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价值观教育内容范文

时间:2024-01-30 17:57:2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生价值观教育内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小学生价值观教育内容

篇1

(西安外国语大学,陕西 西安710128) 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现阶段重大的理论创新,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丰富了内容,明确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因此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创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具有持久的生命力,才能增强针对性、实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

关键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5)08—0243—0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对大学进行思想武装的重要途径。目前,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内容、方法、手段、载体等方面都取得了极大的进步,但在教育内容方面还存在着或多或少的问题,以至于弱化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因而不断创新并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的核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创新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这样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永葆旺盛的生命力。

一、目前创新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必要性

(一)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内涵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思想政治教育者对教育对象进行教育的具体要素,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组成部分。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和目的要求都必须通过它来体现,也就是说,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要根据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和对象的思想实际来确定。首先,它要符合根本任务和目的要求。其次,要根据时空的变化、环境条件的变化而与时俱进,根据教育对象的思想实际确定具体内容。所谓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内涵,即一定社会为了实现其根本任务和目标,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教育主体)利用一定的方式和手段对受教育者(教育客体)进行思想政治观念、社会道德规范等知识系统的传输。

(二)目前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存在的突出问题

过去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一个明显的问题就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过时、呆板,缺乏鲜活性,过分强调共性和说教,不注重以人为本,忽视了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大学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其在思想、行为、个性、心理等方面是有自己的独特性的。目前,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存在的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其发展跟不上时代的脚步,即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滞后于我国文化、生活、政治、经济的发展。例如,面对社会上的诚信道德失范,人文关怀、生命安全、公益心、志愿服务意识缺乏等,以及与科学技术相关的道德、伦理教育方面的内容.目前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很难适应这方面的要求。特别是对于网络道德教育,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也无法适应网络迅速普及的新形势。

(三)当前大学生思想的主要特点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大学生思想成长的影响,主导方面是积极的。然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也给高校大学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一是由于市场经济利益最大化的特性,容易让人们滋生个人主义、利己主义思想,这也导致部分大学生的价值观多元化、世俗化,甚至与主流价值观出现一定的偏差,二是市场经济的利益驱动机制使人们容易被物质、金钱所裹挟,以至于在部分大学生中出现了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倾向。市场经济对高校大学生的负面影响,使教育者对大学生进行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爱国主义为内容的思想道德教育、人生观教育和社会公德教育时,都会面临一定的困难,导致教育效果不佳。

在全球化进程中,“地球村”己成为一种发展趋势,因而我国与世界各国的联系更加紧密,这使大学生的全球意识日益强化,学会了用世界的、发展的眼光观察和思考问题。新时期这些变化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成长的影响,从总体上看主导方面是积极的、有益的,但是其负面的影响也应引起重视。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引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的必要性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重大的理论创新

有关政府部门在多次实践经验与广泛研究分析中总结出的三个倡导”,融汇了社会各界的思想理念,涵盖了不同学科领域的知识信息,从不同的层面出发提出了加强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建设民主、富强、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的理念,对于社会,希望能够实现公平、自由、民主、平等的管理效果。从公民个体出发,希望每一个公民都能具备爱国精神、敬业精神,都能诚实守信,团结友善,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有利于实现社会理想与社会发展目标的实现,从个人。集体、国家等多个角度出发对社会发展力量进行统一,反应出不同的阶层对于最大公约数”的理念与认识,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现,是对党的理论自觉性与文化自觉性的体现。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丰富了内容

从三个倡导”中我们可以看到社会主义价值观念,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一种体现,代表了普通老百姓的真实意愿,符合社会与时代的发展规律。具有价值延伸性,同时又具有跨历史的意义,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心愿。是广大人民共同希望、共同追求的目标,能够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最新的内容。在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必须要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虽然这两中教学内容听起来不一样,但是实际上它们在很多地方具有交叉性。在现阶段多元化文化经济飞速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加强对这一价值理念的研究、总结,将其融入到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将其作为教育工作的重要着力点,希望能够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让他们能够学习如何从全局性的角度出发看问题,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通过这一价值理念的引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整体水平与效果。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明确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

从理论上的角度出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为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活动提供了有利的支持。因为该套价值理论体系是我国实现复兴中华之梦的灵魂体系,它不仅仅决定着我国社会发展的主体趋势,同时也关系着我国经济的有序发展,为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活动提供理论支持的同时也为教育活动的开展提供必需的动力,引导着该项教育教育活动有序的进行。同时,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活动,我们又可以更加高效地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传播,引导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在社会出现转变的过程中,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过程中,必须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为主要的理念,用新思想、新概括来教育、引导、武装学生,实现教育教学内容的不断创新,让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活动变得更加具有目的性,趣味性。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用实践去验证理论,通过理论指导实践。

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

(一)坚持的指导地位不动摇

如果想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整体效果,获得学生们的肯定,就应该将理论的最新成果融入到课堂教学过程中,将学生作为教育活动之本,从更加全面的角度出发给与学生以引导,让思想教育工作真的与学生门的实际生活与学习挂钩,引导学生对不同的理论原理进行对比分析,作出正确的判断,才可以提高这门学科的实用性与趣味性。可以讲社会中一些思想政治理论的落实者,先进个人,以及学生代表,教职工代表作为典型榜样引进课堂教学中,可以起到改变学校教学风气、树立先进教学典型的作用,比方说教学名师“品牌学生”“自强之星”科技之星”等等都是很好的教学案例。同时也可以将有关部门机构最新的政策方针融入到教学过程中,从而用最新的理论成果和充满正能量的事例教育引导学生,让这些理论知识能够在学生心中产生共鸣。

(二)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主题,弘扬中国精神

从我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开始,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就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已经成为团结社会力量,推动社会进步发展,凝聚民心的一个股主要的力量。换句话说,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理已经成为了最关键的理论思想之一。我们应该将创新作为作为最基本的理论融入到这一建设工作中,发挥榜样的作用,将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先进事物与先进人物融入到课堂教学过程中,为广大学生树立典型。引导学生形成创新理念,培养他们以动态的观点来看自己看世界,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不。

(三)更加注重践行的重要性,把理论认知体现在言行中,做到知行统一

鼓励学生投入到实践活动中去,通过实践来检验理论知识,让他们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将通过实践检验知识,用理论指导实践,提高学生的自学意识、培养学生自律能力、规范学生的言行,引导他们形成健全的人格。现阶段,我国毕业生数量与质量和市场上劳动力的需求之间存在着巨大的鸿沟。在这种发展形势之下,学校应该坚持实事求是的精神,通过不同形式的思想教育,不但要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与端正的言行品德,同时在市场竞争不断激烈的当下,也应该充分调动积极性,不断提高自己的本领。老师应该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鼓励学生走向基层地区,加入到基层建设管理工作中,支持边远地区的教育管理事业,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工作中去,在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同时掌握住加强自身锻炼的机会,通过锻炼来提高自己的实践技能与综合素质。

篇2

一、中小学生价值观发展的特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首次明确提出的一个科学命题,包括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即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体现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精华,又体现时代的精神和要求。

当今社会的开放使我们进入了一个多元文化的时代,这种多元化在尊重个人的主体自由和选择的同时,也挑战了原有的一元价值和传统文化。尤其是随着网络信息时代的到来,纷繁复杂的信息使人们原本相对稳定的价值体系与行为方式渐趋多元化与冲突化。同时,中小学生发展还未完全成熟,对事物的判断有时不够准确,在成长中会遭遇前所未有的困惑。这就迫切要求在学生中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以此去引领、统摄、整合多样化的社会价值观,引导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我们需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中小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建立,价值观是一个复杂的自然概念,它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谈到道德模范者所具有的美德时,小学生主要认为是“乐于助人、热情、奉献、遵纪守法”;中学生虽然也会提到热情、奉献和遵纪守法,但出现更多频次的是“乐于助人、高尚和善良”。由此可见,乐于助人在中小学生心目中是最被认可的,体现了价值观的一致性。随着认知的发展,善良和有爱心的品质更受到中学生的认同,体现了随着社会化程度的发展。这就启示我们,在培养中小学生核心价值观在具体内容上要有所侧重,需要根据不同学龄段学生的特点进行,这样才能增强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效果。

二、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

中小学生核心价值观的教育绝不仅仅是知识与理论的教育,而是互动式、体验式、分享式的教育,其接受过程是逐步完成的。不同年龄学段的学生,心理活动有各自的特征和规律,了解并有针对性地根据他们心理发展的特点与需求进行教育,效果才会更显著。

在小学阶段,学生采择观点的能力迅速发展,能从所接触的人身上学习思考问题的方式,道德情感体验日益深刻。他们和老师在一起的时间越来越长,把教师作为权威的对象进行听从,会不自觉地对其言行进行模仿,人际关系随之发生重要变化。教师的支持与指导对其个性品质的形成有很大影响,甚至超过父母的。利用好教师角色,树立好积极的榜样,对小学生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更有实效性。

到了初中阶段,身体外形的变化使学生产生了成人感,心理上追求成熟和独立感,更加在意他人的评价,渴望老师与家长能给予他们成人式的信任和尊重。然而,受思维特点、情绪特征和人生经验的局限,他们还不能全面、客观、理性地看待事物、处理事情。可他们又不愿求助于父母、老师,因为这会意味着自己还没有长大。于是,同伴成为了这一时期孩子的重要他人。大家有着相同的年龄、经历,能感受到彼此的理解与尊重。因此,利用好同伴关系,对初中生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更有针对性。

对高中生而言,他们的自我意识进一步增强,希望别人了解、理解和尊重自己,独立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增强,交友热情变高,渴望走向外界,接触社会,需要情感力量的支撑,也需要参加不同类型的群体活动来提升和实现自我。这就向高中生提出了如何提升自我又能与人和谐相处,如何张扬个性又能团结合作,如何平衡“小我”与“大我”的自我管理与发展的需求。学校可以通过相关活动与课外实践,在实践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主观能动性,使其认识到自我潜在能力,同时也能在社会实践中,肩负起一部分的社会责任感。

三、将核心价值观教育与中小学生

心理特点相统一

(一)对中小学生进行有侧重内容的核心价值观教育

对中小学生均重点培养尊重、守信、规则意识和助人为乐的品质,对小学生主要侧重热情、奉献和遵纪守法的品质养成,对中学生主要侧重高尚和善良的品德教育,多创造机会让学生主动付出,让其体验到助人的快乐。在家里,让学生在享受父母关爱的同时,学会理解父母的付出,养成主动向父母和长辈打招呼、说谢谢的好习惯。在学校,通过创设以守信为主题的文化氛围,让学生明确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强化学生的纪律意识。让学生通过协商、共同约定等方式参与规则的制订、制度的建设,使他们以自我管理的形式养成自觉遵守纪律的意识和习惯。在社会,组织学生集体参加团队合作活动,让他们感受彼此之间开诚布公、互相帮助的乐趣,培养他们自觉守信、相互信赖、乐于沟通的合作精神。当然,任何意识和品质都不是在一个场合中、一个学段中孤立的、单一的进行培养的,而是充斥在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

(二)结合中小学生心理特点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

结合不同学龄段的学生心理特点采取不同的核心价值观教育方式,具体如下:

1. 注重教师的示范作用

在小学阶段,学生的个体价值观逐渐形成,道德水平还处于“前习俗水平”,即儿童评定行为的好坏着重于行为的结果,认为受赞扬的行为就是好的,受惩罚的行为就是坏的。因此,教师对小学生行为的表率和评价,对其价值观的建立有着极为重要的塑造作用。为此,全体教师要首先将核心价值观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并在了解小学生心理特点的基础上,采用学生们喜闻乐见、形式多种的课堂教育形式来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

2. 重视同伴的榜样作用

同伴的榜样力量对初中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榜样人物可以是高年级的学长,也可以是班级班委、少先队员,总归是生活在他们身边的人物。榜样的行为是可见的、可模仿的真实行为。能够有意无意地给他们以暗示和影响,还能够促使他们不断认识自我、反省自我、提高自我。通过评选和表彰,一个先进典型能以一带十、以十带百,影响和带动无数好少年,其主体示范作用不可小觑。

3. 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对于高中生来说,在加强课堂教育的同时,倡导他们在社会实践中强化和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要求,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能有效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内化成日常生活的自觉行为。社会实践可以是组织学生参与公益活动,让他们寻找、扮演一些社会角色,了解社会民生,展示个人价值,增强社会责任感。

(三)注重学生“知、情、意、行”心理结构的完善与情感认同

人内在价值观的形成是一个知、情、意、行整体发展的过程。正确处理好知、情、意、行的关系,让中小学生认知、感动,进而理解、接受、掌握,最终内化为自身的品德修养并自觉践行,是提升价值观教育实效性和针对性的关键。无论是在课堂教学还是在课外实践中,可以通过角色扮演训练,给学生设置情境。让他们进入角色,引导他们身临其境地进行核心价值观体验,以角色身份来思考所面临的问题,采取相应的处理方式。这种方式不仅可以让学生从表层的认知进入更深层的情感认同,还可以寓教于乐,使他们在体验中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最终形成良好的道德素质。

(四)做好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的协同共育

中小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是一个长效系统工程,要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最大限度地增强中小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首先,要发挥好学校这个主阵地作用。把课堂教育与课外活动结合起来,组织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其次,通过与社区、青少年活动中心、文明办和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中心、公益组织等各类社会机构的常态化联系,为中小学生提供良好的社会实践平台,为中小学德育工作者提供多种形式的宣传平台和咨询服务,从而形成学校与社会的合力。再次,要发挥好家庭教育的基础作用。通过家校联系增进家长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和追求,办好“家长学校”,让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以身示范,以良好的言行举止、生活习惯、品行修养给孩子作出榜样。

总之,要使核心价值体系内化为中小学生自身道德发展的需要,必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统一起来,重视学生的情感认同,开展体验式教育,坚持三网共育。

篇3

关键词:班级管理;小学生;集体意识;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25-0068-02

在学校教育中,班集体作为较小单位的社会群体构成形式,是小学生社会成长环境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这种群体环境具有时间上的延续性和成员构成的固定性,学生在这样的集体环境中要完成长达六年的自我成长和发展。作为学生管理和指导者的班主任应抓住班级管理的契机,积极对学生进行集体意识的养成教育,这不仅有利于积极向上的班风、学风的创建,而且对学生个体社会化的顺利进行影响深远。小学教师在班级管理中对学生实施集体意识养成教育可以通过加强共同价值认同、责任感的培养、引导学生感性与理性思维的平衡以及群体权利意识培养等途径来实现。

一、在班级管理中进行共同价值认同教育是实现小学生集体意识养成的基础

实施小学生集体意识的养成需要教师在班级管理中进行共同价值认同教育。共同价值认同是区分社会群体的核心标志之一,对社会群体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提升起到重要的决定性作用。班级是学校群体的分支机构,是学生群体的基本组成单位,构建积极和谐的班级必须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集体意识。同时,社会成员个体成长与群体背景息息相关,基于社会成员在社会化的过程中能及时适应群体环境,为自身发展创造优质客观条件这一诉求,也要求社会个体具有较强的集体意识。小学生集体意识的培养首要的着眼点就是班级成员达到对共同价值的认同。

在班级管理中进行小学生共同价值认同意识的培养可以通过以下三种途径进行。第一,通过班级日常行为规范的教育渗透来完成。小学生行为规范具有一致性的特点,要求每个班级成员通过遵守共同行为来达到令行禁止的目的。共同行为规范的遵守可以使学生产生“我们是一样的”的这一群体意识,增加小学生的集体归属感和对共同价值的认同感,从而激发班级成员的集体意识。班级日常行为规范的制定和实施应当具有持久性和严谨性等特点,要与学校的相关规定相一致,同时兼顾学生个体发展的实际情况。第二,通过班级群体活动来进行培养。班级群体活动是增强成员间彼此了解和加强协作的重要方式,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社交能力,而且对学生各方面知识技能的提高也大有裨益。在群体活动中学生的创造性被激发,成员之间的协作也使学生产生了团体意识和依赖心理,从而有利于形成共同价值观。第三,通过共同课程的学习来完成。相同的成长经历、知识体系和价值观的接受意味着共同价值认同的实现,这是最直接和最具有现实意义的共同价值认同实现途径。在班级成员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学生德育教育的引导功能。

二、责任感培养是实施小学生集体意识养成教育的有力支撑

责任感的持有是社会成员对自身所承担义务认可和执行的有力保障,是实施集体主义及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前提。责任感在社会个体社会化的各个阶段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小学生的责任感体现在对家庭、社会和自身的责任意识中,体现了学生在社会中的自我定位和人际认可。小学生责任感的培养与集体意识的形成相辅相成,责任感需要社会个体具有一定的社会承担能力,在一定的群体范围内与其他社会成员相互合作,互谅互让,互有进退,这些个人品质和行为是集体意识的重要表现之一。因此,责任感的培养是实施小学生集体意识养成教育的有力支撑。

在班级管理中进行小学生责任感的培养通常可以通过以下二种途径来实施。首先,通过学校德育教育相关内容的讲授和指导实践来进行,尤其是思品课程的教学来完成。班主任作为小学班级管理的引导者和监督者班级德育教育中关于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以及社会行为规范等内容与责任感的培养息息相关。班主任可以以主题班会或班级社会实践活动等开放式教育活动来加强学生自身责任感和群体责任感的培养。其次,在班级学生个体管理中,教师可以通过与家长的相互沟通和协作,通过“化整为零”的方式来实现学生个体家庭责任性和社会良心的培养。通过动员学生的人际力量来完成责任感培养的监督,形成完善的责任感培养体系。第三,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可以以群体竞赛的方式或学校团体项目的参与等方式来激发学生的责任感意识,从而在加强学生竞争意识的同时,强化学生集体责任感的养成教育。

三、引导感性和理性思维的发展是实施小学生集体意识养成教育的重要保障

小学生的思维具有直接性和形象性等特点,他们的行为控制能力尚有一定的欠缺。实施小学生集体意识养成教育需要引导他们的思维达到感性与理性的相互协调发展。先哲们大多把人的行为受控来源分为理性和感性思维。理性思维固然在人的社会活动中占据了大部分的席位, 但情感意识的作用也不可小视。在任何一个社会群体中, 理性思维往往是通过核心价值观的引入,实现对事物的判断;情感价值取向通常通过非理性的个人好恶决定个体对他人或群体的态度是积极还是消极。 如何协调好这两者的关系是体现班级管理透明度和宽松度的基准之一,也是实施对小学生集体意识养成教育的重要保障。

篇4

1 价值观多元化的挑战

当代小学生成长在一个大发展大变革的时代,社会转型时期呈现出许多阶段性特征,表现在思想领域就是社会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多元、多样、多变,主流和非主流并存,先进与落后交织,社会思潮纷繁复杂。新出现的多元化价值观,对中小学德育工作不断提出新的挑战。这种挑战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首先是对教育者本身的影响,小学德育工作的特殊性首先要求教育者要拥有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但是由于一些教育主体的辨别能力不强,他们本身也容易受到错误价值观的侵蚀,形成一些错误的价值观,出现思想道德意识偏差,在教育活动中往往表现为言行不一致,不能以身作则,不能自觉坚持思想道德教育的方向等。其次是对小学生的影响,小学生的思想道德意识还处于成长期,接受新事物的欲望、能力特别强,但是他们的辨别能力又比较差,因而很容易受到一些错误的、腐朽的价值观的侵蚀,教育者所传递的许多正面的思想道德意识很容易就被这些错误的价值观所消解,从而增加了教育的难度,降低了教育的实效性。

2 不良社会风气的消极作用

社会风气是整个社会所呈现出的风俗习惯、道德观念、行为方式等基本精神面貌。社会风气的好坏是检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社会风气对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思想道德行为的形成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社会风气之于小学生,犹如土壤之于树苗,古语有“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深刻的揭示了社会风气对小学生思想道德意识形成所产生的影响。新时期,社会主义荣辱观为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对于纠正青年的人生观、价值观,推动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营造和谐的社会氛围起了重要作用。但是另一方面,西方的腐朽思想如拜金主义、功利主义、享乐主义等腐朽思想趁机不断占领小学生的头脑,这些腐朽思想凭借西方在技术、资本等方面的优势,将自己附着在形式多样,适合小学生口味的商品、生活方式之上,在潜移默化之中不断地侵蚀着小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使许多小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了许多贪图享乐、好逸恶劳、极端利己主义等错误思想观念,小学生的可塑性很强,这些错误思想观念一旦形成,往往就很难改变,极大的影响着小学生的健康成长。不良社会风气的生长,在潜移默化之中不断地侵蚀着小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消解了主流思想道德观念的教育作用,一边是主流的思想道德规范,一边是裸的社会现实,小学生往往无所适从,这样下去的结果是主流的思想道德观念输给了裸的社会现实。部分教育工作者自己也对自己的教育内容产生了怀疑,容易出现当面说一套背后做一套的情况,不能做到以身作则,在很大程度上减弱了小学德育的效果。

篇5

小学教育是学生整个教育生涯的打基础阶段,因此需要从小学阶段就开始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开始进行德育教育,《弟子规》在小学德育中的应用,为小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创造了条件,大大提高了小学德育教育的水平。

1.没有重视《弟子规》的作用

目前,我国的小学德育教育中,有的学校还没有意识到《弟子规》的重要性,因此没有专门开设针对《弟子规》的课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于《弟子规》学习的重要性,也阻碍了《弟子规》进一步发挥它的作用,大大限制了小学德育教育的效果。

2.《弟子规》课程形式单一

一部分学校虽然意识到《弟子规》在小学德育教育中的重要性,但是在《弟子规》课程的开设上,形式较为单一,仅仅只是对学生诵读能力进行要求,而忽略了学生的理解,没有将《弟子规》的真谛真实、有效的传达给学生,大大影响了《弟子规》作用的发挥,老师应该将《弟子规》中的内容与我们实际生活中的案例相结合,从而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二、《弟子规》在小学德育教育中的价值

1.为学生养成良好的情操奠定基础

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文化修养,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情操。《弟子规》中体现的文化底蕴能够对小学生德育教育产生一定的帮助,推动学生人生的发展和进步。

2.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人格

老师可以利用空闲的时间,来对学生进行《弟子规》的教学,并根据《弟子规》中的内容创设情境,以加深学生对于《弟子规》内容的理解,能够实际的应用,让学生更为直观地感受《弟子规》中的品格,用来熏陶学生的人格,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人格,以起到推动学生人身发展的作用。在小学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就会逐渐的形成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对小学生进行《弟子规》的学习,能够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保证学生未来发展道路的正确性,例如“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就强调了个人人生观、价值观要与社会发展整体的人生观、价值观相统一。而目前我国的文化都深受《弟子规》的影响,因此要让学生通过多种有效途径来感受《弟子规》内容下涵盖的内容,以指导学生思想文化的形成,从而保证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

3.培养学生的良好品格

在小学阶段开设《弟子规》的课程,有助于学生懂得更多的人生道理,从而提高学生自身的文化修养和品格。随着我国计划生育措施的实施,我国目前有很多的独生子女,这就会对学生造成一定的溺爱作用,影响了学生性格的形成。随着《弟子规》课程的开设,学生的行为和言语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开始学着如何做一个谦虚的人,知道通过自身的努力所取得的成绩是最为高兴的,吃饭不浪费、尊敬师长、理解父母以及团结同学了,让学生变得更为单纯了。在小学生的世界里,没有那么多的利益关系。在最初进行《弟子规》课程的开设时,受到了很大的质疑,但是随着《弟子规》课程开设时间的不断增加,老师和家长都切实的感受到了学生变化,学生的整体素质和文化修养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因此家长也给予了很大的支持。《弟子规》中有着很多与现实生活有关的内容,能够对学生实际生活中的行为进行指导,能够推动学生的发展。

4.提高学生的精神修养

受到我国应试教育的影响,在小学教学中,过分的重视学生的文化成绩,而忽略学生的德育教育,这就影响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而通过《弟子规》课程的学习,大幅度地提高了学生的精神修养,完善了小学生的精神世界,也推动了小学生智力素质的发展。在小学德育教育中,除了发挥《弟子规》的最大作用外,还需要老师积极的发展其他途径和形式,以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便利和条件。

三、结语

篇6

关键词:小学;少先队;思想政治教育;低效化;对策

近年来,我国对于教育问题十分重视,因为教育的目的是育人,不断的培养各方面的人才。因此教育首先要做到从最基础抓起,小学阶段是人们思维拓展、求知欲强、对生活充满喜悦的认知阶段。国家对小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了分析研究,目前已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在当今社会,仍然存在着的问题是教育方法简单、认识片面,如何提高小学生的自身素质,也成了小学少先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一大课题。

一、小学生接受教育的个性特点

1.充满好奇心。由于小学生对生活不了解,所以,他们对外界充满了好奇心和想象力,老师将书本中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们,让他们通过从书本中所学到的东西,联想到生活的实际应用中,这就更加迫使他们萌发各种学习兴趣,勾起他们寻求知识的欲望。

2.注意力不能够完全集中。对于刚刚入学的小学生来说,在他们心理还没有形成对学习的正确认识,他们只是听从自己的父母,听从老师的话,来学校里学习,对于学习的目的不明确。有的小学生在刚上学期间就开始产生了逆反心理,其原因是父母不在身边陪伴,觉得孤单,一时间很难接受这种变化,所以,小学生在上课的时候,很难将学习的注意力完全集中。

3.没有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的工作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如何正确提高小学生少先队的自身素质,是老师在各方面培养学生们的兴趣爱好尤为关键的问题。由于小学生还不懂自己在学校中给自己应该怎样定位,大多数学生只是从一方面看自己的好与坏,例如:在一次考试中,自己取得了优异成绩,得到了老师和家长的表扬,在学生心理就单一的知道了这就是所谓的好,他们也知道在课余时间和其他同学打架,这种行为就是所谓的坏。好与坏的概念就在他们幼小的心灵里扎根了,但是,至于人生观与价值观,他们并不能真正的认知,因为当老师问道他们学习的目的是什么?长大想做什么?将来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多数学生虽然想象力丰富,但是想法很天真,这就要求老师把如何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思想灌输到他们的脑海,从而,让他们真正的懂得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对于他们成长,以后看待事物的见解都会有很大的帮助。

二、小学少先队思想政治教育中出现低效化的原因

1.学校只重视学生学习书本中的理论,而忽视他们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学习。在我国的一些小学,学校对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比较匮乏。究其原因是,老师在传授学生知识的时候,一味的把课本上生硬的理论强加给学生,小学生的思维能力有限,他们对于纯粹的理论不够理解,这种只重视理论轻视实践的学习方法阻碍孩子们的动手能力。学校的教学工作虽然复杂,工作任务重,但是,对小学生少先队思想政治教育的培养更加重要,这关乎学生的成长,锻炼他们如何独立生活、在实践中发现问题的方式方法,这些都在为他们的以后的人生铺路。所以,每个学校在重视孩子们认真学习理论的同时,还要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调动他们的各方面的兴趣爱好,从而培养他们的各方面能力。

2.没有让学生理解小学思想政治教育的真正含义。小学阶段是孩子们增长知识、增长生活阅历的关键时期,他们在这个成长的过程中,接受的新鲜事物会越来越多,同时,他们的兴趣爱好也随之逐渐广泛起来,他们往往在自己的爱好中找到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在学习的过程中,想象力不断丰富,对知识的认知逐步增强,对学校,对教育也有了深入的认识。因此,小学少先队思想政治教育让学生们喜爱,这样,不仅使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观念得到了更新,同时,跟随教育改革的步伐,学生在娱乐的过程中,就能够很快地接受小学少先队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部内容。

3.小学少先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社会生活脱节。人们之所以要紧跟随社会发展的脚步,因为,社会是个大家庭,在这个大家庭里,有丰富多彩的生活,然而,小学少先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在课本中所学到的理论,理论性太强,一些死记硬背的条条框框在学生脑海里只能一略而过。其中的真正意义,他们还是不理解,这样的一知半解,会给他们造成对学习产生厌恶的心理,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使得社会生活越来越精彩,人们的生活有了很大的变化,同时,如何让小学生的生活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这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教育的内容不能太单一,不能让学生们做一个只会读书,而不会思考的学生,老师应该在传授学生理论的同时,还要帮他们在参与社会中把理论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起来,以及多组织一些活动,在活动中培养他们的兴趣爱好。

三、小学少先队思想政治教育低效化的政策研究方法

1.小学少先队思想政治教育在小学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意义。我们知道教育的目的主要是育人,并不是把知识灌输到学生的脑海里就是学校对学生负责的表现,其实,学校应该从多方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思想政治教育放在首位。

2.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小学生的学习生活应该是丰富多彩的,在学校里,认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必不可少,同时,孩子们还要培养兴趣爱好,通过他们的兴趣爱好,知晓他们喜欢什么,爱好什么。学生在自己的兴趣爱好中能够发现自己的特长,提高他们各方面的素质和能力。

在当今社会,教育跟随着社会的发展随之改革,教育要从小抓起,同时小学生更应该从小做起,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塑造完美的性格,从而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并且实现自己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

篇7

关键词:以人为本;学习用品;原生家庭;德育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意义;教学现状;应用策略

一、引言

众所周知,社会主义价值观念,是当前社会形势下适合我国国情发展,且对于社会大家庭中每一个人具有重要影响意义的核心理念,在国内教学体系中占据着较为关键的位置。正是因为如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逐渐发展成为当前德育教学的核心项目,引导着各级教学结构的有序发展。为此,以小学阶段的德育教学工作为例,应以社会主义核心思想为主导,开展具有思想价值的课程内容,培养小学生的思想观念。文章讨论小学阶段的德育工作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意义,当前小学德育教学工作的现状,以及如何有效应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其在小学德育工作中极大程度地发挥其自身积极作用。

二、小学德育教育发展现状

新课程改革后,素质教育理念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与应用,这一教育理念下强调学生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全面发展。但是,就当前的小学阶段的教育教学现状来看,教师往往更加注重对学生的知识教学,偏重智商教育,忽视品质教育的思想观念,依旧成为现下较为严重的思想误区。基于应试教育作用,让学生的原生家庭与社会教学体系,多种教学主体以智力教学为主,忽视了学生心理发育与思想品质的核心建设,造成诸多社会不良现象。学生极端化心理倾向,逐渐引起社会与教学界的关注。为此,教育部发起了社会主体核心观念的教学战略,旨在全面提升学生原生家庭的思想素质、彻底改善网络环境为学生思想养成带来的不良影响、全面建立具有流程的核心教学体系,以此建设小学生的思想品质,提升其心理健康指数,培养其良好的思想观念。

三、小学德育教学工作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念的积极意义

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较小,一切未形成定性,且这一时期的学生也是我们国家未来的发展希望,教师应当注重对学生的知识教学外,更加强化对学生的思想品质教育,强化学生的道德品质,使学生首先学会做人,做一个对他人、对社会有用的人。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直接阐述了当前社会形势下每一个公民应当具备的基本素养,同样,在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过程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念应用到其中尤为必要。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小学德育教学工作中的应用使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得到树立

正如人们所知,在小学阶段开展德育教育的重要原因之一便是要使学生形成一定的思想认识,使学生发展成为一个积极向上的人,使他们的思想品质得到积极的培养。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与做人的相应标准给出了明确的指示,将其应用到德育教学工作中,为学生的思想认知给出了明确的标杆,使学生在这一标杆与教师的积极引导下,逐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学生的价值理念得到规范,使学生能够在未来的发展中能够明辨是非,成为一个充满正能量的社会公民。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小学德育工作中的渗透为学生明确了道德准则

德育,顾名思义便是思想品德教育,是对学生的道德教育,对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十分必要。而在其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念,其中诸如诚信、友善等思想道德语句能够为教师的教育教学指明方向,同时也为学生在道德层面上给出了明确的道德准则,在这样的道德准则的要求下,教师能够结合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事项进行更加有针对性地教育工作。同时,虽然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较小,但是教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相关内容为学生明示,为学生结合具体事例进项细致地讲解,并发挥教师自身的模范带头作用,学生的内心便会在教师潜移默化地影响下逐渐形成一杆道德准则称,这杆秤会时时提醒学生,约束学生,随着学生的逐渐成长,融入学生的“骨髓”中,使学生真正成为一个有利于社会、服务社会、造福于社会的良好公民。因此,在小学德育教学工作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尤为重要。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小学德育工作中的渗透不断规范学生言行举止

受当前社会大背景的影响,小学阶段的学生所接受的信息源于四面八方,尤其是受网络等因素的影响,其中包括积极的、消极的等等各式各样的信息。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言行举止。那么,在小学阶段开展德育教育工作能够在某种程度上规避外界因素所带来的不良影响。但是,这却远远不够。要想真正使学生的自身素质与文明素养得到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学生而言便是一个较好的言行规范准则。其中的相关内容,从大的角度上来说使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得到了培养,从小的角度来说,学生自身的内在素养得到规范。在与他人相处交流的过程中,学生本着待人温和的态度去与他人相处,那么,学生的言行自然不会出现差错。

就以上三点而言,在小学德育教学工作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尤为必要,使学生从思想认知上规避不良影响,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四、小学阶段应开展德育教学策略

(一)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德育工作者应大力推行德育思想教学,提升小学校园的德育功能,为小学生营建良好的学习环境。德育工作者,应充分深入了解学生的业余生活,掌握其思想关注点、兴趣爱好点,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与学生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获取学生的内心需求,以具有学生适应性的教学方式,开展社会主义核心思想的教学课程,促进学生在课程中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念,減少课程的理论化内容,引起学生对课程的不理解问题,应从学生兴趣爱好方面,开展具有教学效能的德育课程,提升社会主义核心思想教育价值。

案例1,在小学教师开展德育教学方案设计时,主题为“爱惜学习用品”。以往的教学流程:让学生列举学习用品的实例,讲解学习用品的来源,树立学生爱惜学习用品的思想。教学分析:学生在列举实例时,具有参与兴趣,是较好的师生互动机制;教师在讲解学习用品来源时,比如铅笔制作、橡皮生产等,鉴于学生的认知范围有限,难以理解教师的讲授内容,造成降低学生学习兴趣,无法理解教师的讲解内容;教师在引出爱惜学习用品时,给予学生的感受较为突兀,学生在不理解学习用品生产与制造的流程时,造成强制性的教学流程,引发学生叛逆心理。

基于社会主义核心思想,开展“爱惜学习用品”的教案调整:

1.让学生自主说明学习用品,选出3种,以此建立师生互动,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2.教师为学生分发彩纸,让学生描绘学习用品的外观,以此增加学生对学习用品的熟悉程度,提升其对学习用品的关注;

3.教师以铅笔盒为例,为学生展示制作过程,为学生分发纸壳、彩纸、胶水、美术剪刀,让学生自主设计铅笔盒;

4.在学生铅笔盒制作完成时,教师结合对学生的兴趣了解,为学生分发贴纸小人,比如“皮卡丘”“熊大”等,让学生自主张贴于制作的铅笔盒表面;

5.待學生完成制作时,教师给予学生鼓励,引出提问“你们希望自己制作的铅笔盒,可以保存多久?”

6.在学生争先恐后回答完成时,教师提出“你们手中的学习用品,每一件都经历着如此复杂的制作过程,希望大家能够珍惜他人的劳动成果,不随意丢弃、不随意破坏,同学们能做到吗?”

通过以人为本的教学原则,德育教师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德育教学课程,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认知观念,结合学生兴趣,丰富教学课程,自然过渡思想品质的升华阶段,彰显具有社会主义核心思想的德育教学。

(二)增加社会实践性活动

在案例1中,为德育教学活动引入实际操作流程,促进学生参与学习用品的制作过程,树立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促进学生获知学习用品的来之不易,教学效果良好。为此,教师应持续发展学生为主体的思政课程,开展教学内容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提升学生的见闻,增强其对书本德育内容的理解,促进德育教学效果的良好发挥。

例如,结合“爱惜学习用品”的教学需求,建立与学习用品供货企业的合作机制,一方面学校实现为学生分发统一规格的学习用品,建立学生平等的思想观念,减少攀比、虚荣不良心理的滋生,另一方面德育教师与班主任,可带领学生参观学习用品的生产过程,在学生参观期间,为其适当性讲解生产流程,提升其知识见闻,增强其对用品生产的理解,树立其正确的思想观念。

(三)提升原生家庭的德育思想

学校德育教师应通过班主任,进入学生家长群,实现与学生原生家庭,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德育工作者,应借助线上功能,定期为学生家长推送德育家庭教育的“小妙招”电子短文,比如“不要在孩子面前吵架”“为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等,以此提升学生家长的德育思想,加强学生社会主义核心思想教育。

五、结论

综上所述,学生自身社会主义核心思想观念的养成,应建立在学校与家庭的共同努力之上。德育教师应结合学生兴趣,从学生认知视角,自然引出德育思想,以此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此外,校园应适时建立与企业的联合机制,通过参观形式,增加学生见闻,提升学生自信,为社会主体核心教育奠定发展基础。

参考文献: 

[1]胡瑞链.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小学德育建设[J].教书育人,2019(17):25. 

篇8

关键词:小学德育 ;教学问题 ;解决措施

德育是实现我国教育目的基础与保障。通过教学活动促进小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是我国学校教育的重要目标。其中德育、智育、体育之间是互相关联、互相影响与促进的关系,通过提升小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为其全面发展提供动力。当学生对道德是非有正确的判断力,对客观事物有较为全面的认识,才能为我国学校教育提供保障。

一、小学阶段展开德育的意义

德育也称为是道德教育,就是通过教学内容的讲解、道德思想的传递以及价值观的培养,实现对学生政治意识、道德观念有计划有目的的影响。德育是素质教育开展的核心,也是新课改的重要部分,在小学阶段的教育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小学阶段展开德育,意义重大:第一,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念,提升小学生的综合素养。小学生的年龄较小,社会阅历少,对一些事物的看法还不全面,甚至不能对一些社会现象做出准确的判断。德育就是通过政治、法律、经济、文化与道德等多方面内容的教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提升自身的是非判别能力,进而实现素质教育目标。第二,促进两个文明发展的重要保证。在小学阶段展开德育,一方面可以提升小学生的认识能力,增强其社会觉悟与责任感,另一方面还有助于改变社会风气,提升文化素养。第三,有利于教学进度的开展。小学德育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部分学科的情感教育、思想道德教育的不足,不但能提升小学生的素养,而且对其后续学习活动也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二、当前小学生德育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小学德育的实效性不足,导致这一结果出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例如学校自身对德育的重视程度不足、家庭教育中德育的缺失、德育内容空泛且形式单一、网络文化的负面影响以及枯燥理论知识的讲解,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必要对这些问题展开深入分析,才能找到病源,然后对症下药。1.德育的重视程度有待提升重智育轻德育是当前应试教育模式下小学教育中的普遍现象。从学校与教师的角度而言,虽然认识到了德育对小学生个体成长的重要性,但是在应试教育模式下,德育并不会成为衡量教学质量与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指标。人们习惯了用考试来衡量学生的学习效果,评价教师的教学水平,然而在考试中道德与法治所占分值较低,甚至还有很多学校不会将这一学科的成绩纳入总成绩中进行综合评价。这就使教师对德育的重视程度不足,几乎将所有的精力放在了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的教学中。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仅做到了知识的传递,但是对德育的渗透不足,这也是影响小学生德育效果的重要因素。2.家庭中德育的缺失小学德育需要学校中教师向学生传递道德要求,做出道德示范,但是家庭教育也是实施德育的重要环节。家长的言行、对事物的观点看法对小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并且这种影响是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家长的素质、性格以及教育理念等都在不知不觉中影响着小学生,很多家庭中德育的缺失是影响小学生道德素养的重要因素。家庭教育中德育不足的原因有以下几种:第一,家长自身受教育程度低,道德素养参差不齐,在家庭教育中对孩子的要求缺乏章法,孩子一旦出现错误,动辄斥责、打骂。既不能给孩子做出良好的道德示范,同时也不会采用合适的方式对孩子进行德育引导。第二,隔代教育中溺爱明显。在部分农村地区存在留守儿童,这些孩子的父母外出务工,不能对其展开良好的家庭教育,孩子们多半是被祖父母所照顾与教育。祖父母对学生的约束力不足,溺爱现象明显,导致很多小学生存在着不良习惯,道德素养不高。留守儿童家庭中学校与家长之间的沟通不畅,很多问题无法第一时间反馈与解决,也是学校德育的一大阻碍。第三,家长意识到了德育的重要性,自身也有着明确的道德是非观念,但是缺专业且有效的教育引导方式。同时家长也很少主动和教师交流沟通,未能掌握科学的德育方式,导致了家庭德育效果不足。3.德育教学内容空洞、方式单一部分学校在开展德育时制定的教学计划不合理,仅仅根据教材来编制教学计划,但忽视了小学生成长与发展的实际情况。教学计划的制定更偏向于“成人化”,这就导致德育在实施的过程中教学语言抽象化,教学内容空洞,完全是根据教材照本宣科,教学实效性不足。此外,从德育开展的形式来看,也相对陈旧且单一化。很多教师采用的是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未能结合生活案例进行分析,也未能展开德育实践活动,更不是在学生日常学习与生活中渗透的,而是单纯的语言讲解,给学生一种空洞的说教感。枯燥的德育课堂教学,难以激发其学生的学习欲望,进而影响了德育效果。4.网络文化对学生道德素养有较大负面影响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带来了社会变革,智能手机的逐渐普及也给人们的交流、沟通提供了便利,当前很多小学生也拥有了智能手机。这就意味着孩子们可以随时随地接受网络信息,但是小学生的年龄较小,辨别能力不足,网络上的东西错综复杂,不乏存在一些不良信息,影响了小学生的思维意识与价值观念。例如一些平台为了吸引人的眼球,做出了很多故意搞怪的言行,还存在着拜金主义思想。一些网络直播、游戏等也存在着一些不良思想与价值观念,影响了小学道德教育的良好开展。互联网是一柄双刃剑,既能给学生查阅学习资料,开阔阅读视野提供便利,同时也难以避免有一些不良文化侵蚀小学生的思想,如何扬长避短,合理利用网络文化,是当前家庭与学校德育中都亟待解决的问题。5.理论知识的讲解过于枯燥德育的主要目的是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通过对学生思想意识的影响,让学生对事物的认识更加全面,对社会事件的思考更是深刻。帮助小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形成健全的人格,自然在这些内容的教学中,理论知识的学习是不可缺少的。实际上小学德育课程也往往是以理论知识为主,教师以教材为依据,给学生分析一些道德要求、法律规范以及社会风俗等。但是,德育单纯凭借理论知识的讲解是远远不够的,一味地强调理论,对学生而言不但毫无新意,并且会感到枯燥,教师讲解的大道理对学生而言就是说教,学生逐渐会对这一课程失去兴趣,甚至产生抵触心理。这样既会影响德育课程的教学效果,同时也难以实现对学生思想意识与道德观念的培养。

三、优化小学德育的举措

小学德育想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首先应当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然后再优化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内容与形式,具体而言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实现:1.提升对小学德育的重视程度第一,转变教师教学理念,扩展德育空间。随着新课改的推广与实施,教师应当意识到学校教育不单要进行科学文化知识的传递,更要注重“育人”。要从多角度、多方面来提升小学生的道德素养,从多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提升小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这样才能给其他学科的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教师要转变重智育轻德育的思想,实现德智并重,给德育更大的空间,以思想道德水平的提升,完成教书育人的任务。第二,完善教学评价标准,提升德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只有在对教师的教学评价中注重“德育”这一指标,才能让教师在工作中时刻注重德育思想的渗透,才能改变此前应试教育模式下对德育的忽视。每个学期在教学评价工作中增加教师德育教学能力的指标,将班级学生的道德与法治成绩、日常道德行为等都纳入其中,既增强了教师对德育的重视,还提升了这一教育在小学教育中的地位。第三,营造良好德育环境,增强德育教学实效。学校可以通过各种文艺活动、传统美德宣传活动营造良好的德育文化氛围,提供更多的德育契机,优化小学生的道德素养。例如可以在植树节来临之际,组织学生在校园内外植树种草,并在这一活动中渗透保护自然、爱护环境的理念,提升小学生的德育素养。又如在国庆节期间可以展开以爱国、感恩教育为主题的活动,学生们可以制手抄报,进行歌曲演唱,还可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来回报社会,表达自己的爱国情感。2.发挥家庭教育在德育方面的作用小学生德育素养的提升并非是在短期内就能实现的,这是一个长期、反复且动态培养的过程,尤其要注重家庭教育对小学生的影响。作为家长要意识到自己的一言一行会对学生造成的影响,因此要以较高的道德素养来要求自己,并注意从生活小事中进行德育。当孩子犯错或出现问题时,要将德育放在首位,加强与孩子的沟通,了解孩子出现某种错误行为的原因,然后注意采用语言交流、故事引导、实例启发等方法来引导与教育孩子。此外,家长要注重与学校的沟通、合作,时刻关注孩子在校期间的表现,日常生活中多与孩子、教师沟通。当发现孩子存在一些不足且不能采取有效方式进行引导时,可以向教师请教,因为除了家长,教师最了解孩子性格与成长情况,而且是专业的教育人士。通过交流互动与合作,可以提升家庭德育的水平,也助力学校德育教学质量的提升。3.优化德育的内容与方法第一,关于德育教学内容,教师不但要按照教材来编制德育教学计划,更要从各种书籍、网络信息中搜集更多的德育教学资源,让德育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既要通过英雄人物、道德模范来影响学生的思想意识与价值观念,更要结合生活实例引导学生对事物有正确的认识与判断,提升自身的道德与法治水平。第二,优化德育教学方法。德育教学活动的开展并非只有语言讲解与分析这一方式,故事情境的创设、舞台剧表演都是良好的德育教学方法,不但新颖,还可以提升学生的注意力,有助于教学效果的增强。除了进行理论知识教学外,还可以组织开展一系列德育实践活动,如环境教育中开展“爱护环境从我做起”,组织学生走出校门,到社会中展开各种清洁活动、植树种草活动;在感恩教育中开展“今天我当家”,让学生作为“一家之主”负责当天的所有家务,体会父母的辛劳,感恩父母对自己的关爱。4.合理利用网络文化在网络时代,小学生不可能不接触网络,也不可能不受其影响,作为家长与教师要看到网络对小学生培养的优势与弊端。自然要“扬长避短”,才能更好地实施德育,要合理利用网络中的先进文化、优秀文化提升小学生的德育水平,而为了避免不良网络文化的影响,同时保证学生正常使用网络开展学习,可以在学生能够接触到的计算机中安装屏蔽软件,智能手机则开启儿童模式,这样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学生被网络中不良文化所影响。5.提升德育的趣味性传统的德育,教师采用的方式单一,且侧重于理论知识的教学,导致学生对其兴趣不高,自然很少会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课堂上教师占据了主导,学生只是被动听讲,课后死记硬背来应对考试,这样的教学模式完全背离了德育的初衷。因此教师可以改革教学方式,在德育课堂中增加一些趣味因素,让学生感受到德育课程的趣味性,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例如在德育中,教师可以组织一些趣味小游戏,在展开“信任”这一主题的讲解时,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趣味开火车”的游戏,每五人一组,第一名同学的眼睛被遮住,后面的同学双手搭在前面同学的肩膀上,在活动终点放置一把凳子,围绕凳子转一圈,返回起点则成功。可以几个小组竞赛,用时最短的一组获胜。在这一过程中,火车头不能偷看,但是后面的同学可以提示,双方之间的互相信任才能取得成功。这样的小游戏会给学生更多的感触,也能更好地实现德育目标。综上所述,小学德育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影响了教学效果以及学生的健康成长,对此,本文建议:加深对德育的重视、发挥家庭德育的作用、优化德育的方法与内容,以及合理利用网络文化,避免学生思想受到不良影响。此外,还应当提升德育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如此才能提升小学德育的教学实效,并给其他教育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谢姣俐《浅谈小学德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措施》,《教师》2019年第4期。

[2]和淑荣《浅谈小学德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建议》,《明日》2019年第12期。

[3]雷群娣《浅谈新时代小学德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散文百家(国学教育)》2019年第11期。

[4]陈俊英《小学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和应对策略研究》,《国际教育论坛》2020年第11期。

篇9

关键词:创新德育工作;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党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新德育工作,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从小学开始实行,让学生从小就做好人生的规划,用认真负责的态度去完成自己的责任,从小学开始,切实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让小学生形成一种认真、负责的处事态度,从某种程度上推进小学教育全方位的发展。

一、创新德育工作,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含义

小学生被喻为是祖国的花朵,小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强弱关系着祖国未来发展的状况。所以,创新德育工作,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从小学生做起,一步一步地创新德育工作,让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更为深刻,愿意主动去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含义,逐渐形成一种高尚的人格品质,提高自己的人生价值观和道德观念,为祖国的发展尽一份小小的力量,让德育工作的进行更顺利。

二、如何创新德育工作,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首先,要让小学生真真切切地去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去领悟这其中的精神。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要牢牢地记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概念文字,还要根据它的精神实质,去社会实践。其次,小学生要养成良好的精神品质,认真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给自己未来的学习生涯做一个详细的规划,不浪费一分一秒的时间。最后,要结合生活实际让小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小学生去生活中感受社会,从小就要好好规划自己的人生,能多给社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养成一种认真、负责的价值观念,让祖国的未来更加光明。

综上所述,创新德育工作,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它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息息相关,需要从小学生开始培养。努力创新德育工作,让学生从小就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形成高尚的思想品德观念,为学生创造和谐美好的学习环境。

篇10

一、小学生德育的重要性

在小学教育教学阶段,对小学生开展德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其重要性主要体现在:其一,它是弘扬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体现。我国新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由24字指导方针构成的。其中“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皆为小学德育的重要内容,因此,从这一角度上来看,实施小学生德育是弘扬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体现。其二,有利于规范小学生的道德品行。例如,德育内容中的诚信,即指教导小学生了解诚实守信的做人基本准则。在网络诈骗时有发生的今天,向小学生灌输这一德育思想尤为重要。因此,开展德育有利于约束小学生的行为。其三,有利于传承我国优秀的德育思想,发扬我国传统美德,帮助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社会观和价值观,促进其将来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奉献于社会。因此,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对小学生开展德育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教师应当对此引起高度重视。

二、如何有效渗透德育内容于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

(一)在Excel表格中培养学生认真负责的学习态度

在小学信息技术教材中Office办公软件的教学课程是信息技术教学中的重点。在进行Excel表格的教学中,笔者发现,部分学生由于缺乏责任意识,往往在表格数据的录入和计算时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数据录入错误后,将直接导致后期的一切数据计算出现错误,如果这一问题出现在学生将来的工作中,那么其对用人单位造成的损失将不可估计。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在教给学生计算机操作技能的同时,还应当重点培养学生认真负责的学习和工作态度,为了学生能够更好地进行信息技术课程的深造,也为了将来能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展现自我的价值。

(二)利用信息技术本身培养学生低碳环保意识

利用信息技术课,还可以向学生很好地灌输低碳环保意识。低碳环保意识在当今污染严重的大背景下具有十分重要的培养意义。教师利用信息技术课将低碳环保意识传递给小学生,小学生再将其传递给学生家长,如此,有效地传递下去。如果人人都能做到低碳环保,那么对于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将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为了有效培养小学生低碳环保意识,教师可以从计算机本身入手,向学生介绍要制造出一台计算机需要用的各种化学材料,当然其中就包涵着一些重金属如计算机的主板就含有铅,在计算机的显示屏幕中也具有铅元素,当一台电脑宣布报废后,需要花费很多的人力和物力来消解这些电子元件,如果随意丢弃将会造成严重的污染,因此,信息技术教师可以向学生灌输良好的低碳环保理念,比如,对电脑进行定期维护,防止过早老化延长其使用寿命,并且将其在宣布报废后及时做出妥善的处理,千万不能随意丢弃,污染环境。

(三)开放互联网络培养学生文明、绿色上网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