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林长制工作信息范文
时间:2024-01-30 17:57:3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乡镇林长制工作信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指导思想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视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生态建设的系列部署,统筹山水林田湖一体化治理,以严格资源保护、提升资源质量为目标,探索建立林长制,加快构建“省级统筹、市县组织、乡镇运行、村组落实”的森林资源管理新机制。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聚焦生态资源保护和修复,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结果导向,坚持只能增绿、不能减绿的路径和方法。
(二)坚持党政同责、分级负责。建立健全以党政领导负责制为核心的林业资源保护发展网格化责任体系,实行党政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负专责,其他领导分区负责,部门及有关单位领导各负其责,层层压实责任。
(三)坚持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充分尊重自然和科学规律,从实际出发,分类指导、对症开方,因地制宜、因情施策,科学经营、规范管理。运用辩证思维,建立长期管用的政策制度体系。
四、坚持全面客观、实事求是。用最严格的监督检查全面如实评价林长制推行工作,科学总结、探索路径、补齐短板,探索成功经验做法。
三、实施目标
(一)探索确立科学合理的保护发展目标体系。通过建立林长制,构建责任明确、协调有序、监管严格、运行高效的森林资源管护体系,探索科学的推进路径和实现方法,确保森林、林地保有量不减少,确保森林覆盖率、森林蓄积量稳步增长,确保防范森林火灾、防治林业有害生物目标任务落实,促进林业资源节约集约科学合理利用。同时,充分发挥好森林的水源涵养、防风固沙作用,深入推进土地沙化防治,为黑土地保田增产提供保障。
(二)探索建立健全系统完备的保护发展制度体系。围绕加强生态保护红线、森林资源保护管理、沙化土地综合治理等制度建设,结合试点林长制相关工作制度,全面梳理、修改完善、查缺补漏,探索形成系统完备的保护发展制度体系。
(三)探索落实监管有效的保护发展责任体系。围绕落实保护发展森林资源目标责任制和考核评价制度,对森林资源的保护、利用、修复、更新进行监督检查,以建立林长制为抓手,强化各级领导责任意识,明确承担部门职责和责任人,不断增强制度措施的可操作性和实效性,确保林长制顺利实施,取得实效。
四、组织体系与工作机制
(一)建立林长制组织体系
1.分级设立林长。按照县委、县政府统一部署安排和分级负责、属地管理的原则,构建镇、村两级林长制组织体系。我镇林长由镇党委书记和镇长共同担任,副林长由镇政府主管林业副书记担任;林长制成员及包保区域由镇相关负责人担任;林长成员部门由相关职能部门组成;村级林长由村党支部书记及村主任担任;村以下设置若干管护网格长,各村网格长由各村护林员担任。
镇林长、副林长职责:负责组织本级落实上级决策部署,完成本级资源保护责任目标;组织群众护林,组织建立资源保护源头治理网格化巡护模式,配备专职网格长,指导、监督林长制办公室完成日常工作和村级林长履职情况,组织落实会议、巡查等制度,协调配置“一林一警”,配合有关部门依法查处破坏林业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
村级林长职责:负责做好网格长的推荐,组织开展网格化巡护和一线普法宣传;维护林长信息公示标识;参加乡镇级林长组织的会议,落实巡查要求;协助承包经营人解决实际问题等工作。
网格长职责:负责对管辖区域内林业资源的日常巡护,记录好责任区巡护手册,及时发现、制止毁林开垦、盗砍滥伐、森林防火期野外用火、猎捕野生动物等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行为,并向上级报告。
镇级林长和副林长为我镇第一责任人,村级林长为主要责任人。村级林长要对镇级林长负责,镇级林长对村级林长负有指导、监督、考核责任。
2.设立林长制办公室。为强化组织领导,便于工作开展,林长制贯彻实施过程中各成员部门按照各负其责、齐抓共管、共同治林的原则完成好职责工作,设专门的林长制办公室,为本级林长的办事机构,负责林长制日常事务和组织协调、拟订相关制度、组织实施考核、建立保存档案等工作,向林长报告全镇资源保护发展情况,镇级林长制办公室主任由镇林业服务站负责人兼任。
3、设立林长会议。林长会议每季度至少召开一次,落实上级部署的任务,研究解决林长制工作推进中存在的问题。
(二)执行林长制管理制度和工作制度
镇级林长、副林长负责对全镇村级林长及林长成员部门,林长制相关责任人员在林长制工作中的履职情况进行监督,要严格按县制定的七项制度执行林长制相关工作:1.档案登记制度、2.信息公示制度、3.巡林制度、4.信息通报制度、5.警示督办制度、6.会议制度、7.工作考核制度,镇林长制办公室在镇级林长的领导和指导下对各部门人员执行制度情况进行督导考核,发现推诿、不作为、慢作为的一律严肃处理。
(三)强化配套措施和公众监督机制
1.配备“一林一警”。镇派出所与林长制责任体系全面衔接,派出所会同镇林长制办公室划分民警执法责任区;民警执法责任区由派出所确定。民警执法责任区配备对应的责任公安民警,“一林一警”配备警员名单由镇、村和派出所共同备案并上报县林长制办公室。名单实行动态调整,如有变动由派出所及时通知备案。
2.因地制宜,按照“一林一策”的原则灵活制定推进措施。镇人民政府保护发展森林资源目标分解至各村后,各村要统筹兼顾将任务按照本区域实际,科学制定各项林业发展规划,谋划好林业产业发展。
3.主动接受监督。设立群众监督岗或成立公益组织等参与林长制实践,强化林长履职日常监督。
4.规范经常性工作。梳理镇、村级林长、网格长等岗位,按要求定期分时段梳理归类岗位时段工作任务,按照《林长经常性工作履职手册》要求履职尽责。
5.抓好层级落实。对保护发展森林资源目标进行责任分解,确定村目标责任,压实林长主体责任,确保任务目标明确。
6.运用科技手段。配合县林业部门将林长制与“一张图”相结合,与数字化巡护相结合,与林业资源动态遥感监测相结合,探索建立镇级林长制平台系统,提高林长制现代化水平,在图斑变化、环保督察等涉林保护方面发挥各级林长职能作用。
7.拓宽群众参与渠道。建立微信群、公众号等途径引导全社会关注,鼓励支持社会团体、学校、群众家庭等认建认养“责任林”“家庭林”“纪念树”等公益活动,提高林业资源管护社会化参与程度。
五、工作进度安排
(一)准备阶段(2020年10月12日-2020年11月5日)
由镇林业服务站牵头,按照县委、县政府的文件精神落实好调研工作,摸清各村实际情况,科学拟订我镇林长制实施方案和组织架构并征求各相关部门意见,报请镇党委、镇政府审阅通过,完成方案制定和组织架构建立。
(二)实施阶段(2020年11月6日-2021年5月1日)
(1)2020年11月5日前召开镇林长制工作启动大会,正式启动林长制工作。
(2)2020年11月6日前各林长制成员完成和包保村的对接,共同研讨推进措施。
(3)2020年11月15日前将我镇制定的方案、组织架构、正式文件及会议相关资料报县林长制办公室备案,各村按照镇林长制方案做好林长制启动各项工作,镇林长制办公室启动林长制建档工作。
(4)2020年12月15日前将镇人民政府保护发展森林资源目标分解至各村,村级林长因地制宜按照一林一策原则对本村林业资源进行产业发展规划。
(5)2020年12月31日前镇林长制办公室指导各村完成同公安机关的对接,划分民警责任区,落实“一林一警”并登记备案。
(6)2021年2月28日前镇林长制办公室完成林长制基础档案建立工作,登记林长责任区域及职责,各种相关文件资料归类存档,并报县林长制办公室备案。设立林长信息公示牌。
(7)2021年5月1日前镇级林长组织群众家庭和学校、社会团体认养“家庭林”、“纪念树”,镇级林长组织开展义务植树,认建“责任林”。
各项工作有序开展,可根据实际情况提前完成任务。
(三)检查验收阶段(2020年11月30日-2021年5月1日)2020年11月开始,镇林长制办公室将对各村林长的任务完成情况陆续展开检查,检查前将进行工作提示。检查结束后,根据实际情况和工作需要,把检查结果进行全镇通报,对落实工作不力的,将由林长或副林长对责任人员进行约谈。各村林长每季度向镇林长制办公室报告季度工作进展情况,由镇林长制办公室进行汇总上报县林长制办公室,2021年4月10日形成林长制工作总结报告报县林长制办公室。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村级林长是林长制的主要责任主体,要提高站位、亲自部署,抓紧制定工作方案,成立组织、落实措施,确保各项工作落实到位。各相关部门要各司其职,通力协作,共同推进林长制试点工作顺利实施。
(二)加大资金投入。将林长制工作经费纳入镇级政府预算,加大林业建设资金投入,完善公共财政支持生态保护与修复的政策措施,吸引社会资本、金融资本投入林业生态建设,为林业可持续发展提供资金保障。
篇2
(一)扎实推进“双增行动”,筑牢绿色生态基础
1、全面完成营林生产任务。完成人工造林2131.1亩,占任务数的106.56%。完成长防林项目退化林修复2000亩,封山育林5000亩;完成中央财政森林抚育4.5万亩,省级森林抚育11万亩,退化林修复1万亩。
2、积极开展义务植树活动。应对疫情,创新形式,做好与产业发展、乡村振兴等方面的工作结合,全县参加义务植树活动44.01万人次,完成植树株数130.6万株(折合株数),绿化尽责率92.26%。
3、“四旁四边四创”国土绿化提升。完成城区景区周边、四旁和荒山绿化1860亩,单位小区绿化150亩,森林经营和退化林修复2700亩,道路、河流两边绿化任务正在有序落实。做好省级森林城镇、森林村庄创建工作,完成铁冲乡、长岭乡2个森林城镇和梅山镇洪冲村等34个森林村庄创建规划设计,督促相关乡镇、村加快推进创建进程。
(二)积极创建林长制改革示范区,增进林业发展活力
4、全面启动林长制改革示范点建设和先行示范区创建。围绕“五绿”任务,加快林业发展十项工程建设,突出资源特色,稳步推进“十二檀”和桐源古树群保护、响洪甸和面冲茶谷建设、吴家店和燕子河林下经济(天麻)种植、仙桃村大别山山核桃、白塔畈镇茶山花海、燕子河大峡谷和天堂寨森林旅游10处林长制改革示范点建设,确定了铁冲乡为林长制改革示范区先行区试点,完成示范点建设方案和先行区试点建设方案编制,正式启动了示范点和先行区建设。
5、督察巡查,落实林长巡林制度。2020年以来,县、乡、村三级林长认真执行巡林制度,落实森林防火、松材线虫病防治林长责任制。县级林长开展林长制工作督察巡查20余次,按区域召开乡镇级、村级林长会议20余场次。各级林长通过督察巡查,深入山场地块走访调查,排查问题,研究解决对策。为我县安全平稳度过本轮森林防火期、完成枯死松树清理任务发挥重要作用。
(三)强化森林资源保护,维护林区安全稳定
6、强化资源林政管理。一是规范程序,抓好森林采伐管理。坚持限额采伐管理制度,规范林木采伐办理程序,控制采伐总量,上半年全县办理林木采伐证1490份,采伐林木蓄积18329立方米。规范做好县重点工程建设项目涉及的林木采伐手续审核办理。二是切实做好采伐迹地更新造林工作。今春下发了《关于切实加强森林采伐迹地更新造林工作的通知》,对2017年以来采伐迹地的还林情况逐块检查登记,对未完成迹地更新造林的地块,结合春季造林加紧督促完成。全县共完成526块采伐迹地摸底和造林更新工作。三是开展“十四五”期间森林采伐限额编制。开展了“十四五”采伐限额编制与测算,经测算,县“十四五”期间年采伐限额指标341295立方米,其中公益林224223立方米、商品林114229立方米。四是加强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完成全县新一轮古树养护责任书签订,明确管护责任,实行动态监管。整合专项资金125万元,实施完成斑竹园镇名木、白塔畈镇一级银杏等73株古树的保护修复工程。五是开展生态护林员选聘和管理工作自查自纠。针对中央脱贫攻坚专项巡视“回头看”反馈问题,对全县2710名生态护林员进行全面核查,上报了自查自纠成果,将生态护林员管护协议、在岗在位情况、劳务报酬发放情况等进行登记。六是实现政策性森林保险全覆盖。2020年全县承保公益林2792408亩,涉及农户89065户,保费439.82万元。经国元支公司向省总公司争取,并经县政府批复同意,商品林保险不再收取农户个人承担保险费用,即每亩每年0.44元,实现商品林保险全覆盖,承保商品林128.73万亩,涉及农户58976户,保费283.21万。
7、加强自然保护地管理。一是加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日常管理。开展保护区范围内的样线调查、野外巡护、野外监测等日常管理工作,及时上报保护区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及相关信息;继续开展保护区基础设施三期项目建设。二是开展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工作。我县现有自然保护地6类13处,保护地总面积49984.37公顷(含交叉重叠,不含大鲵自然保护区和水利风景区),占全县国土总面积的13.11%。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工作,成立了领导组和工作组,多次召开专门会议进行安排部署。截止目前,已完成前期的本底情况调查、资料收集等工作,在此基础上编制完善了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预案,并按时上报省市林业主管部门评估审查。三是加强国有林场管理,进一步巩固国有林场改革成果。强化对国有林场的森林资源管理、生物多样性保护、林地变更等多方面的管理工作。制定并完善各项规章制度,落实国有林场保护发展森林资源目标责任制,强化国有林场林地管理,编制了国有林场“十四五”期间森林经营方案。
8、森林防火形势平稳。去冬今春进入新一轮防火期以来,我局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压紧压实属地责任,强化火灾防范举措,全县无重大森林火灾、无人员伤亡,林火当日扑灭率为100%,无迟报、漏报、瞒报及未按规定报告森林火灾行为。上半年共查处森林火灾案件126起,其中刑事案件1起(已提讼);治安拘留20人,治安警告7人,罚款13.1万元。
9、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常抓不懈。今年以来,突出抓好松材线虫病防控工作。一是严明职责,明确任务。督促各乡镇抢抓时机,倒排工期,迅速开展山场清理和除治工作。清理任务于4月底前全面完成,较上一年度同期加快。二是加强管理,严控疫木。相继出台了《2020年县松材线虫病疫木检疫执法专项行动方案》、《县松材线虫病疫木管理十项措施》,对辖区内木材经营、加工、利用的企业和个人,进行定期或不定期全面排查,发放明白纸,签订承诺书,依法开展疫木管理,严防疫木流失和非法调运。三是综合防治,提高成效。全县17个乡镇重点地段和区域实施打孔注药13.35万瓶(其中天堂寨5.75万瓶)、74712株(天堂寨32940株),于3月10日前完成,成效明显。四是加强督查,狠抓整改。由局班子成员带队,先后2次开展松材线虫病防控工作检查。3月份县委督查办、林业局成立联合督查组,对全县23个乡镇及经济开发区清理小班进行全覆盖督查。4月底督查组再次开展综合防控成效督查,进一步巩固防控效果。
10、提升林业行政执法能力。今年以来,县林业局根据县委、县政府部署要求,加大林业执法力度,强化行政执法监督,不断完善林业执法制度建设,切实维护林业生态安全。一是推进林业执法体制改革。配合完成了森林公安机关管理体制调整和乡镇事业站所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工作。二是加强执法监督。印发了《关于开展林业执法监督稽查工作的通知》,分片区成立5个执法监督工作组,对各乡镇林业站、执法中队作风效能、执法规范、处罚案件等,开展监督检查。三是加大执法力度。制定了《县林业局加强森林资源保护管理工作方案》,成立了两个流动管理中队和一个稽查组、一个调查组,实行“三查一追究”,加大重点区域路查路管。截止目前共查处各类林业行政案件74起,其中查处非法运输木材案件21起,查处滥伐林木案件23起,查处破坏林地案件2起,野外用火28起;没收木材70.121立方米,各类案件共计罚没收入22.78万元。
(四)壮大绿色富民产业,巩固林业扶贫成果
11、推进林业优势产业发展。一是加强油茶产业化发展。推进新建油茶高效经济林产业扶贫基地建设,抚育油茶6万亩,支持贫困户自主零星发展油茶7000亩;巩固木本油料产业特色区域示范基地1万亩;整合省级双增奖补资金,规划实施油茶培育提升2000亩、抚育示范片8500亩。二是开展山核桃产业提质扩面。上半年共抚育山核桃产业扶贫基地8000亩,培育提升4500亩,并全部落实了经营主体。县山核桃产业协会链接山核桃专业合作社9家,以天堂寨、燕子河、关庙等为重点,引导群众加强山核桃的抚育管理,抚育成林5000亩,结合扶贫新发展山核桃3000亩;并开展了以“俏俏果”山核桃为主的品牌创建。三是实施板栗产业改造提升。共抚育规模栗园5000亩,建立品种改良示范基地200亩,辐射带动了栗农开展抚育管理。加大宣传推介,板栗加工企业库存产品销售得到有效解决,为今年提升板栗储藏加工量奠定了基础。四是推动毛竹产业提质增效。出台毛竹产业发展奖补办法,在张冲、青山等乡镇落实笋竹两用林示范基地建设1200亩,受理全县毛竹加工企业奖补申报25家,指导企业规范建立购销台账,安全有序生产,逐步做大做强产业规模。克服疫情影响,推动青山镇省级毛竹科技示范园扩建项目建设,主体工程完成80%以上。
12、进一步提升林业产业化水平。依托全县丰富的林产品资源和优越的生态环境,不断培育壮大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指导培育东旭大别山科技、山美生物科技、齐远木业等13家省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美源竹制品、同创山核桃、金果园果业等8家市级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复工复产,提升水平。全县上半年林业总产值可达22亿元,林业在山区群众脱贫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3、实施林业产业扶贫入户。完成了2020年全县林业种苗补助项目建设,安排产业扶贫项目资金246.5万元,在全县23个乡镇及县经济开发区的179个行政村,为5099户贫困户“四旁”栽植发展经济林产业,提供了油茶种苗78.65万株、山核桃种苗9.47万株,惠及贫困人口17792人。
14、扎实开展驻村扶贫和干部结对帮扶工作。每月组织召开1次以上脱贫攻坚工作调度会或工作推进会,学习扶贫工作论述,安排部署当月扶贫工作;及时组织干部按月开展2020年度进村入户结对帮扶,落实各项帮扶措施,确保帮扶成效。扶贫联系村顺利通过县脱贫摘帽审核验收。同时,认真组织开展中央脱贫攻坚专项巡视“回头看”和2019国家脱贫攻坚成效考核反馈问题整改,改进扶贫工作作风,提高扶贫工作实效。
(五)严格履行防控职责,落实疫情防控举措
15、加强野生动物保护管理。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县林业局高度重视,全面落实野生动物管理责任,印发了《关于加强野生动物管理积极做好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方案》的通知(金林办[2020]8号)和《关于进一步加强野生动物管控工作的通知》(金林办[2020]12号),成立了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组,结合林业工作实际,明确“五加强五到位”野生动物管理工作重点,对野生动物人工繁育饲养场所采取“一封控”、“六禁止”措施,积极联合市场监管、公安等部门开展执法巡查,依法打击非法猎捕、贩卖、运输野生动物及制品犯罪行为。截止目前,共出动执法检查2600人次,检查市场、餐饮单位400余次、发放宣传材料4000余份、没收野生动物及制品10件。
篇3
一、招生就业工作:
1、学校领导非常重视招生工作,由史书记、王海涛副校长带队深入各乡镇中、小学与学生面对面交流,全面介绍了职业高中、吉林师大函授的具体情况,使他们对职业高中有了新的认识。
2、招生办组织市区内各初中,初中三年级部分学生到学校来参观,得到了全校各部门的支持,学校舞蹈队、旅游组丁嘉慧、孟繁梅表现突出。
3、及时各种就业信息共50多条。认真指导学生就业。
4、帮助高考学生填报志愿,并主动与电子信息学院、包头轻工学院、化工职业技术学院招生部门取得了联系,为处在录取线边缘的学生,争得了先机。
5、鼓励教师全员行动起来,全面投入到招生工作中,每人定3人的招生指标,充分调动了全体教职工的积极性,设立招生、跟踪管理奖,下学期新生入学,即可兑现。
6、注重日常细致的招生工作,主动学习其他学校的先进经验,认真听取各方面的意见,不断改进工作作风,不断提高招生宣传力度。
二、办公室工作:
1、主动协助校级领导的工作,作到政令畅通,保证了各项工作落实。
2、完成了今年教师职称评定的具体工作,指导到位、服务到位。
3、对大连雁鸣集团来校考察做了充分的准备,协助校长制定了学校与雁鸣集团的联办方案,得到了市政府的认可。
4、分别与财政局、劳动局、人事局、法院、工商局等政府职能部门建立了广泛的联系,协助校长处理了诸多外部事物。
5、增强服务意识,发挥了办公室的职能,工作人员发扬不怕累的精神,各项服务性工作周到具体。
三、1、多头工作,有拖拉现象。
2、签到单汇总不及时,保管不善,追究不及时,扣款不全面,有异议。
3、宣传片没有出来,招生工作进一步深入不好。
四、付出多,回报少;加班多,补助少;压力大,委屈多;统筹协调,驾驭能力强;无悔无怨,尽职尽责,克尽职守;使校长腾出更多经历和时间抓大事。
篇4
遵义市认真贯彻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牢牢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按照中央和贵州省关于创建生态文明城市有关工作要求,围绕2020年建成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目标,抓综合治理、改革创新、生态经济、制度建设,持之以恒地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和国家级“生态市(县)”创建工作。
截至目前,全市3个县(市)成功创建省级生态县,2县(市)生态创建规划已通过评审,6个县已启动规划编制工作。2015年6月底至7月初,湄潭县、赤水市国家级“生态市(县)”创建顺利通过国家环保部考核验收,成为贵州省首批通过验收的国家级“生态市(县)”。
抓综合治理
打牢生态市创建基础
实施节能减排。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不唯GDP贡献率至上,坚持四个“一律不批”,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城市总体规划、环境保护功能区规划的项目一律予以否决,坚持污染物总量约束机制,努力实现区域“增产不增污”,严格控制和削减污染物排放总量,推行清洁生产。
积极开展“环保六个一律”行动和“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对国控和重点监管企业实行驻厂监督员制度和定期例行检查。2007年以来淘汰关停企业57家,停产18家,政府补贴关闭公司13个,关闭退出小煤矿160家。
加大环保投入。全市共建成污水处理厂55个,建成垃圾填埋场15个、沼气池49万户,建成人工湿地8个。出台了《遵义市饮用水源环境保护办法》,在全市县城及集镇划定饮用水源保护区,实施水源地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建设标准化村卫生室2406所,医疗危险废物得到集中无害化处置,医疗废水达标处理。
实施退耕还林、荒山造林、公益林建设、石漠化治理等共计12.7万亩,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53.9%,中心城区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0.64%。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总面积达到5523平方公里,占全市国土面积的17.96%。
基本殡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火化率、村级生态墓区覆盖率均达100%。全市各县已完成环境监察和环境监测三级标准化、县城大气自动监测站及机动车尾气检测站建设。
打造生态示范。积极开展“生态县(市、区)”“生态乡镇”和示范点建设,建立科学的生态思维,引导群众从“人统治自然”向“人与自然和谐”的观念转变,逐步增强生态保护理念,增加生态保护行动。先后创建命名省级绿色学校121所、市级绿色学校389所,省级绿色小区23个、市级绿色小区45个。
建设美丽乡村。坚持以产业为支撑、“四在农家・美丽乡村”为载体,强化村庄整治、黔北民居新村建设,按照“依山傍水、自然村寨、村庄集镇”三种模式,打造“生态美、生活美、和谐美”的“最美新农村”。全面实施“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六项行动计划,整县推进“小康寨”建设。截至目前,“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已覆盖全市225个乡镇、1680个村,受益人口占全市农村人口的92%。
抓改革创新
激活生态市创建动力
推进赤水河流域生态文明制度改革。深入落实贵州省委书记陈敏尔关于赤水河生态环境保护要开改革先河的要求,建立赤水河生态红线、生态补偿、第三方治理、河长制、水资源有偿使用、工业企业节能环保评价等制度,着力在生态保护红线、水资源使用管理、污染源治理、环境治理项目、执法监管、环境监管能力和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上取得突破,努力形成抓赤水河流域生态文明制度改革的新常态。
推进乌江流域生态文明制度改革。围绕“一江一湖一海”(乌江、飞龙湖、茶海),大力推动旅游联动开发,不断完善生态产业链。以茶文化为载体,深入推进“西部茶海”建设,构建茶旅一体、休闲养生的最美乡村,积极打造新农村示范区、城乡统筹发展创新区、生态休闲度假养生区、创新社会管理样板区,在流域开发和流域产业构建上谋求创新。
推进洛安江流域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坚持保护与开发相结合,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将水体保护、景观打造和城乡产业布局协同打造,完善功能配套,努力把洛安江流域建成百花园、百果园、百鸟地,打造成为中国第一、世界一流的全景域水系。2015年在乌江流域、中心城区饮用水源保护区建立生态补偿制度,在乌江流域实施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试点并全面推行环境保护河长制,启动建立地方党政领导干部环境保护责任终身追究制度。
抓生态经济
增强生态市创建实力
做大生态工业。坚定不移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发展环境友好型、生态友好型产业,使产业和生态相得益彰、和平共处。重点打造“5个100工程”“5个1000亿元级产业集群”和若干个“100亿元级、500亿元级、1000亿元级产业园区”,推进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产业发展。2015年1~9月,全市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行业增加值达98.82%,50万元以上国定资产投资完成1781.49亿元,投资1亿元以上项目开工722个,重大工程项目完成投资1023亿元。
做特生态农业。围绕烟、酒、茶、药、食品“五张名片”,大力推进生态农业建设,积极打造好35个省级农业示范园区,加快发展集经济、生态和社会三大效益为一体的特色优势主导产业。截至目前,共发展中药材种植30万亩、核桃60万亩、蔬菜180万亩,专业合作社2696个。建立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45个,从业农民总数达104.4万人。
做强生态旅游。深入实施“绿色贵州”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和“月月造林”活动,因地制宜合理选择树苗,科学搭配栽植品种,结合实际选择“好栽、好吃、好卖、好看、好管”的经济林木,逐步形成四季有花、五彩缤纷、错落有致、效益可观、处处是景的绿色全域产业。全市目前已建成观光旅游度假项目40个、精品旅游小镇17个、湿地公园11个、森林公园2个,建设旅游集散中心7个,新增乡村旅馆300家以上。2015年1~9月,全市旅游综合收入430.9亿元,同比增长23.8%;接待旅游人数4980.2万人次,同比增长22.6%;乡村旅游经营企业3000余家(户),实现营业收入31.2亿元。
抓制度建设
完善生态市创建保障
健全组织领导机制。成立遵义市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领导小组,由市委书记任组长,市长任副组长。下设生态市创建办公室,由市直部门和15个县(市、区)为成员单位,统筹开展生态市建设工作。在全市形成“党委统一领导、政府组织实施、部门分工负责、环保协调监管、全员一岗双责、社会广泛参与”的合力共建格局。
篇5
镇建委现有镇环卫所、矿管所、环保所、地方道路管理站、旅游办公室和执法中队6个站所,共8人组成。对上联系住建局、国土资源局、规划局、市政园林局、房管局、环保局、交通局、公路局、旅游局、风景名胜局、行政执法局等10多个部门。建委的工作专业性较强,许多工作是自行或配合区级部门执法(土地执法、矿管制法、环保执法、路政执法等),突击性任务较多,户外工作较多,直接面对群众工作较多,工作具有较大的挑战性。
20__年,镇建委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主要是:1、旅游工作掀开了新的一页,通过“生态旅游年”系列活动进一步宣传了__*镇的新形象、新面貌,省级旅游强镇创建工作取得较大进展;2、山东天然气管网__支线15公里管线施工实现全线贯通,地貌恢复工作进展正常;3、镇总体规划编制工作进展正常,年底有望完成;4、道路建设取得较大进展,完成了7公里长的县道口南路升级改造工程及总长23公里的村村通工程,总投资超过1100万元。以上工作成绩的取得,离不开镇党委政府和主要领导的关心支持,也得益于其他党政领导和镇兄弟部门的大力协调配合。
总结工作成绩的同时,应当看到建委工作存在的诸多不足:1、环境卫生管理方面不够平衡,有的村内环境卫生还较差,监督监管力度不够;2、土地和矿产资源管理秩序还有待进一步规范,偷采铁矿石、毁田挖沙、乱搭乱建现象时有发生;3、沿路集贸市场管理工作有待加强,道路交通安全存在隐患等等。刚才,如何进一步完善提升的措施,几位站所负责人在汇报时都有所涉及,还请领导和同事们多提宝贵意见和建议。下面我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谈一些体会和打算,不对之处请批评指正:
一、关于对上争取问题
建委工作对上业务部门较多,业务性很强,项目争取和扶持资金的争取非常关键。十以后,各项惠民政策以及拉动内需政策将会越来越多,我们要多和有关部门联系,了解政策,用好政策,加快发展。例如:1、和发改部门联系,争取用好“促进太河水库上游水源保护地发展”政策,争取将淄河源生态湿地公园项目列入生态保持和环境治理项目;2、利用好中央财政扩大农村危房改造项目资金,进一步改善农户住房条件;3、利用好省级贫困村扶持政策,帮助贫困村增加垃圾收集、运输设施建设;4、利用好“村村通”公路政策进一步加强生态观光路网建设;5、争取区旅游局“促进旅游发展”专项资金,加快旅游规划、旅游景点建设等等。需要我们出好题目,策划好项目,搞好关系,勤学善问,多掌握政策和信息,取得上级的信任,为加快发展步伐增添新活力。
二、关于长效机制问题
管理是一门学问。建立长效机制值得我们去认真考虑。环境卫生长效机制目前算是初步建立,但有待提升管理水平。我们建立了小组长制度,标志服装马上配备,日常监管、考核奖惩还不够具体化,有待进一步强化。下一步,沿路绿化的长效机制还需建立,具体说就是划分责任区,安排专人,负责日常锄草、补植、浇水,保证随时有景观效应,而不是搞突击。另外,道路交通安全和集贸市场安全管理的长效机制也需要建立长效机制。希望领导在投入上予以倾斜和支持。
三、关于规划问题
高标准的规划对于各项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我镇的总体规划即将出炉,下一步小城镇建设的详细规划、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详细规划以及旅游业发展规划都需要尽快搞出来。以旅游以旅游业发展规划为例,我们现在提出的“三山两峪一泉”生态旅游观光带建设目标还很笼统,各有机农产品采摘园还相对散乱,旅游景点还缺少特色,旅游接待设施建设还很不完善。如何定位、如何招商引资、如何形成健康发展的产业,都需要规划来指导,否则就是盲目、无序发展,就可能走弯路,影响我们的发展进程。
篇6
一、落实“四个到位”,打造平安创建坚实平台
一是领导到位,全面落实工作职责。成立了由党委书记任组长的平安创建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综治办。指导各村加强了以党支部为核心的治安组织建设,健全了融治保、调解、普法、帮教、巡逻为一体的综治网络,各站所社加强了内保组织建设,全面落实了第一责任人的职责。
二是宣传到位,确保平安创建活动深入人民。全乡粉刷永久性墙体标语120幅,制作平安宣传栏17余个,悬挂宣传横幅5幅,发放宣传资料5000余份,并采取宣传车、广播喇叭等形式,广泛宣传平安创建的目的意义,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营造了“上下联动千家创,万人防范保平安”浓厚氛围。
三是制度到位,确保平安创建活动有序开展。党委、政府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平安建设工作,并把构建“平安延寿,和谐延寿”纳入到“十一五”规划中,使这项工作达到党委有决定、政府有规划、办事有机构、落实有依据的“四有”要求。同时,按照“一岗双责”的要求,落实了村、站所社、个体工商户在“平安创建”活动中第一责任人的责任。实行了乡驻村干部包村责任制,制定了考核奖惩细则,实施综治风险抵押金制度,乡村干部分别向乡政府交纳800元、100元风险抵押金,抵押金的退还直接与该村的综治工作挂钩。每月对“平安创建”活动进行检查,对措施得力,创建活动开展好的村、站所社和个体工商户,给予物质奖励和精神鼓励。对达不到要求的,实行“一票否决”,在全乡通报批评,向党委政府写出书面检查,并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真正做到了分解责任,传递压力,确保条条有压力,块块有责任,上下有信心。
四是投入到位,确保有钱办事。乡党委、政府从“稳定也是发展”的思想和“花钱买平安、投入保稳定”的高度出发,确保了平安创建的经费投入和硬件建设。近年来投资10余万元专设了平安创建办公室,并配齐办公设备和巡逻车、彩电等设备。投入3.4万元用于平安创建宣传经费。同时,各村从办公经费中对巡逻队员进行生活补贴每人每年120元,提高了巡逻队员的工作积极性。
二、强化三大网络建设,健全平安创建防控体系
一是强化了信息监控网络建设。建立健全乡治保主任、中心户长制度,全乡共配有17名治保主任、400余名中心户长,及时向乡综治办、派出所报送各村可能存在的治安隐患和苗头。二是强化矛盾纠纷调处网络建设。加强了调解中心力量,做到了人员、制度、报酬三到位,并实行法庭向乡调解中心派驻指导员制度,设立民事纠纷调解庭,由文明法庭2名法官和乡调解中心2名调解员组成,进行诉前调解,实现了化解矛盾走在诉讼前的目的,并为群众提供法律咨询答疑服务,真正让调解中心发挥应有作用。各村成立调解委员会,配齐了17个村61名调解队伍,利用村干部和无职党员、老党员、老干部担任矛盾纠纷调解员,发挥民间调解优势,解决民间矛盾纠纷。对调委会解决不了的问题,及时上报乡调解中心,为解决问题赢得时间,真正织起了一张组织建设走在工作前,预测工作走在预防前,预防工作走在调解前,调解工作走在激化前的调解网络。20*年,全乡成功调处各类矛盾纠纷130余起,未出现一起集体上访案件。
三是强化治安网络建设。全乡17个村全部建立了治安联防组织,全乡共组织140多人参与治安联防,并实行治安承包责任制、十户联防制、党员治安联防制、站岗巡逻制、邻村治安防范联动制管理,织密了防控网络,有效预防了各类案件的发生。
三、夯实基层基础建设,提升平安创建竞争能力
一是深化“平安进万家”活动。家庭是最大的基础,社会是由千千万万个家庭细胞组成的,只有将平安工作延伸到每个家庭,抓好群众基础,形成“人人关心治安、家家参与防范”的良好局面,才能真正抓住平安创建的根本,提高平安创建的核心竞争力。为此我们确立了以提高家庭成员的文明素质、道德素质、法制意识和科技素质为重点,以宣传教育为主线,以家庭的平安促进社会平安的“平安家庭”创建工作思路,建立了从乡到村的创建“平安家庭”活动组织网络,开展了内容为平安意识、治安防范、矛盾调处、法律知识、致富技术、文明新风、安全知识进家的“平安进万家”活动。全乡92%的家庭达到和谐文明户标准。
二是加强对平安家庭的管理。对已命名的3772户平安家庭进行张榜公布,实行动态管理。结合村规民约,以村民小组为单位,每月对平安家庭进行一次评定,对存在违反计划生育政策、有家庭暴力等十个问题之一的,经村民指出连续3个月仍不改正的,经村两委班子研究,建议乡平安创建领导小组给予摘牌处理。对未被命名的农户,通过举办培训班,采取集中学习教育的方法,加大面对面教育力度,促其逐步符合平安家庭标准,尽量减少不稳定因素。
三是提高平安创建队伍素
质。基层队伍是创建的最大保障,在警力和综治人员较少、稳定工作任务日益繁重的形势下,我们对综治办的同志政治上高看一眼,经济上多补一点,既在政治上关心,又在生活上体贴。坚持素质强队伍,政治建队伍,大力加强队伍全方位建设,切实加大了综治干部使用和职级配备力度。使广大综治干部政治上有奔头,工作上有干头,极大地调动了广大综治干部的工作积极性。
四、齐抓共管,形成平安创建强大合力
平安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发挥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的智慧与力量,努力营造全民发动、全社会参与、齐抓共管、共建平安的强大合力和浓厚氛围。
一是坚持“严打”方针不动摇,露头就打。20*年通过“禁毒、打六”等集中整治活动,抓获违法人员4名,治安处罚7人,刑事案件6件,始终保持了对刑事犯罪的主动进攻和高压态势,全乡的治安、刑事犯罪案件明显下降,经公众群众安全感大幅提高。
二是抓好综合治理,集中解决突出治安问题。组织精干力量,着重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突出抓好刑释解教人员、出租房屋及流动人口、校园周边及网吧、盗窃等专项活动的治理,最大限度地封堵违法犯罪的空档和缝隙。
篇7
2020年7月24日,市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一次会议听取并审议了市人民政府关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作的报告,并提出了审议意见。接到审议意见后,市政府高度重视,立即组织水利、农业等部门,对所提建议积极推进落实。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关于“因地制宜,科学规划,扎实推进农田水利项目建设”审议意见的落实情况
一是做好农村供水、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灵宝市“十四五”农村供水保证规划,共规划66处工程,覆盖11个乡镇,158个行政村,农村供水人口301175人,其中新增集中式受益人口237703人,新增自来水入户人口57900人。设计供水规模25382.43m3/d,其中新增地表水供水规模11547.4m3/d,新增地下水供水规模8628.52m3/d。工程估算总投资15742.38万元。组织相关职能部门,根据川区、塬区、山区不同地形区域,着手编制了五年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规划面积25万亩。
二是实施5.3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总投资7950万元,修建田间道路19.218千米,铺设管道284.245千米,新打机井93眼,架设高压线路31.65千米,平整土地120亩,田地施肥翻耕18053亩,修建270亩滴灌区,修建溢流堰1座、蓄水池11座,种植侧柏936棵等工程,积极推广喷管、滴灌、渗灌、水肥一体化等节水技术,提高水利用系数。
三是紧盯国家“十四五”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及高质量发展,谋划了3个项目,其中:窄口灌区现代化改造项目,总投资6.18亿元,计划争取政策性资金3-4亿元,改造提升灌区干、支渠,配套渠系网络,发展高效节水灌溉,开展灌区信息化建设,实行智能化控制,精细化管理,恢复节水灌溉面积30万亩。沟水坡水库除险加固项目,总投资1.5亿元,主要建设内容包括水库大坝防渗加固、溢洪道加固、尾水渠修复、新建输水洞及防汛道路、信息化建设等,初步设计已经完成并通过省水利厅组织的技术审查,争取中央和省级资金支持。窄口-沟水坡水源地安全保障达标建设项目,总投资7000万元,主要建设内容包括水源地生态恢复及库岸防护林工程、保护区隔离防护工程、建立水质自动监测站、环境监控信息系统、警示牌和垃圾处理池等,形成水源地和供水渠道“治、管、保”一体化格局,实现水库水质持续改善提升,水源地达到三类水质标准,实施方案已经过评审。
四是做好函谷关引水隧洞应急抢修,投资2260万元,新修施工及管理道路450m、开凿断面2.0×2.3m支洞355m,对9153m引水隧洞进行清淤和除险加固,解决310国道南移工程施工造成隧洞大坍塌问题,同时提升函谷关隧洞建设标准。
五是加强对跃进渠、太平渠综合管理,建立长效管护机制,实行渠长制。乡镇(区)设渠长1名,每个村设分渠长1名,负责各自辖区渠道日常巡查管护、用水计划、环境卫生、汛期安全、拦污栅看护、淤积打捞等,明确管理职责,健全完善渠道管护与巡查制度,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加大巡查力度,加密巡查频次,通过监控,随时掌握渠道运行状况及环境卫生情况,渠首、牛庄回水池及入河口拦污栅安全派专人看护,守好水源头,及时打捞垃圾漂浮物,彻底杜绝垃圾入河,确保正常发挥作用,汛期安全。
二、关于“加强协调,统筹安排,加大资金投入整合力度”审议意见的落实情况
一是抓住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这一国家战略机遇,利用国家深化农田水利改革有关政策,结合我市实际,向上争取水利建设项目3个,其中:朱阳佛山烟区水源工程,以灌溉烟叶和农田为主,灌溉范围涉及朱阳镇9个行政村2.75万亩基本烟田(烟叶采用轮作),投资1.2亿元,修建拦水坝2座,铺设压力钢管35公里,蓄水池7座,水利局联合朱阳镇前往省烟草公司进行对接。双桥河太张村至文底村段治理工程,治理长度7.10km,新建护岸0.9km,河道整治宽度10.43m~52.92m,项目造价2923.91万元,完成初步设计报告编制和评审,2021年5月开工建设。函谷关水土保持工程,总投资1268万元,治理水土保持面积13.88平方公里,其中水保林156.9hm2,经果林39.9hm2,建设蓄水池17座,沉砂池3座,生产道路3.516km,排水沟0.514km。项目计划2020年12月开工,四季度计划完成投资100万元。
二是整合农田水利建设资金,做好水系连通及农村水系综合整治项目建设。项目总投资4.5亿元,其中争取省级财政资金1.5亿元,治理河道水系总长度45.279km,新建水系连通河道2条,长2.81km,新建水源拦蓄工程11处,新建淤地坝3处,谷坊群8处,林草措施治理面积1659.56 hm2,新建污水处理厂4处。项目于5月8日开工,目前已累计完成总投资13900万元,其中弘农涧河牛庄段潜坝、护岸工程正在施工建设;川口乡吴家村水源拦蓄工程已组织专家进行项目评审;寺河乡段工程10月28日已开工。我们在保证质量前提下,加快进度,确保2021年完成项目建设,保障河道两岸防洪除涝安全,防洪受益10.8万亩,保证农村供水安全和5万亩果园灌溉。
三是多渠道筹措农田水利改革发展资金。多部门多渠道积极向上争取国家和省级专项资金投入。同时充分运用BT、PPP等建设模式,用活我市市管投资融资平台,拓宽融资渠道。另外足额配套地方投入,严格落实从土地出让收益中计提农田水利建设资金政策,水资源税地方留成部分足额用于水利事业。以及激活民资投入,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制定以奖代补政策,采用市场化运作,调动农民自建五小水利工程、群众兴修水利的积极性。
四是摸索建立资金长效使用机制。探索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多元投入”模式,有计划、有步骤引进外地企业投资农业项目,不断完善我市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完善水费收缴管理制度,要按照工程管理维护资金由乡镇、行政村、供水管理小组、用水户分级筹措的原则,制定维修养护资金筹措方法,合理确定水价,足额收缴水费,建立完善的水费收缴机制及资金的使用管理办法,确保维修养护资金到位,工程能够及时维修,正常发挥效益。建立管护激励机制,落实以乡镇为单元的农村供水工程财政补助资金,发挥“济困”和“激励”作用。对自然地理条件复杂、水资源条件较差,远距离引调水、高扬程输配水、净化处理工艺复杂的“特殊工程”以及贫困户、五保户等低收入的“特殊群体”,给予财政支持,促进城乡供水服务均等化,维持农村供水工程正常运行,保障农村居民基本用水需求。对于水费收入不能覆盖供水成本的工程,落实财政足额补齐,兜住底线。同时要建立补助资金与农村供水工程水费收缴和管护机制创新的挂钩激励机制,对于不收水费的工程,原则上不得再安排使用上级补助农村供水工程的维修养护资金。
三、关于“明晰产权,创新模式,积极构建农田水利工程建管并重、用护结合的长效机制。”审议意见的落实情况
一是建立工程监管体系。实行项目主管领导及技术负责人定期和不定期巡查制,通过召开现场观摩会、促进会、分析会等,落实工程安全、进度、质量。加强项目建设单位、监理单位、和相关职能部门沟通协调,严禁超规模、超标准、超概算现象的发生;落实质量保证措施,加大工程质量责任追究力度和处罚力度,稳步推进项目建设。
二是加强工程运行管理。对不同类型的工程,确定不同的管理模式,制定相应操作性强的管理措施,在保本微利的前提下,适当提取维修、折旧费用,定期收取水费,实行专户储存,专帐管理,专款专用,使工程达到以水养水、良性运行;积极推行“量、价、费”三公开,使农民用上放心水、明白水、幸福水。
三是建立用护长效机制。以饮水安全工程管理为重点,建立台账。以行政村为单位,按照基本情况、工程概况、管理状况、运行状况逐类分项,将工程数据全部进行归纳整理,整理编辑农村饮水安全手册,装订印刷成册,分发到相关人员手中,做到胸中有数。加强管护。以水费征收为手段,落实管理人员补助、筹集维修养护资金,确保工程正常持续运行。今年我们狠抓了水费征收,对落实水管员、按时收取水费的行政村,在项目安排、工程维修等方面予以倾斜,目前水费征收率已达96%,有力地提升了管理水平。加强水质检测。建立水质化验室,配置了专门检测人员及快检设备,按照水质检测指标及频次要求,联合市疾控中心对全市366个村的供水工程进行了水质检测,完成季度水质检测和日常水质检测任务,确保水质安全。加大资金倾斜力度。将山区村基础薄弱列入重点解决问题,加大对南部山区零散户、偏远户的资金倾斜力度,积极向上争取各级各口的项目资金,优先对其实施饮水安全维修养护和巩固提升工程。
四是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以卫家磨灌区和窄口灌区的农业水价改革项目为依托,深入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强化用水过程管理,提高农业生产水资源利用系数。推进简政放权,在资金投入、用水合作组织建设、工程用地、末级渠(管)系产权移交、材料供应及计量设施和水价核定等方面提供保障。减少行政手续审批环节,足额配套资金,兑现投劳折资;依法收费,实现计量收费到户;核定批复终端水价;协调土地,保证渠道(管道)施工顺利进行。实行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根据水权分配计划,核定农业用水总量,明确用水总量上限;按照耕地面积将用水总量分配至用水组织,确定农业水权。根据灌区作物种植结构制定灌溉制度,实现灌溉用水定额管理。全面实行终端计量供水,推广节水措施,针对田间末级渠系状况,修复维护项目区的田间泵站工程和渠(管)系工程,在泵站提水干(渠)管进口和支(渠)管进口设置量水堰或水表实现田间灌溉计量。积极推广喷灌、滴灌、穴灌等高效节水灌溉和水肥、水药一体化技术,开展技术培训。建立健全水价形成机制,推行差别水价,根据工程水费和管护运行费用核算供水成本,联合物价部门制定农业用水价格。根据作物种类,实行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分类价格政策。在定额管理基础上,推行超定额累进加价制度。建立农业节水精准补贴和节水奖励机制,从落实补贴渠道、明确补贴对象、制定补贴标准和确定补贴方式,建立农业节水精准补贴机制。探索利用超定额累进加价、高附加值作物和财政的多渠道筹集节水奖励基金,建立节水奖励机制,对采取喷灌、滴灌的高效节水灌溉和水肥、水药一体化技术农民用水合作组织给予奖励。。
四、关于“整合职能,健全制度,全面提高基层水利服务能力”审议意见的落实情况
一是整合全市农田水利相关行业机构力量,充分发挥农业水土资源优势。借鉴王牌智库关于解决多头管水问题的建议,基于现状,由农业农村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制定统一的农田水利管理制度,建立农田灌溉水管单位联席会议制度,逐步解决多头管水、政出多门、职能交叉等问题,统筹协调各涉农单位及住建、环保、城投等与农田水利相关市直部门的人员、技术和项目资金,发挥整合效益。
二是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水利人才队伍建设。农村工作实践证明,素质高、眼界宽、思路长远的村班子,谋划农田水利项目科学,项目争取积极,建设质量高,运行管理好。我们以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为抓手,充分调动村班子特别是支部书记、能人大户等领头人兴水治水的积极性。同时采用政策补贴、购买社会服务、合同制雇佣等方式,配强配齐乡镇水务技术人员,留住乡村水管人员,用好管好基层水利设施。
三是注重人才引进,结合机构改革,加大农田水利工程人才引进力度。以连续几年的引进实践为基础,适当给予自主聘任待遇灵活度,以专业技能为导向,以紧缺岗位为需求,选强配齐专业人员,优化技术队伍结构,整合农田水利建设及管理职能,为推动我市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保障。
篇8
汝州市人民政府陈天富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提出意见。
一、2016年及过去五年工作回顾
2016年,面对错综复杂的经济形势和艰巨繁重的发展任务,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市政府团结依靠全市人民,凝心聚力,务实重干,打基础,上项目,谋发展,圆满完成了年初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
主要经济指标跃入直管县前列。2016年,全市生产总值完成398.7亿元,增长9.5%,增速居10个直管县第1位;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3.1亿元,增长15.2%,总量和增速均居10个直管县第3位。在省直管办考核的28项经济指标中,14项指标处在前3位。
产业结构调整迈出新步伐。我们“无中生有”,新建了汝绣农民工返乡创业产业园,建成了73栋标准化厂房,160家机绣企业、1300条生产线投产运营,被评为全省农民工返乡创业示范园区。汝瓷小镇快速推进,汝瓷文化产业园被评为全省重点文化产业园区。建成了“互联网+”电子商务产业园,阿里巴巴、腾讯、京东、苏宁易购等知名电商落户汝州,农村电商网点实现全覆盖,发展电商企业4000多家。现代农业稳步发展,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达到1320家。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实现全覆盖。
城乡面貌发生较大变化。汝登高速、广成东路景观大道全面通车,老城区道路提质改造工程全面开工,207国道改线工程、向阳路东延等项目顺利推进,新建改造城市道路68公里,硬化背街小巷72公里,东区“七横四纵”路网初步形成。中央公园和五湖水系连通工程、森林公园、汝海公园、“四馆合一”等重大项目加紧建设。汝河湿地公园通过国家批复。63个公园游园建成开放,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36.3%。15个棚户区改造项目启动实施,拆迁面积138万平方米。焦村、夏店撤乡建镇。城镇化率达到43.3%。农村人居环境显著改善,建成达标村、示范村230个,新申报省级美丽乡村试点9个,骑岭乡安庄村被评为全国美丽宜居乡村。全年植树造林5.3万亩,新增省级生态乡镇4个。我们上下同心、全民参与,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城市面貌得到较大改观。
改革开放实现新突破。直管县体制改革、政府机构改革稳步推进,市民之家建成投用,集中审批服务事项509项。商事制度改革全面推进,市场主体净增1.2万户。“营改增”、公车改革扎实推进。城管综合执法、食品药品监管体制、不动产登记制度、农业综合执法体制改革顺利完成。投融资体制改革取得重大突破,投融资公司累计实现政策性、低息、长期的融资突破100亿元,有力支持了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发展。积极推行国家倡导的PPP模式,项目56个,我市被评为全国推广PPP模式成效明显市。完成煤炭企业去产能任务。对外开放成效明显,实际引进省外资金68.8亿元。
民生事业取得新进步。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建立,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制度实现全覆盖,多层次住房保障体系初步形成。新建、改扩建幼儿园14所,市区新建迁建中小学校6所、改扩建13所,“入学难”和城区大班额问题得到缓解。科教园区一期基本建成。天然气工程基本实现城区全覆盖,集中供热工程全面实施。新开通公交线路2条,新购公交车辆35台,建成城市绿色骑行系统,投放自行车1000辆,群众出行更加便捷。改建农村公路370公里,改造农村危房917户,解决1.3万贫困人口饮水安全问题,6168名贫困人口稳定脱贫。文化事业繁荣发展。风穴寺免费开放。累计评选星级文明村333个,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升。形势不断好转,我们实现了从大市到先进市的转变,社会大局和谐稳定,人民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持续提升。文物、体育、档案、史志、气象、人民防空、广播电视、外事侨务、民族宗教及“三会一部”等工作取得新成绩。
各位代表!经过全市上下共同努力,七届人大一次会议以来确定的目标任务已顺利完成。
这五年,综合经济实力全面提升,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生产总值由280亿元增加到近400亿元,年均增长8.6%;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由11亿元增加到23亿元,实现翻番。三次产业比重由11.5:57.8:30.7优化为9.7:45.2:45.1。
这五年,我们下功夫办了一些民生实事,群众的幸福感明显提升。通过开展“创卫”、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等活动,基本解决了城乡脏乱差问题,城乡面貌得到有效改善,大气环境得到有效治理,道路宽了,街道净了,绿地多了,环境好了,广大群众安居乐业。
这五年,我们干成了一些打基础利长远的大事。城乡总体规划获省政府批复,确立了“汝瓷文化名城、山水宜居绿城、豫西南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发展定位,谋划实施了七大园区、三个小镇,规划建设了广成东路景观公园、中央公园、汝海公园、森林公园,城区新增公园绿地面积超过1.5万亩。
这五年,我们获得了一批国家级荣誉,对外形象显著提升。先后荣获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市、全国农民工返乡创业试点市、全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试点市、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市、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市、全国“六五”普法宣传教育先进市、中国汝瓷文化之乡。汝瓷荣获全国“质量之光”魅力品牌。先后有多个县市区到我市参观考察。
各位代表!五年的艰辛探索,五年的励精图治,开创了汝州大建设、大发展、大跨越的崭新局面,全市人民自豪感、自信心、凝聚力明显增强,汝州发展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这些成绩的取得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市人大、市政协大力支持的结果,是全市人民凝心聚力、苦干实干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政府,向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向各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向离退休老同志,向所有关心支持汝州发展的社会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
各位代表!五年的团结奋斗,深化了我们对赶超发展的深刻认识,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我们坚持发展第一要务,聚焦“三大主体”,守牢“六项底线”,创环境,上项目,促转型,走出了一条适合汝州发展的正确路子。我们坚持改革创新,强力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发展的内生动力和活力持续增强。我们坚持民生为先,民生为要,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老百姓得到了更多的实惠,生活更加幸福美好。我们在市委统一领导下,全面履行政府职能,统筹各方力量,建立健全依法、有序、高效的工作推进机制,形成了推动改革发展的强大合力。
特别是经过近三年“创环境、打基础”,我们的发展路径更加清晰。我们锻造了一支敢于担当、敢打硬仗、昂扬向上、奋发进取的干部队伍,全市上下形成了人心思干、人心思进、比学赶超、干事创业的浓厚氛围。只要我们坚定信心,凝聚合力,不松劲、不动摇、不折腾,大干三五年,我们一定能走在全省前列,一定会实现再次崛起的梦想!
在工作中,我们也清醒地看到,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结构矛盾依然突出,产业结构偏重,新兴产业尚未形成有力支撑;城市建设欠账依然较多,道路拥堵、吃水难、停车难、入厕难等民生问题亟待解决,城乡建设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大气污染防治压力加大;公共服务与群众需求还有较大差距;政府职能转变还不到位,一些领域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依然存在。对此,我们将认真面对,脚踏实地,逐一努力解决。
二、今后五年工作打算
今后五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也是我市加快发展、跨越崛起的关键时期。按照市七次党代会的整体部署,今后五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深入贯彻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认真落实省委书记谢伏瞻调研指导汝州工作时的重要指示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打好“四张牌”的总体要求,着力推进产业转型,着力加快新型城镇化,着力深化改革开放,着力加强生态建设,着力保障改善民生,奋力建设生态智慧健康文明幸福的新汝州,勇于争当全省县域经济发展排头兵。
今后五年的主要预期目标是:
——经济社会发展迈入全省前列。产业转型迈出坚实步伐,“两基地三中心”初具规模。实现“三个高于”,即主要经济指标和人均指标年均增速高于全国、全省、直管县平均水平。到2021年,生产总值突破600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突破50亿元。
——区域性中心城市初步形成。中心城区功能不断完善,老城、新城、产城和“七大园区”协调发展,城市现代化水平明显提升,温泉小镇、汝瓷小镇、云禅小镇3个市域副中心基本建成,中心城区常住人口突破50万人,城镇化率达到56%,建成区面积达到50平方公里。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向农村延伸,80%村庄达到一星级示范村标准。
——创新驱动发展能力明显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模式初步建立,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进一步提高,云计算、大数据、“互联网+”等业态快速发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走在全省前列。到2021年,高新技术产值突破140亿元。
——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成为主基调。到2021年,森林覆盖率达到30%,森林蓄积量达到150万立方米以上。中心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0%。创建成为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生态市、国家森林城市、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
——综合交通网络基本形成。三洋铁路、呼南高铁、城市有轨电车、城际铁路、汝唐高速和汝州至汝阳、登封、宝丰快速通道全面通车,建成城市二环、三环,干线路网、农村路网及市政路网全面升级改造。到2021年,国省干线公路总里程达到400公里。
——人民群众幸福指数明显提升。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就业、教育、文化、社保、医疗、住房、养老等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稳步提高。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三、2017年工作安排
今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重要一年,也是全面落实市七次党代会部署,各项工作全面发力的一年。我们将坚持“创环境、上项目、抓改革、求创新、惠民生、当示范”的工作基调,全力做好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
今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9%,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9%,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1%,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等约束性指标完成省政府下达任务。重点抓好八个方面工作:
(一)全力推进百城建设提质工程。抢抓百城建设提质工程重大机遇,全面提升城市建管水平。
提升规划引领水平。按照“多规合一”和城乡统筹要求,年底前完成全域规划、专项规划、总体城市设计、重点片区城市设计的编制和报批,完成新一轮乡镇总体规划、美丽乡村建设规划修编,实现城镇控制性详细规划全覆盖。严格规划审批和管理。
实施老城区改造提升工程。重点办好六件事:一是解决部分主次干道破损失修问题。组织实施百城提质城乡示范线路建设。完成城垣路北延、向阳路东延、北环路改造等38条道路建设。对广成路、丹阳西路、建设路、西环路、望嵩南路实施大修,同步解决弱电入地问题。对东环路等6条道路实施中修;对老城区其他道路全面普查修补,全面提升7条精品示范街。二是解决吃水难问题。“五一”前第三水厂建成投运,开工建设南水北调郏县至汝州输水工程,全面更新改造城区老旧管网,保障供水安全。三是缓解停车难问题。通过政府补助、社会投资等多种方式,建设社会化停车场。鼓励社区利用临主干道集体土地、院落及空地建设产权归集体所有的公共收费停车场,全年建设停车场20个以上。四是缓解道路拥堵问题。优化城区路网结构,打通断头路,今年打通望嵩北路、十字街至汝河北路、云禅大道至汝河北路、建设路至云禅大道、梁丰路至建设路等路段。科学规划城市道路行车系统,对有条件的道路进行右转“渠化”改造,不断增加路网密度,有效缓解交通拥堵。五是解决入厕难问题。利用党政机关、事业单位临街门面房改建星级公共洗手间,全年新建标准化洗手间30座以上。六是缓解校园门口拥堵问题。重点解决塔寺小学、逸夫小学、实验小学、市一中等学校门口拥堵问题,通过综合措施实现人车分流,确保学生通行安全。
提高城乡综合承载能力。全面开展海绵城市建设工作,对现有公园绿地进行海绵城市改造,建成8个海绵城市示范项目。完成中心城区电网升级改造。加快推进城市集中供暖工程。推进天然气向乡镇延伸。中心城区全面推行市场化保洁。开工建设静脉产业园。完善公共交通网络,建成公交总站、客运总站。投资1亿元,改造提升火车站。新增新能源公交车50台,实现城市规划区公交站点500米全覆盖。新建城市绿色骑行系统站点30个,新投放自行车1000辆。支持小屯镇、临汝镇、寄料镇3个全国重点镇建设,赋予更大的财政自。按照“十个一”标准,推进乡镇镇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加强对主街道、专业市场综合整治,确保干净整洁、畅通有序。全年争创国家级特色小镇1个,省级特色小镇3个。
提高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完成城市管理执法体制改革,成立城市建设管理委员会。全面推行数字化、网格化管理。持续加大“双违”整治力度,严厉打击违法建设行为。加快智慧城市建设,完成智慧旅游、智慧医疗、智慧环保、智慧交通等建设,创建省级智慧城市,争创宽带中国试点市。
(二)全力加快重点项目建设。深入开展“项目建设年”活动,继续实施“三个100”,即建成100个、新开工100个、储备100个项目,再掀项目建设新。
强化开放招商。发挥产业集聚区招商主平台作用,突出汝绣、汽车装备制造、光电信息、生物医药等招商重点,围绕珠三角、长三角等地区,实行驻地招商、以商招商、委托招商,全年引进区外资金突破50亿元。抓好招商项目落地,优化开放招商环境,注重招商与亲商、扶商、安商有机结合,依法从严打击扰乱发展环境的违法行为,创造发展环境的汝州品牌。
加快重点项目建设。中央公园和五湖水系连通工程、汝海公园、森林公园和城区27个公园游园“五一”前基本完工,争创国家园林城市、森林城市。实施域内外交通提升工程,做好三洋铁路、汝唐高速前期各项工作。规划建设城市有轨电车、城市二环路、汝州至郑万高铁快速通道,建成市区至温泉快速通道、九峰山旅游专线、207国道改线工程、汝州至登封旅游景观通道,高标准完成6个出入市口道路环境综合整治,建立便捷的交通体系。实施棚户区改造工程,重点启动实施南关二期、温泉二期、城北二期、张公巷、闫庄、洗耳河沿线棚户区改造项目,温泉一期、二里店、张鲁庄等棚户区改造项目具备回迁条件,吴洼、职工巷等棚户区改造项目建成投用。全年新开工安置房7000套,建成安置房2200套。
加快三个特色小镇建设。温泉小镇乐华欢乐城、沐心小镇等项目,年底前核心区一期建成;全面推进汝瓷小镇汝瓷大师园、陶瓷质量检验中心、汝瓷博物馆、创客园区等项目,年底前核心启动区和特色文化区建成开园;加快云禅小镇规划进度,完成游客服务中心、规划展览馆、礼佛广场等项目建设。启动建设九峰山野生动物园。
(三)着力提升工业和产业集聚区发展水平。推进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产业集聚区提质转型,力争进入全省二星级产业集聚区、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行列。
加快专业园区建设。投入20亿元,建成汽车装备制造产业园一期、汝绣产业园三期、光电信息产业园,新建标准化厂房60万平方米以上。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产业,加快建设东方集团建筑产业化示范园区。推进朝川1000亩新能源产业园建设,鼓励支持朝川焦化、天瑞焦化、汝丰焦化等企业延伸产业链条。支持天瑞铸造、郑铁三佳等企业开发新产品,培育以智能化生产为重点的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
加快产业集聚区基础设施建设。对产业集聚区内基础设施统一规划布局,加快推进公园、学校、医院、消防等公共服务配套工程,实现所有企业供电、供水、供气全覆盖,建成经三路、经七路、纬八路东延三条道路,全面完成工业大道改造提升和望嵩南路、霍阳大道、宏翔大道、幸福大道4条道路绿化及游园建设,建成产业集聚区综合服务中心。
(四)着力抓好农业农村和脱贫攻坚工作。以全省农村改革和农业现代化试点为契机,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培育农业发展新动能,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农民持续增收。
大力调整农业结构。在保证小麦面积、产量、质量的基础上,调优农业种植结构,逐步减少玉米种植面积,扩大花生、大豆、红薯等杂粮及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加强菜篮子工程建设。新建、改造高标准粮田8.5万亩。提升农业规模化耕种水平,创建全国农业全程机械化示范市。
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大力发展特色种植、设施园艺、生态休闲、农产品加工等业态,推进田园综合体建设,促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大力发展近郊现代观光农业,鼓励支持天葡庄园、岩海金田等发展壮大,创建省级休闲观光农业示范园区。实施农业产业化集群培育工程,大力发展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快土地流转,鼓励支持现代农庄发展,新增专业合作社150家以上。
强力推进脱贫攻坚。实施易地搬迁扶贫工程,加快焦村镇槐树村等8个整村搬迁试点建设进度,实现3800名贫困人员顺利回迁。完善“公司+基地+农户”的扶贫产业发展机制,确保每个贫困村发展1—2个特色产业。依托产业集聚区和汝绣农民工返乡创业产业园,加大技术培训力度,实现贫困劳动力就近转移就业。全年实现8500名贫困人口稳定脱贫。
加大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力度。高标准建设精品线路,启动绿色村庄和文明庭院创建活动,建设美丽乡村。力争全年创建省级达标村100个、省级示范村100个、省级绿色村庄45个、市级文明庭院2万户。市财政列支1亿元,用于达标村、示范村和市场化保洁的奖补。
大力实施生态汝州建设工程。高标准建设汝登高速、宁洛高速和新207国道、侯饭线等国省干道两侧的永久性公益林,完成乡镇生态廊道建设2万亩,完成荒山造林4万亩、森林抚育2万亩,积极争取国家贴息贷款储备林项目,持之以恒植树造林,织密城乡绿网,让绿色拥抱我们的家园。
(五)着力促进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
突出发展“互联网+”电子商务产业。深化与腾讯、京东等知名电商合作,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进社区、进企业。深入对接省自贸区建设,启动建设跨境电子商务仓储物流中心,支持天瑞集团、汝绣企业建设公共海外仓,招引跨境电子商务平台2家、企业10家以上。依托“互联网+”电子商务产业园,招引知名电商30家以上,争创国家级电子商务示范园区。加快建设云上汝州,全面建成浪潮大数据交易所。
加快发展现代金融业。恢复运营人行人民币发行库,建成金融大厦,引进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10家以上,提升金融服务能力。鼓励企业上市融资,新增省重点上市后备企业5家,中原股权交易中心展示挂牌企业15家。
提升商贸物流业发展水平。深化与顺丰、申通、圆通等物流企业合作,推进天瑞物流、机绣仓储物流等项目建设,完成市乡村三级物流服务站点建设。启动商贸物流标准化信息服务平台建设。
加快发展旅游业。完成全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编制。创建风穴寺、怪坡国家4A级旅游景区,建设大红寨—云禅小镇—汝瓷小镇—九峰山—温泉小镇等一批精品旅游线路,招引大型城市商贸综合体5家、星级酒店3家,开工建设五星级酒店1家,创建国家旅游标准化试点市。
(六)着力抓好生态环境保护
继续打好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深入开展“十五小”综合整治,依法全部取缔到位。持续做好烟花爆竹禁燃禁放、秸秆禁烧等工作。加强建筑扬尘治理,严格落实“六个百分之百”要求。加快调整能源结构,严控散煤管理,增加清洁能源供应。持续开展黄标车、老旧车淘汰专项行动,减少机动车污染排放。
大力推进水污染防治攻坚战。采取控源截污、垃圾清理等措施,加大黑臭水体治理力度。全面推行河长制,深度治理北汝河,综合整治洗耳河。全面完成石庄、城东、庙下污水处理厂设施和配套管网建设改造,提高污水处理率和再生水利用率。加快建设中水管网系统,城市园林绿化、道路清洗优先使用中水。
(七)着力推进改革创新
深化商事制度改革,落实“多证合一”和注册登记全程电子化制度。推进公共资源交易招投标电子化。持续打好国企改革攻坚战,完成3家国企改制任务。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支持国有资本经营公司转型发展,推行职业经理人制度,建立完备的现代企业制度,实现融资、投资、收益良性循环,今年投融资公司总资产要达到300亿元,储备可用于出让的土地2万亩以上,进一步提高“造血”和偿债能力。发行第三期城投债,深化与国开行、农发行等政策性银行合作,全年实现重大PPP项目融资100亿元以上。完成农村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稳步推进农村土地“三权”分置,建设农村产权交易中心,推进农村土地承包权有偿退出、经营权抵押贷款和入股,盘活农村土地资产。实施最严格的基本农田保护制度,深入挖潜耕地后备资源,争取储备9万亩以上,当年整理复垦1万亩以上。强化创新驱动,建设工程实验室和研究中心5个,培育高新技术企业5家。
(八)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以实施十大重点民生工程为抓手,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实施优质教育资源倍增工程,新建、改扩建城区小学、幼儿园10所以上。积极创建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市。出台优惠政策,实施优秀教师引进工程,支持规范民办教育发展,加快科教园区建设,市一高、中医药学校新校区实现暑期正常招生。
加强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推动创业带动就业,重点支持大学生和返乡农民工创业,全年城镇新增就业2.2万人以上,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5万人。提高城乡低保、特困人员、弱势群体救助标准。建成社会福利救助中心,推进乡镇标准化敬老院建设,加强农村留守人员关爱服务,切实兜住困难群体民生底线。
加快健康汝州建设。加快市人民医院综合大厦、新中医院、新妇幼保健院、新三院建设步伐。建成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主体工程。引进床位600张以上医养结合体1家。改扩建乡镇卫生院6所。加强食品安全监管,争创省级食品安全示范市。积极开展全民健身活动。高水平举办第六届运动会。加快体育文化设施建设,推进体育元素进公园,打造15分钟健身圈,争创国家健康城市。
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保护性开发张公巷汝官窑遗址、文庙、钟楼、法行寺塔等文化资源。建成“四馆合一”项目。完成60%以上行政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
推进社会治理创新。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深化重点行业、重点领域治理整顿。推进平安汝州建设,建立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完善工作机制,全面创建“无访村”,做好重大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及时预防化解各类矛盾纠纷,确保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加强国防教育和国防后备力量建设,支持驻汝部队建设,深入开展双拥共建,巩固军政军民团结。加强文明道德建设,提升全民文明素质。
四、全面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人民满意是政府工作最高标准。我们将坚持改革创新、担当作为,不断增强政府执行力、公信力,以实际行动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
坚持依法履职。把法治理念贯穿政府工作全过程,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用权履职。坚持依法科学决策,认真履行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和集体讨论决定等重大行政决策法定程序。全面推行政府法律顾问制度。完善政府信息公开责任清单,畅通社会监督渠道。坚持公正文明执法,依法履行政府职能,做到法无授权不可为、法定职责必须为。
坚持高效服务。牢固树立“马上就办、办就办好”的理念,立说立行,雷厉风行,全面提高政府执行力。加快政务服务体系建设,全面推行权力、责任、效率清单,让企业和群众办事更明白、更方便。强化责任担当,建立容错纠错机制,为敢于担当者担当,为敢于负责者负责。
坚持自觉接受监督。依法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自觉接受政协民主监督,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广泛听取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人民团体意见,自觉接受人民监督。
坚持廉洁从政。敬畏权力,严守底线,始终按原则办事、按规矩办事。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和“一岗双责”,强化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加强公共资源交易、政府投融资、国有资产等监管,严格财经纪律,严控“三公”消费,把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用政府的紧日子换取老百姓的好日子。
篇9
实践篇
1.科学规划,编制休闲乡村美丽蓝图
围绕“建设中国最美山水型现代化中等城市”总目标,以景区理念规划整个桐庐,以景点要求建设每个镇村,全力打造“山水如画、人间仙境”的县域大景区。按照“县城(中等城市)―中心镇(小城市)―特色镇―中心村―特色村”的空间结构体系,编制了5大层次的统筹城乡建设规划,先后完成了县域总体规划、全县美丽乡村建设总体规划、县域村庄布局规划、11个乡镇总体规划、183个行政村村庄建设规划编制,并重点细化和完善了4个中心镇、2个风情小镇、32个中心村、25个特色村和50个精品村规划,基本形成了“覆盖全县、统筹兼顾、层次分明、彰显特色”的休闲乡村建设规划体系。
2.生态为本,保护休闲乡村发展环境
桐庐始终坚持“环境立县”战略不动摇,探索出了一条生态与经济共赢的可持续发展之路,生态文明建设走在全国前列,做到“五个率先”:率先完成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行政村全覆盖,率先推行农村垃圾分类收集和资源综合化利用全覆盖,率先倡导乡镇(街道)新建自来水厂取水口选址建于镇区流域最后一公里,率先推行跨乡镇交接断面水质监测通报,率先实行河长制,消灭不能游泳的河流,富春江桐庐段出境断面水质连续六年好于入境断面水质,使得“山更绿、水更清、天更蓝、空气更清新”。全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350天以上;负氧离子年平均浓度均高于6级,森林覆盖率达74%。
3.突出特色,构建休闲乡村产品体系
依托美丽乡村品牌,发挥山水优势,大力发展休闲乡村产业,形成了以农家乐美食为特色的乡村体验游、以领略山水风光为特色的乡村度假游、以感受历史文化气息为主的乡村历史文化游以及以观摩农事节庆为主的节庆、赛事游为一体的休闲乡村产业体系。注重“村”的文章,着力培育50个精品特色村,形成“一村一点一品”;注重“慢”的文章,打造首个乡村慢生活体验区;注重“养”的文章,打响“桐君故里・养生圣地”品牌。目前,已建成一大批精品村,如富春江芦茨村、横村阳山畈村、江南荻浦村和环溪村、莪山新丰村等,芦茨乡村慢生活体验区、江南古村落成为乡村休闲的绝佳去处。
4.挖掘文化,营造休闲乡村诗化意境
深入挖掘富春江山水诗词文化,保护开发地方特色文化,树立和宣扬文明新风,为休闲乡村建设注入灵魂。如江南环溪村作为北宋大哲学家、理学鼻祖、名篇《爱莲说》作者周敦颐第14代孙的聚居地,积极打造莲文化景观长廊,做透“莲(廉)”文化; 荻浦村以清康熙年间大孝子申屠开基为典范,大力弘扬孝义文化,做足“孝”文章; 富春江镇芦茨村作为晚唐诗人方干故里和 “十八进士之乡”,着力倡导崇文重教之风,做深“进士”文化。正因为富春江畔留下了严子陵、方干、范仲淹、黄公望等历代文人墨客的文化印记及灿烂的地方文化,使得桐庐休闲乡村洋溢着诗化的氛围。
5.围绕四季,打造休闲乡村品牌活动
策划中国休闲乡村旅游季活动,以“季”为概念,推出四季不同的主题和产品,如春日赏花季、夏日亲水季、秋日养生季、冬日美食季,展示休闲乡村桐庐版的组合式图景。同时举办一系列具有桐庐特色的活动,把中国休闲乡村旅游季打造成为桐庐休闲乡村品牌活动。目前已成功举办了二届中国休闲乡村旅游季,组织了中国休闲乡村峰会、中国休闲乡村音乐节、华夏药祖养生文化旅游节、富春江慢生活体验节、桐庐山花节、乡村美食节暨土菜节等系列活动,全力打响“中国画城・潇洒桐庐”品牌。
6.加大扶持,建立休闲乡村保障机制
建立健全项目整合机制,整合环保、卫生、电力、建设、水利、农业等部门配套项目,做到资源共享,共创多赢。建立健全政策扶持机制,先后制定出台《关于发展“农家乐”度假旅游服务的若干意见》、《关于促进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促进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推进桐庐县全域旅游发展的政策意见》等文件。政府主导、部门配合,政策扶持、合力推进,为休闲乡村建设和乡村旅游发展提供了有效保障。
成果篇
1.提升了城市品牌形象
全省“美丽乡村建设”现场推进会、全国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会议、中国长寿之乡峰会等会议在桐庐的召开,不仅展示了桐庐美丽乡村建设的成果和县城建设的魅力,得到了中央和省市对桐庐县生态人居环境的高度肯定,而且吸引了全国各地众多领导慕名前来学习考察,人民日报、新华社、经济日报、中央电视台、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等众多媒体集聚桐庐,报道桐庐美丽乡村建设成果。桐庐最美城乡成为样本,被评为“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国际休闲乡村示范区”,极大提升了“中国画城・潇洒桐庐”对外知名度和美誉度。
2.推动了乡村产业发展
美丽乡村建设不仅改善了农村居住环境,提升了农民文明程度,而且有效了保护了人文古迹,弘扬了民间传统文化。干净、整洁的新农村,清新、鲜活的大自然,成为城市人群的向往和追求,同时也成为旅游发展的新蓝海和增长点。美丽乡村转化为美丽资源,开发成各类乡村旅游景区(点),形成了农业观光、农事体验、乡野拓展、乡村度假、乡村慢生活体验等多种乡村休闲业态,促进了美食、民宿等产业发展,推动了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
3.促进了农民增收致富
美丽乡村建设、乡村休闲旅游的开发,不仅招徕了全国各地的游客,带来了大量的人流、物流、信息流,也使当地百姓看到了商机,吸引了众多在外经商打工人员回家创业,发展农家乐、开发农业项目、创办乡村民宿,促进了农村就业,实现了农民增收。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5237元,比2011年增长13.2%,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连续5年高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3年1~10月,全县乡村旅游接待游客147万人次,同比增长33%,实现营业收入73500万元,同比增长37%;带动农副产品销售3.5亿元,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
展望篇
1.围绕生态如画,领先领跑打造生态美
继续坚持“环境立县”首位战略不动摇,围绕水质提升、大气改善,积极打造“美丽桐庐”,扎实推进清水治污,不断强化资源保护,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努力在生态美方面确立起领先领跑全省乃至全国的地位,确保创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目标。
2.围绕全域景区,精致精细打造城乡美
做“精”集镇,加快小城市、中心镇和特色乡镇培育;做“美”村庄,重点推进50个市级美丽乡村精品村、32个中心村和3个风情小镇建设,全面打造美丽乡村“升级版”;做“靓”精品线,提升5条风情带,打造4条杭州市美丽乡村精品线路和2个精品区块,逐步实现“处处是景、时时见景”。
3.围绕绿色低碳,转型发展打造产业美
大力发展“美丽经济”,努力实现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重点培育旅游度假、养生保健、生态居住、文化创意等新兴产业,大力发展“健康产业”、“银色产业”,积极谋划中医养生医疗旅游区和富春山健康城,大力发展健康产业。继续做好“江、村、慢、养、城”五篇文章,培育“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一乡一民宿”,切实打造一批休闲乡村和农家乐特色村。
4.围绕“中国画城”,打造区域品牌形象美
加大对全域旅游整体形象和“中国最美县”的宣传力度,突出新媒体营销,扩大桐庐形象宣传的覆盖面,提升“中国画城・潇洒桐庐”区域品牌形象。深化华夏中医药养生旅游节、芦茨乡村慢生活体验节等活动,打响中国休闲乡村旅游季品牌,形成“季季有活动、镇乡有特色、县域有品牌”的节庆活动格局。
篇10
关键词:企业文化;文化建设;民营企业;企业管理;员工教育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营经济日益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放缓增长速度、优化调整结构的“新常态”,民营企业普遍面临转型升级问题,基于强化企业管理和员工教育的企业文化建设因此变得十分重要。为发挥民营企业文化更好服务企业经济建设的作用,现对民营企业文化建设的现实路径作以下探索。
1民营企业文化建设的积极意义
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长期经营过程中形成的全体职工共同认同并遵循的价值观、行为准则、道德标准等。受种种原因影响,民营企业往往忽视文化建设对于推动企业经济建设的积极意义,必须重新加以认识。
1.1企业文化建设能够极大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企业竞争力主要体现在产品层面、制度层面和核心层面等三方面,其中核心竞争力与企业文化息息相关。这是因为,一方面,产品层面的竞争、制度层面的竞争最终都可能通过企业文化层面的竞争来展现;另一方面,核心层面的竞争主要是通过包括先进的企业理念、与时俱进的企业价值观、具有开拓意识和创新意识的企业精神等核心内容在内的企业文化层面的竞争。因此,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其目的就在于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帮助企业实现增强企业创新能力、不断明确和及时调整不同发展时期的企业战略目标并确保其科学性、前瞻性和适应性等方面的竞争力。
1.2企业文化建设能够持续增强员工归属感和团队凝聚力
企业文化要求企业员工不断强化其本人和所在团队对本企业核心价值观的高度认同,从而增强全体员工的归属感和团队凝聚力。一方面,企业员工通过认同和遵守企业核心价值观,使其个人价值观和企业核心价值观逐步融合,从而增强员工的主人翁精神、工作责任感、成就感和归属感,使其自愿将个人工作目标与企业战略目标有机结合起来,有效推动企业战略目标实现;另一方面,企业管理过程中,企业文化可以通过利用员工的默契和凝聚力来提高工作的协调性,发挥团队力量提高工作效益。
1.3企业文化建设能够有效提升企业形象和品牌价值
企业文化建设必然能够营造出一种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能够激发全体员工的良好精神面貌,有利于提高企业员工的敬业精神和服务质量。事实证明,企业优质产品和优质服务的提供,正是来自深厚企业文化的现实反馈。由此可见,企业文化与企业形象、企业知名度和企业品牌价值是一组正相关的关系。
2民营企业文化建设面临的常见问题
我国民营企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织部分。民营企业家是绝大多数起家于夫妻档、父子兵、兄弟班、亲友才等以粗放型经济增长为主的家庭作坊模式。在经济发展“新常态”背景下,民营企业家必须重视企业文化建设这一重要事情,但目前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2.1源于企业成长环境的“认知误区”
民营企业大多成长于市场经济初期的体制机制不完善的生存空间和发展环境,致使其自身机制受外部影响较大,发育不良,思想偏颇。民营企业家大多凭借市场经济下外在机会和个人能力,更多依赖于个人经验和毅力才得以成功,因此他们“钟情”于将经验教训当作企业发展的制胜法宝。至于企业文化建设的作用,他们往往重视不够,甚至认为无关痛痒,对企业文化建设的应有意义和积极作用总是认识不够深刻,企业文化培育意识淡薄,企业文化建设力度不够。他们有的认为,企业应重视企业制度建设和产品质量提升,而不是培育企业文化。有的在建设过程中不愿挖掘和打造本企业的特色文化价值,甚至只是一味照搬抄袭所谓成功企业的现成做法,遵循“求真务实、完善自我、追求卓越”等务虚文化大众化思维。有的则片面认为国外企业管理模式、管理制度的优越性有效性,过于强调制约管理而疏忽人的管理,特别是精神层面、文化层面的管理。事实上,很多全球著名企业正是注重管理方式、管理体系、管理技能、管理能力的同时,更加注重员工的思想意识、道德素质、人文思想、心理需求、人生价值等精神层面方面的发展,让所有员工将自身发展真正融入企业发展,以人文的方式表达自我价值的追求和人生意义的实现,从而提高企业发展的软实力,不断推动企业更好发展。
2.2源于企业家自身素质的“建设误区”
我国民营企业家大多是俗话所说的“土豪”阶层,表现出职业化水平偏低、个人综合素养不高等“乡土”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受功利主义思想的驱导,有些民营企业忽视社会责任的承担,他们不是通过提高待遇或提升企业文化以激励员工,而是刻意将员工利益与企业利益进行“捆绑”,从而使员工发展与企业发展对立起来,甚至不顾企业诚信和企业社会声誉,在市场行为中生产偷工减料、销售假冒伪劣产品、违法违规践踏商业伦理,直接削弱了员工对企业的信赖度。有的企业在阶段性“成功”之后,要么习惯于“经验主义”不思企业文化企业精神的凝练,要么以“家长制”代替民主决策和科学决策,以“家族观念、任人唯亲、裙带关系”的企业氛围对企业员工进行“压迫性”、“利益导向”等文化灌输,致使企业员工创新力、创造力受限,安全感、成就感和归属感缺失。上述背景之下形成的企业文化,表面上虽有建设甚至“颇有建树”,事实上只是片面追求经济利益,造成企业文化建设迷失方向,其结果自然是企业文化建设乏力,企业发展后劲不足,甚至造成政令不通、士气不足、效率不高、人心不强等问题,更谈不上形成企业核心价值观和企业核心竞争力。
3加强民营企业文化建设的路径探索
3.1提升企业家个人素质,引领民营企业文化建设方向
民营企业家个人素质的高低关系企业文化建设的成败。他们通过提升个人素质,可以提升企业文化建设成效,能够引领民营企业文化的发展方向和建设方向。因此他们应发挥其个人素质对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培育的决定性作用。这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实现:第一,让民营企业家参加MBA、EMBA等高端培训,掌握现代管理知识技能;第二,培养民营企业家的战略思维和管理才能,使其具备适应经济“新常态”的创新能力、风险意识、担当精神、责任意识等;第三,提升个人品德修养,提升人格魅力,把企业做成体现人生价值的大事业,把利益追求转变为社会责任和职业精神。
3.2积累企业文化底蕴,坚持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建设原则
企业家在自觉提升自身素质的同时,必须立足于企业发展实际,充分挖掘企业文化资源,积累企业文化底蕴。要重点挖掘和整理出能够反映民营企业发展历程、企业开拓精神、企业家个性化品质等方面的企业文化基因,结合经济发展“新常态”的新要求,从企业制度、工作流程、沟通渠道、绩效评价等方面构建适应自身发展的企业文化建设思路,倡导开放、民主、和谐、先进等企业核心价值。要坚持“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建设原则,注重员工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关心员工个人成长,尊重员工个人选择,帮助员工实现个人发展目标,使其将个人发展与企业发展融为一体。因为只有尊重员工并使其充分发挥个人价值,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才能得以调动,敬业心和归属感才能得以彰显,企业文化才能深入人心,企业发展才有真正的核心内驱力。
3.3建构企业创新文化,体现民营企业文化建设创新特色
民营企业创新文化是指民营企业在创新及创新管理活动中所形成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创新精神财富以及创新物质形态的总和,包括创新价值观、创新准则、创新制度、创新文化环境等。创新文化能够唤起一种不可估量的能量、热情、主动性和责任感,帮助民营企业实现更高目标。培育民营企业创新文化,要坚持思想多元和公开交流、鼓励创造技能和知识、营造激励员工的工作环境、保证企业信息的分享和管理、培育员工风险意识和挑战精神、允许犯错和容忍失败、倡导团队合作和协作精神、高度重视执行力,此外必须要制定创新激励机制,要鼓励创新和奖励创新,确保成功提出创意的员工能够得到承认和奖赏。民营企业在营造创新氛围和制定创新激励政策方面有着更多的自主性和灵活性,能够将创新精神和企业文化建设更好地融为一体,因此在建构本企业的创新文化过程中也易于形成体现自身企业文化建设的创新特色。
3.4打造企业立体文化,发挥民营企业文化的精神动力作用
民营企业文化建设应围绕民营企业的经营系统来进行多维架构,即可以分别建立不同维度不同层面的企业文化,如组织文化、制度文化、教育文化、管理文化、激励文化等。如果将这些不同维度的文化融入企业经营管理的各部门各部位各层面,可以提高企业战略实施的全面性、准确性、及时性,可以实现企业各部门各环节的协调合作,保障企业组织有序、决策民主、管理高效、调控及时、奖惩分明,以确保企业战略的顺利实现。当然,民营企业文化建设还必须体现企业文化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保证企业内外文化相得益彰,共同丰富和培育企业文化的核心价值。
如何发挥民营企业文化建设的精神动力作用呢?一方面,民营企业对内要加强企业党建群团工作,发挥党员团员和工会成员等“有身份”的企业员工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的先锋模范引领作用,让本企业发展愿景、企业核心价值观、企业创新意识、企业开拓精神等文化内涵与国家文化建设要求特别是关于民营企业文化建设的相关要求统一起来,带领全体企业员工对本企业核心价值观有统一完整和科学的认识,使其自愿参加丰富多彩的企业文化活动,自动提升文化内驱力,自觉提高个人创造力和奉献意识,自觉形成团队战斗力和凝聚力,从而为企业发展带来强大文化软实力;另一方面,民营企业对外要加强企业品牌建设,不断提高企业的社会影响力、美誉度和企业品牌形象。可以通过有效的企业形象宣传,打造企业的品牌效应,不断提高企业员工对于本企业的自豪感和荣誉感,增强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和信赖度,激励员工自觉敬业爱岗,主动创新创造,自愿为企业发展恪尽职守。因此,优秀的民营企业文化必须是内外合一、内外互补的企业文化,必须是能够更好地发挥企业文化精神驱动力的企业文化。
总之,在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新常态”背景下,民营企业文化建设必须适应经济发展新变化新形势,顺应经济发展规律,遵循企业文化建设规律,从民营企业发展实际出发,从企业发展战略定位出发,既体现民营企业的战略发展的个性化要求,又体现经济发展新时代的总体性要求,尤其要体现企业文化建设和发展的内在要求,使民营企业文化建设更好地服务于民营企业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濯,聂耀东,王希华.中国企业文化建设[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1995.
[2]张松岳,俞松坤.浙江民营企业文化建设瓶颈与推进对策[J].经济师,2015,(6).
[3]张喆.论民营中小企业文化建设的必要性[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5,(3).
[4]高长正.浅析新形势下企业文化建设的推进策略[A].上海市烟草专卖局获奖论文集[C].2016.
- 上一篇:小学教育的任务
- 下一篇: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