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金具体调整方案范文

时间:2024-01-30 17:56:4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养老金具体调整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养老金具体调整方案

篇1

在2019年3月20日,我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和财政部联合的关于2019年养老金的调整通知,通知中明确说明,2019年我国基础养老金继续上调,总体调整比例在5%左右。

注意2019年养老金的调整上调5%是指全国调整的平均水平,要想知道自己的养老金究竟可以上涨多少,需要看参保地区的具体调整实施方案,在国家公布统一的标准标准后,各个省市会参照国家的调整比例制定具体的养老金上调实施方案。

按照要求各个省市需要在5月31日之前将制定的养老金上调实施方案上报到人社部、财政部,由人社部、财政部进行审批,审批通过受,各个省市就会公布将具体的调整方案进行公布,所以大家可留意参保地的人社局官方消息。

2019年的养老金调整是从1月1日起开始调整的,但由于各省市制定调整方案需要一定的时间,所以在养老金调整实施方案还未下来之前,养老金是按照原金额领取的,在方案正式确定后,会一次性部分增长部分的养老金,预计在2019年的7月8月左右,补发的养老金会到位。

(来源:文章屋网 )

篇2

养老金调整每年都在一月份开始进行,到时会计网将会及时更新养老金调整方案最新消息,与各位看官一起分享。在此期间各位看官可以参考“关于2015年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调整通知”。

关于2015年内蒙古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调整通知

5月11日下午16时,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召开全区视频会议,部署2015年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调整工作。会上,厅养老保险处工作人员对我区2015年调整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进行了政策解读,社保经办机构负责人对养老金调整经办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厅领导对养老金调整工作做出重要指示。会议主会场设在呼和浩特市劳动力市场7楼会议室,分会场设至各盟市、旗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此次视频会议的召开,统一了思想认识,明确了政策细则,规范了经办服务,为全区调待工作的顺利实施奠定基础。

鄂尔多斯市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调整工作全面启动

5月11日下午,鄂尔多斯市各级人社部门、社保经办机构相关负责人和工作人员参加了2015年全区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调整视频会议,标志着我市相关工作全面启动。

视频会议主会场设在自治区人社厅劳动力市场,市直、东胜区、康巴什和伊旗相关人员在市人社局分会场参会,其他旗区相关人员在当地参会。会议由人社厅养老保险处冯友宽处长主持,姚晓东助理调研员对2015年调资政策进行了全面解读,自治区社保局王建华副局长做了具体部署,人社厅王燕峰副厅长站在全局高度就做好调资工作做了重要讲话。

篇3

2019安徽省养老金并轨方案

从省人社厅获悉,我省出台《贯彻〈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若干政策规定》,对养老金并轨后的参保范围、保费征缴、待遇支付等相关环节进行了明确规定。

去年12月安徽省出台《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标志我省养老金并轨正式落地。获悉,我省人社厅等部门又联合了贯彻《实施意见》的若干政策规定,对参保人群、缴费基数、待遇支付、个人账户管理等都做了详细的规定。

2019安徽省养老金并轨方案:参保范围

包括机关事业单位中编制内人员等5类人群

参加养老金并轨的机关事业单位共分为5大类,具体包括:一、经编制部门批复划分为承担行政职能类的事业单位;二、不纳入分类范围的使用事业编制的社会团体;三、还包括参加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的单位中的编制内工作人员;四、而经编制部门批复划分为生产经营类,但尚未转企改制到位,且未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事业单位,暂参加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待其转企改制到位后,按有关规定纳入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范围;已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仍继续参加;五、尚未按照皖发〔2019〕14号文件规定经编制部门批复分类类别的事业单位(不含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未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暂参加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已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仍继续参加。

2019安徽省养老金并轨方案:缴费基数

工资、补贴、奖金等都将计入缴费基数

除工资以外,还有各种补贴、奖金等,这些是否计算入征缴基数?对此,本次文件也有了具体的规定。

其中,机关(含参公管理单位)公务员个人年度缴费基数为结算年度的上年度本人工资收入中的职务工资、级别工资、工作性津贴、生活性补贴、年终一次性奖金(标准为结算年度的上年度12月份的基本工资)、警衔津贴、海关津贴之和。

机关技术工人个人年度缴费基数为结算年度的上年度本人工资收入中的技术等级工资、岗位工资、工作性津贴、生活性补贴、年终一次性奖金之和。

机关普通工人个人年度缴费基数为结算年度的上年度本人工资收入中的岗位工资、工作性津贴、生活性补贴、年终一次性奖金之和。

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个人年度缴费基数为结算年度的上年度本人工资收入中的岗位工资、薪级工资(包括中小学教师、护士岗位工资和薪级工资提高10%部分)和绩效工资之和。

此外,工作人员达到退休年龄但个人缴费年限累计不满2019年,可由单位和个人按其退休时的缴费基数一次性缴费(含职业年金)至满2019年。按照国家、省有关政策规定和干部管理权限,经批准延长退休年龄的工作人员,继续参保缴费。其中年满70周岁时仍继续工作的,70周岁以后继续工作的时间,个人可以选择继续缴费,也可以选择不缴费。

2019安徽省养老金并轨方案:待遇支付

退休审批程序暂维持不变

《实施意见》实施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退休审批程序暂维持不变,仍按国家、省现行干部管理规定执行。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缴费至本人达到退休年龄的当月,所在单位应按规定程序报参保地人力资源 社会保障部门办理领取基本养老金资格核准和待遇核定手续,社保经办机构从单位办理申领手续的次月起发放基本养老金。

《实施意见》实施前已经退休的人员中符合条件的人员,其符合国家和省规定的待遇项目(标准)纳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支付。

退休人员死亡的,从死亡次月起停发基本养老金。

2019安徽省养老金并轨方案:个人账户

不得提前支取 余额可以依法继承

根据此次规定,养老保险个人账户资金不得提前支取。个人在达到法定领取基本养老金条件前离境定居的,其个人账户予以保留,待达到法定领取条件时,再按照规定享受相应的养老保险待遇。其中,丧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可以在其离境时或者离境后书面申请终止养老保险关系。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收到申请后,应当书面告知其保留个人账户的权利以及终止养老保险关系的后果,经本人书面确认后,终止其养老保险关系,并将个人账户储存额一次性支付给本人。

参保人员死亡后,其养老保险个人账户中的余额可以依法继承。

篇4

[关键词]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实现路径;思考

中图分类号:C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童编号:1006-0278(2014)09-013-01

建立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是党和政府的重要改革任务之一。具体来说,建立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就是要求养老金的增长要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职工收入水平、物价上涨情况等一系列的因素挂钩。目前国家非常重视这一机制的建立,2014年这已经作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一项工作推出。国务院常务会议作出决定,从今年1月1日起,将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再提高10%,并向其中有特殊困难的群体适当倾斜。这是继2005年起,国家连续10年较大幅度调整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养老待遇虽然连年提高,但由于养老金调整的正常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还具有巨大的随意性和不确定性,缺乏统一规范的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因此,从长远发展趋势来看,建立基本养老金正常的调整机制势在必行。

一、建立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的必要性

1.保障退休人员的生活水平的需要。一般而言,初始养老金是主要参照退休人员退休前一年的工资收入计算而得。退休人员退休之后,如果其初始养老金不变的话,他的退休工资难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物价水平、社会的通货膨胀等经济波动情况,导致退休人员的生活水平难以提高甚至得到应有的保障。因此,如果要让退休人员的生活水平能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而能得到保障和提高,就需要建立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

2.体现公平公正的社会价值的要求。当前,在不同省市即使同一省市不同地区都可能存在不同群体退休养老金数额、养老金调整不一致等情况,这对社会的稳定、和谐社会的建设、公平公正社会价值等的实现是不利的。建立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不断合理提高退休人员的退休工资收入,让退休人员能够与大众一起共享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成果,能够体现和谐社会建设的价值和目标,体现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所坚持的“维护社会公平”重要的原则。

3.促进养老保险制度和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和发展的需要。社会保险体系尤其是养老保险制度事关社会的稳定、与国民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养老保险制度合理、科学、完善与否关系重大。作为养老险制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养老金调整机制正常调整机制没有建立起来,没有形成科学的规范化机制,而是具有一定随意性、盲目性,这必备造成养老保险制度与社会发展的不匹配性,影响到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和发展。因此,建立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关系到社会保障体系的发展和完善。

二、建立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的实现路径思考

养老保险制度在国家社会保障体系中占据着最重要的位置,从人性角度讲,老有所养是一个国家富裕安康的标志。在当今,应对社会的发展、经济的波动,如何建立科学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显得十分关键。

首先,建立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应尽快实现退休双轨制的并轨,建立统一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与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这是确保正常调整机制建立的制度前提。制度问题不解决,没有统一的公平合理的制度作保证,难以保障建立正常调整机制。国家从1991年正式启动养老保险改革以来,改革效果比较显著,但城乡居民、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企事业单位与机关单位养老保险制度仍未实现统一。因此,国家要继续加大对事业单位、机关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建立统一的适合所有的包含机关、事业单位等在内的居民养老保险制度。政府要在已基本实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全覆盖的基础上,依法将这两项制度合并实施,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并在制度模式、筹资方式、待遇支付等方而与合并前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保持基本一致。

其次,建立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要充分考虑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和居民人均收入增长率等现实情况。建立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是一个系统且较为长期的过程,除了考虑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和在职职工的工资收入水平以外,养老保险基金的支付能力亦是制约养老保险待遇增长的关键因素。因此,政府不能一味地提高养老金水平而忽视养老保险基金和政府财政支付的承受力。在现今社会老龄化不断加加快的背景下,确保养老保险制度的可持续发展,在设计养老保险待遇水平时不宜过高。因此,养老金正常的调整要充分考虑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和居民人均收入增长率等现实问题,调整幅度应比较适度,并不是越高越好。

最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法制化是任何制度或体制得以最终建立且稳定运行的重要保障,基本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的设计、建立与运行也必须严格贯彻法制化的管理原则。因此,国家应该加大对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的立法保障,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养老金调整机制的健康发展,因而不会因为某些政治、经济、甚至一些人为因素的干扰而影响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的正常运行。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各级财政部门也可根据经济运行情况合理地预测养老金收支情况,特别是在将要出现支付困难时,可尽早筹资以应对养老金调整所需资金的困难。享受养老金调整是广大退休人员的基本权利,而不是政府的恩赐。用制度和法律的形式将养老金调整机制固定下来,可使养老金调整更加透明与公正,它可以给退休人员和一切关心养老保险事业的人们一种方便的手段来了解养老金调整的运行过程及其结果。这样,有利于退休人员、乃至全社会对养老金调整工作的监督,有利于养老保险事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渐丈建立基本养老金调整机制的探讨[J]科技致富向导,2014(11):61.

[2]王宝娜,段迎君,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的建立与运行[J]金融,2011(3):28-29.

篇5

【关键词】 人民银行 养老保险制度 收支平衡原则

一、引言

经国务院批准,中国人民银行于1994年建立了系统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实行统筹基金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管理方式(简称“统账结合”,下同),单位和个人分别按缴费基数的一定比例缴纳养老保险,基金由总行实行统一管理,专项储存、单独核算、专款专用,基金收支实行两条线管理。多年的实践表明,这一制度的实行不仅切实保障了退休人员的基本生活水平,对稳定职工队伍、增强组织凝聚力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随着新增退休人员的快速增多和养老金发放标准的逐年提高,现行的人行系统养老保险制度已经凸显出很大的问题,人行系统养老保险制度的可持续发展是亟待研究的课题。

二、人民银行系统养老保险与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不同

1、统筹范围不同

人行实行系统统筹,统筹范围为除总行外的人民银行系统各分支机构及部分总行直属企事业单位。

2、统筹管理机构不同

人行养老保险制度由人民银行总行统一制定并负责监督执行,养老保险基本参数由总行统一设定,分支机构无权修改。而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由国家统一制定,但对于单位缴费费率等个别基本参数并未直接规定,各省级统筹机构有权根据本省实际对单位缴费费率等参数进行设定或调整。

3、养老保险具体政策不同

行业统筹的性质赋予人民银行可以按照自己行业的具体发展状况制定具体政策和设定相关业务参数。而社会基本养老保险政策由国家直接统一规定或者给予指导意见,社会补充养老保险政策的制定也要在国家有关规定的指导下执行。

三、人行系统养老保险继续运行的必要性

1、人行养老保险继续运行是必然的现实选择

1998年,原劳社部、财政部以劳社部函〔1998〕139号文件明确了人行统筹是机关事业单位养老统筹的性质,并指出待国家出台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方案后,人行系统参加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目前,由于国家只开展了企业养老统筹,国家层面统一的机关或者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均没有出台,因此,人行统筹目前无法与社会养老统筹接轨,人行统筹继续运行可以说是不二的现实选择。

2、人行养老保险继续运行符合国家养老保险改革方向

近年来,国家一直在推动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改革的方向和目标就是寻求机关、企事业养老保险制度的平稳衔接,最终消灭“养老保险双轨制”。如果人行养老保险停止运行,从职工养老保险制度退回到退休养老制度,即养老金全部由财政负担,在职职工个人不缴费,则不符合国家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大方向,是有悖社会发展趋势的。

3、人行养老保险继续运行是职工队伍稳定的强有力保障

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如今人行系统已经建立了符合自身特色的,包含总行、省、地市三级统筹基金监督管理体制的养老保险制度。在目前大部分分支行统筹基金存在收不抵支的情况下,该制度实现了统筹基金的全系统调剂,保证了基金按时、足额收缴、支付,保障了长期以来人行系统退休职工的养老待遇。如果人行系统停止现行的养老保险制度,在养老金收不抵支的情况下分支行将面临拖欠退休职工养老金的严峻形势,直接造成分支行退休职工队伍的不稳定。

四、人行系统养老保险运行存在的主要问题

1、养老金严重收不抵支

随着老龄化社会进程的加快,以及为追求生活质量而提前退休的意识增强,近年来人行系统新增退休人数增加很快。以浙江省为例,近5年新增退休人数增长幅度达到137.84%。由于人口平均寿命的延长,人行系统赡养比(指离退休人数占在职人数的比例,反映的是在职人员对离退休人员的赡养负担,赡养比越高说明负担越重)也是逐年提高。以浙江省为例,2008年末为26.45%,2012年末已上升为32.82%,同比上升了24.08%。另一方面,为保障退休人员晚年生活水平的稳定,近年来人行系统逐步提高了退休人员的养老待遇。由于退休人数的增加和养老金标准的提高,养老金支出金额增长迅速,而在职人员缴费收入增长则相对较缓,导致养老金收不抵支状况日渐明显,具体数据见图1。随着人口老龄化的进一步加剧,基金缺口仍会呈逐年扩大趋势。

2、个人账户空账严重

根据制度规定,人行系统目前养老保险单位缴纳部分直接纳入统筹基金用于日常支付;对于个人缴纳部分,还须根据个人当年实际缴费额、历年个人账户结余以及当年记账利率等做好个人账户金额的记录工作。从制度层面来说,人行系统养老保险采用的是“统账结合”的部分积累制模式。但由于养老金收不抵支,在实践中,人行系统分支机构实行的往往是现收现付制筹资模式,因此各分支机构并没有足额的养老保险基金和个人账户记录金额相匹配,其个人账户更多的只是“名义账户”的概念,存在个人账户空账现象。由于目前大部分省级统筹机构均存在养老金收不抵支现象,因此人行系统空账现象比较严重,而且随着个人账户累计储存额的增加,个人账户空账程度日益严峻。

3、养老金计发办法不符合国家改革方向

虽然人行系统建立了相对成熟完善的养老保险制度,并设立了个人账户,但在最核心的退休人员养老金计发办法方面,和其他机关事业单位一样,人行系统退休人员一直实行退休金制度,养老金标准完全取决于其退休前担任的行政职务或专业技术职称,没有和个人账户缴费情况挂钩。在这种情况下,部分参保人员认为多缴少缴一个样,早缴晚缴一个样,缴与不缴一个样,缴费越多就越吃亏,影响了单位和职工个人参保缴费的积极性,使征缴工作的难度也越来越大,目前的养老保险制度显然不符合国家的改革方向。

五、人行可持续发展养老保险制度构建

要维持可持续发展,养老金的筹集和支付必须遵循收支平衡原则。收支平衡原则又可分为横向平衡和纵向平衡。横向平衡是指当年内提取的基金总和应与当年所需支付的养老金费用总和保持平衡,也即着眼于当前的短期平衡。纵向平衡是指对某一个参加养老保险的职工来说,在其全部缴费期间所储存的基金总额应与其在享受养老保险待遇期间所需的养老金费用保持总体平衡,也即着眼于未来的长期平衡。基于此,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构建人行系统可持续发展养老保险制度。

1、设定合理的单位缴费费率,实现养老金横向平衡

养老保险缴费金额直接关系到养老基金的横向和纵向平衡,因此确定一个合理的缴费水平是维持养老保险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合理的缴费水平一方面要求缴费收入和养老金支出总体相匹配,费率不能过低;另一方面也要考虑到单位的财务能力,以及作为基本养老保险缴费的基础性质,不能一味过高。近年来,国家相继出台了企业养老保险制度和事业单位养老保险试点方案,规定的单位和个人缴费比例相一致,单位为一般不高于20%,个人为8%,同时也允许退休人员较多、养老保险负担过重的单位缴费比例则可超过20%。而在一些自主进行养老保险缴费试点地区事业单位的单位缴费比例甚至高达30%。相比较,人行系统现行的单位和个人缴费比例则明显偏低(单位为13%,个人为4%)。由于目前人行系统养老保险基金常年收不抵支,在经费允许的情况下适当提高其缴费比例,对于维持当年的养老基金收支总体平衡意义重大,即使参照国家规定也存在较大的操作空间。

2、落实部分积累制筹资模式,逐步做实个人账户

养老保险部分积累制筹资模式在理论上兼具现收现付制和完全积累制的优点,能有效地应付人口老龄化等因素引起的对社会养老保险财务机制的严峻挑战,可以说部分积累制筹资模式是大部分国家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方向。要实现人民银行养老保险制度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要落实部分积累制的筹资模式。在“三支柱”养老保险体系(第一支柱为基本养老保险,第二支柱是单位补充养老保险,第三支柱主要是个人储蓄性养老计划)思想指导下,人行部分积累制筹资模式可以设定如下的具体积累方式:基本养老保险单位缴费部分实行现收现付,用于日常养老金的支付;个人缴费部分则实行完全积累,逐步做实个人账户,待职工退休后个人账户累计储存额用于日常养老金的支付;第二、第三支柱,即单位年金和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同样实行完全积累,待职工退休后账户累计储存额也用于日常养老金的支付。在该积累方式下,一方面,由于个人缴费实行完全积累引起的对当期养老金横向平衡的影响可以通过合理提高单位缴费进行抵消,从而将个人缴费积累对养老金横向平衡的影响降到最小;另一方面,通过个人缴费、单位年金以及个人商业养老保险的完全积累,可以逐步实现养老金的纵向平衡。

3、建立职业年金制度,保障退休人员养老金水平

根据“三支柱”养老保险体系,为充分保障退休人员的养老金水平,除了要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外,还要建立职工补充养老保险制度,即职业年金制度。职业年金制度和基本养老保险侧重有所不同,基本养老保险注重公平,而职业年金强调效率,两者正好互补,可以对退休人员的生活水平起到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保障作用。事实上,国务院在2005年制定的《关于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以及2008年印发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方案》中已经明确提出鼓励企事业单位发展建立职业年金。近年来则进一步制定了明确的年金管理办法,而且目前很多有条件的大型企事业单位实践中也均已建立了职业年金制度。按照养老保险改革发展趋势,人行系统也应适时建立养老职业年金制度。

4、调整养老金计发办法,将计发标准与缴费额挂钩

根据国内外养老保险改革发展实际,养老金计发标准应取决于个人账户积累的养老保险缴费。在这种情况下,职工退休后的退休金标准直接和其在职时的养老保险缴费挂钩,体现了“有付出才有回报”的最基本法则,充分彰显了公平的精神;同时退休金水平的高低取决于养老保险缴费的多少,在职时缴得越多,退休后拿的越多,有较强的自我保障激励作用,完全体现了效率的原则。因此,按照个人积累的养老保险缴费来计发其退休养老金标准是目前国内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发展的趋势。人行系统应适时对其养老金计发办法进行调整,使退休人员养老金水平和其个人账户缴费累计储存额挂钩。

【参考文献】

[1]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我国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12(52).

[2] 蓝霞:中国城镇养老保险可持续发展及制度构建研究[D].青岛大学,2010.

[3] 财政部:国有金融企业年金管理办法[Z].2012-12-06.

篇6

关键词:转制院所 离退休人员 社会保障 问题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批准国家经贸委管理的10个国家局所属科研机构转制方案的通知》(国办函[1999]38号)、《关于印发建设部等11个部门(单位)所属134个科研机构转制方案的通知》(国科发政字[2000]300号)、《关于对水利部等四部门所属98个科研机构分类改革总体方案的批复》(国科发政字[2001]428号)、《关于农业部等九个部门所属科研机构改革方案的批复》(国科发政字[2002]365号)等文件精神,国家经贸委所属的原10个国家局管理的242个科研机构、中央所属的178家工程勘察设计单位、建设部等11个部门(单位)所属的134个科研机构、水利部等四部门所属的98个科研机构以及农业部等九个部门所属的科研机构先后转制,地方科研机构和设计单位也陆续进行了企业化改制。

科研院所转制八年来,在实现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经营管理的实践中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形成了一批由技术创新带动的新兴产业群体,调动了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我国企业技术创新体系的建设做出了贡献。由于科研院所转制属于我国深层次的科研体制改革,无论在政策上和实践上都存在许多不完善的实际问题。在诸多问题中,离退休人员的社会保障问题是转制科研院所反响比较强烈的焦点性问题,成为影响转制科研院所发展和稳定的因素。

一、转制科研院所离退休人员基本情况

根据我们对江苏、重庆、安徽、辽宁、四川、广东等12个省市近40家转制科研院所问卷调查,离退休人员基本情况如下。

1.科研院所转制前有大量人员退休,这主要是科研院所转制时,都根据政策进行了提前退休,致使转制后退休人员队伍庞大。

2.科研院所转制时,员工工龄大部分集中在10~29年工龄 (约占转制时在职职工总数的55%);转制时30年工龄及以上人员约占在职职工总数的34%(见表1)。

3.在5年过渡期内,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高级工程师职称的退休人员多(占此期间退休人员总量的50%),说明5年过渡期内,有大量的高级专业技术人才退休(见表1)。

4.科研院所转制后,离退休人员与在职职工比较,所占比重大,由转制单位管理离退休人员的压力比较大。

二、转制科研院所离退休人员社会保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基本养老金计发办法不合理

1.转制后退休人员养老金发放标准低于转制前退休人员。由于我国企业和事业单位实行不同的社会保障制度(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实行退休金制度,企业退休人员实行养老金制度),在发放标准上,养老金低于退休金。按国家转制的相关政策,科研院所转制后退休人员执行养老金制度。根据我们对江苏、重庆、安徽、辽宁、四川、广东等12个省市调查发现,科研院所转制前和转制后退休人员退休金和养老金发放标准逐年扩大,具体情况见表2。

2.中央转制院所退休人员养老金标准低于地方转制院所。地方科研院所转制时,各省市分别制定了解决转制科研院所离退休人员社会保障问题的相关政策,这些政策普遍比中央及各部委出台的政策优惠,而国家没有出台中央转制科研院所也可以执行属地政策的明确规定,导致了中央转制科研院所退休人员养老金发放标准低于地方转制科研院所,具体情况见表3。

3.转制科研院所退休人员养老金低于事业单位同类人员退休金。由于两种不同的社会保障制度和中央转制院所不能享受地方政策,导致转制科研院所退休人员养老金低于事业单位同类人员退休金。调查表明:转制单位与事业单位待遇的差距,普遍在 500~2000元之间(如苏州市,同样是教授级高工,但转制单位与事业单位之间竟然差2000多元)。

4.转制院所退休人员养老金标准低于地方企业同类人员。科研院所转制后,社会保障问题在实行属地化管理的过程中,下发了转制后的在职人员实行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从1999年7月1日起,单位和个人按当地人民政府规定的比例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建立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1999年7月1日前的连续工龄视同缴费年限,不再补缴养老保险费。但是,科研院所基本上都是在2000年以后才转制成企业,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积累不多,导致转制院所退休人员养老金标准低于地方企业同类人员。在南京、苏州、成都、沈阳、马鞍山等地调查发现,转制院所科技人员退休待遇普遍低于地方企业的工人,转制院所具有高级职称的科技人员退休待遇普遍低于地方企业一般科技人员的不正常现象。如在苏州,有一位1968年参加工作,清华大学研究生毕业的教授级高级工程师,2006年养老金只有1189元/月,远低于当地城镇人口社会平均工资(苏州2006年平均工资为2084元/月)。

(二)针对转制过渡期的退休人员的补偿政策难以调整与事业单位退休人员之间的差距

根据2000年1月12日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等4部门下发的《关于国家经贸委管理的10个国家局所属科研机构转制后有关养老保险问题的通知》(劳社部发[2000]2号)规定:转制科研院所在 5年过渡期内,按照企业基本养老金计发办法计发的养老金,如低于按原事业单位的退休金计发办法计发的养老金,差额部分(待遇差),采用加发补贴的办法解决,所需费用从基本养老保险统筹基金中支付。其中,1999年7月1日后退休的,发给待遇差的90%; 2000年7月1日后退休的,发给待遇差的70%;2001年7月1日后退休的,发给待遇差的50%;2002年7月1日后退休的,发给待遇差的30%;2003年7月1日后退休的,发给待遇差的10%;2004年7月1日后退休的,不再发给该项补贴。有条件的单位可建立补充养老保险。

由于国家对“单位建立补充养老保险”的规定不是强制性的,导致大部分转制科研院所、特别是转制成股份公司和非国有性质的单位,不愿意做补充养老保险。调查中还发现,部分转制后隶属国资委的企业,效益不错,完全有条件建立补充养老保险,但因为政策的柔性,也不愿主动去做。即便建立了补充养老保险或企业年金的企业,因时间短,对5年过渡期内退休金的差额补贴作用不大。致使员工工作期限越长,退休时获得的养老金标准越低,见表2。

(三)过渡期后离退休人员的待遇更低

5年过渡期后退休的员工,基本养老金计发办法按企业养老保险制度的规定执行,不再享受待遇差额补贴的相关政策,又因为多数单位没有建立补充养老保险制度,个人基本养老保险账户建立时间较晚、积累低,导致过渡期后离退休人员的待遇更低 (见表2)。

(四)地方科研院所转制前退休的人员的社会保障问题也开始显现

篇7

关键词:全面预算管理滚动预算养老金保险企业

一、养老行业现状分析

社会保险是国家通过立法等多种手段,对劳动者在减少劳动收入时给予经济补偿、享有基本生活保障的社会保障服务。社会保险是国家为了预防和分担社会风险,实现社会安全,具有所得重分配功能的非营利性的制度。1991年国务院出台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决定,明确要求逐步建立基本养老保险与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和职工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相结合的制度。27年来,我国初步建立了包括基本养老、企业补充养老和个人储蓄性养老的三支柱养老保障体系。国务院于2015年8月颁布《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管理办法》,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管理人必须具备全国社会保障基金、企业年金基金投资管理经验,或者具有良好的资产管理业绩、财务状况和社会信誉。据不完全统计,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有18家外部投资管理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认定的企业年金管理机构有31个。目前,国内养老保险公司主要包括:太平养老、平安养老、国寿养老、长江养老、泰康养老、安邦养老。在全国社保基金和企业年金基金合计超过万亿的现状下,这个数字明显不足。与商业健康保险最发达的美国相比,我国未来的养老金市场更加庞大,据统计,美国居民大部分的资金都是以养老金的形式投到股市,2013年美国养老金资产达到24万亿美元,而美国当年GDP总额只有17万亿美元。养老金业务是涉及保险、基金、证券和信托的综合性金融经营平台,同时,它还涉及个人金融、关乎百姓切身利益,因此,养老保险企业的财务管理相较于其他金融企业的复杂度更高、快速响应性更强,管理上必须推陈出新,以适应市场和业务的需要。与其他类型保险公司一样,养老保险企业相应的财务制度也分为随收即付制、完全积累制、部分积累制等三种形式。当前,国内养老保障市场存在以下问题和动向:

二、养老保险企业全面预算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政策执行、审批等时效具有不确定性

近年来,养老金企业年初预算和年度决算数据普遍存在偏差,部分原因是由于预算编制假设与实际执行环境条件存在一定偏差,但更主要的是受职业年金的开闸时间、第三方资管资格的审批时效等因素影响,造成年度考核指标需要重新与股东进行沟通调整等事项。

(二)市场准确预判的难度较大

每年制定预算时,要综合考虑股东要求、自身战略规划和市场增长情况,由于养老金业务受投资影响较大,且具有较强的项目开拓特点,部分大单业务达成对年度指标达成具有决定性作用,故对市场的综合判断需要不断更新,并且具有较大不确定性。

(三)预算执行及监控以年度为单位,具有一定限制性

由于养老金业务的项目性特点,很多业务的投入、产出以几年为一个周期,总部督导业务和进行项目管理时,常常以年度为单位,对跨年度项目的开拓进展跟踪及过程管理会出现力度不均情况,年底的项目督导强度明显高于年初项目。此外,由于投入和产出的时间性差异,部分机构会出现“三年不开单,开单吃三年”的大单影响,费用投入和收入的匹配性考核缺少深入研究。

三、养老保险企业实施滚动预算的策略

滚动预算是指在编制预算时,将预算周期与会计年度脱离,逐季补充预算,使预算期始终保持为一个固定期限的预算编制方法。其优点是,保持预算完整性,从动态预算中把握企业的未来;迫使各级管理人员始终保持对未来一段时间生产经营活动的详细考虑和全盘规划;不断调整和修订预算,使预算更加符合实际情况。针对养老保险企业的特点,本文建议企业在滚动预算中采取以下方法:

(一)加强战略引领,制定明确实施路径和方案

总部业务条线每年制定年度计划的具体实施方案及路径,并且能够细化分解、落实到机构和项目层面,做到有的放矢;制定业务达成应急预案,多项并举确保业务达成。定期跟踪、分析业务达成情况,若业务进度和项目开拓有偏差,及时启动相关预案,确保年度指标的达成。

(二)建立科学、多层次的机构考核方案

针对机构业务指标下达和考核的博弈现象,应丰富机构业务考核层次,设立基准考核指标、超额达成考核体系,并引入市场增速调整系数,通过降低基准考核指标的奖金系数,倡导超市场增速达成业绩、超业务指标做出贡献的业务观。

篇8

关键词:新农保;财政补贴;个人账户

基金项目:2012年社情民意调研中心项目阶段性成果

一、内蒙古新农保政策中财政补贴的意义

2009-2012年,内蒙古先后分四批在10个旗县(市、区)开展了国家新农保和城镇居民养老保险试点工作。2011年,内蒙古将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与新农保合并实施,建立城镇和农村牧区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简称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2012年7月内蒙古101个旗县(市、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实现全覆盖,标志着内蒙古初步建立起覆盖城乡居民的养老保障体系。

(一)内蒙古新农保中政府补贴的内容

《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开展城镇和农村牧区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实施意见》(内政办发〔2011〕133号),政府补贴包括三个方面:第一,参保人员缴费及领取的基础养老金给予补贴,分别列入各级财政预算;第二,对参保人实行缴费补贴:缴费金额为100元的,补贴标准为30元,缴费每提高一个档次,增加补贴5元,最高补贴75元;对重度残疾人、城乡低保户等,由政府按100元的标准为其代缴养老保险费,允许个人增加缴费,缴费后按照相应档次享受缴费补贴;参保人缴费补贴、政府代缴部分以及自治区提高的基础养老金,由自治区各级财政负担。自治区原则上负担全区补贴总额的50%,盟市至少负担25%,其余部分由旗县(市、区)负担。自治区补贴依据各盟市财力状况划分为三类,重点向困难地区倾斜:一类地区补助40%,二类地区补助50%,三类地区补助60%。在上述标准基础上,盟市、旗县(市、区)可以根据财力状况适当提高补贴标准,提高部分由当地财政负担。

(二)内蒙古新农保政府补贴的积极作用

1.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长期以来,在二元经济结构的背景下,我国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建立进程明显滞后于城镇。“新农保”政策确立了个人、集体、政府三方的筹资主体,其中,政府对“新农保”的补贴落到了实处,公共财政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补贴实现了从无到有的飞跃,有利于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

2.提高农户参保积极性

“新农保”政策中政府财政进行补贴,比“老农保”政策更具有吸引力,农户有更高的参保积极性。内蒙古新农保制度能够全覆盖的原因:一是实行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相结合的养老待遇,国家财政全额支付最低标准基础养老金;二是实行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筹资办法,地方财政对农民缴费实行补贴。由于新农保制度强调了国家对农民老有所养承担的重要责任,明确了政府资金投入的原则要求,所以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参保积极性。截至2012年1月,内蒙古新型农村牧区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320万人,其中66万名农牧民领取养老金。随着更多的地区被纳入到“新农保”的试点范围,参加“新农保”的人数仍有较大上升空间。

二、内蒙古新农保财政补贴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财政补贴的激励效果不佳

从内蒙古试点地区的实施情况看,农民普遍选择100元或200元的低缴费档次。内蒙古试点地区大多数村民之所以选择低档次标准缴费,其原因主要有:一是农村居民收入水平较低。尽管经历了30多年的改革开放,农村经济得到较快发展,但是作为一个庞大的群体,农民的收入水平仍然不高。二是农民对新农保试点方案的推行顾虑较多,对政策的信任度不高。三是与政府的财政补贴政策有关,“缴费每提高一个档次,增加补贴5元,最高补贴75元”激励的程度不足,造成农民参保缴费时的保守心态

(二)基础养老金的收入替代率较低

根据2009年9月1日,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中央确定的基础养老金标准为每人每月55元,内蒙古根据本地情况调整为每人每月60元。基础养老金对落后地区的农村牧区老人来说是笔不小的收入来源,但是对于经济条件较好或者比较发达地区的农村老人来说“没有意义”。在内蒙古,60元基础养老金保障水平偏低,而且从替代率角度看,60元的基础养老金收入替代率也是较低的。2011年,内蒙古农牧民人均纯收入6642元,按照基础养老金每人每月60元标准计算,每人每年为720元,基础养老金补贴占人均纯收入的比例仅为10.84%,远远低于我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不低于20%的基础养老金替代率。而且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居民收入的增加,替代率会逐渐降低。

(三)缺乏财政补贴的资金保障机制

1.基础养老金的保障机制缺乏

根据《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按中央确定的基础养老金标准给予全额补助,内蒙古可以享受中央确定的基础养老金的全额补助。现在内蒙古是我国人口高老龄化的地区之一,农村牧区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超过150万人,占城乡老年人口总数的47.8%。按照我国现行财政规模及增长速度,基础养老金由中央财政兜底是完全可以承受的。但是基础养老金资金能不能到位的关键不仅仅在于国家财力雄厚,而在于有没有相关制度为之保障。然而,到目前为止我国尚未建立基础养老金资金来源的保障机制。

随着内蒙古农村人口老龄化的加剧,未来地方财政补贴的压力也将越来越大,尤其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财政补贴将会表现出明显的后劲不足,新农保的财务可持续问题将会变得越来越突出。地方财政补贴资金的安全、及时、足额到位是确保新农保能够有序开展的重要保障。

2.隐性财政资金的保障机制缺乏

根据新农保政策,农保个人账户养老金的月计发标准与现行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养老金计发系数相同,均为个人账户全部储存额除以139个月。这意味着农民从60岁开始领取养老金,在将近72岁时,前期积累的个人账户资金全部领取完毕。在受领人还健在的情况下,以后每年的养老金都由政府支出。而根据精算,我国农村居民60岁时平均余命为20.62岁,72岁时平均余命为11.86岁。即个人账户在将近72岁时资金全部领完的情况下,政府必须承担起支付72岁以后年份的养老金支出。也就是说,政府必须承担近12年的养老金支付。这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将对政府财政形成较大的隐性压力。

(四)个人账户资金财政补贴部分的非个人特性问题突出

新农保制度中参保农民的个人账户主要由个人缴费和地方财政补贴两部分组成,但是这两部分的资金产权归属不同,根据《指导意见》规定,“参保人死亡,个人账户中的资金余额,除政府补贴外,可以依法继承;政府补贴余额用于继续支付其他参保人的养老金。”也就是说,参保农民个人账户中地方补贴的资金部分在某种程度上仍然属于政府所有。这种规定和做法违背了个人账户资产的私有性特征。个人账户中政府补贴资金的非私人性将会引发严重后果;一是因参保人死亡而抽离其个人账户中政府补贴的做法,缺乏人性化,会降低农民参保的积极性。二是许多地方在新农保试点推进期间,都会重视农民的参保率等指标,进而采取各种措施吸引和鼓励更多符合条件的农民参保,这样可能会忽略在发生意外时个人账户资金的产权问题。如果农民发生意外死亡,只能领到其自行缴纳的养老保险费,而领取不到地方财政为其补贴的资金,可能会引起农民对政府补贴优惠政策的异议,进而影响农民居民对政府的信任程度。

三、完善内蒙古新农保财政补贴政策建议

(一)加大财政投入力度

按照民生财政的要求,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压缩一般性投资支出,增加农村社会保障等民生性支出比重。具体方式上可采用“存量不动调增量”的方法,尤其是中央财政应通过结构性调整,加大对新农保的投入力度;对于基层政府财政收入不足地区,中央和内蒙古政府要充分发挥财政转移支付的功能,调整地区之间农村社会养老保障财政支出的分配比例。内蒙古经济快速增长带来了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地方财政总收入由2002年的100多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2000多亿元,达到2261.81亿元。2012年内蒙古完成地方财政总收入2497.3亿元, 比2011年增加235.5亿元,增长10.4%。在财政收入不断提高基础上,有实力加大对新农保的投入力度。

(二)提高财政补贴

1.提高基础养老金的补贴

由于当前新农保仍处于试点和推广期,全国最低标准基础养老金的调待机制还不明确和完善,仅在国发[2009]32号文件中提到“国家根据经济发展和物价变动等情况适时调整”,但具体如何调整,没有任何规定。应该基于遵循“新农保基础养老金调整系数应不低于物价水平,同时应分享经济发展成果”,认为“新农保基础养老金调整系数=(农村通货膨胀率+经济增长率)×一定比例”,其中“一定比例”一般不应高于50%。不断提高基础养老金水平,最终使得待遇水平占当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 20%~30%,从而解决农村老人的绝对贫困问题,体现社会公平。对于农村居民的参保补贴,更多地应体现对参保的激励,鼓励人们尽可能为自己以后的养老多储备。在提高农村居民参保补贴的基础上,实行多交多补的机制,最终使得个人账户养老金待遇水平占当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 10%~20%以上。另外,我国政府尤其是中央政府应加大对“新农保”的投入,其补贴不应设定为定额,应该设定为费用比例。

2.明确地方财政补贴的资金产权问题

为了避免参保人死亡后政府补贴个人账户资金的非私人特性政策规定可能带来的一系列麻烦的出现,建议重新明确地方财政补贴资金的产权属性问题。措施一:把由个人缴费、集体补助及其他经济组织、社会公益组织、个人对参保人缴费的资助,地方政府对参保人的缴费补贴全部作为参保农民的个人资产,当参保人死亡后,其个人账户中的资金余额全部可以依法继承。措施二:“正确处理个人账户中的财政补贴资金的使用办法,采取分类实施办法,即根据参保者缴费年限的多少给予相应的补贴和延伸福利,如参保者在未领取养老金之前死亡,可以分不同的档次给予部分的补贴或者发放相应丧葬补助金的方法。对于正在领取养老金的参保者死亡的情况,若账户仍有余额也可以根据其余额领取年份的多少给予相应的补贴或者发放相应的丧葬补助费,以让参保者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实际享受到其实惠。”使其区别于农民个人储蓄。

3.适时提高地方政府缴费补贴标准

缴费补贴标准(内蒙古最低标准每人每年30元,最高标准为75元)不仅仅根据缴费档次而提高,也应该根据经济发展而提高。由于内蒙古经济增长、地方财政实力逐年增强、物价水平上涨等因素,缴费补贴标准不应该一直不变,而应该根据当地的财政实力适时调整,例如,每2~3年调整一次。

(三)明确政府间财政责任分担机制

目前新农保试点的具体方案设计、基金管理、经办管理以及经费筹集的实施主体是县级政府。因此,除了制度本身所需财政补贴外,其他的人员经费以及工作经费等基本上也由县级财政承担,县级财政负担较重。但是由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各异,财政支撑能力亦不同,在考虑省、市、县财力分担时,应采用多元化的分担模式。对于经济发展水平高、地方财政能力较强的地区,县级财政可适当提高分担比例,省、市、县三级政府可以按照 1∶1∶2的比例分担;但对于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财政能力不强的地区而言,基层财政可以少承担一些责任,省、市、县三级财政可以按 1∶1∶1 来分担。建议政府可考虑免除31个国家级贫困县的基础养老金补贴的分担任务,补贴资金由中央财政和省财政各分担50%。此外,对于极个别财政困难市,中央财政和自治区财政应在公共财政上实行转移支付,对困难市给予适当照顾

(四)健全新农保经费保障机制

新农保可持续运行的成本比较高,这就要求一方面明晰经费保障的资金来源,一方面尽可能地降低制度运行成本。在现行财政体制约束下,可以明确自治区级财政负责制度运行的经费保障,这包括公用经费和人员培训经费,具体方式可以通过省级转移支付制度拨付经费,也可以学习其他省的经验,比如:江苏省采取以奖代补方法。

参考文献:

[1]任海霞.目前我国“新农保”试点研究[J].未来与发展,2012.12

[2]赵燕妮.政府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中的财政责任[J].保险研究,2012.3

[3]卢海元.建立全覆盖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J].农村工作通讯,2008.2

[4]赵殿国.积极推进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J].经济研究参考,2008.32

篇9

[关键词]被征地农民,商业保险,养老保障

近年来,积极构建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体系在全国上下已形成共识,部分省市的保险公司积极参与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建设的试点,正取得明显成效。但是从发展的情况看,我国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的运作模式尚处于较为原始的状态。要持续高效地推进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体系建设,必须着力解决一系列孕育其中的关键问题和矛盾,要按照党的十七大“以人为本、统筹兼顾;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要求,积极探索新型运作模式,为进一步发展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体系创造有利的环境和条件。

一、商业保险参与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制度构建的现状及其局限

(一)“重庆模式”是商业保险参与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制度建设的典型

目前,重庆、河北等省、市的保险公司开办了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业务,重庆的业务规模占全国商业保险经办此类保险业务总量的90%以上,剖析“重庆模式”具有典型意义。

自1992年起,重庆保险业积极参与探索构建被征地农民长效保障机制,针对老化劳动力(女满40岁,男满50岁)人员开办了征地农转非储蓄式养老保险业务。经过15年的不断探索完善,已经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较为成熟的运作模式,即“政府调控、保险经办、市场运作”。政府对参保农民在保证基本金归己的基础上,实行利差补贴优惠政策,每年按保费的10%向参保农民发放生活补助费(目前约200元左右,直至参保人员死亡),其中,保险公司承担5年期银行存本取息的利息部分,超过部分由政府承担,本金经申请可以退还。具体运作中,“重庆模式”有两种形式:一是委托管理型,即以中国人寿为代表的资金代管模式。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基金单独管理,严格与大账分开,本金作为代管资金独立核算,不计作公司保费收入和业务规模。保险本金采取五年存本取息储种,全部存入银行。二是风险保障型,即以新华人寿为代表的具体险种承保模式。新华人寿重庆分公司采用《员工福利团体退休金保险(b款)》产品承保农转非业务(2004年还专门开发了正式的“征地养老团体年金保险”产品),收取的保障基金纳入保费收入核算。

“重庆模式”较好地解决了被征地农民的基本生活和长远生计问题,征地农民感到比较满意,同时获得政府有关管理部门的肯定和认可。

(二)“重庆模式”在现行社会保障制度框架下尚存局限

1.现有运作机制尚未形成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的有效融合,进一步发展受限。该模式的本质是运用商业保险提供基本养老保障服务,应属于养老保障的第一支柱。但与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险相比,目前该模式的养老保障水平偏低,并且由于参保本金和补贴利差率保持不变,致使参保农民的养老保障待遇未能随生活水平的提高而适时调整,某种程度上有失基本保障的社会公平原则;由于现有运作模式尚未建立与社会保险制度的有效衔接机制,不能纳入劳动保障部门统一的制度框架之中,难以名正言顺地取得本该享受的国家财政补贴。

2.现有运作机制尚未充分发挥商业保险的优势。商业保险参与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建设,一则可以发挥投资优势,促进保障基金保值增值;二则可以发挥精算优势,提供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精算分析,协助政府完善方案;三则可以促进行政机构改革,降低政府管理成本,节约财政支出;四则可以促进“管办分离”,降低养老金被挪用风险,确保基金的安全性,避免发生“上海社保基金案”之类的不良后果。但从实际情况来看,这些优势或者没有得到有效发挥,或者还发挥得不够充分。

二、商业保险和社会保险协同配合是优化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的理想运作模式

(一)商业保险和社会保险的相互渗透和融合是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改革的方向

解决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问题,目前尚存两种主要观点:一种赞同将被征地农民纳入社会保险,认为从社会公平的角度看,被征地农民应与城镇居民一样,享有宪法赋予的同等社会保障权利。另一种观点主张交由商业保险进行市场化运作,既可以降低成本,减轻财政负担,又有利于基金保值增值。实际上,任何单一办法都存在一定的缺陷。其一,如果单纯实行社会保险,管理成本较高,效率普遍很低,可能导致政府面临的经济压力乃至政治、社会压力过大。尤其是当前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各地财政支持能力差异较大,即使在沿海发达地区,如广东省及上海市金山区等地,在推行“土地换社保”的过程中也出现过较大程度的财政支付困难;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所面临的财力供需矛盾将更为突出。其二,如果单纯实行商业保险,则因被征地农民财力不足,保障程度偏低,难以起到较好的保障效果。

综合上述意见,从社会公平与市场效率相结合的角度出发,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应建立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相结合的制度模式。一则可以使两种机制取长补短,对被征地农民的养老保障制度逐步实现统一管理,解决政府机制缺失和市场机制失灵的问题;二则可以进一步完善商业保险功能,在社会保险的管理中逐步引入商业保险机制,实现商业保险效益原则和社会保险公平原则的有机结合。

(二)按照“政府支持,体现公平,社保、商保协同配合,市场运作,提高效率”的原则,优化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运作模式

以“重庆模式”为代表的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模式,体现了商业保险参与完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的发展方向。虽然目前还存有局限,但不应轻言放弃,要着眼长远,兼顾社会公平和市场效率,确立与城镇养老保险制度的衔接机制,不断完善,优化重构运作模式。新运作模式的总体思路是:将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纳入基本养老保障政策框架,由保险公司提供具体经办服务。

1.要严格风险管理与防范。可由劳动保障部门牵头,国土、财政、保险监管等部门及有关专家参与,组成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基金管理理事会。理事会以信托模式将保障基金委托保险公司运作,实现“管办分离”,确保基金的安全性。保险公司提供承保、基金投资运营和养老金发放等服务,并保证投资收益达到约定最低水平。

2.要拓宽基金筹资渠道。老化劳动力人员的基金来源由土地补偿费和征地安置补偿费构成,其他劳动年龄段人员的基金来源由土地补偿费、征地安置补偿费和劳动就业期间的后续缴费构成,个人账户基金余额可以继承。提取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统筹费,不计入个人账户,专户保管,用于调剂支付个人账户资金未满足最低养老保障部分。

3.要建立公平的养老金发放制度。参保农民原则上在男满60岁、女满55岁时开始领取养老金;之前生活困难享受国家低保政策或按“重庆模式”原有办法享有生活补助费,确保在征地后生活水平不会出现下降。财政为被征地农民最低养老保障提供承诺,个人账户资金不足以满足最低养老保障部分,由统筹费承担。

新运行模式的特点:一是政府支持、体现公平。建立被征地农民保障体系,必须由政府统筹规划、积极引导、强力推动,通过各项制度、体制、机制、政策的创新,完成保障制度建设,明确商业保险参与的法律地位,体现基本养老保障的公平性原则。覆盖劳动年龄段人员和老龄段人员,在制度适用上体现公平,政府支持建立最低养老金制度,促进被征地农民同其他社会群体之间养老待遇的公平。二是二“保”合作、互为补充。社保部门作为社会保障的主管机构,代表政府行使权力,制定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制度规则,监督保障基金运行情况,适时调整最低养老待遇,维护社会公平,审核保险公司养老金支付情况,审查保险公司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专项报表。保险公司提供具体服务,办理投保业务,开设养老保险金个人账户;建立养老金发放机制;依法对养老金进行投资组合,向个人账户分配投资收益;依法向投保者提供真实的信息服务,定期提供个人账户资金情况、定期公布过去一年的养老金投资收益率;充分发挥精算专业优势,为地方政府提供缴费和待遇水平测定、资金缺口预测服务。三是市场运作、提高效率。政府通过支付管理费的方式向保险公司购买服务,避免了新设机构、扩编招人的财政支出。同时,通过参与保险公司之间自由竞争的市场机制,将养老金的投资收益状况直接与保险公司的利益相联系,调动保险公司管理养老金的积极性,改变政府管理的低效率问题,提高养老金的投资效益,降低管理成本。

三、有效运行商业保险和社会保险协同配合必须建立相应的配套保障机制

(一)建立进入退出机制,确保参与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的保险公司具备合格的资质条件和服务能力

保险公司管理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基金,不同于一般商业性业务,涉及到众多投保者养老金的安全,有关社会、政治、经济的稳定,因而必须实行严格的政府管制,建立保险公司准入制度。比如,对公司的偿付能力、合规经营、后续服务能力、最近三年的投资收益能力等都可设置一定的准入门槛,只有符合准入门槛的公司,才能参与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管理。同时,由于保险公司的商业性质,必须建立相应的退出机制,使不称职的公司能够按照优胜劣汰的原则平稳退出,确保养老金始终能为管理水平较好的保险公司管理,从而在确保养老金安全的基础上,提高养老金的投资收益率。负责统筹管理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的政府部门可以设定风险预警指标,一旦保险公司达到预警指标,比如连续两年养老金投资收益率低于约定最低收益率,或者出现违规操作行为,便可强制该公司退出。退出机制中要严格退出的随意性,确保养老金的安全移交。

(二)健全基金运作管理机制,确保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基金的保值增值

1.构建市场竞争机制。只有通过市场竞争,才能促使保险公司在经办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的过程中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增强管理能力,最终提高被征地农民对该项保险的满意度。基金管理理事会可以根据养老金投资收益率、风险管理水平、服务质量等选择保险公司;保障基金可以在公司之间自由转移,实现保险保障资源的优化配置。

2.构建基金资本化经营机制。对养老基金的管理,存在资金化和资本化两种不同的经营管理方式。“重庆模式”主要采取资金化管理方式,因而未能发挥保险公司的投资优势。随着国内资本市场的日趋规范和成熟,全国社保基金参与资本市场的投资不断增大,这也为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基金的资本化经营管理提供了借鉴。因此,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基金也应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稳步推进资本化经营,积极拓宽投资渠道,按照不同比例投资于债券、股票、基金权证和直接投资等领域。如此,才能持续优化投资结构,有效规避通货膨胀等因素的侵蚀,真正做到基金的保值增值。

3.构建保险公司利益考核机制。为充分调动保险公司的积极性,可以参照社保机构经办养老保险业务的管理费用标准,科学制定保险公司经办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的经营绩效考核体系,并尝试根据经营绩效,实施动态的奖惩激励。

(三)构建养老待遇正常调整机制,确保被征地农民公平共享经济社会发展利益

为了保障养老金的实际购买力,让被征地农民也能分享经济发展的好处,促进社会保障的城乡统筹,由劳动保障部门、财政部门协同参照城市居民生活费用价格指数,提出最低养老金调整方案,建立基本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

政府则对最低养老金和投资收益率承诺担保。由于养老保险基金投资风险和投保者长寿风险可能导致个人养老金账户资金不足,难以保证投保者最低养老金的需要,差额部分应由国家财政承诺给予弥补。如果保险公司由于投资不当或其他意外情况使实际收益率低于约定最低收益率,先由管理公司动用其自有资本进行补足,如果管理公司自有资本还不足以使养老金的收益率达到法定最低收益率,则由财政资金作最终弥补。

篇10

一、基本养老金的计发。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的参保人员,20*年1月1日起达到规定的退休年龄且缴费年限(含视同缴费年限,下同)累计满15年的,可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基本养老金由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组成。基本养老金的计算公式表示为:

基本养老金=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

(一)基础养老金。基础养老金月标准以参保人员退休时本省上一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不含厦门,下同)与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的平均值为基数,缴费每满一年发给1%。计算公式为:

基础养老金=(参保人员退休时本省上一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2×缴费年限×1%

至退休时,缴费年限累计月数的尾数为6个月及以下的按0.5年计算,7个月及以上的按1年计算。

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的计算公式为:

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参保人员退休时本省上一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本人平均缴费指数

(二)个人账户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月标准为职工退休时个人账户储存额除以计发月数,计发月数按城镇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本人退休年龄、利息确定。计算公式为:

个人账户养老金=退休时个人账户储存额÷本人退休年龄相对应的计发月数

本人退休年龄相对应的计发月数为:

退休年龄40414243444546474849

计发月数2332302262232202162122082041*

退休年龄50515253545556575859

计发月数1*1*185180175170164158152145

退休年龄6061626364656667686970

计发月数1391321251171091019384756556

退休年龄应以周岁为标准确定计发月数。

二、过渡性养老金。19*年底前参加工作且19*年底前有缴费年限的参保人员,在发给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的基础上,再按月发给过渡性养老金。

过渡性养老金的月标准按参保人员19*年底前的缴费年限每满一年,以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的1.3%计发。计算公式为:

过渡性养老金=参保人员退休时本省上一年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本人平均缴费指数×19*年底前缴费年限×1.3%。

三、本人平均缴费指数的计算。基础养老金和过渡性养老金中的本人平均缴费指数按分段确认,全程合并计算的办法确定。19*年底前缴费年限的指数按1.0计算,19*年至19*年间的缴费指数按各年实际缴费计算。在分段确定缴费指数中,对于19*年底个人账户建账前的缴费指数平均后低于0.75的按0.75计算。建立个人账户后至退休当年的缴费指数按本人实际缴费计算,其中在计算退休当年的缴费指数时,在岗职工平均工资按上年的标准计算。视同缴费年限的指数按1计算,在计算缴费指数时,未缴费的年限不参与计算。

四、特殊情况缴费指数的处理。补缴基本养老保险费必须严格按照规定的政策执行。新参保的单位及其职工,补缴19*年底前的年限,缴费指数按照1.0计算;补缴19*年1月1日后的年限,按办理补缴时的本省在岗职工平均工资计算缴费指数。经过批准缓缴基本养老保险费,并在规定时间内补缴的,按所缓缴时段的本省在岗职工平均工资计算缴费指数。其他欠费补缴的,均应按办理补缴时的本省在岗职工平均工资计算缴费指数。

五、调节金。19*年底前参加工作且19*年底前有缴费年限的参保人员,调节金按本办法规定计发的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过渡性养老金三项待遇之和(以下简称养老金基数)分档设立,即从养老金基数不满250元起,待遇每提高一档(50元),调节金相应减发10%(5元)直至满600元及其以上不增发调节金。增发调节金后的养老金达到本档最高额及其以上的,按本档最高额发给。其具体对应标准如下表:

养老金基数不满250元满250元至不满300元满300元至不满350元满350元至不满400元

调节金60元55元50元45元

最高额3*元350元3*元440元

养老金基数满400元至不满450元满450元至不满500元满500元至不满550元满550元至不满600元

调节金40元35元30元25元

最高额485元530元575元600元

上述调节金计发规定执行至2010年底止,2011年1月1日起,不再按照上述办法计发调节金。

六、新老基本养老金计发办法的衔接。新老计发办法实行5年衔接过渡,20*年至2010年5年内退休的人员,按新计发办法计算的基本养老金标准低于或高于按原计发办法的,实行适当补齐和限高的政策。按原计发办法计算基本养老金时,本省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以20*年度的标准为基数,不再变动。

适当补齐的办法是:在5年内退休的人员,按新计发办法计算的基本养老金低于按原计发办法的,差额部分予以补齐。

适当限高的办法是:在5年内退休的人员,按新计发办法计算的基本养老金标准高于按原计发办法的,高出部分予以适当限制。高出部分发给比例为:20*年退休的人员30%、2007年退休的人员50%、2008年退休的人员70%、2009年退休的人员80%、2010年退休的人员*%。

2011年1月1日起退休的人员,不再执行补齐与限高的政策,其基本养老金完全按新办法计发。

七、减发基本养老金问题。经批准办理提前退休以及有应缴未缴年限的人员,按新办法计发基本养老金的,不再执行减发基本养老金的规定。

八、特殊工种折算缴费年限问题。从20*年1月1日起,按新办法计算基本养老金时,特殊工种工作年限不再折算缴费年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