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土地集约化经营的措施范文
时间:2024-01-30 17:57:2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村土地集约化经营的措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土地流转,集约化农业,高效设施农业
加速集约化农业发展对于农村经济发展方式转型有着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在当前,要有效发展集约化农业,就涉及到土地流转。当前学界对于农村土地流转的研究较多,但是从土地流转角度分析集约化农业的相关研究仍然较少。本文,主要从笔者所在市的土地流转现状入手进行分析,并就如何推进农村土地流转以加速集约化农业发展的措施进行探讨。
1 我市农村土地流转与农业用地集约化现状分析
当前,笔者所在市全市共有农业用地254.94万亩,其中耕地面积为108.74万亩(其中农民已承包的面积为90.4万亩),园地面积为7.02万亩,林地面积为105.94万亩,草地面积为0.84万亩,养殖水面积为21.04万亩,其他土地面积为11.36万亩。
1.1 我市农村土地流转现状分析
当前笔者所在市的土地流转面积为23.3万亩(其中不包含林地土地流转面积),占农村土地总面积的9.14%。在这23.3万亩的土地流转面积中,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面积为8.4万亩,涉及到的农户数量为1.37万户,占全市农户总数的5.5%。剩余的14.9万亩为农村集体统一经营土地发、标包流转面积。当前市内农村土地流转的主要方式包括有出租、转包、互换、入股、发标包等。土地流转之后的主要用途包括有种植速生桉、果树、大棚瓜菜、花卉、水稻、马铃薯、甘蔗、木薯和搞水产养殖等。在土地流转的过程中主要表现出以下的几个特点:(1)遵从农户的自愿或者是农户自发行为;(2)土地流转中既有零散土地,又有大规模土地流转,基本都是集体统一经营土地发标包;(3)所流转的土地大多都为荒坡、荒地。从这里能看出,当前全市的农村土地流转面积不大、涉及到的农户不多,在一定程度上对发展集约化农业形成了制约。
1.2 我市农业用地集约化现状分析
近年来我市积极推进农业集约化经营,并取得一定成效。我市当前较大规模的项目主要有:广西斯道拉恩索林业有限公司和防城金城林业有限公司分别租赁53万亩与4万亩农村土地的造林搞林浆纸项目,利添生物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租赁农村土地5万亩种果,还有少数专业的农业合作社、专业户开展的规模不大的超级水稻以及马铃薯种植。在这些大规模的集约化经营的基础上,同时对大棚蔬菜瓜果和花卉等各种高效农业设施进行大力发展,以推动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使得土地利用率、产出率以及农民收入能够得到增加。当前我市已经在全市各地建立起高效设施农业基地共计20多个,辐射并带动全市发展设施农业面积共计11.5万亩。
2 我市通过土地流转发展集约化农业存在的问题
2.1 农村土地流转方面存在的问题
流转服务与监管力度不足。当前还没有能够形成统一规范的土地流转市场,缺乏专业的中介服务组织。同时虽然有为农村土地流转工作提供服务的乡镇农业服务中心,但是因为人员不足、职能多、工作量大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还不能够建立起畅通的土地流转信息网络,导致供求信息不能够及时的被有需求的人或组织获知。还有部分村、组干部在办事的过程中没有能够做到依法办事,采取强制手段来对土地流转进行推动,导致各种违规现象发生。
土地流转合同不够规范。有很多合同都是没有经过土地承包合同管理部门鉴证、登记以及备案的,还有少数是采用的口头协议或者是君子协定等。这些情况都容易导致土地纠纷的发生。
部分流转土地遭受到掠夺性的破坏。有部分的村镇在和企业签订流转协议的过程没有对土地用途进行明确规定,还有的则是因为流转期限较短或者是即将到期的土地,承包方为了能最大限度的获取利益而采取一些掠夺性开发的方式,对土地造成损坏部分土地在流转之后被改变用途。有部分土地在流转之后,在没有经过批准的情况下就对农业用地的用途进行了改变,例如盖房子、建造其他设施等等,并且这些现象一直以来都没有得到有效的遏制与改善。
2.2 土地集约化经营方面
在土地集约化经营方面,主要是在高效设施农业的发展方面存在有大量的问题:
融资渠道不畅。高效设施农业本就属于高投入、高产出的产业,每亩普通大棚的建设成本一般都在1.4万到1.9万元,但是农民自身的经济能力不足,并且缺乏良好的筹资渠道,因此在资金上存在有非常大的缺口,但是政府所能够补贴的范围以及标准都较为有限,而信用社贷款却又存在较大的困难,这些都在一定的程度上制约了高效设施农业的发展。
技术水平不能够满足要求。设施栽培的每一生产环节都有着非常高的技术要求。当前,笔者所在市在综合应用研究上存在不足,技术配套推广方面也不够完善,特别是在土壤改良与病虫害防控等多个方面上都还需要进一步的增强。同时乡镇农技推广队伍建设不足,导致各种技术不能够得到有效的推广,影响到高效设施农业的进一步推广。
基础配套设施不能够满足要求。当前笔者所在市的农业基础条件不足,特别是在水利、道路、供电等各项基础设施建设上都不能够满足高效设施农业发展的要求。在进行规划选址的时候,水利设施的完善与配套程度等各种客观条件会带来巨大的影响与限制,很难满足高效设施农业发展的要求。
缺乏充足的产业带动力。主要表现在以下的几个方面:(1)缺乏足够的加工与流通型的龙头企业;(2)没有大型的农产品物流基地进行拉动,市内的农产品流通体系还不够完善,导致农户、基地、企业、市场、商贸等各个环节不能够被有效的联系在一起,在一定程度上对高效设施农业的推广带来制约。
3 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加快集约化农业发展的措施建议
针对上述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善:
3.1 推进土地流转方面
对农村土地流转的管理与服务制度进行完善。各级职能部门必须要做好对农村土地流转的指导、鉴证以及管理工作,对登记备案、合同管理等多项制度进行完善。同时积极的对土地流转市场信息、咨询、预测以及农村土地评估等各种中介机构进行培育,并打造出农村土地流转交易平台,定期的对农村土地流转供需信息进行公布。同时通过对乡镇经营管理机构建设的完善,对农村经营管理队伍、职能不清、经费不足等问题进行解决。
加强对土地流转的监管与治理。必须要严格的根据《农村土地承包法》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中的相关规定对土地流转进行推动,并对土地流转信息进行透明化管理,防止出现暗箱操作与损公肥私的行为出现。同时如果出现流转土地的农业用途在未经批准的情况下被改变的情况,必须要依法进行惩治。
从产业经营的角度出发对土地流转进行推动。需要以设施农业产业化发展为契机,积极的打造农产品特色产业带。通过龙头企业的引入积极地推动农村土地流转。同时需要在信贷、融资等方面为经营大户提供一定的优惠条件,为农民进行土地流转所需要的资金提供获取渠道,不断的推动流转,促进集约化经营。
3.2 土地集约化经营方面
加强对土地集约化经营的扶持。从市政府到各县区乡政府都应该为土地集约化经营提供一定的补贴,或者是地方政府通过担保贴息的方式,为农户争取到更多的贷款,让农户能够拥有更多的资金开展土地集约化经营活动。
对农业科技服务进行强化。在规范各种大棚(小拱棚)建设标准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工艺进行改进,节约成本,并推广经济适用的大棚技术。要积极的加强设施农业技术队伍的发展,并建立能够囊括农民的创业技能培训体系。对技术服务措施进行强化,依靠基层农业技术服务中心、农民专业合作社、农资经销商店等,建立“庄稼医院”,为农民提供良好的技术服务。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各级政府必须要对农业项目资金进行整合,进行统筹支配,并适当的向高效设施农业进行倾斜。同时加强农村水利设施的建设,并将土地收益的10%投入到水利建设中,为设施农业的发展打下基础。
加强产业体系发展,带动设施农业发展。要围绕高效设施农业的发展,对当前的体制与机制进行创新,快速建设完善的产业链条,并培植扶持起一批具有一定特色、优势与前景的龙头企业以及农民专业合作社与生产大户。同时,还需要鼓励企业为高效设施农业进行投资。加强各个环节之间的衔接,促使农产品附加值的提高。并对本地市场体系进行完善,推动农产品的快速流通。
参考文献
[1] 郎佩娟.农村土地流转中的深层问题与政府行为[J].国家行政学院院报,2010,(01).
篇2
【关键词】土地流转 存在问题 对策
引 言
规范农村土地流转,是大力发展现代高效农业,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促进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增加农民收入,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九台市紧紧围绕富民强市的总体目标,把握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建设现代农业这条主线,实现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目标,做好土地流转这篇“大文章”,推进现代农业发展。
1.土地流转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土地流转是建设现代农业的基础性工作,只有使一部分农民土地通过流转向另一部分农民集中,农业才会形成集约经营,在一定程度上说,没有土地流转,就没有现代农业。实现土地流转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重要性:
1.1有利于减少土地抛荒 由于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加上种田效益低下,每个村都不同程度的存在耕地抛荒现象。因此,通过实现土地流转,将连片抛荒地,集中由少数人通过投入资金、技术来开发经营,既可以减少土地抛荒,又可以达到合理利用土地,增加农民收入的目的。
1.2有利于促进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生产 由于过去主要是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生产、产品都形不成规模,市场竞争往往处于劣势。一些有一技之长的种田能手要求扩大规模经营或经营项目,却缺乏土地,而另一部分从事非农产业的农户却无力或不愿耕种土地。这是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发展到一定阶段,特别是农民市场观念的增强以及新型农民的出现,强烈要求实行土地使用权进入市场流转。实践证明,只有通过流转才能有利于解决和实现土地、劳力、资金、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和组合,才有利于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促进农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从而有利于提高农业经济效益,有利于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
1.3有利于推动土地使用权进入市场 “明确所有权、稳定承包权、搞活使用权”,这实际上就提出了一个耕地使用权转让市场的问题。要规范这一市场,就必须建立健全土地流转机制,使土地流转在规范有序中进行。土地流转是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农业增效的必然趋势。一是农业规模化经营的需要。农村土地承包到户后,土地经营比较零散,成片的土地被分割成几块,由各家各户自主经营,致使经济效益比较低下,农业人均收入占农民人均总收入的比重越来越少。在集约化、规模化经营的今天,土地流转政策的实施更是势在必行。二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需要。随着农业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形成了新型的农业生产能手,他们对土地的规模化要求更高,从而建成大规模的农产品基地。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可使土地资源向专业大户、种养能手集中,形成连片专业规模经营,促进农业产业化健康发展,提高土地的生产能力。三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需要。增加农民收入的最大程度是转移农民,土地流转是转移劳动力的必然趋势;同时,从事农业生产的种田能手、造林能人、营销大户们又迫切需要更多的土地来拓展经营规模,实现规模化经营。四是土地流转必然为农业标准化生产、品牌建设、名牌效应提供重要条件。五是推动实现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2.土地流转过程中存在问题
2.1思想的根深蒂固,使承包土地流转困难 劳动力转移宁愿造成土地闲置也舍不得将土地流转出去,家里还有一些离不了乡土的成员,如老人、妇女、小孩,致使土地广种薄收。
2.2 现实情况不利于流转 农村中存在农业副业化、耕地非粮化、农民兼职化、劳动力老龄化、村庄空心化、收人多元化、粗放经营,所以流转的迫切性不高。
2.3期望值太高,不利于流转 当前有些人对自己土地无法经营,收入比重少,影响不大,抱着无所谓的态度,流转的效益不高,从中得益的欲望不高,认为土地流转没有多大的价值,积极性不高。
2.4土地流转操作不规范 表现在大多数农户之间的土地流转,只有口头约定,没有书面合同。
3.土地流转过程中的一些对策措施
3.1创新观念,提高土地流转的积极性 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农户小规模经营与现代农业集约化经营的矛盾,有关部门要立足为民办实事,加强土地流转工作的引导,把它列入重要的议事日程,结合实际,多形式、多渠道、积极稳妥地开展土地流转工作,把土地流转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有机结合起来,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
2.2建立机制,推动土地顺利流转 建立适应现阶段土地经营的流转机制,研究制订土地流转的原则、方式、程序,流转合同签订等,统一制订印发流转合同,并认真组织实施,有效地解决政策不明、流转无序的问题。在政策法规范围内,主要采取转包、租赁、互换、转让四种形式进行土地流转。建立激励机制,鼓励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支持通过土地流转发展起来的种养专业户,重点扶持种粮大户,以确保粮食安全。
2.3健全网络,强化土地流转的管理和服务 建立土地流转管理机构。以乡镇农业服务中心为依托,建立农村土地流转交易服务中心,指导办理流转手续,协调处理各方面的关系;健全土地流转网络。村设立服务站,明确村会计为信息联络员,及时收集各村待转出土地信息和土地需求信息,服务中心以村为单位登记上表,统一规划、统一办理手续;规范运作,保障权益。土地流转合同要制定违约责任,到期(或违约期)的地上作物处理办法等;通过规范服务,防止了各类矛盾纠纷的发生;建立土地流转信息库,收集土地流转信息;成立土地流转中介服务组织,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开展中介服务,正确引导和规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切实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推进土地规模经营,实现农业产业化发展,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和农民增收。
2.4加强引导 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全县土地流转的空间布局是原则上保持土地的用途不变,粮田流转给种粮大户,用于种植粮食、蔬菜等。加强土地流转的引导,采用适度规模经营,以有利于农业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土地流转应当适度向懂经营、会管理的种(养)殖能手集中,或者有一定实力的农业企业、农业合作组织承包经营,采取“公司(合作组织)+基地+农户”的模式,发展现代农业集约化经营。发展的项目要有一定的科技含量、发展前景好并有较好的经济效益,这是今后土地流转的方向,才能实现农业企业或生产能人和农民收入的“双赢”。
篇3
关键词:城镇化;土地流转;土地租金;机械生产;农民收入
一、土地流转背景
(一)政策背景
2015年实质性起步,此次改革的两大重点将是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和农地入市。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实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引导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坚持家庭经营的基础性地位,积极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让农民成为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的积极参与者和真正受益者,避免走弯路。
(二)现实背景
现今,城镇化背景下湖北省农村耕地利用存在一些问题,大部分农村年轻劳动力进入城镇工作,大量的耕地被闲置下来,甚至被废弃,造成的土地资源浪费十分严重。这一现状表明提高土地利用率迫在眉睫。在城镇化发展较快的农村地区,土地资源浪费问题更为突出。
二、土地流转状况
1、大户土地流转、使用情况。
2、小户土地流转、使用情况。许多农户外出务工,大部分土地被征收为建设用地或者被其他人承包。其中,农户土地被政府征收,用于修建基础设施(如公路等)或者修建新的小区,每亩补贴16000~18000元不等,同时,也有少数农民在道路旁边的荒地种蔬菜自给。
3、土地流转方式分析。流转类型多样,比例不均。按照不同的标准,可将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行为分为各种不同的类型。
(1)以流转主体为标准,以农户与农户之间的流转为主,流转面积约占总流转面积的90%。
(2)以流转方式为标准,可分为转包、出租、互换、转让、投股或参与股份合作等其他方式流转。其中以转包、出租为主,约占总流转面积的70%以上。转包中又以外出打工或经商农户,将土地转包给亲友或本村其他农户居多。出租中又以租给个体工商户开办采石场为主。
(3)以流转是否签订协议为标准,可分为协议流转和无协议流转。其中协议流转农户略占总流转农户数的60%左右。协议流转又分为书面协议流转和口头协议流转,其中口头协议流转占协议流转的绝大多数,签订书面协议流转的农户不足总流转户的10%。
(4)以流转是否有偿为标准,可分为有偿流转和无偿流转。其中以无偿流转为主,约占总流转户的60%以上,有偿流转的比例正呈上升趋势。
三、土地流转市场
黄冈市路口镇地区的土地流转方式是农户与村委会进行协商,以每亩16000~18000不等的价格把土地承包出去,再由政府把所有承包的土地集中起来转租给企业。或是农户之间以口头协议的方式进行转让,涉及范围小,有偿性低,土地流转效率不高,导致部分土地闲置。根据国家今年颁布的最新土地流转政策,路口镇这种由政府将农民的土地集中回购再承包给其他大户的做法存在不合理性,需要查证。
四、土地流转对农户的影响
(一)对生产大户的影响
1、土地流转使生产大户能够更为便利的获得土地。在我们的社会实践中这一方面表现的比较明显的便是千叶湖生态农庄。该生态农庄的10000亩土地便是千叶湖生态农业有限公司从黄冈市黄州区路口镇政府那里购买的来。也正是土地流转的这项政策,使的该公司能够获得整整10000亩集中成片的土地。
2、土地流转为生产大户实行集约化生产提供了可能性。无论是湖北黄冈千叶湖生态农庄,还是湖北青藤有限公司,或者是阳一生态园都是通过土地流转获得一大片完整的土地,也正是这一大片完整的土地,才为这些生产大户的集约化经营提供了基础。
3、土地流转也使生产大户周围的居民获得额外的工作机会和收入。我们从路口镇的几家生产大户了解到,他们虽然实行的是集约化管理,同时他们也使用机械,但是在农忙时节,他们还是需要更多的人力资源来进行管理劳作。比如千叶湖生态园,平时只需要十几名固定工人,但是到了农忙时节,他们则需要雇佣30―40名工人来做工,里面有一些农户也恰好是这些土地原来的主人。这一模式,也使得生态园周围的农户获得了额外的工作机会。
(二)对小农户的影响
农民收入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工资性收入以及家庭经营收入,就目前来看,这两种收入的增长都有所放缓,并且进一步趋向饱和。农民想要进一步增加自己的收入,必须在其他的生产要素中寻找机会。所以一部分农民选择转包或租出土地,转入非农产业,因为非农产业的收入较高且稳定,当然这只是农民流转出土地的一个因素。从土地流出方来说,土地的流转在解放农民的时间和精力从事其他生产活动的同时,也能给农民带来使用权流转所获得的经济价值。通俗点儿说,农民也能通过流转土地获得收入或者是获得政府的补贴。当然这只是土地流转政策施行后的理想状态。在我们社会实践调查的大多数的小户中,很多在转入非农产业后,都不能找到收入令人满意的工作,同时他们从国家哪里获得补贴也是微乎其微。更严重的是许多农户的政府补贴都被当地政府私自挪作他用,令那些将土地流转出去的农民的收入更加不足。
所以,土地流转从不同的方面多大户和小户造成了不同的影响。大户通常作为土地的流入方,从土地流转的过程中,获得很大的好处,实现了很多土地流转之前所无法实现的生产模式。而小户多作为土地流出方,则多在土地的流转过程中无法得到更多好处。国家的政策在大的方面是好的。主要的原因是国家在制定土地流转的补偿措施和国家政策的执行当面做的不够到位。在这一方面,国家还要大大加强。
(作者单位:湖北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 贺振华.农地流转中土地租金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社会科学,2003,07:22-27.
[2] 韩连贵.关于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的发展趋势分析[J].经济研究参考,2005,10:26-31
[3] 曾真.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我国农村土地流转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
[4] 光[土地流转的好处:以北京通州、山东泰安、郫县花乡、崇州凯泉为例]社科院 2014年11月21日
[5] 邵丽亚.农地流转对农户土地利用的影响[D].西南大学,2014.
[6] 葛丽丽.农村土地流转问题研究[D].安徽大学,2013.
篇4
为了进一步优化整合农村土地资源,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适度规模经营,加快建设现代农业,提升统筹城乡发展水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及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结合我区实际,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快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重要意义
(一)加快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是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为主的双层经营管理体制的施行,极大的调动了农民生产经营的积极性,促进了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农业机械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一家一户的小田块耕作已经难以适应农业发展的新需求。加快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规范化、程序化、制度化流转,进一步激活土地生产要素,可以有效解决耕地分割零散、规模过小、效益偏低的问题,有利于促进土地、技术、资金、劳动力等资源的优化配置,是实现农业生产集约化、标准化、专业化、现代化经营的必然要求。
(二)加快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举措。加快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适当集中土地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可以打破一家一户封闭式的经营格局,有效扩大农业经营规模,最大限度地提升土地利用水平和农业经营效益,不断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同时,让农民通过经营土地,从土地流转中得到租金、转包费或入股分红等相对高于单纯耕种获得的收入,有利于提高土地产出效益,强化农业抵御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能力,进一步提升农业经营效益,促进农民稳定增收;有利于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和城镇转移,进一步拓宽农民群众致富增收的渠道,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和农村城市化。
(三)加快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是加快新区建设、统筹城乡发展的现实需要。《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的批准实施,使我区成为泾渭新区建设的核心板块,也成为西安()国际化大都市的重点区域。独特的区位优势决定我区必须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以服务国际化大都市为方向,加快发展都市农业,着力打造精品农业和都市农业示范区。随着新区建设的实质性推进,全区农村将成为项目建设的主战场,城镇化和工业化步伐将不断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种养殖小区对土地的需求日趋强烈。新形势下,加快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为新区开发建设提供充裕的土地资源,成为当前我区构建国际化大都市、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的迫切需要。
二、我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工作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围绕建设“未来大西安现代化新区”和“都市精品农业示范区”的目标,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农业产业规划为龙头,以现代都市农业项目招商为抓手,以优化资源配置、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促进农民增收为方向,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逐步建立“政府引导、政策扶持、集体运作、市场调节、保障配套、规范有序”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工作机制,促进农业经营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加快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
(二)目标任务:经过3-5年的努力,基本形成“权属清晰、权责明确、体系健全、流转有序”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机制,基本建立服务功能完善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
(三)基本原则:
1、坚持“三个不得改变”。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不得改变土地集体所有性质、不得改变土地用途、不得损害农民土地承包权益。
2、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主体是农户。任何形式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都要按照法律规定,在农户自愿前提下进行,由承包农户自主、自愿决定流转方式,享有全部流转收益。
3、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经营制度的深刻变革。各级党委、政府一方面要通过政策激励、管理服务进行引导推进,另一方面也要积极培育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充分发挥市场的主导作用。
4、坚持循序渐进、分类指导。坚持从当地实际出发,不搞“一刀切”。对于尚不具备流转条件的区域,不可运用行政手段,违背经济规律和农民意愿强制推行。对已具备流转条件的地区要采用流转双方易于接受的流转方式,做到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有序推进,使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健康有序进行。
5、坚持集约经营、规模发展。要实行连片集中布局、区域特色种养、专业化生产,加大农业项目的招商引资力度,用大项目和龙头企业带动土地的规模化经营。要立足区域特色优势,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加快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激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内在动力。要增加农业基础设施投入,降低农业经营风险,提高农业经济效益,逐步形成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长效机制。
三、鼓励多种形式、多种主体流转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
(一)鼓励农户依法采取多种形式流转。引导农户采取出租、转包、转让、互换或者其他方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允许通过招标、拍卖、公开协商等方式承包的荒丘、荒滩等农村土地,在依法登记取得土地承包经营权证或者林权证后可以流转。家庭承包土地的承包经营权流转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1、转让。即农户将部分或全部土地承包经营权,转让给本集体经济组织以内或以外的农户或其他农业生产经营者。转让后,原承包方与发包方之间在部分或者全部承包土地上的权利义务关系自然终止。
2、互换。即在同一集体经济组织内农户之间为各自需要,互相交换其承包地块的承包经营权,流转双方与发包方重新签订承包合同。
3、转包。即农户将承包地的部分或全部土地的承包经营权以一定条件转包给本集体经济组织以内的农户,原承包方与发包方的权利义务关系不变。
4、出租。即农户将部分或全部土地的承包经营权,租给本集体经济组织以外的农户或其他农业生产经营者。
5、入股。即农户将土地承包经营权作为股权,采取土地股份合作形式,参与不改变用地性质的农业开发经营。
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形式由农户自主选择,农户可自行流转,也可以委托集体经济组织代为流转。要坚决制止集体经济组织在组织农户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中,采取低价租回土地,高价对外发包,中间盘剥农民利益的任何流转形式和做法。
(二)鼓励各类规模经营主体参与流转。鼓励有资金、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工商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企事业单位、龙头企业、农技推广机构等农业经营服务主体,按照“公司+农户”、“公司+中介组织+农户”等模式,投资现代设施农业、休闲观光农业、创办农业产业基地和专业小区,连片开发农户流转的土地。鼓励有技术优势、良好信誉的专业户和农技人员领办、创办农业规模经营组织。鼓励较强经济实力的企业进入农业规模经营,鼓励城镇干部职工以适当方式参与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进行农业规模经营,享有与本地经营者同等待遇。引导农民工带资金带技术回乡开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三)鼓励通过股份合作形式流转。土地股份合作制使农户在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实现了新的联合,保障了土地由分散经营向规模化经营转变过程中农民的承包权、经营权和收益权,是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过程出现的一种新形式,应大力提倡。同时,要结合本地实际,积极探索、创新多种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形式。
四、依法促进和保障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规范有序开展
在依法明确土地权属的前提下,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应按照以下程序进行:
(一)协商。承包方与受让方就流转方式、期限、价格等具体条件自愿进行平等协商,达成流转意向。农村经营管理部门要对农民流转土地提供政策咨询、价格评估等指导和服务。
(二)签订流转合同。在协商一致的基础上,农村经营管理部门向流转双方提供统一规定的合法文本格式,指导签订规范的流转合同。流转双方可以到镇农村经营管理部门办理鉴证手续。合同一式四份,流转双方各执一份,发包方和镇农村经营管理部门各备案一份。
(三)登记。农村经营管理部门建立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情况底册,及时记载和反映流转情况。对以转让、互换方式流转的,及时办理有关承包合同和土地承包经营权证变更手续。
(四)资料归档。各镇农村经营管理部门要对土地流转合同及其他规范性文件材料及时整理归档,并建立“一户一表、一村一册、一镇一柜”的土地流转台帐制度和信息资源库。区级农业行政管理部门要经常对各镇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合同的档案管理情况进行检查。
五、加大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支持引导
(一)理顺承包关系。继续做好二轮农村土地延包后续收尾工作,妥善解决一些地方存在的延包遗留问题,搞好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切实做到承包地块确权、承包合同、承包经营权证书“三到户”,依法保障农民对家庭承包土地占有、使用、收益和流转的权利。对目前已流转的土地,要组织开展全面清理。凡流转手续不全的,要按规范要求尽快补全;凡合同条款不清、标的显失公平的流转合同,要通过说服引导、利益平衡的办法引导双方修订合同,并及时做好备案、登记和归档工作。
(二)搭建服务平台。以区、镇农业经营管理部门为依托,建立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交易服务中心,为流转双方提供信息中介、价格评估、合同鉴证、档案管理、矛盾仲裁等服务,不断建立健全市场化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机制。由区农林畜牧局牵头,区信息化办公室配合,在区、镇政府网站设置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信息专栏,及时土地流转、农业招商等相关信息,向社会公开有关政策措施,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逐步进入有序、公开、快捷的轨道。
(三)强化资金扶持。制定出台农业产业化项目扶持政策,区财政建立专项预算,对流转土地发展杂果栽植、设施农业分别给予每亩100-6000元的补贴;对发展肉鸡养殖给予最低5万元的补贴。同时对土地规模流转成效显著、当年新增土地流转面积5000亩以上的的镇采取以奖代补的办法给予奖励。各类金融机构要加强对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等规模经营主体的支持和服务,安排一定额度的信贷资金帮助解决规模经营的资金需要,并允许规模经营整体以联保等形式办理贷款手续。
(四)完善就业和社会保障。放手发展农村二、三产业,构建多渠道、多层次、一体化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服务体系,降低农民对土地的依赖程度。引导农民有序外出就业,鼓励农民就近转移就业,扶持农民工返乡创业。有机结合货币安置、留地安置、用地单位安置等方式,切实做好失地农民的安置工作,将失地农民纳入政府的就业规划,把各种形式增加的就业机会,无区别地向失地农民开放。对于失地农民生活特别困难的家庭要实施政府救助。逐步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农村社会医疗保险、大病救助、农村养老保险等多层次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尽快制定和实施农民工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办法,扩大农民工工伤、医疗、养老保险覆盖面。逐步弱化土地的保障功能,为土地流转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五)依法调处土地流转纠纷。区、镇两级成立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纠纷仲裁委员会,仲裁委员会由农林、水利、司法、、国土等部门组成,办公室及仲裁庭设在区农业部门,成员由机关相应的人员和聘请律师组成,工作经费由同级财政解决。因土地承包和土地流转发生纠纷的,双方当事人可协商解决,也可请求村民委员会、镇土地承包流转服务中心进行调解;当事人不愿协商、调解或协商、调解不成的,可向区级土地流转纠纷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当事人对仲裁裁决不服的,可在接到仲裁裁决书之日起三十日内向人民法院。
六、加强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组织领导
(一)健全机构,加强领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工作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关系到广大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农村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各级各部门必须高度重视,把此项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领导,精心安排部署,扎实加以推进。区委、区政府成立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区委农工部,区农林畜牧局负责具体实施。各镇党委、政府要进一步加强农村经济经营管理队伍建设,调整充实人员,落实工作经费,协调配合各方做好土地流转管理工作,确保全区农村土地流转工作有序开展。
篇5
1.金融创新不足的制约
东营市利津县农村的金融环境的改善,对农业的发展带来了很强的资金支持,但是在发展过程中还是有甚多的问题亟待解决。农业涉及的企业产品由于种类稀少,而满足不了客户对多种类产品的需求,以致于使客源流失。而且,集约化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创新型人才的发展。制约农村的金融机构的业务创新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创新型人才缺乏。在现今的农村金融机构中,很多业务人员都不是专业人员,对金融方面的知识不具有系统且专业的认识。这就造成了既能懂得金融专业知识,又对投资理财和风险管理方面的复合型人才的极度缺乏,进而制约了农村集约化农业的发展。
2.农民的流转意识不强
土地是农民得以生存与发展的最基础的生产资料,所以,在土地流转的过程中,农民会担心流转之后失去应有的生活依靠。因此,农民宁愿进行粗放经营,也不愿意把土地流转出去。而且,农村农业的土地流转还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农民在土地流转的过程中处于弱势,缺少对土地能升值的预见性,甚至还缺少一定的话语权。而且,在土地流转的过程中,农民的利益经常得不到应有的保障,从而对土地的流转失去信心。
3.科技投入的动力不足
农业经济的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对科学技术的投入,而对农业的科学技术的投入都是利津县农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的薄弱环节。目前,利津县涉足于农业发展的企业大都是中小型的企业,然而受企业的规模和资金的限制,都支撑不了研发周期长和经费需求大的科技研究,企业发展的科学技术含量也都较低,对科学技术的需求不大。同时,科学技术投入的风险分散的机制并不健全,也吸引不到企业对农业的投资目光。而且农业科学技术的投入力度不足,农业科学技术人才的缺乏,以及对从农业专业毕业的学生的待遇差的问题,是东营市利津县的农业发展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推进集约化农业发展的措施
1.创新金融机制
为了促进农村的金融机构能更好更快的发展,政府机构要加大对农村的各类金融机构进行监督的力度,建立健全对金融机构在监管方面的制度,为金融机构的健康发展来提供法律保障。而创新型人才的发展,是对集约化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制约因素。所以,在集约化农业发展的过程中,一定要对创新型人才进行重视,加大培养力度。而且还要重视引进既有专业金融知识,又有法律素养的创新型人才。同时,各大农业院校也要对加强学生对农村金融机构的创新性进行大量的课题研究,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为农村金融业的发展保证强大的智力支持,进而更好的促进农村集约化农业的又好又快发展。
2.完善土地流转的制度,增强农民意识
东营市对未来五年农业的发展方向是科学、明确的,利津县已经具备发展集约化农业的良好基础。随着农村合作社经营的不断发展,各级部门要做好对农村的土地流转指导及其管理工作,对各项工作制度予以完善,增强农民对于土地流转的意识,使农民更好的配合政府完成土地流转的相关工作。同时,打造农村的土地流转的交易平台,对农村土地的流转进行定期的公布,对不合法变更土地流转的行为进行依法处置。
3.加大科技投入
篇6
1、有利于促进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生产。由于过去主要是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生产、产品都形不成规模,市场竞争往往处于劣势。一些有一技之长的种田能手要求扩大规模经营或经营项目,却缺乏土地,而另一部分从事非农产业的农户却无力或不愿耕种土地。这是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发展到一定阶段,特别是农民市场观念的增强以及新型农民的出现,强烈要求实行土地使用权进入市场流转。实践证明,只有通过流转才能有利于解决和实现土地、劳力、资金、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和组合,才有利于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促进农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从而有利于提高农业经济效益,有利于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
2、有利于减少土地抛荒。由于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加上种田效益低下,每个村都不同程度的存在耕地抛荒现象。因此,通过实现土地流转,将连片抛荒地,集中由少数人通过投入资金、技术来开发经营,既可以减少土地抛荒,又可以达到合理利用土地,增加农民收入的目的。
二、土地流转过程中存在问题
1、期望值太高,不利于流转。有些当前处于自己对土地无法经营,对自己收人比重少,影响不大,抱着无所谓的态度,流转的效益不高,从中得益的欲望不高,认为土地流转没有多大的价值,积极性不高。
2、思想的根深蒂固,承包土地流转困难。劳动力转移宁愿造成土地闲置也舍不得将土地流转出去,家里还有一些离不了乡土的成员,如老人、妇女、小孩,致使土地广种薄收。
3、农村中存在农业副业化、耕地非粮化、农民兼职化、劳动力老龄化、村庄空心化、收人多元化、粗放经营,所以流转的迫切性不高。
4、土地流转操作不规范。表现在大多数农户之间的土地流转,只有口头约定,没有书面合同。
三、土地流转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的对策措施
1、建立机制,推动土地顺利流转
建立适应现阶段土地经营的流转机制,研究制订土地流转的原则、方式、程序,流转合同签订等,统一制订印发流转合同,并认真组织实施,有效地解决政策不明、流转无序的问题。在政策法规范围内,主要采取转包、租赁、互换、转让四种形式进行土地流转。建立激励机制,鼓励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支持通过土地流转发展起来的种养专业户,重点扶持种粮大户,以确保粮食安全。
2、创新观念,提高土地流转的积极性
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农户小规模经营与现代农业集约化经营的矛盾,有关部门要立足为民办实事,加强土地流转工作的引导,把它列入重要的议事日程,结合实际,多形式、多渠道、积极稳妥地开展土地流转工作,把土地流转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有机结合起来,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
3、健全网络,强化土地流转的管理和服务
(1)建立土地流转管理机构。以乡镇农业服务中心为依托,建立农村土地流转交易服务中心,指导办理流转手续,协调处理各方面的关系。(2)健全土地流转网络。村设立服务站,明确村会计为信息联络员,及时收集各村待转出土地信息和土地需求信息,服务中心以村为单位登记上表,统一规划、统一办理手续。(3)规范运作,保障权益。土地流转合同要制定违约责任,到期(或违约期)的地上作物处理办法等;通过规范服务,防止了各类矛盾纠纷的发生。(4)建立土地流转信息库,收集土地流转信息。(5)成立土地流转中介服务组织,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开展中介服务,正确引导和规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切实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推进土地规模经营,实现农业产业化发展,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和农民增收。
4、加大投入,促进现代农业发展
在充分发挥好市场机制调节作用的同时,积极搞好宏观指导和调控工作,制定财政帮扶、以奖代补、农业新项目推广、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建设、农业标准化生产、市场信息和流通服务等一系列优惠扶持政策和工作措施,并积极建立多元化投融资机制,不断增加对主导产业培植和农产品基地建设的投入。各级各部门要在财政资金、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重点项目、邮政储蓄银行、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服务“三农”的贷款、服务等方面给予大力扶持发展土地流转的项目,提高土地流转后的土地规模经营效益,确保如期实现“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发展规划和目标。
5、有效运作,培育新型农业产业
对新发展的产业,鼓励土地流转向种植大户、种植能手、农业合作组织,走集约经营道路。要克服以前的存在问题,通过土地流转走适度规模经营之道,这要作为当前的一项重要工作抓,也是土地流转的重要措施。对现有无法流转的,要扶持发展农业合作组织,采取“合作组织+公司+农户”等多种形式,发展现代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是解决目前农户生产规模偏小、品种多、效益差的重要措施之一,也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
篇7
[关键词]农村经济;土地流转;规模经营;现代农业
[中图分类号]F32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283(2013)10-0136-02
[作者简介]邵云强(1972-),黑龙江肇州人,经济师,大专,研究方向:农村经济。近年来,我国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切实加大对农村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的服务、引导和扶持力度,积极探索以转包、转让、出租、互换、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有形市场,进一步完善流转服务平台,农村土地流转面积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明显提高。实践证明,加快农村土地流转是推进土地规模经营,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的必由之路。
一、农村土地流转的积极作用
一方面,可增加农民收入。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可以解放出大量农村劳动力,这些劳动力经过就业培训,非农职业就业能力得到提高,从而加快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民除获得自身土地流转收益外,还有可观的劳务收入。另一方面,土地流转后可以开展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的农业经营,有利于大型机械作业和大型水利设施建设,减少土地耕作成本,提高粮食产量,这对发展农村经济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都具有重大意义。加快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是完善农村家庭承包经营机制的重要内容;是优化配置农业资源,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增加农民收入的必由之路。因此,应加快转变农民传统思想观念,把握有利时机,采取扎实有效措施,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积极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
二、土地流转的原则及方式
(一)流转原则
一是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继续稳定完善家庭承包经营制度,依法保护农民对承包土地的占有、使用、流转和收益等权利。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不改变土地集体所有性质,不改变土地用途。二是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引导土地流转,发展规模经营要充分尊重农户的主体地位,不采取强制手段和行政命令强迫实行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三是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发挥市场在土地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强化政府政策激励、有效服务、规范管理,积极培育和完善土地流转市场,提高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的经济效益。四是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要根据本地经济发展水平,农村劳动力转移和社会保障状况,分类指导、多措并举,多模式选择,有序推进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
(二)土地流转方式
目前被农民认可的流转方式有以下几种:一是以现金方式流转。根据当地土地承包价格,由土地转出农户和转入方共同合理确定土地流转价格,签定长期或短期流转合同,土地转入方一次性(或分年度)将土地流转费付给土地转出农户,统一经营被流转土地,土地转出农户不再参与土地流转的生产、经营、管理和收益分配;二是确定流转土地产量,通过以地定产方式流转。土地转出农户和土地转入方,根据当地平均粮食亩产共同确定流转土地的年亩产量,签定长期或短期土地流转合同,转出土地由土地转入方统一经营,土地转出农户不参与土地流转方的生产、经营、管理和收益分配。每年秋收后土地转入方按照双方约定的产量,将粮食付给土地转出农户。三是以地入股,农户合作经营方式流转。土地转出农户根据各自土地流转面积亩产量合理确定保底亩产量和所占股份,签定土地流转合作经营合同,由农户共同经营流转土地。秋收后,根据保底亩产量给付土地转出农户粮食实物。如有剩余,变现后,扣除生产运营成本,依据土地转出农户所占不同股份比例,将收益分给土地转出农户。四是以地入社,合作社统一经营方式流转。土地转出农户和农民专业合作社(或农机合作社)根据土地转出农户保底亩产量和土地流转面积占农民专业合作社(或农机合作社)经营的土地流转总面积比例,合理确定保底亩产量和所占股份,签定土地流转合同,土地转出农户入股农民专业合作社(或农机合作社),由农民专业合作社(或农机合作社)统一经营流转土地。秋收后,按保底产量给付土地转出农户粮食实物。如有粮食剩余,变现后,扣除合作社公积金、公益金、管理费后,根据各户所占股份比例,将收益以现金分红的形式分给土地转出农户。
在创新土地流转方式的同时,还要培育多种市场主体,发展多种形式的规模经营。积极鼓励引导农村种田能手、种养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龙头企业等各类经营主体和社会工商资本通过联营联合、投资开发等方式,集中开展土地规模经营,注重发挥种养大户、龙头企业和农技服务机构的作用,围绕当地优势特色产品,把农民组织起来,通过统一布局、统一质量标准、统一技术培训、统一品牌、统一销售等方式,达到规模经营的目的。
三、农村土地流转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民思想观念落后。如今,还有一部分农民仍把土地当作“生活保障田”和“就业保险田”小农意识浓厚,不原意放弃耕种土地。特别是国家“一免三补”等政策实施后,随着土地收益的提高,农民对土地的关注度增强,制约了土地的流转,有的地方出现了土地流转停滞的现象。即使在外务工农民较多的地区,也不愿意流转土地,短期在外务工的农民农闲时务工、农忙时种地;长期在外务工的农民多由留守在家的妇女、老人经营土地。
2.土地流转口头协议多,流转行为不规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有相当一部分为自发行为,签订书面流转合同的比例不高,一些农户习惯于实行口头约定,协议稳定性差,容易产生矛盾纠纷,双方权益无法受到法律保护。
3.土地流转规模小,流转后的耕地缺乏保护。从调查的情况看,目前土地流转形成的经营规模仍然较小,不利于土地集中到种田大户手中,而且由于地块分散,不集中连片,也不利于大型农机具耕作。同时,一些土地流转后的经营者缺乏耕地保护意识,为提高短期收益,对耕地不舍得投入,实行掠夺式经营者,导致土壤肥力下降,不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4.村级组织没有充分发挥作用,引导和服务意识不强。部分农民觉得经村级组织流转需要按程序办事,怕麻烦;也有一部分农民对土地流转缺乏了解,担心通过村组织后,政策一旦变动就会把地收回去;但更主要是一些农村基层组织领导能力不强,服务意识较差,对土地流转工作宣传引导力度不够,不能及时有效地为流转双方提供服务,致使土地流转步伐较慢,操作不规范。
5.土地流转市场化程度低,缺少中介服务组织。目前在我国广大农村土地流转中介服务组织还没有建立起来,主要依靠的还是“行政中介”来包办。由于缺少中介服务组织,信息不对称等问题,往往出现土地流转的出让者找不到合适的受让者,而需要土地的人又找不到土地出让者,从而限制了土地的流转。
四、对策建议
1.加强宣传教育,引导土地流转。通过各种媒体和宣传手段,加大对《农村土地承包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和政策以及土地流转典型的成功案例宣传力度,让广大基层干部和农民充分认识到实行土地规范有序流转的必然性、必要性和现实性,使他们走出认识上的误区,看到土地流转的积极作用及前景,要解放思想,遵循平等协商、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积极引导农民健康有序地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在推进土地流转过程中,必须把尊重农民意愿、维护农民合法权益放在首位,绝对不能搞行政命令、“一刀切”,要重点处理“三个关系”:一是流转与稳定的关系;二是流转与自愿的关系;三是流转与利益的关系。
2.加强监督指导,规范土地流转。做好农村土地流转工作是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的重要职责,必须下大力气从人、才、物方面予以投入和支持,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来抓,特别是农业经营主管部门要加强对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及合同的管理工作的指导,实行规范化管理。
篇8
关键词:新时期; 土地管理; 建议
在我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下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建设,集约与节约用地尤为重要。我们必须健全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坚决守住耕地红线,综合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使有限的土地资源为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提供支撑。
一要坚持和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决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重点做好基本农田划定和农村集体土地登记等基础性工作,同时加快建设国家标准的永久性基本农田。健全耕地保护补偿长效机制,对承担耕地保护责任的农民进行直接补贴,提高农民保护耕地的积极性。稳步推进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逐步建立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市场。加强农村宅基地管理,农民住宅要先行安排空闲地,加快旧村和“空心村”改造,鼓励农民向中心村、小城镇聚集。改革完善宅基地审批制度,坚决执行一户一宅政策,严禁城镇居民在农村购置宅基地。强化耕地保护责任制,建立和完善耕地保护数据库,健全国家、省、市、县四级数据库网络传输系统,把保护耕地责任落实到乡镇、村组、农户、地块,做到分工明确、齐抓共管。
二要进一步加强土地管理,不断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严格执行《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年)》,各级政府要制定和重新审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严格控制各类建设用地指标,降低经济增长对土地资源的过度消耗。提高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划定城镇建设用地“红线”,限制城镇建设过度扩张,走集约化城镇发展道路。加强土地整治和复垦开发,对全国各类存量复垦土地进行全面调查摸底,充分利用闲置土地,积极复垦旧城区、空闲地、废弃地等。实施差别化的土地利用政策,针对不同产业土地配置效率和不同区域主体功能的差异,明确不同产业用地的先后次序,优先保障战略性新兴产业、服务业等集约化程度高的产业用地,严格限制高耗能、高耗地、高污染产业用地。
三要积极引导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稳步推进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是规模经营的前提。农村土地流转必须始终坚持“姓农”,绝不能以流转为名改变土地的农业用途,务必做到土地流转不流失。必须坚持把农民利益放在首位,农村土地流转要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确保农民享有土地流转自、流转方式选择权和价格收益谈判权等合法权益。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流转新机制,培育和发展各种类型的土地流转服务中介组织,健全评估制度,规范流转手续,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土地流转市场。地方政府要有针对性地制定土地流转长远规划,进一步完善土地流转配套政策,加强土地流转过程的规范管理,积极做好土地流转矛盾纠纷调解工作,防止土地流转市场发展的盲目性、自发性和滞后性。
四要弱化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依赖,土地增值收益公平惠及各方。遏制地方政府的“卖地”冲动,将土地收入由原来地方政府自行支配的预算外收入,全部或部分纳入中央统一掌管的预算内国税收入,从根本上弱化地方政府与土地的利益关系。改革和完善土地收益分配制度,进一步加强土地增值税收制度改革,充分发挥土地税收在抑制土地投机、规范房地产市场中的重要作用,提高土地取得和保有成本,逐步把原来一次性收取70年或50年的土地出让金,改为缴纳浮动的土地使用年税制。规范征地程序,明确界定“公益性”用地和“经营性”用地的不同实施办法,公益性征地要严格依照论证、协商、听证、裁决、审批等程序确定,绝大多数居民不同意征地拆迁的不能强征强迁;经营性用地要严格按照市场运行机制操作,让当事人充分享有知情权、参与权和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权。完善征地补偿机制,积极探索各种补偿方式,按照“先安置、后拆迁”的原则,对被征地拆迁的居民进行妥善安置,解决好他们的就业、住房和社会保障问题,确保其原有生活水平不降低,基本生活长期有保障,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五要加强监督检查,完善土地管理配套措施和体制机制。尽早对《土地管理法》等法律进行相应修改,突出全面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性,严格界定“公共利益”征收土地的适用范围,坚决制止滥用征地权。同时加强保护耕地、节约用地的宣传教育,增强全民忧患意识和保护耕地、节约用地的自觉性。加强全国土地监管信息体系建设,综合运用各种技术手段,建立健全土地监管网络信息系统,完善举报奖励机制,对土地状况进行动态监测和全方位管理。加强地方政府土地管理能力建设,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同、公众参与、上下联动的工作格局,建立健全节约用地的考核制度和激励机制,实行最严格的惩处措施,对违规建高尔夫球场和高级别墅的要严肃查处。大力加强执法监督检查,有关土地管理法规必须严格执行,不得以任何理由变通。建立健全土地和耕地定期检查、动态巡查、不定期抽查责任制,及时发现问题,对重大违法违纪违规行为,要严肃追究党纪政纪和法律责任。
总之;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为进一步加强我国土地管理工作,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集约用地制度,预防各类土地违法行为的发生;在思想上提高认识,在行动上增强主动性,在落实上增强责任感,真正地引导全社会树立正确的用地观念,特别要将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土地利用规划、节约集体用地等方面的法规政策宣传到组入户,达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把保护耕地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变成全社会共同责任和自觉行动。
参考文献
[1] 梅旭龙;新形势下乡镇土地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浙江国土资源》2008年第7期
篇9
关键词:土地流转;现代化;发展之路
中图分类号: DF413 文献标识码: A
党的十指出:坚持把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重点放在农村,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依法维护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壮大集体经济实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和股份合作,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而当前我国农业正进入一个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全新发展阶段。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增强农村发展活力,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共同繁荣。而现阶段农村分散、粗放的土地经营方式,难以推广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发挥大型农业机械的作用,这就要求农村土地进行适度流转和集中经营。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改革已经成为我国农业现代化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1、加快农村土地流转的前提
1.1加快农村土地流转,必须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坚持不得改变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性质,不得损害农民土地承包权益的原则,坚持稳治、分权、搞活的原则,坚持实事求是积极稳妥的原则,确保农民土地、林地承包流转的主体地位。在土地林权流转中,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土地流转与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关系、与发展现代农业的关系、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国家与承包者经营者的关系,确保土地林权健康有序推进。
1.2加快农村土地,必须提高管理水平,认真搞好农村土地承包权确权登记,将土地承包经营权和林地经营权证书全面发放到户,实行规范化的流转管理制度和工作流程,指导流转双方在充分自主协商的基础上,签订规范的流转合同,开展流转合同建档,健全流转合同备案制度,确保相关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积极开展信息提供,法律政策咨询,积极开展流转价格评估,合同签订指导,利益关系协调等优质服务,及时化解流转矛盾纠纷。健全完善流转市场体系,加强土地流转中介服务组织的培育。
1.3加快农村土地,必须加强扶持引导,健全完善扶持政策,积极培育农业大户、农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等新型流转机制,加强业务培训和政策宣传,深化集体林权制度综合配套改革,鼓励农户和农业综合经营单位,以出租、转包、互换和股份合作等形式,实现农业、林业专业化、规模化经营。
2、实现现代化经营的合理化土地流转策略
规模经营是土地流转的重中之重,更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前提和基础。在土地流转的基础上,依托优势,整合资源,积极为实现规模经营提供有力支撑。
2.1提升机械化水平,解决了地怎么种的问题。没有机械化,规模经营就没有生命力。所以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紧紧抓住国家和省扶持组建农机合作社发展的有利契机,多方协调,积极运作,加快推进机械装备更新和数量增加。
2.2发展劳务经济,解决了人往哪里去的问题。规模经营面临的最大的问题就是流转土地后的农民干什么,怎么去增加收入,以达到让农民流转出土地后既能增收,又无后顾之忧的良好效果,积极探索劳动力转移的新途径、新方式、新举措和新载体,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为推进土地流转创造了有利条件。使劳动力转移工作实现了规范化管理、组织化推进、网络化服务、标准化培训和市场化运作,加快劳务经济跨越式发展的进程。土地流转给了大户和专业合作社,加快规模经营进程。
2.3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解除了弱势群体的后顾之忧。实践证明,土地流转,那些具有劳动能力、养殖经验和经商头脑的年轻型劳动力可以实现充分就业,通过外出务工、发展养殖或从事二三产业等途径可以实现增收。然而,那些老弱病残、鳏寡孤独的弱势群体一旦离开土地,就会失去基本的生存保障,这是制约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的最大难题。因此要立足实际采取了有针对性的措施。构建低保体系,将农村所有符合条件的弱势群体全部纳入低保救助范围,做到应保尽保,使他们温饱无忧。加大帮扶力度,解除了弱势群体的后顾之忧,减弱了他们对土地的依赖程度,主动把手中的土地向种田大户和专业合作社流转,切实为实现规模经营扫除了障碍。
3、大胆创新实现规模经营
3.1大户经营。即以熟悉农业种植技术并具备一定资金实力的农民通过租赁承包的形式承包农户流转的土地并实行规模经营。
3.2专业合作社经营。即由多户农民联合向工商部门注册登记成立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整合农民手中的土地,以土地入股,实施规模经营,提高农业效益。这种方式具有优势互补、渠道畅通、市场风险小等特点,是当前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为提升农民的组织化、科学化、集约化、产业化水平,发展现代农业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3.3股份合作经营。由能人带动成立土地经营股份合作社,农户以土地、资金和机械入股,年终按股分红。
3.4集体经营。村集体依托集体机耕队或农机合作社将本村农户土地反包后统一经营。
3.5企业化经营。企业以长期租赁、价格机动的形式承租农户承包地用作原料基地。
3.6场县共建经营。即农民把承包地从播种、管理、收获到整地等全过程交给农场作业,农场低价收费,成果归农民所有。实现了农场和农户的“双赢”。通过实施以上六种经营模式,扩大了连片种植面积,实现了规模经营,加快了现代农业发展步伐。
4、实现农村田土流转促进现代化建设
4.1极大提高了农业效益。土地流转促进连片种植和规模经营,为科技推广搭建了载体,使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大大提高。
4.2优化配置了人力资源。规模经营以后,大机械作用充分发挥,使农业生产关系发生根本改变,只需很少劳动力就能满足农业生产需要,极大节省了劳动力资源。剩余的农村劳动力从土地上被彻底解放,通过劳务输出实现再就业或就地转化从事二三产业,有效拓宽了农民的增收渠道,加快了农民群众的致富步伐。
4.3全面提升了农民素质。土地流转不但带来了农村生产关系的变化、经济效益的增长,而且也成功促进农民观念的更新和整体素质的提高。发展规模经营和多种培训,使农民的眼界变宽、胆子变大、思维变活,种地更相信科学、决策更注重信息、发展更顺应市场,一个观念新、素质高的新型农民群体逐步诞生,为进一步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4切实加快了小城镇建设。规模经营使大量农村劳动力从土地中走出来,带着资金和技术进城经商,或从事工业、建筑业、服务业等非农产业,推动了二、三产业发展和小城镇建设。实施土地流转,小城镇功能不断完善,品位大大提升,辐射力和带动力显著增强,新农村建设步伐明显加快。
4.5优化了农村产业结构。土地大面积流转,促进了种植业内部结构调整,重点推广绿色、特色、高效作物种植,劳动力资源配置不断优化,加快了农村各业发展。
篇10
1.念好“粮”字诀,让十三亿中国人吃饱、吃好、吃得安全 念好“粮”字诀,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必须坚持“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方针,加快构建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体系。
(1)要立足国内,确保产能。继续加大财政支农力度,强化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加大农业补贴的力度、深度和广度,着力培育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和多元化服务主体,推动农业发展更多地依靠科技进步、设施装备改善、劳动者的素质提高,大力发展质量效益型农业,不断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同时,进一步完善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和粮价支持政策,推动主产区“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和财力增加”同步协调,切实保护和调动广大农民务农种粮、地方政府重农抓粮的积极性。
(2)要适度进口,把握好粮食进口的规模和节奏。用足、用好、用活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切实把握好粮食进口的规模和节奏,不断拓宽粮食进口渠道,通过适时、适度的进口来有效调剂和补充国内粮食供给,保持粮食供求基本平衡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
2.念好“地”字诀,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不动摇 土地是农业生产的基础,是农民生活的最后一道防线,是农村稳定的安全阀。加快推动农业现代化,既要坚持现有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不动摇,更要把握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力度和节奏。
(1)继续坚持和完善耕地保护制度、节约用地制度,进一步强化农村土地用途管制,逐步完善基本农田保护补偿机制,坚决遏制耕地“非粮化”和“非农化”现象,确保基本农田总量不减少、用途不改变、质量有提高,坚决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不动摇。
(2)在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并保持长久不变的基础上,进一步落实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经营权,全面加快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颁证工作,根据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规范、有序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业的标准化、集约化水平。
3.念好“钱”字诀,保持“三农”投入持续稳定增长 当前,要主动适应高投入、高成本、高风险的农业发展新要求,采取更加积极有效措施,推动财政资本、金融资本和工商资本进村,加快构建“三农”投入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
一是继续保持强农惠农富农政策落实不走样、资金不缩水、力度不减小,进一步加强以农田水利为主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农业防灾减灾和疫病防控能力,着力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为农业发展提供全方位、低成本、便利高效的服务。
二是进一步深化农村金融制度创新,更加注重发挥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和合作性金融的合力作用,不断完善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逐步构建多层次、多样化、适度竞争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提高农村金融服务的质量和水平,引导更多信贷资金投向“三农”。
三是积极引导国有企业参与和支持农业农村发展,鼓励和引导城市工商资本到农村“务农”,发展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种养业和农产品加工业,严格限制下乡“圈地”,制定实施工商业租赁农户承包耕地的风险保障金制度,确保农地用途不改变、农民利益不受损。
4.念好“人”字诀,提高农村人均资源禀赋和农业劳动生产率 农村人口过多、水土资源紧缺,经营规模较小,劳动生产率低下,是我国的基本农情。解决这些问题,关键要在“人”上做文章,坚持两手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