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家庭教育现状范文

时间:2024-01-30 17:56:5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村小学家庭教育现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农村小学家庭教育现状

篇1

一、调查的对象与方法

根据本文的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结合相关文献,以及对农村小学家庭教育的初步情况,设计和编制问卷。问卷内容主要涉及:农村小学生家庭教育的背景、农村小学生家庭中对孩子的教育情况、家庭氛围三个部分。于2012年4月对临泽县农村小学生家长进行问卷调查,发出问卷120份,收回问卷113份,有效问卷100份,统计数据由人工统计。其间与家长面对面访谈8次,接受个别访谈的家长共计30人。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 农村小学生家庭背景情况

(二)农村小学生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情况

1.家长对家庭教育的重视程度

据调查,大部分家长都很重视家庭教育,其中有82%的家长常将自己的孩子与其他孩子攀比,对孩子的学习成绩进行攀比的占73%,有4%的家长认为任其自然发展;也有13%的家长认为教育只是学校的事情与自己无关。

2.家庭教育内容方面

据调查,被调查的家长在家庭教育的内容方面侧重点不同。

(1)家庭智育方面,家长对子女的学习成绩的要求在80分以上的分别高达85%,其中分别有45%的农村小学生父母要求子女的学习成绩在90分以上。

(2)家庭劳动教育方面,有20%的家长经常让孩子做家务活或是其他的劳动;有34%的家长偶尔让孩子做家务活或是其他的劳动;有46%的家长不会让孩子做家务活或是其他的劳动。

(3)家庭美育方面,教孩子孝敬长辈,关心长辈的占12%;时常教孩子关心他人,助人为乐的占24%;有64%的家长不注重这方面的教育。

以上可以看出,对农村小学生的家庭美育和家庭劳动教育的重视程度远没达到家庭智育这样的高。

3.家庭教育态度与家庭教育方式方面

调查显示,家长对孩子提出的要求,合理就满足,不合理就不满足占50%,与孩子先分析要求的合理性、再决定是否满足的占49%,无条件满足的只占1%;有25%的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坚持以身作则;当孩子犯了错时,只有25%的家长与孩子分析原因,找自身不足。

(三)农村小学生家庭氛围的情况

调查显示,有56%的家长认为父母和孩子之间缺少共同语言,缺乏沟通;有78%的家长认为孩子自私,什么事都以自我为中心;认为家庭人际关系情况是相处愉快,互相关心的仅占30%。农村小学合校后大多数都有寄宿部,85%的农村小学生都寄宿,在家的时间仅仅为周五晚上至周日下午和寒暑假。

三、农村小学生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通过对农村小学生家庭教育的调查结果分析,发现农村小学生家庭教育存在以下问题:

(一)家庭教育期望过高

据调查结果得知,农村小学生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很高,常将自己的孩子与其他孩子攀比。一般情况下,家长的教育期望的强弱,与子女学业和品德发展水平呈正比例关系。但是,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偏高,这样在教育孩子上可能会只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忽略孩子的兴趣和爱好,培训出来的孩子可能会出现高分低能,或缺乏创造性。

(二)家庭教育内容偏重家庭智育,忽视家庭美育、家庭劳动教育

由调查结果显示,农村小学生家长对孩子的学习成绩要求很高,家庭教育的内容侧重家庭智育。家庭教育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家庭德育、家庭智育、家庭体育、家庭美育和家庭劳动教育。这几方面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但是,对农村小学生的家庭美育、家庭劳动教育和其他方面的重视程度远没达到家庭智育这样高,在农村小学生家庭教育中,这几个方面不是全面发展的。

(三)家庭教育态度与家庭教育方式存在偏差

从调查结果中可以看出,家长在教育孩子时所持的态度与教育方式很不科学,存在偏差。家庭教育是在家庭里、在父母子女之间进行的一种教育工作。家庭教育中的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存在着特殊的血缘关系,家庭不是专门的机构,家长也不是专门的教育工作者,家长在教养方式和行为上存在的一些偏差,会背离正确的教育原则,达不到预期的教育效果,甚至违背家庭教育的初衷而彻底失败。

(四)亲子沟通时间少,家庭氛围不和谐

由调查结果可知,农村小学生家庭中亲子关系不融洽,亲子沟通时间少,家庭氛围不和谐。亲子沟通是维持健康的亲子关系,营造良好的家庭内部氛围的必要保障。但是,农村小学生家庭中亲子沟通出现了重重障碍,严重影响家庭氛围。

四、应对当前农村小学生家庭教育问题的建议

针对农村小学生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和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解决这些问题。

(一)积极举办家长学校,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成才观

家长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科学、系统的教育好孩子,应该积极参加家教方面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探索,了解少年儿童心理发育特点和教育规律,树立正确的成才观,老师可以利用业余时间对农村小学生家庭进行家访,了解小学生家庭教育的基本情况,向农村小学生家长宣传最新的家庭教育资讯,并适时地帮助他们解决家庭教育方面存在的困惑。老师与家长要保持经常性联系,及时对家长进行科学家教主题培训活动,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成才观,积极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二)树立全面发展的家庭教育观,加强家庭美育、家庭劳动教育

家庭教育目的是进行家庭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家庭教育期望则是家庭教育目的的反映。只有家长拥有正确的家庭教育目的观,在家庭教育内容、方法等方面才有可能合理。前面提到,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家庭教育内容偏重家庭智育,忽视家庭美育、家庭劳动教育。以目前临泽县农村小学生家庭教育的实际情况来看,树立全面发展的家庭教育目的观还是可行的。

(三)运用科学的家庭教育态度与教育方式

上文提到,农村小学生家长在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时家庭教育态度与家庭教育方式存在偏差。我们知道家长家庭教育的过程中,专制型、放任型的教养方式是行不通的,这样只会导致亲子间发生冲突。因此,农村小学生家庭教育要获得成功,就必须采用科学的、民主的家庭教养方式、方法。[5]

篇2

【关键词】农村小学 家长会 创新模式 学生发展

一、农村小学家长会现状的反思

在农村小学中,一直以来,传统的家长会,会议目的太单一,会议场面太严肃,家长只有"听"的义务,没有"说"的权利,家长俨然成了会议内容的"通讯员"、"传达员"。由于农村小学家长受教育水平有限,在家长会中出现了这样的怪现象:校长是"大家长",班主任是"第一家长",各科任教师是"第二家长",成绩单是不发言的"权威家长",学生的家长只是"通讯家长"--父母负责将校方的信息传递给孩子。这种分析很耐人寻味。

首先,从家长会现状看,家长会总是在考试后举行,家长会成了教师与家长之间有关学生成绩的通报会,在学生的"魔鬼词典"里,家长会的诠释就是"今夜有暴风雪",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家长会往往被开成了"批判会"。

其次,从家庭教育现状看,随着时代的发展,家长对于家庭教育普遍感到茫然和困惑。农村小学中,其中绝大部分孩子来自农村,父母又缺乏家庭教育的知识,加之近年来留守儿童的增多,父母疏于对孩子的管教,使得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严重脱节。同时,对于孩子的教育问题,部分家长还存在一定误区,认为把孩子送到学校,就万事大吉,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老师的事,寄所有希望于学校教育。

二、创新家长会模式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作为新时期教育工作者应当更新观念,积极探索新时期家长会召开模式。其实,家长会只有开得有生机、活泼、创新,才会有利于教师与家长、学生的相互交流与协作,有利于孩子们身心健康发展。

(一)"倾情交流"式家长会,让家长们感到真诚

新的形式取决于新的观念--家长应是教师的合作伙伴。在新的观念下,家长会可以成为一座心与心之间的桥。尊重、平等、合作,体现在家长会的全过程中。家长会让孩子参与其中,最能提高家长会的质量和效益,可避免传统家长会的盲目性。因为,召开家长会的最终目的,无非是想更好地教育孩子成人成才。家长与自己的孩子坐在同一位置,教室要布置得温馨,让孩子为家长准备好一杯水,家长到来时,孩子见面礼便是"爸爸(妈妈),您辛苦了",向家长介绍本班的同学、本班近期发生的好人趣事、近期学习情况等,使家长一到来,便进入了一种颇具亲情的氛围中。学生成绩差,家长往往容易失去信心。针对这种情况,我曾设计了主题为《让理想展翅飞翔》的家长会。家长会之前首先开展了一项"盲行"活动:家长把眼睛蒙上,由不相识的学生搀扶着走一段路,搀扶过程中不能说话,只能用肢体语言。一段盲行,家长们体验了在黑暗中的无助心态和被搀扶行走的信任与依靠感,学生们则感受到了搀扶的艰难。大家认识到,目前学习成绩差的孩子就像在黑暗中行走,特别需要亲人的扶助,而家长帮助孩子就像是搀扶盲人在漫漫长路中行走,孩子和家长双方都要互相体谅。这次家长会召开后不仅促动了家长增强信心,担负起自己的责任帮助扶持好成绩困难学生,更重要的是促进学生和家长之间亲密交流。

(二)"现场领奖"式家长会,让家长们感到自豪

这种现场领奖式家长会适宜定期召开。一般在每学期期中或期末举行。班主任可在开会前两天,让全班学生共同拟定"评价标准"。如,奖励学习中有创新意识的学生;奖励集体荣誉感的学生;奖励学习自觉性高的学生;奖励进步大的学生;奖励多才多艺的学生等等。家长会当天,可让孩子和父母坐在一起。由几个学生主持人给同学们颁奖。如"你活泼开朗;幽默机警,给全班同学带来了欢笑";"你的成绩很好,但你的乐于助人更令人难忘"等。全班每个学生和他们的家长都有从台下走到台上的机会。主持人将写满了全班师生共同认定的评价书和奖状交给家长,再由家长亲自交到自己孩子手中,拿到奖状的孩子将十分感动。也可根据情况,让学生和家长自己到讲台上发言。家长、学生、教师坐在一起抛弃升学、成绩的重负,放松心情,放飞心灵。我班级学生家庭教育分化明显,有些家长只顾自己的生计奔波,而忽视对学生思想道德品质教育。我请班里一些在家庭教育比较成功的家长联系实际,现身说法展示自己教育孩子的成功做法和经验;让谈经验的家长展示孩子的作品、图画、成长记录、特长等,让成功学生展示自己才华。

(三)"网络"式家长会,让家长们感到自由

随着时代的进步,网络也已在农村近乎普及,我调查过班级有近四分之三的家庭有电脑,这就为召开"网络"式家长会提供了必备的条件。"网络"式家长会可避免传统家长会的盲目性、单调性与严肃性,还给家长们自由。这就是"网络"式家长会特点。因为是网络家长会,家长在自己家中就可以参加,大大提高了出席率。平常的家长会一个人发言,其他人只能听着。网络就不同了,可以几个人同时发言,可以同时收到发言内容,在没有延长会议时间的前提下,给更多的家长表达观点的机会,还使家长在相同时间内大大增加了获取的信息量。虽然每个人都想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人才,培养成精英,这个目标是相同的。在网上,可以真实地表达家长自己的想法,即使自己的发言会受到其他家长的批评,家长也会从这些批评中明白自己错在哪儿,多听不同的观点有利于家长教育孩子水平的提高。如果让那些优秀家长总结出自己在教育孩子的成功经验,通过网络家长会来向其他存在着困惑的家长进行汇报交流,相信一定会受到其他家长的欢迎,也给优秀家长们提供展示机会,促使其在今后家庭教育中主动地思考,必定会有更多直接有效的教育方法呈现,给其他家长们参考学习借鉴。要想"网络家长会"开得成功,设定恰当的时间非常重要。例如在期末复习这段时间召开,除告知家长有关考试、放假的时间外,还请任课老师针对各科复习情况与家长们交流,这样可以是几乎所有的家长都很关注,积极参与。

(四)"专家讲座"式家长会,让家长及时充电

从目前农村小学家庭教育现状看,不少家长根本没有接触过心理学、教育学,在家庭教育中有时候家长的知识更新难以赶上学生,平时很难与孩子有共同语言,难以沟通交流。他们关注的焦点往往是孩子的成绩,忽视了孩子的心理需求、情感需要。请研究家庭教育的专家来校讲学,也可以由教师利用学校的多媒体平台,为家长播放家教专家们的视频讲座。会上,由这些专家向广大家长传播先进的家庭教育观念,并结合翔实的案例,为大家提供家庭教育中实用的方法,提出一些教育孩子的建议,号召家长关注孩子的学习生活,关注他们的身心健康,在各方面做孩子的榜样。通过学习和交流,家长们可以获得许多具有参照性、可操作性的家庭教育方法,从中对如何科学教育孩子,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受到启发,形成共识,及时走出自己在家庭教育中的误区,加强与学校的沟通,加强与孩子的沟通,为孩子的健康、和谐地成长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篇3

一、农村家庭教育的现状

分析农村家庭教育的现状是解决农村家庭教育问题的关键。本文的研究基于2007年7月20日至2007年8月1日对安徽省宿松县五里中学,长铺中学,响堂小学部分学生、家长及老师进行的随机调研结果。此次调研的326个样本中,家长102人,学生224人。学生中男女比例为5:4,其中高中阶段的平均年龄为15.4岁,初中阶段为12.2岁,小学阶段为9.3岁,学生样本在个教育阶段即高中、初中、小学的所占比例分别是2:3:3,在访谈的家长样本中,其中父母83人,其他家庭成员19人。

(一)家庭教育目标——跳出农门

调查结果显示几乎所有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通过学习走出农村,在这些家庭中48%是核心家庭,“农村生活太苦,农民太累”,“考大学,赚大钱”,城市中优越的生活环境和较好的发展机遇成了孩子学习的最终目标。调查显示,92.1%的家长希望子女能跳出农门走进城市,“城市最优化”成为不变的主题,有的父母为了让孩子过早的感受城市的优越性,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想方设法将孩子送入城市的私立学校。根据孩子自身的条件在家庭教育过程中为他们确立一个正确的教育目标,这是做好农村家庭教育工作首应解决的问题。

(二)家庭教育主题——配合文化教育

调查结果显示,现阶段农村高中生的父母大多出生在60年代,由于特殊历史环境的影响,他们整体的文化素质水平较低,有将近一半的父母只有小学文化水平,可想而知他们根本无法在孩子的学习过程中给予孩子必要的帮助;而对于初中生和小学生而言,父母已有的知识以无法满足孩子的需要。现在农村中的许多父母已认识到在科学技术水平日新月异的今日知识的重要性,并努力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成为他们的弥补措施,有89.2%的家长确定不会占用孩子的学习时间,有57%的父母不要求自己的孩子干农活,有58.8%的父母支持孩子在假期上辅导班,37.2%的学生曾经有过或现在有自己的家教老师,家庭教育中智力投资增加了,孩子课余辅导的质量提高了。但相对之下,孩子的学习负担也随之加重了,学校减负,父母加压,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之下的孩子难免会出现厌学、逃学现象。知识爆炸的时代家长们感到了没有知识的压力,高强度的学习负担下孩子也感到学习的压力,如何在二者之间寻找适度的平衡迫在眉睫。

(三)母亲在家庭教育中的影响及地位

根据美国之音(VOA)、英国广播公司(BBC)和英国医学杂志等权威媒体及学术期刊的最新报道推知,母亲的文化水平直接关系到孩子的胎教问题。首先,文盲的母亲无从得知胎教的意义和方法。其次,低文化水平的母亲不能给与胎儿良好的语言环境,须知母亲说话的语气和内容都会影响孩子以后的语言教养。家庭教育过程中父母双方对子女有教育的责任和义务,许多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指出母亲对孩子有着全面持久而深刻的影响。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专家研究表明,母亲的素质对孩子的十二项主要心理品质能够产生全面的影响。

调查结果显示在占12%的文盲和半文盲家庭中女性的文盲率为67%,调查的所有母亲样本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占到总人数的80.8%,而小学文化程度占绝大部分比例。随着中国城乡差距的不断扩大,许多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务工,在转移的劳动力中男性占大多数,家庭教育的重任自然落在了女性的身上,照顾家庭、干农活、教育孩子等家庭负担一下子全落到她们的身上。母亲还须面对强大的压力,一方面必然导致孩子无法接受良好的胎教及出生后的家庭教育;另一方面也进一步强化了妇女对自身所属社会地位和社会角色的认同,许多女性的重男轻女观念比男性更加强烈,这样的角色期望与角色认同的理念必然会对家庭教育产生负面的影响。

(四)对新事物的认知落差

现代社会报刊、网络铺天盖地,新文化、新知识层出不穷,易于接受外部新鲜事物的孩子由于自身认知能力的局限难免会出现错误,而对于外部新鲜事物本身就接受比较慢的农村父母们,他们也难以帮助孩子真确认清它们的本质,不免在家庭成员的之间双向学习过程之中出现子女对长辈们的误导,从而给家庭教育带来许多麻烦甚至失误。以网络为例,调查结果显示有66.1%的父母知道网络但并没有亲自用过,只有19.6%的父母表示自己曾经接触过网络,对一般的网络知识略有所知,还有13.3%的父母竟对网络一无所知。

(五)攀比——学习方向误导动力

家长相聚,谈话的主题之一就是孩子的学习,有的家长把分数和在班级或学校之中的排名作为判断孩子学习的唯一标准,这不仅加大了孩子的学习压力而且会误导孩子的学习方向,扼制孩子兴趣的培养和特长的发挥。

调查结果显示,有65.1%的家长对孩子考试的成绩非常重视或重视,在望子成龙心理的驱使下有许多的家长用经济手段作为孩子学习的动力,孩子的学习成绩直接与经济利益挂钩,这无疑会加重家庭的负担。

(六)农村学校无奈的双重角色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两者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学校教育是个体接受正规教育的开始,个体在接受学校规范教育的同时,家庭教育仍时刻伴随着个人的成长,让孩子“学会做人”这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共同的奋斗目标,如果二者能够很好的配合,必然对个人的成长起到促进作用。但遗憾的是,农村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似乎责任不清,一方面教师承担着学校教育的义务,另一方面农村的家长们又将家庭教育的部分职能推脱给学校,许多父母认为学校应当对孩子的成长负全责,学校一身挑两担,扮演双重的角色。

调查结果显示,当孩子犯错误后有46.8%的家长选择了立即向老师寻求帮助。帮助父母教育孩子这是老师的职责,许多老师反映有些农村家长将孩子送进学校时好像将孩子的教育权全部移交给了老师,家长对老师的信任有利于学校与家长联合起来对孩子因材施教,但农村家长对老师信任的前提值得深思。近年来随着农村进城打工浪潮的不断兴起,许多的农村家长常年在外打工根本没时间教育孩子,而对孩子的教育长辈们的教育理念又无法满足孩子成长的需要,学校就成了他们的求救站。除此之外许多家长还认为“我们把孩子送进学校,交了学费学校应该对孩子的全部负责”,“管孩子这是老师的义务”。

农村学校作为遍布城乡基层的公共机构,在培养孩子的同时还承担着面向广大农民传播先进文化和科学技术,提高农民劳动技能和创造能力的重要任务。向孩子传授科学文化知识,保证孩子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这是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但真正要使孩子学会做人,这仅仅靠学校教育是难以完成的,家庭教育有着其它教育形态无法弥补的内容,学校如何通过提高家长的文化认识水平来引导孩子的成长,这是提高农村教育水平的重要条件。实质上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在教育的内容上不应该有十分明显的界限,而且在现实生活中应尝试着将两者结合,建立起家庭、学校和社会相结合的教育网络。

二、改进农村家庭教育对策

目前中国农村15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不足7年,与城市平均水平相差近3年。在15—64岁的农村劳动力人口中,受过大专以上教育的不足1%,比城市低13个百分点。全国有8500万文盲半文盲,3/4以上集中在西部农村、少数民族地区和国家级贫困县。在这些地区许多父母的文化素质水平较低,面对现在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他们已亲身体会到了知识的重要性,他们开始尊重知识,注重德行,试图通过自己最大的努力使自己的子女能够德才兼备,但是由于受客观环境——家庭教育观念及主观因素——文化水平较低的局限以至他们蹊径难寻。结合本次调查的实际及我国部分地区在家庭教育方面取得的经验,文章尝试提出以下建议:

(一)改变农村教育教学环境

通过学校教育来引导家庭教育的正确方向。2001年《中国统计年鉴》公布数,1993年全国城市小学生的人均经费为476.1元,农村为250.4元,差距为1.9倍。到1999年,两者的差距扩大到3.1倍,绝对金额分1492.2元:476.1元。李岚清曾在回答中国青年报记者关于中国农村基础教育问题时指出。从1995年开始到‘十五’期间,仅中央财政就安排了89亿元,加上地方配套资金共198亿元,实施了两期“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2001年至2002年,中央财政投入30亿元,用于实施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今后还将继续投入专项资金支持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计划在4年内解决农村中小学危房问题。中央财政还拨款3.64亿元,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2002年示范试点项目”,2002年以后将进一步加大投入,缩小农村与城市教育的差距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步骤。

(二)鼓励农村兴办儿童教育机构

相对延长学校正规化教育的时间,可以暂时缓解父母家庭教育知识贫乏的压力。但现存农村幼儿园布局分散、规模小、效益低、职责不清、管理不顺。先进的教育信息得不到共享,教育资源浪费严重。建立适应农村学前教育现代化需要的办园新体制,更好地推进幼儿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农村幼儿园质量,为农村幼儿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建立家长教育培训机构

在学校中建立家长学校,通过专业的学校社会工作者向家长传授正确的家庭教育信息,用学校和学生的“文明”带动家庭和家长的“文明”建设。学校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家长会、家访、家庭教育咨询等形式展开工作,主要工作目标应包括帮助家长树立“为国教子”的家庭教育观念;通过定期的培训来提高父母在子女成长方面所需的基本知识;提出关于家庭教育的建议,并且组织学生和班主任对家长的家庭教育进行评比;加强家长与子女之间的交流,比如组织学生给父母写信,让学生对家长的不良行有正确认识,向家长提出合理的建议;使家长认清现在的教育及就业现状;对孩子加强“三农”教育,使他们真正认识自己所处的环境,变不利为动力。

(四)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妇女联合会的作用

有计划、有步骤的对当地妇女进行家庭教育方面的指导,转变她们的观念,改变她们对固有的、不正确的社会地位和社会角色的认同,从而充分发挥妇女在家庭教育中作用。

(五)文化反哺——“我来教教父母”

家庭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一个互动的过程,是家长与孩子之间相互学习,相互影响的过程,施教与受教育者之间应冲破传统的“家长改造制”模式的局限,这样才有利于教育双方的沟通,寻找合适的教育手段和教育模式。

调查显示,有77%的学生表示当自己的父母与他们的观点出现分歧时或生活中遇到什么不懂的问题时,他们愿意向自己的父母耐心的解释或与父母商讨,而大部分的父母也能接受孩子的意见。家庭教育过程中的相互学习,一方面有利于农村父母自身文化素质的提高,另一方面也有利于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沟通。

(六)采用“示范性教育”与“规范性教育”相结合的方法

学校可邀请家庭教育比较成功的家长与其他家长分享教育成功的经验;学校不断规范家访制度,改变以往班主任负责制的固定模式,由专业的学校社工人员对学生家长进行帮助,建立家庭教育档案,定期回访,及时评估;开设家庭教育热线,方便家长进行随时咨询。

篇4

关键词:小学生流失 教育公平 控流措施

教育公平是一定社会给予全体社会成员自由、平等地选择和分享公共教育资源的一种权利和发展状态。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义务教育阶段免费制的全面推行,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已不再为上不起学而发愁。然而,农村小学生流失却出现新的趋势和特点:农村一般村小学的学生流失量增大,而镇中心小学却因为生源过多而不堪负荷。学生流失是农村小学面临的一大难题,不断攀高的学生流失率既是学区内不同学校之间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同一学校内教育过程中学生享有教育条件不均等的结果,也是学生学业成功机会不均等的典型标志。要控制学生流失,就要分析学生流失现象背后的深层原因,找出相应的解决方法,才能真正解决这一问题。

一、调查情况介绍

本次调查以福建省X县J镇农村小学为研究对象,对J镇所有在校小学生以及校长、教师,采用抽样调查,通过自愿填写的形式对该镇农村三届小学生流失现状及其成因进行分析。笔者联系了35位流失学生及其父母,通过电话或面对面的方式对他们进行了访谈。为能更深入了解情况,笔者在访谈这35位学生及家长的基础上,对J镇三所小学的在校生进行问卷调查。针对小学生的知识层次及阅读能力,保证问卷的完成质量,此次问卷的被试包括小学四、五、六年级学生,低年级学生以个别访谈为主。

二、农村小学生流失原因分析

笔者从教育公平的角度,以J镇的实地调查为例,从教育机会和教育过程两个方面力求找出农村小学生流失现象背后的原因。

(一)教育机会的不平等――学生流失的客观条件

我国在城乡二元制结构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下,形成 “城市中心”的价值取向,而忽视地区差别和城乡差别。相关教育部门在资源配置上,实行城乡不同的标准,农村得到的教育资源非常有限,远远无法满足农村人口接受优质教育的需求。农村学龄儿童无法接受优质教育,这种教育机会上的不公平是造成农村小学生流失严重的客观条件:

1.教师数量不足。在所调查的农村小学中,其中G小学有学生210人,共有教师13人,年龄在50岁以上的有6人,大专学历5人。该县小学的教师是按照各个学区划分,根据各个学校的学生人数进行分配,然而今年没有新教师愿意前往就职,部分达到退休年龄的教师不得不坚守在岗位上;而在J镇中心小学,有学生1600人,只有教师86人。

2.农村教师整体素养有待提高。农村师资队伍中约31万名教师未达到国家规定合格学历,小学教师年龄老化现象严重、小学教师中高级职称比例偏低,教师编制制度和农村教师补充机制不适应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其中G小学仅有的13名教师中,有7人为高级教师,5人有大专学历。

3.农村小学教师待遇不高,发展空间不大。镇中心小学的教师待遇由于农村小学,同时镇中心小学的各种教学设备更齐全。农村小学教师待遇和生活水平偏低,导致部分优秀的教师流向了县城或者待遇优厚的民办学校。

4.教育经费不足、办学条件差。教育经费投入不足一直是农村教育的一个痼疾。目前,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实行“村办小学”、“乡办初中”、“县办高中”的办学模式以及相应的教育教学经费分别由乡、镇和县支付。由于学校办学经费缺口较大,很多农村学校资料没法购买,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无法参加。学校的教学设备无法更新、校园美化绿化、卫生安全设施等都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5.家庭教育资源匮乏。孩子是父母的未来,是家庭的未来,绝大多数的家庭有着重视子女教育共识。在农村家庭,父母同样有这样的意识,但是由于诸多因素的限制,农村子女的家庭教育中,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在所调查的农村小学中,32.22%的父亲长期在外地打工,同时有15.22%的家长双方长期在外地,仅48.9%的父母均在学生身边。其中一周之内询问子女学习情况,每天都问占38%,经常询问的占20.7%,偶尔询问的占23.9%,几乎不过问的15.22%。

(二)学校教育过程的不平等――学生流失的“催化剂”

学校教育是以课堂教学为主,课堂教学的公平与否直接反映了教育公平的程度。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是教师,一个班级的学生能否享有均等的教育机会,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素质。由于素质、能力水平的影响和限制,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经常不能给予家庭背景、智力水平及个性不同的学生以平等对待。该镇G小学这种不公平主要表现在学生座位的安排上和上课的提问当中,19.6%的学生认为“任课老师都是公平的对待每一个学生”,41.3%的学生认为“大部分任课老师公平”,29.4%的学生认为“少部分任课老师公平”,还有9.7%的学生认为“任课老师都不公平”。

三、控流措施

农村小学教育质量偏低,义务教育阶段后教育资源匮乏,加之近两年大学生就业困难,教育效益滞后性的特点,降低了教育在农民心中的威望,农民对子女接受教育的积极性不高。笔者在自己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以下几点可能性的建议。

(一)加大农村教育投入,改善农村办学条件

加大农村教育投入,改善农村办学条件,努力缩小城乡之间的教育差距,是控流的物质保障。教育部门要合理分配有效的资源,在分配教育资源时,要遵循平等、对等、补差的原则。X县近年来经济有了较快的发展,但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不足。针对这种情况,笔者认为可采取以下措施:

1.建立县级农村义务教育投入监督机制。《国务院关于深化农村义务教育保障机制改革的通知》中规定,从2006年春季开始,国家逐步实施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按照‘明确各级责任,中央地方共担,加大财政投入,提高保障水平,分步组织实施’的基本原则,逐步将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建立中央和地方分项目、按比例分担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建立规范的县级农村义务教育投入监督机制,对县、乡(镇)的教育投入行为实施全程监督,为农村教育投入提供机制保障。”

2.农村小学资源共享,提高办学规模效益。城乡、中心校和一般村小之间各个学校的教学资源存在较大的差距。县教育部门需根据实际情况,重新组织分配资源,合理调整规划学校布局,提高教育质量,以满足全县、全镇农村小学教育的需要。各乡镇应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最大限度地优化和整合教育资源,进一步改善农村小学办学条件。可实行各个学校之间教育资源共享,轮流使用先进的教学设备。

(二)优化农村师资队伍,保障教师权益

教师是影响教育发展的核心要素之一。教师的专业知识素养对学生的学习、生活都有重要影响。优秀的学生和优秀的教师是分不开的,同样学生的大量流失和教师是分不开的。因此,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爱岗敬业的农村小学教师队伍是解决学生流失问题的途径之一。

1.促进城乡教师流动。在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由教育行政部门调配教师的方式,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优质师资互动和共享。因此,要解决农村师资量少质低的问题,首先必须破除妨碍农村教师整体素质提高的体制。 建立城乡教师流动机制,是合理配置城乡教师资源、提高农村教育质量的一种重要手段。

2.适当提高农村教师待遇,激励更多优秀教师到农村教育一线去。由于城乡、区域内经济发展差异,同一乡镇里,农村小学教师福利薪酬低于城镇教师。笔者认为,在保证教师基本工资按时按量发放的同时,乡镇财政还应该设立专款以确保农村教师的岗位津贴、农村教师的额外补贴能够足额发放。

(三)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紧密结合

针对J镇农村小学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联系不够紧密,社会教育相对薄弱的现状,笔者认为,重视对农村小学生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如何紧密结合,应当重视和改进家庭教育,加强家庭教育知识的宣传和普及,形成教育合力至关重要。

1、明确家长职责。应使农村家长在思想上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父母对子女教育认识受到其自身的经历、知识、受教育程度等方面的限制,其观念仍存在一定的误区。学校可在开学报名时与学生家长及时建立有效的联系机制。一方面可了解子女在校的学习状况,另一方面,可通过学校加强对家庭教育的指导。

2、加强社区、村委会建设,充分发挥社区、村委会在农村教育中的作用。只有建设期和谐融洽的社区环境和良好的文化氛围,才能为社区教育功能的积极体现、家庭教育功能的最大发挥以及学校教育功能的眼神提供可能。 社区、村委会可充分挖掘当地的教育资源,由村干部、退休老教师、老党员、学校教师等共同组成一个校村携手的教育网络,承担起那些父母在外工作的学生的校外管理工作。

篇5

一、分析现状,调查夯实“爱心家教指导”的基础

为了较全面地掌握我校学生家庭教育现状,几年来,我们先后发放各类问卷调查20余次,组织各类家长座谈10余次,为全校学生建立了档案信息卡,开展近500人次的“爱心家访”。经过深入分析认为,家庭教育的症结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学校层面。(1)指导思想上淡薄。教师因忙于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而无暇顾及家庭教育指导,客观造成思想上的淡薄。(2)组织制度上疏漏。学校工作千头万绪,而家庭教育指导工作则是众多工作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易敷衍了事。(3)操作层面上无序。因种种客观条件的制约,家教指导工作没有规范的操作模式,只是“零打碎敲”式的,且形式较为单一(如几个讲座)。(4)指导内容上滞后。眼下小学家庭教育指导没有系统的指导内容或针对性不强,因而导致指导上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也难免出现指导上的“盲点”。

2.家长层面。(1)责任意识淡薄。农村学生家长文化程度偏低,较市区有较大差异。(2)生活现状无奈。因农村生活水平偏低,不少家长只能靠外出打工维持生计,如果指导工作不能有的放矢则指导效果甚微。(3)教育观念陈旧。不少家庭重养轻教、重智轻德、重身体健康轻心理健康等,对科学育儿知识知之甚少,不少言行有悖于教育规律和学生的生长规律。(4)家教方法不当。或溺爱放纵、或粗暴打骂、或放任自流,导致问题学生的出现。

3.学区层面。(1)居住环境多变。因目前不少家长为独生子女,因此一户双居、一户多居者为数不少,管教者教育思想、观念、方法的不一致削弱了家庭教育的力量。(2)家庭发展失衡。随着本地的开发,社会人员结构的重构拉大了家庭间的距离,加重了家教水平的两极分化。

综合分析以上现状后,我们认为:全校有900个不同的孩子,有900个不同的家庭,自然也有900种迥然相异的家庭教育。对孩子最好的教育是“因材施教”,对家庭教育最好的指导,也应该是“因家施导”,分层分类。

二、分层分类,科研保障“爱心家教指导”的实效

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特点,是我们开展家教指导研究的有效科学依据。

1.开展分层推进,体现序列性

对于孩子共性的问题,开展“五进”指导,即:“健康进家庭”、“安全进家庭”、“法制进家庭”、“学习进家庭”和“诚信进家庭”的指导。对于同一年龄层次学生家庭教育的普遍问题,我们遵循小学生身心特点和认知特点,将小学五个年级划分为五个层次分别开展指导工作(详细内容见附表)。在正确把握各层面家教指导重点的同时,注重各层面内容的内在联系,并在整体框架内合理调配,避免出现重复指导和指导上的“盲点”,整体规划、统筹安排、全面实施、分层推进。

分层指导的主要实施途径:一是利用家长学校,由各级部分管领导负责,或邀请专家进行讲座,或结合案例进行剖析,或同年龄段家长研讨交流;二是充分利用我校自编的《翠竹月报》。《翠竹月报》紧紧结合我校“经典文化教育”特色,每月一期、每期分一至五年级五版,向家长公布本月必读书目、必须养成的礼仪习惯等,提出督促孩子读书与养成好习惯的家教方法,使家长紧跟学校教育步伐,以合力打造优质教育。

2.实施分类指导,体现针对性

在把握整个面上指导工作的同时,我们认真分析了指导对象的特殊性,并创造性地开展了系列指导工作。

(1)针对不同家庭特征的分类指导。按家庭特征分类,学生家庭大致可分为:隔代抚养型、特殊结构型、(单亲、离异)、经济困难型、务工流动型、正常型等类别。根据学生特点,又可以分为学困生家庭、学优生家庭、习惯偏差生家庭、特长生家庭、残疾生家庭等。我们的指导途径是:

①专题研讨,让指导贴近每一类家庭。对于有共性问题的家庭,我们以“班际联动”“校际联动”的形式,打破班级、级部的限制,将家长邀请到校开展专题研讨。如,针对学困生,我们开展的“科学指导学习”为主题的专题研讨;针对单亲家庭,我们邀请404医院贾玲大夫坐诊的个例诊断式家长会;针对行为习惯偏差生,我们请有经验的老班主任支招的案例指导家长会……由于针对性强,专题研讨得到了家长的热烈欢迎。

篇6

【关键词】方法研究 护生管理 家校合作

中职卫校护生基本为女性,大都为初中应届毕业生,属未成年人,社会经验不足、自我定位模糊、独立生活能力较差、与人沟通能力欠缺等构成了中职卫校护生的基本特点。

学生进入卫校后,由于学生远离家庭,家长管理鞭长莫及,造成中小学教育比较完善的家校合作管理模式突然失衡,对学生教育和管理的压力全部倾向校方。如何找到新的家校合作管理模式的平衡点,如何使学生家长的管理得到有效的延伸,以下是我校近年来对家校合作在中职护生管理中的一些方法及其研究,现试述如下:

1中职护生管理与中小学教育的家校合作比较

由于中职护生远离家庭,学生与学校彼此缺乏了解,同样的家校合作,中职与中小学却差异甚大,这全是学生就读环境和条件使然。

1.1 家校合作在中小学教育中的优势

学生就读中、小学时,学生就在家长“眼皮底下”,家长的教育使得上劲,家长教育在中小学家校合作的管理模式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由于家校联系便利,家校合作的表现形式也多样化,如家访、家长会、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甚至于家长可以参与到学校的部分管理中来。所以在中小学,家长的教育很具有针对性、具有个性和时效性,家校合作的管理模式更易趋于完善。

1.2家校合作在中职护生管理中的欠缺

由于中职护生的远离家庭,远离家长教育,学校与学生、学校与家长缺乏了解,使得家校合作在中职护生管理中存在以下欠缺:

1.2.1家庭教育严重淡化

我国公办的中等职业卫校基本分布在地级市以上城市。据我校近三届护理专业学生生源调查分析显示,来自县城及农村的学生占全校生源总数的 91%,故学生进入卫校后,绝大部分学生远离家庭,远离家长,家庭教育被严重淡化。

1.2.2 条件和环境的迁移

学生进入卫校后,远离家庭,中学时期的家校合作管理模式也已淡出,其生活、学习、管理的条件和环境均发生重大迁移,学生与学校彼此缺乏了解,学校与家长沟通困难。

1.2.3 毕业实习的管理“盲区”

中职护生在校学习两年后,便要到教学医院进行为期一年的毕业实习,此时,学生不仅远离家庭,又要离开学校,而学生与医院缺乏了解,医院也无法与家长沟通,学生管理又陷入到一个新的盲区。

2家庭对中职护生的影响

众多的家长心态、不同的家庭、不同的家长结构,均对中职护生的在校学习和管理产生诸多影响。

2.1家长心态对中职护生的影响

经过多年来与学生及家长的接触和了解,总结出在孩子进入卫校后,以下家长的心态对中职护生的管理均产生很大的影响。

2.1.1特别关注

大部分家长有这种心态,特别关注孩子的教育及成长,不习惯孩子离开自己的视野,欲延续以往那种孩子在身边的管教,无奈孩子远离家庭,有劲使不上,因而千叮嘱,万嘱咐小孩在在外要认真读书,别出任何差错,并要求学校从严管教。这部分学生大都比较听话,易接受学校管理,家长也较配合。

2.1.2 全盘托付

这部分家长的心态多是以往的家庭教育缺失所致,或父母长期在外打工,跟随老人,属“留守少年”,家庭教育欠缺,随着孩子的离开,老人如释重负;或小孩以往相当调皮,家长一直无法管教,有甚者直言,家庭教育已失败,不指望小孩成才,只求小孩在校能安然度过少年期和青年早期的所谓“危险年龄期”,这类家长欲把对孩子的教育全盘托付给学校。由于家庭教育不完全,易造就孩子的沟通障碍或任性的性格。

2.1.3顺其自然

这类心态的家长大都认为子女“不争气”,没有考上重点高中,又无特殊专长,把孩子送入卫校学习,任其发展,顺其自然,家庭教育被淡化。学生入校后,想要“争口气”证明自己,但又不知如何“争气”,小心翼翼,不愿出事,更怕出事,在心理上形成较大压力。

2.2家庭结构对中职护生的影响

家庭子女的多少,单亲或离异家长的家庭,其家庭教育均对中职护生的管理产生直接影响。

2.2.1多子女家庭

多子女家庭的学生大都来自农村,这类家庭的家长大都有重男轻女的思想,举全家之力培养男孩,疏于对女孩的管教,女孩的家中地位无意识的被削弱。

2.2.2单亲或离异家庭

单亲或离异家庭的家长,大都较年青,或各自重新组建家庭,因而无暇顾及与前夫(妻)所生小孩的管教,有的托付给老人扶养,亲情的淡化和(或)经济的短缺直接影响到小孩的心理、生活和学习。

多子女家庭、单亲或离异家庭的家长对子女的关注度多数会大打折扣,家长的管教不同程度的被削弱,这类学生由于入校前在家庭的重视度被弱化,缺少,有自卑感,因而学生在入校后大都比较孤僻,不愿主动沟通,学习和生活中都缺乏热情。

3家校合作在中职护生管理中的体现

3.1家校合作的意义

由于中职护生远离家庭,家长管教“鞭长莫及”,学生与学校、学校与家长缺乏了解,加上中职护生的自身特点,寻求家校合作对中职护生的管理显得尤其重要,家庭教育仍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要相互配合,况且希望自己的孩子或自己的学生能够得到很好的教育、成为社会上的有用之人是家长和学校的共同愿望。家长教育是有针对性的、有个性的教育,学校教育是家庭教育的补充和完善,因而强化家校合作对中职护生的管理是有坚实基础的,是完全可行的。

篇7

【摘要】家校合作一直是基础教育尤其是小学段关心的重要话题。“家长签字”已成为学校促进家长对学生教育与监管的重要策略。这种方式是否能够达到真正意义上以生为本的家校合作?文章通过问卷调查与访谈等方式,分析了当今小学家校合作的现状与困境,并提出了“家长需转变教育观念”、“提高家庭教育水平”和“拓展家校合作渠道”等建议。

关键词 家长签字;家校合作

中图分类号:G6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5)21-0031-03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4年江苏省大学生实践创新计划训练重点项目“当今小学家校合作的误区与对策探析——以“家长签字”为例(课题编号:201411460020Y)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问题的提出】

关于“家校合作”,许多教育学者从学校和家庭的各自优势和局限性出发,从理论上探讨了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是如何相互配合,以达到两者之间的功能互补,最终达到实现教育最大合力的目标。美国教育家杜威分析了家长的文化程度和家庭的经济收入对儿童受教育程度的影响。在家校合作的关系中,大多数学者都认为学校应当领导家庭,学校教育在家校合作中起主导作用。这些研究大多是指出家庭教育存在的种种教育问题,让学校做出相应地调整,以取得家庭对学校教育工作的配合等。这些观点与利斯曼提出的“家庭教育缺失论”不谋而合:家长本身是造成家校合作不利问题的因素。

可是,家庭教育真的只是学校教育的附属品吗?美国著名学者ShannonBloomstran提出了“三角哲学”,他认为学校是一个三角形组成的,三角形的三个角就是教师、家长和学生、任何一边出了问题这个三角形都会垮掉。为了能使这个“三角形”稳定,要加强家校合作,通过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合作,形成一股大的教育合力,构建家校教育共同体,帮助学生健康成长。

基于以上思考,以“家长签字”为例,在教师、家长、学生三个群体中开展了关于“家校合作”状况的调查研究,并由此分析“家庭教育”在教育中的现状以及“家庭教育”在“家校合作”中的地位。

【方法与过程】

采取自编问卷及访谈提纲,进行实地调查。

1.问卷及访谈提纲的编制过程。在编制问卷时特别重视问卷编制的科学性。大致过程如下:

(1)初期查阅大量资料以及已有研究结论,结合研究主题确定大致方向。

(2)调查问卷的初稿完成后征求指导老师意见,对问卷和访谈提纲的格式、题量、内容进行适当调整。

(3)完成修改后进行试测,根据试测结果再次修改问卷及提纲的内容和提问方式。

2.问卷和提纲的基本结构。

(1)问卷和提纲分为三种不同类型,分别针对家长、教师、学生制定不同的问卷。使题目更具针对性,也便于分析出三类受众观点的异同。

(2)每种问卷和访谈的内容可以分为三大块,分别是受众基本信息、对待家长签字的态度以及怎样看待家校合作。三块内容逐层深入、逐步递进,使得问卷和访谈可以窥一斑而见全豹。

3.调查的实施过程。

(1)学生问卷的发放地和访谈的实施地有两种不同的类型,分别是以天景山小学为代表的流动儿童为主、资源配置相对较弱的小学和以游府西街小学为代表的优质资源小学。考虑到低年级儿童识字量有限,难以独立填写问卷,所以受访者多为中高年级。

(2)教师问卷的发放和访谈的进行同样针对城区学校教师和农村学校教师。

(3)家长问卷的发放和访谈的对象为文化程度较高的家长和文化程度较低的家长。

【结果与分析】

很多教师都爱说“一切为了孩子,为了一切孩子,为了孩子一切”,甚至很多学校还将其竖为标语。依据这样的观点,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家长和学校需携手合作,共同承担子女教育责任,家庭教育教育和学校教育之间应该达成这种合作共识。

据问卷调查和访谈情况,大多数教师都十分重视加强家校合作,95%的教师表示会给学生布置“家长签字”的任务。65%的教师认为,“家长签字”能增强与家庭的联系,更充分了解孩子的在家表现。作为一种沟通的桥梁,教师希望将学生在学校的情况反映给家长,再结合家长的反馈共同帮助学生更好成长。

但在实际的“家长签字”操作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根据对家长、教师、学生的访谈了解到,家长在家校合作中很难发挥主动性。

一、家长缺乏进行“家校合作”的动力

1.意识薄弱。

(1)对“家校合作”的认知不足。根据问卷分析,一类家长缺乏参与学校教育的意识,与教师的关系疏远,没有认识到自己有权利、也有义务参与到对学生的教育中。有45%的家长认为:参与“家长签字”的目的只是因为老师要求,配合学校,甚至只是出于应付。

还有一些家长属于放心乐观型家长,特别是学习成绩比较好的学生家长。他们认为,教师完全有能力也有义务教好孩子,自己没必要对学校有关的事情插手或干预。在他们看来,教育传统中,学校是教书育人的专业机构,是唯一一个能提供正规教育的场所。理所当然,“教”孩子就是老师和学校应该甚至是必须承担的责任。而家长自己没有专业知识,不懂得怎样教育孩子,所以只要负责孩子物质生活方面的满足,做好“辅”的后勤工作。

(2)对“家校合作”的认知偏差。在问卷分析中发现,有一部分家长对孩子的在校表现不关心,或者是只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与分数,在学习方面能与学校配合。还有35%的家长认为“家长签字”对孩子的学习帮助不大,甚至40%的家长认为没有必要。

在对教师的调查中发现,50%的教师布置“家长签字”任务的原因是为了让家长及时了解到学生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效果,这依旧是关注学生的学习。仅有31%的教师认为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在其他方面可以互补。说明在教师的意识中学习依旧是“家校合作”的主要内容。

2.现实角色不平等。学校和家庭,是孩子接受教育的过程中两个不可缺少的大环境。而在校园里教师和家长的地位天生就是不平等的,教师、学校永远处于一种优越的地位。在家校合作的“历史”中,教师永远是对的,孩子和家长最多只能把疑惑和担心放在心里,保持沉默。在这种认知下,家长与学校很难有真正的合作。

从家长的问卷中发现,45%的家长认为在“家长签字”活动中,学校起主导作用,35%的家长认为,学校是权威,家长应该无条件服从。仅有2%的家长认为学校老师和家长是平等的关系。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教师更像是“家长签字”任务的布置者,而家长只是被动的执行者,他们之间的关系是不平等的。

在访谈中,有些家长反映,“我们和老师的交流只是一种单方面的沟通,老师有什么样的传达任务,我们就怎样完成就行。如果没有完成,只怕会影响到孩子。”正是家长与教师地位的不平等,家长才会产生这种顾虑。家长们意识到,他们的孩子说到底是在教师的“手里”,孩子生活的顺利与否都受教师的影响。所以家长更像是被教师布置作业的“大”学生,只是机械地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没有积极配合学校教育、参与“家校合作”的动机。

二、家长素质有待提高

在与家长的交流中了解到,有些家长的文化水平不是很高,没有太多的学识,在孩子的学习方面不能给予帮助和针对性地指导。从对家长的调查中发现,高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家长占了75%,而达到高中以上文化的家长仅占25%。在访谈中也发现,文化程度较高的家长更愿意参与“家校合作”。说明家长的素质水平也是影响“家校合作”的重要因素。

三、教师和学校合作方式的单一

根据访谈情况了解到,目前的“家校合作”方式主要有:家长会、家长手册、成绩报告单和电话联系。通常是教师告知家长学校的活动、政策、反馈、学生的情况等,即便是家长会,也只是向家长通报学生在学校的表现。家长只是作为“被”交流的对象,也可以说是听众。所谓的家访、家长委员会等在大多数学校更多的是走形式,未能发挥其沟通的真正作用,形同虚设。

四、结论和启示

美国的乔伊斯·爱泼斯坦提出家长和教师在子女的问题中应负起共同的责任,家庭和学校应重视双向的沟通,保持密切的联系,经常交换学生成长、学习和生活信息的资料,互相表达期望,彼此聆听和了解学生成长的情况,并愿意采取适当的行动。笔者经过多方面的调查和访问汇总,提出以下建议:

1.家长要转变自身观念。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的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那么学校的教学和教育过程中会像纸铸的房子一样倒塌下来。”所以家长要改变自己的传统观念,加强自己参与家校合作的主人翁的意识,坚定自己平等的教育立场,在教育子女方面扮演主动角色,同时对孩子的身心发展给予重视。

2.提高家庭教育水平。虽然有的家长文化水平和能力有限,但可以主动地去改善教育方式,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比如,营造安心学习的环境,在自己言语和行动中影响孩子良好性格的养成;抽出时间,关心孩子的学习,适当辅导孩子功课;认真对待教师的“家长签字”,而非应付了事。

3.拓展家校合作渠道。为了更好地合作和交流,学校应以开放的心态欢迎家长参与到对学生的教育中,拓展多样性的合作方式。比如“家长义工”,教师请家长参与学校事务或者在学生的课外学习中提供帮助,制作教具、收集资源等,让其在过程中扮演家校合作的联络者、宣传者、组织者、角色换位的体验者。

参考文献:

[1]赵福江.中小学家校合作的现状及对策[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16).

[2]林玲.家校合作关系的检视——一种批判的视角[J]教育科学研究,2013,(6).

[3]马荣秀.加强家校沟通,建立和谐家校合作关系[J].教育探索.2005,(12).

[4]郭鑫.生命教育视角下“家长签字”现象解读[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2014,(3).

篇8

一、八年级语文学科教学特点及2班语文学习要求

二、2班学生语文学习现状及分析

关键词:懒散浮躁畏难两极分化

具体表现:要求不能落实盲目骄傲自满

例如:课前——不预习

听课——不看、不听、不记、不说、不参与;

课后——不做作业、不背不记(详见背诵表、作业登记表和期中试题“文言文”部分);抄作业:书写差;

初二是一个平稳的发展时期,没有了初一对中学生活的新奇和暂时压力,也没有初三面临毕业升学,择业的两难选择的压力,处于一个相对平稳的时期,这一时期是潜心努力学习的时期,也是一个产生剧烈变化的时期,更是一个危险的时期,也是一个爬坡的时期,是一个分水岭。喜欢顶嘴,父母对这一时期的孩子在教育方法上更应该讲道理,态度不要粗暴,语言不要挖苦,要讲究分寸。如果还用小学时期的简单说教是不行的,父母要提高自己的教育方式和水平,使他们提高了认识又明白了道理,和家长统一认识,只要从内心服了,教育效果就是良好的。

针对以上学生特点,在此我强调如下问题:

三、几点建议——强化家庭教育意识,努力提高家庭教育质量。

1、坚持帮助孩子成长

2、真正地爱孩子

大文学家高尔基曾说过一句话“溺爱是误入孩子口中的毒药,如果仅仅是为了爱,连老母鸡都能做到这一点。”溺爱是一种低本能的爱,真正的爱是理智高尚的爱,吃喝拉撒睡是爱,教子吃苦教子成材更是爱。

3、师、长紧密配合的问题

作为家长,首先明白,孩子的智力基础和品质基础是在家庭中奠定的,人的智力和品质是在家庭的塑造下成型的,学校是接过这块毛坯进行继续加工的,从家庭,幼儿园,小学到初中,这已是第四棒,在学校塑造和加工的全部过程中,离不开正确家庭教育的配合,倘若没有良好,正确合理的家庭教育配合,再好的师资和学校都不可能产生好的教育效果。

孩子在同样的年龄段里,同时走进同一的学校,在同样的班级里就读,授课的时间是相同的,教化环境是一致的,教则教规是一致的,然而接受教育的效果则是区别很大的,这种大优大劣分化的原因。并不在于学校教育质量,而在于家庭教育的配合上。所以只强调学校教育质量,而不检查自己家庭教育配合的家长,一定是教育知识空白的家长。如果这样比喻,老师好比医生,父母好比护士,学生好比住院的病人,医生的主要任务是下药,父母的护理是十分重要的。

4、父母要全面而准确估计孩子的智力、能力

作为孩子的父母要对孩子的智力能力水平心中有数,并做出切合实际的准确估计,这种评估不能过高,也不可过低,过高和过低都会导致家庭施教的不准确。错误和不准确的估计会影响孩子的学习成绩和学习情绪。有的家长在没有全面摸清孩子智力水平的情况下,单凭某一学科或某一单元的学习成绩就盲目断定孩子“笨”,还有的家长盲目过高估计自己孩子的智力水平。错误的作纵向比较,拿自己儿时的水平与当代孩子作比较,这种比法误差也很大。

认识到家庭教育是一项艰苦而又细致的长期教育工程。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一个人材的培养没有几十年的精心培养是成不了人材的,靠朝夕之功是培养不成人材的,靠侥幸心理也是断然培养不好孩子的。

四、温馨提示

1、堵不如疏,比如一点不让看电视,这也不现实。

2、不负责任的放任,不管不问与盲目的严管

有人说,我大哥在农村两口子目不识丁,孩子也照样上名牌大学。其实农民的吃苦耐劳,朴实的品质,在潜移默化的培养和塑造着孩子的性格。

对家长的几点希望

4、重日常修养,只有受过教育,才能关注教育。孩子就是父母的一面镜子。

5、注重家庭教育的一致性

6、树立自己的威信,不是吹胡子瞪眼摆架子,一个不爱学习只顾自己吃喝玩乐的人,一问三不知的人,品质恶劣,行为庸俗,自私自利不孝敬老人的人是不会培养出好孩子的。你看看孩子的政治课本,我们培养孩子的是什么,你的行为是什么?

7、建立良好的朋友关系,放下架子。

8、纠正孩子的关键性缺点时一定要注意考虑成熟,选择最佳地点和时机。

9、创造和睦、祥和、稳定的家庭气氛。一个成天吵架问题成堆的家庭是无法教育好孩子的。

10、创造一种良好的知识环境,起码孩子学习要有一个好的小环境,不求高档,但求氛围,避免不必要的家庭闲谈,无知的人,尽量少在家中接待。

篇9

一、依据学校的教育主题

家长学校的固定教材虽然有它内在的体系,但学校有自身的教育教学计划与部署。在给家长授课时,该校还根据学校教育的主题和时政教育的专题,选择家长的教学内容,并不一味地依照教材进行。比如:正在全国广泛开展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也为该校教育提供了一个新课题。该校把“八荣八耻”列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内容。依据这个主题,该校为家长举办了《让孩子知荣辱,识廉耻,做个合格小公民》的讲座,广泛宣传社会主义荣辱观,让家长懂得:“八荣八耻”涵盖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的丰富内容,是中国传统美德和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鲜明表达,为公民道德建设树起了新的标杆。同时动员广大家长牢记“八荣八耻”的具体内容,给孩子树立榜样,从点滴小事做起,扎扎实实地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共同参与这一思想道德工程的建设,实行家校协作,熏陶渗透,形成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合力。这不仅召唤家长教育孩子,还让他们自己先接受教育,营造了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关心孩子思想道德建设的良好氛围。

二、满足家长的教子需要

家长在家庭教育中也时刻关注着学校的教育动态,但有时他们在配合中有些无能为力,希望学校能对他们作些辅导,以提高他们在孩子面前的教育水平和能力。对家长关心的热点问题,该校也及时地给予指导。例如,新一轮课程改革不仅是学校的一项工作,不仅需要成千上万的教育工作者的投入,也需要得到家长的理解、支持和参与。特别是家长的质量观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健康发展,该校就依据课程改革的需要,对家长作了《课改,期盼家长同行》的讲座,从五个方面和他们解读新理念,辅导他们参与的策略,要求家长:第一、关心孩子不再只关心文化知识的学习,而要把眼光投向孩子的多方面发展。第二、关心孩子不再只关心考试成绩,更要关心他们的学习和发展过程。第三、关心孩子不再只追求丰富的书本知识,还要重视孩子在校内外的实践活动中的动手动脑,运用书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四、评价孩子不再光看分数的高低,而要综合衡量,整体把握,善于发现在原有基础上的进步。第五、不再以孩子学会语文、数学、外语等书本上的知识为满足,要协助学校为孩子开发大量的课程资源,开阔孩子的视野,拓展孩子的知识面。这个讲座使家长大受启发,让他们了解到学校进行的课程改革是怎么一回事,需要他们做什么。

再如,刚进入21世纪,有许多家长对社会热点的“知识经济”理解不透,我们就借解读“知识经济”来呼唤家长更加重视子女的学习。我们搜集了多方面的材料,以《未来家庭的贫富观》为题,围绕知识经济时代家长应如何充分认识知识与经济的关系,知识储备与财富储备的关系以及如何引导孩子学好知识,发展能力,为适应知识经济社会打下基础,使家长豁然开朗,耳目一新。

三、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

小学生在学校学习和成长中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这是不足为奇的,重要的是应在教育和引导中引领家长一同动起来。如:有一段时间,一些学生放松思想品德建设,表现出纪律松弛,学习马虎,作业拖拉,在校内外引发了这样那样的问题,学校教育效果不理想。该校就召集这些家长作了《把教育孩子学会做人放在第一位》的讲座,与他们一起解读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动员他们共同参与。让家长懂得,没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德,不仅不能干好事情,还可能走上斜道,甚至会危害社会,这是很危险的。要高度重视培养孩子高尚的思想品质,良好的道德修养和强烈的法纪意识。无论是改革开放还是市场经济,人的道德绝不能丧失。如果放弃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家庭乃至社会后果将不堪设想。孩子从小自觉接受纪律的约束,可以为长大了自觉遵守法律打下基础。一个家庭将孩子从幼儿园到大学毕业,培养了将近20年时间,家长耗费了大量的心血,为的就是让孩子能够成为有用之才,参加国家的建设。可如果不懂法,不守法,走上了犯罪的道路,就会前功尽弃。这使每个家长都认清了自己所肩负的思想品德教育的重任。

四、关注不同的听课对象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村小学亲代家长就业流动加速,外出打工、闯世界的人数迅速增加,加上老人平均寿命的延长,隔代家庭祖孙共同生活和三代同堂家庭明显上升。许多孩子与祖辈接触和的生活时间已超过了父母,隔代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唱起了主角,担负起了教育孙辈的重任。家长学校授课、开展活动,隔代家长的出席人数有时甚至超过了亲代家长。但大多数隔代家长受当时教育条件和家庭生活水平的限制,文化程度普遍较低,教育观念相对陈旧,有相当一部分还未能接受完小学教育,导致他们对孙辈的教育力不从心,成了影响孩子成长的重要因素。面对这一现状,该校专门开展了隔代家长的研究与教育,将他们与亲代家长分开授课,提高他们的素质,让他们获取现代家教信

篇10

关键词: 农村留守儿童 学习能力 培养方法

伴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和城市化进程的日益推进,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城务工。面对户籍制度、经济条件等因素的制约,多数作为父母的进城务工农民只能让子女长期留守在农村,成为农村留守儿童。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人一般为未外出务工父母的一方,或为儿童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为儿童父母的同辈亲戚、朋友等。学习问题是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心理、道德及行为等诸多问题之一,很多学者早已对其进行了关注和研究,但目前的大部分研究还处于实地调查及对调查数据的简单分析阶段,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国内一些一流大学,来自农村的学生越来越少,我们在研究中认为根本原因是农村留守儿童学习能力的问题,笔者对此作探索与研究。

一、学习能力及其构成

所谓能力是指人们在完成某种活动过程中所具备的本领。它包括完成这种活动的具体方式及完成这种活动所必需的心理特点。所谓儿童学习能力,是由一定要素按照一定的结构和层次组成的有多种心理机能参与的一种综合能力。教育家梁漱溟先生曾说:教育不是教育你成功干什么,是教你更会受教育,教你学会学习。学习能力是多种能力的综合,对学习的成功极为重要。构成儿童学习能力的基本因素有观察能力、思维能力、阅读能力、表达能力和书写能力等。其中观察力是学习能力的最基础因素,阅读能力、表达能力和书写能力是极其重要的组成因素,而思维能力是核心因素。毫无疑问,学习能力受上述各要素的直接影响。

观察能力是对某种事物有目的有计划的知觉。观察能力强的人,能够迅速抓住观察对象的特征和本质,获得第一手有价值的资料,为认识客观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性提供科学依据。许多科学家的成就同他们的观察能力是分不开的,如青霉素就是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在1929年经过反复观察有所发现而发明的。有的学者说,养成观察的习惯比拥有大量的艺术知识更为重要,此话并不过分。

思维能力强的人表现在学习时肯动脑筋,善于思考,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能作出假设,并努力解决问题。思维能力,特别是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学习能力的核心。

阅读能力,是指在阅读实践中和阅读后的理解、分析、概括、联想、鉴赏和评判能力。一般说来,阅读能力不是天生的,也不是一下子就形成的,它是在长期的读书实践中逐步培养起来的。同其他知识积累一样,阅读能力的形成过程有一个从低级到高级的渐进过程。通常所说的阅读能力,大致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感性认知能力,即对文章表面的理解能力。二是内在关系的理解能力。精读文章后,能理清文章的内容和结构上的各种关系,在理解字面意思的基础上,进一步探求和把握语言的深层含意,善于捕捉作者在字里行间隐含的“言外之意”。三是鉴赏性理解能力,即评判能力。能对文章认真评析,考查其真实性,判定是非曲直。四是创造性理解能力。读过的东西经过思维的过滤,融于自己的知识体系之中,并能因此生出新意。

表达能力和书写能力。表达能力是指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的一种能力。书写能力应该表现两个方面:一是指字要写得漂亮、写得快、写得准确;二是指文章要写得好,通常的评价就是要有文采。

观察能力、思维能力、阅读能力、表达能力和书写能力。这是构成学生学习能力的五要素,这五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不可分割,又有各自的作用。

二、农村留守儿童学习能力现状分析

在儿童早期对观察能力、思维能力、阅读能力、表达能力和书写能力这五种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对儿童学习能力的培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当前农村留守儿童在这些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