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数学教育范文

时间:2024-01-30 17:57:3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生数学教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小学生数学教育

篇1

论文摘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儿童认识需要的情趣表现,是儿童主动探索知识的心理基础。作为教师,我们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需要,在课堂上时刻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这样教与学之间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以下就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谈几点个人体会:(一)营造和谐课堂氛围(二)创设趣味生活情境(三)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四)精心设计评价语言(五)组织形式多样的练习。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1)兴趣是儿童认识需要的情趣表现,是儿童主动探索知识的心理基础。学生只有对学习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主动地接受它,集中精力地学习它。而数学学科又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和应用的广泛性特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总会感到有些枯燥,困难。作为数学教师,如果我们在课堂上能精心设计,巧妙安排,时刻注意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教与学之间,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就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谈几点个人的体会。

一、营造和谐课堂氛围,引起学习兴趣。

课堂是小学生学习的空间,好的课堂氛围,会令学生如沐春风,个个心驰神往,学习起来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如果学生与数学教师之间有一种亲和力,那么,他自然会喜欢数学这门学科。身为教师,首先应意识到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鲜活的生命,我们要把爱洒向全部孩子,在他们遇到困难时,给予热情耐心的帮助;在他们汇报交流时,给予客观公正的评价。尤其对待班级中的一些后进生,要给予热情的鼓励,哪怕是微不足道的进步。课堂上教师一个期待的眼光,一个赞许的微笑,一次真心的交流,一句鼓舞的言语,都能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学生在得到教师的温暖和鼓舞时,就会敢想,敢说,敢做,敢于表现自己。所以,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足以引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创造趣味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在教学新知识时,我发现呆板,缺乏新意,脱离生活实际的引入方式,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精心设计的一些富有生活气息的情境则能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以良好的心态,浓厚的兴趣进入课堂

1、故事引入法。

课例:《数学广角-重叠的问题》

讲故事"理发师的困惑"

某理发师正在给一位客人理发,就听"吱"一声门响。"叔叔,我和爸爸要理发。"理发师仍在专心致志的给客人理发。又听一声门响,"师傅,给我和我父亲剃个头吧!"这时。理发师抬起头一看,他非常纳闷?老师问:"这位理发师纳什么闷呀?"学生们个个兴趣盎然,纷纷举手发表自己的看法。经过讨论,学生们得出这个故事中,其实是两对父子,有一个人是两个身份,所以只来了三个人。明白了这个道理,为本节课要讲的内容,作了很好的铺垫。这样学生学习起来感觉很轻松。

2、游戏引入法。

课例:《找规律》

课前师生之间做个猜一猜的游戏,教师运用实物投影推拉片,依次出现两个圆圈和一个三角形的图形,当逐个出现至第六个图形时,教师提问:"谁能猜出下一个是什么图形?你是怎么想的?"学生们高高的举起小手,抢着回答。这种游戏引入法,孩子们会感到自然亲切,充满兴趣。

三、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调动学习兴趣。

(2)《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靠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课堂上多动手操作,不仅可以调动学生是学习兴趣,还可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全面理解。如在教学《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一课时,我让学生利用一些边长为一厘米的正方形去拼摆,探究出了长方形的面积与长宽之间的关系,并推出了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学生对自己动手操作得出的结论,记忆深刻,运用灵活。再如,教学《有余数的除法》一课时,我请同学们从学具袋里拿出八根小棒,先摆正方形,再摆三角形,看看分别能摆出几个正方形和几个三角形。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得出结论,所摆图形由没有剩余到有剩余,初步建立了余数的概念。

四、精心设计评价语言,增强学习兴趣。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个学生都有获得成功的需要和愿望。只有当个人可能成功时,才会努力去奋斗。成功是兴趣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成功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原动力。因此教师应针对学生学习情况的不同,及时给予激励性的评价,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评价语言应充满感情。"你真棒,想法很独特,老师很佩服你。";"我们为他的准确回答,报以热烈的掌声!";"再动动脑筋,好好想想,你肯定能行!"。这种激励性的语言不仅能鼓舞学生的斗志,增强学生的自信,而且能让他们在体验成功的同时,也快乐的学习数学。

五、组织形式多样的练习,唤起学习兴趣

练习是学生们强化基础知识,促进思维发展的必不可少的实践活动。学生们经常被一些枯燥乏味的,机械重复的,无价值的练习困扰,抑制了学习兴趣。为了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需要组织形式多样的练习,让他们带着兴趣,自觉的完成练习。例如:在学习时,分,秒的知识以后,我组织学生们动手做了一个钟面模型,同桌之间互相拨时间,并认读。在完成这项练习的过程中,孩子们不仅认识了时间,还学会了与人合作交流。又如认识了对称图形之后,我让学生们画一画,剪一剪在生活中见到的对称图形,于是一幅幅充满生活气息的图画,展现在班级的作业栏中。因此,数学教师在组织练习时,要与同学们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只有这样,数学才富有生命力,才能激发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兴趣。

总之,只有我们善于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并通过多种途径巩固与发展这种兴趣,才能使数学课上的生动有趣。只要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不断的总结经验,取长补短,教学质量就一定能稳步提高。

参考文献:

篇2

一、深化素质教育理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为了能给培养小学生数学综合能力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身为数学教师的我们,理应积极深入学习素质教育的内涵,理解和体会其教学理念中包含的精髓,知晓在教授小学生数学文化知识的同时,提升其综合实践能力的重要性。人,之所以要接受教育,开拓新知,其最终的目的就是要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践生活中去,以此来提升我们的生活水平,让工作和学习更加快捷和便利。这是素质教育理念的目标,也是我们从事教育事业的最终目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作为学生综合能力的一种,具有十分重要的培养意义。通过培养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小学生能够依靠自己的力量获得知识,这与传统的教师灌输式教学相比,更能提高学生掌握知识的广度和深度。

例如,在教学“分数”的相关知识时,数学教师可以在课前先让小学生预习一遍教材中的内容,标记出对定义或者概念不理解的部分,可以随机抽选几道练习题检测学生的预习质量,如此,教师在课堂教学时便可以针对学生不理解的部分开展重点讲解,教学具有针对性,就好像已在弦上的箭有了靶心,?亩?正中目标,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尝试小组合作教学,培养学生数学计算能力

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的培养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大重点,但是我们也应当认识到,这同样也是教学中的难点。小学生由于年龄小,具有活泼好动的行为特点,因此,对于注意力难以集中的他们来说,枯燥无味的数学计算只能让他们感到厌烦,要想让小学生耐心地计算一道题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想解决这一实践困境,教师可以恰当采用小组合作教学模式,通过让学生自由结合成学习小组,他们可以在多次的计算中交流学习心得,学习他人的计算技巧,从而既可以培养其数学计算能力,又能有效培养小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这正是落实素质教育理念的体现。

例如,在教学数学“方程”知识时,教师就可以通过开展小组合作来达到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目的。具体来讲,教师可以在黑板上出几道方程题目,让小学生先自行解题,如果难度较高则可以向同组的其他学生请求帮助,如果某位学生解题出错,那么一定要及时请教其他学生,找出问题的所在,如此,可以在不断地交流中,融洽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让小组合作更加紧密,让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的培养实现质的突破。

三、开展教学实践,培养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如前文所述,我们创办教育事业的最终目的就是,让小学生掌握更为全面的数学技能,从而将一身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生活实践中,这样既是对学生理论知识的一种深化,更是对实践技能的培养途径。因此,培养小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十分必要。为了实现这一教学目标,教师可以积极开展各种教学活动,让数学教学与生活情境紧密贴合,数学是一门来源于生活实践的学科,那么理所应当将课堂教学还原到生活中去,如此,方能为提高小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提供有利的条件。

篇3

关键词:生本教育;数学课堂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2-0215-01

1.转变理念,为"生本"奠基

课堂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是教师和学生日常生活得以开展的重要场所,课堂教学是一切教育理念的承载者。如今,打造高效课堂这一课题又一次摆在了所有从事教学工作的一线教师面前,如何更好地构建、实施,显然是相当困惑而又迷茫的。作为一名普通的农村小学的一线教师,近十年的从教生涯,见证了课程改革的一路风尘,为此,结合笔者教学实践及我乡的教学实际,谈一谈农村小学实施高效课堂的得与失。

新课程一方面突破了传统的课程与教学的概念框架,给学校教育带来了活力与生机,另一方面,又对教师的课程实施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和诸多期待,教师把对新课程的理解转变为具体的课堂行为。因此,要实现课程改革的理想,必须将新的课程理念落实到课堂教学的层面上来,这才是新课程实施的关键所在。基于此,五年前,我们投入了"有效教学"的探讨与实施,而"高效课堂"的研究只是近三年提出的,直到去年,才到我镇大面积铺开并实施。顾名思义,高效课堂的内涵是显而易见的。它是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也就是在教学时间、教学任务量、教学效果等三个要素方面有突破。高效课堂的本质是采用最适合教师和学生的课堂组织形式,把学生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到课堂教学上来,使学生最大限度的学到知识,提高个体能力。

自从实施高效课堂以来,校领导多次组织全镇教师去其它乡镇及市一级学校学习交流,借鉴他们的先进经验,回来之后又观看课堂教学实录,教师们也都积极学习有关高效课堂的理论知识,尝试打造自己的高效课堂,于是教师们踌躇满志,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历经整整一个学年,终于初见成效,使我镇高效课堂改革的探究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2.转变教师角色,让生本"开花"

陶行知老先生曾说过:"我们必须会变成小孩子,才配做孩子的先生"。也就是说教师的角色的转变,不再是教师牵着学生走,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教师要尽量使自己具备学生的心灵,走进他们的情感世界,从学生的知识水平、思维角度,文化积累等方面体验和把握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与学生一起交流,与学生一起活动,与学生一起共建有利于个性发展的课堂氛围。

作为笔者的我,教学数学这门学科,通过教师角色的转变,我深深体味到了课堂效果的巨大转变,体验到了高效课堂的乐趣,比如六年级的数学上册第五单元,为了学习圆的面积公式,教材编排了以长方形的面积公式作为推导转化。我以为学生对转化有所了解,哪知道,他们一无所知,于是我给他们先讨论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推导怎么来的,让学生了解并讨论。接着,我让他们以小组形式自学,刚开始,学生学起来索然无味,于是我,引导启发学生动手操作,意想不到的结果出来了,全班同学兴致昂扬,不约而同地动手做,把一个圆平均分成十六等分。三十二等份,同时把小等分拼成近似的长方形或是个等腰梯形的面积计算方法来计算。最后,我让学生说说拼完后的图形与原来比较有什么异同,以小组形式说说各自的见解,都能说到拼成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圆面积比较大小是一样的,只是形状发生了改变。把圆的面积公式转化成学过的图形,我也为之高兴,学生都能很快的圆的面积公式推导出来,也能很快的学以致用。我认为我上了一节高效的数学课。

高效课堂应具备的课堂要素,分三个步骤:课前预习、课内探究和课后延伸。那么每堂课的课内探究过程要体现三个环节,即: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和有效训练。高效课堂最大的特点是提倡教师要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善于给学生创造合作交流、与人分享和独立思考的氛围,并能结合已有的知识经验,自觉自愿地投入到探究的过程 中。善于设计合理的问题,引导学生在课堂中学会合作、交流、倾听、质疑、探讨。

在学生合作学习的基础上,教师的点拨还要适时、精确。这就要求教师们具有正确把握新课标和教材知识体系的能力,具有准确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的能力。自从开展实施这一课题之后,我乡全体教师都积极投入到这一课改当中,"以学生发展为本,注重课堂实效",分小组,选组长,争先锋,学生真正做了学习的小主人,而教师也在这轻松活跃的氛围中体验到了引领者的作用。仍以我数学教学为例,我在教六年级数学中,有一部分是看图计算题,分好小组后,我放手让学生试着算。几分钟之后汇报时,一个题目结果一样过程不一样,这个题目是求比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的数是多少线段图?我万万没想到的是,六个小组争论得面红耳赤,而且都据理力争,我被他们感染了,也十分激动,这时,有个小组长让我去判断他们的答案是否正确,于是,竞争更加激烈了,最后,我一锤定音,确定了正确的答案,获胜组赢得了荣誉,也让学生明白了数学是有一题多解,我们要提倡算法多样化的。难能可贵的一堂课,令我终生难忘,同样,我认为学生也是受益匪浅,他们获得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带来的莫大的益处。

3.高效课堂存在的问题

下面,结合我镇教学实际,我把农村小学实施高效课堂存在的问题作以剖析:

3.1 在农村小学教师队伍中,受过师范教育与非师范教育的教师并存,而且大多数都已步入中老年,传统教育的思想和方法对他们有着根深蒂固的影响。虽然观念在更新,但缺乏把新理念转化到教学过程中的能力,依然墨守成规,继续沿用旧的教学方法,于是出现了"涛声依旧""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

3.2 自主、合作、探究、交流是学生自主性、独特性在高效课堂教学的生动表现。许多观摩课,交流课所展示出的全是孩子们丰富的课外知识,生动的想象力,清晰且富有逻辑性的思维、严密且组织有序的语言,表达能力令人惊叹。而农村孩子生活的环境、背景及所能感知的事物远不及城市孩子,生活经验和记忆中也很少有城市孩子的经历和体验,也就不可能产生出城市孩子那些生动、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而且农村孩子在信息的获取上,其方法,途径、渠道、手段以及信息量等均无法和城市学生相比,这就增加了高效课堂倡导下的自主合作与探究难度。

篇4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感培养;有效策略

培养学生的数感是《数学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良好的数感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基础。学生具备良好的数学素养,才能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克服对数学的恐惧心理,敢于攻克数学难题,扎扎实实学好数学。小学教师作为引导者,要根据数学教学内容,指定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案,让学生在数学的学习中培养自身的数感。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学习现状

通过对大部分文献和相关资料的查阅,在许多小学生中,大约有70%左右的学生对数学缺乏兴趣,包括很多数学成绩比较优秀的同学,学生们普遍对学习数学有一种恐惧感,对学好数学没有信心。许多学生对学习数学采取题海战术,但大量的数学题使学生做起来疲惫不已,恐惧和逃避已经成为大部分学生对学数学的感觉。笔者认为小学生学习现状有以下几点:

1.学习数学没有主有

许多学生只是被动地学习数学,并没有对数学产生兴趣。在学习数学这门思维能力较强的学科,大部分学生根本就没有掌握学习的主动权。主要表现为课前不预习新的数学知识,对自己的数学学习情况没有一个详细的计划安排。每一天只是等着老师来上课,被动地接受老师课上的知识,有的学生甚至不清楚老师上一堂课讲到哪,下课后也没有及时地复习课上所讲的知识。

2.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

对于任何学科,都要踏踏实实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把知识基础打牢。比如有些觉得自己数学学得不错的同学,就不重视数学基础知识的学习,不加强自己对基础结题技能和基本方法的积累,老师讲过的重点题,经常在心里大致默算以下,或者只了解解题方法而不实际动手写一遍,到了真正考试的时候就会经常出错。还有的学生只注重难题,轻视基础题,不把自己的基础扎扎实实打牢。

3.学习方法不科学

学生们对学习数学存在一个误区,认为采取题海战术就能学好数学,其实不然。数学的学习就如同盖楼,首先要把根基打牢,要从基础知识入手,要对每一个概念、法则、公式的来龙去脉都要掌握的清清楚楚,切记不能死记硬背。然后有了基本知识,就要开始结题,多认真分析每一个类型的数学题都是怎样的解法,认识到每一个题真正的考点在哪里,采取题海战术,现在市面上的数学辅导书五花八门,质量良莠不齐。大量做题对知识也是一知半解,要真正看出出题人考察的知识点,万变不离其宗。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数感的培养的意义

数感是一种感觉,在《数学课程标准》中第一次明确地把数感作为数学学习内容提了出来,可见培养学生数感的重要性。数感就是一个人对数的含义和运用的感知能力。培养小学生具有良好数感,可以让小学生对数的含义和运算有着很强的灵敏度。面对数字运算,能准确地做出反应。良好的数感可以是、让学生形成一种数学素养,对数学这门学科的感悟更深,锻炼学生的空间观念、符号意识、数据分析能力、运算能力、推理能力、创新能力等素养。拥有了数感素养,在进行数学活动中,学生可以对数学问题做出准确的反映,把自己置身在数学情境中,准确、迅速、敏捷地运用最优的解题方法解决问题。所以培养小学生的数感是数学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

三、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数感的有效策略

1.为学生创设相关的数学情景,激发学生数感

对于小学生来说,数学这门学科的学习,具有一定的思维性和逻辑性,如果单一地只是让学生看题、解题,不饿能够让他们很好的掌握知识点,对教师讲课就造成了困难。如果在学习数学时,老师为学生建立了相关的数学情景,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就得到了提升,学生对情景中渗透的知识点就会更加印象深刻,数感能力也就相应地提升了。教师在对教学情景的创设中,要从学生的理解能力和知识点难易的具体情况出发,设计合理科学的教学情境。可以在讲课前向学生展示相关的动画或者引人思考的故事,将学生带入创设的数学情景中,吸引同学们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动画和故事背后所包含的数学问题,从而锻炼了学生的数感能力。

2.引导小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获取数感

任何学科的学习都离不开生活,学习各种各样的知识就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所以小学生数感的培养必须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数学知识可以充分利用到生活经验中。比如在学习阿拉伯数字时,0-9任意组合形成无穷无尽的数字,0-9图案各有特点,可以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找出生活中的阿拉伯数字,广告中的数字,建筑物中的数字,地图中的数字等等,让学生理解到阿拉伯数字在生活中的重要之处,这样在学生的以后生活中,遇见有鲜明数字感觉的物体或者情景,就会自己主动联想思考数学知识,学生的数感能力得到提升。

3.将图形和数学教学结合

小学生对各种各样的图形有兴趣,在数学学习中对有很多图形的内容会更乐于学习。图形更加直观,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可以在解决数学问题时让学生动手实践。比如涉及到数学中的相遇问题,应培养小学生的画图能力,根据画图更加清晰,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还有一些求图形周长、面积的题目,要鼓励学生看图学习,没有图形的结合,学生很容易把各种公式记混,必要时可以领着学生们亲手测量,亲身感知各个图形之间的关系,这样可以让小学生们对知识有更加深刻的认识。既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数感素养。

四、结语

总之,在小学教师的教育下,提高学生的数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数学课程的学习是学生锻炼思维能力和逻辑能力的重要途径。小小的数学学科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有重要帮助,培养学生的数感,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核心素质,进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对于培养我国栋梁之才具有深远意义。

参考文献:

[1]刘淑丽. 试论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数感的培养[J].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 2017(3).

[2]李建英. 试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J]. 小作家选刊, 2017(3).

[3]刘义.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数感的培养研究[J]. 数学大世界旬刊, 2016(12).

篇5

1、了解数学的适用价值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要让学生喜欢数学,爱学数学,首先必须让学生了解数学的适用价值。这就要让学生明白,数学不但实用价值高,而且生活中处处离不开数学。数学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数学的身影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因此,教师一定要在教学过程中将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切身感受到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价值,这样,把数学融入实际生活,学生就不难体验到数学所蕴含的趣味和其它学科所无法替代的作用。当然,这对于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都是大有益处的。本来,数学学科作为一种工具性学科,它的教学也必须理论联系生活就好,学以致用嘛!

毫无疑问,学生一旦明白了数学的实用价值,就会对学习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进而主动地学习数学,自觉地亲近数学,专心地钻研数学。

2、增强运用数学的意识

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很重要的任务。这就要求数学课中老师要通过一系列的数学实践活动,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用处真大、变化不小,生活中到处都有数学,进而增强学生运用数学的意识。慢慢地,日积月累,循序渐进,就会不知不觉地使学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需的很多数学知识以及基本的数学思维方式和必要的数学技能。当然,小学生的数学意识增强后,还会自觉地用数学思维的方式去观察生活,分析现实社会,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常见问题。

此外,增强小学生灵活运用数学的意识,也会使他们真切体会到数学与自然以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进而了解数学价值、增进对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毋庸质疑,学生只要明白了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就会激发出初步的创新精神,提高动手实践的能力,何况,在情感态度和其他能力方面都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3、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老师们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和激发出来,学生才能以饱满的热情和百倍的精神投入到学习中去。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愉快并出色地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这样的教学方式怎能不极大地取得成功呢!

兴趣也是学生学习的动力,良好的兴趣不仅使人开阔眼界,而且可以积极主动地从事各种自己所喜欢的创造性活动。小学生学习数学也是如此,当他们对学习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之后,就会积极主动地去追求,去实践,去创新,与老师密切合作,积极互动,与同学共同交流,互通有无,把学习数学当作生活的乐趣,把学习任务当作自己的责任和义务,进而自觉地去探索新知,主动地去钻研数学,与同学、与老师一起克服学习数学时遇到的困难。托尔斯泰也曾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因此,对于还不谙时事的小学生而言,学习兴趣对他们有着不可代替的推动和促进作用,那么,我们必须与学生交朋友,想方设法培养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4 、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所谓信心,就是相信自己的愿望或预料一定能够实现的心理。而让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也就是让学生通过学习数学知识,掌握数学技能,来更好地服务于生活。因为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生活根本离不开数学,就小学生来说,要想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不学好数学也是不成的。更何况如今的社会不但是知识型的社会,网络化的社会,更是数字化的社会。试想,倘若对本来就以严谨著称的数学学得半途而废、一知半解,尤其是艰深难测的高等数学,研究得不那么严谨,其结果便会因差之毫厘而失之千里,靠运载火箭发射升空的天宫一号和神州八号也不会准确进入预订轨道并实现对接。因此,数学与现代科技密不可分,数学与人类未来紧密相连。

当然,要想真正学好数学,学精数学,也不是一件轻松的事,非下苦功不可。而要想成为陈景润那样的数学大家,更要从小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持之以恒,下苦功夫,废寝忘食地孜孜以求,把毕生的精力都贡献给数学事业,方可有所建树。

篇6

 

小学是每个学生学习生涯的开始阶段,是培养学生基本兴趣的重要阶段,也是今后在学习生涯中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甚至对其整个人生都有着重要影响的阶段。每个学生由于智力和理解能力的不同,对于数学的学习情况也不尽相同,针对于小学数学学困生的教学管理进行探讨,提高这一群体的学习能力,对于学生的成长和学习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我国现今小学教育现状

 

学校是一个封闭性质的教学机构,为社会各界培养和输送人才,而素质教育的要求就是如何让学生最大限度的发挥自身潜力。

 

由于以前的知识性教育转向素质教育,学困生也随之减少,但是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和新课程的改革,对学生学习数学的要求不断加大,就造成了越来越多的数学学困生出现。比如自身心理障碍,如何帮助学生摆脱学困生身份,塑造更加积极健康的教学气氛,是我们在实际教学中应该注重实施的。

 

当前教育过程中要求教师不管对学困生还是优生要一视同仁,如何做好这些学困生的转变工作是每个教师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这是项需要花费教师和学校大量时间精力的工作,也许还会给教学进度带来一些不良影响,但是这些学困生如果不及时转变,就会形成性格固性,为学校教学家庭甚至社会造成不可估量的坏影响。因此,做好对学困生的转化工作至关重要。

 

2.出现小学数学学困生的原因

 

2.1主观原因

 

(1)数学学习的主体归根结底还是小学生自己,每个学生的智力以及学习能力程度不一,有些方面需要用后天努力来弥补。不可否认的是,在小学数学学习过程中,有些聪明的学生对于老师讲解的东西领悟能力较强,可以很方便的掌握。

 

较之于好学生来说,学困生对于老师讲解的东西并不是可以很容易的就掌握,而当前大多数教师在课堂上由于自己的习惯或当时的感受,往往只注意好学生的学习情况,而疏忽了与学困生的交流,这就出现了沟通与理解方面的障碍。

 

(2)学习的意志力和关注度也是能否取得良好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数学是一门实际操作性很强的科目,在学校接受力新的知识后,往往需要大量的习题来巩固学到的新知识,而有的学生意志力不坚定,再加之家庭从小溺爱造成的性格因素,学生就难以坚持最开始的良好学习习惯,遇到困难就裹足不前,不做相关的练习就更加重了这种恶性循环。

 

(3)小学生在上课过程中,由于年纪原因注意力相对成人来讲不是特别集中,注意是一种复杂的心理现象,分为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在小学教学课程中,一节课程中小学生的注意质量往往影响到增提课程的效果,个体素质较差的学困生上课时就容易发生开小差、搞小动作等问题。

 

(4)学习方法是靠小学生个人在长期学习过程中不断总结领悟的,个人学习方法出现偏差,一个好的学习方法往往带来好的学习成绩,很多学生不能理解数学问题就采用死记硬背的方法,这样的效率通常十分低下,而且不利于学生自身养成发散性思维和智力的发展,长久以来就会形成思维定势,不利于长久发展,而且事倍功半,遗忘规律加快。

 

2.2客观原因

 

(1)当前的家庭情况以及中国的教学模式都会对学生产生较大的教学压力,新课改和素质教育对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增大,再加之现在小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期望很高,但是每个学生自身智力与素质不同,而当家长对此没有正确评估却一味加大期望和盼许,就会给尚未定型的小学生心理造成巨大压力,影响学习效果。

 

(2)家庭因素是一个孩子学习成长过程中最主要的因素,一个家庭的教育方法会在孩子身上得到最佳体现。譬如有的家长溺爱孩子,什么都以孩子为大,这样造成的学生就会在学习上不认真,没有意志力。还有的家长信奉“棍棒底下出孝子”,教育方法简单粗暴,无法触及学生内心活动,也会带来不良的影响。而有的父母自身品行不端,在学生素质塑造上影响恶劣。

 

3.小学数学学困生的转换策略

 

3.1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的影响涉及一生,作为教师就要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并要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合作,可以通过开家长会,设立校园开放日让家长旁听教学等方法加大教师与家长的沟通,让家长理解教师的工作以及向家长汇报学生的学习动态,劝说家长与学校一起监督学生学习,家长要积极配合教师教程,教师也要及时向家长汇报。

 

3.2教师要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

 

除了家庭因素之外,教师在整个教学环境和学生学习过程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在教学中要做到一视同仁,不偏袒不包庇,努力帮助学困生走出学习困境,根据不同学生对他们做出不同的教学要求。

 

认真研读教材,挑选出最容易被理解接受的教学方法,了解重难点,认真反思教学漏洞,注意寓教于乐,课堂上还要有效的把握注意的规律,将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的规律结合起来,安排合理高效的教学进程。还要注意学生心理推进过程,及时帮助和激励其走出误区,布置适量的作业帮助他们巩固复习,激发学生读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

 

3.3注重通过启发学生兴趣,引导其对数学的学习热情

 

小学生包括学困生学习阶段都会有自己比较感兴趣的方面,并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教学工作应充分调动教师的创新意识,通过在教学中引入新方法、新手段,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浓厚兴趣,并进行灵活引导,让学生对学习产生求知热情。

 

3.4创造良好教学环境,为开展有效教学提供有力保障

 

推进小学数学学困生教学过程中,学校管理体系大力予以支持,提供有力保障。 在教学资源配置和课程安排方面,配合教学,在学校内建设相应的多媒体教室和情境教学环境,增加学困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进行分组学习提供活动场地和配合组织安排。

 

4.结语

 

小学的学习是每个学生学习生涯的开始阶段,是培养学生基本兴趣的重要阶段,也是今后在学习生涯中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甚至对其整个人生都有着重要影响的阶段。转变学困生是每个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会碰到的难题,教师要恪守职责,热枕教导,不抛弃不放弃,使得更多的学困生成为资优生,甚至于改变小学学困生的一生。

篇7

关键词:小学数学 生活化教学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3(c)-0064-01

传统的数学教学从教学内容到教学过程都具有封闭性,统一的教材和固定的教室将数学教学与现实生活分离开来,不利于数学学科的发展和创新。近年来,我国不断推进素质教育发展和基础教育的改革,加强教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观察、推理等能力,成为数学课程改革的重点方向。生活中渗透着丰富的数学知识,是数学发展的源头,实现小学数学的生活化教学具有必然性和紧迫性。改善传统的教学制度,密切日常生活与小学数学教学的联系,从源头抓好数学的教育,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具有现实意义。

1 小学数学教学联系生活的现状及成因分析

1.1 小学数学教学联系生活的现状

1.1.1 教师方面

在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先进理念的指导下,大部分的小学数学教师已经在理论层面掌握了生活化教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对生活化的教学理念也有了基本的认识。在具体的数学教学实践中,数学教师积极的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但是很难将小学数学教材与日常生活结合起来开发出具有特色的生活化教学,绝大部分的生活化教学的素材都来源于网络,缺乏现实性和可操作性。还有一部分教师仍没有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片面的重视基础知识的认知,认为生活化教学浪费时间。目前,生活化教学在具体的数学教学实践中的应用并不是很理想[1]。

1.1.2 学生方面

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数学课程的生活化教学应该随着年级的升高而逐步增加,但是在具体的教学中则呈现出了递减的现状。低年级的学生更多的接受了生活化教学,而高年级的学生迫于升学压力,数学教学与生活的联系大大缩水。随着生活化教学的日益普及,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意识也逐步加强,多数学生能够独立的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能根据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难题。值得关注的如何提高生活化教学的有效性,如何在自由、平等的探究活动中调动每一位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2 现状成因分析

综合考察小学数学的教学现状,发现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一下几点:第一,小学数学的生活化教学实践性效果不明显,忽视或过分重视生活化教学都违背了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第二,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形式大于内容,在数学教学的生活化中,教师的过分干预,降低了学生的主体性,学生的数学思维得不到应有的锻炼;第三,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普及,需要数学教师知识结构体系的多元化;第四,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在观念上缺乏对生活化教学的重视,大部分小学生从家庭教育中认为学校教育就应重视成绩,对生活化教学的本质缺乏客观、系统的认识[2]。

2 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教学方法分析

2.1 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感受数学文化的魅力

数学的发展源于人类社会的进步,人类社会的进步也依靠数学的发展,作为人类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数学与人类社会生活息息相关。在小学教育中实行生活化教学,从基础教育抓紧对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培养,首先,要为小学生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在生活教学中达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协调发展,让学生在生活化的数学学习中感受到数学学科的巨大魅力。通过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大大增加学生的自信心,有利于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和效率。

2.2 加强数学教学与生活的联系,重视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加强数学教学与生活的联系,重视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时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主要目标。数学作为基础性学科要加强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在新课标先进理念的指导下树立大数学观,在小学教学的整体框架中开展生活化教学。数学作为工具性学科要加强与日常生活的联系,让数学走进生活,将枯燥的演算训练转变为丰富、活泼的生活实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观察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3]。

2.3 组织数学活动,丰富生活化教学的形式

教师经过精心设计,适当的组织小学生参加一定的数学活动,引导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发现数学应用的普遍性,培养自觉的将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之中的能力。近年来,数学建模在全国不断推广,数学建模活动中的许多问题与生活联系密切,乘车、测量等数学活动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参与生活化教学的兴趣,建模活动中新颖的数学专题,有利于锻炼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此外,组织生活化的数学实验也是锻炼学生观察、动手能力的有效途径。

2.4 综合利用小学数学教材,布置开放性的作业

在新课标先进理念的指导下,小学教材已经做了相关调整,增加了许多生活情境,小学教材更具趣味性和生活性。在教学中小学数学教师要综合利用教材,引导学生将教材中的生活情境与自身的生活情境建立联系,缩小数学知识与生活经验之间的距离。传统的作业训练片面重视对演算的巩固,缺乏生活气息,枯燥、无味的数学演算挫伤了小学生的积极性。生活的、开放性的数学作业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寓教于乐,从根本上做好了数学基础知识的巩固工作[4]。

3 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符合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是提升小学数学教学水平的有效途径。生活化教学将小学数学知识与生活经验相联系,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生活中汲取数学素材和资源,锻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

参考文献

[1] 魏武.注重实效,专注于教学本色――对新课程理念下小学数学生活化的思考[J].都市家教(上半月),2011(7):74.

[2] 董德潜.让数学与“生活”牵手――浅谈新课程标准下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J].教育界,2010(7):111.

篇8

小学数学数学语言能力教学方法一、前言

就目前来看,我国小学教育处于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数学课程教学有了新的要求与标准。小学教育阶段中,学生在数学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数学语言是学生认识数量关系的基础,在数学课程学习中非常重要。但是一些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单一地讲解小学数学课程知识的内容,过于重视数学课堂教学效率与质量的提高,忽略了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学生对于小学数学课本上的一些数量关系不能够进行正确的理解,数学课程学习兴趣降低,教学效率与质量下降。针对这一状况,小学数学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采取合理的教学方式,充分重视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数学语言能力的培养。

二、小学数学语言的概述

数学语言,实质上就是指对数学数量关系进行表达的一种抽象符号系统。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数学语言主要包括:符号语言(如“÷”“×”等)、文字语言(如差、和、商以及乘积等)、图形语言(如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等)。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数学语言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在数学课堂学习中行为习惯的规范以及后期数学课程知识内容的学习。学生对于小学数学语言的掌握,必须建立在认知与理解的基础上,首先要了解基本的数学语言,然后对数学语言进行实际应用。小学数学课程教学,是数学学科教育的基础阶段,学生只有在小学教育阶段中打下良好的数学语言能力基础,才能够更好地应对后期数学课程知识内容中的学习。这就要求小学教师在数学课程教学中必须重视数学语言能力的培养。小学低年级与高年级中的数学知识学习是由一个低级数量关系转变为高级数量关系的过程。如果学生在前期不具备一个基础的数学语言能力,那么在数学课程后期的学习中将会非常困难。

三、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数学语言能力培养的策略

小学数学教师在数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应将数学知识内容讲解与数学语言能力培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将数学语言能力培养作为教学中的重要事项,这样才能够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与质量,锻炼学生思维的准确性、逻辑性及条理性,提升学生的数学成绩。

1.教师数学语言示范

小学数学教师在培养学生数学语言能力的过程中,应进行合理的语言示范引导学生对数学语言进行学习。小学生具备模仿力强的特点,小学数学教师的数学语言直接影响着学生对于数学语言学习的状况,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使用的数学语言应条例清楚、逻辑性强、简明扼要、用词准确、前后连贯。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在数学语言方面的素养,使其数学语言能够对学生学习数学语言起到一个良好的示范作用。例如,教师在对小学四年级数学课本中“乘法运算定律”这一课时进行讲解时,应举出相应的例子,如“33×20=”,可以教给学生一种计算方法对其进行计算,即“33×20=11×(3×20)”,这是根据小学三年级中将一个数进行合理地分解,将其分解为两个数的乘积,然后运用乘法结合律对其进行计算。教师在对这道题进行讲解之后,应让学生复述这个计算方法的道理,再出几道相关的题目让学生独立解析,然后接着问学生,还有没有其他的解题方法?这样不仅让学生巩固了这个计算方法,还提供了数学语言训练的机会给学生,活跃了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氛围,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有一些学生还会分析其他的解题方法,例如,按照乘法分配律进行解析,即“(30+3)×20”。

2.结合学生的兴趣

小学数学教师在培养学生数学语言能力的过程中,应立足于学生的兴趣,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对于一些不了解数学语言的学生,教师应运用生动的表达方式对陌生的数学语言进行讲解,激发学生对于数学语言知识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在数学语言知识学习上的积极自主性,这样不仅能够让学生了解数学语言,还能够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数学语言知识的认知与记忆;对于一些已经有了一定数学语言基础的学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学生已经熟悉且掌握的数学语言,引导出新的数学语言,勾起学生对于新数学语言的好奇心。例如,教师在对小学三年级数学课本中“度量单位”这一课时进行讲解时,可以根据讲解的课时内容,运用比喻手法将相应的内容进行转换,如将数学课时内容中的“厘米”比作为橡皮,然后将“分米”比作为尺子,将“米”比作为教鞭,然后教师可以将这个三者进行一个互换,对学生进行提问,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如“多少个橡皮组合在一起才能够与尺子一样长”“多少个尺子组合在一起才能够与教鞭一样长”等。学生对于这一类问题通常都比较感兴趣,让同学在发挥想象力解析题目的同时,提高自身的数学语言能力。

3.创造数学语言运用情境

小学数学教师在培养学生数学语言能力的过程中,应重视数学语言运用情境的建立,让学生在数学语言运用情境中加强对数学语言的记忆,提升学生在数学语言方面的应用能力与交流能力。小学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应结合实际教学情况对数学语言情境进行合理设计,可以模拟一个以数学语言为角色的剧本,根据每一个学生身上具备的不同特点对角色进行分配,在数学课堂教学以及教学活动中都能够以角色名称对彼此进行称呼,提升学生在数学语言方面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于数学语言的应用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应避免数学语言被日常用语所代替,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4.培养学生对数学语言的应用意识

小学数学教师在培养学生数学语言能力的过程中,应重视对学生应用数学语言意识的培养,让每一个学生了解数学语言在数学课程学习中的重要性。教师还可以将数学教学中存在的数学语言缺陷作为反面例子,让学生对其加以分析与改正,引导学生找出数学语言缺陷中的原因。例如,教师在讲解“奇数与偶数”课时,列举出相关的题目让学生进行解答,如将某个奇数与偶数放在一起,让学生们选择哪一个是奇数,学生对于奇数与偶数的数学语言还处于模糊的状态,只了解单数与双数的概念,这个时候教师就要让学生了解在数学课程学习中掌握数学语言的重要性,提高学生在数学语言学习中的积极自主性,加强学生对于数学语言的应用意识。

四、结语

数学语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教师应结合小学生活泼、好奇心强等特点,采取合理的方式对小学生数学语言能力进行培养,对于学生在后期阶段中数学课程知识的学习有着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字:数学教学;数学生活化;实际生活问题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6-0066-02

数学教师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来设计教学活动,使学生切实体验到身边有数学,用数学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一、营造鲜活、和谐的课堂

“课堂是什么?课堂是生活的组成部分,是师生生命成长的平台――一个充满活力的生命平台。”数学课堂亦是如此,在这个演绎人生的平台上,一群鲜活的生命在一起彼此对话、沟通、交融、分享,尽情享受生命成长的快乐。有一位名师说过:“一堂好课,如一首交响乐,总要讲究旋律、节奏、配器、音响的和谐。师与生要和谐、人与文要和谐、情与理要和谐、思与悟要和谐、知与行要和谐。”作为数学教育工作者,难道我们就不该走进孩子那五彩缤纷、瑰丽神奇的情感生活,去体验、欣赏他们心中的数学世界,去理解、感受他们与众不同的思维方式吗?

二、使生活问题数学化,有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1.让学生从生活走进数学,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夏天到了,学生需要喝大量的水。我校为了学生身体健康给学生送来了纯净水。大家都很高兴,但一听说要交钱都“啊”了起来。我便问怎么了,学生问到“会不会很贵?”这一问让我灵机一动,心想这是个好机会,何不让学生自己去算一算呢?我在黑板写出“一桶水3元钱,全班41人,假设一天最多喝2桶,请你算一算每个人一个月喝水大概会交多少钱?”问题出来后,学生兴致勃勃地算了起来。我发现要解决这个问题,涉及的知识很广泛,例如“一星期上几天课?一个月大概是几星期?一个月在学校呆几天(考虑到这月是大月还是小月)?算出总钱数后怎么办?用什么办法算得快?(估算),如果没估算,算出详细价钱结果除不进或小数太多,如何保留?保留到哪一位合适?”等。于是要求他们小组合作,看谁想得最周全,算得最快。

2.让学生带着生活经验自主探究,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由于学生的数学思维是一种心智技能活动,是内在的隐性活动,因此,必须借助外在的动作技能、显性活动作基础。在课堂教学中,教学的内容要面对生活实践,教师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学生营造一种宽松平等而又充满智力活动的氛围,引导他们借助生活表象来学习知识,激发探究欲望。如在学习“接近整百整十数加减法的简便算法”中,有这样一题“135-95=135-100+5”,学生对减100时要加上5,难以理解。因此,我让学生联系买东西找零的生活实际自主探究:妈妈带了135元钱去商店买了一只95元的特价电熨斗,准备用来熨衣服。她付给营业员一张百元钞票(应把135元减去100元),营业员找回5元,(应加上5元)。所以,多减去的5应该加上。这样教学,抽象的运算获得了经验的支持,具体的经验也经过一番梳理和提炼,上升为理论上的简便运算;这样教学,让学生对数学的抽象思维找到了具体形象的生活依托,在脑海中形成了清晰的思考流程,做到“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3.小学生年龄小,抽象思维能力弱,教师应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和创造各种图形或物体,调动各种感观参与实践,同时教给学生操作方法,让学生通过观察、测量、拼摆、画图、实验等操作实践,激发思维去思考,从中自我发现数学知识、掌握数学知识。让学生动手实践,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学习数学知识,从而培养他们的创造精神。

三、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

篇10

关键词:农村小学;学困生;教育策略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以及小学生年级的升高,他们的学习成绩分化现象越来越严重,尤其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会不可避免地产生一些学习困难的学生(简称“学困生”)。

调查发现,数学“学困生”在农村小学普遍存在,他们对数学缺乏兴趣,学习信心不足,严重影响着身心的发展。研究和分析数学“学困生”形成原因,探讨解决对策是当前农村小学数学教育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小学数学“学困生”形成原因

(一)学科原因

由于数学学科周密的逻辑性和高度的抽象性特点,以及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数学学习比其他学科学习更需要感性材料的支撑。因此,充分运用感性材料的直观形象性去帮助学生理解学习内容,是小学数学学习的特点。在教学中若不能正确把握这些特点,就有可能使学生学习困难,产生数学“学困生”。

(二)非智力因素

1.缺乏学习数学的兴趣,意志力较为薄弱。数学“学困生”往往学习目的不明确,成绩不好,态度不端正,普遍对学习数学知识缺乏兴趣,求知欲不强。有些学生一遇到计算量较大、计算步骤较繁琐的题目,就容易产生畏难情绪,缺乏克服困难、战胜自我的坚韧意志和信心。这些学生自控能力差,平时贪玩,经不起诱惑,不能坚持学习,成绩一旦滑坡就容易产生自暴自弃的念头。这就要求教师用极大的耐心、诚心和热情去融化他们心里的坚冰,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2.学习方法、策略运用不当。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小学生年龄小,学习的自主性差,没有形成科学的学习方法,常常采取死记硬背的方式学习数学,没有把握数学对象间的相互关系,只知道记题型、背公式,因而事倍功半。“学困生”在学习上缺乏主动,忽视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等重要环节,也不善于比较、归纳、总结,不能使所学知识形成网络,加上理解不深,从而影响数学知识的掌握。

(三)教学原因

1.课堂教学以师为本,忽视对学生的研究;教师讲得过多,学生练得过少。学生的思维完全处于被动应付状态,缺乏积极主动的思考,他们忽视知识的形成,理解知识片面,而又得不到及时矫正,渐渐形成学习落后的局面。

2.教学要求没有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过高的要求加快了学生的两极分化,导致“学困生”的产生。

3.作业设计不合理,学生普遍把作业当作“任务”对待,作业抄袭现象严重,有效度极低,难以反馈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对“学困生”,教师缺乏有针对性的辅导。

(四)家庭原因

农村家长外出务工的逐渐增多,隔代教育已成为农村教育的普遍现象。教育不科学,使小学生没有吃苦精神,学习不能持之以恒。

二、小学数学“学困生”的教育对策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把握“小学数学是学生自己的数学,小学数学是生活化的数学, 小学数学不同于科学数学,小学数学是大众数学而非精英数学”等特点。教师要研究学生,研究教材,设计最佳教学预案,让学困生摆脱困境,扬起学习数学的风帆。

(一)化解心理困扰,激发学习动力

课堂教学过程,是在师生之间进行信息传输和情感交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努力构建一个温馨而平等的教育平台,使“学困生”态度积极、心情愉悦、思维活跃、兴趣浓厚,化解他们的心理困扰,促使他们更好地认识自我、发展自我。

1.沟通心灵,以爱唤爱。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育——首先是关怀备至地、深思熟虑地、小心翼翼地去触及年轻的心灵。”情感是教学的催化剂,爱是教育的源动力。无私的师爱,创设愉悦、和谐的交往气氛,是建立民主、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的基石;通过尊重和信任增强“学困生”学习信心,鼓励其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是“学困生”良好情感养成的前提。

2.建立友情,以优助学。教师应当善于协调教育情境中的人际关系。对那些侮辱后进生的言词和行为要进行严肃的批评,以维护学困生脆弱的自尊心。教师要善于挖掘学困生的“闪光点”,让其他学生看到学困生也有不少长处,只不过在学习上暂时落后,从而打消学生之间的“等级”观念。

3.善于激励,以评促学。好学生是表扬出来的,鼓励性评价对增强“学困生”的自信心,提升“学困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意识尤为重要。课堂上,教师应时刻注意运用鼓励性评价方式,不断激励学生学习知识。对“学困生”的任何回答,教师都应细心处理:正确的回答给予及时肯定;不完整的甚至错误的,教师要积极引导;一时答不出来,应给予他们思考的时间。

(二)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采取科学的教学方法

数学是一门科学性很强的课程,要求学生大量、反复训练应用。但大多数数学“学困生”学习不主动,怕吃苦。随着教学内容的增多和难度的加深,他们会认为整天都是写和算,感到枯燥和厌烦。针对这种状况,可以采取如下方法:

1.活跃课堂气氛,激起“学困生”的学习兴趣。“学困生”上课时注意力往往不集中,可以将教材化难为易,化多为少。精讲多练,用较短的时间达到最佳效果,课堂上尽量创造愉快的氛围。“学困生”由于害羞往往怕开口,尽量用难易适度的问题提问他们,或请他们到黑板上写简单的算式,或背诵他们已经背熟了的概念。当他们回答正确时,要面带笑容说:“你又有进步。”“很好!”他们往往都非常激动。长此以往,“学困生”开口的习惯慢慢就培养起来,参与意识大大地加强,最终能消除畏惧的心理。

2.借助集体的力量。根据班级学生的特点,将学生分组进行合作学习,开展“比、学、赶、帮、超”学习竞赛活动。每5人一组,优、中、差比例为2:2:1。尽量使小组的成员在个性特点、个性特征、学习成绩、兴趣爱好等方面互补兼顾。为了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使每个学生都有更多锻炼的机会,小组实行组长轮换制,小组任务要落实彻底,合理分工,责任到人。在轮换开展活动过程中,让好、中、差生都得到锻炼,特别是让“学困生”得到帮助和提高。

3.督促“学困生”课后复习,对“学困生”的作业要经常面批,这样可以让他们及时改正自己学习上的错误,养成按时交作业的习惯。轮到数学早读,让他们背诵公式和有关概念;每单元结束后,帮助他们归纳重点及有用的资料,并及时检查,及时反馈,以免造成新的更大的差距。

4.要求“学困生”课外多阅读,扩大知识面。要让他们觉得课外阅读并不难,选择一些通俗易懂、有趣的数学读物让他们阅读,比如《数学大世界》《数学大王》等。

(三)创造“学困生”转化的课堂条件,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1.加强直观教学,注重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由于“学困生”喜欢形象思维,对新奇具体的事物感兴趣,并善于记忆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因此,对“学困生”进行教学时,宜采用实物演示、实际操作等直观教学的手段。

2.课堂上注意引导学生发现解题规律,掌握思维方法。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不能仅满足于“学困生”会做题目,而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思维方式,这样将大大地提高学困生的学习水平。

(四)从“学困生”已有知识经验出发,使其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

教学不能无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而应把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困生”从原有知识经验出发,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

小学数学教学只有面对学生的差异,适应每个学生不同发展的需要,为每个学生提供不同的发展机会与可能,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才能消除困惑,产生学习兴趣,让“学困生”有展示自我的舞台。

参考文献:

[1]付淑丽.数学学困生的转化策略探究[J].考试周刊,2008,(4).

[2]周春荔.数学学科教育学[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张奠宙.数学差生问题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