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村官的政策范文
时间:2024-01-30 17:56:4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学生村官的政策,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在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高素质人才的缺乏。这使得农村干部的整体素质和能力始终无法得到有效的提升,不利于新农村的建设和发展。对于这一问题,很多省市和地区都采取了相应的政策和措施。尤其是江苏省近年来实施了大学生村官储备的创新性计划,公开招聘和培养优秀的大学毕业生,让他们到农村担任村干部。通过这种方式,使得农村干部的内部核心力得到了增强,从而加快了新农村发展建设的脚步。
一、大学生村官政策的重要性
(一)提高农村基层组织的执政能力
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领导者,村官需要组织和管理新农村的各种事业,同时也要解决和协调新农村的各种矛盾。因此,一名合格的村官必须具有新方法、新思路和新观念。但是,在当前大多数农村当中,村官的文化水平和整体素质普遍不高、法制意识较为薄弱、思想观念过于守旧。对此,实行大学生村官政策可以有效的解决这些问题。大学生是一个知识、素质和水平较高的群体,富有活力和冲劲。虽然对于事物的处理和问题的解决方面缺乏经验,但可以用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先进的思想观念进行弥补,能够与原有的农村干部进行良好的互补。
(二)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发展
新农村的发展和建设离不开人才的支持,不过我国农村目前正缺乏大量的高素质、高水平人才,阻碍了新农村的发展。由于受到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很多具有一定文化水平的农村劳动力大量的涌向城市。而在城市中接受中高等教育的农村学生毕业后也不愿意回归农村。这就导致了城乡之间人才流动的不合理。对此,实行大学生村官政策,促进高素质人才向农村的流动,有利于加快新农村建设的脚步。大学生具有良好的卫生、教育、信息、技术等方面的知识,能够充分的应用到新农村发展建设当中。
(三)拓宽大学生的就业渠道
在我国社会中,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的问题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社会问题,严重的阻碍了我国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教学水平不断提高,各大高校纷纷扩招,使得近年来的大学毕业生数量不断增加。而相应的就业机制却没能跟上其发展脚步,使得大学生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在这种情况下,实行大学生村官政策,通过选拔和培养,将一些优秀的大学生派遣到农村担任村干部。这样不但能够有效缓解大学生的就业压力,拓宽大学社工的就业渠道,还有利于提高农村干部的整体素质和水平,有利于新农村的建设发展。
二、大学生村官政策中存在的问题
(一)培训制度不完善
大学生村官都是从大学校门走出来,直接进入到农村工作的。因此,很多大学生一时无法接受大学生活和农村生活之间的落差。而且,由于大学生刚刚进入农村工作和生活,和村民缺乏相处和沟通,对现实情况不够了解,也不具备充足的思想准备和处理实际问题的经验。因此,很多大学生村官在进行工作的时候感到十分费力。基于农村工作的复杂性和特殊性,应当对大学生村官进行相应的培训和指导,让大学生村官能够充分的了解农村的一些基本情况,掌握常见事务的处理方法和经验,从而能够更好的开展工作。
(二)保障机制不完善
目前,很多大学生村官的福利待遇比较低,在一些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农村,更是如此。这就导致了大学生村官在任职期间难以积累充足的资金,使他们在三年任职期满之后,还要重新面临着就业压力。而在大学生村官的政策规定当中,并没有关于这方面问题的内容。这就使得大学生村官任职期满之后无法得到应有的保障,使得很多大学生宁可在城市中找工作,也不愿意报考大学生村官。虽然大学生村官在报考公务员和考研方面有一些优惠政策,但不是所有人会选择这条路。因此,大学生村官在任期满后,还要从头开始。
(三)选拔机制不完善
目前,作为一个比较新鲜的事物,大学生村官的选拔机制还不够完善,存在着很大的片面性。在大学生村官的选拔考试中,过于重视大学生的政治素质,而忽略了大学生所学的专业是否适合进行农村工作。这就导致了很多大学生村官所学的专业和农村工作或农业生产没有联系。大学生的整体知识结构距离农村工作相去甚远,同时由于工作经验的缺乏,使得大学生村官面对农村工作往往无从下手,无法取得良好的效果。
三、完善大学生村官政策的建议
(一)完善大学生村官的培训政策
对于大学生村官的培训来说,最为重要的就是做好上岗培训工作,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强化,树立大学生村官正确的价值观,愿意在农村发展,为新农村的建设和发展做出贡献。同时,也要做好村情、乡情和国情的培训,让大学生充分了解现实状况,有利于日后工作的开展。可以让大学生进入农村进行驻村培训,了解农村的实际情况。同时对农村工作的开展方法进行培训,使大学生村官掌握群众工作、农村工作的能力,在进行工作的时候拥有更加充足的依据。此外,还要培训具体的农村事务处理方法,在大学生在处理具体事务的时候能够知道从何入手。
(二)完善大学生村官的保障政策
在当前社会中,大学生接受高等教育需要耗费大量的资金。因此,大学生在毕业之后,必然会追求与投入相对应的收益和回报。而大学生村官的工资待遇很低,无法满足大学生投资回报的心理。因此,国家应当给予大学生村官适当的工资待遇,同时基于一定的补助和福利待遇,让大学生村官能够自愿的留在工作岗位上安心工作。另外,还可以考虑给予大学生适当的政治地位和政治待遇。这样能够体现出对高素质人才的尊重和回报,同时也能满足大学生精神上的追求,提高大学生村官的工作积极性。
(三)完善大学生村官的选拔政策
在进行大学生村官的选拔和任用时,应当尽可能的采取本地选拔、本地任职的方法,让大学生村官能够在自己的户籍所在地或自己的家乡任职。尤其是让大学生村官在自己的家乡任职,由于对家乡的了解和村民的熟悉,使村民更容易接受这样的大学生村官,这样能够产生更为理想的效果。而对于异地任职的大学生村官,由于对情况的不了解和对村民的陌生,使其难以迅速与当地村民相处融洽,会对农村工作的开展带来很大的不变。另外,在的学生村官的选拔方面,应当更加注重大学生所学的专业,尽量选取专业方向与农村或农业工作相关的大学生。这样能够让大学生村官为农村带来先进的农业技术,或者拥有充足的农村工作知识,从而更好的开展农村工作。
四、结语
大学生村官是近年来产生的新鲜产物,通过多年的不断发展,已经取得了很多十分良好的效果。大学生由于受过系统、专业的高等教育,普遍具备十分良好的专业知识和文化素质,同时思想观念新颖、思维方式活跃,能够为农村工作带来很大的改变。但是由于发展时间较短,大学生村官政策在很多方面还存在问题。对此,应当积极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解决,不断完善大学生村官政策,才能更好的促进新农村的建设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耿相魁.完善“大学生村官”政策的几点思考[J].大连干部学刊,2013(10):21-24.
[2] 艾依仙木・尼牙孜.民族地区大学生村官的现状调查与思考[D].华中师范大学,2014.
[3] 郑凯方.大学生村官机制研究[D].吉林财经大学,2012.
篇2
截至2012年9月末,海南省共有大学生村官966名,除1名硕士研究生外,其余全部为本(专)科学历,在任1年以内的占比39.23%,1~2年的占比37.47%,3年以上的占比达到23.29%。从创业情况来看,创业项目已启动和有创业计划的仅分别占到大学生“村官”总数的1.97%和19.98%。就金融支持大学生“村官”创业富民情况来看,2012年前三季度,无大学生“村官”申请贷款创业,也未发生贷款发放,前期发放贷款已全部清偿。
二、海南省大学生“村官”创业面临的问题
(一)地方政府、金融机构和大学生“村官”之间缺乏有效沟通机制。由于地方政府与金融机构间缺乏横向沟通机制,地方政府既没有鼓励大学生“村官”结合当地实际积极创业,也未能向当地金融机构反馈大学生“村官”这一特殊群体的创业融资需求,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金融机构开办这一业务的步伐。与此同时,虽然辖区金融机构表示大学生“村官”可以申请助业贷款,但由于缺乏相关宣传和沟通渠道,信息不对称,导致这部分群体迟迟没有申请贷款,信贷投放渠道受阻。
(二)政策扶持力度不够,没有专项贴息政策。一是地方政府没有设立专项扶持基金,用于支持大学生“村官”优质的创业项目。由于大学生“村官”这部分群体人数少,在带领当地农民创业致富方面也不具有代表性,且地方财力有限,无法拿出一定的资金用于扶持大学生“村官”的创业项目;二是金融机构缺乏与大学生“村官”的合作意向。县域金融机构(县市农行、邮储银行和农信社)均表示执行的是上级行的贷款政策,无法自主放宽贷款金额、利率等条件,无法满足大学生“村官”群体低利率(甚至免息)、大额度的创业启动资金需求。
(三)大学生“村官”缺乏创业知识和创业经验。尽管大学生“村官”具有学识禀赋优势,但他们普遍缺乏社会阅历和经验,对项目不具备完整的运营思路,往往找不准项目,同时缺乏种植、养殖的相关专业知识,对创业项目市场前景的分析、预判、处理能力不强。一些大学生“村官”虽有创业想法,但是大部分对创业知识知之甚少,对市场调查、成本核算、营销策略以及创业过程中办理手续、程序流程等了解不够,影响了大学生“村官”创业的有效推进。
(四)当前信贷产品难以满足大学生“村官”的创业需求。虽然县域部分金融机构推出了“青年创业贷款”业务品种,规定乡镇青年只要由所在地乡镇团委推荐,并且有一个领取财政工资的人作为担保人就可以申请贷款。有贷款需求的大学生“村官”可以申请此类贷款。与其他贷款品种相比,借款人如在当地信用社有一定存款,贷款利率可适当优惠。实际上,此类贷款虽然表面上涵盖了大学生“村官”这一群体,但并未专门针对大学生“村官”,因此对于刚参加工作的大学生“村官”而言,并未具备太大的吸引力,对于他们较强的贷款需求和较弱的利息负担能力而言,这类贷款难以满足大学生“村官”的创业需求。
三、进一步推动金融支持大学生“村官”创业富民政策建议
(一)多项政策措施合力,着力解决大学生“村官”创业难问题。一是地方政府要根据大学生“村官”创业贷款难现状,设立融资担保基金,加强与当地金融机构之间的沟通协调,有效发挥担保基金的撬动作用,着力解决大学生“村官”申请创业贷款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二是地方政府要制定大学生“村官”创业奖励和贴息政策。设立专项贴息扶持基金,对大学生“村官”创业给予适当的奖励(如贷款贴息、贷款额度放大、转为公务员编制等);三是各相关部门要相互协调,着力服务好大学生“村官”创业。对大学生“村官”创业项目,在用地、用水、用电等方面给予优先安排,在工商管理费及税收等方面,给予适当的优惠。
(二)加强对大学生村官创业技能和金融知识培训。一方面搭建大学生“村官”创业平台。借助再就业中心培训机构,建立大学生村官创业富民培训基地,负责创业培训工作的组织协调、技术指导和质量监控;提供创业指导、政策咨询、项目推介、后续服务,承担示范性创业培训工作任务。结合当地产业发展政策和创业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创业基本知识培训,帮助大学生“村官”掌握好经营管理、市场营销、法律法规、融资理财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另一方面可定期举办大学生“村官”金融知识培训班,由县市人民银行牵头,联合县域农行、邮储银行和农信社给大学生“村官”进行授课,宣传当前农村金融信贷政策,信贷品种,让大学生了解相关金融知识及信贷产品。
(三)创新大学生“村官”创业信贷品种,加大金融支持力度。一是金融机构针对大学生“村官”特殊群体,研究开发创业性的信贷产品,积极进行创新,推出“大学生村官+农户”等贷款模式,将大学生村官创业和农户致富紧紧地结合起来;二是改进贷款管理方式,简化贷款手续,采取灵活、弹性的授信方式,提高服务效率。在贷款担保条件、发放和还款方式、期限上给予一定的弹性空间;三是对大学生“村官”创业富民信贷品种应单设科目、单独统计、单独核算和考核。着眼于长远利益,将支持大学生“村官”创业作为拓展培育潜在优质客户、树立金融企业形象的契机;四是要强化和延伸相关金融服务,利用自身的信息优势,在信息搜集、项目引导、技术创新、利润核算等方面帮助大学生“村官”进行详细的分析论证,力争开创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局面。
主要参考文献:
[1]蔡杨.“大学生村官”制度的改革与创新-基于北京市百位“大学生村官”的调查[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10.7.
篇3
关键词:大学生“村官”;期满;流向现状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0-0117-02
什么是大学生“村官”?目前学术界并没有一个绝对权威的定义。通常认为,为了满足新农村建设对人才的需要,改善农村人才队伍结构,为农村带去新的观念和技术,以促进农村事业的发展,国家定期从各高校选拔一批优秀毕业生深入农村,让他们发挥自己的特长,协助当地村干部,帮助和带动农民整体素质的提高,有效地灌输和传播先进科学技术,真正促进新农村建设。而这部分驻扎农村的高校毕业生,被称为大学生“村官”。
近几年来,随着大学生“村官”政策的进一步发展,一些“村官”面临着现实的流向问题。为此,国家出台了一些相关政策和措施,提出了“五条出路”:一是鼓励留任村干部;二是推荐参加公务员考试;三是扶持自主创业;四是引导另行择业;五是支持继续学习深造。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这些政策和措施显得过于宏观。因此,大学生“村官”服务期满后的流向问题,存在着一些亟须解决的现实难题。
一、流向现状
第一,通过假期的实地调查,我们得知:大学生“村官”服务期满后的流向主要是考公务员,其次是政府推荐工作(主要是去企事业单位工作)或另行择业,继续留任或提拔为村主任或村支部书记等职位的人数所占比例较小,而考研和创业的比重很小。显然,这与我们国家提供的“五条出路”基本相吻合。
第二,我们小组的实地调查数据如下:
注: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我们无法找到足够的服务期满的大学生“村官”。因此,我们主要对在职的大学生“村官”的出路意向进行了实地调查。根据调查数据得知,在服务期满后,大学生“村官”主要选择考公务员,其次是自主择业。
第三,我们通过网络资源查询到的一份2009年服务期满后的大学生“村官”的去向调查表:
二、存在问题
(一)大学生“村官”的流失现象严重
服务期满后,大学生“村官”存在着明显的流失。大学生“村官”在职期间的隐性流失(即:“在其位,不谋其政”的失职现象)较为严重,服务期后,大学生“村官”则存在很大比例的显性流失。根据我们的实地调查,以河南信阳市商城县为例,该县共计88名大学生“村官”,其中隐性流失55人,流失率高达63%,他们经常待在家里或从事其他的兼职,根本没有从事大学生“村官”应该做的实际事务;显性流失为15人,占17%,在服务期满后,他们都选择“另行择业”。此外,续签、继续留在原岗位或者被提拔的比例很小,很多大学生“村官”不愿意继续留在农村。
(二)服务期满后,大学生“村官”的流向比例不协调
1.两年或三年的服务期满后,考公务员的人数比较多,这成为期满后流向的“主流”。其中,很多大学生“村官”在起初选择这项“职业”的时候,就认为这是他们以后顺利考取公务员的一个有利跳板。很显然,国家对大学生“村官”考取公务员的一些优惠政策对某些大学生“村官”而言是一个很大的“诱惑”。
2.大学生“村官”进行自主创业(包括在服务期间创业和期满后创业两种情况),以此拉动农村经济发展所占的比重很小。由于大学生“村官”自身缺乏一定的进取心和创造力,加之,相对落后的农村缺少强大的创业物资条件和良好的创业环境,这都使得大学生“村官”的创业之路举步维艰。
3.大学生“村官”期满后的自主择业和继续学习深造的占有一小部分的比例,同时,他们面临着较大的“瓶颈”——没有显著的就业竞争的优势和学习深造的优势。
三、制约因素
(一)不留任的原因
1.角色认知模糊。一是大学生“村官”的动机不纯、态度不正,一些人把大学生“村官”当成了自己将来就业的一个“跳板”,自身的角色定位不明确,无法正确把握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进而导致我们前面所说的大学生“村官”“隐性流失”的现象比较严重,期满后则会选择不再留任。二是大学生“村官”在农村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一些大学生“村官”容易受到当地村干部的排挤和当地村民的轻视,进而导致他们的才能得不到应有的发挥,因此,他们会在期满后选择离开农村。三是根据我们的实地调查得知:很多大学生“村官”都得不到周围亲人和朋友的支持,常常受到其他社会成员的误解甚至是蔑视,这就使得他们缺乏足够的动力和积极的工作热情,更不会在服务期满后选择留任。
2.培训措施不完善。一是当地政府没有对大学生“村官”进行适当的岗前培训,使得大学生“村官”对本职工作认识不清,对当地农村的基本事宜了解甚少,工作的顺利展开存在一些阻力。二是大学生“村官”自身的专业知识和能力素质没与农村的实际治理要求完全吻合,加之缺乏必要的培训。因此,在实际的乡村治理过程中,大学生“村官”往往无法真正发挥自身的能力,这就使得他们与国家和政府的初衷脱节,久而久之,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会被逐步消减。三是一些政府及其相关部门的政策和措施不到位,没有建立健全的帮扶机制,使一些有经验的干部积极地帮助大学生“村官”了解农村的实际情况,掌握相关的乡村管理方法,进而提高他们的管理素质,更好地适应农村的生活。
3.管理机制不健全。一是一部分大学生“村官”在职期间,缺乏明确的责任意识和责任感,不能和当地的村民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也不能协助当地的村干部处理乡村事务,整天无所事事,无法实现自身的价值。二是,当地政府没有建立健全的考核机制和监督机制,缺乏有效的外在约束措施,这使很多大学生“村官”在职期间存在着严重的“隐性流失”——“在其位,不谋其政”,不能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
4.激励措施不到位。一是与城镇相比,农村的生活条件相对差一点,一些基础设施不完备,加之,当地政府对大学生“村官”基本生活的保障措施做得不够完备,这使得在大城市生活习惯了的他们一时难以较快地适应乡村生活,进而无法安心继续在农村工作。二是各地的工资待遇不是很完善,一些当地政府没有很好地落实国家的相关政策和各项保障措施与优惠政策,这导致大学生“村官”在职期间的工作积极性不高,工作效率不高,因此也就缺乏足够的留任动力。
(二)其他出路不畅通的原因
1.考公务员。虽然担任大学生“村官”使得他们拥有了2—3年的基层工作经验,并在一定程度上锻炼了他们的工作能力,因此,任职期满后,很多大学生“村官”选择考公务员。但是,由于大学生“村官”在农村任职期间经常从事一些冗杂的事务,在日常的生活中缺乏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准备考试,相比之下,他们缺乏一定的竞争力。此外,由于农村的环境相对落后,信息相对闭塞,他们缺乏一些相关的考试培训和及时的考试信息。
2.创业。尽管国家积极出台各项政策扶持具有创业能力的大学生“村官”进行在职创业,进而有力地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但是当地政府的机制不健全,相关的扶持资金不到位和创业项目缺乏,信息渠道不畅通;此外,由于大学毕业生刚刚踏入社会,缺乏创业必要的启动资金,存在融资难、担保难,而通过当地农信社贷款、政府创业基金支持等方式,他们筹得的资金也大多在5万元以下,创业本金不足直接导致“村官”们不得不选择投资规模较小的基础农业项目,有时即便有很好的机会也只能选择放弃。加之,一些大学生“村官”缺乏足够的创新意识和进取精神,以及当地村民不能积极地配合他们的创业行动,因此,大学生“村官”无法真正带领当地村民致富。
3.考研。与考公务员相类似,由于大学生“村官”要再当地农村从事2—3年的基层工作,在此期间,他们缺少了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和积极的学习热情,并且缺乏一些相关的考试培训和指导,与其他社会成员相比,这使得他们处于相对劣势的地位,因此考研的比例很少,即便是选择考研,他们能成功考取的几率也比较小。
4.另行择业。国家和当地政府没有制定较为完善的流出机制,没有充分考虑到大学生“村官”服务期满后的“再就业”问题,这就使得部分大学生“村官”在期满后的“另行择业”存在很大的阻力;此外,尽管2—3年的服务期让大学生“村官”积累了基层工作经验、锻炼了自身的能力,但是,正如我们前面所讲的那样,一些社会成员以及工作单位对大学生“村官”的角色认知不正确,在招收员工的过程中会对他们存在一定的偏见,这就不利于大学生“村官”的“另行择业”。
参考文献
[1]郭淑敏.北京大学生村官调查[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9.
[2]吕洪良,吕书良.新农村建设与大学生村官政策[J].中州学刊,2009,(01).
[3]林善炜.大学生“村官”工程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福州党校学报,2009,(01).
[4]米寸美.“大学生村官”现状调查与思考——以滑县为例[J].经济研究导刊,2009,(09).
[5]林善炜.大学生“村官”研究综述[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9,(02).
[6]吉蕾蕾,吴国清.引导大学生“村官”走创业路[J].江苏高教,2010,(06).
[7]王艳艳.“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公共政策分析[J].湖南师范大学,2009,(05).
[8]刘满喜.大学生“村官”机制与新农村建设[J].首都师范大学,2008,(04).
[9]翟纯纯,庄建国.新形势下大学生村官的现状及前景分析[J].中国经贸导刊,2O10(08).
[10]申建军,周永华.完善大学生村官计划退出机制的思考[J].法制与社会,2010,(03).
篇4
关键词 大学生村官 问题 对策
文章编号 1008-5807(2011)03-047-01
大学生村官,是指通过政府选拔到农村基层担任村支书助理、村委会主任助理职务的高等学校应届毕业生。自实施大学生村官计划以来,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强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政权建设,培养锻炼了一批年轻后备干部,缓解了就业压力,实现了大学毕业生自身价值。但是,作为一种新生的事物,在实施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问题。
一、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存在的问题
(一)法律瓶颈导致角色模糊
身份不定,一般来说,大学生村官是作为“特殊人才”引进的,户籍并不在工作村,严格来说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村干部,也没有事业或者行政编制,缺少选入村委会的合法资格,不少村庄规定,村里两委委员必须同时满足拥有党员身份和是本村村民两个条件, 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他们在村里的进一步发展; 基于身份的界定不清,大学生村官的政治地位不确定,岗位职责模糊,既不是村民,又不是村两委成员,导致对村级管理没有监督权和组织管理权。这样,许多大学生村官开展工作比较被动,多方受制。
(二)组织部门不重视,后续管理制度缺失
组织部门工作不到位,重引入轻培养、重政策轻落实、重安排轻关怀,没有建立起有效的培训、保障、跟踪培养、激励、流动制度,导致大学生村官进村后就处于放任状态,生活无保障、遇困无人帮、在村无事做、工作无人教,创业困难多,工作积极性大打折扣。
(三)待遇偏低
工资待遇好坏是能否留得住大学生村官的关键。目前绝大部分大学生村官对自己的经济待遇并不满意,他们的收入多为补贴性质,数量有限,与期望有一定差距,而且很多地方在工资待遇,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方面的承诺都没有兑现。
(四)专业错位
目前,农村最需要的是与农业相关的专业技术人才,然而现在的大学生村官专业背景太宽泛,多是文科出身,有农学背景的专业技术人才相对较少,出现“来的不需要,需要的不来”“学的用不上”等现象,影响了他们工作的开展。
(五)动机不纯
大学生选择到农村担任村官的动机比较复杂。有一部分大学生是真心想为新农村建设贡献力量,还有一部分大学生只是在就业压力或者各项优惠政策的吸引下作出的权宜选择,并没有扎根农村的愿望,他们对工作大多持观望、应付、浮躁等消极态度。
(六)综合社会实践能力不足,难以应付复杂的农村事务
二、稳定与发展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对策
为了使大学生村官进入良性发展的状态,必须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国家应加大对大学生村官的政策支持力度
第一、 构建大学生村官的系统工程
大学生村官计划是一个集选拔、中期培养、后续管理与期满再就业为一体的系统工程。因此需要紧密联系各环节,将其制度系统化、全面化,实现这一工程的良性循环。
第二、加强农村软硬件建设
目前,我国大部分农村的基础设施和硬件环境落后,国家应积极创造和优化大学生村官进行日常工作的软硬环境,加大资金和人力投入力度,提高待遇水平,留住大学生村官。
第三、加强配套措施的建设和对基层干部思想的教育
地方领导应对大学生村官工作进行积极的配合和帮助,对其进行全方位培养,使他们成为能为农村办实事的村官;同时加强大学生、基层干部、农民对大学生村官相关政策和措施的深入学习,形成和谐的舆论环境。
第四、加强大学生村官制度建设
建立有效的奖励和约束机制,对大学生村官的行为和作风进行监督和管理、加强基层组织领导、确保政策措施取得实效、明确大学生村官工作的责任负责主体和相关职能部门的具体责任。
(二)社会和家庭应支持和鼓励大学生去农村
对社会来说,应该建立正确的舆论导向,高度赞扬大学生到基层工作的奉献精神,使到基层工作成为社会新时尚;对于家庭来说,父母应该抛弃对农村的偏见,鼓励孩子到基层实现自己的价值。
(三)大学生村官自身要适应农村的环境
大学生村官要找准自身的角色定位,把自己的远大抱负和农村实践紧密结合,真正融入农村;要知道自己的不足,处处留心学习;要树立良好的心态和作风面貌,端正态度,处处以群众的根本利益为重。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大学生“村官”;现状;制度;对策
“三农”问题一直都是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的问题,也是新农村建设当中的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大学生“村官”计划正是应于这一问题的解决而“出世”的。大学生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若能充分挖掘大学生的才能,势必能使大学生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新农村建设需要强有力的人才来保证,而大学生“村官”是党和国家的重要人才资源,是新农村建设的骨干力量。大学生“村官”计划不仅有利于大大缓解城市的就业压力,而且有利于加快农村的经济发展,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人才保障。新农村建设需要大学生“村官”,大学生需要新农村。
一、大学生“村官”问题现状
大学生“村官”是指政府通过严格考核程序在高校中公开选拔优秀应届毕业生,派驻到农村党支部或村委会担任村官,协助处理农村工作,故又称选聘生。大学生“村官”计划有着吸引人才进农村,促进新农村建设、缓解城市就业压力等积极意义,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当前大学生“村官”存在自身缺陷
1、思想认识欠缺,扎根农村决心不够
担任大学生“村官”,是相当一部分大学生迫于就业压力而做出的选择,有的则是被大学生“村官”的相关优惠政策所吸,而非大学生自身的理想发展方向。不少大学生本身就来自农村,向往在大城市发展,他们选择“村官”到农村工作,大多是抱着“先就业,后择业”的态度,一旦有机会,大多数大学生“村官”会选择离开农村,往城市或更高职位靠拢。在缺乏良好、有效政策的引导下,大学生“村官”能够很好地融进农村,干出点“名堂”的人还是少数,反而有不少人陷入了工作和生活的困境:在农村无法发挥力量,离开又很难找到合适的去处,进退两难。大学生本身思想认识的欠缺或错位,扎根农村的决心不够,使他们本身并未对大学生“村官”制度有清楚的了解和认识。
2、工作职责不清,出现“水土不服”
由于人际关系难处理、利益纠葛较多和大学生“村官”自身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所以大学生进村第一年多数面临工作难以“深入”问题。在选拔分配大学生“村官”的时候,没有充分考虑到专业是否对口问题,难以对乡村管理“对症下药”,导致大学生到农村后自我价值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只是作为村支书和主任的助理,整理资料等等。另外,大学生“村官”的工作岗位设置不清楚,职责不明确,角度很模糊,工作难开展。
(二)大学生“村官”制度的缺陷
1、东西部农村地区差距大
由于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尤其是边缘地区农村和发达地区农村,导致大学生“村官”在待遇福利等方面也存在较大的差距。大学生“村官”的工资待遇在理论上按照国家制定的待遇标准,实际上,在地方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尤其是财力限制,在缴纳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后能发到手中的数额已经很少。经济落后的农村地区公共基础设施不完善,资源分配不均,东西部差距明显,而且社会医疗福利保障等政策不健全等导致落后地区难以吸引优秀人才加入大学生“村官”队伍。
2、缺乏相关保障措施
除了少数的大学生“村官”可以留任外,其余的大学生的去向成了一道难题。合同期满后,大学生成了过期的毕业生,在找工作方面困难重重。虽然大学生“村官”有一些优惠政策,如:参加公务员考试或事业单位招考,同等条件下可优先录用等,但基层工作琐碎而复杂,大学生“村官”鲜有充裕的时间专注学习。大学生“村官”期满后到底如何管理,期满后出路在哪里等相关保障措施的不完善和缺乏导致大学生工作难安心。这也使得村干部、村民觉得大学生“村官”是“临时工”,不会长久在本村工作,不愿也不敢把本村重要工作安排给大学生去做,使得双方难以进一步沟通、融合。
二、大学生“村官”存在问题原因剖析
(一)大学生“村官”问题现状的主观原因
大学生“村官”对自身角色定位不清,对“村官”工作思想上存在误区。相当多的大学生为逃避就业的压力而选择当“村官”,把当“村官”作为一种更好发展的跳板,心态没有摆正,因而无法真正服务农村、投入到农村建设中。此外,不少大学生“村官”自身能力不足,缺乏良好的指导、培训,难以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二)大学生“村官”问题现状的客观原因
农村内部情况复杂、问题矛盾多。农村村民大多受教育程度不高,封建思想还较浓厚,家族观念,宗族利益往往放在首位,加上大学生与村民存在生长环境不同、语言差异等原因,交流、沟通起来不是那么顺畅。此外,大学生大多涉世未深,处事能力相对有限,而大学生“村官”是直接面对群众,当面解决群众实际生活中的各种问题,有的问题甚至非常棘手,连经验丰富的村干部都难以招架,更何况刚走出校园的大学生。更有甚者,由于大学生“村官”并不属于公务员,也不是真正的村干部,一些地方的村干部往往只把大学生当做秘书或文员来对待,总是安排大学生“村官” 打字、送材料等琐碎之事,并不让大学生干实事,埋没大学生的才能。
三、完善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对策
篇6
关键字:大学生村官 淮安 现状
去年7月,江苏从42所高校选拔大学毕业生奔赴苏北1011个经济薄弱村担任“村官”,任职试用期一年。自“大学生村官”这项计划启动以来,江苏淮阴师范学院就认真召开专题会议研究,贯彻落实意见和措施,去年7月份,学校最终有95名同学光荣入选,入选人数占全省入选村官总数的9.4%,实现了提高毕业生就业水平和促进苏北农村发展的一个“双赢”。
一、调研背景及目的
调研地点之所以确定为淮安涟水县和淮阴区,一方面考虑我系有两名毕业生在两地担任村官,她们是涟水县岔庙镇岔庙村朱小妹、淮阴区刘老庄乡姜庄村李曼曼;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从组织部门、新闻媒体等渠道获知3名大学生村官典型分别是涟水县保滩镇张渡村刘良山、涟水县五港镇五港村王波、淮阴区古寨乡新公村黄蓓蕾。
通过实地访问,我们发现了大学生村官目前面临的一些主要的问题,对于这些问题,我们系统总结之后简单提出了应对的方案和建议,希望为有志到农村基层发展的大学生提供借鉴和经验,也可以对苏北地区的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实施有所裨益。
二、调查方法
6天的时间里调查组以大学生村官为调查对象,实地走访了岔庙镇、保滩镇、五港镇、六老庄乡、古寨乡等5个乡镇,寻访了朱小妹、刘良山、王波、黄蓓蕾、李曼曼、任伟等数位大学生村官,访谈了5个乡镇中数10位乡镇干部,百余名村民。
三、问题与分析
1.大学生村官“下得去”吗?在调查中,大学生村官大多数人居住在村委会提供的住房里,少部分人住在自己或亲戚朋友家里。每一个村官都有自己的记录本,包括日志,工作汇报等。从日志中我们可以看出不仅仅使得大学生村官与外界展开了交流,而且与自己进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交流。面对自己的成长,大学生村官流露出只有“下得去”才能真正称得上“村”官。
(1)选择做大学生村官的意图。通过实地调研,我们发现,大学生选择做村官的考虑因素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大学生村官政策本身被大学生看好。其二,大学生毕业就业及择业压力逐渐增大,从事三年的基层工作,加强锻炼、积累工作经验,积累人脉资源,为以后的长远的工作做好准备?。
(2)大学生村官对所在村的认识。调查发现,绝大部分村官对所在村的概况有清楚准确的认识。他们均能准确地回答出其所在村的地理位置、面积大小、人口数量、人均年收入等基本村情概况,说明该市大学生村官有较强的岗位意识和责任意识,有较高的知识素养,能够做到了解村情民意。
2.几位村官在访谈中的共识:⑴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仍将是今后村官工作的重点和努力的方向,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和进步,但距离社会主义新型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还有很大距离。⑵农村切实抓好计划生育工作有一定难度,绝大部分苏北村民能够自觉遵守计划生育这项基本国策,但仍有极少数的群众由于受传统封建思想的影响,偷生、超生的现象时有发生。农村环境保护也是大学生村官工作的重点之一,虽然向群众大力宣传秸秆还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但在没有找到科学合理的解决办法之前,焚烧秸秆的现象仍燃非常普遍。
二、大学生村官“干得好”吗?
1.大学生村官与其他村干部的沟通。农村人际关系、利益纠葛纷繁复杂,农村工作琐碎、敏感、环环相扣,作为新来者,大学生“村官”很难在短期内被农村社会一下子接纳。二是大学生“村官”自身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大多数“村官”经历单纯,有的甚至根本没有农村生活的经历。这无形中造成了大学生村官本人以及其他村民(包括其他村官)之间双向的交流不畅通。
因此,如何得大学生变成村干部的“自己人”,我们认为,必须让大学生村官的的确确地发挥与表现出自己的真正实力和作用,以事服人,以能力取信于人。一些调研对象表示,有了致富项目或者其他方面成绩突出的大学生村官都会希望与自己的项目、村子持续的共同发展。
2.大学生村官专业知识结构与农村发展需要的“衔接”。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对于村民而言,大学生村官的知识结构是不具有现实的可操作性的。比如:许多农村依然算不上富裕,当前的主要工作还是发展经济。正如我们走访的村民所告诉我们的那样,他们希望村里能够富裕起来。可是大学生村官绝大部分为经济、农林等专业之外的专业。一部分大学生村官告诉我们,自己所学的专业用处不大,但对此现象,我们则认为,是没有真正把我们的专业发挥到合适与恰当的地方。
对于出现的这个问题,我们有自己的认识。一方面,随着农村的发展,大学生村官的知识越来越看重整体水平,农村以及农民需要的大学生村官也不仅仅局限于经济发展对口的专业,不同专业的大学生村官的引进就是必要的。另一方面,现在的农村发展并不平衡,经济仍然是一些地区最主要考虑的因素,所以,大学生村官本身专业知识的不匹配就可能某中程度上影响到自己实际工作与农村的经济发展。
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建议大学生村官强化学习,加强针对性、重点性的学习。对于非经济等专业的大学生村官,要学习农民、农村最为关注与需要的经济发展等方面的专项性学习。充分利用政府所提供的各项条件,迅速提高自身能力。建议政府部门有意识有目的、有所侧重的组织与培训大学生进行专题学习,用大学生村官本身的学习能力强的特点迅速传授给大学生村官一些农村与农民迫切需要的知识,帮助农民致富的同时,帮助大学生村官在村民中间赢得信赖。
三、大学生村官“留得住”吗?
1.大学生村官普遍关注相关政策的变动。有关“大学生村官”出台的政策,大多代表了大方向,而许多细节性的东西还不明朗,需要进一步的补充或者可能适应以后的某种情况再次调整,尤其是相关配套性的措施能否尽快出台成为大学生村官共同的期待。像大学生村官政策中规定的“大学生村官表现突出者可以直接被录用为乡镇公务员”等规定由于缺少更为具体的标准,所以,大学生村官纷纷希望尽快更加详尽、清晰起来。针对一部分愿意长久留村工作的大学生村官,这方面的政策与措施更加显得重要和迫切。
我们可以做这么一个简单的估算,从2008年开始,国家计划用五年时间选聘10万名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时间跨度就是2008――2012,由于乡村的选举一般是三年一次,所以,会面临两次的基层选举,而大学生村官的任期基本上是三年,所以2008年第一批的大学生村官三年之后,如果做不好“去留”工作,过半的大学生村官就会离开现在的岗位。同样的,第二批、第三批、一直到2012年选拔的大学生村官最终真正留到农村的也不会很多。
2.大学生村官的制度建设必须完善、健全。有了健全和完善的制度,才能依靠制度办事情。但制度建设应该面向所有的基层干部,无论奖惩。制度建设一定要注意维护村干部之间的公平、平等。奖励性的措施应该讲求统一性,即面向所有的村干部。不能人为地拉远了大学生村官与其他村官的距离。
四、高校的“村官”针对性工作仍需要继续加强
有道是,“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随着大学生就业政策的调整,随着大学生村官队伍的不断壮大,大学生村官作为一个新行当,一门新专业,客观上要求高校和教育部门,必须及时调整教育方向,尽早开设大学生村官行当需要的、适合大学生村官人才成长的、专业设置科学合理的大学生“村官课”,如:与农村工作相关的法律课、基层工作管理课、实践课等,这样在理论的指导下可以少走弯路。
四、结束语
“3年后,我会选择留下!”“不论以后选择哪条路,至少目前他们都没有后悔当初的选择,而且,路会越走越宽的!”我们坚信在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广大“村官”一定会全心全意地用知识、青春和热情去改变农村面貌、改善农民生活、改造农业现状,服务一方水土,造福一方百姓,用实际行动践行李源朝部长为大学生“村官”题写“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时的殷切希望。
参考文献:
[1]张家智:《“大学生村官”热中的冷思考》,《调研世界》,2007.8。
篇7
关键词:“大学生‘村官’计划”;现状分析;存在问题;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C9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751(2013)08—0011—05
作为公开选拔到农村村级行政单位担任一定职务的大学生“村官”,既是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力量,也是地方党政机关后备人才的重要培养对象。在有关组织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协助下,本课题组于2012年上半年,对来自华中、华东、华南、西南、华北、东北等6个地区的550名大学生“村官”进行了抽样问卷调查,并对部分大学生“村官”及相关组织部门领导进行了深度访谈。本文在对当前“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实施近况进行初步分析的基础上,试图从选拔、培养、监督、考核等几个方面对建立完善大学生“村官”长效管理机制提出几点对策建议。
一、“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的近况调查
课题组采用自编的《大学生“村官”工作现状调查问卷》,在大学生“村官”集中学习及培训时,采用匿名的方式进行集体施测,问卷使用统一指导语,填写完成后当场收回。调查问卷第一部分包括性别、年龄、户籍、受教育程度、院校类别、工作岗位、月收入等个人基本信息。第二部分包括单选题和限选多选题两种题型。其中限选多选题为限选两个选项。调查问卷的内容具体涉及“报考动机”、“期满后的职业生涯规划”、“所在工作部门的考评状况”、“工作意见的采纳情况”、“大学所学知识在‘村官’工作中的应用情况”、“影响大学生‘村官’作用发挥的主要外部因素”以及“在政策方面对政府的期望”等内容。调查采用非概率配额抽样和方便抽样相结合的方法,最终在华东(江苏如东、江苏无锡、浙江下沙)、华南(广东惠州、惠城)、华北(山西运城)、东北(吉林通化、通榆)、西南(四川宜宾)、华中(湖北鄂州)等地区共发放调查问卷700份,回收问卷632份,严格剔除废卷后,共获有效问卷550份,有效回收率为87.03%。在被调查的大学生“村官”中,男性为288人(52.4%),女性为262人(47.6%);专科学历126人(22.9%),本科及以上学历424人(77.1%);华东地区132人(24.0%),华南地区135人(24.5%),华北地区19人(3.5%),东北地区85人(15.5%),西南地区140人(35.5%),华中地区39人(7.1%)。被调查的大学生“村官”主要来自5种不同的岗位,其中,村主任助理249人(45.3%),村党支部书记助理170人(30.9%),社区工作者24人(4.4%),借调乡镇政府70人(12.7%),其他岗位37人(6.7%)。为弥补问卷调查法的不足,课题组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还对部分大学生“村官”及相应的组织管理部门领导进行了深度访谈,访谈内容主要包括“大学生‘村官’在工作中自身存在哪些方面的问题?并请举例说明”、“影响大学生‘村官’作用发挥的主要外部因素有哪些?并请举例说明”、“如何才能更好地保证大学生‘村官’计划的顺利实施”等内容。
(一)报考动机调查
课题组对大学生“村官”的报考动机进行了调查,在被调查的550名大学生“村官”中,有240名(43.6%)大学生“村官”表示当初是希望通过村官岗位这个跳板来考取公务员,有201人(36.5%)表示希望能够服务农村而选择了“村官”工作,另外还有一部分大学生“村官”(10.9%)表示当初是因为找不到工作或只是为了积累工作经验才去从事“村官”工作,并不是为了服务于农村,准备在农村长期发展。因此大学生“村官”群体中,绝大部分并不是因为想服务农村才报考大学生“村官”岗位。
(二)期满后的职业生涯规划状况调查
大学生“村官”服务期满后,究竟会有多少人愿意继续留在农村发展?对大学生“村官”服务期满后的职业生涯规划情况的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的550名大学生村官中,有一半以上的大学生“村官”(54%)选择任期满后会去考公务员,而只有不到三分之一(31%)的大学生“村官”表示任期满后将选择续约,愿意继续服务农村。此外,还有15%的大学生“村官”表示期满后将选择自主创业、去企业工作或者报考研究生等。
(三)所学知识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状况调查
大学生“村官”能否发挥自己的知识优势并做到学有所用,这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在知识应用方面,被调查的大学生“村官”中,只有30人(5.5%)认为,大学所学的知识完全可以用到工作实践中去;315人(57.3%)认为可以用到一些;181人(32.9%)认为很少用到,且作用不大;24人(4.4%)认为,所学到的知识在工作实际中完全用不到。调查结果反映了大学生“村官”所学知识与其工作实际存在一定脱节的现象。
(四)岗位考评状况调查
从大学生“村官”考评状况的调查结果看,有90.7%的大学生“村官”认为,所在部门采用了定期或者不定期的考评方式,可见大学生“村官”的岗位考评工作整体上状况良好。然而,仍有极少数(9.3%)大学生“村官”反映,所在部门采取了不闻不问或者偶尔过问的考评方式。这说明在一些地方仍然存在不重视对大学生“村官”考评的现象,这种现象虽然比例不高,但这应当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五)工作意见的采纳情况调查
我们还对大学生“村官”在工作中所提意见被采纳的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的大学生“村官”中有124人(22.5%)表示工作中所提出的意见经常被采纳;有261人(47.5%)表示提出意见且偶尔被采纳;同时也有56人(10.2%)表示所提意见未被采纳过,109人(19.8%)表示未提出过意见。此调查结果一方面反映了大学生“村官”所在工作单位的相关领导缺乏对大学生“村官”工作意见的重视;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大学生“村官”自身需要采取积极主动的工作态度,在工作中多提建议,学会用合理的方式表达自己的工作想法和利益诉求。
(六)外部制约因素调查
“影响大学生‘村官’作用发挥的主要外部因素”的调查结果显示,有394人(71.6%)选择了“身份不确定”;有326人(59.3%)认为是“保障机制不健全”;另外有156人(28.4%)认为是“缺少相关培训和指导”;122人(22.2%)认为是“不受组织的重视”;而有100人(18.2%)选择了“缺乏村民的认可”;40人(7.3%)认为曾经“受到排挤”。调查结果表明,“身份不确定”和“保障机制不健全”是影响大学生“村官”作用发挥的主要瓶颈因素。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解决,很有可能影响大学生“村官”的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甚至直接影响大学生“村官”作用的发挥。
(七)政策期望调查
“您期望政府在政策方面能解决哪些方面的问题”的调查结果表明,有492人(89.5%)认为,政府应当给予大学生“村官”事业编制和待遇;有238人(43.3%)认为应当给予“当地招考公务员加分”的政策;有174人(31.6%)认为应当“享受当地住房优惠政策”;有142人(25.8%)认为应“给予较多的培训学习机会”;有140人(25.5%)认为应“给予创业优惠政策”。由此可见,大学生“村官”最希望解决的还是自身的“身份”问题。当然,这种想法也相对比较现实。
二、“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现状调查的基础上,通过对访谈资料的认真梳理和进一步的统计方法检验,我们对“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一)报考动机不纯,大学生“村官”流失现象越来越严重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不少大学生“村官”之所以当初选择“村官”工作,主要是想以“村官”岗位为跳板,进一步考取公务员;也有部分大学生“村官”是因为毕业找不到工作,不得已所采取的一种缓兵之计。进一步的统计分析表明,大学生“村官”的报考动机在学历和毕业学校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专科学历的大学生“村官”中,有42.9%的人报考“村官”是为了服务农村,而本科学历的大学生“村官”中,为了服务农村的人数比例只有34%。另外,毕业于不同院校类别的大学生“村官”在报考动机上也存在显著的差别。毕业于普通高校的大学生“村官”中,有37.7%的人选择“村官”工作是为了更好地服务农村,而毕业于重点高校的大学生“村官”中,这一比例却只有。诚然,“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的重要目的之一是为各级党政机关储备优秀干部人才,但是大学毕业生如果不能从基层做起,没有为基层服务的意愿,即便以后考上公务员,也不能很好地为人民服务。另外,报考动机不纯的毕业生,到了“村官”工作岗位上,必然不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农村工作中去,在工作中难免会缺乏应有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缺少必要的内在动力,最终必然会选择离开农村。调查数据的统计结果表明,当初的报考动机对大学生“村官”期满后的职业生涯规划会产生较大的影响。统计结果显示,当初愿意服务农村的大学生“村官”,有61.6%的人在任期满后愿意留下继续服务农村。当初是因为找不到工作而选择村官工作的大学生“村官”中,只有36.4%的人最终愿意继续签约。而当初选择考公务员的大学生“村官”,愿意续约的人则更少,只占到15.1%。
(二)专业不对口,所学知识难以应用于实际
有一部分大学生“村官”所学的专业与农村工作相差甚远,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也很难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去。比如有些艺术类、体育类和工科类专业的大学生“村官”不知道自己到农村能干什么,缺乏主观能动性,加上公务员招考时的专业又受到种种限制,最终会造成这部分大学生“村官”工作热情下降,工作态度逐渐变得消极。我们在调研中还发现,社会实践和职业生涯规划会对大学生“村官”知识应用情况会带来一定程度的影响。统计结果显示,参加过社会实践的大学生“村官”中有64.6%的人认为大学里所学的知识在工作中完全可以用到或者用到一些,而未参加过社会实践的大学生“村官”,只有28.6%的人认为所学的知识可以应用于工作实践。另外,在大学期间是否接受过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培训,这对个体的知识应用情况也存在一定的影响。接受过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大学生“村官”中有73.7%的人认为大学里所学的知识在工作中完全可以用到或者部分用,而未接受过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大学生“村官”,只有53.3%的人认为所学的知识可以应用于工作实践。可见,社会实践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能够帮助大学生在校期间能够有的放矢的学习知识,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并为今后的实际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收入较低,保障机制不健全
由于“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的时间还比较短,大学生“村官”的保障机制还不够完善。一方面,大学生“村官”的工资收入相对较低,另一方面,大学生“村官”除了考公务员和竞聘村主任及村党支部书记之外,其他出路很少,前途缺乏应有的保障,这就造成大学生“村官”不能安心工作,影响了大学生“村官”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访谈,我们了解到有不少大学生“村官”把精力主要放在各类公务员考试上,而并非农村的实际工作上,这也需要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调查数据的统计结果也表明,保障机制(比如月收入)会对大学生“村官”期满后是否继续愿意留在农村发展产生一定影响。月收入在1000—2000元的大学生“村官”中,有32.3%的人愿意服务期满后续约,而月收入在3000—4000元的大学生“村官”中,则有68.1%的人愿意服务期满后续约。可见,只有提高收入水平,进一步完善保障机制,才能真正留得住大学生“村官”,才能保证“大学生‘村官’计划”的顺利实施。
(四)身份不受重视,随意借调现象严重
由于大学生“村官”目前的身份还不确定,职责还不明确,有的甚至最终沦为“打杂”的“临时工”,而得不到村民和领导的重视。在调研中,我们发现不少地方依然存在不重视大学生“村官”的现象。曾有大学生“村官”向我们诉苦,称某些地方作风比较严重,对大学生“村官”缺少足够的重视,缺乏支持性的民主氛围,大学生“村官”的意见根本没人理会,这就严重挫伤了大学生“村官”的工作积极性。还有些单位则对大学生“村官”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造成有些大学生“村官”出工不出力,消极怠工,“空挂”现象比较普遍。有些乡镇部门甚至随意借调大学生“村官”帮助工作,造成部分大学生“村官”村里镇里两头忙,无法专注于农村工作。统计结果也表明,考评方式在不同工作岗位上存在一定差异。在被调查的大学生“村官”中,有15.7%的被借调到乡镇政府工作的大学生“村官”认为所在单位采取了偶尔过问或者不闻不问的考评方式,这也远高于村长助理(8.0%)和村支书助理(7.1%)等岗位。意见的采纳情况也与大学生“村官”的工作岗位存在密切的联系。相对而言,村支书助理所提出的意见最多,被采纳的也最多(80.6%),而被借调乡镇政府的大学生“村官”中,只有51.4%的人承认自己提出的意见曾经被采纳过,这也远低于其他岗位的大学生“村官”。
(五)缺乏良好的“传帮带”制度
据有些大学生“村官”反映,部分当地村干部对大学生“村官”持有“戒备”或“抵触”心理,虽然这不是普遍现象,但也是客观存在的现实。部分村干部认为这些大学生“村官”是在抢他们的“饭碗”,所以不希望这些所谓的“空降兵”过多的参与村务管理,或者对他们的工作不闻不问。这会使得大学生“村官”在实际工作中缺乏直接有效的指导,毕竟大学生“村官”刚刚走出校门,对农村还缺乏了解,工作上还缺乏经验。只有通过工作经验丰富的老同志“传”、“帮”、“带”,才能切实提高大学生“村官”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水平,才能帮助大学生“村官”更好地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三、建立完善大学生“村官”工作长效机制的建议
(一)明确“村官”选拔对象,制定科学合理的选拔标准
进行大学生“村官”选拔时,在注重个人学历,政治面貌之外,应当根据当地农村人才需求的实际情况,考虑选聘对象的专业适当向农学、经济管理、行政管理等专业以及农村经济发展所需的专业倾斜,让大学生“村官”在农村工作中能够真正学以致用,充分发挥个人的专业优势,满足“村官”的岗位要求,尽量减少专业不对口的现象。在选聘“村官”时,也应该考虑到语言,风俗习惯等问题,尽可能优先选择原籍的大学生“村官”,这样有利于大学生“村官”入职后能够更快地融入农村,缩短工作适应期。此外,对大学生“村官”的选拔除了注重对知识、能力、品德的考察之外,还应加强对个人报考动机的考察,因为报考动机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大学生“村官”期满后的去留问题。
(二)建立完善大学生“村官”的岗前和岗中培训制度
岗前培训能够让大学生“村官”更好地了解岗位要求、当地的实际情况及相关规章制度,能够尽快投入到农村基层工作中去,实现大学生“村官”从大学生到农村基层干部的角色转变。诚然,要有效提高大学生“村官”的工作能力和水平,光凭岗前培训还是远远不够的,岗中培训才是整个大学生“村官”培训工作的主导部分。岗中培训需要从大学生“村官”的工作实际出发,不断完善他们的知识结构,提高个人的工作能力水平,实现大学生“村官”与农村工作实践的“无缝”对接,使之具备投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所必须具备的优良品德素质、知识素质、心理素质和综合能力,以符合农村工作的需要。岗中培训,除了采用通常的授课的方式之外,还应建立“一对一”的“传帮带”制度,为每位大学生“村官”安排一名来自村镇领导班子,具有丰富农村一线工作经验的专职“导师”,及时帮助大学生“村官”解决在学习、工作、生活上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尽快提高他们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水平。
(三)加强“村官”管理部门的监督工作
做好大学生“村官”的绩效考核的同时,也需要对这些“村官”所在的管理部门及其相关领导做好监督工作。一是对村干部进行有效监督。乡镇部门应做好对村干部的监督工作,防止村干部在工作中对大学生“村官”产生戒备和排外心理,积极配合大学生“村官”开展各项工作。二是对乡镇主管部门做好督促检查工作。县级组织人事部门对乡镇的管理工作应至少半年开展一次督查工作,开设各种信息反馈渠道,接受大学生“村官”与社会的来信、来访。三是对县级以上主管部门展开监督。上级监管部门应督促县级以上直接主管部门将大学生“村官”的各项政策落实到位,并对各项政策的落实情况进行定期评估,防止村官管理工作流于形式、政策落实不到位等现象。
(四)优化工作氛围,规范大学生“村官”的借调和考核制度
各级组织部门应当重视大学生“村官”的工作,所在组织应当为大学生“村官”创设民主、团结、互助的工作氛围,摒弃作风和官本位思想,尊重大学生“村官”的人格,认同大学生“村官”的身份,关心大学生“村官”的切身利益。鼓励大学生“村官”多参与决策,允许不同意见的出现,不要对不同意见者进行批判和恶意攻击。另外,在大学生“村官”的管理方面,应当明确大学生“村官”的身份和工作职责,不应随意改变大学生“村官”的工作性质。目前,大学生“村官”的“借调风”盛行,很多大学生“村官”被借调到乡镇政府后,沦为“临时工”、“打杂工”,这就失去了大学生“村官”深入群众,去农村基层锻炼的意义。为此,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规范大学生“村官”的借调制度:一是在大学生“村官”上岗第一年,任何理由不得借调;二是不可完全借调,大学生“村官”在被借调的同时,应该兼顾村级具体事务;三是乡镇借调大学生“村官”一次性不得超过两名,可根据个人意愿和期满职业发展需要,实行轮流借调方式;四是针对大学生“村官”所谓的“空挂”现象,要早发现早披露,坚决把投机者清出大学生“村官”队伍,确保“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过程的纯洁性与公平性。此外,各地还应根据当地具体实际情况,建立大学生“村官”绩效考核标准,并将工资与绩效考核结果严格挂钩,提高绩效优秀者的工资待遇水平,从而有效激励大学生“村官”的工作积极性。
(五)做好大学生“村官”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
组织管理部门需要认真分析大学生“村官”职业发展通道,结合组织目标和个人发展目标,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帮助大学生“村官”做好职业生涯发展设计,尽力为大学生“村官”的职业发展提供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机会,提供职业发展的相关信息,促进个人职业目标的达成。通过对大学生“村官”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让大学生“村官”充分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做好职业目标定位,理清职业发展方向,从而调动大学生“村官”工作和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另外,通过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的设计,进一步完善大学生“村官”的退出制度,对于工作能力突出,愿意服务农村的大学生“村官”,可以留在农村继续培养,或者通过支持其报考公务员、提拔农村干部的形式,为国家培养和输送党政管理后备人才;对于那些不适合“村官”工作,但是愿意留下来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学生“村官”,可以进行调岗或者推荐到其他可以服务农村的岗位;对于工作表现良好,但不愿留在农村,选择考研、自主择业或创业的大学生“村官”应当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保证大学生“村官”既能“留得住”也能“流得动”。
参考文献
[1]段小力.大学生村官与新农村建设:公共选择视角[J].江西农业学报,2008,(10).
[2]吕书良.新农村视角下大学生村官及其政策考量[J].中国农村观察,2008,(3).
[3]马德峰.大学生“村官”扎根基层的客观影响因素分析[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6).
[4]赵晓凯.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中存在的认识误区及解决对策[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
[5]杨雪英,李义良.大学生村官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以思想政治建设为视角[J].淮海工学院学报,2011,(9).
[6]杨应云.对实施大学生村官政策的理性思考[J].理论导刊,2009,(10).
[7]吕洪亮,吕书良.新农村建设与大学生村官政策[J].中州学刊,2009,(01).
[8]房国忠.进一步完善大学生村官计划[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9,(8).
[9]周玮,吴兆基.高校在大学生村官实践中的对策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07,(4).
篇8
我区共有大学生村官9名,于20__年9月30日与我区签订合同,合同一式四份,省委组织部、市委组织部、区委组织部和大学生村官各一份。9名大学生村官全部为全日制大学本科学历,具有学士学位证书;其中男生5名,女生4名;年龄最大的29岁,最小的24岁,平均年龄25.8岁;往届毕业生4名,应届毕业生5名;党员3名,团员6名;师范院校毕业6人,所学专业为英语、体育教育和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其他院校毕业3人,所学专业为金融学和汉语言文学。大学生村官工资经人社局计算后,每人每月____元,按季度由区人社局发放,从未拖欠,区财政局负责向上争取相关资金。
我区9名大学生村官分别被分配在__镇一村、二村、__村、__镇__村、__镇__村、__村、__镇__村、__村和__村等9个村工作,当时正值第二批服务基地建设之际,按照相关领导和工作要求,将这些大学生分配到急需工作人员的第二批农村服务基地去工作。按照省里文件的具体要求,是党员的在村里任村书记助理,不是党员的任村主任助理,现共有3名村书记助理,6名村主任助理。
9名大学生村官都被分配在农村基层工作,工作期间能服从村“两委”安排,负责如新农保、新农合和其他等相关工作,由于这批大学生村官学历高、知识面广,电脑水平高,很快在农村就成为了各村的骨干力量,相关工作的录入和统计等很多工作都由他们来具体负责。但由于基层农村工作量小,大学生村官空闲时间较多,而且冬天农村采暖条件差,无法提供正常办公场所,加上镇里人员较少、工作量大,有的乡镇就把大学生村官借调到镇里进行上挂锻炼,还有一名优秀大学生村官被借调到区企业工委工作。
大学生村官工作是各地按照省委组织部《__省20__年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实施方案》组织实施的,主要是按照中央组织部有关要求,结合我省实际,引导和鼓励优秀高校毕业生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践中施展才华,工资由中央和省市负责,管理和考核由地方负责,大学生村官工作满三年合同期满后享受定向公务员考试和研究生考试加分等相关待遇。
省里下发的实施方案中对大学生村官的选聘条件、政策待遇、任职岗位和管理服务等项目进行了详细的说明:
1、选聘资格条件:年龄30周岁以下(19__年7月31日以后出生)的20__年全日制普通高校本科及以上应届毕业生。
2、政策待遇:选聘到村任职的高校毕业生,聘用期间比照本地乡镇从高校毕业生中新录用公务员试用期满后工资收入水平确定工作、生活补贴标准,在艰苦边远地区工作的,按规定发放艰苦边远地区津贴。所需资金中央财政每人每年补助1万元;省级财政每人每年补助0.2万元,先由各地垫付,年末省与各地结算;超出1.2万元部分,由各地在就业专项补助资金中给予补助。聘用期间,按照当地规定参加相应社会保险。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单位缴纳部分和按照《工伤保险条例》规定应由用人单位支付的工伤待遇,由各地在就业专项补助金中支付。
在调研当中,发现大学生村官工作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我区59个村,只有9名大学生村官,数量严重不足;基层农村工作量小,大学生村官空闲时间多;大学生村官管理制度不健全,缺乏相应机制等实际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利用政策,积极向上争取。据悉,截至2
篇9
我叫××,××省××市××县人,于xx年10月被××市组织部选聘为××县××镇××村的党总支副书记。在任职的半年里我虚心向领导和农民朋友学习,定期下乡进户了解民情和百姓的所思所想,并把情况反馈给乡政府,同时自己也尽力去帮助他们。
在村官的岗位上,我工作之余经常反思自己应当如何做才能更好,沉思自己以后给怎么做。年轻人吗,一定要敢想、多想,只有想到了,思想才会支配自己去做,去实现。
在村官岗位上工作了几个月,我的感触很多,并形成了自己的一些观点和看法:
一、“大学生村官”政策的连续性。
大学生村官”是新时代,社会的特殊产物,通过在个别地区的推广,大都取的了可喜效果。农村的小康建设需要这个群体的加入,但必须是源源不断的加入,才可以取的长效的发展和巨大的成绩。如果“大学生村官”政策只是为了解决目前严峻的就业压力的临时措施的话,我断定“大学生村官”会昙花一现成为政治的牺牲品,所以希望社会各界建议党和政府长期的推行“大学生村官”政策。
二、“大学生村官”就是农村的官。
大学生村官既然选择了到农村,就应当尊重自己的选择。不要老想着找个机会、找个关系,调到某个机关。农村工作苦、难是事实,但只有在这种环境下长期磨砺,你才可以快速的向上发展,进入仕途平步青云。在农村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一个优秀的村官,xx县长的位置上也游刃有余”,再从国家最近提用干部的标准看明确加了一条“是否有基层工作经验”或者硬性要求“在基层工作多少多少年”,因此大学生村官在农村工作一定会大有作为的,我们一定要摆正心态专心做好村官。
三、大学生村官要善于表现自己。
不要总想着“是金子就会发光”的长理思维,俗话的好“千里马常有,伯乐可不长出现”,特别是在农村我们一定要善于表现自己,推销自己,让自己锋芒毕露,用能力征服一切,以尽快的融入班子、融入农村。
四、大学生村官的前途。
篇10
调查方式:问卷调查、走访
调查时间:2008年7月至12月
调查地点:山西省高平市北诗镇拥万村、北诗午村、神农镇庄里村、大同市浑源县西留村、青瓷窑村、水磨町村、阳泉市平定县张庄镇宁艾村、锁簧镇前锁簧村、冠山镇南关村
调查对象:村民、村干部、大学生村官
【关键词】新农村;大学生村官;民主建设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民主建设现状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60%以上,可以说,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的成败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成效,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涉及面广、工作难度大,是一项事关党在农村执政基础的系统工程,农村基层民主建设搞得好不好,直接影响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改革和发展。
农村基层民主建设主要包括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这四方面的基本内容。在民主选举方面,80%的农村能够做到公开、公平、公正的进行选举,但是在调查过程中个别村庄存在贿选问题,一些村干部利用在村里面的势力,再加上一些金钱的诱惑,使村民做出违背自己意愿的行动,村民的选举权受到了极大地侵害;在民主管理方面,一些村官独立专行,我行我素,目无政策法律;在民主监督方面,由于农村在国家组织体系中处于末端位置,没有专门的监督机构,出现了“监督空白”,使村官在有时候就像村里的“土皇帝”,自行其是,盲目蛮干,由于监督的缺失,使村里的村务公开流于形式,没有真正落到实处,在我们的调查过程中,有将近23%的村没有认真落实村务定期公开制度,只是上级监督一阵子,下面公开一下子,不监督不公开,不反映不公开,在一些村里出现了这样的矛盾:一方面农民民主意识越来越高,表达民主的愿望越来越强烈,另一方面在机制体制的制度上,未能建立起充分表达这一愿望的平台;在民主决策方面,也存在着一些缺陷,在调查过程中发现,目前一些村里有许多硬性任务需要完成,如土地征用、计划生育、退耕护还林,这些都涉及到农民的切实利益,类似这样的事还有很多,村委会在处理此类事宜时,往往不考虑农民的感受,而是一味的迎合上级领导,在这些问题上没有倾听农民的声音,处理的不够恰当。
二、目前山西省大学生村官任职情况
为了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国家从2005年开始,在全国实施大学生村官计划,提出了选聘优秀大学生到农村任职“村官”的振兴和拉动农村发展的政策,这项政策一方面为国家培养了大量的后备干部,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大学生就业的压力,另一方面,为一部分大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天地,为农村的经济及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农村是一个广阔的社会大舞台,向落后的农村输送了高素质的人才,让他们在担任“村官”的过程中,直接与广大的人民群众相联系,不仅帮助了农村,而且在工作过程中极大地锻炼了自己。目前山西省国家大学生村官计划进展顺利,2006年和2007年山西省已经选聘的9748名大学生“村官”中,目前担任村党支部书记的有2人,担任副书记的有1038人,依法选举成为村委会副主任的有4人,担任主任助理的有8704人。2008年选聘人数更是达到10000人。2009年再次选聘近万名“大学生村官”到村任职,提前实现全省“一村一社区配备一名高校毕业生”的目标。
三、大学生村官在新农村民主建设中的作用
(一)优化了农村干部队伍,有助于提升基层组织的整体文化水平。大学生村官为高知识、高文化的群体,在高校接受过系统的教育,他们视野开阔、知识丰富,他们的加入使该地区的基层组织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和活力,改变了原组织的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有助于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民主建设进程。在这过程中,一些民主的思想和处事方式被带到工作中去,民主的思想和宣传力度将在以后的服务过程中大大加强,更能调动农民参加基层组织民主建设的积极性,也能使基层组织更加具有凝聚力、创造力和战斗力,使我们党在群众中的基础更加牢固。
(二)打破了农村传统的保守的思想观念,有助于推动农村民主建设的进程。农村工作千头万绪,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复杂的系统的工程,要求我们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按照依法、民主和科学治理的要求来做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各项工作。农村基层干部是农民的领路人,是农村各项事业的组织管理者,也是农村各种复杂矛盾的协调和处理者。这就要求村干部在解决农村事务的过程中要有新观念、新思路、新方法。而当前农村工作中遇到的首要问题便是农村基层干部思想观念相对落后,法制意识薄弱,由此导致工作方式拘泥于原有的经验基础,很难有大的改观和突破,而大学生村官恰恰能弥补这一缺陷
(三)有利于开展各种法制宣传活动,维护农民合法权益,促进新农村和谐稳定。在我们的调查和对大学生村官的走访过程中,有65%的村庄在大学生村官的引领下,已经真正实现了村务公开、逢大事民主决策、民主选举村干部,实现对村干部的民主监督等。在调查过程中一位法学专业的大学生村官这样和我们说;“大学生到村工作确实促进了农村的和谐稳定,农村发生矛盾纠纷后,当事人对当地的村干部普遍存在一种戒备的心理,担心他们顾及乡里乡亲情面,调解时有个亲疏之分,一碗水端不平,处事不公。这时充分发挥我们大学生村官的法律知识多、见识广、群众比较信任的优势,充分发挥我们的专长,采取法律讲座、以案说法、黑板报等形式,广泛宣传与村民密切相关的法律知识,积极参与调解各类矛盾纠纷,有效地促进了农村的和谐稳定。
四、大学生村官在新农村民主建设中目前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村官计划自2005年实施以来,从山西省整体来看还是比较成功的,选派大学生村官到农村任职的做法受到了社会各方面广泛的欢迎和充分的肯定。但是,随着此计划的大范围实施,我们在调查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不可回避的问题,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都阻碍了新农村民主法治建设的进程。
(一)在工作方面大学生村官和村委会不够融合。一些村官到村任职后,和村委会处于貌合神离的状态,大学生村官和村干部在工作中没有真正的融合在一起,调查发现有38%的大学生村官面临工作着难以深入的问题,如感到人际关系难处理,村里人缺乏认同感,生活不习惯,工作无从下手等,因此如何让大学生村官尽快了解农村,融入农村,和村委会携手管理村庄,是我们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二)大学生村官计划没有引起村委会的足够重视。大学生村官计划是国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去帮助农村脱贫致富的政策,理应受到社会的高度重视,只有这样才能将农村的工作做好。而一些村干部对此并不重视,对大学生村官不闻不问,甚至有的村干部直接将大学生村官“发配”到村小学代课去,或者有的大学生村官因为无事可做另找一份兼职,他们多数时间不在自己的岗位上,不参与对村里的管理工作,这样的结果可想而知。
(三)一部分大学生村官态度不端正。一些大学生村官并不是真心的想帮助农村发展,而是为了自己的“钱”途和从中能够得到国家对大学生村官的优惠政策,只是单纯的把农村当作他们人生发展的一块跳板,没有长期扎根农村、为新农村发展的想法,没有与挫折长期作斗争的决心,遇到一点困难便放弃自己的目标。调查显示,许多大学生认为担任“村官”是在就业压力下无奈的选择,对农村怀有感情、想成就一番事业的仅占25%左右。另一方面,许多大学生村官到农村基层工作,是由于上级党委政府在招聘前的一些优惠承诺。
(四)专业不对口,导致一部分大学生村官无法真正发挥出他们的专业技能,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人力资源的浪费。在选聘过程中,对报名大学生的专业没有任何限制,这就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调查显示,有19%的大学生因专业不对口难以在村里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比如核电子工程这种专业,专业知识在农村根本用不到,包括金融、物理电子工程等专业,这样的大学生不是不能当村官,而是这样的话大学辛辛苦苦培养出的大学生没有用到真正的地方,人力资源没有达到最优化的配置,而在走访过程中,农民最希望农林类的、法律类的大学生服务农村。
(五)大学生村官社会经验不足,处理问题过于理想化,不能和农村当地的实际情况相联系。在大学生村官计划中,所招募的大学生大都为大学应届毕业生,他们从大学校园出来后直接步入社会,在社会经验方面略有不
足,缺乏专业知识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和足够的人际沟通能力,使得他们在处理问题时不能得心应手。
五、为了更好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新农村民主建设进程,我们课小组通过调查研究,提出以下解决措施:
(一)建立科学合理的组织管理体系。管理部门要着眼于新农村民主建设大局,不断健全大学生“村官”的管理制度,做到有章可循,又不至于管理僵化,做到这点,一是要建立科学合理的选拔机制,坚持大学生自觉自愿原则,在保证公开、公正、公平的基础上,确保把有志向、有热情、有潜力的大学生选;二是要加强大学生“村官”的培训和管理,通过教育培训,切实提高大学生村官的工作能力。三要适当限制大学生村官的专业,引导更适合农村的大学生到农村去,使人力资源达到最优化配置。四是建立监督、考核、奖惩机制,健全完善科学的考核体系,对工作表现突出的,及时给于奖励,对工作业绩较差,村民不认可的大学生村官,经严格考察后,予以辞退。五要设计好大学生村官任期届满后的分流导向机制,确保各项优惠政策充分落实,保证长期稳定吸引和留住真正热爱农村、有能力的大学生扎根农村,为新农村的民主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二)大学生“村官”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大学生投身新农村民主建设,充分发挥自身作用,需要从以下几方面提升自己:一是热爱农民,热爱农村事业,真正做到了解新农村民主建设情况,掌握“三农”工作的方针政策,扎根农村,把农村作为自己建功立业的舞台。二是有吃苦耐劳、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决心,在磨炼自己的同时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三是提高处理具体复杂问题和矛盾的能力,要在实践中学习技巧,积累工作经验,锻炼和提高组织管理、人际交往等各方面的能力,四要充分把自己在学校所学的知识和实践工作结合起来,推动农村民主建设进程。
(三)深入务实不懈的普法,诚信正确有效的执法。在调查过程中,我们了解到农村普法长期以来徒具形式、缺乏实质内容,致使农民对法律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法律在农民眼中就是一空架子,在农村没有得到广泛的推广。故而,就必须要改变现在的普法形式。首先,使普法者对即将下乡的的法律进行揣摩研习,使其对相关法条的规范意义价值原则等一系列的整体观念有一个比较深入的了解,对农村进行一些具有针对性的普法。其次,结合农村当地实际,多种形式、丰富多彩的送法下乡,其目的只有一个:使农民对法律有一个清醒地认识,使法律所代表的公平、正义深入人心,使法律能够在农村扎根开花。再次,普法要有重点分步骤地进行,比如可以先从一些在农村德高望重者、取得一定成就者等人开始,利用他们的影响力来扩大普法的效果。最后,发展教育。一个人文化水平的高低决定了这个人接受新事物的快慢。在调查过程中,当问到村干部普法效果是他们这样说,农村教育太落后,新的政策不能被农民很好的理解,导致很多工作无法有效的展开。所以只要教育跟上,就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奠定了一个坚实的基础。与此同时,诚信有效正确的执法,也可达到一定的普法效果。
(四)注重对农民民主意识的培养,大力提高村干部的政治素质。农民是基层民主的主体,村委会是行使基层民力最主要的实践组织,通过各种有效措施提高农民和村干部的整体素质特别是对民主政治文化的理解,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民主建设中显得尤为必要和紧迫。加强村民和村干部的民主政治素质,就必须强化宣传教育,全面营造推进基层民主建设的氛围,构建社会主体参与政治生活的激励机制,不断扩大村民有序的政治参与范围,使村民能够切实享受到新农村民主建设的伟大成果。
结语:
大学生村官是社会主义新农村民主建设的需要,社会主义新农村民主建设是开天辟地的新事物,没有知识分子的参与,没有先进的知识做支撑,新农村的建设就不可能五彩缤纷、生机勃勃。我们希望更多的大学生投身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民主建设中去,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贡献自己的青春,贡献自己的力量。
山西大学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项目编号080027)
作者简介:
秦飞(1988--),山西大学法学院学生
庞成文(1986--),山西大学法学院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