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村官的事例范文

时间:2024-01-30 17:56:5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学生村官的事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大学生村官的事例

篇1

心理弹性研究领域主要关注“效果性因素”,而“方向性因素”也具有无以取代的地位,尤其是主体生存图式的作用应该得到心理弹性研究的重视。为了探索主体的生存图式与心理弹性的关系,本研究编制了“一般生存图式量表”,并采用“Connor—Davidson韧性量表”中文版(CD—RISC—c)对大学二年级本科生施测。结果发现,大学生一般生存图式与心理弹性在总体水平以及各个维度上的均值都有着一致的变化趋势,两者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其中“生存实质”、“积极进取”和“主导价值”3个因素对心理弹性的回归效应显著。由此推论,通过优化主体的生存图式改善其心理弹性是一条可行的途径。

关键词 生存图式 心理弹性 大学生

分类号B844

1 引言

心理弹性的系统研究至今已经有30余年的历史,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都取得了丰富的成果,研究关注的对象也由儿童、青少年扩展到成年人和老年人。在早期研究中,心理弹性被简单地界定为一种结果,或一种过程,或一种个人特质,随着研究的深入这一概念已被全面理解为一种涉及结果、过程和特质的统一体,被看作一个包含多重要素的动态结构。在理论和应用研究中,心理弹性的结构因素和影响因素同样得到了重视。那些影响个体生存适应的危险因子(risk factors)较早得到关注,随后研究者试图发现与良好适应相关的因素或预测因子,并把那些在所有危险情境即逆境水平上都起作用的具有普遍性意义的积极因素和那些只有在较高危险水平上才起作用的具有特殊性的积极因素区分开来。前者被称为资源(assets)或促进性因素(promotive factors),后者被称为调节因素(moder—ators)或保护性因素(protective factors)。根据其来源,这些因素又被区分为个人因素、家庭因素和家庭外因素。在一些有影响的心理弹性模型中,如Kumpr的心理弹性框架(the Resilience Framework)和Richardson的心理弹性模型(the Resiliency Model),这些因素得到了充分的考虑。通过对多种心理弹性理论模型的综合考察可以发现,研究者关注最多的是那些既具有普遍性又可以在高危情境中发挥作用,同时又能够成为稳定的个人特质的因素,如积极的气质、高智商、批判性思维、问题解决能力、创造力、内控性、自我调节、自我控制、高自尊、自我效能感、乐观、自主、移情、情绪管理、宽恕等。这些因素都被认为或被证实可以有效预测主体的心理弹性状况,对于个体应付环境压力能发挥普遍的和直接的效能,因此可以统称为“效能性因素”。这类因素对于主体的心理弹性具有基础性意义。但是还有一些因素对心理弹性不一定有直接影响,却能够降低危险因子所带来的风险、整合各种积极因素,对个体心理弹性系统具有导向作用,例如,信仰、存在感、高期望等便属于这类因素。在Richardson的心理弹性模型中,主体的希望、世界观和信念体系等被看作是与主体的身体一心理一精神平衡(bio—psychospiritu,al homeostasis)的瓦解与重组相关联的因素。国内研究也发现,主体的心理弹性与“世界是公正的”、“有付出就会有回报”等积极信念相关联。这些对主体的心理弹性主要发挥导向作用,甚至对“效能性因素”具有整合作用的因素可以统称为“方向性因素”。几十年来心理弹性研究领域并没有对这些“方向性因素”给予足够的重视。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早期的研究主要关注儿童和青少年的逆境适应,对“效能性因素”的探索成为心理弹性研究的一种定势,而那些“方向性因素”处于个体的信念体系、价值体系之中,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和抗变性,属于成熟的人格或成年人稳定的个性成份,因此不容易进入研究者的视野。另一方面,心理弹性体现的是主体生存状态的一种属性,主体关于生存的总体观念、信念、信仰、期待等在逻辑上处于上位,而在心理属性的研究中很多研究者习惯于因循“逆向还原”的思路,倾向于从构念的水平方向或其下位而不是从逻辑的上位寻找相关因素。实际上由于生存信念、信仰、期待等对人的行为会产生动力作用,这些信念、信仰、期待等也会反过来成为主体的生存方式和生存状态的原因。本研究试图探讨主体的一般生存图式,也就是主体对“何为生存?”“如何生存?”“为何生存?”这样一些基本问题的信念及其易激活程度与心理弹性的关系,以加深和扩展对心理弹性的方向性因素的认识。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作为对大学生一般生存图式与心理弹性之间关系的初步探索,研究被试仅选取济南市普通高校二年级本科生360人,根据性别、专业分层随机抽取。有效问卷346份。其中男生占49.6%,女生占50.4%;文科学生占51.7%,理科学生占48.3%。平均年龄21.07岁。

2.2 研究工具

心理弹性测量采用于肖楠等人修订的“Connor—Davidson韧性量表(cD—RISC)”中文版(CD—RISC—c)。量表包括坚韧、自强、乐观3个因素,共25个题目,采用5点计分。文献报告的量表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91,与自尊、生活满意度和大五人格均达到中等程度的相关,显示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

“一般生存图式量表”根据心理学量表标准化程序编制而成,用于评定大学生的一般生存图式。量表由36个题目组成,包括6个维度,即“生存实质”、“积极进取”、“生存主体”、“德福关系”、“终极关怀”和“主导价值”。量表的验证性因素分析拟合指数NNFI=0.91,0.92,CFI=0.92,RMSEA=0.067;各分量表和总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Cronbach’s a)在0.65~0.89之间,间隔4周的重测信度系数在0.76~0.87之间。量表的信度和效度指标基本符合本研究的需要。根据图式理论,一个图式的可利用性与认知内容与容易被激活的程度有密切关系。认知内容的易提取性是范畴能否被激活的一个指标。本研究把主体对生存信念意识程度的内省判断作为范畴易激活水平的测度。被试除了回答各题目所表达的信念与自己的符合程度外,对于每一题目还要回答“是否被您意识到,并影响您的生活?”,设定“总是意识到”的权重为1,将“经常意识到”、“有时意识到”、“很少意识到”、“从未意识到”的计分依次递减0.2个单位,作为题目得分的权重系数。

数据采用LISREL 8.80和SPSS 17.0统计分析。

3 研究结果

3.1 大学生生存图式及心理弹性均值差异分析

均值差异独立样本t检验显示,大学生生存图式在专业、性别及家庭经济水平上均不存在显著差异。通过对“一般生存图式量表”总量表的加权平均分进行快速聚类分析(K—Means Cluster),把被试分为高分组和低分组(类中心分别为2.86、2.13,人数分别为127、219)。t检验显示,高分组和低分组在生存图式量表6个维度上的加权平均分都达到了显著差异。然后对高分组和低分组的心理弹性量表(cD—RISC—c)得分均值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两组被试在心理弹性量表3个维度及总量表上的均值都存在显著差异。

4 讨论

4.1 生存图式与心理弹性的关系

“一般生存图式量表”是根据现代生存哲学理论,围绕“何为生存?”、“如何生存?”、“为何生存?”三个基本生存问题编制的。关于“何为生存?”的问题包括“生存实质”和“积极进取”两个因素。“生存实质”因素体现预成论与生成论信念的区别,“积极进取”因素体现被动生存与主动生存的区别。关于“如何生存?”的问题,包括“生存主体”和“德福关系”两个因素,“生存主体”因素描述个体取向与整体取向的生存观,“德福关系”因素描述主体如何看待道德与幸福的矛盾关系。关于“为何生存?”问题的思考必须跳出现实的约束而指向“终极关怀”,而终极关怀的问题就是信仰的问题;与此相一致,引导主体生存的“主导价值”则有低层次的、基础层面的生理与心理价值与高层次的、超越层面的精神价值之分。6个因素从内容上大致能够反映主体对生存的总体信念、态度和期待,量表还以主体的“意识程度”作为权重指标把这些信仰、态度和期待在主体现实生活中易激活的程度反映出来。从内容和结构的分析结果来看,量表能反映主体的一般生存图式状况。

关于心理弹性,理论和应用研究都需要把其结构因素和影响因素区分开来,但严格区分心理弹性的结

3.2 大学生生存图式与心理弹性的相关和回归分析

求被试的生存图式量表加权平均分与心理弹性量表算术平均分的皮尔逊相关系数,发现生存图式量表的各个因素和总量表加权平均分与心理弹性算术平均分存在正相关,而且绝大多数相关为显著正相关。

进一步对大学生的生存图式量表得分与心理弹性量表得分进行逐步多元回归分析,结果只有个别因素进入回归方程:“生存实质”、“主导价值”对“坚忍”的回归效应达到显著水平;“积极进取”对“自强”的回归效应达到显著水平;“生存实质”对“乐观”的回归效应达到显著水平。

构因素与影响因素是困难的。判断某一因素是否被概念所容纳,需要以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为根据。对于心理弹性这个概念,国外主要有三种定义方式。第一种是把它看作个体经历高危后的积极结果,第二种是看作个体应对压力、挫折、创伤等消极生活事件的能力或特质,第三种是把它看作压力、逆境等生活事件因素与保护性因素交互作用的动态过程。第一、二种定义的内涵比较确切,但又似乎外延不足;第三种定义又容易把心理弹性的结构因素与影响因素混淆起来。逻辑定义难以统一,操作性定义就更难确定。例如,Friborg等人编制的“成年人心理弹性量表”(Resilience Scale forAdults)包含“个人能力”、“社会能力”、“家庭和谐度”、“社会支持”、“个人组织性”等5个因素;胡月琴等人编制的“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包含“目标专注”、“情绪控制”、“积极认知”、“家庭支持”、“人际协助”等5个因素。这些量表所测量的是心理弹性的结构因素还是影响因素就很难确定。有一些着眼于主体心理弹性能力或特质的工具,如Connor和Davidson编制的“CD—RISC”包含“能力”、“本能”、“接受变化”、“控制”、“精神影响”等5个因素,所测量的内容可以确切地看作心理弹性的结构因素。本研究所采用的是于肖楠等人根据“CD—RISC”修订的中文版“CD—RISC—c”,包含坚韧、自强和乐观三个因素。虽然,被试在生存图式量表上得分的高低和在心理弹性量表上得分的高低相一致,但从表3可以看到,生存图式量表各因素及总量表与心理弹性量表各因素及总量表之间仅达到了中等程度的相关,有些因素间仅存在弱相关。从相关分析的结果和量表内容来看,“一般生存图式”更适合被看作心理弹性的影响因素。

对大学生生存图式在专业、性别、家庭经济水平等各方面的均值分析均未发现显著性差异,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生存图式在心理结构中的内隐性和深刻性特征。生存图式作为一种稳定的个性因素,从表2来看,与主体的心理弹性在总体水平以及坚韧、自强、乐观各个维度上都有着一致的变化趋势,由此可以推断主体的生存图式与心理弹性存在深层次的关联。已有研究把心理弹性的影响因素区分为促进性因素和保护性因素,那么生存图式属于促进性因素还是保护性因素?“一般生存图式量表”所涉及的是关于现实人生与终极关怀等方面的基本问题,与主体生存的基本方向相关联。心理弹性研究所关注的,首先是在较高危险水平的情境中主体的生存和发展状态,其次是在所有危险情境即逆境中主体的生存和发展状态,而不关心在顺境中主体的生存和发展所存在和潜在的危险。事实上,在即使没有任何生存困难的情境即顺境中,主体也会因为无意义感或无方向感而陷入消极抑郁的情绪状态,从而体验到生存和发展的不适应,与逆境或高危情境中的个体面临着类似的发展风险。因此生存图式对人的存在状态的影响是广泛而全面的,而不局限于高危情境或一般的逆境,这也可以部分地解释生存图式与心理弹性之间的相关只能达到中等程度。

在回归分析中,只有“生存实质”、“积极进取”和“主导价值”进入回归方程,表明3个因素可以有效预测主体的心理弹性水平。其他3个因素均未进入回归方程。从逻辑上看,个体关于“生存主体”、“德福关系”的信念以及对“终极关怀”的态度也与心理弹性存在密切关系,这在表3的相关分析数据中有所反映。

4.2 从生存图式的角度审视心理弹性干预

从聚类均值差异比较和相关分析可见主体的生存图式与心理弹性的变化趋势是一致的。可以初步推断,生存图式的改变能够引起心理弹性的改变,因此生存图式作为一种方向性因素应该得到心理弹性干预研究者的关注。已有的心理弹性干预模型大都存在着“屈高就低”的倾向,即从主体本身及家庭、学校、社区或其他环境中寻找能够支撑个体心理弹性的因素加以干预,以减少个体的脆弱性,从而推动个体坚强地应对逆境、规避风险。这可以看作一种“推”的策略,即从低处或从背后推一把以使主体获得走出生存困境的力量。这种“推”的策略仍然没有摆脱“高危险——消极结果”的线性假设,寄希望于通过个体自身的“效果性因素”的获得和增强以及外部资源的支持,帮助个体克服或降低发展或生存的危险。但是仅靠个体的“效果性因素”或外部力量维持主体的适应状态是不够的,心理弹性的提升还需要一种激发主体主动整合积极资源、舒缓生存和发展风险的内部力量。由于社会发展速度加快,资源有限的问题越来越突出,人口与就业的矛盾加剧,社会主流价值体系长期不稳定,很多不确定因素导致新的应激源不断产生。面对多变的生存困境,这种“推”的策略显然缺乏必要的主动性和灵活性。如果“效果性因素”和外部资源不足以支撑主体所承受的压力,那么“方向性因素”作为一种整合内外资源、变消极为积极的主体性力量就需要被充分调动起来。

其实“心理弹性”最初进入研究者的视野,就是因为那些同处逆境但仍然发展良好的个体的存在,这些个体的良好发展不能完全用“效果性因素”或外部资源的支持来解释。Richardson的心理弹性模型表明,主体有维持自身身体一心理一精神动态平衡的倾向。当主体无法承受所面临的压力时,身体一心理一精神的动态平衡会遭到瓦解。平衡的瓦解可能导致四种情况:或者使主体处于功能紊乱状态,或者使主体不堪忍受压力而放弃原有的动机、希望而倒退到一种低水平的平衡,或者恢复到原有的平衡状态,显然这三种情况下个体都丧失了成长的机会。还有一种情况,就是主体在逆境中有了新的洞察、困境的经历成为主体发现和培养心理弹性品质的积极的反省过程,使主体强化了已有的心理弹性,甚至获得了新的心理弹性品质,从而体验着精神的成长。Richardson称之为“心理弹性的重组”(resilient reintegration)。可见高危情境或逆境既能损害主体的存在,也可以成为主体成长的机遇。危险性因素发挥积极作用是有条件的,这个条件只能从事实的逻辑上位去寻找。“趋乐避苦”是有机体的生存本能,能从痛苦中获得成长的力量却是人的生存智慧,而只有那些获得了确定的生存方向引导的人才能够把握这种成长的机会。从实质上看,心理弹性所描述的是生存状态的一个特征,而生存图式反映着主体对现实人生与终极关怀的总体信念,引领着主体生存的方向,必然影响着主体的生存状态。在逻辑关系上,生存图式处于心理弹性的上位,因而通过改善主体的生存图式提高其心理弹性是一种“拉”的策略。在主体生存的整体框架和整体历程之中,生存图式为主体的心理弹性发展确立了一个上位的理由,并为其提供动力。生存图式的改善需要长期的教育,在物质主义盛行、功利主义泛滥、终极信仰缺失的特定历史时期,生命教育、生存教育、信仰教育、价值教育以及整个“大德育”事业理应承担起整合和提升主体生存图式的重任,引导主体自觉构建有效的生存导向系统。

5 结论

大学生的一般生存图式与心理弹性在总体水平以及各个维度上的均值都有着一致的变化趋势,两者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大学生一般生存图式中的“生存实质”、“积极进取”和“主导价值”3个因素可以有效预测其心理弹性水平。

参考文献

1

Kraemer H C,KaZn A E,Offord D R,et ingto terms with the terms of sks.Archives of GeneralPsychiatry,1997,54(4):337—343.

2 Masten A S,Patricia M,David P,et petenceunder stress:dsk and protective factors,In Roll J,Masten A S,Cicchetti D,et al(Eds.).Risk and pro—tective factors in the development of psychopathology.UK:Cambridge Universiv Press,1990,236—256.

篇2

关键词 网络时代 大学生管理 存在问题 优化对策

在21世纪网络时代迅速到来之际,大学生作为最具接受新事物的群体,逐渐地与计算机网络产生了无法割断的联系,而网络的应用在为大学生提供诸多方面帮助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为大学生带来了一系列的负面影响。大学生的思想行为也在发生着难以预料的变化,各种网络违法、网络失德、网瘾等问题大量呈现,这就使得高校不得不积极地对这些问题进行及时有效的应对。所以,着重以网络时代为前提开展大学生的管理工作,便成为了高校当前的重点工作。本文出于帮助高校在网络时代中顺利开展学生管理的目的,主要从大学生在网络时代出现的问题、高校管理的缺陷及优化对策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1 网络时代的到来对大学生产生的影响分析

新世纪,计算机网络的高速发展以及普及性应用,为人们进行交流以及获取信息等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使得人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学生作为占据时代前沿的新生群体力量,他们对于网络的应用比其他人更为深入,这同时也决定了网络对他们的影响程度尤为深刻。本文下面就着重分析一下网络时代的到来对于大学生所产生的影响:

单就网络的应用带给大学生的积极影响来讲,大学生通过利用网络实现了在虚拟时空环境中对世界的更宽、更高眼界的认知与辨识,也能够利用网络获取更多、更新鲜、更全面的知识。而且,大学生还能够充分地利用网络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比如写作、制作游戏、组织团体活动等,同时,其对网络的各种应用还可以在最自由、舒适、轻松的环境中实现,这就极大地提升了大学生对于自我个性的追逐力度。

但是,网络时代在为大学生提供便利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诸多不良影响。一方面,大学生在网络的虚拟性、便捷性等优势中将课余时间甚至是上课时间更多地投入到了网络,而将极少一部分时间用于现实的人际交往以及读书学习,这就使得大学生无法顺利地面对并适应社会的需求及挑战。另一方面,大学生在利用网络的过程中,由于缺乏充足的生活经验、是非辨别能力以及道德和法律知识等,往往会陷入危害性的网络陷阱,或者是潜在地做出某些违法或者失德的事情,这既不利于大学生健康成长,也为社会整体环境的优化带来了不良影响。

2 网络时代高校开展的大学生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首先,高校传统的管理内容已经不足以全面涵盖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必要管理需求。以往的高校管理工作普遍存在于基础的道德管理、学习管理及生活管理方面,而不侧重对于大学生的个性化成长、多方面兴趣爱好的培育以及深层次的道德理念、价值取向等的管理,这就使得在网络时代环境中逐渐增加的这些方面的管理要求难以得到有效的满足。而且,网络时代对于大学生的影响也成为了不容忽视的管理问题,大学生在网络时代环境中存在的沉溺网络、网络犯罪、道德缺失、人际淡化以及身心受损等问题都必须得到有效管理以及解决,所以,高校现有的管理内容出现了严重的管理滞后性。

其次,高校开展大学生管理的工作手段不能够满足网络时代的需求。高校在管理工作中普遍单一的采用教师人工管理的方式,比如,教师与大学生进行思想沟通交流、教师和大学生一起参与某些特定的主题活动、教师对大学生的生活与学习实施检查等。而网络时代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在更多的程度上与网络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各种思想及行为问题的产生都源于网络,而且大学生的各种问题也普遍存在于网络却未呈现在现实中。所以说,高校的管理人员脱离网络载体所开展的管理工作,便无法真正地达到对各种问题的洞悉、预防及有效处理,高校变更管理手段已经势在必行。

再者,高校当前应用的强制性的控制管理的管理方式难以迎合大学生在网络时代中的心理及生理需求。管理工作在高校中的实施,一般都是以硬性的纪律规范、行为标准等各种管理制度的约束力来推动实现,学生的各项思想、行为活动等都处于限定和控制状态中。而网络时代带给学生的自由个性、自我价值、以人为本等理念逐渐深入,学生更倾向于在柔性的管理中转变自身的各种不良现象,所以,高校的控制管理往往不仅不能够达到其管理的预期效果,还容易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从而酿成了难以预料的问题。

此外,高校在实施管理工作时更侧重对于学生的管理控制,而缺乏对于学生的引导与服务。高校大学生在网络时代中具备更宽泛、多样的道路去获取知识,或者是进行自主活动,而他们自身的辨别能力与控制能力又难以满足理性地利用网络的需求,这就使得他们在利用网络时存在着极大的对于引导、服务以及帮助等的需要。所以,高校在网络时代环境中的管理理念必须逐步转变。

3 网络时代高校优化大学生管理的相关对策

面对如此多的管理挑战,高校在网络时代环境中积极地应对各项管理要求及挑战,已经成为必须践行的管理工作要求。而本文下面就针对上文所提出的各项问题来谈论一下高校对管理工作进行优化的相关策略:

3.1 推动管理内容的丰富

首先,高校应当组织全体管理人员针对网络时代对于整体社会环境的影响进行探究分析,并将其各种积极以及不良影响归类划分,然后再着重以大学生作为主体来研究网络影响在他们身上呈现出的特点,接着把大的影响以及特殊性的影响二者进行融合归纳,全面分析出网络时代从整个时代环境及大学生活两个方面带给大学生的所有影响。其次,高校管理人员应当单独地在管理工作中设立网络管理一个大项,然后以各种不良影响(如沉溺网络、网络犯罪等)来划分其管理的小项,并且针对各个小项来制定有效的预防及管理措施。再者,管理人员还可以着重利用网络的积极影响来推动预防及管理措施的践行,努力地将网络时代的全部影响由不利的方面转变为有利的方面,使管理工作在满足大学生利用网络需求的前提下,又能够实现对大学生的各种思想行为的有效约束。

3.2 优化管理工作的手段

首先,高校领导可以举办相关的网络基础知识、现代网络应用等相关方面的培训讲座或者交流活动,组织学校的相关管理人员尤其是年轻管理人员对这些新的网络知识进行学习,从而以管理人员对网络的熟识来打入学生内部,做到管理工作中的知己知彼。其次,高校管理人员要着重针对学生管理工作来建立学生的班级群、院系群或者贴吧、论坛等,并且在每一个交流组织中渗透进匿名的管理人员以学生的身份引起一些针对网络问题的话题探讨,并且着重在学生的探讨过程中,利用正确的知识及理论来徐缓地引导学生转变其不良的思想以及行为。再者,管理人员还应当针对每一个小群体中的全部学生来建立单独的信息档案,以把握学生的思想及行为缺陷或者潜在问题,然后与所属的辅导员等沟通,由专门的教师进行针对性的交流及引导,将各项问题的出现扼杀在萌芽状态。

3.3 转变管理方式及理念

首先,高校领导可以将学校的管理人员进行制度管理以及柔性管理的分类及配合,在针对具体的网络问题来设定全面及时的制度规范的同时,将具体的管理工作分为两个部分来分配给具体的人员,并建立起硬性管理与柔性管理的强制性的一对一的配合制度,确保管理工作能够双管齐下。其次,当前管理工作的开展要尤其注重对学生的柔性管理,将制度规范等当作辅助柔性管理开展的力量,为柔性管理赋予潜在的强制性力量。再者,高校全体管理人员要着力推动其管理理念由控制、管理向引导、服务的转变。管理人员在设立各种管理措施的过程中,要着重地针对网络问题来推动各项措施的服务性质的增强,努力地通过为大学生提供柔性的引导以及服务,来避免各种网络问题的出现,并且通过引导和服务来帮助学生意识到其自身行为存在的不足,从而实现大学生在网络时代中的自主个性化管理。

4 结语

网络时代的到来对于学生的影响以及高校管理工作的挑战,都已经成为不容忽视的现象,高校当前在开展学生管理时,必须加强对网络管理的重视力度,并采取能够有效应对网络问题的各项预防及治理措施,来规范大学生在网络时代的学习、生活以及成长。

参考文献

[1] 丁姝娟.浅议网络环境下的高校大学生管理[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

[2] 闫鹏,王娟.网络环境下的大学生管理教育工作[J].教书育人,2010(9).

[3] 翟丽霞.浅议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的自我教育[J]. 经济研究导刊,2010(35).

[4] 高丽华.互联网在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的作用[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6).

[5] 刘婷婷,王保庆.网络时代下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思考[J].北方经贸,2010(11).

[6] 闫合占.网络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出路探新[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24).

篇3

家住瑞丽城区的小段是家里的独生子,2009年云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毕业后,回到家乡报考了村官,被分配到了瑞丽市勐休乡户瓦村。初到户瓦村,对于从小在城里长大的段必清来说困难重重,在家从不做家务的他开始从做饭、打扫等细小之处学习,自己打理生活。虽然一开始山里的一切都让他感到很新奇,可是每天单调重复的工作让他迷茫了起来,他也和同批的其他村官一样有了打退堂鼓的念头,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同批的村官几乎走了大半。

小段是坚强的。迷茫期过后,他开始振作起来,在一次偶然看到电视中介绍一个村子发展生态放养土鸡的节目后,小段萌发了同样的念头。在确定了土鸡养殖这条创业的路子后,小段说干就干。用仅有的6万元钱开始了创业的第一步,与工友们用锄头自己填平租来的山地,到山上砍竹子自己动手搭建鸡舍,自己研究土鸡养殖技术。就在养鸡场慢慢步入正轨的时候,小段的合伙人提出撤资,这对小段来说是晴天霹雳,最后他还是同意了合伙人的提议,退还了朋友的资金。

合伙人的突然退出、养殖经验的不足、可用资金的欠缺、鸡场的规模较小、设施简陋……种种问题摆在了小段的面前,时刻考验着这个80后的小伙子。在父母的支持下,他用瑞丽城区家中的土地房产到银行贷款,但受养鸡场规模和效益的限制,大银行不贷给他,小银行能力有限,最多只能贷20万元,依然解决不了小段的燃眉之急。就在这个时候,作为受人民银行支农再贷款支持最多的瑞丽市沪农商村镇银行负责人听到了小段的事迹,了解到小段急迫的金融需求,在实地前往调查后为小段及时发放了70万元的涉农贷款,为小段的村官创业之路迈过了一道“坎”。在沪农商村镇银行的支持下,如今小段的养鸡场越办越大,拥有土鸡13000余只,也正在新建规范化养殖的脱温房、养殖房等等,每年能够实现毛利润200多万元。

养鸡场的发展如日中天,小段对自己的养鸡事业越来越有信心,现在他也正在为他的养鸡场申请专门的注册商标,看着小段激动地拿着三个备选商标让我们提意见时,我们由衷地为他感到高兴和自豪。同样的年代,不同的经历,让小段成为了当地大学生村官中的杰出代表,也成为了敢想敢干、实现理想的新时代青年。

篇4

党校培训期间,组织部各位领导向我们介绍了农村及农村工作的基本情况,并语重心长地嘱咐我们今后工作中应注意的问题,使我们受益匪浅。实际上,农村对我们很多人来说并不陌生,然而农村工作对我们来说还很陌生。刚到村里时,面对陌生的环境,陌生的人,感觉茫然而无从下手,之前所有的理想与计划在这里显得是那么地空洞而不切实际,我决定放弃那些不切实际的想法,踏踏实实地做每一天的工作。

两个多月来,在县乡领导的关怀下,村委干部的帮助下,我们正逐步适应农村的工作环境,同时我对这个村也有了更多的了解。后曹庄共有1200余人,两委干部五名,两委干部凝聚力强,深得村民的信任,后曹庄村民觉悟高,各项工作能够积极配合,在两委干部的带领下,该村已多次获得“先进集体”和“红旗党支部”等荣誉称号。两个多月的工作经历使我渐渐明白村委会获得荣誉的原因,深得民心的原因,从他们身上我也学到了许多东西。后曹庄部分耕地在我县西南开发区的规划之内,到村报到第一天,恰逢两委干部们到开发区处理占地问题,我跟随两委干部们骑着自行车沿着崎岖不平的田间小路来到开发区工地,干部们实地测量,耐心做村民工作,积极与管委会干部协商,最终使占地问题得到顺利解决,各项建设工作得以继续进行。

县里实施“一事一议”惠民政策后,两委干部考虑现在村民用水不便,决定向农工委申请为村里打一眼机井,既方便了村民吃水,又能供村民灌溉用水。两位干部下定决心就是垫钱也要把井打出来。打定主意后,我们开始写申请,准备材料,召集村民表决签字。那些天,我每天跟着干部们忙到很晚。申请被批准后,两委干部们又整天满身你土地忙活在地里。

干部们这种服务于民的精神时刻感染着我,影响着我。作为一名到村任职的大学生,我也将“服务于民”牢记于心,努力为村民办实事,办好事。计划生育工作开展期间,我每天跟随计生委干部到村民家中做工作,为村民耐心讲解国家的计划生育政策,督促村民到卫生院做相关手术,通过参与这项工作,使我渐渐熟悉了计划生育工作的工作方法,对村里的情况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不久,新农业合作医疗工作开始进行。我协助本村会计为村民办理合作医,这是一项考验人细心和耐心的工作,既要有条不紊迅速地做好手头的工作,又要对村民们提出的有关合作医疗的问题耐心地回答。渐渐地,我与更多的村民熟悉起来,有的村民办完了合作医疗还愿意坐下来跟我们聊聊村里和家里的事,这项工作既使我得到了锻炼,又使我更加深入了解了村民。

两个多月的农村工作,我们逐步适应了从学校到农村的环境的转变,逐步实现了从学生到基层干部的转变,但同时我们也看到了自身的许多不足,今后工作中我们要不断完善自己,以便将来能更好地服务于农村,服务于社会。今后,我将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是要发挥主动性、积极性。自觉服从安排,发挥主动性,抓住机遇,多渠道锻炼自己,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字、写作能力;做好政策的解读者,法律的传播者。提高村民意识,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

二是注重观察、思考与总结。农村工作对那我们来说大多是从无到有的尝试,日常工作中要做个有心人,多观察,遇事要勤于思考,善于从实践中总结工作方法,努力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

篇5

上网买商品轻松购物淘宝贝

都市白领小张过去是购物达人,周末常常约上闺蜜逛街扫货,面对琳琅满目的商品,她常常无法克制购买的冲动,也因此被好友扣上了月光族的外号,然而随着网络购物的兴起,现在她业余时间最大的乐趣便是上网淘宝贝,在家点鼠标,刷新网页,各类网上商城的打折信息相继映入眼帘,通过网上购物,不仅能买到性价比超高的商品,还能省逛街的体力,真是购物省钱两不误,淘宝舒心实惠多。

由于电子商务相比传统经营节省了大量成本,所以上网购买性价比高的产品成为了当下市民热衷的购物方式,随着都市物流程序的完善,广大白领在家下单购物,产品便能送至家门口,在城市,上网购物已成为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在线卖农产操作方便销路广

工业产品能借助网络实现规模销售,那么农产品能否搭上网络快车,节约成本,实现销量提升呢?答案是肯定的,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蜀乡大地渐渐兴起了上网卖农产,在线做交易的潮流。四川农村日报去年11月8日以《广安女大学生村官开微博卖柚》为题,报道了广安市广安区龙安乡群策村大学生驻村干部开微博帮助当地农户销售柚子一事,引起了社会强烈反响,网上销售农产品的概念被深深植入了广大农民的心中。

在四川,网络销售农产品的成功事例相继涌现,绵阳市游仙区凤凰乡花庙村的村民梁邦林通过网络销售,万只乌鸡订单“飞”向全国各地。由安岳县姚市镇大学生村官创业团队创建的“安岳柠檬电子商务平台”,采用网络销售、产地直销、经销、加盟销售等多种合作方式,打开了柠檬产品的销售渠道,成为了蜀乡大地网络销售农产品的闪亮名片。实践证明,网络,越来越成为助力农产品销售的有效方式。

买商品如何买得物美价廉

对于具有购物欲望的消费者来说,轻松购物淘宝贝最重要的是要保证安全,买到性价比高的商品。在保证购物安全方面,首先要认真选择专业购物网站,核实该网站是否具有通信管理部门颁发的经营许可证书,要查看售货公司和个人的信用度;在交易之前,要认真阅读交易规则及附带条款,建议选择货到付款和同城交易的方式;最后要保留有关单据,如确认书、用户名、密码等。

作为一个精明的消费者,要确保所购商品性价比高,则首先应当看准是否有正品保障标志和退换货服务;其次要抓住各类促销活动,多在不同卖家之间对比同一产品,对比便能发现价格和质量差距;同时要选择有实时客服的店,避免商品描述不清的情况;最后应多光顾新商城或新店面,新开网店会更加注重顾客的购物体验,在价格上面也会有一定的优惠。

开网店如何卖得安全高效

网络销售分为网上商城开店和自办交易网站两种,后者操作复杂,风险较大,对于广大农民朋友,选择在网上商城开店,较为合理。那么如何开网店呢?

首先要在网上商城注册账户,在注册页面设置好用户名、密码,按照提示完成注册程序后便可进行支付宝实名认证,支付宝相当于网上商城用户的资金中介,是保证买卖双方诚信交易的基础。支付宝实名认证,就是确认你的真实身份,这里需要开店者的实名登记银行卡,建立支付宝账户后,便完成了开店第一步。

篇6

【关键词】幽默话语;言语行为理论;语境;特性

幽默的秘密在于形式和内容的超常规搭配,这种不谐调性构成了幽默的首要特征;幽默之所以给人以欢乐,是因为它的情趣性,所以富含情趣性成为了幽默的必然要求;幽默必须适切语境,只有这样,幽默才可成其为幽默。这三种特性同样适用于幽默话语,接下来,就从言语行为理论和语境分析的角度来阐述幽默话语的特性。

一、言语行为理论

言语行为理论是由奥斯汀开创,由塞尔补正、完善,从行为角度阐释人类言语交际的一种重要理论。根据奥斯汀的理论,一个人在说话的时候,在大多数情况下,同时实施了三种行为:言内行为(locutionary act),言外行为(illocutionary act)和言后行为(perlocutionary act)。言内行为泛指一切用声音说出的有意义的话语,言外行为涉及说话人的意图,为断定、疑问、命令、描写、解释、致歉、感谢、祝贺等,言后行为涉及说话者在听话者身上达到的效果,为使之高兴、振奋、发怒、恐惧、信服,促使对方做某件事或放弃原来的打算等。

结合言语行为理论来分析幽默话语,那么言内行为是指产生幽默话语的动作,言后行为是指幽默话语所产生的效果,也就是是否让人发笑,而言外行为是指话语生产者的交际意图,这种意图多种多样,需依据具体的语境来确定。“语境”(Context)这个术语是由波兰籍人类语言学家马林诺夫斯基(B.Malinowski)于1923年提出来的,他把语境分为两类:文化语境(Context of culture)和情景语境(Context of situation),在这里,“文化语境”指说话人生活于其中的社会文化;“情景语境”指言语行为发生时的具体情境。经过发展,语境的分类呈现了扩展化的趋势,例如在索振羽《语用学教程》里就将语境分为三种:上下文语境、情景语境、民族文化传统语境,这种分类在一定程度上也扩大了本文的研究范围。

二、幽默话语特征分析

(一)不谐调性

幽默的不谐调性常常表现为合乎常规的内容采取了超常规的形式或者合乎常规的形式承载了超常规的内容。另外,幽默家总是从本质与现象之间的矛盾,目的与手段之间的矛盾,心理期待的突然扑空情感郁积的巧妙释放等方面展示美和丑的对立,这样的展示也必定呈现出不谐调性。幽默话语同样具有这样的特性,例如下面几组事例:

A:你能借给我一些还没写的旧纸吗?

B:可是我这儿都是已经写过的新纸。

这组对话的特征非常明显,不管是在形式,还是在内容上,都出现了不谐调性。因为“还没写过的”就是“新纸”,这里却用了“旧纸”,“写过的”肯定就是“旧纸”,这里却用了“新纸”,这种结构的搭配,形成了一种看似怪异实则有趣的语义。很明显,A想向B借用写字用的演草纸,B明知道A的用意,却没有直接回复A预期的结果,只是用了一种与之相对应的结构,委婉地表达出“没有纸可借给他”的意图,使自己意在言外,令人忍俊不禁。在A、B双方进行的会话活动中,听话人B故意曲解说话人A的语境,赋予说话人另一种言外之意,这种内容与形式之间的不谐调性造成了一种独特的幽默效果。从言语行为理论分析,通常都是听话人明白当时的语境却主观回避说话人的意图,曲解说话人的言外行为,从而产生很好的言后幽默效果。

大学生村官:村长,从城里刚回来的那对夫妻要生第三个孩子,管不管?

村长:不管!

大学生村官:原来农村的政策这么好!看来我是来对了!

村长:???

这是出自《天涯论坛》贴吧里的一组对话,村长听完大学生村官的回答后一脸疑惑,“自己明明说在农村一对夫妻不能生第三胎,为什么他会如此兴奋?”实际上这里出现了一种误解。大学生村官所说的“管不管”是“管理不管理”的意思,而村长答复中“不管”是“不行”的意思。大学生本来是想征求村长对这件事情的解决方案,但就是因为“管”在农村方言里还有“行”这样一个语义,所以才会发出“农村生育政策好”的感叹;村长以为大学生是在问“生第三胎可不可以?”所以才坚定地说“不管”。听话人不明白说话人讲话的语境和意图,会导致听话人答非所问造成语言幽默,从言语行为理论来分析,这属于误解说话人的言外行为,从而产生了幽默的言后行为。这种动机与效果的不协调呈现出了一种独特的幽默效果。

(二)情趣性

幽默的情趣性不是那种优美或壮美的情趣,而是一种谐美情趣,它充溢着轻松、愉快、戏谑、嘲弄,永远伴随着“笑”的浓烈情趣,幽默的“笑”是谐美的、多彩的。在具体的语言环境里,幽默话语的情趣性很好地调节了交流气氛,为生活增添了更多乐趣。在国内大型综艺节目《天天向上》第2015.02.27期:

镜头一:适逢元宵佳节来临之际,节目组特意安排了猜灯谜环节。灯谜一“蓝色的刀和蓝色的枪(打一成语)”;灯谜二“长沙的臭豆腐(打一人名)”,接下来,主持人欧弟问汪涵:“虎穴是什么颜色的”。

镜头二:奥运体操冠军邹凯和其妻子周捷在身高上对比明显,但在他们的婚纱照里,邹凯却显得很高大,天天向上的节目主持人齐声说:“感谢摄影师!”

镜头一的答案分别是“刀枪不入”、“莫文蔚”、“蓝色”。这里运用了谐音和语义相关,“蓝色”的英文拼写为“blue”,谐音为“不入”,所以“蓝色的刀和蓝色的枪”就是“刀枪不入(blue)”;我们都知道长沙臭豆腐是闻着臭,吃着香,根据这样一个大家熟知的文化语境,就很容易猜出谜底是“莫文蔚(莫闻味)”,而“不入虎穴”中“不入”也是“blue”的谐音。

镜头二中主持人一句“感谢摄影师”制造出了一种引人发笑的言后效果,这种间接性的回答既给足了嘉宾面子,又保持了节目的娱乐性。两人身高的差距本来是一个不易触及的话题,但在这里,因为话语的风趣性,不但没有伤及情面,而且还缓解了气氛,增强了节目的播出效果,同时也显示出节目主持人的睿智和灵活。

(三)适切性

幽默必须适切语境。对于地位高的人、长辈、晚辈、属下以及朋友,应该采取不同的话语幽默策略,只有适切语境,说话人才能创作出上乘的幽默。

某售楼处的营销口号是“买房送老婆”,对于顾客A和顾客B,售楼小姐给出了不同的介绍:

售楼小姐:先生,您好!请相信您的选择,我们不仅为您提供质优的房子,还会为您提供质优的服务。每年我们都会策划一期大型交友活动,旨在为顾客送上更多的祝福!

售楼小姐:先生,您好!欢迎您来此处购房,我们的宗旨是让您拥有一个更幸福的家庭,买房子送给太太一份安稳,也送给您自己一份温暖!

顾客A是一位单身男士,售楼小姐根据这样一个已知信息,不仅向顾客介绍了房子的情况,更多的是以“介绍女友”的服务吸引顾客;而顾客B是一位已婚男士,售楼小姐结合顾客的实际情况,在介绍房源信息时,重点强调房子对家庭的重要性。营销口号一语双关,针对不同的对象,可以有不同的理解。此处的“买房送老婆”有“买房子介绍女友”和“买房子送给家人”两层含义。所以,只有适切语境,听话人才能真正的理解营销口号的幽默性。

本文结合言语行为理论和语境分析,并结合具体实例,分别介绍幽默话语的不谐调性、情趣性和适切性特征,旨在增强我们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幽默话语的技巧,提升我们的交际能力。幽默话语的使用不仅要注重说话时的情景语境,同时也要兼顾社会文化语境,只有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语用表达效果。

作者简介:鲁研研(1989-),女,汉族,河南商丘人,现为郑州大学文学院2013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语用学。

参考文献:

[1]索振羽.语用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2]李军华.幽默语言【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6

篇7

    为此学校提出农机普及技术进村组、农机实用技术进镇村、农机知识更新培训到市校、继续教育到省市的培训思路。(1)因地制宜,普及农机知识。针对部分农民文化水平低,种植随意性大,把种田当副业搞,对新技术、新知识认识度不高的现状,学校加大信息宣传力度,送教进村组,让农民了解农机主推技术,合理使用农机。(2)突出重点,培训农机技术。对有初中文化、年龄50岁以下的农机手、种田大户、农机合作社成员,让他们参加阳光工程、获证奖补等培训班,学习农机集成技术。近三年全市共有2320人经过培训取得初、中级职业技能资格证书,成为新型职业农机手。让持有初、中级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到省里参加培训学习,近三年共有39人取得高级职业资格证书,成为复合型农机人才。(3)以赛促练,提升技能水平。农机技能竞赛结果代表本地区技能培训质量,也反映职业农机手的水平。在省、市农机行业职业技能竞赛中,该市1名选手荣获“江苏省农机系统技能标兵”“扬州市劳动模范”称号;在扬州市2012年“全球通杯”农机行业技能竞赛中,该市4名技能选手取得“全能第三,3个单项第一”的好成绩。

    2存在的不足

    高邮是农业大市,农作物种植模式多,近三年,在本地区农机技术推广过程中,出现“三多三少”的现象:参加培训的农民多,自愿参加技能鉴定的农民少;从事单一农业生产的农民多,从事规模种植的农民少;掌握简单农机技术的农民多,掌握复杂农机技术的农民少。培育职业农机手的道路还很长。原因如下:(1)农民学历不高。农民实用技术是建立在科学有序的基础上,是收获、耕作、栽插、植保等环节机械化技术的综合运用。大部分参加培训的学员不是年龄偏大,就是学历不高,又不长期坚持参加学习,农业机械的使用率不高,收入不稳定。(2)种植效益不高。受田块、种植模式等因素制约,种植效益不高,导致有文化的青壮年农民不愿种田,老人和妇女成为种田的主体,先进的农机技术推广成效不明显。(3)培训机制不灵活。很多参加培训的农机手缺乏长期学习热情,技能操作考试还可以,遇到理论考试就“头痛”。所以,参加培训的农民多,成为职业农机手的不多。

篇8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困境;对策;人才滞销

人才滞销?!在宣扬“人才就是竞争力”的今天,这当然是无稽之谈,但是随着大学生就业形势的日趋严峻,“人才滞销”似乎正在被一个个鲜活的事例论证。大量待业的大学毕业生和虚位以待的用人单位本应一拍即合,现今却呈现出水火不容的阵势,实在令人堪忧。在这场“人才滞销”的热论中,不妨冷静下来,作出理性的分析。

1大学生就业市场中供需双方的矛盾现状及原因

1.1令人费解的现状:十三亿人口的泱泱大国,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数却只占了我国劳动者比例的不到5%,这个比例本身已经过低,正日益制约着我国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但作为这5%的一份子——大学生,在苦读数年后竞还找不到工作,被市场无情的闲置,让人百思不得其解。

来自教育部的统计数据显示,大学本科毕业生待业人数在逐年增长,2001年是34万人,2002年是37万人,2003年是52万人,2004年是69万人,2005年是79万人,2006年是100万,2007年是144万人,2008年更是增加到150万,预计2009年的大学毕业生将有155万人找不到工作。

与此同时,用人单位正求贤若渴,招贤纳士的广告俯拾皆是。根据新浪网人力资源总监段冬出示的一组数据以及翰威特关于中国最佳领导力发展公司的研究显示:2003年最佳雇主中,70%存在关键人才缺乏问题,82%的非最佳雇主存在类似问题;2004年,据大约3O%的公司成长期的主要障碍是人才匮乏;2005年的最佳雇主中,92%存在人才匮乏问题,2006年……

1.2大学生不愿(不能)就业与用人方不愿录用的矛盾解析:乍看之下,大学生待业与用人单位人才匮乏同时存在的局面是让人费解的,但仔细分析会发现这又是情理之中的事。虽然造成此种局面的原因复杂纷繁,归结起来无非两个方面:大学生不愿(不能)就业;用人方不愿录用。

1.2.1大学生不愿(不能)就业的原因分析:

(1)传统观念对大学生就业的束缚。我国是一个在历史与传统上尊重知识与知识分子的国家,自古有“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古训,加之,传统文化重视人际关系和权力等级,有“学而优则仕”,计划经济时期有“干部意识”,新经济时代有“白领情结”,因而知识分子在社会角色的认识上形成了自视优越的独特社会心理结构,当今大学生在历史传统、家庭乃至整个社会的影响下将这种社会心理结构内化,对自己将要扮演的社会角色有很高的期望值。

然而我国的高等教育仅用了短短几年时间就完成了大学的精英化教育向大众型教育的转变,面对这样的转变,当代大学生一时间难以将心态调整过来,多数毕业生仍将就业目标锁定在国企、外企或沿海一带等地,但我国目前的现实是中小企业已经超过了800万家,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工业新增产值的76%以上是由中小企业创造的,大学生的自我定位始终是制约就业的障碍。从“天之骄子”沦为“老百姓”的心理落差,以及来自社会不绝于耳的质疑声,都让大学生显得无所适从。部分大学生就业理念从一种偏执走向另一种偏执,用功利而短视的态度来应对就业市场的变化,长远需求明显退位。

(2)高等教育——失衡的人力资本投资与收益。“僧多粥少”的残酷现实和巨大的就业压力,使大学生懂得“先就业再择业”的道理。据媒体报道,广东某企业计划招聘15名卖猪肉的员丁,结果竞有1500名研究生投送简历。无独有偶,在西南大学的毕业生招聘会上,某环保公司招聘清掏化粪池的业务员,也有很多大学生跃跃欲试。这说明传统就业观对当代大学生的束缚是有限的,真正让大学生耿耿于怀的是失衡的人力资本投资——收益关系。

市场经济条件下按生产要素分配收入,进一步拉大了贫富差距,而教育往往被视为最有效的缩小差距、跻身上流社会的投资途径。特别是对于农村大学生而言,“上大学”曾经是个多么炙手可热的词,它让农村家庭看到了脱贫致富的希望,很多家庭不惜举债供孩子读书,透支了后几十年的收入来投资子女的大学教育。以西部地区为例,一个大学生一年平均支出7000元,相当于贫困地区九个农民一年的纯收入。在这样“高投入”的背景之下,大学生就业的“低收益”现状委实让人难以接受。当大学生苦读数年踏入社会,却只能勉强维持自身生计时,感到绝望的不仅仅是大学生,还有他身后的整个家庭。当然,任何投资都会存在难以估计的风险,作为一种人力资本投资,高等教育同样不能确保所有的投资者都能够从中获利。失衡的人力资本投资与收益对比,成为大学生心中真正难以跨越的坎。

(3)大学生欠缺就业竞争优势。从人力资本理论的角度,大学生作为高校培养的“产品”,其质量不高也是造成就业难的重要原因之一。企业需要具有良好教育背景和和扎实职业技能的人才,然而当前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技能、重传授轻个性、重计划轻需求等为教育而教育的模式,往往难以培养出用人单位青睐的大学生。

一项麦肯锡公司的调查报告显示:“中国只有1O%的求职者适合外国企业中的9种职位。”跨国公司的招聘人员也通常感觉中国的学生太偏重理论型,离跨国公司要求的标准相差甚远。

许多人都将接受高等教育视为解决就业的一个过程,忽视了接受高等教育是为了提升综合素养和培养技能的目的,导致大学生为学习而学习,甚至对自己所学专业、将来立命之本根本没有兴趣,结果文凭越来越高、证书越来越多,检验“学以致用”的实践技能却愈渐匮乏。

随着大众化教育的进一步推进,为数不少的高校为了打造综合性大学,以急功近利的态度对待教育工作,不顾自身师资力量,盲目追求学科齐全,这种闭门造车的行为必然造成供给与需求的脱节,最终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困境。大学生经过数十年的教育后,除了一纸学历外很少具备职业技能,因此在就业的过程中,不能及时将所学知识转换为现实生产力,被迫处于就业竞争的劣势地位。大批搭不上就业车的大学毕业生和思贤若渴的企业形成对峙局面,不得不引人深思。

1.2.2用人方不愿录用的原因分析:短期利益最大化的驱使。市场经济条件下,用人单位之间为了在互相的发展竞争中取得短期优势,普遍采取降低用人成本的用人决策。希望招聘过来的员工能够“招之即来,来之即干”,具备工作经验,能够马上上岗,减少培训成本。

应届大学生从校园到社会需要一个过渡时期,此段时期大学生在岗位上主要是学习和适应,产出相对较低,录用一个应届大学生通常会与用人单位实现短期利益最大化的财务目标相悖,在这种情况下,用人单位更乐意选择学历较低,但有工作经验的技术工人,而非应届大学生。知识往往需要一定的时问和技巧才能转化为财富,用人单位注重以“物”为中心的发展观,缺乏以“人”为中心的用人理念使大学生的初次就业显得尤为困难。许多用人单位都以一种短视的思维去对待人员的去留问题,“重使用轻培训”的用人理念使用人单位的长远发展受到束缚。

招聘中,用人单位往往忽视大学生所具备的潜力和可塑性,大学生的优势在于综合素质较强,这将使其在实践中以最快的速度成长起来,成为用人方可以委以重任的大将。但竞争异常激烈的今天,用人方宁可选择技术工人,也不愿轻易给大学生一个就业机会,采用短视思维去应对市场危机。

当然,“人才滞销”是所有人都不愿目睹的状况,暂且不谈国家每年对高等教育数以百万亿的投入和家庭的巨额支出,单就个人十几年寒窗苦读而言,如果大学生毕业后无用武之地,不但不能为政府和社会分忧,连自身生存都要受到制约时,大学生就业难将不再只是待业大学生个人的悲哀,更是整个民族的遗憾。因此必须积极采取措施应对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2解决当代大学生“人才滞销”问题的措施

2.1政府的宏观调控:大学毕业生不是一般产品,而是准公共产品,仅仅依靠个人努力是不够的,还需要政府介入,并且政府的职责不能仅仅停留在培养和生产阶段,还必须延伸至大学毕业生的配置和安排活动中。只有这样,投人高等教育领域的大量公共财政资源和稀缺的大学毕业生资源才不至于过度浪费。

从国外的经验来看,无论是日本、德国、法国等西方发达国家,还是韩国、印度、巴西等发展中国家,政府都对大学生就业采取了积极干预的政策。例如,日本以正式立法的形式(《零短工劳动法》),承认和鼓励大学毕业生以非正规方式就业,保障了这一就业群体的基本劳工权利;法国政府的“青年就业法案”,旨在帮助面临困境的大学毕业生和青年群体就业:巴西政府颁布实施了“初次就业计划”,以鼓励企业雇佣大学毕业生,这些企业可以从政府获得资助,享受政府资助的企业必须保证在12个月内不辞退这些初次就业者,从而给予了大学生实质性的就业帮助。

我国也出台相关政策缓解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如: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政策等,但仍需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具体而言,打破户籍制度对人才流动的束缚,畅通就业信息渠道,并通过立法规范就业市场,特别是非国有企业的就业需求市场,保证就业大学生有合理的报酬和底线工资,使个人的教育投资有合理的回报率,都是现今面对大学生就业难所急恃采取的措施。

2.2教育模式的改善。对于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内涵的解读,各大高校尚需进一步加深,如何培养出有思想有创造力的高素质人才,摒弃“千校一面”的办学理念,调整高校的专业和课程设置,切实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和谐就业力的生成而教育,都是各高校需要深思的问题。

就目前而言,高校教育模式至少应在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改革:第一、改革考评制度。实行多元化的考试内容和考试方法,使学生从应试教育的“死记硬背”中走出来,强化大学生应用知识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落实素质教育。第二、强调实践教学。这是用人单位对大学生提出的要求,充分重视实践教学环节,不仅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得以提高,而且在实践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学以致用的快乐,加深对所学知识的深层次领悟第三、改善教学方法。传统的教学方法是典型的“讲授式”,这种“我讲你听”的教学方式不注重教学的的互动性以及学生创新型思维的培养,无形中使学生思维被禁锢,不符合社会对新型人才的要求,应在教学方式中引入讨论法、情景法等,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锻炼学生主动思考和语言表达能力。从这三方面去改革,增强大学生的生存能力,才是高校应对当前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明智之举。

从理论上说,高校应被视之为人力生产要素的投入产出场所,为了保障人力资本投资的回报率,高校必须深度关注市场动态,并在教育教学全过程中强化职业意识和指导功能,全面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实现教育培养和人力资源开发由学历本位向能力本位的转变,使教育教学与就业指导工作进行统筹研究和决策,切实解决高校教育与市场需求脱节的问题。

2.3认清形势,转变观念,合理定位。在促进大学生就业方面,无论政府做多少工作,也只能起到“推手”作用。过去一直强调毕业生要转变就业观念,作为用人主体,用人单位也要转变用人观念,摒弃“只使用不培养”的用人模式。作为用人单位,应将招收大学毕业生作为自身一项责任,要改变对毕业生工作经验的苛刻要求,应看到毕业生在成长性和后发方面的优势,建立有利于企业长远发展的人力资源库,只有这样才能缓解就业市场中的人才供需矛盾,实现大学生和用人单位的双赢。另一方面,传统文化造就了大学生过高的自我期待,求职途中现实与理想的落差,往往使大学生走上怨天尤人的不归路,而忽视了自我综合素质的提高。但是大学生必须认清形势,通过提高自身能力来改变就业难得处境。

篇9

上海大学分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叶志明副校长提出就业工作是人才培养的“临门一脚”,前面的“传带球”是关键,即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才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根本之道。通过一系列举措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创新教育环境,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从源头上探索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关键,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以全面提升毕业生就业能力为导向的就业工作创新体系。

一、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实现就业与人才培养“六结合”

1、就业工作与教育教学的管理体制相结合

学校开创性地将招生、本科生和研究生培养、就业三项工作专属一名校领导分管,使得以就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教育教学改革与人才培养模式达到体制机制上的一致,使得社会需求很快能够反馈到人才培养、教育教学和招生工作上。

学校制订了“就业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由学校招生、人才培养和就业工作相关部门核心领导的联席会议,将就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放到人才培养全过程的视角进行讨论和审视,形成各职能机构全面互动无障碍的格局,提高了认识相关就业工作过程中出现问题的深度和解决问题的速度。这一举措在体制机制上有力的保障了就业工作的科学性和高效率。

2、教育教学改革与大学生就业能力相结合

学校一直非常重视以就业为突破口,调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情况和对我校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通过调研反馈的信息促进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并注重调研视角的客观性和调研方式的科学性。

1)聆听第三方声音,测评人才培养质量。2009年初,学校邀请《中国大学毕业生就业蓝皮书》的编写单位――麦可思公司对我校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了全面调查与分析。

上海大学期望借用麦可思公司第三方的角度,从学校外部更加客观清楚地发现学校在教育教学改革、人才培养和就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以此来检验、评估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从而调整教学计划、招生计划和就业工作方式,并从根本上促进人才培养。我校也是上海市首家与麦可思公司进行合作的高校。

目前,通过合作,已对我校2008届、2009届的本科毕业生进行了就业与能力测评,收到了良好的效果。通过测评,上海大学从第三方对人才培养质量的分析中发现了教育教学改革各环节反映出的问题,并对异常指标开始逐年重点追踪,拟定对策,促进学校人才培养、教育教学改革的推进和招生、就业工作的改进。

2)通过《就业简报》,建立就业情况信息通报制。为动态了解就业工作进展情况,及时向招生、教学等职能部门和院系通报就业工作进展情况,我校还通过《就业简报》的形式建立了每两周一次面向全校的毕业生就业情况信息通报制,2009年共印发了108期。

3、招生规模与学科建设、就业工作相结合

结合毕业生就业质量状况、就业市场需求情况、就业率(学院6月份初次就业率×60%+学院12月份最终就业率×40%)和教育教学质量等反馈信息建立了招生测算模型,以人才培养所涉及的各院系师资队伍、学科建设、教育教学改革、学生就业等情况和所处的发展阶段,做出科学分析与预测,最终确定各专业的具体招生计划,每年进行动态调整,对综合测评差的专业予以减招,去年个别专业减招人数达到100 名之多。

4、院、系教学经费投入与就业工作相结合

1)经费投入的测算:学校对全校各院(系)的经费投入,全部纳入拨款模型进行测算,从而决定经费投入的规模和力度。拨款模型的测算工作,列入了人才培养质量和就业工作实绩与成效这两个因素,并赋予了较高的权数。换言之,就业状况(临门一脚)好的学院,会得到较大的经费支持,人才培养质量(传带球)高的学院,也得到较多的经费投入。用经费分配的杠杆,提高了学院对人才培养和就业工作的重视,从而促进了这两项工作的持续推进。

2)教育教学改革:学校根据毕业生就业质量和招生质量的反馈信息对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设置进行改革,从“招生―培养―就业”各个环节统筹考虑和协调。学校长期以来以三段式的课程体系构建公共课程平台、学科基础课程平台、专业选修课程平台来加强基础,配置资源,同时设置了大量的公共选修课,将专业课全部设置为选修课,使学生依据兴趣和专长,调整专业方向,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同时构建了转院系制度,更好地使人才培养适应学生自身发展及就业需要。

5、实习、实践基地建设与就业工作相结合

学校将学生实习、实践基地建设与就业工作、招生宣传、人才培养和科研工作结合,形成资源共享机制。与各类实践实习基地分层分类进行不同程度和领域的合作,将招生宣传、人才培养和就业工作科学融入到基地建设中去,全面开发资源。

1)理顺基地建设体系:学校根据学生实践实习教育要求,分层分类建立了A(全方位合作)、B(产学研合作)、C(学生实习与就业合作)三类实习实践基地。

2)拓展国内就业与实习基地:目前已建立包括参与学校教学教育改革,学生共同培养、科研、就业与实习等全方面合作的国内外A类实习实践基地25家,其他等实践实习基地合计300多家。其中12家作为职业发展素质教育基地并签约挂牌。2009年寒暑假期间我校还走访了江苏、安徽、山东、湖南、浙江、江西、河南、湖北、吉林、广西和福建等13个省市的人事局、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和人才交流市场,不断加大扩展外省市乃至全国实习和就业基地的力度。

3)开拓海外实习项目和基地:我校海外实习项目和基地的种类和所涉及的国家逐渐增多,欧美澳等地13个海外实习基地,4年共有500多名学生赴海外实习。目前除已经开展的“迪斯尼项目”、“中外服•美邦国际赴美带薪实习项目”、“爱因斯特海外专业实习项目”以外,还与北京纽哈斯国际教育咨询有限公司、国际经济学商学学生联合会、美洲集团、康派司技术咨询(深圳)有限公司、德国杜塞尔多夫中国中心上海代表处、英国TASMAC伦敦商学院上海代表处进行了洽谈,达成了初步意向,海外实习项目和基地的数量增加的同时,质量也不断提高。

4)搭建校―区―企“三联动”合作服务平台:由政府牵线,学校加强与区县人事局、行业协会、职介中心等社会团体的联系。目前已与宝山、闸北、虹口、侨知联等建立了就业与实习基地,2009年我校与上海市工商联建立了合作关系,并与上海市工商联的6家会员单位签订了《就业与实习基地协议》;另外,2009年还与宝山区人民政府签订了促进毕业生就业合作框架协议书,在学生实习、实践和职业发展教育等方面全面合作,共同促进人才培养和学生就业。

6、院、系教育质量考评与就业实绩相结合

学校建立了长效的人才培养质量考评体系,将平时教育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过程中所积累的大量数据,根据本科生和研究生培养的特点、就业能力等要素构建了“上海大学院系教学质量白皮书”的教育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将招生规模、社会需求和就业状况的实绩纳入教学质量评估之中,每年一次,将所有的院系进行质量排名,并予以公布。《白皮书》系统中将各院系、各专业的就业状况明确的纳入我校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并参与形成最终的状态数据单项排名和综合排名,体现了我校把大学生就业工作明确的作为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参考内容,进一步提升了院系人才培养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以“六结合”为基础的“传带球”,为精彩呈现就业工作这一人才培养的“临门一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以学生充分就业为目标,实现就业工作“三创新”

1、首编《学生生涯发展手册》,培养学生生涯规划的主体意识

2009年学校本着全面提升就业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宗旨,逐渐将毕业生工作的重点从原来手把手帮扶学生就业、推荐学生就业向通过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指导和引导学生自我规划人生,让学生由被动向主动方面上转变,本着“受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理念,面向全体学生推出了《上海大学学生生涯发展手册》。

该《手册》包括“应知应会篇”和“锦上添花篇”20个项目,手册中开展的活动和内容全部需要学生自己设计、选择、自主参与和完成,学校为学生提供平台和资源,切实提高学生的自主能力和综合素质,使学生真正实现“我的大学我做主、我的工作我做主、我的未来我做主”。

2、始创研究生就业助管员队伍,提高学生就业能力和意识

2009年我校在已有203名学生助理团队的基础上,始创研究生助管员队伍,践行研究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三自理念。学校每年成立由40多名研二学生组成的研究生就业助管员队伍,就业助管员们通过例会、飞信、QQ群、email等方式和手段,将招聘信息等就业相关事宜及时发送给毕业研究生,并定期深入了解学生就业状况,在院系领导、研究生导师和同学们之间建立起有效的沟通与督促机制。同时这些研究生就业助管员自身的就业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和提升。

研究生就业助管员成立后,开展了“建设家乡”和基层就业的大讨论,并分别致信导师和学院领导,召开了6次工作推进会和7次动态调研。助管员的工作深受学生的欢迎,今年由助管员策划和组织召开的信息会也获得了用人单位的认可。就业助管员在工作中领悟、服务就业,锻炼和提高自我。

3、率先成立“职业咨询师沙龙”, 攻克学生就业难关

为提高上海大学职业咨询师的整体素质和职业技能,进而促进我校大学生就业与职业发展教育水平和效果的提升,我校2009年成立了职业咨询师沙龙。目前有来自学校各部门、各学院的咨询师、就业专职教师和就业工作人员90多人。

沙龙已开展了10次主题讲座、每一次都围绕主题讲座把教师就业工作中碰到的难题、困难学生案例进行讨论分析。有两家媒体报道了我校咨询师帮助困难学生的案例。我校不断加强咨询师沙龙的建设,定期举办咨询师内部分享会和模拟授课比赛,组织开展职业发展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加强自身的职业发展教育理论的学习,进行上海大学就业指导与职业咨询案例库的建设,他们在职业发展教育、教学研究和实践方面不断取得新的成果。

通过沙龙系列活动,就业工作教师的工作水平和指导能力普遍提高,在对困难学生的帮扶工作上,职业咨询师开设4次就业力突破训练营活动并与678名困难学生进行1对n结对,想尽各种方法为他们指导与推荐,在此过程中涌现出很多感人的事例。目前,90%的困难学生已经落实了就业岗位。

三、以提高服务质量为宗旨,完善“四位一体”工作体系

1、提高信息利用率,完善信息跟踪体系

2009年,学校共召开大中型招聘会7次,参会单位共1100多家,提供就业信息19000余条。对日常就业信息和招聘会信息,分别通过“收到信息―信息―收集简历―追踪回访―指导学生”和“召开招聘会―学生进场刷卡―用人单位反馈表―电话跟踪―调研报告”的跟踪体系,了解学院和企业的联系情况及学生投递简历、面试等就业中间环节,加强学生签约的落实和学生的后续推荐。

学校还注重信息的硬件建设,与闸北区职介中心开通职业指导视频系统,在线为学生提供远程职业发展教育和指导,受益学生达600多人。同时导师和专业教师也为学生提供了大量就业信息,今年有5位专业教师获得上海大学先进奖项。

2、帮扶困难学生,完善扶手工程体系

07年开始学校创建了“摸底调查―动态跟踪―分类指导―针对性推荐―跟踪落实”的“扶手工程体系”。 今年对困难学生开展了4次就业力突破训练营活动并与678位特别困难学生进行1对n结对,想方设法为他们指导与推荐。目前,90%的困难学生已经落实了就业岗位。同时学校从06年至今一直坚持在暑假对困难学生进行家访。

3、加强思想教育,完善基层就业工作体系

我校近年来非常注重引导和鼓励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认真贯彻落实“三支一扶”和 “村官”项目,取得了初步成效,并逐步形成了“报名环节――加强宣传、积极动员;备考环节――密切关注、加强辅导;录取环节――及时协调、注意沟通”的基层就业工作体系,收到良好效果。经过几年的努力,学生的认可度增加、报名和录取人数逐年递增,“校-院”联动的基层工作组织体制初步建立。08和09年我校连续获得上海市“三支一扶” 工作先进集体。

4、营造创新创业环境,完善科学创业指导体系

学校有专门从事过公司经营的教师负责大学生创业相关工作,已形成了“专人负责――创业学生摸底――创业意识培养――分类指导――创业能力培养――创业实践指导”的创业指导体系。

2009年面向全校大学生开设各种创业指导讲座20次。从2007年始,每年组织2次创业商业挑战赛,组织学生到上大聚丰园路宏基广场和大宁国际商业广场进行创业实践体验活动,参加人数在200-400人不等。06年至今我校获天使基金50家,其中11家企业取得国家中小企业创新基金。学校目前已有艺术创意园区和苗圃创业园区两个创业实践园区。

四、多年努力终不负,就业工作成效显著,硕果累累

通过这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创新举措,上海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最终取得显著成效。2009年上海大学共有毕业生11504人,截至2009年底,毕业生签约率为76.36%,就业率为97.85%,位居上海市乃至全国高校前列。经过多年努力,上海大学就业工作成效显著,硕果累累。主要获得了以下奖项:

1、由国家教育部颁发的“2009年度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全国共50所,上海地区唯一获此殊荣的地方综合类高校);

2、由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颁发的2009年“上海市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 就业工作先进集体”;

3、由上海市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促进会颁发的“2006-2007年度上海市高校毕业生就业与职业发展教育工作先进集体”;

4、由在沪教育部直属高校毕业研究生就业工作协作组颁发的“2008年度在沪教育部直属高校毕业研究生就业工作协作组先进集体”;

5、由中国对外友好合作中心颁发的“2008年度大学生赴美带薪实习项目优秀合作院校”;

6、由市委组织部、上海市教委等七部门颁发的“2008、2009年度上海市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先进集体”;

7、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颁发的“2007年度航天人才贡献奖”;

8、“整合各方优势资源、创新学生成才与就业环境”项目获上海大学2008年教学成果一等奖。

…………

篇10

根据内蒙古农牧业厅经营管理站的统计,截止到2010年我区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已达6809家,其中牧民专业合作社为1457家。我区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已进入快速发展的新阶段。牧民合作社类型大体有两大类,一种是畜群和草场整合在一起,以生产领域合作为主要形式的牧民合作社;另一种是按照一定标准入股,在非生产领域为成员提供多种服务的合作社,包括畜产品流通销售、市场价格信息服务、产品加工和产业化经营、生态保护和建设、技术服务等领域的合作。总体看,目前牧区生产领域的合作更广泛。如:截止到2010年,锡林郭勒盟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共有686家。其中牧民专业合作社共计360家,分别占全区、全盟牧民专业合作社的24.7%、52.5%。入社社员1.4万户,注册资金56377万元,年总收入11746.15万元,辐射带动农牧户4.4万户,占全盟农牧户总数的37%。从产业划分看,肉羊类262个,占总数的35%;肉牛类83个,占总数的11%;奶牛养殖类60个,占总数的8%;饲草料类53个,占总数的7%;蔬菜瓜果类195个,占总数的26%;绒毛类15个,占总数的2%;农机服务类30个,占总数的4%;其它类52个(包括马业、骆驼、旅游服务、科技综合服务等),占总数的7%(据锡盟农牧业局经营管理站的统计)。其中,多数牧民专业合作社集中在畜产品生产销售领域。

二、牧区牧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牧区牧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仍处在初级阶段,规模小、带动力差、盈利成效不明显

2007年7月1日起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以下简称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之前,牧区多数地区以协会形式组成非盈利合作组织,力所能及地解决单个牧户难以办到的困难,已起到良好的作用。2008年以后专业合作社数量骤增,具有形式多样、规模小等特点。其中,在协会基础上组建专业合作社的不少。如东乌珠穆沁旗哈日高毕畜牧业专业合作社、西乌珠穆沁旗查干呼图勒育肥牛养殖专业合作社等,这些专业合作社在成立协会以来就有国家项目资金的支持,已有了一定基础。而2008年以后新成立的专业合作社多数规模有限、含盖牧户少、市场连接不紧密、交易规模少。其中有些牧民合作社成立时间不长,只是名义上按合作社法行事,实际上内部不规范,基础薄弱,困难重重。总体看,成效十分突出的出类拔萃者尚不多见。特别是具有示范意义的、已经取得显著成效的合作社不多。有些合作社虽然运行不错,但却地处城镇郊区或舍饲圈养模式取得的经验,很难在其他放牧地区推广。这说明,牧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巩固任务还十分艰巨。

(二)创建合作社的积极性很高,但也有目的不明确或为项目跟风等现象

从合作社创办目的来讲,既有目标明确,从自身实际出发为了降低生产成本、增加收入而创建合作社的;也有为了通过协作来克服一家一户经营中无法克服的困难,或者为了开发旅游业等新产业的;还有为克服信息不对称的困难,求得信息和技术服务的,等等。但也有的合作社,目的不明确,为了得到项目资金而匆忙组织起了合作社。这样的合作社除了项目外,合作社本身的长远发展上既没有心理准备,又缺乏具体规划,自己不知道究竟搞什么才好。甚至个别少数合作社只是跟风建立合作社的,这样的合作社成立后就遇到诸多困难或面临破产。

(三)合作社内部问题多,急待规范

1.有认识误区。一是使用项目资金有误区。多数牧民以为国家项目资金是白给的,因此都想得到,一些地方为了得到项目资金成立了“牧民合作社”。其实国家项目资金不是白给的,有其明确解释。二是盈余分配问题。许多合作社组建时间不长或者还没有多少可分配盈余,于是忽略了做好分配的重要性。也有的负责人民主管理理念不足,误以为只要一心为大家谋利益而奔波就行了。事实上,合理分配和重大决策上实行一人一票的民主管理是专业合作社的一大特点。三是草场入股问题。牧区许多合作社内部都采取草场入股,这方面不规范、问题多。如果社内成员一致同意合作社内部整合草场统一使用,家庭经营体制中包括草场承包到户30年不变的政策制度在内,草场折股手续必须明确、合理和完备。2.牧区合作实践中出现“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未涉及的具体问题,应遵循哪些原则条例开展工作等。3.合作社缺乏人才。各地牧民专业合作社急需各方面经营管理人才。但懂经营业务又了解牧区实际情况的人才非常缺乏。4.合作社营销策略和开拓市场环节非常薄弱。多数合作社重视建社,但后续工作考虑不周到或滞后,如打开市场方面没经验或市场调查不足而影响经济效益的现象普遍存在。有经验的合作社人员谈到 “自己的产品还是原来的产品,但是通过开拓市场,按照客户要求加工和包装后却获得成倍的经济效益”。

(四)合作社外部不确定因素多

1.专业合作社的宣传和知识普及力度不足。创建或正准备建社人员在关于专业合作社一系列问题上认识模糊,但苦于无处问讯。2.项目扶持中对小型合作社的扶持力度弱。目前有些较有规模的合作社申请到项目较容易,但有些小型合作社或刚成立的合作社享有这个权利非常难。项目对合作社起初阶段作用非常重要,在某种程度上切合实际的扶持会使合作社较快进入良性循环。3.资金短缺严重。资金问题是牧民合作社发展中面临的普遍性问题。有的牧民参加合作社也正是存有想通过参加合作社来解决资金问题的意图。牧民申请贷款通常因为不具备担保机制而不能如愿以偿,急需资金的牧民不得已借高利贷。成立合作社就可以以新的担保形式申请贷款,但仍有很大的资金缺口,难以解决。4.市场信息不对称,影响增收。广大牧区市场信息传递滞后,特别是及时获取畜产品在内的价格信息很难,因而影响畜产品收益。5.牧区缺乏经纪人,缺乏较大规模的畜产品交易市场,畜产品流通受阻,因而减损应得的利润。除此之外,还存在不宜办理各种注册认证等问题。

三、加快发展牧区牧民专业合作社对策建议

(一)多渠道宣传合作社法律法规,加强宣传力度

各种媒体、报刊应当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逐条解释,并结合牧区事例说明问题,若有不解的棘手问题可请专家分析或相关部门解释等灵活形式宣传,使大家加深对专业合作社的正确认识,其中民族语言的宣传培训非常有必要。

(二)各级政府对于牧区合作社的发展多给予政策扶持和引导

其中包括资金、项目、金融、技术、人才、信息等方面的政策。还要在贷款、项目等方面简化手续,提高服务效率。与此同时,还要着力开拓市场,把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富民强区。牧区各类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因牧区的地广人稀的特殊性而成本费用更高,困难更大,不确定因素更多。因此,充分发挥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惠及更重要。

(三)因地制宜、分类指导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专业合作社的数量会越来越多,根据建社时间的长短、资产积累程度、规模大小等具体情况,针对性的引导更起效。要保护壮大现有专业合作社,较长一段时期,牧区合作社仍保持规模小、相对独立的状态,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向较大规模的地区性的联合合作社方向发展。因此,鼓励发展、及时引导。在广大牧区一定要因地制宜,充分运用现代信息工具,分散与集中相结合,分散生产为主、相对集中为辅的原则,体现牧区特色。

(四)尽快解决人才短缺问题

一是将培养人才作为西部大开发战略的一项内容。通过推行大学生村官制度,尽快给牧民合作社输送专业人才。这个问题仅靠牧民是办不成的,政府必须给予有力支持。二是通过各类培训,培养当地人才。其中包括各类技术(当然包括牧业技术技能)、经营管理、合作社法在内的各种培训。当然,作为民族地区充分运用民族区域自治法,用民族语言进行合作社法及经济管理等培训,是牧民应享有的权利。

(五)尽快出台“牧民专业合作社法”细则,更好地应对牧区问题

牧民合作社不同于农区的农民合作社,它不是农民合作社在牧区的简单套用,它是牧民创造性实践的结果。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是根据大农业的思路来制定的,宏观方面参考可以,但具体到牧区问题时往往不可行或因草原畜牧业经营本身的特点而很难带动牧区工作。另外,作为民族自治地区没有理由不方便于主体民族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

(六)牧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应当与草原文化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