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藏品管理与研究范文
时间:2024-01-30 17:57:3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博物馆藏品管理与研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中图分类号:TP311.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3)10-0084-02
我国博物馆早在20年前就已经开始了博物馆数字化建设的探索,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目前国内大多数博物馆的数字化工作仍存在诸多问题,作为博物馆发展基础的藏品管理工作,仍然遵循着旧的管理方法,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博物馆的数字化发展,因此,建立博物馆藏品信息管理系统对于提高博物馆自身的藏品管理工作水平以及促进博物馆的现代化发展,都是十分重要和迫切的!
1 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藏品信息管理系统的建立背景
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始建于1960年,藏品资源丰富,馆藏标本6万余件,是目前中国西部最大、也是全国高校最大的地学类自然博物馆,作为向观众传播知识、教育和欣赏的文化教育机构,一直致力于为本校的教学、科研工作服务,同时兼顾社会科普教育工作,先后囊括了从中央到省市各级的科普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等称号。
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最早于1999年开始了博物馆信息化建设的探索工作,建立了校内博物馆网站主页,并于2001年2月开始正式向公众开放;2001年12月,博物馆被教育部选入“现代远程教育网上公共资源建设--大学数字博物馆建设工程”项目,负责该项目中的“成都理工大学恐龙数字博物馆”建设,2002年10月,建成了基于网络的成都理工大学恐龙数字博物馆,实现了馆藏主要恐龙展品以及部分古生物、岩石、矿物、宝玉石等的资源共享;2003年,博物馆着手进行藏品的数字化工作,但是当时仅以EXCEL为平成了部分馆藏品的资料信息录入,后来由于种种原因,博物馆藏品的数字化工作暂时中断;2009年12月,成都理工大学新博物馆的主体建设竣工,这为开展博物馆藏品的数字化工作提供了很好的契机,博物馆藏品的数字化建设被正式提上了工作日程。
2 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藏品信息管理系统的建立
2.1 前期准备工作
新博物馆库房的硬件设施水平的提升,为开展博物馆藏品数字化工作提供了良好的条件。2010年3月,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的藏品信息化工作正式启动。尽管博物馆之前已经进行过藏品数字化的探索工作,由于各种原因,原有的部分资料已不能使用,藏品数字化建设工作相当于重头再来。经过前期准备、资料收集、信息整理等工作后,首先进行了原有库房标本的搬迁工作,分批次将馆藏标本搬至新馆库房,为开展藏品信息化工作收集藏品信息的基础资料提供了合适的工作场所。同时,购置了开展馆藏标本数字化所需的服务器、电脑、照相机等办公设备,制定了藏品清理的工作规范及操作流程,博物馆工作人员自行编程设计了用于藏品基础资料录入的数据平台,这为博物馆藏品数字化工作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技术支持。
2.2 藏品信息管理系统的建立
博物馆藏品信息化工作启动之后,负责的工作人员通过网络以及实地调研,收集了国内其他博物馆开展信息化工作的情况,并参照国家自然科技资源平台《岩矿化石标本资源共性描述标准》和文物调查及数据库管理系统建设项目《博物馆藏品信息指标著录规范(文物博发[2001]81号),结合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藏品的实际情况与需求,编制了相应的代码文件,编写了博物馆藏品资源共性描述特征,采取层级分类法将博物馆藏品信息指标分为指标群、指标集和指标项三个层级,制定了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藏品的各项信息指标,建立藏品信息的各种信息表,规范博物馆已有的藏品数字信息,并导入到相应的信息表中,初步完成了成都理工大学藏品数据库的原始构建。在此基础上,依据博物馆标本清理工作的具体情况,建立了成都理工大学标本清理工作的信息平台,藏品管理人员管理平台、博物馆藏品管理平台、博物馆藏品查询统计模块、数据库日志管理模块、藏品管理标识符变动通知模块等工作,形成了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藏品信息管理系统的雏形。
2.2.1 藏品信息管理系统组成
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藏品信息管理系统主要由藏品基本信息、藏品管理信息、藏品文档与声像资料信息和藏品关联信息等四大指标群组成,每个指标群又分别由相关的指标集和指标项组成。
(1)藏品基本信息指标群。理工大学博物馆属于自然类博物馆,根据博物馆藏品的实际情况,藏品基本信息指标群主要包含有藏品编号、名称、类别、地域、年代、成分、形态、颜色、光泽、等级、藏品的计量、质量等基本信息指标集,根据藏品类别不同,各指标集下面又有具体指标项,各个藏品指标项均制定了相应的代码表或划分标准,比如藏品编号指标集又分为馆藏总号、固定资产编号、分号识别码、藏品分类编号等指标项;藏品名称指标集分为中文名称、外文名称(英文、拉丁文、俄文等)指标项;由于某些形状不规则的藏品,测量位置不同导致计量的差异,因此都有相应的规范等用以指导。
(2)藏品管理信息指标群。主要包括了藏品搜集、入馆、鉴定、定级、存放现状、出库、回库、藏品保护、藏品事故、注销和统计等与藏品管理工作相关的各个信息指标集。例如,藏品搜集指标集就包含了藏品来源方式(收购、征集、采集、捐赠、发掘、制作、拨交、移交、交换、旧藏等)、来源单位或者个人、藏品来源编号、藏品搜集时间、搜集经手人、搜集经过、流传经历等详细指标项;藏品入馆指标集主要包括了藏品入馆时间、入库登记单编号、入藏时间、典藏位置等;对于藏品出库则有出库申请单号、出库时间、出库原因、藏品出库单登记号、提取单位或部门、提取人、实物保管员、出库验交记录等。这些信息指标的完善,非常有利于藏品的出入库、藏品的利用与保护、注销与统计等管理工作,极大地提高了藏品管理水平。
(3)藏品文档与声像资料信息指标群。该指标群主要包含了藏品管理文档、研究论著、声像资料等指标集,例如研究论著就涵括了研究著作名称、类型、研究论著情况、研究论著详细内容。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藏品资源丰富,且世界级、国宝级精品、珍品众多,每件藏品背后都有着它的故事,镇馆之宝“合川马门溪龙”是一件世界级的珍宝,关于它的研究文献及论著资料、新闻报道、声像资料都非常珍贵,将其纳入藏品信息库之后对于藏品信息管理十分重要。
(4)藏品关联信息指标群。藏品关联是指一群藏品组成一个特定的展览。比如说矿物晶系系列标本,矿物标准硬度标本,四大宝石,中国四大名玉,峨眉山二叠纪剖面标本,攀枝花矿床标本,四川晚侏罗纪恐龙动物群标本、云南澄江动物群标本等。该指标群包含了强调藏品的关联性,有利于藏品的系统研究与管理。
2.2.2 博物馆藏品信息化管理工作流程
藏品是博物馆发展壮大的物质基础,藏品管理工作是博物馆的基础和核心工作,如何在科学保护和科学管理的前提下,有效地发挥藏品的作用,发挥藏品的研究、展示、教育功能,实现其自身价值和社会价值,是现代藏品管理工作的重点与难点,因此,加强藏品信息化管理工作就尤为重要,需要用严格的管理制度及流程来规范藏品的信息化管理工作。
根据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藏品管理工作的实际情况,制定了藏品信息化管理的工作流程(见图1)。例如,进行藏品实物管理时,藏品管理工作的主管领导是馆长、主管副馆长和典藏室主任,系统根据成员管理表规定的权限和IP地址,检查其是否拥有相应的请求权力;对于藏品管理的标识符正常状态是被锁定的,当主管领导审核通过才能打开锁定的标识符,藏品才能进入管理阶段,管理流程是:主管审核----》实物确认----》修改藏品管理标识符----》打印单据----》文档签字备份,包括有当事人、实物管理、典藏主任和馆长或主管副馆长签字----》管理流程结束。对于数据库管理,系统根据成员管理表规定的权限和IP地址,检查其是否拥有藏品数据库的修改和整个数据库的备份等管理工作的权力。
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藏品信息化管理工作流程的制定总体遵循以下原则:首先,由下至上的二级领导审核制度,第一级为典藏研究室责任人,第二级为馆长或主管典藏副馆长;其次,上级下级审核制度,典藏研究室责任人典藏管理员审核,馆长或主管副馆长典藏主任的审核;第三,藏品基本信息稳定性,除管理流程的标识符,其基本信息是不能更改,如果发生更改,都要履行相应的管理流程,如报损、出入库、藏品注销等等。
博物馆藏品日常管理主要涉及新增藏品入库、藏品归还入库、藏品出库、藏品鉴定、藏品保护、藏品报损、藏品注销、藏品统计等,因此,博物馆均制定了相应的工作流程(见图2),极大地提高了藏品的管理水平。
3 结语
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藏品信息管理系统已经初步建成,并已完成了馆藏1.9万余件标本的信息化工作,由于经费短缺以及时间紧张,藏品信息系统还有部分功能尚需继续完善与改进,同时,博物馆庞大的藏品资源还需要继续进行数字化工作,并进一步细化与补充已初步进行信息化管理的藏品。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藏品的信息化管理工作已经有了良好的开端,随着数字化工作的继续推进,博物馆藏品的信息化管理工作将逐步走上正轨,藏品的管理水平也将不断提高,更好地服务于博物馆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华英.近现代博物馆藏品管理工作探讨[J].科学时代,2012(1).
[2]朱恪勤.藏品信息管理系统在苏州博物馆的建立[C].全国首届数字(虚拟)科技馆技术与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7.
篇2
[关键词]中小博物馆;文化;藏品;管理
目前从文物部门统计的数据来看,在全国2200多家博物馆中,共有馆藏文物1236万余件套。在这2200多家博物馆中,有三分之二以上是中小博物馆,有公立博物馆也有私立博物馆。那么,博物馆发挥社会功能的关键依托是藏品,它是国家宝贵的科学、文化财富,是博物馆业务活动的物质基础。它也是博物馆存在的价值所在,是博物馆的生命线。而作为文化产业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小型博物馆,藏品的保护管理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中有不可取代的作用,加强中小博物馆的藏品保护管理工作意义重大。
作为一个博物馆,藏品的数量少者几千件,多者几万件、几十万件。如果没有一套科学的管理方法,就不能便捷地提供研究、利用,也无法保证藏品的安全。博物馆保管藏品的目的,最基本的就是保护藏品的安全,防止丢失、损坏;再者是方便研究、利用,使藏品的内涵价值转化为社会价值;另外,也能提高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及知名度。然而在实际藏品管理中存在诸多问题,如何科学的进行藏品管理是我们各方需要亟待解决的问题。
以下从藏品管理中出现的问题以及应对措施两个方面全面阐述中小型博物馆的藏品管理。特别指出了很多在实际工作中容易出现而又常被忽视的一些问题,以供各位借鉴。
一、中小博物馆藏品保护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因诸多方面的原因,我国的中小博物馆馆藏文物得不到有效的保护管理,许多情况令人深思和担忧。主要问题有以下几方面:问题一:藏品保护基础设施差。文物的保护受环境影响很大,而大部分中小博物馆的藏品保护管理条件较差。很多中小博物馆没有像样的库房,仓库潮湿漏雨,面积缺少,藏品拥挤等,很大程度上无法满足藏品保护的的环境要求。另外,保护藏品的设备设施老化。库房建设或改造未考虑文物防震、防雷、防虫、防潮、防干、防光和防尘等方面的因素,导致文物自然损坏严重,在藏品的保护设施方面也缺乏条件,有些藏品简单的用包装纸包裹;库藏品或陈列品仅有几个框子,几个柜子,再加点防虫、防潮剂等。此外,在防火、防盗方面也欠缺必要的考虑。问题二:目前自然环境的劣化对藏品造成严重的损坏。如空气中二氧化硫的增加,藏品的光照等。问题三:藏品保护投入资金严重缺少。文物保护经费不足导致馆藏文物的保护保管问题无法解决,更谈不上花更多的资金来投入文物的征集。问题四:藏品保护技术手段落后。由诸多因素导致的馆藏文物自然损坏和人为损坏严重,加之博物馆的现代化保护技术水平差,对馆藏文物的保护仅停留在查查数量、看看温度等肤浅层面,对馆藏文物中遇到的特殊问题没有设备和技术来解决。问题五:藏品保护意识淡薄。有些部门、单位,领导分工不明确,缺乏对文物保护的责任意识,过分的关注其经济价值,而忽略文物本身的价值,导致人为损坏现象严重,也有一些职工,对藏品的保护更是抱着一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认为只要“守好房子、收好票子、管好章子”,就可以了,不能正确认识藏品的存在价值及意义。问题六:藏品保护缺乏科学管理。建立健全的藏品保护管理制度是博物馆藏品科学管理的重要依据和准则。
二、面对中小博物馆藏品保护管理问题的应对措施
如前所述,藏品是博物馆发挥社会功能的关键依托,是博物馆存在的价值所在,是博物馆的生命线。加强中小博物馆的藏品保护管理工作意义重大深远。面对中小博物馆藏品保护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应对措施。措施一:加强库房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硬件保护水平。博物馆最首要和最根本的功能就是对文物的保护与保管,《博物馆藏品管理办法》中明确规定,藏品应有固定、专用的库房;要有专人管理;库房建筑及保管设备要求安全、坚固、适用、经济。因此博物馆藏品库房是关系到藏品是否安全和有效保护的重要条件。其选址、结构、布局、设施等是否考虑了地方的一些不可抗拒因素,是否合理妥当等,将直接影响到藏品的寿命和安全。同时,要严格按照博物馆《安全保卫工作规定》、《文物系统博物馆安全防范工程设计规范》的具体要求。特别是一些新的文物库房的建设要特别考虑到这些方面的因素,严格按照“十防(防震、防雷、防虫、防潮、防干、防光、防尘、防火、防盗和防污染)”的要求进行设计。此外,在设备方面,要加快对文物保护设备设施的更新或添置,有条件的博物馆,要在现代化保护设备,例如恒温恒湿机等加大投入。措施二:对抗自然环境的劣化。在空气质量的控制方面也要有所考虑,对藏品的保护和管理要对库房的空气进行粗过滤。同时,对藏品照明设施的使用和控制方面也不可忽视,特别是陈列室内的藏品要采取必要的措施减少潜在的危害。其次,要提供文物修复的基本设备和物资,有条件的博物馆可以经批准自行进行一般文物的简单修复。措施三:各方争取,缓解资金压力。怎样解决资金缺少的重大压力?博物馆事业作为公益事业,目前实现“以文养文”的博物馆并不多。首先需要各级财政的大力支持,《文物保护法》第十条明确规定:“国家发展文物保护事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文物保护事业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所需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国家用于文物保护的财政拨款随着财政收入的增长而增加”。另外,要保证专款专用。目前文物保护专项经费未专款专用的现象很多,资金都用于提高职工待遇等方面。此外要借各方力量,加大对文物保护的投入。国家要制定优惠的政策予以支持社会各界对文物事业的扶持,可以收取资源税,适当减免相关税种。要广泛争取国际组织、友好国家政府及团体,特别是海外华人、港澳台同胞对我国博物馆事业的关注和支持,设立“保护基金”。同时,中小博物馆也要积极利用自身的优势,努力把博物馆推向市场,吸引观众,或多方面的加大产业的开发,获取经济收入,缓解资金压力。措施四:加强人力资源建设,提高藏品保护科学技术水平。随着科学技术的提高,越来越多的文物保护问题可以借现代科学和传统工艺来解决。新时期,我们要积极的开展馆藏文物的保护研究工作,针对不同类别的文物展开技术性保护,以不断的实践促进技术的提高。但如何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关键在于人,因为技术和设备都需要人这个主体来进行使用和操作。首先要善于开发现有的人才资源。要提高保管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培养树立热爱博物馆的职业道德情感,对现有岗位人员积极组织参加各项专业技能的培训,加强岗位的继续教育。其次,要留住现有的人才。博物馆的成长离不开专业人才,我们要尽可能的创造条件,留住一些热爱博物馆工作,致力于博物馆事业的从业人员。要为藏品保护专业人才的成长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为其在学习教育、工资福利等方面要创造便利,改革其工资制度,可以建立博物馆专项津贴。再次是,要吸引外来的技术和人才。文物保护管理研究技术是一个区域化、国际化的技术,我们也可以借鉴国内、国外的许多同行的技术。可以考虑从外单位聘用一些专家、学者担任顾问,走出去学,请进来学,借他人之学,为我所用。措施五:明确责任,提高保护意识。首先,保护第一,领导要有高度的法律意识和责任意识,特别是法定代表人要对馆藏文物的安全负责,建立文物保护情况报告制度,定期向主管部门报告藏品的保护保管情况,要层层签订责任状,明确到自身担负的历史责任,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来对待文物保护工作。其次,率先垂范,以身作则,自身积极参与到文物的保护队伍中来,要积极宣传藏品保护的意义,鼓励和培养一批热爱文博事业的从业人员。其三,转变传统观念,提升思路,要利用文物的本身价值,提高博物馆门票的附加价值,发挥藏品的社会功能,让博物馆走向学校、走向社区、走向社会。其四,要积极检查督促藏品保护保管工作,赏罚分明,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措施六:健全规章制度,实行科学管理。《博物馆藏品管理办法》明确规定,保管工作要做到制度健全、账目清楚、鉴定确切、编目详明、保管妥善、查用方便。要实现藏品的科学化管理,就必须要加强藏品科学管理理论和方法的研究。首先要建立健全一套完善的科学管理步骤。藏品管理的主要任务是接收、鉴定、登帐、分类、编目、定级、建档、入库、排架、提用、注销和统计,每一个藏品管理工作者要严格按照这些规定进行藏品的科学管理。那么,藏品的科学管理其实有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科学管理的步骤和方法,主要是:编目(鉴定、定级、分类)、登记、入库、排架、建档统计、检查和清点,以保护藏品安全,防止丢失损坏。第二个层次是健全的规章制度,以保证藏品的研究利用。藏品管理必须做到:制度健全,帐目清楚,鉴定确切,编目详明,保管妥善,查用方便。二是要有一套严格的规章制度。只有制度健全,程序合理、才有可能有条不紊的开展藏品保护工作。这些制度应包括基本的工作职责和任职要求和每项具体保护保管的操作规程,例如藏品征集、鉴定、分类、消毒、修复、复制制度和出入库管理规定、安全管理守则、设备设施的检修制度等。同时保管部门要明确自身的责任,责任落实,分工明确,要在不断实践的过程中完善保管制度的建设,不断整改提高。三是要提高全员的法律意识,以法律法规来指导自己的业务工作,对文物、博物馆的法律法规要熟悉掌握和运用,例如《文物保护法》及其《实施条例》、《省、市、自治区博物馆工作条例》、《博物馆藏品管理办法》、《文物藏品定级标准》等。四是要积极借鉴现代化的管理经验,例如运用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将藏品保护管理作为一种“产品”进行严格的监控,逐渐形成文件化、程序化、标准化的管理体系。其五,要充分发挥藏品管理信息化系统的作用,利用电脑科学的管理藏品,通过普查来摸清自己“家底”,利用馆藏文物信息管理系统来建立健全馆藏文物台帐。
三、结语
博物馆藏品管理工作是一项严谨的、科学的工作,其水映出对藏品认知层次的深浅,是博物馆发展是否成熟的标志之一。博物馆藏品具有厚重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是一切博物馆业务活动的物质基础。藏品的数量和质量决定博物馆的地位,如果不加强对中小博物馆藏品的保护管理,我想我们损失的不仅仅是文物,更多的是缺失了社会责任。
参考文献:
[1]文化部――博物馆藏品管理办法
[2]中国大百科全书.文物博物馆――1993-1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篇3
[关健词]博物馆;藏品管理;动态化管理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博物馆还存在着管理意识薄弱,管理手段落后,管理水平较低等问题。博物馆对藏品负有科学管理、科学保护、整理研究、公开展出和提供使用(对社会主要是提供藏品资料、研究成果)的责任。博物馆要在市场经济形势下立于不败之地,不断发展壮大事业,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力量。笔者认为就必须继续深化改革,根据自身特点实行管理创新。而藏品管理工作就是重中之重。
一、坚持规范的基本操作流程是藏品管理工作的根本
博物馆的主要活动是藏品的保护管理、科学研究、陈列展示以及宜教服务。其中藏品的保护管理是博物馆工作的基础,也是博物馆的首要功能,其基本操作流程也就十分重要了:
(一)藏品来源。藏品来源必须在出入库凭证和各种账目中明确记录。根据藏品来源的不同,在藏品账号方面有不同的编码规则。
(二)移交入馆。在确认来源后,藏品保管人员将依托藏品交接凭证进行入馆交接工作。仔细清点所有藏品,并将藏品的名称、来源、类别等最普通的属性记录在凭证上,最后将藏品运送至文物库房区。
(三)库前整理及入库。在文物库房区,藏品保管人员将对藏品做进一步确认,并将藏品的详细属性数据录入有关账目,可分以下几项具体工作:定名及鉴定、技术处理及实测、记录影像资料、录入藏品账目及卡片。
(四)馆内清理。主要有下列步骤:1.分类。根据博物馆现行采用的分类方法进行分类。2.定名鉴定。根据每件文物的具体情况和现行定名方法给文物定名,对文物进行鉴定并填写鉴定意见表。3.技术处理及实测。进行必要的技术处理,如除尘除垢、防锈、薰蒸、简易修复等。同时对文物进行实测,记录其尺寸、重量、成色、完残情况等。4.记录图像资料。可采用拍照、摄像、绘图等。5.填制入库凭证。前阶段工作所取得的资料应充分进入入库凭证中成为其若干要素。6.数据处理。在建立了计算机管理系统的博物馆,应将前阶段工作的资料录入数据库进行处理,自动生成总登记账、分类账、卡片、文字、图像档案及各种报表;未建该系统的应将这些资料之一份提供建立总登记账和有关藏品档案。
(五)入库。完成以上工作后,由相关人员一起进行核查清点,正式办理入库手续。
(六)库内整理。编制藏品分类账和卡片、整理资料建立藏品档案、设计制作藏品包装、排定藏品存放柜架、编制修复年度计划、收集与藏品有关的信息、对藏品进行研究等,同时应及时将有关信息交计算机中心录入藏品管理数据库,以便处理、保存。
有规矩则成方圆,对事物只要依据一定规则办理都会提高效率,变难为易,藏品管理工作也是如此。
二、动态化管理是藏品管理工作的重点
过去我国藏品管理相对简单,在一般的状况下,藏品仅会存在于库房和展厅两个空间,少有变动,因此只需为每件藏品建立相应的档、账、卡,并做好相关的保护和保管即可。随着时代进步和社会价值观念的巨大改变,各博物馆利用馆藏文物频繁组织对外展览、临时展览,编辑有关展览、藏品的出版物,举办各类知识讲座等等,藏品进出库房成为常态。处在移动状态下的藏品,遭到损坏的可能性也最大,藏品动态化管理于是就成为博物馆管理中重要的一环。
(一)必须制定一个严格的藏品提用制度。在这个制度中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是:藏品提用中的安全要素、提借藏品的审批手续、藏品提用凭证的填写要求、发现问题后的应对办法等。这些细碎但却具有实效的条例是藏品在进出库房的动态过程中的安全保障。
(二)明确藏品在博物馆中只有一个进出关口。所有相关事宜都应集中在保管部门由专人办理。
(三)严格办理、填写相关的藏品进出库房凭证,如提借日期和原因、藏品的名称、总登记号、完残情况等,相关领导和经手的工作人员要分别签字,如此才形成了了一份完整而具有法律效应的藏品进出库房凭证。
(四)各种进出凭证要妥善保管,使每一件进出藏品都有账可查,有理可据。
(五)藏品进出库房是为了使用,做好动态藏品的年终统计,可以准确反映出各类藏品的利用率和它在宣传教育、科学研究中发挥的作用,进而有计划、有目的地运用藏品为社会文化事业服务。
通过上述工作,就形成了一个比较合理的藏品管理工作体系,也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动态藏品管理的秩序井然。
三、数字化是藏品管理工作的有效手段
以往的博物馆展览陈列几乎都是以静态的展品为主体,有限的说明牌无法承载更多的历史背景信息,观众难以对展品全面了解,从而无法产生亲近感,使观众与博物馆渐行渐远。数字技术的引入,使博物馆的展览陈列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早期的大型博物馆开始了场景化、动感化、交互式的展览陈列尝试,引起了观众的好奇与兴趣,吸引了他们对博物馆的注意。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衡量博物馆的主要标志变成以宜教服务和对社会的影响来衡量。藏品的数字化管理能使博物馆这些功用大大增强。
(一)藏品数字化管理主要是建立藏品信息的数据化管理系统。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把馆藏文物的文字资料、图形、图像资料、音频、视频资料等信息,系统、准确、多角度地进行存储备份,提供准确高效的查询、修改、统计、复制、输出等功能。同时也是博物馆实现办公自动化、管理现代化、工作高效率、工作人员高素质建设的重要步骤,是博物馆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重要途径和必然选择。
(二)数字化管理系统中植入藏品出入库管理模块。内容应包括核对藏品出库时的审查口令;提供藏品的现状、数量和存放架位;记录藏品的出库时间、理由和去向;藏品归库时的现状、数量等。有了这一功能,可以使工作人员很轻松地从电脑中检索到藏品的方位。并且使得馆藏文物除展出、保养外,一般无须提取文物本身,减少了文物的流通次数,降低损坏的风险。
(三)数字化管理系统提高了博物馆科技含量,促进了科学研究事业的发展。借助计算机强大的统计功能,可在数秒之内完成过去整个部门几天才能完成的查询统计、资料的修改补充工作。使得学术研究能够更加深入、更为方便。藏品展览可以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甚至虚拟环境技术结合起来,使展场变得丰富多彩、开放生动。
(四)以馆藏文物数字化管理为基础,可以将博物馆的自动化控制防盗、防火等安全报警系统连接起来,形成一套完整的管理控制体系。可以将博物馆的信息资源连接到Internet网上,建成数字博物馆。藏品实现数字化管理不仅能更好地满足博物馆藏品实物库房管理的需要,还可以为博物馆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不尽的资源。
博物馆发挥着保护和展示文化与自然遗产,开展社会教育,提供休闲娱乐的功能,现已成为人民群精神文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只有从根本工作抓起,努力提高藏品动态化和数字化管理水平,才能在新形势下推动整个博物馆事业的大发展。才能把我国每一座博物馆都建设成为宣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课堂,都建设成为展示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及其前进的方向的坚强阵地。
参考文献:
[1]《国际博物馆协会章程》第二章.1989.
[2]《博物馆藏品管理办法》总则,第三条.
[3]陶洁,李春晓.博物馆的数字化建设方案.南方文物,2003,(3).
[4]王建平.论藏品信息管理.中原文物,2003,(4).
篇4
【关键词】 博物馆 藏品 保护措施
我国有着较多的博物馆,这些博物馆是人们提高自身文化素质与休闲娱乐的场所之一[1]。伴随着我国博物馆的不断发展,在博物馆藏品保护方面面临的情况呈多元化与复杂化的发展趋势,本文对博物馆藏品保护措施进行深入的探讨。
1 藏品概述
藏品是博物馆从社会教育与科学研究的目的出发,以自身的性质为基础,所搜集保藏的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物质文明以及人类社会精神文明发展的见证物[2]。对于博物馆藏品来说,其不仅仅包含古旧的文物与各类标本,同时还可以包含最先进的科技成果以及先进的工农业产品。从藏品的含义来看,能否对博物馆的藏品进行有效的保护,是博物馆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2 博物馆藏品保护现状
从藏品本身的层面来看,由于其受到自身材质所具有的缺陷性以及历经埋葬等所产生的影响,因而较容易出现自然腐蚀等方面的损失,严重的甚至会消失,这就使得博物馆藏品的保护措施应得到足够的重视。从现有的博物馆藏品保护情况来说,通常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2.1 博物馆藏品保护基础条件亟待提高
从我国现有博物馆的保护措施情况来看,由于一些博物馆在藏品保护技术方面较为落后,导致一些藏品存在着自然损坏的情况。尤其是在一些基层的博物馆藏品保护工作中,一些工作人员认为藏品入藏以后,只要不出现被盗的情况,就是藏品保护工作的全部。藏品在博物馆内,虽然从本质上减少了出现人为损害的几率,但是这些藏品由于还处于自然环境中,所以不可避免的会受到自然环境下一些条件的影响,进而出现一定的损害,如空气污染或者虫蛀霉变等等。如青铜器类的藏品容易被有害锈侵蚀出现断裂,书画类藏品容易因为潮湿出现霉变或者虫蛀等情况。简而言之,博物馆藏品保护的基础条件对文物藏品保护水平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3]。
2.2 博物馆藏品保护人才队伍水平亟待提高
博物馆藏品保护工作的有效推进,离不开藏品保护工作人员的工作。我国存在着专业保护人才严重不足的问题。以基层博物馆为例,一些博物馆根本就没有设置过专门从事馆内藏品保护的工作岗位,多数情况下都是由博物馆中从事陈列、仓库保管或者文物征集的工作人员兼职藏品的保护工作。文物保护人员如果没有经过专业的藏品保护知识与实践技能的训练,就会影响到对藏品的保护,通常只会在藏品入库前做一些简单的清洁或者消毒工作,至于所做的保护措施是否会影响到藏品内部的结构或者藏品寿命也没有进行必要的检验。又如有的博物馆在进行文物的修复与保护工作时,所采用的新材料与新工艺没有经过试验,也没有经过相关领域专家的鉴定。这些情况的存在,都说明博物馆藏品保护人才队伍水平亟待提高。
2.3 博物馆藏品保护体系存在问题
从我国现有博物馆藏品保护体系来看,还存在着管理制度不健全与管理工作不规范等方面的问题。对于博物馆来说,文物藏品的保护工作不仅仅是细致的工作,同时还是非常重要的基础性工作,藏品的保护体系存在问题,就容易对藏品保护工作效率产生消极的影响。以我国现有的基层博物馆为例,多数都以自身的实际情况与工作需求为基础确定了包括保管人员岗位职责、藏品入库管理等方面的藏品保护体系,但是体系在作用发挥上,往往会由于体系本身缺乏可操作性与可执行性,或者由于缺乏必要规范化管理,或者由于新上岗工作人员操作失误等等,都导致博物馆藏品保护体系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2.4 博物馆藏品保护需要资金的支出
博物馆藏品保护工作水平的不断提升,离不开资金的支持。只有足够的资金支持,才能不断的提高博物馆在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建设水平[4]。文物藏品的保护需要包括库房设备等多类条件的紧密结合才能实现,正是从这个层面出发,资金匮乏必然会导致对博物馆藏品保护工作的发展产生负面影响。我国的文物保护法中明确的规定了我国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把文物保护事业的费用纳入到本级的财政预算中,国家用在文物保护方面的财政拨款应随着财政收入的提高不断增加。但是,从我国现有的情况来看,在一些基层博物馆中,保护经费在实际运作中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以县级博物馆为例,普遍存在着业务经费较少的问题,加之博物馆自身创收能力较差,因而使得一些工作无法得到有效的资金支持。
总之,对博物馆藏品保护措施应用产生影响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除了上文提到的四个不足以外,还存在着诸如藏品保护研究不足等方面的问题[5]。这就需要博物馆在藏品保护工作中需要结合自身的情况,以实际情况出发,对自身所存在的问题进行细致的分析,只有这样才能针对存在的问题确定合理的保护措施,进而有效的提高藏品保护措施的应用效果。
3 博物馆藏品保护措施的应用
结合我国现有的博物馆藏品保护现状,本文提出以下博物馆藏品保护措施,这些包括措施在应用的过程中需要结合博物馆藏品保护的实际情况,进行灵活性的处理。
3.1 提高藏品保护的基础设施建设
博物馆所具有的重要功能就是对文物进行保护,这就要求藏品的库房建筑以及保管设备应具有安全性、坚固性、适用性以及经济性,博物馆应不断的完善基础设施方面的建设,加快对文物保护设备的更新,如加大对恒温恒湿等现代化技术在博物馆藏品保护中的应用等等。同时,博物馆还应做好藏品保护的信息化管理方面的工作。伴随着计算机等先进技术的发展,博物馆藏品保护信息化成了藏品保护措施中的必要组成要素,信息化建设的完善也是藏品管理科学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的博物馆应通过藏品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建立与健全,不断的提高自身的工作效率,进而有效的发挥博物馆藏品所具有的作用。
3.2 提高博物馆藏品保护人才整体素质
伴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藏品保护方面问题的解决越来越需要现代科学与传统工艺的集合。这就要求博物馆应不断提高自身所具有的专业技术水平,而这些的关键就是要提高博物馆藏品保护人才的整体素质[6]。一方面,博物馆要结合自身现有的条件对已有的工作人员进行培训,进而提高对现有藏品保护人才资源的开发力度,通过培训等方式来有效的提高现有人员的专业知识与实践技能方面的水平,另外一方面还应加大对外来技术与外来人才的引入,有效的充实文物保护人才队伍。
3.3 优化博物馆藏品保护体系
博物馆藏品保护体系的优化,应以良好的藏品日常管理作为基础,通过规章制度的操作来实施科学管理。博物馆应根据自身的所在区域的气候条件、经费情况以及技术水平等基础确定合理的措施,进而实现藏品保护的目的。藏品保管工作人员应根据博物馆具体的实际情况,以文物为基础来确定保养计划,进而确保库房能够发挥其在藏品保护方面所具有的功能。优化博物馆藏品保护体系中,还应关注藏品的修复工作以及藏品的日常养护工作[7]。对于藏品保护工作来说,修复作为重要的方式之一,对于藏品保护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修复藏品时,应坚持不改变原状的原则,对重要藏品修复应由博物馆的领导、文物专业研究人员以及文物修复人员共同制定方案的基础上,才能进行修复工作。
3.4 采用多元化的资金解决方式
从资金解决方式看,除了要各级财政提高在资金方面的支持外,还应确保专项经费专用的实现,避免出现资金挪作他用情况的发生。同时,博物馆应借助各方社会力量,不断的提高自身对文物保护工作的投入,在国家确定优惠政策的前提下取得社会各界对文物保护工作的支持,在工作中广泛的争取国际组织、团体以及包括海外华人在内的个人对博物馆藏品保护工作的支持,提高“藏品保护基金”设置的几率与运作效果。除此以外,我国的博物馆还应积极的利用自身所具有的优势,通过将博物馆推向市场经济的方式,多元化的取得经济收入,进而有效的缓解自身在资金方面所面临的压力。
综上所述,博物馆藏品保护工作效率的提高,是多种藏品保护措施共同作用的结果。不同的博物馆或者相同博物馆的不同时期,应从自身藏品保护的实际情况出发,确定了合理的藏品保护措施[8]。并针对实际情况的变动不断的对藏品保护措施进行调整,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促进我国藏品保护工作的不断发展,发挥博物馆藏品应有的功能。
参考文献:
[1]张越.浅议历史类博物馆的藏品保护、陈列设计、宣传教育与服务问题——以西安博物院为例[J].西部学刊,2013.(7):49-51.
[2]陈崇志,传承.浅谈博物馆藏品工作——以南宁市博物馆为例[J].传承,2013.(7):120-121.
[3]李文琪.对藏品及藏品保管工作的再思考[J].中国博物馆,2013.(1):49-54.
[4]马丽双.关于文物管理工作中藏品的保护探析[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2):287.
[5]江郁之,梁洁颖.美术馆藏品管理与保护的规范化建设[J].美术,2013.(3):119-121.
[6]谢军.浅谈民族博物馆文物的征集、入藏及保护[J].民族教育研究,2012.(3):124-127.
篇5
关键词:博物馆;信息化;构想;问题
中图分类号:G26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08-0237-02
一、问题的提出
(一)博物馆信息化意义
我国博物馆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了艰难的信息化建设进程,当时的南京博物院、上海博物馆等都先后开展了馆藏品管理信息系统(CMIS,Collection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的研发和应用。30年前,文博业务软件几乎都是基于BASIC或dBase(FoxBase)系统而建立的,对于文物最重要的特征――照片、录像、图像扫描则由于当时成本较高而没有采集相关信息;加之当时计算机硬件和知识以及人才的严重匮乏,使得博物馆信息化建设工作长期未能真正开展起来。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后,计算机技术尤其微型计算机技术及其周边技术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有些博物馆比较深入地开展了计算机网络建设和CMIS的应用,还有一些博物馆在藏品数字化的保护和展示手段上开展了许多科研性的工作。
博物馆信息化有利于提高藏品保护、管理和利用工作水平;有利于加强全国文博事业的宏观管理;博物馆信息化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博物馆的功能,扩大博物馆的影响,并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客流。
(二)张掖市博物馆的历史及信息化现状
张掖市博物馆初创于1958年9月25日,原设于镇远楼,后迁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张掖大佛寺内。张掖市博物馆馆藏文物比较丰富,现馆藏文物1万余件[2]。目前,大佛寺及由张掖市博物馆所管理的万寿塔、镇远楼正在整体申请成为世界文化遗产。
张掖市博物馆的信息化工作起步于2003年,现已完成全博物馆的监控系统建设、员工电子考勤系统、恒温恒湿的藏经楼建设及对藏经楼的数字化管理。
二、张掖市博物馆信息化建设的总体构想
博物馆的信息化应该包括保管、陈列、研究、教育和行政管理等博物馆工作的各个方面。从信息技术的角度看,至少包括自动化系统、信息管理和知识工程这三大门类。根据国家文物局制订的文物事业2015年远景目标[3],结合甘肃省博物馆的信息化建设经验[4]和张掖市博物馆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张掖市博物馆信息化建设的重点领域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博物馆信息化标准体系建设
信息化建设要标准先行,标准是规范博物馆信息化建设、促进信息资源充分利用和共享的基础条件,在博物馆信息化建设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
国家文物局颁布了《博物馆藏品二维影像技术规范》和《博物馆藏品信息指标体系规范》[5],为各博物馆藏品信息标准化和规范化建设提供了重要依据。张掖市博物馆可以在广泛调查、征求意见的基础上,根据自身情况进一步细化标准,并逐步加以完善。通常来讲,故宫博物院、南京博物院等历史悠久、馆藏丰富的博物馆所使用的标准比较先进,而且已经经过了长期的论证和实践,张掖市博物馆可以参照它们的信息化建设标准,以利于将来和国家未来出台的新标准相衔接。
(二)藏品管理信息系统建设
在信息化建设中,最主要的就是藏品数据库的建设。在藏品数字化的基础上建立博物馆藏品管理信息系统,是博物馆信息化建设的基础。藏品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是全国博物馆共同的建设任务,各博物馆负责对本馆藏品数据库的数据录入和更新以及局域网、网站的运行,采用统一的藏品管理信息系统通过网络进行全行业共建共享。
张掖市博物馆馆藏的万余件文物中,藏经阁内珍藏着的明英宗颁赐的国宝《北藏》最为珍贵。该经书历经五百余年沧桑,得以完整保存,是国内现存最完整的一部《北藏》经典,具有较高的历史、科学、艺术和文献学价值。一般游客很难见其真容,通过藏品的信息化,可以让更多的普通观众一睹国宝的风采。
(三)多媒体陈列辅助系统建设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技术正在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多媒体把文字、图像、声音、视频、动画以及三维图形等结合在一起,给我们带来了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
在博物馆陈列中,长期沿用的实物加说明牌式的展示手段难以充分地诠释展品。多媒体导览系统有很好的交互性,能使观众更深刻、更主动、更全面了解博物馆的各种信息,满足观众互动式参观的愿望。例如,张掖市博物馆所在的大佛寺内大佛殿内有木胎泥塑卧佛像,长34.5米,为中国境内最大的室内泥塑卧佛。通过多媒体展示可以让观众直观地了解卧佛的修建、塑造过程。
(四)博物馆局域网建设
博物馆内部网络平台是博物馆局域网的软件、硬件环境。在局域网上运行办公自动化系统,实行网上协同办公,可以促进博物馆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网络的建设要整体规划、逐步实施,遵循先进性、经济性、实用性、安全性和开放性原则[6]。
张掖市博物馆在未来的局域网建设中,起点应比较高,采用星型拓扑结构,要有比较高的传输速度,有较好的升级和扩展空间,以适应博物馆多媒体演示与传输的需要。局域网可以提供较高的访问外网带宽,方便内外信息交流,满足长远发展需要。对于博物馆计划的新建建筑,如展室和办公楼,内部的布线系统的实施应从博物馆网络化建设的规划出发予以全盘考虑。为充分利用互联网上的资源服务于博物馆业务,可经常从互联网上进行相关信息的采集,通过搜索引擎检索信息、挖掘信息,以充实博物馆的数字化资源库,服务于博物馆业务。
(五)博物馆智能化建设
博物馆智能化系统是高新技术和现代管理手段结合的产物,包括全馆安全保卫监控子系统和环境监控子系统。智能化系统应用于文物库房,可对文物藏品所在环境进行自动监测控制,实现防火自动监测、防盗报警的功能;应用于观众接待,可实行观众出入和博物馆门票的智能管理;该系统应用于参观、讲解,通过声控及红外线控制,观众可以自主、交互式了解陈列内容。
(六)Internet网站建设
博物馆的网站面向社会,是向公众传播知识的重要途径,博物馆的网站又体现着博物馆的对外形象,它也是公众了解博物馆和博物馆进行交流的窗口。
未来张掖市博物馆的网站可以建设简体中文、繁体中文、英文三个版本,内容要丰富,形式要新颖。通过网站,进一步提高张掖市博物馆的知名度,更好地发挥社会效益,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贡献。网站中对外信息展示分为两个部分[7],一部分是面向互联网的信息展示,另一部分是面向前来参观的观众的信息展示。由于两种信息展示各有其特点,因此展示的内容和形式也要有所不同。
三、张掖市博物馆信息化建设中须关注的问题
藏品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为保证张掖市博物馆信息化建设的质量,结合甘肃省博物馆及其他博物馆的实践[8],笔者认为,应着重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在博物馆信息化进程中,应遵循“数据至上”的原则,采用国内应用比较成熟的软件系统,完成采集数据的录入、保存、审核、查询等工作,保证数据的准确、规范。第二,张掖市博物馆的藏品相对较多,采集工作量较大,参与部门和人员较多,为保证采集工作质量和进度,可以从实际出发,结合信息化建设的特点,制订一系列制度措施,主要包括工作管理的操作规范、标准要求和工作流程,以保证各项工作的顺利完成。第三,重视人才培养、引进。张掖市博物馆工作人员的年龄结构普遍老化、知识结构也过于单一,应当从工作需要的角度出发,从全局考虑、统一规划、逐步调整人员年龄和知识结构组成,形成可接续的年龄阶梯,要对业务工作人员进行计算机知识、网络知识、管理信息系统技术培训,在具体操作使用后要从不同侧面、不同层次开展培训,提高各类人员的计算机和网络应用水平和维护水平。第四,要避免博物馆的信息孤岛现象。要在博物馆各个部门间建立起网络联系,重视博物馆内部网络和其他博物馆的链接,建立博物馆网站信息的定期更新机制。
信息时代,文化传播的方式发生了很大改变,在全球化背景下保护民族珍贵文化遗产紧迫性的要求下,张掖市博物馆作为张掖博物馆事业的中坚力量,要紧紧抓住大佛寺申报世界历史文化遗产的历史机遇,努力作为,迎头赶上,在信息化建设的思想观念、管理机制和人才培养诸方面,改革旧的不适应时代要求的体制和制度,争取实现跨越式发展,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丰富和优质的文化产品。
参考文献:
[1] 张小明.博物馆的发展类型:实体博物馆的信息化和虚拟博物馆[J].智能建筑与城市信息,2004,(5):14.
[2] 吴正科.大佛寺史探[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4.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文物局.文物事业“十五”发展规划和2015年远景目标(纲要) [EB/OL] . sach.省略/tabid/287/
InfoID/11338/Default.aspx.
[4] 王裕昌.甘肃省博物馆信息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博物馆,2005,(10):74.
[5] 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博物馆藏品信息指标体系规范(试行)[EB/OL].sach.省略/tabid/437/InfoID/14367/Default.
aspx. 2008-07-09.
[6] 陆远.博物馆信息化建设――局域网建设[J].博物馆国际,1998,(3):48.
篇6
“只有皮,没有瓤。”中国台湾的文化界狂人李敖曾在文章中这样评价故宫。紫禁城的百年云烟是戏文里的宫闱之战,还是宫墙柳,抑或是国宝展,华丽而喧嚣的影像片断烙在每个人的心里,却难以连成一幅完整的历史长卷。
故宫之大,故宫之深。要了解,很难。
就连在这里工作了30多年的故宫博物院资料信息中心主任胡锤也感慨道:“在故宫呆得越久,就越觉到故宫像一本书,越看越厚,怎么也看不完。”
不仅是故宫,常年来,中国的博物馆往往给人一副高高在上的说教面孔。只可远观,不可亵玩。馆藏的稀世珍宝,永远是在玻璃展台中,我们要了解只能依靠导游的讲解,和“文物的身份证”――手抄卡。
而如今,再到故宫博物院,你可以先到其网站上,确定游览路线,了解展览活动,观看文物图片;进入故宫,能通过导览触摸屏;观看展览,能从三重荧幕上一饱眼福。
近20年来,文博行业在信息化技术的不断演进下,发生了从内部管理到外部展览,从内容到形式的全面改变,缓慢地从神坛走下,面向为公众服务,有皮且有瓤。
清点文物磨性子
翻开发黄的纸面,墨迹斑斑,隐约看到“景泰蓝小瓶”几个字,歪歪扭扭,再往下,有划过改写的痕迹。这就是在手抄年代,博物馆藏品管理的卡片。
在过去,这些卡片是博物馆宝贵的资源,它们是藏品的身份证,是研究、展览的寻找线索。博物馆的功能有三:收藏、保存、展示。藏品是博物馆的血液,藏品管理则是博物馆开展业务活动的基石。如何开展这项工作,在信息化还未广泛应用的年代,这一切只能用人工解决。
“十几年前,全国博物馆基本上都是手工管理,建立纸质的文物账,并制作相应的文物卡片,放在库房里,需要研究,陈列时再一轮一轮地查找。”胡锤感慨。
截至上世纪80年代,故宫博物院收藏了近150万件文物,手抄的账本达到100多本,已在册文物账目120多万条,由博物院文物管理处保管的文物总账涉及到文物编号、文物名称、来源等基本信息。如此海量的信息,只能由各个专业部处及各个业务科组负责制作文物卡片,记录内容包含时代、作者、尺寸以及收藏方位等更为详尽的信息。
若要查找文物,犹如海底捞针。一沓一沓的卡片与账本搁置在房间的柜子中,打开柜门,要从何下手,苦了工作人员。当然,文物管理部门绞尽脑汁想办法。譬如按照文物号、年代、收藏方位等内容分别排序,各建一套卡片。
“账目的人工记录以及反复誊抄造成的人为失误不计其数,总账上的记录往往与文物卡片上的数据不对应。一旦卡片用完没有插回至原位,下次找起来更加费力。”在胡锤的记忆中,库房的所有工作人员都必须加入到抄写大军中,分配来的大学生,往往都从抄卡片开始,叫做磨性子。
家底终于盘点清
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中国的博物馆揭开了技术进化的序幕。藏品管理的信息化首当其冲。在这个时期,上海博物馆首闯藏品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领域,推开信息技术应用的大门。之后,中国博物馆更是进入信息化建设的快车道,有条件的博物馆相继开始了各自的信息化建设。
“文物管理系统建设过程是博物馆核心工作从手工管理到信息管理的一个变化过程。” 故宫博物院的信息化建设,始于藏品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而藏品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经验也推动了故宫博物院各个相关信息系统建设工作。
1992年,计算机应用的热潮正席卷华夏大地,故宫摄影室也开始琢磨应用计算机技术来管理多年积存下来的影像资料,以此提升文物影像资料的检索工作能力。
由此,在中科院软件研究所的帮助下,基于386计算机的单机版文物影像目录管理系统应运而生。这个现在看起来很简陋的单机管理系统,却是故宫信息化建设迈出的第一步,并在当时,改变了文物摄影工作大量重复拍摄、高成本低效率的作业模式,提高了工作效率。
1998年,故宫博物院在原摄影室的基础上组建了资料信息中心,中心成立的第一件工作就是开始文物管理系统的建设工作,第一步即是将纸质的文物账全部数字化。据胡锤介绍,采用中科院软件所项目小组特别开发的双机录入自动查异比对的数据采集系统,经过4个多月的努力终于将所有账务数据导入了新建的文物管理系统。
对于保管着价值连城的精美国宝的博物馆而言,文物清理与盘查的工作始终是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故宫博物院自建国以来,先后进行过三次大规模的文物清点工作,前两次由于政治运动的干扰,缺少数字工作平台的支持,工作效率很低,始终没有做到善始善终。因此,通过文物信息系统开展的文物盘查工作可以说是故宫文物第一次真正做到了精确的清理。
“在解决了账务问题的基础上,第二步是利用信息技术流程控制的特点来规范原来通过手工实现的文物流通程序,杜绝差错。”胡锤表示。
2005年,故宫博物院完成了基于流程控制和开放链接技术的信息化管理工作平台。通过不断地梳理,将已经建成的文物数据库又重新规划,进行全面升级。各项文物管理数据根据不同应用分开建库,分别建立支持文物管理工作中不同应用领域的应用控制子系统,彻底实现了文物管理、文物应用的信息化。
文物活起来
藏品管理从手工过渡到信息技术的应用,故宫博物院花费了10年的光景。而整个文博行业则走过了近20年。从本世纪开始,故宫博物院资料信息中心的信息化建设工作开始向博物馆的各个基础业务部门渗透,从以藏品信息管理为内核的圆心开始,向行政管理、文化展示、数据资源利用以及科研、出版、教育等各个方面进行渗透,成为博物馆整体管理水平提升的助推器。
“藏品管理系统的信息化是博物馆信息化工作全面铺开的前提。”南京博物院张小朋曾这样告诉记者,在核心数据库建立之上,根据博物馆的各项实际业务工作,逐渐搭建起相应的管理信息系统,形成一张信息网。博物馆的所有工作就全部纳入到信息化管理的轨道上来了。
如今,要看文物展前,公众能先到网上转一圈,浏览到藏品信息与藏品影像。首都博物馆的网站率先打破旧习,将网站划分为“体验、鉴赏、研究、服务”四大板块,公众只需点击两次,就能查到想要的信息。
这种门户式的网站设计使首博网站成为了“最不像博物馆的网站”,却得到了公众的欢迎,向着“身边的博物馆”的理念越靠越近。
发生改变的不只是参观形式,如今进入博物馆工作的新人都已经具备大本或研究生的学历,一进博物院就能够学以致用,进入文物研究和展陈的工作之中,而不必如当年那样一进单位先抄几年卡片。文物选展子系统也已经开通,对文物的选用更加便捷。
“若要举办清代文物的绘画展,在文物系统下能将琴棋书画等各门各类的文物全部查找详尽,并且系统可实时调出相应的影像,拓宽了编写展陈大纲的视野。”胡锤告诉记者,“我们正在建设的基于影像的文物研究系统,更可以将高清晰的文物影像与相关的文物研究资料结合起来,更加方便文物工作者的研究工作。由信息系统带来的这些变化,使文物也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草根”计算机博物馆
澳大利亚人Max Brunet从一家数字设备公司退休后,利用10年的时间收集他感兴趣的电脑设备,最终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私人性质计算机博物馆。
这家博物馆实际上就是他的家,从地下室到两层高的小楼摆满了各个时期的计算机产品,这些巨大数量的藏品涵盖了整个计算机发展史。其中,包括1920年的Julius Totalisator机型。第一台UNIX电脑PDP-7,经典的DEC PDP-9,原装IBM PC机,苹果公司的Lisa,MITs的Altair 8800机型,无数种打孔卡,以及超过6000部计算机相关图书。
信息中心曾被边缘化
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中国的博物馆就揭开了技术进化的序幕。上海博物馆开展了藏品管理信息系统的研制和应用,基于Basic程序,利用串口对录像机控制,进行图像存储和检索,南京博物院在该时期也开始了藏品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
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中国博物馆开始了工程技术的进化,网络技术的应用是该时期的代表。博物馆建立起局域网,通过局域网与广域网、互联网连接。同时,楼宇自控、安防系统、通信与网络系统、结构化综合布线系统等纷纷应用到博物馆之中。此外,针对面向博物馆公众服务和展览的多媒体技术也开始广泛应用。
至此,文博业步入了广泛的信息化建设阶段,主要集中于京沪一条线上,如上海博物馆、南京博物院、故宫博物院等。该时期的博物馆信息中心更像技术维护部,在博物馆建设过程中,信息中心起到的作用是对将要建成的博物馆的内部信息化应用进行设计和构建,当这个建设过程完成后,信息中心在博物馆的地位就慢慢地边缘化了,逐步成为了计算机的维护中心。
从本世纪初开始,中国博物馆进入了形式与内容建设并重的时期,技术应用在多个方面展开,如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虚拟现实技术、自控技术等等,一大批新颖的高科技技术争先恐后进入博物馆建设中,包括了对内容的建设、对建筑物本身控制的建设、对公众服务和展示系统的建设。而信息中心的业务开始向博物馆各个基础业务部门渗透,由此信息中心开始转变为博物馆内部的基础业务部门。
篇7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 博物馆 作用
我们应该明白,博物馆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遗产内涵的最主要研究者。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博物馆虽然不是传承人,无法直接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但博物馆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参与者,担负着“收藏”、“保存”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载体”的责任,又掌握着有关遗产的文史资料和专业人才,完全可以通过对遗产内涵进行深入研究,促进遗产的活态传承。通常情况下,“非物质文化遗产”往往蕴涵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底蕴,传递着大量的文化信息,对于历史学、民俗学、人类学研究有着很大的指导意义,并对于今天的科技发展也有一定的启示意义。深入研究和发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信息是博物馆“天然”的使命。而博物馆收藏着大量的遗产载体,拥有丰富的文史资料,同时,博物馆还有大量的学术人才,这都是博物馆开展遗产研究的重要基础,凭借这方面优势,博物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与学术界合作,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内涵的研究,是博物馆在“非物保护”工作的天然的义务也是当然的责任,博物馆应当立足于这个角色中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县级博物馆是文化遗产最有效的载体,在保护当地文化遗产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文化遗产包括物质和非物质两部分,因此,县级博物馆有义务对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非物质行挖掘、整理、保护和弘扬,并在此过程中拓展自身的服务层面。但遗憾的是,目前大多数县级博物馆在这方面都做的还不够。那么究竟该如何让县级博物馆切实承担起这一职责,充分发挥作用,并将此作为自身发展的大好机遇,提升博物馆的水平和影响力呢?
首先,我们要意识到,目前博物馆藏品管理工作还相对滞后,离人们的要求差距甚远,我们必须解放思想,加快步伐,积极创造条件,尽可能开放一切可开放的文物藏品资料,在遵守有关规章制度的前提下,改变工作方法和服务形式,建立多样、开放、灵活的管理制度、工作方法和服务形式,扩大藏品的开放范围,尽可能简化开放手续,变单一的服务系统为多层次综合性的服务系统,扩大服务面,提高服务质量。也就是说要把藏品的利用放在首位,从现在的以藏为主转向以用为主,藏用兼顾,并面向社会,实行积极的开放型管理,并大量采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及时便捷地为公众服务,最大限度地发挥文物藏品的作用,以获取最佳社会效益。
其次,要加强宣传,使各类保护主体充分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人民群众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造者、传承者,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者。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作,倘若没有人民群众的参与,无论多么美好的蓝图,都只能是政府和官员们的一厢情愿。所以,抢救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就不只是某些部门、某些人的事,而是一个全社会共同参与,且常抓不懈的大事,这件大事应当成为全民的共识、全民的自觉行动。我们应通过新闻媒体,加强舆论宣传,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使人人都懂得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明了为什么要保护,以及怎样保护,从而让“保护”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在全社会形成爱护、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风气,使每一位公民都能为中华民族拥有如此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而自豪,从而自觉地珍惜我们现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另外,基层博物馆作为文物保护工作的第一线,是文物保护的主战场,它为文物的保护、文物效用的发挥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但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城市化进程的日益加快,作为基层博物馆,因受多方面因素制约,藏品保护情况不容乐观。
因此,我们要建立一支专业的藏品安全保管工作团队。
藏品安全保管的各种工作都需要专业的保管人员去完成,所以培养好的保管人员至关重要。首先,负责藏品的安全保管人员应该热爱这份工作,对于藏品保管工作有责任感。其次,作为藏品保管人员,必须具备专业素质,熟悉藏品特性,了解藏品安全保管的这项工作。正是由于藏品安全保管工作的专业性强,博物馆应该尽量选用具有较强专业知识的人员来负责。然后,保管人员应具备创新精神,不断研究如何让藏品安全保管工作开展的更有效,提高藏品安全保管的科学性。最后,博物馆应该健全保卫组织机构,对安全保卫工作定期进行检查。制定安全知识学习日,并开办安全法规知识讲座,进行保护文物安全和的教育。博物馆还要重视对于藏品安全保管工作人员职业技能的培训和职业道德的教育。
其次,我们要把动态化管理作为藏品管理工作的重点。
在过去,我国藏品管理相对简单,在一般的状况下,藏品仅会存在于库房和展厅两个空间,少有变动,因此只需为每件藏品建立相应的档、账、卡,并做好相关的保护和保管即可。随着时代进步和社会价值观念的巨大改变,各博物馆利用馆藏文物频繁组织对外展览、临时展览,编辑有关展览、藏品的出版物,举办各类知识讲座等等,藏品进出库房成为常态。处在移动状态下的藏品,遭到损坏的可能性也最大,藏品动态化管理于是就成为博物馆管理中重要的一环。
1、必须制定一个严格的藏品提用制度。在这个制度中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是:藏品提用中的安全要素、提借藏品的审批手续、藏品提用凭证的填写要求、发现问题后的应对办法等。这些细碎但却具有实效的条例是藏品在进出库房的动态过程中的安全保障。
2、明确藏品在博物馆中只有一个进出关口。所有相关事宜都应集中在保管部门由专人办理。
3、严格办理、填写相关的藏品进出库房凭证,如提借日期和原因、藏品的名称、总登记号、完残情况等,相关领导和经手的工作人员要分别签字,如此才形成了了一份完整而具有法律效应的藏品进出库房凭证。
4、各种进出凭证要妥善保管,使每一件进出藏品都有账可查,有理可据。
5、藏品进出库房是为了使用,做好动态藏品的年终统计,可以准确反映出各类藏品的利用率和它在宣传教育、科学研究中发挥的作用,进而有计划、有目的地运用藏品为社会文化事业服务。
通过上述工作,就形成了一个比较合理的藏品管理工作体系,也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动态藏品管理的秩序井然。
最后,要注意加强科学技术的引用,利用现代化科学技术保障藏品的安全。
篇8
[关键词]博物馆;古代绘画、藏品;经济价值;评估
一、背景情况介绍
中国古代绘画是传统艺术门类之一,是中华民族珍贵文物的构成之一。历史上由于天灾人祸种种原因消亡的绘画作品不计其数,而历经沧桑幸存下来的就成为了中华民族乃至全人类的宝贵文化遗产,分散于民间以及各博物馆之中。
据统计,目前文物系统博物馆数量近两千家,它们中大都或多或少地保存有古代绘画作品。其中古代绘画馆藏量较丰富的博物馆如: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南京博物院、天津市艺术博物馆、吉林省博物院、辽宁省博物馆、浙江省博物馆、广州美术馆、旅顺博物馆、中国美术学院陈列馆、陕西省博物馆等。(1)
早在1983年3月,为全面、彻底地考察和鉴定大陆各博物馆与文物收藏单位所藏古代书画,文化部文物局曾组成中国古代书画鉴定组,历时八年,在全国进行了一次全面系统的考察、鉴定工作。这次工作鉴别了作品的真伪,区别出作品的优次,为今天我们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据。
二、评估势在必行
如今,二十几年已过去,这期间发生了很多变化,不仅馆藏古代绘画量增多,而且一些事件也表明单纯的绘画藏品定级已不能解决诸多问题,需要对馆藏古代绘画进行经济价值评估。
(一)评估可为终止收藏时藏品出售提供参考依据
博物馆会因种种原因而发生藏品终止收藏(2)现象:如已经入藏的藏品,又被发现不符合馆藏标准或无保存价值;博物馆收藏方针发生变化;拥有数件相同或类似的藏品;博物馆缺乏在藏品储藏和维护方面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因经费不足,为维持博物馆的正常运行、发展,需要换取资金等。(3)博物馆依法可以出售部分终止收藏后的文物。根据《文物保护法》中对禁止买卖文物范围的规定,可以认为:国有文物收藏单位依据国务院制定的处置办法处置不再收藏的文物时,有些是可以出售的,非国有馆藏珍贵文物之外的文物也可以出售。上海市人民政府2001年的《上海市文物经营管理办法》第二十一条更明确规定:“国有文物收藏单位保存的文物中,属于无馆藏价值需要处理的,应当经市文管委审核批准后,进行公开出售或者拍卖。”
合理进行估价在博物馆出售藏品过程中至关重要,因为可以防止受各种外界因素的干扰或有人从中渔利。
(二)评估可为资产清查提供依据
《文物事业单位财务制度》规定“文物事业单位应当定期或者不定期对固定资产清查盘点”,并规定固定资产包括文物和陈列品。单纯依靠会计账面价值在资产清查工作中是远远不够的,会计计价是按照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的要求,采用历史成本对固定资产进行计价。(4)几十年前,人们急需解决温饱问题,少有人能有雅兴搞收藏,所以文物价格极低,花十几元、几十元钱就能买到一幅品相不错的古代绘画,但到了今天,即使增值再慢,恐怕市场价格也要翻上成百上千倍了。况且博物馆中的很多藏品是通过接受捐赠、移交、调拨等途径入藏的,最初便没有价格。要想有效管理、科学规划,必须先摸清家底,做到心中有数。
(三)评估可解决外展中保险估价问题
当前对外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博物馆文物出境展览随之增多。但文物安全问题不容忽视,因此一定要对外展文物进行保险。由其是古代绘画类藏品,本身对温湿度要求极高。在《文物出境展览管理规定》“文物出境展览的展品安全”一章中规定:“出境展览的文物应当按照经批准的展品估价保险。”要进行投保就必须有个准确的估价。同时在文物出境展览项目的书面申请中要提及展品的估价。一般来讲,由外方支付保险费用,但由中方提出保险金额。如定价合理,不仅有利于体现中国古代绘画的价值,而且在意外事故发生后还能得到合理的赔偿。
(四)评估可弥补藏品定级的不足
由于中国古代绘画内涵的丰富性,即便是属于同一级别的绘画作品,仍可区分出档次。为了更加有针对性地对每幅古代绘画作品进行保护和利用,需要明确区分其价值的高低。
由于古代绘画本身内涵的丰富性及其鉴定的复杂性,不可避免地存在着部分作品符合一级文物定级标准而未被鉴定为一级文物的情况;还有一种情况,则是由于少数博物馆存在思想顾虑,“或担心精品被上级部门和其它单位调拨,或害怕确认为一级品后在出国展览中受到出境限制,或担心一级品认定量多,会给文物安全和养护工作带来麻烦,”(5)所以宁肯将一部分符合一级品标准的文物以未整理或待定级为名,不提供给文物鉴定组进行定级。
在我国除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外,大部分省也有地方文物鉴定机构。众所周知,绘画是具有地域性特点的(如海派、京派、岭南画派),鉴定自然也存在地域性差别。比如某家博物馆中可能会收藏有某一画家的大量作品,因为数量多,所以被定级为一般文物,但在其它博物馆中因只收藏有这位画家的一幅作品,就很有可能定为珍贵文物了。
(五)评估可弥补藏品计件的不足
《博物馆藏品管理办法》中有关于藏品计件方法的规定,但没有对成套藏品的确切含义做出进一步解释,仅笼统地提到单件藏品与成套藏品的区别。在汇总藏品数量时,都统一标准使用“件”这一量词,致使在单件藏品与成套藏品、成套藏品中综合计件与分别计件等问题上产生混乱。
由于绘画作品自身的复杂性,各博物馆在实际工作中计件标准不统一,所得的统计数字呈现出不同的内涵,与实际数量存在很大差异。
三、评估可行性分析
如今要对博物馆中的古代绘画类藏品经济价值进行评估,并不是无迹可寻的,具有可操作性。
(一)历史上早有古画买卖价格
有史可查的绘画买卖是从唐朝开始的。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论名价品第》中说“(画价)分为三古,以定贵贱”,“董佰仁、展子虔、郑法士、杨子华、孙尚子、阎立本、吴道玄,屏风一片值金二万,次者一万五千;杨契丹、田僧亮、郑、乙僧、阎立德,一扇值金一万。”宋朝著名收藏家米芾曾花七百金买到唐王维的《雪图》,八百金买到徐熙《桃两枝》。在明代一幅后梁荆浩的山水可卖到30万钱。(6)《听风楼书画记》中记载了清代古画的价格:唐宋书画几十至二百两之间,元人书画在二十两至一百两之间,明人书画几十两。张大千曾以2000大洋的高价买一张戴进的作品。这些例子表明历代都存在古画买卖,并且还有价位可供参考。
(二)作品创作时有润格
润格“又称‘润例’、‘笔单’,即书画家出售作品所列价目标准之谓也。”(7)润格多为书画家自己开列。郑板桥当年悬挂于厅堂中的《笔榜小卷》中写到“大幅六两,中幅四两,小幅二两;书条、对联一两,扇子、斗方五钱。”可见现在的古代绘画作品,在当时画家作画时就有价格。
(三)古代绘画仿制品有价格
仿制品的文物价值、历史价值不可与原作并论,但观赏价值不相上下。近年不断推出的精仿品、高仿品售价均不低,如故宫博物院2006年对《雍正耕织图》(8)首次进行高仿制作,一册售价达1.98万元,其中第001号被联合国永久收藏。再如由“中国书画复制研发中心”仿制的《清明上河图》,售价为1.98万元。仅有观赏价值的仿制品尚且有如此高价,何况原作呢。
(四)购自拍卖会的藏品有价格
如果说以前博物馆收购文物的价格不能体现市场价值的话,那博物馆在拍场上经过竞拍所得文物的价格则是市场价值的体现。1995年故宫博物院自北京瀚海秋季拍卖会上拍得宋张先《十咏图》,开了国有博物馆在拍卖市场购买收藏品的先河。自此博物馆常在拍卖会上购得一些珍贵文物。
(五)私人购买后捐赠给博物馆的藏品有价格
有些爱国人士花重金买下珍贵文物后捐赠给博物馆,这种藏品在进入博物馆之前也是有成交价格的。如故宫博物院所藏隋展子虔的《游春图》,就是当年张伯驹先生以重金收购后,捐赠给故宫的。
(六)“馆藏绘画”上拍场
在文物市场交易中,大量赝品、伪作混迹于其中,常有名为“古画”,实则仿造自博物馆藏品的现象。交易时买家是当作真品购买的,成交价格或可看作是该件藏品的市场价格。
可见,博物馆中的古代绘画藏品并不是与“值多少钱”完全不沾边的。不论在当时,还是千百年后的今天,绘画都是有价可定的。
四、评估复杂性分析
由于绘画作品独特的艺术性,不能像铜钱等文物一样批量生产,使这世上不存在两幅完全相同的古画,要在千差万别的古代绘画中寻找评定标准和规律,的确很复杂。
中国古代绘画与哲学、文学、伦理学、音乐、舞蹈等有着密切关系,渗透着中国儒、道、释各家的哲学思想和审美观念,可以说是博大精深的,尺幅间体现了多种书法、绘画、印章、文化历史内涵等因素。
在美学中,艺术品给人以审美愉悦是其根本价值所在,但问题是人们的审美价值取向并不一致。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对绘画的认识因人而异,同样的一幅作品,往往会得出不同的结论,所以要想整齐划一的判断作品艺术价值的高低是很困难的。
但不管怎样,博物馆中的古代绘画都是国家宝贵的财富,应该在金额上得到反映,在价值上得到体现。
五、结语
任何事情开始时都存在不完善,在不完善的基础上,才有完善。但不管怎样,古代绘画藏品作为国家财富,都应该在金额上得到反映,在价值上得到体现。
正如古陶瓷博物馆馆长路东之所说:“我们整个社会已经转型成更加资本化的社会,人们需要更直接的价值判断。在市场经济大潮中无论多么文化,你都被迫需要和接受一个价值定位,一个比较方便一般情况下认可与使用的价值衡量。”(9)
总之,古代绘画类藏品评估的规范化、科学化和适用性,还任重道远,有待努力。
注释:
(1)中国博物馆学会编:《中国博物馆志》,华夏出版社,1995年6月第1版。
(2)博物馆藏品的终止收藏指博物馆由于某种原因而通过一定程序,把博物馆的某件藏品从藏品档案中注销,剔出去,使它永不或暂不作为该博物馆的藏品而存在。(张健、张荣:《博物馆藏品的终止收藏》,《中国博物馆》1988年第3期,第52页。)
(3)张健、张荣:《博物馆藏品的终止收藏》,《中国博物馆》1988年第3期,第52页。
张健:《博物馆藏品征集和终止收藏中的道德问题》,《中国博物馆》1999年第1期,第53页。
(4)肖翔、何琳主编:《资产评估学》,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年8月第1版,2006年8月第1次修订,第2页。
(5)李耀申:《全国馆藏一级文物鉴定确认工作中的几个问题》,《中国博物馆通讯》1993年11期,第9页。
(6)陈梦麟:《书画价格与书画收藏》,《文物天地》2006年第10期,第106页。
(7)吴晓丛:《品读“润格”》,《收藏》2001年第3期,第72页。
(8)故宫博物院所藏《雍正耕织图》是历代耕织图中的精品,乃是雍亲王特命数名宫廷画家以其本人及福晋等为原型,费时数年绘制后,进献给康熙帝的,每幅上都有雍正御笔题字。
篇9
1艺术性与数字化的融合
1.1 数字美术博物馆概念的解意
数字博物馆是随着计算机与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而形成的产物。从共性而言,数字博物馆是指一种以博物馆藏品和文化资源为基础,利用信息技术和艺术设计,实现数字化馆藏、数字化展示与远程教育等数字化博物馆功能的数字化过程。其中,博物馆藏品是其核心,数字化技术与过程是手段,艺术化设计与展示是形式。以个性而论,数字美术博物馆是通过计算机多媒体、网络技术和艺术设计,在互联网上建立博物馆网页,向公众展示博物馆中馆藏艺术品、艺术展览,并提供藏品、展品的各种背景文字、图像和声音等资料信息,回答公众的各种咨询。同样,艺术藏品是其核心,数字化技术与过程是手段,艺术化设计与展现是形式。不同的是,艺术藏品的展示内容、形式、技法有别于其他类型博物馆,更突出地强调专业的艺术性、审美性与创新性。清华美术学院数字化博物馆就属于美术类数字化博物馆。
不管是科技、自然类数字博物馆,还是人文或美术类数字博物馆,都是藏品展示的艺术性与数字化融合的结晶。其本质是人类文化的技术化、技术的人文化,也是人文与科学的艺术化。从藏品“物”的数字化层面来说,博物馆数字化既是一个数字化过程,也是一个艺术化过程,而数字博物馆则既是博物馆数字化的结果,也是博物馆艺术化的结果。从“人”接受数字化的藏品“物”层面来说,人们使用数字博物馆既是一个数字化过程中的互动和艺术化过程中的共享过程,也是人们使用博物馆数字化互动和艺术化共享的结果。
1.2清华美术学院数字博物馆价值的解读
与其他学科数字博物馆不同,美术类数字博物馆的馆藏重点是各种艺术作品,这里既有纯欣赏性的、古今中外的书画艺术藏品,还有实用性的、与生活密切相连的设计艺术藏品;既有美术理论的史料、文献,也有民间民俗艺术的史料、文献。这些藏品、史料与文字直接反映了当时当地人们的艺术趣味与审美价值,体现其社会的人文精神与历史意义,对今天的美术研究、艺术创新与美学赏析具有重要意义。
作为中国大学中唯一的一所美术类数字博物馆――清华美术学院数字博物馆的建设,不仅对中国美术、设计艺术与人文精神的发展,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与人文教育的作用不言而喻,而且对于国际间的美术、设计艺术、文化交流与研究也具有重要意义――因为科学真正的昌明还要考察艺术历史的成就。艺术历史表面上看最没有实际用处,却是关系到一个人、一个民族的教养和一个国家、一个文明发达程度的标尺。衡量一个国家的强盛与文明程度有两个端点,一个是以尖端科学为标志的自然科学,另一个就是以艺术历史为代表的人文底蕴。所以,从学术的需要出发,从中华民族的持续发展与中华教育有效提升的需要出发,必须、也应该建立一所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院校美术类数字博物馆。
清华美术学院数字博物馆的艺术藏品丰富而经典。内容不仅涉及到纯欣赏性的中国古代书画艺术、民间艺术,还涉及到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农、食、住、行、用的艺术设计。博物馆为我们搭建认识、理解和研究中国美术、设计艺术的一个高端平台,使我们或从审美的角度、或从设计创造的层面、或从理论历史的语境、或从人文哲学的内涵来探究中华民族艺术的博大精深和恢宏气度,激发当代的艺术创造智慧和设计创新灵感,提高人们的文化素质与文化品格。清华美术学院数字博物馆的建成在推动大学生素质教育、教学科研、普及美育、培养创新人才方面将发挥重要作用;同时也可以使不了解中国文化、艺术、设计的西方人从数字化的角度重新认识与理解中华民族,增强国际间的文化、艺术交流。
美术类数字博物馆摆脱了传统意义上博物馆所必需的建筑、陈列、参观时间等条件的束缚,打破了时间与空间限制,使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够获取所需的藏品信息。它使传统博物馆的藏品管理和信息查询发生根本性的变革,同时有效摆脱实物博物馆馆藏形式单一、缺乏趣味性等局限,充分利用现代科技与信息技术,让“静”态的艺术品“活”起来、“动”起来、“美”起来。使之“有用”――“有趣”――“有艺”――“有魅”。
2艺术与科学的共生
2.1 艺术与科学融合共生的解构
清华美术学院数字博物馆的特色在于经典艺术藏品与科学技术应用有机融合。不仅在技术层面上进行了规划,在艺术上进行了统筹,还在艺术与技术融会兼用上下足了功夫,使数字博物馆在给受众提供越来越丰富艺术知识的同时,有效地降低了受众接受知识的难度,力求数字化一一智能化――艺术化“三化设计”。清华美术学院数字博物馆的艺术性、趣味性、直观性得到有效提高,成为一种现代化知识传递形式,达到最为理想的教育效果。
(1)艺术藏品数字化――视像化
清华美术学院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努力,收藏了中外艺术品近3万件,居于国内高等美术院校艺术品收藏的前列。尤其是中国古代书画作品、古代陶瓷、古代家具和古代织绣艺术品最具特色,已有数量众多的古代陶瓷、古代家具、古代织绣艺术品收录在国家最具权威的《中国美术全集》之中。某些藏品如明式家具、古代织绣等享有一定的世界声誉。1983年,在文化部组织的建国以来规模最大、层次最高的一次全国性书画鉴定、编目活动中,博物馆收藏的近1300件历代书画艺术品中的215件被选为国家级精品,如明代吕纪的《雪梅锦鸡图》、文征明的《行书七言诗》等。同时,清华美术学院还收藏了齐白石、徐悲鸿、张大干、吴冠中等中国现代著名画家作品200余件。此外,学院还藏有大量民间美术品、古代石刻碑刻拓片和自然、人文景观、美术品图片。这些藏品经过数字视像化后建成的数字博物馆,不仅是学院与学校专业教学、科研的参考资料,也是中国甚至世界了解中华艺术的窗口。
清华美术学院数字博物馆的建设首先利用计算机和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将馆藏品以数字化的方式纳入计算机网络程序中。其中,藏品的数字化全过程采用国际上最先进的数字化摄影、摄像和扫描设备,邀请学院专业的摄影、摄像专家采集图像和影像,保证获得最高质量的藏品影像数据及图像资料,为作品的研究、保护、传播奠定了基础。美术藏品的数字化是全方位、立体化的可视精确度高的数字信息,强调图像作品的可视 性、真实性与艺术性,无论哪一类的美术和设计作品,都通过可视的形象与人们进行视觉交流。展示信息中的图像比文字更为重要,所以建立高品质、高分辨率的数码影像是最重要的工作。
其次,艺术藏品数字化也在利用方便、快捷的高科技手段对藏品进行分类、整理存档、藏品图像加工、藏品陈列展示等相应数字化管理工作。这样藏品的资料才准确,才会建立起具有历史性、真实性、学术性、研究性、权威性的数字信息库和数字管理方式。
(2)艺术藏品信息化――语言化
艺术藏品数字视像化后,还需要相应的视像信息语言化。即艺术藏品图像的直观展示必须与作品的内涵、背景知识的语言解说相结合,方能由表及里、由形式到内涵、由有形形象到无形思想,全方位地传达藏品的艺术内涵与审美品位。这种语言化包括音频语言解说和视频语言文字。2002年,笔者应邀参与清华美术学院《馆藏中国古代织锈图像文字》部分的撰写工作,涉及元、明、清时期的织锈实物作品201件,约6万余字,就对每一幅织锦或刺绣藏品,从形式到内涵,从视觉的图案、色彩到工艺、织造,对作品的艺术风格和文化品位做了分析研究和较详细的阐述。这样使藏品在数字视像化、直观化的同时有了更具体、更深层次的内容信息。
清华美术学院数字博物馆以数字化馆藏品为基础,配之相关联的音频、视频等多媒体资源,通过音频与文字语言同步解说达到传达藏品历史与内涵知识的目的,力求达到“视听艺术”综合效果和“视听艺术”交融境界。
2.2艺术与科学共生互动的解悟
艺术与科学的互动共生是清华美术学院数字博物馆最鲜明的特征。数字博物馆的设计首先是和智能化机器互动创作,然后数字博物馆的数字藏品才能与观众互动,这种互动不仅不受时空限制,而且根据观众的理解完成对作品的认识并产生结果的共生与共鸣。
(1)艺术藏品与大众互动
数字博物馆的最终受众是大众,设计必须优先考虑“艺术藏品与大众互动”,这是建设清华美术学院数字化博物馆时重要的设计规划之一。
清华美术学院数字博物馆的受众将是所有上网者,既有国内人士也有国外友人,既有专业人士也有普通观众。因此它的建设力求艺术藏品展示的趣味性与互动性共生,达到雅俗共赏;力求让各类“游客”随时上网浏览,不受时间、地点限制地观看博物馆中的众多藏品,并能“真切”地感知它们。“游客”的主动性得到最充分显现,可随心所欲做出自己的选择,可看图像与文字,也可听解说;可看平面藏品图片,也可看藏品的立体展示,实现藏品资源的共享。
在清华美术学院数字博物馆还可以看到博物馆库房中不宜展出、平时难得一见的珍贵藏品。观众可以借助三维、全景摄影、摄像、3D图形等现代化手段,随心所欲地从各个角度欣赏古代陶瓷、明式家具等经典藏品,仿佛身临其境。数字博物馆还变“给你看什么就看什么”为“我想看什么就看什么”,增加与观众的互动交流,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层次观众的个性需求。专业人士和博物馆同行也可借助数字博物馆与国内外人士进行学术交流与研究,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藏品研究信息共享。
(2)艺术藏品与表现互动
艺术藏品与表现互动是指表现形式与展示藏品有机而高效的互动。清华美术学院博物馆利用了数字化技术与艺术设计,使艺术藏品与表现形式构成了有效互动,包括形式要素单独运用和综合运用两种形式。
篇10
事出中国国家博物馆。很多媒体近日传出国家博物馆有大批文献流失,并在北京潘家园古玩市场销售。掀起这场“国博文物流失”波澜的是一个叫秦杰的人。十年前,秦杰以40本红色珍品藏书摘得北京市首届“藏书状元”的桂冠,十年后,他声称自己在潘家园收藏到了3000多件国家博物馆的“流失文献”。
一石激起千层浪。此事是真是假?孰是孰非?
闺中文物惊现世间
中国国家博物馆是由“中国革命博物馆和中国历史博物馆”合并而成。今年1月30日,国博正式闭馆,开始为期三年的改扩建工程。62万件馆藏文物被送往周转库房,整个文物搬迁过程高度保密。“文献流失”之说是否“空穴来风”?
当事人秦杰称“国博流失文献”的发现纯属偶然。秦杰一向喜爱收藏红色时期文献及老照片。2月3日,秦杰在逛北京潘家园旧货市场时,遇到了第一批57张古代文物黑白照片,他觉得照片质量颇高,就用120元买下来。当时,他并没有去想这些照片的出处。但随后他从潘家园商贩介绍的另一位收藏者手里买到另一批437张彩色、黑白文物照片后,装照片的小口袋上印有“中国历史博物馆鬃部”,引起了他的注意。秦杰意识到,他买下的这些老照片可能出自文博系统。于是他开始有意到潘家园寻找类似的东西,悄悄开始了追踪和收集。通过向潘家园旧货市场商贩多方打听,又了解到至少有10几个卖家手里有这样的文物照片。经过和文物商贩讨价还价,秦杰倾尽财力,收集到3000多件文献,涉及文物23个门类。
据秦杰说,这些资料有些是从潘家园、报国寺等旧货收藏品市场上淘来的,也有一些是从海外藏家手里买回来的。他向记者透露说,内地的一个大卖家将部分资料卖给了一个香港人,他又加了3倍的钱给买回来了。而这位大卖家也同意和媒体合作,公布这些资料的原始来源,秦杰还展示了他与几位卖家交易的邮政和银行汇款凭证。记者看到有名为“王瑞”、“王思伟”等多个收款人,而地址也涉及武汉、福建、香港等地。
面对“文献流失”的传言,国家博物馆于4月5日在其网站郑重声明:“我们可以负责任地讲,国家博物馆收藏的所有文物、文献、档案在此次搬迁过程中都得到了妥善的安置,无一流失。”
面对外界的质疑,国家博物馆作出的答复是:没有证据表明这批文件来自国博,正值国博扩建、文物转移之机,因此,怀疑秦杰有自我炒作之嫌。国博方面质疑说,秦杰以“护宝人”形象出现在媒体面前,却始终不与他自认的“宝物”的所有者――国家博物馆进行正面接触,也始终不愿意向外界透露这批收藏品的真正来源渠道。国博的搬迁工作是从2006年12月初开始的,然而到了2007年春节后就在潘家园旧货市场发现了大量国博的“流失文献”,这不能不让人们对这件事情的巧合性画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对此,潘家园旧货市场的管理人员又是怎么说的呢?有办公室的王女士称,目前并没有在市场内发现有国博文献资料出现。“虽然秦杰先生经常来这里,但是这件事情与潘家园市场没有任何关系”。王女士解释,虽然秦杰作为业界的一位专家,曾多次应潘家园市场邀请举办讲座或出席展览,但是秦杰本人与潘家园市场并无任何工作上的隶属关系,也没有担任潘家园市场的任何职务。
4月6日,秦杰专门为此开了会,展出部分“国博流失文献”,披露收购过程,并坚称收购的资料为“国博文献”。并给中国商报记者打来电话,申明“流失的文物图片和资料”究竟是不是“国博流失文献”,还要由社会上同国博没有利害关系的专家来定。
一个有趣的现象,尽管媒体报道已经铺天盖地,而且国博也专门为此发了声明,但是这起“国博流失文献”事件的两个主角,秦杰和国家博物馆至今也没有见过面,这些资料也没有让国博的专家鉴定过,国博的人也没有找过秦杰。有收藏者感慨,这么简单的事情居然要搞成一个“新闻事件”才肯罢休,究竟是秦先生要炒作,还是国博有些做法欠妥呢?
掀开庐山真面目
掀起这场风波的是什么样的文物图片和资料呢?
4月6日,在潘家园旧货市场举行的通报会上,秦杰向媒体展示了自己收购的3000余件“国博文献”,包括黑白及彩色照片共1800张,涉及23个门类。其中,以文物保管袋作为包装的照片有643件,提借凭证有600件,中国革命博物馆国博由历博和革博合并组成提借复制品凭证6本和账本1册。内容涉及国家博物馆散落的文书、人事卷宗、文物领取借出凭证、文博专家们的老照片、文物账目、文物记录、文物图片及底片、专用文物资料袋等。秦杰表示,除了这些以外,他还有超过两倍的资料尚未整理公布。
现在秦杰的家里已经摆满了一摞摞牛皮纸小口袋装的文物照片和底片,口袋上有“中国历史博物馆通史保管部”、“中国历史博物馆陈列部”、“中国革命博物馆保管部”等字样。有的口袋上还有钢笔或铅笔手书的“馆”字编号,寄件人的地址分别来自深圳、福建、辽宁和北京。
秦杰称他购得了1963年《中国革命博物馆提借文物凭证》单据四五百张,提借文物凭证表格上的藏品号、名称、提取日期、库房点交人、文物提借人、保管部主任签字等内容,大部分填写完整。
在所购得的数百张黑白、彩色照片中,有拍摄实物的,也有翻拍出版物的。内容包括敦煌经卷和古代瓷器、青铜器、陶器、漆器、玉器、兵器、金银器、珠宝首饰、人物画像、石刻、古印、家具等13个艺术门类。这些照片和底片都保存非常完好,拍摄的日期从上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秦杰承认自己购得第一批老照片时,并没有将其与国家博物馆扯上关系。但三次交易之后,他发现这些老照片中有非常精美的文物图片,他想,这些文物照片不是外人能轻易拍到的,只可能出于文博最高系统。
而且,秦杰在这些照片中发现了一张《陀罗尼经咒》。《陀罗尼经咒》其实是一张印有经文的纸,出土时纸被卷成捻,放在铜器之中。经研究,这件《经咒》被确定为唐朝初年的,从而把中国雕版印刷起源提前到公元7世纪。而在那之前,中国最早雕版印刷实物是公元9世纪的《金刚经》,现在英国。秦杰说,古籍爱好者都迫切希望得到一张清晰的《陀罗尼经咒》照片。他已经找了10多年。而这张照片中所显示的《陀罗尼经咒》正是被卷成捻,放在了铜管半圆形铜器内。1973年,带有年款的汉字《陀罗尼经咒》就藏在国家博物馆。《陀罗尼经咒》直径只有33公分,必须是最高文博系统的人才有机会接触到。更令他惊奇的是,这张照片的背后还附有非常专业的附件,是江苏省镇江市博物馆发现《经咒》后呈报国家博物馆的文件。
期间,他在潘家园又有了更大的发现,革命博物馆《外复文物账册》(三库存);1959年前后,中国革命博物馆提取文物复制品的凭证;中国革命博物馆提借文物凭证,以及国家博物馆的相关文书和人事卷宗等,一件接一件地浮出水面。
然而,这些“国博文献”并没有得到国博方面的认同。国博宣教部负责人在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表示,至今也还不能确认秦杰手里的东西是不是国家博物馆的。对于它们是否属于重要文献资料,更无从定论。另外,从国博知道该消息以后,便对馆藏文物、文献和账目都进行了清点,无一流失。包括革命博物馆《外复文物账册》(三库存)的原件就完好地保存在国博。此外,这位负责人表示,秦杰所提供的照片大部分是翻拍出版物上公开发表的文物图片,不是对文物直接拍摄的,这种翻拍的文物照片没有文献和档案价值。至于装文物的保管袋并不是国博自己生产的,很难说什么时候、在什么情况下到市场上去的。最后他向记者抱怨,国家博物馆在这起事件中完全是被动的,他们不情愿地卷入了一场炒作。
另据一位从国博退休的老专家介绍,国家博物馆列入永久保存的资料,是严格封存并妥善保管的。属于长期保存和短期保存的文件,在逾期后会通过滴酸等办法销毁。潘家园出现的这些资料绝对不是从文献库流出的,有可能是相关行政部门的废弃资料或者工作人员办公室里的东西。
秦杰发现的这批文物图片和资料究竟有文献价值,还只是一般的收藏价值,或者根本没有价值。国博已经退休的研究员孔祥星(1965年至2000年在国家博物馆及其前身历史博物馆工作,其间两次担任副馆长)曾表示,在他看到的“国博文献”中,“没有够得上‘档案’或‘文献’的东西”。但是秦杰认为,国博应将文物、文献与重要的研究资料等同对待。
也许旁观者清,记者就这些文物图片和资料的价值采访了一些收藏业内人士。北京老照片收藏家刘鹏告诉记者,从照片收藏的角度看,文物照片的艺术观赏性不强,但是如果所拍文物是特别珍贵的,照片还是有一定的资料价值的。另外,一些专门收藏历史文献资料的收藏者对这些文物账目、复制品的凭证好像并不太感兴趣。文献史料收藏者汪先生认为,文献史料看重的是能够反映重大历史事件、历史人物题材的系列藏品,如果这些文物资料能够记录国博前身的某个历史过程,那就有一定的价值,如果只是博物馆日常工作中的简单记录,就谈不上什么收藏价值。
一位曾与国家博物馆有着密切关系的收藏家认为,从各种报道判断,这些东西曾经属于国家博物馆应该是毫无疑问的,但它们很可能只是以前历史博物馆日常工作的程序和记录。在信息化、数字化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这些资料对于博物馆而言大概没有永久保存价值。他猜测,这些东西很可能是在国博搬迁过程中被扔掉的。
不过也有藏友认为,如果这些东西对国博而言真的没有价值,那么国博对废弃资料的处理也显得不够严谨――有没有经过严格筛选,有没有完整的处理程序?既然民间收藏者对这些东西可能有兴趣,为什么不让收藏者遴选一番呢?
至此对于这些文物照片和资料的出处,秦杰由一开始的联想、猜测,到后来他的态度已经很坚决,“铁证在此,不容抵赖。最多就是管理疏忽,有什么不能承认的?”秦杰认为,有可能潘家园的商贩在国博搬运文物时,昼夜蹲守,夜间搬运人员不免会有所疏忽,使文献外泄。面对国家博物馆关于他一直没有与国博进行过正面接触的质疑,秦杰也以一个“我不回答,没兴趣”答复了记者。但秦杰说的一句话足以表达他的心情:“这充其量就是个工作失误,不要躲躲藏藏!”
文博管理之失
秦杰手中的文献是否真正来自国博?秦杰手中的文献资料价值几何?是秦杰在自我炒作还是国博在推诿责任?虽然目前还没有定论,但我们可以从这一事件中,引发出对博物馆管理的若干思考。
2001年,新疆博物馆27件馆藏文物失踪一案告破,竟然是由该馆原考古部副主任、副研究员黄小江做内应,以“借”为名,倒卖给文物贩子。
2002年,甘肃古浪县博物馆工作人员在进行例行检查时发现,临时文物库房房顶瓦片被犯罪分子揭开,存放文物的6只大木箱锁被撬,其中的79件文物和资料品全部被盗。有3件是国家二级文物,50件是国家三级文物,4件是一般文物,除此之外,还有22件珍贵资料品,馆藏精华被洗劫一空。据了解,当时,古浪县博物馆共有文物藏品1279件。为妥善保存这些文物,甘肃省计委和甘肃省文物局斥资为古浪县博物馆修建了一座80平方米的标准化文物库房,文物随即搬入标准化文物库房。后因古浪县因要重建博物馆,将原标准化库房拆除,文物全部装箱搬迁至古浪县武装部弹药库房暂存。但该弹药库房因进行标准化达标活动,不允许继续存放文物,古浪县委作出决定,将所有文物搬至古浪县文化局保管。因此,古浪县文化局腾出相邻的两间办公用房,但既没有进行标准化达标,也没有安装报警设施,只对门窗进行了简单加固,就把一间作为库房,另一间作为值班室投入了使用。由于新博物馆大楼迟迟未能竣工,文物在文化局一直存放至案发。
2004年,山西省第二大博物馆大同市博物馆的文物仓库4次被盗,丢失钱币6500枚,法帖、经书、料珠、骨饰等其他文物96件。此案于告破后。令人痛心的是,作案者竟是华严中学7名初一学生,均不满14岁。他们在文物库附近房顶玩耍时意外发现文物库天窗,随之跳入玩耍。第二天,小光伙同其他6名同学再次进入文物库,并拿走部分文物和古钱币到附近古玩市场卖掉。随后3个月内,这7个作案人就不定期地交叉进入文物库“拿”走文物,以极低的价格卖出。比如古钱只卖20元钱1斤,其他文物也大都是几十元钱一件。他们把这些钱都用于上游戏厅,买雪糕,吃羊肉串等。及至博物馆报案当天警车赶来时,文物库房顶上还放着8件未及卖出的文物。
另外还有,承德外八庙管理处文物保管部主任李海涛监守自盗长达10年才得以败露;湖北荆门博物馆原党总支书记、副馆长与文物贩子勾结,炸墓掘宝,倒卖馆藏文物;湖北省博物馆国家一级文物“九鼎八簋”被资质不合格的装修公司承揽的工程砸损;国家级爱国主义示范基地福建省福州市的侯县祥谦陵园108件珍贵名人字画发生霉变……
当前,一些博物馆在藏品保护、管理方面存在着许多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某些博物馆,特别是一些老馆、大馆,由于筹建历史长,藏品来源渠道庞杂,人员变化频繁等客观原因,造成“家底不清”,大量文物进入博物馆以后就束之高阁,忽略鉴定、登记、存档工作;比如某个国内公认的,无论软件硬件在全国都算出类拔萃的博物馆,仍有几万件藏品没有鉴定,也没有展示。
二是长期以来,博物馆的藏品管理不规范,主要体现为人治管理,主管领导一言堂,账目、文物、钥匙“一把抓”,同时上级领导部门对博物馆领导的监督与考核也不够专业;有的博物馆工作人员专业素质太差,以至失职渎职。工作人员各管一摊,每人只清楚自己的情况,当事人在时,能说清楚,人员发生变动时,其他人员就不清楚该库情况,缺乏必要的、细致的交接手续。
三是一些博物馆的账目混乱,将藏品分为“账内”与“账外”,所谓“账外”即当时认为文物价值不大的藏品,没有考虑到这些也是国家财产,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认识的提高,这些藏品也有固有的文物价值,也能产生社会效益,但却对其疏于保护和管理。
四是很多博物馆对藏品的保管措施不科学,没有根据藏品的种类、级别、质地等,采取不同的保护和管理措施,而是对所有的藏品都使用一种方式,不利于藏品的保护和管理。藏品管理不善给博物馆建设造成了严重后果。
目前,因博物馆管理不规范而发生的文物犯罪主要途径大致有两条:一个是用仿制赝品换出真品;另一个是把没有登记入账的文物私自带出。
那么,应该如何杜绝因博物馆的管理漏洞而造成的文物犯罪呢?首先要制度化、规范化。一个规范的博物馆的文物库房一般要有六、七个人管理,一人负责记账,二人以上并有保卫人员陪同方可进入库房;管理人员对库房实施24小时监控,库房的钥匙要分开保管。但任何好的制度都不能杜绝个人行为,个别人不会以某些案件为戒,相反他会觉得社会上怎么样我就可以怎么样。入得宝山,岂能空手而归。
- 上一篇:数字经济人才培养建议
- 下一篇:小学体育教育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