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艺术教育范文

时间:2024-01-30 17:56:4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生艺术教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小学生艺术教育

篇1

【关键词】小学生 写字教育 慢的艺术

笔者从事小学语文教育二十多年,在教学中发现,由于部分老师、学生及学生家长对写字教育重视不够,使得有些学生文字书写潦草、不规范,对学生的后续学习造成了不良影响。

小学生的作业涉及的学科比较多而且量也比较大。教学中,老师习惯于在课堂教学快结束的时候仅给学生几分钟的时间做作业。看到有些学生笔动得慢了,教师就不断地催促,学生也变得浮躁。有些学生为了不挤占自己玩耍的时间,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完成作业,字迹的工整程度可想而知。

前几年,一次偶然的机会,我拜读了张文质老师的著作――《慢教育》。通过学习,使我意识到,写字教育总是达不到理想程度,原来症结所在是我们平时贪急求快。

教育是一种慢的艺术。慢,需要平静和平和;慢,需要细致和细腻;慢,更需要耐心和耐性,尤其需要合理地对待学生的不足甚至错误。这个慢,就是不急于求成,要有足够的期待,足够的耐心,减少教育浮躁。这才是真正的教育。

慢教育,在我们的写字教育教学中更是不可忽视的。我们的祖先在毛笔书写时往往会配上古琴曲,那种悠远绵长,轻如晨风拂过水面,急如骤雨敲打铁盆,有效地配合笔者手腕的灵活运动,才诞生一个个充满灵性的汉字。

于是我放慢了步子,延长学生在课堂内书写的时间。每天的练字时间,我都是对学生说:“慢点,我们不比谁写得快,要比谁写得对写得好。”本来写字认真的那些学生一笔一划地书写,做到了;可那些平时听课认真,不认真的孩子,想写慢还不是容易的事,慢不下来呢。我盯着他,嘱咐他再慢点、再慢点……慢着写才有时间看清笔画的样子,慢着写你的心思才放到了练习书写上,慢着写才不慌忙,平心静气。结果证明“慢工出细活”说得有道理。看那慢着写的笔画一笔笔多像样,这下,绝大多数慢着写出来的字还真进了一大步。这就是“慢教育”开出的花,结出的果。

随着每次凝神静气的书写练习,我体会到了慢教育的真谛,它其实就是一个在耐心地等待中让学生感受、体验,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的过程。

为了使写字教育更上一个层次,我校申报了湖南省教育学会“十二五”规划课题《提高农村小学生写字能力的对策研究》,通过近几年的实践,我们课题组同仁体会到写字教育中的“慢”可以蕴含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写字前,纠正双姿不粗放

《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中规定的,要求学生做到:“书写姿势正确。”可是在生活中我们经常发现,学生握笔姿势不对,正确坐姿不能持久,影响了学生书写。为了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书写姿势,我们在每天的写字练习之前,用口诀的形式通过广播系统对学生统一要求:“头正,身直,臂开,脚平。”语文老师在教室随着广播提示进行书写前双姿检查,一个学生不达要求不能动笔,一个姿势不对不能动笔。磨刀不误砍柴工,只有形成了良好的思维定势,才能内化为行为模式,具有正确的书写姿势。

二、写字时,认真指导不潦草

(一)观察字形、结构,细心到位

小学语文教材中,第一、二学段的的生字都是摆在田字格中,清楚地展示了字形及间架。当田字格中的生字展现在学生面前,每次都靠老师分析字形和结构肯定不行,而不教给方法就让孩子自己观察肯定也不现实,这是孩子的年龄特点决定的。我们在一年级时就要利用多媒体、儿歌等学生感兴趣的形式,让学生在脑中形成一个空间图。写字前,学生齐读儿歌:“田字格,四方方,写好汉字它来帮。横中线,竖中线,左上格,右上格,左下格,右下格,各个方位记心间。不顶格,不贴边,字儿工整住中央。”还要教给学生以横中线和竖中线为参照观察字形的方法:横中线,上下结构,看上下长短;竖中线,左右结构,看左右宽窄。我们应该由扶到放,最终让学生掌握这种方法。

(二)看好基本笔画,细描慢写

练字时我们往往是从基本笔画的揣摩开始,从描红到临摹、仿写,从单一的笔画练习到字的整体书写,循序渐进。教师要舍得花时间,在提高学生写字兴趣上下工夫。尤其是比较难写的字,不能一味说“跟我写”、“应该……”、“不应该……”,这只会让学生产生挫败感。如写“马”字,我们先展示“马”的图片,出示甲骨文“马”,感受汉字最初的形体美,再出示其他形式的演变过程,让学生在对比中了解汉字的简化让书写变得容易了,但同时还保留着部分神似的笔画,激发学生书写的欲望。此时我们再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马”字的Flash 动画,把写字的全过程――起笔、行笔、收笔动态地展现在学生眼前,这样可以让难写的笔画变得容易。

(三)教师板演示范,规范美观

在书写有难度的字时,我会反复观察书上的范字后才一丝不苟地落笔。对于学生在书写中出现的典型性问题,我会在黑板上照他们的样子写一个,然后说: “这个字老师没写好,谁教我再写一遍?”在学生“拉长一点”、“向左一点”等点评中我认真修改。老师严谨的态度成了学生的表率,他们就会认真地去写。不厌其烦的演示不仅仅教会了他们写字,还领悟到做人的道理。

(四)对照例字书写,找出差距

教育的目的是帮助个体进行完整的自我认知和自我生长。学生在书写完毕后,花时间引导学生与课本中田字格里的字进行比对,找出自己的差距,能有效促进学生书写水平的提高。

三、写字后,中肯评价不带过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鼓舞和唤醒。”每次写作业,我都将那些字写得漂亮的作业一一展示出来,看到那些作业时,孩子们总是由衷地发出赞叹声,作业本的主人则是成就感油然而生。只要有进步,学生的作业本上会出现同桌勾画的“”,还有我个别的表扬。这样的评价比老师在作业本上打上等级更能激发学生向上的动力。

写一手好字不是一朝一夕的工夫,“等待,宽容,细节”,应成为“慢教育”的主旋律。只有注重学生的体验过程,从细微处入手,不断地坚持,不断总结和思考,才能使写字教育教学更加有效。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2

篇2

[关键词]小学教育;班级学生管理;心智培育艺术;人文关怀

“上面一根针,下面千条线。”这是对班主任教师工作生动形象的客观性描述。随着社会化教育程度在不断地提升,新形势下学生班集体管理对于班主任教师而言,既面临着更重大的挑战,又承担着更艰巨的考验。令人感同身受的是,由于心智发育的规律性,不谙世事的小学生犹如一张张有待描绘的“大白纸”,也正因为如此,初始阶段教育工作者对于他们的作用力和影响力更大,或者说,小学生在思想认识、能力培养和行为修养等各个方面对于班主任教师的依赖性更强。这不仅是对我们教育水平和工作能力的积极反映,而且是考量责任意识和师德师风的重要标准之一。那么,如何帮助学生打好或打赢这人生之旅的“第一仗”呢?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试简要阐述之。

一、爱心滋养――学生班集体管理的核心元素

“在爱心花朵盛开的地方,生命就会欣欣向荣起来。”这与冰心提倡的“有了爱,就有了爱的一切”有异曲同工之妙。如果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那么,老师自然就是学生的“教父教母”。尤其是班主任教师,整天与小学生频繁接触、密切联系,他们所释放的爱心与关怀不仅能够有效地涵养和滋润学生,而且其言语行为对于后者来说,都会产生无穷无尽的榜样力量和潜移默化的重大影响,“教育不能没有爱,就像池塘不能没有水一样,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正是在强调爱心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作为校园教育第一责任者和学生最为亲近的人,我们该如何用爱心去浇灌学生们的心灵花朵呢?

首先,爱心教育意味着多了解学生。班主任教师应当而且必须掌握所在班集体的基本学情,主要包括他们的身体状况、家庭情况、基础成绩、学习能力以及情趣爱好、个性气质、人际交往和喜怒哀乐等各个方面,以确保教育管理过程中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努力避免工作盲点现象。其次,爱心教育意味着多关怀学生。众所周知,师爱犹如教育管理工作的“剂”,更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巨大影响力量。也正是因为有了源源不断的师爱,教师才能赢得学生的无限爱戴和更多信赖。值得强调的是,我们对“金凤凰”要关爱,对“丑小鸭”同样也要关爱“普度众生”的师爱应当本着平等公正的基本原则。再次,爱心教育意味着多尊重学生。尊重、理解和信任学生是消除教育盲点的基础。尊重学生不仅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尊严,而且要遵从心智发展的规律性特征,理解他们的内在要求和想法,同时理解他们的幼稚和天真,只有这样,师生之间才能拉近并缩小心理距离,才能切实做到民主、平等和互动。第四,爱心教育意味着规范学生。关爱学生要力求明智,即既要着眼于学生目前的得失苦乐,又要注重他们未来的发展和前途,应当始终做到不娇惯、不溺爱,不纵容、不放任。

二、建章立制――学生班集体管理的重要保障

在学校教育中,班级既是学生共同成长的大家庭,又是开展校园各项工作的最基本单元。俗话说:“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制度建设是规范学生意识和行为的中介,只有在制度文化的规范下,学生才能得以健康良性的发展。班级制度文化是一个班级物质文化和班级精神文化的有效保障“会做班主任的苦三月,不会做班主任的苦三年。”也就是说,构建班级制度文化是班主任艺术管理中的核心元素。然而,硬邦邦的刻板条文令人望而生畏、退避三舍,只有在人文化的班规规范与引领下,才能形成有序性管理秩序,才能凝聚学生的心灵。

既然如此,如何用人文化班规来舒展学生的生命呢?(1)制定班规要从学生自主入手。学生才是班级的真正主人,更是班纪班规的执行者,因此制定班规应充分体现学情,更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力量,这样才具有针对性和执行力。比如,建立班委会制度、班级岗位责任制、自理自立制度、争先创优制度和互动帮扶制度等,都要在《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小学生守则》的框架内,结合本校实际要求和本班具体情况,充分发挥最大多数学生的能动作甩“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让他们在高度认同感中自觉执行和相互督促。(2)落实班规要以积极鼓励为主。班规的表述力求是引导性语言,切勿表述为限制性语言甚至禁令式、否定性语言。如把“你不准”换成“我能做到”,努力显现人文性和温馨化。尤其在班规落实上,更要以多元化奖励为主,如电话奖励,用短信告知家长;班级板报上刊登,以激励先进、鞭策后进等。(3)执行班规要以教育引导为主。即使有了班规,班主任也不能全部放手。一旦发生学生违规现象,不能简单粗暴地处理问题,而是要帮助他们分析原因、影响,并且找出相应的整改措施。正如有人说道“我们不能把规则视为钉入学生身上的一颗钉子,而要把它看成是播种在学生心里的一颗种子。”难道不是吗?

三、全面发展――学生班集体管理的根本措施

众所周知“凡是有人的地方就有左中右”,这绝对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同样道理,由于先天遗传、生长环境、心智发育和态度品质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在一个由众多学生组成的班集体中无可避免地存在着个性化差异。对此,我们既不应“选择”,也不能“淘汰”,更不可“拒绝”。而这正是班主任教师实施学生教育与管理的客观基础和前提条件。早在春秋时期大教育家孔子主张的“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其根本目的即在于强调“全面发展”下的“个性化发展”,从本质上而言,这正是我国历史上最为朴素的素质化教育思想来源。

本文所^的“全面发展”,主要是强调“所有”学生在德、智、体、美等各个方面的充分发挥与和谐发展。而“个性化发展”,既是指学生发展的人性化、人道化,尊重其个性,突出他们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培养他们的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又是指教育的个人化或个别化,主要包括应考虑个体学生的生理、心理和年龄特点,考虑其天赋、兴趣、爱好和特长等方面的发展因素。就小学生班集体教育管理而言,如何既讲求学生的全面发展又突出其个性发展呢?首先,班主任要善于发现小学生身上的优点和长处,寻找和挖掘他们的闪光点,如体育、唱歌、劳动、人际交往等,并且开展赏识性教育。其次,利用晨会、主题班会、写信、手工和相关节日活动等途径形式,积极开展系列感恩活动,教育小学生要感恩父母、感恩师长、感恩同伴、感恩社会。再次,要根据学生发展特点和实际情况需要,积极开展各类挫折性教育,以不断增强小学生不怕苦累、不畏困难、抗拒压力、忍耐失败和承受代价等精神信念,尤其要帮助一些学生逐步地摆脱自卑、怯懦和无所适从等心理行为,以促进他们的健康快乐成长。第四,努力通过各类途径和方式,如学生及其多人小组自我评价,班委会干部学生选举,三好生民评等,积极开展全方位的自我管理教育活动。

四、家校互动――学生班集体管理的有效手段

学生不仅属于校园,同时属于家庭和社会。然而,随着社会教育程度在不断地提升,并且由于社会文化环境中存在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消极因素,以及家长素质的良莠不齐等,如社会中的“三室二厅”危害,学生家长中的“重智轻德”心态,养而不教、教而不全,“大棒+面包”家庭教育甚至“上梁不正下梁歪”现象等等,直接地导致了小学生每周在校5天的良好教育常常由于在家2天的不良影响而相互抵销,甚至会被冲刷得干干净净。这已成为校园教育中较为普遍的现象,更是学校德育中较为严峻的一项课题。只有实现学校、家庭和社会之间的互动教育、联合管理,才能共同促进学生德育的发展。

那么,如何打破“5+2=0”的德育困惑呢?学校及其广大教育工作者,尤其班主任教师要积极主动起来,充分利用手中的非权力因素,通过登门家访、电话通讯、书信、手机短信、QQ留言、微博以及家长会、邀请校访等各种形式,一方面多与家长保持正常性的联系沟通、互通信息,一方面对家长施加积极良好的影响与作用,把校园德育与家庭教育相互延伸、全面对接并有机融合起来,努力赢得“1+1>2”的合力现象和良好效益。我班曾经有这样一个典型:小强是一名留守儿童,父母长年在外地打工,他平时寄居在学校附近的一个私人住所,放假时间才回到爷爷奶奶家里。他属于“双差生”行列,且不服管教,是校园内人所共知的“小网虫”。有鉴于此,笔者主动与其父母建立微信并成为网友,除了平时有选择性地与他们联系外,还定期(一般是每周一两次)让他们父(母)子进行网上交流。经过近半学期的齐抓共管,最终小强不但戒掉了“网瘾”,而且各种不良习惯逐步地好转,并且学习成绩呈上升趋势,期末还得了两个单科进步奖。多年来,正是由于实现了家校互动、联合共管,笔者让一些“小网虫”悬崖勒马、迷途知返,让多名“害群之马”转而发挥令人欣喜的正能量作用。

篇3

关键词: 小学低年级 后进生 教育评价

面对班级中的后进生,多数教师对其评价是消极多于积极的,有些人甚至固执地认为没有好的成绩,其他任何优点都会黯然失色,而学习好则可以当班干部、参加评优;学习不好,不论有多努力、品质多好,总是“差生”,这种评价时的“马太效应”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在对后进生的评价环节中,“我们应注重评价过程的动态性、发展性以及更多的人文关怀和人性关照,以多元化的评价标准和多次评价机会来促进并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发挥学生多方面潜能,帮助学生悦纳自己,拥有自信,让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扬长补短,构建完满立体的人”。[1]

一、评价艺术的内涵

评价艺术从属于教育评价的范畴,是教育评价观念和途径的升华。教师的价值观直接影响到评价艺术的形成,通过对学生个体的正确认识和准确评价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传统的评价体系主要以评价者的价值观作为评价标准,往往忽略学生主体的存在意义,尤其是在基础教育阶段,教师评价学生的主要标准就是学习成绩,导致产生了重智轻德的现象,影响了学生的健康发展。

不同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有着不同的方式和途径,评价艺术本身要求教师从人本出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在科学判断的基础上给予学生人性的关怀,使所有价值判断都为促进学生的发展和成长服务,这是评价艺术的核心内容,也是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对学生的爱和对个体差异的深刻理解是评价艺术的价值基础,是教师着眼于每个学生,尤其是“后进生”长远发展的前提,教师会将教育评价的基本原理融会于长期的教学实践当中,形成与其自身个性和教学风格相关的评价艺术,这些各具特色的评价方式都从不同角度阐释和实现着评价艺术的真谛。

二、小学低年级后进生的特点

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儿童在入小学的前两年(低年级阶段)出现诸如入学适应不良、学习方法不当等现象,并由此引发学业上的挫败和心理发展中的失调,成为学校教育中的所谓的“后进生”,而这一特殊的群体在行为和心理上具有极大的相似性。

(一)行为特点

一般而言,小学低年级语文后进生在学习和生活中会存在一些不良行为习惯,如:课堂注意力不集中,经常做小动作;学习上缺乏上进心,智力活动表现出明显的惰性;作业过程马虎,甚至不按时完成作业。而这些行为反过来又会阻碍学生的学习活动,形成恶性循环。几乎所有的后进生都是因为学业上的失败而“获此殊荣”的,然而不及格和倒数第一绝非与生俱来。由于某种历史原因,某个小学生在学业方面极其失利,于是引来了教师的数落、同伴的嘲笑,在一个把教师的话奉为圣旨、把同伴的评价当作镜子的低年级小学生看来,这绝对是一种最为残酷的否定。

(二)心理特点

由于后进生的学习成绩较差,教师对其长期的消极态度导致后进生较低的自我评价,他们在班级中处于劣势地位,自卑心理明显,情绪消沉,性格孤僻,常处于压抑、孤寂、苦闷等消极的状态之中,不敢大胆与别人交往,也容易受到周围同学的嘲笑、指责和欺负。他们缺乏学习动机,认为失败就意味着低能,而在学习上的不努力恰恰可以表明自己并非是无能之辈,这些学生常常以冷漠和无所谓的态度来掩盖对失败的恐惧。他们远离老师,但又极其渴望老师的注意与认可,他们疏远同学,但却比任何人都需要友情的关怀,他们表面上不关心集体事务,但在内心深处却对班集体有着非同一般的感情。教师期待、同伴评价和自我定位的消极性,使得后进生往往不敢亲近教师,也没有信心参与集体事务,这是后进生避免被讽刺和嘲笑的正常心理反应。

三、评价艺术在后进生教育中的运用

小学生的学习活动不仅涉及语言符号和操作技能的使用,还受到情绪状态和学习态度及价值观的影响。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的情绪唤起水平与智能操作水平呈抛物线关系,即过低和过高的情绪唤起水平均不利于提高个体的智能操作水平,只有中等适度的情绪唤起程度才会使个体达到最佳智能操作状态。[2]因此,不论是正面评价,还是反面评价,教师都应考虑到学生的情绪状态,帮助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保持良好的自尊和自信。

(一)批评

“儿童会把学习上的每一次失败当作一种痛苦的屈辱,不要有一句话、不要有一个手势使得这种儿童感到教师已经对他的前途失掉信心”。[3]在许多教师看来,温和的提醒对后进生来说并不能起到有效的作用,因为教师对他们长期持强硬态度,后进生对不疼不痒的批评根本无动于衷,相反,具有讽刺或侮辱意味的话则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让他们安静下来。然而,在安静的背后,教师一次次的批评让学生感到难为情,同学的嘲笑让他们无地自容,强烈的刺激使原本并不差的“后进生”一步步远离前行的队伍,最终变成了刀枪不入、软硬不吃的“金刚”。

小学低年级儿童自制能力差,尤其在课堂中经常会因为外界刺激的影响而分散注意力,所以,教师对学生的批评在所难免。在后进生的教育过程中,指出学生的落后并不是教师对其评价的最终目的,而要通过教师的正确引导,使他们愿意接受学习上的帮助,并将自己的努力付诸行动。批评是为了帮助学生扬长补短,在不伤害学生自尊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批评自觉自愿地改正错误。对于小学低年级学生来说,小错误可以温和提醒,如:注意力分散,随便和周围同学说话,上课看漫画书等,教师只需要用一些眼神或肢体语言让学生感觉到自己的错误并及时改正即可,涉及比较严重的问题时,如:不按时完成作业、与同学发生争吵等,则要问清事情经过,避免不分青红皂白、劈头盖脸式的全盘否定。另外,教师要注意在批评中就事论事,尽量不将问题升级至道德水平的范畴。教师的爱心、耐心和恰当的方式会使批评成为转变后进生的一剂良药。

(二)表扬与鼓励

马斯洛认为,每个人在出色地完成一件事之后,都渴望得到别人对他的肯定和表扬,这种表扬就是激励人的上进心、唤起人高涨情绪的根本原因。小学低年级学生由于发展阶段的限制,并不能完全理解学习对自身的重要性,他们只是为了避免责备、得到赞许而努力学习,在哪门学科中活动积极鼓励和肯定性评价多,他们就对哪门课程表现出更为强烈的学习兴趣,在哪个环境中受到尊重,体会到自身存在的价值,他们就更愿意留在哪个环境中。因此,教师的正面评价对学生来说至关重要,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语言是一种信号,一种刺激,它很起作用,对心理对生理都很起作用……不要随便说他们笨,不要打击他们,先进的教师总是千方百计地鼓励他们、帮助他们,使他们由落后生变为一般生,甚至成为优等生。[4]

在对学生的评价过程中,有些教师喜欢用“你真棒”、“太棒了”等空洞的语言作为评语,但是不分情况、频繁地使用类似的语言会让学生感到乏味、没有诚意。尤其是对后进生进行评价时,可以采取更容易被接受的点头赞许、微笑鼓励,使他们逐渐树立自信,之后再公开表扬。

此外,表扬学生的具体行为也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如作业认真、字迹工整等,这样的评价可以让学生有一种明确的方向感,即以后应该更好地发扬这些优点,避免了骄傲之后的茫然。后进生起初受到表扬时,会精神振奋,积极性高涨,但一段时间以后,如简单的作业完成较好,成绩趋于稳定,那么此时对简单行为的表扬就失去了原有的效果。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进步情况对他们提出更高水平的要求,让其保持自信的同时克服自满情绪,面对新的挑战。

每个儿童都有获得肯定评价、信任、尊严与友谊理解的需要,当儿童被爱心理和归属心理得到满足的时候,这种情感将会成为相对独立于生理内驱力的心理动力,驱动学生追求学习成功的目标。因此,教师在对后进生进行评价时,要克服主观偏见,善于发现他们的优点,唤起后进生的自信,激发他们进一步参与学习和活动的热情。“某些教师常常给学生创设一种特殊的成功情境,使他们产生一种带有情绪色彩的跃跃欲试的心境去积极参加接踵而来的学习和活动。”[5]小学低年级教师要特别重视为儿童创造学习过程中的成功机会,使他们在早期生活中获得较为丰富的成功体验,对于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教师可以通过让其展现自己的优势来体验成功的欣慰。当学生能够清楚地知道自己的优点、不足、需要和学习目标时,那么他就有可能取得更好的学业成绩,这也是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的基础和前提。

如果教师认为学生能够学得好,学生自己就会充满信心,成绩就会慢慢上升,这就是心理学中所说的“皮格马利翁效应”。教师在了解后进生兴趣需要、优点和不足的基础上给予恰当的表扬和鼓励,有助于消除后进生同教师和班集体之间的心理紧张状态,促进他们在学习上和校园生活中的健康成长,让他们处处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喜爱和信任。

每个儿童都有自己的不同之处,同样每个后进生也并非在任何方面都表现欠佳,即使对于同一门学科,后进生在学习各部分内容时仍有优劣之分。小学低年级学生正处于快速的成长变化期,作为他们身边的主要教育者,教师的评价对其影响非同一般。老师的鼓励如同三月春雨,能够滋润心灵,催得春光灿烂;而冷漠或伤害却似六月飞雪,冰冷彻骨,让心灵变得霜寒雪冷。但愿教师能够用心去关注那些并不“可爱”的孩子们,让他们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信任与肯定。

参考文献: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解读[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304.

[2]朱小曼.情感德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194.

篇4

论文摘 要: 教育评价是教育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对后进生的评价更是决定着学生的发展方向和后进生转化的效果,批评、表扬与鼓励等评价手段的正确运用不仅可以促进后进生学习成绩的提高,更为重要的是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尊、自信,为他们今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面对班级中的后进生,多数教师对其评价是消极多于积极的,有些人甚至固执地认为没有好的成绩,其他任何优点都会黯然失色,而学习好则可以当班干部、参加评优;学习不好,不论有多努力、品质多好,总是“差生”,这种评价时的“马太效应”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在对后进生的评价环节中,“我们应注重评价过程的动态性、发展性以及更多的人文关怀和人性关照,以多元化的评价标准和多次评价机会来促进并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发挥学生多方面潜能,帮助学生悦纳自己,拥有自信,让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扬长补短,构建完满立体的人”。[1]

一、评价艺术的内涵

评价艺术从属于教育评价的范畴,是教育评价观念和途径的升华。教师的价值观直接影响到评价艺术的形成,通过对学生个体的正确认识和准确评价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传统的评价体系主要以评价者的价值观作为评价标准,往往忽略学生主体的存在意义,尤其是在基础教育阶段,教师评价学生的主要标准就是学习成绩,导致产生了重智轻德的现象,影响了学生的健康发展。

不同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有着不同的方式和途径,评价艺术本身要求教师从人本出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在科学判断的基础上给予学生人性的关怀,使所有价值判断都为促进学生的发展和成长服务,这是评价艺术的核心内容,也是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对学生的爱和对个体差异的深刻理解是评价艺术的价值基础,是教师着眼于每个学生,尤其是“后进生”长远发展的前提,教师会将教育评价的基本原理融会于长期的教学实践当中,形成与其自身个性和教学风格相关的评价艺术,这些各具特色的评价方式都从不同角度阐释和实现着评价艺术的真谛。

二、小学低年级后进生的特点

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儿童在入小学的前两年(低年级阶段)出现诸如入学适应不良、学习方法不当等现象,并由此引发学业上的挫败和心理发展中的失调,成为学校教育中的所谓的“后进生”,而这一特殊的群体在行为和心理上具有极大的相似性。

(一)行为特点

一般而言,小学低年级语文后进生在学习和生活中会存在一些不良行为习惯,如:课堂注意力不集中,经常做小动作;学习上缺乏上进心,智力活动表现出明显的惰性;作业过程马虎,甚至不按时完成作业。而这些行为反过来又会阻碍学生的学习活动,形成恶性循环。几乎所有的后进生都是因为学业上的失败而“获此殊荣”的,然而不及格和倒数第一绝非与生俱来。由于某种历史原因,某个小学生在学业方面极其失利,于是引来了教师的数落、同伴的嘲笑,在一个把教师的话奉为圣旨、把同伴的评价当作镜子的低年级小学生看来,这绝对是一种最为残酷的否定。

(二)心理特点

由于后进生的学习成绩较差,教师对其长期的消极态度导致后进生较低的自我评价,他们在班级中处于劣势地位,自卑心理明显,情绪消沉,性格孤僻,常处于压抑、孤寂、苦闷等消极的状态之中,不敢大胆与别人交往,也容易受到周围同学的嘲笑、指责和欺负。他们缺乏学习动机,认为失败就意味着低能,而在学习上的不努力恰恰可以表明自己并非是无能之辈,这些学生常常以冷漠和无所谓的态度来掩盖对失败的恐惧。他们远离老师,但又极其渴望老师的注意与认可,他们疏远同学,但却比任何人都需要友情的关怀,他们表面上不关心集体事务,但在内心深处却对班集体有着非同一般的感情。教师期待、同伴评价和自我定位的消极性,使得后进生往往不敢亲近教师,也没有信心参与集体事务,这是后进生避免被讽刺和嘲笑的正常心理反应。

三、评价艺术在后进生教育中的运用

小学生的学习活动不仅涉及语言符号和操作技能的使用,还受到情绪状态和学习态度及价值观的影响。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的情绪唤起水平与智能操作水平呈抛物线关系,即过低和过高的情绪唤起水平均不利于提高个体的智能操作水平,只有中等适度的情绪唤起程度才会使个体达到最佳智能操作状态。[2]因此,不论是正面评价,还是反面评价,教师都应考虑到学生的情绪状态,帮助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保持良好的自尊和自信。

(一)批评

“儿童会把学习上的每一次失败当作一种痛苦的屈辱,不要有一句话、不要有一个手势使得这种儿童感到教师已经对他的前途失掉信心”。[3]在许多教师看来,温和的提醒对后进生来说并不能起到有效的作用,因为教师对他们长期持强硬态度,后进生对不疼不痒的批评根本无动于衷,相反,具有讽刺或侮辱意味的话则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让他们安静下来。然而,在安静的背后,教师一次次的批评让学生感到难为情,同学的嘲笑让他们无地自容,强烈的刺激使原本并不差的“后进生”一步步远离前行的队伍,最终变成了刀枪不入、软硬不吃的“金刚”。 转贴于  小学低年级儿童自制能力差,尤其在课堂中经常会因为外界刺激的影响而分散注意力,所以,教师对学生的批评在所难免。在后进生的教育过程中,指出学生的落后并不是教师对其评价的最终目的,而要通过教师的正确引导,使他们愿意接受学习上的帮助,并将自己的努力付诸行动。批评是为了帮助学生扬长补短,在不伤害学生自尊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批评自觉自愿地改正错误。对于小学低年级学生来说,小错误可以温和提醒,如:注意力分散,随便和周围同学说话,上课看漫画书等,教师只需要用一些眼神或肢体语言让学生感觉到自己的错误并及时改正即可,涉及比较严重的问题时,如:不按时完成作业、与同学发生争吵等,则要问清事情经过,避免不分青红皂白、劈头盖脸式的全盘否定。另外,教师要注意在批评中就事论事,尽量不将问题升级至道德水平的范畴。教师的爱心、耐心和恰当的方式会使批评成为转变后进生的一剂良药。

(二)表扬与鼓励

马斯洛认为,每个人在出色地完成一件事之后,都渴望得到别人对他的肯定和表扬,这种表扬就是激励人的上进心、唤起人高涨情绪的根本原因。小学低年级学生由于发展阶段的限制,并不能完全理解学习对自身的重要性,他们只是为了避免责备、得到赞许而努力学习,在哪门学科中活动积极鼓励和肯定性评价多,他们就对哪门课程表现出更为强烈的学习兴趣,在哪个环境中受到尊重,体会到自身存在的价值,他们就更愿意留在哪个环境中。因此,教师的正面评价对学生来说至关重要,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语言是一种信号,一种刺激,它很起作用,对心理对生理都很起作用……不要随便说他们笨,不要打击他们,先进的教师总是千方百计地鼓励他们、帮助他们,使他们由落后生变为一般生,甚至成为优等生。[4]

在对学生的评价过程中,有些教师喜欢用“你真棒”、“太棒了”等空洞的语言作为评语,但是不分情况、频繁地使用类似的语言会让学生感到乏味、没有诚意。尤其是对后进生进行评价时,可以采取更容易被接受的点头赞许、微笑鼓励,使他们逐渐树立自信,之后再公开表扬。

此外,表扬学生的具体行为也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如作业认真、字迹工整等,这样的评价可以让学生有一种明确的方向感,即以后应该更好地发扬这些优点,避免了骄傲之后的茫然。后进生起初受到表扬时,会精神振奋,积极性高涨,但一段时间以后,如简单的作业完成较好,成绩趋于稳定,那么此时对简单行为的表扬就失去了原有的效果。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进步情况对他们提出更高水平的要求,让其保持自信的同时克服自满情绪,面对新的挑战。

每个儿童都有获得肯定评价、信任、尊严与友谊理解的需要,当儿童被爱心理和归属心理得到满足的时候,这种情感将会成为相对独立于生理内驱力的心理动力,驱动学生追求学习成功的目标。因此,教师在对后进生进行评价时,要克服主观偏见,善于发现他们的优点,唤起后进生的自信,激发他们进一步参与学习和活动的热情。“某些教师常常给学生创设一种特殊的成功情境,使他们产生一种带有情绪色彩的跃跃欲试的心境去积极参加接踵而来的学习和活动。”[5]小学低年级教师要特别重视为儿童创造学习过程中的成功机会,使他们在早期生活中获得较为丰富的成功体验,对于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教师可以通过让其展现自己的优势来体验成功的欣慰。当学生能够清楚地知道自己的优点、不足、需要和学习目标时,那么他就有可能取得更好的学业成绩,这也是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的基础和前提。

如果教师认为学生能够学得好,学生自己就会充满信心,成绩就会慢慢上升,这就是心理学中所说的“皮格马利翁效应”。教师在了解后进生兴趣需要、优点和不足的基础上给予恰当的表扬和鼓励,有助于消除后进生同教师和班集体之间的心理紧张状态,促进他们在学习上和校园生活中的健康成长,让他们处处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喜爱和信任。

每个儿童都有自己的不同之处,同样每个后进生也并非在任何方面都表现欠佳,即使对于同一门学科,后进生在学习各部分内容时仍有优劣之分。小学低年级学生正处于快速的成长变化期,作为他们身边的主要教育者,教师的评价对其影响非同一般。老师的鼓励如同三月春雨,能够滋润心灵,催得春光灿烂;而冷漠或伤害却似六月飞雪,冰冷彻骨,让心灵变得霜寒雪冷。但愿教师能够用心去关注那些并不“可爱”的孩子们,让他们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信任与肯定。

参考文献: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解读[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304.

[2]朱小曼.情感德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194.

篇5

论文摘 要: 教育评价是教育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对后进生的评价更是决定着学生的发展方向和后进生转化的效果,批评、表扬与鼓励等评价手段的正确运用不仅可以促进后进生学习成绩的提高,更为重要的是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尊、自信,为他们今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面对班级中的后进生,多数教师对其评价是消极多于积极的,有些人甚至固执地认为没有好的成绩,其他任何优点都会黯然失色,而学习好则可以当班干部、参加评优;学习不好,不论有多努力、品质多好,总是“差生”,这种评价时的“马太效应”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在对后进生的评价环节中,“我们应注重评价过程的动态性、发展性以及更多的人文关怀和人性关照,以多元化的评价标准和多次评价机会来促进并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发挥学生多方面潜能,帮助学生悦纳自己,拥有自信,让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扬长补短,构建完满立体的人”。[1] 

一、评价艺术的内涵 

评价艺术从属于教育评价的范畴,是教育评价观念和途径的升华。教师的价值观直接影响到评价艺术的形成,通过对学生个体的正确认识和准确评价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传统的评价体系主要以评价者的价值观作为评价标准,往往忽略学生主体的存在意义,尤其是在基础教育阶段,教师评价学生的主要标准就是学习成绩,导致产生了重智轻德的现象,影响了学生的健康发展。 

不同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有着不同的方式和途径,评价艺术本身要求教师从人本出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在科学判断的基础上给予学生人性的关怀,使所有价值判断都为促进学生的发展和成长服务,这是评价艺术的核心内容,也是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对学生的爱和对个体差异的深刻理解是评价艺术的价值基础,是教师着眼于每个学生,尤其是“后进生”长远发展的前提,教师会将教育评价的基本原理融会于长期的教学实践当中,形成与其自身个性和教学风格相关的评价艺术,这些各具特色的评价方式都从不同角度阐释和实现着评价艺术的真谛。 

二、小学低年级后进生的特点 

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儿童在入小学的前两年(低年级阶段)出现诸如入学适应不良、学习方法不当等现象,并由此引发学业上的挫败和心理发展中的失调,成为学校教育中的所谓的“后进生”,而这一特殊的群体在行为和心理上具有极大的相似性。 

(一)行为特点 

一般而言,小学低年级语文后进生在学习和生活中会存在一些不良行为习惯,如:课堂注意力不集中,经常做小动作;学习上缺乏上进心,智力活动表现出明显的惰性;作业过程马虎,甚至不按时完成作业。而这些行为反过来又会阻碍学生的学习活动,形成恶性循环。几乎所有的后进生都是因为学业上的失败而“获此殊荣”的,然而不及格和倒数第一绝非与生俱来。由于某种历史原因,某个小学生在学业方面极其失利,于是引来了教师的数落、同伴的嘲笑,在一个把教师的话奉为圣旨、把同伴的评价当作镜子的低年级小学生看来,这绝对是一种最为残酷的否定。 

(二)心理特点 

由于后进生的学习成绩较差,教师对其长期的消极态度导致后进生较低的自我评价,他们在班级中处于劣势地位,自卑心理明显,情绪消沉,性格孤僻,常处于压抑、孤寂、苦闷等消极的状态之中,不敢大胆与别人交往,也容易受到周围同学的嘲笑、指责和欺负。他们缺乏学习动机,认为失败就意味着低能,而在学习上的不努力恰恰可以表明自己并非是无能之辈,这些学生常常以冷漠和无所谓的态度来掩盖对失败的恐惧。他们远离老师,但又极其渴望老师的注意与认可,他们疏远同学,但却比任何人都需要友情的关怀,他们表面上不关心集体事务,但在内心深处却对班集体有着非同一般的感情。教师期待、同伴评价和自我定位的消极性,使得后进生往往不敢亲近教师,也没有信心参与集体事务,这是后进生避免被讽刺和嘲笑的正常心理反应。 

三、评价艺术在后进生教育中的运用 

小学生的学习活动不仅涉及语言符号和操作技能的使用,还受到情绪状态和学习态度及价值观的影响。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的情绪唤起水平与智能操作水平呈抛物线关系,即过低和过高的情绪唤起水平均不利于提高个体的智能操作水平,只有中等适度的情绪唤起程度才会使个体达到最佳智能操作状态。[2]因此,不论是正面评价,还是反面评价,教师都应考虑到学生的情绪状态,帮助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保持良好的自尊和自信。 

(一)批评 

“儿童会把学习上的每一次失败当作一种痛苦的屈辱,不要有一句话、不要有一个手势使得这种儿童感到教师已经对他的前途失掉信心”。[3]在许多教师看来,温和的提醒对后进生来说并不能起到有效的作用,因为教师对他们长期持强硬态度,后进生对不疼不痒的批评根本无动于衷,相反,具有讽刺或侮辱意味的话则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让他们安静下来。然而,在安静的背后,教师一次次的批评让学生感到难为情,同学的嘲笑让他们无地自容,强烈的刺激使原本并不差的“后进生”一步步远离前行的队伍,最终变成了刀枪不入、软硬不吃的“金刚”。 

   小学低年级儿童自制能力差,尤其在课堂中经常会因为外界刺激的影响而分散注意力,所以,教师对学生的批评在所难免。在后进生的教育过程中,指出学生的落后并不是教师对其评价的最终目的,而要通过教师的正确引导,使他们愿意接受学习上的帮助,并将自己的努力付诸行动。批评是为了帮助学生扬长补短,在不伤害学生自尊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批评自觉自愿地改正错误。对于小学低年级学生来说,小错误可以温和提醒,如:注意力分散,随便和周围同学说话,上课看漫画书等,教师只需要用一些眼神或肢体语言让学生感觉到自己的错误并及时改正即可,涉及比较严重的问题时,如:不按时完成作业、与同学发生争吵等,则要问清事情经过,避免不分青红皂白、劈头盖脸式的全盘否定。另外,教师要注意在批评中就事论事,尽量不将问题升级至道德水平的范畴。教师的爱心、耐心和恰当的方式会使批评成为转变后进生的一剂良药。

(二)表扬与鼓励 

马斯洛认为,每个人在出色地完成一件事之后,都渴望得到别人对他的肯定和表扬,这种表扬就是激励人的上进心、唤起人高涨情绪的根本原因。小学低年级学生由于发展阶段的限制,并不能完全理解学习对自身的重要性,他们只是为了避免责备、得到赞许而努力学习,在哪门学科中活动积极鼓励和肯定性评价多,他们就对哪门课程表现出更为强烈的学习兴趣,在哪个环境中受到尊重,体会到自身存在的价值,他们就更愿意留在哪个环境中。因此,教师的正面评价对学生来说至关重要,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语言是一种信号,一种刺激,它很起作用,对心理对生理都很起作用……不要随便说他们笨,不要打击他们,先进的教师总是千方百计地鼓励他们、帮助他们,使他们由落后生变为一般生,甚至成为优等生。[4] 

在对学生的评价过程中,有些教师喜欢用“你真棒”、“太棒了”等空洞的语言作为评语,但是不分情况、频繁地使用类似的语言会让学生感到乏味、没有诚意。尤其是对后进生进行评价时,可以采取更容易被接受的点头赞许、微笑鼓励,使他们逐渐树立自信,之后再公开表扬。 

此外,表扬学生的具体行为也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如作业认真、字迹工整等,这样的评价可以让学生有一种明确的方向感,即以后应该更好地发扬这些优点,避免了骄傲之后的茫然。后进生起初受到表扬时,会精神振奋,积极性高涨,但一段时间以后,如简单的作业完成较好,成绩趋于稳定,那么此时对简单行为的表扬就失去了原有的效果。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进步情况对他们提出更高水平的要求,让其保持自信的同时克服自满情绪,面对新的挑战。 

每个儿童都有获得肯定评价、信任、尊严与友谊理解的需要,当儿童被爱心理和归属心理得到满足的时候,这种情感将会成为相对独立于生理内驱力的心理动力,驱动学生追求学习成功的目标。因此,教师在对后进生进行评价时,要克服主观偏见,善于发现他们的优点,唤起后进生的自信,激发他们进一步参与学习和活动的热情。“某些教师常常给学生创设一种特殊的成功情境,使他们产生一种带有情绪色彩的跃跃欲试的心境去积极参加接踵而来的学习和活动。”[5]小学低年级教师要特别重视为儿童创造学习过程中的成功机会,使他们在早期生活中获得较为丰富的成功体验,对于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教师可以通过让其展现自己的优势来体验成功的欣慰。当学生能够清楚地知道自己的优点、不足、需要和学习目标时,那么他就有可能取得更好的学业成绩,这也是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的基础和前提。 

如果教师认为学生能够学得好,学生自己就会充满信心,成绩就会慢慢上升,这就是心理学中所说的“皮格马利翁效应”。教师在了解后进生兴趣需要、优点和不足的基础上给予恰当的表扬和鼓励,有助于消除后进生同教师和班集体之间的心理紧张状态,促进他们在学习上和校园生活中的健康成长,让他们处处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喜爱和信任。 

每个儿童都有自己的不同之处,同样每个后进生也并非在任何方面都表现欠佳,即使对于同一门学科,后进生在学习各部分内容时仍有优劣之分。小学低年级学生正处于快速的成长变化期,作为他们身边的主要教育者,教师的评价对其影响非同一般。老师的鼓励如同三月春雨,能够滋润心灵,催得春光灿烂;而冷漠或伤害却似六月飞雪,冰冷彻骨,让心灵变得霜寒雪冷。但愿教师能够用心去关注那些并不“可爱”的孩子们,让他们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信任与肯定。 

 

参考文献: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解读[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304. 

[2]朱小曼.情感德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194. 

篇6

>> 微媒体在高校嵌入式信息素养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中学信息化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探讨现代教育技术在高校继续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校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现代信息管理技术在高校档案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高级检索方法”在高校信息素养教育中地位及应用研究 现代化教育技术在高校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与探讨 现代教育技术在高校教学工作中的应用研究 高校体育教学中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研究 信息技术在高校安全教育和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民间剪纸艺术在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现代信息化技术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高校艺术类学生的信息素养与应用能力的研究与实践 浅析多元化教学在信息素养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职业教育教学中应用研究 网络教学平台在高校电类专业现代教学模式中的应用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体育舞蹈中应用研究 电子信息工程在现代信息技术中的应用研究 现代化教育技术与高校体育舞蹈教学相结合的应用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多媒体课堂教学应用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Information for All Program[EB/OL].[2009-12-16]..

[4]The Alexandria Proclamation on Information Literacy and Lifelong Learning[EB/OL].[2009-12-16]..

[5]从美国的信息素养教育谈我国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EB/OL].[2009-12-16]./xxsygl/ShowArticle.asp?ArticleID=43.

[6]小学生语文信息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EB/OL].[2009-12-16]. /cms/data/html/doc/2005-03/10/25029/.

[7]过仕明.数字参考咨询服务模式与质量评价报告[D].吉林大学,2006.

篇7

目前,我国的素质教育越来越被高校教育看重,而艺术教育作为能够提升学生整体素质的有效方式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在这个过程中,艺术社团成为开展艺术教育的平台,被学校越来越关注。本文主要阐述了艺术社团对高校艺术教育所起到的作用,然后浅谈一下如何才能建立比较有效的大学生艺术社团。

关键词:

高校艺术教育;社团作用;社团建设

大学生艺术社团作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可以丰富校园文化,同时还能通过学生对社团的管理提升大学生本身的社团管理水平,让学生可以从自己艺术社团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组织有效的社团活动。本文通过对高校社团的现状的分析,对建立有效的大学生艺术社团以及对社团进行管理提出自己的意见。

一、大学生艺术社团的作用

(一)增加大学生的社会经验

现在的学生在入学之初,出于自己的兴趣爱好,都会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一些艺术社团,不仅能够提升自己的艺术修养,还能多与人交流,把想法相互碰撞,结识到不同的朋友。社团是一个群体性非常强的群体,由于社团里的学生来自不同的年级、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教育方式,所以每个学生都会有自己的思维方式和知识结构,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加强之间的了解,提前让他们感受到进入社会的氛围,同时也能加强专业基础和社会适应能力,也是增强自身素质的表现,满足成长的需求。

(二)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由于学生所有的社团中的成员基本上都会有相近的兴趣爱好以及艺术特长,建立起的这种艺术性群体可以组织灵活的活动形式,同时还能保证社团成员的活动积极性,在学生之间有非常强的影响力。所以,社团活动的组织者可以选择一些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让整个社团活动既可以发挥学生的特长、巩固自己的兴趣爱好,同时还能发展学生的意志品格,培养他们坚持的精神,有助于精神世界的培养。

(三)丰富了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

大学生艺术社团是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而组成的,社团的存在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交流、沟通的平台,不仅能够在校内组织一些文化活动,还可以与校外的一些地方合作,加强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丰富了校园文化的建设,同时也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这种形式越来越被学生看好、认可,逐渐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来,被学生接受,成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

二、对大学生艺术社团的建设提出几点建议

(一)加大对社团的物资投入

学校应该提升对艺术社团的资金投入,在活动场地、活动条件方面给予更多的支持和优惠待遇,可以设立专门的艺术社团发展经费,成为单独的预算投入,并且还要加大对社团的经费投入,保证艺术社团活动可以正常、有序的开展,把优秀的社团进行重点扶持。同时,学校还可以给学生找到更多的、更加有效的社会赞助以及社团活动机会,也可以让社团参加一些有偿的社会服务来筹集到更多的活动基金。

(二)加强教师在艺术社团中的指导作用

学生在社团中的想法以及能够组织的社团活动还是比较有限的,所以,教师可以发挥自己在社团中的指导作用,对活动内容的建设以及社团的投入方面进行有效的指导,让学生可以了解自己的活动方向,为以后的社团活动提供更多的经验支持。在教师参与社团活动中,可以把社团的业绩与教师的指导工作相挂钩,这样还能提升教师社团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还能通过有效的社团活动,提升学生社团活动组织的创造性,在教师的有效指导之下,建立起一支德才兼备、热心工作、业务纯熟、积极性高的社团队伍。

(三)加强对社团的管理,使其健康发展

在社团活动中,需要加强对社团的有效管理,这样才能更好的鼓励、引导社团的健康发展以及参与学生的积极性。在社团建设的过程中,还需要督促、指导社团制定相关的活动和管理章程,这样可以鼓励学生开展健康的艺术实践活动,丰富社团的艺术活动内容,并且在活动中,逐步建立起完善的社团管理与发展运行机制,同时,还需要引进竞争机制与考核标准,让社团活动更好的开展。

(四)坚持可持续发展的人才观点

社团活动的的主要负责人对整个社团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为了能够保证社团健康的发展,需要对社团的负责人进行选拔,并且还要找到后续的人选,保证人才的可持续发展性,对艺术社团负责。社团的负责人不仅要有较强的艺术造诣,同时还要有很好的管理能力与水平,同时,还能对每位社员的成长做好规划,保证社团的成长。在社团负责人的选拔过程中,可以从候选人的各个方面进行研究,着重把握素质与思想这一块,需要有过硬的水平和能力,对合格的候选人进行考核和指导培训,最后再把优秀的人才留在社团负责人的位置上。

(五)鼓励社团与社会接轨

学校中的艺术社团不仅仅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艺术情操,更重要的是能够通过社团活动,给学生更多接触社会的机会,为学生提供更好的社会经验。所以,学校的艺术社团可以与其他高校的优秀艺术社团进行交流,相互学习和探讨其他社团中比较好的经验与做法,改变自己管理中的不足之处。同时,还能交流一下社团之间的活动,更好的利用自己的社团优势为学生提供服务。于此同时,还可以利用自己的社团优势为社会提供服务,给学生提供更好的社会经验与舞台资源,让学生通过社会活动更加了解社会、服务社会。

总之,对高校学生的艺术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艺术社团的建立也开始变得正规起来,大学生的艺术社团已经逐渐走向成熟,为学生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以上是本人在大学生艺术社团活动中总结的一些想法,希望可以引起共鸣,让大家共同努力,为高校建立起一个个更加有效的艺术成长平台。

作者:屠辰飞 单位:河南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能力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这是我国目前教育和培养人才提出的迫切需要。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主要渠道,如何真正发挥主要渠道的作用,变“接受性学习”为“创造性学习”关键在教师。小学数学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学科,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更要培养独立获取知识的学习能力和勇于创新的主体意识,促进显示主体性发展。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营造创新氛围,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鼓励大胆探索,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一、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前提

教学和和谐情为桥,小学数学教学过程实质上就是情感交流过程。创造一种民主、宽松、友好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在心里放松的情况下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能促进学生的积极思维,驰聘想象,敢于标新立异。反之如果课堂气氛过于严肃就会抑制学生的积极性,阻碍学生的思维。如教学“梯形的面积公式”推倒时,先引导学生回顾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推倒的过程,有意渗透转化思想借以暗示梯形面积的推导方法。接着我们用亲切、温和的语气对他们说:“今天这节课让大家来当小老师,用我们所学过的推导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看谁的方法最新颖、独特、有创造性。”学生边思考、边讨论、边操作。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得出了多种推导方法。

二、发挥学生的主题作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创造性思维是一种具有主动性、独特性的思维方式,它是思维过程中的最高境界。在教学中我们应充分挖掘教材的智力因素,多启发,多引导给学生以创新的机会。引导学生开展多角度、多方位的思维训练,使他们在处理问题时能随机应变、触类旁通,培养他们思维的流畅性和独创性,从而达到创造学习的目的。

1.克服思维定势,培养发散思维

在培养发散思维过程中我们还要多对学生进行扩散思维训练,使学生产生纵向、横向、逆向联想,培养他们的思维扩展性、多项性和发展性。发散思维是一种沿着不同的方向思考、探索、追求多样性的开放性思维,它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我们在教学中要积极创造条件,诱发学生的创造动机,如采用创造情境,设计疑问,鼓励表扬等方式有助于这一目标实现

2.大胆探索,培养思维的独创性

创造性指独立思考独立判断,即在思考问题或解决问题时不因循守旧,能敏感地发现事物之间可能存在的新关系提出独特的、新颖的观点,这是创造性思维本质特征。因此我们要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就必须创造一个宽松的课堂教学环境,允许学生大胆地提出自己的简介。并及时给予鼓励、激发探索热情。

3.重视实践、发展学生的个性

随着科技不断的发展,国家需要的是更多的创造人才,那种死啃书本或单纯地传授知识已经远远落伍了。我们要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发展,充分开发学生内在的潜能,让他们学会思考,学会合作。学会创造,学会发展。结合小学数学,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切实打破“一问一答式”的教学模式。可以这么说,学生通过基本能看懂教材的内容,有的甚至还能发展独特的见解,因此我们要明确我们的教学目的不再是让学生机械模仿,套公式计算,而是让学生在已有的丰富的基础上,达到再创造学习的宗旨。

三、以奇激趣,培养创造精神

创造精神是一种科学精神,是指人们从事创造意愿和态度,它决定了人们进行创造的欲望和倾向性。没有创造精神的人很难有创造性的成果。因此我们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抓住小学生的好奇心理,充分激发他们热爱学习,勤于思考,敢于创造的兴趣,鼓励启发他们大胆质疑。如:一位老师在教学“圆面积的推导”过程中,先引导学生复习已学过的平面图形公式及推导方法,以及曲线转化为近似直线的过程后,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用剪、拼、摆等方法推出圆的面积,接着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并像全班同学汇报。学生们把圆平均分成8份或16份,拼成了近似长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三角形,这样就可以利用以学过的面积公式,求出圆的面积,显然,为学生提供自由地看、说、做的条件,可促进学生多角度灵活思维,学的更为主动活泼,也就促进学生不断地追求、探索、创新。

四、加强创新思维训练,培养创新意识

加强创新思维训练,是学生的创新能力得以发挥的要条件。

课堂教学中,我们提倡多让学生议论、质疑,提出不同见解和师问生答或生问师答的双边活动。而议论质疑的基础是要对知识内容有一定程度的理解与参考,学生能够质疑问难,是自主学习的一种表现,更是创新意识不可少的。如教学“百分数”的意义后,引导学生看书质疑,把重点的地方画出来,不明白的地方提出来。学生看书后质疑:百分数、百分比和百分率是不是完全一样等同,经过其他学生的帮助和教师的指点得以解释。像这样的教数学,通过对一些发散性质质疑问题的解决,即复习了知识又培养了创新意识。

允许学生“思维”越轨的做法,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体现当今提倡的和谐教学和思维训练的多样性,而不是把学生的思维局限起来。

篇9

一、利用学生生活实际问题引入新知。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能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的生活现象引入新知,会使学生对数学有一种亲近感,感到数学与生活同在,并不神秘,而且也会激起学生探求新知的强烈愿望。

比如,在教学“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时,我安排了这样一段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在我们人体上存在着许多有趣的比吗?将拳头翻滚一周,它的长度与脚底长度的比大约是1∶1,身高与双臂平伸长度的比大约也是1∶1,脚底长与身高的比大约是1∶7……知道这些有趣的比有许多用处。到商店买袜子,只要将袜子在你的拳头绕一周,就会知道这双袜子是否适合你穿;假如你是一个警察,只要发现罪犯的脚印,就可估计出罪犯的身高……这一切,实际上是用这些身体的比组成了一个个有趣的比例来计算的。今天我们一起研究“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通过利用“人体中有趣的比”的生活现象,引出“比例”的学习,使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主动地参与新知识的探究。

二、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学习新知。

数学是一门抽象性很强的学科,而小学生的思维是以形象性为主,因此为了使他们能比较轻松地掌握数学规律,在课堂教学中,我力求创设与教学内容有关的生活情境,把学生引入生活实际中,让他们在实际操作中,通过观察和实践来理解数学概念、掌握数学方法,逐步培养学生抽象、概括、比较、分析和综合的能力。

比如,在教学相遇问题时,存在着三种类型的题目:相向而行(或相对而行)、相背而行和同向而行。为了让学生能够搞清三者之间解题规律的联系和区别,我组织学生搞了一次小小的表演:同桌两人为一组,将相遇问题中的三种情况作演示,表演场地在教室内外自由寻找,过5分钟后集中交流表演情况。学生们兴致勃勃,个个洋溢着笑容开始了自己的演出。通过这次实际演练,使学生加深了对相遇问题三种情况的理解。

另外,对于一些教材中实践性较强的数学知识,我尽力为学生提供大自然的舞台,把课堂教学的主阵地――教室转移到室外,让学生处于实际环境中学习新知。比如,学习小数时,我带着学生到商店去了解各类商品的价格,观察商品的标签,了解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学习实际测量时,我带着学生拿着测量工具到操场上去测量两点之间的距离,并组织学生利用步测法来计算操场面积。

三、挖掘现实生活素材,巩固新知。

数学知识需要得以巩固,才能使学生牢固掌握并熟练应用。在教学中,如果能结合具体的生活实际问题进行练习或实践,可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将数学应用于实践的过程中,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得到逐步培养。

比如,我在教学二年级统计时,正好遇上第29届奥运会即将在中国举行,于是,我在课前准备了前两届奥运会中国队夺奖牌的情况,课上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统计,每组可以选择或者自己设计喜欢的统计方法,以巩固所学的新知识。学生兴趣盎然,出奇地得到了很多意想不到的收获,比如:“金、银、铜三种奖牌分别用黄色、银灰色、橘色来统计;有的则是用不同的图案来表示三种奖牌;有的更加会动脑筋,将几年中的金牌数表示在方格纸上,并用线连起来,得出金牌的数量每年都在增加……”这是一个学生感兴趣的题目,使他们感觉到不是做题,而是在游戏活动中解决问题;不仅锻炼了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同时还使学生的智力得到进一步开发,也让学生从中受到了爱国主义的教育。

四、深入学生现实生活,应用新知。

新的教学大纲指出,学习数学的重要目的在于用所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因此,在教学中,每学到一个新的知识,就要鼓励和引导学生深入生活实际,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篇10

一、医学本质与现代医学发展要求提升医学生人文素质,构筑以人为本的理念

医学自其诞生之日起,就是为人的健康、为人的价值和意义而存在和发展的,其本质上就是人学。它与其他自然科学不同的重要一点就是它研究的对象是同时具有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人。

自然属性是指在生物学层面上,人的肌体是由自然元素组成的生命体,属于物质范畴。社会属性是指在社会学层面上,人是社会群体中不可分割的一员,人的生存质量与社会有直接关系,属于精神范畴。古代医者对医学的人文本质有着十分深刻的理解,我国古代医家认为“医乃仁术”,“夫医者须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西方医学之父希波拉克底在其著名的誓言中说“我志愿以纯洁与神圣的精神终身行医……为病人谋幸福是我惟一的目的。”认为医者应该关注人的幸福,不能做有损病人的事情,可见他对医学人文本质的深刻洞见。

然而,传统生物医学模式的建立,却渐渐背离了医学的本质,仅仅看到了人的自然属性,认为医学的对象是“病”而不是“人”。医学被看作是纯自然科学,导致在整个医疗事业中人文关怀的缺失,而且遇到了困扰医学发展的伦理问题和难以解释更为复杂的病症。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人的健康和疾病不仅与人的生理因素有关,也与心理因素、社会因素、环境因素有很大的关系。因此仅仅从生物学角度认识和对待病人的健康和疾病问题是远远不够的。随着现代医学模式向生物一心理一社会的医学模式的转变,病人不再被单纯看作是“生物人”,而是具有复杂系统的“社会人”,是由生物、心理和社会三个方面构成的完整的人。医学是通过认识人类的生命活动规律来预防和治疗疾病、保护人类身心健康的科学。在预防、诊断、治疗、护理时必须把人的躯体、心理、行为、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作为一个相互作用的统一整体,既重视人的生物与自然属性,也要重视社会、心理因素方面对人的生命健康状态和生活质量的影响。因此,全面地理解人、尊重人和关爱人是医学发展的根本要求。

医学生作为未来的医疗卫生工作者,只有全面提升自身的人文素质,才能顺应医学本质和现代医学发展的要求。因此,人文素质教育是医学院校不可忽视的重要课题。医学院校在教育过程中,不仅要对学生进行医学专门知识、技能的传授,还要进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传授。医学教育只有与人文社会科学相结合,并接受其社会价值导向,才能培养医学生关注现实、关爱生命、关怀平民的医学人文态度,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

然而,我国医学生从高中阶段就开始分在理科班主攻数理化,人文社会科学教育环节相对薄弱,人文素质本来就有“先天不足”的弊端。另外,受当前我国社会普遍重视实用技术观念的影响,医学生往往产生急功近利的思想,更看重医学实用层面,而往往忽视医学本质是人学的深层价值内涵,因此,人文科学对他们来说就显得无足轻重。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我国医学院校长期受传统医学观念的影响,只将医学看成是纯粹的科学或技术,在教育中实行针对性极强的专业教育,学科建设单一,专业划分过细,专业面狭窄,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比例明显偏低。这就导致目前我国医学生整体人文素质不高,表现为急功近利,缺乏伦理道德修养,人际交往能力差,缺少创造性思维,思想片面,精神空虚,更有甚者,人格错位,性格孤僻、心理承受能力差等。这些学生从学校出来,走上工作岗位后也往往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医匠”,就如同工厂分工合作中的机械操作,对病患缺少人文关怀,医德表现不佳,追求实惠,责任感缺乏。这大都与其在校学习时人文素质的培养缺失有关。对此,医学院校应当进行认真反思,转变过去单一的专业教育观念,认清一般性的人文课程已远远不能体现医学丰富的社会文化内涵,要促进人文教育与医学教育的融合和渗透,在教育中全面开发和提升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构筑以人为本的医学理念。

二、艺术教育是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有助于全面开发和提升医学生人文素质艺术是审美的劳动,是人的精神的生活方式。

它通过生动、感性的形式表达了创作者的审美理性,体现人的灵性、尊严和品格,其终极意义是关注人的本质和价值。所以说,艺术最能够理解人性,集中体现人文精神。因此,艺术教育是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近年来,许多高校纷纷开展艺术教育,把它作为开发和提升大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途径。对于医学院校来说,艺术教育对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开发主要有三层:

第一层是对医学生艺术技能的开发,是最表层,最具实用性的层面。古希腊时期,医学被理解成是“tech”(技艺),是当作“art”(艺术)来看的。

西方医学奠基者希波克拉底就说过“医学是一门艺术”。打开艺术史,我们发现,技术与艺术往往是不可分的,我国古代青铜器、瓷器的制造就是技术与艺术的统一,铸造者是工匠也是艺术家。医学也是如此。加拿大医学教授1.R.McWhinney认为医学作为艺术的关键在于理解疾病和理解病人。川然而,随着生物医学的发展,临床技术、科学性与技艺、艺术性之间的平衡失调。有关人和疾病的生物科学是抽象的、非个性的一般的结论。医学尤其是临床医学的艺术性逐渐丧失,并存在较为普遍的失人性化倾向。对此,现代医学家们已经做出了深刻的反思,越来越多的医学工作者认识到,无论医学如何科学化与技术化,医学并不能改变其人文性与艺术性的特征。美容医学中“技、艺、人”的结合对此作出了最好的诊释。正是医学与艺术之间具有相互渗透、交叉综合的特征,决定了医学院校艺术教育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一方面,艺术教育可以培养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控制能力,身体各器官协调能力,从根本上提高他们的医疗水平和专业技能,这是医学技术艺术化的过程,使临床治疗手段、医学插图、医学工程设计等方面更具人性化。另一方面,艺术教育能够更新医学生的知识结构,通过艺术知识与经验积累,掌握艺术诊断、艺术治疗、艺术康复等技能,用以治疗各种疾病,尤其是心理与精神疾病。因此,艺术教育对医学生艺术技能的开发,使其成为医学中不可忽视的重要技能。艺术技能把人看作是不同的个体,施以不同的技艺,是个性化的以人为本的技能。从这个意义上说,它对医学生人文素质的提升最具实用性。

第二层对医学生创新思维的开发,使医学生的人文素质从技术层面提升到认知层面。我们知道,人的思维分为逻辑思维(科学思维)和形象思维(艺术思维)两大类,逻辑思维侧重于左脑的活动,而形象思维侧重于右脑的活动。两者是不可分的,如果只重视其中一种,就是不健全的思维,制约了一个人的全面发展。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先生说过:“科学与艺术是不可分割的,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它们共同的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它们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tZ〕因此,只有把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科学思维与艺术思维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形成高质量、高素质的创造性思维,激发人的创造力,使人的认知更加理性与自由,同时人也获得全面发展,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长期以来,医学院校在教育中常常偏重于科学思维,以至于医学生容易形成习惯的定向思维,犯机械的、片面的毛病,缺乏一定的创造性。因此,就需要加强艺术教育,开发医学生的艺术思维,使之与科学思维相互渗透,达到和谐的共振,培养创造性思维。在艺术教育中,形象思维是一种发散性思维,借助于想象和联想,用特殊、生动的个体中去表现一般、抽象的意蕴,它是感性与理性的统一。一方面,形象思维“以大观小”“以小见大”“总体把握”的认识规律加强了对整体与局部关系的深人了解,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由于艺术最忌雷同,最重创新,所以形象思维往往最富想象力和创造力。因此,形象思维为人们提供新思路,是创造力的源泉。当然,创造性思维不仅仅是单一的形象思维,而应是形象思维、逻辑思维的协调统一。体现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创造力,就来源于创造性思维的启迪与训练。