素质,进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对于培养我国栋梁之才具有深远意义。

参考文献:

[1]刘淑丽. 试论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数感的培养[J].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 2017(3).

[2]李建英. 试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J]. 小作家选刊, 2017(3).

[3]刘义.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数感的培养研究[J]. 数学大世界旬刊, 2016(12).

篇9

一、合理用好教材,体现数学生活化

数学来源于实际生活,但有时与实际生活又有一定的距离。在目前的教材中,有很多数学素材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有一定的距离,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如:一年级《认识人民币》的内容,教材中出现了“1分、2分、5分”的分币,实际上在现实生活中分币已经很少用到了,而且现在的学生可能对分币都没怎么见过。课前我做了一个调查去了解,虽然有的小朋友知道超市里的价钱上有,但是一年级小朋友几乎没见过分币。所以我重新整理教材内容,选取了学生的一些生活活动进行教学设计,如:让学生带来真实的人民币,在教学中创设“现场兑换人民币”、“公交车上买票”、“超市购物”的模拟情景,全班学生时而小组活动,时而全员参与,就像真实生活中那样,课堂上的氛围非常活跃,学生发言相当积极,充分让每个学生认识人民币、体验人民币的用处、感悟数学的趣味和价值。因此,作为教师要善于重组教材,将课本知识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沟通起来,使数学生活化。教师要摒弃“把教材视为‘圣经’”的传统教材观,把教材看作是师生对话的“话题”,一个引子,而不是课程的全部,教材是可以超越、可以选择、可以变更的。数学教学时,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一些学生熟悉的数学知识的生活事例或生活原形,而且在选择学习材料时应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通过学习材料和学生经验之间的比较,把握好两者之间的关联,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而且还有利于学生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还原成可见、可触、可感的具体的形象,从而有利于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

二、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新课标强调要加强学习内容及客观世界联系,关注学生兴趣和经验。”学生的生活经验是最天然的自然资源,在生活的过程中可以自然获取,而我们的数学是来源于生活的,对于生活和数学这二者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因此,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我们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素材,如果离开了生活,数学教学就显得太过于苍白!然而,在情境中学数学,是学生最感兴趣的;贴近生活去学数学,最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小学生的生活经验虽然有限,但是数学学习不可能脱离现实生活,在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学习内容,创设一些生活情境,让学生感悟到数学问题的存在,从而激起学习的欲望。

三、数学问题生活化,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新课标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不能单纯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已有的观念和意识有时往往难以解释和接纳新的概念和方法,教师必须把教学材料能动地进行加工。当数学问题与学生生活中的实际背景有关时,可以提供与数学问题相联系的实际模型,让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思考。创设运用数学知识的情境,给学生更多实践活动的机会,有助于学生更全面、准确、深刻地理解数学知识,提高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如教学“分一分”时,可以设计在课堂上整理自己的书包,让学生经历分类的活动,在活动中使学生体会分类的思想方法,感受分类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和数学价值;又如五年级复习课时,可设计一个“买门票方案”的活动,A方案:成人每位120元,小孩每位40元;B方案团体5人以上每位80元,有3位成人和7位小孩,你认为怎样买最划算?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买门票方案”。经过讨论,学生可能会想到多种方法:

方法一:120×3+7×40=640(元);

方法二:80×(3+7)=800(元);

方法三:安排3个成人2个小孩买团体票,再安排5个小孩买A方案的小孩票,共40×5+80×(3+2)=600(元)。因此费用最低600元,采用这种方案购票合算。

篇10

关键词:高校公共教育学教学;学生;主体性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展开,我们的教育观念得到了新的洗礼,以学生为本,提倡素质教育成为我国基础教育的主流思想,要使新课程改革真正落实,教师的素质是否能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然而反观当今大部分师范院校的必修公共课——教育学的实施现状,并未从根本上与新课程改革相匹配。其首先表现就在于公共教育学教学中的学生被动的学习地位上。 

一、高等学校学生主体性的基本内涵与现状 

高等学校学生主体性是指高等学校的本科生在教学工作中表现出的能动性、自主性和自为性,它是教学及其管理活动正常开展,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必要动力。 

目前,我国公共教育学的教学过程,多为教师的一言堂,学生主体性很难得到体现,缺少对获得教育学知识的渴望,更很少有学生会主动预习或在没有考试的情况下阅读课本,即使教师在教学中提问,积极回答问题者寥寥。课后也鲜有同学主动与教师交流对公共教育学课程的思考与疑惑,这些都体现出公共教育学中学生主体性的缺失。 

二、高校公共教育学教学学生主体性缺失的原因分析 

(一)公共教育学课程体系庞杂、内容空洞、脱离中小学教学实际 

教育学课程内容庞杂,缺乏有机整合和内在的逻辑联系。一本公共教育学,包含了教育基本原理、教学论、课程论、德育论、体育、美育、学校管理、班主任工作、、教育科学研究等内容。由于大量的知识融入同一本教材中,涉及面广,内容多,而课时有限,因此任课教师很难对任一问题进行深入讨论,而学生自然无法对所学知识有深层次理解。同时,教育学教材内容多为理论性较强的论述,脱离中小学教学实际。难以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二)公共教育学教师教学方法单一、教学形式单调、教学观念陈旧 

公共教育学由于教学内容的限制,加上高校与中小学教学实践在一定程度上的脱节,目前公共教育学教师在教学方法上大多仍沿袭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学形式。多以讲授法为主,这使得整个课程教学的流程易成为教师的一言堂。同时,满堂灌的教学方法也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难以主动投入到教学中去。 

(三)高等学校学生学习动机务实,缺乏对公共教育学学习的兴趣 

当今社会就业压力陡增,不少学生是在家长建议下选择师范专业,因此,真心喜欢教师这一职业的学生为数不多,所以在学习该专业课程时,多为外在性动机,并非内在动机,务实性的原因占多数,故对教育学学习兴趣不高。 

三、发挥公共教育学中学生主体性的对策与建议 

(一)发挥教师在课程资源中的主体性,对教材内容进行再编辑 

美国的著名课程论专家古得来得在1979年出版的名为《课程探究:课程实践之研究》的专著中,提出了课程的5个层次。其中第三个层次是理解的课程,所谓理解的课程,就是由任课教师所理解的课程,不同的老师看到一本教材的理解都有所不同,她与正式的课程有一定的距离。高校教学的特点给予教师们较大的空间可以在已有教材的基础上,通过自己对教材的理解进行对教材的“再编辑”。在这个过程中,选择与学生实际生活贴近的,与未来学生教学实践相结合的知识,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主体性。 

(二)转变教师教育观、学生观,丰富教学方法,选择多样的教学形式 

高校教师在教育观和学生观上应于新课程内涵相契合,树立以学生为本,合作探究的新学生观与教学观。在已有教学形式上,引入小组合作学习、案例教学、微格教学等多种因素构建多层次的教学形式。 

(三)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与学习习惯,从本质上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更需要从学生自身着手,不少师范生在中学阶段学习主体性已然被压抑,没有形成较好的学习习惯,表现为:第一,学习主体意识欠缺,课堂参与意识薄弱。第二,学习迁移能力较差,灵活运用知识能力缺乏。第三,学习思维不 够活跃,表达能力有限。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进行教学内容的教学外,针对学生不良的学习习惯亦可进行相对应的学习策略、思维方式的培养,从本质上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参考文献: 

[1]李东,黄依群.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增强教育学教学实效[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2,(09). 

[2]李福华.高等学校学生主体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