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培养计划范文

时间:2024-01-30 17:56:5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教育培养计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小学教育培养计划

篇1

一、小班化在英语口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所谓小班化教学,就是以促进学生素质提高与全面发展为目的,在减少班级学生规模的基础上,通过对教育的时空、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技术、教学策略、教学模式以及教学评估等环节的改革而形成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活动形式。小班化教学是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的一种教学实践活动,其根本宗旨是促进每一个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让学生充分享受各种教育资源,有更多的机会处于教学活动的中心地位,增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有更多时间与教师交往、沟通,得到个别化的教育,从而激发学生的聪明才智,开发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因此小班化教学以其独有的优势,使“让每一位学生开口”目标的实施得到更有力的保证。

二、中学英语口语教学的策略与方法

1.营造和谐、民主、平等的课堂气氛

小班化英语教学中,因为学生人数少,每个学生都是课堂的主人,有机会充分展示和表达所学语言;对于所学的语言表达方式,都有机会轮流反复操练;每个学生都是老师关注的对象,他们的尊严、自信和主人翁姿态得到充分的尊重和体现,这样有利于促进课堂气氛的和谐、民主和平等。学生参与机会较多,课堂积极活跃,能达到教学――运用――掌握的良好效果。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提供一个宽松和谐的开放式的教育教学氛围,让大家无拘无束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感受,大胆地进行口语交流,充分调动口语交际的积极性。

2.优化课堂活动,促进语言输出

①多开展小组合作性学习活动。小组合作是小班化教学中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比较有效的学习方式。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并且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特别是读和口头表达能力,同时通过合作学习也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培养学生合作学习、与人共事的能力。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把所教班级分为若干小组,进行优化组合,然后选定小组长,并在训练中教会学生交流、讨论的方法。上课时,教师首先把要解决的问题交给小组讨论,学生在小组中相互启发、帮助,口语训练也可以得到落实。在小组合作时,教师要加强指导与监督,注意合作的有效性,对各小组发出明确的指令,不能只留于形式,要让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有充分的语言练习和表达思想的机会。小组合作性学习活动让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相互协助,相互竞赛,相互促进,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平等、自由的学习氛围及语言交际环境。

②多采用分层教学。实施小班化英语教学的一条重要原则,就是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得到自己的发展,为学生创设一个和谐开放的课堂环境。分层教学的形式要求教师在课前的备课上既要面对全体,因材施教,又要根据差异,分类要求,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活动。小班化教学中由于人数少的优势,英语分层教学在小班环境中也得到了更好的实施。在分层教学中,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基础、不同潜力,分成不同的层次,因此学习活动的设计在不同的情况下要有不同的要求,让各类学生都有均等的开口机会。实践证明,由于各层次的目标切实可行,每一层次的学生都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而达到,每一个学生都争取到了属于他自己学习和发展的主动权。

③多给学生角色扮演的机会。小班化教学扩大了学生探究活动的空间,即在一个不变的空间中减少学生的人数,从而降低了社会密度,同时也增加了学生个体参与活动的时间。英语中有大量的对话练习和短剧,在小班中开展英语教学,教师可以更加有效地、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生动具体的场景,由学生扮演情境中的角色,从事指定的活动,教师则在一旁指导或一起参与到活动中去。

④多使用游戏教学。游戏教学就是在词汇教学中采取游戏的方式,将枯燥的语言现象转变为学生乐于接受、生动有趣的游戏。游戏教学法的原则就是对“教”和“乐”的严格界定:教,必须是教材中的内容,尤其是其中的重难点;乐,必须既有比较成熟的游戏法则,又有极大的趣味性,并且在一定的机遇前提下,给参赛者发挥主观能力的空间。游戏的种类是多种多样的,因此,教师可根据具体教学内容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游戏教学法,为学生创设和谐、有趣、丰富的语言交际情境,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3.创设课外英语学习气氛

篇2

【关键词】小学英语,语言,文化,交际,缺陷,措施

Abstract:ItdiscussedtheimportanceoftheCultureTeachingandtheCommunicationActivityTrainingduringtheteachingofprimaryschoolEnglish:theyareimportantpartsoftheTeachingAims;ItdiscussestherelationshipamongCulture,languageandCommunication:LanguageisthecarrierofCulture,andCultureisdepositedanddisseminatedbyLanguage,CommunicationisakindofLanguageActivityandtheexchangeofthesameordifferentlanguage;ItdiscussesthedefectsduringtheEnglishteaching,andthedifferencesbetweenChineselanguageandtheforeignlanguage,andhowtoteachingthestudentsoriginalEnglishlanguage.

Keywords:primaryschoolEnglish,language,culture,communication,defect,measure.

一.文化因素教学与交际能力的培养同是小学英语教学的重要内容

英语《新课程标准》规定了英语教学的目标包括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五个方面。由此可见,文化因素教学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英语是一种语言,语言是一种交际工具,《新课程标准》吸收了现代语言教学思想,“强调用语言做具体的事,而不是简单的语言输出(表达)”这就是说,“为交际”应是英语教学的目的和归缩。

同时,《新课程标准》又强调:要处理好语言和文化的关系。语言有丰富的文化含义,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语言与文化密切联系。熟知有关文化知识有助于理解和表情达意。通过英语教学使学生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和社会风俗习惯,这不仅可以帮助他们学好英语,扩大他们的视野,还有助于他们理解本民族文化。《新课程标准》说:“…在起始阶段应使学生对英语国家文化及中外文化的异同有粗略的了解,教学中涉及的英语国家文化知识,应与学生身边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并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为此,日常教学时应根据《新课程标准》处理好语言与文化关系。

新教材的编写充分考虑了交际与文化这两层关系。语言材料、教学内容的安排均体现了“交际文化”。诸如问候、介绍、告别、感谢、道歉、邀请、请求允许、祝愿和祝贺、提供帮助、约会、打电话、就餐等功能意念项目,共60余条,穿插安排在各册中。其中,属于二级标准(小学六年级)的有30多条。由于文化习俗的差异,中国人与英美人在进行这些功能交际时会不一样。要想真正掌握一门语言,必须了解产生使用该语言的特定文化背景。因此,在学英语语言的同时,也要了解该语言所载有的特色文化,以提高学习者对日常交际用语的文化差异的敏感性,这对交际能力很重要。

小学英语在注重基础知识的同时,逐年加大语言综和运用的比重,强调语言测试的实用交际性原则:语言必须放在实际的,尽可能不同的情景中运用;语言必须适合具体的交际行为;考核的焦点在于是否达到了交际的目的;语言交际行为除了需要语言能力外,还需要其他一些能力,如社会文化能力。小学日常英语教材及考核中越来越多地渗透着文化知识的要求,学生所具备的文化背景知识决定了其语言运用能力的高低。

二.正确理解语言、文化和交际的关系

语言和文化均属于社会现象,语言是社会文化的要素之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通过语言的存储与传播而时代相传,两者关系密切。语言是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中使用的,语言的使用受到文化的制约,不同的语言反映了不同的民族文化差异。由于各个民族的地理、历史、思维方式、生活习惯、价值观念、等不同,从而形成了不同的文化规范,即所谓的文化差异。文化教会人们如何使用语言,而某些语言形式只有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中,才能产生相关的语言交际意义。如中国文化经常采取自贬或否定形式回答称赞以示谦虚,而英语民族则采取肯定形式,回答“Thankyou.”。交际能力既包括了四种语言能力(听、说、读、写),又包括了社会文化能力,即能够与另一种文化的人进行和谐交际的能力。在跨文化背景的语言学习环境中,最大的障碍是文化差异带来得影响。所以,缺乏文化的了解,必然会造成交际的无法顺利进行。

三.英语教学中存在的某些缺陷及面临的问题

由于受传统教法的影响,英语教学比较注重形式及意义的讲解,而较少涉及文化。偏重语法训练使得学生的实践交际存在一定的障碍。虽然对语言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得不错,但在具体语境中进行交际时,却难以启齿、语不达意、不得体等,从而造成难堪,甚至误解。究其原因,就是缺乏必要的社会文化背景知识,比如中国学生在听到赞扬他英语说得好时,可能会产生下面对话:

---YourEnglishisprettygood!

---No,myEnglishisnotgood.

---Why?Don''''tyouthinkso?

---No,Idon’t.

应该说中国学生所说句子并无语法错误,但却不符合英语习惯,所以造成了交际的失败。其实,学生只须回答:Thankyou.

实践证明,仅仅学点英语语法规则和词汇意义,是不能顺利完成交际活动的。随着改革开放,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因文化差异而造成的隔阂、障碍、误解也随之在交际中不断突出。单纯学习语言知识而不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是无法很好地进行交际的。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其中应包括社会文化能力。文化因素教学应成为中学英语教学的重要内容。

四.文化差异在具体交际中的某些表现

词汇的文化含义。语言学习过程同时也是文化知识的积累过程。语言是在一定文化背景中使用的,语言的使用受到文化的制约,同时,不同的语言反映了不同的文化差异,在各个民族中均可找到反映本民族独特文化的词汇。掌握好这些词汇,不仅使学生了解到英语文化习俗,更好地使用该语言,而且有助于理解本民族文化。正如大纲所指出的:通过英语教学使学生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和风俗习惯,这不仅可以帮助他们学好英语,扩大他们的视野,还有助于他们理解本民族文化。因为,人类所持有的语言既有个性,也有共性。如在汉语中“龙”是高贵、神圣、伟大、强壮的象征,中国自豪地称自己为“龙的传人”;而在英语中,“dragon”却表示邪恶,引申为“凶恶残忍的人”(tierceperson)、“狡诈、虚伪的人”(shyortreacherousperson),theolddragon已经成为恶魔的代名词。还有一常用词dog,英汉对它的理解差别也很大,在汉语中,“狗”往往为贬义词,如:落水狗、癞皮狗、狗仗人势、狗眼看人低等,均属贬义词。但在英语中,“dog”却可表示褒义词,如:Loveme,lovemydog..Youluckydog.Myolddog.Everydoghashisday.Asfaithfulasadog.反映了英美人与狗的密切关系。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教授像dog,dragon这些词的词义,还要教给学生这些词语的文化含义及其使用场合。如果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能够掌握语言所载的社会文化背景知识,便有助于正确、恰当使用英语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交际。

语用的得体性。语言的交际性是语言的最本质的功能。人们在交际时,双方参与者要能妥善地在真实的社会情景中和不同的场合下得体使用上下文连贯的话语。在话语方面,有些话在中国人之间听起来很得体,但在英美人听起来就不恰当,甚至误解。比如别人向你表示感谢时,汉语中常说“这是我应该做的”,直译成英语就是“Itismyduty.Ioughttodothat.”英美人听了就可能不高兴。因为他会认为你的帮助不见得出于本意,只是你的职责而已或不得已而为之。应该说“Youarewelcome.Itismypleasure.Notatall.”等,才是最得体的回答。再如关于“吃饭”,“你吃饭了吗?”这在汉语中使用的频率较高,其含义已超过“吃饭”本身,有时作为一个打招呼用语,相当于英语中的“Hello!Hi!Howareyou?”但在英语中,“Haveyouhaveeatenyet?”这句话的内涵仅仅限于“吃饭”,所以,当你问一个英美人“Haveyouhadyourlunch?”时,他会以为你在邀请他吃饭而回答“Thankyou,itisverykindofyou.”决不会回答“Yes./No”。因为在英美国家问别人吃过饭了没有,通常是间接地想邀请别人一起用餐,在未婚青年中,甚至意味着希望与对方交异性朋友。还有,中国人同桌吃饭,先吃完者离席时常说“你们慢慢吃”,这是十分得体的情景性语言。但如对同桌的英美人说:Youeatslowly,eatslowly.他会莫名其妙,甚至认为你暗示他贪吃而大为恼火。其他象课本上出现率较高的hadbetter,excuseme等,学生在使用时也常常使用的不得体,比如下列对话:

Student:---You’dbetterexplainittomeagain.Idon’tunderstandthesentence.

Teacher:---Ofcourse,Ican.

Teacher:---Excuseme,couldyoufetchmesomechalk?

Student:---Iamgladto.

禁忌语。在西方国家,尤其是信仰基督教的国家,人们把“十三”和“星期五”都看作不吉利的,认为是大祸临头的象征,会给人们带来灾难。日常生活中,人们都竭力回避“十三”这个数字。如门牌号、旅馆房间号、座位号、餐桌号等很少有“十三”号的。再比如,在第四册U2课有一段对话,一中国学生问一外国妇人:Howoldareyou?老妇人并没直接回答,而是委婉地说:It’sasecret.原来,英美人都很重视privacy(隐私),在日常生活交往中,对于个人隐私问题应回避,否则,会引起对方的反感、误解。询问这些是对他们的不尊重、不礼貌的语言行为。诸如:婚姻、年龄、收入、等均属个人隐私。所以,应避免直接提这些personalquestions:What''''syourname?Howoldareyou?Areyoumarried?Howmuchdoyouearn?Howmanychildrendoyouhave?

英汉文化在某些句式方面的差异。汉语多从正面入手,而英语却从反面入手,尤其是在征求对方意见或称赞的场合。所以,许多学生对于Negativeresponse不习惯。例如:Doyouthinkso?这句话并无语法错误,但却不符和英语习惯,是汉语话式的句子;英语习惯表达方式应为:Don''''tyouthinkso?其他如:Don’tyousee?Don’tyouagreewithme?Isn’tshelovely?等均是从反面入手,而不是从正面入手说成:Doyousee?Isshelovely?即使从正面入手也往往在句尾加一反问的尾巴,用反句形式,如:Afineday,isn’tit?Youlikecoffee,don’tyou?---It’salivelyday,isn’tit?---Yes,isn’tit?

教学实践中,常会遇见这样的病句:Therascalhithisface.Theteacherpattheboy’shead.出现这样的原因就是由于思维方式,表达习惯不同造成的。汉语着眼于人的部位;而英语则眼于人的整体。正确的表达方法应是“动词+人+介词+the+身体部位”。如“patsb.onthehead;slapsb.intheface;hitsb.onthenose;leadsb.bythearm.再如:IandmymotheroftengotoTianhePark.等等,也是因为思维方式、表达习惯不同而造成的。

还有在书写地址时,也表现了不同的文化差异。中国人看问题喜欢从一般到个别,而英美人更注重个别,所以,中国人写地址从大到小,如:广州市天河区员村第六小学;而英语中则恰恰相反,从小到大,如:YuancunPrimarySchoolNo.6TianheGuangzhou。英美人先写收信人姓名,再写门牌、地名。写信时,学生还有一个屡纠不改的错误,就是在写信结束时随手写下写信的日期。这些均是由于中英文化差异所造成。

可以看出,语言和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不同的民族间文化存在着深刻文化差异,这种差异会导致学习障碍、交际障碍。交际能力的培养与文化意识的渗透应是同步的。在英语教学中只有不断地培养、提高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才能更好的掌握运用这门语言。所以,交际能力的培养与文化因素教学同样重要。

五.采取的相应的对策

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国际间交往的频繁、中国加入WTO以及经济的全球化,对于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人才的需求日益突出、更加迫切。这就要求小学英语教学中必须注重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那么,怎么才能不断培养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提高交际能力呢?至少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首先要培养跨文化意识,加强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适应性,在教学中,适时介绍英美文化背景知识,风俗习惯等。引导学生在不同的语境中使用得体的语言,通过两种不同文化的对比,有意识的展示两种文化的共性和差异。比如:中西节日的异同,饮食文化的差异,日常问候用语等。

2.鼓励引导学生多接触英美原版的东西,如报刊、杂志、电影等,从中领略英美国家的风土人情、语言行为,体会英美文化与汉文化的差异。

3.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多媒体、幻灯、音像,使教学更加生动形象。或是利用因特网,从中获得更多的文化信息。

4.教师作为教学的主导者,也要不断地努力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水平,把各种文化差异运用到课堂中,使得学生从对不同的文化对比中不断提高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提高交际能力。

5.鼓励学生大胆主动创设一些英语交流的环境或情景。如:结交一些英美的小笔友,日常生活中常常前往英美人仕常去的地方,主动与他们进行沟通、交谈。甚至还可以上一些英文版的网站。

【参考文献】

[1]《英语课程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第1版

[2]朱慕菊:《走进新课程》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4月第1版

[3]杜春英:《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育》。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1997年第2期

[4]胡文仲:《中英文化习俗比较》。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年7月第1版

[5]陈申:《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9年1月第1版

[6]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英汉语言文化对比》。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年3月的、第1版

篇3

关键词: 英语教学 高校 跨文化交际能力 培养

一、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必要性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对外交往日益频繁,国与国之间的交流也越来越广泛,特别是社会信息化的提高、国际互联网的开通使更多的人足不出户便可涉及跨文化交际。中国成功地加入WTO后,国际市场对能用英语熟练有效地交际的复合型人才的大量需求给英语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所以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有其现实意义。

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有助于我们打破以往“就语言教语言”的模式,把交际因素引入英语教学中来,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揭示那些隐伏在语言背后的、易引起误会和冲突的文化因素。掌握语言不只是掌握语法、音位和语义规则,还必须考虑到目的语的社会文化背景。

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有利于处理好语言和文化的关系。语言和文化是不可分割的,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文化的表现形式,同时,它还是文化的产物。语言的构造总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它的使用总要遵循一定的文化规约,因此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有其文化理论的指导意义。

二、高校英语跨文化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英语教学观念落后。

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是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强化词汇、句型记忆以及语法的分析比较,把英语学习完全变成了英语知识的学习,言语技能的培养只形式化为十分有限的机械操练。即使观念转变了,但由于学生水平参差不齐、语言环境和教学设备的影响,最终还是回到传统的教学模式。

(二)英语学习方法守旧。

在现实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英语总是很死板,他们的注意力往往集中在单个词、句的理解上,或仅仅死抠语法,而较少注意文章的文化背景。如果老师在课堂上没有给他们解释单词、句子、语法的话,他们就会觉得根本没学到东西。而部分高校英语教师教学时则仅仅培养学生对词法、句法的掌握能力,对于课文中出现的一些有关文化方面的知识,也仅作一些随文就义的解释,总认为,英语中的文化因素讲授需要专门的文化知识课程承担,如《英美概况》、《英美文化》、《英美文学》等。而对于公共英语课中出现的文化知识则是“因陋就简、蜻蜓点水”式地一带而过。

(三)综合语言能力较强,但跨文化理解能力差,缺乏社会交际技能。

有些学生的综合语言能力非常强,但总在实际交际过程中失败。语言综合能力当然很重要,它的确是跨文化交际的重要基础,但是它远不是问题的全部。因为语言失误很容易得到对方谅解,而语用失误、文化的误解则往往会导致摩擦发生,甚至造成交际失败。而在重大外交事件中因文化误解而导致的交际失败则会造成难以挽回的可怕影响。因此良好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决不仅仅指良好的听说能力。

三、教学中如何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

(一)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

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最好的办法当然是让他们沉浸于目的语文化教育的氛围之中,同英语本族语使用者亲密接触,因为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对异族文化有理性上的认识,还可以让他们在与本族文化教育进行感性比较的同时习得异族文化。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鼓励学生与外籍教师多接触,尽量参加有关西方生活的活动,感受外国文化教育氛围。

(二)转变传统教学观念,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教学观念的转变使得英语教学从传统的结构教学法走向现代交际教学法,把语言知识的学习和训练放在文化教学的大背景下进行,把文化教育教学渗透到教学全过程和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英语教师要借鉴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和第二语言习得的研究成果,发展和探索符合国情的英语中的教学理论和方法,更新教学法内容和手段。在系统、合理地进行语言知识积累的同时,帮助学生发展潜在能力,促进学生外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为此,教师应加强自身修养,具有扎实的语言基础、较广泛的相邻学科的关联知识和英美文化教育素养,在学生与英美文化教育之间要架起理解的桥梁,使学生全面地了解本族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成为两种不同文化的传播者和组织者。利用教师的文化教育洞察力和感悟力,密切注意并找出学生在运用英语过程中易犯的语义和语用错误,帮助学生避免用本族的文化教育标准来衡量英语学习,使学生尽快获得一种跨文化意识。

(三)充分利用课堂和教材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教学应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使学生的语言能力和社会文化能力得到同步发展。在讲授精读课文时,教师不仅解释语言点(language points),还应对教材中容易引起学生理解困难的文化点(culture points)加以解释,介绍一些与之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对学生已略有了解的文化知识,则可组织课堂讨论,让学生进行中外文化差异的对比,增强学生对文化的敏感性。另外,教师还应在课堂上创造环境,模拟真实的生活情景,让学生以角色扮演等形式,学习问候、道歉、致谢等常用惯用语的固定表达方式,学会如何进行闲谈、电话预约等日常活动,使学生在本族语的文化氛围中体会异族文化,加深对异族文化的理解,从而提高跨文化交际的意识。除传统的语言基础课程外,还应开设一些教授目的语的文化、中外文化比较等与跨文化交际相关的选修课程,以增强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丰富学生的跨文化交际知识。

(四)培养学生对异质文化的兴趣和宽容态度。

现代科技的迅速发展和应用普及使学生更快捷方便地了解西方社会所发生的事件,逐渐对英美人们关心的内容和英语国家所发生的事情感兴趣。教师可通过自己对英美文化的关注影响和培养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获得信息的同时,提高语言水平,增强文化意识。为此,教师不应局限于书本,而要透过语言看文化教育,把枯燥无味的词语解释、结构分析变得有滋有味、生动活泼,填补文化教育背景知识的空缺。

(五)鼓励学生广泛阅读,多渠道获取跨文化交际知识。

学生课堂外的文化知识汲取十分重要。对于中国学生来说,通过阅读外国文学作品,可以使他们进入另一种文化氛围,了解该民族的价值观、风俗习惯、和社会关系等文化内容;报刊、杂志则是了解当前国际社会各阶层动态及各种社会问题和社会关系的最直接的途径之一;教师还可组织学生观看外文电影、录像,并加以讨论,这也是丰富跨文化交际知识的有效途径。另外,校园英文电台、国际英文电台及电视频道、卫星电视频道的节目都是了解异族文化背景、风土人情等知识的主要渠道。同时,应充分利用外教资源,请外籍教师作专题讲座,并鼓励学生多与外籍教师进行直接交流,在真实的交流中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四、结语

跨文化交际与外语语言教学是培养在不同语言群体之间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基础。全面提高英语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大幅度地提高学生的外语应用能力,既是中国国民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同时也是跨世纪的发展中国家的需要。我们的高校英语教学应认识到教学过程中不足,大胆改革创新并紧扣世界教育的发展方向,为培养出21世纪具有跨文化交际素质的人才而不断努力。

参考文献:

[1]戴炜栋.外语教学与教师专业发展.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2]陆扬.文化研究导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3]邓炎昌等.语言与文化――英汉语言文化对比.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5.

[4]陈申.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9.

篇4

一、“看图说话”的特点

“看图说话”指根据图片,说出图片想要表达的意思、内容。因为图片是形式多样的,对学生来说,有新鲜感,而且可想象的空间较广,可以让学生思维开阔,任其发挥,此时他们能获得独立运用语言的机会,也有强烈的学习动机和参与意识,从而积极、认真地投入到活动中,使内在的语言潜力得以挖掘与发展。

二、“看图说话”的形式

1.信息差活动。人们在交谈时,如果一方知道某事,而另一方不知道,信息差就产生了,交际的目的就是为了填补这个信息差。信息差活动有多种形式。例如,在学习Success withEnglish(六年级下册)Module 1 Changes Unit 2 A LovelyBaby时,要求学生带来小时候的相片,让他们互相询问对方相片中的内容。由于学习内容非常贴近他们的实际生活,学生们都会很积极地互相提问,交换信息,此时会用到以下句型:Who’s…in this photo?It’swhen:It was…ago:When did you becomeWhat about,互相提问完后,学生既操练了本课要掌握的句型,也能复习以前的句型。

2.讲故事。如在学习Module 1 Unit l Xiaoling’s NewApartment时,教师先呈现课文提供的五幅图,并给出提示词和开头部分。教师可先利用开头部分引入,然后让学生两人一组根据开头和提示词描述每幅图片。在练习过程中,学生必须注意时态,同时也要注意讲故事不能逐词逐句,必须适当使用连词,使故事更完整连贯,从中学会正确用法,懂得连词在口语交际中的重要性。

3.联想活动。教师给出一幅或数幅图片,让学生根据图片说出所想到的。例如,给出一个圆圈的图案,教师提问“Whatcan you see in the picture?What does it look like?”学生们发表自己的想法后,教师再在原图案基础添上几笔,诱导学生继续发挥自身想象力,说出各自联想到的事物。教师继续往下添笔画,形成不同的图案,让学生继续联想。这个活动能诱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充分练习到“looklike”的用法,且发挥空间大,生动有趣。能力一般的学生可表达一些简单的已经掌握的事物,能力强的能根据自学的词汇表达一些新的事物。经实践,此活动的参与率达90%。

4.编故事。看图说一句话难度不大,但看图编故事就要求学生英语必须达到一定的水平。说话者要根据图片内容编说出较好的故事,必要时要加插身体语言才能很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三、对“看图说话”的调查

课后,本人就用“看图说话”形式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方面,对所教的两个班级的109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其结果:

问题1:英语的四大技能中你认为自己最好的是?选择听的28人,占26.7%;选择说的19人,占17.4%;选择读的40人,占36.7%;选择写的22人,占22.2%。

问题2:你的英语口语交际能力怎样?选择很好的2人,占1.8%:

选择较好的9人,占8.3%;选择一般的48人,占44%;选择较差的50人,占45.9%。

问题3:你认为提高英语口语交际能力重要吗?选择很重要的78人,占71.6%;选择一般的28人,占25.7%;选择不重要的3人,占2.8%。

问题4:你喜欢以看图说话形式培养口语交际能力吗?选择喜欢的80人,占73、4%;选择一般的24人,占22%;选择不喜欢的5人,占4、6%。

问题5:你喜欢这种形式的原因是什么?归纳以下三点:①图片有趣,且贴近生活;②能发挥想象力,很自由;③答案不是唯一,错的机会较少,因此敢于开口说。

四、总结

通过分析学生的调查问卷,可见在学生中说的能力是较薄弱的,而且也认识到提高口语交际能力的重要性。从调查中可见, “看图说话”是一种切实可行、易于学生接受的形式,正如大部分学生所说的能自由发挥,使他们敢于开口,基础较差的也能得以肯定,令其信心倍增,基础好的更能发挥所长。

篇5

[关键词] 交流技巧;教学;家庭关系;非语言交流

[中图分类号] R31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6)13-0137-03

Developing the skill of the students for communicating to the patients in the teaching process in gastrointestinal department

LIU Binbin1 XIONG Wen2

1.Department of Gastrointestinal, the First Hospital of Peki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034, China; 2.Medical Examination Center, Central Hospital of Shandong Electric Power, Ji'nan 250001, China

[Abstract] In the clinical teaching process, we should train the students the ability to communicate with the patients step by step in order to avoid the medical dispute. In the talking with the patients, doctors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relationship of the patients' family, give the patients more praising and less scolding, control the mood, talk about the patients' condition seriously, teach the patients some medical knowledge and use the non-language communication properly. All of the work we do today is for better work of the students in the future.

[Key words]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Teaching; The relationship of family; Non-language communication

目前维权意识和法制观念不断增强,广大患者对于医疗要求越来越高,近年来医患纠纷时有发生[1]。面对日益复杂的医患关系,部分医务工作者出现了抱怨乃至畏难情绪,这种情绪甚至也在一些医学生中蔓延。大的环境我们无力去改变,能够改变和提高的只有自身。作为承担医学生教学工作的医务人员,有责任有义务在教学工作的同时培养学生们与患者交流的技巧,从一定限度上避免纠纷的发生[2]。

交流的技巧不是一蹴而就的,这就要求带教老师在工作中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地培养,帮助学生在临床实习和见习中不断练习沟通的技巧[3],避免纠纷发生。作为老师,更要身体力行,要让学生懂得,抱怨没有用,也不是所有的问题都能逃避,只能去面对。在多年的工作中,有一些值得借鉴的经验,应该适时地传授给学生们。

1 工作中语言交流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言谈间有许多需要注意的具体情况

1.1 注意患者的家庭关系

在工作中,我们都有感觉,一个家庭关系良好的患者相对于一个家庭关系紧张的患者更好沟通,也更加和气。因为,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关系的紧张会使人把这种“戾气”带到外部。我们不能去选择我们的患者,也无法预知患者家中的具体情况,但是我们医务人员的言语不应该损害患者的家庭关系。笔者曾在“上消化道出血”一课的教学中设计了这样一个情景:一位女出租车司机因上消化道出血、消化性溃疡入院治疗,经检查有幽门螺杆菌感染,这个司机说她的丈夫也有胃病,问这个幽门螺杆菌感染是从哪里感染的。笔者让学生们假设身临其境,问大家应当如何回答。有的学生立刻回答,“家里从丈夫那里传染上的!”但也有另一些学生说,“有啥依据证明是家人传染的?要是这个司机总到外边吃饭呢?”其实这个司机从哪里传染的幽门螺杆菌并非重要,关键是治疗溃疡的同时要治疗细菌预防溃疡复发。老师应及时引导学生,在这种情况下,没有依据的指责患者丈夫传播细菌,对患者及医务人员都是不利的。患者及其丈夫如果听了都会不悦,他们的不悦甚至家庭关系紧张有可能传递到医务人员,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们提出,可以给患者简单介绍幽门螺杆菌的传染途径和人群感染率,另外表明不确定感染的来源。这样,既给患者普及了相关知识,也没有增添其家庭矛盾,一举两得。

1.2 少责备,多夸奖[4]

常言说一家一本难念的经,人人都可能有难处。有些患者的确有一些不良的嗜好和生活习惯,大部分自己也想改正,只是可能种种原因使之未能如愿。遇到这种情况,我们应该委婉地劝说,而不能一味指责。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印象深刻,适当设计场景让学生们有身临其境之感觉[5]。根据临床中的实际情况,在带教酒精性肝病一段时,设计出了这样的情景:一个没能够成功戒酒的酒精性肝病患者来诊,两位医生用不同的语言劝其戒酒。第一位医生说:“你怎么还喝酒,还要不要命了?再喝就肝硬化没得治了!”另一位医生则说:“你已经减少了一些酒量了,要是能够彻底戒掉酒就更好了,这样对肝脏有好处,以免将来出现肝硬化。当然了,您有时候也不一定自己想喝,也许是应酬,但是健康还是重要的,还是要戒酒。”然后让学生们设想患者的反应。这两种谈话方式哪一种更容易被患者所接受,只要适当提示,学生们很容易理解。毕竟不管是学生还是患者谁也不喜欢听到一味的训斥,适当的夸奖反而更容易接受。在实际学习中,学生们用幽默语言设想了患者的反应,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练习了沟通的技巧。

作为教师,任何时候都要以身作则[6]。在我们的内镜操作中,常有学生参观。患者在内镜检查的过程中是有一定痛苦的,不乏配合欠佳者。遇到这种情况,有的医师大声指挥患者,未必能够收到好的效果,还会让周边的学生觉得患者受到了训斥。而这时候,声音适当降低一点,在患者反应变小时适当夸奖,比如,“您现在比刚才反应小了,适应的真快,配合的不错,再坚持一下就好了”;“您配合的真好,以前没做过胃镜,这样已经很棒了,呼吸再稍微慢一点就更好了”……适当的夸奖增强患者的信心,促使患者注意配合,也给周边的学生们做了典范。

1.3 言语注意委婉

现实工作中,我们遇到的患者各不相同,要避免矛盾产生,就要设身处地为患者着想,言语上不仅要客气,还要注意委婉。很多时候,给个台阶下,非常有用。一次在带着学生出门诊时,一个患者在开具内镜检查后,又咨询另一个医院类似检查的情况,包括费用、预约时间等。带教老师一一详细解答,最后对患者说,“检查要是预约的慢也挺叫人着急的,要不您看看哪家单位给您约得时间合适”。患者离开后,学生说,“这个患者要是不信任这里,信任哪个医院就去哪里吧,在这里解释了也是徒劳,还提什么预约时间啊?”带教老师向学生解释,其实自己也早就听出了患者的疑虑和不信任,也感觉到患者想要货比三家的想法,但是这种话如果直接讲出来双方都会非常尴尬,对大家都无益,所以用预约时间是否合适来互相给个台阶下,避免不必要的麻烦,至于患者信任哪里、去哪里做检查我们无权干涉,我们只需要做好自己的工作。

1.4 工作中要有控制情绪的能力

医务人员在工作中要有控制情绪的能力[7]。生活中,人人都有不开心的时候,这种负面的情绪不应该被迁怒放大。否则,负面情绪造出来的生硬语气有可能在工作中带来更多的不愉快,甚至影响医疗工作。学生们在见习实习过程中,也会有许多不顺心,也会遇到患者的不信任,此时带教老师应该正确引导。比如一个患者对学生表现出来了不信任,老师应该告诉他,这种不信任是因为他看你年轻,而不是你有什么错误,只有在工作中用出色的表现打消患者的顾虑才能取得患者的信任。学生们初次接触临床,其热情是很高的,遇到不信任的患者,如同一盆凉水,难免会有情绪。作为老师,应当正确引导,适当安慰,必要时挺身而出替学生们向患者解释,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们愉快地去工作,去沟通。

1.5 谈论患者病情时一定要严肃认真

无论何时何地,谈论患者病情时一定要严肃认真,不能大声说笑,以免产生误解。曾经病房收治了一位有先天畸形的患者,住院医师在检查患者后请其他医生同查患者,在一同向病房走的过程中边介绍病情边说笑,其实他们谈笑的内容与患者的先天畸形完全无关,可是这位患者对自己的情况极度敏感,加之没有听清楚,觉得几个年轻大夫在取笑自己,次日向管病房的上级医师提了意见。病房是工作场所,患者和家属来看病本身心情就不好,医生应该严肃认真,边谈病情边说笑容易引起患者不悦,无端增加纠纷实在不应该。

1.6 适当向患者普及医学常识,避免艰深的医学术语

医患双方的医学知识是不对等的[8],患者其实非常希望与医生交流[9]。在这种情况下,清楚的解释会使患者及家属理解诊断和治疗,从而更好地配合,也会减少纠纷的发生。很多医院都有一些普及疾病常识的小册子发给患者,起到很不错的效果。而在教学工作中,也要把这种理念传达给学生们,作为教师,在学生们面前千万不能流露出“患者不懂医学知识,话说了也不明白”的想法。俗话说,术业有专攻,医疗系统的人员到了其他部门也会有许多未知的东西。有一些国际研究也强调,医生往往会高估患者的文化水准,极少考虑到文化技能低在患者理解和管理自身病痛中产生的局限性[8]。这时候就更需要医务人员去耐心地解释。曾经有一位颇有文化的患者,在做内镜检查前,前台预约的护士给了他一张单子,上边写着要停用影响凝血的药物。没想到这个患者竟然自行停用了所有口服药物,包括每天服用的甲状腺素片。在内镜检查完成后,因为切了息肉,还需要再停几天抗凝药物,这个患者向给他做内镜的大夫说,“没问题,这几天我什么药都不吃了”。幸亏这位内镜医生仔细询问了他所有的用药情况,发现已经停用了甲状腺素片1周余的时间,如果再停1周可能会出现问题,于是及时向他讲解了抗凝药物的种类、甲状腺素不能停药的原因,从而避免了患者出现危险,也避免了纠纷的发生。医生要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必要时应用图片等形式进行交谈,以达到好的交流效果[10]。

2 在交谈的过程中,语言无可替代,非语言交流适当应用也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交流过程中要注意目光的交流和肢体语言的交流。患者就医需要医生的关怀[11]。谈话时,注意患者的眼神,适当的肢体语言都是不可或缺的,会使患者感到温暖、亲切,也会减少不必要的误解与麻烦。同时,根据患者目光中透露出的信息,医务人员也可以适时地调整自己的谈话内容,使得患者和家属更加容易接受。同时,与患者对视目光的高低也能影响交流的效果:患者仰视医师的目光能让患者产生自卑心理,不利于沟通;医师仰视患者的目光可能会使医师注意力分散,可能无法更加认真地倾听患者诉说。最佳状态应该是:医务人员与患者的目光在同一水平,目光平和亲切,表达出医患之间的相互平等和尊重[12]。

当今科技发达,网络普及,网络工具在医疗中发挥了作用[13,14]。但是在实际工作中,任何高科技产品都无法替代医生温暖的目光和对患者关切的眼神的力量。

医患交流是医疗信息传递的过程,顺利地进行沟通有利于双方互相理解,是医疗活动顺利进行的基石[15]。作为未来的医生,医学生们非常关心医患关系相关的话题[16],尤其在接触一段时间临床以后。在部分学生中的调查中显示:在见习阶段,大多数同学担心自己的医疗技术不能满足患者的需求,对医患沟通有所担心的很少;而到了实习阶段,学生们对技术的担心仍然存在,但是对于交流沟通的担心明显上升,因为在实习阶段很多学生已亲自经历了沟通困难的情况。医学生们是未来医学事业的希望,作为他们的带教老师,从讲大课和见习阶段就应该适当引导,把一些好的谈话技巧逐步教给他们,使他们在起航阶段的工作中不要因为交谈不当引发问题,更不能因此影响了对医疗事业的热情。

综上所述,医患沟通能力缺乏客观的评价标准,这也是长期困扰医患沟通学习的一个问题。现在有些医学院校在医患沟通教育中引入Mini-CEX[17],使学生抽象的沟通水平有了一个客观的考核指标,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这值得下一步工作中学习借鉴。

[参考文献]

[1] 许莲蓉,李荣山,田峰,等. 当前医患关系下的医学教育[J].基础医学教育,2011,13(1):109-112.

[2] 任爱红,胡咏梅,胡志红,等. 医学教学中加强对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J]. 四川生理科学杂志,2016,38(1):46-47.

[3] 孙琳,穆博然,孙继红. 谈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J].中国病案,2012,13(11):67-68.

[4] 苏以林,闵敏,冯耀华. 探讨临床带教中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J]. 卫生职业教育,2016,34(5):96-97.

[5] 黄元清,陈宁,魏敏. 医学生模拟标准病人对口腔医学专业学生医患交流技巧的影响[J]. 卫生职业教育,2015, 33(8):107-109.

[6] 郝建萍,秦玉婷,哈力达・亚森,等. 血液科教学中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培养探析[J]. 继续医学教育,2016,30(2):64-65.

[7] 韩琴,卞百年. 提升交流沟通能力缓解医患关系[J]. 基层医学论坛,2015,19(7):975-976.

[8] 蓝建. 实施基本健康教育,改善医患沟通与交流[J].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2014,9(3):243-246.

[9] 张佳钰,梁景平. 医患交流技巧的回顾性研究[J]. 中国医学伦理学,2016,29(1):129-132.

[10] 周P,白科. 儿童重症医学科医患沟通教学探讨[J].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6,8(6):18-19.

[11] 常乾坤. 技术不能替代面对面的医患交流[N]. 健康报,第005版,2015-10-09.

[12] 覃泽萍. 非语言交流在医患沟通中的作用[J].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24):662-663.

[13] 王桂荣,徐远红,邹旭丹. 医患网络交流对SCI患者的影响[J]. 中国康复,2012,27(4):279.

[14] 张萍. 医患沟通短信交流平台的创建和运用[J]. 光明中医,2012,27(10):2127-2128.

[15] 梁秋月,李晓芳,刘博影,等. 医患交流对于医患关系的影响探讨[J]. 科技视界,2016,(4):12-13.

[16] 李静,朱俊霞,,等. 口腔医学生医患交流技能课程教学方法初探[J].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4,(11):64-65.

篇6

论文关键词: 高校非英语专业 口语教学 文化差异 跨文化交际

论文摘 要: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及全球一体化的推进,国内与国际间的交往越来越密切,跨文化交际越来越普遍。在语言教学中融入文化,提高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外语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然而,如何具体有效地在非英语专业大学英语课堂特别是口语教学中实施跨文化教学,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文化学习意识,是外语教学尚未解决的问题。针对高校非英语专业学生普遍存在的现象,本文作者表达了对跨文化交际在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的一些意见,并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

一、跨文化交际的含义

“跨文化交际”的英语名称是“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或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它指本族语言者与非本族语言者之间的交际,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跨文化交际涉及到不同的文化背景、宗教信仰、社会环境,以及由此所形成的不同的语言习惯、社会文化、风土人情。[1]通俗来说,就是如果你和外国人打交道(由于存在语言和文化背景的差异),应该注意什么问题,应该如何得体地去交流。

二、高校非英语专业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多数高校的非英语专业英语口语教学仍然只强调传授语言知识和培养学生在交际中的运用能力,而没有把文化意识的培养摆在应有的位置,甚至有些高校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根本就没有开设口语课程,所以在跨文化交际的培养方面就显得很薄弱。其结果是:一方面,学生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只抓住了一些语法知识和语言现象,而缺乏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识辨能力;另一方面,对隐含文化内涵的语言现象不理解,甚至产生误解。在交际过程中,人们往往按照汉语言和汉文化的习惯进行表达,使得运用不恰当,影响了沟通和合作。

三、文化差异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交际过程中遵守着不同的交际原则,这些交际原则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逐渐形成的,它们蕴含着文化意义。在跨文化交际中,人们遵循什么样的交际原则上,常常会受到他们所依附的文化背景的干扰。

(一)价值观念的差异。

每个社会都有其自身的价值体系,它影响着生活在该社会的人们的思维模式及交际原则。比如说中国人提倡集体主义,认为个人要归属于集体,在一起讲究团结友爱,互相关心,故而中国人往往很愿意了解别人的酸甜苦辣,对方也愿意坦诚相告。相反,西方人更强调个人主义,讲究个人空间,不愿意向别人过多提及自己的事情,更不愿意让别人干预。[2]例如在隐私问题上中西双方经常发生冲突,如:中国人第一次见面往往会询问对方的年龄、婚姻状况、儿女、职业、甚至收入、宗教信仰等,在中国人的眼里这是一种礼貌,但在西方人眼里则认为这些问题侵犯了他们的隐私。

(二)礼仪习俗的差异。

社会习俗是人们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沿袭下来的一种生活方式,习俗文化一般包括称呼、问候、道谢、打电话、告别等。例如,中国人常用“吃饭了吗?”作为吃饭前后招呼语,如按字面译成“Have you eaten?”外国人听起来就觉得很奇怪,有时会误以为你要请他吃饭,而中国人此时没有请客的意思,这样就会造成彼此尴尬的局面,甚至会出现交际中断的可能。相反,外国人会说:“Hello.”“How are you ? ”“How do you do?”等来同别人打招呼。打电话时外国人一般常说:“Who is that ?”(你是谁啊?)或者“Who’s that speaking?”还有“Is that John/John speaking?”(你是约翰吗?)中国人要明白这些习惯用语通常不是把汉语意思直接译过去:“Who are you?”和“Are you John/john speaking?”就可以了。否则,外国人便听不懂你的对话甚至无法在电话中同你继续交流下去。

中国学生没有学习母语的那种环境,这就要求教师在教语言的同时一定要培养他们的跨文化意识,提高他们的交际能力。

四、在口语教学中进行跨文化交际

结合高校非英语专业大学英语口语教学的实际:只强调传授语言知识和培养学生在交际中的运用能力,而没有把文化意识的培养摆在应有的位置,我提出从以下几个方面注重课堂教学策略,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一)在教学中揭示词汇意义上的文化差异。

在口语教学中也会涉及到很多词汇,词汇教学的难点是要揭示词语蕴藏的文化内涵。困扰学生的并不是如何准确发音和正确拼写,而是如何恰当运用。在教学中,教师应着重介绍或补充与之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让学生了解英语词汇在许多方面与汉语词汇存在着不对应现象。[3]如:词义的联想和文化意象差异具体反映在词汇的比喻与联想意义的不对应上。要让学生了解:这是由于不同的民族自然环境、社会文化背景和风俗习惯不同而造成的。

在课堂上,我是这样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透过同一个词的不同联想意义,窥视出汉英两个民族各自的心态和习惯的。如介绍有关“dog”这个词的文化含义时,因我班上有位成绩很好的男同学在一家公司的面试中被录用,获得了去该公司兼职的机会。在课上,我就对他说:“You are a lucky dog.”他听后流露出不悦的神情,其他学生也感到不解。学生的这种反应是意料之中的,因为他们都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汉语里有“狗急跳墙”、“狗仗人势”、“狗眼看人低”等贬义词来表达人们对狗憎恶的情感,难怪学生误解。于是我抓住这个机会向学生解释:在西方文化中,狗是非常受人喜爱的大众宠物。人们常常在它们身上花费大量精力并视之为家庭成员。报纸上有时刊登文章,说一些聪明的狗如何拯救小孩性命,如何在走失后不远千里找回自己的主人。此外还有许多电视剧、电影和小说讲述狗的故事,其中有小狗拉茜和斯库比·杜,还有《大丹麦狗马默杜克》是美国家喻户晓的一个动画人物,自从1954年它在报纸上露面以来,这个时常会闹出点笑话、时常会让主人情何以堪的大丹犬就得到了美国人的喜爱。众多的美国人把马默杜克当成了自己的家人,他们有时也会把自己的宠物取名为马默杜克。由于人们普遍认为狗忠诚友好,所以有时候称它们为“man’s best friend”。狗的形象是正面的,与狗有关的词语也是褒义的,或是中性的。在英语中,常用狗来比喻普通人的生活和行为,习语“lucky dog”意为“幸运儿”。听到这里,那位同学才释然。我还补充了其他一些短语和句子,让学生仔细体会其含义。如:top dog(重要的人),my old dog(我的老朋友),Love me,love my dog.(爱屋及乌),Every dog has his day.(人人皆有得意日)等。在教学中还要教给学生这些词、句经常使用的场合,如课堂上老师让学生之间模拟生活中的一些情景做出表演等,使学生学会正确使用,而不是一味地死记硬背、生搬硬套。在以后的课上,我又有意识地提到“lucky dog”,再看学生的反应,他们再也不会理解成“幸运狗”了。遇到有同学交好运时,我也会来上一句:“You’re a lucky dog.”这样,同学们就能够较熟练地掌握这些词语的文化差异而得体使用它们了。

此外,词语的文化内涵不同导致词汇空缺现象,词汇的语义和文化内涵的不等值主要表现在概念意义、内涵意义和搭配意义上,教师都可以在教学中适时向学生介绍,培养学生正确、恰当地使用英语进行口头交际。

(二)创设听、说的文化语境。

语言学家克鲁姆指出:“成功的外语课堂教学应在课内创造更多的情景,让学生有机会运用自己学到的语言材料。”[4]教师还应在口语课堂上设置不同的语境,灵活选用适当的训练方法,引导学生将文化因素放到有意义的交际场合中使用,鼓励学生进行各种听说训练,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

在日常对话中,学生最容易出现语用错误。即在交际中,由于说话方式不妥,或不符合表达的习惯,或说得不合时宜,说话人未能按照英美人的社会风俗习惯来交谈所造成的失误。这不仅因为对话涉及到交际用语的规范使用及礼仪习俗,更由于在具体的言语交际中,语言形式的选用总是受到时间、地点、话题、交际双方的情感、个性、社会角色及其文化背景等语境因素的制约。因此在教学中,除了要让学生记住相关的交际用语,传授必要的文化背景知识,还应该设置特定的交际语境,帮助学生总结归纳日常口语交际中存在的文化因素,使学生懂得交际规则。灵活选用适当的训练方法,鼓励学生进行口头或笔头,双边或多边的言语实践活动。

1.把握礼貌原则和互尊互让、平等待人的文化心理。

众所周知,各国语言和文化差异使其礼貌用语特色各异。礼貌用语是一种特殊而普遍的文化现象,是人类进化、文明的标志,人类社会活动的重要准绳。礼貌在跨文化交际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可以说一个谈话者是否礼貌直接决定了谈话的成败。[5]和我们的汉语一样,英语里也有许多的礼貌用语,如“Thank you.”;“Please.”;“I’m afraid...”;“Excuse me.”;“Sorry.”等,其中“Thank you.”是使用频率最高的礼貌用语之一,几乎用于一切场合。不管别人帮你什么忙,你都要道一声“Thank you.”这是最起码的礼节。有时候,即使别人提出帮忙被你婉言谢绝了,你也要说声:“Thank you all the same.”但学生在使用时,往往会受到本族语的影响,造成了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的一些障碍和误解。如在茶馆或酒吧,当别人问你是否要吃点或喝点什么时“Would you like something to order?”学生会习惯于客气一番,回答“不用了”、“别麻烦了”而说成“I don’t need;Don’ t bother.”按照英语国家的习惯,你若想要,就不必推辞,直接说声“Yes,please.”若不想要,只要说“No,thanks.”就可以了。这也充分体现了中国人的含蓄和英语国家人的坦荡直率这两种不同风格。同样,学生在听到一位外籍教师通过称赞其衣服“That is a lovely dress you have on!!”来打招呼时,应该如何回应对方呢?如果按照礼貌原则的“鄙己尊人准则”把汉语意思直接译过去,以:“You flatter me!”或者“No,No.”,“I feel shamed.”作答,那就很不得体。因为对方会认为这种答语暗示着他连衣服的好坏都分不清。所以用一句“Thank you.”来作答,既简单又得体地实现了交际的成功。由此可见,在讲英语的国家里,人们常常以“迎合”对方的方式予以接受,以示对对方的肯定或尊重;在我国,人们往往采用“否认”或“自贬”的方式予以拒绝,以示礼貌或谦逊。另外,在讲英语的国家里,人们不喜欢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很少说“You should do sth...;you’d better do...”;而代之以委婉用语,如“Would you mind doing sth...?I wonder if you could...?Would you please do sth...?”等。在表达建议时很少用祈使句,而用“Might it be a good idea to...;If I were you, I would...;How about doing...?”等。所以,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求学生牢牢把握礼貌原则,并在课堂内外多加练习,做到互尊互让、平等待人,以利于成功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2.了解谈话禁忌和互不干涉、尊重他人的文化内涵。

在讲英语的国家里,每当朋友、熟人见面时,总要相互打招呼或相互问候。但他们对问及年龄、婚姻、收入等比较反感,认为这些涉及个人隐私。所以,我要求学生牢记他们的谈话禁忌和由此引出的“七不问”:不问对方收入、不问体重、不问年龄、不问宗教信仰、不问婚姻状况、不问“去哪儿”、不问“吃了吗”。同时让学生们了解到,和英美人士打招呼通常以天气、工作、健康状况、体育及兴趣、爱好等为话题。

中国人在吃饭前后打招呼的常用语“吃(饭)了吗?”而美国人则用“Hello”或“Hi”等。所以,当美国人听到了中国人这样的话后,会认为他要邀请自己去他家吃饭。再如,汉语中如“上哪去啊?”、“到哪儿去啊?”这样打招呼的话,直译成英语就是“Where are you going?”和“Where have you been?”。如果用这两句英语来打招呼,大部分讲英语的人听了会不高兴,他们的反应很可能是:“It’s none of your business!(你管得着吗?)”

对大多数英国人和美国人来说,打听陌生入或不大熟悉的人的年龄;此外,询问收入多少、婚姻状况、政治倾向、宗教信仰等,这些问题恰恰构成对个人隐私的威胁,结果超出礼貌规范,从而引起社交语用失误。因此,同讲英语的外国人谈话时,应教导学生避免提下列问题:How old are you?(你多大年纪?);What are your parents doing recently?(你爸爸妈妈最近忙什么呢?);Is your daughter married?(你的女儿结婚了吗?);Are you Catholic? (你信天主教吗?)。相反,外国人以谈论天气来打开话匣子:What a nice day,isn’t it?(多好的天气啊,是不是?),或者讨论彼此的兴趣爱好来打招呼:“What is you favorite music?(你最喜爱什么音乐?)”或“Do you have a pet?(你养宠物吗?)”彼此以一种很轻松、愉悦的心情进行话题交流,直到话题结束。

(三)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广泛接触西方的文化材料。

在大学里,英语口语教学的课时虽然非常有限,但是教师可以收集一些英语国家的物品和图片,让学生了解外国艺体、历史和风土人情,运用英语电影、电视、幻灯、录像等资料给学生直观的感受,使学生对英语的实际使用耳濡目染。学生在课余有充分的可支配时间,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广泛阅读西方的英语文学作品、报刊杂志和时事评论等材料,从中汲取文化知识,提高其跨文化交际的能力。[6]此外,有外教的学校还应充分发挥外教在西方文化传播中的作用,他们是活的文化教材,例如:我所在的高校每周安排外教给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客串上课1—2次,让学生们在课堂上直接与外教交流;业余时间让学生们听外教做报告或讲座;或者通过举办英语角让外籍教师参与学生的交流等不同的形式,使得外教的言传身教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多数中国人学英语都不可能具有母语学习时的环境,而充足的情景是英语学习不可缺少的条件。这就需要口语教师在课堂内设置不同的情景,如打招呼、问路、面试、帮助别人等,或者播放文化知识丰富的电视节目,如《走遍美国》、《老友记》等;还可以播放一些反映国外文化的大片电影,如《汽车总动员》、《阿凡达》等让学生观看并参与讨论影片所反映的文化知识;此外,还可以举行各种英语竞赛、英语小晚会或邀请学生进行短剧表演,如《白雪公主》、《罗密欧与朱丽叶》、《美女与野兽》等来激发学生的英语口语学习兴趣;或者每年开办英语节活动,给学生提供展现自我的平台和机会。

五、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的世纪,培养当代大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对于提高外语人才的素质及综合能力具有重要意义,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是一项艰巨而又复杂的任务,需要广大外语工作者认真探索,努力尝试。教师需要在英语教学中进一步开阔视野,了解西方文化,认识并掌握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差异,理解文化差异的本质,并加以归纳总结,不断提高自身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文化素养。此外,学生还要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学会发现和总结规律,使客观指导和主观努力相结合,从而得心应手地参与各种交流活动。

参考文献

[1]毕继万.跨文化非语言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246-249.

[2]胡文仲.教学中为什么要涉及文化[J].外国语,1986,(4):10-11.

[3]胡湘辉.教学如何培养的跨文化交际能力[J].河西学院学报,2006,(7):8-9.

[4]宋学侠.外语教学应该增加文化含量[J].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2006,(6):16.

篇7

关键词:小学;学生;看图;写话;能力

小学低年级的试题当中,总会有一道看图写话题。其实,这道题对于他们来说,应该就是最简单的作文题。即使是最简单的作文,对于知识积累有限,生活体验较少的低年级学生来说,也是一大难点。作为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师,培养学生看图写话能力成为当前一要务。它不仅可以,提升教学成绩,更能从小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介于此,我在小学低年级看图写话教学中,不断探索好的教学方法,积累一些浅见如下:

一、引导学生注重观察

小学生身边的生活场景,就是一幅幅生动的图画,多去观察则会有所收获。低年级孩子对外面的世界总是充满着好奇,向往。多多引导孩子们去观察自然,关注周围的事物,孩子们会从中猎取到许多感兴趣的内容。文学大师鲁迅也曾说:“如要创作,第一是观察。”春天来临了,我会带他们去田野里观赏金灿灿的油菜花;到校园中看看那竞相开放的花朵,长满绿叶的树木,聆听那清脆的鸟鸣……面对这美妙的世界,孩子们不可能无动于衷。他们仔细观察,用心感受。当他们的注意力被某一事物或某一现象吸引住时,有的孩子会兴致勃勃地讲述,爱思考的孩子会不住地提问。有了情感触动,就会有倾吐的需要。孩子们会把那些使他们激动、赞叹和惊奇的东西用自己的话语写下来。在我上完《找春天》这篇课文后,我带着孩子们到校园中观察,让他们摸一摸小草,闻一闻花香,听一听鸟叫……自己去校园中找找春天。下面是我们班学生徐文君写的一段话:春天来了,我们唱着《春天在哪里》这首歌跟着老师去校园中观赏美丽的景色。我发现春天在那五颜六色的花朵里,春天在那嫩绿的小草里,春天在那小鸟的叫声里。我高兴地叫着:“我找到春天啦!”你瞧,生活是孩子创作的源泉,外面的世界是孩子最好的课堂,观察体验是孩子最真的感受。

二、放飞小学生想象的翅膀

小学生具有丰富的想象力,这是很好的写作前提,因而教师应充分放飞其想象的翅膀,这样能让他们写的话更多彩。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低年级在进行看图写话训练时,在多幅图中抽去一幅或出现不完整的图画,要求学生自己创作添画,推前测后,更能激发学生去大胆想象。记得一次交流课上,我出示了一张画,画中只画了半个圆,我要求学生在这个半圆上添上几笔,变成一样东西,然后展开想象,写几句话。后来发现,学生画的图有“太阳”、“刺猬”、“乌龟”、“蘑菇”、“小汽车”、 “雨伞”……形形的东西,奇思妙想的话语,读后让人忍俊不禁。其中应文若写的 “太阳”的故事,更是让我心灵一颤,印象深刻。 她画的是可爱、生动的太阳。她写道:“星期二下午放学后,我chén雷懦祷丶摇0肼飞希我看见太阳zhuī着车子。车子跑到哪,太阳就跟着跑到哪,就这样跑来又跑去。我下车了,那太阳还在。原来太阳是zhuī着我在跑啊。到家后,我把这件事告诉了爸爸妈妈。他们听后笑了,我也笑了。”多么富有童趣富有想象力的语言!台湾作家林清玄写的《和时间赛跑》中,不是也有与太阳比赛的场景吗?这场景与小女孩所描写的画面多么相像!

三、将看到的图画演出来,可以化难为易

篇8

关键词:口语交际能力;培养对策;评价;中职生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6-027-01

一、“口语交际能力”的评价标准

1、对学生朗读能力的评价。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朗读的总要求,根据阶段目标,各学段可以有所侧重。如可采用分级评价,一级评价其是否有说普通话的习惯,普通话的标准程度;二级评价其诵读得是否流畅、通顺;三级评价其能否准确恰当地表达作品内容本身的情感。

2、对学生口头介绍能力的评价。口头介绍是指对人、事、物作口头的描述,说明或评价。要求能根据不同的环境、场合和对象,借助手势、姿态动作、表情等辅助手段,用清晰、恰当的语调对人、事、物作如实反映,做到言之有序,言之有情、言之有理。

3、对学生交谈会话能力的评价。交谈是社会生活中最基本的一种口语交际形式,包括聊天、问讯、拜访、劝慰、请教、谈心、采访、洽谈、打电话、进行交涉等。要求能根据对象、场合使用恰当得体的用语把心中的所思、所想转换成口语表达出来,并做到善于观察,善于倾听,善于提出并把握话题。

4、对学生演讲辩论能力的评价。这里的演讲也包括即席发言。要求能够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和富有说服力、感染力的材料,借助一定的体态语如恰当的表情、姿态、手势等,明确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情。而辩论作为思想交锋、激烈论争的高级语言形式具有双向性、对抗性、思辨性、通俗性等特点。要求学生不仅要具备较强的口语表达能力,而且要有很好的思辨能力。

二、“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对策

1、明确训练目标。一是熟练的语言表达能力:即普通话语音正确,吐字清晰流畅,运用恰当的语气语调表达自己的思想。二是反应迅捷的思维能力:即能在不同场合和情境下迅速组织语言,并条理清楚地表达出来。三是准确的记忆理解能力:在言语交际中,能快速准确地捕捉听话要点,并能加以理解和推理。四是良好的心理表现能力:即在语言交际中,心理稳定,表情自然,并能借助恰当的体态来增加表达效果,协调人际关系。五是较高的审美鉴赏能力:即在口语交际中能注重个人品位,喜好与社会鉴赏观交融统一,以达到交际中整体的自然和谐。

2、遵循训练原则。一是民主性原则:即主体性原则。以“练”为主、“训”为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创设口语交际的良好氛围,让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只作适当的点拨引导。二是循序性原则:口语水平的提高是一个渐进过程,训练中必须围绕目标,分阶段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三是全面性原则:力求在“训”的同时,发挥教师对学生的潜移默化作用,使学生有“练”的方向;同时,借助多媒体手段加以示范强化,激励感染,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3、进行具体训练。第一,将口语交际能力教学归位到交际上。目前,中职生语文课增加了一定课时的普通话口语课。但口语交际教学不是附属,不是知识传授,也不是研究学问,而是为了提高交际能力,所以口语教学要有明确目标,那就是指向于交际。只有这样,口语教学才是脚踏实地的,才是正确有效的;中职生才能真正得益于口语教学,从而具备运用口语进行有效交际的本领。第二,以活动的形式进行口语交际能力的训练。从某种程度上说,口语交际是一门实践课,最终要落实到实践中,为此,要多以活动的形式,提供学生现场操练的机会。可以用两种形式:(1)模拟说话。可设计某种情境,让学生以不同的身份进行交谈,训练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可以是片段式的,也可以演情景剧。课外活动时间、卧谈会时都可以进行这样的模拟说话。(2)生活中重视口语交际的运用。现代社会讲究沟通和联络。人一方面是自然人,另一方面又是职业人;作为自然人要与方方面面诸色人等打交道,作为职业人又要掌握职业口语交际用语,在生活和学习中要有意识地使用各种口语,以不同的身份说话待人。

三、“口语交际能力”的评价方法

篇9

【关键词】民办高校,国际化,创新型外语人才,教育管理

拓展了对于国际化创新型外语人才规格和培养目标的认识与了解,并且探讨、分析了国际化创新型外语人才培养所需的各种条件,比如课程、师资、教材、教法等。国际化创新型外语人才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鉴于现有外语教学管理模式是在长期实践的基础上、经历了若干次改革和调整而建立起来的,有较可靠的系统性、合理性和可行性,本文的主要目的不是另起炉灶,提出全新的教学管理体系,而是比照国际化创新型外语人才培养目标所提出的新要求,思考探索现有管理模式需要改进的地方,使之更加适应国际化创新型外语人才的培养。

1民办高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

大部分民办院校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途径方面,尚处于探索之中,存在诸多的不适应的地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在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内涵的认识不足。大多数民办高校在应用性人才培养方面,往往停留在抽象的概念化上,缺乏清晰的人才培养定位和配套的实践体系,甚至在教学和课程体系设置上都存在较大的差距。

1.2在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相适应的管理体制、机制的建立还很不完善。比如:实现院系两级管理问题;与应用型培养目标相适应的教学管理机制、评价考核机制未能真正建立,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时有发生。

1.3师资队伍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不合理,队伍建设跟不上社会发展的要求。在师资队伍建设中不但要注重学历、职称等形式方面的配套,更要对改善提高教学质量极为重要的课程进修、实践进修加强重视,加大投入。

1.4教学方法不当,不适合培养应用型人才。从众多民办高校教学实际来看,绝大多数还是沿袭旧的传统教学方法和模式,忽略了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的目标制定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同时缺乏对教师的引导、激励机制。

1.5教材体系配套不完善,缺乏培养应用型人的教材。由于应用型人才属于较高的人才培养层次,所以在教材编写中应该注意理论与技能相结合,培养目标与教材内容相结合,力求做到规范、实用。

2国际化创新型外语人才教学管理模式探索

2.1更新人才理念。对于国际化创新型外语人才的认识将促发教学管理层实施教学管理改革,因此管理人员要认真学习、更新观念。首先,教学管理人员要有一种危机意识,要意识到培养国际化创新型外语人才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教学管理人员要认真领会改革开放以来的新形势对外语人才培养的要求,深刻了解我国人才资源和西方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意识到国际化创新型外语人才对于我国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转变经济结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巨大推动作用。

2.2调整课程设置。国际化创新型外语人才在外语、专业、创新、国际等 4 个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要求我们在课程设置上做出科学调整,增加有利于培养国际化视野和创新能力的课程。在外语课程方面,我们以前比较注重听说读写等能力的培养,这主要是基于语言本体角度来考虑教学。今后应更多从文化学、社会学、心理学等角度出发,把阅读能力发展为获取信息的能力,把说和写的能力发展为表达思想、提出诉求、协调关系的能力。因此要在传统的语言课程的基础上,增加或者融合一些跨学科、着重提高综合能力的课程,适当削减或者改造语法学、语音学等偏重语言知识的课程。

在专业课程方面,要根据学生的兴趣,增加新闻、外交、经济、贸易等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改变复合型学生专业知识掌握偏弱的现状。尤其要注重利用学生外语能力较强的特点,直接使用外语原版教材,提高学习效率,缩短和其他专业学生的专业水平差距。要开设科学技术史、逻辑学、批判思维等课程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可以尝试成立创新小组,定期开展各种形式的创新设计比赛、辩论赛、课题研究等,着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国际化方面可以开设西方思想史、国别文化、跨文化交流案例等课程,通过请进来和走出去的方式,为学生提供国际交往的知识和经验。

2.3改进教学过程。在专业课程教学方面,教师要尽量利用学生较强的外语能力,尝试以内容为基础的教学法,以求外语和专业互相补充、齐头并进的教学效果。创新能力的培养要求教师要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科学思维习惯,比如了解基本的逻辑推论和悖论,养成客观、实际、科学的学习态度,熟悉简单的离散数学、数理逻辑、统计学、模糊理论等思维工具。二是要让学生学习辩证法,培养批判精神,学会从审视对立的角度发现真理。多组织专题讨论课、辩论赛等活动,引导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三是要发现学生的兴趣所在,以兴趣为引导,为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2.4建设实践基地。国际化创新型外语人才培养更加注重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的发展,而这种能力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能力。为了塑造创新能力,除了在教室训练以外,学生还应该到社会上去经受磨炼,因而实践基地建设是必不可少的。外语人才的实践基地和理工科人才有所不同。理工科学生可能会长期在实验室工作,外语人才走出校门后就融入了社会,社会中的各行各业成了他们施展才能的场所。因此,外语人才的实验室就是各类组织、单位和企业等。学校应该根据学生的培养目标,组建各种实践基地,让学生的创新能力从一开始就根植在社会各行各业中。在实践基地中培养创新能力不是闭门造车,而是真正培养社会所需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李明秋.国际化与本土化融合:创新型外语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J].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05)

篇10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应用型工程本科院校 教学目标 课程设置 教学设计 教学评估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4)01-251-02

一、引言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是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而提出的高等教育重大改革计划。“卓越计划”的主要目标是面向工业界、面向未来、面向世界培养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种层次和类型的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林建,2010)“卓越计划”本身并没有指出在实际教学中如何落实;同时,对现有的教学体系进行大规模的改革也是需要大量时间和资源的。如何在理论和实践中做到“知行合一”?本文仅在大学英语教学方面,根据“卓越计划”中所提出的本科层次标准,探讨应用型工程本科院校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教学设计和教学评估,旨在指导大学英语教学实践,促进对大学英语改革更加全面和深入的探讨。

二、应用型工程本科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学现状分析

为了更好地实施2007年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正式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各大高校结合自身的情况,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课程设置、教学模式、教学评估和教学环境方面进行了改革。在教改的过程中,许多教师和专家对教学现状进行过调查。例如,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于2009年至2010年对全国530所高校的大学英语教学现状宏观调查(王守仁,王海啸,2011),又如,对工程类本科大学英语教学现状的调查(乔小六,2012),然而,对于应用型工程本科大学英语的教学现状的调查却很少见。应用型本科院校指以“应用型”为办学定位而形成的一批占全国本科高校总数近30%,与传统本科院校不同的本科院校。应用型本科教育对于满足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需要以及推进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为此,我们有针对性地对沈阳工程学院的230名工科学生(预备级50人,一级班115人,二级班45人)的大学英语教学情况进行了如下几个方面的调查。

在学习目的方面,50%以上的学生选择考级,42%左右的学生选择就业,选择扩展知识的学生占16%,选择提高个人素养的学生只占10%。由此可以看出,多数工科学生英语学习目的是外在目标(Cook,2007),极少数工科学生的英语学习目的是内在目标(Cook,2007)。在学习动机方面,42%的学生学习英语的动机来自于社会需求,大约28%的学生出于兴趣爱好学习英语,16%左右的学生的动机来自于学校和家长,另外还有14%左右的学生的学习动机不明确。在语言技能方面,我们从听说读写译五个技能的重要性和掌握程度的调查中得出,学生对五项技能的重要性排列顺序为:说、听、读、译、写;掌握程度的排列顺序为:读、听、译、说、写。然而,教材每单元课时的分配为:读(3学时)、听(1学时)、说(1学时)、写和译(1学时)。在学习策略方面,通过调查可以看出,学生除了英语课堂外主动学习英语的机会很少,将近50%以上的学生只通过英文歌曲和电影接触英语,接近80%的学生每天课余英语时间在一个小时以内,90%的学生每周的课外阅读量少于三个小时。只有4%的学生在课余经常写作。绝大多数的学生的写作水平只能通过写作作业来提高。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由以上得调查分析可见,教学改革应建立在充分的需求分析的基础之上,有目的地进行。

三、“卓越计划”下应用型本科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学改革构想

1.教学目标。2007年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的教学目标中的“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适应国际发展的需求”,与卓越计划的本科层次工程师培养的一些标准有一定程度的契合,这也为制定卓越工程师培养下的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提供了方向。应用型工程本科大学英语总教学目标的设立应围绕卓越计划的本科层次中的以下四个标准:(1)具有良好的人文科学素养;(2)具有信息获取和职业发展的学习能力;(3)具有较强的组织管理、交流沟通、环境适应和团队合作能力;(4)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环境下的交流、竞争与合作的初步能力。(林建,2010)。每门课程和每次课应在总教学目标的导向下,结合自身特点进行设立。

2.课程设置。在需求分析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地设置课程体系,是进行课程建设的关键。我们针对是否应开设外语类选修课,以及选修课程的内容所进行了问卷调查。66.4%的学生希望开设后续英语课程。其中91.6%的学生认为后续课程应以选修课为主;74.2%的学生认为后续课程对求职和深造很有帮助。54.2%的学生选择语言知识类选修课;35.9%的学生选择语言文化类选修课。根据本校实际,我们设计并实施了应用型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大学英语课程由层次化核心课程、选修课程、自主学习和第二课堂活动构成。核心课程则由综合英语和专门用途英语构成。学生第一学年和第二学年完成综合英语的学习,第三学年的第一学期完成学术英语的学习,第二学期完成职业英语的学习。其中综合英语分为读写译课程和视听说课程。学生可以从第二学期到第六学期进行选修课的学习。选修课程分为语言知识类如英语语法、英语词汇等,语言文化类如英美社会与文化、英美文学欣赏、英语电影欣赏和中西文化对比等,语言技能类如英语演讲、英语实用写作等。选修课为提高卓越计划本科层次工程人才的人文素质和开拓国际视野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

3.教学设计。

(1)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根据学生英语学习策略的调查,我们发现大多数同学仍然依靠课堂来提高英语能力。因此,教学内容的选取,教学模式的选取和课堂活动的设计就显得十分重要。然而,英语各项技能的提高与学习者坚持不懈的语言习得有密切的联系。我们通过调查了解到大多数的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较弱。我们将大学英语教学进行延展,即在课后对学生进行英语实践教学。为学生提供大学英语教学资源库、大学英语视听说学习系统和网络教学平台可供学生结合自己的基础进行英语的自主学习,此外,还举办了丰富多彩的英语第二课堂活动,如英文演讲比赛、英文写作比赛、英文歌曲比赛、英文戏剧比赛等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参与进来,激发了学习英语的兴趣,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第二课堂活动不同程度地提高了英语的水平。

(2)确立以内容为依托的教学模式。内容为依托教学(Content-Based Instruction)是将语言教学基建于某个学科或某种主题内容的教学之上,把语言与学科知识结合起来,在学生提高学科知识和认知能力的基础之上,促进其语言水平的提高。(Mohan1986;戴庆宁,吕晔2004)内容为依托的显著特点为:一是以学科知识为核心;二是使用真实的语言;三是学习新信息;四是课程设置必须符合不同学生群体的需求(袁平华、俞理明,2008)。结合卓越计划培养标准的第十一条提出的“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环境下的交流、竞争与合作的初步能力”的要求和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办学理念,我们在后续语言文化类选修课程和专门用途英语课程采用了内容为依托教学模式。在内容为依托的教学过程中,我们选取语料和设计任务时考虑学生的语言程度、认知、情感需求、将来职业需求和个人兴趣,全部选取真实的有意义的语料并要求学生用真实的目的语言完成实际生活中的任务。就学生而言,这种以内容为依托的大学专门用途英语教学不仅激发了他们学习英语的积极性,还提高了思辨能力和交际能力,为他们未来的职场和国际市场做好了准备。

4.教学评估。我们认为教学评估包括学生学习效果评估和教师教学效果评估和课程教学效果的评估三个层次。三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对于学生的学习效果评估,《课程要求》提出了将形成性评估与终结性评估结合起来了思想。我们根据应用型大学本科学校学生特点采取两种评估并重。形成性评估包括课堂表现、平时作业、平时测验、口语成绩、期中成绩;终结性评估包括期末考试成绩和四六级成绩。为了使平时考核更加合理,并能促进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有效学习,我们将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况纳入到形成性评估中。具体做法是教师给学生设定具体化的任务,并提供一些网络资源供学生自主学习,然后通过网络教学平台用测验,作业及论坛的方式对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况进行记录到学生的平时成绩中。另外,每个学期学生对英语学习的情况进行自评,以便学生自己调整学习态度和学习策略。在教师教学效果评估方面,我们采取学生评教、教师自评和同行评教相结合的方式。通过这种方式使教师从多个角度了解教学效果,进行教学反思,及时调整教学策略。课程教学效果评估采取学生评价、教师评价、专家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及时调整课程内容和教学模式,优化课程的设置和教学效果。

四、结语

大学英语教育教学改革应结合卓越计划和需求分析设置灵活的教学目标和多层次的课程体系,采用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以内容为依托的教学模式,建立多维度的教学评价体系。当然,本文对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构想仅限于对笔者所在的院校的教学现状,希望能在“卓越计划”和实际教学活动中搭建一个平台,不断提升大学英语教学质量和素质教育,促进各种类型和层次的高等院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全面和深入探讨。

[基金项目:本文为辽宁省高等教育学会“十二五”高校外语教学改革专项课题“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研究”(课题编号:WYYB12085)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Z].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 王守仁,王海啸.我国高校大学英语教学现状调查及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与发展方向[J].2001

[3] 乔小六.“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视野下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构想[J].山东外语教学,2012(3):69-74

[4] 林建.“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通用标准研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4):21-29

[5] 戴庆宁,吕晔.CBI教学理念及其教学模式[J].国外外语教学,2004(4):16-18

[6] 袁平华、俞理明.以内容为依托的大学外语教学模式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8(1):59-64

[7] Cook,V.2007 The Goal of EFL: Reproducing native speakers or promoting multi-competence amoung second language users?[J]. International Hangbook of Foreign Teaching,2007(Springer):237-248

[8] Mohan, B. A. (1986). Language and content. Reading, MA: Addison-Wesle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