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体育教育的特点范文
时间:2024-01-30 17:57:3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体育教育的特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面对独生子女问题与体育教学的相应改革
独生子女问题是我国面临的一个新的课题。目前,我国小学生中独生子女已占绝对多数。因此研究独生子女的身心特点,并从教学要求、教学内容、教学结构和组织方式等方面适时地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不仅是一项关系到提高学校体育教学质量和学校体育发展战略的宏观研究,同时也是学校体育如何适应社会需要,怎样扩大教育功能,为社会发展服务的紧迫课题。
体育教师要有针对性地调整体育教学内容,提高集体项目的比重。在体育教学中采用分组练习,同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较有一定的优势。分组练习就是运用小组使学生共同活动,以最大程度地促进全体学生的练习。以小组为主体进行体育教学,有利于增强学生体质和培养学生顽强进取的精神。分组练习是一种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互助活动,是以各个小组在达到目标过程中的总体成绩为奖励依据的。这有利于培养独生子女集体主义的观念。小组练习将学生之间的互助合作、相互作用视为教学活动中赖以进行的动力源泉。
二、教学方法要儿童化、兴趣化和游戏化
1、儿童化
儿童化教学就是要针对儿童的年龄特点,进行体育教学,这样才能更好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完成体育课的教学任务。儿童是以机械记忆和形象思维为主,教学活动中,应尽量采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儿童的“ 本性”往往毫无保留地反映在体育课中,体育教师应懂得儿童的心理特征,按照童心、童愿和童颜组织体育教学,才能防止体育教学的“成人化”。要防止单纯技术传授。有些体育教师把现代竞技运动中的先进技术充实到小学教学中,是一个大胆的尝试,但必须进行科学的分析和研究,看这样做是否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体质,切勿单纯以技术掌握程度来评定教学的好坏。
2、兴趣化
体育教学的兴趣化可以给儿童以情绪的满足,有利于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小学生好动、爱新鲜,厌烦过多的重复练习,因此,教学手段要多样化,才能提高学生的兴趣,避免疲劳的出现。体育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由于较长时间练习某一个动作而感到枯燥,教师可采用游戏法和比赛法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此外,还应做到生动形象的讲解和准确的动作示范,教学方法力求多样化、兴趣化,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体育课上得生动活泼。
3、游戏化
小学体育教学中很好地运用游戏教材,充分发挥游戏教材的教育因素,对完成体育教学任务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游戏具有趣味性和竞争性,对小学生有较大的吸引力,体育游戏是小学生喜爱的体育教材之一。体育教师应适当地采用游戏方法进行教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有利于课程的顺利进行。小学阶段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是兴奋占优势,抑制能力差,注意力不易集中,单调的练习容易产生疲劳,因此,要采用变换游戏方法,加深形象化教学,使每一个游戏都能吸引住学生。通过游戏,提高小学生对体育教学的兴趣,是小学生体育教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三、小学生身体素质发展的特点
身体素质是人体在运动中所表现的各种机能能力,它是衡量体质状况的重要标志。身体素质包括:力量、速度、耐力、灵敏和柔韧五个方面。上好体育课,对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力量素质
力量素质是指肌肉紧张或收缩时所表现的一种能力。儿童少年各年龄阶段都可进行力量练习,但采用的方法和手段要与成人有区别。儿童少年时期,由于肌纤维较细,蛋白质含量较少,中枢神经系统的协调功能还欠完善,肌肉群的活动不协调,加之儿童少年长度的发育领先宽度和体重的发育,所以力量素质较差。在力量练习中,应采用负荷较轻,动作较快的练习或中等负荷的练习,适宜做速度性力量练习,以提高神经系统对肌肉运动单位的动员能力,改善肌肉协调工作的能力,避免过重的负荷练习和过长时间的静力紧张练习,以防引起关节损伤,抑制骨骼生长。
2、速度素质
速度素质是人体进行快速运动的能力。儿童少年时期,由于大脑皮质兴奋性和提高过程灵活性高,反应快 ,所以小学阶段是发展速度素质的良好时期。在体育教学中,可以适当安排一些频率高和反应速度快的教学手段。短跑可以很好地发展速度和耐力素质,宜于儿童少年练习,但在具体安排中应科学地控制练习的强度、距离的长短、重复的次数和间隔的时间。
3、耐力素质
耐力素质是指人体长时间进行肌肉活动的能力,也可看作是抗疲劳的能力。耐力素质在儿童少年身体素质 自然发展过程中,是较薄弱的环节。目前我省小学生耐力明显下降,令人十分担忧。体育教师不能不进行耐力练习,但也不要过多地进行耐力练习,耐力练习应作为全面身体素质练习的一个必要方面安排在计划之中,但必须循序渐进,逐渐增加运动距离,适当合理地安排中等强度的耐力练习,并有间歇地逐步延长持续时间,以便发展耐力素质。
4、灵敏素质
灵敏素质是指人体迅速改变、转换动作、变换身体姿势和方向的能力。灵敏与人体对空间定位和对时间感觉的能力有关,也和速度与力量素质的发展有关。在体育教学中,可采用活动性游戏和各种基本体操等方式,以促进灵敏素质的发展。
5、柔韧素质
柔韧素质是指运动时各关节的活动幅度或范围。儿童少年关节的关节软骨较厚,关节囊和韧带的伸展性大 ,关节的运动幅度大于成人,所以,在体育教学中,应注意发展柔韧性的练习。
篇2
一、教学方法要儿童化、兴趣化和游戏化
1.儿童化
儿童化教学就是要针对儿童的年龄特点,进行体育教学,这样才能更好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完成体育课 的教学任务。儿童是以机械记忆和形象思维为主,教学活动中,应尽量采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儿童的“ 本性”往往毫无保留地反映在体育课中,体育教师应懂得儿童的心理特征,按照童心、童愿和童颜组织体育教 学,才能防止体育教学的“成人化”。
2.兴趣化
体育教学的兴趣化可以给儿童以情绪的满足,有利于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小学生好动、爱新鲜,厌烦过多 的重复练习,因此,教学手段要多样化,才能提高学生的兴趣,推迟疲劳的出现。体育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 往往由于较长时间练习某一个动作而感到枯躁,教师可采用游戏法和比赛法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此外,还应做到生动形象的讲解和准确的动作示范,教学方法力求多样化、兴趣化,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 极性,使体育课上得生动活泼。
3.游戏化
小学体育教学中很好地运用游戏教材,充分发挥游戏教材的教育因素,对完成体育教学任务有重要的意义 和作用。游戏具有趣味性和竞争性,对小学生有较大的吸引力,体育游戏是小学生喜爱的体育教材之一。体育 教师应适当地采用游戏方法进行教学,在课的开始和结束阶段,采用游戏法对集中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的积 极性,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有利于课的顺利进行。小学阶段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是兴奋占优势,抑制能 力差,注意力不易集中,单调的练习容易产生疲劳,因此,要采用变换游戏方法,加深形象化教学,使每一个 游戏都能吸引住学生。通过游戏,提高小学生对体育教学的兴趣,是小学生体育教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二、小学生身体素质发展的特点
1.力量素质
力量素质是指肌肉紧张或收缩时所表现的一种能力。儿童各年龄阶段都可进行力量练习,但采用的方 法和手段要与成人有区别。儿童时期,由于肌纤维较细,蛋白质含量较少,中枢神经系统的协调功能还欠 完善,肌肉群的活动不协调,加之儿童长度的发育领先宽度和体重的发育,所以,力量素质较差。在力量 练习中,应采用负荷较轻,动作较快的练习,能避免过重的负荷练习和过长时间的静力紧张练习,以防 引起关节损伤,抑制骨骼生长。
2.速度素质
速度素质是人体进行快速运动的能力。儿童时期,由于大脑皮质兴奋性和提高过程灵活性高,反应快 ,所以小学阶段是发展速度素质的良好时期。在体育教学中,可以适当安排一些频率高和反应速度快的教学手 段。短跑可以很好地发展速度和速度耐力素质,宜于儿童练习,但在具体安排中应科学地控制练习的强度 、距离的长短、重复的次数和间隔的时间。
篇3
关键词:体育俱乐部;体育教学;素质教育;终身体育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8-0035-02
1 前言
当前我国的高校教育正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化转变,这一极大改革领导并推动高校体育教学模式转变。高校体育教育在西方和教育发达国家已经施行了较长的时间,其实践充分证明高等学校体育教学实施俱乐部化教学制度完全符合大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对于培养大学生体育自我学习能力和在教学环境里面学习人际交往等极为有效。对于中国高校体育及俱乐部教学还是一个新生事物。我国的小学、初中、高中等体育教育偏向于学生的身体素质提高,而少于学生的运动项目的兴趣爱好培养和运动习惯养成,高校体育俱乐部化教学模式是以俱乐部形式进行组织教学,即学生选定所学的项目和教师,教师制定教学大纲和计划,在不受班级或年级限制的条件下,利用特定教学时间或课余时间,在各俱乐部进行学习和训练的一种教学模式,正好弥补长期以来接受传统体育教育所带来的弊病。高校俱乐部化的教学模式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在兴趣、个性和运动能力上的需要,为学生自学、自练和参与竞争、实现自我人生价值、培养竞争意识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对于所提出的“健康第一”“成功体育”“终身体育”有深远的意义及影响。
2 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查阅相关论文资料22篇以及专业著作,并同时通过网络搜集相关信息,以求了解传统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当前高校体育俱乐部化现状,以及对于高校俱乐部化未来发展趋势等。
3 问题的分析与讨论
3.1传统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中国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一直都是以教学大纲、教师为中心,由此产生了许多不良问题,严重影响了当代学生身心健康、个性和个人运动项目技能的培养和发展。在传统体育教材内容中,主要以教学大纲中的竞技运动项目为主要课程,很多学生既不感兴趣,又不容易掌握,很被动地学习这些运动技术项目,从而造成了一切为了应付考试这一错误思想。由于传统体育教材中很少有当前较为流行的体育健身运动项目,使得学生从中国的学生从小学、中学到大学一惯的传统体育课感到厌倦,没有新奇感,也就造成了在课堂上教师不好上,学生学不会、不想学最终失去学习的兴趣,失去了对体育课和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传统的体育教学内容竞技化十分严重,在很大程度上打消了很多学生想从休闲体育类进行学习和锻炼的积极性,更谈不上对学生进行体育兴趣和身体运动锻炼意识这方面的培养。
在传统体育教育模式下,学生的体育成绩主要表现在“达标”上,体育课的教学目标、教学任务也表现在学生的“达标”合格百分比上。学生也会因“达标”为目标,很被动地接受体育课上课内容和单一的目标,对学生以后参加体育锻炼积极性也造成了很大的阴影。
3.2大学体育俱乐部的特点
自我的兴趣爱好是进行运动锻炼的根本条件,而以高校体育俱乐部形成教学的最大特点就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自己的爱好和自身所具备的运动特长来决定自己所想要加入的俱乐部来进行运动项目学习和体育运动锻炼。大多高校俱乐部的教学特点表现在以某一项运动项目学习训练为主,再扩展到传统体育项目上的跑、跳、头等一系列身体素质训练,而又不会使学生感觉到单一的跑、跳、投等一系列传统体育课的乏味,真正做到了突出了某一项运动项目而又全面发展了学生的身体素质。
课堂上教师以教学内容以及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注意事项和安全为主,和学生在教学中学生所需要达到的目标。因学生中有个别的个体差异,教师也可以针对这一些学生先进行运动技能评估,和这些同学共探讨因运动技术掌握的差距来制订不同的学习计划和教学方式及进度,这样不仅充分展现了教师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这一中华民族教育的精髓,还能避免学生对这项运动技术项目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进度跟不上而失去信心和产生厌学感,同时又能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俱乐部教学模式所提供宽松的教学环境,学生也能得到自己探索学习的机会,教师的教学能力也能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
3.3大学体育俱乐部教学
由于高校俱乐部现代化的教学管理模式,从而避免和解决了体育社团和学习和管理的几大问题。通过俱乐部教学模式有效的管理经验,健全的具有约束力的教学制度,从而替代了体育社团以“自我组织、自我培养、自我管理”这一实际效果不佳的做法,但俱乐部却可以做到遇到了什么事情或问题,都能通过俱乐部健全的规章制度来解决问题。在俱乐部有序的安排下避免了在课外时场地人多、人员杂乱、场地拥挤从而容易造成学生在运动中发生运动损伤和伤害事故,也使得学校的运动场地和设施得到最大利用率。
篇4
关键词: 高职院校 体育教学 育人特点
众所周知,体育教育是整体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是现代教育体系中一个举足轻重的组成部分。在体育教学中教师不仅仅要重视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培养,更要重视对学生进行做人教育,即高职院校体育教师应当把育人贯穿于体育教学之中。然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对象有了新的变化,教师面对的大学生主要出生于80年代中后期至90年代初,统称为“80后”、“90后”。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合理、科学地育人,首先要对他们的思想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和了解[1]。
一、明确新时期大学生思想特点
“80后”、“90后”出生、生长于中国社会巨大变革的历史进程中,随着经济全球化、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不断完善,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等,思想也产生了新的变化。首先,“80后”、“90后”的一代思想活跃,想法新颖,喜欢追求明星和时尚元素,喜欢标新立异,表现自我,但协作能力和意识不高,没有较好的团队精神。其次,他们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弱,依赖性较强。深感应该独立自主的他们总是摆脱不了对父母的依赖、对他人的依赖,总依赖其他人来帮忙处理相关的问题和事件。再次,他们竞争意识明显增强,但是功利主义浓厚,如学生干部要竞选,奖学金和各种表彰要竞争。为了在竞争中处于优势,他们体现出强烈的表现欲望,同时通过竞争,他们的确得到了锻炼,增长了知识,促进了奋发向上,但他们对功利的概念愈加片面,不知道怎样去关心他人、礼让他人,在处理一些问题的时候,利己主义严重,公德意识淡薄。最后,他们好奇心重,知识面宽,见识较广,容易接受更多的新鲜事物,敢于尝试,较好的家庭环境和社会条件也使他们的成长道路大多较为平坦和顺利,而抗挫折能力明显下降[2]。
二、根据学生思想特点做好体育教学准备
面对新时期的大学生,体育教师不仅要有适应现代教学需要的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技能,而且要有多方面的知识修养。就一堂具体的体育课来说,教师一方面要做好教案、器材、场地、体力的准备,另一方面要根据学生的思想特点准备相应的教育学生如何做人的内容。体育教学中的许多内容在大学生中已比较普及,加上重大赛事的广泛转播及大学生对体育运动项目熟悉程度的提高,学生能比较直观地判断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态度。一旦他们认为教师的能力不过如此,就会对体育课持消极态度。而且,单纯的技术练习会让学生觉得枯燥和乏味,所以可以在教学的过程中贯穿思想教育,让学生不只是在课中学到运动技能,同时还在做人方面有所收获。只有做好这两个方面的准备工作,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丰富学生的体育及其做人方面的知识,树立体育教师的威信[3]。
三、根据不同体育项目的特点来育人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许多高校的运动项目已由传统的六大项目(三大球、健美操、武术、乒乓球)向艺术体操、网球、田径、羽毛球、太极、游泳项目扩展。由于各类体育项目的内容不同,所表现的思想性也不同,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实施育人工作就不是一件难事。可以根据项目的特点有所侧重地进行分类,如球类项目都具有集体性、群众性、对抗性和娱乐性等特点。根据项目的特点,在教学中应侧重培养学生勇敢、自信、协作能力和意识、团队精神。武术项目以拳术为基础,以套路为主要形式,包括徒手类和器械类,具有攻击性特点,因此可侧重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交流技艺,增进友谊。在比赛中培养学生胜不骄败不馁、勇敢拼搏等品质,教育学生依靠集体的智慧反对一味的个人英雄主义和个性的张扬,指导学生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从整体上培养学生们关心他人、关心集体的好品质。田径是各项运动的基础,内容丰富,但它的教法往往较为简单,许多内容较为枯燥,一些项目(长跑)训练起来非常艰苦。根据这些特点在教学中应侧重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独立拼搏、勇于面对挫折等优秀品质。体操教材中的队列队形强调服从命令、听从指挥、步调一致,故侧重于组织纪律性教育。由于健美操具有改善体型、体态、增强体质、陶冶情操等功效,因此可以培养学生对美的追求,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使学生产生积极向上,追求美好未来的健康情绪,为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打下良好的基础[4]。
四、良好的师德和形象是育人的先决条件
新时期的大学生具有敏锐的动察力,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引起他们的注意和思考。因此在体育教学中,能否做到教书育人,关键是教师是否具有良好的师德素质。教师的自身素质应表现为:能否处处以身作则,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只有教师具有优良的素质才能为人师表,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教师的素质是思想品德影响的传导因素。教师热爱学生,了解学生,才能研究学生,有针对性地教育学生,崇高的师爱潜移默化地渗透着长辈父母的爱和希望。高职学生来自于全国各地,远离了父母来这里学习,需要每一个教师的关怀和爱护。特别是在体育教学中,它不仅是体育知识传授和运动技能强化的过程,而且是师生情感的展露、心灵的沟通和思想交流的过程。以情动人,以情感人,情感相通才能做到更好地育人。其次教师必须具备教育者为人师表的优良品质和良好形象。教师不仅向学生传授知识,而且总是自觉不自觉地影响学生、塑造学生,如教师的言行举止、衣着打扮、仪表风度都会成为学生效仿的内容。因此,教师必须好好检点自己,穿着要整洁大方,站有站样,坐有坐相,神态应庄重和蔼,手势要自然大方,避免举止轻浮,拖拖拉拉,不拘小节等,要对学生的学风、道德品质的培养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5]。
如今在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面对的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大学生,育人是一个伟大而复杂的工程,因此体育教师只有了解他们的思想特点,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才能培养出在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英玉华.“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析[J].消费导刊,2005:37,109.
篇5
关键词:特殊家庭;中等职业学校;教育
近几年,我一直担任中等职业学校的班主任,发现来自特殊家庭的学生较多。他们有的父母离异,有的丧父或丧母,甚至是孤儿,还有的父母长期在外打工,跟着老人或亲戚生活。与正常家庭的学生相比,他们大多没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性格内向偏激,学习成绩较差,是老师眼中的问题学生,也给班级管理带来很多困难。通过几年的工作实践,我感到只要方法得当,对特殊家庭学生的教育同样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一、用真诚和关爱开启紧闭的心扉
爱是情感诱导的基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特殊家庭的学生长期缺乏父母之爱,更渴望老师的爱和重视。作为班主任,必须用真挚的情感热爱、尊重、信任他们。要通过细心的观察,及时了解他们在生活、学习中遇到的难题,真心实意去帮助他们,从而使他们愿意敞开心扉,与你沟通交流。在我的班上曾有名学生聂,不到一岁就失去了母亲,继母对她很不好,将她和七八十岁的爷爷赶到姑姑家,还经常为学费、生活费的事发生矛盾。我从刚入学就仔细了解了她的情况,经常主动和她谈心,安慰开导她。一开始,她不愿和我交流,不管我怎么说,她都一言不发,只是叹气。我决心用真诚的实际行动感动她。国庆节放假,她回家帮助姑姑砍玉米秆,回校时因过敏咳嗽不止,心脏也不舒服,甚至无法上课和睡觉。我就自己出钱带她看病,把中药拿回家亲自煎,煎好送到教室给她喝。有一样药需要用蜂蜜炙,我在炙药时不小心手上烫了个大泡,她看到后感动得哭了,说谢谢老师,从小到大还没有人对我这么好。从此以后她主动找我沟通交流,将不愉快的事讲给我听。我就鼓励她要自立自强,开导她要学会思考问题,心态要平和豁达,要多替父亲想想,他也很不容易,等学到一技之长找到工作就不受他们的气了。现在她比以前更懂事了,也坚强开朗了许多,并且能克服各种困难坚持上学,学习成绩也有了较大提高。
二、用耐心和宽容等待迟来的进步
对特殊家庭学生的教育不能操之过急,要有足够的耐心,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他们身上的缺点、坏习惯,不可能靠一两次简单地批评说教就能改掉,出现反复是很正常的事。班主任要抓住一切时机,想尽各种办法做耐心细致的教育工作,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学生小刘聪明伶俐,小学时学习比较好,六年级时父母离异,母亲外出打工,他跟随父亲生活。直到后来他父亲患病,生活不能自理,他母亲才回到他身边。小刘到我们学校时还不满15岁,时间不长就开始连续旷课,还吸烟、喝酒、上网吧,经常顶撞母亲,暴露出一身坏毛病。我和他母亲三番五次到网吧、酒吧和他朋友那里找他,苦口婆心地做思想工作,软硬兼施地带他回学校,三天两头想办法劝导他,帮他收心,给他讲做人的道理,从各方面慢慢约束他。有时刚刚谈过心,他向我保证得很好,但第二天毛病就犯了,把我也气得真想撒手不管这个不争气的学生。但冷静下来想想,其实他也很可怜,他变成现在这个样子,主要原因在于家庭的残缺,我们当老师的不能灰心丧气,随便放弃,要有足够的耐心,慢慢磨掉他身上的缺点。正是由于我不气馁、不放弃,该学生最终圆满完成了学业,现在一家中档饭店做凉菜师傅,做到了自食其力。
三、用鼓励和赞赏唤回久违的自信
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的赏识教育理论告诉我们,对学生要多赞扬、少批评,多鼓励、少责骂,用积极的心理暗示滋润学生的心田。来自特殊家庭的学生大多自卑、敏感、脆弱。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得不到别人的尊重的人,往往有最强烈的自尊心。”要挽救他们,就要善于观察,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选好切入点,用放大镜看待学生身上那些微不足道的优点。当学生有了一点点进步,我们就应该及时加以肯定,甚至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毫不吝啬地赞扬、鼓励,这样做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前面提到的刘某,身上缺点一大堆,一时还真难发现有什么优点。一次学生们进行大扫除,他正在烹饪实习室练习面点,我就没通知他。没想到他做完面点回来后,主动提水、拖地,跑了一趟又一趟,累得满头大汗,裤腿上也沾满了泥,但他毫无怨言。我就趁机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扬他爱劳动,不怕脏不怕累,像个男子汉。他听了两眼发光,激动地说:“很久没有人这样夸过我了。”从此以后,他总是把烹饪实习室打扫得干干净净。为了激发他学习烹饪的积极性,我还经常买些原料请他加工,夸他做菜味美可口。在我不失时机地鼓励和赞扬下,在任课教师的严格要求下,他的烹饪技术也有了很大进步。
四、用集体和友谊弥补缺失的情感
篇6
一、现今高校外语教学采取的传统大班教学方式所导致的学生学习特点及其弊端
传统式的外语大班教学方法就是以教师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采用语法翻译法以死记硬背为特点。这种传统的外语教学方式导致学生有下列几个学习特点:
第一个特点是内向学习,是指这种教法下的学生认为知识应该是从老师那儿得到的,而不是自己主动获得的。因此,他们会觉得这种教学方法是很正常的,并且习惯于单纯接受知识而不是去努力理解它。学生在课堂上一般安静害羞,沉默寡言。他们不喜欢在公共场合使用外语或用所学外语发表意见及表达情感,所有这些正是性格内向的标志。
第二个特点是封闭倾向。这种教法的学生不喜欢模糊或不确定。为了避免这些,他们会匆忙的总结出一些语法规则或者归纳出所读材料的主题,而且他们学习方法也过于具体呆板。因此,具有这种倾向的学生通常缺乏独立性,过于依靠老师或类似的权威人物,严格按照老师的指示步骤学习,也趋于墨守成规。这就是为什么这种教法下的学生不愿意站出来发表他们的观点或提出问题特别是不愿公开地表达。
第三个特点可能是最普遍的:善于分析并专注于某一个领域。这一般是由于以书本为中心,和语法翻译教学法造成的。以这种方法的阅读课为例,学生们先一般模仿老师大声地读出新单词,然后老师一句句地解释课文,分析语法结构,修辞和文体。另一方面,学生们记笔记,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所以学生们就会变得注重细节和准确度。表现出的特点便是善于分析及专注于某一领域。他们会毫不费力地从堆杂乱无章背景资料中挑出重要的细节,并且更愿意去注重一些能够条理清晰的分析材料的学习方法,再这些材料中寻找诸如对比及因果关系。
第四个特点是视觉学习。表现为学生喜欢阅读书面材料或获得视觉刺激。对他们来说,没有视觉支持,讲座,对话和口头指导会使他们觉得迷惑。很明显这正是由于这种传统教学方法造成的:教师强调通过阅读而学习,并总是将所学知识写在黑板上;另一方面,学生坐成排,面向黑板和老师。学生一般只有在两种情况下才能在课堂上说所学外语, 一种是大家一起阅读,另一种是在老师严密控制下的师生之间的交流。因此,获得的渠道一般只是听讲和书面材料(课文和黑板)相结合,根本没有锻炼口头表述和独立思考的机会。
第五个特点是,这种教法下的学生易于侧重于思考而忽略情感因素。他们通常把判断建立在逻辑分析之上,而不是建立在其他人的看法、个人的情绪等情感因素上。调查表示:和美国学生相比, 中国学生一般“三思而后行”, 表现为注重准确和在交流中不冒险匆忙表达意见。非常典型的例子是中国学生会要求思索一段时间后再给出正确答案,而如果让他们靠猜测给出答案,他们就会觉得不安。
从上述以教师为中心的大班传统教学发下学生学习特点的描述,我们能清楚认识到这种教学方法对学生学习主动性,及外语专业口语练习方面所带来的不利影响。因此,这种以老师为中心的大班教学方法并不是有效的外语教学方法。那么以学生特色为中心呢?我们都知道,在所有的课堂上,无论课堂主题是什么,学生的学习特点都会多种多样,主流的,个别的,积极的,消极的等等。这都为考虑到每个学生特点的以学生特点为中心的教学造成困难。所以只有教学特点与学习特点相配合的时,才能达到最好效果。本文就主要从教师教学特点与学生学习特点相配合的角度来研究高校外语大班授课的有效方法。
二、从教师教学特点与学生学习特点相配合的角度,来研究高校外语大班授课的有效方法
在一个由各种学习特点的学生组成的班级里,把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实行化整为零的分组教学是通常所想到的比较科学的方法。首先需要注意的是分组方法。本文主张以学生的不同学习特点分组。
在分组前,首先要做的就是诊断学生学习特点。只有教师了解他们学生的需要、能力、潜力及个人学习特点,并尽力满足这些需求时,才能做到教学风格与学生特点真正有效的配合。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教师可以使用譬如教室工作特点调查(classroom word style survey, kinsella,1996)测试手段,它会反映出学生的个性学习特点并会对不同特点的优势和劣势提出建设性反馈。调查实行前,教师应该先做一个相关的小讲座,其目的包括:
1.建立兴趣:什么是学习特点;
2.给一些常用术语下定义:比如说:调查,问卷…;
3.讨论师生如何能决定和利用学习特点;
4.解释计算调查结果的方法;
5.指明了解自身学习特点的好处。
讲座过后,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他们在听小讲座时做的笔记,这样做的目的是要他们更加理解要做的调查,以及关于学习特点的理念。在小组讨论的同时,老师要准备好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接着学生开始完成问卷调查,作完以后,计算各自的测试结果。
下一步是教师组织全班讨论测试结果。老师把主要的学习风格写在黑板上,然后每个学生到黑板上把名字写在所属风格的下面。通过讨论,每个人都意识到这个班级是一个多种学习特点的混合体,而且学生对于学习特点的初始兴趣也会被加深。通过这次讨论学生还可以找到与自己学习风格相象的同学,并与他们组成一个小组,同时分组工作也就完成了。刚开始时,这个讨论的进度可能会很慢,但随着学生们发现他们的异同点,讨论也会变的越来越活跃,而且教师也能从测试结果中了解本班究竟存在那几种学习风格,并作为以后设计教学任务时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结论
本文通过对传统大班教学方式所导致的学生学习特点及其弊端的深入分析,结合日常教学实践,侧重将教师教学特点与学生学习特点紧密配合,积极探索与研究高校外语大班授课的有效方法,提出分组的教学方法,从而努力提升新形势下高校外语的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吴树敬.大学英语教学:问题与解决办法[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3.
[2]应云天.外语教学法[Z].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蔡基刚.当前大学英语教学面临的压力[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
篇7
【关键词】中小学;音乐教育;具体性;不平衡性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1-0248-01
我国当前的中小学音乐教育,具有很大的复杂性、不平衡性特点。我国的中小学音乐教育不仅是一门包含教学规范理论、实践操作的理性学科,同时它更是一门关于创新力与创造力培养、实现教育理念公平和教学资源平衡配置等诸多要素在内的社会学科,还是涉及学生情愫发展与审美意识培养的一门高级别的感性学科。
一、城l间中小学音乐教育的不平衡性
鉴于中小学音乐教育的重要性意义,我国多年来在推行这门课程的教育教学活动方面,一直是不遗余力的。但是目前我国城乡间的中小学音乐教育依然存在着很大的不平衡性特点。
首先,课堂活动作为我国中小学音乐课程教学的主要模式,依然具有重要影响。体现在这方面的不平衡,主要是在我国创新教育教学的新时代背景下,各地配置的教师资源和硬件资源方面的差异,导致当代城乡中小学生接受音乐方式、信息的不均衡。
其次,我国开始推行新的中小学音乐教育课标,这次课标的主要目标是针对城乡间中小学生的音乐教育情况,推广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学,实现对中小学生的素质教育。农村则面临着设备设施缺乏,无法有效进行音乐教育,更无法保质保量地完成教育目标。
二、城乡间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具体性
首先,很多的农村音乐教育教学,需要根据师资的具体情况和教学目标、设备等情况做出具体的教学设计,尤其需要针对教学的具体方法进行全新的探索,很多客观条件的限制需要通过在音乐课程实践中发挥教师的能动性,针对很多需要补充和完善的因素进行弥补。
其次,当前我国的城乡中小学音乐教学实践活动中,还常常出现对音乐教学模式多样化、片面化理解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在具体的教学中进行不断尝试和改革,实现包括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观念、教学模式、思路和具体方法等在内的素质教学观念的转变。
三、城市间中小学音乐教育的不平衡性
相对于城乡间的具体性、失衡性,城市间的不平衡性特点则更多是由于经济、文化和政治等原因引起的。城市间的不平衡性,主要体现在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大城市与中小城市间。
首先,针对上述情况,需要教师们着眼于各城市中小学音乐教学的目标,进行失衡情况的完善和改革,需要通过多维努力、多种模式探讨,从当前中小学音乐教育城市差距的具体问题着手,对需要改革的环节和涉及的参与人群、因素、单位机构等进行立体化统筹。
其次,还需要教师从社会、教育机构、学校教师和学生家长等多个维度来综合考量中小学生的音乐接受问题。教师需要在教学中全方位地进行多种具体要素的调动,将这些不同层次、类别的人群和因素进行综合考虑,实施对中小学生音乐教育目标的补充性改革和教学策略性改革,从这些方面出发才可能让社会对中小学音乐教育有更多关注,才可能在音乐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实现更多因素的支持,才可能进行更好的思维发展与模式探索,才可能在教育理念和机构要素等硬件和软件两方面都获得社会广泛的支持。
四、乡村间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具体性
首先,一方面新型的教育者往往留在了大中城市,乡村普遍缺乏专业音乐教育者;另一方面是新型的教师培养机构与传统培养中小学教师的中师相比,虽然专业的具体课程、模式、知识结构、技能等方面都有所提升,但是在培养优秀教师的目标模式与层次方面依然还未有根本的改进与提升,因而体制内的改革很难完成所有城乡中小学教育发展的新型师资需求,也很难在教学思路与模式等方面实现彻底的颠覆。
其次,中小学教育专业的音乐课程建设在这些年获得了一定发展,但是针对全国城乡间差异性问题的教学并没有获得彻底解决,人才流动和流失反而导致了情况的加剧,这是尤其值得重视与探讨的问题。音乐教学教育目标的实施过程中,需要音乐教师综合各类课程的结构特点,综合多种不同专业的特点,进行以音乐为主体的多种知识内容的综合,准确地进行综合性教学目标的定位,在具体的课内与课外教学、辅导过程中,实现兴趣的培养和网络教学平台的运用,进行富有个性和针对性的课堂内容设计。
总之,综合课程,不是各类课程的形式上的综合,而是一种内容的兼容与设计,需要教师在深思熟虑和纵观所有教学课程特点的基础上进行音乐为主题的课堂内容设计和目标设计。
参考文献:
[1]果艳丽.音乐课堂综合教学能力初探[J].音乐天地,2010(09).
[2]徐建霞.“从音乐切入的艺术综合教学”的基本要义和实施要点[J].江苏教育,2010(16).
篇8
关键词:小学体育;科学化;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23.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17-0100-01
伴随着我国小学体育教学的不断发展,提升小学体育教学水准,逐步成为深化我国体育体制改革的必由之路。要想真正落实小学体育教学的策略,就要致力于构建科学化的教育模式。鉴于当前小学体育教学的多样性特征,要想实现集资学校教学资本、协调学校与家庭教育互动关系、高效利用有限的体育教学资源,就要高效构建科学化的体育教学模式。本文选取小学体育教学为研究对象,在充分认识我国小学体育教学特点的基础之上,为更好地实现学校体育教学,为实现各方面体育资源的整合,进行了探究,提出了可行性建议,最终为提高小学体育教学的管理水平做出贡献。
一、小学体育教学的特征
随着体育的发展和小学教育的完善,能否实现小学生素质教育,成为考核小学体育教学水平的关键因素。体育的发展对于促进小学生形成科学的体育锻炼理念,从根本上提高小学生的身体素质,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鉴于小学体育教学不同于其他课程的情况,可以将其特征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目标的多重性。体育教学在小学教育中表现出突出的目标多重性,这不仅仅在于小学体育教学的原始目的,在于提高小学生的身体健康素质,同时也表现为借助多元化的体育手段来帮助小学生树立科学的生活观念,形成有助于其未来发展的健康理念。
(2)举措的广泛性。在具体开展小学体育教学的操作过程中,体育教师往往采取广泛的教育教学举措,来实施符合小学生生活习惯、身体发展以及教学需要的教育手段,这对于激发小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
(3)内容的丰富化。由于体育教学是一种具有较高实践性的课程教学,小学体育教师为切实达到科学教育的目的,需要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即需要根据学生个人的体质特征,安排符合实际情况的课程,让小学生在科学的体育活动区域展开适当的活动,为学生的健康安全提供保障。丰富的体育教学内容还体现为创新性体育活动的开展,这对于小学生而言,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二、创设科学化的教学模式
小学生对于体育的认知来源于体育老师的教育,针对上述我国小学体育的特点,需要构建科学化的体育教学体系,这有助于协调学校体育老师与小学生之间的互动关系,以及形成因人而异的体育教学举措,从而促进小学体育水平的提升。总的来讲,构建科学化的小学体育教学模式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转变教育观念。随着社会经济的成长与科学技术的进步,新时期我国小学体育教学也产生了巨大变化。传统观念中对于学生体育教学的忽视,已经越来越不适应小学生的发展需求,这就需要从思想上提高学校对于构建科学化体育教学模式的重视。首先,要在充分分析小学生体育需要的基础上,形成切实、科学的体育规划;其次,在体育教学环节,为形成对于小学生全面科学的引导,还要不断深化体育教学的改革,针对不同小学生,采取差异化的教学手段来完善模式的科学性。
(2)施行启发教育。在小学体育模式的构建中,教师应该通过启发式教学,创设小学生能够理解并接受的教学情景。为形成对于小学生全面科学的体育观念引导,就要采取个性化的措施。一方面,学校在日常的体育与课外活动中,要充分了解小学生对于体育活动的爱好需要,开展具体化多元化的体育教学方案,这样才能够切实地针对小学生个性化的发展需求,为其提供因人而异的体育教学模式。另一方面,当小学生面临挫折或者心理难题时,小学体育教师要充分发挥教育者的优势,根据学生差异化的年龄、性别、个性特征等,全面衡量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特点,利用多种教育渠道,有针对性地采取多样化的体育活动。与此同时,学生家长在日常生活中,也要提升对于小学生体育活动的关注度,给予学生以切实的心理咨询与教育。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对于小学生的体育活动的个性化指导,帮助其逐步提升体育活动参与度。
(3)形成系统化教学。针对当前我国小学体育教学的问题,需要应用系统化的教育模式。具体而言,在小学体育科学化模式形成的前期,体育老师要合理规划小学生的个人体育需要,通过制订有效的考核标准与任务计划,来保证学生在校期间能将体育的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相互结合;在体育教学模式运作过程中,学校要落实一系列的体育考评机制,根据教学的进程与小学生差异化的需要,来调整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施行多样化体育教学的举措;在教学模式形成的后期,要加强校内与校外、学生与教育者的沟通,通过配备相关的体育教学人员,来实现对小学生教育教学效果的有效监督。比如,体育教师要根据小学生参与体育教学的状况,完成相关的教学评价,家长也要配合学校完成对于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跟踪管理。
总而言之,小学体育教学具有自身独特的特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抓住小学体育教学的特点,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因材施教。同时,努力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培养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从而使学生不仅享受体育学习的乐趣,还提高了身体素质,从而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素质教育;小学体育;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34-0034-02
小学体育教学是学生身体锻炼、体育技能和体质增强的有效途径,而体育教学的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其教学效果。体育教学对小学生的身心成长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学方法是否得当就非常关键。本文旨在对小学体育的教学方法进行探析,并提出有效的措施,更好地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
一、素质教育下的教学要求
近年来,我国大力实施和推行素质教育,而素质教育对学校的教学有新的要求: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避免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应尝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该由传统教学的注入转变为对学生的引导,让学生在学习上学会合作,更懂得如何做人。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上的主动性。
二、小学体育教学的作用
小学处于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因此小学的体育教学要让学生得到身体上的有效锻炼,并促进身心的健康发展。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另外,随着人们经济水平的提高,孩子的教育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因此在这一社会大环境下,要格外重视教育,尤其是基础性教育。在就要求在小学体育教学的过程中,要根据小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情境,采取有效地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有效地培养和提高小学生的心理和身体健康,让他们能够健康茁壮地成长。
三、提高小学体育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
1.化繁为简。在体育教学中,小学生主要是以形象思维和机械记忆进行学习的。因此针对小学生的学习特点,在教学中可以采用化繁为简的教学方法,利用较简单和直观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保证体育教学的质量。例如,学习广播体操显得有些枯燥,如果将每套动作进行有效的分解,采用比喻的手段将动作简单化,尽量让学生一学就会,激发学生对广播体操的学习兴趣。
2.儿童教学法。小学生有自己独特的生理、年龄和心理特点,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可以根据小学生的综合特点进行实际教学,避免成人化。例如,由于形象思维和机械记忆是小学生的主要学习方式,所以教师应多采用形象、直观的方式进行教学,让小学生的天性在学习上得到充分的体现。
3.游戏教学法。小学生处于身心的发展时期,单调的体育活动容易使他们产生厌倦和疲劳。因此小学体育教学要针对小学生好动的特点,在教学中做到寓教于乐,让学生在体育教学中既能享受活动的乐趣又能够掌握知识。体育活动的竞争性和趣味性足以调动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例如,在进行单脚起跳的活动中,会有学生出现双脚起跳的现象,这时教师可以灵活应对,将活动设计成互相帮助学本领的游戏,这样更能增加体育活动的趣味性,不仅能使学生在游戏中收获知识,还能有效地提高体育教学的质量,达到了教与学的双赢。
4.常规教学法。在教学活动中应有一定的规范,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学生在体育教学中要懂得课堂规范,养成良好的习惯。而这些良好习惯的养成是需要教师进行必要的教育和指导的,再由学生进行课堂实践。这样能够让学生的行为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强化和规范。
面对素质教育的高标准、严要求,作为教育工作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做好不断分析、发现并解决问题的工作,有效地启发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5.趣味教学法。大多数学生不愿意上体育课,主要是因为体育课比较枯燥乏味,同时体能的消耗也比较大。因此,要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要利用多种手段增加体育教学中的趣味性,让学生能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体育的疲劳。学生容易对单个动作的长时间训练产生枯燥感,例如做准备活动时避免单一动作的重复,可以结合游戏、舞蹈以及跑步等不同形式进行;当多节体育课程的教学目标是相同时,教师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来增加教学的趣味性,从而吸引学生更好地进行体育学习。另外,注意在教学的讲解上要有准确的示范,为小学体育的教学课堂营造一个相对轻松、活跃、欢快的练习氛围,让学生享受体育学习的乐趣。
体育教学具有竞争性、趣味性、实践性等特点,这些特点表明体育教学对学生的心理和身体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在小学阶段要想充分发挥体育教学的重要作用,就需要结合实际并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进行探索,切实提高体育教学的质量,有效地进行体育素质教学,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体育教育是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通过体育教育,使学生具有健康的身心,掌握全面、科学的锻炼方法和技能,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从而为终身体育提供保障。为促进小学体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笔者就目前小学体育教学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体育教学改革的相关措施,以实现体育教学的科学化。
参考文献:
[1]郑美琼.小学体育教学新论探索[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0,(4).
篇10
小学体育承载着利用学科教学落实德育教育的重要使命,从学生习惯和个性化特点出发,开展有针对性的德育教育对小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
小学体育;工作;德育;对策;特点
本文从小学体育教学与德育教育出发,论述了小学体育德育工作的现状,并详细的分析了小学体育德育工作的主要对策。
一、小学体育教学与思想品德教育
(一)身心特点
小学生的身体、知识、思想都处于成长时期,因此学生所表现的学习生活状态都不稳定,对人对事的处理能力和判断能力都较弱,模仿性很强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这时就需要教师对其思想和行为进行引导,如果不能够正确的进行引导则孩子往往容易形成一些坏习惯和坏认识,最终造成价值观与社会观的认识发生变化。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良好的德育教育往往能促进孩子向正确的方向发展,并能够帮助孩子形成好的习惯,为中学和今后的学习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思想品德教育
教育的结果不是一朝一夕能够看到的,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对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来说也是一样,其结果有时需要5到10年才能够显现出来,所以说体育教学中的思想品德教育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其不仅能够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还能通过体育知识的学习来培养优良的品质和坚韧的性格,为把他们培养成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小学体育德育工作的现状
(一)轻视德育功能
小学体育教师和家长对体育教学中的德育工作都较为轻视,这主要是因为在多年的应试教育中,教师和家长没有把德育工作放到首位,学习重点还是以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等科目为主,学生对体育课程也不重视,学习态度上只是敷衍,没认真地进行理解和学习。我国实行素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家长达成了共识,但学校的目标还是以升学率和学生成绩为主,体育教学只能在夹缝中生存,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德育教学的开展。同时体育教师在体育课程上也没有把德育功能引入到教学中,造成体育德育功能的发挥受到了限制。
(二)小学体育德育教学没有发挥优势
小学体育课程是一门较为特殊的课程,其给予老师带领学生从事户外活动的机会,这可以极大的拉近学生与体育教师之间的距离,并且在体育学习中学生所处的状态相对比较兴奋,意志、品格、思想的表达都比较纯粹,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和比对来掌握学生的个性化特点,这为日后的德育教学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现今的体育课程被大幅的削减,体育教师想要掌握学生的特点也非常不易,加之学生缺乏自我锻炼意识,教师想要进行德育教学的开展往往捉襟见肘。
(三)小学体育德育教学的目标过于简单
小学体育德育的教学目标以学生政治思想教育为主,这在很大程度上忽视德育教学的目标和功能。德育教学是学生思想认识、品格意识、创造精神等品质的基础性教育,其可以弥补其他学科方面的不足,并且能够促进学生思想政治理念的形成,有助于锻炼社会能力和判断是非的能力,所以不应把体育教育的目标设立的过于简单,如果还是以现在的教育方式进行培养,学生根本不能适应时展和现今所处的环境。
三、小学体育德育工作的主要对策
(一)明确德育教学目标
小学体育中的德育教育应设立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应结合小学体育学科的特点来进行,并通过运动技能和技巧的学习,来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团队理念、吃苦耐劳精神等,结合《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要求来帮助学生完成体育德育学习。学习过程通过身体的锻炼,性格的培养,意志品质的磨炼来强化小学生整体意识的提高,教师在教学中也要让学生理解到体育学习不仅是掌握一项运动技能,更多是自我成长的一种经历和磨炼,从而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德育思想认识。
(二)教学内容与形式的转变
德育教学是小学体育教学内容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教学内容与德育内容的结合与融合。例如:在长跑项目的学习中,让学生进行适应性跑步练习,然后根据学生的身体特点进行比赛,培养学生坚持不懈的意志品质,并在团队跑中锻炼学生的集体意识,让学生通过锻炼感受到集体的荣誉感和奉献精神。
(三)因材施教
小学生的年龄和身体条件各有不同,在开展教学活动和教学行为时一定要事先进行了解和观察,这样才能够更好的进行教学活动的开展,尤其是年级较大的学生,身体差异存在很大的区别,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落实好学习时间和锻炼尺度,不能不考虑到学生身体素质上的不同。从我国小学生总体的素质来看,身体条件都较好,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行为习惯和思想特点进行教学活动的开展,利用小学生的好奇心进行正确引导,这样不仅能够达到锻炼效果,还可以发挥教师参与教学的主动性,活动中教师要多鼓励学生,及时地对学生的行为进行肯定和表扬,这样既能够鼓舞学生参与体育学习的热情,又树立了学习榜样,同时让学生得到了情感体验。
作者:奕雅萍 单位:杭州采荷第一小学教育集团
参考文献:
- 上一篇:博物馆藏品管理与研究
- 下一篇:房地产土地增值税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